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成决断, 正因不见故 若余量害者, 非不见而无, 如是于余因, 容有余量害 不见故, 所触见不具, 无误 由处等差别, 物能力各异, 见一而谓余, 定有则非理 我 地有知等, 非能立为无, 岂唯不可得, 是因无能立? 故由彼系属, 自性遮自性, 或由其因法, 于果无误故 不尔遮一法, 云何余亦遮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差别成决断, 正因不见故 若余量害者, 非不见而无, 如是于余因, 容有余量害 不见故, 所触见不具, 无误 由处等差别, 物能力各异, 见一而谓余, 定有则非理 我 地有知等, 非能立为无, 岂唯不可得, 是因无能立? 故由彼系属, 自性遮自性, 或由其因法, 于果无误故 不尔遮一法, 云何余亦遮"

Transcription

1 释量论颂 法称论师著 敬礼圣鬘殊室利童子 敬礼于具足, 除灭分别网, 甚深广大身, 遍放普贤光 众生多著庸俗论, 由其无有般若力, 非但不求诸善说, 反由嫉妒起嗔恚 故我无意谓此论, 真能利益于他人, 然心长乐习善说, 故于此论生欢喜 宗法彼分遍, 是因彼唯三 无不生定故 似因谓所余 因法所有性, 若无则不生, 此果是正因 若与唯有性, 系属体亦尔 若诸量不转, 于无而不转, 为果是正因 观待于差别, 知某无为果 相违与果成, 因及体可见, 体生不成就, 是为无义者, 不可得四种 以彼相违因, 可得为量式, 因由相违性, 无则是错乱 其相违果中, 亦待处时等 余则成错乱, 如灰成不冷 所有从因聚, 比知能生果, 不待余义故, 说彼是自性 因聚生果力, 转变相系时, 于果不决定, 容有障碍故 同依一聚者, 由味知色等, 是比知因法, 如烟知柴变 能未转无味, 此即是余因 如是过去时, 了知是一者, 是从果因起 由因未和合, 比知其果者, 有余 无能故, 如由身比贪 唯异品未见, 而见其总果, 因智是似量, 如语比贪等 唯异品不见, 非即无错误, 容有错误故, 如比釜饭熟 若唯以不见, 便说遮止者, 此是疑因故, 说彼名有余 于因三相中, 为对治不成 违义与错乱, 故说须决定 错乱对治中, 所说异品法, 若不见为果, 不说亦能知 说无之语言, 非显彼唯无, 若说无应理, 尔乃知为无 若不见能遮, 岂是有余误? 有遮亦成因, 不成, 合非说 1

2 差别成决断, 正因不见故 若余量害者, 非不见而无, 如是于余因, 容有余量害 不见故, 所触见不具, 无误 由处等差别, 物能力各异, 见一而谓余, 定有则非理 我 地有知等, 非能立为无, 岂唯不可得, 是因无能立? 故由彼系属, 自性遮自性, 或由其因法, 于果无误故 不尔遮一法, 云何余亦遮? 如说人无马, 岂亦非有牛? 如是一近故, 云何余亦近? 如言人有牛, 岂是亦有马? 故定异法喻, 不必许所依, 由说彼等无, 此无亦知故 喻彼性 因事, 为不知者说, 若对诸智者, 但说因即足 故知系属者, 说二相随一, 义了余一相, 能引生正念 故无 因 自性, 有遮亦是因 理应可得者, 无所得亦是 如是无得因, 此虽说三种, 由于结构门, 有多种差别, 彼及彼违等, 不通达通达 由是因果事, 或自性决定, 若无定不生, 非不见非见 否则余与余, 如何有决定? 若法有余因, 则如衣染色 若法有余因, 则应成他性 后生故非因, 是果何能定? 烟是火之果, 果法随转故 若无彼有此, 越出具因理 无因不待余, 应常有或无 诸法暂时生, 是由观待故 若帝释顶上, 是火性即火 若非火自性, 如何彼生烟? 烟因自性火, 具彼能差别, 若烟从非烟, 因生, 则无因 由随转随遮, 见某随某转, 彼性彼为因, 故异因不生 诸法由自性, 住各自体故, 从同法余法, 遮回为所依 故从彼彼遮, 此因缘类别, 以彼差别故, 即善能通达 是故某差别, 由某法了知, 其余则无能 故别异而住 义自性是一, 体性是现事, 有何未见分, 为余量所观? 由见色法同, 蚌壳误为银 若木由乱缘, 而计余功德, 2

3 故由见于法, 见一切功德 由错不决定, 故当善成立 比量亦缘法, 决定一法时, 应缘一切法, 遮遣无此过 故如是说因, 是遮遣有境 余则有法成, 余有何不成? 于所见若知, 是总义分别, 不增益余分, 除尔许行境 定与增益意, 能所害性故, 说此于远离, 增益转应知 尽其增益分, 为遣除彼故, 其决定与声, 亦唯有尔许 彼等境有异 余则于一法, 一声觉能通, 非是余境故, 应成为异门 或说觉能缘, 各称别异义, 于各积差别, 饶益支功能 无差别体性, 遍缘诸体性, 则有何所益, 差别不决定? 彼等体属故, 知一则取二 益法能若异, 彼等是彼何? 彼无益彼等, 如是则无穷 若取能益一, 见彼于未见, 饶益非余故 取彼取一切 若遮错乱故, 取者亦许余 彼成越境者, 其余亦同彼 于无增益境, 转故, 余自性, 诸定者不定, 如何是彼境? 若舍差别分, 现量所取中, 于差别若有, 证缘亦当证 其言从他遮, 及言从他返, 声与决定等, 是随名言作 二虽各诠一, 由所诠他别, 以异啭声别, 成立如异义 舍不舍余别, 彼二名差别, 是随通达者, 欲乐之所依 遍说物与事, 唯声之差别 故彼等所诠, 都无少差别 欲了知彼义, 益彼或具作, 设以余诠说, 都无余差别 故于遣余境, 能除为具彼, 宗派所说过 种类及具种, 若异则犯过 若谓诸言句, 由事力而说, 不依乐说欲, 彼等第六转, 分语等成过 不待于外义, 诸语由说者, 如能诠决定, 如是宣说 诸妃六城等, 非异事安立, 成名空自性, 空性有何因? 3

4 依于诸异事, 现为一义觉, 由其自体性, 障蔽余体性 由彼能障故, 体性虽各异, 蔽其各异性 有诸法体性, 现似非别异 彼由意乐力, 宣说为有总, 由彼所遍计, 于胜义中无 诸别不随行, 余随行不现 非离知各异, 如何随余义? 故执义一体, 此分别颠倒 名义诸具者, 互异即此种 达一 知义等, 成其为一义 有虽是各异, 由自性决定, 犹如诸根等 如见药虽异, 或共或各别, 能治疫病等, 余物则不尔 无别故非总, 田等虽别异, 彼等应无别, 坚固无益故 缘性分别觉, 无义似有义, 从非彼果义, 异究竟而生, 彼体似外一, 似从余遮返, 观察支无故, 非是彼自性 知所有诸义, 谓遮返体性, 故似非各异, 现从彼余返 其总与共依, 为所行境者, 由知与言说, 广作错义名 诸法一切名, 依于互无杂, 故遣余为境 若与事有属, 是得事之依, 如比量所说 虽同是错乱, 然非从余得, 如灯光求珠 彼维多一果, 非彼果依余, 由言说及知, 作一名言转 如是一作多, 彼普显事故 从彼非果义, 异故知多法 此声义共依, 虽然非实有, 如共许而说, 此于事非有 法有法建立, 如异非异等, 是不观实性, 如世间所许, 唯依如是许, 遍立能所立, 为入胜义故, 诸智者所作 诸胜义之义, 非自杂无异, 其体一及多, 是由觉所染 言组言差别, 此别于觉义 从此及余遮, 观察法差别 能所立分别, 失坏见事故 别总相杂中, 自相非所取, 其总别相等, 都非是所取, 诸众多差别, 于一不可故 4

5 彼体从众返, 彼如是通达, 声分别非有, 于总性转故 诸声显立名, 彼为名言作, 尔时无自相, 故彼中非名 为使人了知, 能作成其事, 为办彼故转, 于义说其名 其类非能作 若具彼能者, 何故不直说? 无边故此同 作从非作返, 相同何不作? 具彼过同故, 宁不须余类 从彼遮余已, 即转, 说其声 由此从彼等, 不断彼如何? 诸别虽各异, 然见彼诸义, 能作彼彼事, 见余亦离余 为境之诸声, 结合能了知 如余亦彼觉, 非从唯总性 若常唯知彼, 应不知别故 尔时终不取, 具彼系属故 不决定具彼, 如何立名言? 若谓一事助, 诸别为知因, 岂一事能除, 彼等差异性? 异故亦不许, 彼等一识因 若谓多待一, 能生非异觉 彼等各各无, 彼一亦生觉, 彼等无能故 其觉无能缘 青等于眼识, 功能各见故 合亦能诸别, 任何亦非尔 若待彼随一, 乃能, 非唯总 彼等若益一, 云何非一觉? 此成彼等果 能益即能生 若现非异觉, 不许从异者, 觉所现各异, 执彼等同故 若谓彼等同, 云何觉取异? 同一果 彼等, 果觉亦各异 达为一因故, 以觉无各异, 以一觉因事, 诸别亦不异 彼离非彼果, 其余随行事, 未见故, 破故 名了彼为义 于彼非能作, 现似能作体, 以离事各异, 唯事为种子, 能生无义觉 : 永断不能作, 支分体性故, 事异为依故, 许义不欺诳 故遣余有境, 依能作体故 有作如是说, 若由遮非树, 而执树义者, 以二者互依, 若无一执时, 二者俱不执 故立名非有 彼等立名时, 遮不遮非树, 若遮如何知? 尚未执树义 5

6 若名不除彼, 则诸立名者, 应非断彼已 而转, 如树别 若遮余不立, 示前住一树, 说言此是树, 设立名言时, 亦当了知彼 故此无过失 言此亦是树, 或言唯此者, 过失不可免 了知一类识, 住一续知者, 彼非彼因义, 本性能分辨 彼觉所有事, 现为觉因性, 及离非因性, 虽似一体性, 自能知为异, 于异立言词 由此了知觉, 错知似一事 觉从某义遮, 向某义转故 善安立其声, 定取其义故 余立名无义, 故所知等语, 于名言安立, 亦有所遮除 若法从彼异, 遮彼从彼异, 差别相同因, 现相者安立 即由从余遮, 能达彼法分, 是师所宣说 此无少体性 从诸声通达, 即了知遮余 其中无某别, 通达某余义 亦非作二声, 非互相有故 无事见具事, 是由觉染坏 是故非胜义, 余则从事遮, 即不成为事, 说此异此故 若遮一杂义, 以一声或因 作事, 彼全无, 所遮事所遮 若从能诠中, 无余皆通达 由事功能故, 多果一所依 若示一遮时, 不断余而住, 彼遍彼, 现一 尔时就觉前, 成为共所依 若声能遮遣, 当触于事法, 说彼于彼有 一事非能诠 觉不现 可现, 无事决定故 故遣余有境, 诸声及觉性, 亦说为总境, 事无彼等故 事唯一体故, 觉何见体异? 一法随行还, 一义非行境 若异, 则无别, 名言应无因 一切遮有故, 无彼等过失 为显彼果故, 异法同一果, 老者说一声 是对无彼果, 遮除之因者 显示诸异难, 不能, 无果故 非于事, 诸事, 各住自体故 所有杂色体, 黄色则非有 ; 从非彼果遮, 6

7 则于二俱有 于义若无异, 声异则非理 故欲求彼果, 亦异无彼果 譬如由眼等, 生一色识果 何故? 有宣说 : 彼果无差别, 顿达某一切, 彼体虽离总, 已说其无异, 然由名而说 若谓一住故, 诸多亦闻一 住为依为显? 如是彼非理 于常无益故, 非依如盘等, 于堕性棘等, 亦能生彼境 彼亦无是用 无彼亦住故 非住 复非理, 若异若不异, 观察皆非理 于自堪生识, 为此就余作, 所显 堪能性 作者, 亦是因 此若先已能, 待彼则不可 无变异故彼, 岂由具总显? 非如眼药等, 于根起作用, 于彼有无时, 通达无畏故 诸种类能显, 若许具种者, 灯等能显者, 应得具牛等 诸谓类从别, 为余 非余有? 彼先无诸别, 总慧如何起? 见一所有者, 于余不见故 非余不随行, 余亦非依故 不行, 彼非有, 非后有 具分 不舍前所依, 呜呼失败因 安住余法者, 不动于自处 于生余处上, 安住, 极其理 彼事于何住, 于彼无系属, 周遍彼等境, 嗟乎太希有 若总类普有, 一显彼显性, 无异故普见 彼非特别显, 未通达能显, 必不达所显 总与具总法, 何故相反许? 无异义岁虽无, 如说煮者等 异故, 业非因 非类, 属业故 是余听因故 业亦无有住 无系故, 声因, 是总则非理, 太过故 无业, 非诸知说因, 得非有因故 由无随行故, 亦非是功能 若煮者等总, 如初有性等, 如是应明显, 不尔, 无别故, 后亦不应显 待所作饶益, 方是能显者, 无变故无待 若此有增盛, 刹那故, 何作? 虽同是各异, 7

8 种类随相近, 于某转, 非余 此是声知因 若无舍离遮, 余事物随行, 一果非除果, 极其各异故 若由一体性, 多能作一果 一体有彼故, 俱有应无用 彼无异自性, 离不行别定 离一无果故, 从别彼等起 所有能作义, 即是胜义有, 彼亦无随行, 随行不生果 故体性虽异, 有是因, 非余 此是其本性 若无各异者, 应顿时生灭 从彼有异故, 无如是过者, 一坏时体住, 非彼性 是故, 不起总别觉 遮无体性故, 不观住不住, 总觉亦染坏, 故亦无破难 彼之能生性, 其余如何生? 异别性能生 若非异亦有, 已说彼非生 现亦不依余 作异, 即胜义, 彼是从余返, 说彼为因果, 许彼是自相, 彼有取舍果, 故人皆趣彼 如无异无别, 非一切皆成, 如是异无别, 非皆成一切 虽异由法性, 成为某作者 无异唯一性, 作不作相违 有异故无作, 俱有应不作 若依次作者, 为彼事性耶? 为具彼诸事, 应极异 不异, 有同不同性, 异门应互异 若谓彼异者, 由何性说彼, 名差别 名总? 若彼等各异, 成异性, 如是, 如瓶等互别 虽许为总别, 不成总别者 由何性现前, 欲求所办果, 此人即趣彼, 观其异不异 自体异遮同, 彼等各异性, 无事体随行 应趣等过故 即此对无惭, 无理随便说, 彼等亦破除 一向容有故 一切二体性, 除彼差别故, 教云饮酪时, 何不奔向驼? 若谓有殊胜, 由此趣别者, 彼即酪余无, 故非二, 是除 一切同体性, 觉声应不异 说异统摄者, 彼无故非有 8

9 无事无体故, 诠体非所观, 即彼等言声, 便成为遮诠 自性诸差别, 待别或单纯, 成所立故说, 如灭果及有 若因有 性有, 如何非所立? 差别无随行, 失因及所立 若立唯有别, 于有法总上, 无少义可成, 如此亦无遮, 所别为所立, 此因无随行 若有是所立, 则别成所立 不取彼差别, 若成唯有事, 彼能遍所立, 随行无失坏 不成, 有法无, 依二有错乱, 无法是相违, 有岂成所立? 自性成能了, 彼能遍决定, 性定是所了 此遮则彼遮, 譬无常所作, 非作则不灭 无因故若灭, 自体即相属 诸事有所待, 则见无决定 彼因纵众多, 亦容有不遇 以无果住故, 说灭待因者, 一切能灭因, 说皆成错误 彼因无能故 此由自性灭, 所说由何减, 余亦由自性 故有事为境, 比量为二种, 果 自性 由彼, 定属所立故 觉为先转故, 彼性不可得, 即说彼不转, 说不得为量 : 论时无关系, 诸义超诸根, 由无因, 彼等, 不得故, 岂无? 非定有无果, 故不成为量 若有殊胜因, 有者亦成量 能知性不知, 此理是所说 不知因, 能成, 果即无所有 义自性有因, 性不得亦是 若由某等因, 通达彼为无, 可见不见因, 若全非有者, 可见, 不可得, 当知为无事 若有相违事, 能害彼有故, 得彼相违者, 决定彼为无 无始习气生, 分别所熏成, 依有 无及俱, 声义法三种 成彼非事因, 谓彼不可得, 是因, 彼非无, 安立言说故 一向胜义转, 于见差各异, 诸义 诸言声, 无因应不转 过 未生亦尔, 诸语亦应无, 虚妄义者故 许觉义为境 ; 9

10 拨声义成立, 遣法所依故, 非和合所立, 是成立单法, 不拨声义者, 由有无品别, 有事为所现, 从此生果故 于不能作义, 求者观何为? 中性人美丑, 欲者观何益? 分别智境故, 声义是假立 事所依不成, 言说正理者, 说唯此是法 声与事同时, 无无不生故, 非由彼成义, 彼显说者意 可信语不欺, 由总而比度 系属顺方便, 说士夫义语 依观察而说, 非依诸余语 于见及不见, 有事诸义理, 现量二比量, 无害此不欺 可信语不欺, 由总虽不现, 无位故此觉, 亦说为比量 所取所舍性, 及方便决定, 要义无欺故, 可比度其余 待殊胜士夫, 余知如实义 若对彼殊胜, 能知, 许彼义 言如此或非, 他有过无过, 诸量难得故, 余知难了达 灭及依胜进, 皆有逆品故, 由习彼成性, 有能尽诸漏 无害 真实义, 颠倒极力阻, 成性终不退 觉执彼品故 一切诸过失, 萨迦耶见生, 无明彼彼贪, 从彼起嗔等 由此说众过, 其因为愚痴 余说萨迦见, 断彼皆断故 诸语颠倒因, 诸失依人故, 人不作谛义, 有者作是说 诸语谛性因, 功德依人故, 余说人不作, 岂非颠倒义? 能了解义因, 名依士夫立, 语纵非人作, 故容有颠倒 若系非人作, 不了名, 应知 若由名彼显, 计余应无能 诸语定一义, 不应达余义 若连系多义, 应能显相违 士夫纵未作, 遍计应无义 连系诸异事, 立故应说因 士夫未善作, 应毕竟无义 若计善作者, 此真同象浴 系者无常故, 系属常非有 故义与声系, 是人觉善作 若与义俱生, 于诸声自性, 相反, 不应理 假系无此过 10

11 若所依虽灭, 不灭, 常如类 于常, 依何能? 由何许彼依? 由能生于智, 俱有因和合, 彼智可生故, 了智于瓶等, 生起许为显 诸不变 无别, 能显自何作? 何许彼显彼? 连系成实事, 异故种种觉, 不异, 即彼性, 离此无余事 事性各异故, 系属分别作 有实, 依赖余, 如何成余系? 诸字当无义, 句遍计无事 此有事连系, 当如何而转? 不忆作者故, 传许人未作 有随此宣说, 故恶暗周遍 犹如此士夫, 未从他听闻, 于字句安布, 无有能说者, 有说余亦尔 编制诸余论, 离师教授外, 曾见有谁读, 何不如是比? 何类从何成, 无别如火薪, 余未见因者, 正知由彼成 见果相同故, 未说诸差别 凡所宣说因, 一切皆错乱 虽皆无始成, 然非依非士, 故士夫未作, 余亦不依人 蔑戾车等言, 说断无等语, 无始故亦尔 是先作因故, 如此人未作, 即成有何德? 义于功用别, 见故亦是疑 字余无别故, 成立有何果? 语非异于字, 以不可得故 是多支体性, 彼等异无义, 非事假名事, 如云狮子等 若各各有义, 多立事颠倒 由通达一支, 当达诸语义 顿了达一切, 应无时差别, 一性亦无异, 渐达非有故 无常, 勤发故, 何非士夫作? 若常, 应常得, 以无障覆故 若谓俱有因 未具, 不闻者, 必待他 宁尔, 决定则相违 若彼非能遍, 非一切可得 若遍, 则一切, 应顿时可得 若作可得者, 无变何能作? 若根善净者, 彼无余应闻 若由善净别, 异故一义定 声聚多喧杂, 如何而得闻? 若闻彼散声, 非是能诠者, 谓离声有异, 当极信于此 11

12 若余声静住, 能诠如何闻? 又功能定故, 如何达异声? 如由彼彼过, 不许声能诠, 由诸声所显, 能诠如何无? 若谓字次序, 字无异故非 彼亦无建立, 余次序违故 说遍及常故, 无时方次第 无常非能遍, 过失前已说 显次亦非语, 常则除显故 由功用所作, 成故即是果 善知已成义, 许余觉能显 如灯, 若余者, 作者有何别? 若谓作体性, 离障为显者, 于无事功作, 和合有何能? 与声无别故, 余亦得为显 若如是许者, 诸因皆无用 认识 有合等, 所计诸能立, 无喻, 诸有事 皆刹那坏故 亦破余恶因 觉非依人者, 自许 现 世共 比量顿违害 异字之次序, 已明显观察 彼由分别增, 何非依士夫? 有即坏系属, 故声是无常 由火生余义, 其坏无实故, 薪应犹可见 若彼由此坏, 如何余坏余? 宁, 薪何不现? 彼持故不现, 非, 彼不障故 生故坏有坏, 如是薪应见 若如杀杀者, 罪人不复生, 于彼亦如是 能杀非即杀 若坏非余性, 薪应即坏性, 彼无故非因, 此外无余相 坏虽是无因, 常故有事坏, 同时俱有者, 无事由何常? 于无, 则不犯 事不坏过失, 不许诸有事, 由坏而坏故 为知有事坏, 不观待余故, 心增益彼异, 说彼住无因 若无从自有, 此分别相同 无彼少许过, 仅是成为无 有则此分别, 成与事系故 说言是无者, 亦是非有事 若少有所作, 则是观待余 若事无少作, 何为有所待? 以此虽无因, 未生而坏故, 先有与坏过, 太过亦除遣 如有具生者, 则许有碍性, 如是诸有者, 有是可坏性, 有非生则非, 由因性决定, 果性则决定, 无诸异因故, 12

13 无常性无异 故彼等系属, 常性已遣除, 声能由前说, 连系过已遣 言士夫未作, 非能立知实, 无人过造失, 火等见余相 计彼为未作, 不成为智因 于诸常住中, 全不生事能 分别习气生, 增益行境觉, 有从彼所生, 非义为行境 告谓所作者, 见为颠倒故, 未作语义实, 反则违遍故 无故, 未说因, 则疑彼容有, 有事于相违, 亦见能遍故 由不得, 不成遍无, 前已说 无性若不成, 于遮生疑惑 若随行及遮, 于宗有法有, 由决定果智, 成者, 是能立 若所立异品, 说其遮遣性, 即成此同法, 故因皆随行 有编制名言, 诸咒能成果 若谓事功能, 无别余亦成 若谓是余义, 安布前已除 彼义应常成, 有待应无能 若由能如此, 彼应皆能成 非由善作故, 不待作者别 若有事作为, 亦事异成异 非由作者别, 能定, 由言成 差别无可作, 作何成作者? 若显为加行, 彼前已遣除 若彼觉是显, 彼合于果者, 说者是显因, 听者应系果 若不显微诵, 声功用加行, 意诵应无义 声是耳行境 间从彼生故, 彼觉亦显者, 若有义不成, 分别随行故 自与共自性, 欲一体而诵, 由诸言诵故, 不违非由事 若无次序者, 闻说味与海, 应无差异果 彼依士夫有 字从起智生, 从智而生声 有彼差别彼, 是由耳决定 由彼智生智, 闻彼非疾闻, 由待忆彼故, 能忆后体性 彼是因持心, 诸字因与果 说是诸次序, 彼由士夫作 故彼字体性, 句与句他性, 作者功用异, 共作果差别 13

14 彼诸字次序, 编制而诠转, 不违欲成序, 常住相违故 士夫与诸字, 因果性成故, 字序皆从士, 如火与薪理 诸智力士夫, 能作咒次者, 不共性成就, 余无彼能故 有了知续者, 作某等密咒, 彼是主者力, 随彼说理故 欲果作诸咒, 应说士夫作 成立士无能, 由此而除遣 所说觉 根 语, 士夫等能立, 似量有余故, 非能达实义 声自体不说, 此义, 此非义, 士设立此义, 彼复具贪等 一了义非余, 谁作此差别? 如是有人知, 汝为何不许? 若语量不欺, 说彼了义者, 诸极不现事, 非有量能知 谁语量不欺, 彼所作语言, 得谓正教故, 非士作, 无义 若极不现义, 无教有知者, 则许超根义, 有能了知者 或自具贪等, 余非了明义, 吠陀非能了, 谁达吠陀义? 故欲生天者, 闻说祭祀火, 有谓食狗肉, 非义, 何量证? 世语共计者, 彼有种种义, 谁辨此声义? 超根义谁见? 见非世许义, 天天女等声, 如是声于余, 起如是分别, 世许诸人语, 不许彼为量 复由彼达义, 此欲嗔何为? 若违越世许, 分别有何因? 世许非量故, 执彼有何因? 世许于声义, 决定生犹豫, 以见彼诸声, 种种义转故 由未见决定, 有各种功能, 声自引疑惑, 余无不可故 有说此是路, 是此株杌说, 余谓是自说, 当观彼差别 可于一切转, 两说显一义, 是由何而定? 除说欲决定, 何知超根境? 说欲是定因, 言是彼能显, 彼非人则无, 彼非唯一义 若由自性定, 于余彼不可, 言亦成无义 名显性差别, 由何而决定? 随自何所欲, 何谓定于彼? 故言皆可立, 非唯显汝欲 14

15 吠陀一分故, 余亦应如是, 如火御寒实 余作如是说 味同, 体同故 一器余亦熟 有余错乱故, 知理如此破 士常为作者, 诸事常, 超根 根所取, 诸事 因 住 坏不等, 余由二种量, 遣除为行境, 违依教比量 诸所有言说, 未遣诸相违, 论义亦未显, 计彼义谛实, 娼妇以吵胜 若如是量成, 则此何非量? 士夫多说中, 非无一实义 声住于说者, 非事性 非果, 除此相反者, 亦无不错乱 诸能诠转趣, 见所诠而作, 彼此相违义, 如何通于一? 故教与诸事, 任何了达者, 不成 无不生, 彼能定何义? 故彼虽遮返, 不成有事无 定无为果者, 不得, 不能成 计吠陀量 有作者, 计浴为法种姓傲, 为灭罪故行苦恼, 是愚恶慧五种相 量谓无欺智 安住能作义, 不欺声亦尔, 显示所欲故 说者能作境, 何义觉明显, 于彼声是量 义性非有因 缘于已取故, 不许彼世俗 觉是正量性, 所取所舍事, 转趣彼主故 由有境各异, 觉证各异故 彼有此有故 由自证自体, 由名言是量, 论是遮愚蒙 显不知义尔 证知自体后, 总相识应得, 意谓于自相, 不知所知故, 观察自相故 世尊具是量 为遮无生者, 论说成为故 待立量应理 量非有常性, 达有事量故 由所知无常, 彼不坚性故 有依次生者, 常生非理故, 不可观待故, 非谁饶益故, 无常亦非量 住行 形差别, 及能作义等 极成或无喻, 复是疑惑性 随有无加持, 形等如欲成, 由彼所比度, 彼是正理性 15

16 异事所成就, 声同无异故, 比度则非理, 如灰物比火 非尔, 则陶师, 制作陶瓶等, 作泥团形故, 蚁垤亦彼作 所立随行故, 果总亦能立, 系属各异故, 说异过果同 种类别所成, 由风声之总, 成立, 非正理, 如说语言等, 牛故是有角 依他说欲故, 诸声皆非无, 有彼故义成, 一切成一切 以此而观察, 劫毗罗等派, 由无常等故, 亦说无心等, 及剥皮死故, 而说具足心 劫毗 若事体不成, 此理若成就, 别不成无害 如声依虚空 声虽不成立, 事成即成立, 如佛对鸺鹠, 说身等能立 若彼性误等, 声虽不错误, 知能立有过, 由事成事故 行故有手故, 立有角及象, 此声之所诠, 世许, 非欲说 如彼事是因, 即何时非因, 由何计彼因, 而不许非因? 由械药等系, 黑者伤及愈, 无系属株杌, 何不计为因? 自性无差别, 亦不可能作, 常则无遮故, 功能亦难知 有何成何性, 计余为彼因, 则于一切果, 诸因应无穷 能生苗地等, 性转变是因, 若彼善修治, 见彼差别故 若如根境合, 无别, 是觉因, 此如是 非尔, 彼亦有别故 诸别无能, 若性无差别, 合亦应无能, 故成有差别 故各别无能, 合则有功德, 是因 自在等, 则非, 无别故 量知不现义, 无彼能立故, 殷重修非有, 有作如是说 于不知而说, 诸恐错误者, 为修彼说故, 寻求具知者 故应善观察, 办彼所修智, 此能知尽数, 于我无所需 了知取舍性, 及其诸方便, 许彼为定量, 非了知一切 随能见远否, 要见所欲性, 若见远是量, 当来依鹫鸟 能立由修悲 觉依于身故, 由修无所成 非尔破依故 16

17 最初受生时, 呼吸 根 觉等, 非不待自类, 唯从于身生, 太过故 现见, 具有结续能, 彼为有何事? 又由无何事, 于后无结续? 何处不产生, 湿生等众生? 全无彼地等 故一切种性, 故根等不待, 自类是大种, 如一转变时, 皆变无别故 诸根一一损, 意觉非有损, 此变则现见, 彼等亦转变 故觉住所依, 有依于觉性, 是诸根之因, 故是根从觉 有如彼能引, 后亦当如彼 由彼识益故, 说意依于身 若无根非觉, 彼亦非彼无 如是互为因, 故互是有因 从无次第者, 非生有次第, 非别亦无待 从身次生觉 彼亦显次第 其前前刹那, 是一一刹那, 先无者之因, 是故一切时, 可见其为因 后心与余心, 结续有何违? 彼罗汉后心, 由何许无续? 岂随此宗派, 量不能义耶? 若谓离彼因, 此中何不说? 如彼觉取故, 意非从有根 生识能异故, 亦非从一切 无心故非余 一因故共住, 如根如色味 由义门转变 常随彼转故, 由有能饶益, 彼因故第七, 及说言生故 有时于心续, 亦容能饶益, 如瓶等火等, 唯尔非必遮 于身安住时, 心应无遮灭 由彼有乃有, 彼自在转故, 彼呼吸, 非彼 若无勤功力, 由何风呼吸? 由彼等盛衰, 应得为盛衰 彼等过亦同 心因则不同 余安住能引, 亦许是因故 若如株杌等, 过违, 身非因 由死过退时, 则应能复活 若如火虽灭, 薪变不复还, 彼亦不退转 不然, 有医故 有令生变化, 有不复生者, 有可还转故, 如火于薪金 初虽小不退, 所作可还者, 彼当能复生, 如金坚硬性 说非少可医, 能治难得故, 或寿已尽故, 若仅是病患, 17

18 则无不可医 死毒等遮故, 彼咬亦可截, 由离变坏因, 彼何不复活? 亲因无变异, 则诸有因者, 不能使变异, 如泥无变者则瓶等无异 若事无变异, 彼事有变异, 此彼因非理, 如牛青牛等 心与身亦尔 彼从俱有因, 生果则共住, 如火与熔铜 有无无依故, 非尔 有住因 是依, 此无依, 离住无余故 是余即彼因, 彼于事何为? 应成无所坏 若计由坏因, 彼亦同上过 住因复何为? 若谓遇坏因, 之间彼使住 坏是事法性, 有此无害故, 住因何所为? 若谓如水等 所依, 此亦同 诸事刹那坏, 是彼事相续, 如是生因故, 是为彼所依 不尔则非理 障碍流失故, 是水等所依 无行者德总 业等何用依? 由此于和合, 及有和合因, 种类等住性, 无依故皆遣 若事由余坏, 彼住因何为? 彼无余而坏, 诸住因无能 有依皆具住, 有生皆有依, 故一切有事, 有时应不坏 若是自坏性, 彼余何能住? 若非自坏性, 何用余能住? 身无所增灭, 由觉用差别, 慧等能增灭 灯光等诸依, 则非有此事 由彼此能胜, 非不益于心 有时贪欲等, 壮等增长, 是从苦乐生 彼从调适等, 生觉使变故 由此说合等, 使退失念等 由内义差别, 生觉使变故 如有续差别, 由闻猛虎性, 及见流血等, 便发昏迷等 故定由何性, 作用, 随转心, 彼无则不生, 故是依于心 如依止于心, 听闻等诸行, 于心时明显, 如是无异无故, 身应显功德 由具足我爱, 非他有情引, 欲得乐舍苦, 受生鄙劣处 18

19 于基颠倒觉, 爱缚为生因, 若谁无彼因, 彼即不复生 若不见去来, 根不明不见 如因目不明, 不见轻微烟 虽有身细故, 或有无质碍, 如水, 如金汞, 不见故非无 手等摇动时, 一切应动故, 相违之业用, 于一不可故 余则应成异 一覆一切覆, 或不覆应见 一染变应变, 或不变应知 故一聚非有 若多则如前, 无别故微故, 应不能了知 无差别不成, 有别是根境, 故非是微尘 由此亦遣除, 谓无能障等 水银与金杂, 热石如何见? 根等别无能, 如何而了知? 由具, 此过同 若谓金与汞, 由具能见者, 所依无可见, 由何能了知, 味色等具违? 若许由假立, 是则觉应异 如何名长发? 异具彼自体, 及诸言说外, 具数 业等体, 于觉无所现 声智是缘于, 随异事而行, 分别假立义, 喻如功德等 已灭及未生, 若许此是假, 由何因许彼? 彼于一切事, 何不许彼因? 若谓非皆假, 异差别为主 由何? 若无异, 异则应无义 非因有余义, 白等具数等, 其声非异门 若彼亦余义, 德实应无别 虽非有余义, 由遮分为异 如业非实声 由诸说事声, 具足彼数等, 如异而说者, 是简别余法 唯欲知彼许, 余皆无所引, 有说指之具, 如异法而说 虽只说一义, 为引一切故, 而言指具足, 许是说有法 作如是言说 舍色等能别, 遮非共果因, 而作瓶声转 故非言瓶声, 作一所依声 此是言种类, 与言聚差别 彼总作为支, 言瓶之色等, 显彼能差别 此于余应说 无余是因者, 离一支亦非 19

20 各是功能性, 应顿生众多 多性相同故, 呼吸非能定 一亦应显多 彼因常住故 若非众多因, 非渐, 无别故 即于一息顷, 亦缘多义故, 非由彼决定 若一觉知多, 彼即成顿知 无所相违故 渐亦应不知, 无有差别故 若计非自类, 时息多刹那, 是如是心因, 无具次第因, 彼如何具次? 前自类为因, 最初应不生, 如是因非有 生息异境故, 有亦定成多 故觉应顿生 虽多, 一时者, 是一心之因, 息动微弱等缺一应不生 倘随有是因, 识亦应有别 若此从彼异, 不异, 非彼果 识功能定故, 一唯是一因 由贪著余义, 识则无功能, 不缘他义故 若谓先从身, 顿生起诸觉, 后由自类定 其身之功能, 何故而遮止? 身灭非依故, 心应单独住 若心续住因, 不为彼因转, 而作其支分 即此世五处, 是生余身因 为破彼支事, 及因, 不可得, 说非能决定 根等是有余 前根于自类, 现见诸功能, 见转故余余, 诸生亦成立 若彼从身生, 犯如前过失 若从心, 余身, 亦应从此生 非由离因故, 诸最后心等, 皆无想相结续, 故彼立有余 由修虽增胜, 如跳与水暖, 非能越自性 若所作复须, 观待勤功力, 或所依不坚, 殊胜不增长, 非如是自性 益彼诸功能, 于诸后殊胜, 无办功能故 依非常住故 虽增非性故 若时所修作, 不复待勤力, 余力转增胜 心中悲愍等, 修生, 自然转 如火等于薪, 水银与金等 故从彼等生, 是性生功德 故能使功力, 后后转增胜 是从前同类, 种子增长者, 悲等诸觉心, 20

21 修习于何住? 跳则非如是, 从跳生于跳, 彼因 力 勤勇, 功能决定故 跳是决定性 初跳非如后, 彼身违逆故 功渐除违逆, 安住自力性 悲从自种生, 若自种为因, 无逆品损害, 心成彼体性 如是前前修, 心法悲愍性, 及离贪觉等, 是余显根本 由修彼悲性, 如离贪 贪 厌 具悲摧苦故, 勤修诸方便 方便生彼因, 不现彼难说 以教理观察, 由苦性差别, 当了别苦因, 彼无常等性 如是因安住, 不见果遮故 为摧彼因故, 当观彼逆品 了达因性故, 亦解彼逆品 由我我所执, 有为为行境, 贪爱是其因 彼之能害者, 见无我, 相违 众相多方便, 经长时修习, 于其德失相, 当行走极明显 心亦明显故, 因习气永断 能仁为利他, 胜出麟喻等 义故修方便, 许彼是大师 成就先起故, 说此二为因 因断具三德, 是为善逝性 非苦所依故 是善, 见无我, 或从彼加行 生及过普起, 说为复退转, 断我见种故, 是不退转性 彼谛异体性 身语心粗重, 无烦恼无病, 余说道不明 修故无余断 有说语等故, 过失非永尽 引遮相犹豫, 故是错乱因 常故 无便故 或便无知故, 为何遍计说, 诸过失无尽? 有因故, 由修, 因对治尽故, 由了知因性, 知彼亦成立 求护者宣说, 亲自所见道 无果, 不妄语 具足悲心故, 凡一切所作, 为利他行故 以故是定量 复次救护者, 宣说四对谛 苦流转诸蕴 由修习现见, 贪等明显故 21

22 非是随欲性, 无因生违故 由有错乱故, 非风等之法 若谓性杂故, 无过 则彼法, 余法何不见? 一切贪应同, 故非一切法 如色等无过 若非由特殊, 诸业增上者, 彼诤亦相同 若计贪等是, 一切法性者, 无能 无自性, 果由何不同? 诸患难有别, 而无差别故 不成者, 非尔 一切变以, 变故, 亦非一切生 若因增长时, 果不可衰减, 犹如烦热等 贪等之转变, 是从苦乐生 不等分生苦, 若不生贪者, 当说由何生? 从等分增液, 从彼生贪者, 不等见有贪, 余等分亦非 余尽, 滴血亦 一女液无定, 于一不猛贪 若色等亦支 非, 皆不公平故 无定, 应不生 不执德, 应生 执德亦是支 应一切皆成, 执为功德者, 因无差别故 若时许有贪, 如时非有肺, 二体不同故 不见此决定 若谁说贪等, 依赖于同类, 习气差别转, 彼无此过失 此破大种性, 所依亦破故 白色等非是, 依止于地等 依声亦因义, 或与自所依, 无别而住故, 是依余非理 若如醉等能, 有别, 非离事, 有余义功能 能坏事应坏 所依若全住, 能依应非坏 若相同, 非尔, 了达现相与, 大种心异故 乃至身坏时, 如色等, 意体, 应同 然分别, 岂是义增上? 若时无待身, 有识为余识, 习气醒觉因, 故从识生识 非识则非识, 亲困故亦成 若许一切事, 具识能故者, 草等端百象, 先不见言有, 除如牛数论, 余有惭谁说? 百次分析因, 所应见体性, 彼性先不见, 如何彼当有? 从先无而生, 贪等应无定未越大种故, 若都具贪等, 一切贪应同 若由大种别, 22

23 诸种无生别, 然此别所依, 如其彼增减, 此从有应无 若贪等虽异, 因同体无遮, 故非 因体同, 一切贪应同 同体生牛识, 或此中地等, 非有有情等, 诸差别次第 暖次虽有别, 非有无暖火 如是此亦尔 非尔以离暖, 余火已破故 若有余功德, 具差别次第, 彼等彼差别 可断如白等 非定如色等, 与种无别故 若彼同, 日非, 贪等应俱故 遍计为境故, 境亦非能定 离同类因故, 贪等应无定, 或因相近故, 诸觉于一切, 一切时应生 彼暂可得故, 无常 过依故, 因自在故, 苦 非我 非加持 非因非能持 常如何能生? 故非从一因, 多果异时生 虽余因和合, 亦不生果故 若比知余因, 诸常非有彼 由是暂时性, 成苦性有因 无因, 不待他 ; 应常有, 或无 若如棘刺等, 锐利等无因 如果皆无因, 有作如是说 若此有彼生, 若此变彼变, 说此是彼因, 此于彼亦有 触是色因故, 于见是因由 破常 ; 亦非有, 从自在等生, 无能故 是故, 有贪是为因 何故? 谓诸人, 遍执境差别, 得彼意乐作, 彼有贪 何故? 有情于乐苦, 欲得舍而转, 许彼等即是, 欲爱及坏爱 由著我为因, 于非乐乐想, 于一切寻求, 故爱是有依 离贪不见生, 诸论师所说 无身不见贪, 从身亦生贪, 许彼因故许 是遣除亲因 若随许此理, 自害自所计 若生见贪故, 谓与生俱起, 同类生, 前成 不知 是有因, 未说, 唯说爱, 能引相续故, 无间故 非业, 23

24 有彼有无故 彼非坚固性, 因有碍等故 转故无解脱 非, 许, 不成故 若未坏我贪, 彼当受逼恼 尔时增益苦, 不能住自性 虽无解脱者, 勤摧邪增益 离贪安住者, 由悲或由业 引业无遮欲 已越有爱者, 非余所能引 俱有已尽故 知苦以无违, 前行随转者, 事法生悲愍, 非连系有情 彼于无我法, 增余我而贪, 由了苦相续, 而生起悲愍 痴是过根本, 彼是执有情, 无彼则不从, 过因而生嗔, 故许悲无达 非无有解脱, 由宿行已尽, 不续余生故 行功能无尽, 彼住无过失 由悲下劣故, 无大功力住 若是大悲者, 为他而安住 离萨迦耶见, 初道应无有 未断俱生故 若断岂有有? 若欲得安乐, 及欲不受苦, 所有念我觉, 俱生有情见 若不见有我, 则全非我贪 若无有我爱, 非求乐奔驰 生苦因即缚, 于常何有彼? 不生苦因解, 于常何有彼? 不可说无常 彼非任何因 于不可说中, 缚解皆非有 若自性无坏, 智者说彼常, 弃此可羞见, 当说彼是常 虽转依, 如道过复起 非尔, 无能故 识是取境法, 如有而取彼 彼所有体性, 亦是此能生 是此性 从此, 由余缘歧误 遮止见待缘 不坚如蛇觉 心自性光明, 诸垢是客尘, 故先无能者, 成性后无能 有能, 于能生, 损害坚实事, 亦不能久住, 如湿地上火 无害, 真实义, 于自性 颠倒, 尽力, 不能遮, 觉持彼品故 我执一因性, 是因果事故, 贪嗔虽互异, 然非能违害 慈等愚无违, 非极治罚过, 众过彼为本, 彼是迦耶见 见明逆品故, 心所所缘故, 说邪缘无明, 故余不应理 24

25 相违此当说, 空见违彼故, 与彼性诸过 相违善成立 众生法性故, 非尽, 如色等 非尔, 不成故 若连对治品, 现见可遮故 已灭诸过失, 非如坚还生 彼体使无系, 如灰不定故 若彼见有我, 当常著于我 由著 : 爱于乐 由爱, 障众过, 见德而遍爱 我所彼成取, 故贪著于我, 尔时当流转 有我则知他, 我他分执嗔, 由此等相系, 起一切过失 我爱则决定, 不离我所爱 无过则我爱, 离因亦非有 若谓贪有过, 修此有何益? 若谓能断彼, 未破除此境, 非能断彼贪 断德失相连, 贪及嗔恚等, 由不见彼境, 非由外道理 贪非同德贪, 是见义功德 其因无所缺, 何能遮其果? 见贪有何过? 若谓苦所依, 虽尔非离贪, 见我所如我 若谓无我所, 我非苦因者, 彼亦与此同 如是俱无过, 故俱非离贪 若如蛇伤肢, 修苦而断者 要摧我所觉, 舍此非能遮 由执着根等, 为受用所依, 自觉何能遮? 如何能离贪? 于离身发等, 虽起厌离心, 于余生贪著, 是众所现见 彼由和合系, 主生自所觉, 系强前住故, 虽见苦不舍 虽无和合等, 而有饶益性 生苦故如指, 不起自所心 彼非一向苦, 多如有毒食 由贪殊胜乐, 于相违离贪, 由爱殊胜乐, 暂舍少分乐 无思由贪我, 随得食而趣 如未获妇女, 见于畜行欲 所欲为我者, 云何欲彼灭? 领受及名言, 德所依息灭 如何是所著? 所著性不尔 一切相执我, 则坚固我贪 彼即是安住, 我所执种位 虽勤, 依德转, 障我所离贪, 亦障彼过失 若于我离贪, 25

26 则无离贪者, 如彼亦许我, 修苦则无义 虽修彼等苦, 仅识为苦性, 彼先已现见, 虽尔无离贪 若由见彼过, 刹那遮彼心, 然彼非离贪, 如欲于余妇 有取舍差别, 从一所生贪, 随彼生起时, 即一切贪种 无过有境贪, 能成亦无过, 众生亦唯尔, 今于何离贪? 于彼彼有过, 彼于我料同 彼过不离贪, 更于何离贪? 由见德起著, 见过失则灭 如是根非尔 愚等亦见故 具过亦有故 虽具足功德, 于他则无故 及于过去等, 我所亦无故 是故我所觉, 因非由见德, 故见非功德, 亦非能断彼 又增不实德, 由贪亦见彼, 成彼因无害, 如何能害彼? 上求利他故, 有生灭觉故, 此众生了知, 我异于根等, 故非见一贪, 其贪著我者, 是于缘内支, 本性而贪者 若由现在苦, 厌离是嗔彼, 非离贪 尔时, 有贪求余故 嗔苦为因故, 彼唯尔时住, 彼灭则自已, 仍依于自性 取舍俱断故, 于刀割香涂, 观一切平等, 说名为离贪 经说修苦者, 意依于行苦 我彼从缘生, 是无我见依 空见得解脱, 余修即为此 故说无常苦, 由苦故无我 非离贪, 有爱, 依止诸发趣, 非解脱惑业, 彼名生死者 不许我所性, 则无彼受者, 造作受用相, 彼我亦应无 故欲解脱者, 当根除无始, 同类因种生, 诸萨迦耶见 教说如是事, 诸未见因者, 说教能解脱, 不能使欢喜 咒种等仪轨, 非使人不生 涂油火烧等, 我亦应解脱 先重后轻故, 非能消灭罪, 使此重性无, 无体罪非重 邪及彼生, 爱思增上力, 生趣下贱处 故断彼不趣 唯从彼生故, 即彼等能生 彼思即业故, 能生因无失 26

27 趣与达所依, 彼从不见生, 不见灭, 无趣 故是行, 非思 随有无转故 能生作根者, 见觉有功能, 非是由余力 彼等既有彼, 云何而不趣? 若彼等无能, 灌顶等无间, 彼等由思力, 取 转与散乱, 及灭皆应无 若谓于彼时, 无觉故不生 诸垢觉相续, 彼等能若无, 活亦应无能 对治与自品, 增则减增故 罪流有自种, 灌顶不能遮 常, 无观待故, 次第生相违, 作不作同性, 造作成相违 因果亦应一 彼等若异彼, 作受者失坏 功能亦能成 他忆受等过, 都无所妨难, 全无念者故 是从受生念 于四谛增益, 坚 乐 我 我所, 此等十六相, 非真而爱著 于彼相违义, 真性相了达, 善修之正见, 能破爱随行 业身虽安住, 三因缺一故, 其生则非有, 如无种无芽 非断业及身, 无能对治故 无能故 有爱, 仍能生起故 为尽二勤, 尽业劳无义 见种种果故, 比知业功能, 有多种差异, 故一苦恼事, 不能使都尽 有行使彼生, 果报有减少, 非一切异类, 所应受果报 若由苦行力, 使功能合尽, 为染分能断, 应无染遍断 若苦行异染, 或即是烦恼, 彼即业果故, 则此不能使, 功能合杂等 摧欲生过故, 能灭诸过者, 能害彼生业 已作如何失? 非从业起过, 有患乃能作, 已遮则不作 若无邪分别, 乐亦不起贪 由救成证知 : 真 固 无余别 善逝证义故, 较外道 有学 无学增上故 为利他勤修, 智加行大师 由彼须悲心, 义成为利他, 不舍所作故 27

28 由悲故善说, 由智而谛说, 说彼并能立, 成就其加行, 故是定量性 彼事赞大师, 为即由彼教, 成立为定量 不遮比量故, 说凡生性者, 皆是坏灭法, 见由多种相, 显此加行故 无不生相因, 是比量所依, 明所立遍因, 亦显了说彼 所量有二故, 能量唯二种 能否作义故, 发影等非义, 胜解义无故 同不同性故 声境非境故, 若有余因由, 有无觉心故 胜义能作义, 是此胜义有, 余为世俗有 说为自共相 若一切无能, 种等于芽等, 现见有功能 若计彼世俗, 云何能如是? 若谓皆有彼, 非尔不见觉, 随共相进退 如眼色等觉, 此说名 力等, 随内支转故, 瓶及学与总, 并数等之觉 发影等非共, 不著为义故 执为所知故, 无事, 不犯过 彼等之后起, 如是事, 无遮 明了所现性, 是识体义故, 谓发等诸觉, 以共为行境, 现发是无义 若谓总应是, 识体性义者, 许故, 过非有 义体性之总, 一切性同故 彼依于遮故 所诠故非事, 根等俱果故 若诠说名等, 为说者听者, 所诠相连系, 为名等无系? 应于义不转, 若义由理同, 错误而转者 应非一切时, 非于境错误 于识则不同, 生彼相觉故 余则无彼义, 以不许有觉, 现外义相故 即许亦离识, 各异非有量 遮遣不成故 若识皆有义, 非理, 如梦等, 见为余相故 亦非从行生, 现青等相故 无碍, 非青等, 住近处不知, 自知故, 是识 以此说名等 所许眼等觉, 由何许具义? 若见义能故, 余应得无义 无系亦不转 若具义连系, 28

29 去来非所诠, 义与彼尽故 若声诠总故, 不许犯过者, 非尔 单独总, 无说故 即说, 彼非同 非显, 故应常可缘, 以是常性故 若由显现显, 能生缘我识, 彼是功能性 若有时无能, 彼应皆无能 彼能或无能, 由本性安住 常故无可治 彼尽故何能? 彼总识相连, 青等行相分, 所已决定者, 于彼何所变? 若现知义故, 根非无义者, 一事故, 声等, 觉由何现异? 有类非类故, 不依余显性 若谓成异者, 待故, 说为果 从自因成故, 虽不依仗果, 由分别相连, 非果如何系? 是余彼无系 故成无自性 不成为无类, 彼无所待故 故依于自体, 计无体种类, 于彼差别转, 诸声所宣说 于彼现实体, 放义执彼性 彼误, 无始时, 见习之所变 诸义所有总, 以遣余为相, 此诸声所说, 彼无少体性 于无体总觉, 见为总性故 于义成错误, 或计无为总, 彼亦染污故 彼中无实义, 故非有体性 无性, 非所诠 若由有所诠, 许为有事者, 则诸事如何, 非是非所诠? 近因各异故, 非可说为他, 是假施设故 过去未来义, 亦以总为因 诸听闻转者, 有何为无法? 若许彼假立 假于衣等无, 而与现在瓶, 无事何所亲? 觉无误转者, 常时为真名, 于婆罗门子, 增益名狮子, 世有如是说 无义由众生, 何共称立声? 彼是彼真名, 彼理相同故 错乱分别者, 余是俗假名 如无事功能, 名无 如分别, 有能亦名胜 此等之名闻, 是众生所作 若谓如已减由声, 于觉如何现, 于未减亦尔 而于耳等识, 有义者, 无彼 能取唯总故, 二心皆相同 单独能取彼, 于前已遮讫 29

30 诸互差别者, 何成无别性? 纵有二体性, 彼何成一事? 若彼共同事, 而异于彼等, 说为彼等总, 则成无系属 于遣则无破 故此相同总, 是无事为相 若彼是果者, 应成多与坏 然亦不许彼 坏唯事相连, 故非是常性 种类非果故, 应无系, 无事 事力所生识, 非待于名言, 而于总觉前, 无如是现相 见二事有觉, 虽无有名言, 亦无异随转, 是义近相连 如无有种类, 而有识果者, 则许为眼等 由何而区别, 种类亦随转 任何相于识, 无现为事故 有色故, 诸根, 若有能见者, 彼身应显现 诸种类不尔, 单独非见故 即取别法时, 离彼声及体, 无余法显现 故彼唯生识, 亦不能作义, 不能故无性, 彼是无事相 如所说相反, 许彼为自相 依有事无事, 及依二具故, 其总亦三种 若谓依有事, 有事相系故, 应知有事者 非尔, 已答故, 及于过去等, 见为余相故 若失有事法, 以缘事为先, 知彼故无过 自相一所量, 观有无求义, 由彼成办故 彼由自他性 之所通达故, 许所量为二 非如所著故, 许第二为误 若由他性知, 错误应非量 意乐无欺故, 虽误亦是量 见由余相知, 此品已答讫 如于珠灯光, 以珠觉而趣, 错知虽无别, 于作义有别 如是虽无义, 比量于现彼, 由作义相系, 故安立为量 若由义功能, 有随转还觉, 取彼自在者 其余事超根, 其不见体性, 了达依余义 若彼依系属, 时即能了性 30

31 时能了随行, 通达总体性 故不知不现, 义一切差别 由有系属法, 于有法生解, 不现之能立, 彼比量定一 除现不现外, 余所量非有 故由二所量, 许能量为二 见二所量故, 除遣三一数 无非所量故, 言一 吾亦许 虽无, 决定故, 不定非所量 彼定第二量 于无非根觉, 由义力生故 不待义功能 于有障隔等, 根觉亦应生 若由遮现事, 定解无事者, 相违 或彼是, 有遮行随因 了知他心故 成立有二量 言说等转故, 定成彼体性, 无欺故是量 若谓某等处, 误故不可靠 见邪因故同 某时于某事, 由某成知彼, 彼定从彼生, 或定彼体性 无自因或体, 则彼义非有 所见彼自性, 于余亦是相 若可见自体, 或可见自因, 有余能见因, 而无彼显现, 如何有具彼? 总觉若非量, 应无, 如他世 若谓由诸根, 余时能知者 非尔, 根 能等, 根觉非有故 若知为无者, 觉生应无因 由无分别性, 于自相为现 非无别, 缘总 故彼是比量 若所量决定, 不知色无常 彼觉成余量! 无因而有故 见差别, 不知 与因系属故, 彼亦是余量 所量众多故 诸量亦众多, 于一多转故, 一三数不遣 喻如见差别 境无决定故, 有余所量故 不犯此过失, 配于色总故? 非无事体性, 彼由如是成, 是则成立故 由余不成余, 非尔 成彼故 若事如何成? 如是因心因, 由彼如是事, 彼生有因觉 31

32 此因与因觉, 间接系事故, 似彼现而空, 然非欺诳性 彼性空, 彼等, 著为彼性故, 彼事虽不欺, 然立为错误 故于所达事, 能遍体或因, 是所遍心因, 彼复是觉因 能破性一切, 由不可得成 诸说量成者, 由义相反成 遮彼或彼因, 见说相违事, 彼亦能引出, 无有彼能量, 余说一事有, 何知余为无? 若谓相违故, 彼复由何成? 若不共处故, 彼复由何许? 若现无见故, 彼应非能量 故以自声说, 彼亦无能立 说彼非量者, 破遍非所诠 故说彼相违 义果, 即引说 皆是结构异, 于义无别异 相违及方便, 若无立与破, 说破是量者, 非正理随行 如以言说等, 成立无遍智, 及无他世等 与超根诸义, 相违无成故 若说者是明, 何能所害体? 如是不得故 说彼为能立 已说不可得, 非如是能定 故于极不现, 非能定有无 相违彼法异, 或不异结构, 如火立无雪, 于生有违害 如成立事性, 许诸事能立 如是遮事性, 即能遮诸事 由此即除遣, 分别所计法, 宗及同品中, 任随何法等, 随一可有故 彼复能遍法, 能了遮所遍 若有自遮者, 则于决断时, 若于无彼事, 无彼量为因, 是为最愚者, 牧女共知故 不可得唯尔, 决定无为果, 此复许可现, 其因或自性, 皆无可现见 比缘无常等, 此理中所许 余取已取故, 不许为量性 离于有事外, 无有余无常 彼由根先成 多事非所诠, 分别所生法, 乃是其所诠 总所依若成, 彼总即成立 若不成如是, 为成故比量 有余相同故, 有时不能知, 32

33 误故, 如卵异 不见其异故 如是即无因, 乃至愚夫类, 见无后生起, 灯等则熄灭, 亦能自决断 能虽事自性, 然非无间生, 不见其果故 愚, 无明定故 为避被愚蒙, 而宣说比量 大慧由见性, 能定一切相 由从一切遮, 无异于彼义, 遮为因相觉, 及如假名声, 如异所依转 若无错乱因, 由彼性能生, 与自随顺觉 又此不得因, 成立为坏灭, 先有事变无, 说名为无常 有说断二边, 有或相系法, 是无常声者 说何为彼边? 若谓前后无, 彼何非无常? 六等不可故 于边彼如何? 有性与相系, 以是常住故, 非边所简别, 若因果是边, 能别应成无, 无系故 由彼, 不许事先无 于彼彼差别, 彼说亦不成 有性与自因, 相系故名因 有性与彼系, 若常, 此果何? 若彼无能作 先无事非具, 不许相系故, 故此整应常 无义由增益, 所诠各异觉, 许无异义者, 亦以遮为依 刹那各异故, 了知差别非, 执与见同故, 亦非别有境 若彼是喻故, 而非总执者 是喻故已成, 余量何所作? 若忘故无过, 是故则非喻 若谓所见事, 以量成立者, 于余事增益, 为此成颠倒, 彼成非有量 现与余一故, 一成二俱成 著余相结合, 智者知为念 待因故非念 非尔错乱故 现量离分别 即由现量成 众分别依名, 是各别自证 从一切摄心, 内体不动住, 眼见诸色时, 彼觉是根生 仍少起分别, 了我此分别 于前说分位, 根知则无彼 一所见差别, 于余则不见, 非离于彼别, 有异体余总, 各异觉无故 故从根生觉, 皆差别有境 于诸差别事, 33

34 非有诸声转 无随差别转 由无名转故 所有诸声境, 即彼等相合 言彼名为此, 连系所现义, 若彼是连系, 彼非根行境 尔时明了现, 义相非有故 由识现别异 为诸义差别 眼虽现彼义, 然他示谓此, 彼由声相合, 非是根行境 于无根用者, 他语不现故 非未作连系, 应自能知故 有无分别意, 由其顿转故, 或由速转故, 愚执彼为一 若谓分别隔, 所见应间断, 余亦诸异类, 分别时何非? 若如见火轮, 事品具力者 彼于余亦同 字亦应顿闻 此若有众义, 顿集诸根者, 五识虽间断, 现如不断觉, 诸名究竟智, 刹那合杂故, 现间断希有 故觉应顿转 所现无差别, 云何间无间? 即唯意分别, 应不次第缘 于某有爱心, 近义亦不取, 由贪令生余, 功能失坏故 二俱有此诤 火炭等速转, 随逐损坏目, 有我轮相生, 非由结合见 有说根生故, 如儿觉, 无别 儿无分别因, 是失坏名言 彼等无别故, 儿应成现量 离名言因故, 后亦应不知 若未习名言, 有意, 故许彼 根生亦应而, 如此是有余 成立儿童者, 亦此中所说 根觉相同故 此说领受等 差别 所别事 连系, 世间论, 受已而总合 如是知, 非余 如有杖 类等, 未知差别故, 非有具彼合 故此无分别 彼有随行识, 声及明了现, 显形字相空, 宣说为牛性 彼性虽相同, 于眼境不见, 无二现相故 异觉亦难得 根不缘和合, 不见连系住 言此缕为衣, 此声乃自作 世言牛有角, 不言角有牛 谓牛余支分, 不见间隔故 言彼缕之衣, 谓缕织作已, 34

35 说后起为果 任何非一时 有于因增益, 或示声所依 简去一股缕, 言缕于果转 或能益所益, 或现无间隔, 无错误而知, 最初立名言, 行境是实名 异于有事者, 类等无比量 有杖等一切, 世俗立名言 有事 殿鬘等, 声亦非待他 若房是具者, 彼鬘复是何? 若是种类者, 一房犹如树, 亦应说为鬘 于众多殿鬘, 彼声如何转? 种类无类故 于鬘等大等, 所许假立者, 与实无差别, 识取故非假 即许实转者, 非余因相同 六等 句义声, 见待何余因? 如共称所成, 真名 彼同故, 如是说俗名 事立无事故 共称随名行, 彼随乐说行 名言义所作 如韵名 声分 虽异由事法, 如是识因义, 彼识于彼等, 即如是了知 异了知无异, 其知亦如是 故离无彼果, 随行 无一事 于诸事有故, 事闻有彼边 外功能遮断, 虽无触, 彼声, 其分别影像, 彼究竟相属 遣余究竟故, 说闻能遣余 如遮, 由诸声, 于识现余影, 彼亦非义体, 彼从乱习起 彼若由闻说, 能知义何分? 不知 为彼义, 作名则无义 声诠义何分? 当诠彼遣余 彼相于义无, 说彼岂义依? 随行声随行, 义果 由见习, 所变无随行 由觉无异故 以知彼事益, 了知遮余故 何为其声义? 说即彼无违 识由声所变, 彼等所现遮, 此随义分行 如是闻遣余 故于立名时, 亦见自为果, 与说义属故, 遣余与声属 待不见于余, 待有见彼故 遣余与声属, 彼于事不可 故无类等具, 于义及彼等, 非闻相系属, 遮余合声故 以念名为因, 所见合杂性, 执前后所空, 眼识彼如何? 35

36 心向余转者, 眼见众色时, 不明执彼名, 无彼生分别 于何定立声, 于彼生分别, 根生随欲转, 应不见外境 于色谓见色, 彼觉如何见? 亦有彼领受, 如何无分别? 若彼自领受, 无顿二分别 彼即说同时, 由他识领受 于过去成念, 无受彼如何? 觉自觉他觉, 决断体应一 于了过去义, 离喻, 因非有, 由何成? 于彼, 非现 非有因 若谓现彼体, 由彼无间觉, 如色等缘者, 不缘彼前觉 如有自境识, 领受无分别, 不能名 如是, 余亦无分别 诠总为性声, 分别亦一义 若无无分别, 差别由何知? 若有无分别, 与彼同因者, 一切皆如是, 果异由因异 不观待外义, 由念名结合, 如是不待名, 由事能眼觉 若色待念名, 于根觉有能, 非无所待者 如因, 于念性, 彼彼系生故 念, 根识 或非 ; 余时亦应生 ; 有时散乱故 若渐为二因, 无异故, 即前 若根觉余因, 于彼念无义 如为成假名, 许忆念名者, 缘别无假名, 彼念有何义? 若缘唯总者, 不可待差别 故依眼及色, 而生于眼识 若生起现识, 如根 境是能, 何故依二生, 而不以彼说? 由见能了知, 决定立名言, 根名言有彼, 所立是彼法 故此立名言, 是自性正因 反能遍自性, 故彼亦应遮 诸集合是聚, 彼总彼根觉, 总觉定无疑, 与分别相连 余义相连故, 余何尘当生? 说彼等集合, 是生识原因 若无余微尘, 亦无彼别尘 识定非于一, 故说总行境 若虽是一处, 非能顿缘多 于胡麻等异, 如何现顿缘? 此中速, 已说 于次第降落, 何不非次缘? 诸觉皆同时, 如何彼等中, 有现非次第, 余现有次第? 故缘众义时, 此应非次第 36

37 如花蝶等色, 众多如何现? 若种种是一, 此尤为希有 种种非一性, 喻如摩尼色 青等诸区别, 花布等亦同 若唯支分色, 乃见如是者, 若舍青等外, 见余花甚奇 时与义行相, 同了知诸觉, 一次第多义, 一非次一义 觉种种体故, 诸义种种体 若彼非因者, 建异由何成? 异类无造故, 画觉非种种 由无有色故, 相应非种种 亦非依假设 各各非种种 非渐次取已, 觉合为种种, 一不缘多故 故一有多义 由知一义时, 亦见余义故 亦成无分别 现种种诸义, 若一性非理, 且彼独一觉, 如何现种种? 如如思惟义, 如是如是离, 诸智者所说, 是由事力来 一种种何过? 彼觉亦不成 若诸义体尔, 于彼我何为? 故于义与识, 现粗色非有 破彼体一故, 体多亦非有 决断是内心, 似安住于外, 此是所余分 无异者诸识, 现异是染性 彼中由一无, 二者俱失坏 是故彼二空, 亦是彼实性 此诸事异住, 是依于彼异 彼既是染性, 彼等亦当染 离能所取相, 其余相非有 由其相空故, 说为无自性 由蕴等差别, 一切能相者, 彼亦非实性 彼等皆离相 无明所染体, 观待如自缘, 生识非真如, 如有眩翳等 未见彼岸者, 皆不了实性 无能所取染, 彼皆非有故 彼舍真实义, 以象王顾视, 唯顺世间心, 趣向观外义 识青等种种, 识别不依余, 非能见 尔时, 分辨趣外义 识如其所现, 即如是领受 如是心行相, 种种成一体 布等色若一, 如于无区别 除去差异者, 不见余无异 若如诸根等, 差别生众多, 顿为一觉因, 亦有何相违? 37

38 除为因事外, 全无余所取 彼中觉所现, 说为彼所取 如何能顿取, 具自支有支? 未见垂胡等, 不见知是牛 若许顿了知, 功德最胜等 非顿取众支, 亦非德等具 差别 有差别, 乐说他力故, 先取为支分, 由此而缘彼 自事离余者, 无异故 ; 未取 德等能异故 : 虽见余余法, 其觉当成一 若取德等别, 故了知多者 虽而, 纵如是, 其系属错乱 声等多性故, 顿缘多已成 未取能建者, 不取所建故 有法遮一切, 从彼彼返异, 假立有异者, 彼众多体性, 假立自性异, 现种种彼等, 非无分别心, 现为种种事, 非暂生行境 设有白等性, 如根所行境, 非声能诠说, 识自性异故 诸觉虽一义, 由种种所依, 故成彼异者 则彼耳等心, 由何有异义? 心虽然是从 彼彼所依生, 然于彼一事, 现种种自性, 彼是由何成? 无所见了知, 言分别转故 是遮由所见, 而认识牛等 于所见牛等, 随言说分别, 比度种类等, 由此亦破彼 所见虽各异, 分别认谓一, 是由自性造, 如前已说讫 若缘前领受, 意则非是量, 若缘未见者, 盲等应见义? 是刹那性故, 非见过去义 若非刹那性, 应说相差别 所作已办业, 不作少差别, 有根或余者, 如何许能立? 彼事所生觉, 一切应顿起 若余无别作, 待彼相违故 是故诸根识, 无间缘所生, 意能缘余境, 故盲者不见 待随自义者, 根生觉是因, 故此虽缘余, 许缘境决定 与彼无同时, 自识时诸义, 如何为根识, 而作俱生缘? 无前无能故, 后亦不合故, 一切因先有, 非义俱自觉 彼如何缘异? 由理智了知, 能立识行相, 因性为所取 38

39 因虽有众多, 能随生果者, 彼立彼体性, 说彼是所取 乐等不依余, 不能设立名, 故彼等自证, 非系属言说 余非证, 彼等, 自体如何证? 有说依一义, 是识所证知 彼非彼自性, 彼非彼因生, 识因生非余, 乐等何非识? 俱义根堪能, 有如自体心, 见能生乐等, 意亦与彼同 彼等若有无, 有乐等及觉, 见生不生故, 从彼生, 非余 由彼等差别, 苦乐等各异, 喻如即由觉, 明 不明, 及疑 由近于何义, 觉及乐等生, 舍彼则乐等, 彼如何能知? 故渐次缘者 领受彼不能, 无间断显现 速故者, 同故, 何非无领受? 非由一知二, 根心决定故, 即无有乐等, 从诸义生故, 彼能无成故 若谓二别别, 是能, 如青等 应唯缘乐等 未取彼因义, 领受彼非理 若与义同缘, 乐等有何能? 不许彼生觉 若无义, 眼等 领受乐等者, 眼终不能缘, 色等妇等别 有内支能义, 应不见外境 缘义, 从彼生 则不受乐等 由有彼彼境, 诸觉顿生者, 则顿有诸义, 苦乐应顿了 若有内因识, 则生起苦等, 许彼识唯一, 非相连因者 何缘计彼识, 为无知亲因? 若是增上者, 于相违亦见 喻如一光明, 对夜行及余, 诸根观色相, 顿作逆顺缘 故乐等自身, 所投义相现, 领受故 世设 非亲受外义 此等了自体, 唯从义生耳 彼等义体相, 成自体, 彼受 故说领受义, 即所缘, 彼现 有者说乐等, 住外及无心, 是所取 彼亦, 顿缘二, 非理 青等性乐等, 一故顿缘者, 现异相之心, 所取何非异? 外境无差别, 由修习差别, 则不应于觉, 生欢戚差别 若觉是乐等, 体性无违者, 如何知外境, 39

40 是乐等体性? 若谓种类异, 非能所取者, 则士夫应非 一切能取者, 则受者失坏 此亦除因果 应非是因果, 无能所取故 若有, 余亦尔 故彼是内性 ; 所受故是心 领受何自性? 彼非彼领受 若非自性受, 谓了住觉者 除现念行相 领受, 何用觉? 依于彼彼义, 领受乐苦等, 见有一受起, 中间不见余 如火与铁丸, 合杂无分者 如是一切事, 异不异失坏 受无异是一, 非尔则成异 若此非能立, 异能立不成 苦白等现异 非异, 而觉受 现无异异者, 异无异何依? 一时为明障, 然于心相续, 见其有异故, 异建立得成 瑜伽智前说, 彼等修所成 由除分别网, 是明了显现 欲 怖 忧所恼, 梦贼等所坏, 如现前安住, 见非真实事 分别相随属, 义不明了现 梦中所忆念, 念非如是事 不净 地遍等, 虽非真实事, 由修力所化, 无分别明显 故真非真实, 彼彼善修习, 修习圆满时, 其果当生觉, 明了无分别 彼如上说事 许彼不欺诳, 修所成现量 余者有染坏 若识缘声义, 彼即是分别 自体非声义, 故彼皆是现 似现量四种 : 三种分别识 ; 从坏所依起, 无分别一种 为成非根生, 说二, 见误故 说比等已成, 为成前二故 有依止名言, 于余义增益, 是等诸分别, 近现量转故 时为错乱因 如缘不现义, 忆念等分别, 待名言为性, 不缘现前义 不念所领受, 不如是瓶等 故彼知亦从 现量中失坏 此第四例外, 彼说从患生 彼唯说眩翳, 是表有患者 有说彼属意, 青 二月等觉, 谓根亦是因 此论与彼违 40

41 若是辗转因, 今此是观察, 根识所行境, 如何成意时? 如何为依根? 若随根有无, 彼同 若有变, 则何故破此? 此如误蛇等, 根虽变而退, 根患虽除愈, 然而不退转 如是于他身, 由说, 时安立 应待忆所见, 应不明了现 睡眠或醒时, 所有明显觉, 彼即无分别 随于二时中, 非而即分别 故彼无分别, 亦破是正量 欺故 为彼亦, 说二似现量 言能立所作, 非是说一切, 诸业之能立 从何是何果, 彼是彼能立 于彼唯领受, 相同体之识, 由何辨别业, 彼是其体性 非体性诸因 虽异, 于异业, 此无所异者, 非能决定异 故此体性异, 由何定作业? 谓此了知此, 成为彼能立 虽有相能使, 识自性各异, 此能与义属, 除义性, 非余 能立知所量, 即所量自性 若余能立者, 彼彼系不成 彼是彼体性, 故果非余义 缘彼体性者, 是知义体性 于自所作业, 现似有作用 自虽非作者, 由此立彼故 如果似诸因, 体性而生故 虽非具所作, 世说持因色 故见及根系, 并差别觉等, 所作隔断故, 不许为量性 能作于所作, 一切皆和合 最后能异者, 许彼正能立 一切等因故, 如此非根有 彼虽异无异, 由何言此此? 此即说余者 彼若无事者, 则诸差别觉, 亦应无差异 余觉亦如是 所作与能立, 不许二境异 若是一义者, 则第二无义 应无次第起 若觉顿生者, 无能立所立 依于彼建立, 建分能所立 体性皆相系, 则了知某法, 不应有决定, 相系无别故 彼虽无差别, 然由何立异, 彼即此量性 非由所为立 41

42 若无彼事者, 彼亦无立故 若谓能所作, 一相违 不实, 许为异法故 许无真实异 能所作名言, 皆如是安住 许为异诸事, 皆增益转故 何为了知义? 若谓别别了, 此所有现量 彼由何知义? 由彼相同者, 应当成错乱 由何领受此? 此是观察彼 诸微尘由何, 令现此粗相? 故彼非实义 纵是, 由错乱, 故非能成立, 彼领受体性 若彼同 彼生, 是领受相者 则应等义识, 领受等无间 言见此闻此, 由何决定觉, 彼是领受者? 由何而许彼, 是彼之能立? 现与见彼等, 相近是所观 依彼等系属, 是见者决定 彼领彼体性, 彼非余谁领 现量别别了, 彼是彼体性, 无余所领受 彼复无余领, 彼所诤同故 彼自性是明 彼事青等故, 亦领受自性, 彼虽领自体, 现为领青等 如彼体性故, 能明, 明义时, 许能明自体 如是觉自了 彼所了余义, 能所受难成 无能所了相 如发等识异 若时能所取, 分离相有害 如错乱所见, 如是建立此 尔时能所取, 于相非所诤 以无了他故, 许自证是果 若领受外境, 有何过? 虽无, 领受外义者, 此当说何因? 若觉有彼相, 虽有随相转, 彼由外或余? 此理应观察 离所见差别, 则不能取彼, 取彼则取故 青现是所见, 非有单外义 此中谓有某, 醒发某习气, 故觉成决定, 非观待外义 故一有二相, 由如是领受, 及念 此二相, 领受即是果 若时识因境, 余欲或不欲, 彼事不成就, 彼如是领受 若时将识分, 安立为义故, 说为识俱境 尔时受自体, 42

43 决定彼为义 若领受此体, 欲相及余相, 则彼欲不欲, 亦当了知义 纵然有外义, 如领受定体, 非是由自性, 有多体过故 若许, 则二者应不感有异 不见障故非 非由义了达 于彼多体事, 见为一体性, 彼不见, 如何, 能成为见义? 若现欲不欲, 分别, 非义觉 彼亦死相等, 见不相续心 即于外所量, 受自果应理 如其此自性, 如是决定义 尔时此现义, 是量 能取体, 纵有, 非余义, 故非观待外 何故? 如义体, 彼安住于识, 如是能决定, 谓此如是住 是了自体性 故许彼了义 非现义体性 彼能立于觉, 住义彼所作, 如彼义安住, 如是彼极显 立义彼体故, 自了许了义 故境亦非异 观察自体性, 说自证是果 了义彼体故 同彼或同余, 识是如是现, 其因亦是义, 许义为所量 如某之行相, 无义事而现, 如何缘义? 实, 如是我不知 觉体虽无别, 诸见颠倒者, 能所取领受, 了达如有异 如根被咒等, 染坏, 泥块等, 虽离彼色相, 而现余行相 未染坏眼者, 无见如是故 如远旷野中, 小者现为大 能所取了知, 虽非有, 而住, 能所量及果 如随现而作 非尔于一事, 现为种种性, 行相如何实? 失彼一性故 于余余坏故 不见性, 非一 觉见无异事, 乃决定无异 由何观察事, 真性中无事 何故? 于彼等, 一多性皆无 由见同法故, 于非彼体性, 执为彼体性, 世人生错乱 于此则无彼, 此行中彼体, 一亦不见故 由内染所生, 彼从过失起, 本性颠倒现, 此亦是有者 不待见同法, 如有眩翳等 43

44 彼决断为觉, 许为能取相, 彼体故, 了我, 故是彼能立 如领受贪等 自体立为境, 住能所量果 此当配一切 彼领受体故, 可领受自体, 如是 可 即量, 体性是所量, 自证是为果 于体能取相, 是决断体性 言可性是量, 是说为自证 从诸境所生, 一切诸识等, 其余虽是因, 然有境行相 如食与时等, 皆是子生因, 持父母一形, 非是余人者 其余及诸境, 虽同是因性, 许彼分是境 无彼, 彼不成 于具义心中, 恐无义行相, 缘过去义者, 二相自证成 青等现异故, 不具类, 非义 彼无常不成 ; 常如何能生 ; 名等, 前已破 此理非具义, 唯欲相属故, 非义功能成 如此行相识, 是念, 从受生 彼亦义相空, 彼如何具彼? 彼时无有故, 非是从义生 如是受亦尔 彼相非由义, 明相远离故 彼相若异者, 余应如是知 若常属我者, 说亦不应知 若属各各者, 则不应相续 著一义体者, 讲听者诸心 若谓由相同, 彼有一名言, 而非现为彼 异体如何取? 时觉应无义 即彼领受识, 亦依止二分, 由一相区别, 彼识之所缘 余若非有相, 如何住于识? 谓后后之识, 各增加一相 义自体二相, 及我行相中, 彼第二由彼, 第三识了知 由是义果性, 忆识忆义故 若由于错误, 而相合杂者, 现相与作意, 亦皆应如是 如是一切果, 皆与因同缘 故无陶师等, 应不忆念瓶 识由何差别, 依止义相同, 除同余何为? 见双生等故 初性若非二, 第二性住一, 决定能缘心, 应不能分辨 故青等自性, 现前安住觉 与义相合系, 由第二觉缘 余则唯初一, 义生故系属 44

45 不见前义属, 后后识则非 定与觉俱时, 所顿领受境, 除彼而为余, 由何相成立? 如乱识二月, 虽无而见异 青黄等异法, 非有决定受 无受或有义, 或无义之受, 未见有领受, 故彼等非异 故识时现义, 非离识为余, 此极难遮止 虽有诸余因, 诸根识无故, 比知有异因 若不说决定, 从等无间缘 从种子生芽, 由烟成立火, 如此依外义 作者住证知, 若现彼体性, 如是定系属, 若计依彼觉, 此有何相违? 烟应非火生, 非由果知因 彼纵然是因, 由何知决定? 彼亦现烟觉, 明醒习气者, 现为火觉性, 了知非火性 心续彼堪能, 习气为心要, 现烟觉明显, 故从火生烟 智者有此说 依止于外义, 说二相, 彼复由定俱受成 由根别明显 不明 间杂等, 现异能缘识, 缘虑于一义 若彼义非现, 义自性一故, 彼义一切意, 自性应成一 依义而生起, 随彼体性作, 彼亦由余某, 以某分成异 如子依于父, 虽是彼父色, 由某 以某分, 而可得差异 如灯等焰轮, 有孔雀翎眼, 青红色鲜明, 目不明所见 彼若是外事, 明根何无能? 若见真, 见彼 如何是根坏? 翳净明利眼, 所见超根境, 余人所见义, 如何非明显? 若彼是觉因, 如何观待灯? 唯由灯有故, 亦非二俱因 远近等差别, 明不明不可 若现别故尔 彼间隔无隔, 见不见应等 若由现不明, 不见某细分, 故而各异者 外义一, 何由, 见不见各异? 微尘多各异, 何见不见异? 若现明不明, 差别觉异者 由余异无异, 何由而现异? 彼现何不明? 障故 此何非? 45

46 薄故 现亦尔 余非薄有性 最近现极明, 彼亦应显现 若彼依无见, 有余色生者 彼等应互障, 则现是能障, 彼应唯现一 不障, 应顿见, 明不明自性 由无见障一, 由无义非义, 无见彼何为? 故依义所生, 领受如其因, 能缘行相异 余恶慧恶宗 识 声与灯等, 是现量及余, 能生其以前, 诸刹那灭故, 由何而于识, 已无而明显? 若显余非益, 应显一切义 若从因决定, 识此计亦无 彼作识无彼, 然现为义故, 而说彼明显 其余俱生义 非益, 不作相 识非以自相, 而辨其行相, 如何能明显? 金刚 石等义, 坚, 不待他故, 一切众生识, 应自然顿生 俱有饶益故, 此彼渐生者, 说余别刹那, 此过如前说 彼由自领受, 都无可辩诤 彼义性不成, 由正念成立 自行境无别, 无各异领受, 谓此是如此, 或非是如此, 应无此别异 唯由领受许, 非能辨各异 无明显各异, 无辨觉, 如孪 由成立二相, 亦多成自证 以现自体相, 即成领受故 由彼事之觉, 识减如何受? 彼不受自体, 无余遮领受 具现义之识, 彼向外显现 能缘觉之觉, 常内向我故 所有现境者, 彼得非受彼 若谓由相同, 何有余领受? 一切相同者, 应得互领受 若觉同领受, 彼非同领受 彼自领受彼, 彼非有同因 所作业建立, 此世间为因 自体性领受, 由增益错乱, 说领受青等 非领受余体 觉是青等事, 为何外义量? 觉非青等事, 如何领受义? 若时领受体, 非有相同因, 此由自成立, 何用以义成? 若一切体同, 识即应非识 46

47 若一分相同, 一切受一切 如青等体故, 许领受青等 如是受体故, 彼亦应领受 曾领受领受, 非如义决定, 故无过失者, 义亦常无彼 若有有性因, 领受何故无? 复见白等时, 白等明显性, 此了别明显, 所有生起现, 为离白等显, 余事或彼体? 余事 明非明, 如何明显白? 识明, 彼非明, 众生尽非明 明由余明明, 应成无穷故 无见系属识, 如何彼简别? 二中知一时, 非由见第二 若见二系属, 乃决定谓见 由何见相同, 由余心而见, 说言见彼者? 是则自证成 若不了自事, 何能了他体? 若由同领受, 如前已除遣 若缘诸见同, 义非先有见 如何彼决定, 彼与所见同? 诸不许相同, 彼则无见二 尔时义与识, 岂能说彼等? 若是自事者, 彼应能自显 若彼不显者, 应不能显义 诸非自了宗, 不见一切义, 说觉非现者, 此于彼亦答 由依 缘 修别, 而别异转者, 苦乐欲等别, 现成彼即觉 彼知除彼外, 不知余少异 若由余了者, 彼亦余所行 若彼生彼现, 觉所了, 非余 于余能缘者, 亦定有此二 若非从彼生, 亦非彼现者, 彼觉应无境 若不取彼者, 亦不缘诸总, 彼非少许事, 此于前已说 故彼现义者, 离彼觉非余, 现及自了成 若谓虽缘彼, 而非现量者, 义同, 由何异? 若由具不见, 及一义等故, 领受决定者, 余毕竟不缘 领受别已除 诸瑜伽现量, 领受他乐等, 由领受相同, 彼如彼逼恼 若时自现为, 苦自体, 则恼 非是缘彼识, 尔时无彼过 以是一切识, 缘 领受各异 同义是为缘, 自显是领受 复由无现量, 觉应由因知 彼亦根义觉, 或是前作意? 47

48 除此因果聚, 余系属非有 不见功能故 彼误故非根, 其义亦如是, 觉 作意是识 彼亦不成立, 不成则非因 若显义是因, 彼岂非是识? 此除所显义 若显非领受, 所显不定故 若许显即是, 义之差别者 其无生灭义, 全无少差别 许彼, 识别别, 应刹那坏减 彼为知未知? 若已知为因, 尚未决断知, 由何言彼知? 未决断所知, 如何知能了? 所见非已见, 则他应已见, 全无有所见, 于他所见中, 有彼差别故, 应了达自觉 故不待自法, 从单独义法, 非能比度觉 觉因是现量, 自法离自觉, 更有何余事? 彼从同因生, 由何与觉异? 余生, 彼错乱 色等五种境, 诸根及能缘, 除此非能表, 彼之所余果 其中二起根, 五义见色生, 离于有余生, 一亦无可知 如是若无知, 言因乃乱说 纵有因不见, 与彼共系属, 如何能了达? 故诸因非是, 不见之能显 若说较彼因, 先已成立者, 彼复须余喻, 所立, 故无穷 故由觉成义, 非由义成彼 彼未成, 则义, 无自成立故 现觉及从彼, 见言及动等, 不能比他心, 不见属我故 义因于意觉, 非有成立故 汝觉由余觉, 如何能明显? 非明, 体同故, 由何能所显? 境如何是显? 于明, 体转故 彼明彼体性, 是自极明显 如是觉许觉, 即成觉自证 非尔, 境与觉, 亦俱法相同 故我觉自己, 由明体极显 余于彼体转, 明显而极显 虽相同, 不许, 由彼显余觉, 以自极显故 彼义体极显, 48

49 喻如二灯烛 如灯与瓶等, 依彼而广作, 能所显名言 念亦成证我 若由余识证 缘长等不成, 以无久住故 若住无次第, 于觉顿现故 字无次不长 无互相杂乱, 字分具次第, 如何生无次? 若先住至后, 后声应增广 缘无次第故, 后无具次觉 后境无住故, 觉非自安住 自住, 后亦彼, 不灭无别故 字无次顿生, 亦有此过失 一次功生故, 功后后无义 诸字后显者, 此过亦随住 若多缘彼者, 后觉领受彼, 彼亦非缘长 故不念长觉 诸觉各异受, 彼闻声不应, 现为无间隔 结合亦遣除 若谓见间隔, 误彼无隔者, 则诵二短音, 应误为无隔 若根见间断, 根不增无断, 一切诸根觉, 应皆颠倒故 一切字体边, 亦住一瞬顷 彼亦渐连属, 多微尘乃满 一座转动时, 最短时刹那 觉亦刹那故, 渐次了解字 故字及色等, 虽余觉间隔, 现无间隔者, 一切具倒义 与言说系属, 岂是明现者? 已说根所取, 非有声合者 若根见间隔, 由分别合者 义与彼领受, 现无间断者, 若无正理害, 由何言彼断? 若觉能定故, 彼由何许尔? 不见顿觉故 彼应如是现 彼等同类者, 则功能决定 谓诸分别心, 正解次第起 诸于所见义, 起认识分别, 明显计为现 此亦遣除彼 声 卵及灯等, 了知各异者, 明现故, 彼觉, 如何是现量? 故由于认识, 不定字等一 若无忆先领, 增益为彼法, 则亦无了知, 谓彼即是此 彼岂是根生? 义与识领受, 不许其顿生 义与识现相, 不了达各别 49

50 诸现义之识, 与单独外义, 非一觉所取, 应无别异故 无善知差别, 领受善了解 诸义及义识, 后如何别忆? 诸义及义意, 领受渐次生 则种种现相, 诤过难拔出 谓了知青等, 一相或一受, 领受青现相, 非有余领受 由余识随领, 彼亦见有念, 彼由何领受? 彼亦由余者, 识了鬉连属, 生此彼为何? 若即前觉者, 应不转余境 成为所取相, 能生因诸觉, 后识何不缘, 而缘取余境? 能生缘我识, 性决定内支, 由何余外支, 而能障碍彼? 外义纵接近, 亦非能障彼 余则境接近, 全无领觉者 义非近分位, 全无 以无本, 觉念亦无故 此计噫妙哉! 过去等分别, 非有义接近, 移转因无故, 应无行于义 若缘我生识, 功能渐消尽, 转向余境者 彼义觉何从? 前觉功能尽, 应不转于义 无前觉, 非觉 著余义失能, 未知生识故 异类虽顿生, 由一极明心, 使失功能故 非从阿赖耶, 而生起余识 非尔, 则意转, 等, 不待余意 意识如次生, 亦成立相待 若意是一故, 著余余不转, 不生余识者 否, 有顿生故 转同, 一切时, 同故, 不解余 唯我意合生, 亦应顿时生 从一, 一所作, 如何多见灯? 渐次亦无能, 后亦无别故 此说身 士夫 若从行决定, 彼后从何生? 若即从觉者, 实尔是所许 所取由所取, 是能生非余 能生即彼相 现, 无非所取 无分无细等 失所取功能, 非余能生体 有所取相者, 除取, 无余生 色等非如是, 于觉无饶益 此除所取相, 有何余定事? 觉亦有彼故, 彼亦住彼性 能取因 领受, 是心所取相 50

51 色等及心法, 观察所取相, 是觉未净者 瑜伽证叵思 彼由微等体, 取成非所取, 色觉何先无? 有何为后生? 若缘自觉者, 即应缘彼自, 无间因之心, 故不解余义 无一多功能, 然说事本性, 能作一多果 若非一生多, 非有一生一, 果从诸聚生 一亦成二聚, 故说能作多 若谓由余觉, 缘义及前识 有现前后故, 观察于一义, 常渐见诵说, 应成非渐次 一亦二二现, 现了我彼故 若转向余境, 非领受后者, 如他所领受, 应一切无受 若我受是现, 他受非尔者, 由何如是说? 我受由何成? 明因不成者, 非许明所明, 若不成明明, 众生应皆明 为开示他故, 有说非自见, 他见亦能立 为断彼执故, 而说自见言 观察而取故, 于所比度境, 非许言为量 彼比量不转, 为违害教故, 说成立余故, 尔时彼非量 以彼所成立, 非成立无余 若具彼教成, 是谁人之教? 正量所妨害, 彼教如何成? 若受彼相违, 如何以彼成? 除彼若受余, 彼舍支, 非量 自解由何生, 何不说能立? 何理持彼教, 此亦何不持? 先, 由何能立, 凡常能了解, 生根诸能立? 知能修彼义, 如知复能行 若断绝系属, 总亦非行境, 彼义无少许, 观能立所立 士意乐增上, 立真非真者, 应无因 似因, 彼非依事故 有义观待知, 无知非能立 纵有, 不系事, 解无解相同 自性及果法, 或现无见因 彼系若事成, 何故自不成? 余人由余解, 亦不应道理 以他所妄计, 成立其过失, 二者系属故, 一无破余故 51

52 言义彼诸声, 分别增益体, 为成其非因, 由义成义故 由义解义故, 说宗及说因, 于义无功能 故彼等自己, 非住于能立 宗言若能示, 说者之意乐, 是量彼生疑, 故非亲能立 由宣说所立, 传亦无功能 说因自无能, 而能示功能 即由因义境, 而说彼无能 若彼亦有能, 因言转故者 彼由疑, 欲知, 依止彼分位 受许异品者, 同故, 应无穷 内支分功能, 正住于三相 于彼生忆念, 正住于彼言 若谓未示境, 因无转趋故, 由显示境故, 许功能成者 先遍虽无彼, 然说声所作, 如此皆无常, 义生彼坏觉 虽未显示宗, 成立无障故 三中随一相, 未说即不全 说所立为宗, 彼说亦非过 由为说能立, 似因非过故 虽无简别说, 一类则生疑, 余凡说所立, 皆应成为宗 说成, 能立故, 余亦无过者 彼显示所立, 岂是能立支? 列举及似等, 余无系堪笑 谓彼非正理, 此如前已说 虽由说能立, 是所了解义, 然为无愚故, 显示所立相 体 介 自 乐言, 说彼相有四 未成, 非能立, 义说立者许 虽未说乐遍, 所立, 如我用 虽他欲皆遮, 疏解说自我, 为遮所疑处 此为彼义作 此观待而说, 法 有法差别 虽未说所乐, 由时而了解 喻无随行过 如说我是他, 彼于喻不成 彼妨害所乐 若为诤何事, 列举其能立, 彼若非所立, 所立为何等? 若是其他者, 不乐, 或无果 此于有二式, 显示无随行, 及有诸相违 假若说以总, 许为所立者 彼无余义故, 身不成, 不成 诸说所诠空, 52

53 是无知所惑 计声瓶差别, 坏灭亦同者 非, 由成坏灭, 声如是成故 如是有余义, 瓶亦具足彼 若由声差别, 无常不随行 遮不系故, 非 不具及具余, 其遮有二种, 仅遮不具故, 非无随他转 彼总是所立, 故非立已成 彼有法差别, 无不随行过 此显诸破除, 有法差别法, 法差别有法, 是除遣 有法, 不如是立故 于有法除遣, 诸聚, 非相违 非乐如是立, 唯法是所立 虽于一有法, 论立多种法, 自乐谓所立, 故说随自声 若谓许论故, 则受许一切, 若妨害一义, 因宗皆有过 成立声无常, 遮香地德故, 应成相违因 非时故, 非者 彼余亦相同 此有法是时 彼亦害论义 若说由能立, 有法之法等, 立者欲乐者 有时成所乐, 由彼亦了解 强谓汝乐此, 显是自在行 说非有果因, 由错乱妨害 非是无不生, 虽妨害彼义, 于余何妨害? 比量自行境, 说不待于教 彼成彼善成, 尔时不待论 尔时舍所诤 无受故非舍 此是受方便, 虽有亦非支 如是二境净, 彼是持论时 尔时论能害 彼成义与彼, 不可思违故 转于第三处, 受论则应理 彼与所立法, 违害无不生, 应舍 非舍余, 犯无穷过故 谓一切观察, 须取诸论者, 此派由何作? 诸无宗派者, 由烟不解火 其人单独生, 未见诸德失, 此宗派恶鬼, 呜呼谁所差? 若谓于同喻, 一切论显示, 遍一能立性, 是为能立者 此规超世间 无系法不成, 如何不成立? 彼成, 说能立, 如何因有过? 有法无余法, 喻唯无全取 由语及烟等, 53

54 比有心 火等 不错乱, 能立, 自性及因义, 由害有所说, 非遮于自性 彼乐所立义, 了解无不生, 余人由彼因, 如何非能解? 随说不说因, 若相违, 立者, 于此何所作? 非由彼说过, 彼生妨害论 说害故过失 岂若不宣说, 彼便无害耶? 非作不应理, 云何有过失? 似因于余人, 能立自乐故, 说无义成过 成彼故, 此非 若谓由有论, 某事非理故, 破余说理者, 是刹帝利规 诸义皆同己, 非能说能立, 故诸能所立, 建立皆失坏 于一有法上, 相违不可故 于相违决定, 妨害, 此非有, 如是相违过 若谓彼虽非, 能害与所害, 由害论义故, 无系亦害者 一切害一切 若谓有系属, 故当害彼者 不尔, 一切因, 皆于自所立, 观察德失故 无所立不生 彼系, 此不解 此唯妨害论, 是过 余亦同 若谓许论故, 论见尽所立 说因喻不成, 亦应成为宗 说能立故非, 说所乐故者 所立以理得, 非由言而遮 不乐非所立 立者所不乐, 余法非所立 尔时非所立, 妨害何相违? 是宗相外义, 自声亦无义 为欲趣论者, 此疑由何超? 彼, 量无破者, 受持何能遮? 若量能破者, 由言何能入? 彼等先于宗, 由自乐而持, 彼后何不得, 随意而持余? 乐无害, 非立, 显示无穷故 除邪分别故, 此作随自声 余说为舍弃, 教所作差别, 所共许有法, 故说随自声 由观察时故, 共许依已成 自欲立差别, 诸事无诤故 若由说己成, 有法非所立 由说自体性, 此了解彼义 54

55 说已成, 能立 若是有疑者, 说显所立性, 此则具果利 由说正比量, 是以总为境 此中纵不说, 宗无少相违 有法为所立, 彼有何过失? 彼无能 何故? 因无随行故 岂非彼等过? 观待于后支, 不许为宗过 若尔, 因等失, 亦应成宗过 皆妨害宗故 故唯彼系属, 许宗过 非余 如违现量等 不观待遣除, 因等相所遣 断不遍及返, 故宣说宗相 随自 唯 性声, 及不被遣等, 能除其相返 乐成除不遍 许所立宗相 彼等无宗相, 遣则有妨害, 余相不转故 说随自 所乐, 虽解指定义, 作边相属故, 遮余时故说 乐缘此非支, 成所乐言等, 是支 即由彼, 破不成因等 非诠故非理, 故 随自 自乐, 不待一切论, 彼乐即所立 故不乐相属, 所乐亦能害 如立无害故, 宗因皆无过 彼所许亦是, 无诸量能破 因对疑说故, 遣非因所依 由比量差别, 说四种能害 所许是果因, 众称是性因 欲说正决定, 自他信同故, 将自语与论, 合说为一种 如自若非量, 言语则不转 如是不依论, 彼称义观察, 亦说相同故 彼论时所依, 则有所妨害, 为显此义故, 此自语同说 故于此诸喻, 亦显示相同 若无有诸量, 论语不可故 自语违明喻, 于教示方隅 彼说法未来, 不感乐是喻 不依彼说事, 纵违论 非害 二者诸功能, 相等故, 能碍 喻如自语违 彼亦自语性 彼中何有量, 彼于余能害? 非尔, 离理宗, 功能相等宗, 如何能妨害, 如实义比量? 诸教为量者, 如前已广遮 是故受许已, 观察许此过 妨害故 受许, 非离比量外, 55

56 显境差别故, 而作为别异 非尔, 应太过, 或别说无义 自语亦别异, 唯语即能碍 若由彼受许, 论是定量故, 应害一切事 若不许彼者, 岂是能害耶? 若自语违者 则自语及论, 相违应无异 若士夫欲作, 此即圆满量 故于共许义, 舍论无过失 不现不许论, 观察则不转 于此善观察, 多说相违义 贪等非法本, 浴能净非法 于见不见事, 理成及自语, 无害所有论, 应取, 观察转 士夫欲相系, 欲声所诠义, 无破故无害, 众许所信解 名言所生法, 名声之所诠 现量等所量, 增能量声说 依彼所出生, 欲转故, 无遮 已作未作等, 种种性皆可 唯义相系属, 已生或当生, 声可 即由彼, 能害诸异品 虽无名, 于事, 可性 由彼力, 彼系一切声, 故于彼彼成 余则于此中, 害因, 非不共 破彼应比量, 声义根不转 若有不随行, 诸因名不共 如是说因喻, 许具足果利 声依止于名, 彼复唯依欲 声成, 非不成, 如是说声名 显比量所成, 相违, 无不谬 如是者即是, 共称比量故 又世间所说, 说无有比量 以是离比量, 名称异有境 故诸事有无, 随转比量异, 彼不自在转, 显彼从欲生 有兔不许月, 彼称何所许? 故彼无同喻, 许彼是不共 非唯由此喻, 故作如是说 如是说答帝, 非树, 亦害故 此龙脑汞等, 世间亦见故 由名所转者, 岂亦是不共? 若有彼成者, 彼应事力成 若许由名成, 则于非有兔, 亦无能遮故 若于画成彼, 有兔亦无遮 若无彼事者, 于有兔虽遮, 然非有过失 故事无决定, 有名从声生, 诸法可说义, 于欲无碍故 若有彼成者, 彼应事力成 56

57 若许由名成, 有兔无遮故 破彼可说性, 从无破名生, 谓名称比量, 可有境能害 此说随名转, 诸声义无定 彼等若于彼, 破则成相违 故有因声义, 或是诸声义, 破胜义性者, 显示无妨害 显境差别故, 名称虽非是, 离比量之外, 然作异, 如前 成就说异, 所为故 此二, 及原因广说, 非现比妨害 此现量妨害, 声亦共称为, 多事之自性 由其不生起, 现种种觉故 于闻无二现 为彼故说义 若舍弃此性, 现量能妨害 彼自性是义, 余是遮为相, 总是无事性 彼非根行境 以是总诸法, 成立非现故, 虽舍无违害, 言所闻显示 都非诠事故, 成就依彼故, 由彼力害故, 说闻根行境 一切立者自, 乐为所立法, 具彼法能害 百余法有法 余于余有法, 虽害, 此何破? 此虽由相知, 言自有法者, 为成害有法, 亦即成违害 由所依相违, 依彼亦违故 余如是相法, 说是所立故, 思唯妨害彼, 故言自有法 此岂非义成? 实尔 然有者, 唯破于有法, 许成就过失 如说虚空等, 非由诸余缘, 不生先无性, 非顿声等因 于此说, 破云 : 如是虚空等, 有法性无事 如是乐所立, 全无有妨害 由此即显示, 二俱是所立, 若妨害有法, 即破所立法, 故于彼妨害 如是性有法, 亦所立, 非独 若如是有害, 非顿声等因, 乐等非由余, 能生非, 如前 若此因决定, 即成相违者 渐作与无常, 无所相违故 异品返有疑, 许此有余别 由自所乐法, 是为所立故 彼所依是害 显非唯有法, 或于余所依 由自声显示, 害余法, 非害 如是自有法, 57

58 亦说余有法 一切能立过, 皆妨害于宗 虽尔唯与宗, 相属是宗法 待后支诸过, 说唯彼系属 是故所依等, 不成, 非宗过 此显所立支, 有法法差别, 及有法自性, 诸有妨害者 为显彼义故, 略说喻方隅 相应义实相, 依见有余, 非 不见非有别, 立宗则无为 不见, 见无果 欲成立有支 立余无差别, 是立已极成 若此重 下堕, 天平应低下 故无德作用, 故非和合因 故果 自性等, 无见故, 非见 故无则不生, 余差别有害 从微起实鬘, 称故余实重, 他说不可知, 如渐添棉絮 彼若顿具足, 与别具尘聚, 若别俱称时, 故重应各异 尘沙等渐次, 数等不应理 若从芥子起, 渐增成大聚 其果如鬘等, 重不可知者 芥子间重量, 微小极难知 不知果重故, 彼因是可称 义无见, 如棉, 彼果亦无知 如重不可知, 彼德皆无知 磨沙等无增 无低所表示, 色等增, 如增, 自根无见故 受许自语等, 由有诸妨害, 由所说一分, 余喻亦应知 三世有境故, 非如是体性, 对他立, 尔时, 不乐亦所立 能知时不成, 一切皆能知 是故所立声, 非依乐差别 故喻因不成, 作为所例喻 余则兔角等, 不成皆所立 皆有不成故, 故举作业等, 差别而解答, 不能辨差别 先未成性故, 非可所立支 由誰受许相, 彼同所立性 聚虽是所立, 言二互差别, 是所立 尔时, 因喻相不成 无故, 所立声, 许于有法转 论何为? 非理, 如应随自转 由显能立势, 知彼义所立 因等相遍故, 于能立无疑 前定辞, 则彼, 说宗相无义 故势于彼说, 了知有遍果 58

59 相违乐无系, 无益 不共处 如是因过失, 皆应成宗过 宗过非待他, 此如前已说 无乐是不成 由具无常因, 声如是说者, 如是彼应遮 此中唯显喻, 见有何余义? 差别说余已, 由总随转者, 非遍, 总随转, 此复有何果? 故说住于声, 无常性即遣 于余境违说, 故说声为余 总不舍别故, 彼亦不应理 喻如有时说, 桦树性非树 一切可闻言, 唯彼于一转, 故非非一切 于一切差别, 无彼, 彼无故 能所知异故, 有法为因事, 能知不成故 其有法为自, 能立不极成 一切事无 法 有法 差别故, 一切过相同 否, 遮有别故 若观察胜义, 如是不成故 于诸世俗事, 破自性他性 此安住所比 能比义名言, 于识成各异, 是依此施设 如本性各异, 于彼究竟识, 现法有法异 是名言所依 此名言所立, 异觉无系属, 有法作能立, 故显示不成 别总法异故, 因与有因性 喻如勤发故, 勤发声无常 虽是宗支分, 无害故有法, 非不成各异 喻此有角体, 有角故非马 又知已退故, 所立时非支 法异故, 差别 为宗义非理 诸因差别义, 为成易持故, 以宗法差别, 而总略宣说 以法介词异, 遮不具 余具, 及极其非有 与能别 所别 所作同时说 虽未加, 乐说, 即当知彼义 语果遮止故 如说黑善射, 或有猛善射, 或说青莲花 彼复遮相对, 而了知诸义 如是称及能, 声, 乐说转故 故由遮不具, 以法别有法 以彼所别法, 非无随过依 59

60 为成性果义, 说二因 二返 诤故说别 共 余, 返是能立 除自性, 由余, 非有遍所了 因有错乱故 故果二种转 先有之诸识, 非定勤无间 于能障 根 声, 皆非近行故 无待而有时, 无果, 相违故 成为暂时果, 如此识是因 由此成自性, 别说所作者, 若与果俱说, 不误皆如是 比量中已说, 说因为了知, 略说其差别 其相无别异 此即以果因, 说性依一分 故由勤所显, 所生, 同说喻 有生, 无不生, 或自体无别, 彼与彼无误, 为彼说此别 相应等诸因, 非有如是系, 彼有错误故, 说非是正因 若是有系属, 是知彼能立 决定, 无不生, 无定非能立 返性决定性, 说是无不生 彼复无系无, 是故随行住 自体或因事, 若成, 返当成, 故差别无返, 随行亦非有 唯依于不见, 说为单有返 是故为不定 余则应能了 若谓由我返, 则命等应返, 由无命等故, 遍无我 非尔 不可由余返, 而使余返故 彼性 彼生者 若我有可得, 彼得 若无知, 无知, 此当成 于极不现事, 见不见无成 余无见为性, 由何瓶等无? 其返无能知, 返遍如何成? 命等由有见 若如是见我, 有无当了知 由无何等因, 瓶等无所见 若身亦无彼, 身亦无应理 若少同示故, 虽异亦计彼 所量故, 瓶等, 何不比有我? 若不许量性, 是一切许因 无彼则何能, 建立事无事? 命及开目等, 从念欲力生 彼从境根觉, 彼复互待缘, 从自种类生 此性事是依, 唯随彼进返 计余则无穷 由错乱, 所闻 此命等相同 非, 虽是有返, 此是错乱故 如何? 彼非唯 从非所立返 若尔, 义说彼 非随所立转 彼于余亦同 遮唯非所立, 是说住所立 故说由义了, 60

61 以一即显二 故由无随行, 不成此不乱 若能破于破, 除立, 余何为? 所立无, 无返, 唯非所立无 言无, 彼所返, 何许从无返? 无返即是立 有事无亦有, 无事亦非有, 看愚夫观察 若从彼无返, 岂许因转耶? 若非, 即破返, 是此如何破? 除能立能破, 无余声名言, 彼于无无故, 此得无言说 诸有则无破, 彼于无非有 此理于众生, 应无所破者 若待处时破, 如其彼是有, 如是不能破 如其彼是无, 如是无可破 故依事无事, 非依于外事, 依声义此中, 许一切立破 无如彼, 有法 彼等速系现 彼由声转故, 许有名言依 不尔, 则诸义, 一法立或破, 一切体立破 其体无异故 若异, 则如余 与余破及立 是则立与破, 不会一有法 种种法所依, 依一有法说, 一立如依彼, 诸余如舍置, 若破如彼离, 其余如观待 无义者名言, 如觉所显示, 真性不观察, 许为依异义 无始习气生, 世间义无害 彼有果无果, 彼彼异一义, 犹如新增减, 由彼彼迷乱, 有所连系故, 虽非具彼义, 能见异依者 以是故彼等, 亦不知迷乱 常等如有 能立转故, 彼非无, 犹豫 由许非定量, 说无亦理理 从无虽无返, 同品返怀疑 于彼犹豫故, 异品返亦尔 由于二蕴中, 随一成决定, 于余即成返 虽然是不见, 于无见怀疑 虽非遍差别, 有义是彼类 不见有不定 如刀不断坚 有不见相相违, 由何能遮疑? 此或定彼果 彼性余何有? 故从无我性, 此返亦怀疑 纵然从彼返, 然由无我无, 不能成有我 由何彼返无, 不许定有事? 如命于同品, 61

62 无返亦非有 若因, 从同品 无返, 由此因, 即应有随行 非随行 非返, 非有我无我 转由何自体, 何无不生成, 故彼是能返, 转亦是能转 彼无则不生, 亦待别能立 由见不见果, 彼等因果性 彼有, 有无定, 故非知余义 常有或若无, 彼无非有故 诸果性各异, 从诸因生故 无彼从余生, 岂是彼生性? 聚功能异故, 诸事种种性 若非作异者, 此行性应一 此异非异作, 一性则失坏, 若一有多性, 火非火二性 故余能生彼 为性, 即彼性 若非能生彼, 彼岂从彼生? 如是因果等, 互自性决定 如所见自性, 见果亦知彼 如水乳变腐, 如何多生一? 从湿功能腐, 二者是一性 岂此异一体, 或异何湿必? 各住自体故, 有彼自性觉, 无异故说一 如是火虽异, 然由于何分, 是知火所依? 由彼能生为烟, 故如是了知 待知火余支, 从彼而生故 烟于彼无误, 余果如是成 烟及柴变支 所依, 立火故 彼非火, 非烟 ; 彼烟此即火 如观待自因, 无性知不生 灭与所作性, 如前已广说 显有返相同, 故说所闻性, 了知非因性, 此理比一切 由因能遍返, 宣说义返中 不可得喻成, 故不别宣说 此复士无见, 命等无返故, 说因有犹豫, 可见义说彼 此即于有事, 亦不许事分, 能立唯遮性 由于前二因, 亦能立非故 其诸可得有, 由可得, 非余 无知使知故, 许一不得喻 无境故于彼, 则能遮有境, 知说及犹豫 如非能烧故, 说名非是火 其可得无者, 由不得非余 故由于彼有, 成彼因声知 可见若无见, 无名言即成 彼虽是果法, 然由彼能成, 无觉声犹豫 虽然已有境, 而余者于此, 62

63 愚故不随说 与已成同法, 唯使忆其名 如由见不见, 成立为因果 彼二果等声, 为名言而列 由因成立果, 此自性中摄 故说因别时, 不别说例喻 由缘一领受, 或说已缘此, 或言无所缘, 分别则生觉 由差别领受, 了知差别义 如是体领受, 此是异觉因 觉别由自成, 彼等成彼义 不尔, 无穷故 都不能成异 由领受差别, 遣除者非余 故彼不可得, 即缘彼差别 故此不可得, 由自现量知 唯自是能了, 无彼转建立 余则义无性, 由不得而知, 其无所得性, 由余故无穷 不现不定故, 能破余安立 如他情无因, 不成分别等 此无定果者, 非能成返相 能成决定故, 因是依初说 自式等, 或彼, 自体性为式, 或义能害体 若有有无故 成为互异故 如坚事与灭, 亦余量害故 如定与有待 若从余因生, 何有决定灭? 若从事因生, 何用辗转劳? 若因生余灭, 故使彼灭者 彼事即生于, 灭中有何过? 彼体性成者, 于我何能益? 于我非能益, 何为彼所待? 无待事, 终于, 如何非如是? 如彼临灭时, 不欲依于住 无待则刹那, 应不成有事 如是即事性 无事何能尔? 诸有不待余, 彼有则决定 如于感果业, 无障碍缘聚 彼诸慧能无劣弱, 亦无通达甚深性 彼诸增上精进者, 亦无能见最胜性 诸众生中我相等, 继持善说不可得, 如众河流归大海, 吾论隐没于自身 善辨理非理, 焚烧恶见林, 圣者亲摄受, 开示正理路 论日具百德, 恶慧舍畏离 虽尔慧目净, 能敷智者莲 63

《金刚经》开示录

《金刚经》开示录 释量论 成量品法称论师造索达吉堪布译量即无欺识 起功用不欺, 名起亦如是, 显示所欲故 说者能为境, 何义心中明, 彼名乃量性 非具境性因, 取已所取故, 世俗不承许 识是正量性, 缘所取舍事, 彼者为主故 以有境相异, 识证有别故, 彼有此有故 由自知自体, 依名言为量, 论能遣愚痴 明未知义尔 证知自体已, 知总相得之 意谓于自相, 不知而知故 观察自相故 具彼佛为量 为遣非生者, 而说成量性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上士道(七)

上士道(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九讲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一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 二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 三 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 今初 修菩提心的次第当中, 第二种传承是依寂天菩萨的教典而修 内容分三 : 第一 思惟能修自他交换的殊胜利益 及不能修自他交换的过患, 第二 如果藉由修习, 自他交换的心一定能生起, 第三 修习自他交换法的次第 首先介绍思惟能修自他交换 即不能修自他交换的利益和过失

More information

我还是做有利自己的事, 菩萨您是知道这种情况的, 可是您都不来加持, 我还有什么办法 文殊菩萨就答应 : 在你还没登地前, 我会随时照顾你, 所以文殊菩萨就如真人般显现, 当 他的师长指导他 于是陈那菩萨就在山洞中完成 集量论 自从佛涅槃后, 佛法一直衰落, 直到龙树菩萨 无著菩萨等二圣六庄严出世的

我还是做有利自己的事, 菩萨您是知道这种情况的, 可是您都不来加持, 我还有什么办法 文殊菩萨就答应 : 在你还没登地前, 我会随时照顾你, 所以文殊菩萨就如真人般显现, 当 他的师长指导他 于是陈那菩萨就在山洞中完成 集量论 自从佛涅槃后, 佛法一直衰落, 直到龙树菩萨 无著菩萨等二圣六庄严出世的 释量论 成量品 略讲 法称论师造 僧成大师释 法尊法师译 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释量论 简介 一 量论的起源 佛陀时代有大五明 小五明, 因明属于一般学术, 是内外道共通的 一直到陈那菩萨以量论用来描述佛法后, 佛教才有了与外道不共的量论 在这之前, 有一些部派使用类似 现量 比量 等的名词, 使我们怀疑这可能是 现量 比量 来源的线索, 但是它们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所以基本上会说陈那菩萨是量论方面的祖师,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6D0B9DBD3EBBFD5A3A8BDB2D2E5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D6D0B9DBD3EBBFD5A3A8BDB2D2E5A3A92E646F6378> 1. 龙树 1 龙树菩萨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大正藏 第 2047 号 ) 龙树菩萨者, 出南天竺梵志种也 天聪奇悟事不再告, 在乳餔之中, 闻诸梵志诵四围陀典各四万偈, 偈有三十二字, 皆讽其文而领其义 弱冠驰名独步诸国, 天文地理图纬秘谶, 及诸道术无不悉综 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 相与议曰 : 天下理义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 吾等尽之矣 复欲何以自娱? 骋情极欲最是一生之乐, 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由得之,

More information

大乘五蕴论

大乘五蕴论 因明基础 第九讲 : 因理学 北塔周末讲堂 2016 复习 一 观待所依 二 正因之相 三 正因分类 四 似因 提纲 一 能立 二 似能立 三 喻 四 似喻 五 能破 六 似能破 因三相 trairūpyaṃ punar liṅgasya anumeye sattvam eva, sapakṣa eva sattvam, asapakṣe ca asattvam eva niścitam. ཚ ལ

More information

般若文库11 入中论自释讲记(上)(未定稿)

般若文库11 入中论自释讲记(上)(未定稿) 般若文库 入中论自释讲记 ( 一 ) 智圆法师 讲授 入中论自释讲记 ( 一 ) 1 入中论自释讲记 月称论师造智圆法师讲授今天开讲 入中论自释 所谓的 入中, 所入是 中, 就是指离一切边的大空性, 也就是中观宗, 或者龙树菩萨 中论 的所诠义, 或者根本慧所证的真实义 如何 入 呢? 由深 广两门来入 广, 是指本论略说的凡夫地的三法, 圣者有学地 ( 一至十地 ) 以及佛果地 深, 就是本论宣说第六地菩萨所证真实义的时候,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SanShiSong_0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SanShiSong_08.doc 唯识三十颂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四年九月十八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昨天我们大略的把第七识介绍了一遍, 那我们今天再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更深入的探讨第七末那识, 因为它跟我们的修行息息相关, 所以一定要弄清楚, 比较好修行 好, 那我们看偈颂 :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其次第二能变这个识的名称叫做末那 末那是什么意思呢?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弥勒五论 一 辨法法性论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辨法法性论颂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颂 弥勒菩萨造 法尊法师译 梵语云 : 达磨达磨大布别嘎嘎热嘎 藏语云 : 秋秋尼南巴结巴策累俄雪巴 汉语云 : 辨法法性论 顶礼怙主慈氏! 由知何永断,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 177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全论有十品, 前 面九品的次第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 已生令不退 辗转令增长 第一 二 三品, 是没有生起菩提心让它生起的窍诀 ; 第四 五 六品, 是生起之后, 怎么样不退失 ; 第七

More information

论钱锺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 # # 年 第 页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论钱锺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 # # 年 第 页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许 苏 民! # # 钱锺书 年 第 页 下引钱锺书文献仅标年份和页码 # # #! # 黑格尔 年 第 页 # % & # 同上 第 页! # 同上 年 第 页 编号 论钱锺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 # # 年 第 页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邓殿臣赵桐译 [ 题解 ] 大念处经 是巴利三藏中经藏 长部尼伽耶 的第二十二经, 又名 四念处经 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 即以修习四念住, 内观身 受 心 法, 了知 身不净 受是苦 心无常 法无我, 以对治净 乐 常 我等四颠倒想, 修得慧观 知见苦 无常 无我之三法印, 达至 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漏断尽, 述于涅槃之境 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1BFC0EDB1A6B2D8C2DBCACD342E646F63>

<4D F736F F D20C1BFC0EDB1A6B2D8C2DBCACD342E646F63> 目目录量理宝藏论释 目录 第八十三节课...344 第八十四节课...363 量理宝藏论 思考题...400 第六十三节课... 1 第六十四节课...16 第六十五节课...31 第六十六节课...47 第六十七节课...59 第六十八节课...73 第六十九节课...92 第七十节课... 107 第七十一节课... 126 第七十二节课... 145 第七十三节课... 164 第七十四节课...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起诵仪 香赞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界限 : 唯大乘加行道暖位中有 顶加行八法总表 一 暖顶加行 ( 之顶加行 :2 ) 获得证成顶加行其十二种行任何一之顺抉择分, 是为第一加行道暖位顶加行 标出经中十二随一后, 表大乘第一顺决择分, 是暖顶加行之 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是至顶加行所有十二 极为熟习故, 于睡梦之际亦见一切法如梦等 2 对声闻等地不生欢喜心 3 见如来等 4 观见佛陀之神通变化 5 生起宣说正法之心 先见地狱等众生随念于自己之佛土断除恶趣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1BFC0EDB1A6B2D8C2DBCACD322E646F63>

<4D F736F F D20C1BFC0EDB1A6B2D8C2DBCACD322E646F63> 目 录 第四十二节课... 467 量理宝藏论 思考题... 488 量理宝藏论释 目 目 录 录 第二十二节课... 1 第二十三节课...25 第二十四节课...51 第二十五节课...74 第二十六节课... 103 第二十七节课... 122 第二十八节课... 149 第二十九节课... 174 第三十节课... 197 第三十一节课... 224 第三十二节课... 247 第三十三节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唯识二十颂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三年三月十三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 唯识二十颂 很多学佛的人听到 唯识 就很害怕, 因为唯识是所有佛教里面名相最多的, 我们前面念过 百法 八识规矩颂, 已经知道有一些名相很难了解 那我们过去学习有关于唯识的内容, 还是算是很少很少的, 就大部分都还没有介绍到, 所以我们如果要继续学习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材料导报 研究篇 年 月 下 第 卷第 期 种球的制备 单步溶胀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洗脱处理 种子溶胀聚合机理 种球用量的影响

材料导报 研究篇 年 月 下 第 卷第 期 种球的制备 单步溶胀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洗脱处理 种子溶胀聚合机理 种球用量的影响 水相中 组氨酸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表征及其识别性能研究 李思平等 李思平 徐伟箭 较佳工艺条件下 在水性体系中选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 分别以组氨酸 甲基丙烯酸 或丙烯酸胺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为模板分子 功能单体和交联剂 合成了 组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研究了形貌 粒径及其分布以及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别以 激光粒度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表征功能单体与交联剂之间的共聚情况

More information

  自 序

  自  序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 第一篇释归敬颂释难破执标宗归识彰能变体 ) 于凌波居士讲授佛光山丛林学院. 台中慈明佛学研究所佛学讲义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序 序第一章归敬颂与造释愿由第二章释难破执. 破实我第三章释难破执. 破实法第四章释难破执. 破余乘第五章释难破执. 释外妨难第六章彰能变体 成唯识论, 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基本论典 我国的唯识宗, 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 佛典上说, 释迦世尊灭度九百年顷,

More information

开启智慧, 或者说通过思维来产生定解, 趣入法义的殊胜引导 不 管是相应于闻, 还是思和修, 都会对我们的修行产生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文殊菩萨化现的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大海当中 流露出来的殊胜金刚句 不管我们能不能听得懂, 金刚句本身的加持力非常大, 如果能 够和金刚句结缘也有很大的利益和

开启智慧, 或者说通过思维来产生定解, 趣入法义的殊胜引导 不 管是相应于闻, 还是思和修, 都会对我们的修行产生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文殊菩萨化现的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大海当中 流露出来的殊胜金刚句 不管我们能不能听得懂, 金刚句本身的加持力非常大, 如果能 够和金刚句结缘也有很大的利益和 解义慧剑 第 1-2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解义慧剑 解义慧剑 是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一部殊胜论典, 上师曾经 讲过麦彭仁波切以宝剑的名称造的不止 解义慧剑, 还有其他的 论典, 比如相应于闻慧 思慧 修慧造的 智慧宝剑论 解义慧剑 这部论是相应于思慧的,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5FDBFC6CFB5CEE5C2DBB0E0BDCCB2C4A3A A3A9B5DACEE5D1A7C6DA2E646F63>

<4D F736F F D20D5FDBFC6CFB5CEE5C2DBB0E0BDCCB2C4A3A A3A9B5DACEE5D1A7C6DA2E646F63> 目 录 释量论 成量品广释 上...1 第一课...2 第二课...22 第三课...42 第四课...64 第五课...82 第六课...101 第七课...125 第八课...148 第九课...163 第十课...182 第十一课...196 第十二课...212 第十三课...230 第十四课...246 第十五课...264 第十六课...281 第十七课...295 第十八课...306

More information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一 治理 概念的历程 一 治理的概念化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二 理解欧盟治理 一 欧盟治理的主要特征 年第 期 欧盟研究 二 规制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治理的影响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三 新治理模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三 欧洲治理中民族国家的转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釋量論封面目次-3.docx

Microsoft Word - 釋量論封面目次-3.docx 根本頌 法稱論師造法尊法師譯 目次頁碼 第一品自義比量品 1~16 第二品成量品 17~29 第三品現量品 30~54 第四品他義比量品 55~67 編者說明由於本次要擔任 2015 年扎什倫布寺的法會翻譯, 所以在幾個月前, 就想如何把 釋量論 法本製作出來 末學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 找到梵藏漢的 釋量論 版本, 內容有偈頌編碼, 初步決定做為此次的法本 十月份, 有位師姐詢問這次法會要用什麼樣的版本時,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 第七识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各位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 就称为平等性智, 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 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观一切法平等, 所以称为平等性智 意思就是说, 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

More information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他空承许狮吼论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他空承许狮吼论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大乘无上续论 ( 二 ) 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2. 他空承许狮吼论... 31 3.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如来藏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堪布益西彭措译 南无格魏 ( 顶礼上师 ) 本来无垢此心性, 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 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意的精要, 也是一切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

More information

净心法要

净心法要 甘 露 文 库 9 净 心 法 要 益 西 彭 措 堪 布 讲 授 净 心 法 要 1 净 心 引 导 9 净 心 法 要 讲 记 科 判 19 净 心 法 要 讲 记 21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科 判 95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97 思 考 题 267 净 心 引 导 净 心 法 要 别 别 观 修 之 轮 净 心 法 要 1 净 心 法 要 别 别 观 修 之 轮 全 知 麦 彭 仁 波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 与唯识思想 济群法师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经十一论, 解深密经 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 许多核心理论都渊源于此, 所以说, 解深密经 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 解深密经 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两种: 一 广本, 有十万颂 ; 二 略本, 有一千五百颂 ( 见圆测 解深密经疏 卷二 ) 汉地但传略本, 先后有四译 : 一 刘宋元嘉年中, 求那跋陀罗 ( 功德贤 ) 在润州江宁

More information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 王琳瑜 杜治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 发展 加速推进三个阶段 呈现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注重制度的执行力 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进行立法 重构现有制度并使其系统化 建立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制以提高制度执行力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英汉语心理词库联想反应的具体性 效应对比研究 张 萍 本研究探讨具体性效应对一语 汉语和英语 和二语 英语 心理词库联想反应的影响 依据 的认知语法理论 本文从空间概念和感官体验两个角度首次对不同词性的具体性进行定义 并用量表验证所选词的具体性程度 研究表明 具体性效应没有改变一语心理词库语义联结的特质 但对二语心理词库有一定影响 其具体词的语义 非语义反应比差远高于抽象词的语义 非语义反应比差 且抽象词的横组合反应明显示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法增比丘 攀缘四识住 贪欲的生起, 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 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 这在 杂阿含 七五二经里佛说: 佛告迦摩: 欲谓五欲功德, 何等为五? 谓眼识明色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如是, 耳 鼻 舌 身 识触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 是名为欲 然彼非欲, 于彼贪著者, 是名为欲 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 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 为何去思念它呢? 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 ),, :1 : : ( ), 2 :, 3 : ( ), 4 : 5 : :, 6 :,,,,,,,,, :,,,.....,,,, 1, ;2,

( ),, :1 : : ( ), 2 :, 3 : ( ), 4 : 5 : :, 6 :,,,,,,,,, :,,,.....,,,, 1, ;2, 张 翼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作了社会学意义的探索和研究 认为家族主义与以家庭为最小生产单位的农业劳作方式, 家庭人口再生产对男婴的需 求与国家人口再生产对出生人数的限定, 以及妇女经济地位的相对低下等, 是造成出 生性别比升值的基本社会动因 指出, 在影响人口再生产的三只手 国家 家庭和市场中, 惟有借助于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手段, 才能使失衡的出生性别比在短期内渐次 回落 作者 :

More information

祐公 荫佳公各支百一世至百五世

祐公 荫佳公各支百一世至百五世 专题研究 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 栾成显 婺源腴川程氏宗谱和休宁二十七都五图黄册底籍所载资料证实 明 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相当普遍 绝非个别现象 同宗继子乏人是异姓承继的原 因之一 保全家产为异姓承继的重要经济因素 异姓承继亦有感情问题 血缘关 系是宗族组织建立的基础 宗祧承继为宗法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 明清异姓承继 的普遍及有关法规的调整 表明封建宗法关系的松弛 宋代以后的宗族既有发展 的趋势 也有从内部开始瓦解的倾向

More information

说法前课诵 目次 1. 释迦佛赞 1 2. 释迦心咒 2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 4. 回向偈 2 5. 短曼达供养文 & 皈依发心 3 6. 般若经礼赞文 4 7. 现观庄严论礼赞偈 4 8. 中观根本慧论礼赞偈 5 9. 释量论礼赞偈 佛教无派别弘扬愿文 十七班智达祈

说法前课诵 目次 1. 释迦佛赞 1 2. 释迦心咒 2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 4. 回向偈 2 5. 短曼达供养文 & 皈依发心 3 6. 般若经礼赞文 4 7. 现观庄严论礼赞偈 4 8. 中观根本慧论礼赞偈 5 9. 释量论礼赞偈 佛教无派别弘扬愿文 十七班智达祈 2017 年华人联合请法团 入中论 月称菩萨造论法尊法师译 台湾国际藏传法脉总会恭制 说法前课诵 目次 1. 释迦佛赞 1 2. 释迦心咒 2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 4. 回向偈 2 5. 短曼达供养文 & 皈依发心 3 6. 般若经礼赞文 4 7. 现观庄严论礼赞偈 4 8. 中观根本慧论礼赞偈 5 9. 释量论礼赞偈 5 10. 佛教无派别弘扬愿文 6 11. 十七班智达祈请文 8 1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10.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10.doc 唯识二十颂第十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3 年 11 月 13 日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还是继续唯识二十颂 目前是讲到第十五颂 释外人现量证境之难, 第十五颂是解释外人以现量来证明外境是实有的问难 这里的 外人, 就是指小乘的正量部 还有萨婆多部 萨婆多部我们前面讲过, 也是说一切有部的部分 那现在有正量部和萨婆多部的学者, 提出了问难

More information

细说“执著”

细说“执著” 第十五届菩提静修营专题讲座 是什么困住了你? 透视 执著 戒幢佛学研究所 廖乐根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二 执著的过患与危害 三 执著的对象与种类 四 执著的基本反应模式 五 执著的深层原因分析 六 如何放下执著 七 略说 远离四种执著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1 执著 (zhuo) 与执着 2 执著的基本内涵 3 与执著有关的心理 1 执著 与 执着 著 (zhuó) 是

More information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弥勒五论文库系列 3 内部学习资料 尚未定稿请勿翻印 目录 颂 释 日光鬘 颂 弥勒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辨相品第一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 颂 1 / 194 弥勒五论文库系列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More information

般若文库18 中观总义

般若文库18 中观总义 中观总义 1 抉择二无我 101 思考题 105 中观总义 1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中观源流佛涅槃后, 龙树菩萨出世, 以自力撰造中观理聚论, 抉择佛陀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意, 从此开创了甚深中观见派 随后, 有圣天菩萨撰著 中观四百论, 开显中论的修行次第 再往后, 秉持龙树传承的佛护论师创中观应成派, 清辨论师创中观自续派, 自续派的传持者有智藏 静命 莲花戒, 及其追随者的诸多印藏智者成就者,

More information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41 他空承许狮吼论 291 他空承许狮吼论讲记 313 思考题 429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 堪布益西彭措 南无格 著 译 魏 顶礼上师 本来无垢之心性 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 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 意的精要 也是一切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

More information

年 月 第 期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因 解脱之因 世界持续之因 人的束缚之因 &' 奥义书中将梵看作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因 将其看作是真正的实在 虽然强调因 但却并不强调果 在许多奥义书哲人看来 作为果的东西在本质上并不具有真正的独立性 或者说作

年 月 第 期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因 解脱之因 世界持续之因 人的束缚之因 &' 奥义书中将梵看作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因 将其看作是真正的实在 虽然强调因 但却并不强调果 在许多奥义书哲人看来 作为果的东西在本质上并不具有真正的独立性 或者说作 哲学前沿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因果观念比较 #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 $!!!!!!!!!!!!!!!!!!!!!!!!!!!!!!!!!!!!!!!!!!!!!!!! 摘*要!佛教和婆罗门教是各种宗教中思辨性较强的派别' 在两教的哲 学 理 论 中%因 果 观 念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这 些 因 果 观 念 的 一些内容有不少渊源于奥义书' 这是两教因果观念中有相同成分的重要 因

More information

日 益 月 鑫 进 取 180 1826 4.93 3000000000 5000000 60000.00 日 益 月 鑫 进 取 90 1826 4.93 3000000000 1850000 162162.16 日 益 月 鑫 进 取 90 1826 4.93 3000000000 210000

日 益 月 鑫 进 取 180 1826 4.93 3000000000 5000000 60000.00 日 益 月 鑫 进 取 90 1826 4.93 3000000000 1850000 162162.16 日 益 月 鑫 进 取 90 1826 4.93 3000000000 210000 招 商 银 行 理 财 日 益 月 鑫 产 品 投 资 非 标 资 产 情 况 公 告 尊 敬 的 机 构 投 资 者 : 非 常 感 谢 您 一 直 以 来 选 择 投 资 招 商 银 行 点 金 理 财 产 品, 感 谢 您 对 招 商 银 行 的 信 任 与 支 持! 以 下 为 我 行 理 财 日 益 月 鑫 产 品 投 资 非 标 资 产 情 况 : 产 品 名 称 资 产 池 代 码 SPV

More information

何 秋 琳 张 立 春 视 觉 学 习 研 究 进 展 视 觉 注 意 视 觉 感 知

何 秋 琳 张 立 春 视 觉 学 习 研 究 进 展 视 觉 注 意 视 觉 感 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开 放 教 育 研 究 何 秋 琳 张 立 春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未 来 教 育 研 究 中 心 广 东 广 州 随 着 图 像 化 技 术 和 电 子 媒 体 的 发 展 视 觉 学 习 也 逐 步 发 展 为 学 习 科 学 的 一 个 研 究 分 支 得 到 研 究 人 员 和 教 育 工 作 者 的 广 泛 关 注 基 于 此 作 者 试 图 对 视 觉 学 习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晚 清 四 大 谴 责 小 说 词 汇 研 究 姓 名 : 张 威 申 请 学 位 级 别 : 博 士 专 业 : 汉 语 言 文 字 学 指 导 教 师 : 杨 端 志 20080415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十册定稿_176-201_.doc

Microsoft Word - 第十册定稿_176-201_.doc 目 录 第 十 品 回 向 第 一 百 九 十 一 节 课...268 无 从 选 择 关 于 爱 心 工 程 的 一 席 对 话... 1 第 一 百 九 十 二 节 课...285 第 一 百 九 十 三 节 课...305 第 一 百 九 十 四 节 课...321 第 九 品 智 慧 第 一 百 九 十 五 节 课...336 第 一 百 九 十 六 节 课...353 第 一 百 七 十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汪庆华 陈永贵亲属诉吴思 北京青年报一案涉及了我国名誉权制度的诸多方面 该 案为思考公共人物与非公共人物的区分 死者的名誉权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等问题提供 了新的契机 考虑到媒体管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消的现状 在名誉权问题上 应该放弃对言论自由与名誉权进行平衡的流行主张 如果从完善名誉侵权的基本要件入手 也就是说 从非 常技术性的角度入手 建立相对完善的名誉权体系 那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司法的恣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7.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7.doc 唯识二十颂第七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3 年 8 月 28 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还是唯识二十颂, 接前面说的, 唯识学家他在解释佛说十二处密义之后呢, 那问难者又提出问题说, 你是怎么知道佛是依你所说的秘密义趣, 说了色身香味触 眼耳鼻舌身这十处? 难道佛他的意思不是说除了心识之外, 离开心识之外, 另外有色身香味触等等外境的真实存在?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33 卷第 3 期 2006 年 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3 No 3 May 2006 徐 湘 霖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摘要 唯识学与现象学都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 对自我之 境 即对象世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独特 诠释

More information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弥勒五论 二 辨中边论颂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辨中边论颂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 弥勒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辨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实即此修分位虚妄分别有此中唯有空故说一切法有无及有故识生变似义此境实非有虚妄分别性非实有全无 及修诸对治得果无上乘于此二都无于彼亦有此非空非不空是则契中道有情我及了境无故识无由此义得成许灭解脱故 弥勒五论二

More information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 刘志彪 吴福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贸易一体化水平持续上升 对此虽然可以利用引力模型加以说明 但其解释力是有限的 本文在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一体化进行统计描述和计量检验的基础上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的贸易竞争状况进行了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 经济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 贸易量越大 贸易一体化程度也越高 通过各种因素的传导 经济体的出口竞争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数理逻辑 I Mathematical Logic I

数理逻辑 I  Mathematical Logic I 前情提要 前情提要 我们定义了两种 可定义 概念结构内的可定义性 : 给定结构关于该结构论域上的 k 元关系的性质由一个公式定义定义结构类 : 给定语言关于该语言的结构类的由一则闭语句定义 ( 初等类 ); 由一集闭语句定义 ( 广义初等类 ) 前情提要 我们定义了两种 可定义 概念结构内的可定义性 : 给定结构关于该结构论域上的 k 元关系的性质由一个公式定义定义结构类 : 给定语言关于该语言的结构类的由一则闭语句定义

More information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年第 期 ( 总第 期 ),,,,,, : 人非社会则不能生活, 而社会生活则非有一定秩序不能进行 ; 任何一时一地之社会必有其 所为组织构造者, 形诸于外而成其一种法制 礼俗, 是即其社会秩序也 1,,,, 2,,,,,,,,,,,,,,,,,,,,, 5 (), (), 6,,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年第 期 ( 总第 期 ),,,,,, : 人非社会则不能生活, 而社会生活则非有一定秩序不能进行 ; 任何一时一地之社会必有其 所为组织构造者, 形诸于外而成其一种法制 礼俗, 是即其社会秩序也 1,,,, 2,,,,,,,,,,,,,,,,,,,,, 5 (), (), 6,, : 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一 许章润 [ ] 梁漱溟虽然未对 法 或者 法律 做出过学院式的定义, 但其思想中却自有关于此术语的理念预设与预期 他的 法 的概念蕴含着广泛的历史文化内涵, 具体体现在 秩序的制度化 公众意见 生活方式的表达 合理的人世规则 以及 法律作为文化之一部分的秉性 这五方面 [ ] 梁漱溟法概念文化,??,??,?,,,,,,,,,,,,,,,,, 1,, 2,, 1,,, :,,,

More information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今后当死之一念, 虽尽人皆有 ( 知 ), 然以于日日中, 每念今日不死, 今日又不死, 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 若不作意于彼对治, 而为如是心所障蔽,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 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 专务于求此世乐 除此世苦之方便 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 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 然以趣重今世之故, 任作何善, 其力定然薄弱, 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

More information

2006年顺德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

2006年顺德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 2014 年 顺 德 区 高 中 阶 段 学 校 考 试 提 前 批 第 一 批 第 二 批 学 校 录 取 根 据 佛 山 市 办 提 供 的 考 生 数 据, 现 将 我 区 2014 年 高 中 阶 段 学 校 考 试 提 前 批 第 一 批 第 二 批 学 校 的 录 取 公 布 如 下 : 一 顺 德 一 中 录 取 分 第 1 志 愿, 总 分 585, 综 合 表 现 评 价 A, 考

More information

恒生银行 ( 中国 ) 银行结构性投资产品表现报告 步步稳 系列部分保本投资产品 产品编号 起始日 到期日 当前观察期是否发生下档触发事件 挂钩标的 最初价格 * 最新价格 累积回报 OTZR 年 5 月 5 日 2018 年 5 月 7 日 3 否 728 HK Equity 3.7

恒生银行 ( 中国 ) 银行结构性投资产品表现报告 步步稳 系列部分保本投资产品 产品编号 起始日 到期日 当前观察期是否发生下档触发事件 挂钩标的 最初价格 * 最新价格 累积回报 OTZR 年 5 月 5 日 2018 年 5 月 7 日 3 否 728 HK Equity 3.7 恒生银行 ( 中国 ) 银行结构性投资产品表现报告 步步稳 系列部分保本投资产品 产品编号 起始日 到期日 当前观察期是否发生下档触发事件 挂钩标的 最初价格 * 最新价格 累积回报 OTZR89 2017 年 5 月 5 日 2018 年 5 月 7 日 3 否 728 HK Equity 3.77 3.45 不适用 941 HK Equity 82.85 73.40 902 HK Equity

More information

門論頌文

門論頌文 Nyāyamukham by Dignāga: verses on sādhana, pakṣadharma, and hetu 因明正理 論本 yin ming zheng li men lun ben 域龍菩薩造 da yu long pu sa zao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da tang san zang fa shi xuan zhuang feng zhao yi 宗等多 說能, 是中唯隨

More information

基 于 实 践 的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研 究

基 于 实 践 的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研 究 姜 爱 林 年 以 来 中 国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取 得 了 一 定 成 绩 但 也 存 在 许 多 问 题 与 不 足 现 实 的 选 择 是 必 须 在 遵 循 立 法 的 指 导 思 想 和 坚 持 立 法 的 基 本 原 则 的 基 础 上 根 据 立 法 依 据 尽 快 制 定 符 合 本 地 特 色 的 防 治 条 例 立 法 的 总 思 路 是 转 变 观 念 正 视 现 实

More information

47 2 3 4 5 2 3 4 5 200 73 20 20 78 5 2006 75 958 34

47 2 3 4 5 2 3 4 5 200 73 20 20 78 5 2006 75 958 34 46 203 * 王 譞 话 本 小 说 与 相 声 艺 术 同 为 源 于 民 间 的 讲 述 类 文 学 话 本 小 说 对 相 声 艺 术 的 发 生 演 变 影 响 较 大, 在 清 末 相 声 艺 术 初 步 形 成 之 际 表 现 得 尤 为 明 显 话 本 小 说 与 相 声 的 生 成 背 景 较 为 相 似, 都 是 在 市 民 文 化 滋 养 下 同 具 故 事 性 通 俗 性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第一节 菩提心的殊胜 如是流转之过患, 从种种门中长时修习, 则见于此三有如陷火坑 为欲解脱惑苦, 证得涅槃, 意怀热恼, 由是修学三学, 从生死中而得解脱焉 然此虽非同善趣, 不复退堕, 而于断过证德尚属少分 既于自利未圆, 则利他亦不过零碎而已, 终须佛为劝请而入大乘也 故诸具慧者从最初时便入大乘, 甚为应理 摄度论 云: 于利世间无能力, 二乘心量必断之,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省赈济会的难民救济活动及其社会影响 周术槐 难民 是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产生难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 战争因素 是导致难民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国内因战争而形成的难民问题 成为当时中国 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支援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 每日都有大量来自沦 陷区的难民涌入 国民党政府因此不仅对难民救济机构进行了必要调整 同时 还制定了相应的难 民转移方案

More information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目 录 弥 勒 菩 萨 / 造 麦 彭 仁 波 切 / 著 索 达 吉 堪 布 / 翻 译 科 判...1 颂...7 胜 甘 露 喜 宴... 28 ( 1~10, 初 稿 版 )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More information

2 尔时大慧菩萨 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 顶礼佛足合掌恭敬 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欲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

2 尔时大慧菩萨 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 顶礼佛足合掌恭敬 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欲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 种种宝华以为庄严 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 从彼种种异佛刹来 是诸菩萨摩诃萨 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 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一切诸佛手灌其顶 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 种种众生 种种心色 无量度门随类普现 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 究竟通达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 俱游一切诸佛刹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0485035C3E6CFF2B6D4CFF3A3A8B5DAC8FDD5C220C0E0CCD8D0D4A3A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0485035C3E6CFF2B6D4CFF3A3A8B5DAC8FDD5C220C0E0CCD8D0D4A3A92E646F63> 第 三 章 PHP5 面 向 对 象 高 级 类 特 性 这 一 周 来 正 好 白 天 没 课, 赶 出 来 这 章 宝 宝 出 生 将 近 一 个 月, 快 10 斤 重 了 宝 宝 快 张 大, 你 想 编 程 么? 宝 宝 妈 说, 做 这 个 行 业 太 累 了 刀 客 羽 朋 于 石 家 庄 2006-11-23 1 目 录 3.1 static 变 量 方 法...3 3.1.1 静

More information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丁一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三 :...92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丁一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三 :...92 本册总目录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1 中观庄严论颂... 9 中观庄严论释...17 七十空性论略释... 366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More information

Converting image (bmp/jpg) file into binary format

Converting image (bmp/jpg) file into binary format RAiO Image Tool 操作说明 Version 1.0 July 26, 2016 RAiO Technology Inc. Copyright RAiO Technology Inc. 2013 RAiO TECHNOLOGY INC. www.raio.com.tw Revise History Version Date Description 0.1 September 01, 2014

More information

《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定解宝灯论 第 14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定解宝灯论 辛三 以喻说明此理 : 倘若了知假立我, 灭除我执已足矣 如虽未知绳无有, 而见无蛇断蛇执 1 / 21 此处主要以比喻的方式解释不需要打破细微刹那和微尘的意 义 倘若了知假立我, 灭除我执已足矣,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本書是

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本書是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二十四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知道它假的, 可是它明明有啊, 不然为什么每个人要买房子呢? 都假的, 你们买什么房子? 对啊,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因缘和合了, 可是这些因缘从哪里来的?( 学生答话 ) 房子没有 我 啊, 有 法我? 然后呢? 你说 ( 学生答话 ) 阿赖耶识执着有一个 我?( 学生答话 ) 又变第七了? 第七怎么样? 好歹背书也背熟一点啊! 第七怎么样? 怎么都背不完呢?

More information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观照想的生灭 法增比丘 我们若只是浅显的观察, 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那即是身体是我, 心也是我 若观察的更深一点, 除了确定色体是我之外, 还有我的感受 想念 造作 和意识活动 佛陀将它们归纳为色 受 想 行 识 若是不同意,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下去, 看看除了五蕴, 能再找到什么? 因为佛法是要靠自己来探究, 自己思考, 自己行道, 自己证果的 ; 没人会替我们做, 也没有神或佛菩萨会替我们做的

More information

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本書是

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本書是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 第一三七页 ) 好, 我们看一百三十七页最后一行 信, 它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可以 对治不信 所以什么时候我们有信心? 就是除了我们改过以外, 把疑根去掉以外, 把 怀疑不信 这个去掉以外, 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让我们的信心圆满 所以我们问自己 : 我什么时候信心才圆满? 就是你什么时候没有不信, 不相信别人啊 怀疑啊, 你什么时候没有, 你什么时候就有信心

More information

2016 年华人联合请法团 中观四百论 目录 说法前课诵... 1 释迦佛赞... 1 释迦心咒... 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 回向偈... 2 短曼达供养文... 3 请转法轮... 3 皈依发心... 3 般若经礼赞文... 4 现观庄严论 礼赞偈... 4 中观根本慧论 开首礼赞偈... 5 中观根本慧论 结尾礼赞偈... 5 释量论 礼赞偈... 5 佛教无派别弘扬愿文... 6

More information

张 荣 芳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广 东 广 州 张 荣 芳 男 广 东 廉 江 人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我 们 要 打 破 以 前 学 术 界 上 的 一 切 偶 像 以 前 学 术 界 的 一 切 成 见 屏 除 我 们 要 实 地 搜 罗 材 料 到 民 众 中 寻 方 言 到 古 文 化 的 遗 址 去 发 掘 到 各 种 的 人 间 社 会 去

More information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年第 5 期 衍 ( 大乘 ) 共义, 统摄心与色 染与净 有为和无为等一切法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何衍体故 ;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1 总之, 众生心是真如体 相 用的统一 众生心的真如体性, 既包括空性, 遍及一切法, 平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年第 5 期 衍 ( 大乘 ) 共义, 统摄心与色 染与净 有为和无为等一切法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何衍体故 ;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1 总之, 众生心是真如体 相 用的统一 众生心的真如体性, 既包括空性, 遍及一切法, 平等 JOURNALOF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 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No.5,2013 大乘起信论 本觉自证 理路的建构 孟淑媛 ( 安徽省委党校, 合肥,230022; 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210093) 摘要 : 大乘起信论 的 一心二门 理论, 集中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本觉自证与内在超越向度 从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来看, 大乘起信论 极大地提高了众生成佛的主体性维度,

More information

诉 讼 真 实 与 证 明 标 准 改 革 陈 光 中 李 玉 华 陈 学 权 认 识 论 和 价 值 论 是 诉 讼 真 实 的 理 论 基 础 诉 讼 认 识 论 应 当 以 哲 学 中 的 认 识 论 为 指 导 诉 讼 活 动 的 特 殊 性 决 定 了 诉 讼 认 识 有 别 于 其 他 认 识 我 们 对 客 观 真 实 的 追 求 与 公 正 秩 序 人 权 和 效 率 等 诉 讼 价

More information

中考试题(一).doc

中考试题(一).doc 2003...1 2003...14 2004...49 2004...76 2004...99 2003... 118 2003... 133 2003... 141 2003... 151 2003... 163... 174 2004... 180... 192 I 20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03 14 15 16 17 18 19 3 1 3

More information

论 吉 卜 林 勇 敢 的 船 长 们 中 的 教 育 理 念 陈 兵 勇 敢 的 船 长 们 是 英 国 首 位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得 主 鲁 德 亚 德 吉 卜 林 的 一 部 教 育 小 说 通 过 主 人 公 哈 维 的 成 长 历 程 表 达 了 作 者 的 教 育 理 念 本 文 认 为 像 维 多 利 亚 时 代 晚 期 的 许 多 英 国 人 一 样 吉 卜 林 比 较 注 重

More information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谈谈闻思修 1 谈谈闻思修 一 修的内容由闻思决定, 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很多人认为 闻思时才需要观察, 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 不必观察, 这样自然便会认为 : 不闻思照样能修, 或者闻思只是研究或为实修提供证据 这种想法若不遮破, 则始终不会重视闻思 以下破除这种观点 : 实修时必定有个所缘境, 有个所修的内容, 若不经过闻思, 是不可能了知这一内容 就连炒菜这样的小事也要先听别人讲解怎么炒,

More information

道次第文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道次第文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1 菩提道次第广论初皈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 目录 ( 兼科判表 ) 次开为四门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易于获得圣者密意殊胜圆满种中受生事理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得已于教所作事业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于印度所作事理藏中所作事理听闻轨理讲说轨理于完结时共作轨理于法法师发起承事正听轨理思惟闻法所有胜利断器三过依六种想思惟说法所有胜利发起承事大师及法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以何意乐及加行而说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十一 唯识学概要 71 果报你不能选择, 但是因地你是可以选择的!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面, 我们讲到庚二识变理论 那么我们这一大科, 主要是研究唯识学的因缘观 唯识学在解读人生, 它把人生分成两块 : 一个是果报的受用, 一个是业力的造作 也就是说我们一生当中, 我们只做了两件事情 : 第一个你在受用果报, 你活在快乐跟痛苦的感受当中, 这是第一件事情,

More information

结 果 与 讨 论

结 果 与 讨 论 倪 卓 杜 学 晓 王 帅 邢 锋 以 脲 醛 树 脂 为 囊 壁 双 酚 型 环 氧 树 脂 为 囊 芯 采 用 原 位 聚 合 法 合 成 环 氧 树 脂 微 胶 囊 根 据 化 学 反 应 动 力 学 得 到 脲 醛 树 脂 预 聚 体 及 微 胶 囊 囊 壁 合 成 反 应 过 程 中 的 速 率 方 程 测 定 不 同 温 度 下 甲 醛 浓 度 随 时 间 变 化 的 曲 线 确 定 不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十四讲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 境者, 谓凡诸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 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若能如是, 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 不以虚妄而行欺惑 第二白法, 境者, 谓一切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 谓心正直住 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第三白法, 境者, 谓一切菩萨 事者, 谓起大师想, 于四方所, 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 然无增相 尽相极多,

More information

弥勒文库10 宝性论讲记(二)

弥勒文库10 宝性论讲记(二) 尚未定稿请勿翻印弥勒文库 10 妙吉祥印经处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二弥勒菩萨 / 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 / 科判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目录 第一如来藏品认定所证的空性以彼等宣说之必要 第二菩提品 第三功德品 第四事业品 第五校量功德品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如 来 藏 品 己七 认定所证的空性 此无任何所遮遣 亦无纤毫所安立 真实正观真实性 真实见已即解脱 这一偈颂的内容非常殊胜 所讲的是大乘圣者菩萨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