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大道 第二卷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菩提大道 第二卷"

Transcription

1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今后当死之一念, 虽尽人皆有 ( 知 ), 然以于日日中, 每念今日不死, 今日又不死, 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 若不作意于彼对治, 而为如是心所障蔽,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 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 专务于求此世乐 除此世苦之方便 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 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 然以趣重今世之故, 任作何善, 其力定然薄弱, 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 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 纵使缘及后世, 思欲进修, 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 及以睡眠 昏沉 喧杂 饮食等事纷扰度时, 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 又不特此也, 为求现世圆满故, 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 背甘露法, 引入恶趣, 孰有甚

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于斯之不善耶? 四百颂 云: 三世自在主, 自来作死缘, 而我犹安卧, 不善孰胜斯 ( 上师口授颂文为 : 谁为三界之死主, 自死而无他作者 ) 又 入行论 云 : 须舍一切去, 于此自不知 ( 我未如是知 ) 为亲非亲故, 而造种种罪

5

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7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 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 稍知法者, 即见亲等无可共住, 遂能遮制于彼爱著, 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 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 一切皆无坚实 遮诸恶行, 积集皈戒等善业 自身既得胜妙之位, 亦能接引诸余有情, 于彼安置, 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 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 如 大

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涅槃经 云 : 诸田业中秋实胜, 一切迹中象迹胜 一切想中, 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 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 无明 我慢故 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 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 总之, 能有修行之机会, 唯是得此殊胜之身 ( 人身 ) 时 我辈长劫处于恶趣, 虽偶一得生人天, 亦多无暇, 不得修法 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 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 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 心执不死者, 乃一切衰损之门 念死者, 乃一切圆满之门也 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 或虽为应修, 唯宜初时略为修习, 非恒常之所修也 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 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

9 槃 槃

10 1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1 11

12 1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 是乃常人之心, 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 若尔云何? 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 仅于此生怖, 暂时亦不能遮止 须念恶趣之因未灭, 现上决定善因未修, 此当畏死也 若于此兴怖, 则能起修, 死时无恐 若不修此义, 总于流转不能解脱, 别于恶趣或将沉坠, 死时追悔热恼而已

13 13

14 1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任所受何生 所住何地 随在何时, 皆为死王所坏 ( 皆为死王所能摧毁 ), 此 无常集 所言也 死王若来, 纵以迅速腾跃 极大势力 财物咒药, 无能逃避, 此 教授国王经 中说也 昔噶当大德噶马巴有云: 现在即须畏死, 死时不须怖恼 ( 恐怖 ) 我辈则 ( 恰 ) 与此相违, 现在不畏, 临死乃以手椎胸焉

15 15

16 1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如 入胎经 所说, 寿量百年者希矣 纵然能到此边际 ( 纵使能达到百岁 ), 亦于彼之中间, 年为月 月为日 日为昼夜而尽之 每一昼夜, 仍为上午 下午等而使之尽 寿之总量, 去日已多, 所余亦无增, 且无间而减故 ( 所余亦唯有减而无增 ) 入行论 云: 昼夜无有 ( 少 ) 住, 此寿常灭坏 ( 坏灭 ), 无有余可增, 我岂能不死 又如织师织布, 及被杀之牲畜牵赴杀 ( 屠 ) 场, 步步逼近, 与牛为牧儿所使 ( 所鞭策 ), 不能自在, 被驱入住处等, 多喻为门 ( 多门设喻 ) 而思惟之 如 大戏乐经 云 : 三有无常同秋云, 众生生死等观戏 ( 剧 ) 众生寿行似空电, 如崖瀑流 ( 如悬崖瀑 ) 疾疾行 以此种种譬喻而诠显之 盖于心内明了者, 外一

17 17 切物无不示现无常 以是从多门中屡次思惟, 生起决定 若仅修少次, 心则难生, 殊无所益 如噶马巴云 : 汝言思而不生, 汝于何时思耶? 昼日散乱, 夜间睡眠, 汝勿说妄语 吾人非但寿尽始为死王所坏, 而往他世 即于现生存在 ( 生存 ) 之间, 亦皆是不住之时 盖自入胎以来, 无一刹那暂停而不向后趣者 虽于中间稍得存活, 亦唯为老病死者引赴死所而行 故不应于此存活之际, 认为不趣后世而得安住, 辄生欢喜 譬如从高崖坠时, 其中间尚未至地之际, 不应喜也 四百颂注 中引云: 人之勇识如初夜, 若于世间住胎已, 从此彼于日月中, 无少止憩而趣死

18 1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9 19

20 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1 21 纵能至彼许之寿算, 亦无有余暇修行 如 入胎经 言 : 初婴儿时, 于十岁内未获修法之意乐 垂老之二十年, 无修法之气力 中时亦为睡眠耗去一半, 复以病等耗去多时, 仅少许光阴可修法耳! 如是现生一切圆满, 当思皆同作梦, 于临死时仅成一种意境 死仇既其 ( 既然 ) 必来, 胡为现世 ( 胡为彼现世 ) 之心所欺而犹喜耶? 应于必须修法生起决定, 多为誓愿 本生经 云: 噫嘻世间惑, 匪坚不可乐 此夜开花会, 亦当成念境

22 2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3 23 今日以后, 百年以前, 死王必来 然于此未来之中间, 究竟何日当到, 亦无决定 即如今日死与不死, 亦不能定 虽然, 心则须执于死之一面, 发起今日必死之心 若想今日不死, 则心必执于不死之一面, 力谋此身久住之准备, 不修后世之资粮 于其中间, 终为死王所缚, 则怀忧而死焉 若于日日中常为死备, 则便多作后世义利 设或不死, 修善固佳, 若即死者, 尤属正当所需要也

24 2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5 25 北拘卢洲寿量决定, 余虽于自类寿量不能决定, 然亦大多有定 而赡部洲者则极无定也, 劫初寿有无量岁者, 将来十岁即为长寿之最大限量 即如现时, 于老壮少间何时当死, 皆无定准 俱舍 云: 此间寿难定, 末十初无量 将诸师友等未满天年, 忽遇内外死缘奄然命过者而为作意, 如是我亦不免, 数数思之

26 2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于此生命, 有情无情之损害甚多 谓人与非人魔类之 所损害, 各种畜生之所吞噬, 内诸疾病 外诸大种之侵

27 27 凌, 而细思之 复次自身者, 内四大种之所成, 彼等亦互为克损, 此大种界稍失调和而增减者, 即有病生, 能夺寿命 彼等与自俱生, 故于身命, 有似坚实, 无可保信 ( 而实无可保信 ) 涅槃经 谓: 修死想者, 当知此生寿命恒为多数仇怨围绕, 刹那刹那, 念念损坏, 全无为作增长者也 ( 命根常为众多怨敌所围绕, 刹那刹那, 但作损害, 决无作饶益者 ) 宝鬘论 亦云: 人住死缘内 ( 人在死缘内 ), 如灯在风中 故虽在生时, 仍恒常无间趋于死地, 自谓生缘多, 实不 ( 无 ) 可保信 宝鬘论 又云: 死缘者甚多, 生缘唯少许, 虽生常趋死, 故当勤修法

28 2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槃

29 29 鬘 鬘 鬘 鬘 人身如水泡, 最极微劣, 无须重大损害, 但以一荆棘刺之, 便可摧坏身命, 诸余死缘毁之亦易 亲友书 云: 大地迷卢海, 七日出烧燃, 况此微脆躯, 那不成煨 ( 灰 ) 烬 如是思已, 死王何时当坏身命既无定期, 趁兹有暇, 应决定即从现在须勤修佛法

30 3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喜乍迦打米者云 : 国主如是假借身, 未病未老安乐住 即此时中修心要, 于老病死作无畏 若时老病衰苦来, 尔时虽念有何用 三根本中最扼要者, 即思死期无定, 故于此当勉力修之

31 31 若见及此身定须趋于后世, 尔时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 无一能留住 ( 不死 ) 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 一微尘许不能携去 ( 亦携不去 ) 即与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须

32 3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弃舍, 何况其他

33 33 由此三种因相, 应知此身一切圆满, 决定终当舍离于我, 我亦有终当舍离彼等而去他世之一日, 须念今日即是彼日 ( 即是彼时 ) 故应决定不为眷属 身命 受用等缘所转, 而专修佛法焉 此心虽难发生, 然为入道之根本, 故有励力思察之必要 博多瓦云 : 我能除现世之荣耀 ( 心 ) 者, 即修此无常 此既能遣除亲眷 资具等现前一世荣贵之爱著, 又知唯己一身, 更无二伴同趣后世 便念除佛法外, 更无一事可作者 心不贪于现世, 无常之观乃生, 故于此心未生以来, 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 多巴云 : 集资净障, 对于本尊本师启白祈祷, 勇悍殷勤, 数数思惟 纵经百年不生, 亦如是修 然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 何由不能生起耶 又有人欲改修所缘境, 以问迦马巴, 迦马巴但仍教如前 若问余者, 则答不知 如是, 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 无常等诸法品类, 凡经论中所有者, 于彼彼等皆可了知, 取而修习焉, 则易得佛

34 3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之密意 其余法类, 亦当如是了知

35 35

36 3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二节 念三恶趣苦 如是决定速死, 此生无暇, 不能久住, 死后复非断灭 而复受生 所受之生不能出乎苦乐二趣 彼亦非能自主, 当为业所自在之故, 以任白黑业之所牵引而受生焉 如是

37 37 想念 : 我若生于恶趣, 我将如何? 则宜思恶趣之苦也

38 3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如龙猛云 : 镇日须忆念, 极寒热地狱 亦当念饥渴, 逼迫诸鬼趣 多愚苦傍生, 当视当忆念 断恶修乐因, 难得赡部身 得时于恶因, 当励力断尽 ( 当日日忆念三途, 如地狱之寒热, 饿鬼之饥渴, 畜生之鞭挞等苦, 而断除其因, 尤其得南洲身者, 须励力将恶趣因断尽方可 ) 彼中总于流转, 特于恶趣之苦而修习之, 最为重要 ( 云何重要 ) 谓若思惟堕此苦海者, 则心生厌离, 遮止傲慢 及见苦是不善之果, 于其罪恶深生羞耻 由不欲苦而希安乐, 又见乐为善果, 喜修诸善 复自观察, 据己为量, 随于他所发起悲心 于流转中心生厌离, 而求解脱 又以怖苦故, 则能殷重皈依等事, 为众多修行心要之大总聚也 彼苦之功德, 入行论 中虽就自身已有之苦而说, 然于未来当受之苦, 亦应如是思

39 39 1

40 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41 41

42 4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由此地下越三万二千瑜缮那下, 有等活狱, 彼下每隔四千瑜缮那, 递次复有余七也 如是八中 : 初, 等活狱者 谓彼有情多共聚集, 业增上故, 种种苦具次第而起, 更相残害, 闷绝躄地 次, 虚空中发大声曰 : 汝诸有情可还等活 彼诸有情欻然复起, 复由如前所说苦具更相残害 由此因缘, 长时受苦 二 黑绳狱者 谓彼有情多分为诸所摄狱卒以黑绳拼之, 作四方等多种文像, 即于其上以锯解之 三 众合狱者 谓彼有情同处集时, 为诸所摄狱卒驱逼令入如羺头等两铁山间, 彼既入已, 两山迫之 既被迫已, 一切窍门血便流注

43 43 四 号叫狱者 谓彼有情寻求舍宅, 便入大铁室中 彼才入已, 即便火起, 由此烧燃 五 大号叫狱者 与前相同, 其差别者, 此为二层铁室也 六 烧热狱者 谓彼所摄狱卒, 以诸有情置极热烧燃多瑜缮那大铁鏊上, 犹如炙鱼 复以炽燃铁串从下贯之, 彻顶而出, 由口目鼻耳两两孔中, 及一切毛孔, 胥皆焰起 复以有情或俯或仰, 置于炽燃大铁地上, 以极炽燃大铁椎棒, 或为击打, 或筑捣之 七 极烧热狱者 谓以三支铁串从下贯之, 彻其两膊及顶而出 由此因缘, 于口等诸门猛焰流出 又以烧燃极热铁鍱遍裹其身, 倒掷于炽燃灰水满铁镬中而煎煮之, 上下漂转, 涌沸而行 待皮肉血皆销烂已, 唯留骨琐存在之时, 寻复漉之, 置铁地上, 令其皮肉血脉复生, 还置镬中, 余如烧热狱说 八 无间狱者 谓从东方多百瑜缮那, 周遍烧燃大铁地上, 有猛炽火腾焰而来, 于彼有情皮血筋骨如次坏已, 以彻其髓, 烧如脂烛, 一切身分遍成猛焰 所余三方, 亦复无所间缺 如是四方火来, 和杂聚集, 领受是苦 唯以发叫受苦之声, 乃知彼猛火中尚有有情存在而已 又于

44 4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铁箕盛满最极烧燃铁炭而簸揃之, 复置热铁地上, 令登大热铁山, 逼其上下 从其口中拔出其舌, 以百铁钉钉而张之, 令无皱褶, 如张牛皮 复更仰置热铁地上, 以大铁钳而开其口, 以热铁丸置其口中, 灌以烊铜, 烧口及喉, 彻于腑脏, 从下流出 其余苦况, 如极热说 如是受彼诸苦, 经几许量 如 亲友书 云 : 如是最极剧烈苦, 纵然经百俱胝岁, 倘其恶业犹未尽, 彼于诸苦不能离 又于人中五十年, 为四天王众之一日 此三十日为月, 此十二月为年之五百年, 是四天王众之寿量 以此全量为一日, 此三十日为月, 此十二月为年之五百年, 乃等活地狱之寿量也 如是人中百年 二百年 四百年 八百年 千六百年者, 如其次第, 是三十三天至他化自在天之一日也 其寿量者, 天之千年 二千年 四千年 八千年 万六千年也 彼等如其次第, 是从黑绳至烧热各各之一日, 能至其各各自年之从千至万六千年也 极烧热者, 半中劫 无间者, 能至一中劫 此如 俱舍 及 本地分 中详说也

45 45 1 躄 欻 2

46 4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 羺 羺 4 5 6

47 47 7 鍱

48 4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8 揃

49 49

50 5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论 本地分 中有详细说明 彼八地狱, 各有四岸四门 ( 亦有八, 四边四门 ) 彼 等之外, 铁城围绕, 彼城亦有四门 ( 四门外绕以铁城, 城

51 51 复四门 ) 于彼一一门外, 有四四增上有情地狱 ( 门外均各有四狱, 乃四增上有情地狱 ), 谓煻煨堑 尸粪泥 刀刃道等及无极大河也 ( 一 煻煨堑, 二 尸粪坑, 三 刀刃道, 四 剑叶林, 总名剑刃狱 ) 彼中初者, 有陷膝许之火灰 彼诸有情出求宅舍而过彼者, 放足之时, 皮及肉血悉皆销烂, 举时则皮肉等复生也 第二者, 与彼邻近有臭如尸之粪泥, 诸觅舍有情过时, 倒擗其中, 首足俱没 泥中有虫, 名曰利嘴, 彼等穿皮入肉, 断筋破骨, 取髓而食 第三者, 与彼相邻有刀刃仰怖之道, 诸寻舍有情行至于此, 下足之时, 皮肉筋血悉皆烂坏, 举足则复生也 与彼相近有剑叶林, 彼诸有情为求宅舍经过于此, 才依阴住, 剑叶堕落, 斫截支节 彼等擗已, 诸獒犬来, 掣背而食也 又彼邻近有铁刺林, 觅舍有情于此行时, 即便登林, 登时刺锋向下, 下时则上承也, 以是等刺割截支节 又有大鸟名曰铁嘴, 来集于肩, 或住其顶, 啄睛而食之 以上同是器械所损恼, 故合为一也 第四者, 于铁刺相邻有无极河, 灰水腾沸, 充满其中 求舍有情于彼堕已, 上下游煮, 犹如豆等煮于沸水

52 5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之大镬 于河两岸, 有诸执持棍钩网者排列而住, 不容得出 又复持钩网取出, 仰置炽燃大地, 问何所欲? 彼若答曰 : 我今无知无见, 唯是饥渴 便以炽焰铁丸 腾沸烊铜灌其口中 本地分 中, 说近边与孤独二者寿量无定, 然若应受彼等苦楚之业力未尽, 则当于尔许时不能得出也 ( 彼等之业力未尽, 则不能得出 ) 煻 煻 1 煻

53 53 2 煻 3

54 5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4 苦楚之业力未尽, 则当于尔许时不能得出也 瑜伽师地论 本

55 55 于八大有情地狱平面相距万瑜缮那处, 从此三万二千瑜缮那下, 有疱狱在焉 ( 此狱亦有八, 自八大有情地狱横直一万瑜缮那处, 其下三万二千瑜缮那, 为寒疱狱 ) 彼下二千二千瑜缮那所隔, 有余七也 彼八之中, 初疱者, 为大风所吹, 一切身分寒缩如疱 二 疱裂者, 缩如已破裂之疱也 三 额哳吒 四 郝郝婆 五 虎虎婆者, 就发声而立名 六 裂如青莲者, 谓遭大风, 色变瘀, 裂成五破或六破也 七 裂如红莲者, 越青转红, 裂为十分, 或复更多 八 裂如大红莲者, 皮转极红, 破为百数, 或复多于彼数 是等出 本地分 中说 寿量者 ( 此狱之寿量 ), 以摩羯陀国盛八十斛之胡麻篅, 而以胡麻高盛充满 次每百年取麻一粒, 彼麻取尽无余, 如斯长时, 而疱之寿量较之尤为远甚 下诸狱寿量, 各较前前者为二十倍之递增云

56 5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57 57 是等出 本地分 中说 以上内容, 出自 瑜伽师地论 本 篅 篅 篅 篅 孤独地狱者, 即于热地狱寒地狱之近边有之, 人世间亦有, 本地分 中说也 近大海岸亦有, 如 僧护传 中所说

58 5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甚至人间也有孤独地狱, 这是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中所说的

59 59 生于彼等中之因者, 如下所说, 其生甚易 吾人于日日中积集众多, 在先既有所集, 今亦相续造作, 于此不应安然而住, 应思彼等苦果而生怖畏 盖与彼等之间隔, 唯此悠悠一息耳 入行论 云: 地狱业已作, 云何宴然住 亲友书 亦云: 具罪唯以出入息, 于其中隔地狱苦, 若人闻已空无畏, 当是金刚为自性 见画地狱及听闻, 忆念读诵作形相, 犹起怖畏而厌离, 如何正受斯异熟 其苦之猛烈, 如 亲友书 云 : 一切安乐中, 爱尽乐为最, 一切苦莫比, 无间地狱苦 人间一日中, 屡刺三百槊, 比地狱轻苦, 毫分宁相拟 发生如是苦之因者, 当知唯是自内恶行 ( 所积 ), 纵微少恶行, 亦应尽其功力, 勉励莫使有染 又即彼书 ( 亲友书 ) 云 : 如是诸恶果 ( 种种地狱苦 ), 种由身语意, 汝勤随力护, 轻尘恶勿侵 ( 染 )

60 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61 61 槃

62 6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诸傍生中, 其力强者而凌其弱, 且为天人之资具, 自无主权, 唯随他力, 任其杀打损害 本地分 说: 与人天同住, 别无住处 俱舍释 则云: 彼等之根本住处为大海, 诸余者乃彼之所流出耳 复次, 有生于暗中或水中者, 皆老死于其中, 与负重疲劳, 及以耕耘 剪毛 驱使等, 而杀害之法亦有多种不同所迫恼 又由于饥渴 风日所困, 及猎者等于多门中而为损害, 随于何时, 唯念恐惧 于其诸苦恼法, 当思而厌患, 生起出离心 其寿量者, 俱舍 云: 诸傍生 ( 畜寿无定 ), 胜者长一劫 ( 长者可至一中劫 ) 谓寿长者可至一劫, 短则无定耳

63 63 本地分 说 : 与人天同住, 别无住处 瑜伽师地论 本

64 6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诸上品悭吝者, 生饿鬼中, 彼等皆感饥渴之苦, 皮肉 血脉枯如株杌, 以发覆面, 口甚干焦, 以舌舐之 其中有 三 :

65 65 一 于饮食有外障者 彼等若驰至井泉池海诸处, 为余有情手执剑矛枪等行列守护, 令不得趣 或强趣之, 便见其泉变为脓血, 自不欲饮也 二 于饮食有内障者 谓口如针孔, 或口如炬, 或复颈瘿, 或腹宽大, 纵无其他有情为遮, 自得饮食, 亦不能饮啖也 三 于饮食自体为障者 有名猛焰鬘者, 一切饮食皆为火燃而烧之 名食粪秽者, 饮啖粪溺与不净臭恶, 及唯能于损害下劣等物而饮啖也 又有一类割自肉食, 纵得香美而不能食 彼等 ( 饿鬼 ) 住处, 俱舍 谓于王舍城下, 隔五百瑜缮那有之, 余者皆彼中所分出 其 ( 鬼之 ) 寿量, 据 本地分 及 俱舍 云 : 人间一月, 为其一日, 可至其自年五百岁 亲友书 云 : 恶行之业以为索, 坚固缠缚诸饿鬼 其间受苦无中断, 五千及万亦不死 其 疏释 云 : 饿鬼一类寿五千岁, 一类为万岁 本地分 说: 三恶趣之身量无定, 以不善业力有大小种种故也 如是, 若思彼诸苦者, 试以身手入于热灰, 置一昼夜 或于严冬风吹冰窟, 不著衣裙, 于中而住 又或一日

66 6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二日断绝饮食, 或于身上蜂虻螫噬 若此微事犹难忍者, 念我云何能于热寒地狱 鬼畜诸苦而堪忍受 以今推比, 乃至未生至极怖畏之间, 应勤思惟 以现前贤善之身如是思者, 应忏洗从前所集罪恶, 止息后流 先所集善, 则以猛利欲乐发愿令其增长, 于新作者以多门而为趣入 又于日日中, 皆使有暇之身作有义利 若现在不思彼者, 堕恶趣时, 虽欲求一能从彼等怖畏中作救护皈依者亦不可得 尔时, 于所应作及不应作, 取舍之处心无力矣 ( 应不应作之取舍, 已力不从心矣 )

67 67

68 6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鬘 鬘 日, 可至其自年五百岁 饿鬼的寿量,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69 69 故也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又说 : 三恶道的众生身形大小及

70 7 菩提大道 第二卷

71 71 第三节 皈依三宝

72 7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总论皈依之因, 虽有多种, 然此中则据上所述, 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 死后随业流转, 不能自在 如 入行论 云 : 如于昏夜黑云中, 电光刹那才一现 如是设以佛陀力, 世间福慧少许生 以是唯有微弱善, 常时罪力极暴恶 白业力弱, 黑业力强, 思惟由是堕入恶趣之理 既于恶趣生起怖畏, 又唯深信三宝能救, 以是二心而行皈依 但若徒有言者, 则皈依之效亦仅尔 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者, 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 故应励力修此二因

73 73

74 7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如 ( 功德君 ) 百五十颂 赞云: 谁于一切恶, 从本悉皆无, 谁于一切中, 住一切功德 设若有心 ( 智 ) 者, 于彼应皈依, 赞彼恭敬彼, 住彼教应理 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 非可皈之慧者, 理应于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 法及僧众, 比例类推 皈依七十颂 云: 佛法及僧伽, 求解脱所依

75 75

76 7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 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 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 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 是则所应皈依 然此唯佛为能, 自在天等皆无斯德, 故唯佛是所皈依处 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 亦是应皈依者 ( 依 戒经 ) 摄抉择( 分 ) 云: 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 而能求 ( 凡求 ) 作依怙者, 无不救护, 是故应起决定之心 于二因中, 虽外因无缺, 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 则唯是其苦矣

77 77 祇

78 7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德 瑜伽师地论 摄抉择分 说 : 由于认识到以上所说的四点功

79

80 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81 81

82 8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83 83

84 8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85 85

86 8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87 87

88 8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89 89

90 9 菩提大道 第二卷

91 91 念佛相好, 如 譬喻赞 ( 相好赞 ) 云 : 佛身相庄严, 端妙眼甘露, 如秋空无云, 众星而严饰 能仁具金色, 法衣以严身, 似于金山顶, 彩云而围绕 佛虽不庄饰, 面轮自圆满, 彼满月离云, 亦所不能及 佛口如莲花, 日照而开敷, 蜂见以为莲, 不犹豫而住 佛面具金色, 珂白齿端姝, 犹如金山峡, 无垢月光入 应供右手中, 轮相妙严饰, 于世恐怖者, 以手拔令出 能仁游行时, 双足如妙莲, 印画于地上, 真莲无此美 略赞如是, 当忆念之

92 9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93 93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 于一时中, 各以异义而见质问 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 即以一音答一切问, 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 于兹甚奇希有之德, 当思念之

94 9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如 谛者品 云 : 此诸有情了义语, 多种一时来问 难, 心一刹那遍了知, 即以一音各答复 如是当知佛于世, 以妙梵音而宣演, 度出人天诸苦厄, 极善转于妙法轮

95 95 有智德 悲德二种 智德者, 于一切所知境, 如所有性 尽所有性, 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悉能了知, 无碍而转 一切所知, 佛智能遍 除佛而外, 余者则所知宽广, 智狭而莫能遍也 如彼赞 ( 麻的止遮 赞应赞 ) 云 : 唯有以佛智, 遍一切所知 ( 佛智遍所知 ), 除佛余一切, 唯所知增上 又云 : 三时所摄法, 一切种相者 ( 于一切种相 ), 如持庵摩罗, 佛心所行境 诸法动非动, 一及种种

96 9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别 ( 谓一与异 ), 如风行空中, 佛心无滞碍 悲德者, 如诸有情为烦恼缚, 则无自在 能仁为大悲系缚, 亦无自在 若见众生有苦恼者, 大悲无间相续而生 百五十颂 云: 一切众生类, 惑缚无差别, 为解众生缚, 常为大悲系 虽知世过患, 悲愿处生死, 为当先礼佛, 亦先礼大悲 又如 谛者品 云 : 众生处痴暗, 无明常覆心, 系世间牢狱, 佛见生悲悯 应如是思惟之 槃

97 97

98 9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99 99

100 1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以身语意业 ( 任运 ) 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 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 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 凡所应作, 决定为之

101 1 1 如博多瓦云 : 若数数思惟 ( 常念三宝 ), 信心渐增长, 身心渐清净, 能得加持 故得定见 ( 后, 再 ) 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 其一切所作, 皆成佛法 然我等对佛之智,( 通常人对佛信念, 每 ) 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 卦者若云 : 某知汝今年无忌 则心安而去 若云 : 今年有大灾祸, 此当作, 此莫作者 则必励力而为 倘未能办, 则思彼说我未能作, 心必忧郁 佛云 此及此应行, 此及此不应作 之制, 其心依耶? 若未能作, 心生不安否? 而反云 : 法中虽如彼说, 但以今日地方 时代之关系, 彼不能作, 当须如是如是作 轻舍佛语, 尽自所知而为前行耳 反心内察, 可知上言洵非诬也 以是于佛功德数数思惟, 必须励力令心引起决定 彼若生起, 则于法及僧亦起如彼之决定, 是为皈依之要处 彼若无者, 况云余道 ( 否则不但其余之出离心, 菩提心等生不起 ), 即 ( 最初 ) 能改变意念之皈依, 亦必无来处矣

102 1 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103 1 3

104 1 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05 1 5 法功德者 ( 思惟法功德 ), 应敬佛之因相 ( 当从佛功 德之因相著想 ) 此具有无边功德之佛者, 从教证之法

106 1 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 皆由教证之法 ) 灭道之谛, 断除过失, 修行功德, 由 修及现证而出生也 当如是念, 此 摄正法经 之义也 槃 槃

107 1 7 主要者, 是诸圣补特伽罗, 彼亦由念法功德 ( 而生, 应 ) 于彼如理修习门中而为忆念, 是 摄正法经 义

108 1 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如 摄抉择 中所言, 由知三宝互差别已而皈依之 瑜伽师地论 摄抉择分 所说 : 我们要认识到三宝之间的差别,

109 1 9 誓以佛为所皈依之大师, 法之涅槃为正修行, 僧则为 皈依之行伴

110 11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111 111

112 11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了知内外之大师 教法 学徒等之胜劣已, 唯皈依三宝, 不皈依于与此不顺之大师等 此内外差别中, 大师之差别者, 佛垢净而德圆, 余教之师则与是反 如 胜出赞 ( 如土顿尊者所著 殊胜赞 ) 云 : 我舍余大师, 而皈佛世尊 何为皈依佛, 无过具德故 ( 彼赞 ) 又云 : 于诸外道教, 如如而思惟, 各各细较量, 我心愈信佛 其非遍智宗 ( 谓外道非一切种智宗 ), 以过坏其心 彼心既坏乱, 不见无过佛

113 113

114 11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15 115 涅槃经 云: 若皈依三宝, 彼即正近事 则于余天等, 终非所皈依 若皈依正法, 应断杀害心 又皈依僧者, 不共外道住 即不皈依余诸天神, 及不损害有情, 不与外道共住也 此中初者, 纵世间威光炽盛之天及遍入等, 犹非究竟之所皈依者, 何况鬼类之地神及龙等哉 然此乃指于三宝舍信, 于彼等依赖者谓为不可, 非谓于彼等觅为现前如法事务之助伴亦不可也 盖可如对施主乞作资生具之助伴, 于医师希求疗病然 次, 谓于人畜等, 以意乐或加行作打缚 禁闭 穿鼻, 及不堪负重 强与运载诸损害事, 悉应断之 第三, 对于三宝不信或且诽谤者, 不应随顺也 槃 槃

116 11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117 117

118 11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佛之塑画形像, 随为何种, 美恶不应讥弹, 置不净处及质当等 凡不敬重及轻毁等方便, 悉当断除, 应视同真佛, 为可敬之田 亲友书 云: 随何等木雕佛像, 诸有智者咸供养 又如 戒经 及 杂事 所说, 劫毗罗变十八头摩竭陀鱼及善和尊者貌陋声雅, 各宿世因缘等 又如大瑜伽者 ( 贡巴瓦曾以四钱金请文殊像一尊 ), 持以文殊像问阿底峡尊者曰 : 此像好恶如何? 答云 : 文殊像无不好者, 工稍次耳 语毕置顶

119 119

120 1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21 121 凡于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 不应质当经典, 作为货物 搁置露地及污秽处, 或与鞋合持及跨越等, 悉当断除, 如法宝而敬焉 如善知识井拿瓦, 但见佛经, 必合掌起立 后年老不能起立, 亦必合掌 又如阿底峡尊者初抵藏卫时, 有一持密咒者不从彼听法 一日, 见一写经人以齿垢补经, 尊者意良不忍曰 : 噫, 不可, 不可 其持咒者叹为希有, 因生信心, 即从尊者闻法 又夏惹瓦云 : 吾等于法, 任何游戏亦作 然对佛法及说法人不生恭敬, 是坏智慧之因 以今之愚, 亦云足矣 若较此尤愚, 当何至哉 ( 以今之愚已属至极, 再愚增上, 其何以堪 )

122 12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23 123 或是僧众, 或仅具出家相, 亦不应呵毁及妄分彼我派别而兴仇视, 应敬僧如宝焉 如 劝发增上意乐经 云 : 乐功德者住林下, 他人过失不须视, 亦不生心计我胜, 及念自己为第一 此憍是诸放逸本, 慎勿轻视劣比丘, 一劫不能得解脱, 斯乃圣教之次第 又格西登巴 ( 仲登巴 ) 及大瑜伽者, 但见黄布碎片于所行地, 则不跨越, 拾取抖净, 置之净处 如此行仪, 应当随学 自能于三宝有尔许恭敬, 则当感得众生对己亦起尔许恭敬故 三昧王经 云: 造作如是业, 当得如是果

124 12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憍

125 125 随念三宝功德者, 如前所说内外及三宝相互之差别, 与彼等之功德, 数数思之

126 12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随念三宝大恩者, 随自所生乐善, 当知皆是三宝之恩, 故当以报恩意乐而行供养 若供饮食而不间断者, 则少用功力而圆满众多资粮 于水以上者, 任何受用之先, 悉应至心而供养之 夏惹瓦云 : 非以糕之青者 叶之黄者, 当择精美者供之, 茶亦不宜弹指洒空而供 喻如有田肥美, 常应播种时而不播种, 任其荒废 于此能生现后一切利乐之胜田, 四季一切时无有间断, 常可播利乐之种, 当以信犁耕种福田, 如经所说 若不作者, 殊为可惜 于殊胜田, 反不如农田之见贵, 此乃我辈之不智 故于三宝供养, 一切时中当精进行之 如是作者, 由

127 127 胜妙田生长善根之力, 于诸道之次第, 心力渐能开广 故于闻不能持其文, 思不能解其义, 修于身心不能生起, 心力最微之时, 但依田力, 是即教授口诀也 又供不拘物, 唯在自之信心 若有信者, 即以坛供及水与无主物供之亦得 无余财物, 当如是作 倘自有物而不能舍, 但云 : 我以无福极贫穷, 余可供物我悉无 则将如博多瓦云 : 若以有垢螺碗, 稍置草香, 而云旃檀冰片之香水者, 乃以盲欺明也 如普穹瓦云 : 我初时唯有辣味之香草供养, 次有四种香甜之香和合而供, 今则有紫丁香 兜罗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 若嫌微而不供者, 则一生之中终无精进之时 若先由微细, 殷重引发, 渐臻胜妙 如彼所行, 当修学之 后彼配香, 每次以二十两金办之 于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 犹化身多亿, 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 往一切刹, 于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 则诸略有相似功德, 便生喜足, 而云我不求如是菩提者, 是乃于法无知之漫言耳 宝云经 云: 于诸嗉怛罗中 ( 经部 ) 闻其所说广大供养承事, 生决定后, 当以殊胜增上意乐, 于诸佛菩萨而回向之

128 12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29 129

130 13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31 131

132 13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随念大悲者, 应以悲心安立诸余有情, 各令随其所 能, 令受皈依 启白三宝者, 凡所作事及有所需, 皆应仰赖三宝, 以行其与彼等相合之供养 而于与彼不顺之黑教等, 及其他世俗法, 则不当依从 惟宜一切时中, 心依三宝耳

133 133 既知胜利, 勤修皈依, 复有八聚 一 入佛子数 总建立内外道之理虽有多种, 然依阿底峡及馨底巴等, 则以皈依为判别, 是当属于得皈依体而未舍未失者也 若尔, 则最初入佛子数者, 是以三宝以至诚心认为大师 正法 良伴 此心若无, 则任作何种善业, 皆非佛弟子也 二 诸戒之本 俱舍论注 云 : 诸皈依者, 乃进受一切律仪之门是也 ( 月称 ) 皈依七十颂 云: 近事皈依于三宝, 彼是八种戒之根 意谓以皈依而坚固涅槃之心, 从此感发戒体也 三 减灭诸障 集学论 中, 为示皈依能净罪垢

134 13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故, 曾引一猪之缘起为喻 谓昔有将转生为猪之天子, 由皈依故, 未生猪中 颂曰 : 若皈依佛陀, 则不堕恶趣 舍此人身后, 彼当获天身 于法及僧亦如是说 四 集广大福 如 摄波罗密多论 云 : 皈依福有色, 三界器嫌小, 如大海水藏, 瓢所不能量 五 不堕恶趣 六 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均如前应知 七 随愿皆成 随作何种如法之事, 若能先于三宝供养 皈依 请白者, 当易得成办 八 速得成佛 如 狮子请问经 云 : 以信断无暇 由得闲暇, 遇皈依境, 入殊胜道, 不久便当作佛 以念如是等胜利, 须于昼三夜三而行皈依

135 135 槃 槃

136 13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37 137

138 13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身命受用, 终须舍离, 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 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 故当立誓自决, 任遇何缘, 乃至失命, 皆不舍离皈依 虽为戏笑, 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 或谓行趣何方, 便当皈依何方之佛 此学处出自何经, 未见其所据也

139 139 上述共同学处六条, 出 道炬论注释 其各别学处中, 初之三条出自经藏, 后之三者则为 六支皈依 所说 违越学处, 遂成退失皈依之因者, 谓违于虽遇命难亦不舍离三宝一条, 以是正舍皈依故 又于三宝虽未作

140 1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弃舍, 然若妄执与三宝相背之外道大师等与三宝功德无异者, 亦即违犯不说有余皈依处一条 既于皈依不能坚决信解, 故亦成弃舍 除此二事, 若犯余条, 则但违越学处, 非舍离三宝之因也 皈依者 ( 如是所讲皈依因 皈依境 皈依学处 ), 是入佛法之胜门 若有非仅口头皈依之真诚心, 以依止如是最胜力故, 内外灾障皆不能侵 诸胜功德易生难坏, 辗转向上增长 故当如前所说畏苦及念德门中努力皈依, 并不违越所受学处, 斯为最要也 阇

141 141

142 14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43 143

144 14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四节 深信业果

145 145

146 14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谓诸异生及圣者, 下至生于有情地狱, 仅依凉风生起以上之一切适悦乐受者, 悉从往昔所集善业出生 若从不善而生乐者, 无有是处 又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热恼之苦以上, 一切皆从往昔所集不善业生 谓善业生苦者, 亦无

147 147 是处 宝鬘论 云: 从不善生苦, 而有诸恶道, 从善有乐趣, 并生诸安乐 是故诸苦乐者, 非从无因及自性 大自在等不顺因生, 乃从善 不善之总业生总乐苦, 及诸种种别苦乐, 亦从种种别别二业别别而生, 无有爽误也 于此不虚谬之业果能决定者, 说为一切诸佛子之正见, 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

148 14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鬘 鬘

149 149 由小善业能生甚大乐果, 又由小恶业亦能生甚大苦果 盖内因果之增长广大, 迥非外因果之增长广大所可及

150 15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如 集法句 ( 聚集句经 ) 云 : 虽作微小恶, 后世招大怖, 能有大损失, 如毒入腹中 虽作小福业, 后 世感大乐, 能成大义利, 如谷实成熟

151 151 若于感受苦乐之因, 业未积集者, 则其苦乐之果决定不生 然于佛所积聚无量资粮之果, 诸受用者虽不须集彼一切因, 亦须集其一分也

152 15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诸作善 不善业者, 出生悦意不悦意之果 殊胜赞 云 : 彼诸婆罗门, 谓福罪可换, 佛说作不坏, 不作则不遇 三昧王经 亦云: 作已无不受, 亦无受他作 戒经 ( 毗赖耶阿笈摩 ) 云 : 假使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153 153

154 15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如是已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 及业增长广大, 不作不遇, 作已不失者, 当先于业果之理如何发起决定而取舍耶? 总之, 善行恶行运转之门决定为三 十业道虽摄不尽三门之一切善不善业, 然善不善之诸粗显重罪, 世尊摄其要者说十黑业道 若断除彼等, 则大义之要亦摄入十, 故说为十白业道也 俱舍颂 云: 于中摄粗重, 善不善随类, 说为十业道 戒经 亦云: 护语及护意, 身不作诸恶, 此三业道净, 当得大仙道 是故 十地经 中称赞断十不善戒律之义 入中论 亦摄云: 诸异生类及声闻, 独觉定性与菩萨, 决定善及现上因, 除尸罗外更无余 如是, 若于一种尸罗亦不数数修防护心而防守之, 而云我是大乘, 此诚极为下劣 地藏经 云: 以此十善业道, 当得成佛 若人乃

155 155 至存活以来, 下至一善业道亦不护持, 犹云我是大乘, 我是求无上正等菩提者, 此补特伽罗最为诡诈, 说大妄语, 于一切佛前欺诳世间而说断灭 如其愚蒙自作, 其死必颠倒堕落 言颠堕者, 当知一切恶趣之异名也

156 15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57 157

158 15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此中杀生之事者, 谓他有情 于意乐三中, 想者有四, 谓如于有情作有情想及非有情想, 于非有情作非有情想及有情想, 想之一三不乱, 二四者错乱也 于彼发起有差别者, 如欲唯杀天授而起加行, 若误杀祠授者, 则不成根本正罪 盖于彼中须想不乱 若于加行时, 有念任谁亦杀之, 总发起者, 则无须错乱与不错之别矣 以此理趣, 于余九中, 如应当知 烦恼者, 三毒随一皆可 发起者, 希欲杀害 加行者, 自作或教他作二者皆同 加行体性者, 或器或毒 或明或咒等门中, 随一而作 究竟者, 谓以彼加行为缘, 或即尔时, 或于余时, 死在己先也

159 159

160 1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61 161 不与取之事者, 谓随一他所守持之物 意乐三中, 想及烦恼如前 发起者, 他虽未许, 而欲令彼物离其原处也 加行中之作者如前 加行体性者, 以势劫暗盗, 任何所作亦同 又或借债及受寄托, 以余谄诳方便不与而取 若为自为他, 或为损恼彼等而故作者, 皆成不与取业 究竟者, 谓生得心 又若教他或劫或盗, 彼生得心, 即足成罪 譬如遣使杀他, 随彼死时, 自虽不知, 使杀者即生根本罪也

162 16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63 163 邪淫之事有四 非所应行者, 谓母等及诸母所守护之女人, 并诸男与不男及出家女也 非支者, 除产门外之口等也 非处者, 如师长等之附近, 塔寺处等 非时者, 妇女孕期中, 或住斋戒等也 意乐三中之想者, 摄抉择分 云 : 于彼彼想 谓须不错乱 毗奈耶中, 不净行之他胜罪, 谓想乱不乱悉同 俱舍注 云 : 于他人妻作己之妻想而行欲者, 不成业道 于他妻作余人之妻想而行欲者, 成与不成, 其有二说 烦恼者, 三毒俱可 发起者, 欲行不净行 加行者, 于彼事进趣 究竟者, 两两交会

164 16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师地论 摄抉择分 说 : 如果实际行淫对象和自己想要行淫的对象

165 165 妄语之事有二, 谓见闻觉知四, 又与彼相反之四也 所知境者, 能解义之他有情也 意乐三中之想者, 于见等欲言不见等 烦恼者, 三种皆可 发起者, 欲变更而说 加行者, 或语, 或默然忍受, 或动身表相, 为自为他而

166 16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说亦同 此中妄语 离间 恶口三者, 虽教他作, 亦成彼罪 俱舍注 中谓 : 语业四种, 教他亦成业道 毗奈耶中则言 : 生彼等之究竟罪, 须自说也 究竟者, 他了解也 若其不解, 仅成绮语, 此 俱舍注 中说也 离间 恶口亦同之

167 167

168 16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离间语之事者, 谓诸和顺及不和顺有情 意乐三中, 想及烦恼同前 发起者, 于和顺有情欲令离间, 于不和者欲不和合也 加行者, 随以谛实 不实之语及雅 非雅之词, 为自为他而说俱可 究竟者, 离间之语他了解也

169 169 粗恶语之事者, 谓所忿恨之有情 意乐中, 想及烦恼同上 发起者, 欲说粗恶语 加行者, 随以实 不实之语, 依彼种性 身体 戒律 威仪等过失而说不和雅之言 究竟者, 随其所说之境, 彼解其义也

170 17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绮语之事者, 即诸无义利之言 意乐三中之想者, 谓于彼作彼想 然此中即于所欲说之事随想而说, 不须了解之对境 烦恼者, 三种随一 发起者, 欲不相续之杂乱而说 加行者, 于绮 ( 语 ) 说进趣 究竟者, 说绮语竟也

171 171

172 17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贪心之事者, 谓他之财物资具 意乐三中之想者, 于彼事作彼想 烦恼者, 三种随一 发起者, 欲属为我之所有 加行者, 于所思事进趣而作 究竟者, 想彼财物等, 愿当属我也

173 173 嗔心之事及想与烦恼, 同粗恶语 发起者, 欲行打等 或作是念, 曷当令其被杀及缚, 又或由他缘, 或自任运, 于其受用而成衰败 加行者, 于彼所思而作加行 究竟者, 决定为打等之事

174 17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邪见之事者, 实有之事也 意乐三中之想者, 于所谤事为谛实想 烦恼者, 三毒随一 发起者, 欲为诽谤 加行者, 于其所思加行进趣 此复有四 : 于因谤者, 谓无善行恶行等 于果谤者, 谓无善恶二者之异熟 于作用谤中又分三, 谤殖种及持种之作用者, 谓无父殖种 无母持种也 谤去来之作用者, 谓无从前世来于此世, 及由此世趣于后世也 谤当生之作用者, 谓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 于实有谤者, 谓无阿罗汉等 究竟者, 决定诽谤也 此中意业思者, 是业非业道 身语七支者是业, 以是思惟所履之事故, 亦是业道 贪心等三者, 是业道而非业也

175 175

176 17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77 177 本地分 中说六种业重: 一 现行者, 谓以三毒或极猛利无彼三毒所发起业 二 串习者, 谓于长时亲近修习, 若多修习善不善业 三 自性者, 谓身语七支前前重于后后, 意之三业后后重于前前 四 事者, 谓于佛法僧师长等处为损为益, 名重事业 五 所治一类者, 谓一向受行诸不善业, 乃至寿尽而无一善 六 所治损害者, 谓断所对治诸不善业, 远离贪等, 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亲友书 亦云: 恒时耽著无对治, 具德所依业由生, 善与不善五大端, 当勤修习彼善行 此以三宝等为功德所依, 父母等为有恩所依, 分之为二则成五也 首先依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说明业的六种情况, 分别是现

178 17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79 179

180 1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田者, 罪福之田也, 三宝 尊长及等同尊长与父母等是 于此等前, 虽无猛利意乐, 稍作损益, 罪福大故 又 念住经 云 : 若三宝之物, 虽极微小, 不与而取, 后乃归还 其物属佛及法者, 即当清净 倘属于僧, 则在僧未受用以前, 不成清净 若系食物, 则堕大地狱 若是余物, 当于无间近边之大黑暗狱中受生也 菩萨者, 为最有大力之善不善田 如 入生信力印

181 181 经 云 : 若以忿心背菩萨坐, 而作是言 : 此极恶人, 我不看视 较以忿心将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狱中, 罪尤重大而无可数量 又于菩萨生嗔害心, 出不雅言, 较将尽恒河沙数诸窣堵波毁坏 焚烧, 所生之罪, 如上所说 入定不定印经 云: 若于胜解大乘菩萨前, 净信瞻视, 称扬赞叹, 较将十方剜眼有情以慈悯心仍生其眼, 复将前诸有情放出牢狱, 于转轮王位或梵天乐而安立之, 所生福德, 尤为超胜, 无可数量 最极寂静神变经 云: 若于菩萨所修善行, 下至一抟之食施于傍生之善为作障难, 较杀南赡部洲一切有情, 或劫夺其一切财物, 所生之罪, 尤无数量 故于此处应极慎重

182 18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83 183 窣 窣

184 18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如铁丸入水, 虽小沉底 若作成器, 虽大上浮 不善巧者与善巧者所作之罪, 重轻亦同 盖谓追悔先罪, 守护后恶, 罪不覆藏, 修善对治者, 是为善巧 若不如是而作, 从轻蔑门中知而故行, 善巧自矜者, 是则重焉 宝蕴经 亦云: 假使三千世界一切有情皆住大乘, 具转轮王位, 一一持灯, 油如大海, 炷如须弥, 供养佛塔, 较之出家菩萨以灯炷沾油供于塔前, 其福百分之一亦不能及 此中意乐及田皆无差别, 而物之相差虽巨, 以依之力也明矣 由是理推之, 则以戒之有无, 或具一具二具三之身而

185 185 修行者, 亦诸后后较之前前之进步为迅速也, 亦甚明 如以在家修布施等时, 亦以住于斋戒者所作, 与无戒者所作, 二善根力之大小迥然不同焉 治罚毁戒经 云: 若破戒比丘以大仙幢相 ( 身著三衣 ) 覆身, 于一日夜受用信施, 所集罪垢, 较之一具足十不善之人, 长时无间于百年中积集其罪, 尤为众多 此亦由依门之罪大也 戒经 ( 分辩笈摩经 ) 亦云 : 猛焰热铁丸, 吞之犹为胜, 不以破戒身, 向聚落乞食 此说毁戒 ( 犯戒 ) 及戒缓 ( 包括对于学处放逸而言 ) 之二者 敦巴云 : 依于法之罪中, 则十不善罪是少分耳 诚哉斯言

186 18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87 187

188 18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布施有情中之法施, 与供养佛中之修行供养者, 较之 财物施供特别超胜 据此为例, 余亦当知

189 189 宝蕴经 ( 即 宝积经 ) 云 : 若有菩萨不离希求一切种智之心, 虽仅散一花, 其所得福, 较之三千世界之一切有情各建佛塔, 量等须弥, 复于彼等塔, 尽恒沙数劫, 以一切承事而为供养, 所得福德, 前者为多 如是以所得胜劣及缘自他义利等之意乐差别, 复于猛缓 久暂诸门, 应当了知, 于恶行中, 亦以烦恼猛利恒长者力大, 然彼中尤以嗔恚力为大 入行论 云: 千劫所积施, 及供如来等, 凡其诸善行, 一嗔皆能坏 又或于同梵行者, 彼中更以嗔菩萨为极重 三昧王经 云 : 若一于一作害心, 持戒闻法不能救, 静虑及住阿兰若, 施与供佛皆莫救

190 19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91 191

192 19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十恶业道, 一一依于大中小之三毒而有三品也 彼中杀生者十, 大者一一能感地狱, 中十一一饿鬼中生, 小十一一畜生中生 此 本地分 所说 十地经 中, 小中二果, 其说相反

193 193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所说的 比如以强烈贪心造作杀业乃至邪 出恶趣已, 虽生人中, 如其次第, 寿命短促, 受用匮乏, 妻不贞良, 多遭毁谤, 亲朋乖离, 闻违意声, 他不受语, 贪嗔愚痴三者增上

194 19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杀生者, 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 药果等微少无力 不与取者, 常值旱潦, 果实鲜少等 欲邪行者, 污泥粪秽, 心所不乐等 妄语者, 农事船业不兴盛等 离间语者, 地不平坦, 高下难行等 粗恶语者, 地多株杌 荆棘 瓦石 沙砾 渣垢等 绮语者, 果不结实, 或非时结果等 贪心者, 一切盛事年月日夜转衰微等 嗔心者, 多有疫疠 灾害 兵戈等 邪见者, 于器世间胜妙生源渐见隐没等

195 195

196 19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白业者, 于杀生 不与取 欲邪行中思其过患, 具足 善心, 而作防护彼等之加行, 与防护究竟之身业也 如是

197 197 语四 意三, 亦如是配 其差别者, 当说为语业 意业, 此 本地分 中所说 事及意乐 加行 究竟等, 随类配之 如配断杀生业道, 事者, 为他有情 意乐者, 见过患已而欲断除 加行者, 于杀正防护而行 究竟者, 正防护圆满之身业也 依于此理, 余亦当知 此中三果, 初异熟者, 以下中上善业, 于人及欲天并上二界中生也 等流 增上二果, 反不善业而配之, 如理应知 这么搭配的 这部分内容出自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通过对妄

198 19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99 199 乐趣引业为善, 恶趣引业不善是也 满业则无一定, 虽生乐趣, 犹有支节及根不全 颜色丑陋 短寿多病 贫穷等者, 以不善而感也 于傍生 饿鬼亦有受用丰饶者, 善所感也

200 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如是于引业为善引中, 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 引 业为不善引中, 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 共为四句也

201 2 1 定受者, 谓故思而作及积聚也 不定受者, 不故思作与未积聚也 作与积聚之差别中, 作者, 谓思或思已所起之身语也 积聚者, 除梦所作等十种不属之业也 未积聚者, 梦所作等十业也

202 2 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于决定受中, 依受果时期有三 谓现法受者, 彼业之果于彼生受之 顺生受者, 二世受果也 顺后受者, 三世之外而受也

203 2 3 思惟差别相者, 断十不善, 虽亦能得贤妙之身, 然若 能有一德相完全 修习一切智之身者, 则修道之进步非余 能比 故应修求如是之身

204 2 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初中有八 : 一 寿量圆满 以先引业感得长寿, 如引而住, 以是于自他义利能长时中多集善业 二 形色圆满 形色姝妙, 根无不全, 竖横相称, 以是所化机等见生欢喜, 听从教授 三 种族圆满 于世间敬重, 共所称赞之高姓中生, 以是劝导, 无所违越

205 2 5 四 自在圆满 有大财位及广大朋翼僚属, 以是摄诸有情而成熟之 五 信言圆满 ( 威信圆满 ) 由以身语不诳他故, 令诸有情信受其语, 以是能以四摄摄受有情, 令其成熟 六 大势名称 ( 圆满 ) 具足勤修施等功德, 成诸众生所供养处, 以是于他一切事业而为助伴, 他便为欲报恩故, 速听教化 七 男性具足 具足男根, 以是为一切功德之器, 以欲精进增长智慧, 处众无畏, 与诸有情能为共行, 或处闲静, 无能为碍 八 大力具足 以先业力, 性少疾损, 或全无病, 以现世缘有大勇悍, 以是于自他之事无所疲厌, 坚固勇猛, 得思察力, 速证通慧

206 2 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07 2 7 初者, 于诸有情不加伤害, 及远离伤害之意乐 如有 颂云 : 若到杀生场, 施放作饶益, 遮止害有情, 当能得

208 2 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长寿 恒作侍疾人, 并施医与药, 不杖石损他, 当感得无病 第二 惠施灯明及鲜净衣等 ( 能感形色圆满 ) 如云 ( 如前论云 ): 依于无忿恼, 以施感妙色, 不嫉妒果者, 说感妙同分 第三 摧伏我慢, 于师长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 第四 于求衣食等者常行惠施, 纵其不求, 亦作饶益 及于苦恼 具德之悲敬田中无资具者, 悉作布施 第五 修习断除四种不善之语 第六 发愿自于后世能修种种功德, 且于三宝 父母 声闻 独觉 和尚 阿阇黎诸师长所而修供养 第七 乐丈夫德, 厌妇女身, 深见过患 于诸贪著女身之辈, 遮止其欲 断男根者, 为作解脱 第八 他所不能, 我为代作 于可共合, 为作助伴, 并施饮食 彼八种中, 若具三缘, 当得殊胜异熟 三缘者 ( 一心清净, 二加行清净, 三田力清净 ), 心清净中 ( 复分自他之二 ), 观待于自有二 :( 一 ) 修诸善因, 回向无上菩提, 不希异熟 ( 二 ) 及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也 观待于他有二 :( 一 ) 见同法者, 上中下三,

209 2 9 断除嫉妒 校量 毁訾, 心生随喜 ( 二 ) 若不能者, 亦应日日于其所行, 多次观察焉 加行清净中, 观待自者, 长时无间猛利所作 观待他者, 未受正行, 赞美令受 诸已受者, 赞美令喜, 常恒无间, 安住不舍 田清净者, 即彼二种意乐加行, 获多美果等同田也

210 21 菩提大道 第二卷 阇 阇

211 211

212 21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13 213

214 21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入行论 云: 从不善生苦, 如何从彼脱? 我昼夜常时, 唯思此应理 ( 此颂即谓应常思业果理趣之意 ) 又云 ( 前论又云 ): 一切善品根, 佛说胜解是 又彼之根本, 常修观异熟 知黑白业果已, 当数数修习, 以其最极隐覆, 难获决定故 如 三昧王经 云 : 月星可陨坠, 山邑可崩坏, 虚空变为余, 佛不说虚语 于如来语须生决定信 在未获此无伪决定以前, 随学何法, 亦不得佛所欢喜之决定也 有一类人, 自谓于空性已获决定, 于业果未能决定, 于彼不作数者, 其于空性之见解成颠倒矣 达空性者, 即于空性见为缘起之义, 能为于业果生决定之助伴故也 前经又云 : 如同幻泡幻焰电, 一切诸法似水月 虽然不缘身死后, 往他世之数取趣 但已作业非成无, 当如黑白熟其果 此道理门甚奥妙, 微细难见佛行境 以是当于黑白二业因果生起决定, 常于昼夜观察三业门, 断绝恶趣 若初于业果差别未能善巧, 或稍了知而三门放逸

215 215 者, 是唯开恶趣之门 海问经 云: 龙王, 诸菩萨以一法而能正断险恶趣之颠倒堕落 一法为何? 谓于诸善法数数观察, 念我如何住此度诸昼夜 如是思已, 遮止恶行之法者 谛品者 云: 大王! 汝莫杀生命, 众生于命极护惜, 是以欲保长寿者, 心中亦不思断命 于十不善等诸罪, 虽唯发起之心亦不可轻动, 应多修习防护也 康隆巴对普穹瓦云 : 格西敦巴谓, 唯业果甚关重要 吾意现今讲说 闻修皆非希罕, 唯修此业果者, 难矣 普穹瓦报曰 : 如彼当作 又敦巴云 : 仁者, 心量莫粗, 此缘起甚细 普穹瓦云 : 我于老时, 唯依靠 贤愚因缘经 夏惹瓦云 : 随生何过, 佛不责余, 咸谓以作此缘, 今生此过也

216 21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17 217

218 21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19 219

220 2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如是于诸恶行, 亟应努力, 无使有染 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 亦不可任意放置, 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 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 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 罪还净者, 当依四力

221 221 第一 能破力者, 谓于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 欲生此心者, 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 修时可依 金光明忏 及 三十五佛忏法 二种而作

222 22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二 对治现行力有六 : 一 依 般若 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 二 依胜解空性, 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 深信本来清净也 三 依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 如仪轨而持诵之 妙臂经 云 : 犹如四月火焚林, 无有遮障燃遍野, 以念诵火戒风燃, 精进猛焰烧罪恶 犹如日光照雪山, 不堪威光而消融, 戒日光明念诵炽, 罪恶雪山亦归尽 如于暗中置灯光, 黑暗无余而除灭, 千生所集罪黑暗, 以念诵灯速遣除 此复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 相者, 谓于梦中梦吐恶食, 又酪及乳等, 或饮或吐, 或见日月, 或于空行, 或遇猛火 水牛 黑人, 或见比丘 比丘尼之僧众, 或出乳树 象及牛王 山与狮子座, 并微妙宫殿而为上升, 或梦闻法 此 准提陀罗尼 中说也 四 依形像力, 于佛获信已, 塑其形像也 五 依供养力, 于佛及塔兴种种供养也 六 依名号力, 于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 此等唯是 集学论 中所正出者, 余亦多矣

223 223 埵

224 22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25 225

226 22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三 遮止力者, 谓正防护十不善也 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 教作 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 此 日藏经 中说 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 仅成空言, 故律中问 : 后防护否? 广释中说也 是故, 后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 然此心生起, 又从初力而自在也

227 227 第四 依止力者, 皈依三宝, 修菩提心也 总之, 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 然对治圆满 者, 四力为善也 罪净规者, 于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 转生小苦因

228 22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或虽生恶趣, 竟不受苦 或但于现身稍患头痛等, 即成清净 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 或成短促, 或竟不受 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 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 力势急缓 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 经及律中谓 假使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者, 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 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 则虽定当受果, 亦能清净 此 八千颂释 中说也 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 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 纵遇余缘, 果必不生 如以邪见嗔恚断坏善根, 彼亦同之 此 分别炽燃论 ( 烧戏论 ) 中说也 然以忏护清净, 虽能令无遗余, 若初无罪染之清净, 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 如 菩萨地 中言 : 根本罪生, 虽能重受还净, 然于现生不能证得初地 经 ( 研磨经 ) 中亦云 : 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 于七年中, 每日三时忏悔, 罪虽清净, 然任如何疾速, 欲得忍位时, 须经十劫也 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 是于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 生起证道等者, 则为甚远 故于从初无染, 当励力焉 是故说言 : 诸圣者等虽为命难, 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 倘如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 则无须如是作矣

229 229 譬如世间伤损手足, 后虽治愈, 然与初未伤损终不同也

230 23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能证得初地 正如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 所说, 如果犯了菩

231 231

232 23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发心之量者, 往者为求现世, 心不虚伪, 于求后世, 仅随言辞转耳 若能易地而观, 求后为主, 求现为兼者, 是即生也 虽然, 尤须坚固, 彼虽生已, 仍当努力修之

233 233 除邪分别者, 有一类人以经言 于一切世间圆满, 皆须弃舍, 而作错乱之根据, 作如是想 : 谓受用等圆满善趣者不出世间故, 于彼希求, 不应理也 夫于所求, 有现时及究竟所求二种 世间身等圆满者, 虽求解脱人, 现时亦所当求, 由依彼身渐次辗转而得决定善故也 所有一切身财 眷属圆满之善趣, 非皆世间之所摄 身等圆满究竟者, 是佛色身, 及彼之刹土 彼之眷属等故也 于彼密意, 故 庄严经论 中说 : 以前四度, 成办身受用 眷属圆满之善趣 又多经中亦说, 以彼等而成办色身也 已释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

234 23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35 235

236 23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237 237

238 23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一节 共中士之发心 如是念死及思惟死后堕恶趣之理, 反此世心而生起希求后世之乐趣 次从共同皈依及观黑白业果决定门中, 励力断罪修善 如是于乐趣之位虽定可得, 然不可执彼少许为足, 乃生起共下士之意乐, 及生共中士遮止于一切世间耽著之意乐 依彼以发生菩提心而引导于上士, 故须修共中士之意乐也 盖谓虽能得人天之位, 以犹未能越行苦故, 于彼执为自性乐者, 实为颠倒 若以正言, 全无安乐, 其后仍决定堕于恶趣, 终苦故也 初言解脱者, 谓从缚而解脱也 彼惑 业二者, 是世间之能缚 由彼二种增上, 以界分之, 有欲界等三 以趣别之, 有天等五或六 于生处之门, 有胎等四 结蕴相续者, 是缚之体性 从彼脱者, 即解脱也 欲得彼者, 即求解脱之心也

239 239

240 2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241 241

242 24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 譬之欲解渴苦, 先是见渴苦有不欲乐而为自在 如是欲得寂灭取蕴苦之解脱者, 亦由见取蕴苦之过患而得自在 若不修三有过患, 起欲舍彼之心者, 则于灭彼苦之解脱, 即不生欲得之心 四百颂 云: 于此若无厌, 岂复爱寂灭 ( 于彼若无厌, 岂能敬涅槃, 如贪著自家, 难出此三有 )

243 243 集者是因, 苦谛是彼之果, 是集先苦后 何故世尊不 顺彼之渐次, 而云 : 诸比丘, 此是苦圣谛, 此是集圣谛

244 24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耶? 大师于彼反因果次第而说者, 以有修持之要义, 故无过失也 此复云何? 谓诸众生若不先生无倒欲求解脱之心, 则根本已断, 其余解脱如何引导 盖所化之机原为无明暗覆, 于世间圆满之苦倒执为乐, 被彼欺诳 如 四百颂 云 : 于此苦海中, 周遍无边际 汝沉于其中, 云何不生畏 此中以正言之, 纯苦无乐 说多苦相, 令生厌患, 故苦谛先说也 由是若自见堕于苦海, 欲从彼解脱者, 必须断苦 然若未断苦因, 知不能遮止, 即思苦因为何, 而令知集谛 故于彼后说集谛也 次知世间苦, 从有漏业生 业以惑起, 惑之根本厥为我执, 便知集谛 若见我执亦能断灭, 即誓于灭苦之灭谛而求现证, 故说灭谛于彼后也 或有难曰 : 若尔, 示苦谛已, 便起求脱之心, 于苦谛后说灭谛, 亦应理也 然此无过失, 尔时虽欲灭苦而希解脱, 然犹未认识苦因, 未见彼因能断, 即思当得现证灭谛之解脱, 然未决也 如是若认识现证解脱灭谛者, 即念何为趣彼之道, 转入道谛, 故道谛后说也 如是四谛者, 于一切大小乘中多次宣说, 以是善逝总

245 245 摄流转世间及还灭世间之诸要处故, 于修解脱最为切要 故于如是次第引导弟子也 若但从思惟苦谛门中, 于世间轮回无一实能遮止其耽著者, 则欲得解脱, 唯成虚语 任何所作, 俱成集谛 若但从思集门中, 不善了知世间根本诸惑业者, 如射箭未认鹄的, 此是遮断正道之诸扼要处, 而于非解脱三有之道执以为是, 必劳而无果 若未知所断之苦集, 则亦不识彼寂灭之解脱, 虽言求解脱, 亦唯矜慢而已矣

246 24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47 247

248 24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249 249 槃 槃 槃 槃

250 25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251 251 槃

252 25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修一切共中士所缘品类, 诸共同者, 凡下士中所说者, 于此亦应取修 诸不共之所修者, 若有慧力, 如书所示而修之 若心力弱者, 则当舍所引教 随于何处, 唯修宗要正义 此等虽是观察修, 然亦除彼等所修之境外, 任何其余之善不善无记上, 不应放置其心, 当于所缘灭掉举等 睡眠 昏沉俱不放纵, 令心极清明, 从澄寂中渐次修之 入行论 云: 念诵苦行等, 虽常时修习, 心余散

253 253 乱者, 佛说为无义 盖谓意于余散乱之一切善行, 其果皆微小故 又 大乘修信经 亦云 : 善男子, 虽以此异门, 如是诸菩萨信于大乘 ( 随其所有信解大乘 ), 从大乘所出生, 任随何种, 彼一切者当知皆从以无散心 ( 皆是由其不散乱心 ) 正思法义而出生也 彼中无散心者, 谓除善所缘, 于余不散乱 义及法者, 谓义同文也 正思惟者, 以数数分别心观察而思也 以彼显示修一切功德之法, 必须彼二也 以是之故, 谓于三乘修一切德, 皆须心除所缘, 不应于余散乱 正住于专一之止或彼随顺, 及正于善缘别别观察如所有与尽所有之观或彼随顺, 以此二种为须要焉 如是 解深密经 亦云 : 慈氏! 或诸声闻, 或诸菩萨, 或诸如来, 所有世间或出世间一切善法, 当知亦是此奢摩他 毗钵舍那之果 于此若不行正止观及二随顺, 则三乘一切功德为正止观之果无决定也

254 25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55 255

256 25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舍那, 又名观, 观察或观见事理 解深密经 分别瑜伽品 是佛

257 257 此八苦者, 第一 思惟生苦中有五 一 生为众苦所随 谓地狱有情, 及一类纯苦之饿鬼, 并胎生卵生之四, 彼等于生时, 即具多种猛利苦受而生也 二 生为粗重所随 谓烦恼生住增长之种子, 随顺和合, 于善安住无所堪能, 亦复不能随欲而转 三 生为众苦所依 依于三界而受生故, 老病死等苦便增广 四 生为烦恼所依 谓若生世间, 于贪嗔痴境三毒自生 由此身心极不寂静, 唯苦无乐, 以诸烦恼从多门中逼迫身心也 五 生为不随所欲法尔离别 谓一切生之边际莫越于死, 虽非所欲, 但能令受苦 于彼等苦须数数而思之

258 25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59 259 第二 思惟老苦中有五 一 盛色衰退 谓腰若弓曲, 头如花白, 额类砧板, 皱纹满面等盛色衰退, 不可爱乐 二 气力衰退 谓坐如重负断绳, 立同拔举树根, 言词艰钝, 行步迟缓等 三 诸根衰退者 谓眼等于色等境不能明了而见, 以多忘念故, 念等之力渐减也 四 受用境界衰退 谓于饮食等不易消化, 于余欲尘亦无能受用也 五 寿量衰退 谓寿尽泰半, 渐近于死 于是等苦, 当数数思之 井拿瓦云 : 死苦虽烈, 为时尚短, 此老苦则尤烈也 迦马瓦云 : 老渐渐来, 稍容易受, 若同时而来, 殊无法可忍矣

260 2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61 261

262 26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三 思惟病苦中有五 一 身性变坏 谓身肉消瘦, 皮干枯等 二 忧苦增长而住 谓身中水等诸界轻重错乱, 逼恼其身, 以是于心生起忧恼而度日夜也 三 于可意境不能受用 谓诸可意境, 若云于病有损, 则不能如欲受用 如是所欲之威仪, 亦令无能动作也 四 于不可意境, 非有所欲, 须强受用 谓非所悦意药饮食等, 须强受用 如是火烧针刺等诸粗猛触, 亦须忍受 五 能令命根速离坏 谓见病不可治, 生诸苦也 于彼等苦, 须细思之

263 263

264 26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四 思惟死苦有五 谓当舍离受用 朋翼 眷属 自身四种可爱圆满之境, 及其命终时, 备受种种极重忧苦也 于此诸苦, 乃至未成厌患, 当数数修之 前四亦成苦之理者, 谓见与彼等相离, 而生悲苦也

265 265 第五 怨憎会苦有五 与怨敌会即生忧苦, 与畏彼治罚之所依止, 以恶名而畏惧, 以苦逼命终而怖之, 及越法死后疑堕恶趣而为恐惧, 于彼等应思也

266 26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六 爱别离苦有五 由离最爱之亲属等, 以是于心而生忧恼, 发怨叹言, 心生忧恼, 念彼才德欲恋逼心, 及彼之受用有所阙乏 如是而思之

267 267 第七 思惟求不得苦有五, 此用同别离苦 求不得者, 虽作农而秋实不登, 虽经商而利息不获等 于其所欲, 虽努力求之亦不得, 心灰意冷而成苦也

268 26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八 总之说思惟五取蕴苦之义有五 谓当成众苦之器 已成众苦所依之器 是苦苦器 是坏苦器及行苦性 于彼等当数数思之 此中初者, 谓依受此五取蕴, 能引以后之苦也 第二者, 谓此已成之蕴, 为能依之老病等之所依也 第三 第四者, 谓彼苦之粗重, 随顺和合, 故生彼二也 第五者, 谓但成取蕴, 即于行苦性中生, 以先惑业自在之一切行, 皆是行苦故也 若于取蕴性之世间, 未生起真正之厌患, 则真求解脱之心无所从出 而于有情流转世间, 亦无生起大悲之方便 故任随趣入大小何乘, 此种意乐极为重要也

269 269

270 27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71 271 思惟六苦者, 亲友书 中说: 为无有决定 不知满足 数数舍身 数数受生 数数高下 无伴之过六者 复摄为三, 谓于流转中不可保信, 于彼之乐任其受用亦无厌足之边际, 从无始而住也 初中有四, 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 谓数数舍身也 于作损益不可保信者, 父子母妻之转变及亲怨之变易等, 无决定也 于得圆满不可保信者, 从高而坠下也 于共处不可保信者, 当无伴而往也 从无始而住者, 数数相续受生, 不见生死之边际也 如是数数当思惟之 复次, 于贪增长, 成现在多数之乐受者, 是乃于苦稍抑而起之乐心也 盖于除苦无有不对待之自性乐故 譬之过量行劳之苦, 由坐而生起乐心, 彼乃前行劳苦渐息, 遂觉渐次起乐, 非彼自性是乐也 苟坐复过久, 仍如前生苦故 若以自性为乐因者, 如依苦因, 任若干时唯苦增长 如是依于行住卧及饮食 日阴等所生之乐, 亦须在若干时渐成增长若干之乐, 但若过久, 实唯苦生, 可知矣 此 入胎经 及 四百论本释 中说也

272 27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1

273

274 27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75 275 思三恶趣苦, 已如前说

276 27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思惟人之苦者, 谓饥渴 寒热 不悦意之触, 追求与疲劳之苦 复有如前所说之生老病死等七者应知 又 集法句 ( 即 资粮论 ) 云 : 无余恶趣苦, 人中亦有之, 苦逼同地狱, 穷似鬼王界 此中畜生苦, 以力强凌弱, 压迫而损害, 是如水瀑流 四百颂 亦云: 优秀劳其心, 庸流苦其身, 二苦令此世, 日日而摧坏

277 277

278 27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思阿修罗苦者, 彼以不忍于天人富饶之嫉妒, 热恼其心 依此为缘, 与天战斗, 领受多种截身 破裂等苦, 彼等虽具智慧, 以异熟障故, 说彼身不能见谛也

279 279 诸天若于死时, 见五死相, 从彼所生之苦, 较先受用天欲所生之乐尤为重大 五死相者, 身色不可爱乐, 不乐本座, 花鬘萎悴, 衣著垢染及身出昔时所无之汗也 亲

280 2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友书 云 : 若从天处堕, 众善尽无余, 任落傍生鬼, 泥犁随一居 悚惧苦者, 于具有广大福聚诸天, 及有最极胜妙欲乐生时, 诸薄福天子见之便生惶怖, 由是而受广大忧苦 砍截等苦者, 诸天与修罗战时, 受诸支节断截 身体破裂及杀害之苦 若断头者, 则便殒没 若伤身节余处, 续还如故 摈逐苦者, 强力天子才一发忿, 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281 鬘 4 5

282 28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83 283 上界天之苦者 上界二天虽无苦苦, 然具惑与障, 于死及住不得自在, 以其粗重即彼苦也 复次, 集法句 云: 有色无色界, 超越于苦苦, 具有定乐性, 经劫住不动 然彼非解脱, 尔后仍复堕 从恶趣苦滩, 暂似为出越 虽勤无久居, 犹如鸟飞空 如童力射箭, 终有下坠时 似灯久燃烧, 刹那刹那坏, 为行及变坏, 诸苦所损害

284 28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85 285 第三节 思惟流转次第 能成流转之因, 虽须业惑二者, 然以烦恼为主 若无烦恼, 昔所集业纵越数量, 如无水土等之种子, 不能生芽 于业若无俱有因, 亦不生苦芽故 若有烦恼, 虽无先业, 亦可于彼无间从新积集而取后蕴故也 因明论 ( 集量论 即 因明论, 法称作 ) 云 : 若已度有爱, 余业不能引, 以俱生尽故 又云 : 若有爱者, 更当生故 是故依于烦恼对治, 甚关重要 由知烦恼而得自在, 故于诸烦恼当善巧也

286 28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287 287

288 28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一 贪者 缘于或内或外悦意可爱之境, 随起贪著, 如油沾布, 难于涤除 此亦于自所缘耽著增长, 而于所缘难离也

289 289 二 嗔者 缘于有情及兵器 棘刺等诸苦所依处, 起 愤恚心, 心渐粗猛, 于彼等境思作损害也

290 29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三 慢者 依于萨迦耶见, 缘于外内之高下好恶, 心 生高举也

291 291 四 无明者 于四谛 业果 三宝之自性, 心不明 了, 具有无知染污者也

292 29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五 疑者 缘于谛等之三, 念其为有为无, 是耶非耶

293 293 六 坏聚见者 缘于取蕴, 谓我我所, 具我 我所见之染慧也 彼中坏者谓无常, 聚者是众多, 以此任何所有之事, 唯无常与众多, 而无有常一之补特加罗也 为显此故, 立坏聚名

294 29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七 边执见者 缘于坏见所执之我, 或计恒常, 或执 此后无结生之断见, 以染污慧为性也

295 295 八 见取者 缘于坏见 边见 邪见等之三中, 任随 一种, 及依彼等所生见聚, 执为殊胜之染慧也 九 戒禁取者 缘于应断之戒, 及器具 轨则 身语决定等禁, 并依彼等而生之蕴, 见为净罪脱惑 出离世间之染污慧也

296 29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十 邪见者 谓执无前后世及业果等之损减, 及执自在自性等为众生因之增益, 具染污慧也 此等乃就上下宗所共许之烦恼而言 中论 佛护派者, 于下当说

297 297 若许坏见与无明为各别者, 譬之稍暗之中有绳, 以绳之本体不明, 遂于彼起执蛇心 由于蕴之本体不明, 而为无明之暗所覆, 于蕴误执为我, 而其余诸惑从彼生焉 若许彼二为一者, 则坏见即烦恼之根本也 彼复由坏见执以为我, 遂判别自他 如是判已, 于自则贪, 对他起

298 29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嗔 缘我则高举亦生, 于我执有常断, 而见有我等, 并于后相续之恶行起胜执也 如是于宣示无我之大师, 及彼所说之业果 四谛 三宝等, 谓无彼等之邪见, 或复思量彼等为有为无, 或是或非之疑惑亦生焉 释量( 论 ) 云: 有我知有他, 我他分爱憎, 由此等和合, 一切过当生

299 299

300 3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庄严经论 云: 烦恼坏自坏他亦坏戒, 衰退失利护及大师呵, 斗诤恶名余世生无暇, 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入行( 论 ) 亦云: 嗔爱等怨仇, 非有手足等, 亦非有勇智, 以我作奴仆 住于我心中, 爱乐犹损我, 此非可忍处, 忍受反成呵 设诸天非天, 一切皆仇我, 然

301 3 1 彼等不能, 投入无间火 具力烦恼仇, 若虽遇须弥, 摧毁亦无余, 刹那能掷我 如此烦恼仇, 常时无始末, 其余诸怨仇, 不如是长久 若随顺承事, 皆为作利乐, 顺诸烦恼者, 后反作衰损 如是所说过患, 当思惟之 兰若 ( 噶当大德吉祥兰若 ) 者云 : 欲断烦恼, 须知烦恼之过患 性相 对治及生起之因等 知过患已, 则认为仇敌而执之 若不知其过患, 则于仇敌不识也 当如 庄严经论 及 入行 所说而思焉 又若欲知烦恼之相, 须听 对法, 下至亦须听闻 五蕴论 知根本及随烦恼已, 随贪嗔等生时, 则认识此是彼耶, 彼已生耶 如是念之, 与烦恼而斗也 如其所说, 须当了知

302 3 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03 3 3

304 3 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05 3 5 业分二类 第一 思业 谓自相应思 ( 心所 ), 于心造作, 意业为体, 于诸境中 ( 于五遍境 ), 役心为业 第二 思已业 由心等起身语之业, 毗婆沙师许为表 无表二惟有色 世亲菩萨破之, 由许为身语有表俱转之思, 释二业为思也 此中不善业者, 非福业是 福业者, 欲界所摄之善业是 不动业者, 色无色界所摄之有漏善业是

306 3 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2

307 3 7 增长法如何者, 若已现证无我者, 虽犹有以惑业增上于世间生, 然不新集能引之业 故积集世间之引业者, 谓住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下之一切异生也 又以彼身之三门作杀生等不善者, 是集非福业 若行欲界善, 布施 持戒等者, 是福业 若修静虑及无色界所摄之止等者, 即集不动业也

308 3 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09 3 9 寿尽死者, 以先业所引之寿, 一切皆尽, 时至而死也 福尽死者, 如无资具而死也 不平等死者, 有九种因缘, 谓食无度量等, 如经所说 4 8

310 31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死心者, 信等善心及贪等不善心 此二心者, 或依自力, 或依他使念, 于想粗转之中间令心发起 具无记心死者, 于善 不善二心不自忆念, 亦无他使念 此中作善者, 如由暗入明, 死时如梦种种悦意色生,

311 311 安乐而死, 解支节苦亦甚微细 作不善者, 如明趋暗, 死时如梦显现种种不可爱色, 生起猛利之苦, 受支解之痛亦极剧烈 支解者, 除天及地狱外, 余趣皆有 具无记心者, 如上所言之乐苦俱不生也 死时善 不善二心者, 何多修习, 彼即现起, 余心则不转也 若于善恶二种平等者, 何者先念, 彼先现起, 余不随转 心微细行时, 善与不善二种皆止, 而成无记之心 一切死时, 当其想心未至不明之间, 以长时所习, 我爱现行, 由彼最后我爱增上, 念我当无, 便爱自身, 此即受中有之因也 预流及一来, 虽亦起我爱, 继以慧观察而不忍受, 如具力人打力弱者, 若不来果者, 则我爱不生矣

312 31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313 313

314 31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315 315 暖从何收者, 作不善者, 先从上身收暖, 至心而舍 作善者, 先从下身收暖, 于心而舍, 皆从心而出识也 于最初精血之中, 识于何住, 即成心藏 后从何出, 即是最初之所入也

316 31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死后成中有之理者, 如上所言 识从何出之时, 由彼无间, 如秤低昂, 而成死与中有也 彼中有者, 眼等根全, 当生何趣, 即具彼趣之身相 在未受生之间, 眼如天眼, 身如具通, 俱无障碍, 同类中有及修得离过之天眼能见之 俱舍 虽言, 若成何趣之中有, 次无遮止令于余生, 而 集论 则说有遮也 作不善之中有者, 如黑羺光, 或阴暗夜 作善中有者, 如白衣光, 或月明夜 中有同类能互相见, 并能自见生处 地狱中有如焦株杌, 傍生中有如烟, 饿鬼中有如

317 317 水 欲天与人之中有如金, 色界中有鲜白 此 入胎经 所说 若由无色生下二界, 则有中有 若从彼二生无色者, 随于何死, 即于彼处成无色之蕴, 无有中有也 又天之中有向上, 人之中有平行 诸作恶业者, 眼目视下, 倒掷而行 三恶趣之中有皆同也 寿量者, 若未得生缘, 极七日住, 得缘则无决定 不得亦须换身, 于七七日住 在此期内, 定得生缘, 无过此限 如天中有, 七日死后, 或复为天, 或变人等之中有, 以有余业能变中有种子故也 余亦如是

318 31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羺

319 319

320 3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21 321 次于生有结生之相者, 瑜伽论 云: 若胎生者, 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 而时如父母未眠, 而如幻见眠, 于彼爱著 俱舍 说为见父母眠也, 彼复若生女身之中有, 于母思离, 贪与父交 若生男者, 于男思离, 贪与女交 是欲起已, 从而趣向 如是, 男女支体余渐不现, 唯见男女根相 对彼起嗔, 中有遂灭, 而成生有 复以父母贪爱俱极, 最后有浓厚之精血各出一滴, 相与和合, 住母胎处, 状如凝乳 与彼具时, 则中有灭 与灭同时, 以结生相续之识力, 有微细余根大种, 和合摄彼同分之精血, 而余根以生 尔时入胎之识, 诸许阿赖耶者, 为阿赖耶 诸不许阿赖耶者, 则为意识结生也 若于生处不欲去者, 则不赴, 不赴则不生 故已作增长生地狱之业, 如宰羊 杀鸡 贩猪等非律仪之中有, 于其生处, 如于梦中而见有羊等, 以昔串习之爱乐, 即往赴彼 次于生处之色起嗔, 遂致中有灭而生有生焉 如是于地狱及大瘿饿鬼中亦同 凡当生于畜生 饿鬼 人及欲界 色界天者, 于其生处, 见自同类喜乐之有情, 于彼欢喜, 思欲奔赴 由于生

322 32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处起嗔, 中有随灭, 而生有生焉 此 本地分 中所说也 其非律仪贩鸡猪等之生地狱, 与此相同 俱舍 云: 湿化染香处 谓湿生贪染香气, 化生贪染住处而生也 又若生热地狱者思暖, 若生寒地狱者思凉, 中有趋之乃生, 此注中释也 卵生如胎生, 亦出 俱舍论注

323 323

324 32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25 325 令中有随之结束而生有开始 这是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所说

326 32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四节 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 发心之量者, 如是从苦集二门, 审知世间之相 若仅生起希求舍离, 及于寂灭希求证得, 虽是出离之心, 然犹嫌不足也 盖必如居火宅及系牢狱, 于彼宅狱生若何不乐, 则欲求逃脱之心, 亦当生起若何之量, 然后仍须渐为增广此种意乐 如夏惹瓦说 : 若置酒上之粉末, 仅口面而浮者, 则其厌舍世间之集因不过如是, 而求灭苦集之解脱亦与相同 是故虽欲修解脱之道, 但唯空言, 其不忍于他有情流转世间苦之大悲亦无从生起 故能劝勉不假造作之无上菩提心力亦必不生, 其曰大乘者, 亦仅随语而转 此当数数修习之 槃

327 327

328 32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除邪分别者, 或曰 : 若修厌患, 令想出离, 如同声闻 不乐世间, 则堕寂静之边 故修厌患于小乘为妙, 菩萨修 此则不应理 以 秘密不可思议经 中说也 答曰 : 经谓

329 329 菩萨于世间不应怖畏之义者, 非谓于业惑所制而流转三有之生老病死等苦不应出离, 盖谓菩萨悲愿自在, 为益有情而于三有受生, 不应怖畏也 夫以惑业所制, 流转世间, 为众苦所逼者, 自利犹且未能, 况云利他者哉 此乃一切衰损之门, 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 而于悲愿自在, 受生世间, 则应欢喜焉 又彼经亦云 : 诸菩萨者为令有情悉皆成熟 易摄受故, 于此世间见有胜利, 不住广大涅槃 如是未能简别, 若如前而说 于彼说者, 设有菩萨戒, 则生一染污之恶作罪 此 菩萨地 中所言也 若于生死意求出离已, 见诸有情是自亲眷, 为利彼等而发菩提心者, 是 四百颂 之意, 月称大阿阇黎于彼释中说也

330 33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331 331 槃 槃 槃 成染污的恶作罪 这是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 所说的 阇 阇

332 33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五节 抉择解脱道之自性 求出离 如上所言, 以修三有之过患, 于生死中, 生起猛利欲

333 333

334 33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以彼生死, 当须灭除 如 亲友书 云 : 除八无暇过, 闲暇既已得, 尔可务当生 谓须于此暇满时而灭除之 若居无暇, 则无灭除之时, 已如前说 大瑜伽者云 : 现在是从畜生中分出之时也 博多瓦亦云 : 昔经尔许之流转 ( 自昔漂流, 如许之久 ), 未能自返, 今亦不能自返, 故急须还灭之 得还灭之良机, 亦正在此得暇满之时也 又若在家者, 不但修法之障难甚多, 且易生过咎 出家者则与彼相反, 故灭除生死之身, 以出家最为殊胜 若善巧者, 当于出家而钦慕焉 俱力所问经 ( 勇猛长者请问经 ) 云 : 居家菩萨, 当愿出家 ( 我于何时能得出家 ) 此中要意 ( 义 ), 谓愿近圆也 庄严经论 亦云: 应知出家分 ( 身 ), 无量功德具 胜比勤持戒, 在家之菩萨 如是非但为修解脱生死

335 335 赞叹出家, 即由显密门中修一切种智, 亦说出家身为殊胜 也 出家戒者, 是三种戒中之别解脱律仪, 于教法根本之 别解脱戒, 当敬重之

336 33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37 337 槃 槃

338 33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39 339 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 亲友书 云: 纵使烈火燃头上, 遍身衣服焰皆通 ( 透 ), 此苦虽急犹可置, 求证无生较此要 尔求尸罗及定慧, 寂静调柔离垢殃, 涅槃无尽无老死, 四大日月悉皆亡 谓于三学当修学也 于此, 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 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 然此不尔 ( 然此处非仅为中士说 ), 以慧观及心学生止法者, 于上士时当说, 今此略言戒学耳 先须于戒之胜利数数思惟 心既决定, 则勇猛增长

340 3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亲友书 云: 众德依戒住 ( 戒是一切德所依 ), 如地长一切 ( 如动指有情界, 不动指器世界, 依于地 ) 妙臂经 亦云: 如诸禾稼依于地, 无有过患而发生 ( 无诸灾患而生长 ), 如是依戒胜白法, 以悲水润 ( 悲水灌溉 ) 而生长 当如说而思焉 于戒受已而守持者, 胜利甚大 若不守护, 过患亦甚 经云 : 或以戒得乐, 或以戒感苦, 具戒则安乐, 毁戒则苦恼 文殊根本大教王经 亦云: 持咒若坏戒, 不得上悉地, 中品亦不成, 亦不成下品 佛于毁戒人, 不说咒成就, 亦非趣涅槃, 境处之方际 ( 所 ) 于此恶异生, 何有咒成就? 此毁戒众生, 如何有乐趣? 既不成现上, 亦不成胜乐, 况佛说诸咒, 而能成就耶 如是所示不守护之过患, 当数数思之 如 三昧王经 云 : 于居家白衣, 我所说学处, 尔时诸比丘, 彼戒亦不具 于此所说, 谓比丘不能守护五戒之时,( 有居士能 ) 精进持戒者感果甚大, 故当努力 即彼 ( 前 ) 经 ( 又 ) 云 : 尽于恒沙俱胝劫, 而以信心备饮食, 并以伞幡灯烛鬘, 承事俱胝由他佛 若于妙法极欲坏, 善逝正教

341 341 将灭 ( 隐微 ) 时, 于日夜中行一戒, 此福比前最殊胜 如何修学之法者, 谓于四种生罪因中, 无知之对治者, 应听闻诸学处而了知也 放逸之对治者, 于取舍之所缘行相不忘忆念 及数数观察三门, 了知于善恶何转之正知 以自或法为增上, 于罪生羞耻之惭, 及念为他所呵而起羞耻之愧 怖畏恶行之异熟, 而生防护之心 不敬重之对治者, 于大师及彼所制, 并诸同梵行者, 皆当敬重也 烦恼炽盛之对治者, 观察身心, 何种烦恼增上, 当努力从而对治之 若不如是励力, 意谓违越少许, 其过轻微, 于所制而放纵者, 最后结局唯得苦恼 戒经 中云: 若于大师悲悯教, 以为轻微少违越 ( 稍微越 ), 由彼彼苦得自在, 如折篱坏庵摩罗 世间有违王重敕, 或者犹获不治罚, 非理若违能仁教, 如堕傍生医波龙 以是故应努力, 勿令罪染 设有染犯, 亦莫不念而弃置之, 于堕罪还出之仪轨, 应如说励力而作 如是守护之法, 虽是具别解脱律仪者, 然于修密咒者亦同之 妙臂经 云: 以我所说别解脱, 净戒调伏而无余, 居家持咒唯除相, 及轨则外余应行 谓居家持咒者, 唯除少数出家衣相之类, 及羯摩轨则并单制之轨则

342 34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外, 其余从调伏中所出之戒条, 犹须行也 则出家持咒者, 更何待言哉 康隆巴云 : 若饥馑时, 则一切事皆注向于青稞上去, 如是一切亦皆辗转于戒上去 ( 显密诸乘, 一切精神集中于戒 ), 是故于此当勤修学 然欲戒清净, 不思业果必无成就, 故思惟业果是 ( 守戒之 ) 秘妙教授也 夏惹瓦亦云 : 总之, 生何善恶皆依于法 于佛法中, 若依戒律所说而依止行之, 则无须犹豫 内心既净, 则常喜乐, 后亦善妙也 善知识敦巴亦云 : 一类依律而舍咒, 或则依咒而弃律, 而不知咒为律助, 律为咒伴也 若非我师所传之语, 则无如是教授 ( 刘衡如所记笔记谓此数语宗喀大师作有颂文云 : 一类执咒而谤律, 一类执律而谤咒, 随偏废一不成佛, 应具二者方圆满 ) 又阿底峡尊者亦云 : 我印度或有大事, 或有非常事时, 则集诸受持三藏者, 问 : 三藏中无遮耶? 不与三藏相违耶? 抉择已, 即如彼而作 于莲花戒寺, 更加问 : 菩萨行中未遮耶? 不与彼相违耶? 凡有一事, 皆以律师 ( 文 ) 为依据而处理焉 已释共中士道修心之次第竟

343 343 槃 槃 槃 槃 槃

344 344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45 345

346 346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槃 槃 槃

347 347 鬘 鬘

348 348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49 349

350 35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51 351 槃

352 352 菩提大道 第二卷

353 353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第一节 菩提心的殊胜 如是流转之过患, 从种种门中长时修习, 则见于此三有如陷火坑 为欲解脱惑苦, 证得涅槃, 意怀热恼, 由是修学三学, 从生死中而得解脱焉 然此虽非同善趣, 不复退堕, 而于断过证德尚属少分 既于自利未圆, 则利他亦不过零碎而已, 终须佛为劝请而入大乘也 故诸具慧者从最初时便入大乘, 甚为应理 摄度论 云: 于利世间无能力, 二乘心量必断之,

More information

上士道(七)

上士道(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九讲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一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 二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 三 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 今初 修菩提心的次第当中, 第二种传承是依寂天菩萨的教典而修 内容分三 : 第一 思惟能修自他交换的殊胜利益 及不能修自他交换的过患, 第二 如果藉由修习, 自他交换的心一定能生起, 第三 修习自他交换法的次第 首先介绍思惟能修自他交换 即不能修自他交换的利益和过失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 3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一 归敬颂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 : 堪忍刹中自在主, 补处慈尊法中王, 善逝智父妙吉祥, 龙树无著佛所记 深观广行两大宗, 传承诸师我皈命, 为欲易入深广道, 再以略法于此说 菩提大道 第一卷 4 14 2 5 二 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 龙树 无著二大流派之准绳, 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 三类士夫所应修持,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 ( 四 ) 中士道 导读 广论的中士道, 是修解脱轮回之道, 内容共分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发起想要解脱三界轮回的心 ; 第二部分是检查出离心是否真正生起 ; 第三部分是除去对厌离心所有的分别执着 ; 第四部分是说明趋入解脱道的条件和方法 以下是根据这四个部分的次第, 作简单的介绍 : 礼敬弥勒菩萨 本论道前基础的 归敬颂 礼敬文殊菩萨, 代表智的传承 ; 此处礼敬弥勒菩萨, 代表悲的传承,

More information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二 ) 下士道 1 导读 广论一书下士道修行的次第, 第一是先要生起下士的意乐心, 其次是说明要到何时才算真正生起下士的意乐心, 第三是将一切错误的邪执分别排除 在第一的部分中, 分为 发生希求后世的心 和 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两个内容 前者是开示 念死无常 及 三恶道苦, 后者则开示 归依三宝 与 深信业果 其中 深信业果 是佛法的根本, 曾出过单行本, 而师父恐怕文义尚难解,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6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6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中士道 希求解脱 1 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 思惟苦谛 13 思惟集谛 139 十二缘起 253 附录 成唯识论 二十种随烦恼 324 思考题 329 中士道 希求解脱 中士道 希求解脱 辛二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 一 连接文 壬一 连接文分三 一 敬礼句 二 真实义 二 须修中士意乐 1 三 摄义 三 对于轮回圆 满不修厌离则无解脱 故应勤修 癸一 敬礼句 敬礼 胜尊 具大悲者 足 此处宗大师敬礼的目的

More information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道 前 基 础 道 次 引 导 1 下 士 道 念 死 无 常 45 三 恶 趣 苦 139 皈 依 三 宝 215 由 依 何 事 为 皈 依 因 216 由 依 彼 故 所 皈 之 境 219 由 何 道 理 而 正 皈 依 233 既 皈 依 已 所 学 次 第 ( 见 讲 记 四 ) 思 考 题 287 道 前 基 础 道 次 引 导 道前基础 道次引导 1 下面开始宣说 以暇满人身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四十二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8] ( 分别业的轻重 3)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继续说明 为什么业特别重大 的原因 第二个, 是 所依门 的缘故 依它所依的内容, 而有轻重的差别 第一个所依的是什么呢? 就是你是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还是你是没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所谓 善巧 的意思, 就是你虽然造恶业, 但是你可以不堕恶趣, 这个很好噢! 那不善巧的修行人呢, 虽然造很小的恶业,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4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 念恩 报恩 既然发起 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愿, 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 一个来修, 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最后的菩提心 第一个, 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 没有对象的差别, 之后呢, 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 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也愿意担起这个重担, 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

More information

《开显解脱道·讲记》第十三课

《开显解脱道·讲记》第十三课 开显解脱道 讲记 第十三课 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并且如理如法地谛听 今天是新学期学修 开显解脱道 讲记 的第一天, 以后每周日晚上传讲 开显解脱道 讲记, 周一 周二晚上做实修引导 这个学期大致安排是学修轮回过患一个月, 其后进入内加行的修法, 其中学修皈依是 110 天, 结束后学修四无量心里第一个舍心 舍心传讲完毕就接近春节了 在学修皈依期间, 还会传讲菩萨戒, 时间另行通知

More information

2 第五十九课 16 第六十课 32 第六十一课 43 第六十二课 54 第六十三课 65 第六十四课 71 第六十五课 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4 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6 一 大乘教法的殊胜...6 二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10 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18 一 七因果修法...

2 第五十九课 16 第六十课 32 第六十一课 43 第六十二课 54 第六十三课 65 第六十四课 71 第六十五课 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4 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6 一 大乘教法的殊胜...6 二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10 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18 一 七因果修法... 全三册 2 第五十九课 16 第六十课 32 第六十一课 43 第六十二课 54 第六十三课 65 第六十四课 71 第六十五课 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4 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6 一 大乘教法的殊胜...6 二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10 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18 一 七因果修法...18 1. 大悲为大乘根本...21 1 大悲在大乘修行初期的重要...21 2 大悲在大乘修行中期的重要...22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4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4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下 士 道 皈 依 三 宝 由 依 何 事 为 皈 依 因 由 依 彼 故 所 归 之 境 由 何 道 理 而 正 皈 依 ( 以 上 见 讲 记 三 ) 既 皈 依 已 所 学 次 第 1 深 信 业 果 125 思 总 业 果 正 明 思 总 之 理 126 分 别 思 惟 显 十 业 道 而 为 上 首 179 抉 择 业 果 显 示 黑 业 果 187 正 显 示 黑 业 道 身 业 18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十四讲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 境者, 谓凡诸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 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若能如是, 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 不以虚妄而行欺惑 第二白法, 境者, 谓一切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 谓心正直住 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第三白法, 境者, 谓一切菩萨 事者, 谓起大师想, 于四方所, 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 然无增相 尽相极多,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8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8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上士道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 见讲记七 ) 修菩提心次第七因果 ( 修悲 ~ 发菩提心 ) 1 自他相换 84 发起之量 132 仪轨受法 135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209 附录一 :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 一百一十苦文 284 二 : 华严经 净行品 287 三 : 华严经 法界品 菩提心之比喻 294 思考题 317 上士道 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修 菩 提 心 次 第 上士道 菩提心次第

More information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十三讲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 : 一 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 二 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今初 已受者, 守护不令失坏, 第二部分是修学于他世也不离发菩提心之因 内容分二 : 一 断除能失坏的四种黑法 ; 二 受持不失坏的四种白法 首先介绍断除能失坏的四种黑法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 于余生中忘失发心, 或不现行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 或能现行,

More information

道次第文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道次第文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1 菩提道次第广论初皈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 目录 ( 兼科判表 ) 次开为四门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易于获得圣者密意殊胜圆满种中受生事理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得已于教所作事业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于印度所作事理藏中所作事理听闻轨理讲说轨理于完结时共作轨理于法法师发起承事正听轨理思惟闻法所有胜利断器三过依六种想思惟说法所有胜利发起承事大师及法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以何意乐及加行而说

More information

《开显解脱道·讲记》第十课

《开显解脱道·讲记》第十课 开显解脱道 讲记 第十课 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并且如理如法地谛听 上节课已经讲到颂词 黑白业果永时亦不虚, 十种不善的黑业与十种善妙的白业所感的果报永时亦不虚 思维业果道理有总思维和别思维, 先思维业果总相, 包括业决定 业增长广大以及未造业不会遇 已造业不失坏三个方面 所谓业决定, 是指一切痛苦和安乐都是由善恶业所生, 而苦乐的种种差别也是由善恶业的种种差别所生 每一个业因必定会恰如其分地显现其果报,

More information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道次第 修学地图 2007 年秋讲于厦门南普陀 青年佛学进修班 济群法师 近年来, 道次第 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 这一现象绝非偶然, 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 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资讯空前发达 对学佛者来说, 不必出门就可接触汉传各宗乃至三大语系的相关典籍和开示, 这种便利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 这些资讯固然使学人眼界大开, 见识增广, 但同时也给修学带来新的困扰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菩提道次第 实修理路 2004 年 5 月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道次第 是一部实修性很强的论著, 不仅为我们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以简明的修学套路, 将理论一一落实于实修 本论在 略示修法 部分, 以依止法为例, 为我们示范了修习任何法门必须具备的四个步骤, 即加行 正行 结行与未修中间 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便是围绕着这一纲领展开 一 加行 修法的共同基础 加行, 也称为前行, 即正式修法前应作的准备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5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5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下 士 道 深 信 业 果 思 总 业 果 正 明 思 总 之 理 分 别 思 惟 显 十 业 道 而 为 上 首 抉 择 业 果 显 示 黑 业 果 正 显 示 黑 业 道 身 业 ( 以 上 见 讲 记 四 ) 语 业 1 意 业 41 摄 义 61 轻 重 差 别 64 此 等 之 果 105 白 业 果 120 业 余 差 别 129 思 别 业 果 150 思 已 正 行 进 止 之 理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起诵仪 香赞

More information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的种类 3. 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四 如何皈依 1. 生起皈依之心 2. 依法传授皈依 3. 菩提信物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2D2DC1BFB04F5F312D32325FA4DFBDE E646F63>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2D2DC1BFB04F5F312D32325FA4DFBDE E646F63>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编辑 : 净愿兰若释心贤 别境五者 : 一 欲 二 胜解 三 念 四 三摩地 五 慧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 所缘境事多分不同, 缘别别境而得生故, 名为别境 蕅祖先解释为什么安立作 别境 呢? 因为所缘境多分不同, 缘别别境而得生故 前面的五遍行, 五个心所的活动, 是共同攀缘一个境界 ; 当然这个境界是由 作意 心所决定, 如果它引导心王到五欲的境界,

More information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入菩萨行论 第 17 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 论 是宣讲凡夫如何经由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从而获得殊胜觉悟再 去利益众生的殊胜方法 第一品我们学习了菩提心的利益, 知道菩 提心具有超胜世间的巨大功德, 已经在我们的相续中引发了生起菩提 心的强烈愿望

More information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 修学要领 2004 年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 都是从发心开始的 学佛的要领, 也在于如何用心 所谓修行, 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 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 所有的修行方法, 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 如果不善于用心, 即使遍学三藏 广修道场 接引无量众生学佛, 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 甚至可以说, 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More information

fz-02

fz-02 第 二课 佛 子 行 不适合初学者学习的理由 : 1. 身处闹市的我们, 根本做不到抛弃故乡 居于静处 ; 2. 贪恋五欲妙乐的我们做不到舍弃今世 ; 3. 我们呆的这个城市距离索达吉堪布长期居住的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有千里之遥, 因此做不到长期依 止善知识 ; 4. 有 人说 对于新学员的我们还没完全想好是否皈依, 而 佛 子 行 这堂课已经宣说 皈依三宝 佛 子 行, 佛 子 行的内容完全不适合初学者学习

More information

细说“执著”

细说“执著” 第十五届菩提静修营专题讲座 是什么困住了你? 透视 执著 戒幢佛学研究所 廖乐根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二 执著的过患与危害 三 执著的对象与种类 四 执著的基本反应模式 五 执著的深层原因分析 六 如何放下执著 七 略说 远离四种执著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1 执著 (zhuo) 与执着 2 执著的基本内涵 3 与执著有关的心理 1 执著 与 执着 著 (zhuó) 是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4] ( 十恶业 - 邪见 2 十业道与轮回的关系 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说离邪见, 才有真实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 不是真实的智慧, 也许是世间的聪明才智, 也许是一些邪知邪见, 像其它的宗教, 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外道, 他们也有所谓的言论, 也有他们理论的基础, 或者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他们也觉得那个是智慧,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安樂道論》釋 法音法師 講授

《安樂道論》釋 法音法師  講授 安乐道论 释 02 法音法师讲授 前讲提要前讲已略述了 安乐道论 不但教授殊胜, 其传承法源也极为殊胜 事实上, 佛由语事业宣说了不同道次第而满足不同众生的希求与愿望 这样的教法从释迦牟尼佛到上师为止, 都如理如量的趣入闻思修证的法行之中, 从未间断过 ; 同时在西藏的四大教派也都极为重视此一教法, 影响所及, 这已成为各派法脉的主流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说, 这个教法是 : 1. 初由佛说 2. 中由印度诸大菩萨以无垢正理而安立

More information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增益福德的方法 礼敬世尊, 阿罗汉,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福德的意义 (Puñña) 佛陀说 : 福德是福德业, 是幸福 如意 喜乐 可亲 愉悦的别语 ( 如是语 22) 福德业是善业, 善的行为 在佛经里常提到的是十善业 : 不杀, 不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不贪, 不嗔, 不痴 善业引生世间的利益, 譬如好的重生 财富 美貌

More information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谈谈闻思修 1 谈谈闻思修 一 修的内容由闻思决定, 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很多人认为 闻思时才需要观察, 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 不必观察, 这样自然便会认为 : 不闻思照样能修, 或者闻思只是研究或为实修提供证据 这种想法若不遮破, 则始终不会重视闻思 以下破除这种观点 : 实修时必定有个所缘境, 有个所修的内容, 若不经过闻思, 是不可能了知这一内容 就连炒菜这样的小事也要先听别人讲解怎么炒,

More information

prayer2015slides

prayer2015slides Cultivation Vandanâ Homage Namô Tassa Bhagavatô Arahatô Sammâ- Sambuddhassa (3x) Homage to the Triple Gems Homage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Exalted One, the Fully Enlightened One. Ti-Sarana The Three

More information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四正勤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 也叫四正精进 这里将引 相应部 和 舍利弗阿毗昙论 来详加分析 目标 在 相应部 的正勤相应里如是记载佛陀的话 : 如是比丘, 对四正勤予修习, 对四正勤予多修习者, 则趣向涅盘, 倾向涅盘, 临入涅盘 [1] 这里佛陀指明四正勤的修习会导致涅盘 佛陀在另一场合的开示也曾指出 : 比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 皆入于象之足迹, 故象足迹为最上最大 如是诸善法, 皆以不放逸 (

More information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邓殿臣赵桐译 [ 题解 ] 大念处经 是巴利三藏中经藏 长部尼伽耶 的第二十二经, 又名 四念处经 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 即以修习四念住, 内观身 受 心 法, 了知 身不净 受是苦 心无常 法无我, 以对治净 乐 常 我等四颠倒想, 修得慧观 知见苦 无常 无我之三法印, 达至 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漏断尽, 述于涅槃之境 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三主要道颂 宗喀巴大师敬礼诸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 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路, 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 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3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3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3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明白了六因一果的内容之后, 就可以开始正式起修了 首先, 我们就是要修对一切有情有平等心, 这是我们前面说到, 要做对一切有情有大悲心, 除非我们没有对象的差别 对一切有情, 都是平等的对待, 那你才可能对一切有情都生起大悲心 如果有差别待遇, 有对象的差别, 我们就不可能普遍,

More information

总说要义 因缘品 中云 : 非以发髻非以棍 1 经中说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而并没有说 改造身语, 是诸佛教 诚如经中言 : 心清净令身清净, 身清净非令心净 所有僧人, 是生者的依托, 是死者的呼援, 因此必须治疗自心的疾病, 而治疗心的疾患 业和烦恼病的良药就是妙法, 本来 法 的名称涉及十个

总说要义 因缘品 中云 : 非以发髻非以棍 1 经中说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而并没有说 改造身语, 是诸佛教 诚如经中言 : 心清净令身清净, 身清净非令心净 所有僧人, 是生者的依托, 是死者的呼援, 因此必须治疗自心的疾病, 而治疗心的疾患 业和烦恼病的良药就是妙法, 本来 法 的名称涉及十个 总说要义前行备忘录 堪布阿琼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顶礼具无缘大悲的至尊上师! 金刚顶续 中云: 所有的心念归摄起来, 怀着极为善妙的意乐而谛听, 对于忘失者, 金刚萨埵等三世如来不予以加持 不管是在听闻 正法 传讲正法 行持正法还是观修正法的时 候, 首先都要向内反观自心, 观察自相续 只 要是人, 起心动念无外乎贪嗔痴 恶的分别 念 无记的分别念和信心出离心菩提心 善的分别念三种, 除此之外不会生起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 与唯识思想 济群法师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经十一论, 解深密经 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 许多核心理论都渊源于此, 所以说, 解深密经 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 解深密经 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两种: 一 广本, 有十万颂 ; 二 略本, 有一千五百颂 ( 见圆测 解深密经疏 卷二 ) 汉地但传略本, 先后有四译 : 一 刘宋元嘉年中, 求那跋陀罗 ( 功德贤 ) 在润州江宁

More information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目录 ( 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 : 一 正明修法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 : 一 正修时应如何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 : 一 加行二 正行三 完结今初 轨 指训练心的轨道, 沿着这条轨道前进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理 是指心的缘起理则, 也就是修行的规则或者说正确的做法 明白了修习的轨理就能明白怎么修心 所谓 略说 就是先摄略的宣说总的原则, 然后按照总的原则逐步细致地讲解,

More information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界限 : 唯大乘加行道暖位中有 顶加行八法总表 一 暖顶加行 ( 之顶加行 :2 ) 获得证成顶加行其十二种行任何一之顺抉择分, 是为第一加行道暖位顶加行 标出经中十二随一后, 表大乘第一顺决择分, 是暖顶加行之 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是至顶加行所有十二 极为熟习故, 于睡梦之际亦见一切法如梦等 2 对声闻等地不生欢喜心 3 见如来等 4 观见佛陀之神通变化 5 生起宣说正法之心 先见地狱等众生随念于自己之佛土断除恶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 第七识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各位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 就称为平等性智, 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 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观一切法平等, 所以称为平等性智 意思就是说, 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

More information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第 1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 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开始学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所造的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这是一个祈祷文, 也是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 前面学习 窍诀金钥 的时候, 讲到了大乘的皈依 菩提心特别殊胜 今天我们要 学习佛法当中, 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修法,

More information

亲友书略释

亲友书略释 亲友书略释 龙树菩萨 造颂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索达吉堪布 释讲 顶礼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传承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释题名 亲友书 是龙树菩萨为他的亲友 乐 行国王传讲的教言 龙树菩萨与乐行国王的故事 详见 普贤上师言教 因 果不虚 因为当时他们没有碰面 所以此论是用书信来 传授 以此而名为

More information

第九课

第九课 入菩萨行论 第 09 讲记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 入菩萨行论,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了解菩提心有什么利益, 对于在我们相续中引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必要 选择趋入一个法或一项事业, 如果不知利益所在, 就不会有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修学菩萨道之前, 有必要了知菩提心的利益 菩提心不只是可以带来轮回中的某些安乐, 最大的利益乃是能够转变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之因, 即自私自利的作意

More information

《金刚经》开示录

《金刚经》开示录 释量论 成量品法称论师造索达吉堪布译量即无欺识 起功用不欺, 名起亦如是, 显示所欲故 说者能为境, 何义心中明, 彼名乃量性 非具境性因, 取已所取故, 世俗不承许 识是正量性, 缘所取舍事, 彼者为主故 以有境相异, 识证有别故, 彼有此有故 由自知自体, 依名言为量, 论能遣愚痴 明未知义尔 证知自体已, 知总相得之 意谓于自相, 不知而知故 观察自相故 具彼佛为量 为遣非生者, 而说成量性

More information

勤修外道而爱乐

勤修外道而爱乐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原名 : 最极清净菩萨戒藏持戒行相菩提正道论宗喀巴上师造汤芗铭翻译荣增堪布审定高观如属文吴剑群证语 甲一序号 ( 此中分三 : 乙一礼证敬乙二造论因缘乙三略诠待戒 ) 乙一礼敬 礼孺童妙吉祥菩萨摩诃萨敬礼运大悲心者, 荷极难荷历劫行 现证大觉演妙音, 广觉有情诸眠惑 ( 赞释迦佛 ) 此由大觉法界生, 授以补佛法王位 世间自在无能胜, 以清净藏获有情 ( 赞弥勒菩萨 ) 触彼如意莲足尘,

More information

因果的奥秘目录

因果的奥秘目录 因果的奥秘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 甲一 思总业果分二 16 甲一之乙一 思总业果 正明思总之理分三 16 丙一 略说 16 丙二 广说分四 : 17 丁一 业决定之理分三 17 戊一 诸苦乐唯由业所生 17 戊二 总结 19 戊三 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24 丁二 业增长广大之理分六 24 戊一 总说 25 戊二 由公案引发定解分二 26 己一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所出公案分四 28 庚一 牧人欢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缘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9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9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 1 持戒波罗蜜 109 安忍波罗蜜 173 忍之差别耐怨害忍 201 安受苦忍 ( 见讲记十 ) 思择法忍附录一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部分 288 二 :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 部分 291 思考题 299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 1 卯三 于此如何学习次第分二 : 一 初于总行学习道理二 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第三, 学此次第分二 : 一 初于总行学习道理

More information

休息好之后继续学习《入菩萨行论》,现在讲的是供养,供养的修法在整个菩萨道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供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上供的部分,一个是下施的部分

休息好之后继续学习《入菩萨行论》,现在讲的是供养,供养的修法在整个菩萨道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供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上供的部分,一个是下施的部分 入菩萨行论 第 28 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二 受用不可靠 : 除忆昔经历, 今吾复何余? 然因执著彼, 屡违上师教 颂词讲到, 实际上受用完全不可靠 除忆昔经历 : 忆的是什么? 就是以前曾经享受的情景 按照 佛经的观点, 现在我们虽有一点财富, 但是在我们前世的再前世, 从无始以来,

More information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本文转自 : 显密文库, 详细出处请参考 :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8864 少善根因缘得生妙喜世界 德诚居士整理诸佛剎土是具足无量福德及愿力所成就的, 不但清净庄严, 也没有任何烦恼病痛, 但因众生福德智慧薄浅而无法得见, 不过诸佛菩萨悲悯众生轮回六道 流浪生死却无所依怙, 因此经上佛陀介绍十方均有佛国净土, 待众生修持善根发愿回向往生,

More information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目录 作者自序 以佛法之光开显众生的智慧本性 1 第一篇 第一章 明理篇 1 基础佛理 1 什么叫做佛法 /1 从佛法的教育中得到健康与和平 /8 学佛的重要性 /13 什么叫做学佛修行 /21 修行上最根本的问题 /25 是心即佛 /31 苦集灭道 /34 善恶标准与行善断恶的方法 /41 以皈依来转折自己的人生 /51 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及如何选择 依止上师 /59 第二章 基础修行 66 解脱

More information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 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正在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等等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1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上 ) 第一品暇满难得 第二品寿命无常 第三品轮回痛苦 第四品业因果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第六品皈依 第七品四无量心 第八品发菩提心..

目录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1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上 ) 第一品暇满难得 第二品寿命无常 第三品轮回痛苦 第四品业因果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第六品皈依 第七品四无量心 第八品发菩提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 ( 上 ) 目录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1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上 )... 51 第一品暇满难得... 59 第二品寿命无常... 79 第三品轮回痛苦... 108 第四品业因果... 166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237 第六品皈依... 272 第七品四无量心... 310 第八品发菩提心... 339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 91 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论师所造的 入菩萨行 论 这部论典是阐释如何引发和生起菩提心的专著, 是极为殊胜 的窍诀 大乘佛法的殊胜精华是菩提心, 它不仅是大乘的入门和核心, 也是究竟证悟的境界 菩提心, 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入 菩萨行论 中第一到八品, 包括第十品, 都可归摄在世俗菩提心中, 胜义菩提心主要通过第九品进行阐释 世俗 胜义菩提心的体相, 以及怎样才能生起世俗

More information

到达心灵的彼岸

到达心灵的彼岸 [ 键入公司名称 ] 到达心灵的彼岸 从安放身心到解脱生死的真谛 萨迦崔津法王 / 推荐堪千 阿贝仁波切 / 讲述般全仁波切 / 编译 讲述者简介堪千 阿贝仁波切 最尊贵的堪千 阿贝仁波切生于一九二七年, 不慕名利 轻车简从 随遇而安 毫无排 场, 师承萨扬钦哲确吉罗卓 德匈阿强等大师, 二十五岁任色穹寺堪布, 三十二岁任哦巴根 本道场佛学院堪布 到达印度后, 任萨迦崔津法王之亲教师, 教授密续 中观等法要

More information

差别成决断, 正因不见故 若余量害者, 非不见而无, 如是于余因, 容有余量害 不见故, 所触见不具, 无误 由处等差别, 物能力各异, 见一而谓余, 定有则非理 我 地有知等, 非能立为无, 岂唯不可得, 是因无能立? 故由彼系属, 自性遮自性, 或由其因法, 于果无误故 不尔遮一法, 云何余亦遮

差别成决断, 正因不见故 若余量害者, 非不见而无, 如是于余因, 容有余量害 不见故, 所触见不具, 无误 由处等差别, 物能力各异, 见一而谓余, 定有则非理 我 地有知等, 非能立为无, 岂唯不可得, 是因无能立? 故由彼系属, 自性遮自性, 或由其因法, 于果无误故 不尔遮一法, 云何余亦遮 释量论颂 法称论师著 敬礼圣鬘殊室利童子 敬礼于具足, 除灭分别网, 甚深广大身, 遍放普贤光 众生多著庸俗论, 由其无有般若力, 非但不求诸善说, 反由嫉妒起嗔恚 故我无意谓此论, 真能利益于他人, 然心长乐习善说, 故于此论生欢喜 宗法彼分遍, 是因彼唯三 无不生定故 似因谓所余 因法所有性, 若无则不生, 此果是正因 若与唯有性, 系属体亦尔 若诸量不转, 于无而不转, 为果是正因 观待于差别,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目 录 弥 勒 菩 萨 / 造 麦 彭 仁 波 切 / 著 索 达 吉 堪 布 / 翻 译 科 判...1 颂...7 胜 甘 露 喜 宴... 28 ( 1~10, 初 稿 版 )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More information

译 序 众 生 的 无 上 怙 主 全 知 无 垢 光 尊 者 的 色 身 虽 已 融 入 法 界, 然 而, 为 悲 悯 我 们 这 些 浊 世 愚 昧 的 众 生 而 留 下 了 以 甚 深 古 萨 里 派 四 心 滴 广 行 班 智 达 派 七 宝 藏, 以 及 三 休 息 三 解 脱 为 主

译 序 众 生 的 无 上 怙 主 全 知 无 垢 光 尊 者 的 色 身 虽 已 融 入 法 界, 然 而, 为 悲 悯 我 们 这 些 浊 世 愚 昧 的 众 生 而 留 下 了 以 甚 深 古 萨 里 派 四 心 滴 广 行 班 智 达 派 七 宝 藏, 以 及 三 休 息 三 解 脱 为 主 索 达 吉 堪 布 著 译 序 众 生 的 无 上 怙 主 全 知 无 垢 光 尊 者 的 色 身 虽 已 融 入 法 界, 然 而, 为 悲 悯 我 们 这 些 浊 世 愚 昧 的 众 生 而 留 下 了 以 甚 深 古 萨 里 派 四 心 滴 广 行 班 智 达 派 七 宝 藏, 以 及 三 休 息 三 解 脱 为 主 数 目 惊 人 的 丰 厚 遗 产 其 中 的 七 宝 藏 可 堪 为 宁

More information

第五章 儒家早期若干重要经典的道德教化观 199 一 孝 为 至德要道 枟孝经枠不仅仅是论述孝道的著作 而且是一部以孝为基本范 畴的规范伦理学著作 以孝为基本范畴 各类道德规范都可以通 过孝来触类旁通 这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 下的理论依据 枟孝经枠的内容立足于一个孝字 向左右前后延 伸 由孝本意规范的 事亲 推及到 忠君 顺时 立身 法先 泛孝论倾向是明显的 一个 孝 字 能统摄父子关系

More information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 非正式文稿, 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 第 11 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再一 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是为了让修学佛法的佛弟子趋入到甚深的境界, 是一 个次第引导修法的殊胜论典 要趋入到最殊胜的境界是什么呢?

More information

归依问答录

归依问答录 甘露文库 5 归依问答录 益西彭措法师 讲述 目 录 一 修学佛法有没有捷径? 1 二 如何解释三宝中 宝 的含义? 1 三 请静思五分钟, 追问自己因为哪些原因导致必须要归依佛宝? 如何才是真正对佛宝的归依? 5 四 归依佛宝后, 为什么又要归依法宝? 你能至少说出法宝的五个功德吗? 6 五 什么是僧宝, 为什么要归依僧宝? 你是如何归依僧宝的? 8 六 为什么只有佛才能做一切有情的导师? 9 七

More information

s

s 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 ( 二 ) 深信业果 5 ( 十恶业 - 妄语 离间语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五十六页 今天讲 妄语 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构成妄语呢? 就是见 闻 觉 知, 眼耳鼻舌身意, 见闻觉知, 就是看见了说没看见 听见了说没听见 有感觉说没感觉 知道然后说不知道 ; 相反的四种, 没看见说看见了 没听见说听见了 没感觉说有感觉 不知道说知道, 所以这一共是正 反八种情况, 任何一种,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前言 1 修前须知实修前行法的重要性实修前行法的时间要求修前行法之后应达到的禅定标准每次入座要求 3 4 8 10 12 暇满难得的实修引导寿命无常的实修引导轮回过患的实修引导业之因果的实修引导解脱利益的实修引导依止善知识的实修引导出离心如量生起的标志 19 41 69 98 133 138 153 前言 此共同外前行实修引导以堪布昂琼仁波切的 前行备忘录 为依据, 属于大圆满龙钦心滴传承的修法

More information

至尊法王蒋阳龙朵加参尊者上师瑜伽皈依境

至尊法王蒋阳龙朵加参尊者上师瑜伽皈依境 更钦阿格旺波 - 昂琼大堪布 至尊法王蒋阳龙朵加参尊者上师瑜伽皈依境 大恩上师慈成加参仁波切 目录 前言 1 修前须知实修前行法的重要性实修前行法的时间要求修前行法之后应达到的禅定标准每次入座要求 3 4 8 10 12 暇满难得的实修引导寿命无常的实修引导轮回过患的实修引导业之因果的实修引导解脱利益的实修引导依止善知识的实修引导出离心如量生起的标志 19 41 69 98 133 138 153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十九课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十九课 入菩萨行论 浅释 第十九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圣境五台山大净土中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降临证悟意传求加持 佛法教主本师释迦王八大近侍智成王臣友诸多印藏大德游舞身普现希阿荣博诚祈祷 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 入菩萨行论 浅释 本论共分为十品, 现在正在学习第二品忏悔品

More information

加行实修:引导一 睱满难得 2特法圆满

加行实修:引导一 睱满难得 2特法圆满 加行实修 : 引导一睱满难得 2 特法圆满 实修引导 一 睱满难得 (2) 特法圆满 前行准备 首先做好座前准备, 然后开始做身语意的调整 一 身的要点 (1) 双足金刚跏趺坐, 刚开始如果做不到, 一般的席地盘腿而坐也可以 (2) 双手结定印 : 手掌朝上, 左手在下, 右手在上, 双手交叠, 拇指相抵, 放于脐下 (3) 脊背挺直 (4) 两臂自然下垂, 保持放松 舒展的姿势, 不要用力夹起来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前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前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11 1. 前三步 14 2. 第四步 21 3. 第五步 22 4. 第六步 23 5. 第七步 25 6.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28 1.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2. 观察修的教理依据 33 3. 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 37 4. 观察修在 道次第 中的运用 39 四 八步骤三种禅修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Great China Properties Holdings Limited 大中華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 於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 股份代號 : 21 同一夢想 共創未來 2015 年報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More information

因果的奥秘

因果的奥秘 因果的奥秘 智圆法师 编述 目录 甲一 思总业果 4 乙一 正明思总之理 4 丙一 略说 4 丙二 广说 5 丁一 业决定之理 5 丁二 业增长广大之理 12 丁三 未造业不会遇 45 丁四 已造业不失坏 48 丙三 摄义 59 乙二 分别思惟 64 丙一 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64 丁一 经论中宣说十业道 64 丁二 强调十业道取舍之重要 66 丁三 应当断除诡诈 69 丙二 抉择业果 72 丁一 显示黑业果

More information

道次第文库12-13 因果的奥秘

道次第文库12-13 因果的奥秘 因果的奥秘 智圆法师 编述 目录 甲一 思总业果 4 乙一 正明思总之理 4 丙一 略说 4 丙二 广说 5 丁一 业决定之理 5 丁二 业增长广大之理 12 丁三 未造业不会遇 45 丁四 已造业不失坏 48 丙三 摄义 59 乙二 分别思惟 64 丙一 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64 丁一 经论中宣说十业道 64 丁二 强调十业道取舍之重要 66 丁三 应当断除诡诈 69 丙二 抉择业果 72 丁一 显示黑业果

More information

窍诀宝藏论释

窍诀宝藏论释 窍诀宝藏论译序 译 序 众生的无上怙主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色身虽已融入法界, 然而, 为悲悯我们这些浊世愚昧的众生而留下了以甚深古萨里派 四心滴 广行班智达派 七宝藏 以及 三休息 三解脱 为主数目惊人的丰厚遗产 其中的七宝藏可堪为宁玛派的璀璨明珠 无价之宝 七宝藏 中的 如意宝藏论 有颂词与自释, 共分二十二品, 详细论述一切显密乘 实相宝藏论 有颂词与自释, 共分四品, 分别阐述无有 自成 平等 唯一四大誓言

More information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经常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

More information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我们继续学习 未护正知之过患, 分别宣讲没有护持正知 没有 护持正念的过患 此科判的重点是没有护持正知而引发的过患 第二 ( 未护正知之过患 ) 分二 : 一 失毁智慧 ; 二 失毁戒 律 第一 失毁智慧 : 心无正知者,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不复住正念 无正知 实际上是烦恼的状态, 如果心没有正知或者失坏了正知, 就会具足烦恼 具足烦恼会引发什么过患? 颂词中说 :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 联波活佛 ) 出生于 1948 年于青海久治县 3 岁时即被认定为前世哈尔哇仁波切的转世化身 1951 年藏历 9 月 21 日出家 第二天正式在各莫寺坐床 从此, 仁波切开始跟随寺内最有学问的三位上师, 听闻 修行各种显密教法 虚岁 8 岁时, 他已能非常流利的背诵许多佛教经典与法本,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本寺举行的背经大考 1958 年,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 177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全论有十品, 前 面九品的次第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 已生令不退 辗转令增长 第一 二 三品, 是没有生起菩提心让它生起的窍诀 ; 第四 五 六品, 是生起之后, 怎么样不退失 ; 第七

More information

www.dymf.cn 悟道之初活易乐乎 ( 自序 )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各种物欲和诱惑充斥的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因希求心灵的解脱而开始修习佛法 只有佛法才精确而客观地描述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真相, 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 安宁与和谐的幸福之路 确定地说, 佛法是唯一能够使我们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 能够今生值遇佛法并认真修持佛法的人都是有大福报的人, 未来的生命就像初一的月亮,

More information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弥勒五论文库系列 3 内部学习资料 尚未定稿请勿翻印 目录 颂 释 日光鬘 颂 弥勒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辨相品第一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 颂 1 / 194 弥勒五论文库系列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 ( 二 ) 深信业果 11 ( 十恶业 - 瞋恚心 4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昨天 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的内容 九十二页倒数第三行开始 不乐佛法障 习童蒙法障 乐着小乘障 不乐大乘障 不乐佛法障, 就是不好乐佛法, 这一世不好乐修学佛法, 这也是过去瞋心的障碍 习童蒙法障, 童蒙就是小的意思, 喜欢修行小法, 或者是外道法 有些人一听到外道法,

More information

芒果樹苗教誨拉胡喇經

芒果樹苗教誨拉胡喇經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那位跋嘎瓦 阿拉汉 正自觉者! 芒果树苗教诲拉胡喇经 1 107. 如是我闻 : 一時, 跋嘎瓦住在王舍城竹林喂松鼠處 那个时候, 具寿拉胡喇住在芒果树苗 [ 楼 ] 2 当时, 跋嘎瓦在傍晚从禅坐起来, 前往芒果树苗 [ 楼 ] 具寿拉胡喇之处 具寿拉胡喇看见跋嘎瓦从远处过来, 见到后准备座位和洗脚水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起诵仪 香赞 ( 一遍 )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More information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普贤行愿品 观修原理 2004 年讲于苏州定慧讲堂 济群法师 导论 在盛行大乘的汉传佛教地区, 普贤行愿品 的流传极为广泛 许多佛弟子都将本品作为日常念诵功课, 而寺院晚课的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中, 也有一半内容出自本品, 以此忏悔业障, 扫除修行道路中的违缘 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 源于 行愿品 的七支供亦倍受重视, 被视为一切法门的前行 所谓前行, 即修法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集资和净障两方面 集资,

More information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自我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在此世间, 今生来世都承受痛苦, 沉溺在漫无边际的苦海之中, 而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五毒烦恼, 除此之外, 就再也不存在能危害我们今生和来世的敌人了 在显宗或密宗, 我们依靠具德上师的殊胜窍诀, 观察烦恼的本性时, 烦恼自然而然就会灭尽 这种令所有的烦恼自然得到解脱的修法, 就是最殊胜的方法 我们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相续, 而不要只注重表面的行为 如果心相续中的五毒烦恼丝毫未减弱,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