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Transcription

1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經由 法隨法行 可以獲得修所成慧 因而學佛過程依次生起三慧 : 聞所成慧 思所成慧 修所成慧 如何如理作意呢? 這就有賴於因明或邏輯思維的運用 因 是原因 理由 ; 明 是學科, 因明就是印度訓練邏輯思維的一門學問, 是以如理作意來思維正法 如何法隨法行呢? 這就有賴於修習止觀 以下引用經論, 依次解說 1. 正法 2. 聞正法 3. 思正法 4. 修止 5. 修觀 6. 證果的整個學佛的主要過程 二 聞思正法 ( 一 ) 正法 瑜伽師地論 卷 25 說 : 云何名為聞思正法? 謂正法者, 若佛世尊 若佛弟子 正士 正至 正善丈夫, 宣說開顯分別照了 此復云何? 所謂契經 應頌 記別, 廣說如前十二分教, 是名正法 01 云何契經? 謂薄伽梵, 於彼彼方所, 為彼彼所化有情, 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 宣說無量蘊相應語 處相應語 緣起相應語 食相應語 諦相應語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應語 獨覺乘相應語 如來乘相應語 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 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 結集如來正法藏者, 攝聚如是種種聖語, 為令聖教久住世故, 以諸美妙名句文身, 如其所應次第安布 次第 1

2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應語 獨覺乘相應語 如來乘相應語 念住 正斷 神足 根 力 覺支 道支 不淨 息念 諸學 證淨等相應語, 就是雜阿含經的結集項目 ( 二 ) 聞正法 瑜伽師地論 卷 25 說 : 如是一切, 正士 正至 正善丈夫共所宣說, 故名正法 聽聞此故, 名聞正法 此聞正法復有二種 一 聞其文, 二 聞其義 ( 三 ) 思正法 瑜伽師地論 卷 25 說 : 云何思正法? 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 共相 如是思惟, 復有二種 一者 以算數行相, 善巧方便算計諸法 ; 二者 以稱量行相, 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 謂若思惟諸蘊相應所有言教, 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餘 ( 處乃至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 ) 隨一所有言教, 皆由如是二種行相方便思惟 1 此復云何 ( 以算數行相, 善巧方便算計諸法 )?[ 分類 ] 1 謂言色者, 即十色處, 及墮 法處所攝眾色, 是名色蘊 2 所言受者, 即三種受, 是名受蘊 3 所言想者, 即六想身, 是名想蘊 4 所言行者, 即六思身等, 是名行蘊 5 所言識者, 即六識身等, 是名識蘊 如是名為以算數行相, 思惟諸蘊相應言教 或復由此算數行相, 別別思惟展轉差別, 當知即有無量差別 2

3 2 云何以稱量行相, 依正道理思惟諸蘊相應言教? 謂依四道理無倒觀察 何等為四? 一 觀待道理, 二 作用道理, 三 證成道理, 四 法爾道理 1 云何名為觀待道理?[ 緣起安立 ] 謂略說有二種觀待 一 生起觀待, 二 施設觀待 A 生起觀待者, 謂由諸因 諸緣勢力生起諸蘊, 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 諸緣 B 施設觀待者, 謂由名身 句身 文身施設諸蘊, 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 是名於蘊生起觀待 施設觀待 2 云何名為作用道理?[ 作用 ] 謂諸蘊生已, 由自緣故, 有自作用, 各各差別 謂眼能見色, 耳能聞聲, 鼻能齅香, 舌能嘗味, 身能覺觸, 意能了法 色為眼境, 為眼所行 ; 乃至法為意境, 為意所行 或復所餘如是等類, 於彼彼法別別作用, 當知亦爾 3 云何名為證成道理?[ 證明 ] 謂 一切蘊皆是無常, 眾緣所生, 苦 空 無我 由三量故, 如實觀察, 謂 a 由至教量故,b 由現量故,c 由比量故 由此三量證驗道理, 諸有智者心正 a 執受 b 安置 c 成立, 謂 一切蘊皆無常性 眾緣生性 苦性 空性及無我性 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4 云何名為法爾道理?[ 性質 定義 ] 謂何因緣故, 即彼諸蘊如是種類, 諸器世間如是安布? 何因緣故, 地堅為相 水濕為相 火煖為相 風用輕動以為其相? 何因緣故, 諸蘊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何因緣故, 色變壞相 受領納相 想等了相 行造作相 識了別相? 由彼諸法本性應爾 自性應爾 法性應爾, 即此法爾, 說名道理瑜伽方便 或即如是 或異如是 或非如是, 一切皆以法爾為依, 一切皆歸法爾道理, 令心安住 令心曉了 如是名為法爾道理 如是名為依四道理, 觀察諸蘊相應言教 如由算數行相及稱量行相, 觀察諸蘊相應言教, 如是即由二種行相, 觀察其餘所有言教 如是總名審正觀察思惟一切所說正法 關於三量的說明, 瑜伽師地論 卷 15 說 : 1 現量者, 謂有三種 一 非不現見, 二 非已思 應思, 三 非錯亂境界 3

4 2 比量者, 謂與思擇俱, 已思 應思所有境界 此復五種 : 一 相比量, 二 體比量, 三 業比量, 四 法比量, 五 因果比量 (1) 相比量者, 謂隨所有相狀相屬, 或由現在, 或先所見, 推度境界 a 如見幢故, 比知有車 ; 由見煙故, 比知有火 如是以王比國 ; 以夫比妻 ; 以角犎等, 比知有牛 ; 以膚細軟 髮黑 輕躁 容色妍美, 比知少年 ; 以面皺髮白等相, 比知是老 ; 以執持自相, 比知道俗 ;( 持僧伽胝及以衣鉢正知而住, 乃至行時 住時諸所作業正知而住 由此自相, 比知是道 ) b 以樂觀聖者 樂聞正法 遠離慳貪, 比知正信 ; 以善思所思 善說所說 善作所作, 比知聰叡 ; 以慈悲 愛語 勇猛 樂施 能善解釋甚深義趣, 比知菩薩 ; c 以掉動 輕轉 嬉戲 歌笑等事, 比未離欲 ; 以諸威儀恆常寂靜, 比知離欲 ; d 以具如來微妙相好 智慧 寂靜 正行 神通, 比知如來 應 等正覺具一切智 e 以於老時, 見彼幼年所有相狀, 比知是彼 如是等類, 名相比量 (2) 體比量者, 謂現見彼自體性故, 比類彼物不現見體 ; 或現見彼一分自體, 比類餘分 a 如以現在比類過去, 或以過去比類未來, 或以現在近事比遠, 或以現在比於未來 b 又如飲食 衣服 嚴具 車乘等事, 觀見一分得失之相, 比知一切 又以一分成熟, 比餘熟分 如是等類, 名體比量 (3) 業比量者, 謂以作用比業所依 a 如見遠物無有動搖, 鳥居其上, 由是等事比知是杌 ; 若有動搖等事, 比知是人 廣跡住處, 比知是象 ; 曳身行處, 比知是蛇 若聞嘶聲, 比知是馬 ; 若聞哮吼, 比知師子 ; 若聞咆勃, 比知牛王 b 見比於眼, 聞比於耳, 齅比於鼻, 嘗比於舌, 觸比於身, 識比於意 c 水中見礙, 比知有地 ; 若見是處草木滋潤, 莖葉青翠, 比知有水 ; 若見熱灰, 比知有火 ; 叢林掉動, 比知有風 4

5 d 瞑目執杖, 進止問他, 蹎蹶失路, 如是等事比知是盲 ; 高聲側聽, 比知是聾 e 正信 聰叡 離欲 未離欲 菩薩 如來, 如是等類以業比度, 如前應知 (4) 法比量者, 謂以相鄰相屬之法, 比餘相鄰相屬之法 a 如屬無常, 比知有苦 ; 以屬苦故, 比空 無我 以屬生故, 比有老法 ; 以屬老故, 比有死法 以屬有色 有見 有對, 比有方所及有形質 b 屬有漏故, 比知有苦 ; 屬無漏故, 比知無苦 屬有為故, 比知生住異滅之法 ; 屬無為故, 比知無生住異滅法 如是等類, 名法比量 (5) 因果比量者, 謂以因果展轉相比 a 如見有行, 比至餘方 ; 見至餘方, 比先有行 b 若見有人如法事王, 比知當獲廣大祿位 ; 見大祿位, 比知先已如法事王 若見有人備善作業, 比知必當獲大財富 ; 見大財富, 比知先已備善作業 見先修習善行惡行, 比當興衰 ; 見有興衰, 比先造作善行惡行 c 見豐飲食, 比知飽滿 ; 見有飽滿, 比豐飲食 若見有人食不平等, 比當有病 ; 現見有病, 比知是人食不平等 d 見有靜慮, 比知離欲 ; 見離欲者, 比有靜慮 若見修道, 比知當獲沙門果證 ; 若見有獲沙門果證, 比知修道 如是等類, 當知總名因果比量 是名比量 3 正教量者, 謂一切智所說言教, 或從彼聞, 或隨彼法 ( 若聖弟子從佛聽聞而有所說, 名從彼聞 或聖弟子依佛言教如理決擇而有所說, 名隨彼法 ) 三 修止 奢摩他 =calm abiding= 止 = 寂止 = 止禪 瑜伽師地論 卷 30 說 :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 是名奢摩他品 云何名為九種心住? 謂有苾芻, 令心內住 等住 安住 近住 調順 寂靜 最極寂靜 專注一趣, 及以等持, 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5

6 1 云何內住? 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 繫在於內, 令不散亂 此則最初繫縛其心, 令住於內, 不外散亂, 故名內住 2 云何等住? 謂即最初所繫縛心, 其性麤動, 未能令其等住 遍住故 次即於此所緣境界, 以相續方便 澄淨方便, 挫令微細, 遍攝令住, 故名等住 3 云何安住? 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 等住, 然由失念於外散亂, 復還攝錄安置內境, 故名安住 4 云何近住? 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 由此念故, 數數作意內住其心, 不令此心遠住於外, 故名近住 5 云何調順? 謂種種相令心散亂, 所謂色 聲 香 味 觸相, 及貪 瞋 癡 男 女等相, 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 於彼諸相折挫其心, 不令流散, 故名調順 6 云何寂靜? 謂有種種欲 恚 害等諸惡尋思, 貪欲蓋等諸隨煩惱, 令心擾動, 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 於諸尋思及隨煩惱, 止息其心, 不令流散, 故名寂靜 7 云何名為最極寂靜? 謂失念故, 即彼二種 ( 尋思及隨煩惱 ) 暫現行時, 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 能不忍受, 尋即斷滅 除遣 變吐, 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8 云何名為專注一趣? 謂有加行 有功用, 無闕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 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9 云何等持? 謂數修 數習 數多修習為因緣故, 得無加行 無功用任運轉道 由是因緣, 不由加行 不由功用, 心三摩地任運相續, 無散亂轉, 故名等持 四 修觀 毗鉢舍那 =special insight= 觀 = 內觀 = 觀禪 瑜伽師地論 卷 30 說 : 云何三門毗鉢舍那? 一 唯隨相行毗鉢舍那, 二 隨尋思行毗鉢舍那, 三 隨伺察行毗鉢舍那 1 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 謂於所聞所受持法, 或於教授教誡諸法, 由等引地如理作意, 暫爾思惟, 未思 未量 未推 未察, 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 2 若復於彼思量推察, 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毗鉢舍那 6

7 3 若復於彼既推察已, 如所安立復審觀察, 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毗鉢舍那 是名三門毗鉢舍那 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謂尋思時, 尋思六事 一 義, 二 事, 三 相, 四 品, 五 時, 六 理 既尋思已, 復審伺察 1 云何名為尋思於義? 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 有如是如是義 如是名為尋思於義 2 云何名為尋思於事? 謂正尋思內外二事 如是名為尋思於事 3 云何名為尋思於相? 謂正尋思諸法二相 一者 自相, 二者 共相 如是名為尋思於相 4 云何名為尋思於品? 謂正尋思諸法二品 一者 黑品, 二者 白品 尋思黑品過失過患, 尋思白品功德勝利 如是名為尋思於品 5 云何名為尋思於時? 謂正尋思過去 未來 現在三時 尋思如是事, 曾在過去世 ; 尋思如是事, 當在未來世 ; 尋思如是事, 今在現在世 如是名為尋思於時 6 云何名為尋思於理? 謂正尋思四種道理 : 一 觀待道理, 二 作用道理, 三 證成道理, 四 法爾道理 1 當知此中, 由觀待道理, 尋思世俗以為世俗, 尋思勝義以為勝義, 尋思因緣以為因緣 2 由作用道理, 尋思諸法所有作用 謂如是如是法, 有如是如是作用 3 由證成道理, 尋思三量 : 一 至教量, 二 比度量, 三 現證量 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 為有至教不? 為現證可得不? 為應比度不?4 由法爾道理, 於如實諸法成立法性 難思法性 安住法性, 應生信解, 不應思議 不應分別 如是名為尋思於理 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及前三門毗鉢舍那, 略攝一切毗鉢舍那 五 證果 最後舉三經論說明由聞思修而後證果 1a 雜阿含 61 經 : (0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7

8 (02)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有五受陰 何等為五? 謂色受陰, 受 想 行 識受陰 [ 受陰 = 取蘊 ] (3a) 云何色受陰? 所有色, 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是名為色受陰 復次, 彼色是無常 苦 變易之法 [ 法住智 ] 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 究竟捨 離 滅 盡 離欲 寂 沒, 餘色受陰更不相續 不起 不出, 是名為妙 是名寂靜 是名捨離一切有餘, 愛盡 無欲 滅盡 涅槃 [ 涅槃智 ] (3b) 云何受受陰? 謂六受身 何等為六? 謂眼觸生受, 耳 鼻 舌 身 意觸生受, 是名受受陰 復次, 彼受受陰, 無常 苦 變易之法 [ 法住智 ] 乃至滅盡 涅槃 [ 涅槃智 ] (3c) 云何想受陰? 謂六想身 何等為六? 謂眼觸生想, 乃至意觸生想, 是名想受陰 復次, 彼想受陰, 無常 苦 變易之法 [ 法住智 ] 乃至滅盡 涅槃 [ 涅槃智 ] (3d) 云何行受陰? 謂六思身 何等為六? 謂眼觸生思, 乃至意觸生思, 是名行受陰 復次, 彼行受陰, 無常 苦 變易之法 [ 法住智 ] 乃至滅盡 涅槃 [ 涅槃智 ] (3e) 云何識受陰? 謂六識身 何等為六? 謂眼識身, 乃至意識身, 是名識受陰 復次, 彼識受陰, 是無常 苦 變易之法 [ 法住智 ] 乃至滅盡 涅槃 [ 涅槃智 ] (04) 比丘! 若於此法, 以智慧思惟 觀察 分別 忍, 是名隨信行, 超昇離生, 越凡夫地, 未得須陀洹果, 中間不死, 必得須陀洹果 (05) 比丘! 若於此法, 增上智慧思惟 觀察 忍, 是名隨法行, 超昇離生, 越凡夫地, 未得須陀洹果, 中間不死, 必得須陀洹果 (06) 比丘! 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 三結盡斷知, 謂身見 戒取 疑 比丘! 是名須陀洹果, 不墮惡道, 必定正趣三菩提, 七有天人往生, 然後究竟苦邊 (07) 比丘! 若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 不起心漏, 名阿羅漢, 諸漏已盡 所作已作 捨離重擔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正智心得解脫 (08)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8

9 1b 攝事分 二智門 : (1) 復次, 有二智, 能令見清淨及見善清淨, 謂法住智及此為先涅槃智 法住智者, 謂能了知諸行自相種類差別, 及能了知諸行共相過患差別, 謂於隨順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三位諸行, 方便了知三苦等性 涅槃智者, 謂於如是一切行中, 先起苦想, 後如是思 : 即此一切有苦諸行, 無餘永斷, 廣說乃至名為涅槃, 如是了知, 名 涅槃智 (2) 即此二智, 令見清淨及善清淨, 要由二門正勤修習, 方令彼淨 : 一 自無力補特伽羅, 因他教授能令彼淨 ; 二 自有力補特伽羅, 多聞思求, 能令彼淨 此中第一補特伽羅 [ 隨信行 ], 不聰利故, 信等諸根唯一味故, 止觀所緣於少分法諦察忍轉 與此相違, 當知第二補特伽羅 [ 隨法行 ] 2a 雜阿含 607 經 : (0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有一乘道, 淨諸眾生, 令越憂悲, 滅惱苦, 得如實法, 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 (03) 身身觀念處, 受 心 法法觀念處 (04)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2b 攝事分 純門 : 問 : 為何佛陀說四念住是 一乘道? 應知除此四種念住, 更無有餘不同分道或所緣境, 由此道 此境, 能盡諸漏, 獲得涅槃 由無第二清淨道故, 說純有一能趣正道 問 : 四念住如何 淨諸眾生,a 令越憂悲,b 滅惱苦,c 得如實法? 又此純一能趣正道, 由二因緣, 能令有情究竟清淨 : 由思擇力故 ; 由修習力故 此中愁者, 謂染污憂 所言泆者, 謂掉俱行欲界染喜 9

10 愁以四種世法 ( 失 毀 譏 苦 ) 為所依處 泆以餘四世法 ( 得 譽 稱 樂 ) 為所依處 一 由思擇力於四念住勤修加行, 依思擇力 a1 超度愁泆 二 由修習力 A 由依世間修習力故, 得 a2 離欲愛, 棄捨憂苦 B 依出世間修習力故,b 超度一切薩迦耶苦, 亦能 c 證得八支聖道及聖道果, 真實妙法 一切有情, 當知皆由思擇 修習二種力故, 得一切種究竟清淨 3a 雜阿含 635 經 : (0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02)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若比丘於四念處, 修 習 多修習, 未淨眾生令得清淨, 已淨眾生令增光澤 何等為四? (03) 謂身身觀念住, 受 心 法法觀念住 (04)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05) 如淨眾生, 如是未度彼岸者 [ 令度 ] 得阿羅漢 得辟支佛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如上說 3b 攝事分 淨門 : 問 : 未淨 清淨 增光澤有何差別? 1. 言不清淨諸有情者, 謂諸異生 2. 言清淨者, 謂諸有學 3. 言鮮白者, 謂諸無學 ( 鮮白 = 增光澤 諸無學指阿羅漢 辟支佛 佛 ) 復有三種證淨, 未清淨者, 能令清淨 ; 已清淨者, 能令鮮白 當知此中 : 上諸有學, 說名 2. 清淨 下諸有學, 名 1. 不清淨, 彼由修道未清淨故 餘如前說 ( 言 3. 鮮白者, 謂諸無學 ) 六 結語 以上引用經論, 依次解說 1. 正法 2. 聞正法 3. 思正法 4. 修止 5. 修觀 6 證果的整個學佛的主要過程 此中包含自力 他力的配合, 10

11 生起聞所成慧 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 這一學佛過程, 類同於今日的教育訓練, 所差別的是學佛以涅槃為究竟的目標 ( 內觀雜誌, 第 82 期,pp.5-14,2012 年 1 月 ) 11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所以, 應用因明論式來推理, 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佛法的觀念 接著, 我們可以證明 道之中 不是 中 :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 中, 因為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因為不是無為法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無為法, 因

所以, 應用因明論式來推理, 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佛法的觀念 接著, 我們可以證明 道之中 不是 中 :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 中, 因為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因為不是無為法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無為法, 因 談談佛法 內容 : 談談佛法的 中 談談佛法的 六根的認知 談談佛法的 修習 多修習 談談四法印談談不放逸 談談佛法的 中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1 期,2007) 中 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如何掌握不偏不倚的中呢? 以下就從中觀宗的角度來看佛法的 中, 並略作推理 首先, 從 體性門 來分類, 存有分成勝義諦和世俗諦 凡是存有, 必是勝義諦和世俗諦二者之一, 那麼, 中 是屬於勝義諦或是世俗諦呢?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雜阿含經要義 五陰誦 1-36 經 林崇安編講 佛法教材系列 A7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1-4 04 要義 5 09 要義 6-9 11 要義 10 17 要義 11-14 19 要義 15-16 24 要義 17-18 28 要義 19-20 31 要義 21 38 要義 22 44 要義 23-24 46 要義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一、前言

一、前言 隨信行與隨法行之初探 釋覺海 論文摘要〆 本文以 雜阿含經 與阿毘達磨論書來說明聲聞乘兩種行者〆隨信行與隨法行的 入道方式, 修行方法及修行道次第的差別, 並且提出印順導師在著作中對兩種行者的看 法作為比較 關鍵詞〆隨信行 隨法行 堅法人 堅信人 1 目次 一 前言 02 二 行者的根性 03 ( 一 ) 習慣於情意的隨信行 03 ( 二 ) 習慣於理性的隨法行 04 三 行者修行的道次第 05 (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佛說決定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62 [No. 763] 佛說決定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762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攝釋分 攝異門分 調伏事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TD4040 林崇安編 佛法教學系列藏文 D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09 1 藏文 D 瑜伽師地論 攝釋 異門 調伏 內容 : 1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p.3 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p.73 3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 TD4040 p.139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定學概說 ( 淨照法師依據 成佛之道 編制 ) 開仁修訂 2013/3/28 壹 引言 一 三增上學 :(p.199-205) 1 增上戒學: 為了修定而持戒, 叫做增上戒學 2 增上定學: 為了修發真慧而修習禪定的, 叫增上心 ( 定 ) 學 3 增上慧學: 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 叫增上慧 二 定與慧 :(p.313) 1 從修習成就來說: 定與慧, 在修習成就的聲聞 菩薩行中, 是相應不離的,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附 件 一 公 務 員 資 歷 組 別 I. 資 歷 組 別 及 名 稱 資 歷 組 別 名 稱 1 無 需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2 中 學 會 考 證 書 第 一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的 第 二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並 具 相 當 經 驗 的 3 高 級 文 憑 及 文 憑 第 一 組 : 高 級 文 憑 第 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大 乘 廣 五 論 內 文 與 科 判 佛 說 五, 謂 色 受 想 行 識 云 何 色? 謂 四 大 種 及 大 種 所 造 色 四 大 云 何 四 大 種? 謂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此 復 云 何? 謂 地, 堅 性 ; 水, 濕 性 ; 火, 煖 性 ; 風, 輕 性 界 者, 能 持 自 性, 所 造 色 故 種 云 何 四 大 所 造 色? 謂 眼 耳 鼻 舌 身 色 聲 香

More information

她 氣 色 很 差 我 跟 她 打 了 兩 次 招 呼 她 才 回 我 這 樣 妳 去 打 個 電 話 給 她 看 看 她 現 在 人 在 哪 裡 好 資 料 應 該 在 這 裡 這 地 方 是 前 幾 天 不 是 怎 麼 了 在 找 什 麼 尹 小 姐 下 午 就 出 去 到 現 在 還 沒 回

她 氣 色 很 差 我 跟 她 打 了 兩 次 招 呼 她 才 回 我 這 樣 妳 去 打 個 電 話 給 她 看 看 她 現 在 人 在 哪 裡 好 資 料 應 該 在 這 裡 這 地 方 是 前 幾 天 不 是 怎 麼 了 在 找 什 麼 尹 小 姐 下 午 就 出 去 到 現 在 還 沒 回 這 段 時 間 玲 玲 跟 媽 媽 玩 得 真 的 很 開 心 妳 看 看 不 管 是 坐 船 或 是 烤 地 瓜 玲 玲 的 笑 容 都 一 直 掛 在 臉 上 尹 小 姐 是 真 的 很 愛 玲 玲 玲 玲 也 很 需 要 媽 媽 我 也 很 疼 玲 玲 難 道 說 玲 玲 跟 我 在 一 起 她 不 快 樂 不 開 心 當 然 不 是 這 個 意 思 玲 玲 跟 奶 奶 在 一 起 一 定 也

More information

這個 本地分 一共是五十卷 攝決擇分 三十卷 這是八十卷 攝釋 分 才兩卷 攝異門分 也是兩卷 這是四卷 到最後一分是十六卷 那麼加 起來就是一百卷 本地分 是最多 是五十卷 披尋記 一頁 本地分 者 略說此論 總有五分 瑜伽師地論釋 云 一 本地分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 二 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

這個 本地分 一共是五十卷 攝決擇分 三十卷 這是八十卷 攝釋 分 才兩卷 攝異門分 也是兩卷 這是四卷 到最後一分是十六卷 那麼加 起來就是一百卷 本地分 是最多 是五十卷 披尋記 一頁 本地分 者 略說此論 總有五分 瑜伽師地論釋 云 一 本地分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 二 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 瑜伽師地論 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 云何瑜伽師地 謂十七地 何等十七 嗢柁南曰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瑜伽師地論 一共是分五分 一共有五分 第一分就是 本地分 第二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一共是這五分 第一分叫做 本地分 就是根本的瑜伽師地 所以叫 本地分 其餘的四分都是屬於 本地分 的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6C0AE78B0EDAABAC0B8A740B8D65FA7EBA7BAA54EA4E5BEC7ACE3A873C24FA55AA15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6C0AE78B0EDAABAC0B8A740B8D65FA7EBA7BAA54EA4E5BEC7ACE3A873C24FA55AA15E2E646F63> 黃 庭 堅 遷 謫 時 期 的 戲 作 詩 鍾 美 玲 高 苑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受 北 宋 新 舊 黨 爭 的 影 響, 黃 庭 堅 於 紹 聖 元 年 責 授 涪 州 別 駕 黔 州 安 置, 從 此 展 開 一 連 串 遷 謫 的 命 運, 最 後 卒 於 遷 謫 地 宜 州 考 察 其 遷 謫 時 期 的 詩 歌, 有 許 多 以 戲 字 為 題 的 作 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5.docx

Microsoft Word - F5.docx 2 目錄 5A 5A 5A 5A 高慧冰 譚雅樂 余雅瑩 周子慧 劇本... P.4-P.5 奔跑人生... P.6 唐老師... P.7 唐老師... P.8 5B 5B 5B 5B 5B 5B 徐子盈 呂惠雅 黃智昭 熊雪瑩 鍾詠晴 吳博倫 敬愛的人... P.9 偶像... P.10 冬天... P.11 春夏秋冬... P.12 唐老師... P.13 安南讓決策從此變得簡單... P.14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8CBB8A3D2BDD2A9BCAFCDC5B9C9B7DDB9ABCBBECFEACABDC8A8D2E6B1E4B6AFB1A8B8E6CAE9A3A8CEE4BABAB5B1B4FABFC6BCBCB2FAD2B5BCA

<4D F736F F D20C8CBB8A3D2BDD2A9BCAFCDC5B9C9B7DDB9ABCBBECFEACABDC8A8D2E6B1E4B6AFB1A8B8E6CAE9A3A8CEE4BABAB5B1B4FABFC6BCBCB2FAD2B5BCA 600079 369 369 2015 4 7 15 16 15 16 A 2014 ... 2... 3... 9... 11... 14... 15... 16... 17... 18... 19... 23... 24 1 / / 24.49% / / 2 1 2 369 3 4 5420100000024936 617806826-4 7 8 9 420101178068264 10 369

More information

第十号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公告

第十号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公告 证 券 代 码 :600696 证 券 简 称 : 匹 凸 匹 编 号 : 临 2016-113 匹 凸 匹 金 融 信 息 服 务 ( 上 海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关 于 出 售 匹 凸 匹 金 融 信 息 服 务 ( 深 圳 ) 有 限 公 司 100% 股 权 暨 关 联 交 易 的 公 告 本 公 司 董 事 会 及 全 体 董 事 保 证 本 公 告 不 存 在 任 何 虚 假 记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朗诵诵材.doc

Microsoft Word - 朗诵诵材.doc 2014 年 全 港 春 華 杯 普 通 話 朗 誦 及 拼 音 认 读 大 賽 朗 誦 誦 材 幼 稚 園 K1- 散 文 組 娃 娃 的 夢 花 兒 的 夢, 是 紅 的, 小 樹 的 夢, 是 綠 的, 露 珠 的 夢, 是 圓 的, 娃 娃 的 夢, 是 甜 的 幼 稚 園 K1- 兒 歌 組 小 白 兔 小 白 兔, 白 又 白, 兩 隻 耳 朵 豎 起 來, 愛 吃 蘿 蔔 和 青 菜,

More information

06-07周年報告template.PDF

06-07周年報告template.PDF 06 07 P.2 P.3 () P.4 P.5 () P.6 20062007 6 (55%) 1 (9%) 1 (9%) 1 (9%) 1 (9%) 1 (9%) (P.1,P.2 ) 5 6 6 0.5 0.5 0.5 / 0.5 P.7 P.8 0.5 0.5 2 1 6 5 2 1 6 5 (P.3P.6) 0.5 0.5 0.5 0.5 0.5 0.5 P.9 () 4 6 5 6 6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內觀雜誌第 113 期 2015 年 1 月 內觀雜誌第 113 期 本期重點 :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阿含研究教材 : 手聲喻經 和 棄捨經 的要解 雜阿含 294 經 的要解 第 113 期內容 :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pp.2-12 阿含研究教材 : 1. 手聲喻經 和 棄捨經 的要解 pp.13-18 1. 雜阿含 273 經 手聲喻經 2. 雜阿含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修次中篇.docx

Microsoft Word - 修次中篇.docx 修次中篇 梵語云 : 跋瓦納乍瑪藏語云 : 鞏貝林巴漢語云 : 修行次第 敬禮文殊孺童尊 茲當略述隨行大乘經藏軌理眾之修行次第 此中, 欲速 證得一切種智, 具了悟者, 當勤此能得彼之眾因緣 如是, 此一切遍智, 非從無因生, 否則, 一切應於一切 時中皆生遍智故 若無觀待而生, 則無何能為阻礙, 然非一 切皆成遍智 是故, 時有生故, 所有實事, 唯觀待因 又時 而有成遍智, 非一切時 非一切處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四念處 doc

Microsoft Word - 03四念處 doc ( 貳 ) 四念處 釋開仁.2011/3/13 目次 : 一 四念處是一乘道二 四念處是一切法三 四念處能令善法聚四 四念處是自依法依五 四念處猶如父母境界六 專心正念, 如護油鉢七 修四念處能自護護他八 四念處法, 說不能盡九 一切人皆應修四念處十 先具淨戒與正見, 後修四念處 ( 一 ) 淨其戒, 直其見, 具足三業, 然後修四念處 ( 二 ) 先具淨戒, 後修正智 ( 知 ) 正念十一 四念處的修習方法與內容

More information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佛學論文選集 正法與菩提分法的實踐 林崇安 (1998) 佛法是佛陀所發現的正法, 是適用到所有眾生的一個普遍的法則, 是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的方法 今日要想復興正法, 一方面要了解什麼是正法 什麼是三十七菩提分法, 一方面要知道如何去實踐正法 如何去實踐三十七菩提分法 以下先探討正法的內涵及特色, 而後分析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此中, 引用釋尊的核心教導 雜阿含經 作為主要的依據, 並以此經的本母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瑜伽師地論 內的異義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一 漢藏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彌勒菩薩說,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藏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無著菩薩造, 也分成五分 二 瑜伽五分之間的異義 為了澄清 瑜伽師地論 是由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所著作, 或由無著菩薩所著編集, 一個方法是先分析瑜伽五分之間義理是否一貫

More information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1580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維習安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80 [cf. No. 1579]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1公告[1].rtf

1公告[1].rtf 內 政 部 公 告 發 文 日 期 :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30 日 發 文 字 號 : 台 內 役 字 第 1010830457 號 附 件 : 主 旨 : 預 告 修 正 免 役 禁 役 緩 徵 緩 召 實 施 辦 法 依 據 : 行 政 程 序 法 第 151 條 第 2 項 及 第 154 條 第 1 項 公 告 事 項 : 一 修 正 機 關 : 行 政 院 二 修 正 依

More information

佛恩寺禪七開示

佛恩寺禪七開示 佛恩寺禪七開示 2001/4/13 于台中佛恩寺 貴佛恩寺, 大和尚慈悲, 監院法師, 維那常在法師慈悲, 及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大家好! 阿彌陀佛 不管是出家的法師 或者是在家居士, 只要是佛教徒, 我們應該是有共同的意願, 就是涅槃為上首! 大家都應該是修學聖道的 當然這件事, 在我們佛教徒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事情 可是, 大家在佛法中的願望, 是得無上菩提 是得涅槃的, 但是涅槃的門是怎麼回事情呢?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北傳止觀禪修的要義 林崇安教授編著 佛法教材系列 H10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1 序 早期漢地止觀禪修的傳入和翻譯者有密切的關連, 重要 的人物如安世高 (148) 鳩摩羅什 (344-413) 瞿曇僧伽提 婆 (385 到洛陽 ) 此中, 安世高譯出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禪行法想經 等, 是漢地禪學的開端 鳩摩羅什譯出 思 惟略要法 禪祕要法經 等, 是禪學的要典 瞿曇僧伽提 婆譯出 中阿含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 捌 ) 附錄 一 道品之雜論 ( 一 ) 大毘婆沙論 對 三十七菩提分 之雜論 釋開仁.2011/5/20 一 三十七菩提分法有三十七菩提分法 謂四念住 四正勝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道支 世尊雖說菩提分法, 而不說有三十七種, 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 謂契經說 :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 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 如世尊說七覺支者, 何謂七覺支? 世尊告曰: 即七種菩提分法,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1 ( 陸 ) 七覺支 釋開仁.2011/3/13 目次 : 一 佛出現於世, 有七覺支現於世間二 七覺支可說為十四法三 修習七覺支之方法 ( 一 ) 七覺支須漸次而起 ( 二 ) 修七覺支應適當的對治沉掉 ( 三 ) 專精聽法, 能斷五蓋, 修七覺支, 令心慧解脫 ( 四 ) 五蓋是退法, 七覺支是不退法 ( 五 ) 善知方便而修七覺支 ( 六 ) 五蓋 七覺分之食和非食 ( 七 ) 七覺支可對治七使四

More information

34 生 命 發 揚 -- 感 恩 與 關 懷 印 順 法 師 影 響, 希 望 將 佛 教 精 神 人 間 化 生 活 化, 進 而 以 教 富 濟 貧 為 目 標, 要 求 會 員 佛 心 為 己 心, 師 志 為 己 志, 遂 衍 生 為 四 大 志 業, 八 大 腳 印 的 規 模 1977

34 生 命 發 揚 -- 感 恩 與 關 懷 印 順 法 師 影 響, 希 望 將 佛 教 精 神 人 間 化 生 活 化, 進 而 以 教 富 濟 貧 為 目 標, 要 求 會 員 佛 心 為 己 心, 師 志 為 己 志, 遂 衍 生 為 四 大 志 業, 八 大 腳 印 的 規 模 1977 33 生 命 教 育 議 題 深 究 第 三 組 生 命 發 揚 : 感 恩 與 關 懷 法 鼓 佛 教 學 院 校 長 / 國 立 台 北 藝 術 大 學 教 授 釋 惠 敏 法 師 人 成 即 佛 成 人 圓 佛 即 成 > 人 成 即 佛 成 人 成 即 佛 成 這 句 話, 隨 著 人 生 佛 教 或 人 間 佛 教 運 動, 流 傳 於 近 代 中 國 佛 教 界, 也 被 非 佛 教 徒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THE DIAMOND OF PERFECT WISDOM SUTR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Translated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January 2009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Tripitaka Master Kumarajiva, 5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prior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摘要本文分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指出原先的 本地分 是以阿含的義理與實踐為主軸, 後來無著菩薩編增 菩薩地 的內容, 使聲聞道與菩薩道並重 到了他編著 顯揚聖教論 時, 則以菩薩道為主軸 文中, 並從 瑜伽師地論 內部的歧義, 推測無著菩薩編著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過程 關鍵字 : 瑜伽師地論,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_???:??????????? doc

Microsoft Word _???:??????????? doc 3 未生善法悉能令生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 未生起的善法, 要以精進力, 能令生起 這如潛在的財富, 生得的智力, 要努力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 4 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 對已生起的善法, 要常生歡喜心 ; 加以不斷的熏修, 能令他一天天增長廣大起來 取要言之, 能斷一切諸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 這四種正勤, 扼要的說一句, 這是能斷一切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法的精進 沒有精進,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1 ( 叄 ) 四 正 勤 釋 開 仁.2011/3/13 目 次 : 一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二 修 四 意 斷, 即 住 不 放 逸 之 地, 使 諸 善 法 而 得 長 大 三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 一 ) 內 正 思 惟,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 二 ) 外 善 知 識,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四 四 正 懃 有 二 種 五 四 正 勤 即 正 精 進 六 止 惡

More information

別 知 相 是 識 受 陰, 何 所 識? 識 色, 識 聲 香 味 觸 法, 是 故 名 識 受 陰 復 以 此 識 受 陰, 是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諸 比 丘! 彼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此 色 受 陰, 作 如 是 學 : 我 今 為 現 在 色 所 食, 9 過 去 世 已 曾 為

別 知 相 是 識 受 陰, 何 所 識? 識 色, 識 聲 香 味 觸 法, 是 故 名 識 受 陰 復 以 此 識 受 陰, 是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諸 比 丘! 彼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此 色 受 陰, 作 如 是 學 : 我 今 為 現 在 色 所 食, 9 過 去 世 已 曾 為 ( 一 ) 三 世 陰 世 食 經 三 世 陰 世 食 經 1 ( 雜 阿 含 經.46 經 ) 心 的 樣 相 一 五 蘊 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佛 住 舍 衛 國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受 陰 2, 云 何 為 五? 色 受 陰, 受 想 行 識 受 陰 若 沙 門 婆 羅 門, 以 宿 命 智 自 識 種 種 宿 命, 已 識, 當 識 今

More information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入中論 破 離蘊我 的探究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2 期,2007) 一 前言 在傳統上, 印度把禪修者通稱作 瑜伽師 佛教的瑜伽師修習止觀, 為的是體證究竟的真理, 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脫離生死輪回, 得到解脫 這究竟的真理稱作 真實性 瑜伽師們欲求悟入真實性, 並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先想著 : 生死輪回是以何為根本? 經由智慧的觀察, 便看見貪 瞋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皆從薩迦耶見產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9 期 (pp.27-46): ( 民國 95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分別與無分別 無分別 > 分別 > 分別

More information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發 行 人 證 券 商 證 券 交 易 所 會 計 主 管 資 格 條 件 及 專 業 進 修 辦 法 暨 發 行 人 證 券 商 證 券 交 易 所 會 計 主 管 進 修 機 構 審 核 辦 法 問 答 集 105 年 5 月 修 訂 一 會 計 主 管 之 定 義 ( 會 計 主 管 資 格 條 件 及 專 業 進 修 辦 法 第 2 條 ) ( 一 ) 何 謂 會 計 主 管? 證 券 交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篇 名 : 將 母 狗 變 性 來 解 決 流 浪 狗 問 題 之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作 者 : 王 柏 勝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柯 志 翰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蔡 其 宏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光 烈 老 師 1 壹 前 言 流 浪 狗 的 問 題 存 在 已 久,( 註 一 ) 目 前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藏文文法教材 配合佛典實例說明 林崇安編著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2004 說明 一 本書主要依據突彌桑菩札的 松居巴 ( 藏文文法三十頌 ) 中的虛字類別, 來掌握藏文的文法, 並且選取佛典的實例來說明 主要選自 瑜伽師地論. 攝異門分 二 本書共有以下十八類的虛字 : 01. 完結詞, 例如 : ro, so 02. 囉聲 (* 業聲 * 為聲 * 依聲 ), 例如 :du, na 03.* 屬聲,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2

2 990027 Chinese 248 30 (02)2299-9006 (02)2299-9110 99 5 1 1 二 詩 詩 文 本 趙 幼 文 曹 植 集 校 注 一 書 2 2 3 4 2 此 處 論 點 參 見 張 淑 香,< 三 面 夏 娃 - 漢 魏 六 朝 詩 中 女 性 美 的 塑 像 >, 中 外 文 學 第 15 卷 第 10 期 ; 及 趙 彩 花,< 先 秦 到 漢 代 詩

More information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四 增 進 認 知 體 驗 五 提 升 語 言 層 次 六 激 發 創 造 力 發 展 88 肆 幼 兒 在 積 木 遊 戲 上 的 發 展 過 程 86

More information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談 發 菩 提 心, 行 菩 薩 行, 首 先 必 須 清 楚 了 解 的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談 發 菩 提 心, 行 菩 薩 行, 首 先 必 須 清 楚 了 解 的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三 屆 畢 業 論 文 八 十 華 嚴 離 世 間 品 菩 提 心 觀 指 導 教 授 : 高 明 道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自 莊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More information

(3) 吸 食 安 非 他 命 吸 食 安 非 他 命 是 否 屬 於 休 閒 活 動 答 案 是 錯 的, 不 論 從 休 閒 的 那 四 項 定 義 來 看, 他 都 不 被 歸 類 在 之 下, 雖 然 休 閒 定 義 中 有 一 項 心 靈 狀 態 的 定 義 中 唯 我 論, 就 是 以

(3) 吸 食 安 非 他 命 吸 食 安 非 他 命 是 否 屬 於 休 閒 活 動 答 案 是 錯 的, 不 論 從 休 閒 的 那 四 項 定 義 來 看, 他 都 不 被 歸 類 在 之 下, 雖 然 休 閒 定 義 中 有 一 項 心 靈 狀 態 的 定 義 中 唯 我 論, 就 是 以 休 閒 導 論 期 中 報 告 1. 請 分 別 解 釋 以 下 4 個 小 題 的 行 為 是 否 為 休 閒 行 為 ( 以 休 閒 定 義 來 評 述 )? 如 果 是 休 閒 行 為, 那 是 否 為 正 當 休 閒 行 為 ( 以 道 德 或 法 律 觀 點 評 述 )? (1) 睡 覺 睡 覺 是 否 屬 於 休 閒 的 一 類 答 案 是 對 的, 從 休 閒 的 定 義 來 看 可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60 釋校量 1 法施 2 品第三十 3 八 ( 大正 25,481b14-486a22) 壹 舉 以世間善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 壹 ) 舉 以十善道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一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校量 經卷化他 ( 一 ) 正說 經卷化他 勝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釋厚觀 (2010.11.13)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心經釋義

心經釋義 心 經 釋 義 壹 前 言 : 金 剛 經 是 佛 經 的 濃 縮 本, 而 心 經 是 金 剛 經 的 濃 縮 本, 雖 然 只 有 二 百 六 十 個 字, 但 是 浩 瀚 如 海 的 佛 法 都 涵 攝 在 裡 面, 釋 迦 牟 尼 佛 講 經 說 法 四 十 九 年, 遺 留 的 佛 經 數, 但 是 所 有 經 典 的 奧 義, 都 離 不 開 心 經 的 範 圍, 如 果 將 心 經 裡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智 的 地 位 並 不 突 出 這 種 差 異 的 產 生 原 因 為 何? 這 將 在 第 三 章 給 予 討 論 由 於 大 乘 的 解 脫 目 標 是 成 佛, 而 部 派 則 是 成 為 阿 羅 漢, 因 此 兩 者 儘 管 在 解 脫 框 架 相 同, 但 由 於 前 述 的 種 種 差

智 的 地 位 並 不 突 出 這 種 差 異 的 產 生 原 因 為 何? 這 將 在 第 三 章 給 予 討 論 由 於 大 乘 的 解 脫 目 標 是 成 佛, 而 部 派 則 是 成 為 阿 羅 漢, 因 此 兩 者 儘 管 在 解 脫 框 架 相 同, 但 由 於 前 述 的 種 種 差 大 小 乘 對 見 道 的 敘 述 差 異 及 其 原 因 之 探 討 哲 學 所 碩 二 莫 凱 輝 壹 計 畫 緣 起 本 計 畫 旨 在 探 討 不 同 時 期 的 小 乘 及 大 乘 文 獻 中, 對 於 見 道 的 描 述, 及 其 背 後 可 能 關 聯 的 解 脫 學 (Soteriology) 預 設 差 異 亦 即 探 討 佛 教 修 行 者 擺 脫 凡 夫 身 份 而 轉 成 聖

More information

2

2 1 2 3 1. 2. 3. 2. 3. 4. 5. 1. 2. 3. 4. 5. 6. 7. 1. 2. 2. 4. 2. 3. 4. 5. 4 5 6 7 揑 姸 8 姸 9 姸 10 11 爲 12 眞 13 结 14 15 16 17 参 参 18 19 20 愛 的 日 記 96.04.30-96.05.04 座 號 完 全 做 到 做 到 一 點 點 沒 做 到 項 目 4/30 ( 一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有 關 說 ㆒ 切 有 部 的 ㆔ 世 實 有 法 體 恆 存 的 論 諍 351 有 關 說 ㆒ 切 有 部 的 ㆔ 世 實 有 法 體 恆 存 的 論 諍 提 要 本 論 文 的 寫 作 重 點, 主 要 是 在 討 論 有 關 說 ㆒ 切 有 部 所 主 張 的 ㆔ 世 實 有, 法 體 恆 存 的 理 論, 到 底 是 在 何 種 情 況 所 成 立 的 事 實, 說 ㆒ 切 有 部 的 實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二 修 證 亦 世 間 亦 出 世 間 禪 相 三 初 六 妙 門 ( 第 七 卷 ) 二 十 六 特 勝 三 通 明 ( 第 八 卷 ) 三 修 證 出 世 間 禪 相 二 初 對 治 無 漏 九 觀 壞 法 ( 第 九 卷 ) 初 九 想 二 八 念 三 十 想 觀 不 壞 法 ( 第 十 卷

二 修 證 亦 世 間 亦 出 世 間 禪 相 三 初 六 妙 門 ( 第 七 卷 ) 二 十 六 特 勝 三 通 明 ( 第 八 卷 ) 三 修 證 出 世 間 禪 相 二 初 對 治 無 漏 九 觀 壞 法 ( 第 九 卷 ) 初 九 想 二 八 念 三 十 想 觀 不 壞 法 ( 第 十 卷 修 訂 日 期 : 2006/01/04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6, No. 1916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916 禪 波 羅 蜜 序 禪 波

More information

二 諦 品 第 四 護 國 品 第 五 不 思 議 品 第 六 奉 持 品 第 七 囑 累 品 第 八 五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述 記... 四 六 三 六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錄... 四 八 二 七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義... 五 0 八 八 般 若

二 諦 品 第 四 護 國 品 第 五 不 思 議 品 第 六 奉 持 品 第 七 囑 累 品 第 八 五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述 記... 四 六 三 六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錄... 四 八 二 七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義... 五 0 八 八 般 若 法 性 空 慧 學 目 次 教 釋 一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經 義 脈... 一 二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經 講 錄... 一 九 三 能 斷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經 釋... 九 一 懸 論 釋 經 甲 一 序 分 甲 二 正 宗 分 乙 一 請 乙 二 許 乙 三 正 說 丙 一 示 宗 本 答 三 問 丙 二 斷 餘 疑 丁 一 斷 所 行 疑 戊 一 三 斷 一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DD7BEC7AABABAF5AD6E5FA57CB977AC79A4E45FC4C0B67DA4AF2E646F63>

<4D F736F F D20ADD7BEC7AABABAF5AD6E5FA57CB977AC79A4E45FC4C0B67DA4AF2E646F63> 2010 年元旦美國紐澤西冬季佛法度假 目次 : 修學的綱要 四預流支 ( 釋開仁. 溫宗堃合編 ) 1. 四預流支概說 2. 親近善士 (sappurisasaṃseva) 3. 聽聞正法 (saddhammassavana) 4. 如理作意 (yonisomanasikāra) 5. 法隨法行 (dhammānudhammappaṭipatti) 6. 結論 : 圓滿的優婆塞之法 7. 印順導師對四預流支的看法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 第三屆研究生畢業論文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 第三屆研究生畢業論文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三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三 祖 法 藏 十 門 唯 識 說 的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高 明 道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慧 學 中 華 民 國 八 十 六 年 六 月 序 言 華 嚴 宗 是 闡 揚 大 乘 佛 法 圓 滿 教 義 的 宗 派 ( 註 一 ) 開 創 華 嚴 宗 風, 集 其 大 成 的 是 唐 朝 法 藏 大 師 法 藏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 二明此處所緣者 已說如是多種所緣, 今當緣何而修止耶 答如前經說, 無有限定, 須各別緣, 以補特伽羅有差別故 尤其上品貪行者等修奢摩他時, 所緣各別決定 若不爾者, 縱或能得奢摩他相應三摩地, 然不能得實奢摩他 若不久修淨行所緣, 尚說不得正奢摩他, 況全棄捨淨行所緣 多尋思者尤應修息 若是等分補特伽羅, 或是薄塵補特伽羅, 於前所說諸所緣中, 隨意所樂作所緣處 又修次第中下二編,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