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修外道而爱乐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勤修外道而爱乐"

Transcription

1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原名 : 最极清净菩萨戒藏持戒行相菩提正道论宗喀巴上师造汤芗铭翻译荣增堪布审定高观如属文吴剑群证语 甲一序号 ( 此中分三 : 乙一礼证敬乙二造论因缘乙三略诠待戒 ) 乙一礼敬 礼孺童妙吉祥菩萨摩诃萨敬礼运大悲心者, 荷极难荷历劫行 现证大觉演妙音, 广觉有情诸眠惑 ( 赞释迦佛 ) 此由大觉法界生, 授以补佛法王位 世间自在无能胜, 以清净藏获有情 ( 赞弥勒菩萨 ) 触彼如意莲足尘, 随应成满诸吉祥 恭敬依戴补佛子, 敬礼圣者无著足 ( 赞无著菩萨 ) 无能胜尊演妙法, 于菩萨行所受学, 修习次第如理示, 乐上乘者应谛持, 盲无慧目失分别, 或有唯持语念诵, 而于上乘所应修, 唯一净道胜教授, 未能获得决定解, 弃舍佛制放逸行 1

2 彼彼内心迷正道, 有如无钩大象驰 若上乘种非下劣, 于此具缘极乐闻 ( 赞 菩萨地 ) 乙二造论因缘 ( 此中有二丙一无著菩萨撰菩萨因缘丙二宗喀巴 上师造此论因缘 ) 丙一无著菩萨撰菩萨地因缘 妙吉祥本续 中记云 : 有名无著 者, 解了论藏具实义 善能抉择诸契经, 一切了义不了义 复能开演照世人, 又能分别论本义 此是圆证持明者, 密法名萨罗使女 与令圣教久住持, 撰能生起殊妙慧 与令圣教久住持, 撰摄契经真实义 住世之年百五十, 寂后现身于佛国 ( 或译天趣, 即兜率天 ) 虽于生死轮回中, 永得诸安乐味 大士当来最后边, 获得无上大菩萨 谓圣者无著菩萨, 行胜妙法, 发广大愿 于多生中, 积集无量无等资粮精诚修习证法光定, 于自他宗义海, 解了究竟 如渡大海, 己到彼岸 善具抉译诸法之力, 与于有情之所难量, 于慈尊所, 广闻无量无算之法 别于上乘行果广大理趣, 圆满听受 结集要义, 撰述大论 菩萨地品 丙二宗喀巴上师造此论因缘 若有于上乘道, 本少修习, 千解力弱, 精进力微, 不能观达 与令此等劣慧有情, 易于知解 故释 菩萨地 戒波罗蜜品, 简述其义 2

3 并应持戒 ) 乙三略诠持戒 ( 此中有二丙一总论持戒丙二显密二乘 丙一总论持戒 菩萨行者, 应如圣教, 最先发起菩提心, 此与菩萨诸行之所依, 次受菩萨净戒, 学菩萨学 菩萨行者若或不能学菩萨学, 于任何时, 不能趣得无上菩提 是故持戒, 乃与三世菩萨行处唯一要道 菩萨地 中, 说此三戒, 即是一切求大菩提过去菩萨己学, 一切未来菩萨当学, 十方世界无量无过现在菩萨今学 又 戒疏 云 : 凡诸士夫, 启发无上菩提心者, 入大乘门, 求自他利, 复求精进福慧资粮, 而自誓为大乘行者, 即应住于菩萨净戒 若于波罗蜜中所说菩萨学处, 不事修习, 或不敬信, 即自许为大乘行者, 仅是言音, 决非真实 又虽发菩提心, 若不于学处如实深信而修习者, 决定不能取得无上菩提 故求菩提者, 应以学处而又为要道, 精勤修学, 圣三戒经 云 获光, 若有趣菩萨乘善男子善女人等, 证彼菩提 非不修学, 而能得证 若不修习得菩提者, 猫兔等类, 亦应证得无上菩提, 何以故? 不正行者, 不能证得无上觉故 何以故? 若不正行得菩提者, 音声言说, 亦应证得无上菩提 作如是言 : 我当作佛, 我当作佛 以此语故, 无边众生, 应成正觉 丙二显密二乘并应持戒 若谓行持菩萨戒, 仅是显乘所应修学, 非是密乘菩萨行道之所须要, 如是思者, 是大邪见 三菩提 金刚空行 金刚顶 等经云: 最胜无上菩提心, 我今如应而发起 于净律仪学处, 及摄善法妙尸罗, 饶益有情三胜戒, 一一坚固 3

4 而受持 是谓欲金刚乘戒, 先于三戒, 应折誓愿学, 又于所系五部佛戒, 续应敬持 谓如依据曼陀罗轨, 亦在获持共兴不共二种之戒 所谓共者, 菩萨戒足是 故凡发心行持菩萨学者, 应于三戒或六度中, 而修学之, 此外别无大乘波罗蜜道故, 此为密乘四续部中, 任趣何部所必需故 复次, 发菩萨心, 与六度行, 是显密乘所共之道 是故密乘一切时中, 于此二道 不应弃舍 又如 妙吉祥本续 云 : 修密乘者, 应具三法而又得圆满 何等为三? 一者不舍一切有情 : 二者获持菩萨净戒律仪 : 三者不自弃失所修秘法 又如 金刚顶经 云 于六波罗蜜行中, 如其次第修学者, 即能利益诸有情 是名能行菩萨行 又如 金刚幔经 第十二品云 : 我今发胜菩萨心广摄堪诸有情 依胜菩提行修习, 为利有情愿成佛 此二种乘, 于戒学处开遮有别, 本身唯一 当如显乘, 及与密乘, 任趣何事, 应持戒故 甲二正释戒品 ( 此中有二乙一总摄乙二分释 ) 乙一总摄 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 柁南曰 : 生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 是名略说戒 谓九种相戒, 名为菩萨戒波罗密多 一自性戒 : 二一切戒 : 三难行戒 : 九清净戒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4

5 言总摄者 : 云何菩萨一切戒? 略言其相, 有九种戒 自性 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性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 是名略说戒 此中处性戒者, 是戒总相, 谓广宜说, 戒事差说, 难行戒者, 谓入难行不共差别, 一切门戒者, 谓由何入, 所有差别 善士戒者, 谓修行者所依差别 一切种戒者, 谓相差别, 遂求戒者, 如 大疏 中, 谓除苦作用, 戒境及所作判别 此世他世乐戒 清净戒者, 谓果判别 如其次第, 断证判别 乙二分释 ( 此中有六丙一略诠自性戒丙二广说一切戒丙三论彼差别丙四戒胜利丙五摄集戒相丙六戒行乘 ) 丙一略诠自性戒 ( 此复有二丁一戒性丁二胜益 ) 云何菩萨处性戒? 谓若略说具四功德, 当知是名菩萨处性戒 何等为四? 一从他正受 : 二善净意乐 : 三犯已还净 : 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 即外观他深生愧耻 由诸菩萨于诸学处儿已还净 深敬专念初无违犯, 二因缘故, 离诸恶作 如是菩萨从他正受 善净意乐为依止故, 生起惭愧 由惭愧故, 能善防获所受尸罗 由善巧防获所受戒故, 离诸恶作 又于是中, 从他正受 善净意乐, 此二是法 犯已还净 深敬专念无有违犯, 应知能令犯已还出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初戒性中, 有四功德 谓自性戒功德总具四种 : 一者从他正受功德 ; 二者善净意乐功德 ; 5

6 三者犯已还净功德 ; 四者深敬专念无有违犯功德言功德者, 谓由从他受故, 于戒学处, 有犯因缘, 即外观他, 机毁不正, 便于恶作, 深生愧耻 由善净意乐故, 于所学戒, 有犯因缘, 即便内顾, 恐复牵引自所持法, 便于恶作, 深起渐羞 由犯已还净 无有违犯二因缘故, 离诸恶作 由是菩萨从他正受 善净意乐为依止故, 生起惭愧 由惭愧故, 初无违犯, 及犯已还净, 能善防护受尸罗 由防护故, 不见有堕, 离诸恶作 以是而言, 诸受戒者, 应当如理, 慧观自心, 数观察已, 离诸愧悔 于粗细悔 于粗细堕, 至皆不见, 便能生起胜清净心 由是从初, 不染过失, 设有失念, 过患染污, 亦不尤豫, 悉遗无于 发露悔减, 令还净 如是行已, 复当生起大惭愧心, 即生起已, 当受戒时, 即应从一性相具足善知识所, 求受净戒, 受戒意乐, 非是随他, 由自思译, 非依命等下劣意乐, 应依生妙意乐而受, 斯二因缘, 当善专注 此四功德, 如余疏中, 多说初一为受, 后三为获 本论则说初二功德是能获因 菩萨戒二十颂 云 : 以此胜妙之意乐, 从彼具有胜智巧力, 住戒上师而受之 谓初二功德, 属于受戒 后二功德, 必于获戒故 又诸菩萨, 欲受戒时, 若不会遇具德上师, 即得观想诸佛菩萨, 现临在前, 而从受之 然以从他补特伽罗受戒为正 若复值有善知识者, 应即前往, 叩访求请, 从受净戒 从师受已, 欢喜恭敬, 护持所学, 能速出生清净之戒 学集论 云 言持戒者, 当于菩萨学处, 真实修习, 从具戒者, 受诸净戒 如是行者, 若于所学, 有所违越, 当起惭羞 恐于上有所欺诳, 生恐悔心 由惭差故, 不假专励, 即能生起欢喜恭敬 是故一切菩萨, 于 6

7 诸学处, 欲得随应以成就者, 应向佛前而正受学 所言功德因果之相, 当各知前二功德引后二, 前二是因, 后二是果, 引发之相, 如前所说 云何功德, 决定为四? 尸罗清净, 定须二事 谓无有违犯 犯已还净 由从他正受 善净意乐 深敬专念无有违犯, 如是三者, 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 由犯已还出, 应知能令堕已还净, 复出生故, 故四决定 余诸疏中, 摄集如是四种功德, 凡有四说 : 一者初一功德为受, 后三功德为获 二者初一功德有一, 加行功德有三 三者谓有意乐正受, 与三自性戒 言正受者, 复有三相, 或自郑重启请而受, 或为他作福四而受, 或为获自在主远离损离恼有情而受, 言故事片在性戒者, 亦有三相 : 谓所受戒 所犯还净, 及防获戒 四者净戒二因, 及与二果 丁二, 胜益 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 : 应知即是妙善净戒, 正受随学能利自他, 利益安乐无量众生, 哀愍世间诸天人等, 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 应知即是无量净戒, 摄受无最菩萨所学故 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故, 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 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 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是名菩萨自性戒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二者胜益 有其四种 ; 一者妙善净戒 ; 二者无量净戒 ; 三者饶益一切有情戒 ; 四者能获大果胜利戒 初言妙善净戒 谓于如是四功德自性尸罗, 从他正受, 受已随学, 复能发生诸种利益 一者自利 谓诸声闻, 于自性时, 为见圣谛, 永断烦恼, 及诸苦苦 少事少业, 唯事修习, 自身寂减, 或自调伏, 若诸菩萨, 于自利时, 即断二 7

8 执, 而证二智 二者种他 谓初发心时, 谓即欲广于有性无性二种有情, 而又作利益 云何利益无性有情? 谓于现前救护, 令离恶趣, 未生诸恶, 令其不生, 若已生者, 即令弃舍, 是名菩萨种益众生之行, 复能道彼入诸乐趣, 于未生善, 令其出生, 既生起已, 复令增长, 是名菩萨安乐众生之行, 又于彼诸无性有情, 多具嗔恨, 无有善缘, 已成邪器, 堕入恶趣, 为于彼等, 而作道引, 利益安乐, 意乐不舍, 恒常期待, 是名菩萨戒衰悯世间之行 云何利益有性有情? 谓能道诸有性有情, 至沙门果, 是名菩萨利益一切人天之行 云何利益? 谓能道彼令由资粮加行二位, 至沙门果故 又复令他现生住安乐地, 身心轻快, 当解脱乐, 是名菩萨安乐之行 由是行者, 即于菩萨妙善净戒, 无所谬惑, 自除疏中, 于此戒益沿多举说, 今未具列 二者无量净戒 摄受无量菩萨学故 三者饶益诸有情戒 谓于行证二种时中, 恒常利乐诸有情故 四者能获大果胜利戒 谓在菩萨位中, 自求圆满菩提大果 若趣佛位, 能以此果施与他等, 获大胜利 云何大胜利? 谓诸声闻等, 乃有初中后善 饶益一切有情, 是为中善 大果胜利, 是为后善 三访获戒 ) 丙二广说一切戒 ( 此中有三丁一所受戒丁二受戒法丁 丁一所受戒 ( 此复有四戊一分别戊二自性戊三因缘具足戊四 圆集要义 ) 戊一分别 ( 此复有二己一所依分别己二自性分别 ) 初说分别 谓菩萨一切戒, 略有二种 8

9 己一 所依分别 云何菩萨一切戒? 谓菩萨戒略有二种 : 一在家分戒 ; 二出家分戒 是名一切戒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一者所依分别 所依有二 : 一在家菩萨 ; 二出家菩萨 及余属此二众菩萨 如是彼彼所依止戒, 是则名为一切戒 由各依止受学一切戒故 是名在家菩萨 出家菩萨 复次, 大德最胜子云 : 三种趣中, 若诸恶趣, 及彼天趣, 唯自然受, 是在家戒 若在人趣, 有二种戒, 又萨穆札 疏 云: 若在恶趣, 及色界天, 不从他受, 唯自然受, 是在家戒 欲界人天, 有二种受 谓自然受, 不惜从他受 是故并有在家 出家二种之戒 如是菩萨净律仪戒, 死后流转, 亦不舍失 随其所生, 自然获得 取要言之, 菩萨净戒, 虽复死流转三趣, 而能持续, 永不舍失 其言在家 出家二种别者, 由诸菩萨于勤策等五出家戒, 能具与否而别故 己二自性分别 又既依此在家 出家十分净戒, 略说三种 : 一律仪戒 ; 二摄善法戒 ; 三饶益有情戒 如是三戒, 能摄一切菩萨所持之戒 云何净戒决定分为三种? 诸释论中, 多作是说 : 为令随顺声闻乘中三种律仪数 谓别解脱律仪降伏烦恼 ; 静虑律仪, 暂息诸缘 ; 无漏律仪, 永断一切 然诸菩萨, 唯二所作 谓自成熟, 兴成熟他 由自成熟, 远离恶作, 摄集善行, 乃有律仪 善法二种净戒 ; 由成熟他, 应持饶益有情之戒 故三决定 若作此说, 则为善哉! 9

10 云何三戒次第如是决定? 谓如萨穆札 疏 云 : 远离戒者, 共诸声闻 后二戒以之为因故 行则不共故 行则不共故 行不共者, 谓自未得度, 而能度他, 无有是处 经云, 自未寂静, 不能静他, 故先未有摄善法戒, 不能成就饶益有情 故次第决定 戊二自性 ( 此复有三己一律仪戒己二摄善法戒己三饶益有情戒 ) 己一律仪戒 律仪戒者 : 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 即是戒 尼戒 正学 戒 勤策男戒 勤策女戒 近事男戒, 近事女戒 如是七种, 依止在家 出家二分, 如应当知 是名菩萨律仪戒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初律仪戒, 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 如 戒 尼戒 正学女 戒 勤策男戒, 勤策女戒, 属出家戒品, 近事男戒 近事女戒, 属在家戒品 又别解脱戒, 原有八种, 今此不列近住戒者 谓如 菩萨戒二十颂难释 云 : 唯于一画夜受持者, 非是难行, 非能离欲, 非能恒常持续 故此不列 至若萨穆札 疏 中则谓 : 近住戒者, 近事男妇所正止住, 故尔不列 言近住摄于近事戒中, 非如实语 又彼疏言 : 正学女戒, 摄于 尼戒 亦复不应道理 问 : 然则菩萨所有净律仪戒中, 是否在七众戒外另有余戒? 若言是者, 即与 菩萨地 说相违 以 菩萨地 中, 于七众戒外, 未说余戒故 若言否者, 则言别解脱戒, 死后流转, 即便舍失 如是具净律仪菩萨, 死后流转, 净律仪戒亦应舍失 诸天人等, 虽复发必修学菩萨三戒, 亦终不能获得菩萨净律仪戒 答 : 若出家菩萨, 具菩萨戒, 于五种别解脱中, 随所受持, 即律仪戒 10

11 若在家菩萨, 具菩萨戒, 于近事男女二种虽解脱中, 随所受持, 即律仪戒 若诸天人, 其身不堪受别解脱戒, 然亦能得有菩萨净戒, 谓远离十不善业, 或复远离身口七不善业, 即是其律仪戒故, 此七远离戒, 远离性罪, 同七众别解脱戒, 非是真实别解脱戒 道炬论疏 云: 菩萨律戒者, 谓防获制罪之七种别解脱戒, 及防获性罪戒 防获十不善戒 此中初是真实虽解脱戒, 后唯是来七众别解脱共故 又 牟尼获念庄严论 云 : 律仪戒者, 是止息戒 谓以远离身口七恶为相, 无贪无嗔正见三种善法为彼发起 同论又云 : 既发起已, 复由具戒增上力故, 即能成满十善业道 菩萨戒二十颂难释 亦云: 菩萨地 中所说律仪戒者, 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 当知虽解脱律仪, 即是菩萨戒之支, 是为一分 故具别解脱律仪者, 即为正菩萨戒器, 行受菩萨所学文句 此中止息杀生等律, 非是余戒, 与虽解脱非有别异故 若尚不能止息杀生等诸业, 来成正受菩萨戒器 谓由不欲止息杀生等业, 不能生起菩萨戒器故 当思止息之义, 同别解脱 故释 菩萨地 义, 即谓七种别解脱戒, 是为菩萨戒一分 如后所言, 具菩萨戒, 身口七支于杀生等亦有开者, 然止息杀生等而下之非有不共别解脱过 譬如陵墓酒外, 余诸制罪, 于患病时, 虽得开许 然总具足 戒法者, 皆应遮止 由取戒者, 应为离一切欲而受, 非为择 一支分而受 菩萨律仪除于身口七支, 方便开许, 余亦应如虽解脱戒, 弃舍生命, 防获不犯 七种别解脱律仪, 恒与余戒能相应, 于菩萨净戒堪能 其他一切皆非是 此颂显示, 初发业者, 若先未有随七种别解脱戒相, 不复堪能生起净戒 11

12 律仪, 谓无七别解脱远离性罪共相, 不复堪能生起菩萨净戒 非谓无有七种别解脱戒别相, 即不生起菩萨净戒 道炬论疏 云 : 论颂所说, 为示净戒殊胜依止故 此在菩提贤论师 释 ( 即 菩萨戒二十颂难释 ) 中, 已详说之 今为摄集其义, 略述之耳 此义在昔有二种说 : 有说应依别解脱者, 谓欲生起菩萨律仪, 及欲安住菩萨律仪, 应当依止虽解脱戒, 有说不依别解脱者, 谓别解脱, 是声闻乘, 当思能障菩萨律仪故 应依者云 : 即说有菩萨别解脱, 即应有大小两乘七众别解脱, 总以七众别解脱不损恼他, 为所依止 凡饶益他, 皆不损恼故 至如大小计两乘别解脱戒所差异者, 谓相续不断, 将获他心, 犯已还净, 常乐利他, 此是大乘别解脱戒 彼则反是 若谓离别, 决定无总 然小乘别解脱, 非其所依 大乘别解脱, 即菩萨学处, 自为自依, 亦有相违者 无此相违过 宝云经 云, 别解脱律仪, 与菩萨学别异故 又大乘七众戒, 受戒获戒等, 俱如诸毗奈耶 上来所说, 不应道理 若谓菩萨律仪, 当依七众别解脱律仪而生起, 则天人等, 不能生起菩萨律仪 若谓定依别解脱为所安住, 则是死后流转, 在在生处, 恒常不舍别解脱戒 天人旁生, 亦有 是故生起菩萨律仪, 非须依止别解脱戒 牟尼获念庄严论 亦云 : 若谓近事男 近事女 勤策男 勤策女 正学女 尼, 各应毕生随其所宜, 住于七众别解脱戒, 乃能正受菩萨律仪, 若不如是, 不能生起菩萨律仪 如是言者, 是未通过大乘经义, 若谓无别解脱律仪, 不能生起菩萨律仪者, 则是尔时菩萨藏中及其论疏应说言, 别解脱戒为菩萨学之根本处, 此定当说 譬如大乘, 乃至菩提, 决定当依三皈依行 12

13 是故 菩萨地 中, 律仪戒说为七众别解脱者, 当知此有二分 谓根本七众别解脱戒, 及其远离性罪共于菩萨律仪戒相 非唯心净土七众别解脱戒故 此中别解脱戒远离性罪共于菩萨律仪戒相, 与所受菩萨律同等生起 彼与菩萨律仪能依所依无分别故 即先未受根本七众别解脱戒, 菩萨律仪亦能生起 虽能生起, 然应如法依别解脱, 谓当先受在家出家随一别解脱戒 若不尔者, 即于佛说次第有所越故, 譬如未受勤策律仪, 即便直受律仪岂能生起, 然不应尔 不依者云 : 若未能离自利意乐, 不得生起菩萨律仪, 是名菩萨律仪生起之障, 若先已具菩萨律仪, 而又复生起自利意乐, 毁失菩萨净律仪戒 是名菩萨律仪安住之障 如其所说, 则是陷于别解脱戒 小乘意乐, 二种差别不分辨过 是故生起菩萨律仪, 应即舍弃小乘意乐, 而不应舍别解脱戒 若复已具大乘律仪, 而乃生起小乘意乐, 即是毁失大乘律仪 至别解脱不应弃舍, 由虽解脱两乘故, 因意乐故, 舍别解脱, 不应道理 若先具有别解脱戒, 即是最胜能受戒者, 由彼所依能具足故 若以住菩萨戒, 而舍别解脱戒, 则是毁裂佛说根株 使披利乐众生禾稼遭大冰雹 那是不能解悟上下经论要义, 如是倒见, 当永弃舍, 制止如是倒见生起故, 如 圣三戒经 云 : 常应顺奉如前所说别解脱教 获光, 世若有人, 于别解脱起违想, 则为于佛力无所畏而生违背者 则于去来现在诸佛而生违背想, 则为于佛力无所畏而生违背 彼若于佛力无所畏生违背者, 则于去来现在诸佛而生违背 由此未来所受异熟, 无量大苦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受地狱苦, 比前众生所受苦毒,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 13

14 及一, 百千俱胝乃到算数譬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若欲远离如闻名尚应弃舍, 何况见闻而不远离! 又 妙臂菩萨请问经 云 : 如一切依于地, 由彼无愆而生长 如是白法依于戒, 悲水浸润能生起 佛于毗奈耶藏中, 宣说别解脱净戒 在家密乘除仪则, 自余一切悉应持 谓在家密乘者, 除出家行仪作业轨则不共制戒, 凡毗柰耶中所说诸取舍处, 亦当受持 何况出家密乘具菩萨律仪者! 伽湿弥罗 善逝宝顶吉祥智友尊者, 亦复于其下劣倒见, 力驳广释, 引申正义 谓如 不违净戒律仪本誓 云 : 引有出家者, 先住显密戒 后以愚故, 于所住律中, 声闻之戒学, 别解脱问年, 所说诸学处, 多不能守获 复闻之戒学, 别解脱问年, 所说诸学处, 多不能守获 复谓声闻律, 违异菩萨戒 乃取菩萨戒, 而舍出家律 又云 弃舍出家律, 即于显密戒, 亦不堪受持 又去 具胜慧圣者, 大菩萨, 方便而善巧, 梦中念无失 诸契经中, 亦广说诸转轮圣王在家菩萨, 久远修习菩萨之行, 尚复舍家, 希求出家, 受具足戒, 是故住大乘者, 应于一切别解脱戒, 尤应于彼出家律仪, 爱获受持 己二摄善法戒 ( 此复有三 : 庚一略摄庚二广说庚三摄义 ) 庚一略摄 摄善法戒者 : 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 所有一切为大菩萨提, 由身语意积集诸善, 总说为摄善法戒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一者略摄 谓诸菩萨受摄菩萨戒后, 所有一切为大菩提, 由诸身语 14

15 意积集诸善, 总部名为摄善法戒 诸论承上启下谓此菩萨戒后一语, 应改受律仪戒后 其发有三 : 一者时 谓正受后, 事经中云 : 住于戒中积集诸善 谓住于戒, 乃能生起善法 安住善法 增长善法故 此由正受菩萨律仪, 便能摄集一切善 故应先坚固律仪净戒 二者所缘 谓所有一切为大菩提, 由自成熟一切佛法 此由摄善法者, 是自成熟 饶益有情, 是成熟他 是名二戒所缘分别 三者自相, 或云自性, 谓由身语, 积集诸善 不言意者, 如余疏云 : 摄善法戒时, 唯身口戒故 然 广疏 中, 数说意善 德光 疏 中, 亦说意善 谓由语中, 自有意力, 故未说意 此说可据 又 菩萨戒二十颂难释, 与 道炬疏, 则谓在论中, 当有意字 如是身语意三各别所作, 或复身语二门所作, 或复三门所作善业, 是名摄善法戒 庚二广说 此复云何? 谓诸菩萨依戒住宅区戒, 于闻于思于修止观, 于乐独处精勤修学 如是时时诸尊长, 精勤修习合掌 起迎 问迅 恭敬之业, 即于尊长勤修敬事 于疾病者, 悲悯殷重瞻侍供给, 于诸妙说, 施以善哉 于有功德补特伽罗, 真诚赞美 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胜意乐起净信心, 发言随喜, 于他所作一切违犯, 思择安忍 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 迥向无上正等菩提 时时发起种种正愿, 经一切种上妙供具, 供佛法僧 于诸善品, 恒常勇猛精进修习 于身语意, 住不放逸 于诸学处, 正念正知, 正行防守 密护根门 于食知量 初 15

16 夜后夜常修觉悟 亲近善士, 依止善士, 依止善友 于自愆犯, 审批权谛了知, 深见过失 即审了知深见过已, 其未犯者, 专意护持 其已犯者, 于佛菩萨同法者所, 至心发露, 如法悔除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二者广说 此复有八一者生起三慧 谓菩萨依止安住律仪净戒, 应除散乱, 听取经法, 寻求闻慧 积闻资粮, 觉起思慧 次修止观, 即入修慧 复应于乐独 处, 精勤修学 身离 闹 心离不善 诸恶寻思 戒二十颂难释 于 此亦云 : 当乐独处 此中修止, 是为定学 其闻思慧, 及修观学 由戒学处, 生起二故 二者积集福田资粮 若见亲尊长, 应离骄慢, 悦豫欢庆, 赞言善来, 问讯礼拜, 侍立献座 若于座中, 即从座起, 恭敬起立 ; 或疾起立 见至面前, 合掌敬礼 或供给使, 恭敬承事 又于病者, 悲悯殷重瞻侍供给 如是总有三田 : 谓恩者 尊长 疾苦, 三种福田 初是父母, 次是师长, 后是病人 以是出家人 在家二众菩萨, 生起福德之处, 故福田 故名为田 三者随喜功德与有德者 于演正法 赞叹三宝 诸妙说等, 施以善哉 于彼具足闻等功德补特伽罗, 真诚赞美 于诸有情一切福业, 经胜意乐, 发言随喜 又善知他是应供处, 心让欢悦, 远离嫉妒 虽非自作, 所获功德, 与自作等, 又复随喜于他善业, 视如已作, 深生欢悦 四者安忍 他来损恼, 方便轴译, 视作夙业, 起悲悯心, 亦不还报 五者回向发愿, 谓令所作不坏失故, 生起广大诸福故, 应以三门已 16

17 作今作种种善业, 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又为成熟无量功德, 于时时中, 如 十地经, 或如 行愿品 所说, 发起十种大愿 六者供养供养 于三宝前, 以一切种财物, 行持二分供事, 而作上妙广大供养 七者住不放逸 恒常勇猛精进, 修习六波罗密一切善品 八者修习资粮道中诸中诸善 于诸学处, 身语正行而篇防守, 又密护根门, 不令随逐诸可意境 不可意境, 生起贪嗔 为护根故, 应当护心, 又或过饱, 或过饥者, 即便不能精勤修习 故当如量, 不有二过 调适其身, 政教分离其身, 于食知足 复以夜中, 分作三分, 中夜睡眠, 初夜后夜, 及与永画, 或勤读诵, 或修瑜伽 又复亲近修行善舍恶诸胜善友, 依止授法诸善知识, 更以自心, 作自知识 于自衍犯, 深谛观察 即当向彼启白忏露, 如是悔除 若不会遇, 当于十方诸佛菩萨像前, 或同法者所, 启白忏露, 如法悔除 庚三摄义 如是等类, 所有引摄 获持, 增长诸善法戒, 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三者摄义 谓所有能引摄 护持 增长如是等类诸善法的戒, 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言引摄者, 谓能生起 如生三慧, 言护持者, 谓即生起已, 令不坏故, 如修安忍, 若不减嗔, 便能摧毁所集善故, 言增长者, 谓即护持已, 复令增长广大圆满 如修回向 发广大愿 己三饶益有情戒 云何菩萨饶益有情戒? 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 17

18 何等十一? 谓诸菩萨, 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 与作助伴 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 瞻侍病等, 亦作助伴 又诸菩萨, 依世出世种种义利, 能为有情说诸法要 先方便说先如理说, 后令获得彼彼义利 又诸菩萨, 于先有恩诸有情所, 善守知恩, 随其所应现前酬报 又诸菩萨, 于随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 皆能救获, 令离如是诸怖畏处 又诸菩萨, 于诸丧失财宝亲属计有情类, 善为开解, 令离愁忧 又诸菩萨, 于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情类, 施与一切资生众具 又诸菩萨, 随顺道理, 正与依止, 如法御众 又诸菩萨, 随喃世间事务方说, 呼召去来, 谈论庆慰, 随时往赴, 从他受取饮食等事, 经要言之, 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 于所余事心皆随转 又诸菩萨, 若隐若露, 显示所有真实功德, 令诸有情欢喜进学 又诸菩萨, 于有过者, 内怀亲昵利益安增上意乐, 调伏诃责治罚驱摈 为欲令其不善处, 安置善处又诸菩萨, 发神通力, 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 令诸有情厌离不善 方便引令佛圣教, 欢喜信乐, 生希有心, 勤修正行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三者饶益有情戒 云何菩萨戒饶益有情戒? 当知此戒, 略有十一相, 谓于应助伴者 于愚疑者 于有恩者 遭怖畏者 于忧苦身 乏资具者 求依止者 于应随顺于他意者 应正入者 应逆转者 应以神通调伏之者 如其所应, 为作义利 18

19 戊三因缘具足 ( 此有三种已一律戒因缘具足已二摄善法戒因 缘具足已三饶益有情戒因缘具足 ) 云何菩萨住律仪戒 住摄善法戒 住饶益有情戒, 善护摄善法戒 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己一律仪戒因缘具足 ( 此有十种 ) 一者律仪戒因缘具足 谓诸菩萨住律仪戒, 云何善护律戒? 此有十支 庚一不顾过去诸欲 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 舍转轮王而出家已, 不顾王位, 如弃草秸 如有贫庶为活命故, 弃下劣欲而出家已, 不顾劣欲, 不如菩萨清净意乐, 舍轮王位而出家已, 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二者不顾过去诸欲, 谓诸菩萨舍转轮王人中胜欲而出家已, 不顾王位, 如充草秸 是所欲故, 说名为欲 谓诸物欲, 即所受用, 由此欲故, 说名为欲 谓烦恼欲, 即内贫爱 是则名为根本诸欲, 言不顾者, 于彼物欲, 作扫除想 如舍尘草, 不复返顾 菩萨舍欲, 亦不复顾 菩萨舍欲, 亦复如是 于内烦恼, 视作腐秽, 亦舍不顾 于先舍弃在家受用而出已, 若复重顾, 便于律仪, 不获清净 应舍贫爱, 作二种想, 如前二喻, 坚固忆持 庚二不乐未来诸欲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 于未来世天魔宫所有妙欲, 不生喜乐, 亦不愿求彼诸妙欲, 修行梵行 于彼妙欲, 尚如实观由如趣入广大种种恐畏稠林, 况余诸欲!(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19

20 二者不乐未来诸欲 谓于未来世, 天魔王宫 他化天中, 所受用欲, 亦不愿求, 而修梵行 何况余欲! 言不乐者, 谓当如实观念彼欲, 由如充满虎豹稠林, 不乐趣入 上说不愿过去欲者, 唯说人欲, 未言天欲 以律仪戒, 重在出家, 天中无有出家者故 此说不乐未来欲者, 唯心净土说天欲, 未言人欲 以天魔王宫所受用欲, 最增上故, 于未来时, 尚不希求, 何况人欲! 取要言之, 世家律低度, 应极清净, 应善护持, 不为希求未来诸欲而修梵行 非唯不顾过去诸欲 庚三不身耽现在诸欲 又诸菩萨即出家已, 于现在世尊贵有有情种种上妙利养恭敬, 正慧尚如变吐会不味著, 何况于卑贱有情, 所有下劣利养恭敬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三者不耽现在诸欲 谓于国王长者尊贵有情上妙利养恭敬诸欲, 尚不味著, 何况于余卑贱有情所有下劣得养恭敬! 应为正慧, 如实审观 如食反吐, 不复味尝 此应专注, 若为愿求未来诸欲而修梵行, 仅是善愿, 若在出家, 应当绝对弃舍彼欲 若复不能回转其心, 如前观想三界轮回, 更观欲界所有过患, 当知不能状况护净戒 庚四乐远离处, 又诸菩萨常乐远离 若独静处, 若在众中, 于一切时, 心专远离, 寂静而住, 不能唯于是尸乐律仪而生喜足, 依戒住戒, 勤修无量菩萨等持, 为欲引发证得自在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四者乐远离处, 谓身乐独静, 若处众中, 远离诸欲寻思而住 不唯于是 20

21 尸罗律仪而生喜足, 当依净戒, 勤修无最菩萨等持, 为令引发证得自在 谓若戒喜足, 而不妹求最胜功德, 当知不能成满净戒 庚五言论寻思悉皆清净 又诸菩萨虽处杂众, 而不无法为乃至少分不正言论 居远离处, 不起少分诸恶寻思, 或时失念暂尔现行, 寻便发起猛利悔愧, 深见其过 数数悔愧深见过故, 虽复暂起不正言论诸恶寻思, 而能速疾安住正念, 于彼护得无复作心 由此因缘, 则能拘检故, 渐能如昔于彼现行深生喜乐, 于今安住彼不现行喜乐亦尔, 又能违逆令不现起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五者言论录思皆清净 虽处杂众, 不发诸恶杂染言论, 虽居远离, 亦善访护, 不起少分如贫欲等诸恶寻思, 或时失念暂尔现行, 寻便发起深见其过, 猛利悔愧, 若能依此数数修习, 虽复暂起不正言思, 而能速疾安住正念, 于彼护得无复作心 由此因缘, 则能拘检 习拘检故, 渐能如昔于彼二事喜乐现行, 于今不乐现行亦尔 谓能逆转二心令不生起 从初精进, 令不现行 设或现行, 即便弃舍, 深见其过, 猛利悔愧 前念后念, 逆转而住 是名遮止不如理行清净尸罗无上圣教 庚六不自轻蔑 又诸菩萨, 于诸菩萨一切学处, 及闻已入大地菩萨广大无量不可思议长时最极难行学处, 心无惊, 亦不怯劣 唯作是念 : 彼即是人, 渐次修学, 于诸菩萨一切学处, 广大无量不可思议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六者不自轻蔑 若闻已入大地诸菩萨众, 在无量劫中, 久远修行广 21

22 大无量不可思不可议三戒学处, 如舍身等, 他所难行, 应当减除惊怯劣之力, 自谓不能而轻蔑 云何减除? 应作是念, 彼既是人, 渐次修学, 乃至成满于诸学处, 非是顿尔 我亦是人, 渐次修学, 精进不舍, 决定当得如彼所成就 而发勇悍 若闻如是无量学处莫堪修学, 便生轻舍, 或复自念 : 此是余计菩萨所作, 非我堪能 而生弃舍 是名障疑菩萨力种 当如前说舍除怯劣, 真实勇猛, 精勤修习, 暂或不能 亦应自念 : 我于何时, 能修学此 生多意乐, 勤修勇悍 又于此因, 勤积资粮, 净治罪障, 发广大愿 庚七柔和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 常这察已过, 不伺他非, 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 无损害心, 无嗔恚心, 菩萨于彼, 由怀上品法大悲故, 现前发起深怜悯心, 欲饶益心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七者柔和 常察已过, 不伺他非, 而不令他心生苦烦 若尔, 他过可放任耶? 答曰 : 不也 若见他在烦恼法中, 云何生起, 谓此非是补特伽罗所有过失, 由烦恼力, 不护自在, 于诸凶暴犯有情, 无损害心, 无嗔恚心, 深生悲悯, 欲作饶益 谓为他作善认识, 令彼发菩萨心, 舍诸烦恼, 不令增上, 乃至获得无上菩萨 庚八堪忍 又诸燕住律仪戒, 虽复遭他手足块石刀杖等触之所如害, 于彼尚无少恚恨心 况当于彼欲出恶言, 欲行加害! 况复发言毁辱诃责, 以少苦触作不饶益!(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八者堪忍 虽复遭他手足愉石刀杖等触之所加害, 尚不生起少分恨心 22

23 岂复于彼出恶言, 或行捶打! 此文如其次第, 谓意语身三业清净 萨穆札 疏 云 : 如是大苦, 尚能忍受, 况全益于他毁骂! 嗔令止住, 定不更以如是损恼, 令心忧苦, 而能安忍 又本论云 : 况复毁辱 嗔恚 诃责以微少苦, 作不饶益 此谓于打骂等, 尚不生起恚恨报害, 况以此等! 谓住律仪戒菩萨, 应于他所施少分损恼, 安忍不动, 而正安住沙门四法 庚九不放逸行 又诸菩萨住律仪, 具足成就五支所不放逸行 : 一前际具际行不放逸行 二后际具行不放逸行 三中际具行不放逸行 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 五具时隋行不放逸 谓诸菩萨, 于菩萨学正修学时, 若于过去习已违犯, 如法悔除 是名菩萨后际俱行不放逸行 若诸菩萨, 先于后时当所违犯, 发起猛利自誓欲乐 谓我定当如如所应行, 如如所应住, 如是如是行, 如是如是住, 令无所犯 是名菩萨先时作不放逸行, 若诸菩萨, 即以如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为所依止如如所应行, 如如所应住, 如是如是行, 如是如是住, 不起毁犯, 是名菩萨时随行不放逸行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九者不放逸 谓前际 后际 先时 俱时, 五种不放逸行 如其次第, 於过去时, 所的违犯, 如法悔除 於未来时, 亦应如是审谛思惟 於现在时, 亦毋忘念, 猛利自誓 : 我当如如所应行, 如如所应住, 令无所犯 如是如是行, 如是如是住, 不起毁犯 由依止故, 如是如是若行若住 此中重在别解脱学处不放逸行 如是五种不放逸行, 第四为本, 若有四者, 能生第五 若未生五而起 23

24 违犯, 如其次第, 如法悔除 庚十轨则净命并皆具足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 覆藏自善, 发露已恶, 少欲喜足, 堪忍众苦, 性无忧感, 不掉不躁, 威仪寂静, 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十者轨则净命并皆具足 初说轨则, 或云净行 谓不为名闻, 夸扬自善, 不行覆藏, 发露已恶 得劣少者, 少欲无忧性 得多美者, 知足不贫, 堪忍寒热饿渴等苦, 所求不得, 心无忧感 诸根柔善, 安静不掉 不随境转, 闲静不躁 威仪妙好, 如理作意 威仪寂静 次说净命, 谓离矫诈等五邪命法 菩萨成就如是十支, 名住律仪戒, 善护律仪戒 谓不顾恋过十六观诸欲 又不希求未来诸欲 又不耽著现在诸欲 又尔远离不生喜足 又能扫不正言论诸恶寻思 又能於已不自轻蔑 又性柔和 又能堪忍 又不放逸 又能具足轨净命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德光论师云 : 由六因缘, 虽已防护, 而非善护 一者唯少防护, 便谓满足 二者语言作意, 不能清净 三者自行轻蔑 四者不能摄御徒众 五者有所违犯不能悔除 六者轨则与命皆不清净 初复有二 : 一者虽护身语, 而意希求三世诸欲 二者虽能护意, 不乐依戒引发等持 德光论师又云 : 不能摄御徒众者, 谓不能摄受堪忍净戒徒众故 己二摄善法戒因缘具足 ( 此有二种五品具足庚一五波罗蜜渐次庚二慧波罗蜜渐次 ) 24

25 二者摄善法戒因缘具足 此有二种五品具足 庚一五波罗蜜渐次 又诸菩萨已能安住摄善法戒, 若於身财少生顾恋, 尚不忍受, 何况其多! 又于一切犯戒因缘, 根本烦恼, 少分烦恼, 忿恨等生, 亦不忍受 又于他所, 发生恚害怨恨等心, 亦不忍受, 又于扬起懈怠懒惰, 亦不忍受 又于所起等至味著, 等至烦恼, 亦不忍受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初五波罗蜜渐次 如其次第, 于五违逆, 悉皆远离 谓于身财, 少生坚贫, 尚不忍受 又于一切犯戒因缘, 根本烦恼少分烦恼忿恨等生, 亦不忍受 于生恚害怨恨等心, 亦不忍受 于诸善业, 懈怠不进, 倚卧倾欹, 懒惰不敬, 亦不忍受 又于所起等至味著, 等至烦恼, 沉没掉举, 亦不忍受 以要言之, 诸违逆品, 若生起者, 勤加对治 或加遮遏 决不增上, 随彼而转 庚二慧波罗蜜渐次 又于五处如实了知, 谓如实知善果胜利, 又能如实了知善因, 又能如实知善因果倒与无倒, 又如实知摄善法障 是诸菩萨, 能于善果见大胜利, 寻求善因, 为摄善故, 如实了知倒与无倒 由引菩萨获得善果, 不于无常妄见为常, 不于其苦妄见为乐, 不于不净妄见为净, 不于无我妄见为我 如实了知摄善法障, 为摄善故, 速疾远离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次者丰波罗蜜渐次 谓当如实了知善处胜利 又能如实了知善因 又能加实了知善果倒与无倒 又如实知摄善法障 远离如是五无知障 25

26 所谓胜利者, 当有三种, 谓人与天及菩提果, 所言因者, 即显高处胜善之因, 如十善等 谓依善友, 听闻正法, 思维修等, 言倒与无倒者, 于求善果, 即便视为常随佛学乐我净, 是名为倒 若反观之, 即名无倒 谓诸燕获得善果, 不于无倒见为倒故 菩萨由此十种相故, 名住摄善法戒, 速能摄善一切种相 谓施渐次 若戒渐次 若忍渐次 若精进渐次 若静虑渐次, 及五种慧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如是了知六波罗蜜善果胜利, 及彼善因, 又复了知远离如前所说违逆六度之障 摄集六度所有善根, 即能速疾摄集诸善谓世出世间一切善品, 悉皆摄于六度中故 若能远离六度逆品, 即能便易摄状况诸善 如是渐次, 名速成就施等之因 己三饶益有情因缘具足 ( 此有十一相 ) 又诸菩萨由十一相, 名住一切捉饶益有情戒 于一一相中, 成就一切种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三者饶益有情戒因缘具足 谓有十一相, 名住一切以逸待劳益有情戒 于一一相中, 成就一切种 即如助伴一相, 应作一切有情助伴, 以一切相而作助伴, 如酬恩时, 于十一种一一有情, 如其所应, 皆以十一相而作饶益 云何十一相? 庚一于应助伴作饶益 谓诸菩萨, 于诸有情彼彼事业, 皆为助伴 谓于思量所作事业, 及于功用所作事业, 悉能与彼而作助伴 或于道路若往若来, 或于无倒事业加行, 或于守护所有财物, 或于和合展转乖离, 或于义会, 或于修福, 皆为助伴 26

27 于诸救苦亦与助伴 谓于遭遇疾疫有情, 瞻待供给 ; 盲者启道 ; 声者义 ; 手代言者, 晓经想像 ; 迷方路者, 示经隅途 ; 支不具者, 惠以荷乘 ; 其愚者, 诲以胜慧 ; 为贫欲缠所苦有情, 开解令离贫欲缠等苦 如是若为嗔恚 昏沈 睡眠 掉举 恶作 疑缠所苦有情, 开解令离疑缠等苦 欲寻思缠所苦有情, 开解令离欲寻思苦 如欲寻思, 恚 害 亲里 国土 不死 轻侮相应 族姓相应, 所有寻思, 当知亦尔, 他蔑他胜所苦有情, 开解令离被蔑胜苦 行路疲乏所苦有情, 施座施处, 调身按摩, 令其止息劳倦众苦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二者于应助伴, 而作饶益 此复有二 : 一于事业为作助伴 ; 二于苦恼为作助伴 初于事业为作助伴 复有八种 : 一者思量所做事业 谓当思量, 于何事业, 或作不作, 致盛衰故, 为作助伴 二者决择所做事业 谓从现前起, 定做彼事, 为作助伴 此二即名意念加行二种助伴,( 谓代思量及自荷负助伴之 ) 三者谓于道路, 若往若来, 或无伴侣, 或路毁, 皆为导伴 四者无倒事业加行助伴 谓正开示, 如耕种事等罪方便 五者守护所有财物, 谓方便开示, 令他守护氖资财, 不被窃盗之所劫取 六者和合乖离 谓解怨修好 七者义会, 谓于彼定期所修福业, 为作助伴 八者修福 谓于彼不定期所与福业, 助彼修之 德光论师云 : 如是初二助伴, 令彼资财, 未得者得, 事业加行 27

28 守护财物, 令已行者, 增长护持 后二助伴, 令增长者, 修习供养 二于苦恼为作助伴 复有二种 : 一者身苦 此复有四 : 一者于诸疾病, 施药瞻待 ( 手代言者与垄者, 藏文合为一句 ) 二者于根残缺, 盲者往向, 引趣其道 垄者取舍, 饶以手势 三者于支不具, 或以身荷, 或以车乘, 载赴其处,( 迷方路者一句, 藏文中无 ) 四者于行疲乏, 施以食住, 调身抚摩 ( 其遇以矣者, 诲以胜慧, 藏文中无 ) 二者心苦, 此复有三 : 一者于盖障苦 为贫欲等五盖所缠, 示以圣者, 令其开解 二者于无间苦 为八寻思之所缚苦, 说法对治, 令其开解 八寻思者 : 一欲 二恚 三害 四亲里 五国土 六不死 七他来轻侮 八族姓相应 族姓相应者, 谓资财族姓具足, 欲乐自在, 豪我等出世间法, 令其开解 庚二 于昧理者为作饶益 又诸菩萨, 为诸有情如理宣说 谓于乐行恶行有情, 为欲令断诸恶行故, 以相应文句助伴 随顺清亮 有用相称 应顺常委分资粮法, 而为宣或复方便善巧说 如于乐行恶行有情, 为欲令断诸恶行故 如是于行坚行有情, 为欲令彼断坚行故 于现法中求财宝者, 为欲令彼正少功力, 集多财宝, 守护无失 于佛圣教怀憎嫉者, 为欲令彼得清净信 证清净见, 超诸恶趣 尽一切结, 越一切苦 应知亦尔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28

29 二者于昧理者, 为作饶益 谓于恶行异熟所起苦恼有情, 令其回转, 止息恶行 云何与说正法? 谓以相应文句等八种法, 而为说之 德光论师云 : 于彼三问, 具四功德, 而为酬答 : 一者于不知问, 应说相应文句 助伴之法, 谓以无倒义及连续而酬答之 二者于相违问, 应说随顺 清亮之法, 谓以随顺法尔前后相违义而酬答之 三者于二种问, 应说有用 相称, 更说应顺 常委分资粮而酬答之 言有用者, 谓以方便, 令其解悟 言相称者, 谓称所化机, 如量调伏, 令彼了知, 言应顺者, 应顺世间所立功德 言常委分资粮法者, 谓就圣道家资粮而答 言常委者, 即恒勤守护 谓恒时殷重, 制诸烦恼, 将护其心故 此与最胜子说同 后二种法, 德光谓是 由解增上, 而为酬答 最胜子谓 由证增上, 而为酬答 又此二师所说, 虽云三问, 显系四问, 德光论师云 : 言相应者, 得名助伴, 先后不违故 言随顺者, 得名清亮, 顺法尔故 言有用者, 得名相称, 如量调伏故 言应顺者, 得名常委, 顺净行故 譬如甚深 和雅 可意 善了 尔闻五种佛语, 如其次第, 得名震吼 悦耳 喜乐 明亮 无不顺滴五声 如是于每二句, 得以后句, 引摄前义 于一切问, 以四功德, 而为酬答 谓前后不违 法尔不违 调伏不违 胜义不违 论中又谓 : 或复方便善巧宣说 谓于犯戒诸恶行者, 为令止恶行故, 依入文句, 如法开示 如是于行悭等者, 为令修施等而下之寿诞, 亦如是说 或由方便, 令彼有情, 正少功力, 集多财宝, 守护无失, 又于无失, 又于圣教怀憎恚者, 方使说法, 令起净信, 入佛圣教 又于已入佛圣教者, 令断于见所断烦恼, 证清净见, 超诸恶 29

30 趣 又于已证见道者, 为示方便, 更断余结 庚三于有恩所为作饶益 又诸菩萨于其恩诸有情所, 深知恩惠常思酬报 暂见申敬, 赞言 善来 怡颜欢慰, 吐诚谈, 详处设座, 正筵令坐 若等若增财利供 养 现前酬答, 非以下劣 于彼事业, 虽不求请, 尚应伴助, 况乎有命! 如于事业, 如是于苦 于如理说于方便说 于济怖畏 于衰恼处开解愁忧 于惠资具 于与依止 于随心转 于显实德令深欢悦 于怀亲爱方便调伏 于现神通惊恐引摄, 如应广说, 当知亦尔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三者于的恩所, 为作饶益 暂见申敬, 赞言善来 怡颜欢慰 详处设座, 正筵令坐 财利供养, 若等若增 现前酬恩, 非以下劣 于彼事业, 虽还不求请, 尚应助伴, 况乎有命! 如是乃到于现神通, 惊恐引摄, 广作饶益 庚四于诸怖害能为救护 双诸菩萨, 于遭怖畏诸有情类, 能与救护 谓于种种禽兽水火 王贼怨敌 家主宰官 不活恶名, 大众威德 非人起尸 魍魉等畏, 皆能救护, 令得安隐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四者于诸怖害, 能为救护, 谓于原野所栖狮虎豹害, 或实水患, 或诸水族摩羯陀鱼等鳞介害, 是名旁生二种怖害 国王威势诸黜罚害 强盗劫贼所侵夺害 财宝中断及怨敌害 家主宰官权势之害, 是名人中四种怖害 复于不具资财 善行 辩说三可爱事 有不活畏 恶名畏, 或大众威德之畏 复有非人之畏 非人有二 : 一者异生魍魉, 二者咒换起尸 如是等畏, 皆为救护 30

31 庚五于他扰恼令其开解 又诸菩萨, 于处衰恼诸有情类, 能善开解令离悉忧 或依亲属有所衰亡 所谓父母兄弟妻子 奴婢僮仆 宗长朋友 内外族因 亲教轨范, 及余尊重, 时有丧亡, 善为开解令离忧恼 或依财宝有所丧失 谓或王贼之所侵夺, 或火烧, 或水所溺, 或为矫诈之所诳诱, 或由事业无方损失, 或为恶亲非理横取, 或家生火之所耗费, 于如是等财宝丧失, 善为开解令离忧恼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或为矫诈之所诳诱句, 藏文为或未善藏以致失坏 五者于他忧恼, 令其开解 此复有二 : 一于亲属别离忧恼 ; 二于财宝别离忧恼 初于亲属别离恼 复有五种 : 一者别离生亲, 谓丧父母 二者别离所摄及果有亲, 谓丧妻子 ( 藏文无兄弟二字 ) 三者别使役亲, 谓丧奴婢, 及诸僮仆 四者别恩惠丧宗长 朋友 内外族因亲属 五者别离示导益亲属, 谓丧亲教 轨范 上师 共净行者 二者财宝别离忧恼 复有二种 : 一者能共世间一切苦因 二者不共一切世间苦因 共一切者 : 谓或王贼之所侵夺 : 或火所烧, 或水所溺 不共有二 : 一者如理守护 又复有二 : 一不如理守护资财 谓为矫诈之所诳诱 二不如理边置资财 谓由事业无方损失 二由他致令散失 亦复有二 : 一者不获支配所有财苦, 谓为怨敌非理横取 有疏亦作 或有恶亲非理横取 二者由自家室所起忧恼苦, 谓家生火之所耗费 有疏亦作 家生 31

32 败种之所耗费 由如是等亲属财宝别离因缘, 出生中上品愁忧, 为说无常, 令其 开解 所言 中上品愁忧者 : 谓父母丧亡, 是上品忧 奴婢丧亡, 是 中品忧 财宝丧失, 是下品忧 当知此是自所需用, 及可爱者 庚六于缺资具为作饶益 又诸菩萨, 备资生具, 随有来身, 即皆施与 谓诸有情, 求食与食, 求饮来饮, 求乘与乘, 求衣与衣, 求庄严具施庄严具, 求诸什施以什物, 求曼涂香施曼涂香, 求止憩处施止憩处, 求诸光明施以光明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六者于缺资具, 为作饶益 此复有六 : 一者于彼资生匮乏苦者, 求诸饮食, 给与饮食 二者于疲劳苦, 给与车乘 三者于渐羞苦, 求衣与衣, 求庄严具与庄严具, 彼不具衣与庄严具, 起惭羞故 四者于彼缺乏资具苦者, 求诸什物, 施以什物 五者于恶臭苦, 来求香华, 及诸曼涂, 即便施以香华曼涂 六者于缺止憩及光明苦身 谓来求止憩, 施止憩处 其勤修者, 来求灯明, 施以灯明 庚七于求依止为作饶益 又诸菩萨, 性好摄受摄诸有情类, 如法御众方便饶益 以无染心先与依止, 以怜愍心现作饶益 然后给施如法衣服 饮食 卧具 病缘医药 资身什物 若自无有, 应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 求索与之, 于已以法所护如法衣服 饮食 诸从卧具 病缘医药 资身什物, 与 32

33 众同身, 自无隐费 于时时间, 以其随顺八种教而正教授, 五种教诫而正教诫 此中所说教授教诫, 当知如前力种性品已广分别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七者于求依止, 为作饶益 此复有二 : 一者摄受徒众意乐 非求名闻利义恭敬 以怜悯心, 现作饶益 以无染心, 先与依止 二者摄受徒众加行 此复有二 : 一者财摄 ; 二者法摄 初复有二 : 一者从他来求索而施与之 为摄受徒众故, 应从净信长者憾居士, 求索衣服 饮信 卧具 病缘医药 资具什物而给施之 言法摄者 亦复有二 : 一者施以教授 此复有八 一未住心者, 有五教授 令于所缘能系故 谓于上品贫 嗔 疑 慢, 及寻思者, 如其所应, 为其宣说不净 慈悲 缘起 修界差别 修阿那波那念, 而教授之 二心已住, 有一教授 为令获获得自义利故 为其宣说能治断常二见, 远离二过邪执处中之行 三于自所作未究易者 有二教授 令舍中间所有留难 谓令舍除于所行道未作谓 于所趣果未证谓证诸上慢 当知此八教授, 略由安住 正方便道 舍弃留难三所摄 二者施以教授 复有五种, 一者遮止有罪现行 二者开许无罪现行 三者若有于所遮止法中暂行犯者, 如法柬诲 33

34 四者虽知是诲, 苦仍毁犯不舍者, 如法调伏 五者若于所开遮法中, 能正行者, 赞叹功德令其欢喜 庚八随有情心为作饶益又诸菩萨, 于有情心性好随时, 先知有情若体若性, 知身性已, 随诸有情所应共住, 即应如是来其共住 随诸有情所应同行, 即应如是来彼同行 ( 若体若性, 藏文为意乐 自性 界 ) 若诸菩萨, 欲随所化有情心转, 当审观察 若于如是如是相事, 现行身语, 生他忧苦, 如是忧苦, 若不令其出不善处 或者尔时于如是事现行身语, 获彼心故, 方便思择励力遮止令不现行, 如是忧苦, 若能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菩萨尔如果事现行身语, 住衰愍心, 不随如是有情心转, 方便思择励力策发要令现行 复审观察, 若于如是他有情事现行身语, 令余有情发生忧苦 如是忧苦, 若不令他或余有情, 或不令二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菩萨尔时于如是事现行向语, 获余心故, 方便思择励力遮止令不现行 如是忧苦, 若能令他或余有情, 或能令二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菩萨尔时于如是事现行身语, 住哀愍心, 不随如是有情心喷发, 方便思择励力策发要令现行 复审观察, 若于如是菩萨自事, 现行身语, 生他忧苦, 如是现行身语二业, 非诸菩萨学处所摄, 不顺福德智资粮 如是忧苦, 不能令他出不善处安立善善处 菩萨尔时于如是事现行身语, 获他心故, 方便思择励力遮止令不现行 与此相违, 现行身语如前应知, 如生忧苦, 如是广说生于喜乐, 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知他有情缠所缠 现前忿缠难可舍离, 尚不赞叹, 何况毁! 即于尔时亦不柬诲 34

35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他虽不来谈论庆慰, 尚应自往谈论庆慰 何况 彼来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终不故意恼触于他, 唯除诃责诸犯过者, 起 慈悲心, 诸根寂静, 如应应诃责调伏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终不诮轻弄于他, 令其 愧住 亦不令其心 生忧悔 虽能摧伏得胜利彼, 而不彰其堕在负处, 彼虽净信生于谦下, 终不现相而起自高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于诸有情, 非不亲近不极亲近, 亦不非时而相亲近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终不现前毁他所爱, 亦不现前赞他非爱 非情交者, 不吐实诚 不屡希望, 知量而受 若生许应他饮食等, 终无假, 不赴先祈 与性谦冲, 如法晓喻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八者随有情心, 为作饶益 此复有二 : 一者略诠 谓诸菩萨随有情心义利转时, 先应了知一切有情若意乐若处性若界 即了知已, 随诸有情所应共住, 即应如是与其共住 随诸有情所应同行, 即应如是与其同行 所言意乐者, 谓是思 当审视彼所具善恶及嗔慈等, 为何等意乐, 所言性者, 谓是胜解 当审观彼于何乘有胜解, 随之而转, 所言界者, 谓是随眠 顺其随眠, 随之而转 二者广说 谓诸菩萨随心转时, 当勤注念诸损益事, 若诸菩萨, 欲随所化有情心转, 当审观察现行身语, 令他有情生诸忧苦 如是忧苦 若不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菩萨尔时获彼心故, 方便思择, 励力遮止, 令不现行 如是忧苦, 若能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菩萨尔时不随如是有情心转, 住哀愍心, 励力策发, 要令现行, 令彼究竟得利益故, 如是现行, 而得令诸随转有情, 于诸忧苦不复生起 若余有情起 35

36 忧苦者, 如是菩萨行舍方便, 如前应知 若诸菩萨如是现行, 非是随他有情而转 谓由自事, 现行身语, 生他忧恼苦 如是现行, 若非菩萨学处所摄, 或非福智二种资粮, 或复不能令他有情善处安立善处 尔时菩萨获心故, 即应遮止, 令不现行, 若复有违于上三者, 菩萨即应住愍心, 励力策发, 要令现行 不随如是有情心转 若于如是现行身语, 令他有情, 现生喜乐, 若彼究竟当有义利, 要令现行 若彼究竟不获义利, 即应遮止 令不现行, 如前应知 又随他心而转或者, 知他有情, 忿缠所缠 现前忿缠难可舍离, 尚不赞叹, 何况毁, 亦不柬诲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见他遇疑, 昧世道理 他虽不来谈论庆慰, 尚应自往谈论庆慰 何况彼来, 而不酬报!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诃责他时, 终不故意恼触于他, 起慈悲心, 诸根寂静, 如应诃责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于大众中, 终不诮轻弄于他, 令其报愧 恐他生起轻蔑因故 亦不令其心生忧恼, 恐他不能安稳住故 虽能摧伏得胜于彼, 而不彰其堕在负处 恐他生起羞耻心故 彼虽净信生于谦下, 终不现相而起怯劣心故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于诸有情, 非不亲近 无识友故 于诸有情, 不极亲近 恐常伴他问断他业, 令他厌故, 于诸有情, 亦不非时而亲近 谓当以时而近故 如是三事, 为令远离断绝属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 终不现前毁他所爱 亦不现前赞他非爱 他不乐故 非情交者, 不吐实诚 心不和合故, 于他惠施, 不屡希望, 知 36

37 量而受 恐他生起厌离 诮, 忿怒不敬, 不复信施, 及还索想故 若 许饮食, 终无推托 恐复舍逆他意乐故 为性谦冲, 如法推谢 当以读诵静虑持戒婉言辞谢, 令他有情皆欢喜故 庚九于正行者为作饶益 又诸菩萨, 性好赞扬真实功德, 令他欢喜 于信功德足者前, 赞扬信德令其欢喜, 于戒功德具足者前, 赞扬信德令其欢喜 于舍功德具足者前, 赞扬舍德令其欢喜 于慧功德具足者前, 赞扬慧德令其欢喜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九者于正行者, 为作饶益 谓于信戒闻舍慧等功德具足者前, 称扬赞叹 谓称赞于戒舍行者, 当得身资圆满, 是增上生因, 于慧行者, 是决定胜因 由闻功德, 生起智慧 信于二者, 与能入因 庚十于倒行者为作饶益 又诸菩萨性好悲愍, 以调伏法调伏有情 若诸有情下品过下品违犯 内怀亲爱, 无损恼心, 以 诃责而诃责之 若诸有情有中品过中品违 犯 内怀亲爱, 无损恼心, 以中诃责而诃责之, 若诸有情上品过上品违犯, 内怀亲爱, 无损恼心, 经上诃责而诃责之 如诃责法, 治罚亦尔 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 菩萨乐时尽寿驱摈, 不与共住, 不同受用 怜愍彼故, 不还摄受 勿令其人于佛圣教多摄非福 又与教诚利余有情,(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十者于倒行者, 为作饶益 谓他有情, 有下中上品过犯 无损恼心, 无嗔恚心, 如其所应, 以 中上三品诃责, 而诃责之, 如诃责法, 治 罚亦尔 若诸有情, 有下中品过失违犯, 菩萨尔时, 为教诚彼, 及余 有情 以怜愍心, 权时驱摈, 一月二月, 乃至数年, 后还摄受 若诸 37

38 有情, 有上品过 菩萨尔时, 受愍彼故, 勿令其人多摄非福, 又为教戒利余有情, 尽寿驱摈, 不兴共住, 不同受用, 不还摄受 言非福者, 谓不如理受信施, 或慢然受同梵行者礼拜等事, 言过失者, 于应理行, 而亦不行 言违犯者, 于不应行, 而竟现行 如德兴论师所说 庚十一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以神通而作调伏 又诸菩萨, 为欲饶益诸有情故, 现神通力, 或为恐怖, 或为引摄 谓为乐行诸恶行者, 方便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 谓诸恶趣 小那落迦 大那落迦 寒那落迦 既示现已, 而告之言 : 汝当观此, 先于人中造作增长诸恶行故, 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非爱苦果异熟 彼见是已, 恐怖厌患, 离诸恶行 复有一类无信有情, 菩萨众中随事故问, 彼作异思拒而不答 菩萨尔时, 或便化作执金刚神, 或复化作壮色大身世力药叉, 令其恐怖 由是因缘, 舍慢生信, 恭敬正答 其余大众, 闻彼正答, 亦调伏 或现种种社通变化 : 或一为多, 或多为一, 或以其身穿过石壁山岩等障往还无障 如是广说, 乃至梵世身由自在转 现无量种神变差别 : 或复现入火界定等, 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 方便引摄, 令诸有情踊跃欢喜 诸未信者, 方便安处离具足中, 多坚吝者, 方便安处舍具足中 诸恶慧者, 方便安处慧具足中 如是菩萨, 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戒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十一者为欲饶益诸有情故, 经神通力而作调伏 此复有二 : 一者经神通力恐怖之 示现寒熟诸那落迦, 令彼见之, 而告之言 : 汝于人中, 先时造作积集恶行, 今受如是非爱苦果 今生厌患, 难 38

39 诸恶作 复有一类无信有情, 菩萨众中, 菩萨众中, 随事故问, 彼作异思, 拒而不答 菩萨尔时, 或便化作执金刚神, 或复彼答故, 亦皆调伏 最胜子云 : 此谓彼欲在大众中损恼菩萨, 故作异思, 拒而又不答 为令正答于所问故, 菩萨尔时现神通力, 令其恐怖, 而作正答 二者以神通力而引摄之 或一变多, 或多变一 或以其身穿过石壁山岗岩及城垣等障, 往还无障, 乃至梵世身自在转 或上身出火, 下身出水, 现无量种神变差别 或复现入火界定等, 方便引摄 令诸有情, 踊跃欢喜, 于未信者, 于犯戒者, 于少闻者, 于坚吝者, 于恶慧者, 如其所应, 令彼安处信戒闻慧具足中 如是饶益有情戒十一种, 自余疏中亦有别说, 惟 戒二十颂释难 乃如前说 谓摄集事业 疾病 苦恼三助伴, 为一种相, 最契本论 最胜子云 : 如是为令增长自福德故, 名摄善法戒 为令引发利他意乐, 即成饶益有情戒 此说即或不能真实利他, 心缘他利, 不得说名具足饶益有情戒 虽不具足, 然亦无过, 譬如散乱或睡眠时, 虽或未实有遮护之心, 然律仪戒亦不舍失 发菩提心仪轨 云: 初发心者, 以律仪或为根本故, 是名愿行 胜解行者, 以摄善法戒为根本故, 名静虑行 入大地者, 以饶益有情戒为根本故, 名欢喜行 如是虽有先后三种根本戒行, 然受戒时, 即应勤修饶益有情 惟未具足神通力者, 未能真实广作饶益 是故上师无著, 分别饶益诸有情境, 宣说饶益有情方便, 明确切要, 当善了知 应依彼彼而作饶益 是名菩萨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戊四圆集要义 39

40 是名菩萨三种戒义, 亦无量大功德藏 谓律仪戒所摄戒藏, 摄善法戒所摄戒藏, 饶益有情戒所摄戒藏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四者圆集要义 此如 菩萨地 中所说 : 菩萨所有三处戒藏, 谓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所摄戒藏, 摄受无量净戒学处 亦我无量大功德藏, 摄决译分 菩萨地 中, 即以此律仪等三戒, 摄为三种毗奈耶聚 初律仪戒, 应如别解脱及其广释所说而修学之 摄善法戒, 应于六心观察勤习 如 摄决译分 云 : 当知菩萨累奈耶略有三聚 初律议戒毗奈耶聚 如薄伽梵, 为诸声闻所化有情, 略说毗奈耶相, 当知即此毗奈耶聚 云何摄善法戒毗奈耶聚? 谓诸菩萨于摄善法戒勤修习时, 略于六心, 应善观察 何等为六? 一轻蔑心, 二懈怠俱行心, 三有覆掩心, 四勤劳倦心, 五病随心, 六障随行心 若诸菩萨于善法中, 所有轨心 无胜解心, 及陵蔑心 若有懒惰 醉 放逸所缠绕心, 名懈怠俱行心 若贫欲等随有一, 或诸烦恼及烦恼其心, 无有力能不堪修行, 名病 随行心 若有喜乐谈论等障随逐其心, 名障随行心 如是生起彼六种心, 或复忍受, 或不忍受 为是有罪, 抑是无罪? 彼论又云 : 菩萨于此六种心, 应正观察 无于如是六种心中, 为有随一现前行耶? 为无有耶? 于前三心, 菩萨一向不应生起 设已生起, 不应忍受 若是忍受, 而不弃舍, 偏于一切, 皆名有罪 勤劳倦心现在前时, 由此心故, 舍善方便 若为暂息身心疲恼, 当于善法多修习者, 当知无罪 若于一切毕竟舍离, 谓我何用精勤修习如是善法, 令我现在安住此苦, 若如是者, 当知有罪 病随行心现在前时, 菩萨于 40

41 此无有自在, 不随所欲修善加行, 虽复忍受, 而无有罪 障随行心现在前时, 若不随观是中无有义利, 或少义利, 而故忍受, 当知有罪 如是六心, 前三生已, 而忍受者, 一向有罪 病随行心, 虽复忍受, 一向无罪 余之二心, 若生起已, 而忍受者, 或是有罪, 或是无罪 于行饶益有情戒中, 当观六处 摄决择分 云 : 若诸菩萨, 于作有情利益戒中, 勤修习时, 当正观察注处摄行, 所谓自 他 财衰 财盛 法衰 法盛, 是名六处 言财衰者, 谓衣食等未得不得, 得已断坏 与此相违, 当知财盛 言法衰者, 谓越所学, 于先未闻胜义所摄如来所说微妙法句, 不得听闻 如不听先所未闻, 如是于先所未思惟, 不得思惟 有听闻障, 有思惟障, 设得闻思, 寻复忘失 于所未证修所成善而未能证, 设证还退 与此相违, 当知法盛 此中自他, 即是财法盛衰所依 复观六处进退之相, 或是有罪, 或是无罪 如论又云 : 此中菩萨作自法衰, 令他财盛, 此不应为, 如令财盛, 法盛亦尔 此中义者, 越学所摄, 及能随顺越学所摄, 或于证法退失所摄, 当知法衰 又诸菩萨作自财衰, 令他财盛, 不引法衰, 此则应为 若引法衰, 此不应为 如令财盛, 法盛亦尔 又诸菩萨, 作自财盛, 令他财盛, 此则应为 如令财盛, 法盛亦尔 又诸菩萨, 作自法盛, 令他财盛, 此则应为 如令财盛, 法盛亦尔 于如是事, 若不修行, 名为有罪 若正修行, 是名无罪 如是且说菩萨所受三种律仪, 略毗奈耶 菩萨于中常作意思惟修学 如是于他补特伽罗, 欲行法利, 或财利者, 若自毁失所受学处, 或未毁失而将毁失, 若失已得断或新得法, 由是不作利他事者, 即得无罪 如是利他令自财衰, 不引法衰 若不为者, 是名有罪 若 41

42 引法衰, 则不应为 如是能令自财法盛, 而不令他成就此二, 是名有罪 又行利他, 或是有罪, 或无有罪, 如 摄决译分 云 : 若诸菩萨, 于已有恩诸有情所, 随顺恩想, 相续发起亲友意乐, 以有染心, 方便摄受, 欲为朋党, 当知有罪 或于有怨诸有情所, 随顺怨想, 相续发 起怨 意乐, 有秽浊心, 当知有罪 或于无恩怨诸有情所, 相续发起 中庸意乐, 放舍意乐, 当知有罪 若有现前求欲出家, 随顺观察, 时有过患, 劫有过患, 不度出家, 当知无罪, 当知亦尔 由如是等所有行相, 当知菩萨三种戒蕴, 皆得圆满 如是正受诸律仪已, 于三种戒, 悉当受护 然于根本处律仪戒诸七众别解脱戒, 更应勤学 摄决择分 又云 : 此三种戒, 由律仪戒之所摄持, 令其和合 若能于此精勤守护, 亦能精勤守护余二 若有于此能守护, 亦于余二不能守护 是故若有毁律仪戒, 名毁一切菩萨律藏仪 问 : 然则正受菩萨戒已, 于三戒中, 应并持三? 答 : 菩萨戒者, 唯是一类 非如别解脱有多种戒 若受持者, 于所受学, 非可简别, 应圆满持 摄决择分 云 : 若有于此三种所受菩萨戒中, 随有所覺, 当知非护, 当言不护, 当言不护菩萨律仪, 不当言护 问 : 若尔, 则如 学集论 云 : 故当随自堪能, 于一善道, 亦应正受而守护之 圣地藏经 云 : 如是十善业道, 能致正觉 若复有人, 乃到尽寿不能守护一善业道, 而自称言 : 我是真实大乘行者, 我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知是人, 是极虚诈, 说大妄语 对十方界佛 42

43 世尊前, 诳惑世间, 作断减语 是愚痴人, 身坏命终, 随诸恶趣 故能能须臾时, 集诸善品, 即应尔时, 安住其善 此义又见 药师琉璃光王经 说 如是于学, 护其一分, 此得说名菩萨戒不? 答 : 此非谓是学菩萨戒之所应尔, 此谓由彼发愿心者, 不能受持菩萨戒故, 为令彼等而下之渐次修习, 随所堪能, 令于学处, 习其少分, 或须臾时, 护彼所学故 于菩萨戒, 随自力能所集而受 若不受者则是欺诳诸菩萨诸天世人 论中为显如是等过, 申引前经, 更复说云 : 若大心有情, 闻说是已 以慧观察, 行菩萨行, 最为难行 意乐勇猛, 荷负重担, 救护众生, 忍痛诸苦本 此谓由听闻不获所受学年等 过, 知菩萨行最为难行 然能荷负菩萨学处得担, 全无怯, 乃可受 持菩萨净戒 故其前者, 是闻说不护学处过失, 知菩萨行最为难行已, 而于学处不能悉荷, 则令其渐受, 于菩萨行, 次第修学 慧力增长, 乃受菩萨律仪 当知此是 药师经 真实义 如是等义, 热阅彼经可知 丁二受戒法 ( 此复有二戊一通交戊二本义 ) 戊一通义 初通义者 龙树菩萨虽仅造有发心仪轨, 未别造有受戒仪轨 然于 发心仪轨 中云 : 我发最胜菩萨心, 广摄一切诸有情, 乐行最胜菩提行, 为利有情愿成佛 如是三诵, 发菩提心 又云 : 我今当以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等持禅定 观解智慧善巧方便, 随以一种, 皆为利乐一切有情, 求得无上正等菩提 随诸过去未来现在具悲心住大乘道入大地诸胜菩萨, 而勤修行 愿诸圣者, 我今当作菩提萨垛, 仰祈证许我作菩萨 此谓受学诸行, 随顺一切菩萨之行 又 学 43

44 集论 及 入菩萨行论 谓, 受行发心, 即谓受戒 本论亦谓, 受学三世一切菩萨三戒, 即谓受学菩萨净戒 菩提贤师 无畏生师, 融合龙树 无著二大辙义, 而造受戒仪轨 道炬论疏, 亦谓尊者阿底峡所造发心 受戒仪轨, 系据龙树 无著 寂天等义而说 盖以龙树 无著二种仪轨, 虽少有别 而得戒法, 义无差异 若由如是二种理趣, 便谓授者 便谓授者 受戒仪轨, 及根本罪, 所立理趣有中观唯知之别, 是为极不思择之说 圣者无著菩萨, 虽言受戒菩萨, 应起愿心, 然于戒仪轨外, 并未著有发心仪轨, 慈氏五论来世亲论中, 亦无其说 胜怨论师造有受愿行 受戒二种次第 阿底峡亦分造发心仪轨业戒仪轨 黑行所著 大乘宝要义论疏 及 入菩萨行论疏 中, 亦别安立有授以戒仪轨 若谓行心仪轨不周于戒仪轨者 不应道理 应以受愿心仪轨为先, 愿坚固已, 次方授以戒仪轨法 是名往昔诸善知识善能坚固净戒方便 问 : 若尔, 广释菩提心论 云: 世俗菩提心者, 谓由大悲心, 誓愿救度一切有情为利众生愿当成佛 先发趣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相之心 如是亦如 戒品 所说轨法, 应从善巧住戒菩萨戒前发 此义云何? 答 : 此依受学三世菩萨一切学处, 义有发心 故名发心仪轨, 非是唯说愿心仪轨 戊二本义 ( 此复有二已一有师法已二无师 ) 已一有师法 ( 此复有三庚一加行轨法庚二正行轨法庚三终于轨法 ) 庚一加行轨法 ( 此复有五辛一请白辛二备具资粮辛三请速戒辛四起胜欢喜辛五次第问 ) 44

45 辛一请白 ( 此中有二壬一辨补特伽罗壬二辨受法 ) 壬一辨补特伽罗若诸菩萨, 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习, 或是在家, 或是出家, 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 当审访求同法菩萨 : 已发大愿, 有智有力, 于语表义能受能开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又诸菩萨, 欲授菩萨菩萨时, 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菩萨学处, 及犯处相, 令其听受 以慧观察自所意乐, 堪能思择受菩萨戒 非惟他观, 非为胜他 当知是名坚固菩萨, 堪受菩萨律仪 以受戒法, 如应正授 ( 本文在 菩萨地 中, 原位于辛四不率宣示菩萨净戒之后, 今为方便造论故, 移在前面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又诸菩萨, 不从一切唯聪慧者, 求受菩萨所受净戒 无净信者, 不应从受 谓于如是所受净戒, 初无信解, 不能趣入, 不善思惟 有坚贫者, 坚贫蔽者, 有大欲者, 无喜足者, 不应从受 毁净戒者, 多不忍者, 于诸学处无恭敬者, 于戒律仪有慢缓者, 不应从受 有忿恨者, 多不忍者, 于他违犯不堪耐者, 不应从受 有懒惰者, 有懈怠者, 多分耽日夜睡乐 倚乐卧乐, 好合徒侣, 乐喜谈者, 不应从受 心散乱者, 下至下能犟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 不应徒受 有味者, 极劣 心者, 诽谤菩萨素怛 藏 摩怛履迦者, 不应从受 ( 瑜珈师地论 菩 萨地 戒品 )( 本文在 菩萨地 中, 原位于丁三 戊一总说防护戒之后, 今为方便造论故, 移在前面 ) 初辨补特伽罗 又复有二 : 一辨受者, 云何受者得受者得受净戒? 谓诸菩萨, 或是在家, 或是出家, 欲如前说菩萨所学三种戒藏, 以胜意乐, 勤修学者, 先于无上 45

46 无等菩提发弘誓愿 谓如教授已发愿心 若有唯欲受菩萨戒, 于菩萨学不乐修学, 或乐修学, 不起愿心 则不应授与菩萨戒 又为求受净戒菩萨作依止故, 于授菩萨菩萨戒前, 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 菩萨地 中菩萨学处及犯处相, 令其听受 如所说言, 令自观察, 能受与否 应以慧观, 自所意乐, 堪能思译, 受菩萨戒 非自不欲, 为他所劝 亦非胜他, 亦非胜他 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仪, 以受戒法, 如应正授 如是与毗耶奈有别 此于未受净戒以前, 令善听闻正知解了 若心坚固, 能获学处, 乃与授戒 若能成就彼彼意乐, 能生净戒 若未成就, 不能生起 摄决择分 云 : 若有为令他了知故, 随顺他故, 由他劝道受菩萨戒 非自所起增上意乐, 随观随察自生净信, 于诸有情住怜愍心, 爱乐善法受菩萨戒 当言此非真实防护, 亦圆满修习善法, 亦不能得彼果胜利 二辨授者, 何等授者可从受戒? 当审访求已发大愿同法菩萨 谓已发愿住戒菩萨 于大乘道, 具有智力 于受戒时, 启白语表, 能持其交, 开解其义 如是授者, 可从受戒 何等授者不可从受? 谓诸菩萨不从一切唯听慧者, 求受菩萨所受净戒 谓恐致有意乐损害及加行损害故 所言意乐损害者, 谓无净信 于所受戒, 初无信解是为上品意乐损害 不能契入, 是为中品意乐损害 不善思惟, 或不精进, 是为下品意乐损害 所言加行损害 不善思惟, 或不精进, 是为下品意乐损害 所言加行损害者, 谓能损害六度加行 46

47 一者谓于身财, 有坚贫者 坚增上转, 坚贫蔽者 于所未得, 有大欲者 于已获得, 无喜足者 取上诸事, 名障布施 二者谓犯他胜无余律仪, 毁净戒者 现行恶行, 犯有余残, 于诸学处, 无恭敬者 于戒律逆律仪, 有缓慢者 三者若值违逆因缘, 不能忍受, 起恼触心, 生忿怒者 于他损害, 数数恼触, 有怨恨者 于他违犯少门四法所起四过, 不堪耐者 四者不乐善法, 有懒惰者 随顺恶业, 有懈怠者 所谓多分耽著日夜睡乐 倚乐 卧乐 好合徒侣, 以猥杂言, 虚度时日 五者心不善住奢摩他等, 心散乱者, 乃至不能犟牛乳顷, 善心一缘安住修习者 六者恶慧 此复有二 : 一者现行恶慧 谓自不能了知真实, 有嗅昧者 虽复开示, 犹不领解, 愚疑类者 于广大处, 自生怯劣, 不能忍受 或性愚昧, 极劣心者 二者恶慧起因 谓诽谤菩萨素怛览藏摩怛履迦, 谓其有误 如是等类, 不可从受菩萨净戒 有疏说言 : 上来诸过, 多分具者, 不可从受 非谓不从具少过者 以是言之, 若不具有重大过患, 而仅具少分过者, 亦行从变 壬二辨受法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 先礼双足 如是请言 : 我今欲于善男子所 ( 或长老所, 或大德所 ) 乞受一切菩萨净戒 唯愿须臾不辞劳倦, 哀愍听授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次辨受法 此复有二 : 47

48 一辨受法 如前所说受戒菩萨, 先向授者, 双足顶礼 由不恭敬, 不能生起菩萨戒故 又如胜怨 无畏生并云 : 于此应先贡献曼达 次请白言 : 我今欲于善男子所, 乞受一切菩萨净故 唯愿须臾不辞劳倦, 哀愍听受 若不求受, 戒不生故 又胜怨 菩提贤 阿底峡 无畏生皆云 : 应当如是三返请白 又无畏生 胜怨云: 尔时合掌蹲跪而坐, 或右膝著地 又如后文所说威仪, 随取皆得 二辨授者法 能授菩萨, 于彼求受净戒菩萨, 当为宣说菩萨净戒广大胜利 又为受净戒菩萨, 宣说学处轻重诸罪, 令发勇悍 作如是言 : 善男子听, 汝今愿乐于诸有情, 未得度者令其得度, 未解脱者令其解脱, 未苏息者令其苏息, 未涅槃者令般涅槃, 绍隆佛种令不断否? 汝当于此发坚固心, 又当于此立坚固愿 此由见彼求受戒者, 不如实知求受戒类, 令于受戒, 发起勇悍, 荷持所学, 愿乐坚固 故作是说 获戒胜利, 当说如后 又如 学集论 言 : 寂静决定神变经 云 : 复次, 曼殊宝利, 苦菩萨于 沙数诸佛, 一一佛所, 以充满伽少数佛刹大自在摩尼宝 王, 而作供养, 如是复经学于是正法 由彼如是乐修学故, 从未修学, 获福甚多 超过如前菩萨所有以大自在, 摩尼宝王供养福德 如是菩萨, 见是功德, 不应退转 此经又云 : 曼殊室利,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一切有情, 一一有情, 皆作阎浮提王, 是诸王等并作是言 : 若有受持读诵如说解行大乘经者, 我等日日当以爪甲割彼菩萨五两身肉, 以如是苦令其舍命 曼殊室利, 若此菩萨虽闻是语, 不惊不怕, 亦不恐畏, 乃至不起一念惶怖, 不怯不缩, 亦不迟疑, 持受正法, 转更精进 曼殊室利, 如是持诵解行菩萨, 心勇猛故, 布施勇猛 持戒 48

49 勇猛 忍辱勇猛 精进勇猛 禅定勇猛 智慧勇猛 一切三摩地勇猛 曼殊室利, 菩萨于彼来加害者, 亦复不生忿心 厌心, 及嗔恚心 曼殊室利, 如是菩萨, 如释梵王, 等无所动 若于今时敬持所学, 便能获得殊胜果报 月灯三昧经 云 : 若于恒沙数劫, 千亿那由他佛前, 至心供养诸幡盖, 亦供灯鬘及饭食 若于正法衰末世, 如来圣教欲减时, 于一日持所学, 比前福报尤殊胜 是故应当敬持所学 如是能授净戒菩萨, 应当于彼能受菩萨, 如论所言, 广为宣说 所言学处轻重诸罪 谓当广为宣说根本诸罪, 谓之际重罪 ; 余诸违犯, 谓之轻罪 不获学所有过见 如 学集论 所言 : 正法念处经 云 : 若于先时少起施念, 后不施者, 堕饿鬼趣, 先已许施, 后不施者, 堕那落迦 何况许施无余有情无上菩提, 而不修习! 法集经 云 : 善男子, 菩萨应当尊重实谛 何以故? 善男子, 言实谛者, 即谓正法 善男子, 云何名实谛? 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乃至弃舍身命, 不舍是心, 不舍是心, 不舍诸众生故, 是名菩萨实谛 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 复于后时, 弃舍是心, 及舍诸众生者, 是菩萨为大妄语, 实可呵厌 圣海意经 云 : 海意, 譬如世间若王臣, 普召国中一切人民, 欲饷美膳, 悉令饱满, 而不备辨所须饮食, 虚诳国中一切人民 是诸人等, 既误所食, 各于异处, 求以食之, 心怀恚恨, 呵责而出 海意, 菩萨亦复如是 愿为一切有情, 未度者令度, 未解脱者得解脱, 未安隐者令得安隐, 未涅槃者令般涅槃 而又彼菩萨虽有是愿, 而不勤修多闻, 亦修多闻, 亦不积集诸善 菩提分法, 是名不 49

50 能如说而行 彼菩萨者, 则为虚诳诸天世人 往昔亲近如来诸天见其如是, 呵毁厌弃 若先许施, 后还实行, 如是施主, 甚为希有 海意是故当知, 菩萨不应但以语言虚诳一切天人世问 谓于学处, 先所愿持, 后不防获, 如是过患, 当堕恶趣 作大诳语, 欺谎诸佛菩萨世人, 亦为诸天之子所呵责 由见如是所有胜利及过患故, 乃能不舍于所发心, 誓愿坚固受持净戒 此在阿底峡所造论中, 未说净戒胜利与轻重罪, 唯于善男子听, 至又当于此立坚因愿文后, 复加问言 : 复加问言, 汝愿乐否? 汝今欲受菩萨净戒, 非为胜他否? 非自意乐, 唯他劝否? 于诸菩萨素怛览藏 摩怛履迦, 已听闻否? 解否? 信否? 能少持否? 于如是问, 即应答言 : 唯然少闻 如是一一如仪而答 所言未度令度等, 如有贤论师云 : 声闻缘觉, 于所知障未断除者, 令其断除 释梵诸天, 疑等二惑未解脱者, 令其解脱 那落迦趣, 诸有苦苦出离者, 令其出离 诸有情类, 未能得般无住涅槃, 令般涅槃 辛二备具资粮即作如是无倒请已, 偏袒右肩, 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 已入大地得大智慧行大神力诸菩萨众, 现前专念彼诸功德 随其所有功德因力, 生殷净心, 或少净心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二者备具资粮 谓别解脱戒, 唯于僧众恭敬承事, 便得受学别解脱戒 此菩萨戒, 最殊胜故 应先向诸佛菩萨, 广作供养, 次乃得受菩萨净戒 是故求受净戒菩萨, 应袒右肩, 对佛像前, 如是祈请十方三世诸佛世尊, 已入大地得智慧具大神力诸菩萨众, 为作供处 现前专 50

51 念 : 彼诸菩萨众所具不共功德, 都是由成就如是净戒之获得 又如是净戒, 要由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 故应至心, 随其瑞精进之力及宿因力, 生殷净心 或复由是因缘之力, 生少净心, 恭敬供养 要应先事净除坛地, 而善庄严 中设佛像, 于旁安设诸菩萨像 即自观想十方诸佛菩萨, 如现在前 专念彼彼所有功德, 启极信心 又复迎请上师, 坐狮子座 如仪轨说, 作如来想 广陈妙香花灯涂众多供具, 先于三宝及上师前, 分别礼赞供献曼达 上师复以胜言方便, 道诸弟子而作供养 辛三请速授戒有智有力胜菩萨所, 谦下恭敬, 膝轮据地, 或蹲跪从, 对佛像前, 作如是请 : 唯愿大德 ( 或言长老, 或善男子 ) 衰愍授我菩萨净戒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三者请速授戒 次当俯伏, 右膝著地, 或蹲跪从坐, 作如是请 : 唯愿哀愍, 授我菩萨净戒律仪 于彼上师, 若是在家, 称善男子 年轻有德, 即称大德 年高有德, 即称净戒 亦非唯从年高长者求受净戒 吉祥智云 : 显密二乘道, 恭毕敬求受戒, 从智比丘受, 不应从余受 谓求受二种胜戒, 应从有所求受, 而不应从在家等受 然亦非谓从余者受, 即不生起菩净戒 辛四如是请已, 专念一境, 长养净心, 我令不久当行无尽无量无上功德藏 即随思惟如是事义, 默然而住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四者起胜观喜 谓当专念一境, 长养净心 ( 自念我令不久当得无量无上大功德藏 即随思维思维如是义事, 恭敬合掌默然而住 ) 51

52 辛五作次第问尔时有智有力菩萨, 于彼能行正行菩萨, 以无乱心, 若坐若立, 而作是言 : 汝如是名善男子听( 或法弟听 ) 汝是菩萨不? 彼应答言: 是 发菩萨愿未? 一应答言 : 已发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五者作次第问 尔时有善时有智有力菩萨, 以无乱心若从若立, 向受戒者, 而作是言 : 汝如是名, 善男子听 ( 或法弟听 ), 汝是菩萨不? 彼应答言 : 是 发菩萨提愿? 应答言: 已发 作出二问, 义谓令彼证知堪作菩萨种姓, 复坚固彼所发愿心 上师阿底峡谓 : 先次弟问, 令生勇悍 续更问言 : 欲于我所, 受诸菩萨戒否? 受者亦应答言: 愿受 如是答已, 乃与授戒 庚二正行轨法自此已后, 应作是言 : 汝如是名善男子( 或法弟 ), 欲于我所, 受诸菩萨一切学处, 受诸菩萨一切净戒 谓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如是学处, 如是净戒, 过去一切菩萨已具, 未来一切菩萨当具,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 于是学处, 于是净戒, 过去一切菩萨忆学, 未来一切菩萨当学,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妆能受不? 答言: 能受 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能授菩萨作如是问, 乃至第三授净戒已, 能受菩萨作如是答, 乃至第三受净戒已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二者正行轨法 先应开示轨法文义, 而作是言 : 汝如是名, 善男子听 如是学处, 如是净戒, 过去一切菩萨已具 如是学处, 如是净戒, 未来一切菩萨当具 如是学处, 如是净戒,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 52

53 萨已具 如是学处, 如是净戒, 未来一切菩萨当具 如是学处, 如是净戒,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 于是学处, 于是净戒, 过去一切菩萨已学, 未来一切菩萨当学,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如是菩萨一切学处净戒, 谓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汝能受不? 答曰 : 能受 如是三问, 三答能受 言学处者, 谓诸菩萨所修学处 言净戒者, 谓是菩萨戒学处自性 上来开示三世菩萨所共学处及学处相, 总说名为三聚净戒 如是菩萨, 应当正受 庚三终行轨法 ( 此复有四辛一启白请证辛二赞彼胜利, 辛三酬恩供养辛中不率宣示菩萨戒净戒 ) 辛一启白请证能受菩萨不起于座 能授菩萨对佛像前, 普于十方现住诸佛, 及诸菩萨, 恭敬供养, 顶礼双足 : 某名菩萨, 今已于我某菩萨所, 乃至三说受菩萨戒, 我某菩萨, 已为菩萨作证 唯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 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 于此某名受戒菩萨亦作证 第二亦如是说 如是受戒羯毕竟, 从此无问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宅区诸佛, 已入大地诸菩萨前, 法尔相现 由此表示如是菩萨所受净戒 尔时十方诸菩萨, 于是菩萨法尔之相, 生起忆念故, 正智见转 由正智见, 如实觉知某名菩萨, 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受净戒 一切于此受戒菩萨戒, 如子如弟, 生亲善意, 眷念怜愍 由佛菩萨眷念怜愍 令是菩萨希求善法, 倍复增长, 无有退减 当知是受菩萨戒启白请证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53

54 一者启白请证 能授菩萨, 对佛像前, 普于十方现在诸佛及诸菩萨, 恭敬供养, 顶礼双足, 合掌白言 : 某名菩萨, 今已于我某菩萨所, 乃至三说受菩萨戒 我某菩萨, 已为某名菩萨作证 唯愿十方无边无际世界中诸佛菩萨, 第一真圣, 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 于此某名受戒菩萨, 亦为作证 第二第三, 亦作是说 又传承中弟子不起于座 唯自胜解顶礼十方佛菩萨足 于一一方三顶礼, 散花供养 然后起立合掌 先请存念云 : 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 次请作证 若当顶礼上下方者, 即观想上下方, 向东西作礼 言不现者, 谓于我等 若于佛菩萨, 则无不现身,( 藏论将下文列在赞彼胜利中 ) 如是受戒羯磨毕竟, 从此无间, 普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诸佛, 已入大地诸菩萨前, 法尔相现, 谓于座处, 起震动相 由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 尔时十方诸佛菩萨, 复于如是受戒处, 能受菩萨, 能受菩萨, 生起忆念 由忆念故, 智见转 由正智见, 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各菩萨处, 正受菩萨净戒 诸佛视此受戒菩萨如子, 菩萨视此受戒菩萨如弟 生亲善意, 眷念怜愍, 愿无灾难, 众义成就 由佛菩萨眷念怜愍, 令是菩萨, 希求善法, 于诸学处, 无有问断, 倍复增长, 无有退减 辛二赞彼胜利如是菩萨所受律仪戒, 于余一切所受律仪戒最胜无上, 无最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 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 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 一切别解脱律戒,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数分不成及一, 计分不及一, 算分不及一, 喻分不及一, 邬波尼杀坛分亦不及 54

55 一 摄受一切大切德故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本文在 菩萨地 中, 原位于辛三酬恩供养之后, 今为方便造论故, 移在前机面 ) 二者赞彼胜利 如是菩萨所受菩萨净戒律仪, 于余一切净戒律仪, 有四殊胜 何等为四? 一者无上, 最胜无比故 二者无量边大切德藏之所随逐, 堪能摄受无量大功德果故 三者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 利乐一切有情起增上意果故 四者普能对治一切有情三门所造诸恶行故 受别解脱净戒律仪, 于此菩萨净戒律藏仪所有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数分不及一, 算分不及一, 计分及一, 喻不及一, 邬波尼亦不及一 辛三酬恩供养如是已作受菩萨戒羯等事, 授菩萨具起供养 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 顶礼双足, 恭敬而退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三者酬恩供养 尔时能授能菩萨, 普向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 如前供养, 顶礼双足, 恭敬而退辛四不率宣示菩萨净戒又诸菩萨, 于受菩萨戒律仪法, 虽已具足受持究竟, 而于谤毁菩萨藏者无信有情, 终于不率尔宣示开悟 所以者何? 为其闻已不能信解, 大无知障之所覆敝, 便生诽谤故, 如住菩萨净仪, 得成无量大功德藏, 彼诽谤者, 亦与无量大罪业藏之所随逐 乃至一切, 现行邪想诸恶思惟, 未永弃舍, 终不免离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55

56 四者不率宣示菩萨净戒 谓诸菩萨, 于受菩萨戒律仪法轨则文句, 虽已具足受持究竟 然于憎背菩萨藏者无信有情, 终于率尔择于他是器非器, 宣示文句, 虽已具足受持究意 然于憎背菩萨藏者无信有情, 终不率尔不择于他是器非器, 宣示文句令彼了知 所以者何? 为其闻已, 不能信解, 大无知障之所覆敝, 便生诽谤 言菩萨不善无义, 不应理 此如安住菩萨净戒, 得成无量大功德藏 彼诽谤者, 口出恶言, 意著恶见, 现行邪想诸恶思惟, 乃次酬恩供养 本论所示, 亦复如之 令此与方便故, 酬恩供养列于后 菩萨戒二下颂 摄其义云 : 至心恭敬而礼供,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十方三世中, 一切菩萨所住戒, 广大无量福德藏 以此胜妙之意乐, 从彼具有胜智力, 具戒上师而受之 尔时一切佛菩萨, 以彼受者所修善, 恒时生起亲善意, 获念眷愍如爱子 谓初二语, 示加行轨法 次六语中, 说所受戒 能所受戒 能受意乐 能授上师 后四语中, 赞彼胜利, 示终行轨法 又诸菩萨, 欲受菩萨净戒律仪, 若不会会遇具足功德补伽罗, 尔时应对如来像前, 自受菩萨净戒律仪 应如是受 :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或蹲跪坐 作如者言 : 我如是名, 仰启十方一切如来, 已入大地诸菩萨净众 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 誓受一切菩萨学处, 誓受一切菩萨净戒 谓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如是学处, 誓受一切菩萨净戒, 过去一切菩萨已具, 未来一切菩萨当具,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 于是学处, 于是净戒, 过去一切菩萨已学, 未来一切菩萨当学,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说已应起 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本文在 菩萨地 中, 原位于已三犯已还净方便之后, 今为方便造论故, 移到前面 ) 56

57 二无师法 若不会遇如前所说具功德补特伽罗, 尔时应对如业像前, 自受菩萨净戒律仪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或蹲跪坐, 作如是言 : 我如是名, 仰启十方一切如来, 已入大地诸菩萨众 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 誓受一切菩萨净戒, 谓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于是学处, 于是净戒, 过去一切菩萨已学, 未来一切菩萨当学,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如是三说, 说已应起 所余一切, 如前应知 谓所余轨法, 悉皆同于有上师法 诸余疏中, 虽不明说所余一切应行舍处 然于作次第问 启白请证 不率宣示诸则, 似可舍置 言有师无师者, 又如 大乘宝要义论疏 云 : 若有生命净行之疑, 虽近于师, 与无师等 若无生命净行等疑, 虽所在远, 亦应访求 又 新疏 云: 于先所受失坏后还出还净者, 及不敬信而欲受者, 谓虽有师, 而不敬信, 乃欲自受菩萨净戒, 即不应理 然于先所受失坏后还出还净者, 旧疏 中谓: 若有师者, 当依有师轨法而受 若无师者, 即得依无师法而受 此义出自 菩萨地 中无师之法, 即是无著菩萨密意 以于律仪还出还净时, 说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故 慨自今时正法衰微, 于大小乘所受诸戒, 各能修学而爱获者, 有若晨星 授戒之人所具功过, 功德胜者, 己属希有 况云具足经论所说一切性相 若别解脱, 及密乘戒, 于初受时, 应依轨法 设或无师, 即无轨法可受 至若欲受受菩萨戒时, 先未能得性相具足补特伽罗, 得自向于如来像前, 依诸清净轨法而受, 即得生起圆满性相 谓初受时, 菩萨戒法, 与前二异 由是一切具慧菩萨, 应于此戒, 清净而受 以胜意乐, 而正获之 是故能受补特伽罗, 随自功能, 应勤修学 57

58 寂天菩萨云 我今于此生, 善获人身果, 现在如来种, 得住菩萨位 谓受戒者, 应如是念 : 今受是戒, 则此生中, 有大义利 所获人身, 即不虚获 堪又受戒者, 应如是念从今以往, 我所处习, 不令于戒, 有所染垢 上来已释受戒法竟 丁三防获戒 ( 此复有二戊一总说防获戒戊二分别说防获戒 ) 戊一总说访获戒又此菩萨, 安住如是菩萨净戒, 先自数数专谛思惟 : 此是菩萨正所应作, 此非菩萨正所应作 既思惟已, 然后为成正所作业, 当勤修学 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怛览藏, 及以解释 既此菩萨素怛览藏 摩怛履迦 随其所闻, 当勤修学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本文在 菩萨地 中, 原位于辛三赞彼胜利之后 今为方便造论故, 移到后面 ) 初总说者, 谓此菩萨, 安住所受菩萨净戒, 当善审知取舍诸相 孰是菩萨正所应作, 孰非菩萨正所应所 既审知已, 然后为成正所作业, 当勤修学 又应专励听菩萨素怛非菩萨正所应作 既审知已, 然后为成正所作业, 当勤修学, 又应专励闻菩萨素怛览藏, 及以解释 随其所闻, 当勤修学 学集论 云: 菩萨净律仪, 方广大乘经说 又云 : 不舍善知识, 恒见闻经典 谓应依如是方便, 于菩萨戒, 而善防护, 复应不舍彼善修习菩萨学处善知识, 此是第一戒方便 又当广于 大集 等经, 更于 菩萨地 学集论, 善为听受 若此不能, 定当听闻 戒品 若于菩萨所应 58

59 学处, 极其愚昧, 则言大乘, 唯是虚名, 仅能诳惑诸愚夫辈 若诸受持大乘经典善能寻求胜慧解者, 谁生欢喜 若于彼彼既听闻已, 应当精勤, 修学所学 莫如贫人, 数他财宝 法句经 云: 虽能巧言说, 放逸不行故, 如牧数他畜, 不得沙门分 虽不巧言, 如法修行故, 远离贫嗔疑, 此得沙门分 又 入菩萨行论 云 : 口诵身不行, 当知何所喻, 譬如重病人, 空谈于药方 问 : 若尔, 初行住大道德经者, 于素怛览藏中所说学处, 几当修决? 答 : 初行住大乘者, 于诸如业正遮止处, 不应修习 或未遮止, 而初学时不宜作者, 亦复不应顿时修习 舍此二外, 于余一切菩萨学处, 若不修习, 当知有犯 此如 学集论 云 : 凡诸菩萨, 于诸如来正遮处, 或复不应顿时作者, 不应修学 如是初行住大乘者, 不应于此二中修学 舍此二处, 自余一切, 即应修学 又余舍二不应学外, 于诸学处虽不防护, 亦无有罪 亦如 学集论 云 : 为欲成就一学处故, 于他学处虽不防护, 亦无有罪 譬如欲行广布施, 戒可舒缓 于所行施, 不应弛缓 此如 无尽意经 中说 又如 十地经 云 : 非谓于余, 不应修学 当随力能, 如应修习 若于学处修学时, 或当有罪, 或当无罪 : 一者谓欲令彼一切有情身心, 生诸安乐, 离诸忧苦 而反不以无谄至心, 三业请进, 而轻舍身, 是名有罪 如是从于一刹那间, 生轻舍心, 亦名有罪 若诸菩萨, 当勤修时, 而不积集助品资粮, 复不努力对治逆品, 轻舍如前, 亦名有罪 如欲对治广大忧苦, 而不忍受微细忧苦, 或欲成就多分义利, 亦不舍分少分义利, 如是等事, 于一刹那, 59

60 生轻舍者, 亦名有罪 若自无力, 不能修学, 于诸学处, 非制处故, 非是菩萨戒正应行故, 若不修学, 即无有罪 若强行者, 亦名有罪 如是之罪, 得于通常行忏悔时悔除, 不须别悔, 亦得还净 若诸学处, 是所能学, 而不精勤, 亦名有犯 如是之罪, 可名性罪, 谓与知而故犯同分 二者云何说名有罪? 此复有二 : 一不专谛思维而犯 谓不随力专谛思维应理与否, 便尔进行, 或复逆止, 或复放舍, 当知有罪 二虽思惟于所应作不作而犯 谓虽谛思进行逆止乃至放舍如理与否, 于所应行, 而亦不行, 而亦不行, 亦名有罪 若行如是颠倒之行, 乃至有犯陀罗奴罗所机毁事, 亦名有罪 如 学集论 初品所说 凡诸菩萨, 正所应作, 非所应作, 非所应作, 略如 菩萨戒二十颂 云 : 于自或于他有情, 有乐有利正应作 苦而有利亦应作 乐而无利非应作 所言利者, 谓令自他, 无诸染污, 亦无罪垢, 于当来时, 受乐异熟 所言乐者, 谓受用乐 若自若他, 现前受乐, 于当来时, 有利益者, 即所应作 若自若他, 现前受苦, 于当来时, 无义利者, 即非应作 若现受苦, 于当来时, 有利益者, 亦所应作 譬如贤士, 呵诸恶作及劣行者, 阻彼现行, 现前似苦, 当来有利 有如良药, 味虽不甘, 暂似苦觉, 而利于病 又如邪淫, 现似有乐, 于未来时, 增长多苦 又如毒饭, 虽似甘旨, 由毒坏故, 亦应阻夺 如是诸义广如 菩萨地 利益种类自利利他, 安乐种类自利利他中说 大忧苦, 而不忍受微细忧苦, 或欲成就多分义利, 亦不舍去少分义利, 如是等事, 于一刹那, 60

61 生轻舍者, 亦名有罪 若自无力, 不能修学, 于诸学者, 于诸学处, 非制处故, 非是菩萨正应行故, 若不修学, 即无有罪 若强行者, 亦名有罪 如是之罪, 得于通常行忏悔时悔时悔除, 不须别悔, 亦行还净 若诸学处, 是所能学, 而不精勤, 亦名有犯 如是之罪, 可名性罪, 谓与知而故犯同分 二者云何说名有罪? 此复有二 : 一不专谛思维而犯 谓不随力专谛思维应理与否, 便尔进行, 或复逆止, 或复放舍, 当知有罪 二虽思维于所应作不作犯 谓虽谛思进行逆止乃放舍如理与否, 于所应行, 而亦不生, 亦名有罪 若行如是颠倒之行, 乃至有犯陀罗奴所机毁事, 亦名有罪 如 学集论 初所说 凡诸菩萨, 正所应作, 非所应作, 略如 菩萨戒二十颂 云 : 于自或于他有情, 有乐有利正应作 苦而有利亦应作 乐而无利非应利 所言利者, 谓令自他, 无诸染污, 亦无罪垢, 于当来时, 受乐异熟 所言乐者, 谓受用乐, 若自若他, 现前受乐, 于当来时, 有利益者, 那所应作, 若自若他, 现前受苦, 于当来时, 无义利者, 即非应作 若现受苦, 于当来时, 有利益者, 亦所应作, 譬如贤士, 呵诸恶作及劣行者, 阻彼现行, 现前似苦, 当来有利 有如良药, 味虽不甘, 暂似苦觉, 而利于病 又如邪淫, 现似有乐, 于未来时, 增长多苦 又如毒饭, 虽似甘旨, 由毒坏故, 亦应阻夺 如是诸义广如 菩萨地 利益种类自利利他, 安乐种类自利利他中说 戊二分别护护戒 ( 此中有六已一应舍诸罪已二护彼心相, 已三犯已四说贫是轻罪密意, 已五分别下中上品诸罪已六住安乐因 ) 61

62 已一应舍诸罪 ( 此复有二庚一他胜罪聚庚二违犯罪聚 ) 初言应舍诸罪 何等菩萨生起诸罪? 所言罪者, 当有几种? 谓如论云 : 又一切处, 无违犯者 : 增上狂乱 ; 若重苦受之所逼切 ; 若未会受净戒律仪 当知一切, 皆无违犯 谓能生诸罪之菩萨, 须住二法 : 一者不舍所受净戒 ; 二于净戒意乐正住 所言罪者, 当有二种 戒二十颂旧疏 云 : 菩萨戒中, 总有二罪 : 一者他胜处法所摄 ; 二者违犯法所摄 非若戒中有五种罪 新疏 及 牟尼护念庄严论, 亦说唯有此二罪品 至本论中, 义亦复尔 藏土有师, 并黑阿舍黎 难释 有云 : 菩萨戒中, 应防护者, 有 其三种 : 一他胜罪, 二者 罪, 三违犯罪 不应道理 如其所说, 是 以软中品缠, 犯他胜法, 列为罪, 实与论本所说相违 由论本中, 仅说他胜法与违犯法故 复次软中品缠, 犯他胜罪, 性是违犯, 品属他胜 谓若有犯他胜处法, 随是罪, 或违摄于他胜罪故 庚一他胜罪聚 ( 此中有五辛一他胜自性辛二他胜利所作辛三三种缠犯分别辛四堪能还净殊特辛五舍戒因缘 ) 辛一他胜自性 ( 此中有二壬一如本论所说壬二如余论所说 ) 壬一本论所说 ( 此中他胜, 复有二支癸一通支癸二别支 ) 如是菩萨住戒律仪, 有其四种他胜处法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初如本论所说 谓如菩萨住戒住戒律仪, 有其四种他胜处法 癸二通支通支如后三种缠犯分别中说 癸二别支 ( 此中有二子 1 分释子 2 总义 ) 62

63 子 1 分释 ( 此有四种 ) 丑 1 第一他胜处法何等与四? 若诸菩萨, 为欲贫求利养恭敬, 自赞毁他 是名第一他胜处法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一者欲贫求利养恭敬, 自赞毁他 是名第一他胜处法 此中有三 : 一所说境 ; 二所说语 ; 三云何发起言说 初所说境 谓此他胜所依之境, 是己同分, 非为自身 彼善言说, 复能解义, 与己同类 论本于此虽无其文, 实有其义 二所说语, 说自功德, 言他过失 于自赞许, 于他有德可恭敬处, 便生机毁 三云何发起言说, 此复有四 : 一者所贫利养恭敬 ; 二者贫求意乐 ; 三者利养恭敬分别 ; 四者审思所发放言说是否由贫利养恭敬二事 初言所贫利养恭敬 谓是衣食住乘所有利养, 设座献床所有敬事 二者贫求意乐 谓所贫求利养恭敬, 非为供养三宝, 哀愍下劣, 济诸贫乏而希求故 谓由自性爱欲, 增上贫著, 而乃希求利养恭敬故 三言利养恭敬差别 所求利养, 当知非是自有财物, 若非为贫他利养者, 彼即不事自赞毁他 所求恭敬, 谓令徒众于自敬信, 以诸财物, 与众同用 四言审思所发言说, 是否兼贫利养恭敬二事, 谓于利养恭敬, 有一贫求, 即便发起自赞他 非必兼贫利养恭敬二事, 而起赞毁故 如是发起自赞毁他, 凡所言说, 他解义时, 即成等第一他胜处法 菩萨戒二十颂新疏 云: 他者, 谓是功德人, 为他有情所恭敬处 萨穆札 疏 所说亦同, 亦谓他是有功德者 虚空藏经, 谓有 63

64 二相, 如后当说 所云贫求利养恭敬者, 如 新疏 云 : 谓贫求衣食利养, 及诸上好供养恭敬, 如是生起增上恋著 萨穆札 疏 亦云 : 利养谓诸衣食财宝, 恭敬谓是尊敬承事及献座等 丑 2 第二他胜处法若诸菩萨, 现有资财, 性坚财故, 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 来现在前, 不起哀怜而修惠舍 正求法者现在前, 性坚法故, 虽现有法而不给施 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二者若诸菩萨, 现有资财, 性坚财故, 有苦有贫, 无依无怙, 正求财者来现在前, 不起哀怜而修惠舍 正求法者来现在前, 性坚法故, 虽现在有法而不给施 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此中有四 : 一来求者 ; 二所求物 : 三所财法处 : 四不惠施者所起意乐 一来求者 有疏云是 苦无财者, 贫无食者, 如失家主无所怙者, 无友资助无所依者 所有二种受用贫乏, 舍诸菩萨, 莫为开解 由是彼等至心来求, 正现在前 萨穆札 疏 云 : 此是求者现前来住 二所求物, 非若武器, 及诸毒等, 非宜之物, 非可用物, 有诸损害 三求财法处 如 新疏 云, 能施之人, 有财有法, 是名现有 四不惠施才所起意乐 谓坚贫所敞, 定不施兴 论文虽于不舍财中, 说不起哀怜 于不舍法中, 说不坚吝 然 新疏 萨穆札 疏 中, 并谓法财二者, 悉由性坚, 而不施, 而不施兴 戒二十颂 亦宗此说 ( 法尊法师, 按汉六性坚财一句, 藏论与性贫著故, 故有此辨论 ) 藏土有师云 : 不惟自坚定不施与, 且使求者绝所希望 然考印土论中, 皆无是说 义无是说 义亦不合 64

65 丑 3 第三他胜处去 若诸菩萨, 长养如是种类忿绕 由是因缘, 不唯发起 言便息 由 忿敞故 加以手足块石刀杖, 捶打伤害损恼有情, 内怀猛利忿恨意乐 有所违犯, 他来谏谢, 不会不忍, 不舍怨结 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三者若诸菩蕯, 长养如果种类忿绕 由是因缘, 不唯发起言便息 由忿敞故, 加以手足块石刀杖, 捶打伤害损恼有情 内坏猛利忿恨意乐 有所违犯, 他来谏谢, 不受不忍, 不舍怨结 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此中有二 : 一者捶打 ; 二者不受谏谢 初捶打者 复有二种 : 次言意乐 谓若菩萨于诸有情, 由忿怒故, 不唯发起 言便息, 不舍怨结 更复增长, 为忿所敞 次言加行 由忿敞故, 于他有情, 便以手足, 或以块石而捶打之, 或以武器而伤害之 或复施以杖击执缚而损恼之 何等有情为损害? 此在论中, 虽未明说, 应知当是与同类, 能解义者 是恶语言说境故 学集论 中说捶打犯戒, 是根三罪故 二者不受谏谢 此复有四 : 一行谏谢者 ; 一行谏谢者, 二行谏谢法 ; 三不受发起 ; 四不受自性 初行谏谢者 谓如 新疏 最胜子 疏 并云 : 作损恼者, 今来悔谢彼损恼罪 谓他有情, 行于菩萨作诸损恼, 令以至心, 欲来谏谢 二行谏谢法 谓能应时如法来前, 祈祷忍受 三不受发起 谓于前损恼, 内怀猛利忿恨意乐 四不受自性 谓不忍不受, 不听所言, 不舍怨结 丑 4 第四他胜处法 65

66 论云若诸菩萨, 谤菩萨藏, 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 于像似法, 或自信解, 或随他转 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释云四者若诸菩萨, 谤菩萨藏, 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 于像似法, 或自信解, 或随他转 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此中有二 : 一者背舍大乘 ; 二者说像似法 背舍大乘, 又复有二 : 一背舍处 即毁谤处, 谓是毁谤佛说一切菩萨甚深广大二种法藏 二者舍相 如下所说毁谤之相 二者说像似法 亦复有二 : 一所说法 诸疏于此, 皆未明说 唯萨穆扎 疏 谓, 或小乘法, 或外道法 然论中说是像似正法, 非是像大乘之法 故是一切非清净法 然论中说是像似正法, 非是像似大乘之法 故是一切非清净法 二所说相 以处爱乐, 为他宣说, 如我所见, 令他随转 子 2 总义如是名为菩萨四种他胜处法 ( 瑜珈师地论 菩萨地 戒品 ) 综集是义, 如 菩萨戒二十颂 云 : 谓若猛利烦恼生, 即能毁坏一切戒 当知其罪的四种, 佛密意说等他胜 为贫利养恭敬故, 便尔自赞而毁他 于彼有苦无怙者, 坚诸财法不施与 他来柬谢不忍受, 内怀忿恨复捶打 背舍大乘菩萨萨藏, 爱乐宣示相似法 菩提贤师 释 云 : 猛利烦烦, 谓上品缠 其罪, 谓具戒菩萨 66

67 罪 他胜, 谓是毁坏禁戒, 为他所胜 等他胜者, 谓仅毁戒因, 与诸毕邹犯他胜等, 非一切等 非若毕邹他胜处, 于现法中, 不任更受 此中所犯, 能更受故 海云 疏 云 : 如彼声闻贫淫欲法, 便毁自他, 即犯他胜 如是菩萨, 爱乐味著利养恭敬, 便毁自他, 亦犯他胜 若诸声闻, 贫他财宝, 而盗取之, 是名他胜 如是菩萨, 有诸财法, 而不惠施, 亦名他胜 声闻杀人, 即犯他胜, 如是菩萨, 起嫌恨心, 复以手足损恼有情, 他作损恼, 今来柬谢, 不听不受, 亦名他胜 声闻妄说上人之法, 即名他胜 菩萨有法而不宣说, 毁谤正法, 说彼非法, 亦名他胜 又有疏云 : 此中所说, 与别解脱他胜处罪, 种类因相, 皆相等故, 名等他胜 又他胜数, 有说唯四, 分八非理 本论仅说四种他胜罪法, 戒二十颂 亦云其罪有四种故 若如彼说, 有八他胜, 则应于一一他胜法中, 分说二法 如赞毁等 又藏土有师云 : 如赞毁等一一他胜, 分说为二, 即成八种 再加别解脱四种他胜, 合成十二 如是为贫利养恭敬, 自赞毁他, 尚属他胜, 何况邪淫! 此亦当是海云 疏 意 然在海云 菩萨地疏 中, 全无是说 萨穆札 戒品疏 虽云 : 若尚不贫利养恭敬, 应更不犯邪淫等四 然此中所说, 是谓不犯别解脱中他胜处罪 非谓彼他胜罪, 即是菩萨他胜处罪 上来诸义, 仅彼诸师自臆所造, 未一见之诸经论中 当知所言四他胜者, 是约意乐他胜罪说 谓于利养恭敬, 起贫求心, 于诸资财, 起悭吝心, 于诸有情, 起损恼心 于佛正法, 起邪疑 67

68 心 是名四种他胜处法 所言八者, 是约加行他胜罪说 谓如赞欺于已, 讥毁于他 ; 不惠施财, 不给与法 ; 捶打有情, 不受柬谢 ; 背舍正法, 说想似法 是名八种他胜处法 以是言之, 虽说四种胜处法, 无疑于八, 又如 牟尼获念庄严论 云 : 菩萨藏中, 说有四种根本重罪 又云 : 自赞毁他四根本罪, 一一罪中各分为二, 即成八种根本重罪 由论中有如赞毁等八罪分别 海云 疏 于第二他胜, 分说为二 : 谓贫来求者施与财, 来求法者不给与法, 并是他胜 如是一一, 分别而说 于三他胜处法 无畏生师, 亦云有八 大乘宝要义论疏 云 : 无著菩萨, 于此显然, 似说八种他胜处法 阿底峡师亦依往昔善知认义, 而说有八 是故于此说有八种他胜处法 又 学集论 菩萨戒二十颂 并似于第三他胜法, 说而为一 此系译文稍有别异, 若按其义, 实有二种 戒二十颂旧疏, 与 菩萨地 所说亦同 又智慧生 入菩萨行论疏 中, 引据 学集论 云 : 由忿捶打诸有情, 内怀猛利之意乐, 不忍受彼有情柬 问 : 若于此他胜更分别说, 亦应成他胜 然颂中所云 : 于来求法不施与, 于求财物不给施 于他骂等还报, 他来悔谢拒不受 憎背毁谤菩萨藏, 未精佛教勤处论, 勤修外道而爱乐 如是等事, 皆名违犯 今说他胜, 则是相违 答 : 无过 谓如不施法财二者, 由悭发起, 名他胜处 非悭发起, 名违犯故 又 新疏 云 : 如不施法, 由发起故, 罪有差别 于余一切, 亦由发起而罪有 68

69 别 此如他打报打, 谓于他打而还报者, 即名违犯 非报而打, 名他胜处, 不受悔谢, 非有嫌恨, 即名违犯, 若有嫌恨, 名他胜处 背舍大乘, 亦有违犯与他胜别 如萨穆札 疏 云 : 若而与前谤菩萨藏, 云何差别? 谓前是毁谤一切大乘菩萨甚深广大二种法藏 此则仅于素怛榄藏甚深一分, 不起信解, 而生诽谤 然论本中则未说定是毁灭素怛榄藏甚深一分故 精研外论, 是名违犯 此有二种 : 一者现有佛教, 于佛教中, 未精研究, 于异道论, 精勤修学, 即名有犯 二者若上聪敏, 经久不失, 便得听许于日日中, 常以二分修学佛法, 于异 道论, 及诸外论, 得以一分, 方便随学 然亦不得深心宝, 爱乐味著 若复 尔者, 亦名有犯 开示建立像似正法, 是名他胜 谓彼不惟自起爱乐, 复自修习 更如自修, 令他随习 海云 疏 云 开示建立非正法者, 犯他胜罪 言爱乐者, 犯他胜罪 言爱乐者, 自欲乐故 言宣说者, 自立一门, 令他趣入故 若尔, 自赞毁他, 云何说与违犯? 答 : 此亦与上来诸他胜法发起有异 至后当说 如是等罪, 不应以有无惭愧等, 分别是否他胜 违犯 若以有无惭愧等法而分别者, 是软中品缠, 非谓他胜故 壬二余论所说 ( 此复有二癸一破诸异说癸二正释 学集论 所摄诸他胜诸他胜处法 ) 二者余论所说 谓 学集论 所说一切根本重罪 癸一破诸异说 ( 此复有三子 1 叙计, 子 2 破斥子 3 正说 ) 子 1 叙计 ( 此中有四丑 1 菩提贤师说丑 2 无畏生师说丑 3 藏土中有师说丑 4 藏土中又有师说 ) 69

70 丑 1 菩提贤师说菩提贤师 新疏, 谓彼论引 虚空藏经 所说根本诸罪, 非约受戒后说 应立彼彼非根本罪 而破彼彼是根本罪 言立彼彼非根本罪者 谓此诸罪, 非是能坏所具净戒因缘故, 如经中云 : 灌顶刹帝利王有根本罪, 焚减一切宿种善因, 远离一切人天等乐, 趣向恶道, 随他胜处 此谓毁坏未受戒前所种善根, 及人天乐 言破彼彼是根本罪者, 若此诸罪, 是能毁坏所具净戒因缘, 则是他胜 若尔具足净戒菩萨, 于此一切他胜处罪, 随犯其一, 即舍失戒, 况犯一切 如是因缘, 菩萨地 中应说, 然未说故 又与刹帝利王根本罪, 为初行住大乘者说有八根本罪, 如是刹帝利王等根本罪有别, 则是彼彼持戒亦应有异 如是说者, 不应道理 此说意谓, 若彼经文如方取义, 刹帝利王五根本罪 应非是初行住大乘者根本罪 初行住大乘八根本罪, 亦应非是刹利王根本罪 然此非理 由戒律仪无差别故 丑 2 无畏生师说无畏生师谓 : 虚空藏经 与 菩萨地 所说根本罪虽有不同, 无相违过 谓补特伽罗有中软上品等分别, 如是所说根本罪亦有五八四等差别 若更如是广说罪别, 则如所云 : 随一补特伽罗, 亦得有余一切罪 谓如刹帝利王五罪, 是中品补特伽罗罪 初行住大乘者八罪, 是软品补特伽罗罪 菩萨地 中所说四罪, 是上品补特伽罗罪 更就一一补伽罗, 亦能安立余一切罪 如其所说, 则是三品补特伽罗, 名应有十七根本罪 然 菩萨地 中第一他胜处罪, 虚空藏经 已说 若尔则 虚空藏经 应有十四根本罪, 更加 菩萨地 中三罪, 合成二七根本罪 言 菩萨地 三罪 70

71 者, 谓第二三两罪, 及第四之爱乐宣说像似正法故 其摄集者 : 一是能摄, 谓自赞等分说为八 二是所摄, 谓所摄集背舍大乘 为贫求利养恭敬故自赞毁他, 及摄 虚空藏经 诸罪 更加 善巧方便经 即是摄于自赞毁他故 彼师又谓 : 菩萨地 中三罪, 合成十七根本罪 能摄余一切诸罪 除一切罪, 无不摄于此四中故 其摄集者 : 一是能摄, 谓自赞等到分说为八 二是所摄, 谓所摄集背舍大乘 为贫求利养恭敬故自赞毁他, 及摄 虚空藏经 诸罪 更加 善巧方便经 中 毕竟退失菩提心 罪, 即成十四根本罪 云何摄集? 谓令于他舍别解脱, 妄称声闻不舍贫等, 自说已得甚深法忍, 即是摄于自赞毁他故 复次, 劫夺三宝所有财物, 夺比丘所衣袈裟, 拘罚沙门彼转献, 取正定物施口诵者, 是为悭财不施所摄 谓性悭财, 起猛利贫 于他财物, 阻彼受用而劫夺之, 或复任情而转施之, 于所施物强力求取, 如是事类, 其性悭故 复次, 破和合僧作无间罪, 令彼弃舍于奢摩他, 是为悭法不施所摄 谓性悭法, 于一切法, 自不忍受, 复不忍受, 复破他受 起猛利悭, 自不正解, 亦复令他不获解故 复次, 肆行捶打毁戒比丘, 及除破僧余四无间, 毁坏国邑及诸聚落, 是为捶打有情所摄 复次, 令他弃舍声缘乘法, 为愚痴人说真理义, 令彼毕意失菩提心, 是为谤菩萨藏所摄 谓声缘菩三, 皆佛所说, 若令舍一, 便舍余二 自令愚人, 由是因缘, 谤真空理, 失菩提心, 舍大乘故 复次, 执持邪见, 自他安住十不善道, 令大乘人退失菩提, 转修小乘, 即 71

72 为说像似法所摄 谓余二乘, 望大乘法, 便等像似法故 丑 3 藏土有师说藏土有师云 : 由望所化机类有别, 经论所说意趣自殊, 所制轨法遂多差异 是故若依 学集论 入菩萨行论 轨法而受戒者, 当以 虚空藏经 所说为根本罪 若依 菩萨地 轨法而受戒者, 当以 菩萨地 所说为根本罪 丑 4 藏土又有师说藏土又有师云 : 此由中观观唯识宗致不同, 而有别故 子 2 破斥 ( 此复有丑 1 破菩提贤师说丑 2 破无畏生师说丑 3 破藏土中有师说, 丑 4 破藏土 中又有师说 ) 丑 1 破菩提贤师说然如上来燕提贤 新疏 所云, 不应道理 谓与寂天释经义量相违故 谓如寂天菩萨 学集论 中, 先设问言 : 刹帝利王与初行住大乘者, 即不得谓彼彼犯罪, 云何名犯具彼戒之罪? 后作答言 : 于一切罪, 随其所犯, 立罪犯名, 令生怖畏 如是一切皆名为罪, 各应远离 应如是说, 自不相违 谓此根本罪, 若未具戒而有犯者, 则是毁减一切善根, 不堪受戒 若已具戒而犯者, 其罪更大 如其所说, 能毁未受戒前所有善根, 非能毁戒 则是相违 又彼疏谓 : 如是等罪, 若是根本罪, 菩萨地 中应说 然未说故 若以 菩萨地 中未说余罪, 由是修学净戒菩萨, 执唯四种为根本罪, 而不知有余根本罪 不知余罪亦能毁戒, 由是不知防获界过 若谓彼彼非根本罪, 菩萨地 中应决定说非根本罪, 然未说故 若以非根本罪为根本罪, 以非毁戒谓为毁戒, 亦是不知防获界, 亦名有过 复次 虚空藏经 所说诸罪, 菩萨地 中亦未宣说 菩萨地 学集论 中, 并谓详阅诸经藏 72

73 丑 2 破无畏生师说 (131) 又如无畏生师所云, 以 学集论 所说为根本罪, 共意至当 然以 菩萨地 中所说四罪, 能摄其余一切诸罪 如是摄集, 如是摄集, 多非允善 谓以一一别相摄于总相, 非所宜故 丑 3 破藏土有师说又如上来藏土师云, 则 学集论 于释难中, 已破其说 谓具戒菩萨, 不应各别为立罪名 丑 4 破藏土又有师说又如上来藏土有师于 大乘宝要义论疏 云 王之五罪, 非根本罪, 初行住大乘者八罪, 是根本罪 又云 : 龙树无著二宗不同 当知此 学集论, 即是融会彼彼而说诸罪 如其所说, 均是相违, 义亦不成 如 虚空藏经 所说诸根本罪, 寂天菩疏释经义, 亦释彼为根本重罪 更摄是经, 及 菩萨地 二义而说 糅合二宗, 义最允当 如 学集论 旧译云 : 令易持故, 就彼彼罪, 摄集为一, 制为伽陀 又如此论新译云 : 依一宗义, 摄为伽陀 若如旧译, 似以二宗, 摄为一义 若如后译, 依一宗义 立圣无著一宗义故 又 入菩萨行论大疏, 亦说此为根本重罪 善天 疏 亦云 : 应先读诵 虚空藏经, 乃堪思择根本诸罪 谓诸罪中, 能毁戒者, 为根本罪 虚空藏经 已概宣说, 故应阅知 解脱月 疏 亦云 : 于能毁戒诸戒根本罪, 一一见诸 虚空藏经 篇照生 疏, 说亦同前 谓立彼彼是根本罪 134 癸二正释学集论所摄诸他胜处法 ( 此中有二子 1 偈颂子 2 分释 ) 子 1 偈颂 学集论 中摄诸根本罪为伽陀云: 劫夺三宝之财物, 是为第一他胜罪 73

74 背舍毁谤于正法, 佛说是第二他胜 乃至毁戒诸芯皱, 夺其袈裟或捶打, 或复缚置牢狱, 逼令还俗舍出家 造作五种无间罪 执持邪见毁因果 毁坏国邑聚落等 佛说皆名根本罪 为诸浅智诸有情, 宜说甚深真空理 令入佛乘诸有情, 退失无上菩提道 令彼弃舍别解脱, 而但修学于大乘 妄谓声闻缘觉乘, 不能断舍贫惑等, 令彼持受舍二乘 赞说自有胜功德, 为贫利养及恭敬, 设虚巧言毁他 自谓已得甚深忍, 耀颠倒为他说 滥权拘罚诸沙门, 于所他施三宝财, 强力求取转献彼 令彼弃舍奢摩他, 取彼正定者财物, 转施唯事口诵者 如是皆名根本罪, 梦中悔除舍诸罪 ( 注 1) 毕竟退失菩提心 悭贫不起哀悯故, 于来求者不施与 内怀猛利意乐故, 不忍受彼的情柬, 忿而捶打诸有情 由诸染随顺他, 爱乐宣说相似法 ( 注 1) 虚空藏菩萨经 云: 初行菩萨於此八事若犯一罪, 是初行菩萨烧减善要趣向恶道, 永堕弃损离人天乐, 毁菩提心 虚空藏菩萨为是人故, 於诸方土处现身, 或现沙门形相威仪, 乃至畜生形相威仪 广说如 首楞严经, 74

75 处处为诸众生解说如来甚深修多罗, 三昧陀罗尼, 诸忍诸地 令彼犯罪无方便慧, 初行菩萨心生惭愧, 深怀怖畏发露忏悔 若诸众生闻虚空藏菩萨名号, 欲得见忏悔重罪永得除减恶道畏者, 应当礼敬称虚空藏菩萨名号, 彼族姓子, 随其福力,( 见虚空藏菩萨 ) 或现自身, 或现梵释身, 乃至现男女身身, 在其人前 令初行菩萨随所犯罪而行忏悔 亦为演说无上大乘甚深方便三昧陀罗尼, 令其坚住诸忍诸地, 永得远离恶道怖畏,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转 有精进勇猛之力, 尤如电光, 修行六波罗蜜, 速成阿耨三藐三菩提 若彼族姓子( 虚空藏菩萨 ) 不为现身令得见者 彼若有罪, 初行菩萨于夜后分, 向于东方烧香礼拜, 求请阿楼那天 作如是言 : 南无那楼那天,( 汝 ) 成就大悲有大威势 ( 汝 ) 若出现时, 光明照曜遍阎浮提, 并照我身 原以我言白虚空藏空藏菩萨, 使我梦中而得见之, 示我方便, 令我忏悔根本重罪, 得摩诃衍智慧圣眼 尔时应当眠当眠寝本处, 至阿楼那出时, 虚空藏菩萨为初菩萨梦中现身, 为说在智方便令其悔罪 亦不忘失菩提心, 逮得三昧坚住大乘, 速满足六波罗蜜, 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子 2 分释丑 1 第一他胜处法佛告弥勒菩萨言 : 灌顶刹帝利王, 有五根本罪 若犯此者, 焚减一切宿种善根, 趣向恶道堕他胜处, 远离一切天人等乐 何等为五? 善男子, 谓灌顶刹帝利王, 故取佛塔物四方僧物 ( 注 ), 自作教他 是名第一根本罪 ( 虚空藏菩萨经 ( 注 ): 有译本作 : 劫夺塔物, 或夺僧物 招提僧物 ) 云何第一他胜处法? 谓于三宝财物, 不与而取 此中有六 : 一财物主 经中但云堵波物 僧物 四方僧物 堵波者, 谓佛与法 75

76 合诸僧伽, 称为三宝 所言佛者, 谓是佛身, 或诸佛像 所言法者, 谓教正法, 或证正法 所言僧者, 当有简别 若是凡夫, 须四苾芻, 方得称僧 圣者一人, 亦得称僧 四方僧物, 随一皆犯 非必劫夺一一三宝所有财物故 二所取物 经未明说 当知所有田地 屋宇 饭食 车乘即皆属之 物量多少, 亦未明说, 义亦难定 当如何量成不与取业道貌岸然, 即以彼量为下边际, 堕资具数 若由他人所献僧物, 或彼已受, 若劫取者, 犯罪皆同 谓由即已廻施三宝, 即是三宝为物故 三能盗者 盗僧物时, 要是自未与僧同分 四劫盗意乐 此复有二 : 一者寻思 谓发起心若有分别, 须不错乱 若无分别, 尤预以上, 须无错乱 若误盗者, 不名盗取三宝财物 此为不与而取总相 二者意乐发起 谓三宝物, 非自所有, 而欲令彼远离本处 如是劫盗意乐, 或为自事, 或为烦恼而发起, 非必由贫而便发起劫盗意乐 若为利他, 具哀悯心, 而行劫夺 有罪无罪, 如后当说, 例如某种戒根本罪, 在除戒中, 可开方便, 而不得在本罪中开方便故 五者劫盗加行 谓是自盗, 或教他盗 如是自作, 或教他作, 二罪相同 若他不觉, 而盗取者, 或以势力而强劫者, 皆名为犯 故旧译论云 : 挘夺三宝之财物 六不与取相 谓欲获得 此他胜中, 有三他胜 谓盗佛 法 僧, 所有物 丑 2 第二他胜处法若谤声闻乘法 缘觉乘法, 谤大乘法, 隐蔽留难 是名第二根本罪 ( 虚空藏菩萨经 ) 76

77 云何第二他胜处法? 谓于正法, 毁谤背舍 此中有二 ; 一者所谤舍法 经云 : 谤声闻法, 或缘觉法, 或大乘法, 复制他人不令修学 是名第二根本重罪 所言或者, 谓于正法, 毁谤背舍 此中有二 : 一者所谤舍法 谤声闻法, 或缘觉法, 或大乘法, 复制他人不令修学 是名是第二根本重罪 所言或者, 谓随一种三乘经典 随一种经, 皆是正法 又谤大乘法, 若只谤舍大乘甚深广大随一之法, 即名违犯 而此中兴 菩萨地 所说, 谓谤大乘法是他胜处 故此之大乘, 要并示素怛缆藏甚深广大二种之法 如是于小乘法藏 声闻乘法所说四谛, 缘觉乘十二缘起, 若谤其一分小乘义, 亦名违犯, 当知兴谤大乘法等 或作是问 : 谤舍大乘随一种法名违犯罪, 谤舍声闻缘觉乘法说名他胜, 似不应理 谓谤前罪前罪比后重故 答曰 : 无过 上下诸戒, 不必依其所其所犯大小, 制罪轻重 此如别解脱中, 杀平常人者, 制为他胜 出佛身血, 说为罪 若大乘人, 于在家者所有财物, 不与而取不名他胜 若于贫苦而来求者, 现有财物, 悭不施与, 即名他胜 二者背舍之相 学集论 大乘宝要义论 均经云 : 谤声闻法, 或缘觉法, 或大乘法, 又制他人, 不令修学 然考本经原文则云 : 谤舍声闻 缘觉 菩萨乘法, 隐蔽留难, 而不修学 菩萨地 中, 亦唯自谤大乘, 未说令他随转 由此二说皆相等故 此他胜支, 非必定须令谤舍 自谤舍者, 谓于正法, 谤谓非是如来所说 问 : 若尔违犯罪中, 谤舍声闻乘法, 说名违犯, 即与此说相违 答 : 彼是轻蔑, 非谓谤舍 如后当说 此他胜中, 有三他胜, 谓谤声闻 缘觉 缘觉, 菩萨乘法 丑 3 第三他胜处法 77

78 若依我法而出家者, 剃除须发, 被袈裟服, 于学无学, 持戒毁戒 脱其袈裟逼令还俗, 或加捶打狱囚闭, 或断命根 是名第三根本罪 ( 虚空藏菩萨经 ) 云何第三他胜处法? 谓是伤害出家比丘 此复有二 : 一者所伤害人 谓如经云 : 依于佛法而出家者, 剃除须发, 身被法服, 有戒无戒, 持戒毁戒 即如前颂所云 : 乃至毁戒诸比丘 句, 除可例如 二者云何伤害? 一者意乐, 谓由烦恼起损害心 二者加行 谓脱其袈裟 或令还俗逼舍出家 至如捶打, 或系之狱, 或断彼命, 犯他胜罪, 当知是为捶打伤害损恼有情他胜所摄 又台劫夺出家具戒所有袈裟, 非是满足四比丘数, 当知即此他胜所摄 至若满足四比丘数, 则是第一根本罪摄 此他胜中, 有二他胜 谓脱其袈裟 逼令还俗 丑 4 第四他胜处法杀害父母 杀阿罗汉 破和合僧 以恶心故出佛身血, 随作一事五无间业 是名第四根本罪 ( 虚空藏菩萨经 ) 云何第四他胜处法? 谓作五种无间罪业 杀母 弑父 害阿罗汉 破和合僧 以恶心故出佛身血, 名五无间根本重罪 又除破僧, 余四无间, 是 菩萨地 第五他胜所摄 (142) 丑 5 第五他胜处法若谤无因果不畏他世, 自行十不善业道, 或转教多人, 身自坚住, 教他坚住十不善业道 是名第五根本罪 ( 虚空藏菩萨经 ) 云何第五他胜处法? 谓起邪见, 坚固执持 妄说无有前世后世黑白业果, 作是邪见, 断减善根 此他胜支, 非必教他行十不善 自行十恶, 即名他胜 78

79 丑 6 第六他胜处法乃至总略, 若乐破坏国邑聚落舍宅人民 是名根本等罪 ( 虚空藏菩萨经 ) 云何第六他胜处法? 谓于住处, 加以毁坏 此复有二 : 一者所毁 谓如国邑城市等处 二者有毁 此复有二 : 一者意乐, 谓由烦恼起毁恼心 二者加行 谓以所有毁坏方便, 加以毁坏 大乘宝要义论 依经说云: 上来从一至五, 是刹帝利王五罪 第六罪是大臣第二罪 合上五无间罪中前四罪, 即是大臣五罪 此中仅说毁坏住处他胜处罪 至若毁坏诸国邑中有情根本罪, 则为捶打有情他胜罪摄 毁坏彼中所有财物根本罪, 则为第一他胜罪 或第十三他胜罪摄 此他胜中, 有四他胜 谓是毁坏国 邑 城 市 丑 7 第七他胜处法以要言之,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初行住大乘者, 有八根本罪 此初行住大乘者, 于根本罪而有错谬, 焚减一切宿种善根, 趣向恶道随他胜处, 远离天人大乘等乐, 久处轮回, 离善知识 何等为八? 此诸众生因昔恶行, 而生险难五浊恶世 以少善根近善知识, 得闻甚深经典 其人浅智, 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而初行菩萨闻说甚深法空经典, 如其所闻受持读诵, 为前浅智实开示巧妙文义广大境界 彼愚夫异生闻如是说, 尽生怖畏 心怖畏故, 即便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声闻乘心 是名初行菩萨第一根本罪 善男子, 以犯罪故, 焚减一切宿种善根, 趣向恶道堕他胜处, 远离天人大乘等乐, 毁菩提心 是故菩萨於他有情补特伽罗深心志愿, 应先知已如心所行, 随其渐次而为说法 譬如渐入大海 ( 虚空藏菩萨经 ) 79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入菩萨行论 第 17 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 论 是宣讲凡夫如何经由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从而获得殊胜觉悟再 去利益众生的殊胜方法 第一品我们学习了菩提心的利益, 知道菩 提心具有超胜世间的巨大功德, 已经在我们的相续中引发了生起菩提 心的强烈愿望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起诵仪 香赞 ( 一遍 )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十四讲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 境者, 谓凡诸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 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若能如是, 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 不以虚妄而行欺惑 第二白法, 境者, 谓一切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 谓心正直住 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第三白法, 境者, 谓一切菩萨 事者, 谓起大师想, 于四方所, 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 然无增相 尽相极多,

More information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第一节 菩提心的殊胜 如是流转之过患, 从种种门中长时修习, 则见于此三有如陷火坑 为欲解脱惑苦, 证得涅槃, 意怀热恼, 由是修学三学, 从生死中而得解脱焉 然此虽非同善趣, 不复退堕, 而于断过证德尚属少分 既于自利未圆, 则利他亦不过零碎而已, 终须佛为劝请而入大乘也 故诸具慧者从最初时便入大乘, 甚为应理 摄度论 云: 于利世间无能力, 二乘心量必断之,

More information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目 录 弥 勒 菩 萨 / 造 麦 彭 仁 波 切 / 著 索 达 吉 堪 布 / 翻 译 科 判...1 颂...7 胜 甘 露 喜 宴... 28 ( 1~10, 初 稿 版 )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4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 念恩 报恩 既然发起 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愿, 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 一个来修, 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最后的菩提心 第一个, 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 没有对象的差别, 之后呢, 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 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也愿意担起这个重担, 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

More information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本文转自 : 显密文库, 详细出处请参考 :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8864 少善根因缘得生妙喜世界 德诚居士整理诸佛剎土是具足无量福德及愿力所成就的, 不但清净庄严, 也没有任何烦恼病痛, 但因众生福德智慧薄浅而无法得见, 不过诸佛菩萨悲悯众生轮回六道 流浪生死却无所依怙, 因此经上佛陀介绍十方均有佛国净土, 待众生修持善根发愿回向往生,

More information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十三讲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 : 一 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 二 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今初 已受者, 守护不令失坏, 第二部分是修学于他世也不离发菩提心之因 内容分二 : 一 断除能失坏的四种黑法 ; 二 受持不失坏的四种白法 首先介绍断除能失坏的四种黑法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 于余生中忘失发心, 或不现行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 或能现行,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菩提大道 第一卷 1 3 1 菩提大道 第一卷 菩提大道 第一卷 一 归敬颂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 : 堪忍刹中自在主, 补处慈尊法中王, 善逝智父妙吉祥, 龙树无著佛所记 深观广行两大宗, 传承诸师我皈命, 为欲易入深广道, 再以略法于此说 菩提大道 第一卷 4 14 2 5 二 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 龙树 无著二大流派之准绳, 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 三类士夫所应修持,

More information

第四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行邪道者, 悉令安住菩提道中 ; 若行声闻 独觉乘者, 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有无量无边有情, 于我法中修行梵行, 一切皆令得不缺戒, 具三聚戒 设有毁犯, 闻我名已, 还得清净, 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

第四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行邪道者, 悉令安住菩提道中 ; 若行声闻 独觉乘者, 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有无量无边有情, 于我法中修行梵行, 一切皆令得不缺戒, 具三聚戒 设有毁犯, 闻我名已, 还得清净, 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 : 一时, 薄伽梵游化诸国, 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与大苾刍众八 千人俱,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 及国王 大臣 婆罗门 居士, 天 龙 药叉 人非人等, 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 曼殊室利法王子, 承佛威神从座而起, 偏袒一肩, 右膝著地, 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 : 世尊, 唯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 及本大愿殊胜功德, 令诸闻者业障销除,

More information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More information

道次第文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道次第文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1 菩提道次第广论初皈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 目录 ( 兼科判表 ) 次开为四门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易于获得圣者密意殊胜圆满种中受生事理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得已于教所作事业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于印度所作事理藏中所作事理听闻轨理讲说轨理于完结时共作轨理于法法师发起承事正听轨理思惟闻法所有胜利断器三过依六种想思惟说法所有胜利发起承事大师及法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以何意乐及加行而说

More information

优婆塞戒经 目录 目录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1 集会品第一... 1 发菩提心品第二... 3 悲品第三... 4 解脱品第四... 6 三种菩提品第五... 8 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9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 13 发愿品第七... 13 名义菩萨品第八... 14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15 自利利他品第十... 17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20 二庄严品第十二... 22 优婆塞戒经卷第三...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2D2DC1BFB04F5F312D32325FA4DFBDE E646F63>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2D2DC1BFB04F5F312D32325FA4DFBDE E646F63>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编辑 : 净愿兰若释心贤 别境五者 : 一 欲 二 胜解 三 念 四 三摩地 五 慧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 所缘境事多分不同, 缘别别境而得生故, 名为别境 蕅祖先解释为什么安立作 别境 呢? 因为所缘境多分不同, 缘别别境而得生故 前面的五遍行, 五个心所的活动, 是共同攀缘一个境界 ; 当然这个境界是由 作意 心所决定, 如果它引导心王到五欲的境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 ( 二 ) 深信业果 11 ( 十恶业 - 瞋恚心 4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昨天 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的内容 九十二页倒数第三行开始 不乐佛法障 习童蒙法障 乐着小乘障 不乐大乘障 不乐佛法障, 就是不好乐佛法, 这一世不好乐修学佛法, 这也是过去瞋心的障碍 习童蒙法障, 童蒙就是小的意思, 喜欢修行小法, 或者是外道法 有些人一听到外道法,

More information

上士道(七)

上士道(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九讲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一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 二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 三 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 今初 修菩提心的次第当中, 第二种传承是依寂天菩萨的教典而修 内容分三 : 第一 思惟能修自他交换的殊胜利益 及不能修自他交换的过患, 第二 如果藉由修习, 自他交换的心一定能生起, 第三 修习自他交换法的次第 首先介绍思惟能修自他交换 即不能修自他交换的利益和过失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道 前 基 础 道 次 引 导 1 下 士 道 念 死 无 常 45 三 恶 趣 苦 139 皈 依 三 宝 215 由 依 何 事 为 皈 依 因 216 由 依 彼 故 所 皈 之 境 219 由 何 道 理 而 正 皈 依 233 既 皈 依 已 所 学 次 第 ( 见 讲 记 四 ) 思 考 题 287 道 前 基 础 道 次 引 导 道前基础 道次引导 1 下面开始宣说 以暇满人身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4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4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下 士 道 皈 依 三 宝 由 依 何 事 为 皈 依 因 由 依 彼 故 所 归 之 境 由 何 道 理 而 正 皈 依 ( 以 上 见 讲 记 三 ) 既 皈 依 已 所 学 次 第 1 深 信 业 果 125 思 总 业 果 正 明 思 总 之 理 126 分 别 思 惟 显 十 业 道 而 为 上 首 179 抉 择 业 果 显 示 黑 业 果 187 正 显 示 黑 业 道 身 业 188

More information

无家贫穷多苦 我之名号一经其耳 众病悉得除身心安乐 家属资具悉皆丰足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有女人 为女百恶之所逼恼 极生厌离愿舍女身 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令诸有情 出魔罥网 解脱一切外道缠缚 若堕种种恶见稠林 皆

无家贫穷多苦 我之名号一经其耳 众病悉得除身心安乐 家属资具悉皆丰足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有女人 为女百恶之所逼恼 极生厌离愿舍女身 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令诸有情 出魔罥网 解脱一切外道缠缚 若堕种种恶见稠林 皆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 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 天龙药叉人非人等 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 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 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 世尊 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 令诸闻者业障销除 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 善哉善哉曼殊室利

More information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今后当死之一念, 虽尽人皆有 ( 知 ), 然以于日日中, 每念今日不死, 今日又不死, 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 若不作意于彼对治, 而为如是心所障蔽,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 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 专务于求此世乐 除此世苦之方便 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 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 然以趣重今世之故, 任作何善, 其力定然薄弱, 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

More information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菩提道次第 实修理路 2004 年 5 月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道次第 是一部实修性很强的论著, 不仅为我们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以简明的修学套路, 将理论一一落实于实修 本论在 略示修法 部分, 以依止法为例, 为我们示范了修习任何法门必须具备的四个步骤, 即加行 正行 结行与未修中间 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便是围绕着这一纲领展开 一 加行 修法的共同基础 加行, 也称为前行, 即正式修法前应作的准备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译 2018 年 1 月观音尊者于菩提伽耶特别讲授 目录 释迦佛赞... 3 般若经礼赞文... 4 现观庄严论礼赞文... 4 中论礼赞文... 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 短曼达... 5 中论最后偈颂... 5 供茶偈... 5 七支供养... 5 七支供养短偈... 5 皈依发心... 6 愿心仪轨... 6 受菩提心文... 6 愿心仪轨回向偈...

More information

论曰 谓欲成就士夫义者 于刹那顷具足难得 若不思惟是安隐处 此正等行当云何有 如华严经云 善财于胜热婆罗门 而作是念 得人身难 脱诸难难 得无难难 刹那具足清净难 值佛出世难 诸根具足难 听闻佛法难 得遇善人难 逢真实善知识难 受如理正教难 得正命难 论曰 此若干种正行知已 若有大士如是观察 我意于

论曰 谓欲成就士夫义者 于刹那顷具足难得 若不思惟是安隐处 此正等行当云何有 如华严经云 善财于胜热婆罗门 而作是念 得人身难 脱诸难难 得无难难 刹那具足清净难 值佛出世难 诸根具足难 听闻佛法难 得遇善人难 逢真实善知识难 受如理正教难 得正命难 论曰 此若干种正行知已 若有大士如是观察 我意于 大乘集菩萨学论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诏译 集布施学品第一之一 我闻地狱大险怖谓昔曾无寂静心闻已远离诸罪恶我于善利未尝获菩萨妙乐胜无尽希有难思法宝中三有所来成就主咸生渴仰起慈心如来正法及佛子我今集解大仙言我于往昔无少解亦无利乐及含生然我意乐清净法如我等比睹斯文 无穷猛苦镇烧然故乐多闻亲大法悔先所造尽无余斯少分中几减失唯佛具证平等理愿乐刹那听我说龙天八部诸眷属欢喜谛受安隐语善入佛戒所生身遍乐投诚恭敬礼无教无言非善巧唯自一心为法友为令长养诸善根于义未习应为说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起诵仪 香赞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虚空藏菩萨经 电子书,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大乘大集部, 第 0064 部,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虚空藏菩萨经 原藏雕板印刷影印本校正, 句读仅供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八年元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虚空藏菩萨经 电子书,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大乘大集部, 第 0064 部,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虚空藏菩萨经 原藏雕板印刷影印本校正, 句读仅供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八年元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虚空藏菩萨经 电子书,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大乘大集部, 第 0064 部,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虚空藏菩萨经 原藏雕板印刷影印本校正, 句读仅供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八年元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起诵仪 香赞 ( 一遍 )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More information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音频名称 : 般若心经 中的菩萨广大行与甚深见 20141113 般若心经 中的菩萨广大行与甚深见 夏坝仁波切讲于昆明宝华寺 阿弥陀佛! 今天, 受我们国家的恩德, 中国佛教协会的恩德, 以及云南省和我们宝华寺的恩德, 在此共飨法义, 实乃非常殊胜 所以, 我在此受中国佛教协会的委托, 在这里宣讲如来正法, 深感欢喜! 宣讲正法者, 依照那烂陀寺的宗规有三种 : 一者, 法师之语清净 ; 二者, 听众之意清净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四十二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8] ( 分别业的轻重 3)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继续说明 为什么业特别重大 的原因 第二个, 是 所依门 的缘故 依它所依的内容, 而有轻重的差别 第一个所依的是什么呢? 就是你是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还是你是没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所谓 善巧 的意思, 就是你虽然造恶业, 但是你可以不堕恶趣, 这个很好噢! 那不善巧的修行人呢, 虽然造很小的恶业,

More information

亦是毘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 威神之力, 及由汝智慧清净故, 诸菩萨善根增胜故, 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 ( 解 )-- 第二 入是 下, 科判表加分, 共有三项 : 一 总显能加, 二 辨加所为 ; 三 正显加相 今初开始有二 : 一 明白表示有佛出现, 二 明白出现赞扬其功德 咸称赞 下, 先标称

亦是毘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 威神之力, 及由汝智慧清净故, 诸菩萨善根增胜故, 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 ( 解 )-- 第二 入是 下, 科判表加分, 共有三项 : 一 总显能加, 二 辨加所为 ; 三 正显加相 今初开始有二 : 一 明白表示有佛出现, 二 明白出现赞扬其功德 咸称赞 下, 先标称 十回向品 第二十五之一至十一 一 来意 当会序分已表明, 第五会在表明上贤位的十回向, 主要回向前面的明解与修行, 以回向真如, 广大行自他二利的行为 二 释名回者, 转也 ; 向者, 趣也 从万行转来, 趣向三处, 故称回向 三处指众生 菩提及实际, 前二者是随相而故, 后一项实际则为离相 开此三处而有十种回向 : 一 回自向他, 初回向谓 : 若有善根, 不欲饶益一切众生, 不名回向 二 回少向多,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9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9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 1 持戒波罗蜜 109 安忍波罗蜜 173 忍之差别耐怨害忍 201 安受苦忍 ( 见讲记十 ) 思择法忍附录一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部分 288 二 :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 部分 291 思考题 299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 1 卯三 于此如何学习次第分二 : 一 初于总行学习道理二 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第三, 学此次第分二 : 一 初于总行学习道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全_道前基礎SC.doc

Microsoft Word - _全_道前基礎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一 ) 道前基础 序太虚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喀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 教授世苑汉藏院学僧, 将梓行而问世, 余为参订其译文, 阅至 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 决定应须趣入密咒, 以能速满二资粮故 设踰共道非所堪能, 或由种性功能虚劣, 不乐趣密咒者, 则唯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 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 甚为显然 例之贤首以别教一乘特尚华严, 天台以纯圆独妙特尚法华, 固将无别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4] ( 十恶业 - 邪见 2 十业道与轮回的关系 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说离邪见, 才有真实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 不是真实的智慧, 也许是世间的聪明才智, 也许是一些邪知邪见, 像其它的宗教, 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外道, 他们也有所谓的言论, 也有他们理论的基础, 或者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他们也觉得那个是智慧,

More information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doc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doc fó shuō ā mí tuó jīng 佛说阿弥陀经 yáo qín sān zhàng fǎ shī jiū mó luó shí yì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http://www.laohuangli.net 老黄历网佛教频道制作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佛说阿弥陀经 rú shì wǒ wén yī shí fó zài shè wèi guó qí shù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6-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净土文库6-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净土文库系列 6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智圆法师讲 目录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正宗分 ( 一 ) 礼敬支 ( 二 ) 供养支 ( 三 ) 悔罪支 ( 四 ) 随喜支 ( 五 ) 请转法轮支 ( 六 ) 请佛住世支 ( 七 ) 回向支 ( 八 ) 愿差别 ( 九 ) 愿边际 ( 十 ) 愿利益 ( 十一 ) 劝受持 ( 十二 ) 总回向流通分 思考题 普贤行愿品科判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愿王利益偈颂礼敬支正宗分序分供养支悔罪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请佛住世支回向支解释名义释经名修炼意乐清净不忘菩提心之道自在无碍行利益有情披精进甲会遇同分菩萨令善知识欢喜常见如来常兴供养摄持正法得无尽藏趣入力修习对治菩萨诸业随学诸菩萨的回向净土愿趣入十方一切刹中,

More information

大方等大集经

大方等大集经 香赞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 三称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一 大方等大集经 序品第一如是我闻 : 一时, 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往古诸佛本所住处大塔之中 诸大菩萨之所赞叹, 其地洁净微妙最胜诸佛法座 诸天 龙 鬼 乾闼婆等常行称咏,

More information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圣严法师 提要 戒律是为了净化人类的身心而设, 是为了净化人间的社会而设 是以人间的善良风俗人情及合理的国家规章法令, 为佛陀制戒的参考基础, 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见作引导, 便成了有小有大 能略能广 可浅可深, 可以适应任何时空环境的生活准则 当你认识了戒律的功能, 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 你便不会拘泥于枝末小节, 应著重于人类之身 心 语言三种行为的净化 : 清净 精进 俭朴

More information

第九课

第九课 入菩萨行论 第 09 讲记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 入菩萨行论,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了解菩提心有什么利益, 对于在我们相续中引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必要 选择趋入一个法或一项事业, 如果不知利益所在, 就不会有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修学菩萨道之前, 有必要了知菩提心的利益 菩提心不只是可以带来轮回中的某些安乐, 最大的利益乃是能够转变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之因, 即自私自利的作意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 91 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论师所造的 入菩萨行 论 这部论典是阐释如何引发和生起菩提心的专著, 是极为殊胜 的窍诀 大乘佛法的殊胜精华是菩提心, 它不仅是大乘的入门和核心, 也是究竟证悟的境界 菩提心, 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入 菩萨行论 中第一到八品, 包括第十品, 都可归摄在世俗菩提心中, 胜义菩提心主要通过第九品进行阐释 世俗 胜义菩提心的体相, 以及怎样才能生起世俗

More information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第 1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 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开始学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所造的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这是一个祈祷文, 也是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 前面学习 窍诀金钥 的时候, 讲到了大乘的皈依 菩提心特别殊胜 今天我们要 学习佛法当中, 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修法,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 与唯识思想 济群法师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经十一论, 解深密经 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 许多核心理论都渊源于此, 所以说, 解深密经 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 解深密经 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两种: 一 广本, 有十万颂 ; 二 略本, 有一千五百颂 ( 见圆测 解深密经疏 卷二 ) 汉地但传略本, 先后有四译 : 一 刘宋元嘉年中, 求那跋陀罗 ( 功德贤 ) 在润州江宁

More information

甘露文库 走向解脱•别解脱戒品.在家篇

甘露文库 走向解脱•别解脱戒品.在家篇 走 向 解 脱 在 家 篇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目 录 前言 1 持戒胜利与破戒过患 一 总说 1 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 出离心 9 2 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17 3 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22 4 持戒清净的标准 23 5 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24 6 戒律与修行 25 二 守持净戒的胜利 1 总说持戒的胜利 30 2 分说持戒的胜利 38 3 出家的功德 55 4 出家与在家 58 三 破戒过患 1

More information

大慈大悲愊众生 大喜大舊济含识

大慈大悲愊众生   大喜大舊济含识 礼佛大忏悔文 宋. 不动法师编订 大慈大悲愍众生 ⑴ 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 ( 一拜 )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 ( 一拜 )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 一拜 ) 我今发心. 不为自求人天福报. 声闻缘觉. 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唯依最上乘. 发菩提心. 愿与法界众生. 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一拜 )⑵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 一拜 )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More information

见 亦不见他 一切诸色悉灭无余不与眼对 不得自身色相形貌 及于所触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随所视方皆悉如是 亦复不见日月星宿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悉皆无有与眼对者 耳不闻声鼻不嗅香 舌不知味身不觉触 诸心数法亦无所缘 于我我所无复起相 亦无六入分别之想 不得诸大诸来大众 唯见佛光及以珠光 其珠纯以无量释迦毗楞

见 亦不见他 一切诸色悉灭无余不与眼对 不得自身色相形貌 及于所触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随所视方皆悉如是 亦复不见日月星宿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悉皆无有与眼对者 耳不闻声鼻不嗅香 舌不知味身不觉触 诸心数法亦无所缘 于我我所无复起相 亦无六入分别之想 不得诸大诸来大众 唯见佛光及以珠光 其珠纯以无量释迦毗楞 虚空藏菩萨经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佉罗底翅山 依牟尼仙所住之处 与无量大比丘众 复与无量无边阿僧祇恒河沙数菩萨摩诃萨俱 皆从他方异佛刹来 尔时世尊 欲为大众说四辩才三明梵行住破恶业障陀罗尼经 尔时西方过八十恒河沙世界 有一佛刹 名一切香集依其中众生成就五浊 彼国有佛 名胜华敷藏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彼佛今正为诸大众转妙法轮 彼有菩萨摩诃萨 名虚空藏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前之五地有相观多, 无相观少 于第六地有相观少, 无相观多 第七地中纯无相观 虽恒相续, 而有加行 由无相中有加行, 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 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 若得入第八地时, 便能永断 彼永断故, 得二种自在, 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 一 于无相作功用愚 ; 二 于相自在愚, 令于相

前之五地有相观多, 无相观少 于第六地有相观少, 无相观多 第七地中纯无相观 虽恒相续, 而有加行 由无相中有加行, 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 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 若得入第八地时, 便能永断 彼永断故, 得二种自在, 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 一 于无相作功用愚 ; 二 于相自在愚, 令于相 新加坡华严禅寺 --- 网络白话华严经浅释 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五 ( 第三十八卷 ) 第八地不动地释法欣整理一 来意第八, 不动地, 其来意在弥勒菩萨讲述的 瑜伽师地论 记载 : 虽于无相作意无缺无间, 多修习住, 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 又未能得于相自在, 修习得满 故次来也 意思为前面的第七地, 虽然在无相作意时, 做到无欠缺也无间断, 但多在停留在修行修练, 而未能在无相住中舍离作用, 同时也无法在相上自在,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四十三课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四十三课 入菩萨行论 浅释 第四十三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圣境五台山大净土中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降临证悟意传求加持 佛法教主本师释迦王八大近侍智成王臣友诸多印藏大德游舞身普现希阿荣博诚祈祷 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 入菩萨行论 浅释 第五品 正知正念品 之前讲过, 整部

More information

走 向 解 脱

走 向 解 脱 前 言 走向解脱 别解脱戒品 益西彭措堪布著 ( 在家篇 ) - 285 - 前 前 言 言 根据佛陀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言教, 初学者应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 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础之后, 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如实生起 佛陀在小乘 大乘显宗以及无上密宗三乘法轮中所传的戒律不同, 分别为外小乘别解脱戒 内大乘菩萨戒以及密金刚乘三昧耶戒 小乘别解脱戒主要针对众生身口的行为和语言, 故称之为外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1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1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1 引言 7 名义 8 道前基础 皈敬颂 31 造者殊胜 48 教授殊胜 80 听闻轨理 122 说法轨理 159 完结轨理 173 亲近善士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宣说依止之根据 179 正式宣说依止轨理 182 摄义 ( 见讲记二 )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思考题 283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1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前 言 般若波罗蜜多, 是一切佛法宝藏中最无上 最甚深的精髓, 它是佛陀真正的法身舍利, 三世如来无不依之而成就正等菩提 如经云 : 过去未来十方佛, 道皆般若非余者 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学密宗 藏传还是汉传, 只要是大乘佛教, 必会对般若的殊胜性略知一二 佛陀曾教诫阿难道 : 即使你把我所讲的法都忘失了, 般若的只言片语也绝不能忘, 当以对如来知恩报恩之心, 受持此般若 切莫失毁 这一点理应铭记于心!

More information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目录 ( 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 : 一 正明修法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 : 一 正修时应如何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 : 一 加行二 正行三 完结今初 轨 指训练心的轨道, 沿着这条轨道前进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理 是指心的缘起理则, 也就是修行的规则或者说正确的做法 明白了修习的轨理就能明白怎么修心 所谓 略说 就是先摄略的宣说总的原则, 然后按照总的原则逐步细致地讲解,

More information

亲友书略释

亲友书略释 亲友书略释 龙树菩萨 造颂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索达吉堪布 释讲 顶礼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传承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释题名 亲友书 是龙树菩萨为他的亲友 乐 行国王传讲的教言 龙树菩萨与乐行国王的故事 详见 普贤上师言教 因 果不虚 因为当时他们没有碰面 所以此论是用书信来 传授 以此而名为

More information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四正勤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 也叫四正精进 这里将引 相应部 和 舍利弗阿毗昙论 来详加分析 目标 在 相应部 的正勤相应里如是记载佛陀的话 : 如是比丘, 对四正勤予修习, 对四正勤予多修习者, 则趣向涅盘, 倾向涅盘, 临入涅盘 [1] 这里佛陀指明四正勤的修习会导致涅盘 佛陀在另一场合的开示也曾指出 : 比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 皆入于象之足迹, 故象足迹为最上最大 如是诸善法, 皆以不放逸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普贤行愿品 观修原理 2004 年讲于苏州定慧讲堂 济群法师 导论 在盛行大乘的汉传佛教地区, 普贤行愿品 的流传极为广泛 许多佛弟子都将本品作为日常念诵功课, 而寺院晚课的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中, 也有一半内容出自本品, 以此忏悔业障, 扫除修行道路中的违缘 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 源于 行愿品 的七支供亦倍受重视, 被视为一切法门的前行 所谓前行, 即修法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集资和净障两方面 集资,

More information

序 言 1 序 言 入菩萨行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在藏传佛教各派中 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 都会 传讲听习此论 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 认为如果要 做真实的修行人 必须精通 入菩萨行 此论之所以 如是受到推崇 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 精辟而又系统地 阐述了发菩提心 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

序 言 1 序 言 入菩萨行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在藏传佛教各派中 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 都会 传讲听习此论 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 认为如果要 做真实的修行人 必须精通 入菩萨行 此论之所以 如是受到推崇 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 精辟而又系统地 阐述了发菩提心 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 ( 上 ) 索 达 吉 堪 布 讲 释 序 言 1 序 言 入菩萨行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在藏传佛教各派中 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 都会 传讲听习此论 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 认为如果要 做真实的修行人 必须精通 入菩萨行 此论之所以 如是受到推崇 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 精辟而又系统地 阐述了发菩提心 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学的体 系 而且其偈句简明流畅 平淡言词中蕴含着深刻义理 切实地针对了修学者自凡夫进化为菩萨过程中必须疏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大恩根本上师桑昂丹增仁波切八关斋戒开示 ( 二 ) ( 上 ) 藏历木羊年神变月十四公历 2015 年 3 月 4 日 首先对在座的出家男众女众和所有的在家众再次说一声感恩, 感恩的理由是什么呢? 因为在座的大众已经在修持清净之佛法, 因此, 说一声感恩! 除此之外也不会随意给你们说感恩 因为法务很繁忙, 有很多事情都需要做, 时间也不是很多 俄色多杰前天就要求我来, 昨天也要求, 而今天在女众区传完法以后,

More information

《安樂道論》釋 法音法師 講授

《安樂道論》釋 法音法師  講授 安乐道论 释 02 法音法师讲授 前讲提要前讲已略述了 安乐道论 不但教授殊胜, 其传承法源也极为殊胜 事实上, 佛由语事业宣说了不同道次第而满足不同众生的希求与愿望 这样的教法从释迦牟尼佛到上师为止, 都如理如量的趣入闻思修证的法行之中, 从未间断过 ; 同时在西藏的四大教派也都极为重视此一教法, 影响所及, 这已成为各派法脉的主流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说, 这个教法是 : 1. 初由佛说 2. 中由印度诸大菩萨以无垢正理而安立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目录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1 一 七支行海 1 二 愿海差别 13 三 愿海边际 84 四 愿海利益 85 五 劝导受持 98 六 总结回向 100 思考题 105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1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尔时, 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尔时, 普贤菩萨想再次宣说普贤行愿的意义,

More information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Suvar5a-prabh2sottama-s9trendra-r2ja 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如是我闻 : 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 于最清净甚深法界, 诸佛之境, 如来所居, 与大苾刍众九万八千人, 皆是大阿罗汉 能善调伏, 如大象王, 诸漏已除, 无复烦恼, 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 所作已毕, 舍诸重担, 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 得大自在, 住清净戒,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我们继续学习 未护正知之过患, 分别宣讲没有护持正知 没有 护持正念的过患 此科判的重点是没有护持正知而引发的过患 第二 ( 未护正知之过患 ) 分二 : 一 失毁智慧 ; 二 失毁戒 律 第一 失毁智慧 : 心无正知者,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不复住正念 无正知 实际上是烦恼的状态, 如果心没有正知或者失坏了正知, 就会具足烦恼 具足烦恼会引发什么过患? 颂词中说 :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F0CBB5CEDEC1BFCAD9BEADB9E3CACD2DCFC2B2E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F0CBB5CEDEC1BFCAD9BEADB9E3CACD2DCFC2B2E12E646F63> 佛 说 无 量 寿 经 广 释 索 达 吉 堪 布 第 十 六 课 1 第 十 七 课 19 第 十 八 课 35 第 十 九 课 53 第 二 十 课 74 第 二 十 一 课 94 第 二 十 二 课 114 第 二 十 三 课 130 第 二 十 四 课 146 第 二 十 五 课 165 第 二 十 六 课 184 第 二 十 七 课 201 第 二 十 八 课 219 醒 世 歌 释 239

More information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把戒律看淡了, 在不知不觉中断绝了功德的来源, 也远离了护法神的庇护, 最终沦为魔子魔孙一族, 岂不令人惋惜?

More information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增益福德的方法 礼敬世尊, 阿罗汉,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福德的意义 (Puñña) 佛陀说 : 福德是福德业, 是幸福 如意 喜乐 可亲 愉悦的别语 ( 如是语 22) 福德业是善业, 善的行为 在佛经里常提到的是十善业 : 不杀, 不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不贪, 不嗔, 不痴 善业引生世间的利益, 譬如好的重生 财富 美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2.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2.doc 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 前五识颂 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三月八日 喇嘛! 法师! 各位师兄! 晚上好! 我们今天介绍第一首偈颂的后面两句, 就是 :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那这两句就是说明前五识它所相应的心所 前五识和哪一些心所相应呢? 在五十一个心所里面, 前五识相应的有三十四个 第一个相应的是 五徧行 五徧行就是作意 触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过程当中, 虽然想要获得快乐, 不想受苦, 但是我们的所思和所行, 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 对于 业因果, 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 学习这个颂词, 也是为了部分打破 这方面的愚痴 利他能成乐, 这也是一种规律, 如果我们利益他人, 当时我 们的发心是利他的, 这样一种起因

过程当中, 虽然想要获得快乐, 不想受苦, 但是我们的所思和所行, 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 对于 业因果, 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 学习这个颂词, 也是为了部分打破 这方面的愚痴 利他能成乐, 这也是一种规律, 如果我们利益他人, 当时我 们的发心是利他的, 这样一种起因 入菩萨行论 第 140 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入行论 这个科判当中, 讲到了不自他相换的一些过患, 前面说了未见 的过患, 也说了可见的过患 下面是讲摄义, 对前面的内容做一个 归摄 丑三 摄义 : 利他能成乐, 否则乐尽失, 害他令受苦, 愚者定遭殃 如果我们能够利益他人, 一定因此能够获得快乐, 否则如果不 利益他人, 我们的快乐, 就完全会失坏 害他令受苦, 如果我们以 害心去伤害别人, 令对方受苦,

More information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 修学要领 2004 年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 都是从发心开始的 学佛的要领, 也在于如何用心 所谓修行, 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 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 所有的修行方法, 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 如果不善于用心, 即使遍学三藏 广修道场 接引无量众生学佛, 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 甚至可以说, 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

Microsoft Word -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课诵本 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 三称 ) 净口业真言 唵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萨婆诃 安土地真言 南摩三滿多 莫多喃 嗡 度魯度魯 地尾梭哈 普供养真言 唵 誐誐曩 三婆缚 伐日啰斛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皈命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药师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自我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在此世间, 今生来世都承受痛苦, 沉溺在漫无边际的苦海之中, 而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五毒烦恼, 除此之外, 就再也不存在能危害我们今生和来世的敌人了 在显宗或密宗, 我们依靠具德上师的殊胜窍诀, 观察烦恼的本性时, 烦恼自然而然就会灭尽 这种令所有的烦恼自然得到解脱的修法, 就是最殊胜的方法 我们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相续, 而不要只注重表面的行为 如果心相续中的五毒烦恼丝毫未减弱,

More information

《入行论讲记》教材版_第三册

《入行论讲记》教材版_第三册 目录 序言 3 入菩萨行论科判 (7-8 品 ) 5 第七品 精进 入行论讲记 ( 总第五十七 ) 1 入行论讲记 ( 总第五十八 ) 11 入行论讲记 ( 总第五十九 ) 24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 ) 33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一 ) 43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二 ) 59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三 ) 69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四 ) 79 入行论讲记 ( 总第六十五 ) 92

More information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er shi pu xian pu sa mo he sa 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 yu zhong xuan ci yi pu guan shi fang 而说偈言 er shuo ji yan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suo yo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er shi pu xian pu sa mo he sa 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 yu zhong xuan ci yi pu guan shi fang 而说偈言 er shuo ji yan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suo yo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er shi pu xian pu sa mo he sa 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 yu zhong xuan ci yi pu guan shi fang 而说偈言 er shuo ji yan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suo you shi fang shi jie zhong san shi yi qie ren shi zi

More information

差别成决断, 正因不见故 若余量害者, 非不见而无, 如是于余因, 容有余量害 不见故, 所触见不具, 无误 由处等差别, 物能力各异, 见一而谓余, 定有则非理 我 地有知等, 非能立为无, 岂唯不可得, 是因无能立? 故由彼系属, 自性遮自性, 或由其因法, 于果无误故 不尔遮一法, 云何余亦遮

差别成决断, 正因不见故 若余量害者, 非不见而无, 如是于余因, 容有余量害 不见故, 所触见不具, 无误 由处等差别, 物能力各异, 见一而谓余, 定有则非理 我 地有知等, 非能立为无, 岂唯不可得, 是因无能立? 故由彼系属, 自性遮自性, 或由其因法, 于果无误故 不尔遮一法, 云何余亦遮 释量论颂 法称论师著 敬礼圣鬘殊室利童子 敬礼于具足, 除灭分别网, 甚深广大身, 遍放普贤光 众生多著庸俗论, 由其无有般若力, 非但不求诸善说, 反由嫉妒起嗔恚 故我无意谓此论, 真能利益于他人, 然心长乐习善说, 故于此论生欢喜 宗法彼分遍, 是因彼唯三 无不生定故 似因谓所余 因法所有性, 若无则不生, 此果是正因 若与唯有性, 系属体亦尔 若诸量不转, 于无而不转, 为果是正因 观待于差别,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藏 传 土 法 目 录 四 二...294 四 三...316 四 四...336 二 四... 1 四 五...359 二 五... 17 四 六...382 二 六... 34 思 考 题...405 二 七... 50 二 八... 65 二 九... 80 三... 96 目 目 三 一...111 录 录 三 二... 126 三 三... 143 三 四... 158 三 五... 173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界限 : 唯大乘加行道暖位中有 顶加行八法总表 一 暖顶加行 ( 之顶加行 :2 ) 获得证成顶加行其十二种行任何一之顺抉择分, 是为第一加行道暖位顶加行 标出经中十二随一后, 表大乘第一顺决择分, 是暖顶加行之 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是至顶加行所有十二 极为熟习故, 于睡梦之际亦见一切法如梦等 2 对声闻等地不生欢喜心 3 见如来等 4 观见佛陀之神通变化 5 生起宣说正法之心 先见地狱等众生随念于自己之佛土断除恶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 联波活佛 ) 出生于 1948 年于青海久治县 3 岁时即被认定为前世哈尔哇仁波切的转世化身 1951 年藏历 9 月 21 日出家 第二天正式在各莫寺坐床 从此, 仁波切开始跟随寺内最有学问的三位上师, 听闻 修行各种显密教法 虚岁 8 岁时, 他已能非常流利的背诵许多佛教经典与法本,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本寺举行的背经大考 1958 年,

More information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谈谈闻思修 1 谈谈闻思修 一 修的内容由闻思决定, 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很多人认为 闻思时才需要观察, 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 不必观察, 这样自然便会认为 : 不闻思照样能修, 或者闻思只是研究或为实修提供证据 这种想法若不遮破, 则始终不会重视闻思 以下破除这种观点 : 实修时必定有个所缘境, 有个所修的内容, 若不经过闻思, 是不可能了知这一内容 就连炒菜这样的小事也要先听别人讲解怎么炒,

More information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的种类 3. 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四 如何皈依 1. 生起皈依之心 2. 依法传授皈依 3. 菩提信物

More information

入行论第一百课

入行论第一百课 入行论第一百课 下面继续学习入行论 这里讲的主要是我们如何修持精进 由于认为缘难以成办, 有些人对于修法就产生了一定的懈怠, 为了断除懈怠, 让我们发起精进, 其实任何一种窍诀, 我们在观察 的时候都有它的殊胜必要和作用 有人认为布施手脚 持戒 安忍 乃至于精进是很痛苦的, 行持这些他觉得难以忍受 但是, 为了善 法而苦行, 本身也有很大的功德利益, 如果我们为了善法而修苦行 的话, 也能够帮助我们去掉很多反面的障碍和习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七年三月十日 好, 我们昨天讲到 般若, 般若是本来灵知照了 在因中它属于慧心所, 果上属于择灭无为, 所以它达到的无为的境界属于择灭 为什么呢? 因为慧心所是有所拣择 分辨的智慧, 所以它是抉择的无为, 所以它是择灭无为 所以般若它是属于无漏 清净的智慧 那今天我们继续介绍 波罗蜜多 波罗 是梵语,

More information

www.dymf.cn 悟道之初活易乐乎 ( 自序 )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各种物欲和诱惑充斥的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因希求心灵的解脱而开始修习佛法 只有佛法才精确而客观地描述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真相, 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 安宁与和谐的幸福之路 确定地说, 佛法是唯一能够使我们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 能够今生值遇佛法并认真修持佛法的人都是有大福报的人, 未来的生命就像初一的月亮,

More information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道次第 修学地图 2007 年秋讲于厦门南普陀 青年佛学进修班 济群法师 近年来, 道次第 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 这一现象绝非偶然, 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 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资讯空前发达 对学佛者来说, 不必出门就可接触汉传各宗乃至三大语系的相关典籍和开示, 这种便利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 这些资讯固然使学人眼界大开, 见识增广, 但同时也给修学带来新的困扰

More information

地藏十轮经-序品讲记

地藏十轮经-序品讲记 序品第一 讲记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智圆法师 讲授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妙吉祥印经处 目录 序品第一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序品第一 原 文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 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 与大苾刍众俱 谓过数量大声闻僧 复有菩萨摩诃萨众 谓过数量大菩萨僧 说月藏已 尔时南方大香云来雨大香雨 大花云来雨大花雨 大妙殊丽宝饰云来 雨大殊丽妙宝饰雨 大妙鲜洁衣服云来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四十五课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四十五课 入菩萨行论 浅释 第四十五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圣境五台山大净土中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降临证悟意传求加持 佛法教主本师释迦王八大近侍智成王臣友诸多印藏大德游舞身普现希阿荣博诚祈祷 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 入菩萨行论 的第五品 护持正知正念 为什么要护持正知正念呢?

More information

xing zàn 香赞 ( 一遍 ) lú xinɡ zhà ruî jiâ mãnɡ n zhū 炉香乍爇. 界蒙薰. 诸 suí 随 chù 处 ná 南 jiã xiánɡ 结祥 mï xinɡ 無香 chãnɡ. 诚 ɡài 盖 fnɡ 方殷 mï 摩 yīn zhū. 诸 hē 诃 hǎi

xing zàn 香赞 ( 一遍 ) lú xinɡ zhà ruî jiâ mãnɡ n zhū 炉香乍爇. 界蒙薰. 诸 suí 随 chù 处 ná 南 jiã xiánɡ 结祥 mï xinɡ 無香 chãnɡ. 诚 ɡài 盖 fnɡ 方殷 mï 摩 yīn zhū. 诸 hē 诃 hǎi 乾隆大藏经 大乘般若部 第 0010 部 金刚般若波蜜经 姚秦三藏师鸠摩什译 仁慧草堂编制 xing zàn 香赞 ( 一遍 ) lú xinɡ zhà ruî jiâ mãnɡ n zhū 炉香乍爇. 界蒙薰. 诸 suí 随 chù 处 ná 南 jiã xiánɡ 结祥 mï xinɡ 無香 chãnɡ. 诚 ɡài 盖 fnɡ 方殷 mï 摩 yīn zhū. 诸 hē 诃 hǎi 海 huì

More information

经文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 信一切法无相, 信一切法无愿, 信一切法无作, 信一切法无分 别, 信一切法无所依, 信一切法不可量, 信一切法无有上, 信一切法难超越, 信一切法无生 ( 解 )-- 初明信的相, 有十句, 其中前三句是三空即空 无相 无愿, 信所执着的皆是无相 ; 信一切法均是因缘和合

经文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 信一切法无相, 信一切法无愿, 信一切法无作, 信一切法无分 别, 信一切法无所依, 信一切法不可量, 信一切法无有上, 信一切法难超越, 信一切法无生 ( 解 )-- 初明信的相, 有十句, 其中前三句是三空即空 无相 无愿, 信所执着的皆是无相 ; 信一切法均是因缘和合 十无尽藏品 第二十二 一 来意 有五种意义 : 一 为答前面第二会初十藏的问题 ; 二 前明十行阶位, 今依据阶位而起修行 ; 三 前面约十行位属个别修行, 今则是贯穿开始与结尾, 共通地修行 ; 四 前明成就十行位的修行, 今则辨别清净对治的修行 ; 五 前面明自分究竟, 今则辨明趋后位进一步的修行 藏有二种意思, 一者以累积的意义而言, 表示在十行之后 ; 二者以出生意义而言, 系在十地之前 又说以回向而言,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73课李鸿0-15分钟

《入菩萨行论》73课李鸿0-15分钟 第七十三课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 教导我们 : 怎样打破相续中自私自利的作意 生起利他心 生起菩提心 这部论典汇集了这方面的殊胜窍诀和关要, 如果认真学习, 它对改变我们无始以来相续中固有的自私自利的作意有很大作用, 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 殊胜的助缘, 能帮助我们生起与实相和究竟佛道相应的利他菩提心 我们学习 入菩萨行论 观修 入菩萨行论 观修菩提心, 其实就是为了我们以后能像佛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四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看 善法 轻安 什么是轻安呢? 轻安, 就是不粗重 是什么不粗重呢? 就是身 心不粗重 什么是身 心不粗重呢? 我们就要知道, 什么是身的粗重? 身的粗重, 就是指五脏六腑不调和, 气脉不通畅, 譬如说 : 我们的五脏生病了, 肝不好 心脏有问题 还是肠胃不消化 肾功能不足 等等的, 不然就是脖子酸 腰痛, 反正就是身体总是不是这边不舒服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