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是毘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 威神之力, 及由汝智慧清净故, 诸菩萨善根增胜故, 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 ( 解 )-- 第二 入是 下, 科判表加分, 共有三项 : 一 总显能加, 二 辨加所为 ; 三 正显加相 今初开始有二 : 一 明白表示有佛出现, 二 明白出现赞扬其功德 咸称赞 下, 先标称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亦是毘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 威神之力, 及由汝智慧清净故, 诸菩萨善根增胜故, 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 ( 解 )-- 第二 入是 下, 科判表加分, 共有三项 : 一 总显能加, 二 辨加所为 ; 三 正显加相 今初开始有二 : 一 明白表示有佛出现, 二 明白出现赞扬其功德 咸称赞 下, 先标称"

Transcription

1 十回向品 第二十五之一至十一 一 来意 当会序分已表明, 第五会在表明上贤位的十回向, 主要回向前面的明解与修行, 以回向真如, 广大行自他二利的行为 二 释名回者, 转也 ; 向者, 趣也 从万行转来, 趣向三处, 故称回向 三处指众生 菩提及实际, 前二者是随相而故, 后一项实际则为离相 开此三处而有十种回向 : 一 回自向他, 初回向谓 : 若有善根, 不欲饶益一切众生, 不名回向 二 回少向多, 有记载 : 随一善根, 普以众生而为所缘, 乃名回向 三 回自因行向他因行, 于第三回向记载 : 菩萨以诸善根回向佛已, 复即以此善根回向一切菩萨, 所谓 : 愿未满者, 令得愿满 ; 心未净者, 令得清净 四 回因向果 : 复有两种, 第一种回向自果, 如 修诸善根, 回向阿耨菩提故 第回向他果, 如第三回向记载 : 愿以我今所种善根令诸佛乐转更增胜 五 回劣向胜 : 谓随喜凡夫 二乘之福德, 回向无上菩提 六 回比向证 ; 七 回事向理, 如不坏回向的经文有 : 与诸法性相应回向, 入无作法, 成所作回向 八 回差别行向圆融行故, 如第九回向 九 回世向出世, 如经文 : 所有善根, 皆悉随顺出世间法, 教化 成熟一切众生, 心常回向出世之道 十 回顺理 事行向理所成事故, 广如第八回向 三 宗趣以无边行海顺无尽大愿为宗, 成就普贤法界德用为旨趣 四 释文 经文 尔时, 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 入菩萨智光三昧 ( 解 )-- 经文开始, 科判分为十分 : 一 三昧分, 二 加分, 三 起分, 四 本分, 五 说分, 六 瑞应分, 七 结通分, 八 证成分, 九 偈赞劝修分, 十 校量功德分 初, 金刚幢菩萨承受佛的神力, 表示金刚幢是众首, 同时表示归向 高出等意思 ; 承佛神力, 彰显入定的因缘 入菩萨智光三昧, 说出入定的名称, 智就是说此三昧的体性是一种智慧, 属于根本智 光有三个意思 : 一 证入智慧的前相, 如明白得到的定 ; 主要指寄位, 到三贤位的最终位 二 光即根本智的作, 能对治无明, 如大乘光明定等 三 光即后得, 表示明白所缘性 经文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过十万佛剎微尘数世界外, 有十万佛剎微尘数诸佛, 皆同一号, 号 : 金刚幢, 而现其前, 咸称赞言 :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乃能入此菩萨智光三昧 善男子! 此是十方各十万佛剎微尘数诸佛神力共加于汝, 1

2 亦是毘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 威神之力, 及由汝智慧清净故, 诸菩萨善根增胜故, 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 ( 解 )-- 第二 入是 下, 科判表加分, 共有三项 : 一 总显能加, 二 辨加所为 ; 三 正显加相 今初开始有二 : 一 明白表示有佛出现, 二 明白出现赞扬其功德 咸称赞 下, 先标称善, 后别叹得定, 先别显五种原因, 一 伴佛神力, 二 主佛的宿愿, 三 主佛现出威力, 四 表示说者金刚幢菩萨的智慧清净, 五 表示听者有善根 经文 为令诸菩萨得清净无畏故, 具无碍辩才故, 入无碍智地故, 住一切智大心故, 成就无尽善根故, 满足无碍白法故, 入于普门法界故, 现一切佛神力故, 前际念智不断故, 得一切佛护持诸根故, ( 解 )-- 为令 下表示辨明加持的目的, 共有十句, 前面九句表示内部的德行, 后一句是外加得到佛护持 经文 以无量门广说众法故, 闻悉解了受持不忘故, 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 成办出世助道故, 不断一切智智故, 开发大愿故, 解释实义故, 了知法界故, 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 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 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 所谓 : 演说诸菩萨十回向 ( 解 )-- 以无量 下, 明示其所作, 共有十一句, 初一是总, 因此是广说诸法 ; 后十句是别, 第一句是就法而言 ( 闻悉解了受持不忘故 ); 次三句以寄位修行而说, 一 摄受地前 ( 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 ), 二 安住地上 ( 成办出世助道故 ), 三 观照佛果 ( 不断一切智智故 ); 次三句系以修行层面而言 : 一 令开发十回向的大愿 ( 开发大愿故 ), 二 令众生了解实际, 诸法实相 ( 解释实义故 ); 三 令众生知道回向广大与法界等 ( 了知法界故 ) 再后面的三句系就人而言: 一 合乎根机者令其欢喜 ( 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 ), 二 因欢喜故可学三世佛而回向 ( 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 ), 三 能救护一切众生而不断佛种 ( 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 ) 后一句总结所属者, 欲说明十回向, 前面十种利益皆成就, 所以加持的目的, 即是说法的目的 经文 佛子! 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得佛护念故, 安住佛家故, 增益出世功德故, 得陀罗尼光明故, 入无障碍佛法故, 大光普照法界故, 集无过失净法故, 住广大智境界故, 得无障碍法光故 2

3 ( 解 )-- 第三, 佛子 下, 正式地显示加持的相状, 其中有三项 : 初 以语业劝说以增加辩才, 二 以意业暗中加持用来增加利益, 三 以身业摩顶用来增加威力 文有十句, 总说此法有二种力量 : 一者, 他力, 如经文说 得佛护念故, 此也可说为果力, 亦可称为增上缘力 ; 二者, 自力, 下面的八句都属之, 亦可称为因位的力量, 也称为因缘力, 因此这个法门必须有自力 他力 因 果 亲 疏的融合, 才能够说 自力的八门中, 初三明示有作净法的力量 : 一总的而言, 谓既住佛家理当宣扬教法以做家业 ( 安住佛家故 ) 二 增长无漏的功德( 增益出世功德故 ) 三 入总持的智慧 ( 得陀罗尼光明故 ) 次二句表无作净法的力量: 一 离所净障, 谓无二障碍 ( 入无障碍佛法故 ); 二 得到所净的智慧, 意为普照事与理 ( 大光普照法界故 ) 后三句显示身净的力量, 即三种尽 : 一 与二乘不同的尽, 因为双集大悲与智慧, 远离舍悲入寂的过失 ( 集无过失净法故 ); 二 菩萨尽, 意为远离心 意 识, 只依大智法身的境界故 ( 住广大智境界故 ); 三 佛尽, 因为无障碍智即是佛法 ( 得无障碍法光故 ) 经文 尔时, 诸佛即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 与无留碍辩, 与分别句义善方便, 与无碍法光明, 与如来平等身, 与无量差别净音声, 与菩萨不思议善观察三昧, 与不可沮坏一切善根回向智, 与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 与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 ( 解 )-- 尔时 下表意念的加持, 先正明加相 诸佛给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是总, 别的来说, 分别为 : 一 不着辩才, 可以说法不断 ( 无留碍辩 ); 二 堪辩才, 即具备善巧方便及能胜任的智慧 ( 分别句义善方便 ); 三 任放辩才, 言辞不断, 处处随意 ( 无碍法光明 ); 四 不杂辩才, 慧身平等 ( 如来平等身 ); 五 能说辩才, 有清净音声 ( 无量差别净音声 ); 六 教出辩才, 清静与明鉴双流故 ( 菩萨不思议善观察三昧 ); 七 不畏辩才, 智不可坏, 无有任何怖畏 ( 不可沮坏一切善根回向智 ); 八 无量辩才, 谓一切法智随顺宣说修多罗等六种正见, 一者真实智正见, 二者行正见, 三者教正见, 四者离二边正见, 五者不思议正见, 六者根欲正见 ( 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 ) 九 同化辩才, 得一切佛无畏身等教化 ; 随所度者, 显示殊胜身口意三业神妙变化 ( 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 ) 经文 何以故? 入此三昧, 善根力故 尔时, 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顶 金刚幢菩萨得摩顶已, 即从定起, ( 解 )-- 尔时 下, 表身加, 金刚幢 下表起分 3

4 经文 告诸菩萨言 : 佛子! 菩萨摩诃萨有不可思议大愿, 充满法界, 普能救护一切众生, 所谓 : 修学去 来 现在一切佛回向 ( 解 )-- 告诸菩萨 下, 先总显体相, 后 佛子! 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几 下, 别示名相 今就经文 : 初句总标显示愿的本体难思, 具摄普贤无尽愿海, 深广难思 二 充满 下, 表示难思的相貌, 谓体充遍法界, 所以难思 ; 作用则普遍救护众生, 所以称为大 三 所谓 下, 解释成就的难思, 因为其修行同于佛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几种? 佛子! 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十种, 三世诸佛咸共演说 何等为十? 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者不坏回向, 三者等一切诸佛回向, 四者至一切处回向, 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 七者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八者真如相回向, 九者无缚无着解脱回向, 十者入法界无量回向 佛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回向, 过去 未来 现在诸佛, 已说 当说 今说 ( 解 )-- 开始别示名相, 文分四别 : 一 举名征数, 二 佛子 下, 标数显胜, 殊胜之处是三世诸佛共同演说 三 何等 下, 征数列名 ; 四 佛子! 是为 下, 表示结数引证 经文 --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解 )-- 对于救护一语, 根据 璎珞本业经 记载的意思为 : 常以无相心中常行六道, 而入果报 ; 不受而受诸受, 回易转化, 故名救护 即先表明离众生相, 然后救护众生 所指的 不受而受诸受, 受 即五阴及与六受; 由了无相, 而不受诸法 ; 为众生现在见闻 觉知而受 回易转化, 表示救护不是只有一种 经文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 净尸波罗蜜, 修羼提波罗蜜, 起精进波罗蜜, 入禅波罗蜜, 住般若波罗蜜, 大慈 大悲 大喜 大舍, 修如是等无量善根 修善根时, 作是念言 : 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众生, 皆使清净, 至于究竟, 永离地狱 饿鬼 畜生 阎罗王等无量苦恼 ( 解 )-- 此段经文先明所回的善根, 表回向行的体性, 若顺前名, 救护众生是出自大悲, 离众生相为智慧, 则即以大悲与智慧为此行的体性 修善根 以下, 先总明令众生离苦, 至究竟菩提 4

5 经文 菩萨摩诃萨种善根时, 以己善根如是回向 :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 令免一切诸苦事故 ; 为一切众生作护, 悉令解脱诸烦恼故 ; 为一切众生作归, 皆令得离诸怖畏故 ; 为一切众生作趣, 令得至于一切智故 ; 为一切众生作安, 令得究竟安隐处故 ; 为一切众生作明, 令得智光灭痴暗故 ; 为一切众生作炬, 破彼一切无明闇故 ; 为一切众生作灯, 令住究竟清净处故 ; 为一切众生作导师, 引其令入真实法故 ; 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 与其无碍大智慧故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 解 )-- 菩萨摩诃萨 下, 表个别显现, 整个段落经文为利乐救护 ; 有十句 : 初 令众生离苦果 (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 令免一切诸苦事故 ), 二 令众生离苦的因 ( 为一切众生作护, 悉令解脱诸烦恼故 ), 三 通因与果 ( 为一切众生作归, 皆令得离诸怖畏故 ) 四 令众生得菩提 ( 为一切众生作趣, 令得至于一切智故 ), 五 令众生得涅盘 ( 为一切众生作安, 令得究竟安隐处故 ), 六 灭烦恼的本源, 若能灭去, 则如天一样的大明 ( 为一切众生作明, 令得智光灭痴暗故 ), 七 灭除所知的暗, 故说一切无明, 意思为遇事不明了者 若能加以灭除, 如人持火炬, 全部都能照见 ( 为一切众生作炬, 破彼一切无明闇故 ), 八 令众生得解脱, 涅盘经 记载: 澄渟清净, 即真解脱 已脱严重的黑暗, 所以称为灯 ( 为一切众生作灯, 令住究竟清净处故 ) 九 令众生证到法身, 故说真法 ( 为一切众生作导师, 引其令入真实法故 ), 十 令众生成就般若无二障碍的智慧, 同时亦是权巧及实在无碍的智慧 ( 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 与其无碍大智慧故 )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于非亲友守护回向, 与其亲友等无差别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 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 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 菩萨亦以慈眼视之, 终无恚怒 普为众生作善知识, 演说正法, 令其修习 譬如大海, 一切众毒不能变坏 菩萨亦尔, 一切愚蒙 无有智慧 不知恩德 瞋很顽毒 憍慢自大 其心盲瞽 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 种种逼恼, 无能动乱 ( 解 )-- 此段经文为受恼救护, 譬喻中有二种, 前面是大海不变的譬喻, 意为遇恶缘不变本心, 以海比喻菩萨, 因有大器量 ; 众毒譬喻为恶性众生, 不变譬喻为菩萨临变而不乱 经文 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 不以生盲不见故, 隐而不现 ; 又复不以干闼婆城 阿修罗手 阎浮提树 崇岩 邃谷 尘雾 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 隐而不现 ; 亦复不以时节变改故, 隐而不现 5

6 ( 解 )-- 以日轮普照的譬喻, 比喻遇恶也不止息给与利益 经文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有大福德, 其心深广, 正念观察, 无有退屈 ; 为欲究竟功德智慧, 于上胜法心生志欲 ; 法光普照, 见一切义 ; 于诸法门, 智慧自在 ; 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 曾不误起舍众生心 ; 不以众生其性弊恶 邪见 瞋浊 难可调伏, 便即弃舍, 不修回向 ; 但以菩萨大愿甲冑而自庄严, 救护众生, 恒无退转 ; 不以众生不知报恩, 退菩萨行, 舍菩提道 ; 不以凡愚共同一处, 舍离一切如实善根 ; 不以众生数起过恶, 难可忍受, 而于彼所生疲厌心 ( 解 )-- 文中举出十德, 与日相称 ; 后又以影显日, 亦具有十德, 分别解说如下 : 一 福德之轮已圆 ( 有大福德 ), 二 智用深广难测 ( 其心深广 ), 三 正念游空, 无有高下 ( 正念观察 ), 四 慈风运用, 不退不疲 ( 无有退屈 ); 五 圆福智轮, 显照空法 ( 于诸法门, 智慧自在 ); 六 三乘山谷, 普照无私 ; 七 使目睹万像, 了真俗之义 ; 八 使居自乘业, 以智成办 ; 九 常为利益, 昼夜无休 ; 十 无器生盲, 亦不误舍 ( 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 曾不误起舍众生心 ;) 后面经文 不以众生 下, 表示对于非缘也不加以阻止, 反而要促成利益 其中有四个不以, 共有十一种事, 于 如来出现品 记载 : 无信 无解 毁戒 毁见等, 皆名生盲 若和前段经文相合时, 弊恶合于生盲 ; 邪见合于干闼婆城, 令人以为妄有为实在 ; 瞋浊合于修罗手, 因阿修罗的习气为瞋恚 ; 不以众生数起, 合于前面经文时节改变, 意为频起过失和迷惑, 乍善乍恶, 如彼昼夜, 阴阳失度等 经文 何以故? 譬如日天子, 不但为一事故出现世间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不但为一众生故, 修诸善根,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普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 不但为净一佛剎故, 不但为信一佛故, 不但为见一佛故, 不但为了一法故, 起大智愿,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为普净一切佛剎故, 普信一切诸佛故, 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 普解一切佛法故, 发起大愿, 修诸善根,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解 )-- 此段落表示何以恶而不厌舍? 解释为因有大悲与智慧均沾故 以大悲合于日, 因太阳本为一切, 岂独挑出恶人? 如日普遍利益一切生物, 那里只舍弃枯木呢? 如是 以下, 即以智慧合于日, 善 恶均照顾周到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而为所缘, 起广大心 不退转心, 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宝, 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 菩萨如是观诸善根, 信心清净, 6

7 大悲坚固, 以甚深心 欢喜心 清净心, 最胜心 柔软心 慈悲心 怜愍心 摄护心 利益心 安乐心, 普为众生真实回向, 非但口言 ( 解 )-- 第二, 表明回向的相状, 先辨明回向的心态, 其中先缘境广大, 向上等于佛心, 即以圆觉因果的法为所缘境, 圆明可贵, 所以称为心宝 菩萨如是 下, 以悲心成就利乐, 向上与佛同等, 得到清净的信心 ; 向下则与众生共存有大悲的体, 而构成了甚深的十种心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回向之时, 作是念言 : 以我善根, 愿一切趣生 一切众生, 皆得清净 ; 功德圆满, 不可沮坏, 无有穷尽 ; 常得尊重, 正念不忘 ; 获决定慧, 具无量智 ; 身 口 意业, 一切功德, 圆满庄严 又作是念 : 以此善根, 令一切众生承事供养一切诸佛, 无空过者 ; 于诸佛所, 净信不坏 ; 听闻正法, 断诸疑惑, 忆持不忘, 如说修行 ; 于如来所, 起恭敬心, 身业清净, 安住无量广大善根 ; 永离贫穷, 七财满足 ; 于诸佛所, 常随修学, 成就无量胜妙善根, 平等悟解, 住一切智, 以无碍眼等视众生 ; 众相严身, 无有玷缺 ; 言音净妙, 功德圆满, 诸根调伏, 十力成就, 善心满足, 无所依住 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 得无量住, 住佛所住 ( 解 )-- 此段正解回向的大愿, 文中先愿众生成为法器, 又作 下, 令得法圆满 其中的七财满足, 即在 十无尽藏品 出现的信 戒 惭 愧 闻 施 慧等七种 于诸佛所常随 下, 表示胜进圆满德行 ; 令一切 下, 明示得果圆满 而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 在 不思议法品 的疏钞记载有九种乐 : 一 住种种身, 作诸佛事 ; 二 住平等意, 转净法轮 ; 三 住四辩才, 说无量法 ; 四 住不思议一切佛法 ; 五 住清净音, 徧无量土 ; 六 住不可说甚深法界 ; 七 住现一切最胜神通 ; 八 住现一切最胜神通 ; 九 住能开示无有障碍究竟之法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 造作恶业, 受诸重苦 ; 以是障故, 不见佛, 不闻法, 不识僧 便作是念 : 我当于彼诸恶道中, 代诸众生受种种苦, 令其解脱 菩萨如是受苦毒时, 转更精勤, 不舍 不避 不惊 不怖 不退 不怯, 无有疲厌 何以故? 如其所愿, 决欲荷负一切众生, 令解脱故 ( 解 )-- 第三 代苦救护中, 文分为三 : 初 总明代苦回向 ; 二 复作是念 : 我所修行 下, 别明回向的心 ; 三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随宜 下, 总结成益 今初, 分为二项, 初先明救重苦 ; 有二 : 先见苦兴起大悲, 心坚持而不退 坚持有七种相貌, 所谓 :1 不舍所行,2 不避苦事,3 不惊忽至,4 不怖迷倒,5 不退大悲,6 多苦不怯,7 长苦无厌 何以 下, 征问 7

8 而解释欲成就的事 征问包含二种意思 : 一者, 苦是自生, 为何菩萨欲代替众生受苦? 二者, 剧苦难以承受, 为何菩萨不会厌离? 解释说 : 菩萨的本愿就是欲挑起众生的重担, 若果遭遇苦事就厌离, 怎能承受负荷呢? 经文 菩萨尔时作是念言 : 一切众生在生 老 病 死诸苦难处, 随业流转, 邪见无智, 丧诸善法, 我应救之, 令得出离 又诸众生爱网所缠, 痴盖所覆, 染着诸有, 随逐不舍, 入苦笼槛, 作魔业行, 福智都尽, 常怀疑惑, 不见安隐处, 不知出离道, 在于生死轮转不息, 诸苦淤泥恒所没溺 菩萨见已, 起大悲心 大饶益心, 欲令众生悉得解脱, 以一切善根回向, 以广大心回向, 如三世菩萨所修回向, 如大回向经所说回向, 愿诸众生普得清净, 究竟成就一切种智 ( 解 )-- 二 念徧救诸苦中, 有二 : 一者是先救八苦 ( 生苦 / 老苦 / 病苦 / 死苦 / 五阴盛苦 / 求不得苦 / 怨憎会苦 / 爱别离苦 ) 及八难等苦, 所以有诸苦 随业流转是为业系缚的苦, 邪见无智是愚痴苦 我应 已下, 发起了要拯救的心 二者 又诸众生 下, 救迷于四谛的苦 先是念苦境 ; 于其当中, 先不知集, 谓痴 爱为本, 是烦恼道 ; 染着已下, 明白业道, 为有造业行, 所以称为染着 ; 随业入苦, 如彼鸟兽, 因食爱故, 入于笼牢 作魔业行, 明有恶业 ; 福 智都尽, 表示无善业 常怀疑惑, 是未生起解决之道的因, 所以不见安隐圆寂, 不知出离道 的真谛, 而沉没于生死的苦谛当中 再来于 菩萨见已 下, 正式兴起了大悲救苦 发起大悲心, 系欲令众生以脱离苦的集合 ; 大饶益心 者, 令众生得到清净灭道, 所以用 善根回向 经文 - 复作是念 : 我所修行, 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 不为自身而求解脱, 但为救济一切众生, 令其咸得一切智心, 度生死流, 解脱众苦 ( 解 ) 二 复作是念 : 我所修行 下, 别明代苦回向的心 ; 又有五复念 ; 前三明代苦之心, 后二明回向之心 初明一向普救, 无为自己的心 ; 次备受众苦, 而无产生懈怠之心 ; 三 决志保护, 无虚妄心 复作是念 :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 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 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 尽未来劫, 受一切苦, 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 何以故? 我宁独受如是众苦, 不令众生堕于地狱 我当于彼地狱 畜生 阎罗王等险难之处, 以身为质, 救赎一切恶道众生, 令得解脱 ( 解 ) 其中何以独为众生备受众苦, 又勤修呢? 解释为 : 以一身之苦令多众生解脱, 故愿自受, 显大悲心深切 又问 : 众生之苦, 乃自业所招感, 自心所变 8

9 现, 云何菩萨而能代替呢? 答说 : 通论代苦, 有七种意义 :1 以苦自要, 增加大悲心念 ;2 约菩萨本为利生, 求法苦行, 已名为代 ; 后能为众生, 属于增上缘, 亦称为代受 3 约菩萨留惑同事, 受有苦身, 为众生说法, 令不造苦的因 ; 因亡果丧, 亦称为代受 4 设有众生欲造无间等业, 菩萨若度化而不从者, 即断其命 ; 菩萨自受恶趣苦报, 令彼得免无间大苦, 亦称为代受 5 由菩萨初修正愿, 为众生受苦 ; 至究竟位, 愿成自在, 常在恶趣, 救代众生, 如地藏王菩萨等 6 由菩萨此愿契同真如, 彼众生苦即同如性, 以同如之愿还潜至即真之苦 ; 依此种融通, 亦称代受苦 7 由普贤以法界为身, 一切众生皆是法界 ; 即众生受苦, 常是菩萨, 故称为代 后又有问 : 若依 4 和 5 的说法, 菩萨应能普遍地代众生受苦, 为何还有众生受苦呢? 答说有三种意义 : 一 因为有缘或无缘故, 与菩萨有缘, 则菩萨可代受苦 ; 二 业有定与不定, 不定者可代 ; 三 若受苦有益, 菩萨令其受苦, 方能让其究竟得以离苦 如父母教子, 交付严师管教对治, 类似此密益, 非凡夫与小乘能够知晓 经文 复作是念 : 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 所言诚实, 无有虚妄 何以故? 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不为自身求无上道, 亦不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 何以故? 世间之乐无非是苦 众魔境界, 愚人所贪, 诸佛所诃, 一切苦患因之而起 ; 地狱 饿鬼及以畜生 阎罗王处, 忿恚鬪讼, 更相毁辱 如是诸恶, 皆因贪着五欲所致 耽着五欲, 远离诸佛, 障碍生天, 何况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味受无量苦, 终不为彼五欲乐故, 求无上菩提, 修菩萨行 ; 但为安乐一切众生, 发心修习, 成满大愿, 断截众生诸苦羂索, 令得解脱 ( 解 ) 此段经文呈现决志保护, 先征释, 征意云 : 云何不舍? 何名不虚? 解释有二种意思 : 一 不同于小乘, 因为不只是为自己 ; 二 亦不为 下, 表明不同于凡夫, 过于执着于贪欲 经文分为三部分 : 初 正明不求 ; 二 征释所以, 所以不求者, 见多过故, 文中其本身的体就是苦, 又再生苦, 障碍生天, 何况大菩提! 惑 ( 烦恼 ) 习( 习气 ) 双亡 三 菩萨如是 下, 总结前面的意思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 : 我当以善根如是回向, 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 利益乐 不受乐 寂静乐 无依乐 无动乐 无量乐 不舍不退乐 不灭乐 一切智乐 复作是念 : 我当与一切众生作调御师, 作主兵臣, 执大智炬, 示安隐道, 令离险难, 以善方便俾知实义 ; 又于生死海, 作一切智善巧船师, 度诸众生, 使到彼岸 9

10 ( 解 ) 上段经文有二复念, 以明回向的心, 分为二 : 初 念令彼得乐, 乘前段经文的欲苦, 而令众生得到快乐, 有十句 :1 能住涅盘, 能建立大事, 称为利益 ;2 不受乐表示灭除心数 ;3 寂静乐表示证到无为 ;4 无依乐表示已无能与所 ; 5 无动乐表示已不为相状所牵动 ;6 无量乐表示广而无量 ;7 不舍不退乐, 表示生死真性即涅盘, 故无所舍 ; 智慧契合真理, 故已不退 8 不灭乐, 表示一举能得恒常, 湛然不灭 后段则是有念为身做为保护 : 初示现安隐的道路, 令众生得到佛果菩提, 称为知实义 ; 又于 下, 令众生度过生死海, 得到大涅盘, 称为到彼岸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 : 随宜救护一切众生, 令出生死, 承事 供养一切诸佛, 得无障碍一切智智, 舍离众魔, 远恶知识, 亲近一切菩萨 善友, 灭诸过罪, 成就净业, 具足菩萨广大行愿 无量善根 ( 解 ) 第三 表总结成益, 初总标 ; 所谓 下, 个别显示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正回向已, 作如是念 : 不以四天下众生多故, 多日出现 ; 但一日出, 悉能普照一切众生 又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故, 知有昼夜, 游行观察, 兴造诸业 ; 皆由日天子出, 成办斯事, 然彼日轮但一无二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修集善根回向之时, 作是念言 : 彼诸众生不能自救, 何能救他? 唯我一人, 志独无侣, 修集善根, 如是回向 所谓 : 为欲广度一切众生故, 普照一切众生故, 示导一切众生故, 开悟一切众生故, 顾复一切众生故, 摄受一切众生故, 成就一切众生故, 令一切众生欢喜故, 令一切众生悦乐故, 令一切众生断疑故 ( 解 ) 第四 科判为回拔救护, 谓孤标大志, 普为众生, 而无翼望不求回报 文中有二, 初譬喻后以法合 ; 譬喻中有二 : 一 独照的譬喻 ; 二 又诸 下, 成就利益的譬喻 法合的部分亦有二 : 一 先合于独照 ( 唯我一人, 志独无侣 ); 二 修集 下, 合于前面成就利益, 即正显回向的内容, 文有十句, 初总, 其余都是别, 所谓照 ( 普照一切众生故 ) 指照见众生的根机 ;( 顾复一切众生故 ) 顾复的意思, 出自 诗经 记载 :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 长我背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 郑玄的笺记载 : 顾, 视也 复, 反也 意为小孩离父母虽近, 父母仍步步回头看 又 笺诗 有记载 : 是顾是复者, 顾念而复之 今菩萨对于众生亦同样如此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 : 我应如日普照一切, 不求恩报 众生有恶, 悉能容受, 终不以此而舍誓愿 ; 不以一众生恶故, 舍一切众生 但勤修习 10

11 善根回向, 普令众生皆得安乐 ; 善根虽少, 普摄众生, 以欢喜心广大回向 若有善根, 不欲饶益一切众生, 不名回向 ; 随一善根, 普以众生而为所缘, 乃名回向 ( 解 )-- 第二大段, 我应如日普照一切 下, 表离相回向 以忘机的智能引导前面的大悲, 先正明无私, 不求恩故 ; 能容受恶, 为普照故 不以一恶而舍众多, 设尽背恩, 尚无嫌恨, 何况一众生 后面经文的善根虽少, 表示成就广大, 以大智引导大悲, 能普遍所缘 经文 安置众生于无所著法性回向, 见众生自性不动 不转回向, 于回向无所依 无所取回向, 不取善根相回向, 不分别业报体性回向, 不着五蕴相回向, 不坏五蕴相回向, 不取业回向, 不求报回向, 不染着因缘回向, 不分别因缘所起回向, 不着名称回向, 不着处所回向, 不着虚妄法回向, ( 解 )-- 第二, 经文开始正式地明示离相回相, 指回向真如实际 今初句总的来说谓令所回向的众生契合于所回向的实际, 故说安置 实际即法性, 而性本无着 其余是别, 其中的自性即指真如, 具不变和随缘的意思 举出所有的事相, 表现所成的因缘, 而诸事皆从缘生 经文 不着众生相 世界相 心意相回向, 不起心颠倒 想颠倒 见颠倒回向, ( 解 )-- 此段落表示离能取想, 谓对于诸事起心分别常与无常等, 名为心颠倒 ; 于常等事取分齐 ( 界限, 范围 ) 等相, 名为想颠倒 ; 对于虚幻的相执为实有, 名为见颠倒 于 大品 十七 弥勒语须菩提言 : 新发意菩萨随喜诸佛及佛弟子善根已, 回向菩提 云何不堕想 心 见倒? 须菩提言: 于彼善根, 心不生相 ; 用此心回向菩提, 于此回向心亦不生心想 如是回向, 则非想倒 心倒 见倒 若取相回向, 为想 心 见倒 经文 不着语言道回向, 观一切法真实性回向, 观一切众生平等相回向, 以法界印印诸善根回向, 观诸法离贪欲回向 ( 解 )-- 不着语言道回向, 是离能诠名 ; 后四句显如如的理是存在的, 即是真有, 意为真性湛然, 名为真有, 众生的善根亦均为妙有, 真空妙有的意思 经文 解一切法无, 种植善根亦如是 ; 观诸法无二 无生 无灭, 回向亦如是 11

12 ( 解 )-- 善根可以独修, 所以说种植 ; 观诸法本来不生不灭, 惑累本来不生, 真德湛然不灭 经文 以如是等善根回向, 修行清净对治之法, 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 不作二相, ( 解 )-- 会合前面回向菩提入实际, 前明随相, 次辨离相, 由离相而所行清净, 所以随顺出世间成就无上菩提 经文 非即业修习一切智, 非离业回向一切智, 一切智非即是业, 然不离业得一切智 以业如光影清净故, 报亦如光影清净 ; 报如光影清净故, 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净 离我 我所一切动乱思惟分别, 如是了知, 以诸善根方便回向 菩萨如是回向之时, 度脱众生, 常无休息, 不住法相 ; 虽知诸法无业无报, 善能出生一切业报而无违诤, 如是方便善修回向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 离一切过, 诸佛所赞 佛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解 ) 所有的道理的因与果都各有非即 非离的意思, 后面的譬喻中乘光发影及水月倒影, 皆缘生无性, 非即非离, 易言之, 业非一切智, 然不离一切智而别有业 最后结成回向, 离开主体和对象的若随若离等动乱, 观照恒常的寂灭, 离开这种分别, 不破坏出现的事相, 名为方便 最后总结成益, 由随相和离相的不作二相, 成就无碍的无过益处, 是为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下面偈颂省略 ) 经文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不坏回向? ( 解 )-- 第二 不坏回向, 于 璎珞本业经 记载 : 观一切法, 但有用 但有名, 念念不住, 故名不坏 是知善根回向, 皆通事事无碍 ; 内容单取 不住, 其意为剎那无常, 即是坏的意思 ; 如果以无所住, 故称为不坏, 亦即理不坏, 而事事无碍 经文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于去 来 今诸如来所得不坏信, 悉能承事一切佛故 ; 于诸菩萨乃至初发一念之心求一切智, 得不坏信, 誓修一切菩萨善根无疲厌故 ; 于一切佛法得不坏信, 发深志乐故 ; 于一切佛教得不坏信, 守护住持故 ; 于一切众生得不坏信, 慈眼等观, 善根回向, 普利益故 ; 于一切白净法得不坏信, 普集无边诸善根故 ; 于一切菩萨回向道得不坏信, 满足殊胜诸欲解故 ; 于一切菩 12

13 萨法师得不坏信, 于诸菩萨起佛想故 ; 于一切佛自在神通得不坏信, 深信诸佛难思议故 ; 于一切菩萨善巧方便行得不坏信, 摄取种种无量无数行境界故 佛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不坏信时, 于佛 菩萨 声闻 独觉, 若诸佛教, 若诸众生, 如是等种种境界中, 种诸善根无量无边, 令菩提心转更增长 ; 慈悲广大, 平等观察, 随顺修学诸佛所作, 摄取一切清净善根 ; 入真实义, 集福德行, 行大惠施, 修诸功德, 等观三世 ( 解 ) 佛子 下, 先举所回向的善根, 分为二部分, 先明生起不坏信 ; 后一段 佛子 下, 依信种善 初段的十句中不出三宝和四信, 在 起信论 的修行信心分云 : 信有四种, 一者 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 二者 信佛有无量功德, 常乐亲近, 供养, 恭敬, 发起善根, 愿求一切智故 ; 三者 信法有大利益, 常念行诸波罗蜜故 ; 四者 信僧能正修行, 自利, 利他, 常乐亲近诸菩萨众, 求学如实行故 十句, 初句为佛宝如经文此菩萨摩诃萨于去 来 今诸如来所得不坏信, 悉能承事一切佛故 ; 次句僧宝如经文于诸菩萨乃至初发一念之心求一切智, 得不坏信, 誓修一切菩萨善根无疲厌故, 其余皆法宝 其余七句, 初一句是讲教法, 如经文于一切佛教得不坏信, 守护住持故 ; 次四为行法 : 一 大悲行如经文于一切众生得不坏信, 慈眼等观, 善根回向, 普利益故 ; 二 止恶行善行, 摄于戒法, 如经文 : 于一切白净法得不坏信, 普集无边诸善根故 ; 三 回向行, 如经文 : 于一切菩萨回向道得不坏信, 满足殊胜诸欲解故 ; 四 近友行 ; 如经文 : 于一切菩萨法师得不坏信, 于诸菩萨起佛想故 ; 次一是果法, 如经文 : 于一切佛自在神通得不坏信, 深信诸佛难思议故 ; 后一重举行法, 包含理法, 即信真如理 ; 如经文 : 于一切菩萨善巧方便行得不坏信, 摄取种种无量无数行境界故 经文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善根功德, 回向一切智 : 愿常见诸佛, 亲近善友, 与诸菩萨同共止住 ; 念一切智, 心无暂舍 ; 受持佛教, 勤加守护 ; 教化成熟一切众生, 心常回向出世之道, 供养瞻侍一切法师 ; 解了诸法, 忆持不忘 ; 修行大愿, 悉使满足 菩萨如是积集善根, 成就善根, 增长善根, 思惟善根, 系念善根, 分别善根, 爱乐善根, 修习善根, 安住善根 ( 解 )-- 第二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善根 下, 表明回向行, 其中有二项, 先将善根回向, 后将殊胜的果报回向 今初先总明回向菩提之果 ; 愿常 下, 别明回向成得果之因, 文有十句, 初三句行缘, 如经文 : 愿常见诸佛, 亲近善友, 与诸菩萨同共止住 ;, 次二行因, 念一切智, 心无暂舍 ; 受持佛教, 勤加守护 ; 后五所成之行 ; 教化成熟一切众生, 心常回向出世之道, 供养瞻侍一切法师 ; 解了诸法, 忆持不忘 ; 修行大愿, 悉使满足 13

14 经文 菩萨摩诃萨如是积集诸善根已, 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萨行, 于念念中见无量佛, 如其所应, 承事供养 ( 解 )-- 此句经文系将果报回向, 谓依回向得到果报 于念念 下, 正明供佛的善根 经文 以阿僧祇宝 阿僧祇华 阿僧祇鬘 阿僧祇衣 阿僧祇盖 阿僧祇幢 阿僧祇幡 阿僧祇庄严具 阿僧祇给侍 阿僧祇涂饰地 阿僧祇涂香 阿僧祇末香 阿僧祇和香 阿僧祇烧香 阿僧祇深信 阿僧祇爱乐 阿僧祇净心 阿僧祇尊重 阿僧祇赞叹 阿僧祇礼敬 阿僧祇宝座, 阿僧祇华座 阿僧祇香座 阿僧祇鬘座 阿僧祇栴檀座 阿僧祇衣座 阿僧祇金刚座 阿僧祇摩尼座 阿僧祇宝缯座 阿僧祇宝色座 阿僧祇宝经行处 阿僧祇华经行处 阿僧祇香经行处 阿僧祇鬘经行处 阿僧祇衣经行处 阿僧祇宝间错经行处 阿僧祇一切宝缯彩经行处 阿僧祇一切宝多罗树经行处 阿僧祇一切宝栏楯经行处 阿僧祇一切宝铃网弥覆经行处 阿僧祇一切宝宫殿 阿僧祇一切华宫殿 阿僧祇一切香宫殿 阿僧祇一切鬘宫殿 阿僧祇一切栴檀宫殿 阿僧祇一切坚固妙香藏宫殿 阿僧祇一切金刚宫殿 阿僧祇一切摩尼宫殿, 皆悉殊妙出过诸天 ; 阿僧祇诸杂宝树 阿僧祇种种香树 阿僧祇诸宝衣树 阿僧祇诸音乐树 阿僧祇宝庄严具树 阿僧祇妙音声树 阿僧祇无厌宝树 阿僧祇宝缯彩树 阿僧祇宝珰树, 阿僧祇一切华香 幢幡 鬘盖所严饰树, 如是等树, 扶踈荫映, 庄严宫殿 其诸宫殿复有阿僧祇轩槛庄严 阿僧祇窓牖庄严 阿僧祇门闼庄严, 阿僧祇楼阁庄严 阿僧祇半月庄严 阿僧祇帐庄严, 阿僧祇金网弥覆其上, 阿僧祇香周匝普熏, 阿僧祇衣敷布其地 ( 阿僧祇 : 阿僧祇, 梵语 asa khya, 意为无量数 ) ( 鬘 ( 音二声 ): 以线贯穿成的花环, 用来装饰头部或身体 俗称为 华鬘 唐 释玄应 一切经音义 卷一 华鬘论 : 花鬘者, 西国人, 严身之具也 梵语云 : 么罗, 么, 音莫可反, 此译为花鬘 五天俗法取草木时, 花晕澹成彩, 以线贯穿结为花鬘, 不问贵贱, 庄严身首以为饰 ) ( 多罗树 : 多罗树, 梵语 t la, 为高大之植物, 极高者可达二十五公尺 故譬物体之高大, 常谓七多罗树, 言其较多罗树高出七倍 如法华经药王品 ( 大九 五三下 ): 坐七宝之台, 上升虚空, 高七多罗树 ) 14

15 ( 缯 : 丝织品的总称 说文解字 : 缯, 帛也 如 : 文缯 细缯 史记 卷九十五 灌婴传 : 灌婴者, 睢阳贩缯者也 颜师古 注 : 缯者, 帛之 总名, 帛 : 丝织品的总称 ( 珰 ( 音一声 ): 古人在帽前以金或银制成的华丽装饰物 如 : 金珰 银 珰 ) ( 轩槛 : 厅堂上长廊的栏干 文选 王粲 登楼赋 : 凭轩槛以遥望兮, 向北风 而开襟 )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诸供养具, 于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劫, 净心尊重 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恒不退转, 无有休息 ; 一一如来灭度之后所有舍利, 悉亦如是恭敬供养 ( 解 ) 佛子下, 明供佛 : 其中先供现佛 ; 后 一一 下, 供舍利 经文 为令一切众生生净信故, 一切众生摄善根故, 一切众生离诸苦故, 一切众生广大解故, 一切众生以大庄严而庄严故, 无量庄严而庄严故, 诸有所作得究竟故, 知诸佛兴难可值故, 满足如来无量力故, 庄严供养佛塔庙故, 住持一切诸佛法故, 如是供养现在诸佛, 及灭度后所有舍利 其诸供养, 于阿僧祇劫说不可尽 ( 解 )-- 为令一切 下, 表明供养的目的, 文有十一句, 内容清楚明白 如是 下, 总结供养的范围, 同时表明所有的供养, 都不可尽 经文 如是修集无量功德, 皆为成熟一切众生, 无有退转, 无有休息, 无有疲厌 ; 无有执着, 离诸心想 ; 无有依止, 永绝所依 ; 远离于我, 及以我所 ; 如实法印, 印诸业门 ; 得法无生, 住佛所住 ; 观无生性, 印诸境界 诸佛护念发心回向 : 与诸法性相应回向, 入无作法成就所作方便回向, 舍离一切诸事想着方便回向, 住于无量善巧回向, 永出一切诸有回向, 修行诸行不住于相善巧回向, 普摄一切善根回向, 普净一切菩萨诸行广大回向, 发无上菩提心回向, 与一切善根同住回向, 满足最上信解心回向 ( 解 )-- 如是修集 下, 显示回向修行的三项 : 初 回向的心, 二 回向的相状, 三 回向修行成就 前中有三 : 初不离大悲, 兼回向众生的意思, 为成熟一切众生, 无有退转, 无有休息, 无有疲厌 ; 次 无有执着 下, 无有执着, 离诸心想 ; 无有依止, 永绝所依 ; 远离于我, 及以我所 ; 如实法印, 印诸业门 ; 15

16 得法无生, 住佛所住 ; 观无生性, 印诸境界 表远离迷妄契合真理, 即离相状的意思 ; 后 诸佛 下 -- 诸佛护念发心回向, 表结前生后, 与诸法性 下, 表示回向的相状, 同时具有回向菩提的意思, 文有十一句 ; 前六表离相, 如经文 : 1 与诸法性相应回向,2 入无作法成就所作方便回向,3 舍离一切诸事想着方便回向,4 住于无量善巧回向,5 永出一切诸有回向,6 修行诸行不住于相善巧回向 ; 后五是随相回向, 经文为 :1 普摄一切善根回向,2 普净一切菩萨诸行广大回向,3 发无上菩提心回向,4 与一切善根同住回向,5 满足最上信解心回向 内容意思可知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 虽随生死而不改变, 求一切智未曾退转, 在于诸有心无动乱, 悉能度脱一切众生, 不染有为法, 不失无碍智 菩萨行位, 因缘无尽 ; 世间诸法, 无能变动 ; 具足清净诸波罗蜜, 悉能成就一切智力 菩萨如是离诸痴暗, 成菩提心, 开示光明, 增长净法, 回向胜道, 具足众行 ; ( 解 )-- 佛子 下, 表回向修行成就, 文有十句 : 一 虽随生死而不改变, 由前法性相应, 故 随生死而不 变 ; 二 求一切智未曾退转 以入无作成所作, 故求一切智未曾退转 ; 三 在于诸有心无动乱 由舍离想着, 故在于诸有心无动乱 ; 四 悉能度脱一切众生 住多善巧, 故能度众生 ; 五 不染有为法 永出诸有, 故不染有为 ( 有漏 ); 六 不失无碍智 修行不住, 故不失无碍智 ; 七 菩萨行位, 因缘无尽 普摄善根, 故因缘无尽 ; 八 世间诸法, 无能变动 普净大愿, 故不被世间法所动 ; 九 具足清净诸波罗蜜 因有发菩提心, 故可具修十度般罗蜜 ; 十 悉能成就一切智力 由善根同住, 故具足十力 菩萨 如是下, 表结前生后, 再继续描述下面的离相行成 ( 十力即 :( 一 ) 处非处智力, 处, 谓道理 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 如作善业, 即知定得乐报, 称为知是处 ; 若作恶业, 得受乐报无有是处, 称为知非处 如是种种, 皆悉遍知 ( 二 ) 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 皆悉遍知 ( 三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 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四 ) 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 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五 ) 种种胜解智力, 又称欲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 如实遍知 ( 六 ) 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 如实遍知 ( 七 ) 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 涅盘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八 ) 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 ; 如来于种种宿命, 一世乃至百千万世, 一劫乃至百千万劫, 死此生彼, 死彼生此, 姓名饮食 苦乐寿命, 如实遍知 ( 九 ) 死生智力, 16

17 天眼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 乃至美丑贫富 等善恶业缘 ( 十 ) 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 如实遍知 ) 经文 以清净意善能分别 ; 了一切法悉随心现 ; 知业如幻, 业报如像, 诸行如化 ; 因缘生法, 悉皆如响 ; 菩萨诸行, 一切如影 ; 出生无着清净法眼, 见于无作广大境界 ; 证寂灭性, 了法无二, 得法实相 ; 具菩萨行 ; 于一切相, 皆无所著 ; 善能修行同事诸业, 于白净法恒无废舍 ; 离一切着, 住无着行 ( 解 )-- 此段经文表示离相行成, 即因为事不碍理, 故接触到境界也能了了分别 初一句是总 -- 以清净意善能分别, 了一切法悉随心现 ; 了一切 下是别, 别中, 初唯心观成 ; 次 知业 下, 知业如幻, 业报如像, 诸行如化 ; 因缘生法, 悉皆如响 ; 菩萨诸行, 一切如影 缘生无性观成, 次 出生 下 出生无着清净法眼, 见于无作广大境界 ; 证寂灭性, 了法无二, 得法实相 以法眼了真 具菩萨 下 具菩萨行 ; 于一切相, 皆无所著 ; 善能修行同事诸业, 于白净法恒无废舍 ; 离一切着, 住无着行 表示妙行无着, 经文 菩萨如是善巧思惟, 无有迷惑, 不违诸法, 不坏业因, 明见真实, 善巧回向 ; 知法自性, 以方便力, 成就业报, 到于彼岸 ; 智慧观察一切诸法, 获神通智诸业善根 ; 无作而行, 随心自在 ( 解 )-- 此段经文表示双结自利利他无碍以成就回向, 初, 总明, 对于真理不迷惑, 是故称为善巧思惟 不违诸法 下, 是别, 所有经文皆表现事与理无碍 经文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为欲度脱一切众生, 不断佛种, 永离魔业, 见一切智无有边际, 信乐不舍离世境界, 断诸杂染 ; 亦愿众生得清净智, 入深方便, 出生死法, 获佛善根, 永断一切诸魔事业, 以平等印普印诸业, 发心趣入一切种智, 成就一切出世间法 ( 解 )--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下, 回向所做的事, 初句为欲度脱一切众生 是总明, 后面 不断佛种 下, 个别显示 ; 其中离开魔业通一切恶, 后魔事业, 通一切相, 但凡是和法印 ( 法印乃教法之信印 大乘教以说诸法实相之义理为本, 故谓诸法实相之义理为大乘教之信印 离开此种说法之其他一切法, 大乘教皆称之为魔说 ) 相违背者, 均是魔事, 因此下面的经文以平等印普印诸业, 而表示离魔事业 经文 佛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不坏回向 17

18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 得见一切无数诸佛, 成就无量清净妙法, 普于众生得平等心, 于一切法无有疑惑 ; 一切诸佛神力所加, 降伏众魔, 永离其业 ; 成就生贵, 满菩提心 ; 得无碍智不由他解, 善能开阐一切法义 ; 能随想力入一切剎, 普照众生, 悉使清净 菩萨摩诃萨以此不坏回向之力, 摄诸善根, 如是回向 ( 解 )-- 此段经文表示皆位的果, 经文中 得见 下, 正式辨明得到不坏回向的果相, 后 菩萨 下, 总结所属 ( 其中的生贵, 如十住的生贵住 : 谓由前之妙行, 冥契妙理, 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 ; 即行与佛同, 受佛之气分, 如中阴身, 自求父母, 阴信冥通, 入如来种 )( 下面偈颂省略 ) 经文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一切佛回向?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随顺修学去 来 现在诸佛世尊回向之道 ( 解 )-- 第三个回向称为等一切佛回向 ( 忍辱波罗蜜 ) 经文 如是修学回向道时, 见一切色乃至触法若美 若恶, 不生爱憎, 心得自在 ; 无诸过失, 广大清净 ; 欢喜悦乐, 离诸忧恼 ; 心意柔软, 诸根清凉 ( 解 )-- 谓学佛修时, 对于六境 ( 指六根所取之六种对境, 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之六种境界 即色 声 香 味 触 法 此六境犹如尘埃能污染人之情识, 故称六尘 能引人迷妄, 又称六妄 ; 能令善衰灭, 又称六衰 ; 或因其能劫持一切善法, 故又称六贼 ) 不论违或顺, 都要成就四种净心 : 一 心自在, 即对于顺 违境界, 学会舍离, 不为境界牵动 二 以悲心和智慧净治各项烦恼, 不同于凡夫众生及二乘人等 ; 三 离忧与过, 对于修行抱持欢喜 好乐 能舍, 而无忧愁苦恼 ; 四 禅定轻安, 而心意柔软, 不任意执取境界, 而让六根清凉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是安乐之时, 复更发心回向诸佛, 作如是念 : 愿以我今所种善根, 令诸佛乐转更增胜, 所谓 : 不可思议佛所住乐 无有等比佛三昧乐 不可限量大慈悲乐 一切诸佛解脱之乐 无有边际大神通乐 最极尊重大自在乐 广大究竟无量力乐 离诸知觉寂静之乐 住无碍住恒正定乐 行无二行不变异乐 ( 解 )-- 在正回向中回向五乘的境界, 文分五段 : 一 佛, 二 菩萨, 三 有善众生, 四 二乘, 五 有恶众生 在 愿以我今所种善根, 令诸佛乐转更增胜, 愿以我 下, 正式显出愿望, 总的来说, 愿诸佛的快乐更为增益与殊胜 所谓 下, 表示快乐的种类 ; 以十句表示, 初句望九 不可思议佛所住 18

19 乐 亦是总, 具含各种的住, 名为不思议 ; 二 天住 无有等比佛三昧乐 - - 指海印 ; 大智度论 记载 : 天住, 所谓四禅 1 ; 圣住, 谓三解脱 ( 指得解 脱到涅盘之三种法门 即 :( 一 ) 空门, 观一切法皆无自性, 由因缘和合而生 ; 若能如此通达, 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二 ) 无相门, 又称无想门 谓既知一切法空, 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 ; 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 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三 ) 无愿门, 又作无作门 无欲门 谓若知一切法无相, 则于三界无所愿求 ; 若无愿求, 则不造作生死之业 ; 若无生死之业, 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 无相 无愿等三三昧而入, 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 故称三解脱门 ); 梵住, 谓四无量 皆通三乘, 今皆以一乘果位而言, 而说无量 三 梵住 不可限量大慈悲乐, 四 圣住 -- 一切诸佛解脱之乐 -- 表无边解脱 ; 五 种类俱生无作行通 无有边际大神通乐 -- 即三种意生身 (:( 一 )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通教第三 第四 第五地菩萨修三昧时, 证得真空寂灭之乐, 普入一切佛剎, 随意无碍 ( 二 )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 如幻如化, 悉无所有, 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剎, 迅疾如意, 自在无碍 ( 三 )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通教第九 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若得一身, 无量身一时普现, 如镜中之像, 随诸种类而得俱生, 虽现众像, 而无作为 ) 中第三, 是从第十地得到, 到佛亦同, 只是佛的更增加且殊胜 但所谓的增胜, 指变化身而言 六 十自在乐 最极尊重大自在乐, 或八自在我, 此为 涅盘经 记载的八自在 : 一 能示一身以为多身, 二 示一尘身满三千大千世界, 三 能以满此三千大千界之身轻举飞空, 过于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而无障碍 ; 四 心自在故, 而得自在, 云何自在? 如来一心安住不动, 所以可示化无量类形等 五 根自在, 一根见色 闻声等 ; 六 以自在故得一切法 ; 七 说自在, 故如来演一偈之义, 经无量劫 八 如来徧满一切诸处, 犹如虚空, 虚空之性, 不可得见 ; 七 智用无边 广大究竟无量力乐, 八 离觉圆寂 离诸知觉寂静之乐 ; 九 大用恒湛 住无碍住恒正定乐 ; 十 二行永亡 行无二行不变异乐 ( 谓烦恼 所知二障之现行, 华严经卷十二 如来名号品 ( 大一 五七下 ): 妙悟皆满, 二行永绝 )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回向佛已, 复以此善根回向菩萨, 所谓 : 愿未满者令得圆满, 心未净者令得清净, 诸波罗蜜未满足者令得满足 安住金刚菩提之心, 于一切智得不退转, 不舍大精进, 守护菩提门一切善根 ; 能令 11 指用以治惑 生諸功德之四種根本禪定 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禪 第二禪 第三禪 第四禪, 故又稱色界定 禪, 禪那之略稱 ; 意譯作靜慮, 即由寂靜, 善能審慮, 而如實了知之意, 故四禪又稱四靜慮 四定靜慮 此四禪之體為 心一境性, 其用為 能審慮, 特點為已離欲界之感受, 而與色界之觀想 感受相應 19

20 众生舍离我慢, 发菩提心, 所愿成满 ; 安住一切菩萨所住, 获得菩萨明利诸根, 修习善根, 证萨婆若 ( 解 )-- 初 愿未满者令得圆满 信中随缘的愿, 如 净行品 的愿 ; 二 心未净者令得清净 心未净者, 在 六十华严 为 : 未净直心者, 表十住的解心 ; 三 诸波罗蜜未满足者令得满足 诸波罗蜜未满足者, 指成就十行 ; 四 安住金刚菩提之心 安住金刚菩提之心, 指成就十回向, 因此菩萨戒名十金刚 ( 地前菩萨所修行之十种心 梵网经卷上说三十心, 其中金刚心为最后之十心 即 :( 一 ) 信心,( 二 ) 念心,( 三 ) 回向心,( 四 ) 达心,( 五 ) 直心,( 六 ) 不退心,( 七 ) 大乘心,( 八 ) 无相心,( 九 ) 慧心,( 十 ) 不坏心 从此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 明代智旭之梵网经合注卷二以此十金刚心类似于圆教之十信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上则谓十金刚即十回向 ); 五 于一切智得不退转 于一切智得不退转, 谓得到初地以上, 证到不退 ; 六 不舍大精进, 表示得到八地以上无功用行, 名为大精进, 任运了一切法, 称为护菩提门善根 后四项为利他, 初 能令众生舍离我慢, 发菩提心, 所愿成满 能令众生舍离我慢, 令发菩提心, 成就人无我, 法无我 二 安住一切菩萨所住 安住一切菩萨所住, 意为徧安诸住 ; 三 获得菩萨明利诸根 获得菩萨明利诸根, 意为通到地中功德 ; 四 修习善根, 证萨婆若 修习善根, 证萨婆若 (, 一种智海, 果海 ), 表示令证佛果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菩萨已, 复以回向一切众生 : 愿一切众生所有善根, 乃至极少一弹指顷, 见佛闻法, 恭敬圣僧, 彼诸善根皆离障碍, 念佛圆满, 念法方便, 念僧尊重, 不离见佛, 心得清净, 获诸佛法, 集无量德, 净诸神通, 舍法疑念, 依教而住 ( 解 )-- 佛子 下, 回向有善众生, 初三句 见佛闻法, 恭敬圣僧, 彼诸善根皆离障碍, 表示令念三宝 ; 次三句 念佛圆满, 念法方便, 念僧尊重, 表示念已成德 ; 后三 -- 不离见佛, 心得清净, 获诸佛法, 集无量德, 净诸神通, 舍法疑念, 依教而住 由德行成就了效益, 不离见佛, 心得清净, 因为念佛圆满 ; 获诸佛法, 集无量德, 因为念法方便 ; 而念佛三昧, 能引发神通, 故后面经文有净诸神通 经文 如为众生如是回向, 为声闻 辟支佛回向亦复如是 ( 解 )-- 先为众生回向, 理由是众生易于反反复复, 故先回向 ; 次再为二乘人回向, 二乘之人终究会回小向大, 所以亦不舍 20

21 经文 又愿一切众生永离地狱 饿鬼 畜生 阎罗王等一切恶处, 增长无上菩提之心, 专意勤求一切种智, 永不毁谤诸佛正法, 得佛安乐, 身心清净, 证一切智 ( 解 )-- 又愿 下, 对于有恶众生, 甚至不遗漏阐提 ( 断善根 信不具足 极欲 大贪 无种性 烧种, 即指断绝一切善根 无法成佛者 ) 初, 令离苦果, 后令离恶因, 成就当得的果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所有善根, 皆以大愿, 发起 正发起, 积集 正积集, 增长 正增长, 悉令广大, 具足充满 ( 解 )-- 所有的善根皆令发起, 一 未生善根, 以大愿方便发起令生 ; 二 又以大愿积集令善根增多 ; 三 随已生善, 一一增胜, 令其广大而充满佛地 悉令广大 以下, 总结成益, 由正发起等, 而合乎大悲与智慧, 故称广大 ; 由发起 积集, 使诸善具足 ; 由增长故, 一一充满法界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 未曾暂舍菩提之心, 正念思惟萨婆若境, 自度度彼, 令得究竟 ; 以善方便化己眷属, 令入菩萨智, 令成熟解脱 ; 虽与同止, 心无所著, 以本大悲处于居家, 以慈心故, 随顺妻子, 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菩萨摩诃萨虽在居家作诸事业, 未曾暂舍一切智心 所谓 : 若着衣裳 若噉滋味 若服汤药 澡漱涂摩 回旋顾视 行住坐卧 身语意业 若睡若寤 如是一切诸有所作, 心常回向萨婆若道, 系念思惟, 无时舍离 ( 解 )-- 表示随缘摄善皆成回向, 文中, 初显增长回向, 系就善根而言, 如经文 : 以本大悲处于居家, 显大悲深重 ; 又以慈爱为由, 随染, 即经文 : 随顺妻子, 后句经文, 因为有智慧, 而居清净道, 志念萨婆若 后段经文表示行住坐卧, 所有行事皆守于正道, 心常回向佛果菩提, 系念思惟, 未曾舍离片刻 经文 为欲饶益一切众生, 安住菩提无量大愿, 摄取无数广大善根 ; 勤修诸善, 普救一切, 永离一切憍慢放逸, 决定趣于一切智地, 终不发意向于余道 ; 常观一切诸佛菩提, 永舍一切诸杂染法, 修行一切菩萨所学, 于一切智道无所障碍 ; 住于智地爱乐诵习, 以无量智集诸善根, 心不恋乐一切世间, 亦不染着所行之行, 专心受持诸佛教法 菩萨如是处在居家, 普摄善根, 令其增长, 回向诸佛无上菩提 21

22 ( 解 )-- 此段经文总显回向的相状, 前文是大愿发起, 增长 ; 而今文中, 先总明为欲饶益一切众生, 安住菩提无量大愿 即能发起的愿 : 摄取无数广大善根 表所发起, 所增长的善根 ; 二 永离一切憍慢放逸 下, 个别表示, 文有十句 : 一 离惑, 永离一切憍慢及放逸, 放逸是所有烦恼的根, 憍 ( 骄 ) 为染法所依, 慢能长沦生死, 故远离此三者, 则所有的烦恼迷惑均会远离 二 决定趣于一切智地 正趋向故 ; 三 终不发意向于余道 取余道故 ; 四 常观一切诸佛菩提 正观故 ; 五 永舍一切诸杂染法 舍杂染故 ; 六 修行一切菩萨所学 具修因故 ; 七 于一切智道无所障碍 于菩提因舍二障故 ; 八 住于智地爱乐诵习 诵智地 ; 九 以无量智集诸善根 以智集善 ; 十 心不恋乐一切世间, 亦不染着所行之行 不染世行, 受出世法 以上十项皆自己的功德, 能回向菩提 ; 若以上都以 普救一切 贯彻, 则十项都是利生, 令众生都得到这样的善根 最后的总结 菩萨如是 下 -- 菩萨如是处在居家, 普摄善根, 令其增长, 回向诸佛无上菩提 以此经文证明解释增长的意义, 道理甚为明白 经文 佛子! 菩萨尔时, 乃至施与畜生之食一抟 一粒, 咸作是愿 : 当令此等舍畜生道, 利益安乐, 究竟解脱, 永度苦海, 永灭苦受, 永除苦蕴, 永断苦觉 苦聚 苦行 苦因 苦本及诸苦处 ; 愿彼众生皆得舍离 菩萨如是专心系念一切众生, 以彼善根而为上首, 为其回向一切种智 ( 解 )-- 此段经文为明积集回向, 初别明, 初开始表明微细积集, 乃至 一抟 一粒, 其福最微 ; 施与畜生, 其福田最劣, 然而累积这种微细善根, 亦以大愿令正式地发起, 成就回向行 咸作 下, 咸作是愿 : 当令此等舍畜生道, 利益安乐, 究竟解脱 表示回向行 ; 先总明离苦得乐 ; 次 永度 永度苦海, 永灭苦受, 永除苦蕴, 永断苦觉 苦聚 苦行 苦因 苦本及诸苦处 ; 愿彼众生皆得舍离下, 个别彰显离苦 文共有九句 : 初总显深广, 次八别明苦相, 永灭苦受 -- 受即是苦的自性 ; 永除苦蕴 -- 蕴即苦依, 谓五阴炽盛 ; 永断苦觉 -- 苦觉谓苦相, 亦执取怨憎会和爱别离苦的感觉 ; 苦聚 聚指生老病死及行苦 ( 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 为众缘所造, 难免生灭迁流, 故圣者观见之, 于身心皆感逼恼, 故称为行苦 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 故皆为行苦所摄 ), 坏苦 ( 诸可意之乐受法, 生时为乐, 坏时逼恼身心之苦 ), 苦苦 ( 有漏行蕴中, 诸非可意之苦受法, 逼恼身心之苦 ) 甚而八苦 ( 生 老 病 死 五阴炽盛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 ); 苦行 行即罪业 ; 苦因 因即诸惑 ; 苦本 本即贪欲 ; 诸苦处 处即三涂, 乃至变易所依 ( 据三论宗嘉祥大师吉藏于胜鬘宝窟卷中末之说, 变易生死与分段生死之别乃在 : 分段生死之身具有色形区别与寿期长短之定限 ; 而变易生死则由心识之念念相续而前变后易, 其身形与寿期 22

23 皆无定限 ) 皆得舍离, 通后五句 ( 苦聚 苦行 苦因 苦本及诸苦 ) 后 菩萨摩诃萨如是 下 -- 菩萨如是专心系念一切众生, 以彼善根而为上首, 为其回向一切种智 表总结, 即令得菩提 经文 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普摄众生, 修诸善根悉以回向, 欲令永离生死旷野, 得诸如来无碍快乐, 出烦恼海, 修佛法道 ; 慈心遍满, 悲力广大, 普使一切得清净乐 ; 守护善根, 亲近佛法 ; 出魔境界, 入佛境界 ; 断世间种, 植如来种, 住于三世平等法中 菩萨摩诃萨如是所有已集 当集 现集善根, 悉以回向 ( 解 )-- 菩萨初发菩提之心 下-- 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普摄众生, 修诸善根悉以回向, 表示长时积集, 从初发心即开始积集, 文中先总标善根回向 ; 后 欲令 下, 表明 回向 的意图, 即回向的相貌, 以欲令表现心愿 ; 文中包含 : 一 永离生死旷野, 得诸如来无碍快乐 -- 离苦果, 得灭乐 ; 二 出烦恼海, 修佛法道, 超出苦集的因, 修正道 ; 三 慈心遍满, 悲力广大, 普使一切得清净乐 具悲智, 成上修道 ; 四 守护善根, 亲近佛法 护善, 近佛, 则超出烦恼海 余下的两对经文 出魔境界, 入佛境界 ; 断世间种, 植如来种, 住于三世平等法中 是和初对 ( 永离生死旷野, 得诸如来无碍快乐 ) 相同意思 经文 复作是念 : 如过去诸佛菩萨所行, 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度诸众生令永出离, 勤加修习一切善根, 悉以回向而无所著 所谓 : 不依色, 不着受, 无倒想, 不作行, 不取识, 舍离六处 ; 不住世法, 乐出世间 ; 知一切法皆如虚空, 无所从来, 不生不灭, 无有真实, 无所染着 ; 远离一切诸分别见, 不动不转, 不失不坏 ; 住于实际, 无相离相, 唯是一相 ; 如是深入一切法性, 常乐习行普门善根, 悉见一切诸佛众会 ( 解 )-- 复作是念: 如过去 下 -- 复作是念 : 如过去诸佛菩萨所行, 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度诸众生令永出离, 勤加修习一切善根, 悉以回向而无所著 等同佛的离相回向, 即回向真如实际, 说有前后, 但行在一心 初 标随相即有离相, 故末句称而无所著 ; 次 所谓 下 所谓 : 不依色, 不着受, 无倒想, 不作行, 不取识, 舍离六处 ; 别显离相的相状 ; 初妄离止 : 初先讲蕴, 接着是处, 不住世法 不住世法, 乐出世间 即指十八界, 有根 境 识, 是世间, 不依不着, 即是出世间 知一切 下 知一切法皆如虚空 解释前面所指的不着, 由见实成观故, 初句是比喻, 无所从 下 无所从来, 不生不灭, 无有真实, 无所染着 文包念其中的法和比喻, 但观所比喻, 由比喻可知 皆由从缘无性, 皆是因缘和合, 无有本来的自性 远离 下 远离 23

24 一切诸分别见, 不动, 不转, 不失, 不坏 ; 住于实际, 无相离相, 唯是一相 结其成观 心无分别, 故寂然不动, 外缘不转 ; 不失于照, 不坏于止, 故与实际相应 实际为何? 即是无相, 何为无相? 体离十相, 唯是一相 涅盘经 记载 : 大般涅盘名为无相, 师子吼问 : 何名无相? 善男子! 无十相故 何等为十? 所谓 : 色相 声相 香相 味相 触相 生 住 坏相 男相 女相, 是名十相 无如是相, 故名无相 一相又为何? 即是无相 ; 又无相以理而言, 本来就无 ; 离相以智来说, 离取相故, 唯是一相, 心和境皆冥故 三 如是深入 下 -- 如是深入一切法性, 常乐习行普门善根, 悉见一切诸佛众会 总结其无碍 既称法性, 修随相故 ; 一摄一切, 名 ( 善改成普 ) 普门善 ; 悉见诸佛, 简略地辨明成就的效益 经文 如彼过去一切如来善根回向, 我亦如是而为回向 ; 解如是法, 证如是法, 依如是法, 发心修习, 不违法相, 知所修行如幻 如影, 如水中月, 如镜中像, 因缘和合之所显现, 乃至如来究竟之地 ( 解 )-- 初二句愿等同于佛的解与证如经文 解如是法, 证如是法 次二句依法修行 依如是法, 发心修习 不违 下 知所修行如幻 如影, 如水中月, 如镜中像, 因缘和合之所显现, 表显修行的相状 ; 最后的 至 究竟 地 乃至如来究竟之地 即是修成佛果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 : 如过去诸佛修菩萨行时, 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 未来 现在, 悉亦如是 我今亦应如彼诸佛, 如是发心, 以诸善根而为回向 : 第一回向 胜回向 最胜回向 上回向 无上回向 无等回向 无等等回向 无比回向 无对回向 尊回向 妙回向 平等回向 正直回向 大功德回向 广大回向 善回向 清净回向 离恶回向 不随恶回向 ( 解 )-- 经文初开始, 举出过去诸佛修菩萨行的回向, 现在, 未来亦如是 我今 下 -- 我今亦应如彼诸佛, 如是发心, 以诸善根而为回向 也比照如是做 下有十九句形容回向的相状, 前面的九句以形相对辨别殊胜 ; 一 第一回向, 表示首出 ; 二 胜回向, 表示超越凡夫与二乘 ; 三 最胜回向, 表示超出因地修行的阶位 ; 四 上回向, 表示独到超出故 ; 五 无上回向, 表示无再上的超出故 ; 六 无等回向, 表示有和它同等的回向 ; 七 无等等回向, 表示只有至极无二可与之同等者 ; 八 无比回向, 表示没有可与之相比者 ; 九 无对回向, 表示没有敌对者 ; 后十句约自体而显殊胜 ; 一 尊回向, 尊, 表示可贵重故 ; 二 妙回向, 妙者, 言语 思想不及处 ; 三 平等回向, 合于真理而无差别故 ; 四 正直回向, 24

25 不变回向三处故 ; 五 大功德回向, 摄取功德故 ; 六 广大回向, 表周遍法界故 ; 七 善回向, 欲离无记故 ; 八 清净回向, 远离垢染故 ; 九 离恶回向, 自无恶行故 ; 十 不随恶回向, 不随恶缘故 上来正显回向完毕 经文 菩萨如是以诸善根正回向已, 成就清净身 语 意业, 住菩萨住, 无诸过失 ; 修习善业, 离身 语恶, 心无瑕秽 ; 修一切智, 住广大心, 知一切法无有所作 ; 住出世法, 世法不染 ; 分别了知无量诸业, 成就回向善巧方便, 永拔一切取着根本 ( 解 )-- 此段经文表明回向的成效利益, 文意, 清楚可知 经文 佛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等一切佛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 深入一切诸如来业, 趣向如来胜妙功德 ; 入深清净智慧境界, 不离一切诸菩萨业, 善能分别巧妙方便 ; 入深法界, 善知菩萨修行次第 ; 入佛种性, 以巧方便分别了知无量无边一切诸法 ; 虽复现身于世中生, 而于世法心无所著 ( 解 )-- 此段经文明示得位的果, 简略辨明有十种胜德, 一 深入一切诸如来业 因修佛业, 以等佛回向故, 回向众生是佛的志向 ; 二 趣向如来胜妙功德趣佛果德, 回向菩提故 ; 三 入深清净智慧境界 智入深理, 表回向实际 其余从文可知 ( 下列偈颂省略 ) 经文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至一切处回向? ( 解 )-- 第四个回向为至一切处回向, 至, 表示能到达的善根及其供具, 一切处, 表示所达到供养的境界 谓以供具徧至一切时 处, 随所应供, 供诸福田 如 璎珞本业经 记载 : 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国中, 供养一切佛故 又以若因若果, 皆 至一切, 可以略举十事 : 一 法身至一切处, 如来藏身普周徧故 ; 二 法身至, 故智身至 ; 三 智身至, 故大愿至 ; 四 大愿至, 故供具 善根至 ; 五 则见佛听闻至 ; 六 则现身开悟至 ; 七 则无来无去至 ; 八 则不出一毛孔而能至 ; 九 则一身 一毛等一切身 毛至 ; 十 则一念等一切劫至 若特别描述其体性, 则以供佛善根及胜解心为体 ; 通者, 则徧于法界 经文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 作是念言 : 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 譬如实际无处不至, 至一切物, 至一切世间, 至一切众生, 至一切国土, 至一切法, 至一切虚空, 至一切三世, 至一切有为 无为, 至一切语言 音声 愿此善根亦复如是, 遍至一切诸如来所, 供养三世一切诸佛 ; 25

26 过去诸佛所愿悉满, 未来诸佛具足庄严, 现在诸佛及其国土道场众会遍满一切虚空法界! 愿以信解大威力故, 广大智慧无障碍故, 一切善根悉回向故, 以如诸天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充满无量无边世界 ( 解 )-- 此段经文以法 喻 合而呈现 ; 初回向众生菩提, 二 回向实际, 三 结叹成益 初 谓此菩萨修习一切诸善根, 系有愿力及善根力, 两者相资, 而能徧至 譬如 下, 比喻情况中的实际者, 即一切法在真实的时候, 故无不在 一切物, 指凡是有形, 六十华严 记载为: 一切有 其余的描述, 从文可知 在 愿此善根 下, 愿此善根亦复如是, 遍至一切诸如来所, 供养三世一切诸佛 ; 以法合中先总地来说, 后 过去 下, 过去诸佛所愿悉满, 未来诸佛具足庄严, 现在诸佛及其国土道场众会遍满一切虚空法界! 个别表明, 其中先举三世合所至处, 能事已毕, 过云愿满 ; 修因已圆, 未云具足 ; 现成正化, 故云 国土道场 最后 愿以信 下 愿以信解大威力故, 广大智慧无障碍故, 一切善根悉回向故 表明能做到的供养, 于中, 先成供因, 因有三种 : 一 以胜解, 则随心转变 ; 二 以大智了达无障碍 ; 三 以善根回向, 称愿而成 以如诸 下, 辨别所成就的供养, 文意可知 以如诸天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充满无量无边世界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 : 诸佛世尊普遍一切虚空法界 种种业所起, 十方不可说一切世界种世界 不可说佛国土佛境界种种世界 无量世界 无分齐世界 转世界 侧世界 仰世界 覆世界, ( 解 )-- 佛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 下, 先约十方佛, 表明佛世尊的遍至, 表示处多 ; 次 种种业所起, 约因显多 ; 十方 以下, 约数显多 ; 种种世界, 约形类显多 经文 如是一切诸世界中现住于寿, 示现种种神通变化 彼有菩萨以胜解力, 为诸众生堪受化者, 于彼一切诸世界中, 现为如来出兴于世, 以至一切处智 ; 普遍开示如来无量自在神力, 法身遍往无有差别, 平等普入一切法界 ; 如来藏身不生不灭, 善巧方便普现世间, 证法实性超一切故, 得不退转无碍力故, 生于如来无障碍见 广大威德种性中故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其所种一切善根愿, 于如是诸如来所, 以众妙华, 及众妙香 鬘盖 幢幡 衣服 灯烛, 及余一切诸庄严具以为供养 ; 若佛形像, 若佛塔庙, 悉亦如是 ( 解 )-- 别明供养中, 初供现在佛 ; 前中二 : 先所供田 ; 后 佛子 下, 明能供行 前中有二 : 初 实报田 ; 二 彼有 下 彼有菩萨以胜解力, 辨权应 26

27 田 其中有三项 : 初 现身 为诸众生堪受化者, 于彼一切诸世界中, 现为如来出兴于世, 以至一切处智 ; 说 以至一切处智 者, 意明今此位菩萨亦能如是, 理由是因果交彻 次 说法 普遍开示如来无量自在神力 三 法身 下解释权佛所由 初开始的三句显与果佛平等, 同性起故 ; 一 得法性身, 同徧往故 法身遍往无有差别 二 等有智身, 入法界故 平等普入一切法界 ; 三 普贤自体, 如来藏身不生不灭故, 由上三义, 而能善巧地普现世间 如来藏身不生不灭, 善巧方便普现世间 若如此, 众生那里没有如来藏身 因此接着的三句经文重复解释前面的意义 : 一 证法实, 故得同法身 证法实性超一切故 ; 二 有无碍智力, 故普入法界 得不退转无碍力故 ; 三 佛种中生, 故得如来藏身的作用, 断绝烦恼及所知障 ( 扰乱众生身心, 妨碍至涅盘之一切烦恼, 称为烦恼障 至于虽不令起业而不生于三界 ( 迷界 ), 然能覆盖所知之境界而妨碍正智产生之一切烦恼, 则称所知障 ( 智障 )), 权巧 如实无碍是如来之见, 广大威德是如来之用, 菩萨随顺悟入是生于彼种性之中 生于如来无障碍见 广大威德种性中故 因此于 如来出现品 记载 : 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思议无障碍智慧法门, 闻已信解, 随顺悟入, 当知此人生如来家 之后的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及 若佛形像 下的两段经文, 文意可知 (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其所种一切善根愿, 于如是诸如来所, 以众妙华, 及众妙香 鬘盖 幢幡 衣服 灯烛, 及余一切诸庄严具以为供养 ; 若佛形像, 若佛塔庙, 悉亦如是 ) 经文 --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 : 不乱回向 一心回向 自意回向 尊敬回向 不动回向 无住回向 无依回向 无众生心回向 无躁竞心回向 寂静心回向 ( 解 )-- 初句总说善根回向 ; 后 所谓 下, 别显行相, 谓前以善根回向成就供养, 供养诸田等, 如是用心, 文有十句 : 一 不乱回向 不生妄念, 二 一心回向 -- 专注正境, 三 自意回向 -- 不由他悟, 四 尊敬回向 -- 于田殷重, 五 不动回向 -- 违顺不动, 六 无住回向 -- 不住于法, 七 无依回向 -- 不依于境, 八 无众生心回向 -- 知我空, 九 无躁竞心回向 -- 心行安审, 十 寂静心回向 -- 正顺涅盘 经文 复作是念 : 尽法界 虚空界, 去 来 现在一切劫中, 诸佛 世尊得一切智 成菩提道, 无量名字各各差别, 于种种时现成正觉, 悉皆住寿尽未来际, 一一各以法界庄严而严其身, 道场众会周遍法界, 一切国土随时出兴, 而作佛事 27

28 ( 解 )-- 此段指常住佛, 表明徧至的情形, 谓三世佛住寿尽未来际, 相应而常住 尽法界 虚空界, 表明无处不在 ; 去 来 现在一切劫, 表示时间无尽 ; 诸佛 世尊 总括真身与应身 得一切智, 表示真身得到的极致成就 ; 于种种时 下, 表明应身现成 成即有始, 应乃无终, 故皆住寿尽未来际, 真身与应身无二, 故能一一各以法界庄严, 主伴圆通, 故道场众会, 都周徧法界, 掌控权非在于我, 所以说随时, 兴起时必利益众生, 称为作佛事 经文 如是一切诸佛如来, 我以善根普皆回向, 愿以无数香盖 无数香幢 无数香幡 无数香帐 无数香网 无数香像 无数香光 无数香焰 无数香云 无数香座 无数香经行地 无数香所住处 无数香世界 无数香山 无数香海 无数香河 无数香树 无数香衣服 无数香莲华 无数香宫殿, 无量华盖, 广说乃至无量华宫殿 ; 无边鬘盖, 广说乃至无边鬘宫殿 ; 无等涂香盖, 广说乃至无等涂香宫殿 ; 不可数末香盖, 广说乃至不可数末香宫殿 ; 不可称衣盖, 广说乃至不可称衣宫殿 ; 不可思宝盖, 广说乃至不可思宝宫殿 ; 不可量灯光明盖, 广说乃至不可量灯光明宫殿 ; 不可说庄严具盖, 广说乃至不可说庄严具宫殿 ; 不可说不可说摩尼宝盖 不可说不可说摩尼宝幢, 如是摩尼宝幡 摩尼宝帐 摩尼宝网 摩尼宝像 摩尼宝光 摩尼宝焰 摩尼宝云 摩尼宝座 摩尼宝经行地 摩尼宝所住处 摩尼宝剎 摩尼宝山 摩尼宝海 摩尼宝河 摩尼宝树 摩尼宝衣服 摩尼宝莲华 摩尼宝宫殿, 皆不可说不可说 如是一一诸境界中, 各有无数栏楯 无数宫殿 无数楼阁 无数门闼 无数半月 无数却敌 无数窓牖 无数清净宝 无数庄严具, 以如是等诸供养物, 恭敬供养如上所说诸佛 世尊! ( 解 )-- 愿以 下, 表示供具, 后 以如是 下总结供具 初以香为盖有二十事, 计有香盖 香幢 香幡 香帐 香网 香像 香光 香焰 香云 香座 香经行地 香所住处 香世界 香山 香海 香河 香树 香衣服 香莲华 香宫殿 ; 次 无量华盖 下, 以 华 鬘, 如经文所举 : 华宫殿 鬘盖 鬘宫殿 涂香盖 涂香宫殿 末香盖 末香宫殿 衣盖 衣宫殿 宝盖 宝宫殿 灯光明盖 灯光明宫殿 庄严具盖 庄严具宫殿 摩尼宝盖 摩尼宝幢 摩尼宝幡 摩尼宝帐 摩尼宝网 摩尼宝像 摩尼宝光 摩尼宝焰 摩尼宝云 摩尼宝座 摩尼宝经行地 摩尼宝所住处 摩尼宝剎 摩尼宝山 摩尼宝海 摩尼宝河 摩尼宝树 摩尼宝衣服 摩尼宝莲华 摩尼宝宫殿, 后 如是一一 下, 随彼盖, 幢等中, 若总相说, 皆有楯 ( 音卷舌损 ) 等九事 ( 纵曰栏, 横曰楯 ), 从无数, 无量, 如是渐增, 且至不可说, 理实皆等法界 28

29 经文 愿令一切世间皆得清净, 一切众生咸得出离, 住十力 2 地, 于一切法 中得无碍法明 令一切众生具足善根, 悉得调伏, 其心无量, 等虚空界, 往一切剎而无所至, 入一切土施诸善法, 常得见佛, 植诸善根, 成就大乘, 不着诸法, 具足众善, 立无量行, 普入无边一切法界, 成就诸佛神通之力, 得于如来一切智智 ( 解 )-- 以供佛善根回向众生者, 正显回向的大愿, 文分为二 : 初总显所为 - - 愿令一切世间皆得清净, 一切众生咸得出离, 住十力地, 于一切法中得无碍法明 谓令得果, 惑净智明 ; 后 令一切 下 令一切众生具足善根, 悉得调伏, 其心无量, 等虚空界, 往一切剎而无所至, 入一切土施诸善法, 常得见佛, 植诸善根 别显愿得因圆, 果满, 初明自他二利因缘, 成就 以下 成就大乘, 不着诸法, 具足众善, 立无量行, 普入无边一切法界, 成就诸佛神通之力, 得于如来一切智智 表示智用果满 经文 -- 譬如无我, 普摄诸法 我诸善根亦复如是, 普摄一切诸佛如来, 咸悉供养无有余故 ; 普摄一切无量诸法, 悉能悟入无障碍故 ; 普摄一切诸菩萨众, 究竟皆与同善根故 ; 普摄一切诸菩萨行, 以本愿力皆圆满故 ; 普摄一切菩萨法明, 了达诸法皆无碍故 ; 普摄诸佛大神通力, 成就无量诸善根故 ; 普摄诸佛力 无所畏, 发无量心满一切故 ; 普摄菩萨三昧辩才陀罗尼门, 善能照了无二法故 ; 普摄诸佛善巧方便, 示现如来大神力故 ; 普摄三世一切诸佛降生成道 转正法轮 调伏众生 入般涅盘, 恭敬供养悉周遍故 ; 普摄十方一切世界, 严净佛剎咸究竟故 ; 普摄一切诸广大劫, 于中出现修菩萨行无断绝故 ; 普摄一切所有趣生, 悉于其中现受生故 ; 普摄一切诸众生界, 具足普贤菩萨行故 ; 普摄一切诸惑习气, 悉以方便令清净故 ; 普摄一切众生诸根, 无量差别咸了知故 ; 普摄一切众生解欲, 令离杂染得清净故 ; 普摄一切化众生行, 随其所应为现身故 ; 普摄一切应众生道, 悉入一切众生界故 ; 普摄一切如来智性, 护持一切诸佛教故 2 唯如來具足之十種智力, 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種 又作十神力 謂如來證得實相之智, 了達一切, 無能壞, 無能勝, 故稱為力 十力即 :( 一 ) 處非處智力, 處, 謂道理 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 如作善業, 即知定得樂報, 稱為知是處 ; 若作惡業, 得受樂報無有是處, 稱為知非處 如是種種, 皆悉遍知 ( 二 ) 業異熟智力, 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 皆悉遍知 ( 三 )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 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 ( 四 ) 根上下智力, 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 得果大小皆實遍知 ( 五 ) 種種勝解智力, 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 如實遍知 ( 六 ) 種種界智力, 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 如實遍知 ( 七 ) 遍趣行智力, 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 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 ( 八 ) 宿住隨念智力, 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 ; 如來於種種宿命, 一世乃至百千萬世, 一劫乃至百千萬劫, 死此生彼, 死彼生此, 姓名飲食 苦樂壽命, 如實遍知 ( 九 ) 死生智力, 謂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 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 ( 十 ) 漏盡智力, 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 如實遍知 29

30 ( 解 ) 总愿善根回向, 初以无我的道理, 而普摄一切理和事, 无不周徧 ; 二 我诸 下, 表示法合, 有二十句 ; 前十二句是摄成自利的功德 我诸善根亦复如是,1 普摄一切诸佛如来, 咸悉供养无有余故 ;2 普摄一切无量诸法, 悉能悟入无障碍故 ;3 普摄一切诸菩萨众, 究竟皆与同善根故 ;4 普摄一切诸菩萨行, 以本愿力皆圆满故 ;5 普摄一切菩萨法明, 了达诸法皆无碍故 ;6 普摄诸佛大神通力, 成就无量诸善根故 ;7 普摄诸佛力 无所畏, 发无量心满一切故 ;8 普摄菩萨三昧辩才陀罗尼门, 善能照了无二法故 ;9 普摄诸佛善巧方便, 示现如来大神力故 ;10 普摄三世一切诸佛降生成道 转正法轮 调伏众生 入般涅盘, 恭敬供养悉周遍故 ;11 普摄十方一切世界, 严净佛剎咸究竟故 ;12 普摄一切诸广大劫, 于中出现修菩萨行无断绝故 ; 后从 普摄一切所有趣生 下, 有八句经文表示成就利他的功德 1 普摄一切所有趣生, 悉于其中现受生故 ;2 普摄一切诸众生界, 具足普贤菩萨行故 ;3 普摄一切诸惑习气, 悉以方便令清净故 ;4 普摄一切众生诸根, 无量差别咸了知故 ;5 普摄一切众生解欲, 令离杂染得清净故 ; 6 普摄一切化众生行, 随其所应为现身故 ;7 普摄一切应众生道, 悉入一切众生界故 ;8 普摄一切如来智性, 护持一切诸佛教故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 用无所得而为方便, ( 解 ) 此段经文开始描述实际回向的部分, 今初所谓 用无所得 为方便 者, 简单而言, 略有二种意义 : 一 以无所得导前随相, 则有涉有不迷于空, 为入有之方便 ; 二 假借无得以入有, 不存无得, 即此无得也是方便, 属于入空的方便, 比照 大般若, 如清净历一切法, 则以清净为方便, 若云无生, 即云 行般若波罗蜜时, 知一切法无生, 所谓 : 色无生, 受 想 行 识无生 ; 眼无生, 耳 鼻 舌 身无生 等, 今犹是略举, 能入方便, 广更有多 总体而言, 系欲显随相 离相无前后故 然而简略地说 无得, 比照 大般若, 亦以无生 无灭 无住等, 皆为涉有的方便 3 经文 不于业中分别报, 不于报中分别业 ; ( 解 ) 此属会事归理, 谓事法既然是虚幻, 相终归幻灭, 相幻灭时理即显现出来, 所以业和果都空 业空, 故无体可以招得果报, 何况说因中有果耶! 而说到报空, 故无体可以招感因业, 何况说果中有因业耶! 若从心观见, 称为会用归寂, 所有因缘和合都无有自性, 最后都归为寂灭 3 新修華嚴經疏鈔 卷三十六, 第八冊, 頁六三六 - 六三七 30

31 经文 虽无分别而普入法界, 虽无所作, 而恒住善根 ; 虽无所起, 而勤修胜法 ; 不信诸法, 而能深入 ; 不有于法, 而悉知见, ( 解 ) 此经文表示明理不碍事, 约心, 则寂不碍用 ; 初句解释理无能 所之分, 不会障碍能入的智, 及所入的法界 ; 次句无作, 而造 -- 虽无所作, 而恒住善根 ; 次句无起而修起 虽无所起, 而勤修胜法 ; 接着虽不信, 而深入 不信诸法, 而能深入 大般若经 有云: 若信一切法, 则不信一切法, 以不信一切法称为信一切法 此约不信是真信, 今约不碍信 末句为不有能见及所见, 而不碍能见 所见 -- 不有于法, 而悉知见 如 金刚经 言 : 如来悉知悉见 经文 若作 不作 皆不可得 ; 知诸法性, 恒不自在, ( 解 )-- 初作, 事也 ; 不作, 代表理也, 对假而言, 皆不可得 下句法从缘起, 不得不生 ; 诸缘离散, 不能不灭 从缘生, 从缘灭, 不能不有 ; 缘生无性, 不能不空 故诸法性无暂自在, 何有性 相可得呢? 经文 虽悉见诸法, 而无所见 ; 普知一切, 而无所知 ( 解 )-- 此二句明事与理无碍, 从心而见, 则寂 照双流 良以事揽理, 无不理之事 ; 理实应缘, 无不事之理, 所以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故终日知见, 而无知见 经文 菩萨如是了达境界, 知一切法因缘为本, 见于一切诸佛法身, 至一切法离染实际, 解了世间皆如变化, 明达众生唯是一法 无有二性, 不舍业境, 善巧方便 ; 于有为界示无为法, 而不灭坏有为之相 ; 于无为界示有为法, 而不分别无为之相 ( 解 ) 以总体而言, 由上观之, 能知因缘, 何等因缘? 谓一切法, 不论有漏 无漏 有为 无为, 皆以因缘为其根本 理由谓有因缘故有, 因缘故空 ; 因缘故不有, 因缘故不空 ; 因缘故流转, 因缘故还灭 ; 乃至一切, 皆由因缘 是故 中论 记载 :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又形与相皆无, 乃谓之无为 下有七句, 由观因缘, 得以见佛, 是故因缘为诸法根本 一 见于一切诸佛法身, 见法身, 因缘无住 ; 无住之本, 即是法身 二 至一切法离染实际, 见法实际, 因缘性离, 为法实故, 见到法的实相 三 明达众生唯是一法 无有二性, 无性缘生, 故如化似有 ; 四 理外无事, 故唯一法, 皆如来藏 ; 事事皆虚, 故无二性 五 不舍业境, 善巧方便 ; 缘性无碍, 故于业境皆得善巧 ; 以业摄报, 境必对心, 则 31

32 内外 因果皆能善巧 六 于有为界示无为法, 而不灭坏有为之相 ; 即事显理, 而不坏事, 故说于有为等 七 于无为界示有为法, 而不分别无为之相 即理成事, 而不隐藏理, 故说于无为等 若灭坏有为, 则失有为本空 ; 若分别无为, 即破坏无为的本性 又 涅盘经 记载 : 我观诸行, 悉皆无常 云何知耶? 以因缘故 若一切法从缘生者, 则知无常 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是故无常 ; 虚空 如来佛性不从缘生, 是故名常 则无为非因缘, 何言为 无为法皆从因缘? 故今答云 : 从缘有二 : 一 从缘生, 有无常义 ; 二 约缘显, 何得非缘, 故说佛性了因所了, 岂非因缘生? 经文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毕竟寂灭, 成就一切清净善根, 而起救护众生之心, 智慧明达一切法海, 常乐修行离愚痴法, 已具成就出世功德, 不更修学世间之法, 得净智眼离诸痴翳, 以善方便修回向道 ( 解 ) 经文表现观成就的利益, 文意可知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称可一切诸佛之心, 严净一切诸佛国土, 教化成熟一切众生, 具足受持一切佛法 ; 作一切众生最上福田, 为一切商人智慧导师, 作一切世间清净日轮 ; 一一善根充遍法界, 悉能救护一切众生, 皆令清净具足功德 佛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 能护持一切佛种, 能成熟一切众生, 能严净一切国土, 能不坏一切诸业, 能了知一切诸法, 能等观诸法无二, 能遍往十方世界, 能了达离欲实际, 能成就清净信解, 能具足明利诸根 ( 解 ) 此段经文通辨回向的益处, 文中有二, 初先明自分二利益, 初句上称佛心, 称可一切诸佛之心, 余句自成自他二利 ; 包括 : 严净一切诸佛国土, 教化成熟一切众生, 具足受持一切佛法 ; 作一切众生最上福田, 为一切商人智慧导师, 作一切世间清净日轮 ; 一一善根充遍法界, 悉能救护一切众生, 皆令清净具足功德 二 佛子 下, 表胜进二利益, 文兼体与用, 显明可知 包括能护持一切佛种 能成熟一切众生 能严净一切国土, 能不坏一切诸业, 能了知一切诸法, 能等观诸法无二, 能遍往十方世界, 能了达离欲实际, 能成就清净信解, 能具足明利诸根 经文 佛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至一切处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 得至一切处身业, 普能应现一切世界故 ; 得至一切处语业, 于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故 ; 得至一切处意业, 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故 ; 得至一切处神足通, 随众生心悉往应故 ; 得至一切处随证智, 普能了达一切法故 ; 得至一切处总持辩才, 随众 32

33 生心令欢喜故 ; 得至一切处入法界, 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 ; 得至一切处遍入身, 于一众生身普入一切众生身故 ; 得至一切处普见劫, 一一劫中常见一切诸如来故 ; 得至一切处普见念, 一一念中一切诸佛悉现前故 佛子! 菩萨摩诃萨得至一切处回向, 能以善根如是回向 ( 解 ) 菩萨 下, 表得到的果报, 有三 : 初表得时 ; 二 得至 下, 正显所得, 文有十句 : 初三句表示三业体性周徧, 得至一切处身业, 普能应现一切世界故 ; 得至一切处语业, 于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故 ; 得至一切处意业, 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故 ; 次三句表示业用周徧, 得至一切处神足通, 随众生心悉往应故 ; 得至一切处随证智, 普能了达一切法故 ; 得至一切处总持辩才, 随众生心令欢喜故 ; 后四句表示作用自在 : 得至一切处入法界, 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 ; 得至一切处遍入身, 于一众生身普入一切众生身故 ; 得至一切处普见劫, 一一劫中常见一切诸如来故 ; 得至一切处普见念, 一一念中一切诸佛悉现前故 三 佛子 下, 结语 ( 下面偈颂省略 ) 经文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尽功德藏回向? ( 解 ) 由缘无尽的境界, 而行回向, 成就无尽善根功德的修行, 得到十无尽藏的果报, 以回向为修行, 回向是能藏, 无尽功德是所藏 经文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以忏除一切诸业重障所起善根 ; 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起善根 ; 劝请一切诸佛说法所起善根 ; 闻佛说法精勤修习, 悟不思议广大境界所起善根 ; 于去 来 今, 一切诸佛 一切众生所有善根, 皆生随喜所起善根 ; 去 来 今世一切诸佛善根无尽, 诸菩萨众精勤修习所得善根 ; 三世诸佛成等正觉 转正法轮 调伏众生, 菩萨悉知, 发随喜心所生善根 ; 三世诸佛从初发心 修菩萨行 成最正觉乃至示现入般涅盘, 般涅盘已, 正法住世, 乃至灭尽, 于如是等皆生随喜所有善根 ( 解 ) 初明所回向的善根, 文有八句 : 初三文意可知 ; 四 闻法修证, 属于劝请, 以对佛请, 必闻法故 ; 后四皆随喜 言礼敬者, 目的在消除我慢的障碍, 发起相信恭敬善根故, 礼敬有十种 : 一 我慢礼, 只是依次位立, 表示无恭敬心 ; 二 唱和礼, 高声喧杂, 以上二者皆不宜 三 恭敬礼, 五轮着地, 捧足殷重故 ; 于 离垢慧经 记载 : 一一发愿, 初总愿云 : 我今五轮于佛作礼, 为断五道, 离于五盖, 愿诸众生常得安住, 不坏五通, 具足五眼! 愿我右膝着地之时, 令诸众生得正觉之道! 愿我左膝着地之时, 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 悉得安住正觉道中! 愿我右手着地之时, 犹如世尊坐金刚座, 右手指地, 震动现瑞, 证大菩 33

34 提, 我今亦尔, 共诸众生同证觉道! 愿我左手着地之时, 令诸众生离诸外道 ; 难调伏者, 以四摄法而摄取之, 令入正道! 愿我首顶着地之时, 令诸众生离憍慢心, 悉得成就无见顶相! 四 无相礼, 入深法性, 离能与所 ; 五 起用礼, 虽无能与所, 一一佛前皆影现故 ; 六 内观礼, 但礼身中法身佛故 ; 七 实相礼, 无内无外, 同一实故 ; 八 大悲礼, 一一礼以普代一切众生故 ; 九 总摄礼, 总摄前六为一观故 ; 十 无尽礼, 入帝网境, 若佛若礼, 重重无尽故 言 劝请 者, 名为祈求, 除谤法障, 为发起慈爱善根故 ; 声闻自度, 仅忏己罪 ; 菩萨悲愍众生, 故须劝请, 劝如来普雨法雨, 则自己一定会受到润泽, 此文略云劝佛说法 言 随喜 者, 除嫉妒障, 以发起平等善根 经文 菩萨如是念不可说诸佛境界及自境界, 乃至菩提无障碍境, 如是广大无量差别一切善根, 凡所积集, 凡所信解, 凡所随喜, 凡所圆满, 凡所成就, 凡所修行, 凡所获得, 凡所知觉, 凡所摄持, 凡所增长, 悉以回向庄严一切诸佛国土, ( 解 ) 菩萨如是 下, 表明回行, 先总结前面的善根, 凡所 下, 谓随前一善, 皆有积集等, 具足为圆满, 学成为成就, 证入为获得, 了性为觉知等 ; 后 悉以 下, 正式表明回向 经文 如过去世无边际劫一切世界一切如来所行之处 所谓无量无数佛世界种, 佛智所知, 菩萨所识, 大心所受庄严佛剎, ( 解 ) 如过去世 下, 别显庄严相状, 先举三世剎土的庄严, 所谓 下, 总标 世界种 表地方及处所, 如初会所说, 无量, 表无分量, 无数者, 表数量多, 佛智所知, 意为只有清净的识所示现, 只有佛能知道全部 ; 菩萨所识, 是登地菩萨才能知道, 大心所受, 意为在十地前能感受 所谓 净识所现 者, 意为第八赖耶净识现于自受用土 ( 指自受用身之所依, 即大圆镜智与相应净识所变现之无漏纯净佛土 ) 第七净识现他受用土 ( 佛于因位之时, 依利他之行愿, 为因应十地菩萨之大小胜劣, 并令此等菩萨得以受用法乐所起之土 ; 故此一佛土亦有大小胜劣之别 ), 余五净识现变化土 ( 即佛以成事智之大慈悲力, 由往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之因缘成熟, 应未登地诸菩萨 二乘 异生及六趣众生之机宜, 示现净 秽等各种国土 ) 唯佛穷 者, 系只有佛才能转八识成大圆镜智 经文 清净业行所流 所引, 应众生起 ; 如来神力之所示现, 诸佛出世净业所成, 普贤菩萨妙行所兴 ; 34

35 ( 解 ) 清净 下, 别明, 有二圆满 ; 初辨因圆满, 谓超出三界净土, 自受用土, 系净行所流, 因万行而产生 ; 他受用土及变化土, 系净业所引, 随业出现 又自利行业亲招为所流, 利他行业与众生为缘, 称为所引, 所以解释为随业现故 ; 此业即是所化者业, 以菩萨 众生的业为因, 亲感他受用 变化之土 ; 如来利他为增上缘, 随他众生之业而成, 故说为引 譬如泉水能成为池塘, 称为所流 ; 若凿池而引水, 称水为所引 经文 一切诸佛于中成道, 示现种种自在神力 尽未来际, 所有如来 应 正等觉, 遍法界住, 当成佛道, 当得一切清净庄严功德佛土 尽法界 虚空界, 无边, 无际, 无断, 无尽, 皆从如来智慧所生, 无量妙宝之所庄严 所谓 : 一切香庄严 一切华庄严 一切衣庄严 一切功德藏庄严 一切诸佛力庄严 一切佛国土庄严 ( 解 ) 一切 下, 表事业圆满, 自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尽未来 下, 举出未来的剎土庄严 尽法界 下, 个别显示, 共有九圆满, 文分为五 : 一 分量圆满, 此通二土, 谓 : 约自受用, 从初得佛, 尽未来际, 相续无变, 横周法界, 故无边, 无际 ; 约他受用, 为于地上随宜而现, 胜劣 大小改变不定, 但地前不测, 而说无边, 无际 ; 登地常见, 还是无断, 无尽 此经文明示方所圆满, 以方所有二 :1 自受用, 周徧法界, 于三界处不即不离 ;2 他受用 二 皆从如来智慧 生 下, 表果圆满, 自受用土, 大圆镜智生 ; 若他受用土, 则是平等性智所生 ( 指体悟自 他平等之智 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 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 乃生起大慈悲心 ) 三 无量 下, 表示依持圆满, 有 佛地经 记载 : 无量功德所庄严, 大宝华王为依持 先总标妙宝 ; 所谓 下, 别列 佛力即是能持, 一切国土庄严表示所持的剎土 佛地经论 记载 : 谓如地等依风轮等, 或如世间宫殿依地 如是净土, 无量功德所庄严, 大宝红莲华王众所建立, 即红莲华于诸华中最为殊胜, 故名华王 或此宝华望诸菩萨善根所起, 红莲华最胜, 故名为大 ; 佛是法王, 是佛最胜善根所起, 故名为王 又此宝华极难得, 故名为大宝 ; 华中最胜, 故名华王 又此大华非一, 或华蕊多, 故名为众 经文 如来所都, 不可思议同行宿缘诸清净众于中止住, 未来世中当成正觉 一切诸佛之所成就, 非世所覩, 菩萨净眼乃能照见 此诸菩萨具大威德, 宿植善根, 知一切法如幻 如化, 普行菩萨诸清净业, 入不思议自在三昧, 善巧方便能作佛事, 放佛光明普照世间, 无有限极 35

36 ( 解 ) 四 如来所都, 明主圆满, 佛地经论 解释: 谓大宫殿, 诸佛 世尊为主, 非余 唯属世尊 ; 或唯世尊住持 摄受, 非余所能 五 不可思 下, 表辅翼圆满, 文中分为二 : 初总显, 则兼眷属圆满 ; 于 佛地经论 记载 : 无量天 龙 人 非人等常所翼从 眷属指人 天八部, 然皆菩萨所化, 表示净土不空, 今只说诸清净众, 其实都包含在里面 有问说 : 云何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而有天等以为眷属? 天等皆是三界摄故 答说 : 净识如是摄受 变现为严净土, 故不相违 或为成熟所化有情, 示现如是变化种类 如 阿弥陀经 记载 : 是诸众鸟, 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 变化所作 4 后 未来 下, 别显殊胜功德, 兼三圆满, 初 方所圆满, 佛地经 云: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而此处为 一切诸佛之所成就, 通于自受用和他受用 ; 非世所覩即为超过 ; 菩萨能见, 是他受用, 受用的方所, 或说净居, 或说西方等地 佛地经论 云 : 如是净土, 分量圆满, 为同三界? 为不尔耶?( 论假问也 )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 引经答也 ) 论于解释: 谓大宫殿 处所 方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非如三界自地法爱执为己有 所缘 相应二缚随增, 是彼异熟及增上果 如是净土, 非三界爱所执受故, 离二缚故, 非彼异熟 增上果故, 如涅盘等超过三界异熟果地 乃至云 : 如是净土, 为与三界同一处所? 为各别耶? 有义别 : 有处说在净居天, 亦有处说在西方等 有义同处 : 净土周圆, 无有边际, 徧法界故 如实义者, 实受用土周徧法界, 无处不有, 不可说言离三界处, 亦不可说即是三界处 若随菩萨所宜现者, 或在色界浄居天上, 或西方等, 处所不定 此诸菩萨具大威德, 宿植善根, 知一切法如幻 如化, 普行菩萨诸清净业, 入不思议自在三昧, 善巧方便能作佛事, 放佛光明普照世间, 无有限极 二 此诸菩萨具大威德 下, 表示门圆满, 以三三昧为所入门, 此中初句表示门之因, 知一切法如幻 如化 是空门相 ; 普行菩萨诸清净业 是无相门相; 善巧方便能作佛事 是无作相门 ; 入不思议三昧, 是通前与后 ; 前是明空等为不思议三昧, 后则以三昧等摄收益处 摄收益处指净业, 即摄益圆满, 以离烦恼 缠垢等为摄益故, 名为清净 经文 现在一切诸佛世尊, 悉亦如是庄严世界 : 无量形相 无量光色 悉是功德之所成就 无量香 无量宝 无量树 无数庄严 无数宫殿 无数音声 随顺宿缘诸善知识, 示现一切功德庄严, 无有穷尽 所谓 : 一切香庄严 一切鬘庄严 一切末香庄严 一切宝庄严 一切幡庄严 一切宝缯彩庄严 一切宝栏楯庄严 阿僧祇金网庄严 阿僧祇河庄严 阿僧祇云雨庄严 阿僧祇音乐奏微妙音 4 新修華嚴經疏鈔 第八冊, 頁

37 ( 解 ) 现在 下, 举现在的庄严, 初, 总标, 其类相同过去 未来亦如是 无量 下, 别显, 有三圆满 : 一者 形相, 即形色圆满 二者 无量光色, 即显色圆满 ; 论释云 : 谓大宫殿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 或宝严故, 最胜光曜 于此所重, 且言七宝 ; 其实净土, 无量妙宝绮饰庄严, 非世所识 5 悉是 以下表示功德所成就才有形相与色的圆满 ; 三者 无量香, 表示住处圆满, 其中有三 : 初总明住处 ; 次 随顺 下, 别显处因, 即他受用的因, 故说为示现 ; 后 所谓 下, 广显住处的庄严, 因为超过一切菩萨及余住处, 所以称为处圆满 经文 如是等无量无数庄严之具, 庄严一切尽法界 虚空界, 十方无量种种业起, 佛所了知 佛所宣说一切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佛土 所谓 : 庄严佛土 清净佛土 平等佛土 妙好佛土 威德佛土 广大佛土 安乐佛土 不可坏佛土 无尽佛土 无量佛土 无动佛土 无畏佛土 光明佛土 无违逆佛土 可爱乐佛土 普照明佛土 严好佛土 精丽佛土 妙巧佛土 第一佛土 胜佛土 殊胜佛土 最胜佛土 极胜佛土 上佛土 无上佛土 无等佛土 无比佛土 无譬谕佛土 ( 解 ) 如是等 下, 总结三世庄严的供具及佛土, 初, 总结能 所的庄严, 后 所谓 下, 别显所严, 有二十九种, 随体与德用, 立名不同 其中有十七种圆满 : 一 庄严 -- 庄严佛土, 二 清净 -- 清净佛土, 表示因的圆满, 佛地经 记载 : 超出世间善根所生 今以清净而言, 故为出世, 以其庄严所产生的庄严, 万善都庄严 三 四 -- 平等佛土 妙好佛土, 事业, 以平等 妙好故 ; 五 威德佛土 --- 即是路, 大念 慧 行为威德故 ; 六 七广大佛土 安乐佛土 -- 表住处, 因为广大和安乐 ; 八 不可坏佛土 -- 即辅翼, 叵坏 ; 九 无尽佛土 -- 眷属, 无尽故 ; 十 无量佛土 -- 分量, 为无量 ; 十一 无动佛土 -- 依持, 因不动 ; 十二 无畏佛土 -- 无畏, 名同 ; 十三 光明佛土 -- 显色, 光明 ; 十四 无违逆佛土 -- 无违, 十五 可爱乐佛土 -- 可爱, 皆摄益圆满, 无烦恼 灾横的违逆, 所以可爱 ; 十六 普照明佛土 -- 照明, 十七 严好佛土 -- 严好, 皆是果报, 最极清净为其相状故 ; 十八 精丽佛土 -- 精丽, 十九 妙巧佛土 -- 妙巧, 二十 第一佛土 -- 第一, 皆依持无量功德众所庄严, 大宝华王众所建立故 ; 二十一至二十四, 胜佛土 殊胜佛土 最胜佛土 极胜佛土 -- 皆属修行门的圆满 ; 三解脱门为最胜故 ; 二十五与二十六, 上佛土 无上佛土 -- 皆为所乘, 因为大止妙观为无上等故 ; 二十七 无等佛土 -- 无等, 二十八 无比佛土 -- 无比, 二十九 无譬喻佛土 -- 无譬喻, 皆方所, 以徧法界 5 新修華嚴經疏鈔 第八冊, 頁

38 经文 如是过去 未来 现在一切佛土所有庄严, 菩萨摩诃萨以己善根发心回向 : 愿以如是去 来 现在一切诸佛所有国土清净庄严, 悉以庄严于一世界, 如彼一切诸佛国土所有庄严, 皆悉成就, 皆悉清净, 皆悉聚集, 皆悉显现, 皆悉严好, 皆悉住持 如一世界 ; 如是, 尽法界 虚空界, 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三世一切诸佛国土种种庄严, 皆悉具足 ( 解 ) 如是过去 下, 表示愿成就他方庄严剎土, 先立一个界限庄严, 后 如一世界 下, 普遍庄严到所有世界, 令所有的法界土皆具三世一切的庄严 既然一佛土具备无尽庄严, 则一严, 一切严, 亦表显一圆满即一切圆满, 重重无尽, 方是华严净土圆满 经文 -- 佛子! 菩萨摩诃萨复以善根如是回向 : 愿我所修一切佛剎, 诸大菩萨皆悉充满! 其诸菩萨, 体性真实, 智慧通达, 善能分别一切世界及众生界, 深入法界及虚空界, 舍离愚痴 ; 成就念佛, 念法真实不可思议, 念僧无量普皆周遍, 亦念于舍 ; 法日圆满, 智光普照, 见无所碍 ; 从无得生生诸佛法, 为众胜上善根之主, 发生无上菩提之心 ; 住如来力, 趣萨婆若, 破诸魔业, 净众生界, 深入法性, 永离颠倒, 善根 大愿 皆悉不空 如是菩萨充满其土, 生如是处, 有如是德, ( 解 ) 初 总显大愿能够成就, 其诸 下, 别显大愿的相状 ; 共有二十句, 最先的二句 -- 体性真实, 智慧通达 -- 表示体的实在, 及智慧圆满 ; 后 善能 下是个别显示, 文中先明大, 分别是权巧方便, 深入是实, 此正是智慧的体性 ; 离痴即是慧业, 成就念佛 下, 即是大念 于 佛地经论 记载 : 此中大念 大慧及以大行为所游履, 故名游路, 是道异名 闻所成慧, 名为大念, 闻已记持, 无离义故 ; 思所成慧, 名为大慧 ; 依理审思, 得决定故 ; 修所成慧, 名为大行, 由修习力缘真理故 大者, 念等缘大乘法而生起故, 彼所摄故, 履行三妙慧, 净土往还, 故名游路 此说菩萨因三妙慧得入净土, 故名游路 后面 如是菩萨 下, 表总结德行庄严国土, 次 生如是处, 指前面的净土 ; 有如是德, 指回向的经文 经文 常作佛事, 得佛菩提, 清净光明 ; 具法界智, 现神通力, 一身充满一切法界 ; 得大智慧, 入一切智所行之境, 善能分别无量无边法界句义 ; 于一切剎皆无所著, 而能普现一切佛土 ; 心如虚空, 无有所依, 而能分别一切法界, 善能入出不可思议甚深三昧 ; 趣萨婆若, 住诸佛剎, 得诸佛力, 开示演说阿僧祇法而无所畏 ; 随顺三世诸佛善根, 普照一切如来法界, 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 38

39 知阿僧祇诸语言法, 善能演出不可思议差别音声 ; 入于无上佛自在地, 普游十方一切世界而无障碍 ; 行于无诤 无所依法, 无所分别, 修习增广菩提之心 ; 得善巧智, 善知句义, 能随次第开示演说 ( 解 ) 常作佛事 下, 大愿的作用力, 可分为四, 即四圆满 : 初 明事业圆满, 上辨佛业, 于 佛地经 只说 : 作诸众生一切义利, 此是 佛地经论 有先问 : 如是净土任持圆满, 作何事业? 此即前面的经, 后论又回答 : 谓于此中即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义利, 而今经文表明一切诸佛于中成道, 故是佛业 ; 又今明菩萨常作佛事, 故为菩萨业 ; 二 得大智慧 下, 即乘圆满, 大止妙观为所乘故, 即 佛地经 的论释说 : 止谓奢摩他, 谓般若, 大义如前大念中缘大乘故 乘止与观, 随其所应, 行前道路 三 趣萨婆若 下, 表无畏圆满, 内无灾患, 外无畏故 所谓的无谓圆满, 在 佛地经论 记载 : 谓以此中远离一切烦恼 蕴 死及天魔, 或令他人远离四魔 如是四种是怖畏因, 由是能生诸怖畏故, 此中无彼, 故名无畏 四 随顺三世 下, 表任持圆满, 于 佛地经 说 : 广大法味, 喜乐所持 其疏即论释说 : 谓于此中大乘法味喜乐所持, 食能令住, 住是持义 乃至说 : 此净土中, 诸佛后得无漏之智, 能说 能持, 受大乘法味, 生大喜乐 又正喜乐, 又正体智, 受真如味, 生大喜乐, 能任持身命, 不断坏故 长养善法, 故名为食 6 经文 愿令如是诸大菩萨庄严其国, 充满分布, 随顺安住, 熏修 极熏修, 纯净 极纯净, 恬然宴寂 于一佛剎, 随一方所, 皆有如是无数 无量 无边 无等 不可数 不可称 不可思 不可量 不可说 不可说不可说诸大菩萨周遍充满 如一方所, 一切方所亦复如是 ; 如一佛剎, 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剎悉亦如是 ( 解 ) 初总显人徧, 次 熏修 下, 结行德深, 谓以止以观, 唯智唯悲, 熏修身心, 无有间断, 称为 极熏修 ; 现惑不生, 故云 纯净 ; 种 习不起, 称为 极纯净 恬, 是和的意思 ; 宴是安的意思, 恬和安寂, 即为照见寂灭的相状, 也就是一乘的境界 后 于一佛剎 下, 个别显示徧的相状, 兼包含显示数量的多样, 其中分为三种 : 先是一剎中一方有多数量, 其次以方位比照剎土, 最后以剎土比照法界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方便回向一切佛剎, 方便回向一切菩萨, 方便回向一切如来, 方便回向一切佛菩提, 方便回向一切广大愿, 方便回向一切 6 新修華嚴經疏鈔 第八冊, 頁

40 出要道, 方便回向净一切众生界, 方便回向于一切世界常见诸佛出兴于世, 方便回向常见如来寿命无量, 方便回向常见诸佛遍周法界转无障碍不退法轮 ( 解 ) 此段经文表示总摄回向, 非唯但回向佛国净土, 文有十句, 其中 出要 以修行的乘种而言 : 小乘的出要有四种, 指精进 念力 禅定 智慧, 三十七品不离此四者 大乘的出要唯有三种, 谓四摄 ( 布施 爱语 利行 同事 ) 四等 ( 慈悲喜舍 ) 及十度波罗蜜 ; 三乘切要唯有止与观, 一乘切要唯智慧与慈悲, 即悲智双运, 其余各句文意可知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 普入一切佛国土故, 一切佛剎皆悉清净 ; 普至一切众生界故, 一切菩萨皆悉清净 ; 普愿一切诸佛国土佛出兴故, 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诸如来身超然出现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无比回向趣萨婆若, 其心广大, 犹如虚空, 无有限量, 入不思议, 知一切业及以果报, 皆悉寂灭 ; 心常平等, 无有边际, 普能遍入一切法界 ( 解 ) 经文初开始, 表示总结无尽功德藏回向行成就的利益, 总收三世间的成就 后 佛子 以如是等 下, 表示离相回向, 即回向真如实际, 先回向菩提 ; 其心 以下, 正显离相, 寂然无涯, 入不思议 ; 有事即契合真理, 故常平等 ; 若事若理都无障碍, 而能普入一切法界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 不分别我及以我所, 不分别佛及以佛法, 不分别剎及以严净, 不分别众生及以调伏, 不分别业及业果报, 不着于思及思所起 ; 不坏因, 不坏果, 不取事, 不取法 ; 不谓生死有分别, 不谓涅盘恒寂静, 不谓如来证佛境界 ; 无有少法, 与法同止 ( 解 ) 佛子 下, 彰显离妄, 前六句系遮妄执有, 只要认清凡事皆由因缘和合, 无有自性, 便无计度分别 次一对遮妄空执空, 系由三观来看待, 以空观见之, 色即是空, 非色灭空 ; 以假观见之, 不碍事相的存在, 即在说明所有事相都是假名施设, 因缘和合, 事的根本都有理的存在, 此点亦可说事事无碍的观点 ; 以中道观见之, 即表明不坏假名, 说实相故 后三对系双遮空 有 : 初遮事与理, 法其实就是理法, 互为相即 次遮生死 涅盘, 共通点有二义 : 一 以离相而言, 谓生死 涅盘相待而有, 俱空叵得 二 以体性相融而言, 由因缘和合照见诸法实相, 生死即涅盘, 故没有妄执分别 ; 以实相推向因缘, 涅盘即生死, 故非真正寂静 中论 记载 : 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 又 六十华严 亦记载 : 生死非杂乱, 涅盘非寂静, 既二际无差, 唯佛能证 最后 无有少法, 与法同止一句, 以离相而言, 能证相离, 不能证于佛境 ; 所 40

41 证体空, 故无少法与证知同止相契 故于 文殊问经 记载 : 若以法界证法界, 则是诤竞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 以诸善根普施众生, 决定成熟, 平等教化 ; 无相 无缘 无称量 无虚妄, 远离一切分别取着 ( 解 ) 佛子 下, 表示回向众生, 初总明, 即前回向菩提时, 便以善根回向众生 ; 次 决定 下, 别显回向的相状, 有七句, 其中二句随相, 五句离相 : 一 无放舍心, 二 无怨亲相, 三 不见众生相, 四 不取化缘, 五 不称量众生的根性, 六 无能度我及所度的人, 七 总结 经文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已, 得无尽善根 所谓 : 念三世一切诸佛故, 得无尽善根 ; 念一切菩萨故, 得无尽善根 ; 净诸佛剎故, 得无尽善根 ; 净一切众生界故, 得无尽善根 ; 深入法界故, 得无尽善根 ; 修无量心等虚空界故, 得无尽善根 ; 深解一切佛境界故, 得无尽善根 ; 于菩萨业勤修习故, 得无尽善根 ; 了达三世故, 得无尽善根 ( 解 ) 菩萨 至 如是回向已 下, 总结回向行成就的德行 ; 今初随一一回向行发无尽的心, 故成就无尽的德行, 文有十句 : 初总, 所谓 下, 表个别, 其中前四随相所成, 初二为因果 -- 念三世一切诸佛故, 得无尽善根 ; 念一切菩萨故, 得无尽善根 ; 后二表依正二报如经文 净诸佛剎故, 得无尽善根 ; 净一切众生界故, 得无尽善根 ; 次二离相所成, 表显其深与广, 如经文 深入法界故, 得无尽善根 ; 修无量心等虚空界故, 得无尽善根 ; 次二解行, 通于随相与离相, 如经文 -- 深解一切佛境界故, 得无尽善根 ; 于菩萨业勤修习故, 得无尽善根 ; 后一通显, 上来的回向同于过 现 未来三世, 如经文 : 了达三世故, 得无尽善根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如是回向时, 了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 解一切法无有寿命, 知一切法无有作者, 悟一切法无补伽罗, 了一切法无有忿诤, 观一切法皆从缘起 无有住处, 知一切物皆无所依, 了一切剎悉无所住, 观一切菩萨行亦无处所, 见一切境界悉无所有 ( 解 ) 佛子 下, 成就二空, 即人法二空的智慧, 初四句表我空 ; 一 无众生, 离众生垢故 ; 二 无寿命, 离生死故 ; 三 无作者, 亦名无我, 离我垢故 ; 四 无数取趣, 前后际断故 ; 后六是法空, 文易可知 41

42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 眼终不见不净佛剎, 亦复不见异相众生, 无有少法为智所入, 亦无少智而入于法, 解如来身非如虚空 ; 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 于一切处令诸众生积集善根悉充足故 ( 解 ) 佛子 下, 成就境界上的清净德行 : 一 剎土清净, 简略而言, 有三种涵义 :1 了秽即是空,2 如螺髻等, 秽处见净 ;3 虽见净 秽, 但无见相 二 众生净, 同一空, 同如来藏故, 无见相故 ; 三 法净, 对法辨智, 意义便出现, 内含二种意义 :1 空无能与所之分别;2 同一真如故 法性本来寂然, 故称为如 ; 寂而常照, 故称为智 四 佛净, 在破执有, 说佛如空, 若同空无, 此见非净, 今明自他二利功德圆满, 非如虚空一向都无 经文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于念念中得不可说不可说十力地, 具足一切福德, 成就清净善根, 为一切众生福田 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 随有所须, 一切乐具悉皆得故 ; 随所游方悉能严净一切国土, 随所行处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皆悉清净, 摄取福德, 修治诸行故 ( 解 ) 佛子 下, 表福德智慧无尽的功德, 初上摄佛的智慧, 谓十力智地, 有不可说的作用, 所以念念得到很多的福德 ; 次 具足 下, 自为福田, 如经文 -- 具足一切福德, 成就清净善根, 为一切众生福田 此菩萨 下, 表福德智慧无尽, 如经文 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 随有所须, 一切乐具悉皆得故 ; 随所游方悉能严净一切国土, 随所行处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皆悉清净, 摄取福德, 修治诸行故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 修一切菩萨行, 福德殊胜, 色相无比 ; 威力光明超诸世间, 魔及魔民莫能瞻对 ; 善根具足, 大愿成就 ; 其心弥广, 等一切智 ; 于一念中, 悉能周遍无量佛剎 ; 智力无量, 了达一切诸佛境界, 于一切佛得深信解 ; 住无边智菩提心力,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 解 ) 佛子 下, 表福德智慧超胜的功德, 初句总显成就福德智慧的因素, 次 福德 下, 正显殊胜的相状 ; 初明福德的殊胜 ; 其心 已下, 显示智能超胜 经文 佛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 得十种无尽藏 何等为十? 所谓 : 得见佛无尽藏, 于一毛孔见阿僧祇诸佛出兴世故 ; 得入法无尽藏, 以佛智力观一切法悉入一法故 ; 得忆持无尽藏, 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无忘失故 ; 得决定慧无尽藏, 善知一切佛所说法秘密方便故 ; 得解义趣无 42

43 尽藏, 善知诸法理趣分齐故 ; 得无边悟解无尽藏, 以如虚空智通达三世一切法故 ; 得福德无尽藏, 充满一切诸众生意不可尽故 ; 得勇猛智觉无尽藏, 悉能除灭一切众生愚痴翳故 ; 得决定辩才无尽藏, 演说一切佛平等法令诸众生悉解了故 ; 得十力无畏无尽藏, 具足一切菩萨所行, 以离垢缯而系其顶, 至无障碍一切智故 是为十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回向时, 得此十种无尽藏 ( 解 ) 菩萨 下, 辨明得位果报, 其中, 前六句表自利, 初一见 得见佛无尽藏, 于一毛孔见阿僧祇诸佛出兴世 ; 系从微细门而言, 今重发挥一毛的涵义, 谓心性本无大小, 开悟成就的智慧, 身, 土皆是智慧的影子, 智慧清净影子明显, 故说大小无碍, 一与多相即 次五句表见法, 即相入门 : 一 证理法 得入法无尽藏, 以佛智力观一切法悉入一法故 ; 二 持教法 得忆持无尽藏, 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无忘失故, 三 慧知密意, 请以实覆权等 得决定慧无尽藏, 善知一切佛所说法秘密方便故 ; 四 义穷意趣, 穷于性相 得解义趣无尽藏, 善知诸法理趣分齐故 ; 五 闻藏, 义兼修 证 得无边悟解无尽藏, 以如虚空智通达三世一切法故 次三属于利他 : 一 福满他意 得福德无尽藏, 充满一切诸众生意不可尽故, 二 智灭他惑 得勇猛智觉无尽藏, 悉能除灭一切众生愚痴翳故, 三 辩教平等 得决定辩才无尽藏, 演说一切佛平等法令诸众生悉解了故 ; 后一句表摄收回向行成就的果报 得十力无畏无尽藏, 具足一切菩萨所行, 以离垢缯而系其顶, 至无障碍一切智故 ( 下面偈颂省略 )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 解 )-- 第六回向名为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谓所修行的事善, 皆悉顺入坚固法性, 入一切平等善根, 入即随顺, 平等即坚固, 因为平等的真理不可坏故 ; 若顺平等真理, 即是顺着所有的善根 经文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或为帝王, 临御大国, ( 解 )-- 此菩萨修行布施以檀那之身, 顺应万类, 以 或 字表现, 而徧说为王者的意思有 : 一 法王, 二 人王 法王教化, 人王摄化, 具菩萨戒, 处处为王, 发号施令, 无敢违故 ; 帝者, 主也 ; 王者, 王也 ; 临者, 治也 ; 千乘之国, 称为大国 经文 威德广被, 名震天下, 凡诸怨敌靡不归顺, 发号施令悉依正法, 执持一盖, 溥荫万方, 周行率土, 所向无碍, 以离垢缯而系其顶, 于法自在, 见者咸伏, 不刑不罚, 感德从化 ; 以四摄法摄诸众生, 为转轮王, 一切周给 菩萨摩 43

44 诃萨安住如是自在功德, 有大眷属, 不可沮坏, 离众过失, 见者无厌, 福德庄严, 相好圆满, 形体肢分均调具足 ; 获那罗延坚固之身, 大力成就, 无能屈伏 ; 得清净业, 离诸业障 ; ( 解 )-- 威德 下, 表显具备的德行, 其中有二, 一者为统领的自在德, 后 菩萨 下, 表示正报殊伦德 今初有十二句, 前二句是总 威德广被, 名震天下 有威严, 下面必存敬畏 ; 有德行, 下面必感念在心 经文 凡诸 下是别显, 初句解释威严 ; 次 发号 下 发号施令悉依正法 解释上有德行, 依正法施令, 众生始有规矩可依循 执持一盖 执持一盖, 溥荫万方, 周行率土, 所向无碍, 兼有临御的意味 ; 一盖 有三种意思:1. 一则无私万物故 ;2. 等教十善故 ;3. 慈悲盖 后 以离垢缯 以离垢缯而系其顶, 于法自在, 见者咸伏, 不刑不罚, 感德从化 ; 释为帝义 于法自在 释为王义, 不刑 以下, 双显威德, 谓不以刑戮惩罚之威, 但令感德从化, 则威而不猛也, 又加苦为刑, 削夺为罚, 导之以德义, 莫敢不服, 则庶人无刑 ; 齐之以礼乐, 莫敢不敬, 则大夫无罚 次 以四摄 下 以四摄法摄诸众生, 为转轮王, 一切周给 示为菩萨, 拣异世王 为转轮王, 结成有位 ; 一切周给, 结有大财, 即财位果 菩萨 下,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自在功德 表示正报殊伦德 有大眷属 有大眷属, 不可沮坏 具有七种果 :1. 宗族果,2. 离众过失, 见者无厌 离众过失, 不卑亢不骄傲, 发言诚实, 见者无厌 ; 有慈有慧, 人所信顺, 即信言果 3. 福德 以下-- 福德庄严, 相好圆满, 形体肢分均调具足 显大色果 4. 获那罗延坚固之身, 显示寿命果 5. 大力成就 -- 大力成就, 无能屈伏 等, 显示大力果 6. 得清净业, 谓得大念慧, 成就总持, 曾事不忘, 尚未发生即先察觉 ; 名振天下, 而称为声誉果 7. 离诸业障, 表示人性果 经文 具足修行一切布施, 或施饮食及诸上味, 或施车乘, 或施衣服, 或施华鬘 杂香 涂香 床座 房舍及所住处 上妙灯烛 病缘汤药 宝器 宝车 调良象马, 悉皆严饰, 欢喜布施 或有来乞王所处座, 若盖 若伞, 幢幡宝物 诸庄严具, 顶上宝冠 髻中明珠, 乃至王位, 皆无所吝 若见众生在牢狱中, 舍诸财宝 妻子 眷属, 乃至以身救彼令脱 若见狱囚将欲被戮, 即舍其身以代彼命 或见来乞连肤顶发, 欢喜施与亦无所吝 眼 耳 鼻 舌, 及以牙齿 头顶 手足 血肉 骨髓 心肾 肝肺 大肠 小肠 厚皮 薄皮 手足诸指 连肉爪甲, 以欢喜心尽皆施与 或为求请未曾有法, 投身而下深大火坑 ; 或为护持如来正法, 以身忍受一切苦毒 ; 或为求法乃至一字, 悉能遍舍四海之内一切所有 恒以正法化导群生, 令修善行 舍离诸恶 若见众生损败他形, 慈心救之, 令舍罪 44

45 业 若见如来成最正觉, 称扬赞叹, 普使闻知 或施于地, 造立僧坊 房舍 殿堂, 以为住处 ; 及施僮仆, 供承作役 或以自身施来乞者, 或施于佛 为求法故, 欢喜踊跃 ; 为众生故, 承事供养 或舍王位 城邑 聚落 宫殿 园林 妻子 眷属, 随所乞求, 悉满其愿 或舍一切资生之物, 普设无遮大施之会 ; ( 解 )-- 经文科判为依身起行, 初即回向菩提及回向众生, 表广大回向, 或施 下, 别显, 别中, 若望下回向, 分为八个部分, 初从饮食至床座 -- 或施饮食及诸上味, 或施车乘, 或施衣服, 或施华鬘 杂香 涂香 床座 房舍至盖 房舍及所住处 上妙灯烛 病缘汤药 宝器 宝车 调良象马, 悉皆严饰, 欢喜布施 或有来乞王所处座, 若盖 伞至顶 髻 伞, 幢幡宝物 诸庄严具, 顶上宝冠 髻中明珠, 乃至王位, 皆无所吝 以王位为重, 为表明外财布施完毕, 故总结说乃至王位 次眼至足 眼 耳 鼻 舌, 及以牙齿 头顶 手足, 血至肠 血肉 骨髓 心肾 肝肺 大肠 小肠, 厚皮至救损他形 厚皮 薄皮 手足诸指 连肉爪甲, 以欢喜心尽皆施与 或为求请未曾有法, 投身而下深大火坑 ; 或为护持如来正法, 以身忍受一切苦毒 ; 或为求法乃至一字, 悉能遍舍四海之内一切所有 恒以正法化导群生, 令修善行 舍离诸恶 若见众生损败他形, 慈心救之, 令舍罪业 示佛兴至邑 若见如来成最正觉, 称扬赞叹, 普使闻知 或施于地, 造立僧坊 房舍 殿堂, 以为住处 ; 及施僮仆, 供承作役 或以自身施来乞者, 或施于佛 为求法故, 欢喜踊跃 ; 为众生故, 承事供养 或舍王位 城邑, 从聚落至终 聚落 宫殿 园林 妻子 眷属, 随所乞求, 悉满其愿 或舍一切资生之物, 普设无遮大施之会 经文 -- 其中众生种种福田, 或从远来, 或从近来, 或贤或愚, 或好或丑, 若男若女 人与非人, 心行不同, 所求各异, 等皆施与, 悉令满足 ( 解 )-- 布施的福田中, 有等皆施与, 表示不楝择聪明或愚笨, 随有所求, 皆令满足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 发善摄心, 悉以回向 所谓 : 善摄色, 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 善摄受 想 行 识, 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 善摄王位, 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 善摄眷属, 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 善摄资具, 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 善摄惠施, 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 解 )-- 经文科判为表显能布施的回向心, 望前是能布施的心, 故说 如是施时, 发善摄心 ; 望后是能回向心, 故说 : 发善摄心, 悉以回向 所以下面的回向, 皆以此心为连贯 ; 所说的 善摄, 为随顺的意思, 谓此菩萨若行布施, 回 45

46 向之时, 于自 他五蕴等, 心无住着, 不令驰散, 如此, 则与实际相应, 便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舍住着故, 随顺施善 ; 无异求故, 随顺戒善 ; 忍深理故, 随顺定善 ; 了无生故, 随顺慧善 如是乃至一切, 由顺实际, 任运顺于一切称性之善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随所施物无量无边, 以彼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 : 以上妙食施众生时, 其心清净, 于所施物无贪 无着 无所顾吝, 具足行施 ; ( 解 )-- 所谓 下, 一一别显施物, 每一门皆有四种内容 : 一 施行, 二 回向行, 三 双结二行, 四 回向所为 若缺所为, 则只有三, 亦可合后二段而成为双结所为 今第一 施食, 先明施行, 言其心清净, 表离布施的过患, 不求名利果报, 不贪着是无贪思, 无顾吝是无悭思 又施时无贪着, 施已无顾吝, 随所施行, 与众生共, 兼含事与理, 称为具足 经文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食, 心无障碍, 了知食性, 无所贪着, 但乐法喜 出离之食 ; 智慧充满, 以法坚住, 摄取善根, 法身 智身清净游行 ; 哀愍众生, 为作福田, 现受抟食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食时善根回向 ( 解 )-- 第一 施食, 愿一切 下, 属于回向行, 然其所愿, 正为众生, 令得成佛, 即回向菩提 阿含 及 唯识 等说, 世间食有四种 :1. 触食,2. 思食, 3. 识食,4. 段食 ; 又说出世间食有五种 :1. 禅悦,2. 愿食,3. 念食,4. 解脱食,5. 法喜食 今经文将思食翻成智慧食, 即出世间的念食 --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食, 心无障碍, 了知食性 无所贪 下 无所贪着, 但乐法喜 翻触食为法喜食, 触以摄受喜等为食事, 故但愿法喜 ; 接着出离之食, 即解脱食 ; 智慧充 下, 翻识食成禅悦, 禅则不动故 以法坚住, 引生功德故 ; 摄取善根, 能除烦恼故 法身 智身清净游行 法身 智身二身清净, 如识食, 能执持故 哀愍 下-- 哀愍众生, 为作福田, 现受抟食 大悲愿力现受段食 经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若施饮时,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 : 愿一切众生饮法味水, 精勤修习, 具菩萨道 ; 断世渴爱, 常求佛智 ; 离欲境界, 得法喜乐 ; 从清净法而生其身, 常以三昧调摄其心 ; 入智慧海, 兴大法云, 霔大法雨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饮时善根回向 ( 解 )-- 第二 施饮 中, 亦有三项 : 一 施行, 二 以此下, 表回向行 ; 三 愿一切 下, 别显愿的相状 以下的经文皆仿此模式 ; 前段布施食时, 不离五食 ; 布施饮时, 望水虽异, 多同水的作用 由饮水无间, 易得充足 ; 饮法精勤, 速具大道, 余文可知 46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前之五地有相观多, 无相观少 于第六地有相观少, 无相观多 第七地中纯无相观 虽恒相续, 而有加行 由无相中有加行, 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 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 若得入第八地时, 便能永断 彼永断故, 得二种自在, 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 一 于无相作功用愚 ; 二 于相自在愚, 令于相

前之五地有相观多, 无相观少 于第六地有相观少, 无相观多 第七地中纯无相观 虽恒相续, 而有加行 由无相中有加行, 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 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 若得入第八地时, 便能永断 彼永断故, 得二种自在, 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 一 于无相作功用愚 ; 二 于相自在愚, 令于相 新加坡华严禅寺 --- 网络白话华严经浅释 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五 ( 第三十八卷 ) 第八地不动地释法欣整理一 来意第八, 不动地, 其来意在弥勒菩萨讲述的 瑜伽师地论 记载 : 虽于无相作意无缺无间, 多修习住, 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 又未能得于相自在, 修习得满 故次来也 意思为前面的第七地, 虽然在无相作意时, 做到无欠缺也无间断, 但多在停留在修行修练, 而未能在无相住中舍离作用, 同时也无法在相上自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 ( 二 ) 深信业果 11 ( 十恶业 - 瞋恚心 4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昨天 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的内容 九十二页倒数第三行开始 不乐佛法障 习童蒙法障 乐着小乘障 不乐大乘障 不乐佛法障, 就是不好乐佛法, 这一世不好乐修学佛法, 这也是过去瞋心的障碍 习童蒙法障, 童蒙就是小的意思, 喜欢修行小法, 或者是外道法 有些人一听到外道法,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起诵仪 香赞 ( 一遍 )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 第七识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各位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 就称为平等性智, 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 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观一切法平等, 所以称为平等性智 意思就是说, 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

More information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本文转自 : 显密文库, 详细出处请参考 :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8864 少善根因缘得生妙喜世界 德诚居士整理诸佛剎土是具足无量福德及愿力所成就的, 不但清净庄严, 也没有任何烦恼病痛, 但因众生福德智慧薄浅而无法得见, 不过诸佛菩萨悲悯众生轮回六道 流浪生死却无所依怙, 因此经上佛陀介绍十方均有佛国净土, 待众生修持善根发愿回向往生,

More information

prayer2015slides

prayer2015slides Cultivation Vandanâ Homage Namô Tassa Bhagavatô Arahatô Sammâ- Sambuddhassa (3x) Homage to the Triple Gems Homage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Exalted One, the Fully Enlightened One. Ti-Sarana The Three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普贤行愿品 观修原理 2004 年讲于苏州定慧讲堂 济群法师 导论 在盛行大乘的汉传佛教地区, 普贤行愿品 的流传极为广泛 许多佛弟子都将本品作为日常念诵功课, 而寺院晚课的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中, 也有一半内容出自本品, 以此忏悔业障, 扫除修行道路中的违缘 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 源于 行愿品 的七支供亦倍受重视, 被视为一切法门的前行 所谓前行, 即修法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集资和净障两方面 集资,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大方等大集经

大方等大集经 香赞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 三称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一 大方等大集经 序品第一如是我闻 : 一时, 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往古诸佛本所住处大塔之中 诸大菩萨之所赞叹, 其地洁净微妙最胜诸佛法座 诸天 龙 鬼 乾闼婆等常行称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4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 念恩 报恩 既然发起 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愿, 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 一个来修, 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最后的菩提心 第一个, 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 没有对象的差别, 之后呢, 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 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也愿意担起这个重担, 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

More information

上課大綱

上課大綱 大智度论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缘起 佛为什么要讲大般若经? 一 为了广说大乘菩萨行 二 为了让修念佛三昧的菩萨能得到利益 三 佛接受劝请说法, 因此说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 四 为了证明佛是一切智人 五 宣示诸法实相, 以断除一切众生的疑问 六 为了断除邪恶人贡高我慢的心 七 为了让人信受佛法 八 为了使众生欢喜 九 佛是大医王, 采集各种法药给众生服用 十 为了要断除某些人的想法 (

More information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doc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doc fó shuō ā mí tuó jīng 佛说阿弥陀经 yáo qín sān zhàng fǎ shī jiū mó luó shí yì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http://www.laohuangli.net 老黄历网佛教频道制作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佛说阿弥陀经 rú shì wǒ wén yī shí fó zài shè wèi guó qí shù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三十二 唯识学概要 214 心理素质永远在主导你所修的一切法门!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二面 我们佛教的修学, 有内因跟外缘两种力量的结合 当然内因就是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 外缘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力 如果是净土法门, 当然它的外缘, 偏重在佛力 弥陀本愿的摄受, 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但一般的圣道门, 在三宝的加持这一块, 偏重在法力这一块, 就是六波罗蜜的法门, 作为佛陀 作为僧宝只是一个助缘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apter_11.doc

Microsoft Word - chapter_11.doc 净行品 第十一 一 来意凡欲登上妙位, 必须有殊胜的修持, 只有了解而未身体力行, 则空有多闻 前品经文 菩萨问明品 是明解, 此品是分辨修行, 前品经文是进入道理观察修行, 而此品经则是随着事情变化, 如何修行 二 释名谓身口意三业随着事相而有所行, 善巧大愿以防止不必要的过错, 离开过错成就德行, 始称为清净 ; 同时以大悲和智慧一起运作, 名为所行 ; 又行持超越凡夫与小乘, 而称清净 能够拿捏到意思的,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起诵仪 香赞

More information

菩萨加持所生, 三者由定果色所生 ; 乃至能普现一切如来前也 后之二句, 明修行之次第也 或观一身一佛 三身三佛 七身七佛 三十五身三十五佛 百身百佛 千身千佛 乃至百千无量俱胝刹土微尘无量数身无量数佛, 各各以次增修令其广大清净, 摄心缘境, 成就深细微妙之三昧力而达心佛众生平等之理故 信解心礼

菩萨加持所生, 三者由定果色所生 ; 乃至能普现一切如来前也 后之二句, 明修行之次第也 或观一身一佛 三身三佛 七身七佛 三十五身三十五佛 百身百佛 千身千佛 乃至百千无量俱胝刹土微尘无量数身无量数佛, 各各以次增修令其广大清净, 摄心缘境, 成就深细微妙之三昧力而达心佛众生平等之理故 信解心礼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颂解 录自上海佛学书局 能海上师全集第三辑 : 之四 普贤行愿品颂解 礼赞根本总礼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初二句观无限空时, 是中一切诸佛是所礼之境, 普遍平等性智之大观也 后二句我以清净三业共一切有情平等遍礼无余, 是能礼人之贤德也 如是一颂, 总示普贤殊胜法门有三要点 : 一者般若, 生佛平等观智随时生起 ; 二者律仪,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经文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 信一切法无相, 信一切法无愿, 信一切法无作, 信一切法无分 别, 信一切法无所依, 信一切法不可量, 信一切法无有上, 信一切法难超越, 信一切法无生 ( 解 )-- 初明信的相, 有十句, 其中前三句是三空即空 无相 无愿, 信所执着的皆是无相 ; 信一切法均是因缘和合

经文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 信一切法无相, 信一切法无愿, 信一切法无作, 信一切法无分 别, 信一切法无所依, 信一切法不可量, 信一切法无有上, 信一切法难超越, 信一切法无生 ( 解 )-- 初明信的相, 有十句, 其中前三句是三空即空 无相 无愿, 信所执着的皆是无相 ; 信一切法均是因缘和合 十无尽藏品 第二十二 一 来意 有五种意义 : 一 为答前面第二会初十藏的问题 ; 二 前明十行阶位, 今依据阶位而起修行 ; 三 前面约十行位属个别修行, 今则是贯穿开始与结尾, 共通地修行 ; 四 前明成就十行位的修行, 今则辨别清净对治的修行 ; 五 前面明自分究竟, 今则辨明趋后位进一步的修行 藏有二种意思, 一者以累积的意义而言, 表示在十行之后 ; 二者以出生意义而言, 系在十地之前 又说以回向而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_??_jianti

Microsoft Word - 01_??_jianti 自序释大势无上菩提即是梵语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的简译,是菩萨的目标 诸佛所得,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清净心性 凡夫众生一念无明迷失本性,认己为物 分别人我,为欲造业轮回受苦 声闻法如药,声闻圣者如医师,能治众生心病,但不能治一切众生病 唯有得无上菩提的如来,具足一切佛法妙药,成大医王,得一切种智时,方能究竟医治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无量种种别异身心大病 故 无上菩提 是相续 离苦得乐的妙法,更广 大 深的菩提妙宝

More information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心 类 学 概 要 04 洛 桑 堪 苏 仁 波 切 教 授 法 音 法 师 翻 译 现 在 先 复 习 一 下, 我 们 以 眼 识 为 例 作 说 明, 其 它 的 根 识 也 可 以 依 此 模 拟 一 般 言 之, 眼 识 是 总 名, 有 量 心 的 眼 识 及 非 量 心 的 眼 识 ; 以 量 心 来 讲 就 是 眼 识 的 现 量 而 非 量 心 有 三 种 -- 眼 识 为 本 质

More information

大慈大悲愊众生 大喜大舊济含识

大慈大悲愊众生   大喜大舊济含识 礼佛大忏悔文 宋. 不动法师编订 大慈大悲愍众生 ⑴ 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 ( 一拜 )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 ( 一拜 )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 一拜 ) 我今发心. 不为自求人天福报. 声闻缘觉. 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唯依最上乘. 发菩提心. 愿与法界众生. 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一拜 )⑵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 一拜 )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大智度论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经文 ( 卷七 ~ 八 ) 尔时, 世尊自敷师子座, 结跏趺坐, 直身系念在前, 入三昧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尔时, 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以天眼观视世界, 举身微笑 从足下千辐相轮中 放六百万亿光明 足十指 两踝 两 两膝 两 腰 脊 腹 背 脐 心 胸德字 肩 臂 手十指 项 口 四十齿 鼻两孔 两眼 两耳 白毫相 肉髻, 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More information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八十卷 : 第六十九卷至第七十二卷 )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大乘华严部, 第 0084 部,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 (80 卷 ) 影印本校正的 读诵仪轨取自福建莆田广化寺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印本, 华严字母根据柏林禅寺 华严字母 印本校正, 标点符号仅供参考 为了便于读诵, 本电子书按顺序每四卷合为一册,

More information

<463A5CD0C4B7A8D0C4CEF C4EAD6D8C5C5D0C25CECE9D2B3CFC2B2E12E777073>

<463A5CD0C4B7A8D0C4CEF C4EAD6D8C5C5D0C25CECE9D2B3CFC2B2E12E777073>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楞严经 摘句 308 心法心悟 二 修法和行持 1 发露悔过, 彻底清除众生心, 入无所得法, 佛性朗朗当下 不二是菩提, 离意法故 意起便成二, 识念识心是极性, 极性皆二 禅断识心识念, 就是入不二

More information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益西措嘉修法 如意宝珠讲记 1 降加持者 : 啥本处供养诸资具如施点铁成金术为成清净幻变网以大智慧降加持阿唯夏雅频 降加持 就是对自己处所里的这些供品聚, 像点铁成金般成为清净的幻变网, 用大智慧来降加持 这里要清楚在何处降加持 如何降加持 以何者降加持 一 在何处降加持 : 就在我们处所所陈设的这些供品聚上面降加持, 比如水 香 花 灯等 二 如何降加降 : 呈现供养时, 不应当再认为这些是轮回错乱的现相,

More information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语 音 语 篇 语 感 语 域 林 大 津 毛 浩 然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的 英 语 热 引 发 了 大 中 小 学 英 语 教 育 整 体 规 划 问 题 在 充 分 考 虑 地 区 学 校 和 个 体 差 异 以 及 各 家 观 点 的 基 础 上 遵 循 实 事 求 是 逐 级 定 位 逐 层 分 流 因 材 施 教 的 原 则 本 研 究 所 倡 导 的 语 音 语 篇 语 感 语 域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三十一 唯识学概要 208 你要改造业力, 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面, 我们看丙五 : 究竟位 唯识学把整个凡夫到成佛, 把他的修行分成五个阶位 : 就是资粮位 加行位 通达位 修习位乃至于最后的究竟位 我们从前面的阶位我们可以知道, 当我们踏入了修行的菩萨道, 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两种力量的作用 : 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生死业力的冲击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6-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净土文库6-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净土文库系列 6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智圆法师讲 目录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正宗分 ( 一 ) 礼敬支 ( 二 ) 供养支 ( 三 ) 悔罪支 ( 四 ) 随喜支 ( 五 ) 请转法轮支 ( 六 ) 请佛住世支 ( 七 ) 回向支 ( 八 ) 愿差别 ( 九 ) 愿边际 ( 十 ) 愿利益 ( 十一 ) 劝受持 ( 十二 ) 总回向流通分 思考题 普贤行愿品科判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愿王利益偈颂礼敬支正宗分序分供养支悔罪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请佛住世支回向支解释名义释经名修炼意乐清净不忘菩提心之道自在无碍行利益有情披精进甲会遇同分菩萨令善知识欢喜常见如来常兴供养摄持正法得无尽藏趣入力修习对治菩萨诸业随学诸菩萨的回向净土愿趣入十方一切刹中,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5-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净土文库5-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净土文库系列 5 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智圆法师讲 目录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讲记解释名义序分正宗分第一愿王 礼敬诸佛第二愿王 称赞如来第三愿王 广修供养第四愿王 忏悔业障第五愿王 随喜功德第六愿王 请转法轮第七愿王 请佛住世第八愿王 常随佛学第九愿王 恒顺众生第十愿王 普皆回向愿王利益 思考题 解释名义释经名释品名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愿王利益偈颂供养支悔罪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请佛住世支回向支愿差别愿边际愿利益劝受持总回向礼敬支修炼意乐清净不忘菩提心之道自在无碍行利益有情披精进甲会遇同分菩萨令善知识欢喜常见如来常兴供养摄持正法得无尽藏趣入力修习对治菩萨诸业随学诸菩萨的回向净土愿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是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的刹界趣入十方一切刹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4] ( 十恶业 - 邪见 2 十业道与轮回的关系 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说离邪见, 才有真实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 不是真实的智慧, 也许是世间的聪明才智, 也许是一些邪知邪见, 像其它的宗教, 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外道, 他们也有所谓的言论, 也有他们理论的基础, 或者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他们也觉得那个是智慧,

More information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Suvar5a-prabh2sottama-s9trendra-r2ja 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如是我闻 : 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 于最清净甚深法界, 诸佛之境, 如来所居, 与大苾刍众九万八千人, 皆是大阿罗汉 能善调伏, 如大象王, 诸漏已除, 无复烦恼, 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 所作已毕, 舍诸重担, 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 得大自在, 住清净戒,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apter_10.doc

Microsoft Word - chapter_10.doc 菩萨问明品 第十 一 释名菩萨是人, 问明是法, 问即是难, 明即是答 从教义而言, 问即是教, 明即法明, 以此法明, 而论心与境, 则法即是境, 明即是心, 用智慧而明白照见真谛与俗谛的法, 所以称为法明 二 宗趣以此当品的经文而言, 以十个甚深为宗, 内容为一缘起甚深 二教化甚深 三业果甚深 四说法甚深 五福田甚深 六正教甚深 七正行甚深 八正助甚深 九一道甚深 十佛境甚深 此十甚深的顺序如何呢?

More information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 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

More information

摩訶薩埵,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礙陀羅尼

摩訶薩埵,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礙陀羅尼 大智度论第六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六成就之 5 经文 ( 卷五 ) 六 众成就 3 ( 与会的大众 ) 摩诃萨埵, 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 行空 无相 无作, 已得等忍, 得无碍陀罗尼 悉是五通, 言必信受, 无复懈怠 已舍利养 名闻, 说法无所悕望, 度甚深法忍 得无畏力, 过诸魔事, 一切业障悉得解脱, 巧说因缘法 从阿僧祇劫已来, 发大誓愿 颜色和悦, 常先问讯, 所语不粗 于大众中得无所畏,

More information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大智度论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经文 ( 卷七 ~ 八 ) 尔时, 世尊自敷师子座, 结跏趺坐, 直身系念在前, 入三昧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尔时, 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以天眼观视世界, 举身微笑 从足下千辐相轮中 放六百万亿光明 足十指 两踝 两 两膝 两 腰 脊 腹 背 脐 心 胸德字 肩 臂 手十指 项 口 四十齿 鼻两孔 两眼 两耳 白毫相 肉髻, 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27 唐译阿弥陀经讲记

净土文库27 唐译阿弥陀经讲记 净土文库 27 唐译阿弥陀经讲记 智圆法师 讲授 目录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1 唐译阿弥陀经讲记...17 法会圣众第一... 18 佛说极乐第二... 21 栏网庄严第三... 33 德水莲光第四... 34 自然妙乐第五... 45 金地庄严第六... 52 雨花供佛第七... 55 灵禽说法第八... 61 风树乐音第九... 67 国德无量第十... 72 光寿无量第十一... 75 圣众无量第十二...

More information

净土五经一论

净土五经一论 净土五经一论 净土五经一论 目录目录 一净土五经重刊序... 一佛说阿弥陀经... 四附录修行净土法门后序... 一二御制无量寿佛赞... 一三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一五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四二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七五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一一〇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一一二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缘起序... 一三三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一三五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章...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目录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1 一 七支行海 1 二 愿海差别 13 三 愿海边际 84 四 愿海利益 85 五 劝导受持 98 六 总结回向 100 思考题 105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1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尔时, 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尔时, 普贤菩萨想再次宣说普贤行愿的意义,

More information

第三次修订版 法华经讲记 ( 下册 ) 鸠摩罗什 译 印广法师 主讲 佛历二五五四年扬州文峰寺 目录 妙法莲华经卷五 分别功德品 第十七...741 妙法莲华经卷六 随喜功德品 第十八...769 法师功德品 第十九...779 常不轻菩萨品 第二十...805 如来神力品 第二十一...547 嘱累品 第二十二...837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847 妙法莲华经卷七 妙音菩萨品 第二十四...885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菩提道次第 实修理路 2004 年 5 月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道次第 是一部实修性很强的论著, 不仅为我们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以简明的修学套路, 将理论一一落实于实修 本论在 略示修法 部分, 以依止法为例, 为我们示范了修习任何法门必须具备的四个步骤, 即加行 正行 结行与未修中间 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便是围绕着这一纲领展开 一 加行 修法的共同基础 加行, 也称为前行, 即正式修法前应作的准备

More information

优婆塞戒经 目录 目录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1 集会品第一... 1 发菩提心品第二... 3 悲品第三... 4 解脱品第四... 6 三种菩提品第五... 8 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9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 13 发愿品第七... 13 名义菩萨品第八... 14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15 自利利他品第十... 17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20 二庄严品第十二... 22 优婆塞戒经卷第三...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Peter Brook, The Open Door, (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Inc., 1995), pp.49. 127 128 129 1994 2004 829 130 131 图 12 2004 132 图 13 九鲤洞的扶乩手为大爷伯开光和命名 第三 戏台上的服装和道具的清净 由陈善德长者清净目连戏表演使用的 所有道具和服装 重要的道具包括地狱门

More information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More information

净 土三经新论东林文库

净 土三经新论东林文库 净 土三经新论东林文库 十二光如来 目录 i 目录 阿弥陀经约论... 01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09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 23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 40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71 华严念佛三昧论叙... 107 华严念佛三昧论...110 01- 无量光佛宝像 阿弥陀经约论 01 阿弥陀经约论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述 释此经时, 略开四分 : 一 明经中要领 ; 二 明往生利益 ;

More information

第九课

第九课 入菩萨行论 第 09 讲记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 入菩萨行论,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了解菩提心有什么利益, 对于在我们相续中引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必要 选择趋入一个法或一项事业, 如果不知利益所在, 就不会有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修学菩萨道之前, 有必要了知菩提心的利益 菩提心不只是可以带来轮回中的某些安乐, 最大的利益乃是能够转变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之因, 即自私自利的作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圆觉经第廿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三十七助道品的第四品类, 是 五根 为什么称为 根 呢? 因为这五法, 就像植物的根一样, 植物都是先有种子发芽, 发芽之后, 如果根还没有生的话, 这个芽也很容易会烂坏掉 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前面虽然修四念处观, 能够使善芽萌发, 但是根还没有生, 因为根还没有生, 因此所萌的善芽也容易烂坏, 所以必须修习现在说的五法, 使善根生, 这就是为什么称为 根 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四正勤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 也叫四正精进 这里将引 相应部 和 舍利弗阿毗昙论 来详加分析 目标 在 相应部 的正勤相应里如是记载佛陀的话 : 如是比丘, 对四正勤予修习, 对四正勤予多修习者, 则趣向涅盘, 倾向涅盘, 临入涅盘 [1] 这里佛陀指明四正勤的修习会导致涅盘 佛陀在另一场合的开示也曾指出 : 比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 皆入于象之足迹, 故象足迹为最上最大 如是诸善法, 皆以不放逸 (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20 无量寿经大疏(一)

净土文库20 无量寿经大疏(一) 净土文库 20 无量寿经大疏 ( 一 ) 智圆法师 会编解释 目录 无量寿经大疏科判 1 无量寿经大疏 ( 一 ) 3 序分 15 正宗分 127 无量寿经大疏科判处兜率 表 1 以六成就证信 托胎 出生 学艺 序分 正信序 发起序 广明菩萨会众咸遵普贤大士之德 佛现光瑞阿难快问叹问义大佛心见证敕许宣说 总明 广显 结说 明示现成佛 明权实二德 总明 例显 结说 受欲出家苦行诣道场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张 生 汪 伪 投 敌 后 出 于 政 治 需 要 一 直 着 意 争 夺 国 民 党 政 治 符 号 并 加 以 运 用 为 此 它 与 重 庆 方 面 进 行 了 激 烈 的 交 锋 并 与 日 本 方 面 进 行 了 艰 苦 的 交 涉 应 该 说 汪 伪 的 努 力 是 多 方 面 的 但 由 于 重 庆 方 面 比 较 得 力 的 反 制 日 方 本 于 自 身 利 益 的 掣 肘 以 及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F0CBB5CEDEC1BFCAD9BEADB9E3CACD2DCFC2B2E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F0CBB5CEDEC1BFCAD9BEADB9E3CACD2DCFC2B2E12E646F63> 佛 说 无 量 寿 经 广 释 索 达 吉 堪 布 第 十 六 课 1 第 十 七 课 19 第 十 八 课 35 第 十 九 课 53 第 二 十 课 74 第 二 十 一 课 94 第 二 十 二 课 114 第 二 十 三 课 130 第 二 十 四 课 146 第 二 十 五 课 165 第 二 十 六 课 184 第 二 十 七 课 201 第 二 十 八 课 219 醒 世 歌 释 239

More information

说 : 三界虚妄, 但是一心作 十 [P408] 二缘分, 是皆依心 (119) 解说与有部的大致相同 这一法义, 在适应唯心论的根机与学风, 展开了大乘的唯心论, 起着非常的影响, 佛法真是不可思议! 二 释名 名现前者, 庄严论 云: 不住生死 涅盘, 观慧现前故 此约初住地, 以前五地双 观,

说 : 三界虚妄, 但是一心作 十 [P408] 二缘分, 是皆依心 (119) 解说与有部的大致相同 这一法义, 在适应唯心论的根机与学风, 展开了大乘的唯心论, 起着非常的影响, 佛法真是不可思议! 二 释名 名现前者, 庄严论 云: 不住生死 涅盘, 观慧现前故 此约初住地, 以前五地双 观, 华严禅寺 ------- 网络华严经白话浅释 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四 ( 第三十七卷 ) 第六地现前地 释法欣整理 一 来意 第六 现前地, 所以来者, 来 意有二: 前约寄位及三学 ( 戒定慧 ) 说, 谓五寄声闻, 六寄缘觉 ; 从四地去, 皆属慧学 已说诸谛相应慧, 次说缘起流转止息相应慧, 寄缘觉地, 故次来也 四 五 六地同是顺忍, 又四地出世唯净, 未能随世 ; 五地能随, 而不能破染 净之见

More information

活动篇 过这样的七天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一...24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二...38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三...52 义工篇 学做菩萨的人 心得篇 走向觉醒的人 五大要素和菩提静修营的设置 敞开心扉, 在这里接受佛法甘露 慧 韬 义工培训 义工到位, 一切就绪 10 11 12 13 营员报到 西园, 我来了! 14 15 入营说明会 相聚西园寺, 相约菩提路 16 17 18 19

More information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目录 ( 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 : 一 正明修法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 : 一 正修时应如何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 : 一 加行二 正行三 完结今初 轨 指训练心的轨道, 沿着这条轨道前进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理 是指心的缘起理则, 也就是修行的规则或者说正确的做法 明白了修习的轨理就能明白怎么修心 所谓 略说 就是先摄略的宣说总的原则, 然后按照总的原则逐步细致地讲解,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东晋北天竺三藏法师佛陀跋陀罗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东晋北天竺三藏法师佛陀跋陀罗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东晋北天竺三藏法师佛陀跋陀罗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电子书,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大乘单译经, 第 0380 部, 东晋北天竺三藏法师佛陀跋陀罗译原藏影印本校正, 句读仅供参考 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九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起诵仪 香赞 ( 一遍 )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诸佛海会悉遥闻.

More information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 修学要领 2004 年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 都是从发心开始的 学佛的要领, 也在于如何用心 所谓修行, 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 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 所有的修行方法, 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 如果不善于用心, 即使遍学三藏 广修道场 接引无量众生学佛, 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 甚至可以说, 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 91 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论师所造的 入菩萨行 论 这部论典是阐释如何引发和生起菩提心的专著, 是极为殊胜 的窍诀 大乘佛法的殊胜精华是菩提心, 它不仅是大乘的入门和核心, 也是究竟证悟的境界 菩提心, 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入 菩萨行论 中第一到八品, 包括第十品, 都可归摄在世俗菩提心中, 胜义菩提心主要通过第九品进行阐释 世俗 胜义菩提心的体相, 以及怎样才能生起世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7.docx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7.docx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七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七年十一月八日 我们上次讲到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接下来 舍利子, 舍利是梵语, 是一种鸟的名称, 这种鸟叫做鹙鹭或者是春莺, 那鹙跟鹭不一样, 鹙 鹭是两种, 都是水鸟 那鹙牠形状长得有点像鹤, 大家都看过, 鹤就是那个颈子长长的 嘴巴扁扁的 眼睛红红的,

More information

佛一生讲经说法 49 年, 其中说小乘 阿含经 12 年, 说大乘方等经 8 年, 说诸部 般若经 22 年, 最后又说 妙法莲华经 及 大般涅槃经 8 年, 于此亦可见, 佛差不多用了他一生讲经说法一半的时间, 来宣讲般若系的经典, 般若经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不想而知 尤其这一部 般若心经, 它具

佛一生讲经说法 49 年, 其中说小乘 阿含经 12 年, 说大乘方等经 8 年, 说诸部 般若经 22 年, 最后又说 妙法莲华经 及 大般涅槃经 8 年, 于此亦可见, 佛差不多用了他一生讲经说法一半的时间, 来宣讲般若系的经典, 般若经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不想而知 尤其这一部 般若心经, 它具 陈义孝居士演述 前言 ( 一 ) 心经与佛法的关系 心经 为佛教般若系的经典, 而般若为出生诸佛之母, 亦是一切经典的根源 大般若经 说 : 般若波罗蜜, 能生诸佛 大智度论 说 : 般若能生诸佛, 摄持菩萨, 佛法即般若 又说 :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 诸佛以法为师, 法者, 即是般若波罗蜜 本经亦说 :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是可知, 般若与佛法的关系, 至为密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四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看 善法 轻安 什么是轻安呢? 轻安, 就是不粗重 是什么不粗重呢? 就是身 心不粗重 什么是身 心不粗重呢? 我们就要知道, 什么是身的粗重? 身的粗重, 就是指五脏六腑不调和, 气脉不通畅, 譬如说 : 我们的五脏生病了, 肝不好 心脏有问题 还是肠胃不消化 肾功能不足 等等的, 不然就是脖子酸 腰痛, 反正就是身体总是不是这边不舒服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oc

Microsoft Word - ?????????.doc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法宣法师白话译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四净土十疑论序第一疑第二疑第三疑第四疑第五疑第六疑第七疑第八疑第九疑第十疑净土十疑论后序附录 :( 一 ) 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附录 :( 二 ) 唐洛阳罔极寺慧日传附录 :( 三 ) 宗赜禅师莲华胜会录文附录 :( 四 ) 大智律师净业礼忏仪序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四 成时述曰 : 标列净土十要的次第时, 以世尊言教之经典居于最初,

More information

1 芸芸众生相 2 博闻强志人 二 人天善道路 1 三皈五戒保人身 2 十善业道升天界 三 声闻缘觉道 1 二乘修习法要 2 声闻缘觉阶位 四 菩萨十进阶 1 大乘修习法要 2 菩萨三贤十地 五 圆满大解脱 1 佛身圆满 2 智慧圆满 3 解脱圆满 大智善巧行 发展的智慧一 出世即入世 实践智慧 1

1 芸芸众生相 2 博闻强志人 二 人天善道路 1 三皈五戒保人身 2 十善业道升天界 三 声闻缘觉道 1 二乘修习法要 2 声闻缘觉阶位 四 菩萨十进阶 1 大乘修习法要 2 菩萨三贤十地 五 圆满大解脱 1 佛身圆满 2 智慧圆满 3 解脱圆满 大智善巧行 发展的智慧一 出世即入世 实践智慧 1 人人升进 佛教发展观 缘起有生灭 - 发展的源泉一 因缘际会二 业力不思 1 业的迷幻 2 业力不思 目录 三 轮回不息 1 滚滚不息的轮回 2 轮回中的苦涩 3 轮回中的曙光 四 无常 迷人 1 迷人之一 : 众生颠倒想, 无常认作常 2 迷人之二 : 无常故无我, 无我故解脱 大行无尽行 - 发展的实践一 人皆可为佛 1 人人皆有佛性 2 清净中道佛性 3 眼见佛性 二 菩提心为因 1 无上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Namo Simhananda Tathagata and wholeheartedly takes refuge in him will meet incalculable numbers of Buddhas; these Buddhas will touch his head and best

Namo Simhananda Tathagata and wholeheartedly takes refuge in him will meet incalculable numbers of Buddhas; these Buddhas will touch his head and best THE POWERFUL PRACTICE OF RECITING THE BUDDHAS N AMES 念诵佛名号 Namo Anantakaya Tathagata and instantly performs obeisance to him will be purified of serious negative karmas of life and death covering forty

More information

2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五 ) 做一个完美的人 ( 60) 真善美从智慧生 ( 67) 五 倡孝道师道 ( 72) 学佛关键 孝亲尊师 ( 72) 六 谈习讲方式 ( 76) 观机的重要 ( 76) 掌握机会成就道业 ( 81) 七 持道场风范 ( 87) 修行成败在遇缘不同 ( 87) 八 谈多

2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五 ) 做一个完美的人 ( 60) 真善美从智慧生 ( 67) 五 倡孝道师道 ( 72) 学佛关键 孝亲尊师 ( 72) 六 谈习讲方式 ( 76) 观机的重要 ( 76) 掌握机会成就道业 ( 81) 七 持道场风范 ( 87) 修行成败在遇缘不同 ( 87) 八 谈多 目 录 1 目 录 一 示修持方法 (1) 不失菩提心修诸善法 (1) 爱佛法喜欢佛法信受奉行 (3) 信解行证 (8) 依靠自性不靠外境 ( 13) 利益众生的四种原则 ( 20) 舍弃享受努力修学 ( 25) 二 论生死大事 (30) 修行重了生死 ( 30) 三 劝深信因果 ( 35) 自私自利祸之本源 ( 35) 健康是真正的幸福 ( 40) 生财之道 ( 44) 四 明佛陀教育 ( 51)

More information

佛法修学概要 讲记 001 目录 10 为什么要学习 佛法修学概要 这个课程? 佛法修学概要 有哪些主要内容? 为什么称佛陀为彻底觉悟的众生? 佛法的光明有哪两种观照? 遇到事情, 先观察自己很重要! 菩萨道要学习哪两种智

佛法修学概要 讲记 001 目录 10 为什么要学习 佛法修学概要 这个课程? 佛法修学概要 有哪些主要内容? 为什么称佛陀为彻底觉悟的众生? 佛法的光明有哪两种观照? 遇到事情, 先观察自己很重要! 菩萨道要学习哪两种智 0 佛法修学概要 讲记 001 目录 10 为什么要学习 佛法修学概要 这个课程?... 1 11 佛法修学概要 有哪些主要内容?...9 12 为什么称佛陀为彻底觉悟的众生?...15 13 佛法的光明有哪两种观照?...20 14 遇到事情, 先观察自己很重要!...21 15 菩萨道要学习哪两种智慧!...22 16 为什么净土宗要偏重于空观的智慧?...24 17 你要扩大胸量, 把你未来的路铺好!...26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8) 八念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好, 我们今天练习八念, 什么叫念呢? 念就是明记不忘, 忆念保持 就是说它时时都在你的心里, 都没有忘失过, 明记不忘 我们常常说你对一件事情念念不忘, 这个就是念的意思 而且是明记, 很明白的记忆, 很清楚的放在心里面, 然后念念不忘, 这样忆念保持, 叫做念 我们要先知道这个念的内容, 我们练习的时候就知道要怎么用功,

More information

卷十 唯识学概要 64 你最好要先了解你现在的定位! 请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面 我们首先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更正 我们二十六面有一个讲表, 讲到种子有本有跟新熏, 然后又分成有漏跟无漏 有漏当中, 又分成名言跟业 那么名言呢, 它一条线画下来, 是招感等流果 业, 业力招感异熟果 请大家把这个名言这个地方再画一条往左边的斜线, 把它画到异熟果去 也就是我们的思想, 除了产生一种等流性以外, 其实我们的思想,

More information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道次第 修学地图 2007 年秋讲于厦门南普陀 青年佛学进修班 济群法师 近年来, 道次第 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 这一现象绝非偶然, 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 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资讯空前发达 对学佛者来说, 不必出门就可接触汉传各宗乃至三大语系的相关典籍和开示, 这种便利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 这些资讯固然使学人眼界大开, 见识增广, 但同时也给修学带来新的困扰

More information

立 场 反 思 教 育 学 与 哲 学 和 科 学 的 对 话 杨 小 微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教 育 学 是 在 与 哲 学 等 相 关 学 科 的 对 话 中 成 长 起 来 的 它 先 后 经 历 了 亲 哲 学 和 亲 科 学 阶 段 而 今 正 在 走 向 事 理 知 识 时 期 对 话 使 教 育 学 从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自 然 科 学 及 系 统 方 法 论 人 本

More information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净土文库 1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讲记 益西彭措法师 编述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1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摘自康僧铠译 佛说无量寿经 第一国中无三恶道愿设我得佛, 国有地狱 饿鬼 畜生者, 不取正觉 第二不复更生恶道愿设我得佛, 国中天人寿终之后, 复更三恶道者, 不取正觉 第三各得真金色身愿设我得佛, 国中天人, 不悉真金色者, 不取正觉 第四形色无有好丑愿设我得佛, 国中天人, 形色不同, 有好丑者,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震法雷, 曜法电, 澍法雨, 演法施,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 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总摄魔界, 动魔宫殿, 众魔慑怖莫不归伏, 掴裂邪网, 消灭诸见, 散诸尘劳, 坏诸欲堑, 严护法城开阐法门,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 贮功德, 示福田, 欲宣法,

震法雷, 曜法电, 澍法雨, 演法施,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 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总摄魔界, 动魔宫殿, 众魔慑怖莫不归伏, 掴裂邪网, 消灭诸见, 散诸尘劳, 坏诸欲堑, 严护法城开阐法门,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 贮功德, 示福田, 欲宣法, 佛说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 : 一时, 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其名曰 : 尊者了本际 尊者正愿 尊者正语 尊者大号 尊者仁贤 尊者离垢 尊者名闻 尊者善实 尊者具足 尊者牛王 尊者优楼频螺迦葉 尊者伽耶迦葉 尊者那提迦葉 尊者摩诃迦葉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揵连 尊者劫宾那 尊者大住 尊者大净志 尊者摩诃周那 尊者满愿子 尊者离障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无量寿经 电子书, 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9 册, 第 0024 部, 大乘宝积部, 曹魏康僧铠译 佛说无量寿经 原藏雕板印刷影印本校正, 句读仅供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无量寿经 电子书, 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9 册, 第 0024 部, 大乘宝积部, 曹魏康僧铠译 佛说无量寿经 原藏雕板印刷影印本校正, 句读仅供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曹魏康僧铠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无量寿经 电子书, 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9 册, 第 0024 部, 大乘宝积部, 曹魏康僧铠译 佛说无量寿经 原藏雕板印刷影印本校正, 句读仅供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目录 起诵仪... - 1 - 香赞... - 1 -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四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0] ( 十恶业 - 瞋恚 3) ( 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广论 还在 瞋心 的部分, 还没介绍完 经曰 : 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从这边开始 我们知道烦恼有贪 瞋 痴根本烦恼, 那是贪心比较严重呢? 还是瞋恚比较严重? 各位师兄认为哪一个比较严重? 贪心严重的举手! 两位 三位 四位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EBBCDC1B3AFC4BAB9A6BFCEA3A8D3A1CAE921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EBBCDC1B3AFC4BAB9A6BFCEA3A8D3A1CAE921A3A92E646F63> 目录 佛说阿弥陀经 1 赞佛偈 9 西方发愿文 10 三皈依 12 附 : 印光大师开示 13 小净土文 17 回向偈 17 净土朝暮功课 1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 三称 )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大阿罗汉 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 摩诃目犍连 摩诃迦叶 摩诃迦旃延 摩诃俱絺罗 离婆多 周利槃陀伽 难陀 阿难陀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出家启用本具佛心 短出剃度前开示出家发心 ( )... 1 梵行生活背尘合觉 短出剃度日开示出家功德 ( 上 ) 僧法授受调整舒展 短出剃度日建议短出课程 ( 下 ) 无所得故不为自求 从僧法大类谈起 ( 上

目录 出家启用本具佛心 短出剃度前开示出家发心 ( )... 1 梵行生活背尘合觉 短出剃度日开示出家功德 ( 上 ) 僧法授受调整舒展 短出剃度日建议短出课程 ( 下 ) 无所得故不为自求 从僧法大类谈起 ( 上 梵行者的足迹 短出开示集 2015 专辑 短期出家必学教材 慈法法师开示 岁次乙未仲秋于山东费县丛柏庵 菩提眼小组整理流通 目录 出家启用本具佛心 短出剃度前开示出家发心 (20150930)... 1 梵行生活背尘合觉 短出剃度日开示出家功德 (20151001 上 )... 11 僧法授受调整舒展 短出剃度日建议短出课程 (20151001 下 )... 19 无所得故不为自求 从僧法大类谈起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29 十二光佛 念佛的修法

净土文库29 十二光佛 念佛的修法 净土文库 29 十二光佛 智圆法师 编述 目录 十二光佛...1 前言... 1 第一 顶礼 赞叹无量光佛... 10 第二 顶礼 赞叹无边光佛... 12 第三 顶礼 赞叹无碍光佛... 14 第四 顶礼 赞叹无对光佛... 16 第五 顶礼 赞叹炎王光佛... 18 第六 顶礼 赞叹清净光佛... 19 第七 顶礼 赞叹欢喜光佛... 21 第八 顶礼 赞叹智慧光佛... 23 第九 顶礼 赞叹不断光佛...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译 2018 年 1 月观音尊者于菩提伽耶特别讲授 目录 释迦佛赞... 3 般若经礼赞文... 4 现观庄严论礼赞文... 4 中论礼赞文... 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 短曼达... 5 中论最后偈颂... 5 供茶偈... 5 七支供养... 5 七支供养短偈... 5 皈依发心... 6 愿心仪轨... 6 受菩提心文... 6 愿心仪轨回向偈...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