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Transcription

1 佛說決定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62 [No. 763] 佛說決定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762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 告諸苾芻我今為汝 宣說甚深 決定正義 初善中善後善 其義深遠 純一無雜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汝等諦聽 善思念之 時諸苾芻 白佛言 善哉世 尊 何等名為決定正義 我等樂聞 惟願世尊 為我解說 爾時佛告諸苾芻言 決定義者 所謂五蘊 五取蘊 十八界 十二處 十二緣生 四聖諦 二十二根 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禪定 四無色定 四無量行 四無礙 智 四三摩地想 四念處 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如是等 法 是名決定正義 五蘊者 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此等名為五蘊 五取蘊者 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此等名為五取蘊 十八界者 謂眼界色界眼識 界 耳界聲界耳識界 鼻界香界鼻識界 舌界味界舌識界 身界觸界身識界 意界法 界意識界 此等名為十八界 十二處者 謂內眼處外色處 內耳處外聲處 內鼻處外 香處 內舌處外味處 內身處外觸處 內意處外法處 此等名為十二處 十二緣生者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 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如是即一大苦蘊集 由此緣故 即有蘊法 若無緣故 蘊法即滅 所謂無明滅即行滅 行滅即識滅 識滅即名色滅 名色滅即 六處滅 六處滅即觸滅 觸滅即受滅 受滅即愛滅 愛滅即取滅 取滅即有滅 有滅 即生滅 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 如是則一大苦蘊滅 此等諸法 無明為緣乃有 生 滅為緣者何 所謂先際不了 後際不了 中際不了 內法不了 外法不了 內外法俱 不了 善業不了 不善業不了 善不善業俱不了 因不了 果不了 因果俱不了 已 生緣法不了 未生緣法不了 現生緣法不了 於佛不了 於法不了 於僧不了 苦法 不了 集法不了 滅法不了 道法不了 善法不了 不善法不了 罪法不了 福法不 了 可行法不了 不可行法不了 高下法不了 有為無為法不了 如是不了 不能於 黑白法等 起無相智 由此無明不能覺了而為過失 乃至障如實智 不能證得寂靜涅 盤 謂此無明體性迷闇純一癡法 猶如盲者唯行闇道 集諸塵垢損減智慧 於諸障法 不能出離 而此無明與明為障 無明為苦痛 無明為毒器 無明為繩縛 無明為毒根 無明為毒樹 無明為根本煩惱 無明為隨煩惱本 無明是顛倒處 無明為黑闇室 無明是癡闇 如是等義 名為無明 由此為緣 行法得起 行法者 行有三種 謂身 P. 1

2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此名六識 由識為緣 名色得起 名色者 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者謂內五塵 皆四大所成 四大者 謂地水火風 地體堅重 水性流潤 溫煖為火 動轉名風 如是四大所成五塵 名為色蘊 而此蘊法 四蘊名名 一蘊名色 如是五蘊 名為名色 名色為緣六處得起 六處者 謂內六處 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此名六處 六處為緣 觸法得起 觸有六種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此等名觸 由觸為緣 受法得起 受有三種 謂苦受樂受捨受 如是眼觸緣此三受 乃至意觸 亦復如是 此名為受 由受為緣 愛法得起 愛有六種 謂眼觀色耳聽聲鼻嗅香舌了味身覺觸意分別法 由貪六法 得名為愛 由愛為緣 取法得起 取有四種 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由愛增故 得名為取 由取為緣 有法得起 有法有三 欲有色有無色有 欲有者 謂十惡趣及人天 十惡趣者 謂八地獄 一等活 二黑繩 三眾合 四號叫 五大號叫 六炎熱 七極炎熱 八無間 九傍生趣 十餓鬼趣 如是十種 名為惡趣 人趣者 謂四大洲 南贍部洲 東勝身洲 西牛貨洲 北俱盧洲 南贍部洲 其量縱廣七千由旬 此洲之相 北闊南狹 猶如車形 東勝身洲 其量縱廣八千由旬 彼洲之相 猶如半月 西牛貨洲 其量縱廣九千由旬 彼洲之相 猶如圓月 北俱盧洲 其量縱廣十千由旬 彼洲之相 四方徑直 猶如池沼 如是四洲 名為人趣 天趣者 欲界六天 謂四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 如是名為欲界六天 此等諸趣 名為欲有 色有者 有十八天 謂梵眾天 梵輔天 大梵天 光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 淨天 無量淨天 遍淨天 無雲天 福生天 廣果天 無想天 無煩天 無熱天 善現天 善見天 色究竟天 此等諸天 名為色有 無色有者 有四種天 謂空無邊處天 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 此等諸天 名無色有 如是三有 得名為有 由有為緣 生法得起 生者 謂諸有情捨此蘊已 隨業果報 復於界趣 蘊相出現故名為生 由生為緣 老死得有 老者 謂諸有情蘊法果熟 心識迷亂 多所忘失 髮白面皺 身力羸弱 舉動策杖 喘息呻吟 漸漸力微 諸根衰朽 是名為老 復何名死 謂諸有情隨能招業 壽量終盡 識捨執受 命根謝滅 諸蘊離散 是名為死 謂老無定相 附死立支 二法合一 故名老死 如是名為十二緣法 復何名為四聖諦法 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苦諦者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 五盛陰苦 如是等苦 名為苦諦 集諦者 謂貪愛法 由此貪愛 而生耽著 以耽著故 發業潤生 招集為因 是名集諦 滅諦者謂貪愛法及餘煩惱 悉皆斷盡 證寂滅理 是名滅諦 道諦者 即八正道 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八正道 名為道諦 如是四諦 聖智可觀 名四聖諦 P. 2

3 又復何名二十二根 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男根女根 命根意根 樂受根苦受根喜受根憂受根捨受根 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如是名為二十二根復何名為十力 謂如來智 於諸有情處非處法 如實了知 是名如來第一處非處智力如來復於過去現在未來世中 所有眾生諸業行法 處處所生因緣果報 佛以智力 悉皆了知 是名如來第二業報智力如來復於諸禪定法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 盡諸漏法 佛以智力 如實了知 是名如來第三定力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根性勝劣種種差別 佛以智力 如實了知 是名如來第四根勝劣智力 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所有信解種種不同 佛以智力 如實了知 是名如來第五信解智力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所有種種界趣差別 佛以智力 如實了知 是名如來第六界趣智力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所有樂欲 佛以智力 如實了知 是名如來第七樂欲智力如來復於過去無量無數世中所有眾生種種之事 謂一生十生百生千生及百千生 乃至無數百千萬生 如是無數成劫壞劫 其中眾生 死此生彼 死彼生此乃至族姓貴賤名字 飲食苦樂 壽量長短 具如是相 如是因緣 如是過去無量世中種種之事 佛以智力 悉能了知 是名如來第八宿命智力如來復以清淨天眼 觀見眾生貴賤上下好醜生滅 或生善道 或墮惡趣 而彼眾生所作行業 謂身不善業 作諸邪行 口不善業 毀謗賢聖 意不善業 起於邪見 由是因緣 命終之後 墮惡趣中 又復眾生 身作善業 不行邪行 口作善業 不謗賢聖 意作善業 起於正見 由是因緣 命終之後 生人天界 如是等事 如來天眼 悉能觀見 是名如來第九天眼智力又復如來 知彼眾生諸漏已盡證無漏解脫智慧解脫 以自通力 證如是法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之法 佛以智力 悉能了知 是名如來第十漏盡智力 如是十力 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由十力故 於大眾中 作師子吼 轉大法輪復何名為四無所畏 謂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於大眾中 唱如是言 我以自智 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作師子吼 轉妙法輪 無有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而能等者 是名如來一切智無畏 如來已得安樂寂靜無上勝處功德果法 諸漏已盡 種習俱亡 是名如來漏盡無畏如來復為諸聲聞眾 開示苦道 說離煩惱盡苦邊際 是名如來出苦道無畏 P. 3

4 如來復為諸聲聞 說所有障法 令彼出離 是名如來障道無畏 如是名為四無畏法又復何名為四禪定 謂離諸欲及諸染法 斷除疑惑分別之想 是名第一離生喜樂定復次離欲斷除分別想已 當於外法悉皆泯絕 內復寂定 攝內外法 悉皆歸一 是名第二定生喜樂定復次捨於喜樂思念之想 於身喜樂 而無所受 是名第三離喜妙樂定復次捨苦樂法 無憂喜想 諸法清淨 是名第四捨念清淨定 如是名為四禪定法復何名為四無色定 謂修彼定 厭下色相 忻上無色 由無色故 唯有虛空 乃觀虛空無有邊際 作如是想 是故名為空無邊處定復次離彼所緣空無邊處已 復想能緣識亦無邊 是故名為識無邊處定復次離彼能緣識已 當復想於能緣所緣俱無所有 是故名為無所有處定復次離彼無所有已 當復想於無彼麁想 不無細想 是故名為非想非非想定 如是名為四無色定復何名為四無量行 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若有苾芻 具大慈心 於諸有情 無怨無親 等能與樂 如是常行慈無量心 是故名為慈無量行若有苾芻 具大悲心 於諸有情 無怨無親 等能拔苦 如是常行悲無量心 是故名為悲無量行若有苾芻 具大喜心 於諸有情 無怨無親 等施歡喜 如是常行喜無量心 是故名為喜無量行若有苾芻 於諸有情 無怨無親 平等安住如是常行 是故名為捨無量行 如是名為四無量行復何名為四無礙智 謂辭無礙智 辯才無礙智 法無礙智 義無礙智 辭無礙者 緣聲為境 於諸音聲 言辭無礙故 名辭無礙智 辯才無礙者 謂四辯七辯 凡有論難 迅捷無滯 是故名為辯才無礙智 法無礙者 緣名句文 隨何教法 無所不通 是故名為法無礙智 義無礙者 緣義為境 隨所詮義 無所不曉 是故名為義無礙智 如是名為四無礙智復何名為四三摩地想 若有苾芻 作如是觀 我今此身 從頂至足 所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 如是種種不淨之物 所共合成 譬如倉廩廣積糧斛 人入其中 善能分別 是米是麥 如是積聚 名為倉廩 苾芻觀想於自身中 亦復如是 作此觀者 即得斷除貪欲之法 是名第一三摩地想又復苾芻觀想身已 於三摩地 得輕安味 復作是觀 此三摩地所得樂味 亦無有想 譬如蓮華從水而生 彼無有想我從水生而有清涼 苾芻觀想 亦復如是 能觀想者 即得見法輕安樂味 是名第二三摩地想 P. 4

5 又復苾芻 於三摩地 作於明想觀察 如日無餘闇冥 如是觀察 相續不斷 晝夜明闇 皆無有異 作是明想 清淨無雜 譬如秋時雲翳陰闇日光不現 若明眼人 觀想日光 清淨無雜 苾芻觀想 亦復如是 能觀想者 是人即得明智現前 是名第三三摩地想又復苾芻在三摩地 作是觀想 斷除苦樂乃至憂喜 唯有捨念二種清淨 譬如有人能馭車乘 平坦地中行無所礙 苾芻觀想 亦復如是 能觀想者 即得智慧勝利現前 是名第四三摩地想 此等名為四三摩地想復何名為四念處法 謂身受心法 若有苾芻 觀身不淨穢惡充滿無有真實 如是觀察 名身念處又復觀於內外二法 所有諸受 悉皆是苦 作是觀者 名受念處又復觀於心心所法 皆悉無常 作是觀者 名心念處又復觀於內外二法 於是法中 不生我想 作是觀者 名法念處 如是名為四念處法復何名為四正斷法 謂已生惡法 當起精進勤行除斷 皆悉令滅 是名第一正斷之法又復未生惡法 當起精進防護除斷 皆令不生 是名第二正斷之法又復未生善法 當起精進令諸善法皆得生長 是名第三正斷之法又復已生善法 當起精進而令增長堅固圓滿 是名第四正斷之法 如是名為四正斷法復何名為四神足法 謂欲勤心觀 若有苾芻 於諸染法 離其妄念 於諸善法 而起悕求 進善無厭 名欲神足 復於善法 勤修諸行 正行不退 名勤神足 復於諸法 離邪思惟 心正分別 名心神足 復以正智 觀察內身 內身無我 復觀外境 外境無法 我法體無 趣證二空 名觀神足 如是名為四神足法復何名為五根 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如是名五根復何名為五力 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如是名五力復何名為七覺支法 謂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輕安覺支 捨覺支 念覺支 定覺支 是名七覺支法復何名為八正道法 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謂正見者 信有施法 信有父母 有諸善行及不善行 如是善不善業 當有果報 有今後世 於其世中 有諸眾生 有阿羅漢 如理修行 以自通力 見如是法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等事 名為正見何名正思惟 謂離邪思邪思法者 起不正見 發貪瞋癡 遠離如是 名正思惟何名正語 謂離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等語 是名正語 P. 5

6 何名正業 謂離殺生偷盜邪染等法 是名正業何名正命 謂具正見正法出家 被於法服 離諸邪行 信於正法 乃至受用飲食坐臥 皆依正法 是名正命何名正精進 謂離邪勤 於真實法 而起正勤 是名正精進何名正念 謂離邪念 常念正法 記憶在心 無所忘失 是名正念何名正定 謂心心所 不起散亂 離諸攀緣 於奢摩他毘鉢舍那 決定正觀 是名正定 如是名為八正道法爾時世尊 說是法已 復告苾芻眾言 汝等當知 我所宣說 決定正法 初中後善 其義深遠 純一無雜 清淨圓滿 是時苾芻眾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P. 6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2 No. 2084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1, No. 2084 蓋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者

More information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續傳燈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1, No. 2077 No. 2077 續傳燈錄卷第一目錄 大鑑下第十世 汝州首山念禪師法嗣一十六人 汾陽善昭禪師 葉縣歸省禪師 神鼎洪諲禪師 谷隱蘊聰禪師 廣慧元璉禪師 三交智嵩禪師

More information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寺 沙 門 玄 奘 上 表 記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2119 寺 沙 門 玄 奘 上 表 記 進 經 論 等 表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2, No. 2119 沙 門

More information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摩 尼 教 下 部 讚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 No. 2140 摩 尼 教 下 部 讚 完 成 日 期 : 2001/04/01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4, No. 2140 思 一 里 思 咄 鳥 嚧 詵 伊 鳥 嚧

More information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續高僧傳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0, No. 2060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060 續高僧傳序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原夫至道無言 非言何以範世 言惟引行 即行而成立言 是以布五位以擢聖賢

More information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國清百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6, No. 1934 No. 1934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初隱天台 所止之峰舊名佛隴 詢訪土人云 遊其 山者多見佛像 故相傳因而成稱 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

More information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97 No. 1997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耿延禧撰 佛以一音 而演說法 故一切法 同此一音 三世諸佛此一音 六代祖師此一音

More information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大 樹 緊 那 羅 王 所 問 經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625 [No. 624]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大 樹 緊 那 羅 王 所 問 經 卷 第 一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15, No.

More information

觀 者 察 義 觀 察 此 誡 與 佛 法 相 應 不 相 應 及 障 道 過 患 名 字 句 偈 審 諦 思 量 如 實 解 心 得 誡 本 意 又 能 隨 順 止 觀 二 門 此 二 法 者 定 始 慧 初 生 長 一 切 禪 支 道 品 故 名 觀 法 者 即 此 誡 文 首 軸 次 第 慇

觀 者 察 義 觀 察 此 誡 與 佛 法 相 應 不 相 應 及 障 道 過 患 名 字 句 偈 審 諦 思 量 如 實 解 心 得 誡 本 意 又 能 隨 順 止 觀 二 門 此 二 法 者 定 始 慧 初 生 長 一 切 禪 支 道 品 故 名 觀 法 者 即 此 誡 文 首 軸 次 第 慇 淨 心 戒 觀 法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1893 淨 心 誡 觀 法 序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5, No. 1893 餘 杭 郡 沙 門 釋 元 照 述 太 近 至

More information

誐 底 ( 丁 以 反 下 同 ) 誐 訶 寧 ( 引 一 切 眾 生 所 求 成 就 ) 誐 誐 曩 尾 戍 ( 引 ) 達 寧 ( 一 切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薩 嚩 播 ( 引 ) 跛 尾 戍 ( 引 ) 達 寧 ( 引 無 佛 世 界 一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 引

誐 底 ( 丁 以 反 下 同 ) 誐 訶 寧 ( 引 一 切 眾 生 所 求 成 就 ) 誐 誐 曩 尾 戍 ( 引 ) 達 寧 ( 一 切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薩 嚩 播 ( 引 ) 跛 尾 戍 ( 引 ) 達 寧 ( 引 無 佛 世 界 一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 引 金 剛 頂 瑜 伽 最 勝 祕 密 成 佛 隨 求 即 得 神 變 加 持 成 就 陀 羅 尼 儀 軌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0, No. 1155 No.

More information

十 六 特 勝 初 門 第 十 九 通 明 觀 初 門 第 二 十 ( 亦 名 通 明 禪 ) 卷 中 之 上 九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一 八 念 初 門 第 二 十 二 十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三 八 背 捨 初 門 第 二 十 四 八 勝 處 初 門 第 二 十 五 十 一 切 處 初

十 六 特 勝 初 門 第 十 九 通 明 觀 初 門 第 二 十 ( 亦 名 通 明 禪 ) 卷 中 之 上 九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一 八 念 初 門 第 二 十 二 十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三 八 背 捨 初 門 第 二 十 四 八 勝 處 初 門 第 二 十 五 十 一 切 處 初 法 界 次 第 初 門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2 No. 1925 法 界 次 第 初 門 總 序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6, No. 1925 天 台 山 修 禪 寺 沙 門 釋

More information

今日山河大地草木叢林 與覺上座同時成道 一音說法 還相證明麼 良久云 相逢 會有知音知 何必清風動天地 陳謝罷復舉 僧問曹山 佛未出世時如何 山云 曹 山不如 僧云 出世後如何 山云 不如曹山 師云佛與曹山一出一沒 可謂拈頭作 尾 拈尾作頭 子細看來 是他曹山終是不出世 覺上座今日不是顛敗家風 且要

今日山河大地草木叢林 與覺上座同時成道 一音說法 還相證明麼 良久云 相逢 會有知音知 何必清風動天地 陳謝罷復舉 僧問曹山 佛未出世時如何 山云 曹 山不如 僧云 出世後如何 山云 不如曹山 師云佛與曹山一出一沒 可謂拈頭作 尾 拈尾作頭 子細看來 是他曹山終是不出世 覺上座今日不是顛敗家風 且要 宏智禪師廣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8, No. 2001 No. 2001 天童覺和尚語錄序 余頑愚拙疎無所可用 獨於世味淡薄 人我相輕 若可學佛者 以故自幼喜從僧 遊 間遇本色道人 雖未言而意已親 殆若磁石鐵之冥契

More information

唵 ( 引 ) 播 那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波 囉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烏 那 野 摩 細 嚩 那 摩 細 迺 ( 引 ) 囉 摩 細 桉 多 里 馱 ( 二 合 ) 曩 摩 細 娑 嚩 ( 二 合 引 ) 賀 怛 儞 也 ( 二 合 ) 他 ( 引

唵 ( 引 ) 播 那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波 囉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烏 那 野 摩 細 嚩 那 摩 細 迺 ( 引 ) 囉 摩 細 桉 多 里 馱 ( 二 合 ) 曩 摩 細 娑 嚩 ( 二 合 引 ) 賀 怛 儞 也 ( 二 合 ) 他 ( 引 佛 說 大 摩 里 支 菩 薩 經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1257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佛 說 大 摩 里 支 菩 薩 經 卷 第 一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1, No. 1257 西 天

More information

悟 之 事 也 余 問 所 從 來 有 一 天 人 來 禮 敬 敘 暄 涼 已 曰 弟 子 性 王 名 璠 是 大 吳 之 蘭 臺 臣 也 會 師 初 達 建 業 孫 主 即 未 許 之 令 感 希 有 之 瑞 為 立 非 常 之 廟 于 時 天 地 神 祇 咸 加 靈 被 於 三 七 日 遂 感

悟 之 事 也 余 問 所 從 來 有 一 天 人 來 禮 敬 敘 暄 涼 已 曰 弟 子 性 王 名 璠 是 大 吳 之 蘭 臺 臣 也 會 師 初 達 建 業 孫 主 即 未 許 之 令 感 希 有 之 瑞 為 立 非 常 之 廟 于 時 天 地 神 祇 咸 加 靈 被 於 三 七 日 遂 感 律 相 感 通 傳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1898 重 刻 律 相 感 通 傳 序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5, No. 1898 唐 終 南 山 澂 照 大 師 兼 通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0, No. 1805 No. 1805 [cf. Nos. 1428, 1804]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上(并序) 大宋餘杭沙門釋元照撰 出家之士稟戒為體聚法居身 行必據體而修

More information

一 章 是 利 他 行 又 前 四 章 是 聖 默 然 後 一 章 是 聖 說 法 如 此 等 種 種 分 別 料 簡 今 顯 譬 中 當 分 明 包 富 如 囊 中 有 寶 不 探 示 人 人 無 知 者 此 皆 為 分 明 中 作 譬 也 囊 中 有 寶 為 總 三 字 作 譬 探 以 示 人

一 章 是 利 他 行 又 前 四 章 是 聖 默 然 後 一 章 是 聖 說 法 如 此 等 種 種 分 別 料 簡 今 顯 譬 中 當 分 明 包 富 如 囊 中 有 寶 不 探 示 人 人 無 知 者 此 皆 為 分 明 中 作 譬 也 囊 中 有 寶 為 總 三 字 作 譬 探 以 示 人 金 光 明 經 玄 義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9, No. 1783 No. 1783 [cf. Nos. 663, 1784] 金 光 明 經 玄 義

More information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2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台灣某大德提供 No. 1624-A洪覺範林間錄序 臨川 謝逸 撰 洪覺範得自在三昧於 雲菴老人 故能游戲翰墨場中 呻吟謦欬皆成文章 每與林間勝士抵掌清談

More information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1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蔡寧君大德輸入 禪苑蒙求目錄 卷上(千八百四十二則一百八十六人) 釋迦七步 達磨九年 靈山密付 少室單傳 青原與斧 南岳磨磚 大雄創寺 百丈開田 溈仰體用

More information

車駕郊迎 延居別殿 遂問聖諦 機語不契 至十九日 潛往江北(傳燈云 祖以丁未普 通八年至韶州 時刺史蕭昂具禮迎接 表奏 據明教禪禪正宗記乃曰 祖以庚子普通元年至韶州 刺史蕭勵迎接 具奏 蓋蕭昂不曾刺韶州 勵乃昂之子也 以南北史驗之 則當以正宗記為是) 先是誌公修高座寺 謂寺主靈觀曰 當有大乘菩薩自西

車駕郊迎 延居別殿 遂問聖諦 機語不契 至十九日 潛往江北(傳燈云 祖以丁未普 通八年至韶州 時刺史蕭昂具禮迎接 表奏 據明教禪禪正宗記乃曰 祖以庚子普通元年至韶州 刺史蕭勵迎接 具奏 蓋蕭昂不曾刺韶州 勵乃昂之子也 以南北史驗之 則當以正宗記為是) 先是誌公修高座寺 謂寺主靈觀曰 當有大乘菩薩自西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9, No. 155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台灣某大德提供 No. 1559 嘉泰普燈錄卷第一 平江府報恩光孝禪寺(臣) 僧 (正受) 編 紀佛祖 傳燈曰 如來將化 預命摩訶迦葉云 吾以清淨法眼 涅槃妙心

More information

唐丞蘇朗 唐邑令李虗 唐吳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孫明 唐推司楊旬 唐孫翁 唐宋參軍 唐節度張齊丘 唐府掾陸康成 唐張國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別駕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節度吳少陽 唐強伯達 唐司空嚴綬 唐吳可久 唐邢行立 唐趙安 唐倪勤 唐兖州軍將 唐牙將甯勉 唐張政

唐丞蘇朗 唐邑令李虗 唐吳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孫明 唐推司楊旬 唐孫翁 唐宋參軍 唐節度張齊丘 唐府掾陸康成 唐張國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別駕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節度吳少陽 唐強伯達 唐司空嚴綬 唐吳可久 唐邢行立 唐趙安 唐倪勤 唐兖州軍將 唐牙將甯勉 唐張政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3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釋智宣法師輸入 金剛經持驗目錄 上卷魏博士盧景裕 梁釋琰法師 隋趙文若 隋寺丞趙文昌 隋博士徐孝克 隋書生荀氏 隋邑令睦彥通 隋參軍杜之亮 隋宋國公蕭瑀

More information

輳 如川東之 凡八年間 環講法華 金光明涅槃 淨名大小部帙 繼晷待且 慈霔 洋洋 續因慈母年邁 思念報親之恩 遂謝事歸寧 廬于祖墳 曰藏雲 居雖叢爾躡 屩尤多 假道問津 盈諸戶外 仍造西方三聖像設廣以化人 其母後有微疾 師就臥 床 夜講心經 念彌陀佛 佛放金光 母及四方 無不瞻覩 殊祥既[乇-一+北

輳 如川東之 凡八年間 環講法華 金光明涅槃 淨名大小部帙 繼晷待且 慈霔 洋洋 續因慈母年邁 思念報親之恩 遂謝事歸寧 廬于祖墳 曰藏雲 居雖叢爾躡 屩尤多 假道問津 盈諸戶外 仍造西方三聖像設廣以化人 其母後有微疾 師就臥 床 夜講心經 念彌陀佛 佛放金光 母及四方 無不瞻覩 殊祥既[乇-一+北 修訂日期: 2006/01/05 發行日期: 2006/2/15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4, No. 2131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131 翻譯名義序 宋唯心居士荊谿周敦義述 余閱大藏 嘗有意效崇文總目 撮取諸經要義 以為內典總目 見諸經中每用梵 語 必搜檢經教

More information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卷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論原畢) 雜著(六篇) P. 2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卷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論原畢) 雜著(六篇) P. 2 修訂日期: 2009/04/23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2, No. 2115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115 鐔津文集目錄 卷首 行業記(此即序) (陳舜俞撰) 卷一 輔教篇上 原教 勸書(并序共四篇) 卷二 輔教篇中 廣原教(并序共二十六篇)

More information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7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78 依楞嚴究竟事懺卷上 凡熏修楞嚴究竟懺法 不須別作佛事 不必申奏表牒 不用金銀錢袱 不動鐃鈸 雲鑼 但當延名僧善士

More information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3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35-A無異禪師語錄序 大光明中 無物不有 無物不空 真俗二諦 於中影現 一點靈明 溷入知見 一念瞥起 認為安身立命之處

More information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9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95-A序 夫水懺隨聞錄者 乃晝中禪師註釋也 昔悟達國師患人面之瘡 若不感諾迦尊者 現澗泉之水 焉能不復為冤 始知因緣會遇

More information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5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5-A 無 門 老 子 早 修 杜 多 行

More information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9, No. 135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59-A應庵和尚語錄序 道不可以言傳 不可以情解 不可以識識 夫如是則應庵語錄 將何用哉 自昔 古尊宿 未甞有無言者 如以黃葉止小兒啼

More information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3, No. 123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236-A 重 編 曹 洞 五 位 序 傳 付

More information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0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0-A 金 陵 保 寧 禪 院 勇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No. 1369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6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靈 隱 大 川 濟 禪 師 語 錄 目

More information

No. 1601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No. 1601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86, No. 1601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601-A 序 昔 世 尊 以 正 法 眼 藏

More information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No. 1347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47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長 靈 和 尚 語 錄 東 京 天 寧

More information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59, No. 1043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043 看 命 一 掌 金 唐 一 行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58, No. 1032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032-A 華 嚴 原 人 論 解 序 長 安

More information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05, No. 22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229-A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行

More information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23, No. 44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446 七 俱 胝 佛 母 所 說 準 提 陀 羅

More information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2, No. 1192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192-A 清 珠 集 序 執 塗 之 人 而

More information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42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42-A旅泊菴稿序 天地一逆旅也 日月往來 山河流峙 逆旅中之世界也 二乘禪寂 四生升沉 逆旅中之眾生也 三世諸如來 歷代諸祖師

More information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7, No. 130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08-A序 徑石滴乳者 山鐸在公所編 道脈淵源之書也 書垂成而在公脫去 其得法門人 石源雲公 取而錄成之 以彰先人之用

More information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01, No. 017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7 佛 說 長 壽 滅 罪 護 諸 童 子 陀

More information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39, No. 70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709-A序 夫毗尼是正法之壽命者 蓋由戒淨僧真 性遮之業而無染覆 道弘德備 權實之 教而克闡揚 自行利他 越苦海而登彼岸 紹先啟後

More information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1449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1449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73, No. 144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449-A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More information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5, No. 1281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281-A 上諭 佛祖之道 指悟自心為本 是此說者 名為正知正見 用之以利人接物 令人直達心源 方得稱佛祖兒孫 所言外道魔道者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 捌 ) 附錄 一 道品之雜論 ( 一 ) 大毘婆沙論 對 三十七菩提分 之雜論 釋開仁.2011/5/20 一 三十七菩提分法有三十七菩提分法 謂四念住 四正勝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道支 世尊雖說菩提分法, 而不說有三十七種, 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 謂契經說 :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 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 如世尊說七覺支者, 何謂七覺支? 世尊告曰: 即七種菩提分法,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戊 四聖諦 (sacca) 在解釋依七覺支而修行法念處之後, 佛陀繼續解釋依 四聖諦而修行法念處的方法 佛陀在三藏中開示各種法, 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令人 領悟四聖諦 再者, 諸比丘, 比丘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 比丘如何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 諸比丘, 比丘如實地了知 : 這是苦 如實地 了知 : 這是苦的原因 如實地了知 : 這是苦的息滅 如實地了知 : 這是導致苦息滅的修行方法

More information

中部. 正見經 十二支緣起 ( 上 ) 菩提長老講, 釋自鼐譯 1 知老死之四諦正見緣起 正見經 的內容從這部分開始, 舍利弗將逐一闡明十二因緣的要素 十二因緣在佛陀的教法中佔有很大的份量, 尤其於 相應部 中, 有相當多的篇章在探討 事實上, 於 相應部. 緣起篇 中, 佛陀已特別指出 : 具有正

中部. 正見經 十二支緣起 ( 上 ) 菩提長老講, 釋自鼐譯 1 知老死之四諦正見緣起 正見經 的內容從這部分開始, 舍利弗將逐一闡明十二因緣的要素 十二因緣在佛陀的教法中佔有很大的份量, 尤其於 相應部 中, 有相當多的篇章在探討 事實上, 於 相應部. 緣起篇 中, 佛陀已特別指出 : 具有正 中部. 正見經 十二支緣起 ( 上 ) 菩提長老講, 釋自鼐譯 1 知老死之四諦正見緣起 正見經 的內容從這部分開始, 舍利弗將逐一闡明十二因緣的要素 十二因緣在佛陀的教法中佔有很大的份量, 尤其於 相應部 中, 有相當多的篇章在探討 事實上, 於 相應部. 緣起篇 中, 佛陀已特別指出 : 具有正見的聖弟子能了解緣起各支生起, 緣起生起之集 滅與道 由此, 我們可以看出本經中舍利弗是引用了佛陀在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p.147)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1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它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佛教主題詞表試擬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藏主 釋自正 摘要 : 本文為 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 之 佛教主題詞表座談會 引言稿 近年來由於科技進步一日千里, 網路逢勃發展, 資訊爆炸, 佛教文獻資料遽增, 對於文獻整理而言, 傳統所編製的工具已不敷使用, 因此, 希望藉由編製 佛教主題詞表, 作為整理 輔助檢索佛教文獻的利器 本文介紹佛教主題詞表的編製緣起 佛教主題詞表編製計畫 節錄佛教主題詞表試擬等內容,

More information

第 十 明 會 教 始 終 第 一 明 依 教 分 宗 者 夫 如 來 成 道 體 應 真 源 理 事 二 門 一 多 相 徹 智 境 圓 寂 何 法 不 周 只 為 器 有 差 殊 軌 儀 各 異 始 終 漸 頓 隨 根 不 同 設 法 應 宜 大 小 全 別 時 分 因 果 延 促 不 同 化

第 十 明 會 教 始 終 第 一 明 依 教 分 宗 者 夫 如 來 成 道 體 應 真 源 理 事 二 門 一 多 相 徹 智 境 圓 寂 何 法 不 周 只 為 器 有 差 殊 軌 儀 各 異 始 終 漸 頓 隨 根 不 同 設 法 應 宜 大 小 全 別 時 分 因 果 延 促 不 同 化 修 訂 日 期 : 2005/04/24 發 行 日 期 : 2006/2/2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6, No. 1739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的長時期稱作 減劫 人類多行十善時, 人壽漸增, 這一增壽的長時期稱作 增劫 在減劫時期人壽十歲時, 人類懷有瞋害心, 而無仁慈心, 互相砍殺, 成為 刀兵劫 人類懷有慳貪心, 而無布施心, 食物缺少, 成為 饑餓劫 在增劫時期, 世人修持正法, 具有十善行, 但是此時此界的鬼神都放逸 散亂, 不能

的長時期稱作 減劫 人類多行十善時, 人壽漸增, 這一增壽的長時期稱作 增劫 在減劫時期人壽十歲時, 人類懷有瞋害心, 而無仁慈心, 互相砍殺, 成為 刀兵劫 人類懷有慳貪心, 而無布施心, 食物缺少, 成為 饑餓劫 在增劫時期, 世人修持正法, 具有十善行, 但是此時此界的鬼神都放逸 散亂, 不能 世界的毀滅和形成 從佛經來看 一 前言 每年都有人提出世界末日的預言 繪聲繪影的 到 頭來也沒甚麼大事 接著 又有人提出世界末日要來 了 執迷不悟的人還是繼續相信著 其實 這些危言聳 聽的流言都是 無明 的產物 例如 關於2012年12月 21日是世界末日的說法 是被錯誤解讀了 這一天是瑪 雅曆法中重新計時的 零天 並非指世界末日 美國 考古天文學家安東尼 阿凡尼說 瑪雅曆法中 187 萬2千日是一個循環

More information

賢愚經經文補充 020

賢愚經經文補充 020 補充資料 信佛之功德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賢愚經 經文補充講義 020 2014-03-02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阿拏迦城菴羅園中, 與大眾俱 爾時, 尊者舍利弗, 食時著衣持鉢, 入阿拏迦城,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復還本處, 收衣洗足, 敷座而食 飯食訖已, 往詣佛所, 頭面禮足, 於一面立,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 世尊! 我今於佛深起信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_???:??????????? doc

Microsoft Word _???:??????????? doc 3 未生善法悉能令生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 未生起的善法, 要以精進力, 能令生起 這如潛在的財富, 生得的智力, 要努力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 4 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 對已生起的善法, 要常生歡喜心 ; 加以不斷的熏修, 能令他一天天增長廣大起來 取要言之, 能斷一切諸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 這四種正勤, 扼要的說一句, 這是能斷一切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法的精進 沒有精進,

More information

NALANDA-SRIWIJAYA CENTRE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8 (Apr 2015) THE BUDDHIST HEAVENS :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T UNIVERS

NALANDA-SRIWIJAYA CENTRE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8 (Apr 2015) THE BUDDHIST HEAVENS :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T UNIVERS NALANDA-SRIWIJAYA CENTRE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8 THE BUDDHIST HEAVENS : SOURCE MANUAL FOR ICONOGRAPHIC RESEARCH ON THE BUDDHIST UNIVERSE, PART II Various illustrations of the Buddhist heavens (see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三乘共法 三乘 : 聲聞 緣覺 菩薩 三乘共法 : 三乘所共同必修的出世間法 以五乘共法 ( 人天善法 ) 為基礎 綱目 : 1. 發出離心和種種根性 2. 四諦十二因緣 3. 聖果 發出離心 一切行無常 行 : saṃkara (acting), 遷流 造作 造作 : 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組合而成 遷流 : 一切事物皆隨時間而變化 無常 : 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組合而成, 隨時間的推移, 每一剎那都在變化中

More information

清涼法語(四聖諦-苦)明法比丘主講

清涼法語(四聖諦-苦)明法比丘主講 四聖諦 明法比丘主講 (2003 年年中講於慈悲電視台, 文字已經修訂 ) 回首頁 四聖諦目次 修道之省思要點 苦聖諦 苦集聖諦 苦滅聖諦 苦滅之道聖諦 附錄一 : 心藥方 ( 1 煩惱 2 生氣 3 緊張 4 焦慮 5 自我意識熾盛 6 嫉妒 7 吝嗇 8 多疑心 9 懶惰 10 無慚愧心 11 我慢 12 愚癡 ) 附錄二 : 平常用功 回首頁 修道之省思要點 / 明法比丘撰 佛陀及一切覺悟者,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D2BBD5C22020D0C4D6AEB8C5D2AA>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D2BBD5C22020D0C4D6AEB8C5D2A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 times) 禮敬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1 阿毗達摩 佛教的權威性聖典 Abhidhamma abhi = 上等的, 殊勝的, 卓越的 dhamma = 法, 究竟真實的教法 4 極精確及有系統的把佛法耍義分門別類與詮釋 它在範圍与教導方式不同與經教 5 阿毗達摩非佛說?

More information

三十七道品講義 2010 年 11 月印 鄭石岩教授撰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 目次 第一講三十七道品的旨趣... 1 壹 序論... 1 貳 雜阿含經 與三十七道品的關係... 1 參 維摩詰經 中的佛國... 2 肆 大般若經 說大乘菩薩所當行... 2 伍 華嚴經 說三十七道品為佛事... 2 陸 三十七道品的內容... 4 柒 結語... 4 第二講四念處... 5 壹 觀身不淨... 5 貳

More information

從 象 耳 出 照 象 頂 上, 化 作 金 臺 其 象 頭 上 有 三 化 人 : 一 捉 金 輪 一 持 摩 尼 珠 一 執 金 剛 杵 舉 杵 擬 象, 象 即 能 行, 腳 不 履 地, 躡 虛 而 遊, 離 地 七 尺 地 有 印 文, 於 印 文 中 千 輻 轂 輞 皆 悉 具 足, 一

從 象 耳 出 照 象 頂 上, 化 作 金 臺 其 象 頭 上 有 三 化 人 : 一 捉 金 輪 一 持 摩 尼 珠 一 執 金 剛 杵 舉 杵 擬 象, 象 即 能 行, 腳 不 履 地, 躡 虛 而 遊, 離 地 七 尺 地 有 印 文, 於 印 文 中 千 輻 轂 輞 皆 悉 具 足, 一 佛 說 觀 普 賢 菩 薩 行 法 經 宋 元 嘉 年 曇 無 蜜 多 於 楊 州 譯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第 09 冊 No. 0277 CBETA 電 子 佛 典 Rev. 1.19 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佛 在 毘 舍 離 國 大 林 精 舍 重 閣 講 堂, 告 諸 比 丘 : 却 後 三 月 我 當 般 涅 槃 尊 者 阿 難 即 從 座 起, 整 衣 服, 叉 手 合 掌,

More information

以科學的角度來看三界

以科學的角度來看三界 內觀雜誌第 71 期 2010 年 3 月 內觀雜誌第 71 期 本期重點 :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三界 第 71 期內容 : 一 三界 (1) 佛經上所說的三界是什麼呢? (2) 三界內各有多少種的眾生呢? (3) 何謂三千大千世界? (4) 世界如何毀滅? (5) 世界如何形成? (6) 大梵天王如何出現? (7) 地面眾生如何出現? 二 定量 (1) 佛經中如何定出數字? (2) 經中如何定出時間?

More information

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品 中, 佛說 四念處 (197c) 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5,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三 教一乘三 隨本願, 根利鈍, 有無悲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

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品 中, 佛說 四念處 (197c) 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5,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三 教一乘三 隨本願, 根利鈍, 有無悲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 慧日佛學班第 3 期 ( 大智度論 ) 大智度論 卷 19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義第三十一 ( 大正 25,197b13-205c22) 大智度論 卷 019 釋厚觀 (2008.1.5) 經 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1, 不生故, 應具足四念處 四正懃 四如 論 壹 三十七道品 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 2 ( 壹 ) 菩薩道中說聲聞三十七品的理由 問曰 : 三十七品是聲聞 辟支佛道,

More information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在巴利藏還有另一部 念處 經 在 中部 第 10 經 內容大致相同 都 是在闡述四念處 而前者與後者不同之處

More information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一六 1 ;( 二九八 ) 2 法說義說經 壹 序分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貳 正宗分一 總說 : 緣起法法說 義說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緣起法, 法說 3 義說 4 諦聽! 善思! 當為汝說 ( 一 ) 釋法說云何緣起法法說? 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 是名緣起法法說 1 會編( 中 ),p.38,n.1: 相應部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_???:??????????? doc

Microsoft Word _???:??????????? doc 阿含經三十七品與菩薩行 釋開仁.2011.7( 美國佛法度假 ) 壹 阿含經阿含經之由來 ( 壹 ) 阿含 : 來 傳來, 歸 趣之意義阿含, 梵語作 Āgama(ā- gam), 義譯有 來 傳來 ; 法 歸 趣 無等的意思 1 古代或音譯作 阿鋡 2 阿鋡暮 3 阿含暮 阿笈摩 4 阿含慕 5 1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 : 卷 26: 阿含 ( 此云 教 也, 亦云 法藏 也, 眾善所歸也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四念處 doc

Microsoft Word - 03四念處 doc ( 貳 ) 四念處 釋開仁.2011/3/13 目次 : 一 四念處是一乘道二 四念處是一切法三 四念處能令善法聚四 四念處是自依法依五 四念處猶如父母境界六 專心正念, 如護油鉢七 修四念處能自護護他八 四念處法, 說不能盡九 一切人皆應修四念處十 先具淨戒與正見, 後修四念處 ( 一 ) 淨其戒, 直其見, 具足三業, 然後修四念處 ( 二 ) 先具淨戒, 後修正智 ( 知 ) 正念十一 四念處的修習方法與內容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佛學論文選集 正法與菩提分法的實踐 林崇安 (1998) 佛法是佛陀所發現的正法, 是適用到所有眾生的一個普遍的法則, 是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的方法 今日要想復興正法, 一方面要了解什麼是正法 什麼是三十七菩提分法, 一方面要知道如何去實踐正法 如何去實踐三十七菩提分法 以下先探討正法的內涵及特色, 而後分析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此中, 引用釋尊的核心教導 雜阿含經 作為主要的依據, 並以此經的本母

More information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定學概說 ( 淨照法師依據 成佛之道 編制 ) 開仁修訂 2013/3/28 壹 引言 一 三增上學 :(p.199-205) 1 增上戒學: 為了修定而持戒, 叫做增上戒學 2 增上定學: 為了修發真慧而修習禪定的, 叫增上心 ( 定 ) 學 3 增上慧學: 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 叫增上慧 二 定與慧 :(p.313) 1 從修習成就來說: 定與慧, 在修習成就的聲聞 菩薩行中, 是相應不離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4\244\244\244h\271D.doc)

(Microsoft Word - 04\244\244\244h\271D.doc) 總講次 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 講座 (4) 中士道 目錄 講次課程內容頁次 51 1 希求解脫 思惟苦諦 ( 八苦 ) 1 52 2 思惟苦諦 ( 六苦 三苦 ) 16 53 3 思惟苦諦 ( 別苦 ) 27 54 4 思惟集諦 十根本煩惱 34 55 5 煩惱的產生 原因及其過患 47 56 6 業的種類 業形成的原因 60 57 7 死的因緣 死時的心念 65 58 8 神識離身 中陰身 投生之理

More information

大寂靜學會 * 免費課程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講師課程內容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佛學講座 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禪修次第 徹底斷除煩惱 空性智慧 每週二 19:00-21:00 每週三 14:00-16:30 每週四 14:00-16:00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謝素珠居士歐式花

大寂靜學會 * 免費課程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講師課程內容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佛學講座 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禪修次第 徹底斷除煩惱 空性智慧 每週二 19:00-21:00 每週三 14:00-16:30 每週四 14:00-16:00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謝素珠居士歐式花 大寂靜學會 * 免費課程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講師課程內容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佛學講座 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禪修次第 徹底斷除煩惱 空性智慧 每週二 19:00-21:00 每週三 14:00-16:30 每週四 14:00-16:00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謝素珠居士歐式花藝每週一 14:00-16:00 梵唄共修洪清和居士梵唄 每月第一和第三個週五 19:00-21:00

More information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內觀雜誌第 113 期 2015 年 1 月 內觀雜誌第 113 期 本期重點 :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阿含研究教材 : 手聲喻經 和 棄捨經 的要解 雜阿含 294 經 的要解 第 113 期內容 :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pp.2-12 阿含研究教材 : 1. 手聲喻經 和 棄捨經 的要解 pp.13-18 1. 雜阿含 273 經 手聲喻經 2. 雜阿含

More information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論 為方向, 旁攝與之同期的大乘經典, 依序說明菩薩與佛之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並探討二者之異名 次第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e-D22-mahasatipatthana.doc

Microsoft Word - ce-D22-mahasatipatthana.doc Dighanikaye 長部 22 經 (ce-)mahasatipatthanasuttam 大念處經 The Great Frames of Referenc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Bhikkhu Metta 明法比丘 english translation by Bhikkhu Thanissaro (use foreign font ) Mahasatipatthanasuttam

More information

Dependent origination.book

Dependent origination.book 十二緣起 雪歌仁波切講授 2008-11-11 台東 第 1 講 紮實學習苦諦集諦後, 再進入十二緣起 首先, 透過苦諦與集諦的思惟, 理解了輪迴上較粗淺的因果道理 ; 細膩的部分, 則透過十二緣起來認識 一開始先思惟輪迴中的苦諦與集諦, 比較重要 因此, 宗喀巴大師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 裡, 先講了苦諦和集諦, 再來才講十二緣起 學習十二緣起之前, 應紮實的修學苦諦和集諦 否則, 沒有苦諦集諦的基礎就直接思惟十二緣起,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佛教教理的探討》

《佛教教理的探討》 佛教教理的探討 (2008 新版 ) 林崇安教授講授 佛法教材系列 P1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新版自序 1989 年暑假, 抽空對中央大學 覺聲佛學社 的同學講述佛教的教理, 經由王厚華等同學的記錄, 在因緣聚會下, 編出 佛教教理的探討 一書, 由慧炬出版社印行, 作為大專學生的佛法通識教材 今日因緣再聚, 一方面重新校閱全書, 並使內容精緻, 一方面由厚華以 PDF 版登於網站和各界結緣

More information

P. 2 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作大光明現世間一切暗冥皆照耀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雖復生於三界中斷除一切顛倒行若有眾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煩惱等諸障及餘一切不善法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三界諸結使隨所造作為魔攝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若能調伏於無明一切愛網悉能斷若有眾生樂

P. 2 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作大光明現世間一切暗冥皆照耀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雖復生於三界中斷除一切顛倒行若有眾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煩惱等諸障及餘一切不善法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三界諸結使隨所造作為魔攝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若能調伏於無明一切愛網悉能斷若有眾生樂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838 [No. 837] 完成日期 : 2002/11/04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卷上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838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

More information

故, 願一切安樂 喬達摩 [ 15] 教中, 離貪比丘眾, 堅心勤修持, 進趨不死城, 享受涅槃樂, 於諸僧伽 [ 16] 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如石柱 [ 17] 立地, 不為四風撼, 佛子見聖諦, 真信亦如是, 唯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瞭解聖

故, 願一切安樂 喬達摩 [ 15] 教中, 離貪比丘眾, 堅心勤修持, 進趨不死城, 享受涅槃樂, 於諸僧伽 [ 16] 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如石柱 [ 17] 立地, 不為四風撼, 佛子見聖諦, 真信亦如是, 唯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瞭解聖 三寶經 [ 1] (Ratana Sutta) ( 寶經 - 小誦經 - 小部 - 南傳大藏經 ) 譯者不詳, 法增 比丘 1 9 9 9 年潤飾及 2 0 0 5 年注釋 ) 天空或地上, 眾生 [ 2] 來聚集, 願眾生安樂, 汝等應諦聽, 如來 [ 3] 所說法 天地諸神祗, 汝等應諦聽, 人民日與夜, 獻奉諸供品 [ 4], 應慈愛彼等, 精進施佑護 於此處他界, 或於諸天上 [ 5], 無論何種寶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1 ( 陸 ) 七覺支 釋開仁.2011/3/13 目次 : 一 佛出現於世, 有七覺支現於世間二 七覺支可說為十四法三 修習七覺支之方法 ( 一 ) 七覺支須漸次而起 ( 二 ) 修七覺支應適當的對治沉掉 ( 三 ) 專精聽法, 能斷五蓋, 修七覺支, 令心慧解脫 ( 四 ) 五蓋是退法, 七覺支是不退法 ( 五 ) 善知方便而修七覺支 ( 六 ) 五蓋 七覺分之食和非食 ( 七 ) 七覺支可對治七使四

More information

P. 2 爾時世尊 告諸苾芻 當知北俱盧洲 皆無我執 無有分別 因行十善 定壽千歲 從此命終 往生天上 如是北俱盧洲 壽命千歲 然後命終 爾時世尊 而說頌曰貧窮苦有情愛盜他財物善事不曾修卑賤他所使富貴有大財資生皆具足金玉及僮僕斯人作善事修十善業因得大富貴果現受北俱盧快樂生天上北俱盧洲人世間最快樂過去

P. 2 爾時世尊 告諸苾芻 當知北俱盧洲 皆無我執 無有分別 因行十善 定壽千歲 從此命終 往生天上 如是北俱盧洲 壽命千歲 然後命終 爾時世尊 而說頌曰貧窮苦有情愛盜他財物善事不曾修卑賤他所使富貴有大財資生皆具足金玉及僮僕斯人作善事修十善業因得大富貴果現受北俱盧快樂生天上北俱盧洲人世間最快樂過去 佛說較量壽命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59 佛說較量壽命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759 西天中印度惹爛駄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言

More information

以上是世俗的密契經驗 (B) 聲聞道的禪修者只要得到寂止和近分定, 即可直接修習內觀, 在止觀雙運下, 生起無漏根本智, 直接體證真理 ( 四聖諦和無我 ), 成為初果聖者 禪修者繼續用功, 再進入無漏根本智, 清除其餘的煩惱種子 ( 成為二果 三果的聖者 ), 最後生起第六種的 漏盡通 並拔除根本

以上是世俗的密契經驗 (B) 聲聞道的禪修者只要得到寂止和近分定, 即可直接修習內觀, 在止觀雙運下, 生起無漏根本智, 直接體證真理 ( 四聖諦和無我 ), 成為初果聖者 禪修者繼續用功, 再進入無漏根本智, 清除其餘的煩惱種子 ( 成為二果 三果的聖者 ), 最後生起第六種的 漏盡通 並拔除根本 佛教禪修的密契經驗 林崇安教授 一 前言 ( 發表於 密契經驗 : 人 神的溝通 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 年 ) 佛教禪修的密契經驗, 以教主釋迦牟尼佛 ( 簡稱釋尊 ) 和證得聖果的阿羅漢弟子們為代表 有無數的眾生生存於三界內, 由於 無明 而於三界內輪迴受苦 三界是欲界 色界 無色界 為了脫離三界的束縛, 就要修習寂止和內觀, 在禪修的過程中就會有密契經驗, 最後生起 明 和解脫 本文以釋尊

More information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北傳止觀禪修的要義 林崇安教授編著 佛法教材系列 H10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1 序 早期漢地止觀禪修的傳入和翻譯者有密切的關連, 重要 的人物如安世高 (148) 鳩摩羅什 (344-413) 瞿曇僧伽提 婆 (385 到洛陽 ) 此中, 安世高譯出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禪行法想經 等, 是漢地禪學的開端 鳩摩羅什譯出 思 惟略要法 禪祕要法經 等, 是禪學的要典 瞿曇僧伽提 婆譯出 中阿含經,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此經以單法為名 空相為體 觀照為宗 度苦為用 大乘為教相 蓬萊王澤泩巨川一註解頌曰 這點靈光道上來只因逐妄墮塵埃君今要見還鄉路悟得心經道眼開 分顯通經分顯密二大分 自首至三菩提為顯說 顯中分七 自故知至末為密說 密中分三 共十分 初菩薩修證分 ( 十分乃一寬法師所科 今仍之 其餘小分煩多 一槩刪去

此經以單法為名 空相為體 觀照為宗 度苦為用 大乘為教相 蓬萊王澤泩巨川一註解頌曰 這點靈光道上來只因逐妄墮塵埃君今要見還鄉路悟得心經道眼開 分顯通經分顯密二大分 自首至三菩提為顯說 顯中分七 自故知至末為密說 密中分三 共十分 初菩薩修證分 ( 十分乃一寬法師所科 今仍之 其餘小分煩多 一槩刪去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6, No. 569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569-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句解易知序般若心經者 大般若之中心 六百卷之綱要 五千大藏之骨髓 成佛作祖之根源也 然則欲了生死

More information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一節 有情的延續 一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p.69-p.70) ( 一 ) 觀察有情生命流的延續與離散 (p.69) 1 橫豎雙向觀察有情的機體對有情的觀察, 不能單是橫的分析, 他是生生不息地在時間長流中生活著的, 所以更應作豎的觀察 1 像一盞燈, 能按時不斷的加油和燈芯, 他將繼續不斷的播放光明, 成為一盞常明燈, 否則就會息滅 2 2 生命的集散皆依於因緣,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1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目次 壹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自序... A-2 一 撰書的初衷二 一切佛法有相依相攝的意義三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貳 第一章 歸敬三寶... A-3 一 歸依三寶的真實義二 歸依有四正行参 第二章 聞法趣入... A-4 一 聞法應離的過失二 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底限三 一切佛法內在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肆 第三章 五乘共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圆觉经第廿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三十七助道品的第四品类, 是 五根 为什么称为 根 呢? 因为这五法, 就像植物的根一样, 植物都是先有种子发芽, 发芽之后, 如果根还没有生的话, 这个芽也很容易会烂坏掉 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前面虽然修四念处观, 能够使善芽萌发, 但是根还没有生, 因为根还没有生, 因此所萌的善芽也容易烂坏, 所以必须修习现在说的五法, 使善根生, 这就是为什么称为 根 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6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釋隆迅 前言 :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 聽到這一首偈頌 : 諸法因緣起, 諸法因緣滅 ;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 簡單說, 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說 : 奇哉! 奇哉!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nn.doc

Microsoft Word - ann.doc 阿含經 南北傳對讀摘記 給完整讀過各經者的快覽 莊春江作 2018/12/17 初稿, 2019/8/12 更新 最新版本於 http:/agama.buddhason.org - 2 -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摘記 凡例 : SA: 雜阿含經 GA: 別譯雜阿含經 MA: 中阿含經 DA: 長阿含經 AA: 增壹阿含經 SN: 相應部 MN: 中部 DN: 長部 AN: 增支部小部 - Dhp: 法句經

More information

耳洞之風 阿耆吠舍那 我這樣想 我何不修止息 禪 5 阿耆吠舍那 我阻斷了口和鼻的入出 息 阿耆吠舍那 當我阻斷了口和鼻的入出息 時 風便從耳洞離開 聲音劇烈 阿耆吠舍那 恰如打鐵工鼓風的呼嘯聲 聲 音劇烈 就像這樣 阿耆吠舍那 當我阻斷了口 和鼻的入出息時 風便從耳洞離開 聲音劇烈 可是 阿耆吠舍

耳洞之風 阿耆吠舍那 我這樣想 我何不修止息 禪 5 阿耆吠舍那 我阻斷了口和鼻的入出 息 阿耆吠舍那 當我阻斷了口和鼻的入出息 時 風便從耳洞離開 聲音劇烈 阿耆吠舍那 恰如打鐵工鼓風的呼嘯聲 聲 音劇烈 就像這樣 阿耆吠舍那 當我阻斷了口 和鼻的入出息時 風便從耳洞離開 聲音劇烈 可是 阿耆吠舍 修行與覺悟 1 本經敘說 佛成道前的修學歷程 在歷經止息禪與斷食等 無益苦行 之後 轉向有著 離欲之樂 的禪那之道 並依之而證得三明 實現解脫 本經也顯示佛所揭示的法 乃基於其親身的實驗與證實 具有真實性 可行性與可證性 而非只是空談的巧辯與玄思 1 節 譯 自 M 36 I 242-49 MahA-saccaka Sutta 薩遮 迦大經 2 阿耆吠舍那 Aggi-vessana 佛 對 薩 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叢書①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叢書① 目錄 3 第三章 五乘共法 35 i ii 成佛之道講義 編者 : 釋厚觀 Chapter 3 第三章 五乘共法 ( 釋厚觀,2004.11.1) 一 (p.63) 五乘 :1 人乘, 2 天乘, 3 聲聞乘, 4 緣覺乘, 5 菩薩乘 ( 佛乘 ) 五乘共法 ( 下士道 ): 發增上生心, 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門, 作為出世聖法的根基 二 (p.64) 總敘正修 正信歸依者, 應修於正見, 及修於正命,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