菩提大道 第一卷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菩提大道 第一卷"

Transcription

1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3 1 3 1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5

6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一 归敬颂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 : 堪忍刹中自在主, 补处慈尊法中王, 善逝智父妙吉祥, 龙树无著佛所记 深观广行两大宗, 传承诸师我皈命, 为欲易入深广道, 再以略法于此说

7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9 二 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 龙树 无著二大流派之准绳, 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 三类士夫所应修持, 乃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 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 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规律, 即此中所说法 如济迦麻啰西啰寺 ( 印度寺名 ) 说法之轨则, 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 及如何听说彼法之三事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 : 一 为明法源清净故, 释作者之重要 二 为于教授生敬信故, 释法之重要 三 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 应如何听受讲说 四 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10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啰啰

11 11 啰啰 啰啰 啰啰

12 1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三 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 现观庄严论, 又以别依 菩提道炬论, 故 道炬论 之作者, 即是本论之作者 其名曰燃灯吉祥智大阿阇黎, 别号具德阿底峡

13 13 841

14 1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阇 阇

15 15 拿错 罗乍瓦赞 云 : 东方惹火地, 于此有大城, 名次第聚落 其中有王宫, 殿堂甚宽阔, 金幢以为号 国王名善德, 丰富多资财, 有如支那君 王妃吉祥光, 诞生三王子, 莲华藏 月藏 吉祥藏为名 长子莲华藏, 五妃诞九子, 第一福吉祥, 今时具材能, 亦称达那喜 少吉祥藏者, 比丘精进月 月藏序居中, 现我亲教是

16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7 1 尊者于二十一岁以内, 将内外教共应明处之声明 因明 工巧 医药等四, 学至最极精通 又于十五岁时, 听 正理滴论 一次, 即辩论折服一著名外道, 于是英称普闻 此大绰龙巴所说 21

18 1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尔后, 复于黑山道场, 亲近罗睺罗古达喇嘛 此喇嘛曾得喜金刚现身, 金刚空行母授记得成就者 尊者蒙此喇嘛为授大灌顶, 命名曰智密金刚 直至二十九岁时, 于诸已得成就师前, 修学金刚乘法 至是经教教授通达无余, 即自忆念 : 于诸密咒我已精谙 嗣经空行母等梦示多部密经, 皆未曾睹, 乃折其慢 睺 睺 睺

19 1 自此以后, 有诸师长及其本尊, 或明或寐而加劝请云 : 若出家者, 能于佛法及众生作大饶益 尊者依言, 往投大众部持律上座已修入加行位中之戒铠大德, 求请剃染, 为作和尚, 令得出家 三十一岁内遍学显教 别于 大毗婆沙论, 依止法铠论师, 于啊登打补日研究至十二年之久 以对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 故于各部异义, 取舍之间互有出入处, 虽颇微细, 亦能毫不紊乱而正了知

20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1 21 学摄之 三藏灵文能摄尽一切佛教, 故证之功德亦以戒定慧三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 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于此有三 :

22 2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初, 具足殊胜别解脱戒者 尊者于受得比丘戒后, 爱护其戒, 如牦牛之爱尾 守护轻细, 犹且舍命不渝, 于诸重禁夫复何说 大持律上座之称, 于焉起矣

23 23 次, 具足菩萨戒 尊者于修习慈悲为本菩提心之教授, 虽曾多所参学, 别经久时, 特依金洲大师修习由弥勒 文殊降及无著 寂天, 辗转传来最胜教授 于自他相换之菩提心, 随得生起 由愿入行, 而受学处, 广修诸行, 毫无违越

24 2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5 25 最后, 具足金刚乘戒 以具观自身成本尊之生起次第, 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之三摩地, 随成瑜伽之尊 特别于所制禁戒无所违越, 诸三昧耶如理守护

26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如上三种禁戒, 非仅受时暂起勇进, 亦于受后各别随 行终不违犯, 设有违越, 亦疾各依还净仪轨, 除罪清净

27 2 具足定学有二 : 一 共者, 得止中心之堪能 二 不共者, 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 又修禁制之行六年, 或云三年

28 2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具足慧学有二 : 一 共者, 谓得止观双运之观行三 昧 二 不共者, 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

29 2 于金刚座大菩提寺, 曾经三次制诸外道, 令受佛教 复于内宗上下诸部, 有未达及邪解疑惑等垢, 洗除令净, 增长正法 各派对之均极爱敬, 不分部类, 视同顶髻

30 3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藏人迎请尊者入藏宏法, 虽经多次, 均未邀允 嗣当藏王菩提光秉政时, 复迭遣使延聘尊者, 乃蒙降临 依众劝请, 整理教务, 著有 菩提道炬论 等, 总摄一切显密心要 前后游住藏 卫将二十年, 教化无算, 凡具根器者, 皆蒙利益

31 31

32 3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如是开显能仁之密意而造论释 其能作者, 应具三种圆满之因 :( 一 ) 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 ( 二 ) 于修持之要义, 须有从释迦辗转传来, 师师相授, 中无断缺之教授 ( 三 ) 须见本尊, 得蒙印许 三者之中, 虽随具其一亦能造论, 然以全具为最圆满 尊者于此三种因素, 完全具足

33 33

34 3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其得本尊摄受者, 如拿错 罗乍瓦赞 云 : 具德喜金刚, 建立三昧王, 勇识世自在, 尊胜度母等, 蒙现身开许, 梦中或现前, 深广微妙法, 尊者常得闻

35 35 喇嘛传承者, 佛教之传承有二 : 即共中下士道之小乘教法, 与不共之大乘教法 大乘教中, 又分波罗密多乘与金刚乘 初又分三支 : 即深观一派, 与文殊 弥勒二广行派是 金刚乘中, 复有各种传承, 皆已获得圆满 其曾亲近之善知识, 如 赞 云 : 常得依止师, 馨底巴 金洲 觉贤吉祥智, 多得悉地者 别自龙树来, 一一递相承, 深观及广行, 教授尊者有 如是善知识中, 得成就者共称十二, 余者亦多通五明者, 略如上说 故此阇黎善能抉择佛之密意

36 3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5

37 3 阇 阇阇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 印度则有比朵巴 法生慧 中道狮子 地藏密友等 藏中堪能继持法藏者, 颇不乏人 其最能绍承增广师之事业者, 当推仲登巴为上首 以上略释作者之重要, 详如尊者本传所明

38 3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四 本论之殊胜法者, 此教授之根据, 为 菩提道炬论 而 道炬论 为尊者一切著述中之根本, 以能总摄显密要义故, 所说圆满 以能调心为次第故, 易得受持 以能善巧性相两宗, 严饰二师教授故, 胜其余轨式 欲明此 道炬论 教授之殊胜, 当分四科

39 3

40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尽佛所说一切法, 须知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 彼亦随应或为道之主干, 或为道之支分 菩萨所求, 为利世间 其所化导, 亦须摄受三种种性, 故于彼等道品皆应修学 知三乘道者, 是成就菩萨所求之方便, 此乃慈氏所说也 于大乘道中, 有共不共二种 共者, 即声闻三藏是 不共者, 唯除求自一身寂静之意乐及不共制罪等是 复次, 佛者过无不离, 非仅断其一分 ; 德无不圆, 非仅成其一品 上士发心, 志求佛果, 当灭一切恶, 集一切善 故余乘一切断证功德, 皆为大乘道中所摄, 是故上士皆当修学 或谓修密乘人毋须如此, 斯不应理 密乘虽不如波罗密多乘, 于布施等以无量分别而修学, 然于发菩提心, 修六度行, 道之大体, 是所共同 金刚顶经 云: 纵遇舍命缘, 勿舍菩提心 又云 : 六种波罗密, 任何不应舍 余密典中, 亦多此说 无上瑜伽之仪轨教典亦皆云 : 应受共与不共之二种戒律 共者, 即菩萨戒是

41 41 仲登巴云 : 我之喇嘛, 是能以四方大道而持一切教 法者 此语乃察见其要也

42 4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43 43

44 4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45 45 或谓, 佛说大部经文是讲说法, 无修持之要义 其有关修行之心要, 须于余处别求教授 如斯执者, 能于无垢经论作生敬重障难, 当知是集谤法业障 盖于诸求解脱者, 真实不虚之殊胜教授, 实为诸大经论 然我等劣慧钝根, 不堪直接依止经论, 须依善知识口传, 渐次研寻经文大义乃易通达 勿执诸经论无益修持, 而固守浅鲜教授 如菩提宝云 : 若深入经教之人, 不以少许经函谓得决定, 当知一切佛语皆为教授 又修宝云 : 阿底峡之教授, 于一座上, 身语意三碎为微尘, 始知一切佛语皆为教授 至仲登巴则云 : 若多学经已, 复从他处另求余种修行法规者, 是为错误 又 俱舍 云 : 佛正法有二, 教证以为体 如斯所言, 一切佛法不出教证二种 教者, 正为抉择修行之法轨 ; 证者, 如所抉择而起修 是彼二者, 势成因果 有如

46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驰马, 先择马场, 场所既定, 辔勒乃施 倘于一处先习闻思, 别于他方另求修证, 异道以驰, 如何而可? 修行次第末编 为显斯意, 出喻如上 故本论自依止善知识起, 以至修习止观, 总为显示一切经论皆为教授, 诸邪分别, 遣无遗余

47 4

48 4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49 4

50 5 菩提大道 第一卷

51 51 诸广经论虽皆为殊胜教授, 然在初业有情, 若弗先依现前人师之教授, 虽欲直入于彼等而不得密意 即使有得, 亦须观待长久时间功力 倘能依兹 道炬论, 及与 道炬 相类之著述, 当速获通达

52 5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53 53 如 法华经 及 宝积经 谛者品, 皆诠一切佛语, 以权实二意示成佛之方便 倘不解此, 妄分胜劣, 谓某也大乘所当学, 某也成佛之障碍所当弃 如斯邪谬, 当成谤法 谤法业障细微难知, 过患尤重 三昧王经 云 : 纵毁赡部洲, 一切佛塔庙, 较之谤法罪, 多分不及一 恒沙阿罗汉, 一时顿杀却, 较之谤法罪, 多分不及一 总之, 能生谤法业之因虽有多门, 而无知妄说最为易犯, 智者于此当努力断灭 但于前所说能生决定知, 自能灭除谤法恶行

54 5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此之决定, 若多读 谛者品 及 法华经, 即能获 得 其谤法余门, 更可于 集一切研核经 中求之 如 法华经 及 宝积经 谛者品, 皆诠一切佛语, 以权 实, 即真实, 乃佛陀直畅本怀 法华经 和 宝积经 谛者品 切众生成佛 宝积经 谛者品 即汉传藏经中的 宝积经 大乘

55 55

56 5 菩提大道 第一卷

57 5 五 说听轨则 闻聚 云: 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远恶,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此颂谓依于闻法, 如其次第, 能知取舍处 知已, 乃持止恶之戒, 以遮止无益已, 则心安住于善所缘, 自能发生定也 次以通达无我真实之慧, 断世间

58 5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系缚根本, 遂得解脱 本生经 云: 若人由闻起正信, 当成坚固妙欢喜 慧生愚痴即当无, 虽货自肉亦应理 闻为破暗之明灯, 贼所难劫殊胜财 是杀痴暗仇人剑, 教示方便胜伴侣 虽贫不弃是亲友, 无损疗除忧病药 摧大罪军胜眷属, 复是胜名德珍藏 上流相遇好赠品, 众中英俊所爱乐 又云 : 闻后以修为心要, 少功即脱生死城 于诸闻法胜利等数数思惟, 应当发起胜解

59 5 槃 槃 槃

60 菩提大道 第一卷

61 1

62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63 3

64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如 地藏经 云 : 专以信敬而听法, 于彼不应生讥谤 说法师前兴供养, 于彼当生如佛想 视之同佛, 当以狮子座等恭敬利养而行礼供, 断除不敬 又 菩萨地 云 : 当离高举与轻蔑, 于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 又 本生经 云 : 当处 ( 住 ) 极下座, 生起调伏德, 喜眼而瞻视, 如饮甘露语 敬重专一礼, 净信无垢意, 如病听医言, 起承事听法

65 5

66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敬重 菩萨地, 即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 高举, 即自我

67

68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若器口下覆, 或器虽仰而内不洁, 或内虽洁而下有罅, 纵天降雨, 必不能受 或虽受得, 为染所污, 不堪饮用 或虽不染, 漏而弗住 如是虽临法会, 若不属耳而听, 或虽属听而起邪执, 或发起意乐有过, 或虽无彼等诸 ( 过 ) 失, 若于所闻文义而不坚记, 以妄念等而失坏 如是闻法, 不能得大利益, 故当离此诸过 为治彼三过故, 经中常说 : 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对治不净, 切勿忘失 又 菩萨地 云 : 以欲知一切, 及专注一境, 属耳注意, 如理思惟而听

69

70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理性, 也是引发智慧的根本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 说 : 闻法

71 1 于己作病者想如 入行论 云 : 虽遭寻常病, 犹须依医言, 况复贪等罪, 百病恒逼逐 以贪等惑恒时难疗, 感生极苦之病, 长夜痛恼, 于彼应识 噶当派格西迦马巴 ( 此迦马巴与噶居派之噶马巴系两人 ) 云 : 无而谓有, 固是颠倒 今有三毒重病, 而且极其猛烈, 曾无所知, 岂不更为颠倒

72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槃

73 3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吾人若患风胆等重病, 势必寻求良医 既得良医, 起大欢喜, 随言而听, 恭敬承事 于说法师亦当如是, 访求得已, 如教而行, 恭敬承事

74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75 5 于教法作药物想犹如病者, 于医师所配之药方, 深生珍重 学者于说法师教授教诫, 亦应认为重要, 励力珍持, 勿以妄念违背而失坏之

76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于修行作疗病想亦如病者, 自知不服医方, 病不能瘳, 即便饮用 于说法所示之教授, 若不修行, 终不能摧伏烦恼, 故应殷重修持 又如久病恶癞, 断手残足, 一二剂药诚无所益 吾人从无始来, 长处惑业重病 ( 惑染重病 ), 于其教授略修一二次, 不可遂以为满足 如 忏赞 云 : 心于谛理恒愚痴, 病根长夜相依附, 譬彼恶癞断手足, 仅服少药有何益 是故于己作病人想甚为紧要, 此想若真, 余善可生 倘唯形于言谈, 不务真实修习教授之义而断除烦恼, 亦仅获得听闻而已 如病不服药, 病终不能愈 此 三昧王经 之所言也 三昧王经 又云 : 我虽已说微妙法, 汝闻若不正修习, 如诸病者负药囊, 自身疾病无能瘳 入行论 云: 身当依教修, 徒说有何益 如仅读药方, 于病有济否? 故应殷重起除病想 言殷重者, 谓依上师教授诸取舍处而为受持, 于作须知, 于知须闻 闻已, 应于要点努力奉行, 故于所闻义随力修行最关紧要 若非然者, 临命终

77 时必多追悔 如俳优人, 一向作他人像, 与己何干 又如本欲食蔗糖, 唯嚼其皮耳 如 增上心经 ( 略本 译为 身心教诫经, 广本 作 劝发增上意乐经 ) 云 : 我无修行今云何, 临终而作婴儿 ( 凡愚 ) 忧, 未获心要极苦恼, 此是徒爱言说失 又云 : 如处观瞻俳优内, 演述他人胜功德, 自身修行既失坏, 徒矜口利成此过 又云 : 甘蔗之皮无心要, 所乐之味在其中 若人仅嚼蔗皮者, 蔗糖美味无从获 是故徒说如蔗皮, 能思法义如尝味 以是须断徒乐说, 常不放逸思法义

78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79 病有济否? 入行论 守护正知品 说 : 学佛应当身体力行, 仅

80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81 81

82 8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于如来作正士想 随念说法者如薄伽梵, 生起敬重

83 83 于正法起久住想 住于世? 依于听闻如斯法已, 作是思念 : 云何能使如来教法久

84 8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复次, 无论说法听法, 若将身心置于余处, 不与法合, 则任说者随说何种, 皆无有益, 必须为自身心抉择而听 譬如欲知自面有无垢秽, 照镜知已, 而除其垢 自行之过恶, 于法镜中毕现, 心生热恼 除过修德, 须随法行 本生经 云: 我之恶行垢, 法镜能照澈, 于意生热恼, 我当趋于法 总之, 我为一切有情事故, 求得作佛 欲得佛果, 当修其因 故须听闻正法, 忆念思惟, 发菩提心 既知听闻胜利, 须起勇猛, 断覆器等过而为听闻

85 85

86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87 8

88 8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俱舍 云: 无染行法施, 如经而宣说 彼自释云 : 是故若诸邪妄说法, 及染污心希求利养 恭敬 名闻而宣说者, 彼等皆坏其大福利, 故说法者发心清净最为

89 8 重要 昔恭巴云 : 余未尝有一次不先修无常而后说法 若不顾视利养等而行法施, 当生两聚二十种胜利, 如 劝发增上意乐经 广说 具威猛经 云: 一俗人以无量布施, 若说一四句偈, 其功德尤为殊胜 ( 勇译脱此经, 为一居士所问而说, 昂旺朗吉堪布注 )

90 菩提大道 第一卷

91 1

92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93 3 佛中转法轮, 在灵鹫峰说 般若 了义经时, 自敷法座 可见, 法者犹是诸佛恭敬之田 故当念法与大师之功德及恩惠, 生起恭敬 阇

94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95 5 如 海慧请问经 中说 : 住五种想, 谓自作医师, 法如药物, 视听者如病人, 视如来是正士, 愿法久住 此五想之外, 并于眷属修慈心 更须断除恐人胜己之嫉妒, 及推后之懈怠, 与数数宣说之疲厌 扬己之长 彰他之短 于法生吝 希求衣食财物等过 当作是思惟 : 为自他得成佛故, 以今说法所获清净福德, 为我安乐资具

96 菩提大道 第一卷

97

98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须澡浴清净, 著鲜洁衣, 于清净悦意之处敷设法座 坐已, 诵降魔咒 法会方圆百由旬内, 魔不能侵 纵有窜入, 亦不能作障碍 此 海慧问经 中所说 既诵咒已, 舒颜悦色, 具足定义 支分 譬喻 理由 教证而为宣说

99 如 戒经 云 : 不请不当说 谓不启请, 不应宣说也 虽然启请, 亦当观其根器 若知是器, 虽未劝请, 亦可为说 此 三昧王经 所言也 诸余威仪, 如律广明

100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01 1 1 于说听之诸善根, 当发普贤行等净愿印定之 能如是作, 则每说听一次, 决定能生经中所说之诸胜利 且依此说听要规, 先时所集轻人贱法一切罪障, 悉得消灭, 亦能遮止新造诸恶 昔诸善士皆注重此事, 而本论前代传承诸师尤加虔诚 倘于此节未获定见, 心未转动, 则任广说何种深法, 如致本尊变魔, 即彼妙法亦成烦恼助伴, 事例实亦多矣, 可谓从初一错至十五 诸具慧者, 于此说听规律, 勉励以学, 当知此于诸教授中最为殊胜前导

102 1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03 1 3

104 1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05 1 5

106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07 1

108 1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第一章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109 1

110 1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 于弟子身心中, 但能生起一分功德, 损减一分过失, 以上一切安乐妙善之根本, 皆由善知识教导之力, 故于最 初修依止法极为重要 槃

111 111 诸经论中就各各乘虽有多说, 然此处所示, 乃为须于三士道渐次接引而导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识也 庄严经论 云: 知识须具戒 定 慧 德胜 精进 教富饶 通达真实 善说法 悲悯为体 断疲厌 此谓为弟子者, 须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 若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 无有是处 彼调御他人之师, 先须自能调伏 若尔, 云何以自调伏耶? 倘随分修习, 于身心有一分证德之名者, 不能真实饶益于他 须随佛教总相, 如戒定慧三学, 以调伏身心

112 11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13 113

114 11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彼调伏者, 即是戒学 如 别解脱经 云 : 心马难制止, 勇决恒相续, 别解脱如衔, 有百针极利 当如调马之师, 以坚利之衔勒, 调伏根随邪境 如调野马, 制伏其所不应行, 于应行处努力进趋 由学此戒, 则能调心

115 115

116 1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具定者, 谓于善恶行之止作, 依于正念正知, 心内寂 住, 定学随生

117 11 具慧者, 谓依于止, 观察真谛, 净慧即发

118 11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如是虽具三学证德, 尚嫌不足, 复须博通三藏, 具足多闻 如格西仲登巴云 : 大乘师者, 须任说一事, 皆能贯通无量经义 正修持时, 了知三学之差别功能, 成何利益, 现于所化之机, 其心行为何状况

119 11 通达真实或教理者, 谓以胜慧达法无我, 或由现量证

120 1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得 此若未能, 即以教理而能通达者亦可 又虽通达教理, 若功德劣于弟子, 或仅与相等, 亦为不足 故为师者须具胜于弟子之德 亲友书 云: 所依逊己反成退, 平等相依住中流, 依较胜者获胜德, 是故当依胜己者 具戒得寂定, 以及殊胜慧, 若依此胜师, 当超此胜者 如普穹瓦云 : 我闻前辈传记时, 自然生起向上心

121 121 又塔懿 ( 噶当格西 ) 云 : 惹真寺诸尊宿, 为我及诸 后学视线所集 故善知识之功德, 有须胜于己之必要

122 12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 5 上之六德, 仅为师者成熟自利之相, 其余则为摄受他之功德 如云 : 佛非水洗众生罪, 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余, 唯为说法令解脱 如颂所言, 善知识欲成熟他人, 除为开示正法, 令其随顺修持之外, 更无以水洗罪等事也 彼四法中之善说法者, 谓于引导弟子之次第善巧, 复能将己法义运入于所化有情心中

123 123

124 12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具悲悯者, 即说法之意念清净, 非为名利承事 博多瓦呼井拿瓦 ( 敬俄瓦 ) 曰 : 里抹补 ( 列摩子 ), 我随说几许法, 未曾一次自觉善哉, 但观众生无不是苦恼者

125 125

126 1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言精进者, 谓作他义利, 坚固勇悍也 故 断疲厌者, 数数宣说, 不生疲倦, 能忍宣说之难行

127 12 博多瓦云 : 具三学 通真实及有悲心五者为主 我漾尊滚阿阇黎既无多闻, 难忍疲厌, 闻者不解其言, 但以具前五德故, 凡亲近者皆得受益 又, 宁敦师不善辞令, 纵为施主咒愿一次, 人莫解其所谓, 然以具足五德, 亦能饶益徒众 彼众德全具之师, 处此末法虽不易得, 但亦莫依过失增上及功过相等者, 必须依止功德较增上者 然师为万善之根本, 诸欲依师修心者, 当知彼师应具之相, 励力访求 而欲为弟子作依止者, 于具彼诸相之因亦当勉焉

128 12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阇 阇

129 12

130 13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3

131 131 四百颂 云: 质直 具慧 求法义, 是则名为听法器 不将说法师功德执为过谬, 听亦然 谓能依者相, 具斯三德, 可称法器 则不但不将说者功德执为过失, 亦不将听者功德执为过谬 器相若缺, 则师虽极清净, 以弟子自身有过故, 必至见为过失, 或将说者之过失复执为功德焉

132 13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言质直者, 谓不堕党类 若为堕类所蔽, 则不能察见功德, 亦不能获善说之义 如 中观心论 云 : 以堕类故心热恼, 终无通达寂灭时 堕类, 谓分派别, 贪爱于自之一类一派, 及嗔恼于他人之一类一派 当观自心, 有则改之

133 133 槃

134 13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虽能住质直, 若无分别善说正道 恶说似道之慧力 者, 犹非其器 故又须具有了解彼二之慧也

135 135 又虽有住质直 具慧二相, 然不能如教而修, 仍非其器 故须具求法意乐也 释中又加入敬法及师 善摄心听二事, 为五 实则求法义利 善摄心听 敬法及师 取舍善恶说之四种也 以第四之取善说即具慧, 舍恶说即住质直也

136 13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自审可受师长引导能依之诸相为全与不全, 若全, 则 欢喜进修 若不全, 后当徐于求全之因加功努力焉

137 13 依止法如何者, 如是具能依相堪为法器者, 当观其师 于上说之相具足与否 若具相者, 可受法乳 其依止法有 二 : 一 意乐依止法, 二 加行依止法

138 13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宝炬陀罗尼经 云: 信为前导有如母, 出生长养诸功德 谓以信故, 能令功德未生者生, 已生者安住, 辗转向上增长也 十法经 云: 以何到佛地? 信为殊胜乘 是故具慧者, 当随净信修 于诸不信人, 不能生白法, 如火烧种子, 岂复发青芽? 此谓从行止门中, 信为一切功德根本也 总则对于三宝 业果 四谛等生信, 有其多种 此中所言之信, 盖信于师也 然则对师应如何而信耶? 金刚手灌顶经 云: 秘密主, 学人于阿阇黎应

139 13 作何观? 当视如佛 诸大乘经及律藏皆作是说 此义云何? 谓常人于佛皆不致生起寻过之心, 而能思其功德 于师亦应尔, 故须视师是佛 前经又云 : 当持师功德, 无寻师过失 观德得成就, 察过不得成 设以放逸心或烦恼炽盛等过, 忽起寻过之心, 应当励力忏改防护 如是修习, 纵见稍有过失, 以念德心盛故, 亦不能障碍其信心 如阿底峡见解为中观派, 金洲大师见解为唯识派, 就见而论, 虽有胜劣 然大乘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依彼学得, 故认金洲为其诸善知识中法恩最大, 无可比对者

140 1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41 141

142 14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阇

143 143

144 14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45 145 十法经 云: 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 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 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 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 我入恶道, 示以善道 我有疾病, 为作良医 我为贪等猛火所烧, 为作云雨而息灭之 应如是思惟 华严经 云: 我此善友说法人, 诸法功德为开

146 1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示, 菩萨威仪总为说, 一心思惟而来此 能生善行如我母, 哺功德乳如乳母, 菩提支分教修习, 此诸知识遮损恼 解脱生死如妙药, 亦如帝释降甘霖, 令我增善如满月, 开显涅槃似日明 心于怨亲固如山, 亦如大海不荡动, 救护一切如船师, 善财如是思惟来 菩萨令我发大心, 佛子令起求菩提, 我此知识佛所赞, 以是善心而来此 救护世间如勇士, 又如商主众所依, 与我安乐开慧眼, 以此善心事知识 吾人参谒善知识时, 应念此偈颂辞句, 但将善财换为己名诵之

147 14

148 14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纪危害最大的疾病 在 序论 说听轨则 部分, 也说到闻法应依

149 14

150 15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槃 槃

151 151 槃

152 15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事师法五十颂 云: 此何须繁说, 随师喜当作, 不喜者悉止 于彼彼励力, 成就随阇黎 持金刚亲说, 知已于一切, 师喜悉当作 ( 悉敬奉师长 ) 总之, 师喜者作, 不喜者勿作是也 师所喜应作者分三门, 谓内外财供, 身口给侍, 如教修行也 又 庄严经论 云 : 当以财利及承事, 如教修行依知识

153 153 阇 阇

154 15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55 155 其中初者, 如 五十颂 云 : 又复于师所, 乐行于喜舍, 不吝于己身, 何况于财物 又云 : 若于灌顶师, 三时伸礼奉, 则为已供养, 十方诸如来

156 15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其次, 身口给侍 谓洗擦 涂香 ( 按摩 ) 侍疾 称 扬功德等, 名身口给侍

157 15 阇 第三, 如所教授, 不违修行是 ( 乃最殊胜供 ) 三门之中, 此为主干 本生经 云: 报恩供养者, 谓如教修行

158 15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59 15 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故, 得近佛位, 诸佛悦豫, 常遇善知识, 不堕恶趣, 速断一切烦恼恶业, 不背菩萨行, 常具正念, 功德资粮渐渐增长, 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 复次, 敬事善知识者, 则先时所积当受恶报之业, 能于此世身心少感不安, 或梦中稍受微苦, 即可转灭令尽 此之善根, 较诸供养无量佛陀尤为超胜, 胜利之大如是也

160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5 8

161 1 1

162 1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若不如法依师, 此世易为病扰, 或为魔侵, 后世堕于恶趣, 感受无量苦恼 五十颂 云: 勿令阿阇黎, 少分生烦恼 无智相违背, 定入阿鼻狱 受种种极苦, 说之深可怖 由谤阿阇黎, 于中常止住 昔印度克珠大德先登巴云 : 但闻四句偈, 若不奉为师, 百世生犬中, 复当生贱族 ( 此偈勇译误为经说, 当更正 ) 复次, 诸未生之功德不生, 诸已生者失坏 常与不善知识及恶友为侣, 亦令功德损灭, 过失增长, 生出多种不可爱乐之事 故于一切能感苦果之因, 悉应断之 1 2

163 1 3 3 阇 阇

164 1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65 1 5 须知, 共所称许之喇嘛瑜伽教授者, 即如上说 若仅少次缘念, 殊嫌不足 必行者心生决定, 于具德引导不错之善知识, 应长时依止 如伽喀巴 ( 噶当格西 ) 云 : 于依师时, 恐有所失而折本 盖不知依止法, 将无利而有亏损, 此依师法 ( 故如法依师 ) 比较余法尤为重要, 以其为究竟利乐之根本故 我辈烦恼粗重, 又不知事师法, 或知而不行, 多生众罪, 此须努力忏改防护 诚能如是, 不久当如常啼菩萨及求善知识无厌足之善财矣

166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67 1

168 1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第二节 略示修法

169 1

170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金洲大师所传加行六法, 谓 : 一 于住处整理洁净, 陈设佛像

171 1 1 华严经 净行品 中有很多开示, 如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 槃

172 1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二 端严陈设无谄供品

173 1 3

174 1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之心 三 于安乐座端身跏趺, 或半跏趺坐, 至诚发起皈依

175 1 5

176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四 于面前虚空中, 观想深广二派传承师长 诸佛菩 萨 缘觉声闻 护法诸天无量安住, 分明显现

177 1 槃

178 1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五 对于助道顺缘 障道违缘, 若不积忏, 道则难 生, 而积忏方法以七支行愿最为扼要

179 1

180 1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支 请佛住世支 回向支, 出自 华严经 入法界品, 是全经最 1

181 181 鬘

182 18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槃 彼中初于礼敬支, 有三门总礼者, 即 所有十方 等一颂是 谓非仅礼一方一世之佛, 须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由决定心, 运用清净三业, 恭敬而礼 三门各别礼敬中, 初身礼, 即 普贤行愿 等一颂 谓先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复观自己化身无数, 量等刹尘, 而行礼敬 此须于彼普贤行愿起信解力, 乃能发起 次意礼, 即 于一尘中 等一颂 谓一一尘中皆有一切刹尘数佛, 在菩萨众中, 须生起随念彼等功德之胜解而礼 次语礼, 即 各以一切 等四句颂 当观自己一一身有无量头, 一一头中有无量舌, 一一舌中出无量妙音声, 赞佛功德 海者, 是极多意

183 183

184 18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85 185 有上供养者, 以诸最胜 等二颂是 妙华者, 谓人 天上妙奇花 鬘者, 用各种散花配合连缀而成 此二者或

186 1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系实花, 或系仿造 伎乐者, 有弦器等之音也 涂香者, 谓妙香泥是 最胜伞盖者, 即盖中之殊胜者是 灯者, 谓香油等灯, 及能放光之宝珠等 烧香者, 指和合或纯一之香料 最胜衣服者, 乃衣中之华美者是 最胜香者, 谓能放香气遍满三千世界之香所掺合之香水是 末香者, 香粉也, 亦可燃烧 以此堆积, 造成坛场, 更加彩画, 量等须弥者是 次, 无上供养者, 我以广大 等一颂是 其有上者, 即世间之供物, 此乃菩萨等以神力变成者 此中后二句, 凡上二所陈有欠缺者, 一切加之, 此是显示礼敬供养等之心与境故

187 18 鬘 鬘 鬘

188 18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89 18 鬘

190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鬘 我昔所造诸恶业 等一颂, 是依三毒为因, 以身等三为根事 ( 根谓依身口意, 为发业之根门, 事即三门所造十不善道业 ), 其罪性者, 谓由我造 此中复分亲身正所造作, 或教他作, 或随喜他作, 如是一切, 尽其所有, 总集忏洗 追念过失, 生愧悔心, 断绝后流, 精勤防护, 誓当灭之

191 1 1

192 1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93 1 3 十方一切诸众生 一颂是, 于五类有情所有善业皆 生起随喜之心

194 1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95 1 5 即 十方所有世间灯 一颂是 十方刹土一切诸佛, 最初证得大菩提时, 我愿化身如彼数量, 尽其所有一一佛前, 悉皆殷勤劝请说法

196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97 1 即 诸佛若欲示涅槃 一颂 十方诸佛将欲示涅槃时, 为令众生获得利益安乐故, 请求诸佛住刹尘劫, 莫入涅槃 槃 槃 槃 槃 槃 槃

198 1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即 所有礼赞供养佛 一颂 以前六支所积一切善根, 皆悉回向一切有情为作证得菩提之因 以猛利欲乐而为祝愿, 令其无尽

199 1

200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如此依上诸颂, 了解其义, 如说思修, 心不散乱, 缓缓念诵, 当得无量福德之聚 又礼敬 供养 请法 劝住 随喜等五支, 即是积集资粮, 忏悔支是净除业障 随喜支中, 复有一分对自所修善生随喜心, 令其增长 回向支者, 即将所积 所净 所增长诸善, 虽极微少, 汇成众多 现所受乐, 虽将终尽, 亦能令其绵延无穷 总可合为积资 净障 增长无尽之三种

201 2 1

202 2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03 2 3 于所缘境, 观想明晰, 而献坛供, 请求加被 愿灭除不敬善知识等一切颠倒心, 速疾生起恭敬善知识等正清净心, 摧伏一切内外障难, 须以猛利欲乐多次祈求焉

204 2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所谓修道者, 即于善所缘, 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 若于所缘随意修习, 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 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 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 反成有过 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 应决定其数目次第 此后应起猛利坚固之心, 以自克服, 务令如其所预定而修 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 随时变易, 须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

205 2 5

206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先修依止之胜利, 及不依止之过患 次, 多起防护, 绝不放任, 令有寻求师过之心 尽我

207 2 自己所知师之戒定慧等德, 数数思惟, 乃至净信未生以 来, 恒修习之 此后又念于己已作 当作种种利益之恩 德, 如前所引经说, 乃至心中恭敬未生起之间而修习之

208 2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09 2 所积诸善, 由 普贤行愿 或以 净愿七十颂 等, 于现在究竟诸所应希愿处, 以猛利欲乐而回向之 如是, 每日上午 下午 初夜 后夜四次修习 初修之时, 如其太久, 易为沉掉所扰 若于此串习, 将来纠正甚难, 故须时间短少, 次数增多, 稍留余趣, 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 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 必待修习稍熟, 乃可渐次延增 于一切所缘, 务令不急不缓, 离过而修, 则障难鲜少, 疲劳昏沉等皆能息灭也

210 2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11 211

212 21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13 213 礼拜 经行 念诵等等, 虽有多门, 其主要者, 若仅于正修时精进, 未修间则于其所修法不住念知, 多诸散乱者, 则生效甚微 故虽未修之际, 亦应读诵 观览关于此类之教法, 并数数忆念之, 广修助道顺缘, 勤忏障道罪垢 且于一切之根本, 即本所受之戒, 宜善护持 复应于止观易生之四因, 善修习之

214 21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悎

215 215 谓依于根尘生六识已, 再于识所了别之悦意六境及不 悦意六境生贪嗔时, 当好自防护, 莫令生起

216 2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如 入行论 云 : 身心于时时, 应数数观察, 专务于此者, 即护正知相 此谓身等于彼彼事转时, 须依正所了知之应作不应作而行

217 21 改正过多过少违量而食之串习, 总以无碍修善为度 又修于食爱著之过患, 以无染心及为饶益施者, 并念身中诸虫, 现以食物摄受, 俾未来世亦得以法摄而化之 又念, 为作一切有情义利而受其食 亲友书 云: 受餐如服药, 知量去贪嗔, 非为肥骄傲, 但欲任持身

218 21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19 21

220 2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悎 勤行悎寤瑜伽, 及睡眠时应如何者, 亲友书 云 : 精勤度永日, 及初后夜分, 眠梦犹存念, 勿使命 虚终 谓昼夜永日及夜之初后二分是正修时 若修习之 余, 在经行宴坐中 ( 应以精勤 ) 净除五盖, 令其具义利 也 睡眠者, 系休息时 虽然, 亦勿令其无义空过

221 221 此中身之威仪者, 于中夜时右胁而卧, 左腿压右上, 如狮眠伏 云何正念? 谓安住正念, 于昼日中所修何种善法, 随熏习力强者而系念之, 乃至未睡之间, 追随依止 如是, 虽睡还同未睡, 亦能修习定等善行 惑起觉知者, 依忆念之力, 任起何种烦恼, 即须了知而不忍受, 务令伏断 思惟起想者, 先可预想至彼许时当起 悎 悎

222 22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23 223 悎

224 22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如上所言之一切修法, 唯除正行中之少分不共者外, 余之加行 正行 完结及座隙等中当如何作者, 自此段起 乃至修观, 勿论修习何种所缘行相, 于一切处皆应加入焉

225 225 庄严经论 云: 初依闻起如理思, 从如理思净慧生 言从于所闻诸义如理作意中, 而生显现通达真实谛理之修所成慧也 现观庄严论 云: 随顺抉择分, 于见道修道, 数数而思惟, 现及比修道 此言大乘圣者所修道, 有数数

226 2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思惟, 现量比知也 集菩萨学论 云: 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无间断, 于舍护净长, 如其所应, 均应常修 此言身及受用 善根三者, 于一一中, 须修舍护净长四法 所言修中, 有以分别慧观察而修观, 及以不分别专一安住而修止之二种也 若尔, 何道为修观, 何道为修止耶? 曰 : 如对善知识修信心, 及暇满大义难得 念死无常 业果 流转过患 发菩提心等, 皆须修观 盖于此等段落, 各须一殷重无间 能转素常思想之心 彼若无者, 则此等之反面, 如不敬等, 无能灭故 于此不敬等心生起时, 若数数分别观察而修, 则能自作主宰 譬之于贪境 增益可爱之相而多所修习, 当起猛利贪著 若于怨敌多思其不可爱相, 亦能生起猛利嗔恚 以是之故, 修习此类道时, 于诸境相, 若显不显, 心须执持殷重无间之观察而修也 倘心不能摄住于一所缘, 为令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时, 若数数观察, 则心不能住, 故于是处则须修止也 或不了解如是道理, 谓黠慧者唯当观修, 诸姑萨黎应唯止修, 此说非也 彼二种人, 一一皆须双修止观 虽属

227 22 黠慧, 亦须修止 纵是姑萨黎, 亦须于善知识修猛利信等故 又有误认以分别慧数数观察, 唯当限于闻思之时, 若求修慧则不应尔, 此执非理 彼以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 为成佛之障碍 是于非理作意之执实分别与如理作意之正分别二种, 未能辨别之过也 亦莫执谓此教授中, 须修心于一所缘如欲能住之无分别三摩地, 于前若多观修, 将为三摩地生起之碍 譬如善冶金银之黠慧煅师, 将金银数数于火烧之, 于水洗之, 令彼垢秽悉净, 最极调柔随顺, 次乃能制耳环等饰具, 如欲可成 如于昔之烦恼 随惑及恶行等, 以修习黑业果及世间过患时所说, 由分别慧数数观察彼之过患, 令周遍热恼, 作意厌离, 如金在火, 烧彼诸垢 又于善知识之功德及暇满大义 三宝功德, 并白业果 菩提心之胜利等, 以分别慧数数观察, 则能令心润泽, 引生信敬 如金在水洗, 于诸白品, 令意趣向爱乐也 如是成已, 随欲修止修观, 但稍作意, 不假多功, 即可成就 如是修观, 实为修无分别三摩地之胜方便, 圣者无著亦如是说 复次, 能使心于所缘坚固安住之主要违缘者, 即是沉

228 22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掉二种心所 若有猛利无间念三宝等功德之心, 则易断昏沉, 以彼之对治, 盖见功德则心生欢喜而高举 又若有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 则易断掉举, 以掉为贪一分所摄之散乱心, 彼之对冶, 即多种经中所赞之厌离心是

229 22

230 23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31 231

232 23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33 233

234 23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35 235

236 23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37 23 第二章 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第一节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38 23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摄功德宝 云 : 以戒能断多世畜生苦及八无暇, 而得闲暇身

239 23 八无暇者, 谓无四众所游履之边地, 及顽嚣聋哑等支分残缺之诸根不全, 执无前世后世 业果 三宝等之邪见, 并无佛出世致无教法时代, 兹四者为人中之无暇

240 2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三恶趣及长寿天者, 乃非人之无暇也 长寿天者, 亲友书 注中释为无想及无色二 初即四禅广果天之一分, 后即生无色界之异生是也 八无暇论 中, 以欲事常散乱之欲天, 亦说为长寿天也

241 241

242 24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自圆满有五, 如云 : 人性 中生 诸根全 不堕边业 胜处信 中生者, 谓生在有佛四众弟子游行之区域 根全者, 谓非顽哑盲聋, 具足肢节眼耳等也 不堕边业者, 未自造无间罪或教他造也 于胜处净信者, 对于能生世出世间一切白法处之善说法律而生正信 调伏者, 善说法律也, 此法律统指三藏圣教而言 此五属于自身, 以是修法之顺缘故, 名自圆满也

243 243 他圆满亦五者, 如云 : 佛出 说正法 教住及随转 他心所悲悯 佛出世者, 谓经三无数劫积资粮已, 来成等正觉 说正法者, 或佛或佛之声闻弟子所说法也 教法住者, 既成佛竟, 并说正法, 乃至未般涅槃之间, 修行现证胜义法未坏灭也 法住随转者, 谓以自证法对诸众

244 24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生, 见有能现证正法者, 如其所证令彼得证, 于教随转 也 他所悲悯者, 谓有施主给施法服等 此五是属于他人 所有之法缘, 故谓之他圆满也 祇 祇 槃 槃

245 245 若不起一为究竟利乐故, 修清净法之心者, 仅于现世 未死之间, 除苦修乐而为精勤, 则傍生亦有之 虽居善 趣, 傍生何异? 然修大乘道者, 必须得一如上所说暇满之

246 2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身, 如 与弟子书 云 : 欲成佛道度众生, 具大心力唯人能, 天龙 修罗 金翅 蟒 神仙, 余趣皆不及 复次, 虽有一类昔于人中修道习气浓厚之欲天亦能见四谛理, 然上界身则定无初得圣道者 欲天多数亦如前说为无暇处, 故能修入圣道之身, 以人为最胜也 又北俱卢洲不堪受持戒律, 较余三洲之身为劣 而三洲中, 尤以南赡部洲人为可赞焉 以是当念 : 我得如此贤妙之身, 何故令其无果? 若竟令无果者, 乃自欺自弃, 更有何事可耻而重于此耶? 昔于恶趣众多无暇处之险道盘旋流转, 今偶一次得脱, 若将此身无益弃舍, 仍还彼三涂中者, 岂其以咒迷乱, 令我成无心者哉? 当如是数数修习之 入行论 云: 得如是闲暇, 而我不修善, 岂更有余者, 较此尤愚迷 又云 : 难得有益身, 由何而获得, 如我具知已, 后仍堕地狱 如为咒所迷, 于此我无心 ( 我岂无心者 ) 我何其愚鲁( 何愚鲁至此 ), 何物住我心? 如是非仅观待究竟有大义利, 当思即对于现近善趣身及受用眷属圆满之因, 修施戒忍等亦须依于此身, 乃易修习之 若既得此具有大义之身, 而不昼夜于彼现未二世善因努力者, 则如既至宝洲空手而返, 岂不哀哉

247 24

248 24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49 24

250 25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51 251 槃 戒经 云: 人死之后, 堕恶趣者多如大地土, 生乐趣者少如爪上尘 此谓人身为善恶二趣中之极难得者 彼何故如此难得耶? 如 四百颂 云 : 人中大多数, 执持不善品, 以是诸异生, 定多趣恶趣 此谓人等多数造十恶业, 以是而堕恶趣故 复次, 于菩萨前若起嗔恚, 随其一一刹那, 须经一一劫数处无间狱, 而此身中现有从多生所积集之诸罪, 既然尚未受果, 又未加以对治坏灭, 必须多劫处于恶趣, 此何待言 若能忏除旧恶, 防止新造, 则生善趣不足为难 然

252 25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能如此作者, 实为极稀有耳 倘不如是作, 则一堕恶趣便不能作善, 恒造诸恶, 于多劫间, 虽乐趣之名亦不得而闻 此 入行论 中所说也 博多瓦常云 : 如某庄丽之第为仇所劫, 经久颓败 有老者因此深怀痛惜, 后闻人言, 彼第失而复得 虽无行走之堪能 ( 不惜步履艰难 ), 杖矛徐至, 喜曰 : 此第之得非为梦耶? 于此获得暇满, 当如彼之欢喜而修法也 如是之心, 于未生得时, 当勤修之 又若于有暇身, 欲生起一具足求受心要之念, 须修四法 : 一 须修法者 思一切众生皆唯是求乐而思离苦, 然真能得乐离苦者, 亦唯有修行正法, 乃得自在故 二 我能修者 既具足外缘, 有善知识 ; 亦具内缘, 已得暇满故 三 于今生即须修持者 今生若不修, 众多生中暇满难得故 四 现时即须修持者 何日当死, 漫无定期故 此中第三者, 能灭向后推诸他生再修之懈怠 第四者能灭是念, 谓虽当于此生中修, 而 ( 更推之 ) 来年来月尚可修等之懈怠也 设将此二摄为速修, 则作三法亦可 念死一事虽亦于此有关, 恐繁且止, 于下当说 如是令心起变动故 ( 如是为欲转变心故 ), 如上所说由种种门而思惟之 若未能者, 则可观察如何是暇满自

253 253 性, 及于现近与究竟门中义利重大, 并从因果门中思惟难得 如何逗机, 即于前所说中取而修之 彼中因门难得者, 谓就总而论, 但能得一乐趣, 亦须作戒等一种净善 若特别欲得具足暇满者, 则须以净戒为根本, 施等为助伴, 以无垢愿欲为间隙等 ( 以无垢愿欲为结合彼等 ) 之众多善根焉 修如此因者颇为稀少, 事实甚明 由是推之, 可知就乐趣果若总若别而观, 此闲暇均为难得也 果门难得者, 对于异类诸恶趣观之, 但属乐趣已较为少有 即就同类乐趣而观, 特胜之闲暇者, 则尤为宝贵 此如噶当格西多把云 : 若于此 ( 大义与难得 ) 殷重 ( 殷勤 ) 修习, 其余诸法皆能由此引生 ( 则余门更易入 ) 故应勉焉

254 25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55 255

256 25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57 25

258 25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59 25

260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第二节 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决定 一切佛陀从初发心, 中积资粮, 最后现证正遍知觉,

261 2 1 是皆唯为饶益有情 故说一切法, 亦唯为成就有情义利 如是所作有情义利略有二种, 即于世间之权时现前上善, 与出世间之究竟决定善是 依初所作 ( 应作 ) 所说一切, 于正下士或共下士法类中摄 下士特别之处, 不为今世现前安乐, 重在希求舍生之后善趣圆满, 以其 ( 所 ) 修作彼之因故 如 道炬论 云 : 若以正方便, 惟于人天乐, 欲求自利者, 知彼为下士 究竟决定善, 有唯从流转出离解脱, 及修一切种智二种 此中依于声闻及独觉乘所说一切, 于正中士或共中士法类中摄 中士夫者, 于一切有发生厌离, 专求自利, 从有解脱彼之方便, 于戒定慧三学转趣入故 如 道炬论 云 : 背于 ( 弃 ) 三有乐, 反罪业为体 ( 遮恶 依三学 ), 仅 ( 唯 ) 求自寂利 ( 寂静 ), 说名中士夫 修行一切种智方便亦有二种, 波罗密多大乘与金刚乘是, 此二皆于上士所有法类中摄 上士夫者, 唯彼大悲之所自在, 欲尽一切有情苦故 以佛为其所得之果, 以六度行及二次第为所修学 如 道炬论 云 : 若以自系苦, 普例于他苦, 希起正断尽, 斯名胜士夫 ( 由达自身苦, 若欲正尽除, 他一切苦者, 是为胜士夫 ) 彼士夫修菩提

262 2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之方便, 显密二种, 于下当说 三士之名, 如 摄抉择分 及 俱舍释 等处处广说 下士夫中虽有希求现世 后世之二种差别, 当知此处唯取第二, 复取安住善趣方便无错乱者

263 2 3

264 2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65 2 5 槃

266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祇 一, 如 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所言 :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

267 2 下 中 上三士道的名称, 在 瑜伽师地论 摄抉择分 和 俱舍

268 2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69 2 如是虽说士夫有三, 然上士道亦摄余二, 以彼二者为大乘道之支分故, 此马鸣菩萨所说 此间非于仅得世间快乐之下士, 及唯得解脱世间之中士道中而为引导 盖为将修与彼二所共同道之上士作引导前行, 是为修习上士道之支分耳 趣入大乘之门者, 即于最胜菩提发心是 若发此心, 如 入行论 云 : 刹那才发菩提心, 虽系轮回 ( 生死 ) 三界狱, 亦当说为善逝子 谓发心即得菩萨名 ( 勇译谓得菩萨名 ), 彼身即入大乘数 若失此心 ( 若失彼者 ), 则从大乘而退出故 以是诸欲入大乘者, 须于多门励力, 务令此 ( 彼 ) 心发起 然欲发起彼心 ( 欲发此心 ), 又必须先修发心胜利, 于其胜利增长勇悍, 并须具有七支皈依 集菩萨学论 及 入行论 皆作此说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 谓权时及究竟胜利也 初中复有不堕恶道及生乐趣二种胜利 若发彼心, 于昔积集恶

270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趣之因即得清净, 并能断绝未来相续 于先已集乐趣之因, 以有此心所摄持故, 将更增长广大, 诸新所作亦能引起, 令无终尽之边际焉 究竟义利者 ( 究竟胜利者 ), 解脱及正遍知等, 亦依彼心速疾成就 若不先于权时究竟之胜利实欲证得, 但云彼诸胜利从发心生出, 于彼发心应当励力 虽作此说, 唯是空言, 返观身心, 甚为明晰 此中先于现上 决定二种胜利发欲得心, 即须修习共中下士所有意乐, 如是则于二种胜利生起欲得 ( 可于二种胜利生起欲得 ) 若修此具有胜利之心者, 更须生起为此心根本之慈与悲悯 但若念及自身之乐乏苦逼 流转世间, 尚不能令身毛竖动者, 则于他之乐乏苦逼而谓不能堪忍, 必无是处 入行论 云: 于利有情前, 且不思自苦, 若梦犹未梦, 利他云何生 是故于下士时, 想自身当受恶趣苦恼 及中士时, 观于善趣亦唯是苦, 无寂灭乐 既思惟已, 例己推及于诸亲属等一切有情而修习之, 当成发起慈悲之因 从彼发起菩提心故, 故修共同下中意乐者, 实是引发无伪菩提心之方便 如是当知, 于修彼二士道时, 思惟皈依 业果诸意乐等 于诸门中集净励力者, 如其所应, 成

271 2 1 菩提心前行修心之方便 当知七支皈依等, 亦即为发起彼心方便也 此中诸下中法类为引发胜菩提心支分之理, 为师者须详开示, 弟子亦须于彼获得决定 于每修时, 忆念此诸意义而修, 最为切要 若不尔者, 则上士之道与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关涉 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间, 以于菩提心未获决定故, 或为发起彼心之障碍, 或于其间失大义利 以故于此, 当加殷重 如是修已, 于身心中如何方能发起无伪菩提之心, 如所应作 次为令彼心极坚固故, 由行不共皈依为前导已, 应受发菩提愿心仪轨 受彼愿已, 于诸菩萨学处开始修学 尔后于六度四摄等, 多修习 ( 生起 ) 欲学之心 若生决定欲学心已, 进受清净菩萨行戒 次于根本重罪拼命防护, 莫令有染, 虽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 莫为所污 倘有所犯, 如其所说除罪仪轨, 善为净治 此后总于六度而为修学, 特别为令其心于善所缘, 如其所欲能安住故, 于止体之静虑中更当修学 ( 特别于安住善所缘之止, 更当修学 ) 道炬论 中, 谓为引发诸神通故而学止者, 是少分喻 即阿底峡尊者亦曾于余处说,

272 2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为欲引发胜观故, 当修止也 次为断二我执缚故, 于空性义见决定已, 于无谬修法而为修习, 应当修行慧体胜观也 如是除修止观外, 于行戒学处以下悉为戒学, 奢摩他者是为心学, 毗钵舍那者是为慧学, 此 道炬论释 中说也 复次, 奢摩他以下是为方便分及福德之资粮, 依于世俗谛之道, 广大道次第也 三种殊胜慧者, 是为般若分及智慧之资粮, 依于胜义谛, 甚深道次第故 当于彼等次第数目生起决定, 及以慧与方便随离一支不成菩提, 应起大决定也 以是 ( 如是 ) 共道修身心已, 必须转入密乘, 以入于彼, 速当圆满二资粮故 设于此处不胜其任, 或种性微劣而不喜者, 则应唯于此道次第渐增广之 若其欲入金刚乘者, 首须修依止善知识法, 较前尤为郑重 次以从清净密部所出灌顶法成熟身已, 于彼时所得之密戒及三昧耶拼命守护 特于根本罪毋使有染, 盖虽可重受, 然身毁已, 功德难生 诸支分罪亦毋染犯, 设有所犯, 亦勿随意置而不虑, 当以悔除防护, 令其清净 尔后或于下部有相瑜伽, 或于上部生起瑜伽, 随于一中而为引导 次, 或于下部无相瑜伽, 或于上部满次

273 2 3 瑜伽, 随于其一而修学之 如斯次第之建立者, 乃 道炬 论 所说, 故 菩提道次第 亦作如是引导也 论 本地分, 便建立了三乘 境 行 果 的修行 瑜伽菩萨

274 2 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75 2 5

276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77 2

278 2 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79 2

280 2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81 281

282 28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83 283

284 284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85 285

286 2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87 28 谓若下中士夫诸法品类, 即是上士之前引导者, 是即上士夫之道次第矣, 何须复名为共下中之道次第耶? 曰 : 所以于三士夫须各各分别而引导者, 要义有二 一为摧伏犹未发生共同中下士夫之心者, 即妄自称我是上士之我慢 二为于上中下三等根机作大饶益也 言大益者, 谓因上中二种士夫, 亦须希求善趣解脱 故对所导之上中二种补特伽罗, 示以中下二种意乐令其修习, 此无过失而生功德故 若是下劣补特伽罗者, 虽修上品法类, 亦必不生上品意乐, 而下品复弃, 则上中下道功德胜利将俱无所得矣 复次, 于具上堪能者, 示所共道以令修习 对于彼等自所应修诸功德法, 若已生者则能摄持, 或虽未生, 亦能速疾发起 下下发已, 导入上上, 于其自乘并无延滞也 发心须依次第者, 总持自在王所问经 中, 以黠慧宝师次第修净摩尼宝喻, 合义而为教示 龙猛菩萨亦作是说 : 初修增上生, 后起决定胜,

288 288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以得增上故, 次决定胜成 ( 依上师口授, 照藏文本译出为 : 先增上生法, 决定胜后起, 以得增上生, 渐得决定胜 ) 此说于现上决定善, 须以次第而引导也 圣者无著亦曰 : 又诸菩萨, 于诸有情先审观察 知劣慧者, 为说浅法 ( 为劣慧说浅法 ), 随转粗近教授教诫 知中慧者, 为说中法 ( 为中慧说中法 ), 随转处中教授教诫 知广慧者, 为说深法 ( 为广慧说深法 ), 随转幽微教授教诫 令其渐次修习善品, 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渐次利行 ( 是名渐次利行 ) 又圣者提婆于 摄行炬论 中, 成立先于波罗密多乘之意乐 既修习已, 次转入密, 须具次第 摄彼义云 : ( 略谓 ) 诸初业有情, 若转趣胜义, 佛说此方便, 如梯之渐次

289 28

290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291 2 1

292 2 2 菩提大道 第一卷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菩提道次第 实修理路 2004 年 5 月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道次第 是一部实修性很强的论著, 不仅为我们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以简明的修学套路, 将理论一一落实于实修 本论在 略示修法 部分, 以依止法为例, 为我们示范了修习任何法门必须具备的四个步骤, 即加行 正行 结行与未修中间 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便是围绕着这一纲领展开 一 加行 修法的共同基础 加行, 也称为前行, 即正式修法前应作的准备

More information

《安樂道論》釋 法音法師 講授

《安樂道論》釋 法音法師  講授 安乐道论 释 02 法音法师讲授 前讲提要前讲已略述了 安乐道论 不但教授殊胜, 其传承法源也极为殊胜 事实上, 佛由语事业宣说了不同道次第而满足不同众生的希求与愿望 这样的教法从释迦牟尼佛到上师为止, 都如理如量的趣入闻思修证的法行之中, 从未间断过 ; 同时在西藏的四大教派也都极为重视此一教法, 影响所及, 这已成为各派法脉的主流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说, 这个教法是 : 1. 初由佛说 2. 中由印度诸大菩萨以无垢正理而安立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道 前 基 础 道 次 引 导 1 下 士 道 念 死 无 常 45 三 恶 趣 苦 139 皈 依 三 宝 215 由 依 何 事 为 皈 依 因 216 由 依 彼 故 所 皈 之 境 219 由 何 道 理 而 正 皈 依 233 既 皈 依 已 所 学 次 第 ( 见 讲 记 四 ) 思 考 题 287 道 前 基 础 道 次 引 导 道前基础 道次引导 1 下面开始宣说 以暇满人身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

More information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More information

道次第文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道次第文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1 菩提道次第广论初皈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 目录 ( 兼科判表 ) 次开为四门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易于获得圣者密意殊胜圆满种中受生事理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得已于教所作事业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于印度所作事理藏中所作事理听闻轨理讲说轨理于完结时共作轨理于法法师发起承事正听轨理思惟闻法所有胜利断器三过依六种想思惟说法所有胜利发起承事大师及法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以何意乐及加行而说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全_道前基礎SC.doc

Microsoft Word - _全_道前基礎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一 ) 道前基础 序太虚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喀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 教授世苑汉藏院学僧, 将梓行而问世, 余为参订其译文, 阅至 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 决定应须趣入密咒, 以能速满二资粮故 设踰共道非所堪能, 或由种性功能虚劣, 不乐趣密咒者, 则唯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 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 甚为显然 例之贤首以别教一乘特尚华严, 天台以纯圆独妙特尚法华, 固将无别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4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 念恩 报恩 既然发起 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愿, 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 一个来修, 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最后的菩提心 第一个, 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 没有对象的差别, 之后呢, 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 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也愿意担起这个重担, 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

More information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目录 ( 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 : 一 正明修法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 : 一 正修时应如何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 : 一 加行二 正行三 完结今初 轨 指训练心的轨道, 沿着这条轨道前进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理 是指心的缘起理则, 也就是修行的规则或者说正确的做法 明白了修习的轨理就能明白怎么修心 所谓 略说 就是先摄略的宣说总的原则, 然后按照总的原则逐步细致地讲解,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1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1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1 引言 7 名义 8 道前基础 皈敬颂 31 造者殊胜 48 教授殊胜 80 听闻轨理 122 说法轨理 159 完结轨理 173 亲近善士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宣说依止之根据 179 正式宣说依止轨理 182 摄义 ( 见讲记二 )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思考题 283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1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 修学要领 2004 年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 都是从发心开始的 学佛的要领, 也在于如何用心 所谓修行, 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 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 所有的修行方法, 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 如果不善于用心, 即使遍学三藏 广修道场 接引无量众生学佛, 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 甚至可以说, 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More information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道次第 修学地图 2007 年秋讲于厦门南普陀 青年佛学进修班 济群法师 近年来, 道次第 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 这一现象绝非偶然, 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 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资讯空前发达 对学佛者来说, 不必出门就可接触汉传各宗乃至三大语系的相关典籍和开示, 这种便利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 这些资讯固然使学人眼界大开, 见识增广, 但同时也给修学带来新的困扰

More information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今后当死之一念, 虽尽人皆有 ( 知 ), 然以于日日中, 每念今日不死, 今日又不死, 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 若不作意于彼对治, 而为如是心所障蔽,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 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 专务于求此世乐 除此世苦之方便 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 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 然以趣重今世之故, 任作何善, 其力定然薄弱, 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上士道(七)

上士道(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九讲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一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 二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 三 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 今初 修菩提心的次第当中, 第二种传承是依寂天菩萨的教典而修 内容分三 : 第一 思惟能修自他交换的殊胜利益 及不能修自他交换的过患, 第二 如果藉由修习, 自他交换的心一定能生起, 第三 修习自他交换法的次第 首先介绍思惟能修自他交换 即不能修自他交换的利益和过失

More information

fz-02

fz-02 第 二课 佛 子 行 不适合初学者学习的理由 : 1. 身处闹市的我们, 根本做不到抛弃故乡 居于静处 ; 2. 贪恋五欲妙乐的我们做不到舍弃今世 ; 3. 我们呆的这个城市距离索达吉堪布长期居住的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有千里之遥, 因此做不到长期依 止善知识 ; 4. 有 人说 对于新学员的我们还没完全想好是否皈依, 而 佛 子 行 这堂课已经宣说 皈依三宝 佛 子 行, 佛 子 行的内容完全不适合初学者学习

More information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我们继续学习 未护正知之过患, 分别宣讲没有护持正知 没有 护持正念的过患 此科判的重点是没有护持正知而引发的过患 第二 ( 未护正知之过患 ) 分二 : 一 失毁智慧 ; 二 失毁戒 律 第一 失毁智慧 : 心无正知者,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不复住正念 无正知 实际上是烦恼的状态, 如果心没有正知或者失坏了正知, 就会具足烦恼 具足烦恼会引发什么过患? 颂词中说 :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More information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普贤行愿品 观修原理 2004 年讲于苏州定慧讲堂 济群法师 导论 在盛行大乘的汉传佛教地区, 普贤行愿品 的流传极为广泛 许多佛弟子都将本品作为日常念诵功课, 而寺院晚课的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中, 也有一半内容出自本品, 以此忏悔业障, 扫除修行道路中的违缘 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 源于 行愿品 的七支供亦倍受重视, 被视为一切法门的前行 所谓前行, 即修法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集资和净障两方面 集资,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菩提道次第二十三菩提道次第二十三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4/05/16 課程開示課程開示 將前行將前行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皈依發心皈依發心與後面的正行建立與後面的正行建立關係 在我們做任何修行之前, 都要先念 皈依發心文, 在念的時候, 如果沒有任何覺受產生, 並不是好現象 以皈依區分內 外道之別, 以發心區分大 小乘 所以, 我們在念誦的時候, 並不是只有以造作的意樂 動機來思惟而已 我們開始時如果以皈依發心來做,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入菩萨行论 第 17 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 论 是宣讲凡夫如何经由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从而获得殊胜觉悟再 去利益众生的殊胜方法 第一品我们学习了菩提心的利益, 知道菩 提心具有超胜世间的巨大功德, 已经在我们的相续中引发了生起菩提 心的强烈愿望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四十二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8] ( 分别业的轻重 3)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继续说明 为什么业特别重大 的原因 第二个, 是 所依门 的缘故 依它所依的内容, 而有轻重的差别 第一个所依的是什么呢? 就是你是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还是你是没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所谓 善巧 的意思, 就是你虽然造恶业, 但是你可以不堕恶趣, 这个很好噢! 那不善巧的修行人呢, 虽然造很小的恶业,

More information

大慈大悲愊众生 大喜大舊济含识

大慈大悲愊众生   大喜大舊济含识 礼佛大忏悔文 宋. 不动法师编订 大慈大悲愍众生 ⑴ 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 ( 一拜 )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 ( 一拜 )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 一拜 ) 我今发心. 不为自求人天福报. 声闻缘觉. 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唯依最上乘. 发菩提心. 愿与法界众生. 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一拜 )⑵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 一拜 )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4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4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下 士 道 皈 依 三 宝 由 依 何 事 为 皈 依 因 由 依 彼 故 所 归 之 境 由 何 道 理 而 正 皈 依 ( 以 上 见 讲 记 三 ) 既 皈 依 已 所 学 次 第 1 深 信 业 果 125 思 总 业 果 正 明 思 总 之 理 126 分 别 思 惟 显 十 业 道 而 为 上 首 179 抉 择 业 果 显 示 黑 业 果 187 正 显 示 黑 业 道 身 业 188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目录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1 一 七支行海 1 二 愿海差别 13 三 愿海边际 84 四 愿海利益 85 五 劝导受持 98 六 总结回向 100 思考题 105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1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尔时, 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尔时, 普贤菩萨想再次宣说普贤行愿的意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十四讲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 境者, 谓凡诸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 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若能如是, 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 不以虚妄而行欺惑 第二白法, 境者, 谓一切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 谓心正直住 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第三白法, 境者, 谓一切菩萨 事者, 谓起大师想, 于四方所, 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 然无增相 尽相极多,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加行实修:引导一 睱满难得 2特法圆满

加行实修:引导一 睱满难得 2特法圆满 加行实修 : 引导一睱满难得 2 特法圆满 实修引导 一 睱满难得 (2) 特法圆满 前行准备 首先做好座前准备, 然后开始做身语意的调整 一 身的要点 (1) 双足金刚跏趺坐, 刚开始如果做不到, 一般的席地盘腿而坐也可以 (2) 双手结定印 : 手掌朝上, 左手在下, 右手在上, 双手交叠, 拇指相抵, 放于脐下 (3) 脊背挺直 (4) 两臂自然下垂, 保持放松 舒展的姿势, 不要用力夹起来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 ( 二 ) 深信业果 11 ( 十恶业 - 瞋恚心 4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昨天 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的内容 九十二页倒数第三行开始 不乐佛法障 习童蒙法障 乐着小乘障 不乐大乘障 不乐佛法障, 就是不好乐佛法, 这一世不好乐修学佛法, 这也是过去瞋心的障碍 习童蒙法障, 童蒙就是小的意思, 喜欢修行小法, 或者是外道法 有些人一听到外道法,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

各位居士大德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 7( 亲近善士 2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前面介绍了善知识的条件, 怎么去寻找一位具德的上师, 也介绍了一个弟子应该具备的条件, 什么才是一个好弟子 上师找好了, 自己也准备好了, 接下来, 就要亲近依止善知识, 向他学习法教 在我们正式亲近善知识的时候, 是不是有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呢? 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 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来依止呢?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大恩根本上师桑昂丹增仁波切八关斋戒开示 ( 二 ) ( 上 ) 藏历木羊年神变月十四公历 2015 年 3 月 4 日 首先对在座的出家男众女众和所有的在家众再次说一声感恩, 感恩的理由是什么呢? 因为在座的大众已经在修持清净之佛法, 因此, 说一声感恩! 除此之外也不会随意给你们说感恩 因为法务很繁忙, 有很多事情都需要做, 时间也不是很多 俄色多杰前天就要求我来, 昨天也要求, 而今天在女众区传完法以后,

More information

第九课

第九课 入菩萨行论 第 09 讲记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 入菩萨行论,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了解菩提心有什么利益, 对于在我们相续中引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必要 选择趋入一个法或一项事业, 如果不知利益所在, 就不会有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修学菩萨道之前, 有必要了知菩提心的利益 菩提心不只是可以带来轮回中的某些安乐, 最大的利益乃是能够转变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之因, 即自私自利的作意

More information

第一部分说法前行0 1 5 第二部分道前基础0 6 3 第三部分共下士道3 0 7 第一册目录嘉瓦仁波切序0 0 4 译者序0 0 6 流通序0 1 1 念死无常3 0 8 三恶趣苦3 3 9 归依三宝3 5 8 深信业果4 0 5 归敬颂0 6 6 造者殊胜0 8 1 教授殊胜1 0 3 闻说轨理

第一部分说法前行0 1 5 第二部分道前基础0 6 3 第三部分共下士道3 0 7 第一册目录嘉瓦仁波切序0 0 4 译者序0 0 6 流通序0 1 1 念死无常3 0 8 三恶趣苦3 3 9 归依三宝3 5 8 深信业果4 0 5 归敬颂0 6 6 造者殊胜0 8 1 教授殊胜1 0 3 闻说轨理 道次第讲授成满智者所愿 第一册 宗喀巴大师造论嘉瓦仁波切教授蒋扬仁钦翻译 台湾国际藏传法脉总会提供二 一三年版 第一部分说法前行0 1 5 第二部分道前基础0 6 3 第三部分共下士道3 0 7 第一册目录嘉瓦仁波切序0 0 4 译者序0 0 6 流通序0 1 1 念死无常3 0 8 三恶趣苦3 3 9 归依三宝3 5 8 深信业果4 0 5 归敬颂0 6 6 造者殊胜0 8 1 教授殊胜1 0 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菩萨加持所生, 三者由定果色所生 ; 乃至能普现一切如来前也 后之二句, 明修行之次第也 或观一身一佛 三身三佛 七身七佛 三十五身三十五佛 百身百佛 千身千佛 乃至百千无量俱胝刹土微尘无量数身无量数佛, 各各以次增修令其广大清净, 摄心缘境, 成就深细微妙之三昧力而达心佛众生平等之理故 信解心礼

菩萨加持所生, 三者由定果色所生 ; 乃至能普现一切如来前也 后之二句, 明修行之次第也 或观一身一佛 三身三佛 七身七佛 三十五身三十五佛 百身百佛 千身千佛 乃至百千无量俱胝刹土微尘无量数身无量数佛, 各各以次增修令其广大清净, 摄心缘境, 成就深细微妙之三昧力而达心佛众生平等之理故 信解心礼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颂解 录自上海佛学书局 能海上师全集第三辑 : 之四 普贤行愿品颂解 礼赞根本总礼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初二句观无限空时, 是中一切诸佛是所礼之境, 普遍平等性智之大观也 后二句我以清净三业共一切有情平等遍礼无余, 是能礼人之贤德也 如是一颂, 总示普贤殊胜法门有三要点 : 一者般若, 生佛平等观智随时生起 ; 二者律仪,

More information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第 1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 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开始学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所造的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这是一个祈祷文, 也是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 前面学习 窍诀金钥 的时候, 讲到了大乘的皈依 菩提心特别殊胜 今天我们要 学习佛法当中, 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修法,

More information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讲义 加哲无著尊者 著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节课 2005 年 7 月 6 日晚上 9 时 这次 我利用开 普贤云供法会 的八天 时间 为大家宣讲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一般来说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 众多寺院 的高僧大德经常开演此法门 甚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讲义 加哲无著尊者 著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节课 2005 年 7 月 6 日晚上 9 时 这次 我利用开 普贤云供法会 的八天 时间 为大家宣讲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一般来说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 众多寺院 的高僧大德经常开演此法门 甚 本册总目录 索达吉堪布译讲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讲义... 1 四法宝鬘论 略解... 245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讲义 加哲无著尊者 著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节课 2005 年 7 月 6 日晚上 9 时 这次 我利用开 普贤云供法会 的八天 时间 为大家宣讲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一般来说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 众多寺院 的高僧大德经常开演此法门 甚至西方

More information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四正勤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 也叫四正精进 这里将引 相应部 和 舍利弗阿毗昙论 来详加分析 目标 在 相应部 的正勤相应里如是记载佛陀的话 : 如是比丘, 对四正勤予修习, 对四正勤予多修习者, 则趣向涅盘, 倾向涅盘, 临入涅盘 [1] 这里佛陀指明四正勤的修习会导致涅盘 佛陀在另一场合的开示也曾指出 : 比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 皆入于象之足迹, 故象足迹为最上最大 如是诸善法, 皆以不放逸 (

More information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目 录 弥 勒 菩 萨 / 造 麦 彭 仁 波 切 / 著 索 达 吉 堪 布 / 翻 译 科 判...1 颂...7 胜 甘 露 喜 宴... 28 ( 1~10, 初 稿 版 )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3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3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3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明白了六因一果的内容之后, 就可以开始正式起修了 首先, 我们就是要修对一切有情有平等心, 这是我们前面说到, 要做对一切有情有大悲心, 除非我们没有对象的差别 对一切有情, 都是平等的对待, 那你才可能对一切有情都生起大悲心 如果有差别待遇, 有对象的差别, 我们就不可能普遍,

More information

序 言 1 序 言 入菩萨行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在藏传佛教各派中 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 都会 传讲听习此论 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 认为如果要 做真实的修行人 必须精通 入菩萨行 此论之所以 如是受到推崇 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 精辟而又系统地 阐述了发菩提心 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

序 言 1 序 言 入菩萨行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在藏传佛教各派中 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 都会 传讲听习此论 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 认为如果要 做真实的修行人 必须精通 入菩萨行 此论之所以 如是受到推崇 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 精辟而又系统地 阐述了发菩提心 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 ( 上 ) 索 达 吉 堪 布 讲 释 序 言 1 序 言 入菩萨行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在藏传佛教各派中 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 都会 传讲听习此论 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 认为如果要 做真实的修行人 必须精通 入菩萨行 此论之所以 如是受到推崇 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 精辟而又系统地 阐述了发菩提心 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学的体 系 而且其偈句简明流畅 平淡言词中蕴含着深刻义理 切实地针对了修学者自凡夫进化为菩萨过程中必须疏

More information

www.dymf.cn 悟道之初活易乐乎 ( 自序 )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各种物欲和诱惑充斥的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因希求心灵的解脱而开始修习佛法 只有佛法才精确而客观地描述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真相, 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 安宁与和谐的幸福之路 确定地说, 佛法是唯一能够使我们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 能够今生值遇佛法并认真修持佛法的人都是有大福报的人, 未来的生命就像初一的月亮,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窍诀宝藏论释

窍诀宝藏论释 窍诀宝藏论译序 译 序 众生的无上怙主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色身虽已融入法界, 然而, 为悲悯我们这些浊世愚昧的众生而留下了以甚深古萨里派 四心滴 广行班智达派 七宝藏 以及 三休息 三解脱 为主数目惊人的丰厚遗产 其中的七宝藏可堪为宁玛派的璀璨明珠 无价之宝 七宝藏 中的 如意宝藏论 有颂词与自释, 共分二十二品, 详细论述一切显密乘 实相宝藏论 有颂词与自释, 共分四品, 分别阐述无有 自成 平等 唯一四大誓言

More information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 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正在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等等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张 生 汪 伪 投 敌 后 出 于 政 治 需 要 一 直 着 意 争 夺 国 民 党 政 治 符 号 并 加 以 运 用 为 此 它 与 重 庆 方 面 进 行 了 激 烈 的 交 锋 并 与 日 本 方 面 进 行 了 艰 苦 的 交 涉 应 该 说 汪 伪 的 努 力 是 多 方 面 的 但 由 于 重 庆 方 面 比 较 得 力 的 反 制 日 方 本 于 自 身 利 益 的 掣 肘 以 及

More information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音频名称 : 般若心经 中的菩萨广大行与甚深见 20141113 般若心经 中的菩萨广大行与甚深见 夏坝仁波切讲于昆明宝华寺 阿弥陀佛! 今天, 受我们国家的恩德, 中国佛教协会的恩德, 以及云南省和我们宝华寺的恩德, 在此共飨法义, 实乃非常殊胜 所以, 我在此受中国佛教协会的委托, 在这里宣讲如来正法, 深感欢喜! 宣讲正法者, 依照那烂陀寺的宗规有三种 : 一者, 法师之语清净 ; 二者, 听众之意清净

More information

修持加行是成就大圆满的唯一之路

修持加行是成就大圆满的唯一之路 修持加行是成就大圆满的唯一之路 达真堪布 大圆满法门来自法身本初佛 普贤王如来, 由佛界传入天界, 由天界传入人间 大圆满 是究竟的智慧 轮回涅磐等一切法都不离这个实相, 解脱生死的方便途径莫胜于此, 故称为 大 能直接见到明空赤裸的本觉佛性, 圆满具足 无缺无失, 诸法生起的刹那, 超越能修所修, 本来清净解脱, 故称 圆满 众生心性的当下即是佛性, 佛和众生的区别只在于 觉 和 迷, 这是大圆满的见解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戚其章 世纪 年代 日本国内兴起了一股兴亚思潮 对此后的中日关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这是近代中日关系上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但也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课题 对此 近年来研究者颇不乏人 多谓兴亚主义的主流是应该肯定的 窃不谓然 本文认为 对兴亚主义须作具体分析 应肯定的只是其中的个别派别 其主流是不能肯定的 至于大力推动兴亚主义的兴亚会 不但不是所谓 民间组织或 民间对清友好组织 而是由日本外务省直接掌控和主导

More information

走 向 解 脱

走 向 解 脱 前 言 走向解脱 别解脱戒品 益西彭措堪布著 ( 在家篇 ) - 285 - 前 前 言 言 根据佛陀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言教, 初学者应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 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础之后, 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如实生起 佛陀在小乘 大乘显宗以及无上密宗三乘法轮中所传的戒律不同, 分别为外小乘别解脱戒 内大乘菩萨戒以及密金刚乘三昧耶戒 小乘别解脱戒主要针对众生身口的行为和语言, 故称之为外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4] ( 十恶业 - 邪见 2 十业道与轮回的关系 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说离邪见, 才有真实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 不是真实的智慧, 也许是世间的聪明才智, 也许是一些邪知邪见, 像其它的宗教, 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外道, 他们也有所谓的言论, 也有他们理论的基础, 或者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他们也觉得那个是智慧,

More information

译 序 众 生 的 无 上 怙 主 全 知 无 垢 光 尊 者 的 色 身 虽 已 融 入 法 界, 然 而, 为 悲 悯 我 们 这 些 浊 世 愚 昧 的 众 生 而 留 下 了 以 甚 深 古 萨 里 派 四 心 滴 广 行 班 智 达 派 七 宝 藏, 以 及 三 休 息 三 解 脱 为 主

译 序 众 生 的 无 上 怙 主 全 知 无 垢 光 尊 者 的 色 身 虽 已 融 入 法 界, 然 而, 为 悲 悯 我 们 这 些 浊 世 愚 昧 的 众 生 而 留 下 了 以 甚 深 古 萨 里 派 四 心 滴 广 行 班 智 达 派 七 宝 藏, 以 及 三 休 息 三 解 脱 为 主 索 达 吉 堪 布 著 译 序 众 生 的 无 上 怙 主 全 知 无 垢 光 尊 者 的 色 身 虽 已 融 入 法 界, 然 而, 为 悲 悯 我 们 这 些 浊 世 愚 昧 的 众 生 而 留 下 了 以 甚 深 古 萨 里 派 四 心 滴 广 行 班 智 达 派 七 宝 藏, 以 及 三 休 息 三 解 脱 为 主 数 目 惊 人 的 丰 厚 遗 产 其 中 的 七 宝 藏 可 堪 为 宁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 177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全论有十品, 前 面九品的次第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 已生令不退 辗转令增长 第一 二 三品, 是没有生起菩提心让它生起的窍诀 ; 第四 五 六品, 是生起之后, 怎么样不退失 ; 第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亲友书讲记.doc

Microsoft Word - 亲友书讲记.doc 目目录目录 闻思修行切勿偏堕... 1 第一节课... 23 第二节课... 42 第三节课... 61 第四节课... 79 第五节课... 101 第六节课...119 第七节课... 138 第八节课... 159 第九节课... 179 第十节课... 199 第十一节课... 218 第十二节课... 239 第十三节课... 256 第十四节课... 277 录第十五节课...294 第十六节课...309

More information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界限 : 唯大乘加行道暖位中有 顶加行八法总表 一 暖顶加行 ( 之顶加行 :2 ) 获得证成顶加行其十二种行任何一之顺抉择分, 是为第一加行道暖位顶加行 标出经中十二随一后, 表大乘第一顺决择分, 是暖顶加行之 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是至顶加行所有十二 极为熟习故, 于睡梦之际亦见一切法如梦等 2 对声闻等地不生欢喜心 3 见如来等 4 观见佛陀之神通变化 5 生起宣说正法之心 先见地狱等众生随念于自己之佛土断除恶趣

More information

道果法前行•三现分庄严宝论

道果法前行•三现分庄严宝论 道果法前行三现分庄严宝论 前行介绍赞颂作者序第一篇信心与皈依第一章信心第二章皈依 目录 正行教授第二篇不清净见的教授藉轮回过患以产生出离心之教授第三章轮回过患的教授 ( 一 ) 苦苦第四章轮回过患的教授 ( 二 ) 坏苦第五章轮回过患的教授 ( 三 ) 行苦 依暇满人身难得而产生精进心之教授第六章暇满人身之教授 ( 一 ) 获得暇满人身的困难第七章暇满人身之教授 ( 二 ) 珍贵人身的广大利益第八章暇满人身之教授

More information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目录 作者自序 以佛法之光开显众生的智慧本性 1 第一篇 第一章 明理篇 1 基础佛理 1 什么叫做佛法 /1 从佛法的教育中得到健康与和平 /8 学佛的重要性 /13 什么叫做学佛修行 /21 修行上最根本的问题 /25 是心即佛 /31 苦集灭道 /34 善恶标准与行善断恶的方法 /41 以皈依来转折自己的人生 /51 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及如何选择 依止上师 /59 第二章 基础修行 66 解脱

More information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经常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

More information

归依问答录

归依问答录 甘露文库 5 归依问答录 益西彭措法师 讲述 目 录 一 修学佛法有没有捷径? 1 二 如何解释三宝中 宝 的含义? 1 三 请静思五分钟, 追问自己因为哪些原因导致必须要归依佛宝? 如何才是真正对佛宝的归依? 5 四 归依佛宝后, 为什么又要归依法宝? 你能至少说出法宝的五个功德吗? 6 五 什么是僧宝, 为什么要归依僧宝? 你是如何归依僧宝的? 8 六 为什么只有佛才能做一切有情的导师? 9 七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 91 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论师所造的 入菩萨行 论 这部论典是阐释如何引发和生起菩提心的专著, 是极为殊胜 的窍诀 大乘佛法的殊胜精华是菩提心, 它不仅是大乘的入门和核心, 也是究竟证悟的境界 菩提心, 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入 菩萨行论 中第一到八品, 包括第十品, 都可归摄在世俗菩提心中, 胜义菩提心主要通过第九品进行阐释 世俗 胜义菩提心的体相, 以及怎样才能生起世俗

More information

兜率百尊 无缘悲心赞导论 讲授者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版次 2015 年 10 月第 1 版 ( 电子书 ) 责任编辑 云丹 装帧设计张安 地 址沈阳市崇山东路北塔街 27 号护国法轮寺 邮编 结缘电话 网 信 站 箱

兜率百尊 无缘悲心赞导论 讲授者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版次 2015 年 10 月第 1 版 ( 电子书 ) 责任编辑 云丹 装帧设计张安 地 址沈阳市崇山东路北塔街 27 号护国法轮寺 邮编 结缘电话 网 信 站  箱 兜率百尊 无缘悲心赞 导论 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讲授 兜率百尊 无缘悲心赞导论 讲授者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版次 2015 年 10 月第 1 版 ( 电子书 ) 责任编辑 云丹 装帧设计张安 地 址沈阳市崇山东路北塔街 27 号护国法轮寺 邮编 110032 结缘电话 024-86626135 网 信 站 www.beita.org 箱 zhflt@126.com 目录 3 目录 一 归依发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藏 传 土 法 目 录 四 二...294 四 三...316 四 四...336 二 四... 1 四 五...359 二 五... 17 四 六...382 二 六... 34 思 考 题...405 二 七... 50 二 八... 65 二 九... 80 三... 96 目 目 三 一...111 录 录 三 二... 126 三 三... 143 三 四... 158 三 五... 173

More information

勤修外道而爱乐

勤修外道而爱乐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原名 : 最极清净菩萨戒藏持戒行相菩提正道论宗喀巴上师造汤芗铭翻译荣增堪布审定高观如属文吴剑群证语 甲一序号 ( 此中分三 : 乙一礼证敬乙二造论因缘乙三略诠待戒 ) 乙一礼敬 礼孺童妙吉祥菩萨摩诃萨敬礼运大悲心者, 荷极难荷历劫行 现证大觉演妙音, 广觉有情诸眠惑 ( 赞释迦佛 ) 此由大觉法界生, 授以补佛法王位 世间自在无能胜, 以清净藏获有情 ( 赞弥勒菩萨 ) 触彼如意莲足尘,

More information

活动篇 过这样的七天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一...24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二...38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三...52 义工篇 学做菩萨的人 心得篇 走向觉醒的人 五大要素和菩提静修营的设置 敞开心扉, 在这里接受佛法甘露 慧 韬 义工培训 义工到位, 一切就绪 10 11 12 13 营员报到 西园, 我来了! 14 15 入营说明会 相聚西园寺, 相约菩提路 16 17 18 19

More information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益西措嘉修法 如意宝珠讲记 1 降加持者 : 啥本处供养诸资具如施点铁成金术为成清净幻变网以大智慧降加持阿唯夏雅频 降加持 就是对自己处所里的这些供品聚, 像点铁成金般成为清净的幻变网, 用大智慧来降加持 这里要清楚在何处降加持 如何降加持 以何者降加持 一 在何处降加持 : 就在我们处所所陈设的这些供品聚上面降加持, 比如水 香 花 灯等 二 如何降加降 : 呈现供养时, 不应当再认为这些是轮回错乱的现相,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1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上 ) 第一品暇满难得 第二品寿命无常 第三品轮回痛苦 第四品业因果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第六品皈依 第七品四无量心 第八品发菩提心..

目录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1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上 ) 第一品暇满难得 第二品寿命无常 第三品轮回痛苦 第四品业因果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第六品皈依 第七品四无量心 第八品发菩提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 ( 上 ) 目录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1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上 )... 51 第一品暇满难得... 59 第二品寿命无常... 79 第三品轮回痛苦... 108 第四品业因果... 166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237 第六品皈依... 272 第七品四无量心... 310 第八品发菩提心... 339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给多有拉姆)佛子行三十七颂1——7

(给多有拉姆)佛子行三十七颂1——7 胜利道歌 天鼓妙音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造颂 怙主诸佛智慧身, 文殊师利童子尊, 恒住八瓣莲蕊心, 所言愿利诸有情 甚深光明大圆满, 仅闻词句断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脱, 唯此铭刻于心中 遇此胜法善缘众, 前世累劫积资果, 与普贤王同缘分, 诸道友当生欢喜 为沉恐怖轮回众, 获得永乐之佛果, 当负利他之重任, 舍弃爱自如毒食 以此可阻恶趣门, 亦可获得善趣乐, 趋至究竟解脱地, 切莫散乱修此要 于诸轮回之盛事,

More information

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备忘录•闻法行为

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备忘录•闻法行为 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备忘录 大圆满前行文库系列四 闻法轨理 ( 三 ) 闻法行为 益西彭措堪布译讲 目录 前行备忘录 闻法行为 1 ( 一 ) 如毒般应断之行为 1 1 器之三过 1 2 六垢 2 3 五不取 4 ( 二 ) 如药般应取之行为 5 四依法 6 前行备忘录 闻法行为讲记 11 ( 一 ) 如毒般应断之行为 11 1 器之三过 17 2 六垢 37 3 五不取 87 ( 二 ) 如药般应取之行为

More information

因为每种外在结果都是内在心行的外化 三恶道, 是由内在烦恼所导致 ; 佛菩萨, 也就是由生命品质所决定 我们找到问题根源, 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在哪里, 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道次第 中, 宗大师为我们建立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的修学引导 其中的每一部分, 都是通过对某个法义的思维和观修,

因为每种外在结果都是内在心行的外化 三恶道, 是由内在烦恼所导致 ; 佛菩萨, 也就是由生命品质所决定 我们找到问题根源, 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在哪里, 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道次第 中, 宗大师为我们建立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的修学引导 其中的每一部分, 都是通过对某个法义的思维和观修, 道次第 修学漫谈 2008 年 6 月讲于西园寺般若堂 济群法师 学习这件事, 确实大有学问 我们现在的学习, 多半是一种学院式的学习, 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的学习, 甚至对知识本身的掌握都不是很完整, 很准确 在心行上的作用, 那就免谈了 这样的学习, 哪怕学得再多, 过一段时间, 在社会上忙一忙, 可能就丢光了 因为它没有落实到心行上, 没有转化成内在的生命品质, 所学只是浮光掠影, 流于形式 尤其对在家居士来说,

More information

《基础班课程·如何做功课》第四课

《基础班课程·如何做功课》第四课 基础班课程 如何做功课 第四课 为度化无量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并且如理如法地谛听 今天继续学习 次第花开 中 如何做功课 的内容 作为佛弟子, 做功课就像睡觉吃饭一样是每天必须的 所以一开始, 要从闻思上得到定解, 然后长期坚持行持 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 第一, 做功课的前行 包括排除内外的干扰, 尤其要关掉手机 上周上师在开示时说 : 再三地合掌祈请大家, 你们在闻法或座上修时

More information

事师五十颂讲记

事师五十颂讲记 事师五十颂 巴布拉尊者造索达吉堪布译 成就具德金刚萨埵因, 上师莲足之下敬顶礼 诸多无垢续中所宣说, 略而言之此当敬谛听 得受殊胜之灌顶, 金刚上师之面前, 十方世界中所住, 如来三时敬顶礼 以大信心三时中, 手捧具花束曼茶, 合掌供养于上师, 恭敬稽首礼其足 在家抑或新僧侣, 为断世间人诽谤, 陈设佛经等之前, 持禁戒者意礼师 供养坐垫身起立, 帮助上师做事等, 具禁戒者皆当行, 不作顶礼断劣事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入菩萨行论 第 135 节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再次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如果真正想要进入菩萨行, 成就利益众生的佛道, 必须要学习 像 入菩萨行论 这样殊胜的论典和窍诀, 此论中佛菩萨告诉我们 怎样通过不断的学习 串修, 将自己相续当中的我爱执和自私自利 的分别念改造成殊胜的利他心 菩提心 入行论 一共有十品,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 静虑 前面我们再再地提到, 静虑是将相续中世俗菩提心在不退的基础上

More information

忠诚劝告诸位听闻者对于这里所讲述的依止上师的方式, 不仅仅是口头上, 而是表里 如一, 以极大的恭敬心来谛听 接下来断除他人认为此论是以自己分别念臆造的疑虑 若有人想 : 如果此中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是以您个人的分别念所造的话, 那有什么可信度呢? 您怎么知道应该这样依止上师呢? 实际上, 此 事师

忠诚劝告诸位听闻者对于这里所讲述的依止上师的方式, 不仅仅是口头上, 而是表里 如一, 以极大的恭敬心来谛听 接下来断除他人认为此论是以自己分别念臆造的疑虑 若有人想 : 如果此中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是以您个人的分别念所造的话, 那有什么可信度呢? 您怎么知道应该这样依止上师呢? 实际上, 此 事师 事师五十颂释 那莫革热玛则恭卡雅 ( 顶礼上师文殊师利 ) 虽成诸佛之父然现菩萨童子身, 虽以爱语安慰有情然令魔众畏, 虽恒住于无上果位然作众生仆, 祈愿文殊菩萨以奇事业恒庇护 如理依止容易恩赐予, 一切圆满功德唯一门, 依师方法事师五十颂, 我当尽心尽力而宣说 如诸续之王 大幻化网第一品 中云 : 最初希求成就者, 依止上师而获得, 倘若无 有上师尊, 无法获得诸悉地, 故当宣说师法相 因为一切共同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1.doc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1.doc 目目 录 藏传净土法 第一课... 1 第二课... 23 第三课... 41 第四课... 59 第五课... 77 第六课... 94 第七课...112 第八课... 131 第九课... 150 第十课... 168 第十一课... 185 第十二课... 203 第十三课... 220 第十四课... 238 第十五课... 254 第十六课... 269 第十七课... 283 第十八课...

More information

《开显解脱道·讲记》第十课

《开显解脱道·讲记》第十课 开显解脱道 讲记 第十课 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并且如理如法地谛听 上节课已经讲到颂词 黑白业果永时亦不虚, 十种不善的黑业与十种善妙的白业所感的果报永时亦不虚 思维业果道理有总思维和别思维, 先思维业果总相, 包括业决定 业增长广大以及未造业不会遇 已造业不失坏三个方面 所谓业决定, 是指一切痛苦和安乐都是由善恶业所生, 而苦乐的种种差别也是由善恶业的种种差别所生 每一个业因必定会恰如其分地显现其果报,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8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8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上士道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 见讲记七 ) 修菩提心次第七因果 ( 修悲 ~ 发菩提心 ) 1 自他相换 84 发起之量 132 仪轨受法 135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209 附录一 :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 一百一十苦文 284 二 : 华严经 净行品 287 三 : 华严经 法界品 菩提心之比喻 294 思考题 317 上士道 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修 菩 提 心 次 第 上士道 菩提心次第

More information

到达心灵的彼岸

到达心灵的彼岸 [ 键入公司名称 ] 到达心灵的彼岸 从安放身心到解脱生死的真谛 萨迦崔津法王 / 推荐堪千 阿贝仁波切 / 讲述般全仁波切 / 编译 讲述者简介堪千 阿贝仁波切 最尊贵的堪千 阿贝仁波切生于一九二七年, 不慕名利 轻车简从 随遇而安 毫无排 场, 师承萨扬钦哲确吉罗卓 德匈阿强等大师, 二十五岁任色穹寺堪布, 三十二岁任哦巴根 本道场佛学院堪布 到达印度后, 任萨迦崔津法王之亲教师, 教授密续 中观等法要

More information

兜率天上师瑜伽修法导论 讲授者夏坝仁波切 版次 2015 年 10 月第 2 版 ( 电子书 ) 责任编辑 云丹 装帧设计张安 地 址沈阳市崇山东路北塔街 27 号护国法轮寺 邮编 结缘电话 网 信 站 箱

兜率天上师瑜伽修法导论 讲授者夏坝仁波切 版次 2015 年 10 月第 2 版 ( 电子书 ) 责任编辑 云丹 装帧设计张安 地 址沈阳市崇山东路北塔街 27 号护国法轮寺 邮编 结缘电话 网 信 站   箱 兜率天上师瑜伽修法导论 夏坝仁波切讲授 兜率天上师瑜伽修法导论 讲授者夏坝仁波切 版次 2015 年 10 月第 2 版 ( 电子书 ) 责任编辑 云丹 装帧设计张安 地 址沈阳市崇山东路北塔街 27 号护国法轮寺 邮编 110032 结缘电话 024-86626135 网 信 站 www.beita.org 箱 zhflt@126.com 目录 1 目录 兜率天上师瑜伽法仪轨... 1 兜率天上师瑜伽修法导论...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起诵仪 香赞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4 请入普贤愿海

净土文库4 请入普贤愿海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净土文库 4 请入普贤愿海 智圆法师 讲授 目录 共修普贤愿海倡议书 1 请入普贤愿海 5 思考题 107 共修普贤愿海法会 109 附 : 登记表 120 共修普贤愿海倡议书 1 共修普贤愿海倡议书 敬礼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诸位菩提道友 : 大家知道, 华严会上, 普贤菩萨亲告善财童子 : 欲成就如来无量无边功德, 应修普贤广大行愿 由此演说了一部含摄一切佛子行愿精华的 普贤行愿品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目目录目录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1 般若摄颂浅释第一课... 19 第一品 : 第二课... 36 第三课... 57 第四课... 72 第五课... 86 第六课... 104 第七课... 126 第二品 : 第八课... 146 第九课... 166 第十课... 186 第十一课... 205 第十二课... 227 第十三课... 248 录第十四课...267 第十五课...285

More information

亲友书略释

亲友书略释 亲友书略释 龙树菩萨 造颂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索达吉堪布 释讲 顶礼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传承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释题名 亲友书 是龙树菩萨为他的亲友 乐 行国王传讲的教言 龙树菩萨与乐行国王的故事 详见 普贤上师言教 因 果不虚 因为当时他们没有碰面 所以此论是用书信来 传授 以此而名为

More information

札 嘎 仁 波 切 简 介 索 达 吉 堪 布 著 被 公 认 为 观 世 音 菩 萨 化 身 的 札 嘎 仁 波 切, 是 藏 地 颇 有 名 气 的 一 位 大 智 者, 也 是 格 鲁 派 近 代 史 中 着 重 提 倡 真 修 实 证 的 一 位 杰 出 上 师, 尤 其 是 他 冲 破 了

札 嘎 仁 波 切 简 介 索 达 吉 堪 布 著 被 公 认 为 观 世 音 菩 萨 化 身 的 札 嘎 仁 波 切, 是 藏 地 颇 有 名 气 的 一 位 大 智 者, 也 是 格 鲁 派 近 代 史 中 着 重 提 倡 真 修 实 证 的 一 位 杰 出 上 师, 尤 其 是 他 冲 破 了 本 册 目 录 札 嘎 仁 波 切 简 介...1 索 达 吉 堪 布 译 山 法 宝 鬘 论 目 录...7 山 法 宝 鬘 论...11 前 世 今 生 论 译 序...265 前 世 今 生 论 目 录...271 前 世 今 生 论...273 札 嘎 仁 波 切 简 介 索 达 吉 堪 布 著 被 公 认 为 观 世 音 菩 萨 化 身 的 札 嘎 仁 波 切, 是 藏 地 颇 有 名 气

More information

47 2 3 4 5 2 3 4 5 200 73 20 20 78 5 2006 75 958 34

47 2 3 4 5 2 3 4 5 200 73 20 20 78 5 2006 75 958 34 46 203 * 王 譞 话 本 小 说 与 相 声 艺 术 同 为 源 于 民 间 的 讲 述 类 文 学 话 本 小 说 对 相 声 艺 术 的 发 生 演 变 影 响 较 大, 在 清 末 相 声 艺 术 初 步 形 成 之 际 表 现 得 尤 为 明 显 话 本 小 说 与 相 声 的 生 成 背 景 较 为 相 似, 都 是 在 市 民 文 化 滋 养 下 同 具 故 事 性 通 俗 性

More information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 非正式文稿, 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 第 11 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再一 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是为了让修学佛法的佛弟子趋入到甚深的境界, 是一 个次第引导修法的殊胜论典 要趋入到最殊胜的境界是什么呢?

More information

目目 录 第一品不放逸... 9 第二品观察智者 第三品观察行为 第四品观察语言 第五品观察眷属 第六品观察作法 第七品观察具德 第八品观察正行 第九品稳重精进 第十品观察调柔

目目 录 第一品不放逸... 9 第二品观察智者 第三品观察行为 第四品观察语言 第五品观察眷属 第六品观察作法 第七品观察具德 第八品观察正行 第九品稳重精进 第十品观察调柔 ( 上 ) 麦彭仁波切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 目目 录 第一品不放逸... 9 第二品观察智者... 31 第三品观察行为... 73 第四品观察语言... 126 第五品观察眷属... 188 第六品观察作法... 257 第七品观察具德... 309 第八品观察正行... 327 第九品稳重精进... 335 第十品观察调柔... 375 录1 2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颂 堪布索达吉 译释 3 日查

More information

1 1 十二家唐诗 卷, 著录于 西谛书目 卷四, 其中王 杨 卢 骆 杜审言 宋之问 陈子昂各 卷, 沈 期 卷 孟浩然 卷 王维 卷 高适 卷 岑参 卷, 与 唐十二家诗集 所录选主相同, 只有王维诗入选卷数不同 189

1 1 十二家唐诗 卷, 著录于 西谛书目 卷四, 其中王 杨 卢 骆 杜审言 宋之问 陈子昂各 卷, 沈 期 卷 孟浩然 卷 王维 卷 高适 卷 岑参 卷, 与 唐十二家诗集 所录选主相同, 只有王维诗入选卷数不同 189 薛宝生 (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成都 ) - - 薛宝生 ( ~), 男,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88 1 1 十二家唐诗 卷, 著录于 西谛书目 卷四, 其中王 杨 卢 骆 杜审言 宋之问 陈子昂各 卷, 沈 期 卷 孟浩然 卷 王维 卷 高适 卷 岑参 卷, 与 唐十二家诗集 所录选主相同, 只有王维诗入选卷数不同 189 190 1 1 朱熹 诗集传序 云 : 诗者,

More information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前 言 般若波罗蜜多, 是一切佛法宝藏中最无上 最甚深的精髓, 它是佛陀真正的法身舍利, 三世如来无不依之而成就正等菩提 如经云 : 过去未来十方佛, 道皆般若非余者 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学密宗 藏传还是汉传, 只要是大乘佛教, 必会对般若的殊胜性略知一二 佛陀曾教诫阿难道 : 即使你把我所讲的法都忘失了, 般若的只言片语也绝不能忘, 当以对如来知恩报恩之心, 受持此般若 切莫失毁 这一点理应铭记于心!

More information

卷十 唯识学概要 64 你最好要先了解你现在的定位! 请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面 我们首先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更正 我们二十六面有一个讲表, 讲到种子有本有跟新熏, 然后又分成有漏跟无漏 有漏当中, 又分成名言跟业 那么名言呢, 它一条线画下来, 是招感等流果 业, 业力招感异熟果 请大家把这个名言这个地方再画一条往左边的斜线, 把它画到异熟果去 也就是我们的思想, 除了产生一种等流性以外, 其实我们的思想,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前言 1 修前须知实修前行法的重要性实修前行法的时间要求修前行法之后应达到的禅定标准每次入座要求 3 4 8 10 12 暇满难得的实修引导寿命无常的实修引导轮回过患的实修引导业之因果的实修引导解脱利益的实修引导依止善知识的实修引导出离心如量生起的标志 19 41 69 98 133 138 153 前言 此共同外前行实修引导以堪布昂琼仁波切的 前行备忘录 为依据, 属于大圆满龙钦心滴传承的修法

More information

《入行论讲记》教材版_第三册

《入行论讲记》教材版_第三册 目录 序言 3 入菩萨行论科判 (7-8 品 ) 5 第七品 精进 入行论讲记 ( 总第五十七 ) 1 入行论讲记 ( 总第五十八 ) 11 入行论讲记 ( 总第五十九 ) 24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 ) 33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一 ) 43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二 ) 59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三 ) 69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四 ) 79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五 ) 92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