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文库6-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净土文库6-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Transcription

1

2 净土文库系列 6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智圆法师讲

3 目录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正宗分 ( 一 ) 礼敬支 ( 二 ) 供养支 ( 三 ) 悔罪支 ( 四 ) 随喜支 ( 五 ) 请转法轮支 ( 六 ) 请佛住世支 ( 七 ) 回向支 ( 八 ) 愿差别 ( 九 ) 愿边际 ( 十 ) 愿利益 ( 十一 ) 劝受持 ( 十二 ) 总回向流通分 思考题

4 普贤行愿品科判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愿王利益偈颂礼敬支正宗分序分供养支悔罪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请佛住世支回向支解释名义释经名修炼意乐清净不忘菩提心之道自在无碍行利益有情披精进甲会遇同分菩萨令善知识欢喜常见如来常兴供养摄持正法得无尽藏趣入力修习对治菩萨诸业随学诸菩萨的回向净土愿趣入十方一切刹中, 亦如是见趣入佛语趣入转法轮趣入一念入诸劫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的刹界佛刹修行而趣入趣入观见如来总回向劝受持愿边际愿利益愿差别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是十方趣入往诣如来面前流通分释品名

5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讲 记 偈颂部分 : 尔时, 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而说偈 言 : 尔时, 普贤菩萨想再度宣说普贤行愿的意义, 他普观十方世界之后, 演说了以下的偈颂 为什么讲完长行文又要宣说重颂呢? 这有四个必要 : 一 让后来的人得到听闻 1 / 232

6 二 让未解义的人通过再次听闻而领悟其义 三 长行文简略, 再说偈颂, 能使意义广博而容易领会 四 偈颂容易受持记忆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以下偈颂内容分十二 : ( 一 ) 礼敬支 ( 二 ) 供养支 ( 三 ) 悔罪支 ( 四 ) 随喜支 ( 五 ) 请转法轮支 ( 六 ) 请佛住世支 ( 七 ) 回向支 ( 八 ) 愿差别 ( 九 ) 愿边际 ( 十 ) 愿利益 ( 十一 ) 劝受持 ( 十二 ) 总回向 ( 一 ) 礼敬支 1 三门总礼 1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1 2 / 232

7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中过去 现在 未来出世的一切诸佛, 我以清净的身语意遍现在诸佛前恭敬顶礼 怎样做到身语意清净呢? 关键是心 心是决定身 语的机关, 心清净, 带起的身 语也清净 所以顶礼时内心要至诚恭敬 什么是 礼 呢? 龙树菩萨解释, 礼就是极为恭敬 这就要 敬佛如佛在, 如同佛在眼前一样, 身心毕恭毕敬 2 身敬礼 讲 记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2, 一一遍礼刹尘佛 3 普贤行愿力 指普贤行的愿力 贤 是妙善之义, 妙善的诸行是菩萨的内涵 对于它希求, 就是愿 普贤行愿, 就是对普贤行的希求之心 力 是指愿强大到以烦恼等违品不可侵夺 颂词说 : 以希求普贤行的愿力, 一切如来都显现 / 232

8 在自己意的现量前, 自己一身化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身, 一一身遍礼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 分三步 : 一 像山河草木等一时映现在镜中那样, 三世一切如来一时显现在心前 二 自己化现佛刹极微尘数的身体 三 一一身敬礼刹尘诸佛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3 意敬礼 瑜伽戒品 中说: 下至以心一清净信, 随念三宝真实功德, 是名意礼 以信心随念诸佛功德就是意敬礼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在一个极微尘中有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 一一佛都安住在菩萨众会的围绕中 无尽法界的每个极微尘都是如此 深深信解在每个极微尘中都充满了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 充满, 即任何处都有一切诸佛, 佛与佛之间 4 / 232

9 本无间隔 深信 就是意礼 意礼不是指观想身体去顶礼, 而是深信诸佛无处不在, 在一个极微尘中本有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 以意信解佛的不可思议功德, 叫做意礼 身业和语业都是以意引起的缘故, 这里特别宣说意的道 4 语敬礼 瑜伽戒品 中说 : 下至以语一四句颂, 赞佛 法僧真实功德, 是名语礼 称赞如来功德即是语敬 礼 讲 记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对以上一切诸佛, 都各以微妙舌根发出无有穷尽的音声海, 每一音声流出无量微妙的言辞海, 尽未来一切劫, 称扬赞叹如来的甚深功德海 所赞是一切诸佛的所有功德, 包括因地发菩提心乃至果地成佛的身口意不共功德 对这一切佛功德, 都称扬赞叹 称赞如来的时间不是千年万年, 而是尽未来一切 5 / 232

10 劫 经中说 : 刹尘心念可数知, 大海中水可饮尽, 虚空可量风可系, 无人能说佛功德 如来功德无有 穷尽, 故称赞之行无有穷尽 ( 二 ) 供养支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 要加在每一种供品前 如人天世界中色 形 香等都最胜妙的花, 叫最胜花 以最殊胜的妙花 花鬘 种种音乐 涂香 伞盖, 应有尽有, 庄严美妙, 都以恭敬心供献三世诸佛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以最胜妙的衣服 最胜妙的香 末香 烧香, 种 种灯 烛的光明, 一一像须弥山那样高广, 殷勤地供 养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6 / 232

11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这一颂讲了两种能供之因 : 一 广大胜解心 ; 二 普贤行愿力 胜解, 浅的解释, 就是经由闻思对净见量的境界有坚固不退的定解 尽管还没有现证不可思议的境界, 但内心深深地信解 一切三世佛, 具体是信解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的极微尘中, 一一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的诸佛, 一一佛处在菩萨海会的围绕中 对这一境界具有胜解后, 以希欲普贤供养行的猛利发愿力, 对三世如来遍兴供养 讲 记 ( 三 ) 悔罪支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所忏的罪业, 并非仅是一段时期所造的部分罪业, 而是从无始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 造业的等起是贪嗔痴三毒 造业的工具是身体 语言和心意 造业的体性有自作 教他作 见作随喜三种 除罪的方法是具足四力, 即怖畏苦果生起追悔心 ( 破恶力 ), 防护当 7 / 232

12 来 ( 恢复力 ), 深信十方诸佛具有能拔除恶业的大威神力 ( 依止力 ), 通达罪业三轮无自性或念诵百字明 金刚萨埵心咒等 ( 对治力 ) 念诵时, 要像诸佛菩萨就在自己眼前一样, 发自内心地诚恳忏悔 : 我无始以来以贪嗔痴从身语意所造的一切罪业, 今天都在诸佛面前发露忏悔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 四 ) 随喜支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 要贯到下面五类有情上 五类有情, 指六道众生 声闻 缘觉 如来和菩萨 所有功德, 指一切六道众生所修的布施 持戒 修定功德 ; 一切声闻缘觉从预流向到阿罗汉向的有学道及无学阿罗汉果的功德 ; 一切如来从初发心到修十波罗蜜多 证入十地乃至成佛的功德 ; 一切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之间的功德 普贤随喜没有时空 种类 大小等方面的局限, 没有取舍的偏执, 是横遍竖穷 平等广大的随喜 念诵时, 心中现出广大的随喜境 十方一切六道众生 二乘 如来 菩萨的所有功德, 在忆念彼等 8 / 232

13 功德后, 如贫得宝般, 内心数数生起欢喜心 ( 五 ) 请转法轮支 4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十方刹土中的世间灯佛陀, 在最初成就菩提时, 我都殷勤劝请为利众生转甚深广大的无上法轮 ( 六 ) 请佛住世支 讲 记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在十方诸佛将欲示现涅槃时, 我都化现无量身合掌劝请诸佛, 为了生起一切有情的现前安乐和未来利益, 唯愿诸佛久住佛刹极微尘数劫, 勿舍众生入于涅槃 劝请之心需要至诚恳切, 身口意殷勤 ; 劝请的发 4 9 / 232

14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心需要广大, 动机是谋求一切众生暂时 永久的利乐 ; 劝请住世的时间, 并非千百年, 而是佛刹极微尘数劫 有人说 : 佛住世随顺因缘, 在众生缘尽时自然入灭, 所以请佛住世刹尘劫并不现实, 必要性也不大 驳斥 : 一切唯心, 心量无限, 福德则无限, 心尽善尽美则是修普贤行 祈愿为利一切众生, 就会获得利益每一个众生的福德 祈愿佛住世刹尘劫, 就会引发请佛住世刹尘劫的善根 修普贤愿 遵普贤行, 自己就成为普贤菩萨 ( 七 ) 回向支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礼敬 供养 忏悔 随喜 请转法轮 请佛住世等的一切善根, 都愿与众生一同以猛利欲乐回向成为大菩提之因 这是说, 不把这些善根用于获得人天福报 证阿罗汉果, 唯愿它成为大菩提之因, 心中作意 : 积累的这一切善根都回向成佛, 不求人天福报 二乘果位, 唯求无上菩提 10 / 232

15 大乘发愿和普贤愿王 一 大乘发愿 ( 一 ) 大乘愿的体性大乘愿是思维所希求的果而寻求彼果的心 具体来说, 以善了知所愿境的智慧引发, 即并非为一己之利发愿获得有漏法那样, 而是以殊胜的智慧发起之后, 内心希求彼果, 并以词句念诵相应的愿文 圭峰大师说 : 心心希望佛果, 不得高推圣境 ; 念念欲乐悲济, 不得退屈自欺 ( 心心希求佛果, 不得把此事高推于圣境, 认为自己无分 ; 念念欲度众生, 不自退屈 发起这样的欲心才是大乘菩萨愿 ) 讲 记 ( 二 ) 大乘愿的功德大乘愿是成就自他二利之因, 一旦发起, 不但在今生, 未来其它世也能成办自他二利 即使没有以身语专门造作其事, 仅凭这一愿心, 为了如所愿那样实现, 内心如是地希愿, 则相应发愿之心, 能在今生立 1 / 232

16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即产生果报, 并以发愿之力成办未来的一切义利 对此再作一点分析 : 1 大乘发愿是二利之因, 因是种子的意思 譬如一粒种子播在地中, 就会生发枝叶花果, 同样, 以大乘愿为种子, 今生来世会不断地显现自他二利之果 比如, 释迦佛由最初发愿的功能, 生生世世修习波罗蜜多 成大菩提 普度众生, 无量的自他二利都是由最初的发愿而来 2 诸法依缘生, 住于意乐上, 何者发何愿, 将获如是果 这是 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 中极重要的一颂, 开示了唯心的妙谛 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以身语做到所愿之事, 但只要按心中的希求发愿, 以此愿心就能在今生 来世成办义利 以一则公案来说明 : 以前佛和比丘僧到施主家去应供 有两个小乞丐, 一个是国王种姓, 一个是婆罗门种姓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 佛陀和眷属还没有受供养, 所以他一无所获 ; 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受供后去乞讨的, 他得到了很多甘美的食品 他们两个下午在路上交谈, 国王种姓的小孩说 : 如果我具有财产, 我会在有生之年把衣服 饮食乃至一切资具都供养佛和僧众, 而且恭敬承事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说 : 如果我有权力做国王, 2 / 232

17 我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的眷属们的脑袋 之后, 国王种姓的小孩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 其它树的树荫都在移动, 只有他所在的树荫丝毫不移动 当时, 当地国王去世之后没有太子, 要找一位具足福德的人做国王, 人们到处寻找 有人发现这个小孩, 虽然已经过了中午, 树荫仍然纹丝不动, 所以就唤醒他, 请他继承王位 后来他按自己的心愿供养了佛和佛的眷属 另一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 躺在一条交通要道上休息 马车快速奔来, 压断了他的头颅, 就这样死去了 ( 普贤上师言教 ) 公案中, 国王种姓的小孩由一念善愿就成熟妙果 我们应该从这里得到启发, 不但有意识地常常发善愿, 而且使愿的所缘境 所求 时间等各方面都最大化, 由此就能让愿的作用和利益无数倍地增长 讲 记 ( 三 ) 大乘愿的作用具福德力的菩萨以愿力推动, 将以无量身 无量光明 无量神通成办自他二利, 其境界难以用语言表述 例如, 阿弥陀佛的报身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 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法 3 / 232

18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界摄受念佛众生 众生受到佛光的照触, 身心顿时柔软 这种以光明做佛事的境界, 都源于阿弥陀佛的悲愿 又如, 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水, 波扬无量妙音, 池中的人可随自己的意乐听到慈悲喜舍声 波罗蜜多声 空 无相 无愿声等等, 这种水能做佛事的妙用, 也源自阿弥陀佛的大愿 总之,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 无量的音声 无量的报化身 无量的神通力 无量的名号功德 无量的净土庄严都是从愿力流现的 像这样, 三世诸佛自利利他的无边力用都来自愿力 从菩萨修道的历程来说, 以愿的力量能摄受殊胜身, 以此妙身恒时趣入布施 持戒等 所以, 有愿摄持就能令修持善根相续不断 我们的心本来清净, 但无始的颠倒习气很难一时消除, 所以需要经过多生多世地努力 在我们流转生死期间, 不遇佛法的胜缘就会堕落 那怎样才能保证常遇胜缘修行不退呢? 在外面找不到办法, 唯独能依赖的是自己的愿力, 只有在心中发大愿才有保证 发普贤愿是修习大乘的核心, 以愿恒时摄持悲智救度众生, 行与愿互相资助, 如车二轮, 运行不息, 直至菩提 所以修学大乘之初必须发菩提愿, 这是决定义 普贤行愿品 说 : 若人临命终时, 最后刹那, 一切诸根悉皆散坏, 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 4 / 232

19 皆退失, 一切财宝无复相随,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常为引导, 直至菩提 所以发普贤愿是关乎生生世世自他二利的大事 在这个关口, 有愿才能尽未来际坚持菩提行, 无愿就像蒸沙不能做饭, 大乘道一步也无法跨进 其它世间法 身体诸根 亲人眷属 财富地位都靠不住, 都要舍弃 能够一切生引导我们的只有普贤愿王 ( 四 ) 大乘愿的分类 胜解行地有很多种发愿, 在此阶段还没有证得法 界遍行义, 基本情况是观见轮回的过患后愿求息灭, 心缘功德后希欲修持, 以此发愿 : 愿我未来为利有情 能如是如是成就等, 分门别类有众多发愿 证入初地 5 后, 发起广大的十大愿 从此, 乃至证得究竟菩提之 间, 在二到十地, 发愿会辗转增上, 逐渐广大 超胜 清净 可见, 发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它有从狭小到广 大 从肤浅到深入 从浮泛到切实的上升过程 无 量寿经 上讲, 阿弥陀佛在因地经过五劫时间精勤求 索, 才结得四十八愿, 这绝不是泛泛悠悠 有口无心 讲 记 5 5 / 232

20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之事 我们初学者在胜解行地发心随学诸佛菩萨, 心开始缘愿文熏习, 这是最初的发愿 随着修行增上, 发愿会日益深广 切实, 愿增上了又推动修行增上, 像这样, 愿和行彼此资助, 如车二轮辗转上进, 直至无上菩提 除了原则性的发愿之外, 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 环境 自身的因缘条件, 通过智慧仔细观察, 逐步形成具体 切实的愿 所以既要有原则性的发愿, 又要有具体 切实的发愿, 这样逐步前进, 才形成如海的大乘行愿 二 特说普贤愿王在普贤行愿中圆满含摄了佛子的深广万行及熏习一切菩萨道次第的因果, 所诠义极为深广, 超胜其它一切愿, 因此称为大愿王 从种类上说, 佛陀稀有行为的亿万江河都汇归于普贤愿海, 最极广大 ; 从次第上说, 自胜解行地开始, 诸如依止善知识 皈依三宝 断恶行善 出离心 菩提心 六度四摄等所有的发愿都汇归普贤行愿, 最极圆满 或者, 不论增上生或决定胜的发愿, 自利 他 6 / 232

21 利的发愿, 相应观现世量境界或相应净见量境界的发愿, 净治有情世界或器世界的发愿, 深观或广行的发愿等等, 都摄于普贤行愿中, 无不具备 从称合本性上说, 普贤愿称法界心 极法界量, 横说, 尽十方 遍法界 极微尘数等 ; 纵说, 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普贤愿终无有尽 心性本来横遍竖穷, 称合心性之量发起普贤愿, 超胜一切, 由以上的原因, 普贤行愿成为愿中之王 发愿是极重要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善行妙果都源于发愿, 没有愿力就不会有实行和果证, 而且由发愿上有差别, 导致心态 行为 得果上也大有差别 在没有学佛之前, 我们不懂得发大愿, 所发的只有下劣 狭隘 短浅的愿 比如问世间人 : 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回答是五花八门的, 有些想做官, 有些想赚钱, 有些只求温饱就行, 有些梦想做某领域的专家, 有些梦想当宇航员登月, 有些想做坛健将, 有些想像徐霞客那样踏遍天涯 一般人受迷乱习气蒙蔽, 做梦也没想过要发普贤行愿, 更不必说听闻 思维 读诵 发愿, 连 普贤行愿 四个字也没有福报见到, 就像盲人不见太阳 蚂蚁不知沧海一样 我们有幸能听闻 学习普贤行愿, 还能日日读诵 发愿, 这不是世间人可比的 如果前世没有深植善根, 怎么 讲 记 7 / 232

22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能听到华严经王的精髓 普贤行愿品 这样最广大 光明 清净的文句呢? 世间的种种修炼家, 他们也有自己的愿, 比如希求长生不老 羽化成仙 飞行虚空等等, 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普贤行愿 虽然和普通人比, 他们也想超越常人的境界, 但毕竟目光短浅, 连出离生死的愿也没有, 更何况说发普贤愿 小乘人只求自己断烦恼解脱, 随这样狭小的愿走也是迂曲的路, 并不是最直接的菩提路 他们证了阿罗汉果, 还要回小向大发普贤愿才能证入大方广的法界 当年佛演说华严大教时, 阿罗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听了都如盲如聋, 可见法义高深, 非阿罗汉的境界所及 这是专为四十一种地位的法身大士演说的大法, 只有证得法身才能真正领会 我们现在有缘值遇, 又有信心受持, 这是莫大的善根因缘 发愿大有讲究, 能在发愿方面细致观察, 学到发愿的方法, 利益就很大 万法唯心造, 心是根本, 心大 愿大, 果就大 ; 心深 愿深, 果就深 ; 心遍法界 愿遍法界, 果遍法界 ; 心无尽 愿无尽, 果无尽 ; 心有无量庄严 愿成无量庄严, 果现无量庄严 ; 心有无量戒定慧, 愿具无量戒定慧, 果成无量戒定慧 8 / 232

23 普贤行愿品 本是极稀有的如意宝, 遗憾的是, 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白纸黑字, 比不上那些世间法 对于华衣美食 高档电器 奇山异水 神仙境界等等, 兴趣浓厚, 但对学习普贤行愿却没有那样大的意乐 这是无慧不识真宝 我们不作一番比较分析, 也不容易生起信心 我们来观察, 即使把世间人的愿 声闻人的愿 一般菩萨的愿加起来, 也不及普贤行愿的一分 发愿时间上, 有些发几年的愿, 有些发一生的愿, 有些发到后世, 有些发到自己解脱为止, 都不如普贤行愿长远 普贤行愿是无尽愿, 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我愿无尽, 念念相续, 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 无有疲厌 发愿范围上, 一般发愿只为一人发 一家发 一国发 一世界发, 想不到一开始就要遍周法界地发大愿 前者的发愿境界太过狭小, 根本不称合广大心性之量 以有限量的心发有限量的愿, 是不能和法界相契的 普贤愿则愿愿称法界心 极法界量, 远远超过前者 发愿种类上, 比如有的人只发一分布施或持戒的愿, 这也不称合心性的量, 心性具足一切德, 为什么只求证一分呢? 相比之下, 普贤行愿圆满含摄无量的菩萨愿, 以如海万行庄严心地, 是最庄严的愿王 实 讲 记 9 / 232

24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际上, 最庄严的是我们自性的普贤 我们喜爱欣赏外在的鲜花 蓝天 高山 大海, 却不知道自性普贤比这些庄严无数倍 其实, 最恢宏 最壮丽的篇章就是普贤行愿 这是有情心性贤善到极致的表现, 是赞美心性最优美的旋律, 是心性最畅快的舒发, 是造就诸佛最圆满的蓝图, 是开启无边利乐的钥匙, 是证入法界的捷径 我们要生生世世守护普贤愿王, 把它铭刻在心, 恒不忘失 日日受持 发愿, 不断地增上大乘种性之力, 以普贤行愿引导自心, 直至证入佛地 本品经一上来就说, 欲成就如来广大功德, 应修普贤十种广大行愿, 而这品经的名字也是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这些都赫然显示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关键, 大乘修持以普贤行愿最为关要 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是善财童子, 是普贤大士传授这部 普贤行愿品 的当机者 法王生生世世奉持 弘扬普贤行愿 以这一生来说, 法王从小就和凡夫的表现不同, 常常发愿不离文殊 普贤, 在法王的著作中处处可见随学文殊 普贤的发愿 法王 1987 年带领一万余僧众在五台山同发普贤行愿, 在峨嵋山 印度金刚座也是发普贤行愿 1997 年号召各地念诵 普贤行愿品 一亿遍 到晚年更加重视 普贤行愿品 的 10 / 232

25 念修 这些都是从善财童子亲受普贤愿王这一缘起而来 法王今生以念修普贤愿王导归极乐, 这是为我们指示一条成就菩提的光明之路 了知了这些之后, 我们应当追随法王趋入这条大道 很多事虽然暂时还做不到, 但可以发愿 善根深厚的人见到这部 普贤行愿品 会欢喜地按经文发愿 虽然真正称性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后的事, 究竟圆满实现要到佛地, 但不等于凡夫位不能持诵 熏习, 不能依文发愿, 不等于持诵 开演没有功德, 恰恰相反, 殊胜的愿文一历耳根 一染识田, 都有极大意义 缘起远比我们想像的微妙 无意间把一粒种子撒在泥中也会长出繁硕的果实, 何况以圆顿教的微妙章句内熏具恒沙性德的佛性, 为什么不能开出万德庄严呢? 如果我们信受佛语, 经上分明讲到 果报唯佛能证知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再再显示了普贤行愿的巨大威力 一切因缘都在心上创造 小乘人只希求一己解脱, 为了成办这一点, 一要发求解脱心, 二要修戒定慧断除生死之根的人我执, 他们就在这些方面积聚因缘修 讲 记 11 / 232

26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行, 走的是一己解脱之路, 最后也只修成阿罗汉果 他们愿小, 果也小, 愿的作用只发挥到一己证阿罗汉果为止, 不能证得佛的身智 刹土 我们求证无上佛果, 这是最远大的志向 那怎样在自己心上建立成佛的因缘呢? 就是修习普贤行愿 在一切因缘中, 这是最深广 最圆满 最直接 最合乎心性的 能对普贤行发起勇猛欲乐, 就种下了圆顿种子, 将来必定会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大乘菩萨在胜解行地常常以发愿来串习大乘法, 苏醒大乘善根, 依照 普贤行愿品 发愿就是最好的方法 把世间人 声缘人 修普贤行愿的人放在一起作比较, 就能看出在最初的发愿上有极大的差距 一点不夸张地说, 在所有阿罗汉的心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大的愿 愿力不同, 得果就不同, 这是由缘起规律所决定的 而且, 同行一件善法, 由发愿不同, 境界 功德也大有差异 比如手里有一个苹果, 一种发心是想供养自己, 另一种是想给家人分享, 又一种是想供养天神, 又一种是想供养三世诸佛, 最后一种才称法界心 极法界量, 一刹那就能积累无量福德 又比如顶礼, 一般人只顶礼一尊佛, 不知道一切佛同共一法身, 因此就只有顶礼一佛的功德 但普贤行的礼佛是遍礼法界佛, 以胜解心深信这一礼遍礼了 12 / 232

27 十方三世一切佛 以什么胜解心呢? 就是深信自性广大无外, 没有一佛不在自性中, 而且自性遍一切处, 遍在三世诸佛心中 就像帝释天的因陀罗网有一千颗明珠, 一切珠都影现在一珠中, 一珠也显现在一切珠中 像这样从真心的层面着眼, 不是从有片段 有限量的分别心上着眼 既然每个心都遍一切处, 也就在每个微尘中都有三世佛, 所以说 一尘中有尘数佛 对这些有了胜解, 就会从真心的层面发愿, 所以趣入的层面根本不同 所以, 从什么点上进入最快速 最圆满呢? 智者们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一旦观察清楚了, 就会按那样的方式发愿趣入 在世俗缘起上找不到更好的趣入方法 只有以普贤行愿才能彻底打开心量, 越来越接近诸佛菩萨证悟胜义的境界, 这是一条极妙的证入法界之路 正是这个原因, 印藏两地的修行人, 不论自己课诵 做种种佛事或大众共修, 没有不念诵此文发愿回向的 在五明佛学院, 法王严格规定, 每次传法和法会前后都要念诵 普贤行愿品, 一句不能断 还有, 宗喀巴大师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讲解修行轨理时, 制定道次第的每步修法都依 普贤行愿品 修七支作为前行, 依普贤行愿回向发愿作为结行, 并赞叹说 : 讲 记 13 / 232

28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按照普贤行愿修习七支摄尽了积资净障的扼要 如果不按普贤愿王发愿行持, 所谓的常随佛学, 只是空谈而已, 根本就无法趣入 这是两个方向的问题, 随普贤行愿走, 就可以显发佛性, 证入法界 ; 否则就与自性普贤背道而驰, 堕在邪分别中, 无法拓开心量 普贤行愿能像日光融化坚冰一样, 化解种种偏执, 显发无边妙用 其实, 心往染净两种缘上转, 就成了圣凡两条路, 就看自己选择走哪一条 我们认清了方向, 也就明白为什么需要日日奉持普贤行愿, 这是需要念念回转来, 回向自己的心性 比如我们都会恭敬自己, 既然会恭敬自己, 也就可以恭敬一切, 发现前者的做法不妙善, 转过来就明白 : 礼敬一切才合乎自己的本心 按这样发普贤愿, 把本性的万善开发到极致, 仍然还是那个心, 只不过以前不懂得这样做 我们傲慢时, 头抬得高高的, 头能昂起, 也就能低下 昂起是迷乱, 低下是觉悟, 都是心的作用, 只是转一下而已, 就像手掌翻转过来还是那个手掌 以前只赞叹自己, 赞叹自己爱执的人和事, 说明有赞叹的能力, 只不过没有用妙, 现在转过来用在称赞如来上就用对了 又比如, 不用别人教就懂得供养自身, 以美食供养自己的身体, 把自己的屋子装饰得很庄严, 14 / 232

29 说明有供养的能力 我们没有被我执蒙蔽的话, 全法界都是自己, 以普贤行愿力转这颗供养的心放到等同心性的量上, 就成了恒时遍供三世佛, 也就是供养一切, 这就是称性的行愿 所以, 自性本来有无量妙用, 就从当下的自心中开出普贤万行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应当一切时处随学文殊的智慧和普贤的大行, 本经的两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就是无量普贤行愿的总摄, 不论是谁, 只要希求成佛, 就要这样发愿 那么, 这么重大的事能忘记吗? 能不经常串习吗? 我们虽然有佛性, 但执著我的习气太强, 一起念就往我执上转, 念念转生死, 这样走下去, 当然只会显现生死的无量苦恼, 这在缘起上是一条错路, 决定障蔽心性 现在要想把无始以来的恶习扭转过来, 就应当持之以恒, 常修普贤行愿, 这是显现清净法界的缘起 所以要反复地转心, 先勉强自己, 做任何事 修任何法都以普贤行愿摄持, 让它串习成自然 关键要养成习惯 认识到普贤行愿的重要性后, 无论何时何处都按那么发愿 比如朝礼神山 在佛像 讲 记 15 / 232

30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前 参加法会 拜见大德 放生供养 都依普贤行愿来发愿 念念不离行愿, 不忘建立成佛的缘起, 始终不离开这个法, 才能回转万流趣入法界 通过上面的解释就知道为什么要奉 普贤行愿品 为日课, 日日诵持 憨山大师说 : 修行之要, 成佛之速, 无越乎此 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 一念成就无量善根者 譬若金转轮王, 梦入阿鼻地狱, 受大剧苦 无可哀救, 怕怖慞惶, 奔驰狂呼, 欲逃而不得 一旦叱咤, 极力猛醒, 向之苦事, 求之而不得, 现成受用, 种种本自具足 此所谓梦幻法门, 以智而入, 唯在自心, 不假外求, 故曰心净则佛土净 门人郑扩发菩提心, 归依净土, 余教之以专诵此品, 一旦生死梦破, 何患不覩华藏现成受用乎 ( 修行之心要 成佛之快速无有超过此普贤愿王的 所谓 一念消灭无量恶业, 一念成就无量善根, 就像金轮王梦入阿鼻地狱, 受大苦楚, 无处求救, 身心恐惧, 奔驰嚎叫, 欲逃不得 一旦唤他猛醒, 再找向来的苦事了不可得, 自己本是金轮王, 种种现成受用本自具足 这叫梦幻法门, 以智慧契入, 唯在自己的心, 不观待向外寻求, 所以说 心净则佛土净 能专门持诵此品, 一旦生死梦破, 不怕不见华藏世界而现成受用 ) 16 / 232

31 ( 八 ) 愿差别分十六 : 1 修炼意乐清净 2 不忘菩提心之道 3 自在无碍行 4 利益有情 5 披精进甲 6 会遇同分菩萨 7 令善知识欢喜 8 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9 摄持正法 10 得无尽藏 11 趣入 12 力 13 修习对治 14 菩萨诸业 15 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16 净土愿 讲 记 1 修炼意乐清净分三 : (1) 修炼常随佛学意乐 (2) 修炼庄严国土意乐 (3) 修炼利乐有情意乐 (1) 修炼常随佛学意乐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17 / 232

32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我誓欲随学一切如来从因至果的善行, 恒时修习圆满一切功德的普贤行 我誓愿对过去诸佛以无上的供品广修供养, 又对为利众生现今安住十方的如来, 如是供养 ; 又对未来出世的天人师如是供养 愿我圆满一切常随佛学的意乐 我愿普随三世诸佛修学, 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这一愿的愿力体现在何时何处都跟随三世诸佛修学一切善行 这是为显发自性普贤, 速成菩提 诸佛的德也就是我性中的德 诸佛显示给我看, 告诉我 我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我随佛学, 就显发本性的善 凡是善都随学, 叫做作普贤 自性是普贤又作普贤, 当然速成普贤, 所以说 速得成就大菩提 道理上很明白, 他有孝悌, 我学他, 就发起自心的孝悌 ; 他有恭敬, 我学他, 就发起自心的恭敬 ; 他有平等, 我学他, 就发起自心的平等 ; 他有慈悲, 我学他, 就发起自心的慈悲 凡此种种, 他有什么德, 我学他, 就开发自己的德 以这个道理, 我们要真心发起随三世佛学的行愿, 能够如此, 决定速成无上菩提 否则, 不随三世学, 18 / 232

33 就仍然是不忠不孝 不诚不敬 不慈不悲 不定不慧 虽然自性是普贤, 但不称自性发愿, 反而背性而为, 这就成了普贤轮转六道, 怎么能速成菩提呢? 所以, 要见机即转, 转迷为悟, 转恶为善 ; 不愿转就仍然是恶众生 古人说 : 把手牵他行不得, 唯有自肯始相应 普随三世学 : 就是对一切善行都谦虚地学习 普 对应普贤的普, 随三世学 对应普贤的贤 有人说 : 你讲的不对, 这是讲普随佛学, 不是随一切人学 没有不对, 哪个有情没包括在三世诸佛中呢? 哪一种善没包含在菩提的因果中呢? 所以, 说到 普随 就没有取一舍一的, 只要是三世佛的善行, 佛不论古今 道位, 行不论大小 种类, 只要是善, 我都随学 也就是三世诸佛从因至果的善行, 我都誓愿效法, 一一随学, 这就是华严的精神 万物是我师, 一切是善知识, 一切善行都效法 这是谦虚到了极点, 没有了我慢才能学一切 谦受益, 满招损, 能发愿普随三世学, 决定成就普贤果位 讲 记 (2) 修炼庄严国土意乐 所有十方一切刹, 广大清净妙庄严, 19 / 232

34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所有十方刹土都像极乐世界一样广大 清净 庄严, 其中每一个世界都成为广大的菩提道场, 菩萨众会围绕如来, 都在菩提树王之下 我们要学着发起成就净土的意乐 比如问 : 哪里是我的家? 如果只认几十平米的斗室是家, 其它一概视为非家, 那就只会庄严小家, 其它与己无关, 都抛于一边 这其实是愚弄自己, 受我所执蒙骗, 昧却了自性的普贤 其实, 十方世界都是自己, 哪一块不在心性内呢? 哪一块不是自己的家呢? 自性遍一切处, 无处不是自己, 自然应当发愿令十方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看看, 什么障碍了自己呢? 是执著 本来像虚空一样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在这里面横分疆域, 分自分他, 这是我家 我国, 那是他家 他国, 落在分别执著中, 当然入不了解脱境界 要趣入解脱境界, 就必须发普贤行愿 像你的 我的 你家 我家这些妄执都要破尽, 一切樊篱都要拆尽, 才回归大方广的佛性 凡夫怎样做了我所执的仆人呢? 他们认为 : 这是我的 我们的疆域, 应当广大 清净 庄严, 那是他 20 / 232

35 的 他们的疆域, 环境再狭小 污浊, 不关我事 心如此狭隘, 和普贤行愿格格不入 这是自生障碍, 自造笼子把自己锁进去, 成了笼中人 什么事都是心划定了什么就成为什么 你认为全法界是你, 全法界也就是你 既然是自己, 就应当发愿普令十方广大 清净 庄严 让全世界清净才符合我们的本心, 为什么不这样发愿呢? 龙树菩萨解释, 这是发愿令十方世界都像极乐世界那样 广大清净妙庄严 我们首先要了解极乐世界的功德, 才能对此愿生起具体认识, 否则就很难引发庄严国土的愿 不庄严国土, 容易落于小乘偏空, 不能成就大乘的功德庄严 普贤行愿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每一愿都是大主题, 不容忽视 像 庄严国土 就是三世诸佛同发的大愿, 没有一尊佛不庄严国土 不成就净土, 这是成佛必发的愿 在 无量寿经 世亲菩萨的 往生论 和昙鸾大师的 往生论注 中详细讲到了极乐世界依报 正报的清净庄严 我们举其中的几种来对 清净 广大 庄严 略作解释 一 清净 往生论 云: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讲 记 21 / 232

36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菩萨 ( 指阿弥陀佛因地 ) 观察到三界的虚伪相 轮转相 无穷相, 悲悯众生系缚三界颠倒不净, 誓欲将众生安置于不虚伪处 不轮转处 不无穷处 获得毕竟安乐的大清净处, 因此发愿誓欲成就清净功德 清净 是从离垢上说 这不是像现代人只在低层次上整治环境, 用绿化 过滤等方法在外境上治理, 因为以业力感现的不净器世界, 不可能用外在的手段从根本上净除 愿的因是智慧 配到这里说, 菩萨以智慧观察到苦谛, 观察到有漏因果的杂染相, 由此兴起净治世界的悲愿 见三界是虚伪相 是轮转相 是无穷相, 就是见苦谛 三界是怎样的虚伪相呢? 辨法法性论 上说, 三界无论器情都只是虚妄分别, 就像迷乱中妄见空花 梦中显现山水, 都是实际无有而妄现的, 都是虚伪的相, 了无实义 其次, 三界随有情的业像车轮般不断转换, 下而上 上而下, 不断高下变易 忽而天宫, 忽而地狱 ; 忽而牛胎, 忽而马腹 ; 忽明忽黑, 忽热忽寒, 忽高忽低 这就是轮转之相 表明三界没有丝毫稳固 可信赖的法 三界又是怎样的无穷相呢? 这是指众生轮回时由 22 / 232

37 因感果, 感果时又造因, 因因果果相续不断 或者说, 从烦恼造业, 从业感苦, 受苦时又起烦恼, 又造业又生死, 这就是无穷无尽地流转 往前看, 生死没有前边际 ; 往后看, 不截断生死的根本, 就没有后边际 这就是三界的无穷相 菩萨见到无量众生都系缚在颠倒不净的三界, 誓欲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不虚伪处 不轮转处 不无穷处, 获得毕竟安乐的大清净处, 所以发起清净庄严功德的大愿 菩萨成佛, 以本愿力建立清净世界, 远离三界一切虚伪相 轮转相 无穷相 这就是所谓的清净功德 二 广大 往生论 云: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这是讲菩萨见到三界的狭窄相, 或崇山峻岭, 荆棘沙砾, 或宫殿楼阁, 狭窄压抑, 或城市破旧 倒塌, 或关山阻隔, 分疆立界, 诸如此类, 有种种障碍 局限之事 为此, 菩萨发起庄严功德大愿 : 愿我国土犹如虚空广大无际 十方世界的往生者无论已往生 今往生 当往生, 都无量无边, 极乐世界却恒时如虚空般广大无际, 终无充满之时 净土是称合法性的不可思议的无穷大, 常常如一法般无增无减 如大海是水中王, 江河湖泊的水汇入大海, 海水不见增, 众水流向 讲 记 23 / 232

38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它处, 海水不见减, 西方净土是无限大的空间, 不论有多少众生往生, 也不会拥挤 这种不可思议的量功德, 即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从法性中流现的净土并非分别执著变现的境界, 本无空间大小的障碍, 所以极乐世界广狭自在, 在一个极微尘中可含容十方佛刹, 比如, 宝树犹如明镜, 能映现十方佛刹的事相 ; 一朵莲花的光明遍照十方 ; 净土圣众一饭食顷即游行十方 遍供诸佛等 西方净土广大不可思议, 源于弥陀的愿力不可思议 三 庄严庄严水功德成就 : 论云 : 宝花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菩萨为何发起此愿呢? 菩萨观察到十方世界有些江河泛滥, 有些海浪汹涌, 有些冰冻凝结, 令人恐惧不安, 菩萨见此苦相, 兴起悲愿 : 愿我成佛时, 国中流泉 池沼与地面宫殿相称 和谐, 种种宝花散布水面, 极为美观 微风徐徐吹拂花叶, 花的光明互相交错 触到池水, 听到水声, 身心喜悦 开朗 净土池水能恒时随沐浴者的心愿做微妙佛事 净土圣众在水池中沐浴, 欲令水浅 水深 水凉 水热 水缓 水急, 都能随自心意 而且, 微波回转, 波扬无量微妙音声 欲听佛法, 即闻佛法僧声 波罗蜜声 24 / 232

39 止息寂静声 无生无灭声 十力无畏声, 或无性无我声 慈悲喜舍声 甘露灌顶受位声等等, 随其根性意乐宣说应机妙法 庄严地功德成就 : 论云 :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菩萨为何发起此愿呢? 菩萨见许多恶浊世界地不庄严, 或山峰危耸, 或枯木满山, 或山峦叠嶂, 或悬崖深谷, 或沧海漫漫, 不见边际 菩萨见此环境之苦, 兴起悲愿 : 愿我国土, 地平如掌, 宫殿楼阁如同明镜, 映现十方世界, 宝树 栏杆互相严饰 映照 ( 我们觉悟程度低, 恶念 烦恼动多了, 本性的善就被障蔽 秽土本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处处可见山路崎岖 荆棘丛生 崇山峻岭 羊肠小道 沙漠盐碱, 我们见了是何心态呢? 我们是否想过净治秽土呢? 是否思考过世界的真实性呢? 是否追问过什么是本性之土呢? 其实这些是大问题, 土的不清净相是由虚妄分别变现的, 习气坚固就显现种种恶浊之相 我们想想, 为什么我们的环境有阻碍 有污染呢? 为什么显现得不平等 不广大 不清净呢? 为什么崎岖不平 坚硬干燥呢 这些都是妄心显现的浊恶之相 菩萨觉悟高, 见此苦相就兴起悲愿, 誓欲庄严国土 ) 菩萨成佛, 圆满实现了庄严地的大愿, 显现出无 讲 记 25 / 232

40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量的微妙庄严 就地面来说, 西方净土宽广平整, 一望无际, 广大至极 没有大小江河 丘陵坑坎 荆棘沙砾 土石山峰, 视野极其开阔, 空间毫无阻碍 而且, 地面都由七宝合成, 或琉璃为地 黄金为路, 或杂宝为地 琉璃为路, 或紫金白银为地, 百种珍宝为路, 或以不可说珍宝为地, 以不可说珍宝为路 自然形成种种排布 地面犹如明镜, 十方世界种种净秽现相 善恶因缘, 都在宝地中呈现 净土圣众见到后, 自然成就止恶行善的正念 又有种种妙花飘落在地, 按色彩自然组合成美妙图案 大地如画, 柔软 光洁, 极其舒适, 妙不可言 极乐世界充满了众宝合成的莲花, 微妙 洁净 芬芳 种种七宝泉池, 星罗棋布 水岸边有无数旃檀香树 吉祥果树, 花果恒时吐芳, 修长的枝条 浓密的树叶交相覆盖着水池 从地面到虚空有不计其数的楼观 极乐人民居住其中, 内心愉悦 安乐 宫殿内外如明镜般光亮, 墙壁 屋檐 柱子上处处彻见十方佛国, 显示了一法具一切法的妙用 极乐世界行树栏楯, 排列有序, 宝树都是由一宝 二宝乃至无量宝自然合成 宝树之间也如明镜般, 能随人心念, 随意显现 十方无量世界, 就像照镜时见到自己面部那样清楚 26 / 232

41 妙树宝林都是弥陀的智慧所流现的, 并非像业力所成的世界中, 树木有生长 枯萎 死亡之相 莲花 泉池 楼阁 幢幡也是佛的无漏自性功德所成, 妙用无穷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 论云 :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菩萨为何发起虚空庄严的大愿呢? 菩萨看见有些国土烟云笼罩 尘雾弥漫, 障蔽虚空 有暴雨 冰雹从天而降, 不祥天火 弯曲虹霓每每从空而来, 使人忧心恐惧 菩萨见此苦境, 兴起悲愿 : 愿我国土虚空中遍布七宝交络的罗网, 网上悬铃随风吹动, 鸣唱妙法, 令人久看不厌, 向往佛道 菩萨大愿圆满, 成就净土虚空庄严 在菩提树和七宝林树上面盖满了宝珠妙网, 每棵树上都有七重宝网, 每一网间都有五百亿妙花宫殿, 如梵天宫华丽无比, 诸天童子安住其间, 显示了净土身土不二的奇妙境界 极乐世界虚空庄严, 都以光明为体 净土的事物 种种珍宝, 都发五百色光 每一光的形状如花 如星 如月, 涌上虚空, 变为光明台 在光明台两边, 又有光明变现的楼阁和百亿花幢, 八种轻风从光明中飘出, 吹动空中无数乐器, 演说佛法音声, 微妙和雅, 清畅 讲 记 27 / 232

42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哀亮 各色灵鸟在空中飞翔, 昼夜六时, 发和雅音, 演说妙法, 给莲花世界增添了无限生机, 也令净土圣众生起稀有心 平等心 菩提增上心 莲花国中的人听到灵鸟说法的妙音, 自然念佛 念法 念僧, 这些禽鸟都是佛的光明化现的 极乐世界的虚空中, 妙花纷纷飘落, 有些是极乐世界的树花飘落, 有些是他方菩萨散花供养, 有些是极乐圣众自然变现妙花, 供养阿弥陀佛 昼夜六时, 降下缤纷的曼陀罗花雨, 令人赏心悦目, 心开悟解 极乐世界万物都是由无量宝香合成, 万种温雅德香恒时弥漫净土 宝香巧做佛事, 闻香就能令染污业习自然不起, 菩提善根时时增长 主尊功德 : 论云 :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菩萨为何发起此愿呢? 菩萨见到有些国土罗刹为王, 其国必定互相残杀, 转轮王出世则国泰民安, 因此兴起悲愿 : 我的国土由法王长久住世, 以法王之力住持, 就像不朽药涂在种子上, 入水不烂, 入火不焦, 得因缘则生起, 是由不朽药力的缘故 如是, 有人生于安乐净土, 愿欲回入三界度化众生, 随其愿力生于他方国土, 虽处烦恼稠林之中, 菩提种子毕竟不坏 菩萨见到有些国土中的佛陀, 虽有众会眷属, 但 28 / 232

43 也有不恭敬佛的事出现 比如有比丘对释迦佛说 : 如果不为我解答十四问难, 我就去学其他教门 又有如居伽离诽谤舍利弗, 佛三次呵斥他不要作诽谤, 他三次都不接受 还有外道混在僧团中, 经常寻找佛的过失, 有六欲天的天魔常对佛作障碍 有种种不恭敬相 菩萨因此发愿 : 假使我成佛, 国中大众恭敬教主, 心无厌倦 以上讲的就是主尊和眷属清净的一种功德 ( 往生论 净土宗教程 ) 以上简单讲了国土清净 广大 庄严的相貌 具体要深入学习净土经论来获得了解 总之, 要从这里得到启发, 怎样以智慧观见秽土之苦, 由见苦而兴起悲愿, 逐渐修习庄严国土的意乐 我们都有善良的本性, 只是被偏执障住了 比如, 房间杂乱, 能打扫干净 摆设整齐, 也是一念善心 但是以我所执只能发心庄严自家, 不能发更广大的心庄严一城 一国 一世界乃至无量无边的世界 我们都被自己的妄心蒙骗了, 认为只有小家是自己的, 只抱执这一点, 其它无边的世界都视为与己无关 其实, 无量的世界都是我们真心中的世界, 我们的自性周遍十方, 为什么不称性发起庄严一切国土的大愿呢? 是什么障蔽了我们的觉悟呢? 我们把心 境看成独立的两种法, 不知道境由心 讲 记 29 / 232

44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现, 所以只知道在外境上作各种整治, 这是不知根本, 不知道 心净国土净 的道理 如果我们能打破狭隘的我所执, 发起庄严国土的大愿, 就能让这颗庄严国土的心开展到无边无际 范围上, 庄严十方一切刹土 ; 方法上, 不是只在外境上着手, 而是从根本上净化 如果从根本的如来藏上着眼, 修炼国土的广大 清净 庄严, 这是最彻底的庄严, 是最高深的净化 经上说 : 密严刹土是如来藏心之所显现 净治国土有很多层次, 都是随心而转的 比如把非福业转成福业, 就转三恶趣的环境为人天悦意环境 地狱的刀山 火海, 饿鬼界的脓河 荒原, 旁生界的江河 洲岛等, 都是由同分恶业习气变现的苦相 一旦转成善业习气, 境界就变得悦意 清净 再升到欲界天, 境界更加开阔, 色声香味触都变得妙好 如果修集不动业, 则转成色界 无色界, 远离欲界环境的苦苦 证入圣道后, 根和境开始转依, 逐渐变现无量的刹土庄严 到第八地获得净土自在, 最终成佛证入常寂光净土 在究竟转依时, 一切一切的法都显现为圆觉的自性, 因此成就周遍虚空般的庄严净土 这时是实现了 所有十方一切刹, 广大清净妙庄严 所以, 在这句 广大清净妙庄严 中包含了严净 30 / 232

45 国土的无量义 庄严国土的行愿会随着见解的深入而深入, 其中的内涵极为深广, 即使以无量舌出无量音, 尽未来劫也宣说不尽 我们参照极乐世界的四土九品深入观察, 就会知道这是极深广的主题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这是讲有情正报的清净 在众生恶业深重时, 邪魔外道纷纷出世, 世界上会出现各种邪恶 染污组织, 人们被邪师邪法误导, 内心日益愚暗, 各种迷乱现象充满世界 这就是有情界的染污相 见到这些现象, 菩萨兴起悲愿誓欲创造和谐 庄严的世界, 像极乐世界那样, 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连恶道之名都听不到, 何况事实 清净菩萨海众围绕在阿弥陀佛座下, 净土圣众不造任何身口意的恶业 净化有情界有很多层次, 比如最低, 教导人民从心上行持善良的行为, 则感得明君出世, 现前太平盛世 比如, 转轮王出世带领人民行持十善, 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 这是改善社会的根本之道 往上, 把业转成大乘的智悲双运, 则显现诸佛菩萨清净海会 如果把这庄严国土的善愿推到与本性相应的量上, 尽法界虚空界, 穷尽心性源底, 发起最深行愿, 就是普贤愿王 这是三世诸佛同遵共行的大愿, 每位菩萨都应当受持修习 讲 记 31 / 232

46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普贤行愿, 愿愿有无量支分, 是大愿之海 像这里, 庄严国土愿是誓欲把所有由虚妄分别变现的秽土都转依清净, 普现情器世界的庄严 尽虚空界有多少秽土, 秽土有多少情器过患, 就有那么多的庄严国土愿 自性普贤是尽虚空界的庄严, 而且一一庄严中遍现无量庄严 庄严无尽故, 我愿无尽, 称性而发, 尽未来际, 相续不断 所以, 普贤行愿如海, 愈转愈深 愈转愈广 (3) 修炼利乐有情意乐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十方世界所有众生, 不论胎卵湿化 有色 无色 有想 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其远离身心忧患, 得到永不退失的安乐, 获得修持甚深正法的利益, 无余灭尽一切烦恼 远离忧患, 指远离生死一切苦集, 即远离三苦所摄的无量诸苦及苦因的业和烦恼 常得安乐, 即获得一切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即成就一切佛法的利益 32 / 232

47 如何发这一愿呢? 这需要有一颗善心, 凡是我愿求的, 也愿众生得到 我愿永离忧患, 也愿众生永离忧患 我愿常得安乐, 也愿众生常得安乐 这样以爱己之心爱一切众生, 就能发起普贤广大行愿 大乘修心就是修自他平等 自他相换 自轻他重 按这些窍诀修持, 就能趣入普贤行 古人说 : 人饥己饥, 人溺己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能把一念同情心拓展到遍一切众生界, 也就完成了自己 可惜人不知自反, 不知把本性的德能扩而充之 周而遍之, 普遍推展到一切时处 我们能放下我执, 不执著五蕴是我, 尽众生界与自己不二, 自然就引发普贤行愿 我们反省到自己一向颠倒爱执自我的毛病后, 就应当从今以后发普贤行愿为一切众生谋利益 万物与我一体, 不论胎卵湿化 有色 无色 有想 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 都是自己心中的众生 应当发愿 : 从今以后像爱护自己一样, 爱护一切众生, 尽力让他们远离忧患 常得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益, 灭尽一切烦恼 如果我们觉悟了自性普贤是周遍的体性, 不把众生当外人看, 那不但是有情, 连一草一木 一山一水 讲 记 33 / 232

48 也都在自性中 由此慈周万物, 悲运同体 慈周万物, 自然愿众生常得安乐 ; 悲运同体, 自然愿众生永离忧患 以上这一愿也就是 金刚经 所说 :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2 不忘菩提心之道大家知道, 要做到最圆满地利益众生, 就必须成就佛的智悲力, 而要成就佛的智悲力就必须修习菩提心 增长菩提行, 因此需要恒不忘失菩提心 而要想做到这一点, 一要成就发心的顺缘 忆念宿命 出家持戒 随有情语言说法 相续调柔勤修六度, 二要断除发心违品 下面这组愿就是围绕不忘失菩提心这个核心从多方面祈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这一颂有三项发愿 : 一 常忆宿命 ; 二 常得出 34 / 232

49 家 ; 三 修持净戒 菩提 指无上正等正觉 成宿命, 即获得宿命通, 对于前世的种种因缘 业行 发愿等都能清晰忆念 前二句半祈愿 : 愿我为求证菩提修行时, 无论受生在人天等的哪一趣中, 都获得宿命通, 能清晰地忆念一切前世之事 以此因缘力, 在一切生辗转受生死时, 都能忆念居家过患和出家利益, 恒时向往出家, 如同不动比丘发心 : 我行一切菩萨行时, 乃至未成正觉, 唯求获得比丘所依身 这是因为在得地前在家过失会障碍菩提心, 因此发愿常得出家 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寂天菩萨发愿 : 我未登地前, 愿蒙文殊恩, 常忆己宿命, 出家恒为僧 ( 入行论 ) 为什么要发不忘宿命常得出家的愿呢? 根本愿因是为了不退失菩提心 我们知道, 成就菩提需要多生的努力, 如果转生死时忘记了宿命, 就会迷失宿因, 又随迷乱习气耽著生死 这样间断修行, 就不能辗转上进 比如, 沩山禅师曾在灵山会上听佛说法, 但后来转生死时做过三世国王, 把前世的事都忘记了 又比如, 相传唐朝窥基大师转生在大将尉迟恭的家族中, 讲 记 35 / 232

50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经过投胎, 他忘记了自己前世是修道人, 作为高官子弟, 沉湎在声色中 后来, 玄奘大师请唐太宗下诏让他出家, 他要求有一车女人 一车酒 一车肉相随, 因此叫做 三车和尚 当他带着三车来到寺院山门的时候, 忽然听到一阵钟鼓声, 他才恍然醒悟 从此, 舍弃世间, 专心修行 弘扬佛法 由此可见, 为了能生生世世不忘修道 不退菩提心, 一定要发不忘宿命 常得出家的誓愿 我们都修过多生多世, 常常一世修行, 隔世又忘记宿命, 又迷失了, 所以不知进进退退了多少次 为什么不能持续上进呢? 一个原因就是这一愿没有发坚固, 一经投胎就忘失殆尽 比如今生没有学佛前, 所谓出家 修行 发菩提心 利益众生 这些能记起多少呢? 也许连三宝的名字都不知道, 见佛不拜 见僧不敬 见法不求, 迷失到了这种地步 所以, 发这条愿非常重要 怡山禅师 礼佛发愿文 说 : 生逢中国, 长遇明师, 正信出家, 童真入道, 六根通利, 三业纯和, 不染世缘, 常修梵行, 执持禁戒, 尘业不侵, 严护威仪, 蜎飞无损, 不逢八难, 不缺四缘 按这样发愿也是为了在修行菩提期间能得到圆满所依身, 使自己的修行辗转上进不退 所以, 大家要常常这样祈愿 为什么要发愿常得出家呢? 这是因为在家学道障 36 / 232

51 难很多, 耽著五欲 琐事缠身, 会障碍自己一心投入修持菩提 佛在 心地观经 上这样开示在家和出家的差别 : 出家菩萨胜过在家菩萨无数倍 为什么呢? 因为出家菩萨凭借智慧力仔细观察在家的种种过失, 即使在一切住宅中堆满财物也不知足, 就好像大海即使容纳一切江河的水也不知足一样 佛又说 : 在家人的内心常常妄想不断, 执著外境种种声 色等的虚假法, 不能了达真如 在无明愚痴中颠倒昏迷, 不停地攀缘境界, 心没有一刻安静 由妄想滋生很多贪嗔烦恼, 以烦恼驱使造种种业, 以业力感召六道果报 这样, 以烦恼造业, 以业感果, 不断轮转, 无休无止 出家菩萨通过这样观察而厌离世间, 叫做真出家 ( 注意要体会佛语的深义, 就是要领会, 不对世间厌离的话, 就会落在这样可怕的恶性循环中, 数数不断地转生死轮, 永无出头之日 菩萨深知这一点, 就发起真实的出家心 出离三界之心 ) 佛又说 : 如果有男子 女人一昼夜中出家受戒, 能二百万劫不堕恶道 由以上这些原因, 为了解脱 成佛 为了利益众生, 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忘宿命 常得出家 下面讲后十个字 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 讲 记 37 / 232

52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净戒 指菩萨三聚净戒 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这是一切普贤行的依处 只有把菩萨戒持得 无垢无破无穿漏 才能圆满普贤行 因此要对此猛利地发愿 龙树菩萨在注释中以如意珠的比喻这样显示清净戒无垢 无破 无穿漏的内涵 : 世间的如意珠自性清净, 不沾尘垢, 不会失坏, 无有过失 ( 不失坏 是指由珍重如意珠, 置于高幢, 善加守护, 不令失坏 ) 它能够满一切心愿, 离一切热恼, 避一切疾病, 息一切横死, 作他者利益 菩萨三聚净戒就像如意珠, 是一种心地珍宝 具体说 : 一 菩萨净戒远离声闻乘的发心过失, 其发心是有此则成佛 无此则不成佛的体性, 因此戒如意珠的自性是清净的 二 菩萨净戒不染客尘 业和烦恼, 所以是无垢 三 以内心恭敬一切菩萨学处的缘故, 不会造作堕罪, 因此是不失坏学处 ( 无破 ) 四 菩萨净戒无三种过失 没有对过去法的留恋 对未来法的希求 对现在受用的耽著, 因此是无过 ( 无穿漏 ) 38 / 232

53 五 菩萨净戒能满足一切众生的一切愿, 能遣除 6 一切热恼, 能成就人天的无量寿, 一味趣入利他修行 以上是发愿一切生中如是的菩萨净戒无垢 无破 无穿漏, 乃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 恒时修持 这是不 忘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随顺众生语言说法之愿 : 天龙夜叉鸠槃荼,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不论对天 龙 夜叉 鸠槃荼 人与非人等的哪一类众生, 我都以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宣说妙法, 显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道 这是不忘失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我们在发菩提心时发愿要利益天 龙等一切种类的众生 那么怎样来利益他们呢? 主要是宣说正法 在宣说正法时, 如果不能讲众生各自的语言, 怎么能把法传入他心中呢? 众生要靠语言来领受法义, 为了普遍利益众生, 就必须具备随类说法的能力 为此要 讲 记 6 39 / 232

54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发起此愿 且不说在十方刹海中教化万类有情, 单单在这个地球上, 语言上有障碍, 就不能直接为人讲法, 比如只会讲汉语, 就无法同外国人沟通, 教化众生的事业就只局限在讲汉语的群体中 我们发菩提心引导一切种类的众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要具备随顺有情语言说法的能力 每一尊佛都圆满成就了语功德, 能够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随类得解 没有这种成就, 方便度就没有圆满, 也就不能圆满地利他 大日经 说 : 大悲为根, 菩提为因, 方便为究竟 所以, 发菩提心的人都要发这条大愿 低一点说, 我们发愿在人间悉以诸音而说法, 就是指不论遇到说哪种语言的人, 都能运用他的语言, 为他传讲佛法 拓展开来, 众生界中, 天有多少种语言 龙族有多少种语言 旁生有多少种语言 发愿这一切语言都通达无碍, 以一切音任运说法, 把佛法传入每类众生的心中 总之, 发愿有两点 : 一 精通一切众生语言 ; 二 具备说法的能力, 能随顺有情的根机 意乐传讲妙法 虽然到九地才获得殊胜的四无碍解 ( 法无碍解 义无碍解 词无碍解 辨无碍解 ), 但不是说只有到九地才发此愿, 而是现在就要开始发愿, 播下种子 40 / 232

55 也许我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如一般人, 说明我们过去世没有好好修习这一愿 未来也不会无因结果,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现在就要诚恳地发愿, 生生世世不懈努力, 才有望圆成菩提 这样边发愿边祈祷, 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 比如, 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 来到中国后, 很多人祈请他讲 华严经 他不通汉语, 就一心一意地祈祷 晚上梦见有人一手提剑一手提头走过来, 斩了他的头, 又安上新头 他醒来就完全通达汉语, 后来讲了几十遍 华严经 所以, 缘起力不可思议 我们现在殷重发愿, 愿力有很大作用 发普贤愿, 对我们修菩提道来说, 关系深远 现在起就要对普贤行殷重发希愿心, 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普贤行愿品 句句是心要, 不能轻易忽略过去 如果没有对愿文深深地信解, 殷重地发愿, 我们的相续也不可能无因无缘就转变 我们过去没有真切地对普贤行发愿心, 所以才虚度了无量世, 直至如今也没有显发大智慧 大慈悲 大威力, 没有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今生再不努力, 来生也不会忽然就摇身一变 以这个原因, 宗喀巴大师在 广论 中讲六度每一度的修行时, 都嘱咐要把圣者地菩萨的境界串习为所愿境, 这些发愿都在普贤行愿中, 讲 记 41 / 232

56 可以说, 大乘道的心要就是普贤行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这是发愿生生世世坚持菩提心, 勤修清净波罗蜜 其中, 勤修六度是指坚持行菩提心 愿和行要彼此资助, 像车的二轮 鸟的双翼一样, 以愿导行 以行填愿 否则, 有愿无行是空愿, 有行 无愿是盲行 所以单有愿心不实行也不能到达佛的果 地, 以这个原因, 大乘道以修持六度为心要, 也就是, 在发起愿菩提心之后, 只有实际行持六度, 才能获取 坚实, 真正行到佛地 波罗蜜是到彼岸义 心上, 有相是此岸, 无相是 7 彼岸 ; 行上, 六蔽是此岸, 六度是彼岸 ; 果上, 生死 是此岸, 菩提是彼岸, 也就是, 诸佛从生死的此岸度 过生老病死四瀑流而到达菩提彼岸 波罗蜜分六种 十种乃至无数种, 一切能趣向佛菩提的修行都是波罗 蜜 勤 是指直至成佛之间精勤不息, 菩提心月月 修 日日修 念念修, 所谓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7 42 / 232

57 如呼吸一样地运转 就像人不可一日不食, 菩萨不可一日不修波罗蜜, 学大乘的人要发愿尽未来际修持六度, 念念勤修波罗蜜 或者, 勤 是指不断上进, 不得少为足, 六波罗蜜未生者令生, 已生者令增长, 已增长者令圆满 恒不忘失菩提心, 恒 是指念念不断, 不忘失 指受持不失 令菩提心念念相续, 就是恒不忘失 菩萨忘失菩提心就像人断了命根一样, 会中断一切菩萨万行 所以要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 对这条根本愿, 要常常祈愿, 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就要发愿 恒不忘失菩提心 一切大乘的修行都以菩提心为所依, 换句话说, 下至施予畜生一抟之食, 都要以菩提心摄持, 能在做每件善行时履行菩提心誓言, 就有所谓的加行发心殊胜 恒不忘失菩提心 是总说, 成就宿命 常得出家 修持净戒 勤修六度都是为了恒不忘失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命根, 是成就一切佛功德法的种子, 所以这一不忘失菩提心的愿是大乘愿的核心 忆念宿命, 不忘本愿 ; 常得出家, 远离障缘 ; 修持净戒, 打牢基础 ; 诸音说法, 显扬大乘 ; 勤修六度, 真实履践, 由此就成就不忘失菩提心的一切顺缘 相反, 忘失宿 讲 记 43 / 232

58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命, 戒律有垢 有破 有穿漏, 不以诸音说法, 六度懈废, 则会忘失菩提心 所以以上这一组发愿要逐一发好 能像经中所说 : 假使热铁轮, 在我顶上旋, 终不以此苦, 退失菩提心 就是此愿坚固的表现 不调柔的相续摧伏了叫清净 波罗蜜指布施等十度 勤修波罗蜜就是恒时随分随力地勤修, 心无疲厌 乃至获得佛果之间, 何时也不忘记菩提心 要在这方面祈愿 明确地把握愿义非常重要 我们凡夫是靠心缘文句来发愿的, 如果愿文的意义含糊不清, 那发愿就无法操作 比如这一句, 要依愿文的涵义如是祈愿 : 愿我世世生生无论何时都勤修波罗蜜多, 愿我乃至成佛之间何时也不忘失菩提心 这应该是内心最希求的愿望, 要有世间人想当明星 想做富豪那样大的热情 为什么要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呢? 华严经 云 :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 是名魔业 我们的心一起念就有取向, 发菩提心就把我们的心引向成佛 ; 忘失菩提心, 只追求一己解脱或今生来世的世间圆满, 那缘起也无误地把我们的心引向二乘 引入生死 引下三涂 所以说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 是名魔业 蕅益大师说 : 若真为生死持戒, 持戒亦必悟道 ; 真为生死听经, 听经亦必悟道 ; 真为生死参禅, 参禅亦 44 / 232

59 必悟道 ; 真为生死营福, 营福亦必悟道 专修一法亦悟道, 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若想做律师受戒, 想做法师听经, 想做宗师参禅, 想有权势营福, 则受戒 听经 参禅 营福, 必皆堕三恶趣 故智者大师云 : 为利名发菩提心, 是三途因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错认定盘星, 醍醐成毒药 ( 灵峰宗论 ) 从正面说, 能恒不忘失菩提心, 终将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菩提心论 云 : 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 若修证出现, 则为一切导师 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 不起于座, 能成一切事 这是说, 菩提心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法, 如果修法时让此菩提心出现, 则成为一切世间导师 如果归于本源 不向外驰求而返归心源, 则是密严国土 ( 极乐世界 ), 初步说, 是发菩提心归心极乐, 深入说, 即心土不二, 如果自心能与常寂光土相应, 则当下 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道绰大师说: 菩提心者, 乃无上佛道之名也 若欲发心作佛者, 此心广大, 遍周法界 ; 此心究竟, 等若虚空 ; 此心长远, 尽未来际 ; 此心普备, 离二乘障 若能一发此心, 倾无始生死有沦, 所有功德回向菩提, 皆能远诣佛果, 无有失灭 ( 最后一句意思是 : 如果能发起菩提心, 则破除无始生死沉沦 讲 记 45 / 232

60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所有功德回向菩提都能在乃至成佛之间无有失坏 安乐集 ) 这一品叫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愿差别 所讲的种种发愿都是趣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关键 以这一愿来说, 世俗菩提心具有广大 究竟 长远 普备的德相, 随顺法界, 所以, 不想证入法界则已, 想证入就必须发愿 恒不忘失菩提心 这个 恒, 可以说从胜解行地到成佛之间常不忘失, 佛道还有一分没有圆满, 就还要求上进 ; 众生还有一个没有度脱, 就还要行救度 这个 恒, 又可以说是事事不忘, 行任何事都不忘求证菩提救度众生 这是永远不能忘的, 需要时时坚固这样的发心 龙树菩萨说 : 自与此世间, 欲证无上觉, 其本菩提心, 坚固如山王 意思是, 自己和一切有情欲证得无上菩提, 其根本的菩提心应当像须弥山那样坚实稳固 南北朝的傅大士, 十六岁娶妻生了普建 普成二子 二十四岁, 与同里人到亭浦捞鱼, 捞到后把竹笼沉入水中说 : 去者适, 止者留 ( 该去的去, 要留的留 ) 人们都把他看成傻子 有一次, 他遇到梵僧嵩头陀 嵩头陀对他说 : 我们同在毗婆尸佛处发誓, 现在兜率天还有衣钵在, 哪一天回天宫呢? 然后让他到水边看自己的像, 只见 46 / 232

61 大士圆光宝盖 傅大士笑言说 : 炉韛之所多钝铁, 良医之门足病人 ( 铁匠作坊里多的是钝铁, 良医门前排满了病人 ), 度生为急, 哪能思念天宫之乐呢? 嵩头陀手指松山的山顶说 : 那里可以居住 大士就在彼处躬耕为生 遇到有人来偷豆麦 瓜果, 大士总用竹篮笼子装满了送给他 平常白天干活 夜晚修行, 曾见释迦 金粟 定光三尊佛放光融入身体 大士说 : 我证得首楞严定, 应当施舍田园舍宅, 举办无遮大会 大通三年, 大士唱卖妻儿, 得到五万钱, 营办法会 承圣三年, 又施舍家产, 为了众生供养三宝 大士说偈 : 倾舍为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澍普无边 ( 为了群生倾囊施舍, 供奉天中天佛陀 仰祈三宝普降甘露妙雨, 利益无边众生 ) 傅大士是弥勒化身, 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 位居补处, 仍然勤修波罗蜜 以上三颂半讲了菩提心障碍的对治法 下半颂讲发愿断除菩提心的违品 讲 记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47 / 232

62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这是发愿 : 愿我能断除障碍菩提心的一切罪垢, 愿我成就一切妙行 障垢 指菩提心的违品 烦恼障和所知障 具体有 : 一 愿菩提心障, 即令今生和来世忘失菩提心的障碍 四黑法等 ; 二 行菩提心障, 即六度违品 悭吝 毁戒 嗔恚 懈怠 散乱 邪慧和三轮分别 灭除障垢无有余, 从程度上说, 细至种子习气都消尽无余 ; 从种类上说, 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 为什么要灭除障垢尽无余呢? 以一个公案来说明 : 古代有个老修行, 在大众会下住了很长时间, 肚量宽 待人厚道, 常常劝人放下 有人问他 : 你这样劝人, 自己做到了没有? 他说 : 我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 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后来他觉得自己在大众中还是有些不自在, 就跑到深山住茅庵 这一回独住孤峰, 无人来往, 自由自在, 以为真的没烦恼了 有一天, 他在庵里打坐, 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地说要到庵里看看 有人说 : 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 又有人说 : 48 / 232

63 既然是修行人, 念头是不会动的 后来牧童都进去, 老修行坐在蒲团上, 没有理他们 他们找吃找喝闹个不停 老修行没有任何动静, 牧童摇他也不动, 摸他的身体还有暖气 有人说 : 他入定了 有人说 : 我不相信 于是有人拿了根草挑他的腿, 他不动 ; 挑他的手, 也不动 ; 挑肚子也不动, 挑耳朵也不动, 最后挑他的鼻孔, 老修行终于忍不住, 打了一个喷嚏, 大骂道 : 打死你们这帮小杂种 这时观音菩萨在空中现身, 对他说 : 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 今天还放不下吗? 所以障垢必须灭除尽无余 没有灭尽只是压伏的话, 遇缘还会现行, 所以念这一句时要发从根断尽障垢的愿, 不到此地步, 誓不中止 灭障和成就妙行是同步的, 灭了障垢, 自然就成就妙行 相反, 有障垢系缚, 行为就不妙 比如当我们执著身体 财富 名声, 被迷乱控制时, 我们的妙行就被障住了 想一想, 心紧紧执牢我和我所不放, 行为怎么能妙呢? 心整个钻入了牛角尖, 哪里有慈悲喜舍 定慧圆明的妙行呢? 相反, 能去掉障垢, 本有的性德自然就显发出来了, 执著越小, 行为就越妙 比如嗔恚是以无明力把对境视为不可爱而发恚恼心 讲 记 49 / 232

64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粗猛心, 想对对方行害 这样以嗔心发出的身口意行都不妙, 都是劣行 像这样, 懈怠 散乱 嫉妒等的烦恼都障碍成就妙行 因此, 我们要发愿灭尽一切客尘烦恼 二取分别 就像阳光照射融化冰块的同时, 就现出水的湿润 流动等妙用, 我们灭尽妄想执著时, 自性无量的妙用自得现前 这时就是 一切妙行皆成就 那么什么是妙, 什么是不妙呢? 可以有深浅不同的解释 浅说, 以世俗菩提心摄持的善行, 初善 中善 后善, 是妙 ; 没有以菩提心摄持, 不是成佛的资粮, 是不妙 ; 深说, 登地证悟法界遍行义之后的行是妙, 地前未见道的行都不妙 我们凡夫深陷在迷梦中, 以习气力妄现种种乱象 我们在迷乱中做的是什么行为呢? 我们这颗心一直在起贪嗔痴, 造种种福业 非福业 不动业, 都不离执著, 都不妙 就像梦中到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 看见大蟒蛇惊慌奔逃, 见到美味树果, 又贪婪地摘下来吃 狂心一刻不休歇, 法身就是这样流转五道的 像这样心有障垢, 所作所为都不妙, 在自相续中只有苦和集 等消除了障垢才显现妙行 比如初地断一分障, 就能一身化现百类身 到百佛世界教化众生 震动百 50 / 232

65 佛世界 了知前后一百劫事 深入一百法门等 如此升进, 障垢越薄 境界就越微妙 圭峰大师说 : 妄念若起, 都不随之, 即临命终时, 自然业不能系 虽有中阴, 所向自由 天上人间, 随意寄托 若爱恶之念已泯, 即不受分段之身, 自能易短为长, 易粗为妙 若微细流注, 一切寂灭, 唯圆觉大智, 朗然独存, 即随机应现千百亿化身, 度有缘众生, 名之为佛 可见, 灭除障垢, 就自然现前不可思议的作用解脱 一切妙行皆成就, 既然说 一切, 就表示无量的六度妙行, 发愿统统成就, 本性中有多少种的妙行, 就成就那么多的妙行 而且一行中有无量行, 比如在一项布施行中又有无量的妙行, 这一切都发愿成就 这就是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舍一法则不名满足菩提 初地菩萨发愿 : 愿一切菩萨行, 广大无量不坏不杂 意思是发愿行菩萨行像大海一样广大无量 不杂, 是不杂世间有漏法 ; 不坏, 是契合真如本性而不坏 菩萨地 云 :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 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精勤修集, 是大白法溟, 名大白法海 以上关键是发愿 普贤愿要一愿愿地发, 初学者对每一愿都要经由一番思维来引出愿心, 这样经中说 讲 记 51 / 232

66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的发愿利益才会在自己身上现前 学好了这套愿文, 就有了今生来世乃至无量生的行愿 未来所有的修行目标都确定好了 这是有大意义的, 这比做多少世间法 做多少形相上的善法 学习多少世间知识都有意义得多 这能让我们生起大觉悟, 生起无量的觉悟 如果能对此引生欲乐, 确实会像春雨润物一样, 大乘善根蓬勃发起 这是极稀有的因缘! 我们能坚固以上这组发愿, 那这组愿就像一位向导会带动我们不断修集不忘愿菩提心的顺缘, 消除愿心的违品, 由此令心恒时趣向菩提, 这就把心的取向完全调整好了 再修持行菩提心六度, 灭除行心违品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自性普贤远离障垢, 就能任运 周遍地起用 远离了烦恼和二取分别, 当然是遍法界地自在发挥 可见以这组 恒不忘失菩提心 的行愿能趣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 愿愿不离证入法界的主题, 愿愿是心要 从次第上看, 以这组愿的力量能逐渐让我们从位前普贤证入当位普贤 位后普贤, 也就是, 地前发起世俗菩提心, 以愿力普摄众生界, 随分随力地勤修波罗蜜 ; 到初地时证悟法界遍行义, 一一行都周遍法界, 再随地升进, 十波罗蜜多依次增胜圆满 ; 最后彻证佛果, 不舍因门, 现菩萨身, 利益众生 52 / 232

67 前面圭峰大师的比喻 : 在平坦空旷的地上睡觉, 梦见四面阻碍不通, 醒来才知道本无阻隔, 所向解脱 这是说, 内有执著, 外境才显现为有障碍 相反, 灭除障垢无有余, 就能使 一切妙行皆成就 所以我们发这一组愿, 就是开始随顺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修学普贤行愿, 关键是要引发求证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欲乐 3 自在无碍行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讲 记 业 烦恼 魔境是有漏法中的因果 得解脱 有两方面的涵义 : 一 从不善业 烦恼 魔的境界中解脱, 也就是不以这些染污而在世间游行等, 恒时行持 这与什么相像呢? 犹如莲花不著水, 如同莲花出水而不著水, 不染著烦恼 业 魔等的世间法 二 没有福业 不动业的贪执, 也就是不希求异熟果, 一向谋求众生的利益, 这就是菩萨之行 这又与什么相像呢? 亦如日月不住空 ( 日月在虚空中无阻碍地运行 ) 在世间, 日月就像如意宝一样唯独趣入利 53 / 232

68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他行, 没有丝毫自利心 日月无私地照明整个天下, 比喻利他行 ; 从不耽于静止, 比喻无碍行 弟子书 云 : 日势乘马照世游, 地不择担负世间, 大士无私性亦然, 一味利乐诸世间 ( 太阳乘着七马拉的宝车, 永不停息地在虚空中运行, 唯独把光明带给世间 大地则不挑选地担负一切世间 大士无私的本性正是如此, 一味对有情作利乐 ) 以上总的是说悲智双运的大乘行 智不著世间, 即不著有, 犹如莲花不著水 ; 悲不住寂灭, 即不住空, 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样自利成就法身, 利他成就色身, 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魔 的意思是障碍善法和菩提, 使人从殊胜的正道中退失 圣道的法生长慧命, 能夺人慧命的杀手, 叫做魔 魔的作用是使人从作利益安乐中退失 大智度论 说 : 除诸法实相, 余残一切法, 尽名为魔 问曰 : 何以名魔? 答曰 : 夺慧命, 坏道法功德善本, 是故名为魔 ( 除诸法实相外, 其余的一切法都叫做魔 包括蕴魔 烦恼魔 死魔 天魔 为什么叫做魔呢? 因为夺人慧命, 是破坏菩提分法功德的根本, 所以叫做魔 ) 唐代道树禅师住在三峰山时, 常有野人来 野人穿着朴素, 言谈诡秘, 有时忽然变作佛菩萨 罗汉 54 / 232

69 天仙等形象, 或放光, 或出声响 道树的徒弟们见了都无法测度 过了大概有十年, 就消声匿迹了 道树禅师对徒众说 : 野人作多色伎俩, 眩惑于人 只消老僧不见不闻, 他伎俩有穷, 我不见不闻无尽 可见, 在种种魔境现前时, 不闻不睹不去管它, 魔恼自息, 就是 于诸魔境得解脱 注意, 世间道中得解脱 有很重要的内涵 我们修学普贤行愿, 不像小乘把三有 寂灭视为两个, 那样是入不了不可思议解脱的 维摩诘经 说 :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 卑湿淤泥乃生此花 卑湿淤泥 是指世间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并不是坏世间相而求实相 古德说 : 愚人除境不亡心, 智者亡心不除境 能一切处没有爱 恶之念也就解脱了 维摩诘经 说: 虽然是白衣, 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虽然居家, 不著三界 示现有妻子, 常行梵行 现有眷属, 常乐远离 虽明了世间典籍, 常常爱乐佛法 这是 世间道中得解脱 的极好表达 依靠这无著 无住的中道妙行, 最后成佛时就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 华严经 说 : 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常处此菩提座 ( 随众生因缘任运示现, 无不周到, 却又恒常安住于菩提座中, 毫不动摇 ) 这 讲 记 55 / 232

70 是大解脱境界 如何证入呢? 这就要发起上一愿, 非 常关键 4 利益有情 这是要发大愿, 尽未来际在十方世界中为一切有 情解除苦难, 施予安乐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在浩瀚的虚空世界中, 不只某一方的众生, 而是十方一切种类的众生, 我都拔除其一切轮回苦, 将其安置在暂时人天安乐中, 不仅如此, 我还用善巧方便将其引向无上菩提, 成就究竟利益 像这样, 经过佛刹极微尘数劫, 在十方世界中永无止境地利益众生 清朝国师章嘉游戏金刚说 : 这是由慈愍和愿的力量特意思维受生在六道中成办有情利益的发愿 这就是说, 有很深的慈悲众生的心, 特意思维 : 我如何受生在六道中真实地利益有情呢? 这样甘愿把身心奉献众生, 昼夜利益众生, 永不休息 56 / 232

71 具体说, 悉除一切恶道苦 是指灭除三恶趣一切种类的痛苦 比如地狱的焚烧 舂磨等苦, 饿鬼的外障 内障等苦, 旁生的役使 负重等苦, 这一切都由我来消除 有人问 : 轮回无不是苦, 为什么只说灭除恶道苦呢? 因为恶道苦重, 极为摧残有情身心, 所以以它作代表, 实际是发愿普为众生拔除一切轮回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 不仅发愿给众生解除痛苦, 还发愿平等给予众生安乐, 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殊胜安乐中 贫穷者给予财富, 病苦者给予良药, 饥渴者给予饮食, 裸露者给予衣服, 遭厄难者令得解脱, 迷路者指示正道, 愚痴者令得智慧, 让一切众生首先得世间安乐, 再获得出世间无上安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 经过佛刹极微尘数劫, 在十方无量世界中恒时利益有情, 永无穷尽 总之, 这是为令群生离一切苦 得一切乐, 最终获得无上智慧, 而发起普利有情的大愿 这大愿尽虚空 遍法界, 遍覆一切世界的有情, 尽未来际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 无有休息 初地菩萨发愿 : 愿一切众生界, 有色 无色 有想 无想 非有想 非无想, 卵生 胎生 湿生 化生, 三界所系, 入于六趣一切生处, 名色所摄, 如是等类, 我皆教化, 令入佛法, 讲 记 57 / 232

72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令永断一切世间趣, 令安住一切智智道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8 唐朝裴休居士在 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 中说 : 从今身至佛身, 誓欲度脱一切众生, 普令入佛知见 黑暗岸下, 为作明灯, 生死海中, 为 ( 作 ) 船筏 力 虽未及, 常运此心, 念念相续, 不令间断 能持此心 否 若持此心, 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从现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 誓欲度脱一切众生, 普 令证入佛的知见 在漆黑的河岸下, 为众生作明灯 在生死的大海中, 为众生作船筏 虽然能力达不到, 但常常运心如此发愿, 念念相续, 不令间断 能守持 此愿心吗? 能守持, 则永不退失无上菩提 ) 5 披精进甲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愿我恒时随顺众生根性 启发他, 使他顺利地趣入大乘, 尽于未来一切劫数, 8 58 / 232

73 恒无厌倦地修习普贤广大行, 由此圆满福慧资粮, 证得无上菩提 我常随顺诸众生, 是说一切生恒时能够在善解有情的心行后, 不分亲疏地和有情融洽相处, 行为处处随顺有情, 没有不相合之处 ( 这样随顺有情是为了使他愿意亲近自己, 由此就能方便地引导他趣入大乘 ) 恒修普贤广大行, 即恒时修习礼敬等的普贤广大之行 修到何时为止呢? 穷尽未来边际, 也无丝毫疲厌 这就是披精进铠甲的意思 6 会遇同分菩萨 讲 记 同分 指身口意的行为和愿力相同 这一颂重 点是发愿会遇身口意业及愿力同等的菩萨, 会遇之后 同修共学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所有与我同修菩提行的 菩萨, 乃至成就菩提之间, 一切生常常与我相遇, 相 59 / 232

74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遇之后, 身口意业共同修学一切普贤行愿 这是会遇修大乘道的殊胜助伴的愿 与我同行, 即行为与我相同 于一切处同集会, 即恒时与同行菩萨共住, 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 常不分离 后两句是讲共住后, 身口意跟随他们同等地行持菩萨行, 同等地发愿, 没有其他杂染, 如同水乳交融一样 学习这一颂, 要知道在哪方面发愿,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 所愿有两点 : 一 与同行菩萨恒时集会 ; 二 身口意与他们同等修学普贤行愿, 要在这两点上发愿心 发愿之前先把道理想透, 为什么要一切时处不离同分菩萨呢? 为什么要与同分菩萨同修普贤行愿呢? 这关系到重大的缘起走向, 即心是随缘而现的, 随染污缘就熏习邪恶, 随清净缘就显发功德, 就像包香的纸盒和拴鱼的草绳, 靠近香就有香气, 拴了鱼就有腥味, 久久熏染就成了同一气味 以这个原因, 亲近恶友, 会令相续中的功德逐渐损减, 罪恶逐渐增长, 能引生一切过患, 所以何时何地都要远离恶友 相反, 和同行菩萨共住, 久久熏染, 能令功德渐次增长, 罪恶渐次减少, 能引生一切利益 了解这一缘起规律后, 应当发愿恒时和同行菩萨共住 再观察 : 我们自性是普贤, 能和同分菩萨同学普 60 / 232

75 贤行愿, 就会显发普贤的自性 比如, 菩萨行礼敬, 我随学他, 就显自己的礼敬之德 ; 菩萨行称赞, 我随学他, 就显自己的称赞之德 总之, 菩萨修普贤行时, 我随学他, 就能圆满我的普贤愿 明白了这些, 就应该主动往这方面猛利发愿 : 不论哪里有修菩提行的菩萨, 我都与他共住同学, 相互策励, 同心同德, 彼此敬重, 视如世尊 他有一德一行, 我都效仿随学 真诚发起此愿, 就能和一切修菩提行的菩萨结成菩提眷属, 没有民族 地区 法门等的偏执, 心量开展得犹如虚空 从此, 渐渐能与一切同行菩萨和合共处, 能虚心地向一切菩萨学习 初地菩萨发愿 : 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 无有怨嫉, 集诸善根 一切菩萨平等一缘, 常共集会, 不相舍离 ( 誓愿与一切菩萨同等志在一乘 同等修习万行, 没有怨恨 嫉妒, 积集诸善根 与一切菩萨平等无缘而证悟, 常常集会一处, 不相舍离 ) 裴休 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 说 : 从今身至佛身, 与同发菩提心道俗生生世世不相舍离, 同愿同心, 同行同德, 各修定慧, 分化众生, 或为兄弟, 或为师长, 迭相劝发, 彼此护持, 一人失路, 即同拯拔, 一人证道, 即共皈依, 永无厌倦, 不相舍离 能持此心否 若持此心 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从 讲 记 61 / 232

76 现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 愿我和同发菩提心的在家出家菩萨, 世世生生不相舍离, 同心同愿, 同德同行, 各自修持定慧, 分赴各处度化众生 或做兄弟, 或做师长, 相互劝发, 彼此护持 一人迷失正路, 大家就一同拯拔他 ; 一人成道, 大家就共同皈依他, 永无厌倦, 不相舍离 能守持此愿心吗? 能守持, 则永不退失无上菩提 ) 这些都是 会遇同分菩萨愿 的同类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7 令善知识欢喜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依于悲愍以无染心为我开示大乘道的诸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法, 在我未证得菩提期间, 愿我与这些说法的善知识恒时共住 ; 共住后, 何时也不违逆他的心, 不说一句不悦意的话, 专一地成办依止的意乐和加行, 令他常生欢喜心 所谓 益我, 是指慈悲为我显示大乘正道, 这是真正地作利益 我们观察, 大乘道的一切深广修行都归摄在普贤行中, 圆满普贤行的关键又在遇到显示普贤行的善知识, 以这个原因, 要发愿恒时与这些善 62 / 232

77 知识共住 再看, 共住之后, 要想获得善知识的加持, 关键在恒时顺从善知识的心, 遵照其教言切实地奉行, 因此应当发愿常常令善知识生欢喜心, 丝毫不扰乱他, 不令他生厌离心 这是专门发愿恒时如理依止功德殊胜的大乘善知识, 永不舍离, 其意义极为切要 我们学习此颂, 要认定发愿的内容和通晓发愿的方法 发愿的内容, 一是恒常不离善知识 ; 二是恒常令善知识生欢喜心 认定了这两个目标之后, 往这两方面发起愿心, 就是这一颂的发愿 怎样让发愿落到实处呢? 这有两个环节 : 一 思维为什么要按这样发愿 ; 二 思维具体怎样发愿 一 为什么要发起此愿呢? 入手处是先在理由上思维 一旦认识到按这样做有极大的利益时, 内心就会得到真正的决定, 就会下决心尽一切努力发起这条愿, 由此就有真正的愿望 是否做过思维相差很大 没做过思维, 一是被动, 人云亦云 ; 二是发愿不明确, 模模糊糊 但做过到量的思维, 一是会主动, 由衷地随文祈愿 ; 二是会明确, 一上来就引心朝着发愿目标祈愿 两种效果相差很大 那么, 为什么要发愿恒时不离善知识呢? 这里有极重要的道理 我们按佛经上的教言来讲 : 法华经 上说: 善知识是大因缘, 所谓能令人 讲 记 63 / 232

78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见佛, 发无上菩提心 佛在 弥勒请问经 上说 : 弥勒! 你应知道, 声闻缘觉与无上佛果的解脱, 彻见诸法的智慧, 都源于依止善知识 弥勒! 你应知道, 众生的一切利乐都源于自己的善根, 也来自善知识 华严经 说: 若菩萨为善知识真正摄受, 则不会堕落恶趣 若菩萨为善知识思念, 则不会违越菩萨学处 若菩萨为善知识守护, 则能超胜世间 若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 则能对一切修行不忘失而行持 若菩萨为善知识摄持, 业和烦恼即难胜伏 华严经 不动优婆夷章 还说 : 若修行善知识的教言, 一切诸佛内心欢喜 ; 若随顺善知识的话语, 则能接近一切种智果地 ; 若能对善知识的话信受不疑, 则常值遇一切善友 ; 若发愿恒不舍离善知识, 则具足一切义利 从这些经文看出, 亲近善知识能速疾成佛, 令诸佛欢喜, 而且会始终不远离 不缺少善知识, 不堕恶趣, 不被恶业烦恼胜伏, 始终不违越诸菩萨学处, 于诸菩萨行具足正念, 由此逐渐增长功德资粮, 能成办现前和究竟的一切义利 涅槃经 上说, 就像空中的月轮从初一到十五渐次增长, 善知识能令学者逐渐远离恶法, 增长善法 64 / 232

79 如果亲近善知识, 原本没有的戒 定 慧 解脱 解脱知见便能拥有, 未具足的便能增长广大 不可思议秘密经 也说: 善男子 善女人, 应当极恭敬地依止 亲近 承事善知识 能够这样做, 则由听闻善法转成善意乐 ; 由善意乐转成善加行, 以此因缘便造作善业, 转趣善行, 能令善友爱乐欢喜 由于不作恶业, 所作纯善, 则能令自他不起忧恼 由能随顺护持自他, 则能圆满无上菩提正道, 由此能利益趣向恶道的各类有情 因此, 菩萨应当依止善知识, 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这一段清晰地显示了由依止善知识而转变意乐 加行, 从而圆满功德资粮的过程 恒时不离善知识, 如法依止, 长期熏陶,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身心逐渐转为贤善, 也就是, 通过长期地听闻善法, 则转成贤善的意乐 ; 以贤善的意乐摄持, 则转成贤善的行为 这样, 自己成为纯善之人, 就可以护持自他, 圆满无上菩提的道业, 普利群生 再讲一则公案 : 有一次, 世尊和长老难陀来到一处卖香的地方, 见那里有许多包裹香物的袋子 世尊说 : 难陀, 你去把那些香袋取来 难陀遵佛吩咐取来了香袋 讲 记 65 / 232

80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世尊告诉难陀 : 你在一刻钟里握着香袋, 然后放在地上 这时世尊又对难陀说 : 现在嗅嗅你的手 难陀就嗅自己的手 佛问 : 手上有什么气味? 难陀答 : 世尊, 手上有妙香 佛说 : 如是如是, 如果有人亲近善知识, 和善知识恒常共住, 以随顺熏陶 串习 亲近的缘故, 一定会获得广大名声 这时佛就此事以偈颂说 : 若有手执沉水香, 及以藿香麝香等, 须臾执持香自染, 亲附善友亦复然 若人亲近恶知识, 现世不得好名闻, 必以恶友相亲近, 当来亦堕阿鼻狱 若人亲近善知识, 随顺彼等所业行, 虽不现证世间利, 未来当得尽苦因 ( 如果有人手握着沉香 藿香 麝香等, 须臾间的执持, 香气就自然熏在他手上, 亲近善知识也与此相同 如果有人亲近恶知识, 现世不得好名声, 因为与恶友亲近, 将来必定堕落无间地狱 如果有人亲近善知识, 随顺善知识的身口意来做, 即使不能现前获得世间利益, 将来也能灭尽众苦 )( 佛本行经 ) 66 / 232

81 总之, 能让我们相续中生起一种功德 改正一种过失, 一切善妙安乐的本源, 就是善知识 以此原因, 应当发起恒时不离善知识的誓愿 这里再次强调需要对 不离善知识的重大意义 作一番思维 能在这一点上获得深刻定解, 就会引发强烈的愿望 所以发愿要知道由什么因来引发 前次讲过, 愿是由善加了知所愿境的智慧引发的, 由智慧引发后, 内心希求那一妙果, 并在词句上念诵相应的愿文, 就是愿的体性 由此就知道, 智慧是发愿的先导, 首先在智慧上下手就容易发起愿, 也就是, 首先要对所希愿的境或发愿内容详加观察认定, 当引起了深刻信念时, 就会在心中猛利地发愿, 不实现此愿, 誓不中止 按这样来学 普贤行愿品 的每一颂, 就有很大利益 这一颂发愿的第二部分 : 与善知识共住之后, 恒时令善知识生欢喜心 具体怎样令善知识生欢喜心呢? 这就要具足依止的意乐和加行 总的需要具足孝子心等的华严九心 9, 特别需要具足信心和念恩心, 在这些贤善意乐的摄持 讲 记 9 67 / 232

82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下, 努力做善知识欢喜的三种加行 供献财物 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要想获得善知识的加持, 关键取决于依止的意乐和加行, 也就是如何随顺善知识的心意, 令善知识欢喜 能做一切令善知识欢喜的事, 不做令善知识不欢喜的事, 就能迅速圆满资粮 净除业障 具体来说, 对善知识供献财物, 能和善知识的心亲近, 是极殊胜的积累资粮 ; 以身语承事善知识等同承事一切诸佛, 能净除罪业, 本来应该在恶趣中受报的罪业, 今生身心稍微受一点病苦或者在梦中领受就能消尽 ; 又能成就善根, 产生许多福德, 地藏经 上说: 在俱胝佛所种植的善根 即行持布施 供养 受持学处等所生起的众多善根, 仅仅以半日承事善知识就能映蔽, 所以, 承事善知识所成就的功德不可思议 又, 遵照善知识的教言实行, 是加持融入自相续的方便, 而依仗善知识的加持, 就能获得共与不共的成就 这些思维好了, 就会猛利发愿恒时不离善知识, 而且依止之后, 恒时做善知识欢喜的三种事 供献财物 身语承事 依教奉行 或者发愿 : 善知识欢喜的事, 我都尽力去做 ; 善知识不欢喜的事, 我尽量不做 这样就开始和这一颂的愿义相应 这才是对这一 68 / 232

83 愿信受奉行 当然, 经文都是讲大的原则, 展开来, 发愿如何修习依止意乐, 如何供养 承事 依教奉行, 分门别类有无量愿的支分 裴休 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 说 : 从今身至佛身, 誓欲承事诸佛一切诸大菩萨诸善知识, 见善知识情无厌足, 事善知识心无疲懈, 闻善知识所有教诲, 欣乐顺行 常学善财童子所行之行 力虽未及, 常运此心, 念念相续, 不令间断 能持此心否 若持此心, 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从现在的身到成佛的身, 誓愿承事诸佛 一切菩萨 善知识, 见善知识心无厌足, 承事善知识无疲厌 懈怠, 听闻善知识的任何教诲, 都欢喜顺从, 尽力奉行 恒时随学善财童子的行为 虽然力量还达不到, 但常发这样的愿心, 念念相续, 不令间断 能守持这样的愿心吗? 能守持, 则永不退失无上菩提 ) 我们知道, 善财童子如理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 成为修行人依止善知识的最佳典范 善财童子的化身就是法王如意宝, 与我们有殊胜的缘份 法王这一生依止上师的意乐和行为, 值得我们生生世世去效仿 法王说 : 我没有什么传记可写的, 但有一点, 讲 记 69 / 232

84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凡是我所依止过的上师, 我从未做过让他们不欢喜的事 对任何一位上师, 我都是恭恭敬敬, 谨遵师教, 这是我一生唯一的传记 我依止托嘎如意宝的六年当中, 从未扰乱过上师的心, 就像如来芽尊者依止智悲光尊者那样, 甚至没有做过一件让上师怒目而视 不欢喜的事 我对上师的所作所为从未起过邪见, 上师就是开玩笑, 我也觉得有深深的密意, 视如善妙教言 这就是善财童子在这个时代最生动的示现, 我们能发愿随学, 就能真正契合这条令善知识欢喜的普贤愿 憨山大师在 梦游集 中讲了侍者宗的依师孝行 他说 : 某年春天五台山法会结束, 我和妙峰师辞别 妙峰师说 : 我不能陪您一起去, 您孤身一人走远路怎么行呢? 然后看着宗说 : 这孩子可以代我当随从 妙峰师命令宗说 : 古人跟着师父学法, 发誓以死为期, 你应当尽心竭力服侍师父, 如果半途退心, 这辈子我不再见你 宗下决心绝不半途而废 第二天出发, 我和龙华老人在大行的障石岩养病 宗一个人当随从, 样样事都很勤快地去做 每当我吃饭时, 他一定站在旁边服侍我把饭吃完, 观察我是否满意, 他也或喜或忧 我吃得饱, 他也吃得饱, 我偶 70 / 232

85 尔不想吃, 他就流泪悲伤, 也整天不吃东西 我常常私下观察, 发现他久久如一日, 就对龙华老人评价说 : 他是天性纯孝的人 子夏曾向孔子问孝, 孔子说 : 色难 宗不就是这样吗? 宗依止师父有一颗难得的孝子心, 凡事都随师父的脸色 意愿而转, 不以自己为主 像这样依师的孝心, 我们能发愿随学吗? 能立志学华严九心吗? 能长期奉行 誓不退转吗? 能立誓不退, 那真是奉持普贤行愿的了不起的修行人, 将来一定会速疾成就佛道 8 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讲 记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愿我恒时无障碍地亲见十方世界中成为众生唯一怙主的佛陀, 都在佛子海众的围绕中 愿我一一刹那都对诸佛菩萨献上殊胜供养, 如虚空般广大, 遍满法界广兴供养 这样尽未来际, 也无丝毫疲厌之心 大家发愿时, 意境里要有三个大 境大 供养具大 供养心大 境是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 ; 供养具 71 / 232

86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是一切财物和法, 即以一切花香灯果 饮食衣服 幢幡宝盖 伎乐歌舞, 殊胜美妙, 胜过诸天所有, 乃至一切殊胜正行, 都奉上诸佛 ; 供养心是尽未来一切劫数, 毫无疲厌 初地菩萨就是这样发愿的, 十地品 说: 佛子, 菩萨住此欢喜地, 能成就如是大誓愿, 如是大勇猛, 如是大作用 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 以一切供养之具, 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令无有余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尽未来际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龙树菩萨说 : 童子过了四岁以上还没有满二十岁的阶段, 叫做鸠摩罗伽地 菩萨最初生在菩萨家时, 就像婴儿 得到无生法忍乃至十住地, 远离诸恶, 叫做鸠摩罗伽地 要证得如是地, 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 常欲不离诸佛 问 : 菩萨本应度众生, 为什么常常发愿不离诸佛呢? 答 : 菩萨在还没有入菩萨位 尚未获得不退转而得佛授记的阶段, 如果远离诸佛, 就会失坏诸善根, 沉陷在烦恼中, 这样尚不能自度, 怎么能度他人? 就像一个人乘着船想救人, 船到江中就出故障, 救人不成, 自沉水中 ; 又像把少量的热水投入大冰池中, 虽然融化了一点冰, 自己却凝成了冰块, 同样, 菩萨在 72 / 232

87 没有入法位时, 如果远离诸佛, 以功德微少没有方便力, 这时想度众生, 虽有些许利益, 自己却反而堕落 因此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而且, 菩萨思维 : 我未得佛眼的缘故, 与盲人无异, 如果没有佛的引导, 就会无所趣向 误入歧途 再者, 菩萨见佛, 能获得种种利益 或者眼见佛, 心得清净 或者听佛说法, 心中爱乐, 能得大智慧, 随法修行而获解脱 既然值遇佛有这样的无量利益, 怎么不一心常求见佛呢? 比如 : 弱小的婴儿, 不应远离母亲 ; 出门远行, 不应离开粮食 ; 炎天酷暑, 不应离开凉水凉风 ; 数九寒天, 不应离开火炉 ; 渡越深水, 不应离开船筏 ; 身患疾病, 不应离开良医 比这些更不应的是菩萨不应离开诸佛 为什么呢? 因为父母 亲属 一般的善知识 人王 天王等都不能像佛那样利益菩萨, 佛能利益菩萨, 令菩萨远离种种苦处, 安置到佛的果位, 以此原因, 菩萨应当常不离佛 弥勒菩萨说 : 牟尼尊难见, 常见得大义, 以闻无等法, 净信资养心 若于教授中, 法门如欲住, 如人拔险难, 佛劝亦如是 ( 大乘庄严经论 ) 心不清净的人很难见佛, 如果能常见佛, 就能得到极大义利 在佛前听闻无上的大乘法, 所引生的净信将恒时充满相续, 这样毫无疑问, 无须精勤就能证得无上 讲 记 73 / 232

88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菩提 所以没有比常见佛更切要的了 而且, 如果想安住法门, 诸佛常常亲授教言, 就像有人陷在泥沼中无法自拔, 以力士的力量能抓其发髻轻松地抛置岸上, 依靠佛的加持和宣说教授, 以大悲之力能把他从罪业深渊的轮回引到菩提果位 以上显示了见佛能获得教授等极易成就菩提, 因此, 发愿常见诸佛极为切要 华严经 入法界品 云 : 如来世间灯, 通达一切法, 普生三世福, 令众悉清净 如来妙色身, 一切所钦叹, 亿劫常瞻仰, 其心无厌足 若有诸佛子, 观佛妙色身, 必舍诸有著, 回向菩提道 ( 如来是照亮世间的明灯, 通达一切法门, 普能生长三世众生的福德, 令众生皆得清净 如来妙色身, 为一切世间钦仰赞叹, 即使在亿劫中常常瞻仰, 也不会生厌足心 如果佛子观视佛的微妙色身, 必定弃舍对三有的耽著, 回心向往于菩提之道 ) 又云 : 若得见于佛, 除灭一切苦, 能入诸如来, 大智之境界 若得见于佛, 舍离一切障, 长养无尽福, 成就菩提道 又云 : 如来出世间, 为世大福田, 普导诸含识, 令其集福行 若有供养佛, 永除恶道畏, 消灭一切苦, 成就智慧身 有人怀疑 : 由发愿真能实现常见诸佛的愿望吗? 龙树菩萨说 : 菩萨常常爱乐念佛的缘故, 舍身受 74 / 232

89 身常能值遇佛陀 譬如众生串习贪欲深重, 就会受孔雀 鸳鸯等淫鸟的身形 ; 串习嗔恚偏多, 就转生恶龙 罗刹 蜈蚣 毒蛇等的恶毒旁生 同样, 菩萨不看重转轮王人天的福乐, 唯独心念诸佛, 随他心中所重的就受相应的身形 而且, 菩萨常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之故, 所生之处, 常遇佛陀 所以, 平时常发见佛之愿, 加上能善修念佛三昧的因缘, 以愿力和修习力一定能常见诸佛永不分离 9 摄持正法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讲 记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三世诸佛所宣说的十二分教所有法蕴的文句义理, 我都以不忘陀罗尼门真实摄持, 并对众生无误解说一切能成就菩提的修行 而且, 愿我能令普贤道 菩萨的菩提心究竟清净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常无疲厌地勤修 光显 : 如光明显示万物的形态, 以说法能显示成就菩提的道路 究竟清净 指极善净治违品, 令普贤道究竟清净 为什么说普贤道是菩提心? 因为 75 / 232

90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菩提心是普贤道的体, 普贤道则是菩提心最具体 最圆满 最深广的展现 为了发好此愿要把握两点 : 一 要明确所愿境, 就是要知道在哪个方面发愿心 ; 二 要知道为何需发此愿, 对发此愿的必要性要有深刻的认识 首先, 观察所愿境有这几方面 : 一 发愿自己摄持正法的文义 ( 第一句 ); 二 发愿为众生开示教法, 主要从能诠句的角度解释教法文句涵义 ( 第二句 ); 三 发愿在自他相续中长养正法, 实修实证 ( 第三句 ); 四 发愿 : 如此尽未来际摄持正法, 永无止境 ( 第四句 ) 总之, 发愿摄持一切正法 开显一切正法 修证一切正法, 尽未来劫, 念念相续, 时时修习, 无有疲厌 如同 十地经 所说 : 愿受一切佛法轮, 愿摄一切佛菩提, 愿护一切诸佛教, 愿持一切诸佛法 第二 : 为什么要发起摄持正法愿呢? 麦彭仁波切说 : 了知所知法范围中能信任不变的事唯有圣法, 并对 三世所有诸佛 菩萨 声闻 缘觉及众生的安乐善道, 一切唯从圣法光明中出生 生起信解后, 应当发起住持圣法的大愿, 经中说此愿含摄佛子无量愿的缘故 ( 随念三宝经释 ) 这段话讲了怎样发起住持圣法愿, 就是以两点为前提 : 一 了知在所知法范围中能信任不变的事唯有 76 / 232

91 圣法 ; 二 信解三世所有世间 出世间的安乐善道唯 一从圣法光明中出生 再加一条理由是 : 经中说住持 圣法愿含摄佛子无量行愿 也就是 胜鬘经 所说 : 10 菩萨所有殑伽沙数无量行愿, 皆应摄入一大愿中, 所谓护持正法 护持正法是大境界 下面分段解释 : 一 在所知法范围中能信任不变 的事唯是圣法 我们问自己 : 在一切所知法中能够永久信赖的法 是什么? 我们先找出哪些法是会变坏而不能信赖的, 把这些法排除了之后, 剩下来的就是能永久信赖的法 一切世间有漏的有为法都是刹那灭的自性 即使 我们内心不舍弃它, 以它的自性也注定会灭尽的 如 果灭尽之后能出现更好的显现, 我们也很满足了, 但 我们对它杂有烦恼的缘故, 灭尽之后还会引发后有之 苦 这就决定了这些法都不是可永久信赖的 比如, 世间人梦想当明星 当富豪 做总统, 甚 至想做转轮王 大梵天王, 他们认为名声 财富 地 位 权势等等是能获得安乐的最实在基础, 把安乐的 希望都寄托在这些上面 他们的判断完全错了 这些 有漏有为法没有不破灭的, 等到破灭时, 什么也依靠 讲 记 / 232

92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不上, 而且会导致身心极大的痛苦 这样就可以断定 : 所有的有漏有为法都不能作为永久不变的信赖处 排除掉这一部分法后, 有没有可永久信赖的法呢? 有! 一切法中最殊胜 最稀有的圣法, 唯独它可以依靠, 可以寄托, 可以全身心投注 我们依止圣法, 圣法是否会在某时某处变得不可信赖呢? 决不会的 只要我们内心不舍弃圣法, 无论何时何地, 圣法都在自己的心中, 当下就能依止, 决不会出现 想依止却不能依靠 的情况 如果把心寄托在世间法上, 比如名声, 一旦名声破灭, 心中就只有失落之苦, 这时找遍世界也找不回名声了 虽然心里还留恋不已, 但毕竟已成往事云烟 其他财富 权势 眷属, 甚至这个与生俱来的身体, 有哪一样可以真正信赖呢? 观察至此, 应当生起大的觉悟 要猛然醒悟到 唯法是依 唯有圣法是永时依靠之处, 是永住心间的善友 由此觉悟就会引发住持圣法的大愿 比如, 噶当派的修行人行持 四依法 心依于法 法依于贫 贫依于死 死依于干涸之壑, 这是他们修行的信条 我们学无常时都知道一条 死时财富 眷属 身体都带不走, 唯有法是自己的依怙 它的重点也是要观察到追求现世法毫无实义, 最终都落空的缘故 78 / 232

93 观察到量, 心中会断然舍弃世间法, 一心摄持正法 这时是生起了决断心, 也就是生起了一分摄持正法的愿 注意, 要点是 : 一旦思维到唯有圣法是依处, 就会引发摄持正法的誓愿 修无常的这一分, 其实就是修摄持正法愿的初步 讲到这里, 还有疑惑 : 为什么圣法能作为永恒的依处呢? 答 : 因为圣法是真理, 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不会因为时空的变换而不成立 换句话说, 它永远成立 颠扑不破 为什么? 因为这是佛的慧眼亲见一切所知相而如实宣说的, 所以能作为永恒的依处 进一步能观察到, 执著 烦恼 痛苦都是因为没有相应诸法实相而导致的 如果能依止开示真理的圣法, 一定会从光明步入光明, 从安乐走向安乐 因此, 一切有情能永久依止的 也必须永久依止的, 唯独是圣法 我们只有依止圣法, 以心摄持圣法, 才能灭过 增德, 生起一切现前 究竟的安乐 所以, 正确的方式应是内依止法, 不这样做的话, 任何生命都不会有归宿, 任何心灵都不会有安宁, 最终都不免要沦落到无依无靠的境地 这一点在现前的时代体现得最充分了 当今人类一味驰求财富 名声 生活享受, 崇尚五光十色的 现代生活 但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就是极度的精神空虚 现代人心灵没 讲 记 79 / 232

94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有了归宿, 没有了根, 没有了寄托 人们内心无法安顿, 就想依靠频繁地更换来避开内心的苦 我们要观察到, 这是因为所依靠的基础是坏灭法, 把人生寄托在这样虚假不可靠的法上, 怎么有安宁呢? 所以当现象变异时, 内心就强烈地不安, 就陷入恐慌的状态 这时又需要去抓一个新的, 这样走下去, 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安宁和寂静 相反, 依止圣法的人, 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在的法, 过着简单的生活, 却有最充实 安乐的人生 他的内心会越来越安乐, 会拥有最永恒的安定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显示了生命只有依止圣法, 摄持正法, 才有永恒的依处, 才有真正的安宁和归宿 所以, 我们应当发起住持圣法的大愿, 这对自己对众生都有最真实 最永久 最核心的意义 二 三世所有世间 出世间的安乐善道唯一从圣法光明中出生 佛的法分为人天乘 声缘乘和菩萨乘三类 人天的安乐善道从人天乘正法的光明中出生, 只有依靠因果法深刻了知行善得乐 造恶感苦的因果律, 生起断恶行善的欲乐, 由此修持五戒十善, 才能获得一切人天增上生的安乐 也就是有情的心由摄持人天乘的教法, 生起因果正见, 依此修心才能生起下士的意乐和 80 / 232

95 加行, 进入人天的安乐之道 不然, 因果观念在人心中消失, 就会致使意乐和行为邪恶, 堕入痛苦的恶道 其次, 声闻缘觉的安乐善道从四谛圣法的光明中出生 只有依靠四谛法深刻了知流转和还灭的缘起, 由此引发出离心,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 才能获得超越生死的出世间安乐 也就是有情的心由摄持声缘乘的教法, 认识苦集灭道, 依此修心才能生起中士的意乐和加行, 进入解脱正道 否则, 人心没有住持四谛法, 则无法了知生死是苦性而发出离心, 摄心修道, 截断生死根本的我执 这样就会在乐著生死的心态中, 永溺生死之流, 无法解脱 再者, 诸佛菩萨的安乐善道从大乘圣法的光明中出生 只有依靠开示甚深广大义的大乘妙法, 才能发起菩提心, 行持六度四摄, 以深广的大乘道圆满无边福慧资粮而成就无上菩提 也就是有情的心由摄持大乘教法, 依此修心生起上士的意乐和加行, 才能进入无上的大乘道 如果有情的心没有住持大乘法, 则无法苏醒大乘种性, 在自相续中发起大悲和智慧, 也就不能圆满断证功德而成就佛果 总之, 一切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善道都唯是从圣法光明出生的, 圣法如果在世间隐没, 众生就会堕入恶趣 生死和小乘的衰损中 因此, 为了自他一切众生 讲 记 81 / 232

96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的暂时和究竟安乐, 我们必须发起摄持一切圣法的大愿 三 为什么说在这条住持圣法愿中含摄了无量的佛子愿呢? 我们知道, 圣法是大师佛陀按照自己所修证的道果为无量众生开示一切暂时和究竟安乐妙道的言教, 佛子遵循佛陀圣教修行, 就会获得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之果 在佛子心中发起的种种行愿其实都是希求摄持圣法的愿, 比如供养愿是希求摄持供养法的愿, 守持净戒愿是希求摄持戒法的愿, 不忘菩提心愿是希求摄持菩提心法的愿, 自在无碍愿是希求摄持般若法的愿 像这样, 佛子所有恒河沙数无量行愿都摄入在住持正法这一条根本大愿中 圣法是如此无上微妙, 自然应当发愿以不忘陀罗尼全分地受持, 并且尽可能地为众生开示演说 陀罗尼 是总持的意思 总一切法 持一切义, 以正念和智慧为体性 具体说, 以正念和智慧把佛法的文义毫不忘失地受持在心中, 未曾听受的法义也能在心中清晰显现, 就是不忘陀罗尼 有了它, 能恒时为众生演说正法, 自己也能清晰忆持正法句义, 这是陀罗尼的作用 大家希求成佛, 就要发大愿利益众生, 而利益众生的根本事业就是转法轮, 为众生 光显一切 82 / 232

97 菩提行 这时候没有陀罗尼, 就会非常不方便 讲经说法的人都有切身体会, 如果记忆力不好, 很多东西有印象, 却不能原原本本地表述 如果获得不忘陀罗尼, 那就非常顺利, 讲起来毫无障碍, 非常准确 所以, 我们在缘前两句发愿时要有这个内涵, 就是要发愿获得不忘陀罗尼, 像录音机那样不漏失信息, 把佛法全部忆持在心, 而且原原本本地为大众宣说佛法的文义 大家知道, 阿难尊者就有这种能力, 所谓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难心, 那时候闻法没有录音机, 阿难尊者全凭陀罗尼的能力把佛传的教法忆持在心, 佛涅槃后, 以阿难尊者为主结集了佛的三藏教法, 成为后世众生安乐的源泉 我们发愿要成就像这样的摄持正法的能力 像省庵大师发四十八愿, 很多愿如 愿得闻持陀罗尼门, 自然记忆一切经典, 为人演说, 而无疲倦, 诸佛为我说法之时, 悉得听受, 乃至一文一句, 无有遗忘, 愿我得大智慧, 悉皆通达一切佛法 等等, 都属于摄持正法愿 裴休 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 中也有一段说 : 从今身至佛身, 誓欲修一切佛法, 穷一切教门, 四无量心, 六波罗蜜, 法义深浅, 因果有无, 性相二宗, 顿渐二教, 悉皆通达, 开导众生 讲 记 83 / 232

98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力虽未及, 常运此心, 念念相续, 不令间断, 能持此 心否? 若持此心, 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从现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 誓欲修习一切佛法, 穷 尽一切教门,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施戒忍等六波罗蜜, 不论哪种深浅法义, 不论说因 说果 谈有 谈无, 性宗 相宗 顿教 渐教, 一切都通达无碍, 开示引 导众生 虽然现在能力达不到, 但恒时运转此心, 念 念相续, 不令间断 能守持这一愿心吗? 能守持, 则 永不退失无上菩提 ) 总之, 如 正摄法经 云 : 诸佛世尊所有无边 11 无际功德, 从法生起, 受行法分, 法所化现, 法为其 主 12, 从法出生, 正法行境, 依于正法, 法所成办 像这样, 忆念一切功德由法出生, 法是诸佛之母 是安乐之源后, 应发大愿尽未来际摄持正法 光显正 法 修持正法 以此愿力推动, 日日夜夜对于正法闻 思修行, 闻受正法 忆持正法 读诵正法 思维正法 修习正法 演说正法, 以此为起点, 坚持不懈, 最终 达到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的佛果境界 / 232

99 10 得无尽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 : 以救度众生的缘故, 我受生于三有中时, 愿我所修的福德 智慧无有穷尽, 虚空无垢手印等三摩地 了达真实性的智慧 教化有情的方便 大乘大悲的解脱等, 每一种功德都无穷尽, 由此获得共与不共功德皆无尽的大宝藏 龙树菩萨说, 这是为了普令一切众生都获得利益安乐, 而发愿得到积聚种种无尽功德的身 这里要认识 : 所愿境是什么? 为什么要对此发起希求愿? 这里, 所愿境是获得无尽功德藏 为什么要获得无尽藏呢? 对此, 要深入思考, 得到了决定的认识, 就会主动往这方面发愿 下面思维 : 我们希求一切时处能让接触自己的众生得到利益, 毫不空过, 但要实现此愿, 就要成就能随时对众生作利益的能力, 即自己要成就如意宝身 怎样成就呢? 要修行获得福德 智慧等一切都无尽的功德藏 当自己成为无尽功德藏时, 任何众生见 闻 忆 触自己, 就能立即得利益 就像高强度的磁场, 讲 记 85 / 232

100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任何铁器靠近它, 都会瞬间被磁化, 毫无空过 这里要认识自身圆满功德和利益众生的关系, 只有自身获得无尽功德藏, 才能一切时处给众生带来利益 譬如, 太阳有无穷的光辉, 大地的生物都蒙受太阳的恩泽, 只要向着太阳, 就立即获得光热 如果太阳光热有限, 就不能满足一切生物的需求 同样, 我们福德有限, 就只能利益有限的众生, 而且对他们只能作有限的利益 如果想无限地给众生赐福, 则必须获得无尽福德藏, 即使无量众生同时祈求赐福, 也能当下化现无量的安乐资具, 满足他们的需求 就像阿弥陀佛获得了无尽福德藏, 即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往生他的净土, 随意享用种种安乐, 也不会满足不了 注意, 这里福德藏是无尽的, 否则不会出现这样圆满的利他境界 智慧方面也是如此, 为了圆满地利他, 需要获得无尽的智慧藏 世间的学者智慧有限, 即使在世间学问方面, 也只通晓某一领域 某一方面的知识, 此外, 无边的所知法对他来说都是未知的领域 比如, 对于甚深的实相, 对于如何解脱 成佛, 对于深广的缘起等, 都茫然无知 以这样有限的智慧怎么能带给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呢? 既然我们发愿要利益全法界的众生, 那就需要遣 86 / 232

101 除众生的无明, 为此就需要有无尽的智慧, 无论哪种所知都透彻了达, 能圆满地为众生说法 就像释迦牟尼佛成就了无尽智慧藏, 能为一切众生任运说法, 无论多么深奥 微细的问题, 都现量照见, 当下就准确开示, 众生一听法音, 就生起智慧, 这就真正利益了众生 可见, 必须要发愿成就无尽的智慧藏 又, 为什么要获得无尽的方便藏呢? 比如一个人如果想治疗世间一切种类的疾病, 就要让自己成为具有无尽方便的医王, 不论遇到什么病, 都能开出合适的药方 如果方法有限, 就会出现对某些病束手无策的情况, 也就不能利益到一切病人 同样的道理, 众生的根机 意乐 因缘无量无边, 必须成就无尽方便藏, 才能出无尽手眼, 普应群机, 巧施度化, 否则就难免出现 法不应机 法门无效 等的情况 这样就知道, 为了能最有效地利益众生, 必须获得无尽方便藏 其它三摩地 解脱等等, 也应如是思维 (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 闻思修不能脱节, 要依次由闻而思, 由思而修 比如这一颂, 听了讲解后, 要进一步思维, 思维了就会形成明确的认识, 会很肯定地信受, 也就会主动发这方面的愿 不然, 口念经文, 心里却现不出 无尽 的内涵, 怎么能以此为愿境而 讲 记 87 / 232

102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发愿呢? 所以, 要把握闻思修前前引生后后的规律 听了多思维, 等思维透了, 心里就会决定好愿的内涵, 也就能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发愿串习 串习久了, 就形成自己的愿力 我们不要总浮于表面, 应当把法融会在心中 在闻和修之间有关键的一环 思维, 听了还要在心中多转几遍, 才能融会贯通, 真正消化 ) 清凉国师把这一愿判为利益愿, 并说 : 愿于一切时, 恒时作利益众生事业, 无空过故, 亦名三业不空愿 这是说, 发这一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恒时能作利益众生的事业, 也就是为了获得三业不空的成就 三业不空是指身语意不论做什么, 都能使众生受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自己必须获得无尽功德藏, 所修的福德 智慧等等都应当是无尽的 总之, 要明白因 果 作用三者, 修习无尽的福智等是因, 获得无尽藏是果, 众生见闻忆触都获利益是果的作用 为救度众生 修习无尽福智等 获得无尽藏 三业不空过恒时利益众生目的因果作用 初地菩萨发愿 : 愿乘不退轮, 行菩萨行, 身语意业悉不唐捐 ( 身语意的造作, 无一不起利他的作用 ), 若暂见者, 则必定佛法 ( 身业不空 ) 暂闻音声, 则 88 / 232

103 得实智慧 ( 语业不空 ) 才生净信, 则永断烦恼 ( 意业不空 ) 得如大药王树身, 得如如意宝身 ( 二喻都是讲获得无尽藏 ), 修持一切菩萨行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 华严 十地品 ) 愿文中讲到 三业不空 是, 不论身体做什么, 众生见了, 就会深信 佛法是真实的, 这位菩萨举手投足, 都展示了佛法的境界和受用 ; 不论口中说什么法, 众生一听到, 就能获得真实的智慧 ; 不论内心有什么功德, 众生才由忆念而最初生起净信时, 就能令烦恼不生起 总之, 众生的心不论缘我身 口 意的哪方面都会蒙受利益, 叫做成就三业不空, 就是自己成了像药王树和如意宝那样的利乐之源 华严经 出现品 上讲 : 譬如雪山有一种叫做善见的药王树, 见到它眼得清净, 听它的名字耳得清净, 嗅它的香鼻得清净, 尝它的味舌得清净, 接触它身得清净, 连药王树下的泥土也能祛病延年 如来就像这药王树一样, 普能饶益一切众生, 见如来色身, 眼得清净 ; 听如来名号, 耳得清净 ; 嗅如来戒香, 鼻得清净 ; 尝如来法味, 舌得清净 ; 触如来光明, 身得清净, 究竟无上法身 ; 忆念如来, 获得念佛三昧清净 而且, 供养如来所经过的大地和塔庙, 也能具足善根, 灭尽烦恼过患, 获得身心安乐 即使众生见闻如来, 讲 记 89 / 232

104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以业障缠缚而不生信心 欢喜心, 也能种下善根, 不会空过, 乃至究竟入于涅槃 经中又讲 : 大海中有一种大如意摩尼宝王, 叫做一切世间庄严藏, 具足成就百万功德 不论这如意宝王放在哪里, 都能令众生消除灾患, 满足所愿 如来身如意宝王也是如此, 叫做 能令一切众生悉皆欢喜, 凡是见到佛身 闻到佛名 称赞佛德, 都能令众生永离生死苦患 假使一切世界的一切众生同时专心祈愿见佛, 都能满足所愿 众生见到佛身, 以此因缘, 就种下善根乃至成熟 佛身以恒沙功德积集而成, 故名功德藏 以此功德藏能令众生见闻忆触舍离恶业 深植善根 脱离苦患 身心安乐, 所以比作药王树和如意宝 我们理解至此, 就要为能随时随地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成就无尽功德藏 11 趣入( 以下一组是修习圣者地的大愿 ) 分八 : (1) 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是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的刹界 (2) 趣入十方一切刹中, 亦如是见 (3) 趣入佛语 (4) 趣入转法轮 90 / 232

105 (5) 趣入一念入诸劫 (6) 趣入观见如来 (7) 佛刹修行而趣入 (8) 趣入往诣如来面前 (1) 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是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 安住的刹界 愿是希求之意 认清在哪方面希求之后, 才能准 确发愿 这一愿是希求证见一尘中有尘数刹等的无障 碍法界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讲 记 在极小的一个极微尘中包容了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中的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刹, 每个佛刹都有以思维无法衡量那么多的诸佛, 每一尊佛都处在菩萨众会中, 恒常演说菩提行的妙法, 祈愿我现见此境界 ( 现见 即是证入 初地开始部分证入此境界 ) 前三句是讲希求现见的境界, 是所见的方面 第四句 我见 是誓欲现见这不可思议境界, 其中有三重不可思议 : 一 一个极微尘中有无数佛刹 ; 二 一个佛刹中有无数诸佛 ; 三 每一尊佛都处在无数佛子 91 / 232

106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的众会中 这是华严十玄中 微细相容安立门 的境界 有人想 : 这是希求无法实现的果, 是无果之愿 比如在一个极微尘中见不到一个佛刹的所有事物, 现在有三世佛刹极微尘数的佛刹, 每一佛刹都充满了无数诸佛, 每一佛都处在菩萨众会中, 这一切怎么能在一个极微尘中见到呢? 有什么必要发愿现见它呢? 答 : 这不是不可实现的空想 比如以不可思议的业力尚且能幻化种种世间界, 会在上 中 下等的不同方位变现纷繁万相, 为什么以不可思议的智慧不能在一个微尘中出现无数幻化呢? 这是可以的 经上也说有四种不可思议 禅定不可思议 业不可思议 龙不可思议 佛力不可思议 比如, 在小小的碗中装上清水, 水中能映现具有星宿等一切庄严的广大天空 ; 在一尺高的镜子中能显现一千里中的种种事物 所以这不是不可能, 关键要领会在空性中可以显现缘起, 从此处入手就能真正生起信解 所以佛说 一切诸法犹如影像 信心不动摇的人对所有这些境界会有 肯定是如此 的信解, 他相信佛语是真实无欺的 佛所说的这些事对凡夫而言成了一种秘密, 我们能够信解不疑, 以此缘起就可以证入空性 92 / 232

107 (2) 趣入十方一切刹中, 亦如是见 普尽十方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遍修行经劫海 上一颂是发愿现见一尘中有尘数刹的境界, 即一个极微尘中有佛刹极微尘数的世界, 一一世界都充满了不计其数的诸佛, 一一佛都处在菩萨众会中 这一颂再将此境界扩展到十方刹海, 也就是, 一个极微尘中是如此, 十方刹海的极微尘一一都如此, 在十方刹海的每个毛端中都含容了过去 现在 未来所出现的一切佛海和国土海 ( 过去出现了多少佛和国土, 现在及未来出现多少佛和国土, 一切都含容在一个毛端中 ; 十方刹海的无数毛端, 一一如此 ), 对此不可思议的深广境界, 我经历劫海恒时周遍修行 我遍修行, 即我修行周遍现前上述不可思议的法界 ; 经劫海, 即经历无量劫数, 念念如是趣入 为什么要发起此愿呢? 因为法界原本是广狭无碍 一多相容的, 我们因为迷乱才妄现为有障碍的境界, 所以应当迷途知返 离妄归真, 发愿证入毗卢性海 这一品叫做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讲 记 93 / 232

108 净土文库系列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普贤行愿是能入的法, 所入不是人天或阿罗汉的境界, 唯是佛果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我们首先定好这个目标, 然后缘着这个目标猛利发愿 这里要区分分别心和智慧境界的差异 在分别心妄执, 一不是多, 短不是长, 狭不是广, 种种现相都是习气变现的, 以虚妄执著导致法法不融通 智慧的境界, 事与事融通无碍, 一中含多, 小中容大 这才是我们应发愿求证的境界 我们首先要对能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妙道通过闻思引发胜解, 再缘着它不断发愿 积资 求证 我们不想成佛则已, 想成佛就必须以发普贤愿作为先导, 然后以愿导行, 修行证入 (3) 趣入佛语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念这一颂时, 应当发愿趣入佛语 怎样发起此愿呢? 首先按照经文了解佛语的功德之相, 然后心中明确现出所愿境, 再作意发愿 这一颂讲 : 消尽了障碍的如来, 语言最极清净 94 / 232

109 具体如何呢? 在如来说法的一个言音中具有无量的音声海 ; 而且, 相应无数听法者的意乐差别, 每一佛语都自然成为别别的词句, 让每个听法者都觉得佛是以这样的声音对我说法的 ; 而且, 每个音声都流出佛的无量辩才海 别行疏钞 从十方面描述了佛能转法轮的圆音境界 一 佛在世时以一种声音演说佛法, 众生都能随自己的种类生起各自的理解 二 佛以随顺某地区的语音说法, 听者都认为世尊在宣说与自己同类的语言 三 佛只说出随顺众生根机的一种语音, 听者却各自听到合乎自己根机的各别法门 四 佛只说出随顺佛法的一种声音, 听者却各自听到不同的法门 五 在佛胸中有清净大种, 功德最为殊胜, 能发出清净的梵音声相 六 佛有无心之音 ( 不起分别的声音 ) 如果佛起心动念, 声音就表现为特定的相, 由此会像凡夫发音那样有各方面的限量, 不可能以一切音回应 正因为佛不起念发出特定的声音, 所以能显现一切音而普遍回应, 就像谷响无心, 能一时相应无数人的能感因 讲 记 95 / 232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er shi pu xian pu sa mo he sa 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 yu zhong xuan ci yi pu guan shi fang 而说偈言 er shuo ji yan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suo yo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er shi pu xian pu sa mo he sa 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 yu zhong xuan ci yi pu guan shi fang 而说偈言 er shuo ji yan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suo yo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er shi pu xian pu sa mo he sa 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 yu zhong xuan ci yi pu guan shi fang 而说偈言 er shuo ji yan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suo you shi fang shi jie zhong san shi yi qie ren shi zi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目录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1 一 七支行海 1 二 愿海差别 13 三 愿海边际 84 四 愿海利益 85 五 劝导受持 98 六 总结回向 100 思考题 105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1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尔时, 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尔时, 普贤菩萨想再次宣说普贤行愿的意义,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大慈大悲愊众生 大喜大舊济含识

大慈大悲愊众生   大喜大舊济含识 礼佛大忏悔文 宋. 不动法师编订 大慈大悲愍众生 ⑴ 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 ( 一拜 )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 ( 一拜 )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 一拜 ) 我今发心. 不为自求人天福报. 声闻缘觉. 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唯依最上乘. 发菩提心. 愿与法界众生. 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一拜 )⑵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 一拜 )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普贤行愿品 观修原理 2004 年讲于苏州定慧讲堂 济群法师 导论 在盛行大乘的汉传佛教地区, 普贤行愿品 的流传极为广泛 许多佛弟子都将本品作为日常念诵功课, 而寺院晚课的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中, 也有一半内容出自本品, 以此忏悔业障, 扫除修行道路中的违缘 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 源于 行愿品 的七支供亦倍受重视, 被视为一切法门的前行 所谓前行, 即修法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集资和净障两方面 集资,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4 请入普贤愿海

净土文库4 请入普贤愿海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净土文库 4 请入普贤愿海 智圆法师 讲授 目录 共修普贤愿海倡议书 1 请入普贤愿海 5 思考题 107 共修普贤愿海法会 109 附 : 登记表 120 共修普贤愿海倡议书 1 共修普贤愿海倡议书 敬礼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诸位菩提道友 : 大家知道, 华严会上, 普贤菩萨亲告善财童子 : 欲成就如来无量无边功德, 应修普贤广大行愿 由此演说了一部含摄一切佛子行愿精华的 普贤行愿品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5-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净土文库5-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净土文库系列 5 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智圆法师讲 目录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讲记解释名义序分正宗分第一愿王 礼敬诸佛第二愿王 称赞如来第三愿王 广修供养第四愿王 忏悔业障第五愿王 随喜功德第六愿王 请转法轮第七愿王 请佛住世第八愿王 常随佛学第九愿王 恒顺众生第十愿王 普皆回向愿王利益 思考题 解释名义释经名释品名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愿王利益偈颂供养支悔罪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请佛住世支回向支愿差别愿边际愿利益劝受持总回向礼敬支修炼意乐清净不忘菩提心之道自在无碍行利益有情披精进甲会遇同分菩萨令善知识欢喜常见如来常兴供养摄持正法得无尽藏趣入力修习对治菩萨诸业随学诸菩萨的回向净土愿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是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的刹界趣入十方一切刹中,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目录 ( 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 : 一 正明修法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 : 一 正修时应如何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 : 一 加行二 正行三 完结今初 轨 指训练心的轨道, 沿着这条轨道前进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理 是指心的缘起理则, 也就是修行的规则或者说正确的做法 明白了修习的轨理就能明白怎么修心 所谓 略说 就是先摄略的宣说总的原则, 然后按照总的原则逐步细致地讲解,

More information

菩萨加持所生, 三者由定果色所生 ; 乃至能普现一切如来前也 后之二句, 明修行之次第也 或观一身一佛 三身三佛 七身七佛 三十五身三十五佛 百身百佛 千身千佛 乃至百千无量俱胝刹土微尘无量数身无量数佛, 各各以次增修令其广大清净, 摄心缘境, 成就深细微妙之三昧力而达心佛众生平等之理故 信解心礼

菩萨加持所生, 三者由定果色所生 ; 乃至能普现一切如来前也 后之二句, 明修行之次第也 或观一身一佛 三身三佛 七身七佛 三十五身三十五佛 百身百佛 千身千佛 乃至百千无量俱胝刹土微尘无量数身无量数佛, 各各以次增修令其广大清净, 摄心缘境, 成就深细微妙之三昧力而达心佛众生平等之理故 信解心礼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颂解 录自上海佛学书局 能海上师全集第三辑 : 之四 普贤行愿品颂解 礼赞根本总礼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初二句观无限空时, 是中一切诸佛是所礼之境, 普遍平等性智之大观也 后二句我以清净三业共一切有情平等遍礼无余, 是能礼人之贤德也 如是一颂, 总示普贤殊胜法门有三要点 : 一者般若, 生佛平等观智随时生起 ; 二者律仪,

More information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益西措嘉修法 如意宝珠讲记 1 降加持者 : 啥本处供养诸资具如施点铁成金术为成清净幻变网以大智慧降加持阿唯夏雅频 降加持 就是对自己处所里的这些供品聚, 像点铁成金般成为清净的幻变网, 用大智慧来降加持 这里要清楚在何处降加持 如何降加持 以何者降加持 一 在何处降加持 : 就在我们处所所陈设的这些供品聚上面降加持, 比如水 香 花 灯等 二 如何降加降 : 呈现供养时, 不应当再认为这些是轮回错乱的现相,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 91 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论师所造的 入菩萨行 论 这部论典是阐释如何引发和生起菩提心的专著, 是极为殊胜 的窍诀 大乘佛法的殊胜精华是菩提心, 它不仅是大乘的入门和核心, 也是究竟证悟的境界 菩提心, 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入 菩萨行论 中第一到八品, 包括第十品, 都可归摄在世俗菩提心中, 胜义菩提心主要通过第九品进行阐释 世俗 胜义菩提心的体相, 以及怎样才能生起世俗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在信愿的基础上修持往生四因

在信愿的基础上修持往生四因 在信愿的基础上修持往生四因 主持人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法王如意宝!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位出家师父 在家道友, 女士们 先生们, 大家好 好不容易来到这里, 不知大家昨晚有没有发什么特别的愿? 我昨天临睡时发愿 : 如果明天不能醒来, 希望我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 如果可以, 希望我能继续努力修行往生四因 很惭愧, 我没能往生成功, 所以今天又只能以凡夫身跟大家见面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 ( 二 ) 深信业果 11 ( 十恶业 - 瞋恚心 4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昨天 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的内容 九十二页倒数第三行开始 不乐佛法障 习童蒙法障 乐着小乘障 不乐大乘障 不乐佛法障, 就是不好乐佛法, 这一世不好乐修学佛法, 这也是过去瞋心的障碍 习童蒙法障, 童蒙就是小的意思, 喜欢修行小法, 或者是外道法 有些人一听到外道法,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Cycling in NZ130305

Cycling in NZ130305 P 1 TOPIC CYCLING IN NZ P 2 P 3 1 新西兰元 /1.5L P 4 青春没有终点, 旅途永 无穷尽! P 5 穷游 网倡导的穷游精神, 是 一种背上 行囊, 清爽上路, 简朴 行 走, 自由 心灵, 穷尽天下美景的潇洒 生活 方式 P 6 尊重当地 人, 保持开放的 心态, 享受旅途中的 一切 旅途的每 一次等待, 每 一次迷路, 说不定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P 7 不去穷游的借

More information

就业办口袋书

就业办口袋书 3 喜欢就是喜欢 兴趣其实很简单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 兴趣是与带有某种遗传特征的天赋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每个人的兴趣所在必然不尽相同 真正的兴趣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可以进入一 种忘我的投入状态 并达到身心愉悦的一种倾向 真 正的兴趣是抽掉了功利色彩的一种本能 与天赋休戚相 关 而不能掉入将社会的功利化作为判断标准的误 区 撇开浮云 喜欢就是喜欢 才是兴趣的本真 问题二 兴趣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4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 念恩 报恩 既然发起 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愿, 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 一个来修, 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最后的菩提心 第一个, 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 没有对象的差别, 之后呢, 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 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也愿意担起这个重担, 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

More information

第九课

第九课 入菩萨行论 第 09 讲记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 入菩萨行论,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了解菩提心有什么利益, 对于在我们相续中引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必要 选择趋入一个法或一项事业, 如果不知利益所在, 就不会有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修学菩萨道之前, 有必要了知菩提心的利益 菩提心不只是可以带来轮回中的某些安乐, 最大的利益乃是能够转变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之因, 即自私自利的作意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 在将多神教的 女神 索菲亚 圣灵 圣母 大地母亲 俄罗斯祖国 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 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 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 神秘和深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 世纪俄罗斯文学对 永恒女性 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 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俄罗斯文学 女性崇拜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牙买加美食.cdr

牙买加美食.cdr 牙买加 美 食 天 堂 我们 建议您 漫步于甘椒树下 呼吸着空气中所弥漫的花香 站立在罗望 子树优雅的大树枝下 用手采摘月桂树叶 在怡人的香味中平 静自己的心境 站在郁郁葱葱的甘蔗地里 举目远眺牙买加的白色海滩 无 数美景尽收眼底 种满甘薯的山坡形状怪异 甘薯藤条爬满枝 条 阴冷多雾的山上种满了咖啡树 树上长满成熟的果实 色 彩缤纷的私家花园点缀着乡村 青葱和卷心菜整齐地排列在农

More information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菩提道次第 实修理路 2004 年 5 月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道次第 是一部实修性很强的论著, 不仅为我们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以简明的修学套路, 将理论一一落实于实修 本论在 略示修法 部分, 以依止法为例, 为我们示范了修习任何法门必须具备的四个步骤, 即加行 正行 结行与未修中间 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便是围绕着这一纲领展开 一 加行 修法的共同基础 加行, 也称为前行, 即正式修法前应作的准备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七年三月十日 好, 我们昨天讲到 般若, 般若是本来灵知照了 在因中它属于慧心所, 果上属于择灭无为, 所以它达到的无为的境界属于择灭 为什么呢? 因为慧心所是有所拣择 分辨的智慧, 所以它是抉择的无为, 所以它是择灭无为 所以般若它是属于无漏 清净的智慧 那今天我们继续介绍 波罗蜜多 波罗 是梵语,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藏 传 土 法 目 录 四 二...294 四 三...316 四 四...336 二 四... 1 四 五...359 二 五... 17 四 六...382 二 六... 34 思 考 题...405 二 七... 50 二 八... 65 二 九... 80 三... 96 目 目 三 一...111 录 录 三 二... 126 三 三... 143 三 四... 158 三 五... 173

More information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doc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doc fó shuō ā mí tuó jīng 佛说阿弥陀经 yáo qín sān zhàng fǎ shī jiū mó luó shí yì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http://www.laohuangli.net 老黄历网佛教频道制作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佛说阿弥陀经 rú shì wǒ wén yī shí fó zài shè wèi guó qí shù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谈谈闻思修 1 谈谈闻思修 一 修的内容由闻思决定, 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很多人认为 闻思时才需要观察, 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 不必观察, 这样自然便会认为 : 不闻思照样能修, 或者闻思只是研究或为实修提供证据 这种想法若不遮破, 则始终不会重视闻思 以下破除这种观点 : 实修时必定有个所缘境, 有个所修的内容, 若不经过闻思, 是不可能了知这一内容 就连炒菜这样的小事也要先听别人讲解怎么炒,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 联波活佛 ) 出生于 1948 年于青海久治县 3 岁时即被认定为前世哈尔哇仁波切的转世化身 1951 年藏历 9 月 21 日出家 第二天正式在各莫寺坐床 从此, 仁波切开始跟随寺内最有学问的三位上师, 听闻 修行各种显密教法 虚岁 8 岁时, 他已能非常流利的背诵许多佛教经典与法本,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本寺举行的背经大考 1958 年,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20 无量寿经大疏(一)

净土文库20 无量寿经大疏(一) 净土文库 20 无量寿经大疏 ( 一 ) 智圆法师 会编解释 目录 无量寿经大疏科判 1 无量寿经大疏 ( 一 ) 3 序分 15 正宗分 127 无量寿经大疏科判处兜率 表 1 以六成就证信 托胎 出生 学艺 序分 正信序 发起序 广明菩萨会众咸遵普贤大士之德 佛现光瑞阿难快问叹问义大佛心见证敕许宣说 总明 广显 结说 明示现成佛 明权实二德 总明 例显 结说 受欲出家苦行诣道场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More information

锦成说33期 (电子)

锦成说33期 (电子) 2016 年 09 月刊 总第 33 期? 就业数据如何反馈人才培养质量 DT 时代, 就业指导中心需向数据服务中心转变 CONTENTS 33 期 卷首 P.01 专题 就业数据的价值及深度应用 就业质量年报的发布可谓近几年高等学校的一件大事, 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类院校, 每年都要就本校的就业质量向主管部门和社会来一次汇 报和巡礼 一串串 一行行 亮眼 的数字背后, 你能看出什么? 你能解读出什么值得思考和认真总结的问题?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2D2DC1BFB04F5F312D32325FA4DFBDE E646F63>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2D2DC1BFB04F5F312D32325FA4DFBDE E646F63>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编辑 : 净愿兰若释心贤 别境五者 : 一 欲 二 胜解 三 念 四 三摩地 五 慧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 所缘境事多分不同, 缘别别境而得生故, 名为别境 蕅祖先解释为什么安立作 别境 呢? 因为所缘境多分不同, 缘别别境而得生故 前面的五遍行, 五个心所的活动, 是共同攀缘一个境界 ; 当然这个境界是由 作意 心所决定, 如果它引导心王到五欲的境界,

More information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目 录 MUL U 目录 一 如何切合题意 1:!!!!!!!!!!!!!!!!! 2!!!!!!!!!!!!!!!!!! 3!!!!!!!!!!!!!!!!!! 5 2:!!!!!!!!!!!!!!!!!!!! 6,!!!!!!!!!!!! 7!!!!!!!!!!!!!!! 9 3:!!!!!!!!!!!!!!!!!!! 11!!!!!!!!!!!!!!! 12!!!!!!!!!!!!!!! 14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YANYUAN VOICE 本期导读 燕园组讯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永远的分配问题 为什么看重公平? 作为假设的公平 作为期望的公平 不要说应该公平 所谓公平 我眼中的猫 说 纭 卡丢了以后 : 卡奴 的悲哀 众里寻 Ta 你疯了吗? 失败恐惧吞钩现象 信任 濛濛 一眼就看见你, 水瓶 请找出右边两幅图中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 修学要领 2004 年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 都是从发心开始的 学佛的要领, 也在于如何用心 所谓修行, 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 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 所有的修行方法, 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 如果不善于用心, 即使遍学三藏 广修道场 接引无量众生学佛, 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 甚至可以说, 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º» ¼ º» ¼ 曾宪义 马小红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传统法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法治的绊脚石而受到责难 这种旷日持久的责难形成了种种偏见 比如在中西法的比较中习惯以西方法的理 论 模式为标准来割裂传统法的有机组成 在论述传统法内容时局限于刑 而基本 排斥了最具特色的 礼 过分强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 所具有的特殊性 因此 在批判传统法的同时 我们需要反省对传统法的态度 反 省研究中所持的标准 反省研究的方法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CABC0D6BDCCD1D4A3A8D3A1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CABC0D6BDCCD1D4A3A8D3A1A3A92E646F63> 法王著作译传 6 极乐教言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目录 极乐教言 1 极乐教言讲记 15 教言一 15 教言二 41 教言三 45 极乐教言 1 极乐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述 益西彭措堪布译 教言一 法王说 : 今天萨迦月初一开极乐大法会 ( 一九九三年藏历四月一日 ), 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 集聚的眷属数量这样庞大, 这都是以业和愿力而在这里集会的, 所以有很殊胜的缘分 我们有必要开极乐大法会,

More information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俄克拉何马大学现代语言 文学及语言学系 美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俄克拉何马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 世界文学是美国初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种美国中学的世界文 学教科书共选录中国文学作品 篇 包括先秦典籍 中古诗词 现当代作品 民间故事 美国华裔 文学等 教科书对中国文学评价很高 在选录时 重视中国文学中能够反映普世价值的作品 教材或以主题编目 或以区域和时代划类

More information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1 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上师仁波切随堂开示 上师仁波切在宣讲 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时, 就般若法门的重要性以及学修方法等多个方面作了精彩的开示, 兹录以成文, 并附以标题, 以使广大同修, 共沾法益, 共同推进闻思修事业, 使正法长住世间 净水如意宝 讲的就是修行般若的境界 入行论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讲得非常殊胜, 非常精彩, 比如现在正在讲的抉择四念住的修习要义这部分,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慈悲的力量 目錄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二 世界的希望在教育 9 三 奉獻他人完成自我的人生旅程 16 四 根與芽 與 心六倫 一條相同的道路 20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主持人 ( 以下稱主 ): 珍古德 ( 以下稱珍 ): 4 慈悲的力量 聖嚴法師 ( 以下稱師 ):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5 主 : 珍 : 6 慈悲的力量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年以来 中国的医改决策经历了医疗卫生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医疗卫生公 益性衰减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的基本历程 为中国新时期医改决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价值导向 要发扬决策民主 要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要不断增强政 府的环境回应能力和政策学习能力 年以来 医改决策 医疗卫生事业 一 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 一 年 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钟裕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More information

《基础班课程·如何做功课》第四课

《基础班课程·如何做功课》第四课 基础班课程 如何做功课 第四课 为度化无量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并且如理如法地谛听 今天继续学习 次第花开 中 如何做功课 的内容 作为佛弟子, 做功课就像睡觉吃饭一样是每天必须的 所以一开始, 要从闻思上得到定解, 然后长期坚持行持 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 第一, 做功课的前行 包括排除内外的干扰, 尤其要关掉手机 上周上师在开示时说 : 再三地合掌祈请大家, 你们在闻法或座上修时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杨超群

杨超群 入行论第九十二课 我们继续学习 入菩萨行论 指引我们趋向成佛的殊胜要诀 和教言 遣除争论 这个科判中, 之前学习了四个颂词, 讲了众生和佛平等 和不平等的部分, 下面是总结 : 有情具功德, 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 即应供有情 有情具足什么样的功德呢? 就是能够产生殊胜的佛法 唯因此德 符, 仅仅因为这点功德相符的缘故, 就应该恭敬供养有情 前面我们学习了, 从证悟和断德的角度来讲, 有情和佛的差别非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三十一 唯识学概要 208 你要改造业力, 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面, 我们看丙五 : 究竟位 唯识学把整个凡夫到成佛, 把他的修行分成五个阶位 : 就是资粮位 加行位 通达位 修习位乃至于最后的究竟位 我们从前面的阶位我们可以知道, 当我们踏入了修行的菩萨道, 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两种力量的作用 : 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生死业力的冲击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 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

More information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道次第 修学地图 2007 年秋讲于厦门南普陀 青年佛学进修班 济群法师 近年来, 道次第 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 这一现象绝非偶然, 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 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资讯空前发达 对学佛者来说, 不必出门就可接触汉传各宗乃至三大语系的相关典籍和开示, 这种便利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 这些资讯固然使学人眼界大开, 见识增广, 但同时也给修学带来新的困扰

More information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入菩萨行论 第 17 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 论 是宣讲凡夫如何经由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从而获得殊胜觉悟再 去利益众生的殊胜方法 第一品我们学习了菩提心的利益, 知道菩 提心具有超胜世间的巨大功德, 已经在我们的相续中引发了生起菩提 心的强烈愿望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第 1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 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开始学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所造的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这是一个祈祷文, 也是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 前面学习 窍诀金钥 的时候, 讲到了大乘的皈依 菩提心特别殊胜 今天我们要 学习佛法当中, 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修法,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oc

Microsoft Word - ?????????.doc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法宣法师白话译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四净土十疑论序第一疑第二疑第三疑第四疑第五疑第六疑第七疑第八疑第九疑第十疑净土十疑论后序附录 :( 一 ) 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附录 :( 二 ) 唐洛阳罔极寺慧日传附录 :( 三 ) 宗赜禅师莲华胜会录文附录 :( 四 ) 大智律师净业礼忏仪序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四 成时述曰 : 标列净土十要的次第时, 以世尊言教之经典居于最初,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Peter Brook, The Open Door, (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Inc., 1995), pp.49. 127 128 129 1994 2004 829 130 131 图 12 2004 132 图 13 九鲤洞的扶乩手为大爷伯开光和命名 第三 戏台上的服装和道具的清净 由陈善德长者清净目连戏表演使用的 所有道具和服装 重要的道具包括地狱门

More information

www.dymf.cn 悟道之初活易乐乎 ( 自序 )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各种物欲和诱惑充斥的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因希求心灵的解脱而开始修习佛法 只有佛法才精确而客观地描述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真相, 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 安宁与和谐的幸福之路 确定地说, 佛法是唯一能够使我们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 能够今生值遇佛法并认真修持佛法的人都是有大福报的人, 未来的生命就像初一的月亮,

More information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入菩萨行论 第 135 节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再次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如果真正想要进入菩萨行, 成就利益众生的佛道, 必须要学习 像 入菩萨行论 这样殊胜的论典和窍诀, 此论中佛菩萨告诉我们 怎样通过不断的学习 串修, 将自己相续当中的我爱执和自私自利 的分别念改造成殊胜的利他心 菩提心 入行论 一共有十品,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 静虑 前面我们再再地提到, 静虑是将相续中世俗菩提心在不退的基础上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F0CBB5CEDEC1BFCAD9BEADB9E3CACD2DCFC2B2E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F0CBB5CEDEC1BFCAD9BEADB9E3CACD2DCFC2B2E12E646F63> 佛 说 无 量 寿 经 广 释 索 达 吉 堪 布 第 十 六 课 1 第 十 七 课 19 第 十 八 课 35 第 十 九 课 53 第 二 十 课 74 第 二 十 一 课 94 第 二 十 二 课 114 第 二 十 三 课 130 第 二 十 四 课 146 第 二 十 五 课 165 第 二 十 六 课 184 第 二 十 七 课 201 第 二 十 八 课 219 醒 世 歌 释 239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