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ANRnotes.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ANRnotes.doc"

Transcription

1 阿含經 南北傳對讀摘記 給完整讀過各經者的快覽 莊春江摘記 2018/12/17 初稿, 2019/1/19 更新 最新版本於

2 - 2 -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凡例 : SA: 雜阿含經 GA: 別譯雜阿含經 MA: 中阿含經 DA: 長阿含經 AA: 增壹阿含經 SN: 相應部 MN: 中部 DN: 長部 AN: 增支部小部 - Dhp: 法句經 Ud: 自說 It: 如是語 Sn: 經集 Thag: 長老偈 Thig: 長老尼偈 Jat: 本生 Ps: 無礙解道 中 : 中阿含 28 經 VinM.: 南傳律藏大品 Vism.: 清淨道論 Vbb: 菩提比丘長老 Vbñ: 智髻比丘長老 vs.: 對 不同 N:Nikāya 注 : 注釋書或注疏特 : 特別值得注意優 : 最佳者 : 缺 =: 等於 ; 相同 : 趨近 : 類推 ; 相似 : 不等於 -: 同冒號或減號?: 疑問 可能 ( ): 對讀經文的內容 { }: 含義不同的對應 [ ]: 摘記者個人意見 *: 本經獨有的內容,',": 對應標記 [ ]: 同前標記 段 /: 區隔 或 : 同上經或上段 : 同下經或下段 : 前後關係 參看 : 導出 推論 : 換成 : 相反 ; 反之 >: 大於 <: 小於 : 屬於 : 不屬於

3 雜阿含經陰相應 / 五陰誦 / 修多羅 SA.1~SA SA.1(SN ,51")[ 觀無常 - 正見 ]-[SA.9,11 等 ¹,GA.330²,MA.40³] 觀色 識無常 = 正觀 ( 那是他的正見 ) 厭離 ( 厭 ) 喜貪盡 / 不樂 ¹( 離欲 ²/ 無欲 ³/ 離染, 經由離貪 ) 心解脫 / 解脫 ¹( 善解脫 ") 則能自證 [= 解脫知見 (SA/DA), 便知解脫 (MA), 解脫見慧 / 解脫智 (AA), 了知 ]- 我生 ( 出生 ) 已盡, 梵行已立 ( 已完成 ), 所作 ( 應該作的 ) 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 不再有這樣 [ 輪迴 ] 的狀態了 ) SA.2(SN.22.52)[ 正思惟 ( 如理作意 ) 色 識無常, 苦, 空, 非我 ] SA.3, SA.4', SA.6' (SN.22.24), SA.190*[ 遍知五蘊斷苦 ] 五蘊知 ( 遍知 ), 明 / 識 *( 自證 ), 斷 ( 捨斷 ), 離欲 ( 離貪 ) 則斷苦 / 正盡苦 */ 越生老病死怖 ' SA.5, SA.7(SN.22.29)[ 於五蘊生愛喜 ( 歡喜 ) 則於苦生愛喜 ] SA.8, SA.79(SN ), SA.208'[ 不顧過去, 不欲未來, 於現在厭 ] 過未五蘊尚無常, 苦, 空, 非我, 況現在 觀三世色 識無常, 苦, 空, 非我者不顧 ( 無期待 ) 過去, 不欲 / 不欣 '( 不歡喜 ) 未來, 於現在 x 厭, 不樂 ', 離欲, 向厭 ', 正向滅盡 / 滅盡向 ( 為了滅的行者 ) [SA.994/995/ MA.165 不顧念 / 不憂 / 不念, 不欣想 / 不欣樂 / 不願, 不著 / 正智繫念 / 不受 ] SA.9, SA.10(SN.22.15)[ 無常 苦 非我 非我所 ] 真實正觀 ( 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 )- 色 識無常 苦 非我 非我所 ( 這不是我的, 我不是這個, 這不是我的真我 ), 如是觀者厭, 不樂 [SA.1] SA.11, SA.12(SN.22.18)[ 觀無常因, 無常緣所生亦無常 厭 SA.1] SA.13(SN.22.28)[ 五蘊味患離 ] 色 識味 ( 樂味 ) 故染著 ( 貪著 ), 患 ( 過患 ) 故應厭, 出離故應出離

4 - 4 -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如實知五受陰 ( 五取蘊 ) 味是味, 患是患, 離是離故得解脫 ( 以離被 限制之心而住 ), 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SA.14(SN.22.27,26)[ 有求有行 隨順覺 ] 我昔於色味, 患, 離有求有行 ( 實行遍求到達那色的所有樂味, 過患, 出 離 ), 若於色味隨順覺 * 則於色味以智慧如實見 ( 以慧善見 ) [ ] SA.15, SA.16'(SN.22.36)[ 隨使使, 死者則增諸數 - 為取所縛 ] 某比丘求聞解脫法要, 佛 - 隨使使 ( 潛伏 ), 隨使死 ( 可被推量 ) 者則 增諸數 '( 以此為名 )- 為取所縛 * 不增諸數 - 於取解脫 SA.17, SA.18'(SN.22.69)[ 非我非我所者應該捨斷欲 ], 佛 - 非我者 '[ 即 ] 非汝所應之法 ( 不是我的者 ) 亦非餘人所應 ', 宜速斷除 ( 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 ), 斷者長夜安樂 *[ SA.269] SA.19(SN.22.70), SA.20'[ 結, 深 '[ 染 ] 所繫法 ( 被貪染住立者 ) 宜速除斷 ] SA.21(SN.22.64)[y 動搖 { 思量 y} 時則為魔所縛,y= 色 識 ] SA.22(SN ,125)[ 觀無常除愛 *] 佛答劫波 - 觀 ( 以正確之慧如實見 ) 過, 未, 現, 內, 外, 麁, 細, 好, 醜, 遠, 近之色 識悉皆無常 ( 這不是我的, 我不是這個, 這不是我的真我 ), 愛即除 ( 關於這有識之身與一切身外諸相沒有我作, 我所作, 慢煩 惱潛在趨勢 / 離我作, 我所作, 慢而心超越慢類 ) 心善解脫 ( 成為 寂靜者, 善解脫者 ) SA.23, SA.24(SN.18.21/22,22.71,91/92)[ 觀無我離慢 ] 佛答羅侯羅 - 以平等慧正觀 ( 正確之慧如實見 ) 過, 未, 現 遠, 近之 五蘊悉皆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 這不是我的, ) 於此識身 ( 有識 之身 ) 及外境界一切相 ( 一切身外諸相 ) 無有我 ( 我作 ), 我所見 ( 我所 作 ), 我慢使繫著 ( 慢煩惱潛在趨勢 / 慢而心超越慢類 ) 斷愛欲, 轉 去諸結, 正無間等, 究竟苦邊 ( 成為寂靜者, 善解脫者 ) SA.25[ 聞五蘊是生厭, 離欲, 滅盡, 寂靜法, 是名多聞 ]

5 SA.1~SA SA.26(SN )[ 法師 ( 說法者 )-], SA.363- 老病死 行 說五蘊是生厭, 離欲, 滅盡, 寂靜法者 ( 為了厭, 離貪, 滅而教導法 ) SA.27(SN ')[ 法次法向 ( 法隨法行 )-, 向 是為了 的行者 ] 於五蘊向 厭, 離欲 ( 離貪 ), 滅盡 ( 滅 ) ' 隨觀無常, 苦, 無我 SA.28(SN )[ 見法涅槃 ( 當生得涅槃 )-] 五蘊生 ( 從 ) 厭, 離欲 ( 離貪 ), 滅盡 ( 滅 ), 不起諸漏 ( 以不執取 ) 心正解脫 SA.29(SN )[=SA ] SA.30(SN.22.49)[ 不見真實而言我勝, 我等, 我劣 ] 1. 長者子輸屢那問 - 何故, 何所計於無常, 變易, 不安隱 ( 苦的 ) 色 識言我勝 ( 我是優勝者 ), 我等 ( 我是同等者 ), 我劣 ( 我是下劣者 ) 2. 尊者舍利弗 ( 佛 ) 答 - 於中見是我, 異我, 相在而不見真實 ( 除了不 如實見的原因之外還能有什麼呢 ) 長者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SA.31(SN.22.50)[ 於五蘊如實知四諦 ] 尊者舍利弗 ( 佛 ) 教輸屢那 - 色 識 如實知四諦 + 無常, 苦, 無我 * 堪能斷 x 生厭 離欲 解脫 ( 沙門義或婆羅門義 ) SA.32[ 正觀非我非我所, 於世間無所取則無所著 自得涅槃 ] 尊者舍利弗教輸屢那 - 色 識 集, 滅, 味, 患, 離如實知者堪能超越 x 不是我, 不異我, 不相在名如實知 正觀非我非我所, 自得涅槃 SA.33, SA.34(SN.22.59)[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佛告諸比丘 / 五比丘 - 色 識無我故有病 ( 導致疾病 ) 有苦 *, 亦得 於 x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SA.86]( 不會得到我的色要這樣, 不要 這樣 )+SA.32 ( 厭 離染 - 離貪 解脫 ) SA.35[ 當思惟五蘊無常, 苦, 變易 斷欲貪 ] 佛教誡尊者阿那律, 難提, 金毘羅 ¹- 心意識當思惟此 ², 莫思惟此 ; 斷此欲, 斷此色 ³, 身作證具足住 - 厭, 離欲, 滅, 寂, 沒 緣色 識生

6 - 6 -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諸漏害, 熾然, 憂惱皆悉斷滅 無所著 安樂住 得般涅槃 三 正士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¹ MA.185 ² 色 識是無常, 苦, 變易之法 ³SA.77= 斷色欲貪 SA.36(SN.22.43)[ 自洲自依, 法洲法依 ] 自洲自依, 法洲法依 - 當正觀察 ( 應該如理考察 ) 何因云何有何繫 著生憂悲惱苦 ( 從什麼生, 從什麼可能而有 ) 因色 識 (+ 認為是 我, 或我擁有 x, 或 x 在我中或我在 x 中 ) 是無常, 苦, 變易 知已彼 斷 無所著 安隱樂住 ( 不戰慄 ) 名為涅槃 ( 那部分寂滅 ) SA.37(SN.22.94), SA.38'[ 我不與世間諍, 如蓮出水 ] 如法語者 ( 如法之說者 )- 我不與世間諍 ¹, 世間盲無目不知不見者 其如之何 (+ 如青紅白蓮生於水中長於水中而高出於水面, 不被 水所污染而立, 如來生於世間長於世間能克服世間, 不被世間污 染而住 ) ¹SA.37 色 識無常, 苦, 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 有 ' 譬如一器, 世人有名揵茨, 鉢, 匕匕羅, 遮留, 毘悉多, 婆闍那, 薩 牢我亦如是說, 莫令我異於世人故 [ SA.581 平等假名說 ] SA.39, SA.40(SN.22.54,53)[ 貪喜攀緣識住 ] 1. 根, 莖, 節, 自落, 實種子等五種子譬取陰俱識 ( 有食物的識 ), 地 界譬四識住, 水界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 識於色受想行中識住, 攀緣色受想行喜貪潤澤生長增廣 若離色受想行, 識有來, 去, 住, 生者但有言數, 問已不知, 增益生癡, 以非境界故 2. 不封滯者 ( 攀住者 ) 則解脫 -[ 於 ] 色受想行界離貪, 封滯意生縛斷 ( 貪已被捨斷 ) 攀緣斷 ( 所緣被切斷 ), 識無住處 ( 識的立足處就沒 有了 ), 不復生長增廣 不作行 ( 不造作 ) 住 ( 穩固 ) 知足 ( 滿足 不戰慄 ) 解脫 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無所著 自覺涅槃 ( 自己 證涅槃 )- 我生已盡 [SA.1] * 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無所至趣, 唯見法, 欲入涅槃, 寂滅, 清涼, 清淨, 真實 SA.41[ 五受陰五種如實知 =SA.42 七處減滅, 道 ]

7 SA.1~SA SA.42(SN.22.57)[ 七處善巧, 三種觀義 ] 1. 七處 [ 苦 ] 如實知 i. 色 - 四大及四大造色 ii. 受 - 六受身 iii. 想 - 六想身 iv. 行 - 六思身 v. 識 - 六識身 集, 滅 i. 色 - 愛喜 ( 食 )ii. 受想行 - 觸 v. 識 - 名色 滅道跡 - 八正道 味 - 色 識因緣生喜樂 患 - 色 識無常, 苦, 變易法 離 - 於色 識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2. 三種觀義 - 觀察 ( 考察 ) 陰 { 緣起 }, 界, 入 ( 處 ) SA.43(SN.22.7)[ 取 ( 執取 ) 五蘊為我故, 變異則生著 ( 戰慄 )] SA.44[ 愛喜, 讚歎, 取著起是我我所, 若變異則攝受心住, 生恐怖障礙 ] SA.45(SN.22.47)[ 於五受陰見我而諸根增長 ] 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 言 - 我真實 ( 我是, 我是這個, 我將是, 我將不是 ; 我將是有色, 無色, 有想, 無想, 非想非非想的 [ 之觀念 ]) 而不捨 ( 不離 ) 諸根增長 ( 有五根的下生 ) 增諸觸 六觸入處所觸故 ( 被無明觸所生的感受接觸 ) 起苦樂覺 ( 五根仍在那兒存續 ) SA.46(SN.22.79)[ 五蘊的定義, 被食, 解脫情境 ] 1. 皆於五受陰 ( 五取蘊或其中之一 ) 自識 ( 回憶 ) 種種宿命 ( 前世住處 ) 2. 色 - 可閡可分 ( 變壞 ), 受 vedanā- 諸覺相 ( 感受 vedayati-feel 苦樂不苦不樂 ), 想 saññā- 諸想 ( 認知 sañjānāti-perceive 青黃赤白 ), 行 saṅkhāre- 為作相 ( 以其特性, 作 abhisaṅkharonti-generate 被作的色 識 ), 識 viññāṇa - 別知相, 識色聲香味觸法 ( 識知 vijānāti-cognize 酸甜苦辣鹹 ) 3. 現在被色 識所食亦如過去, 若復樂著未來 x 者當復為彼所食 不顧過去 [SA.8] 向滅 ( 滅的行者 )- 這被稱為滅而不增 ( 拆解而不組成 ), 退而不進 ( 驅散而不積聚 ), 滅而不起 ( 熄滅而不點燃 ), 捨而不取 ( 捨斷而不執取 ) 自覺涅槃 ( 解脫 )- 我生已盡 [SA.1] 滅而不增, 寂滅而住 ( 既不組成也不拆解, 不堆積後住立 ); 退而不進, 寂退而住 ( 既不捨斷也不執取, 捨斷後住立 ); 滅而不起, 寂滅而住 ( 既不驅散也不積聚, 驅散後住立 ); 捨而不取, 不生繫著 ( 既不熄滅也不點燃, 熄滅後住立 )

8 - 8 -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SA.47, SA.48(SN )[ 隨順法 - 多 ( 熱心 ) 修厭 離欲 ( 遍知 ) 解脫 ] SA.49(SN.22.37,38)[ 當於 ( 過現未 ) 五蘊知其生滅 ( 生起, 消散, 變異 )] SA.50(SN , )[ 何故修梵行 ] 問 - 何故教人修諸梵行, 答 - 為於色 識修厭, 離欲, 滅盡, 解脫, 不生故 ( 為了苦的遍知, 貪的褪去, 結的捨斷, 煩惱潛在趨勢的根絕,[ 生命 ] 旅途的遍知, 煩惱的滅盡, 智與見, 無取著般涅槃 ) SA.51(SN.22.32)[ 五蘊是壞法 ( 易壞的 ), 其滅 - 涅槃是不壞法 ] SA.52[ 欝低迦修多羅?] SA.53[ 世間集滅因緣 - 緣起五支說 ] 佛告聚落主大姓婆羅門 - 有因有緣集世間, 有因有緣世間集 - 色 識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故愛樂, 讚歎, 染著心住, 愛樂故取 有 生 老死憂悲惱苦 世間滅 - 愛滅則取滅 SA.54[ 破鐵口斷言 ] 婆羅門 - 我有年少弟子為大眾占相吉凶, 言有必有, 言無必無, 言成必成, 言壞必壞 佛 - 色 識本無種 [ 非天生注定的 ], 異生異滅 SA.55(SN.22.48)[ 陰與受陰的差異 ] 有漏 ( 有煩惱的 ), 是取 ( 會被執取的 ),* 生貪欲, 瞋恚, 愚癡及餘種種上煩惱心法名受陰 ( 五取蘊 ) SA.56[ 有漏法 - 色 識有漏是取能生愛恚 ] SA.57(SN.22.81)[ 疾得漏盡 ] 1. 佛不告而離僧團, 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往見, 某比丘念 - 云何知見疾得漏盡 ( 有煩惱的直接滅盡 )[ 摩訶僧祇律 - 次第得漏盡 ] 2. 佛 - 當善觀察諸陰 ( 法的檢擇被我教導 )-37 道品 * 勤欲, 樂, 念, 信 如是知, 如是知見 - 若見 ( 認為 ) 我者 -20 種身見 - 是名為行 ( 那種認為是行 ) i. 行之集, 生, 轉 ( 根源 )- 無明觸生愛, 緣愛起彼行 - 愛

9 SA.1~SA 受 觸 六入處 ( 被無明觸所生的感受接觸時未受教導的一 般人的渴愛生起, 那行因而被生 )ii. 六入處, 觸, 受, 愛, 行 ( 行, 渴愛, 受, 觸, 無明 ) 無常, 有為, 心緣起法 ( 緣所生的 ) SA.58(SN.22.82/MN.109)[ 佛答某位比丘之問 ] 1. 五受陰 ( 五取蘊 ) 欲為根, 集, 生, 觸 ( 根源 ) 2. 非五陰即受 ( 執取 ) 亦非五陰異受, 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3. 二陰相關 ( 對五取蘊會有種種欲貪 )- 我於未來得如是五蘊 4. 云何名陰 ( 什麼情形諸蘊有諸蘊之稱 )- 色 識若過未現, 內外, 麁細, 好醜 ( 下劣或勝妙 ), 遠近彼一切總說陰 + 味患離 [SA.42] 5. 因緣 - 色陰四大因緣, 受想行陰觸因觸緣, 識陰名色因緣 6. 云何生我慢 ( 怎樣是有身見 )- 色 識見 ( 認為 ) 我, 異我, 相在 7. 何所知何所見疾得漏盡 ( 關於這有識之身與一切身外諸相, 怎 樣知怎樣見而沒有我作, 我所作, 慢煩惱潛在趨勢 )- 色 識彼一 切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 這不是我的, 我不是這個, 這不是我的真 我 ),* 如是見者是為正見 8. 異比丘 - 無我者作無我業, 來世誰當受報? 佛 - 五蘊是無常, 苦, 變 易法 [MA.62 因緣會相連續則生諸法 ], 如是觀者修厭 [SA.1] SA.59[ 觀五受陰之集滅, 是生滅法 ] SA.60[ 經由不執取而解脫 ] 1. 不樂, 不讚歎, 不取, 不著於五蘊者心得解脫 不滅不生, 平等捨 住, 正念正智 [ SA.622] 2. 前際, 後際, 前後際俱見永盡無餘 無所封著 於諸世間都無 所取無所求者自覺涅槃 - 我生已盡 [SA.1] SA.61[ 四種聖者 ] 1. 五受陰無常, 苦, 變易法, 若五受陰永斷無餘, 究竟捨離, 滅盡, 離 欲, 寂沒, 餘五受陰更不相續, 不起, 不出, 是名為妙, 寂靜, 捨離, 一 切有餘 [ 依著 ] 愛盡, 無欲, 滅盡, 涅槃 - 阿羅漢, 所作已作 SA.1

10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2. 隨信行 - 以智慧思惟, 觀察, 分別, 忍, 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3. 隨法行 - 以增上思惟, 觀察, 忍, 中間不死 [SA.936] 4. 須陀洹 - 如實正慧等見, 身見, 戒取, 疑三結斷, 不墮惡道 [SA.133] SA.62[ 凡夫 多聞聖弟子 ] 見色 識是我, 異我, 相在 = 無慧, 無明, 於五受陰見我繫著使, 心結縛而生貪欲 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有慧, 有明 SA.63(SN.22.47)[ 計有我者有無明觸 前無明觸滅, 後明觸集起 ] 1. 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計 ( 認為 ) 有我, 如是觀不離我所 ( 與他的我是 [ 之觀念 ] 是不離的 ) 入於諸根 ( 有五根的下生 ) [SA.45] 2. 無明觸所觸 - 凡夫言有, 無, 有無, 非有非無, 我最勝, 我劣, 我相似, 我知, 我見 ( 有我是, 我是這個, 我將是, 不是 [SA.45]) SA.64(SN.22.55)[ 凡夫於無畏處而生恐畏 ] 1. 斷下分結 - 法無有吾我 ( 那會非有 ), 亦復無我所 ( 那會非我所 ), 我既非當有 ( 那必將非有 ), 我所何由生 ( 那必將非我所 ) 不見 ( 認為 ) 色 識 是我, 異我, 相在 如實了知無常, 苦, 無我, 壞有 ( 有為的 ), 非當有 ( 將消滅 ) 凡夫於無畏處 - 無我無我所 - 生恐畏 ( 於不應恐怖處而恐怖 ), 攀緣四識住 - 於色受想行住 2. 漏盡 ( 煩惱的直接滅盡 )- 色 識界離貪 意生縛斷 識攀緣斷而無所住, 無復增進, 廣大, 生長 [SA.39] 自覺涅槃 - 我生已盡 [SA.1] SA.65[ 從受著手 - 緣起六支說 ] 當修禪思 [SA.67] 之集 - 苦, 樂, 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集滅味患離, 於受樂著生取 有 生 老病死純大苦聚生 滅 - 樂著滅 SA.66[ 不樂著則不生未來五蘊 ] 當修禪思內寂其心, 如實觀察五蘊之集滅味患離, 不樂著, 不讚歎, 不生未來五蘊, 我說彼解脫老病死純大苦聚, 是名五蘊滅 SA.67(SN.22.6)[ 於五蘊樂著之集滅 - 緣起五支說 ] SA.206

11 SA.1~SA 當修禪思 ( 著手努力於獨坐 ) 內寂其心 *, 如實觀察 ( 如實了知 ) 五 蘊之集滅味患離, 不樂著, 不讚歎 ( 不歡喜, 不歡迎, 不持續固持 ) 故愛樂滅 ( 歡喜滅 ) 取滅 有滅 生滅 老病死純大苦聚滅 SA.68[ 從觸著手 - 緣起七支說 ] 當修禪思內寂其心, 如實觀察五蘊之 集 - 緣眼及色眼識生, 三 事和合生觸 受 愛 大苦聚生 滅 - 觸滅則受滅 SA.69(SN.22.44)[ 有身集滅之道 ] 有身集 = 苦集趣道 ( 導向有身之集道跡 )- 不如實知色 識集滅味 患離故樂, 歎, 著, 住 愛樂 取 有 純大苦聚生 ( 認為是我, 或 我擁有 x, 或 x 在我中或我在 x 中 ) 有身之滅 - 如實知 SA.70, SA.71'(SN ,105)[ 有身之四諦 ] 1. 有身 五受陰 集 - 愛, 當來有愛 ( 導致再生 ), 貪喜俱 ( 伴隨歡喜 與貪 ), 彼彼樂著 ( 到處歡喜的渴愛 - 欲, 有, 虛無的渴愛 ) 滅 - 當來 有愛, 無餘斷, 吐, 盡, 離欲, 滅, 寂, 沒 ( 無餘褪去與滅, 捨棄, 斷念, 解脫, 無依住 ) 滅道跡 - 八支聖道 2.' 又復差別者 - 知有身, 斷有身集, 證有身滅, 修斷有身道是名比 丘 斷愛欲縛, 諸結等法, 修無間等, 究竟苦邊 究竟邊際, 究竟離 垢, 究竟梵行, 純淨上士 阿羅漢盡諸有漏, 所作已作, 已捨重擔, 逮 得己利, 盡諸有結, 正智心解脫 斷關 - 斷五下分結, 度塹 - 度無明深 塹, 超越境界 - 究竟無始生死, 脫諸防邏 - 有愛盡, 建聖法幢 - 我慢盡 斷五枝, 成六枝, 守護一, 依四種, 棄捨諸諦, 離諸求, 淨諸覺, 身行 息, 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 純一立梵行無上士 =AA.46.2 十聖居 3.SA.123- 有身, 有身集若知若斷 ; 有身滅若知若證 ; 有身滅道跡 若知若修已, 名斷愛離愛, 轉結, 止慢無間等, 究竟苦邊 SA.72(SN )[ 阿羅漢諸數永滅 ] 1. 所知法 ( 應該被遍知的法 )- 五受陰 ( 色 識 ) 2. 智 ( 遍知 )- 調伏貪欲, 斷貪欲, 越貪欲 ( 貪, 瞋, 癡的滅盡 )

12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3. 智者 ( 有遍知的人 )- 阿羅漢 * 非有他世, 無他世, 有無他世, 非有無他世死, 廣說無量, 諸數永滅 [SA.962 無量, 無數 ] SA.73(AA.25.4/SN.22.22)[ 擔 ( 擔 / 負擔 )- 五盛陰之取捨 ] 1. 取擔 ( 擔因緣 / 取負擔 )- 當來有愛, 貪喜俱, 彼彼樂著 ( 與欲共俱 / 導致再生, 伴隨歡喜與貪, 到處歡喜的渴愛 - 欲, 有, 虛無的渴愛 ) 2. 捨擔 ( 捨離擔 / 放下負擔 )- 若當來有愛 永斷無餘, 已滅, 吐, 盡, 離欲, 滅, 沒 ( 彼愛永盡無餘, 已除已吐 / 那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 捨棄, 斷念, 解脫, 無依住 ) 擔者 ( 持擔人 / 荷負擔者 )- 士夫 ( 人身 / 個人 ) SA.74(SN /65)[ 不被束縛 ] 如實知色 識集滅味患離 ( 不認為是我, 或我擁有 x, 或 x 在我中或我在 x 中 / 對 x 不在歡喜中者 ) * 不貪喜, 不讚歎, 不繫著住, 非 x 縛所縛 ( 這被稱為不被 x 繫縛所束縛 ), 非內縛所縛 ( 不被內部與外部繫縛所束縛 ); 知根本 *, 津濟 ( 見此岸彼岸 ), 出離 ( 他已從苦解脫 ) 是名不隨縛生死, 從此世至他世, 不隨魔自在, 不入魔手, 不隨魔所作, 非魔所縛, 解脫魔縛 ( 被波旬所釋放 ), 離魔所牽 SA.75(SN.22.58)[ 如來與聲聞的差別 ] SA.684 SA.76(SN )[ 無我 無常 苦 *] 當作是觀 ( 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 )- 色 識無我, 無我者則無常, 無常者則是苦, 若苦者彼一切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 這不是我的, 我不是這個, 這不是我的真我 ) SA.77(SN.22.25)[ 當斷對五蘊的欲, 貪 ] 當斷 ( 要捨斷 ) 色 識 ( 的 ) 欲, 貪 x 斷 ( 成為已被捨斷 ) 得斷知 *- 已斷已知 根本斷 - 斷其根本 ( 根已被切斷 ), 如截多羅樹頭 ( 就像無根的棕櫚樹, 成為非有 ), 未來不復更生 ( 為未來不生之物 ) SA.78(SN.22.30)[ 有五蘊則苦起, 病住, 老死出 ] 若色 識起 ( 生起 ), 住 ( 存續 ),( 生成 ), 出 ( 顯現 ) 則苦 ( 的 ) 起, 病 ( 的 ) 住

13 , 老死 ( 的 ) 出 滅, 息 ( 平息 ), 沒 ( 滅沒 ) SA.1~SA SA.79(SN )[ 不顧過去, 不欣未來, 於現在厭 ] SA.8 SA.80( 佛說聖法印經 )[ 聖法印 = 三解脫門 ] 得空三昧 ¹, 能起無相 ², 無所有 ³, 離慢知見 ⁴ ¹ 觀察色 識無常, 磨滅, 不堅固, 變易法, 心樂清淨解脫, 名為空 ² 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 ( 無想 ), 是名無相 ( 曰無欲 ) ³ 觀察貪相, 瞋恚, 癡相斷, 是名無所有 ⁴ 觀察我我所從見聞嗅嘗觸識生 生識因緣無常, 所生識亦無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 從緣起, 是患法, 滅法, 離欲法, 斷知法, 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SA.81(SN.22.60)[ 有因有緣眾生有垢, 清淨 ] SA.711 佛答離車人摩訶男問富蘭那迦葉所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 ( 被污染 ), 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 被淨化 )- 五蘊 非一向是苦 ( 存在一向的樂 ) 故眾生染著 ( 貪著 ) 繫 ( 被繫縛 ) 生惱 ( 被污染 )- 有因有緣眾生有垢 非一向樂 ( 存在一向的苦 ) 故眾生厭 不樂 ( 離染 ) 解脫 ( 經由離貪而被清淨 )- 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SA.82[ 於五蘊見無常, 非我異我相在, 如是觀察 厭, 不樂, 解脫 ] SA.83, SA.85[ 於五蘊見非我異我相在, 名如實正觀 解脫 ] SA.84(SN.22.45)[ 從觀察無常下手 ] 色 識是無常 苦 非我 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如實知是名正觀 ( 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 ) 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無所著 自覺涅槃 ( 自己證涅槃 )- 我生已盡 [SA.1] SA.86( SA.87)[ 無常故有病有苦生 ] 以色 識無常故, 於 x 有病有苦生 ( 是苦故於 x 病生 ), 亦得 - 不欲令如是, 不令如是 [ SA.33/SA.316]+SA.9

14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婆羅門相應 / 八眾誦 / 祇夜 SA.88(GA.88/SN.7.19)[ 欝多羅如法乞求供養父母有大福 ] SA.89, SA.90(GA.89,90/AN.4.39,40)[ 有大果的祭祀 ] 無殺害的邪盛大會 ( 大牲祭 ) 與隨家族經常地祭祀有大果 SA.91(GA.91/AN.8.55)[ 佛答年少婆羅門鬱闍迦在家安樂法 ] 1. 當生 4 法 方便具足 ( 精勤 / 奮起具足 )- 工巧業處 ( 事業 ) 精勤修行 ( 熟練, 不怠惰, 觀察適當的方法, 行動, 安排 ) 以自營生 守護具足 - 如法而得 ( 財富 ) 不令王, 賊, 水, 火劫, 不愛念者 ( 不生惡子 / 不可愛的 繼承者 ) 輒取, 諸災患所壞 善知識具足 ( 得善知識 / 善友誼 )- 自不落 度, 放逸, 虛妄, 凶險, 則有善知識能善安慰 - 未生憂苦能令不生, 已 生能令開覺 ; 未生喜樂能令速生, 已生護令不失 ( / 隨學 [ 仿效 ] 信 戒施慧具足者信戒 的模樣 ) 正命具足 ( 正理養命 / 均衡生活 )- 錢財等入等出 ( 入多於出 / 均衡營生, 不奢不過儉, 不沈溺 i. 女人 ii. 酒 iii. 賭 iv. 惡友 -4 財物敗散口 ) 2. 後世 4 法 信具足 - 敬信如來 ( 信如來的覺 -[SA.550 十號 ]) 戒具 足 - 五戒 施 ( 施 / 施捨 ) 具足 - 離慳垢心在家行解脫施 ( 自在施捨 ), 常自手與 ( 親手施與 ), 樂修行捨 ( 樂於捨, 回應乞求 ), 等心行施 ( 樂 於均分與布施 )GA- 施沙門婆羅門, 師長, 父母, 貧窮者衣食床藥 慧具足 - 四聖諦如實知 ( 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 ) SA.92(GA.258/SN.7.15)[ 憍慢婆羅門的證入 ] 1. 世尊知憍慢婆羅門心念, 勸說 - 憍慢既來此, 不善更增慢 ( 憍慢對 希求者不好 ), 向以義 ( 義 / 利益 ) 故來, 應轉增其義 ( 使它增大 )- 對 父母, 長兄, 和尚諸師長 ( 和上阿闍梨及餘尊長等 / 老師 ) 不應生慢, 應問訊 ( 尊敬 ), 奉事 ( 崇敬, 善禮敬 ), 供養 * 對離貪恚癡, 伏諸憍慢 心, 正智善解脫的漏盡阿羅漢合掌稽首禮 ( 合掌而敬禮 / 禮拜 ) 2.* 佛為他先說端正法中後說正要 - 四諦即證初果, 出家後得阿羅漢 SA.93(GA.259'/AN.7.47")[ 供養三火, 滅三火 ]

15 SA.1~SA 長身婆羅門欲作有殺害的邪盛大會 ( 大祀 / 牲祭 ) 作福, 佛 - 在牲 祭前就得 ( 豎 / 揚舉 ) 三不善果報 身刀 - 自手 ( 手牽 / 從事 ) 口刀 - 作如是教 ( 作是言 / 說這樣的話 ) 意刀 - 思惟 ( 意業 / 心生出 ) 當殺 爾所牛 ( 當殺爾許種種生命 / 令這麼多牛羊為了牲祭被殺 ) 2. 供養三火 根本火 ( 恭敬火 / 應該被奉獻者之火 )- 父母 ([ 我 ] 是從 那 [ 父母 ] 來的 ) 居家火 ( 苦樂俱火 / 屋主之火 )- 妻子, 眷屬, 僕使, 傭 客 福田火 ( 福田火 / 應該被供養者之火 )- 善能調伏 ( 斷 ') 貪, 恚, 癡 ( 使自我般涅槃 ") 之沙門婆羅門, 建立福田 滅三火 - 貪瞋癡火 3.* 佛為他先說端正法中後說正要 - 四諦, 座上見四真諦得無間等 SA.94(GA.260)[ 善惡知識皆如月 ] MA.148 何苦經,3. SA.95(GA.261/AN.3.58")[ 佛為生聞婆羅門澄清關於布施 ] 1. 不說 - 唯應施我, 不應施餘人, 說 - 施持戒者得果報 [ 大 ] 不同犯戒 [AA.47.3]+" 已斷五支 - 五蓋, 具備五支 - 五分法身者 [ 最值得領受 ] 2. 阻止施與他人者作二 ( 三 ") 種障 ( 障礙, 阻擋 ") 障施者施 ( 遮難 / 障礙施與者的福德 ) 障受者利 先損害與傷害自己 " 3. 以洗器餘食 ( 洗鉢之水 ) 著地, 眾生即得利, 亦入福門, 況復施人 SA.96(GA.262/SN.7.14)[ 婆羅門被四個兒子遺棄 - 拐杖勝兒子 ] SA.97(GA.263/AN.7.20)[ 以正行離福惡而非持鉢乞食為比丘 ] SA.98(GA.264/AN.7.11)[ 佛亦耕田, 說法不受食 ] 1. 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 - 沙門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佛 - 信心為種子, 苦行 ( 鍛鍊 ) 為時雨, 智慧為犁軛, 慚愧心為轅 ( 桿 ), 正念 自守護 ( 念為鋤與刺棒 ) 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 不還受諸有 2. 婆羅門起信, 滿鉢美食奉上, 佛 - 但為利益他, 說法不受食 3. 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隨佛出家證阿羅漢 ( / 終生歸依 ) SA.99(GA.265/SN.6.3)[ 毘沙門天王勸施與尊者淨天 ] 尊者淨天 ( 梵天 / 梵天 - 阿羅漢 ) 在門外立, 其母不覺, 在中堂以食祀

16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火, 毘沙門天王 - 此非梵天道, 何為徒祀此 ( 不解趣梵天, 勤苦事火為 / 梵天的食物不是這樣的, 為何你喃喃低誦而不知梵天之路 ) SA.100(GA.266)[ 某婆羅門問云何為佛 - 應修已修, 應斷悉已斷 ] SA.101(GA.267/AA.38.3'/AN.4.36)[ 汝今是誰, 知愛即知盛陰本末 ] 1. 豆磨種姓婆羅門驚見佛腳跡千輻輪相, 世尊說 - 已捨天, 龍, 乾 闥婆, 緊那羅, 夜叉, 無善阿修羅, 諸摩睺羅伽, 人與非人等煩惱漏, 如芬陀利, 雖生於水中而未曾著水, 我雖生世間, 不為世間著 [MA.92], 故名為佛陀 ( 號之為佛 / / 請你視我為佛陀 ) 2.' 世尊說 - 有愛者則有受, 有受則有愛, 因緣合會各各相生, 如此五 苦盛陰無有斷絕時, 以知愛已則知五欲, 外六塵內六入, 即知此盛 陰之本末, 婆羅門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SA.102(GA.268/Sn.1.7)[ 以行為不以所生決定貴賤 ] 1. 事火婆羅豆婆遮 ( 火姓達賴殊 / 拜火的婆羅墮若姓 ) 婆羅門稱佛 為領群特 ( 旃陀羅 / 賤民 ), 佛為他說領群特法 - 瞋恚, 懷恨, 隱覆過惡 ( 剛惡憍慢, 倒見, 幻惑 / 偽善, 邪見, 欺騙 ) 者為領群特 2. 婆羅門 ( 婆羅門 / 佛 )- 不以所生 ( 種姓 / 天生 ) 故為婆羅門, 業故 ( 作 惡行者 / 以行為成為 ) 領群特, 業故 ( 善能修行 / 以行為成為 ) 婆羅門 3. 婆羅門轉得信心, 滿鉢好食奉上, 世尊不受 [ 如 SA.98,Sn 無 ] 陰相應 / 五陰誦 / 修多羅 SA.103(SN.22.89)[ 尊者差摩的證入 - 隨觀五受陰非我 集, 滅 ] 尊者差摩重病, 與諸上座論法, 尊者 - 我能觀察五受陰非我, 非我所, 不言色 識是我, 我異 x( 我是這個 ), 但我慢 ( 我是之慢 ), 我欲 ( 我是 之欲 ), 我使 ( 我是之煩惱潛在趨勢 ) 未斷 ( 根絕 ), 非阿羅漢, 如 蓮花 香, 非根, 莖, 葉, 鬚, 精麁即香, 亦非香異根 如灰湯浣濯乳母衣猶 有餘氣, 要以香薰令滅 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 觀察生滅 ( 隨觀 生滅 )- 此色 識集, 滅 悉除我慢, 我欲, 我使, 是名真實正觀 說此 法時諸上座得法眼淨, 尊者得解脫 ( 皆得解脫 ),* 法喜故病悉除

17 SA.100~SA SA.104(SN.22.85)[ 從斷見到解脫 ] 1. 尊者焰摩迦 - 如我解佛所說法, 阿羅漢命終更無所有 ( 不存在了 ) 2. 尊者舍利弗質問 - 色 識是如來耶? 異 x 有如來耶 ( 如來在 x 以外的其它處嗎 + 色 識 [ 合起來 ] 是如來嗎 + 無色 識者是如來嗎 ) 如來見法真實如, 住無所得, 無所施設 ( 在此生中, 當真實的, 實際的如來未被你得知時 ), 汝云何言, 說是法時尊者焰摩迦得法眼淨 *, 答 - 我當如是說, 阿羅漢色 識無常, 無常者是苦, 苦者寂靜, 清涼, 永沒 ( 凡苦者都已被滅而消失了 ) 3. 尊者舍利弗 - 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 安隱想, 不病想, 我想, 我所想 ( 是我, 或我擁有 x, 或 x 在我中或我在 x 中 ), 於此五受陰保持, 護惜 ( 攀取, 緊握 ), 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 如長者為詐親怨家所害而不覺知 觀察五受陰如病, 癰, 刺, 殺 ( 殺害者 + 有為的 ); 無常, 苦, 空, 非我, 非我所, 不著, 不受, 不受故不著, 不著故自覺涅槃 - 我生已盡 [SA.1], 說是法時尊者焰摩迦心以不執取而得解脫 SA.105[ 慢不斷故能記說往生處 ] 1. 外道出家仙尼質疑佛記說命終弟子往生, 佛 - 有三種師 見現在世真實是我而無能知命終後事 - 斷見 見現在世真實是我, 命終之後亦見是我 - 常見 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 亦復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 - 如來 i. 弟子慢不斷故捨此陰已餘陰相續生, 是故記說是弟子命終生彼彼處, 以彼有餘慢故 ii. 弟子諸慢斷故, 命終更不相續, 則不說彼往生處, 無因緣可記說故, 欲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 永離有結, 正意解脫, 究竟苦邊 2. 佛說此法時仙尼出家得法眼淨, 隨佛出家得阿羅漢 SA.106(SN.22.86)[ 只安立苦以及苦之滅 ] 尊者阿奴羅度答外道 - 如來死後為有, 無, 有無, 非有非無世尊說此是無記 ( 安立最高的人, 無上的人, 已證得無上成就的如來時, 在這四個以外的地方安立 - 死後如來存在, 不存在, 存在且不存在, 既

18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 再向佛求證, 佛 - 我於色如實知, 色集, 色滅, 色 滅道跡如實知 ( 就在此生中, 當真實的, 實際的如來未被你發現時, 你適合對他們宣稱 在這四個以外的地方安立嗎? 從以前到現 在, 我只安立苦以及苦之滅 ) SA.107(AA.13.4/SN.22.1)[ 身苦心不苦 ] 1. 百二十歲那拘羅長者嘆衰老苦病, 世尊教導 - 於苦患身 ( 雖身有 病 - 身有患 / 對病苦的身體 ), 當學不苦患心 ( 令心無病 - 心無患 / 我 具念的心將是不病苦的 ) 2. 尊者舍利弗解說 - 於五蘊集滅患味離如實知 * 不言 - 見 ( 計 - 觀 / 認為 ) 是我是我所 ( 我, 我所, 我是 x 所,x 中有我, 我中有 x/ 是我, 或 我擁有 x, 或 x 在我中或我在 x 中 [ 是我異我相在 ]) 不生愛樂 - 取攝 受 ( 纏縛 ), 若壞若異 ( 遷轉移易 / 變易變異 ), 心不隨轉惱苦 ( 愁憂苦惱 憂色之患 / 愁悲苦憂絕望 ) 生,* 得不恐怖, 障礙, 顧念, 結戀 3.*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 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 SA.108(SN.22.2)[ 調伏欲貪 ] AA.41.4 無常無我 尊者舍利弗教諸欲還西方安居比丘 大師唯說於五蘊調伏欲貪 欲貪有何過患 - 於五蘊欲, 貪, 愛 ( 情愛 ), 念 ( 熱惱 ), 渴 ( 渴望, 渴愛 ) 不 斷者, 彼若變異則生憂悲惱苦 斷欲貪有何福利 - 不起憂悲惱苦 SA.109[ 詳說見諦人所斷諸邪見 -20 種身見 ] 尊者舍利弗解說 - 具足見諦, 見四真諦, 得無間等果, 斷諸邪見 [20 種身見 ], 於未來世永不復起 觀過未現, 內外, 麁細, 好醜, 遠近一 向積聚諸色 識無常, 苦, 空, 非我, 不應愛樂, 攝受, 保持 色是我 - 得地一切入處 [ 十遍處 ] 正受觀已, 作是念 - 地 白即是我, 我即是 x, 我及 x 唯一無二, 不異不別, 如是於一切入處一一計我 色異我 - 見受 識是我, 色是我所 我中色 - 見受 識是我, 色在我中 色中我 - 見受 識是我, 於色中住, 入於色, 周遍其四體

19 SA.100~SA ~ 受是我 - 受 = 六受身 = 眼觸 意觸生受 [ 餘模式同色 ] ~12 想是我 - 想 = 六想身 = 眼觸 意觸生想 [ 餘模式同色 ] 13~16 行是我 - 行 = 六思身 = 眼觸 意觸生思 [ 餘模式同色 ] 17~20 識是我 - 眼識 意識六識身一一見是我 [ 餘模式同色 ] SA.110(AA.37.10'/MN.35")[ 論破薩遮尼健子, 佛自稱世尊 ] 1. 薩遮尼健子聞尊者阿濕波誓 ( 馬師 / 阿說示 ) 說世尊教導色 識 無常, 苦, 空, 非我 ( 一切行是無常無我 "), 找世尊論辯 - 以一切所作 皆依於地為例說色 識是我 2. 佛問 - 凡主者悉得自在, 色 識得隨意自在耶 ( 轉輪聖王當復老 乎 / 你在那色上行使權利 - 我的色要是這樣, 我的色不要是這樣了 嗎 )? 金剛力 [ 士 ] 鬼神 ( 密跡金剛力士 / 金剛手夜叉 - 注帝釋 ) 持金剛 杵在空中逼答, 火種薩遮承認世尊之說 3. 世尊答 於色 識一切如實觀察 ( 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 ) 非我, 非異我, 不相在 ( 這不是我的, 我不是這個, 這不是我的真我 ) 彼學 必見跡不斷壞, 堪任成就 從我教法得離疑惑 ( 實踐, 遵從勸誡, 離 迷惑得無畏, 住於在大師教說上而不仰賴他人 )[ 有學 ] + 成就智, 解脫, 解脫知見 ( 見, 道跡, 解脫 ) 三種無上 - 於大師所恭敬, 尊重, 供 養如佛 ( 以不執取而成為以究竟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 )[ 無學 ] 4. 尼犍子供養佛及僧團, 要諸離車各辦一釜食 諸離車緣尼犍子 得施有貪恚癡者之福, 尼犍子緣佛得施無貪恚癡者之福 (AA 無 ) 5.* 佛 - 世尊覺一切法 世尊為涅槃故為弟子說法 佛自稱世尊 6.' 佛先說端正法中後說正要 - 四諦, 尼健子即於座上得法眼淨, 後 時為其弟子打殺命終生三十三天, 佛 - 彼見彌勒佛已當盡苦際 羅陀相應 / 五陰誦 / 弟子記說 SA.111(SN.23.3)[ 有流, 有流滅 ] 佛答尊者羅陀 - 有流 ( 有之管道 ) 者, 於色 識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 於 x 愛樂, 讚歎, 攝受, 染著 ( 欲, 貪, 歡喜, 渴愛, 攀住, 執取, 心的依

20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處, 執持, 煩惱潛在趨勢 ) * 緣愛樂故取 有 生 老病死憂悲惱 苦增, 是名有流 如實知 有流滅 SA.112(SN.23.4)[ 斷知 ( 遍知 )] 佛答尊者羅陀 - 於色 識憂悲惱苦盡, 離欲, 滅, 息, 沒, 是名 x 斷知 ( 色 識是應該被遍知之法, 阿羅漢是有遍知之人 ) SA.113¹, SA.114², SA.115³, SA.116⁴, SA.117⁵, SA.118⁶, SA.119⁷[ 為何修梵行 ] 侍者比丘尊者羅陀答 - 為斷五蘊苦 ¹, 知苦 ²( 苦的遍知 ), 憂悲惱苦盡, 離欲, 滅, 沒 ³, 盡, 離欲, 滅, 寂, 沒 - 五蘊見我, 我所, 我慢使繫著 ⁴, - 五蘊有漏, 障閡, 熱惱, 憂悲 ⁵, - 五蘊貪, 恚, 癡 ⁶, - 五蘊欲, 愛, 喜 ⁷ 故 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諸外道出家呵罵而去, 佛印可 SA.120, SA.125[ 當觀皆是魔所作 ] 佛答侍者比丘羅陀 - 當觀過未現 色 識 皆是魔所作 是無常, 苦, 是變易法 不見是我, 我所 ; 是我, 異我, 相在故於諸世間都無 所取 無所著 自覺涅槃 - 我生已盡 [SA.1] SA.121(SN.23.12), SA.126[ 同前經, 皆是死法 ( 魔 ) 法 ] SA.122(SN.23.2)[ 名曰眾生, 愛盡則苦盡 = 愛盡解脫 ] 佛答侍者比丘羅陀 - 於色 識 染著纏綿 ( 欲, 貪, 歡喜, 渴愛, 在那 裡執著, 強力執著 ) 名曰眾生 斷除愛欲, 於 x 散壞消滅, 愛盡 苦 盡 我說作苦邊 ( 渴愛的滅盡即是涅槃 AA.19.3), 如小孩玩捏泥 土屋, 一旦不愛了就打碎不玩了 SA.123[ 有身之四諦 ] SA.71 SA.124(SN.23.11)[ 當觀皆是魔 ] 佛答侍者比丘羅陀 - 當觀過未現 色 識皆是魔, 是無常, 苦, 是 變易法, 於中不見我 * 生厭 ( 當這麼看時, 在 x 上厭 ) [SA.1] SA.127(SN.23.19,22)[ 五蘊 14 種觀察 ]

21 SA.100~SA 佛答侍者比丘羅陀 - 當觀過未現 色 識當觀察皆是 斷法 ( 滅盡 法 ) 滅法 棄捨法 無常法 苦法 空法 非我法 無常, 苦, 空, 非我法 病法 癰法 11 刺法 12 殺法 13 殺根本法 14 病, 癰 ( 腫瘤 ), 刺 ( 箭 ), 殺 ( 殺者 ), 殺根本法, 如是觀者生厭 [SA.1] SA.128, SA.129[ 同 SA.127, 唯觀察斷法 1 種 ] SA.130[ 欲斷, 知, 吐, 息, 捨五受陰者當求大師, 勝師, 順次師 ] 斷知相應 / 五陰誦 / 弟子記說 SA.131, SA.132[ 五蘊不習, 吐 (11 項 ) 者不隨魔自在, 解脫魔縛 ] 見相應 / 五陰誦 / 弟子記說 SA.133(SN.24.2), SA.134', SA.135" [ 輪迴之因與證初果 ] 1.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 愛繫其 首, 長道驅馳生死輪迴不知本際 色 識有故,x 事起,x 繫著 ( 執 取 ),x 見我 ( 這是我的, 我是這個, 這是我的真我 ) 2. 見 ( 所見 ), 聞 ( 所聞 ), 覺 ( 所覺 ), 識 ( 所 ), 求 ( 所求 ), 得 ( 所得 ), 隨憶隨 覺隨觀 ( 被意所隨行 ) * 有我, 有世間, 有此世常恆不變易法 - 彼一 切 ( 無常, 苦, 變易法 ) 非我, 非異我, 不相在 ( 這不是我的, 我不是這 個, 這不是我的真我 ) 是名正慧 * 3. 於此六見處 [ 六見我處 = 五蘊 + 見聞覺識 MA.200]* 觀察非我, 非 我所, 於佛法僧所狐疑斷 [ 不壞淨 ], 於苦習滅道狐疑斷 '( 捨斷苦, 苦 集, 苦滅, 導向苦滅道跡的困惑 ), 於佛法僧, 苦集滅道狐疑斷 ", 是名 聖弟子 ( 入流者聖弟子 )[ 注見具足 ] 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 / 不墮惡趣法, 決定 / 必定 ( 決定 )[ 未來命運已固定 ], 向三菩提 ( 以正 覺為彼岸 ), 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 (N 最多七次在天上與人間流轉 輪迴後得到苦的結束 ) SA.136, SA.137, SA.138[ SA.133] SA.139, SA.140, SA.141[ SA.133, 未起憂悲惱苦令起, 已起令增廣 ] SA.142, SA.143, SA.144[ SA.133, 未起我, 我所, 我慢繫著使起, ]

22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SA.145[ SA.133, 未起有漏, 障礙, 燒然, 憂悲惱苦生, 已起 ] SA.146[ SA.133, 令三受於世間轉 ] SA.147[ SA.133, 令三苦世間轉 ] SA.148[ SA.133, 令世八法世間轉 ] SA.149[ SA.133,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 - 我勝, 我等, 我卑 ] SA.150[- 有勝我者, 有等我者, 有卑我者 ] SA.151[- 無勝我者, 無等我者, 無卑我者 ] SA.152(SN.24.3,22.152)[ 彼 - 我常見 ] - 有我, 有此世, 有他世 ( 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間 ), 常, 恆, 不變易法如爾安住 ( 死後我會成為常的, 堅固的, 常恆的, 不變易法 ) SA.153[- 如是我, 彼一切不二, 不異, 不滅 ] SA.154, SA.156'(SN.24.5)[ 斷滅論 ] - 無施 ( 布施 ), 無會 ( 供養 ), 無說 ( 教說 ), 無善趣惡趣業報 ( 善作惡作的業之果與報 ), 無此世他世, 無母無父無眾生 ( 化生眾生 ), 無世間阿羅漢正到正趣 ( 正行的, 正行道的 ) 若此世他世見法自知, 身作證具足住 ( 以證智自作證後 )- 我生已盡 自知不受後有 ( 宣說此世他世 ),' 諸眾生此世活, 死後斷壞無所有, 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終時地歸地, 水歸水, 火歸火, 風歸風 ( 風身 ), 根隨空轉 ( 諸根轉入虛空 ), 輿床第五, 四人持死人往塚間 ([ 四 ] 人與長椅為第五抬走死者 ), 燒然已骨白鴿色 ( 灰白色 ), 立高慢者知施, 黠慧者知受 ( 祭品落下, 布施即是愚者的教說 ), 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誑妄說 ( 凡任何說 [ 布施之類 ] 虛無論者全是虛偽的虛妄戲論 ), 若愚若智死後他世俱斷壞無所有 ( 愚者與賢智者以身體的崩解而被斷滅消失, 死後就不存在了 ) SA.155(SN.24.7), SA.157¹, SA.158², SA.159³, SA.160⁴[ 宿命論 ] - 眾生煩惱無因無緣 ¹, 清淨無因無緣 ², 無知無見無因無緣 ³, 知見無因無緣 ⁴( 無因無緣眾生被污染, 無因無緣眾生被淨化 ), 無力, 無精進 ( 活力 ), 無力精進 ( 人的力量 ), 無士夫方便 ( 人的努力 ), 無士夫精

23 SA.100~SA 勤, 無士夫方便精勤, 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 一切人一切眾生一 切神無方便, 無力無勢, 無精進無堪能 ( 自在力 ), 定分, 相續, 轉變, 受 苦樂六趣 ( 被命運, 意外, 本性變化而在六等級中感受苦樂 ) SA.161, SA.163'(SN.24.8)[ 七身唯物論, 生死定量論 '] - 地水火風樂苦命七身非作 ( 被作的 ), 非作所作 ( 被作種類的 ), 非化 ( 被創造的 ), 非化所化 ( 無創造者的, 不孕的 ), 不殺, 不動 ( 如直立不 動的石柱 ), 堅實, 不轉, 不變, 不相逼迫 ( 互相加害 ), 若福, 惡, 福惡, 苦, 樂, 苦樂, 梟首亦不逼迫 ( 也沒有奪任何生命 ), 七身間間容刀往 返亦不害命 ( 刀只這樣經七身旁邊的空隙進去 ), 於彼無殺, 殺者 ; 無 繫, 繫者 ; 無念, 念者 ; 無教, 教者,' 於此十四百千生門 ( 有這一百四十 萬最上首之胎 ) 此苦樂常住, 生死定量 ( 樂與苦已分配, 輪迴的界 限已定, 不減少或增加, 不超前或落後 ), 譬如縷丸擲著空中, 漸漸 來下至地自住 ( 猶如當線球投出, 它逃離就被解開 ), 如是, 八萬四 千大劫生死定量 ( 同樣的, 愚者或賢智者逃離苦與樂就被解開 ) SA.162(SN.24.6)[ 無善惡論 ] - 作, 教作, 斷, 教斷, 煮, 教煮, 殺, 教殺, 害眾生, 盜他財, 行邪婬, 知言 妄語, 飲酒, 穿牆斷鎖, 偷奪, 復道害村, 害城, 害人民, 以極利劍輪剬 割, 斫截作大肉聚, 彼非惡因緣 ( 從此因緣而無惡 ), 亦非招惡 ( 無惡 的 [ 後果 ] 傳來 ), 於恆水南殺害而去, 恆水北作大會而來, 彼非因緣 福惡 ( 從此因緣而無福德 ), 亦非招福惡 ( 無福德的 [ 後果 ] 傳來 ), 惠 施 ( 依布施 ), 調伏 ( 依調御 ), 護持 ( 依抑制, 依說真實 ), 行利, 同利, 於 此所作, 亦非作福 ( 從此因緣而無福德, 無福德的 [ 後果 ] 傳來 ) SA.164(SN.24.1)[ 邪命外道論 ] - 風不吹 ( 風沒吹 ), 火不燃, 水不流, 箭不射, 懷妊不產, 乳不搆, 日月 若出若沒若明若闇不可知 ( 日月沒起落如直立不動的石柱 ) SA.165[- 此大梵自在造作自然, 為眾生父 ]

24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SA.166(SN ), SA.167'[ 色無色等是我 - 常見 ] - 色, 無色, 色非色, 非色非無色是我 (+ 死後無病 ) 我有邊, 無邊, 有邊無邊, 非有邊非無邊 一想, 種種想, 多想, 無量想 我一向樂, 一向苦, 若苦樂, 不苦不樂, 餘則虛名, 餘則妄想 '(+ 當有苦時, 執取苦後則生起這樣的見 ) SA.168(SN )[ 常見斷見 ] - 我世間常, 無常, 常無常, 非常非無常 世有邊, 無邊, 有邊無邊, 非有邊非無邊 命即是身, 命異身異 如來死後有, 無, 有無, 非有非無 (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 SA.169[ 常見斷見 ] - 世間我常, 無常, 常無常, 非常非無常 我苦常, 無常, 常無常, 非常非無常 世間我自作, 他作, 自作他作, 非自非他無因作 世間我苦自作, 他作, 自他作, 非自非他無因作 SA.170[ 禪定涅槃論 ] - 無五欲娛樂是則見法般涅槃, 入初禪 ~ 第四禪是第一義般涅槃 SA.171[ 斷見 ] - 我 麁四大色斷壞無所有 欲界斷壞死後無所有 色界死後斷壞無所有 得空入處, 識入處, 無所有入處, 非想非非想入處我死後斷壞無所有 - 是名我正斷 斷知相應 / 五陰誦 / 弟子記說 SA.172, SA.173', SA.174", SA.175"[ 無常者當斷 ] 若法 - 過現未 ' 五蘊, 欲 ' 無常者當斷, 為斷彼法當求大師 ", 斷彼法已以義饒益, 長夜安樂 SA.176, SA.177[ 過現未五蘊無常, 為斷彼故當修 - 四念處 ] SA.178[- 惡法令斷令不生, 善法令生令增廣 ] SA.179[- 四神足 ], SA.180[- 信 慧五根 ], SA.181[- 五力 ]

25 SA.100~SA SA.182[- 七覺分 ], SA.183[- 八正道 ], SA.184[- 苦樂遲速四通行 ] SA.185[- 無貪瞋癡法句 ], SA.186[- 止觀 ] SA.187[ 不堪任知無常的障礙法 ] 成就貪欲 惱苦一法故 [ 共列 64 法 ], 不復堪任知色 識無常 入處相應 / 六入處誦 / 修多羅 SA.188(SN ,156)[ 於六根觀無常 - 正見 ] SA.1 SA.189(SN )[ 於六根如理作意 ] SA.2 SA.190(SN.35.26), SA.191[ 於六根遍知, 自證, 捨斷, 離欲 ] SA.3 SA.192, SA.193'[ 於根境離欲者正盡苦, 生老病死苦 '( 怖 )] SA.194(SN.35.19)[ 於六根生喜 ( 歡喜 ) 則於苦生喜 ] SA.5 SA.195(SN.35.43), SA.196[ 根境識觸受一切無常 厭 SA.1] SA.197(SN.35.28")[ 一切都在燃燒 ] 1.* 佛在迦闍尸利沙 [ 羯闍屍利沙山 = 伽耶山 ] 為千比丘舊縈髮婆羅門 [ 注過去事火者,Vism. 三迦葉的弟子, 佛的第三次說法 ] 作三種示現教化 神足變化示現 他心示現 教誡示現 [ MA.143] 2. 教誡示現 - 根境識觸受一切燒然, 以貪, 恚, 癡, 生老死憂悲惱苦燒然 ( 燃燒 ) " 當這麼看時在 x 上厭 [SA.1] 3. 千比丘聞佛所說 ( 而當這個解說被說時 ) 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SA.198, SA.199[ 於六根觀無我離慢 ] SA.23 SA.200(SN ,MN.147)[ 尊者羅侯羅的證解脫 ] 1.* 佛觀察尊者羅侯羅心, 解脫智未熟, 教他授人 五受陰 六入處 尼陀那法 [ 因由 ] 於上所說法獨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2. 佛觀察尊者羅侯羅心, 解脫智已熟 - 上所說法皆順趣, 流注, 住涅槃, 教他根, 境, 識, 觸, 受一切無常, 苦, 變易法 ( 不適合被這樣認為 - 這是我的, 我是這個, 這是我的真我 厭 [SA.1]) 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成阿羅漢 ( 當這個解說被說時, 尊者羅侯羅的心以

26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不執取而從諸煩惱解脫, 許多跟在一起的天眾們的遠塵離垢之 法眼生起 - 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 ) SA.201(SN )[ 當正觀根境識觸受無常, 次第疾得漏盡 ] SA.202(SN )[ 當正觀根境識觸受無我, 次第我見斷 ] SA.203(SN.35.79)[ 當正觀根境識觸受無常, 無明離欲, 明生 ] SA.204[ 當如實知, 如實見根境識觸受 厭 解脫 ] SA.205[ 觀根境識觸受無常, 苦, 變易, 異分法 解脫 ] SA.206(SN )[ 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 SA.67 當方便禪思 ( 著手努力於獨坐 ) 內寂其心 *, 如是如實知顯現 ( 如實 了知 ) 根, 境, 識, 觸, 受無常, 有為 * SA.207(SN.35.99)[ 當修無量三摩提精勤繫念 - 餘同前經 ] SA.208(SN )[ 於根境不顧過去, 不欲未來, 於現在厭 ] SA.8 SA.209(SN.35.72)[ 如實知六根集滅味患離 無我 ] 如實知六觸入處 ( 六觸處 )[ 六根 ] 集滅味患離 = 見 ( 以正確之慧這樣 善見 ) 眼觸入處非我, 非異我, 不相在 ( 這不是我的, 我不是這個, 這 不是我的真我 ) 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是名初觸入處已斷已知, 斷 其根本 [SA.77], 所謂眼識及色 ( 這將是為了未來不再生而被你捨 斷的第一個觸處 ) 去我法律遠 ( 遠離這法與律 ) 如虛空與地 * SA.210(SN )[ 莫樂莫苦注梵行道的業地 ] 莫樂莫苦 ( 你們得到梵行生活的機會注地獄給與一向苦的狀態, 天 界給與一向樂的狀態, 以一向享樂而生放逸, 都不能住於梵行道 的生活, 但人間樂與苦混合, 只在這裡苦界與天界都被了知, 這名 為梵行道的業地被你們得到 )- 六觸入處地獄 [ 大熱或無間地獄 ] 眾 生六根所觸皆不可愛境, 一向受憂苦 六觸入處天一向長受喜樂 SA.211(SN )[ 滅六入處 - 不令隨五欲 ] 多逐過去五欲功德 [SA.752], 少逐現在, 未來世轉復微少 極生方

27 SA.201~SA 便精勤自護, 不復令隨過去五欲功德 ( 為了自己的利益, 應作不放 逸, 念, 心的守護 ), 於彼入處當覺知 - 若眼滅, 色想則離 ( 眼被滅之處, 則色想被滅, 那處應該被體會 ) 尊者阿難 - 世尊略說者, 即是滅 六入處有餘當說 ( 世尊根據這六處滅而說 ), 佛印可 SA.212(SN )[ 不放逸行 - 心不被境持續遍取 ] 在學地者 ( 有學 ) 的不放逸行 ( 在六觸處上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 )- 根所識可愛樂染著 ( 悅不悅意 ) 之境不喜, 不讚歎, 不染, 不繫著住 ( 雖接觸再接觸而心不持續遍取 ) 專精勝進 ( 活力已被激發而不 退 ), 身心止息, 心安極住不忘 ( 念已現前而不忘失 ), 常定一心, 無量 法喜 ( 身已寧靜而無激情 ), 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 ( 心已入定而一 境 ), 終不退減隨於根境 * 不向阿羅漢說不放逸行 SA.213(SN.35.92)[ 從受著手 - 如實知受集滅味患離 ] SA.475, 根境為二法 ( 一對 )- 說此非為二者 ( 我要安立另一個一對 ), 但有 言說, 問已不知 ( 其言語根據一被詢問就不可能回答 ), 增其疑惑 ( 且更會遭到惱害 ), 以非其境界故 ( 那不在 [ 感官的 ] 境域 ) 2.* 根境識三事和合緣觸 苦樂 [SA.65] 種貪欲, 瞋恚, 戒取, 我 見身觸, 增長惡不善法 純大苦聚生 純大苦聚滅 SA.214(SN.35.93)[ 觸 受 思 想 - 次第生 ] 根, 境, 根境因緣生識, 三法和合觸, 觸已受 ( 被接觸後感受 ), 受已 思 ( 被接觸後意圖 ), 思已想 ( 被接觸後認知 )[SA.273,276,306 俱生 ], 皆無常, 有為, 心緣生 ( 是動的, 搖擺的, 無常的, 變易, 變異 ) SA.215(SN.35.70)[ 世尊正法 - 根識境不起貪 ] 尊者富留那問 - 云何為世尊說現法, 滅熾然 [SA.550], 佛 - 眼見色 已覺知色 ( 有色的感受 ), 不起色貪覺 ( 而無色之貪的感受 ), 無內眼 識色貪 ( 在色上自身內沒有貪 ) 如實知, 耳鼻舌身意 SA.216(SN )[ 伴隨欲, 貪染的境為聖所說海 ]

28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聖所說海 ( 聖者之律中的海 )- 根識境已愛念, 染著, 貪樂, 恚, 癡身 口意業老病死 ( 有能被根識知, 令人想要, 可愛, 合意, 可愛樣子, 伴隨欲, 貪染的境 ) 是名為海, 一切世間阿修羅眾乃至天人悉於 其中貪樂沈沒, 如狗肚藏 ( 成為糾纏的線軸 ), 如亂草蘊 ( 像蓬亂 的蘆草與燈心草 ), 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復如是 ( 不能超越苦界, 惡趣, 下界, 輪迴 ) SA.217(SN )[ 六根是大海, 六境為濤波 ( 急流 )] SA.218(SN )[ 從觸著手 vs. 從渴愛著手 ] 苦集 = 渴愛 受 觸 根境識三事和合 苦滅 = 觸滅則受滅 愛滅 取滅 ( 以這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而取滅 ) SA.219(SN ), SA.220'(SN )[ 涅槃道跡 - 觀察無常, 無我 ] 似趣 ' 涅槃道跡 ( 適於涅槃之道 )- 觀察 ( 看 ) 根境識觸受皆無常非我 SA.221[ 趣 斷一切取道跡 - 觸滅則受滅, 從觸著手 ] SA.218 SA.222[ 根境識觸受是一切知法, 識法 ] SA.223(SN.35.26), SA.225(SN.35.25)[ 知識, 知斷 ] 佛 - 我不說一法不知不識 ( 不自證, 遍知, 離貪, 捨斷 ), 不知不斷 ( 證 智與遍知 ) 而得究竟苦邊 ( 苦的滅盡 ) 一法 = 根境識觸受 SA.224(SN.35.24)[ 當斷一切欲 ( 捨斷一切 ) 法 - 根境識觸受 ] SA.226(SN.35.30)[ 斷一切計 ( 思量 )] 不計六根 ( 一切思量之根絕所適合的道跡 )- 我見色, 眼我所, 相屬 ; 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不計樂我, 我所, 樂相屬 ( 不思量 x, 不在 x 中思量, 不從 x 思量, 不思量 x 是我的,x= 根, 境, 識, 觸, 觸為 緣生起的樂, 苦, 不苦不樂受, 一切 ), 不計者 ( 當這麼不思量時 ) 於 諸世間常無所取 ( 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 ) 無所著 ( 不戰慄 ) 自覺涅槃 - 我生已盡 [SA.1]

29 SA.201~SA SA.227(SN.35.90)[ 計者是病, 癰, 刺 ] 計 ( 擾動 ) 者是病, 癰, 刺 ( 箭 ), 莫計 x 是我, 我所, 相屬 / 相在 ( 不思量 x, )[ 下同前經 ] x 同前經, 北傳無 ' 一切 ' SA.228[ 流轉與還滅 ] 增長法 - 根境識三事和合觸, 觸緣受, 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 損減法 -, 觸滅則受滅, 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SA.229[ 根境識觸受世俗者有漏法, 出世間者無漏法 ] SA.230(SN )[ 於根境識觸受之處安立世間, 眾生, 魔 ] SA.231(SN.35.82,84)[ 根境識觸受 = 世間 = 危脆敗壞 ( 破散, 壞散 )] SA.232(SN.35.85)[ 世間是空 - 我我所是空 ] 尊者三彌離提 ( 尊者阿難 ) 問世間空, 空世間 ( 世間是空 ), 佛 - 根境識觸受空, 常恆, 不變易法空, 我所空 ( 我或我所是空 )[ SA.273] SA.233(SN )[ 世間之四諦 ] * 世間 - 六內入處 [ 根 ] 世間集 - 當來有愛, 喜貪俱, 彼彼樂著 ( 根境識觸受 渴愛 取 有 ) 世間滅 - 當來有愛 無餘斷, 已捨, 吐, 盡 ; 離欲, 滅, 止, 沒 ( 以這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而取滅 有滅 * 世間滅道跡 - 謂八正道 SA.234(SN )[ 走到世界邊 ] SA 佛 - 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 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究竟苦邊 2. 尊者阿難詳 - 六根為世間, 世間名, 世間覺, 世間言辭語說皆入世間數 ( 世間的解了者, 世間的思量者 = 聖者之律中的世間 ) * 如實知六根集滅味患離, 名到世界邊, 知世間, 世間所重, 度世間 SA.235(SN )[ 所謂師徒 ] 有師 ( 有師父 )¹, 有近住弟子 ( 有徒弟者 )² 則苦獨住 ( 住於苦而不安樂 ) 無師, 無近住弟子常樂獨住 ¹ 緣根境生惡不善覺 ( 隨順於結的惡不善法之憶念與意向 ), 貪恚癡俱 *, 行此法者 ( 惡不善法征

30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服他 ) ² 於此邊住 ( 惡不善法住於其內 ) 者 SA.236(AA.45.6'/MN.151)[ 上座禪 ] 1. 住空三昧禪住 = 上座禪住 ( 遊空三昧 / 住在空住處 = 大丈夫住處 )- 乞食時根對境不起欲, 恩愛, 愛念, 著 ( 計無吾我, 人, 壽命, 亦不見 有眾生, 諸行本末 / 觀察再觀察後淨化施食 - 乞食時觀察心中無欲, 貪, 瞋, 癡, 嫌惡 + 捨斷五種欲, 五蓋 + 遍知五取蘊 + 修習 37 道品 + 修習止與觀 + 作證明與解脫 ) 2.' 不得三三昧故流浪生死 空三昧 - 無所願 得無願三昧 - 不求, 無想念死此生彼 得無想三昧 空三昧者於諸三昧最為第一 SA.237(SN )[ 執取境故不證涅槃 ] 長者名郁瞿婁 ( 郁伽 )- 何故得不得見法般涅槃 ( 當生證不證涅槃 ), 佛 - 眼 意識境 ( 能被眼 意識知令人想要 伴隨欲, 貪染的境 ), 愛, 念, 染著 ( 歡喜, 歡迎, 持續固持 ) 常依於識, 為彼縛, 彼取故 ( 識是 依著它的, 執取它的 ) 不得見法般涅槃 ( 有執取的比丘不證涅槃 ) SA.238[ 六根因, 緣六境而六識生 ] SA.239(SN ,122)[ 結所繫法 ( 會被結縛的法 )- 根境, 結 - 欲貪 ] SA.240(SN ,123)[ 所取法 ( 會被執取的法 )- 根境, 取 - 欲貪 ] SA.241(AA.51.6/SN )[ 寧壞六根不著境 ] 1. 寧以熱銅籌燒目 ( 燒鐵錐烙眼 / 眼根被尖銳熾熱的鐵片破壞 ), 燒鐵錐鑽耳 ( 利錐壞耳 / 耳根被尖銳熾熱的鐵釘破壞 ), 利刀斷鼻 ( 熱鉗壞鼻 / 鼻根被尖銳熾熱的指甲剪破壞 ), 利刀斷舌 ( 利劍截舌 / 舌根被尖銳熾熱的剃刀破壞 ), 剛鐵利槍刺其身 ( 熱鍱裹身 / 身根 被尖銳熾熱的矛破壞 )[ MA.5,MA.14]- 六識不起取相及隨好 ( 細 相 ) 墮惡趣, 寧當睡眠愚癡活 ( / 對生命是徒然白費的 ) 無果無利 無福 ( / 無果實的愚鈍的 ) 不起覺想 ( 不以覺寤意有所念 / 不會影 響別人 ) 生纏縛諍訟 ( 欲壞聖眾 / 在他們的控制下行破僧 ) 2. 我從今日當 * 正思惟觀五根與緣根境所生受無常, 有為, 心緣

31 SA.201~SA 生法 * 不眠亦不起覺想生纏縛, 諍訟 於六根與緣根境所生受 生厭 不樂 ( 離染 ) 解脫知見 [SA.1](AA- 當將護六情, 無令漏失 ) SA.242(SN ,112)[ 遍知, 自證, 捨斷, 離貪 SA.3 蘊 根境 ] SA.243(SN )[ 入魔手 ] 於六根 ( 被根識知, 令人想要 伴隨欲的, 貪染的境 ) 味 *, 歡喜 ( 歡喜, 歡迎 ), 讚歎 *, 染著 *, 堅住 ( 持續固持 ), 愛樂 *, 憎嫉 * 者不得自在脫 於魔手, 魔縛所縛, 入於魔繫 ( 被稱為進入魔的住處, 進入魔的控 制, 被魔網束縛, 被魔的束縛所束縛, 被波旬為所欲為 ) SA.244(SN )[ 根味著境 - 六魔鉤鉤其咽, 於魔不得自在 ] SA.245[ 四品法經 ] 根識可愛, 可念, 可樂, 可著境已 歡喜, 讚歎, 樂著, 堅住 不歡喜, 根識不可愛, 不可念, 不可樂著, 苦厭境已 瞋恚嫌薄 不瞋恚 嫌薄 不隨魔自在, 解脫魔繫 SA.246[ 無六觸入處者魔所不到 ] 1. 魔 - 見我牛不, 佛 - 何用牛為? 魔 - 六觸入處是我所乘, 欲何所之, 佛 - 無六觸入處者汝所不到, 我往到彼 2. 魔 - 若常有我者一切悉屬我, 佛 - 若言有我者彼說我則非 3. 魔 - 若知道安隱向涅槃, 汝自獨遊往, 何煩教他為 -DA.29, 佛 - 若有離 魔者問度彼岸道, 為彼平等說, 真實永無餘, 時習不放逸, 永離魔自在 4. 魔 - 佛如似肉石, 我今猶餓烏 竟不得其味, 折觜而騰虛 -SA.1092 SA.247[ 根不習近, 繫, 著, 味 於境則不隨魔自在, 得解脫魔繫 ] SA.248(SN )[ 識也無我 ] 問 - 佛說此四大色 ( 此身 ) 非我, 亦復說識非我耶? 尊者阿難 - 緣根 境生識, 彼因彼緣無常變易時 ( 如果那因與緣會完全地, 全部地 無餘滅 ), 彼識不住 ( 眼識不能被了知 ), 彼法若生滅可知, 於中不

32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見是我, 異我, 相在, 如見芭蕉樹謂堪材用 ( 心材 ), 斷根截葉剝皮 求其堅實, 剝至於盡都無堅處, 如是正觀眼耳鼻舌身意識 ( 在六 觸處上認為不是我, 不是我所 ) 都無可取 ( 不執取任何事物 ) 無 所著 ( 不戰慄 ) 自覺涅槃 ( 自己證涅槃 )- 我生已盡 [SA.1] SA.249(AN.4.174)[ 根滅 = 涅槃, 非有餘非無餘 ] 尊者阿難 - 六觸入處 ( 六觸處 ) 盡, 離欲, 滅, 息, 沒已 ( 無餘褪去與滅 ), 更有餘不, 無有餘, 有餘無餘, 非有餘非無餘耶 ( 既沒有也非沒有 什麼其它的嗎 )? 尊者舍利弗 ( 尊者摩訶拘絺羅 )- 莫作此問 ( 不要 這麼說 ), 有餘 耶此則虛言 ( 作虛妄了無虛妄的 ), 若言六觸入處 盡 沒已離諸虛偽, 得般涅槃 ( 是虛妄之滅, 平息 ), 此則佛說 * SA.250(SN )[ 欲貪是其繫 - 黑牛白牛喻 ] 尊者摩訶拘絺羅與尊者舍利弗間的問答 若根繫境, 世尊不教 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 中間欲貪是其繫 [SA.572,752], 如二牛一 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繫, 中間軛鞅是彼繫縛 世尊根識境不起欲 貪 ( 世尊有眼, 世尊以眼見色, 世尊無欲貪, 世尊心善解脫 ),* 其 餘眾生則起欲貪, 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 SA.251[ 明, 無明的定義 ] SA.256 SA.252(SN.35.69)[ 中蛇毒而色貌諸根不異於常 ] 1. 尊者優波先那語舍利弗 - 六根六境 * 六界 * 非我, 我所故, 舍利弗 - 如是, 汝長夜離我 ( 我作 ), 我所 ( 我所作 ), 我慢繫著使 ( 慢煩惱潛在 趨勢 ), 斷其根本 [SA.77]( 徹底地被根絕了 ) 2.* 佛 - 若誦此偈者則不中毒, 身亦不壞如聚糠糟 SA.253(SN )[ 苦樂因緣生 - 觸緣受 ] 1. 尊者優陀夷對盛裝的婆羅門和上尼不說法 - 今是非時 2. 問 - 苦樂自作, 他作, 自他作, 非自非他作? 答 - 因緣生 [SA.343]- 根 識 * 觸 * 因緣 ( 存在了 ) 生苦樂不苦不樂受 ( 阿羅漢們安立苦樂 ), 一

33 SA.201~SA 切眼一切時滅無餘是為阿羅訶說 ( 安立 ) 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 3.* 說是法時婆羅門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歸依三寶 SA.254(MA.123/AA.23.3/AN.6.55)[ 過猶不及 ] MA.123 二十億經 SA.255(SN )[ 守護根門 - 不起緣著瞋恚 ]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魯醯遮婆羅門 門 - 眼是門, 以見色故 意是 門, 以識法故 守護門 - 於可念境不起緣著, 不可念境不起瞋恚, 常攝其心住身念處, 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 於彼所起惡不善 法寂滅無餘, 於心解脫慧解脫而得滿足已, 身觸惡行悉得休息, 心 得正念, 是名初門善調伏, 守護, 修習 陰相應 / 五陰誦 / 修多羅 SA.256, SA.257¹, SA.258²(SN ,128,135³,134⁴)[ 明, 無明的定義 ]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 - 云何為無明, 尊者舍利弗 - 五受陰 / 六觸入處 ⁵ 無常, 磨滅法 / 生滅法 ⁵, 集滅, 滅道跡 ¹/ 集滅味患離 ² 如實不知, 不見, 無無間等 - 不無間等 ( 不了知集法, 消散法, 集與消散法之色為集 法, 消散法, 集與消散法之色 ³/ 不如實了知色 識的集起, 滅沒, 樂 味, 過患, 出離 ⁴) 是名無明 (+ 進入了無明 ) 明 ⁵SA.251 SA.259(AA.34.1/SN )[ 凡, 聖皆當作意無常 ] 未得無間等 ( 持戒 / 持戒 ) 比丘,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AA 無 ) 當思惟 ( 如理作意 ) 五受陰 ( 五盛陰 / 五取蘊 ) 無常, 苦, 空, 非我 SA.260(SN.22.21)[ 無常法滅故是名為滅 ] 五受陰是本行所作 *, 本所思願 *[SA.295 本修行願 ], 是無常, 滅法 (+ 有為的, 緣所生的, 滅盡法, 消散法, 褪去法 ), 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SA.261(SN.22.83)[ 尊者阿難證初果 ]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 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常說深法 - 色 識生, 生法計是我, 非不生 ( 以執取而有我是 [ 的觀念 ], 非不以執取 ), 如 照鏡子自見面生, 生故見, 非不生 ( 觀察自己的面貌時會以執取而

34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看, 非不以執取 ) 無常, 苦者是變易法, 如實知一切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如實觀察生厭 [SA.1], 聞法已得法眼淨 ( 已現觀了法 ) SA.262(SN.22.90)[ 長老闡陀證初果 ] 1. 佛入滅未久, 諸比丘皆教 -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 2. 長老闡陀 - 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 不可得, 愛盡, 離欲, 涅槃, 此 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 MA.62 誰受苦樂 ] 3. 尊者阿難 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 破虛偽刺 [DA.2 梵檀罰 ], 汝今堪受勝妙法, 諦聽, 當為汝說 闡陀聞之得踊悅心 教 - 佛教迦旃延正見經 (SA.301'/SN.22.15)- 云何正見 i.[ 凡人的邊 見 ] 世人顛倒 ( 為取所觸 / ), 依於二邊 ( 有二種依 / 二種極端 )- 若有若 無 (=/ 實有的觀念與虛無的觀念 ),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 取者心 境繫著使 / 為攀住, 執取, 心的依處, 執持, 煩惱潛在趨勢所束縛 ) ii.[ 聖者的正見 ] 若不受 *, 不取, 不住, 不計於我 (=/ 不攀取, 不緊握, 不 固持我的真我的人 ), 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 苦生而生, 苦滅而滅 / 所 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 所滅去的只是苦的滅去 [ 一事 ])[SA.335 第 一義空,SA.273 不實來實去,SA.1202 假名眾生 ], 於此不疑, 不惑, 不 由於他而能自知 (=/ 不困惑, 不懷疑, 不依於他人而智慧在這裡生 成 ), 是名正見如來所說 ( 所施 / ) iii.[ 所以者何 ]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 則不生世間無見 ; 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 世間集如實 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 ; 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 / 以 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集者對世間沒有虛無的觀念 ; 以正確之慧 如實見世間滅者對世間沒有實有的觀念 ) iv.[ 緣起中道 ] 如來離於 二邊說於中道 (N 處在中間說法 )- 此有故彼有 ¹, 此生故彼生, 謂緣 無明, 有行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 純大苦聚集 / 這整個苦蘊的 集 ); 此無故彼無 *, 此滅故彼滅 *, 謂無明滅則行滅 ( 無明滅故行滅 / 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 )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純大苦聚滅 / 這整個苦蘊的滅 ) v. 尊者迦旃延聞佛所說不起諸 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 ¹ 是事有故是事有 (SA.961), 有是故是事有

35 SA.201~SA (SA.293), 因是有是 (GA), 因此有彼 (MA), 緣是有是 (AA), 是有則有 (AA), 當這個存在了則有那個 (N) 4.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得法眼淨 ( 已現觀了法 ) SA.263(SN /AN.7.71)[ 修行如手痕, 孵蛋 ] 1. 以知見故得諸漏盡, 非不知見 - 此色 識集滅 2. 修習念處, 正勤, 如意足, 根, 力, 覺, 道 [37 道品 ] 不自知見今日 爾所漏盡, 明日爾所漏盡, 然彼比丘知有漏盡, 如巧師手執斧柯, 捉之不已漸漸微盡手指處現, 然彼不覺斧柯微盡而盡處現 隨 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 如伏雞隨時蔭 餾, 冷暖得所, 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㲉 [MA.206 雞啄破其卵 ] SA.264(MA.61/AA.24.4/SN.22.96")[ 佛答比丘五蘊無常 ] 1. 無有常, 恒, 不變易正住 ( 常住不變而一向樂, 恒久存 / 恒在不變易 / 是常的, 堅固的, 常恆的不變易法, 它將正如等同常恆那樣存續 ) 2. 七年行慈 七劫壞時生光音天, 劫成時還生作大梵王,36 反作天 帝釋, 萬反作轉輪聖王 - 一切諸行過去盡滅 ( 一切所有盡滅, 如意足 亦失 / 爾時諸行永滅無餘 / 那一切行已過去了, 已滅了, 已變易了 ) 3. 享用的有限 - 八萬四千唯受用一, 再多也流逝 - 一切所有盡滅 4. 福報 [ 大如意足 ] 因 布施 調伏 (MA 調御 /DA 自守 /AA 持戒 /V.bb- SA.1239 德行 ) 修道 ( 守護 / 慈仁 / 禪思 / 禪修 ) 5. 無常大用 - 無常 苦 無我 厭 - 盡苦的梵行生活才被了知 " SA.265(SN.22.95)[ 五蘊空無實心 ] 觀色如聚沫 ( 泡沫團 ),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燄 ( 陽燄 ),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 幻術 ), 諦觀分別 ( 檢視, 靜觀, 如理審察 ) 時, 無所有, 無 牢, 無實, 無有堅固 ( 空無的, 空虛的, 無實心的 + 當這麼看時, 厭 ) SA.266(SN.22.99)[ 凡夫不脫於五蘊如狗子繫柱 ] 1. 於無始生死 ( 輪迴是無始的 ) 無明所蓋, 愛結所繫, 長夜輪迴不 知苦之本際 ( 眾生的流轉輪迴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 ), 即使須彌

36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山王崩落, 大地悉皆敗壞 ( 被燃燒, 毀滅不存在了 ) 亦然 2. 眾生不如實知色 識, 集滅味患離 (x 是我, 或我擁有 x, 或 x 在我 中或我在 x 中 ), 隨 x 轉, 不脫於 x( 不被從 x 釋放 ), 不脫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 猶如狗子繫柱, 彼繫不斷, 長夜繞柱輪迴而轉 ( 牠只能就那 標柱或柱子繞著跑, 隨著轉 ) SA.267(SN )[ 同前經 + 心惱故眾生惱, 心淨故眾生淨 ] 3. 長夜 ( 長久以來 ) 心為貪欲, 瞋恚, 愚癡所染故, 心惱故眾生惱, 心淨 故眾生淨 ( 從心的污染眾生被污染, 從心的明淨眾生被淨化 ), 如 斑色鳥, 嗟蘭那鳥心種種故色種種 { 名為行的畫被心構畫得那麼 多樣 } 畫師 ( 染工或畫家 ) 善治素地 ( 在磨得很細緻的板或壁或白 布上 ), 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 創作出男人或女人完整且細 緻的人像 + 同樣的, 一般人生產了什麼, 他只使色 識再生了 ) 4. 如實知色 識, 集滅味患離故不樂著於 x, 不生未來 x, 於 x 得解 脫, 彼等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 色 識無常, 苦 解脫 ) SA.268(SN.22.93)[ 執色等是我, 因此來到不幸與厄運 ] 不如實知色 識, 集滅味患離 *, 言 ( 認為 )x 是我 (x 是我, 或我擁有 x, 或 x 在我中或我在 x 中 ), 彼 x 隨斷 ( 他的那個 x 被破壞, 因此來到 不幸與厄運 ), 如隨流沒溺, 遇浪近岸, 手援草木, 草木復斷, 還隨水 漂 不樂著故自知得般涅槃, 解脫知見 ( 色 識無常, 苦 解脫 ) SA.269(SN.22.33), SA.274'[ 非汝所應法當盡捨離 ] 五蘊非汝所應法 ( 非汝有者 '/ 非你們的 ), 當盡捨離 ( 當棄捨 '/ 你們要 捨斷 ), 捨離已長夜安樂 ( 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SA.17], 如祇桓 林中樹木有人斫伐枝條擔持而去, 汝等亦不憂慼, 以彼樹木非我, 非我所 無常, 苦, 是變易法, 不於中見我, 異我, 相在, 生厭 [SA.1] SA.270(SN ")[ 無常想為首 無我想 離我慢 得涅槃 ] 1. 無常想修習, 多修習, 能斷 ( 終結 ) 一切欲愛 ( 欲貪 ), 色愛 ( 色貪 ), 無 色愛 ( 有貪 ), 掉 *, 慢 ( 根除一切我是之慢 ), 無明, 如犁草, 刈草, 搖芒

37 SA.201~SA 果枝, 屋頂, 象跡 *, 海納諸河, 日出除闇冥, 轉輪王領諸小王 (+ 黑 鳶尾草根香第一, 紫檀樹心香第一, 茉莉花花香第一, 星空中月 亮, 秋天晴朗的太陽 ) 2.*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 聖弟子住無我想, 心離我慢順得涅 槃 [ MA.56]+" 如何修無常想 - 這樣是色 識, 識的集, 識的滅沒 SA.271(SN.22.84")[ 若變若異時不生憂悲惱苦 ] 1. 尊者低舍 ( 世尊姑媽的兒子 )- 我不分別於法 ( 對法不清楚 ), 不樂 修梵行, 多樂睡眠 ( 沈睡眠持續遍取我的心 ), 疑惑於法 ( 在法上有 懷疑 ), 佛 - 若於色 識離貪, 欲, 愛 ( 情愛 ), 念 *, 渴, 熱惱 ", 渴愛 ", 彼 x 若變若異 ( 變易變異 ) 時不生憂悲惱苦 ( 愁悲苦憂絕望 ) 2. 譬喻 不知路者 - 凡夫 知路者 - 如來 前二路 ( 岔路 )- 眾生狐疑 左路 - 貪恚害覺三不善法 右路 - 出要離欲覺, 不瞋覺, 不害覺三 善覺 前行左路 - 八邪道 前行右路 - 八正道 坑澗 ( 斷崖 ) 渠流 ( 沼澤 - 欲 )- 瞋恚 ( 由忿而惱 ), 覆障 *, 憂悲 * 叢林 ( 密林 )- 五欲功德 ( 無明 ) 城 ( 令人愉快的平坦大地 )- 般涅槃 SA.272(MA.140/SN.22.80")[ 不要出家在家兩頭失 ] 1. 注佛陀因比丘們爭吵供養品的分配而解散僧團 [AA.45.2 因吵 雜解散 ], 大梵王勸請恢復 2. 佛 - 出家不修, 失欲樂, 沙門義二邊 ( 既錯失在家者的享樂也沒完 成沙門的利益 "), 猶燒人殘木 ( 焚尸火栝 / 火葬場的燃燒木柴 ) 3. 於四念處繫心, 住無相三昧 ( 無相定注是一種毘婆舍那定, 以常 相等的根除被稱為無相 ), 滅貪, 恚, 害覺 *( 欲尋, 惡意尋, 加害尋 ") 4. 無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 - 不執取我而解脫 命則是身 - 斷見 命異身異 - 有見, 常見 色是我 - 無有見, 斷見 入處相應 / 六入處誦 / 修多羅 SA.273[ 合手聲譬經 ] 異比丘 - 云何為我, 我何所為, 何等是我, 我何所住? 佛 - 若眼肉

38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形, 若內, 若因緣, 是堅 ( 津澤, 明暖, 輕飄動搖 ), 是受, 是名眼肉形內 地 ( 水, 火, 風 ) 界 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 如是, 眼色 ( 根境 ) 為二, 緣眼色生眼識, 三事和合觸, 觸俱生受想思 [SA.276], 此等諸法非 我, 非常, 是無常之我, 非恒, 非安隱, 變易之我, 所以者何, 謂生老死 沒, 受生之法 諸行如幻如炎, 剎那時頃盡朽, 不實來實去 [SA.335 生無來處滅無去處 ], 是故於空諸行當知, 喜, 念 - 空諸行, 常, 恆, 住, 不變易法空, 無我我所 [SA.232], 如明目士夫執燈入空室觀察, 如是 於一切空行心觀察歡喜, 於空法行, 常, 恆, 住, 不變易法空我, 我所 六根無常, 苦, 是變易法, 不於中見我, 異我, 相在, 生厭 SA.274(SN )[ 非汝有者當棄捨 SA.269 蘊 根 ] SA.275(GA.6/AN.8.9)[ 守護根門, 飲食知適量, 專修清醒 ] AA.21.6 佛 - 尊者難陀昔是大力者 ( / 大力士 ), 最端政者 ( 容儀端正 / 端正的 ), 愛欲重者 ( 盛欲 / 重貪者 )[AA.18.7], 今關閉根門 ( 收攝諸根 / 守護根 門 )¹, 飲食知量 ², 初夜後夜精勤修習 ( 初後夜精勤修道 / 專修清醒 )³, 正念正智 [SA.622] 成就 ( 得最上念覺 / 念與正知 )⁴, 能盡壽梵行清白 ¹ 眼見色不取色相, 不取隨形好 (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 如果必須向 東邊看, 以心思考一切後向東邊看 ), 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 / 將不流入 ), 生諸律儀, 防護於眼 意根 ² 於食繫數 ( 如理省察而吃食物 )- 不自高 ( / 不為了陶醉 ), 不放逸 ( / 不為了享樂 ), 不著色 ( 不為色力 / 不為了好身材 ), 不著莊嚴 ( 肥 鮮端正 / 莊嚴 ), 支身而已 (/ 只為了這個身體的存續, 生存 ), 任其所 得為止飢渴 ( 食以止飢 / 止息傷害 ), 修梵行 ( 修梵行 / 資助梵行 ) 故, 故起苦覺令息滅 ( / 將擊退之前的感受 ), 未起苦覺令不起故 ( / 不 激起新的感受 ), 成其崇向故, 氣力, 安樂, 無聞獨住故 ( / 健康, 無 過失, 安樂住 ), 如人乘車塗以膏油 ( 脂車 / ), 又如塗瘡 ( 治癰 / ), 不 貪其味, 為息苦故 ³ 晝, 初夜經行 ( 晝則經行 / 經行 ), 坐禪 ( 夜則坐禪 / 安坐 ) 除去陰障 (

39 SA.201~SA 陰蓋心 / 心從障礙法淨化 ), 以淨其身, 中夜房外洗足入於室中, 右 脅而臥 ( 右脅著地,/ 以右脅作獅子臥 ), 屈膝累足, 係念明想作起 覺想 ( 繫心在明修念覺意 / 具念正知作意了起來想 ), 後夜徐覺徐 起, 經行, 坐禪 ⁴ 觀察東南西北方, 一心正念, 安住觀察 ( 正觀東南西北方撿心觀 察, 不令錯亂 /), 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覺 ( 悉知 / 知道 ) 諸受 ( 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 / 受 ), 想, 覺 ( 覺 / 尋 ) 起 ( 緣起, 起因緣 / 生起, 現起 ), 住 ( 久, 近 / ), 滅 ( 滅 / 滅沒 ), 正念而住, 不令散亂 SA.276(MN.146)[ 觸俱生受, 想, 思, 愛 ] 1. 佛教諸比丘次第教授比丘尼, 難陀不欲教, 佛勸請 2. 尊者難陀教授 - 根 - 六內入處 境 - 六外入處 識 - 六識身 三 事和合生觸 - 六觸身 觸緣受 - 六受身 觸緣想 - 六想身 觸緣思 - 六思身 [SA.214 次第生 ] 觸緣愛 - 六愛身皆無我 ( 無常, 苦, 變易法 ) 觀察 ( 以正確之慧如實見 ) 非是我, 異我, 相在 ( 這是我的 ) 3. 六內外入處無常, 彼因緣生喜樂 ( 緣六內處感受的或樂或苦或不 苦不樂 ) 非常, 恆 ( 常恒 ), 住 ( 堅固 ), 不變易, 安隱 *- 彼彼法緣生彼彼 法, 彼彼法緣滅, 彼彼生法亦復隨滅, 息, 沒, 寂靜, 清涼, 真實 ( 緣於 各個對應的緣然後生起各個受, 各個對應緣的滅, 各個受就被滅 了 ), 譬 六內入處無常, 如緣油, 炷, 器然燈, 彼油, 炷 ( 燈芯 ), 器 ( 火焰, 光亮 ) 悉無常 (+ 變易法 ), 若無油, 炷, 器, 所依燈光亦復隨滅, 息, 沒, 清涼, 真實 - 六內入處無常 六外入處無常, 如大樹根亦無常, 莖, 枝, 葉亦復無常, 無根莖枝葉, 所依樹影一切悉無 ( 影子不用說也 是無常的, 變易法 ) 如善屠牛師手執利刀, 乘間而剝, 不傷皮肉, 肢節, 筋骨悉皆斷截 ( 切開所有內部的肌腱, 肌肉, 韌帶 ), 還以皮覆 上 ( 以相同的皮覆蓋在那隻牛上 ), 皮肉已離, 非不離 - 牛者譬人身 麁色 *, 肉者謂內六入處, 外皮者外六入處, 屠牛者謂學見跡 *, 皮 肉中間筋骨者謂貪喜俱, 利刀者謂利智慧 ( 聖慧 ),* 以智慧利刀斷 截一切結, 縛, 使, 煩惱, 上煩惱 ( 隨雜染 ), 纏

40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4. 是故當如是學 - 於所可樂法心不應著, 斷除貪故 ; 所可瞋法不應生瞋, 斷除瞋故 ; 所可癡法不應生癡, 斷除癡故, 於五受陰當觀生滅, 於六觸入處當觀集滅, 於四念處當善繫心, 修七覺分 ( 依止遠離 [SA.281]), 於其欲, 有, 無明漏心不緣著, 心得解脫 ( 以諸煩惱的滅盡, 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 慧解脫 ) 5. 佛 - 譬如明月十四日夜, 彼月未究竟滿, 如是善男子難陀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正說法於其解脫猶未究竟 ( 比丘尼對難達葛法的教導是悅意的, 但意向未圓滿 ),* 然此等比丘尼命終之時不見一結不斷能使彼還生於此世 應更為諸比丘尼說法 ( 明天你應該以完全相同的話教誡那些比丘尼 ) 6. 佛 - 譬如明月十五日夜, 彼月究竟圓滿, 如是善男子難陀為諸比丘尼說如是正教授, 究竟解脫, 若命終時無有說彼道路所趣, 此當知即是苦邊 為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記 ( 那些五百比丘尼中最低下的比丘尼為不墮惡趣法, 決定, 以正覺為彼岸的入流者 ) SA.277(SN.35.97,98)[ 律儀 ( 自制 )] 不律儀 ( 自制 )- 根識 ( 識知 ) 著 ( 歡喜, 歡迎, 持續固持它 ) 境 ( 令人想要的, 可愛的, 合意的, 可愛樣子的, 伴隨欲的, 貪染的境 ) 生苦受 ( 無欣悅 無喜 無寧靜 有苦 ) 不一其心 ( 不入定 )[SA.615] 不得如實知見 ( 法不顯現 ) 不離疑惑 * 由他所誤而常苦住 ( 在善法上不退失 ) 律儀 SA.278(SN.35.96)[ 退, 不退, 勝處 ] 1. 不退 ( 退失法 )- 根識境生欲覺 ( 隨順於結的惡不善之憶念與意向 ), 彼不歡喜, 讚歎, 執取, 繫著, 隨順彼法迴轉 ( 不容忍它, 捨斷, 驅離, 剷除, 使之走到不存在 ), 當知是不退諸善法 退法 - 彼歡喜 2. 六勝入處 ( 六勝處 )- 根識境不生欲覺結, 染著, 當知是勝彼入處 ( 這處已被征服 ),* 於六勝入處勝已貪欲, 瞋恚, 愚癡結斷, 譬如王者摧敵勝怨名曰勝王, 斷除眾結名勝婆羅門

41 SA.201~SA SA.279(SN.35.94)[ 不守護是苦的帶來者 ] 1. 六根不調伏 ( 調御 ), 關閉 ( 守護 ), 守護, 執持 ( 保護 ), 修習 ( 自制 ), 於未來世必受苦報 ( 是苦的帶來者 )-* 執受相, 執受隨形好, 任彼根趣向, 不律儀執受住, 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執持律儀, 防護彼根 善調伏 於未來世必受樂報 2. 正信心不二 ( 以信為伴侶 ), 諸漏不漏心 ( 住於無漏出的 ), 可意不生欲 ( 在悅意的上除去貪之路 ), 不可不憎惡 ( 在不愛的上除去瞋之行 ), 善攝此六根 ( 當意在六 [ 處 ] 上這麼善修習時 ), 六境觸不動 ( 如果接觸, 心不到處動搖 ) SA.280(MN.150)[ 判斷應不應恭敬供養 ] 1. 根識境未離貪, 欲, 愛, 渴, 念, 內心不寂靜, 所行非法, 所行疏澀行如是像類不應恭敬, 尊重, 禮事, 供養 應恭敬 供養 2. 在空閑處, 林中, 樹下, 卑床, 草蓐, 修行遠離, 離諸女人, 近樂獨人同禪思者, 於彼處無根識境可生樂著 ( 能歡樂的 ), 若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行, 如是形貌, 如是相 ( 從這些相貌, 從這些推比 ), 令我等知是沙門婆羅門離貪恚癡, 向調伏貪恚癡 ( 依調伏貪瞋癡而行 ) SA.281(SN.46.6)[ 根律儀 三妙行 四念處 七覺分 明, 解脫 ] 1. 根識適意, 可愛念, 能長養欲樂, 令人緣著之境不喜, 讚歎, 緣, 著, 住, 不適意 之境不畏, 惡, 嫌, 恚 好不好境起永不緣著, 內心安住不動, 善修解脫, 心不懈倦, 如是於六觸入修習多修習滿足三妙行 2. 思惟 [SA.661 數力 ] 是故除身惡行, 修身口意妙行, 是名修習三妙行已得四念處清淨滿足 [ SA.624] 3. 如是順身受心法觀住時 - 攝念安住不忘, 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 得念覺分滿足 SA.723- 如是, 修習四念處七覺分滿足 4. 依遠離, 依離欲, 依滅, 捨於進趣 ¹ 修七覺支得明, 解脫清淨滿足 ¹SA- 依離, 依無欲, 依出要, 依滅, 向於捨 /MA- 依離, 依無欲, 依於滅盡, 趣至出要 / 依於無欲, 依離, 依滅, 願至非品 / 依離, 依無欲, 依滅,

42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趣非品 / 依離, 依無欲, 依滅, 依捨, 趣向非品 /DA- 依止息, 依無欲, 依 出要 / 依無欲, 依寂滅, 依遠離 / 依欲, 依離, 依滅盡, 依出要 /AA- 依觀, 依無欲, 依滅盡, 捨諸惡法 / 依無欲, 依無污, 依滅盡, 而求出要 /N 依止遠離, 依止離貪, 依止滅, 捨棄的圓熟注捨斷雜染而進入涅槃 5.* 說是法時縈髮目揵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出家成阿羅漢 SA.282(MN.152)[ 聖者之律中的修根 ] 1. 欝多羅 - 我師波羅奢那說, 眼不見色, 耳不聽聲是名修根, 佛 - 如 汝波羅奢那說, 盲者是修根, 唯盲者眼不見色 2. 無上修根 ( 聖者的已修習根 )- 生 可意, 欲修如來厭離, 正念正 智 ( 在不厭逆上住於厭逆想 ) 不可意, 欲修如來不厭離, 正念正 智 ( 在厭逆上住於不厭逆想 ) 可意, 不可意, 欲修如來厭離, 不厭 離, 正念正智 ( 在厭逆與不厭逆上都住於不厭逆想 ) 不可意, 可意, 欲修如來不厭離, 厭離, 正念正智 ( 在不厭逆與厭逆上都住於厭逆 想 ) 可意, 不可意, 可不可意, 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 捨心住, 正念 正智 ( 在厭逆與不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 具念正知 ) -AN 不厭逆 = 會貪染的法, 厭逆想 = 不起貪 厭逆 = 會瞋 的法, 不厭逆 = 不起瞋 無論何處, 何事, 如何都不起貪瞋癡 -Ps.3.2 在令人想要的對象上以不淨佈滿, 或從無常聚焦 在不合 意的對象上以慈佈滿, 或從界聚焦 不管對象如何, 以慈佈滿或 從界聚焦住於不厭逆想, 以不淨佈滿或從無常聚焦住於厭逆想 3. 賢聖修根 ( 無上修習根 )- 如實知生可意, 不可意, 可意不可意, 此 則寂滅, 勝妙, 所謂俱捨 ( 那是有為的, 粗的, 緣所生的, 這是寂靜的, 勝妙的, 即平靜 ), 得彼捨已, 離厭不厭 ( 那已生起合意的, 不合意的, 合意與不合意的被滅了而確立平靜 ), 如彈指頃滅 ( 張眼閉眼 )- 眼 色, 彈指發聲即滅 ( 很容易地打個彈指 )- 耳聲, 蓮華水所不染 ( 在些 微傾斜荷葉上的雨滴將滾落而不停留 )- 鼻香, 舌端唾沫盡唾令滅 ( 輕易地唾出聚在舌端的唾團 )- 舌味, 極熱鐵丸小渧水灑尋即消滅 ( 伸直彎曲手臂 )- 身觸, 力士斷多羅樹頭 ( 熱鐵鍋上滴二三滴水滴

43 SA.201~SA , 水滴的落下或緩慢, 但一落下就會急速地走到遍盡耗盡 )- 意法 4. 學見跡 ( 有學行者 )- 生可意, 生不可意, 生可不可意 ( 生起合意與 不合意的 ), 彼聖弟子慚, 恥, 厭惡 ( 羞愧, 慚愧, 厭惡 ) 因緣相應 / 雜因誦 / 修多羅 SA.283(SN.12.57)[ 緣起 5 支說, 渴愛如澆水施肥 ] 於結所繫法 ( 在會被結縛的法 ) 隨生味著, 顧念, 心縛 ( 隨觀樂味 ) 則 愛生 ( 渴愛增長 ) 取 有 純大苦聚集 ( 這整個苦蘊的集 ), 如種樹, 初小軟弱, 愛護令安, 壅以糞土, 隨時溉灌, 冷暖調適 ( 有食物, 燃料 ), 以是因緣然後彼樹得增長大 隨順無常觀, 住生滅觀, 無欲觀, 滅觀, 捨觀, 不生顧念, 心不縛著 ( 隨觀過患 ) 則愛滅, 愛滅則取滅 SA.284(SN.12.59)[ 緣起 10 支說 ] 於所取法 ( 會被執取的法 ) 隨生味著, 顧念, 心縛 ( 隨觀樂味 ), 其心 驅馳 ( 則有識的下生 ), 追逐名色 ( 以識為緣而有名色 ) 六入處 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純大苦聚集 [ 下同前經 ] SA.285(SN.12.10,54)[ 緣起 5 支說, 渴愛如油炷 ] 佛未正覺前 - 世間難入 ( 陷入了苦難的這個世間 ), 所謂若生老病死, 若遷若受生, 然諸眾生生老死, 上及所依不如實知 ( 老死苦的出離 不了知 ) 正思惟 ( 從如理作意 ), 起無間等 ( 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 ), 知 - 有有故生有 取法味著, 顧念, 心縛 ( 隨觀樂味 ), 愛欲增長, 彼愛 有故取有 純大苦聚集, 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 數增油炷, 彼燈 明得久住 所取法觀察無常, 生滅, 離欲, 滅盡, 捨離 ¹( 隨觀過患 ), 心不顧念愛則滅 不增油治炷, 非彼燈明, 未來不生, 盡, 磨滅 ¹ SA.286,969 同 SA.488,489- 生滅 = 變易 SA 捨離 = 捨 SA.803- 觀察無常, 斷, 無欲, 滅 MA.83- 觀無常, 興衰, 斷, 無欲, 滅, 捨 AA 觀了無常, 滅盡無餘, 亦無斷壞 N- 隨觀無常, 離貪, 滅, 斷念 SA.286(SN.12.52)[ 緣起 5 支說, 渴愛如樵草 ] 於所取法味著, 顧念, 心縛著, 增其愛 取 有 純大苦聚集, 如大

44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火聚, 有人增其乾草樵薪 ( 有食物, 燃料 ), 此火相續, 長夜熾然 觀察無常 [SA.285] 愛則滅 取滅 不增樵草, 彼火當滅 SA.287(AA.38.4/SN.12.65)[ 正覺之夜, 齊識而還 ] DA.1 諸佛常法 正思惟 ( 思惟 / 如理作意 ) 逆順 10 緣起 [SA.369,12 緣起 ]- 齊識而還 不能過彼 ( 此識最為原首 / 這識轉回, 往前不超越名色 - 就這個範 圍 ), 如實無間等 ( 知 / 證知 ) 苦, 集滅, 道 - 古仙人道 ( 古昔諸佛所遊行 處 / 被過去遍正覺者們所隨從的古路 眼, 智, 慧, 明, 光生起 [ 生眼, 智, 明, 覺 -SA.379]), 成等正覺 * SA.288(SN.12.67)[ 尊者舍利弗, 摩訶拘絺羅共論 - 名色 識 ] 1. 識 名色 六入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非自作, 他 作, 自他作, 非自他作無因作 ( 被非自己非其他所作 - 自然生 ) 2. 名色緣識, 識緣名色, 如三蘆立於空地, 展轉相依而得竪立 3. 法師 ( 說法比丘 )- 於 10(12) 緣起支 厭患 ( 厭 ), 離欲 ( 離貪 ), 滅盡 ( 滅 ) [ ] 向 ( 為了 [ ] 的行者, 為法隨法行比丘 ) [ ],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 為當生得涅槃比丘 ) 當以三十種 [10x ] 讚歎, 稱 揚, 隨喜 ( 隨喜於這些三十六事 [12x ] 之說 ) SA.289(SN.12.61),SA.290(SN.12.62)'[ 心須臾轉變, 如獼猴放一取一 ] 1. 寧於四大身繫我我所 - 乃至百年見住 ( 住立被看得見 ), 不可於識 ( 心, 意, 識 ) 繫我, 我所 ¹- 須臾轉變, 異生異滅猶如獼猴捉枝條放一 取一 [AA.9.3 捨一取一 ] ¹= 若得若取 ( 所固執, 執為我所有, 執取 ), 言 - 是我, 我所, 相在 ( 這是我的, 我是這個, 這是我的真我 ) 2. 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 ( 如理作意緣起 ) 如實知觸生受 ²,' 如兩 木相磨和合生火, 觸滅則受滅, 如兩木離散火亦隨滅 於五蘊厭 [SA.1] ² 三受 - [ 身 ] 苦 [ 心 ] 憂 [ 身 ] 樂 [ 心 ] 喜 捨 SA.291(SN.12.66)[ 苦 億波提 愛 ] 1. 內觸法 ( 把握內在的思惟 ) 此苦 ( 世間生起老死等這種種不同 種類的苦 ) 億波提 ( 依著是 ) 因, 集, 生 ( 所生 ), 轉 ( 根源, 當依著存在了

45 SA.201~SA 則有老死, 當依著不存在了則沒老死 ) 億波提愛 ( 渴愛 )[ ] 2. 過, 未, 現沙門婆羅門於世間所念端政色 ( 可愛樣子, 合意樣子 - 眼 意 ) 愛生 ( 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 ), 繫 *, 住 ( 安住時在這裡安 住 ), 作 ( 認為 ) 常想, 恆想 *, 安隱想, 無病想, 我想, 我所想 ( 為樂的 ), 則於此色愛增長 ( 他們養育渴愛 ) 億波提增長 苦增長 不解 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如清涼池水 ( 飲料 ) 香味具足, 有人以毒著 中 ( 被摻入了毒 ), 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 有人言有毒勿飲而 彼渴者不信而飲 ( 未經省察後他會喝了它, 他不會拒絕 ), 雖得美 味須臾或死或近死苦 ( 或會遭受像死亡那樣的苦 ) 觀察如病, 癰, 刺, 殺, 無常, 苦, 空, 非我, 彼愛則離 億波提離 苦離 3. 於此法如是見, 如是聞, 如是覺, 如是知 ( 他了知老死, 依著, 了知 其集, 滅, 適合導向滅道跡, 像這樣的修學是隨法行者 ) SA.292(SN.12.51)[ 從無明滅 ] 1. 思量觀察正盡苦 - 苦, 取因, 集, 生, 觸 ( 根源 ), 若彼 x 滅無餘眾苦則 滅 ( 當 x 存在了則有苦, 當 x 不存在了則沒有苦 ), 苦滅道跡如實知, 修行彼向次法, 名比丘向正盡苦 ( 他了知老死, 了知老死的集, 滅, 適合導向老死滅道跡, 像這樣的修學是隨法行者 ),x=12 緣起支 2. 識行因, 集, 生, 觸 - 無明緣 ( 進入無明的人 )( 造 ) 作諸福行善識生 ( 識有福的轉生 ), 不福不善行 ( 非福行 ) 不善識生 ( 識有非福的轉生 ), 無所有行 - 非福不福行 ( 不動行 ) 無所有識生 ( 識有不動的轉生 ), 若 不樂無明 ( 無明已被捨斷 ) 而生明, 無緣彼無明作福行, 非福行, 無 所有行, 無明滅則行滅 識滅 純大苦聚滅 ( 當不造作, 不製造思 時 不執取任何事物 不戰慄 自己證涅槃 + 解脫知見 ) * 於彼 彼法起, 彼彼法生 ; 彼彼法滅, 彼彼法滅止, 清涼, 息, 沒 3. 無明離欲而生明 ( 以無明的褪去, 明的生起 + 如果他感受樂, 苦, 不苦不樂受, 皆了知是無常的, 不被固執的, 不被歡喜的 ), 身分齊 受所覺 ( 身體終了的感受 ) 時如實知, 壽分齊受所覺 ( 生命終了的感 ) 時如實知, 身壞時壽命欲盡, 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 ( 一切被

46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感受的, 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 將只剩下遺骸 ), 如新熟瓦器 ( 熱 陶壺 ) 乘熱置地, 須臾散壞, 熱勢悉滅 ( 熱會平息, 會剩下陶瓷碎片 ) SA.293[ 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 1. 佛說緣起法, 比丘猶有疑惑, 猶豫, 心生憂苦, 悔恨, 矇沒, 障礙 - 此甚深處所謂緣起, 倍復甚深難見, 所謂一切取離, 愛盡, 無欲, 寂 滅, 涅槃 = 苦的滅止, 清涼, 息, 沒 2. 二法 有為 - 生, 住, 異, 滅 無為 - 不生, 住, 異, 滅 = 諸行苦寂滅, 涅槃 3. 因集故苦集 ; 因滅故苦滅, 斷諸逕路, 滅於相續, 是名苦邊 SA.294(SN.12.19)[ 凡聖者之差別 - 修諸梵行 ] 愚夫, 黠慧者皆無明覆 ( 無明所蓋 ), 愛緣繫 ( 渴愛所繫 ) 得此識身 ( 這個身這麼生成 )- 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 此二因緣生觸 ( 緣一對 而有觸 ), 此六觸入處所觸 ( 由這六處或它們其中之一的接觸 ), 起 種種苦樂受覺 ( 感受苦樂 ) 差別 - 修諸梵行 ( 梵行的生活 )- 愚夫不 修梵行向正盡苦 ( 不曾修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 ), 無明不斷, 愛緣不盡, 身壞命終還復受身 ( 有身體的轉生 ) SA.295(SN.12.37)[ 本修行願得此身 ] 1. 此身非汝所有, 亦非餘人所有, 謂六觸入處 * 本修行願 ( 這是舊 業, 應該被看作被造作的, 被思所製造的, 能被感受的 ) 受得此身 2. 善正思惟觀察緣起 此有故 純大苦聚集, 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 此無故 純大苦聚滅 ( 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 ) 3.* 於世間集滅如實正知, 善見, 善覺, 善入, 是名招, 得, 知, 入此善 法, 覺知, 覺見世間生滅, 成就賢聖出離貫穿, 正盡苦, 究竟苦邊 SA.296(SN.12.20)[ 緣起與緣生法 ] 1. 因緣法 ( 緣起 )- 此有故彼有 [SA.262,SA.298 法說 ] 若佛出世若 未出世, 此法常住 - 法住 ( 法安住性 ), 法界 ( 那個界住立 ), 法空 ( 法決 定性 ), 法如 ( 真實性 ), 法爾 ( 特定條件性 ), 法不離如 ( 無誤性 ), 法不 異如 ( 無例外性 ), 審諦真實不顛倒 [SA.417 四聖諦 ]

47 SA.201~SA 緣生法 ( 緣所生法 )-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生老死 (+ 是無常 的, 有為的, 緣所生的, 是滅盡法, 消散法, 褪去法, 滅法 ) 3. 於此因緣法, 緣生法正智善見, 不求前際 - 我過去世若有 ( 存在 ) 若無, 何類何如 不求後際 - 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 內不猶豫 ( 現 在內心對現在世將有疑惑 )- 此是何等, 云何有, 此為前誰, 終當云 何之, 此眾生從何來, 於此沒當何之 4.* 若起凡俗見所繫 - 說我見所繫, 說眾生見所繫, 說壽命見所繫, 忌諱吉慶見所繫, 悉斷悉知, 斷其根本 [SA.77], 是名於因緣法, 緣 生法如實正知, 善見, 善覺, 善修, 善入 SA.297(SN.12.35)[ 大空法經 = 緣起 - 此有故彼有 SA.262] 我即老死 命即是身, 老死屬我 ( 老死又屬誰 ) 命異身異, 行, 梵 行者所無有 ( 無梵行生活 ) 離此二邊 ( 不往這兩個極端 ), 正向中 道, 賢聖出世, 如實, 不顛倒, 正見 ( 如來處在中間說法 )- 緣無明行 ( 以無明為緣而有行 ); 無明離欲而生明, 誰是行, 行屬誰則斷則知 ( 所有的歪曲, 相違, 猶豫一切都已被捨斷 ), 斷其根本 [SA.77] SA.298(AA.49.5'/SN.12.2)[ 法說義說緣起法 ] 1. 緣起法 * 法說 - 此有故彼有 [SA.262] 義說 ( 因緣之法 / 緣起 )-12 支 差異 i. 名 - 受, 想, 行, 識四無色陰 ( 痛, 想, 念, 更樂, 思惟 / 受, 想, 思, 觸, 作意 )[AA.46.8] ii. 受 - 苦, 樂, 不苦不樂三受 ( 三痛 / 眼觸所生 六 類受 )⓷ 愛 - 欲, 色, 無色三愛 ( 欲, 有, 無有三愛 / 色, 聲 六類渴愛 ) 2.' 世尊制止阿難 - 如來與諸比丘說甚深緣本, 然我觀察無甚深之 義 [ MA.97], 世尊說其本生須焰阿須倫王制止阿難本生 - 其子拘 那羅 - 我今觀 [ 海 ] 水齊大王腰, 何以故復言甚深? 阿須倫兒足不至 水底, 極懷恐怖 我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緣降伏魔官屬, 以除無 明而得慧明 三轉十二說此緣本 [ 四聖諦 ] 時即成覺道 以此方 便知十二緣法極為甚深, 非常人所能宣暢 SA.299[ 緣起法非如來或餘人所作, 如來出不出世法界常住 ]

48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SA.300(SN.12.46)[ 緣起中道 - 異婆羅門自作自覺篇 ] 自作自覺 ( 作者即是感受 [ 結果 ] 者 ) 則墮常見 ( 這是第一種極端 ), 他作他覺 ( 作者是一, 感受 [ 結果 ] 者是另一 ) 則墮斷見 ( 這是第二種極端 ), 離此二邊 ( 不往這兩個極端後 ) 處於中道而說法 ( 以中間說法 ), 所謂 -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緣無明行 純大苦聚集 ; 無明滅則行滅 純大苦聚滅 SA.301(SN.12.15)[ 佛教迦旃延正見經 ] SA.262 SA.302(SN.12.17)[ 緣起中道 - 阿支羅迦葉苦自作篇 ] 佛告阿支羅 ( 裸行者 ) 迦葉 - 非無此苦 ( 不是沒有苦 ), 若受即自受者應說苦自作 ( 苦是自己作的 - 推到最初人的存在, 那樣就掉入了常恆論 ), 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 ( 苦是其他所作的 - 作者是一, 感受 [ 結果 ] 者是另一, 被感受所打擊, 那樣就掉入了斷滅論 ), 若自受他受苦者自他作 ( 自己與其他所作的 ), 若不因自他, 無因而生苦者 ( 苦是非自己也非其他所作的 - 自然生的 ) 我亦不說, 離此諸邊 ( 不往這兩個極端後 ) 說其中道 ( 以中間說法 )- 此有故彼有 [SA.262], 阿支羅迦葉得法眼淨, 離去不久為護犢牸牛觸殺, 佛記其般涅槃 SA.303(SN.12.18)[ 緣起中道 - 玷牟留外道出家苦樂自作篇 ] 入處相應 / 六入處誦 / 修多羅 SA.304(MN.148")[ 六六法 ( 六個六 )] 1. 六內入處 + 六外入處 + 六識身 六觸身 [ 三事和合生觸 ]( 三者的會合而有觸 ) 六受身 [ 緣觸生受 ]( 以觸為緣而有受 ) 六愛身 [ 緣受生愛 ]( 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 2. 六六法是生滅法 ( 生起與消散被了知 ), 是故非我 ( 無我 ) * 如實知六六法所作, 智所作, 寂滅所作, 開發神通正向涅槃 3." 這是導向有身集之道 [ 注四諦中的苦集 ]- 認為六六法這是我的, 我是這個, 這是我的真我 導向有身滅道跡 [ 注四諦中的滅道 ] 4." 對樂受捨斷貪煩惱潛在趨勢 - 不歡喜, 不歡迎, 不持續固持

49 SA.300~SA 對苦受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 - 不悲傷, 不疲累, 苦受時不悲 泣, 不搥胸號哭, 不來到迷亂 對不苦不樂受根絕無明煩惱潛在 趨勢 - 如實了知受的集起, 滅沒, 樂味, 過患, 出離 捨斷無明, 生 起明, 當生將達成苦的結束, 這是可能的 5." 當這麼看時, 在六六法上厭 離染 [SA.1], 而當這個解說被說 時六十位比丘的心以不執取而從諸煩惱解脫 SA.305(MN.149)[ 六分別六入處經 ] 1. 處與蘊的關係 - 根境識觸受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 ( 貪著 ), 相應, 愚 闇, 顧念, 結縛其心 ( 住於執著, 被束縛, 沈迷, 隨觀樂味者 )- 長養五 受陰 ( 進入未來五取蘊的積聚 ) 及當來有愛, 貪喜悉皆增長 ( 增長那 導致再生 [SA.70]), 身心疲惡 ( 不安 ), 燒然熾然 ( 熱惱 ), 狂亂 ( 苦惱 ), 身 [ 心 ] 生苦覺 ( 同時感受著身苦與心苦 ),* 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 惱苦悉皆增長, 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如實知見 ( 隨觀過患者 ) 損減五受陰 身心覺樂,* 於未來世 悉皆消滅 大苦聚陰滅 2. 正見 37 道品 - 如是知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 正志 ( 像這樣真 實意向者為正志 ), 正方便 ( 像這樣真實精進者為正精進 ), 正念 ( 像 這樣真實念者為正念 ), 正定 ( 像這樣真實定者為正定 ), 前說正語, 正業, 正命清淨修習滿足 八正道清淨滿足 四念處, 四正勤, 四 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修習滿足 ( 止與觀二法雙連轉起了 ) 3. 四諦 苦 - 若法應知應了者 ( 應該以證智遍知的法 ) 悉知悉了 ( 以 證智遍知 )- 名色 ( 五取蘊 ) 集 -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 ( 以證智 捨斷 )- 無明及有愛 ( 無明與有的渴愛 ) 滅 - 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 皆作證 ( 以證智作證 )- 明, 解脫 道 - 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 以證智修習 )- 止觀 * 是名比丘斷愛, 結縛, 正無間等, 究竟苦邊 SA.306, SA.307'[ 見法 - 見苦與苦滅 ] 1. 根境為二生識, 三事和合觸, 觸俱生受, 想, 思 [SA.276 vs.214 次第 生 ], 此四無色陰 + 根境名為人, 於斯等法作人想, 眾生, 那羅

50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2. 如是說 - 我眼見色, 耳聞聲 尊者如是名, 姓, 是為想 ( 於斯等作想 '), 誌 ( 施設於眾生 '), 此法皆悉無常, 生滅 ', 變易法 ', 有為, 思願 [ 被造作的, 被思所製造 -SA.295] 緣生 ( 諸業愛無明, 因積他世陰 '), 則是苦 3. 苦生, 住, 滅, 數數出生, 一切皆苦, 若彼苦無餘斷 [SA.61]( 貪愛息無餘, 無明沒永滅, 愛盡眾苦息 ') SA.308(SN ")[ 染著愛樂則生大苦 ] 1. 諸天, 世人於六境染著, 愛樂住 ( 被認定是安樂 ), 彼境若無常, 變易, 滅盡則生大苦 ( 他們認定那是苦 ) 根境識觸受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則生樂住,* 彼法因緣生阨礙盡已名無上安隱涅槃 2." 有身之滅聖者們見安樂, 此見與整個世間是相反的 - 其他人所說的安樂聖者們說那是苦 ; 其他人所說的苦聖者們知道那是安樂 - 看! 法是難知的, 無智者被迷亂, 看不見者全然黑暗, 看得見者有光明, 愚者對法不熟悉, 在面前而不了知 SA.309(SN.35.63)[ 有渴愛者有伴同住 ] 有第二住 ( 有伴同住 )- 正使空閑獨處, 根識境已愛樂 ( 歡喜 ), 讚歎 ( 歡迎 ), 繫著住 ( 持續固持它 ) 歡喜 深樂 * 貪愛 ( 貪著 ) 阨礙 ( 繫縛 ), 所以者何, 愛欲不斷不知 ( 因為渴愛是伴, 他未捨斷 ) 故 正使處於高樓重閣猶是一一住 ( 獨住 ) 者 SA.310(SN.35.64)[ 歡喜集則苦集 ] 佛教尊者鹿紐 - 根識境已欣悅 ( 歡喜 ), 讚歎 ( 歡迎 ), 繫著 ( 持續固持它 ) 歡喜集則苦集 不歡喜集則苦滅 ( 歡喜滅則苦滅 ) SA.311(SN.35.88=MN.145)[ 尊者富樓那遵循鋸子喻 ] 1. 佛教尊者富樓那 - 根識境已欣悅 [ 同前經 ] 2. 尊者富樓那答佛 - 輸盧那人雖毀辱 ( 辱罵, 誹謗 ) 我尚不以手石打擲 ( 沒以拳, 土塊打我 ) 脫殺我者當作是念 - 有諸世尊弟子當厭患身, 或以刀自殺, 輸盧那人賢善智慧, 於我朽敗之身以少作方便, 便得解脫 ( 我卻不求而得 )[ MA193 利鋸刀喻 ], 佛認可

51 SA.300~SA 尊者到西方輸盧那已, 夏安居, 為五百優婆塞說法, 建立五百僧 伽藍, 三月過已具足三明, 即於彼處入無餘涅槃 SA.312(SN.35.95)[ 見以見為量, 正念不起貪欲恚害覺 ] 1. 佛教年老尚求教誡的尊者摩羅迦舅 根未曾識境 ( 對那些能被 根識知而以前未曾見過, 不可能看見的境 ), 於彼境不起欲, 愛, 念, 染著 ( 沒有欲或貪或情愛 ) 見以見為量 ( 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這 麼多 ), 聞 覺 ( 所覺知 ) 識 ( 所了知 ) ( 則你不被它如何如何 ) 若汝非於彼 ( 則你不在那裡 ) 彼亦復非此 ( 則你也不在這裡 ) 亦 非兩中間 ( 不在其他地方, 不在兩者的中間 ), 則為苦邊 ( 苦的結束 ) 2. 佛印可尊者摩羅迦舅的理解 見色不取相, 其心隨正念 ( 當持念 paṭissato 見色後他不在色上被染著 ), 不染惡心愛, 亦不生繫著 ( 以 離貪著之心感受它, 不持續固持它 ) 不起於諸愛, 無量色集生 ( 即 使見色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 苦 ] 被耗盡不被堆積 ), 貪欲 恚害覺, 不能壞其心 小長養眾苦, 漸次近涅槃 ( 這樣減少著苦, 涅 槃被說為在面前 ),* 日種尊所說, 離愛般涅槃 SA.313(SN )[ 信, 好, 聞, 思, 忍外的法門 - 如實知心染淨 ] 有異信 ( 除了就從信 [ 某人 ]), 異欲 ( 除了從 [ 個人的 ] 愛好 ), 異聞 ( 除了 從口傳 ), 異行思惟 (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 ), 異見審諦忍 ( 除了從沈思 後接受之見解外的法門 ), 正知而說 ( 能記說完全智 )- 我生已盡 - 眼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色貪, 我先眼識於色有貪而今眼識於色無 貪如實知 ( 自身內有貪瞋癡, 他了知 - 我的自身內有貪瞋癡 ), 覺知 色而不起色貪, 覺我先眼識有貪而言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 ( 或 自身內沒有貪瞋癡, 他了知 - 我的自身內沒有貪瞋癡 ), 歸於此法如 實正知所知所見 ( 這些法能從慧看見後而知 ) MA.14 如照鏡 SA.314[ 當斷六根欲已, 六根於未來世永不復生 ] SA.315(SN.26.1)[ 六根生, 住, 轉, 出則苦生, 病住, 老死出 ] 若六根生, 住 ( 存續 ), 轉 ( 再生 ), 出 ( 顯現 ) 則苦生, 病住, 老死出 滅

52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息 ( 平息 ), 沒 ( 滅沒 ), 苦生則滅, 病則息, 老死則沒 SA.316, SA.317, SA.318[ 六根無常, 非我故不得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SA.319(SN.35.23), SA.320'[ 一切 ( 有 ')= 十二入處 ( 有 '- 存在 )] SA.321[ 一切法 = 根境識觸受 ] SA.322[ 分別內外入處 ] 1. 內入處 - 眼耳鼻舌身是色, 不可見有對 ; 意非色, 不可見無對 2. 外入處 - 色, 可見有對 ; 聲香味觸是色, 不可見有對 ; 法是上面十 一入所不攝, 不可見無對 SA.323[ 六內入處 - 眼耳鼻舌身意 ] SA.324[ 六外入處 -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 SA.325[ 六識身 -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身 ] SA.326[ 六觸身 - 眼觸, 耳觸, 鼻觸, 舌觸, 身觸, 意觸身 ] SA.327[ 六受身 - 眼觸生受, 耳鼻舌身意觸生受 ] SA.328[ 六想身 - 眼觸生想, 耳鼻舌身意觸生想 ] SA.329[ 六思身 - 眼觸生思, 耳鼻舌身意觸生思 ] SA.330[ 六愛身 - 眼觸生愛, 耳鼻舌身意觸生愛 ] SA.331[ 六顧念 - 色, 聲, 香, 味, 觸, 法顧念 ] SA.332[ 六覆 - 色, 聲, 香, 味, 觸, 法有漏, 是取, 心 ( 被 ) 覆藏 ] SA.333(SN )[ 於根境不顧過去, 不欲未來, 於現在厭 ] SA.8 SA.334[ 起於不正思惟 - 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 緣根境生不正思惟, 生於癡 = 無明, 癡求欲名為愛, 愛所作名為業, 業因為根 眼, 業因業緣業縛 ; 業, 愛因愛緣愛縛 ; 愛, 無明因, 無明 緣, 無明縛 ; 無明, 不正思惟因, 不正思惟緣, 不正思惟縛 SA.335(AA.37.7'/AA.51.8)[ 第一義空 ( 第一最空法 / 空行第一法 )] 1. 眼生時無有來處 ( 眼起時則起, 亦不見來處 / 若眼起時亦不知來 處 ), 滅時無有去處 ( 滅時則滅, 亦不見滅處 / 若眼滅時則滅亦不知

53 SA.300~SA 去處 )[SA.262 此苦生時生滅時滅,SA.273 不實來實去 ], 如是眼不實 而生 ( / 無有而眼生 ), 生已盡滅 ( / 已有而眼滅 ), 有業報而無作者 *, 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 ( 除假號法, 因緣法 / 皆由合會諸法因 緣 )- 此有故彼有 [SA.262],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2.' 此亦假號 - 要前有對, 然後乃有, 猶如鑽木求火, 以前有對, 然後 火生, 火亦不從木出, 亦不離木, 若復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 ; 由 父母而有胎者亦無, 因緣而有 胞胎, 凍酥 髮毛爪齒 SA.1300 SA.336[ 六喜行 ( 喜悅近伺察 )- 六根識六境, 喜於彼境處行 ] SA.337[ 六憂行 ( 憂近伺察 )- 六根識六境, 憂於彼境處行 ] SA.338[ 六捨行 ( 平靜近伺察 )- 六根識六境, 捨於彼境處行 ] SA.339[ 六常行 - 六根識六境, 不苦不樂捨心住, 正念正智 ] SA.340[ 同前經 + 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間難得 ] SA.341[ 同前經 + 應承事, 恭敬, 供養 - 為世間無上福田 ] SA.342[ 同前經 - 舍利弗比丘成就此六常行 無上福田 ] 因緣相應 / 雜因誦 / 修多羅 SA.343(SN.12.25)[ 即使邪說亦緣觸生 - 緣起說 ] 1.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浮彌 ( 地生 )- 沙門婆羅門所說 ( 安立 ) 苦樂自 作, 他作, 自他作, 非自非他無因作 ( 自然生 ) 者從緣起生 ( 緣所生的 )[SA.253]- 緣觸生 [DA.17 皆因觸因緣 ], 若言不緣觸生者無有是處 2. 尊者阿難轉白佛, 佛 - 我為斯等外道出家如尊者舍利弗所說 (+ 因身, 語, 意思生起自身內的樂苦, 並以無明為緣, 因自己正知或不 正知, 或因他人造作身, 語, 意行, 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 在 這些法中無明已生起 但就以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 則以此為緣 生起自身內樂苦的身體, 言語, 意, 田, 地, 處, 作務 [ 事件 ] 都不存在 ) 3.* 尊者阿難的心得 - 有生故有老死, 非緣餘有生故有老死 乃至 無明故有行, 非緣餘有無明故有行 無明滅則行滅 純大苦聚滅 SA.344(MA29/MN.9)[ 舍利弗, 大拘絺羅共論 ] MA.29 大拘絺羅經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02\370\252\374\247t\270g\244G\244Q\277\357.doc)

(Microsoft Word - \302\370\252\374\247t\270g\244G\244Q\277\357.doc) 雜阿含經二十選 - 目次 : 凡例 / 大綱表解 莊春江編著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第一選無明蓋, 愛結繫 267(50)[44] p.2 第二選不如實知是無明 258(41)[35] p.6 第三選五蘊如實知 七處三觀經 42(154)[88] p.8 第四選六入處如實知 六分別六入處經 305(407)[283] p.13 第五選我見是無明 62(59)[5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大 乘 廣 五 論 內 文 與 科 判 佛 說 五, 謂 色 受 想 行 識 云 何 色? 謂 四 大 種 及 大 種 所 造 色 四 大 云 何 四 大 種? 謂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此 復 云 何? 謂 地, 堅 性 ; 水, 濕 性 ; 火, 煖 性 ; 風, 輕 性 界 者, 能 持 自 性, 所 造 色 故 種 云 何 四 大 所 造 色? 謂 眼 耳 鼻 舌 身 色 聲 香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ART_RAE16_ticket_cn_p.1

ART_RAE16_ticket_cn_p.1 1. 2. 3. 4. 基 础 部 分 - 色 彩 TM TM Premier B2C Sales to China 2014 TM OCR www.divcom.com.hk/ocrc 現 在 開 始 計 劃 訪 問 亞 洲 零 售 博 覽 的 行 程! 交 通 配 套 乘 車 路 線 : 由 機 場 乘 坐 公 共 汽 車 : A11 或 E11 到 灣 仔 (~80 分 鐘 ) 地 鐵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p.147)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1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它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別 知 相 是 識 受 陰, 何 所 識? 識 色, 識 聲 香 味 觸 法, 是 故 名 識 受 陰 復 以 此 識 受 陰, 是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諸 比 丘! 彼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此 色 受 陰, 作 如 是 學 : 我 今 為 現 在 色 所 食, 9 過 去 世 已 曾 為

別 知 相 是 識 受 陰, 何 所 識? 識 色, 識 聲 香 味 觸 法, 是 故 名 識 受 陰 復 以 此 識 受 陰, 是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諸 比 丘! 彼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此 色 受 陰, 作 如 是 學 : 我 今 為 現 在 色 所 食, 9 過 去 世 已 曾 為 ( 一 ) 三 世 陰 世 食 經 三 世 陰 世 食 經 1 ( 雜 阿 含 經.46 經 ) 心 的 樣 相 一 五 蘊 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佛 住 舍 衛 國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受 陰 2, 云 何 為 五? 色 受 陰, 受 想 行 識 受 陰 若 沙 門 婆 羅 門, 以 宿 命 智 自 識 種 種 宿 命, 已 識, 當 識 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附 件 一 公 務 員 資 歷 組 別 I. 資 歷 組 別 及 名 稱 資 歷 組 別 名 稱 1 無 需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2 中 學 會 考 證 書 第 一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的 第 二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並 具 相 當 經 驗 的 3 高 級 文 憑 及 文 憑 第 一 組 : 高 級 文 憑 第 二

More information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談 發 菩 提 心, 行 菩 薩 行, 首 先 必 須 清 楚 了 解 的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談 發 菩 提 心, 行 菩 薩 行, 首 先 必 須 清 楚 了 解 的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三 屆 畢 業 論 文 八 十 華 嚴 離 世 間 品 菩 提 心 觀 指 導 教 授 : 高 明 道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自 莊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More information

《親子天下》四月改月刊記者會

《親子天下》四月改月刊記者會 親 子 天 下 新 聞 稿, 敬 請 協 助 發 佈 2012 年 3 月 29 日 發 佈, 共 8 頁 親 子 天 下 雜 誌 公 布 國 中 生 學 習 力 大 調 查 十 二 年 國 教 時 代 免 除 基 測, 會 不 會 降 低 國 中 生 學 習 動 機? 調 查 發 現 國 中 生 被 考 試 制 約 : 超 過 五 成 學 生 認 為 自 己 學 習 動 機 不 強 烈 ; 如 果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內觀雜誌第 113 期 2015 年 1 月 內觀雜誌第 113 期 本期重點 :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阿含研究教材 : 手聲喻經 和 棄捨經 的要解 雜阿含 294 經 的要解 第 113 期內容 :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pp.2-12 阿含研究教材 : 1. 手聲喻經 和 棄捨經 的要解 pp.13-18 1. 雜阿含 273 經 手聲喻經 2. 雜阿含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shiliutesheng_07.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shiliutesheng_07.doc 十 六 特 勝 與 四 禪 八 定 的 比 較 第 七 講 十 六 觸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我 們 今 天 先 介 紹 什 麼 是 十 六 觸 地 大, 有 四 個 如 果 我 們 在 定 中 感 覺 身 體 的 重 量 很 重, 身 體 很 重, 這 個 是 地 大 的 第 一 個 現 象 ; 或 者 是 感 覺 身 體 往 下 沉, 一 直 往 下 沉 一 直 往 下 沉 一

More information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一六 1 ;( 二九八 ) 2 法說義說經 壹 序分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貳 正宗分一 總說 : 緣起法法說 義說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緣起法, 法說 3 義說 4 諦聽! 善思! 當為汝說 ( 一 ) 釋法說云何緣起法法說? 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 是名緣起法法說 1 會編( 中 ),p.38,n.1: 相應部

More information

自序

自序 緣 起 法 一 滴 印 順 導 師 與 佛 法 劉 松 勇 撰 民 國 102 年 ( 西 元 2013 年 ) 7 月 自 序 本 書 是 引 用 印 順 導 師 的 一 些 著 作, 稍 微 排 列 之 組 合 之, 並 且 粗 糙 地 整 理 一 下, 有 時 再 加 上 或 引 用 其 他 善 知 識 如 虛 雲 老 和 尚 太 虛 大 師 阿 姜 查 讚 念 長 老 ( 也 就 是 當 代

More information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法 鼓 山 的 核 心 主 軸 心 靈 環 保 目 錄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2 心 靈 環 保 6 慈 悲 沒 有 敵 人, 智 慧 不 起 煩 惱 心 靈 環 保 17 附 錄 : 心 靈 環 保 法 語 精 選 33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indd

printing.indd 上 帝 信 仰 與 古 代 中 國 13 基 督 教 之 景 教 在 唐 朝 傳 入 中 國 人 類 最 早 期 活 動 都 在 兩 河 流 域 一 帶 人 類 文 化 始 於 巴 比 倫 兩 河 流 域 14 圖 片 中 國 基 督 教 簡 史 挪 亞 三 子 後 裔 分 散 全 地, 中 國 人 是 閃 族 的 後 人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都 離 不 開 大 河 滋 潤 一 般 書 籍 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題 目 : 箭 在 弦 上 -- 弓 箭 祕 密 再 探 究 摘 要 在 上 的 研 究 之 中, 我 們 列 舉 出 仍 未 探 討 的 題 目 及 問 題, 利 用 這 的 研 究 課 程 加 以 驗 證 在 實 驗 結 果 中 發 現, 加 入 箭 頭 有 助 於 落 點 的 集 中, 而 加

題 目 : 箭 在 弦 上 -- 弓 箭 祕 密 再 探 究 摘 要 在 上 的 研 究 之 中, 我 們 列 舉 出 仍 未 探 討 的 題 目 及 問 題, 利 用 這 的 研 究 課 程 加 以 驗 證 在 實 驗 結 果 中 發 現, 加 入 箭 頭 有 助 於 落 點 的 集 中, 而 加 中 華 民 國 第 52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類 別 : 物 理 類 科 別 : 自 然 科 組 別 : 國 小 組 作 品 名 稱 : 箭 在 弦 上 -- 弓 箭 祕 密 再 探 究 關 鍵 詞 : 弓 箭 箭 頭 落 點 飛 行 距 離 編 號 : 題 目 : 箭 在 弦 上 -- 弓 箭 祕 密 再 探 究 摘 要 在 上 的 研 究 之 中, 我 們 列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通 報 一 一 年 第 四 週 100 年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度 調 查 結 果 內 政 部 統 處 8 成 5 的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對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各 項 服 務 表 示 有 7 成 5 表 示 會 介 紹 他 人 使 用 有 接 受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協 助 洗 澡 協 助 換 穿 衣 服 協 助 吃 飯 協 助 起 床 站 立

More information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奇 縫 高 手 縫 紉 機 2 18 科 學 史 上 著 名 的 夢 Singer 1790 Thomas Saint 50 2014 2 494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實 用 的 家 用 縫 紉 機 誕 生 1853 Issac Singer 20 S 對 後 世 深 遠 的 影 響 40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 五 章 實 證 結 果 第 一 節 敘 述 統 計 表 11 表 12 分 別 為 男 女 癌 症,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樣 本 之 基 本 特 性 此 為 罹 癌 前 一 年 度 樣 本 特 性 由 於 我 們 以 罹 癌 前 一 年 有 在 就 業, 即 投 保 類 別 符 合 全 民 健 康 保 險 法 中 所 規 定 之 第 一 類 被 保 險 人, 且 年 齡 介 於 35 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頁 1 / 8 法 規 名 稱 : 公 務 人 員 俸 給 法 修 正 時 間 :97.1.16 第 一 條 ( 本 法 內 容 ) 公 務 人 員 之 俸 給, 依 本 法 行 之 第 二 條 ( 名 詞 定 義 ) 本 法 所 用 名 詞 意 義 如 下 : 一 本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人 員 依 法 應 領 取 之 基 本 給 與 二 年 功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高 於 本 俸

More information

第 2 頁 理 由 現 行 計 劃 3. 現 時, 學 生 如 欲 在 考 試 費 減 免 計 劃 下 申 領 考 試 費 減 免, 必 須 符 合 以 下 資 格 - (a) 首 次 應 考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 下 稱 會 考 ) 1 或 香 港 高 級 程 度 會 考 ( 下 稱 高 考

第 2 頁 理 由 現 行 計 劃 3. 現 時, 學 生 如 欲 在 考 試 費 減 免 計 劃 下 申 領 考 試 費 減 免, 必 須 符 合 以 下 資 格 - (a) 首 次 應 考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 下 稱 會 考 ) 1 或 香 港 高 級 程 度 會 考 ( 下 稱 高 考 財 務 委 員 會 討 論 文 件 2011 年 5 月 27 日 總 目 173- 學 生 資 助 辦 事 處 分 目 228 學 生 資 助 請 各 委 員 批 准 由 2011/ 12 學 年 起 推 行 有 關 考 試 費 減 免 計 劃 的 改 善 建 議 問 題 香 港 中 學 文 憑 考 試 ( 下 稱 文 憑 考 試 ) 將 於 2011/ 12 學 年 首 次 舉 行 我 們 須

More information

Layout 1

Layout 1 視 為 優 講 燈 1 講 開 場 簡 報 隨 齡 發 視 變 資 訊 討 論 檢 討 會 與 會 將 夠 幾 點 與 變 關 視 變 兩 種 視 習 慣 個 問 專 業 員 問 題 講 1 燈 2 隨 齡 長 會 視 變 視 變 會 動 變 難 閱 讀 電 腦 視 變 會 裡 絆 體 風 險 藥 護 務 駕 車 動 難 會 響 並 導 慮 鬱 過 適 當 應 對 視 變 繼 續 動 並 減 關 慮

More information

是 快 樂 當 然 也 有 多 少 苦 這 是 求 三 昧 樂 求 三 昧 樂 的 人 為 什 麼 他 不 求 欲 樂 而 要 求 三 昧 樂 呢 他 就 是 對 欲 樂 不 滿 足 感 覺 到 欲 樂 不 是 樂 所 以 放 棄 了 欲 樂 去 追 求 三 昧 樂 在 豐 子 愷 畫 的 護 生

是 快 樂 當 然 也 有 多 少 苦 這 是 求 三 昧 樂 求 三 昧 樂 的 人 為 什 麼 他 不 求 欲 樂 而 要 求 三 昧 樂 呢 他 就 是 對 欲 樂 不 滿 足 感 覺 到 欲 樂 不 是 樂 所 以 放 棄 了 欲 樂 去 追 求 三 昧 樂 在 豐 子 愷 畫 的 護 生 四 禪 八 定 1985 年 于 舊 金 山 大 覺 蓮 社 第 一 堂 課 時 間 很 快 上 個 月 十 月 五 號 金 剛 經 講 完 的 到 現 在 一 個 多 月 四 禪 八 定 是 在 講 經 的 時 候 有 兩 位 居 士 提 出 來 的 問 題 當 時 的 時 間 不 夠 用 所 以 留 待 以 後 安 排 在 現 在 來 講 這 個 問 題 甲 一 學 習 者 分 三 科 四 禪

More information

DhammaTalk1

DhammaTalk1 恰 宓 禪 師 海 弘 法 禪 修 開 示 一 九 九 一 年 底 澳 洲 坎 培 拉 今 年 是 西 元 一 九 九 一 年, 在 澳 洲 這 邊 的 禪 修 很 高 興 有 這 個 機 會 在 這 邊 跟 大 家 來 介 紹 新 的 訓 練 在 這 邊 來 參 加 正 念 的 訓 練 每 一 個 人 都 不 喜 歡 痛 苦, 人 人 想 過 著 幸 福 快 樂 的 生 活, 大 家 每 天 努

More information

二 修 證 亦 世 間 亦 出 世 間 禪 相 三 初 六 妙 門 ( 第 七 卷 ) 二 十 六 特 勝 三 通 明 ( 第 八 卷 ) 三 修 證 出 世 間 禪 相 二 初 對 治 無 漏 九 觀 壞 法 ( 第 九 卷 ) 初 九 想 二 八 念 三 十 想 觀 不 壞 法 ( 第 十 卷

二 修 證 亦 世 間 亦 出 世 間 禪 相 三 初 六 妙 門 ( 第 七 卷 ) 二 十 六 特 勝 三 通 明 ( 第 八 卷 ) 三 修 證 出 世 間 禪 相 二 初 對 治 無 漏 九 觀 壞 法 ( 第 九 卷 ) 初 九 想 二 八 念 三 十 想 觀 不 壞 法 ( 第 十 卷 修 訂 日 期 : 2006/01/04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6, No. 1916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916 禪 波 羅 蜜 序 禪 波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1公告[1].rtf

1公告[1].rtf 內 政 部 公 告 發 文 日 期 :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30 日 發 文 字 號 : 台 內 役 字 第 1010830457 號 附 件 : 主 旨 : 預 告 修 正 免 役 禁 役 緩 徵 緩 召 實 施 辦 法 依 據 : 行 政 程 序 法 第 151 條 第 2 項 及 第 154 條 第 1 項 公 告 事 項 : 一 修 正 機 關 : 行 政 院 二 修 正 依

More information

1010327

1010327 核 算 加 計 利 息 滯 納 金 滯 納 利 息 規 定 及 計 算 範 例 各 稅 法 對 納 稅 義 務 人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大 多 有 加 徵 滯 納 金 加 計 利 息 之 規 定, 而 逾 期 與 否, 應 以 繳 款 書 所 填 載 之 繳 納 期 間 繳 納 期 限 或 限 繳 日 期 為 準 認 定 之 各 代 收 稅 款 金 融 機 構 對 於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More information

1

1 地 獄 少 女 地 獄 少 女 ( 藤 商 事 ) 八 通 屋 育 樂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 攻 略 本 是 引 至 日 本 遊 戲 攻 略 說 明, 內 容 僅 供 參 考, 一 切 演 出 以 官 方 為 主,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或 問 題 敬 請 告 知, 我 們 會 盡 快 改 善, 謝 謝 本 書 圖 片 取 材 自 網 路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國票期貨研究部日簡報1050225New

Microsoft PowerPoint - 國票期貨研究部日簡報1050225New 美 股 走 勢 - 道 瓊 指 數 美 股 週 三 開 低 隨 油 價 盤 中 走 高 而 拉 高 技 術 面 回 測 10 日 均 線 有 撐 最 終 留 下 長 下 引 線 重 回 5 日 均 線 選 擇 權 未 平 倉 量 分 布 圖 每 一 刻 度 代 表 1000 口 OI Call 履 約 價 11600 11400 11200 11000 10800 10600 10400 10200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 第三屆研究生畢業論文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 第三屆研究生畢業論文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三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三 祖 法 藏 十 門 唯 識 說 的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高 明 道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慧 學 中 華 民 國 八 十 六 年 六 月 序 言 華 嚴 宗 是 闡 揚 大 乘 佛 法 圓 滿 教 義 的 宗 派 ( 註 一 ) 開 創 華 嚴 宗 風, 集 其 大 成 的 是 唐 朝 法 藏 大 師 法 藏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1 ( 叄 ) 四 正 勤 釋 開 仁.2011/3/13 目 次 : 一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二 修 四 意 斷, 即 住 不 放 逸 之 地, 使 諸 善 法 而 得 長 大 三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 一 ) 內 正 思 惟,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 二 ) 外 善 知 識,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四 四 正 懃 有 二 種 五 四 正 勤 即 正 精 進 六 止 惡

More information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著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自 序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 吳 錦 發 自 序

More information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3 4 6 長 期 病 患 者 的 照 顧 者 很 多 時 需 要 24 小 時 全 天 候 照 顧 受 關 顧 者 這 無 疑 令 個 人 生 活 空 間 變 得 狹 窄 然 而, 故 事 中 的 受 訪 者 卻 能 把 握 時 間, 在 受 關 顧 者 上 學 後, 通 過 參 與 各 樣 義 工 活 動 充 實 自 已 ; 同 時, 亦 為 長 期 病

More information

但 是 我 們 初 開 始 的 人 當 然 是 分 身 息 心 這 三 個 部 分 先 要 調 身 調 息 調 身 的 時 候 譬 如 在 打 禪 七 的 時 候 打 禪 七 有 坐 然 後 又 經 行 經 行 完 了 又 坐 實 在 這 就 是 調 身 為 什 麼 要 去 跑 香 呢 就 是 調

但 是 我 們 初 開 始 的 人 當 然 是 分 身 息 心 這 三 個 部 分 先 要 調 身 調 息 調 身 的 時 候 譬 如 在 打 禪 七 的 時 候 打 禪 七 有 坐 然 後 又 經 行 經 行 完 了 又 坐 實 在 這 就 是 調 身 為 什 麼 要 去 跑 香 呢 就 是 調 靜 坐 漫 談 1995 年 于 福 嚴 佛 學 院 阿 彌 陀 佛 我 們 大 家 學 習 攝 大 乘 論 以 後 應 該 是 沒 有 事 了 但 是 現 在 又 多 出 來 一 樣 事 多 出 來 這 一 件 事 就 是 要 學 習 靜 坐 的 這 件 事 這 件 事 在 我 個 人 的 想 法 來 看 倒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這 一 件 事 應 該 是 從 出 家 那 一 天 就 學 習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公務員事務局通告指定格式

公務員事務局通告指定格式 ( 更 新 於 2011 年 12 月 ) 檔 號 :PC/700/000/ 119 Pt. 5 香 港 政 府 總 部 公 務 員 事 務 局 通 告 第 2/2007 號 ( 注 意 : 這 是 丙 級 傳 閱 通 告, 各 常 任 秘 書 長 部 門 首 長 部 門 主 任 秘 書, 以 及 處 理 人 事 的 人 員 均 應 閱 讀 所 有 有 關 人 員 亦 應 知 悉 通 告 內 容 )

More information

2 2.1 A H 2.2 601288 1288 12 360001 360009 69 100005 86-10-85109619 86-10-85108557 ir@abchina.com 2

2 2.1 A H 2.2 601288 1288 12 360001 360009 69 100005 86-10-85109619 86-10-85108557 ir@abchina.com 2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1288 2016 2016 3 31 571 XIVA 13.09(2) 13.10B 1 1.1 1.2 2016 4 28 2016 5 2016 1414 1.3 1.4 1 2 2.1 A H 2.2 601288 1288 12 360001 360009 69 100005 86-10-85109619 86-10-85108557

More information

209813-¤j©À³B¸g§¹½Z

209813-¤j©À³B¸g§¹½Z 念 處 之 道 大 念 處 經 講 記 性 空 法 師 講 大 念 處 經 1 推 薦 序 修 習 四 念 處 習 慣 成 自 然 二 二 年 冬, 香 光 尼 僧 團 舉 辦 第 八 屆 封 山 禪 修 二 十 天 禪 修 期 間, 禮 請 性 空 法 師 指 導 教 授 大 念 處 經, 作 為 四 念 處 禪 修 法 門 所 依 的 經 典 大 眾 師 禪 修 精 進 聞 法 歡 喜, 乃 將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