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向 解 脱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走 向 解 脱"

Transcription

1 前 言 走向解脱 别解脱戒品 益西彭措堪布著 ( 在家篇 )

2 前 前 言 言 根据佛陀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言教, 初学者应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 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础之后, 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如实生起 佛陀在小乘 大乘显宗以及无上密宗三乘法轮中所传的戒律不同, 分别为外小乘别解脱戒 内大乘菩萨戒以及密金刚乘三昧耶戒 小乘别解脱戒主要针对众生身口的行为和语言, 故称之为外 ; 大乘菩萨为广度众生行六度万行必须发起无上菩提心, 故主要针对意业之起心动念, 故称之为内 ; 而金刚乘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 故守持的戒律更为精细, 又密乘潜修密行, 对于根器不具足者与失坏密戒者, 或未入坛城得灌顶者等不泄密, 故称之为密 本书主要着眼于三种戒律的根本戒的学处, 同时略释获得戒体及破戒忏悔的方法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了无上菩提心后, 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习, 以布施无数的血肉等六度万行圆满了福慧资粮, 证得无上佛果时, 所宣述的第一转法轮中, 在见解上抉择了人无我, 在行为上则制定并强调了戒律 这行为上的戒律是释迦牟尼佛以其一切智智来观察有缘弟子进入佛门后首先所应该行持的 佛陀涅槃虽就象夕阳西下, 而佛弟子在此时还能沐浴到佛陀的光明, 那光明就是戒律所发出的, 犹如东升月亮的皎洁光辉 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谆谆告诫, 后世弟子应 以戒为师, 又曾再三指出, 我的弟子中凡是如理如法修行的, 肯定会护持清净的戒律 在受了戒后, 必须学习 明了戒律的学处, 否则戒体的清净根本无从谈起, 而且天天增长过失, 增加修行障碍, 命终堕入到地狱中, 就象一辆汽车已经开动, 却不知道操作方法和交通规则一样, 必将处处碰壁, 最终难免落个车毁人亡的下场 弥拉日巴尊者曾说过 : 有人不懂戒律却说自己持

3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戒清净,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说此类话的人只有徒受人们取笑而已 本书在篇幅上计划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 持戒功德与破戒过患 首先阐明持戒的利益, 使大家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对戒律的恭敬心和渴求心, 然后再了解破戒的过患, 而生起护戒如眼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部分是 别解脱根本戒 讲述别解脱戒的根本戒 此二部分作为第一册, 分出家篇与在家篇, 单独印行 出家篇只限于出家僧人阅读 第三部分是 菩萨根本戒 依据印度月官菩萨所著的 菩萨戒二十颂 等讲述菩萨根本戒 此部分限于已受菩萨戒者或对大乘菩萨行有信心的人阅读 第四部分是密乘 三昧耶根本戒 现在受过密乘灌顶的人日渐增多, 若破密乘戒律, 果报远较破前二乘戒严重 本部分介绍 大幻化网 及 时轮金刚 中的根本戒, 并强调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是密乘即身成佛的前提条件 此部分限于已受灌顶者阅读 第五部分是 三戒圆融 说明三乘的根本及支分戒的圆融无违, 消除初学者所认为的三乘戒律有许多不同 甚至还有相违之处的疑问 为了使真正的修行人相续中顺利无碍地生起九乘教法中所诠示的戒定慧三学的一切功德, 本书依通俗易懂的语言 确凿可信的教理, 将佛学的根本与基础 三乘律学的本来面目展示在佛弟子面前 愿此书能为持戒者增上顺缘 堪布益西彭措 2001 年元月 1 日

4 目 目 录 录 第一部分持戒功德与破戒过患 第一章总说 第一节 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 出离心 一. 出离心的重要性 二. 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三. 出离心生起之量 第二节 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第三节 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第四节 持戒清净的标准 第五节 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第六节 戒律与修行 第二章守持净戒的功德 第一节 总说持戒的功德 第二节 分说持戒的功德 一. 受持小乘戒的功德 二. 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础 守持菩萨戒的功德 三. 受持密乘戒 ( 三昧耶 ) 的功德 释词 受持三昧耶的功德 三昧耶与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功德的比较 三昧耶与对上师的信心 第三节 出家的功德 一. 出家的功德 二. 显密均重视出家 第四节 出家与在家 一. 在家与出家功德之比较

5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二. 八关斋戒 三. 出家前应慎重观察 第三章破戒过患 第一节 破小乘戒的过患 第二节 破大乘戒的过患 第三节 破密乘戒的过患 第四节 三乘佛法皆应远离破戒之人 一. 守小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二. 守大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三. 守密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第四章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第一节 小乘着重对治贪心 第二节 大乘 密乘也应对治贪心 第三节 大乘显宗着重对治嗔心 第四节 密乘着重对治痴心 第二部分别解脱戒 第一章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 第一节 释词 第二节 分类 第三节 求别解脱戒的发心 第四节 别解脱戒的因缘 第五节 别解脱戒的体相 ( 定义 ) 第六节 内道四宗关于别解脱戒体相的不同表述 第七节 戒律的主次之分 第八节 具足清净别解脱戒的衡量标准 第二章守持别解脱戒的方法 第一节 别解脱戒的共通犯缘 第二节 四根本罪与饮酒的不共同犯缘 一. 断人命 ( 杀生 ) 学处 所破法

6 目 录 2 犯缘 杀生过患 二. 不与取 ( 偷盗 ) 学处 所破法 犯缘 盗用僧物的过患 三. 邪淫学处 所破法 ( 所破除的对象 ) 犯缘 四. 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 所破法 犯缘 五. 饮酒学处 饮酒过患 犯缘 开缘 饮酒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 断除饮酒的功德 酒戒是五戒的基础 第三节 八关斋戒 受持八斋戒之仪轨 戒相简述 第三章破戒后忏悔的方法 第一节 失去戒体的四共同因 一. 舍戒 什么时候才可舍戒 随意舍戒的过失 舍戒的方法 二. 命终 三. 生起二形, 或性别反复变换三次 四. 谤无因果的邪见 第二节 失去戒体的不共同因 一. 失戒

7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二. 破戒 第三节 正式忏悔的方法 第四章希望 附 : 戒律背诵资料

8 第一章 总说 第一部分持戒功德与破戒过患 第一章总说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具德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皈依佛宝 皈依法宝 皈依僧宝! 为一切众生清净持戒 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 犹如 现观庄严论 的众多注疏中说 : 若有商人要做一笔生意, 他会首先观察做何种买卖, 用何种方法才能盈利, 同时也应清楚导致亏损的可能环节及防止的方法 同理, 一个欲求解脱的修行人必须守持戒律, 而持戒必须知道戒律学处 持戒的广大利益 破戒的过患及防范破戒的方法 因此, 就象对如意宝的利益和毒药的

9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危害应广为宣传, 能使人们对如意宝产生出欢喜 渴求之心, 对毒药产生出戒慎恐惧之心一样, 我们对持戒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也应广为宣传和学习 另外, 另外, 初学者只看到一两个持戒的利益和破戒的过患的教证, 无法在相续中产生出很大的震动, 因此, 本书引用了众多经续论典中的教证, 来论述破根本戒的过患以及持净戒的利益 第一节 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 出离心 一. 出离心的重要性 佛经中指出不管是出家僧人还是居士, 受戒首先必需有出离心, 而就能否生起出离心而言, 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还要可贵 希有, 因为在欲界 色界 无色界这三界中, 只有欲界的众生才能生起出离心, 欲界又分为三恶趣 人趣与欲界六天, 三恶趣中的众生或因受的苦太猛厉, 或因过于愚痴, 都产生不了出离心, 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则因过于放逸, 忙于享乐而不想发起出离心, 而人类有苦有乐, 故才有产生出离心 受戒的可能 但也并非所有人类都能如此, 我们这个小世界中的人类分住在四大洲, 北俱卢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 没人引导, 故又被排除在外, 其余三洲的人, 即使生起出离心后, 也需五根具足, 并且未造五无间罪 非为黄门等才能有受戒的资格 由此可见, 要学佛修行是多么的不容易,

10 第一章 总说 我们是在经过了这么多层筛选之后的幸运儿, 故应深深 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古至今, 宗喀巴大师弘扬戒律的影响是巨大而广 泛的 他在 三主要道论 中解释需发出离心的理由时 说 : 无出离心无息灭, 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 众生, 故先寻求出离心 其大意为, 如无出离心, 就 不能息灭烦恼与痛苦, 也追求不到轮回中的安乐, 更不 能获得究竟解脱, 正是对尘世的贪著而使众生束缚在轮 回中, 因此追求解脱必须要发起出离心 法王在 胜利道歌 中也述说了以出离心为基础受 持净戒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 : 一切胜生定圆乐, 皆从依此而生故, 破戒恶趣漂无垠, 勿令自迷应取舍 法王在 忠言心之明点 中还说 : 贪著现世无法缘, 享受欲乐增贪心, 利乐称誉求不得, 如梦买卖故舍弃 其大意是, 贪著今生的人没有修学佛法的缘分, 追 求五欲享受的人只会无休止地增长他的贪心, 人们多追 求世间八法中的利乐称誉, 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 九, 利乐称誉越被追求越加远离, 导致今生后世感受无 量的痛苦, 所以对今生的世事有如梦中的买卖一样应予 舍弃 梦中买卖本不存在, 醒后哪个有理智的人还会去 执著其盈亏呢? 确实现在世人对华衣美食 权贵 财富 以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抵制, 反以为是时尚潮流, 大多 数人趋之若骛, 导致在生死轮回大海中时浮时沉, 永无 出期 但是我们修行人恰恰应反其道而行之, 依照法王

11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等圣者的教诲, 切实认清世间法的过患, 进而发起无伪的出离心, 再受持净戒, 闻思修行, 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涅槃圣城 有一部分人既想得到世间的圆满, 又想得到出世间的解脱, 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以这种发心, 不要说今生, 就是千年 万年, 甚至上亿劫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 因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两个完全相违的法, 凡夫妄想二者兼得是万难成功的, 只有福慧具足的圣者才能实现 就象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教示的那样 : 世上难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 尤其是出家弟子, 一定要常常观照自己的相续, 皈依心和出离心是否已经真正地产生, 是否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不退的信心, 戒律是否清净等等, 望各位有志出离解脱的学法人对此三思 如修学佛法的同时而不放弃贪恋世间八法, 如此下去, 其相续中终将产生邪见, 丧失正知正见以及对佛法的信心, 此时就会出现许多违缘, 破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 今生后世都会感受剧烈的痛苦, 以后无法得到暇满而修学佛法, 所以今生发起出离心, 守持净戒极为重要, 这是后世安乐之因, 应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守持净戒 不遭受违缘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 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顺缘, 如果不趁此机会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 想方设法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分别心, 等过了这一世到了中阴或后世时就根本没有机会得到解脱, 已后悔莫及了 从修法感受方面而言, 依靠强烈的出离心而守持清

12 第一章总说 净戒律的人, 因为了知了轮回中的万法都是无常 无实, 都是业障幻化所成, 所以会自然断除无始以来对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乐的贪求 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乌金丹增仁波切 ( 莲师化身 ) 曾说, 世间八法如云, 出离心如风, 以强烈的出离心受持净戒, 就象狂风吹散云雾一般, 能自然摧坏对世间八法的染污执著和一切修行障碍 这时他仅仅依靠持戒的功德, 在内心中就已经感受到了帝释天一样的安乐, 他实际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 声誉最广 财富最多 最为幸福的人了, 他因放弃了对这一切的贪求, 无勤地获得了世人终日奔波而仍不能圆满得到的东西 而且, 从长远来看, 帝释天远不及清净持戒的修行人, 因为帝释天对轮回没有强烈的出离心, 在福报享尽后还将堕入恶道中受苦, 但依出离心而清净持戒的人却会进而获得出世的解脱安乐之果 这在第二部分中将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果没有出离心, 就不可能会有自始至终都全心全意皈依三宝的决心, 得不到大士和中士的皈依戒, 甚至只是一种盲从的行为而已 在家居士同样也应对轮回生起厌离心, 对解脱生起希求心, 这就象去拉萨, 无论是徒步的乞丐还是乘坐飞机的富翁, 都是朝向拉萨这个目标一样, 否则连别解脱戒的戒体都无法获得 这样学了几年佛, 其实都在稀里糊涂中度过, 自然就得不到收获, 而怨天尤人, 抱怨上师三宝不赐给加持 而在智者看来, 则恰恰是自己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 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 甚至对上师三宝的皈依心与信心都未得坚定, 这便是自己欺

13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骗自己的结果 寂天菩萨曾说, 世间上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损害自己 虽然一般人以为只有别人才会损害我, 但正是因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离心 菩提心, 以及无法护持净戒之故, 才从无始至今一直流转于轮回中, 受尽了无量痛苦的折磨 如此看来, 损害自己的难道不正是自己吗? 如果能反省自己, 找出缺点恶习, 并勇于自我否定 自我改造, 则终将因自心逐渐澄净而感受到佛陀 菩萨们大清净 大光明的智慧境界 反观现在很多修行人, 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和受持清净戒律的基础, 虽然看了不少书, 依止了许多上师后, 但在其修证方面, 甚至连些许功德也没有生起, 这并不是佛法没有加持力, 而是因为他们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迈出过一步 现在已明白了教理, 还不想生起出离心精进修持的人, 在诸佛菩萨眼中, 无疑是最可怜的人了 二. 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谈到这里, 我们应该了解出离心是依靠什么方法来 产生的 宗喀巴大师在 三主要道论 中说 : 暇满难得寿无常, 修习能除此世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 思维能除后世欲 如果一个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对轮回的贪执的话, 就要修三乘共同的四个加行, 即暇满难得 寿命无常 因果不虚 轮回痛苦, 如果能经常修持这四个加行, 就 自然生起对轮回的强烈厌离心, 进而会对解脱生起猛厉

14 第一章总说 的希求心 这样就生起了出离心, 也唯有如此, 修法的功德才会很快显现, 无明的种子以及习气都会很快清净, 就好象十方诸佛都在为他一人加持一样, 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四个加行, 切莫以为是无关紧要而加以搁置, 否则就难以生起出离心 以强烈的出离心来守持戒律, 这是佛法的根本学处, 否则, 甚至连三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无法生起 之所以称为共同前行, 是因为无论小乘 大乘显宗 密乘都共同以此作为基础, 只有修好共同前行, 才能修好不共加行, 在修好不共加行后才能进入修持正行的阶段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伺察 多思维 多修持这个共同外前行, 再加上多阅读高僧大德的传记, 才能对轮回世间八法产生不退的厌离心, 才能保证真正的出离心的顺利生起 而且修加行对修大圆满都同样有极大的帮助 也许有人疑惑, 这么基础的修法怎么能对这么高深了义的大圆满修法都产生帮助呢? 但缘起力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而且凡如理修行过的人对此都会产生很深的体会 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个教派都极为强调, 如格鲁派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噶举派的 解脱庄严宝论 萨迦派的 道果前行 宁玛派的 龙钦心髓前行 等论典都有对共同外前行的系统论述, 并有具体的修法仪轨

15 走向解脱 在家篇 三. 出离心生起之量 第一部分 那么具体出离心生起的量是怎样的呢? 宗喀巴大 师在 三主要道论 中确定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 : 修已于轮回盛事, 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 起时是生出离心 也就是说, 如果对轮回中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希求 心, 时时刻刻唯有追求解脱之念, 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 离心 现代众生的烦恼日益深重, 贪欲在迅速增长, 故法 王如意宝的 胜利道歌 在提及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 : 于诸轮回盛世富, 不起羡慕之心念 就是说对世间八法的贪求已经淡薄, 而对解脱则产 生了很强的希求心 因为宗喀巴大师针对的是当时弟子 的根基意乐, 故要求较高, 而法王则针对的是现代众生 的根基, 故要求较低 第二节 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有问 : 大乘弟子已了知众生与佛都无差别, 因此是 否不需要受持戒律? 关于这一点疑问, 土美仁波切在 佛子行三十七颂 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也就是说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净, 想利益自己尚且 不能, 又怎能普渡众生呢? 在小乘中守持的是别解脱

16 第一章总说 戒, 没有别解脱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 也不可能证得小乘罗汉果, 这是不容置疑的 ; 大乘菩萨渡化众生的首要条件即是护持包括小乘大乘的净戒, 若无别解脱戒的基础, 不可能远离对世间八法的贪执, 若无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萨戒的基础, 殊胜的大乘修法的功德也如空中楼阁一样, 无从生起 ; 作为无上密乘的金刚弟子, 首先须调伏自相续烦恼, 随后才能安住于大圆满本性之中, 或在出定时普渡众生, 故应在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基础上, 再守护不共的三昧耶, 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证悟成就 总之, 从小乘乃至顶乘大圆满的修法中, 护持净戒至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为小乘的修法很好, 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 以为太低了 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续中没有以出离心和清净的别解脱戒戒体为基础, 菩萨戒及三昧耶又从何谈起呢?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 修学显密大乘, 受持菩萨戒和三昧耶, 最后才会得究竟解脱 佛曾在 菩萨戒本经 中云 : 若菩萨如是见, 如是说言 : 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 不应受, 不应学, 菩萨何用声闻法为, 是名犯众多犯, 是名犯染污起 还有人认为小乘都是发心利己的, 我们已学了大乘佛法, 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 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小乘行人在不杀生 不偷盗 不说妄语 不邪淫, 对他人不发嗔心, 口中不宣他人过失 不损害他人等等守护自己三门这一点上, 和大乘菩萨无任何差别, 也已和佛陀没有差别 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础上,

17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 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 自己的 三门不但不损害有情, 还积极饶益众生, 如不杀生且放 生, 不偷盗且布施 不嗔恨而忍辱等, 运用众多方便去 断恶行善 总之, 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础, 也就是 说, 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 他的小乘戒律 必然守持得更为出色 有人这样以为, 自己学的是无上大圆满, 而非小乘 和大乘显宗, 故纵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 也仍然 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 也可弘法利生, 不会堕恶趣 这 种观点并不如法, 学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 戒, 若不忏悔清净, 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胜出世 间果位, 更不可能即生成就无上佛果 密乘的 文殊根 本续 中就已明确指出 : 佛说破戒人, 修密不得成, 不入涅槃城, 城边亦不至 即修密破戒者, 无法进入涅槃大城, 相似的成就也 无法得到 又说 : 众生若已破戒律, 彼无机会趋善趣, 不得转生至善趣, 殊胜安乐亦不得, 何况佛转之密乘, 彼无修成之机会 虽然小乘行人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守护 戒律, 密乘行人则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受持戒律, 两者在 发心上有很大差别, 但外在的行为取舍仍没有差别 莲 花生大师曾经说过 : 后世的修行人, 行为要遵循小乘, 应分别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别解脱戒 而且藏传密宗各派 的大德对小乘别解脱戒也是特别推崇, 宁玛派的历代传

18 第一章总说 承上师, 如嘎饶多杰 ( 喜金刚 ) 莲花生大师 布玛莫扎 全知无垢光尊者 麦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宝等也都未曾说过修学密乘的人, 失坏大小乘根本戒后还能成就, 而且在示现上, 这些祖师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净的三乘根本戒, 甚至连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 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净戒律, 这一点和各自的能力 福报也没有关系 没有任何教证显示破戒且未忏净之人不堕恶趣 普贤上师言教 中讲过 : 一切上师无上的大悲心就是摄受弟子 传法灌顶, 使弟子知道取舍的学处 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 死后不堕恶趣而往生佛国净土,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因果不会错乱空耗, 虽然上师三宝有大悲心, 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总之, 别解脱戒是密乘和显宗大小乘学人所应共同受持的戒律 三乘法要均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恩赐的对治烦恼的正法甘露, 我们不能妄加取舍 大乘显密弟子必须同时修学小乘的法要, 具备小乘的功德, 而小乘修学人也最好能进而修菩提心进入大乘显宗和密宗 第三节 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任何一位传授佛法的上师, 无论他传小乘 大乘还是密乘的法, 都需要护持清净的戒律, 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 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胜果位, 更无法成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师 戒律清净的比丘 ( 尼 ) 或沙弥 ( 尼 ) 才可给居士传

19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戒 律本事 中还云 传戒者必须为受戒者讲解戒律 的学处 否则就象把利剑交给了疯子 疯子四处砍杀人 命 徒增祸患一样 对于大乘来说 守持戒律及通达戒律学处 而且有 能力传授菩萨戒的人 才有资格成为显宗大乘的合格上 师 在印度班智达旃陀罗阁弥 大乘唯识的主要弘扬者 所著的 菩萨戒二十颂 中云 从彼具有胜智力 具戒上师前受之 即弟子应在严谨持戒 具戒 精通戒律仪轨 胜智 并有能力传戒 胜力 的具相上师前求受菩萨戒 在无上金刚乘而言 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著的 密宗道次论 中提出了金刚上师的法相 最重要的几 条是 具足三昧耶 通达灌顶等仪轨 通过修持上师的 窍诀 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 第四节 持戒清净的标准 法王如意宝在 教诲甘露明点 中说 何为清净持戒者 佛经论典所宣说 一切取舍守如眼 浊时虽然极难得 小乘菩提金刚乘 各道成就之违缘 根本堕罪与自续 常非并存为净戒 其大义是 能做到如经论中所宣说的 守护戒律的 一切学处就如同守护自己眼睛一样的人 在五浊恶世的 末法时代中已是非常希有难得了 如果有人自相续中远 离了小乘 大乘以及密乘的根本堕罪 那么他就已是五

20 第一章总说 浊恶世之末法时代中的持戒清净的人了 对此在第二部分中将引用教证说明 在此守持根本戒的基础上, 应尽力守持三乘戒律的支分戒, 如此对自己而言, 能增上功德, 减少过失, 对他人而言, 如果一个人戒律清净, 别人见了, 自然会生起恭敬之心, 使他们种下善根, 从而使佛法在世间上能长盛不衰 第五节 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现在已是末法时代, 持戒的人与客观环境都不如当 年世尊在世之时 当年的修道气氛浓郁, 人的根基深厚, 戒律清净, 而现在修道气氛淡薄, 破戒障缘大大增多, 众生的根基也远不如从前, 烦恼越来越炽盛, 故持戒的 难度越来越大 但现在如能尽力清净持戒, 所获的功德 也会远远超过从前正法时代 等持王经 云 : 经恒沙数劫, 无量诸佛前, 供养诸幢幡, 灯鬘饮食等 若于正法坏, 佛教将灭时, 日夜持一戒, 其福胜于彼 其义为, 正法时代的人, 在恒河沙数劫中, 以种种 上妙供品供养无量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 但尚不如末法 时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条戒的功德 另 大乘无量寿经 也说, 在娑婆世界之五浊恶世 中精进修行, 守持一日一夜的净戒, 比在极乐世界修行

21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一百年的功德更大 因此我们也不要因为处于末法时代而自怨自艾, 而应多思维末法时代持净戒的利益, 断除疑惑而努力持戒 若在这种恶劣情况下产生厌离心 出离心, 而精进持戒修学, 其修持的进展速度也会很快 第六节 戒律与修行 有些人对证悟成就非常渴慕, 尤其想在很快时间里能证到大圆满的境界, 但对戒律这些基础法要却不感兴趣, 或者认为在证悟后再来守持清净戒律也不迟, 这种观念显然颠倒了因果 法王在他的 胜利道歌 天鼓妙音 中, 强调了修法的前后次第, 指出欲想证悟大圆满, 必须先有清净的三昧耶, 欲想获得大乘出世的智慧, 必须先有清净的菩萨戒, 同样欲想得到小乘罗汉果, 必须先有清净的小乘别解脱戒, 这三者又是以后后为因, 前前为果 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作保障, 佛陀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一个也不会修成, 这就象一位司机, 无论他的技术多么娴熟, 他首先考虑的必须是安全, 如果他违规驾驶, 终将一失足成千古恨, 使前功尽弃 在末法时代, 修行人毫无疑问地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内外密违缘和障碍, 那我们应对此作出怎样的回应呢? 佛在 般若波罗密多摄颂 中就曾说 : 在外境上我们应对上师三宝生起不退信心, 对六道众生生起无伪的悲心, 虔诚地皈依祈祷上师三宝, 从内心而言, 应坚固自己的誓愿, 并生起智慧 只要具足这四种条件, 无论是

22 第一章总说 内 外 密违缘, 都会自然消退, 法王如意宝也曾在教言中这样强调过 在末法时代, 只要具足以上四点, 修法上的违缘就象天空中的乌云, 被强风卷去了一样, 此修行人可圆满得到上师三宝之加持, 对轮回中的众生也永远不生烦恼, 不会舍弃 般若十万颂 和 现观庄严论 中都指出, 善知识有两种, 一种是外在的善知识, 一种是内在的善知识 外在善知识即是三宝和三宝的总集 金刚上师, 祈祷三宝和修上师瑜伽可以获得殊胜的加持, 内在的善知识是以坚定的信心极快生起的证悟智慧, 和很快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主要方便大悲心这两者的双运 若具智慧, 修行人就不会流转轮回, 也不会产生违缘, 若有悲心, 就具足发菩提心的方便, 就不会舍弃六道有情 这四种法要是佛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持, 其余的闻思修都是为增上这四个修法 修行者若具足了这四法, 就象一个人有了双眼和手足一样便利, 可以顺利到达解脱城, 进而利益天下众生 我们是否是真正的三宝弟子, 应从内心观察决定, 若内心中未曾真正皈依三宝, 则不是三宝弟子, 不是内道的修行人, 那就当然得不到三乘佛法的戒体 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 精通三藏十二部的经论当然值得赞叹, 但祈祷三宝与上师瑜伽的修法则更为重要 因为这是从凡夫直到圣者菩萨在外境上主要修持的两个法门, 尤其是末世刚强难调的众生更要修上师瑜伽, 上师为三宝总集, 易获加持, 与三宝相应, 在内心产生出悲心与信心的功德

23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有些人去问活佛 堪布 瑜伽士, 自己的修行怎样? 其实, 我们修行的程度之高下, 只要观察自己的相续 ( 内心 ), 贪嗔痴是不是很重, 和以前比较有没有明显减少, 对上师有否不退的信心和恭敬心, 对众生有没有悲心 菩提心, 有没有经常说别人或金刚道友的过失, 对治烦恼的力量是增强还是减弱了等等, 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自己的修行高下 如全是违品出现, 那无论依止了成就多大的上师, 得到了多高的灌顶 传承, 修了多殊胜的本尊法, 都不能掩盖自己修法的低劣 我们无论采取何种修法, 都是以调伏烦恼为中心, 若烦恼反而增上炽燃, 又怎好意思认为自己的修法水平在不断提高呢? 有人惊奇于人在天空飞翔, 或入水不溺 入火不焚 四大无碍等的神迹, 但要在水中畅游, 鱼类也能做得到, 小鸟也有能力在空中自由飞翔 而在圣者眼中, 能在末法时代受持净戒才是非常希有的, 这才是末法时代最大的神变 真正的神变不在外境形象上, 而在于调伏内心无始时来的烦恼, 获得自在 闭关 一词对大家很有吸引力, 但应知道, 在闭关前, 对自己所受的戒律的学处必须了知, 正知 正念必须具足, 这样才不致在闭关过程中产生魔障与违缘 佛陀未开许修法伊始就可以去闭关, 尤其制戒时未开许尼众可以独自在一个地方修行, 因为这样肯定会遇到违缘, 且易给他人造成障碍, 真正有智慧想修法求解脱的女修行人, 应依止真正的善知识, 并在上师前猛厉祈祷, 以勇猛厌离心思维轮回过患, 生起强烈之出离心 末法时代最容易使众生脱离生死的即是大圆满法

24 第一章总说 门和净土法门, 但应认清并一再强调的是, 对于广大的中下根人来说, 修持这两个法门仍必需以守持清净戒律为基础, 并且不能对其余的法门产生排拒心理, 甚至诽谤, 若已造下这在显宗中最为严重的谤法罪业, 必须精进忏悔, 否则往生与成就都将与其无缘 佛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本来就是一脉相承, 互相圆融的, 各种教法也本属一味一体, 认为是抵触 相违的人应冷静 深刻地反思自己对佛法是否有全面 正确的认识, 或者带有明显的感情偏执 法王如意宝以他出世的圣者智慧, 确定了弟子们以清净戒律为基础, 今生精进修持大圆满法门, 同时结合净土往生法门, 在临终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这样依靠上师和大圆满法的加持, 辅以自己对上师和大圆满日益坚固的信心, 在今生就可获得希有难得的成就, 不但来生在极乐世界品位很高, 今生也可荷担如来家业, 大弘佛法, 也就类似于永明延寿禅师所谓的 有禅有净土, 犹如戴角虎 这并不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 法王的很多弟子, 以其广泛的闻思智慧和内在修证的摄持而在一生中广弘佛法, 圆寂后往生到西方净土, 就已显示了这种修行方法的功德 尤其, 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也有授记法王如意宝亦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法王不但在平时宣说极乐世界的功德, 并且经常让弟子们集体发愿往生, 尤其在每年金秋, 还专门主持举行 极乐大法会, 使学院以外千千万万的人亦能得沐于阿弥陀佛的清凉光辉

25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第二章守持净戒的功德 第一节 总说持戒的功德 经藏侧重于定, 律藏侧重于戒, 论藏侧重于慧, 但律藏与经藏 论藏相比, 还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佛在涅槃之前, 阿难尊者问佛, 佛灭度后, 以谁为师, 在汉文的经典中讲是 以戒为师, 藏文经典中的记载更具体些 : 经藏和论藏代表了教法, 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 还代表导师 由此都可见律藏相比于经藏 论藏的重要性 因为经藏 论藏讲述的是空性 光明等的甚深教理, 而律藏则直接说明身口意三门的取舍标准, 什么是该做的, 什么是不该做的, 违反后获罪如何, 这就象一位导师, 在弟子身边直接指导 规范他的发心与行为 佛遗教经 中记载, 佛涅槃前最后一次说法中说 : 汝等比丘, 于我灭后, 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如暗遇明, 贫人得宝, 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 意即为别解脱戒 佛陀教示, 佛陀已不住世的时代, 只要佛弟子能守持清净的戒律, 以戒为师, 佛法的光辉仍能照耀世间 总之, 守持清净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诲 佛曾经在 杂阿含经 中说过, 佛法是否住世, 关键就在于佛的弟子是否尊重 受持清净的戒律, 在哪个

26 第二章 守持净戒的功德 地方有佛的四众弟子做羯磨 受持清净戒律 那个地方 就有佛法住世 反之 佛法就会趋于衰灭 佛在 涅槃经 中说 一切众生 虽有佛性 要 因持戒 然后乃见 涅槃经 是显宗中最了义的经典 之一 从佛的这句开示中可以看出 无论修学什么了义 佛法 都必需以持戒作为基础 在龙树菩萨的 亲友书 中有 有如万物依大地 一切功德依于戒 意即世上的万物 无论是人类 动物还是植物等都 依靠于大地 同理 一切功德只有在净戒的基础上才能 产生 同样藕益大师也云 持戒如地 万物由此而生 成 持戒如城 魔障藉此而远离 即从善根而言 持 净戒所获的功德如大地上的万物一样无量无边 另一方 面则从遣除违缘魔障而言 有如坚固的城墙能抵抗外敌 的入侵 若持净戒 则能远离一切魔障 在藏地 智者们对佛法有如是的评价 佛法的基础 为戒律 佛法的精华为般若波罗蜜多 佛法的极密精华 是密宗大幻化网 此也说明佛法的基础为戒律 以前藏地有的学法人去印度学梵文 以期翻译佛典 的时候 许多智者都祈请他们多翻译戒律 因为这些智 者在实际修持 领众的经验中 感觉到了戒律的重要 清净持戒的人也会感得梵天与帝释的护持 因为经 书中说梵天 帝释特别喜好忏悔罪业 积累善根 守持 净戒的三宝弟子 汉地古书中的 天有好生之德 的话 同样也表达了上天喜欢积德行善的人这个意思 三十三天 忉利天 有一面很大的天鼓 在天人战

27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胜阿修罗之时, 天鼓就会自动发出声音, 声音中宣说佛 法中的四法印, 这天鼓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人们前世共同 守持清净戒律而自然感得的殊胜果报 世亲菩萨在 俱舍论 中说 : 欲得生善趣, 最重 要的是戒律, 欲得到解脱, 最重要的是修行 可见, 欲望得生善趣, 需要守持净戒, 而修行又是建立在戒律 的基础上的, 这样, 无论为得到世间的善趣功德, 还是 为得到出世的解脱功德, 都必须以清净的戒律为前导 并且佛在 十地经 中 月称菩萨在 入中论 中也都 阐明了这个概念 入中论 中说 : 诸异生及佛语生, 自证菩提与佛子, 增上生及决定胜, 其因除戒定无余 异生 是凡夫, 佛语生 是声闻, 自证菩提 是独觉, 佛子 是大乘菩萨, 增上生 是善趣, 决 定胜 是解脱, 这一切的功德都来源于守持清净的戒律 法王如意宝 1987 年在朝拜圣地五台山, 现见了文 殊菩萨后, 从智慧海中现出的 忠言心之明点, 也提 到了受持清净戒律的教诲 : 犹欲空中建花园, 增上定胜诸圆满, 无戒无此机会故, 念知谨慎调自续 就是说, 如不受持净戒, 而想得到圆满的世间安乐 和出世的解脱, 就如同希望在空中建造一座美丽的花园 一样, 是不可能办到的 因此我们应恒时以正知正念, 谨慎地调伏自己的相续, 受持净戒 清净持戒的人, 因为抛弃了对五欲的贪求, 不再与 世人相争, 因此时刻处在最安乐 自然的状态中, 此时

28 第二章守持净戒的功德 在世人的眼里, 他已是非常高尚 可敬的人了 人们接触 了解他之后, 对他的崇敬之心会油然生起, 自然想去亲近他 因此, 以他德业的感召, 人们渐渐聚集在他的周围, 他的弘法利生事业自然就兴盛起来 曾经有弟子向宗喀巴大师请教获得大福报与自在的大事业的方法, 宗喀巴大师告诉他的窍诀就是 从清净持戒做起 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 德光尊者 菩提萨埵 ( 静命菩萨 ) 宗喀巴大师等正是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础, 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宏伟事业, 现在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 也同样是基于清净的戒律, 而使佛法在末法时代得以发扬光大 根据不同众生的界根意乐等等原因, 密宗和显宗在不同时代的弘扬情况 ( 也即是教期 ) 是不同的 密乘续典中授记, 随着 ( 显宗 ) 末法时代的黑暗越来越重, 无上大圆满的光明反而越来越增上 而显宗的经典是以佛弟子对戒律是否恭敬 重视, 来确定佛法是否住世 如果佛弟子不清净持戒, 那么高僧大德也会不再住世而圆寂 如世亲菩萨, 有一次他来到尼泊尔大塔旁边时, 见到一个出家僧人在种地, 没有如理守持清净戒律, 就知道未法时代已真正到来了, 清净戒律的修行人也没有了, 当下便圆寂了 故学院里从法王到大管家, 到讲法的堪布都在一再强调戒律, 我们对此也要认真 精进地学习, 把戒律深深印到自己心中 无论出家, 还是在家, 各位金刚道友一定要持戒清净, 团结和合, 依教奉行, 那么我们的金刚上师不用祈请和遣除违缘也会长久住世, 常转深广法轮,

29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佛陀在 律本事 中指出 : 学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解脱, 消除自己和众生的一切烦恼, 而烦恼的来源为无明业障, 它们之间又互为因果 欲消除业障, 最殊胜最究竟的对治方法是出世的胜观智慧, 胜观智慧主要依三摩地 ( 定 ) 产生, 也可以说若无稳固的三摩地, 就不会有真正的出世胜观智慧, 而三摩地则必需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 也就是戒生定 定生慧 反之若破了根本戒, 则不会修得三摩地, 也就失去了产生出世胜观智慧之机会了 若把佛法比作一棵大树, 戒律有如大树之树根, 胜观智慧有如果实, 若树无根又怎会结出果实呢? 因此严格持戒非常重要, 对此我们应再三思维 观察, 取得明确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凡有所行事之前都会做认真的观察, 对于学佛这样的终生大事, 更应作详细的伺察, 如理如法地确定修学的步骤和方向 上师法王如意宝规定, 凡想长住五明佛学院的人,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 戒律清净;2 团结和合;3 精进闻思修行 戒律清净被放在了首位, 由此也可见戒律对修行的重要性 在学院里, 凡已破了三乘根本戒的, 不管是活佛 堪布, 还是刚入院的小喇嘛, 一律摒除出僧团, 乃至今后学院里的讲法 法会等都已无资格参加 在戒律清净的基础上, 再要求四众弟子团结和合, 凡有打架 吵闹或相互有矛盾导致互不说话, 必须在当夜之前相互道歉 忏悔, 消除芥蒂, 否则也将被开除 因为僧众不和合,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无从建立 这两条已保证了学法的顺缘, 在这良好戒律的基础上, 再精进闻思修, 佛法的功德就会迅速生起 这也是法王的根本上

30 第二章守持净戒的功德 师托嘎如意宝当年对弟子所作出的严格规定 不少初学者都自以为很贫穷, 福报浅薄, 故无法供养上师三宝 若将每天守持净戒的功德, 供养上师三宝, 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相比的上品供养, 且是最了义的供养, 佛在经续中所赞叹的上品供养就是守持净戒, 如理如法地修持, 忏罪积资 第二节 分说持戒的功德 一. 受持小乘戒的功德 比丘亲爱经 中云: 戒律是最殊胜的安乐, 戒律是解脱之道, 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 戒律是成佛之因 如果一个人对轮回 对世间八法还有贪恋与执著, 那么他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安乐, 反之, 对世间法产生了坚定不退的出离心, 对解脱产生了向往之心而守持净戒, 就会得到三宝的加持, 从而生起真正殊胜圆满的安乐, 故说只有戒律才是最殊胜的安乐 又云 : 清净受戒人, 形色极殊妙, 安住戒律中, 诚信诸学处, 此人一日中, 积福无限量, 终将获佛果 意即受持净戒的人将获得端严的色身, 且一个常常安住于戒律中 对戒律学处生起不退信心的人, 在短短

31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一日中所积累的福报也是无量无边, 并且由此而终将得到无上佛果 声闻地论 中列出了守持别解脱戒的十种功德: 1. 没有后悔, 以此为前行, 可逐渐得到解脱 2. 临终无后悔 因一生持戒修行, 没有空耗暇满人生, 以此善根将获得安乐, 故无后悔, 犹如病人远离病痛一般, 安详地离开人世 3. 十方名闻普扬 无论出家在家, 只要真正持戒修法, 则以其恬静的神态, 不与世争的超脱与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仪, 自然获得众人的生信 恭敬, 与十方天神 护法的赞颂 4. 寤寐安乐 受持净戒, 即使在梦中也不会造业, 非常安乐, 无恶梦 因其具足出离心, 且得到了三宝的加持, 有如得到无上如意宝一样 5. 睡眠时得护法神护佑 人在睡觉时毫无自我保护的能力, 以持净戒之力, 可感得护法神的冥冥护佑 6. 远离怖畏 在中有 后世不会有堕入恶趣的怖畏, 眷属 ( 弟子们 ) 也很调顺, 不会制造违缘 7. 怨敌非但不加损害, 反而予以利益 若受持净戒, 则以前在家时的怨敌也会受其清净持戒的形象与功德的感化, 加之三宝护法神的加持, 而消去宿怨, 转为恭敬 供养 8. 恶性非人非但不加损害, 反而予以利益 此类例子在经典中处处可见 9. 易得资生之具, 众人恭敬 持戒之人, 办道所必需之资生之具极易获得, 并普获众人恭敬

32 第二章 守持净戒的功德 10 一切善愿皆得满足 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愿 如出离心 悲心 信心等都可依此圆满实现 守持戒律必须以深信因果和发起出离心为基础 因 为世俗中因果不虚 一个不信因果 没有出离心的人是 不可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的 也不可能去主动严谨持 戒 一般的人 居士 出家僧人 转轮圣王 上师 声 闻 独觉 菩萨 佛都是从清净持戒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们从数量 比喻 因缘这三个方面观察 能得到暇满 难得的人身实在不易 这人身即是以往昔清净受持五戒 为近取因 加以上供下施积累福报而感得的善果 居士 和出家僧人更是以前曾受持相应戒律的结果 转轮圣王 的福报也是从努力守持五戒 行持十善中得来的 一个 合格的上师 必已在多生累劫中受持了净戒 并且今生 又首先须以守持清净戒律作为弟子的表率 声闻 独觉 菩萨 佛的无量功德自然也是从戒律中产生的 毗奈耶经 花鬘论 汉译名为 根本说一切有 部毗奈耶颂 中都赞叹了持戒的功德 花鬘论 中说 可赞财圆满 能生胜梵宫 三摩地涅槃 并由于戒得 意即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可以圆满获得圣者七财 信 戒 惭 愧 闻 舍 慧 在相续中生起梵天一 样的安乐 这时三摩地 定 和涅槃就如同已在自己前 面 能很容易获得

33 走向解脱 在家篇 二. 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第一部分 1 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础出离心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基础, 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 ( 包含密乘 ) 的不共同基础 阿底峡尊者云 : 大小乘的根本差别, 在于是否发起了菩提心 由此可知发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是大乘修法的核心, 是从一开始发心乃至成佛间都不能缺少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个修学大乘显宗或密宗的人, 应该观察一下自相续中有没有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 若无则肯定不是大乘的修行者, 我们知道真正发菩提心远非仅做个好人 做些好事那么简单, 但相似的菩提心却是很容易生起 还应观察一下自相续, 是否通晓菩萨戒的学处? 得到菩萨戒体应如何去行持? 有多少学处? 破此戒过患有多少? 若连这些基础的常识还不了知, 还自以为是菩萨, 有了菩提心, 或自以为有清净的菩萨戒体, 终是自欺欺人而已 若自相续中无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 而仅仅守持菩萨戒的学处是不够的, 不完善的, 故应在大乘善知识前, 如理如法地依靠阿阇黎和仪轨的加持, 再加上自己的因缘力, 发起相似或真实的菩提心, 而守持菩萨戒 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功德是无量的 不可思议的, 这在大乘显密经续中都有详细的宣说 佛在 华严经 中说, 发菩提心 守持菩萨戒就如同太阳一样, 所发出的炽燃光芒能遣除自他黑暗的所知障 ; 又如同清凉

34 第二章 守持净戒的功德 的月光一样, 能遣除热恼的烦恼障, 进而成就佛果 华严经 中弥勒菩萨给善财童子开示的教言中, 对发菩提心持菩萨戒有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 : 一个非常 贫穷的盲人无依无靠, 过着很凄惨的生活, 一天, 在他 藉以谋生延命的垃圾堆中, 意外地找到了一个如意宝, 因为如意宝能赐予一切所需的衣食用具, 以及金银财 宝, 因此后半辈子已完全有了依靠, 其惊喜之情自然溢 于言表 在此, 穷人比喻无福报的凡夫, 目盲表示无出 世之胜观智慧, 垃圾堆表示由不净之业障和烦恼所构成 之身体, 如意宝比喻菩提心 寂天菩萨在 入行论 中 将此段经文归纳成了以下偈子 : 犹如目盲人, 垃圾中获宝, 如是我何幸, 生此菩提心 我们前世未广积善根, 故今生业障深重, 无胜观的 智慧而无法证悟成就, 还为五毒烦恼所役使, 非常可怜, 然而在偶然的机会中, 依止上师三宝, 自己的愿力信心 和上师的大悲加持相结合, 就产生了相似甚至真正的菩 提心, 这确实是千载难逢的, 对此, 大家都应生起欢喜 心 明 关于菩提心和菩萨戒的异同, 将在第三部分中阐 2 守持菩萨戒的功德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中说 : 佛告海意, 若菩萨虽处诸趣, 无所妄希, 善护戒行, 能降五蕴魔 ; 若无我见无依止, 善护戒行, 能降烦恼魔 ; 若以净戒令

35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诸众生出离老死, 自护戒行, 能降死魔 ; 令一切毁禁众 生皆悉忏悔, 安住圣净戒中, 自护戒行, 能降天魔 无论出家在家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之后, 只要如理如法地 守护身 语 意三门, 守持净戒, 平时经常祈祷上师三 宝, 一定可以逐渐降伏四魔 佛在 月灯三昧经 中说 : 若具足身戒, 于一切 法得无碍智 ; 若成就口戒, 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 声 ; 若具足意戒, 得一切佛法, 一切神通, 不动解脱 如 果我们能谨慎守护我们的三门, 即身不造杀盗淫等恶 业, 语不造妄语等恶业, 心中不生烦恼, 对众生也有悲 心, 恭敬心, 无论身处何处 何时, 功德都会增长, 有 如上弦月一般 这并不需要很高的见解 甚深的行持, 或已是圣者, 只要持戒清净, 严加守护三门作业, 就可 得到诸佛菩萨一样如海般浩瀚的功德 大涅槃经 说 : 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阶梯 ; 犹如 树木等依于大地, 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 ; 犹如入海取 宝商队中的商主, 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导 可见积累 福慧二资粮 忏悔业障等诸多方便虽然殊胜, 但都必须 建立在戒律之上 入行论 第一品和第三品中讲到, 在发了菩提心 和守持菩萨戒之后, 即使终日睡觉 懈怠, 各种福德也 会增长 成就, 并且还以点金剂 珍宝 果树 勇士 劫末火等为喻赞叹了菩提心的功德 佛在 梵网经 中说 :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36 第二章守持净戒的功德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其大意为, 只要众生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 一定会得到究竟菩提, 且他们在刚得到菩萨戒时, 其果位就等同于大觉的佛陀, 只是有未圆满与圆满之区别, 因已真正得到了与佛无二的戒体, 故云其所守的是佛戒, 功德不可思议 佛在 华严经 中说, 守持了菩萨戒就象打开了佛法和财富的无尽宝藏, 能够遣除贫穷 违缘, 直至满足其成佛的心愿 在 戒香经 中, 佛对阿难尊者说 : 世有众香, 唯随风所闻, 不能普闻 若持佛净戒, 行诸善法, 如是戒香, 遍闻十方, 咸皆称赞, 诸魔远离 在 瑜伽师地论 的 菩萨地 菩萨戒品 中说, 守持菩萨戒, 除了定获究竟的佛果之外, 还可以获得五种殊胜之利益 : 第一 常得十方诸佛护念 ; 第二 寿终之时住于大欢喜中, 如守持清净菩萨戒者, 临终时会产生大欢喜心, 如一个囚犯即将被释放, 病人遣除重病一样, 将脱离有漏不净肉身, 解脱六道轮回而往生净土 ; 第三 受戒以后, 凡所生处常与诸大菩萨为道友, 为善知识, 这对我们遣除修法违缘, 弘法利生有极大帮助 ; 第四 在今生中成就无量功德, 圆满持戒度, 如发心利众, 持清净菩萨戒, 并广行六度万行, 今生即可得到圣位, 圆满持戒度而得到二地之果位, 因为在五道十地中, 二地以上才圆满持戒度 ; 第五 在后世当中, 常能成就自性净戒等

37 走向解脱 在家篇 三. 受持密乘戒 ( 三昧耶 ) 的功德 第一部分 1 释词藏文中三昧耶是 达木策, 意为 圣 烧 圣 意为守持三昧耶戒今生就能得到圣者们的加持 摄受, 得到普贤如来的圣果 ; 烧 意为得到了灌顶, 守持清净三昧耶戒后, 所有的违缘 痛苦 魔障及相续中的业障, 如同烈火烧柴草一样, 都能烧尽 金刚续 中说 : 诸圣者观想降下加持, 受三昧耶的人受到加持后, 并如理受持, 则一切违品都将烧毁 净除 无论祈祷金刚上师 诵咒或是修持本尊, 都没有超出三昧耶戒的范畴, 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昧耶只是一个孤立的修法, 正如无垢光尊者在 实相宝藏论 中指出,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 所有的大圆满的修法都已包括在了三昧耶戒范围之内 2 受持三昧耶的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 中宣说了三昧耶的功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是真实文殊师利在末法时代的幻化, 从小就显现了无上大圆满的智慧, 与其余的大成就者不同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很多的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 萨迦班智达 宗喀巴大师 无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圣六庄严等, 他们显现的都是首先经过很长时间的苦行, 清净业障和积累资粮, 然后成就得究竟果位, 故全知麦彭仁波切可谓是娑婆世界中最希

38 第二章守持净戒的功德 奇的一个成就者 他老人家在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 中, 把所有密乘续部如 金刚续 三昧耶布局续 等, 尤其是 大幻化网根本续 的第 9 品和第 19 品中所宣说的三昧耶的功德, 归纳成了七个部分 : 一 为普贤王手印所印持之故, 诸功德不寻自成 声闻因为还不是如来种姓, 故只是如来加持手印所摄持, 而不是如来手印所印持 ; 菩萨已是如来手印所印持, 但要在将来才能成佛, 故还不是自成手印摄持 ; 无上密宗中, 一切诸法都安住于正觉之性, 故是普贤王如来手印所印持, 因此一切功德都无勤自成 二 因受到诸世间主眷的恭敬, 而具有殊胜势力 梵天 帝释等对声闻 菩萨 佛的恭敬程度次第增上, 同样, 对持声闻戒 菩萨戒与密乘佛戒的人, 他们的恭敬程度也依次增上 一切的天众 护法 空行都象听从佛的命令一样听从守持密乘戒人的命令 三 诸佛菩萨把清净守持三昧耶的人看作为自己的儿子 兄弟一样, 故能速得他们的加持 四 因为安住于本来大平等 大清净无取舍的境界中, 故一切行为如同佛陀 虽然没有生起一刹那度化众生的分别念, 但已可任运度化无边的众生 其余二戒, 因为分别随学于圣者阿罗汉与菩萨, 故一切行为并未如同佛陀 五 因为证悟了一切诸法都本来为普贤刹土, 因此对轮回无有畏惧 就如梦中遭遇洪水, 因为已经了知了这只是一个梦, 故不会恐慌, 并且知道只要觉醒后, 就能消除这些迷乱的显现, 因此只要尽力使自己醒来即

39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可 另外, 修密行人在一切时中, 都观想上师即是普贤如来, 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普贤如来的清净行为 对上师及密法产生坚定不退的清净信心, 对三昧耶戒非常恭敬, 真正修行无上密法的人, 不须几十年的苦修, 即使天天睡觉, 也可于极快的时间里成就如同普贤如来一样的果位, 六 一切了义与不了义的戒律, 都归属于自性之中而转成清净 在无上大圆满中, 通达密法的瑜伽士明了一切万法都是觉性的游舞幻化, 故一切了义和不了义的戒律, 也都归属于觉性而转成清净 七 失坏净戒后, 能自行补戒恢复 声闻弟子着重身语之执戒, 故坏戒后不能恢复, 如泥土做成的陶器一样, 破碎后不能复原 ; 菩萨弟子着重心业的持戒, 坏戒后依靠善知识能恢复, 犹如金器在损坏之后, 能工巧匠能修复得更为庄严 ; 而密乘弟子因为观一切都是觉性的游舞幻化, 故能自力恢复, 如凹陷的金银器, 不须工匠, 自行即能修复 凡如理清净守护三昧耶的利根修行人, 必能圆满获得上述七种殊胜的功德 佛在 大幻化网续 中云, 真正的如意宝不在外境, 而是众生相续中的殊胜福报, 如具有殊胜的福报, 在其前就会显现无数如意宝, 反之若无福报, 纵遇外境上的如意宝, 所见的也如土石一样, 毫无用处 在密宗续部中, 佛亲口宣说清净持戒的人会获得护

40 第二章 守持净戒的功德 法的护持 护法有尚未解脱的誓言护法 ( 如 75 位吉祥怙主 ) 和出世间智慧护法两大类, 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清净持戒的修行人, 并且主动为他行持息增怀诛的事业 3 三昧耶与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功德的比较密乘三昧耶戒一方面和大乘菩萨戒有相通之处, 但另一方面, 小乘和大乘显宗的戒律都没有三昧耶要求这么严格 举例而言, 小乘别解脱戒相当于人的手足, 菩萨戒相当于眼根, 而密乘戒则相当于命根 对于密乘修行人而言, 最为重要 最需要注意 一点点都不能失坏的就是密乘的三昧耶戒 九乘法中最殊胜的顶乘法无上大圆满密法, 之所以今生即可证得普贤王如来的无上菩提果, 就是因为它具有与普贤如来 阿弥陀佛 药师佛一样的见解和修行, 再加上它的三昧耶戒很细 很多, 要求很严, 从外内密 从发心和行为 从闻思过程中, 及之后入定安住于甚深的本性当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无上大圆满密法的修行精要归纳起来就是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 这是利根者今生要获得普贤王如来果位的真正的因及最根本的修法 守三昧耶戒得到的不是暂时的善趣果报和安乐, 只要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 就可即生得到究竟的菩提果 守持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功德非常大, 而在无上密乘的三昧耶戒中小乘和大乘持戒的功德都圆满具足了, 我们即生证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全靠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 所以守持密乘三昧耶戒比守持小乘和大乘戒律的功德更为广大, 守持几千年小乘别解脱戒的功德不如守持几

41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百年大乘菩萨戒的功德大, 而守持几百年的大乘菩萨戒 不如守持一年三昧耶的功德大 无垢光尊者在 大幻化 网广释 中引用 金刚续 的教言说 : 守持清净三昧耶 戒有成就普贤王如来无二果位, 圆满获得所有持明者的 加持等很多功德 金刚续 中说今生能成就开悟的根 本因都是全靠守护三昧耶戒, 因此大家要注意保护 特 别恭敬三昧耶戒 4 三昧耶与对上师的信心 在很多金刚上师对弟子的教言中, 我们可以看到有 两点被特别地强调 : 一 对金刚上师和密法没有邪见和 疑惑, 有清净的信心 二 守持清净的三昧耶 无垢光 尊者所著的 实相宝藏论 以及 上师心滴 中都讲了 受持清净三昧耶戒会得到如海一般的功德 因此说修持 密法如果能具足对上师的信心, 且三昧耶清净, 那么上 师的加持就会如雨一般降临, 无论修什么法都很容易 就显宗来说, 毗奈耶经 等经论都说慧从定生, 定从 戒生, 密宗要得到智慧, 首先也要守持清静的三昧耶, 但之后的修行重点并不在禅定上, 而是生起对上师强烈 的信心, 安住于大圆满智慧中, 以此方便能迅速得到上 师的加持, 圆满定力, 从而获得胜观的智慧 在 庄严 誓言 中也说 : 由六月不动, 信解及恭敬, 获金刚持地 其意也是说如果三昧耶戒清净且具足信心, 仅六个 月就会得到金刚持地

42 第二章 守持净戒的功德 无论是学旧密或是新密, 关于三昧耶学处最重要的 续典就是 大幻化网根本续, 大幻化网根本续 有 22 品, 其中第 9 品以及第 19 品中着重讲了三昧耶戒 在第 9 品中说 : 不坏入精进, 六个三十天 即不失坏三昧耶并如理精进修持, 即可在六月之内 得到无上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因此如理如法得到真正金 刚上师灌顶后, 便得到了三昧耶戒, 此时, 今生得到普 贤王如来果位的种子已深种于相续之中了 又据 杰珍大圆满, 信心分上 中 下三种 : 上 等信心者即是上根, 中等信心者是中根, 下等信心者是 下根 上根的人, 如果三昧耶清净且因具足真正的上等 信心, 修此法六月即可得到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法王如 意宝在 胜利道歌 中说 : 甚深妙道光明藏, 仅闻词句断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脱, 唯此铭刻于心中 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 得到了上师的加持, 产生信 心后, 听闻到无上大圆满的金刚句都可以断除轮回的种 子和习气, 而且信心具足的弟子今生在六个月当中就可 以得到究竟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上师通过为我们灌顶, 从而赐与三昧耶的方式来加 持我们的相续, 而有些人认为, 受持三昧耶和获得灌顶 不如单独获得一个窍诀好 但总的来说, 普贤如来和大 成就者们都讲, 上师对众生最大的慈悲就是给众生灌 顶, 使其得到三昧耶戒, 否则, 想得普贤王如来之果位, 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 给我们灌顶

43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的上师对我们的恩德比十方三世诸佛还大 所以我们在依止具德金刚上师时, 经过仔细观察后, 一定要如法依止, 依教奉行 因此我们一定要时时观察自己的三昧耶是否清净, 是否失坏了根本戒或是支分戒 众生于无始轮回中, 造业之多不可思议, 相续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烦恼与恶念 如果想尽快地调伏自己的烦恼心, 那只有修持密法, 而且在这业障越来越深重的五浊恶世当中, 只有大圆满的红日之光方可迅速遣除众生的愚痴黑暗, 因此在末法时代中, 要想得到真正的解脱, 得到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就一定要非常清净地受持三昧耶戒 第三节 出家的功德 一. 出家的功德 释尊在 贤愚经 中这样赞叹了出家的功德 : 出家的功德比须弥山还高, 比大海还深, 比虚空还广 ; 出家能灭除魔的眷属, 延续佛的家族 ( 种姓 ), 出生 增上善法, 远离垢障, 积累无上福报 贤愚经 第十五品赞叹出家功德时说 : 如有人用七宝造一座高到三十三天的佛塔, 他的功德还不如出家功德大, 因为外境上的七宝塔会被烦恼之人摧毁掉, 但出家的功德却是他人无法摧毁的 ; 又说内道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 乃至得到究竟菩提之间都不会灭尽

44 第二章 二. 显密均重视出家 守持净戒的功德 有人认为显宗很重视出家, 而密宗则不是这样, 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因为密乘中的修法人最高的是比丘, 其次是沙弥, 最后是居士, 这也与显宗相一致 佛在 时轮金刚续 中说 : 修法人总分两种, 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 在显宗大乘中即称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 发菩提心, 守持沙弥 ( 尼 ) 戒或比丘 ( 尼 ) 戒的就成为大乘出家菩萨, 发菩提心, 守持在家居士戒的就成为在家菩萨, 在密宗中作金刚上师及传法灌顶等种种法事, 一般只能由出家比丘来做, 在家学密的人中只有具有特殊功德和成就的人才可以担任上师, 作传法等的事业 以上是佛在 时轮金刚续 上的总说, 另外在 时轮金刚根本续 中, 佛为香巴拉的国王进行时轮灌顶和传法时教示 : 国王应该依止出家的金刚上师, 在家人在没有证得初地菩萨前, 不能担任国王的上师 第四节 出家与在家 一. 在家与出家功德之比较 佛陀 寂天菩萨和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都曾指出, 得登地圣果以后, 出家在家已无区别 但在登地以前, 在家很难守持清净的戒律, 故应发愿出家 这在 普贤行愿品 等经典中也有说明 在末法时代, 如果不以出家僧人的形象而以在家人

45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的形象来弘法, 则很容易遭到诽谤 无垢光尊者曾说, 一男人不出家而又想弘法利生, 或一个僧人还俗娶妻生子, 都会对弘法利生产生很大障碍, 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在家人守持一百天的清净居士戒不如僧人守护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 这就象小孩的力量无法与青壮年的力量相比一样 从学法的层次而言, 前面已提及无论显密, 都说了地位最高为比丘, 其次为沙弥, 最下为居士 而且佛经中还明确指出佛法中的主人是比丘 有人以为作一个居士比较方便, 可以随意而行, 而出家则因戒律较多而倍感拘束, 有的还因此发愿不出家, 殊不知居士戒也是别解脱戒的一种, 与出家戒一样, 都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 才能真正得到戒体 若对轮回不但无出离心, 还贪恋世间八法, 那连居士戒都不可能得到, 又怎么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呢? 有人以为自己若以出家形象度化众生则不会有很多有缘弟子, 故还不如在家 如果是诸佛菩萨的化现, 自然不拘于现出家和在家, 而且还会以傍生 饿鬼 魔等形象来度生, 但如果连自己相续中的烦恼还未调伏, 还说自己的修证很高, 已得诸佛摄受加持, 已有能力去度化众生了, 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其实居士更应比出家僧人注重戒律, 因为出家僧人失去了比丘戒体, 还可守持沙弥戒, 失去了沙弥戒体, 还可守持居士戒, 而居士们若失去了居士戒体则什么也没有了 而且居士在受了菩萨戒 三昧耶戒后, 所应守持的学处与出家僧人已大致相同, 比如密乘十四条根本

46 第二章守持净戒的功德 戒中的第五条, 即已在淫戒上就规定得比较严格 从解脱方面而言, 要获得小乘罗汉果, 必须先具有比丘 ( 尼 ) 的戒体, 因为只有比丘 ( 尼 ) 戒才能完全遮止一切的身口恶业, 而沙弥 ( 尼 ) 戒 居士戒只是遮止了部分的身口恶业 如果不受持比丘 ( 尼 ) 戒而仍想得到小乘佛法的一切功德, 则其见解已与外道拔无因果的见解相同了 如果发心出家受比丘 ( 尼 ) 戒的人越来越少, 则佛法中的诵戒 羯磨等法事可能无法相继, 佛法就会中断, 如果许多本是出家僧人行持的事业只有在家居士在行持, 则末法时代的颠倒衰败特征便呈现了 如果出家有过患, 则首先释迦牟尼佛该有过患了 对于我们这些众生来说, 无论听到还是见到出家僧人, 都应该恭敬, 昔日阿底峡尊者只要见到出家僧人, 无论是大乘行人还是小乘行人, 都要摘帽合掌恭敬承事, 尊者还曾说过 : 只要身穿僧衣, 就有一般俗人不具备的许多殊胜功德 我在此并非说出家在家一个好 一个不好, 只是想提醒大家, 如有决心出家的话, 还是出家的功德较大较高, 在藏地也有一名谚云 : 数百在家人, 不如一僧人 人身难得, 能以此难得人身出家修行, 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无垢光尊者讲过, 无始劫以来, 我们不知已做过多少次帝释了, 而作个出家僧人, 却只有今生这一次 因此若想积累更殊胜的功德, 最好还是出家, 否则有些人学佛一生, 到老时还是一个在家人, 修行也没有进步, 如此岂不是非常可惜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出家,

47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如莲花生大士也在我们凡夫面前示现居士身, 但薄地凡夫不可能有莲师一样的神变幻化, 大多数众生仍是因为业力所牵而无法出家 也有人担心出家后的生活会变得拮据, 而不敢发心出家, 其实这无异于杞人忧天, 因为佛在经典中曾亲口讲过, 在末法灾难深重时, 只要是精进持戒修行的出家僧人, 佛陀以他无比广大的福德力令弟子们衣食无缺, 即使世人仅能在指甲般大小的土地上耕种, 佛陀也会加持真正修行的佛弟子, 使他们不会为饥渴等痛苦所困 有人因为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 虽然佛在戒律中规定, 在出家前应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但佛在 律本事 中同时又指出, 若此人发心非常坚定, 对家里已无牵挂之心, 在寺庙或山林中住满了七天, 且在此期间, 其家人未作寻找或还未找到, 他就可在此出家, 可以完全获得戒体, 和父母同意后出家的人没有任何区别, 只是传戒的阿阇黎有一点轻微的支分罪, 而这可在半月诵戒忏悔时即得清净 一般来说, 出家是很难获得父母的应允的, 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 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为不出家的理由, 则无疑已因为自己而让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业障 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是背着父母去出家修行的, 我们熟悉的虚云老和尚 法尊法师等也是背着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 因此我们应谨慎对待此事, 不然学佛尚未有进展, 却已增加了父母的业障 佛在 贤愚经 中说, 若有人想发心出家, 而另外有人给他制造违缘和障碍, 使其出家不成功, 这恶业极

48 第二章守持净戒的功德 为严重, 就象一个人掉进了黑暗一样, 他会堕落到漆黑一团的黑暗地狱中受无量痛苦 ; 就象百川汇归大海, 恶业果报都集中到了制造违缘的人身上 ; 就象劫末火烧毁须弥山, 一点也不剩下一样, 对别人出家制造障碍的人会被地狱中的大火烧得一无所余 佛经中还提出, 一个人出家的功德等同于建造一千万个佛塔的功德, 相反, 阻止他人出家, 其罪业有如毁坏一千万个佛塔 由此可见, 如果自己发心出家或劝人出家, 将获得很大的功德 真正发出离心出家的人, 前世今生的很多罪业会逐渐消灭, 增上自在安乐 二. 八关斋戒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为广度无边有情, 因而巧设了种种方便, 如从戒体而言, 释尊就为我们设立出家和在家两种戒体 僧众要在每月的十五 二十九 ( 或三十 ) 两日诵戒, 内容包括念诵别解脱戒的经典等, 称为 布萨, 其目的就是让出家僧众忏悔其半月来所造的微细的恶作, 增上善业 为了使在家人也能体验出家僧人的清净生活, 为日后出家持戒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为与出家僧人的半月布萨一样能及时忏罪增善, 故世尊特意按在家人的根器 条件, 相应地为在家人设立与 沙弥十戒 非常相近的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可以择日受持, 时间也只有一日一夜, 而 不是尽形寿 ( 终身 ) 其方式非常灵活, 因此十分适合

49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在家人的条件 根基, 且功德也非常大 佛在 建立家屋经 中曾云 : 只要受持一次八关斋戒, 就不会转生于刀兵劫以及饥荒劫等苦难劫中 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智智, 真实语者, 所说必定真实不虚 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一下, 如果我们现在真的已处在刀兵劫 饥荒劫中, 恐怕连一分钟的痛苦也忍受不了, 所以说如果能在如今优越的条件下, 让一个经常做恶业的人受持哪怕是一天的八关斋戒, 都可以让他获得极大的利益 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 大部分人已造下诸多罪业, 虽然我们不能象高僧大德一样, 给他们灌顶, 令之立即开悟, 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受持八关斋戒 药师经 云: 若有病人, 欲脱离苦者, 当为其人, 七日七夜, 受持八分斋戒 又云 : 有能受持八分斋戒, 或经一年, 或复三月, 受持学处, 以此善根, 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 听闻正法, 而未定者, 若闻药师瑠璃光如来名号, 临命终时, 有八大菩萨 乘空而来, 示其道路, 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 自然化生 涅槃经 云: 波罗奈国, 有屠儿名广额, 于日日中, 杀无量羊, 见舍利弗, 受八戒, 经一日一夜, 以是因缘, 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 普达王经 云: 先王在世时, 有持善小儿, 随先王斋戒一日, 奉行正法, 清净守意, 其后过世, 魂神还生, 为王作子, 今致尊贵, 皆由宿行斋戒所致 护净经 云: 一日持戒斋, 得六十万世余粮 佛在经中曾说 : 如果救 100 个即将被恶人挖掉眼睛

50 第二章守持净戒的功德 的人, 其功德自然很大, 但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的功德比此更大 又说 : 以医术令 100 位盲人重见光明的功德也很大, 但也不如受持八关斋戒一天的功德 受持一天八关斋戒的功德已如此广大, 更不用说一生受持别解脱戒的功德了 由此可知, 我们能够受持清净的戒律, 实在比得到一个如意宝还要殊胜 如果受了别解脱戒中的居士戒后, 造了一些轻微的支分罪, 则可以通过受持八关斋戒, 立即得以清净 这与出家僧众的布萨 ( 诵戒 ) 作用相同 小乘诸戒中最容易受持的八关斋戒, 只要守持一日一夜也具有无量之功德 法王如意宝曾在光明定中亲见宗喀巴大师时, 宗大师为法王传了 三主要道论, 并对法王如意宝亲切教诲 : 真正的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以后, 能守持一次清净的八关斋戒, 就可以往生到兜率天的弥勒净土 故出家僧人给在家初机业障深重之人传授八关斋戒, 能使他们消除业障, 增长善业, 是非常有益的, 还可以使他们逐渐往生净土 对于在家居士, 我们可以首先让他们守持一次八关斋戒, 然后逐渐让他从守居士一戒做起, 在具足条件时, 进而让他出家守持沙弥戒, 最后当他对比丘戒的学处有了系统的了解后, 可以授予比丘戒, 使他成为佛法的主人, 这样次第的引导, 可以使一个凡夫慢慢地走向解脱的庄严大道

51 走向解脱 在家篇 三. 出家前应慎重观察 第一部分 居士持守在家戒, 在出离心真正生起并逐渐增上以后, 应赶快出家, 守持出家戒律 但在出家前一定要仔细观察出家的功德以及出家以后的注意事项, 尽量保证自己能如理持戒 佛在 未曾有因缘经 中, 告诫对出家一事应谨慎时说 : 夫人入行, 如把刃持毒, 不能堪者, 不如不为, 何以故? 执持不勤, 反为害故 律本事 等经论中讲: 如过去无修行, 对三宝无太大信心的初学者, 和从外道转入内道的人, 应观察四个月, 才可以决定是否给予授出家戒 在喇荣五明佛学院, 无论藏族弟子还是汉族弟子, 都要在经过四个月的观察后, 才能出家, 便是依这一条佛制而规定的

52 第三章 破戒过患 第三章破戒过患 因为清净持戒可以获得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 所以 破戒后所得的过失也不可思议 如同一人触犯了国家的 法律, 司法等有关部门就会对其进行法律制裁一样, 受 了戒后破戒之人, 同样将会受到因果规律和护法神的制 裁 佛在 福盖正行所集经 说 : 破戒之人, 无所堪 任, 如彼破车, 不能运载 无论大小乘, 破戒后根本 无法积累资粮, 修持正法, 甚至一点善法都无法圆满, 如一辆破旧不堪的马车无法运载货物一样 佛在 正法 宣扬经 中说 : 破戒之人, 千万生中, 远离种姓与安 乐, 堕入地狱感受痛苦 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人, 若不 发露忏悔, 就会在千万生中远离修法的种姓, 不会得到 修法的安乐, 死后堕入恶趣, 长期感受痛苦 在大乘的 三摩地王经 中说 : 破戒堕恶趣, 多闻无力救 若破了根本戒, 虽然广闻多学佛法经论, 也不能使 自己免堕恶趣 同样在 入中论 中说 : 失坏戒足诸众生, 于恶趣受布施果 失坏了根本戒就象我们失去了双脚一样, 不可能把 我们带到善趣和解脱的彼岸, 前生所造之上供下施等功 德也只能在后世的恶趣中感受果报 这些破戒果报, 令人不寒而栗, 因此法王一再强调

53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清静持戒的重要性, 强调凡是他传承下的弟子, 不管活佛也好 管家也好, 都应严格守持净戒, 如果破了戒, 今生必定遭遇诸如横死 多病等众多灾难违缘, 死后肯定堕入地狱受无量痛苦 三戒论 及 入行论 对持戒和破戒的问题都论述得非常详细, 无论受持三乘戒律的哪一种, 从开始就不能破戒, 如发现已破戒就要立即发露忏悔, 拖延时间越长, 就越难忏悔, 尤其密乘中明确指出, 破密乘戒未及时忏悔, 超过三年, 则不可能再清净了 如时而守戒, 时而破戒, 不可能获得成就 有些人破了根本戒以后, 无惭无愧, 自以为能瞒天过海, 别人无法了知, 而上师三宝的神通智慧无所不知, 俗话也说 抬头三尺有神明 若欲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 这种破戒者的恶业果报成熟时, 今生后世都会感受无量痛苦, 分毫不爽 下面从根本戒的角度分别说明破三乘戒律的过患 第一节 破小乘戒的过患 对于一个佛门中的初学者而言, 如果没有正知正见, 对破戒的过患又不太明了, 这样在业力所致的违缘现前时, 就非常容易破掉根本戒 从小乘别解脱而言, 无论出家还是在家, 破根本戒的过患都是相同的, 没有任何区别, 也不能以为自己的功德大 身份高等等便可在戒律上有一些特殊, 因为因果面前人人平等

54 第三章破戒过患 佛在小乘的 律本事 当中宣讲了十种破根本戒的过患 : 1 被导师佛陀呵斥 2 被天众呵斥为强盗等恶名 因其已破根本戒, 造下了严重的恶业, 所以喜好人们行善的诸天人等都将其称为强盗等的恶名 3 被同修之道友们呵斥 佛制失坏根本戒的人无法与僧众同住, 所以会被同修道友呵斥 摒弃 而且圣者菩萨等大成就者也会远离, 因和破戒者共住之过患极大 4 如理思维后自相呵斥 因破戒故, 违背了先前所发的誓愿, 自己在如理冷静思维时, 也会责备 呵斥自己 5 其本性即应被呵斥 破戒必然导致无法成办自他暂时的善趣福报以及究竟的解脱, 故破戒的本性应被呵责 6 方隅增上恶名 因破戒故, 四面八方都会流布其恶名 7 未闻之法不闻 因破戒后, 上师 善知识和道友都会远离其人, 故不再有闻法的机会 8 已闻之法忘失 因无闻法机会, 会慢慢忘失以前曾听闻的妙法 9 道地证量不生 因破戒, 故不生三摩地以及胜观智慧, 也就不会有五道十地的出世间功德 10 在后悔中死去, 而且堕入恶趣 因破戒, 不但使难得的人生失去了意义, 还增加了许多罪业, 故临

55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终时极为后悔, 且死后堕入恶趣 杂阿含经 与 四分律 中都指出了破戒的过患, 如 四分律 说 : 破戒有五过 : 一 自害 毁戒之人, 身口意业, 悉皆不净, 常受贫穷, 善神远离 ; 二 为智者所呵 毁戒之人, 诸善比丘悉皆诃责, 而常畏避, 如恶死尸 ; 三 恶名流布 毁戒之人, 三业不净, 与不善人共住, 善人不喜见, 不善之名, 闻于远近 ; 四 临终生悔 毁戒之人, 老死临期, 恶境现前, 追悔无及 ; 五 死堕恶道 毁戒之人, 既舍梵行, 全无善因, 福尽苦至, 即堕恶道 破八关斋戒的过失同样很大, 在佛经中有一个公案, 有一位居士在持受八关斋戒的那天, 因为非时饮食, 而在后世堕在了复活地狱中 因此无论受什么戒, 都必须认真 谨慎 由此可知, 我们今生得到人身, 主要都是因为往昔守持净戒之果报 依靠今世此珍宝人身方可修持正法, 获得地道功德, 广度众生 如果白白浪费此人身, 会令诸大圣者叹息不已 同样, 若因某人导致一出家僧人破根本戒 还俗, 则此过失远远超过了毁坏一千万佛塔的过患, 后世必会堕入地狱受苦, 故阻止他人出家或出家僧人之间相互制造违缘, 导致破戒或还俗, 都会有极大过患 第二节 破大乘戒的过患 破大乘戒的过患更为严重 云登降措所著的 所知

56 第三章 破戒过患 藏 又译作 知识总汇 中总结了破戒的过患 破菩 萨戒有无量过患 归纳起来共有四条 三总堕 一别堕 三总堕罪是 欺骗导师佛陀 所境众生 本人誓言失坏 成众所呵斥之处 犹如国王失去国政一样 失去精华 菩 萨戒 后 一切暂时与究竟的不悦意事都将聚集 后世 堕落恶趣 难以解脱 一别堕罪是 往昔所造的菩萨善 根都将失毁 失坏菩萨根本戒的人所作的恶法能破坏一切善法 佛在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若诸菩萨修持戒行 即得一切胜愿圆满 破戒之人 诸有恶法 如世霜雹 毁一切物 破坏善法 亦复如是 大小乘都说破根本 戒者今生会感受短命 贫穷 烦恼炽盛等果报 如果时而以惭愧之心忏悔 时而造菩萨根本堕罪 如此则耽延证悟初地菩萨的时间 如寂天菩萨在 入行 论 中说 是故具罪堕 及菩提心者 间杂轮回故 登地久蹉跎 第三节 破密乘戒的过患 密续中云 破了三昧耶戒的人 金刚罗刹痛饮其心血 短寿多病失财畏怨仇 长久住于无间地狱中 极其恐怖感受难忍苦 即金刚护法神就会显现极恐怖的姿态吸尽其心血 在现世还会有多病 贫穷 横死等许多不悦意的果报 后世的果报就更为可怕 死后即堕入金刚地狱 其地狱

57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的痛苦程度甚于无间地狱无数倍, 以人类的智慧无法衡量, 其时间为十亿劫, 故作为密乘行者尤应慎护净戒 无论是圣者或初学密法的人, 金刚上师或金刚弟子, 都毫无例外地要守持三昧耶戒, 一旦破戒 尤其是对金刚上师诽谤或起邪见, 对无上密法起邪见退失信心, 那结果必然堕入金刚无间地狱 我们修密的弟子一定要注意, 无论在白天还是在夜晚的梦中, 在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刻都要象保护眼睛和心脏一样, 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 末法时代业障很重 烦恼很强的众生, 他们若对密法有信心, 那么对他们具有无上对治力的就是守持三昧耶戒 如果没有守持三昧耶戒的功德, 即使得到再多的灌顶, 依止千百位金刚上师或经常修金刚萨埵, 或闻思经续论典, 也不可能顺利获得解脱, 将来还将堕到金刚地狱 从无上大圆满而言, 如不受持清净的三昧耶, 对上师也不具足信心, 即使得到了所有大圆满的灌顶, 并相似地了解了全部大圆满的金刚语, 但连一点相似的证悟智慧也不会生起 故清净戒律为修一切善法之基础 所以密宗修行人闻思修固然极为重要, 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即是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 精通其学处 从无上大圆满而言, 如不受持清净的三昧耶, 对上师也不具足信心, 即使得到了所有大圆满的灌顶, 并相似地了解了全部大圆满的金刚语, 但连一点相似的证悟智慧也不会生起 故清净戒律为修一切善法之基础 所以密宗修行人闻思修固然极为重要, 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即是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 精通其学处

58 第三章 破戒过患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的心很浮躁 今天依止一位上 师 明天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依止另一位善知识 或时而 修此法 时而修彼法等等 如此学法经年 却无多少长 进 藏族有句谚语 狗跑多了肯定会挨石头 人跑多 了肯定会遇上麻烦 若对上师三宝有坚定不退的信心 经常观察上师功德的人 可以依止更多的善知识 就象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 但对于上师三宝的信心并不坚 定的人 因容易对上师生起邪见 失坏密乘戒律 故依 止的上师宜少 在密乘行人中 上根者可依无上大圆满的直断和顿 超的修法 或依生圆次第的修法去忏悔 可以净除一切 重罪 不会感受无量痛苦 但绝大多数人不能马上做到 这一点 所以大家应从最基本的持戒做起 莲师曾云 修持密法有如竹筒中之蛇 不上即下别 无选择 同理 修持密法的人或因持戒成佛或因破戒堕 入金刚地狱 持明无畏洲 晋美朗巴 在 功德藏 中 也说 入真言乘士夫除恶趣 及佛果二更无三去处 现在凡夫如我等对治业障烦恼的能力非常弱小 正 知正念经常无法护持 对持戒功德和破戒过患也不明 了 每天所造罪业犹如大雨降临 故我们应常猛厉祈祷 上师金刚萨埵 忏除罪业

59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第四节 三乘佛法皆应远离破戒之人 一 守小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佛在 杂阿含经 中有授记 魔等不能毁坏佛法 只有形象为佛弟子 但内心无闻思修不持净戒的影像修 行人才能毁坏佛法 灭尽佛的正法 故我们在作弘法利 生事业时 最主要的是不能失坏三乘的根本戒 戒律三百颂 云 莫与破戒者共住 法 财亦莫共受用 在 破戒折伏经 中 佛对舍利子说 上师 上 座 清净守持戒律的信众与破戒的人相比 犹如狮群中 的狐狸 转轮王中的黄门 天的眷属与猴子 龙王中的 贫穷乞丐 具天眼通众人中的盲人 大鹏鸟与萨达巴 佛以这些对比强烈的比喻 说明了清净持戒者与破戒者 之间的宵壤之别 另外破根本戒之人不能与上师 上座 等同住 以防外道与白衣的讥嫌 佛在小乘经典中说 应该远离破了根本戒的人 并 把他驱逐出僧团 在大家把他拉出去时 他如果抱住柱 子的话 连柱子也要砍掉 当然在事后 砍掉柱子的人应 将柱子重新修复 因这是三宝的财物 二 守大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佛在大乘经典中说 如有谁破了根本戒 不必说资

60 第三章 破戒过患 粮道和加行道, 就是真正已得圣果的菩萨也会远离他 入中论 第二品中说 : 犹如大海与死尸, 亦如吉祥与黑耳, 如是持戒诸大士, 不乐与犯戒杂居 也就是说, 圣位二地菩萨也只有远离此等破戒者 有人以为菩萨是圣者, 肯定会在行为上以大悲心摄受破 戒者, 令其去苦得乐, 但这仅是出于个人的主观臆测 论慈悲无有过于佛者, 而佛早已用尽所有智观察并决定 了对于破戒者, 在行为上只有舍弃一途, 别无他法, 而 且这也正是出于慈悲之念, 因为破戒之人与清净戒律的 道友住一处, 会增加他们的修法障碍, 这反过来又使破 戒者增加了罪业, 而且, 破戒者继续享用三宝的财物等 等也会使他们罪业更重, 因此佛在戒律中规定对破根本 戒者必须予以摒弃 三. 守密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如果具有生圆次第的功德, 三昧耶也很清净的修行人, 和破了密乘根本戒的人一起吃饭 说话, 甚至只饮用同一条河流中的水, 都会因此得到偶失以及友失的过患 友失就是与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触, 因他而造大量恶业, 从而失坏自己的三昧耶 偶失则是在与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触的过程中, 与他同吃 同住, 甚至共同求法时所失坏的三昧耶 密续云 :

61 走向解脱 在家篇 交往满足失坏者, 失坏非器为说法, 不避失坏失坏者, 失坏障过所染污, 为现生缘后世障, 以愧悔心诚忏悔 第一部分 即与破戒者或交往 或满足其愿望, 或为他及非法 器的人说法, 或不远避, 这样就会被破戒人的障过所染 污, 对今生造成违缘, 对后世造成障碍, 故应以悔愧之 心诚心忏悔 在一起修行的人中, 如果有一个失坏三昧 耶的人, 则其余具足三昧耶的人虽有百千, 也不能得到 少许的修行之果, 譬如一滴坏乳, 能使满壶的清净乳汁 变坏 如 总集续 中说 : 譬如一滴乳, 若坏尽皆坏 一行人失坏, 诸行人失坏 从上可以清楚明确地知道破戒的过患, 千万不要以 为自己是个密乘行者, 就可以行持瑜伽士的许多甚深难 思的行为, 而对什么也不在乎, 到第四部分之后, 大家 就会知道密乘戒律的严格甚至远远超过显宗戒律 在末法时代中, 有很多人从表面上看是修行人, 其 实内心中没有闻思修的意乐与功德, 整日四处游荡, 这 种人在非常短的时间中也会失坏很多戒律 对于这些可 怜的人, 我们在行为上应该远离, 但在内心不能生起烦 恼而去说他们的过失, 也不能嫌弃 嗔恨, 而应替他们 念经咒忏悔, 回向善根或祈求上师三宝救度他们 我们 应该谨记佛在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中的教导 : 自于禁戒, 清净守持, 见毁戒者, 起大悲愍, 不应于 彼生嫌恚心

62 第四章 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第四章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众生因俱生我执, 而产生出很多烦恼, 导致流转轮回, 不得解脱 佛传了八万四千法门, 目的都是为了遣除众生贪嗔痴三毒的烦恼, 然小乘 大乘和密乘遣除烦恼的方法各有侧重 小乘的经论主要调伏贪心烦恼, 大乘经论主要调伏嗔恚的烦恼, 而无上密乘的经续论典主要调伏无明愚痴的烦恼 第一节 小乘着重对治贪心 大小乘 俱舍论 都指出, 欲界中的烦恼最突出地表现为异性间的贪著, 也就是说, 欲界众生视异性间的欢爱为最大的快乐, 旁生 人类 阿修罗 欲天这些轮回众生也都是因贪心烦恼而出生, 也即是 楞严经 所说的 纯情即堕 尤其人类, 因为有贪爱烦恼, 男女间不由自主地相互吸引, 绝大部分的行为便围绕着这个贪爱而发生, 而这些行为, 多数又都是恶业,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把对治贪心立为别解脱戒的最主要内容 初学者欲守持净戒, 首先必须要注意的是男女之间不能经常接触, 否则很容易生起贪心, 若不能有效对治此烦恼, 最后会破很多根本戒, 造下极为严重的罪业, 这是烦恼自性的作用, 望大家对此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以上并非针对具体的某人, 而是从贪心烦恼过患的

63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角度而讲的 但不管是谁, 只要还有此类烦恼, 那就应 该深刻反省, 励力忏悔以往所造下的这类罪业 麦彭仁波切在 中观庄严论释 中提出, 释迦牟尼 佛所宣说的经典有直接 间接 附带三种含义 例如 般 若波罗密多心经 中直接宣说空性, 间接讲了现证五道 十地及佛地等的修法次第, 妙法莲花经 文殊根本 续 中附带有对许多人的授记 下面几个佛经和成就者 金刚句的教证, 都具有两层意思 所以在讲女人过患时, 不能以为男人有功德, 因为对于女人来说, 男人也有同 样的过患, 应知这是针对各自相续中的粗重贪心烦恼而 言 佛在 正法念处经 中说 : 如果具足清净戒律的 男人以染污心去看女人, 其过失就象地狱中的铜汁烧毁 了眼睛一样 若在今生不能清净此过失, 死后会堕入 地狱, 受铜汁烧毁眼睛和身体的无量痛苦 同样, 一个 持净戒的女人以染污心去看男人, 其过失也与此相同 布顿仁波切又将 正法念处经 的意义作成了颂词 : 具戒男人染心视女人, 过等地狱铜汁销双眼 正法念处经 又说 : 女身是祸殃, 损毁现来世, 若欲利己者, 当远离女身 其大意为相对于有染污心的男人来说, 女人是他的 祸殃, 今生 来世的安乐都将因之而损毁, 因此真想利 益自己的人, 应当远离女人, 方为明智之举 同样对女 人而言, 男人也是祸水, 应该远离 跟女人接触是否有过失, 主要应以发心去衡量 若

64 第四章 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心有贪执, 便连自己的母亲 姐妹的手都不能摸触, 如 果心无贪执, 即使是受了出家戒的僧人也有许多可开许 的地方 西方国家, 男女多不避嫌, 因从小养成的习惯,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拥抱等的举动, 因他们心无贪执, 故 不构成恶业 因此不论修学小乘, 还是大乘 密乘, 在受持戒律 时, 千万不能产生 增上染污心, 否则会造下极为严重 的业障, 故真正发心持戒的人对外境及人应详加观察, 以免为自己制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又经云 : 犹如愚人执财物, 阻其追求后世心, 以染污心求欲乐, 损毁自己与他人 即犹如世间对财富非常执著的人, 因忙于现世财富 的积累, 想不到去为后世作点准备一样, 以染污心去贪 求欲乐的人, 不但自己的今生后世毁坏了, 他人的今生 后世的安乐也同样会被葬送掉 佛在小乘经部 律本事 中曾经讲过一个有关五无 间罪的公案 : 曾经佛在世的时候, 有位学佛非常虔诚的 女居士, 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相信因果 皈依三宝 最 后出家为僧, 但是儿子却深深贪恋着尘世 有一天儿子 又想出去与情人约会, 被母亲关了起来, 儿子央求母亲 放他出去, 母亲说 : 我决不让你出去造恶业, 你若一 定要出去, 除非杀掉我 而其儿子在贪心催逼之下竟 然真的举刀将自己的母亲杀死了, 事后儿子惊恐地跑到 了与其相通的女人家里, 战战兢兢地告诉了她杀死母亲 的实情 此女大惊, 暗思此人既能杀母, 他日也会杀我,

65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于是假作笑颜敷衍此人说 : 你先呆在这里, 我上楼去一下 女人上楼之后, 即大呼捉贼, 邻里听到后, 齐来捉拿, 此人只得逃走 此人后来心中渐生悔意, 一日他来到东方一座城市, 遇到了一位外道本师 于是向其求教, 外道说 : 若想清净业障, 那就应先跳进水里, 再跳进火里去 但此人胆怯, 未敢照办 后来他又来到印度的另一座大城市, 偶尔听到一位内道比丘传法, 当他听到比丘说, 如果真发后悔心忏悔, 且皈依三宝, 依止具德上师, 精进修持, 业障完全可以清净, 不须感受痛苦的果报时, 心生欢喜, 乃发心出家 出家受戒后, 他非常精进闻思修 后有比丘问及何故如此精进, 他回答说 : 昔日曾为邪淫故, 已亲手杀死生母 杀生母之语后传至佛陀耳中, 佛言 : 此人于今生故意杀母, 犯了五无间罪, 其别解脱戒之戒体已不可能得到, 故不能留住于僧团之中 于是他被驱摒了出来 他因经过长期之闻思修, 已深信因果, 且对自己所犯之罪业非常后悔, 知道自己所造之罪业太大, 实在无法和僧众同住, 于是便去没有佛法之边地弘扬佛法, 摄受众多弟子 施主为他建造了经堂, 他的不少弟子已证得了阿罗汉果 后来在他发心供养给僧众的一间大坑室 ( 戒律中所指的僧众烤火 洗澡 擦油的地方 ) 中圆寂 因其生前所造之严重罪业, 死后即堕入地狱, 被狱卒持锤重击昏死过去, 当他醒来之时, 发现自己已转生在三十三天 他用天人的神通观察, 得知自己之所以能转生三十三天, 是乃得益于释迦牟尼佛所传教法, 所以立即

66 第四章 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生出很大的报恩心 你在过夜之前 去印度拜见了释迦 牟尼佛 见佛后 在佛面前听闻了殊胜的教法 而且还 立即得到了小乘的见道果 预流果 后来佛陀应众比丘之请讲述了此人的前世因缘 佛 并且还开示因果的不可思议 依此殊胜因缘很多人对轮 回生起了厌离心 对解脱生起希求心 最终得到圣果 所以说染污烦恼心的力量极大 竟然能令子杀母 因此我们凡夫众生 若想得到解脱之圣果 就一定要按 上师的教言去做 依教奉行 遣除贪心烦恼 最终趣入 无上菩提 第二节 大乘 密乘也应对治贪心 佛在大乘的 月灯经 中说 女人是乃无穷尽 具大恐怖之缰绳 是故诸佛不赞许 染心执取女人者 意即相对于有烦恼贪心的男人 女人的一颦一笑 一举一动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而在轮回中不能出离 因 此女人就象千变万化而又极其恐怖的绳索 将男人紧紧 拴住在轮回之中 因此诸佛对于以染污心贪执女人之人 都一律不加赞许 又说 此道不能得菩提 是故不能近女人 犹如嗔恨之毒蛇 智者应当远女身 意即以染污心贪执女人便永远不可能获证菩提 因 此对女人不能亲近 女人就象一条嗔恨心极强的毒蛇 一不小心便会被咬上而丢命 因此有理性智慧的人应该

67 走向解脱 在家篇 远远地避开 佛在大乘 三摩地王经 中说 : 染心凡夫众, 因执腐女身, 转生为腐身, 堕落于恶趣 第一部分 即如果男人对本为污秽不堪的女身非常贪恋执著, 便会作出许多不轨行为, 对于已受戒的人来说, 破掉根 本戒, 因其贪著污秽身的果报, 来世也转身为具污秽身 的众生, 若加上作邪淫的罪业, 则会堕入恶趣之中 有谓学密宗可以享受凡情贪欲, 贪执凡夫女人 出 此言者实未曾真正依止过具相金刚上师, 没有好好闻思 过密宗的经续和上师的教言 莲花生大师说 : 初入佛 门的人, 凡是增长邪分别念的缘分都是违缘 ; 尤其对男 人来说, 最大的魔障是女人 ; 对女人来说, 最大的魔障 是男人 ; 除此之外, 对男女二者共同来说, 饮食衣服是 最大的魔障 以及 : 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女人是修法 人的魔障 莲师这里在间接上也意味着不如理受持三 昧耶的男人同样是女性修法的魔障 要知道, 我们所修 学的无上大圆满, 有很多传承灌顶都是莲师传下来的, 若不遵循莲师之金刚语, 欲成就这些大圆满又从何谈起 呢? 无垢光尊者曾云 : 贪执凡夫女人会招致十方的诽 谤 同理, 女修行人贪执凡夫男人同样也会招致十方 的诽谤 无垢光尊者作了许多揭示女人对修道过患的金刚 颂词, 下面引述八则, 其一为 : 欲求解脱捷径精进者, 违缘魔障莫过狡诈女,

68 第四章 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违背圣者形象众垢骂, 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也就是说欲寻求极快解脱 修行非常精进的人, 最 大的违缘魔障即来之于狡诈的凡夫女人, 所谓 狡诈 女, 是指那些巧言令色, 口是心非, 心怀不轨的女人 如果贪图这些凡夫女人, 他便会违背圣者的形象, 又因 行为不如法而不免遭到世人的轻视垢骂, 故无垢光尊者 指出凡夫女人是使修行人的世间出世间法都遭到衰败 损耗的根源, 告诫弟子应该远离 而从间接的意义而言, 狡诈的男人亦是女修行人之最大魔障 其二为 : 谁何虽已进入闻思修, 但若遇彼此法即减灭, 见未见之果报无限量, 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其大义为, 虽然修行者已开始了闻思修, 但如果对 女人产生了贪执, 如此则闻思修的功德都会消减乃至灭 尽, 并且会出现许多过患, 如在今生能见到的如遭遇意 外违缘 疾病 短寿, 所不见的如护法远离, 魔王加持 等, 后世更会堕入恶趣, 而这一切衰损的根源都在于贪 执了女人 其三为 : 谁何虽已利益于他人, 但若遇彼名声遂消匿, 事业空耗利益将减灭, 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为, 虽然修行者已发起菩提心, 并已开始利 益六道众生, 但还未证得圣位, 此时, 他偶然碰上一个 狡诈凡夫女而生起贪心, 依此违缘, 他的名声便会逐渐 消退, 且其已有的事业也会损毁, 自己的一切利益也会 消失 同样, 真正学法的女人虽然发起了菩提心, 但因

69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偶然与狡诈的男人相逢而生染心, 终将导致名声扫地 其四为 : 虽为智者但遭众垢骂, 希求减灭故难利他人, 行为下劣故遭俗人笑, 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为, 虽然曾是学识非常渊博的智者, 因贪著 凡夫女人而会遭受大众的轻视和垢骂, 以前曾经希求得 到上师三宝的加持, 励力祈祷本尊赐予悉地乃至解脱, 现在也因贪著凡夫女人之故, 这些出世的希求心也已减 灭, 再作利他之事业自然也就很困难了 且此时所接触 的都是行为下劣的世间凡夫, 他便会逐渐被染污而变得 粗俗, 此刻甚至连世人也会耻笑他, 今生造此罪业, 后 世肯定会下堕地狱 一个曾对解脱有希求心, 也曾下过 苦功夫学法, 本可广利众生的智者, 最终不但自利利他 不成, 还落到个受世人厌弃的下场, 实是可悲 因此凡 是真正希求解脱, 发心利益众生的男子, 必须远离衰损 根源的凡夫女人 女修行人也同样应如是引起警惕 其五为 : 虽为尊者然已破戒律, 护法远离众人不欢喜, 业障深重现来世受苦, 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为, 虽然本是一个持戒谨严的尊者, 但后来 因贪著一个凡夫女人, 而破了小乘 大乘 密乘三乘的 根本戒, 这时真正的护法善神都会远离此人, 三宝弟子 也不喜欢他, 因其造下的深重业障, 今生后世都会遭到 难忍的苦痛 因此无论出家还是在家的初学男女, 都应 严肃对待这个问题, 如果对各自的戒律置之不顾, 听任 贪心蔓延, 渐渐地就会破掉根本戒, 甚至退堕到不信因

70 第四章 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果, 舍弃三宝的地步 尤其对已受灌顶的密乘弟子, 因 贪执女色追求世间法, 最后还可能导致诽谤金刚上师, 舍弃密乘戒等等, 这样他所造的罪业比魔王波旬还有过 之而无不及 虽然魔鬼以嗔心等烦恼也会造很多罪业, 但因他们得不到灌顶, 不可能造下诽谤金刚上师等破密 乘戒的罪业 对这种恶劣的人用不着去打卦, 便可推知 他们的出路只有堕入金刚地狱受无量苦, 这并非是外境 缘故, 而是自相续中的染污心所促成的恶业 尤其金刚道友, 同一个金刚坛城受同一个上师的无 上密乘四灌顶, 如是应该互相帮助, 乃至未得菩提前不 舍离道友和上师, 并要注意不对他人制造违缘, 不诱使 他人破根本戒, 不做非法行, 不造根本罪 因我们修菩 提心的人, 知道天下所有的众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 因 此不能故意让父母违背上师教言破根本戒, 下金刚地狱 受无量痛苦 如果男众有相似的菩提心 大悲心, 肯定 不会对尼众造这种违缘, 令其破掉根本戒, 造下很多业 障 其六为 : 虽为贤良染污烦恼增, 谋求今生恣意享五欲, 显相下劣且又染污他, 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一个品行高尚的修行人在贪著一个狡诈的凡夫女 人之后, 其相续中的烦恼会不可遏制, 象上弦月一样迅 速增长, 不再去追求后世的安乐以及究竟的解脱, 而沉 缅于今世的五欲享受, 处处失态, 而且他的这种行为还 会影响 传染给周围的人, 因此千万不要接触这种人, 无垢光尊者云 : 无论身处何地, 修行人都应引起高度警

71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一部分 惕, 远离这种造违缘的人, 否则违缘来时将后悔莫及 其七为 : 具信出离胜法亦精进, 但若遇彼只谋求今生, 弃解脱道永沉于轮回, 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为, 一个对上师三宝有坚定的信心, 对轮回 有出离心, 对解脱有希求心, 对佛法有精进心的行者, 若沾染上女色, 破了根本戒之后, 就会追求今生为主的 世间八法, 舍弃解脱道 真正修法之男众必须远离狡诈 的凡夫女人, 在家人自然不必远离自己的丈夫或妻子, 但不能邪淫, 否则会造重罪, 生生世世不遇善知识, 听 闻不到真正的佛法, 得不到十八暇满的人身而修学佛 法 若出了家, 乃至未调伏自相续的烦恼执著时, 应远 离凡夫的异性, 因这是修法之最大魔障 其八为 : 虽为修习静虑之禅师, 但若遇彼善法遂消灭, 舍离神山到达闹城边, 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在深山独自精进修持佛法的禅师, 在还未得证悟成 就时, 在某些偶然的机会中, 遇到狡诈凡夫女人的违缘 之后, 作非法行, 破根本戒, 于是修法的功德自然隐没, 不由自主地离开了神山, 来到充满业障烦恼的城邑闹 市, 如同世人去作非法行 密乘十四根本戒中有 不能诽谤智慧空行母, 那 么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是否与这条戒相抵触呢? 当然没 有, 因为该条戒中的智慧空行母是已成就者, 并非指 狡 诈凡夫之女人, 但即使是凡夫, 异性之间也不能诽谤 排斥

72 第四章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法王还专门指出, 年轻人特点是贪欲心重, 老年人特点是嗔恨心重, 如果学院里的年轻学法人因贪欲心破了男女众之间的根本戒, 法王说其过患比吃了他的肉 喝了他的血还要严重 法王是诸佛菩萨的化现, 是末法时代弘扬佛法的红太阳, 更是我们的金刚根本上师 法王以他的悲心, 给我们作了这么严厉的规定, 为我们阻住了导向恶趣之路, 希望大家对法王上述的金刚句铭记在心, 千万不要做出让法王感到痛心的事 假如有男众中有人对出家女众作了违缘, 使有人因此失去了根本戒, 那么这两人的罪过都非常大 因为女众一生中只能受一次出家戒律, 这就象有人一生中只能吃到一顿饭, 好不容易饭已捧在了手上, 又被人抢走了一样可怜 而且因为故意违反金刚上师的教言, 他们来世只有到金刚地狱去消这业障 因此心有染污烦恼的初学者, 一定要谨慎观察自相续, 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的染心 第三节 大乘显宗着重对治嗔心 小乘行人希求自己从轮回中解脱而证得罗汉果, 虽然对众生发了嗔心, 但因其未曾发起菩提心, 故无舍弃众生的过患, 所以小乘主要对治三毒烦恼中的贪心, 如果没有遣除贪心, 则易毁犯四根本戒中的邪淫戒等 而在大乘中, 只要生起嗔心损恼他人, 就破了菩萨戒 相对而言, 大乘中生贪心犯戒作不净行, 其相续中还未舍弃众生, 而生嗔心犯戒则是舍弃众生了, 因此从大乘角

73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一部分 度来说, 生贪心所造罪业远不及以嗔心造罪业严重, 故佛在 大宝积经 中云 : 贪心犯戒, 其罪尚轻, 因嗔犯戒, 弃舍众生 在传承上师的教言中也提到, 就守持别解脱戒而言, 生一百次嗔心不如生一次贪心的罪业重, 而就守持大乘菩萨戒而言, 生一百次贪心不如发一次嗔心的罪业为重 若有人因此以为自己是修大乘法的, 生些贪心无关紧要, 这又堕入了偏执, 因为我们都已受了别解脱戒 菩萨戒以及三昧耶三乘戒律, 这三乘戒律无疑都应守持清净, 况且别解脱戒是后二乘戒律的基础, 若别解脱戒不清净, 则菩萨戒与密乘戒也就无从谈起 且贪嗔等毒均源于我执, 欲得究竟的解脱, 须净除我执, 因此由我执而生的贪嗔等毒也均须舍弃 若有人贪嗔等烦恼已趋细微, 对戒律恭敬, 则可知其修行很好, 反之就算其表面上的威仪很如法, 但因其烦恼粗重, 故破戒的机会就会有很多 第四节 密乘着重对治痴心 痴毒即是众生背离实相的分别心念 所谓实相, 即是法界的真实之相, 是空性与光明的大双运 但是众生因为受分别念痴毒的限制, 并没有认识 安住在这大安乐的双运境界中, 而把本来没有的执著为有, 本来不是的执著为是, 徒然生出了子虚乌有的世俗万法 但即使在这众生分别念的世俗万法境界中, 也仍有其相对正确的实相与行持方法, 如观万物如梦如幻 深信因果 严

74 第四章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谨持戒 祈祷上师三宝等, 但众生对此也不知取舍 因此在圣者的眼中, 众生犹如狂人 盲人, 整天行持不如法的行为, 至为可怜 众生从痴心中, 又生出了贪心和嗔心, 若将贪嗔痴三毒比喻成一棵荆棘树, 贪嗔二毒好比是树枝 树刺, 痴毒则好比是树根 小孩或力量不大的人, 遇上荆棘树时应小心避开, 或小心将树枝 树刺折断, 才能安全通过, 而身强力壮 又有工具的人则可以直接将荆棘树连根拔掉, 清除这个路障 同样, 根器相对不高又不具备殊胜方便的弟子应首先避开或对治贪嗔二毒, 而根器较高而又有殊胜方便的弟子可以直接从对治最根本的痴毒着手, 迅速地把三毒烦恼同时遣除 密乘即是通过直接以如来的智慧对治痴毒, 而迅速遣除三毒烦恼的殊胜法门, 具体的方法可在接受灌顶之后, 通过上师的窍诀或闻思续典而了知

75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别解脱戒 第一章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 第一节 释词 别解脱梵语是 扎得模嘉, 意义有三 :1 扎得 意为 别别 分别, 模嘉 意为 获得解脱, 合在一起意为 别别解脱 或 分别解脱, 因为谁受持别解脱戒谁就会从恶趣轮回中解脱, 而他人则不会因此而获得解脱, 有如各人吃饭各人饱一样 2 扎得 又可作为 起初 最初, 模嘉 意为 解脱, 合在一起为 起初解脱, 即在刚获得戒体的第一刹那之时, 已解脱各自的恶戒 如以不杀戒为例 : 当我们得到此戒体时, 我们就即刻从杀生的恶业中得到解脱 ;3 扎得 意为 方便, 模嘉 仍为 解脱, 合在一起即解脱

76 第一章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 方便, 即守持此戒律能得到解脱, 故为解脱的方便 印度弘扬戒律的大论师无垢友 ( 智美西宁 ) 在其汇集一切小乘戒律精要的论著 别解脱经广释律集论, 以及藏地萨迦派祖师智贤律师的 戒律根本论善解日光教海疏 ( 简称 日光疏 ) 都对别解脱戒作了详细的解释 一般而言, 居士不能阅读出家戒律, 但佛在 律本事 中又作出了开许, 即居士若能在阅戒后对三宝 戒律增上信心, 便可阅戒 第二节 分类 任何法门都可分为能诠之句与所诠之义两种, 如中观即可分能诠句中观与所诠义中观, 其余如 因明 般若 等都可如是区分 同样, 戒律也可总分为能诠句戒律和所诠义戒律两种 能诠句戒律即是三藏中的律藏, 因佛涅槃后, 小乘分成了二部 十八部 二十部等不同的部派, 因此戒律也有了相应的分类 佛在经中曾讲过 : 佛告文殊, 未来我诸弟子有二十部, 能令诸法住, 二十部者并得四果, 三藏平等, 无上 下 中, 譬如海水, 味无有异 各部戒律都是佛法, 都是解脱法, 而且基本一致, 只在细节上各有取舍 详略的不同, 无论依哪部, 均可得清净的戒体, 得小乘四果 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心分别 舍弃, 否则有可能犯舍弃正法的过失, 甚至毁掉自己的皈依戒

77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二部分 现在主要有南传的 善见律 汉传的 四分律 藏传的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 三种 汉传的 四分律 由迦叶尊者传阿难尊者 末田地 舍那波提 优婆毱多, 五祖优婆毱多有五大弟子, 各自结集了五部律藏, 其中昙无德 ( 法正 ) 分四次结集完了律藏, 分装四夹, 故名为 四分律, 唐朝道宣律师著述疏 钞, 广为弘扬, 从而奠定了 四分律 在汉传佛教中的基础 藏传的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 以部派取名 ( 根本说一切有部是十八部中从上座部分出的一个部派 ), 传承是佛传舍利弗尊者, 再经罗睺罗尊者, 萨绕哈尊者 龙树菩萨等, 由静命大师传至藏地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 在道宣律师后五十年左右由义净三藏翻译成汉文, 是汉文律典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种 本书以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 为主, 遇有与 四分律 不同之处, 均作注明 律藏分经典和论典, 经典有 杂阿含经 四分律 僧祗律 根本说一切有部的 毗奈耶经 律本事 律上分 等等 按论典来说, 四分律 的论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师所著的 南山三大律, 在有部律中, 当首推德光尊者 ( 又称功德光尊者 ) 所著的 戒律根本论, 在这部论中, 德光尊者归纳了佛在世时所制戒律的全部学处, 详细叙述了比丘戒 比丘尼戒的开遮持犯 德光尊者是世亲菩萨的四大弟子之一, 约公元六世纪人, 精通三藏, 他的著作有 戒律根本论 及 自释 百一羯摩论 等, 众多大德授记为三地菩萨, 与共同列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的二圣 德光尊者最著名弟子是法友论师, 他著有 戒律根本论大疏, 后代的智

78 第一章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 贤律师 ( 又译为智慧妙 ) 等主要引用法友律师观点 释迦光尊者是德光尊者同时代的人, 他的著作主要关于沙弥戒方面, 有 戒律三百颂 等 虽然印度很多有关戒律的论典已译成藏文, 但最为重要首推这两部论典 而在藏地所造的戒律论典中, 最为推崇由智贤律师所造的关于 戒律根本论 的两部注疏 戒律根本论善解日光教海疏 和 戒律根本论善解月光教海疏 ( 简称 日光疏 和 月光疏 ) 佛在 华严经 中曾授记将来在雪山藏地有名为智贤的比丘广宏戒律, 并授记了他的重要论著 在藏地, 无论是哪个教派都共推这两部论, 并视为与佛陀宣说无二, 因这两部论典完全按照印度论师所造有关戒律的论典所造, 而印度论师所造论典又完全追随佛陀的言教, 且传承又从未中断过 智贤律师在 日光疏 中明确指出, 讲解抉择戒律的时候, 教证比理证更为重要, 因凡夫无法衡量受持戒律的功德与破戒的过患, 即使是菩萨, 对因果的细微处也难以自力了知, 只能凭借佛的一切智智的观察结果才能明了, 这与因明 俱舍中教证和理证同等重要有所不同 所诠义戒律则是 调伏恶心烦恼 远离堕罪过患 如大乘 大乘窍诀经 中说 : 所诠义戒律有两种, 一是调伏恶心烦恼 ; 一是远离堕罪 例如大乘的 现观庄严论 所宣说的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深奥意义, 若从调伏恶心烦恼而言, 即可被称为了义的所诠义戒律 小乘别解脱戒所诠的义戒律主要就是远离堕罪, 米拉日巴尊者也曾指出 : 调伏内心的烦恼 远离堕罪过患就是戒律,

79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二部分 除此而外, 我不知道还有其余的戒律 表述的就是所诠义戒律 小乘别解脱戒的义戒律共有八种 : 比丘戒 比丘尼戒 沙弥戒 沙弥尼戒 正学女戒 ( 式叉摩尼戒 ) 优婆塞 ( 男居士 ) 戒 优婆夷 ( 女居士 ) 戒 八关斋戒 智贤律师的 日光疏 及洛青丹玛西日的 三戒论释 等论典中, 把上面的八种戒归纳为两类 : 一类为在家戒 ; 另一类为出家戒 在家戒包括八关斋戒 优婆塞 ( 男居士 ) 戒 优婆夷 ( 女居士 ) 戒, 其他的都属于出家戒 就象一张干牛皮, 长时间揉搓之后就会变得柔软, 同样, 只有受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 才能调伏自心 还有, 如果我们不受持清净的戒律, 就好象一匹未曾驯服的烈马, 或者一头大象, 只有经过调伏之后才能变得驯服, 才能骑使 同样, 经过按前面能诠句戒律所规定的那样行持后, 就会调伏自相续, 获得所诠义戒律 第三节 求别解脱戒的发心 求别解脱戒发心需具足三个要素 : 1 求戒的意愿 如果求戒时仅是随例盲然参加的无记发心, 没有求戒的意愿, 则无法得到戒体 2 知道获得戒体 即知道在具备了发心 加行 仪轨等等必要条件后已能获得戒体, 否则, 虽然具备了上述条件, 但不知道依此可以得戒, 也不得戒体 3 出离戒 即是发起出离心后受持的戒体 出离

80 第一章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 戒和别解脱戒的名称不同, 但意义一致 什么是出离心呢? 出离心是对因果有坚定的信心, 希望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 佛法总分有三乘, 故解脱也从暂时到究竟分有三种 ), 以这种发心求戒, 就叫以出离心受持别解脱戒 大乘弟子在受持小乘的别解脱戒时, 则是以菩提心摄持 ( 菩提心已包含了出离心在内 ) 而且, 若仅受持小乘别解脱戒只对自己有益, 但若生起了菩提心, 虽只一人受别解脱戒, 却能令无量众生得到安乐 在这三个要素中, 前二个是助缘, 第三个是主因 在小乘戒律的经论中, 对受别解脱戒, 修法提出的首要条件就是出离心, 如在德光尊者所造的 戒律根本论 中, 开篇并无顶礼句, 而是直接宣说以出离心摄持去求戒 持戒 忏悔, 法友律师 智贤律师也都对此作了强调 无论是出家僧人或居士, 都必须至少生起出离心, 否则都得不到别解脱戒体, 不能称作真正的出家僧人和居士, 这就象要坐飞机, 必须有足够的钱买上机票 或要出国, 必须办好护照 签证一样 世亲菩萨的 俱舍论自释 中指出, 戒律以发心的异同而分为怖畏戒 正愿戒与出离戒三种 怖畏戒即为担心缺乏衣食活命资具或失去他人的恭敬, 或怖畏怨敌迫害, 或怖畏堕恶趣受难忍苦楚而去求戒 ; 正愿戒就是以希求人天福报和世间善趣的安乐而发心求戒 ; 出离戒即是以深信因果不虚, 对轮回痛苦生起如量的厌离心, 渴慕真正解脱的殊胜安乐的发心而如律求得的戒 前两种戒并非以希望从六道轮回中解脱的出离心摄受, 故不

81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二部分 是真正的别解脱戒 只有第三种出离戒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 那么在末法时代, 很多人是否因为生不起如量的出离心而无法得到别解脱的戒体呢? 智贤律师用其无垢智慧观察后, 回答说 : 虽然想求别解脱戒, 但因生起的不是出离心, 而是畏惧恶趣的痛苦或希求人天福报的发心, 故在如理如法的传戒后, 仍只得到怖畏戒或正愿戒, 但如果后来在自力或他人帮助下生起了出离心, 在生起出离心的一刹那, 以前所得的怖畏戒或正愿戒立即转变为别解脱戒 小乘弟子的根基分为上 中 下三种, 上根者在受戒之前, 已通过闻思等, 发起了坚定而强烈的出离心, 对解脱的功德和轮回的过患等已生起了不退的信心, 了知若不修持正法, 不证人无我的空性就无法得到解脱, 自相续中已具有了佛法的种姓, 一切行住坐卧都是以出离心摄持 因对小乘的戒律非常恭敬, 如果发现失坏一点支分戒, 都会以发出离心去忏悔 他们在开始时能以出离心求戒获得戒体, 中间能以出离心摄持而持戒, 犯戒后能以出离心摄持而忏悔, 故是真正的小乘种姓中的上根者 关于出离心的功德等, 还可参阅第一部分中的 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 出离心 第四节 别解脱戒的因缘 获得别解脱戒的戒体的因缘, 是内的发心三要素

82 第一章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 ( 如前已述 ) 和外的传戒师数量圆满 仪轨的圆满 传居士戒以比丘 ( 尼 ) 为主, 沙弥 ( 尼 ) 若精通戒律仪轨者也可传居士戒, 授戒师只需一位 第五节 别解脱戒的体相 ( 定义 ) 宁玛派大德洛青丹玛西日在 三戒论释 中介绍别解脱戒的体相时说 : ( 别解脱戒是 ) 以出离心摄持的律仪戒, 摄于欲界中 这个定义直接说明了别解脱戒的三个特点 :1 需以出离心摄持,2 是律仪戒,3 只有欲界中的众生才能受持 ; 间接上还包含有三种意义 : 1 因以出离心受持, 故排除了怖畏戒 正愿戒以及外道的戒,2 因是以出离心受持的律仪戒, 故排除了中间戒 ( 中间戒是指非尽形寿所受的戒律, 有善 恶二种 ),3 摄于欲界中, 即只有欲界的众生才能受别解脱戒, 这样就有别于色界的静虑戒 ( 又名定共戒 ) 和出世的无漏戒 ( 又名道共戒 ) 三戒有时指别解脱戒 菩萨戒 三昧耶戒, 有时则指别解脱戒 静虑戒 无漏戒, 有时也专指居士戒 沙弥 ( 尼 ) 戒 比丘 ( 尼 ) 戒等等,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有其具体的含义 按小乘有部, 别解脱戒 静虑戒 无漏戒这三种戒互不相关, 但如果从大乘的角度来说, 这三戒却是一体的, 因为大乘行者安住于正行的修法时, 遣除了恶业, 因此从这角度来说得到了别解脱戒 ; 因安住于禅定中, 故从这一角度来说也得到了静虑戒 ; 又所安住的禅定是

83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二部分 大乘证道的体性, 故从这一角度来说具足无漏戒体 第六节 内道四宗关于别解脱戒体相的不同表述 佛教显宗大体分为小乘的一切有部 经部和大乘的唯识 中观四宗 洛青丹玛西日在 三戒论释 中指出, 内道四宗对戒体的表述上, 在三种发心及遣除以身口为主的恶行上是相同的, 但在关于戒体的体性是属于色法还是心法 心所法上, 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 1 有部有部认为别解脱戒 静虑戒以及无漏戒三戒的戒体都是色法, 其根据是, 身口的恶业属于色法, 只能依靠身口所产生的色法才能对治 色法又分有表色 ( 又译作有作色 ) 和无表色 ( 又译作无作色 ) 两种, 小乘 俱舍论 中说, 当时传戒者与受戒者见闻到的, 如受戒者顶礼, 以及传戒僧众念仪轨弹指等都叫有表色, 经过加行正行后行的这些有表色, 然后受戒者才获得别解脱戒体 无表色即在其相续潜隐着这个法, 故无法从外境上观察到 那么戒体是色法中的有表色还是无表色呢? 洛清丹马西日在 三戒论释 中说 : 正行的戒体, 从第一刹那开始即是无表色 在 俱舍论 中, 世亲菩萨说戒体是 最初有表无表色, 在 俱舍论自释 中, 世亲菩萨又说 : 第一刹那的别解脱戒戒体是有表无表色 这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洛青丹马西日在 三戒论释 中解释说, 最初的有

84 第一章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 表色指受戒者顶礼 传戒僧众念仪轨 弹指等加行, 最初的无表色是指以这有表色的因所产生戒体的果, 因为小乘有部认为因果也可同时存在 这在 俱舍论 颂词中就可找到根据 在 俱舍论 的颂词中提出, 无表色的戒体有三种 : 善戒, 恶戒, 中间戒 别解脱戒的戒体即属善戒的戒体, 萨迦班智达也同样指出 声闻戒体无表色, 智贤律师的 日光疏 中也作了同样的宣说 另外, 小乘有部认为无表色的戒体充满于全身, 智贤律师比喻说, 如烈火遍烧森林, 林中充满火光一样 佛在小乘有部的经中说, 佛能以一切智智照见无表色, 但佛在小乘的经部以及大乘中指出, 无表色是假立的色法, 在二谛中都不存在 2 经部小乘经部分随教经部和随理经部两种, 世亲菩萨的 俱舍论自释 中主要宣说随教经部的观点, 而随理经部在很大程度上则与大乘随理唯识一致 随教经部认为, 将内心烦恼相续, 通过僧众以及仪轨的加持转变为清净相续, 这个清净相续是别解脱戒 随理经部则认为戒体是心所的一种 3 唯识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 心外无境, 故不承认戒体为色法, 而是一种心所法 因为轮回的根源 烦恼妄念是心法, 故应以属于心法的戒体方能对治 心所法有五十一个, 戒体是由其中五遍行心所中的造作识及其种子相续两部分组成 如只承许戒体是一种心所法, 但心所法是刹那的生灭法, 第一刹那得戒, 第二刹那就失去了, 不可能连续

85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二部分 存在下去, 故应安立其同时也是一种习气, 才可以连续 若只承认是种子习气, 这样虽能在阿赖耶 ( 识 ) 中成立, 但由于破戒后种子习气还是不灭, 戒体也就不会失去, 然而此显然与事实不符合, 故唯识在安立为习气的同时, 又安立其为心所法 4 中观中观宗认为戒体是善心, 也称为持戒度 因为大乘的修行者, 甚至登地的菩萨 瑜伽士都必须要具足三乘戒, 故大乘弟子同样应受持别解脱戒体 第七节 戒律的主次之分 比丘 ( 尼 ) 戒中最主要的是遣除身口方面的七种严重的自性恶业, 即身的杀 盗 淫三种, 口的妄语 两舌 恶口 绮语四种 戒律三百颂自释 中指出, 沙弥戒和居士戒的主要部分是根本戒, 次要部分是支分戒, 若犯根本罪时有刹那覆藏心, 则破根本戒, 今生再也没有机会获得别解脱戒体, 在印度论师所造的 毗奈耶经注疏 中, 用比喻说明了戒律中的主次关系 : 主要戒如院中的芒果, 次要戒犹如院子的篱笆 在佛弟子中, 最主要的就是比丘, 接下来是沙弥, 最后为居士, 相对而言, 比丘所受的是圆满戒体 另外从弘扬以及住持佛法的角度而言, 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比丘, 这是佛在许多经典中亲口宣说的 但是, 如果比丘犯戒, 所得的过失也远远大于沙弥 居士 ( 犯根本戒的过失相同 )

86 第一章 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 第八节 具足清净别解脱戒的衡量标准 佛在世时 弟子们持戒非常清净 连支分罪也不犯 但今非昔比 在此所讲的并非是佛在世时所提倡的标 准 而是针对末法时代的实际条件而相对提出的清净戒 律的标准 佛在小乘戒律中严格遮止了饮酒 在此基础上 再 不犯四根本罪 其戒律已算清净 佛在 毗奈耶经 中 云 不造四根本罪 他胜罪 则可称其为戒律清净 释迦光尊者的 戒律三百颂自释 也作了同样的宣说 智贤律师的 日光疏 月光疏 中说 不破四根本 戒的他胜罪 对自性罪十分谨慎 如此则可称其为戒律 清净 又因佛陀曾说 若以我为师者 乃至不得以茅 端滴酒而著口中 故即使在末法时代 在四根本戒的 基础上 也还应严守酒戒 法王如意宝在 教诲甘露明 点 中指出 根本堕罪与自续 常非并存为净戒 自相续中只要不存在根本罪 持戒已属清净 因此 末法时代的持戒是否清净 主要是观察能否 持守四根本戒 在五明佛学院 不论出家在家 只要持 守四根本戒及不饮酒戒 就可算得上戒律清净 可以长 住 否则开除出院 有人见出家僧人仪表整洁 就认为是守护了净戒 反之则以为不如法 这只了解到戒律的一半 佛在 毗 奈耶经 中指出 清净的持戒有世俗不了义和胜义了义 这两层含义 在世俗而言 持净戒就是在形相上的如理

87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二部分 如法, 如穿净衣等 ; 从胜义而言则是清净心相续的烦恼, 也即若他的烦恼很少, 则表明其持戒很清净 如是观察我们相续就会明了自己持戒是否清净, 年轻人着重观察贪心, 老年人应着重观察嗔心, 同时他们应共同观察痴心, 故调伏自心烦恼为守持净戒的标准 否则身穿出家僧衣或手持居士皈依证, 仍只是形像而已, 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小乘中, 犯了根本罪后, 下世必然堕入地狱, 别无出路, 在末法时代中, 虽然只把不失坏四根本戒和不饮酒作为衡量戒律是否清净的标准, 但若犯了支分罪的学处, 且不忏悔清净, 虽然未必在下世马上堕入地狱, 但仍将在未来世中丝毫不爽地感受相应的苦果

88 第二章 守持别解脱戒的方法 第二章守持别解脱戒的方法 居士的学处有五种, 即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但从受持戒律的多少又可分为下列几种, 只受三皈依为三皈依居士, 在此基础上受五戒中的一条戒的为一分居士, 受二条戒为少分居士, 受持三条戒和四条戒的为多分居士, 五戒全受称为满分居士 另外还有八戒居士 ( 又称梵行居士 ), 即终身守持八关斋戒者, 如印度弘扬唯识的月官论师即终身奉持八关斋戒 在戒律经论中主要宣说满分居士戒的求受仪轨及学处 八关斋戒为 :1 不杀生;2 不偷盗;3 不淫 ;4 不妄语 ;5 不饮酒;6 不坐卧高广大床;7 不歌舞相视 不过往观听, 不涂饰香鬘 ;8 不非时而食 第一节 别解脱戒的共通犯缘 四根本戒和不饮酒戒是别解脱戒中最重要的戒律, 只要违犯其中任何的一条, 就已不是佛的弟子, 也就不堪称为戒律清净的佛的弟子 犯根本罪必需全部具足各自的基 ( 对境 ) 发心 加行 究竟四个条件, 若只具足其中的一两个条件则不犯根本罪 根本罪 支分罪等程度轻重不同的罪, 各自都有特殊的条件, 而同时它们又有共同的五个条件, 只有在此五个共同条件都具足以及违反了特殊的犯缘基

89 走向解脱 在家篇第二部分 础上, 才能确定某个人造了最严重的佛制根本罪 否则, 如果只具足其中一两个共同条件, 则只是造了支分罪, 而并未造下最严重的根本罪 五个共通犯缘是 : 1 已受居士戒, 得到了居士戒的戒体, 并且从得戒体时起至此次犯戒期间没有造根本罪 2 在同一个戒品中( 此条就沙弥 比丘而言, 居士只有居士戒这一个戒品, 故不存在这种情况 ) 3 在同一戒体的相续中 如初时为居士, 在偷盗的过程中舍了居士戒, 偷盗究竟后又重新受了居士戒这样虽然他前后都是居士, 但戒体相续曾经中断过, 故不犯根本罪, 犯支分罪 4 非初学者( 初学者即是因所犯过失, 而引起佛陀制定相应戒律的人, 毗奈耶经 译作初犯人, 此条专指比丘 ) 5 非痴狂心乱 痴狂心乱分 ⑴ 不定时发作型; ⑵ 终生发作型 若在痴狂心乱, 即不能忆知自身是受戒者时, 不犯众戒 若时而痴狂心乱, 时而正常, 则在痴狂心乱时犯, 不结罪, 正常时犯, 结罪 以上五种条件贯通七众弟子以及一切别解脱戒, 故称之为五通缘 ( 居士实则为三通缘 ) 若不具足五通缘, 虽然别缘的对境 发心 加行 究竟四支都具足, 也不会结罪或只得支分罪, 但肯定得到自性罪

90 第二章 守持别解脱戒的方法 第二节 四根本罪与饮酒的不共同犯缘 一. 断人命 ( 杀生 ) 学处 1 所破法 智贤律师在 日光疏 中说, 断人命学处的所破法 是因杀生而使他人命根受到损害 2 犯缘 断人命学处的犯缘有二 :1 共同的五通缘, 如上 已述 ;2 不共同的四别缘, 即基 发心 加行 究竟, 在共同的五通缘与不共同的四别缘都具足后, 会造下根 本罪 一 基 : 在 日光疏 中, 把不杀戒的基分为两个 方面 : 人 人胎 ; 他人的相续命根 ㈠ 人 人胎 人指男 女 黄门 人胎是只具有身 命 意三根, 尚未具足眼 耳 鼻 舌 四根的胎儿 自从具足五根 之后直至老死, 都称为人 ( 众生住胎的时间不尽相同, 如 佛子罗睺罗住胎六年, 上座老生比丘住胎六十年, 又有住胎 一天 一月的, 还有无情物上有父母精血而孕育的, 这里是 就正常情况而言 ) 若有杀胎儿的发心, 以服药等种种堕 胎的方法将胎儿杀死后, 就会犯下根本罪 杀非人与杀旁生都获支分罪, 但杀非人获更罪较

91 走向解脱 在家篇 第二部分 重 日光疏 中分析上述三种罪的原因时说 : 人身珍 贵, 依人身可产生三宝 ( 十二相成道的佛宝, 出家修行的 僧宝, 佛宝与僧宝相续中的法宝 ), 可获别解脱戒 无漏 戒 禅定戒 ; 非人次之, 依非人的身体可产生法宝与僧 宝, 只因无法以非人身成佛, 故非人中不可能产生佛宝, 虽然依非人还可以有无漏戒与禅定戒, 但无法受别解脱 戒 ; 旁生最次, 因旁生中无法产生三宝, 也无法受持此 三戒 但杀非人 旁生与杀人一样都犯自性罪 ㈡ 他人相续的命根 即他人连续不断的命根 若是自杀, 则犯支分罪, 因为只有当自杀者命根断除后, 自杀才会究竟完成, 而 这时自杀者已转入了中阴, 生前尽形寿 ( 即一生 ) 所受 的别解脱戒戒体已经失去, 已无法结成根本罪, 故以自 杀者死亡之前的发心及加行, 而结得支分罪 二 发心 : 杀生的发心分两个方面 : 想 ; 发心 ㈠ 想 : 即对所杀之人 人胎确认无误 若把人误 认作稻草人 非人 旁生, 或在人中, 把甲误认作为乙 而杀死, 都得支分罪 ( 在四分律中, 把甲误认做乙而杀死, 犯根本罪 ) 但假若有见人就杀的总的发心, 则杀人究竟 后都得根本罪 虽然知道某个旁生 非人是人所幻化, 但仍故意将他杀死, 也犯根本罪 幻师幻化出来的幻人, 因有人相, 故意杀害时会得支分罪 ㈡ 发心 : 即心里生起故意并且相续不断的杀害之 心 此相续不断即从加行到究竟之间从未生起遮止杀生 的念头 若以恐吓 教训 游戏等的发心而失手将对方 打死, 则犯支分罪 又若虽故意杀人, 但在他人命根未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甘露文库 走向解脱•别解脱戒品.在家篇

甘露文库 走向解脱•别解脱戒品.在家篇 走 向 解 脱 在 家 篇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目 录 前言 1 持戒胜利与破戒过患 一 总说 1 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 出离心 9 2 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17 3 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22 4 持戒清净的标准 23 5 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24 6 戒律与修行 25 二 守持净戒的胜利 1 总说持戒的胜利 30 2 分说持戒的胜利 38 3 出家的功德 55 4 出家与在家 58 三 破戒过患 1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自我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在此世间, 今生来世都承受痛苦, 沉溺在漫无边际的苦海之中, 而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五毒烦恼, 除此之外, 就再也不存在能危害我们今生和来世的敌人了 在显宗或密宗, 我们依靠具德上师的殊胜窍诀, 观察烦恼的本性时, 烦恼自然而然就会灭尽 这种令所有的烦恼自然得到解脱的修法, 就是最殊胜的方法 我们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相续, 而不要只注重表面的行为 如果心相续中的五毒烦恼丝毫未减弱,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把戒律看淡了, 在不知不觉中断绝了功德的来源, 也远离了护法神的庇护, 最终沦为魔子魔孙一族, 岂不令人惋惜?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 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正在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等等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第 1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 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开始学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所造的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这是一个祈祷文, 也是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 前面学习 窍诀金钥 的时候, 讲到了大乘的皈依 菩提心特别殊胜 今天我们要 学习佛法当中, 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修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 联波活佛 ) 出生于 1948 年于青海久治县 3 岁时即被认定为前世哈尔哇仁波切的转世化身 1951 年藏历 9 月 21 日出家 第二天正式在各莫寺坐床 从此, 仁波切开始跟随寺内最有学问的三位上师, 听闻 修行各种显密教法 虚岁 8 岁时, 他已能非常流利的背诵许多佛教经典与法本,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本寺举行的背经大考 1958 年,

More information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经常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大恩根本上师桑昂丹增仁波切八关斋戒开示 ( 二 ) ( 上 ) 藏历木羊年神变月十四公历 2015 年 3 月 4 日 首先对在座的出家男众女众和所有的在家众再次说一声感恩, 感恩的理由是什么呢? 因为在座的大众已经在修持清净之佛法, 因此, 说一声感恩! 除此之外也不会随意给你们说感恩 因为法务很繁忙, 有很多事情都需要做, 时间也不是很多 俄色多杰前天就要求我来, 昨天也要求, 而今天在女众区传完法以后,

More information

在信愿的基础上修持往生四因

在信愿的基础上修持往生四因 在信愿的基础上修持往生四因 主持人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法王如意宝!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位出家师父 在家道友, 女士们 先生们, 大家好 好不容易来到这里, 不知大家昨晚有没有发什么特别的愿? 我昨天临睡时发愿 : 如果明天不能醒来, 希望我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 如果可以, 希望我能继续努力修行往生四因 很惭愧, 我没能往生成功, 所以今天又只能以凡夫身跟大家见面了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 91 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论师所造的 入菩萨行 论 这部论典是阐释如何引发和生起菩提心的专著, 是极为殊胜 的窍诀 大乘佛法的殊胜精华是菩提心, 它不仅是大乘的入门和核心, 也是究竟证悟的境界 菩提心, 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入 菩萨行论 中第一到八品, 包括第十品, 都可归摄在世俗菩提心中, 胜义菩提心主要通过第九品进行阐释 世俗 胜义菩提心的体相, 以及怎样才能生起世俗

More information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入菩萨行论 第 17 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 论 是宣讲凡夫如何经由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从而获得殊胜觉悟再 去利益众生的殊胜方法 第一品我们学习了菩提心的利益, 知道菩 提心具有超胜世间的巨大功德, 已经在我们的相续中引发了生起菩提 心的强烈愿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藏 传 土 法 目 录 四 二...294 四 三...316 四 四...336 二 四... 1 四 五...359 二 五... 17 四 六...382 二 六... 34 思 考 题...405 二 七... 50 二 八... 65 二 九... 80 三... 96 目 目 三 一...111 录 录 三 二... 126 三 三... 143 三 四... 158 三 五... 173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1 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上师仁波切随堂开示 上师仁波切在宣讲 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时, 就般若法门的重要性以及学修方法等多个方面作了精彩的开示, 兹录以成文, 并附以标题, 以使广大同修, 共沾法益, 共同推进闻思修事业, 使正法长住世间 净水如意宝 讲的就是修行般若的境界 入行论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讲得非常殊胜, 非常精彩, 比如现在正在讲的抉择四念住的修习要义这部分,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我们继续学习 未护正知之过患, 分别宣讲没有护持正知 没有 护持正念的过患 此科判的重点是没有护持正知而引发的过患 第二 ( 未护正知之过患 ) 分二 : 一 失毁智慧 ; 二 失毁戒 律 第一 失毁智慧 : 心无正知者,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不复住正念 无正知 实际上是烦恼的状态, 如果心没有正知或者失坏了正知, 就会具足烦恼 具足烦恼会引发什么过患? 颂词中说 :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ssyj-qdls.doc

Microsoft Word - ssyj-qdls.doc 上师瑜伽 祈祷莲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利用这个时间,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修上师瑜伽 这个上师瑜伽, 是祈祷莲花生大士 大家应该清楚, 藏地密法中大多数的上师瑜伽, 都与莲花生大士的修法有着密切联系 加行组修 不共加行 时, 本来应该先修皈依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º» ¼ º» ¼ 曾宪义 马小红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传统法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法治的绊脚石而受到责难 这种旷日持久的责难形成了种种偏见 比如在中西法的比较中习惯以西方法的理 论 模式为标准来割裂传统法的有机组成 在论述传统法内容时局限于刑 而基本 排斥了最具特色的 礼 过分强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 所具有的特殊性 因此 在批判传统法的同时 我们需要反省对传统法的态度 反 省研究中所持的标准 反省研究的方法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3

3 封面人物 Cover Celebrity 七届会 贵宾室重逢一瞬 两只大手紧紧相握 两条 汉子 亲切相拥 两颗诚心 一脉相通 这是俩人三年来的第二次相逢 第二次握手 前一次是三年前在武汉的 六届会 这一次则是在长沙会 议贵宾室 两人差距甚大 一人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 一人 年至七旬 形同朽木 一人是名扬世界的学术巨子 一人是 离岗十载的退休老头 但他们俩人却有着相同的心路历程 报效祖国 右为王中林院士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锦成说33期 (电子)

锦成说33期 (电子) 2016 年 09 月刊 总第 33 期? 就业数据如何反馈人才培养质量 DT 时代, 就业指导中心需向数据服务中心转变 CONTENTS 33 期 卷首 P.01 专题 就业数据的价值及深度应用 就业质量年报的发布可谓近几年高等学校的一件大事, 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类院校, 每年都要就本校的就业质量向主管部门和社会来一次汇 报和巡礼 一串串 一行行 亮眼 的数字背后, 你能看出什么? 你能解读出什么值得思考和认真总结的问题?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www.dymf.cn 悟道之初活易乐乎 ( 自序 )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各种物欲和诱惑充斥的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因希求心灵的解脱而开始修习佛法 只有佛法才精确而客观地描述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真相, 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 安宁与和谐的幸福之路 确定地说, 佛法是唯一能够使我们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 能够今生值遇佛法并认真修持佛法的人都是有大福报的人, 未来的生命就像初一的月亮,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102 图 4唱16 基于图像渲染的理论基础 三张拍摄图像以及它们投影到球面上生成的球面图像 拼图的圆心是相同的 而拼图是由球面图像上的弧线图像组成的 因此我 们称之为同心球拼图 如图 4唱18 所示 这些拼图中半径最大的是圆 Ck 最小的是圆 C0 设圆 Ck 的半径为 r 虚拟相机水平视域为 θ 有 r R sin θ 2 4畅11 由此可见 构造同心球拼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投影图像中的弧线图像

More information

《掌握完美》

《掌握完美》 序言 1 序 言 一把开启完美之门的钥匙 在这个世间, 无论高低贵贱, 其实人人都渴望完美 渴望健康长寿, 是为了实现生命质量的完美 渴望事业有成, 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完美 渴望物资富足, 是为了实现物资财富的完美 渴望身份显贵, 是为了实现权势地位的完美 渴望妻贤子孝, 是为了实现家庭生活的完美 渴望人爱爱人, 是为了实现感情世界的完美 渴望人敬敬人, 是为了实现人际关系的完美, 等等 总之,

More information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年以来 中国的医改决策经历了医疗卫生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医疗卫生公 益性衰减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的基本历程 为中国新时期医改决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价值导向 要发扬决策民主 要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要不断增强政 府的环境回应能力和政策学习能力 年以来 医改决策 医疗卫生事业 一 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 一 年 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钟裕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李文英 近代日本教育的快速发展 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日本走了一条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 捷径 日本的成功为落后国家的发展 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勇于和善于学习外国的教育经验 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适时调整相应的学习方针 建立健全留学制度 等等 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教训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More information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圣严法师 提要 戒律是为了净化人类的身心而设, 是为了净化人间的社会而设 是以人间的善良风俗人情及合理的国家规章法令, 为佛陀制戒的参考基础, 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见作引导, 便成了有小有大 能略能广 可浅可深, 可以适应任何时空环境的生活准则 当你认识了戒律的功能, 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 你便不会拘泥于枝末小节, 应著重于人类之身 心 语言三种行为的净化 : 清净 精进 俭朴

More information

1 4 2 5 3 6 1 2 3 4 1 2 1 1 3 2 5 6 2 2 1 3 2 7 8 2 3 1 3 2 9 10 3 理想的城市形象 1 为实现理想的城市形象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1 为培养身心双方面的健康提供终身的支援 所有市民的人权都得到尊重 无论是谁都能充满活力 安居乐业的城市 推进保健 预防医疗的相关工作 推进心理健康和防止自杀对策的相关工作 措施2 健全医疗体制使市民 能够接受合适的医疗服务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国别与地区 冯 梁 英美两国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 但自近代以来 英美两国的关系既不友好也不特殊 甚至还是对手 英美 特殊关系 的形成 与两国在世界 上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并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 的产物 英美 特殊关系 得以延续 主要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而非单纯的文化因素 英国从 特殊关系 中得益匪浅 特别在欧洲事务上获得了仅次于 美苏的影响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 两国关系并无特殊可言

More information

上师人生开示录 不离 法王晋美彭措口述索达吉堪布编译 2

上师人生开示录 不离 法王晋美彭措口述索达吉堪布编译 2 1 上师人生开示录 不离 法王晋美彭措口述索达吉堪布编译 2 རང གས མ ཤ ར 莫舍己道 གཞན ས མས མ ད གས 勿扰他心 3 愿你未来路上有这盏不灭的明灯 上师法王如意宝离开我们已整十年 在上师身边的那段日子, 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 也是迄今最奢侈的记忆 他无论到哪个国家, 面对哪个民族的人群, 无论是讲甚深的佛法, 还是普世的道理, 都会让人受益良多 有人说 : 法王虽然尊贵,

More information

子经常诽谤曾给他传讲密法的上师, 那么弟子和上师都会堕入地狱, 就像二只小 牛被拴在一起, 一只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另外一只也一定会随之而下 对于声明学 医学和因明学等这些共同方面的论典, 以及有关无常 因果 轮回痛苦等显宗方面的法, 则不论是给任何人, 只要是对他们有所利益, 就必须要给他们传讲,

子经常诽谤曾给他传讲密法的上师, 那么弟子和上师都会堕入地狱, 就像二只小 牛被拴在一起, 一只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另外一只也一定会随之而下 对于声明学 医学和因明学等这些共同方面的论典, 以及有关无常 因果 轮回痛苦等显宗方面的法, 则不论是给任何人, 只要是对他们有所利益, 就必须要给他们传讲, 保密窍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作为一个高僧大德, 必须具有明辨讲与不讲之间界限的能力, 对于非法器不 能宣讲佛法, 而对法器宣讲佛法则是义不容辞 因此在这些悲愍一切众生, 能辨 别法器与非器, 并能保密教言的大圣者面前恭敬顶礼! 本来涵括广大甚深的意义, 但通过简便易懂的方法来宣说与了知的方式就称为窍诀, 也可以称为教言 若泄漏秘密, 则窍诀的无比加持就会断然消失 泄漏秘密肯定会受到护法神众的惩罚,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1.doc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1.doc 目目 录 藏传净土法 第一课... 1 第二课... 23 第三课... 41 第四课... 59 第五课... 77 第六课... 94 第七课...112 第八课... 131 第九课... 150 第十课... 168 第十一课... 185 第十二课... 203 第十三课... 220 第十四课... 238 第十五课... 254 第十六课... 269 第十七课... 283 第十八课...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 修学要领 2004 年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 都是从发心开始的 学佛的要领, 也在于如何用心 所谓修行, 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 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 所有的修行方法, 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 如果不善于用心, 即使遍学三藏 广修道场 接引无量众生学佛, 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 甚至可以说, 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More information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王跃生 依据抽样调查资料和阶级成分档案资料 冀南农村的分家行为与传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三四十年代的华北农村仍是传统色彩浓厚的社会 尽管合爨共财受到推崇 但在实际生活中要保持大家庭状态并非易事 兄弟婚后分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差异只是从结婚到分家的间隔有长短之别 中国家庭财产的平均继承制度和观念不断侵蚀着大家庭的存在基础 当然在不同阶层中 家庭分合的力量是有差异的 贫穷阶层缺少维系大家庭的物质基础 各自谋生成为主流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杨夏鸣 安全区 和 大屠杀 是出现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一对似乎矛盾的词语 本文认为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是由于南京 安全区 的功能发生了错位 即 安全区某些未定或是次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超过主要的功能 其原因是日军拒绝承认 安全区 安全区 的建立系个人行为 并非国际政治学意义上的 国际组织 对主权国家不具约束力 因而 安全区 被赋予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当局的意愿 南京安全区功能错位原因

More information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 # # ( # ( %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 # # ( # ( % 世界政治 年第 期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 合作型施压 美国对华战略的策略调整 王 帆! 尽管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依存度在加深 但保持不对称的相互依存 关系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 在不对称相互依存的前提下 美国对中国开始实施了 一种新的合作型施压策略 该策略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手段之一 作者分析了在相互 依存条件下美国对华实施合作型施压政策的背景 目的 相关议题和实施手段 并以谷歌事件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这三个案例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17,2015 3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Vol.17,Mar.2015 (, 201114) :,,,,.,.,,. : ; ; ; ; :,. 5. 4 9,.,,,,.,.Maly,. 3,.,.,,,,.,,,,.,, :,,,. 189 17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2015 3,,. 1,,.,,.,..,,,,,.

More information

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谜 斯蒂德曼声称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来计算价值 则在联合生产中 就会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出现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现象 这是不正确的 其原因是 斯蒂德曼在确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时 根据的是自然时间 而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实际上 如果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则即使是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 也不可能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更谈不上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亲友书讲记.doc

Microsoft Word - 亲友书讲记.doc 目目录目录 闻思修行切勿偏堕... 1 第一节课... 23 第二节课... 42 第三节课... 61 第四节课... 79 第五节课... 101 第六节课...119 第七节课... 138 第八节课... 159 第九节课... 179 第十节课... 199 第十一节课... 218 第十二节课... 239 第十三节课... 256 第十四节课... 277 录第十五节课...294 第十六节课...309

More information

众弟子已经如法闻受了殊胜无比的教言, 但因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拙劣而无法忆持, 更 遑论真切行持了, 惋惜之声不绝于耳 故我们发心根据录音整理成为小册, 在此过程中努力 做到忠实法王的教言, 不搀杂自己的分别念 于此, 上师的所有金刚弟子咸可为证 本文的每一句教言都是价值连城的如意宝, 应作稀有难得之

众弟子已经如法闻受了殊胜无比的教言, 但因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拙劣而无法忆持, 更 遑论真切行持了, 惋惜之声不绝于耳 故我们发心根据录音整理成为小册, 在此过程中努力 做到忠实法王的教言, 不搀杂自己的分别念 于此, 上师的所有金刚弟子咸可为证 本文的每一句教言都是价值连城的如意宝, 应作稀有难得之 麦彭仁波切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讲授堪布索达吉口译 前言 当前的世纪中, 无论经济与科学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生产力及生活水准空前地提升, 资讯信息迅速膨胀乃至爆炸, 人们普遍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在此瞬息万变的大时代里, 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也不断尖锐恶化, 如环保 人口就业 社会暴力 工业布局 周边国家的不平衡发展与地区冲突等等, 这些无一不在显示众生的烦恼日益深重, 难以调伏以至于此 而调伏众生烦恼最为强力有效的学问与手段乃为佛法,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四十二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8] ( 分别业的轻重 3)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继续说明 为什么业特别重大 的原因 第二个, 是 所依门 的缘故 依它所依的内容, 而有轻重的差别 第一个所依的是什么呢? 就是你是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还是你是没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所谓 善巧 的意思, 就是你虽然造恶业, 但是你可以不堕恶趣, 这个很好噢! 那不善巧的修行人呢, 虽然造很小的恶业,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企业改制上市实务 修订说明 目录 - 1 -............. 企业改制上市实务 - 2 -................ 目录 - 3 -........... 企业改制上市实务 - 4 -......... 目录 - 5 -........... 企业改制上市实务 - 6 -............ 目录 - 7 -....... 企业改制上市实务 - 8 -.........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要说 08 年最成功的高清机, 非三合一 F1/F2 莫属 它集中了国内不同的高清接收需求, 整合了当时能想到的各种功能, 为欣赏高清奥运, 满足高端发烧人士, 做出了贡献 F1/F2 的成功, 说明不依赖进口, 我们也有能力打造顶级的高清机, 并且更适合国内的使用习惯 不过, 即使 F1/F2 的终极版, 也不兼容 ABS-S 或 ISDB-S, 没有网络功能, 不能 USB 录像等等, 有一定的局限性

More information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黄柯鑫博士 甘特图 A B C D E F G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甘特图的优点 : 直观明了 ( 图形化概要 ); 简单易懂 ( 易于理解 ); 应用广泛 ( 技术通用 ) 甘特图的缺点 : 不能清晰表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WBS 责任分配矩阵 ( 负责〇审批

More information

八关斋戒法会开示 2 3

八关斋戒法会开示 2 3 八关斋戒法会开示 1 八关斋戒法会开示 2 3 亚青五大法会开示集 亚青法会 法会 藏历 极乐法会 藏历 4 月 4 日-4 月 10 日 喇嘛仁波切开启的昂吉桑钦神山烟供 藏历 4 月 13 日 莲师铜色吉祥山供护法烟供 藏历 4 月 23 日 金刚舞法会 藏历 5 月 5 日-5 月 10 日 上师供 祖师法会 藏历 5 月 14 日-5 月 21 日 女众受菩萨戒 藏历 5 月 20 日 男众受菩萨戒

More information

第九课

第九课 入菩萨行论 第 09 讲记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 入菩萨行论,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了解菩提心有什么利益, 对于在我们相续中引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必要 选择趋入一个法或一项事业, 如果不知利益所在, 就不会有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修学菩萨道之前, 有必要了知菩提心的利益 菩提心不只是可以带来轮回中的某些安乐, 最大的利益乃是能够转变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之因, 即自私自利的作意

More information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 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马 艳 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理论假定 新的释义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们将马克思经典 成反比 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 即假定在科技进 步的条件下 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 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 并假设劳动主观 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 那么 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 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More information

《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第三课

《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第三课 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 第三课 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并且如理如法地谛听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 闻法之理, 听闻佛法的时候, 一定要如理如法 发殊胜的菩提心, 若如此, 仅仅听闻一次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 尤其, 在网上共修的时候, 也应对法恭敬 很多人在网络上听法或者来到听闻佛法的现场听法, 功德都非常大 虽然要花费一些时间到现场或共修点听法, 但我们为了佛法, 为了获得解脱,

More information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张善余 彭际作 俞 路 自 世纪 年代以来 欧洲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 年人口开始负增长 这无疑是其人口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欧洲各个地区中 东欧是 年以前全球第一个也是仅有的一个人口有所减少的地区 在北欧和西欧地区 如果没有国际移民的净流入 人口增长率也将很低 大约在 年间 预计欧洲所有地区的人口都将出现负增长 由于自然增长率在过去一个世纪乃至未来的变动 欧洲人口已不可逆转地老龄化

More information

窍诀宝藏海前前言 当今世纪, 经济与科学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生产力及生活水准空前超胜, 信息资讯迅速膨胀, 人们普遍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在此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内心的烦恼与痛苦却日渐深重, 精神极为空虚颓废, 追根究底, 乃是由于对一切福乐和智慧之源 心灵缺乏认知所致 而认识和改造内心世界

窍诀宝藏海前前言 当今世纪, 经济与科学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生产力及生活水准空前超胜, 信息资讯迅速膨胀, 人们普遍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在此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内心的烦恼与痛苦却日渐深重, 精神极为空虚颓废, 追根究底, 乃是由于对一切福乐和智慧之源 心灵缺乏认知所致 而认识和改造内心世界 法王晋美彭措传讲索达吉堪布口译 窍诀宝藏海前前言 当今世纪, 经济与科学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生产力及生活水准空前超胜, 信息资讯迅速膨胀, 人们普遍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在此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内心的烦恼与痛苦却日渐深重, 精神极为空虚颓废, 追根究底, 乃是由于对一切福乐和智慧之源 心灵缺乏认知所致 而认识和改造内心世界最具特色 可调伏众生烦恼 获得究竟解脱最强有力的手段唯有佛法 千部论主世亲菩萨云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谈谈闻思修 1 谈谈闻思修 一 修的内容由闻思决定, 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很多人认为 闻思时才需要观察, 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 不必观察, 这样自然便会认为 : 不闻思照样能修, 或者闻思只是研究或为实修提供证据 这种想法若不遮破, 则始终不会重视闻思 以下破除这种观点 : 实修时必定有个所缘境, 有个所修的内容, 若不经过闻思, 是不可能了知这一内容 就连炒菜这样的小事也要先听别人讲解怎么炒,

More information

《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定解宝灯论 第 14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定解宝灯论 辛三 以喻说明此理 : 倘若了知假立我, 灭除我执已足矣 如虽未知绳无有, 而见无蛇断蛇执 1 / 21 此处主要以比喻的方式解释不需要打破细微刹那和微尘的意 义 倘若了知假立我, 灭除我执已足矣,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给多有拉姆)佛子行三十七颂1——7

(给多有拉姆)佛子行三十七颂1——7 胜利道歌 天鼓妙音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造颂 怙主诸佛智慧身, 文殊师利童子尊, 恒住八瓣莲蕊心, 所言愿利诸有情 甚深光明大圆满, 仅闻词句断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脱, 唯此铭刻于心中 遇此胜法善缘众, 前世累劫积资果, 与普贤王同缘分, 诸道友当生欢喜 为沉恐怖轮回众, 获得永乐之佛果, 当负利他之重任, 舍弃爱自如毒食 以此可阻恶趣门, 亦可获得善趣乐, 趋至究竟解脱地, 切莫散乱修此要 于诸轮回之盛事,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CHI_nisshin _2.pdf

CHI_nisshin _2.pdf Message & History ZAM 与顾客一起不断创造最大价值 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销售 我们的工作不是卖钢铁 而是为顾客制造钢板 就是说 我们通过钢铁产品为顾客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迅速应对呈多样化的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 具有高度专业知识水平的各种现场能 提供三位一体的 问题解决方案 力显得尤为重要 日新制钢自创业伊始至今 始终将与顾客直接沟通做为开展工作的基础 我们本着 为顾客着想 的共同理念

More information

Cycling in NZ130305

Cycling in NZ130305 P 1 TOPIC CYCLING IN NZ P 2 P 3 1 新西兰元 /1.5L P 4 青春没有终点, 旅途永 无穷尽! P 5 穷游 网倡导的穷游精神, 是 一种背上 行囊, 清爽上路, 简朴 行 走, 自由 心灵, 穷尽天下美景的潇洒 生活 方式 P 6 尊重当地 人, 保持开放的 心态, 享受旅途中的 一切 旅途的每 一次等待, 每 一次迷路, 说不定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P 7 不去穷游的借

More information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 成佛的核武器 主持人 : 修行人彻底破除我执后, 就能彻底脱离轮回了 但这与成佛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所以接下来成利彭措师将为我们讲演, 在实相中能帮助我们破除所知障, 成就圆满佛果的法无我 彭措师是在去年由上师仁波切亲自剃度出家的 他在苏州念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吃素 念佛, 并且常去印光大师的道场灵岩寺拜佛, 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年来, 他一直精进地闻思和修行佛法, 并且担任了普贤学堂的辅导员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前言 色 达 喇 荣 五 明 佛 学 院 La Rong Five Sciences Buddhism Academy in Sertar 尊敬的济群法师 好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还没把厦门生机勃勃的初 夏景观浏览上几眼 我就匆匆离开了这个美丽的海滨城 市 转眼间又是三个多月的日子悄悄从身边溜走 不经 意间回眸凝视 眼底还时不时飘过鹭岛的丝丝风情 原本在成都时就想把法师的所有问题一一答复完 谁知 杂事始终缠绕于身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