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Transcription

1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其思想对藏传各宗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后, 弟子仲登巴创立噶当派, 弘传尊者教法 三百余年后, 宗喀巴大师应世, 使尊者的法脉得到更为广泛的弘扬 宗大师出现的时期, 藏传佛教出现了诸多问题, 僧人戒律废弛, 不戒酒色, 入世参政 宗喀巴大师继承阿底峡尊者的遗风, 重戒律 重闻思 重道次第 重显教基础, 使僧团的混乱局面得以整顿, 被称为藏传佛教的改革者 从教义上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 的整体建构, 基本是以尊者所造 道炬论 为依据 当然, 三士道的次第在 道炬论 只是简单论及, 而 道次第 则以此为核心内容 同时也继承 道炬论 重视戒律 重视闻思等思想, 在 道次第 中又做了更进一步的整合 因宗大师与尊者的思想渊源极深, 故他所创立的格鲁派又被称为 新噶当派 义净三藏在 南海寄归传 中说 : 所云大乘无过二种, 一则中观, 二乃瑜伽 道次第 正是继承了这两大思想, 即中观空性见及瑜伽广大行, 又称深观 广行 如 道次第 三士道 奢摩他等部分内容, 主要来自 瑜伽师地论 和 解深密经 ; 而 观 的部分, 则以应成中观见为了义

2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萨将其挖掘了出来 现观庄严论 是弥勒菩萨为 般若八千颂 作的注解, 为格鲁派必修的五部大论之一, 是建立中观见的根本论典, 属深观一脉 中观和瑜伽的依据典籍有别 中观主要依据般若体系的经论, 而瑜伽则依据 解深密经 及 瑜伽师地论 等经论 同样论及一切法无自性, 中观和瑜伽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中观是以二谛作为说明, 瑜伽则以三性作为说明 中观说的无自性, 是层层扫荡, 一空到底 ; 而瑜伽说的无自性, 无 的只是遍计所执, 并非什么都 无 道次第 中, 对瑜伽唯识的思想是有取舍的, 只继承菩萨行的部分, 对不符合中观见的内容则进行了批判, 如批判八识 ( 龙树只讲六识 ) 自证分的思想等 关于依止法 依止法, 即如何事师, 乃入道之根本 因为学佛不仅要闻思经教, 更在于行佛所行, 故须师长的言传身教 关于事师的问题, 原始佛教已有这一传统, 如戒律便有 五年学戒, 不离依止 之规, 也就是五年内不能离开依止师独住 有善知识的指点, 我们才能了解佛陀宣说的法义, 了解如何依法修行 世人学艺尚须拜师, 何况我们是要修行, 解脱, 成佛! 我们学习教理, 需要善知识阐扬法义, 否则, 或是不得其门而入, 或是走入师心自用的误区, 或是从概念到概念, 无法落实于心行 我们修习止观, 更需要明眼人引领指点, 若仅靠自己摸索, 往往几十年都懵懵懂懂地在昏沉或掉举中虚度, 不得用心要领 所以说, 从知见的获得, 到僧格的养成, 再到心行的契入, 都离不开善知识的耳提面命 那么, 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本论引 庄严经论 云 : 知识须具戒 定 慧 德胜 精进 教富饶 通达真实 善说法 悲悯为体 断疲厌 十种条件 如果寻访不到具备全德的上师, 达到一半条件也可依止, 因为 具三学, 通真实及有悲心 这五点是基本条件, 也

3 能令弟子生信 择师时, 我们应该对上师仔细考察 因为依止善知识的过程, 是将自我融于法的过程 按照标准, 真正的善知识和法是统一的 但现实生活中, 人和法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距离 若距离太大, 就会使我们的法身慧命受到影响 所以择师是有底线的, 必须符合最基本的标准 能否跟随具格善知识修学, 也关系到我们的福德因缘 若非宿世善根, 很难有值遇良师的因缘 一旦确定上师后, 则应视师如佛, 不违依止 按密宗观点, 应该视师如佛 之所以让弟子如是观想, 在修行上确有特殊意义 因为每个人看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若是完全符合自己的感觉才能生起信心, 往往会坐失良机 因为凡夫的感觉极不稳定, 且易受环境影响, 更兼得陇望蜀之通病 于是乎, 到处跑来跑去, 末了却一无所获, 这样情况在教界也很普遍 另外, 上师所应具备的标准, 是我们择师时的尺度, 而非找寻上师过失的标准 若对上师生起寻过之心, 本身就是典型的凡夫心 反之, 当我们观察上师的功德时, 自身功德也随之增长 这一点, 正是 普贤行愿品 阐述的观修原理 : 当我们全力观想佛菩萨的功德时, 自身就会融入这种无限的功德中, 从而将凡夫心逐渐消融 这是普贤行愿的修行中非常重要的用心方法 对善知识功德生起净信, 既来自如法的观修, 也来自其德行和修证, 并非盲目崇拜 当然, 很多标准是有弹性的, 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对师父百依百顺 若师父带着徒弟做不如法的事, 戒律中也有明确规定, 告诉我们应以什么态度来应对 在修学依止法的过程, 一方面要意识到依止善知识的意义, 净信为本, 念恩生敬, 如法依止, 同时更要慎重择师, 依法修行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作为弟子, 应具备 质直, 具慧, 求法义 三项条件 质直, 即没有偏执和成见 ; 具慧, 即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 求法义, 则是希求佛法的意乐 否则的话, 带着自我原有的标准和成见来接受佛法, 那么学到的就是自己加工过的观念, 而不是佛法本身 故应以清净心和恭敬心闻法, 不搀杂任何水分, 这样才能如实接受佛法

4 学佛者大体有两种类型 : 一是随信行, 一是随法行 前者多是直接由信仰或感性认识而产生信心, 后者往往是在解决法义疑问的过程中, 逐渐对善知识生起信心 至于信到什么程度, 两者也有所区别 随信行的人, 多在短时间内就能生起强烈信心 ; 而随法行的人, 则须跟随师长的步步引领, 突破一重重疑惑, 抵达一道道境界, 信心才能随之坚定 不论何种根基, 认准善知识后, 都必须念恩生敬 我们亲近善知识, 并不是为亲近而亲近, 而是为了抉择法义, 解决生命问题 信和敬, 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经云 : 信为能入, 智为能度 可见信对于学佛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对善知识未生净信, 自然不会毫无保留地信受上师所言 即使听了法, 也会生起种种妄想和疑问, 不会放在心里, 更难以依教奉行 目前的佛学院中, 这一现象较为普遍 因为学生对老师没有信心, 虽然学了几年, 信心 道念往往未进反退 而对佛法和善知识的恭敬, 也是学佛的增上缘 面对自己非常尊敬的师长时, 我们的心就很容易保持清净 反之, 面对自己无所谓甚至瞧不起的人时, 我们的心就很容易陷入散乱或妄想中 普贤行愿品 十大愿王之首即为 礼敬诸佛, 这一礼敬并非针对一佛 二佛, 而是将所有微尘都观想成佛菩萨并一一礼敬 若能这样观修, 内心自然会保持清净 当我们具足清净心时, 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 由此可见, 选择具格上师固然重要, 但还需要将自己调整为合格的法器 如果将善知识传授的甚深佛法比做甘露, 那么我们就是接受甘露的容器, 它必须清洁 无漏 向上, 才能承载全部甘露而不染污 下士道的修学 下士道的重点, 是发起希求后世利益之心 从追求现世乐转向追求后世乐, 乃下士道修行应有的认知 在此过程中, 一方面通过念死 念三恶趣苦认识现世乐的短暂无常, 一方面通过皈依三宝 深信业果 止恶行善完善下士道的修行 前者是理念, 后者是手段 念死和念三恶趣苦, 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摆脱对现世的贪著 世人多以现世乐为重, 甚至部分出家众也不例外 不少人初出家时的确是为了追求真理 了生脱死, 但时间一长, 往往

5 耽于寺院清净 闲适的生活而忘却曾经有过的追求, 忘却生死大事 贪著现世乐, 不仅要为此奔忙, 更会引发无尽烦恼, 甚至造作恶业 所以, 道次第 特别强调应 舍弃今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修行者来说, 舍弃今生 可谓意义重大 一般人或许会不解 : 舍弃今生 是鼓励自寻短见吗? 当然不是 它所要说明的是 : 唯有舍弃对现世幸福的贪著, 才能与修行相应, 才能脱离轮回乃至成就菩提 反之, 不仅成就无望, 今生也未必过得自在 因为贪著是引发烦恼的根源之一, 就像布满伪装的陷阱, 使我们被吸引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身陷其中, 蹉跎一生 如何才能远离贪著? 必须真切地念死 念三恶趣苦 这种念, 不是有口无心地说说而已, 还须通过不断观修来巩固 如果我们时刻忆念死亡的步步逼近, 忆念恶趣的惨烈痛苦, 如何还敢贪著现世的短暂快乐? 同时, 我们还要通过皈依三宝 深信业果 止恶行善培养增上善心, 这是成就人天果报的基础, 也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学佛, 无非是止恶行善 恶的心行能招感三恶趣苦, 而善的心行将带来人天善果乃至无上菩提的成就 过去, 我们总认为人天果报是有漏的, 学佛者毋须追求 道次第 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 认为暇满人身乃成佛修行的基础, 并与佛果功德不相违背, 为佛果功德所摄 当然, 得到暇满人身不是为了享乐, 而是为了借助这一身份修学佛法, 成就解脱乃至究竟 圆满的佛果 对于佛法修行而言, 下士道是基础 正因为是基础, 所以格外重要 前些年, 我讲过 十善业道经, 主要围绕因缘 业果对十善业道进行论述, 也涉及解脱道和菩萨道的修行层面 因为解脱道和菩萨道的修行, 皆以五戒十善为基础 将佛法概括为三乘或五乘, 并非 道次第 所独创 但宗大师在本论建构的, 以出离心 菩提心 空性见为三主要道的修行次第独具特色 其中, 下士道和中士道属于出离心的范畴 以念死 念三恶道苦 人天乘苦乃至苦集 ( 苦因 ) 而渐次出离 无始以来, 我们基于对五蕴身心世界的贪著, 造作杀盗淫妄种种恶业, 形成力量强大的凡夫心 倘若步子一下子迈得太大, 只恐欲速则不达, 故应一步步走向究竟出离 而这些修行又必须建立在深信业果的前提下, 因为生命是缘起的, 有什么行为就有什么结果

6 暇满 义大 难得 暇满 义大 难得是三位一体的, 必须结合起来理解 其中, 又以 暇满 为前提 若不具备这一条件, 即使得生为人, 价值也不是很大 讲到难得, 不是为了 人身难得今已得 而自我陶醉, 而是要加强我们对修道和求法的迫切感 至于 义大, 则是要我们充分认识这一身份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关于义大的认识, 正体现了我们的价值取向 人生究竟有什么价值? 这是人们关注了几千年的永恒主题 事实上, 很多人非但不能有效利用它, 反而成为它的奴隶, 一辈子为生存奔波劳碌 人身, 有如我们拥有的一份投资, 有必要对其价值进行全面评估 只有充分认识它, 我们才能物尽其用地开发它, 在最大意义上使用它 若对自家宝藏茫然无知, 很可能将无价珍宝误作普通石子使用, 岂不可惜? 所以说, 认识人身的义大 难得, 目的在于发挥它的所有作用 轮回路上, 生而为人已是莫大的幸运 遗憾的是, 多数人往往对这一身份习惯得没有任何感觉, 可谓 生在福中不知福 难得, 应该是非常强烈的情感, 而不是轻飘飘地说一说 若只是鹦鹉学舌般将暇满 义大 难得挂在嘴边, 决不会得到真实受用 必须通过种种观修来强化, 并对照自身进行检查, 才能将这些观念落实到心行中, 成为修道的强劲动力 国人多迷信养儿防老, 尤其是农村, 常常反复求子, 求啊求, 终于求到个男孩 那才真是稀世珍宝般呵护着, 就像俗话所说的 抱在手上怕摔了, 含到嘴里怕化了 对业已拥有的人身, 我们能否生起这种珍爱之心? 无房户苦心攒钱后购得新居会很兴奋, 失业者多方奔走后找到工作会很满足, 有情人历经磨难后终成眷属会很陶醉 事实上, 这些 难得 同我们得到的人身相比, 又算什么呢? 但我们对自己 难得而已得 的身份, 是否感到兴奋 满足和陶醉呢? 认识到人身难得后, 接着的问题是如何珍惜, 如何有效利用 有些人会认为精勤道业才能告慰此生, 也有人会觉得吃喝玩乐方不辜负今世, 从而导致及时享乐的心态 所以, 必须对 义大 有充分认识 世间很多东西虽然难得, 价值却不是很大 比如渴望儿子的人, 千方百计求到个男孩, 这也是难得, 但价值有多大? 或许这个孩子将来连养育之恩都不知报答

7 再如喜爱收藏的人, 倾家荡产求得件古玩珍宝, 这也是难得, 但价值又有多大? 不过做了个暂时的保管员 全面了解人身的重大意义, 才能对 难得 有充分认识 因为义大和难得是成正比的, 如成为百万富翁和成为世界首富, 难得程度就有所不同 所以说, 难得和义大应结合起来思考 人身的价值, 关键还在于我们所具有的无价宝藏, 而这一点, 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虽然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但六道中, 唯有人道众生才能开智慧 断烦恼, 才具备开发这一宝藏的功能和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 成佛的价值有多大, 人身蕴涵的价值就有多大 如果看不到这个层面, 对难得和义大的认识终究是有限的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要性, 是我在最近几次讲座中经常谈到的内容 以此作为契入点, 是激发我们学佛修行的良好开端 若不奠定这一认知基础, 往往会将佛法当做知识来学, 甚至作为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点缀, 没有切身感受, 也缺乏前进动力 就像我们知道面前有座金矿之后, 必然对学习开启金矿的方法兴趣盎然, 唯恐坐失良机 否则, 虽然也在学着这样那样的方法, 却不知道这些方法有何用途, 可以得到多少利益, 学起来就很难提起勇猛心, 遇上挫折时也容易半途而废 认识到暇满人身的义大 难得, 关系到我们能否利用今生学好佛法 所以,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同依止法一样, 是 道次第 非常重要的部分 希望大家今后对这些问题加强观修, 并结合现实人生深入思考 辩证看 无暇 首先, 不能以自性见看待这一问题, 似乎无暇永远是无暇, 有暇永远是有暇 当然, 人和人是有区别的, 起点更是不同 有些人善根深厚, 从小就具有出世情怀, 向往修行生活 ; 也有些人必须历尽生活磨难之后, 才能引发对佛法和人生的思考 但后者同样需要一定的慧根为基础, 否则也不会因此走上学佛之路 人在一生的各个时期会有不同需求, 而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 往往会被尘世和接触的事物淹没, 与芸芸众生一道, 于轮回中随波逐流 而慧根深厚的人, 就不易被同化 即使在享受物欲时, 慧根仍会偶尔现起作用, 而不是被世俗生活消磨殆尽 当他们不满于现有生

8 活后, 会认真反思并寻求答案, 契而不舍地上下求索 而更多的人, 一辈子重复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却乐此不疲, 从未想过这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当然, 慧根也是可以培养的 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佛法, 种子从此埋到心中, 终会有开花结果的时候, 所谓 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有人提出 : 下士道的修行是重视来世的幸福, 而人生佛教则重视现实人生的改善和幸福 两者是否矛盾呢? 我们要知道, 人生佛教所立足的人生幸福, 也是多层面的 其中既有人天之乐, 也有解脱之乐, 而最终是以成就无上菩提 圆满佛果为目标 含摄了由人成佛的整个修行, 即太虚大师所说的 人成即佛成 人天之乐只是其中人天乘的层面, 事实上, 人生佛教的内涵决不止于此 就现代人接受的教育基础而言, 以人生佛教为契入点, 先谈如何获得人生幸福, 显然比直接说 念死无常 更易为人接受 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 多数人只关注现世利益 开始就谈来世 谈三恶道苦, 很难为人们接受, 因此需要善巧引导 但若停留于现实人生的幸福, 缺乏对生命深层面的思考和终极问题的关怀, 人们听多了也会不以为然, 甚至使佛法传播出现世俗化 肤浅化的倾向 而下士道的念死无常, 皈依三宝, 深信业果, 正可以纠正这种偏差 下士道的修行也并非不珍惜此生, 其关键在于, 不要因为眼前利益给未来生命带来不良后果, 以至因小失大 所以说, 既要利用这一身份精勤道业, 又不能因为对身份的贪著而造作罪业, 殃及未来 道次第 中, 宗大师将利益概括为两种 : 一是现前利益, 即人天善果 ; 一是究竟利益, 即解脱和无上菩提 根据现前利益建立下士道, 根据解脱和无上菩提的究竟利益建立中士道 上士道 从 道次第 的这一建构方式来看, 非常符合凡夫 唯利是图 的特点 不仅 道次第 如此, 金刚经 等众多经典, 尽管讲空 无所得, 仍时时通过校量方式宣说学佛的无量功德 当然, 以利益引导修行只是应机的方便, 其后还应以空性见逐渐化解对利益的执

9 著 下士道的修行, 关键是将目标由现世乐转向后世乐 事实上, 现世乐是一种结果, 毋须关注, 只要不贪著即可 而关注后世乐, 则是引导我们止恶行善 若只重现世, 往往会引发很多不计后果的短视行为 另一方面, 我们的执著, 使现世乐的本身也变成了痛苦 因为贪著使我们纠缠于无止境的追逐中, 无法享受当下的自在 我们还必须明确的是, 追求来世, 并非追求来世的五欲之乐, 而是为了得到修学佛法的有利身份, 以此作为继续进求中士道 上士道的基础 关于下士道的修学原理, 可简单概括为 止恶行善 四个字 通过念死 念三恶道苦止息不善之心, 通过皈依三宝 深信业果培养增上善心 其实, 这也是整个佛法建立的基础, 因为成佛就是对恶的彻底断除, 也是对善的圆满成就 如何念死无常 对于死亡这样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 为什么观修不起来, 也无法产生迫切感呢? 是对死亡无所畏惧吗? 显然不是 那么, 原因何在? 我们的内心世界蕴藏着各种心理因素, 各种心所 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当其中某些心行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时, 其他心理便少有活动机会 即使偶然出现一下, 也是浮光掠影, 虽有若无 对于凡夫来说, 占有强势的心理力量无非是贪 嗔 痴烦恼 比如贪, 我们对财富 感情 地位的贪著是如此强烈, 从而使我们忽略了对死亡的恐惧 念死, 就是要通过各种因缘将生命原有的对死亡的警惕调动起来, 将这个被我们边缘化的念头提到核心位置 道次第 中, 宗大师提出了 三种根本 九种因相 三种决定, 以此帮助我们生起对死亡的紧迫感和恐惧心, 如救头燃般精进修行 佛陀在世时, 也时常要求比丘们念死无常, 如十念 (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施 念天 念休息 念安般 念身 念死 ) 中就有念死 而修不净观及冢间住, 目的同样是为了念死 前者是从理论层面思维, 后者是从直观感受契入 我们知道, 世间已有无数人先后去世, 而今天在世的人们, 也将陆续离开这个世界 就在我们思维 说话的当下, 正有人在走向死亡 虽然我们今天有幸活着, 但谁也无法保证死

10 亡何时降临 即使一生从未遭遇病痛和意外事故, 也会有寿终正寝的那一天 所以说, 死亡是一定的, 而死期却是不定的 如此, 从种种角度不断思考, 将思维焦点聚集在这个念头上 当然, 念死不是为了念而念, 而是以此为修行服务 念死, 还可有效减少人们对现世的贪著 如果随时作好死的准备, 世间种种诱惑就很难干扰我们了 因为一切执著和追求, 在死亡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 我们的行为, 取决于各自的心行基础 事实上, 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由心念推动着前进 修学佛法的过程, 是不断培养正确心行的过程 但以这些新生力量抵挡无始以来形成的凡夫心, 很难立即奏效 就像播下的种子, 不可能立即长成大树 我们现在听闻的佛法, 正如刚播下的种子 而思维的过程, 则如不断为种子浇水 施肥 所以, 念死还须持之以恒, 唯有不断思维 观修, 才能将这一心行巩固下来, 成为内心的主导力量, 由此远离对世俗的贪执, 生起猛烈的修法之心 皈依三宝的意义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也意味着佛子资格的取得 正如出国需要获得签证一样, 皈依, 是通向成佛之路的签证 但它又不仅仅是注册仪式, 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修行内容 我们受任何一种戒, 包括受持菩提心, 首先必须皈依三宝 同样是皈依三宝, 发心不同, 修行层次也不一样 畏惧三恶道苦而皈依, 是下士道的发心 ; 希求个人解脱而皈依, 是中士道的发心 ; 为度化一切众生而皈依, 是上士道的发心 从信佛到皈依三宝, 已然跨出了一大步 我们能否通过皈依达到修行效果, 则取决于自身对三宝的理解有多深, 信心有多大 我们不妨反省一下, 三宝在我们心目中是否占有至高地位? 或者说, 我们对三宝是否具有足够的信赖, 身 口 意三业是否与三宝相应? 是否以佛法作为指导人生的智慧, 以佛陀制定的戒律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 这些, 都体现了我们皈依三宝的程度 身为佛弟子, 不仅要对佛像 经典 僧人礼拜供养, 还应时时忆念佛 法 僧的功德 生活中, 更要利用各种因缘强化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 用餐前或得到任何上妙物品时,

11 应先以恭敬心或观想供养三宝 如此, 使内心时时与三宝相应, 并在心中永久保持重要的 不可替代的地位 藏传佛教的前行中, 要求念诵十万 百万的皈依, 并完成相当数量的礼拜 供养, 以此坚定信心道念 这些并非简单的形式, 而是行之有效的强化训练 相比之下, 禅宗虽不重视外在形式, 但格外重视自性三宝的成就, 所谓 自性天真佛 事实上,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忆念和皈依, 用心绵绵密密, 时时不离当下 当然, 难度也就更高 总之, 不论采取何种形式, 目的都是反复忆念三宝的内涵, 不使这个形象在心中淡化, 乃至被其他欲望取而代之 我们学佛, 要像追星族追逐偶像那样, 以三宝作为悉心模仿的榜样, 以佛菩萨的品质作为生命改造的目标, 将皈依三宝真正落实到心行上 业的造作与积聚 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 对业的体性存在不同观点 有部将业解释为无表色, 而唯识则将它与心法统一起来 按唯识的观点, 业本身表现在身语意上, 而身语意发动之后, 又会成为种子储藏于阿赖耶识中 种子代表着过去生命的经验, 并在现在和未来继续发生作用 业力说, 即自身行为决定自身利益 但我们的行为千差万别, 即使同样的行为, 其思想动机和行动结果也大相径庭 那么, 它们又是如何构成业报的呢? 须根据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要明确这件事是什么, 是杀生 偷盗, 还是邪淫 妄语 其次是意乐, 包括想 烦恼 发起三种 想, 即造业时的想法及对造业对象的认识, 比如要杀某人, 这一想法与实际对象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 则构成根本罪 如果这一想法与实际情况不符, 罪过相对会轻一些 另外, 罪业成就了才是根本罪, 若杀人未遂, 犯的就是方便 烦恼, 即造业的心行基础, 是贪 是嗔还是痴? 若想谋财害命, 就是贪 ; 若是冤家路窄, 则为嗔 发起, 是对某个对象生起杀害等想法, 若无心伤害却误杀, 和有心伤害的罪过是不同的 第三是加行, 即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行为, 如用石头将人砸死或将人推入水中淹死等, 都属于加行范畴 至于究竟, 是指事情达到预期目标, 如果圆满成功, 犯的才是根本重罪 业的差别, 还表现为积聚与未积聚的不同 所谓未积聚, 即梦中行为 因为梦中的意识极弱, 在这种状态下, 行为在思维中留下的影像也极弱, 不会对未来生命构成很大影响

12 相反, 在清醒状态下, 意识力量很强, 所作所为将构成强大的心行力量 此外, 业还有共业和不共业之分 所谓共业, 如我们生活在同一地区, 有着相同的气候 环境 所谓不共业, 即使在同一地区, 各人的生活境遇悬殊很大 同样是遭遇地震, 有些人一命呜呼了, 有些人受伤致残了, 也有些人安然无恙, 这就是因共业之中的不共业所致, 是为共中有别 业力说是佛法的重要思想, 其原理建立于缘起之上 缘起甚深, 所以, 由业感果并非简单的由此及彼, 而是涉及种种相关因缘, 更存在诸多变化因素 在 道次第 中, 这部分属于下士道的内容, 但我们要知道, 整个佛法修学皆以缘起因果为基础, 从止恶行善开始, 最终也离不开止恶行善, 所谓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业的认识 如果不了解业的原理, 就无法真正理解因果 从 阿含经 到部派佛教的 阿毗达磨 论典, 再到大乘的瑜伽 中观, 关于业的探讨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其实, 不论哪个宗派也不论哪些经论, 关注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多少 但每部论都是从不同角度诠释这些问题, 从而形成自身特色, 所谓 方便有多门 我们需要学习的, 正是这些不同的方便 道次第 中关于业的阐述, 大致可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是思维业果的总相 包括业决定之理 业增长广大 业不作不得 业作已不失等方面 所谓总相, 即业的总体特征 第二是业的行为 从人天乘的意义上说, 善 恶行为主要可归纳为十善业和十不善业 其中, 十不善行分别是杀生 偷盗 邪淫 妄语 两舌 粗恶语 绮语 贪 嗔 痴 对于每种行为, 本论分别从事 意乐 加行 究竟几方面进行考察 这一部分内容, 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受持五戒 在性质上说, 杀生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行为, 当它作为戒律时, 标准是什么? 当它作为善行时, 标准又是什么? 考察五戒十善, 同样要对构成不善行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 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第三是业果的轻重 十种不善行, 如杀生 偷盗 邪淫等, 在什么情况下是轻, 什么情况下是重呢? 同样一种行为, 因为意乐 加行 究竟的不同, 又会导致不同的性质和结果

13 比如杀生, 它是人的行为而非机器操作, 故每桩杀业皆由众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构成 或是有心杀害, 或是无心误犯, 或是偶尔为之, 或是长期行为, 包括所杀对象的不同, 都会构成不同程度的罪业, 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从法义上说, 判罪需要有个标准, 才能明确是重罪或轻罪, 以及它所招感的结果是轻是重 关于这些问题, 道次第 从两个角度作了阐述 其一是六种业重, 包括现行者 串习者 自性者 事者 所治一类者和所治损害者 其二, 则从田门 依门 物门 意乐门四门进行阐述 田门, 即犯罪的对象 ; 依门, 即犯罪者的身份 ; 物门, 即实施的行为 ; 意乐门, 即这一行为的发心 第四是招感的果报 本论主要讲到异熟果 等流果 增上果三种 所谓异熟果, 即因果相异而熟, 又分异时 异类 变异等 ; 所谓等流果, 等即同等, 流即流类, 由因流出果, 由本流出末, 因果本末相类似 ; 所谓增上果, 于异熟 等流体上, 感招外缘显现之事 第五是十善业 以上主要讲十不善业, 认识到十不善业的过患, 目的就在于促使我们修习十善业 十善业也包含事 意 加行 究竟四个方面, 每一善行的结果也有异熟 等流 增上之分 第六是业的差别 本论谈到引业 满业的不同 此外, 又有定业与不定业之分, 前者是必定受报的, 后者则不一定会受报, 视事态发展而定 阿含 等经论也谈到, 业的定与不定是从两方面进行判断的, 一看是否有心造作, 一看是否至诚忏悔 若无心造作或忏悔还净, 就不一定会受报 而定业和不定业中, 还存在受报时间的差别, 分现法受者 顺生受者 顺后受者三种 第七是成就佛果的色身所须具备的因和果 从果上说, 这一色身应具备寿量圆满 形色圆满 种族圆满 自在圆满 信言圆满 大势名称圆满 男性具足 大力具足八项, 并分别阐述了修成这八种果的因 第八是认识不善业的过患, 并积极采取对治方法 在认知上, 人天乘的修行要不坏缘起 深信因果, 从而断恶修善 在手段上, 主要是以忏悔对治, 本论阐述了能破力 对治现行力 遮止力 依止力四种 本论关于业的介绍, 基本就是这些

14 业力与忏悔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 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 因为业也是缘起的, 是无自性的 既然是缘起的, 必定可以对治, 这一前提应当确定 否则, 将业视为固定不变的力量, 显然不符合佛法的缘起观 至于能对治到什么程度, 因涉及诸多因素, 不可一概而论 业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造业过程中形成的心行力量, 一是由此行为带来的客观结果 我们每造一次业, 都会在内心埋下一颗业种子, 或者说打下一个心结 同时, 对方心中也会产生相应的力量, 如愤怒 怨恨等 修行, 可以将自己内心留下的痕迹抹掉, 却很难消除对他人构成的伤害 比如曾和别人结下怨仇, 虽然我们已将这些恩怨放下, 不再怀恨在心, 但对方未必因此而消除敌意 因为我们所能忏悔的, 主要是属于自己的业种子和心行力量 当然, 若我们犯错后立即忏悔并诚恳道歉, 也可能会瓦解对方的怨气, 双方前嫌冰释, 相逢一笑泯恩仇 但事情未必都那么尽如人意 再者, 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恶业难以计数, 正如 普贤行愿品 所言 :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 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如果今生成就阿罗汉果, 或是带业往生, 如何来得及一一道歉呢? 更何况, 对方还未必接受我们的道歉 佛陀在世时, 央掘魔罗因邪见杀了九百九十九人, 后得佛陀度化, 出家修行并证得阿罗汉果 作为证果的圣者, 已彻底断尽烦恼并解决了自身的心行问题 尽管如此, 人们还是向他扔石头表示愤怒 这就说明, 除自身心行上的结果之外, 还有外在的结果 即使我们至诚忏悔, 也只能使自身得到清净, 很难将对方心中的种子一并消除 正因为如此, 目犍连尊者才会受报而死, 佛陀也会因业报而头痛三日 否则, 就无法理解这些现象, 难道佛陀的修行还不足以抵消业力吗? 或是佛陀的忏悔还不曾修习圆满吗? 忏悔, 包括忏和悔两方面 所谓忏, 是就业的本身进行对治, 通过无生忏或佛菩萨的加持来消除业力 ; 所谓悔, 是不再继续犯错, 使业力停止增长 如果将业力比作种子, 本将发芽 生长 结果, 但通过忏悔, 种子就像以猛火沸汤煮过一样, 虽然业种还在, 却无法继

15 续作用 忏悔的效果, 主要取决于忏悔的方法和力量 其中, 忏悔方式包括作法忏 取生忏 无生忏等 通过诵经 念佛, 拜三十五佛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或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及百字明咒, 以至诚求忏悔之心和佛力加持, 消除不善行在内心形成的种子 此外, 还可修空观或实相观, 将业种消融于实相的觉照力中 除不同的忏悔方式外, 忏悔时心力的强弱, 也直接影响到忏悔的效果 每种心理因素都有一种与之对抗的反面力量, 忏悔, 就是要将这种反面力量调动起来 当然, 这一力量必须超过业种子形成的力量, 才能在双方的对垒和抗衡中取胜 若只是心不在焉地念咒 诵经, 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严重的业力, 必须以猛利的手段和心力才能对治 忏悔是对自我的反省, 也就是 自觉 的心理 听到 自觉 二字, 我们或许感觉很普通 其实不然, 因为 佛 即觉者之义, 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 可见, 自觉正是佛法修行的要领, 其力量可以化解内心的一切业障 烦恼和心结 当然, 这又取决于我们自觉到什么程度 此外, 我们还可采取读诵大乘经典 拜忏 诵咒等方式清除业障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 不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力, 也能启动自身的心行力量 事实上, 每个人都有化解自我心结乃至各种业障的能力, 只待我们开发和运用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无生忏, 是佛法中的最高级的忏法, 能从根本上消除业障 其实, 心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关键是让心恢复到自然状态 我们现有的凡夫心, 是心灵扭曲的表现 这种扭曲带来了痛苦 烦恼 不安, 形成了种种心结 如果我们将心安住于本来的清净状态, 所有心结将随之消融 就像蛇, 无论将身体缠成多么复杂的结, 自己都能解开 我们的心, 也具备这种化解心结的能力 本来清净, 是指心的本质, 即 心经 所说的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关键在于, 我们必须体认到心的清净本质, 并安住于这一层面 若进一步扩大清净心的作用, 那么因凡夫心造作的业力就失去了落脚点 事实上, 这种清净心有足够的力量来消除业障

16 但我们要知道, 所谓本来清净, 是指心的本质, 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未造过业 如果我们认识到心本来是清净无染的, 那么, 一切不净和污垢就失去了生根之处 其实, 每个念头都是无根的 比如我们想着这本书, 内心就会出现关于书的种种 然后再想到麦克风, 书的念头就不复存在了 念头从书转到麦克风的过程, 只是影像的转换而已, 深究起来, 正是来无影而去无踪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所造的业力, 也只是内心的一些影像而已 无论善或不善的心行产生作用时, 都不曾离开心的本质 正如大海涌起的波浪, 尽管有无数变化, 其本质还是海水 从佛法的最高见地而言, 一切起心动念皆是法身的作用 我们只要不随着念头走, 便不会影响心的本来清净, 就像海浪终将回归大海, 就像云彩无法染污虚空 烦恼 业 果报 没有学过教理的人, 说起业障时会很笼统 最近妄想很多, 他会说是业障现前 ; 最近诸事不顺, 也会说是业障现前 我们学习教理, 必须明确业障究竟是什么, 也必须分清烦恼 业 果报三者之间的差别 业, 是因烦恼表现出的行为, 它们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业因烦恼而生起, 如因贪造业, 或因嗔造业 ; 一是招感果报必须以烦恼为土壤, 否则业是无法产生作用的 所谓业障, 是由业力形成的障碍, 为果报的显现 如想修行但必须忙于生计而无暇修行, 或发心出家但家人强烈反对并多方阻挠, 或有时间修行却时时被病魔缠绕等, 都是业障的表现 有时, 善业带来的乐果也会成为障碍, 比如太有钱或生活太舒适了也未必是好事, 所谓 富贵修行难 业并非固定不变的, 还有增长扩大的功能, 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增值 任何东西的增值都离不开环境, 如购买房产, 市场比较好的前提下才会增值, 不然也可能缩水 至于增值到什么程度, 则取决于各种相关因缘和条件, 包括房屋的结构 地点 周边环境等 业的增长也与业的轻重相关, 并非无条件的 在某些情况下, 业还会损减 如证得阿罗汉果后, 业失去了继续生长的土壤, 就不再增长扩大 关于受报的问题, 也要视因缘发展 如果你生在娑婆世界, 对方已往生极乐, 又如何

17 受报? 或是对方已证得阿罗汉, 入无余涅槃, 又怎样去找他? 所以, 很难一概而论 至于说到安世高 慧可等高僧偿还命债之事, 如果修行达到相当境界, 知道对方尚存报复之心, 希望将此业缘了结, 所以不断在人间受生, 偿还以往的恩怨情仇 但我们要知道, 对于修行有成的人来说, 偿还命债并不困难 他如果没有能力偿还, 也不敢如此坦荡 若已具备这个能力, 就像百万富翁偿还几百元债务, 根本就不算什么, 不像我们将生死看得那么重 承前启后的中士道 本论的中士道部分, 阐述了趣向解脱的修行, 重点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即趋向无漏的修学方法 在 道次第 中, 中士道是作为上士道的基础, 主要强调了别解脱戒的重要性 重视戒律 重视闻思 重视次第, 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学风 宗大师创建的格鲁派, 也继承这一优良传统 本论的这一部分, 介绍了持戒的意义 功德及不持戒的过患 而定 ( 奢摩他, 即止 ) 和慧 ( 毗婆舍那, 即观 ) 为解脱道和菩萨道共有, 将在上士道作进一步展开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 大乘的不共之处在于菩提心, 而止和观是通三乘的, 三乘圣者皆应修止和空性慧 从发心来说, 下士道所发为增上善心, 中士道所发为出离心, 上士道所发为菩提心 以往, 人们多将出离心视为小乘的发心, 但本论明确指出, 不论声闻行者还是菩萨行者, 同样要对生死 轮回生起厌患之心, 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所认为的, 菩萨无须出离惑业和轮回的误解 宗大师还告诫我们, 身为菩萨, 必须先从惑业中解脱出来, 才有能力利益无量众生 至于菩萨的不舍轮回 不舍众生, 则是因菩提心的力量所致, 由一己之苦推及众生之苦, 不忍独自解脱, 所谓悲愿自在 由此可见, 出离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起菩提心 出离心乃出离轮回 希求解脱之心, 就像被捆绑的人从绳索中逃出来 那么, 束缚我们的是什么? 以什么方法获得解脱? 解脱之后, 又将获得什么身份? 这些问题, 正是中士道所要解决的 以出离心为基础, 菩提心才能发得更真实 更如法 若对轮回及恶道之苦没有深刻认识, 自身尚无希求解脱之心, 又怎么会关注众生的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谈菩提心, 充其量只

18 是口号而已, 不可能发得真切 当然, 本论所说的出离心, 和纯粹的声闻道的出离心还是有 所不同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中士道的重点是培养出离心, 故着重阐述了四谛中的 苦谛 和 集谛 同时, 道次第 是以菩提心统摄三士道, 最终导向无上菩提而非涅槃, 因此 灭谛 和 道谛 两部分介绍得比较简单 四谛法门为佛陀初转法轮时宣说, 分别是知苦 断集 慕灭 修道, 这也是佛陀根据切身经验为我们制定的修行流程 知苦似乎很容易, 事实上, 真正体悟到 诸受是苦 并非易事 因为人们通常的感觉是有苦有乐, 尤其是现代人, 物质生活如此丰富, 到处充斥着声色和娱乐, 使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变得非常迟钝 佛法所说的苦, 又有苦苦 坏苦 行苦之分 根据苦受建立苦苦, 根据乐受建立坏苦, 根据不苦不乐受建立行苦 行苦, 即无常之苦, 如饥饿时吃饭是快乐的, 但吃多了又会转成痛苦 可见, 有漏的快乐皆无法持久 因为它是以欲望需求为基础的, 欲望满足时固然能带来相应的乐受 但超出身心需要后, 任何能使我们快乐的行为, 如散步 洗澡乃至娱乐等, 都会使人感到厌倦和痛苦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若习惯于某种欲望的满足, 一旦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带来新的痛苦 如习惯天天洗澡的人, 若无条件满足这一需要, 会感觉很不自在, 甚至影响到心情 而没有这种习惯的人, 洗不洗都不会造成什么困扰 观苦, 要从实际的苦说起 作为出家人, 我们虽然没有太多现实的苦受, 如维持生计的苦, 儿女情长的苦, 追名逐利的苦等, 同样要保持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 是基于对六道轮回的观察, 认识其本质是苦 只要我们未曾出离轮回, 即使现在不苦, 仍将有很多苦等待着我们 出离心的生起, 必须观轮回的本质是苦, 在生 老 病 死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 五蕴炽盛八苦外, 道次第 所讲的六苦也很有代表性, 即无有决定 不知满足 数数舍生 数数受生 数数高下 无伴之过 有漏的世间就是这样, 一切都不确定, 而我们的心又永不满足, 因此生生世世辗转在轮回途中, 数数舍生, 数数受生, 流过的血比大海水更多,

19 累积的白骨比喜马拉雅山更高 观轮回苦, 通常是思维地狱苦 饿鬼苦和畜生苦 其实, 只要想想世间那些不幸的人, 想象是自己在经历那些衣食无着 缠绵病榻的苦难, 就会对轮回苦产生真切的怖畏 修行, 要借助很多方便 什么方便能使我们生起出离心, 就使用什么方便 很多人遭遇病痛或挫折时, 往往会生起一念出离心, 但凡夫对痛苦是很健忘的, 好了伤疤就忘了疼 所以, 出离心生起后, 必须时时以各种因缘去巩固它, 以达到相应的发心力量 在家人学佛会更容易产生出离心, 因为每天都面临着现实的 无法逃避的苦, 这些苦正是发起出离心的增上缘 我们出家以后, 摆脱了这些世俗之苦, 更需要加强对苦的观修, 如念死 念三恶道苦 否则的话, 很可能就此松懈 久而久之, 甚至将出家生活当成一种日子来过, 精进和淡泊的程度都日渐退失 我们虽然出家了, 但如果关心的是怎样把日子过好, 还是典型的凡夫心 我们要知道, 凡夫心总是在伺机而动, 只有出离心特别强烈时, 它才会暂时避一避 出家的环境虽然远比在家时清净自在, 但并不意味着走入寺院就万事大吉 寺院固然为我们提供了如法 清净的修学环境, 但终究不是能保障我们永不退转的极乐世界 在没有见道之前, 不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凡夫心都是心灵世界的主导力量 只要我们有所懈怠, 没有刻意地防范它, 没有积极地对治它, 没有强化另一种正面力量与之抗衡, 它始终都是主流 道次第 要求我们时常念死 念无常 念三恶道苦, 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巩固出离心 出家时所发的出离心, 只是一念的力量, 远远不够强大 若不及时注入新生力量, 凡夫心随时会卷土重来 所以, 不论是出家人也好, 在家人也好, 每天都要以观苦 念死 修无常观来壮大出离心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从对苦的认识, 到对苦的解脱, 是佛法修学的重点 学佛, 正是为了从烦恼 业力汇聚的无边苦海中解脱出来 菩萨度化众生, 同样是以认识苦为前提 看到苦难的众生, 不忍将其置之度外, 因而生起悲悯 救拔之心 避苦求乐, 是一切众生的本能 动物如此, 人类亦如此 人类的一切努力, 无非是为

20 了获得快乐 问题在于, 怎样才能抵达这一目标? 这也离不开因果规律, 一是找到苦的根源, 一是掌握获得快乐的方法 如果不明了离苦得乐的因果, 付出的努力往往是缘木求鱼, 既避不开苦, 也得不到乐 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和人类避苦求乐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 佛陀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法, 从认识病苦 寻找病因 采取治疗方法, 直至最终解除病苦 佛法所说的涅槃和寂灭, 正是要息灭我们的惑和业 在多数人的感觉中, 声闻的灰身灭智, 似乎是什么都没了, 不免使人担忧 事实上, 我们现有的色身, 现有的妄想 经验, 并不代表生命本质, 灭除之后没有任何妨碍 当我们将这些视为生命本质时, 才会因此感到恐惧 其实, 灭除的只是生命呈现的影像, 并非本质 学习中士道, 关键要了解惑 业 结生相续三种杂染 惑, 即烦恼 ; 业, 即业力 ; 结生相续, 即生死过程 惑 业 苦, 亦名烦恼杂染 业杂染 生杂染, 是染污并系缚生命的三种力量, 也是十二因缘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 俱舍论 讲得非常详细 其中, 随眠品 专门就烦恼作了阐述, 业品对业的相关内容作了分析, 世间品则探讨了结生相续的问题 此外, 瑜伽师地论 也论述了烦恼 业及结生相续等相关问题, 尤其是如何死亡 如何投胎等细节, 介绍得极为详尽 佛法所说的解脱, 正是将我们从这些生死系缚中解脱出来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坏聚见 边执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邪见, 皆属于恶见的范畴 坏聚见, 又称身见 萨迦耶见 坏为毁坏 无常之义, 坏聚指五蕴色身, 于此五蕴法上, 妄生执取, 计我 我所 认为我是常的, 或者是断的, 则属于边执见 我见又有分别和俱生之分 分别的我见较易断除, 俱生的我见则很难清除 见道, 主要断除的是见惑 唯识宗谈到, 八地才舍弃阿赖耶, 而非初地所能舍弃的 说明初地虽已断见惑, 但俱生烦恼还在起作用 道次第 中, 将我见视为一切烦恼的根本, 由此导致我贪 我嗔 我痴 我慢等 了解烦恼的种种表现, 对修行很有帮助, 从而有的放矢地对治这些凡夫心 如能结合 俱舍论 来理解, 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烦恼过患及生起次第, 因为 道次第 的不少思想

21 皆源于此 在烦恼的生起次第中, 关于无明和坏聚见 ( 我见 ) 的作用有两种不同说法, 或认为是各别, 或认为是一体 无明, 是 于事理等法无所明了, 障覆真性 又因为不明真相, 故产生我执这一错误认识 那么, 无明和我执究竟是一还是二呢? 唯识典籍中, 经常运用的一个比喻是, 将绳子误当做蛇 因为没有看清, 所以将绳子当做是蛇, 以此说明凡夫因未看清五蕴色身, 故当做是 我 看不清事实真相, 是无明的作用 ; 把它当做是我, 是我执的作用 所以, 无明和我执可以理解为是一, 也可以理解为是二 我执, 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 而缘起法告诉我们, 一切都是众缘和合而成, 包括每个起心动念, 包括内在身心和外在世界, 其中既无我, 亦无我所 经常作如是观, 就能淡化并逐步瓦解我执 我执是一种意识作用, 或执著色身是我, 或执著想法是我 其实, 这纯粹是人们赋予其上的错觉 而这种 我 的感觉, 是凡夫根深蒂固的惯性 任何一个念头产生时, 背后都有这个 我 在作用 : 我喜欢 我讨厌 我要 我不要等等, 几乎是不假思索的 我们要修行 解脱, 就必须摆脱这一错觉 如果随此惯性摆布, 苦日子是没有尽头的 所有烦恼皆因我执 我所执生起, 这种执著不仅在于意识层面, 更深深埋藏于潜意识中 但第七识 ( 末那识 ) 本身不会修行, 必须从第六识 ( 意识 ) 建立正确寻思及智慧观照, 也就是观察修 观察修达到一定程度后, 引发现量的观照 随着观照力量的不断增强, 第七识也将随第六识的转化而转化 解脱道和菩萨道 中士道, 相当于声闻的解脱道 在以往的修学中, 声闻的解脱道和菩萨乘往往各行其道 在经论方面, 声闻乘的典籍中很少出现菩萨道的内容, 即使有也非常简单 ; 而不少大乘典籍中, 对声闻乘的修行和声闻行人, 多持贬低 批判的态度, 斥为焦芽败种 那么, 解脱道和菩萨乘的修行就无法相融吗? 汉传佛教是大乘, 但绝大部分出家人的修学, 既有声闻乘的内容, 也有菩萨乘的内容 如受戒就是以声闻别解脱戒为主, 当然, 多数人也同时受持菩萨戒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我

22 们读诵大乘经论 修学大乘法门, 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是菩萨道行者了呢? 事实上, 很多人的发心都偏向个人解脱, 或是为个人了脱生死, 或是为个人往生极乐, 显然不是菩萨乘的发心 怎样处理好解脱道与菩萨乘的关系? 瑜伽师地论 就是典型, 论中将三乘 五乘善巧地结合到一起 近代大德中, 太虚大师 印顺法师也作了类似的建构 相比之下, 道次第 的建构又有自身特点, 即以菩提心统摄一切修行 下士道也好, 中士道也好, 都是为上士道服务的, 皆可视为上士道的前行 如 道次第 所建构的中士道修行, 也不是以个人的解脱为最终目的, 而是以此作为进一步修学上士道的基础 本论上士道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 一是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 二是菩提心如何生起, 介绍了 七因果 和 自他相换 两种法门 ; 三是菩提心与菩萨行的关系, 即如何认识方便与慧缺一不可, 这也是道次第的重点 ; 四是菩提心生起后应如何实践, 包括菩提心的受持仪轨及六度四摄的修行 三士道有正和共之分, 就各个层面而言, 下士 中士 上士都是正的 而从三者的关系来讲, 又有共的部分 宗大师造这部论, 目的是将三乘行者统统引向大乘 不论下下根机还是上根利智, 皆可通过这种有次第的引导进入无上佛果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道次第 的建构, 可归纳为两大传统 三个核心 两大传统, 即 道次第 所继承的深观 广行两大思想体系 深观乃般若正观, 格鲁派以 般若经 为最高依据经典, 以中观见为无上甚深正见, 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在本论 毗钵舍那 的部分 广行即六度万行, 依据典籍以 瑜伽师地论 为主, 对于如何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作了详细阐述 不仅揭示了菩提心对于佛法的重要性, 更澄清了方便与慧 菩提心与空性等存在争议的问题 三个核心, 即出离心 菩提心 空性见 其中, 出离心是下士道和中士道的核心, 目标为解脱生死 ; 菩提心是上士道的核心, 目标为成就无上菩提 ; 空性见是止观的核心, 因为成佛并非外在的客观成就, 而在于心行的圆满 需要注意的是, 菩提心和空性见很难截然分开, 当然, 两者并非一体 胜义菩提心固

23 然蕴涵着空性见, 世俗菩提心却未具备对空性的体悟 再如二乘人, 虽也体悟到空性, 但缺少利他之用, 故无法引发菩提心 所以说, 空性与空性见 菩提心有共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共同之处是具有平等 无限 广大的特征, 不同之处则以是否利他作为区别 事实上, 道次第 的内容, 在 阿含 俱舍 瑜伽师地论 等经论中比比皆是 所不同的, 就在于宗大师的建构及对三乘的统摄 道次第 的殊胜之处即在于此, 而不是在于内容 打个比方说, 他使用的原料虽然大众化, 却根据西藏民俗及当时教界的现状炒出了一道特色菜, 不但内容丰富, 且适应不同人的口味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佛菩萨的境界和我们的常规经验相距甚远 如何才能真实信受? 并非随便说一说就可以解决, 关键还要配合相应的修行和用心 若仅仅依靠感性的 信, 力量既不够大, 更难以持久 唯有在心行上有所体证, 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否则, 无论信到什么程度, 终归是有限的 原因何在? 因为我们都是活在现有的心行和境界上 而这现有的心行正是凡夫心, 这现有的境界, 则是机械的 二元对立的境界 局限于这样的浅见, 自然难以体认佛菩萨的境界 如 华严经 所阐述的事法界 理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 若对空性的理解没有相当基础, 必然无法透彻如此甚深的教法 正如天台宗祖师所言 : 有教无观则罔, 有观无教则怠 教和观是统一的, 只有将教理落实到止观上, 对佛法的理解才可能深入 否则的话, 仅靠意识层面来揣度, 是极为粗糙 肤浅的, 且易出现师心自用的偏差 任何心行的产生, 皆有赖于因缘, 唯识宗对此阐述得很清楚, 如眼识九缘生 耳识八缘生等 对于心行而言, 有些因缘较容易具备, 因为它们已形成巨大的力量和惯性, 如贪心 嗔恨心 我执等, 无须观修即可任运自如 若是菩提心也能同样轻而易举地生起, 就说明修习很有成效了 通常, 父母对子女的爱极易生起且深厚无比, 反之, 子女对父母的爱则较难生起且相对淡薄 中国文化之所以特别提倡孝道, 正是因为这种心行力量较弱, 才需要后天的着力培养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行, 菩提心的生起, 比之子女对父母的爱要困难百千万倍 因为子

24 女和父母之间, 毕竟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 但能否对一切众生都生起平等 无限的爱呢? 对于绝大部分凡夫来说, 可能从未出现过这种心行 菩提心的特征, 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 首先, 菩提心的对象是无限的 ; 其次, 应对一切众生平等看待 ; 第三, 必须以利他为本 这样一种心行, 必须具足哪些因缘才能生起呢? 道次第 中, 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观修方式, 一是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七因果修法, 一是寂天菩萨所传的自他相换法 无论是学习 道次第, 或是依此修行, 着力点必然落实于菩提心 道次第 的核心内容为三主要道, 其中, 又以菩提心为统摄 自去年以来, 大家已听了不少关于菩提心的教法, 但不要因此失去感觉 要知道, 佛法虽然博大精深, 但核心内容并不是很多, 必须掌握的思想纲领和修行训练也并不复杂 佛法无多子, 正是古德的经验之谈 事实上, 关键不在于我们听闻了多少教法, 而在于掌握了多少 领会了多少, 更重要的是, 能用得上的有多少 真正产生作用的有多少, 这才是学法的根本 如果我们学到的一切无法付诸实践, 无法在生活中运用, 无法落实到心行中, 即使学得再多, 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非是 说食数宝, 没有丝毫真实力用 我们时刻需要面对的, 都是人生的实际问题 : 凡夫心 执著 烦恼, 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也正是需要通过学佛来解决的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正如通过受戒纳受戒体一样, 我们发心之后, 也应依循一些特定仪式受持菩提心, 以此坚定信念 受持菩提心的内容, 包括受持 守护和毁犯之后的忏悔 受持仪轨之前, 必须对菩提心具有胜解, 若无深刻认识, 这种受持往往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然后以各种因缘促使这一心行的发起, 再通过相应的仪轨受持并巩固 受持仪轨的本身, 也是心理强化的过程, 就像隆重而如法的受戒仪式那样, 能在我们的内心产生深刻印象 但仅仅依靠仪轨的力量还不够, 必须在受持后不断强化, 否则这种心行会逐渐边缘化甚至模糊不清 因为我们每天关注的事物太多, 心理活动也太复杂, 若受持菩提心后不能善

25 加守护, 往往会流于表面 如禅宗的修行, 见道之后还要保任, 绝非见性就万事大吉 我们要知道, 任何一种心行的生起之初, 并没有多少力量 所以, 更需要悉心守护 所有心行的培养, 都要通过重复和积累来完成, 菩提心亦不例外 而这种重复必须具有同一性, 如此才能见效 若今天重复这个, 明天重复那个, 看来似乎很是精进, 却无法培养一种特定的心行 就像我们学外语, 必须经过一个阶段的强化才能掌握, 如果今天学点英语, 明天听点日语, 往往只懂些皮毛 同样的道理, 修法也要不断巩固才会有力量 所以, 宗大师又为我们提供了守护的修法 守护的关键, 一是忆念菩提心的胜利, 一是忆念舍弃菩提心的过患 道次第 中, 修习任何一法之前, 首先让修学者了解修习此法的胜利和不修的过患 因为凡夫总是在得失之间徘徊, 宗大师深知这一心理, 特别为此建立了相应的修学套路 从这个角度看, 道次第 的修行正是建立在利益之上: 修每一法都有不同的利益, 而所有这些又汇归于究竟的利益, 那就是成就佛果 不断思维胜利与过患, 菩提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就会逐步加强 同时, 还要昼 夜各三时念诵发心偈 :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更重要的是, 将生活中一切顺境和逆境作为巩固菩提心的增上缘 否则, 即使每天能以一定时间在座上观修, 但平时却不懂得善用其心, 仍以习惯的心行思考和做事, 最终成就的往往还是凡夫心 事实上, 我们的心行一不留神就会进入凡夫心中, 因为这是它最熟悉的轨道 尤其在出现逆缘时, 甚至会想到退心 一旦这些念头出现, 必须及时设法化解 成就菩提, 还必须去除夹杂其中的凡夫心 我们在布施时, 会出现悭贪的心理 ; 持戒时, 会搀杂恼害众生的心理 ; 修忍辱时, 会夹带嗔恨的心理 以嗔恨心为例, 世间有修养的贤达之士若能将嗔恨心修得弱一点, 遇到逆境时, 也能具备相应的排遣能力, 但终究是不彻底的 只要还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便不能将嗔恨心连根拔出 佛教的修行, 则是要从根本上克服并战胜嗔恨心 在断除嗔心这一点上, 声闻乘和菩萨乘是一致的, 没有任何区别 但菩萨道的忍辱还有着更宽泛的内容, 包括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当凡夫心出现时, 要及时忏悔, 以免使修行出现偏差 所以, 在受持菩提心这部分内

26 容中, 宗大师特别将忏悔作为受持 守护之后的重要内容, 确有其深意 唯有彻底消除凡夫 心, 才能成就纯正的菩提心 关于自他相换 在修自他相换法时, 关键的一点, 是不要落入到对业相的执著中去 也就是说, 不应在相换的 我 和 他 之间构成对立的自性见 一方面, 感觉 我 在接受 他 的一切 ; 另一方面, 是存在对业相的执著, 感觉我吸收了一些 东西 ( 对方的恶业 烦恼等 ) 若不能从这种心理中摆脱出来, 自他相换修起来会很痛苦 著相产生的心理力量很强大, 比如我们吃东西, 若听人说其中有个虫子, 立刻会觉得很难受, 虽然我们咀嚼时并无任何异样的感觉 即使这个虫子并不存在, 但只要我们在意识中认可了它, 同样会给自身带来心理困扰 所以, 修自他相换法时, 不要给自己这样一些 暗示, 不要沉溺于对业相的执著中 将心比心也可理解为自他相换的一个层面, 但与自他相换有程度深浅的不同 自他相换的基础是破我 利他, 以此对治凡夫无始以来形成的执我 排他的坚固习性 在凡夫的感觉中, 他是他, 我是我, 他的快乐与我无关, 他的痛苦也与我无关 这种对立, 正是修习自他相换的最大障碍 若仔细研究 道次第 有关自他相换的修习, 会发现它所破除的正是自他对立, 而不是自始至终贯穿着自他双方 事实上, 并没有一个自性的 自, 也没有一个自性的 他, 若不能破除这种自性的 自 和 他, 无论怎样高喊利益众生, 终归是有限的 从因缘法来说, 自他都是因缘的假相, 既没有 我, 也没有 我所 一旦打破 我 和 我所, 自他之间的鸿沟就不复存在, 我们和众生就真正融为一体了 也唯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生起佛菩萨那样的 无缘大慈 和 同体大悲 在空性的层面上, 自他是不二的, 正所谓 心 佛 众生三无差别 真正的利他, 必须建立在这个层面上 所以说, 自他相换修到一定高度是没有 自 他 之分的 我们还要知道的是, 自他相换的 爱执, 不能理解为 执著 于一个或几个具体对象, 因为自他相换是以一切众生为所缘对象 在凡夫的心行上, 可能执著于一个或几个具体

27 对象, 却无法对一切众生产生爱执 事实上, 爱执一切众生, 本身就是突破 执著 的表现 否则的话, 绝对无法利益一切众生 反之, 若能关爱一切众生, 已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而 不是凡夫有限的慈悲心了 菩萨道的修行 成佛, 就是菩萨道的成就 菩萨道的内容是六度 四摄, 这些内容我们太熟悉了, 甚至熟悉得失去了感觉 可能还有人心存疑惑 : 修习这些难道会成佛吗? 在某些人们心目中, 以为成佛需要一些神奇密法或特殊手段才能实现 事实上, 成佛的修行不外乎六度 四摄, 关键在于这些行为是否纯粹, 是否达标 道次第 中, 宗大师在建构六度的修行时, 每一度皆从三个方面进行诠释 : 1. 自性 : 即每一法所具有的体, 并非 自性见 的自性 每一度的产生皆有自身的心理基础 只有了解各种心行的特征, 才能确定它是否生起 此外, 还应注意每种行为圆满的标准是什么 以布施为例, 是否要让一切有情都得到利益, 或是让天下众生都丰衣足食, 才算布施圆满呢? 如果这样, 显然是做不到的 因为众生无量无边, 即使我们尽未来际地修习布施法门, 也难以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 我们要知道, 布施圆满是体现于自身的心行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对所有众生都能生起利益之心, 无一人为舍弃的对象 ; 一是对自己所有的东西全部都能慷慨布施, 无一物不愿给予 因为布施的心理特征, 还在于对悭贪 吝啬的克服 若能做到这两点, 布施也就圆满了 2. 差别 : 即种类 例如, 布施有法施 无畏施 财施之分 对于这三者的次第, 宗大师根据各自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了安排, 和其他经论有所不同 3. 生起 : 作为菩萨道的修学项目, 六度 四摄须在心行中得到落实, 否则也不能发挥作用 这就涉及布施心如何生起的问题 道次第 中, 每一度都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观修 如布施心的生起, 是以思维布施功德和悭贪过患着手的

28 需要注意的是, 六度之所以成为波罗蜜, 是基于菩提心和清净见 唯有具备这两个前 提, 六度才能 升级 为波罗蜜, 成为圆成无上佛果的资粮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四无量心的修习, 皆是缘一切有情生起慈和悲, 在用心上似乎很接近 那么, 两者区别何在? 我们可从发心起点 发心之量 最终成就三方面进行考察 作为心所之一,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心 四无量心的修习, 正是在培养 壮大这份悲悯之心 至于壮大到什么程度, 则取决于修习的方法和力度 菩萨之所以具有无量悲心, 关键是以菩提心为前提, 以利益一切众生的意愿为基础 具备这样的发心, 就能将悲悯的品质发挥到极致, 具有无限的广度和深度 广度, 即利益一切众生 ; 深度, 则是建立在对空性的认知上 这种极致, 正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具有的大慈大悲, 也是菩萨道与声闻发心的区别所在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 一些依四无量心修行的南传佛教行者, 慈悲心和利他心都很强 可以说, 解脱道的法门中, 四无量心的修行最易和大乘接轨 止观的实质 道次第 建构的实修理路, 指导我们将本论阐述的各个法门落实于心行 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产生作用, 归根结底, 不外乎止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 所有经教都是为止观实践服务的 止是安住修, 观是观察修, 在我们现有的心行上都可以做到, 并非以往想象的那么深奥 复杂 当然, 高层次的观修必须有明眼人指导, 并具备正知见和较好的心行基础, 否则很难契入, 这需要等待时节因缘 除此而外, 普通的安住修 观察修属于止观修习的基础层面, 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止观的实质是什么? 无非是心和境 我们的世界, 是心和物的世界 能和所的世界 从能缘来说, 凡夫的心总是像无主孤魂般漂泊不定 止所做的, 正是帮助我们将心安

29 住于正念的状态, 并使这种状态保持延续 若不通过相应的禅修训练, 心往往在散乱和掉举间跳荡, 片刻不能安住 从所缘来说, 若欲使心安住, 必得将心系于某一善所缘境上, 同时对此所缘境有正确观照 凡夫往往对境界充满错误的判断, 这种错觉又促使凡夫心不断增长 必须以观察修转化这些不良心态, 调服种种妄想, 以正见对境界保有智慧观照 止, 又分有所止和无所止 通常, 修行是从有所止开始, 安立一所缘对象, 然后将心住于其上, 不再四处攀缘 止的特点, 是无分别 若以佛法正见对此特定对象作深入观察和思考, 则是观 观有深浅之分, 亦有比量和现量的不同 有分别为比量, 无分别为现量 契入空性时固然是无分别, 但之前应以比量观修为基础, 否则往往会不辨是非 比量观修的方式为推理 探究, 一切烦恼皆源于错误观念, 必须通过观察修和正思维将其调整过来 若能以般若智慧透视世间, 远离颠倒梦想, 烦恼便无立足之地, 内心自然也能随之调柔, 是为 无所止 真正要观到如梦如幻, 仅仅靠比量的知识或闻思之见, 是不容易做到的 若对空性没有体悟, 看到的一切都是实在的, 所以才会将色身当做是我, 将想法当做是我 必须切身体悟到一切现象背后的空性本质, 并安住于这一层面, 所见皆为缘起影像 如能了知一切皆如幻如化, 不再有所执著, 也就无所谓出离不出离 因为断除贪著的本身, 就是一种出离 出离, 并非出离环境, 而是出离对环境的执著 道次第 的基本构架是三士道, 其中, 止观部分虽然为上士道的修学内容 事实上, 在道前基础的略示修法中, 就已将止观作为整个 道次第 修行的核心之一 也就是说, 三士道的各个法门都要落实到止观修行上 可见, 止观是佛法修行的关键所在 分别与无分别 从用心来说, 分别和无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层面 六祖慧能接引慧明时说 : 不思善不思恶, 正与么时, 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便是从无分别入手 临济禅师上堂开示道 : 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 常从汝等面门出入, 未证者看看 时有僧相问 : 如何是无位真人? 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 : 道, 道! 这

30 位僧人正想着, 临济却将他扔到一边, 这也是从无分别入手 这些方法非常猛利, 但对于一般人来说, 截断众流并非易事 故禅宗修行也有从分别入手, 如参话头, 参 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参 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就带有一定推理 探究的色彩 可见, 禅宗的修行既有从分别契入法性, 也有从无分别契入法性 当然, 禅宗从分别契入法性, 有别于 道次第 所强调的分别的重要性及从分别进入无分别 道次第 认为 : 修行中, 首先应从分别获得无我慧, 如此才能契入无分别 也就是说, 契入空性时虽是无分别, 但契入前却必须以分别为基础 因而, 道次第 特别强调通过闻思经教建立分别的无我慧, 非常重视思维观察修 而思维观察修的理路, 恰恰和唯识很接近 唯识的修行是从分别 观察 思维入手, 如加行位的四寻思 四如实智 所谓寻思, 是对所缘对象的名 义 自性 差别进行思维 我们的世界, 无非是由名和实构成的 如书有 书 的名称, 有 书 的实体 ; 房子有 房子 的名称, 有 房子 的实体 一般人在认识境界时, 会对事物的名 义产生自性和差别的执著 缘名之时, 认为名是实在的实体 看到书, 觉得这就是 书, 看到房子, 觉得这就是 房子 进而在其上赋以自性和差别的执著, 认为这个名称好听, 那个难听, 我喜欢这个名称, 不喜欢那个名称 同样, 我们还将物质现象执为实体, 因之产生自性见 我们会认为桌子是实实在在的, 并对它进行好看 难看或是喜欢 不喜欢的分别 任何事物, 只要通过我们的意识, 都会产生一系列执著 唯识家将此称为遍计所执, 正是它们, 障碍了我们对空性的契入, 使我们看不到真理 若要契入诸法实相, 就应对世界进行重新认识, 而这一认识须通过观察修完成 四种寻思, 即对事物的名 义 自性 差别进行重新思考 通过正确思维, 认识到这些名 义 自性 差别, 无非是因缘和合的假相, 进而产生如实智, 即名的如实智 义的如实智 自性的如实智 差别的如实智 由四种寻思引申至四如实智, 进而契入空性 这一修行理路, 和 道次第 重视观察修 思维修, 从分别进至无分别的思路基本相应 通过观察修, 可以使我们获得无我的正见和智慧, 以此指导修行, 就不易出偏差 如果依通常所说的顿 渐而言, 这是一条渐修之路, 是稳健的 大众化的道路, 所有人皆可按此

31 方法修习, 不会有危险性和副作用 唯识和 道次第 的修行, 都有这个特点 直接由无分别入手, 虽然速度较快, 但对根基的要求很高, 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 根基不利, 或是老师手段不高明, 都无法修起来 另外, 若无正见作为基础, 危险性也极大 就像登山之路, 捷径往往是在悬崖峭壁中, 若非胆识过人, 身手矫健, 选择捷径无异选择绝路 当然, 若是行人根基很利, 并有具格善知识为指导, 亦可直接由无分别契入空性 如汉传佛教的禅宗和藏传佛教的大圆满 大手印, 都属于此类修法 分别与执著 分别, 有地前分别和地后分别之分 道次第 的观修, 主要是指地前分别 宗大师认为, 地前的修行, 应从分别获得无我正见, 然后进入无分别 格鲁派的这一修行套路, 和唯识的修行极为相似 至于在分别过程中, 有执著还是没有执著? 执著是从少到多还是从多到少? 倒也不能一概而论 凡夫的分别皆带有执著, 而行为由意识投射出来, 难免夹杂执著成分 只要发心纯正 有力, 带点执著并无太大妨碍, 不必过于恐惧 随着观修和闻思正见的增强, 这种执著也在不断消融 在地前修行中, 经由暖 顶 忍 世第一的递进, 不断消泯能和所 佛菩萨的智慧, 包括根本智和后得智 地上菩萨证得根本智后, 进而生起后得智 根本智为无差别的智慧, 其作用是证得空性 ; 而后得智代表差别的智慧, 其作用是分辨诸法差别 在差别智的层面, 能了知万法差别, 但这种差别又是以无差别智为前提, 虽分别而无执著 二智代表心行的两个层面, 可以同时作用 所以, 在佛菩萨的境界中, 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终日分别, 未尝分别 当然, 在有些情况下, 尤其是在凡夫身上, 分别与执著确实难分难解 因为无始以来形成的思维习惯, 凡夫在分别的同时, 往往带着执著 所以说, 分别和执著在某些情况下是等同的, 在某些情况下又是不同的 所有的修行, 无非是将缘起的因缘法和粘在因缘法上的我法二执分离, 或者说断除 以这本书为例, 它是缘起的现象, 本质上没有你或我的属性, 亦非一成不变, 而是法尔如是 可当我们花钱将本书买来后, 就在其上粘贴了 这本书是我的 这一感觉, 即我执 这种感

32 觉不是书本身所有的, 而是我们人为制造的 这个感觉是我们粘上的, 也只有制造者自己能够感觉, 别人也未必看得出 如果将这本书放到大街上, 有人知道这本书就是 我的 吗? 现在, 我们再粘上一个感觉 : 这本书很好看 这个感觉也只有我们自己认可, 或许其他人会觉得这本书非常无聊, 那个感觉又是他粘上的 可见, 这些感觉和书本身是两码事, 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仅仅是看到这本书, 而未粘上任何感觉, 可能像飘过的影像一样, 不留任何痕迹 如果是这样, 这本书对于我们就只是缘起的现象 在唯识理论中, 将缘起现象和我们投射其上的感觉影像作了区分, 且阐述得非常清晰 分别代表着依他起, 执著代表着遍计所执 在这一点上, 唯识见比中观见更为细致 2007 年 10 月修订版 济群法师主页 济群法师博客 济群法师微博 西园论坛 戒幢佛学教育网 西园寺法宝结缘处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 修学要领 2004 年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 都是从发心开始的 学佛的要领, 也在于如何用心 所谓修行, 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 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 所有的修行方法, 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 如果不善于用心, 即使遍学三藏 广修道场 接引无量众生学佛, 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 甚至可以说, 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菩提道次第 实修理路 2004 年 5 月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道次第 是一部实修性很强的论著, 不仅为我们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以简明的修学套路, 将理论一一落实于实修 本论在 略示修法 部分, 以依止法为例, 为我们示范了修习任何法门必须具备的四个步骤, 即加行 正行 结行与未修中间 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便是围绕着这一纲领展开 一 加行 修法的共同基础 加行, 也称为前行, 即正式修法前应作的准备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道次第 修学地图 2007 年秋讲于厦门南普陀 青年佛学进修班 济群法师 近年来, 道次第 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 这一现象绝非偶然, 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 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资讯空前发达 对学佛者来说, 不必出门就可接触汉传各宗乃至三大语系的相关典籍和开示, 这种便利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 这些资讯固然使学人眼界大开, 见识增广, 但同时也给修学带来新的困扰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 王琳瑜 杜治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 发展 加速推进三个阶段 呈现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注重制度的执行力 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进行立法 重构现有制度并使其系统化 建立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制以提高制度执行力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特色 首先, 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 如天台宗依 法华经, 华严宗依 华严经 其次, 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 或渊源于印度, 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 ; 或萌芽于本土, 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 第三, 各

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特色 首先, 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 如天台宗依 法华经, 华严宗依 华严经 其次, 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 或渊源于印度, 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 ; 或萌芽于本土, 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 第三, 各 汉传佛教的反思 戒幢佛学论丛总序 济群法师 在中国文化史上, 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 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 其中, 唯佛教属外来文化 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 和传统文化水乳交织, 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 与源自本土的儒 道二教呈鼎立之势, 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认识佛教, 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 解决烦恼痛苦, 也能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 深入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邱 江 吴玉亭 张庆林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选取 个具体内容的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 以小四 初一 高一 大三的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命题内容对青少年条件推理的影响机制及其发展特点 结果表明 对同一年级而言 不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相同推理 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而言 相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四种推理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青少年的条件推理过程似乎是一种基于对事件发生概率估计的直觉判断 这一判断过程主要取决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增长和主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第 期 总第 期 年 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孙 蓝 陈纪梁 邢鸿飞 刘海清 万洪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系 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在当今多元社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英语语言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去寻求更好的教学法 而是要探索一套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且与学生学习体验相一致的教与学的策略 为此 有必要构建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因为每种外在结果都是内在心行的外化 三恶道, 是由内在烦恼所导致 ; 佛菩萨, 也就是由生命品质所决定 我们找到问题根源, 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在哪里, 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道次第 中, 宗大师为我们建立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的修学引导 其中的每一部分, 都是通过对某个法义的思维和观修,

因为每种外在结果都是内在心行的外化 三恶道, 是由内在烦恼所导致 ; 佛菩萨, 也就是由生命品质所决定 我们找到问题根源, 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在哪里, 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道次第 中, 宗大师为我们建立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的修学引导 其中的每一部分, 都是通过对某个法义的思维和观修, 道次第 修学漫谈 2008 年 6 月讲于西园寺般若堂 济群法师 学习这件事, 确实大有学问 我们现在的学习, 多半是一种学院式的学习, 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的学习, 甚至对知识本身的掌握都不是很完整, 很准确 在心行上的作用, 那就免谈了 这样的学习, 哪怕学得再多, 过一段时间, 在社会上忙一忙, 可能就丢光了 因为它没有落实到心行上, 没有转化成内在的生命品质, 所学只是浮光掠影, 流于形式 尤其对在家居士来说,

More information

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温晓虹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讨 论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 输入的语言素材必须被学习者所接收 即使接收了的内容也并不会自动进入中介语的体系 而是需要进一步对输入语言进行 分解 归类等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处理 在语言 内化 的基础上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才能 够不断地得到重新组合 趋于目的语 另外 学习者在语言输出前和输出时需要调节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º» ¼ º» ¼ 曾宪义 马小红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传统法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法治的绊脚石而受到责难 这种旷日持久的责难形成了种种偏见 比如在中西法的比较中习惯以西方法的理 论 模式为标准来割裂传统法的有机组成 在论述传统法内容时局限于刑 而基本 排斥了最具特色的 礼 过分强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 所具有的特殊性 因此 在批判传统法的同时 我们需要反省对传统法的态度 反 省研究中所持的标准 反省研究的方法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国别与地区 冯 梁 英美两国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 但自近代以来 英美两国的关系既不友好也不特殊 甚至还是对手 英美 特殊关系 的形成 与两国在世界 上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并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 的产物 英美 特殊关系 得以延续 主要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而非单纯的文化因素 英国从 特殊关系 中得益匪浅 特别在欧洲事务上获得了仅次于 美苏的影响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 两国关系并无特殊可言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17,2015 3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Vol.17,Mar.2015 (, 201114) :,,,,.,.,,. : ; ; ; ; :,. 5. 4 9,.,,,,.,.Maly,. 3,.,.,,,,.,,,,.,, :,,,. 189 17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2015 3,,. 1,,.,,.,..,,,,,.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王跃生 依据抽样调查资料和阶级成分档案资料 冀南农村的分家行为与传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三四十年代的华北农村仍是传统色彩浓厚的社会 尽管合爨共财受到推崇 但在实际生活中要保持大家庭状态并非易事 兄弟婚后分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差异只是从结婚到分家的间隔有长短之别 中国家庭财产的平均继承制度和观念不断侵蚀着大家庭的存在基础 当然在不同阶层中 家庭分合的力量是有差异的 贫穷阶层缺少维系大家庭的物质基础 各自谋生成为主流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三主要道颂 宗喀巴大师敬礼诸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 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路, 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 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四 结说 三 佛教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二 佛教对心的认识 一 佛教心理治疗的原理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为丰富 佛教有南传 汉传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葛延风 内容提要 :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基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 在向新制度的转轨过程中, 核心的问题是解决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 年以来的改 革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以致于陷入困境 作者认为改革的思路是用国有资产存量偿 还对老职工的养老金负债, 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全的个人帐户制度 医疗和失业保障 改革也应转换思路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打破城乡分割问题,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失业保障不能通过失业保险解决,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柳向阳 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 潘 沃伦的诗歌创作 柳向阳 在 世纪美国作家中 罗伯特 潘 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 但沃伦文学生涯的核心成就是在诗歌领域 在六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 沃伦有意识地将 奥古斯丁时间观引入诗歌创作 一方面借鉴奥古斯丁时间的结构特征 通过探索时间向度的变化 展示生命的历程和自我的发现 另一方面挖掘奥古斯丁时间的生命和诗学内涵 通过 对时间的体验 将时间的心灵和生命的属性赋予诗歌中的人和物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似乎也是在学佛, 可是他的人生 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念佛是念佛, 烦恼是烦恼, 完全是两码事 他的烦恼不会有丝毫减少, 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 他干坏事的时候还是照干不误, 骗人的时候还是照骗不误 他不会去想一想, 他所做的这一切, 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似乎也是在学佛, 可是他的人生 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念佛是念佛, 烦恼是烦恼, 完全是两码事 他的烦恼不会有丝毫减少, 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 他干坏事的时候还是照干不误, 骗人的时候还是照骗不误 他不会去想一想, 他所做的这一切, 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学佛与做人 济群法师 学佛的人, 学习的程度不一样, 对学佛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有许多人, 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 保发财 保健康, 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 尤其是初学的人, 对学佛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学佛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世的安乐 当然, 一个学佛的人, 是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 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护佑 但我们要明确,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生命内在的智慧 ;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汪朝光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 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 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劳动保护与医疗保健 第 二 章 止标志共 23 个 劳 动 安 全 技 术 22 2 警告标志 由于三角形引人注目 故用作 警告 标志 警告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多种危险 三角的背景使用黄色 三角图形和三角内的图像均用黑色描 绘 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 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 绘成的 警告标志 就更引人注目 3 指令标志 在圆形内配上指令含义的颜色 蓝 色 并用白色绘制必须执行的图形符号 构成 指令标志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 沛 张 丹 本文以过去史学界较少论及的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研究对象 从运动的缘起 运动在国统区的扩展 运动背后的党团纷争等几个方面 力求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较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认为 应肯定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 客观考察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从军运动及青年军在促进战时国统区社会风气的转变 提高国民革命军素质乃至促进军队改革 国民党整党及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汪庆华 陈永贵亲属诉吴思 北京青年报一案涉及了我国名誉权制度的诸多方面 该 案为思考公共人物与非公共人物的区分 死者的名誉权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等问题提供 了新的契机 考虑到媒体管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消的现状 在名誉权问题上 应该放弃对言论自由与名誉权进行平衡的流行主张 如果从完善名誉侵权的基本要件入手 也就是说 从非 常技术性的角度入手 建立相对完善的名誉权体系 那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司法的恣意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杨夏鸣 安全区 和 大屠杀 是出现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一对似乎矛盾的词语 本文认为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是由于南京 安全区 的功能发生了错位 即 安全区某些未定或是次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超过主要的功能 其原因是日军拒绝承认 安全区 安全区 的建立系个人行为 并非国际政治学意义上的 国际组织 对主权国家不具约束力 因而 安全区 被赋予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当局的意愿 南京安全区功能错位原因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CHI_nisshin _2.pdf

CHI_nisshin _2.pdf Message & History ZAM 与顾客一起不断创造最大价值 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销售 我们的工作不是卖钢铁 而是为顾客制造钢板 就是说 我们通过钢铁产品为顾客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迅速应对呈多样化的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 具有高度专业知识水平的各种现场能 提供三位一体的 问题解决方案 力显得尤为重要 日新制钢自创业伊始至今 始终将与顾客直接沟通做为开展工作的基础 我们本着 为顾客着想 的共同理念

More information

到生态环境的平衡, 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保护好我们内在的心灵? 下面, 我想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心的名称及分类 首先, 要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心的名称和分类 在佛教里, 关于心的阐述有心 意 识 和心王 心所这几个概念 1 心 意 识 通常, 我们所说的心就是指我们的肉团心, 而佛教里对

到生态环境的平衡, 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保护好我们内在的心灵? 下面, 我想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心的名称及分类 首先, 要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心的名称和分类 在佛教里, 关于心的阐述有心 意 识 和心王 心所这几个概念 1 心 意 识 通常, 我们所说的心就是指我们的肉团心, 而佛教里对 心灵环保 济群法师 今天, 我要和大家谈一谈有关心灵环保的课题 环保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也是社会的潮流所向 在这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 地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 我们的生活环境正日复一日地遭到污染 生活在城市的人感觉会特别明显 曾几何时, 纯净的蓝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 ; 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堪称奢侈的享受 水是生命之源, 但我们能够喝到的是什么? 清洁的水源似乎只有电视广告中才得以一见

More information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米彦军 德富苏峰是继福泽谕吉之后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 其思想体系完整地显示了日本天皇制军国主义的发展过程 他早期主张主权在民 与日本社会现实不符 甲午战争前后开始改变主张 狂热鼓吹以皇室为中心对外侵略 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带来极大伤害 皇室中心主义是包含家国同构 忠君爱国 神国思想和武士道等在内的天皇专制国体思想 其实质是内行尊皇之 王道 外行霸道 继承和发展了唯心主义的皇国史观 对当今日本右翼思想仍有很大影响

More information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前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前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11 1. 前三步 14 2. 第四步 21 3. 第五步 22 4. 第六步 23 5. 第七步 25 6.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28 1.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2. 观察修的教理依据 33 3. 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 37 4. 观察修在 道次第 中的运用 39 四 八步骤三种禅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8) 八念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好, 我们今天练习八念, 什么叫念呢? 念就是明记不忘, 忆念保持 就是说它时时都在你的心里, 都没有忘失过, 明记不忘 我们常常说你对一件事情念念不忘, 这个就是念的意思 而且是明记, 很明白的记忆, 很清楚的放在心里面, 然后念念不忘, 这样忆念保持, 叫做念 我们要先知道这个念的内容, 我们练习的时候就知道要怎么用功,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¹ º»

¹ º» ¹ º» 中国获取全球石油资源的战略选择 孙学峰 王海滨 大国获得海外石油权益的基本目标是希望能够顺利进入 分 享石油资源 理想目标则是能够逐步稳定 扩大既有的石油开采权益 大国 分享石油资源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降低竞争对手 包括先进入国家和其他后 进入国家 的抵制 争取资源拥有国的支持 从中国能源外交的实践来看 有 限分流是成功分享海外石油权益最为重要的战略 而有效化解竞争对手干扰的 主要策略包括限制收益和借助矛盾

More information

细说“执著”

细说“执著” 第十五届菩提静修营专题讲座 是什么困住了你? 透视 执著 戒幢佛学研究所 廖乐根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二 执著的过患与危害 三 执著的对象与种类 四 执著的基本反应模式 五 执著的深层原因分析 六 如何放下执著 七 略说 远离四种执著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1 执著 (zhuo) 与执着 2 执著的基本内涵 3 与执著有关的心理 1 执著 与 执着 著 (zhuó) 是

More information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的种类 3. 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四 如何皈依 1. 生起皈依之心 2. 依法传授皈依 3. 菩提信物

More information

; ~ : ; [1] : 327

; ~ : ; [1] : 327 10 3 2013 3 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 Vol.10No.3 Mar.2013 * 齐善鸿肖华 ( 南开大学商学院 ) : 通过对科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 反思了管理科学在这 2 个方面的状态 探讨 了因人文性的缺失而导致的发展困境提出管理科学要在科学二重性的统一中寻找发展之 路 让管理回归本质 从管理的根源和核心入手 将管理主体的自我管理作为突破困境的支点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反思经史关系 从 启攻益 说起 李存山 本文论析上博简 二 中容成氏! 关于 启攻益 汤攻桀 以及上古帝王世系的记载与经 史相异 并且探讨了容成氏! 子羔! 和郭店竹简唐虞之道! 具有相同的思想倾向 其 禅而不传 或 至于禹而德衰 的思想当属于 孔孟之间 的儒家之学 在燕国发生了 让国 事件而孟子的思想更集中在 王霸之辨 时 唐虞之道! 等篇的 帝 王之辨 就不合时宜了 史 受到 经 的影响 经 史都存在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目 录 MUL U 目录 一 如何切合题意 1:!!!!!!!!!!!!!!!!! 2!!!!!!!!!!!!!!!!!! 3!!!!!!!!!!!!!!!!!! 5 2:!!!!!!!!!!!!!!!!!!!! 6,!!!!!!!!!!!! 7!!!!!!!!!!!!!!! 9 3:!!!!!!!!!!!!!!!!!!! 11!!!!!!!!!!!!!!! 12!!!!!!!!!!!!!!! 14

More information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 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 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 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 在将多神教的 女神 索菲亚 圣灵 圣母 大地母亲 俄罗斯祖国 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 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 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 神秘和深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 世纪俄罗斯文学对 永恒女性 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 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俄罗斯文学 女性崇拜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锦成说33期 (电子)

锦成说33期 (电子) 2016 年 09 月刊 总第 33 期? 就业数据如何反馈人才培养质量 DT 时代, 就业指导中心需向数据服务中心转变 CONTENTS 33 期 卷首 P.01 专题 就业数据的价值及深度应用 就业质量年报的发布可谓近几年高等学校的一件大事, 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类院校, 每年都要就本校的就业质量向主管部门和社会来一次汇 报和巡礼 一串串 一行行 亮眼 的数字背后, 你能看出什么? 你能解读出什么值得思考和认真总结的问题?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年以来 中国的医改决策经历了医疗卫生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医疗卫生公 益性衰减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的基本历程 为中国新时期医改决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价值导向 要发扬决策民主 要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要不断增强政 府的环境回应能力和政策学习能力 年以来 医改决策 医疗卫生事业 一 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 一 年 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钟裕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 评冯金华 价值转形 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 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 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 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冯金华 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 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 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4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 念恩 报恩 既然发起 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愿, 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 一个来修, 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最后的菩提心 第一个, 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 没有对象的差别, 之后呢, 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 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也愿意担起这个重担, 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郭洪茂 满铁是日本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产物 铁路在满铁经营中始终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 满铁铁路运输业务不断膨胀 铁路工人数量也迅速增大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 尤其七七事变以后 满铁铁路运输日益紧张 劳动力供求矛盾也不断加剧 铁路劳动力严重不足 从业员素质下降 铁路事故增多 战时经济日趋窘迫 在这种形势下 满铁庞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体系赖以运转和经营的广大铁路工人 一方面在自身素质不断恶化条件下肩负着日益沉重的运输劳务

More information

入,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吧 从我自己来说, 开始讲课时, 说的也是戒定慧, 是缘起 轮回 解脱 涅槃, 二十多年过去, 说的仍是这些名相, 这些道理, 但认识和以往是截然不同的 当时所说的佛法, 更像是摆在店里的水果, 是批发来的 而现在, 更多是长在自家果园里, 需要时就可以现摘 二 对学院

入,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吧 从我自己来说, 开始讲课时, 说的也是戒定慧, 是缘起 轮回 解脱 涅槃, 二十多年过去, 说的仍是这些名相, 这些道理, 但认识和以往是截然不同的 当时所说的佛法, 更像是摆在店里的水果, 是批发来的 而现在, 更多是长在自家果园里, 需要时就可以现摘 二 对学院 我的修学经历 与闽院毕业生谈谈心 济群法师 今天在这里, 主要是和同学们谈谈心 同时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近年都在想些什么, 做 些什么, 包括这些想法的产生基础和发展过程 这是属于 教外别传 的部分, 在以往的文 章中是看不到的 一 从求学到教学 我和大家一样, 也是从佛学院出来的 我 1980 年上学,1984 年毕业, 是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 上学时不过 18 岁, 加上从小出家, 思想非常单纯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战争制胜的秘密 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 胜利与失败 李 卓 近年来 美国国际安全研究中关于军事行动制胜因素的研究非常活跃 本文评述了此类研究的代表人物比德尔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 一书 对书中提出的 军事力量部署差异制胜论 的研究问题 分析框架 经验论证等主要研究环节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本文从理论 方法论等角度总结了此书的成就 认为该书通过构建以 军事力量部署 这一非物质变量为核心的安全理论

More information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 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 居区 浙江村 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 指出 : 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劳动力 的流动, 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 经营者的流动 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 并 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 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

More information

引言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人们都认为过时的 PC 电脑配件是积压废品, 迈克尔戴尔却低价收购改装升级后转手卖出, 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人们都认为免费聊天工具是赔本赚吆喝, 腾讯却从草根出身的 QQ 起家, 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人们都认为常旅客里程是航空公司的成本, 航空公司却通过常旅客里程销售获得超过 50% 的附加收入

More information

裘丽岚 唐勇智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以马斯洛的 需求层次理论 为依据 从农民工自身 主观的需求出发 对 民工荒 现象做出 分析和解释 在农民工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 较高层次的需求 感情 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具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基于此提出解决 民工荒 应从宣传引导 教育培训 企业文 化 工会组织等方面入手或许会更有效

More information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黄柯鑫博士 甘特图 A B C D E F G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甘特图的优点 : 直观明了 ( 图形化概要 ); 简单易懂 ( 易于理解 ); 应用广泛 ( 技术通用 ) 甘特图的缺点 : 不能清晰表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WBS 责任分配矩阵 ( 负责〇审批

More information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要说 08 年最成功的高清机, 非三合一 F1/F2 莫属 它集中了国内不同的高清接收需求, 整合了当时能想到的各种功能, 为欣赏高清奥运, 满足高端发烧人士, 做出了贡献 F1/F2 的成功, 说明不依赖进口, 我们也有能力打造顶级的高清机, 并且更适合国内的使用习惯 不过, 即使 F1/F2 的终极版, 也不兼容 ABS-S 或 ISDB-S, 没有网络功能, 不能 USB 录像等等, 有一定的局限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 第七识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各位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 就称为平等性智, 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 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观一切法平等, 所以称为平等性智 意思就是说, 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