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Transcription

1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圣严法师 提要 戒律是为了净化人类的身心而设, 是为了净化人间的社会而设 是以人间的善良风俗人情及合理的国家规章法令, 为佛陀制戒的参考基础, 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见作引导, 便成了有小有大 能略能广 可浅可深, 可以适应任何时空环境的生活准则 当你认识了戒律的功能, 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 你便不会拘泥于枝末小节, 应著重于人类之身 心 语言三种行为的净化 : 清净 精进 俭朴 有礼节 有威仪, 不恼害自己, 不困扰他人, 并以净化的人格, 作他人的表率, 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 净化社会, 净化人间 佛陀所说的戒律虽多, 却不是苛刻的要求 事实上为使后代的子孙, 能有弹性适应的空间, 故有 随方毗尼 的遗教, 并有 舍弃小小戒 的交待 因此佛教传到了中国, 渐渐地出现 禅苑清规 的丛林制度, 既不即是佛世的戒律形式, 也不违背佛陀制戒的精神 不过, 光有丛林制度, 也不能取代全部的戒律功能 佛教的戒律, 是相当人性化 且富于人情味的, 因其重视实用性, 故也富有伸缩性 佛教虽有种种戒律, 并未规定所有的人都受同样多的戒律, 那是依照各人发心的程度, 来自由决定的 佛陀及其大比丘弟子们, 经常 游行人间, 用清凉的佛法, 来净化人间大众的身 心 语言三类行为, 建立人间佛教 ; 我们现在推广人间净土的理念, 就是要这样, 呼吁大家, 一点一滴 日积月累, 共同努力, 来实现它 ( 附记 : 本文撰成于 1996 年 12 月 18 日纽约东初禅寺由于老 衰 病 忙, 写写停停, 起早带晚, 费时二周始毕 ) 本文曾于 1997 年 7 月 19~21 日 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 口头发表 一 戒律是因人而有 1

2 戒律, 是佛教徒们用来净化个人的准则以及净化社会的规律, 特别是和敬僧团的运作规范 戒律是一个复合的名词, 是由尸罗 ( `sila ) 及毗尼 vinaya) 结合而成 戒的的梵语尸罗 (`sila) 是由动词转变成的名词, 例如戒酒 戒烟的 戒, 是动词, 五戒 十戒 授戒 舍戒 持戒的 戒, 是名词 尸罗的原意有 : 行为 习惯 性格 道德 敬虔等诸义 例如 大乘义章 卷 1 云 : 言尸罗者, 此名清凉, 亦名为戒 三业炎非, 焚烧行人, 事等如烧, 戒能防消, 故名清凉, 清凉之名, 正翻彼也, 以能防禁, 故名为戒 戒的功能, 在于防非离过, 戒有防止发生身口意三意的过失作用 从纠正人的行为, 调伏不良的习惯 性格等, 使之合乎清凉清净的道德标准 如 大智度论 卷 13 云 : 尸罗 ( 秦言性善 ), 好行善道, 不自放逸, 是名尸罗 或受戒行善, 或不受戒行善, 皆名尸罗 尸罗者, 略说身口律仪, 有八种 : 不恼害 不劫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两舌 不恶口 不绮语 不饮酒及净命, 是名戒相 原则上佛戒宜有受法, 受戒而不行善道, 即为犯戒, 不受戒而能行善, 亦名为戒 大智度论 此处说的尸罗, 是身口律仪, 略有八种 : 不恼害 ( 不杀生 ) 不劫盗 不邪淫的三者, 属身业清净 ; 不妄语 不两舌 不恶口 不绮语 不饮酒的五者, 属口业清净 ; 净命是不邪命自活, 即是八正道中的正命, 是身口二业的谋生方式清净 可见佛戒是为了净化人的行为而设, 作为一个佛教徒, 理应受戒, 万一因缘不具足而未备受戒的仪式, 若能依照这八种戒相行善, 也有持守的功德 因此在 菩萨璎珞本业经 卷下有云 : 若一切众生, 初入三宝海, 以信为本, 住在佛家, 以戒为本 也就是说, 初入三宝之门的人, 信心最重要 ; 已经发心学佛的人, 受戒持戒是最根本的修行项目 璎珞经 所说的受戒范围, 则有 : 所谓十善法, 五戒 八戒 十戒 六波罗蜜戒 毗尼藏中, 则有僧俗七众的五戒 八戒 十戒 比丘戒 比丘尼戒 以此可知, 佛戒的范围, 有略有广, 有俗有僧, 有简有繁 2

3 在阿含部及毗尼部所见的在家居士及居士妇, 应受五戒及八戒, 具体的有汉译的 优婆塞五戒相经 详明五戒 ; 中阿含 的 持斋经 详明 圣八支斋, 或名八分戒, 一般称为 八关斋戒 及 八关戒斋 毗尼部的出家小众有沙弥 沙弥尼的十戒, 以及式叉摩尼的六法, 出家大众有比丘戒及比丘尼戒 在诸大乘经论中对于发心的菩萨大众, 有菩萨戒 这些戒的名目和内容, 都是为了配合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别的佛教徒而设, 也可说是层次分明, 因人而异的净化设施, 乃是为了适应高低不同 属性差异的对象 经中虽有说到 : 但能听懂法师语言的异类众生, 也得受戒, 但是佛陀制戒的对象, 是为了人类 二 戒律的意义及其功能 戒律在梵文圣典中, 有许多常见的名称 :( 参考土桥秀高氏 戒律の研究 页 3) ( 一 ) 戒 为 尸罗 (`siila); 律 为 毗奈耶, 又译作 毗尼 ( vinaya ) ( 二 ) 戒律 合称不是 尸罗毗奈耶 (`siila-vinaya), 主要是指七众佛子的别解脱戒, 称为 波罗提木叉 (praatimokkha ) ( 三 ) 戒律 二字的内容, 宜为 戒律仪 (`sila-sa^mvara) ( 四 ) 通常所称广义的 戒律, 宜含有 戒 律 别解脱戒 别解脱律仪戒 (paatimokkha-sa^mvara-`siila) 等的项目 ( 五 ) 戒律又有 学处 (sikkhaapada) 禁戒 ( 'siila-vata) 律仪 (iriyaa) 威仪 ( iriyaa-patha) 等名 除了 威仪 单指四大威仪的仪礼容貌举止, 其余指戒相, 是别解脱戒的持犯准则和各种会议的仪程规则 通称的戒律, 玄奘之前的旧译为毗尼, 嗣后的新译为毗奈耶, 也有译作鼻奈耶 毗奈耶含有多种意义 : 3

4 ( 一 ) 毗尼母经 卷 1, 律有 灭 义 : 毗尼者名灭, 灭诸恶法, 故名毗尼 ( 二 ) 清净毗尼方广经, 律有 调伏 义 : 毗尼, 毗尼者调伏烦恼, 为知烦恼, 故名毗尼... 烦恼不起, 是毕竟毗尼 ( 三 ) 善见律毗婆沙 卷 1, 也说律有 调伏 义 : 问曰 : 何谓毗尼义耶? 说偈答曰 : 将好非一种, 调伏身口业, 知毗尼义者, 说是毗尼义 ( 四 ) 毗尼或毗奈耶, 尚有灭诸恶行 离诸恶道, 化度 善治... 等义 在 毗尼母经 卷 7, 又说毗尼有五义 :1 忏悔 ( 所犯 )2 随顺 ( 如来教法 ) 3 灭 ( 恶法 ) 4 断 ( 烦恼 ) 舍 ( 舍所作 舍见事 ) 佛经中处处都说到 : 佛弟子当依法住 依律住, 正法住世, 佛即住世 站在戒律的立场, 正法与律, 不能分割, 所以名为 正法律 正法的功能在于净化人类心灵, 断诸烦恼, 净化人间社会, 灭诸恶法 恶行 恶道 戒律实则已经涵盖了正法的功能 通常都说, 声闻七众律仪, 但为净化人的身口两类行为, 到了菩萨戒, 才重视意念的行为 其实在阿含部及律部, 均可见到戒律与三业清净是分割不开的 例如南传长部的 沙门果经 有云 : 由波罗提木叉制禁, 住于持戒, 精勤正行, 营造清净生活 ; 具足戒, 守护诸根门, 具足正念 正智, 满足 这是说, 持戒能营造清净生活, 守护六根之门, 六根是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既含 意根 及 正念 正智, 也就表明身口意三业, 是相应不离的 汉译 杂阿含经 卷 11 亦有云 : 云何律仪? 眼根律仪所摄护, 眼识识色, 心不染著, 心不染著已, 常乐更住, 心乐住已, 常一其心, 一其心已, 如实知见, 如实知见已, 离诸疑惑, 离诸疑惑已, 不由他误, 常安乐住 ; 耳 鼻 舌 身 意, 亦复如是, 是名律仪 这段经文, 是说明护六根 摄六识, 不为六尘动烦恼心 与南传的 沙门果经 所说, 是相互呼应的 可知, 律仪的功能, 是由摄护身口意等三业, 而进入 常一其心 的禅定, 开发 如实知见 的智慧 虽是被大乘学者视为小乘的阿含圣典, 已将戒律的范围, 涵盖清净三业的全部了 三 戒律的实用性及适应性 佛制的戒律, 是因事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的设施 为了使得弟子们保持身心清净, 保持僧团的形象 ; 为了成就自己的道业, 为了成就他人的信心, 使得正法久住人间 4

5 大智度论 卷 46 说, 佛陀成道后的最初十二年中, 佛未制戒 僧团清净, 无人犯过, 无人行恶不善法, 所以 如来不以无过患因缘而为弟子制戒, 立说波罗提木叉法 这是因为佛陀告诉舍利弗, 过去有六佛, 其中三佛未给弟子们广说法, 也不结戒, 未说波罗提木叉, 故于如来灭后, 弟子们的清净梵行速灭 ; 另外三佛, 广为弟子说法 结戒 说波罗提木叉, 佛及弟子般涅盘后, 清净梵行久住, 正法住世 因此, 舍利弗便请释迦世尊制戒, 佛说 : 我此众中, 最小者得须陀洹, 诸佛如来, 不以未有漏法而为弟子结戒 直到迦兰陀长者子须提那求度出家之后, 又回到俗家, 与其俗妻行了俗事, 释尊始为弟子制定了第一条不淫戒 并宣示 : 以十利为诸比丘结戒 诸部律典, 所言结戒十利, 内容几乎一致, 仅文字略有出入, 现在将 五分律 四分律 南传巴利藏律部, 抄录如下 : ( 一 ) 五分律 卷 1: 僧和合, 摄僧, 调伏恶人, 惭愧者得安乐, 断现世有漏, 灭后世漏, 令未信者信, 已信者令增广 法久住, 分别 尼梵行久住 ( 二 ) 四分律 卷 1: 摄取于僧, 令僧欢喜, 令僧安乐, 令未信者信, 己信者令增长, 难调伏者令调顺, 惭愧者得安乐, 断现在有漏, 断未来有漏, 正法得久住 ( 三 ) 南传巴利律藏 : 为摄僧, 为众僧安乐, 为调伏恶人, 为善比丘住安乐, 为断现世漏, 为灭末世漏, 为未信者信, 为已信者增长, 为正法久住 由此可知, 佛不曾预设戒律, 不是由于佛的旨意为弟子们结戒, 乃是为了当时的社会风俗需要 共同的道德需要 佛教内部的团体需要 以及为了使得弟子们解脱欲镇等烦恼的修行条件需要 佛陀结戒, 是因为弟子之中有人犯了有漏过失, 与沙门释子的身分不合, 才制定戒律, 规范行为 从结戒十种利益的内容来看, 佛为弟子们结戒, 虽为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人给予行为的约束, 实则是令个人清净 个人解脱, 逐条戒行清净, 逐项烦恼解脱, 最终目的乃在于使得全体大众, 都能欢喜和乐, 伏恶起信, 自利利人, 正法久住 也就是说, 戒律的出现, 是由 5

6 净化个人行为, 进而净化社会大众的行为 只要弟子们的行为, 有了恶不善业, 佛便随著因缘的需要而陆续结戒, 然后又因情况需要而再三地更改, 不断地增设, 一直延续到佛陀涅盘时为止 戒律不是佛陀给其弟子们预订的规约, 当僧团中尚未有人发生偏差的行为时, 如来不先制戒, 只说 : 我自知时 故在南传大藏经的 弥兰陀王问经 第六品第二有云 : 世尊是一切智者 一切见者, 对弟子不于非时制定学处, 时机至时, 为诸弟子制定学处, 使之终生必不再犯 又于此经第八品第二有云 : 如来以佛智, 于斯诸事件, 当制诸学处, 决断无余 事件已起, 恶名宣扬, 罪过扩张, 众人讥议之时, 为诸弟子制定学处 可见如来制戒, 是因时而制 因事而制 当其弟子之中, 有人出现了恶不善法, 破坏了僧团的清净, 恶名传播, 招致讥嫌, 传到佛陀耳中, 佛陀为使此人不犯相同的过失, 不使其他弟子也犯相同的过失, 所以结戒, 并且因事 因时 因地的不同情况, 再三地增修戒律 因此在 五分律 卷 22 有所谓 随方毗 的明文记载 : 佛言 : 虽是我所制, 余方不以为清净者, 皆不应用 ; 虽非我所制, 余方必应行者, 皆不得不行 由于佛陀经常带著大群的出家弟子们, 游行人间各地, 并与人间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接触, 为了随顺印度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 道德标准, 尤其是一般宗教师及沙门生活的共同性, 便随时结戒 随方结戒 持戒的规律, 就必须通达 开 ( 放 ) 遮 ( 绝 ) 持 ( 守 ) 犯 ( 戒 ) 的准则, 留有弹性活用的空间 四 戒律顺从人情与国法 尊重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顺从当时当地的国家法令, 是能使得佛法广被人间的必备条件, 这正所谓 入乡问俗, 入国问禁 的做人原则 佛教的戒律, 当然也富有这样的性格, 例如 五分律 载有一位迦兰陀长者的儿子须提那, 发心求佛剃度出家, 佛陀问他的第一句话, 便是 : 已得父母同意否? 答言 : 未听 佛言 : 一切佛法, 父母不听, 不得为道 另有一例, 亦出于 五分律, 说有许多比丘度沙弥出家, 未获他们父母的同意, 净饭王即向佛陀建议 : 子孙之爱, 彻过骨髓, 如何诸比丘, 诱窃人子而度为道? 佛陀便集合比丘大众, 种种诃责已, 告诸比丘 : 从今父母不听不得度 6

7 从这两个例子, 可以明白, 佛陀时代的印度, 不论成年或未成年者, 凡欲发心出家为道, 必须取得父母的同意, 如果寺院贸然接受未获父母同意者出家, 整个佛教的僧团都会遭受指责 虽然释迦太子乔达摩逾城出家时, 也未取得其父母的同意, 但在佛陀成道之后, 接受弟子出家时, 必须取得其父母的同意 若其父母不允, 即以三种方式来处理 : ( 一 ) 例如耶舍欲出家, 佛知其父不许, 故以佛法感化, 使得其父, 见法得果, 受了三皈五戒, 认同出家的利益, 便欢喜地接受了耶舍出家的事实 ( 二 ) 例如须提那发心出家时, 虽经三请, 父母犹不听, 须提那便以断食至第六天, 父母不忍其子饿死, 便噙泪答允 : 听子出家, 修于梵行 ( 三 ) 例如天与长者之女 法与童女的出家因缘那样, 其父自始至终都要逼她嫁人, 佛陀知道她于不久即将证得三果不还及四果阿罗汉, 故派尼众之中神通第一的莲华色阿罗汉, 代表前去为她受戒 后在大婚之日, 供佛斋僧之际, 闻佛说法之后, 迎娶之间, 法与童女即现神通, 变化殊胜, 现出家相 在此三种方式之外, 如果真心要出家, 假以时日, 先度父母归敬三宝, 也能如愿 ; 如果出家意愿并不如何坚固, 那就不用出家了 沙弥求度出家, 除了父母不听不得度之外, 尚有为了保持僧团的平静清净, 为了顺应世间常情常理及国家法令, 故有 遮难 的限制, 凡是太老 ( 过八十 九十岁 ) 太小 ( 七岁以下 ) 生理不正常 心念不正常 负债 奴仆未获自由者 王法不许者, 均不应度 因为佛教的责任在于净化人心 净化社会, 也要关心政治法令, 但不介入政治法令的革命运动 所以佛教传到任何一个国家地域, 便遵守其制度, 顺应其文化, 然后于潜移默化中, 改变其陋习及恶法, 导正其方向的偏差 另有一例, 便是 摩诃僧只律 有关比丘戒中重戒的四波罗夷法 (paaraajika) 第二条 偷盗戒 的罚则, 凡不与而取五钱或超过五钱者, 便成重罪不可悔, 必须舍出家还俗家, 然后接受王法的处置 ; 那也是为了顺应当时当地的王法而制的一条重戒 当时佛住王舍城, 频沙王当政, 佛问 : 大王, 盗至几钱, 应至死, 乃至应罚? 王言 : 十九钱为一 利沙盘, 分一 利沙盘以为四分, 若盗一分, 若一 7

8 分值, 罪应至死 佛陀即告诸比丘 : 若盗一分, 若一分值, 犯波罗夷 把十九钱分作四等分, 则每一等分相当于五钱稍不足, 在 四分律 中即说 : 若以盗心取五钱, 若过五钱, 若牵挽取, 若埋藏, 若举离本处, 初离处, 波罗夷 波罗夷 (parajika) 意译为极恶 重 弃 断头, 因为依据当年摩羯陀国的国法, 凡偷盗约值五钱, 便是死罪, 佛陀就依王法作为制定戒律罚则的标准 如果到了他国或到了现在的那一个国家, 死罪的标准不同, 甚至已废除了死刑, 佛陀制戒的罚则标准, 岂非也会随著变更 五 舍小小戒与禅林清规 由于佛陀住世时代, 为弟子们的生活行仪, 作了许多指示, 多半是权宜的设施, 不是根本的精神所在, 故在佛陀即将入灭之际, 特别叮咛阿难尊者说 : 当自检心 阿难, 汝谓佛灭度后, 无复覆护, 失所恃耶? 勿造斯观, 我成佛来, 所说经 戒, 即是汝护, 是汝所恃 阿难, 自今日始, 听诸比丘, 舍小小戒 上下相知, 当顺礼度 佛陀是人天的导师, 他不以权威慑众, 乃以智慧作众生的津梁, 由其智慧中宣流出的经教和戒律, 便是弟子们的依怙之所, 只要依法住 依律住, 便等于依止佛陀而住 此在 善见律 kc 婆沙 卷 1, 也有大迦叶这么想 : 佛在世时, 语阿难 : 我涅盘后, 所说法戒, 即汝大师 同书的另一段, 记述第一次结集大会中, 诸比丘更说 : 毗尼藏者, 是佛法寿, 毗尼藏住, 佛法亦住 强调戒律的维系, 是正法久住的最大保障 可见戒律的内容繁琐, 大大小小, 有重有轻, 有的仅为适应某时某地的某一弟子的偶发事件, 并非凡是佛制的戒条, 人人都用得到, 也非时时有用 处处有用 因此佛陀临涅盘时, 许可比丘弟子们舍小小戒 不过到了第一次结集大会上, 阿难提起此事, 却又忘了问佛, 小小戒的范围层次指的是什么? 结果无法在大会上通过, 而由大迦叶裁决 : 随佛所说, 当奉行之, 佛不说者, 此莫说也 其实, 若从律藏的资料中, 细心探索, 也不难发现, 舍小小戒的问题, 是可以 清的, 凡是与当时当地的情况 民情 风俗 习惯 法律无关的, 凡是不涉及身口意三业清净原则的, 凡是跟佛教的僧团形象无关的, 都可纳入小小戒的范围 依据我个人的研究, 曾经写过一篇短论, 综合起来, 知道是指在比丘戒的四波罗夷 十三僧残 (samghava'sesa) 二不定法之外的, 都可考量列入小小戒的范围 8

9 这是佛陀的慈悲, 不让繁文缛节困扰后世的弟子们, 也是佛陀的智慧, 可让后世的弟子们能够依据制戒的原始精神, 有自由伸展及约束的时空弹性 可是这个问题, 在南传上座部的 弥兰陀王问经 的难问第二品第一, 将佛陀所指示 : 阿难! 我死后, 若僧伽欲废弃小, 随小学处者, 听 解释成为佛陀以此试探弟子们, 在佛灭后, 宜警惕, 诸佛子为了苦之解脱, 更应守护更多的学处, 岂有放弃学处之理 这也正可代表了上座部佛教是站在保守的立场, 而其对于小戒及随小戒的定义, 解释成为 : 小学处者恶作也, 随小学处者恶语也 恶作与恶语, 在比丘律的五篇之中, 同属于第五篇, 名为突吉罗 ( 梵语 dus.kr.ta ), 又称为 众 ( 多 ) 学 ( 处 ) 及 应当 ( 遵守 ) 学 ( 处 ), 乃是威仪类, 日常生活, 待人接物, 人与人之间的礼仪, 行住坐卧的各项规定 这也可以随著时代环境的改变而可略有变动的必要 提升人品 健全人格, 类似的礼仪, 也相当重要 可见南传的上座部, 主张保守的原则是对的, 但如果拘泥于条文的枯守, 就与佛旨相违了 我们讨论佛陀所示 小小戒可舍 或 微细戒可弃, 不能执著于 舍弃 二字, 而当体验到戒律的功能, 在于随时 随方 随俗, 达成适时 适所 随机应化的人间性和实用原则, 那就是使得人间社会大众, 能够清净 和乐 少欲 知足 知惭愧, 令未信者信, 已信者增长 ; 佛的正法常住人间, 利益人间 事实上, 三藏圣典中的律藏, 不论以何种语文流传下来, 都已早就无法照著佛陀时代那样地全部实施于人间, 纵然凡是正统的佛教徒们, 都还觉得戒律对于佛法的实践, 非常重要, 但在遇到异文化 异民族 异方域 异风俗 异法令的时代环境, 为了使得佛法还能够推广, 自利 利人, 就不得不放弃形式主义的持戒思想 例如佛教到了中国, 就曾出现过 沙门不敬王者 及 父母反拜沙门 的论争, 也发生了百丈怀海改变沙门不得耕作 必须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 而成为农禅制度的自食其力, 并在寺内自炊自食 他也明知这是 不循律制, 别立禅居, 却又自信他所创立的禅林清规, 有四种益 : 一 不污清众, 生恭信故 ; 二 不毁僧形, 循佛制故 ; 三 不扰公门, 省狱讼故 ; 四 不泄于外, 护纲宗故 因为百丈禅师所建的清规, 被当时的人所指责 : 为什么既不遵守小乘的比丘 比丘尼戒, 也不随从大乘菩萨戒律? 他的回答是 : 吾所宗, 非局大小乘, 非异大小乘, 当博约折中, 设于制范, 务其宜也 像这样的非局于大小乘戒律, 也不异于大小乘戒律, 其实就是遵守佛陀制戒的基本原则, 但又不被琐碎的戒律条文所束缚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使得佛法能够适应环境, 又能使得佛教徒们身口意三业清净, 为自己除烦恼, 给人间作表率 既能适应不同的时空环境, 也能被不同的时空环境接受 ; 既有弹性, 灵活运用佛法, 也能保持僧团生活的清净精进 所以 百丈清规 禅苑清规 以及各寺院所订的各项规约, 都是在同一种原因下产生 千百年来, 戒律在中国, 虽然从未如律普及, 也未如律传承, 但 9

10 是中国尚有禅慧精进及梵行清净的释子沙门 佛法的命脉, 也就靠著这些人的奉献, 保持了下来 岂不也可以把他们所创的清规, 算作富有生命活力的戒律呢? 应该可以, 但仍不能取代戒律的全部 六 戒律是实践佛法的共轨 我们法鼓山正在提倡人间佛教, 建设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的建设, 须从我们的身心净化做起, 若能实践佛法, 体验佛法, 将佛法的利益来净化人心 净化生活, 便能净化社会 净化人间 个人的身心净化, 影响他人的身心净化, 人间净土便在个人的心中展现, 也会在一个一个人间大众的生活之中展现 净化人类身心的基础, 不能离开佛制的戒律 这是大小乘一切佛教圣典的共识, 唯其戒律的范围有大小宽窄的不同, 如果不去管那微细如牛毛的戒律形式, 只要了解戒律的根本功能及其精神所在, 就可发现佛法的修证, 不能离开实践, 实践的佛法, 不能缺少戒律 例如以下各群常见的佛法名相中, 均含有 戒 的项目 : ( 一 ) 三无漏学 : 即是戒 定 慧, 且以戒为定慧之首 ( 二 ) 八正道 :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方便 ( 精进 ) 正念 正定 其中的正语 正业 正命, 便是戒律行为 ( 三 ) 六念 :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天 念戒 念施 ( 四 ) 三福业, 有二类 :1 世福 戒福 行福,2 施类福 戒类福 修类福 ( 五 ) 四不坏信 : 佛 法 僧 戒 ( 六 ) 五分法身 : 戒 定 慧 解脱 解脱知见 ( 七 ) 五种增上学 : 善 信 戒 意 慧 ( 参考杨郁文著 阿含要略 ) ( 八 ) 六波罗蜜 :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慧 ( 九 ) 七圣财 : 信 戒 惭 愧 多闻 施舍 智慧 ( 十 ) 七佛通诫偈 :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10

11 因此, 受戒是信佛 学法 敬僧的第一步 释尊成道后, 于鹿野苑初转法轮, 即说八正道及四圣谛 ; 八正道中便有戒行内容 释尊的第一位在家弟子, 是耶舍 ( 耶输伽 ) 的父亲耶舍长者, 听闻佛说 : 施论 戒论 生天之论, 以及苦 集 尽 道的四圣谛法, 即时见法得果, 便受三归五戒, 成为释尊所度人中最初的优婆塞 尼母经 卷 1 更说 : 优婆塞者, 不止三归, 更加五戒, 始得名为优婆塞也 以此可知, 若成为一个佛教徒, 不论出家或在家, 即使已经先证圣果, 还是要受三归五戒, 如果止受三归不受五戒, 也不得名为优婆塞 受戒对于修学佛法者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事, 即使有说 : 已得禅定者有定共戒, 已证圣果者有道共戒 还是须受五戒 八戒 十戒 比丘或比丘尼等的具足戒 是什么样的身分, 必具什么层次的别解脱戒 除了诸部律藏, 即在南传的尼柯耶, 汉译的四阿含, 初以 圣戒蕴 圣戒聚, 遂以三学 四不坏信, 处处强调戒律 诸大乘经论, 也无不主张戒律对于菩萨行的重要性 ; 直到中国天台宗的判教, 释尊一代时教的最后一部 大涅盘经, 也被判称为 扶律谈常教 总之, 要想净化人的身口意三类行为, 所谓三业清净 得解脱禅定 开无漏智慧, 必须受戒持戒 要想净化人间, 展现清净 和敬 和乐 自在 健康的社会环境, 也必须鼓励僧俗大众, 依各人发心不同的身分, 受戒持戒 七 戒律的广略繁简及其实用性 从历史的轨迹, 考察佛教的戒律, 乃是从没有戒律, 而制定原则性的生活公约 ; 由简单扼要的人间道德生活规范, 而演变为僧俗七众的各种律仪规范 ; 由条文事项, 而编集成为部帙庞大的律藏圣典 可是戒律在由约而繁之后, 渐渐地失去了实用的弹性空间, 为了适应各个时代及其所处的环境, 便出现了大乘经论中的菩萨戒, 例如 菩萨璎珞本业经 梵网菩萨戒经 优婆塞菩萨戒经 大智度论 的 释尸罗波罗蜜, 瑜伽师地论 的 菩萨地 戒品 由 瑜伽论 的 戒品 产生 瑜伽菩萨戒本 菩萨地持经戒本 菩萨善戒经戒本 可是 璎珞经 只列菩萨三聚净戒及十条重戒戒相, 大智度论 广说七众戒, 略说则身口律仪, 仅有八种 又说 : 善是总相戒 瑜伽师地论 虽举出菩萨戒有四重 四十三轻的戒相条目, 却以三聚净戒称为 菩萨一切戒 11

12 由此所举资料可知, 为了实用的适应性, 不论是声闻律仪或菩萨律仪, 都许可有其繁简适中的调整空间 对于大乘菩萨戒的适应性, 我已写过两篇论文, 在此不再重复 对于声闻律仪, 说得妥贴一些, 应该是七众别解脱戒的繁简问题, 及其净化身心 净化社会等实用性的问题, 尚有值得讨论的必要 律藏明白表示, 欲使诸佛的正法久住, 必须遵守清净梵行, 必须持守戒律 不过根据 增一阿含经 的记述, 释迦世尊在最初十二年中, 因为教团中人, 无有瑕秽, 故亦未曾制戒, 仅以一偈作为禁戒 : 护口意清净, 身行亦清净, 净此三行迹, 修行仙人道 这是说, 释迦世尊成道后的最先十二年中, 亦未制定比丘及比丘尼戒, 但却已经以此四句偈子, 当作戒律来用 并在同卷的 增一阿含经 中, 先给我们介绍了释尊之前的六佛, 各各都曾说出一偈, 作为禁戒 可是同在 增一阿含经 卷 1, 见到七佛均以一偈付嘱优多罗尊者的记述, 因为这个偈子, 即能使人产生戒清净 意清净 除邪颠倒 所以成为过去七佛所制的通戒, 又名通诫 :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并说 : 四阿含义, 一偈之中, 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 声闻之教 所以然者, 诸恶莫作, 戒具之禁, 清白之行 ; 诸善奉行, 心意清净 ; 自净其意, 除邪颠倒 ; 是诸佛教, 去愚惑想 增一阿含经 将此一偈视为四种阿含全部内容的浓缩, 在这 一偈之中, 便出生三十七道品及诸法 到了中国的天台宗第六祖湛然, 解释此段经文时, 便以为 : 七佛通戒偈者, 过去诸佛皆用此偈, 以为略戒 这是以戒律含摄教法, 教法不出于戒律的思想, 所谓戒律住世, 能令正法久住, 乃是佛教学者的一贯的观点 不过此处所举, 是说明了戒律的最初, 除了八正道中的正语 正业 正命, 以及优婆塞的五戒之外, 对于僧团大众的制约, 可能简单到仅有一个偈子 十二年后, 便因僧中出现了 瑕秽 事件, 而 随犯随制, 有人犯过则制, 若无人犯过, 则已制的戒律也不一定有用 既是 随犯随制, 也可随著时地的变迁, 戒律条文的多寡 戒律内容的广略, 亦宜跟著调整 八 营造人间净土必须遵守戒律 任何一个个人, 任何一个团体, 乃至成办任何一项事务, 都不能没有共通性 12

13 的准则, 也不能没有各别性的特色 不论是共通性与各别性, 均当有其持续性的原则, 那便是在必须遵守 人与人之间的常情常理之外, 你属于什么团体的什么身分, 便应接受那个团体的共同守则 否则你就不会被那个团体接受 因此, 家有家规, 会有会章, 党有党章, 国有国法, 宗教有信条, 佛教有戒律, 乃是理所当然的事, 若不遵守, 你就失去资格, 也无法取得其利益 作为一个佛教徒, 目的在于运用佛法净化身心 佛法的具体内容, 便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故从释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 开始宣讲八正道及四圣谛, 便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另一种表现法 所谓修道, 即是实践八正道 体验四圣谛 修道的目的是在于除却一切苦难的折磨, 获得解脱安乐的幸福 八正道是修行的条件和方法, 四圣谛是流转生死及出离生死的原理原则 必须照著去做, 才能如愿幸福 也就是说, 为了离苦得乐, 化污秽的身口意三类行为, 成清净的身口意三业, 就必须遵守修行规则的约束, 这就是受持戒律的定义 可见, 佛制的戒律, 不仅是为使佛教徒适应所处时空环境的风土人情, 以及社团的公约 国家的法令, 更进一步是为促成每一个人, 身口意的净化, 并且保障这三种行为的不断净化, 也用此净化的功能, 奉献给他人 影响到他人, 以达成由净化个人而净化社会 净化国家的目的 也就是说, 营造人间净土, 必须要从行为的净化开始, 要想净化人的行为, 必须遵守佛的戒律 佛陀为第一位在家弟子耶舍长者所授五戒的前四戒 :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原来是印度社会大众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其他外道圣典中, 亦有五戒的规定, 他们的五戒与佛教的五戒相比, 前四戒几乎全同, 唯有第五条不饮酒戒, 是佛教的特色 可以明白, 佛制的戒律, 虽有为了顺应环境的用心, 也有其独特的内容 又如, 受五戒者, 必依三归, 不受三归不得算作佛教徒中的在家居士, 这就跟其他宗教的性质不相同了 受五戒的标准用词是 : 我今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 自今已去, 尽形寿不杀生, 乃至不饮酒 这是佛陀为第一位在家弟子授三归五戒的受戒词 这位已证圣果的居士, 尚须接受三皈五戒, 才正式成为三宝弟子的佛教徒 若已证了第四阿罗汉果, 他就必然出家, 现比丘或比丘尼相, 也得要受比丘或比丘尼的具足戒, 才算具备了沙门释子的身分 也就是说, 获证圣果, 是个人的经验, 接受佛教徒的戒律, 才是取得佛教徒身分的条件 例如佛陀成道后, 在鹿野苑初度阿若乔陈如等五位弟子出家, 便是在他们五人闻法, 逐一证得阿罗汉果之后, 分别给他们传授比丘具足戒的, 据 四分律 受戒犍度 的记载是这样的 : 尔时阿若乔陈如, 见法得 13

14 法, 成办诸法, 已获果实 前白佛言 : 我今欲于如来所修梵行 佛言 : 来, 比丘 于我法中, 快自娱乐, 修梵行, 尽苦原 时尊者乔陈如, 即名出家, 受具足戒 文中的 来比丘, 在其他律典中, 称为 善来比丘, 乃是佛陀亲自为圣弟子们授比丘戒的一种方式 受戒与证果并没有重叠的关系, 不论凡圣, 受戒是成为一个佛教徒的必具条件, 故于佛陀成道后初遇两位贾客 ( 商人 ) 兄弟, 佛陀当时尚没有出家弟子构成的僧伽, 便教他们求受二归依 : 大德, 我今归依佛, 归依法 此时的 佛 是释迦如来, 法者, 布施 持戒 生天之法 可见, 佛法是教人以布施 持戒 生天的世间善法为净化人间的基础, 然后以 呵欲 不净 有漏 系缚, 赞叹出离为乐 来成就出世间的解脱功德 再进一步, 以大乘佛教的圣典而言, 不论是汉传系统或者藏传系统, 都承认戒律是世间善法 出世善法 乃至也是成就无上佛果的共同善法 一般圣典的看法, 多说持戒清净, 是人天善业, 得人天福报, 例如南传的 清净道论 说戒品, 所说持戒的五种功德, 均属人天层次的利益 可是, 在南传大藏经 增支部 二 四的 等心品 同三 三的 阿难品, 都说具戒而护波罗提木叉律仪, 住于随一寂静, 具足心解脱, 死后生不还天, 得般涅盘, 证三果阿那含 长阿含经 的 游行经 则说, 修戒定慧, 得大果报, 已得解脱, 生解脱智,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 这是说, 若将戒 定 慧, 同时修行, 便能出三界苦, 得涅盘乐了 九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乃至是成佛的正行 </p> 根据 大智度论 的看法, 持戒可分下中上三等, 上等戒又分三级, 兹录如下 : 若下持戒生人中 ; 中持戒生六欲天中 ; 上持戒又行四禅 四空定, 生色 无色界清净天中 上持戒有三种 : 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 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 上清净持戒得佛道 这段文字是说, 如果仅仅持戒, 不论持何种等级的戒, 只得生人间及生欲界天, 享受五欲的福报 ; 如能持戒, 加修世间四禅 四空处的禅定, 得生色界及无色界的禅天 ; 若加修四圣谛及八正道, 得阿罗汉果位 ; 若于无佛之世加修十二因缘法, 即得辟支佛果位 ; 若加修六波罗蜜 四摄法等, 发无上道心, 便得成就无上的佛果 持戒是一切世间法及出世间法所共通的基础, 故称五乘共法, 上上人 14

15 持戒, 不能离弃下下人持戒的基础 大智度论 又针对在家人持五戒及八戒的功德高下, 分作四等, 称为四种优婆塞 : ( 一 ) 下人持戒 : 为今世乐故, 或为怖畏 称誉 名闻, 或为家法, 曲随他意, 或避苦役求离危难 ( 二 ) 中人持戒 : 为人中富贵 欢乐 适意, 或期后世福乐 ( 三 ) 上人持戒 : 为涅盘故, 知诸法一切无常故... 得离欲故, 得解脱 ; 得解脱故, 得涅盘 ( 四 ) 上上人持戒 : 怜愍众生, 为佛道故, 以知诸法实相故, 不畏恶道 不求乐故 五戒的前四戒与印度其他各宗教的五戒有共通处, 甚至跟基督教摩西十诫的后五诫, 也有共通处 中国古人例如天台智者大师 ( 538 ~ 597 ) 的 仁王经疏 卷 2, 则将佛教的五戒, 配合儒家的五常来解释, 次第是不杀生为仁, 不偷盗为智, 不邪淫为义, 不妄语为信, 不饮酒为礼 不论其配合的认识, 是否恰当, 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正确的 那就是说明一桩事实 : 佛教的五戒, 除了不饮酒戒是其独特处之外, 其余四戒, 乃是世间人类共通的常理 常法 常情, 凡是人, 不论在何地何时, 都应当遵守, 而且必须遵守 否则于己于人, 都会随时随地失去安全保障 比如说, 一个正常善良的人, 却不愿承诺自己不会杀人 不会偷盗 不会乱淫他人的妻子或丈夫 不会欺诈, 那岂不是一个很可怕很危险的人物了吗? 至于不饮酒戒, 因为饮酒成瘾, 便是酒精中毒, 便会惹事生非, 便可能借酒发疯 借酒壮胆, 以致做出杀 盗 淫 妄等的种种坏事, 故与佛教徒的修行生活相互抵触, 与禅定 智慧 解脱 涅盘, 背道而驰 在经律论的圣典中, 特别标出饮酒的坏处, 有十过 三十六过 三十五失等的详细说明 由此可知, 佛教的五戒, 不仅是做人的准则, 乃至也是如太虚大师 (1889 ~ 1947 ) 所说 人成即佛成 的正行 正因 五戒是世间善法 出世间善法 乃至无上菩提的共同基础, 正如西藏密乘的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师 ( 约为 1357~ 1419) 所说 : 应以下下律仪为依, 受上上者, 委重护持圆学处 也正所谓百丈高楼从地起, 守持下下层律仪的人, 虽然不及上上层律仪的视野, 守持上上层律仪的人, 必定要将立脚处, 落实在下下层律仪的起步点上 因此, 僧俗七众的别解脱戒, 乃至菩萨戒, 都是以五戒的前四戒, 为最重要的根本戒 15

16 在家的优婆塞及优婆夷, 至少当受五戒及十善戒, 进而于六斋日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 以便以在家身来体验离欲的出家生活 出家戒中的沙弥十戒, 比丘戒及比丘尼戒的五篇七聚, 菩萨戒的三聚净戒 十善戒及十无尽戒, 无不皆以五戒的前四戒为其根干, 为其核心 可知, 建设人间净土运动的普遍推广, 必须宣导人人受持五戒的重要性 纵然不强调学佛修行, 仅做一个健康正常的人, 也该要遵守五戒的身不作恶行, 口不出妄语, 也要酒毒不沾唇 不过希望要一般人来受戒不易, 受戒之后不犯戒 不退戒, 也不容易 因此在 法蕴足论 卷 1 学处学品 优婆塞戒经 卷 3 大智度论 卷 13 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 等经论的记述, 都说五戒可以分条受持 依据 大智度论 的说法 : 五戒者有五种受, 名五种优婆塞 : 一者一分行优婆塞, 二者少分行优婆塞, 三者多分行优婆塞, 四者满分行优婆塞, 五者断 优婆塞 然在 优婆塞戒经 卷 3 所说, 与 智论 略异 该经谓 : 受三归不受五戒者名优婆塞, 受三皈受持一戒者名一分, 受三皈受持二戒者名少分, 受三皈受持三戒者名多分, 受三皈受持四戒者名多分, 受三皈受持五戒者名满分 在 目连五百问经, 更说五戒除了可以 随意多少受, 也可以随意地但受五日 十日 一年 二年 又说 : 五戒若不能持, 得 ( 退 ) 还 像这样的 随意 受持五戒, 给了在家居士宽大的弹性空间 从另一面来看, 这也显现了佛教戒律的活用性及适应性 如果仅受持五戒, 也有大功德, 乃至成佛道 所以 大智度论 称五戒功德为 五大施, 且以不杀生为 最大施 大正藏经 册 16, 页 813, 也有一种很短很短的 佛说五大施经, 仅一百多字, 其内容是 : 受持五戒即是作大布施, 布施有三种 : 财施 法施 无畏施 受持五戒, 即是大施无畏 : 由彼无量有情, 得无畏已, 无怨 无憎害已, 乃于天上人间, 得安隐乐 五戒为五大施, 若仅受持其中的一戒, 便是对于一切众生作了一项无畏的大布施, 乃至仅于一日至五日之中, 受持五戒中的任何一戒, 也是一种无畏的大布施 受持五戒的功德, 近则可得现实生活中的健康 平顺 和乐 ; 中则依其功德的大小, 来生可于天上人间, 享受安稳快乐 ; 远则能够成为出世的资粮, 乃至种下成佛的正因 所以, 五戒虽是世间的共通道德, 若把它当作佛制的戒律受持, 意义则大不相同于世间的道德了 十 结论 16

17 戒律给人的印象是繁琐 保守, 不合时宜 不近人情的形式主义 但是根据本文的探讨所见, 有关佛陀制戒的目的 过程 原则, 已相当明了, 戒律原来是相当简朴和亲切的, 而且本来就是具有弹性的, 遇高则高, 逢低即低 ; 能简则简, 须繁即繁 ; 当守则守, 宜舍即舍 岂可被指为不合时宜 不近人情的形式主义! 从仅有一偈四句的七佛通戒, 演为八正道, 渐次增设为五戒 八戒 十戒 比丘戒 比丘尼戒, 乃至菩萨的三聚 十善 十无尽戒及诸轻戒, 它们的作用 性质 功能, 虽有广略 僧俗 深浅之别, 它们的目的和原则, 都是相同的, 那就是正法久住, 净化人间 虽然说, 比丘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大智度论 也说 : 复次是戒, 略说则八万, 广说则无量 可是并没有强制所有的人, 一律要受持那一类戒, 或僧或俗, 或多或少, 或暂或久, 都可以自由选择 不幸的是, 能够直探佛陀制戒本怀的人不多, 以致有部分人, 重视戒律, 却是拘泥于繁琐的形式, 一部分人, 专重定慧的修证或重随俗的利生而不重毗尼了 回忆 1990 年元月, 在中华佛学研究所主办第一届 中华国际佛学会议 的综合检讨大会上, 有几位先进学者, 知道我曾研究戒律, 鼓励我改革已经形同僵化的戒律 我当然没有那样的能耐, 我根本不可能编集出一部会被大家永远认同和普遍应用的戒律书来 不过, 笔者从 1965 年出版 戒律学纲要 一书以来, 断断续续, 做著研究戒律及复活戒律的工作 我是著眼于戒律的通俗性及实用性, 强调时空的适应性及人间性 那便是回归佛陀制戒的本怀 : 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营健康的环境, 建立清净的僧伽, 净化人类的身心, 展现人间的净土 至于如何灵活地运用戒律, 我只能提供了若干消息, 作为参考, 并请指教 ********************************************************************** 录自 :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期, 月出版, 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 17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在东林文库 家律学 1 目目录 自序... 7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受戒学戒与持戒... 1 第一节受戒... 1 第二节学戒... 4 第三节持戒... 6 第四节以戒为师...9 第二篇信佛学佛的开始 皈依三宝第一章三宝及皈依... 11 第一节为何要皈依三宝... 11 第二节什么是皈依三宝... 15 第二章皈依三宝的方法与利益... 25 第一节如何皈依三宝... 25 第二节皈依三宝的好处...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TISARATANA VANDANA Salutation To The Triple Gems 禮敬三寶 求授三皈八戒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

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 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 作者 : 萧登福 作者单位 : 台中技术学院 刊名 : 宗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 : RELIGIOUS STUDIES 年, 卷 ( 期 ): 2002,(2) 引用次数 : 0 次 参考文献 (7 条 ) 1. 李颐之. 郭庆藩 庄子集释 引 2. 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 一书 1990 3. 引书 的抄写年代 1990(10) 4. 大正藏 5. 大正藏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 净土真 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作者 : 忻平 作者单位 : 相似文献 (1 条 ) 1. 期刊论文秦永章.Qin Yongzhang 近代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东 西本愿寺派与中国西藏地 方政权及藏传佛教界的接触 - 世界民族 2007(2) 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这个亚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步西方列强之后尘, 开始向外开疆拓土, 近邻中国便成为日本军国 主义者蚕食的对象.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第 期 总第 期 年 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孙 蓝 陈纪梁 邢鸿飞 刘海清 万洪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系 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在当今多元社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英语语言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去寻求更好的教学法 而是要探索一套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且与学生学习体验相一致的教与学的策略 为此 有必要构建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国度、权柄、荣耀

国度、权柄、荣耀 第八课 教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03 课程大纲对成长的回应 : 提摩太书和提多书对逼迫的回应 : 彼得前书对犹太教的回应 : 希伯来书课文目的学完本课后, 你应该能够 : 陈述新约所展现给我们的, 保罗最后几年的生活以及提摩太和提多的事工 描述保罗在提摩太书和提多书中所阐述的牧养事工的观念与目标 认识彼得前书中有关苦难与基督徒生活的教训 阐述希伯来书中有关基督教与犹太教关系的真理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 在将多神教的 女神 索菲亚 圣灵 圣母 大地母亲 俄罗斯祖国 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 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 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 神秘和深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 世纪俄罗斯文学对 永恒女性 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 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俄罗斯文学 女性崇拜

More information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把戒律看淡了, 在不知不觉中断绝了功德的来源, 也远离了护法神的庇护, 最终沦为魔子魔孙一族, 岂不令人惋惜?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反思经史关系 从 启攻益 说起 李存山 本文论析上博简 二 中容成氏! 关于 启攻益 汤攻桀 以及上古帝王世系的记载与经 史相异 并且探讨了容成氏! 子羔! 和郭店竹简唐虞之道! 具有相同的思想倾向 其 禅而不传 或 至于禹而德衰 的思想当属于 孔孟之间 的儒家之学 在燕国发生了 让国 事件而孟子的思想更集中在 王霸之辨 时 唐虞之道! 等篇的 帝 王之辨 就不合时宜了 史 受到 经 的影响 经 史都存在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慈法法师对2014丛柏庵短期出家众的开示

慈法法师对2014丛柏庵短期出家众的开示 梵行者的足迹 短出开示集 2014 专辑 短期出家必学教材 慈法法师开示 岁次甲午仲秋于山东费县丛柏庵 菩提眼小组整理流通 目 录 出家梵行离苦得乐 以戒律回归无作之休息与安乐住 (20140930 上 )... 1 依佛教法破除无明 解决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明 (20140930 下 )... 10 僧法传承无漏功德 世尊教法长久住世利益有情 (20141001 上 )... 18 求授戒律明确止作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 ),, :1 : : ( ), 2 :, 3 : ( ), 4 : 5 : :, 6 :,,,,,,,,, :,,,.....,,,, 1, ;2,

( ),, :1 : : ( ), 2 :, 3 : ( ), 4 : 5 : :, 6 :,,,,,,,,, :,,,.....,,,, 1, ;2, 张 翼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作了社会学意义的探索和研究 认为家族主义与以家庭为最小生产单位的农业劳作方式, 家庭人口再生产对男婴的需 求与国家人口再生产对出生人数的限定, 以及妇女经济地位的相对低下等, 是造成出 生性别比升值的基本社会动因 指出, 在影响人口再生产的三只手 国家 家庭和市场中, 惟有借助于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手段, 才能使失衡的出生性别比在短期内渐次 回落 作者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Peter Brook, The Open Door, (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Inc., 1995), pp.49. 127 128 129 1994 2004 829 130 131 图 12 2004 132 图 13 九鲤洞的扶乩手为大爷伯开光和命名 第三 戏台上的服装和道具的清净 由陈善德长者清净目连戏表演使用的 所有道具和服装 重要的道具包括地狱门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律宗纲要 第一节叙宗劝学 赞戒殊胜 夫律海冲深, 津通万象 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尸, 腾岳波云而潮不过限 本篇起始, 即以大海为喻, 赞叹戒律殊胜, 这也是佛陀在说法时常用的比喻 四分律 中, 佛陀就以大海八种功德来比喻戒法的甚深广大 其一, 诸一切众流皆往投之 一切江河之水终将汇归大海, 比喻

第一章律宗纲要 第一节叙宗劝学 赞戒殊胜 夫律海冲深, 津通万象 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尸, 腾岳波云而潮不过限 本篇起始, 即以大海为喻, 赞叹戒律殊胜, 这也是佛陀在说法时常用的比喻 四分律 中, 佛陀就以大海八种功德来比喻戒法的甚深广大 其一, 诸一切众流皆往投之 一切江河之水终将汇归大海, 比喻 戒律与佛教命脉 标宗显德篇 解读 济群法师 从本篇标题可以看出, 其内容主要由标宗和显德两大部分组成 标宗, 即标出本钞宗旨 行事钞 全称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立足律藏, 以戒为宗, 其中又分戒法 戒体 戒行 戒相四科 戒法, 是律藏的所有内容, 如 四分律 五分律 等 戒体, 是通过如法受戒, 由戒法纳入心田而形成防非止恶的自制力 戒行, 是依戒体建立的持戒行为 戒相, 是由如法持戒所表现的外在威仪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二十世纪的清史研究 钞晓鸿 郑振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所以 佛陀他是体悟到法 法 讲的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则 然后佛陀出来跟 有缘人结缘 才会有僧团的成立 这个僧团就是学习者 修行者 然后他们按照佛 陀所讲的方法去体悟到个宇宙的真理实相 法则之后 也大彻大悟了 然后因为有 修有证的人越来越多了 所以就有一个团体呈现出来 僧团最初的时候 大家素质 都蛮高的

所以 佛陀他是体悟到法 法 讲的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则 然后佛陀出来跟 有缘人结缘 才会有僧团的成立 这个僧团就是学习者 修行者 然后他们按照佛 陀所讲的方法去体悟到个宇宙的真理实相 法则之后 也大彻大悟了 然后因为有 修有证的人越来越多了 所以就有一个团体呈现出来 僧团最初的时候 大家素质 都蛮高的 27 第二十章持戒 记得我们一开始有跟大家提过 : 佛法不是狭隘的佛教所专有的 法, 佛法讲的就是宇宙人生 身心内外现象界万事万物的真理 实相 我们只是把身心清净下来, 如实的去体悟万事万物存在的本来面目 当你真的能够体悟到这些本来面目的时候, 也就是 无常 跟 无我 这两个法印 当你真正能够体证无常 无我的法印, 你就会从过去的那一种颠倒梦想的抓取里面醒过来 实际上这样的禅修不会局限在任何宗派 宗教里面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汪朝光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 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 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

More information

每一部經的開端,都一定有六個內容,稱為「六成就」

每一部經的開端,都一定有六個內容,稱為「六成就」 大智度论第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六成就之 1 ( 卷一 ~ 二 ) 每一部经的开端, 都一定有六个内容, 称为 六成就 一 信成就 如是 表示自己的印顺信受 二 闻成就 我闻 我 ( 阿难 ) 自己是这样听到的 三 时成就 一时 说法的时间 四 主成就 佛 说法的人 五 处成就 在耆阇崛山等 说法的地方 六 众成就 与大比丘众等 当时共同听闻的大众 为什么要具备这六件事呢? 1 为了证明此经并不是捏造的

More information

Cycling in NZ130305

Cycling in NZ130305 P 1 TOPIC CYCLING IN NZ P 2 P 3 1 新西兰元 /1.5L P 4 青春没有终点, 旅途永 无穷尽! P 5 穷游 网倡导的穷游精神, 是 一种背上 行囊, 清爽上路, 简朴 行 走, 自由 心灵, 穷尽天下美景的潇洒 生活 方式 P 6 尊重当地 人, 保持开放的 心态, 享受旅途中的 一切 旅途的每 一次等待, 每 一次迷路, 说不定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P 7 不去穷游的借

More information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王跃生 依据抽样调查资料和阶级成分档案资料 冀南农村的分家行为与传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三四十年代的华北农村仍是传统色彩浓厚的社会 尽管合爨共财受到推崇 但在实际生活中要保持大家庭状态并非易事 兄弟婚后分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差异只是从结婚到分家的间隔有长短之别 中国家庭财产的平均继承制度和观念不断侵蚀着大家庭的存在基础 当然在不同阶层中 家庭分合的力量是有差异的 贫穷阶层缺少维系大家庭的物质基础 各自谋生成为主流

More information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李培林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广州市 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 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外交 年第 期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白云真 中国外交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应属当下中国外交新的转型的必要内涵和关键环节 外交制度的合理建构有助于促进中国外交健康且持续的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公民身份和国家 认同有效且理性的塑造 为此 笔者将尝试运用国家 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诠释与理解中国外交 制度的创建 发展及其创新 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与审视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进程 从而能够更好 地为当下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提供某些重要的思考或启示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一 积极乎? 消极乎? 6 一 消极 积极的产生和表现 6 二 消极与积极是相对的 10 三 佛教徒是消极的吗? 12 四 正确理解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14 二 悲观乎? 乐观乎 23 一 悲观 乐观究竟是什么? 23 二 悲观 乐观的产生和表现 25 三 佛教是悲观的吗? 31 四 中观的人生态度

一 积极乎? 消极乎? 6 一 消极 积极的产生和表现 6 二 消极与积极是相对的 10 三 佛教徒是消极的吗? 12 四 正确理解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14 二 悲观乎? 乐观乎 23 一 悲观 乐观究竟是什么? 23 二 悲观 乐观的产生和表现 25 三 佛教是悲观的吗? 31 四 中观的人生态度 一 积极乎? 消极乎? 6 一 消极 积极的产生和表现 6 二 消极与积极是相对的 10 三 佛教徒是消极的吗? 12 四 正确理解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14 二 悲观乎? 乐观乎 23 一 悲观 乐观究竟是什么? 23 二 悲观 乐观的产生和表现 25 三 佛教是悲观的吗? 31 四 中观的人生态度 34 三 禁欲乎? 纵欲乎? 38 一 什么是欲? 38 二 欲望的表现形式 41 三 对欲望不同的看法及态度

More information

3 2. 全体女性的贴心朋友 瑞丽 Fiske denotation 3. 选择这两本杂志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3 2. 全体女性的贴心朋友 瑞丽 Fiske denotation 3. 选择这两本杂志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2013 1 No. 1 2013 113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erial No. 113 葛灵君 361005 时尚 和 瑞丽 是两本风格不同但都拥有大批受众的女性杂志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 在经济 观念 建构以及社会因素等复杂关系的影响下, 流行女性杂志所建构的矛盾多元的女性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More information

科目编号:02

科目编号:02 科目编号 :04 31.08.2014 马来西亚佛学考试委员会主办第四十一届马来西亚佛学考试 ( 二零一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 初级 ( 1 ½ 小时 ) 请仔细阅读下列各细则 (1) 与考生必须严格遵守监考员的命令 (2) 考试进行中, 不得交谈, 或做任何有作弊嫌疑的举动 (3) 未得监考员的通知以前, 不得翻阅试题 (4) 七十五题全部作答, 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5) 答案请填写在分发的纸上 (6)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印度佛教僧俗关系的基本模式 得离烦恼而解脱的圣证 所以 僧俗关系的本质与佛陀制戒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是要更好地发挥 整体佛教的功能 让整体佛教显得更加和合 安乐 清净 更加有利于佛教信仰的传播 更加有 利于佛教徒实现生命的提升 最后实现佛陀般的圆满生命 即实现 正法久住 广度众生 的大 理想 在原始佛

印度佛教僧俗关系的基本模式 得离烦恼而解脱的圣证 所以 僧俗关系的本质与佛陀制戒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是要更好地发挥 整体佛教的功能 让整体佛教显得更加和合 安乐 清净 更加有利于佛教信仰的传播 更加有 利于佛教徒实现生命的提升 最后实现佛陀般的圆满生命 即实现 正法久住 广度众生 的大 理想 在原始佛 僧俗关系的模式 其理论依据是大小乘佛教的不同思想 即对 正法久住 广度众生 的不 同强调 戒律的不同理解等 其定位涉及到两大维度 一 住持佛教的重任 二 修行解脱的优 先性 在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时期 所有教法以出家为教导核心 确立 僧尊俗卑 的伦理模式 同时亦有部派提出 胜义僧 在家阿罗汉 等引起冲击 大乘佛教以 广度众生 为实践 目标 在 僧俗平等 为基本模式 但是不同经典系统亦有 尊僧 与 抑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8) 八念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好, 我们今天练习八念, 什么叫念呢? 念就是明记不忘, 忆念保持 就是说它时时都在你的心里, 都没有忘失过, 明记不忘 我们常常说你对一件事情念念不忘, 这个就是念的意思 而且是明记, 很明白的记忆, 很清楚的放在心里面, 然后念念不忘, 这样忆念保持, 叫做念 我们要先知道这个念的内容, 我们练习的时候就知道要怎么用功,

More information

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基础知识 综合知识 ( 大全 ) 试题及参考答案 ( 共 40 页, 字数 : 约 58,600 字 ) ( 第一版 ) 浙江佛学院 香海禅修院编辑 : 教学部指导 : 道成法师 2017 年 7 月 7 日 编者的话 近年来, 随着佛教院校的增多, 大家都面临入学考试的难题 但是, 却没有比较理想的复习备考资料 现在, 正值浙江佛学院 香海禅修院 二年制禅修师资班第一届招生之际, 教学部发心编制一份本禅修院的复习备考资料,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陈 星 内容提要 : 本文通过对住房商品和住房市场的分析, 剖析了住房市场构架以及市场主体的行为特点, 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行为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及作用 作者 认为住房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住房市场的特点为有限开放性 地域性 层次性和价格 的差别性, 市场交易的非物流性以及住房市场上的投机性和投资性 住房商品的社 会属性表明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仅与收入相关, 低收入家庭 人群的住房需求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More information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景天魁 内容提要 : 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 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 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 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 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 并针对吉登斯的 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 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性结构, 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

More information

哲 学 研 究 年 第 期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上 册 第 版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第

哲 学 研 究 年 第 期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上 册 第 版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第 韩 庆 祥 价 值 尺 度 流 通 手 段 支 付 手 段 贮 藏 手 段 和 世 界 货 币 参 见 斯 密 第 页 马 克 思 第 页 同 上 第 页 同 上 第 页 哲 学 研 究 年 第 期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上 册 第 版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More information

PUMENJIANGTANGWENJI 普门讲堂文集 编委会 PUMENJIANGTANGWENJI 顾问 主编 执行主编 编委会成员 旻 2 PAGE 卷首语 PUMENJIANGTANGWENJI 4 PAGE 目录 Contents 界诠法师 静波法师 圣凯法师 宗舜法师 净旻法师 信光法师 智宗法师 智海法师 贤宗法师 能进法师 念顺法师 照慧法师 戒修法师 明安法师 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 如义法师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目錄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2 婚姻的意義 4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7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9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婚姻的意義 婚姻的意義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 一 ) 以宗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 二 ) 以家庭的淨化, 提昇人品 淨化人間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More information

基 于 实 践 的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研 究

基 于 实 践 的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研 究 姜 爱 林 年 以 来 中 国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取 得 了 一 定 成 绩 但 也 存 在 许 多 问 题 与 不 足 现 实 的 选 择 是 必 须 在 遵 循 立 法 的 指 导 思 想 和 坚 持 立 法 的 基 本 原 则 的 基 础 上 根 据 立 法 依 据 尽 快 制 定 符 合 本 地 特 色 的 防 治 条 例 立 法 的 总 思 路 是 转 变 观 念 正 视 现 实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李集临 徐香玲 大豆的电离辐射诱发突变 1 M1 茎扁化 叶片畸形 2 M2 弱株矮生型 3 M 无主茎类型 斗 Mz 典型矮生型 Me 茎扁化 主茎分裂为2 一个结实 一个完全不孕 6 M 主茎不孕 侧枝结实 7 M2 十胜长叶 中出现的多分枝 两侧分枝 株形收敛 分枝少类型及不孕株 B M2 短果校 长花序突变单株 图版 I 李集临 徐香玲 大豆的电离辐射诱发突变 9 对照 减数分裂中期 X1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险 人 支 付 的 仲 裁 或 诉 讼 费 用 以 及 事 先 经 保 险 人 书 面 同 意 支 付 的 其 他 必 要 的 合 理 的 费 用 ( 以 下 简 称 法 律 费 用 ), 保 险 人 按 照 本 保 险 合 同 明 细 表 约 定 负 责 赔 偿 责 任 免 除 第 五 条 出 现

险 人 支 付 的 仲 裁 或 诉 讼 费 用 以 及 事 先 经 保 险 人 书 面 同 意 支 付 的 其 他 必 要 的 合 理 的 费 用 ( 以 下 简 称 法 律 费 用 ), 保 险 人 按 照 本 保 险 合 同 明 细 表 约 定 负 责 赔 偿 责 任 免 除 第 五 条 出 现 永 诚 财 产 保 险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注 册 会 计 师 执 业 责 任 保 险 条 款 总 则 第 一 条 本 保 险 合 同 由 保 险 条 款 投 保 单 保 险 单 保 险 凭 证 以 及 批 单 组 成 凡 涉 及 本 保 险 合 同 的 约 定, 均 应 采 用 书 面 形 式 第 二 条 凡 在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境 内 依 法 承 办 注 册 会 计 师 业 务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葛延风 内容提要 :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基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 在向新制度的转轨过程中, 核心的问题是解决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 年以来的改 革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以致于陷入困境 作者认为改革的思路是用国有资产存量偿 还对老职工的养老金负债, 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全的个人帐户制度 医疗和失业保障 改革也应转换思路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打破城乡分割问题,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失业保障不能通过失业保险解决,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贾根良 马国旺 后凯恩斯经济学 多样性 共同基础 综合 后凯恩斯经济学是自 凯恩斯革命 以来 一直致力于完成 流产 的 凯恩斯革命 并以反新古典主流面目存在的一支异端经济学流派 它是对凯恩斯经济学范式的恢复和拓展 凯恩斯 卡莱茨基 斯拉法和老制度主义的思想构成了其理论渊源 该学术传统经历了三代的 传承演进 今天 后凯恩斯主义者在方法论 宏观经济学 微观定价理论和内部综合等方面已经 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5 .47 1 1 1 1 2 2 3 3 4 5 6 7 5 8 9 6 10 7 11 8 12 盗 9 10 13 11 12 14 13 15 16 14 17 15 18 16 17 19 18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4 23 25 25 24 26 27 25 28 29 26 30 27 31 32 28 33 29 30 34 35 31 36 32

More information

香港社會的特徵1b

香港社會的特徵1b ( ) -- 1 2 3 4 / / 5 1975 35 2002 314 2001 802 1975 10 1995 5 28 7 52% 6 / / 14% 7 1997 2001 1997 57% 2001 46% 1997 81% 2001 72% 1989-1990 177 2001-2002 3,736 10 20 30 1985 8 / 1998 4% 1993 27% 2001 1993

More information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要说 08 年最成功的高清机, 非三合一 F1/F2 莫属 它集中了国内不同的高清接收需求, 整合了当时能想到的各种功能, 为欣赏高清奥运, 满足高端发烧人士, 做出了贡献 F1/F2 的成功, 说明不依赖进口, 我们也有能力打造顶级的高清机, 并且更适合国内的使用习惯 不过, 即使 F1/F2 的终极版, 也不兼容 ABS-S 或 ISDB-S, 没有网络功能, 不能 USB 录像等等, 有一定的局限性

More information

李鹏飞 从小说对社会风俗 时代环境 自然风物 服饰器物等社会生活内容的不同描写方式及其效果出发, 可以将中国 古代小说分成具体型 抽象型与半具体半抽象型三大类这一分类方法不再以小说的情节 人物 主题等基本要素作为 分类标准, 从而为考察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与作家的思维特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中国古代小说 ; 具体型小说 ; 抽象型小说 ; 半具体半抽象型小说 李鹏飞,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文学博士,

More information

三 学佛的基础 ( 一 ) 宗教常识 ( 二 ) 佛教的历史及其现势 ( 三 ) 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 四 ) 佛教的特色 ( 五 ) 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 六 ) 基础的修行方法 一 您是佛教徒吗?

三 学佛的基础 ( 一 ) 宗教常识 ( 二 ) 佛教的历史及其现势 ( 三 ) 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 四 ) 佛教的特色 ( 五 ) 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 六 ) 基础的修行方法 一 您是佛教徒吗? 目录 一 您是佛教徒吗? ( 一 ) 民间信仰... 004 ( 二 ) 多神崇拜... 006 ( 三 ) 灵媒与乩童... 008 ( 四 ) 佛法僧三宝... 010 ( 五 ) 宗教的层次... 013 ( 六 ) 生天与享福... 015 ( 七 ) 正信的佛教... 018 二 皈依三宝的意义 ( 一 ) 为何要皈依三宝?... 022 ( 二 ) 什么是皈依三宝?... 030 ( 三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论钱锺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 # # 年 第 页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论钱锺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 # # 年 第 页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许 苏 民! # # 钱锺书 年 第 页 下引钱锺书文献仅标年份和页码 # # #! # 黑格尔 年 第 页 # % & # 同上 第 页! # 同上 年 第 页 编号 论钱锺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 # # 年 第 页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 二 过渡期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 二 过渡期 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启示 陈 琦 吕 苹 我国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分别是萌 芽期 过渡期 受挫期 停滞期 再生期和茁壮期 幼儿教师教育 台湾地区 历史变迁 一 萌芽期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 二 过渡期 第 期陈 琦 吕 苹 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启示 三 受挫期 四 停滞期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 五 再生期 第 期陈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前言代序 一 戒之含义 二 受戒理论 三 戒体相状 四 观想方法 五 结示劝修

目录 前言代序 一 戒之含义 二 受戒理论 三 戒体相状 四 观想方法 五 结示劝修 受戒须知 受戒须知 讲记 讲述者: 大乘妙法弘护学会导师 上 净下 界法师 本会所提供之经书电子档 皆可免费下载 但不得擅自加注 修改 增删 受戒须知 简要目录 - 1 - 目录... 002 前言代序... 003 一 戒之含义... 010 二 受戒理论... 021 三 戒体相状... 036 四 观想方法... 059 五 结示劝修... 068-2 - 前言代序今天这堂课是谈 受戒须知,

More information

正信的佛教(簡体版)-封面

正信的佛教(簡体版)-封面 電子檔下載 正信的佛教圣严法师 著正信的佛教. a 正信的佛教. 1 自序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 显得非常特殊 凡是宗教, 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 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 ; 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 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 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 类哲学而又非哲学, 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然而,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 虽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历史, 中国的整个文化,

More information

似乎也是在学佛, 可是他的人生 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念佛是念佛, 烦恼是烦恼, 完全是两码事 他的烦恼不会有丝毫减少, 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 他干坏事的时候还是照干不误, 骗人的时候还是照骗不误 他不会去想一想, 他所做的这一切, 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似乎也是在学佛, 可是他的人生 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念佛是念佛, 烦恼是烦恼, 完全是两码事 他的烦恼不会有丝毫减少, 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 他干坏事的时候还是照干不误, 骗人的时候还是照骗不误 他不会去想一想, 他所做的这一切, 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学佛与做人 济群法师 学佛的人, 学习的程度不一样, 对学佛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有许多人, 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 保发财 保健康, 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 尤其是初学的人, 对学佛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学佛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世的安乐 当然, 一个学佛的人, 是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 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护佑 但我们要明确,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生命内在的智慧 ;

More information

佛陀制戒緣起與戒的構成刊編輯室在於希望佛陀的教法能長久住世, 利益更多有情眾生 本佛教起源於西元前六世紀,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古印度恆河流域的迦毗羅衛國, 俗名 悉達多. 喬達摩 29 歲出家, 歷經六年苦行,35 歲獲證無上正等正覺, 涅槃前轉妙法輪說法度眾四十餘載, 後人將佛陀說法的內容分為經藏與

佛陀制戒緣起與戒的構成刊編輯室在於希望佛陀的教法能長久住世, 利益更多有情眾生 本佛教起源於西元前六世紀,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古印度恆河流域的迦毗羅衛國, 俗名 悉達多. 喬達摩 29 歲出家, 歷經六年苦行,35 歲獲證無上正等正覺, 涅槃前轉妙法輪說法度眾四十餘載, 後人將佛陀說法的內容分為經藏與 佛陀制戒緣起與戒的構成刊編輯室在於希望佛陀的教法能長久住世, 利益更多有情眾生 本佛教起源於西元前六世紀,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古印度恆河流域的迦毗羅衛國, 俗名 悉達多. 喬達摩 29 歲出家, 歷經六年苦行,35 歲獲證無上正等正覺, 涅槃前轉妙法輪說法度眾四十餘載, 後人將佛陀說法的內容分為經藏與律藏 經藏 又名為 修多羅藏 素怛纜藏, 是為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眾生之機, 貫穿諸法深義 ; 律藏

More information

¹

¹ 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 杨经建 彭在钦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以超常态的 极端性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 而在中外叙事文学中以 复仇 为取向的创作大致有三种母题形态 血亲复仇 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 第三类复仇 本文在对这三类复仇叙事模式进行艺术解析的前提下 发掘并阐释了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 复仇母题 叙事文学 创作模式 文化蕴涵 ¹ º » ¼ ½ ¹

More information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 王琳瑜 杜治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 发展 加速推进三个阶段 呈现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注重制度的执行力 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进行立法 重构现有制度并使其系统化 建立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制以提高制度执行力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0 卷三 佛法修学概要 24 看看佛陀从他的娶妻生子当中悟到了什么?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学员,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 我们讲到第六段成道相, 那么这一科讲到教主略史, 就是我们介绍释迦牟尼佛一生简略的历史 那么在这个佛法当中是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两部分, 一个是相状, 一个是道理, 一个是相, 一个是道 所以古人就把佛陀的一生叫做八相成道 那么我们学习佛陀一生的历史, 我们要掌握两个重点,

More information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 著 恭印 3 自序自序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 显得非常特殊 凡是宗教, 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 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 ; 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 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 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 类哲学而又非哲学, 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然而,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 虽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历史, 中国的整个文化, 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 佛教的根本精神,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