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302\370\252\374\247t\270g\244G\244Q\277\357.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302\370\252\374\247t\270g\244G\244Q\277\357.doc)"

Transcription

1 雜阿含經二十選 - 目次 : 凡例 / 大綱表解 莊春江編著最新版本 : 第一選無明蓋, 愛結繫 267(50)[44] p.2 第二選不如實知是無明 258(41)[35] p.6 第三選五蘊如實知 七處三觀經 42(154)[88] p.8 第四選六入處如實知 六分別六入處經 305(407)[283] p.13 第五選我見是無明 62(59)[53] p.19 第六選是我 異我 相在 焰摩迦所答經 104(172)[106] p.21 第七選欲令如是 不如是 33(145)[79] p.29 第八選欲愛是繫 黑牛與白牛 250(376)[252] p.31 第九選五蘊斷 攀緣四識住 39(151)[85] p.35 第十選六入處斷 四品法經 245(357)[247] p.38 第十一選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須深盜法 347(489)[346] p.40 第十二選因緣觀 論因說因 53(165)[99] p.47 第十三選無常觀 265(48)[42] p.53 第十四選出入息念 803(1084)[815] p.57 第十五選沙門四果 797(1067)[809] p.63 第十六選閉根門, 食知量 難陀品德 275(398)[274] p.67 第十七選忍辱不報復 311(413)[289] p.72 第十八選身苦, 心不苦 不被第二毒箭 107(175)[109] p.77 第十九選隨時觀照 清淨乞食住 236(309)[238] p.82 第二十選自依 法依 莫異依 638(812)[652] p.86 凡例 : 經文編號依序為大正本經號 印順本經號 ( 以 ( ) 表示 ) 佛光本經號 ( 以 [ ] 表示 ) 大綱表解

2 -2- 雜阿含經二十選 第一選無明蓋, 愛結繫經號 : 267( 50)[ 44]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眾生於無始生死, 無明所蓋, 愛結所繫, 長夜輪迴生死, 不知苦際 諸比丘! 譬如 : 狗繩繫著柱, 結繫不斷故, 順柱而轉, 若住 若臥, 不離於柱, 如是, 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欲 不離愛 不離念 不離渴, 輪迴於色, 隨色轉, 若住 若臥, 不離於色 如是, 受 想 行 識, 隨受 想 行 識轉, 若住 若臥, 不離於識 諸比丘! 當善思惟, 觀察於心, 所以者何? 長夜心為貪欲 { 使 }[ 所 ] 染, 瞋恚 愚癡 { 使 }[ 所 ] 染故,[ 諸 ] 比丘! 心惱故眾生惱, 心淨故眾生淨 [ 諸 ] 比丘! 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 心復過是, 所以者何? 彼畜生心種種故, 色種種 是故, 比丘! 當善思惟, 觀察於心, 諸比丘! 長夜心貪欲所染, 瞋恚 愚癡所染, 心惱故眾生惱, 心淨故眾生淨 比丘! 當知, 汝見嗟蘭那鳥種種雜色不? 答言 : 曾見, 世尊! 佛告比丘 : 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 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 所以者何? 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 其色種種 是故, 當善觀察思惟於心, 長夜種種貪欲 瞋恚 愚癡種種 ; 心惱故眾生惱, 心淨故眾生淨 譬如 : 畫師 畫師弟子, 善治素地, 具眾彩色, 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如是, 比丘! 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 色集 色滅 色味 色患 色離, 於色不如實知故, 樂著於色 ; 樂著色故, 復生未來諸色 如是, 凡愚不如實知受 想 行 識 識集 識滅 識味 識患 識離 ; 不如實知故, 樂著於識 ; 樂著識故, 復生未來諸識 ; 當生未來色 受 想 行 識故, 於色不解脫 ; 受 想 行 識不解脫, 我說彼不解脫生 老 病 死 憂 悲 惱 苦 有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 色集 色滅 色味 色患 色離 ; 如實知故, 不樂著於色 ; 以不樂著故, 不生未來色 如實知受 想 行 識 識集 識滅 識味 識患 識離 ; 如實知故, 不 { 染 }[ 樂 ] 著

3 第一選無明蓋, 愛結繫 -3- 於識 ; 不樂著故, 不生未來諸識 ; 不樂著於色 受 想 行 識故, 於色得解脫 ; 受 想 行 識得解脫, 我說彼等解脫生 老 病 死 憂 悲 惱 苦 佛說此經已, 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 解說 無明蓋 愛結繫 是我們長久以來, 一直在生死中打滾的主要原因 就像被繩子綁在柱子上的狗, 只能繞著柱子活動一樣, 我們凡夫, 只要渴求在 貪愛在, 那麼, 就只能一直以色 受 想 行 識等 五蘊 生死輪迴, 就像繞著 五蘊 這根柱子而轉一樣 凡夫的心, 長久以來為貪 瞋 癡所扭曲 ( 所染 ), 所以, 就無法如實知五蘊, 以及五蘊的集 滅 味 患 離 ; 無法如實地瞭解 五蘊 的真相 因為不如實知, 所以很自然地 樂著 五蘊, 而察覺不到 貪愛 這條繩子, 那麼, 就只有長在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中, 不得解脫了 人們的心如果是染著的, 那麼, 表現出來的, 就是一個苦惱的人生 而如果心是解脫的 ( 心淨 ), 那麼, 表現出來的, 就是一個解脫的人生 心, 就是這麼具有主導的地位, 就像畫家, 能隨意作種種圖畫一樣 所以, 修行者應當好好地注意 ( 善 ) 思惟 觀察自己的心, 耕耘自己的心 三 討論 (1) 雜阿含經 ( 或者說, 早期的佛教經典 ) 的一個重要特色, 就是不離我們身心活動的範圍, 來談解脫 如第 233(306)[235] 經中, 就是將 世間 定義為眼 耳 鼻 舌 身 意等六內入處 ( 即六根 ) 的, 或者第 231(304)[233] 經, 更廣說為與六內入處相關涉的 六塵 六識 六觸, 乃至於 三受 等 這些, 就是我們的 世間 日常生活的舞台, 也是我們修行的道場 修行的下手處 (2) 生老病死 危脆敗壞, 是這個 世間 的活動現象 憂悲惱苦, 煩惱不斷, 長夜輪迴生死, 而不知何處是苦的盡頭 ( 苦際 ), 這是我們的悲哀, 也是我們修行應該解決的問題 (3) 讓我們靜靜地想一想 : 憂悲惱苦的煩惱, 哪一件不是來自貪 瞋 癡的推動? 這是因為 : 心中如果起了貪 瞋 癡, 那麼, 就像戴了貪 瞋 癡的有色眼鏡一樣, 生活的周遭 起心動念 行動作為, 哪一樣沒有貪 瞋 癡的蹤影? (4) 學習佛法的目標是什麼呢? 學佛的慈悲? 願力? 智慧? 都對啊! 但是, 如果說, 學習佛法的目標是 貪 瞋 ( 恚 ) 癡永盡, 一切煩惱永盡 ( 不再發生 ) ( 第 797(1067)[809] 經 ), 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對佛法的把握, 更具體 更明確, 也比較容易幫助我們, 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的生活中, 在日常的生活中, 來體會與實踐呢?

4 -4- 雜阿含經二十選 (5) 第 133(1785)[135] 經以及第 136(1788)[138] 經中說, 色( 受 想 行 識 ) 有故, 是色事起 ; 若( 色 受 想 行 識 ) 無常者是苦, 是苦有故是事起 ; 繫著, 見我, 令眾生無明所蓋, 愛繫其首, 長道驅馳, 生死輪迴, 生死流轉 這是更進一步地指出, 對五蘊的繫著, 對無常的無知, 是令眾生 無明蓋, 愛結繫, 長夜生死 的主要原因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也可以說, 為貪 瞋 癡所主導的煩惱, 就是生死輪迴的禍首 歸結來說, 就是 無明 與 愛結 為什麼呢? 什麼是無明? 愛結又如何作用? 這是 雜含阿經二十選 中, 前十選所關切的主題 (6) 無明 與 愛結, 表面上看, 很像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其實, 兩者之間, 也還是緊密而相關連的 如第 334(455)[312] 經 ( 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 中說 : 何等為愛因 愛緣 愛縛? 謂無明因 無明緣 無明縛 又如第 292(473)[330] 經, 以及第 297(478)[335] 經 ( 大空法經 ) 中說 : 無明離欲而生明, 而 欲, 即是指欲貪 ; 貪愛 ; 愛結 所以, 我們可以說 : 貪愛, 是根源於無明, 而表現於情感上的 ; 然而, 屬於情感上的貪愛, 也還能更增加理智上的渾沌呢! (7) 經中說 : 眾生 於無始生死, 什麼是 眾生 呢? 如第 306(408)[284] 經說 : 眼 色緣, 生眼識, 三事和合觸, 觸俱生受 想 思 ( 行 ) 此 四無色陰 眼色, 此等法名為 人 於斯法, 作人想 眾生 那羅 摩 [ 少 + 兔 ] 闍 摩那婆 士夫 福伽羅 耆婆 禪頭 ( 以上幾個名詞, 都是 人 的異名 ) 又如第 294(475)[332] 經中說 : 內有此識身, 外有名 色, 此二因緣生觸 這是說, 由於眼 ( 即 根 感官 ) 對色 ( 即 境 感官覺察的對象 ), 加上視覺 ( 即 識 身體的神經感覺功能 ), 內外相互交涉, 而完成了認識作用 ( 即 觸 ) 再經由認識, 產生情緒感受 ( 即 受 ), 思考 判斷等的抽象概念 ( 即 想 ), 以及思考後所引發的行動意願或意志力 ( 即 行 ) 除此而外, 又如第 214(276)[216] 經說 : 眼 色因緣生眼識, 彼無常 有為 心緣生 此三法和合觸, 觸已受, 受已思, 思已想 姑且不論 受 想 思 ( 受 想 思合稱為 名 ) 的生起, 是 俱 ( 同時 ), 亦或是次第依序相依, 只要有這一連串反應的, 就稱為人 眾生 那羅 所以, 所謂的 眾生, 其實是可以看作就只是 根 識 觸 受 想 行 等一連串的反應罷了 如果依性質來分, 就是屬於精神層次的 四無色陰, 以及屬於物質方面的 五根 無色, 是 非物質 的意思 陰, 也譯為蘊, 聚合的意思 四無色陰 就是指 : 識 ( 觸 ) 受 想 行( 思 ) 等四種精神作用 而 五根, 指的是 : 眼 耳 鼻 舌 身, 也就是我們的生理系統, 因為都屬於是物質的, 所以統稱為 色 色 受 想 行 ( 思 ) 識 ( 觸 ), 佛法中也稱為 五陰 ( 蘊 ) 而其中, 屬於精神層次的 四無色陰, 就是一般通

5 第一選無明蓋, 愛結繫 -5- 稱的 心 了 ( 參考印順法師著 佛法概論 第八章 : 佛法的心理觀 ) (8) 經中接著說 : 當善思惟, 觀察於心, 又說 : 心惱故眾生惱, 心淨故眾生淨 所以, 無明所蓋, 愛結所繫 的, 就是特別指 眾生 的這個 心 了 眾生的惱 ( 煩惱 ) 與淨 ( 解脫 ), 其樞紐, 就是心 所以經中說, 要常觀察自己的心 識 ( 觸 ) 受 想 行, 檢查其受貪 瞋 癡的影響程度如何 修 心, 就成為佛法中, 修行的主要內涵了 (9) 經中說, 眾生於 無始 生死, 為什麼說 無始 呢? 這是應當從 緣起 的角度來理解的 一切的存在 ( 包括時間 ), 都是各依其所需因緣的, 所以, 嚴格說來, 一有 開端 這樣的觀念, 就不如法 ( 緣起法 ) 了 依著這樣的見解, 說眾生的心, 本來 是清淨的, 似乎也還有討論的空間的 雖然經中說, 心 長夜為貪瞋癡所 染, 第 1246(13339)[990] 經, 也有以冶金作修行的比擬, 都可能讓人們進一步推想為 : 心 本來 是清淨的, 只是後來受了污染罷了 這樣的說法, 如果能引發人們對修行的信心, 是好的, 但是, 如果因此而落入了一個 非緣起 的 本來 如何如何, 豈不又落入了另一種型態的執著困境? (10) 如實知, 就是如其事實的了知, 而且特別是針對生命真相的了知 體認來說的 經中說, 如實知五蘊, 以及五蘊的集 滅 味 患 離, 對雜染生命的因緣, 能夠了然, 進而出離雜染, 這是 正見 正思惟 的 慧 了 ( 參考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 : 泛說解脫道 慧的解說部分 ) (11) 其它關於揭櫫 無明 與 愛欲 為生死輪迴根本的經文 :266(49)[43],267(50)[44], 294(475)[332],937(13277)[929] 945(13285)[937],948(13288)[940] 955(13295)[947] (12) 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 : 相應部 蘊相應 第一 00 經 繩繫 (22-100)(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五冊二一三頁 )

6 -6- 雜阿含經二十選 第二選不如實知是無明經號 :258( 41)[ 35]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 尊者舍利弗 尊者摩訶拘絺羅, 在耆闍崛山 時, 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 詣舍利弗所, 共相問訊, 相娛悅已, 卻坐一面 時, 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 : 欲有所問, 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 : 仁者且問, 知者當答 時, 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 : 所謂無明, 無明者為何謂耶? 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言 : 不知是無明 不知何等? 謂: 色不如實知, 色集 色滅 色味 色患 色離不如實知 ; 受 想 行 識, 識集 識滅 識味 識患 識離不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 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 不如實見 不無間等 若闇 若愚, 是名無明 成就此法者, 名有無明 又問 : 明者云何為明? 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 : 知者是明 為何所知? 舍利弗言 : 色如實知, 色集 色滅 色味 色患 色離如實知, 如是, 受 想 行 識如實知, 識集 識滅 識味 識患 識離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 於此五受陰如實知 如實見 明 覺 慧 無間等, 是名為明 成就此者, 名為有明 時, 二正士各聞所說, 歡喜而去 二 解說什麼是無明? 不知 ( 無知 ) 就是無明 不知什麼呢? 對五蘊的不如實知 ; 對五受陰 ( 五受陰 : 為欲貪所雜染的五蘊 ) 的集 滅 味 患 離, 不如實知, 不如實見, 不無間等 ( 無間等即現觀 : 看穿 突破 洞察之意 ), 若闇 ( 如在黑暗中 ), 若愚 這樣的人, 稱為有 無明

7 第二選不如實知是無明 -7- 反過來說, 對五受陰的集 滅 味 患 離, 如實知, 如實見, 明白, 覺醒, 慧悟, 親身體證的人, 稱為有 明 三 討論 (1) 無明蓋, 愛結繫 生命的流轉, 就是無明為父, 貪愛為母 首先來談無明 什麼是無明呢? 如第 298(479)[336] 經中說 : 云何無明? 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際後際,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 不善, 有罪 無罪, 習 不習, 若劣 若勝, 污染 清淨, 分別緣起, 皆悉不知 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 於彼彼不知 不見 無無間等, 癡闇 無明 大冥, 是名無明 又如第 251(377)[253] 經中說 : 無知者是為無明 云何無知? 謂眼無常不如實知, 是名無知, 眼生滅法不如實知, 是名無知 所以, 歸結來說, 不明善惡果報, 不知聖賢凡愚, 不知分別緣起, 不知無常生滅, 就是無明 (2) 經中說, 不如實知 五受陰 的苦 集 滅 道 味 患 離, 就是 無明 這裏所說的不如實知, 再加上不如實見, 不無間等的註腳, 就更明確地表示了 如實知, 不僅只是如其事實, 正確的知而已, 而且是要身體力行, 親身體證的知, 有 知行合一 的含意 (3) 如第 58(170)[104] 經中說 : 非五陰即受, 亦非五陰異受, 能於彼有欲貪者, 是五受陰 所以說, 五受陰就是指為欲貪所雜染的五蘊, 也就是指眾生了 而六入處, 是眾生日常生活中, 最主要的活動門戶, 與五蘊相呼應, 因此, 不如實知 就以 五蘊 與 六入處 的說明為主了, 這是往下 第三選 與 第四選 的主題 (4) 第 133(1785)[135] 經, 以及第 136(1788)[138] 經中說 : 繫著, 見我, 令眾生無明所蓋, 愛繫其首, 長道驅馳, 生死輪迴, 生死流轉 又如第 45(157)[91] 經中說 : 愚癡無聞凡夫, 以無明故, 見色是我 異我 相在, 言我真實不捨 所以, 除了 不如實知 外, 我見 也是 無明 的一個重要內涵, 這是往下 第五選 第六選 與 第七選 的主題 (5) 不知 分別緣起, 不知 無常生滅, 也是無明的內涵 分別緣起 是有關於 因緣觀 的, 無常生滅 是有關於 無常觀 的, 這是佛法的重要法義, 也是 第十二選 與 第十三選 的主題 (6) 其它關於無明解說的經文 : 256(39)[33], 257(40)[34], 490(1483)[489] (7) 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 : 相應部 蘊相應 第一三五經 拘絺羅 (22-135)(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一五冊二五二頁 )

8 -8- 雜阿含經二十選 第三選五蘊如實知 七處三觀經經號 :42( 154)[ 88]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有七處善, 三種觀義, 盡於此法得漏盡, 得無漏心解脫 慧解脫, 現法自知, 身作證具足住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云何比丘七處善? 比丘! 如實知色 色集 色滅 色滅道跡 色味 色患 色離如實知 如是, 受 想 行 識 識集 識滅 識滅道跡 識味 識患 識離如實知 云何色如實知? 諸所有色, 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 是名為色, 如是, 色如實知 云何色集如實知? 愛喜是名色集, 如是, 色集如實知 云何色滅如實知? 愛喜滅是名色滅, 如是, 色滅如實知 云何色滅道跡如實知? 謂八聖道 : 正見 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是名色滅道跡, 如是, 色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色味如實知? 謂 : 色因緣生喜樂, 是名色味, 如是, 色味如實知 云何色患如實知? 若色無常 苦 變易法, 是名色患, 如是, 色患如實知 云何色離如實知? 謂 : 於色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是名色離, 如是, 色離如實知 云何受如實知? 謂六受 : 眼觸生受, 耳 鼻 舌 身 意觸生受, 是名受, 如是, 受如實知 云何受集如實知? 觸集是受集, 如是, 受集如實知 云何受滅如實知? 觸滅是受滅, 如是, 受滅如實知 云何受滅道跡如實知? 謂八聖道 : 正見 乃至正定, 是名受滅道跡, 如是, 受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受味如實知? 受因緣生喜樂, 是名受味, 如是, 受味如實知 云何受患如實知? 若 [ 受 ] 無常 苦 變易法, 是名受患, 如是, 受患如實知 云何受離如實知? 若於受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是名受離, 如是, 受離如實知 云何想如實知? 謂六想 : 眼觸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觸生想, 是名為想, 如是, 想如實知 云何想集如實知? 觸集是想集, 如是, 想集如實知

9 第三選五蘊如實知 -9- 云何想滅如實知? 觸滅是想滅, 如是, 想滅如實知 云何想滅道跡如實知? 謂八聖道 : 正見 乃至正定, 是名想滅道跡, 如是, 想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想味如實知? 想因緣生喜樂, 是名想味, 如是, 想味如實知 云何想患如實知? 若想無常 苦 變易法, 是名想患, 如是, 想患如實知 云何想離如實知? 若於想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是名想離, 如是, 想離如實知 云何行如實知? 謂六思身 : 眼觸生思, 耳 鼻 舌 身 意觸生思, 是名為行, 如是, 行如實知 云何行集如實知? 觸集是行集, 如是, 行集如實知 云何行滅如實知? 觸滅是行滅, 如是, 行滅如實知 云何行滅道跡如實知? 謂八聖道 : 正見 乃至正定, 是名行滅道跡, 如是, 行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行味如實知? 行因緣生喜樂, 是名行味, 如是, 行味如實知 云何行患如實知? 若行無常 苦 變易法, 是名行患, 如是, 行患如實知 云何行離如實知? 若於行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是名行離, 如是, 行離如實知 云何識如實知? 謂六識身 : 眼識身, 耳 鼻 舌 身 意識身, 是名為識, 如是, 識如實知 云何識集如實知? 名色集是識集, 如是, 識集如實知 云何識滅如實知? 名色滅是識滅, 如是, 識滅如實知 云何識滅道跡如實知? 謂八聖道 : 正見 乃至正定, 是名識滅道跡, 如是, 識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識味如實知? 識因緣生喜樂, 是名識味, 如是, 識味如實知 云何識患如實知? 若識無常 苦 變易法, 是名識患, 如是, 識患如實知 云何識離如實知? 若識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是名識離如實知 比丘! 是名七處善 云何三種觀義? 比丘! 若於空閑 樹下 露地, 觀察陰 界 入, 正方便思惟其義, 是名比丘三種觀義 是名比丘七處善, 三種觀義, 盡於此法得漏盡, 得無漏, 心解脫 慧解脫, 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10 -10- 雜阿含經二十選 二 解說七處之熟練, 與三方面的觀察, 涵蓋了所有修行者, 成就解脫的修行方法與內涵 五蘊之七處熟練, 表列如下 : 色受想行識 1. ( 苦 ) 如實知四大及四大所造眼等六觸生六受眼等六觸生六想眼等六觸生六思身眼等六識身 2. 集如實知愛喜觸集觸集觸集名色集 3. 滅如實知愛喜滅觸滅觸滅觸滅名色滅 4. 道跡如實知八聖道八聖道八聖道八聖道八聖道 5. 味如實知色因緣生喜樂受因緣生喜樂想因緣生喜樂行因緣生喜樂識因緣生喜樂 6. 患如實知色無常 / 苦 / 變易法受無常 / 苦 / 變易法想無常 / 苦 / 變易法行無常 / 苦 / 變易法識無常 / 苦 / 變易法 7. 離如實知調伏 / 斷 / 越欲貪調伏 / 斷 / 越欲貪調伏 / 斷 / 越欲貪調伏 / 斷 / 越欲貪調伏 / 斷 / 越欲貪三方面的觀察 三種觀義 : 三方面指的是 六根 六界 以及 五蘊 怎麼觀察呢? 就是在寧靜的環境下, 靜下心來, 藉著地 水 火 風 空 識等 六界, 觀察 思考眼 耳 鼻 舌 身 意等六入處 ( 六根 ), 與色 聲 香 味 觸 法等六塵間的相互作用, 所產生的身心活動 色 受 想 行 識等五蘊 解脫, 盡在這 七處 三觀 中完成 三 討論 (1) 五蘊的如實知, 是離開 無明 的必要條件之一 以什麼樣的方法 ( 方便 ; 智慧 ), 來如實知五蘊呢? 那就是於 七處 之熟練! 七處 的前四處, 就是苦 集 滅 道等四聖諦了 四聖諦是正見 ( 第 785(1042)[797] 經 ), 是世間的光明 ( 第 395(587)[394] 經 ), 也是佛陀悟入解脫後, 於鹿野苑對五比丘說法的內容 ( 第 379(542)[378] 經 ; 又稱為 三轉法輪經 即 聞 轉, 思 修 轉, 證 轉等, 三次宣說四聖諦 ) 而第 389(552)[388] 經, 更以醫病為比喻, 讚歎佛陀為 大醫王, 以四聖諦來醫治眾生 味 患 離, 是七處善的後三處, 一般說來是比較陌生的, 但在 雜阿含經 中, 至少有二十三個經說到有關 味 患 離 的修行次第, 值得重視 (2) 四聖諦是 漸次無間, 非頓無間等 ( 第 435(629)[434] 經 ), 是如階梯一樣, 一階階走的 ( 第 436(630)[435] 437(631)[436] 經 ), 是無法越次第完成的 ( 第 397(589)[396] 經 ) 檢討我們修行的原動力在哪裏? 不是來自對苦的體驗嗎? 苦的體驗愈深刻, 則修行的動力愈大, 愈精進 所以, 知苦 是修行的第一步, 無法如實知苦的人, 主觀上, 有意無意地

11 第三選五蘊如實知 -11- 忽略苦的存在, 那麼, 就不可能願意進一步去觀察, 形成苦的原因, 以及消除它的方法 也就是說, 他的解脫機率是零 同樣地, 解決世間其它問題的步驟也是這樣的, 第一步必然是要如實了知問題, 然後針對問題去找原因 如果套用現代的品管手法, 就如同所謂的 魚骨頭 圖 待引起問題的原因 ( 集 ) 確知後, 才可能試著去消除這些造成問題的因素, 而解決問題 ( 滅 ) 一旦問題解決了, 解決問題的方法 ( 道跡 ), 也透過實證而確立了 (3) 觀五蘊無常 苦 空 非我 ( 建立正見 ), 進而產生厭離, 喜貪盡, 而心得解脫 ( 如第 1(1)[1] 188(179)[190] 9(15)[9] 25(31)[25] 29(35)[29] 60(57)[51] 204(255)[206] 273(396)[272] 等經 ), 是 雜阿含經 中常見的解脫法門 其中, 以 厭 為方法的修行方式, 常為後起之大乘佛教所非難, 但是, 從經中七處的後三處說明裏, 我們明確地瞭解到, 離的內容, 是 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是針對 欲貪 的 而且也瞭解到離的過程 ( 次第 ), 是先由 味, 然後經歷 患 ( 苦患 ) 洗禮, 而有 調伏 斷 越 過程的離, 既合乎四聖諦精神, 也符合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 這樣, 我們不得不重新重視, 在日常生活中 味 患 離 的觀照修行法門 (4) 第 13(19)[13] 經中說, 眾生因為會生出味 ( 對合於自己意的, 產生喜樂的感覺, 就像嚐到美味一樣, 雖然吃完了, 尚還餘味猶存, 意猶未盡, 深深留著其餘勢 ), 所以就會貪染執著 不幸的是,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一切都是無常, 都是變易法, 順心喜樂 ( 味 ) 的感覺, 終是要消散, 轉而生出苦的 ( 禍患 ) 如果觀察由味到患的過程, 欲貪顯然居於關鍵地位 ( 這個主題在 第八選 第九選 第十選 中討論 ) 依據四聖諦的方法, 從欲貪 ( 集 ) 的去除下手, 就是要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超越欲貪, 離開欲貪的影響力, 這就是離的真實意義 (5) 離欲 的過程, 經中說是 調伏 斷 越 調伏, 就是 調御, 就是 駕馭 這是說, 離 是應當從刻意地克制自己的欲貪( 欲望 ) 做起的 對大多數的平凡人來說, 隨順欲貪的結果, 大多只會更加長養欲貪, 或者, 反覆地在一定程度的欲貪威勢中擺盪罷了 只有在清醒 ( 正見 ) 地調伏下, 才能離開欲貪的引誘, 做到 斷 欲貪 這樣的 斷, 是時時的自我警惕 勉勵 精進而維持的, 說來也還是蠻辛苦的 不過只要繼續努力維持, 假以時日, 那麼, 離開欲貪的影響力, 將不難成為一項良善的習慣與價值觀 到了這個時候, 習性中, 欲貪已經不存在, 再也不需要刻意地去克制什麼, 而是自然而然地, 就能遠離欲貪的麻煩 也就是說, 已經完完全全地超越了欲貪 ( 越欲貪 ) 了 (6) 如第 14(20)[14] 經中說 : 若於五蘊味 患 離隨順覺, 則於五蘊味 患 離以智慧如實見 隨順覺, 是相對於 有求 有行 的 而 有求 有行, 或者可以理解為, 是勤勉而學, 努力自我要求 自我規範與實踐的階段 等到成就 圓滿時, 見解上 行為上再也不會有所偏離與違犯, 而能夠時時刻刻 自自然然地契合於正法, 那麼, 就是 以智慧如實見 的 隨順覺 了

12 -12- 雜阿含經二十選 (7) 經中說, 道跡 就是 八正道 八正道, 也稱為 八聖道 古仙人道 ( 第 287(468)[325] 經 ) 這是以 正見 為首的八項修行指引, 涵蓋了戒 定 慧的內容, 總攝了佛法的修行法門 ( 道 ) 八正道 的每一項內容, 我們留在 第四選 中討論 (8) 三種觀義, 就是以陰 ( 五蘊 ) 入 ( 六入 ) 界 ( 六界 ) 為舞台的三種觀 其中, 六界 是指 地 水 火 風 空 識 等六種特性 以這六種性質為觀察 正思惟的對象, 也可以 盡於此法得漏盡, 得無漏心解脫 慧解脫 而成就解脫的 如第 465(728)[464] 經中, 佛陀教導尊者羅睺羅, 如何離 有我 我所見, 我慢 繫著 使 時說 : 若比丘於所有地界,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麤 若細, 若好 若醜, 若遠 若近, 彼一切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如實知 水界, 火界, 風界, 空界, 識界, 亦復如是 羅睺羅! 比丘如是知 如是見, 於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無有我 我所有見, 我慢 繫著 使 羅睺羅! 若比丘於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無有我 我所有見, 我慢 繫著 使, 是名斷愛縛 諸結 斷諸愛, 正慢無間等, 究竟苦邊 又第 273(396)[272] 經中說 : 彼眼者, 是肉形, 是內, 是因緣, 是堅, 是受, 是名眼肉形內地界 彼眼者, 是肉形, 若內, 若因緣, 津澤, 是受, 是名眼肉形內水界 彼眼者, 是肉形, 若內, 若因緣, 明暖, 是受, 是名眼肉形內火界 彼眼者, 是肉形, 若內, 若因緣, 清飄動搖, 是受, 是名眼肉形內風界 六根 ( 六入 ), 或者五蘊, 也還可以以六界作交叉分類, 來作觀察的 所以, 陰 入 界, 應該都是以我們的身 心為主軸的 印順法師在其 佛法概論 第四章 第一節 : 有情的分析 中說 : 蘊觀, 詳於心理的分析 ; 處觀, 詳於生理的分析 ; 界觀, 詳於物理的分析 依不同的立場而觀有情自體, 即成立此三種觀門, 三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 三種觀義 正是不離身心活動, 而談解脫的 雜阿含經 立場 而相對應的南傳經文, 三種觀義 另作 處 界 緣起 經中說, 七處三觀, 解脫盡在其中 七處 是方法, 三觀 是下手處 提出了方法, 也說明了下手處, 真的是 解脫盡在其中 了 (9) 其它相關於五蘊如實知的經文 :41(153)[87] 61(58)[52] 46(158)[92] 268(51)[45] 59(56)[50] 58(170)[104] 65(62)[56] 71(116)[62] 74(128)[65] (10) 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 : 相應部 蘊相應 第五七經 七處 (22-57)(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五冊九 0 頁 )

13 第四選六入處如實知 -13- 第四選六入處如實知 六分別六入處經經號 :305(407)[283]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 初 中 後善, 善義 善味, 純一 滿淨, 梵行清白, 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 諦聽! 善思! 當為汝說 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 謂 : 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 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 於眼染著 ; 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皆生染著 如是, 耳 鼻 舌 身 意, 若法 意識 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 :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 生染著 如是, 染著 相應 愚闇 顧念 結縛其心, 長養五受陰, 及當來有 { 受 }[ 愛 ] 貪喜悉皆增長, 身心疲惡, 身心 { 壞 } 燒然, 身心熾然, 身心狂亂, 身生苦覺 彼身生苦覺故, 於未來世生 老 病 死 憂 悲 惱 苦, 悉皆增長, 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諸比丘! 若於眼如實知見, 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如實知見 見已, 於眼不染著, 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不染著 如是, 耳 鼻 舌 身 意 法如實知見, 若法 意識 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 :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 於意不染著, 若法 意識 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 :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不染 [ 著?]; 不染著故, 不相雜 ( 應 ) 不愚闇 不顧念 不繫縛, 損減五受陰, 當來有愛 貪喜 彼彼 { 染 }[ 樂 ] 著悉皆消滅 身不疲苦 心不疲苦, 身不燒 心不燒, 身不熾然 心不熾然, 身覺樂 心覺樂 ; 身心覺樂故, 於未來世生 老 病 死 憂 悲 惱 苦, 悉皆消滅, 如是, 純大苦聚陰滅 作如是知 如是見者, 名為正見修習滿足, 正志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前說正語 正業 正命清淨修習滿足, 是名修習八聖道清淨滿足 ; 八聖道修習滿足已, 四念處修習滿足,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修習滿足, 若法應知 應了者, 悉知 悉了, 若法應知 應斷者, 悉知 悉斷, 若法應知 應作證者, 悉皆作證, 若法應知 應修習者, 悉已修習 何等法應知 應了, 悉知 悉了? 所謂名 色 何等法應知 應斷? 所謂無明及有愛 何等法應知 應證? 所謂 { 眼 }[ 明 ] 解脫

14 -14- 雜阿含經二十選 何等法應知 應修? 所謂 { 正 }[ 止 ] 觀 若比丘於此法應知 應了 [ 者 ], 悉知 悉了, 若法應知 應斷者, 悉知 悉斷, 若法應知 應作證者, 悉知 悉證, 若法應知 應修者, 悉知 悉修, 是名比丘斷愛 結縛, 正無間等, 究竟苦邊 諸比丘! 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 解說什麼是六分別六入處經? 就眼睛看見東西 ; 由眼睛接受外來的訊息來說, 不能如實知見的人, 那麼, 對於由所看到的東西 ( 色 ) 視覺( 眼識 ) 視覺認識( 眼觸 ) 等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三種覺受 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 也不能如實知見 不能如實知見的緣故, 就會在眼睛看的時候, 產生染著 耳朵聽 鼻子聞 舌頭嚐 身體的碰觸 起心動念也是這樣, 不如實知見的緣故, 就會生起染著 像這樣 ( 染著 ), 心也就常與煩惱為伍 ( 相應 ) 愚昧而不明事理 ( 愚闇 ) 顧念著過去 擔心著未來 ( 結縛 ), 長養著五受陰, 以及對引發來生 ( 當來有愛 ) 伴隨著貪喜 ( 喜貪俱 ) 到處樂著 ( 彼彼樂著 ) 的渴愛, 也都因而增長 身 心為了滿足這些染著而疲於奔命, 受著像火燃燒一樣的煎熬而感受到苦, 即使來生也還是在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的增長循環中, 這就是我們苦迫生命的現象 要消除這一生命的苦迫, 就要對眼等六入處 六塵 六識 六觸乃至三受等的過程, 如實知見, 不起染著 只有不起染著, 身心才能不再受煎熬, 不再受苦 ; 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才能止息 能這樣如實知 如實見的人, 就是八正道 四念處 四正斷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等, 三十七道品都修習圓滿, 名色 ( 五蘊 ) 徹底的明瞭, 無明與貪愛完全斷除, 明 ( 沒有無明 ) 與解脫已經親身體證, 止 ( 專注 ; 集中精神 ) 與觀 ( 深刻觀察而起慧 ) 的修行方法都已修習 這樣, 就可以稱為已經斷除了貪愛 斷除了煩惱糾纏 ( 結縛 ), 現觀 ( 正無間等 ), 真正到了苦海的盡頭 ( 究竟苦邊 ) 了 三 討論 (1) 這個經, 又稱為 六分別六入處經, 意思就是在六個入處 ( 六根 ) 裡, 從每個入處的作用 ( 功能 ) 中, 作了六層的 動態觀察 從這個經中, 或許不容易區別是哪六層觀察, 但是, 如果比照第 304(406)[282] 經的 六六法經, 就比較清楚 : 那就是六內入處 ( 眼 耳

15 第四選六入處如實知 -15- 鼻 舌 身 意入處 ) 六外入處( 色 聲 香 味 觸 法入處 ) 六識身(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識身 ) 六觸身(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觸身 ) 六受身( 眼觸生三受 耳觸生三受 鼻觸生三受 舌觸生三受 身觸生三受 意觸生三受 ) 六愛身( 眼觸生愛 耳觸生愛 鼻觸生愛 舌觸生愛 身觸生愛 意觸生愛 ) 其中, 六愛身, 就相當於 六分別六入處經 中的 於三受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 染著, 還是偏向於貪愛來說的 (2) 入處, 是外界刺激我們身心活動的觸發點, 而以我們的色身來分內外的, 如第 322(436)[300] 324(438)[302] 經所說 六內入處, 即是我們說的六根 六根中的前五根是物質的, 不可見 有質礙的特性 意根不是物質的, 是心 意 識的統稱, 不可見, 沒有質礙性 六外入處也稱為六境 六塵 其中, 色是物質, 四大 ( 地 水 火 風 ) 等所造 ( 組成 ), 可見 有質礙性 聲音, 是振動性能量 香 味, 是物質特性 觸, 在這裡是指物與物的相接, 應有別於 六觸身 的 觸 這些, 都是不可見 有質礙性 法, 是意根所觸對的境界, 如概念等 不可見, 無質礙性 六根 對 六境 時, 六識 ( 主要為依存著腦部的了別與認識功能 ) 生 ( 發生作用 ), 根 境 識的條件俱全時, 就完成了 觸 ( 認識了別 ) 了別後, 依著自己的習性與經驗, 而產生苦 樂, 或者不苦不樂的覺受, 接之而來的, 對大部分人來說, 恐怕就是不離貪 瞋 癡的染著了 (3) 在六入處的六層動態觀察中, 到底哪一項在解脫中, 居比較關鍵的地位? 如第 213(275)[215] 經說 : 於此諸 受 集 滅 味 患 離如實知, 如實知已, 不種貪欲身觸, 不種瞋恚身觸, 不種戒取 ( 因緣不相干的禁忌與迷信 ) 身觸, 不種我見身觸, 不種諸惡不善法 這是說, 如果能在 受 的階段, 也就是在情緒 覺受的變化 ( 產生 ) 中, 如實知見, 警覺於防範愛染發展的 又如第 209(271)[211] 經中說, 應於 六 觸 入處集 滅 味 患 離如實知 ; 於此眼 觸 入處, 非我, 非異我, 不相在如實知見者, 不起諸漏, 心不染著, 心得解脫, 是名初觸入處已斷 已知, 斷其根本, 如截多羅樹頭, 於未來法永不復起, 所謂眼識及色 這是說, 從 觸 的階段, 就如實知味 患 離 從認識了別時, 就警覺於漠視因緣 不能隨順因緣的我見 我執, 那麼接下來的 觸生受 觸生想 觸生行 就不會出錯 這是比從 受 著手要更高標準, 更徹底的修持, 當然也是更困難的 因為身心活動, 發展到產生情緒反應的階段, 已經是相當明顯容易察覺的了, 也比較容易讓人體會 第 218(285)[220] 經中說 苦集道跡 為 : 緣眼 色, 生眼識, 三事和合觸 緣觸受, 緣受愛, 緣愛取, 緣取有, 緣有生, 緣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集 這是從 六根 對 六境 的分析, 切入 十二支緣起 的說明 十二支緣起 的各支內容, 將留在 第十二選 因緣

16 -16- 雜阿含經二十選 觀 論因說因 中來討論, 這裡所討論的重點是 : 緣受愛, 也就是六入處六層動態分析中的第六層 愛 身心活動, 如果發展到進入 愛染 的階段, 就是經中所說的 染著, 接下來的, 便是 憂悲惱苦 了 如第 913(13253)[905] 經中,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 : 是故, 當知眾生種種苦生, 彼一切皆以欲為本 : 欲生, 欲習 ( 集 ), 欲起, 欲因, 欲緣而生眾苦 第 7(10)[7] 經中說 : 於色 受 想 行 識愛喜者, 則愛喜苦 其中, 欲 與 愛, 其實是相同性質的 所以, 可以說, 眾生的憂悲惱苦, 其關鍵所在, 就是 欲愛 了 而不論是在 六根 對 六境 的分析中, 或是 十二支緣起 的連環鉤鎖裡, 愛, 顯然是居於其中關鍵與分水嶺的地位, 就如同佛使比丘, 在 菩提樹的心木 中所說的 : 在我們的修行中, 我們必須如截十里流, 阻止 觸 發展成 受 如果失敗的話, 就必須阻止 受 發展成 愛 此後就病入膏肓, 無藥可救了 不論說從 受 的階段, 亦或主張從 觸 的階段就注意不生我見染著, 其最後目的, 都是在阻止 愛 的生成的 至於 眼 與 色, 則如第 273(396)[272] 經中的譬喻 : 譬如兩手和合, 相對作聲 這是因緣的必然, 是可以與貪 瞋 癡不相應, 不受其影響的 (4) 七處, 是五蘊的如實知 ; 六分別, 則是六入處的如實知 五蘊 六入處, 是我們身心活動的整體, 都需要如實知 如實見, 這是 雜阿含經 一貫的精神與立場 如實知是理智的, 覺醒的, 真實的, 知行合一的 與之不相應的, 是情感上的信仰 如第 574(1650)[573] 經中, 質多羅長者對耆那教教主尼揵 ( 犍 ) 若提子 ( 六師外道之一 ), 說他不信世尊 尼揵若提子以為質多羅長者要來投靠他, 結果才知道質多羅長者真正的意思是 : 我有禪觀智慧, 為什麼要依靠信去當世尊的學生呢? 情感的 盲目的信仰, 是與 雜阿含經 的教說不能相應的 (5) 經中所說的八正道, 四念處, 四正斷,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也合稱為 三十七道品 這些, 在 雜阿含經 道品誦 中, 有相當份量的經文論及, 簡述如下 : 四念處 ( 念處相應, 共有五十四經 ): 如第 610(765)[624] 622(784)[636] 623(785)[637] 627(790)[641] 說 : 當內身身觀念住, 專精方便 正智 正念, 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 內外身觀念住, 受 心 法法觀念住, 亦如是廣說 依著身 ( 內身 外身 : 六內入處 六外入處 ) 受( 三受 ) 心 法, 作如實觀察, 調伏世間貪憂 四正斷 四如意足 ( 正斷相應, 如意足相應, 經文佚失 ): 依 瑜伽師地論 的解說, 四正斷為 : 律儀斷 ( 已生惡不善法, 為令斷 ), 斷斷 ( 未生惡不善法不生 ), 修斷 ( 未生一切善法, 為令生 ), 防護斷 ( 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 ) 四如意足, 為四種修定 ( 定, 或譯為如意足 神足 三摩地 ) 的方法 : 欲三摩地 ( 生起樂欲, 觀察惡法的特性 因緣 過患 對治,

17 第四選六入處如實知 -17- 正審思察, 起一境念, 再觀察善法的特性 因緣 功德 出離 住一境念 ) 勤三摩地( 在修四正斷中, 觀察特性 因緣 過患 對治, 正審思察, 住一境念 ), 心三摩地 ( 在下劣心 掉舉心的調伏, 與捨的修習中, 隨順不善法與善法, 對其特性 因緣 過患 功德 對治 出離 正審思察, 住一境念 ), 觀三摩地 ( 對不善法與善法, 能作意思惟其不如理與如理之處, 並且徧審觀察, 覺知自己不善法的生起與否 由觀察作意增上力故, 自正觀察有什麼惡法已斷 未斷, 正審思察, 住一境念 ) 五根 ( 根相應, 共二十七經 ): 如第 646(818)[658] 經中說, 五根是信 ( 四不壞淨 ), 精進 ( 四正斷 ), 念 ( 四念處 ), 定 ( 四禪 ), 慧 ( 四聖諦 ) 其中, 如第 654(826)[666] 659(831)[671] 經說五根中, 是以慧為首, 為棟樑的 五力 ( 力相應, 共六十經 ): 這是相應於五根而說五力的 七覺支 ( 覺支相應, 共六十七經 ): 如第 715(912)[727] 經中說, 七覺支為 : 念 ( 四念處 ), 擇法 ( 善 不善法的抉擇 ), 精進 ( 四正斷 ), 喜 ( 喜悅 ), 猗 ( 身心輕安 ), 定 ( 四禪 ), 捨 ( 捨離染著 ) 如第 714(911)[726] 經中說, 心掉舉 猶豫時, 應修猗 定 捨覺分, 作為對治 心微劣 猶豫時, 應修擇法 精進 喜覺分, 以提起精神, 而念覺支則是隨時都適用的 八正道 ( 聖道分相應, 共一一四經 ): 如第 785(1042)[797] 經說, 有 世間八正道 與 出世間八正道 世間八正道 是通於世間善法的, 雖然是 世俗 有漏 有取 的, 但的確是能 轉向善趣, 也是 出世間八正道 的基礎 : 正見 : 若彼見有施 有說,( 有齋, 有善行, 有惡行, 有善惡行果報, 有此世, 有他世, 有父母, 有眾生, ) 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 不受後有 正志 : 出要覺, 無恚覺, 不害覺 正語 : 離妄語, 離兩舌, 離惡口, 離綺語 正業 : 離殺 離盜 離婬 正命 : 如法求衣食 臥具 隨病湯藥 正方便 : 欲精進, 方便超出, 堅固建立, 勘能造作, 精進心法攝受, 常不休息 正念 : 若念 隨念 重念 憶念, 不妄不虛 正定 : 心住不亂不動, 攝受寂止 三昧 一心 出世間八正道, 是與 世間八正道 相應的, 但每一正道都進一步以苦 集 滅 道為中心, 是 聖 出世間 無漏 無取 正盡苦 轉向苦邊, 是直接指向解脫道的 :

18 -18- 雜阿含經二十選 正見 : 苦 苦思惟, 集, 滅, 道 道思惟, 無漏思惟相應於法, 選擇 分別 推求 覺知 黠慧 開覺 觀察 正志 : 苦 苦思惟, 集, 滅, 道 道思惟, 無漏思惟相應心法, 分別 自決 意解 計數 立意 正語 : 苦 苦思惟, 集, 滅, 道 道思惟, 除邪命貪, 口四惡行, 諸餘口惡行離, 於彼無漏遠離不著, 固守攝持不犯, 不度時節, 不越限防 正業 : 苦 苦思惟, 集, 滅, 道 道思惟, 除邪命貪, 身三惡行, 諸餘身惡行數, 無漏心不樂著, 固守執持不犯, 不度時節, 不越限防 正命 : 苦 苦思惟, 集, 滅, 道 道思惟, 於諸邪命, 無漏不樂著, 固守執持不犯, 不越時節, 不度限防 正方便 : 苦 苦思惟, 集, 滅, 道 道思惟, 無漏憶念相應心法, 欲精進方便, 勤踊超出, 建立堅固, 勘能造作, 精進心法攝受, 常不休息 正念 : 苦 苦思惟, 集, 滅, 道 道思惟, 無漏思惟相應, 若念 隨念 重念 憶念, 不妄不虛 正定 : 苦 苦思惟, 集, 滅, 道 道思惟, 無漏思惟相應心法, 住不亂不散, 攝受寂止 三昧 一心 第 748(968)[760] 經說 : 如日出前相, 謂明相初光 如是比丘, 正盡苦邊, 究竟苦邊 前相者, 所謂正見 這是說, 八正道中, 是以正見為首的 又如第 788(1046)[800] 經中的偈語 :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也表示了建立正見的重要 (6) 正見, 簡單說, 就是正確的觀念與見解 除了前項所說的 知善惡 聖賢, 以及 無漏思惟相應於法 之外, 如本選經文中所說的, 對 六分別六入處 如實知, 不染著 ( 作如是知 如是見者, 名為正見修習滿足 ), 正觀五蘊 六根 無常 苦 空 非我 ( 第 1(1)[1] 188(179)[190] 經 ), 緣起觀 ( 第 262(45)[39] 297(478)[335] 經 ), 四聖諦 ( 第 443(682)[442] 經 ), 觀於樂受作苦想, 觀於苦受作劍刺想, 觀於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想 ( 第 467(730)[466] 經 ) 等, 也都是正見的內容 (7) 其它相關於六入處如實知的經文 :204(255)[206] 211(273)[213] 215(277)[217] 218(285)[220] 233(306)[235] 276(399)[275] 306(408)[284] 308(410)[286] (8) 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 : 中部 第一四九經 大六處經 (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二冊三一三頁 )

19 第五選我見是無明經號 :62( 59)[ 53] 第五選我見是無明 -19-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有五受陰, 謂 : 色受陰, 受 想 行 識受陰 愚癡無聞凡夫無慧 無明, 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 心繫著而生貪欲 比丘! 多聞聖弟子有慧 有明, 於此五受陰不為見我繫著使, 心結縛而起貪欲 云何愚癡無聞凡夫無慧 無明, 於五受陰見我繫著使, 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無慧 無明, 見色是我 異我 相在 如是, 受 想 行 識是我 異我 相在 如是, 愚癡無聞凡夫無慧 無明, 於五受陰說我繫著使, 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 云何聖弟子有慧 有明, 不說我繫著使, 結縛心而生貪欲? 聖弟子不見色是我 異我 相在 如是, 受 想 行 識不見是我 異我 相在 如是, 多聞聖弟子有慧 有明, 於五受陰不見我繫著使, 結縛心而生貪欲 若所有色,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麁 若細, 若好 若醜, 若遠 若近, 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如是, 受 想 行 識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麁 若細, 若好 若醜, 若遠 若近, 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 解說我們凡夫無慧 無明, 在色 受 想 行 識等染著的身 心反應 ( 五受陰 ) 中, 覺得有一個能主宰 恆常不被改變的我存在著 ( 我見 ), 被這個五受陰所束縛 ( 繫著, 就如狗繫柱 ) 所煩惱驅使 ( 使 ), 就如同心被打了結一樣而生貪欲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無慧 無明, 認為確實是有一個恆常不被改變, 具有主宰能力的我 於是, 在色 受 想 行 識等五蘊中, 一一去找尋 : 或者認為色受陰就是我 ( 是我 ); 或者認為不是我, 而成了我所 ( 異我 ); 或者認為我包含了色受陰, 或含藏在色受陰中 ( 相在 ) 如果能放棄這樣的觀念與想法, 就不會被五受陰所束縛 所驅使, 心, 也就不會像打了結一樣地欲貪著

20 -20- 雜阿含經二十選 五蘊中的色蘊, 不管是過去 未來 現在, 內 外, 麤 細, 好 醜, 遠 近, 在如實的正觀下, 都會顯現出, 那是無常的 受 想 行 識也是一樣的 三 討論 (1) 在 無明蓋 愛結繫 的經文中, 說貪 瞋 癡是我們凡夫煩惱的根源 如果, 再進一步想一想貪 瞋 癡的共通處, 我們不得不承認, 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我執 經中說 我見 身見, 印順法師解說為 : 我 是主宰義, 對周圍的一切, 能作得了主, 能自由支配, 必需如此才可名為 我 ( 佛法概論 第一五五頁) 因為有這樣的主宰欲, 才會貪 ( 順我時 ), 才會瞋 ( 逆我時 ), 才會癡 ( 看不清楚或扭曲緣起事實時 ) (2) 從哪裏產生我見無明呢? 第 45(157)[91] 經中說 : 若諸沙門 婆羅門見有我者, 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 什麼是受陰? 第 55(167)[101] 經中說 : 云何為受陰? 若色是有漏 ( 第 56(168)[102] 經中說能生愛 恚的是有漏法 ), 是取, 若彼色過去 未來 現在生貪欲 瞋恚 愚癡及種種上煩惱心法,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名受陰 第 58(170)[104] 經中說 : 非五陰即受, 亦非五陰異受 能於彼有欲貪者, 是五受陰 此五受陰, 欲為根 欲集 欲生 欲轉 第 44(156)[90] 經中說 : 愚癡無聞凡夫, 於色集 色滅 色味 色患 色離不如實知故, 於色愛喜 讚嘆 取著, 於色是我 我所而取 取已, 彼色若變 若異, 心隨變異 心隨變異故, 則攝受心住 攝受心住故, 則生恐怖 障礙 顧念, 以生繫著故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所以, 綜合來說 : 我見, 是因為對五蘊的集 滅 味 患 離 ( 七處三觀 ) 不如實知 不如實知, 所以對五蘊產生貪愛 取著 ( 五受陰 ), 而有 我 ( 能主宰 ) 我所 ( 屬於我的, 被主宰的 ) 的錯覺與錯誤觀念 (3) 在五受陰生我見中, 又以四無色受陰為最 第 289(470)[327] 經中說 : 愚癡無聞凡夫, 於四大身厭患 離欲 背捨而非識 因為人們對四大色身 ( 地 火 水 風 ) 比較容易察覺其變化無常 ( 有增 有減 有取 有捨 ), 就比較容易產生厭離感, 而對心 意 識卻比較不容易察覺而產生執著 然而, 事實上, 四大色身如果善於保養 ( 若善消息 ), 維持個十年, 甚至百年, 並沒有問題 反而是心 意 識, 隨時都在變化, 就像 獼猴遊樹林, 攀捉枝條, 放一取一 ( 第 289(470)[327] 經 ), 不斷地變換, 更不應該執著為 我 的 (4) 我見, 其實只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一種想法 它沒有形體, 也難以捉摸, 但是卻具體地 無處不在地影響我們的行為 好像只看的到它的威力, 卻茫然不知所措 然而, 經中末尾說, 彼一切正觀, 皆悉無常, 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這是說, 可以從觀察無常著手, 從體會無常 接受無常的修學, 來破除 我見 執著的 (5) 其它有關五蘊計我的經文 : 64(61)[55],43(155)[89], 44(156)[90],46(158)[92]

21 第六選是我 異我 相在 -21- 第六選是我 異我 相在 焰摩迦所答經經號 :104(172)[106]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惡邪見, 作如是言 : 如我解佛所說法,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 更無所有 時, 有眾多比丘, 聞彼所說, 往詣其所, 語焰摩迦比丘言 : 汝實作是說: 如我解佛所說法,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 更無所有 耶? 答言 : 實爾, 諸尊! 時, 諸比丘語焰摩迦 : 勿謗世尊! 謗世尊者不善 世尊不作是說, 汝當盡捨此惡邪見! 諸比丘說此語時, 焰摩迦比丘猶執惡邪見, 作如是言 : 諸尊! 唯此真實, 異則虛妄 如是三說 時, 諸比丘不能調伏焰摩迦比丘, 即便捨去, 往詣尊者舍利弗所, 語尊者舍利弗言 : 尊者當知! 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惡邪見言 : 我解知佛所說法,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 更無所有 我等聞彼所說已, 故往問焰摩迦比丘 : 汝實作如是知見耶? 彼答我言: 諸尊! 實爾, 異則愚說 我即語言 : 汝勿謗世尊! 世尊不作此語, 汝當捨此惡邪見 再三諫彼, 猶不捨惡邪見, 是故, 我今詣尊者所, 唯願尊者當令焰摩迦比丘息惡邪見, 憐愍彼故 舍利弗言 : 如是, 我當令彼息惡邪見 時, 眾多比丘聞舍利弗語, 歡喜 隨喜而還本處 爾時, 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 入舍衛城乞食 食已出城, 還精舍, 舉衣鉢已, 往詣焰摩迦比丘所 時, 焰摩迦比丘遙見尊者舍利弗來, 即為敷座洗足, 安停腳机, 奉迎, 為執衣鉢, 請令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 洗足已, 語焰摩迦比丘 : 汝實作如是語: 我解知世尊所說法,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 耶? 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 : 實爾, 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 : 我今問汝, 隨意答我 云何, 焰摩迦! 色為常耶? 為非常耶? 答言 : 尊者舍利弗! 無常

22 -22- 雜阿含經二十選 復問 : 若無常者, 是苦不? 答言 : 是苦 復問 : 若無常 苦, 是變易法, 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 異我 相在不? 答言 : 不也, 尊者舍利弗! 受 想 行 識, 亦復如是 復問 : 云何, 焰摩迦! 色是如來耶? 答言 : 不也, 尊者舍利弗! 受 想 行 識是如來耶? 答言 : 不也, 尊者舍利弗! 復問 : 云何, 焰摩迦! 異色有如來耶? 異受 想 行 識有如來耶? 答言 : 不也, 尊者舍利弗! 復問 : 色中有如來耶? 受 想 行 識中有如來耶? 答言 : 不也, 尊者舍利弗! 復問 : 如來中有色耶? 如來中有受 想 行 識耶? 答言 : 不也, 尊者舍利弗! 復問 : 非色 受 想 行 識有如來耶? 答言 : 不也, 尊者舍利弗! 如是, 焰摩迦! 如來見法真實如, 住無所得, 無所施設, 汝云何言 : 我解知世尊所說,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 為時說耶? 答言 : 不也, 尊者舍利弗! 復問焰摩迦 : 先言: 我解知世尊所說,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 云何今復言非耶? 焰摩迦比丘言 : 尊者舍利弗! 我先不解 無明故, 作如是惡邪見說 聞尊者舍利弗說已, 不解 無明

23 第六選是我 異我 相在 -23- 一切悉斷 復問焰摩迦 : 若復問: 比丘! 如先惡邪見所說, 今何所知見, 一切悉得遠離? 汝當云何答? 焰摩迦答言 : 尊者舍利弗! 若有來問者, 我當如是答 : 漏盡阿羅漢色無常, 無常者是苦, 苦者寂靜 清涼 永沒 ;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有來問者, 作如是答 舍利弗言 : 善哉! 善哉! 焰摩迦比丘! 汝應如是答, 所以者何? 漏盡阿羅漢色無常, 無常者是苦, 若無常 苦者, 是生滅法 ;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 焰摩迦比丘遠塵 離垢得法眼淨 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 : 今當說譬, 夫智者以譬得解 : 如長者子, 長者子大富多財, 廣求僕從, 善守護財物 時, 有怨家惡人, 詐來親附, 為作僕從, 常伺其便, 晚眠早起, 侍息左右, 謹敬其事, 遜其言辭, 令主意悅, 作親友想 子想, 極信不疑, 不自防護, 然後手執利刀以斷其命 焰摩迦比丘! 於意云何? 彼惡怨家為長者親友, 非為初始方便, 害心常伺其便, 至其終耶? 而彼長者不能覺知, 至今受害 答言 : 實爾 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 : 於意云何? 彼長者本知彼人詐親欲害, 善自防護, 不受害耶? 答言 : 如是, 尊者舍利弗! 如是, 焰摩迦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 安隱想, 不病想, 我想 我所想, 於此五受陰保持 護惜, 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 如彼長者為詐親怨家所害而不覺知 焰摩迦! 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 觀察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 無常 苦 空 非我 非我所, 於此五受陰不著 不受, 不受故不著, 不著故自覺涅槃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 焰摩迦比丘不起諸漏, 心得解脫 尊者舍利弗為焰摩迦比丘說法, 示 教 照 喜已, 從座起去 二 解說焰摩迦比丘起了一個錯誤的想法, 認為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 更無所有 尊者舍利弗為了糾正焰摩迦比丘的錯誤觀念, 就以問答的方式, 讓焰摩迦比丘明瞭五蘊

24 -24- 雜阿含經二十選 是無常的, 而無常的便是苦的 如果五蘊是無常 苦 變易的, 那麼, 多聞聖弟子還會認為那裡面有一個不變的主宰我, 而說 這是我 ( 見我 ) 這不是我; 而是我所擁有的 ( 異我 ) 這是我的一部分, 或我就藏在這裡面 ( 相在 ) 嗎? 所以, 是無常的 是苦的五蘊, 其中的任何一蘊, 不是如來 ( 我 ); 離開任何一蘊, 其它四蘊中也沒有如來 ( 我 ); 五蘊中的任何一蘊, 沒有含藏著如來 ( 我 ), 也沒有如來 ( 我 ), 藏在五蘊中的任何一蘊 最後, 尊者舍利弗詰問說, 既然你不確知如來 ( 我 ) 是真實的 確實存在的, 你怎麼能說, 就你的瞭解, 世尊說漏盡阿羅漢死後終無所有呢? 你可以這樣說嗎? 焰摩迦比丘被尊者舍利弗說服了, 拋棄了原先的錯誤想法 焰摩迦比丘說, 假如有人問我為什麼會拋棄邪見, 我會告訴他 : 漏盡阿羅漢的五蘊是無常的, 無常的則是苦的 漏盡阿羅漢的苦迫, 已經平息下來了 ( 寂靜 ) 不會再有熱惱( 清涼 ) 永遠不會再生起 ( 永沒 ) 了 焰摩迦比丘就在聽聞尊者舍利弗說法時, 遠離了我見的塵垢, 澈見真理, 得法眼淨 接著, 舍利弗又以譬喻的方式, 告訴焰摩迦比丘說, 愚癡無聞凡夫, 將五受陰當作恆常想 安隱想 不病想 我想 我所想 於是, 對這五受陰小心地愛惜 照顧 擁有, 而不知這五受陰, 就像那怨家派來臥底的刺客, 終究要被這五受陰所害一樣 多聞聖弟子就不一樣了, 他們觀察這五受陰, 得到如病 如癰 ( 爛膿 ) 如刺 如殺; 無常 苦 空 非我 非我所的結論 於是, 對五受陰就不執著 不貪染 ( 不受 ), 而自覺涅槃 : 已經到了生 老 病 死等循環的盡頭 ( 我生已盡 ), 清淨的修行已建立 ( 梵行已立 ), 該修的都修了 ( 所作已作 ), 知道自己不再有死而後生的需求了 ( 自知不受後有 ) 三 討論 (1) 如第 53(165)[99] 349(491)[348] 636(810)[650] 等經所說, 如來 是佛陀十號之一, 意思是如實地來, 或如實地去 引申為 : 如實地知法 ( 四諦 十二因緣 ) 說法者( 望月辭典第 4141 頁, 簡寫成望月 4141, 以下同 ) 其它稱號如下: 應 : 已斷除煩惱, 值得供養者, 另譯為應供 阿羅漢 等正覺 : 純然無瑕的覺悟者, 另譯為正遍知 三藐三佛陀 明行足 : 明 ( 三明 ) 與行 ( 行為 : 戒 定 ) 圓滿成就者 善逝 : 已到了善的情況者, 另譯為好去 ( 能完美的去逝者 ) 世間解 : 知世間實相者

25 第六選是我 異我 相在 -25- 無上士調御大夫 : 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 天人師 : 天界人間的老師 佛 : 覺悟的人 世尊 : 幸福者, 另譯薄伽梵, 眾佑 其中, 稱號之一 阿羅漢 ( 應 ), 我們將留在 第十五選 : 沙門四果 的單元中討論 (2) 如來, 在佛陀之前, 早已是印度文化中的固有名詞, 意思是從前生到後世, 生命流轉中的不變主體 也就是其它一般宗教中說的 我, 另譯為 神我 ( 參考印順法師著 如來藏之研究 第一章 第三節 : 如來藏的名稱與意義 ) (3)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 更無所有 的錯誤之處, 除了生命主體的 我見 外, 還有漠視阿羅漢 成就解脫, 不受後有 因緣的 斷見 如第 105(173)[107] 經, 說到了佛陀時代的六師外道 : 富蘭那迦葉 : 否定善惡業報, 道德秩序的虛無思想者 末迦梨瞿舍利子 : 一切是命定的邪命派 先闍那毗羅胝子 : 認為得不到客觀真理的不可知論者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 塵歸塵, 土歸土的死後唯物斷滅論者 迦羅拘陀迦栴延 : 一切眾生皆由七分空所組成, 苦樂善惡無所傷害 尼揵陀若提子 : 即耆那教教主, 主張接近佛教, 極端苦行者, 其影響力很大而且很久 ( 以上參考郭忠生先生譯 原始佛教 第二章 : 原始佛教與當時的印度思想 ) 佛陀為仙尼分析, 將六師外道見解的錯誤, 歸納成二類 : 見現在世真實是我, 而無能知命終後事 的斷見, 以及 見現在世真實是我, 命終之後亦見是我 的常見 而 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 亦復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 的, 則是 如來 應 等正覺 所說 焰摩迦比丘或者以為眾生本來是有 我 的, 修成阿羅漢後成為無 我, 所以死後不再生 顯然這是佛陀所歸納的斷見 其相關的討論, 還可以參考 第十二選 : 因緣觀 論因說因 (4) 如第 408(600)[407] 經中, 佛陀制止比丘們談論十四個 非義饒益, 非法饒益 ( 對義理 正法的瞭解沒有助益 ), 非梵行饒益 ( 對修行沒有幫助 ), 非智非正覺, 非正向涅槃 ( 不是目標朝向解脫 ) 的論題; 這就是著名的十四無記 ( 不予解說 ):1. 世間有常 2. 世間無常 3. 世間有常無常 4. 世間非有常非無常 5. 世間有邊 6. 世間無邊 7. 世間有邊無邊 8. 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9. 是命是身 10. 命異身異 11. 如來死後有 12. 如來死後無 13 如來死後有無 14. 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這 十四無記 的共通特徵, 如第 249(375)[251] 經說的, 都是圍繞在有 無 有 無

26 -26- 雜阿含經二十選 ( 有那種叫無的, 或者說 亦有亦無, 都還是可以歸入為 有 ) 非 有 非無 的範圍, 其實也還是在有 ( 常 ) 無( 斷 ) 的概念下 為什麼佛陀對這十四個論題不作正面回答呢? 如第 962(13303)[954] 經中,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說, 這些都是與事實不符的 倒見, 就像火熄了, 然後討論火在何方一樣 如果要問 : 已解脫的聖者 ( 阿羅漢或如來 ) 死後有無, 如第 959(13300)[951] 經中, 詵陀迦旃延告訴婆蹉種出家說, 解脫聖者的生死因緣, 已經 無餘滅, 所以不為記說 ( 事實上也是無從記說了 ) 又如第 961(13302)[953] 經中, 佛陀告訴阿難說, 不直接回答的原因, 是避免增加對方的邪見或疑惑 (5) 第 261(44)[38] 110(178)[112] 經中說, 人們總是在五蘊中, 尋找生命的主體 所以, 佛陀就拿五蘊與生命的主體 ( 如來 ) 作比較 我們知道, 任何兩種東西的關係, 不外乎三種 : 一 ( 完全相同 ), 異 ( 完全不同 ), 相在 ( 相融攝, 或相交集 ) 假如這三種關係都不存在, 那麼表示什麼呢? 是不是表示至少兩者之一是事實上的不存在? 所以, 佛陀常用 是我 異我 相在不, 來分析生命主體 我 的不存在 第 109(177)[111] 經中說 : 云何見色是我? 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 作是念 : 地即是我, 我即是地, 我及地唯一無二, 不異不別 如是, 水 火 風 青 黃 赤 白, 一切入處正受已, 作是念 : 白即是我, 我即是白, 唯一無二, 不異不別 如是, 於一切入處, 一一計我, 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見色異我? 若彼見受是我, 見受是我已, 見色是我所 ; 或見想 行 識即是我, 見色是我所, 是名色異我 云何見我中色? 謂見受是我, 色在我中 ; 又見想 行 識即是我, 色在我中, 是名我中色 云何見色中我? 謂見受即是我, 於色中住, 入於色, 周徧其四體 ; 見想 行 識是我, 於色中住, 周徧其四體, 是名色中我 這是對 是我 異我 相在 有詳細闡述的經文, 在五蘊的每一蘊上各有 是我 異我 相在 等四種 我 的錯誤認知, 稱為 二十種身見 其中, 正受 是 三摩缽底 的異譯, 入定的意思 地 水 火 風 青 黃 赤 白, 是成就禪定修學的種類 ; 十遍處 的前八項, 可參考印順法師所著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節 : 勝解觀與真實觀 (6) 生命之中, 不存在著不變的主體, 那麼, 生命又是如何生死流轉呢? 第 105(173)[107] 經中說 : 慢不斷故, 捨此陰已, 與 ( 餘 ) 陰相續生 慢, 就是我慢, 是細微潛隱的 我執 因為慢不斷, 所以佛陀可以據此, 而記說某某人命終後往生何處 如果連最細微的 我執

27 第六選是我 異我 相在 -27- 都已經斷除了, 沒有了 無明 與 愛染, 那麼, 就沒有生死流轉的因緣, 也沒有可以記說的因緣了 如果一定要說, 那麼只能說 : 斷諸愛欲, 永離有結 ( 煩惱 ), 正意解脫, 究竟苦邊 如果比對這兩段經文, 那麼, 慢 與 愛欲 是相關的, 其共通處, 不就是對自己生命戀著的 後有愛 嗎?( 參考印順法師 佛法概論 第七章 : 關於有情流轉的業力 ) (7) 如第 58(170)[104] 經說 : 若無我者, 作無我業, 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佛陀的回答是 : 色無常, 是苦, 是變易法, 彼一切非我 非我所 如是見者, 是為正見,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佛陀的回答, 並沒有直接說誰在受業報, 表面上看來, 好像是答非所問 其實, 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 我見, 來著手糾正的 也就是說, 問題本身, 就是一個事實上不存在的錯誤, 所以, 是沒有辦法, 直接作正面回答, 說是誰 ( 或不是誰 ) 在受業報的 那麼, 在 無我 的正見下, 應當如何來看業報呢? 第 335(456)[313]( 第一義空經 ) 經說 : 眼不實而生, 生已滅盡, 有業報而無作者, 此陰滅已, 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 耳 鼻 舌 身 意亦如是說, 除俗數法 在這個五蘊 ( 這輩子 ) 到下個五蘊 ( 下輩子 ) 的流轉中 ( 俗數法 ), 就是因緣果報 ( 業報 ) 現象的展現 而在這樣因緣聚散的無常展現中, 找不到一個不變的主角, 說他是造業的主人 所以說, 有業報而無作者 這樣的觀念, 很難理解是嗎? 那也不用氣餒, 就像第 405(597)[404] 經的偈誦說 : 一毛為百分, 射一分甚難, 觀一一苦陰 非我 難亦然 無我 的觀察與實踐, 對我們平常凡夫來說, 確實是很難 如果您覺得實在難以理解, 那麼, 何妨暫時將它擺在一旁, 回頭來依著佛陀的教導, 多用心於體會 無常, 是苦, 是變易法! 如第 202(253)[204] 經中說 : 云何知 云何見, 次第我見斷 無我見生? 佛陀的回答是: 於六根正觀 無常, 若眼識, 眼觸, 若眼觸因緣生受 苦 樂 不苦不樂, 彼亦正觀無我 而經中, 尊者舍利弗不也是從 無常, 是苦, 是變易法 切入, 來調教焰摩迦比丘, 讓尊者焰摩迦比丘 得法眼淨 的嗎? (8) 經中說,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 焰摩迦比丘遠塵 離垢, 得法眼淨 法眼淨, 是怎樣的成就呢? 如第 396(588)[395] 經說 : 譬如日出, 周行空中, 壞諸闇冥, 光明顯照 如是聖弟子, 所有集法一切滅已, 離諸塵垢, 得法眼生, 與無間等俱, 三結斷, 所謂身見 戒取 疑 此三結盡, 名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 必定正覺趣, 七有天人往生, 作苦邊 淨, 是純淨沒有瑕疵, 可以引申為 圓滿 的意思 所以, 法眼淨 與經中的 得法眼生, 與無間等俱, 意思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 這是 必定正覺趣 的初果須陀洹聖者了 另外, 在 雜阿含經 中, 總共記載著十七位聖者得 法眼淨, 他們是 : 長者子輸屢那 富留那彌多羅尼子 闡陀比丘 差摩比丘 焰摩迦比丘 仙尼出家 那拘羅長者 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 阿支羅迦葉 須深比丘 尊者憍陳如 竭曇聚落主 刀師氏聚落主 詵陀迦

28 -28- 雜阿含經二十選 旃延比丘 長爪外道 尸婆外道出家 須跋陀羅外道出家 ( 即佛陀入滅前的最後一位弟子 ) 經中形容這些聖者, 在得 法眼淨 後, 見法 得法 知法 起法 斷諸疑惑, 不由他知, 不由他度, 於正法中, 心得無畏 ( 如第 105(173)[107] 30(36)[30] 262(45)[39] 253(379)[255] 347(489)[346] 913(13253)[905] 916(13256)[908] 969(13310)[961] 977(13318)[969] 979(13320)[971] 等經 ) 從這段經文的描述, 我們可以瞭解到, 這樣的聖者, 已經對 法 有相當深刻 決定性的把握, 不再有疑惑, 也不再有恐懼, 不由他度而決定趣向解脫 而在第 262(45)[39] 經中, 描述闡陀比丘在得 法眼淨 時說 : 不復見我, 唯見正法 更是明確地表示了破除 我見 的肯定 修行, 如果能夠到達 斷諸疑惑 不由他度 心得無畏 的篤定, 這至少是 初果 以上程度的聖者啊! (9) 我見 與執著( 取著 ), 有著密切的關連 如第 43(155)[89] 經說 : 云何取故生著? 愚癡無聞凡夫, 於五蘊見是我 異我 相在, 見五蘊是我 我所而取 取已, 彼五蘊若變 若異, 心亦隨轉 心隨轉已, 亦生取著, 攝受心住 攝受心住故, 則生恐怖 障礙 心亂, 以取著故 反之, 能正觀五蘊非我 非我所的聖者們, 則是 於世間都無所取 ( 攝受 ), 無所取者則無所著, 無所著者自覺涅槃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 如第 32(38)[32] 76(130)[67] 84(141)[75] 85(142)[76] 34(146)[80] 124(1665)[126] 等經 ) 又如同第 269(52)[46] 274(397)[273] 經中說 : 譬如祇林中樹木, 有人砍伐枝條, 擔持而去, 汝等亦不憂慼, 所以者何? 以彼樹木非我 非我所 沒有我 我所的想法, 也就不會有執取的困擾了 (10) 為什麼會有我見呢? 為什麼無常 苦 變易法, 就不能於其中見是我 異我 相在呢? 這將在 第七選 : 欲令如是 不如是 單元中討論 (11) 其它有關是我 異我 相在的經文 :23(29)[23] 24(30)[24] 30(36)[30] 32(38)[32] 264(47)[41] 269(52)[46] 64(61)[55] 76(130)[67] 82(139)[73] 85(142)[76] 43(155)[89] 45(157)[91] 198(219)[200] 199(227)[201] 209(271)[211] 227(295)[229] 273(396)[272] 274(397)[273] 276(399)[275] 465(728)[464] 248(374)[250] 120(1661)[122] 121(1662)[123] 124(1665)[126] 125(1666)[127] 133(1785)[135] 938(13278)[930] 1024(13361)[1012] (12) 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 : 相應部 蘊相應 第八五經 焰摩迦 (22-85)(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五冊一五九頁 )

29 第七選欲令如是 不如是經號 :33(145)[ 79] 第七選欲令如是 不如是 -29-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色非是我, 若色是我者, 不應於色病 苦生, 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 不令如是 以色無我故, 於色有病 有苦生, 亦得於色欲令如是 不令如是,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比丘! 於意云何? 色為是常, 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 : 無常, 世尊! 比丘! 若無常者, 是苦不? 比丘白佛 : 是苦, 世尊! 若無常 苦, 是變易法, 多聞聖弟子, 於中寧見有我 異我 相在不? 比丘白佛 : 不也, 世尊!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是故, 比丘! 諸所有色,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麁, 若細, 若好 若醜, 若遠 若近, 彼一切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如是觀察 ;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比丘! 多聞聖弟子, 於此五受陰非我 非我所, 如實觀察 ; 如實觀察已, 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 無所取故, 無所著 ; 無所著故, 自覺涅槃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 解說色蘊不是我, 如果色蘊是我, 那麼, 色蘊就不應當會損壞 缺陷 ( 病 ), 帶來苦 ; 也不應該對色蘊有所要求 : 要它是這樣, 不要那樣 就是因為色蘊不是我, 也沒有我的緣故, 所以會變壞, 會產生苦, 一般人也就會有要它是這樣, 不要那樣的要求 五蘊的每一蘊, 都是無常的, 是苦的, 是變易的 所以, 不可以認為其中的哪一部分是我 異我 相在 也應當如實知五蘊的一切不是我, 也不是我所擁有的 有了這樣正確的觀察體認後, 對色 受 想 行 識等五受陰不是我 也不是我所就能如實觀察 如實觀察後, 對於世間就不會執取, 不會執著而自知已證入了涅槃 : 這是我的最後生, 清淨的梵行已建立, 應該完成的, 都已完成, 自己知道, 不再有後有的愛求 三 討論 (1) 五蘊是無常的, 所以五蘊是無我的 而 我, 經中也以 欲令如是 不如是 來說

30 -30- 雜阿含經二十選 明 欲令如是 不如是, 可以說正是主宰欲的最佳描述 主宰欲, 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指揮欲望, 在其背後, 就是 我執 如第 110(178)[112] 經中, 佛陀舉例, 反問事火的婆羅門居士 ( 火種居士 ) 薩遮尼揵子說, 譬如國王在自己統治的國土中, 對犯王法的人要殺 要割, 對立功的人餽贈財寶, 只要是主人 ( 主宰者 ), 就都能自由自在地隨心所欲了 所以, 如果說五蘊就是我, 那麼五蘊就能隨意自在, 要這樣, 不要那樣了? 但是我們知道, 五蘊是沒有這種能耐的 所謂不如意事, 十之八九便是, 當然薩遮尼揵子是答不下去了 (2) 欲令如是 不如是 裏, 隱含著另一個重要的訊息, 那就是 漠視因緣 事情要成就的唯一方法, 就是一一去滿足成就那件事的因緣條件, 而不是只有情緒上的期求, 就能成功的 常常, 我們因為無法如實地瞭解因緣條件, 雖然努力了, 但仍然失敗, 這時, 最容易有挫折感和煩惱了 這樣的挫折感和煩惱, 有沒有因為主宰欲不能滿足的因素呢? 漠視因緣 的另一種表現型態, 就是獨裁專制 為所欲為 獨裁專制與為所欲為, 經常要造成其周遭有情的受壓迫與痛苦, 同時, 也長養自己的貪 瞋 癡與我執, 最後, 還是使自己常在熾熱中, 不得寧靜 (3) 對人 對事的主宰欲, 是來自對自己生命主宰欲的延伸, 即認為生命流轉中有常恆主體的錯覺 如第 958(13298)[950] 經中尊者目揵連說, 於五蘊之七處不如實知的緣故, 就會有生命主體 我見 的錯覺 又如解說 二十種我見 的第 109(177)[111] 經中說 : 云何見色是我? 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 作是念 : 地即是我, 我即是地, 我及地唯一無二, 不異不別 得地一切入處正受, 正是 十遍處 中 地遍處 的 假想觀 所成就的定境 ( 參考印順法師著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節 : 勝解觀與真實觀 ), 經中說, 這種定的修習, 依著自己意念, 營造出無窮擴展的平整大地, 現起唯一而恆常沒有變化 ( 無窮又平整 ) 的無垠的大地, 連這個營造的意念也都融入了 在這樣的情境下, 如果沒有佛法正見的基石, 有可能就會產生 地 ( 組成五蘊中色蘊的元素 印度傳統的分析 ) 色, 就是恆常不變我的錯覺 (4) 讓我們時常在生活周遭的經驗裡, 仔細地觀察, 找找看有沒有所謂的 主宰 : 能抗拒得了 無常, 不需要因緣條件具足, 就能存在的? (5) 我見, 或是身見, 或是主宰欲, 或是生命流轉的主體, 在說理上, 都是與 緣起法 ( 請參考 第十二選 : 因緣觀 論因說因 ) 相違背而不得共存的 以 緣起法 理則, 與 無常 觀察為中心的佛法, 歸結到 無我, 是必然的, 但卻難讓擁有記憶與業力的眾生所接受 即使是離佛世才幾百年的部派佛教, 就有犢子部 正量部 法上部 賢冑部 密林山部成立 不可說我 的說法 ( 參考印順法師著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三節 : 如來與我 ), 可見一斑了 (6) 其它有關欲令如是 不如是的經文 :34(146)[80] 86(143)[77] 87(144)[78]

31 第八選欲愛是繫 黑牛與白牛經號 :250(376)[252] 第八選欲愛是繫 -31-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 尊者舍利弗 尊者摩訶拘絺羅, 俱在耆闍崛山 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覺, 詣尊者舍利弗所, 共相問訊已, 退坐一面, 語舍利弗言 : 欲有所問, 寧有閑暇見答 { 已 }[ 與 ] 不? 尊者舍利弗語摩訶拘絺羅 : 隨仁所問, 知者當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 : 云何, 尊者舍利弗! 眼繫色耶? 色繫眼耶? 耳 聲, 鼻 香, 舌 味, 身 觸, 意 法 ; 意繫法耶? 法繫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 : 非眼繫色, 非色繫眼, 乃至非意繫法, 非法繫意 尊者摩訶拘絺羅! 於其中間, 若彼欲貪是其繫也 尊者摩訶拘絺羅! 譬如 : 二牛, 一黑 一白, 共一軛鞅縛繫, 人問言 : 為黑牛繫白牛? 為白牛繫黑牛? 為等問不? 答言 : 不也, 尊者舍利弗! 非黑牛繫白牛, 亦非白牛繫黑牛, 然於中間, 若軛 若繫鞅者, 是彼繫縛 如是, 尊者摩訶拘絺羅! 非眼繫色, 非色繫眼, 乃至非意繫法, 非法繫意, 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尊者摩訶拘絺羅! 若眼繫色, 若色繫眼, 乃至若意繫法, 若法繫意, 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 得盡苦邊 以非眼繫色, 非色繫眼, 乃至非意繫法, 非法繫意故, 世尊教人建立梵行, 得盡苦邊 尊者摩訶拘絺羅! 世尊眼見色, 若好 若惡不起欲貪, 其餘眾生眼若見色, 若好 若惡則起欲貪 是故, 世尊說當斷欲貪, 則心解脫 乃至意 法, 亦復如是 時, 二正士展轉隨喜, 各還本處 二 解說 六根 接觸到 六塵, 緊密吸引而不能分離, 就像是繩子綁著 ( 繫 ) 一樣 那麼, 到底是 六根 吸引著 六塵, 還是 六塵 吸引 六根 不放呢?

32 -32- 雜阿含經二十選 都不是! 這緊密吸引的力量, 是欲貪 譬如, 讓一頭黑牛與一頭白牛並肩拉車, 不是黑牛去綁白牛, 也不是白牛綁著黑牛, 而是擔在黑牛與白牛肩上的軛鞅, 使兩頭牛並在一起拉車的 世尊之所以能教人修行, 從苦迫中解脫出來, 就是因為 六根 與 六塵 不是自己必然要互相吸引的 如果兩者必然會緊密吸引在一起, 那麼, 就沒有辦法經由修行而獲得解脫了 世尊在 六根 接觸 六塵 時, 不論所遇到的 六塵 是令人喜歡的, 或令人厭惡的, 都不會起欲貪 而其他凡夫眾生, 就沒有辦法不起欲貪了 所以, 世尊說 : 應當斷除欲貪 斷除欲貪, 心就解脫了 三 討論 (1) 無明蓋 愛結繫, 是生死流轉的兩大力量 無明雖是比較潛藏的, 但還是有貪愛的成分 ; 愛結是比較表面的, 卻也有無明的影子 如第 984(13325)[976] 經中說 : 何等愛為網 為膠, 乃至往來流轉, 無不轉時? 謂有我故 : 有我, 欲我, 爾我, 有我, 無我, 異我, 當我, 不當我, 欲我, 當爾時, 當異異我, 或欲我, 或爾我, 或異, 或然, 或欲然, 或爾然, 或異, 如是十八愛行從內起 十八愛行 的內容, 總是與 我 無明, 相關聯著 又如第 334(455)[312] 經中說 : 何等為業因 業緣 業縛? 謂愛因 愛緣 愛縛 何等為愛因 愛緣 愛縛? 謂無明因 無明緣 無明縛 而第 198(219)[200] 經中說 : 如是, 我 我所 我慢 使 繫著不生者, 是名斷愛 轉見, 正無間等, 究竟苦邊 所以, 在無明與愛結的糾纏中, 解脫的下手處, 除了在理智上建立正確的觀念 ( 正見 ), 破除 我見 外, 就是要在行為上, 減少欲貪的影響力了 (2) 煩惱的產生, 如果是六根接觸六塵後的必然, 而不是欲貪居於中間為關鍵, 那麼, 也就不用談什麼修行了 因為, 想修也無從修起啊! 又如第 1164(382)[258] 經說 : 六內入處是一邊, 六外入處是二邊, 受是其中, 愛為縫紩 過去世是一邊, 未來世是二邊, 現在世名為中, 愛為縫紩 有者是一邊, 集是二邊, 受是其中, 愛為縫紩 觸是一邊, 觸集是二邊, 受於其中, 愛為縫紩 第 572(1648)[571] 經說, 然中間有欲貪者, 隨彼繫也 也都表示了相同的意思 (3) 第 913(13253)[905] 經中說 : 眾生種種苦生, 彼一切皆以欲為本, 欲生 欲習 欲起, 欲因, 欲緣而生眾苦者 若無世間愛念者, 則無憂苦塵勞患, 一切憂苦消滅盡, 猶如蓮花不著水 第 957(13297)[949] 經中說 : 眾生以愛樂有餘, 染著有餘 有餘, 就是指煩惱未斷盡, 眾生於此處命終, 乘意生身生於餘處, 當於爾時, 因愛故取, 因愛而住, 故

33 第八選欲愛是繫 -33- 說有餘 第 122(1663)[124] 經中說 : 愛盡則苦盡, 苦盡者則說苦邊 第 1010(1339)[1223] 經的偈誦說 : 欲能縛世間, 調伏欲解脫, 斷除愛欲者, 說名得涅槃 第 371(534)[370] 經中說 : 有四食, 資益眾生, 令得住世, 攝受長養 何等為四? 謂 : 一 麤摶食, 二 細觸食, 三 意思食, 四 識食 此四食, 愛因 愛集 愛生 愛轉 這些, 都在告訴我們, 欲愛, 在憂苦 煩惱, 乃至於生命的流轉中, 是居於怎樣的關鍵地位了 (4) 第 546(1621)[545] 經中說 : 貪欲繫著因緣故, 王 王共諍, 婆羅門 居士, 婆羅門 居士共諍 以見欲繫著因緣故, 出家 出家復共諍 在家人因為貪欲而互相爭執, 而以出世間為志業的修道人, 還難免於因為觀念 見解不同的愛染而爭執, 這就是所謂的 見諍 了 (5) 愛, 與依同理心而來的慈悲, 有什麼不同呢? 第 334(455)[312] 經中說 : 彼癡者是無明, 癡求欲名為愛, 愛所名為業 愛, 是沒有離開 我見 的 ( 佔有感 滿足感 ), 是沒有離開 無明 的 ( 愚癡 執著 ), 這與一般觀念裡, 認為愛是甜蜜的 幸福的 歡樂的, 是多麼的不同啊! 當然, 如果能夠離開 我見 無明 而 愛, 這樣的 愛, 沒有執著, 沒有煩惱, 充分尊重因緣地施予眾生愉悅, 拔除眾生痛苦, 是純淨無瑕 寂靜清涼, 解脫聖者的慈悲, 否則, 是必然遲早會伴隨著焦慮 憂愁 痛苦 煩惱的 (6) 充滿著雜染的愛, 也可以發展 轉成充滿著修行的源動力的 如第 561(1637)[560] 經中, 婆羅門問尊者阿難說 : 何故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 斷愛故 何所依而斷愛? 依於欲而斷愛 尊者阿難! 豈非無邊際? 阿難解釋說 : 如是, 聖弟子修 欲定斷行 成就如意足, 依離, 依無欲, 依出要, 依滅, 向於捨, 乃至斷愛 愛斷已, 彼欲亦息 依欲斷愛, 不會是一個無窮的循環, 反而是截斷無窮生命之流的切入點 這裡的欲 ( 愛 ), 是 欲為勤依 的善法欲, 是愛樂於遠離憂悲惱苦, 愛樂於解脫的寂靜清涼 經中說, 以這樣的愛, 欲定斷行成就遊; 精進定 心定 思惟定斷行成就 ( 即四如意足 ) 依離 依無欲 依出要, 依滅, 向於捨, 乃至愛盡 愛盡已, 思惟則息 (7) 第 283(464)[321] 經說 : 若於結所繫法, 隨順無常觀, 住生滅觀 無欲觀 滅觀 捨觀 不生顧念, 心不縛著, 則愛滅, 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病死 憂悲惱苦滅,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第 285(466)[323] 經說 : 於所取法, 觀察無常

34 -34- 雜阿含經二十選 生滅 離欲 滅盡 捨離 心不顧念, 心不縛著, 愛則滅, 愛滅則取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 這是說, 從自己所捨不得 ( 結 ) 的, 所執取的, 觀察 無常 生滅, 來去除愛染 只要愛染滅除了, 那麼, 老病死 憂悲惱苦的 純大苦聚, 就跟著滅除了 和斷除 我見 一樣, 觀察無常, 也是消除愛染的重要修行方法 (8) 其它有關欲愛是繫的經文 :22(28)[22] 58(170)[104] 72(126)[63] 108(176)[110] 128(1683)[130] 129(1697)[131] 187(12872)[189] 189(183)[191] 239(314)[241] 240(315)[242] 374(537)[373] 378(541)[377] 610(765)[624] 627(790)[641] 647(819)[659] 710(907)[722] 903(13175)[617] (9) 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 : 相應部 六處相應 第一九一經 拘絺羅 (35-191) (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六冊二一六頁 ) 其他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還有 相應部 六處相應 第一九二經 迦摩浮 (35-192) (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六冊二一八頁 )

35 第九選五蘊斷 攀緣四識住經號 :39(151)[ 85] 第九選五蘊斷 -35-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有五種種子, 何等為五? 謂 : 根種子 莖種子 節種子 自落種子 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 不壞 不腐 不中風, 新熟堅實, 有地界而無水界, 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 不斷 不壞 [ 不腐 ] 不中風, 有水界而無地界, 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 不斷 不壞 不腐 不中風, 有地 水界, 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 彼五種子者, 譬 : 取陰俱識 ; 地界者, 譬 : 四識住 ; 水界者, 譬 : 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何等為四? 於色中識住, 攀緣色, 喜貪潤澤, 生長增廣 ; 於受 想 行中識住, 攀緣受 想 行, 貪喜潤澤, 生長增廣, 比丘! 識於中若來 若去 若住 若沒 若生長增廣 比丘! 若離色 受 想 行, 識有若來 若去 若住 若生者, 彼但有言數, 問已不知, 增益生癡, 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 ; 離貪已, 於色封滯意生縛斷 ; 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 攀緣斷 ; 攀緣斷已, 識無住處, 不復生長增廣 受 想 行界離貪 ; 離貪已, 於行封滯意生觸斷 ; 於行封滯意生觸斷已, 攀緣斷 ; 攀緣斷已, 彼識無所住, 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 不作行 ; 不作行已, 住 ; 住已, 知足 ; 知足已, 解脫 ; 解脫已, 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無所著 ; 無所取 無所著已, 自覺涅槃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我說彼識不至東 西 南 北, 四維 上 下, 無所至趣, 唯見法, 欲入涅槃 寂滅 清涼 清淨 真實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 解說種子在土壤中, 有水的滋潤, 就會生長增廣 五蘊中的識蘊, 就像種子 而色 受 想 行等其它四蘊, 就是識所迷戀 安住的四個地方 ( 四識住 ), 就像是土壤 貪愛, 就如同其中滋潤生長的水分 識在色 受 想 行等四個地方, 隨時找機會發生關係 ( 攀緣 ) 安住 經由喜貪的滋潤, 而得到生長增廣 如果說, 離開色 受 想 行, 而有識的成長處, 那麼, 這樣的識, 是不

36 -36- 雜阿含經二十選 存在於我們實際生活的經驗裏的, 人們將會不知所云 如果能夠對色 受 想 行等, 沒有貪欲, 那麼, 對色 受 想 行, 因迷戀 執取 ( 封滯 ), 而在心中所產生的繫縛 ( 意生縛 ) 就斷除了 一旦這樣的繫縛斷除了, 也就不會再要攀緣了 攀緣斷了以後, 識就不再與色 受 想 行等有所關連, 而失去了安住處 沒有安住處的識, 也就不會再生長增廣 不會再生長增廣, 就不會再 有所作為 ( 不作行 ) 不會再有作為後, 便成就 無相心解脫 ( 住 ) 無願( 無所有 ) 心解脫 解脫後, 對身 心及周遭的一切, 就不會想佔有 ( 取 ), 不會迷戀 ( 著 ), 而自覺涅槃 ( 煩惱永盡 ) 此時的識, 不會再往東 西 南 北 四維 上 下, 不會再進入生死輪迴 ( 至趣 ), 只有看到因緣的聚散 ( 唯見法 ), 想契入涅槃 寂滅 清涼 清淨 真實 三 討論 (1) 將本經與第 40(152)[86] 及 64(61)[55] 經後半段, 一起比照閱讀, 可以幫助對經文的瞭解 (2) 第 288(469)[326] 經中, 描述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兩位聖者, 在討論 十二緣起 的問題 尊者摩訶拘絺羅說, 彼 名 色 緣 識 生, 彼 識 緣 名 色 生 識 與 名 色, 是相互依存生長的, 就像三支蘆草, 需要相互支撐 ( 輾轉相依 ), 才能豎立於空地一樣, 缺了哪一支都不行 名, 就是生命的精神狀態, 也就是指 受 想 行 (3) 如果套用 黑牛與白牛 的經文, 我們也可以說, 識是一邊, 四識住是一邊, 於其中間, 貪愛是繫 斷五蘊, 就是要從斷貪愛著手 貪愛斷, 識不再攀緣色 受 想 行等 四識住, 也就無從生長增廣, 在失去貪愛的滋潤下枯萎 識 名 色, 三蘆如果少了一蘆, 五蘊就斷了 如第 374(537)[373] 經中說 : 有四食, 資益眾生, 令得住世, 攝受長養 云何為四? 一者 摶食, 二者 觸食, 三者 意思食, 四者 識食 若比丘於此四食, 有喜 有貪, 則識住增長, 識住增長故, 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 諸行增長, 行增長故, 當來有增長, 當來有增長故, 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集, 如是純大苦聚集 所以, 第 77(131)[68] 經說 : 當斷色欲貪, 欲貪斷已, 則色斷 這是說, 所謂的 五蘊斷, 指的是 斷欲貪 的意思, 而不是說, 要直接去破壞或壓抑身體 ( 六根 ) 的功能 ( 請參考 第十選 : 六入處斷 四品法經 討論 (4)) (4) 經中說 : 攀緣斷已, 彼識無所住, 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 不作行, 不作行已住, 住已知足, 知足已解脫 其中, 不作行 住 知足 等, 雖然無法明確地知道其內容, 但是, 依前後文意, 可以知道這是描述斷欲貪後的種種狀況 不作行, 第 64(61)[55] 經中作 : 無所為作, 所以嘗試以 成就不會再 有所作為 來理解 而 住, 參考第

37 第九選五蘊斷 (1631)[555] 559(1635)[558] 等經的 解脫已住, 住已解脫 經文, 其中的 住, 或有相通之意 若依 瑜伽師地論 ( 大正大藏經 第三十冊第七八九頁中, 或印順法師編 雜阿含經論會編 上冊第一 0 六頁 ), 以及印順法師著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節 : 無相 的解說 : 空解脫門為依止故, 名無所為 無願解脫門為依止故, 名為喜足 無相解脫門為依止故, 說名為住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以 無相心解脫 來理解 住, 而以 無願 ( 無所有 ) 心解脫 來理解 知足 而涅槃, 就如第 490(1478)[489] 經中所說的 : 涅槃者, 貪欲永盡, 瞋恚永盡, 愚癡永盡, 一切諸煩惱永盡, 是名涅槃 (5) 如第 73(127)[64] 經中, 形容 五受陰 是 重擔, 而 當來有愛 貪喜俱 彼彼樂 為 取擔, 也就是說, 愛染, 就像拿了個重擔子來擔著一樣 那麼, 只有在 當來有愛 貪喜俱 彼彼樂著永斷無餘 已滅, 已吐 盡 滅 沒 時, 才是 捨擔 了 (6) 第 108(176)[110] 經中, 尊者舍利弗告訴要回去西方的比丘說, 如果有人問 : 汝彼大師云何說法? 以何教教? 就應當回答: 大師唯說調伏欲貪, 以此教教 如果再問 : 於何法中調伏欲貪? 那麼, 就應當回答 : 大師唯說於彼色陰調伏欲貪, 於受 想 行 識調伏欲貪 如果再深一層問 : 欲貪有何過患故, 大師說於彼色陰調伏欲貪, 於受 想 行 識調伏欲貪? 那麼, 就應當回答 : 若於色欲不斷, 貪不斷, 愛不斷, 念不斷, 渴不斷者, 彼色若變 若異時, 則生憂悲惱苦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由於欲貪, 所以, 就捨不得失去 ( 若變 若異 ), 而生憂悲惱苦 這也是為什麼佛陀會以 調伏欲貪, 來教導眾生了 欲貪的調伏, 是從我們的五蘊身心活動中, 來做的 經中說, 於色( 五蘊 ) 欲不斷, 不斷 的是什麼呢? 不斷的是貪 愛 念 渴 反過來說, 五蘊應當 斷 的, 可以 斷 的, 則是貪 愛 念 渴了 這是 五蘊斷 的真實內涵 (7) 其它關於五蘊斷的經文 :3(6)[3] 6(9)[6] 31(37)[31] 71(120)[62] (8) 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 : 相應部 蘊相應 第五四經 種子 (22-54)(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五冊七九頁 )

38 -38- 雜阿含經二十選 第十選六入處斷 四品法經經號 :245(357)[247]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拘留搜調伏 { 駮 }[ 駁?] 牛聚落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 初語亦善, 中語亦善, 後語亦善, 善義 善味, 純一 滿淨, 清白梵行, 謂四品法經 諦聽! 善思! 當為汝說, 何等為四品法經? 有眼識色可愛 可念 可樂 可著, 比丘見已, 歡喜 讚歎 樂著 堅住 ; 有眼識色不可愛 不可念 不可樂著 苦厭, 比丘見已, 瞋恚 嫌薄, 如是比丘於魔不得自在, 乃至不得解脫魔繫 ; 耳 鼻 舌 身 意亦復如是 有眼識色可愛 可念 可樂 可著, 比丘見已, 知喜不讚歎 不樂著堅實 ; 有眼識色不可愛 念 樂 著, 比丘見已, 不瞋恚 嫌薄 如是比丘不隨魔自在, 乃至解脫魔繫 ; 耳 鼻 舌 身 意, 亦復如是, 是名比丘四品法經 二 解說什麼是四品法經呢? 六根認知色 聲 香 味 觸 法等六塵, 對可愛, 可念, 可樂, 可迷戀 ( 著 ) 的, 就產生歡喜 讚歎 樂著 堅固地黏住 ( 堅住 ) 六根認知六塵, 對不可愛, 不可念, 不可樂著, 會造成痛苦而討厭的, 就產生瞋恚 排斥 ( 嫌薄 ) 六根認知六塵, 對可愛, 可念, 可樂, 可著的, 知道這是喜悅的, 但不讚歎 不樂著 不動搖 ( 堅實 ) 六根認知六塵, 對不可愛, 不可念, 不可樂著的, 不會產生瞋恚, 嫌薄 這就是四品法經 三 討論 (1) 如第 312(414)[290] 經說 : 若眼已見色, 而失於正念, 則於所見色, 而取愛念相 取愛念相者, 心則常繫著, 起於種種愛, 無量色集生 貪欲 恚 害覺, 令其心退減, 長養於眾苦, 永離於涅槃 六根對六塵, 應該注意的還是貪著, 迷戀的處理 (2) 第 551(1626)[550] 經說 : 眼流者, 眼識起貪, 依眼界, 貪欲流出, 故名為 流 緣眼及色, 生眼識, 三事和合觸, 緣觸生受 樂受 苦受 不苦不樂受, 依此受生愛

39 第十選六入處斷 -39- 喜流, 是名 流源 眼界取心 法境界, 繫著 使, 彼若盡 無欲 滅 息 沒, 是名 塞流源 於此五欲功德, 離貪, 離欲, 離愛, 離念, 離渴, 是名 空欲 在六根對六塵中, 斷欲貪的下手處, 還是要在所謂的 流源, 即 : 緣眼及色, 生眼識, 三事和合觸, 緣觸生受 樂受 苦受 不苦不樂受 的過程中, 提前從 受, 乃至 觸 的階段用功 而如果能做到遠離於欲貪, 那麼, 也是 空 的內涵之一了 (3) 如第 224(291)[226] 經說 : 一切欲法當斷, 眼是一切欲法應當斷 第 233(306)[235] 經更明白指出 : 云何世間集? 謂當來有愛, 喜貪俱, 彼彼樂著 所以, 第 314(416)[292] 經說 : 當斷欲: 斷眼欲已, 眼則已斷 已知, 斷其根本, 如截多羅樹頭, 於未來世永不復生 (4) 六入處斷 的真正含意, 並不是說, 要將眼睛弄瞎 耳朵變聾 如第 282(405)[281] 經, 年少多羅對佛陀說, 我師波羅奢那說: 眼不見色, 耳不聽聲, 是名修根 佛陀則反問他 : 照這樣說, 盲人是在修根了! 而且是, 只有盲人才眼不見色呢! 佛陀接著對阿難說 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 聖人 賢者修根門的原則與方法 ), 其內容與 四品法經 的內容大略相同, 只是增加了厭 不厭俱離的 捨心住 捨心住, 經中以 譬如蓮華, 水所不染, 譬如鐵丸燒令極熱, 少渧水灑, 尋即消滅 來形容 其實, 如果能夠去除欲貪, 就可以做到超越 厭 不厭 等對治法門的捨心住了 (5) 如第 241(316)[243] 經中說 : 寧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 令其熾然, 不以眼識取於色相, 取隨形好 寧燒鐵錐以鑽其耳, 不以耳識取其聲相, 取隨聲好 寧以利刀斷截其鼻, 不以鼻識取於香相, 取隨香好 寧以利刀斷截其舌, 不以舌識取於味相, 取隨味好 寧以剛鐵利槍以刺其身, 不以身識取於觸相及隨觸好 這並不是在教導我們要真的毀掉眼 耳 鼻 舌 身, 更不是 六入處斷 的真正含意 如果從更多其它 入處相應 的經文來看, 六入處斷, 應該是斷其欲貪, 而不是毀去器官 這樣的表達方式, 也只是在強烈地表示, 去除欲貪的重要與決心罷了 (6) 其它關於六入處斷的經文 :189(183)[191] 191(185)[193] 225(292)[227] 242(317)[244]

40 -40- 雜阿含經二十選 第十一選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須深盜法經號 :347(489)[346]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若王 大臣 婆羅門 長者 居士, 及餘世人所共恭敬 尊重 供養佛及諸聲聞眾, 大得利養 : 衣被 飲食 臥具 湯藥, 都不恭敬 尊重 供養眾邪異道, 衣被 飲食 臥具 湯藥 爾時, 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 作如是論 : 我等昔來常為國王 大臣 長者 居士, 及餘一切之所奉事 恭敬, 供養衣被 飲食 臥具 湯藥, 今悉斷絕, 但恭敬 供養沙門瞿曇 聲聞大眾衣被 飲食 臥具 湯藥 今此眾中, 誰有智慧大力, 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 聞彼法已, 來還廣說, 我等當復用彼聞法, 化諸國王 大臣 長者 居士, 令其信樂, 可得還復供養如前 時, 有人言 : 有一年少名曰須深, 聰明 黠慧, 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 聽彼法已, 來還宣說 時, 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 : 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 作如是論 : 我等先來為諸國王 大臣 長者 居士, 及諸世人之所恭敬 奉事, 供養衣被 飲食 臥具 湯藥, 今悉斷絕 國王 大臣 長者 居士, 及諸世間, 悉共奉事沙門瞿曇 聲聞大眾 我此眾中, 誰有聰明 黠慧, 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 聞彼法已, 來還宣說, 化諸國王 大臣 長者 居士, 令我此眾還得恭敬 尊重 供養 其中有言 : 唯有須深聰明 黠慧, 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 聞彼說法, 悉能受持, 來還宣說 是故, 我等故來相請, 仁者當行! 時, 彼須深默然受請, 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 眾多比丘出房舍外, 露地經行 爾時, 須深詣眾多比丘, 而作是言 : 諸尊! 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修梵行不? 時, 眾多比丘將彼須深, 詣世尊所, 稽首禮足, 退住一面, 白佛言 : 世尊! 今此外道須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修梵行 爾時, 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 告諸比丘 :

41 第十一選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41- 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 令得出家 時, 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 已經半月 有一比丘語須深言 : 須深! 當知 : 我等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時, 彼須深語比丘言 : 尊者! 云何學離欲 惡不善法, 有覺 有觀, 離生喜 樂, 具足初禪,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 : 不也, 須深! 復問 : 云何離有覺 有觀, 內淨, 一心, 無覺 無觀, 定生喜 樂, 具足第二禪,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 : 不也, 須深! 復問 : 云何尊者離喜, 捨心住, 正念 正智, 身 心受樂, 聖說及捨, 具足第三禪,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耶? 答言 : 不也, 須深! 復問 : 云何尊者離苦, 息樂, 憂 喜先斷, 不苦不樂, 捨, 淨念一心, 具足第四禪,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耶? 答言 : 不也, 須深! 復問 : 若復寂靜解脫: 起色 ; 無色, 身作證具足住,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耶? 答言 : 不也, 須深! 須深復問 : 云何尊者所說不同, 前後相違? 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 : 我是慧解脫也 作是說已, 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 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 作是思惟 : 此諸尊者所說不同, 前後相違, 言不得正受, 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作是思惟已, 往詣佛所, 稽首禮足, 退住一面, 白佛言 :

42 -42- 雜阿含經二十選 世尊! 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我即問彼尊者 : 得離欲 惡不善法, 乃至身作證,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耶? 彼答我言 : 不也, 須深! 我即問言 : 所說不同, 前後相違, 言不入正受, 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彼答我言 : 得慧解脫 作此說已, 各從座起而去 我今問世尊 : 云何彼所說不同, 前後相違, 不得正受, 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 : 彼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 不放逸 { 法 }[ 住 ], 離於我見,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 我今不知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 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 不放逸 { 法 }[ 住 ], 離於我見,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 : 不問汝知不知, 且自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 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 離於我見, 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 唯願世尊為我說法, 令我得知法住智, 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 : 我今問汝, 隨意答我 須深! 於意云何? 有生故有老死, 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 : 如是, 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 不離生有老死 如是,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處 名色 識 行 無明 有無明故有行, 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 : 如是, 世尊! 有無明故有行, 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 : 無生故, 無老死 ; 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 : 如是, 世尊! 無生故, 無老死 ; 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如是, 乃至無無明故, 無行 ; 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 : 如是, 世尊! 無無明故, 無行 ; 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 :

43 第十一選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43- 作如是知 如是見者, 為有離欲 惡不善法, 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 不也, 世尊! 佛告須深 : 是名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 離於我見,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 尊者須深遠塵 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 須深見法 得法 覺法, 度疑, 不由他信, 不由他度, 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稽首佛足, 白佛言 : 世尊! 我今悔過! 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 是故悔過 佛告須深 : 云何於正法中盜密出家? 須深白佛言 : 世尊! 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 語我言 : 須深! 當知我等先為國王 大臣 長者 居士, 及餘世人恭敬 供養, 而今斷絕, 悉共供養沙門瞿曇 聲聞大眾 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 出家受法, 得彼法已, 還來宣說, 我等當以彼聞法, 教化世間, 令彼恭敬供養如初 是故, 世尊! 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 今日悔過, 唯願世尊聽我悔過, 以哀愍故 佛告須深 : 受汝悔過, 汝當具說 : 我昔愚癡 不善 無智, 於正法律盜密出家, 今日悔過, 自見罪 自知罪, 於當來世律儀成就, 功德增長, 終不退減 所以者何? 凡人有罪, 自見 自知而悔過者, 於當來世律儀成就, 功德增長, 終不退減 佛告須深 : 今當說譬, 其智慧者以譬得解 譬如 : 國王有防邏者, 捉捕盜賊, 縛送王所, 白言 : 大王! 此人劫盜, 願王處罪 王言 : 將罪人去, 反縛兩手, 惡聲宣令, 周遍國中, 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 遍身四體, 劖以百矛 彼典刑者受王教令, 送彼罪人, 反縛兩手, 惡聲宣唱, 周遍城邑, 將出城外刑罪人處, 遍身四體, 劖以百矛 日中, 王問 : 罪人活耶? 臣白言 : 活 王復敕臣 : 復劖百矛

44 -44- 雜阿含經二十選 至日晡時, 復劖百矛, 彼猶不死 佛告須深 : 彼王治罪, 劖以三百矛, 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掌不? 須深白佛 : 無也, 世尊! 復問須深 : 時, 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 受苦極苦劇不? 須深白佛 : 極苦, 世尊! 若劖以一矛, 苦痛難堪, 況三百矛當可堪忍! 佛告須深 : 此尚可耳, 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 盜受持法, 為人宣說, 當受苦痛倍過於彼 佛說是法時, 外道須深漏盡意解 佛說此經已, 尊者須深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 解說在佛陀時代, 王舍城的外道, 因為大部分來自王宮貴族的供養, 都被轉移給佛陀, 和佛陀的聲聞弟子, 因而會商決議, 推派聰明黠慧的少年須深, 到佛陀的僧團中, 出家學法, 期待學成後, 回來教他們, 讓他們能再拉回那些權貴信眾, 恢復往昔的豐富供養 須深在佛陀的僧團中出家了 過了半個月, 有一位比丘對須深說 : 我們都是已解脫生死的阿羅漢 須深因此就要求這位比丘, 教他如何入初禪 這位比丘回答說, 他不會初禪 須深再要求比丘教他如何入二禪 三禪 四禪 及其它屬於色 無色界層次的禪法, 然而, 比丘都回答不會 在須深的觀念裡, 認為解脫的人, 必然是能夠入初禪以上禪定的, 所以, 質疑這位比丘, 說他 前後相矛盾 ( 相違 ) 但比丘回答他說: 我是洞察了煩惱的本質, 而克服煩惱, 達成解脫的 ( 慧解脫 ) 比丘們離開後, 須深就去問佛陀 佛陀告訴須深說, 他們是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他們獨自在一個安靜的地方, 集中精神, 專注思惟, 不放逸, 而能做到離於我見, 不起煩惱, 心得解脫的 須深表示, 他無法理解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也不明白如何集中精神, 專心思考, 而去除我見, 得到解脫 佛陀說, 不管你知不知道, 解脫的次第, 就是要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的 於是, 須深請求佛陀為他解說如何才能 知法住智 得見法住智

45 第十一選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45- 佛陀就以啟發問答的方式, 向須深解說生命的流轉與還滅 ( 順觀 逆觀十二緣起 ) 然後問須深說, 能夠對生命的流轉與還滅, 有這樣瞭解的人, 就能即刻遠離欲 惡不善法, 而完全做到, 親身體驗了嗎? 須深回答說, 不能! 佛陀說, 這就是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要先建立正確的世間緣起知見, 明白雜染煩惱生起 流轉 還滅的因緣, 然後, 才能經由集中精神, 專注思惟, 離於我見, 不起煩惱, 而心得解脫 須深聽了佛陀的開示後, 遠塵 離垢, 得法眼淨 見法 得法 覺法 解決了疑惑 ( 度疑 ), 深具自信, 不必他人來度他到彼岸, 於正法中, 無所畏懼 於是, 須深對其以不良動機, 想在佛陀僧團中, 出家盜法的事, 向佛陀懺悔, 請求原諒 佛陀原諒他, 並告訴他 : 能對自己的犯錯, 勇於承認 悔過的人, 日後必能律儀成就, 功德增長, 而不退減 三 討論 (1) 本經編在 雜因誦 中的 因緣相應, 屬於 雜阿含經 中, 修多羅 的部分 南傳 相應部 因緣相應 第七十經與之相當 ( 但禪定的部分異為各種神通, 參考印順法師 雜阿含經論會編 中冊第六十五頁註 1), 是修行次第上, 一個很重要的參考 修多羅, 也譯為 契經 就佛經集出的時間來說, 可能就是在 第一次集結 時集出的 就內容來說, 則算得上是 雜阿含經 的精髓, 與 第一義悉檀 (2) 什麼是法住智? 瑜伽師地論 中歸納成 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 ( 印順法師編 雜阿含經會編 中冊第六十五頁 ); 楊郁文先生註解為 知曉一切世間因果道理 ( 佛光大藏經 阿含藏 雜阿含經 第二冊第六 0 五頁註一 ); 印順法師解釋為 緣起被稱為法性 法住 ( 空之探究 第一五一頁,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二十四及二十八頁) 所以, 法住智就是有關世間緣起的一切智, 如 七處三觀 緣起 乃至 四聖諦 無常 苦 非我 等 而涅槃智, 則是契入涅槃的體驗了 (3) 自知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的慧解脫阿羅漢, 是可以沒有入初禪以上能力的聖者 本來, 禪定就不是佛法所不共於外道的, 而是印度的固有傳統文化 禪定, 是修行的一種工具, 而不是解脫的關鍵 解脫的關鍵, 在於我見的去除 ; 愛染的去除, 也就是貪 瞋 癡的去除 正確的 因緣觀 ( 因緣觀察 ) 七處三觀 等正見, 都比禪定更具關鍵 而錯誤的觀念 ( 邪見 ), 在禪定力的強化下, 還很有可能引發更堅定的邪見的, 如第 109(177)[111] 經所描述 ( 參考 第七選 欲令如是 不如是 討論第 點 )

46 -46- 雜阿含經二十選 (4) 禪定並非沒有用處, 否則 八正道 中, 就不必有 正定 一項了 雖然慧解脫阿羅漢可以沒有入初禪的能力, 但經中也經常說到應當 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 然後才能 離於我見,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 就是與定相應的專注 而到底哪些定的種類能引發解脫慧呢? 中阿含第 205 經 說, 從初禪一直到無所有處定的每一種定, 都能契入解脫 發智論 ( 大正二六 九三九中 ) 等論師的意見, 則更加入了初禪之前的近分定 ( 未至, 未到地定 ) (5) 初期大乘經的風格, 常常是直從涅槃著手, 而不是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 參考印順法師著 印度佛教思想史 自序 ) 這是大乘佛法的一項變革, 卻不知道對佛法的發揚, 是有利還是不利? 涅槃的境界, 是凡夫所陌生的, 是難以說明的 直從涅槃著手, 顯然不是為凡夫程度的眾生而說的, 但卻也蔚蔚成風, 影響了往後整個大乘佛法教理的發展 雖然, 稍後有龍樹菩薩提出 不由世俗諦, 不得第一義諦 的呼聲, 但是, 其效果有多大呢? (6) 其它有關慧解脫阿羅漢的經文 :351(493)[350] 710(907)[722] 1212(1312)[1196] 982(13323)[974] 1026(13364)[1014] (7) 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 : 相應部 因緣相應 第七十經 須尸摩(12-70)(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四冊一四一頁 )

47 第十二選因緣觀 論因說因經號 :53(165)[ 99] 第十二選因緣觀 -47- 一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 於薩羅聚落, 村北申恕林中住 爾時, 聚落主大姓婆羅門聞 : 沙門釋種子於釋迦大姓剃除鬚髮, 著袈裟衣,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成無上等正覺, 於此拘薩羅國人間遊行, 到 { 婆 }[ 薩 ] 羅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 又, 彼沙門瞿曇如是色貌 名稱 真實功德, 天 人讚歎, 聞于八方, 為如來 應 等正覺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於諸世間諸天 魔 梵, 沙門 婆羅門中大智能自證知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為世說法, 初 中 後善, 善義 善味, 純一 滿淨, 梵行清白, 演說妙法 善哉! 應見! 善哉! 應往! 善應敬事! 作是念已, 即便嚴駕, 多將翼從, 執持金瓶 杖枝 傘蓋, 往詣佛所, 恭敬奉事 到於林口, 下車步進, 至世尊所, 問訊 : 安不? 卻坐一面, 白世尊曰 : 沙門瞿曇! 何論 何說? 佛告婆羅門 : 我論因 說因 又白佛言 : 云何論因? 云何說因? 佛告婆羅門 : 有因有緣集世間, 有因有緣世間集 ; 有因有緣滅世間, 有因有緣世間滅 婆羅門白佛言 : 世尊! 云何為有因有緣集世間? 有因有緣世間集? 佛告婆羅門 : 愚癡無聞凡夫, 色集 色滅 色味 色患 色離不如實知 ; 不如實知故, 愛樂於色, 讚歎於色, 染著心住 ; 彼於色愛樂故取 ; 取緣有 ; 有緣生 ; 生緣老死 憂 悲 惱 苦, 是則大苦聚集 ;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婆羅門! 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 有因有緣世間集 婆羅門白佛言 : 云何為有因有緣滅世間? 有因有緣世間滅? 佛告婆羅門 : 多聞聖弟子於色集 色滅 色味 色患 色離如實知; 如實知已, 於彼色不愛樂, 不讚歎, 不染著, 不留住 ; 不愛樂 不留住故, 色愛則滅 ; 愛滅則取滅 ; 取滅則有滅 ; 有滅則

48 -48- 雜阿含經二十選 生滅 ; 生滅則老死 憂 悲 惱 苦滅 ;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婆羅門! 是名有因有緣滅世間,{ 是名 } 有因有緣世間滅 婆羅門! 是名論因, 是名說因 婆羅門白佛言 : 瞿曇! 如是論因, 如是說因, 世間多事, 今請辭還 佛告婆羅門 : 宜知是時 佛說此經已, 諸婆羅門聞佛所說, 歡喜 隨喜, 禮足而去 二 解說有一位貴族婆羅門, 仰慕佛陀的德行, 而恭敬地去拜訪佛陀 貴族婆羅門問佛陀說, 您都論些什麼呢? 佛陀說, 我是論因緣, 說因緣的 : 因緣條件聚集了世間, 因緣條件使世間聚集 ; 因緣條件消滅了世間, 因緣條件使世間消滅 一般凡夫, 不如實知五蘊的集 滅 味 患 離, 而愛樂五蘊, 讚歎五蘊, 內心始終有所染著 由於愛樂, 所以, 就會生起佔有的欲念 ( 愛故取 ), 並且付諸行動去擁有 ( 取緣有 ), 然後就會有或新的生命, 或新的經驗 記憶, 或新的行為影響力的生成 ( 有緣生 ) 新生成的東西, 必然是會經歷變化 ( 老 ) 消散( 死 ), 而無法讓人們感到一直在擁有的 於是, 就會有憂 悲 惱 苦的大苦聚集了 這就是 因緣條件聚集了世間, 因緣條件使世間聚集 多聞聖弟子, 如實知五蘊的集 滅 味 患 離, 對五蘊, 就不會愛樂 不會讚歎 不會染著 不會留戀 不愛樂 不留戀的緣故, 那麼, 對五蘊的愛, 就消除了 於是, 也就不會想去佔有, 不會產生新的 有, 不會有生, 也不會有老 死, 憂悲惱苦也就消除了 這就是 因緣條件消滅了世間, 因緣條件使世間消滅了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 就是這樣來論因緣 說因緣的 三 討論 (1) 第 298(479)[336] 經中, 將緣起法分為 法說 義說 如果比對第 296(477)[334] 經所說的 因緣法 及 緣生法, 緣起法的 法說 ( 教說 說示 ), 指的是 :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的普遍法則 而緣起法的 義說 ( 詳細解說 ), 就是生命流轉的 十二緣起 (2) 有情生死流轉的 十二緣起, 第 298(479)[336] 經有詳細說明 : 1. 無明緣行 : 什麼是無明? 不知四諦, 不知因緣條件, 不如實知六內入處, 六外入處及

49 第十二選因緣觀 -49- 六觸入處, 不知生命是前生 後世的流轉, 不知有善 惡業報, 不知有佛 法 僧 而行, 經中說就是身 口 意三行, 緣, 表示前者為後者的條件 2. 行緣識 : 識, 就是眼 耳 鼻 舌 身 意識 3. 識緣名色 : 名, 就是受 想 行 識等四無色陰 ( 南傳另作受 想 思 觸 作意 ) 色, 是指四大 ( 地 水 火 風 ), 及四大所造色 4. 名色緣六入處 : 六入處, 即眼 耳 鼻 舌 身 意等六內入處 5. 六入處緣觸 : 觸, 就是眼 耳 鼻 舌 身 意等六觸 6. 觸緣受 : 受, 即苦 樂 不苦不樂等三受 7. 受緣愛 : 愛, 分為欲 ( 界 ) 色( 界 ) 無色( 界 ) 等三愛 8. 愛緣取 : 取, 即欲取 見取 戒 ( 禁 ) 取 我取 9. 取緣有 : 有, 分為欲 ( 界 ) 有 色 ( 界 ) 有, 無色 ( 界 ) 有 10. 有緣生 : 生, 就是誕生, 但不必局限於來生 11. 生緣老死 : 老死就是衰老 死亡或者消失 (3) 論究有情生死的流轉, 也非一定就分成 十二 支的 十二緣起 如第 67(86)[58] 69(110)[60] 283(464)[321] 285(466)[323] 286(467)[324] 291(472)[329] 111(1652)[113] 等, 以及本經 (53), 就只說到 愛 取 有 生 老死 等五支 ; 第 218(285)[220] 352(494)[351] 353(495)[352] 354(496)[353] 371(534)[370] 372(535)[371] 等經, 則說到 六入處 觸 受 愛 等八支 ; 第 68(98)[59] 284(465)[322] 等經說到 名色 六入處 等九支 ; 第 287(468)[325] 288(469)[326] 360(513)[359] 361(514)[360] 374(537)[373] 等經說到 識 名色 等十支 ; 又如第 356(501)[355] 362(515)[361] 363(516)[362] 367(525)[366] 等經說到 行 識 等十一支 不論是以 五支 八支 九支 十支 十一支 十二支 等來說明眾生的生死流轉, 依印順法師的見解 : 詳細的並沒有增加, 簡略的也並無欠缺 ( 參考印順法師 唯識學探源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說 ) (4) 第 218(285)[220] 經說 : 緣眼 色, 生眼識, 三事和合觸 緣觸受, 緣受愛, 緣愛取, 緣取有, 緣有生, 緣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集 這段經文, 是很適合提供我們以 十二緣起 切入 當下, 用來作為眼前煩惱 憂苦生滅 ( 流轉 ) 的觀察的 (5) 一期一期的生命, 從無明到老死, 一直沒有間斷的流轉下去, 如何才能鬆動這十二個緊密的鉤鎖呢? 經中說 : 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死 憂悲惱苦滅

50 -50- 雜阿含經二十選 第 286(467)[324] 經說 : 於所取法, 味著 顧念, 心縛著, 增其愛緣取, 取緣有, 乃至純大苦聚集 第 285(466)[323] 經說 : 即正思惟, 生如實無間等觀 : 所取法無常 生滅 離欲 滅盡 捨離, 心不顧念, 心不縛著, 愛則滅 彼愛滅則取滅, 取滅故有滅, 如是如是, 純大苦聚滅 停止愛染, 顯然是瓦解十二緣起緊密鉤鎖的關鍵, 就像經中所說的譬喻 : 若彼火聚熾然, 不增樵草, 諸比丘! 於意云何? 彼火當滅不? (286 經 ) 譬如油 炷然燈, 若不增油 治炷, 非彼燈明未來不生 盡 磨滅耶? (285 經 ) 停止愛染, 就好比像停止加燃料, 讓火熄滅一樣的具決定性 那麼, 又應當如何來止息愛染呢? 經中說 : 多聞聖弟子, 於色集 色滅 色味 色患 色離如實知 如實知已, 於彼色不愛樂, 不讚歎, 不染著, 不留住 不愛樂 不留住故, 色愛則滅 第 198(219)[200] 經中說 : 如是, 我 我所 我慢 使 繫著不生者, 是名斷愛 轉見, 正無間等, 究竟苦邊 第 984(13325)[976] 經中說 : 何等愛為網 為膠, 乃至往來流轉, 無不轉時? 謂有我故 愛染的止息, 與正見的建立, 我見 愚癡等無明的去除, 息息相關著 這也是為什麼經中會說, 無明所蓋 愛結所繫 了 (6) 第 296(477)[334] 經說 : 多聞聖弟子, 於此緣起法 緣生法, 正智善見, 不求前際 : 我過去世何如? 不求後際 : 我於當來世何如? 內不猶豫, 此是何等? 此眾生從何來? 於此沒當何之? 這是說, 對緣起法有正知善見的聖者, 是不會將心思用在關切前生與來世上的 他們所專注的, 應該是 此時 此生 的當下吧! 如第 8(11)[8] 經說 : 過去 未來五蘊無常 苦 空 非我, 況現在五蘊 如是觀者, 不顧過去五蘊, 不欲未來五蘊, 於現在五蘊厭, 離欲, 正向滅盡 第 333(447)[311] 經說 : 過去 未來眼無常, 況現在眼!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 不顧念過去眼, 不欣未來眼, 於現在眼生厭 離欲 滅盡向 第 994(1323)[1207] 經中, 尊者婆耆舍回答佛陀說 : 我過去眼識於色心不顧念, 於未來色不欣想, 於現在色不著 我過去 未來 現在眼識於色貪欲 愛樂 念, 於彼得盡, 無欲 滅 沒 息 離 解脫 心解脫已, 是故, 不染 不著 不污, 離諸顛倒, 正受而住 如是, 耳 鼻 舌 身 意 時時刻刻地覺察著當下 ( 現在 ) 五蘊, 以及六根對六塵的身 心活動, 使欲愛不生起, 才是佛弟子修行上的重要課題吧! (7) 第 262(45)[39] 經中, 描述闡陀比丘知道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涅槃 寂滅, 但卻 不喜聞一切諸行空, 寂, 不可得, 愛盡, 離欲, 涅槃 尊者阿難, 就將佛陀教導摩訶迦旃延的內容, 告訴闡陀說 : 我親從佛聞, 教摩訶迦旃延 : 世人顛倒, 依於二邊 : 若有 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 心便計著 迦旃延! 若不受 不取 不住 不計於我, 此苦生時生 滅時滅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一六 1 ;( 二九八 ) 2 法說義說經 壹 序分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貳 正宗分一 總說 : 緣起法法說 義說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緣起法, 法說 3 義說 4 諦聽! 善思! 當為汝說 ( 一 ) 釋法說云何緣起法法說? 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 是名緣起法法說 1 會編( 中 ),p.38,n.1: 相應部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大 乘 廣 五 論 內 文 與 科 判 佛 說 五, 謂 色 受 想 行 識 云 何 色? 謂 四 大 種 及 大 種 所 造 色 四 大 云 何 四 大 種? 謂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此 復 云 何? 謂 地, 堅 性 ; 水, 濕 性 ; 火, 煖 性 ; 風, 輕 性 界 者, 能 持 自 性, 所 造 色 故 種 云 何 四 大 所 造 色? 謂 眼 耳 鼻 舌 身 色 聲 香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NRnotes.doc

Microsoft Word - ANRnotes.doc 阿含經 南北傳對讀摘記 給完整讀過各經者的快覽 莊春江摘記 2018/12/17 初稿, 2019/1/19 更新 最新版本於 http:/agama.buddhason.org - 2 -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凡例 : SA: 雜阿含經 GA: 別譯雜阿含經 MA: 中阿含經 DA: 長阿含經 AA: 增壹阿含經 SN: 相應部 MN: 中部 DN: 長部 AN: 增支部小部 - Dhp: 法句經 Ud: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nn.doc

Microsoft Word - ann.doc 阿含經 南北傳對讀摘記 給完整讀過各經者的快覽 莊春江作 2018/12/17 初稿, 2019/8/12 更新 最新版本於 http:/agama.buddhason.org - 2 -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摘記 凡例 : SA: 雜阿含經 GA: 別譯雜阿含經 MA: 中阿含經 DA: 長阿含經 AA: 增壹阿含經 SN: 相應部 MN: 中部 DN: 長部 AN: 增支部小部 - Dhp: 法句經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您選對雷射了嗎 40 1917 1959 Maiman 1963 20 1983 AndersonParrish 22 2013 5 485 以往須以手術 磨皮等方法才能去除的刺青, 現在用雷射就可以輕易處理 此外, 各種皮膚血管病變 痣 疤痕, 乃至於皺紋的去除, 也可以用雷射來達成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585 590 595 600 1.5 40 4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佛教提議的解脫如何可能 以 雜阿含經 為主要依據 壹 前言 一 研究動機 宗教關心生命的重大議題, 著眼於生命出路的探討 因此生死的問題成了宗教難以避免的重大課題 許多宗教的重要教義, 都涉及帶出解脫或是解救 救贖的理論系統 基督宗教主要訴諸於神的全能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佛教提議的解脫如何可能 以 雜阿含經 為主要依據 壹 前言 一 研究動機 宗教關心生命的重大議題, 著眼於生命出路的探討 因此生死的問題成了宗教難以避免的重大課題 許多宗教的重要教義, 都涉及帶出解脫或是解救 救贖的理論系統 基督宗教主要訴諸於神的全能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307-324(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佛教提議的解脫如何可能 以 雜阿含經 為主要依據 王美瑤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佛教因如實地觀察世間,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內觀雜誌第 113 期 2015 年 1 月 內觀雜誌第 113 期 本期重點 :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阿含研究教材 : 手聲喻經 和 棄捨經 的要解 雜阿含 294 經 的要解 第 113 期內容 :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pp.2-12 阿含研究教材 : 1. 手聲喻經 和 棄捨經 的要解 pp.13-18 1. 雜阿含 273 經 手聲喻經 2. 雜阿含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雜阿含經要義 五陰誦 1-36 經 林崇安編講 佛法教材系列 A7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1-4 04 要義 5 09 要義 6-9 11 要義 10 17 要義 11-14 19 要義 15-16 24 要義 17-18 28 要義 19-20 31 要義 21 38 要義 22 44 要義 23-24 46 要義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p.147)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1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它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1 ( 叄 ) 四 正 勤 釋 開 仁.2011/3/13 目 次 : 一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二 修 四 意 斷, 即 住 不 放 逸 之 地, 使 諸 善 法 而 得 長 大 三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 一 ) 內 正 思 惟,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 二 ) 外 善 知 識,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四 四 正 懃 有 二 種 五 四 正 勤 即 正 精 進 六 止 惡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別 知 相 是 識 受 陰, 何 所 識? 識 色, 識 聲 香 味 觸 法, 是 故 名 識 受 陰 復 以 此 識 受 陰, 是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諸 比 丘! 彼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此 色 受 陰, 作 如 是 學 : 我 今 為 現 在 色 所 食, 9 過 去 世 已 曾 為

別 知 相 是 識 受 陰, 何 所 識? 識 色, 識 聲 香 味 觸 法, 是 故 名 識 受 陰 復 以 此 識 受 陰, 是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諸 比 丘! 彼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此 色 受 陰, 作 如 是 學 : 我 今 為 現 在 色 所 食, 9 過 去 世 已 曾 為 ( 一 ) 三 世 陰 世 食 經 三 世 陰 世 食 經 1 ( 雜 阿 含 經.46 經 ) 心 的 樣 相 一 五 蘊 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佛 住 舍 衛 國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受 陰 2, 云 何 為 五? 色 受 陰, 受 想 行 識 受 陰 若 沙 門 婆 羅 門, 以 宿 命 智 自 識 種 種 宿 命, 已 識, 當 識 今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1

1 地 獄 少 女 地 獄 少 女 ( 藤 商 事 ) 八 通 屋 育 樂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 攻 略 本 是 引 至 日 本 遊 戲 攻 略 說 明, 內 容 僅 供 參 考, 一 切 演 出 以 官 方 為 主,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或 問 題 敬 請 告 知, 我 們 會 盡 快 改 善, 謝 謝 本 書 圖 片 取 材 自 網 路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目 錄 緣 起 聖 嚴 法 師 2 一 我 們 環 保 的 目 標 推 動 全 面 社 會 的 淨 化 4 二 禮 儀 環 保 的 基 礎 觀 念 的 淨 化 與 個 人 的 淨 化 8 ( 一 ) 觀 念 的 淨 化 : 負 責 任 盡 責 任 8 ( 二 ) 個 人 的 淨 化 : 心 儀 口 儀 身 儀 8 三 禮 儀 環 保 的 重 要 性 10 ( 一 ) 個 人

More information

1

1 門 ちゃま 喝 水 戶 黃 門 喝 (オリンピア( OLYMPIA )) 八 通 屋 育 樂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 攻 略 本 是 引 至 日 本 遊 戲 攻 略 說 明, 內 容 僅 供 參 考, 一 切 演 出 以 官 方 為 主,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或 問 題 敬 請 告 知, 我 們 會 盡 快 改 善, 謝 謝 本 書 圖 片

More information

100 青 年 作 家

100 青 年 作 家 壁 紙 文 字 / 鹼 性 人 繪 圖 / 蔣 依 芳 工 110 * 文 學 我 最 型 99 100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型 101 102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103 型 * OK 青 年 作 家 104 文 學 我 最 105 型 * 青 年 作 家 106 * 文 學 我 最 型 107 108 青 年 作 家 * 文 學 我 最 109 型 青 年 作 家 幼 獅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愛上傲嬌老師目次第十七課男人的恢復力是很好的004 第十八課喝酒,是最容易喝出感情的012 第十九課男人急起來,是可以不擇手段的055 第二十課到底,他是可以被打敗的111 第二十一課結果,他才是最後的那個人143 第二十二課這個人,從來都是屬禽獸的162 尾聲好一隻占有慾強大的獸181 屈雲番外愛上甜味棉花糖183 2 古承遠番外 新黑夜裡總會有顆星199 李悠然番外 新週而復始的一天205 屈雲番外

More information

從《楞嚴經‧序分》-談滋養慧命(內文)

從《楞嚴經‧序分》-談滋養慧命(內文) 從 四食 論六根修習 釋常寂 ( 許善然 )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 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 食可以滋養我們的身心, 但不適當的食反而是一種負擔 ; 所以一定要懂得善攝食, 才能真正滋養慧命, 少苦離苦, 以達解脫 修行就是要注意這個過程, 本文就如何面對 食 色 問題, 以滋養慧命 依修六根 修五欲功德 正觀四食等經上所說的要領, 詳述之 以期做到 六根知量 六根收攝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編著 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目 序 次 仁俊 長老/自 第一章 序 略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p.3 第二節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p.13 第三節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p.19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節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p.30 第二節 無我下的輪迴 p.39 第三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 p.50 第四節 人身難得 p.60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編著 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目 序 次 仁俊 長老/自 第一章 序 略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p.3 第二節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p.13 第三節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p.19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節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p.30 第二節 無我下的輪迴 p.39 第三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 p.50 第四節 人身難得 p.60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shiliutesheng_07.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shiliutesheng_07.doc 十 六 特 勝 與 四 禪 八 定 的 比 較 第 七 講 十 六 觸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我 們 今 天 先 介 紹 什 麼 是 十 六 觸 地 大, 有 四 個 如 果 我 們 在 定 中 感 覺 身 體 的 重 量 很 重, 身 體 很 重, 這 個 是 地 大 的 第 一 個 現 象 ; 或 者 是 感 覺 身 體 往 下 沉, 一 直 往 下 沉 一 直 往 下 沉 一

More information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ash 可以做精美的網路動畫並不陌生, 但是實際上 Flash 不僅如此, 只要搭配 ActionScrip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2\374\247t\270g\300H\250\255\260\305\277\350.doc)

(Microsoft Word - \252\374\247t\270g\300H\250\255\260\305\277\350.doc) 阿含經隨身剪輯 莊春江編著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目次 : 凡例 一 不放逸 ( 選經 1~7) p.2 二 守護 ( 選經 8~19) p.5 三 心 ( 選經 20~29) p.10 四 解脫的聖者 ( 選經 30~40) p.14 五 死 ( 選經 41~46) p.17 六 業報 ( 選經 47~52) p.19 七 欲愛 ( 選經 53~76) p.22

More information

青少年家庭教育手冊父母版 The Power of Yet Youtube TED The Power of Yet Dr. Carol Dweck 04 / 05 ...52...04 PART 1... 08 PART 2...12 PART 3...14...14!...22...26 SOP...32...38...44...51 PART1 PART1 1. 2. Family Life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