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Transcription

1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 初版 ) 1

2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3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不想繼續住在苦的牢籠裡 依據 雜阿含 392 經 佛陀說 : 若沙門 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 於苦集聖諦如實知 於苦滅聖諦如實知 於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當知是沙門 婆羅門解脫於苦 ( 苦聖諦 苦集聖諦 苦滅聖諦 苦滅道跡聖諦, 合稱四聖諦, 完全是面對著苦, 這是內觀的主軸 ) 3

4 內觀之道 2 中道 內觀之道就是中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不想落在兩邊而受苦 依據 雜阿含 300 經 佛陀說 : 自作自覺, 則墮常見 ; 他作他覺, 則墮斷見 義說 法說, 離此二邊, 處於中道而說法 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 ( 兩邊 : 斷常兩邊 苦樂兩邊 好壞兩邊 貪瞋兩邊 ) 4

5 內觀之道 3 覺醒 內觀之道就是覺醒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脫離輪迴的迷夢 依據 雜阿含 266 經 佛陀說 : 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 色集 色滅 色味 色患 色離 故, 不隨色轉 如實知受 想 行 識 識集 識滅 識味 識患 識離故, 不隨識轉 不隨轉故, 脫於色, 脫於受 想 行 識, 我說脫於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 ( 覺醒, 是如實知色 受 想 行 識 愚迷, 是不如實知色 受 想 行 識 不隨色 受 想 行 識轉則解脫生死輪迴 ) 5

6 內觀之道 4 五蘊實相 內觀之道就是照見自己身心實相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解脫內心的惱苦 依據 雜阿含 10 經 佛陀說 : 色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非我, 非我者即非我所 ; 如是觀者, 名真實正觀 如是受 想 行 識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非我, 非我者 即非我所, 如是觀者, 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 於色解脫, 於受 想 行 識解脫, 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 色 受 想 行 識等五蘊就是身和心 身和心的實相是無常 苦 非我 非我所 ) 6

7 內觀之道 5 五蘊皆空 內觀之道就是照見 五蘊皆空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度一切苦厄 依據 心經 ( 五蘊指身心現象, 分成色 受 想 行 識 空指無獨立自存的性質 一旦放下對身心現象的執著, 一切苦惱便開始脫落 ) 7

8 內觀之道 6 四念處 內觀之道就是修四念處的一乘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越憂悲, 滅惱苦, 得如實法 依據 雜阿含 607 經 佛陀說 : 有一乘道, 淨諸眾生, 令越憂悲, 滅惱苦, 得如實法, 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 身身觀念處, 受 心 法法觀念處 8

9 內觀之道 7 古仙人道 內觀之道就是追隨阿羅漢和佛陀的足跡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抵達 涅槃城 依據 雜阿含 287 經 佛陀說 : 愛滅故取滅, 取滅故有滅, 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病死 憂悲惱苦滅,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 : 我得古仙人道, 古仙人逕, 古仙人道跡 ; 古仙人從此跡去, 我今隨去 譬如有人遊於曠野, 披荒覓路, 忽遇故道 古人行處, 彼則隨行 漸漸前進, 見故城邑, 故王宮殿, 園觀 浴池, 林木清淨 ( 古仙人, 指往昔的佛陀和阿羅漢 ) 9

10 內觀之道 8 八聖道 內觀之道就是八聖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斷除愛欲 依據 雜阿含 752 經 佛陀說 : 有八正道, 能斷愛欲, 謂正見 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佛陀說頌 : 世間雜五色, 彼非為愛欲 ; 貪欲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依據 雜阿含 842 經 佛陀說 : 我為弟子說平正路, 非愚癡, 向智慧等覺, 向於涅槃, 謂八聖道 : 正見乃至正定 ( 八正道 = 八聖道 正志 = 正思維, 正方便 = 正精進 ) 10

11 內觀之道 9 四諦 內觀之道就是修習 道諦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證得 滅諦 依據 雜阿含 382 經 佛陀說 : 於苦聖諦, 當知當解 ; 於苦集聖諦, 當知當斷 ; 於苦滅聖諦, 當知當證 ; 於苦滅道跡聖諦, 當知當修 ( 道諦 = 苦滅道跡聖諦, 滅諦 = 苦滅聖諦 ) 11

12 內觀之道 10 四正斷 內觀之道就是修習 四正斷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滅盡 諸漏 依據 雜阿含 879 經 佛陀說 : 斷斷 律儀斷, 隨護 修習斷, 此四種正斷, 正覺之所說 比丘勤方便, 得盡於諸漏 依據 雜阿含 877 經 佛陀說 : 云何為斷斷? 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 生欲 方便, 精勤 攝受, 是為斷斷 云何律儀斷? 未起惡不善法不起, 生欲 方便, 精勤 攝受, 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 未起善法令起, 生欲 方便, 精勤 攝受, 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 已起善法增益修習, 生欲 方便, 精勤 攝受, 是為修斷 ( 諸漏 = 欲漏 有漏 無明漏, 代表一切煩惱 ) 12

13 內觀之道 11 四神足 內觀之道就是修習 四如意足 的一乘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滅苦惱 斷憂悲 依據 雜阿含 561 經 阿難尊者說 : 如來 應 等正覺所知所見, 說四如意足, 以一乘道淨眾生, 滅苦惱 斷憂悲 何等為四?a 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b 精進定 c 心定 d 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 四如意足 = 四神足 =a 欲神足 b 勤神足 c 心神足 d 觀神足 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 觀神足 ) 13

14 內觀之道 12 五根 內觀之道就是修習 五根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斷除 過去 未來 現在一切苦 依據 雜阿含 660 經 佛陀說 : 有五根 何等為五? 謂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於此五根修習 多修習, 過去 未來 現在一切苦斷 14

15 內觀之道 13 七覺支 內觀之道就是修習 七覺支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證得涅槃, 脫離生死怖畏 依據 雜阿含 706 經 佛陀說 : 若有七覺支, 能作大明 能為目 增長智慧 為明 等正覺 轉趣涅槃 何等為七? 謂念覺支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猗覺支 喜覺支 定覺支 捨覺支 能作大明 為目 增長智慧 為明 為正覺 轉趣涅槃 依據 雜阿含 707 經 佛陀說頌 : 念覺支為首, 擇法正思惟, 精進猗喜覺, 三昧捨覺支 如此七覺支, 牟尼之正道, 隨順大仙人, 脫生死怖畏 15

16 內觀之道 14 六處離欲 內觀之道就是於 六處 離欲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越生老病死苦 依據 雜阿含 191 經 佛陀說 : 諸比丘! 於 眼 若識 若知 若斷 若離欲者, 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於耳 鼻 舌 身 意, 若識 若知 若斷 若離欲者, 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 六處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16

17 內觀之道 15 緣起 內觀之道就是通達 緣起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於苦得解脫 依據 雜阿含 290 經 佛陀說 : 多聞聖弟子, 於諸緣起思惟觀察, 所謂樂觸緣生樂受, 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 ; 彼樂觸滅, 樂因緣生樂受亦滅 止 清涼 息沒 如樂受, 苦觸 喜觸 憂觸 捨觸因緣生捨受, 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 ; 彼捨觸滅, 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 止 清涼 息沒 譬如兩木相磨, 和合生火, 若兩木離散, 火亦隨滅 如是諸受緣觸集 觸生 觸轉, 若彼彼觸集故, 彼彼受亦集 ; 彼彼觸集滅故, 彼彼受集亦滅 止 清涼 息沒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 於色解脫, 於受 想 行 識解脫, 於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解脫, 我說 彼於苦得解脫 17

18 內觀之道 16 三學 內觀之道就是隨時善學 增上戒學 增上心學 增上慧學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隨其時節, 自得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依據 雜阿含 827 經 佛陀說 : 如是比丘於此三學, 隨時善學, 謂善戒學 善意學 善慧學已, 不作是念 : 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若明日, 若後日 不作是念 : 自然神力, 能令今日, 若明日 後日,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彼已隨時增上戒學 增上意學 增上慧學已, 隨彼時節, 自得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 增上心學 = 增上意學 ) 18

19 內觀之道 17 心解脫和慧解脫 內觀之道就是邁向心解脫和慧解脫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脫離貪欲 無明, 並斷愛縛 轉結 慢無間等 究竟苦邊 依據 雜阿含 710 經 佛陀說 : 離貪欲者, 心解脫 ; 離無明者, 慧解脫 若彼比丘離貪欲, 心解脫, 得身作證 ; 離無明, 慧解脫 是名比丘斷愛縛 轉結 慢無間等 究竟苦邊 ( 結, 有九結或十結 九結 :1. 愛,2. 恚,3. 慢,4. 無明,5. 見, 6. 取,7. 疑,8. 嫉,9. 慳 十結 : 身見 戒禁取見 疑 欲貪 瞋 ; 色貪 無色貪 掉舉 慢 無明 轉結 = 轉去諸結 慢無間等 = 正慢現觀 ) 19

20 內觀之道 18 真實正觀 內觀之道就是真實正觀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解脫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依據 雜阿含 12 經 佛陀說 : 色無常, 受 想 行 識無常 無常者則是苦, 苦者則非我, 非我者則非我所 如是觀者, 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 於色解脫, 於受 想 行 識解脫, 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20

21 內觀之道 19 法印 內觀之道就是照見 諸行無常 有漏皆苦 諸法無我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證得 涅槃寂靜 依據 增一阿含 232 經 佛陀說 : 今有四法本末, 我躬自知之, 而作證於四部之眾 天上 人中 云何為四? 一者一切諸行皆悉無常, 我今知之, 於四部之眾 天上 人中而作證 ; 二者一切諸行苦 ; 三者一切諸行無我 ; 四者涅槃休息, 我今知之, 於四部之眾, 於天上 人中而作證 ( 涅槃休息 = 涅槃寂靜 ) 21

22 內觀之道 20 共道 內觀之道就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也就是修習 四念處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使心清淨 鮮白, 度到彼岸, 證得阿羅漢 獨覺或佛的菩提 依據 雜阿含 635 經 佛陀說 : 若比丘於四念處, 修 習 多修習, 未淨眾生令得清淨, 已淨眾生令增光澤 何等為四? 謂身身觀念住, 受 心 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如淨眾生, 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 得阿羅漢 得辟支佛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如上說 ( 光澤 = 鮮白, 辟支佛 = 獨覺 ) 22

23 內觀之道 21 共道 內觀之道就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也就是知 見 現觀 四聖諦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要 不受後有, 證得阿羅漢 獨覺或佛的果位 依據 雜阿含 393 經 佛陀說 : ( a) 若一切漏盡, 無漏心解脫 慧解脫, 見法自知作證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彼一切悉知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知苦聖諦 知苦集聖諦 知苦滅聖諦 知苦滅道跡聖諦 (b) 若得辟支佛道證, 彼一切知四聖諦故 何等為四? 謂知苦聖諦 知苦集聖諦 知苦滅聖諦 知苦滅道跡聖諦 (c) 若得無上等正覺, 彼一切知四聖諦故 何等為四? 謂知苦聖諦 知苦集聖諦 知苦滅聖諦 知苦滅道跡聖諦 如知, 如是見 如是無間等, 亦如是說 ( 辟支佛 = 獨覺, 無間等 = 現觀 ) 23

24 臉書月終感言 轉眼又過人間一個月, 走著走著, 何處是聖城? 只要順著古仙人的道路, 就安心地走吧 祝吉祥圓滿 24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_???:??????????? doc

Microsoft Word _???:??????????? doc 3 未生善法悉能令生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 未生起的善法, 要以精進力, 能令生起 這如潛在的財富, 生得的智力, 要努力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 4 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 對已生起的善法, 要常生歡喜心 ; 加以不斷的熏修, 能令他一天天增長廣大起來 取要言之, 能斷一切諸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 這四種正勤, 扼要的說一句, 這是能斷一切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法的精進 沒有精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 捌 ) 附錄 一 道品之雜論 ( 一 ) 大毘婆沙論 對 三十七菩提分 之雜論 釋開仁.2011/5/20 一 三十七菩提分法有三十七菩提分法 謂四念住 四正勝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道支 世尊雖說菩提分法, 而不說有三十七種, 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 謂契經說 :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 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 如世尊說七覺支者, 何謂七覺支? 世尊告曰: 即七種菩提分法,

More information

所以, 應用因明論式來推理, 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佛法的觀念 接著, 我們可以證明 道之中 不是 中 :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 中, 因為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因為不是無為法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無為法, 因

所以, 應用因明論式來推理, 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佛法的觀念 接著, 我們可以證明 道之中 不是 中 :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 中, 因為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因為不是無為法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無為法, 因 談談佛法 內容 : 談談佛法的 中 談談佛法的 六根的認知 談談佛法的 修習 多修習 談談四法印談談不放逸 談談佛法的 中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1 期,2007) 中 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如何掌握不偏不倚的中呢? 以下就從中觀宗的角度來看佛法的 中, 並略作推理 首先, 從 體性門 來分類, 存有分成勝義諦和世俗諦 凡是存有, 必是勝義諦和世俗諦二者之一, 那麼, 中 是屬於勝義諦或是世俗諦呢?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02\370\252\374\247t\270g\244G\244Q\277\357.doc)

(Microsoft Word - \302\370\252\374\247t\270g\244G\244Q\277\357.doc) 雜阿含經二十選 - 目次 : 凡例 / 大綱表解 莊春江編著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第一選無明蓋, 愛結繫 267(50)[44] p.2 第二選不如實知是無明 258(41)[35] p.6 第三選五蘊如實知 七處三觀經 42(154)[88] p.8 第四選六入處如實知 六分別六入處經 305(407)[283] p.13 第五選我見是無明 62(59)[53]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佛學論文選集 正法與菩提分法的實踐 林崇安 (1998) 佛法是佛陀所發現的正法, 是適用到所有眾生的一個普遍的法則, 是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的方法 今日要想復興正法, 一方面要了解什麼是正法 什麼是三十七菩提分法, 一方面要知道如何去實踐正法 如何去實踐三十七菩提分法 以下先探討正法的內涵及特色, 而後分析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此中, 引用釋尊的核心教導 雜阿含經 作為主要的依據, 並以此經的本母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佛教提議的解脫如何可能 以 雜阿含經 為主要依據 壹 前言 一 研究動機 宗教關心生命的重大議題, 著眼於生命出路的探討 因此生死的問題成了宗教難以避免的重大課題 許多宗教的重要教義, 都涉及帶出解脫或是解救 救贖的理論系統 基督宗教主要訴諸於神的全能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佛教提議的解脫如何可能 以 雜阿含經 為主要依據 壹 前言 一 研究動機 宗教關心生命的重大議題, 著眼於生命出路的探討 因此生死的問題成了宗教難以避免的重大課題 許多宗教的重要教義, 都涉及帶出解脫或是解救 救贖的理論系統 基督宗教主要訴諸於神的全能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307-324(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佛教提議的解脫如何可能 以 雜阿含經 為主要依據 王美瑤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佛教因如實地觀察世間,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NRnotes.doc

Microsoft Word - ANRnotes.doc 阿含經 南北傳對讀摘記 給完整讀過各經者的快覽 莊春江摘記 2018/12/17 初稿, 2019/1/19 更新 最新版本於 http:/agama.buddhason.org - 2 -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凡例 : SA: 雜阿含經 GA: 別譯雜阿含經 MA: 中阿含經 DA: 長阿含經 AA: 增壹阿含經 SN: 相應部 MN: 中部 DN: 長部 AN: 增支部小部 - Dhp: 法句經 Ud:

More information

三十七道品講義 2010 年 11 月印 鄭石岩教授撰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 目次 第一講三十七道品的旨趣... 1 壹 序論... 1 貳 雜阿含經 與三十七道品的關係... 1 參 維摩詰經 中的佛國... 2 肆 大般若經 說大乘菩薩所當行... 2 伍 華嚴經 說三十七道品為佛事... 2 陸 三十七道品的內容... 4 柒 結語... 4 第二講四念處... 5 壹 觀身不淨... 5 貳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戊 四聖諦 (sacca) 在解釋依七覺支而修行法念處之後, 佛陀繼續解釋依 四聖諦而修行法念處的方法 佛陀在三藏中開示各種法, 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令人 領悟四聖諦 再者, 諸比丘, 比丘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 比丘如何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 諸比丘, 比丘如實地了知 : 這是苦 如實地 了知 : 這是苦的原因 如實地了知 : 這是苦的息滅 如實地了知 : 這是導致苦息滅的修行方法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三乘共法 三乘 : 聲聞 緣覺 菩薩 三乘共法 : 三乘所共同必修的出世間法 以五乘共法 ( 人天善法 ) 為基礎 綱目 : 1. 發出離心和種種根性 2. 四諦十二因緣 3. 聖果 發出離心 一切行無常 行 : saṃkara (acting), 遷流 造作 造作 : 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組合而成 遷流 : 一切事物皆隨時間而變化 無常 : 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組合而成, 隨時間的推移, 每一剎那都在變化中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p.147)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1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它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More information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一節 有情的延續 一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p.69-p.70) ( 一 ) 觀察有情生命流的延續與離散 (p.69) 1 橫豎雙向觀察有情的機體對有情的觀察, 不能單是橫的分析, 他是生生不息地在時間長流中生活著的, 所以更應作豎的觀察 1 像一盞燈, 能按時不斷的加油和燈芯, 他將繼續不斷的播放光明, 成為一盞常明燈, 否則就會息滅 2 2 生命的集散皆依於因緣,

More information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佛說決定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62 [No. 763] 佛說決定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762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nd what is the middle way realized by the Tathagata that producing vision, producing knowledge leads to calm, to direct k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nd what is the middle way realized by the Tathagata that producing vision, producing knowledge leads to calm, to direct k 轉法輪經 相應部 56 諦相應第 11 經 原始佛法三摩地學會中譯 ( 依菩提比丘之相應部英譯本為主 ) 菩提比丘英譯本附 : 坦尼沙羅比丘英譯本 56 諦相應第 11 經雜阿含大正藏第 379 經 I have heard that on one occasion the Blessed One was staying at Varanasi in the Game Refuge at Isipatana.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在巴利藏還有另一部 念處 經 在 中部 第 10 經 內容大致相同 都 是在闡述四念處 而前者與後者不同之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2\374\247t\270g\300H\250\255\260\305\277\350.doc)

(Microsoft Word - \252\374\247t\270g\300H\250\255\260\305\277\350.doc) 阿含經隨身剪輯 莊春江編著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目次 : 凡例 一 不放逸 ( 選經 1~7) p.2 二 守護 ( 選經 8~19) p.5 三 心 ( 選經 20~29) p.10 四 解脫的聖者 ( 選經 30~40) p.14 五 死 ( 選經 41~46) p.17 六 業報 ( 選經 47~52) p.19 七 欲愛 ( 選經 53~76) p.2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1 ( 陸 ) 七覺支 釋開仁.2011/3/13 目次 : 一 佛出現於世, 有七覺支現於世間二 七覺支可說為十四法三 修習七覺支之方法 ( 一 ) 七覺支須漸次而起 ( 二 ) 修七覺支應適當的對治沉掉 ( 三 ) 專精聽法, 能斷五蓋, 修七覺支, 令心慧解脫 ( 四 ) 五蓋是退法, 七覺支是不退法 ( 五 ) 善知方便而修七覺支 ( 六 ) 五蓋 七覺分之食和非食 ( 七 ) 七覺支可對治七使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_???:??????????? doc

Microsoft Word _???:??????????? doc 阿含經三十七品與菩薩行 釋開仁.2011.7( 美國佛法度假 ) 壹 阿含經阿含經之由來 ( 壹 ) 阿含 : 來 傳來, 歸 趣之意義阿含, 梵語作 Āgama(ā- gam), 義譯有 來 傳來 ; 法 歸 趣 無等的意思 1 古代或音譯作 阿鋡 2 阿鋡暮 3 阿含暮 阿笈摩 4 阿含慕 5 1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 : 卷 26: 阿含 ( 此云 教 也, 亦云 法藏 也, 眾善所歸也 )

More information

大寂靜學會 * 免費課程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講師課程內容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佛學講座 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禪修次第 徹底斷除煩惱 空性智慧 每週二 19:00-21:00 每週三 14:00-16:30 每週四 14:00-16:00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謝素珠居士歐式花

大寂靜學會 * 免費課程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講師課程內容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佛學講座 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禪修次第 徹底斷除煩惱 空性智慧 每週二 19:00-21:00 每週三 14:00-16:30 每週四 14:00-16:00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謝素珠居士歐式花 大寂靜學會 * 免費課程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講師課程內容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佛學講座 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禪修次第 徹底斷除煩惱 空性智慧 每週二 19:00-21:00 每週三 14:00-16:30 每週四 14:00-16:00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謝素珠居士歐式花藝每週一 14:00-16:00 梵唄共修洪清和居士梵唄 每月第一和第三個週五 19:00-21:00

More information

清涼法語(四聖諦-苦)明法比丘主講

清涼法語(四聖諦-苦)明法比丘主講 四聖諦 明法比丘主講 (2003 年年中講於慈悲電視台, 文字已經修訂 ) 回首頁 四聖諦目次 修道之省思要點 苦聖諦 苦集聖諦 苦滅聖諦 苦滅之道聖諦 附錄一 : 心藥方 ( 1 煩惱 2 生氣 3 緊張 4 焦慮 5 自我意識熾盛 6 嫉妒 7 吝嗇 8 多疑心 9 懶惰 10 無慚愧心 11 我慢 12 愚癡 ) 附錄二 : 平常用功 回首頁 修道之省思要點 / 明法比丘撰 佛陀及一切覺悟者,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中觀今論 講義 福嚴佛學院 授課老師 : 釋厚觀 中華民國九十一學年度 (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 3 引言 ( 釋厚觀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編著 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目 序 次 仁俊 長老/自 第一章 序 略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p.3 第二節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p.13 第三節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p.19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節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p.30 第二節 無我下的輪迴 p.39 第三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 p.50 第四節 人身難得 p.60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編著 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目 序 次 仁俊 長老/自 第一章 序 略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p.3 第二節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p.13 第三節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p.19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節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p.30 第二節 無我下的輪迴 p.39 第三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 p.50 第四節 人身難得 p.60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學論集

原始佛學論集 原始佛學論集 雜阿含經 選讀 [ 增訂第四版 ] 洪汝詮 若有手得是經, 便為已得法寶之藏 若有書持此經卷者, 當知其室則有如來! 維摩詰所說經 自序 原始佛學論集自序 佛學是一門內容極其複雜 涉及面極其廣大的學術體系 本書研究的範圍僅限定於它的原始形態, 即釋迦牟尼的基本思想和產生這種思想的人文歷史背景 原始佛學不同於原始佛教 原始佛學是根據佛陀直接的弟子們對釋迦牟尼言行的回憶和理解而達成的共識,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31期-簡體-加2頁

正法之光~第31期-簡體-加2頁 原始佛教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觉后 2445 年 2013 年 4 月 30 日 第 31 期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癸巳春节十日禅 回首向来而今我是谁 要懂得给自己更多的机会 并且作现前可以做的事 想要被别人接纳 就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事 一般人只想到做对自己有用的事 却没想到要将好处 放在别人身上 要懂得耕耘人际关系 让自己被别人正当的利用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一六 1 ;( 二九八 ) 2 法說義說經 壹 序分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貳 正宗分一 總說 : 緣起法法說 義說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緣起法, 法說 3 義說 4 諦聽! 善思! 當為汝說 ( 一 ) 釋法說云何緣起法法說? 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 是名緣起法法說 1 會編( 中 ),p.38,n.1: 相應部

More information

1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目次 壹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自序... A-2 一 撰書的初衷二 一切佛法有相依相攝的意義三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貳 第一章 歸敬三寶... A-3 一 歸依三寶的真實義二 歸依有四正行参 第二章 聞法趣入... A-4 一 聞法應離的過失二 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底限三 一切佛法內在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肆 第三章 五乘共法...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105年7月14日糖尿病研討會簡章-衛生局版_docx

105年7月14日糖尿病研討會簡章-衛生局版_docx 105 年 屏 東 縣 糖 尿 病 暨 慢 性 病 共 同 照 護 網 繼 續 教 育 The Conference of Diabetes Joint Care In 本 研 討 為 增 進 慢 性 病 患 之 肺 結 核 與 COPD 疾 病 認 識, 另 針 對 糖 尿 病 胰 島 素 之 臨 床 經 驗 分 享, 讓 學 員 充 分 認 識 胰 島 素 特 性, 以 提 供 良 好 的 醫

More information

觀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既不誑騙眾生, 使之醉生夢死 虛度一生, 或以各種虛幻的恐懼與罪惡來恫嚇 折磨, 而是正確地詳述人類怎麼演進, 外器世界又是怎麼形成, 並指出十足自由 和平 寧靜與快樂的途徑 佛教不只是一般所說 四大皆空, 更基本的認定 五蘊皆空 四大 乃 地 水 火 風, 指色界物質一切具

觀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既不誑騙眾生, 使之醉生夢死 虛度一生, 或以各種虛幻的恐懼與罪惡來恫嚇 折磨, 而是正確地詳述人類怎麼演進, 外器世界又是怎麼形成, 並指出十足自由 和平 寧靜與快樂的途徑 佛教不只是一般所說 四大皆空, 更基本的認定 五蘊皆空 四大 乃 地 水 火 風, 指色界物質一切具 九十八年度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徵文 佳作組 編按 : 民國四十七年, 慧炬創辦人周宣德老師發心刊印 佛說八大人覺經, 普贈大專青年, 徵求心得報告, 其後並集結付梓 資印千冊, 彙編為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在大環境更迭的五十年後, 慧炬仍持續沿溯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徵文的歷史淵源, 只為能鼓勵青年學子勇於伸展初萌的學佛枝芽, 涵泳佛法的深妙大海, 提昇生命意義, 讓佛法得以成為年輕生命的指引磁針, 在每一次困挫磨練的纏縛中破繭重生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雜阿含經要義 五陰誦 1-36 經 林崇安編講 佛法教材系列 A7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1-4 04 要義 5 09 要義 6-9 11 要義 10 17 要義 11-14 19 要義 15-16 24 要義 17-18 28 要義 19-20 31 要義 21 38 要義 22 44 要義 23-24 46 要義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南 華 大 學 非 營 利 事 業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養 護 中 心 老 人 正 念 應 用 行 動 研 究 Mindfulness-Based Suffering Therapy.. An Action Research for the Elderly in Long-Term Care Center 研 究 生.. 董 淑 娟 ( 釋 常 佼 ) 指 導 教 授.. 鄭 文

More information

緣起相應

緣起相應 阿含經和生活禪修 林崇安教授著 佛法教學系列 H9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09 1 佛法教學系列 H9 自序 本書收集個人應邀登於 人乘季刊 中 阿含與止觀講座 的十二篇文章以及 內觀雜誌 的後二篇文章, 其內容大都是佛陀在 阿含經 中有關生活禪修的重要指導, 且是以譬喻來解說深法 今集在一起供喜歡禪修者參考 林崇安 2009.09 2 佛法教學系列 H9 目錄 01 小苦樹 01 0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9 期 (pp.27-46): ( 民國 95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分別與無分別 無分別 > 分別 > 分別

More information

目錄Contents 序 002 第一章學佛 什麼是佛教? 011 學佛學甚麼? 013 第二章學佛之路 尋找藏寶圖 017 一切從懷疑開始 018 目標管理 019 學佛課表 020 決定路線 025 第三章進階之路 斷十結 027 證四果 028 第四章實修之道 七年證果 031 四念處 佛祖的

目錄Contents 序 002 第一章學佛 什麼是佛教? 011 學佛學甚麼? 013 第二章學佛之路 尋找藏寶圖 017 一切從懷疑開始 018 目標管理 019 學佛課表 020 決定路線 025 第三章進階之路 斷十結 027 證四果 028 第四章實修之道 七年證果 031 四念處 佛祖的 目錄Contents 序 002 第一章學佛 什麼是佛教? 011 學佛學甚麼? 013 第二章學佛之路 尋找藏寶圖 017 一切從懷疑開始 018 目標管理 019 學佛課表 020 決定路線 025 第三章進階之路 斷十結 027 證四果 028 第四章實修之道 七年證果 031 四念處 佛祖的保證 031 觀呼吸 032 三年拔苦 032 正念動中禪 033 第五章覺醒核心 正念 佛學的重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佛教主題詞表試擬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藏主 釋自正 摘要 : 本文為 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 之 佛教主題詞表座談會 引言稿 近年來由於科技進步一日千里, 網路逢勃發展, 資訊爆炸, 佛教文獻資料遽增, 對於文獻整理而言, 傳統所編製的工具已不敷使用, 因此, 希望藉由編製 佛教主題詞表, 作為整理 輔助檢索佛教文獻的利器 本文介紹佛教主題詞表的編製緣起 佛教主題詞表編製計畫 節錄佛教主題詞表試擬等內容,

More information

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品 中, 佛說 四念處 (197c) 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5,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三 教一乘三 隨本願, 根利鈍, 有無悲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

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品 中, 佛說 四念處 (197c) 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5,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三 教一乘三 隨本願, 根利鈍, 有無悲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 慧日佛學班第 3 期 ( 大智度論 ) 大智度論 卷 19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義第三十一 ( 大正 25,197b13-205c22) 大智度論 卷 019 釋厚觀 (2008.1.5) 經 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1, 不生故, 應具足四念處 四正懃 四如 論 壹 三十七道品 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 2 ( 壹 ) 菩薩道中說聲聞三十七品的理由 問曰 : 三十七品是聲聞 辟支佛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四念處 doc

Microsoft Word - 03四念處 doc ( 貳 ) 四念處 釋開仁.2011/3/13 目次 : 一 四念處是一乘道二 四念處是一切法三 四念處能令善法聚四 四念處是自依法依五 四念處猶如父母境界六 專心正念, 如護油鉢七 修四念處能自護護他八 四念處法, 說不能盡九 一切人皆應修四念處十 先具淨戒與正見, 後修四念處 ( 一 ) 淨其戒, 直其見, 具足三業, 然後修四念處 ( 二 ) 先具淨戒, 後修正智 ( 知 ) 正念十一 四念處的修習方法與內容

More information

依循的, 修持這道法才有機會解脫, 若是不修, 當然苦就無法被滅盡 這個滅苦的道, 就是真正應該修的道, 再沒有其他方法可替代 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 是指所有的比丘, 對這四諦法一點懷疑都沒有, 大家都相信佛所說的道理 參 斷疑流通一 顯示餘疑於此眾中 ( 若有 ) 所作未辦者, 見佛滅度,

依循的, 修持這道法才有機會解脫, 若是不修, 當然苦就無法被滅盡 這個滅苦的道, 就是真正應該修的道, 再沒有其他方法可替代 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 是指所有的比丘, 對這四諦法一點懷疑都沒有, 大家都相信佛所說的道理 參 斷疑流通一 顯示餘疑於此眾中 ( 若有 ) 所作未辦者, 見佛滅度, 宣化上人 何謂 辟支佛 呢? 指無師而能自覺自悟之聖者, 梵語云 辟支迦羅 瑜伽論記 卷八載 : 若依 智論 二十六卷云 : 辟支佛有兩種義: 一名獨覺, 二名因緣覺 緣覺 指有佛之世, 聞佛開示十二因緣之法, 而得開悟緣起無常之理, 緣斷證真, 得證涅槃者 獨覺 謂無佛之世, 觀生滅無常, 因緣之理, 覺悟無生, 證入涅槃者 無貧尊者阿那律由於供養辟支佛一頓飯, 所以生生世世都享用大富大貴的福報,

More information

故, 願一切安樂 喬達摩 [ 15] 教中, 離貪比丘眾, 堅心勤修持, 進趨不死城, 享受涅槃樂, 於諸僧伽 [ 16] 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如石柱 [ 17] 立地, 不為四風撼, 佛子見聖諦, 真信亦如是, 唯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瞭解聖

故, 願一切安樂 喬達摩 [ 15] 教中, 離貪比丘眾, 堅心勤修持, 進趨不死城, 享受涅槃樂, 於諸僧伽 [ 16] 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如石柱 [ 17] 立地, 不為四風撼, 佛子見聖諦, 真信亦如是, 唯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瞭解聖 三寶經 [ 1] (Ratana Sutta) ( 寶經 - 小誦經 - 小部 - 南傳大藏經 ) 譯者不詳, 法增 比丘 1 9 9 9 年潤飾及 2 0 0 5 年注釋 ) 天空或地上, 眾生 [ 2] 來聚集, 願眾生安樂, 汝等應諦聽, 如來 [ 3] 所說法 天地諸神祗, 汝等應諦聽, 人民日與夜, 獻奉諸供品 [ 4], 應慈愛彼等, 精進施佑護 於此處他界, 或於諸天上 [ 5], 無論何種寶

More information

管窺初期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 以 戒定慧 三學為中心 51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ly Buddhism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

管窺初期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 以 戒定慧 三學為中心 51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ly Buddhism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 51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上 管窺初期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 以 戒定慧 三學為中心 釋妙寬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 中文摘要 本文是 初期佛教的戒定慧思想 與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思 想 兩相對讀的初步研究 透過解讀阿含經中精簡扼要的文意 並歸納分析 經論義理之後 確實可以發現在初期佛教思想中 早已蘊含著類同於人間佛 教思想的基本觀念 而這也就顯示了從初期佛教發展到人間佛教思想的

More information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內觀雜誌第 113 期 2015 年 1 月 內觀雜誌第 113 期 本期重點 :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阿含研究教材 : 手聲喻經 和 棄捨經 的要解 雜阿含 294 經 的要解 第 113 期內容 :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pp.2-12 阿含研究教材 : 1. 手聲喻經 和 棄捨經 的要解 pp.13-18 1. 雜阿含 273 經 手聲喻經 2. 雜阿含

More information

64 與人文對話 In Dialogue with Humanity 佛教有 四聖諦, 苦 集 滅 道, 當中以苦諦為首, 作為佛 家教義的基礎 苦諦 說明世間一切皆苦, 人生的本質就是苦, 這 是世間的果報 佛家的三法印指出 有漏皆苦, 漏是煩惱的別名, 進一步解釋苦就是因為人生是一團慾望, 人生

64 與人文對話 In Dialogue with Humanity 佛教有 四聖諦, 苦 集 滅 道, 當中以苦諦為首, 作為佛 家教義的基礎 苦諦 說明世間一切皆苦, 人生的本質就是苦, 這 是世間的果報 佛家的三法印指出 有漏皆苦, 漏是煩惱的別名, 進一步解釋苦就是因為人生是一團慾望, 人生 活在苦難中 論佛教與基督教的苦難觀 符偉殿 伍宜孫書院中國語言及文學 一 引言 : 苦難與宗教 人生本是痛苦的 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這樣說 ( 頁 117) 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總有說過類似的話 人一生中難免會遇上多多少少的困窘 逆境, 難免會有灰心難過的時候, 難免會質問 :1. 為何人生會有苦難?2. 人要如何面對這些苦難? 千百年來, 曾有不少著名哲人都對這兩條問題發表過不同看法, 例如黑格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244\252\374\247t\270g\244Q\244G\277\357.doc)

(Microsoft Word - \244\244\252\374\247t\270g\244Q\244G\277\357.doc) 中阿含經十二選莊春江編著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目次 / 凡例 : 第一選佛陀的教學內容 : 說處經 ( 八六 ) p.2 第二選諸佛所說正要 四聖諦 : 象跡喻經 ( 三 0) p.11 第三選佛法的不共理則 因緣 : 嗏帝經 ( 二 0 一 ) p.17 第四選佛法的價值觀 ( 一 ) 正念當下 : 阿難說經 ( 一六七 ) p.26 第五選佛法的價值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攝釋分 攝異門分 調伏事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TD4040 林崇安編 佛法教學系列藏文 D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09 1 藏文 D 瑜伽師地論 攝釋 異門 調伏 內容 : 1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p.3 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p.73 3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 TD4040 p.139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經選要 梁國雄居士譯 =========================== 2012 年 1 月 17 日第 1.3 版版權聲明 原始佛經選要 一書版權, 乃屬譯者梁國雄居士所有 歡迎在互聯網內轉載, 但不得更改任何內容, 或作任何直接或間接的牟利商業用途 譯者電郵 :khl4035@yahoo.com.hk 原載網址包括 : 佛法小品 http://home.pacific.net.hk/~khl123/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阿含經》的受念住

《阿含經》的受念住 佛學論文選集 受念住的研究 林崇安 (1996) 四念住, 或作四念處, 是整個佛法的核心, 雜阿含經 說.. 有一乘道, 淨諸眾生, 令越憂悲, 滅惱苦, 得如實法, 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 身身觀念處 受 心 法法觀念處 ( 第六 七經 ) 這段經文是說 : 有一條道路可以使眾生清淨 克服愁歎 滅除苦憂 實踐真理 體證涅槃的真相, 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 ( 四念處 ) 是哪四個念住呢? 就是於身觀身的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束縛 海盜船 諸受 安住於心 無二... 9 開花見佛... 6 食... 3 食相應... 1 內容目錄 緣起 念住禪 出覺離性 掛羊頭賣狗肉 正見 吃與癡 活著..

束縛 海盜船 諸受 安住於心 無二... 9 開花見佛... 6 食... 3 食相應... 1 內容目錄 緣起 念住禪 出覺離性 掛羊頭賣狗肉 正見 吃與癡 活著.. 束縛... 18 海盜船... 16 諸受... 14 安住於心... 11 無二... 9 開花見佛... 6 食... 3 食相應... 1 內容目錄 緣起... 45 念住禪... 42 出覺離性...... 39 36 掛羊頭賣狗肉... 33 正見... 31 吃與癡... 28 活著... 25 出蒲世公間英...... 22 20 標靶 一生 著相 修行 顯現 學佛 永恆 75 72

More information

伏雞喻 雜阿含經論會編 ( 上冊 ) 譬如伏雞, 生子眾多, 不能隨時蔭卵 5, 消息冷暖, 而欲令子以觜 以 爪啄卵自生, 安隱出㲉, 當知彼子無有自力, 堪能方便以觜 以爪安隱出 㲉 所以者何? 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卵冷暖, 長養子故 6 如是比丘不勤修 習, 隨順成就, 而欲令得漏盡解脫, 無有

伏雞喻 雜阿含經論會編 ( 上冊 ) 譬如伏雞, 生子眾多, 不能隨時蔭卵 5, 消息冷暖, 而欲令子以觜 以 爪啄卵自生, 安隱出㲉, 當知彼子無有自力, 堪能方便以觜 以爪安隱出 㲉 所以者何? 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卵冷暖, 長養子故 6 如是比丘不勤修 習, 隨順成就, 而欲令得漏盡解脫, 無有 慧日佛學班第 21 期課程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2 期課程 雜阿含經論會編 ( 上冊 ) (pp.58-88) 雜阿含經論會編 ( 上冊 ) 釋開仁編 2016/10 別嗢拕南 : 瑜伽師地論 卷 86( 大正 30,780c15-17): 復次 嗢拕南曰 : 速通 自體 智境界, 流轉 善足行 順流, 知斷相 想立 違糧, 師所作等品後廣 對應 會編上. 經 46-55 ( 大正 263-272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 回目錄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大念處經經文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弟子合譯 目錄 ( 標示的頁碼為原書的 ) 帕奧禪師序 III 譯序 VII 安般入門 1 大念處經經文 7 索引 451 I 回目錄 帕奧禪師序 佛陀的教法非常深奧難懂, 關於這點從佛陀在 中部. 聖尋經 (Ariyapariyesanā Sutta) 的開示即可得知 : 對於我以前亦覺得甚難達到之法, 就別再想要教了, 因為它不能被那些活在貪欲與瞋恨中的人了知

More information

轉正法輪(轉法輪經、無我相經、皮帶束縛經)-- 禪修開示與問答

轉正法輪(轉法輪經、無我相經、皮帶束縛經)-- 禪修開示與問答 轉正法輪 ( 轉法輪經 無我相經 皮帶束縛經 ) 禪修開示與問答 請用 Foreigs1 字型已改為萬國碼 UTF-8 III 轉正法輪 回首頁 轉正法輪目錄 帕奧禪師序 III 安般念簡介 1 轉法輪經 11 無我相經 101 五比丘 131 皮帶束縛經 ( 一 ) 141 皮帶束縛經 ( 二 ) 151 問答類編 239 克服障礙 239 戒學釋疑 252 定學釋疑 260 慧學釋疑 277 學佛群疑

More information

150 180 60 90 取 食 多 樣 性 與 效 應 200 3 2013 11 491 21

150 180 60 90 取 食 多 樣 性 與 效 應 200 3 2013 11 491 21 山 林 雕 塑 者 台 灣 水 鹿 發 情 求 偶 行 為 2 3 3 6 6 8 2 4 20 2013 11 491 150 180 60 90 取 食 多 樣 性 與 效 應 200 3 2013 11 491 21 150 20 22 2013 11 491 台 灣 水 鹿 族 群 如 果 持 續 成 長, 對 於 森 林 底 層 的 鳥 類 甚 至 其 他 類 群 物 種 的 影 響, 需

More information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6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釋隆迅 前言 :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 聽到這一首偈頌 : 諸法因緣起, 諸法因緣滅 ;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 簡單說, 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說 : 奇哉! 奇哉!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

More information

Erwin Schrodinger

Erwin Schrodinger 基因改造 的過去 與未來 一般報導 地球是一個充滿生命的星球 在這兒 各種生物所展現的生命跡象都有一些共通性 只是 這麼多千奇百怪的生命現象與生物個體 又具有哪些獨特的性質呢 演講人 周成功 演講人 Erwin Schrodinger 20042374 57 ATGC DNA J. D. Watson and F. Crick DNAATGC DNAATGC DNA ATGC ATGC DNA A

More information

1DEn

1DEn 浮 潛 Skin Diving 基 本 浮 潛 裝 備 基 本 裝 備 Mask 面 鏡 Snorkel 呼 吸 管 Fins 蛙 鞋 Belt 配 重 帶 Weight 配 重 Suit 潛 水 衣 Gloves 手 套 Boots/Socks 潛 水 靴 / 襪 基 本 裝 備 面 鏡 呼 吸 管 蛙 鞋 配 重 帶 配 重 潛 水 衣 手 套 潛 水 靴 / 襪 使 用 選 擇 型 式 材 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3第十一章 緣起法ok.doc

Microsoft Word - 013第十一章  緣起法ok.doc 慧日佛學班. 第 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十一章緣起法 釋開仁編.2010/3/19 第一節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他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More information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3 4 6 長 期 病 患 者 的 照 顧 者 很 多 時 需 要 24 小 時 全 天 候 照 顧 受 關 顧 者 這 無 疑 令 個 人 生 活 空 間 變 得 狹 窄 然 而, 故 事 中 的 受 訪 者 卻 能 把 握 時 間, 在 受 關 顧 者 上 學 後, 通 過 參 與 各 樣 義 工 活 動 充 實 自 已 ; 同 時, 亦 為 長 期 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0404.doc

Microsoft Word - chbj0404.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4 期 (pp.121-167): ( 民國 80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4, (1991)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初期佛教空之法說及義說 [1](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春風 化雨 釋悟因 四聖諦 佛法的核心思想是四聖諦 即 苦是聖諦 苦的集是聖諦 苦的滅是聖 諦 苦滅的方法是聖諦 四聖諦是佛陀覺證的真理 也是一個可以驗證 人人可以覺證的真理 今天要講的是佛法的核心思想 四聖諦 包括四項 苦是聖諦 苦的集是聖諦 苦的滅是聖諦 苦滅的方法是聖諦 四聖諦是佛陀覺 證的真理 也是一個可以驗證 人人可以覺證的真理 佛教發生在印 度 談到佛教的 覺 字 常常要回到佛陀的覺證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33期-簡體版

正法之光~第33期-簡體版 原始佛教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覺後 2445 年 2013 年 7 月 31 日 第 33 期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法工营实践原始佛法 提升生命品质 佛就是老师 是帮助世人知苦离苦之利世者 藉由一批奉献生命的传法者 将此医药继续传袭人 间 让有缘众生同样获得帮助的圣者 医生 而不是宗教教主 亦不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万能之神 佛法其实是在帮助我们放下理想活在现在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回目錄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弟子合譯 目錄 ( 標示的頁碼為原書的 ) 帕奧禪師序 III 譯序 VII 安般入門 1 大念處經經文 7 大念處經析解 33 總說 34 身念處 89 安般念 89 四威儀 118 正知 132 向前進與返回時的正知 132 向前看與向旁看時的正知 150 屈伸肢體時的正知 156 穿著袈裟等時的正知 159 吃飯 喝水等時的正知 162 淨身時的正知

More information

《中華佛學研究》版型_中文

《中華佛學研究》版型_中文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三期頁 171-208( 民國一 一年 ), 新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3, pp. 171-208 (2012)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171. 試從佛教教理剖析 憂鬱 的源由與預防 以 阿含經

More information

平靜之道

平靜之道 平靜之道 - 談法的修習 The Path to Peace TalkS on Dhamma Practice A Dhammatalk by Ajahn Chah 阿姜查講述 果儒譯 願以此翻譯功德 迴向給家母淨修法師 早日證得道智 果智, 究竟解脫 1 目錄 前言 3 1 平靜之道 7 2 禪修 33 3 朝向無為法 44 附錄一 : 去禪修中心挨罵吧, 進步會比較快的 65 附錄二 : 究竟解脫之道

More information

04-3-2

04-3-2 佛學論文選集 禪修對現代生活的適應 林崇安 (1999) 論文提要 : 今日社會的不安以及家庭種種問題, 其根源不外是來自佛陀所說的 貪 瞋 癡, 再追下去, 不外是 無明 因此, 所有淨化人心的禪修技巧, 必須以培養 明 為根本要點, 才能收到治本之效 什麼是 明? 明就是圓滿的覺性, 其基礎是正念正知 禪修的技巧要能適應現代生活的步調, 已不只是瞑目靜坐而已, 而必須訓練人們在行住坐臥時, 都能清楚自己的動作以及心念的起伏,

More information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文考科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發行人 陳炳亨 出 版 民國一 一年九月 總召集 周耀琨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 蔣海燕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主 編 陳俊龍 電 話 (06)2619621 #314 校 對 游振姍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 宋易儒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e-D22-mahasatipatthana.doc

Microsoft Word - ce-D22-mahasatipatthana.doc Dighanikaye 長部 22 經 (ce-)mahasatipatthanasuttam 大念處經 The Great Frames of Referenc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Bhikkhu Metta 明法比丘 english translation by Bhikkhu Thanissaro (use foreign font ) Mahasatipatthanasuttam

More information

應 考 攻 略 一 考 題 分 布 98 60% 20% 20% 100 2 98 9 10 國 文 ( 包 括 公 文 格 式 用 語 ) 測 驗 式 試 題 1 小 時 99 年 2 月 6 日 至 7 日 公 務 人 員 初 等 考 試 90 1. 初 等 考 試 (1) 測 驗 部 分 歷

應 考 攻 略 一 考 題 分 布 98 60% 20% 20% 100 2 98 9 10 國 文 ( 包 括 公 文 格 式 用 語 ) 測 驗 式 試 題 1 小 時 99 年 2 月 6 日 至 7 日 公 務 人 員 初 等 考 試 90 1. 初 等 考 試 (1) 測 驗 部 分 歷 作 者 序 本 書 特 色 1. 2. 3. 4. 99 王 良 止 002 應 考 攻 略 一 考 題 分 布 98 60% 20% 20% 100 2 98 9 10 國 文 ( 包 括 公 文 格 式 用 語 ) 測 驗 式 試 題 1 小 時 99 年 2 月 6 日 至 7 日 公 務 人 員 初 等 考 試 90 1. 初 等 考 試 (1) 測 驗 部 分 歷 年 試 題 考 題 類

More information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167 176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167 176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通往幸福的嚮導 印順法師 佛法是救世之光 選讀 釋圓悟編 2016 年 7 月 目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1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1 貳 佛學的兩大特色... 9 第二篇 適切的理論與方法... 16 參 法印經 略說... 16 肆 中道之佛教... 26 第三篇 修行的指標與景仰... 36 伍 修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 36 陸 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 41 壹

More information

吉祥尊者主講 象涵記錄 吉祥尊者 2014 西安禪修營開示全集 Tusita Hermitage 2015 本書是非賣品 任何人不得以商業方式流通本法書 任何單位 團體或個人皆無需經過作者同意而複製 翻 印 流通本書 請不要擅自更改書內的佛教專有名詞和增刪任何內容 本書電子版可以到兜率天修行林網站 www. tusitainternational.net 或 www.tusita-taiwan.org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

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 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 緬甸雷迪大師 (Ledi Sayadaw) 著 U Sein Nyo Tun 英譯 台灣蔡文熙中譯 台灣法雨道場印行 雷迪西亞多 (Ledi Sayadaw, 1846~1923) 目 錄 雷迪西亞多略傳 / 明法比丘 1 中譯者序言 11 引言 13 第一章三十七道品 33 第二章四念住 34 第三章四正勤 43 第四章四神足 60 第五章五根 66 第六章五力 76 第七章七覺支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36期-簡體

正法之光~第36期-簡體 原始佛教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觉后 2445 年 2013 年 11 12 月合刊 第 36 期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正法宝船在广西贵港扬帆 原始佛教从福建福兴复兴 正觉与宗教是不同的道路 方法 各有不同的准则来处理人间的苦难 正觉是要我们面对现实 的事实 用度越 面对现实的迷惑 与 不可实现的欲求 而度苦 解脱于现实人生 宗教则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印度佛教史_之二_.doc

Microsoft Word - 03印度佛教史_之二_.doc 慧日佛學班. 第 5 期課程 印度佛教史 釋開仁編.2008/10/3 第三章 根本佛教 壹 釋尊的時代背景 一 奧義書 給佛教的影響, 例如 : 業說 輪迴說 解脫說 ( 一 ) 業說在 古奧義書 本為不公開的密教, 到佛世則成為各教派所公認的思想 ( 二 ) 輪迴說在 梵書 時代已萌芽, 完成而為一般所承認, 則自 奧義書 時代始 ; 輪迴 (samsara) 一詞, 於 古奧義書 中尚未出現,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Dependent origination.book

Dependent origination.book 十二緣起 雪歌仁波切講授 2008-11-11 台東 第 1 講 紮實學習苦諦集諦後, 再進入十二緣起 首先, 透過苦諦與集諦的思惟, 理解了輪迴上較粗淺的因果道理 ; 細膩的部分, 則透過十二緣起來認識 一開始先思惟輪迴中的苦諦與集諦, 比較重要 因此, 宗喀巴大師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 裡, 先講了苦諦和集諦, 再來才講十二緣起 學習十二緣起之前, 應紮實的修學苦諦和集諦 否則, 沒有苦諦集諦的基礎就直接思惟十二緣起,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