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_???:??????????? 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_???:??????????? doc"

Transcription

1 阿含經三十七品與菩薩行 釋開仁 ( 美國佛法度假 ) 壹 阿含經阿含經之由來 ( 壹 ) 阿含 : 來 傳來, 歸 趣之意義阿含, 梵語作 Āgama(ā- gam), 義譯有 來 傳來 ; 法 歸 趣 無等的意思 1 古代或音譯作 阿鋡 2 阿鋡暮 3 阿含暮 阿笈摩 4 阿含慕 5 1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 : 卷 26: 阿含 ( 此云 教 也, 亦云 法藏 也, 眾善所歸也 ) 6 卷 50: 阿笈摩 ( 梵語 其業反, 亦言 阿伽摩, 此名 教法 或言 傳, 謂展轉傳來, 以法相教授也 舊言 阿含, 訛略也 ) 7 2 宋. 法雲 翻譯名義集 卷 4: 阿含, 正云阿笈多, 此云教 妙樂 云: 此云無比法, 即言教也 唯識論 云: 謂諸如來所說之教 長阿含序 云: 阿含者, 秦言法歸, 所謂萬法之淵府, 總持之林苑也 1 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129:1. Coming near, approaching; 2. anything handed down and fixed by tradition (as the reading of a text or a record, title-deed, &c ); 3. a traditional doctrine or precept, collection of such doctrines, sacred work. 2 大智度論 卷 囑累品 : 修多羅者, 是四 阿鋡阿鋡 中經名, 摩訶衍中經名 (CBETA, T25, no. 1509, p. 756, b26-27) 3 四阿鋡暮抄解 卷 1 (CBETA, T25, no. 1505, p. 1, a5-7) 4 續一切經音義 卷 8: 阿笈摩 ( 或云阿含暮阿含暮 或云阿鋡阿鋡, 皆梵語輕重異也 此云藏 亦云傳, 謂佛祕藏累代傳行 ; 或翻為教, 即長 中 增一 雜, 第四種阿含也 ) (CBETA, T54, no. 2129, p. 969, a12-13) 5 中阿含.85 真人經 卷 21 2 長壽王品 : 復次, 或有一人誦經 持律 學阿毘曇 諳阿含 * 慕, 多學經書 (CBETA, T01, no. 26, p. 561, b26-28) * 含 = 鋡 宋 元 明 6 CBETA, T54, no. 2128, p. 473, c17 7 CBETA, T54, no. 2128, p. 640, b15 1

2 法華論 解其智慧門為說阿含義甚深 涉法師云 : 阿含, 此云, 傳所說義, 是則大小二教, 通號阿含 8 3 印順法師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p ): 阿含是 展轉傳來 的意思, 也可以簡譯為 傳 然所說的 展轉傳來, 不只是文句的師弟傳授, 而更有實質的意義 āgama 是由彼而此 來 的 意義 如四果中的 一來 sakṛdāgāmin 不來 anāgāmin, 都是譯 āgāmi 為來的 阿含是 來, 是 展轉傳來, 有傳授傳承的意思 我國古譯阿含為 趣 與 歸 如 : 晉代道安, 解為 秦言趣無 9 僧肇 長阿含經序 說 : 秦言法歸 譬彼巨海, 百川所歸, 故以法歸為名 10 善見律毘婆沙 卷 1 說 : 容受聚集我於三界中, 不見一阿含, 如畜生阿含 聚集義名阿含 如修多羅說 : 佛告諸比丘 : 畜生阿含, 純是眾生聚集處也 11 善見律毘婆沙, 舉 畜生阿含 為例 畜生阿含, 就是畜生趣 (Tiryagyonigata,Tiracchānagatiyo) 趣是趣向 去處, 實與道安等傳 說相近 ; 是以 gata( 去的意思 ) 轉釋阿含的 4 法雲 翻譯名義集 卷 4: 涉法師云 : 阿含, 此云, 傳所說義, 是則大小二教, 通號阿含 而小乘中別開四部 : 謂 增一阿含增一阿含 明人天因果 ; 二 長阿含長阿含 破邪見 ; 三 中阿含中阿含 明諸深義 ; 四 雜阿含雜阿含 明諸禪法 以四阿含為轉法輪, 設教之首, 別得其名, 嵩輔教編, 由昧通別猶豫不決, 其詞則枝 12 8 CBETA, T54, no. 2131, p. 1112, a26-b2 9 道安的 四阿鋡暮抄解 卷 1: 阿鋡暮阿鋡暮者, 秦言趣無趣無也 阿難既出十二部經, 又採撮其要逕至道法 為四阿鋡暮, 與阿毘曇及律, 並為三藏焉 (CBETA, T25, no. 1505, p. 1, a5-7) 10 僧肇的 長阿含經序 : 阿含, 秦言法歸法歸 法歸者, 蓋是萬善之淵府 譬彼巨海, 百川所歸, 故以法歸法歸為名 (CBETA, T01, no. 1, p. 1, a13-19) 淵府 : 指財物或文書等集聚的地方 ( 漢語大詞典 ( 五 ) p.1484) 11 CBETA, T24, no. 1462, p. 677, a22-25 對應的巴利文是 Kasmā panesa dīghanikāyoti vuccati? Dīghappamāṇānaṃ suttānaṃ samūhato nivāsato ca, samūhanivāsā hi nikāyoti vuccanti. Nāhaṃ, bhikkhave, aññaṃ ekanikāyampi samanupassāmi evaṃ cittaṃ; yathayidaṃ, bhikkhave, tiracchānagatā pāṇā; poṇikanikāyo, cikkhallikanikāyo ti (saṃ. ni ) evamādīni cettha sādhakāni sāsanato ca lokato ca. 漢譯 阿含 的對應詞是 nikāya, 不是 āgama 12 (CBETA, T54, no. 2131, p. 1112, b1-6) 2

3 ( 貳 ) 尼柯耶 (NikAya): ):): 部 集之意義 五尼柯耶 相應部 (SaMyutta NikAya) 中部 (Majjhima NikAya) 長部 (DIgha NikAya) 增支部 (AGguttara NikAya) 小部 (Khuddaka NikAya) 四阿含 雜阿含 中阿含 長阿含 增一阿含 貳 三十七三十七道品 ( 壹 ) 總論一 佛弟子修學的心要 道諦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 ( 增註本 ) (p.175): 苦痛的原因 ( 集 ) 消除了, 生死大苦也就從此結束, 得到了涅槃的大解脫 但無始以來, 苦與集是不斷的延續, 如不修對治道, 是不會自動結束的 所以要說到道諦, 道才是佛弟子修學的心要, 如生病而請醫生, 主要是為了服藥一樣 二 何謂何謂菩提分法?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 96: 問 : 何故名為菩提分法, 菩提分法是何義耶? 答 : 盡 無生智, 說名菩提, 已究竟覺四聖諦故 若法隨順此究竟覺, 勢用增上, 此中說為菩提分法 13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 25 6 分別賢聖品 : 經說 覺分有三十七, 謂 : 四念住 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 盡 無生 智, 說名為 覺 隨覺者, 別立三菩提 : 一 聲聞菩提, 二 獨覺菩提, 三 無上菩提 13 (CBETA, T27, no. 1545, p. 496, b18-21) 3

4 14 無明睡眠皆永斷故, 及如實知已作己事不復作故, 此二名 覺 15 三十七法順趣菩提, 是故皆名 菩提分法 16 三 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之重要性 ( 一 ) 佛出現於世, 便有三十七品 增壹阿含.6 經 卷 3 8 阿須倫品 :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若有一人出現於世, 便有三十七品出現於世 云何三 十七品道? 所謂四意止 四意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意 八真行, 便出現於世 云何為一人? 所謂多薩阿竭. 阿羅呵. 三耶三佛 是故, 諸比丘! 常當承事於佛, 亦當作是學 17 ( 二 ) 修三十七品如伏雞伏雞隨時蔭卵, 自然順得順得漏盡 雜阿含.263 經 卷 10: (1) 不修習道品終不能得漏盡解脫 爾時, 佛告諸比丘 : 我以知見故, 得諸漏盡, 非不知見 云何以知見故, 得諸漏盡, 非不知見? 謂此色 此色集 此色滅 ; 此受 想 行 識, 此識集 此識滅, 不修方便隨順 成就, 而用心求, 令我諸漏盡, 心得解脫, 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 所以 者何? 不修習故, 不修習何等? 謂不修習念處 正勤 如意足 根 力 覺 道 譬如伏鷄, 生子眾多, 不能隨時蔭餾 18, 消息冷暖, 而欲令子以觜 以爪啄卵自生, 安隱出 [ 穀 - 禾 + 卵 ], 當知彼子無有自力, 堪能方便以觜 以爪安隱出 [ 穀 - 禾 + 14 大智度論 卷 問相品 : 佛法 者, 佛 名為覺, 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 名為覺 (CBETA, T25, no. 1509, p. 552, b6-7) 15 編按 : 此句梵文為 azesavidyaprahanat tabhyam svarthasya yathabhutakrtapunahkartavyatavavodhac ca, 其中並無 睡眠 一字, 只有 無明 而 已事, 應該是 己事 (svartha) 的訛誤, 自己的事 同一詞, 真諦譯為 已利 也應是 己利, 自己的利益 artha, 可以是 利 或 事 在相關的論書中, 只有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卷 71 譯為 已作己事 (CBETA, T29, no. 1562, p. 726, c14-16) 16 (CBETA, T29, no. 1558, p. 132, b2-8) 另參 : 大毘婆沙論 卷 96-97( 大正 27,495c27-501c24), 卷 141( 大正 27,724a8-726c6) 17 (CBETA, T02, no. 125, p. 561, b18-25) 18 印順法師 雜阿經論會編 ( 上 ) (p.61.n.2): 卵 原本作 餾, 宋本作 留, 元本等作 鷚, 義均難通 經說 伏雞 蔭餾, 乃雞母孵卵之喻, 蔭餾 應為 蔭卵 之誤 卵與留之 [ 留 - 田 ], 字形相似, 宋本乃誤作 留, 義不可通, 乃改為 餾 為 鷚 若改為 卵, 則 隨時蔭卵, 消息冷暖, 文義了然 今改 卵, 下例此 4

5 卵 ] 所以者何? 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餾, 冷暖長養子故 如是, 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 而欲令得漏盡解脫, 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 不修習故 不修何等? 謂不修念處 正勤 如意足 根 力 覺 道 (2) 勤修習道品終不欲令得漏盡解脫而自然漏盡 舉伏雞蔭餾喻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 雖不欲令漏盡解脫, 而彼比丘自然漏盡, 心得解脫 所以者何? 以修習故 何所修習? 謂修念處 正勤 如意足 根 力 覺 道 如彼伏雞善養其子, 隨時蔭餾, 冷暖得所, 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 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 [ 穀 - 禾 + 卵 ] 所以者何? 以彼伏雞隨時蔭餾, 冷暖得所故 舉斧柯喻 如是, 比丘善修方便, 正復不欲漏盡解脫, 而彼比丘自然漏盡, 心得解脫 所以者何? 以勤修習故 何所修習? 謂修念處 正勤 如意足 根 力 覺 道 譬如巧師 巧師弟子, 手執斧柯, 捉之不已, 漸漸微盡手指處現, 然彼不覺斧柯 微盡而盡處現 舉藤綴喻 如是, 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 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 明日爾所漏盡, 然彼比丘知有漏盡 所以者何? 以修習故, 何所修習? 謂修習念處 正勤 如意足 根 力 覺 道 譬如大舶, 在於海邊, 經夏六月, 風飄日暴, 藤綴漸斷 如是, 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 一切結縛 使 煩惱 纏, 漸得解脫 所以 者何? 善修習故, 何所修習? 謂修習念處 正勤 如意足 根 力 覺 道 說是法時, 六十比丘不起諸漏, 心得解脫 19 ( 三 ) 無漏根 力 覺支覺支 道支為勝義正法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 183: 此中有二種正法 : 一 世俗正法, 二 勝義正法 世俗正法, 謂名 句 文身, 20 即素怛纜 毘柰耶 阿毘達磨 勝義正法, 謂聖道, 即無漏根 力 覺支 道支 行法者亦有二種 : 一 持教法, 二 持證法 19 (CBETA, T02, no. 99, p. 67, a22-c3) 20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 5 2 分別根品 : 名 (naman) 謂作想, 如說色 聲 香 味等想 句 (pada) 者謂章, 詮義究竟, 如說 諸行無常 等章 ; 或能辯了業用 德 時 相應 差別, 此章稱句 文 (vyajjana) 者謂字, 如說 [ 褒 - 保 + 可 ] 阿 壹 伊等字 (CBETA, T29, no. 1558, p. 29, a11-15) 5

6 持教法者, 謂讀 誦 解說素怛纜等 持證法者, 謂能修證無漏聖道 若持教者相續不滅, 能令世俗正法久住 若持證者相續不滅, 能令勝義正法久住, 彼若滅時正法則滅, 故契經說 : 我之正法, 不依牆壁柱等而住, 但依行法有情相續而住 21 ( 四 ) 三十七品非是小乘法 大智度論 卷 19 1 序品 : 菩薩摩訶薩, 應學一切善法 一切道 如佛告須菩提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悉學一切善法 一切道, 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 是九地應學而不取證, 佛地亦學亦證 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品 中, 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獨是小乘法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七品涅槃道, 隨眾生願, 隨眾生因緣, 各得其道 22 欲求聲聞人, 得聲聞道 ; 種辟支佛善根人, 得辟支佛道 ; 求佛道者, 得佛道 隨其本願, 諸根利鈍, 有大悲 無大悲 譬如龍王降雨, 普雨天下, 雨無差別 大樹 大草, 根大故多受 ; 小樹 小草, 根小故少受 23 ( 貳 ) 別論 一 四念處 1 身念處,2 受念處,3 心念處,4 法念處 性空法師 念處之道 頁 : satipatthana 有兩種不同的拆解方式 : 1. upatthana ( upa- stha ); 2. patthana(pa- stha) upatthana, 接頭詞 upa 與語根 stha 所組成的動詞 upatthahati 之名詞 21 (CBETA, T27, no. 1545, p. 917, c20-p. 918, a1) 22 大智度論 卷 信謗品 : 觀色等諸法實相, 不生不滅, 行六波羅蜜 修四念處等, 如是可得般若波羅蜜 是般若波羅蜜三種因緣 : 正觀 正行正行 正修正修 (CBETA, T25, no. 1509, p. 505, a25-28) 23 (CBETA, T25, no. 1509, p. 197, b23-c8) 6

7 化 upa 有 伴隨 親近 隨從 的意思 語根 stha 是 住 立 的意思 二詞結合成 upatthana 有 近立 安放 看護 現起 建立起 等含意 結合了 sati 成為 sati-upatthana 的複合詞, 則有 念的近立 使念效勞 以念護衛 念的現起 念的建立 等意涵 因此, 念 被理解為一種靠近心 為心服務 護衛著心的特質 patthana (pa- stha), 接頭詞 pa 與語根 stha 所組成的動詞 patthahati 之名詞化 pa 有 於前 於先, 或 有強調 加強語意 的意思 patthana 有 於前而住 全然的建立, 引申為基礎 地點 根據之意 結合了 sati 成為 sati-patthana 的複合詞, 有 念的基礎 念的立足處 念的根據 等意涵 綜合言之, 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 所呈顯的意涵, 其實是略有差異的 sati-upatthana 的解讀方式偏重於 念的建立 義, sati-patthana 則偏重於 念的立足處 義 論師們對於此兩種解釋都接受, 然而更偏好後者 漢譯文獻大多將 satipatthana 譯為 念住 或 念處, 也有譯為 四意止 ( 一 ) 四念處是一乘道 雜阿含.607 經 卷 24: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有一乘道法, 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 身身觀念處, 受 心 法法觀念處 25 一乘道, 淨諸眾生, 令越憂悲, 滅惱苦 24, 得如實 溫宗堃 四念住如何是唯一之道 再探 ekāyana magga 之語意, 福嚴佛 學研究 ( 第六期 ), 頁 5-6: (1) 此中, ekāyana, 即單一的道路 的確! 道有許多的名稱, 如說 : 道 途 街, 徑 街 路 ; 船 渡橋, 筏 艇 橋 在這裡, 用 ayana 指說道路 因此, ekāyano ayaṃ, bhikkhave, maggo : 在此應如是了知其意義為 比丘們! 這道路是單一的道路, 不是分為二的道路 (2) 或者, 應獨一而去, 所以是 ekāyana 獨一 : 捨離群眾而獨處 遠離 應 而去 : 應 而行 (3) 或者, 經由此 道路 而往, 所以是 ayana, 意思是 經由此道路 從輪迴行往涅槃 單一者所有的道路即 ekāyana, 單一者 指最勝者 一切眾生之中最勝者是世尊, 因此, 說的是世尊 的確, 其他人也藉由此 道路 而 24 惱苦 = 苦惱 宋 元 明 25 (CBETA, T02, no. 99, p. 171, a9-14) 7

8 去, 雖然如此, 這仍是世尊的道路, 因為是他使之生起的緣故, 如說 : 婆羅門! 世尊令未生的道路生起 (4) 或者, 它去, 所以是 ayana, 意思是, 它去 它生起 它在單一處去, 所 以是 ekāyana, 也就是說, 不在其他處, 而是僅出現在此 佛陀 法律中, 如說 : 須跋陀! 在此法律裡有聖八支道 這是說法不同, 但意思一樣 (5) 再者, 它去向一處, 所以是 ekāyana 也就是說, 雖然在前階段裡, 是多 面的修行方法, 但在後階段裡去向單一處, 唯涅槃 如梵天主說 : 見生之滅盡者, 同情 眾生的 利益, 了知那 ekāyana 的道路 人們 在過去藉由此路渡過瀑流, 未來 將會 藉由此路 渡過 瀑流, 現在 也正 藉由此路 渡過 瀑流 26 ( 二 ) 四念處猶如父母境界 雜阿含.617 經 卷 24: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過去世時有一鳥, 名曰羅婆, 為鷹所捉, 飛騰虛空, 於空鳴喚言 : 我不自覺, 忽遭此難, 我坐 27 捨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 故遭此難 如何今日為他所困, 不得自在 鷹語羅婆 : 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 羅婆答言 : 我於田耕壠中自有境界, 足免諸難, 是為我家父母境界 鷹於羅婆起憍慢言 : 放汝令去, 還耕壠中, 能得脫以不? 於是羅婆得脫鷹爪, 還到耕壠大塊之下, 安住止處, 然後於塊上欲與鷹鬪 鷹則大怒, 彼是小鳥, 敢與我鬪, 瞋恚極盛, 駿 28 飛直搏, 於是羅婆入於塊下, 鷹鳥飛勢, 臆衝堅塊, 碎身即死 如是, 比丘! 如彼鷹鳥, 愚癡自捨所親父母境界, 遊於他處, 致斯災患 汝 等比丘亦應如是, 於自境界所行之處, 應善守持, 離他境界, 應當學 29 比丘! 他處他境界者, 謂五欲境界, 眼見可意 受念妙色, 欲心染著 ; 耳識念妙觸, 欲心染著 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 30 聲 鼻識香 舌識味 身識觸可意 受比丘! 自處父母境界者, 謂四念處 云何為四? 謂身身觀念處, 受 心 法 法觀念處 是故, 比丘! 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而自遊行, 遠離他處他境界, 應當學 26 Ps I 坐 : 拒守 ( 漢語大詞典 ( 二 ) 頁 1039) 28 駿 = 迅 宋 元 明,= 濬 聖 29 受 = 愛 宋 元 明 30 受 = 愛 元 明 8

9 31 ( 三 ) 修四念處能自護護他 雜阿含.619 經 卷 24: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過去世時有緣幢伎 32 師, 肩上竪幢, 語弟子言 : 汝等於幢上下向護我, 我亦護汝, 迭相護持, 遊行嬉戲, 多得財利 時, 伎弟子語伎師言 : 不如所言, 但當各各自愛護, 遊行嬉戲, 多得財利, 身得無為安隱而下 伎師答言 : 如汝所言, 各自愛護, 然其此義亦如我說, 己自護時即是護他, 他自護時亦是護己 ; 心自親近, 修習隨護作證, 是名自護護他 云何護他自護, 不恐怖他 不違他 不害他, 慈心哀彼, 是名護他自護 是故, 比丘! 當如是學 自護者修四念處, 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33 ( 四 ) 淨其戒, 直其見, 具足三業, 然後修四念處 雜阿含.624 經 卷 24: 爾時, 尊者欝低迦來詣佛所, 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 善哉! 世尊! 為我說法, 我聞法已, 當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 思惟 : 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 正信非家, 出家學道 如上廣說, 乃至 不受後有 佛告欝低迦 : 如是, 如是, 如汝所說 但於我所說法, 不悅我心, 彼所事業亦不成就, 雖隨我後, 而不得利, 反生障閡 欝低迦白佛 : 世尊所說, 我則能令世尊心悅, 自業成就, 不生障閡 唯願世尊為我說法, 我當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 如上廣說, 乃至 不受 後有 如是第二 第三請 爾時, 世尊告欝低迦 : 汝當先淨其初業, 然後修習梵行 欝低迦白佛 : 我今云何淨其初業, 修習梵行? 佛告欝低迦 : 汝當先淨其戒, 直其見, 具足三業, 然後修四念處 34 何等為 31 (CBETA, T02, no. 99, p. 172, c24-p. 173, a28) 32 伎 = 技 元 明 33 (CBETA, T02, no. 99, p. 173, b5-19) 34 (1) 印順法師 華雨集第二冊 (p.24-25): 依經說, 應該先修清淨戒與正直見, 然後依 ( 正見正 ) 戒而修四念處, 這是符合八支正道的次第進修的 (2) 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 ( 增註本 ) (p.229): 修學解脫道的, 開始是先要正 直其見 解, 這就是正見與正思 其次是要清 淨其行 為, 這就是正語, 正業與正命 正業, 正語, 正命, 如雙足, 足是能向前進的 不但要有兩隻腳, 還是要無病的, 能走的 正 9

10 四? 內身身觀念住, 專精方便, 正智正念, 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 內外身身 觀念住, 受 心 法法觀念住 亦如是廣說 時, 欝低迦聞佛所說, 歡喜隨喜, 從座起而去 時, 欝低迦聞佛教授已, 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 思惟 : 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 著袈裟衣, 正信非家, 出家學道, 乃至不受後有 35 ( 五 ) 四念處念處的修學修學方法與次第 長部. 大念處經 36 (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 ( 一 ) 總述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拘樓國劍磨瑟曇城中 爾時, 佛呼諸比丘 : 諸比丘! 諸比丘應諾 : 世尊! 世尊如此開示 : 諸比丘! 此是使眾生清淨, 超越愁悲, 滅除苦憂, 成就正道, 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 此即四念處 四者何耶? 於此諸比丘! 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熱誠 正知 正念, 37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受, 隨觀感受, 熱誠 正知 正念,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心, 隨觀心識, 熱誠 正知 正念,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法, 隨觀諸法, 熱誠 正知 正念,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 二 ) 別釋 1 身念處 (kāyānupassanā 身隨觀 ) (1) 安般念 (ānāpānasati 出入息念 觀息法 ) 諸比丘! 比丘如何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A 修止 : 了知出入息之長短 全息 寂靜身行 見與正思, 如眼目, 眼目能明見道路 不但有眼目, 而且要是目無眚翳, 見得正確 不論要到什麼地方, 一定要認清目的地, 認識道路, 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進 有了這兩方面的相互助成, 才能達到目的地 一般的行路都如此, 何況向解脫道呢? 這當然要足目相成, 才能達於彼岸的涅槃 這說明了, 出世的解脫法門 ( 世間善道也如此 ), 非先有正確的見解, 清淨的行為不可 否則, 不管你說修說證, 決無實現的可能 35 (CBETA, T02, no. 99, p. 174, c21-p. 175, a16) 36 性空法師中譯, 念處之道 ( 大念處經講記 ) 頁 14-42, 嘉義 : 香光書香出版社,2003 年 37 念處之道 頁 68-69: 熱誠 (AtApI), AtApa 原意是熱, 意指熱誠 熱切, 對事物有濃厚的興趣, 還有努力 精進的意思, 亦即北傳所譯的 四正勤 正知 (sampajana), 正知就是智慧, 即正確地 完整地 平等地觀照所緣 具念 正念 (satima), 要不斷地保持正念 熱誠與正知是正念重要的緣 若無熱誠與正知, 正念就不明顯 10

11 於此, 諸比丘! 比丘前往森林 樹下或空閒處, 結跏趺坐, 端正身體, 置念 面前, 38 正念而出息, 正念而入息 出息長時, 了知 : 我出息長 ; 入息長時, 了知 : 我入息長 出息短時, 了知 : 我出息短 ; 入息短時, 了知 : 我入息短 修習 : 我當覺知 ( 息之 ) 全身而出息 ; 修習 : 我當覺知 ( 息之 ) 全身而入息 39 修習 : 我當寂靜身行而出息 ; 修習 : 我當寂靜身行而入息 40 諸比丘! 就如熟練的轆轤 41 匠, 或轆轤匠之弟子, 42 當拉長時, 了知 : 我拉長 ; 拉短時, 了知 : 我拉短 諸比丘! 比丘如是在出息長時, 了知 : 我出息長 ; 入息長時, 了知 : 我入息長 修習 : 我當覺知 ( 息之 ) 全身而出息 ; 修習 : 我當覺知 ( 息之 ) 全身而入息 修習 : 我當寂靜身行而出息 ; 修習 : 我當寂靜身行而入息 B 修觀 : 觀照內外身 生滅法 如是, 比丘! 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 安住於身, 觀照外身 ; 安住於身, 觀照內外身 安住於身, 隨觀生法 ; 安住於身, 隨觀滅法 ; 安住於身, 隨觀生滅法 43 C 修止觀之成就 於是 有身有身 44 任何事物 諸比丘!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之念現起, 唯有正念與覺照, 無所依而住, 45 不再貪著世間之 38 念處之道 頁 97:parimukham 是前面 面前之意, 又是嘴巴附近之意 39 念處之道 頁 101: 全身 是呼吸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 40 念處之道 頁 103: 身行意指 呼吸, 因為風界的作用, 呼吸讓我們感覺身體的移動 41 轆轤 : 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裝置 ( 漢語大詞典 ( 九 ) 頁 1329) 42 Bhikkhu Thanissaro 之英譯 :just as a skilled turner or his apprentice 43 念處之道 頁 111: 生滅的觀察是修習四念處每個方法時, 都必須觀察的, 唯有生滅過程的觀察才是導向解脫的要素 生滅的觀察分為兩方面, 一是觀察因緣生滅, 如觀察呼吸時, 由於身體 鼻孔 心的生起呼吸才能生起 ; 若身體 鼻孔 心的因緣不具足, 呼吸就不能生起 再者觀察剎那生滅, 就法的本質來說, 一切有為法 名 色, 皆一生起立即壞滅 就呼吸而言, 於呼吸生起至壞滅的每一剎那, 仔細地觀察整個過程的生滅現象 因此, 清楚地觀察自己的身體, 觀呼吸的名 色, 呼吸的生滅因緣觀察呼吸不斷生 滅的過程, 觀察生滅, 然後觀察壞滅, 有時觀察自己, 有時觀察別人, 正知正念地觀察, 了知法的真實相 44 (1) 帕奧禪師 正念之道 頁 115: 有身(atthi kaya) 是指由於強而有力的觀智, 禪修者只見到純粹的名色身 究竟名色法, 絲毫不見色聚等概念法, 這是壞滅隨觀智以上這些觀智的特徵 也因為如此, 這時開始才被認為是純粹的觀禪 (2)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Ven. U Silananda, Wisdom Publications, Boston, 1990, p.179:breath-body only( 唯有息 ) (3)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Nyanaponika Thera, BPS, Kandy, 1996, p.118:there is a 11

12 (2) 威儀 (Iriyāpatha 觀姿勢 ) 復次, 諸比丘! 比丘行走時, 了知 : 我行走 ; 站立時, 了知 : 我站立 ; 坐著時, 了知 : 我坐著 ; 躺臥時, 了知 : 我躺臥 無論何種姿勢, 皆如實了知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46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3) 正知 (Sampajāna 明覺 ) 復次, 諸比丘! 比丘行往或歸來時, 以正知而行 前瞻或旁觀時, 以正知而行 屈伸肢體時, 以正知而行 著袈裟 持衣缽時, 以正知而行 飲食 咀嚼 嚐味時, 以正知而行 大小便利時, 以正知而行 於行 住 坐 臥 醒 語 默時, 亦以正知而行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4) 不淨觀 (Patikūlamanasikāra 厭惡作意 ) 47 復次, 諸比丘! 比丘思惟此身, 自足底而上 由頭髮而下, 皮所覆包, 遍滿不淨, 思惟 : 於此身有髮 毛 爪 齒 皮 肉 筋 骨 髓 腎 心 肝 肋 膜 脾 肺 腸 腸間膜 胃中物 糞 膽汁 痰 膿 血 汗 脂肪 淚 皮 脂 唾 涕 關節液 尿 諸比丘! 猶如兩端開口之糧袋, 裝入種種穀物, 諸如 : 稻 米 綠豆 豌豆 芝麻 精米 視力佳者, 解開糧袋, 觀察分辨 : 此是稻 此是米 此是綠豆 此 是豌豆 此是芝麻 此是精米 如此, 諸比丘! 比丘思惟此身, 自足底而上 由頭髮而下, 皮所覆包, 遍滿不淨, 思惟 : 於此身, 有髮 毛 爪 齒 皮 肉 筋 骨 髓 腎 心 肝 肋膜 脾 肺 腸 腸間膜 胃中物 糞 膽汁 痰 膿 血 汗 脂肪 淚 皮脂 唾 涕 關節液 尿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5) 四界分別觀 (Dhātumanasikāra 界作意 ) 復次, 諸比丘! 比丘於任何姿勢中, 以各種界思惟觀察此身, 即 : 此身有地界 水界 火界 風界 諸比丘! 猶如熟練之屠牛者, 或屠牛者之弟子, 屠宰牛 body( 僅有身體的活動存在 ) 45 無所依而住 (Anissito ca viharati),nyanaponika 註解為 Independent of craving and wrong views( 不依靠或執著渴愛和錯誤見解 ) 46 表示此段經文與上述同, 故從略, 下同 47 念處之道 頁 133: 不淨觀修法, 就對象來說有兩種 : 一 有識不淨觀, 觀自己及他人身體的不淨 二 無識不淨觀, 觀死屍的不淨相 就修法的方式來說也分二種 : 一 以不淨作為止禪目標, 若以死屍為止禪目標時, 只能取同性的屍體 二 以不淨作為觀禪目標 此段先介紹有識不淨觀, 無識不淨觀, 在 觀墓園九相 時會介紹 12

13 48 隻, 並將其肢解成塊後, 坐於四衢道口 如是, 諸比丘! 比丘於任何姿勢中, 以各種界思惟觀察此身, 即 : 此身有地 界 水界 火界 風界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6) 墓園九相 (Navasivathika 九種墳場觀 ) A 腫漲 青瘀 腐爛復次, 諸比丘! 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 死後經一日 二日, 乃至三日, 腫漲 青瘀 腐爛 ; 因而反觀自身, 思惟 : 此身亦為如是法, 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B 野獸食噉復次, 諸比丘! 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 被烏鴉 老鷹 禿鷹所啄食, 或被犬 財狼所噉食, 乃至被各種蟲所噬食 因而反觀自身, 思惟 : 此身 亦為如是法, 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C 血肉附著, 筋腱連結之骸骨復次, 諸比丘! 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 已成血肉附著, 筋腱連結之骸骨 因而反觀自身, 思惟 : 此身亦為如是法, 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D 無肉有血, 筋腱連結之骸骨復次, 諸比丘! 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 已成無肉血跡漫塗, 筋腱連結之骸骨 因而反觀自身, 思惟 : 此身亦為如是法, 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E 無肉無血, 筋腱連結之骸骨復次, 諸比丘! 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 已成無血無肉, 筋腱連結之骸骨 因此反觀自身, 思惟 : 此身亦為如是法, 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F 骸骨散置復次, 諸比丘! 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 已成骸骨散置各處 ; 有 手骨 踝股 腳骨 小腿骨 大腿骨 髖骨 肋骨 背骨 胸骨 頸椎骨 下顎骨 牙齦骨 頭蓋骨 因此反觀自身, 思惟 : 此身亦為如是法, 難免如此之情況 48 四衢 : 四通八達的大路 ( 漢語大詞典 ( 三 ) 頁 569) 13

14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G 白骨螺色復次, 諸比丘! 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 已成如螺色之白骨 因此反觀自身, 思惟 : 此身亦為如是法, 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H 骸骨堆積復次, 諸比丘! 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 已成骸骨堆積年餘 因此反觀自身, 思惟 : 此身亦為如是法, 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I 骸骨粉碎復次, 諸比丘! 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 骸骨粉碎成骨粉 因此反觀自身, 思惟 : 此身亦為如是法, 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 比丘! 安住於身, 觀照內身 ; 安住於身, 觀照外身 ; 安住於身, 觀照 內外身 安住於身, 隨觀生法 ; 安住於身, 隨觀滅法 ; 安住於身, 隨觀生滅法 於是 有身有身 之念現起, 唯有正念與覺照, 無所依而住, 不再貪著世間之任 有身何事物 諸比丘! 此即比丘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2 受念處(Vedanānupassanā 受隨觀念處 ) 復次, 諸比丘! 比丘如何安住於受, 隨觀感受? 在此, 諸比丘! 1 比丘經驗樂受樂受時, 了知 : 我經驗樂受 ; 經驗苦受苦受時, 了不苦不樂受時, 了知 : 我經驗不苦不樂受 知 : 我經驗苦受 ; 經驗不苦不樂受 2 感受有愛染的樂受時, 了知 : 我正經歷有愛染的樂受 ; 感受有愛染的苦受時, 了知 : 我正經歷有愛染的苦受 ; 感受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 了知 : 我正 經歷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3 感到無愛染的樂受時, 了知 : 我正經歷無愛染的樂受 ; 感到無愛染的苦受時, 了知 : 我正經歷無愛染的苦受 ; 感到無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 了知 : 我正 經歷無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如是, 比丘安住於受, 觀照內受 ; 安住於受, 觀照外受 ; 安住於受, 觀照內 外受 安住於受, 隨觀生法 ; 安住於受, 隨觀滅法 ; 安住於受, 隨觀生滅法 於是 有受有受 之念現起, 唯有正念與覺照, 無所依而住, 不再貪著世間之任 有受 何事物 諸比丘! 此即比丘安住於受, 隨觀感受 3 心念處 (Cittānupassanā 心隨觀念處 ) 念處之道 頁 133: 了解心是智慧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因為心存在於我們的中心位置, 14

15 復次, 諸比丘! 比丘如何安住於心, 隨觀心識? 於此, 諸比丘! 比丘 1 心貪欲時, 了知 : 心貪欲 ; 心無貪欲時, 了知 : 心無貪欲 2 心瞋恨時, 了知 : 心瞋恨 ; 心無瞋恨時, 了知 : 心無瞋恨 3 心愚癡時, 了知 : 心愚癡 ; 心無愚癡時, 了知 : 心無愚癡 4 心收縮時, 了知 : 心收縮 ; 心渙散時, 了知 : 心渙散 5 心廣大時, 了知 : 心廣大 ; 心不廣大時, 了知 : 心不廣大 6 心有上時, 了知 : 心有上 ; 心無上時, 了知 : 心無上 7 心專注時, 了知 : 心專注 ; 心不專注時, 了知 : 心不專注 8 心解脫時, 了知 : 心解脫 50 ; 心未解脫時, 了知 : 心未解脫 51 如是, 比丘安住於心, 觀照內心 ; 安住於心, 觀照外心 ; 安住於心, 觀照內 外心 安住於心, 隨觀生法 ; 安住於心, 隨觀滅法 ; 安住於心, 隨觀生滅法 於是 有心有心 之念現起, 唯有正念與覺照, 無所依而住, 不再貪著世間之任 有心何事物 諸比丘! 此即比丘安住於心, 隨觀心識 4 法念處(Dhammānupassanā 法隨觀念處 ) (1) 五蓋 (Pañca-nīvaraṇa) 復次, 諸比丘! 比丘如何安住於法, 隨觀諸法? 在此, 諸比丘! 比丘安住於法, 隨觀諸法, 即依五蓋觀察諸法 諸比丘! 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五蓋觀察諸法? 諸比丘! 比丘內心有貪欲貪欲時, 了知 : 我內心有貪欲 ; 內心無貪欲時, 了知 : 我內心無貪欲 ; 了知未生之貪欲生起 ; 了知已生之貪欲滅盡 ; 了知已滅盡之貪欲, 於未來不再生 在所有的名色法當中, 它的變化最快, 我 的概念最強 以智慧了解心的無常, 才能去掉 我 的概念, 了解心的緣起 心的空 50 念處之道 頁 182: 解脫心 是指透過如理作意暫時解脫煩惱 ; 或在安止定中降服煩惱而暫時解脫的心 未解脫心 指沒有上述兩種暫時解脫的心 51 (1) 念處之道 頁 133: 這裡提到的八對十六種心都是世間心, 因為無常 苦 無我本質的觀照只是針對世間法而已, 並不涉及出世間法 (2) 印順法師 如來藏之研究 (p.76-77): 心是種種心, 一切內心作用, 都是可以稱為心的 如 相應部 等立十六心 ( 他心智所知的心 ): 有貪心, 離貪心, 有瞋心, 離瞋心, 有癡心, 離癡心, 攝心, 散心, 廣大心, 非廣大心, 有上心, 無上心, 定心, 不定心, 解脫心, 不解脫心 十六心的前六心, 也許會被想像為 : 有貪心 離貪心等, 似乎在貪 瞋 癡以外, 別有心體的存在 然從攝心 散心 廣大心 非廣大心等而論, 十六心的被稱為心, 到底不外乎通稱 15

16 起 內心有瞋恨 無瞋恨 內心有昏沉睡眠 無昏沉睡眠 內心有掉舉追悔 無掉舉追悔 內心有疑惑 無疑惑 如是, 比丘安住於法, 觀照內法 ; 安住於法, 觀照外法 ; 安住於法, 觀照內外法 安住於法, 隨觀生法 ; 安住於法, 隨觀滅法 ; 安住於法, 隨觀生滅法 於是 有法有法 之念現起, 唯有正念與覺照, 無所依而住, 不再貪著世間之任 何事物 諸比丘! 此即比丘安住於法, 依五蓋觀察諸法 (2) 五取蘊 (Pañca-ūpādānakkhandha) 復次, 諸比丘! 比丘安住於法, 隨觀諸法, 即依五取蘊觀察諸法 諸比丘! 比丘如何安住於法, 依五取蘊觀察諸法? 在此, 諸比丘! 比丘了知 : 此是色, 此是色之生起, 此是色之壞滅 此是受 此是想 此是行 此是識, 此是識之生起, 此是識之壞滅 如是, 比丘安住於法, 觀照內法 ; 安住於法, 觀照外法 ; 安住於法, 觀照內外法 安住於法, 隨觀生法 ; 安住於法, 隨觀滅法 ; 安住於法, 隨觀生滅法 於是 有法有法 之念現起, 唯有正念與覺照, 無所依而住, 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 此即比丘安住於法, 依五取蘊觀察諸法 (3) 十二處 (āyatana) 復次, 諸比丘! 比丘安住於法, 隨觀諸法, 即依內六處 外六處觀察諸法 諸比丘! 比丘如何安住於法, 依內六處 外六處觀察諸法? 在此, 諸比丘! 比丘了知眼根, 了知色塵 色塵, 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 ; 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 ; 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 ; 了知已壞滅之結縛, 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耳根, 了知聲塵 比丘了知鼻根, 了知香塵 比丘了知舌根, 了知味塵 比丘了知身根, 了知觸塵 比丘了知意根, 了知法塵 味塵身根觸塵意根法塵如是, 比丘安住於法, 觀照內法 ; 安住於法, 觀照外法 ; 安住於法, 觀照內外法 安住於法, 隨觀生法 ; 安住於法, 隨觀滅法 ; 安住於法, 隨觀生滅法 於是 有法有法 之念現起, 唯有正念與覺照, 無所依而住, 不再貪著世間之任 何事物 諸比丘! 此即比丘安住於法, 依內外處觀察諸法 (4) 七覺支 (Bojjhaṅga) 復次, 諸比丘! 比丘安住於法, 隨觀諸法, 即依七覺支觀察諸法 諸比丘! 比丘如何安住於法, 依七覺支觀察諸法? 16

17 於此, 諸比丘! 比丘有念覺支 念覺支時, 了知 : 我有念覺支 ; 無念覺支時, 了知 : 我無念覺支 ; 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生起 ; 已生起之念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擇法覺支 無擇法覺支 比丘有精進覺支 無精進覺支 比丘有喜覺支 無喜覺支 比丘有輕安覺支 無輕安覺支 比丘有定覺支 無定覺支 比丘有捨覺支 無捨覺支 捨覺支如是, 比丘安住於法, 觀照內法 ; 安住於法, 觀照外法 ; 安住於法, 觀照內外法 安住於法, 隨觀生法起 ; 安住於法, 隨觀滅法 ; 安住於法, 隨觀生滅法 於是 有法有法 之念現起, 唯有正念與覺照, 無所依而住, 不再貪著世間之任 何事物 諸比丘! 此即比丘安住於法, 依七覺支觀察諸法 (5) 四聖諦 (Sacca) 復次, 諸比丘! 比丘安住於法, 隨觀諸法, 即依四聖諦觀察諸法 諸比丘! 比丘如何安住於法, 依四聖諦觀察諸法? 於此, 諸比丘! 比丘如實了知 : 此是苦 ; 如實了知 : 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滅 ; 如實了知 : 此是苦滅之道苦滅之道 苦之集 ; 如實了知 : A 苦聖諦 (Dukkhasacca) 復次, 諸比丘, 何謂苦聖諦? 生是苦, 老是苦,( 病是苦 ), 死是苦, 愁悲苦憂惱是苦, 怨憎會是苦, 愛別離是苦, 求不得是苦 簡而言之, 五取蘊是苦 復次, 諸比丘! 何謂生? 所有生類中, 諸眾生之受生 形成 出生 諸蘊之顯現 諸處之獲得 諸比丘! 此名為生 復次, 諸比丘! 何謂老? 所有生類中, 諸眾生之衰老 老耄 52 齒落 髮白 皮皺 壽減 諸根遍熟 諸比丘! 此名為老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死? 所有生類中, 諸眾生之崩潰 散滅 命終 死亡 諸蘊離析 死屍棄捨, 諸比丘! 此名為死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愁? 無論何時何地, 由於任何之不幸, 遭遇令人苦惱之法, 而有憂愁 悲傷 苦惱 內憂 內愴 諸比丘! 此名為愁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悲? 無論何時何地, 由於任何之不幸, 遭遇令人苦惱之法, 而有痛哭 悲泣 慨歎 哀號 諸比丘! 此名為悲 復次, 諸比丘! 何謂苦? 關於身體之苦痛 不適, 由於身觸所生之苦痛 不適 諸比丘! 此名為苦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憂? 關於心之苦痛 不愉悅, 由於意觸所生之苦痛 不愉悅 諸比丘! 此名為憂 52 老耄 : 七 八十歲的老人 亦指衰老 ( 漢語大詞典 ( 八 ) 頁 599) 17

18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惱? 無論何時何處, 由於任何之不幸, 遭遇令人苦惱之法, 而有憂惱 苦惱, 及由憂惱 苦惱所生之苦痛 諸比丘! 此名為惱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怨憎會苦? 無論何時何處, 遭遇不如意 厭惡 不愉悅之色塵 聲塵 香塵 味塵 觸塵 法塵, 或遇心懷惡意 傷害 擾亂 不適意者, 卻須與其聚會 交往 共事 結合 諸比丘! 此名為怨憎會苦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愛別離苦? 無論何時何處, 與可意 喜愛 愉悅之色塵 聲塵 香塵 味塵 觸塵 法塵相逢, 或遇心懷善意 適意 可靠者 父母 兄弟 姊妹 朋友 同事 親戚, 卻不能與之聚會 交往 共事 結合 諸比丘! 此名為愛別離苦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求不得苦? 諸比丘! 受生支配之眾生, 生如是欲求 : 願不再受生, 願不再有來生! 然此欲求不可得, 諸比丘! 此即求不得苦 諸比丘! 受老支配之眾生, 生如是欲求 : 願不衰老, 願不變老! 然此欲求不可得, 諸比丘! 此即求不得苦 諸比丘! 受病支配之眾生, 生如是欲求 : 願無病苦, 願不生病! 然此欲求不可得, 諸比丘! 此即求不得苦 諸比丘! 受死亡支配之眾生, 生如是欲求 : 願能不死, 願不會死! 然此欲求不可得, 諸比丘! 此即求不得苦 諸比丘! 受愁悲苦憂惱支配之眾生, 生如是欲求 : 願不遭受愁悲苦憂惱, 願不再愁悲苦憂惱! 然此欲求不可得, 諸比丘! 此即求不得苦 諸比丘! 何謂簡而言之, 五取蘊是苦? 即色取蘊 受取蘊 想取蘊 行取蘊 識取蘊 諸比丘! 此即簡而言之, 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 此即苦聖諦 B 集聖諦 (Samudayasacca) 復次, 諸比丘! 何謂苦集聖諦? 愛欲引導再生, 喜與貪伴隨而起, 無論何時何處, 追求愛欲, 即 : 欲愛 有愛 無有愛 諸比丘! 愛欲於何處生起? 在何處住著? 凡於世間有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 在該處住著 於世間何者是誘人 可意者? (A) 六根 在世間眼根是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18

19 在世間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B) 六塵 在世間色塵是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塵 香塵 味塵 觸塵 法塵 (C) 六識 在世間眼識是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D) 六觸 在世間眼觸是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耳觸 鼻觸 舌觸 身觸 意觸 (E) 六觸生受 在世間眼觸生受是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耳觸 鼻觸 舌觸 身觸 意觸 (F) 六塵生想 在世間色塵生想是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塵 香塵 味塵 觸塵 法塵 (G) 六塵生思 在世間色塵生思是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塵 香塵 味塵 觸塵 法塵 (H) 六塵生愛 在世間色愛是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愛 香愛 味愛 觸愛 法愛 (I) 六塵生尋 在世間色尋是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尋 香尋 味尋 觸尋 法尋 (J) 六塵生伺 在世間色伺是誘人 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伺 香伺 味伺 觸伺 法伺 諸比丘! 此即苦集聖諦 C 滅聖諦 (Nirodhasacca) 復次, 諸比丘! 何謂苦滅聖諦? 此即愛欲之消逝無餘 捨離 滅盡 解脫 無染 19

20 然而, 諸比丘! 於何處捨離 滅盡愛欲? 在世間有誘人 可意之處,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 滅盡愛欲 在世間何者是誘人 可意者? (A) 六根 在世間眼根是誘人 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 滅盡愛欲 在世間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B) 六塵 乃至 (J) 六塵生伺 在世間色塵是誘人 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 滅盡愛欲 在世間聲塵 香塵 味塵 觸塵 法塵 與上述集聖諦之項目相同, 故中間從略 在世間色伺是誘人 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 滅盡愛欲 在世間聲伺 香伺 味伺 觸伺 法伺 諸比丘! 此即苦滅聖諦 D 道聖諦(Maggasacca) 復次, 諸比丘! 何者是苦滅道聖諦? 此即八支聖道 : 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正見? 諸比丘! 如實知苦 知苦之集 知苦之滅 知導致苦滅之道 諸比丘! 此等名為正見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正思惟? 出離思惟 無瞋無瞋思惟 無害無害思惟 無害 53 諸比丘! 此等名為正思惟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正語? 離妄語 離兩舌 離惡口 離綺語 諸比丘! 此等名為正語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正業?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諸比丘! 此等名為正業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正命? 於此, 諸比丘! 聖弟子捨邪命, 依正命為生 諸比丘! 此等名為正命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正精進? 於此, 諸比丘! 意欲 勤奮 精進 策勵, 避免尚未生起之邪惡 不善法生起 比丘意欲 勤奮 精進 策勵, 降伏已生起之邪惡 不善法 比丘意欲 勤奮 精進 策勵, 促使未生起之善法生起 比丘意欲 勤奮 精進 策勵, 促使已生起之善法持續 增長 圓滿成就 諸比丘! 此等名為正精進 53 中阿含.189 聖道經 卷 49 1 雙品 : 云何正志? 無欲念 無恚念無恚念 無害念無害念, 是謂正志 (CBETA, T01, no. 26, p. 736, a1-2) 20

21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正念? 於此, 諸比丘! 比丘以熱誠 正知 正念, 安住於身, 循身觀察,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熱誠 正知 正念, 安住於受, 隨觀感受,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熱誠 正知 正念, 安住於心, 隨觀心識,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熱誠 正知 正念, 安住於法, 隨觀諸法, 捨離對世 間的貪欲與憂惱 諸比丘! 此即是正念 復次, 諸比丘! 何謂正定? 在此, 諸比丘! 比丘離欲樂不善法, 有尋有伺, 由離生喜樂, 入初禪而住 除滅尋伺, 寂靜一心, 定生喜樂, 達二禪而住 離喜而住, 正念正智, 以身感受樂, 如諸聖者說 : 捨與正念者所樂住, 入第三禪 捨 離苦樂, 滅除喜憂, 捨念清淨, 達第四禪而住 諸比丘! 此名為正定 諸比丘! 此等名為苦滅道諦 如是, 比丘安住於法, 觀照內法 ; 安住於法, 觀照外法 ; 安住於法, 觀照內外法 安住於法, 隨觀生法 ; 安住於法, 隨觀滅法 ; 安住於法, 隨觀生滅法 於是 有法有法 之念現起, 唯有正念與覺照, 無所依而住, 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 此即比丘安住於法, 隨觀諸法 諸比丘! 此即比丘安住於法, 依四聖諦觀察諸法 ( 三 ) 結 : 修習念處的成果 (Satipaṭṭhānabhāvanānisaṁso) 諸比丘! 任何人依此修習四念處七年, 可得二果之一 : 今生證得究竟智 ; 若煩惱未盡, 則得不還果 諸比丘! 不須七年, 依此修習四念處六年者, 可得二果之一 : 今生證得究竟智 ; 若煩惱未盡, 則得不還果 不須六年, 諸比丘! 不須五年, 諸比丘! 不須四年, 諸比丘! 不須三年, 諸比丘! 不須二年, 諸比丘! 不須一年, 諸比丘! 依此修習四念處七個月者, 可得二果之一 : 今生證得究竟智 ; 若煩惱未盡, 則得不還果 不須七個月, 諸比丘! 不須六個月, 諸比丘! 不須五個月, 諸比丘! 不須四個月, 諸比丘! 不須三個月, 諸比丘! 不須二個月, 諸 比丘! 不須一個月, 諸比丘! 不須半個月, 諸比丘! 依此修習四念處七 日者, 可得二果之一 : 今生證得究竟智 ; 若煩惱未盡, 則得不還果 此即如前所述 : 諸比丘! 此是唯一能使眾生清淨, 超越愁悲, 滅除苦憂, 成就正道, 體證涅槃之道路, 此即四念處 為此而說此經 世尊如是說已, 諸比丘歡喜讚歎世尊之所說 ( 六 ) 修四念處能得聖果 雜阿含.635 經 卷 24: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 未淨眾生令得清淨, 已 21

22 淨眾生令增光澤 何等為四? 謂身身觀念住, 受 心 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如淨眾生, 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 得阿羅漢 得辟支佛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如上說 54 二 四正四正勤 1 未生諸惡不善法令不生,2 已生諸惡不善法令斷, 3 未生諸善法令生,4 已生諸善法令增長 正勤 (samyakprahana;sammappadhana) 正斷 正勤 的辭源或許可說是 samyak-prahana, 它同樣來自於 ha, 含 有 : 斷除 精進 二意 ; 而 正勝 的辭源是 samyak-pradhana, 它是來自於 dha, 有 最勝 最上 努力 精進 之意 從字源的角度來看 samyakprahana ( 正勤 正斷 ), 並無 最勝 最上 的意涵 ; 而 samyakpradhana( 正勝 ) 則無 斷除 之意, 它是經過後來的翻譯, 其語義才轉為有 斷除 遺棄 之意 從巴利語的辭源解析中, 可清楚所得知 sammappadhana 只意味著 精進 努力 之意而已, 並無 斷除 拋棄 或 最勝 最上 的意思 這與梵文 samyakprahana 是不大相同的 這是不是表示, 在巴利文中有單獨使用 正斷 或 正勝 的可能, 則有待進一步探討 資料來源 : 福嚴 大智度論講義 ( ), 頁 印順法師 寶積經講記 (p ): 四正勤四正勤 : 這是四種能斷除懈怠 放逸, 勇於為善的精進, 所以也名四正斷 勤與精進, 佛法中都是指向上向善的努力來說 那四種呢? 1 能斷已生諸不善法能斷已生諸不善法 : 由於精進, 能斷過去已生諸不善法 煩惱 已生的已經過去了, 但過去了的煩惱, 還能影響自己身心, 束縛自己, 這要以精進來斷除他 如曾經加入了社會的不良組織, 雖然好久沒有活動了, 但還受他的控制 必須以最大的勇氣, 割斷過去的關係, 才能重新做人 2 不起未生諸不善法不起未生諸不善法 : 以精進來達成不再生起未生諸不善法 未生的煩惱, 還沒有生起, 那不是沒有嗎? 不能說沒有, 只是潛在而沒有發現出來罷了 這必須精進對治, 使善法增長, 智慧增長, 才能使未生的煩惱, 再沒有生起的機會 54 (CBETA, T02, no. 99, p. 176, a10-18) 22

111

111 阿 含 經 三 十 七 品 與 菩 薩 行 釋 開 仁.2011.7( 美 國 佛 法 度 假 ) 壹 阿 含 經 之 由 來 ( 壹 ) 阿 含 : 來 傳 來, 歸 趣 之 意 義 阿 含, 梵 語 作 Āgama(ā- gam), 義 譯 有 來 傳 來 ; 法 歸 趣 無 等 的 意 思 1 古 代 或 音 譯 作 阿 鋡 2 阿 鋡 暮 3 阿 含 暮 阿 笈 摩 4 阿 含 慕 5 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四念處 doc

Microsoft Word - 03四念處 doc ( 貳 ) 四念處 釋開仁.2011/3/13 目次 : 一 四念處是一乘道二 四念處是一切法三 四念處能令善法聚四 四念處是自依法依五 四念處猶如父母境界六 專心正念, 如護油鉢七 修四念處能自護護他八 四念處法, 說不能盡九 一切人皆應修四念處十 先具淨戒與正見, 後修四念處 ( 一 ) 淨其戒, 直其見, 具足三業, 然後修四念處 ( 二 ) 先具淨戒, 後修正智 ( 知 ) 正念十一 四念處的修習方法與內容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戊 四聖諦 (sacca) 在解釋依七覺支而修行法念處之後, 佛陀繼續解釋依 四聖諦而修行法念處的方法 佛陀在三藏中開示各種法, 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令人 領悟四聖諦 再者, 諸比丘, 比丘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 比丘如何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 諸比丘, 比丘如實地了知 : 這是苦 如實地 了知 : 這是苦的原因 如實地了知 : 這是苦的息滅 如實地了知 : 這是導致苦息滅的修行方法

More information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在巴利藏還有另一部 念處 經 在 中部 第 10 經 內容大致相同 都 是在闡述四念處 而前者與後者不同之處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 回目錄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大念處經經文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弟子合譯 目錄 ( 標示的頁碼為原書的 ) 帕奧禪師序 III 譯序 VII 安般入門 1 大念處經經文 7 索引 451 I 回目錄 帕奧禪師序 佛陀的教法非常深奧難懂, 關於這點從佛陀在 中部. 聖尋經 (Ariyapariyesanā Sutta) 的開示即可得知 : 對於我以前亦覺得甚難達到之法, 就別再想要教了, 因為它不能被那些活在貪欲與瞋恨中的人了知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 捌 ) 附錄 一 道品之雜論 ( 一 ) 大毘婆沙論 對 三十七菩提分 之雜論 釋開仁.2011/5/20 一 三十七菩提分法有三十七菩提分法 謂四念住 四正勝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道支 世尊雖說菩提分法, 而不說有三十七種, 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 謂契經說 :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 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 如世尊說七覺支者, 何謂七覺支? 世尊告曰: 即七種菩提分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e-D22-mahasatipatthana.doc

Microsoft Word - ce-D22-mahasatipatthana.doc Dighanikaye 長部 22 經 (ce-)mahasatipatthanasuttam 大念處經 The Great Frames of Referenc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Bhikkhu Metta 明法比丘 english translation by Bhikkhu Thanissaro (use foreign font ) Mahasatipatthanasuttam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回目錄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弟子合譯 目錄 ( 標示的頁碼為原書的 ) 帕奧禪師序 III 譯序 VII 安般入門 1 大念處經經文 7 大念處經析解 33 總說 34 身念處 89 安般念 89 四威儀 118 正知 132 向前進與返回時的正知 132 向前看與向旁看時的正知 150 屈伸肢體時的正知 156 穿著袈裟等時的正知 159 吃飯 喝水等時的正知 162 淨身時的正知

More information

02?j???s??????-???R???q

02?j???s??????-???R???q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 補充講義 ( 二 )-- p.2~11 釋道一編講 09-21-2012 一 色 的語義 ( 一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卷 1 1 三法品 ( 大正 31,663a27-b4): ( 二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卷 1 1 三法品 ( 大正 31,695b22-29): 1 ( 三 ) 五事毘婆沙論 卷 1 1 分別色品 ( 大正 28,989c19-22): 2 ( 四 ) 阿毘達磨俱舍論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StudySatipatthanasutta.doc

Microsoft Word - StudySatipatthanasutta.doc 中部 念處經 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 1 兼論馬哈希念處毗婆舍那禪法 溫宗堃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班 摘要 巴利 念處經 的禪修方法可以簡要地說為 : 首先純粹地注意 覺察當下自身的身體及心理現象的生滅變化, 進而觀察自身以外的心 物變化過程 四念處中, 身念處被給與最詳細的說明, 應該是此禪法最根本而重要的部分 ; 身念處的三項練習與受 心念處具有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持續被修習的特色 法念處由於能如實知見五蘊及四聖諦,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453A5CD6C7BBDBD6AECAF75CD0C2BDA8CEC4BCFEBCD05C323031344A756C7931715C323031344A756C7954755CB7E2C3E6BACDB0E6C8A8C9F9C3F72E646F63>

<453A5CD6C7BBDBD6AECAF75CD0C2BDA8CEC4BCFEBCD05C323031344A756C7931715C323031344A756C7954755CB7E2C3E6BACDB0E6C8A8C9F9C3F72E646F63> 智 慧 之 树, 不 返 之 流 观 禅 的 修 行 与 进 程 慈 济 瓦 禅 师 著 雷 叔 云 汤 华 俊 译 休 斯 顿 禅 修 中 心 主 持 出 版 2014 年 9 月 ( 更 新 信 息 请 查 阅 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 版 权 声 明 一 本 书 版 权 属 休 斯 敦 禅 修 中 心 所 有, 只 要 不 擅 加 增 删, 欢 迎 任 何 单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Dhamma Venerable Nyanatiloka The Word of the Buddha DIgha NikAya Majjhima NikAya Samyutta NikAya AGguttara NikAya Dhammapada Visuddhi magga NANamoli Kabbala dukkha kilesas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第 四 章 反 貪 工 作 4.1 舉 報 和 立 案 數 字 24

第 四 章 反 貪 工 作 4.1 舉 報 和 立 案 數 字 24 第 四 章 反 貪 工 作 23 第 四 章 反 貪 工 作 4.1 舉 報 和 立 案 數 字 24 4.2 結 案 及 移 送 檢 察 院 之 案 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4.3 反 賄 選 工 作 4.3.1 反 賄 選 前 期 工 作 33 34 35 圖 表 十 一 2005 年 參 與 廉 潔 選 舉 講 座 人 數 統 計 表 36 37 38 39 40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四 增 進 認 知 體 驗 五 提 升 語 言 層 次 六 激 發 創 造 力 發 展 88 肆 幼 兒 在 積 木 遊 戲 上 的 發 展 過 程 86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色 彩 是 人 的 視 覺 機 制 所 創 造 出 來 用 以 探 究 環 境 的 工 具, 它 不 僅 能 提 供 辨 識 的 作 用, 還 具 有 知 覺 與 文 化 上 的 意 涵, 並 能 引 發 強 烈 到 超 越 理 智 的 情 緒 反 應, 對 人 類 的 生 活 影 響 十 分 深 遠 2120 21 3 30 20109453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F766F6C31312D332D315FB1B4B051A57CA9C0A6EDAABAACE3A873BB50ADD7A6E628AAF4A46AADE820C4B6292D3033>

<4D F736F F D F766F6C31312D332D315FB1B4B051A57CA9C0A6EDAABAACE3A873BB50ADD7A6E628AAF4A46AADE820C4B6292D3033> 福嚴佛學研究第 11 期頁 1 21( 民國 105 年 ), 新竹市 : 福嚴佛學院 Fuyan Buddhist Studies, No. 11, pp. 1 21 (2016) Hsinchu City: Fuyan Buddhist Institute ISSN: 2070-0512.1. 探討四念住的研究與修行 Exploring the Four Satipaṭṭhānas in Stud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篇 名 : 將 母 狗 變 性 來 解 決 流 浪 狗 問 題 之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作 者 : 王 柏 勝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柯 志 翰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蔡 其 宏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光 烈 老 師 1 壹 前 言 流 浪 狗 的 問 題 存 在 已 久,( 註 一 ) 目 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佛教主題詞表試擬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藏主 釋自正 摘要 : 本文為 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 之 佛教主題詞表座談會 引言稿 近年來由於科技進步一日千里, 網路逢勃發展, 資訊爆炸, 佛教文獻資料遽增, 對於文獻整理而言, 傳統所編製的工具已不敷使用, 因此, 希望藉由編製 佛教主題詞表, 作為整理 輔助檢索佛教文獻的利器 本文介紹佛教主題詞表的編製緣起 佛教主題詞表編製計畫 節錄佛教主題詞表試擬等內容,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How_to_Make_An_End_to Suffering_.doc

Microsoft Word - How_to_Make_An_End_to Suffering_.doc 因此, 諸比丘, 應當精勤於了知 : 這是苦 ; 應當 精勤於了知 : 這是苦的原因 ; 應當精勤於了知 : 這是 苦的息滅 ; 應當精勤於了知 : 這是導致苦滅之道 你想脫離痛苦嗎? 如果想離苦, 請聆聽 諦相應. 重閣經 (Kåñaghàra Sutta, Sacca Sa yutta): 諸比丘, 若有人如此說 : 不必如實地徹見苦聖諦, 不必如實地徹見苦集聖諦, 不必如實地徹見苦滅聖諦, 不必如實地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諦,

More information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目 錄 緣 起 聖 嚴 法 師 2 一 我 們 環 保 的 目 標 推 動 全 面 社 會 的 淨 化 4 二 禮 儀 環 保 的 基 礎 觀 念 的 淨 化 與 個 人 的 淨 化 8 ( 一 ) 觀 念 的 淨 化 : 負 責 任 盡 責 任 8 ( 二 ) 個 人 的 淨 化 : 心 儀 口 儀 身 儀 8 三 禮 儀 環 保 的 重 要 性 10 ( 一 ) 個 人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2014 : 706 2 3 4 5 6 12 15 簡明綜合損益及其他全面收入報表 截至二零一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 二零一三年 3 3,796 4,738 3,796 4,738 4 1,983 1,837 (27,319) (26,934) (21,540) (20,359) 5 (64) (92) (21,604) (20,451) 6 159 196 期 7 (21,445) (20,255)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平靜之道

平靜之道 平靜之道 - 談法的修習 The Path to Peace TalkS on Dhamma Practice A Dhammatalk by Ajahn Chah 阿姜查講述 果儒譯 願以此翻譯功德 迴向給家母淨修法師 早日證得道智 果智, 究竟解脫 1 目錄 前言 3 1 平靜之道 7 2 禪修 33 3 朝向無為法 44 附錄一 : 去禪修中心挨罵吧, 進步會比較快的 65 附錄二 : 究竟解脫之道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樂音或噪音! 頻率與音高 6 215 2 56 44 16 25, Hz 2 2 K Hz 27.5 4,186 Hz 2196.16 47 13289.75 9397.27 77 8372.2 5587.65 4186.1 3729.31 44. 261.63 41.2 32.7 27.5 18.35 16.35 2 25 5 Hz 1 k 27.5 4,186 Hz 63 125 2 k 4 k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_???:??????????? doc

Microsoft Word _???:??????????? doc 3 未生善法悉能令生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 未生起的善法, 要以精進力, 能令生起 這如潛在的財富, 生得的智力, 要努力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 4 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 對已生起的善法, 要常生歡喜心 ; 加以不斷的熏修, 能令他一天天增長廣大起來 取要言之, 能斷一切諸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 這四種正勤, 扼要的說一句, 這是能斷一切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法的精進 沒有精進,

More information

9705.pdf

9705.pdf 004 005 006 008 010 016 018 020 022 024 026 028 030 032 034 036 038 040 042 044 046 048 050 052 054 056 058 060 062 XO 064 066 068 070 072 074 076 078 080 082 084 086 088 090 092 094 096 098 100 102 104

More information

CHRISTIAN ALLIANCE CHENG WING GEE COLLEGE

CHRISTIAN ALLIANCE CHENG WING GEE COLLEGE 宣 道 會 鄭 榮 之 中 學 科 目 : 通 識 教 育 科 教 學 進 度 表 2015-16 級 別 : 中 ( 六 ) 級 編 寫 人 姓 名 : 黃 志 偉 老 師 其 他 任 教 老 師 : 黃 愛 敏 老 師 譚 活 幹 老 師 顏 燕 玲 老 師 教 科 書 : 1. 雅 集 新 高 中 通 識 教 育 現 代 中 國 (2012 年 更 新 版 ) 2. 採 用 校 本 教 材 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福嚴佛學研究》第九期

《福嚴佛學研究》第九期 福嚴佛學研究第九期頁 1-22( 民國 103 年 ), 新竹市 : 福嚴佛學院 Fuyan Buddhist Studies, No. 9, pp. 1-22 (2014) Hsinchu City: Fuyan Buddhist Institute ISSN: 2070-0512.1. 正念的真正意思為何 巴利聖典的觀點 * What does mindfulness really mean?

More information

專 題 研 究 20 90 1 壹 前 言 21 2 3 1 (Internet) 2 :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 41 8 1998 8 49~57 社 會 科 學 論 叢 ( 2 2 2008 10 149~179 問 題 與 研 究 ( 40 2 2001 3~4 40~53 展 望 與

專 題 研 究 20 90 1 壹 前 言 21 2 3 1 (Internet) 2 :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 41 8 1998 8 49~57 社 會 科 學 論 叢 ( 2 2 2008 10 149~179 問 題 與 研 究 ( 40 2 2001 3~4 40~53 展 望 與 習 近 平 時 期 中 共 的 網 絡 輿 論 管 理 PRC s Manage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Xi Administration 宋 筱 元 (Song, Sheau-Yuan) 中 央 警 察 大 學 公 共 安 全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關 鍵 詞 : 網 絡 輿 論 網 絡 安 全 以 法 治 網 輿 情 分 析 46 專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壹、端正法 3.7.doc

Microsoft Word - 01壹、端正法  3.7.doc 佛 陀 的 教 法 壹 端 正 法 釋 開 仁.2011/3/18 目 次 : ( 壹 ) 總 論 一 說 法 次 第 : 先 說 端 正 法, 後 說 正 法 要 二 三 福 之 業 三 得 人 天 涅 槃 之 正 道 ( 一 ) 八 正 道 是 正 道 ( 二 ) 十 善 是 正 道 ( 三 ) 布 施 是 正 道 ( 四 ) 修 無 常 想, 便 無 瞋 恚 愚 惑 之 想, 是 為 正 道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1 ( 陸 ) 七覺支 釋開仁.2011/3/13 目次 : 一 佛出現於世, 有七覺支現於世間二 七覺支可說為十四法三 修習七覺支之方法 ( 一 ) 七覺支須漸次而起 ( 二 ) 修七覺支應適當的對治沉掉 ( 三 ) 專精聽法, 能斷五蓋, 修七覺支, 令心慧解脫 ( 四 ) 五蓋是退法, 七覺支是不退法 ( 五 ) 善知方便而修七覺支 ( 六 ) 五蓋 七覺分之食和非食 ( 七 ) 七覺支可對治七使四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13...14...15...16...17...17...17...17...17...18...19 30 1...19 2 30 2...19 4 30 1...20 8 30 3...21 Q&A...22...31

More information

ZX 102 國 文 科 大 甲 高 中 朱 碧 霞 老 師 壹 前 言 102 99.07.29 1. 2. 3. 4. 99 101 38 2 76 1 24 102 1. 20 2. 6 18 1 貳 試 題 分 析 99 101 102 一 選 擇 題 1 99~101 年 試 卷 架 構

ZX 102 國 文 科 大 甲 高 中 朱 碧 霞 老 師 壹 前 言 102 99.07.29 1. 2. 3. 4. 99 101 38 2 76 1 24 102 1. 20 2. 6 18 1 貳 試 題 分 析 99 101 102 一 選 擇 題 1 99~101 年 試 卷 架 構 102 四技二專 統一入學測驗 大甲高中 朱碧霞 老師 共同科目 國文 發行人 陳炳亨 總召集 周耀琨 總編輯 蔣海燕 主 編 陳俊龍 校 對 黃筱閔 美 編 林靖雨.本書內容同步刊載於翰林我的網 出 版 民國一 二年一月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電 話 (06)2619621#314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附 件 一 公 務 員 資 歷 組 別 I. 資 歷 組 別 及 名 稱 資 歷 組 別 名 稱 1 無 需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2 中 學 會 考 證 書 第 一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的 第 二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並 具 相 當 經 驗 的 3 高 級 文 憑 及 文 憑 第 一 組 : 高 級 文 憑 第 二

More information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須崎動物醫院院長 須崎恭彥 著 高慧芳 譯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五大有效營養素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6 -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1 6 6 1-1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轉正法輪(轉法輪經、無我相經、皮帶束縛經)-- 禪修開示與問答

轉正法輪(轉法輪經、無我相經、皮帶束縛經)-- 禪修開示與問答 轉正法輪 ( 轉法輪經 無我相經 皮帶束縛經 ) 禪修開示與問答 請用 Foreigs1 字型已改為萬國碼 UTF-8 III 轉正法輪 回首頁 轉正法輪目錄 帕奧禪師序 III 安般念簡介 1 轉法輪經 11 無我相經 101 五比丘 131 皮帶束縛經 ( 一 ) 141 皮帶束縛經 ( 二 ) 151 問答類編 239 克服障礙 239 戒學釋疑 252 定學釋疑 260 慧學釋疑 277 學佛群疑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大寂靜學會 * 免費課程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講師課程內容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佛學講座 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禪修次第 徹底斷除煩惱 空性智慧 每週二 19:00-21:00 每週三 14:00-16:30 每週四 14:00-16:00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謝素珠居士歐式花

大寂靜學會 * 免費課程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講師課程內容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佛學講座 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禪修次第 徹底斷除煩惱 空性智慧 每週二 19:00-21:00 每週三 14:00-16:30 每週四 14:00-16:00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謝素珠居士歐式花 大寂靜學會 * 免費課程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講師課程內容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佛學講座 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禪修次第 徹底斷除煩惱 空性智慧 每週二 19:00-21:00 每週三 14:00-16:30 每週四 14:00-16:00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謝素珠居士歐式花藝每週一 14:00-16:00 梵唄共修洪清和居士梵唄 每月第一和第三個週五 19:00-21:00

More information

南 華 大 學 非 營 利 事 業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養 護 中 心 老 人 正 念 應 用 行 動 研 究 Mindfulness-Based Suffering Therapy.. An Action Research for the Elderly in Long-Term Care Center 研 究 生.. 董 淑 娟 ( 釋 常 佼 ) 指 導 教 授.. 鄭 文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1DEn

1DEn 浮 潛 Skin Diving 基 本 浮 潛 裝 備 基 本 裝 備 Mask 面 鏡 Snorkel 呼 吸 管 Fins 蛙 鞋 Belt 配 重 帶 Weight 配 重 Suit 潛 水 衣 Gloves 手 套 Boots/Socks 潛 水 靴 / 襪 基 本 裝 備 面 鏡 呼 吸 管 蛙 鞋 配 重 帶 配 重 潛 水 衣 手 套 潛 水 靴 / 襪 使 用 選 擇 型 式 材 質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品 中, 佛說 四念處 (197c) 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5,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三 教一乘三 隨本願, 根利鈍, 有無悲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

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品 中, 佛說 四念處 (197c) 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5,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三 教一乘三 隨本願, 根利鈍, 有無悲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 慧日佛學班第 3 期 ( 大智度論 ) 大智度論 卷 19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義第三十一 ( 大正 25,197b13-205c22) 大智度論 卷 019 釋厚觀 (2008.1.5) 經 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1, 不生故, 應具足四念處 四正懃 四如 論 壹 三十七道品 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 2 ( 壹 ) 菩薩道中說聲聞三十七品的理由 問曰 : 三十七品是聲聞 辟支佛道,

More information

三十七道品講義 2010 年 11 月印 鄭石岩教授撰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 目次 第一講三十七道品的旨趣... 1 壹 序論... 1 貳 雜阿含經 與三十七道品的關係... 1 參 維摩詰經 中的佛國... 2 肆 大般若經 說大乘菩薩所當行... 2 伍 華嚴經 說三十七道品為佛事... 2 陸 三十七道品的內容... 4 柒 結語... 4 第二講四念處... 5 壹 觀身不淨... 5 貳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經選要 梁國雄居士譯 =========================== 2012 年 1 月 17 日第 1.3 版版權聲明 原始佛經選要 一書版權, 乃屬譯者梁國雄居士所有 歡迎在互聯網內轉載, 但不得更改任何內容, 或作任何直接或間接的牟利商業用途 譯者電郵 :khl4035@yahoo.com.hk 原載網址包括 : 佛法小品 http://home.pacific.net.hk/~khl123/

More information

《阿含經》的受念住

《阿含經》的受念住 佛學論文選集 受念住的研究 林崇安 (1996) 四念住, 或作四念處, 是整個佛法的核心, 雜阿含經 說.. 有一乘道, 淨諸眾生, 令越憂悲, 滅惱苦, 得如實法, 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 身身觀念處 受 心 法法觀念處 ( 第六 七經 ) 這段經文是說 : 有一條道路可以使眾生清淨 克服愁歎 滅除苦憂 實踐真理 體證涅槃的真相, 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 ( 四念處 ) 是哪四個念住呢? 就是於身觀身的

More information

所以, 應用因明論式來推理, 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佛法的觀念 接著, 我們可以證明 道之中 不是 中 :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 中, 因為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因為不是無為法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無為法, 因

所以, 應用因明論式來推理, 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佛法的觀念 接著, 我們可以證明 道之中 不是 中 :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 中, 因為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因為不是無為法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無為法, 因 談談佛法 內容 : 談談佛法的 中 談談佛法的 六根的認知 談談佛法的 修習 多修習 談談四法印談談不放逸 談談佛法的 中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1 期,2007) 中 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如何掌握不偏不倚的中呢? 以下就從中觀宗的角度來看佛法的 中, 並略作推理 首先, 從 體性門 來分類, 存有分成勝義諦和世俗諦 凡是存有, 必是勝義諦和世俗諦二者之一, 那麼, 中 是屬於勝義諦或是世俗諦呢?

More information

S2.1

S2.1 黃 帝 內 經 中 的 痛 症 鍼 法 香 港 大 學 中 醫 藥 學 院 李 磊 鍼 灸 是 黃 帝 內 經 時 代 臨 床 的 主 要 治 療 方 法 黃 帝 內 經 確 立 了 鍼 灸 的 基 本 理 論, 對 鍼 灸 原 則 和 施 治 方 法 都 有 著 詳 盡 的 論 述 1 本 工 作 旨 在 疏 理 黃 帝 內 經 中 鍼 灸 治 療 痛 症 的 有 關 內 容, 分 析 研 究 並

More information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目 錄 無 名 問 無 明 2 知 足 感 恩 從 名 利 中 解 脫 3 把 握 當 下 走 出 菩 薩 大 道 9 現 場 問 答 17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弟子合譯 目錄 帕奧禪師序 III 譯序 VII 安般入門 1 大念處經經文 7 大念處經析解 33 總說 34 身念處 89 安般念 89 四威儀 118 正知 132 向前進與返回時的正知 132 向前看與向旁看時的正知 150 屈伸肢體時的正知 156 穿著袈裟等時的正知 159 吃飯 喝水等時的正知 162 淨身時的正知 165 走路等時的正知

More information

论 华 兹 华 斯 塌 毁 的 茅 舍 的 主 题 与 叙 事 技 巧 的 统 一 李 增 王 云 在 塌 毁 的 茅 舍 一 诗 中 华 兹 华 斯 综 合 运 用 了 指 涉 主 题 的 叙 事 行 动 以 及 控 制 读 者 情 感 发 展 的 叙 事 节 奏 有 条 不 紊 地 引 导 读 者 经 历 了 心 灵 之 旅 最 终 与 叙 述 者 一 道 得 到 心 灵 的 训 诫 因 此 只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7 291308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提 要 關 鍵 詞 : 儀 禮 鄭 玄 儀 禮 注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禮 學 訓 詁 注 釋 學 291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一 前 言 ( 一 ) 鄭 玄 朱 熹 禮 學 的 地 位 和 意 義 : 292 ( 二 ) 關 於 敖 繼 公 知 人 論 世

More information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Social formation 144 1990 2 15 145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146 theoretical practice 147 搞 148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freelance 149 此 外, 自 由 供 稿 者 因 為 被 其 他 社 會 因 素 分 化 的 程 度 很 高, 所 以 其 共 同 利 益 之 落 差 很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1 ( 叄 ) 四 正 勤 釋 開 仁.2011/3/13 目 次 : 一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二 修 四 意 斷, 即 住 不 放 逸 之 地, 使 諸 善 法 而 得 長 大 三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 一 ) 內 正 思 惟,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 二 ) 外 善 知 識,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四 四 正 懃 有 二 種 五 四 正 勤 即 正 精 進 六 止 惡

More information

外籍勞工罹患傳染病雇主須知

外籍勞工罹患傳染病雇主須知 外 籍 勞 工 健 康 檢 查 問 答 輯 問 題 頁 數 Q1: 外 籍 勞 工 來 臺 前 健 檢 規 定 及 項 目 第 2 頁 Q2: 外 籍 勞 工 入 國 後 健 檢 規 定 及 項 目 第 2 頁 Q3: 外 籍 勞 工 健 檢 報 告 應 送 交 何 單 位? 第 3 頁 Q4: 外 籍 勞 工 健 檢 如 發 現 有 不 合 格 項 目, 應 如 何 處 置 第 3 頁 Q5: 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60 釋校量 1 法施 2 品第三十 3 八 ( 大正 25,481b14-486a22) 壹 舉 以世間善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 壹 ) 舉 以十善道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一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校量 經卷化他 ( 一 ) 正說 經卷化他 勝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釋厚觀 (2010.11.13)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 第 二 十 五 卷 第 一 期 學 術 會 議 第 二 場 第 三 場 152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 第 二 十 五 卷 第 一 期 學 術 會 議 第 二 場 第 三 場 152 學 術 會 議 經 學 之 傳 承 與 開 拓 國 際 學 術 會 議 報 導 蕭 欣 浩 * 一 會 議 簡 介 二 會 議 論 文 總 覽 第 一 場 * 蕭 欣 浩, 香 港 嶺 南 大 學 中 文 系 講 師 151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 第 二 十 五 卷 第 一 期 學 術 會 議 第 二 場 第 三 場 152 學 術 會 議 經 學 之 傳 承 與 開 拓 國 際 學 術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