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Transcription

1 目目录目录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1 般若摄颂浅释第一课 第一品 :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二品 :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第十三课 录第十四课 第十五课 第十六课 第十七课 第三品 : 第十八课 第四品 : 第十九课 思考题...395

2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般若摄颂浅释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思考题 1. 译讲本经的缘起是什么? 我们应怎样对待? 2. 简述 般若摄颂 的功德及携带此经的好处 3. 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般若法门? 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本来今天 (2008 年 12 月 6 号 ) 准备给大家讲 般若摄颂, 但因法本还没有到, 所以先讲本经和般若的功德及重要性 在座的道友都知道, 佛经有佛陀身 语 意 功德 事业加持, 及佛陀开许结集与亲口宣说七类, 而 般若摄颂 乃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 在显宗的经典中它异常珍贵 在藏传佛教中, 大家都很重视 般若摄颂, 有许多老修 行人都把它与 文殊真实名经 和 普贤行愿品 列为日常课诵, 而且法本也经常不离身体 但现在部分年轻修行人好像并没这么重视, 当然也有一部分非常重视, 在学院中就有很多法师经常讲 般若摄颂 的课 可能这与法王的传承有关, 因为法王如意宝以前不但讲过 般若摄颂释 1, 还讲过 般若摄颂 的颂词, 而且他老人家也日日念诵这部经典 前一段时间, 我就用法王如意宝一辈子念诵的 般若摄颂 给大家作了加持 另外, 通过这次翻译 般若摄颂释, 我对本经的信心又增上了许多, 相信大家在学习之后, 也一定能对本经及般若法门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本来我想今年传讲五部大论中的 现观庄严论, 因为, 虽然与 现观庄严论 相关的其他内容已经讲了一部分 2, 但该论的颂词并没有讲, 所以有这个想法 那为什么要改讲 般若摄颂 呢? 一方面它们的内容是一致的, 因为历代印藏高僧大德, 像陈那论师 善宝论师等, 都有将二者结合 对照而作的注疏或讲义 另一方面, 并未见讲闻 现观庄严论 等同讲闻所有 般若经 的说法, 而讲闻 般若摄颂 1 2 即 摄功德宝经释 见 智悲宝库 般若妙瓶 - 2 -

3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般若摄颂浅释却有如是功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 般若摄颂释 中说 : 讲闻此经有讲闻所有般若的功德 再加上人生无常, 对听者 讲者来讲何时出现无常都很难说, 而在短暂的人生中, 讲闻此经的机缘又极为难得, 所以从功德的角度我决定先讲此经 当然这也与年龄有关 在年轻的时候, 自己对因明 诗学 文学和历史很有兴趣, 因为当时自己很想成为因明辩论高手, 以及成为擅长写诗作词与博通古今中外历史的人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 现在的我只会选择功德最大 对来世最有利且能令相续得到最大改变的法门, 而对诗学 文法等却没太大的兴趣 或许个别道友也会有我这样的心态, 因为一切都在提醒我们 : 活着的时间不会太长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所以我才想每周都给大家讲一点般若 当然, 除了小乘根机或对空性法门有邪见者之外, 大乘根机或前世串习过空性的人, 对般若都会生起欢喜心 而实执太强则很难度化 记得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时, 有两位行为如法 戒律清净的比丘来亲近他, 刚开始尊者为他们宣说有关律仪与人无我方面的教言, 他们也有很大的兴趣 但当尊者讲解般若波罗蜜多 的究竟观点时, 他们却不敢再听下去, 最后捂着耳朵恐惧地离开了 阿底峡尊者很感叹地说 : 光是戒律清净和行为如法也不能成佛, 要想成佛就一定要有摧毁一切实执的空性见解, 也即需要智慧波罗蜜多 由此可见, 光是在行为上受持 口念佛号 表面做点善事, 也不可能断除相续中的实执种子 ; 因为这必须依靠般若的金刚智慧才能无余拔除, 否则很难摆脱轮回 而想拥有闻受般若的好机缘, 也要依赖宿世植下的福报 若无福报, 其他因缘再怎么样聚集, 也不可能听闻到这样殊胜的空性法门 若能通达空性, 其功德不可思议 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 世间功德最大者有三 : 第一 发无上菩提心 ; 第二 宣说大乘佛法 ; 第三 观修空性 按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的教义, 这三者当中, 观修空性的功德远远超过前两者 宗镜录 云 : 如有颂言 : 若人持正法, 及发菩提心, 不如解于空, 十六分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呢? 因为哪怕闻思修行其中一个偈颂, 也能断除轮回的根本 现观庄严论 云 : 具为声闻菩萨佛, 四圣众母我敬礼 就像孩子源于母亲一样, 所有圣者的根本因就是般若佛母, 也即佛 菩萨 声闻 缘觉皆依般若空性而生 若想永远是凡夫那就另当 - 4 -

4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般若摄颂浅释别论, 若想真正跨入圣者的行列, 般若则不可缺少 而得地菩萨也需要般若佛母的孕育,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大智度论 云 :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 可见能与般若结上善缘, 这也极为难得 所以大家皆应对空性产生兴趣, 因为有了兴趣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可能 对于此次传讲般若我有个要求 : 凡是这次听闻空性法门的人, 都要发愿法本不离身体 当然像 系解脱 那样戴在身上也不太可能, 因为这很不方便 但你不管到哪里, 般若摄颂 的法本都应带在身边, 我想力气再小的人也能轻易做到这一点 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 般若摄颂 云 : 春季好时树叶落, 枝不久生叶花果, 谁手中得此般若, 不久获证佛菩提 佛陀是这样说的 : 在春季的大好时节, 当某种树木凋萎的陈叶更换而落到地上时, 人们就会知道树枝不久将新生出绿叶与花果 ; 同样, 作为行者, 谁的手中得到了此般若波罗蜜多, 他过不了多久就会获证诸佛的菩提 大家都知道, 二转般若法轮全是了义法, 并非引导某种根机的众生而作的方便之说 ; 所以依靠它的加持, 与之结缘的众生在很快的时间中就能获得解脱 但最关键的是, 我们一定要对佛语诚信不疑 所以, 即使不懂里面的内容, 在临死之前法本也应经常带在身边 其具体要求则与出家人不离三衣的要求差不多, 即不管住在哪里, 都应将法本供在佛堂当中或放在净处, 而须在别处过夜时则应随身携带 我想只要有心, 这样的习惯大家都能逐渐养成 这次我并不要求大家每天都读诵, 因为这很难做到 以前我讲 金刚经 的时候, 当时很多人都发愿每天念一遍 但后来有些人因为特别懈怠而没有读, 有些人则因每天都为三宝和众生的事业特别忙而没有读 但发了愿做不到也不行, 所以这次我要求比较低, 只要有正知正念的人都能做到 即使我们不懂般若的法义, 但只要能将法本带在身边, 诸魔外道就不可能伤害我们 现在有些人为了保护自己, 经常在包里放一把刀, 我觉得这样的兵器最好不要带上 作为修行人, 尤其是大乘修行人, 用刀来维护自己, 或者杀害别人, 这是非常惭愧的事 其实, 如果我们能经常带着般若法本, 那除了前世真正造下了必须以生命偿还的业之外, 一切暂时的违缘都能遣除 为什么呢? 因为有般若的地方就能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与保护 般若经 云 : 般若所在之处, 十方诸佛常在其中, 故欲供 - 6 -

5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般若摄颂浅释养佛, 当供养般若 因此, 我们想供养诸佛菩萨, 或者自己想成为人天应供处, 就一定要携带般若经 可见以般若的威力来摄伏一切无比殊胜, 这也是智者的选择 而我们能值遇这样殊胜的般若法门, 也应无比高兴 以前上师如意宝为弟众讲 般若摄颂, 有一天他老人家说 : 今天早上我对妹妹说, 虽然我们现在身体都不太好, 但我们都应生起欢喜心 因为遇到这么殊胜的般若法门, 前途肯定都是解脱, 除此之外的去处绝对不会有 所以能在临死之前讲这么殊胜的法, 我心中很是欢欣 法王圆寂以后, 道友们作的 备忘录 里面, 就有当时上师所讲的这段话 的确, 般若摄颂 中的很多颂词都能让我们生起欢喜心 但这种欢喜并非听歌星唱歌或看明星表演而生起来的欢喜所能比拟, 因为那样的欢喜毫无意义 在座的人都知道, 在世间中, 一个迷迷茫茫的人来到舞台上, 以他的舞蹈和歌声就能让很多人欢腾起来, 这在电视中经常看得到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快乐, 但我觉得这种快乐带有刺激性和迷茫性, 它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 因为其欢喜的因只是一种表情或非常刺耳的声音等 而缘般若空性生起欢乐则与之完全 不相同, 因为这对今生来世都能带来极大的利益 般若经 云 : 犹如孕妇怀胎足月临产时, 阵痛是即将分娩的征兆 ; 同样, 有缘者听闻宣说如来智慧的般若法门后, 生起欢喜之情与希求之心, 那么此人将迅速证得大菩提 所以大家皆应生起欢喜心, 因为听闻到般若法门就说明解脱有希望了 就像处于水中但被鱼钩已经钩着的鱼一样, 很快的时间它就会被拉到岸边 ; 同样的道理, 既然我们已经遇到了般若法门, 那在轮回中就不会流转很长时间, 所以大家皆应对般若法门生起信心 很多人都清楚, 无论我们修加行时摆供桌也好, 或者是平时布置佛堂, 很多论典都要求, 要陈设一尊释迦牟尼佛的像 一本 般若摄颂 和一座佛塔, 以这三者作为三宝所依, 代表佛法僧三宝 以前很多噶当派的大德都说, 任何一个人的屋子 帐篷或茅棚里, 只要摆着 般若摄颂 佛塔和佛像, 这个地方就变成了经堂 现在很多人在几十年中辛辛苦苦挣钱买房子, 如果房子里有这些三宝所依, 那就等于在这么多年中建造了一座经堂 若心里能这样想, 我觉得辛苦也值得, 否则就没太大的意义, 因为家与人都是无常不实且不可依恃之法 的确, 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对自他都 - 8 -

6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般若摄颂浅释应该有利益 若能以般若与自他结下善缘, 则非常有意义 如果听受其他经典为主, 轻视般若, 这也是一种魔业 虽然听受其他经典和论典有很大功德, 但跟般若法门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般若摄颂 中说 : 般若是一切法的根本, 如果这个放下来, 而去希求其他的法, 那就像一个人在找到大象后, 还去寻找大象的脚印一样荒唐 ; 也像一个人在得到美味佳肴后, 为了吃得更好而去寻找其他低劣的食品一样愚痴 所以大家皆应重视一切佛经的精华 般若 其实, 藏传佛教最高的密法 大圆满和大手印所讲的内容也是般若的甚深意义 因为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 莲花生大士 全知无垢光尊者 全知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 在传讲最高的密法时, 都要引用 般若经 现观庄严论 和中观论典来加以说明 而以 金刚经 立宗的禅宗又与最高密法的境界非常接近, 因为在禅宗的公案中, 很多弟子都通过上师的表示法获得了证悟 所以我认为, 般若的意义跟密宗所宣讲的光明智慧的含义完全相同 故一切希求解脱者的相续中, 皆应生起般若的智慧 而听受这样的经典也是大家的福分, 因为只要能如理如法地听闻, 以前所造的许许多多 恶业皆可通过听经而遣除 关于听闻般若的功德, 我以前在讲 金刚经 时也讲过这样一则公案 : 宋朝有个姓朱的人, 他平时很傲慢, 也不信佛教 有一次路过寺院的时候, 佛印禅师正在讲 金刚经, 他在旁边听了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个偈颂 之后他萌生修学之心, 但一直没时间真实修持 后来他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 梦中云游到一个地方, 当时他进入一间厨房, 里面有五个人正在喝汤, 他也准备去喝 但有个人劝他说 : 你是听过佛法的人, 不能喝这个汤, 听了这话他就没有喝 醒来之后, 因为这个梦很特殊, 他心里有点不安, 于是就到外面去散步 在散步的时候, 正好进入梦中显现的地方, 于是他沿着梦里经过的路向前走 经过一条小街之后, 他见到了梦中的房子, 于是他便进入那间厨房 这时一只母狗正好生了六只小狗, 其中一只已经死了 他一下子醒悟过来, 知道若不是听受 金刚经 这一个偈子, 自己肯定已经堕入旁生当中 从此之后, 他对 金刚经 ( 也称 般若三百颂 ) 生起极大的信心, 有生之年一直修持 到 89 岁那年, 他把所有朋友全部召集起来说 : 我要离开世间 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 后来他说 : 八十九年朱公, 两手劈破虚

7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般若摄颂浅释空, 脚踏浮云粉碎, 立化菩提树东 说完此偈后他便虹化而去, 故汉传佛教中也有虹身成就 可见仅凭听闻般若的功德, 也可免堕恶趣 此次传讲 般若摄颂, 我是发了清净的心, 毫无名闻利养的希求, 也即并不希望在讲法后能得到供养 名声和地位 所以, 凡是与此次传法结缘的众生, 都能得到利益 虽然所获利益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信心, 也跟前世的因缘 有关, 但总的来讲, 对听闻者的相续肯定有利益 因为不但我们的传承极为清净, 而且本经的教义也极其殊胜 在汉传佛教中, 以前 般若摄颂 并未得到广弘 虽然宋朝时法贤译师作了翻译, 但根据史料来看, 好像并没有人讲, 也未留下注疏 但在藏传佛教中, 般若摄颂 却弘扬得非常广, 很多格鲁 噶举 宁玛的寺院都在学习 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因缘, 能让这一代和下一代的汉地有缘众生皆能了知 般若摄颂 可能大家也清楚, 般若摄颂 是广 中 略三大般若的总结 ; 在藏文中, 般若经 有十二大函, 其精华要义就是 般若摄颂, 当然再简略就是 心经 可见, 学习本经非常有必要 通过此次学习 般若摄颂, 我想很多人都有可能开悟, 因为前世因缘好一点的, 通过读 诵 般若经 即可开悟 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相当多, 像阿琼堪布, 他在 17 岁就读了一遍 大般若 ( 指 广般若 ), 当读至 以幻对幻起执著 3 一句时, 便对般若的深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在一个冬天中, 入定时便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出定时则始终处于如梦如幻的境界当中 在遣除人我执与法我执后, 他对空性法门的定解也越来越深, 从此之后对世间万法都断除了贪执 而我们要读 大般若, 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时间, 恐怕对大多数道友来讲, 这还是比较困难 但我们可以读读 般若摄颂, 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你最喜欢的词句来顿然开悟? 对有因缘的人来讲, 的确也有这个可能 据 太虚大师自述悟道因缘 记载 : 他刚出家的时候, 完全是为了获得神通, 而且当时对仙道和佛道都分不清楚 学习 妙法莲华经 后, 才知外道与内道的差别, 后来他还进一步地学习了 楞严经 等经论 去藏经楼阅藏时, 他在一段时间中喜欢看憨山集 紫柏集, 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 后来一位老和尚告诉他 : 你这样东翻西找不合理, 读经应从头依次看到尾 于是他便依序从 大般若经 第一行 3 即以幻化般的心对幻化般的外境起执著

8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般若摄颂浅释开始一字一句地读 当读至 大般若经 中 一切法不可得, 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 亦不可得 时,( 这一句在 虚幻休息 中有引用, 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引用 ) 身心全都变了, 完全处于般若空性的境界中, 而且二三十天始终不离这样的境界 从此以后, 他便远离世间的执著, 并最终成为对弘法利生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高僧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 无论我们读任何一部经论, 都应深解其义, 而不能像藏地某些经忏师那样, 对意义一点都不考虑, 随随便便读过就可以了 汉地有些念经的人也是这样, 对经文的意义一点都不关心, 其实这并不是很好, 而应了解所读经典的意义 若能这样, 那很有可能在无意中就开悟了 记得来果禅师也是读 心经 至 无智亦无得 而有所省悟 在佛教历史上, 很多修行人都因读 涅槃经 楞严经 法华经 金刚经 等大乘经典, 而在心相续中顿然现前了证悟 当然, 这种证悟也只是认识了一切万法的无为本体, 并非原来不存在的东西现在重新获得 当然开悟的因缘并不相同, 有些因为读经而开悟, 有些则以其他因缘现前证悟 记得虚云老和尚在 56 岁时带病在高旻寺打禅七, 后因别人将开水倒在手上, 致使杯子掉落地上, 依 靠杯碎的声音虚老在显现上开悟, 并述悟道之偈 :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 又作歇 ) 表面上看, 茶杯摔碎了很可惜, 但依靠这个声音, 虚老将无为法的虚空在内的万法全都粉碎了, 狂乱的心也当即息灭, 从而安住在本来的境界中 若是平凡人, 可能会说 : 你眼睛瞎了, 怎么不看清楚, 水倒在手上多烫! 但老和尚不但没有这样说, 反而陈白 : 非常幸运, 通过这次生病等因缘, 让我已经悟道了! 虽然如此, 但这也是长期熏修般若的结果 还记得在 补续高僧传 中有一位自回禅师,( 所谓 续高僧传, 则指继 高僧传 后, 记载高僧事迹的历史文献, 其中载有很多古德悟道的经历 以前, 我很想将部分汉传佛教高僧大德悟道的精彩故事译成藏文, 但一直没有时间 ) 他是东川合州人, 虽然不认识字, 但很仰慕空宗, 后来在景德寺出家为僧 因世代皆为石匠, 故他出家后也手不释锤凿地为寺院雕刻, 且按禅宗的方法用功修行 一次, 他遇到一块特别坚硬的石头, 于是他用锤使劲地敲, 此时火光迸射,( 对于刻石头, 我也有一些经验 如果石头是蓝色的, 或者是特别硬的石头, 那刻的时候就会散射火花 ) 当下他的心就获得开悟, 于是口述悟道偈 : 用尽功夫, 浑无巴

9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般若摄颂浅释鼻, 火光迸散, 元在这里 意思是说, 他用尽了功夫, 在全然没有巴鼻的状态下出现火光, 此时他便认识到了心的本性 原来心的本性就住在这个地方 可见, 有时候心很容易开悟 也许电灯泡 啪 的一声, 所有的妄心全都没有了 ; 也许停电的时候, 心性光明马上就显现出来 在藏传佛教中, 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 像麦彭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 看过相关传记的人都清楚, 他们也是在一种非常偶然的机会下开悟的 拿华智仁波切来说, 他也是在所谓的 老狗 的声音中认识了心的本性 4 所以对有信心的人来说, 在一句上师的批评话语中, 也有可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长久流浪的心也会从此找回来 作为佛教徒, 广闻博学固然重要, 但相比之下认识自己心的本性更为重要, 而这必须仰仗般若之力 我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讲 般若摄颂 及般若法门的功德, 就是为了让大家对般若法门及本经产生信心 因为有了信心, 我们才愿意去实际行持, 若没有信心, 就不会去听闻 ; 即使听了, 也不愿意去思维和修行, 所以大家 4 详见 大圆满前行 华智仁波切略传 一定要先了知功德 就像商人, 他首先会考虑做这样的生意有没有利润, 如果有他愿意去做, 如果没有就不会去做 所以在闻思修行本法之前, 大家一定要先了知它的功德, 这非常重要 我以前也讲过, 不管是汉传佛教, 还是藏传佛教, 很多大乘经典的功德都不可思议 如藏文 大乘密严经 中说 : 谁能读诵或携带此经, 即使造了五无间罪也能清净, 而且此人也真实成了佛塔 三摩地王经 ( 即 月灯三昧经 ) 云 : 既出家已, 于此三昧广能听受 读诵 忆持 分别其义 修行相应, 以此善根于二亿劫不堕恶道 妙法莲华经 亦云 : 若是善男子 善女人, 我灭度后, 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 当知是人则如来使 如来所遣 行如来事,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大乘宝王经 也说 : 若有人能常时但念此经名号, 是人速得解脱轮回之苦, 远离老死忧悲苦恼 所以大家与其做一些无聊的事情 说一些无聊的话, 还不如读诵大乘经典 真的, 每当我翻阅藏文的 大藏经 时, 什么事情都忘了, 身心也为读经的功德所震撼 而我们的人身如水泡一样, 什么时候灭也不知道, 所以在死亡之前还是要多读大乘经典, 尤其是一切佛经的精华 般若经 若能读诵, 则很有可能开悟 ; 即使没有

10 般若摄颂浅释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开悟 对相续也有很大的利益 以前我跟大家也讲过 有一位比丘天天都 要读 般若摄颂 在他的屋檐下住有一只燕子 有时候这只燕子在比丘刚开始念经时就飞走 了 有时候读到中间才飞走 有时候整个 般 若摄颂 读完了才飞走 可能这位比丘跟我们 有些道友一样 有时起床早一些 有时起床晚 一些 也许是燕子有时起来得早一些 有时起 来得晚一些 但不管怎么样 燕子在比丘前圆 满获得了 般若摄颂 的传承 意科喇嘛的 修 行记要 中也这样讲 因为圆满听受本经的缘故 这只燕子在死后就变成一个人 从小就能朗朗 读诵 般若摄颂 可见 哪怕是旁生 若能听 完本经的传承 也能获得极大的利益 而我们 现在是有信心 有智慧的人 若能认真听受 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正因为般若的功德非常大 所以释迦牟尼 佛才在接近涅槃时对阿难尊者说 即使你把我 所讲的法全都忘失了 般若的只言片语也绝不 能忘 当以对如来知恩报恩之心 受持此般若 切莫失毁 这一点理应铭记于心 在藏传佛教 中 很多 现观庄严论 的注释在最后都要引 用佛陀这句金刚语 以让大家认真修学 弘扬 佛陀所有浩瀚如海经典的精华 般若 当然 在座发大乘菩提心的道友都有这个责任 因为 我们都是佛陀事业的继承者 或承担如来家业 的人 既然如此 若我们对般若既没有好好地 闻 也没有好好地思和修 对其他法却非常投 入 那来到人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相信大家 只要能根据佛教经论的教证来思维 就能明白 这个道理 所以大家在听受般若的过程中 一 定要以欢喜 恭敬之心如理如法地谛听 若能 如此 即使因前世没有闻思的原因 今生比较 愚笨 不能完全领悟所讲一切空性的真义 但对你的相续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11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般若摄颂浅释 顶礼诸根本上师 索达吉堪布 译讲 永丹桑吉根登酿拉样 嘎当桑吉根当拉必得 匝伟喇嘛拉给夏擦落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托嘎雪山宝藏颈 圆诸功德喜乐园 二义精藏瑜伽士 祈祷龙钦绕降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心显文殊师利智 勤学普贤行愿义 持佛佛子事业者 祈祷文殊上师足 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自大圣境五台山 文殊加持入心间 第一课 般若摄颂浅释 刚热托嘎仁钦年布格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功德等同于诸佛 恩德超胜于诸佛 顶礼诸根本上师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课 祈祷遍智无垢光尊者 祈祷晋美彭措足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 圣般若摄颂 大家也清楚 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 的 具有不可思议加持的 阐述甚深空性的大 乘经典 它总结了广 中 略三大般若的甚深 意义 故极其殊胜 对在座的各位道友来讲 在短暂的一生中想全部学完所有般若经典 这 也有一定的难度 而我们相续中的种种实执又 不得不根除 所以这样的经典非常值得修学 或者说学修这部经典非常有必要 至于佛经 则有七类 一是佛陀身体加持 的经典 如佛身加持金刚藏菩萨宣说的 十地 经 二是佛陀语言加持的经典 如佛语加持文 殊菩萨宣说的 未生怨王忏悔经 三是佛陀意

12 般若摄颂浅释第一课加持的经典, 如佛意加持观世音菩萨和舍利子尊者宣说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四 五是佛陀功德 事业加持树木 虚空 凡夫 声闻 缘觉等宣说的经典, 如由树林 虚空中所传出来的四法印等法音 现在很多善知识之所以能为有缘众生传讲佛法, 这也源于佛陀功德和事业的加持 以前有一位道友对我说 : 原来我对佛法一点都不懂, 但通过上师和佛陀的加持, 我现在讲经说法一点困难都没有, 讲什么经典都没问题 ; 其实这也是佛陀功德和事业的加持 六是佛陀开许的经典 佛陀在接近圆寂时曾对阿难尊者这样说 : 我圆寂后经藏可以结集, 在结集时可根据不同情况加上 一时 如是我闻 须菩提言 佛告言 皆大欢喜 等词句 所以它们也是真正的佛经 七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经典 至于此类佛经, 自古以来无数高僧大德在举例时都说 如 般若摄颂 可见我们有缘学习这部经典, 确实非常有福报 对藏民族来讲, 大家有这样一种传统 : 在磕头或修加行时, 都喜欢将 般若摄颂 作为殊胜的对境 ; 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设法找这部经典, 希望能将之长期供奉在家中 在汉传佛教中, 很多人对 金刚经 非常重视, 可能就像藏传佛教对 般若摄颂 的重视程度一样, 这 非常好 ; 但对 般若摄颂, 很多寺院和居士团体都很陌生 所以我非常希望通过这次因缘, 能让这一代乃至未来世世代代的汉地有缘众生皆能奉行 般若摄颂, 因为 般若摄颂 的确是释迦牟尼佛所有了义教法的精华 所以我这次也要求, 凡是听闻此次讲法的, 都要随身携带 般若摄颂 其实做到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很困难, 若要求每天都念, 或一个月当中念很多遍, 这对部分人来讲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也不敢这样要求 但是我也希望有缘的道友, 方便的话每天念, 实在不行一月当中念四遍, 或者念一遍 一年念十遍的时间肯定有, 只不过有没有信心还不知道 总之, 我非常希望大家能把这部非常甚深的空性经典融入自己的生活, 这样每个人都能得到或显或冥的利益 对于本经, 若能认真修学, 其所阐述的空性义理一定能让我们的相续有所转变, 这是可以感觉得到的有形加持 ; 而将法本供在家中, 或随身携带, 虽然其加持和力量凡夫人不一定能感觉得到, 但它却真实存在 其实这就像用药, 虽然有的效果很明显, 有的则不一定那么明显, 但我们却不能说它的作用不存在 另外, 对于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老中医来讲, 大家都会

13 般若摄颂浅释第一课相信他开的药方没问题 ; 至于我, 虽然不敢说对佛教非常精通, 但自己毕竟依止过众多殊胜的善知识 所以, 在将上师的教言 佛经的教证和自己多年以来对佛教研习的体会结合起来的情况下, 我就敢大胆在众人面前宣说本经的加持和功德不可思议, 而大家也应形影不离这部经典 下面正式讲解 般若摄颂 : 甲一 ( 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 ) 分四 : 一 经名句义 ; 二 译礼 ; 三 论义 ; 四 末义 乙一 经名句义 : 梵语 : 阿雅占嘉巴绕莫达萨匝雅嘎塔藏语 : 帕巴西绕戒啪如德辛巴都巴策色嘉巴汉语 : 圣般若摄颂 由此可见, 梵语与藏语都没汉语简洁 梵语与汉语对照则为 : 阿雅 是 圣 的意思, 占嘉 是 智慧, 巴绕莫达 是 到彼岸 之意, 萨匝雅 是 摄, 嘎塔 为 颂 故汉语是 圣智慧到彼岸摄颂, 或 圣智慧波罗蜜摄颂 ; 再简略则为 圣般若摄颂, 或 般 若摄颂 为什么在经首要标注梵文的名称呢? 其实这有以下几种必要 : 在座的各位都清楚,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 在佛陀三转法轮后, 经过二胜六庄严等高僧大德的努力, 佛法才逐渐传到我们手中, 故他们的恩德不能忘怀 ; 为了让后人感念他们的恩德, 所以在经首标注梵文名称 第二个必要 : 因释迦牟尼佛是通过梵语 ( 桑智达 ) 来宣说法要, 故梵语有不共加持 ; 正是为了让后人获得梵语的加持, 才在经首标注梵语 第三个必要就是种下梵语的种子 : 因为贤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刚座成佛, 且以梵语来转法轮, 而我们将来也要成佛, 也会以梵语来转法轮, 所以应种下梵语的种子 其实这就像为了将来能通达英语或进入大学深造, 而在读小学时就开始学英语一样 所以即使我们今生不能通达梵语, 也应学一学 巴绕莫达 等简单的词句, 以种下梵语的种子 而讲闻此经更有殊胜的必要, 麦彭仁波切曾这样说 : 传讲 听闻诸如此类众多功德而超胜的这部经, 就相当于传讲 听闻了所有的般若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才决定此次一定要传讲 般若摄颂 因为在短暂的一生中要讲所有的般若, 这也不太现实 拿藏文来讲, 般若

14 般若摄颂浅释第一课经 有十二大函, 不要说讲, 即使读一遍, 即生中有没有这种因缘也不好说 前几天我刚讲完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听说好多道友都想读 大般若经, 法本都抢着看 可能你们因为事情比较少, 即生中有缘分读 大般若经, 但对我来讲就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时间了 ; 所以很想通过这次因缘, 让自己种下般若的善根 我有讲所有般若功德的原因, 我也愿意讲 ; 你们有听闻所有般若功德的缘故, 你们也愿意听 可见对自他来讲,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 会 因此我们双方皆应像佛经所讲那样, 一方以恭敬心来听闻, 一方以清净心来宣讲 若大家能共同完成这样有意义的事情, 那在一切功德中就是最殊胜的 下面解释经名 : 所谓 圣, 则指本法是出世间的甚深法 ; 所谓 般若, 则指到达彼岸的智慧 记得在 现观庄严论略义 中讲了四种般若, 即自性般若 文字般若 ( 经典般若 ) 道般若和果般若 其中也引用了陈那论师所说的 智慧度无二, 彼慧即善逝 修彼具义故, 论道立彼名 来说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 其实这四种般若以本经即可无余含摄, 因为本经的内含即是自性般若 道般若和果般若的内容, 而这样的内容通过文字来宣说就是经典般若 所谓经典般若, 它包括经论两个部分 经则指 广般若 中般若 略般若 等般若经典, 论则指 中观根本慧论 入中论 中观庄严论 等中观论典 而依靠它们便能无误趣入其余三种般若 所谓 摄, 般若摄颂 云 : 摄功德宝菩提道, 意思是说依靠本经能摄集世出世间犹如珍宝般的道果功德 所谓 颂, 则指非常甚深的般若以语言文字来描述的时候, 它不是以长行的方式而是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讲 以上简略介绍了本经取名为 圣般若摄颂 的原因, 大家务必清楚 至于藏传佛教的般若经典, 有些论师认为可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当中 其中, 六部母般若是 般若十万颂 般若二万五千颂 般若一万八千颂 般若一万颂 般若八千颂 和 般若摄颂, 它们圆满宣说了现观八事 5 ; 十一部子般若是 般若七百颂 般若五百颂 般若三百颂 ( 即 金刚经 ) 般若一百五十颂 般若五十颂 二十五门般若 帝释般若 善勇猛般若 少字般若 ( 即 小字般若 ) 一字般若 和 般若心经, 它们宣说了现观八事的部分内容 5 现观八事 : 遍智 道智 基智 正等加行 顶加行 次第加行 刹那加行 法身

15 般若摄颂浅释 第一课 当然 对于十七部母子般若包括所有藏传 佛教般若经典的观点 有些论师也有不同看法 惹波绕哲 智慧宝剑 等论师认为 这十七部母 子般若只不过是藏地首次翻译佛经之际所译 般若经 的数量 它们并不能包括所有藏传 佛教的般若 因为 日藏般若经 月藏般若 经 等般若经典并没有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 中 所以有缺少的过失 而 般若摄颂 又是 般若八千颂 的一部分 所以又有重复的过 失 当然 根据莲花生大士的教言来看 这十 七部母子般若确实是前译时期所译般若经的数 量 因为 莲师遗教 云 主宣般若空性众经 典 母子十七般若已译出 但大家普遍认为 十七部母子般若或所有 般若的精华就是 般若摄颂 其窍诀摄要则为 现观庄严论 而 般若摄颂 与 现观庄严 论 完全可以对应 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修学 这部经典 另外 在学习 般若摄颂 的过程中 大 家应注意两点 第一 要尽力对般若有所了解 第二 始终要有一颗虔诚的信心 的确般若非 常甚深 一般根机的人很难接受 记得佛陀在 世时 有些外道 声闻和具邪见者 就因接受 不了般若法门当场吐血而亡 同样 后来的高 僧大德在弘扬般若的过程中 部分人也会出现 各种各样的违缘 因为对般若怀疑 不精进 有邪见的人 魔王波旬就有机会干扰他们的相 续 如果对般若有特别强烈的信心 始终不退 转的精进和较高的领悟能力 那所有魔王都会 深感羞耻 远远逃避 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 中 一定要观察自己的相续 确实 就像密法的内容极为甚深 难以接 受的人最好暂时不要学一样 如果觉得般若法 没有什么可听的 或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多 可怕 那最好不要听 因为听法是自由的 有 信心 感觉好 我们也开许听受 若觉得没有 多大意义 甚至还生邪见 那还是不听为妙 所以不管是住在学院内的道友 还是外面通过 光盘等来接受此法的有缘者 大家皆应好好观 察自己的相续 如果真正是下文所讲那样 对 般若充满信心 那就说明前世听闻过空性法门 自然也可接受此法 乙二 译礼: 顶礼圣者文殊师利 此乃译师在翻译前所作的顶礼 其目的是 为了遣除翻译过程中的违缘 增长顺缘 从而 顺利完成本经的翻译 可能大家也清楚 翻译

16 般若摄颂浅释 第一课 本经的译师是噶瓦拜则 他是国王赤松德赞时 期非常了不起的三大译师之一 他将很多非常 难得的印度经论译成了藏文 比如 亲友书 还有 般若摄颂 俱舍论 现观庄严论 等经论的注释 有些历史中说 他为莲花生大 士翻译过有关事续和行续的密法 后受国王赤 松德赞的委托 他跟焦若 鲁坚赞等前往印度 迎请布玛莫札大师来到藏地弘法 有些历史还 说 他的神变非常不可思议 有一次跟苯波教 比神通 他将自己的头割断后又接上 如此多 次 另外 藏王赤热巴巾制定了识别三藏的译 礼方式 即在翻译律藏时顶礼一切智智的释迦 牟尼佛 翻译经藏时顶礼十方诸佛菩萨 翻译 论藏时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而在这之前 很多 译师都根据自己的信心来作顶礼 由此可见 藏汉佛教在是否作译礼方面 还是有很大的差 别 但我在由藏译汉的过程中并未再作译礼 因为害怕译礼太多了 所以没有加 其实这部经宋朝的法贤译师已由梵译汉 名为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我已将 它附在 般若摄颂释 之后 大家可以参阅 但这部经在汉地并未得到广泛弘扬 所以有必 要重新翻译并进一步给大家传讲 如果不讲 里面的内容很多人都不一定懂 自然接受起来 就很困难 在藏地 般若摄颂 的教证处处都 引用 很多高僧大德动辄就说 般若摄颂 云 而汉传佛教 大家经常引用的则是广为人知的 金刚经 等经典 本经却很少引用 所以我 们首先应将内容搞清楚 这非常重要 当然加持方面 法贤译师的译本肯定有很 大的加持 因为他是奉国王诏译的 各方面的 缘起也很殊胜 而我 不要说国王 连村长的 请求也没有 像以前很多班智达那样 供养许 多金银财宝来祈求翻译 这也没有 只是凭自 己的分别念 小小的人在小小的山沟中作了翻 译 以后弘扬的范围怎么样 谁也不清楚 不 管怎么样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很清净 因 为 般若摄颂 的内容极其殊胜 很多人都不 明白 所以很想让大家知道 以便对般若空性 法门生起定解 同时 佛陀亲口所说的这么珍 贵的经典 如果我们弃之一旁 则非常可惜 所以我才再次作了翻译 并进一步为大家传讲 乙三 论义 分二 一 承接缘起句 二 真正论义 丙一 承接缘起句 尔后世尊为彼等四众眷属皆大欢喜 复说 此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 世尊说此等偈曰

17 这个偈颂是佛陀劝请有缘众生谛听甚深的 般若波罗蜜多法 同时也宣说了听受般若法门 者的法相 般若摄颂浅释 丙二 真正论义 分三 一 劝勉听法 二 所说法之自性 三 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 尾 丁一 劝勉听法 分二 一 真实劝听 二 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戊一 真实劝听 心怀喜敬最胜信 除盖烦恼而离垢 行众生利寂静者 请听般若勇士行 第一课 这两句经文阐明了佛陀宣说本经的缘起 由此也可了知本法具有五种圆满 首先是本师 圆满 即具有相好等无尽功德的我等大师释迦 牟尼佛 其次是时间圆满 即继讲完 般若十 万颂 等经典之后 因为 般若摄颂 以归纳 的方式宣说了这些经典的内容 所以是 尔后 第三是眷属圆满 即具备四众眷属 分别为代 表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 及代表在家的优婆塞 和优婆夷 一般来讲 这四众眷属可以包括所 有佛陀眷属 第四是法圆满 为了让四众眷属 生大欢喜心 佛陀以偈颂的方式宣讲了这部宣 说甚深般若空性的法要 第五处圆满是灵鹫山 首先是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 心中要有对般若法门的欢喜心 如果对般若法 一点都不欢喜 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 一点兴趣都没有 那对他宣讲般若法门就没有 意义 第二个条件 对说法的上师或佛陀要有 恭敬心 因为 若没有恭敬心 那在上师面前 得到的法也不可能对他的相续有利益 第三个 条件 对 般若经 中所讲的 诸多听闻般若 的功德要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比如听闻般若 法门能让我们生起空性正见 断除轮回的根本 有许许多多功德 如果你没有信心 那就不是 般若的所化根机了 然后是需要远离的两个条件 首先是 除 盖烦恼 即五盖烦恼要断除 其次是 离垢 即远离六波罗蜜多的违品 布施的违品 吝 啬 持戒的违品 犯戒 安忍的违品 嗔 恨 精进的违品 懒惰 禅定的违品 散 乱 智慧的违品 邪见 最后还需要以大慈大悲心行持一切众生之 利 以及具有以大悲润湿的寂静调柔的相续 具有以上条件的人方可听受一切万法之根本的 空性法门 也即超越声闻缘觉的勇士行境 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大家首先要观察 看 自己是否具足应该具足的条件 以及是否远离

18 般若摄颂浅释 戊二 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此赡部洲诸河流 具花果药林得生 悉源住无热恼海 龙王龙主威神力 第一课 应该远离的障碍 按照麦彭仁波切 经论对照 的观点 前 面这几个内容讲的是缘佛果的智慧 后面部分 讲的是缘众生的大悲 所以这个偈颂已经圆满 宣说了菩提心的两个条件 或者说 现观庄严 论 中发心的内容已在这里作了宣讲 故大家 首先要发菩提心 可见 听受 般若摄颂 者必须具备以下 条件 对佛 上师和般若法门要有信心和正见 自己还要尽心尽力在对治烦恼方面下功夫 而 且听受这样的法门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某某果 位 而是为了无边无际的众生得到佛果 若具 备这些条件 那就是佛陀亲许的听闻本法的法 器 实在说 声闻缘觉等众生也很难接受本法 因为 现观庄严论 云 大师于此说 一切相 智道 非余所能领 而本经亦云 勇士行 可见 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对众生具有大慈大悲 心 且通达人法二无我的大乘菩萨的行境 所 以能听受这样的法门也极为难得 下面从比喻 意义和理由三个方面 宣说 说法者佛陀的事业 首先讲比喻 可能有些人 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刚才前面讲 我们所听 闻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大乘菩萨的行境 那佛经中尊者须菩提等又怎能宣说空性法门 呢 既然他们具有这样的能力 那就说明他们 已经获得了人法二无我的空性境界 既然如此 那为什么说唯一大乘菩萨的行境呢 其实 虽然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大乘菩萨的 行境 但依靠佛陀的加持和威力 小乘的阿罗 汉 缘觉乃至普通凡夫 也可证悟或相应了解 不然在座的各位都要变成一地菩萨以上的圣 者 否则听都不能听 那就全部拒之门外了 其实这就像 现观庄严论 中所讲的道智 虽 然它是菩萨的智慧 而声闻缘觉也可部分了达 凡夫也可生起信心并进行相应的闻思修行 但 这些都是佛陀的加持 故大家皆应感恩佛陀 颂词这样讲了一则比喻 此赡部洲 梵语为 阎浮提 以印度四大河流为主的所有大河流 比如恒河 信度河等 以及所有高山 盆地 树木花果 药树 森林等 它们之所以能够流 淌 生长 完全源于住在无热恼海中的龙王的 威力和加持 这一点 稍微懂一点佛法知识的 人都会明白 所以 若龙王不高兴 或龙王的

19 福德不够 所有河流都会干涸 大地上也会出 现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 其实这则比喻是说 凡夫 声闻和缘觉之 所以能宣说佛法或证悟空性 这完全源于佛陀 的威德与加持 同样 我们通过听受空性法门 对般若空性有所感悟 觉得般若经典所讲的道 理百分之百正确 或仰仗传承上师的教言和加 持 我也能相合佛经或空性的道理为大家宣讲 这些都是佛陀的威德力所致 当然喻义在下面 还要宣讲 所以这里不广说 第二课 般若摄颂浅释 第一课 前面讲了 无论是听受还是宣讲般若法门 它们的来源就是佛陀 也即在佛陀的加持下才 有这样的机会 对此大家一定要清楚 可能在 座的个别道友 因为以前对佛教的道理并不是 特别了解 所以对恩德的来源就不明白 世人 也说饮水思源 而我们相续中产生的种种快乐 或获得的种种佛法利益皆来自佛陀的恩德 所 以当我们坐在屋子里时 就应好好忆念佛陀和 传承上师对我们带来的恩德 并进而生起报恩 之心 那对佛陀和上师最好的报恩是什么呢 就 是发愿利益众生 我自己最近一直在想 对未 来的人生应该有个目标和定位 所以我就发了 一个愿 其实这个愿以前很多上师在不同的教言中 都讲到了 只不过我将它们作了归纳 它分两条 第一条 以闻思修调自心 第二条 以佛法利 益他众 当然这两条当中 第一条是根本 第 二条是归宿 所以 我以后的所作所为就围绕 这两个目标 其他就没有什么多想的 当然暂 时今天吃好一点 明天穿好一点 或者今天好 好休息一下 过两天在哪里喝个茶 可能这样

20 般若摄颂浅释第二课的目标和想法偶尔也会有, 但这并不究竟 所以, 不管是今生还是未来的生生世世, 我都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生存 : 即使明天离开人间, 今天若有机会了解佛法的道理, 也要在其他善知识面前听法, 并尽力将所听的法义反复思维 再三串习, 以便逐渐断除自相续的染污, 从而显露本有的智慧, 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 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 皆以讲经说法 做慈善等与佛法息息相关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 虽然帮助众生的途径多之又多, 但我唯想以佛法 来调化众生 在座的道友, 有些二三十岁, 有些七八十 岁, 虽然年龄并不相同, 但大家来到这个世界, 不可能天天都是晃晃悠悠 浑浑噩噩地过了就可以, 所以对未来一定要有一个定位或目标 若是牦牛等旁生, 那只要当天有吃的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用考虑 但我们是人, 且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 所以一定要想到佛法和众生 最近我家里常来一只小猫, 我也给它喂一点牛奶, 喝完了以后它就一直在有太阳的地方, 或较暖和之处睡着, 醒过来后舔一舔嘴巴 到处看一看 喵喵地叫几声, 然后就出去玩了 若人也仅此而已, 每天都为了住处 饮食等忙一忙, 除此之外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都没有, 那就成了有些格言里面所讲的那样 两条腿的猪, 所以希望大家也要立大志 当然, 我既不是智者, 也不是成就者, 更不是高僧大德 作为一位长期学习佛法的普通僧人, 的确我很想未来存活的日子就这样度过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 今生和来世比较起来, 我要对来世重视 当时有些道友对这句金刚语并不是很理解,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岁月的流逝, 大家才逐渐领略了它的深义 因为, 对于一个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 当他到了一定年龄阶段慢慢回顾一生经历之后, 就会觉得唯一有价值的事就是闻思修行和利益众生, 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可追求的 确实, 不管是色声香味还是名闻利养, 越寻找越像寻彩虹一样了不可得, 所以我才这样发愿 当然对我来讲, 在报答佛和上师的恩德方面也很惭愧 因为上师们传下来的这些教言字字句句都无比珍贵, 所以在即生中, 无论以金钱还是其他方式都不可能报答得了他们的恩德 自己独自一人思维时, 这种感觉就非常明显, 所以我唯一发下这样的愿 当然, 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事情就是利益众生, 不过根据自己的福报和能力来看, 这也非常有限 ; 但无论如何自己还是会尽心尽力地去做

21 下面继续讲正文 前面已经讲了 阎浮提 的水都来自龙宫 若不是龙王的福德 世间的 草木 河流等都不会存在 下面紧接着讲这则 比喻所表达的意义 如是佛之诸声闻 说法讲法依理诠 获无上乐得彼果 皆依如来威德力 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课 同样的道理 佛陀所有声闻弟子 须菩 提 舍利子 目犍连等 以及传承诸大上师们 他们在不同众生面前有时简略宣说佛法的道 理 有时非常广泛地宣说 有时则以四种道理 作用理 观待理 法尔理 证成理来诠解佛法 或抉择万法的真理 自他众生也依之获得不住 一切法的无上究竟涅槃 即诸佛菩萨的果位 或获得预流果 一来果 不来果 阿罗汉果等 息灭一切世间烦恼的暂时果位 从表面上看 这好像是依靠声闻等的智慧和力量来获得的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应该说 所有这些全都 依靠佛陀不共威德力而获得 所以 在佛陀的教法中 不管是讲经说法 也好 还是获得圣者的果位 这些的来源就是 佛陀 大家也知道 如果佛陀在因地没有发无 上菩提心 成佛后没有为众生传授妙法 那就 不可能有层出不穷的圣者出现 如此也就不可 能有后来的佛法 虽然表面上看来 每一个弟 子都有上师 在上师传讲了佛法以后 弟子才 懂得了佛法的真理 所以这应该是上师的威力 并不是佛的威力 因为佛早就已经涅槃了 实 际上 这些都是佛陀的威神之力所致 大家想 想 如果佛没有为我们创造这样的世界 这些 又怎能存在 不仅如此 在世间当中 哪怕是天气热的 时候出现丝丝凉风 或天气寒冷时出现阵阵温 暖的阳光 以及能用剃须刀来刮胡子 或用理 发刀来理发等 这些全是佛的加持 可是世人 非常愚笨 他们根本不知这样的道理 拿世间 人们不可或缺的饮食来说 这也是依靠佛陀的 福德而产生的 佛经中云 由佛福德获饮食 愚夫不知报佛恩 比如说 我们下课后拿着桶 在龙泉水打水 能打到水这也是佛的加持 或 者你拿几块钱到菜市场去买菜 能买到菜这也 是佛的加持 但是很多凡夫人因为特别愚 笨 根本不知道这是佛的恩德 反而认为连蚯 蚓以上的众生都有吃的 这哪里有佛的恩德 实在可悲 所以大家务必首先懂得佛陀不可思 议的恩德 并进而尽心尽力地报答佛恩 其实在整个世间 佛陀的事业可以通过各 种方式来体现 现观庄严论 最后一品亦云

22 般若摄颂浅释第二课 如是尽生死, 此事业无断 意思是说, 乃至轮回没有空之前, 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就会一直连续不断 既然在世间中, 佛陀会不断相应所化众生的根机而作饶益, 那我们在得到佛陀的加持后, 就应该生起感恩 报恩之心 记得 百业经 中记载 : 在恰嘎国王的时候, 有一位出家人依靠佛的加持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因感世尊恩深似海而发愿报答佛恩 他再三思维, 了知供养财产等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唯有度化无边的众生才能报答佛恩, 于是他便 来到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果贤巴度化众生 当时很多众生都得到了梵天 帝释等世间果位, 有些还获得了声闻缘觉的果位, 有些虽然没有获得果位, 但在相续中也种下了解脱的善根, 有些则对三宝生起了不退转的信心 而我们现在已听闻了般若法门, 其实这样的福报也来自佛陀和上师的加持, 那我们是否已生起感恩 报恩之心呢? 在末法时代, 不要说听闻空性法门, 连世间人文道德方面的理论听的人也很少, 时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真的, 若你想听孔孟的孝顺之道, 那在什么样的高等学校能听到? 非常困难 而我们现在听到的, 既不是人天乘 也不是小乘, 而是大乘, 大乘当中也是空性法门 能以这样的甚深法门在我们相续中种下善根, 那来到世间也非常有意义 但这并不是偶尔的机会, 或碰巧遇到了这样好的机缘, 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对佛和上师有一种感恩之情, 作为佛教徒这非常有必要 作为出家人, 大家能穿上僧衣, 过上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完全是佛陀的加持和威力所致 如果佛陀没有给我们开显这样的出家之道, 那很多人都将在世俗中过着特别低劣的生活, 每天都是争执不休, 痛苦不堪设想 大家也想一想, 如果我们没有出家, 那在这段时间中流过多少泪水? 不管是眼中流出来的串串泪珠, 还是看不到的内心中的伤心泪, 可能都流过很多次 但我们出家以后, 生活上一尘不染 非常清净, 每天过的是没有压力 没有竞争的日子, 那流下的也唯有大悲的泪花 以前我跟很多同学接触的时候, 他们都说 : 你没有老 其实外表老不老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内心没有感受各种各样的沧桑和痛苦 过过出家生活的人都清楚, 出家人的生活无比快乐, 那这是不是来自佛陀呢? 绝对是 所以出家人皆应感念佛陀的恩德 藏地很多老修行人经常讲 : 我现在能过这么快乐的生活, 完全源于佛陀的加持 真的, 不管是闭目思维, 还是跟别

23 人谈话的过程中 他们经常会流露出这样的感 恩之情 对于在家居士来讲 大家也要想到 如果 没有懂得佛教的道理 我们的生活必将是 除 了吃吃喝喝 造无穷业之外 就没有别的了 而我们现在依靠佛法的威力懂得了取舍因果 生活也有了方向 那我们为什么还不对佛陀生 起感恩之心呢 其实 只要我们认真思维这些 道理 就会深深体会佛陀的恩德不可思议 而 我们也唯有以尽心尽力利益众生来报答佛恩 及世间中所有获得证悟的高僧大德 他们不依 靠佛的威力也绝对不可能获得证悟 而佛陀完 全不相同 有关论典中说 成为最后有者时 完全可以 依靠自力来通达空性 所以大家务必了知 我们 般若摄颂浅释 下面讲理由 何故如来宣法理 佛陀弟子修学彼 现前所学如实说 佛威力致非自力 第二课 为什么是这样呢 原因是这样的 对于圆 满断证 大慈大悲的佛陀所宣说的无我法理 佛陀的弟子先在上师前听受 继而修学并现前 所讲的道理 即证得相应的果位 之后再如理 如实地为有缘他众进行宣说 所以这一切一切 的来源就是佛陀 也即唯一依靠佛陀的威力或 加持所致 而并不是声闻弟子等自己的能力 也许大家清楚 不管是小乘声闻 还是其 他佛弟子 通过自力通达空性而获得解脱的一 个也没有 包括舍利子 目犍连等利根者 以 相续中产生的空性见 菩提心和出离心等一点 一滴的境界 其来源就是大慈大悲的佛陀 以前我在讲 释迦牟尼佛广传 时 也给 大家讲过 即我们时时刻刻都应想 在这个娑 婆世界当中 所有正法的光明都源于佛陀当年 的发心 正因为佛陀为浊世众生发了广大的愿 也摄受了我们这些可怜的世间浪子 我们现在 才找到了归宿 另外大家还应了知 佛陀度化众生的行境 不可思议 他能以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比如有时候从空中传出妙音让无量众生获得解 脱 有时候以车乘等来利益众生 无垢光尊者 云 珠宝衣食灯乘等 广行利众现无情 意 思是说 佛陀会显现各种各样的无情法 如珠 宝 衣服 饮食 灯光 车辆等来利益无量无 边的众生 耳饰经 亦云 今于浊世时 工 巧文字相 作我想起信 意思是说 末法时代 的时候我将变成工巧相和文字相来利益众生 当见到它们时 你们应想到这就是佛陀我 从 而生起信心

24 般若摄颂浅释第二课可能有人会认为, 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或天然就存在的物质, 怎么会是佛陀的化现呢? 其实, 这充分说明他们对佛陀的种种化身和工巧化身一无所知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家的恩德很大, 因为他们绞尽脑汁发明的汽车 火车 飞机等交通工具, 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其实这些都是佛陀给我们创造的利益, 不仅是它们, 只要能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方便, 这就是佛陀的事业 如果真正懂得这样的道理, 那通过无情法和其它动物的形象也能了达佛陀的事业, 或认识自己心性的光明 若没有清净观, 即使所有法相圆满的上师天天都给你宣讲甚深的佛法, 你也会经常生恶念 若自相续真的已被佛法感化, 那即使身处红尘之中, 也会时时领受佛陀的加持, 比如乘电梯 坐公共汽车等, 你都会觉得它们全是佛陀的化现 甚至听到的声音, 也在为我们直指心的本性, 比如当救护车发出 呜 的声音时, 你就会想到让我开悟 让我开悟, 或者说无我 无我, 这样就很有可能马上开悟 在喇荣山沟里, 有时候会听到手扶式拖拉机发出的声音 有人很讨厌, 但我认为这是佛陀在提醒我们 : 应用智慧和方便来断绝分别念, 从而认识自己本有的光明心性 若大家细心体会就 会发现, 这种声音与修断法时所念的 啪的 声极为相似 ; 所以大家在听到拖拉机发出的声音时, 皆应安住在现空无别的光明心性中 对于上根者来讲, 一切都是善知识 上师所著的 无常歌 最后一个偈颂也说, 如果会观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善知识, 也即除了善知识以外不会有别的无情或有情之法 如果不会观, 对这部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 也会把它当作普通的世间教材, 甚至嗤之以鼻, 那它对你的相续就谈不上任何利益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 一切都是佛的加持和功德力所致, 包括自己今生听受般若, 或者身上出现疾病 快乐等 所以当我们感冒咳嗽时, 就要想到这是佛的加持 让我消除业障, 因为我以前做了很多坏事 说了很多恶语, 故现在佛陀通过这种方式让我清净业障 其实这样的观想并非无有意义, 至少能让我们心安理得, 否则便会怨天尤人,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离开清净观 第一品 丁二 ( 所说法之自性 ) 分二 : 一 所修之道 ; 二 宣说道之果 戊一 ( 所修之道 ) 分二 : 一 解说主要道

25 第一品 首先 我们所修的或所抉择的远离一切戏 论的境界 最殊胜的智慧波罗蜜多根本得不 到 为什么呢 因为从地点 时间 补特伽罗 身份等方面来剖析时都了不可得 比如 从什 么时候开始有般若波罗蜜多 它在什么地方存 在 是极乐世界还是娑婆世界 或者是其他地 方 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观察都不可得 所以 所谓的般若只能在名言中安立 也即名 第二课 般若 二 解说五种其余助缘 解说其余五度 己一 解说主要道般若 分三 一 略说 二 中说 三 广说 庚一 略说 分二 一 详解所依法果 二 此品摄义 辛一 详解所依法果 分三 一 行者身 份 二 所修之法 三 宣说彼果 壬一 行者身份 分三 一 证悟之差别 二 善知识之差别 三 菩萨之词义 癸一 证悟之差别 分三 一 基无得之 理 二 道无行之理 三 果不住二边之理 子一 基无得之理 分二 一 略说 二 广说 丑一 略说 最胜般若不可得 菩萨觉心皆不得 闻此无痴不恐惧 彼菩萨行善逝智 言中可以有这样的概念 或有人们所领悟的境 界 但真正去观察它也不可得 然后 行持般若者 一到十地的圣者菩 萨 或刚刚发心修学般若的补特伽罗等凡夫菩 萨也不存在 为什么呢 因为从人法两个角度 来作观察时就会了知 本来人也没有 法也没 有 所以行持者的补特伽罗也不可得 大家都 学过 智慧品 想必都清楚人无我的道理 所 以行持般若的菩萨也得不到 最后 菩萨相续中获得的觉性菩提心 即 胜义菩提心也不可得 虽然世俗中有 但以胜 义理论从本体 来源 形相等方面观察时 这 样的光明心性也不存在 入楞伽经 云 正智慧观察 自性不可 得 是故不可说 及说无体相 意思是说 通 过智慧来观察的时候 一切万法的自性绝对不 可得 正因为不可得的缘故不可说 或者说无 有体相 其实 这样的一无所得或一无所见才 是最殊胜的得和见 关于 楞伽经 按照蕅益大师的观点 四 卷楞伽 和 入楞伽经 是一部经 只不过 入 楞伽经 6比 四卷楞伽 7多初品及后二品 除 6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共四卷 全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又名四卷楞伽

26 第二课第一品此之外并无差别 大家都清楚 阅藏知津 乃蕅益大师著, 记得他在三十岁时开始阅 大藏经, 历经八地 历时二十七年, 最后才写出 阅藏知津 对这部书我有很大的信心, 也很想看, 因为大师著此书的目的是 : 俾未阅者, 知先后所宜 ; 已阅者, 达权实所摄 ; 义持者, 可即约以识广 ; 文持者, 可会广以归约 大师发心非常长远, 他在二十七年中在不同地方一直坚持阅藏, 如果换了我们, 不要说二十七年, 可能二十七天都很困难 不信你就在二十七天中闭 关试一试, 可能好多人都会说 : 不行, 屁股痛得很, 坐不住 就像垫子上长有荆棘树一样, 实在是坐不住, 一看到垫子就想背着包包前往其他国土 的确, 古人和现代人在保持清净心方面有天壤之别, 这在我们阅读了藏汉佛教或西天东土众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后就会明白 现代人的思维和想法在随顺世间方面非常不错, 我看过有些出家人的发言, 里面始终找不到佛教用语, 全是用的政治术语 作为穿着袈裟 剃着光头的出家僧人, 天天都是随顺这些有什么必要? 我是这样想的, 虽然国家的法律法规等不能违背, 但也没有必要特意去弘扬, 因为宣传这些大有人在, 而且他们还领国家发的工资 我很佩服前辈高僧大德, 因为无论是他们心中所想还是口中说出的话, 全是利益众生 弘扬正法, 绝不会在随顺世间的领导 施主上下功夫 他们始终把佛法看作如意宝, 希望它能永远在世间放射光芒, 也愿人们能尽可能多地了知佛法 而现在的个别出家人, 他们始终站在政治舞台, 所说的话也全是用世间语言, 真正对治内心烦恼的话语则少之又少 当然锅里面没有, 向碗中倒也有一定的困难 ; 如果内心没有与佛法相应, 那口中吐不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 所以也情有可原 但无论如何, 也不能在不应该用功的地方用功 话说回来, 我们一定要了知一切不可得的道理, 其实这就是最甚深的中观法门 而当我们听到所说或所修的般若 修般若者及修般若者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皆不可得的道理时, 如果心相续中产生恐怖 畏惧, 那就说明不是空性的法器 但是, 如果是前世有缘者, 即真正是空性的法器, 那在听到这样的道理之后, 不但不会产生愚痴心 : 一切万法不是空性而是实有, 也不会产生恐惧心 : 如果是空的, 那名言中的能取所取怎么安立? 那这种菩萨完全能行持三世诸佛的智慧行境, 也即能真正通达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

27 第一品 说能行持现空双运 通达现空无别的人 才是 般若的所化根机 所以在座的各位皆应好好观 察自己的相续 在听到这样的般若法门时你 的感觉如何 第二课 其实 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的缘故 这样 的愚痴心不会有 世俗中如梦如幻的显现存在 的缘故 这样的恐怖心也不会有 中观四百论 亦云 若知佛所说 真空无我理 有亦无所欣 无亦无所怖 意思是说 如果了知佛陀所说真 正空性的道理 那么世间有也没有什么高兴的 因为有也是如梦如幻 毫无实质 世间没有 也不会像凡夫愚笨那样特别害怕 实在说 能接受空性法门的人非常了不起 金刚经 云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不惊 不 怖 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可见 听到空 性法门不惊恐畏惧的人少之又少 也即很多人 都会害怕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 在听到空 性法门之后 如果心中不但没有排斥的想法 而且还觉得万法皆空的道理非常殊胜 那就说 明这个人在无量佛前种下过众多善根 文殊师 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云 佛告文殊师利 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 不从千佛所种诸善 根 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 乃能于是甚 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相反 若没有在无量 佛前种下善根 自然就会生起惊怖之心 可见 本颂还宣讲了般若法门的法器 也 即对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不存在 而世俗中有如 梦如幻显现的道理不生愚痴恐怖之心者 或者 丑二 广说 分二 一 所知对境不可得 二 有境智慧不可得 寅一 所知对境不可得 分二 一 意义 二 比喻 卯一 意义 色无受无想行无 识处纤尘亦非有 不住万法无住行 无取获诸佛菩提 如果色受想行识五蕴皆不存在 那安住或 行持的万法全部都没有 如此便能无住而行 这样就能无取获得诸佛所证之菩提 那五蕴怎么不存在呢 首先观察色蕴 大 家也清楚 色蕴所摄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 香味触五境等十种色法 大的这些全部是集聚 性的 一一观察时都没有堪忍的实体 小的这 些也是同样 没有一个实有的法 就是无分微 尘 其实质也不成立 所以 所谓的色蕴只不 过在名言中成立 而胜义中绝对没有它的本体 中观根本慧论 观五阴品 则从色法的因 体 果等方面进行剖析 最后得知一切色法皆

28 第二课第一品不存在 所以, 凡是有智慧的人皆不应对色法贪执, 故颂云 : 是故有智者, 不应分别色 的确, 执著色法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 世间人经常贪著色法, 认为某种颜色很好看, 其实所谓的好看只是一种假相, 也即不管是认为人等有情好看, 还是布匹等无情好看, 其本体皆不成立 因为除了暂时的分别念之外, 丝毫没有恒常的本质 如果是恒常之法, 那谁看都会好看, 或什么时候看都应该好看,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比如一个产品, 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它很好看, 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认为它不好看, 或者是刚拿到手里的时候很好看, 过一会儿就不好看了 其实, 人们喜欢的对境始终都在不停地换, 比如小孩时代对玩耍品很执著, 长大以后就会对另外一种对境执著, 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对其他一种对境执著, 甚至后来还会对以前的执著感到可笑 比如说, 我几岁时对某些玩具特别执著, 如果其他孩童抢了我的玩具, 当时我就会很伤心 ; 但现在不但不会, 可能反而会笑起来, 甚至还会嘲笑小时的无知 所以世间当中, 堪忍的色法根本不存在 但人们丝毫不懂, 每天都为了它们而奔波 其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为了获得快乐 但是色法上有没有快乐呢? 没有 虽然没有, 但无数人并不 了解这样的道理 既然色法没有, 那快乐 痛苦和等舍三种感受 ( 受蕴 ) 也不成立 ; 同样的道理, 想蕴 行蕴和识蕴也不可能存在 既然五蕴没有, 那所取的五境与能取的五根也不成立, 如此一切万法也不可能存在 故 中论 云 : 受阴及想阴, 行阴识阴等, 其余一切法, 皆同于色阴 但是, 万法不存在的道理光是口头上会说也不行, 内心中一定要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 一旦这种定解生起, 这种菩萨就能不住一切法, 也即不会执著任何一个法 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如此便能无住而行, 即不住一切法而行持 如果我们在学中观或般若时, 对形形色色的万法皆能知道是虚幻 空性的, 这就是后得位的定解 对初学者或钝根者来讲, 这样的修法不可缺少, 宗喀巴大师着重抉择单空的目的也在于此 很多法师在讲 金刚经 等般若法门时, 经常讲一切都不存在, 抉择到这样的单空时也高兴得不得了, 弟子也认为这就是需要证悟的空性 当然, 以前认为万法皆是实有存在的, 而现在已经懂得它们皆不存在, 那师徒为什么不欢喜若狂呢? 肯定会高兴的 虽然从暂时来讲, 这样的单空的确需要证悟, 但还需

29 第二课第一品不需要更上一层楼呢? 需要 在 般若摄颂释 中, 麦彭仁波切就引用了 罗睺罗赞般若颂 和 中观根本慧论 的教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其中 中论 的教证是 :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由此我们可以了知, 从真如实相来讲单空也必须远离 若依此定解而修, 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就能在相续中现前 ; 若入定于这样的境界, 则不会有任何执取之法, 如此便能无取而获证诸佛的大菩提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讲先应抉择单空, 在单空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地闻思修行和祈祷, 这样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可以产生, 从而无余摆脱轮回 虽然真正通达大般若对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作为修行人, 在听闻 修行这样的空性后, 对整个生活的执著或对世间的种种散乱就会减少 为什么呢? 因为内在闻思修行空性所获得的快乐, 与从对外境的满足中所获得的快乐截然不同 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外境上追求, 有人认为吃得好很快乐, 有人认为有一所好房子很快乐, 有人认为到处去游山玩水很快乐 可是很多人都没有快乐, 所需求的因缘反而成了产生痛苦的因 米拉日巴以前也说 : 没有获得圣果之前, 希求的快乐反而会 成为痛苦的因 相反, 若自己对佛法的无我或空性有所了解, 那不管别人怎么样, 自己内在的快乐始终都会出现 即使表面上看来穿得很差, 甚至生病也很厉害, 可是因为自己内心对万法的虚妄相已经通达的缘故, 暂时幻化般的痛苦就会荡然无存 因此, 拥有般若空性的见解或证悟才是最值得羡慕的 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长期修行都能获得这样的境界, 如此便能获得内在的快乐 对外面各种各样的相不再执著 故大家一定要精进闻思修行这样的般若法门

30 第三课 基无得之理中的广说 万法不可得 分 所知对境不可得和有境智慧不可得两个科判 所知对境不可得是从意义和比喻两个方面来抉 择的 意义前面已经讲完了 现在讲比喻 卯二 比喻 如遍行派之具鬘 慧观无缘灭蕴得 菩萨通晓如此法 不证涅槃彼住智 第一品 第三课 这个偈颂说明 通达对境无我才能得到解 脱 一旦执著任何法有相状或实有 则不能获 得真正般若的境界 所以对初学者或钝根者来 讲 般若法门的确比较难 在座的道友当中 以前学过 中观根本慧论 的 听 般若摄颂 就比较简单 如果以前对中观法门一无所知 从来没有听闻过 那里面的内容恐怕就很难接 受 再加上本经是以归纳的方式阐述所有般若 的甚深内含 故一般根机的人想一下子进入这 样甚深的般若境界 也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 学习般若的过程中 大家一定要对佛陀的无上 智慧生起无比的信心 平时也应好好祈祷 祈 求诸佛菩萨加持我的相续 让我能通达远离一 切戏论的般若空性的真正密意 之后好尽心尽 力广利无边无际的老母有情 对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人来讲 他肯定不 愿意安住在寂静的地方什么事情都不做 也即 不会入于寂灭的边 一定会利益众生 而利益 众生也不会 今天开心的时候想利益众生 法 师面前也承诺 过一段时间不开心时 什么都 不愿意做 真的 如果相续中有般若空性的境 界 随时随地都不会做自私自利的事情 一定 会想着可怜的众生 只要能让他们获得暂时 究竟的利益 自己就会全力以赴地去操作 当 然这就是般若空性的威力所在 而在修学的过 程中 大家一定要对般若法门生起恭敬心 虔 诚心和精进心 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达这种 甚深的智慧 这里的比喻是说 比如 在遍行外道派中 有一个叫具鬘又名左扬的人 他刚开始的时候 在外道的教派里出家 也学习了禅定等方面的 知识 但因为外道所宣说的都是有缘的修法 并没有一切万法皆空的道理 所以他虽然修了 很长时间 但相续中的实执不但没有摧毁反而 越来越增长 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观察 得 知在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解脱的机 会 于是他来到佛陀面前尽心尽力祈求妙法 佛陀了知他堪为法器 于是给他宣讲了缘生无

31 第三课第一品我的空性法门 之后他不断修持, 由于信心坚固 修行精进, 结果这个遍行外道通过无我的智慧完全摧毁了如山王般的萨迦耶见, 也即灭除了执五蕴聚合的相续为我的恶见, 而获得了断除轮回的涅槃 这个例子也说明佛教跟外道完全不相同, 这一点在座的有缘信士一定要明白 正因为是这样, 许许多多外道智者才进入佛教, 像 胜出天神赞 和 殊胜赞 的作者, 以及马鸣论师等很多印度智者, 他们以前都是学外道的, 但后来都进入佛教并获得证悟 包括目犍连和舍利子, 刚开始他们都在外道本师面前修学, 后来还建立了学团 当时他们觉得, 在整个印度像自己那样具有无上智慧的人根本没有 后来他们因看见马胜比丘非常寂静如法的行为, 而生起极大的信心, 于是特意向马胜比丘请问 : 你的老师是谁, 你老师给你讲的是什么? 马胜比丘说 : 我的老师是无与伦比的释迦牟尼佛, 他给我们讲了 诸法从因生, 诸法从因灭 等法要 他们听后生起极大的信心, 于是前往竹林精舍拜见释迦牟尼佛并成为佛陀的高足, 同时也证得了无我 记得 百业经 中有这样一则公案 : 学裸体外道的裸体迦叶进入佛教后获得了阿罗汉果 位, 他圆寂时出现了种种瑞相 当时裸体外道认为是依靠他们法的力量而获得成就的, 甚至还到处去宣传 : 我们的裸体迦叶如今获得了什么样的果位 ; 佛教徒则说是佛法的力量所带来的成就 后来, 守护佛法的白法天尊亲自来作证说 : 这并不是学外道法而出现的成就, 而是学佛法所现前的成就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 在外道的学说中并没有真正的解脱之道 在座的道友可能很多都有这样的体会 : 以前在学校读书时, 或自己读一些世间杂书时, 心里的疑惑始终解决不了 ; 但进入佛教之后, 这些疑惑全都荡然无存 以前我在学物理 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时, 心里始终觉得这些并不是究竟的知识, 更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遇到佛法后, 佛法里最简单的一个修行法门, 比如前行法或净土法, 任何一个法师讲我都很起信心, 没有认为这个法师讲得不对, 这个法说得不对 即使法师稍微说错了一点, 也认为这是法师在示现, 并不是他真的不懂, 反而对人与法生起更大的信心 所以我衷心希望佛教的光辉能照耀于整个世界, 也愿大家皆能生起这样的信心 当然这里也说, 这样的无我法门唯一佛教才在提倡, 而它是真正的甘露妙药, 唯有它才

32 寅二 有境智慧不可得 分三 一 从建 立侧面说明 二 从遮破侧面说明 三 摄义 卯一 从建立侧面说明 第一品 益 而且对这些没有通达般若空性的众生 你 的慈悲心也会油然而生 因为他们实在太愚昧 太可怜了 这个时候 你还会尽力用佛法来饶 益他们 其实这就是通达般若空性的作用 第三课 能治愈世间一切不可救药的烦恼疾患 所以我 们能饮用这样的甘露 的的确确是多生累劫的 福报 否则今生想听闻如此甚深的般若空性 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任何一位菩萨 如果真正通晓从色法到一 切智智之间的万法皆是无我空性 那他绝对不 会证入寂灭一边的涅槃 也不可能堕入外道所 承认的顽空境界当中 更不会堕入世间情爱之 网 他将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现空无别的智 慧境界中 这种境界极为不可思议 它不生不 灭 不来不去 不常不断 龙猛菩萨在 中观 根本慧论 中 就以五种胜义相来这样描述它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 则名实相 当然 现在我们要入于这样的圣者行境也 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通过学习 就不会像原来 那样特别执著感情 地位 名声等 甚至很多 执著都能得以摧灭 但大家首先要从道理上明 白 一切万法皆无实有的相 这是第一步 抉 择为空性 然后再进一步观察 所谓的空性也 只不过是分别念的执著相而已 实际上它也不 存在 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 茫茫人海 每天都辛辛苦苦为了自己执著的对境而奔波 这完全是受了妄想的支配 到头来只会徒劳无 所谓建立 即建立万法皆空之理 按麦彭 仁波切 澄清宝珠论 的观点 虽然从胜义的 角度来讲 并没有什么建立的 但站在名言的 角度 也可以建立胜义中万法皆空的观点 此慧为何属何者 何来思择法皆空 详察无沉无畏惧 彼菩萨即近菩提 通过前面的观察 相信大家都清楚 一切 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对境全都不成立实有 不但 实有不存在 无实的空性也不成立 既然如此 那请问 抉择它的智慧波罗蜜多 也即一切世 出世间功德源泉的般若 它的本体是什么样 的 它属于谁的境界 它来自何处 首先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以什么样的方 式存在 从与对境一体他体等方式观察之后 我们就能了知 在名言中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 如梦如幻 在胜义中它没有任何实质 也即有

33 第三课第一品也不是 无也不是, 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 其次它是谁的境界 : 从名言来讲, 可以说它是诸佛菩萨的境界, 因为凡夫人等并没有通达这样的般若, 而佛陀和菩萨已经通达了 ; 但是从胜义的角度来讲, 不要说是佛菩萨的境界, 就是佛菩萨本身也不存在 金刚经 云 :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佛菩萨是有声音 有色相的本体, 那自然般若波罗蜜多的拥有者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最后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来源 : 虽然从名言的角度来讲, 可以说依靠善知识的窍诀和诸佛菩萨经论的加持, 使相续中的无明烦恼消失而显现智慧的阳光 ; 但从胜义的角度来讲, 它却是不来不去的 所以可以这样建立 : 在胜义中, 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 拥有者和来源全都不成立 若能这样详详细细观察, 相信大家皆能通达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当体即空, 并没有任何一个法实有存在 若能如此, 那对空性的意义再也不会有任何迷惑不清的昏沉 ( 即迷茫 ), 也不会有任何畏惧 ; 而证得如此境界的菩萨, 也真正接近圆满菩提 在 经论对照 中, 前面的偈颂说明加行 道暖位和顶位, 本颂说明加行道忍位 对一般凡夫来讲, 在听到空性法门时, 心中会产生恐慌 害怕, 以至于不敢接近 ; 但是, 对要接近证悟的忍位菩萨来讲, 他对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一点都不会害怕 原来有一个人给我说 : 讲空性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怕, 是不是我得的境界很高? 可能他的不怕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 还有一个人这样给我讲 : 你不要讲得太深了, 我接受不了, 你讲浅一点我就能接受 ; 一步一步地来, 不要把最甚深的中观法要全堆在我的头上, 不然我会晕死的 相信大家不会到达这种地步, 我们也应尽力了解甚深的法要 有一次我问一个小沙弥 : 你能听懂中观吗? 他说 : 听不懂 我说 : 为什么听不懂? 他说 : 中观啥都破了, 那学完中观以后干什么? 他认为一切都破了就是一切都不存在 其实, 就像阳焰般根本不成实的万法, 我们却执著它们为水或执著它们实有存在 ; 而这种执著没有就是所谓的破 如果认为本来是存在的瓶等万法, 在学中观后就变成没有了, 那无我智慧就成了摧毁有实法的铁锤, 这非常不合理 其实, 一切万法的本体根本不会有丝毫变化, 过去是这样, 现在是这样, 未来还是这样 月称论师在 显句论 中说 : 从圣者的角度而

34 前面讲空性应该建立 但大家对空性一定 不要有相的执著 否则还没有完全理解真正般 若空性的意义 本颂则从遮破的侧面宣说实有 和单空的边皆应破除 在藏地 麦彭仁波切等 高僧大德在抉择单空不究竟时 就经常引用这 第一品 卯二 从遮破侧面说明 设若不知有色想 受行识蕴而行持 思此蕴空而菩萨 持相非信无生理 第三课 言 一切万法远离一切戏论 超离一切生死 始终没有 从愚者的角度来讲 一切执著相和 一切生死始终都是存在的 其实 这就像大人 和小孩对玩具的态度完全不同一样 对大人来 讲 他对玩具一点执著都没有 但孩童绝对不 是这样 不管是他做的沙屋 还是其他玩具 都会特别执著 一旦摧坏心中就会产生无比的 痛苦 虽然大人在孩童时代也执著过 也为玩 具流过很多眼泪 但现在回忆起来时 就会觉 得当时的行为很幼稚 同样 虽然在凡夫时 对对境 色声香味触特别执著 但一旦获得 圣者果位 就会觉得当时的执著特别可笑 我 在凡夫位的时候 对感情 财物 名声 人际 关系等既生贪心又生嗔心 其实这些全是假的 执著它干什么 个教证来说明 假设有人不了解一切万法本来都是远离一 切戏论 超越一切相的空性本体 反而对色蕴 有色蕴的执著 想蕴有想蕴的执著 受蕴有受 蕴的执著 行蕴和识蕴也同样有它们的执著 那他的行持就有执著相 大家都知道 很多人 看见色法时都会分别好看或不好看 其实好看 和不好看都是相 如果我们对它们进行取舍 破立 经常产生种种分别念 这就叫做想的执 著 若以胜义理证对五蕴进行剖析 从而断除 了对它们的实有执著 此时若认为有一个空性 存在 那这种菩萨也还在行持有缘的相 并没 有对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轮中所讲的无相 无我 无缘的空性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更没 有通达它的真理 比如 通过将柱子剖析成微 尘等方法进行观察 最后得出柱子不存在 这 个时候若不再以甚深的智慧继续分析 就会认 为这种不存在最究竟 其实它并非究竟之法 在物理学界 粗大的法可以分解成分子 原子 夸克 亚夸克 若进一步分析 最小的法也不 存在 那这样的空性是不是最究竟的空呢 其 实这样的空性也耽著在一个单空的层面 并不 是最究竟的空性

35 第一品 第三课 我听过有些法师讲 金刚经 和 楞严经 通过观察之后 他们得出了 一切万法皆不存 在 的结论 此时自己也很高兴 认为已经开 悟了 还问大家懂得了没有 就是不存在 其 实这只是单空 根本不用那么欢喜 因为 二 谛经 云 真正的胜义谛并非身语意的行境 它超离一切言思 对于此 麦彭仁波切曾说 作为凡夫 像柱子 我等不存在的单空皆可安 住 所以 如果这就是真正远离戏边的空性 那谁都容易证悟 故佛陀说这并不是真正的般 若空性 龙猛菩萨云 大圣说空法 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讲得很清楚 如果 真正的空性是单空就不合理 为什么呢 因为 大慈大悲的大圣者 佛陀宣说万法皆空的道 理 就是为了摧毁所有世间的见 如果认为单 空还实有存在 那谁都没办法调化了 佛陀还 说这种见解非常可怕 宁可产生其他执著 也 千万不要产生这种单空的见解 所以在真正观 察时 也不能建立这样一个空性见解 龙猛菩 萨在其他论典中还说 究竟本性中 无舍亦无 立 意思是 在究竟本性中 不可能舍弃任何 东西 也不可能建立任何东西 因为这些都是 住于一边的见解 其实 最究竟的中观见解必 须远离四边 中观四百论 云 有非有俱非 诸宗皆寂灭 意思是说 有边 无边 亦有亦 无边 非有非无边 全部都要寂灭 因为它们 都是其他宗派有执著的见解 所以 如果认为色声香味等法在名言和胜 义中皆完好无损地存在 那也不对 若认为万 法全都不存在 而且一直执著这种空性存在 这也不对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人因为对单空 有所理解 就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证悟空性者的 行列 甚至自己还开始写 证道歌 可能写出 来的全是单空的歌 所表达的心情也只是耽著 空的欢喜心 当然 单空并不是永远都不能学 为了摧毁众生相续中的实执 诸佛菩萨也给我 们宣讲了这种暂时远离一边的空性 所以学修 这样的单空也非常有必要 但传承上师们在讲 单空不究竟时 也经常引用这个教证来说明 卯三 摄义 非色非受非想行 于识不行无住行 彼不缘行智慧坚 具无生智胜寂定 以上分析了有境智慧和所知对境不可得 现在讲它们的摄义 本颂是说 任何一个人若 不把色执著为色 受执著为受 想行识也没有 执著为它们的本体 那么这就是无住之行 而

36 第三课第一品且它就是最殊胜的行持 比如, 如果有人对色法也没有执著, 对苦乐的感受也没有执著, 乃至对整个五蕴都没有执著, 那这就是毫不执著之行 这样的行者也自然拥有极高的境界 为什么呢? 因为他没有一切执著相 那他为什么能如此而行呢? 其实这完全是一切无执著的智慧得以稳固的缘故 而获得这种无生智慧的菩萨, 将得到勇行三摩地等许许多多三摩地 其实, 这一颂也在提醒我们 : 安住在单空的境界并不究竟, 必须再以智慧抉择, 进而安住在对色受想行识五蕴皆不执著的境界中而行持 可能很多道友因为以前没有学习过甚深的中观, 或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所以现在听起来好像找不到什么感觉 的确, 般若波罗蜜多非常甚深 于此而言, 想也不是究竟的境界, 非想也不是究竟的境界, 它是除了想和非想以外的不可思议境界, 即诸佛菩萨的智慧 一旦拥有这种智慧就不会退转, 而且还将得到勇行三摩地在内的诸多三摩地 关于勇行三摩地, 菩萨依靠它能摧毁一切魔众, 修行过程中也不会有退失 烦恼和违缘 有些人说, 释迦牟尼佛在十地的时候获得了勇行三摩地 也有人说, 佛陀在因地时曾依靠勇行三摩地调化六万嫔妃 ; 本来当时佛陀没有贪 心, 但他却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显现自己的身相来度化她们 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中, 对勇行三摩地 ( 即首楞严三昧 ) 的作用 威力 功德 加持以及度化众生的方式有详细宣讲, 大家可以参阅 但这部经并不是 首楞严经, 首楞严经 是唐朝时候翻译的,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 执著色等相也不对, 执著非色等相 空相也不对, 只有远离了相和非相才是智者的境界, 所以有相和非相的执著就是浅慧者 中观根本慧论 云 : 浅智见诸法, 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 灭见安隐法 意思是说, 智慧浅薄的人所见的诸法, 要么是有的相 要么是无的相, 其实这并不能见到摧灭一切见解的诸法实相 大家还应清楚, 只要不缘一切而行持的智慧得以坚固, 勇行三摩地等最胜寂静等持就将开启, 在那个时候就能无有任何困难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而我们想获得这样的境界, 首先必须了解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 当然这一点, 学过 中观根本慧论 入中论 和 中观庄严论 等中观论典的道友在理论上都能了解 ) 因为在摧毁实执 破坏三有的根本方面, 中观具有不可思议

37 的加持力 所以希望大家经常串习 第四课 证悟之差别当中 基无得之理已经讲完了 现在讲道无行之理 子二 道无行之理 菩萨于此自寂静 彼是前佛所授记 彼无我入起定想 因彻知法自性故 第一品 第三课 在听闻 忆念 修行般若时 大家皆应了 知 虽然名言中有如幻如梦的景象 但它并不 成立 也即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 在世俗中以现而无自性的方式来存在 这就是 所谓的般若 大家还应了知 通过修行般若法 门能遣除让一切众生漂泊在轮回中的实执 而 菩萨只要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就将得到勇行三 摩地等诸多三摩地 其相续也会变得极为寂静 不会像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一样 每天都被贪嗔 痴所转 自相续极为粗暴 非常烦恼 经常出 现各种痛苦 忧愁 有些讲义则说 诸佛授记 和通达无我是同一个时间 既然已得授记 那 他的相续肯定有很大的转变 也即通达了人法 无我的空性 一般来讲 本颂对应加行道胜法位 若菩 萨通达了所缘行相与有境的空性 那他实际上

38 第四课第一品是先前的诸佛所授记的将获得菩提之人 虽然诸佛并没有说 : 他将在某个地方成佛, 当时名号叫什么, 有多少眷属 但实际上他已得到诸佛的授记 这样的菩萨也没有我入定于空性或从中出定的想法, 其原因 : 他已通达我和我所不存在, 也了知一切诸法皆是平等 清净 大空性 大离戏的自性 而我们现在 : 我刚才入定了, 我现在出定了, 我今天利益众生, 我今天听法, 我今天传法 有各种各样想的执著 但只要我们长期观修, 这样的想也会慢慢灭掉, 因为它们并不符合实际真理 凡是学过般若或中观的人都清楚, 我 跟石女的儿子和兔角没有任何差别, 与我有关的一切相绝对不是最究竟的实相 所以在真正的智慧面前, 包括我入定 我出定, 以及一切有实 无实等相全都没有 寂天菩萨亦云 : 若实无实法, 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 无缘最寂灭 所以真正境界比较高的菩萨, 他绝对不可能想 我度了多少众生 我作了多大贡献, 也绝对不会因为这些生起傲慢 因为对它们执著之想都没有的缘故, 那傲慢心和与之相关的烦恼也就无容身之地了 所以本经下文也说 : 对菩萨来讲, 与我有关的一切想全已泯灭 当然, 现在在座的人完全达到与我有关的 执著全部泯灭, 这也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 大家在学空性的时候务必清楚 : 真正的大菩萨或真正证悟空性的境界, 绝对是这样一种远离戏论的不可言思的境界, 而且这种境界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 所以在修学过程中, 与我有关的执著应尽量减少, 其实这就是所谓生活的快乐 另外, 大家在评价别人时一定要慎口, 因为菩萨内在的证悟很难用肉眼观察得到 也许我们认为是非常不如法的, 很有可能就是一种证悟相 下面就讲一则相关的禅宗公案 : 以前有一位松云禅师, 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 出家后他也一直带着母亲, 后来他和母亲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搭茅棚住了下来 因为禅师字写得好, 所以他每天都为别人抄经, 也藉此得一些生活费 ( 以前, 藏地很多老修行人都抄经, 很多人都给钱请回供奉 但是, 现在可能是科学太发达的原因, 让人抄经也不一定愿意, 即使愿意也不一定有人给钱, 可见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很可怕了 ) 为了母亲, 禅师有时会到街上去买一些鱼肉 因为汉传佛教历来都对吃肉很排斥, 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酒肉假和尚, 人们也认为禅师在吃肉 不过禅师一直没有介意, 不管别人怎么样议论他都不解释, 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行为非常清净 后来他的母亲知道

39 第一品 第四课 禅师为了自己而受诽谤 于是也出家吃素 后来一位漂亮的女士在路上遇见禅师 她 被禅师庄严的相貌所感动 于是请禅师到家中 说法 禅师也没有去执著 他想给别人说法是 一件好事 于是到她家中宣讲了佛法 由于这 个女人是妓院里面的人 后来人们都说禅师破 戒了 因为看见禅师入了妓院 又在不断地对 他毁谤 而其他资料则说 禅师遇见这个女人 是因为音乐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 当地很多人 都看不惯 最后把他的茅棚也捣翻了 不让他 们母子住在那里 迫不得已 禅师只好把母亲 托人代养 自己离开这个地方到处去云游参访 后来他的母亲因病去世 当地的人们把她 放在棺材里一直等着禅师回来 不久禅师回来 了 他以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为母亲举行葬礼 他说 慈爱的母亲 我已经参访回来了 接着 又以母亲的口吻说 你已经回来了 我一直等 着你 然后他说 丧礼完毕 请大家送葬 在禅师 56 岁那一年的某一天 他召集弟子 说 中午的时候我要离开世间 然后写了一首 偈语 人间逆旅 五十六年 雨过天青 一轮 月圆 意思是说 自己在人间并不是很顺利 可以说饱受沧桑 经过了各种各样的苦难生活 这样一直活到 56 岁 最终雨过天青 心的本体 完全开悟 真正显露出本来的面目 就像一轮 明月悬挂在天空中那样庄严 写完后 他便安 详地离开了人间 确实 依据表面上的行为来评论人非常困 难 在藏传佛教中 有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已 经通达了大圆满或大手印的境界 但表面上看 来 外在的行为也有一些不如法的现象 就像 前两天给大家介绍的久爷爷瑜伽士一样 所以 完全以外在的行为来评价也很困难 而禅宗当 中也有类似密宗的直指方法 所以 般若经 中所讲到的超越境界也可在有缘众生的相续中 出现 一旦出现也就离开了原来凡夫的各种执 著 但是很多人都看不出来 而修学其他宗派 或法门的出家人或居士当中 有人有非常强烈 的大悲心和极甚深的空性见 但表面看来这个 人跟平凡人一样 密宗 普作续 也讲 虽然 表面上看来与普通人的身体一模一样 但他的 境界完全超越普通人 所以对所有众生皆应观 清净心 这非常有意义 若如是行行佛智 彼知无行真行故 行持何法皆不缘 此即行持胜般若 本颂进一步讲道无行之理 如果真正能行持前面所讲入定 出定无有

40 第四课第一品差别, 以及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境界, 那这样的菩萨就在行持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智慧行境 远离一切执著相的境界 原因是, 这样的菩萨完全了知对一切万法皆无任何能行所行, 就是最殊胜 最微妙的行持 永明禅师在 万善同归集 中亦云 : 终日作而无作, 虽无行而遍行 意思是说, 虽然终日一直在作, 但却无有作的执著 ; 虽然无所行, 但却遍行一切 自然这样的境界就超胜于一切 但凡夫愚者却认为这很矛盾 : 作怎么会是无作? 无行又怎么会是遍行 真行呢? 同样, 对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他们也觉得不可能 色怎么会是空? 眼睛看得到之故 空怎么会是色? 有和没有相矛盾之故 他们认为, 所谓的空就是虚空那样的状态, 而感官能接触或见闻觉知能了解的事物全是不空的 但是, 通过般若的窍诀来解释的时候, 虽然这些现象都存在, 我们也只会把它当作梦幻泡影 ; 而在胜义中, 这些戏论全都没有 所以, 即使是通达空性的行, 它和胜义中的无行也完全是一体的, 当然无行就是真行就更难懂了 以前讲 定解宝灯论 时说 : 不见就是最殊胜的见, 很多人都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 甚至有些人说 : 盲人见不到色法, 那是不是最殊胜的见呢? 其实这些道 理并不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说的 如果行持任何一个法, 都对所行之法 行持和修行者不缘执, 那么这就是真正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在 维摩诘所说经 中, 不眴菩萨这样说 : 受不受为二, 若法不受则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 无取无舍 无作无行, 是为入不二法门 可是, 很多人连因果正见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那想通达这样的道无行之理自然就很困难 但不管怎么样, 再难也要讲下去, 大家也应该通达 其实只要努力, 通达道如虚空的境界也不会很困难 当然在名言当中, 所行的五道十地绝对存在, 谁也不能说这样的安立不合理 ; 但在胜义中, 也即以般若智慧来衡量时, 所谓的道也没有什么可行的 以前, 赵州禅师 18 岁时去参南泉禅师, 当时南泉禅师正躺着休息, 他去见的时候也没有坐起来 只是问 : 你从哪里来? 赵州说 : 我从瑞像院来 南泉问 : 你见到瑞相没有? 赵州说 : 我没有见到瑞相, 只见到卧如来 后来, 赵州禅师问南泉禅师 : 如何是道? 南泉说 : 平常心是道 赵州问 : 还可趣向否? 南泉说 : 拟向即乖 赵州说 : 不拟时如何知是道? 南泉说 : 道不属知 不属不知, 知是妄觉 不

41 第一品 第四课 知是无记 若是真达不疑之道 犹如太虚廓然 虚豁 岂可强是非邪 赵州于言下悟理 若能明白这则公案的道理 相信大家对道 无行之理一定会有深刻的认识 以前的禅师们 虽然他们的教言很简短 但这既符合有关般若 经的意义 又能迅速遣除众生的执著 对后学 者来讲 只要好好思维 实践这样的道理 也 会有所感悟 当然感悟的层次因人而异 有些 真正能证得圣者的境界 有些则证得靠近圣者 的加行道 而加行道当中也有暖顶忍等不同层 次 总之 很多人都能对空性有所体会 当然 在实修最高深的法之前 一定要认 真闻思 若能长时闻思中观 最后对空性就能 有所领悟 如果对这方面的理论一点都不懂 光是盲修瞎炼 那就很困难 现在有些人并没 有闻思的基础 但上师却要求他在三年当中实 修 自己也认为现在该实修了 那能不能成功 也不好说 当然 如果真正打好了基础 那实 修也未尝不可 但没有打好基础之前一定要好 好闻思 若没有闻思就不知道怎样行持 因为 很多佛教道理确实有一些复杂性 比如发电机 如果不精通的人去东摸西摸 可能只会弄坏而 并不能真正使用起来 同样的道理 在对佛教 的见修行果及闻思修行的次第没有搞明白之 前 可能只会是盲修瞎炼 所以大家皆应遵循 次第 这也是很多传承上师的要求 另外 在闻思的过程中 还应随时随地通 过不同方式来观自心 比如 在耳朵听到地水 火风的声音 眼睛看见宇宙万物的景象以及五 根取任何一个对境时 若能以正知正念来摄持 很有可能这就是证悟的指示 这个时候 诸佛 菩萨的加持和空性的境界 在你的相续中很有 可能会生起来 即使没有生起来 若能经常这 样串习空性 那对外面的一切法就不会特别执 著 现在很多世间人非常可怜 不管是色声香 味触的哪一个对境 只要在他面前出现 他就 会对它产生坚固的执著 而修学般若法门的人 他就会明白 我 等分别念并不合理 因为这 并不符合万法的真相 也能了知众生就迷惑在 这个地方 就像病人通过医生的指示 就能找 到病的根源一样 但是 光知道病源而没有服 药也不一定能痊愈 所以大家应经常饮用空性 法门的甘露妙药 但饮用时也应相应根机与次 第 子三 果不住二边之理 分二 一 意义 二 比喻 丑一 意义 何法非有彼称无 凡愚观其为有无

42 有无此二是无法 菩萨知此则定离 9 即将本来不是实有之法执著为实有 即将本来存在之法执著为不存在 第一品 8 第四课 前面已经讲了基无得与道无行之理 作为 有智慧的人 他完全明白 一切万法的本体确 实是空性 一点体相也没有 甚至名言中假立 的自相也不存在 但所谓的空性并不是心识所 缘的单空 可是 贪执色等名相的凡夫愚者 因为相续中具有烦恼的原因 他们很难接受这 样的境界 要么将显现法增益为实有8 要么将 显现法损减为断灭9 始终无法通达远离一切有 无边的实相 实际上 在真实义中一切实有之 法与单空之法 也即有和无 皆平等不可得 如 果真正有一个无的东西 就堕入断边了 如果 真正有存在之法 就堕入常边了 龙猛菩萨在 中观根本慧论 中亦云 定有则著常 定无 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著有无 所以真正 通达无二法门的中观智者 绝不可能住于有或 无的边 三摩地王经 亦云 有无是二边 净不净亦尔 是故有智者 离边不住中 意思 是说 有和无是两边 清净和不清净也是两边 所以对智者来讲 在离开边戏之后 也不可能 住在中间 在这里大家也应该清楚 诸如将柱子剖析 后的一无所得的单空 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证悟 的最究竟的空性 因为在真实义中它也是得不 到的 实在说 单空也是一种边戏 它属于无 边 是语言 分别的范畴 若谁耽著这样一个 空性 那他还没有真正通达般若 麦彭仁波切也在相关教言书中引用上述教 证 反反复复强调所谓的不二法门或般若空性 绝不能住于有的边 也不能住于无的边 当然 有无二者没有的话 那是非 常断等边也不可 得 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 真正万法的实相就 是远离一切边戏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对凡夫人 来讲 就像盲人面前的色法一样 根本无法领 受 但依靠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 最后一 定会通达 任何一位菩萨 若真正通达这样的 无我境界 那他决定会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因 为对万事万物既不住无的边 也不住有的边 就是一种大的解脱 当然 要获得这样的解脱就一定要以理观 察 也即对一切执为实有的法皆应抉择为无有 尤其是众生无始以来都耽著自己蕴的相续 认 为我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首先应通过观察打破 这种执著 中观四百论 亦云 见境无我时 诸有种皆灭 意思是说 只要见到色等诸境无 我的自性 这个时候三有轮回的种子全部都会

43 息灭 释量论 云 见空则解脱 可见 只 有见到空性才能超离轮回 若没有见到空性 即使作再多的功德 也不可能得到解脱 因此 无论是在闻思的时候 还是在修行的时候 我 们皆应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摧毁我执或实执 上面 当然所谓的单空也要灭掉 但是先应断 除我 然后再逐渐断除无我的执著 最后就会 得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个时候轮回的种子全 都摧毁完了 这样的菩萨自然能脱离如幻般的 轮回痛苦相 而获得无上安乐的解脱道 第一品 作为处于此学道阶段的菩萨 他完全知道 虽然五蕴所摄的一切法在显现上都存在 但它 们的本体一点实质都没有 完全是空性 所以 这些法跟世间的幻化师幻变出来的大象 骏马 等没有任何差别 因此相关显宗经典皆说一切 万法如幻 如 不退转轮经 中云 一切法如 幻 菩提亦如幻 而且他们认为五蕴跟幻术完 全相同 并不会把幻术和五蕴执为各自相异 有真假之别的他法 所以 如果我们认为幻术是一种法 五蕴 第四课 丑二 比喻 此知五蕴如幻术 不执幻蕴各相异 离种种想寂灭行 此即行持胜般若 是另一种法 也即幻术与五蕴在本体存不存在 显现存在的时间长短等方面存在差别 那就不 合理 只不过在讲比喻的时候 不得不用一个 相同的词来表示而已 实际上它们无二无别 正因为是 五蕴如幻术 所以就很容易理解成 五蕴和幻术是两种法 其实 这里所表达的意 思是五蕴是幻 也即五蕴与幻术的本体毫无差 别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执著 幻术是幻化师幻 变出来的法 而五蕴是存在于另一个地方的法 相反我们一定要清楚 不管是自相续所摄的五 蕴 还是世间上的万事万物 它们与幻术无二 无别 一模一样 不过很多人在听到一模一样 时 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种法来 其实这就是 执著坚固的原因导致的 所以 虚幻休息 中 说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应通达如幻的境界 最 后再通达是幻的境界 而永明大师在 万善同 归集 中则说 建立水月道场 大作梦中佛 事 可见 只要我们能真正通达一切皆是梦幻 的境界 那无论是建道场 还是作其他佛事 都不会有任何执著 既然五蕴是真正的幻化 那对自相续所摄 的五蕴执著有没有用呢 没有用 如此 人我 也就摧毁了 人我没有的缘故 我所也不可能 存在 既然这样 那法我会不会有呢 绝对不

44 般若摄颂 当中 现在正在讲行持大乘 般若者的身份 其中讲第二个问题 癸二 善知识之差别 分二 一 所立 二 所破 子一 所立 所谓所立 就是应该依止什么样的善知识 以及自己应该具足什么样的条件 第一品 第五课 第四课 可能有 最后就能远离人法二我执的种种想 从而寂灭一切戏论而行 那这样的行持就是在 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可是 很多人对这样的道理都不懂 一讲这 样的境界就把眼睛闭起来 而一讲故事就很高 兴地睁开眼睛 也有可能他们心中对般若法门 有恭敬心 实在说 很多人的相续中全部都是 实执 绝对不是跟梦幻一味一体的无实境界 当然 这样的境界在一般凡夫人的心中显现出 来也很困难 不过我们随时都要串习 以前上 师如意宝也讲 不管白天做什么事情 都要想 这是梦 或想现在做的事与幻术无别 而晚上 睡的时候 也要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安住 所 以在 虚幻休息 中 基道果全都用八种幻化 喻来说明 而每种幻化喻之后都讲了一个非常 殊胜的修法 如白天怎么样修 晚上怎么样修 以前给道友们讲 虚幻休息 时 很多都说完 全通达了虚幻的境界 若真正通达 则能断除 实执 而这里也讲 要行持殊胜的般若 就要 通达如幻般的境界 所以通达如幻的境界非常 有必要 具善知识具胜观 闻诸佛母全无惧 作为行持般若的行者来讲 修行要善始善 终 必须具足善知识的因缘 也就是说 学习 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人 在大乘道中不退转的 主要因缘 就是要具足内外两种善知识 所谓 外善知识 就是要依止一位以智慧通达万法无 有任何自性 以及具足以方便的大悲菩提心摄 持众生的上师 这样的上师就是所谓的外摄持 所谓内善知识 就是自己要具足让一切众生获 得佛果的希求心 也就是发起菩提心 同时还 要具足见到万法空性 无有实执的三轮体空的 智慧 这就是所谓的内摄持 如果既具足外在 的因缘 具有慈悲和证悟的上师 又具足内

45 第五课第一品在的因缘 自己具有悲心与智慧, 那这样的行者在听到佛母般若空性时, 就不会有任何畏惧, 在大乘道中也不会退转 当然, 颂词中的善知识主要是指外善知识, 而内在具足悲心的智慧就是所谓的胜观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离开善知识, 否则修行就不能圆满 但善知识一定要有内在的境界, 没有境界的上师则是假善知识 现观庄严论 云 : 心不惊怖等, 宣说无性等, 弃舍所执品, 应知为摄持 可见, 真正的善知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第一个条件, 他的心对大乘空性法门不会生畏惧, 这是从智慧方面讲的 ; 第二个条件, 向有实执的可怜众生宣说无有本性的空性法门 ; 第三个条件, 舍弃六波罗蜜多的违品, 如吝啬 破戒等 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善知识, 就是所谓的外摄持 至于 摄持, 这两个字在大乘经论中经常出现 ; 而在本颂中, 既可指外在的善知识, 又可指内在的菩提心和智慧, 或者说正知正念 在座的道友中, 可能很多人对佛法都有许多问题不了解, 所以一定要长期依止一位具有修证的上师, 这非常重要 一般来讲, 上师有什么样的境界, 他也会对弟子如实传授 比如上师对空性法门非常有境界, 那他在摄受弟子 的过程中, 也会把自己的境界传给他们 如果依止的上师仅在历史 医学等世间知识方面有经验, 那我们也只能学到这些, 而不可能学到佛法 即使他们照本宣科, 时间也会很短暂 就是讲世间知识, 如果老师对所讲的课程不是很精通, 或自己没有相应的品德的话, 那也不可能长期呆在老师的岗位上 所以说, 我们一定要依止一位真正通达万法实相的上师 如果上师有这样的境界, 在看见依靠他的人没有懂得时, 他就会传授 在世间, 如果父亲是医生, 而孩子又愿意学, 他就会把医学传给他 ; 如果父亲是木匠, 而孩子也愿意学, 他就会把自己的技术传给他 同样的道理, 真正的善知识也会把自己的境界传给有缘的弟子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依止真正具有智慧和悲心的上师, 否则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收获 作为行者来讲, 依靠这些摄持就不会产生畏惧 ; 如果没有这些因缘, 就会对般若空性产生恐怖心而不敢接受 圣天论师云 : 不知无怖畏, 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 而生于怖畏 意思是说, 对空性法门全然不知的人不会害怕, 就像世间从来没有学过空性法门的警察等, 由于他们对空性一点都不了解, 所以也不会害怕 ; 而像全知佛陀一样完全通达空性的人, 也不会

46 害怕 但是就像半瓶水一样 对空性稍微有一 点了知 而又没有完全了知的人 则会产生恐 惧心 既然全部都是空性 那是不是因果都没 有了 或者说是不是我也不存在了 包括一些 物理学家 他们通过试验观察后 也感到非常 恐慌 因此大家一定要长期依止善知识 当上 师证悟空性的境界融入相续时 我们就不会害 怕 也不会舍弃空性法门 子二 所破 谁依恶友仰仗他 彼如新罐触水毁 第一品 第五课 前面刚刚讲了所依止的善知识 现在反过 来 任何一位初学者 如果依止了诋毁大乘空 性法门的恶友 相续中的境界就很容易毁坏 为什么呢 因为在自己的智慧 定解 信心等 还没有完全成熟 而必须依赖仰仗他众时 就 很容易随波逐流 或者说受环境 教育等因缘 的影响很容易变坏 其实 这相当于没有入窑 焙烧的新土罐一样 没有经过火的锤炼的原因 一接触水就会毁坏 在现实中 有些人已经皈依佛门 也发了 菩提心 有的还剃度出了家 甚至有的还为佛 教和众生做了很多好事 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 个很不错的修行人 但是 如果长期或暂时依 止见修行果非常恶劣的人 也一定会使自己逐 渐衰败下去 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 对修行人 来讲 所有怨敌当中 恶友是最可怕的 所以 噶当派的很多修行人都把恶友当作尸体那样来 舍弃 根本不会亲近 现在世间上 很多人对 大乘甚深见解根本不能了解 也不愿接受 如 果我们跟这些人接触 恐怕一瞬间的行为或短 暂的交流 也会毁坏一切的一切 有些多年闻 思修行的人 就因为别人的一个电话 一顿饭 或一天的接触 而将自己在很长时间中辛辛苦 苦积累起来的善根全部毁坏 这确实非常遗憾 持明无畏洲尊者曾这样说 真正的善知识 比黄金还罕见 而造恶业的恶友时时都损坏 耗尽我们的善根 故祈愿三宝加持不要遇上恶 友 更不要离开殊胜的善知识 所以在座的道 友皆应发自内心地祈祷 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 人都没有境界 既然如此 那很有可能在遇到 恶友时不需要很长时间 也许是一刹那 也许 是一个月 也许是半年 就会把你拉下去 或 者自己主动在别人面前投降 虽然很多人都在 寂静的山里修行了很长时间 但若自己披上的 盔甲并不是那么坚固的话 在违缘面前也很难 抵抗 因此 大家无论是下山 还是通过电话 跟亲朋好友交流的过程中 时时刻刻都要注意

47 癸三 菩萨之词义 分二 一 一般菩萨 之词义 二 大菩萨之词义 子一 一般菩萨之词义 何故此者名菩萨 能断贪求尽诸贪 无贪获证佛菩提 是故此得菩萨名 第一品 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潜移默化 如果离开了这样的群体 就不容易生起惭愧心 自然见修行也会一天比一天下降 最终只会销 声匿迹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离开僧团 第五课 因为 所谓的魔障并不一定是以獠牙毕露或面 目狰狞的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 有些可能是花 言巧语 有些可能是非常温和的态度 若正念 不稳固 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让人堕入永远不能 自拔的恶趣深渊 所以 在学习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过程中 对于那些对大乘佛法一无所知 或者对佛教有 邪见的人 一定要拒之千里 否则 在眼花缭 乱的外境面前 我们根本没办法抵抗 就像一 个孩童 最好不要让他单独出去 否则很难面 对外面的花花世界 因为他的心并没有成熟 在智悲学校中有一位老师 开会的时候他说 你们不要把学生会的那些孩子看作大人 他 们跟大人比较起来还差得远 在遇到外境时根 本不能面对 所以对他们不要太过看重 否则 会生起傲慢心的 虽然他的语言比较刺耳 但 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 而我们现在也没有成熟 遇到外境也禁不起诱惑 所以一定要谨慎 虽然有些人觉得 我没有问题 因为我在 某某地方闻思了那么长的时间 也得过许多灌 顶和窍诀 但一旦违缘现前就非常可怕 因此 我们应经常祈祷不要离开学佛的团体 山法宝 鬘论 中说 对修行人来讲 比围墙还好的保 护就是不离僧团 的确 只要身处僧团当中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 平时佛教里面经常 提到菩萨 那菩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 菩 萨 它是菩提萨埵的略称 乃梵语的音译 其 中 菩提 指觉悟 萨埵 指勇士或有情 故 菩萨就是觉悟的勇士或觉悟有情 也即可以从 自觉和觉他两个方面来理解 通过修行断除实 执而获得觉悟是自觉 将自己所证悟的境界传 递给有缘众生是觉他 而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 人都将比较慈悲的人或年长的老人及学佛者叫 做菩萨或老菩萨 甚至还有其他用法 所以菩 萨也可从其他角度来理解 按寂天论师的观点 什么时候世俗菩提心 在相续中生起来 那个时候就可以称为诸佛之 子或菩萨 入行论 云 生死狱系苦有情

48 第五课第一品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 世间人天应礼敬 意思是说, 系在生死轮回中的苦恼有情, 什么时候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那个时候就可以叫做菩萨, 此时也成为世间的人和天人礼敬的对境 当然很多论师都说, 此处的菩提心仅指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世俗菩提心, 并非指胜义菩提心 月称论师则说, 断除三种结 10 而获得极喜地 11 的圣者唯应以菩萨之名称说 故 入中论 云 : 从此由得彼心故, 唯以菩萨名称说 生于如来家族中, 断除一切三种结, 此菩萨持胜欢喜, 亦能震动百世界 入中论自释 也引用 宝云经 的教证说 : 在加行道世第一法位时, 还没有完全断除实执, 所以并不是真正的菩萨, 只有在获得一地时才是真正的菩萨 这两位大德的观点, 一个是从生起胜义菩提心来讲, 一个是从生起世俗菩提心来讲, 或者说, 一个是从 见解证得空性 来讲, 一个是从 行为行持利众 来讲, 但都可以称为菩萨 而这里的菩萨是这样的 : 依靠随入法界自性的闻慧等智慧, 能完全断除对色法等的贪执, 进而希求完全断除对所知万法以实执贪著的分 别念及种子, 于无贪中获得佛的大菩提, 这样的行者就称之为菩萨 但很多人都不是这样, 尤其是现在大城市里面的人, 他们每天都贪求着 : 别人有豪华的轿车我没有, 别人有很好的房屋我没有, 别人有很高的地位我没有 这说明他们还不是这里所讲的菩萨 有些人虽然对这些不怎么贪求, 但他们认为万法全为实有 : 高速公路是实有的, 轿车也是实有的, 甚至住处 床位等全是实有的, 那也不是这里所说的菩萨 佛说华手经 12 验行品 云 : 佛告舍利弗 : 应以三事验菩萨心 何谓为三? 一者, 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报, 当知是为真菩萨心 ; 二者, 求法无所贪惜, 宁失身命而不舍法, 是则名为真菩萨心 ; 三者, 不逆甚深之法, 以信解力于佛菩提不生疑惑, 是亦名为真菩萨心 以是三心验诸菩萨 所以我们也应以之对照, 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些法? 的确, 我们现在对外境非常贪执, 实执也很严重, 所以决定不是这里所说的菩萨, 而只是名相上的菩萨 关于名相菩萨, 比如平时很多人将有些老居士或老出家人叫老菩萨, 如果他们不具足菩 指萨迦耶见 疑见和戒禁取见 指第一地 鸠摩罗什大师译, 亦名 摄诸善根经, 或 华首经

49 萨的功德 那就是名相上的菩萨 有一位医生 一天到晚都叫别人为菩萨 他经常说 某某菩 萨 你过来一下 好像他是菩萨当中的佛一样 周围全是大大小小的菩萨 看起来特别可爱 那他们是不是菩萨呢 也不一定 可能只是名 相上的菩萨 子二 大菩萨之词义 分二 一 堪为众 生之最 二 披大盔甲13 丑一 堪为众生之最 13 与铠甲意义相同 参考 瑜伽师地论 云 云何菩萨擐 穿 甲 铠 甲 精进 第一品 有些人认为 佛教中不但有菩萨的名称 而且还有大菩萨 摩诃萨埵的说法 那大菩 萨跟菩萨有什么差别呢 其实 具足本颂所讲 两个条件的菩萨就是所谓的大菩萨 第一个是 堪为有情众之最 因为他为了救度一切众生 发了无上菩提心 还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甚深空 性 所以在众生中是最伟大的 大家也清楚 在不同种类 不同种姓 不同民族 不同族群 的千千万万众生当中 具足这两种条件的人非 常少 所以他们堪为众生之最 也成为一切众 第五课 何故彼名大菩萨 堪为有情众之最 断众生界诸重见 是故得名大菩萨 生的应供处 有时候我经常想 虽然人们说人类历史上 这个伟大 那个伟大 但这些伟大人物对自己 的家庭 身体却很执著 不要说像释迦牟尼佛 那样 就是菩萨的布施和证悟空性的智慧他们 也没有 确实 世间上成千上万人特别尊重的 伟大人物 他们也不可能以自己的身体 儿女 家庭来作布施 在证悟空性方面 他们一点境 界也没有 正因如此 舍弃一切利益众生和证 悟空性的菩萨才最珍贵 他们的确堪为一切众 生之最 第二个是 断众生界诸重见 作为大菩萨 他能以无我的智慧和善巧方便 断除众生相续 中无始以来熏习得异常坚固的各种烦恼和习 气 而这也非常稀有 所以 谁具足这两个条 件谁就可以称为大菩萨 对一般世间人来讲 绝对无法做到这样 因为他们并没有摄受那么多众生的威力或能 力 大家都清楚 很多众生非常傲慢 若菩萨 没有一定的境界 他们也不可能向他敬礼 他 们会说 你跟我平起平坐 毫无德行和智慧 凭什么我天天跪在你面前对你非常尊重 即使 今天尊重 明天也不一定会尊重 这个众生尊 重 那个众生也不一定会尊重 但真正的大菩

50 大施大慧及大力 趋入诸佛胜大乘 披大铠甲降魔幻 是故得名大菩萨 第一品 丑二 披大盔甲 分二 一 真实宣说 二 宣说披甲之理 寅一 真实宣说 第五课 萨 因为他有这样的境界 所以各种各样的众 生不可能对他不尊重 我经常这样想 上师如 意宝真正称得上是大菩萨 为什么呢 因为他 老人家建立佛学院后 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民 族 不同种族 不同习性的众生 在其慈悲摄 受下 全部都对他非常尊重 可见 法王是名 副其实的有情众之最 华严经 云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 应调伏无量众生 应断无量烦恼 应破无量 无明暗 应摧无量我慢山 普贤行愿品 长 行文中 也专门讲了恒顺众生 意思是说 菩 萨以不可思议的威力 可以摄受种种意乐 种 种心态 种种习气 种种性格的众生 还能断 除众生的烦恼 让他们获得真正的证悟 所以 我们对大菩萨的赞叹 并不是有些 父母为了孩子听话而赞叹他们是智者那样 实 际上菩萨有不共威力 他能摄受芸芸众生 也 能对众生的今生 来世 乃至生生世世带来无 穷的利益 对这样的大菩萨 若能经常祈祷也 有很大的功德 在世间 人们之所以愿意在观 音 文殊等大菩萨面前供奉 顶礼 或者念诵 他们的名号 心咒 就是因为这样做有无量功 德 具足两个条件者可以叫大菩萨 一是 堪 为众生之最 这是上一科判所讲的内容 第二 个是 披大盔甲 意思是 既然菩萨发大乘菩 提心 行持六度万行 他的相续自然就具有很 多不可思议的功德 也即披上了凡夫人难以想 象的诸多功德盔甲 此乃本科判所宣讲的内容 首先解释本颂 所谓 大施 即只要遇到 可怜的众生 就根本不会管自己 他会全部将 自己的身体 财富等布施给他人 此乃菩萨在 因地披上的大布施盔甲 所谓 大慧 就是具 有断除持戒违品 破戒的大智慧盔甲 这种 智慧很了不起 也相当难得 一般世间人不要 说终身受持相关大乘戒律 甚至让他一辈子不 吃肉 不喝酒 有些业力深重的人也根本做不 到 不要说一辈子 可能在一天中守八关斋戒 对有些人来讲也很困难 然后是安忍等大力盔 甲 对大菩萨来讲 当种种攻击对他危害时 他的心也不会损恼 具有这样的安忍盔甲 为

51 第五课第一品了利益众生, 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也不会懈怠 懒惰, 具有这样精进的盔甲 ; 他的心能一缘安住, 不住于任何散乱当中, 具有禅定的盔甲 ; 通达一切万法无有我和我所 断除一切实执, 具有智度的盔甲 ; 以及具有摧毁心烦意乱等各自违品的广大威力 还具有趋入甚或具足诸佛殊胜大乘从发心一直到佛智之间的种种功德 这些盔甲, 不要说普通人, 就是小乘圣者阿罗汉, 他们也根本不可能得到 因为拥有通达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等大盔甲的缘故, 大菩萨能断除众生各种各样的迷乱, 还能降伏种种邪见的魔幻 在世间中, 这样的菩萨极为难得, 所以称为大菩萨 佛说华手经 云 : 是故我当堪任为无量无数众生一一代受地狱众苦 心不退没 意思是说, 大菩萨的心力不可思议, 他能堪任一一代受无量无边众生的地狱之苦 对我们来讲, 不要说代受地狱的痛苦, 就是监狱中的痛苦或病人的痛苦, 我们能不能代受? 这是可以扪心自问的 如果是大菩萨, 只要是为众生, 他没有任何条件, 一定会代受 当然, 不是大菩萨而自认为是大菩萨也不行 原来有一个喇嘛, 我以前讲 入行论 时也讲过, 他叫柯让 因为法王如意宝在一次传 菩萨戒中说 : 我们现在都得了菩萨戒, 已经成为 大菩萨 了 后来那个喇嘛就一直认为自己是大菩萨, 经常说 : 我根本不会说妄语, 因为我是大菩萨, 大菩萨哪有说妄语的 一些小喇嘛也经常逗他 : 大菩萨来了 大菩萨来了! 他自己也觉得大菩萨真的来了 所以, 大家在别人称我们为大菩萨时, 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 的确, 在行持六度方面, 我们跟大菩萨比较起来, 只能算是小菩萨或小小菩萨, 不过跟有些世间人比较起来, 有时还是有一点自信 以前, 我在一个慈善论坛上这样说过 : 相比起来, 佛教的慈善很伟大 因为在世间, 即使政府拨的慈善款项, 很多人都把它揣在自己的腰包里 可是佛教中真正行持慈善的人, 不管别人是否赞叹, 只要自己有的东西, 就会无条件地送给别人 的确, 跟世间人比较起来, 学过大乘佛教的人还是很不相同, 因为他们自我的成分比较少, 实有的执著也比较轻 但很多人都没获得圣者果位的缘故, 与诸佛菩萨的事迹比较起来就很惭愧 但是, 既然我们的方向已经确定, 那就要不断努力 ; 相信到一定的时候, 通过自己的发心力, 也能救护很多可怜众生, 而且自己也不会有任何畏惧和怯懦

52 寅二 宣说披甲之理 分二 一 比喻 二 意义 卯一 比喻 幻师十字街幻变 多士众首斩千万 所杀如是菩萨知 众生如化无畏惧 第一品 第五课 为什么菩萨在行持六度万行的过程中 不 会有任何畏惧 也不会有任何怯懦 而会心甘 情愿 欢喜若狂地去做众生的事情呢 其原因 在这里以浅显易懂的比喻来说明 幻化师在十 字街头幻化出许多不同形象的众生 诸如军人 等 他们在互相混战 在这个过程中 有些人 的手脚被砍断了 有些人的头被砍断了 整 个情景惨不忍睹 对于这样的情景 幻化师会 不会伤心害怕呢 不会 因为他知道这些都不 是实有的 其实这就像放电影 虽然一次世界 大战 二次世界大战等战争情景全都一五一十 地呈现出来了 但对放电影的人或观众来讲 他们心里有没有战争正在进行的恐怖呢 没 有 因为他们都知道 这些全是幻化 同样的 道理 作为菩萨 因为他对一切事物都没任何 实执 所以当众生在轮回中感受各种各样的痛 苦 而他们前去救度的过程中 就不会有任何 害怕或畏惧 表面上看来 菩萨的确很苦 很累 为了 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他不但把所有财产全部 布施给了众生 而且自己的身心也始终在为众 生操劳 时间也极为漫长 不说做到这样 仅 仅听了 很多人也会胆战心惊 毛骨悚然 也 不敢发这样的大乘菩提心 其实 如果我们真 正懂得菩萨的境界 就不会有这样的错误认识 比如 对特别吝啬的人来讲 他给别人布施一 百块钱 也会特别伤心 但是对有一定修证的 人来讲 即使给一万块钱 乃至更多 也不会 有丝毫执著 因为在他的境界中钱与牛粪没有 任何差别 虽然吝啬的人会认为 我给一百块 钱都那么疼 好像把自己的心脏掏出来了一样 他给那么多钱怎么能受得了 但对菩萨来讲 根本不会有丝毫痛苦 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 一切法都是梦幻 所以没有任何实有的执著 经庄严论 云 观法如知幻 观生如入 苑 若成若不成 惑苦皆无怖 意思是说 菩 萨观一切诸法如似知幻 若成就时于烦恼不生 怖 菩萨观自生处如入园苑 若不成就时于苦 恼亦不生怖 既然如此 那在面对世间的成败 得失等种种景象时 就不会像世间平凡众生一 样 得成则喜 失败则忧 所以大家皆应发愿 早日获得大菩萨的果位 这非常有必要 而当

53 第一品 第六课 第五课 修行境界越来越高时 普通人看起来很难做到 的事情 也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就像 入行论 所讲的那样 到一定的时候 将自己的身肉一 块一块地布施给他人 也根本不会有疼痛的感 觉 但一般人却会认为 怎么能把身上的肉给 别人呢 你看 我身上的肉稍微切一点也疼得 要命 其实 这就是执著所导致 如果我们真 正证得一切万法的空性 就不会有这方面的痛 苦 既然没有痛苦 那行持利益众生的事就非 常容易 以前有人在法王面前说 上师 您度这么 多众生 好苦 好累 实际上他自己很累 天 天担心菩萨 不过这就是所谓的悲心颠倒 对 该观悲心的可怜众生不观悲心 对不该观悲心 的自由自在的菩萨却观悲心 所以我们应该了 知 对有一定境界的圣者来讲 他们的生活非 常洒脱 虽然表面上看来 他们在时刻不停地 利益众生 但是因为他们的心力非常强的缘故 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 而我们凡夫 对自己的 事情很多人都愿意做 但为众生做一点点事情 就开始发牢骚 或打退堂鼓 我今天干了一两 个小时 累得不行了 我身体不好 该休息了 众生的事情太难办了 算了 前面的比喻讲 幻化师在十字街头幻化出 很多人 即使他们全都灭绝 幻化师也不会有 畏惧 而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 如果一下子就 将万法抉择为空性 很多人也接受不了 所以 应向他们宣讲这样的比喻 通过这样的幻化喻 也能了解一切万法皆是空性或无有缚解的道 理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了知 在名言中可以如 幻如梦地度化众生 而胜义中根本没有任何戏 论 卯二 意义 色想受行以及识 未缚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无怯心 此是正士胜铠甲 在佛教里面 世俗中五蕴的真相在 俱舍 论 智者入门 等论典中讲得很详细 诸如 它们的词义 体相 分类以及作用等 而胜义 中如何不存在的道理 也在相关经论中有详说 对这样的道理 获得小乘圣者果位的人也能了 知 而世间的科学再怎么发达 连名言中五蕴 的体相也没办法完全明白 那就更不要说胜义 的真相了 所以 在对所知事物了解的深度与 广度上 科学与佛教的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即

54 第六课第一品使你精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也只能通达色蕴等的粗大部分, 而它们的细微部分则根本无法了解 这样一来, 我们就能更加坚信佛法僧三宝 在这里, 大家要清楚的是 : 所谓的五蕴 色受想行识, 在本质上从来都没有束缚过 ; 既然如此, 那也没有从中获得的解脱 为什么呢? 因为五蕴全是假立的, 并非实有, 也即它们全都远离一切戏论, 或者说它们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 由此可见, 在名言中五蕴皆以如梦 如幻的方式存在, 而胜义中确实无缚无解 关于无缚无解的道理, 中论 中专门有 观缚解品 来说明, 大家可以参阅 所以, 所谓的束缚与解脱只能在分别念前安立, 也即它们只是一种假名, 而真实中根本就不存在 当然, 对此道理只有通过学习 研究才能产生定解 若只停留于听闻的层面, 而没善加思维, 那实际修持将差得更远 为什么高僧大德都强调遵循次第闻思修行, 其原因也在这里 所以, 一旦我们有机缘听闻到大小乘佛法, 就应反反复复在心里思维 比如说五蕴皆空, 那五蕴到底是不是空的呢? 如果觉得不空, 或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合理, 那就应跟有智慧的人辩论 探讨, 这样就能得出新的结论 因此思维 确实很重要, 尤其对中观法门慢慢思维, 对空性就能有新的认识 当然, 这只是暂时的认识并非开悟, 只有到对这样的道理完全通达时, 才能称得上是开悟 所以在闻思的过程中, 当我们对一切万法皆空的道理有所了解时, 千万不要马上认为 : 我今天已经开悟了! 但有人却这样说 : 我今天早上一直观察五蕴皆空, 确实五蕴不存在, 那这不是开悟是什么? 肯定开悟了 但这也需要观察 若我们通达了刚才所讲的五蕴皆空的道理, 就会明白五蕴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 就像虚空没有束缚和解脱一样, 识等五蕴的本体也没有束缚和解脱 虽然胜义中一切都远离执著和戏论, 但世俗中我们也不应怯懦, 而应精进行持菩提 努力修行, 不要因为小小的因缘, 就把行持善法全部放下来 若能如此, 这种正士就披上了行持菩萨道的殊胜铠甲 所以, 在平时闻思修行的过程中, 我们先要对空性有所认识, 之后还应了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众生都不懂得这样的道理, 从而尽心尽力地度化他们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种种违缘 障碍 困难, 但此时心始终不要怯懦 ; 若心怯懦, 则会对修行造成很大的障碍 在末法时代, 所遇众生肯定会有各种

55 第六课第一品各样不如法的现象, 不可能像极乐世界的菩萨那样断尽一切烦恼, 此时我们也不能生起厌离心而放弃 ; 若放弃, 对自己的弘法利生就有很大的影响 大家也知道, 在法王如意宝一生当中, 弘法利生的主要手段就是讲经说法, 但这也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我只举一个例子 :1990 年 4 月我们随同上师去印度, 当时上师的眼睛就开始生病, 字都看不太清楚 但在印度期间, 法王仍然通过录音为人传法灌顶, 这样一直坚持到 2004 年 1 月 7 日圆寂 在 14 年中, 很多老弟子心中都有数, 只要法王在学院, 他就从来没有中断过讲经说法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 : 如果自己的眼睛不能看字, 还能不能坚持一两年? 最多在坚持一两年后就会说 : 我的眼睛已经看不见字了, 算了! 包括在座的法师, 看你们到了这样的时候还会不会讲经说法? 但上师在圆寂前几天还说 : 我一辈子都是通过讲经说法来弘扬佛法, 所以非常希望, 在死的时候也能边讲经说法边离开人间 ; 以前堪布曲恰也是边讲经说法边圆寂的, 基本上只停了一两天的课, 我也愿意这样 大家都清楚, 法王如意宝为我们传的最后一个法是 宝性论释, 当时他老人家在显现上 病得很严重 记得法王在课堂上说 : 很多人都给我说, 要我出去看病, 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 给一百万也不愿意出去, 如果学院的负责人和法师觉得应该出去, 那我也听你们的, 希望你们商量 后来, 学院的大法师和理事会 寺管会的人共同商量, 有人说法王出去好一点, 有人说根据各种说法来看不出去好一点, 但后来大部分人怕不出去会有遗憾, 所以大多数人认为还是应该出去看病 之后法王停了课到成都看病时示现圆寂 在这段时间中, 法王确实是停了课的, 除此之外, 在座的道友心中都清楚, 法王身体再怎么样, 有时候实在不能解释也要念一遍 可是法王的弟子, 作为法师的我们会不会这样? 如果我们的眼睛看不见字, 十多年来还要讲经说法, 这是否能做到? 当然, 有没有能力是另外一回事 而我们有些法师, 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 经常给别人说我不讲法了, 有些干脆就离开了 但不讲法对自己还是有很大损失 的确, 作为法师不讲经说法, 而去做其他事情, 这恐怕不太好, 所以大家也应好好想一想 前一段时间, 我在课堂上讲了这个问题后, 有几位法师在我面前发愿说 : 在终生当中, 我将尽自己的一切能力讲经说法, 哪怕只有一个人听, 也要讲下

56 第六课第一品去 当时我心里很高兴, 作为法王的亲传弟子, 大家确实应该这样 外面有些居士辅导员也经常对讲经说法生厌离心, 他们说 : 那这样, 我就不愿意带你们了 其实也不能把自己看得过高, 作为一个刚刚学佛的居士辅导员, 也没有带不带的问题 我是这样想的, 虽然我现在给别人讲经说法, 但实际上只配做学生, 连做辅导员的资格也不一定有, 不过这也是一种学习佛法的好机会 所以我希望, 不管是出家的法师, 还是居士辅导员, 大家都不要高看自己 不要因为给别人讲了几堂课, 就自认为非常了不起, 甚至认为没有自己天都会垮下来 另一方面自己也不能特别怯懦, 稍微遇到一点点事情就生厌烦心, 而不愿意讲法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说 : 凡是众生, 肯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也肯定有种种不合意的现象 尤其在末法时代, 你不接触就不说了, 接触就不可能全都十全十美 如果是极乐世界, 那眷属都会非常好, 不可能像娑婆世界的浊世众生一样 所以希望法师们一定要坚忍 当然为了让大家生起厌离心, 或让大家尊重佛法, 有时候稍微提一下, 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因为很多传承上师都经常这样示现 但若真正不讲 课, 就非常可惜 以前学院当中, 我们觉得希望很大的部分男众和女众的法师都没有讲法, 这非常可惜 如果他们能讲课, 对自己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 对别人来讲, 哪怕是一个人, 也会或多或少给听者带来一些佛法的利益 而这种利益, 也是我终生希望的, 当然我以前也发过这个愿 虽然以后变成什么样并不知道, 但是即生当中, 最重要的就是向上师如意宝学习, 所以哪怕是向一个人说一句法, 我也觉得非常有必要 虽然我讲得很不好, 有时听到自己的声音都非常害怕, 但心应该是比较纯洁的 ; 因为在传法的过程中, 我并没有想要宣传自己, 也没有想你们会不会对我供养, 没有这些世间杂念 目的就是, 这么好的法能让别人知道该有多好! 为什么我经常讲完这个法, 就要讲那个法, 其原因是 : 我每一次看一个法本时, 就觉得这里面的内容很好, 而现在我们这里有这么多有信心的人, 他们若懂得这样的道理, 自然就会传到其他人的心里面去, 所以这很有必要 前段时间我在外面看 弟子规, 开始还以为 弟子规 只是一般的知识, 但看了以后就想 : 若很多出家人都懂得这样的道理, 就会将它逐渐传到很多在家人手中, 若在家居士懂了, 自然也

57 第一品 第六课 会对他们的孩子有一点利益 所以不管再怎么 累 我也要把这个法讲完 当然 这并不是说 自己非常清净 总而言之 不管是法师还是听法的人 大 家都不要因为小小的事情就生厌烦心 但外面 有些居士在学习的过程中 因为人与人之间稍 微有点冲突 就马上拿着包跑了 的确 有些 居士佛法方面的知识非常差 他们会为了一个 座位 或其他小小事情 在听课的时候就马上 离开 其实为了佛法 我们应将自己的财产 身体乃至生命全都献上 那更何况别人对自己 的不满 侮辱或欺负呢 可见最关键的问题 我们对佛法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 一旦认识 就会像做生意的人一样 再有什么样的危险也 愿意去冒 只不过我们对佛法还没有这么大的 信心 而对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来说 他们也不 容易退心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找各种各样的借 口退下去 而应珍惜弘法利生或行持善法的机 缘 我始终觉得 人生中最好的事就是学习佛 法 因为这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 以前嘎多 堪布也这样讲过 他说 只要法王住世一天 我天天的课是不会断的 的确 嘎多堪布在圆 寂前从来都没有断过课 法王什么时候讲经他 都会上经堂 后来通过收音机转播时 他仍经 常到经堂听课 对我来讲 老一辈修行人的听 法精神 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像在 石头上刻的文字那样深刻 自己心里也非常羡 慕他们 心中常想 我能变成这样该有多好 虽然实际行动做得很差 但自己还要不断这样 发愿 当然在一辈子当中 或在晚年时 自己 应该能看得到各种各样的精彩节目 但这些我 都不羡慕 唯一羡慕的就是修行成功的人 如 果自己不能做到这样 也要坚持为别人讲经说 法 或者在有缘的上师 道友面前听法 的确 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总之 大家千万不要有怯懦心 也不能以 其他各种原因而退失 否则非常可惜 壬二 所修之法 分二 一 略说大乘之 本体 二 广说彼之自性 癸一 略说大乘之本体 分二 一 名言 中以词义本体作用而解说 二 宣说胜义中彼 等不可得 子一 名言中以词义本体作用而解说 何名菩提之大乘 乘之令众趋涅槃 此乘如空无量殿 得喜乐安最胜乘 本颂从词义 本体 作用三个方面对 大

58 第六课第一品乘 进行解释 若有人问 : 为什么要取名为菩萨之大乘或菩提之大乘呢? 这个时候,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个是词义 乘之令众趋涅槃 其中 乘 是乘骑的意思, 意即依靠这样的大乘教法能让无量众生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 平时很多众生都依靠各种乘骑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诸如车 船 飞机等 ; 同样, 依靠大小乘的教法, 众生皆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只不过它们有究不究竟的区别 第二个是本体 此乘如空无量殿 这以两个比喻来说明 : 首先是虚空, 这是从甚深的角度来讲的, 意即大乘教法宣说了二十空性等犹如虚空般甚深的法性, 它可以让无数众生趋入解脱的 天堂 大家都清楚, 学大乘的人很容易接受小乘教法或其他教理, 其原因就在于大乘教法相当广阔 佛经也讲 : 佛法如同虚空, 它能涵盖一切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一切众生都有缘分学习佛法 其次是无量殿 : 大家都清楚, 无量殿中有各种各样众生所需的宝藏 ; 同样, 大乘教法中, 也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广大法门, 诸如等持 总持 六波罗蜜多等 所以, 众生依靠广大与甚深两者, 就完全能得到满足 第三个是作用 得喜乐安 意思是说, 依靠这样的大乘能让无量无边的众生暂时获得心里的欢喜和身体的快乐, 究竟到达最大安乐的佛地 所以大乘也叫 最胜乘 妙法莲华经 亦云 : 若有众生, 从佛世尊闻法信受, 勤修精进, 求一切智 佛智 自然智 无师智 如来知见 力 无所畏, 愍念安乐无量众生, 利益天人, 度脱一切, 是名大乘 所以大家皆应反观, 看自己到底是大乘行者还是小乘行者? 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 或平时的起心动念, 皆为了让无量众生暂时获得种种人天的快乐, 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那我们就可以说是大乘修行人 如果心里天天都想私人的事情, 甚至私人事情里面根本不想修行, 只想钱财 名声等, 那也根本算不上大乘, 可能小乘行者都不一定是 大家也清楚, 真正的小乘行者, 不但白天非常精进, 而且初夜 末夜都不睡觉 所以自称为大乘行者的人, 也应生起惭愧之心 经庄严论 云 : 缘行智勤巧, 果事皆具足, 依此七大义, 建立于大乘 意思是说, 具足七种大义则为大乘 : 第一是缘大, 即大乘的所缘非常广大, 它以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 ; 第二是行大, 大乘的行为圆满包括自利与他利, 也即自己和他人都要度化 ; 第三是智大, 即圆

59 第六课第一品满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 ; 第四是勤大, 即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无间而修 ; 第五是巧大, 即既不堕于轮回的边, 也不堕于寂灭的边 ; 第六是果大, 即让无量众生获得十力 四无畏 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功德 ; 第七是事大 ( 事业大 ), 即在轮回未空之间数数示现大菩提与大涅槃, 以让未入道者入道, 下下道者趋入上上道, 最终获得佛陀的果位 所以大家皆应反观, 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些大乘的修行原则? 如果具足则应生起欢喜心, 若不具足则应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生起来, 当然每天都发愿无疑是最佳选择 其实, 我们每天念的这个受菩萨戒的仪轨 14, 按要求来讲每天都要念六遍或三遍 ; 若实在念不了, 一天一遍也不能间断 因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 每天都应在上师三宝前坚固自己的誓愿 : 诸佛菩萨如何发心 我也如何发心, 所以大家应尽量念诵这个发心仪轨 大家还应明白, 本颂之所以讲让无量众生获得安乐, 其原因也在于 : 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宗旨, 而小乘行人或一般的世间人皆以自我为中心 那利他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它能让我 14 见 喇荣课诵集 发心仪轨 们消除执著自我的紧张 恐慌与痛苦, 而让所作的事情顺利圆满 记得一位教授在演讲时说 : 在接到演讲的通知时, 我心里特别紧张 也特别着急, 因为害怕自己讲不好 后来我就换一个角度想, 感觉不应执著自我讲得好不好, 而应想方设法让听者在身心方面得到利益 这样之后, 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 我再没有想到别人会对自己如何评价, 一心一意就想帮助他人 后来他的演讲非常成功 虽然他不懂大乘佛法, 也未发过菩提心, 但他通过利他心也遣除了对自我的执著, 而让他人获得了利益 看了他的演讲后, 我在心中想 : 要想将大乘佛教的精神融入到社会当中, 就应该像他这样 大家也清楚, 在日常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冲突, 归根结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的, 比如 : 这个人对我不恭敬, 我自己的事情没有成功, 等等 所以大家皆应秉传利他的火炬, 这样既能照亮自己又能照亮别人 本颂也讲, 依靠大乘佛法能让无量众生获得暂时的心喜身乐与究竟果位的涅槃之乐 确实, 依靠大乘佛法这些完全能做到 前两年, 我为大家传讲了 入菩萨行论, 很多人将之运用在生活 工作中时, 许多感受全是快乐的, 其原因也来自于利他 可见, 只要有利他的心,

60 谁乘去所不可得 谓趋涅槃实不得 譬如火灭无去处 因是称说彼涅槃 这里是说 在胜义中能行持的乘者 所乘 骑的乘以及去往果位的方所皆不可得 大家也 清楚 所谓的乘者 不管是菩萨 还是凡夫 或者是佛 在胜义中皆得不到 而菩萨所行持 的法 或凡夫所追求的法 以及佛陀所得到的 15 指 诸苦由求自乐生 圆满正觉利他成 第一品 子二 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 第六课 很多痛苦自然而然就会消失 大家也经常看到 一些高僧大德 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很累 因为 他们做了很多事情 但实际上 因为他们的利 他心非常强烈 世间凡夫人那样的痛苦就不会 有 所以 很多人都应将大乘中最重要的利他 心树立起来 这样许多痛苦和压力自然而然就 没有了 对于这一点 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有这 样的体悟 但确实有一定的经验 在平时做事 的过程中 我想大家都能感觉得到 很多痛苦 都来自于自己 而快乐全来自于利他 就像 佛 子行 中所讲的那样15 虽然表面上看来这里的 文字很简单 但实际上依靠它 在未解脱前我 们就能获得身心的快乐 而解脱后则能获得佛 的无漏大乐 这一点愿每一个众生都能分享 无漏智慧 在胜义中也一无所得 既然这些都 没有 那去往果位的方所也不可得 因此 我 们可以肯定地说 在胜义中一切万法皆不可得 大智度论 亦云 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 名为性空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既然这些都不存 在 那你们为什么还要说依靠这样的乘来趋入 涅槃呢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虽然他们在名言 中都存在 比如 我是大乘修行人 他是小乘 修行人 或者大乘依靠什么窍诀来获得佛果 小乘依靠什么窍诀来获得阿罗汉果位 但在胜 义中 所谓的 趋入涅槃 确实一无所得 譬 如 当木柴用尽而火灭尽之时 虽然世间人们 会认为火已趋入灭尽地了 但它并没有一个真 实的去处 同样的道理 作为修行人 什么时 候灭尽迷乱的分别念 那时就获得了真正的涅 槃 而除此之外的所谓如来并不存在 龙猛菩萨云 邪见深厚者 耽执有如来 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非 意思是说 如来的 本体是寂灭之相 若我们将他分别为有 这也 不合理 但邪见深厚的人往往认为 有相好庄 严的如来真实存在 虽然在迷乱的众生面前 所谓的如来真实成立 但实际上他也不可得 因此 什么时候我们的迷乱分别念全部消于法

61 第六课第一品界, 那时就可以说已经获得了佛陀的果位, 当然这也是站在名言的角度而言的 平时我们都讲往生极乐世界, 当然从名言显现来讲, 极乐世界确实在西方, 无比庄严的阿弥陀佛也真实存在, 往生者也可从此处往生到彼处 ; 但在胜义中这些会不会有呢? 也是没有的 如果有, 就不符合实相 不过要接受般若法门, 也要有清净的智慧, 否则便会糊里糊涂, 而对那些世间执著异常深重 又不承认因果的人来讲, 可能般若法门会 更适合 所以, 不要说讲大的密法, 就是讲般若的根机也很难找 的确, 很多人不但不能了知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道理, 就是前世后世也是一种未知数 : 可能不存在吧! 可能存在吧! 既然连名言中这样的道理都不懂, 那理解胜义中的大空性就更困难了 但不管怎么样, 我们把大家看作真正有福分的空性根机, 当然这个时候就要分清胜义和世俗的差别 而真正能通达, 这里所讲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的道理, 就是所谓的开悟 由此可见, 这样的观察非常有必要 否则宣讲禅宗的境界时, 以前没有闻思过的人就很难产生信心 他们会觉得 : 不可能! 怎么会善恶都没有? 无垢光尊者在 实相宝藏论 中, 也讲了利根 者的四大誓言, 很有可能很多人在听到这四大誓言后, 都会产生恐惧心, 甚至不敢再闻思下去 由此大家也会明白, 为什么如来会针对利根者和钝根者分别宣讲不同的教法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 如果自己实在不懂, 就要好好祈祷上师三宝 观清净心 ; 同时还应了知自己的智慧非常有限, 不要说诸佛菩萨, 就是小乘须陀洹果的智慧也比不上, 从而生起惭愧心 因此, 大家千万不能对佛语产生邪见 当然, 因为世间智慧比较低劣的原因, 真正能跟佛教进行辩论的人基本上都没发现过 ; 即使有, 他所讲的道理也非常简单, 一两句就能驳斥无余 我跟很多不信佛教的人已经接触二十多年了, 也很想寻找在无神论等方面非常厉害的教授或学者来进行辩论, 看他们是否能找到否认佛教因果 空性等义理的根据, 但我从来也未遇见过 当然在当今浊世, 众生的见解越来越浊劣, 人们只一味寻求钱财, 对其他事情也不愿过多关心 ; 而对有邪见者来讲, 我还是希望他们能研究高深莫测的佛法 癸二 ( 广说彼之自性 ) 分二 : 一 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 ; 二 彼之摄义 子一 ( 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 ) 分二 : 一 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 ; 二 宣说道般若

62 不可得 丑一 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 菩萨前际与后际 现在不得三时净 彼是无为无戏论 此即行持胜般若 第一品 第六课 前面已经讲了不可得 其实它可分为法不 可得与人不可得两种 首先讲行者菩萨不可得 虽然在名言中很多人都说 这个菩萨以前如何 修持 现在如何修持 以后还会通过不断修持 而获得佛果 但在胜义中 行者菩萨根本就得 不到 首先菩萨的前际 以前的整个过程不 可得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全都已经灭完了 所以也不可能存在 而现在的行者也不可得 若行者指的是心 那从颜色 形状等方面一一 观察时就能了知 它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 若 行者指的是身 也可将它抉择为微尘 最后也 不可得 至于后际的菩萨 他也不可得 为什 么呢 因为未来是未生法 跟石女的儿子和空 中的鲜花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也不可得 而这 就是所谓的三时清净 金刚经 亦云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 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按照密法的教言来解 释 过去心不可得 是心的来源抉择为清净 现在心不可得 是心的住处抉择为清净 未 来心不可得 是心的去处抉择为清净 六祖慧 能禅师亦云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 不生灭 意思是说 心的本性于三时皆不可得 也没有所谓的生和灭 即本来就是大空性 大 清净的法界 对三时不可得或身心如虚空般无为的菩萨 来讲 无论他在众生面前显现什么样的身相 其本体都与虚空没有任何差别 对虚空来讲 无论有乌云遮蔽 还是没有乌云遮蔽 它的本 体始终都是无为法 不可能有任何改变 同样 的道理 任何一位发菩提心的行者 不管他是 自己修行 还是度化众生 在真实中都没有修 道者或得果者等名言戏论 因为本体如虚空般 无为的缘故 若菩萨通达了这样的道理 他就在行持最 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若有人认为 修行 般若波罗蜜多的行者存在 那他并非行持殊胜 般若者 为什么呢 因为这在真正的理证面前 根本就得不到 当然在名言中 我们可以说 过去心存在 过去身存在 但在胜义中 无 论你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也不可得 不仅如 此 三时所摄的一切万法也不可能存在 因为 根本找不到它们存在的比喻和理证 若谁通达 了这样的道理 就可以说他在行持殊胜的般若

63 波罗蜜多 那我们能不能说真正在行持呢 不 能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还觉得一切万法都存 在 但是 当我们用智慧来观察时 也觉得万 法确实是大空性 这是稍微靠近般若 并不是 完全能行持 丑二 宣说道般若不可得 分二 一 所 行 二 所止 寅一 所行 菩萨通晓证知时 思维无生如此行 起大悲无众生想 此即行持胜般若 第一品 第六课 前面讲了行持般若的补特伽罗不存在 下 面讲般若不存在 任何一位菩萨 他在通晓缘 起显现的万法如幻如梦存在的世俗法相 与证 知一切体相不可得的胜义法相时 就会从因 果 本体三方面观察一切万法 并再再思维无 生之理 最后也能安住在这种最殊胜的境界当 中 为什么呢 因为 只要通过长期闻思修行 最后自己真正有所领悟时 就会行持这一点 比如 有些人中观学得很好 所以他终身也不 会放下中观的境界 有些人觉得念咒语最殊胜 那他也不会放弃这一点 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因为很多众 生都不懂世俗和胜义的法相 所以他会对他们 生起无缘的大悲心 但并没有众生之想 其实 这就是真正的智悲双运或现空双运 谁能做到 这样 那他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 在名言中一定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而胜义 中连众生的想也不能有 金刚经 亦云 如 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 者 有人会想 有时候说众生存在 且要度化 众生 而有时候却说众生相不存在 所以无众 生可度 我真有点接受不了 其实 这就像 定 解宝灯论 所说那样16 虽然在凡夫人面前看似 相违 但实际并不相违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 老师为了摄受某位学生 一会儿说你可以好好 地玩 并把玩具交给他 一会儿说不准玩 你 应好好读书 对学生来讲 虽然他不一定能理 解 但作为老师 他所作所为皆有密意 另外 作为老师 他根本不愿意玩这些玩具 就像无 垢光尊者在 七宝藏 中所说那样 孩童手中 的玩具到了老年人的手里 就会觉得毫无意义 同样的道理 虽然得到菩萨果位的圣者会在幻 化中度化可怜的众生 但他们却远远超越所化 众生的境界 即没有众生之想 度与不度之想 16 即 空性显现凡夫前 虽似相违于现见 诸智者以奇语赞 说此双运 真奇妙

64 般若摄颂 当中 现在正在讲宣说道般 若不可得 其中所行已经讲完了 下面讲所止 寅二 所止 若起众生痛苦想 思利众生除痛苦 执我众生之菩萨 此非行持胜般若 第一品 第七课 第六课 等等 但这样的境界对凡夫人来讲确实很难接 受 而一旦获得圣果则能了如指掌 所以 对不能接受现空双运等甚深境界的人 来讲 大家一定要好好发愿 并虔诚祈祷上师 三宝 若能生起这样的境界 就能于空性界中 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 对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讲 祈祷非常重要 因为依靠自力战胜一切魔障非 常困难 而依靠般若波罗蜜多 无上咒语和上 师所传不共窍诀等的威力 则能无余遣除一切 违缘 同时大家也要发愿长期行持般若波罗蜜 多法 当然这也是每一位大乘修行者的究竟愿 望 前面已经讲了 作为菩萨 若能了知胜义 中一切都了不可得 且能如是而行 这就是真 正行持般若 反之 若对众生起实有之想 这 是天人 这是人 这是旁生 并认为众生都有 不同的痛苦 如 天人有放逸之苦 人类有生 老病死之苦 地狱有寒热之苦等 且思量我要 发无上菩提心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 从而解除 他们的痛苦 当然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 这 非常好 因为作为大乘行者 首先必须了知各 种各样的众生都在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然后 自己还要发心救度他们 也即遣除他们身心中 的种种痛苦 但是 胜义中一切都了不可得的 缘故 这样执著我和众生的菩萨并没有真正行 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 还没有超越分别念 所以 只要有这方面的执 著 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金刚经 云 若菩

65 第七课第一品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 意思是说, 如果菩萨有这些方面的相执, 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因为他并没有行持真正的智慧波罗蜜多 当然, 在世俗中这样的有缘悲心也可利益众生, 但这只不过是暂时的修法 从究竟的角度来讲, 还是应以无缘的慈悲心来度化众生 如 观经 云 : 以无缘慈, 摄护众生 关于悲心, 在 往生论注 17 中讲了三类 : 第一是缘众生的悲心, 此乃小悲心 ; 第二是缘法的悲心, 这是中悲心 ; 第三是无缘的悲心, 这是大悲心 在现实生活中, 大家经常这样祈求上师加持 : 请用您的大慈大悲来摄受我! 那要成为大慈大悲, 就必须以真正无缘的空性来摄持, 否则也不可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境界 大家也清楚, 真正作胜义观察时, 众生也没有 众生的痛苦也没有, 我也没有 我所也没有 一切都了不可得 这一点, 只要稍微对中观或般若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明白 当然, 这并不是因为我和众生本来都实实在在存在, 而我们为了诬蔑或抹杀事实, 反而说一切都是空性 ; 而是他们本来都不存在, 但众生却认为存在, 故有必要澄清事实 有一位精神稍微正 17 北魏 释昙鸾 (476~542) 撰, 详称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常的精神病患者给我这样说 : 以前, 我的所说 所想全都是错的, 当时说了什么 做了什么, 现在一点也不知道 凡夫人也是这样, 他所认为存在的这些法, 其实全都没有 大宝积经 云 : 一切诸法无我 无有情, 但是言说之所假立 虽然每个人都说我, 但大家一定要清楚万事万物的法都没有我, 既然我不存在, 那有情也不会有 ; 所以只是言语 分别的假立, 并非真实存在 大宝积经 还说 : 不见少法远离于空 不见少法远离缘起 讲得很清楚, 在万事万物中, 根本见不到任何一法远离空性, 也就是说与空性无二无别 ; 也根本见不到任何一法远离缘起, 即在世俗中众缘和合的显现是存在的, 但在胜义中一切都远离四边八戏 了不可得 任何一位菩萨, 若能通达这样的见解, 他就在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如果没有通达这种境界, 表面上再怎么样, 实际上也不应理 比如有人说 : 我度化了多少众生, 我的事业如何广大 其实这也是一种执著相, 因为在胜义中绝对没有这些执著的缘故 当然在世俗中, 为了息灭众生的烦恼, 也可这样假立 ; 但这毕竟是假立, 就像梦中出现违缘使用武器 发动军队一样, 当醒过来时一切都会无踪无影

66 子二 彼之摄义 知诸有情与我同 知一切法如众生 无生与生不分别 此即行持胜般若 第一品 第七课 作为修学般若法门的菩萨来讲 首先要知 道自己 我不存在 这非常重要 因为佛经 里面也说我执乃为大魔 所以 只要有我执 所作所为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 因为人们有我执的原因 就会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就会出现诸多不愉快的事情 大家想一想 很小的一件事情就跟道友吵架或跟他人不和 这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肯定是 因为这个人 对我不好 因为我的什么什么事情 这样 就跟人争斗 但所谓的我存不存在呢 若能详 细观察 则能了知我跟天空中的鲜花一样了不 可得 在这个时候也就通达了所谓的人我空性 既然我不存在 那天下无边的有情也不存 在 虽然表面上看 蚂蚁等小动物的身体非常 细小 雪山狮子等大动物的身躯异常庞大 而 人类又与它们完全不相同 但在具有我执方面 却没有差别 比如 蚂蚁之所以辛辛苦苦营建 自己的蚁穴 或经常拉着小虫的尸体拼命往回 跑 其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过美满幸福的生活 而狮子之所以要捕食等 其目的也是为了自己 过快乐的生活 世间人每天都忙忙碌碌 其目 的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生活的目标 可见 只不 过我执体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实际上世间任何 一个众生都有我执 他们皆以自我为中心 但 是 若能作真正观察 则可了知所谓的我并不 存在 与我不存在一样 天下无边众生的我也 不存在 其实 这就像一个精神癫狂的人所说 的话全是假的一样 千千万万精神病者所说的 话都不符合真理 所以 我们应了知有情与我 相同 一切众生皆了不可得 同样 一切诸法皆与众生相同 若人们在 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 发无上菩提心度化众生 当然这是行持善法 若生嗔恨心 嫉妒心等恶 念 还做许多不如法的行为 那这就是行持恶 法 但善恶所摄的万法皆与众生相同 它们皆 不存在 为什么他们皆不存在呢 因为从本体上观 察时 他们的产生都不可能有 既然产生没有 那不生也不会存在 为什么呢 因为生和不生 皆是分别念的观待假立 除了分别念之外 根 本就不成立 而什么时候我们真正懂得这样的 道理 就能了知一切万法在世俗中是梦幻泡影 在胜义中是微妙的空性 若谁能通达生与不生 皆不分别的境界 或谁有这样的修行功夫 他

67 第七课第一品就在行持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法非常殊胜 般若赞 云 : 无可言思般若度, 不生不灭虚空体, 各别自证智行境, 三世佛母我敬礼 既然具有如此体性的般若是诸佛之母, 那我们就应对这样的空性妙理有所认识 现在世间, 很多人对空性一无所知, 短暂的人生一直在恐慌和希望的状态中度过, 活得特别累, 非常可怜! 如果他们能对空性有所认识, 就不会那么苦, 而在现见心的本来面目后, 千千万万邪见密林全都能焚毁无余 圣天 论师亦云 : 空无我妙理, 诸佛真境界, 能坏众恶见, 涅槃不二门 意思是说, 诸法空性无我的妙理, 是诸佛圣者所行的一真境界, 修行此法则能摧毁所有世间恶见, 故它是获得涅槃的不二法门 虽然表面上看来很多人是凡夫, 但若心中真正对空性有所认识, 那就跟佛的智慧无二无别 在修上师瑜伽时, 最后要观想上师化为五光融入自己的心, 其实此时安住于不可言说的胜义状态中的这颗心, 就是所谓的三世诸佛, 也是真正的上师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有血有肉的人才是上师, 其实真正了义的上师并非如此, 而是自己所证悟的般若空性 ; 它是释迦佛, 也是阿弥陀佛 当然要讲得深一点, 密宗当中有 许许多多窍诀, 而这样的深法又与每个人的心无二无别, 但我们以前从来都没有认识过, 所以修学空性非常有必要 维摩诘经 云 : 法无形相, 如虚空故 ; 法无戏论, 毕竟空故 表面上看, 一切万法都有不同形相, 但实际上, 它们皆为空性的缘故, 并没什么差别 ; 同样, 万法皆远离戏论, 因为它们的本体毕竟空故 可见, 执著实有只是一种分别妄念, 因为真正寻找时根本就得不到 其实这样的真理, 我以前讲 中论 时也讲过 当时我感觉, 世界上很多文学家和科学家都很可惜 如果他们能用智慧来观察龙猛菩萨的思想, 就有机会真正放下一切, 可是他们却在实有的基础上继续研究, 一直去寻找他们所谓的真理, 当然这永远也得不到 其实, 这就像疯狂病者在没有痊愈之前不可能说真话一样, 一切众生就这样可怜! 但有人认为 : 佛教太极端了, 因为它让所有正常人全都退到不正常的状态 其实也不是这样, 若我们能从正理上分析, 就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道理 很多人都认为万法实有存在, 但用中观理证剖析时, 它们的确不存在 ; 那不存在的东西我们认为存在, 这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故万法皆是空性, 这就是正确的结论 所以不管是汉传佛教, 还是藏

68 第一品 大 第七课 传佛教 大家皆应对空性法门有所认识 这非 常重要 如果我们懂得 般若摄颂 那以后学 修 金刚经 心经 等空性法门就没有问题 而且 这样的法门我们能得到教授或传承 其价值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所以 现在听受 空性法门的人 的确有非常好的缘分 当然这 并不是说 因为我讲者很了不起 大家才能得 到利益 乔美仁波切曾引用噶玛巴的教证说 即使是凡夫上师 他在灌顶或讲经时 诸佛 菩萨也会降临在他身上 而他也能给弟子赐予 加持 在传完法之后 诸佛菩萨又会马上回到 清净刹土 当然 对这些上师的金刚语我们不 应有任何怀疑 所以 即使是一个小小辅导员 或小小的堪姆 依靠他们的传法 也能让闻者 得到利益 但有人却这样认为 在大的仁波切 或大的法王身上 诸佛菩萨来住一会儿也有可 能 而小法师或小辅导员那里 恐怕不会有这 种情况 他们之所以这样说 就是因为对佛法 的威力和加持不太了解的原因导致的 因此 大家在找到一些有缘弟子时 也应尽可能地为 他们传授 般若摄颂 等空性法门 当然在末 法时代 弟子找上师也很困难 上师找弟子也 很困难 若实在找不到 自己也应大声念诵 般 若摄颂 金刚经 和 心经 其功德也非常 其实 本经经函在哪里存在 这个地方就 成了经堂 谁身上带有 这个人的身体就成了 佛塔 所以大家一定要随身携带 般若摄颂 若身上有 般若摄颂 那别人向你磕头也不用 害怕 有多少人磕头都可以 根本不用跑来跑 去 以前一座寺院中住有一位老活佛 他很害 怕别人对他磕头 有一次我们去磕头 他说 不要磕头 不要磕头 最后所有人全部都磕 他说 快快快 那个经书拿来 但侍者的动 作很慢 在那儿找啊找 等经书放在他前面时 我们全都磕完了 壬三 宣说彼果 世说尽其有名法 普皆离生真实灭 唯得无死妙本智 故名般若波罗蜜 如果有人问 无分别智慧所得到的是什 么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其实 真正的无分别 智慧就是佛陀的智慧 而这样的智慧我们每个 人都能获得 颂词则说 世间上所有通过语言文字 或 名称来表达的轮涅所摄的万法 也即从色法到 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 它们在胜义中皆远离 产生 也远离所谓的灭亡 这一点以中观理证

69 第七课第一品观察 分析时就会明白 在名言中存在的柱子 瓶子等法, 它们是自生 他生 共生, 还是无因生? 这样观察之后, 就能发现它们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 也即无生 如果没有生, 那灭也不可能有 若长期安住这样的境界, 就决定能获得永不退失的佛的无分别智慧, 也即能现前如甘露般无生无死的微妙本智 这样的境界至高无上, 谁证悟它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 可见, 真正的万法实相, 就像龙猛菩萨在 中论 中所讲的一样: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法性如涅槃 意思是说, 一切万法的真如实相, 以语言来说也没办法, 也不可能用心来思维, 或以其他表示法来诠表 那它是什么样呢? 它是无生无灭的法性, 跟所谓的涅槃一样 虽然诸法真如本来如此, 但千千万万迷茫众生都没有通达, 所以他们在寻找如彩虹般的世间八法时就很伤感 真的, 我是这样, 我身边的很多人也是这样 在这个世界中, 我们可以说是漂泊者 迷茫者和流浪者, 故什么时候回到心性本来面目的家, 就成为大家的共同渴望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 在这个世间上所有以名称可以宣说的法, 其最终结论就是无生无灭, 并没有任何一个法真实存在, 而这就是最深 最微妙之法 大般若经 云 : 若学般若波罗蜜多, 于诸学中最胜第一, 为妙为微妙, 为上为无上, 无等无等等! 虽然真正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 我们凡夫很难想象, 但也可以寻求 在座的道友, 有些可能是菩萨来到人间, 他们以凡夫相来度化众生 ; 有些则是真正的凡夫俗子, 自然在这个世间就要受各种各样的苦, 那这种人就有必要对空性法门进行闻思, 而且闻思的时间越长越好 但有些人的缘分不够, 刚开始对空性法门很有信心, 但慢慢慢慢信心就退了, 行为也不如法了 ; 而一旦离开闻思, 前途就很渺茫 就像铁在火中时是火红 炽热的状态, 而一旦离开火就会慢慢冷却下来 凡夫人也是这样, 在殊胜的道场中依止上师学习佛法时, 好像很有境界, 自己也觉得可以 ; 而一旦离开佛法的熏陶, 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模样 有一位居士对我说 : 每次星期天听课的时候还可以, 当时自己也觉得一定要好好学习, 很想变成一个好佛教徒 ; 可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六之间, 却一直忙着世间法, 这样好的想法就淡忘了 他在一个礼拜当中只有一天好的境界, 可见凡夫人要生起好的修行境界, 也需要好的环境和上师的因缘 以前上师如意宝住世时, 有时上师讲一堂

70 辛二 此品摄义 菩萨无虑如此行 知具妙慧住等性 彻了诸法无自性 此即行持胜般若 第一品 一样 虽然刚开始很甜 但慢慢就没有味道了 第七课 课 自己也会有非常大的转变 记得有一次上 师传完 释尊仪轨 后 自己到家就反反复复 地发愿 在一辈子当中一定要好好念诵 一天 也不能落下来 而且这种誓愿并不是人云亦云 而是内心中真正有很深的感受 后来虽然信心 等方面有一些退步 但大体还可以 现在依然 还觉得修持这个仪轨很重要 但有些人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因为自己因 缘 福报不够 虽然当时觉得这个法非常重要 自己也发了誓愿 但过后就慢慢放下来了 最 后时过境迁 一切都化为乌有 只剩下悲哀 所以大家在值遇这么殊胜的法门时 一定要经 常祈祷十方诸佛菩萨及传承上师加持 愿我生 生世世不离这么殊胜的正法 有些人给我说 如今我们能听受这样殊胜 的法门 不知是做梦还是真的 的确内心生起 无比的欢喜心 我觉得这样的信心很难得 但 一定要让它稳固 否则很快就会消失 若像阳 光下的露珠一样 很快就销声匿迹 那就非常 可惜 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之后 相信大家都能 明白 首先千千万万人并不具有学习此胜法的 缘分 即使有些人有 刚开始的热情和信心也 靠不住 虽然它就像火一样炽热 火红 应该 说非常动人 但过一段时间后 就会像吃甘蔗 作为菩萨 他若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有着 坚定的信心 没有任何怀疑和顾虑 在此基础 上还不断行持佛陀在有关大乘经典中所宣讲的 甚深空性法门 而且他的信心 智慧长期都不 退转 一直很稳固 那我们就可以了知 这样 的人就是具有殊胜智慧者 他能安住轮涅平等 的境界 也能彻知一切万法无有自性 其实 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 任何一位菩萨修 行非常稳固的话 那他的智慧一定很殊胜 的 确 这从道友中也看得出来 有些人在很多年 中行为都没有什么改变 他们对行持善法非常 有信心 兴致勃勃 长年如一日地坚持 而造 恶业方面却兴趣索然 一点都不愿参与 那这 种人的智慧一定非常不错 我经常跟有些法师 说 这个人很不错 他在学院呆的时间最长 其内在应该有一些境界 否则 外境如是复杂 想长期在一个殊胜道场呆下来 也有一定的困 难 比如山上有一位闭关者 已经闭关十几年

71 第七课第一品了, 既然能不下山, 那就说明他肯定有能呆得下去的精神粮食 如果精神上的粮食很缺乏, 就不得不下山 虽然外面物质上的粮食还有, 家里面还有好几口袋, 但因精神粮食极其贫乏的原因, 就不得不买班车票到城市里面去 真的, 人内在的境界非常重要! 如果内在对佛法没有怀疑, 对自己所行持的道也非人云亦云, 而具有以理证引生的定解, 那他的修行就能善始善终 为什么很多人都愿意学 定解宝灯论? 其原因, 在学完本论后, 很多人都能认识到 : 对佛教和佛陀的信心不能停留于表面或口头上, 也不能跟着他人转, 因为这些都是愚者的信心 ; 而应通过自己的智慧生起不随他转的定解, 这就是智者的信心 虽然现在佛教徒比较多, 可是真正以理生起定解 佛陀是世界上唯一的量士夫, 这样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如果认为佛陀跟世间的梵天 帝释天, 以及文学家和科学家等完全不相同, 唯一他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而且度化的方式, 也是以善巧方便将众生安置于真正不二的涅槃果位 ; 谁能以理生起这样的信心和定解, 而非文字或形象上的游戏, 那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永不退转 现在很多佛教徒就是因为没有定解, 他们说佛陀跟马克思一模一样, 非常可笑! 很多人都这样不懂装懂, 如果自己根本不了解佛教的历史和佛陀的功德, 那最好不要乱说 但现在奇奇怪怪的人特别多, 开口就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 的确,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很多人在宣说佛法, 但真正了知或认识佛法的人却少之又少 但这并不是说, 只有我们几个懂得佛法, 其他人都不懂, 不是这个意思 但末法时代, 因为众生的根机极其浅薄, 佛法又极为深奥, 而外面的世界对人心的冲击又非常大, 所以很多人都处于癫狂的状态, 因而一心一意入于佛陀三藏境界的人就寥寥无几 因此, 大家在有缘分时, 就应努力希求微妙正法, 尤其应长期了解佛陀的真身, 这非常有必要! 佛陀在 心地观经 中说 : 常观诸佛妙法身, 体性如空不可得 意思是说, 作为修行人应经常观想佛陀微妙的法身, 但它并非有眼有鼻的形相, 而是一切万法的本体 如虚空一样了不可得的境界 以前我也讲过观空性的功德, 若大家对理论并不太懂, 那就应安住于一无所有的境界中, 其实这也符合万法的实相 当然, 个别没有修行境界的人, 可能首先是观单空, 不过这样的单空对初学者来讲也不可缺

72 第七课第一品少, 麦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也再三讲过 因为凡夫众生无始以来都耽著万法实有, 而我们现在却能通过善知识的殊胜教言摧毁如山般的实执, 从而安住于非常清净的空性境界中, 所以这也非常圆满 其实, 真正的一无所得就是最殊胜的得 佛陀在 楞严经 中云 : 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可见, 真正的菩提归根结底就是无所得, 所以无所得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真正的证悟 但是这样的深法, 对一般的世间人来讲恐怕没有兴 趣, 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 所以法越来越深时, 学的人就越来越少 如果我开一个气功班, 或传授各种各样世间悉地的班, 可能参加的人就会很多 而对般若法门, 实执强烈的众生则很难接受, 因为这根本不符合他们的心态 很多众生在生生世世中串习的就是实有, 所以一旦你说一无所得, 或全部空性时, 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打击, 或者是生活习惯上的冲击, 自然就非常难以接纳 现在听受空性法门的人确实很少, 其原因就是众生的根机跟不上 但是, 如果你没有学这样的般若法门, 能不能成就呢? 非常困难 虽然我们作的善法和功德有许许多多利益, 但是真正要断除轮回实执的根本, 这个种子要毁坏, 肯定需要般若智 慧金刚 如果没有它, 我们相续中的三有种子就会不断复苏, 一旦因缘成熟就会迅速生长 所以, 有缘闻受空性法门的道友, 应该生起发自内心的欢喜心 有些人可能是前世没有听闻空性法门的原因, 即生中对空性法门毫无兴趣, 有些还有恐怖心, 甚至还有排斥心 虽然这也情有可原, 但大家也要尽量对治这样的恶心, 而追随前辈高僧大德们的足迹 真的, 不管是法师还是其他修行人, 对佛教要做一些贡献的话, 内心中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领悟 ; 不说完全开悟, 在理论认识上的境界一定要有 当然, 要像禅宗大德那样豁然开悟也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只要长期学修中观和般若法门, 一般来讲对世俗中的所作所为, 也会觉得没有实在的意义, 从而对胜义法门生起强烈的信心 在藏传佛教中, 老堪布们对中观法门的确很有境界, 而新的法师我就不知道怎么样了 当然, 新法师与老法师比较起来, 我还是对老法师信心大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新的事物太多了, 所以在新法师的脑袋中, 可能电脑等知识装得比较多 而老法师们, 让他们描述整个国际的状况, 也不一定有这个能力 但让他们讲述空性方面的道理, 我们就能得到通过长期闻思修行所得出来的极有价值的窍诀, 而非文

73 第七课第一品字上的戏论 但现在很多法师完全是凭自己的分别念进行思索, 故得出来的完全是学说性的理论 所以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不过我的看法也可能很片面 不管怎么样, 我们一定要懂得, 若能长期对自己所追求的圣道无有任何怀疑, 且能安住于诸法等性中, 这就是很高的一种修行境界 关于等性, 显宗和密宗都讲, 实际上就是指的空性 而在这样的平等性中, 就没有所谓的高下之分 金刚经 云 :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在空性界中, 一切都跟佛的本体无有任何差别 故 华严经 云 : 我与一切佛, 自性平等住 意思是说, 从空性的角度来讲, 佛和众生完全平等, 并非佛的境界高 众生的境界低 虽然众生和佛在世俗中有天壤之别, 但在胜义中却没有任何高下之分 而什么时候我们通达了这样的境界, 才能真正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如果因为般若的内容实在太深 太难懂, 在自己的相续确实很难生起来, 或很难受持的话, 那就应把它看作是非常高尚 微妙 殊胜的法宝来作顶礼 供养, 这样自相续也能生起平等的境界 从世俗名言的角度来讲, 我觉得平和等也是很好的状态, 否则生活有一些不平等的话, 就不会有快乐 但很多世间人认为 : 出家人的生活平平淡淡 枯燥无味, 这样很痛苦, 也没有什么意义 ; 应该像他们一样, 多一些享受 但我觉得 : 生活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应处于平等的状态, 这样最舒服 但现在世人的生活非常不平等, 表面上看来, 这个人过得很快乐, 他结婚 生子, 还举行了各种各样的仪式, 而且他自己也欢喜若狂, 好像已经享受了天人的生活一样 可是没过多久就开始离婚, 于是绝望 失落接踵而至, 一下子就一落千丈, 非常痛苦 可见, 这样痛苦和快乐交织的 大起大落的不平等生活非常没意义 而出家人的生活表面上很平淡, 实际上最丰富多彩, 因为它有一个平等的状态 大家也清楚, 出家人不会像世间人那样 : 首先大家一起在餐桌上吃饭喝酒, 高兴得不得了, 但一会儿就因某种事情而伤心, 情绪波动非常大 尤其是修行比较好的人, 他一辈子的威仪就是一种 以前有一位美国新闻记者到印度去采访, 他专门去了解了一些出家人的生活 后来他在文章中说 : 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 进入出家人生活的天堂时, 心中也会生起闪电般想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他只有闪电般当和尚的念头, 并不是长期地当, 所以很难体会到快乐

74 第八课 般若摄颂 当中 第一品已经讲完了 现在开始讲第二品 第二品 第二品 第七课 的出家生活 而医学家或心理学家也说 人的 情绪波动特别大 对身心也没有好处 所以从 世俗的角度来讲 平等的状态对人生最有意义 若有人能真正通达胜义的空性境界 那这 种享受就更远远超过美味佳肴和精彩节目等世 间享受 可以说 在他面前这些一点意义都没 有 因为他完全通达了心的本来面目 所以绝 对不需要以各种各样的世间假相来满足 维护 自己 比如 某人是完全通达万法平等境界的 瑜珈士或修行者 那他绝对不会通过电视或亲 临现场观看各种各样的表演来获得快乐 因为 他知道这些全是假相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内在 的境界 但这种境界并非无缘无故就能生起来 只有通过长期闻思 观清净心和祈祷上师三宝 才能逐渐在自相续中生起 这一点 我觉得是 每位修行人所应追求的目标 庚二 中说 分四 一 宣说修学之理 二 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 三 当摄集依彼之 福德 四 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辛一 宣说修学之理 分二 一 宣说不 住 二 宣说修学彼之理 壬一 宣说不住 分二 一 宣说不住之 住 二 彼之功德 癸一 宣说不住之住 分二 一 意义 二 比喻 子一 意义 分二 一 不住差别基色等 二 不住差别法无常等 对于空性 因为反体不同 所以有时讲不 生 有时讲不住 有时讲不灭 虽然词语不尽 相同 但实际都是讲空性 而差别基与差别法 想必大家也清楚 比如说人 人是差别基 人 的头 脚以及人所具有的其他特法就是差别法 丑一 不住差别基色等

75 不住于色不住受 不住于想不住行 不住何识住法性 此即行持胜般若 第二品 第八课 通过第一品的学习 让我们明白了所学的 目标 也就是说遍智是第一品所讲的内容 那 这样的遍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得到呢 首先 应通过观察了达空性 在此基础上还应不断修 持 之后才能断除所有实执 其实空性法门就 是不住 不二的法门 而这样的法门就是菩萨 道智的修学内容 或者说菩萨的道智实际就是 一种空性法 而本品就宣说这样的内容 在 现 观庄严论 中 第二品专讲道智 大家可以参 阅 至于一切万法的空性本体 它不可能住于 五蕴上 如果真的能住 要么与五蕴一体 要 么与五蕴他体 但因它非实有 不可缘 得不 到的缘故 所以不可能与五蕴一体他体的方式 来存在 既然如此 那也不可能住于色蕴 指五 根 五境 无表色十一种色法 上 也不可能住于 快乐 痛苦等受蕴中 同时也不可能住于想蕴 行蕴及识蕴中 如果我们能按 中论 观五阴品 所讲那 样 详详细细用智慧来作观察 就会了知五蕴 所摄的一切法根本没有实有的本质 既然实有 的本质得不到 那无实 无缘的空性本质能不 能得到呢 也得不到 因为 有和无实际上都 是边 皆非究竟 因此 菩萨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 就不 可能住于五蕴 那是不是完全都不住呢 也不 是 实际上他安住于一切万法的本性中 也就 是说他不住于显现而住于本性 因此 大圆满 心性休息 中说 分别念并非智慧 它的本体 才是智慧 大家经常说明心见性 实际上所谓 的本性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个心的 本体 而开悟的境界也不离开它 至于贪嗔痴 等分别念的现相部分 禅宗和密宗都不认为它 们是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呢 比如大海里面起 现波浪 虽然波浪的本体是大海 但波浪是不 是大海呢 不是 所以只能说大海的波浪 而 大海并不是波浪 本颂也讲不住五蕴而住它们 的法性 其实这就是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关于不住 大圆满经常讲 心没有什么可 住的 故应于不住中安住 大幻化网 也以五 种奇哉的方式宣说 一切诸法无有住而住 不 住就是住 金刚经 亦云 是故须菩提 诸 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六祖也因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大彻大悟

76 丑二 不住差别法无常等 乐苦爱厌常无常 我与无我真如空 得果罗汉皆不住 不住独觉及佛地 第二品 会明白 就像真正到达山顶之人自然明白 这 边也有一条路 那边也有一条路 不管走哪一 条路都能上来一样 所以在佛教历史上 有些 通过无生的道到达山顶 有些则按自然光明的 道到达顶峰 而我们沿着哪一条道前往终点 则可自己选择 但无论如何它就是殊胜的般若 第八课 其意是说 在没有什么可住的境界中 智慧就 能起现 可见 这里所讲的不住是非常甚深的 窍诀 在六祖开悟时 五祖认可说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意思是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自己 的本心 学法也没有意义 若认识了自己的本 心 见到了自己的本性 这个时候就可以叫大 丈夫 人天导师 佛陀 所以通达不住之心 或一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成了无数修行人梦寐 以求的愿望 当然 若想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来了达一 无所住的道理 则应首先通过理证了知一切万 法没有产生 没有产生的话 也不可能有灭 既然生和灭都没有 那住也不可能存在 前面也讲了 对空性或佛陀的智慧 可从 不同侧面来宣讲 若不了解这样的道理 则不 可能通达不生 不住 不灭 空性 离戏 真 如等诸多名词所表达的意义 在 中观庄严论 释 中 麦彭仁波切就引用不同名称来表达同 一意义 所以大家务必了达各个经典的侧重点 并不相同 在读 大般若经 时就会发现 有 些经一直讲不生 实际上也是讲的空性 有些 经一直讲不住 其实也是在讲空性 所以若 真是开悟之人 则不管文字上怎么表达 他都 菩萨在行持般若时 他对五蕴的差别法 或者说众生所了解的一些特法 诸如 心中非 常快乐 心中万分痛苦 悦意可爱的对境 憎 恨可恶的对境 无常的有为法 常有的无为法 有我的执著 人我执和法我执 无我的执著 法无我和人无我 万法的本性真如及本体 空性 证得预流果等三果及阿罗汉果 还有独 觉及佛地等皆不会执著 也即他以不耽著的方 式而安住 虽然在名言中一切万法皆无欺存在 但真 正用中观的智慧来作观察 或从 般若经 的 了义观点来讲时 这一切都了不可得 而我们 什么时候到达这种境界 就已安住于不住的境 界当中了

77 第二品 第八课 其实 一切万法皆不住心前 就是真正的 无缘寂灭 就像寂天菩萨在 智慧品 中所说 那样 若实无实法 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 无缘最寂灭 可见 要证得这种境界 唯有有 实与无实皆不住心前 而此时也不可能有其他 相 所以这就是最殊胜的寂灭 可是现在我们并不是这样 不说无实法 就是有实法也经常住在心前 比如 我今天买 了一斤鸡蛋 还买了一点豆腐 还有白菜和西 红柿 把西红柿也住在心前 白菜也住在心前 豆腐和鸡蛋也住在心前 尤其痛苦和快乐在心 前住得更明显 但圣者跟我们完全不相同 大 家应该清楚 从来没学过空性法门的人 对世 间的名利 财富和感情全都死执不放 而学过 空性法门的人 虽然也有执著 但并不会像他 们那样 若境界再提升 也即获得了圣者阿罗 汉或菩萨果位时 就会跟凡夫的境界完全不相 同 也即了达一切全都是幻相 其实 这就像 我们在幼儿园或小孩时对玩具特别执著 而长 大之后 这些全都不会住在心前一样 三摩地王经 云: 有无是二边 净不净 亦尔 是故有智者 离边不住中 关于有智者 的 有 藏文中是 诸 意思是很多的意 思 虽然中观里面也说中 但实际上在离开有 和无 清净和不清净的边戏之后 智者也不会 住在中间 所以 如果我们能将中观所讲到的 境界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就能对今生的生存有 非常大的帮助 现在城市里面的很多人 一直 被那些没有必要执著的东西纠缠着 特别痛苦 如果他们能多闻思中观 很多快乐自然而然就 会生起来 当然 这是通过闻思得到的快乐 若能通过修行现前证悟 将相续中的无明种子 全部断除 那就获得了无上的大安乐 所以这 样的正法妙药 任何一个被烦恼所折磨的患者 都要服用 如果不服用就非常可惜 但大家首 先要对中观法门有信心 这非常重要 子二 比喻 导师不住无为界 不住有为无住行 如是菩萨无住住 无住即住佛说住 对学过中观等空性法门的人来讲 这就很 容易理解 说住也好 说不住也好 他都知道 其中的意义 如果以前没有在这方面闻思过 可能他们就会认为 到底在说什么啊 一会儿 说住 一会儿说不住 这难道不矛盾吗 当然 我们也很理解他们的心情 前面讲了一切法不住 或不住而住 下面 以比喻说明 不过这里所讲的比喻很高 对凡

78 第八课第二品夫人来讲, 也很难在心中显现 比如在小孩面前, 我们用大人才能理解的比喻来说明, 他们就不一定能接受 如果用小孩所喜欢的东西来作比喻, 也不一定能很完整地表达, 而且他们玩的这些东西也不一定能作比喻 因此, 在这里只好用佛的境界来比喻不住任何法 意思就是说, 人天导师出有坏佛陀的智慧不会住于抉择灭 非抉择灭等无为法中, 即佛智不会安住在寂灭涅槃的法界本体中 ; 然后佛的智慧也不会安住于分别心或其他有相状的有为法上, 也即不住于三界轮回 总而言之, 佛陀的智慧既不住于寂灭法, 也不住于轮回法, 即所谓的 智不住诸有, 悲不滞涅槃 这样不住任何边的比喻说明 : 菩萨既不执著轮回的边, 也不住于涅槃的边, 即无住而住 ; 而且这样的安住就是真住, 佛陀在有关般若经中也一再宣说这样的住最殊胜 当然对凡夫人来讲, 要理解这样的比喻也很困难, 但本体就是如此的缘故, 菩萨的境界也需要以佛陀的智慧来比喻, 而且佛陀也希望我们能早日到达这种境界 记得无垢光尊者在很多密法书中, 都引用 普作续 的教证来宣说诸法的平等性, 虽然我们现在是讲显宗法, 但也可以引用, 因为我们并没有讲密宗的甚深修法, 而且无垢光尊者 也经常将很多密宗的教证用在显宗里面 那这个教证是怎么说的呢? 普作续 云 : 诸法虚空性, 虚空无自性 ; 虚空亦无喻, 虚空亦无量 ; 一切诸法义, 皆当如是知 意思是说, 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虚空的本性, 就像虚空没有自性, 也无法比喻 测量一样, 一切诸法的本体也是如此, 大家皆应如是了知 这样说的时候, 可能初学者会认为 : 这到底在说什么呀? 一切法是虚空, 虚空没有自性 比喻, 也无法测量, 同样诸法也是如此, 那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 就晕头转向, 不知所云 所以大家皆应遵循次第闻思修行 正因为万法的本性如此, 所以佛陀才在这里说 : 诸位菩萨, 你们应该了解一切诸法并没有什么可住的, 也即轮回和涅槃的边皆不能住, 而这样的不住就是真正的住, 或一切住之最 金刚经 亦云 : 若心有住, 即为非住 意思是说, 若心真正安住, 那就是一无所住 所以从一个侧面来讲, 住就是不住 不住就是住 对这样的道理, 虽然世间人并不一定能理解, 但对有一定境界的人来说,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一切诸法的本体 你看 : 现相上有安住, 实相上没有安住, 所以在实相和现相结合起来用文字表明时, 就只有这样说了 华严经 云 :

79 18 即 照见本义诸大德 极其郑重而宣说 必须通过修无我 方可根除 我执见 此乃一切初学者 无有错谬之入门 口说最初即断此 乃是散 布魔密语 思成善逝之声闻 欲成独觉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 如同不见此彼岸 大家也清楚 对基道果所摄的一切万法 如果我们去耽著 真正的胜妙菩提就不可能得 到 佛经也说 有缘者不可得三菩提 但大家 千万不要解释为有缘分的人不可得三菩提 若是这样 那就成了没有缘分的人才能获得三菩提了 所谓 有 第二品 癸二 彼之功德 前面从意义与比喻两个方面讲了不住之 住 现在讲不住的功德 颂词是 第八课 我与一切佛 自性平等住 也即从自性的角 度来讲 佛和众生是平等的 同样 这里也说 住和不住完全平等 当然 什么时候到达这样的境界 才是我 们最大的愿望 所以大家皆应一边闻思 一边 祈祷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 祈愿他们加持我们 的相续 让迷乱的分别念或迷茫的心态尽快转 变为智慧 关于迷转为智 四法宝鬘论 中有 详细宣说 大家可以参阅 当然 所获得的智 慧也有不同层次 一般来讲以闻思得到胜解信 并不是很困难 而真正要以实修来现证远离一 切戏论的境界 就不那么容易 故 定解宝灯 论 也说18 作为凡夫人 先应经过单空的途径 然后才能进入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所以大家 在闻思本法时就要想 在一切佛法中 最甚深 的精华乃空性法门 所以在短暂的人生中 我 要尽力闻思修行此法 即使今生未能证悟 也 要尽力以空性之火烧毁相续中的实执种子 再 不能让它们增长 否则还会不断生出三界轮回 种种幻相的花果 那就非常痛苦 缘者 就是有执著的人 所以唯应依无缘来获 得菩提 颂词也说 如果我们想成就善逝的声 闻 即从预流向到阿罗汉之间的圣果 以及想 获得独觉和圆满正等觉佛陀的果位 那就要依 靠般若波罗蜜多 若不依靠这样的堪忍法 空性法门 就绝对不可能获得三菩提的果 位 就像不依靠船只 就不可能越过大海 或 见到大海的此岸彼岸一样 可见空性法门非常 重要 但因众生的根机不够 所以我们暂时着重 提倡大家行持有缘善法 积累福德资粮 然后 再逐渐趋入真正的空性 当然这也是我着重以 入行论 大圆满前行 等法来引导大家的 原因 佛陀在转法轮时 为了摄受外道 也未

80 第八课第二品首先就说万法皆空, 而是从不了义的角度说 : 如来藏是常有不变的, 它基本上与你们的大自在相同 可见, 虽然我们暂时对有缘法应该重视, 但要获得真正的成就, 就一定要学习空性法 而对空性证悟的程度不同, 就分出了三种菩提 : 证悟人无我就获得声闻菩提, 证悟人无我的全部和法无我的一半就获得缘觉菩提, 而圆满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就获得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三界导师的佛菩提 所以, 证悟空性的境界不同, 所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 在道友当中, 有些因为对空性法门学得比较好, 或者说空性法门的境界比较高, 他们对世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看得很淡 ; 相反, 若对空性的境界没有提高, 那再怎么样修 再怎么样学, 也不可能断除执著 当然, 若我们清楚 现观庄严论 所讲的佛陀的遍智 菩萨的道智和声缘的基智的差别, 就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证悟空性的重要性 现观庄严论 云 : 具为声闻菩萨佛, 四圣众母我敬礼 既然空性是四圣众的母亲, 那来源没有的话, 一切圣者就不可能存在, 所以无论我们想获得密宗的成就, 还是显宗的成就, 最后肯定要有空性的证悟 就像不依靠船只, 就不可能到达大海的彼岸一样 而我们这些凡夫众生一直在轮回大海中苦苦挣扎, 若没遇到空性, 或没了解空性的法义, 那要获得解脱也有很大的困难 因此, 当我们听闻到空性法门时, 千万不要产生怀疑, 因为这是许许多多大成就者和智者们通过智慧再三观察过的 就像世间的纯金, 若专家通过高级仪器已经做过检测, 那我们就没必要再怀疑, 因为这样的怀疑根本鉴定不出什么, 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大家对空性法门一定不要有任何怀疑 第二, 对空性法门也不要有恐慌 比如, 既然万法是空性, 那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或者, 到时候会不会堕入一种空空荡荡的境界当中? 没有必要这样 我们唯应做的, 就是要按佛经的内容去实修, 除此之外没有必要以分别念胡思乱想, 从而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虚幻世界 现在末法时代, 众生的分别念各种各样 昨天有个人给我说 : 我造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相同的 极乐愿文 我问 : 你怎么造的? 他说 : 凭我的想象力造的 我说 : 你想象力真丰富, 超过高僧大德! 其实他只是胡思乱想 因为这样的解脱法和空性法, 根本不是凡夫人凭想象就能作的 而圣者因为有超越凡夫的智

81 第八课第二品慧和能力, 所以能造出来 因此凡夫最好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 不然明明是凡夫还想装圣者, 那就会像话都不会说的小孩还想装博士生导师一样荒唐可笑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当然, 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 因种种原因自己也会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后来自然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就像 二规教言论 中所说那样 19 : 在思想不成熟 学问不到位等条件下, 所作出的结论或所作的事情, 到思想比较成熟或境界有所提高时, 自己也会觉得可笑 比如 : 我刚 来学院时在上师面前也这样问过, 在某某道友面前还大声宣扬过, 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 可见闻思非常重要 前段时间, 一位知识分子的父母到学院听了两堂课, 他们在离开时对我说 : 本来我们来这里有很重要的三个问题要问, 但其中两个问题在听了两堂课后就解决了, 剩下的一个问题也不用问了, 因为我们基本上能自己解答 对有智慧的人来讲, 听两堂课也能将终生不能解决的疑团解开, 而其他问题也能自己解答 可 19 二规教言论 云 : 所谓妙慧即智慧, 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 则彼无有其余德 彼亦取舍一切事, 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 皆从未知未察来 或由年龄未成熟, 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 亦有众多自所笑 是故于诸善恶事, 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 广见多闻亦为要 见大家首先要有闻思的智慧, 在此基础上还应好好观察 当然, 这里讲的是空性方面的道理, 即不依空性就不能获得解脱 关于这一点, 龙猛菩萨云 : 何人不知空性义, 彼者不能得解脱 既然所有圣者皆依靠般若空性而获得解脱, 那我们凡夫人就应把空性当作超越三界轮回大海的船只那样来对待 比如 般若摄颂, 这就是我们超越轮回的大船, 所以大家一定要随身携带这部经函 虽然我们现在要依靠它来直接渡越轮回有一定的困难, 但若没有它, 那也绝对不可能摆脱极为恐怖的生死苦海 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般若生起信心和欢喜心, 在修学过程中, 也应把它当作殊胜的对境来作供养 顶礼和祈祷 而自己在上师或诸佛菩萨前祈祷 供养时, 也应这样想 : 诸佛菩萨, 请加持 垂念 摄受我! 让我相续中的实执尽快泯灭, 也愿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相续中的不住智慧尽快在我相续中生起来 若能这样虔诚 恭敬地祈祷, 相续中的实执和贪执就会逐渐灭掉 当然, 这从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 也即他们经过一生的努力, 很多境界最终都得以现前 也许他们前世曾积累过无数资粮, 但在显现上却

82 第二品 壬二 宣说修学彼之理 分三 一 修学 般若之理 二 所学修之处 三 修学者修学 方式 癸一 修学般若之理 讲法听闻所说法 证果缘觉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 此皆如幻如来言 第八课 跟我们差不多 因此大家也不能脆弱 我根机 那么劣 记性那么不好 人又长得难看 所以 没有希望 因为诸佛菩萨肯定不喜欢我 不能 这么想 因为解脱与长相 财产等并没有关系 在漫长的佛教历史中 很多大成就者的长相并 不一定都非常美 甚至有的还很丑 所以大家 一定要有信心 其实 信心乃修行的动力 如果一点信心 也没有 除了吃饭睡觉以外什么都没兴趣 那 也不行 当然作为凡夫人 有时候不想看书 磕头 打坐 这样的现象应该有 尤其前世业 障重的 比如一直住于恶道当中 那闻思修行 的习气就很难成熟 若以前两三百世一直当牦 牛 即生对吃菜就会很有兴趣 除此之外 可 能一听到闻思就不舒服 如果前世一直当班智 达 或当修行人 那一接触佛法 马上心里面 就会生起欢喜心 正因为人的前世并不相同 所以今生的习气也就不一样 即使我们以前一 直当恶趣众生 那从这一辈子开始 也应有大 的改变 前面也讲了 在胜义中基道果所摄的一切 法皆不住 不缘 也即为空性 而从世俗的角 度而言 就像这个颂词所讲那样 所有法皆以 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 拿讲闻佛法来说 上师 讲经说法的场面肯定存在 而听闻的眷属不管 是几百人还是几个人 听法的场面也存在 然 后传讲与听闻之法 不管是 般若经 还是因 明 这也存在 不仅如此 通过精进修持证得 沙门四果 现前缘觉的果位 或获得世间导师 怙主佛陀的菩提 这些出世间的道轨与境界 以及依聪明才智与敏锐的智慧而现前的究竟涅 槃 他们在世俗中全都如梦 如幻 如阳焰般 存在 虽然般若法门并非一概否认显现 但大家 一定要清楚 从本体上讲的时候一切万法皆不 存在 当然这也包括佛陀的三转法轮 所以 如果谁说佛陀转了三次法轮 就在故意谤佛 金刚经 云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 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 意思是说 如果有人说 佛陀转了法轮或宣说了佛法 这个人就严重诽 谤了佛陀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了解

83 第八课第二品我真正的密意 佛陀在其他经典中也说 : 我已成如来, 未说一字法 意思是, 我已成了如来, 但一个字也未说过 记得我刚来学院时, 有一位堪布叫秋吉罗珠, 我俩天天都围绕佛陀转了八万四千法门, 与如来未说一个字的法这两个问题进行辩论, 有时候一直辩论到晚上两三点钟 当时我们点个煤油灯, 互相交换角度, 一直引用很多理论来进行辩论 的确, 从真实的角度来讲, 佛陀一个字的法也没说过 ; 但从世俗的角度来讲, 就像佛陀在 大般若经 中所说那样 : 诸天子, 于我前闻法, 当知如幻如化 甚至有超过涅槃之法, 也如梦如幻 所以大家皆应清楚胜义和世俗不能脱离, 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完全站在世俗的角度, 一切万法全都实实在在存在, 这也不合理 论云 : 有者即是边, 无者亦是边 意思是, 如果你说是有, 这也是边 ; 如果你说是无, 这也是边 按中观法义来讲则为 : 有者即是常, 无者即是断 意思是说, 如果完全说有 根本不空, 那就处于常边 ; 如果说完全是空, 则处于断边 在佛法中, 断见和常见都是极端, 所以我们皆应学习中道, 也即应清楚 : 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 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存在 前两天我在网上回答问题时说 : 在胜义中如梦如幻, 在世俗中真实存在 然后外面的佛教徒说 : 堪布说的不对, 胜义中应是空性, 世俗中才是如梦如幻 后来我说 : 从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来讲, 你们说的是对的 ; 但我是站在中观自续派的角度来讲的, 或者说从他们的观点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 因为他们说世俗中是自相实有存在, 那就不可能是如梦如幻 而且他们的胜义也可分为现相和实相两个部分, 现相是如梦如幻, 实相是断除有边的单空 ; 这样的话, 从现相的角度来讲, 说他们的胜义如梦如幻也未尝不可 再加上, 空性与梦幻的本体也可以说是一样的,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 另外大家也不能堕入空边, 比如 : 既然一切都是空性, 那供灯 磕头也没有必要了, 因为它们全是空性的缘故 这一点, 在学密宗和禅宗的道友当中, 很多人都犯这种错误 我以前也反反复复说过, 修行人千万不能堕入这种空, 因为他们只空善法, 除此之外, 吃饭 走路 赚钱 睡觉等皆不空 若真能空, 那吃饭 睡觉等也应空, 但他们却空不了 所以我们应像 入行论 所说那样 : 在如幻般的佛陀前用如幻般的供品来作供养, 从而圆满如幻般的资粮 获得如幻般的佛果, 然后再度化如幻般的

84 第二品 第九课 第八课 众生 让众生皆获得如幻般的成就 当然 谁能认识世界的虚幻与空无 他就是 智者 可是千千万万众生都不知虚幻与空性 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分别念和无明烦恼 从而作 茧自缚 异常执著 放眼整个世界 悲心就油 然而生 因为很多众生对中观等大乘法门毫无 兴趣 反而对痛苦 无常所摄的毫无实义的散 乱之因生起欢喜心 所以我们应经常祈愿上师 三宝加持他们的相续 让他们的心首先转向善 法 然后再逐渐趋入真正的解脱道 这样以后 佛法的光芒就能普照整个世界 从而让每一个 人心中的无明黑暗无余遣除 最后遍天下的众 生皆获得不住轮涅二边的殊胜果位 听受 般若摄颂 的时候 跟听其他大乘 佛法一样 应以如理如法的方式来谛听 尤其 听受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欢喜心 当然 不仅是听 般若 听任何法都要有欢喜心 为什么要有欢喜心 呢 因为这样殊胜的空性法门 对我们来讲非 常难得 的确 这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对 每一个人来讲 虽然来到这个世间都会遇到种 种开心的对境 但在所接受的对境中 听受大 乘空性法门是最有福报的事 所以 不管是在 家人还是出家人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听课是一 种压力或束缚 而应以欢喜之心来谛听 我们这里很多道友听法的意乐非常强 他 们不是一天两天 一年两年 而是好几年中一 直坚持听法 当然 短时间之内谁都会有新鲜 感 但时间久了 相续中没有丰厚的善根就很 难坚持下来 而对个别刚开始听受这样殊胜法 门的初学者来讲 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 遇到一些不能理解或不能接受的问题 甚至还 会产生种种分别念 但大家一定要尽量对治自 己的不良心态 要想到这是诸佛菩萨 高僧大 德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甚深 珍贵的智慧结晶

85 还要想到在短暂的人生中 在这样五浊兴盛的 恶世 我们能听闻如此胜妙之法确实稀有难得 从而以极为欢喜之情来听受 癸二 所学修之处 四种行者不畏彼 知谛佛子不退转 罗汉除垢断怀疑 四善知识所摄持 第二品 第九课 在直接或间接宣讲了非常甚深的世俗和胜 义的真理后 有人会问 以上所说的甚深之义 什么样的人才能对它生起恭敬之心 而不会生 恐怖或舍弃之想 大家也清楚 在茫茫人海中 许多人对三皈五戒等简单佛理也不能接受 那 更何况说如是甚深的阐述大乘空性之理的 般 若摄颂 呢 所以很多人会产生疑问 对上面 所讲如此甚深之法 到底哪些人能欣然接受 而哪些人会不悦 排斥 有四种行者对前面所讲的道理不但不会产 生恐怖 舍弃之心 而且还会在实际行动中不 断修持 第一是 知谛佛子 即通达一切甚深 真理的佛子 当然佛子里面 见到真实谛的一 地菩萨以上的圣者也有 还有发了大乘菩提心 的 对大乘空性法门生起胜解信的修行者 他 们以现量或比量的方式见到万法实相的缘故 就不可能生邪见或畏惧之心 第二是 不退转 大多数经论中讲最究竟的不退转者是八地以上 的大菩萨 有些经论则讲加行位和一地以上的 菩萨也有一些不退转的相 所以他们对空性法 门绝对不可能生邪见或畏惧之心 也可以说他 们对上面所讲的道理不会生退转之心 第三是 罗汉 大家也清楚 阿罗汉完全通达了人无 我的空性 所以对空性法门就不会产生恐怖之 心 在小乘里面 虽然极个别凡夫经常对大乘 空性法门不满或排斥 但阿罗汉接受不了空性 法门而舍弃的现象却是没有的 因为以上三者 遣除 灭尽了相续中相应垢染的缘故 对名言 中如梦如幻 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的甚深法理 就能断除怀疑 也不会产生畏惧之心 第四是 善知识所摄持 虽然他们完全是凡夫初学 者 但因以前承事过众多如来 所以即生中就 有缘被具有悲心 智慧的大乘善知识所摄持 从而对空性法门产生信心 且不会轻易放弃 除了以上四种补特伽罗之外 其余人就很 难接受空性法门 中观四百论 云 愚闻空 法名 皆生大怖畏 意思是说 愚者听到空性 法的名称也会生起大的怖畏 大般若经 中也 说 在外道 懈怠懒惰者 求名利者 嫉妒心 强者 以及将大乘佛法当作买卖的商品者等非 法器前 不能传授大乘空性法门 因为即使给

86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云 譬如有人痴狂心乱 为作音乐不能了知 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 贪嗔痴等猛利 烦恼扰乱其心 执著无因 及断灭论 根机未熟 为说大乘 虽经多时而不能解 第二品 20 第九课 他们传授也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地藏十轮 经 中也说 如果把般若空性等大乘佛法 传 给一些执无因见或断灭论者 那时间再长他们 也不可能理解20 的确 没有一定的根机 则很难接受空性 法 在佛教历史上 许多根机没有成熟的人在 听闻空性法门后 都显现出众多不能接受的相 有些捂着耳朵而跑 有些吐血而亡 有些远离 大乘善知识 有些当下毁谤 有种种现象 在 当今时代 因果不虚 轮回痛苦等简单法理很 多人都能接受 而在宣讲大乘空性法要时 很 多人都觉得 一切万物都不存在的话 那我们 怎么生存呢 等等 产生种种非理分别念 所以在宣讲空性时 一定要观察弟子的根 机 实在说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缘分接受大乘 空性 在座的道友当中 有些听到大乘空性法 就非常害怕 心里面也不舒服 始终有忧郁 痛苦之感 而有些在听闻之后 则生起无比的 欢喜心 就像 入中论 所说那样 若异生位 闻空性 内心数数发欢喜 由喜引生泪流注 周身毛孔自动竖 若谁在听到空性法门后 生 起这样的欢喜或激动 虽然他还是凡夫人 那 也是空性法门的当机者 的确很多人前世有缘 在听到空性后身心异常舒服 内心也生起不可 思议的欢喜和难以言表的境界 当然 也有一 些人刚开始不能接受 但通过善知识的教诲和 自己不断修学大乘佛法 自己也逐渐对大乘空 性法门产生了信心 但不管怎么样 我们应该这样想 在这个 世界上 空性法门乃息灭众生相续中暂时 究 竟痛苦的唯一甘露妙药 只不过很多众生的根 机特别差 暂时还不能接受 但愿有朝一日 自他一切众生的相续中 都能生起大空性和大 悲心双运的不可思议境界 对每位修行者来讲 这样的发愿都极为重要 癸三 修学者修学方式 分二 一 以不 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 二 以不修学诸法之方 式而修学 子一 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 明智菩萨如是行 不学罗汉缘觉地 为一切智学佛法 一无所学即为学 虽然胜义中一切都是空的 并没什么可学 的 但在世俗中该学的要学 不该学的不能学 所以大家千万不能因为胜义中一切都空 而在

87 第九课第二品世俗中什么都不取舍 作为明智菩萨的大乘佛子, 他完全通达暂时三乘各不相违, 也即各自行持的道是不同的, 而究竟三乘皆归为一乘, 就像 入中论 等论典所说那样 21 所以在行持的过程中, 他最究竟的目标就是获证一味一体 平等空性的法界 但胜义中一切空性的法和名言中假立的法并不相违, 所以在建立世俗名言时, 他就清楚该学的是哪些 不该学的是哪些 首先他了解, 追求的目标不能是阿罗汉果位 因为阿罗汉只是断除自相续的烦恼而获得 寂灭, 这样就不能度化众生, 也不能获得究竟解脱 同样, 缘觉也是自己希求寂灭, 因此也不能去追求, 即不能去学 那应怎么办呢? 要为了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暂时离开一切身心之苦, 究竟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而修学, 也就是说为了获证一切智而修学佛陀在因地时所修学的道理 大家也清楚, 佛陀在因地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学, 所以在果地时就能不被世法所染而广利有情 涅槃经 云 : 佛不染世法, 如莲花处水, 善断有顶种, 永度生死流 意思是说, 佛陀永远不会被各种世法所染, 就像莲花处于 21 入中论 云 : 离知真实义, 余无除众垢 ; 诸法真实义, 无变异差别 ; 此证真实慧, 亦非有别异 ; 故佛为众说, 无等无别乘 水中一样, 他完全善断一切有顶的种子, 永远度脱生死或轮回之流 所以,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佛陀的精神 : 不被世间所染, 而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 对世间学者来讲, 这就非常困难, 他们会认为 :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啊? 所以, 在世俗中该怎么学 不该怎么学, 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千万不能一概而论 : 一切都是空性的缘故什么都不需要 而这里也强调, 修学大乘佛法 般若波罗蜜多的人不能舍弃众生 但我总觉得, 很多大乘佛教徒自私自利的心都很强, 虽然他们口口声声都说利益他众, 但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时, 很多都把自己放在主要的位置 所以我认为, 作为佛教徒, 尤其是自称为大乘佛教徒者, 若心理素质没有得以提升, 那在这个世间中, 不要说自己获得成就, 恐怕连外道的境界都赶不上 现在很多佛教徒利他心都很弱, 不说究竟度化众生 让他们离开生死轮回, 就是遇到非常穷苦或生病没人照顾的可怜人时, 往往都不愿提供帮助 而基督教徒却能在实际行动中去做, 这样很多人都加入了基督教, 在各大城市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以前, 我很想通过讲 入菩萨行论 让很多人的心有所改变, 当然小部分还是比较不错,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内心真正生起

88 第九课第二品利他的心却相当困难 所以我也看有没有办法, 想在各个城市建立智悲爱心小组 当然, 并非所有人都能发这种悲心, 但一部分人应该可以 对大乘行人来讲, 我们还是应为身边的苦恼众生做一点事情, 不能一年三百六十天全都为了自己 但很多人一说他人的事情就找许多理由 : 我的上师不同意 我特别忙 我的身体不好 我家里走不开, 而一说自己的事情, 旅游 玩耍 陪人的时间都有 这无疑成为大乘佛子的惭愧之处, 所以大家皆应经常反省自己 的确, 虽然我们从早到晚都在说为了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甚至这样已经说了几十年, 嘴皮都磨薄了 ; 但实际行动中, 真正让自己的手为众生做事, 自己的脚为众生走路, 却不太愿意 所以, 当我们真正观察自己的过程中, 就不难发现很多不如法的行为 虽然这里讲了, 不能学阿罗汉和缘觉, 但阿罗汉和缘觉的层次非常高, 他们完全断除了相续中的人我, 只不过利他的心并没完全发挥出来而已 实际上, 他们根本不像凡夫人那样, 从早到晚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 什么事情都想到我的名声 我的利益 我的身体 我的快乐 当然, 这里是从更严格的角度要求, 所以说不能学阿罗汉和缘觉, 而应随学大乘佛子 虽然在名言中应为了利益众生而学, 但在胜义中这些全都不存在, 而这样的一无所学才是真正修学真实之道 所以大家皆应清楚, 在抉择胜义见解时, 不管是好的念头, 还是不好的念头, 这些全都要断除 如果没有断除, 还有一个执著的东西, 就不合理 禅宗也是这样的, 虽然神秀认为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但六袓却以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来否认这种身心存在的观点, 且以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宣说了万法的本来实相 在敦煌本中相关内容有两偈, 其中之一是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汉地有些法师和学术界的人, 对此处六祖所讲的两个偈颂争论非常大 但我觉得 本来无一物 是指真正有执著的戏论法本来就不存在, 也即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的 ; 而 佛性常清净 则在空无一物的基础上引出了常恒的佛性, 这是从光明的角度来讲的 所以它们不但不相违, 而且还可互相圆融 在宋代有一位龙黄禅师, 他破六祖的观点说 : 既然本来无一物, 那为什么还要接受衣钵? 六祖肯定了解胜义中并没有衣钵的承认, 而名言中接受衣钵也未尝不可 包括龙猛菩萨等印度大成就者, 虽然他们在抉择胜义空性时一无

89 承认 但在名言谛中 他们也示现神通 依止 上师 广造论典等 所以这不会有任何过失 也不会有任何矛盾 当然 若不会分析或不能 分析 就很难理解 因为明明没有一个东西 但你却接受了真正的传承 子二 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色增减取故非学 非执种种诸法学 学亦缘取一切智 定生此即喜德学 第二品 第九课 对从来没有听过中观等空性法门的人来 讲 他们会觉得本经所讲的很多道理都互相矛 盾 不说 般若摄颂 就是 心经 其矛盾 也比较多 明明有眼睛等 为什么说无眼耳鼻 舌 金刚经 也同样 不学即是学 不见 即是见 这也很矛盾 但是 真正懂得空性法 门的人 也即真正对空性法门有所闻思 或心 中对光明 空性有一定境界的人 就能了如指 掌 不会有任何怀疑 色增减取故非学 色等所摄不清净的轮 回法 如年龄和色身等 以及佛陀十八不共法 等清净法 它们有增有减 且是根识缘取的对 境之故 这叫非学 大家也清楚 真正从本体 观察时 一切法本来清净 原本就是空性 不 可能有任何相状存在 也即在胜义中 一切万 法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 不来不去 不常不断 远离一切边戏 所以 有缘取 增减的执著 就不是真正菩萨的修学 而真正通达真实义的行者或菩萨 自然就 能具足三法 第一是 非执种种诸法学 也就 是不学而学 因为在抉择胜义见解时 一切万 法无取无作 了不可得 就是所谓的能听所听 也不成立 全都处于等性的状态当中 所以实 际中就没有真实的学 而所谓的学也只不过是 言词上的假立 可见 无缘而学正是菩萨的境 界 当然 这也是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讲菩萨的 行持 第二是 学亦缘取一切智 从名言或显现 的角度来讲 从发心到最后成就之间的修学都 有 而这样修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一切智的 究竟智慧 但部分人听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 甚至有人还认为学中观不如学黄财神 因为黄 财神修得好能发财 那天一个人一直在念黄财 神咒 嗡匝靶拉杂联扎雅娑哈 他问我 我现 在已经念了一万遍 念到两万遍时能不能发 财 很明显 他的修学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 一切智 而是为了获得财富 这就不太好 其 实要拥有财富 必须自己要有福报 若没有福 报 黄财神也不可能以非正当的方式在别的地

90 第九课第二品方抢一些东西来给你 以前有一个修单坚护法的人, 因为他的福报浅薄, 护法神也只能在他碗里扔一块油脂, 除此之外也没办法 所以大家皆应积累福报, 这非常重要 第三是 定生, 也即要获得一切智, 就必须智慧和方便双运 也就是说, 既要积累福德资粮 又要修学般若空性, 以这样的方法或途径就能达到自己的修学目的 此即喜德学 : 若具足以上三种法, 即胜义中一切不执著, 世俗中希求佛果, 而且以智慧方便双运的途径来获得, 那这就是喜爱大乘 功德的菩萨们的修学方式 所以大家皆应了知, 不但胜义中不能有戏论, 而且世俗中对道等也不能怀疑 华严经 云 : 于法无疑惑, 永绝诸戏论, 不生分别心, 是念佛菩提 意思是说, 在名言中对法的怀疑 邪见和增益都没有, 而胜义中远离一切有实无实的戏论, 或各种能取所取的分别心, 这样的境界谁相续中具足, 他就在随念佛和菩提 现在, 大家依上师三宝或诸佛菩萨的加持, 对中观法门都有一些了解 既然如此, 那对名言中念经等善行就千万不能忘, 而胜义中也应了达一切全是离戏的空性 现在很多人太过分, 要么安住在单空中什么都不管, 要么对空性法 门一点都不重视, 其实这两者都是极端 而我们依靠上师的恩德, 即生中既不堕入有边 也不堕入无边, 或者说既不堕入世俗的边 也不堕入胜义的边, 那这样的修学方式自然就是诸佛菩萨所欢喜之道 当然, 没有传承上师的引导, 对以上道理就很难产生定解 因为一会说不能有戏论, 一会说要有欢喜心, 而且还要希求佛果, 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很矛盾 对邪见分别比较重的人来讲, 可能他们心中还会产生诸多邪分别念, 会认为这到底在说什么啊? 但是, 若我们有上师的窍诀, 自己不但会产生新的境界, 而且这样的境界也愿与更多有缘众生分享 大家也清楚, 闻思修行多年的修行人在摄受弟子或与众生结缘等方面都与众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们自私自利的心已经断了 利益众生的心又特别强, 而胜义中了不可得的境界也已获得 对这几个关键的要点都了如指掌的缘故, 他们度化众生就很方便, 所以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 这些大德就不会到处都遇到挫折和障碍 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 可能就寸步难行, 到哪里去都会碰鼻子, 不可能很顺利 但若没有自私自利的心, 而利他心又特别强, 那不管去哪儿都能受到别人的欢迎

91 可能大家也知道 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就是 因为长期受这方面教育的原因 所以即便是普 通的居士或出家人 当他们到城市或去其他寺 院时 就能对周围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当然我 们也祈愿 他们皆能永远散发利他的光芒 同 时内心的境界也越来越增上 若有人问 了知一切万法的智慧波罗蜜多 到底是什么样呢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真正以 智慧来观察时 色法不是智慧波罗蜜多 为什 么呢 如果色法是般若波罗蜜多 那它们就应 该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无二无别 但色法跟智 慧一体的现象并不存在 所以色非智慧 反过 来说 智慧在色法中是不是以异体的方式来存 在呢 也即就像桌子上的花朵一样 它们以能 依所依的方式来存在 若是这样 那除了智慧 以外的色法 或除了色法以外的智慧都应该能 得到 但这也了不可得 因此他体也不成立 同样的道理 识蕴 想蕴 受蕴 行蕴四蕴也 不是智慧波罗蜜多 若是一体 那有心识的众 生全都应是佛 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 而且 智慧波罗蜜多也不是以异体的方式安住在这四 蕴上 也即就像树上飞禽一样存在 若是这样 那就应该能得到 但根本得不到 所以大家皆 应了知 智慧跟五蕴并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 而一体他体之外又没有其他存在方式 所以只 能说般若波罗蜜多与虚空无别 那自然也不存 在与虚空般的法界本性截然分开的他体之法 了 另外 若智慧波罗蜜多跟五蕴一体 那凡 夫俗子现见瓶 柱等时 也应该通达万法的法 性 智慧波罗蜜多 如果是他体 那它就不 是万法的法性了 密宗 时轮金刚 也说 向 瓶子倒水时 瓶中的虚空并不会因为水进来了 它才不得不离开 因为虚空的本体本来就不存 在 同样的道理 身体跟如来藏的关系也像水 和虚空之间的关系一样 也即以不可思议的方 式存在 解深密经 之所以说 胜义谛和世俗 谛一体异体各有四种过失 其原因也在这里 对一般的凡夫人来讲 要理解般若波罗蜜 多与五蕴非一非异的存在方式 或如虚空般不 可言说的本体 可能也很困难 华严经 云 辛二 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 分四 一 宣说离一体异体 二 宣说无边 三 宣说不 可思议 四 宣说原本清净 壬一 宣说离一体异体 第二品 第九课 色非智慧色无智 识想受行皆非智 此等中亦无有智 此同虚空无异体

92 壬二 宣说无边 所缘自性无有边 有情自性亦无边 虚空界性亦无边 世间解智亦无边 第二品 本颂讲般若波罗蜜多无边无际 为什么是 无边无际呢 这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 所缘自性无有边 所谓 所缘 则指所取的 色声香味等外境 它们的自性是无边无际的 大家清楚 比如瓶子 它由多少微尘组成 这 根本无法找到边际 所以所取对境的自性无边 无际 第二是 有情自性亦无边 也即能衡量 的心识或有情的自性无边无际 其实 真正能 通达众生的心识也有一定的困难 在这个世界 上 所有众生的心态 烦恼 根机都不尽相同 即或是人 其爱好和执著也完全不相同 比如 一盘菜有十个人吃 五个人说好吃 五个人说 不好吃 那做饭的人就很痛苦 由此我们也可 了知有情的自性无边无际 第三是 虚空界性 亦无边 即堪当对境和有境比喻的虚空 其自 性也是无边无际的 因为虚空是无为法 所以 它的边际谁也找不到 第四是 世间解智亦无 边 即能通达对境 有境及其比喻的世间解智 大遍知怙主佛陀的智慧也是无有边际的 关于这一点 般若经 云 般若波罗蜜多广 大 无量 无边 所以大家皆应清楚 佛陀能以无边的方式 了知一切万法的胜义本体 而且他还能以比喻 让众生也了知 当然 一切万法的世俗本体以 比喻来说明 这也未尝不可 其实在佛教中 不管是有圣者的境界 还是有闻思所得胜解信 的境界 谁拥有谁就能了知 佛教的道理虽然 第九课 一一心念中 普观一切法 安住真如地 了 达诸法海 意思是说 在一一心念中可以普观 一切法 而且这也是安住在真如的境界中了达 如海般的诸法的 这样的境界凡夫人不可能拥 有 不要说普观一切法 就是观一个法 有时 候也很难安住 比如观无常 刚开始还可以 过一会心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昨天一个和尚 对我说 我对无常很有信心 但是怎么观也很 难生起来 现在年龄也不小了 不过再观十年 二十年 无常的境界应该能生起来 我有信心 也有把握 般若法门也一样 虽然很难 我们 也应锲而不舍地观修 不过 般若经 云 对 般若波罗蜜多 不应于色法中寻觅 也不应于 色法外寻觅 彼等法法相唯一 因为无有所缘 亦无相状之故 当然 若我们能从心的本体 或万法的真实性来理解它 理解起来就比较方 便

93 第九课第二品说法不尽相同, 但都各有理由 但是, 若对以上道理不懂, 就很难生起信心 所以我们应该了知, 所缘 有情 虚空界 世间解智皆无有边 但大家也不要执著有一个无边存在, 虽然名言中不得不这样讲, 但真正用智慧来观察时, 所谓的无边也是没有的 一般来讲, 在名言中也应以破除边戏的比喻来了达万法的实相, 在这方面禅宗自有它的独到之处 比如说寒山大师, 禅宗的思想在他作的许许多多悟道歌中就有充分体现, 当然这些悟道歌也充分展现了般若的思想 记得他这 样说过一偈禅语 :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意思是说, 我的心就像秋天的月亮一样皎洁, 也像碧潭一样清澈, 而它的本体与水中的月影一样, 并非真实存在 接着又说 : 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 意思是说, 虽然前面用秋月 碧潭 水月作了比喻, 但真正心的本体并无法用月亮 虚空 白雪 白云等来比喻, 因为它并非堪忍之法, 而是诸法的法性, 所以这又教我如何说呢? 也就是说, 苍白无力的语言根本无法触及它, 唯有以心体取 同样, 我们平时所说的离戏 空性等也只是一种语言, 大家切不可执著 可能, 这也是禅宗标榜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的原因所在 当然, 大家也可将这样的 偈子当作破除边戏 认识心性的窍诀, 若谁能将般若与禅宗结合起来, 很多道理自然就能领悟 当然, 我们也不能仅仅在文字上求解, 而应以实修实证来现证甚深的般若空性 比如, 首先将自己的家打扫干净, 然后泡一杯咖啡坐在窗边, 继而一边欣赏外面的鲜花美景, 一边思维般若的甚深道理 ; 在这个过程中, 很有可能境界就会出现 如果天天都忙忙碌碌, 或经常这个人很坏 那个人很丑, 或住的地方乱糟糟的 : 鞋子放在 金刚经 上, 帽子放在裤子下, 那任何境界也不可能出现 可能, 这也是相关禅宗书画都透出清净与简朴的意境的原因所在 所以, 在春天的大好时节中, 大家也不要修很多房子, 因为以前的禅宗大德很多只有一间房子 现代社会稍微有点条件的人, 就在那个城市里面有一栋房子, 这个城市中有一套别墅, 虽然明知用不上, 但仍要到处去建 其实人的内心世界非常重要, 若稍微有一些境界, 很多事情都能轻易面对 ; 若没有空性与悲心的境界, 即使拥有整个世界也不可能得到安乐 所以大家皆应尽量修学空性法门, 同时也要好好祈祷上师三宝或诸佛菩萨垂念, 以让自

94 第十课 第二品 第九课 相续的自私自利心及一切染污之心尽快遣除 从而使光明心性豁然开朗 真正现前 我觉得 达到这一点也并不是很难 因为很多高僧大德 在小的时候都是非常普通的人 但后来无论是 对佛法的贡献 还是自己的境界 都获得了可 喜的成就 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位大法师 他 非常出名 当谈起学校的事情时 他说 小学 生偷一点东西没事 我小时候也偷过东西 既 然如此 只要我们能改正错误 那肯定有机会 成就 从以前禅宗大德的公案和藏地高僧的传 记中也看得出来 很多在未出家之前或小的时 候行为都非常可怕 但后来通过观修佛菩萨的 加持融入心间 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出现了极稀 奇的境界 最后也以成就之力普度一切有缘众 生 般若摄颂 当中 现在讲有境般若 也 即远离一切分别心的智慧 当然 般若摄颂 跟其他法门比较起来有点难懂 有些学习般若 而未报名参加闻思班的居士 经常给我打电话 说 为什么听净土方面的教言有感觉而听般若 没感觉 虽然我们很认真地听了 但却不知道 您在讲什么 您可不可以用我们能听懂的语言 来解说 我说 我是想尽一切办法用最浅显易 懂的语言来叙述 但因般若本来都无法用言语 来表达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困难 可能大家也清楚 人们始终认为万事万物 存在 而般若却将一切抉择为空性 这显然跟 凡夫人的分别念相违 所以接受起来也会有一 定的困难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一直执著 为有 就始终在实有方面串习 否则将永远滞 留在实有的层面上 这显然不合理 因为孩童 玩耍的时间毕竟有限 到成年时他就不会再对 原来的玩耍用具产生兴趣 所以大家皆应认真 学习这样的甚深般若 而这也有非常大的意义 下面宣说有境般若的第三个科判 壬三 宣说不可思议

95 导师说想是此岸 破想而断趋彼岸 离想得此到彼岸 彼等安住佛经意 第二品 第十课 本颂是说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 只要他对 人法所摄的万事万物存在着有实无实的想或执 著 那在此期间就不可能离开世间 也就是说 只要有三轮的执著 就不可能离开三有轮回的 生死此岸 而一旦破除了这样的想 就能趋向 彼岸 我等导师善逝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 还在其他经典中说 何时起想 彼时流转 意思是说 什么时候有想的执著 什么时候就 将在三界轮回中流转 而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 脱 因此 我们皆应依靠诸佛菩萨的胜妙智慧 来作观察 若能观察则会发现对境万法没有任 何的相 进而也能远离执著它们的想 而得到 般若空性的真实法性意义 若能如此 那就到 达了道的彼岸 而这样的人 也已安住佛经所 讲真正现空双运的境界当中了 尽管诸法实相远离障垢 本来清净 但我 们却以分别念进行染污 而未懂得它真正的意 义 从而生起了有无 生灭等执著妄想 若大 家能以与法相应的入定境界来进行修持 那最 终也能获得真正远离一切执著的境界 这就是 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 大家还应了知 严格来讲分别忆想就是魔 大智度论 云 若分别忆想 则是魔罗网 不动不依止 是则为法印 龙猛菩萨说 若分 别妄想 始终执著有实无实的相状 其实这就 是魔王给我们撒的网 一旦在远离一切戏论的 境界中如如不动 再不依止任何的边 这就是 佛陀所讲的真正空性法印 而什么时候我们入 定于这样的法界 无破无立的本性就能了达 此时也究竟通达了般若波罗蜜多 当然 我们现在要么是有的执著 要么是 空的执著 对凡夫人来讲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情 有些人说 我好痛苦 怎么样入定也没办 法安住 始终处于一种有无的执著相当中 对 初学者来讲这应该是有的 但到一定的时候无 的执著也不会存在 就像宗喀巴大师在 三主 要道论 中所讲那样 断除一切执著相 尔时 见解即圆满 意思是说 若断除一切执著相 这个时候中观或般若的见解才算圆满 作为初 学者 现在就想进入这样的般若实相确实有一 定的困难 但是我们也不能发愁 而应通过入 定或剖析的方式逐渐使心趋入正道 就像麦彭 仁波切在 般若摄颂释 中所讲那样 凭借随 同法性的无分别智慧灭尽一切想 入定于真实 法界中

96 对于远离一切想的法性或法界 虽然有时 候说一无所得 有时候说一无所有 有时候说 远离一切戏论 但讲的就是万法的实相 楞严 经 云 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所以大家对 这里的 无所得 就不要理解成单空的无有 因为它代表远离戏论的境界 壬四 宣说原本清净 分二 一 有情为 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 二 证悟如是之功德 癸一 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 第二品 假设作为量士夫的如来正等觉佛陀 在这 个世界不是一年 两年 也不是几百万年 几 千亿年 而是恒河沙数劫中不入涅槃 住世期 间 佛陀也以清净的语言在无量众生前普遍传 扬 众生本体存在 的音声 虽然如此 但因 众生的本体本来都是空性 清净 无生的缘故 就不会因为佛陀这样宣说而变成实有或者产 生 大家也清楚 在抉择万法方面佛陀最权威 但是否佛陀说众生存在众生就存在呢 也不 是 为什么呢 因为佛陀也没办法改变万法的 真理 唯一说真实语的佛陀在相关经典中也说 第十课 设佛恒河沙数劫 住世普传众生音 本净有情岂能生 此即行持胜般若 如来出世也好 不出世也好 一切万法的本性 本来如是而住 怎么住呢 以远离一切戏论的 方式安住 所以包括佛陀在内 世界上最伟大 最了不起的人物 也无力改变万法的法性 即 不可能让万法的本性变成真实存在或者产生 那何况说让菩萨如此行持呢 所以大家皆应如 是了达万法的法性 有人讲 某某法师对我的恩德非常大 因 为他将万法抉择成了空性 若万法本来不是空 性 而他却将之抉择为空性 那就犯了大的错 误 因为这违犯了真理 但万法本来就是空性 只因我们未认识才产生误解 如今依靠上师的 窍诀或其他中观论师的讲解 已使我们通达 明白 那就应该感谢他们 而谁见到了无生的意义 谁就在真正行持 最殊胜的智慧波罗蜜多 华严经 云 分别 此诸蕴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灭 此是无生 义 意思是说 分别的这些蕴界处所摄的万事 万物 它们的本性本来都是空性寂灭的 因为 是空性的缘故 灭也没有 这就是无生的真正 含义 为什么说 不生不灭般若之本体 就是 因为不生不灭的含义就是般若空性 而这样的 空性正是一切万法的本体 虽然在众生的迷乱 显现面前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法 但它们的本体

97 第十课第二品全都远离一切执著相, 而这样的本体并非释迦牟尼佛独创, 因为万法的本体本来如是 当然, 若我们能按月称论师的中观理论来作分析, 就能了达这样的道理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诸法存在或有产生, 但通过自生 他生 共生 无因生来作剖析, 就能了知无欺显现的万法皆非真实存在 中论 云 :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在月称菩萨的 入中论 中, 四生的观察方式讲得非常细致, 若我们能依之抉 择, 就能了达诸法空性或不生并非口头虚语 对有信仰的人来讲, 只要说佛陀或龙猛菩萨说就可以了 ; 而对没有信仰的无神论者或邪见较重的人来说, 通过这样的推理来跟他们辩论就很重要 比如 : 你承不承认诸法有产生? 如果他说有产生, 那就问 : 是自生还是他生, 或者是共生还是无因生? 可能好长时间他都反应不过来 尔后他会问什么叫自生 什么叫他生? 自他有什么不懂, 你就是自己, 他就是除了你以外的另一者 这样慢慢给他解释, 最后他也会心服口服 以前我讲 中论 时, 每天都想找一个分别念极强且不承认佛教正理的博士等来作辩论, 虽然天天盼望, 但也未能如愿 当然, 在 佛学院不可能听到他们的名声, 到外面去时很多人又不知空性的意义, 这样一直没有机会 真的, 若我们能通过中观的理证来作分析, 就不会认为佛教是迷信或仅仅是信仰, 而会认为佛教的信仰完全是理性的 当然, 对有信心的人来讲圣言最有说服力, 而没有信心的人则应依靠推理来生起正信 为什么说中观和因明对佛教的弘扬能起重大作用, 其原因就在这里 从古至今有这么多宗教 这么多学说, 但佛教真理在理论上从来没有遭受过历史性的毁灭或破坏, 这也要归功于因明和中观 所以对有智慧的人来讲, 中观的胜义理论和因明的世俗理论不得不学, 如果不懂, 自相续就很难生起 定解宝灯论 所讲那样的定解 如果没有定解, 说服别人就很困难, 因为自己都犹豫不定, 还处在怀疑中, 那怎能与人辩论呢? 所以, 只要我们闻思过因明和中观, 在别的宗教或学术面前就会有把握 就像身穿极坚盔甲的勇士从来不会畏惧上战场一样, 因为别人怎么样向他射箭, 也不可能伤到他的身体 相反, 若我们非常脆弱, 那就不敢面对 对学院常住的道友来讲, 大家学了那么多中观和因明, 自然在外道或不信佛教的人面前, 从理论上辩论就不会害怕, 我想各位一定能胜伏他们

98 癸二 证悟如是之功德 如来此述某一时 我随说胜波罗蜜 尔时先佛授记我 未来之时得成佛 第二品 第十课 同一公案 有些经典以简略的方式宣说 有些经典宣说得非常广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一般来讲 略说主要针对钝根者 或者信心比 较大的人 而广说主要针对喜欢理论的人 或 分别念较重者 比如这是一个有信心的人 那 只要简单说 佛陀在燃灯佛前获得了成佛的授 记 他就会相信 如果是分别念比较重的人 就要给他讲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 什么情节 说得越细他越能生信 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 若简单给他说你要修空性 他就会说 什么空 性法门 它有那么简单吗 甚至从一句话中他 也能挑出好多好多的毛病 比如 地点也没有 时间也没有 哪有这样的 不行 不行 所以 在这种人面前一定要广说 如果有信心 说了 他就会信 那就根本不用广说 可见 佛陀在 不同经典中或广或略地宣说都是有密意的 而佛陀在这里以非常简略的方式宣说 我 在某一个时候 随时随地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法 门 当时先佛授记我于未来之时得以成佛 麦 彭仁波切在 般若摄颂释 中 也引用相关经 典的内容作了简略宣说 在很多劫以前的燃灯 佛时代 当时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是婆罗门子 童云 他在佛前以五朵青莲花供养 并以金色 发辫铺设为垫 燃灯佛为之授记说 你在未来 无数劫时于此世界成佛 佛号释迦牟尼 在我翻译的 白莲花论 净心品 22中 这 个公案讲得比较广 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当时 佛陀转生为婆罗门子智贤 他在教吠陀的上师 前受益很大 为了供养上师 他获得了国王的 大布施 供养上师后 他于当晚感得十种梦兆 如饮大海的水 骑白象等 于是他便到仙人处 去解梦 仙人说 其甚深意义我也不能了知 现在国王正迎请燃灯佛供养 你应前去见燃灯 佛 随即他便到皇宫拜见佛陀 但因人很多 他只能呆在很远的地方 无法近前 佛陀知道 他授记的时间到了 马上幻化降下倾盆大雨 众人走散后他才有机会上前拜见佛陀 见到如 来后 婆罗门子生起了无比的恭敬心和欢喜心 后来智贤想将自己的金色发髻铺在地上供 如来行走 于是他一边剪下发髻 一边发愿说 具智之如来 我若得菩提 无生死双足 速 踩我头发 意思是说 具有无边智慧的佛陀 详见 显密宝库

99 第十课第二品若您发现我将获得菩提, 那就请用您那无生无死的双足, 迅速踩在我的头发上 为了满其心愿, 燃灯佛从智贤的头发上踩过 ( 当时有一位智慧童子对佛陀生起邪见, 死后就堕入地狱 ) 当时众比丘也准备从他头发上经过, 但佛陀说 : 这位智贤不是一般的人, 你们不要踩他的头发 同时佛陀也授记说 : 再过一个阿僧祇劫, 你将在娑婆世界成佛, 佛号释迦牟尼 这样看来, 他当时已修行两大阿僧祇劫, 也即此时已是八地菩萨 23 后来国王和大臣将佛陀踩的八万根头发, 一一建塔作供养 得授记后, 智贤在七个多罗树高的虚空中腾空而坐, 而且他的头发也全部长出来了, 还有其他种种瑞相 在显现上, 当时智贤是外道婆罗门, 但他却是八地菩萨 ; 而现实生活中, 有些人表面看来是学外道的, 有些修行不好 但实际就是菩萨的显现, 所以大家一定要普遍恭敬一切众生 另外, 有福报人的衣服 用具 头发不能踩, 这也是有道理的 你看佛陀踩第八地菩萨的头发, 他有权利, 也不会染污 ; 若凡夫比丘踩他的头发, 那就很损福报 当然, 这也是佛陀当时教诫众比丘的原因 所以, 对出家人的 23 般若八千颂广释 云 : 第一大劫从资粮道开始至一地之间圆满 ; 第二大劫二地至七地之间圆满 ; 第三大劫从不动地至佛地之间圆满 衣服或高僧大德的用具, 大家一定不能随便踩踏 另外,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佛传中还说 : 虽然这则公案在 佛传公案经 和 燃灯佛授记经 中存在着差异, 比如 : 一个叫智贤 一个叫妙云 但大致内容都是一样的 在这里大家还应清楚 : 虽然佛陀在得授记前已行持过无量无边的善法, 比如承事无量如来 为遍智发菩提心 修学各种道理, 但真正得到授记的因, 却是随时随地宣说空性法门, 也即在获得恒常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的法忍后, 才得到了燃灯佛的授记 当然, 这也是佛陀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 : 般若空性很重要, 也即唯依圆满宣说或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得到授记 佛陀也说在这之前我并未真正宣说空性, 当然像我们口头所说那样肯定也说过, 但像八地菩萨那样圆满地宣说确实没有 虽然其他行持并非不管用, 但这些善法并未成为佛陀获得大菩提授记的因, 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达般若的殊胜性 不说凡夫, 即使是八地菩萨, 不依靠般若波罗蜜多也不可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而今我们已值遇三世诸佛之母的般若, 这确实值得高兴!

100 辛三 当摄集依彼之福德 分二 一 自 受持等功德 二 为他讲说等功德 壬一 自受持等功德 分二 一 不受损 害 二 摄集福德 癸一 不受损害 怙主行持此般若 何人恭敬而受持 毒刃火水不害彼 魔王魔眷亦无机 第二品 第十课 大家也清楚 般若波罗蜜多是三世诸佛菩 萨入定 出定所行持的法门 所以不管是在家 人还是出家人 大家皆应恭敬受持 比如法本 不离身体 背诵颂词 思维功德 观修意义等 若能真正行持 修行人的心就不会遭受各种修 法上的违缘 也就是说 如毒般的耽著 如刃 般的嗔恨 如火般的贪心 如水般的痴心等烦 恼不会危害他 身体也不会遭受毒药 毒蛇 毒品等危害 饥荒 刀兵 火灾 水灾 风灾 地震等灾难也不可能伤害他 同时 以波旬为 主的魔王及其眷属 以及龙王 鬼神等非人也 无机可乘 所以般若法门极其殊胜 记得唐朝的时候 有一个人因念 金刚经 而使麻风病得以痊愈 还有种种自然灾害 以 及人与非人的危害 都依般若波罗蜜多而得以 遣除 这样的公案相当多 在翻译 般若摄颂 的过程中 我也因佛陀的金刚语而对本经生起 无比的信心 所以我才要求大家随身携带此经 经函 确实 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存在 这里完 全变成了佛的道场 比如说 你带着本经的经 函在宾馆里住一晚上 那这个宾馆就成了佛的 道场 当然这并不是我迷信 应该说完全是智信 因为在这方面我有非常丰富的教证和理证 可 以说任何人也不可能推翻 我是这样想的 比 如我拿着 般若摄颂 和 系解脱 住在宾馆 里 那当天住宾馆的所有人都能得到利益 即 佛的加持直接或间接融入他们的心 他们也因 此而结上善缘 金刚经 云 若是经典所在 之处 即为有佛 意思是说 金刚经 在哪 个地方存在 它所在的地方就有佛安住 本经 也说 谁人恭敬受持 般若摄颂 各种灾难都 不会伤害他 大家也清楚 在末法时代经常会 出现种种灾难或传染病等违缘 此时若我们能 对这样的经函恭敬受持 那除了前世所造不可 转的定业之外 暂时人和非人的一切危害都能 遣除 今年以来 我虽然人很小 但发心还是比 较善 要求菩提学会为主的人都要学习般若波 罗蜜多 如果学习的时间没有 最好也要随身

101 第十课第二品携带本经 现在很多城市里面的人, 给他说两句他就顶四句 我们让他好好学习般若, 他却说 : 不用学 不用学, 般若早就通了, 我的上师很伟大, 比你境界还高三倍 这样的话, 我也没有权力非要让你学 不学也可以, 但最好能把法本经常带着 今年我做了很多藏汉文的 般若摄颂, 过一段时间想尽量与大家结缘, 也希望大家到哪里去都能带着 但很多人觉得法本很重, 其实这完全是懒惰心在作怪, 其他东西比法本重得多, 可我们却经常带着,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随身携带 若能携带, 这无疑是最能保护我们的加持品, 就像本颂所说那样, 一切刀兵等灾难皆能依此遣除 今天我看到很多资料说, 猪流感已经传到中国成都来了 可能大家都清楚, 猪流感的传染性很强, 据说 1918 年地球上出现的大流感就是这种瘟疫疾病, 当时也死了无数的人 它通过打喷嚏 咳嗽等途径传播, 与流感近似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在国外发现这种疾病后, 也作了广泛宣传, 要求各个国家都要引起注意 在墨西哥和美国得这种病死的人也比较多, 中国今天也发现一例 此人姓包, 他是在美国留学的留学生, 经过东京到北京后, 又从北京乘飞机到了成都, 下飞机后因感觉不舒服, 就坐出 租车直接到了医院 昨前天还是怀疑, 今天已正式认定为猪流感 发现这一病例后, 与他同机从北京到成都的 150 人中,130 人已经找到并做了隔离, 剩下的 20 人也正在寻找 准备隔离 病人自己也说, 接触他的女朋友, 以及他的父亲和出租车司机等很倒霉, 因为都要隔离 不仅如此, 从东京到北京, 以及一路上同住宾馆 同乘飞机的人, 还有负责机场检查的工作人员, 这些都要隔离 前一段时间刚发现这种病的时候, 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从猪身上传染起来的, 所以埃及下命令将境内的 35 万头猪于一天当中全部杀绝, 后来卖猪肉的人都很少 但很多专家通过研究说, 这种病不一定完全是从猪肉传染而来, 与人等也有关系 于是卖猪肉的人开始抗议, 说这种病与其它动物和人类都有关系, 所以不能说猪流感, 应取一个其他的名字 后来医学界将猪流感更名为甲型 H1N1 流感 确实, 现在人类昨天是非典 禽流感, 今天是猪流感, 闹得人心惶惶 十二缘起里面, 贪嗔痴的代表是猪 蛇 鸡, 其中猪流感 禽流感已经出现, 再过一段时间会不会出现蛇流感也不知道 所以在违缘频发的年代, 大家还

102 二品是要带着 般若摄颂, 也应常念金刚盔甲 24 现在很多城市里面的人都戴口罩, 我是这样想的 : 真正有阻挡能力的 般若摄颂 一定要带, 金刚盔甲也要念, 口罩我是不戴 至于口罩, 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的观点不一定相同, 无信仰者认为戴上口罩很安全, 但有信仰者却不这样认为, 因为既然它能通过打喷嚏 咳嗽等来传播, 那口罩也不一定能阻挡 现在城市里的人把脸全部挡着, 我学的医不是很好, 不知这种病用口罩或布是否能挡住 以前闹非典的时 候, 听说有人带十层口罩, 但这也不一定有用, 不如还是依靠 般若摄颂 和金刚盔甲来保护自己, 这非常重要 前一段时间, 有些国家很多学校都停课, 公共活动也纷纷取消, 所以损害非常大 以前 2003 年闹非典时, 中国受灾极重, 当时经济损失达 179 亿美金, 这次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损失 虽然中国现在只发现一例, 但以后有多少也很难说 所以, 若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依靠处, 始终都会处于恐慌当中, 因此希望大家皆能念诵 携带 般若摄颂 最近我们也要求大家念金刚盔甲, 因为依靠这个咒语, 一切 第第十课24 即金刚铠甲心咒 : 嗡巴玛夏瓦热帕的南巴修纳嘎南达雅塔萨瓦沃热达哈纳哈纳班贼纳恰恰所哈 传染病都能无余遣除 闹非典的时候, 上师如意宝也要求学院僧尼为主的四众弟子共同念诵, 当时每个人都念满了十万遍 昨前天有一些道友说, 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 每天一百遍金刚盔甲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觉得他们信心很好, 人也比较稳重, 因为现在已经过了五六年, 在这么长的时间中每天都能不断地念, 这确实很好 从当时到现在我也一直在念, 前一段时间我还要求每位道友至少要念满一万遍, 从今天开始我们还要不断地念 按金刚盔甲仪轨的要求, 最好先 7 天不说话或 3 天禁语而念, 然后再每天不断念 100 遍, 若能如此而行, 一切违缘都能遣除 其实, 这相当于在战场上穿的盔甲非常结实, 一切违缘的子弹都不会穿入体内一样 当然, 在 般若摄颂 的讲记和光盘出来时, 现在所谓的猪流感也不一定有 但不管怎么样, 大家皆应长期依靠 般若摄颂 和金刚盔甲, 因为这是永恒保护自我的最好办法 只要生存在这个地球上, 肯定会有各种传染病和

103 第十课第二品地水火风的灾难, 自己也会随时面临暴死或横死的危险, 因此我们随时都要依靠这样的盔甲 当然这并非世间新闻, 时间一过就没有意义, 只要有信心, 佛教的秘诀始终都会管用 四川灾难确实很重, 去年 5 月 12 号地震, 今年 5 月 11 号发现猪流感, 人们一直生活在恐慌当中 当然, 对真正的佛教修行者来讲, 他们并没有恐慌的感觉 其原因 : 一方面大家都懂得这个世间随时都会出现无常,( 昨天我遇到一个人, 他说他绝对不会在这几年当中死, 特别坚强 我 说你无常修得很好, 他认为我真的在赞叹他, 后来才反应过来 ) 所以一旦得绝症, 或出现其他灾难, 他们就不会紧张 害怕 另一方面, 佛教拥有现代医疗根本不能望其项背的神秘对治方法 : 可能大家也清楚, 现在这种传染病国际医学界很头痛, 只能隔离, 除此之外真正的特效药还没有发现 ; 而仰仗三宝的加持力, 特别是 般若摄颂 和金刚盔甲的威力, 这根本不算什么 相比之下, 佛教在面临生老病死时比什么都强 比什么都有把握 有些佛教徒表面上看来病很重 最后也死了, 但他却异常安详, 当然这也是多年闻思修行的结果 前两天, 学院里面圆森师的母亲圆寂了, 作为修行人, 我觉得她死得非常不错 她今年 72 岁, 前一段时间 因脑溢血复发住在医院 圆寂前三天她就不能说话, 但神志很清醒, 念咒一直未断, 白天晚上都在用念珠 最后两天虽然没拿念珠, 但死得很安详 听说她在世时经常转坛城, 每天都念 金刚经 和 普贤行愿品, 磕头也没间断过 当然, 因为年龄较大的原因, 也不可能在讲辩著上精进 若是从未学过佛的人, 在这种状态中, 恐怕根本不会有这种自控能力, 甚至还会非常痛苦, 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很多不悦的死相 而一般的佛教徒, 若他生前比较精进, 死的时候就会很安详 当然, 这并非我们毫无道理地夸张, 相反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或者说不得不承认的真理 所以说, 大家皆应将佛教的修行付诸于实际行动, 这非常重要 但这也需要信心, 因为有了信心才能得到三宝的加持 随念三宝经仪轨 云 : 如来功德不可思, 佛法功德不可思, 僧伽功德不可思 ; 若信不可思对境, 则生不可思功德 所以大家皆应对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产生信心, 这样就能获得不可思的功德, 当然这也是我再三叮嘱的事 所以我再次希望大家都能对 般若摄颂 产生信心, 并经常携带, 还要常念金刚盔甲!

104 第十一课 一切诸佛的智慧源泉 佛母般若法 般 若摄颂 当中 当摄集依彼之福德 分自受持 等功德与为他讲说等功德两个科判 第一个科 判分为不受损害与摄集福德 其中第一部分已 经讲完了 现在讲第二部分 这里以假设句说明 对般若法本供养 承 事 携带等的功德无量无边 在佛灭度后 有人建造七宝25做成的佛塔来 25 佛学大辞典 云 诸经论所说少异 法华经受记品曰 金 银 琉 璃 砗磲 玛瑙 真珠 玫瑰七宝合成 无量寿经上就树说七宝 金 银 琉璃 玻璃 珊瑚 玛瑙 砗磲 智度论十曰 有七种宝 金 银 毗琉璃 颇梨 车渠 马瑙 赤真珠 阿弥陀经曰 亦以金 银 琉璃 玻璃 砗磲 赤珠 玛瑙 而严饰之 般若经以金 银 琉璃 第二品 有者于佛灭度已 建七宝塔供养之 佛塔数等恒河沙 遍满佛土千俱胝 设若无边俱胝刹 尽其所住众有情 唯以天花香涂香 三时劫或过彼供 于生导师之十力 佛母经函谁缮写 系带供奉花涂香 造塔供养福不及 第十一课 癸二 摄集福德 分二 一 供养之功德 二 修学之功德 子一 供养之功德 作供养 而且塔中装有佛陀舍利 这样恒河沙 数的佛塔遍满千俱胝佛刹 在无边俱胝的刹土 中 尽其所居住的所有众生 历经数劫或超过 劫数 每一昼夜三时不断 唯以天花 妙香 涂香等精美供品精勤供养 当然其功德不可思 议 其实 真正舍利塔的功德与一般佛塔的功 德还是有很大差别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藏地雪 域建造许许多多佛塔时说 最好佛塔里有迦叶 佛 释迦牟尼佛以及其他诸佛菩萨的舍利 若 有舍利装藏 这样的佛塔跟佛身没有差别 功 德相当大 如果一个地方有一座佛塔 那么该 地就能遣除邪魔外道的干扰 它也成为一切人 天众生的应供处 等等 有许多殊胜功德 平时大家都说 造一座佛塔 或在一座佛 塔前供一盏灯 一支香 或作一次顶礼膜拜 其功德无量无边 那造遍满无数世界的恒河沙 数佛塔 无边刹土的所有众生皆舍弃所有琐事 在无量时日中白天晚上都不间断地以上妙供品 精勤供养 其功德利益就更不可言说 当然有人会怀疑 这样的现象不可能有吧 的确 这样的功德一般凡夫人想都想不到 为 砗磲 玛瑙 虎珀 珊瑚 为七宝

105 第十一课第二品什么呢? 因为凡夫人的心量特别小, 所以大的时空范围内的现象在他的头脑中根本装不下, 就像所有山沟里的万事万物, 在小小蚂蚁的脑袋中不可能装下或思维一样, 他们只能接受短暂时间与有限数量范围内的事物 虽然这里是用假设的语言, 但这样的情况也并非不存在, 即凡夫人无法用言语和分别念来衡量的这样一种功德可以具有 虽然这个功德无量无边, 但若有人在得到出生一切诸佛菩萨的般若佛母经函后, 仅仅在偶尔的时间中, 或者缮写, 或带在身边, 或安放在佛台上用花 涂香 灯盏等悦意的供品来作供养, 其功德也千倍万倍超过前面造塔供养的功德 所以有智慧的人皆应了解, 对般若经作供养的功德非常大 在翻译 般若摄颂释 的过程中, 我在看到佛陀亲口所说的这些功德后, 就生起了极大的恭敬心和欢喜心, 所以我才要求大家或劝大家将本经经函每天都带在包里面 大家也清楚, 在 大藏经 中, 般若摄颂 乃佛陀亲口宣说, 所以务必珍重! 在藏传佛教中, 很多噶当派的大德都把一座佛塔 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和一本 般若摄颂 作为三宝所依 认为这三样东西在何处存在, 这个地方就变成了经堂, 所以大 家一定要随身携带此经 当然, 作为不信因果的人, 他会置之一旁, 即以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 如果是对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语完全有信心的人, 他对这些有意义 有价值的语言就不会置之不理 所以大家首先应相信, 这样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的确, 将 般若摄颂 作为供养的对境, 平时作身口意的供养, 或者顶礼膜拜, 或者随身携带, 这并不是很困难, 而且功德也相当大 若能如此行持, 那获得人身也非常有意义 有些消极的人经常认为 : 我得人身没有什么意义, 背也背不了 修也修不了 烦恼也很深重, 所以不如早一点离开世间, 甚至还想买一点安眠药结束此生 但我非常希望大家能长住世间! 虽然我们跟一些好的修行人, 或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的功德和行为比较起来非常惭愧 : 自己相续中的烦恼自己明白, 自己所作的恶行自己也清楚 ;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我们现在已转生到佛法兴盛之处, 有幸拜见诸多具有菩提心的善知识, 也有能力和机会供奉 携带 般若摄颂, 就是临死时将它放在枕旁, 获得人身也很有意义, 因为这样的功德远远超过建塔的功德 平时我们都讲建塔 建寺的功德非常大, 但心里或行为上的极个别功德也远远超过它

106 第十一课第二品 四百论 云 : 若有建宝塔, 高与世间等, 调伏使发心, 说福胜于彼 意思是说, 如果有人建造七宝做成的佛塔, 其高度等于世间色究竟天, 而有人为了调伏一个众生而让他发菩提心, 佛说此功德也远远超胜于前者 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发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 前几年我在讲 四百论 的时候也翻了很多讲义, 很多上师都讲这个发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 既然世俗菩提心都有这么大的功德, 那缘 般若摄颂 作的一切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 为什么呢? 因 为诸佛菩萨皆来源于此, 也即没有般若法门, 诸佛菩萨就不可能出现 金刚经 亦云 :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般若经 中还说 : 三世诸佛皆从般若生, 三世诸佛皆从般若空性而现正等觉 因此, 我们若能读诵 金刚经 心经 和 般若摄颂, 其功德就不可思议 以前也说过, 上师如意宝一辈子都念 般若摄颂, 在晚年时他老人家完全能背诵此经 在藏传佛教中, 很多大德都终生背诵或受持此经 前段时间有个很好的缘起, 我得到了上师老人家天天念的那个经文, 也用它给学院中的诸位道友作过加持 其照片我已放入最近印的藏汉文对照的 般若摄颂 中, 到时候大家都 能看得到 在传讲 般若摄颂 前, 我也做过得到上师传承等比较善妙的梦, 但为了遮止一些不如法的传承, 也即分别念的幻相, 我也很认真地在德巴堪布和其他上师前重新受过传承, 然后再给大家传讲 这次我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背诵, 也不要求大家每天都念, 因为很多人的压力比较大, 比如每人都有自己的日课, 还有很多事情 我的要求既简单又容易, 只要有正知正念谁都能做得到 那这是什么呢? 就是将经函放在包里随身带着 我看到有些道友, 将 般若摄颂 用一个东西捆着, 天天都像戴系解脱一样戴着, 这当然很好 但我并没这样要求, 只是要求大家出门时随身带着, 住在旅店或别的地方时, 要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 有时间 有机会也应在经书前作一些供养 顶礼 这样的话, 我想很多人都愿意行持, 因为非常方便 当然, 没有正知正念的人也很难做到, 若是这样, 那诸佛菩萨的妙手也没办法救度你 所以希望大家再三观察此处所讲的功德, 当然本经下文还有很多 般若摄颂 的功德, 若能了知, 相信大家皆能欢喜信受 子二 ( 修学之功德 ) 分三 : 一 修学般若而生有寂安乐之理 ; 二 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

107 等之理 三 修学般若成为超越其余善根波罗 蜜多之理 丑一 修学般若而生有寂安乐之理 分二 一 宣说意义 二 诠说其比喻 寅一 宣说意义 分二 一 产生寂灭安 乐 二 产生有寂安乐之理 卯一 产生寂灭安乐 分二 一 产生一 般寂灭安乐之理 二 产生寂灭果位三世佛之 理 辰一 产生一般寂灭安乐之理 第二品 佛陀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实际上是大 所谓 明咒 印度梵语叫 曼札 引申出来 明咒 有两层意思 一个是明 一个是知 以此则能遣除 或息灭众生相续中的各种忧苦 从而获得救护 可能大家也清楚 只要对般若空性法门有 所了解 或有所感悟 心里许许多多忧愁 苦 恼 伤心就会遣除 在世间 很多人就是因为 对般若法门了解得特别少 所以天天都很伤心 痛苦 种种烦恼不断产生 若他们能对大乘空 性法门有所了悟 种种痛苦就不会存在 即使 身体有重病缠身 心也不会痛苦 所以般若是 名副其实的大明咒 般若心经 亦云 故知 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 第十一课 佛此般若大明咒 能灭有情众忧苦 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的确 佛陀是大医王 他能无余遣除众生 的烦恼疾患 在 杂阿含经 中 佛陀就以世 间良医治病的四个阶段宣讲了苦集灭道四谛 大家若深解其义 则能坚信四谛法轮无比合理 也会坚信佛陀就是大医王 首先 佛陀以自己 的智慧第一个发现所有众生皆被痛苦所缠 这 叫善知病 是第一个阶段 在了知众生的痛苦 病后 还要知道病的根源 而这唯有佛陀知道 这是第二个阶段 叫善知病源 其实这就像好 的医生 在知道病后他能确诊病的来源 第三 个阶段是善知病对治 即佛陀完全清楚遣除痛 苦的方法 第四个阶段是 善知治病已 当来 更不动发 即众生饮用甘露妙药后 能将病根 彻底铲除 从此之后再也不会复发 这四个法 门 任何世间仙人 婆罗门及种种外道导师皆 不能了知 首先他们不知一切众生皆被痛苦缠 绕 其次不知苦的来源 再次不知除苦的方法 最后也无法完全断除众生的痛苦 可见 若不 是佛陀 众生虽然很苦 也无力摆脱痛苦的折 磨与纠缠 在这里大家务必清楚 在所有遣除痛苦的 方法中 空性法门最可靠 最彻底 也即依靠 这样的空性法门 众生身心中各种各样的痛苦

108 过去十方世间怙 学此明咒成药王 过去十方世间中的怙主佛陀 现在十方世 间住世的佛陀 他们皆依修学此般若波罗蜜多 第二品 辰二 产生寂灭果位三世佛之理 分二 一 成为过去现在佛母之理 二 成为未来佛 母之理 巳一 成为过去现在佛母之理 第十一课 皆能遣除 我想这一点并不需要详细阐述 只 要对空性法门稍微有所了解的人就会明白 比 如说 我们以前没有学习空性时 家中亲人或 亲戚死了 就会伤心得不得了 但在学修一段 时间空性后 自己就会想 他也不存在 我也 不存在 这样大声地哭有什么用呢 所以一般 来讲 证悟空性的人不会大声地哭 也不会特 别伤心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也看得出来 有些 人在亲人死了 钱包丢了 房子被人撬了等不 顺情况下 因为他对空性法门有所证悟 所以 从来不会伤心 痛苦 而这方面没有境界的人 心情就没办法调整过来 所以大家皆应通过长 期修学实践 来领悟或体会空性法门不可思议 的威力 同时也应坚信 众生相续中我和我所 产生的痛苦 唯有空性法门才能彻底断除 除 此之外根本不可能 法才获得了无上药王的果位 虽然以前他们在 显现上也是凡夫 但学修了这样的空性法门之 后 最终完全能断除种种世间疾病和痛苦 而 成为无上药王 在有关经论中 佛是大药王的相关教证非 常多 大智度论 云 佛如医王 法如良药 僧如瞻病人 戒如服药禁忌 意思是说 佛陀 是医王 佛法是良药 僧众是护理病人的护士 戒律是服药时的禁忌 现在很多人对前两条比 较重视 但对后两条却不那么注意 有些人说 不用皈依僧宝 但不依靠僧众的帮助 我们的 修行就不能成功 也即在僧众的团体中居住 我们的病才有机会痊愈 离开僧众单独治疗则 有一定的困难 还有人认为 不准吃肉 不许 杀生 不能结婚 这个不准 那个不准 各 种各样的戒好麻烦啰 其实什么约束都不需 要 可见他们根本不懂佛法 如果病人病得很 厉害 医生告诉他有些东西不能吃 他一概不 听的话 那病永远也好不了 因此大家务必依 靠佛法僧三宝 且要严持戒律 这就是龙猛菩 萨甚深智慧中流露出来的殊胜教言 八十华严经 26亦云 以智慧手 安慰 26 华严经 有三译 一 六十卷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一名六十华严 或名晋经 或名旧经 二 八十卷 唐实叉难陀译 一名八十华严 或

109 第十一课第二品众生, 为大医王, 善疗众病 意思是说, 佛陀能以智慧妙手安慰所有众生, 他是世间唯一的大医王, 能以善巧方便治疗众生异常严重的贪嗔痴病 现在世间上有很多非常可怜的人, 有些学气功, 有些学特异功能, 有些学外道, 他们想以各种方法离开轮回苦海, 其实都不现实 因为世间再了不起的人士, 他们自己尚未出离苦海, 所以也不可能将我们带到解脱的彼岸 因此, 我们所依止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千万不能舍弃 ; 若舍弃, 就是非常大的过错 有 时候人的分别念非常复杂, 再加上很多人都没有取舍能力, 若今天听到广告说这个如何如何好 那个如何如何妙, 就跟着它而抛弃原来真正有解脱道的佛道的话, 就非常可惜! 现在这个社会,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各种文化互相冲击, 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 虽然人们都在追求快乐, 但真正的快乐除了极个别有正见的人以外, 谁都没有获得, 这非常遗憾! 佛陀在 佛遗教经 中也说 : 我如良医, 知病说药, 服与不服, 非医咎也 意思是说, 我相当于良医, 而我所宣说的妙法则相当于知病根源的医生所开出的药, 但服不服, 就看你 曰唐经, 或名新经 ; 三 四十卷, 唐般若译, 一名四十华严 自己了 若不服而导致病不能好, 那就不是医生的过失 ; 同样, 若不认真依法修行, 而不能获得解脱, 也不能怪我佛陀 的确, 虽然佛陀的教法中已经开示了解脱妙道, 但解脱完全依赖于自己 即使佛陀像父母对待幼儿园的孩子一样 天天牵着我们的手, 若心不如法, 也不可能得到解脱 因此, 要想获得解脱就必须认真闻思修行佛法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依靠其他方法来获得解脱, 而应自始至终依靠佛法 有些道友认为 : 上师天天都对我笑, 所以我能获得解脱 虽然上师微笑很好,( 不然, 若像我这样愁眉苦脸, 天天都批评别人, 那谁也不敢接近 ) 但上师的微笑总有一天会示现无常, 所以正法最重要 如果没有得到正法, 即使上师在吃穿等方面非常关心我们, 想获得解脱也很困难 在实际生活中, 有些人已经在很多年中依止上师, 但在正法方面却从未下过功夫 然而, 我们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依其获得佛法, 然后自己再精勤修持 若这些都没有, 那就没有实在的意义 所以, 如果一点都不精进, 天天都吊儿郎当, 甚至还搞破坏, 那即生中的解脱就没办法成办 而现在没有谨慎取舍因果 好好修持, 即生中有没有再次的机会也很难说 ; 再加上听闻以及思维般若法门的机会相当难

110 得 所以大家再不要搞一些形象上的事 而应 认真闻思修行 否则 即使表面上看来自己非 常了不起 而相续中一点空性与菩提心方面的 境界都没有 那也只是一种假象 但这样的自 欺欺人毫无意义 所以希望大家能早一点反省 这非常有必要 巳二 成为未来佛母之理 行利心怀慈悲行 学此明咒智证觉 第二品 第十一课 意思是说 对于一切众生在行为上予以利 益 心里怀着慈悲 这样行持的智者菩萨 未 来佛 也不可能依靠花钱搞关系等其他方式来 获得佛果 他们唯一依靠积累资粮 修学佛法 尤其是般若空性的妙道 才能获得真正的觉悟 即一切众生未来获证佛的菩提 都要依赖般若 法门这一大明咒 所以大家皆应了知般若空性 的重要性 若人能对空性有所了解 利益众生自然而 然就能成办 菩提心释 云 如是瑜伽士 若修习空性 内心喜利他 决定无困难 可见 真正有空性境界的瑜伽士或修行人 其内心自 然而然会欢喜利益众生 这对他们来讲并不是 很困难 如果内心没有空性的境界 可能一个 月当中为众生做事情也累得不行 最后肯定会 写辞职报告 或者说 不行 我现在太累了 已经一个月了 可以了 若这一个月我去挣 钱 一定能赚不少钱 如果真正有空性的境界 不要说一个月 就是几十年 甚至几万年 都 会心甘情愿住在最痛苦的角落去帮助众生 另外 在对众生生起大悲方面 华严经 讲了十种观察方法 第一 观察众生 无依无 怙 而起大悲 即菩萨观察众生没有善知识的 引导 就像盲人漂泊在旷野中一样可怜 从而 对他们生起大悲 第二 观察众生 性不调顺 而起大悲 菩萨观察众生贪心 嗔心等烦恼此 起彼伏 每天都折磨得不开心 从而对他们生 起大悲心 第三 观察众生 贫无善根 而起 大悲 菩萨观察到众生的善根非常贫乏 即出 离心 菩提心等善法方面的习气极其薄弱 从 而对他们生起大悲 可能大家也了知 很多众 生在恶行方面很有能力 但在善法方面一天让 他磕一百五十个头都很困难 现在外面很多人 都反映 实在不行了 前行的压力太大了 我说 压力怎么大啊 他们说 每天要磕 一百五十个头 一个礼拜还要听一两堂课 这 样折磨人 会吓死人的 真的 善根太微弱了 如果是世间法 甚至是造恶业 即使天天都做 甚至还熬夜 一点也不觉得累 但在行持善法

111 第十一课第二品方面, 仅仅磕一百多个头, 也累得满头大汗 直喘气 第四 观察众生, 长夜睡眠, 而起大悲 即菩萨观察到众生每天都睡懒觉, 从而对众生生起大悲 的确, 除了极个别高僧大德以外, 很多众生都很懒惰, 根本没有早起晚睡的好习惯 第五 观察众生, 行不善法, 而起大悲 菩萨观察到众生历来都对十不善业很有缘分, 行持杀盗淫妄等特别自然, 所以对他们生起大悲心 第六 观察众生, 欲缚所缚, 而起大悲 即菩萨观察到众生被欲望的绳索一直束缚着身心, 在贪欲海中始终拔不出来, 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 第七 观察众生, 没生死海, 而起大悲 菩萨观察到众生沉没在生死轮回大海中始终不能出离, 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心 第八 观察众生, 长婴疾苦, 而起大悲 即菩萨观察到众生长期遭受种种痛苦, 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 的确, 就是人类, 其身心遭受的痛苦也接连不断 第九 观察众生, 无善法欲, 而起大悲 菩萨观察到众生没有善法方面的欲望或意乐, 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心 第十 观察众生, 失诸佛法, 而起大悲 即菩萨观察到众生失去了很多行持佛法的机缘, 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心 所以, 大家皆应以这十种客观存在的情况 作观察, 从而对众生生起大悲心, 因为没有大悲就不可能成就佛果 涅槃经 云 : 三世诸世尊, 大悲为根本 若无大悲者, 是则不名佛 但在这里大家一定要了知, 若有空性境界, 对众生的大悲就会油然而生 所以在找一些发心人时, 包括菩提学会当中, 我都经常讲 : 对空性法门有所认识的人能不能找得到? 若能找到, 他们应该能做负责人或发心人 真的, 我以前也讲过, 认识空性与利益众生这两者是同时生起来的 虽然 中观庄严论释 等论典讲 : 由于众生根机不同, 空性和大悲的生起有先后次第差别 ; 但大多数上师的窍诀都讲 : 一旦有真正的大悲心, 就有般若空性的了悟, 有般若空性的领悟, 利益众生的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即这两者不可分割 所以, 有般若境界而不愿利益众生, 这样的菩萨也不会有 ; 而大悲心特别强, 但对空性法门一点都不了知, 这样的菩萨也不会存在 既然一切诸佛菩萨的来源就是般若法门, 而有了般若空性的境界, 利益众生的事业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那成佛的究竟目的除了利益众生以外就不会有 就像 现观庄严论总义 中所讲那样 : 需求成佛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快乐,

112 当知有为无为乐 一切安乐由此生 第二品 卯二 生有寂安乐之理 身心安乐 智者大师在 法华经文句 中说 身无危险故安 心无忧恼故乐 可见安从身 上讲 乐从心上讲 即身体没有危险 痛苦 这就叫安 心里离开恐慌 忧愁 烦恼 这就 叫乐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都说我好安逸 我好快乐 其实这并非究竟安乐 只有各种身 心痛苦皆依般若空性的威力而遣除 才能获得 真正的安乐 第十一课 而是为了利益众生 现在很多贪污分子 他们 之所以想当领导 就是为了搞钱 而我们发愿 获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佛果 并不是为了到 时天天都修行 或天天都有一些好的享受 而 是为了更方便的利益众生 的确 佛陀利益众 生是无勤当中任运自成 而我们现在利益众生 很累 因为完全要依靠身心的勤作来实现 所 以空性的境界不可缺少 如果有人认为不修空 性也没事 只要行持善法就可以 那我们就要 告诉他 这只是一般的世俗善根 并不是真正 的解脱法 寅二 诠说其比喻 分二 一 以地比喻 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 二 以转轮王比喻说 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 卯一 以地比喻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 种播于地将出生 得以聚合生众色 五度菩提诸功德 此等皆由般若生 总而言之 这个空性法门是世出世间一切 安乐的根本 也即它们皆由此而生 我们知道 有为的轮回中有种种快乐 世间很多人都希求 获得 其实这些都是暂时现而不实的有漏之乐 至于无为解脱之乐 则指声缘 菩萨 佛陀所 获得的安乐 而它们的来源就是般若空性 也 即唯依这样的般若法门才能获得 般若心经 亦云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 切苦厄 可见 只要我们真能通达五蕴是空性 一切痛苦皆会消除 这个时候就获得了究竟的 既然菩提道果的一切功德皆依般若而生 那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比喻来了知这个道理呢 本经讲了两种比喻 第一种比喻讲般若空性相 当于大地 比如说 将种子播种在大地上 将 会出现苗芽乃至开花结果 也即只有在土壤 水分 肥料等因缘聚合下 才会生长出这样众 多的色法 同样的道理 布施 持戒 安忍 精进 禅定五种波罗蜜多的道功德 还有佛的 四无畏 十八不共法 十力等果功德 它们的

113 第十一课第二品来源皆是般若波罗蜜多 的确, 有了大地, 庄稼才有生长的机会, 而有了般若波罗蜜多, 其他五度等道果功德才能成熟 所以, 每一波罗蜜皆应以般若来摄持, 若能摄持则成为解脱的正道, 否则只成为世间善法 学过 入中论 的人都知道, 如果布施没有以般若空性来摄持, 只是世间的布施 ; 如果持戒没有以般若空性来摄持, 也只成为世间的持戒 但世间的持戒 布施等能不能成为解脱之因呢? 不能 所以三轮体空的般若跟佛果确实有无则不生的关系, 也即有了般若空性的真正体悟, 了知一切万法的智慧才能出现 大 明度经 云 : 明度如地, 五度如种, 从中生成 意思是说, 作为明度的般若度如大地, 其他布施等五种波罗蜜多如种子, 就像种子必须依靠大地才能生成一样, 五度要得以真正成熟, 就必须以般若波罗蜜多摄持, 否则不成解脱之因 永明延寿大师也说 : 若万善无般若, 空成有漏因, 不契无为果 意思是说, 一切善法皆应以般若空性摄持, 若没有摄持, 则只成为世间有漏之因, 也即以此善根只能转生在轮回中, 而不会趣入真正的解脱道, 更不可能契入大解脱的无为果 现在世间, 有些人对胜义空性法门极为排 斥, 这非常不好 虽然上师们在智慧及所学法门方面有差别, 比如有些法师对般若空性很专业, 就像我们学院里的部分法师, 他们在三四年中天天都讲般若, 那在般若空性方面肯定有很高的造诣 ; 而有些法师天天都讲 俱舍论, 那在 俱舍论 方面他的水平肯定比较高 但讲 俱舍论 的论师能不能说 般若法门不重要, 所以我唯一讲 俱舍论 呢? 不能说, 因为这毁坏众生的善根 在世间, 一个人的知识比较全面, 他就是难得的人才 ; 或者说, 若某人德智体都能全面发展, 那他在社会中必将成为有用之才 作为学修佛法的法师 辅导员和修行人, 他能不能说我只对这个法门有信心, 其他法门都不想了解呢? 不能 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个人, 他已经听了五年因明 我说 : 你应该多听一些般若空性和密法, 这么殊胜的法一点都不听太可惜! 因为在死的时候你不可能跟人辩论, 而那时般若或密法的善根在相续中有所成熟则非常好 当然, 在通过辩论或逻辑推理来摧伏外道 弘扬内道方面, 因明极其殊胜, 这一点我们也承认 ; 但唯一求此法而不学其他法也不可取 有人会说 : 在世间, 有些老师在二十多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 一直讲某种课程, 比如数

114 第十一课第二品学或化学等, 而他们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社会作出了贡献 虽然如此, 作为修行人, 大家对方方面面的法义都要有所了解, 不但要学显宗, 密宗也应好好学习 但现在汉地很多人都很偏心, 他们只学显宗, 一听到密宗就露出不愿接受的表情, 这很不好 而有些人对密宗很有信心, 天天都讲一些非常高的 上师心滴 法界宝藏论 等大圆满法, 但对加行等基础法提都不愿提 即使别人讲人身难得等, 他也会马上转移话题, 口口声声都是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 虽然这些高法应该修习, 但也必须遵循次第, 而显宗的闻思也是基础, 若这些都没有, 那高法也不一定能修成 所以大家皆应按次第修学, 且应打牢基础, 若能如是修学则无比善妙 的确, 在面对困难或烦恼时, 无上密法比其他任何窍诀都殊胜 尤其是莲花生大士的教言, 在末法时代它就像无尽黑暗中的唯一日月般, 能令烦恼直断, 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这一点, 通过自己的修行经验完全能断定,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显宗和其他法门 因此希望大家能全面了解所有佛法, 即对五部大论为主的显宗 密宗的教法皆应了解 ; 而人生非常短暂, 所以还要选择一个最殊胜 最适合自己根机的 法门长期修行 而这样的修行法门和所依止的上师千万不能变来变去, 否则要适应新的环境也很困难 在小学一般有这样的说法 : 老师不能换, 不然对学生很有害 但若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换了很多老师, 那就非常吃亏 所以, 唯一的一个法门作为自己终生的修行, 此乃最佳选择

115 第十二课 前面以大地的比喻说明般若产生一切功 德 今天以转轮王的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 般若 也即有般若的地方诸功德法就会存在 卯二 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 此 轮王常由何道行 七宝四兵经彼道 如来般若从何行 诸功德法随彼行 第二品 第十二课 经论中讲 世间上的金银铜铁四种转轮王 依靠自身的福报和威德 无论前往哪一个地方 比如南赡部洲 北俱卢洲等 轮王七宝和四兵 皆随之而行 轮王七宝指 轮宝 象宝 马宝 珠宝 女宝 主藏臣宝 主兵臣宝 四兵指 象兵 马兵 车兵 步兵 其中象兵是骑大象 的军队 马兵是骑马的军队 车兵是乘车的军 队 步兵是披上盔甲在地上行走的军队 如 长 阿含经 云 王四天下 四兵具足 七宝自 至 从 阿含经 俱舍论 等经论所讲的内 容来看 不管转轮王到哪里 他都不可能一人 独自行动 也即会有很多随从跟随 不说转轮 王 就是现在的国家领导 或厅级以上的干部 他们出行的时候 虽然步兵等不一定有 但也 有秘书组 保安组等相当一部分人员跟随 以 前我们学院来了一位地位较高的领导 他刚下 车的时候 旁边很多便衣拿着手枪到处看 而 秘书组 他说一句话 旁边就开始沙沙沙地记 等等 有许多随从人员 现在的领导都这样 那转轮王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转轮王也不用事 先组织 比如 我今天要到哪里去 你们做好 准备 不会这样说的 而是以他的福德力来现 前 就像转轮王常由何道而行 七宝四兵皆行 经彼道一样 如来的此般若波罗蜜多 在任何 行者的相续中具足 诸功德法也将随之而行 大家也清楚 在修道的过程中般若至为关键 无论是学显宗还是学密宗 修行想真正有所进 步或有所境界 就必须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功 德与威力 比如说我获得了菩萨果位 那般若 波罗蜜多的空性境界 在我的相续中就决定存 在 如果我得了佛果或阿罗汉果 那般若波罗 蜜多的境界也一定会有 所以 对任何一位行 者来讲 不管他的相续具足因地三轮清净的善 根 还是具足道位和果位的境界 这都不能离 开般若波罗蜜多 也就是说依靠证悟般若 开 始的时候能摄集一切功德 中间能增上一切功

116 第十二课第二品德, 最后所有功德皆能得以圆满 因此大家皆应了知般若的重要性, 而且任何一个教派都要认真修学般若, 这非常重要 我觉得, 现在有些修行人很极端 有人认为 : 空性对我来讲没有必要学, 只要好好念佛 参禅, 或作其他功德就可以 有些认为 : 好好学空性就可以了, 世俗中积累资粮根本不需要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 大家应该福慧双运, 或者说胜义和世俗不离开, 这种修行方法最好 现在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特别极端, 主要原 因就是对佛教的教义了解得特别少 如果他们能通达佛法的纲要或要诀, 就不会这样说, 也不会这样做 现在外面有些人对学习般若和闻思特别不满, 包括有些上师也经常讲 : 学习没有必要, 参禅就可以 安住就可以, 讲得特别可怕 我觉得这是在毁坏众生的善根, 或者说断众生的慧命, 过失相当大 本来这些众生可以成熟般若的功德, 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 只要遇到大乘善知识宣讲, 自己再不断串习, 最后在相续中肯定能生起来 但是, 有些仁波切或有些上师, 根本不考虑众生的未来和命运, 只考虑眼前暂时的私利 : 他们学习这样的佛法之后, 我的弟子会不会越来越少? 可能这是愚痴 嫉妒 所致, 也许还有其他目的 但不管怎么样, 在众生相续中开发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等善根时, 我们切莫制造违缘, 否则过失相当大 所以我要劝告广大佛友 : 如果自己实在没有缘分, 对空性法门生不起信心, 那也不要诽谤这样甚深的佛法, 也不要阻止别人学习 如果自己有缘分 有信心, 则应尽量修学, 进而也劝别人行持这样的菩提妙道 否则, 成佛将会越来越遥远 因此, 大家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 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时一定要随喜赞叹 若对别人闻思修行制造障碍, 其过失就非对他人获得地位 财富作障碍所能比拟 因为, 哪怕极短的时间里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生起空性智慧, 其功德 利益也无法用文字 语言来描述 可能我这样说, 有些人会不满 不过大家要清楚,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 无论别人怎么显现, 也即不管是示现为善知识还是示现为恶知识, 我都不会排斥 ; 但是, 从对佛教和众生负责任的角度来讲, 我就不得不说 因为根本没有必要, 明明知道有些行为不如法, 但为了顾私人的面子, 却一直忍下去 ; 因为弘扬佛法的目的, 就是要让有缘众生尽量了知取舍 现在很多众生非常愚痴, 刚开始他们心里没有信

117 第十二课第二品仰, 后来好不容易产生一点信心, 但这种信心也被很多人利用, 所以说大家不得不谨慎 的确我是这样想的, 只要对闻思修行制造违缘, 不管表面上有再好的名称, 其实际意义也不大 这一点, 相信大家通过长期行持佛法就能有所体会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观一观前辈高僧大德们的足迹, 看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这样不厌其烦地讲, 无非想让大家打好基础 对现在的佛教徒来讲, 打好基础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讲呢?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 现 在考一个国家公务员, 也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读完三年高中, 在获得大专 本科的学历后, 才能有这样的机会 为什么这之前国家不接受呢? 因为水平不够 也就是说, 要做国家任何一个单位的事情, 没有这么长时间的教育, 所作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成功 因此现在政策已经强制性地规定, 而离开这个要求就没有资格 既然考一个国家公务员都需要如此长时间学习, 那从事佛教的事业, 或自己修行, 我觉得最起码也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中接受教育 如果对佛教经论没有下功夫闻思过, 那今天起信心, 明天就成为法师, 或者说今天穿出家人的衣服, 明天就成为一地菩萨, 这也不可能 在学院有些人特别着急, 很想马上穿出家人的衣服 我说 : 明天可不可以? 再过一个月行不行? 他说 : 不行 不行, 我特别着急, 现在就要穿出家人的衣服 其实也不能这样着急, 而应先打牢基础 所以大家首先应在佛学院或寺院中, 进行次第 系统 长期的闻思 最起码也要了解佛教的基本道理, 就像世间从幼儿园到初中一样, 这样大概需要六七年或八九年时间 在这个基础上, 你学显宗也好 密宗也好, 就比较有把握 以前在藏传佛教中, 像格鲁派的三大寺院, 基本上需要十五年以上的学习 但现在很多人都不是这样, 包括菩提学会的人, 听了一个 入行论, 就觉得闻思的时间太长了, 现在可以实修了 实修是可以, 但没有打好基础之前, 学什么法都不行 我听说有些上师说 : 你过来实修, 不用听这个堪布的课 这个我倒不生气, 如果真的能培养, 我也很高兴 我是辛辛苦苦的教, 而他却有很快的方法, 那倒很好 按 入行论 的教言来讲 : 我不用辛苦费力, 而他能得到窍诀很快的时间开悟, 对于发菩提心的人来讲, 怎么可能生起任何嫉妒心呢? 但是, 我们搞了这么长时间的佛教教育, 基本上知道外面很多佛教徒的水平特别低 连佛教的基本知识也一

118 帝释提问请佛答 设若恒河沙佛刹 盈满如来之舍利 然我取受此般若 这个科判讲修学般若获得供养舍利等功德 第二品 丑二 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 分二 一 真实宣说 二 以比喻说明其理由 寅一 真实宣说 第十二课 无所知 在这样的心态上 若有人说得特别漂 亮 马上开悟 没有智慧的人自然就会轻易 相信 但信任之后 最后还是很容易失望 的确 我们首先要打好基础 不说在家居 士 就是很多寺院里面的出家人 其佛学水平 也不够 若没有长时闻思 只是在一两年中稍 微学一下 作为出家人 想弘扬佛法或者自己 修持 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个国家公务员 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拿筷子 端碗饭 虽然说 是为人民服务 为国家造福 但实际上就是为 了获得家庭的快乐 而这也需要这么长时间的 教育 或需要这样的文凭的话 那为了救度一 切众生或自己脱离轮回 我看没有这么长时间 的教育也不可能成功 所以希望大家能对佛教 的基础知识或般若法门进行闻思 若离开闻思 无论自己修行还是弘扬佛法都很困难 这一点 大家一定要牢记于心 的道理 以前帝释天在佛陀前提了很多问题 佛陀 都一一予以回答 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帝释天 问 假设等同恒河沙数的佛刹中 密密麻麻充 满佛陀的舍利 大家也知道 供养佛陀的舍利与供 养佛功德等同 在舍利和缮写此般若两者中 您 选取哪一个 也就是说 这两者谁的功德大 我们应怎样选择 佛陀回答说 帝释天 我取 受缮写此般若经典 这一偈颂的内容有两种说法 或两种解释 方法 般若摄颂释 这本书后面 附有宋代法 贤译师翻译的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 经 其中对此内容宣讲的方式与这里的说法是 一致的 在 大明度经 中 虽然内容近似 但是佛陀问 帝释答 尔后佛陀予以认可 其 他佛经也有这样的情况 即 佛陀提问 下面 的眷属回答 尔后佛陀印可 但我个人认为 按照这里的颂词和注释的方式来理解好一点 为什么呢 因为帝释天不知道受持或缮写般若 的功德 所以他才问佛陀 整个世界遍满舍利 您是取受舍利还是缮写般若 当然 对一般世 间人来讲 因为这两者的来源都很神秘 所以 也不可能懂得哪个功德大 对大多数道友来讲 我想大家会取舍利

119 第十二课第二品的确很多人特别喜欢舍利, 前一段时间学院开金刚萨埵法会, 很多人都去捡舍利 虽然法王在世时, 学院确实降过舍利, 但后来开法会时, 很多人都说捡到了舍利, 我也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 但很多人都特别喜欢, 尤其是汉地来的居士, 一听说在外面泥土里能捡到舍利, 很多人白天晚上都在那儿捡 一天晚上我跟几个道友上来, 到了经堂后面的时候, 有几个居士还在那儿捡舍利, 当时天都已经看不见了 然后我用披单蒙着头, 对他们说 : 你们买不买 舍利? 一个男居士说 : 买啊! 师父要多少钱? 我开玩笑说 : 我有很多舍利, 一百块钱一粒, 你要买我可以给你 然后他一边翻钱包一边跟着我, 我有点不好意思就直接上去了, 但他一直追着我 到上面水泉那儿我就现出了真相, 但他还认为我是卖舍利的, 一直追到我院子门口 第二天他还打电话给我说, 他一定要买一些舍利 很多道友对舍利特别执著, 但对 般若摄颂 却没有这样的欢喜心 开法会时汉地居士大约来了一千人左右, 因为我觉得 般若摄颂 很重要, 而他们来一次也不容易, 所以每个人都给了一本经函 ; 但他们的态度也一般般, 并不是特别开心 但不管怎么样, 佛陀也没选择 舍利, 而只选择缮写此般若, 因为这样缮写的功德非常大 我经常跟有些道友讲 : 包括打字 校对, 这些都是缮写, 功德相当大, 大家在即生中有这样的缘分和福报, 确实很幸运 现在科技很发达, 只要打完字 排好版, 很快的时间就能成千上万册的印刷出来 这次, 我们已经印了四万多本 般若摄颂, 发给菩提学会的学员, 算是给他们的纪念品 以后我们还要大量地印! 从一些历史资料来看, 缮写 读诵这样经文的功德非常大 可能你们也听说过, 在唐朝时有一位法藏法师, 他修行非常好, 经常作许许多多功德, 比如修庙 造佛像等 有一次他生重病昏迷过去, 金刚神对他说 : 虽然你作了很多功德, 但互用三宝之物获罪无量 如果你能写 金刚经, 互用之罪就能消灭, 身上的疾病也能痊愈 法藏法师于是发愿, 决定书写 金刚经 施送 他自知病重, 遂交代弟子将他的衣钵变卖, 并书写 金刚经 一百卷, 施送一切道俗读诵, 说罢就去世了 到了冥府后, 冥王问他 : 你一生曾作什么功德? 他一五一十地回答 后来冥王说 : 师父您的功德圆满, 故放您返阳, 盼您多劝大众读诵金刚经, 广修一切功德 从此之后他一直念诵 金刚经, 并

120 寅二 以比喻说明其理由 我非不敬舍利子 般若熏修成应供 如依王人受敬重 佛陀舍利依般若 第二品 如果有人问 将具有无穷无尽功德的舍利 置之一旁 偏偏受持这样的般若 其原因是什 么呢 佛陀说 一切如来舍利的功德都很大 我这样选择并不是因为对舍利不恭敬 相反我 对它们非常恭敬 但我选择般若的理由是 依 靠对般若的修学 熏习 逐渐逐渐能让众生成 为应供处 也就是说成为佛陀 而在佛陀示现 圆寂后 通过他的加持力就能出现舍利 如果 世界上没有般若 那成佛也是不可能的 而没 有佛 舍利的来源也没有 所以我才这样选择 其实 这就像国王的亲戚朋友会受到别人尊重 一样 因为国王有很大的威力和功德 所以与 他有关的人 也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虽然无数 人都对能给人们带来无穷利益的佛陀及其舍利 无比恭敬 但他们的来源就是般若 所以大家 皆应认真修学这样的法门 的确 过去 现在 未来的如来全都来源 于般若 世间上所有菩萨 阿罗汉 及相续中 具有悲心和空性功德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 他 们的来源也是般若 如果世界上没有般若这样 的如意宝 那这些具有功德的人也不会出现 其实 这就像世间上没有教育 有智慧的人才 就不会有一样 如果学校的教育理念非常差 那依靠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具有功德的人才也不 会有 所以大家对一切圣者的来源 般若皆 应恭敬 因为它非常值得尊重 当然这也是我 为大家宣讲 般若摄颂 的原因 对于本经 不懂它的意义也不要紧 只要 经常带着就能获得极大的利益 当然这也是我 们通过很长时间学习 研究之后得出来的结论 在今年四五月份 广东 山东 北京等地的医 第十二课 广弘佛法 到九十九岁时 他对有缘弟子说 我要前往清净刹土 并留下一偈 今年九十九 看看无所有 更莫问如何 凭空打筋斗 然后 在彩虹缭绕 花雨芬芳的瑞相中安然逝去 当 时所有人都见到阿弥陀佛来亲自迎接 在汉地 金刚经 弘扬得非常好 但 般 若摄颂 并没那么广传 但很多教理都证明本 经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以这次因缘 我希望很 多道友 在有生之年中 如果有能力为人传授 或宣讲 那最好不过 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 也应以法本与众生结缘 因为只要经文在别人 手里拿着 就是很好的因缘 在不知不觉中 对方就能获得无穷利益

121 第二品 对这方面真的有一定的了解 或很专业 那就 能了知它起如是的作用 所以在座的道友 舍利得也可以 不得也 可以 但般若一定要重视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 说过 真正的舍利很难得 而现在每个道友的 嘎乌盒里都有大大小小的舍利 有些人说舍利 长了 有些人说舍利减少了 但不管怎么样 般若摄颂 的法本还是要经常带着 即使里 面的内容不懂 加持也非常大 在这方面大家 一定要引起重视 第十二课 学研究员发明了一些中药制成的药囊 在身上 戴着也能排除毒气或不清净空气的干扰 还能 防止传染病等 有很多功效 当时很多学校都 发了 很多人在脖子上都戴着一个口袋 因为 害怕得流感 而我们很多道友也将 般若摄颂 用口袋装起来戴在脖子上 这非常好 的确 哪怕将般若法本戴在身上 也有很多好处 古 代有一位汉族修行人 他把般若经经常戴在身 上 以此原因鬼神的危害也得以遣除 而且有 一次敌人向他射箭 虽然箭已中到心口 但并 没有穿入 而不懂道理的人不理解 也是理所当然的 事情 就像对中药的力量一无所知的人 就会 觉得在脖子上戴一个药囊特别愚痴 也即根本 不相信这一点 同样的道理 若是不懂佛教真 理的人 那他一看到佛教信徒随身带着经书 就会认为这是多余的事情 以前我遇到一个人 当时我身上戴着系解脱坐在飞机上 他坐在我 旁边 他说 你们佛教徒上身上一般都会戴一 些东西 你戴了什么 然后我将装系解脱的口 袋给他看了一下 他觉得特别稀有 感觉怎么 这么傻 的确也没办法 因为他跟我们的想法 完全不相同 就像对中西药一无所知的人 对 医学上的有些做法就会觉得不理解一样 若他 具德无价摩尼珠 置于何箧应礼敬 取出亦于箧爱重 彼等功德即宝珠 如果有人这样问 佛陀灭度以后 现在已 经远离行持般若 怎么会依靠般若的威力 舍 利成为应供处呢 他们认为 虽然佛陀是依靠 般若成就的 但现在佛陀已经圆寂 所以般若 的威力早就失去 那怎么还能说依般若而使舍 利成为应供处呢 经中这样回答 比如世间有一无价之宝的 摩尼珠 它能遣除世间种种灾难 毒害和疾病 放在水中也能澄清污染 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力 量 将具有如此功德的如意宝装在金银等做成 的器皿中 人们也会对它们一起恭敬 供养

122 第二品 第十二课 即使如意宝已经取出 但因它是放如意宝的宝 篋的缘故 人们还会对它继续恭敬 供养 为 什么呢 因为 虽然这个时候并未装宝珠 但 宝珠的威力在宝篋上还存在 所以在后来的很 多世中 人们也会对它敬礼 而且只要向它敬 礼 也能带来种种利益 比如遣除疾病 毒害 及不良空气的影响等 又比如 虽然高僧大德们早就已经圆寂了 但他们住过的山洞 后代人仍然会一直敬礼 这是因为依靠高僧大德的威力与加持 能让后 人的相续中生起开悟等境界 在古代 虽然国 王已经离开世间 但皇宫还一直保留着 而且 人们也把它当作皇上那样来对待 当然这就是 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近现代 国家领导人 物去世后 他们用过的茶杯等器皿也一直存放 着 而且还成为人们瞻仰的对境 美国一些博 物馆中就有这样的情况 人们见了一眼也觉得 很有福报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名人 尤其是 明星 一方面很多人对他们很崇拜 另一方面 他们也有一种威力 所以即便是他们题的字 很多人就像佛教徒对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语那样 有信心 哪怕是触着他们的手指 也会陶醉在 欢乐之中 的确 在世间伟大人物的身体 语言及思 想中 有许许多多神秘的力量 这是肉眼看不 着的 想一下子解释清楚也有一定的困难 所 以世间才有许许多多没有得出结论的事情 同 样的道理 缘 般若摄颂 而作的顶礼 供养 等 具有很大的功德 但对佛教没有信仰或对 佛理不通达的人 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让他清 楚 但是 当我们不断学佛二十年后 或智慧 越来越成熟时就会明白 哦 以前堪布给我们 说 般若摄颂 不要离开身体 确实依靠这部 经典的加持遣除了很多违缘 也让我的相续中 生起了信心 悲心和智慧 而且没有预想到的 许多功德的来源也是它 的确 我们现在没有 开悟的智慧 或者说没有实修实证的境界 所 以很多道理很难悟出来 但到一定的时候就会 明白 哦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我觉得 我们受持这样的经典非常有必要 如是依胜般若德 佛灭舍利得供养 由此谁欲持佛德 应取般若此解脱 同样的道理 依靠如意宝珠一样的殊胜般 若 尽管佛陀已经灭度了很长时间 但是像宝 箧般的舍利还受到人们的供养 前面也讲了 人们供养宝箧的原因就是因为如意宝曾经放在 里面 同样的道理 人们为什么要供养舍利

123 第十二课第二品就是因为它依般若而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 人们之所以对佛陀和舍利恭敬供养, 就是因为他们来源于般若, 因此每一个人皆应受持这样的般若 而谁愿意或希望获得佛的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的功德, 也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受持这样的般若波罗蜜多 因为,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脱离一切轮回束缚 解脱一切障碍, 最终获得究竟的快乐 中观四百论 云 : 虚妄分别缚, 证空见能除 可见, 只要我们通达 证悟空性, 世间上所有虚妄分别的束缚, 皆能消逝无迹 因此, 真正的解脱唯有依靠这样的般若法门才能得到 所以, 我一直希望很多有智慧的人, 或有一定闻思能力的人, 对此般若法门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哪怕是一个偈颂, 若能牢牢记在心间, 它也成为遣除轮回百病的妙药 如果前世的福报 今生的因缘等条件不具足, 也应随身携带法本, 当然我也一而再 再而三地说过 的确, 哪怕是短时携带, 也有很大的功德 以前我也讲过, 藏文 大乘密严经 中说 : 若谁读诵或者携带这部经, 即使造了五无间罪也能得以清净 所以好几年前我也要求大家, 方便时读一遍, 有时间也可受持 当然, 这也是我让大家携带 般若摄颂 的原因 此次传讲 般若摄 颂 我很清楚, 如果要求很高, 比如背诵 闻思 通达, 很多人都做不到 ; 所以要求很低, 只要不管到哪里去带着就可以 我觉得这并不是很困难, 而且只要带着就能获得极大的利益 以前有一位施主到一个地方请了一本 金刚经, 带回家后他想将其好好供在家中, 但因家里很脏怕弄脏了经书, 于是将经书交给孩子拿着, 自己开始打扫卫生 孩子接过经书后, 在无记的状态中走了七步 以走七步的功德力, 这个孩子死后就转生到三十三天享受天界的快乐, 在这以后的七世中也连续获得圆满人身, 最后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大家皆应随身携带此经, 若能如此而行, 必定出生巨大的功德 前一段时间, 我们希望大家能共修五十万加行, 这对修行人来讲, 应该没有任何困难 但很多人都纷纷写 辞职报告, 那我们也没办法, 因为信仰是自由的, 不可能强迫 不过, 对这样简便易行的积资净障方法, 我希望大家皆能做到 ; 若能行持, 对自他肯定有很大的利益 当然, 很多人因受环境 教育 亲友等的不良影响, 思想中有许许多多染污, 那想完全明白这样的因果道理也有一定的困难 但无论如何, 对这样简便易行且能让自他直接或间接得受利益的好事情, 每个人都应做到

124 第十二课第二品当然, 这样做的好处并非没有任何教证和理证, 也即绝对不是毫无理由的空口乱说 大家也清楚, 有些传授瑜伽功的人及标榜开发特异功能的气功师等, 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做种种姿势, 让别人也跟着这样做 说这对你的肝脏好 这对你的肺好 很多没有智慧的人都信以为真, 天天都跟着练一些没有意义的动作 但我所说的话并不是这样, 因为我要么依靠公案 要么依靠教证, 否则完全是分别念就不可靠 经云 : 汝意不可信 的确, 我对自己没有信心 也没有把握, 所以不敢以自己的分别念来误导大家, 最起码也要引用一些教证 理 证 实在说, 对 般若摄颂 的功德不可思议, 我以教证和理证进行过反反复复的思维 以前法王如意宝给我们讲授 般若摄颂 时, 显得非常欢喜, 原因当时我也没有悟到, 现在才明白 讲授此经有甚深的密意和缘起 现在给大家发的 般若摄颂 里面, 就有法王如意宝一辈子念诵的 般若摄颂 的照片 不知道以前给大家讲过没有, 前行备忘录 和 般若摄颂, 我梦中在法王那里得过传承 梦中的感觉好像是四五天, 当时中间一部分没有听到, 后来又在梦中听录音补上了 虽然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 梦中得受的灌顶 传授可 以算得传承, 但我看到 藏密佛教史 中的上师, 他们梦中在金刚手菩萨等圣尊前得到传承后, 为了不受别人诽谤 误解, 后来还是在真实的人面前重新听受传承 虽然上师如意宝住世时, 我在他老人家前也得过此经传承, 但为了更保险, 后来我还在德巴堪布等上师前再次听受 所以, 如果说得高一点, 也有上师如意宝不共近传的加持 若没有, 按传统在上师前所受的传承也应该有, 这毫无疑问 不管怎么样, 我觉得 般若摄颂 弘扬和行持的因缘 时间已经成熟, 当然这是我分别念这样认为的 去年, 我得法王一辈子念诵的 般若摄颂 的缘起特别奇妙, 当时我特别想找, 但后来也得到了, 是一位金刚道友送给我的 当时虽然不敢说两天两夜没有睡觉, 但确实很欢喜, 晚上好长时间都睡不着 当时我正在翻译 般若摄颂 及其注释, 所以觉得缘起非常殊胜, 认为是不是依靠这个法本, 很多人的相续会有一点转变 不过这也许是凡夫人的分别念, 若是分别念, 你们就不要当作一回事 ; 如果这有胜妙的缘起, 象征上师的加持显现成微妙的形态, 那就要引起重视 的确, 我们不能像唯物论者一样, 除了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以外, 比如意传加持 上师的力量等, 这些都不

125 承认的话 那就不对 在大乘佛法 尤其是密 宗当中 当传承上师或诸佛菩萨的甚深加持融 入心时 智慧 悲心就能得以开发 许许多多 功德也会纷至沓来 这样的事迹在传承上师的 传记中一目了然 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受这 样的般若法门 因为这有极殊胜的因缘 第十三课 下面继续讲 摄功德宝经 即 般若摄颂 今天讲第三个问题 丑三 修学般若成为超越其余善根波罗蜜 多之理 分二 一 宣说布施等一理 二 宣 说其比喻 寅一 宣说布施等一理 第二品 第十二课 布施前行即智慧 戒忍精进禅亦尔 为善不损故摄持 此示诸法唯一理 本颂主要讲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性 大家都知道 在行持行菩提心时 一切万 行皆可归摄于六波罗蜜多当中 而前五波罗蜜 多要成为出世善根 也必须依靠智慧波罗蜜多 所以这里说 在行持布施等善法时 其前行或 根本就是智慧波罗蜜多 因为 如果没有以三 轮体空的智慧波罗蜜多摄持 所谓的布施也只 成为世间的布施 而摄持以后 布施波罗蜜多 才能圆满 同样 布施波罗蜜多以外的戒度 忍度 精进度 禅定度 皆应以智慧度摄持 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达于究竟 大智度论 云 般若为导 五度为伴 若无般若 五度如盲 意思是说 般若波罗蜜

126 第二品 第十三课 多就像众人共同行道时的引导者一样 而其他 布施等五波罗蜜多只是助伴 如果行持前五度 时没有般若 那么它们就像盲者一样不能行于 真正的解脱道 寂天菩萨在 智慧品 中也说 此等一切支 佛为智慧说 意思是说 佛陀 在有关经典中所宣说的布施等一切支 都是为 实现般若波罗蜜多而宣说的 故般若波罗蜜多 极为殊胜 在汉传佛教中 古代大德对般若的道理讲 得非常殊胜 比如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 他的 很多教言既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 也非常相合 藏地高僧大德们的窍诀 他在 宗镜录 中说 一切万行 皆由般若成立 故五度如盲 般 若如导 在这个颂词后面 大师还详细宣讲了 五波罗蜜多如盲的道理 即五波罗蜜多不以智 慧摄持的过失 因为本经也有描述 所以我在 这里只作简略宣说 大师说 如果布施没有以 般若摄持 只能得一世的荣华富贵 后来还会 感受其余祸殃而偿还宿债 如果持戒未以般若 摄持 只能暂时转生欲界天中感受快乐 之后 还会堕入恶趣当中 如果忍辱未以般若摄持 只能暂时获得相貌庄严 而不能证得寂灭的法 忍 如果精进未以般若摄持 只是徒劳兴建生 灭之功 而不能趣入真常之海 如果禅定未以 般若摄持 只能暂时获得上界的安住境界 而 不能获得金刚定 因此大家在行持其余五度时 一定要以智 慧度摄持 否则布施等善法就会被世间有缘执 著染污 最终也会耗尽 而只成为三有的因 或者耽著空寂成为寂灭之因 若能以智慧度摄 持 这样的智慧就能指示布施等万法于空性中 平等一味的唯一真理 因此 若我们能听闻 抄写 思维 修行 此经 其余善根自然而然就会集聚 所以大家 皆应选择宣说甚深教理的此经 在世间 很多 家长在选择孩子上学的学校时 也会再三观察 比如在这所学校读书 学问是否能圆满 其他 很多有用的道理是否能学得到 若条件很 好 无论花多大代价 他也愿意把孩子送入这 样的学校 同样的道理 我们要选择终生修学 的科目 它也应该涵盖一切 或者能摄受一切 善法 这至关重要 因此在闻思的过程中 大 家皆应以恭敬心和欢喜心来听受这样的般若 法 这非常有意义 寅二 宣说其比喻 如赡洲树千俱胝 不同种种多形色 唯说树影之一名 影无种种无差别

127 形色 形色即形状 俱舍论 讲有八种形色 即 长 短 方 圆 高 下 正 歪 显色 显色即颜色 俱舍论 讲有十二种显色 即 青 黄 赤 白 云 烟 尘 雾 影 光 明 暗 后是持戒度 再次是安忍度 每一波罗蜜多 的反体完全不相同 如果通达了一切万法空性 的智慧度 那五度都将得到般若的名称 而归 属于出世善根之列 比如 当布施波罗蜜多达 到究竟时 它也有智度的功德 我们讲第一地 菩萨施度圆满 其实这也是因为有了三轮体空 的智慧度的原因 而其他度也完全一样 所以 大家一定要了知 其余五度皆可归摄在智慧度 中 不仅道位是一样的 在不同修法过程中 若能为遍知佛果普皆回向 那所有六度所摄的 一切善根皆能一味一体同归菩提 也即在圆满 菩提中无有分别 在 大明度经 中 佛陀也说 天下的树 虽有种种颜色 形状 花果也各不相同 但从 影子的侧面来讲完全无有任何差异 同样的道 理 五度皆从明度 指智慧度 生 在一切智中 种种相并无差异 但很多人在学 十地经 或 入中论 时偏偏问 布施度的空性跟智慧度 的空性是一体还是他体 由此也经常引发辩 论 其实根本不用辩论 因为在尚未通达空性 时 布施 持戒等完全不一样 而一旦通达三 轮体空的智慧 就会像我们刚才所讲一样 虽 然树木并不相同 但到了影子这一层面就完全 一样 同样的道理 五度的境界到了最终也完 佛陀此五波罗蜜 亦得般若之名称 为遍知果普回向 六度一味归菩提 第二品 27 第十三课 这两颂以比喻的方式说明 五度在智慧度 中归为一体 也就是说 布施等五波罗蜜多在 智慧度中一味一体 其原因可以通过这样一个 浅显易懂的比喻来理解 在赡部洲或世间上 有沉香树 檀香树 柏树 松树等许许多多树木 尽管它们在质地 味道等方面有种种不同的差别 枝叶花果等也 有多种多样的形色和显色27 可谓千差万别 千 姿百态 但它们的树影完全是一样的 比如说 植物园中有各种各样的树木 而不同种类的树 木在质地 形体等方面也完全不相同 但它们 的树影都叫树影这一名称 而且树影并不存在 种种差别 因为树影都是黑黝黝的 根本分不 清楚谁是檀香树的树影 谁是沉香树的树 影 也就是说 从影子的侧面来观察时 完 全都归为或摄为一体 而没有任何迥然不同的 现象 在学习六度的过程中 首先是布施度 然

128 全相同 即皆成为般若波罗蜜多 壬二 为他讲说等功德 分二 一 如何 讲说之方式 二 如是宣讲之功德 癸一 如何讲说之方式 分二 一 传讲 所断假般若之方式 二 宣讲所取真实般若之 方式 子一 传讲所断假般若之方式 菩萨若本未尽知 宣说色想受行识 无常行持假般若 智者永不坏诸法 致不能通达甚深般若之理 却在别人面前装模作 样 滔滔不绝地讲述五蕴皆空 诸如 色不异 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 等等 但他们所讲的空 也仅仅 是小乘四法印的道理 或五蕴是无常 苦 单 单的人无我和相似的空性 可是他们却说 这 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意趣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明白般若的真实义 也 未对般若产生定解 所以其宣说的般若只能是 第二品 的引导 有些自己不争气没有好好闻思 以种种原因导 第十三课 虽然宣讲 修学大乘般若的人可以用菩萨 来称呼 但也不一定全都名副其实 可能有些 只是名相上的菩萨 如果菩萨本来都不能完全 有些没有善知识 了知甚深般若离戏空性的意义 假般若 正因如此 其实际行持也不可能是真 正的般若 只能是相似 形象的般若 而这样 不符法性的讲修 就唐捐了般若波罗蜜多究竟 甚深的意趣 所以大家千万不能效仿他们 若 自己对般若的理解或认知都没有 那就不要随 便乱说 现在世间 相当一部分学者或知识分子每 天都研究般若空性 但他们对佛陀的甚深智慧 并没有真实的信心 既然没有信心 那还研究 什么 的确 世间的研究人员或学术界的人比 较讨厌 虽然他们自认为已经通达空性 但所 谓的通达只是口头上 诸如瓶子的本体不存在 之类 而他们却敢为人宣讲 引导 确实非常 可笑 要宣讲这样甚深的佛法 最起码自己要 成为大乘佛教徒 同时对般若或中观的法理还 要有很深的认识 当然完全要大彻大悟 作为 凡夫来讲也很困难 而佛陀也没这样要求 因 为 凡是讲 般若经 的人 必须是一地以上 证悟空性的圣者 与 学密法必须是八地或一 地以上的菩萨 的说法一样 在经中都找不到 依据 如果有 那上师的法相中就会有这一条 若是这样 那上师的法相就很简单 根本不用 分很多类别 所以凡夫人也可以讲 但一定要 对般若法门产生定解 若没有定解就会像搞学

129 子二 宣讲所取真实般若之方式 第二品 劝了以后 两位出家人也很听话 随后就回到 宿舍中去了 可能大家皆能体会 这则故事所 蕴含的甚深意义 作为智者 因为他完全通达般若空性的意 义 所以永远也不会毁坏诸法本义 般若 对于一个比较诚实的人来讲 他若不懂就不会 讲 如果真正了解法理 就会一五一十地传给 有缘众生 所以真正的智者不但不会毁坏般若 的法义 相反他会对其异常恭敬 第十三课 术的人一样 其实这是在毁坏佛法 根本不是 弘扬佛法 以前 藏地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父 有一个比较聪明的徒弟 师父每天到寺院里面 念经时 徒弟就开始打扫师父的屋子 有一天 他不小心把师父珍爱的碗打烂了 师父回来后 他说 师父 你说万法是不是无常的 师父说 万法遍无常 徒弟说 你的碗已出现无常 打 烂了 师父问他 一切有漏法是不是痛苦的 他说 是痛苦的 然后师父就搧了他一巴掌 可能大家也清楚 有漏皆苦与万法无常是否应 该这样理解 同样 将无常等说成般若空性 可能也只是这种情况 以前 一位在家人去朝拜某座寺院 当时 有两位僧人正在寺院门口的阶梯上辩论 非常 激烈 那个在家人就在旁边听 没过多久 两 位出家人开始在 如来有没有智慧 的问题上 进行辩论 一个人说有 一个人说没有 说来 也巧 那位在家人的儿子叫 如来 他娶了一 位名为 智慧 的妻子 前一段时间他们俩感 情不好离婚了 最近刚刚复婚 于是这个在家 人开始劝他们 你们作为出家人 没有必要为 我们家里的事争论 实话告诉你们 如来前一 段时间和智慧离婚了 现在又复婚了 他这样 非色非受不缘想 不缘行识尽了知 万法无生空性理 此即行持胜般若 与刚才的道理相反 某位补特伽罗或行 者 通过长期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后 完全不 耽著世间种种色法 也不耽著所谓的受 也不 缘想 行 识 彻底通达差别基五蕴及差别法 无常 空性等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并为他 人如此宣说 这就是在真正行持最殊胜的般若 波罗蜜多 我们这里很多道友通过闻思已经明白五 蕴皆空的道理 他们就会觉得般若非常珍贵 所以不但自己会精勤修学 还愿与更多有缘众 生分享 因为这对每个众生的生生世世都非常

130 第十三课第二品有利 就像世间有一个好人, 不但自己不愿意离开, 还愿更多有缘众生都来亲近 的确, 在看到世间众生对名相特别耽著, 从而特别烦恼 痛苦时, 我就会想 : 如果他们能被善知识摄受, 真正通达空性法理该有多好! 如今大家皆能听受这样的般若法门, 实际上也在行持殊胜的般若, 故功德不可思议 话说回来, 如果前世没有积累无量资粮, 即生中也不可能遇到这样的般若法, 甚至般若法的名号也听不到 月婆首那翻译的 胜天王 般若波罗蜜多经 云 : 若非无数百千亿劫修习众行种善根者, 则不闻是般若波罗蜜名 意思是说, 如果我们没有在百千亿劫中修习众多善行, 积累下殊胜善根, 即生中连般若的名称也听不到 在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多经 中, 还讲了很多般若的功德, 比如 : 如见东方赤, 则知日出不久 ; 若闻般若波罗蜜, 当知去佛不远 意思是说, 如果我们见到东方出现红光, 则可推知太阳不久就会出来 ; 同样的道理, 如果我们听闻到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则可了知证得佛果并不是很遥远 在该经中, 诸如此类的比喻还有很多, 所以大家皆应生起欢喜心 如果你对佛陀的金刚语一点都不信任, 那就没办法 ; 如 果你真正信任佛法, 这样的金刚语就应牢牢记在心间 在曼陀罗仙翻译的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 中也说 : 佛告文殊师利 : 若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 欲得不堕恶趣, 当学般若波罗蜜一四句偈, 受持读诵 为他解说 随顺实相 如是善男子 善女人, 当知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则住佛国 所以, 如果有人担心, 怕因以前所造的恶业堕入三恶趣, 那就要好好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个偈颂以上的法理, 这样就能获得解脱 当然, 我们见到这些宣说般若功德的金刚语, 也算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另外, 大家对传讲般若波罗蜜多的法师应作佛陀想, 有般若波罗蜜多法本存在的地方应作宫殿想 的确, 有般若波罗蜜多法本存在的地方, 世间的天魔 邪魔等皆不能损害, 所有天神和白法方面的护法神也会经常护佑, 且能遣除种种邪见, 有许许多多功德 所以大家皆应尽心尽力供养般若法宝, 这非常重要 当然, 若能首先生起视般若法门为如意宝的信心, 之后再不断修学, 且以之与有缘众生结缘, 那自他众生皆能获得无量善法

131 癸二 如是宣讲之功德 分二 一 宣说 真般若之功德 二 彼之原因 子一 宣说真般若之功德 有化恒河沙数刹 众生皆证罗汉果 书此般若经函赠 最上有情福更胜 屑一顾地放弃 而且还有能力了解和弘扬 那此福 德就超过前者 所以 若我们能将本经法本印 出来送给别人 其功德就非常大 当然 这也是我要求大家共同发心印 般 若摄颂 与有缘众生结缘的原因 的确 我从 内心深处对般若法门生起了极大的信心 也希 第二品 乘根机的众生 他们对般若法门不会生邪见 也不会不 第十三课 有些人以种种方式对恒河沙数世界的所有 众生宣讲佛法 他们通过修行之后最终都获得 了阿罗汉果 当然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大家都 知道 若有上师通过传讲 相当一部分弟子证 得小乘圣者果位 其功德也很大 因为这对人 类社会和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甚至世间 高等院校培养出几千几万个大学生 人们也会 觉得非常了不起 既然如此 那这样的功德就 更不可思议了 但若有人对般若法门生起极大 信心后缮写 并将经函赠送给能通达且能传讲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最上有情 指福分很好的大 望世间很多人都有这么好的机缘 所以才以空 性法门与大家结缘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比丘 尼 其俗名叫任伍娘 她在家时经常杀生 造 了许多业 出家以后在寺院中仍然经常吃肉 戒律极不清净 死后家人把她的名字写在灵牌 上 后来灵牌发出声音说 我是伍娘 已堕入 恶趣 等等 后来她要求家人为她抄写 般若 三百颂 即 金刚经 七部 家人按她的要求 缮写 七遍完成后她从灵牌传出声音说 我已 离开恶趣的痛苦 转生到了善趣 可见 缮写 般若经 的功德确实很大 以前有一位牧童 他很想抄写 金刚经 但因条件特别差 没有买纸的钱 于是他想 若将经文写在地上 别人踩在上面会有过失 所以只好将 金刚经 写在空中 写完后他用 妙香作供养并发愿 若经中所言真实不虚 则 以此谛实力 愿为我呈现瑞相 话音刚落 粗糙的地面就变得平坦如掌 花雨也纷飞而下 此后 该地不论昼夜均未出现过冰雪 暴雨 干旱等灾害 因此 大家在有能力 有因缘时 这样的善法 指缮写 一定不要放弃 前一段时间我去康定 道孚那一带 在很 远的地方都能看到观音心咒 因为他们在整个 山体上写 嗡玛呢巴美吽 字特别大 的确这

132 第十三课第二品些人的福报很大, 因为所有过路的人都能看见 我小时候也经常把观音心咒刻在石头上, 有时也刻在路边的岩石上, 以这种方式让自他众生通过文字种下善根, 这确实很好! 对汉传佛教来讲, 缮写般若有很好的因缘 三国时期有一位叫朱士行的僧人, 在汉传佛教历史上, 他是第一位如法出家受戒的沙门 出家受戒后, 他就在洛阳钻研 讲解 道行般若经 28, 通过很长时间研读, 他深感该经文句简略 义理艰涩, 令人难以理解大乘之旨, 于是 发愿西行寻找原本 后来听说西域有完备的 放光般若经, 更闻有高僧能将佛祖密意对照 放光般若经 作根本解读, 于是他历经众多艰难困苦 千里迢迢前往西域寻找梵本和能圆满解经的上师 到了于阗 ( 今新疆和田一带 ) 以后, 他如愿以偿, 终于在这位修学密宗的上师前圆满听受了 放光般若经 学习以后, 他深感 放光般若经 无比殊胜, 心想汉地有这样的经典该有多好, 于是发心抄写 当 90 章 60 多万字的 放光般若经 全部抄写完后, 他便派弟子弗如檀 ( 法饶 ) 等送回洛阳 由于当时新疆有一部分小乘人视大乘 28 乃 小品般若波罗蜜多经 的异译 为婆罗门教, 于是他们上报国王, 要求国王不能让他们把这个法本带到汉地, 否则对佛法有很大损害 后来国王也下命令不准带到汉地 那个时候朱士行法师对国王说 : 如果我抄写的 放光般若经 是婆罗门教的典籍, 那就愿火把它烧坏 ; 如果它不是假的佛法, 那就愿它不要毁坏 这样说谛实语后, 便在众人前堆木柴燃起火来, 他把所抄经文全部放在火中, 火当即就熄灭了, 而经文却毫发无损 后来国王等生起极大的信心, 开许这部般若经流往汉地 到洛阳后又过了九年才进行翻译, 现收集于 大藏经 中 虽然与鸠摩罗什所译的 大品般若经 比较起来, 这个译本有所缺漏, 但其影响也非常大 有些历史中说 : 中山的支和上使人到仓垣断绢誊写, 取回中山时, 中山王和僧众具备幢幡, 出城四十里迎接, 可谓盛况空前 而一时学者, 像帛法祚 支孝龙 竺法蕴等, 或加以注疏, 或从事讲说, 皆借 放光般若经 来弘扬般若 后来朱士行法师在新疆圆寂, 火化后尸犹能全, 有很多瑞相 更稀有 更精彩的是, 在经过多年修学后, 他深刻领会到 放光般若经 中蕴藏着究竟了义的密乘虹化圣义 正如 佛梵持明 中所载

133 第十三课第二品 教下宗前圣祖朱士行 一文中所说那样: 放光般若经 是 虹化经 的简本, 虹化经 是 放光般若经 的足本 的确是这样, 当我们看了无垢光尊者的 七宝藏 等密宗续论后, 般若经 中的内容就很容易明白 从历史来看, 新疆与虹身成就有很殊胜的因缘 最近我翻译的敦珠法王所著的 藏密佛教史 中, 也讲述了布玛莫札和嘉纳思扎依止西日桑哈的史实 西日桑哈是一位修行大圆满法的汉人上师, 布玛莫扎先到汉地清凉尸陀林依止西日桑哈听受密法 ; 后来嘉纳思扎也从印度来到西日桑哈那里听法, 所有法藏他都全部听完并圆满修行 后来新疆有一个国王迎请他, 到了那里刚好七天, 上师便在空中出现 他知道上师要圆寂, 于是马上祈祷, 结果西日桑哈将 七钉要诀 赐给了嘉纳思扎 所以新疆与虹身成就的教理有很殊胜的因缘 的确, 不管是 大品般若经, 还是 小品般若经, 或者是 般若摄颂 和其他般若经, 大家皆应尽心尽力地弘扬, 因为凡是与之结缘的人都能得到无穷利益 我看到汉地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 或一些喜欢书法的学生经常写 心经, 这非常好! 对每个人来讲, 从小的教育都很重要, 不管是般若法门还是其他佛法, 从小 就要产生信心, 这非常重要! 在座的道友, 大家都有责任将般若法门弘扬到各个地方, 所以我们也应让很多众生从小都对般若法门产生深厚的信愿 前一段时间学院开金刚萨埵法会时, 刚好是 六一 儿童节, 当时我要求菩提学会为主的佛友, 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过一个佛教的儿童节 后来北京等地的佛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到寺院里去听法师开示, 有些去放生, 有些去念经 看到他们通过网络传输过来的照片等时, 我非常高兴, 因为若能从小与佛法结上善缘, 长大之后就不会诽谤佛法, 甚至还会深深影响他的一生 为什么藏族人对佛教没有邪见? 其原因就是他们从小都随父母念佛 行善, 长大之后也自然成了习惯, 而且这种生活习惯对他一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我非常希望听受此法门的在家人, 皆应让自己的孩子或下一代接受佛法的熏陶, 否则长大之后想扭转过来也很困难 可能大家也清楚, 有些孩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 自己不但不学佛, 还要说很多非常不公正的话 作为出家人, 在这方面发心很重要 现在有些出家人完全有这个能力, 我看到有些寺院的住持, 他们很有实力, 有钱 有智慧, 但全

134 第十三课第二品部都用在建筑上 虽然经堂等硬件设施也为弘扬佛法之必须, 但每天都搞建设我也不是特别赞同 我认识一位老尼师, 当地的信众对她很有信心 很早前遇到她时, 她说 : 我在修大雄宝殿 再过几年以后, 她说 : 我正在修祖师殿 再过一段时间后, 她说 : 我正在修祖师塔 但对附近人们的佛教教育和学校教育一点都不关心 其实, 真正的佛法应从众生心上安立 什么时候般若空性的境界于在家人或出家人的相续中生起来, 这就是教法和证法的真实体性 而建筑辉煌与否并不能代表佛法是否兴盛, 因为它们只是水泥等材料做成的工程 所以建筑只能是弘扬佛法的所依, 并不是佛法 有些人拿着一个大大的法轮供养上师说 : 上师, 请常转法轮! 可能他们认为 : 像车轮一样滚动就是转法轮 如果真的是这样, 那谁都可以转法轮 讲 现观庄严论 时, 大家就会清楚法轮的意义, 其实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在众生相续中不断存在就叫转法轮 如果认为佛法在外面的石头或钢筋混凝土上, 且终生忙于修建, 可能就不是转法轮 所以, 我非常希望广大学者或研究人员, 能在这些方面多写一些文章, 以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 其实, 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在他们的 相续中也可不同程度地转法轮 比如, 让他们对佛陀的故事生起信心, 这也是一种转法轮 前一段时间我跟一些老师讲 : 表面上看来你们只是世间普通学校中的老师, 但讲课时也可以引用一些佛教的故事, 也可宣讲慈悲心 人身难得 寿命无常等道理 ; 若能如此, 那就成了了不起的大法师 其中有位老师不好意思, 她说 : 您怎么说我是大法师, 我才不是法师呢! 很明显她对法师的概念不懂, 其实就是这样 所以, 每个人尽管所处的环境不相同, 但都可以成为法师 若我们能在有缘的家人或亲朋好友前适时宣讲佛法, 那我们就是大转法轮者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19板书

19板书 第 十九课 Instructor: Yoyo 对话 一 咱们来 术馆还没 开 门呢 á á ǎ, ě ù ǎ á é ǒ ā é 来 来晚 á ǎ ǐ á ǎ ǎ 参观 个 ǒ ī ā í ì à ā ā í è à ǔ 你真 欢 国画 ǐ ē ǐ ā ō ó à 啊 欢 鸿画 马 ì ǒ ē á ǐ ā ú ē ó à ǎ 跟你 样 很 欢 国画 ǒ ē ǐ í à ě ě ǐ ā ō ó à 从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1 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上师仁波切随堂开示 上师仁波切在宣讲 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时, 就般若法门的重要性以及学修方法等多个方面作了精彩的开示, 兹录以成文, 并附以标题, 以使广大同修, 共沾法益, 共同推进闻思修事业, 使正法长住世间 净水如意宝 讲的就是修行般若的境界 入行论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讲得非常殊胜, 非常精彩, 比如现在正在讲的抉择四念住的修习要义这部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22E646F63>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22E646F63> 目目录目录 般若摄颂浅释第四品 : 第二十课... 1 第二十一课... 24 第二十二课... 47 第二十三课... 66 第二十四课... 85 第二十五课... 106 第二十六课... 124 第二十七课... 147 第二十八课... 169 第二十九课... 191 第三十课... 210 第三十一课... 230 第三十二课... 253 第三十三课... 275 第三十四课...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俄克拉何马大学现代语言 文学及语言学系 美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俄克拉何马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 世界文学是美国初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种美国中学的世界文 学教科书共选录中国文学作品 篇 包括先秦典籍 中古诗词 现当代作品 民间故事 美国华裔 文学等 教科书对中国文学评价很高 在选录时 重视中国文学中能够反映普世价值的作品 教材或以主题编目 或以区域和时代划类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锦成说33期 (电子)

锦成说33期 (电子) 2016 年 09 月刊 总第 33 期? 就业数据如何反馈人才培养质量 DT 时代, 就业指导中心需向数据服务中心转变 CONTENTS 33 期 卷首 P.01 专题 就业数据的价值及深度应用 就业质量年报的发布可谓近几年高等学校的一件大事, 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类院校, 每年都要就本校的就业质量向主管部门和社会来一次汇 报和巡礼 一串串 一行行 亮眼 的数字背后, 你能看出什么? 你能解读出什么值得思考和认真总结的问题?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 91 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论师所造的 入菩萨行 论 这部论典是阐释如何引发和生起菩提心的专著, 是极为殊胜 的窍诀 大乘佛法的殊胜精华是菩提心, 它不仅是大乘的入门和核心, 也是究竟证悟的境界 菩提心, 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入 菩萨行论 中第一到八品, 包括第十品, 都可归摄在世俗菩提心中, 胜义菩提心主要通过第九品进行阐释 世俗 胜义菩提心的体相, 以及怎样才能生起世俗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 177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全论有十品, 前 面九品的次第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 已生令不退 辗转令增长 第一 二 三品, 是没有生起菩提心让它生起的窍诀 ; 第四 五 六品, 是生起之后, 怎么样不退失 ; 第七

More information

论 吉 卜 林 勇 敢 的 船 长 们 中 的 教 育 理 念 陈 兵 勇 敢 的 船 长 们 是 英 国 首 位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得 主 鲁 德 亚 德 吉 卜 林 的 一 部 教 育 小 说 通 过 主 人 公 哈 维 的 成 长 历 程 表 达 了 作 者 的 教 育 理 念 本 文 认 为 像 维 多 利 亚 时 代 晚 期 的 许 多 英 国 人 一 样 吉 卜 林 比 较 注 重

More information

张 荣 芳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广 东 广 州 张 荣 芳 男 广 东 廉 江 人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我 们 要 打 破 以 前 学 术 界 上 的 一 切 偶 像 以 前 学 术 界 的 一 切 成 见 屏 除 我 们 要 实 地 搜 罗 材 料 到 民 众 中 寻 方 言 到 古 文 化 的 遗 址 去 发 掘 到 各 种 的 人 间 社 会 去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田 子 渝 武 汉 抗 战 时 期 是 国 共 第 二 次 合 作 的 最 好 时 期 在 国 共 合 作 的 基 础 上 出 现 了 抗 日 救 亡 共 御 外 侮 的 局 面 这 个 大 好 局 面 的 出 现 与 中 共 长 江 局 的 丰 功 伟 绩 是 分 不 开 的 但 长 期 以 来 由 于 有 一 个 王 明 的 右 倾 错 误 直 接 影 响 了 对 它 的 全 面 科 学 准 确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试 论 后 民 权 时 代 美 国 黑 人 的 阶 层 分 化 和 族 裔 特 征 学 者 年 代 黑 人 中 产 阶 层 定 义 弗 瑞 泽 毕 林 斯 勒 马 克 艾 德 威 尔 逊 科 林 斯 兰 德 里 奥 力 威 夏 佩 罗 帕 锑 罗 收 入 来 源 于 从 事 可 以 定 义 为 白

试 论 后 民 权 时 代 美 国 黑 人 的 阶 层 分 化 和 族 裔 特 征 学 者 年 代 黑 人 中 产 阶 层 定 义 弗 瑞 泽 毕 林 斯 勒 马 克 艾 德 威 尔 逊 科 林 斯 兰 德 里 奥 力 威 夏 佩 罗 帕 锑 罗 收 入 来 源 于 从 事 可 以 定 义 为 白 蒿 琨 黑 人 中 产 阶 层 试 论 后 民 权 时 代 美 国 黑 人 的 阶 层 分 化 和 族 裔 特 征 学 者 年 代 黑 人 中 产 阶 层 定 义 弗 瑞 泽 毕 林 斯 勒 马 克 艾 德 威 尔 逊 科 林 斯 兰 德 里 奥 力 威 夏 佩 罗 帕 锑 罗 收 入 来 源 于 从 事 可 以 定 义 为 白 领 工 作 的 服 务 行 业 中 产 阶 层 的 成 就 由 教 育

More information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陈 小 红 加 里 斯 奈 德 被 深 层 生 态 学 家 视 为 他 们 的 桂 冠 诗 人 他 为 全 球 生 态 运 动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本 文 旨 在 研 究 其 诗 歌 中 所 体 现 出 的 独 特 的 生 态 观 主 要 从 四 方 面 来 阐 明 斯 奈 德 对 荒 野 的 热 爱 对 文 明 的 反 思 对 印 第 安 人 生 活 的 向 往 以 及 对 理 想 的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17,2015 3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Vol.17,Mar.2015 (, 201114) :,,,,.,.,,. : ; ; ; ; :,. 5. 4 9,.,,,,.,.Maly,. 3,.,.,,,,.,,,,.,, :,,,. 189 17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2015 3,,. 1,,.,,.,..,,,,,.

More information

刘 继 业 在 严 歌 苓 的 小 说 创 作 中 经 常 将 个 人 的 人 生 体 验 改 头 换 面 融 入 不 同 作 品 心 理 医 生 在 吗 是 其 中 一 部 最 为 重 要 的 长 篇 小 说 它 处 理 的 是 少 女 成 长 之 中 最 为 隐 秘 的 经 验 以 往 的 解 读 偏 重 于 对 作 品 进 行 一 般 的 精 神 分 析 本 文 认 为 这 部 小 说 里 的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王建平 郭 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他们来到拱顶之下 车辆猛地刹 住 跳了起来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前 言 般若波罗蜜多, 是一切佛法宝藏中最无上 最甚深的精髓, 它是佛陀真正的法身舍利, 三世如来无不依之而成就正等菩提 如经云 : 过去未来十方佛, 道皆般若非余者 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学密宗 藏传还是汉传, 只要是大乘佛教, 必会对般若的殊胜性略知一二 佛陀曾教诫阿难道 : 即使你把我所讲的法都忘失了, 般若的只言片语也绝不能忘, 当以对如来知恩报恩之心, 受持此般若 切莫失毁 这一点理应铭记于心!

More information

ESOL-CN-Bleed.pub

ESOL-CN-Bleed.pub NZCB Discover New Zealand BELIEVE YOU CAN www.nzcb.ac.nz ,, 我非常喜欢这里, 我在这里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谢谢学校为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升学机会, 因此我也强烈推荐我的朋友们也来 NZCB 学习国际英文 (IESOL) 课程 - 黎曦 ( 中国 ) 在 NZCB 学习期间我的收获非常大, 不止是英语能力的提升, 还让我更加熟悉新西兰,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 三 ) 索达吉堪布译讲

( 三 ) 索达吉堪布译讲 目目录目 录 第六 七 八品 : 第五十六课...314 般若摄颂浅释第五品 : 第四十一课... 1 第四十二课... 22 第四十三课... 42 第四十四课... 64 第四十五课... 86 第四十六课... 107 第四十七课... 129 第四十八课... 150 第四十九课... 165 第五十课... 186 第五十一课... 206 第五十二课... 228 第五十三课... 250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张 生 汪 伪 投 敌 后 出 于 政 治 需 要 一 直 着 意 争 夺 国 民 党 政 治 符 号 并 加 以 运 用 为 此 它 与 重 庆 方 面 进 行 了 激 烈 的 交 锋 并 与 日 本 方 面 进 行 了 艰 苦 的 交 涉 应 该 说 汪 伪 的 努 力 是 多 方 面 的 但 由 于 重 庆 方 面 比 较 得 力 的 反 制 日 方 本 于 自 身 利 益 的 掣 肘 以 及

More information

第八章 全球最大门户网站 雅虎 201 图 8 2 雅虎历年美国和美国以外地区收入比例情况 4畅 雅虎的品牌塑造 1996 年冬天 人们估计互联网上总共已经有了 9000 万个网页 这几乎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总页数相等 据研究 每天还有 17 万个新网页出现在因特网上 世界各地的电脑拥有者把各种各样的信 息制作成文字发送到网上 这些信息五花八门 包括公司 个人甚至 还有宠物的秘密生活等 搜索引擎的功能就是帮人们在茫茫的网中寻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战争制胜的秘密 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 胜利与失败 李 卓 近年来 美国国际安全研究中关于军事行动制胜因素的研究非常活跃 本文评述了此类研究的代表人物比德尔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 一书 对书中提出的 军事力量部署差异制胜论 的研究问题 分析框架 经验论证等主要研究环节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本文从理论 方法论等角度总结了此书的成就 认为该书通过构建以 军事力量部署 这一非物质变量为核心的安全理论

More information

引言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人们都认为过时的 PC 电脑配件是积压废品, 迈克尔戴尔却低价收购改装升级后转手卖出, 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人们都认为免费聊天工具是赔本赚吆喝, 腾讯却从草根出身的 QQ 起家, 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人们都认为常旅客里程是航空公司的成本, 航空公司却通过常旅客里程销售获得超过 50% 的附加收入

More information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自我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在此世间, 今生来世都承受痛苦, 沉溺在漫无边际的苦海之中, 而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五毒烦恼, 除此之外, 就再也不存在能危害我们今生和来世的敌人了 在显宗或密宗, 我们依靠具德上师的殊胜窍诀, 观察烦恼的本性时, 烦恼自然而然就会灭尽 这种令所有的烦恼自然得到解脱的修法, 就是最殊胜的方法 我们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相续, 而不要只注重表面的行为 如果心相续中的五毒烦恼丝毫未减弱,

More information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 #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 #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马 俊 峰 在 社 会 公 正 问 题 的 大 讨 论 中 罗 尔 斯 诺 齐 克 哈 耶 克 麦 金 泰 尔 等 当 代 西 方 思 想 家 的 论 述 被 反 复 引 用 和 申 说 而 将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等 经 典 作 家 的 观 点 置 于 一 种 被 忽 视 甚 至 被 忘 却 的 状 态 形 成 这 种

More information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目 录 MUL U 目录 一 如何切合题意 1:!!!!!!!!!!!!!!!!! 2!!!!!!!!!!!!!!!!!! 3!!!!!!!!!!!!!!!!!! 5 2:!!!!!!!!!!!!!!!!!!!! 6,!!!!!!!!!!!! 7!!!!!!!!!!!!!!! 9 3:!!!!!!!!!!!!!!!!!!! 11!!!!!!!!!!!!!!! 12!!!!!!!!!!!!!!! 14

More information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语 音 语 篇 语 感 语 域 林 大 津 毛 浩 然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的 英 语 热 引 发 了 大 中 小 学 英 语 教 育 整 体 规 划 问 题 在 充 分 考 虑 地 区 学 校 和 个 体 差 异 以 及 各 家 观 点 的 基 础 上 遵 循 实 事 求 是 逐 级 定 位 逐 层 分 流 因 材 施 教 的 原 则 本 研 究 所 倡 导 的 语 音 语 篇 语 感 语 域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 成佛的核武器 主持人 : 修行人彻底破除我执后, 就能彻底脱离轮回了 但这与成佛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所以接下来成利彭措师将为我们讲演, 在实相中能帮助我们破除所知障, 成就圆满佛果的法无我 彭措师是在去年由上师仁波切亲自剃度出家的 他在苏州念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吃素 念佛, 并且常去印光大师的道场灵岩寺拜佛, 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年来, 他一直精进地闻思和修行佛法, 并且担任了普贤学堂的辅导员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文字作品二等奖 M

文字作品二等奖 M 为国开利甲 两弹裂长空 记 201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程开甲院士 经济日报社 佘惠敏 1918 年出生的程开 甲 在他 96 岁高龄时获 得 了 国 家 最 高 科 技 奖 这个奖 源于半个世纪 前新中国爆响的第一颗 原子弹 源于他为国奉 献的耿耿丹心 源于他 开拓进取的赫赫功勋 顽童的自尊 从那天起 我看到了 中国的希望 在文风繁盛的江苏 省吴江市出生成长的程 经济日报 第 7 版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 在将多神教的 女神 索菲亚 圣灵 圣母 大地母亲 俄罗斯祖国 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 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 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 神秘和深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 世纪俄罗斯文学对 永恒女性 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 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俄罗斯文学 女性崇拜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 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正在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等等

More information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第 1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 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开始学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所造的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这是一个祈祷文, 也是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 前面学习 窍诀金钥 的时候, 讲到了大乘的皈依 菩提心特别殊胜 今天我们要 学习佛法当中, 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修法,

More information

朱 丽 明 柯 美 云 周 丽 雅 袁 耀 宗 罗 金 燕 候 晓 华 陈 旻 湖 滥 用 安 非 他 命 会 增 加 得 心 脏 病 的 风 险 据 美 国 科 技 新 闻 网 报 道 根 据 纽 约 路 透 社 报 道 一 份 新 的 研 究 显 示 青 年 及 成 年 人 若 滥 用 安 非 他 命 会 增 加 得 心 脏 病 的 风 险 美 国 德 州 大 学 西 南 医 学 中 心

More information

文 化 记 忆 传 统 创 新 与 节 日 遗 产 保 护 根 据 德 国 学 者 阿 斯 曼 的 文 化 记 忆 理 论 仪 式 与 文 本 是 承 载 文 化 记 忆 的 两 大 媒 体 在 各 种 仪 式 行 为 中 节 日 以 其 高 度 的 公 共 性 有 组 织 性 和 历 史 性 而 特 别 适 用 于 文 化 记 忆 的 储 存 和 交 流 节 日 的 文 化 功 能 不 仅 在 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1.doc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1.doc 目目 录 藏传净土法 第一课... 1 第二课... 23 第三课... 41 第四课... 59 第五课... 77 第六课... 94 第七课...112 第八课... 131 第九课... 150 第十课... 168 第十一课... 185 第十二课... 203 第十三课... 220 第十四课... 238 第十五课... 254 第十六课... 269 第十七课... 283 第十八课...

More information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经常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57

57 包心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本质和功能来说,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具体体现协商民主制度化程 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密切相适应这就要求 : 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 科学确立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的基 本原则 ; 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 深刻认识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 ; 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 积极完 善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制度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56 57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九册定稿_153-175_.doc

Microsoft Word - 第九册定稿_153-175_.doc 第 九 品 智 慧 目 录 第 一 百 七 十 三 节 课...342 第 一 百 七 十 四 节 课...359 第 一 百 七 十 五 节 课...378 第 一 百 五 十 三 节 课... 1 第 九 品 思 考 题...394 第 一 百 五 十 四 节 课... 21 第 一 百 五 十 五 节 课... 37 第 一 百 五 十 六 节 课... 53 念 佛 功 德... 411 第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 联波活佛 ) 出生于 1948 年于青海久治县 3 岁时即被认定为前世哈尔哇仁波切的转世化身 1951 年藏历 9 月 21 日出家 第二天正式在各莫寺坐床 从此, 仁波切开始跟随寺内最有学问的三位上师, 听闻 修行各种显密教法 虚岁 8 岁时, 他已能非常流利的背诵许多佛教经典与法本,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本寺举行的背经大考 1958 年,

More information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 评冯金华 价值转形 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 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 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 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冯金华 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 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 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

More information

就业办口袋书

就业办口袋书 3 喜欢就是喜欢 兴趣其实很简单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 兴趣是与带有某种遗传特征的天赋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每个人的兴趣所在必然不尽相同 真正的兴趣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可以进入一 种忘我的投入状态 并达到身心愉悦的一种倾向 真 正的兴趣是抽掉了功利色彩的一种本能 与天赋休戚相 关 而不能掉入将社会的功利化作为判断标准的误 区 撇开浮云 喜欢就是喜欢 才是兴趣的本真 问题二 兴趣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徐天宏:《基因天堂》.doc

徐天宏:《基因天堂》.doc - 1 - 阅 读 说 明 您 现 在 所 阅 读 的 这 本 电 子 图 书 由 E 类 出 版 物 制 作 出 品 本 书 版 权 归 作 者 所 有, E 类 出 版 物 只 负 责 制 作 发 行 工 作 在 保 证 原 书 内 容 完 整 的 情 况 下, 您 可 以 对 本 书 进 行 转 载 如 果 您 愿 意, 我 们 很 乐 意 您 在 转 载 的 时 候 写 上 我 们 网 站

More information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1 of 9 第 一 章 1:1 论 到 从 起 初 原 有 的 生 命 之 道, 就 是 我 们 所 听 见 所 看 见, 亲 眼 看 过, 亲 手 摸 过 的 2 ( 这 生 命 已 经 显 现 出 来, 我 们 也 看 见 过, 现 在 又 作 见 证, 将 原 与 父 同 在, 且 显 现 与 我 们 那 永 远 的 生 命, 传 给 你 们 ) 3 我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4BEADA3A8B6A8B8E5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4BEADA3A8B6A8B8E5A3A92E646F63> 目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法师译 1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任杰译 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讲记 4 心经 修法 19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法师译汉 注 : 本讲记的内容, 是由堪布在各地的 心经 开示汇集而成 听法者先后不一, 讲法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为了让各种根基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故保留了很多针对不同人的教言, 若有前后矛盾处, 敬请诸位谅解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 晓 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马 艳 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理论假定 新的释义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们将马克思经典 成反比 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 即假定在科技进 步的条件下 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 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 并假设劳动主观 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 那么 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 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 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 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 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More information

prayer2015slides

prayer2015slides Cultivation Vandanâ Homage Namô Tassa Bhagavatô Arahatô Sammâ- Sambuddhassa (3x) Homage to the Triple Gems Homage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Exalted One, the Fully Enlightened One. Ti-Sarana The Three

More information

类 似 地, 又 可 定 义 变 下 限 的 定 积 分 : ( ). 与 ψ 统 称 为 变 限 积 分. f ( ) d f ( t) dt,, 注 在 变 限 积 分 (1) 与 () 中, 不 可 再 把 积 分 变 量 写 成 的 形 式 ( 例 如 ) 以 免 与 积 分 上 下 限 的

类 似 地, 又 可 定 义 变 下 限 的 定 积 分 : ( ). 与 ψ 统 称 为 变 限 积 分. f ( ) d f ( t) dt,, 注 在 变 限 积 分 (1) 与 () 中, 不 可 再 把 积 分 变 量 写 成 的 形 式 ( 例 如 ) 以 免 与 积 分 上 下 限 的 5 ( 一 ) 微 积 分 学 基 本 定 理 当 函 数 的 可 积 性 问 题 告 一 段 落, 并 对 定 积 分 的 性 质 有 了 足 够 的 认 识 之 后, 接 着 要 来 解 决 一 个 以 前 多 次 提 到 过 的 问 题 在 定 积 分 形 式 下 证 明 连 续 函 数 必 定 存 在 原 函 数. 一 变 限 积 分 与 原 函 数 的 存 在 性 设 f 在 [,] 上

More information

子经常诽谤曾给他传讲密法的上师, 那么弟子和上师都会堕入地狱, 就像二只小 牛被拴在一起, 一只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另外一只也一定会随之而下 对于声明学 医学和因明学等这些共同方面的论典, 以及有关无常 因果 轮回痛苦等显宗方面的法, 则不论是给任何人, 只要是对他们有所利益, 就必须要给他们传讲,

子经常诽谤曾给他传讲密法的上师, 那么弟子和上师都会堕入地狱, 就像二只小 牛被拴在一起, 一只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另外一只也一定会随之而下 对于声明学 医学和因明学等这些共同方面的论典, 以及有关无常 因果 轮回痛苦等显宗方面的法, 则不论是给任何人, 只要是对他们有所利益, 就必须要给他们传讲, 保密窍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作为一个高僧大德, 必须具有明辨讲与不讲之间界限的能力, 对于非法器不 能宣讲佛法, 而对法器宣讲佛法则是义不容辞 因此在这些悲愍一切众生, 能辨 别法器与非器, 并能保密教言的大圣者面前恭敬顶礼! 本来涵括广大甚深的意义, 但通过简便易懂的方法来宣说与了知的方式就称为窍诀, 也可以称为教言 若泄漏秘密, 则窍诀的无比加持就会断然消失 泄漏秘密肯定会受到护法神众的惩罚,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7章 图表反转形态.doc

Microsoft Word - 第7章 图表反转形态.doc 第 七 章 图 表 反 转 形 态 我 们 知 道 市 场 趋 势 共 有 三 种 : 上 升 趋 势 下 降 趋 势 和 横 向 整 理 市 场 的 价 格 波 动 都 是 运 行 在 这 三 种 趋 势 中, 所 有 的 走 势 都 是 这 三 种 趋 势 的 排 列 组 合 如 图 市 场 趋 势 结 构 示 意 图 7-1 所 示 市 场 趋 势 结 构 示 意 图 7-1 图 市 场 趋

More information

劳动保护与医疗保健 第 二 章 止标志共 23 个 劳 动 安 全 技 术 22 2 警告标志 由于三角形引人注目 故用作 警告 标志 警告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多种危险 三角的背景使用黄色 三角图形和三角内的图像均用黑色描 绘 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 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 绘成的 警告标志 就更引人注目 3 指令标志 在圆形内配上指令含义的颜色 蓝 色 并用白色绘制必须执行的图形符号 构成 指令标志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黑 奴 暴 动 和 黑 修 士 在 后 殖 民 语 境 中 读 麦 尔 维 尔 的 贝 尼 托 塞 莱 诺 韩 敏 中 本 文 细 读 了 麦 尔 维 尔 的 小 说 贝 尼 托 塞 莱 诺 和 它 的 真 实 原 型 并 仔 细 比 对 两 个 文 本 及 另 一 个 对 小 说 的 创 作 产 生 很 大 影 响 的 底 本 在 此 基 础 之 上 提 出 小 说 中 的 黑 人 既 是 起 义

More information

文字作品三等奖 瞭

文字作品三等奖 瞭 保护长江生态 最后的机会 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谈长江生态系统 瞭望东方周刊社 吴 铭 导语 为了一些经济利 益 把国家的水域资源破坏 掉 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 水利 工程专家同生态专家似乎 已经成了天然的 敌人 2013 年有关 长江生态系 统崩溃 的问题 再次引 发了这种对峙 长江 作为中国和亚 洲第一大河 哺育了中华 民族 而对长江的开发也 在近年达到高峰 除了三 峡 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

More information

庆典是和谐的霓裳 2 22 23 22 3 3 1 1 2 2 2 1 12 1 1 2 3 2 3 1 3 2 2 2 preface 绩 里 思 Thought 思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2 13 1 1 两个十年一种情怀 1 1 1 1 2 21 22 23 2 2 Memory 忆 2 2 舍 舍 舍 顾天训 : 宠辱不惊, 观海面波涛彭湃 3 31 里 1 1 1 1 131 131 1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