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品 中, 佛說 四念處 (197c) 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5,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三 教一乘三 隨本願, 根利鈍, 有無悲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品 中, 佛說 四念處 (197c) 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5,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三 教一乘三 隨本願, 根利鈍, 有無悲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

Transcription

1 慧日佛學班第 3 期 ( 大智度論 ) 大智度論 卷 19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義第三十一 ( 大正 25,197b13-205c22) 大智度論 卷 019 釋厚觀 ( ) 經 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1, 不生故, 應具足四念處 四正懃 四如 論 壹 三十七道品 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 2 ( 壹 ) 菩薩道中說聲聞三十七品的理由 問曰 : 三十七品是聲聞 辟支佛道, 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 何以故於菩薩道中說 答曰 : 聲聞法? 一 菩薩遍學一切, 九地學不取證, 佛地亦學亦證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菩薩摩訶薩應學一切善法 一切道 如佛告須菩提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悉 3 學一切善法 一切道, 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 是九地應學而不取證, 佛地亦學亦證 4 二 非但小乘法, 大乘說是摩訶衍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5) 1 大智度論 卷 11: 問曰 : 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能具足六波羅蜜? 答曰 : 如是菩薩觀一切法, 非常非無常, 非苦非樂, 非空非實, 非我非無我, 非生滅非不生滅 如是住甚深般若波羅蜜中, 於般若波羅蜜相亦不取, 是名不住法住 ; 若取般若波羅蜜相, 是為住法住 ( 大正 25,140a5-12) 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1 序品 : 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不生故, 應具足四念處 四正懃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 空三昧 無相三昧 無作三昧, 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八背捨 八勝處 九次第定 十一切處, 九相 脹相 壞相 血塗相 膿爛相 青相 噉相 散相 骨相 燒相,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捨 念天 念入出息 念死, 十想 無常想 苦想 無我想 食不淨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死想 不淨想 斷想 離欲想 盡想, 十一智 法智 比智 他心智 世智 苦智 集智 滅智 道智 盡智 無生智 如實智, 三三昧 有覺有觀三昧 無覺有觀三昧 無覺無觀三昧, 三根 未知欲知根 知根 知已根 ( 大正 8,219a4-17) 此中 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不生故, 應具足 以下, 言菩薩所應具足者, 論共分為八大類 : 一 三十七道品, 二 空三昧等八種定法 (1 空等三三昧,2 四禪,3 四無量心,4 四無色定,5 八背捨,6 八勝處,7 九次第定,8 十一切處), 三 九相, 四 八念, 五 十想, 六 十一智, 七 有覺有觀等三三昧, 八 三根 ( 未知欲知根 知根 知已根 ) 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6 發趣品 : 菩薩摩訶薩住是十地中, 以方便力故, 行六波羅蜜, 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過乾慧地 性地 八人地 見地 薄地 離欲地 已作地 辟支佛地 菩薩地 過是九地, 住於佛地 ( 大正 8,259c10-14) 4 參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6 發趣品 ( 大正 8,259c10-14), 放光般若經 卷 4 治地品 ( 大正 8,29b23-29), 光讚經 卷 7 十住品 ( 大正 8,198c27-199a5) 497

2 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品 中, 佛說 四念處 (197c) 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5,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三 教一乘三 隨本願, 根利鈍, 有無悲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七品涅槃道, 隨眾生願, 隨眾生因緣, 各得其道 欲求聲聞 人, 得聲聞道 ; 種辟支佛善根人, 得辟支佛道 ; 求佛道者, 得佛道 隨其本願 諸 根利鈍 有大悲 無大悲 譬如龍王降雨, 普雨天下, 雨無差別, 大樹大草, 根大故多受 ; 小樹小草, 根小故少受 6 ( 貳 ) 菩薩亦學三十七品之理由 問曰 : 三十七品, 雖無處說獨是聲聞辟支佛道 非菩薩道, 以義推之可知 : 菩薩久住 答曰 : 生死, 往來五道, 不疾取涅槃 ; 是三十七品但說涅槃法, 不說波羅蜜, 亦不說 大悲, 以是故知非菩薩道 一 菩薩欲知實道, 故學三十七道品, 然以方便故不證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5) 菩薩雖久住生死中, 亦應知實道 非實道, 是世間 是涅槃 ; 知是已, 立大願 : 眾 生可愍, 我當拔出著無為處 以是實法, 行諸波羅蜜, 能到佛道 菩薩雖學 雖 知是法, 未具足六波羅蜜故不取證 如佛說 : 譬如仰射空中, 箭箭相柱 7, 不令落地 ;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 以般若波羅蜜箭, 射三解脫門空中, 復以方便箭射般若箭, 令不墮涅槃地 8 二 世間即涅槃 ( 一 ) 轉世間為涅槃, 是般若力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39]p.75) 復次, 若如汝所說菩薩久住生死中, 應受種種身心苦惱, 若不得實智, 云何能忍是 事? 以是故, 菩薩摩訶薩求是道品實智時, 以般若波羅蜜力故, 能轉世間為道果涅 槃 何以故? 三界世間皆從和合生, 和合生者無有自性, 無自性故是則為空, 空故不可取, 不可取相是涅槃 9 以是故, 說菩薩摩訶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不生故應具足四念處 參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5 廣乘品 ( 大正 8,253b-254c) 另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4: 此 [ 三十七道品 ] 非但是聲聞法, 是法中和合不捨眾生意, 具足一切佛法, 以不可得空智, 故名菩薩法 ( 大正 25,235b19-21) 一雨普澍隨根成益, 可通法華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2]p.224) 柱 = 拄 宋 元 明 宮,= 注 石 ( 大正 25,197d,n.12) 柱 ( ㄓㄨˇ): 2. 支撐, 拄持 ( 漢語大詞典 ( 四 ),p.932) 拄 ( ㄓㄨˇ): 1. 支撐, 頂著 ( 漢語大詞典 ( 六 ),p.496) 參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卷 7 18 伽提婆品 ( 大正 8,569a16-2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不證品 ( 大正 8,350c2-9) 三空二箭一地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I080]p.485) 緣生無自性, 無性則為空, 空故不可取, 不可取相是涅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2 p.224) 如涅槃相 : 和合生無自性, 無性故空, 空故不可取, 不可取相是涅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D026 p.276) 498

3 ( 二 ) 大小差別 : 小慧淺不深入實相故不說世間即涅槃, 大則說 ( 大智度論筆記 [D009]p.251) 復次, 聲聞 辟支佛法中, 不 (198a) 說世間即是涅槃 何以故? 智慧不深入諸法 故 菩薩法中, 說世間即是涅槃, 智慧深入諸法故 如佛告須菩提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受 想 行 識即是空, 空即是受 想 行 識 10 空即是涅槃, 涅槃即是空 11 中論 中亦說 : 涅槃不異世間, 世間不異涅槃 涅槃際世間際, 一際無有異故 12 菩薩摩訶薩得是實相故, 不厭世間 不樂涅槃 ; 13 三十七品是實智之地 ( 參 ) 道品說三十七項之理由 問曰 : 四念處則能具足得道, 何以說三十七? 答曰 : 若汝以 略說故四念處, 廣說故三十七, 此則不然! 何以故? 若廣, 應無量! 一 釋難 : 四念處則能具足得道, 何故說三十七道品 疑 ( 一 ) 眾生心種種不同 煩惱各異, 所樂 所解法亦不同, 故佛為眾生廣說 四念處雖具足能得道, 亦應說四正懃等諸法 14 何以故? 眾生心種種不同, 結使亦 種種, 所樂所解法亦種種 佛法雖一實一相, 為眾生故, 於十二部經 八萬四千法 聚作是分別說 ; 若不爾, 初轉法輪說四諦則足, 不須餘法 ( 二 ) 為厭苦求樂者說四諦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5]p.82) 以有眾生厭苦著樂, 為是眾生故說四諦 : 1 苦諦 身心等諸法皆是苦, 無有樂 2 集諦 是苦因緣, 由愛等諸煩惱 3 滅諦 是苦所盡處, 名涅槃 4 道諦 方便至涅槃, 是為道 ( 三 ) 為多念 亂心顛倒眾生說四念處 有眾生多念 亂心顛倒故, 著此身 受 心 法中作邪行, 為是人故說四念處 ( 四 ) 舉喻明理 如是等諸道法, 各各為眾生說 10 參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1( 大正 8,221c1-21), 卷 4( 大正 8,240b28) 1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25: 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 ( 大正 8,401b1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26: 諸法平等, 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 ( 大正 8,416a10-11) 12 參見 中論 卷 4 25 觀涅槃品 :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 大正 30,36a4-5) 涅槃之實際, 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釐差別 ( 大正 30,36a10-11) 13 不厭世間不樂涅槃 : 通達世間即為涅槃 ( 實相 ) 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D010 p.253) 14 四念處能得道, 隨機更說餘法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6) 499

4 譬如藥師不得以一藥治眾病, 眾病不同, 藥亦不一 ; 佛亦如是, 隨眾生心病種種, 以眾藥治之 1 以一法度眾生 或說一法度眾生, 如佛告一比丘 : 非汝物莫取! 比丘言 : 知已! 世尊! 佛言 : 云何知? 比丘言 : 諸法非我物, 不應取 15 2 以二法度眾生 或以二法度眾生 : 定及慧 3 以三法度眾生 或以三法 : 戒 定 慧 4 以四法度眾生 或以四法 : 四念 (198b) 處 ( 五 ) 小結 是故四念處雖可得道, 餘法行異 分別多少異 觀亦異, 以是故應說四正懃等諸餘 法 二 釋難 : 若廣說, 應無量, 何故唯說三十七道品 疑 復次, 諸菩薩摩訶薩信力大故, 為度一切眾生故, 是中佛為一時說三十七品 ; 若說異法道門, 十想等皆攝在三十七品中 16 是三十七品, 眾藥和合, 足療一切眾生病, 是故不用多說 ; 如佛雖有無量力, 但說十力, 於度眾生事足 17 ( 肆 ) 三十七道品之名義 一 三十七品 : 十法為根本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6) 18 是三十七品, 十法為根本 19 何等十? 信 戒 思惟 精進 念 定 慧 除 20 喜 捨 參見 Lamotte(1970, p.1145, n.1): Saṃyutta( 相應部 ) 之 Natumhākasutta ( 非汝等有經 ), 以及 雜阿含經 卷 10(269 經 )( 大正 2,70b), 並為 Majjhima( 中部 ), I, pp 之 Alagaddūpamasutta ( 蛇喻經 ) 所引 十想等皆三十七品攝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6) 十想 : 無常想 苦想 無我想 食不淨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死想 不淨想 斷想 離欲想 盡想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3( 大正 25,229a-232c) 十力 : 度生事足, 故離無量力但說十力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01 p.178) 十法攝三十七品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07]p.13) 參見 Lamotte(1970, p.1145, n.3): 依據 大毘婆沙論 卷 96( 大正 27,496a-b) 之說法, 三十七助道品有十 十一或十二種基本要素 ; 甘露味論 卷 2( 大正 28,977c11-12) 以及 俱舍論 卷 25( 大正 29,132b), 則說有十種, 而 Abhidharmadīpa( 阿毘達磨燈論 ), p.358 主張有十一種 另參見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 ( 增注本 ),pp 參見 Lamotte(1970, p.1146, n.1): 這是指 cittapraśrabdhi( 心輕安 ), 心由此法而清明, 輕鬆, 有能力 參見 俱舍論 卷 4( 大正 29,19b) 鳩摩羅什此處以 除 譯出梵文之 praśrabdhi, 至於玄奘在 俱舍論 所用之譯語 輕安, 似乎較妥 見 俱舍論 卷 2( 大正 29,7c7), 卷 4( 大正 29,19b6), 卷 12( 大正 29,67a1-2), 卷 25( 大正 29,132b11), 卷 28( 大正 29,147a13) 500

5 信者, 信根 信力 戒者, 正語 正業 正命 精進者, 四正懃 精進根 精進力 精進覺 正精進 念者, 念根 念力 念覺 正念 定者, 四如意足 定根 定力 定覺 正定 慧者, 四念處 慧根 慧力 擇法覺 正見 二 三十七品七聚釋名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I080]p.485) 是諸法, 念隨順智慧緣中止住, 是時名念處 破邪法, 正道中行, 故名正懃 攝心安隱於緣中, 故名如意足 軟智心得, 故名根 利智心得, 故名力 修道用, 故名覺 ; 見道用, 故名道 21 三 七聚次第之理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6) 問曰 : 應先說道 何以故? 行道然後得諸善法 ; 譬如人先行道, 然後得所至處 今何以顛倒 先說四念處, 後說八正道? 答曰 : ( 一 ) 總答 不顛倒也 三十七品, 是初欲入道時名字 ( 二 ) 別釋 1 說四念處之理 如行者到師所, 聽道法時, 先用念持是法, 是時名念處 2 說四正懃之理 持已, 從法中求果, 故精進行, 是時名正懃 3 說四如意足之理 多精進故心散亂, 攝心調柔故, 名如意足 4 說五根之理 21 七覺支通修道位, 八正道通見道, 參見 大毘婆沙論 卷 96( 大正 27,496c25-497a2), 俱舍論 卷 25( 大正 29,132c) 另外, 瑜伽師地論 有異說 : (1) 瑜伽師地論 卷 28: 或有增上慧學能引發增上心學, 謂 : 聖弟子未得根本靜慮, 先學見跡, 後為進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 正勤加行修念覺支乃至修捨覺支 是名增上慧學引發增上心學 ( 大正 30,436b4-8) (2) 瑜伽師地論 卷 29: 彼於爾時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 見聖諦迹已, 永斷滅見道所斷一切煩惱, 唯餘修道所斷煩惱 為斷彼 [ 修道所斷煩惱 ] 故修習三蘊所攝八支聖道 此中正見 正思惟 正精進, 慧蘊所攝 ; 正語 正業 正命, 戒蘊所攝 ; 正念 正定, 定蘊所攝 ( 大正 30,445a7-12) 501

6 心調柔已, 生五根 諸法實相, 甚深難解, 信根故能信, 是名信根 不惜身命, 一心求道, 是名精進根 常念佛道, 不念餘事, 是名念根 常攝心在道, 是名定根 觀四諦實相, 是名慧根 5 說五力之理是五根增長, 能遮煩惱,(198c) 如大樹力能遮水 是五根增長時, 能轉入深法, 是名為力 6 說七菩提分之理 得力已, 分別道法有三分 22 : 擇法覺 精進覺 喜覺 此三法, 行道時若心沒, 能令起 除覺 定覺 捨覺 此三法, 若行道時心動散, 能攝令定 念覺在二處, 能集善法, 能遮惡法 ; 如守門人, 有利者令入, 無益者除却 若心沒時, 念三法起 ; 若心散時, 念三法攝 無覺 23 實覺, 此七事能到, 故名為分 7 說八正道之理 得是法安隱具足已, 欲入涅槃無為城故行是諸法, 是時名為道 ( 伍 ) 聲聞法之三十七道品 一 四念處 ( 一 ) 釋名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6) 問曰 : 何等是四念處? 答曰 : 身念處, 受 心 法念處, 是為四念處 ( 二 ) 釋義 1 四雖互具, 然隨別觀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6) 觀四法四種 :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是四法雖各有四種, 身 應多觀不淨, 受多觀苦, 心多觀無常, 法多觀無我 2 對治四倒故唯說四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6) 何以故? 凡夫人未入道時, 是四法中, 邪行起四顛倒 : 諸不淨法中淨顛倒, 苦中樂 顛倒, 無常中常顛倒, 無我中我顛倒 24 破是四顛倒故, 說是四念處 ; 破淨倒故說 身念處, 破樂倒故說受念處, 破常倒故說心念處, 破我倒故說法念處 以是故說四, 不少不多 七覺分 : 三分及其應用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8) 覺 = 學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198d,n.9) 參見 大集法門經 卷上 : 四顛倒是佛所說, 謂 : 無常謂常, 是故生起想顛倒 心顛倒 見顛倒 ; 以苦謂樂, 是故生起想 心 見倒 ; 無我謂我, 是故生起想 心 見倒 ; 不淨謂淨, 是故生起想 心 見倒 如是等名為四顛倒 ( 大正 1,229c20-24) 為治四倒眾生說四念處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 p.75) 502

7 ( 三 ) 修習四念處的方法 問曰 : 云何得是四念處? 26 答曰 : 1 身念處 (1) 觀身五種不淨 行者依淨戒住, 一心行精進, 觀身五種不淨相 何等五? 一者 生處不淨 ; 二者 種子不淨 ; 三者 自性不淨 ; 四者 自相不淨 ; 五者 究竟不淨 A 生處不淨 云何名生處不淨? 頭 足 腹 脊 脇 肋諸不淨物和合, 名為女身 內有生藏 熟藏 27 屎尿不 28 淨, 外有煩惱業因緣風, 吹識種令入二藏中間 若八月 若九月, 如在屎尿坑 中 如說 : 是身為臭穢, 不從花間生,(199a) 亦不從瞻蔔 29, 又不出寶山 是名生處不淨 B 種子不淨 種子不淨者, 父母以妄想邪憶念風, 吹婬欲火故, 血髓膏流, 熱變為精 宿業 行因緣, 識種子在赤白精中住, 是名身種子 如說 : 是身種不淨, 非餘妙寶物, 不由淨白生, 但從尿道出! 是名種子不淨 C 自性不淨 自性不淨者, 從足至頂, 四邊薄皮, 其中所有不淨充滿 ; 飾以衣服, 澡浴花香, 食以上饌眾味餚膳, 經宿之間, 皆為不淨 假令衣以天衣, 食以天食, 以身性 故亦為不淨, 何況人衣食? 如說 : 地水火風質, 能變除不淨, 傾海洗此身, 不 能令香潔! 是名自性不淨 D 自相不淨 自相不淨者, 是身九孔常流不淨, 眼流眵 30 淚, 耳出結聹 31, 鼻中涕流, 口出 涎吐 32, 廁道 水道常出屎 尿, 及諸毛孔汗流不淨 如說 : 種種不淨物, 充 滿於身內 ; 常流出不止, 如漏囊盛物 是名自相不淨 四念處 : 依戒 一心 精進 正觀 能得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6) 參見惠敏法師, 聲聞地 における所緣の研究,p.136: 生藏(āmāśaya): 儲存未消化食物之處所, 到臍為止之上腹部, 胃 熟藏 (pakvāśaya): 儲存已消化食物之處所, 胃, 下腹部 另參見荻原雲來編 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 生藏 (āmāśaya),p.201; 熟藏 (pakvāśaya),p.718 參見 Lamotte(1970, p.1151, n.3): 識種顯然是指十二因緣中之第三支, 即以行為緣, 而其本身又為名色之緣 這即是進入母胎者且在母胎中, 作為新生命之最初之種 瞻蔔 ( ㄓㄢㄅㄛ ): 梔 ( ㄓ ) 子花的異名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 卷六 : 瞻蔔, 正言瞻博迦, 此云黃花樹 花小而香, 西域多有此林也 ( 漢語大詞典 ( 七 ),p.1265) 眵 ( ㄔ ):1. 眼中分泌出的黃色液體 俗稱眼屎 2. 眼眶有病或眼瞼生眵 ( 漢語大詞典 ( 七 ), p.1204) 聹 ( ㄋㄧㄥˊ): 通 耵聹, 即耳垢 玄應 一切經音義 卷二十引 埤蒼 : 耵聹, 耳垢也 ( 漢語大詞典 ( 八 ),p.712) 涎吐 ( ㄒㄧㄢˊ ㄊㄨˋ): 唾液 ( 漢語大詞典 ( 五 ),p.1167) 503

8 E 究竟不淨 究竟不淨者, 是身若投火則為灰, 若虫食則為屎, 在地則腐壞為土, 在水則膖 33 脹爛壞, 或為水虫所食 一切死屍中, 人身最不淨 不淨法, 九相中當廣說 34 如說 : 審諦觀此身, 終必歸死處 難御無反復, 背恩如小人 是名究竟不 淨 (2) 觀身不淨 無常 苦 無我 A 觀身不淨 復次, 是身生時 死時, 所近身物 所安身處, 皆為不淨 如香美淨水, 隨百 (199b) 川流, 既入大海, 變成醎苦 ; 身所食噉種種美味, 好色 好香 細滑上 饌, 入腹海中, 變成不淨 是身如是從生至終, 常有不淨, 甚可患厭! B 觀身無常 行者思惟 : 是身雖復不淨, 若少有常者猶差, 而復無常 C 觀身是苦 雖復不淨 無常, 有少樂者猶差 35, 而復大苦 是身是眾苦生處 如水從地生 風從空出 火因木有 ; 是身如是, 內外諸苦皆從身出 內苦名老 病 死等, 外苦名刀杖 寒熱 飢渴等 有此身故有是苦 36 因論生論 : 顯身實苦 問曰 : 身非但是苦性, 亦從身有樂 ; 若令無身, 隨意五欲, 誰當受者? 答曰 : (A) 止大苦故, 小苦為樂 37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1) 四聖諦苦, 聖人知實是苦, 愚夫謂之為樂 38 ; 聖實可依, 愚惑宜棄 39 是身實苦, 以止大苦故, 以小苦為樂 譬如應死之人, 得刑罰代命, 甚 大歡喜 ; 罰實為苦, 以代死故, 謂之為樂 33 九相 : 脹相 壞相 血塗相 膿爛相 青相 噉相 散相 骨相 燒相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1( 大正 25,217a5-218c18) 34 御 :6. 控制, 約束以為用 孫子 謀攻 :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宋陳亮 酌古論 李愬 : 夫將者, 天下之所難御者也 ( 漢語大詞典 ( 三 ),p.1021) 35 差 ( ㄔㄚ ): 1. 錯, 不當 荀子 天論 : 亂生其差, 治盡其詳 楊倞注 : 差, 謬也 ( 漢語大詞典 ( 二 ),p.973) 36 內苦 老病死等內外二苦 外苦 刀杖 寒熱 飢渴等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2) 37 受 : 真實是苦, 止大苦, 小苦為樂 ; 故苦去 新苦為樂 ; 婬樂大苦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59 p.100) 38 止大苦故小苦為樂 愚惑以之為樂樂受是苦 故苦為苦新苦為樂 婬樂似樂大苦轉深 聖人知實是苦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1) 總 聖實可依, 愚惑宜棄實無樂 以止大苦, 小苦為樂 別 新苦為樂, 故苦為苦 婬樂大苦, 如炙疥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31 p.59) 39 聖實可依, 凡惑宜棄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D030]p.280) 504

9 D 觀身無我 (B) 故苦為苦, 新苦為樂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1) 復次, 新苦為樂, 故苦為苦 如初坐時樂, 久則生苦 ; 初行 立 臥亦樂, 久亦為苦 屈申 俯仰, 視眴 40 喘息, 苦常隨身 ; 從初受胎, 出生至死, 無有樂時 (C) 婬樂似樂, 大苦轉深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1) 若汝以受婬欲為樂, 婬病重故, 求外女色, 得之愈多, 患至愈重 ; 如患 41 疥病, 向火揩炙, 當時小樂, 大痛轉深 如是小樂, 亦是病因緣故有, 非是實樂, 無病觀之, 為生慈愍 ; 離欲之人觀婬欲者, 亦復如是, 愍此 狂惑為欲火所燒, 多受多苦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身苦相 苦因 行者知身但是不淨 無常 苦物, 不得已而養育之 ; 譬如父母生子, 子 復弊暴, 以從己生故, 要當養育成就 身實無我, 何以故? 不自在故 譬如病風之人, 不能俯仰行來 ; 病咽塞者, 不 能語言 以是故,(199c) 知身不自在 如人有物, 隨意取用 ; 身不得爾, 不自 在故, 審知無我 E 小結 行者思惟是身如是不淨 無常 苦 空 無我, 有如是等無量過惡 (3) 總結 身念處 如是等種種觀身, 是名身念處 2 受念處 (1) 眾生以樂受故貪著此身 得是身念處觀已, 復思惟 : 眾生以何因緣故貪著此身? 樂受故 (2) 樂受何以名苦 42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2) 所以者何? A 從顛倒生, 無有實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2) 從內六情 外六塵和合故, 生六種識 ; 六種識中生三種受 : 苦受 樂受 不苦不 樂受 43 是樂受, 一切眾生所欲 ; 苦受, 一切眾生所不欲 ; 不苦不樂受, 不取 不棄 如說 : 若作惡人及出家, 諸天世人及蠕動, 一切十方五道中, 無不好樂 而惡苦 狂惑顛倒無智故, 不知涅槃常樂處! 行者觀是樂受, 以實知之, 無有樂也, 但有眾苦 何以故? 樂名實樂, 無有顛倒 ; 一切世間樂受, 皆從顛倒生, 無有實者 40 眴 ( ㄕㄨㄣˋ): 1. 看, 眨眼 2. 目轉動示意 ( 漢語大詞典 ( 七 ),p.1204) 41 揩 ( ㄎㄞ ):1. 摩擦, 拭抹 ( 漢語大詞典 ( 六 ),p.740) 42 從顛倒生, 無有實故樂受何以名苦 雖欲求樂, 能得大苦故 樂受少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2) 從顛倒出故, 生眾苦故, 樂受少故, 知樂非樂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59 p.100) 43 根塵生六識, 識中生三受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59]p.100) 505

10 B 雖欲求樂, 能得大苦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2) 復次, 是樂受雖欲求樂, 能得大苦 如說 : 若人入海遭惡風, 海浪崛起如黑山 ; 若入大陣鬪戰中, 經大險道惡山間 豪貴長者降屈身, 親近小人為色欲 如是種種大苦事, 皆為著樂貪心故! 以是故知樂受能生種種苦 C 樂受少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2) 復次, 雖佛說三種受 44, 有樂受, 樂少故名為苦 ; 如一斗蜜, 投之大河, 則失氣味 (3) 釋疑 A 釋疑: 無漏妙樂云何是苦 疑 問曰 : 若世間樂顛倒因緣故苦, 諸聖人禪定生無漏樂應是實樂 何以故? 此樂不從愚癡顛倒有故, 此云何是苦? 答曰 : (A) 無常故苦 但指有漏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09]p.198) 非是苦也! 雖佛說無常即是苦 45, 為有漏法故說苦 何以故? 凡夫人於有漏法中心著, 以有漏法無常失壞故生苦 ;(200a) 無漏法心不著故, 雖無常, 不能生憂悲苦惱等故, 不名為苦 46 ; 亦諸使不使故 (B) 無漏樂別屬道諦所攝 復次, 若無漏樂是苦者, 佛不別說道諦, 苦諦攝故 B 釋疑 : 無漏妙樂應生貪著 疑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D019]p.263) 問曰 : 有二種樂 : 有漏樂, 無漏樂 有漏樂下賤弊惡, 無漏樂上妙 何以故於下賤樂中生著, 上妙樂中而不生著? 上妙樂中生著應多, 如金銀寶物, 貪著應重, 豈同草木? 答曰 : (A) 無漏樂不著 : 智慧多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59]p.100) 無漏樂上妙而智慧多, 智慧多故能離此著 有漏樂中愛等結使多, 愛為著本 ; 實智慧能離, 以是故不著 (B) 觀無常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59]p.100) 復次, 無漏智慧常觀一切無常 ; 觀無常故, 不生愛等諸結使 譬如羊近於虎, 雖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 ; 如是諸聖人雖受無漏樂, 無常 空觀故, 不生染著脂 44 雜阿含經 卷 17(467 經 ): 佛告羅睺羅: 有三受 : 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 觀於樂受而作苦想, 觀於苦受作劍刺想, 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想 若彼比丘觀於樂受而作苦想, 觀於苦受作劍刺想, 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 是名正見 ( 大正 2,119a26-b2) 45 參見 增壹阿含經 卷 30: 佛告尼健子 : 我之所說, 色者無常, 無常即是苦, 苦者即是無我, 無我者即是空, 空者彼非我有, 我非彼有 ; 痛 想 行 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 無常即是苦, 苦者無我, 無我者是空, 空者彼非我有, 我非彼有 我之教誡, 其義如是 ( 大正 2, 715c11-16) 46 二樂 : 世間樂受是苦, 無漏樂受非苦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59 p.100) 506

11 (C) 無眾生相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59]p.100) 復次, 無漏樂不離三三昧 十六聖行 47, 常無眾生相 ; 若有眾生相, 則生著心 以是故, 無漏樂雖復上妙而不生著 (4) 總結 受念處 如是種種因緣, 觀世間樂受是苦, 觀苦受如箭, 不苦不樂受觀無常壞敗相 ; 如是則樂受中不生欲著, 苦受中不生恚, 不苦不樂受中不生愚癡 是名受念處 48 3 心念處 (1) 眾生心顛倒故覺樂受行者思惟 : 以樂故貪身, 誰受是樂? 思惟已, 知從心受, 眾生心狂顛倒故而受 此樂 (2) 觀心無常, 剎那不住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7) 當觀是心無常生滅相, 一念不住, 無可受樂 ; 人以顛倒故, 謂得受樂 何以故? 初欲受樂時心生異, 樂生時心異, 各各不相及, 云何言 心受樂? 過去心已滅故不受樂, 未來心不生故不受樂, 現在心一念住, 疾故不覺受樂 (3) 釋疑 A 釋疑 : 現在心應可受樂 疑問曰 : 過去 未來不應受樂, 現在心一念住時應受樂, 云何言 不受? 答曰 : (A) 去疾故, 不覺受樂 我已說 : 去疾故, 不覺受 (200b) 樂 (B) 約三相一時破現在住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9]p.232) 復次, 諸法無常相故無住時, 若心一念住, 第二念時亦應住, 是為常住, 49 無 有滅相 如佛說 : 一切有為法三相 50 住中亦有滅相, 若無滅者, 不應是有 為相 47 十六聖行 : 苦諦 : 無常 苦 空 無我 ; 集諦 : 集 因 生 緣 ; 滅諦 : 滅 靜 妙 離 ; 道諦 : 道 如 行 出 參見 Lamotte(1970, p.1161, n.2): 四聖諦十六行相在空 無相 無作三三昧的歷程中領會 : 見 大智度論 卷 11( 大正 25,138a), 卷 23( 大正 25,233b6), 卷 54( 大正 25,444a15), 卷 63( 大正 25,505a17) 48 苦受如箭 不生恚受念處觀 樂受是苦 不生著 捨受無常 不生癡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7 p.32) 49 不得一念住, 住應常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D018 p.262) 50 增壹阿含經 卷 12: 世尊告諸比丘 : 此三有為有為相 云何為三? 知所從起, 知當遷變, 知當滅盡 彼云何知所從起? 所謂生, 長大成五陰形, 得諸持 入, 是謂所從起 彼云何為滅盡? 所謂死, 命過不住 無常, 諸陰散壞, 宗族別離, 命根斷絕, 是謂為滅盡 彼云何變易? 齒落 髮白 氣力竭盡, 年遂衰微, 身體解散, 是謂為變易法 是為, 比丘! 三有為有為相 當知此三有為相, 善分別之 如是諸比丘, 當作是學 ( 大正 2,607c14-22) 參見 Lamotte(1970, p.1163, n.1): 雜阿含經 卷 2(49 經 )( 大正 2,12a29-b1) 僅提到生及滅, 增壹阿含經 卷 12( 大正 2,607c15) 僅提到起 遷變及滅盡, 雜阿含經 卷 12(293 經 ) 則說有四相 : 有為者, 若生 若住 若異 若滅 ( 大正 2,83c15-16) 507

12 (C) 知諸法無有住時 無有實受樂者 復次, 若法後有滅, 當知初已有滅 譬如人著新衣, 初著日若不故, 第二日亦不應故, 如是乃至十歲應常新 不應故, 而實已故 當知與新俱有, 微故不覺 ; 故事已成, 方乃覺知 以是故知諸法無有住時, 云何心住時得受樂? 若無住而受樂, 是事不然! 以是故知無有實受樂者 ; 但世俗法以諸心相續故, 謂為一相受樂 51 B 釋疑: 云何知一切有為法無常 問曰 : 云何當知一切有為法無常? 答曰 : 我先已說, 52 今當更答 (A) 屬因緣故, 今有後無 本無今有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8 p.33) 是有為法一切屬因緣故無常, 先無今有故 今有後無故無常 (B) 無常相隨逐故, 無有增積故, 相侵剋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8 p.33) 復次, 無常相常隨逐有為法故, 有為法無有增損無常 (C) 老死常逐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8 p.33) 復次, 有為法有二種老常隨逐故 : 一者 將老, 二者 壞老 有二種死常隨逐故 : 一者 自死, 二者 他殺 55 以是故, 知一切有為法皆無常 故, 一切有為法相侵剋 (4) 凡夫知身無常而不知心無常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H001]p.388) 於有為法中, 心無常最易得 56 如佛說 : 凡夫人或時知身無常, 而不能知心無常 若凡夫言身有常猶差, 以心為常是大惑! 何以故? 身住或十歲 二十歲 ; 是心日月時頃, 須臾過去, 生 滅各異, 念念不停, 欲生異生, 欲滅異滅 57 如幻事, 實相不可得 (5) 總結 心念處 如是無量因緣故, 知心無常 是名心念處 故 一 屬因緣故 二 今有後無 本無今有故 有為法皆無常 三 無常相常隨逐故 四 無有增積故 增積 =( 大正藏 ) 增損 五 相侵剋故 六 老死常逐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8 p.33) 無常 : 念念不住故, 一切屬因緣故 先無今有, 有已還無故 無常相隨逐故, 無有增積故, 互相侵剋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D018 p.262)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1( 大正 25,60b), 卷 12( 大正 25,149a9-c8), 卷 14( 大正 25,163c15-25), 卷 15( 大正 25,171a24-b29) 損 = 積 宋 元 明 宮 石 ( 大正 25,200d,n.4)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3: 一切有為法無常者, 新新生滅故 屬因緣故 不增積故 ( 大正 25,229a13-14) 侵 :3. 侵占, 奪取,10. 侵襲,11. 侵蝕, 逐漸地損壞 ( 漢語大詞典 ( 一 ),p.1424) 剋 :1. 戰勝, 制服 ( 漢語大詞典 ( 二 ),p.687) 二老 : 將老 壞老 二死 : 自死 他殺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8 p.33) 二種老死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D022]p.267) 得 = 知 宋 元 明 ( 大正 25,200d,n.6) 參見 雜阿含經 卷 12(289 經 )( 大正 2,81c4-29) 508

13 4 法念處 (1) 觀法無我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7) 58 行者思惟 : 是心屬誰? 誰使是心? 觀已, 不見有主 ; 一切法因緣和合故不自 在, 不自在故無自性, 無自性故無我 59 若無我, 誰當使是心? (2) 釋疑 : 應有神我 疑 問曰 : 疑一 : 有使身之心, 故應有使心之我 疑 應有我 何以故? 心 (200c) 能使身, 亦應有我能使心 譬如國主使將, 將使兵 ; 如是應有我使心, 有心使身, 為受五欲樂故 疑二 : 何不於他身起計我之執 疑 復次, 各各有我心故, 知實有我 ; 若但有身, 心顛倒故計我者, 何以故不他身 中起我? 以是相故, 知各各有我 答曰 : A 釋疑一 : 心能使身 復能識知, 不待神我 若心使身, 有我使心, 應更有使我者! 若更有使我者, 是則無窮 ; 又更有使我者, 則有兩神 若更無我, 但我能使心, 亦應但心能使身 若汝以心屬神, 除心則神無所知 若無所知, 云何能使心? 若神有知相, 復何用心為? 以是故知但心是識相故, 自能使身, 不待神也 ; 如火性能燒物, 不假於人 因論生論 問曰 : 火雖有燒力, 非人不用 ; 心雖有識相, 非神不使 答曰 : (A) 以神我無相可表故無 諸法有相故有, 是神無相故無 汝雖欲以氣息出入 苦樂等為神相, 是事不然! 何以故? 出入息等是身 相, 受苦樂等是心相, 云何以身 心為神相? (B) 以火之喻顯所問非理 復次, 或時火自能燒, 不待於人 ; 但以名故, 名為人燒 60 汝論墮負處 何以故? 神則是人, 不應以人喻人 B 釋疑二 : 所問非理 ; 我相不可得 又復汝言 : 各各有我心故, 知實有我, 若但有身, 心顛倒故計我者, 何以不他 身中起我? 使 :3. 役使, 使喚 4. 驅使, 支配 5. 使用, 運用 ( 漢語大詞典 ( 一 ),p.1325) 破我 但因緣合實無吾我, 人我無定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7 p.229) 人 = 神 宮 ( 大正 25,200d,n.10) 509

14 汝於有我 無我未了, 而問 : 何以不他身中起我! 自身 他身皆從我有, 我亦不可得 若色相 若無色相, 若常 無常, 有邊 無邊, 有去者 不去者, 有知者 不知者, 有作者 無作者, 有自在者 不自 在者 如是等我相皆不可得, 如上 我聞品 61 中說 (3) 總結 法念處 如是等種種因緣, 觀諸法和合因緣生, 無有實法有我, 是名法念處 ( 四 ) 三種四念處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32]p.59) 1 出體 是四念處有三種 : 性念處 (201a) 共念處 緣念處 62 (1) 性念處 云何為性念處? 觀身智慧, 是身念處 ; 觀諸受智慧, 是名受念處 ; 觀諸心智慧, 是名心念處 ; 觀諸法智慧, 是名法念處 是為性念處 63 (2) 共念處 云何名共念處? 觀身為首因緣生道 若有漏, 若無漏, 是身念處 ; 觀受 觀心 觀法為首因緣生道 若有漏, 若無漏, 是名受 心 法念處 是為共念處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1( 大正 25,64a-c) 62 性念處 慧 ( 隨所觀分四 ) 共念處 慧為首生道三種四念處出體 身 十入, 法入少分 緣念處 受 六受 心 六識 法 想 行眾 三無為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32 p.59) 參見 俱舍論 卷 23 6 分別賢聖品 : 何等名為四念住體? 此四念住體各有三 : 自性 相雜 所緣別故 自性念住以慧為體, 此慧有三種, 謂聞等所成, 即此亦名三種念住 相雜念住以慧所餘俱有為體 所緣念住以慧所緣諸法為體 寧知自性是慧非餘 ( 大正 29,118c27-119a3) 參見 大毘婆沙論 卷 187: 問 : 此三念住誰斷煩惱? 答 : 唯相雜念住能斷煩惱, 非餘 問 : 何故自性念住不能斷煩惱耶? 答 : 若離助伴, 唯慧不能斷煩惱故 問 : 何故所緣念住不能斷煩惱耶? 答 : 彼作意普散故, 唯總略所緣作意能斷煩惱 問 : 何故相雜念住能斷煩惱耶? 答 : 具二緣故, 謂攝受助伴故, 及總略所緣作意故 ( 大正 27,937b12-18) 63 參見 品類足論 卷 7: 緣身所起善有漏無漏慧, 是名身念住 緣受所起善有漏無漏慧, 是名受念住 緣心所起善有漏無漏慧, 是名心念住 緣法所起善有漏無漏慧, 是名法念住 ( 大正 26,718a28-b2) 大毘婆沙論 卷 187: 如說 : 云何身念住? 謂緣身慧, 乃至云何法念住, 謂緣法慧 是謂說自性念住處 此即契經所說 : 有一趣道乃至廣說 ( 大正 27,937a11-14) 64 參見 品類足論 卷 7: 身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是名身念住 受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是名受念住 心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是名心念住 法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是名法念住 ( 大正 26,718a24-27) 大毘婆沙論 卷 187: 如說 : 云何身念住? 謂身增上道所生有漏無漏善, 乃至云何法念住? 510

15 (3) 緣念處 云何為緣念處 65? 一切色法, 所謂十入及法入少分, 66 是名身念處 ; 六種受 : 眼觸生受, 耳 鼻 舌 身 意觸生受, 是名受念處 ; 六種識 : 眼識, 耳 鼻 舌 身 意識, 是名心念處 ; 想眾 行眾及三無為, 是名法念處 是名緣念處 67 2 分別 (1) 性念處 是性念處, 智慧性故無色 ; 不可見 ; 無對 68 或有漏, 或無漏 ; 69 有漏有報, 無漏無報 皆有為, 因緣生 三世攝 70 名攝 ; 外入攝 71 以慧知 72 有漏是斷知, 無漏非斷知 73 有漏是可斷, 無漏非可斷 74 是修法 是無垢 75 是果亦有果 76 一切非受法 77 非四大造 78 有上法 79 謂法增上道所生有漏無漏善 是謂說相雜念住處 此即契經所說 : 善法聚者, 即四念住, 乃至廣說 ( 大正 27,937a14-18) 65 參見 Lamotte(1970, p.1170, n.1): 換言之, 即是這些念處以何者為所緣客體 66 參見 Lamotte(1970, p.1170, n.2): 五內處, 即眼 耳 鼻 舌及身 ; 五外處, 即色 聲 香 味 觸 ; 還有法入中, 屬色法之部分, 即無表色 67 參見 品類足論 卷 7: 身念住云何? 謂十有色處, 及法處所攝色 受念住云何? 謂六受身, 即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 心念住云何? 謂六識身, 即眼識乃至意識 法念住云何? 謂受所不攝非色法處 ( 大正 26,718a20-23) 大毘婆沙論 卷 187: 如說 : 云何身念住? 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 云何受念住? 謂六受身 云何心念住? 謂六識身 云何法念住? 謂受蘊所不攝非色法處 是謂說所緣念住處 此即契經所說 : 一切法者, 即四念住 ( 大正 27,937a18-22) 68 品類足論 卷 11: 此四念住幾有色等者? 一切無色 幾有見等者? 一切無見 幾有對等者? 一切無對 ( 大正 26,739b18-20) 69 參見 Lamotte(1970, p.1170,n.6): 以下甚長之分別, 筆者認為並無譯出之實益, 不過此與巴利 Vibhaṅga, p.206 之說明, 非常相似 參見 品類足論 卷 11: 幾有漏等者? 一切應分別 諸緣身慧, 或有漏, 或無漏 云何有漏? 謂有漏作意相應緣身慧 云何無漏? 謂無漏作意相應緣身慧, 緣受心法慧亦爾 ( 大正 26,739b20-23) 70 參見 品類足論 卷 11: 幾有為等者? 一切有為 幾有異熟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諸念住, 若有漏有異熟, 若無漏無異熟 幾是緣生等者? 一切是緣生, 是因生 是世攝 ( 大正 26,739b23-26) 71 參見 品類足論 卷 11: 幾色攝等者? 一切是名攝 幾內處攝等者? 一切外處攝 ( 大正 26,739b26-27) 72 參見 品類足論 卷 11: 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 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 大正 26,739b27-28) 73 參見 品類足論 卷 12: 此四念住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諸念住, 若有漏, 是斷遍知所遍知 ; 若無漏, 非斷遍知所遍知 ( 大正 26,739c7-9) 雜阿含經 卷 6(112 經 ): 世尊! 云何色斷知? 受 想 行 識斷知? 佛告羅陀 : 善哉所問! 當為汝說 於色憂悲惱苦盡 離欲 滅 息 沒, 是名色斷知 ; 於受 想 行 識, 憂悲惱苦盡 離欲 滅 息 沒, 是名受 想 行 識斷知 ( 大正 2,37c27-38a2) 74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應斷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諸念住, 若有漏, 是應斷 ; 若無漏, 不應斷 ( 大正 26,739c9-10) 眾事分阿毘曇論 卷 9: 一切是智知 若有漏, 彼斷知知, 及斷 ; 若無漏, 彼非斷知知, 及不斷 ( 大正 26,669a20-22) 75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應修等者? 一切是應修 幾染污等者? 一切不染污 ( 大正 26,739c11-12) 511

16 有漏念處是有, 無漏念處是非有 80 皆是相應因 四念處攝六種善中一種行眾善分, 行眾善分攝四念處 ; 83 不善 無記 漏中不相攝 84 或有四念處非有漏, 或有漏非四念處 ; 或有四念處亦有漏, 或非四念處亦非有漏 有四念處非有漏者, 是無漏性四念處 有漏非四念處者, 除有漏性四念處, 餘殘有漏分 四念處亦有漏法者, 有漏性四念處 非四念處非有漏法者, 除無漏性四念處, 餘殘無漏法 85 無漏四句, 亦如是 86 (2) 共念處 共念處, 是共念處中身業 口業是為色, 餘殘非色 一切不可見 ; 皆無對 或有漏, 或無漏 皆有為 有漏念處有報, 無 (201b) 漏念處無報 76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果非有果等者? 一切是果亦有果 ( 大正 26,739c12) 品類足論 卷 6: 有果法云何? 謂有漏法及世俗道所證結斷 非有果法云何? 謂除有果無漏法, 諸餘無漏法 ( 大正 26,715a29-b2) 77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有執受等者? 一切無執受 ( 大正 26,739c13) 品類足論 卷 16: 五蘊 幾有執受等者? 四無執受, 一應分別 謂色蘊, 或有執受或無執受 云何有執受? 謂自體所攝色蘊 云何無執受? 謂非自體所攝色蘊 ( 大正 26,760b10-13) 78 品類足論 卷 12: 幾大種所造等者? 一切非大種所造 ( 大正 26,739c13-14) 79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有上等者? 一切是有上 ( 大正 26,739c14-15) 大智度論 卷 31: 云何有上法? 一切有為法及虛空 非智緣盡 ( 大正 25,288b28) 80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是有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諸念住, 若有漏是有, 若無漏非有 ( 大正 26,739c15-16) 81 品類足論 卷 12: 幾因相應等者? 一切因相應 ( 大正 26,739c16-17) 82 品類足論 卷 10: 有六攝善處, 謂善五蘊及擇滅 ( 大正 26,733b12) 83 品類足論 卷 12: 此四念住與六善處相攝者, 一善處少分攝四念住, 四念住亦攝一善處少分 ( 大正 26,739c18-19) 84 品類足論 卷 12: 此四念住 與五不善處相攝者, 互不相攝 與七無記處相攝者, 互不相攝 與三漏處相攝者, 互不相攝 ( 大正 26,739c19-21) 品類足論 卷 10: 有五攝不善處, 謂不善五蘊 ( 大正 26,733b13-14) 品類足論 卷 10: 有七攝無記處, 謂無記五蘊及虛空 非擇滅 ( 大正 26,733b15-16) 品類足論 卷 10: 有三攝漏處, 謂欲漏 有漏 無明漏 ( 大正 26,733b17-18) 85 品類足論 卷 12: 與五有漏處相攝者, 應作四句 : (1) 或有漏處非念住, 謂有漏色受想識蘊, 及念住所不攝有漏行蘊 (2) 或念住非有漏處, 謂無漏四念住 (3) 或有漏處亦念住, 謂有漏四念住 (4) 或非有漏處非念住, 謂無漏色受想識蘊, 及念住所不攝無漏行蘊, 并無為 ( 大正 26,739c21-27) 品類足論 卷 10: 有五攝有漏處, 謂有漏五蘊 ( 大正 26,733b19) 86 品類足論 卷 12: 與八無漏處相攝者, 應作四句 : (1) 或無漏處非念住, 謂無漏色受想識蘊, 及念住所不攝無漏行蘊, 并無為 (2) 或念住非無漏處, 謂有漏四念住 (3) 或無漏處亦念住, 謂無漏四念住 (4) 或非無漏處非念住, 謂有漏色受想識蘊, 及念住所不攝有漏行蘊 ( 大正 26,739c27-740a3) 品類足論 卷 10: 有八攝無漏處, 謂無漏五蘊及三無為 ( 大正 26,733b20-21) 512

17 因緣生 三世攝 身 口業, 色攝 ; 餘殘, 名攝 心意識, 內入攝 ; 餘殘, 外入攝 以慧知 有漏是斷知, 無漏非斷知 ; 有漏可斷, 無漏非可斷 皆修法 ; 皆無垢 是果亦有果 一切非受法 身 口業是四大造, 餘殘非四大造 皆有上法 有漏念處是有, 無漏念處是非有 身 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是非相應因 ; 餘殘是相應因 87 五善分攝四念處, 四念處亦攝五善分, 餘殘不相攝 ; 不善, 無記 漏法不攝 或有四念處非有漏, 或有漏非四念處 ; 或有四念處亦有漏, 或非四念處亦非有漏 有四念處非有漏者, 無漏四念處 有漏非四念處者, 除有漏四念處, 餘殘有漏法 有四念處亦有漏者, 有漏四念處 非四念處非有漏者, 虛空 數緣盡 非數緣盡 或有四念處非無漏, 或有無漏非四念處 ; 或有四念處亦無漏, 或非四念處非無漏 有四念處非無漏者, 有漏四念處 有無漏非四念處者, 三無為法 有四念處亦無漏者, 無漏四念處 非四念處非無漏者, 除有漏四念處, 餘殘有漏法 (3) 緣念處 是緣念處, 緣念處中, 一念處是色, 三念處非色 88 三不可見, 一當分別 身念處 : 有可見 有不可見 ; 可見者, 一入 ; 不可見者, 89 九入及一入少分 90 三無對, 一當分別 身念處 : 有對, 十入 ; 無對, 一入少分 91 身念處 : 有漏, 十入及一入少分 ; 無漏, 一入少分 受念處 : 有漏意相應, 是有漏 ; 無漏意相應, 是無漏 87 案 : 依本論的內容來看, 五善分應是 善五蘊 88 品類足論 卷 12: 此四念住幾有色等者? 一有色, 三無色 ( 大正 26,740c4-5) 89 印順法師, 寶積經講記,pp : 名色可見及不可見: 名是受想行識, 色是色 大概來說, 名是不可見的, 色是可見的 審細的分別起來, 色中的色是可見的 ; 聲 香 味 觸, 眼 耳 鼻 舌 身, 也是不可見的 90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有見等者? 三無見, 一應分別, 謂身念住 : 或有見或無見 云何有見? 謂一處 云何無見? 謂九處及一處少分 ( 大正 26,740c5-8) 91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有對等者? 三無對, 一應分別, 謂身念住 : 或有對或無對 云何有對? 謂十處 云何無對? 謂一處少分 ( 大正 26,740c8-10) 513

18 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 : 有漏想眾 行眾, 是有漏 ; 無漏想眾 行眾及無為法, 是無漏 92 三是有為, 一 (201c) 當分別 法念處 : 想眾 行眾, 是有為 ; 三無為法, 是無為 93 不善身念處及善有漏身念處, 是有報 ; 無記身念處及無漏, 是無報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亦如是 94 三從因緣生, 一當分別 法念處 : 有為, 從因緣生 ; 無為, 不從因緣生 95 三三世攝, 一當分別 法念處 : 有為, 是三世攝 ; 無為, 非三世攝 一念處攝色, 三攝名 96 一念處, 內入攝 ; 受念處 法念處, 外入攝 ; 一當分別 身念處 : 或內入攝, 或外入攝 ; 五內入, 是內入攝 ; 五外入及一入少分, 是外入攝 97 以慧知 98 有漏者是斷知, 無漏者非斷知 99 有漏者可斷, 無漏者非可斷 100 修當分別 身念處 : 善, 應修 ; 不善及無記, 不應修 受 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 : 有為善法, 應修 ; 不善及無記及數緣盡, 不應修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有漏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身念住, 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 謂十處及一處少分 云何無漏? 謂一處少分 受念住, 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 謂有漏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無漏? 謂無漏作意相應受蘊 心念住亦爾 法念住, 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 謂有漏想行蘊 云何無漏? 謂無漏想行蘊, 及三無為 ( 大正 26,740c10-17) 93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有為等者? 三有為, 一應分別 謂法念住, 或有為或無為 云何有為? 謂想行蘊 云何無為? 謂三無為 ( 大正 26,740c17-19) 94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有異熟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身念住, 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 謂不善 善有漏色蘊 云何無異熟? 謂無記 無漏色蘊 受 心 法念住亦爾 ( 大正 26,740c19-22) 95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是緣生等者? 三是緣生 是因生 是世攝 一應分別 謂法念住, 若有為, 是緣生 是因生 是世攝 若無為, 非緣生 非因生 非世攝 ( 大正 26,740c22-25) 96 品類足論 卷 12: 幾色攝等者? 一色攝, 三名攝 ( 大正 26,740c25-26) 97 品類足論 卷 12: 幾內處攝等者? 一內處攝, 二外處攝, 一應分別 謂身念住, 或內處攝, 或外處攝 云何內處攝? 謂五內處 云何外處攝? 謂五外處, 及一外處少分 ( 大正 26, 740c26-29) 98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 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 大正 26,740c29-741a1) 99 品類足論 卷 12: 此四念住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諸念住若有漏, 是斷遍知所遍知 ; 若無漏, 非斷遍知所遍知 ( 大正 26,741a2-4) 眾事分阿毘曇論 卷 9 7 千問論品 : 若有漏, 彼斷知知及斷 ; 若無漏, 彼非斷知知及不斷 ( 大正 26,669a20-22) 大正藏原作 有漏者是斷見, 無漏者非斷見 ( 大正 25,201c11),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 ( 標點本 )( 一 ),p.739 校勘 : 見 字應作 知 今依 品類足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 及印順法師校勘, 斷見 改作 斷知, 非斷見 改作 非斷知 100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應斷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諸念住, 若有漏是應斷 ; 若無漏, 不應斷 ( 大正 26,741a4-5) 101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應修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身念住, 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 謂 514

19 垢當分別 身念處 : 隱沒, 是垢 ; 不隱沒, 非垢 受 心 法念處亦如是 102 三念處是果亦有果, 一當分別 法念處 : 或果非有果, 或果亦有果, 或非果非有果 數緣盡, 是果非有果 ; 有為法念處, 是果亦有果 ; 虛空 非數緣盡, 是非果非有果 103 三不受, 一當分別 身念處 : 墮身數是受 ; 不墮身數非受 104 三非四大造, 一當分別 身念處 : 九入及二入少分 105, 四大造 ; 一入少分, 非四大造 106 三念處有上, 一當分別 法念處 : 有為及虛空 非數緣盡是有上 ; 涅槃是無上 107 四念處若有漏是有, 若無漏是非有 108 二念處相應因, 一念處不相應因, 一當分別 受念處 心念處, 相應因 ; 身念處, 不相應因 ; 法念處 想眾及相應行眾是相應因, 餘殘是不相應因 109 四念處分攝六善法, 六善 (202a) 法亦攝四念處分 不善分 無記分, 亦如是隨種相攝 三漏攝一念處分, 一念處分亦攝三漏 112 善色蘊 云何不應修? 謂不善無記色蘊 受 心念住亦爾 法念住, 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 謂善想行蘊 云何不應修? 謂不善 無記想行蘊及三無為 ( 大正 26,741a6-10) 102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染污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身念住, 或染污或不染污 云何染污? 謂有覆色蘊 云何不染污? 謂無覆色蘊 受 心 法念住亦爾 ( 大正 26,741a10-13) 103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果非有果等者? 三是果亦有果, 一應分別 謂法念住, 或是果非有果, 或是果亦有果, 或非果非有果 (1) 是果非有果者, 謂擇滅 (2) 是果亦有果者, 謂想 行蘊 (3) 非果非有果者, 謂虛空 非擇滅 ( 大正 26,741a13-17) 104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有執受等者? 三無執受, 一應分別 謂身念住, 或有執受, 或無執受 云何有執受? 謂自體所攝色蘊 云何無執受? 謂非自體所攝色蘊 ( 大正 26,741a17-20) 眾事分阿毘曇論 卷 9: 三不受 ; 一分別 身念處, 或受, 或不受 云何受? 謂內入自性受 云何不受? 謂非自性受 ( 大正 26,669b8-9) 105 品類足論 卷 1( 大正 26,692b24-27): 色云何? 謂諸所有色, 一切四大種, 及四大種所造色 四大種者, 謂 : 地界 水界 火界 風界 所造色者, 謂 :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 色 聲 香 味 ; 所觸一分, 及無表色 案 : 大種所造色之所觸一分 : 滑 澀 重 輕 冷 飢 渴 106 品類足論 卷 12: 幾大種所造等者? 三非大種所造, 一應分別 謂身念住, 或大種所造, 或非大種所造 云何大種所造? 謂九處及二處少分 云何非大種所造? 謂一處少分 ( 大正 26,741a20-24) 案 : 非大種所造之觸處少分 : 堅 濕 煖 動 107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有上等者? 三有上 ; 一應分別 謂法念住, 或有上, 或無上 云何有上? 謂想 行蘊及虛空 非擇滅 云何無上? 謂擇滅 ( 大正 26,741a24-26) 108 品類足論 卷 12: 幾是有等者? 一切應分別 謂諸念住, 若有漏是有, 若無漏非有 ( 大正 26,741a26-28) 109 品類足論 卷 12: 幾因相應等者? 一因不相應, 二因相應, 一應分別 謂法念住, 若是心所, 因相應 ; 若非心所, 因不相應 ( 大正 26,741a28-b1) 110 品類足論 卷 12: 此四念住與六善處相攝者, 六善處攝四念住少分, 四念住少分亦攝六善處 與五不善處相攝者, 五不善處攝四念住少分, 四念住少分亦攝五不善處 與七無記處相攝者, 七無記處攝四念住少分, 四念住少分亦攝七無記處 ( 大正 26,741b2-7) 111 品類足論 卷 5: 有三漏, 謂欲漏 有漏 無明漏 ( 大正 26,712a11) 112 品類足論 卷 12: 與三漏處相攝者, 三漏處攝一念住少分, 一念住少分亦攝三漏處 ( 大 515

20 有漏攝四念處分, 四念處分亦攝有漏 113 無漏攝四念處分, 四念處分亦攝無漏 114 如是等義, 千難 中廣說 115 ( 五 ) 四念處之內外觀 116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32]p.60) 1 身念處之內外觀 問曰 : 何等為內身? 何等為外身? 如內身 外身皆已攝盡, 何以復說內外身觀? 答曰 : (1) 釋內身 外身 A 自身 他身 內名自身, 外名他身 自身有二種 : 一者 身內不淨 ; 二者 身外皮 毛 爪 髮等 復次, 行者觀死屍膖 脹 爛 壞, 取是相, 自觀身亦如是相, 如是事, 我未 離此法 死屍是外身, 行者身是內身 如行者或時見端政女人心著, 即時觀其身不淨, 是為外 ; 自知我身亦爾, 是為內 117 B 五情 五塵 復次, 眼等五情為內身, 色等五塵為外身 C 四大 造色 四大為內身, 四大造色為外身 D 覺受 不覺受 覺苦樂處為內身, 不覺苦樂處為外身 E 自身 外人事物 自身及眼等諸根, 是為內身 ; 妻子 財寶 田宅 所用之物, 是為外身 所以 者何? 一切色法, 盡是身念處故 正 26,741b7-8) 113 品類足論 卷 12: 與五有漏處相攝者, 五有漏處攝四念住少分, 四念住少分亦攝五有漏處 ( 大正 26,741b8-10) 114 品類足論 卷 12: 與八無漏處相攝者, 八無漏處攝四念住少分, 四念住少分亦攝八無漏處 ( 大正 26,741b10-12) 115 參見 Lamotte(1970, p.1171, n.1): 眾事分阿毘曇論 卷 8~ 卷 9( 大正 26,667c-672a); 品類足論 卷 11~ 卷 12( 大正 26,739c-743c) 大智度論 一共有三次引述 千難品 卷 18( 大正 25,195a15-16), 卷 19( 大正 25,203a8) 這是( 品類足論 ) 之第七品, 名叫 千問論品 ( 大正 26,663a5) 或 辯千問品 ( 大正 26,733a17) 116 身 (5) 自身 他身 ; 五情 五塵 ; 四大 造色 ; 覺受 不覺受 ; 自身 外人事物 受 (6) 身受 心受 ; 五識相應受 意識相應受 ; 內六入生邊 外六入四念處之內外觀 生邊 ; 粗 細 ; 緣內 緣外 ; 一零八受 餘受 心 (4) 緣外 緣內 ; 五識 心意識 ; 攝心 亂心 ; 內五蓋七覺相應 外五蓋七覺相應 法 (2) 緣內, 緣外 無為 不相應 ; 心所, 無為 不相應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32 p.60) 案: 加底線者, 內外次序應互調 117 身念處有以他例自之觀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7) 516

21 (2) 復說 內外身觀 之理由 行者求是內身, 有淨 常 樂 我? 審悉求之, 都不可得 ; 如先說觀法 內觀 不得, 外或當有耶? 何以故? 外物是一切眾生著處 118 外身觀時, 亦不可得 復作是念 : 我內觀不得, 外或有耶? 外觀亦復不得! 自念 : 我或誤錯, 今 當總觀內外 觀內 觀外, 是為別相 ; 一時俱觀, 是為總相 總觀 別觀, 了不可得, 所觀已竟 受念處之內外觀 120 問曰 : 身念處可得內外, 諸受是外入攝, 云何分別有內受 外受? 答曰 : (1) 心受 身受 佛說有二種受 : 身受 心受 ; 身受是外, 心受是內 (2) 意識相應受 五識相應受 復有五識相應受是外, 意識相應受是內 (3) 內六入生受 外六入生受 十二入因緣故諸受生 內六入分生受是 (202b) 為內, 外六入分生受是為外 (4) 細 粗 麁受是為外, 細受是為內 (5) 自己 外在 二種苦 : 內苦 外苦 121 內苦有二種 : 身苦 心苦 身苦者, 身痛 頭痛等四百四種病, 是為身苦 心苦者, 憂 愁 瞋 怖 嫉妬 疑, 如是等是為心苦 二苦和合, 是為內苦 外苦有二種 : 一者 王者 勝己, 惡賊 師子 虎狼 蚖蛇等逼害 ; 二者 風雨 122 寒熱 雷電 礔礰等 是二種苦, 名為外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 亦如是 (6) 緣內 緣外 復次, 緣內法, 是為內受 ; 緣外法, 是為外受 (7) 一百八受 餘受 118 參見 Lamotte(1970, p.1173, n.1): 所以易使眾生認為是 我 或 我所 119 內 外, 別觀 總觀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 p.77) 120 受 是外入處中的法入處少分所攝 121 身苦 四百四病 內苦 心苦 憂愁 瞋怖 嫉妒 疑苦 王者 勝己 惡賊 惡獸等害 外苦 風雨 寒熱 雷電等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18 p.33) 122 礔礰 = 霹靂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202d,n.5) 霹靂 :1. 響雷, 震雷 3. 雷擊 ( 漢語大詞典 ( 十一 ),p.744) 517

22 復次, 一百八受, 123 是為內受 ; 餘殘是外受 3 心念處之內外觀 問曰 : 心是內入攝, 云何言 觀外心? 答曰 : (1) 緣內 緣外 心雖內入攝, 緣外法故名為外心, 緣內法故是為內心 (2) 意識 五識 意識是內心, 五識是外心 (3) 攝心 亂心 攝心入禪是內心, 散亂心是外心 (4) 內五蓋 七覺相應 ; 外五蓋 七覺相應 內五蓋 內七覺相應心, 是為內心 ; 外五蓋 外七覺相應心, 是為外心 如是等種種分別內 外, 是為內 外心 4 法念處之內外觀 問曰 : 法念處是外入攝, 云何言 觀內法? 答曰 : (1) 緣內, 緣外 無為 不相應 除受, 餘心數法能緣內法心數法是內法 ; 緣外法心數法及無為 心不相應行, 是 為外法 二 四正懃 (2) 心所, 無為 不相應 復次, 意識所緣法, 是名為法, 如佛所說 : 依緣生意識 是中除受, 餘心數 法是為內法 ; 餘心不相應行及無為法, 是為外法 ( 一 ) 二種四正勤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7) 四正懃有二種 : 一者 性正懃 ; 二者 共正懃 ( 二 ) 出體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7) 性正懃者, 為道故四種精進, 遮二種不善法 124, 集二種善法 四念處觀時, 若有懈怠心 五蓋等諸煩惱覆心, 離五種信等善根時, 不善法若已生為斷故 未生不令生故懃精進 127 信等善根未生為生故 已生為增長故懃精進 參見 雜阿含經 卷 17(485 經 )( 大正 2,123c-124b) 大智度論 卷 36: 復有意識分別為十八受, 所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喜, 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憂, 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捨, 乃至意識亦如是 是十八受中有淨 有垢為三十六 三世各有三十六為百八 ( 大正 25,325b4-8) 遮二種不善法 : 已生惡令速斷, 未生惡令不生 集二種善法 : 未生善令速生, 已生善令增長 五種信等善根 : 信 進 念 定 慧 四正懃 : 遮懈怠 五蓋等惡, 生信等善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7) 518

23 精進法於四念處多故, 得名正懃 128 因論生論 : 七聚中四正懃與八正道名為 正 之理由 問 (202c) 曰 : 何以故於七種法中, 此四名正懃, 後八名正道, 餘者不名 正? 答曰 : 四種精進, 心勇發動, 畏錯誤故言正懃 ; 行道趣法故, 畏墮邪法故言正 道 性者, 四種精進性 共者, 四種精進性為首, 因緣生道 若有漏 若無漏 ( 三 ) 法門分別 若有色 若無色, 如上說 三 四如意足 ( 一 ) 釋名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8) 行四正懃時心小散故, 以定攝心, 故名 如意足 譬如美食, 少鹽則無味, 得鹽則 味足如意 又如人有二足, 復得好馬好車, 如意所至 行者如是得四念處實智慧 四正懃中正精進, 精進故智慧增多 定力小弱, 得四種定攝心故, 智 定力等, 所願皆得故, 名如意足 129 因論生論 : 四念處 四正懃之定何故不名如意足 問曰 : 四念處 四正懃中已有定, 何以故不名如意足? 答曰 : 彼雖有定, 智慧 精進力多, 定力弱故, 行者不得如意願 ( 二 ) 出體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8) 四種定者,(1) 欲為主得定 (2) 精進為主得定, 定因緣生道 若有漏 若無漏 (3) 心為主得定 (4) 思惟為主得定, 定因緣生道 若有漏 若無漏 ( 三 ) 二種四如意足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8) 1 共如意足 共善五眾, 名為共如意 2 性如意足 欲主等四種定, 名為性如意 ( 四 ) 法門分別 四正懃 四如意足, 如性念處 共念處中, 廣分別說 四 五根, 五 五力 ( 一 ) 五根別相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8) 五根者, 130 信道及助道善法, 是名信根 正勤正道名正之所以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 p.76) 四如意足 : 智定力等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8) 參見 Lamotte(1970, p.1179, n.2): 在 大智度論, 五根完全以道及助道品為對象 519

24 行者行是道 助道法時, 懃求不息, 是名精進根 念道及助道法, 更無他念, 是名念根 一心念不散, 是名定根 為道及助道法, 觀無常等十六行 131, 是名慧根 ( 二 ) 力義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8) 是五根增長, 不為煩惱所壞, 是名為力, 132 如五根中說 ( 三 ) 諸門分別 是五根 五力, 行眾中攝 ; 常共相應, 隨心行, 心數法, 共心生, 共心住, 共心滅 若有是法, 心墮正定 ; 若無是法, 心墮邪定 133 六 七覺分 七覺, 如先說義 134 問曰 : 先雖說 (203a) 義, 非以阿毘曇法說 答曰 : 今當更說, 如四念處義 是七覺分, 無色, 不可見, 無對, 無漏, 有為, 因緣生, 三世攝, 名攝, 外入攝 慧知 135 非斷見, 不可斷, 修法, 無垢法, 是果亦有果, 非受法, 非四大造, 有上法, 非有, 相應因 二善分攝七覺分 138, 七覺分攝二善分 不善 無記 漏 有漏法不相攝 無漏二分攝七覺分, 七覺分攝無漏二分 大智度論 卷 11: 佛弟子八種觀 : 無常 苦 空 無我 如病 如癰 如箭入體惱患 ; 是八種觀入四聖諦中, 為十六行之四 十六者, 觀苦四種 : 無常 苦 空 無我 ; 觀苦因四種 : 集 因 緣 生 ; 觀苦盡四種 : 盡 滅 妙 出 ; 觀道四種 : 道 正 行 跡 ( 大正 25, 138a5-10) 132 參見 Lamotte(1970, p.1180, n.1): 五根與五力僅有強度之區別 大毘婆沙論 卷 141( 大正 27,726b13-20), 俱舍論 卷 25( 大正 29,132c) 133 有此住正定, 無是墮邪定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8) 134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19( 大正 25,198c2-8) 135 品類足論 卷 14: 七覺支者, 謂念等覺支乃至捨等覺支 此七覺支幾有色等者? 一切無色 幾有見等者? 一切無見 幾有對等者? 一切無對 幾有漏等者? 一切無漏 幾有為等者? 一切有為 幾有異熟等者? 一切無異熟 幾是緣生等者? 一切是緣生 是因生 是世攝 幾色攝等者? 一切名攝 幾內處攝等者? 一切外處攝 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 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 大正 26,752c19-26) 136 品類足論 卷 15: 此七覺支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 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 幾應斷等者? 一切不應斷 幾應修等者? 一切是應修 幾染污等者? 一切不染污 幾果非有果等者? 一切是果亦有果 幾有執受等者? 一切無執受 幾大種所造等者? 一切非大種所造 幾有上等者? 一切有上 幾是有等者? 一切非有 幾因相應等者? 一切因相應 ( 大正 26,753a7-14) 137 二善分 : 即善五蘊中之受蘊及行蘊 138 大智度論疏 卷 6: 二善分攝七覺分者, 喜覺是受陰攝, 餘六是行陰攝 ( 卍新續藏 46, 798b8-9) 七覺分中之喜覺分為受蘊所攝, 其餘之念 擇法 精進 除 定 捨覺分為行蘊所攝 139 品類足論 卷 15: 此七覺支與六善處相攝者, 二善處少分攝七覺支, 七覺支亦攝二善處少分 [ 此七覺支 ] 與五不善處相攝者, 互不相攝 與七無記處相攝者, 互不相攝 與三漏處相攝者, 互不相攝 與五有漏處相攝者, 互不相攝 與八無漏處相攝者, 二無漏處少分攝七覺支, 七覺支亦攝二無漏處少分 ( 大正 26,753a15-21) 520

25 七 八聖道分 如是等種種, 如 千難 中廣說 140 八聖道分, 如先說 141 ( 一 ) 出體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9) (1) 正見是智慧, 如四念處 慧根 慧力 擇法覺中說 (2) 正思惟, 觀四諦時無漏心相應, 思惟動發, 覺知籌量 (3) 正方便, 如四正懃 精進根 精進力 精進覺中說 (4) 正念, 如念根 念力 念覺中說 (5) 正定, 如如意足 定根 定力 定覺中說 正語 正業 正命, 今當說 : (6) 除四種邪命攝口業, 以無漏智慧除 捨 離餘口邪業, 是名正語 (7) 正業亦如是 (8) 五種邪命, 以無漏智慧除 捨 離, 是為正命 因論生論 : 五種邪命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I080]p.487) 問曰 : 何等是五種邪命? 142 答曰 : 一者 若行者為利養故, 詐現異相奇特 ; 二者 為利養故, 自說功德 ; 三者 為利養故, 占相吉凶為人說 ; 四者 為利養故, 高聲現威令人畏敬 ; 五者 為利養故, 稱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 邪因緣活命故, 是為邪命 ( 二 ) 三分八正道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I080]p.487) 是八正道有三分 : 三種為戒分, 三種為定分, 二種為慧分 143 ( 三 ) 八聖道分 : 分別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9) 參見 Lamotte(1970, p.1181,n.1): 眾事分阿毘達論 卷 10( 大正 26,679c9-680a26); 品類足論 卷 15( 大正 26,753a) 參見 Vibhaṅga( 分別論 ), pp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19( 大正 25,198b18-c10) 參見 十住毘婆沙論 卷 2 淨地品 : 誑名五邪命法: 一名矯異, 二名自親, 三名激動, 四名抑揚, 五名因利求利 ( 大正 26,29b8-9) 八正道有三分 : 正語 正業 正命三種為戒分, 正精進 正念 正定三種為定分, 正見 正思惟二種為慧分 其中, 正精進 屬定分或慧分, 經論所說各異 大智度論 卷 87( 大正 25,669a8-10) 與 中部 有明小經 (Majjhima I, p.301) 說正精進屬定分所攝 ; 但 中阿含經 卷 58(210 經 ) 法樂比丘尼經 ( 大正 1,788c10-12); 大毘婆沙論 卷 59( 大正 27,306b27-28); 瑜伽師地論 卷 29( 大正 30,445a10-12) 等說正精進屬慧分所攝 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 ( 增注本 )(p.177) 則說正精進通戒 定 慧三學 另參見 Lamotte (1970, p.1184, n.1): 見 Atthasālinī( 法集論注 ), p.305 所引之 Cūḷavedallasutta ( 有明小經 ) 關於八正道的此三種要素, 另見 Dīgha, I, p.206; Aṅguttara, I, p.125, p.291; II, p.20; III, pp.15-16; V, p.326; Itivuttaka( 小部 之 如是語經 ), p.51; Nettippakaraṇa( 指導論 ), p.64, p

26 慧分 定分分別, 如先說 144 戒分, 今當說 : 戒分是色性, 不可見, 無對, 無漏, 有為, 無報, 因緣生, 三世攝, 色攝非名攝, 外入攝 慧知, 非斷見, 不可斷, 修法, 無垢法, 是果亦有果, 非受 法, 四大造, 有上法, 非有法, 非相 145 應因 一善分攝三正 146, 三正攝一善分 ; 不 (203b) 善 無記 漏 有漏不相攝 無漏一法攝三正, 三正亦攝無漏一法 如是等種種分別, 如阿毘曇廣說 147 八 總明三十七道品之諸地分別 是三十七品, 初禪地具有 未到地中三十六, 除喜覺 第二禪中亦三十六, 除正行 禪中間 第三 第四禪三十五, 除喜覺, 除正行 三無色定中三十二, 除喜覺 正行 正語 正業 正命 有頂中二十二, 除七覺分 八聖道分 欲界中二十二, 亦如是 是為聲聞法中分別義 ( 陸 ) 大乘法之三十七道品 問曰 : 摩訶衍所說三十七品義云何? 答曰 : 一 大乘四念處菩薩摩訶薩行四念處, 148 ( 一 ) 大乘身念處 1 觀內身 (1) 無常乃至假有 149 觀是內身無常 苦 如病 如癰, 焰聚敗壞 不淨充滿, 九孔流出, 是為行廁 如是觀身惡露, 無一淨處 骨幹肉塗, 筋纏皮裹 先世受有漏業因緣, 今世沐浴 華香 衣服 飲食 臥具 醫藥等所成 如車有 144 參見釋厚觀 郭忠生合編, 大智度論 之本文相互索引, 正觀 (6), p.236,n.31: 大智度論 在這裡以戒定慧三學的架構, 討論八正道 ; 而八正道中的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 正見 正思惟 分別屬於定與慧, 這一些與三十七道品的其他道品, 性質相同 ( 見大正 25,203a9-14), 此在卷 19( 大正 25,198c10-203a8), 已經有詳細說明 接著要討論戒分, 故有此語 145 (1)( 非 )+ 相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203d,n.7) (2) 案 : 大正藏 原作 相應因, 但戒分為色法, 應是 非相應因, 故今依 宋 等作 非相應因 146 一善分 : 指善五蘊中之色蘊 三正 : 正語 正業 正命 147 參見 大毘婆沙論 卷 96( 大正 27,497b24-c3) 148 以下大乘之四念處, 參見 持世經 卷 3 6 四念處品 ( 大正 14,657c5-659b3) 149 焰 = 肉 宋 元 明,= 災 石, 焰 = 肉 宮,= 災 宮 ( 大正 25,203d,n.10) 522

27 兩輪, 牛力牽故, 能有所至 ; 二世因緣以成身車, 識牛所牽, 周旋往反 是身四大和合造, 如水沫聚, 虛無堅固 是身無常, 久必破壞 是身相, 身中不可得, 亦不在外, 亦不在中間 身不自覺, 無知無作, 如牆壁瓦石 是身中無定身相, 無有作是身者, 亦無使作者 是身先際 後際 中際皆不可得 八萬戶虫 無量諸病及諸飢渴 寒熱 刑殘等, 常惱此身 (2) 得三解脫門, 入無生無相門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7) 菩薩摩訶薩觀身如是, 知非我身, 亦非他有 ; 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 是身, 身相空, 從虛妄因緣生 ; 是身假有, 屬本業因緣 菩薩自念 : 我不應惜身命 何以故? 是身相不合不散, 不來不去, 不生不滅, 不 依猗 150 循身觀是身無我 無我所故空, 空故無男女等諸相, 無相故不作願 如 是觀者, 得入無 (203c) 作智門 知身無作 無作者, 但從諸法因緣和合生 是諸因緣作是身者, 亦從虛妄顛倒故 有, 是因緣中亦無因緣相, 是因緣生亦無生相 如是思惟, 知是身從本以來無有 生相, 知是身無相無可取 無生故無相 無相故無生, 但誑凡夫故名為身 菩薩如是觀身實相時, 離諸染欲著 ; 心常繫念在身, 循身觀如是 名為菩薩身念 處 2 例餘二觀 觀外身 觀內外身亦如是 ( 二 ) 大乘受念處 菩薩云何觀諸受? 1 觀內受 觀內受 是受有三種 : 若苦 若樂 若不苦不樂 是諸受無所從來 滅無所至, 但從虛誑顛倒妄想生, 是報果, 屬先世業因緣 是菩薩如是求諸受, 不在過去 不在未來 不在現在 ; 知是諸受空 無我 無我 所 無常 破壞法 觀是三世諸受空 無相 無作, 入解脫門 亦觀諸受生滅, 亦知諸受不合不散, 不生不滅 如是入不生門 151 知諸受不生故無相, 無相故不生 如是知已, 繫心緣中 若有苦 樂 不苦不樂來, 心不受不著, 不作依止 如是 等因緣觀諸受, 是名受念處 2 例餘二觀 觀外受 觀內外受亦如是 ( 三 ) 大乘心念處 猗 ( ㄧˇ): 2. 通 倚 依, 靠 ( 漢語大詞典 ( 五 ),p.74) 生滅與不生滅 : 觀生滅亦知不生滅入不生門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6 p.228) 523

28 菩薩云何觀心念處? 1 觀內心菩薩觀內心, 是內心有三相 : 生 住 滅 ; 作是念 : 是心無所從來, 滅亦無所至, 但從內外因緣和合生 是心無有定實相, 亦無實生 住 滅, 亦不在過去 未來 現在世中 是心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是心亦無性無相 ; 亦無生者, 無使生者 152 外有種種雜六塵因緣, 內有顛倒心相生滅相續故, 強名為心 如是心中實心相不可得 是心性不生不滅 常是淨相, 客 (204a) 煩惱相著故, 名為不淨心 153 心不自知, 何以故? 是心, 心相空故 是心本末無有實法, 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 亦無前際 後際 中際, 無色 無形 無對, 但顛倒虛誑生 是心空, 無我 無 我所, 無常無實 是名隨順心觀 知心相無生, 入無生法中 何以故? 是心無生, 無性無相, 智者能知 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 亦不得實生滅法, 154 不分別垢淨而得心清淨 以是心清淨故, 不為客煩惱所染 155 如是等觀內心 2 例餘二觀 觀外心 觀內外心亦如是 ( 四 ) 大乘法念處 菩薩云何觀法念處? 1 觀內法 觀一切法 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不過去 未來 現在世中, 但從因緣和合妄見生, 無有實定, 無有是法 是誰法 諸法中法相不可得, 亦無法若合若散 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 一切法虛誑如幻 諸法性淨, 不相污染 ; 諸法無所受, 諸受無所有故 ; 諸法無所知, 心心數法虛誑故 如是觀時, 不見有法若一相 若異相, 觀一切法空無我 是時作是念 : 一切諸法因緣生故, 無有自性, 是為實空, 實空故無有相, 無有相故無作 無作故不見法若生若滅 ; 住是智慧中, 入無生法忍門 爾時雖觀諸法生滅, 亦入 無相門 156 何以故? 一切法離諸相, 智者之所解 如是觀時, 繫心緣中, 隨順諸法相, 不念身 受 心 法, 知是四法無處所 是為內法念處 2 例餘二觀 相 = 想 宋 元 明 ( 大正 25,203d,n.19) 心無心相, 不生不滅 常是淨相 客塵染著, 名不淨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14] p.209) 觀生滅相, 不得實生滅法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6 p.228) 不分別垢淨得心清淨, 不為客塵所染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14]p.209) 不見法若生若滅入無生門, 觀諸法生滅亦入無相門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6] p.228) 524

29 外法念處 內外法念處亦如是 二 大乘四正勤, 三 大乘四如意足 四正懃, 四如意足, 亦如是應分別, 觀空無處所 四 大乘五根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8) 云何為菩薩所行五根? ( 一 ) 五根 1 五根之義 菩薩摩訶薩觀五根 修五根 (1) 信根 信根者, 信一切法從因緣生, 顛倒妄見 (204b) 心生, 如旋火輪, 如夢 如幻 ; 信諸法不淨, 無常 苦 無我, 如病 如癰 如刺, 災變敗壞 ; 信諸法無所有, 如空拳誑小兒 ; 157 信諸法不在過去 不在未來 不在現在, 無所從來 滅無所至 ; 信諸法空 無相 無作, 不生不滅, 無信相 158 ; 無相, 而信持戒 禪定 智慧 解脫 解脫知見 得是信根故, 不復退轉 以信根為首, 善住持戒 ; 住持戒已, 信心不動不轉 一心信依業果報, 離諸邪見 ; 更不信餘語, 但受佛法 信眾僧住實道中, 直心柔軟能忍, 通達無礙, 不動不壞, 得力自在, 是名信根 (2) 精進根 精進根者, 晝夜常行精進, 除却五蓋, 攝護五根 諸深經法, 欲得 欲知 欲行 欲誦 欲讀, 乃至欲聞 若諸不善惡法起令疾滅, 未生者令不生 ; 未生諸善法令生, 已生令增廣 亦不惡不善法, 亦不愛善法, 得等精進, 直進不轉 得正精進定心故, 名為精進根 (3) 念根 念根者, 菩薩常一心念, 欲具足布施 持戒 禪定 智慧 解脫 ; 欲淨身口意業, 諸法生 滅 住異智中, 常一心念 一心念苦 集 盡 道 ; 一心念分別根 力 覺 道 禪定 解脫, 生滅入出 ; 一心念諸法不生不滅, 無作無說, 為得無生智慧 具足諸佛法故 ; 一心念不令聲聞 辟支佛心得入 常念不忘如是諸法甚深清淨, 觀行得故 得如是自在念, 是名念根 (4) 定根 定根者, 菩薩善取定相, 能生種種禪定 了了知定門, 善知入定 善知住定 善知出定 於定不著不味, 不作依止 善知所緣 善知壞緣, 159 自在遊戲諸禪定, 參見 Lamotte(1970, p.1195, n.2): 依筆者所信, 空拳誑小兒 之比喻, 並未見諸 三藏, 但卻常為大乘經典所引 ; 佛本行集經 卷 18( 大正 3,737a4); 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 ( 大正 32,786b11); 大智度論 : 卷 20( 大正 25,211a5), 卷 43( 大正 25,375a14) 參見 大寶積經 卷 90 優波離會 對此比喻之解說: 大悲利益諸眾生, 而實無人無壽者, 不見眾生而利益, 當知此事甚為難 如以空拳誘小兒, 示言有物令歡喜, 開手拳空無所見, 小兒於此復號啼 如是諸佛難思議, 善巧調伏眾生類, 了知法性無所有, 假名安立示世間 ( 大正 11,519a75-10) 信相 = 作 宋 元 明 宮 石 ( 大正 25,204d,n.6) 參見 Lamotte(1970, p.1198, n.1): 關於禪及定之所緣客體,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17( 大正 525

30 亦知無緣定 不隨他語, 不專隨禪 (204c) 定行 自在出入無礙, 是名為定根 (5) 慧根 慧根者, 菩薩為盡苦, 聖智慧成就 是智慧為離諸法 為涅槃 以智慧觀一切三界無常, 為三衰 三毒火所燒 160 觀已, 於三界中, 智慧亦不著一切三界, 轉為空 無相 無作解脫門 一心為求 佛法, 如救頭然 是菩薩智慧無能壞者 ; 於三界無所依 ; 於隨意五欲中, 心常離 之 慧根力故, 積聚無量功德, 於諸法實相利入, 無疑無難 ; 於世間無憂 於涅 槃無喜 得自在智慧故, 名為慧根 2 五根之用 善知眾生諸根相 菩薩得是五根, 善知眾生諸根相 : 知染欲眾生根, 知離欲眾生根 ; 知瞋恚眾生根, 亦知離瞋恚眾生根 ; 知愚癡眾生 根, 亦知離愚癡眾生根 ; 知欲墮惡道眾生根, 知欲生人中眾生根, 知欲生天上眾 生根 ; 知鈍眾生根, 知利眾生根 ; 知上 中 下眾生根 ; 知罪眾生根, 知無罪眾 生根 ; 知逆 順眾生根 ; 知常生欲界 色界 無色界眾生根 ; 知厚善根 薄善根眾生根 ; 知正定 邪定 不定眾生根 ; 知輕躁眾生根, 知持重眾生根 ; 知慳 貪眾生根, 知能捨眾生根 ; 知恭敬眾生根, 知不恭敬眾生根 ; 知淨戒 不淨戒眾 生根 ; 知瞋恚 忍辱眾生根 ; 知精進 懈怠眾生根 ; 知亂心 攝心, 愚癡 智慧 眾生根 ; 知無畏 有畏眾生根 ; 知增上慢 不增上慢眾生根 ; 知正道 邪道眾生 根 ; 知守根 不守根眾生根 ; 知求聲聞眾生根, 知求辟支佛眾生根, 知求佛道眾 生根 於知眾生根中得自在方便力故, 名為知根 五 大乘五力 25,187b), 詳參 俱舍論 卷 28( 大正 29,149a-b) 160 大智度論 卷 13: 佛告諸比丘 : 釋提桓因不應說如是偈 所以者何? 釋提桓因三衰 三毒未除, 云何妄言持一日戒, 功德福報必得如我? 若受持此戒, 心應如佛, 是則實說 ( 大正 25,160a20-23) 雜阿含經 卷 40(1117 經 ):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彼天帝釋所說偈言 :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變之月, 受持八支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此非善說 所以者何? 彼天帝釋自有貪 恚 癡患, 不脫生 老 病 死 憂悲惱苦故 ( 大正 2,296a9-14) 三衰 可能是指老 死 憂悲惱苦等 161 參見 長阿含經 卷 8: 復有三法, 謂三聚 : 正定聚 邪定聚 不定聚 ( 大正 1,50b18-19) 另參見 Lamotte(1970, p.1199, n.3): 有三種眾生聚 : (1) 正性定聚 : 此類眾生是已經入道, 而且很快即達於涅槃 (2) 邪性定聚 : 此類眾生是犯重罪, 將來必墮惡趣, 而當其脫出惡趣, 入於第三種聚 (3) 不定聚 : 不屬前二種聚, 而可能進入其中之一聚 關於此三種聚, 參見 Dīgha, III, p.217; 增壹阿含經 卷 13( 地主品, 第 9 經 )( 大正 2,614b23-c1) 等 在後代的資料中, 聚 (rāśi) 之分類被種姓 (gotra) 之分類所取代 : 某種常恆 ( 先天 ) 或後天的心理傾向, 使眾生得以證得涅槃 162 持重 :4. 穩重, 謹慎 ( 漢語大詞典 ( 六 ),p.550) 526

31 菩薩行是五根增長, 能破煩惱 度眾生 (205a) 得無生法忍, 是名五力 復次, 天魔 外道不能沮壞, 是名為力 六 大乘七覺分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8) ( 一 ) 略說七覺分義七覺分者 163, 菩薩於一切法, 不憶不念, 是名念覺分 一切法中, 求索善法 不善法 無記法不可得, 是名擇法覺分 不入三界, 破壞諸界相, 是名精進覺分 於一切作法不生著樂, 憂喜相壞故, 是名喜覺分 於一切法中除心, 緣不可得故, 是名除覺分 *(163-1) 知一切法常定相, 不亂不定, 是名定覺分 於一切法不著不依止, 亦不見是捨心, 是名捨覺分 菩薩觀七覺分空如是 ( 二 ) 別說喜覺分 除覺分 捨覺分問曰 : 此七覺分何以略說? 答曰 : 七覺分中念 慧 精進 定, 上已廣說 164 三覺今當說 1 喜覺分菩薩行喜覺分, 觀是喜非實 何以故? 是喜從因緣生, 作法 有法 無常法, 可著法 若生著, 是無常相, 變壞則生憂, 凡夫人以顛倒故心著 若知諸法實空, 是時心悔, 我則受虛誑 如人闇中飢渴所逼, 食不淨物, 晝日觀知, 乃覺其非 若如是觀, 於實智慧中生喜, 是為真喜 2 除覺分得是真喜, 先除身麁, 次除心麁, 然後除一切法相, 得快樂遍身心中, 是為除覺分 3 捨覺分既得喜 除, 捨諸觀行, 所謂無常觀 苦觀 空無我觀 生滅觀 不生不滅觀, 有觀無觀, 非有非無觀 ; 如是等戲論盡捨 何以故? 無相 無緣 無作, 無戲論 ; 常寂滅是實法相 165 若不行捨, 便有諸諍 166 : 若以有為實, 則以無為虛 ; 若以無為實, 則以有為虛 ; 若以非有非無為實, 則以有無為虛 於實愛著 於虛恚憎, 生憂喜處, 云何不捨? 163 參見 諸法無行經 卷上 ( 大正 15,754c2-15) 諸法無行經 卷 1: 若一切法中除却其心, 緣相不可得故, 是名除菩提分 ( 大正 15, 754c10-11) 164 參見釋厚觀 郭忠生合編, 大智度論 之本文相互索引, 正觀 (6), p.236,n.32: 這是 大論 說明摩訶衍的三十七道品, 而七覺分中的 念 慧 精進 定 四者, 性質上同於之前所說的四念處等, 故有此說 念覺分 : 參見大乘五根中的念根 (204b17-25) 慧 ( 擇法 ) 覺分 : 參見大乘四念處 ( 大正 25,203b9-204a26), 大乘五根中的慧根 (204c1-10) 精進覺分 : 參見大乘四正勤 ( 大正 25,204a26-27), 大乘五根中的精進根 (204b11-17) 定覺分 : 參見大乘五根中的定根 (204b25-c1) 165 實相 : 無相, 無緣, 無作, 無戲論, 常寂滅是實法相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03 p.185) 166 除妄見心力諸觀 : 我無我等觀 捨觀之所以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 p.228) 527

32 得如是喜 除 捨, 七覺分則具足滿 七 大乘八聖道分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1]p.79) 八聖道分者, 正見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上 (205b) 已說 167 ( 一 ) 正思惟 正思惟今當說 : 菩薩於諸法空無所得, 住如是正見中, 觀正思惟相 知一切思惟, 皆 是邪思惟, 乃至思惟涅槃 思惟佛皆亦如是 何以故? 斷一切思惟分別, 是名正思惟 諸思惟分別皆從不實虛誑顛倒故有, 分別思惟相皆無 菩薩住如是正思惟中, 不見是正是邪, 過諸思惟分別, 是為正思惟 一切思惟分別皆 悉平等, 悉平等故心不著 如是等名為菩薩正思惟相 ( 二 ) 正語 正語者, 菩薩知一切語皆從虛妄不實顛倒取相分別生, 是時菩薩作是念 : 語中無語相, 一切口業滅, 知諸語實相, 是為正語 是諸語皆無所從來 滅亦無所去 是菩薩行正語法, 諸有所語, 皆住實相中說 ; 以是故諸經說 : 菩薩住正語中, 能作 清淨口業 知一切語言真相 ; 雖有所說, 不墮邪語 ( 三 ) 正業 1 知一切業皆空 虛妄無實 正業者, 菩薩知一切業邪相, 虛妄無實, 皆無作相 何以故? 無有一業可得定相 (1) 釋疑 : 應有善業 惡業 無記業, 云何一切業皆空 疑 問曰 : 若一切業皆空, 云何佛說 布施等是善業, 殺害等是不善業, 餘事動作是無記業? (1) 參見釋厚觀 郭忠生合編, 大智度論 之本文相互索引, 正觀 (6), p.237,n.33: Lamotte(1970, p.1203) 說, 這是 大智度論 卷 19 所說 : 正見是智慧, 如四念處 慧根 慧力 擇法覺中說 正方便, 如四正勤 精進根 精進力 精進覺中說 正念, 如念根 念力 念覺中說 正定, 如四如意足 定根 定力 定覺中說 ( 大正 25,203a9-14) 但 Lamotte 所指的是在討論聲聞對八正道的解說, 而 大智度論 對於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等道品, 既然都按摩訶衍的立場, 有所說明, 則對八正道當無例外 比較特殊的是, 在聲聞三十七道品中, 其八正道的正思惟是 觀四諦時, 無漏心相應, 思惟發動, 覺知籌量, 在戒定慧的架構底下, 屬於慧分 ; 但在摩訶衍中, 則是 : 菩薩於諸法空無所得, 住如是正見中, 觀正思惟相 知一切思惟, 皆是邪思惟, 及至思惟涅槃 思惟佛, 皆亦如是 何以故? 斷一切思惟分別, 是名正思惟 (2) 正見, 參見大乘四念處 ( 大正 25,203b9-204a26), 大乘五根中的慧根 (204c1-10) 大乘七覺分中的擇法覺分 (205a3-4) 正方便, 參見大乘四正勤 ( 大正 25,204a26-27), 大乘五根中的精進根 (204b11-17) 大乘七覺分中的精進覺分 (205a5) 正念, 參見大乘五根中的念根 (204b17-25), 大乘七覺分中的念覺分 (205a2-3) 正定, 參見大乘五根中的定根 (204b25-c1), 大乘七覺分中的定覺分 (205a8-9) 168 俱舍論 卷 15 分別業品 引經 : 經中說 : 業有三種 : 善 惡 無記 ( 大正 29,80c22) 另參見 Lamotte(1970, p.1204, n.2): 這是引述一部常為阿毘達磨所提到的經典 參見 Kośa ( 梵本 俱舍論 ), IV, p.105; 順正理論 卷 43( 大正 29,584c3); Abhidharmadīpa, p

33 答曰 : 諸業中尚無有一, 何況有三! 何以故? 如行時已過則無去業, 未至亦無去業, 現在去時亦無去業 ; 以是故無去業 169 (2) 釋疑 : 已去 未去雖無去, 今去處應有去 疑 問曰 : 已過處則應無, 未至處亦應無, 今去處應是有去! 170 答曰 : 今去處亦無去 何以故? 除去業, 今去處不可得 ; 若除去業, 今去處可得 者, 是中應有去, 而不然 除今去處則無去業, 除去業則無今去處 ; 是相 與共緣故, 不得但言今去處有去 復次, 若今去處有去業, 離 (205c) 去業應當有今去處, 離今去處應當有 去業 171 (3) 釋疑 : 若今去處與去業相異有何咎 疑 問曰 : 若爾者 172, 有何咎? 答曰 : 一時有二去業故 若有二去業, 則有二去者 何以故? 除去者則無去 若除去者, 今去處不可得 ; 無今去處故, 亦無去者 (1) 參見 Lamotte(1970, p.1204, n.3): 幾乎逐字引述梵本 中論, 2 觀去來品, 第 1 頌, p.92 中論 卷 1 觀去來品 : 已去無有去, 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 大正 30,3c8-9) (2) 參見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p 又 中觀今論,p.136: 中論 的 觀去來品, 廣泛的以去來為例而研究運動相, 不單說去, 也曾討論到住, 去是動相, 住即是不動 靜相 靜與動, 是運動的相對形象 觀去約四事廣破 : 一 去, 二 去者, 三 去時, 四 去處 去與去者, 中論 以一異的論法而研考之 170 參見 Lamotte(1970, p.1205, n.1): 此項論難在梵本 中論, 2 觀去來品, 第 2 頌,p.93 已經提出 中論 卷 1 觀去來品 : 動處則有去, 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時去 ( 大正 30,3c13-14) 171 (1) 參見 Lamotte(1970, p.1205, n.2): 這是解述梵本 中論, 2 觀去來品, 第 3-4 頌,pp 對前揭論難之回應 (2) 中論 卷 1 觀去來品 : 云何於去時, 而當有去法? 若離於去法, 去時不可得 ( 大正 30,4a2-3) 若言去時去, 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時, 去時獨去故 ( 大正 30,4a7-8) (3)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 pp.86-87: 要知道, 時間是在諸法的動作變異上建立的, 不能離開具體的運動者, 執著另有一實體的時間 時間不離動作而存在, 這是不容否認的 那麼, 怎麼於去時中而說應當有去法呢? 為什麼不能說去時中有去? 因為若離於去法, 去時不可得 去時是不離去法而存在的, 關於去法的有無自性, 正在討論, 還不知能不能成立, 你就豫想去法的可能, 把去法成立的去時, 作為此中有去的理由, 這怎麼可以呢? 去時要待去法而成立, 所以不能用去時為理由, 成立去法的實有 若不知這點, 一定要說去時中有去的話, 此人就有很大的過咎, 他不能理解去時依去法而存在, 等於承認了離去法之外別有去時, 去時是獨存的, 是離了去法而存在的 ( 獨是相離的意思 ) 自性有的去時不可得, 執著去時有去, 不消說, 是不能成立的 (4) 中論 卷 1 觀去來品 ( 青目釋 ): 去法 去者 所去處, 是法皆相因待 ; 因去法有去者, 因去者有去法, 因是二法則有可去處, 不得言定有, 不得言定無 是故決定知, 三法虛妄, 空無所有, 但有假名, 如幻如化 ( 大正 30,5c10-14) 172 參見 Lamotte(1970, p.1206, n.1): 亦即如果今去處與去業有異 173 (1) 參見 Lamotte(1970, p.1206, n.2): 梵本 中論, 2 觀去來品, 第 5-7 頌,pp

34 復次, 不去者亦不去, 故無去業 若除去者 不去者, 更無第三去者 174 (4) 釋疑 : 不去者雖不去, 去者何故言不去 疑 問曰 : 不去者不去應爾, 去者何以故言不去? 答曰 : 除去業, 去者不可得 ; 175 除去者, 去業不可得 如是等一切業空, 是名正業 2 知邪業 正業平等, 不作不分別 諸菩薩入一切諸業平等, 不以邪業為惡 不以正業為善 ; 無所作 不作正業, 不作邪業, 是名實智慧, 即是正業 3 知諸業無正無邪, 而常有正業 無邪業 復次, 諸法等中無正無邪, 如實知諸業 ; 如實知已, 不造不休 如是智人常有正業 無邪業 是名為菩薩正業 (2) 中論 卷 1 觀去來品 : 若去時有去, 則有二種去, 一謂為去時, 二謂去時去 ( 大正 30,4a13-14) 若有二去法, 則有二去者, 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 大正 30,4a18-19) 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以無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 大正 30,4a24-25) (3)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p.87-89: 若固執去時有去, 則應有二種的去 : 一 是因去法而有去時的這個去 ( 去在時先 ); 二 是去時中動作的那個去 ( 去在時後 ) 一切是觀待的假名, 因果是不異而交涉的 因去有去時, 也就待去時有去, 假名的緣起是這樣的 但執著自性的人, 把去法與去時, 看成各別的實體, 因之, 由去而成立去時的去, 在去時之前 ; 去時中去的去, 卻在去時之後 不見緣起無礙的正義, 主張去時去, 結果, 犯了二去的過失 有兩種去, 又有什麼過失呢? 這犯了二人的過失, 因為去法是離不了去者的 假名我與假名法, 非一非異的, 相依相待而存在 所以去者與去法, 二者是不容分離的, 有去法就有去者, 有去者也就有去法 這樣, 若如外人的妄執, 承認有二去法, 豈不是等於承認有二去者嗎? 要知道 : 離於去者, 去法是不可得的啦 去法與去者, 相依相待而存在, 離於去者, 去法是不可得的, 去法不能離去者, 去法就沒有決定性, 去法的實性不可得, 那裡還會有真實的去者? 所以說以無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174 (1) 參見 Lamotte(1970, p.1206, n.3): 梵本 中論, 2 觀去來品, 第 8 頌,p.97 (2) 中論 卷 1 觀去來品 : 去者則不去, 不去者不去, 離去不去者, 無第三去者 ( 大正 30,4a28-29) (3)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 pp.89-90: 要有去, 就不外去的那個人在那裡去, 或者沒有去的那個人往那裡去 去的那個人能夠有去的動作, 一般都看為是的, 其實去者就是已經去的人, 動作也過去了, 那裡可說去者還有去呢? 所以去者不去, 不去者當然也不能有去的動作, 因為不去, 就等於沒有動作 去者 不去者, 都不能去, 或者以為有第三者能去, 但是這第三者, 不是去了, 就是沒有去, 離了去者與不去者, 根本無第三去者的存在, 所以第三者去, 同樣的不可能 175 (1) 參見 Lamotte(1970, p n.4): 梵本 中論, 2 觀去來品, 第 9 頌,p.98 (2) 中論 卷 1 觀去來品 : 若言去者去, 云何有此義? 若離於去法, 去者不可得 ( 大正 30,4b4-5) (3)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 p.90: 去者能去, 怎麼會有此義呢? 去者之所以名為去者, 不是因為觀待去法的動作而安立的嗎? 現在去法的沒有實體, 是一個問題, 你卻豫想去法的成立, 說有去者, 並且想用去者來成立去法, 這不是更成問題了嗎? 要知道 : 若離於去法, 去者是不可得的 去法既還是問題, 怎麼敢武斷的說有真實的去者呢? 530

35 ( 四 ) 正命 正命者, 一切資生活命之具, 悉正不邪 住不戲論智中, 不取正命, 不捨邪命, 亦不住正法中, 亦不住邪法中 常住清淨智中, 入平等正命, 不見命, 不見非命 行如是實智慧, 以是故名正命 八 菩薩得三十七品, 過二地, 入菩薩位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40]p.76) 若菩薩摩訶薩能觀是三十七品, 得過聲聞 辟支佛地, 入菩薩位中, 漸漸得成一切種 智 531

36 532 受想以外之心所無為不相應行一切心所無表色 五蘊十 二處十 八界 五位無為識蘊行蘊想蘊受蘊色蘊 (11) (1) (1) (58) (1) (3) 無表色五根五境不相應行 (44) (14) 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64) (3) (46) (14) (1) 無為法不相應行法心所法心法色法 (1) (46) (11) (14) (3)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 捌 ) 附錄 一 道品之雜論 ( 一 ) 大毘婆沙論 對 三十七菩提分 之雜論 釋開仁.2011/5/20 一 三十七菩提分法有三十七菩提分法 謂四念住 四正勝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道支 世尊雖說菩提分法, 而不說有三十七種, 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 謂契經說 :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 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 如世尊說七覺支者, 何謂七覺支? 世尊告曰: 即七種菩提分法,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5_2015.09.26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Microsoft Word - 095_2015.09.26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釋 厚 觀 (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2015.9.26) 各 位 法 師 各 位 居 士, 大 家 好! 今 天 跟 大 家 分 享 一 則 佛 典 故 事, 這 故 事 出 自 法 句 譬 喻 經, 在 大 正 藏 第 4 冊 595 頁 中 欄 到 596 頁 上 欄 過 去, 佛 在 舍 衛 國 祇 園 精 舍 時, 有 四 位 新 學 比 丘 一 起 來 到 㮈 樹 下 坐 禪 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佛說決定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62 [No. 763] 佛說決定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762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3 4 6 長 期 病 患 者 的 照 顧 者 很 多 時 需 要 24 小 時 全 天 候 照 顧 受 關 顧 者 這 無 疑 令 個 人 生 活 空 間 變 得 狹 窄 然 而, 故 事 中 的 受 訪 者 卻 能 把 握 時 間, 在 受 關 顧 者 上 學 後, 通 過 參 與 各 樣 義 工 活 動 充 實 自 已 ; 同 時, 亦 為 長 期 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2-2\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Microsoft Word - 1012-2\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國 立 屏 北 高 級 中 學 10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校 務 會 議 紀 錄 壹 會 議 名 稱 :10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校 務 會 議 貳 時 間 :102 年 6 月 28 日 ( 星 期 五 ) 下 午 13 時 10 分 參 地 點 : 本 校 圖 書 館 四 樓 視 聽 會 議 室 肆 出 列 席 人 員 : 詳 如 簽 到 簿 伍 主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學 習 內 容 元 素 一 直 透 過 中 小 學 校 課 程 相 關 課 題 培 養, 如 : 小 學 常 識 科 人 文 學 科 和 科 學 科 等 這 些 從 沒 有 因 為 德 育 及 國 民 教 育 科 課 程 指 引 在 2012 年 擱 置 而 有 任 何 改 變 4. 教 育 局 持

學 習 內 容 元 素 一 直 透 過 中 小 學 校 課 程 相 關 課 題 培 養, 如 : 小 學 常 識 科 人 文 學 科 和 科 學 科 等 這 些 從 沒 有 因 為 德 育 及 國 民 教 育 科 課 程 指 引 在 2012 年 擱 置 而 有 任 何 改 變 4. 教 育 局 持 立 法 會 CB(4)1287/14-15(01) 2015 年 7 月 15 日 會 議 討 論 文 件 立 法 會 教 育 事 務 委 員 會 在 學 校 推 行 德 育 及 公 民 教 育 前 言 本 文 件 旨 在 就 學 校 教 育 中 推 行 德 育 及 公 民 教 育 的 進 展 ( 包 括 基 本 法 教 育 及 推 廣 對 一 國 兩 制 的 認 識 ), 匯 報 德 育 及 公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a b c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a b c x a x x x x x x x x x x a b a b a b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A B C A B C A B A B A x B C x D A B C a b c a b x x x x x x x A B A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1 1

第一章 §1 1 期 中 综 合 测 试 题 本 卷 分 为 第 Ⅰ 卷 ( 选 择 题 ) 和 第 Ⅱ 卷 ( 非 选 择 题 ), 满 分 100 分, 时 间 90 分 钟 第 Ⅰ 卷 ( 选 择 题 共 48 分 ) 一 选 择 题 ( 在 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只 有 一 项 是 最 符 合 题 意 的 本 大 题 共 24 小 题, 每 小 题 2 分, 共 48 分 ) 1. 阅 读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目 錄 緣 起 聖 嚴 法 師 2 一 我 們 環 保 的 目 標 推 動 全 面 社 會 的 淨 化 4 二 禮 儀 環 保 的 基 礎 觀 念 的 淨 化 與 個 人 的 淨 化 8 ( 一 ) 觀 念 的 淨 化 : 負 責 任 盡 責 任 8 ( 二 ) 個 人 的 淨 化 : 心 儀 口 儀 身 儀 8 三 禮 儀 環 保 的 重 要 性 10 ( 一 ) 個 人

More information

试卷

试卷 ( 试 题 中 凡 主 观 题 答 案 意 思 对 即 可, 若 与 答 案 不 同 而 言 之 成 理, 亦 可 酌 情 给 分 ) 一 ~ 二 (45 分 ) 1.B( 原 文 并 未 说 网 络 社 会 生 态 系 统 的 核 心 与 现 实 社 会 生 态 系 统 的 核 心 不 同 ) 2.D( 服 务 网 络 收 集 到 的 数 据 要 和 关 系 网 络 的 数 据 整 合 在 一 起,

More information

02?j???s??????-???R???q

02?j???s??????-???R???q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 補充講義 ( 二 )-- p.2~11 釋道一編講 09-21-2012 一 色 的語義 ( 一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卷 1 1 三法品 ( 大正 31,663a27-b4): ( 二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卷 1 1 三法品 ( 大正 31,695b22-29): 1 ( 三 ) 五事毘婆沙論 卷 1 1 分別色品 ( 大正 28,989c19-22): 2 ( 四 ) 阿毘達磨俱舍論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四 增 進 認 知 體 驗 五 提 升 語 言 層 次 六 激 發 創 造 力 發 展 88 肆 幼 兒 在 積 木 遊 戲 上 的 發 展 過 程 86

More information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HQ / HQCN / HQC / HS Series ISO 9001 Certified WALRUS PUMP CO., LTD WALRUS HQ / HQCN / HQC / HS HQ / HQCN HQ / HQCN HQCN 入 口 壓 力 需 小 於 啟 動 壓 力 抽 深 6m 環 境 溫 度 +4º ~ +40º 40º :+4º ~ +40º :+4º ~ +40º +4º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1DEn

1DEn 浮 潛 Skin Diving 基 本 浮 潛 裝 備 基 本 裝 備 Mask 面 鏡 Snorkel 呼 吸 管 Fins 蛙 鞋 Belt 配 重 帶 Weight 配 重 Suit 潛 水 衣 Gloves 手 套 Boots/Socks 潛 水 靴 / 襪 基 本 裝 備 面 鏡 呼 吸 管 蛙 鞋 配 重 帶 配 重 潛 水 衣 手 套 潛 水 靴 / 襪 使 用 選 擇 型 式 材 質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7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壹 前 言 ( ) (2016) 3 5 1 25% 5 2 8 25 2020 (GDP) 2010 貳 任 務 目 標 與 發 展 理 念 一 任 務 目 標 2020 GDP 1 2 (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7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壹 前 言 ( ) (2016) 3 5 1 25% 5 2 8 25 2020 (GDP) 2010 貳 任 務 目 標 與 發 展 理 念 一 任 務 目 標 2020 GDP 1 2 ( 專 題 研 究 從 十 三 五 規 劃 剖 析 大 陸 經 濟 發 展 前 景 An Analysis of China 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Based on the 13 th Five-Year Plan 高 長 (Kao, Charng) 國 立 東 華 大 學 公 共 行 政 學 系 教 授 兼 系 主 任 摘 要 2020 (GDP) 2010

More information

不淨觀之探究----以《大度智論》為主

不淨觀之探究----以《大度智論》為主 不 淨 觀 之 探 究 ---- 以 大 度 智 論 為 主 釋 從 照 福 嚴 佛 學 院 研 究 所 一 年 級 大 綱 一 前 言... 2 二 不 淨 觀 之 意 義... 2 三 貪 欲 之 過 患 與 修 不 淨 觀 之 功 德 利 益... 4 ( 一 ) 貪 欲 之 過 患... 4 ( 二 ) 修 不 淨 觀 之 功 德 利 益... 6 四 不 淨 觀 之 修 學 方 法...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94/03/25 (94 0940002083 94 12 31 C 1-8 (65 29 5 15 1 2 1-23 28 24-27 k1. k1a. 1 2 3 4 k1b. 1 2 3 4 5 k1c. 1 2 ( 3 4 ( 5 k2. 1 A 2 k 3k 4 3 k3k4 k3. k3a. 1 2 3 4 ( k3b. 1 2 k3b1.? 3 ( (D4 k4. 11 12 02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大 乘 廣 五 論 內 文 與 科 判 佛 說 五, 謂 色 受 想 行 識 云 何 色? 謂 四 大 種 及 大 種 所 造 色 四 大 云 何 四 大 種? 謂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此 復 云 何? 謂 地, 堅 性 ; 水, 濕 性 ; 火, 煖 性 ; 風, 輕 性 界 者, 能 持 自 性, 所 造 色 故 種 云 何 四 大 所 造 色? 謂 眼 耳 鼻 舌 身 色 聲 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zdl006

Microsoft Word - dzdl006 第一冊 : 大智度論 卷 006 慧日佛學班第 02 期 大智度論 卷 6 釋初品中十喻第十一 ( 大正 25,101c2-106b8) 釋厚觀 (2007.03.17) 壹 十種譬喻 經 解了諸法: ( 1 ) 如幻 1 ( 2 ) 如焰 ( 3 ) 如水中月 ( 4 ) 如虛空 ( 5 ) 如響 ( 6 ) 如犍闥 婆城 2 ( 7 ) 如夢 ( 8 ) 如影 ( 9 ) 如鏡中像 ( 10 )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文考科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發行人 陳炳亨 出 版 民國一 一年九月 總召集 周耀琨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 蔣海燕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主 編 陳俊龍 電 話 (06)2619621 #314 校 對 游振姍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 宋易儒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More information

閱 立 法 會 CB(2)1907/14-15(01) 號 文 件 ) 為 確 保 督 導 委 員 會 的 建 議 得 以 及 時 推 行, 醫 管 局 承 諾 在 三 個 月 內 制 定 一 份 行 動 計 劃, 以 期 在 三 年 內 推 行 各 項 建 議 5. 醫 管 局 成 立 了 專 責

閱 立 法 會 CB(2)1907/14-15(01) 號 文 件 ) 為 確 保 督 導 委 員 會 的 建 議 得 以 及 時 推 行, 醫 管 局 承 諾 在 三 個 月 內 制 定 一 份 行 動 計 劃, 以 期 在 三 年 內 推 行 各 項 建 議 5. 醫 管 局 成 立 了 專 責 立 法 會 CB(2)97/15-16(01) 號 文 件 二 零 一 五 年 十 月 二 十 二 日 資 料 文 件 立 法 會 衞 生 事 務 委 員 會 為 推 行 醫 院 管 理 局 檢 討 督 導 委 員 會 所 提 建 議 而 制 定 的 行 動 計 劃 目 的 本 文 件 旨 在 告 知 委 員 醫 院 管 理 局 ( 醫 管 局 ) 就 推 行 醫 管 局 檢 討 督 導 委 員 會

More information

2015 2002 2 11 2002 2 11 346 2005 1 1 2015 4 10 2015 3 10 2015 4 10 2005 1 1 2015 4 10 2015 4 10 86 2000 7 25 2000 9 1 100,000 87 2012 6 18 50% 1995 3 18 2015 12 27 2016 6 1 2003 9 1 2013 6 29 2004 4 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p20141223cb4-270-3-c.doc

Microsoft Word - tp20141223cb4-270-3-c.doc CB(4)270/14-15(03) 二 零 一 四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三 日 會 議 討 論 文 件 立 法 會 交 通 事 務 委 員 會 建 議 在 運 輸 署 開 設 一 個 常 額 總 機 電 工 程 師 職 位 和 一 個 常 額 首 席 行 政 主 任 職 位 目 的 本 文 件 就 在 運 輸 署 由 二 零 一 五 年 四 月 一 日 起 開 設 兩 個 常 額 首 長 級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七年十月十五日會議

二零零七年十月十五日會議 二 零 零 七 年 十 月 十 五 日 會 議 討 論 文 件 立 法 會 CB(1)21/07-08(01) 號 文 件 立 法 會 公 務 員 及 資 助 機 構 員 工 事 務 委 員 會 公 務 員 事 務 局 的 政 策 措 施 目 的 二 零 零 七 至 零 八 年 施 政 報 告 和 施 政 綱 領 載 列 政 府 的 新 措 施 和 各 項 持 續 推 行 的 措 施 本 文 件 詳

More information

立 法 會 CB(2)2170/14-15(01) 號 文 件 關 愛 基 金 援 助 項 目 再 次 推 出 非 公 屋 非 綜 援 的 低 收 入 住 戶 一 次 過 生 活 津 貼 成 效 檢 討 報 告 背 景 關 愛 基 金 ( 基 金 ) 於 2015 年 1 月 2 日 起 再 次 推 出 非 公 屋 非 綜 援 的 低 收 入 住 戶 一 次 過 生 活 津 貼 項 目 ( 再 推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48大智度論卷048-MP-03

Microsoft Word - 048大智度論卷048-MP-03 慧日佛學班第 07 期 大智度論 卷 48 釋四念處品第十九 1 ( 大正 25,402c14-409c16) 釋厚觀 (2009.12.19) 經 ( 一 ) 六度是摩訶衍 ( 承上卷 46 18 釋摩訶衍品 ) ( 二 ) 十八空 四空是摩訶衍 ( 承上卷 46 18 釋摩訶衍品 ) ( 三 ) 百八三昧是摩訶衍 ( 承上卷 47) ( 四 ) 三十七道品是摩訶衍 1 四念處 2 ( 印順法師,

More information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and the Protocols thereto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and the Protocols thereto 联 合 国 打 击 跨 国 有 组 织 犯 罪 公 约 及 其 议 定 书 联 合 国 联 合 国 毒 品 和 犯 罪 问 题 办 事 处 维 也 纳 联 合 国 打 击 跨 国 有 组 织 犯 罪 公 约 及 其 议 定 书 联 合 国 2004 年, 纽 约 前 言 通 过 于 2000 年 12 月 在 意 大 利 巴 勒 莫 签 署 联 合 国 打 击 跨 国 有 组 织 犯 罪 公 约,

More information

2

2 990027 Chinese 248 30 (02)2299-9006 (02)2299-9110 99 5 1 1 二 詩 詩 文 本 趙 幼 文 曹 植 集 校 注 一 書 2 2 3 4 2 此 處 論 點 參 見 張 淑 香,< 三 面 夏 娃 - 漢 魏 六 朝 詩 中 女 性 美 的 塑 像 >, 中 外 文 學 第 15 卷 第 10 期 ; 及 趙 彩 花,< 先 秦 到 漢 代 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60 釋校量 1 法施 2 品第三十 3 八 ( 大正 25,481b14-486a22) 壹 舉 以世間善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 壹 ) 舉 以十善道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一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校量 經卷化他 ( 一 ) 正說 經卷化他 勝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釋厚觀 (2010.11.13)

More information

1

1 地 獄 少 女 地 獄 少 女 ( 藤 商 事 ) 八 通 屋 育 樂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 攻 略 本 是 引 至 日 本 遊 戲 攻 略 說 明, 內 容 僅 供 參 考, 一 切 演 出 以 官 方 為 主,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或 問 題 敬 請 告 知, 我 們 會 盡 快 改 善, 謝 謝 本 書 圖 片 取 材 自 網 路

More information

EC(2003-04)18 第 2 頁 (c) 刪 除 以 下 常 額 職 位 2 個 顧 問 醫 生 職 位 第 4 / 第 3 / 第 2 點 ) ( 145,150 元 至 149,600 元 /127,900 元 至 135,550 元 /113,520 元 至 120,553 元 ) (

EC(2003-04)18 第 2 頁 (c) 刪 除 以 下 常 額 職 位 2 個 顧 問 醫 生 職 位 第 4 / 第 3 / 第 2 點 ) ( 145,150 元 至 149,600 元 /127,900 元 至 135,550 元 /113,520 元 至 120,553 元 ) ( EC(2003-04)18 財 務 委 員 會 人 事 編 制 小 組 委 員 會 討 論 文 件 2004 年 2 月 11 日 總 目 37 生 署 分 目 000 運 作 開 支 請 各 委 員 向 財 務 委 員 會 提 出 下 述 建 議, 以 便 在 生 署 設 立 生 防 護 中 心 (a) 由 2004 年 4 月 1 日 起 開 設 以 下 新 職 系 和 職 級 生 防 護 中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zt

z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A 2-1,;!/) +2(192>*.) /0-1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13...14...15...16...17...17...17...17...17...18...19 30 1...19 2 30 2...19 4 30 1...20 8 30 3...21 Q&A...22...31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專 題 研 究 法 律 與 法 制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A Study on the Legal Framework of Real Estate Appraisal in China 蔣 國 基 * (Chiang, Kuo-chi) 香 港 鴻 裕 公 司 法 務 長 摘

More information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指引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指引 綜 合 社 會 保 障 援 助 指 引 ( 網 上 版 ) 社 會 福 利 署 ( 2016 年 2 月 ) 綜 合 社 會 保 障 援 助 指 引 目 錄 章 節 頁 碼 1. 前 言 1 2. 綜 合 社 會 保 障 援 助 計 劃 的 目 的 2 3. 申 請 資 格 3-6 4. 自 力 更 生 支 援 計 劃 7-8 5. 申 請 程 序 9-10 6. 通 知 申 請 結 果 及 發 放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2013 年 1 月 23 日 的 立 法 會 會 議 葛 珮 帆 議 員 就 幫 助 中 產 動 議 的 議 案 ( 經 單 仲 偕 議 員 及 莫 乃 光 議 員 修 正 ) 進 度 報 告 在 2013 年 1 月 23 日 的 立 法 會 會 議 上, 由 葛 珮 帆 議 員 就 幫 助 中 產 動 議 的 議 案, 經 單 仲 偕 議 員 及 莫 乃 光 議 員 修 正 後 獲 得 通 過

More information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a) (b) (c) (d) (e) 207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17.29 17.29 13.16A(1) 13.18 (a) (b) 13.16A (b) 12 (a) 209 13.19 (a) 13.16A 12 13.18(1) 13.18(4) 155 17.43(1) (4) (b) 13.19 17.43 17.2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单 元 ( 一 ) 儿 童 文 学 理 论 内 容 提 要 : 本 单 元 共 分 成 三 个 小 课 目, 即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儿 童 文 学 创 作 和 儿 童 文 学 的 鉴 赏 与 阅 读 指 导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内 容 包 括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含 义 儿 童 文 学 读 者 儿 童 文 学 与 儿 童 年 龄 特 征 和 儿 童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993 79 2010 9 80 180,000 (a) (b) 81 20031,230 2009 10,610 43 2003 2009 1,200 1,000 924 1,061 800 717 600 530 440 400 333 200 123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500 2003 15,238 2009 31,4532003 2009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第三章 第 三 章 :2017 年 行 政 長 官 產 生 辦 法 - 可 考 慮 的 議 題 行 政 長 官 的 憲 制 及 法 律 地 位 3.01 基 本 法 第 四 十 三 條 規 定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首 長, 代 表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依 照 本 法 的 規 定 對 中 央 人

More information

nb.PDF

nb.PDF 3 4 5 7 8 9..10..15..16..19..52 -3,402,247-699,783-1,611,620 1,790,627 : - - -7,493 - -1,687 2,863 1,176 2,863 - -148,617 - - 12,131 51,325 - -12,131-2,165 14-2,157 8-3,393,968-794,198-1,620,094 1,781,367

More information

bnbqw.PDF

bnbqw.PD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1 2 16 1608 100004 1 ( 2003 2002 6 30 12 31 7 2,768,544 3,140,926 8 29,054,561 40,313,774 9 11,815,996 10,566,353 11 10,007,641 9,052,657 12 4,344,697

More information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異 3. 太醫以王命聚之 中的 以 字與下列哪一項的 以 意思相同 A. 以齧人 B. 而吾以捕蛇獨存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建 築 物 無 障 礙 設 施 設 計 規 範 內 政 部 97 年 4 年 10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2190 號 令 訂 定, 自 97 年 7 月 1 日 生 效 內 政 部 97 年 12 年 19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9360 號 令 修 正 內 政 部 101 年 11 年 16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1010810415 號 令 修 正 目 錄 第 一

More information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I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生 和 专 业 结 构 改 进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及 时 回 应 社 会 关 切 的 一 项

More information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1...1...4...15...18...19...24...26...31...35...39...48...57...60...62...66...68...72 I ...73...88...91...92... 100... 104... 144... 146... 146... 147... 148... 148... 148... 149... 149... 150... 151...

More information

疾病诊治实务(一)

疾病诊治实务(一) ...1...4...5...8...13...14...15...18...18...19...22...25...26...27...29...30...32...35 I ...38...42...43...45...48...51...53...56...59...60...60...61...63...65...67...69...72...74...77...80...82...84 II

More information

名人养生.doc

名人养生.doc I...1...3...4...6... 11...14...18...22...26...29...31...38...45...49...56...57...59...61...67 ...72...73...75...77...80...83...85...91...92...93...95...96...97... 103... 107... 109... 110... 112... 11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嘉 義 地 區 客 家 禮 俗 研 究 第 一 章 前 言 嘉 義 地 區 的 客 家 族 群 約 略 可 分 為 福 佬 客 詔 安 客 與 北 部 客 等 三 種 類 別, 其 分 佈 區 域 以 海 線 地 區 平 原 地 形 沿 山 地 區 為 主 有 相 當 多 的 北 部 客 家 人, 是 二 次 大 戰 末 期 和 戰 後 初 期 才 移 民 嘉 義, 是 什 麼 因 素 令 許 多

More information

05301930

05301930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法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河 川 砂 石 法 規 範 之 探 討 - 以 採 取 土 石 及 挖 掘 河 川 認 定 基 準 為 主 指 導 教 授 : 盧 映 潔 博 士 研 究 生 : 王 瑞 德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五 月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3 第 三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1...2...3...4...5...6...8...9... 11 - -...13...15...17...18...20...22...23...25...26...28 I II...30...32...34...35...38...40...42...44...46...47...48...50...52...53 X...55...56...57...58...60...61...63...65

More information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4, 197823 2916.3%29 335, 23 29.5% 23 29 16.3% 14 35 33,535 14 135 13 125 1,292 1,3 1,38 1,314 1,321 1,328 1,335 3 25 2 15 1 5 1. 1.1 13,582 15,988 1.4 18,322 11.6 11.9 21,192 24,953 3,67 9. 8.7 12 1 8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