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願一切安樂 喬達摩 [ 15] 教中, 離貪比丘眾, 堅心勤修持, 進趨不死城, 享受涅槃樂, 於諸僧伽 [ 16] 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如石柱 [ 17] 立地, 不為四風撼, 佛子見聖諦, 真信亦如是, 唯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瞭解聖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故, 願一切安樂 喬達摩 [ 15] 教中, 離貪比丘眾, 堅心勤修持, 進趨不死城, 享受涅槃樂, 於諸僧伽 [ 16] 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如石柱 [ 17] 立地, 不為四風撼, 佛子見聖諦, 真信亦如是, 唯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瞭解聖"

Transcription

1 三寶經 [ 1] (Ratana Sutta) ( 寶經 - 小誦經 - 小部 - 南傳大藏經 ) 譯者不詳, 法增 比丘 年潤飾及 年注釋 ) 天空或地上, 眾生 [ 2] 來聚集, 願眾生安樂, 汝等應諦聽, 如來 [ 3] 所說法 天地諸神祗, 汝等應諦聽, 人民日與夜, 獻奉諸供品 [ 4], 應慈愛彼等, 精進施佑護 於此處他界, 或於諸天上 [ 5], 無論何種寶 [ 6], 難與如來等, 唯於佛陀 [ 7] 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釋迦 [ 8] 之聖者, 親證般涅槃 [ 9], 解脫於貪欲, 無生 [ 10] 最尊上, 別無有他法, 可與其比倫, 實爾達摩 [ 11] 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佛陀所讚歎, 修定念相繼, 淨念無間斷, 而得無間定 [ 12], 實爾達摩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四雙八輩 [ 13] 者, 賢者所稱讚,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 14], 唯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 1

2 故, 願一切安樂 喬達摩 [ 15] 教中, 離貪比丘眾, 堅心勤修持, 進趨不死城, 享受涅槃樂, 於諸僧伽 [ 16] 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如石柱 [ 17] 立地, 不為四風撼, 佛子見聖諦, 真信亦如是, 唯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瞭解聖諦人, 極崇八正道 [ 18], 世尊之教法, 具最上智慧, 彼諸難調服, 亦不受八生 [ 19], 於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慧眼證道者, 遠離於三法 [ 20], 謂身見 [ 21] 懷疑 [ 22], 戒取諸邪儀 [ 23], 解脫四惡趣 [ 24], 不作六逆罪 [ 25], 於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由諸身口意, 彼所作惡業, 悉皆不覆藏, 智慧見道者, 若造新惡業, 實為難思議, 於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猶如叢林頂, 初夏花盛開 [ 26], 佛陀微妙法, 指引涅槃路, 教證臻至善, 唯於佛陀中, 具足如斯寶, 2

3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無比至善者, 真知 [ 27] 善施捨, 圓滿戒定慧 [ 2 8 ], 廣演四真諦 [ 29], 唯於佛陀中 [ 3 0 ],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不顧於過去 [ 31], 不欣於將來 [ 3 2 ], 永斷於生死, 貪欲不再生, 命盡如油燈, 油耗而寂滅 [ 33], 於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 佛說此經己, 爾時薩迦天王等聞法歡喜, 頂禮三寶, 願一切眾生, 信受 奉行, 得大安樂, 即於佛前, 以偈而贊三寶曰 ) [ 3 4 ] : 天空或地上, 來集此神祗, 我等應敬禮, 圓滿佛陀尊, 人天所崇敬, 願一切安樂 天空或地上, 來集此神祗, 我等應敬禮, 圓滿達摩尊, 人天所崇敬, 願一切安樂 天空或地上, 來集此神祗, 我等應敬禮, 圓滿僧伽尊, 人天所崇敬, 願一切安樂 注釋 : 1. 三寶經 也叫 寶經 關於此經的來源, 各注釋書所說的是 因為吠舍離 ( V e s a l i ) 城先發生饑荒, 而後鬼怪和蟲災為患, 產生三種 災難, 造成許多人死亡 居民惶恐不安, 在不知所措時, 有人提議 3

4 請六師外道 也有人提議佛陀已出現於世, 他有大神力 大威力, 能平息災難與怖畏, 於是離車國 ( L i c c h a v i ) 的皇族立即派人去稟告頻婆娑羅王, 讓他們邀請佛陀從王舍城來此解難, 頻婆娑羅王知道佛陀同意后, 派人把道路整平, 并沿途修築寺院住處, 還親自送佛陀到達恒河邊, 對岸的離車國皇族諸王也親自到河邊迎接佛陀, 佛陀與五百位比丘到時, 吠舍離城即時下了一場大雨, 把饑荒餓死的死屍都沖到恒河里, 把地方洗亁凈, 空氣也清新了, 薩迦天王與上至三十三天眾天神來集, 佛陀於是在吠舍離城開示此經, 並命阿難陀在吠舍離城三道城墻之間繞城誦念此經, 並以佛缽遍灑誦經水, 非人鬼怪受不了, 都逃離吠舍離城, 此城居民才恢復安寧 2. 眾生包括三界裡欲界的六道眾生, 色界及無色界的十六種眾生 這些眾生包括一切的胎 卵 濕 化的四生 3. 如來, T a t h a g a t a, 如 指如實知一切相, 如實斷煩惱, 如實說正 覺法 ; 來 是成就解脫 乘如實道而成就正等正覺 4. 人們都在日夜祭祀天神, 為了祭奉甚至造了眾多殺業 他們不論順境或逆境, 都在向各種神明禱告, 祈求平安吉祥, 但幾乎沒人會想, 這些天神也是貪瞋癡跟人一樣嚴重的眾生, 他們一樣會死, 佛未涅槃前, 有善根的眾天神尚且向佛求教, 因為他們知道佛的偉大, 是大智大覺者 因為天神死時會有五衰耗之相 頭上花萎, 衣裳垢穢, 身體臭穢, 腋下汗出, 不樂本座 ( 眾天女厭離 ) 5. 天上是指從四天王天 ( C a t u m a h a r a j a) 以上至色究竟天 ( A k a n i t t h a ) 的二十四層天 其中有欲界六天 即四天王天, 仞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 他化樂天 ; 色界十八天 即梵身天, 梵輔天, 大梵天, 少光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 少淨天, 無量淨天, 遍淨天, 少福天, 福生天, 廣果天, 和五阿那含天 ( 無煩天, 無熱天, 善現天, 善見天, 色究竟天 ) 及無想天 6. 寶是 R a t a n a 的義譯, Ra 指吸引, ta 指引導, 渡過 意為依三寶而得渡過輪回之生死苦海 世上與天界的各種寶物, 如 : 金 銀 珍珠 瑪瑙 水晶 紅寶石 珊瑚 摩尼寶珠 琥珀等等, 沒有一種能與佛寶相等 即便轉輪聖王的輪寶, 大梵天王供養佛陀的如須彌山的寶花環, 頻婆娑羅王與波斯匿王在世所做的各種供養, 大施主給孤獨長者的大供養, 乃至后來阿育王在整個閻浮提建立八萬四千座寺院與經文刻柱的各種尊重與供養, 都不能與如來的戒 定 4

5 慧 解脫 解脫知見與德行相等 佛陀之成為寶, 乃是恭敬 敬重 的關系 7. 佛陀是自己覺悟生死輪回之真相並擺脫輪回之苦和渡過輪回苦海的大聖者, 他能宣示四聖諦及教導八聖道修行法的無上正等正覺者, 他也是值得受人類及天神供養的應供者, 他已調服及斷除所有大小微細的煩惱, 故此他無有任何世間的系縛 因此他有十個名號 如來, 應供, 正等覺,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8. 釋迦是指釋迦族, 聖者是指釋迦牟尼佛 ( S a k y a m u n i B u d d h a ), 牟尼意為寂靜, 即釋迦族的寂靜者 9. 涅槃, 巴利文 N i b b a n a 的音譯, 意為寂滅, 指一切煩惱的熄滅, 包括求生的欲望 請看下面的詳細解釋 1 0. 無生, 阿羅漢, 辟支佛與佛皆證無生, 不再在三界裡受生 生是指四生 胎生 卵生 濕生 及化生 往生去西方極樂世界仍未脫離輪回 1 1. 達摩 是指 法, 巴利文 D h a m m a 泛指佛覺悟之法 ; 有三法 印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緣起法等 法之成為寶, 乃是法是滅盡 苦 離貪 不死 殊勝諸德的涅槃法寶的緣故 1 2. 淨念無間斷, 而得無間定, 巴利文 s a m a d h i n a 是指無間定的 境界, 心中無有想念, 只有正念 依正定斷盡煩惱而達究竟清凈 佛陀所證的定, 是無人能予比倫的 1 3. 四雙八輩即是 向須陀洹道及須陀洹果, 向斯陀含道及斯陀含 果, 向阿那含道及阿那含果, 向阿羅漢道及阿羅漢果 請看下面的 詳細解釋 1 4. 佈施是十波羅蜜之一 ( 佈施 忍辱 持戒 精進 出離 真實 決意 慈 舍 智慧 ), 大果是指阿羅漢果 佈施也是六隨念之一 (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施 念天 ), 本經所涉及的就是六隨念, 它們是修行人們生於天界的主要原因, 並能趣向涅槃 1 5. 喬達摩是 G o t a m a 是釋迦牟尼佛的俗姓, 佛俗姓名为悉达多喬達 5

6 摩 S i d d h a r t h a G o t a m a 1 6. 僧伽, 巴利文 S a n g h a, 指四雙八輩修行者, 這可能包括出家的五眾 即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及式叉摩那 ( S i k k h a m a n a ) ; 和在家的五戒優婆塞 ( U p a s a k a ) 優婆夷 ( U p a s i k a ) ; 及八戒白衣男 白衣女 1 7. 石柱 是仞利天 ( 三十三天 ) 的天王帝釋的主要柱子一般高而堅固 注釋書所說的是豎立於城內或城外的高大八角木柱或磚柱 ; 柱基極深 ; 不易動搖 ; 用以保佑城市 這是指聖僧諸漏已盡, 不為世間法的欲 有 見 無明所動搖 1 8. 四聖諦裡道諦的八正道 即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及正定 1 9. 證初果 ( S o t a p a n n a, 須陀洹果 ) 斷三結的聖者, 七有是最多只會人天道受生七次就涅槃, 所以說不受八生 須陀洹果有三種 : 一種 ( e k a b i j i ) 家家( k o l a n k o l a ) 和七有 ( s a t t a k k h a t t u - p a r a m a ) 一種只轉世一次即證得阿羅漢果 家家是再到良善家轉世兩或三次即證得阿羅漢果 這些四雙八輩都是僧寶 2 0. 這三法是十結 ( S a m y o j a n a ni) 的前三結 即是懷疑 戒禁取 和 身見 2 1. 身見 ( s a k k a y a d i t t h i ) 是五下分結的主要煩惱, 即執取於身為 我或我所有的邪見 2 2. 懷疑 ( v i c c i k i c c a ) 也是五下分結的一個煩惱, 即對三寶, 業 報, 後世, 修道採取懷疑的態度, 它也是邪見之一 2 3. 戒取諸邪儀即戒禁取 ( s i l a b b a t t a m p a r a m a s a ), 即對修道執 取某種形式或宗教儀式的邪見 2 4. 四惡趣是地獄 餓鬼 畜生 及阿修羅 ( A s u r a ) 2 5. 六逆罪是殺父 殺母 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團 邪 信 6

7 2 6. 這是比喻佛法如森林裡叢林頂初夏 ( 指春天 ) 盛開的花 2 7. 佛陀是真正知道諸法實相的無上正等正覺者 2 8. 戒定慧學, 即是三學 ; 戒學 定學 及慧學 2 9. 四真諦, 即四聖諦 ; 苦諦 集諦 滅諦 及道諦 3 0. 黃謹良所譯的 小部 譯作 如是法寶, 是最上寶 3 1. 執著於過去有一個我的心已經熄滅 3 2. 執著于未來有一個我的心不再生起 3 3. 覺者的心猶如一盞油盡燈滅的枯燈, 再也點燃不起來 所有履行 八正道者都會證涅盤 佛陀說完此句, 手指著一盞供給某某天神的 油燈, 那油燈即刻熄滅 3 4. 佛陀宣說完此經, 仞利天王帝釋 ( S a k k a, 薩迦天王 ) 法喜充滿, 因此就說了這最後三偈, 讚頌佛寶, 法寶, 及僧寶 注釋書說明佛 陀命阿難陀在吠舍離城一連七天宣說此經 解釋 : 三寶經 的來源, 根據注釋書所說的是因為吠舍離 ( V e s a l i ) 城先發生饑荒, 後來招來鬼怪和蟲災, 造成許多人死亡 居民極端惶恐不安, 因此有人提議去王舍城邀請佛陀來此解難, 佛陀與眾多比丘到吠舍離時, 該城即下了一場大雨, 把死屍都沖走了, 空氣也清新了, 佛陀於是向居民開示此經, 鬼怪都逃離吠舍離城, 居民才恢復安寧 三寶經 是收在五尼柯耶 ( N i k a y a, 即 南傳大藏經 ) 小部 的 小誦經 裡, 共有佛宣示的十四偈以及薩迦天王贊三寶的三偈, 因此共有十七偈 其中提到佛寶的有三偈, 提到法寶的共有二偈, 提到僧寶的共有七偈, 由此可見佛陀對僧寶的重視 三寶 7

8 佛在菩提伽耶 ( B o d h i G a y a ) 證悟後, 最初只有二寶即佛寶與法 寶, 三寶的成立是在離波羅奈 ( V a r a n a s i ) 不遠的鹿野苑 ( I s i p a t a n a ) 佛向五位比丘 ( 僧 ) 開示 轉法輪經 後而正式出現的 三寶的意義是 ; 佛寶指釋迦佛 ; 法寶指佛所說之法, 包括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緣起等戒定慧學 ; 僧寶指跟隨佛修行的信徒, 有出家五眾 ; 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和沙彌尼, 及在家二眾 ; 優婆塞和優婆夷 ; 根據佛經的記載, 當時的和合僧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不過確實的數目應不只這個數位, 在家眾更以數百萬計 佛滅以後, 佛教便以僧團為中心, 道場由僧眾來住持, 佛的教法也由僧人來弘揚, 佛的經典靠僧團來保留 佛住世時也曾對阿難說過, 要學眾以戒為師, 以法為究竟的歸依處, 因為佛的色身也是無常故, 是會消失的 要能修行達到解脫, 唯有在人道才能辦到 雖然現在去佛已遠, 但正確佛的教法仍然可以聽聞到, 我們應該爭取這千載難逢的良機, 人生難得, 佛法難聞, 趕快激厲自己, 精進求度, 以三寶為最上最究竟的歸依處 不要等將來佛法滅後, 求度無術, 長劫輪回, 那不是對自己很不利嗎? 佛寶 : 在南傳的課誦本裡, 有讚頌佛寶的文句如下 : 讚頌佛寶 : 至尊的如來, 應供 正等覺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他以最高智慧, 親證而後一律平等的開導於此界的天神 魔王 梵天 沙門 婆羅門 國王與人們, 使他們依教奉行 ; 他所指示之法, 前善 中善 後亦善 詞義具足, 教示梵行, 清淨高尚, 瞭解經義, 配合修行, 以證完善與圓滿的行為 佛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 涅槃於西元前五四四年, 所以今年是佛曆二五四九年 他上世從兜率天下來 ; 以托白象夢後從母左脅入胎 ; 從右脅出胎于藍毗尼 ( L u m b i n i ), 下生為迦毗羅衛 ( K a p i l a v a t t h u ) 國淨飯王 ( S u d d h o d a n a ) 的太子, 出生七日後生母摩耶 ( M a h a M a y a ) 皇后就去世了, 而由姨母摩訶波闍提 ( M a h a P a j a p a t i G o t a m i ) 撫養長大 ; 他在少年時出遊四門見到老 病 8

9 死 和梵志有所感觸, 而想到人生的痛苦, 以及思念如何從這輪迥中解脫, 因而生起要離家修行的信念 他在妃子耶輸陀羅 ( Y a s o d h a r a ) 與幼兒羅候羅 ( R a h u l a ) 熟睡時離家棄國而去 ; 後來苦行六年, 日食一粟, 餓得只剩皮包骨, 他自思惟這麼死了還不能開悟, 因此決定實行中道, 並開始進食而接受牧羊女修舍佉 ( S u j a t a ) 的乳粥供養後, 在菩提伽耶 ( B o d h i G a y a ) 的菩提樹 ( P i p a l ) 下以吉祥草敷地面東而坐, 發誓不成正覺決不起座, 然後戰勝魔王的擾亂 ; 依禪定而獲得宿命明 天眼明 和漏盡明, 靠自己的努力而覺悟成佛 覺悟後他靜坐了四十九天, 頭七以正念透徹順逆的十二緣起 ; 二七他在菩提樹下站立思擇法理 ; 三七他在菩提樹右邊精進經行 ; 四七他進入深定身體清澈光明法喜充滿 ; 五七他對一位來詢問的婆羅門說明棄惡從善與離欲之樂 ; 六七他在榕樹下 ( 今為湖 ) 一心深定, 大雨滂沱, 蛇王為他遮雨 ; 七七他安然寂定心住於舍 佛覺悟後應大梵天王 ( S a h a m p a t i ) 之請, 慈憫眾生而開啟不死門, 然後去鹿野苑 ( I s i p a t a n a ) 初轉法輪度五位同修比丘, 從三十五歲覺悟起走遍印度四處弘化四十五年 ; 直至八十歲才在拘屍那 ( K u s i n a r a ) 入般涅槃 佛十名號 我們應恭敬佛, 常常誦佛的十個名號並思惟它的意義 : 祂即 是如來 應供 正等覺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下面詳加解釋 : 1. 如來 ( T a t h a g a t a ) ; 如 指如實知一切相, 如實斷煩惱, 如實說正 覺法 ; 來 是成就解脫 乘如實道而成就正等正覺 2. 應供 ( A r a h a n t ) ; 音譯阿羅漢 有遠離, 殺賊, 破輻, 無隱惡等義 應供, 受人天供養, 故名為應供 以前梵天王, 以珍寶大如須彌山供養如來, 是故名為應供, 又世間大王, 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種種供養, 佛涅槃後阿育王以金錢九十六億起八萬四千寶塔的種種佈施, 是名應供, 其餘諸大眾供養者不可計數 遠離, 離煩惱和習氣 如來於十二緣起實知實見, 生厭患想, 生出離心, 欲得度脫, 遠離三有 ; 殺賊, 殺煩惱怨賊 ; 眾生若生欲界, 因無明故造作三業, 若生色界, 造作色界業, 若生無色界, 造作無色界業, 流轉不已, 破輻, 破生死流轉輪輻 ; 應供, 應受人天供養而無愧 ; 和無隱惡, 世人作惡, 恒自覆藏, 如來於中永無覆藏, 阿羅漢于無人處亦不行惡 9

10 3. 正等覺 ( S a m m a s a m b u d d h a ) ; 音譯三藐三佛陀, 善知一切法, 名 三藐三佛陀或正遍知 從四聖諦來說是指應知者已知, 應斷者已斷, 應證者已證, 和應修者已修 4. 明行足 ( V i j j a C a r a n a S a m p a n n o ) ; 明, 指證三明 ( 宿命 天眼和漏盡 ), 六明 ( 加天耳 他心及神足 ) 或八明 ( 加觀智及意所成神變 ), 行, 義為實踐修行, 具律儀, 根門調御, 正念及四色界定 ; 或以慧學是明, 戒定學是行, 三學圓滿 ; 或以明白八正道首支正見是明, 余七支是行 ; 或身口意業是行 足 是修持圓滿的意思 如來以法行, 是故名明行足 ; 如來以此法修行至涅槃, 是故名明行足 ; 不但如來如此, 聲聞亦要如此, 如來以知行而足, 故名明行足 5. 善逝 ( S u g a t o ) ; 也叫好去, 如實去彼岸不退轉的意思 善於以淨行, 妙行, 正行來斷煩惱使它們不再生, 不以苦行或像世人耽于欲樂的極端行為 不持常見或斷見 一切眾生的苦惱如來悉知, 以大悲知眾生的苦惱, 而能善說, 令舍苦就樂, 故名善逝 善逝是行善, 不是惡善逝 又行至善處, 是名善逝 又步行平正威儀具足無缺, 也叫善逝 又往常住不復更還, 名為善逝 以阿羅漢道不及, 名為善逝 牟尼菩薩自從燈光佛授記後, 哀湣眾生令使他們安樂, 善行直至菩提樹下成佛, 是名善逝 不從斷見或常見, 身離疲苦不從斷常 ; 名為善逝 為一切眾生說法無不應時, 名為善逝 眾生不樂而不說, 樂者而說, 是名善逝 也指善巧於語言, 所說者, 皆是真實義, 非虛妄義, 一切眾生聞之, 悉令歡喜, 是名善逝 ; 又不說無義語, 所說者, 皆是有義利益語, 是名善逝 ; ( 1 ) 不真實的話, 對聽者無利益, 聽者不喜歡聽的話, 不說 ;(2) 不真實的話, 對聽者無利益, 聽者喜歡聽的話, 不說 ;(3) 真實的話, 對聽者無利益, 聽者不喜歡聽的話, 不說 ;(4) 真實的話, 對聽者有利益, 聽者不喜歡聽的話, 要等適當的時機才說 ;(5) 真實的話, 對聽者有利益, 聽者喜歡聽的話, 是適當的時機, 就好好解說 6. 世間解 ( L o k a v i d u ) ; 佛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察世間, 有情眾生, 因造作種種善惡業, 升沉在善趣或惡趣中 ; 對於堪受教化的, 方便濟度 ; 對於無善根的給他們以種善根的因緣 ; 已具善根的令其增長, 使他們在人天道, 趨向涅槃 對於器世間佛也洞解它們的生滅及因緣 世間者有一世間乃至十八世間 ; 一世間是一切眾生以飲食而生 10

11 存 二世間是名 色 三世間是三受, 苦 樂 不苦不樂 四世間是四食 五世間指五蘊 六世間指六入 七世間指七識界 八世間指八世間法 九世間指九眾生居 十世間指十入 十二世間指十二入 十八世間指十八界 ; 這些是行世間, 如來一一皆知, 故名為世間解 眾生世間是指各類眾生, 他們的大小煩惱, 如來亦解, 利鈍根, 善惡緣, 應令知, 不應令知, 生不生, 是名眾生世間, 如來亦解, 是為世間解 器世間这是指有情居处的空间 每一个世界 ( C a k k a v a l a ) 纵横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 ( y o j a n a ) 周围三十七万三百五十由旬, 地球地厚四那由他二万由旬 ( 或说 1 2 3, 由旬, 量 2, 0 0 4, 那由他 ( n a h u t a s ) 由旬 ), 为水所围绕, 水量八那由他四万由旬 ( 或说量 4 0 8, 那由他由旬 ), 在风上住, 风厚六十九万由旬 ( 或 960, 那由他由旬 ), 是器世间界 世界中铁围山 ( H l a m a v a ) 百由旬高, 有八万四千座山峰 须弥山 ( S i n e r u, S u m e r u, H e m a m e r u, M a h ā n e r u ) 寬廣八萬四千由旬, 根 ( 或说高 由旬, 半数入海 ) 入海八十四由旬, 须弥山王以七宝缠, 有七山 : 佑干多罗山 ( Y u g a d h a r a ), 依萨多罗山 ( I s a d h a r a ), 喀腊维卡山 ( K a r a v i k a ), 苏达萨纳山 ( S u d a s s a n a ), 呢敏多罗山 ( N e m i n d h a r a ), 维纳塔卡山 ( V i n a t a k a ), 阿萨堪纳山 ( A s s a k a n n a ) 围绕 ; 上住四天王天的神众 ( C a t t a r o M a h a r a j a s ),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3, 其上是仞利天 ( T ā v a t i m s a ) 帝释宫, 纵横万由旬 须弥山根住的阿修罗宫亦复如是 须弥山的特征是极为稳定不动摇 世界無量, 以須弥山为中心, 七山八海 ( 或说七海 ) 交互绕之, 四周之铁围山为外限是一世界 ( 或称轮云 宇宙 ( C a k k a v a l a s ), 此世界一千之数是小千世界 ( C u l a s a h a s s i ) 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 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 ( M a h a s a h a s s i ) 大千世界之数量为 , 0 0 0, ( 一亿个宇宙 ) 所以佛以无量慧眼, 遍知一切, 故名为世间解 佛陀去到忉利天说法时, 从人间三步到忉利天, 第一步他跨到佑干多罗山顶, 第二步到须弥山顶, 第三步到忉利天, 这整个路程是六百八十万由旬 情世間的众生 ( S a t t a, P u g g a l a ) 世间是指各类众生 : 地狱 畜生 鬼 非人 魔 天 梵天等 有地上的 水里的 天上的 ; 有胎生 卵生 湿生 化生 ; 有无足 二足 四足 多足 ; 有色 无色 有想 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 他们的大小烦恼, 如来亦 11

12 解, 利钝根, 善恶缘, 应令知, 不应令知, 生不生, 是名众生世 间 如来亦解, 是为世间解 7. 無上士調御丈夫 ( A n u t t a r o P u r i s a D a m m a S a r a t h i ) ; 無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 在菩薩道嚴持淨戒, 身口意行清淨, 離諸貪欲, 具有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是世間最勝 殊勝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輩, 是世間最勝者 ; 於此界, 以及此世的天 魔 梵行者 人眾中戒德無上圓滿 調禦丈夫是說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人, 比如欲貪重的難陀 ( N a n d a ), 瞋重的鴦鳩摩羅 ( A n g u l i m a l a ), 癡重的周利盤陀伽 ( C u l l a P a t t h a g a ) 等人 ; 並教導他們以中道, 避免極端的修法自己去實踐, 來達到息滅貪瞋癡, 寂靜涅槃的境界 8. 天人師 ( S a t h a D e v a m a n u s s a n a m ) ; 在諸趣的有情眾生當中, 唯有天界與人道能受佛教導而得到法益, 故佛為天 人之導師 何以佛是天人師而不是畜生師呢? 佛陀在世時, 在瞻婆國迦羅池邊, 為瞻婆人說法, 當時池中有一隻青蛙, 聽聞佛的說法聲, 極為歡喜, 即從池塘跳出而入於草根下, 聚神傾聽 這時來了一個牧牛人, 看見大眾圍繞在講堂聽佛說法, 他就到佛那兒聽佛法, 誰知他拿著一枝木杖, 以杖插地, 誤插在青蛙頭上, 青蛙因此就命終 青蛙死後, 生於忉利天上, 以其聽法功德之故, 青蛙天子在天宮裡聽見諸妓女娛樂歌午的音聲, 聽已即便思惟, 我先為畜生, 何因何緣而生在天宮, 即以天眼觀察, 先于池邊聽佛說法, 以此功德得此果報 於是青蛙天子即從天殿下到人間, 來到佛說法的講堂, 天身光輝燦爛, 遍照迦羅池邊 蛙天子以頭頂禮佛足, 佛知而故問, 你是何人忽禮我足, 神通光明, 相好無比, 照徹此間, 青蛙天子以偈答佛 : 往昔為蛙身, 于水中覓食, 聞佛說法聲,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來聽法, 杖攙刺我頭, 命終生天上 佛即以青蛙天子之偈為四眾說法, 當時聽眾中八萬四千人, 皆得道跡, 青蛙天子因此而得須陀洹果, 他證果後, 歡喜含笑, 回到忉利天上 故佛稱為天人師 9. 佛 ( B u d d h a ) ; 有覺察覺悟二義 覺察而斷盡煩惱障, 使不為害 ; 覺悟而斷盡所知障 無明昏寢如同睡眠, 覺悟如同由睡到醒寤 佛因自覺, 斷盡煩惱, 佛陀者, 法應知已知 法應棄者已棄, 應出者已出, 是名佛陀 ; 又佛陀以慧眼見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次第明見, 故名佛陀 悟四諦十二因緣之法, 所以佛是斷德 ( 斷煩惱 ), 智德 ( 覺悟 ) 和悲德 ( 慈悲 ) 圓滿 ; 又佛能覺他, 以大悲心, 憫念眾生宣說妙法, 眾生隨彼根機, 各能得到解脫 ; 不信懷疑者, 因為佛的大悲心, 真 12

13 誠善言, 心開意解, 善根增長 ; 聞佛名有歡喜心來見的淨信倍增 ; 好辯者被佛以理折服 ; 粗暴者被感化得以棄惡向善 ; 所以佛是辯才 難思, 悲德與智德圓滿 1 0. 世尊 ( B h a g a v a ) ; 薄伽梵, 它有四義 : 一義利益, 二者無上, 三者恭敬, 四者尊重 如來出現於世間, 利益眾生, 令過險難 何謂為險難 : 一者生難 二者病難 三者老難 四者死難 如是諸險難, 如來悉能度脫, 令眾生得安樂處 佛悟四諦, 開示出離道, 自利利他, 威德智慧三界之內無人能及, 佛具萬德, 世所恭敬和尊重 另外還具有六種意思 : 具足吉祥, 破壞煩惱, 萬德相應, 分別演示, 修習三解脫, 不在有中 如來有三十二大人相, 八十種好, 相好無比, 佛身具足一切微妙, 觀之無厭故為吉祥 貪瞋恚癡顛倒心, 嫉妒心虛偽心諂曲心, 貢高懈怠, 五蓋六鬥諍七隨眠八邪見九愛本十惡法六十二見百八煩惱, 一切滅盡無餘 佛具萬德, 欲至何所, 應心即到, 佛欲自為又欲為他, 世間諸王天魔梵無色天界沙門婆羅門, 含取世間四部眾故, 收取上下悉入如來功德, 悉能通達如此諸處 于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四諦六識十二因緣等法, 一一分別演示, 苦諦逼迫不定, 煩惱執著不舍, 是為集諦, 滅眾苦受, 是為滅諦, 修習八正道了悟因緣得出三界, 是名道諦, 說法初善中善後善, 勸修戒學者為初善, 修習三昧得道者為中善, 涅盤者為後善, 如是分別故名薄伽梵 觀無常而無相解脫, 觀苦而無願無作解脫, 觀無我而空解脫 薄伽 指 過 的意思, 梵 指 有, 即不在三有中 因此經文說 : 於此處他界, 或于諸天上, 無論何種寶, 難與如 來等, 唯於佛陀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佛的 確是無人能及, 能敬信佛是比得到任何世間的寶貝還要稀有! 在 增壹阿含經 ( 卷 2 4, 大正藏 2 冊, p a ) ( 三 ) 裡佛言 聞如是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 : 雲何為五? 一者端正 二者好聲 三者多財饒寶 四者生長者家 五者身壞命終, 生善處天上 13

14 所以然者, 如來無與等也 如來有信, 有戒, 有聞, 有慧, 有善色 成就 是故成就五功德 複以何因緣禮佛而得端正? 以見佛形像已, 發歡喜心, 以此因緣而 得端正 複以何因緣得好音聲? 以見如來形像已, 三自稱號, 南無如來, 至 真, 等正覺 以此因緣得好音聲 複以何因緣多財饒寶? 緣彼見如來而作大施, 散華, 然燈, 及余所 施之物 以此因緣獲大財寶 複以何因緣生長者家? 若見如來形已, 心無染著, 右膝著地, 長跪 叉手, 至心禮佛 以此因緣生長者家 複以何因緣, 身壞命終, 生善處天上? 諸佛世尊常法, 諸有眾生, 以五事因緣禮如來者, 便生善處天上 是謂 比丘 有此五因緣禮佛功德 是故, 諸比丘!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欲禮佛者, 當求方便, 成此五功德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這些是禮佛功德 法寶 : 在南傳的課誦本裡, 有讚頌法寶的文句如下 : 讚頌法寶 : 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 須經學習和奉行, 親 自體會和自見, 是可奉行, 可得成果, 超越時間與空間 ; 請來親自 查看, 向內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證知 法寶有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緣起, 三法印等 佛言 : 聖弟子念于正法 : 念於世尊現法律 離諸熱惱 非時 ( 不待時節 ) 通達 ( 能自通達 現前觀察 ) 即於現法 緣自覺悟 ( 大正藏 2 冊, p c, 雜阿含經 550 經 ) 四聖諦是解釋世間苦的真相及眾生解脫苦的方法 苦諦說明眾生所受身心之苦, 有身體的生老病死苦, 心理的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 五盛陰苦 ; 集諦說明苦的產生原因是源于眾生個別的愚癡 ; 滅諦說明苦的滅盡 ; 道諦說明滅苦的方法或道路 14

15 道諦裡的八支聖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 它是與戒定慧 三學與三十七菩提分法密切聯繫著的 為什麼要修習八正道呢? 在 相應部. 道相應 裡佛陀舉出八種理由 ( 一 ) 為了遠離貪欲 ; ( 二 ) 為了断諸結 ; ( 三 ) 為了永断隨眠 ; ( 四 ) 為了遍知行路 ( 行路指的是修道 ) ; ( 五 ) 為了滅盡諸漏 ; ( 六 ) 為了現證明解脫果 ; ( 七 ) 為了智見 ; ( 八 ) 為了无取般涅槃 要修習八支聖道, 每一位行者要具足什麼條件呢? 在 相應 部. 道相應 裡佛陀舉出七個有利的條件 ( 一 ) 善友 ; ( 二 ) 戒具足 ; ( 三 ) 志欲具足 ; ( 四 ) 我具足 ; ( 五 ) 見具足 ; ( 六 ) 不放逸具足 ; ( 七 ) 如理作意具足 這些是修習聖道的先驅前相 第一支至第八支都是修行的實踐, 這種實踐乃是對諸行與諸法 的無常 苦 無我的特相與它們是緣起法的認識 這不是抽象不可 捉摸的, 它是具體並是可以親自體驗的 八支聖道的正見道支是慧學的一部分, 配合正思惟它是對五 蘊 六入 四諦等的正確的認識, 並導至無明的澈底消滅 正見是起點, 也是終點, 這八支是朝向苦滅的道路 正見的開 展是對有 輪回 佛 法 道 四諦 三法印 業果與道果智的正 確的認識 15

16 第二支正思惟是向滅之道實踐無欲 無瞋 無害的身口意行 ; 修習禮敬與皈依三寶, 信 願 行, 佈施供養, 懺悔惡業, 忍辱 隨喜, 慈 悲 喜 舍, 与回向功德等 這無瞋 無害的思惟接下來就能應用在正語 正業與正命上 第三支正語是口行朝向苦滅之道, 遠離妄語, 惡口, 兩舌和綺 語 若在意上沒有滅除害心, 怨恨和嫉妒等不善心, 正語是不可能 圓滿的 它的實踐是真實語 愛語 關懷語 與和協語等 第四支正業是身行朝向苦滅之道, 遠離殺 盜 邪淫 同樣的, 若在意念上沒有滅除害心, 怨恨 嫉妒 憍慢等煩惱, 正業是不可能圓滿的 它的實踐是不作一切惡行, 以正念正知貫徹於一切衣食住行, 言行舉動, 待人接物中都能作出如法 合理的行動 第五支正命是以正確的方式, 合理的方式來謀生活命, 以便實現單純為了生存, 以合法的正當職業取得衣 食 住 行等必需物, 凡一切危害他人的職業如賭博 沽酒 賣煙 賣毒品 賣淫 飼養畜類 打獵 捕魚 賣武器 販賣人口 走私等都包括在內 這裡邊也有禁欲的正命的精神, 使求取必需物符合道德化的正命之道 第六支正精進是以正見 正思惟配合來修習正語 正業 正命 因為專注於正見, 故培育起正念 又因為正念與正精進的緣故, 正定得以生起 正精進對其它七支聖道要密切配合以修習圓滿 第七支正念的詳述是四念處的內容, 它是要配合其它七支以達 到四念處修習圓滿 從八正道的核心來看, 正念是對滅苦的憶念與 專注 不忘于七覺支的修習 第八支正定是修習四色界禪定達到心一境性, 這正定是有助緣 與有資具的 正見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緣, 也是正定的修習資具 十二緣起是緣起法, 是佛陀教法裡最重要的自發智慧辯證法 最早或最古的緣起鏈式只列出苦 有 取 愛四支或老死 生 有 取 愛五支緣, 這種單純的緣起思想只是用來說明無知導至執取, 執取導至受苦 後來緣起被演變成六支 七支 九支 十支和十七支 如果我們思惟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覺悟時, 他所思索的問 16

17 題正是如何解脫苦, 他年少去四門遊行時見到的老病死苦, 故要尋找解脫於老病死的路 這輪回路就是老病死苦緣於生, 生緣於有, 有緣於取, 取緣於愛 要解脫輪回苦先要知苦, 然後尋找生苦之因以便滅除它, 緣起法就是用來說明這個, 佛教的根本教理就是這個, 是與其它印度同時的教派不同之處 我們要清楚的是佛陀否定一個不變的自我, 若把十二因緣解釋成三世兩重因果 ( 清淨道論 ), 或二世兩重因果 ( 婆沙論 ), 或者二世一重因果 ( 護法流的唯識派 ) 的關係都違背了佛的無我的教旨, 所以不應以縱的兩世 三世的說法, 而應以橫的現在世的說法較為恰當 緣起本身的實質就說明了無我, 一切只是法的因緣關係 在佛陀與仙尼及嗏帝比丘的問答可以看出, 尤其是 嗏帝經 的 識因緣故起, 識有緣則生, 無緣則滅 那又怎麼可以說 今此識, 往生不更異耶? ; 但對仙尼的談話, 佛卻說 : 舍此陰 ( 蘊 ) 已, 與 ( 余 ) 陰相續生, 是故, 仙尼! 我則記說, 是諸弟子身壞命終, 生彼彼處, 所以者何? 以彼有餘慢 ( 還有我慢存在 ) 故 因此這轉世的人, 不是同一個人, 也不可說不是同一個人! 誠然, 用三世或兩世的輪回說法來解釋緣起是行不通的 現在列出佛經中不同支的緣起法則 : ( 1 ) 三支緣起 ( 觸 受 愛 )( 雜阿含 二九零經 ) ( 2 ) 四支緣起 ( 愛 取 有 苦 ) ( 雜阿含 二八六經 ) ( 3 ) 五支緣起 ( 愛 取 有 生 老死 ) ( 中阿含 大因經, 雜阿含 二八三經 ) ( 4 ) 九支緣起 (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 ( 雜阿含 二八四經 ) ( 5 ) 九支緣起 (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貪愛 取 ) ) ( 雜阿含 二九二經 ) ( 6 ) 十支緣起 (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 ( 長部 大本經, 城喻經, 雜阿含 二八八經 ) ( 7 ) 十二支緣起 (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 ( 雜阿含 二九三經, 中阿含 嗏帝經 ) ( 8 ) 十七支緣起 (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 病 死 憂 悲 惱苦 ) ( 雜阿含 二九六經 ) 17

18 最簡單的緣起教法就如同馬勝比丘 ( A s s a j j i ) 說給舍利弗聽的, 上根的人一聽就明白無我, 三支 四支 五支 九支 十支甚至十二支十七支緣起的教法是說給不同根器的人聽的 比較困難解說的最後兩支是生與老死, 那它是不是說明輪回到下一世呢? 答案肯定不是 因為若說明有下一世, 聽的人會以為識相續, 就會生起常見 若說無呢, 聽的人又會生起斷見 這生與老死只不過是說明愚癡無聞眾生, 因無明入胎從生開始到死受苦的過程 最清楚的是十七支緣起, 它直接從無明排到苦 每一經都說明苦生及苦滅的過程, 都沒提到三世 前四支是說明生命的活動現象 ( 無明 行 識 名色 ), 中間的五支是說明有情心理活動的情況 ( 六入 觸 受 愛 取 ), 依這九支才能說明這活動現象的 有, 這 有 代表前九支, 因它而帶來種種苦及其變化, 也即是生老病死等眾苦, 末三支是泛指眾生從 生 至 老死 的過程 這種解釋符合佛在 [ 嗏帝經 ] 中解釋的第一義的精神 ( 無常住不變的識, 識往生更異 ) ; 所以結尾三支是結論, 緣有故生, 緣生故有老死 一個修行者能各自證知的 這是一種中道的說法 當一個行者能通過觀修緣起, 就能達到七清淨法裡的度疑清淨, 如實知道它們只是名色法的因果關係, 只有緣起, 而斷除了對三世之疑惑, 斷除了作者受者是一是異的疑惑, 也解除了苦是自作, 他作, 自他作, 無因作的困惑 同時由於正見, 觀照因緣連結相續的關係, 而斷除了常見與斷見的疑惑 依前緣知非 常, 從後緣知 斷 滅, 依此二緣就明白佛說的中道的道理 觀修三法印能達解脫境界, 隨觀無常而達無相解脫, 這種行者信根增盛, 勝解多 隨觀苦而達無願 ( 無作 ) 解脫, 這種行者定根增盛, 輕安多 隨觀無我而達空解脫, 這種行者慧根增盛, 知多 因此觀修三法印能達三解脫門 僧寶 : 在南傳的課誦本裡, 有讚頌僧寶的文句如下 : 讚頌僧寶 : 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 良好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 尊的追隨者, 直接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 正確地修持 佛法以求脫離苦, 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 適當地依教奉行, 修習清 18

19 淨梵行 ; 他們即是四雙八輩行者, 那才是世尊的追隨者僧伽, 應當虔 誠禮敬, 應當熱忱歡迎, 應當佈施供養, 應當合什敬禮, 是世間的無 上福田 如來的聖眾, 不論在家出家, 四雙八輩聖者, 每一位佛教徒都應該恭敬, 供養, 禮敬, 合掌 這是世間的福德田 因為在一起他們能夠互相幫助, 成就道業 戒, 定, 慧三學也能成就, 三學的修習是大小乘佛法修行的總綱, 它的細分是八正道, 更細分是三十七道法 這一和合眾, 身和同住, 語和無諍,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利和同均, 見和同解 因為在一起的關係, 能夠自度, 並能度別人到三乘道 : 即聲聞道, 緣覺 ( 辟支佛 ) 道, 以及佛道 每位修行者都應該知道有四法不得菩提 即是無善友或善知識, 用錯誤的方法來修學, 不努力精進, 以及不調伏自己的根門和種種煩惱 佛言 流者謂八聖道 入流分者有四種 謂親近善男子 聽正法 內正思維 法次法向 入流者成就四法 : 謂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 大正藏 2 冊,p215b) 在如來的聖眾同處的時間裡, 不和諧以及摩擦的情況是會發生 的, 不過這些逆緣對修道者來說是修道的助緣 修行人若天天皈依三寶, 思惟上述的文義, 整個聖道的修行方法與過程就已經包含在裡面了 思惟佛的十個名號就已是整個聖道的修行, 佛所指示之法, 前善 中善 後亦善 詞義具足, 教示梵行, 清淨高尚, 瞭解經義, 配合修行, 以證完善與圓滿的行為 ; 就能使我們漸次斷除煩惱而證得聖果 這些煩惱的分類有三毒 : 即貪 瞋 癡 四漏 : 即欲漏 有漏 邪見漏 無明漏 五蓋 : 即貪欲蓋 瞋恚蓋 昏沉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 疑蓋 ( 無明蓋未在其中 ) 七隨眠 : 即欲貪 瞋 有貪 ( 執取生存的貪 ) 無明 慢 疑 見 十結有五下分結 即戒禁取結 疑結 身見結 欲貪結 瞋恚結 五上分結 : 即色貪結 無色貪結 掉舉結 我慢結 無明結 十隨眠 : 即貪 瞋 慢 疑 無明 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修習佛法的最終目標, 就是為了達到不再有生死的涅槃境界, 故此經文說 : 親證般涅槃, 解脫於貪欲, 無生最尊上, 別無有他法, 可與其比倫, 而要達到那要依賴戒定慧三學 戒定慧三學 19

20 天天守戒是在鎮伏煩惱, 最後知道三業清淨所帶來的安樂和喜悅, 愚癡無聞凡夫不知清淨的安寧與舒適, 他們整天都在紅塵裡打滾, 就像糞坑裡的蟲不知糞的臭味一般 戒清淨後, 慢慢六根 ; 即眼 耳 鼻 舌 身 意得到調服, 不再追逐六塵 ; 即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因此漸漸得定, 能起隨時觀照的心, 才能分辨世間的真相 ; 即是無常 苦 無我 ; 方能證得聖果 戒定慧三學的修行即是八正道的修行, 這是唯一之正道 修持佛法, 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遵循八正道 即是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于五根接觸外境時, 不生欲愛 這五種妙欲是當眼所識的色相, 耳所識的聲音, 鼻所識的香氣, 舌所識的美味, 以及身所識的觸覺, 在心中產生可樂 可愛 可意 愛色 引欲和可染的欲愛 若起欲時, 應求方便或正確的法門, 離諸結縛 並且還要認清五蓋在混濁的心識中起持續欲染的作用 佛言 : 何等為修八聖道? 是比丘修正見, 依遠離 依無欲 依滅 向於舍 修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依遠離 依無欲 依滅 向於舍 是名修八聖道 ( 大正藏 2 冊, p b ) 八正道即是戒定慧三學的開展 ; 正語 正業 正命是戒學, 一個佛教徙依五戒 :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服用酒及麻醉物 ; 或依八戒, 即是前五戒改不邪淫為不淫, 加上不華鬘嚴飾觀聽歌舞, 不非時食, 不坐睡高廣床座 ; 八戒每月在初八 十四 十五 二十三及月末兩天受持 以修戒來克制自己的欲愛亂想 所謂戒者, 息諸惡故 戒能成道, 令人歡喜, 戒纓絡身, 現眾好故 夫禁戒者, 猶吉祥瓶, 所願便克 諸道品法, 皆由戒成 ( 增壹阿含 卷二,廣演品第三 ) 對聖者之所樂不破 不穿 不雜 不檅 離脫 智者所贊, 不執取, 成就能發三摩地 ( S a m a d h i 定 ) 之戒 ( 相應部 S a m y u t t a N i k a y a, 預流相應, 第一經, 王 ) 定學有正念和正定, 要正身正意, 結跏趺坐, 以四十業處之一修定來攝持住亂想 以及前兩段所說的在六根開著時不為六塵或六境所迷惑, 故此經文說 : 佛陀所讚歎, 修定念相繼, 淨念無間斷, 可證殊勝果 慧學有正見和正思惟, 這能協助從欲至無欲, 使學佛的人離諸 結縛, 諸蓋之病, 使渴愛永不復興 正精進對三學都起著激勵的作 20

21 用 照著八正道修行的人都能夠領略到法味而找到快樂 僧伽證果者, 的確是人上之人, 故此經文說 四雙八輩者, 賢者所稱讚,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唯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這四雙八輩就是向須沱洹, 須沱洹 ( 初果 ), 向斯沱含, 斯沱含 ( 二果 ), 向阿那含, 阿那含 ( 三果 ), 向阿羅漢, 阿羅漢 ( 四果 ) 凡是對四雙八輩聖者做佈施, 若施者清淨, 受施者清淨, 以及施物清淨的話, 今生來世必得大功德大果報 一個凡夫從污濁的身心環境一脫離出來, 若因正信相信三寶, 他 ( 她 ) 的信力猶如仞利天帝釋的石柱一般穩固, 堅定不動 故此經 文說 如石柱立地, 不為四風撼, 佛子見聖諦, 真信亦如是 果位以聲聞乘的解脫道來說有四果 : 分為初果須陀洹斷除五下分結前三結 ( 身見 疑 戒禁取 ), 七往返天上人間 故此經文說 瞭解聖諦人, 極崇八正道, 世尊之教法, 具最上智慧, 彼諸難調服, 亦不受八生 故此經文又說 慧眼證道者, 遠離於三法, 謂身見懷疑, 戒取諸邪儀, 解脫四惡趣, 不作六逆罪 證初果的聖人不再墮在四惡趣, 更不會做六逆罪 二果斯陀含 ( 已斷前三結, 貪瞋癡薄 ), 一往返天上人間 三果阿那含已斷五下分結 ( 身見 疑 戒禁取 貪欲 瞋恚 ), 不還人間 四果阿羅漢再斷五上分結 ( 色愛 無色愛 我慢 掉悔 無明 ), 得究竟解脫 這些證果者是不會向人宣佈的, 因此他們都在致力地證得無我 故此經文說 : 由諸身口意, 彼所作惡業, 悉皆不覆藏, 智慧見道者, 若造新惡業, 實為難思議 佛法的微妙殊勝, 世間的許多教法無以倫比, 故此經文說 : 猶如叢林頂, 初夏花盛開, 佛陀微妙法, 指引涅槃路, 教證臻至 善 涅槃 涅槃 ( 巴 N i b b ā n a, 梵 N i r v ā n a ) 的同義字在 雜部經 ( A s a m k h a t a S a m y u t t a ) 中有卅二種這麼多, 包括斷愛, 無為 止貪 寂滅 清淨 寧靜 安全 洲 皈依 彼岸 和平 吉祥 善 護 不生 解脫等等, 但它不是用文字能給予充分解答的 21

22 為達到證悟涅槃的真理, 我們必須親自努力去做修行的工作, 從文字下功夫是不行的, 愚人執著於文字, 如大象陷於泥淖 涅槃可以從下列三法得知 聽法成就 ( A g a m a - s i d d h i ) 是依聽法及讀經而得知 ; 推論成就 ( A n u m e y y a - s i d d h i ) 是依推理而得知 ; 緣覺成就 ( P a c c a k k h a - s i d d h i ) 是靠自修自證而得知 這就像是靠聞慧 思慧 修慧而成就一樣 涅槃是什麼呢? 它是四究竟法之一 ( 其它是二十八色法 五十二心所與八十九心 ), 它是無為法 它是與世間背道而行, 它是出世間, 亦即是熄滅了世間的火, 三毒或三垢之火, 它是渴愛的熄滅 只要人們還被渴愛所糾纏著, 他們還未達到出世間, 還陷在生死的輪回苦海裡 所以當一個行者徹底的熄滅渴愛, 即能證悟涅盤, 解脫一切的系縛, 而從生死輪回的苦海中解脫出來 它是完全的出世間, 是無為的不死界 故此經文說 : 不顧於過去, 不欣於將來, 永斷於生死, 貪欲不再生, 命盡如油燈, 油耗而寂滅 巴利聖典有一些涅槃的解釋如下 : 涅槃是徹底斷絕貪愛 ; 放棄它, 摒棄它, 遠離它, 從它得解 脫 ( 初轉法輪經 ) 比丘們! 一切有為無為法中, 無貪最上 就是說 : 遠離憍 慢, 斷絕渴想, 根除執著, 續者令斷, 熄滅貪愛, 離欲, 寂滅, 涅 槃 ( 增支部 卷二 ) 放棄 消滅愛欲與對此五蘊之身的貪求, 就是苦的止息 ( 舍利弗語, 中部 卷一 ) 此中沒有地 水 火 風四大種, 長 寬 粗 細 善 惡 名 色 等等觀念也一樣摧破無遺, 無此世間亦無他世間, 無來無去亦無停留, 不死不生亦無根塵 ( 小部 感興語 及 長部 卷一 ) 在 彌蘭王問經 中尊者龍軍答彌蘭王的問題時說 : 實有涅 槃, 涅槃以心識之 善修行之聖弟子以清淨 崇高 正直 無礙 無欲之心則見涅槃 22

23 在 經集 5. 7 烏波濕婆問經 中烏波濕婆對涅槃的疑問就包括 我將去到那裡? 識還否存在? 我是消失了還是健康地存在? 因此佛給他開示道 : 如風熄滅火, 空寂無可名, 牟尼除我執, 離相亦離名 無 又說 : 彼滅色無有, 論彼無依據, 諸相無有時, 諸辯 論亦 因此在 自說經 中佛言 : 非地 非水 非火 非風 非無 限空間 非無限意識 非空無一物 非此世 非彼世 非此彼 二世 非日月之界 說沒有 涅槃是有的, 就好像未生之火 風等等, 不能因為見不到, 就 涅槃是超越因果的, 它是非因非果的 有一條路遵循八正道可以到達涅槃, 但涅槃不是走這路的終點 它不必在死後才到達, 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親證 體證涅槃的人, 佛說只是苦存在, 但無受苦者 ; 只有業, 但無造業者 ; 有涅槃, 但無人進入 ; 有道, 但無人行 它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概念, 它非善惡 淨染 是非 好壞 得失 存在不存在 ( 有無 ) 苦樂 生死等觀念 體驗它的人不會追 悔過去, 也不會寄望于未來, 他只活在現在這一刻裡 涅槃有兩種 : 有餘涅槃 ( S o p a d i s e s a - n i b b a n a ) 及無餘涅槃 ( A n u p a d i s e s a - n i b b a n a ), 有餘是指阿那含果已斷五下分結, 但未斷五上分結, 死後生到淨居天 ( 阿那含天 ), 在那裡修習圓滿, 不還來人間, 在那裡般涅槃 這在 增一阿含 的火滅品中曾提到 何名為有餘涅槃界? 於是比丘, 五下分結 ( 已盡 ), 即 ( 生 於 ) 彼 ( 淨居天 ) 般涅盤, 不還來此世, 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 如是比丘, 盡有漏 ( 斷色愛 無色愛 ), 意解脫 ( 也叫心解脫 ; 斷貪 瞋 掉舉 我慢 ), 慧解脫 ( 斷無明 ), 自身作證而自遊戲,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更不受有, 如實如之, 是謂無餘涅槃界 有餘涅槃不是指已經滅盡煩惱, 但還有肉身存在而活在這世上 23

24 的阿羅漢聖者 在 [ 清淨道論 ] 與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裡都這樣解釋, 依上經的說法, 有餘是指還有剩餘煩惱 ( 即五上分結 ), 因為不回來人間, 去淨居天繼續修行, 而在那取般涅槃, 所以稱為有餘 無餘是指煩惱無餘的緣故 色身還存在否並不重要 所以有些 學者把有餘涅槃解釋為仍有色身存在的阿羅漢聖者是不正確的 法增比丘注佛曆二五四九年九月十八日 願眾生安樂! 歡迎翻印, 請先聯絡作者 請勿刪改 d h a m m a v a r l i v e. c o m h t t p : / / u s e r. q z o n e. q q. c o m / / m a i n 南傳佛法空間 h t t p s : / / s i t e s. g o o g l e. c o m / s i t e / c h i n e s e b u d d h i s t s / h o m e 中華南傳佛友協會 h t t p : / / d h a m m a v a r o. b l o g c o m / 學習南傳佛法 h t t p : / / g r o u p s. g o o g l e. c o m / g r o u p / l e a r n i n g - b u d d h i s m 學習佛法 h t t p : / / t i - s a r a n a. b l o g s p o t. c o m 皈依三寶 h t t p : / / b u d d h a - m i d d le-path. b l o g s p o t. c o m / 佛陀中道 h t t p : / / b u d d h i s t - p r a c t i c e. b l o g s p o t. c o m 修習佛法 24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溫金柯 輔仁 大學宗教所博 士 生 10462台北市中 山區北安路55號 Jinkr49@gmail.com 摘要 信 與 他 力 是宗教信仰的特 色 然 而 佛教 是否有 他 力 或 是否應該有 信與他 力 卻有被否認或貶抑的傾向 但是佛教中存在信與他 力的因素 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本 文根據以 雜阿含經 為主的原始佛教經 典 探索信與他 力在其中的存在狀態 佛教從成 立僧團伊始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補充教材 394 99 第 4 章第 3 節 伊莉莎白一世婚姻外交的智慧 / 一 前言 1998 Elizabeth 1 1558 1603 17 二 貞女女王的婚姻與外交策略 100 394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6 1547 10 1558 5 1558 25 45 3 400 40 3 4 101 5 6 7 1577 6 8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心經釋義

心經釋義 心 經 釋 義 壹 前 言 : 金 剛 經 是 佛 經 的 濃 縮 本, 而 心 經 是 金 剛 經 的 濃 縮 本, 雖 然 只 有 二 百 六 十 個 字, 但 是 浩 瀚 如 海 的 佛 法 都 涵 攝 在 裡 面, 釋 迦 牟 尼 佛 講 經 說 法 四 十 九 年, 遺 留 的 佛 經 數, 但 是 所 有 經 典 的 奧 義, 都 離 不 開 心 經 的 範 圍, 如 果 將 心 經 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7-28.doc

Microsoft Word - 17-28.doc 法 華 經 的 心 靈 環 保.17 17. 法 華 經 的 心 靈 環 保 以 安 樂 行 品 為 中 心 釋 常 源 第 二 屆 法 鼓 山 僧 伽 大 學 佛 學 系 目 次 一 前 言 二 法 華 經 的 安 樂 行 品 ( 一 ) 四 安 樂 行 的 定 義 ( 二 ) 四 安 樂 行 的 大 意 三 三 無 漏 學 與 安 樂 行 之 關 係 ( 一 ) 以 戒 安 身 即 是 安 樂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大 乘 廣 五 論 內 文 與 科 判 佛 說 五, 謂 色 受 想 行 識 云 何 色? 謂 四 大 種 及 大 種 所 造 色 四 大 云 何 四 大 種? 謂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此 復 云 何? 謂 地, 堅 性 ; 水, 濕 性 ; 火, 煖 性 ; 風, 輕 性 界 者, 能 持 自 性, 所 造 色 故 種 云 何 四 大 所 造 色? 謂 眼 耳 鼻 舌 身 色 聲 香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是 快 樂 當 然 也 有 多 少 苦 這 是 求 三 昧 樂 求 三 昧 樂 的 人 為 什 麼 他 不 求 欲 樂 而 要 求 三 昧 樂 呢 他 就 是 對 欲 樂 不 滿 足 感 覺 到 欲 樂 不 是 樂 所 以 放 棄 了 欲 樂 去 追 求 三 昧 樂 在 豐 子 愷 畫 的 護 生

是 快 樂 當 然 也 有 多 少 苦 這 是 求 三 昧 樂 求 三 昧 樂 的 人 為 什 麼 他 不 求 欲 樂 而 要 求 三 昧 樂 呢 他 就 是 對 欲 樂 不 滿 足 感 覺 到 欲 樂 不 是 樂 所 以 放 棄 了 欲 樂 去 追 求 三 昧 樂 在 豐 子 愷 畫 的 護 生 四 禪 八 定 1985 年 于 舊 金 山 大 覺 蓮 社 第 一 堂 課 時 間 很 快 上 個 月 十 月 五 號 金 剛 經 講 完 的 到 現 在 一 個 多 月 四 禪 八 定 是 在 講 經 的 時 候 有 兩 位 居 士 提 出 來 的 問 題 當 時 的 時 間 不 夠 用 所 以 留 待 以 後 安 排 在 現 在 來 講 這 個 問 題 甲 一 學 習 者 分 三 科 四 禪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自序

自序 緣 起 法 一 滴 印 順 導 師 與 佛 法 劉 松 勇 撰 民 國 102 年 ( 西 元 2013 年 ) 7 月 自 序 本 書 是 引 用 印 順 導 師 的 一 些 著 作, 稍 微 排 列 之 組 合 之, 並 且 粗 糙 地 整 理 一 下, 有 時 再 加 上 或 引 用 其 他 善 知 識 如 虛 雲 老 和 尚 太 虛 大 師 阿 姜 查 讚 念 長 老 ( 也 就 是 當 代

More information

2 心 經 與 生 活 智 慧 再 版 緣 起 心 經 與 生 活 智 慧 由 初 版 至 今 不 經 不 覺 已 過 了 八 年, 這 期 間 收 到 不 少 朋 友 的 來 信 : 有 來 自 香 港 的, 也 有 來 自 內 地 的 ; 有 是 佛 教 徒 的, 也 有 其 他 宗 教 人 士

2 心 經 與 生 活 智 慧 再 版 緣 起 心 經 與 生 活 智 慧 由 初 版 至 今 不 經 不 覺 已 過 了 八 年, 這 期 間 收 到 不 少 朋 友 的 來 信 : 有 來 自 香 港 的, 也 有 來 自 內 地 的 ; 有 是 佛 教 徒 的, 也 有 其 他 宗 教 人 士 心 經 與 生 活 智 慧 copy 1 09/4/10, 14:02 2 心 經 與 生 活 智 慧 再 版 緣 起 心 經 與 生 活 智 慧 由 初 版 至 今 不 經 不 覺 已 過 了 八 年, 這 期 間 收 到 不 少 朋 友 的 來 信 : 有 來 自 香 港 的, 也 有 來 自 內 地 的 ; 有 是 佛 教 徒 的, 也 有 其 他 宗 教 人 士 的 他 們 大 多 認 為

More information

DhammaTalk1

DhammaTalk1 恰 宓 禪 師 海 弘 法 禪 修 開 示 一 九 九 一 年 底 澳 洲 坎 培 拉 今 年 是 西 元 一 九 九 一 年, 在 澳 洲 這 邊 的 禪 修 很 高 興 有 這 個 機 會 在 這 邊 跟 大 家 來 介 紹 新 的 訓 練 在 這 邊 來 參 加 正 念 的 訓 練 每 一 個 人 都 不 喜 歡 痛 苦, 人 人 想 過 著 幸 福 快 樂 的 生 活, 大 家 每 天 努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序a

序a 內 觀 禪 修 手 冊 蘇 諦 南 法 師 編 著 林 崇 安 譯 佛 法 教 材 系 列 H3 財 團 法 人 內 觀 教 育 基 金 會 出 版 譯 者 序 本 書 所 介 紹 的 是 南 傳 佛 教 大 師 阿 姜 達 磨 多 羅 所 傳 的 內 觀 法 蘇 諦 南 法 師 ( 般 那 無 陀 比 丘 ) 早 年 依 止 阿 姜 達 磨 多 羅 五 年, 盡 得 精 髓, 而 有 內 觀 禪

More information

果清和尚開示

果清和尚開示 - 1-101.03.05 第 二 次 廣 教 誡 清 公 和 尚 宣 講 一 宣 說 八 敬 法 比 丘 尼 八 敬 法 諸 族 姓 女 諦 聽! 如 來 無 所 著 等 正 覺, 說 八 不 可 違 法, 應 尊 重 恭 敬 讚 歎, 盡 形 壽 不 應 違 第 雖 百 臘 比 丘 尼, 見 初 受 戒 比 丘, 應 起 迎 逆 禮 拜 問 訊 請 令 坐 第 比 丘 尼 不 得 罵 謗 比 丘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阿含經的人本與中道

阿含經的人本與中道 論 阿 含 經 的 人 本 與 中 道 彭 永 彬 ( 養 諄 暨 台 中 假 日 佛 學 院 研 究 部 ) 提 要 西 元 前 五 六 世 紀, 印 度 東 方 由 於 物 產 豐 富, 工 商 發 達, 思 想 自 由, 加 以 祭 司 階 級 生 活 腐 敗, 各 種 檢 討 婆 羅 門 教 的 學 說 風 起 雲 湧, 形 成 了 百 家 爭 鳴 的 局 面 佛 教 就 在 這 種 千 山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談 發 菩 提 心, 行 菩 薩 行, 首 先 必 須 清 楚 了 解 的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談 發 菩 提 心, 行 菩 薩 行, 首 先 必 須 清 楚 了 解 的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三 屆 畢 業 論 文 八 十 華 嚴 離 世 間 品 菩 提 心 觀 指 導 教 授 : 高 明 道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自 莊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編著 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目 序 次 仁俊 長老/自 第一章 序 略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p.3 第二節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p.13 第三節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p.19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節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p.30 第二節 無我下的輪迴 p.39 第三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 p.50 第四節 人身難得 p.60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1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目次 壹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自序... A-2 一 撰書的初衷二 一切佛法有相依相攝的意義三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貳 第一章 歸敬三寶... A-3 一 歸依三寶的真實義二 歸依有四正行参 第二章 聞法趣入... A-4 一 聞法應離的過失二 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底限三 一切佛法內在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肆 第三章 五乘共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 捌 ) 附錄 一 道品之雜論 ( 一 ) 大毘婆沙論 對 三十七菩提分 之雜論 釋開仁.2011/5/20 一 三十七菩提分法有三十七菩提分法 謂四念住 四正勝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道支 世尊雖說菩提分法, 而不說有三十七種, 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 謂契經說 :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 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 如世尊說七覺支者, 何謂七覺支? 世尊告曰: 即七種菩提分法,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1 ( 陸 ) 七覺支 釋開仁.2011/3/13 目次 : 一 佛出現於世, 有七覺支現於世間二 七覺支可說為十四法三 修習七覺支之方法 ( 一 ) 七覺支須漸次而起 ( 二 ) 修七覺支應適當的對治沉掉 ( 三 ) 專精聽法, 能斷五蓋, 修七覺支, 令心慧解脫 ( 四 ) 五蓋是退法, 七覺支是不退法 ( 五 ) 善知方便而修七覺支 ( 六 ) 五蓋 七覺分之食和非食 ( 七 ) 七覺支可對治七使四

More information

42Contents

42Contents 42Contents 06 12 14 22 08 10 04 5 - 5 Preface WHO 101 102 29.8 33.7 25.6 29.5 34.3 24.3WHO 2000 2004 The Global Strategy on 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WHO 9 2025 邱淑媞 103 6 4 9 2012 29.8% 7.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_???:??????????? doc

Microsoft Word _???:??????????? doc 3 未生善法悉能令生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 未生起的善法, 要以精進力, 能令生起 這如潛在的財富, 生得的智力, 要努力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 4 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 對已生起的善法, 要常生歡喜心 ; 加以不斷的熏修, 能令他一天天增長廣大起來 取要言之, 能斷一切諸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 這四種正勤, 扼要的說一句, 這是能斷一切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法的精進 沒有精進,

More information

愛上傲嬌老師目次第十七課男人的恢復力是很好的004 第十八課喝酒,是最容易喝出感情的012 第十九課男人急起來,是可以不擇手段的055 第二十課到底,他是可以被打敗的111 第二十一課結果,他才是最後的那個人143 第二十二課這個人,從來都是屬禽獸的162 尾聲好一隻占有慾強大的獸181 屈雲番外愛上甜味棉花糖183 2 古承遠番外 新黑夜裡總會有顆星199 李悠然番外 新週而復始的一天205 屈雲番外

More information

<B8D5C5AAA5BB2E706466>

<B8D5C5AAA5BB2E706466> 5 2 LION TEL 0136 43 2882 http://hokkaido.lion-adventure.com/ 3 3 5.5 4 5 34 35 PART 1 P110 15 15 20 27 42 PART 1 43 24 44 PART 1 45 KONG P97 50 P43 PART 2 90 30 51 52 3 4 2 3 P43 3 4 56 7 2 1 57 PART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止 觀 大 意 1995/3/4 于 加 州 南 灣 菩 提 學 會 各 位 法 友! 近 多 少 年 來, 各 地 區 的 佛 教 徒, 歡 喜 禪 的 人 增 多 了 很 多 這 也 可 能 是 各 地 的 善 知 識 的 提 倡, 也 是 各 地 方 的 佛 教 徒 的 善 根 所 以, 在 台 灣 打 禪 七 的 時 候, 有 多 少 百 人 報 名 坐 禪 這 件 事 ( 或 者 說 靜

More information

正 德 慈 善 醫 療 機 構 開 山 和 尚 常 律 法 師 簡 介 常 律 法 師 畢 生 致 力 佛 教 弘 法 利 生 志 業, 為 使 佛 法 深 耕 民 間, 倍 極 艱 辛, 歷 經 多 年, 相 繼 於 屏 東 高 雄 新 營 彰 化 埔 里 台 中 台 北 宜 蘭 花 蓮 及 海 外 加 拿 大 的 溫 哥 華, 創 立 正 德 癌 症 醫 療 基 金 會 佛 教 正 德 慈 善

More information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e. 1 041 Case. 2 048 Part 3 & 客 廳 PREVIEW Case. 3 057

More information

都 在 內 了 那 麼 這 樣 的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的 法 住 智 這 也 是 意 地 才 能 成 就 的 這 個 意 才 能 成 就 的 辰 二 出 世 智 或 善 清 淨 出 世 間 智, 如 實 覺 知 所 知 諸 法 前 面 說 這 個 法 住 智 是 要 依 據 名 句 文

都 在 內 了 那 麼 這 樣 的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的 法 住 智 這 也 是 意 地 才 能 成 就 的 這 個 意 才 能 成 就 的 辰 二 出 世 智 或 善 清 淨 出 世 間 智, 如 實 覺 知 所 知 諸 法 前 面 說 這 個 法 住 智 是 要 依 據 名 句 文 卯 二 依 得 二 智 辨 分 二 科 辰 一 法 住 智 或 法 住 智,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或 法 住 智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或 善 清 淨 出 世 間 智 如 實 覺 知 所 知 諸 法 如 是 名 為 如 理 所 引 這 個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現 在 的 文 是 最 後 一 科 作 業 作 業 分 兩 科

More information

第七章行政工作 7.1 預算 法律依據 預算收入 94

第七章行政工作 7.1 預算 法律依據 預算收入 94 第七章行政工作 93 第七章行政工作 7.1 預算 7.1.1 法律依據 7.1.2 預算收入 94 五 2006 年收入管理 圖表二十六 2006 年收入結構 7.1.3 預算支出 95 圖表二十七 2006 年支出管理 96 圖表二十八 2006 年實際支出結構 圖表二十九 2006 年預算支出與實際支出對比 97 7.2 人員 圖表三十 1999 2006 年人員數目比較表 98 附件行政申訴範疇立案調查個案撮要

More information

34 生 命 發 揚 -- 感 恩 與 關 懷 印 順 法 師 影 響, 希 望 將 佛 教 精 神 人 間 化 生 活 化, 進 而 以 教 富 濟 貧 為 目 標, 要 求 會 員 佛 心 為 己 心, 師 志 為 己 志, 遂 衍 生 為 四 大 志 業, 八 大 腳 印 的 規 模 1977

34 生 命 發 揚 -- 感 恩 與 關 懷 印 順 法 師 影 響, 希 望 將 佛 教 精 神 人 間 化 生 活 化, 進 而 以 教 富 濟 貧 為 目 標, 要 求 會 員 佛 心 為 己 心, 師 志 為 己 志, 遂 衍 生 為 四 大 志 業, 八 大 腳 印 的 規 模 1977 33 生 命 教 育 議 題 深 究 第 三 組 生 命 發 揚 : 感 恩 與 關 懷 法 鼓 佛 教 學 院 校 長 / 國 立 台 北 藝 術 大 學 教 授 釋 惠 敏 法 師 人 成 即 佛 成 人 圓 佛 即 成 > 人 成 即 佛 成 人 成 即 佛 成 這 句 話, 隨 著 人 生 佛 教 或 人 間 佛 教 運 動, 流 傳 於 近 代 中 國 佛 教 界, 也 被 非 佛 教 徒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1 ( 叄 ) 四 正 勤 釋 開 仁.2011/3/13 目 次 : 一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二 修 四 意 斷, 即 住 不 放 逸 之 地, 使 諸 善 法 而 得 長 大 三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 一 ) 內 正 思 惟,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 二 ) 外 善 知 識,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四 四 正 懃 有 二 種 五 四 正 勤 即 正 精 進 六 止 惡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4) 屬於家長的感動 回首來時路點點滴滴 ( 特生 / 禮綸爸爸 ) 81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儲存愛的能量 ~ 為 1 比 1 特教加油 ( 特生 / 承恩爸爸 ) 9 4 7 5 83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ADHD( ) 4 4 2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84 28 1 28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 The Checklist Manifesto The.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4 5 6 clinic Harvard Vanguard Medical Associates 7 8 Li-Fraumeni syndrome 9 intensive carelife support

More information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09 目 錄 88 佛 陀 說 法 只 為 了 一 個 目 的, 就 是 要 啟 發 我 們 內 心 的 覺 悟! 佛 陀 隨 時 等 待, 你 準 備 好 就 可 以 開 示 悟 入 佛 的 知 見 了 古 代 法 師 的 判 教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09 目 錄 88 佛 陀 說 法 只 為 了 一 個 目 的, 就 是 要 啟 發 我 們 內 心 的 覺 悟! 佛 陀 隨 時 等 待, 你 準 備 好 就 可 以 開 示 悟 入 佛 的 知 見 了 古 代 法 師 的 判 教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09 目 錄 88 佛 陀 說 法 只 為 了 一 個 目 的, 就 是 要 啟 發 我 們 內 心 的 覺 悟!... 1 89 佛 陀 隨 時 等 待, 你 準 備 好 就 可 以 開 示 悟 入 佛 的 知 見 了... 16 90 古 代 法 師 的 判 教, 到 底 哪 裡 出 了 差 錯, 必 須 要 智 者 大 師 重 新 判 教?19 91 成 佛

More information

我 的 學 佛 因 緣 八 九, 若 不 去 學 習 面 對 及 克 服 它 們, 又 怎 能 突 破 與 超 越 呢? 開 始 覺 得 自 己 就 只 懂 得 求 求 拜 拜 而 已 嗎? 頓 時 內 心 很 想 瞭 解 世 間 一 切 事 理 高 中 時 期 常 與 友 人 到 寺 院 當 義

我 的 學 佛 因 緣 八 九, 若 不 去 學 習 面 對 及 克 服 它 們, 又 怎 能 突 破 與 超 越 呢? 開 始 覺 得 自 己 就 只 懂 得 求 求 拜 拜 而 已 嗎? 頓 時 內 心 很 想 瞭 解 世 間 一 切 事 理 高 中 時 期 常 與 友 人 到 寺 院 當 義 我的學佛因緣 本文榮獲九十七年度太子建設獎學金 釋空雲 圓光佛學院佛學系三年級 壹 前 言 貳 未學佛前 人生有著許多的難關 病苦 未接觸佛教之前 我對佛教是 也是其中之一 在我生命成長過 門外漢 神 佛對我來說都是一樣 程中 就有這麼一段令我刻骨銘 的 不知世間有正信佛教 更不曉 心的體驗 末學曾是個癌症病患 得什麼是三寶 小時候 常與媽媽 者 這一場病 雖然讓我的身 到廟裡燒香拜神 每次到廟裡

More information

闥 婆 正 因 如 此, 在 一 般 傳 說 中 的 神 與 鬼 神 與 畜 生 的 界 限, 就 很 難 分 得 清 楚 了 但 是 眾 生 在 死 後 的 最 初 四 十 九 天, 往 往 是 不 會 立 即 投 生 的, 在 佛 教 來 說, 人 死 之 後, 除 了 善 業 或 定 力 高

闥 婆 正 因 如 此, 在 一 般 傳 說 中 的 神 與 鬼 神 與 畜 生 的 界 限, 就 很 難 分 得 清 楚 了 但 是 眾 生 在 死 後 的 最 初 四 十 九 天, 往 往 是 不 會 立 即 投 生 的, 在 佛 教 來 說, 人 死 之 後, 除 了 善 業 或 定 力 高 神 鬼 的 種 類 - 聖 嚴 法 師 神 與 鬼 ( 註 一 ) 是 神 祕 的, 也 是 人 人 不 知 不 見 的, 萬 一 見 到, 也 是 可 怕 的 所 以, 孔 子 要 說 不 語 怪 力 亂 神 但 是, 神 與 鬼 的 存 在, 即 使 遭 受 科 學 家 的 議 論, 也 無 法 加 以 否 定 因 此, 今 天 來 跟 各 位 談 談 這 個 問 題, 相 信 也 會 感 到

More information

HENRO Guide Map 佛教傳播概略圖 四國朝聖歷史 前1世紀 一般認為佛教起源於釋迦牟尼在印度開悟 在6世紀經由中國 朝 1世紀 帕米爾 鮮半島傳播到日本 佛教傳入日本後持續分支 發展過程獨特 各 毽陀羅 流派開山祖師甚至比佛陀更為信徒所崇敬 於日本確立真言密教的 前3世紀 弘法大師 空海 也是其中之一 阿姜達 西元12世紀初的文獻中首次出現四國朝聖相關記載 一般認為目前 前3世紀 環繞88站的朝聖形式確立於西元16世紀末至17世紀間

More information

- ( 青少年篇 ) ( ) 40043 32 12 10 (04)2229-1661 40043 32 12 11 (04) 2229-5550 (04) 2229-5607 10041 2 2 203 (02) 2371-1406 (02) 2371-1478 lourdes@ms42.hinet.net www.lourdes.org.tw 2015 9 2 台灣露德協會 6 8 9 12 16

More information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18 目 錄 168 痛 苦 是 怎 麼 來 的?... 1 169 什 麼 是 滅 諦?... 3 170 苦 諦 跟 道 諦 告 訴 我 們 要 調 伏 愛 取, 放 棄 主 宰, 這 兩 個 在 淨 土 宗 非 常 重 要!... 5 171 一 個 人 為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18 目 錄 168 痛 苦 是 怎 麼 來 的?... 1 169 什 麼 是 滅 諦?... 3 170 苦 諦 跟 道 諦 告 訴 我 們 要 調 伏 愛 取, 放 棄 主 宰, 這 兩 個 在 淨 土 宗 非 常 重 要!... 5 171 一 個 人 為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18 目 錄 168 痛 苦 是 怎 麼 來 的?... 1 169 什 麼 是 滅 諦?... 3 170 苦 諦 跟 道 諦 告 訴 我 們 要 調 伏 愛 取, 放 棄 主 宰, 這 兩 個 在 淨 土 宗 非 常 重 要!... 5 171 一 個 人 為 什 麼 會 造 業 造 罪? 我 們 為 什 麼 會 投 胎?... 10 172 什 麼 是 名 色?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序 - 序 - 南 傳 法 句 經 新 譯 ( 附 北 傳 法 句 經 法 救 撰 吳 天 竺 沙 門 維 祇 難 等 譯 ) 法 增 比 丘 譯 (Dhammavaro Bhikkhu) 序 - 序 - 禮 敬 世 尊, 阿 羅 漢, 正 等 正 覺 者 ( 三 稱 ) 法 句, 即 DHAMMAPADA 的 義 譯 DHAMMA, 巴 利 語 佛 法 ( 梵 文 DHARMA), 義 為 佛 陀

More information

4u

4u 1 佛 說 四 十 二 章 經 講 記 侯 月 琴 居 士 敬 記 侯 月 琴 居 士 敬 記 960907 依 錄 音 較 畢 道 源 長 老 民 國 七 十 四 年 四 月 講 於 台 北 淨 宗 蓮 社 懸 談 今 天 發 給 你 們 這 個 本 子, 是 遺 教 三 經 合 訂 本, 為 什 麼 要 把 這 三 種 經 合 訂 起 來, 先 把 這 個 意 思 與 諸 位 講 一 講 世 界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