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Transcription

1 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編著 最新版本 目 序 次 仁俊 長老/自 第一章 序 略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p.3 第二節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p.13 第三節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p.19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節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p.30 第二節 無我下的輪迴 p.39 第三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 p.50 第四節 人身難得 p.60 第三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一節 佛陀的初轉法輪 四聖諦與八正道 p.70 第二節 佛教經律論的成立 p.79 第三節 佛教思想史概觀 p.91 第四章 認識自我 第一節 人與人性的剖析 p.101 第二節 我們的認識發展過程 p.108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一節 六根律儀 p.119 第二節 對治與調伏 p.124 第三節 專注與覺察 p.135 第六章 聖者之流 p.142 第七章 大乘菩薩行 第一節 菩薩行與大乘佛教的開展 p.150 第二節 偉大的菩薩行 p.160 第八章 歸依與受戒 p.169

2 -2- 學佛的基本認識 雜 附(1) 佛陀十號的釐清 p.173 雜 附(2) 世尊譯詞的探討 p.178 雜 附(3) 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 p.182 雜 附(4) 學習實踐如理作意 p.184 雜 附(5) 南北傳名色分析表 p.187 雜 附(6) 六識的依處 p.190 轉 載 入定要訣 p.204

3 1.1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3-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人間的佛陀 佛陀到底是修了什麼 體證了什麼而成為佛陀的 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 又經歷了怎樣 的修學過程 其中的關鍵內容又是什麼 從這些問題切入 開始逐步地探索 對有意瞭解佛 教核心教義的人 或者有心進一步學佛的朋友 都將會很有幫助 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超過二千三百年了 1 我們是不可能再向佛陀當面澄清這些問題了 不過 當時曾經跟隨在釋迦牟尼佛身邊學習的學生 以及這些學生的學生 記錄了他們的聽 聞 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 提供了我們相當有價值的參考 這些流傳下來的資料 就是為 數眾多的佛教經典 而其中的 阿含經 2 已經被證實為現存最早的佛典 尤其值得珍惜與 重視 倘若我們要對佛陀與佛法有如實地瞭解 就不能輕忽了這一部分的資料 在進入探究佛陀成佛前修學內容之前 有必要先確認釋迦牟尼佛 到底是傳說的神話人 物 還是歷史上真實出現過的人 這是因為 神格 與 人格 的差異 會對我們瞭解與學 習方向的把握 有所不同的緣故 如果是神 那麼人與神關係建立的這一個方向 就必須多 加考量 如果是人 那麼 以同是人類的經驗與實踐這個方向 就顯得十分重要 從佛教經 典的記載上來看 釋迦牟尼佛曾說 我也是人 父親名叫真淨 母親名叫摩耶 出生王族 3 很明確地向波斯匿王 4 表明自己是人類 再從近代考古發掘出來的資料來看 西元一八九八 年一月 法國人匹沛 W. C.Peppe 在北緯二十七度三十七分 東經八十三度八分 也就 是在今天尼泊爾南部邊境的畢波羅瓦 PīprāPā 地方 掘得釋迦族所供奉的釋迦牟尼佛部分 遺骨 5 西元一八五一年 亞力山大康寧漢 Alexander Cunningham 在中印度波帕爾 Bhopal 地方的桑淇山 Sanchi 寶塔群內 也發現了尊者舍利弗和尊者目揵連的遺骨 6 而這兩位尊者 正是佛教經典中 經常出現的聖者 也是釋迦牟尼佛座下最重要的兩位學生 一八三七年 普林斯 Prinsep 終於解讀出自西元一三五六年以來 陸續出土的阿育王刻文 7 佐證了佛教早期典籍的一些記載 也確認了嵐毘尼園 即現今尼泊爾德拉區 Tarai 地方 為佛陀的誕生地 歷史上為父母所生的釋迦牟尼佛 可以說在近代已經被充分的證實了 即 人成佛的釋迦牟尼 成為 所有的佛 都在人間修成 8 這個經典記載古老說法的最佳典範 釋迦牟尼佛的可靠生平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 人們稱他為悉達多太子 這是因為他的父親是迦毘羅衛國的統 治者 當時 他處在兩種文明交錯激發的時代 屬於雅利安人 9 傳統的 西方的 吠陀 祭

4 -4- 學佛的基本認識 祀信仰的婆羅門文化 10 以及非雅利安民族革新的 東方的 奧義書 理性思辨的剎帝利文 化 11 不同文化的激盪 成就了一個思想自由 朝氣蓬勃 有利於探索人生真義的環境 悉 達多太子生長在皇室中 生活富裕 自幼在宮中學習傳統的婆羅門文藝和武技 為王位的繼 承而準備 十六歲時 與耶輸陀羅公主結婚 後生得一子 名羅睺羅 然而 受到當時探求 人生真義 尋求解脫風潮 12 的影響下 於二十九歲時 捨棄富裕的生活 離開皇宮 選擇了 出家求道的沙門 13 修行生活 釋迦牟尼佛的修學歷程 修行生活的第一階段 是禪定的修習 禪定是當時東方非雅利安民族的文化特色 與苦 行一樣 是當時沙門修行者的主流風潮 離開皇宮以後的悉達多 先後跟隨了兩位老師 很 快地修到禪定的最高境界 但仍然不覺解脫 14 於是 轉而進入苦行林 經歷裸行 日曝 冰凍 日食一粒米 睡荊棘床 拔髮鬚 等等方式修苦行 尋求涅槃解脫 六年過去了 悉達多仍然沒有能從中得到解脫 15 禪定與苦行都失敗了 不與涅槃解脫直接相關 三十五 歲那年 悉達多放棄了苦行 重新恢復正常飲食 調養了身體 來到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 回到身 心觀察的理性思惟 專精禪思 這次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有了決定性的突破 當他從菩提樹下起來時 就是後人尊稱的釋迦牟尼佛了 到底菩提樹下 釋迦牟尼佛修證的內容是什麼 依經典與律典上的記載 16 和過去諸佛 一樣 釋迦牟尼佛從人生的苦迫開始觀察思惟 人的老病死 憂悲惱苦是怎麼產生的 就這 樣一路追查下去 經逆向探索 順向求證 確認了有情 17 生命流轉的展現 都不離 此有故 彼有 此生故彼生 的緣起法則 同時也了悟了什麼是生死流轉的推動力 進而體證了 此 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的止息 也就是從生命緣起的觀察中 體證了苦 集 滅 道 而 所謂真正的止息 是生死流轉動力的止息 推動生死的力量止息了 在這一生結束後 就不 會再有下一輩子的生與死 而在當下以及往後的任何時刻裡 一切憂悲惱苦都止息了 這就 是解脫 就是涅槃 引導悉達多成就解脫的 就是 緣起法 經上說 過去諸佛 同樣地也都經由這樣的觀 察與親身經驗而成就 一方面表示了佛佛的平等 另一方面 也表示了這緣起法具有穩定的 再現性 必然性 不變性 普遍性與真實性 是不論有沒有被發現 都一直存在那兒的真理 18 緣起法的理則與內容 緣起法的理則 就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表示了 一切的存在 都需要因緣的聚集 是條件的存在 反過來看 因緣消散 條件不再俱足了

5 1.1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5- 就不會存在 也就是說 不會有那種 獨一創始的 永恆不變的 真實堅固的 東西 不會有創造宇宙的主宰神 不會有萬物起源的第一因 也沒有永恆不變性質的真我 從時間 前後的關係來看 只是不斷變化的 相似相續 從自他的關係來看 存在著高度依賴的 輾 轉相依 這樣的真理 普遍適用於萬事萬物 沒有例外 不過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專注 的範圍 是與我們身心相關的活動與反應 目標是要徹底地解決這處處缺陷 不圓滿的苦迫 19 人生 而不在於其他宇宙環境 物質器具的種種 人生的憂悲惱苦 總在這生老病死中 生老病死 從比較長時段的宏觀角度來說 可以 是指我們的出生 成長 衰老 死亡 20 這一部分 我們留待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一節中 討論 從比較短時段的微觀角度來看 也可以指眼前一個身 心反應經驗的升起 變化 消 失 21 為何會出生 為何會生起 生的推動力量是什麼 是一種蓄積力量的成熟 佛典中將 之稱為 有 這種稱為 有 的積蓄力量 與過去行為 習慣留下來的潛力 也就是 奧義 書 以來所說的 業 有很密切的關連 例如 發生開口罵人了之前 先有一種罵人的衝動 一種驅使力量蓄積成熟 一旦這種力量蓄積成熟時 即使想阻止也來不及 而這種衝動 不 離過去經驗與習慣的滋長 也就是俗稱的 業力 影響 罵人的 生 是如此 生命的誕生 也是這樣的模式 所以說 有緣生 為何會 有 有的原因在哪裡 是因為升起想要完成它的擁有感 佛典中稱為 取 我們常說的 執取 抓取 就是這樣的意思 怎麼會有這種擁有感 是因為愛 順自己意 思的愛 引發正面的占有衝動 相反的 違逆自己意思的愛 是愛自己所愛而排斥這個違逆 愛此因而恨彼 愛與恨 實在是一體的兩面 不同角度的展現 愛此恨彼的結果 引發負面 排斥的衝動 也還是一種 完成排斥 的執取 擁有感 所以說 愛緣取 取緣有 愛從何來 愛是來自於內心的感受 簡稱為 受 感受的種類 可以有好多種分法 最 常用的 就是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三種 22 苦 樂的感受 當然是從自我為中心出發的 反應 合我意的 順我 當然是樂的感受 不合我意的 逆我 就成了苦的感受 不苦不 樂的感受 可能是渾然不覺的不清不楚 也可能是已經離開了自我中心衡量的平靜 怎麼會有感受的生成 是因為有眼 耳 鼻 舌 身 意的六根 觸對色 聲 香 味 觸 法等六境的身心反應 六根的前五根 是我們的感覺器官 有看 聽 聞 嚐 觸覺的 功能 23 意根除了統攝這些功能外 還負責統攝心中內在的感受 思考 意向功能 所以當 我們的六根觸對六境 當然不只是接觸而已 我們會從這些接觸中 依著過去累積的經驗與 記憶 瞭解 認識這些境界 然後這個新完成的認知 即刻又轉入累積的經驗記憶之中 成

6 -6- 學佛的基本認識 為下一次認識境界的比對參考 從接觸境界 到認知境界 合稱為 觸 我們認知了境界 是指這個境界對自己有了一定的意義 就會接續到合不合我意的評量 苦 樂 不苦不樂的 感受就依此而升起 所以 愛的形成是因為有感受 感受的升起是因為有 觸 觸的生成 是因為有六根的觸對六境 從認識境界來說 六根為六個身 心交感活動發生的處所 所以 佛典中也稱之為 六處 又因為是長在身上的 是內在的 所以也有稱為 六內入處 的 以人類的常態來看 是六根具足的 而其它的有情 就不一定了 所以 有時也只泛稱為 處 這就是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為什麼會有 處 當然是因為有生理與心理的身心和合 身心的和合 可以細分為色 受 想 行 識等五大類的聚集 簡稱為 五蘊 其中 色就是指物質上的生理構造 而受 想 行 識是心理活動的分類 佛典上也統稱為 名 24 所以 就以 名色 來表示有心 理反應 精神作用的生命個體 這樣的生命個體 不論是一個新的和合形成 亦或是目前身 心的運作 都深深地依賴著 識 識 的內涵十分微細深廣 一般人難以覺察 也沒有現 代的儀器可以做定性與定量的量測 所以不容易理解 也不容易說明 大略地說 它不是物 質 看不到也摸不著 主導著六根辨別六境的功能 以及經驗與習慣的記憶 累積與延續 身 心靠它來延續 它也離不開身 心而獨立生存 25 就當前的身 心作用來說 根與境的 接觸 如果沒有識的辨別作用升起 那就像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心不在焉的恍惚情形一樣 徒有接觸而不能進入有意義的認知 不能繼續有往下的身心反應 所以說 識緣名色 名色 緣識 識又如何產生 識是來自於我們每一個行為 包括肢體 語言 意念行為的後勢蓄積 為何會有這種行為而導致後勢的蓄積 是因為無明 什麼是無明 無明就是無知與錯誤的認 知 無法完全體會生命的緣起 無法清晰地體察此與彼的關係 慣性的執著 不自禁的起貪 動怒 等等都是 這當中 又以真實的自我感 以為有一個實在的 本來的 真正的我 最 為根本 這就是所謂的 我執 佛典中也稱為 身見 我們一般人無明未除前 身心活動 都離不開無明的發動 無明自然無所不在 無所不染 這就是 無明緣行 行緣識 所以 十二緣起的逆 順觀察 就是 何法有故 老死有 何法緣故 老死有 生有故 老死有 生緣故 老死有 如是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處 名色 識 行 何法有故 行有 何法緣故 行有 無明有故 行有 無明緣故 行有 謂 緣無明行 緣行識 緣識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 緣 六入處觸 緣觸受 緣受愛 緣愛取 緣取有 緣有生 緣生 老 病 死 憂 悲 惱 苦 如是 如是 純大苦聚集

7 1.1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7- 何法無故 則老死無 何法滅故 老死滅 生無故 老死無 生滅故 老死滅 如是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處 名色 識 行廣說 何法無故 行無 何法 滅故 行滅 無明無故 行無 無明滅故 行滅 行滅故 識滅 識滅故 名色滅 名色滅 故 六入處滅 六入處滅故 觸滅 觸滅故 受滅 受滅故 愛滅 愛滅故 取滅 取滅故 有滅 有滅故 生滅 生滅故 老 病 死 憂 悲 惱 苦滅 如是 如是 純大苦聚滅 26 關鍵的無明與愛 以無明 行等十二支 來做生命緣起的觀察 稱為 十二緣起 十二因緣 這是很詳 盡的觀察了 其中 無明與愛如影隨形 為遍佈於每一支的關鍵 所以 也有只把握這兩支 來說明的 如說 眾生長久以來 被無明所覆蓋 愛所繫縛 不知道苦的盡頭在哪裡 27 後來 也有將無明形容為父親 貪愛形容為母親的 28 另外 還有側重於現實苦迫的說明 將愛譬喻為油燈中的燈油與燈芯 從愛開始說明 一直說到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等五支的 29 為什麼沒談到無明 這是因為愛從來沒有能不與自我相連 自我感是愛的根源 愛是自我感 的具體展現 而自我感正是無明的最主要內容 所以 緣起的說明與觀察 也不一定就非得 說十二支不可 如上面說的二支 五支 乃至於九支說 30 儘管有著詳略之別 但每一種說 法 都能完整地展現緣起的內涵 除此而外 緣起的內容 主要在說明因果前後的相續 以 及 此故彼 的條件關係 所以當然包含了此生現實種種的說明與觀察 也無可迴避地概括 了過去生 現在生與未來生等三世流轉的說明與觀察 雖然這不是一般人能力所能知道的 而此生現實的種種 都從六根觸對六境的認識中發展開來的 是現實的 人人可經驗的修行 下手處 應當特別予以重視 這部分我們留待 六根律儀 一節再討論 緣起甚深 緣起法深奧嗎 釋迦牟尼佛成就的關鍵就這樣而已嗎 喔 看起來好像也不怎麼困難 嘛 阿難尊者 31 也曾經是這麼認為的 32 其實不然 要能從錯綜複雜的因緣糾葛中 看清 此故彼 的關係 看清楚自己無明與愛的發動 明確無疑地體會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 緣名色 或者 根境識和合生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而不是只根據自己 部分經驗推論的理解 談何容易 看緣起生成的這一面 傳統上稱為 流轉門 也就是苦 的生成這一面 就已經這麼不容易了 何況還沒有涉及問題的解決 苦的止息這一層面 傳 統上稱為 還滅門 呢 苦的止息 要從無明與愛來止息 也就是 無明滅故行滅 行滅故 識滅 識滅故名色滅 這是要打破長久以來 累世積聚形成的錯誤習性與慣性 那是難

8 -8- 學佛的基本認識 上加難 無怪乎阿難尊者立即受到佛陀的糾正 所以說 緣起是甚深的 而能進一步相應於 緣起的體證 成就解脫涅槃的 那更是加倍的深奧難見 33 佛法的特質 佛陀經歷了當時的主流學風 甚深的禪定與苦行 都沒有能成就解脫 很明顯的 這些 都還是世間之常 34 不是解脫的關鍵 只有與緣起相應 才能成就涅槃解脫的智慧 也只有 突破時代的盲點 無師而自悟 35 於緣起法 才成為佛陀 除了甚深禪定與苦行之外 當時印 度社會文化中 對人生真諦的探索 還流傳著許多異樣的思想 有一類認為生命就只是肉體 精神也不過是肉體所生 所以人一死百了 什麼都沒了 佛陀稱此種論調為 命即是身 這 是承認只有肉體的唯物論 同時也是斷滅論 一元論的思想 另一類認為生命是精神與物質 兩種可以獨立分開的組合 稱為 命異 身異 36 這顯然是命 身各異的二元論 這類思 想往往傾向重於精神 還有一類思想 認為在五蘊身 心中 有著恆常不變的真我 37 而在 人生苦迫的探索方面 有的認為神是創造一切的主宰者 同時也決定了每一個人的命運 一 切都是創造神的恩典與責罰 這類思想佛典上稱為 尊祐造 也有認為人的命運 已經被過 去的業所決定了 無法改變 佛典上稱為 宿命造 還有一類認為人的遭遇 是隨機的巧合 找不到原因的 佛典上稱為 無因無緣 38 這林林總總 在在顯示當時思想的多元 釋迦 牟尼佛所覺悟 教說的緣起法 突破當時各種紛亂思想的困局 正確地指出 人生的苦迫 是此有故彼有 是無明緣行 行緣識 的事實 成為佛法最獨特的旗幟 不論是常見 斷 見 一元說 二元說 唯物論 真我論 無因論 在緣起法 此有故彼有 此滅故彼滅 的 照耀下 紛紛顯露其誤謬與不通 二千三百多年後的今天 我們仍然不斷地看到 聽到各種 紛亂的思想與主張 反覆地重蹈過去的錯誤 這就更顯得佛陀發現緣起法的一枝獨秀 與不 同於世間的彌足珍貴了 註解 1.由於印度古代不重歷史年代的紀錄 所以文獻上確定的年代考證不易 相對來說 西洋歷 史的年代紀錄 是比較確定的 在古西洋歷史中 橫跨歐 亞 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正 巧與古印度阿育王王朝在西北印地區有交流的記載 提供了古印度年代與西洋紀年的交集 佛教經典對阿育王登基的年代 都以距釋迦牟尼佛入滅多少年記載 唯亦有多種版本未定 如有一百一十六年 一百六十年 二百八十年等不同版本 今以一百六十年計 採阿育王於 西元前二七一年登基 此年代亦有二 三年差異的爭議 則佛滅於西元前四百三十一年 2. 阿含 梵語為 āgama 巴利語同 為 傳承 的意思 指的是從釋尊時代所傳承下來

9 1.1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9- 的經典 巴利文中稱 阿含 為 部 梵語為 nināna 巴利語同 所謂 部 是指將經 典依照部類來分類的意思 阿含經 為距佛陀入滅後約一百年內 印度佛教界於毘舍離城第 二次結集後集出的經典 共有四部 依集出的先後 分別是 雜阿含經 中阿含經 長 阿含經 與 增壹阿含經 巴利語稱為 相應部 中部 長部 與 增支部 而 雜 阿含經 中 修多羅 的部分 則是早在佛陀入滅後的隔年 在王舍城第一次五百結集時 就集出了 結集是經大眾集會 將聽到的佛陀教導 分經 律分別誦出 經與會者共同審定 認定為佛法 然後分類編輯背誦下來 早期佛教經 律聖典 就是這樣形成 3. 我今亦是人數 父名真淨 母名摩耶 出轉輪聖王種 增壹阿含二六品第六經 4.波斯匿王為憍薩羅國國王 佛陀時代印度恆河流域約有十六個城邦國家 憍薩羅國為恆河 中游的大國 佛陀的父親所統治的迦毘羅衛國 正是憍薩羅國的附庸國 5.依多部佛典記載 佛陀入滅火化後 各處紛紛爭奪遺骨 舍利 供奉 險些引發戰爭 最 後協議分為八分供奉 釋迦族人得到其中的一分 西元一八九八年在畢波羅瓦出土的石櫃中 發現有兩個石質容器內 全裝碎骨片 而其中之一的蓋子上 刻有二行波羅米 Brahmī 文 意思是 此內所收藏 為薄伽梵佛陀的遺骨 屬釋迦族及其妹 妻子等所有 而波羅米文為 阿育王時代 或早自西元前七 八世紀 就開始使用的古印度語言 相傳那是印度商人從閃 米特人 Semitie 處學來 參考 佛光大辭典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6.桑淇山附近 有十座屬於西元前三世紀 阿育王時代的佛塔遺跡 發現尊者舍利弗和尊者 目揵連遺骨的 是第三塔 裝遺骨的石箱蓋上 以波羅米 Brahmī 文註記是兩位聖者的遺 骨 參考 舍利弗的一生 向智尊者 7.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國勢強盛 統轄範圍幾達印度全部地區 以其推崇佛教 在位期間 於 印度各地豎立許多石碑 碑文內容多為讚揚佛陀事蹟 以及宣揚佛法 佛教也因此而向恆河 流域以外的地方 迅速地拓展開來 8. 諸佛世尊皆出人間 非由天而得也 增壹阿含三四品第三經 9.雅利安人為印歐民族的一支 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或更早時 由裡海西北的中央亞細亞一 帶 遷徙進入印度半島西北端的五河流域 為白色人種 10. 吠陀 為雅利安人的重要典籍 依集出先後 分別為 黎俱吠陀 沙摩吠陀 夜柔 吠陀 與 阿闥婆吠陀 四種 後來續有 梵書 奧義書 的集出 這些都是佛陀出世前 雅利安人的聖典 婆羅門為雅利安人的職業祭司 在 奧義書 出現以前的雅利安人文明中 婆羅門享有最高的宗教權威 因為那個時代的雅利安人 相信有宇宙唯一的創造神 人們透

10 -10- 學佛的基本認識 過婆羅門掌管的祭祀 能夠與神溝通以解決問題 11. 奧義書 認為人生的際遇 是決定於自己的行為 而不是祭祀 由於 奧義書 創發於 東方非純雅利安人血統的國度 是國王 武士等剎帝利統治階層的人傳出 所以姑且稱之為 東方的 剎帝利文化 12.尋求解脫 是 奧義書 以來所形成的時代風潮 解脫的意思是 離開束縛 而得自在 人生的束縛 就是諸多的苦迫 離開束縛 就是所有苦迫的止息 而苦的止息 也就是涅槃 息滅 的意思 所以 解脫有時也和涅槃混用 13.沙門 在印度當時原來是指年老退休的人 捨財產 遊歷四方的修行者 是一種雅利安人 傳統的文化制度 奧義書 風行以後 修行解脫風氣日盛 沙門就不是年老者的專屬了 只 要奉行捨財產 遊歷四方 乞食 守戒等生活型態的修行人 都泛稱為沙門 也稱為比丘 行者 遊行者等 14. 度一切識處 得無所有處成就遊 度一切無所有處 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 我復 作是念 此法不趣智 不趣覺 不趣涅槃 中阿含二0四經 15. 我六年之中 作此苦行 不得上尊之法 增壹阿含三一品第八經 16.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 住菩提所 不久成佛 詣菩提樹下 敷草為座 結跏趺坐 端坐正念 一坐七日 於十二緣起逆 順觀察 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 起故彼起 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及純大苦聚集 純大苦聚滅 如毘婆尸佛 如是 尸棄佛 毘濕波浮佛 迦羅迦孫提佛 迦那迦牟尼佛 迦葉佛 亦如是說 雜阿含三六九 經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鬱毘羅尼連禪河側大菩提所 不久當成正覺 往詣菩提樹下 敷 草為座 結跏趺坐 正身正念 如前廣說 雜阿含三七0經 於是 起到鈷鞞羅聚落 始得佛道坐林樹下 初夜逆 順觀十二因緣 緣是故 有是 緣滅 則是滅 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五分律 大正二二 一0二下 17.有情 為佛典裡的專用語 泛指一切有感情 意識 也就是有精神活動的生命 參閱 人 身難得 一節 18. 緣無明有行 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 若未出世 此法常住 法住 法界 彼如來 自所覺知 成等正覺 為人演說開示顯發 此等諸法 法住 法定 法如 法爾 法不離 如 法不異如 審諦 真 實 不顛倒 雜阿含第二九六經 19.在印度的語詞中 苦的意思比中文要廣 也包含了缺陷 不能滿足的意思 20. 雜阿含第二九八經 的解說 就是這一類之屬

11 1.1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雜阿含第二一八經 雜阿含第二七六經 等的解說 就是這一類之屬 22.佛告優陀夷 我有時說一受 或時說二受 或說三 四 五 六 十八 三十六 乃至 百八受 或時說無量受 雜阿含第四八五經 而在解說 十二緣起 與其他解說 受 的經中 多說苦 樂 不苦不樂三受 23.眼等六根所認識的六境 即稱為 一切法 感受 受 思考 想 意向 行 三者稱 為 別法處 都是意根的對應境界 法 將受 想 行稱為 別法處 語見 順正理 論 24. 緣識名色者 云何名 謂四無色陰 受陰 想陰 行陰 識陰 云何色 謂四大 四大 所造色 是名為色 雜阿含二九八經 25. 然彼名色緣識生 而今復言名色緣識 此義云何 識緣名色 亦復如是 展轉相依 而得生長 雜阿含第二八八經 展轉的意思 是在時間流動下的前後相依 而不是在同一 時間下的相互依存 互為因果 另 中阿含第九七經 則以識入於胎 來說明 緣識有名色 緣名色有識 26.參照 雜阿含第二八七經 27. 眾生於無始生死 無明所蓋 愛結所繫 長夜輪迴 不知苦之本際 雜阿含第二六 六經 28. 如聖教中說愛為母 以能生長諸有情故 非餘煩惱無生長能 順正理論 大正二九 四四九上 29. 譬如緣膏油及炷 燈明得燒 數增油 炷 彼燈明得久住不 答言 如是 世尊 如是 諸比丘 於色取[法]味著 顧念 心縛 [愛欲]增長 愛緣故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病 死 憂悲惱苦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雜阿含第二八五經 30.如 中阿含第九七經 長阿含第十三經 略去六入處 行 無明等三支 雜阿含第二 一八經 略去名色 行 無明等三支 (參看印順法師 唯識學探源 p.16) 31.阿難尊者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弟 於佛陀成道後第六年 回迦毗羅衛城省親時 跟隨佛陀出 家 並自佛陀五十六歲起 隨侍佛陀二十五年 直到佛陀入滅 被公認是佛陀的十大弟子 多聞第一 32. 爾時 尊者阿難閑居獨處 宴坐思惟 心作是念 此緣起甚奇 極甚深 明亦甚深 然 我觀見 至淺至淺 世尊告曰 阿難 汝莫作是念 此緣起至淺至淺 所以者何 此緣起 極甚深 明亦甚深 中阿含第九七經

12 -12- 學佛的基本認識 33. 此甚深處 所謂緣起 倍復甚深難見 所謂一切取離 愛盡 無欲 寂滅 涅槃 雜 阿含第二九三經 34. 然此苦行為下賤業 至苦 至困 凡人所行 非是聖道 中阿含第一八經 戒律之法者 世俗常數 三昧成就者 亦是世俗常數 神足飛行者 亦是世俗常數 智 慧成就者 此是第一之義 增壹阿含四三品第四經 遊禪世俗通 至竟無解脫 不造滅盡迹 復還墮地獄 增壹阿含第一一品第一0經 35.依據 雜阿含第七五 六八四經 的經義來看 成就解脫的有兩類三種人 第一類是劃時 代的先鋒 無師自悟 的解脫者 稱為佛 此類解脫者又分成兩種 第一種是默默無聞的 辟 支佛 第二種是能教導許多學生成就解脫 並將佛法長傳於世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 第二類的第三種解脫者 則是經由佛陀教導 而成就解脫的 阿羅漢 辟支佛為梵語 pratnena -buddha 之音譯 意譯為緣覺 獨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為梵語 anuttara-samnan-saṃbuddha 之音譯 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者 阿羅漢為梵語 arhat 之音 譯 意譯為應供 殺賊 不生 無學 真人 阿羅漢也為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之 十號 之 一 36. 言命即是身 或言 命異 身異 此則一義 而說有種種 雜阿含第二九七經 身 巴利語 sarīra 指肉體 命 巴利語 jīpa 是指一般信仰中 生命輪迴的主體核心 37. 復有如是見 命異 身異 又作是說 色是我 無二無異 長存不變 我若取色 即有罪過 若取受 想 行 識 則有罪過 雜阿含第二七二經 38. 有三度處 異姓 異名 異宗 異說 然不獲利 謂 人所為一切 皆宿命造 皆因尊祐造 皆因無因無緣 中阿含第一三經

13 1.2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13-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二節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佛法的三法印 法印的意思 是法的印鑑 印鑑的用途 一般是用來驗明身分 表示憑信的 法的印鑑 就是一些內容簡要 但又足以代表佛法精義 能夠展現出佛法特色 可以成為佛法的標幟的 能成為佛法的標幟 當然也可以是判定是不是佛法的標準 哪三句話足以代表佛法的精髓呢 那就是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滅 1 三法印 也有略簡為 無常 無我 涅槃 的 諸行無常之 行 泛指造作的活動 無常是指不斷地生滅變化 遷流不息 諸法無我之 法 泛指一切的事物 無我也稱為非我 是指沒有實體 沒有主宰者 雖然都說泛指一切 但是佛法主要關切的範圍 還是在有情自身 以及與有情自身相關的延伸 我們在 佛陀之 所以為佛陀 一節 曾說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 證悟的主要內容 是緣起法 緣起法的 理則為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這樣的理則 表示了什 麼 表示了一切的存在 都在 此故彼 的關係中 都需要其他因緣條件的支持 才能存在 同理 每一個支持的因緣條件 也沒有例外地需要再依賴其他因緣條件 才能存在 這樣的 條件關係 層層疊疊 相依相持 而找不到源頭 沒有個起始的源頭 這是讓我們非常難以 想像的事 也好像與我們日常生活上的習慣 有所不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總需要設個 起迄點 生活秩序才得以維持 譬如說 認定一天從零點開始 在二十四點結束 但這些起 迄點 也都只是我們選定一個範圍 硬是將它切割獨立出來的認定而已 並不是必然得如此 在緣起層層疊疊的條件關係下 往往牽一髮而動全局 所以展現出來的 是不斷地生滅 變化 不斷地生滅變化 就是無常 一切現象 總是在升起 變化 消失的相似相續中 沒 有恆常的存在 生理上的變化如此 心理上的變化 更是如此 生理上的變化 醫學上稱為 新陳代謝 雖然或許我們在短時間內看不到 也感受不到生理的新陳代謝 但今日的醫學 透過儀器的協助 已經很明確地顯示了這一點 心理上的變化 最明顯的 諸如喜 怒 哀 樂 憶想紛飛 喜 怒 哀 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 經常有的 有人可以一直保持單一的喜 怒 哀 樂嗎 更何況還有強度上的差異呢 憶想紛飛 這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時 就可以充 分經驗到的 我們的念頭變化可以有多快呢 最好的實驗是 當闔上眼睛 強迫自己集中注 意力 而且只注意一件簡單的事 或一個單調的動作 此時 就不難體驗到自己的心念 是 像瀑布般飛快的奔馳 2 又像好動的猴子一樣 3 哪裡止得住呢 我們的身心 是這樣無時無 刻的不斷變化 我們所關切的周遭事物 環境 何嘗不是這樣 歷經了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

14 -14- 學佛的基本認識 不斷地接力探索 小從分子 原子 各種微小粒子 大到浩瀚的宇宙星球 也都肯定了一切 是在不斷地運行變化中 正是 諸行無常 啊 無我的含意 要比無常深徹抽象 有必要做進一步的討論 原來 印度語詞中所說的我 除了用來表示自己的代名詞外 還含有宗教與哲學這一層面的意義 宗教上的含意 是指具 有主宰力量的最高神祇 而哲學上的含意 除了指個人意志伸張的支配力外 還包括了與生 俱來 深沈的自我感 自尊心等含意 我們將宗教與哲學上 我 的含意 加以綜合整理 得到一個簡明的定義 凡是具有 實在的 常住的 獨存的 主宰的 性質者 就是我 諸 法無我 就是在否定宗教與哲學的這一層 我 緣起法說 此有故彼有 在 此故彼 的關係下 總是展現著環環相扣 沒一個東西 可以單獨存在 也沒有一個東西能有絕對的自主性 再加上都是無常變化的 就否定了獨存 主宰與永遠不變的常住 同時也否定了堅固的實在性 如果觀察我們的身心 不論在肉體上 或是在心靈上 找得到可以單獨存在 永恆不變 要怎樣就能怎樣的部分 可以稱為實在的 真實的 真我 嗎 沒有的 4 有的只是層層疊疊 相依相持 找不到獨立源頭的眾因緣和合 哪來我的 本來面目 就像剝一棵粗大的香蕉樹或芭蕉樹幹 任憑怎麼剝 也找不到有一 個實心一樣 5 如果再將觀察的對象 從我們自身向外延伸 到與自身相關的外在一切 也都 是眾因緣和合所成 沒有獨存的 永恆的 真實的東西 6 就像閃電 朝露一樣地短暫流逝 7 雖然有其一定的作用與影響 但卻沒有永恆存在的主宰者 這是 諸法無我 因緣三重觀 緣起法說的 此有故彼有 看似淺顯 但含意深徹 在 此故彼 簡單的陳述中 至少 可以展現出三層意義 那就是 果從因生 事待理成 有依空立 8 果從因生 是 此故 彼 關係中最表面的一層 表示任何一個存在 一個存在 就是一個結果 都有它所以能存 在的原因 原因或許很複雜 也許我們一時也還不能清楚 但 此故彼 的條件關係 明白 地表示一切都 事出有因 不會是無因無緣的 所以緣起法就否定了無因論者 然而 在諸 多複雜的原因中 其與結果間的關聯 不會是隨機的偶然 而有其必然性與再現性 是有秩 序 有跡 理 可尋的關聯 這就是更深一層的 事待理成 再深一層 這個必然性與再現 性的理則 也不是 實在的 常住的 獨存的 換句話說 也就是沒有自性 這就是最深徹 的 有依空立 譬如說 舉大家最關切的死亡來看 死亡是一個結果 死亡證明書中 一定 要載明至少一個最直接致死的原因 當然 我們可以再就那個原因 去追究更遠一層的原因 一層一層地追下去 如果 我們將種種中間的原因略去 而總括來說死亡是因為有出生 死 是結果而生是原因 為何會這樣呢 是因為一旦出生 便難逃一步步邁向死亡的必然 有生

15 1.2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15- 必有死 是生與死兩者間 事待理成 的必然關係 然而 有生必有死的理則 是連結在生 與死的因果中展現的 離開生與死 此無故彼無 這項理則也就失去了其揮灑的舞台 而 沒有作用了 這就是 有依空立 有依空立 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 緣起法說 此有故彼有 展現出無常但有秩序的 果 從因生 事待理成 的因果關係 還說 此無故彼無 也就是 有依空立 這一層 指出 止息這些因果必然的可能 開拓了否決宿命的解脫涅槃之路 緣起法的 此無故彼無 就是 佛陀所說的 無明滅則行滅 一直到 生滅故老病死 憂悲惱苦滅 純大苦聚滅 也就是 三法印中的 涅槃寂滅 法印 三法印的核心 無我法印 三法印 是緣起法從不同角度 不同層次的展開說明 也可以說是修學佛法的三個歷程 從觀察 體會無常中 發現原來是一切都是無我的 再從無我的體會與實踐中 逐漸地減少 貪愛與瞋恚 到徹底地止息貪愛 瞋恚 掉舉 9 無明 10 最後 連最細微 最深沈的 我慢 11 都斷除了 就是解脫涅槃 12 從這樣的修學過程中來看 諸法無我 顯然是居於樞紐地位 因為 我 的自我感 是一切貪愛 煩惱 愚癡與無明的著力點 根據地 自我感的破除 是凡夫進入聖者之流的重要關卡 13 佛法修行道上的重要里程碑 又從能貫通無常與涅槃法 印來看 無我也可以看作是三法印的核心 三法印與空 空 又是什麼 與緣起法 以及三法印有什麼關聯 空 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語裡 大 都指東西的不存在 有否定的意思 如空曠 空屋 天空 空洞等 但在佛法裡 則基於這 一層含意 又從修行的經驗中 發展出另一層更深的含意 14 最具代表性的是 比較早期的 以空來表示 緣起法 15 與對無常等觀察的清淨心境 16 以及稍後的以空表示無自性 17 關 於緣起法 我們已做了許多討論 而無常 不堅固 變易法 也就是緣起法下展現的無常法 印 但什麼是自性 自性是印度哲學思想中的一個普遍的觀念 它的意思是指自體的本性 本質 一般人所認識到的一切 直覺中 或基於直覺而來的思辨 總覺得其中必有某種構成 這個東西的基本單元 這個基本單元 必須是一個實在體 稱為本體 本元 基本元素等 具有純淨無雜 其小無內 不可再分割 真實不變的特性 就是自性 18 從這裡來看 自性 的含意 其實就含在 實在的 常住的 獨存的 這三項特性中 而這三項特性 正是宗教 哲學上 我 的意涵 所以 無我即是無自性 無自性即是無我 19 以空來表示無自性 空 即是無我 空的意涵 從表示緣起 表示由對無常的觀察所導入的清淨解脫 解脫即是涅槃

16 -16- 學佛的基本認識 寂滅 到等同於無自性的無我 其實 其內容也都還在從緣起法所展開的三法印之中 由於 三法印的中心是無我 推測可能隨著佛教中 對無我在佛法的修證過程中 居重要關鍵地位 體認的日漸提升 以 空 來表示無自性 無我 便逐漸成為佛教中的主流意見 後來的 大 乘佛教 20 多闡揚一切法空 以空為一實相印 以一實相印統一了三法印 實則空就是無自 性 也就是無我 一實相印就是貫通無常與涅槃的無我法印 21 空義在這樣的發揚下 後來 便逐漸地成為比緣起法更為人們所熟悉的佛法特徵 佛教也因此而被稱為 空門 總結來說 三法印與空 都是源於緣起法的展開說明 都可以是佛法的標幟 提供了一 個判斷是否為佛法的標準 也可以是修學佛法的三個歷程 更可以從諸法無我法印貫通統一 三法印 成為諸法空性的一實相印 除此而外 佛教中也依著對各法印的偏重 開發了適合 不同根性的不同法門 22 與思想體系 23 展現了佛教的多樣化 三法印與空 提供了佛法裡許 多重要的訊息 實在是學佛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認識 註解 1.三法印的內容 在 雜阿含經 中 就出現了 如 雜阿含第二六二經 說 色無常 受 想 行 識無常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 不過 並沒有 三法印 這樣的 名稱 但已有 聖法印 這樣的名稱 雜阿含第八0經 說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當說 聖法印 及見清淨 經文中以 空 無相 無所有 三種禪定為聖法印 三法印這樣的名 稱 可以在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或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中見到 如 阿毘達磨法蘊 足論 中說 於三法印而起猶豫 為一切行無常 為非一切行無常 為一切法無我 為非一 切法無我 為涅槃寂靜 為非涅槃寂靜 大正二六 五一二中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說 諸行皆無常 諸法悉無我 寂靜即涅槃 是名三法印 大正二三 六七0下 根本說 一切有部毘奈耶 為佛陀入滅後三百年初期 上座部系分出之說一切有部整編的律典 而 阿 毘達磨法蘊足論 大約也是同一時期 屬於說一切有部早期論師的著作 這兩部都是相當早 期的佛典 2.後期大乘唯識思想的經典 解深密經 中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大 正一六 六九二下 成為心識如瀑流的著名譬喻 至於阿陀那識 是後來論師給微細心識的 一個名稱 3.猴子的譬喻 是取材於 雜阿含第二八九經 彼心 意 識 日夜 時刻 須臾轉變 異生異滅 猶如獼猴遊林樹間 須臾處處 攀捉枝條 放一取一 彼心 意 識亦復如是 異生異滅 在早期佛典中 心 意 識經常合用 沒有顯著的區分 後來的論師 才對心

17 1.2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17- 意 識的含意 作了進一步的區分 4. 阿含經 將我們的身心反應 定義為 世間 如 雜阿含第二三三經 說 云何為世 間 謂六內入處 諸法無我的關切重心 還是在於自我的身心 後來大乘佛法時期的論師 關注的範圍比較廣 因而特別將從身心觀察 找不到 實在的 常住的 獨存的部分 可以 加入情感的自由意志 稱為 人無我 5.剝芭蕉樹的譬喻 取材於 雜阿含第二四八經 譬如士夫 持斧入山 見芭蕉樹 謂堪 材用 斷根截葉 斫枝剝皮 求其堅實 剝至於盡 都無堅處 如是 多聞聖弟子 正觀眼 識 耳 鼻 舌 身 意識 當正觀時 都無可取 無可取故無所著 這是以芭蕉 來譬 喻六識為因緣所生的不實 除了此經外 雜阿含第一一0經 雜阿含第二六五經 中阿 含第二0五經 增壹阿含三五品第九經 也都有相同的芭蕉譬喻 其中 雜阿含第二六 五經 還以 聚沫 水上泡 春時燄 芭蕉 幻 來譬喻我們五蘊的不實 春時燄也叫陽燄 是烈日下的熱氣流 有時像海市蜃樓 有時像萬馬奔騰 所以有些經典也稱為 野馬 幻是 幻術 類似魔術把戲 6.大乘佛法時期的論師 對這一部分 有特別的發揮 以否定一切常恒的主宰者 稱為 法 無我 7.閃電與朝露的譬喻 取材於西元一 二世紀間集出的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 如夢 幻 泡 影 如露 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大正八 七五二中 8.這三個觀點見於印順法師的 佛法概論 稱為 三重因緣 9.心理不平靜的狀態 稱為掉舉 發智論 解說為 諸心不寂靜 不止息 輕躁掉舉 心 躁動性 是謂掉舉 大正二六 九二五中 10.廣義的無明 是泛指一切煩惱 一切渾沌與錯誤的認知 而最根本的 還是我執 11.慢是一種不比別人差的想法 我慢則是根源於我執 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差 以上界之色愛 無色愛 掉舉 無明 慢合稱為五上分結 是一種慣性行為的錯誤 而不是觀念上的錯誤 解決了這一部分 就進入解脫 12. 無常想者 能建立無我想 聖弟子住無我想 心離我慢 順得涅槃 雜阿含第二七 0經 13. 聖者之流 是指修學到一定成就 不會再退轉者 初入不退轉 稱為初果 其標準為斷 身見 戒禁取 疑 其中 身見 即為我見一類 進一步內容請參看 聖者之流 一章 14.依印順法師在 空之探究 一書中的研究 推測釋迦牟尼佛時代跟隨佛陀修學的學生 他

18 -18- 學佛的基本認識 們常選擇離開村落吵雜環境 在郊外空曠地 空屋中思惟修學 在這樣寧靜的環境中思惟禪 觀 往往也容易遠離煩惱 獲得內心的寧靜 漸漸地 就以空曠處的寧靜 來象徵斷除煩惱 的解脫 以空來稱呼一些佛法裡與斷除煩惱有關的理則與禪觀方法 15. 雜阿含第二九七經 又稱為 大空法經 其內容就是在說明緣起法 又 雜阿含第三 三五經 稱為 第一義空法經 也說到了緣起法 另外 後起的 中論 也有 因緣所生 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的詮釋 直接以緣起來統一 空 假名 中 道 16. 觀察彼陰無常 磨滅 不堅固 變易法 心樂清淨解脫 是名為空 雜阿含第八0 經 17. 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 無有自性 無自性故空 空故諸見滅 大智度論 大正二五 二0七下 18.自性 梵語 spabhāpa 關於自性之含義 大毗婆沙論 說 如說自性 我 物自體 相 分 本性 應知亦爾 大正二七 三九三下 又說 極微是最細色 不可斷截破壞貫 穿 大正二七 七0二上 十八空論 說 自性有兩義 一無始 二因 顯識論 說 自性有兩 一者 不雜義 二者 性是不改不轉為義 大正三一 八六二上 19. 一切法因緣和合故不自在 不自在故無自性 無自性故無我 大智度論 大正二五 二00中 20.大乘佛教大約在西元前五十年興起 到西元一 二世紀後 已取得印度佛教的主流地位 大乘佛教以慈悲 願力 般若智慧為主要思想 以 六度行 為主要修行方法 進一步內容 請參看 菩薩行與大乘佛教的開展 一節 21. 復次 佛說有我 無我有二因緣 一者 用世俗說故有我 二者 用第一實相說故無我 大智度論 大正二五 二五三下 22.依於無常法印的 開發重於觀苦而厭離的法門 成為 無願解脫門 依於無我法印的 開發重於觀五蘊的我 我所法不可得 成為 空解脫門 依於寂滅法印的 開發重於觀涅槃 離苦 煩惱的清淨 成為 無相解脫門 23.大乘佛法中 有顯著不同的三大系思想 以龍樹菩薩為代表的性空思想系 顯然是重於無 我法印的闡揚 以無著菩薩為代表的染識思想系 顯然是重於無常法印的闡揚 以 如來藏 經 等經典為主的清淨心佛性思想系 顯然是重於涅槃寂滅法印的闡揚

19 1.3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19-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三節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佛法中宗教的含意 什麼是宗教 一般的解釋 總是說宗教是利用人們對大自然與生命的無知 以及因無知 所產生的恐懼 來勸善懲惡 1 發展人神關係與情感寄託的信仰 2 然而 這樣的宗教意涵 顯然與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建立僧團 成立佛教的情形不相符合 佛教的宗教意涵 的確 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在前節探討過 釋迦牟尼佛是不折不扣的人類 從真實地感受人生諸多 苦迫出發 為了探求人生真義 嘗試過許多種甚深禪定與苦行 最後在尼連禪河邊的菩提樹 下 悟入緣起法 解開了生命的迷茫與無知 體證了苦迫的徹底止息 成就了涅槃解脫 然 後從菩提樹下起來 再度出發 將他的解脫體悟與修學經驗 毫無保留地說出來 教導各式 各樣不同類型的學生 使他們也都同來體證苦迫的徹底止息 同享解脫的清涼 這樣 由老 師 佛 教導的內容 法 學生 僧所形成的修學團體 就建立了最初的佛教 所以 佛 教並不是利用人們對生命無知的恐懼與懲罰 來作威脅的 不是建立在人與神的主僕關係 也不在於情感的依賴與寄託 而是解脫涅槃的教導與學習 實踐與體悟 古來的佛教大德 對宗教的含意 總是這樣解說的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證悟 稱為 宗 證悟後 為了 教化眾生而說法的教導 稱為 教 佛陀的學生依著佛陀的教導去實踐 而達到佛陀那樣的 解脫境界 也稱為 宗 成就解脫的佛陀學生們 再將他們內心的體悟繼續教導出來 也叫 做 教 所以 歸納來說 宗 是泛指心靈上直接的特殊經驗 教 是把自己那種內心 的特殊經驗 用文字 語言 行為等等表達出來 以引導別人 來共同體驗那樣的特殊經驗 的 3 依這個原則延伸 擴大來說 凡是重於理解的理則部分 稱為教 而重於行證的實踐部 分 名為宗 從這個角度來看 佛教裡宗教的含意 就包括了 解 與 行 的兩大部分 佛法實事求是的理性特質 解 與 行 可以說是佛法修學的兩大重心 同時也是佛法修學的整體 修學的歷程 中 雖然或有階段性的不同偏重 但從解到行的順序 則是佛陀與佛弟子都相同的 所差別 的 只在於佛陀的解 靠的是自己敏銳觀察 思惟的無師自悟 而佛弟子的解 是源於佛陀 的教導與啟發 然後才有正確的思惟與覺察 佛陀的解行 從人生苦迫的實際觀察 4 與體驗 開始 然後進入探索導致人生苦迫的真正原因 以及解決苦迫的正確方法上 苦迫的真正原 因 與正確的息苦方法 是在覺察 思惟與實踐的檢驗中 不斷地探索 最後終於在十二緣 起順 逆觀察的體悟中 獲得一切苦迫的徹底止息 苦迫徹底的止息了 苦迫的關鍵原因與

20 -20- 學佛的基本認識 息苦的正確方法 也因而得以完全確立 5 佛陀在其修學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 每一個進程 都有實際身心上與苦迫相關事實的覺察 思惟與抉擇 也就是觀念與理路上 解 的引導 以及實踐上 行 的驗證與完成 6 表示了佛陀的修證過程 解與行的彼此輾轉支持 與不離 身體力行 實事求是的理性特質 不離身心談解脫 從 阿含經 中所記錄佛陀的教說來看 釋迦牟尼佛的自覺解脫 是不離現實身心苦迫 的理性覺察與實證 所以解脫後說法的內容 也充分地展露著這樣的理性特質 總是在現實 身心可以經驗的範圍中 以大家普遍可以理解的事理來說明 比如說 從我們的眼所見 耳 所聽 鼻所聞 舌所嚐 身所觸 意所識等 以及從這些感官與外境 意識與心境的反應而 有的認識 感受 想像 意圖等等 來解說 這是因為 如果想離開這些現實的身心經驗 來談苦迫的止息 只有不知所云 徒增大家的困擾而已 7 佛陀教導的重心 總是如此的親切 在日常生活中 如實知 8 我們身心反應的種種 從身心作用的解析中 告訴我們如何去覺 察 探究憂悲惱苦 煩惱苦迫的滋生源 以及如何從這些日常生活的身心反應中 導正我們 的觀念 修正我們的行為 凡此種種的教導 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實際可印證的 佛陀 這樣的教導內容 與祭祀 祈禱 占卜 咒術 神通等印度當時的流行風潮 9 都不相關 因 為祭祀 祈禱 占卜 咒術 神通 不與造成苦迫的主要原因有關 也不是止息身心苦迫的 關鍵方法 佛陀教導的方法 必然扣緊著身心反應中 貪愛 主宰欲 我見 我慢與無明的 止息 從早期的佛典中 可以看出祭祀 祈禱 占卜 咒術 神通 與佛法的格格不入 例 如 說佛陀 呵責一切諸祭祀法 10 說祈禱就像投石入水 然後合掌祈求石頭 能浮出水 面一樣的不可能 11 說占卜吉凶等迷信 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12 說見道的聖者 不會求一 句咒語 令脫我苦 13 說神通是世俗常數 不是導致解脫的關鍵 14 理性與仰信 佛陀的說法 目的在於引導聽者有所覺悟 然後得到解脫 佛弟子的解脫 則是依循著 佛陀成功的足跡 而證入的 前節說到 佛陀覺悟了生命的緣起 在止息了關鍵的我見無明 與貪愛執著後 成就解脫的 往後的佛弟子 由於有佛陀教導的恩澤 省卻許多不必要的嘗 試錯誤 可以不必再對人生苦迫的真正原因 浪費太多時間在尋尋覓覓上 不過佛弟子也必 然要親身從緣起法悟入 從解 行中 去徹底止息自己的我見與貪愛 才能趣入解脫 不只 人類如此 即使是生在天界與佛國淨土裡的大福報眾生 15 也還是如此 這是緣起法的再現 性 必然性 不變性 普遍性與真實性 然而 佛弟子們又當如何下手止息自己的我見與貪 愛呢 從大方向來說 總不離先要對人生的苦迫 自己的身心反應 有清楚的認識 然後再

21 1.3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21- 對自己煩惱的覺察 對治 調伏 乃至斷除與超越的種種實踐細節 有所開發與建立 這些 都不能只靠著對佛陀的仰賴與信仰 就能完成的 終究不能免於要有自己理智的覺察 思惟 與實踐 正如佛陀的學生 質多羅長者對外道尼乾 16 說 他不是為信而來 17 一樣 表達了佛 弟子修學佛法的正確態度 相對於理智的 是包括情感與意志的感性信仰 信仰 是所有的宗教都難以將之剝離的 一部分 即使以理智為重心的佛教 也還是如此 為什麼會這樣呢 前面我們說到質多羅長 者的 不為信而來 一方面是由於佛陀教導內容的理性特質 另一方面 則是因為質多羅長 者實際體證的事實 因為只要一經親身經歷 實際做到了 就沒有所謂信不信的問題了 譬 如 有人告訴我這杯水很清涼 在我還沒喝這杯水之前 就存在相不相信的問題 一旦喝過 了之後 就像俗話說的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相不相信的問題就不存在了 所以 信仰 是存在於還沒有能夠實際體驗的修學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修學者 必然會存在著信仰的選擇 問題 因為他還沒有能力可以親身經歷 以理智為重心的佛教 雖然在修學階段 仍然不能免於感性的信仰 但是 感性的信仰 也不是必然要與理智的實證 一分為二 毫不相干的 相反的 佛教的信仰 也還是基於理 智的延伸 佛教的理智特質 並不會 也不能因為感性的信仰而減損 否則偏離了佛法的特 質 將與佛法漸行漸遠 達不到解脫的目標 佛陀告訴我們 人生是苦迫的 教導我們要從 日常生活的身心反應中 調伏自己的欲貪 18 消除我們違反緣起理則的主宰欲 我執 我慢 就可以到達苦迫的邊緣 19 徹底地止息人生的苦迫 然而 雖然目前還是有諸多苦迫 經常 地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們確實還沒能到達苦的邊緣 但是 透過我們一些有限的 局部的息 苦的經驗 來印證 觀察 思惟 並從這裡推測 深信佛陀的教導 確實能夠徹底地止息人 生的所有苦迫 而升起堅持於佛法修學的志向 這叫做 勝解 勝解是一種深刻 有力而堅 定的理解 20 從這樣深刻理解而發出的信心 相當於尊者舍利弗所說的 淨信 尊者舍利弗 雖然不知道過去 未來諸佛的所有種種 但從跟隨現今釋迦牟尼佛的修學體驗來推測 深信 在任何時空裡 都沒有能超越世尊智慧的 21 像尊者舍利弗這樣的信心 就能引發堅定的修 學意志力與志向 這就相當於從八正道的 正見 進入到理智 情感與意志信仰結合的 正 志 了 當然 這樣的信仰 或許還可能有推測預想上錯誤的風險 所以 修學過程中 需 要不斷地保持著理智的觀察 思惟與檢證 透過親身經驗的實踐 來印證 消弭這樣的風險 從實證中 堅定信仰 再從堅定的信仰中 支持修學的意志 像這樣 理智與信仰輾轉增上 直到完全地實證為止 所以 佛教的信仰 從理智的思惟 與親身的體證的角度來看 與一

22 -22- 學佛的基本認識 般純情感的信仰 望之彌高 遙不可及的仰望 確實不同 學佛與佛學 學佛 當然是以佛陀為榜樣 學佛所學 行佛所行 證佛所證 釋迦牟尼佛的證入解脫 是所有佛弟子不能迴避的事實 最後的解脫 是身體力行的修證 一種深奧而不能以言語形 容的境界 表面上來看 好像身體力行的體驗最為重要 其實並非全然如此 佛陀時代 有 許多修行者 他們大多勇於身體力行 精進專修 但是 由於觀念錯誤 方向不對 徒有一 身修為 也還如盲龜尋浮木 22 就是得不到解脫 直到聽聞佛法 尊者舍利弗 目揵連 就 是很典型的例子 他們在接觸佛法之前 就已經是遊化一方的大修行者了 23 但一直要等到 聽了馬勝比丘的 緣起偈 24 才照亮他的修行方向 打開他們的修行視野 25 七天到半個 月後 就快速地證入解脫了 26 所以 佛法中的八正道 27 是以 正見 為首的 佛陀並以 黎明前的曙光 28 來形容 正見的建立 當為學佛者的首要項目 也是展現佛法特色之所 在 為佛法長遠流傳於世間的重要一環 為了有助於後學對佛法的理解 以及修學方向的把 握 古來佛教內的前輩大德們 對教理和修行方法 作了許多有系統 有組織 有條理的闡 揚 留下許多很有價值的論著 十八世紀以來 歐洲學者首先開啟西方研究佛教的風潮 29 也將近代西方學術界所開發的理論與方法 引入佛教的研究 而有 佛學 的新名稱 雖然 如此 佛法的目標 釋迦牟尼佛的解脫成佛榜樣 仍然是在身體力行的實踐與實證 而不是 僅止於抽象的理論與觀念而已 因此 對佛學的定位與態度 應當以成就我們的正見 助成 我們佛法的修學為目標 30 為主 佛學與學佛的關係 就如同解與行 理智的思惟與智慧的實 踐 都是學佛者不可缺少的部分 註解 1.一般辭典中 對宗教一詞的解說 都大約如此 如 辭海 凡利用人類對於自然現象所 發生的畏懼 模擬 恐怖 希望以及疑惑等各種心理 形成一種勸善罰惡的教義 並用以教 化人的信仰 即所謂的宗教 國語辭典 利用人類對於宇宙 人生的神秘所產生的畏懼 猜疑或希望等種種心理 構成一種勸善懲惡的教義 並用來教化世人 使人信仰的教派 中華兒童百科全書 凡利用人類對於宇宙 人生的神秘所發生的恐怖 模擬 奇異或希 望的種種心理 構成一種勸善懲惡的教義 用來教化世人 使人信仰的 稱為宗教 2.目前絕大多數的宗教 不論一神教或是多神教 總安立有人類之外的神 以為仰仗的核心 信仰 3.如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中所說的宗通 宗 與說通 教 宗通者 謂緣自得勝進相

23 1.3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23- 遠離言說 文字 妄想 趣無漏界 自覺地自相 遠離一切虛妄覺想 降伏一切外道眾魔 緣自覺趣光明暉發 是名宗通相 云何說通相 謂說九部 種種教法 離異 不異 有 無 等相 以巧方便隨順眾生 如應說法令得度脫 是名說通相 又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也說 分教開宗者 於中有二 初就法分妙 教類有五 後以理開宗 宗乃有十 都顯示 了這樣的意思 4.如 佛所行讚 出城品 說 悉達多太子在城外 路傍見耕人 墾壤殺諸蟲 其心生悲惻 痛踰刺貫心 又見彼農夫 勤苦形枯悴 蓬髮而流汗 塵土坌其身 耕牛亦疲困 吐舌而急 喘 太子性慈悲 極生憐愍心 慨然興長歎 降身委地坐 觀察此眾苦 思惟生滅法 5.發覺問題 探究問題的癥結所在 然後對治 突破 解決問題 此即為 苦 集 滅 道 四個解決問題的真理 佛法中稱為 四聖諦 詳細內容請參考 佛陀的初轉法輪 一節 6.如 雜阿含第二六三經 中 佛陀告訴諸比丘說 我以知見故 得諸漏盡 非不知見 云 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 非不知見 謂此色 此色集 此色滅 此受 想 行 識 此識集 此識滅 不修方便 隨順成就 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 心得解脫 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 解脫 所以者何 不修習故 不修習何等 謂不修習念處 正勤 如意足 根 力 覺 道 知見 就是正見 就是觀念的導正 理路上 解 的引導 方便就是方法 能 修方便 就 是落實知見的 知行合一 也就是 行 的實證 7.離開了我們當下身心反應的境界 來談苦迫的熄滅 只會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因為 非 其境界故 當下的身心反應 就是六根對六境的認識過程 以及五蘊的種種 如 雜阿含第 三一九經 佛陀以六根對六境的 十二處 來解說一切 眼 色 耳 聲 鼻 香 舌 味 身 觸 意 法 是名一切 若復說言 此非一切 沙門瞿曇所說一切 我今捨 別立 餘一切者 彼但有言說 問已不知 增其疑惑 所以者何 非其境界故 雜阿含第二一三 經 也說 眼 色為二 耳 聲 鼻 香 舌 味 身 觸 意 法為二 是名二法 若有 沙門 婆羅門作如是說 是非二者 沙門瞿曇所說二法 此非為二 彼自以意說二法者 但 有言說 問已不知 增其疑惑 以非其境界故 雜阿含第三0七經 的偈誦說 眼 色 二種緣 生於心 心法 識 觸及俱生 受 想等有因 是則為生滅 苦陰變易法 於斯 等作想 施設於眾生 亦餘眾多想 皆因苦陰生 諸業 愛 無明 因積他世陰 餘沙門 異道 異說二法者 彼但有言說 聞已增癡惑 眾生諸多貪愛 造業 無明的苦迫 一輩 子一輩子的累積延續下去 都是從六根對六境的身心反應中 不斷地產生的 其他外道不從 根 境二法的因緣來說明 只有徒增跟隨者的愚癡與疑惑罷了

24 -24- 學佛的基本認識 8.如實知 是合於現實事理 不偏不倚的透徹認知 這當然是不離緣起法的 如 雜阿含第 二六二經 說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 則不生世間無見 如實正觀世間滅 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 如來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如實知的內容 總 是在五蘊 六處等身心反應上的無我觀照 如 雜阿含第三0經 說 彼一切色 受 想 行 彼一切識 不是我 不異我 不相在 是名如實知 雜阿含三0四經 說 眼非 我 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彼亦觀察非我 耳 鼻 舌 身 意亦如是說 是名如實知見眼所作 乃至正向涅槃 雜阿含第二一三經 說 眼緣色 生眼識 三事和合觸 觸緣受 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於此諸受集 滅 味 患 離 如實知 如實知已 不種貪欲身觸 不種瞋恚身觸 不種戒取身觸 不種我見身觸 不種諸惡不善法 如是諸惡不善法滅 純大苦聚滅 耳 鼻 舌 身 意 法亦復如是 如實知不是想像 也不是情感的信仰 而是正見 如 雜阿含第七五0經 說 如實知者 是則正見 又 圓滿的如實知 則是更深刻的行為與觀念一致的知行合一 9.在佛陀時代 印度的傳統宗教信仰為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是 宇宙有唯一創造 神掌控一切 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 是來自創造神的賦予 無比的神聖 人們透過祭祀 可 以與神溝通 而得到神的照顧 解決所有問題 所以認為祭祀是萬能的 因而掌管祭祀的祭 司婆羅門 享有最高的社會地位 而咒術咒語 主要是從 阿闥婆吠陀 傳出而流行 包括 了為祈福 禳災之咒法與巫術 而神通則是來自於重視禪定的非婆羅門東方文化 它的起源 可能很早 但流行的比較晚 10. 長阿含第二五經 中說 有一位倮形外道 質問佛陀是否主張 呵責一切諸祭祀法 罵 諸苦行人以為弊穢 佛陀只否認 所有苦行者都會下地獄 的說法 等於間接地默認 呵責 一切諸祭祀法 又 佛陀一向不讚歎殺牲祭祀的邪盛大會 但反對的主要理由是造殺生惡業 如 雜阿含第九三經 說 佛告婆羅門 或有一邪盛大會主 行施作福 而生於罪 為三刀 劍之所刻削 得不善果報 11. 中阿含第一七經 說 成就十種不善業道 殺生 不與取 邪淫 妄言 乃至邪見 若為人各叉手 向稱歎求索 因此緣此 身壞命終得至善處 乃生天上者 是處不然 伽彌 猶去村不遠 有深水淵 於彼 有人以大重石 擲著水中 若眾人來 各叉手向稱歎求索 作如是語 願石浮出 伽彌尼 於意云何 此大重石 寧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 因此緣 此而當出耶 叉手 即雙掌合十做祈禱 行為不端正 而祈求死後生天 就像祈禱湖底的 大石頭浮起來一樣 又如 長阿含第二六經 中說 彼三明婆羅門 為五欲所染 愛著堅固 不見過失 不知出要 彼為五欲之所繫縛 正使奉事日 月 水 火 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

25 1.3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25- 者 無有是處 梵天是無瞋恚心 無恨心的清淨離欲者 哪裡是讚歎五欲 不離五欲染著 的三明婆羅門所相應的呢 正如在河的這一邊 沒有船 也沒有渡河工具 又被重重綑綁著 只是一味地對著岸的那一邊 憑空呼喚 來渡我過去 一樣 是沒有用的 12. 長阿含第二一經 中 記錄了許多佛陀及佛弟子不會去做 或不允許做的事 有關於占 卜的如 瞻相男女 吉凶好醜 及相畜生以求利養 瞻相天時 言雨 不雨 穀貴 穀賤 多病 少病 恐怖安隱 或說地動 彗星 月蝕 日蝕 或言星蝕 或言不蝕 或言此國 當勝 彼國不如 或言彼國當勝 此國不如 瞻相吉凶 說其盛衰 有關咒術的如 召喚 鬼神 或復驅遣 種種雂 禱 無數方道 又能為人安胎出衣 亦能咒人使作驢馬 亦能使 * 人聾盲瘖啞 現諸技術 叉手向日月 作諸苦行以求利養 為人咒病 或誦惡咒 或誦善 咒 或為醫方 鍼灸 藥石 療治眾病 或咒水火 或為鬼咒 或誦剎利咒 或誦象咒 或支節咒 或安宅符咒 或火燒 鼠齧能為解咒 或誦知死生書 或誦夢書 或相手面 或 誦天文書 或誦一切音書 中阿含第一八一經 也說 若見諦人 信卜問吉凶者 終無是處 若凡夫人 信卜問吉 凶者 必有是處 見諦人 是證見真理的聖者 也就是指初果以上的聖者 佛教的聖者 是不會去占卜吉凶的 只有一般的凡夫 才有可能去做那樣的事 13. 中阿含第一八一經 說 若見諦人 生極苦甚重苦 不可愛 不可樂 不可思 不可 念 乃至斷命 捨離此內更從外求 或有沙門梵志 或持一句咒 二句 三句 四句 多句 百千句咒 令脫我苦 是求苦 習苦 趣苦 苦盡者 終無是處 14. 增壹阿含四三品第四經 中 記載了提婆達多以精進神通力 受到當時摩竭陀國阿闍世 王的尊崇與供養 佛陀就此事評論說 戒律之法者 世俗常數 三昧成就者 亦是世俗常數 神足飛行者 亦是世俗常數 智慧成就者 此是第一之義 神足飛行 是神足通的一類 依 大毘婆沙論 說 此種神通能像鳥一樣飛 而且沒有空間上的障礙 又 神足通為神通 的一種 依 雜阿含第四九四經 說 若有比丘修習禪思 得神通力 心得自在 欲令此枯 樹成地 即時為地 所以者何 謂此枯樹中有地界 是故比丘得神通力 心作地解 即成地 不異 雜阿含第五0五經 說 即入三昧 以神通力 以一足指 撇其堂觀 悉令震動 入禪定 或三昧 廣義的禪定 是可以有神通的 然而 佛法的目標是智慧成就的解脫 不 是成就神通 甚至也不在禪定三昧 依 雜阿含三四七經 的記載 佛弟子中還有不會進入 初禪的解脫者 稱為 慧解脫阿羅漢 的 從 雜阿含第一二一二經 中阿含第一二一經 亦同 中 佛陀說 此五百比丘中 九十比丘得三明 九十比丘得俱解脫 餘者慧解脫

26 -26- 學佛的基本認識 可以知道 當時的 慧解脫阿羅漢 是占解脫者中的多數的 所謂的三明 是指有宿命通 天眼通 漏盡通的解脫聖者 俱解脫 是指修得滅盡定等九種定力的解脫聖者 慧解脫 則 是指不會禪定 而以智慧力斷除煩惱的解脫者 至於佛陀 則具有圓滿的六種神通力 就解 脫來說 他們是一樣的 但禪定能力與神通能力有差別 15.有天界眾生 乃釋迦牟尼佛之前的印度傳統看法 佛陀沒有加以否定 如 雜阿含經 中 有 帝釋相應 梵天相應 諸天相應 記錄了許多天人來聽聞佛法的情形 長阿含第 三0經 更記錄了欲界 色界 無色界中眾多不同的天界 現在十方都有佛與佛土 其中更 有美好莊嚴的淨土 這樣的說法 大約盛行於西元前後 典型的佛國淨土 如東方的阿閦佛 與西方的阿彌陀佛淨土 不論是天界眾生 抑或佛國淨土的有情 都享有比人間更好的身體 與生活環境 16.尼乾子 經中又作尼揵若提子 大雄等 為佛陀時代 六師外道 之一 耆那教的中興教 祖 尼乾子的出身背景 與佛陀極為類似 耆那教在印度也一直維持著一定顯著的影響力 可以算得上是印度的一大古老民族宗教 傳說耆那教成立於佛陀之前的時代 而且在印度一 直流傳至今天 其教義為不重視天神 祭祀 主張出家解脫 此類思想與佛教同源 自我為 永遠的存在者 以斷食等苦行為解脫輪迴的主要修行方法 強調徹底的嚴守戒律 不殺與無 所得 尼乾子入滅後不久 耆那教分裂為裸體生活的空衣派 一般稱為裸形外道 以及流行 於北印度一帶 穿白衣的白衣派 17.有一次 外道尼乾子想要引誘佛陀的學生質多羅長者 來投靠自己的門下 質多羅長者知 道了 就主動跑去找尼乾子 尼乾子煽動性地問質多羅長者說 您相信您的老師有第二禪的 禪定能力嗎 質多羅長者回答說 我不以信故來也 尼乾子沒聽懂質多羅長者的真正意思 很高興地以為質多羅長者是因為不相信佛陀 所以來找他 依尼乾子的看法 信應在前 然 後有智 信 智相比 智則為勝 實則 質多羅長者早已有進入第二禪的禪定能力 長者 說 不以信故來也 的真正意思是 何用信世尊為 意思是說 對佛陀的教導 只有自己 是否親身經歷的實證問題 哪有什麼相不相信的問題呢 所以外道尼乾子說 如果來跟我學 就會獲得一種禪定力 而使出這種禪定力 可以用繩子綁住風 灑一把泥土阻斷恆河水流 這樣的謊言 對已有第二禪能力的質多羅長者來說 自然是不攻自破 這個典故記載於 雜 阿含第五七四經 18.參見 初轉法輪 節 大師唯說調伏欲貪 一段 19. 雜阿含第二七0經 說 無常想者 能建立無我想 聖弟子住無我想 心離我慢 順 得涅槃 我慢 是最細微的我執 斷了我慢 就進入解脫了 又 雜阿含第二三經 中

27 1.3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27- 佛陀教導他的兒子羅睺羅說 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無有我 我所見 我慢 使 繫著 者 比丘是名斷愛欲 轉去諸結 正無間等 究竟苦邊 究竟苦邊 就是到達苦的邊緣 以此來隱喻解脫的意思 20. 勝解是深刻的理解 達到堅定不拔的階段 勝解不是真實的體驗 不過也不是一般平常 的了解 勝解不是從聽聞而來的 要經過如理思惟 確定為非此不可 所以勝解是思所成 慧 華雨集 一 第三四二頁 印順法師著 深忍 是深刻的忍可 即 勝解 由於深刻的有力的理解 能引發信心 所以說 勝 解為信因 學佛三要 第八八頁 印順法師著 21. 雜阿含第四九八經 記載著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大眾中向佛陀說 世尊 我深信世 尊 過去 當來 今現在 諸沙門 婆羅門所有智慧 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 況復過上 佛陀就問尊者舍利弗 汝能審知過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不 知如是法 如是慧 如 是明 如是解脫 如是住不 汝復知未來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 如是法 如是慧 如是 明 如是解脫 如是住不 汝復能知今現在佛所有增上戒 如是法 如是慧 如是明 如 是解脫 如是住不 尊者舍利弗都回答說 不知 世尊 於是 佛陀就質疑尊者舍利弗 既然不知道諸佛世尊心中所有諸法 怎麼能做那樣的讚歎呢 尊者舍利弗回答說 世尊 我 不能知過去 當來 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 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 我聞世尊說法 轉轉深 轉轉勝 轉轉上 轉轉妙 我聞世尊說法 知一法即斷一法 知一法即證一法 知 一法即修習一法 究竟於法 於大師所得淨信 心得淨 世尊是等正覺 等正覺 又作遍 正覺 這是形容佛陀圓滿成就的專屬用語 尊者舍利弗依著自己對法的體證 淨信釋迦牟尼 佛 乃至於諸所有佛 悉斷五蓋惱心 令慧力羸 墮障礙品 不向涅槃者 住四念處 修七 覺分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義譯即為 無上等正覺 22. 盲龜尋浮木 取材於 雜阿含第四0六經 譬如大地 悉成大海 有一盲龜 壽無 量劫 百年一出其頭 海中有浮木 止有一孔 漂流海浪 隨風東西 盲龜百年一出其頭 當得遇此孔不 本來 佛陀以這個譬喻 說明人身難得 愚癡凡夫漂流五趣 暫復人身 甚難於彼 這裡藉以比喻不具正見的修行 想要成就解脫 機會是非常渺茫的 23.舍利弗與目揵連 原先都是六師外道之一 刪闍耶毗羅胝子的首席學生 並且各有二百五 十位學生跟著他們修行 依 佛本行集經 記載 爾時 優波低沙波離婆闍迦告拘離多言 仁者 我等今日不得失恩 應詣本師刪闍耶所 何以故 彼於我等 多作利益 先於我邊 有大重恩 救度我等 令得出家 應詣彼別 又復 五百眷屬徒黨 依附我等 修學行法

28 -28- 學佛的基本認識 復告彼知 若彼印可 我亦共行依 四分律 記載 我等先有二百五十弟子 從我所修 梵行 五分律 記載 舍利弗 目揵連 及二百五十弟子 皆出家學道 根本說一切 有部毘奈耶出家事 作 爾時嘻波底沙與俱哩多 各與二百五十弟子 即出王城 欲往羯蘭 鐸迦竹林池所 優波低沙波離婆闍迦 嘻波底沙 均為舍利弗的異譯 拘離多 俱哩多 均為目揵連的異譯 24. 緣起偈 在不同的經典 有不同的譯法 如譯為 緣生偈 法身偈 緣起法頌 等 其內容 佛本行集經 作 諸法從因生 諸法從因滅 如是滅與生 沙門說如是 諸法因生者 彼法隨因滅 因緣滅即道 大師說如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 作 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 四分律 作 若法所因生 如 來說是因 若法所因滅 大沙門亦說此義 此是我師說 五分律 作 我師所說 法從 緣生 亦從緣滅 一切諸法空 無有主 大智度論 作 諸法因緣生 是法說因緣 是 法因緣盡 大師如是言 內容用辭儘管有所出入 但含意完全一致 都在說緣起法 25. 四分律 說 舍利弗聽了 緣起偈 後 即時諸塵垢盡 得法眼淨 舍利弗將 緣 起偈 告訴目揵連 目揵連也 即時諸塵垢盡 得法眼淨 佛本行集經 作 即於是處 遠塵離垢 盡諸煩惱 得法眼淨 五分律 作 優波提舍聞已 心悟意解 得法眼淨 便還所住 為拘律陀說所聞法 拘律陀聞 亦離塵垢 得法眼淨 得法眼淨 就是開 法 眼 所以說 打開他們的修行視野 又 得法眼淨 就是證入 初果 決定不退轉 是修 行上的一個重要標竿 請參考 聖者之流 一章 26.依 雜阿含第九六九經 的記載 當於爾時 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 時 尊者 舍利弗住於佛後 執扇扇佛 時 尊者舍利弗作是念 世尊歎說於彼彼法 斷欲 離欲 欲 滅 盡欲捨 爾時 尊者舍利弗即於彼彼法觀察無常 觀生滅 觀離欲 觀滅盡 觀捨 不 起諸漏 心得解脫 另依 佛本行集經 的記載 而是長老優波低沙 從出家後 始經半 月 盡諸結漏 現神通力 及得神通智波羅蜜 證羅漢果 時拘離多 止經七日 即盡結漏 現神通力 及得神通智波羅蜜 證羅漢果 大正三 八七八上 優波低沙 即舍利弗 拘 離多 即目揵連 27.八正道 為佛法修學的八項重要內容 正見 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請參考 初轉法輪 一節 28. 雜阿含第七四八經 中 世尊告諸比丘 如日出前相 謂明相初光 如是比丘 正盡 苦邊 究竟苦邊 前相者 所謂正見 彼正見者 能起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日出前相 就是日出前的曙光 增支部第十集第一二一經 亦同 29.十八世紀末 英國學者 B.H.Hodgson Jones William Colebroone Henrn Thomas 等 首先將梵語原典以英語翻譯出版 B.H.Hodgson 搜集甚多梵語佛典 並加以翻譯 研究 導

29 1.3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29- 致西歐諸國之佛教研究盛行 最初的研究 以佛教文獻為始 法國以大乘佛教研究 考古學 研究入手 德國 英國以巴利語佛教文獻翻譯研究 考古學研究等為主流 摘自 佛光大辭 典 印度學 歐美佛教 30.印順法師在 無諍之辯 中 說明他對佛學的態度是 為學佛而佛學 依佛學而助成學 佛 第二三七頁

30 -30-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節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為什麼要活這一遭 大部分的人 懵懵懂懂地來到了這個世間 經過了十幾二十年的學習成長 然後才有獨 立生活的能力 緊接著而來的家庭與經濟上的需求 又讓大多數人陷入另一段緊迫的忙碌期 或為生活而奔波 或為名利成就 自我價值肯定而追逐 當能夠放慢生活的腳步 稍歇一口 氣時 很可能三 四十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 此時 但見髮已參白 力有不逮 處處浮現歲 月不饒人的痕跡 悚然驚見 老之將至矣 也不管您願不願意 喜不喜歡 往昔落在自己肩 上的擔子 終究要逐漸地被歲月給卸下 取而代之的 很可能是來不及填補 或無法填補的 空虛無措 歲月的無常 真是無堅不摧 連過去所肯定的人生意義 或許都還會再度地感到 迷惑而動搖 隨之而來的 是越來越近 越來越濃的死亡陰影 此時 向前望去 看不到死 亡之後 究竟會是如何 好似籠罩在一片 生命的迷霧 之中 不知道要通往何處 甚至絕 望地懷疑已無去路 一死百了 不禁要問 就將要結束了嗎 就這樣地過一生了嗎 為什麼 要來這人間一遭 向後望去 頂多也只能追溯至兒時的一些片段回憶 卻看不到生命到底從 何而來 這真是 生從何來 死往何去 不禁再度又問 為什麼要來這人間一遭 三世輪迴 人們對生命的迷茫 莫過於生從何來 死往何去了 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如果一直在不 確定中 那麼 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也始終會有虛無縹緲之感 自古以來 人們不論在科 學 哲學 宗教等各種領域 沒有不曾用心嘗試探索這個主題 試圖提出解答的 有的只願 意忠於眼前有限的觀測能力 以為人類只不過是精卵的結合 當人一旦死亡 就是全部的結 束 這類的觀點 不免有對人類能力過分高估的傲慢 以為觀測不到 無法定性定量的 就 是沒有 1 這當然是一種失之侷限的狹隘 看似客觀 卻是流於自我中心的主觀 仍然不離偏 執 表面上來看 持這類觀點的人好像很篤定 但實際上 也還不免將對生命的迷茫 投射 在這個世界到底如何形成 人類到底又從哪裡來的探究上 2 另有一類 透過禪定精神力量的 鍛鍊 能感受到人類深隱細微的精神狀態 提出生命不只是精卵結合的物質軀體而已 肉體 崩壞後 還有一股心靈力量的延續 強力主導著另一個新生命的形成 這種現象 就是一般 所說的 輪迴 談到輪迴 就必定會涉及所謂的過去生 現在生以及來生等 三世 所以 有時候也說成 三世輪迴 能夠形成輪迴的關鍵 在於心靈的精神力量 所以 輪迴的範圍 當存在於所有具備心靈活動能力的生命之間 並不是只限於人類而已 3 輪迴思想是印度固有文化

31 2.1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31- 輪迴的觀念 早在釋迦牟尼佛出生前四 五百年 也就是印度婆羅門文化的 梵書 4 中 就已經萌芽了 並且在接下來的 奧義書 中 成熟地表現出來 5 到了佛陀時代 輪迴 思想已經是印度思想文化中的一個主流了 伴隨著輪迴思想一路成熟的另一個重要觀念 是 所謂的 業力 說 談輪迴離不開業力 談業力也離不開輪迴 可以說 業力是輪迴中的一 個重要機制 什麼是業力 業力的本質是什麼 業力的產生與作用的機制 又是如何 這在 當時印度各個學派或教派中 或有不同的主張 但大多數都同意 業力是隨著行為的發生而 形成的 並且能夠藏存於具有心理活動能力的生命體之中 形成一種潛在的勢力 於往後適 當的時間 會再度地被引發 作用出來 6 除了業力之外 還有一些與輪迴思想密切相關的 是解脫的觀念與修行的開發 解脫的思想 是輪迴思想成熟以後 進一步圓熟的發展 修行 的開發 則是為了落實解脫理想的實現 而後才有的 這與業力思想比輪迴思想更早萌芽 然後與輪迴思想相輔相成 共同有十分圓熟的發展 略有差別 死亡 算得上是生命裡最大 的變化與衝擊了 可能會引起人們巨大的恐怖與痛苦 輪迴思想的開發 拓廣了人們生命的 視野 打開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然而 如果進入更深一層的思惟 必然會發覺 原來輪迴是 生命中最大的束縛 進一步地尋求束縛的解除 就有了修行 當輪迴的束縛解除了 就是解 脫 7 解脫的境界 也稱為涅槃 8 佛陀主張 三世輪迴 了嗎 業力 輪迴 解脫 修行 既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 印度主流文明的一部分 那麼 佛陀對這些思想的態度 尤其對於 生從何來 死往何去 關係密切的輪迴思想 又是持怎 樣的態度呢 佛陀也主張 三世輪迴 了嗎 如果從早期 阿含經 所記錄的內容來看 佛 陀的教說重心 的確是放在當下煩惱的解決 而不是以輪迴為主軸的 不過在 阿含經 中 確實也不難發現一些經文 明確地顯示了佛陀是肯定三世輪迴說的 例如 佛陀曾說 我自 憶宿命 9 如何如何 以敘述佛陀自己過去生修行的種種 作為對佛弟子教誡教說的題材 又 如 尊者目揵連看到許多天界眾生 圍繞在佛陀身邊聽聞佛法 就問佛陀說 他們之中 有 過去生曾經跟隨過佛陀 聽聞佛法的嗎 佛陀對大目揵連說 的確如此 他們之中 有從宿 命聞法 身壞命終 來生於此 10 的 因為他們過去生中就聽聞佛法 勤於修學 成就對 佛法的不退轉 所以 這一輩子雖然轉生於天界 仍然勤聞佛法 勤於修學 再如 佛陀也 曾記說許多出家的比丘 比丘尼 在家的佛弟子優婆塞 優婆夷死後往生何處 得到怎樣的 成就 或者有怎樣的際遇 11 這就是佛陀 十力 中的第八力 宿命種種事憶念 以及第 九力 天眼見眾生死時 生時 12 佛陀可以知道自己過去無數生中 每一生的所在地 姓

32 -32- 學佛的基本認識 名 壽命 等等 種種的生平事蹟 也可以看得清每一個眾生死後生往何處 這正是佛陀肯 定有過去生 現在生 以及來生三世輪迴的例證 眾生的無始生死 除此而外 阿含經 中 也有不少的經文 是佛陀對於眾生生死輪迴 有感而發的教說 例如 佛陀說 [眾生]於無始生死 無明所蓋 愛結所繫 長夜輪迴生死 不知苦際 13 其中 佛陀以 長夜 來形容生死輪迴 一方面表示了眾生在生死中 諸多苦迫的負面性 另一方面 也表示了眾生在生死中 對輪迴渾然無知的迷茫 而以 無始 來形容眾生的生 死輪迴 雖然讓凡夫的我們很難理解 但是 這正是 此故彼 無始無終 緣起思惟下 最適當 最相應的陳述 原來 在緣起觀的觀照下 一切的存在 都是輾轉相依 環環相扣 永無止境的 哪裡能有一個真正獨立的開端呢 有的只是人為的規定 在劃定範圍裡的假設 開端罷了 除此而外 無始 也表示了眾生的過去 有數也數不盡的生死 所以 若從修行 以趣向解脫的角度來看 光是好奇地去探究 討論無窮盡過去生的種種 對當前煩惱的止息 終究是沒有什麼益處的 因此 佛陀會說 此非義饒益 非法饒益 非梵行饒益 非智 非 正覺 不向涅槃 14 對緣起法能如實知見的聖者來說 不但不會花心思去追究自己過去生 的種種 也不會想要去預測未來生的境遇 15 當然 這是聖者 或者是解脫者的境界 對凡 夫來說 是做不到的 一般平常人對於死亡 對於來生 還是會充滿著無知的恐懼 以及不 確定的不安 例如佛陀時代的一位著名居士 佛陀的堂弟摩訶男優婆塞 就十分擔心自己 命 終之時 當生何處 而來請問佛陀 佛陀告訴摩訶男說 不用去擔心臨死前那一刻的情況 也不用擔心來生會如何 因為你平常已經勤於修學佛法 受到佛法長時間的薰陶 來生必然 能向上 向善 生於善處 這種情形就像一棵一直向著某一個方向長的樹 當樹根被斬斷時 必定也會順著那個方向倒下一樣 16 死生之間 阿含經 中 雖然展現佛陀重於煩惱止息的教說 但是 對於如何從這一生的死 相 續到下一個新生命的流轉軌跡 也有著少量的訊息 為什麼只有少量的訊息 可能一方面表 示這不是佛陀教說的重心 另一方面 也可能因為這不是一般常人能力可以經驗的 多說也 無益的緣故 前面說過 一般人死後不是什麼都沒有 而是還會有一股對生命強烈執取的力 量 繼續延續下去 接續主導著另一個新生命的形成 這種對生命強烈執取的力量 我們可 以從一些 阿含經 經文的啟發 稱它為 有 或者為 後有 17 另外 我們也可以從一 個新生命形成的這一端 來探索 例如 中阿含經 中有一則紀錄 記載著佛陀糾正了嗏帝 比丘的一個錯誤觀念後 繼續為比丘大眾說生命緣起時 提到有 三事和會 入於母胎 才

33 2.1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33- 能形成新的生命 具備哪三件事呢 就是 父精 母卵 以及 香陰 18 香陰是什麼 經中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 後來部派佛教時代的論師們 依據此段經文而有了一些分歧的看 法 19 但是 南傳巴利語經文並不作 香陰 而是作 識 或 乾達婆 20 再看另外一個 例子 佛陀在為阿難解說緣起十二支中 識 與 名色 的關係時說 如果 識 不入母胎 胎兒的 名色 身心 能夠順利成長嗎 21 也可以間接得知 死時對生命強烈執取 延續主 導另一個生命形成的 是 識 又因為此時的 識 對生命攀緣 執取的功能最為突出 所以後來的論師 也就將它稱為 有取識 22 以別於 識 在其他時候的作用 姑且不論 名稱如何 我們可以明確地獲得這樣的一個訊息 那就是一般眾生在死 生之間 雖然是一 個巨大的變化 然而其間仍然存在著某種前後的相續 所謂 此有故彼有 不是中斷的 輪迴的動力 那麼 死 生之間的相續 形成輪迴的推動力量是什麼呢 前面說過 人們死時 深沈 的意識裡 仍然對生命存有強烈的執取力量 這種強烈的執取力量 主要是來自於 無明 與 渴愛 也就是經中所說的 無明所蓋 愛結所繫 長夜輪迴生死 不知苦際 無明與 渴愛 雖分為二 其實是一 那就是自我中心的 我執 這是因為 眾生任何形式的渴愛 都是為了自我 渴愛與自我感 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 離開自我感 渴愛就沒有落腳處 離開渴愛 自我感也失落了展現的舞台 只不過渴愛常常是顯露在外 而自我感則是潛藏在內 另就發動與主導性來說 自我感的我執 確實是居於比較關鍵地位 的 所以 只有確實根除了自我感的我執 做到 諸法無我 輪迴的動力才會消失 所謂 此 無故彼無 生死輪迴才會停止 經中說 聖弟子住無我想 心離我慢 順得涅槃 就表示 了這樣的意思 一旦止息了輪迴的動力 就可以說是 無生 23 了 佛陀肯認眾生生命的輪 迴 同時又將教說的重心放在無我 這與 奧義書 裡所主張的輪迴 具有 真我 的輪迴 是大異其趣的 這應當是學佛者應有的基本認識 我們留待 無我下的輪迴 一節來討論 此外 在三世輪迴中 另一個重要內容為善惡罪福等等業力的形成和報應 在佛陀的教說中 又是持怎樣的態度 這也應當是學佛者應有的基本認識 我們留待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 一 節來討論 註解 1. 收縛此人著大釜中 韋 圍 蓋厚泥使其牢密 勿令有泄 遣人圍遶以火煮之 我時 欲觀知其精神所出之處 將諸侍從遶釜而觀 都不見其神去來處 又發釜看 亦不見神有往

34 -34- 學佛的基本認識 來之處 以此緣故知無他世 長阿含第七經 2.人類的祖先從哪裡來 各色人種是否為共同祖先 是長時間以來一直被持續關注的問題 近代從考古學 生物學 乃至於人類基因學的各種角度探求 屢有推陳出新的假說被提出 而難有定論 佛教經典 如 中阿含第一五四經 長阿含第五經 長阿含第三0經 增 壹阿含第四0品第一經 記錄了當時的傳說 說此世間初成時 人是從 光音天 來 初時 還保有光音天界眾生的特性 以念維生 體態輕盈 能飛翔於空中 後來因食地上的食物而 逐漸體態粗重 終成為現在人的模樣 而這個世間 未來還會因 火災 光音天以下的世界 全毀 眾生只能生於光音天 如此週而復始 3.對於輪迴的範圍 布利哈德奧義書 中說有天道 祖道與第三道 後來 愛陀列耶奧義書 又有胎生 卵生 濕生與芽生四生之說 以上參考 印度哲學宗教史 第二八九至二九八頁 高楠順次郎與木村泰賢合著 高觀盧譯 到了釋迦牟尼佛時代 或已開始有 地獄 畜生 餓鬼 人 天 等五種輪迴範圍之說 如 雜阿含第四三二經 說 爾時 佛告諸比丘 譬如五節相續輪 大力士夫令速旋轉 如 是 沙門 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 此苦集聖諦 苦滅聖諦 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 輪迴五趣而速旋轉 或墮地獄 或墮畜生 或墮餓鬼 或人 或天 還墮惡道 到西元一世紀以後的大乘佛教時代 則普遍接受六道輪迴的說法 如 大智度論 中說 又 摩訶衍中 法華經 說有六趣眾生 觀諸義意 應有六道 有三善道 天 人 阿修羅 惡有上 中 下故 地獄 畜生 餓鬼道 其中的阿修羅道 早期是歸類於天道一類的 4.依現代對印度歷史文明研究的主流看法 將印度文明的演化 分為 四吠陀 時期 約在 西元前一二00年至西元前一000年 梵書 時期 約在西元前一000年至西元前七0 0年 奧義書 時期 約在西元前七00年至西元前五00年 經書 時期 約在西元前 五00年至西元二00年 往世書 時期 約在西元二00年至西元一000年 一般認定 梵書 時期為婆羅門教確立時期 往世書 時期之初 正值梵文學復興與印度教形成的時 期 而 經書 時代初期 佛教 耆那教等不同於婆羅門教義的新興教派大興 所以也稱為 學派時代 5.依據高楠順次郎與木村泰賢合著 高觀盧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的 印度哲學宗教史 第 二篇第四章第五節 輪迴說之起原 的解說 四吠陀中最早的 梨俱吠陀 已有死後尚有靈 魂的思想 但是沒轉生他處之說 所以說 則輪迴思想 當吠陀時代 尚未之有也 大 體上言之 認 梨俱吠陀 時代未有此思想 實為至當 即令有之 亦不過其種子耳 然至 奧義書 時代 輪迴思想 已甚圓熟 亦不能認為其時代新起之教理 故由此點而下概括

35 2.1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35- 的考察 認為起原於 梵書 時代 最為適當 要言之 輪迴思想 當 梵書 時代 大 體基礎已固 至 奧義書 而骨幹已立 終至學派時代而完成云 第二二一至二二三頁 6. 關於業之本質 後世各學派原有議論 但認為有依附於生理心理的組織 即生命 之潛 勢 則無異論也 吾人認為其起原的思想 實出於 阿闥婆吠陀 阿闥婆吠陀 謂有意 或無意而犯之罪 必有相當的責罰 遂有除去的咒文 此中已具備業說二條件 如下 一 犯罪之餘勢成為某種之形而存留 二 其罪縛人 必興以相當之責罰 印度哲學宗教史 第二二五至二二六頁 高楠順次郎與木村泰賢合著 高觀盧譯 我以為 潛在的業力 是 因內心的發動 通過身語而表現出來 又因這身語的動作 影響內心 而生起的動能 它是 心色為緣而起的東西 它是心色渾融的能力 最適當的名稱 是業 唯識學探源 第一五 七頁 印順法師著 7. 解脫 又作毗木叉 毗木底 木叉或木底等 脫離繫縛之意 原義指脫離束縛而得自在 其後隨著輪迴思想的發展 遂指脫離輪迴世界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第四八二四頁 8. 佛告比丘 不起諸漏 心正解脫 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雜阿含第二八經 9.見 雜阿含第二六四經 雜阿含第二八五經 雜阿含第二八六經 雜阿含第二八七 經 10. 佛告尊者大目揵連 如是 如是 此中種種諸天來雲集者 有從宿命聞法 得佛不壞淨 法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身壞命終 來生於此 雜阿含第五0六經 11. 世尊 我今晨朝入舍衛城乞食 聞難屠比丘 難陀比丘尼 善生優婆塞 善生優婆夷命 終 世尊 彼四人命終 應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 彼難屠比丘 難陀比丘尼 諸漏已盡 無 漏心解脫 慧解脫 現法自知作證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善生 優婆塞 善生優婆夷 五下分結盡 得阿那含 生於天上而般涅槃 不復還生此世 雜阿 含第八五二經 世尊 彼等命終 當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 復有五百優婆塞 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 皆五下分結盡 得阿那含 復有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 得斯陀含 雜阿含第八五二 經 云何世尊 手比丘命終 當生何處 云何受生 後世云何 佛告諸比丘 是手比丘成就 三不善法 彼命終 當生惡趣泥犁中 雜阿含第一0六五經 另 長阿含第二經 長阿含第一五經 長阿含第二0經 增壹阿含二一品第五經 增壹阿含二三品第四經 增壹阿含二八品第四經 增壹阿含三五品第七經 增壹阿

36 -36- 學佛的基本認識 含三七品第五經 增壹阿含四0品第五經 亦有許多佛陀記說比丘來生的記載 12. 復次 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 從一生至百千生 從一劫至百千劫 我爾時於彼生 如是族 如是姓 如是名 如是食 如是苦樂覺 如是長壽 如是久住 如是壽分齊 我於 彼處死此處生 此處死彼處生 如是行 如是因 如是方宿命所更 悉如實知 是名第八如 來力 復次 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 見眾生死時 生時 妙色 惡色 下色 上色 向 於惡趣 向於善趣 隨業法受 悉如實知 此眾生身惡業成就 口 意惡業成就 謗毀賢聖 受邪見業 以是因緣 身壞命終墮惡趣 生地獄中 此眾生身善行 口 意善行 不謗賢聖 正見業法受 彼因 彼緣 身壞命終 生善趣天上 悉如實知 是名第九如來力 雜阿含 六八四經 13.見 雜阿含第二六六經 雜阿含第二六七經 另外 雜阿含第一三三經 雜阿含第一三六經 雜阿含第九九四經 也說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眾生無明所蓋 愛繫我首 長 道驅馳 生死輪迴 生死流轉 不知本際 雜阿含第九四五經 說 爾時 世尊告諸 比丘 眾生無始生死 長夜輪轉 不知苦之本際 諸比丘 若見眾生 愛念歡喜者 當作是 念 如是眾生 過去世時 必為我等父母 兄弟 妻子 親屬 師友 知識 如是 長夜生 死輪轉 無明所蓋 愛繫其頸 故長夜輪轉 不知苦之本際 14. 時有眾多比丘 集於食堂 作如是論 汝等宿命 作何等業 為何工巧 以何自活 佛告比丘 汝等比丘莫作是說 宿命所作 所以者何 此非義饒益 非法饒益 非梵行饒益 非智 非正覺 不向涅槃 雜阿含第四一四經 15. 多聞聖弟子 於此因緣法 緣生法 正智善見 不求前際 言我過去世若有 若無 我 過去世何等類 我過去世何如 不求後際 我於當來世為有 為無 云何類 何如 內不猶 豫 此是何等 云何有 此為前誰 終當云何之 此眾生從何來 於此沒當何之 若沙門 婆羅門 起凡俗見所繫 謂說我見所繫 說眾生見所繫 說壽命見所繫 忌諱吉慶見所繫 爾時悉斷 悉知 斷其根本 如截多羅樹頭 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是名多聞聖弟子 於因緣 法 緣生法 如實正知 善見 善覺 善修 善入 雜阿含第二九六經 16. 爾時 釋氏摩訶男 來詣佛所 稽首禮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此迦毘羅衛國 安隱豐樂 人民熾盛 我每出入時 眾多羽從 狂象 狂人 狂乘 常與是俱 我自恐與此 諸狂 俱生 俱死 忘於念佛 念法 念比丘僧 我自思惟 命終之時 當生何處 佛告摩 訶男 莫恐 莫怖 命終之後 不生惡趣 終亦無惡 譬如大樹 順下 順注 順輸 若截 根本 當墮何處 摩訶男白佛 隨彼順下 順注 順輸 佛告摩訶男 汝亦如是 若命終時

37 2.1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37- 不生惡趣 終亦無惡 所以者何 汝已長夜修習念佛 念法 念僧 若命終時 此身若火燒 若棄塚間 風飄日曝 久成塵末 而心 意 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 戒 施 聞 慧所熏 神識上昇 向安樂處 未來生天 雜阿含第九三0經 17.我們可以從 阿含經 中 描述解脫的聖者的經文中反推得而知 經中對解脫阿羅漢的定 型描述是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第一經 等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中阿含第二經 等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長阿含第二經 等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有 增壹阿含一0品第一經 等 因為只有解脫的聖者 有能力止息這種執取力量 稱為 不受有 或 不受後有 所以個 人認為對尚未有能力解脫的眾生 不能止息這種執取力量 稱這種力量為 有 或 後有 應屬適當 18. 復次 三事合會入於母胎 父母聚集一處 母滿精堪耐 香陰已至 此三事合會入於母 胎 母胎或持九月 十月更生 生已以血為長養 中阿含第二0一經 另 中阿含第一五一經 也有相同的描述 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 汝等頗自知受胎耶 彼諸仙人答曰 知也 以三事等合會受胎 父母合會 無滿堪耐 香陰已至 阿私羅 此事 等會入於母胎 19. 鞞婆沙論 中陰處第四十一 中說 或有欲令有中陰 或有欲令無中陰 鞞婆闍婆提 欲令無中陰 育多婆提欲令有中陰 持有中陰意見者 認為 如世尊契經所說 三事合會 已 入於母胎 香陰已至 香陰者 中陰也 香陰於彼時有二意 愛心及害心 若女者 彼於父有愛心 於母有害心 作是念 無此女者 我共此男合會 彼不見母 自見共父合會 謂父母不淨 彼作是念 是我有 見已便悶 悶已此陰轉厚 陰轉厚已 便捨中陰得生陰 持反對意見者 認為 若以無間生地獄者 是故無中陰 若中無頓止處者 是故無有中陰 復更說世俗喻事 如光 如影 無有中間 如是 若終 若生 無有中間 以此契經證故 鞞婆闍婆提說無有中陰 20. 中部第三八經 中部第九三經 作 乾達婆 gandhabbo 長部第一五經 作 識 Pivvāṇaṃ 乾達婆 也被理解為帶著過去業力累積與個人雜染的 識流 21. 當知所謂緣識有名 色 阿難 若識不入母胎者 有名 色成此身耶 中阿含第九 七經 長阿含一三經

38 -38- 學佛的基本認識 22. 無根於地界 無葉亦無枝 彼雄猛脫縛 誰復應譏毀 根者 喻有取識 地界者 喻四 識住 如世尊說五種子者 顯有取識 地界者 顯四識住 葉者 喻我慢 如世尊說 發 智論 按 五種子 地界 四識住之說 係引自 雜阿含第三九經 比丘 彼五種子者 譬取陰俱識 地界者 譬四識住 水界者 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何等為四 於色中識住 攀緣色 喜貪潤澤 生長增廣 於受 想 行中識住 攀緣受 想 行 貪喜潤澤 生長增 廣 如有取識為命終心 於此心前 雖有種種感後有業 而於此時 唯有極重 或唯串習 或近作業 感果功力顯著非餘 順正理論 23.關於涅槃境界的描述 雜阿含經 中常見佛陀以斬斷 多羅樹 的樹根來譬喻其 不生 如 雜阿含第二0九經 說 於此眼觸入處 非我 非異我 不相在 如實知見者 不起諸 漏 心不染著 心得解脫 是名初觸入處已斷 已知 斷其根本 如截多羅樹頭 於未來法 永不復起 所謂眼識及色 又 生 與 死 乃為相對的 當其中之一不起 另一個也就 失去意義 所以 雜阿含第九六二經 說 如是等解脫比丘 生者不然 不生亦不然 雜 阿含第六五七經 說 有因故有生死 因永盡者則無生死

39 2.2 無我下的輪迴 -39-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節 無我下的輪迴 誰在輪迴 佛陀出世前的古印度文明 奧義書 發展了輪迴與業力的思想 改變了自 吠陀 梵 書 以來 以祭祀決定禍福命運的傳統觀念 堪稱是一項劃時代的新思維 然而 梵書 中 以 梵 為宇宙本源 乃至於演化成 我即梵 的 真我 思想 1 卻仍然根深蒂固地盤紮在 奧義書 的輪迴與業力思想裡 沒有能獲得突破 奧義書 以 真我 為輪迴的主體 同 時也是業報的製造者與承受者 而個人 真我 的最後歸依處 就是 梵 最後的歸依處是 不是梵 對一般人來說 是遙遠了些 或許不是那麼地迫切 但安立了一個 真我 為輪迴 中的主體 看起來是那麼地順理成章 讓一般人對輪迴說比較容易理解 也比較容易接受 因為一般接受 業感輪迴說 的人 很容易就會進一步進入到 是誰 什麼東西 在輪迴 這一層問題裡 奧義書 的真我輪迴說 滿足了一般人根深蒂固尋求歸宿 依靠的需求 成 為一時的主流思潮 然而 佛陀從現實理性經驗出發 在 此有故彼有 深徹的緣起觀照下 洞察生命的緣起 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 雖也同意輪迴與業力說 但卻徹底地粉碎了 真我 的形而上想像 而教說 無我 無我的輪迴說 對一般人來說 是難以理解的 不要說離開 佛陀二千多年的今日 就是在佛陀的時代 即有比丘在聽聞佛陀教說 無我 時 心裡面生 起了這樣的疑問 如果沒有我 那麼 是誰在造業 誰在受業報 2 這樣 當然也間接地質疑 了又是誰在輪迴呢 也有摩竭陀人 3 在佛陀說法時 暗自裡想 假若我們的色 受 想 行 識都是無常的 沒有不變的部分可以成為我 那麼 誰活 誰受苦 樂 4 印度語中 我 的多重含意 佛法中既說無我 又如何成立業報輪迴 確實 這是一個容易讓人起疑的問題 也是學 佛者應當釐清的基本認識 在檢視佛陀如何成立無我下的輪迴之前 必須要先釐清佛陀教說 無我 中的 我 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 在古印度用語中 有 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 常識的分別我見 哲學的 宗教的分別我見 俱生的我見 俱生的我慢 等等多重 含意 即使通曉梵文與巴利文 能直接閱讀原典 也不容易把握 5 更何況在中文的翻譯上 都同樣地翻譯成為 我 這就又更不容易分辨了 如果我們將這些 我 的含意作個簡要的 歸納 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 一是 代名詞 的 我 另一個是 哲理上 的 真我 代 名詞 的 我 是約定成俗的稱呼 有其方便性與必要性 我們在經典中 也常常看到佛陀 這樣自我稱呼 6 所以 這不是佛陀教說的 無我 所要否定的內容 而 哲理上 的 真我

40 -40- 學佛的基本認識 即含有 常住的 不變的 實在的 獨存的 唯一的 主宰的 支配的 等內 涵 這些意涵 就是 奧義書 我即是梵 思想裡的 真我 與佛陀所教說 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 的緣起法 有著根本上的衝突 完全不相容 這才是佛陀教說 無我 所要否 定的 我 的內容 佛陀這樣的教說 不但突破了 奧義書 以來的盲點 更是當時所有其 他宗教思想裡 所不曾有的主張 堪稱為佛法的主要特徵 7 阿含經 裡的訊息 佛教的無我主張 是一項普遍而沒有例外的真理思想 當然是適用於貫穿生命從死到生 的輪迴 然而 從死到生如何流轉與相續 這是一般人不容易明白 但卻又很想知道的問題 一般人對 無我輪迴說 會感到迷惑的關鍵 可能是在這裡 以下 讓我們嘗試從印度佛教 思想發展與演變的角度 來作一個大略性的鳥瞰回顧 看看印度佛教在不同時期 對於生命 如何從死到生 曾經有過哪些的主張與說法 首先 來看最早成立的 阿含經 從漢譯的 阿 含經 中 我們可以找到幾種不同的安立 隱含從死到生的相續狀態 一 識 例如說 識入母胎 8 又如還有其它許多談到 識緣名色 的部分 這可 以算是 阿含經 中 最常用的一種了 二 精神 或 神 例如說 降神母胎 9 又如說 有一位婆羅門 想要觀察人死 時的 精神所出之處 但以常人之眼 都不見神有往來之處 10 等 三 神識 或 識神 例如佛陀安慰摩訶男優婆塞 說他長時間受到佛法的薰陶 死 後必能 神識上昇 向安樂處 未來生天 11 又如尊者婆迦梨 因患重病 大小便失禁而 自殺 魔王想知道他死後往生何處 但找遍了也找不到尊者婆迦梨自殺後 神識之處 12 另說 識神當生何處 13 佛陀說 因為尊者婆迦梨是 不住識神 而自殺 在自殺的 那一刻 成就涅槃解脫 所以死後 神識永無所著 又如佛陀說 有三種因緣 識來受胎 能形成一個新的生命 哪三個條件呢 一是 父母集在一處 二是 父母無患 三是 識 神來趣 14 前面兩個條件 以現代的醫學知識來理解 則應該是 精卵結合 以及 精卵 健全 第三個條件 則還不在現代醫學了知的範圍裡 從這些例子的經文來看 識 神 識 識神 的用法或譯法 顯然沒有太嚴格的區分 四 香陰 與上面 三種因緣受胎 類似的另外一種說法是 父母合會 無滿堪耐 香陰已至 15 其中 前兩個條件與前面所舉的例子沒有不同 第三個條件 香陰已至 應該是與前面所舉經文中的 識神來趣 相當 五 意生身 有一位婆蹉族 16 的外道出家修行者 詢問佛陀有關他們認為的生命輪迴 主體 稱為 命 或稱為 神 17 的問題 當佛陀告訴他 這個問題無法討論時 即刻受

41 2.2 無我下的輪迴 -41- 到這位外道修行者的質疑 既然佛陀認為這個問題不可以討論 但又為什麼常常記說弟子死 後往生何處 佛陀即為他解疑說 所以會記說弟子死後往生何處 是因為 眾生於此處命終 乘意生身生於餘處 而這個 意生身 是 因愛故取 因愛而住 的因緣所生 18 與一般外 道所說的輪迴主體 命 神 的內涵 是不相同的 佛陀並沒有此一時 彼一時地持雙重 標準 六 異陰相續 與 餘 陰相續生 19 這是直接簡要地以 相續 來表達從這個 五蘊到下一個五蘊 其中 只有業報的展現 而找不到業報後面的不變主人或主體 南傳巴利語聖典 尼柯耶 中 與上列所舉經例中 相對應的經文中譯 高雄元亨寺譯 本 則只使用 識 20 心 21 康達婆 22 等 至於什麼是 識神 神識 神 乃 至於 香陰 康達婆 在 阿含經 中 並沒有特別作進一步的描述或說明 也許那個時 候的主流 是以五蘊中的 識蘊 來談 大家就能理解 接受了 都涵蓋在 識蘊 中 不 需要再從中去細分追究 當時更注重的 或許是從死到生驅動力 集 的探討 以及更關注 於如何止息這個驅動力的修行方法 道 吧 部派佛教時期的安立 部派佛教時期 對生死與業報如何輪迴流轉 諸如從死到生如何轉移 中間是否存在某 種狀態 而這個狀態的性質又是如何 等等的問題 持續得到多數人的關注與論究 這 樣 多數的部派 都不免涉入了探求一切法 自性 有無的形而上哲學領域 以及 本識 思想的開發與論辯 每個部派都建立有自部的解說體系 見解顯得分歧 例如 有的論師開 始提出死生流轉之間 存在著 中陰 但也有論師不同意而加以駁斥 各部派的不同立論 或許都有來自於論師們的不同傳承 以及個別不同的禪修體驗支持 在 各有所據 的情形 下 好像誰也沒能說服誰 在這許多思想體系中 綜合整理來看 有一類是以著重 五蘊和 合 的觀點來說明 就像前面所舉的 異陰相續 說的經例 屬於這類觀點的 如說一切有 部安立 世俗補特伽羅 說轉部安立 勝義補特伽羅 犢子部安立 不可說我 化地部立 窮生死蘊 等 另有一類 著重於 心識主導 23 的觀點來說明 就像前面所舉的 識 神識 香陰 意生身 等說的經例 屬於這類觀點的 如經部立 集起心 大眾部立 根本 識 赤銅鍱部立 有分識 等 各部派的主張 都不盡相同 思想有著明顯的分流發展 各 部派思想發展的分流 還不止於這一方面而已 但由於當時印度佛教 已朝部派不斷分化的 方向發展 也不可能有全體佛教界的共同集會 來統合審定 化解歧見 所以 就思想發展 史的角度來看 各部派的安立與說法並無定論 也沒有誰才是 正統 的問題

42 -42- 學佛的基本認識 大乘時期的安立 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 接續了各部派思想 所以 當大乘佛教思想發展大成以後 各部 派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間 而逐漸被取代 最後終於在印度本土消失 初期大乘時期 以 般 若 性空 思想發展為主流 似乎沒有將重心放在這一方面的探討上 後期大乘時期的唯識 思想 承襲 經部 思想的精華 而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逐漸興盛 影響所及 經部 沒落 消失了 般若 性空 思想的主流地位 也被取代了 大乘唯識思想的形成 是好幾個思潮 互相融合匯流而成的 24 如 細心說 種習說 潛在煩惱說 唯心無境論 25 等 同 樣地 也只有發展的主流演變 而沒有所謂 正統 的問題 其中 第七識 第八識 乃至於 第九識 26 等的思想發展 是與輪迴流轉有密切關連的 而 第八阿賴耶識 後來 成為其思想發展的主流 但這個主流思想 也還前後期發展的不同 早期所說的阿賴耶識 是被定義為雜染的 妄識 後期所說的阿賴耶識 卻與眾生 佛性本有 思想融合 發展成 本來清淨的 如來藏 思想 關鍵的無我 從以上思想發展軌跡的簡略回顧來看 可以理解到 從死到生如何相續的解說 歷來的 佛弟子是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而且沒有誰被公認為是正統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的立論建 構 一方面表示了問題的不容易理解 另一方面 相對地也表示了所有的立論建構 都有其 不能圓滿的侷限性 好像也沒有比 阿含經 中所展現的有限資訊清晰多少 目前我們所熟 悉的 中陰身 或 第八識 的說法 也都還是思想發展演變下的一環 不見得就優於 阿 含經 中 只談 六識 的當時主流教說 所以 不一定就要將 中陰 說 或 第八識 說 或兩者的融合說定於一尊 認為非此不可 離此即非 更不能說 只談 六識 就成立 不了生死輪迴 就是邪見 其實 不論用怎樣的名稱 建立怎樣的立論體系 其出發點總是 圍繞在 生死如何輪迴 解脫如何可能 27 的說明上 其功用 應當是在於適應不同根性眾 生的理解 契機 而最後目的 則當期望能引導人們趣向解脫 圓成佛道的修行 契理 而邁向解脫 圓成佛道的關鍵 在於 無我 28 的體證 所以 更重要的是 我們如何建立 與 無我 相應的生命相續輪迴觀 讓我們再回頭來檢視 阿含經 中 幾個具有指標性的 經例 一 當異比丘與摩竭陀人質疑 如果沒有我 那麼 是誰在造業 誰在受業報 誰在受 苦受樂時 佛陀僅以五蘊 無常 苦 非我 非我所 來回答異比丘 29 以 眾生因緣會相 連續 所以說 有生 有死 來回答摩竭陀人 30 佛陀的回答 沒有直接說是誰在受業報 表面上看來 好像是答非所問 其實 真的沒有辦法說是誰在受業報 所以佛陀直接從他們

43 2.2 無我下的輪迴 -43- 所以會疑問的關鍵處 我見 來著手教說 在當下的生命中 不以任何形式存在有 實在的 常住的 獨存的 主宰的 內涵 在過去的生命裡也沒有 就是將來從死 這一期生 命 到生 下一期生命 的過程中 也不會有 一切的存在 不論在任何時空下 都是 因 緣會相連續 都是因緣條件所生 既是因緣所生 必定受眾因緣所左右 而展現出無常 既 是無常 就是 非我 不是 我 既然沒有任何一項是 我 那就是 無我 沒有 我 這是佛法特有的無我輪迴觀 二 嗏帝比丘堅持主張 佛陀曾經說過 今此識 往生不更異 一直不接受其他比丘 的糾正 最後受到佛陀的呵責 31 嗏帝比丘的意思是 五蘊中的這個 識 蘊 就是那個能 作善惡業 並且會受善惡業報的主體 它能流轉輪迴 而且能在流轉輪迴中 保持其本來一 貫的性質 不會改變 前面說過 識 是 阿含經 中 最常被用來解說死 生相續的 嗏 帝比丘這樣的說法 與 奧義書 所主張的 真我輪迴 豈不是一樣了嗎 怪不得佛陀會呵 責他是 愚癡人 佛陀說 識因緣故起 32 識 也是因緣條件俱足 才能生起的 例 如 透過正常的眼睛 看到東西 而產生的識 辨別功能 就成了 眼識 耳聽 鼻聞 舌嚐 身觸 意根各產生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等不同性質的辨別功 能 這個情形 就像以木材燒出來的火 成了 柴火 以草糞燒出來的火 成了 草糞火 一樣 柴火與草糞火 性質不同 所以 識的性質 是不斷地被它生起的因緣條件所改變的 哪裡能 往生不更異 呢 三 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識 與 名色 輾轉相依 這是 阿含經 中常見的教 說 再佐以 攀緣四識住 33 的經教 說 識 必定要在色 受 想 行四個地方攀緣 在 這些地方來去 安住 生長 所以 部派時期的論師們會稱之為 有取識 就像植物的種子 必須在泥土與水的地方 才能生長一樣 所以 如果有人說 有一種 識 可以離開色 受 想 行而來去 安住 生長 佛陀說 那不是我們所經驗的 只是空口說白話 玄談空論 徒增愚癡罷了 34 因此 如果說死生之間的相續流轉 有單獨的識可以來去 安住 生長 有那種純精神 純心靈的存在狀態 恐怕要稍作保留 與這些經教多印證了 愛染有餘的輪迴 前節說到 生命輪迴的推動力量 是無明與渴愛 而無明與渴愛 更是互為表裡的一體 之兩面 所以 只要渴愛沒有止息 就還 有餘 35 為何有餘 因為渴愛的推動 就會接 續許多為了執取與占有的行動發生 沒完沒了的 即使是自殺的人 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厭惡 生命 不再眷戀了 實際上在其厭惡的深處 還是受了厭此愛彼的渴愛力量推動著 仍不離

44 -44- 學佛的基本認識 有餘 一死不能百了 所以說 如果還有一絲渴愛在 生命之火就不會熄滅 輪迴就不會停 止 生命的輪迴之流 是這樣的 此有故彼有 因緣會相連續 的因緣所生 既是因緣所 生 所以就不能是無因無緣的偶然或斷滅 而且不論是在任何時空裡 都會隨著因緣條件的 變化而改變 是無常的 也不存在任何 實在 常住 獨存 主宰 的內涵 是無我的 為 了方便說明與理解 對愛染有餘的眾生 從死到生的過程中 說是以某種狀態銜接相續 流 轉輪迴 自有其解說上的需要 然而 如果不能緊緊扣著緣生緣滅 無常無我的緣起正見 隱含 夾雜著 本自俱足 的反緣起思想 說生命中的 本來 如何如何 說在生死變化中 有某種 不變 特質的核心 說有 其小無內 的基本元素 基本單位 那麼 再美妙生動 讓人容易接受的詮釋 也只是隨順世間 真我 的思想而已 與解脫生死 圓成佛道何干 註解 1.探究宇宙的起源 也為古印度宗教哲學的領域之一 如 梨俱吠陀 中有金胎 生主 造 一切者 原人等思想 梵書 初期延續的生主思想 中期出現的大梵思想 而後期演變的真 我阿特曼 ātman 梵我合一思想 到 奧義書 時 更成為成熟的主流思想 2. 佛告比丘 諸所有色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麤 若細 若好 若 醜 若遠 若近 彼一切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受 想 行 識 亦復如是 比丘 如是 知 如是見 疾得漏盡 爾時 會中復有異比丘 鈍根無知 在無明㲉 起惡邪見而作是念 若無我者 作無我業 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雜阿含五八經 3.摩竭陀國為佛陀時代的大國 佛陀成道處的尼連禪河河畔菩提迦耶 就在該國 佛陀早年 多在該國遊化 如在該國首都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精舍 耆婆林精舍 摩訶劫賓那精舍 王 舍城外靈鷲山石窟等 摩竭陀國國王頻鞞娑邏王 亦作瓶沙王 亦為當時少見的國王佛弟子 4. 諸摩竭陀人見如此已 便作是念 沙門瞿曇不從鬱毘羅迦葉學梵行 鬱毗羅迦葉從沙門 瞿曇學梵行也 世尊知諸摩竭陀人心之所念 便為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說法 大王 若 族姓子不著色 不計色 不染色 不住色 不樂色是我者 便不復更受當來色 大王 若族 姓子不著覺 想 行 識 不計識 不染識 不住識 不樂識是我者 便不復更受當來識 大王 此族姓子無量不可計 無限得息寂 若捨此五陰已 則不更受陰也 於是 諸摩竭陀 人而作是念 若使色 覺 想 行 識無常者 誰活 誰受苦樂 中阿含六二經 5. pāli 聖典 語的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 ahaṁ 我 常識的分別我見 anaṃ ahaṁ asmi 這是我 哲學的 宗教的分別我見 attan 我體 Attan 神我 俱生的我見 Asmi 我 有 Aham asmi 我是 是我 ahaṃnāra 我計 我執 俱生的我慢 Asmimāna 我

45 2.2 無我下的輪迴 -45- 慢 Asmī ti māna 我 云云之慢 等等不同的原文同樣漢譯為 我 中略 聖典 語 attan 一 作名詞用時 有我 我體 神我 等歧義 ambiguitn 二 作代名詞用時 古德譯作 己 自 為三種人稱單 複數反身代名詞 義為 你自己 我自己 他自己 我們自己 人人自己 因此 甚至閱讀聖典語文 不通達第一義佛法的印度人氏 有時亦很難分辨 attan aham asmi 等詞在語文脈絡的正確字義是何 由人間佛法透視 緣起 我 無我 空 以四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 一六四頁 楊郁文撰 甘 露道出版社 6.今試舉下面兩例 如是 我 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我 不與世間 諍 世間與 我 諍 雜阿含三七經 佛告婆羅門 如是論者 我 不與相見 汝今自來 而言我非自作 非他作 雜 阿含四五九經 7. 外道所說個人自體的 我 與宇宙本體的 梵 看作常住不變的 安樂自在的 常住 不變的小我 大我 都從生死根本的我見中來 必須以慧觀察 悟到他是無常 苦 無我 空 才能將生死的根本煩惱解決了 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 在這上明顯地表示出來 佛在人間 第五四頁 印順法師著 8. 世尊告曰 阿難 若識不入母胎者 有名色成此身耶 答曰 無也 阿難 若識入胎 即出者 名色會精耶 答曰 不會 阿難 若幼童男童女識 初斷壞不有者 名色轉增長耶 答曰 不也 當知 所謂緣名色有識 阿難 若識不得名色 若識不立不倚名色者 識寧 有生 有老 有病 有死 有苦耶 答曰 無也 中阿含第九七經 長阿含第一三經 9. 若始菩薩從兜率天 降神母胎 專念不亂 地為大動 是為三也 長阿含第二經 10. 婆羅門言 收縛此人著大釜中 韋 圍 蓋厚泥使其牢密 勿令有泄 遣人圍遶以 火煮之 我時欲觀知其精神所出之處 將諸侍從遶釜而觀 都不見其神去來處 又發釜看 亦不見神有往來之處 以此緣故知無他世 長阿含第七經 11. 佛告摩訶男 汝亦如是 若命終時 不生惡趣 終亦無惡 所以者何 汝已長夜修習念 佛 念法 念僧 若命終時 此身若火燒 若棄塚間 風飄日曝 久成塵末 而心 意 識 久遠 長夜正信所熏 戒 施 聞 慧所熏 神識上昇 向安樂處 未來生天 雜阿含第 九三0經 12. 爾時 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殺 當於爾時 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識所在 為在

46 -46- 學佛的基本認識 何處 為在人耶 為非人耶 天 龍 鬼神 乾沓和 阿須倫 迦留羅摩 休勒閱叉 今此 神識竟為所在 在何處生遊 不見東 西 南 北 四維 上 下 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識之 處 是時魔波旬身體疲極 莫知所在 是時 尊者阿難白世尊曰 唯願世尊說婆迦梨比丘 神識為何所在 世尊告曰 婆迦梨比丘神識永無所著 族姓子以般涅槃 當作如是持 增 壹阿含二六品第十經 13. 世尊告諸比丘 汝等見是跋迦梨比丘死身在地 有遠離之色不 諸比丘白佛 已見 世尊 復告諸比丘 遶跋迦梨身 四面周匝 有闇冥之相圍遶身不 諸比丘白佛 已見 世 尊 佛告諸比丘 此是惡魔之像 周匝求覓跋迦梨善男子識神當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 跋 迦梨善男子 不住識神 以刀自殺 爾時 世尊為彼跋迦梨說第一記 雜阿含第一二六五 經 14.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有三因緣 識來受胎 云何為三 於是比丘 母有欲意 父母共 集一處 與共止宿 然復外識未應來趣 便不成胎 若復父母集在一處 父有風病 母有冷 病 則不成胎 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 父相有子 母相無子 則不成胎 若復有時 識神趣胎 父行不在 則非成胎 若復比丘 父母集在一處 父母無患 識神來趣 然復 父母俱相有兒 此則成胎 是謂有此三因緣 而來受胎 是故比丘 當求方便 斷三因緣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增壹阿含二一品第三經 15. 中阿含第一五一經 說 以三事等合會受胎 父母合會 無滿堪耐 香陰已至 阿 私羅 此事等會入於母胎 中阿含第二0一經 也說 復次 三事合會入於母胎 父母 聚集一處 母滿精堪耐 香陰已至 此三事合會入於母胎 16.婆蹉族應屬於恆河上游西方雅利安族的一支 與佛陀的恆河下游東方系種族不同源 長 阿含第四經 中 記錄了佛世時的十六國族 就有婆蹉國 他的位置一般認為在恆河上游 現今新德里以南的一帶 17.這是 十四無記 的四大論題之一 雜阿含經 都作 命即是身 命異身異 長阿含 經 都作 是命是身 命異身異 增壹阿含經 都作 彼命彼身 非命非身 是命是 身 非命非身 命是身耶 為命異身異耶 大智度論 則作 是身是神 身異神異 18. 婆蹉種出家白佛 云何 瞿曇 命即身耶 答言無記 命異身異 答言無記 沙門瞿曇 有何等奇 弟子命終 即記說言 某生彼處 某生彼處 彼諸弟子 於此命終捨身 即乘意 生身生於餘處 當於爾時 非為命異身異也 佛告婆蹉 此說有餘 不說無餘 譬如火 有餘得然 非無餘 婆蹉白佛 眾生於此命終 乘意生身往生餘處 云何有餘 佛告婆蹉 眾生於此處命終 乘意生身生於餘處 當於爾時 因愛故取 因愛而住 故說有餘 雜阿

47 2.2 無我下的輪迴 -47- 含第九五七經 19. 雜阿含第三三五經 說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眼生時無有來處 滅時無有去處 如是 眼不實而生 生已盡滅 有業報而無作者 此陰滅已 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 又 雜 阿含第一0五經 說 佛告仙尼 我諸弟子 聞我所說不悉解義 而起慢無間等 非無間等 故 慢則不斷 慢不斷故 捨此陰已 與陰相續生 20.如 相應部 22 相應 87 經/跋迦梨經 中部 38 經/渴愛的滅盡大經 等經 21.如 相應部 55 相應 21 經/摩訶男經第一 22.如 中部 38 經/渴愛的滅盡大經 23. 五蘊統一論是平等門 心識統一論是殊勝門 唯識學探源 第五0頁 印順法師著 24. 唯識的定義 即是識 不離識 論師們有不同的解釋 究竟唯有什麼識 有的說是 八識 有的說是阿賴耶 有的說唯是真心 這些 都是唯識思想的一個側向 是唯識學的一 流 偏執一個定義 這是一論一派的唯識學者 本人的態度 是想在複雜的唯識思想中 發 見主流與共義 廓清宗派的偏執 所以先從大乘唯識學中 指出幾個不同觀點的解說 再去 考察它與原始佛教的關係 這不同方面的解說 都是唯識學 是唯識學的多方面的開展 唯 識學 也可說是幾個思潮的合流 大乘唯識思想 大概可以歸納為五類 一 華嚴經 十地品 第六地說 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這可以稱為 由心所造 的唯識 二 解深密經 卷三 說 這可以稱為 即心所現 的唯識 三 解深密經 卷一 說 這可以稱為 因心所生 的唯識 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四 說 這可以 稱為 映心所顯 的唯識 五 阿毘達磨大乘經 說 可以稱為 隨心所變 的唯識 唯識學探源 第二八至三二頁 印順法師著 25.此部分資料參考 引用自 唯識學探源 第四八至二0一頁 印順法師著 26.九識是指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阿陀那識 阿賴耶識 阿摩羅識 將阿 摩羅識列為第九識 而提倡九識之說 則始於梁 真諦三藏 但九識說也有其經典的依據 如 金剛三昧經 入實際品 說 如彼心地 八識海澄 九識流淨 風不能動 波浪不起 入楞伽經 說 八九種種識 如水中諸波 大乘密嚴經 說 心有八種 或復有九 摘自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第一一七頁 27.引用印順法師的觀點 我的意趣 按 立大乘三系 是 凡是圓滿的大乘宗派 必有圓 滿的安立 一 由於惑業而生死流轉 到底依於什麼而有流轉的可能 二 由於修證而得大 菩提 到底依於什麼而有修證的可能 無諍之辯 第一二六頁 佛法有二大問題 一是

48 -48- 學佛的基本認識 生死輪迴問題 二是涅槃解脫 成佛 問題 一切佛法 可說都是在這二大問題上作反復說 明 以佛法研究佛法 第三0四頁 印順法師著 28. 聖弟子住無我想 心離我慢 順得涅槃 雜阿含第二七0經 29. 爾時 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 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 若有愚癡人 無智明而作是念 若色無我 受 想 行 識無我 作無我業 誰當受報 如是所疑 先以解釋 彼云何 比 丘 色為常耶 為非常耶 答言 無常 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 是苦 世尊 若無 常 苦 是變易法 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 是我 異我 相在不 答言 不也 世尊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雜阿含第五八經 30. 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 便告比丘 愚癡凡夫不有所聞 見我是我 而著於我 但 無我 無我所 空我 空我所 法生則生 法滅則滅 皆由因緣合會生苦 若無因緣 諸苦 便滅 眾生因緣會相連續 則生諸法 如來見眾生相連續生已 便作是說 有生有死 我以 清淨天眼出過於人 見此眾生死時 生時 好色 惡色 或妙 不妙 往來善處 及不善處 隨此眾生之所作業 見其如真 中阿含第六二經 31. 嗏帝比丘答曰世尊 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 今此識 往生不更異也 世尊問曰 何者識 耶 嗏帝比丘答曰 世尊 謂此識 說 覺 作 教作 起 等起 謂彼作善 惡業 而受 報也 世尊呵曰 嗏帝 汝云何知我如是說法 汝從何口聞我如是說法 汝愚癡人 我不一 向說 汝一向說耶 中阿含第二0一經 32. 我說識因緣故起 識有緣則生 無緣則滅 識隨所緣生 即彼緣說 緣眼 色生識 生 識已 說眼識 如是 耳 鼻 舌 身 意法生識 生識已 說意識 猶若如火 隨所緣生 即彼緣說 緣木生火 說木火也 緣草糞聚火 說草糞聚火 中阿含第二0一經 33. 佛告比丘 愚癡凡夫 無聞眾生 於無畏處而生恐畏 愚癡凡夫 無聞眾生 怖畏無我 無我所 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 何等為四 謂色識住 色攀緣 色愛樂 增進 廣大 生長 於受 想 行 識住 攀緣 愛樂 增進 廣大生長 比丘 識於此處 若來 若去 若住 若起 若滅 增進 廣大生長 雜阿含第六四經 34. 彼五種子者 譬取陰俱識 地界者 譬四識住 水界者 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何等為 四 於色中識住 攀緣色 喜貪潤澤 生長增廣 於受 想 行中識住 攀緣受 想 行 貪喜潤澤 生長增廣 比丘 識於中若來 若去 若住 若沒 若生長增廣 比丘 若離色 受 想 行 識有若來 若去 若住 若生者 彼但有言數 問已不知 增益生癡 以非境 界故 雜阿含第三九經 35. 眾生以愛樂有餘 染著有餘 唯有世尊得彼無餘 成等正覺 雜阿含第九五七經

49 2.2 無我下的輪迴 -49- 所謂捨離一切有餘 愛盡 無欲 滅盡 涅槃 雜阿含第八六七經 所謂捨一切有餘 一切愛盡 無欲 滅盡 涅槃 雜阿含第三0六經

50 -50-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三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 什麼是業力 業的主要涵義 指的是行為 作為 包括外在的肢體行動與語言展現 以及內在的意志 意念等心理活動 例如 八正道中 正業 的業 就是指這樣的範疇 然而 不論是內在或 外在的身心行為 即使在行為完成以後 總會或深或淺地 留有一些後續的影響力 持續影 響著行為者與被行為者 例如 兩個人由於觀念不同 內在無形的心理活動 經言詞表達出 來後 有形的外在行為 成為意見不合 如果進一步發展成口角或肢體衝突 有形的外在行 為 即使衝突行為結束了 雙方可能會持續有一段時間的心存芥蒂 或愧疚遺憾 或形同陌 路 或相見分外眼紅 總之 凡做過 必留下痕跡 只有痕跡或深或淺的不同程度而已 佛典中用 業跡 1 的名稱來表示 十分傳神 這種行為過後的影響力 不論是對行為者自己 或是對他人 其實 若從自他關係 無法孤立分割的角度來看 對他人的影響 最後終究還 是會反應回來 成為對自己的影響 就稱為 業力 業力說的歷史定位 古印度 奧義書 時代的一些先哲 將這種行為過後的影響力 逐漸地發掘闡揚出來 用來解釋 人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禍福不同境遇 並且 和當時興起的輪迴思想相結合 完整地將業力說貫通三世 而成熟地完成業感輪迴說 在當時以祭祀決定命運的傳統思潮下 業力說可以看作是一項突破傳統的革命性思想 這種思想 直接衝擊著婆羅門的四姓階級說 也撼動了婆羅門至高尊貴的社會地位 以業力 自己行為的影響力 決定人生禍福的思想 必然地發展出四姓 人人 平等 打破以出生血統決定社會地位的傳統 達到平權的結論 這樣的結論 在早期佛教的一則經典裡 有了明確地紀錄 尊者摩訶迦旃延 對來自西方雅 利安族的摩偷羅國王說 當知 四姓悉平等耳 2 這與十八世紀法國 人權宣言 以來 隱然形成的國際主流觀點 人生而自由平等 的平等主張 是一致的 更顯出了業力說的真 知灼見 佛教對業力說的態度 從早期佛教聖典 阿含經 的紀錄中 我們可以確定 佛陀原則上是接受業力說的觀點 的 例如 經中記述波斯匿王所十分敬愛思念的祖母過世了 貴為當時一大強權國 憍薩羅 國 國王 擁有極大權勢與資源的他 也無法挽救自己所鍾愛祖母的性命 感到十分悲傷 落魄地來見佛陀 佛陀因此而安慰他 並為他說明 一切眾生 包括一切蟲 一切神 一切 人 乃至於佛陀 佛弟子 只要是活著的 都會死去 然後 各隨業所趣 善惡果自受 3

51 2.3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 -51- 也就是說 都會隨著各自的業力往生 承擔善惡果報 或墮地獄 或昇天界 或解脫漏盡入 涅槃 另外 經中也常說到 佛陀與具有三明神通力 4 的佛弟子 能於眾生死時 以 天眼 見到眾生 隨業受生 5 的情形 眾生下一輩子往生何處 不是由於上帝的審判 也不是閻羅 王的裁決 6 而是受諸多業力的牽引 隨業往生的 表示了佛教對業力說的正向肯定態度 業力的形成 那麼 業力是如何形成 又如何作用而展現的呢 這是屬於 緣起甚深 的複雜問題 本來也不適合我們一般平凡人來細究 雖說如此 然而 我們還是可以從一般平凡人 能夠 充分經驗的日常生活中 得到一些合理推斷的可靠理解 讓我們先從業力說的先驅 奧義 書 中 所透露的訊息來看 奧義書 的先哲們 注意到人們的意志力 對行為的重要影響 力 而提出 依欲而有意向 依意向而有業 依業而有果報 的論點 7 明白指出 意向 行 為 果報 三者間的關連性 其中 從行為到果報的觀念 就是業力說的雛形 如果從我們 自己日常生活行為中 來仔細觀察 確實可以發覺 我們的起心動念 意向 意志 是引發 行為的前導 即使是一些表面上看來無意識的反射行為 也還有不易察覺的深沈意識 或者 習以為常的慣性主導著 這些也都還是人們意向展現的一類 所以 後來佛教的論師們 更 細膩地將意向到行為的過程 剖析為 審慮 決定 發動 8 審慮與決定 是每個意向形成 的過程 一旦決定後 就成了意志 然後去推動一些肢體或言語行為 來貫徹這個意志的實 現 然而 更值得關切的是 我們的意向是如何形成的 影響我們 審慮 決定 的因素是 什麼 因素或許有很多 但總括來說 是不離來自社會與自我的自 他因素 而這些因素 都與組成社會的個體 以及個人的行為有關 讓我們以個人習以為常的慣性來看 個人的慣 性 就是這個人的性格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 是從他的慣常行為中 逐漸養成的 而慣常的 行為 又是受性格的驅使 性格與行為 兩者間交相作用 輾轉影響 成為 以習成性 以 性成習 9 的鉤鎖 由微而著 從局部而類推整體 從個性與習慣之間的關係 可以是理解業 力形成的一個很好基礎 譬如主宰欲強的人 如果不知節制 就容易在言行上與人起衝突 所以讓自己陷入暴戾環境的機會 也就相對地增多 而每發一次脾氣 就又讓自己的主宰欲 再次地獲得了滋養 時間久了 積習成性 10 連自己想改都改不掉 常常自己不自覺地發脾 氣 成為別人眼中壞脾氣的人 當然自己也常受到怒火中燒 親朋疏離的果報 瞋怒是這樣 子 貪欲 慳吝的個性與報應 也都是這樣子的 影響深遠的意業 所以 業力不是什麼神秘不可理解的力量 不是一成不變的宿命決定 也不是上帝指定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凡發生過的必留下痕跡 同位素分析的考古應用? 如何考古 06 2013 9 489 經由人骨中碳和氮同位素的分析, 提供考古學家另一個探討古代攝食系統的途徑 另外, 可以藉由鍶同位素分析了解人群的來源與遷移過程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13 15 13 12 15 14 13 15 13 12 15 13 15 13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2013 9 489 07 δ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logarithms of number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s life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編著 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目 序 次 仁俊 長老/自 第一章 序 略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為佛陀 p.3 第二節 緣起法下的三法印與空 p.13 第三節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p.19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節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p.30 第二節 無我下的輪迴 p.39 第三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 p.50 第四節 人身難得 p.60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CBM PROPOSAL

CBM PROPOSAL Maya Grigorovich-Barsky EDU 605 Fall 2011 Professor Durham CBM PROJECT Counting 1-10 in Japanese Recognizing the Kanji Characters and Correctly Pronouncing Them Student Information Name: Melinda Baskin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trigonometrical logarithm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4 素人頭家圓夢 65 圓夢 桃城食在好味道 3 5 2000 9 6 5 11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8 素人頭家圓夢 69 透過臉書分享, 用美食料理和粉絲搏感情 3 好手藝 講究的製程, 這些店家習以為常 的事, 對消費者來說卻是最難得的堅持, 3 消費者在找的不就是這樣的好東西? 2000 1500 1000 8 70 素人頭家圓夢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40 2014 2 494 台灣食蛇龜生存的挑戰 失落的龜樂園 20 台灣的食蛇龜 J. E. Gray 1863 R. Swinhoe J. Reeve 台灣原來還算普遍的食蛇龜, 也名列投機者高價競逐的少數物種之一, 前景令人擔憂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0.07 8.25 2 40 5 16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2014 2 49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p.147)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1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它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附 件 一 公 務 員 資 歷 組 別 I. 資 歷 組 別 及 名 稱 資 歷 組 別 名 稱 1 無 需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2 中 學 會 考 證 書 第 一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的 第 二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並 具 相 當 經 驗 的 3 高 級 文 憑 及 文 憑 第 一 組 : 高 級 文 憑 第 二

More information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採訪 / 葉代芝 2005 12 2,500 爭取獨立 流亡到這裡的西藏難 民, 在刻苦的環境中胼手胝足, 建立起一個個屯墾區 90 希望,沒有句點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9 5 2.5 4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行動醫療團團長陳志福醫師, 為巡迴醫療團隊掌舵 30 周維正醫師是國合會的長期志工, 走過了三十多個國家, 在各個行動醫療團中, 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More information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02 學 年 就 是 要 學 好 數 學 (JUST DO MATH) - 子 計 畫 一 : 數 學 活 動 營 數 學 奠 基 活 動 模 組 示 例 : 分 數 假 帶 互 換 _ 國 小 三 四 年 級 桌 遊 活 動 名 稱 : 分 數 心 臟 病 編 號 : ( 由 主 辦 單 位 填 寫 ) 設 計 者 : 新 竹 縣 蔡 寶 桂 老 師 壹 活 動 器 材 : 一 分 數 撲 克 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indd

printing.indd 上 帝 信 仰 與 古 代 中 國 13 基 督 教 之 景 教 在 唐 朝 傳 入 中 國 人 類 最 早 期 活 動 都 在 兩 河 流 域 一 帶 人 類 文 化 始 於 巴 比 倫 兩 河 流 域 14 圖 片 中 國 基 督 教 簡 史 挪 亞 三 子 後 裔 分 散 全 地, 中 國 人 是 閃 族 的 後 人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都 離 不 開 大 河 滋 潤 一 般 書 籍 所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珍惜生命 目錄 一 可以再多想想, 放下自殺念頭 4 二 正確的價值觀, 破解自殺迷思 9 三 肯定自我價值, 實踐生命意義 11 四 落實人文關懷, 成功防治自殺 15 五 放下自責內疚, 勇敢承擔責任 19 六 呼吸就是財富, 活著就有希望 23 七 重新檢視媒體, 重視精神生活 28 八 重建媒體道德, 善盡社會責任 30 九 不做成功的人, 做個實在的人 33 十 逆境讓人成長, 打擊磨練意志

More information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東 亞 語 文 學 系 大 學 部 修 業 規 則 (104 學 年 後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 修 正 對 照 表 條 文 修 正 後 條 文 原 條 文 備 註 第 二 條 第 三 條 第 四 條 第 五 條 大 學 部 104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大 四 上 下 皆 未 選 擇 校 外 實 習 I 及 校 外 實 習 Ⅱ 者 畢 業 學 分 為 128 學

More information

1DEn

1DEn 浮 潛 Skin Diving 基 本 浮 潛 裝 備 基 本 裝 備 Mask 面 鏡 Snorkel 呼 吸 管 Fins 蛙 鞋 Belt 配 重 帶 Weight 配 重 Suit 潛 水 衣 Gloves 手 套 Boots/Socks 潛 水 靴 / 襪 基 本 裝 備 面 鏡 呼 吸 管 蛙 鞋 配 重 帶 配 重 潛 水 衣 手 套 潛 水 靴 / 襪 使 用 選 擇 型 式 材 質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月 30 日 81 把 非 主 流 變 主 流 將 推 向 舞 辦 楚 並 因 此 功 將 推 向 請 要 複 製 這 樣 經 驗 當 年 讓 舞 上 引 起 注 目 生 1942 年 現 職 珠 寶 牌 Chi ha paura... 共 同 辦 人 暨 總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月 30 日 81 把 非 主 流 變 主 流 將 推 向 舞 辦 楚 並 因 此 功 將 推 向 請 要 複 製 這 樣 經 驗 當 年 讓 舞 上 引 起 注 目 生 1942 年 現 職 珠 寶 牌 Chi ha paura... 共 同 辦 人 暨 總 封 面 故 事 開 講 專 訪 楚 辦 人 海 斯. 巴 克 要 甩 掉 複 製 膽 秀 自 己 他 屢 獲 獎 知 將 送 上 舞 重 要 推 手 而 且 他 也 淵 源 甚 深 深 知 業 優 缺 點 財 訊 地 赴 專 訪 楚 辦 人 海 斯. 巴 克 以 他 協 助 打 天 豐 富 經 驗 娓 娓 道 對 建 議 www.wealth.com.tw 80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大國 是怎樣 崛起 的? 馬克思對經濟學的革命 002 金箍棒 與 緊箍咒 : 債務驅動的暴力 010 人 如何成為 世界貨幣 026 文明的辯證法 049 反對 資本主義 不等於反對 資本 066 社會主義與金融 085 第二章古典經濟學的 扯淡 批判 與 扯淡 122 市場經濟的起源 125 信用 : 貨幣化的道德 140 銀行券 : 債務貨幣 157 怎樣讀懂 資本論 167

More information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著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自 序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 吳 錦 發 自 序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學 生 的 共 同 筆 記 有 無 著 作 權? 學 校 任 課 教 師 上 課 時 的 授 課 演 講, 是 一 種 語 文 著 作 上 課 的 學 生 將 教 師 的 授 課 內 容, 一 字 一 句 的 抄 錄 成 筆 記, 這 是 一 種 重 製 行 為 學 生 上 課 的 目 的, 在 於 獲 得 授 課 教 師 所 傳 授 的 知 識, 而 學 生 上 課 做 筆 記, 是 一 種 習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總 統 令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月 9 日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1 0 2 0 0 0 00811 號 茲 修 正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第 六 條 之 一 至 第 九 條 條 文, 公 布 之 總 統 馬 英 九 行 政 院 院 長 陳 冲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修 正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 ICO 智慧型微投影機 使用手冊 電話 + 8 8 6-2 - 2 7 9 0-6 3 0 8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新湖一路90號4樓 w w w. q p o i n t e k. c o m * 內容僅供參考 功能會隨系統版本有所變動 * 如有操作上的問題請洽詢經銷商 本公司或至官網 支援服務..T.I. QP Q.P.T.I. Corporation 索 引 1. 內 容 物 2. 功 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迎接下一個五年 01 築 93 10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03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夢南關粉墨社區 社團跳動參與社團,開啟了心中的桃花源;走進社區,沉浸在民眾散發的人情味 04 築透過南關社區大學藝術列車, 人文種子在社區中不斷地萌芽與茁壯!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篇 名 : 將 母 狗 變 性 來 解 決 流 浪 狗 問 題 之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作 者 : 王 柏 勝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柯 志 翰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蔡 其 宏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光 烈 老 師 1 壹 前 言 流 浪 狗 的 問 題 存 在 已 久,( 註 一 ) 目 前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