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chbj0404.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chbj0404.doc"

Transcription

1 中華佛學學報第 4 期 (pp ): ( 民國 80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4, (1991)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初期佛教空之法說及義說 [1]( 上 ) 楊郁文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提要 印順導師傑作 空之探究 一書, 暢談 阿含 部派 般若 乃至 龍樹 之空 ; 引導學者對 空 之認識, 啟發作者重新閱讀 四部阿含 及 五尼柯耶 有關空之教示, 而有本文之著作 印師抉擇發明 : 阿含的空, 是重於修持的解脫道 亦以此為重心發揮灼見 ; 兼及空之法說 義說 ; 有關空之類集, 則依印度佛教之發展, 分述於部派之空及般若之空兩章中 由此等啟示, 本文擬對 四部阿含 及 五尼柯耶 有關空之法說 義說作整理, 並且加以討論 首先, 以 聖典 (pāli) 語 尼柯耶 (Nikāya) 中 空 之字義 及 漢文 阿含經 中 空 之字義 對 空義, 引 經 列舉敘述 其次, 阿含經 尼柯耶 中已有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世間空 大空 第一義空 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等名相之 分別施設 或 類集廣攝 ; 為修心 為認識實相 為智見清淨 為證涅槃作種種開示 說明 如是 空名相之原義 至部派佛教

2 p. 122 大乘佛教有 衍繹原義, 乃至 開發新義 另立名相 ; 是等 衍義 新義 仍有脈絡可循, 探其根柢, 出自何等 阿含經 尼柯耶 因篇幅所限, 今文引用 經 論 先行處理上述諸端, 陳述心得 ; 後文擬證明原始佛教結集 增一阿含經 時, 以 空 代替 無我 之演變 有關 空三昧 空觀之如法修習 及 其他有關空之教說, 則殿後報告 p. 123 一. 空之字義 ( 一 ) 聖典 (Pāli) 語 空 之字義 [1] 1. Suñña (1) 作 形容詞 用 相當於梵語 śūnya 甲 空虛的 empty, 如 suññaṃ Brahma-vimanaṃ( 空虛的梵宮 ; 見 [2]DⅠ.p.17 l.-4) 乙 無人居住的 uninhabited, 如 suññam araññaṃ( 無人居住的閑林 ; 見 SⅠ.p.180 l.-1) 丙 無實在性 devoid of reality unreal, 如 pañc' upādānakkhandā suññato yoniso manasi kattabbā 'ti].( 當如理作意五受陰 是空 無實在性 ; 見 S Ⅲ. p.167 l.-9f) 丁 無實體的 unsubstantial, 如 suñño loko( 空世間 無實體的世間 ; 見 S Ⅳ. p.54 l.+3) 戊 無 空缺 void, 如 suññaṃ adun-titthâyatanaṃ antamaso saggūpagena( 乃至以生天(來說), 彼 ( 非作業論者 ) 外道之所依處是空缺 = 不信亦不作十善業之外道, 無有生天者 ; 見 M Ⅰ. p.483 l.8f) (2) 作 中性名詞 用 相當於吠陀梵語 (Vedic)śūna] 空無 emptiness, 如 [3] *Nirodha- suññāni vā tīṇi;( 或者, 苦 集 道 三 ( 諦 ) 是滅空 = 在苦 集 道之中無涅槃 (Nib=bāna = Nirodha); 見 Vism. p.513 l.9) p. 124

3 2. Suññata 形容詞 由形容詞 suñña 之從格 (abl.)suññato 用作形容詞主格 (adj.nom.)suññata 往往與其他名詞組成片語 名相, 例如 :suññatânupassanā( 空隨觀 ; 見 無礙解道 Pṭs Ⅱ. p.43 l.9) suññato samādhi( 空三昧 ; 見 D Ⅲ. p.219 l.-4) suññato phasso( 空觸 ; 見 S Ⅳ. p.295 l.13) suññato vimokkho( 空解脫 ; 見 無礙解道 Pts Ⅱ. p.36 l.6) 等等 指以 無我 無我所 為觀之業處 (= 空隨觀 ), 進入心一境性 (= 空三昧 ) 之狀態 ; 倘若從滅受想等至 (sañña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出定, 爾時, 心無 我 我所 之心行 (= 空觸 ); 由空觀 空三昧之修習, 成就 無我 無我所 無我慢隨眠, 即心解脫 慧解脫 (= 空解脫 ) 因此,suññata 從描述 無我 無我所 無我慢隨眠 之形容詞從格 suññato, 轉作主格使用, 構成名詞片語, 專指觀照 無我 無我所 等持於 無我 無我所 乃至處於 無我 無我所 無我慢隨眠 之狀態 3. Suññatā 女性名詞 由形容詞 suñña 抽象化所成 指心處於 無我 無我所 乃至 無我 無我所 無我慢隨眠 之狀態, 亦即 : 無貪 瞋 癡 煩惱, 無有漏業 之涅槃境界 ; 例如 :ajjhattam suññataṃ( 內空 ; 見 M Ⅲ. p.111 l.7f) suññatā -vih-āra( 空性住 心處於空之狀態過日 ; 見 M Ⅲ. p.104 l.15) 屬聖者所體驗, 對凡夫來說, 乃是想像之境界 4. Suññatta 中性名詞 由形容詞 suñña 抽象化所成 與女性名詞 suññatā 同指心處於 無我 無我所 乃至 無我 無我所 無我慢隨眠 之狀態, 亦即 無貪 瞋 癡 煩惱, 無有漏業 之涅槃境界 ; 後後代之論師 文法學家喜歡以 中性名詞 表示各種原則 原理 suññatta 一字出現於 Atthāsslinī( 法集論註 ) DhsA.p.221[4] p. 125 ( 二 ) 漢文 阿含經 中 空 之字義 [5] 漢譯 阿含經 中, 依 經文脈絡 可證實 空 字義 同義者, 先列表如下, 經證 於後 : 形容詞用 1. 無所有

4 2.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 3. 空虛. 4. 無常 不恆 不住 不堅固 磨滅 變易法 5. 不自在 無獨存. 6. 無我 無人 無壽者 無命者 無士 無夫 7. 無貪 無瞋 無痴. 8. 涅槃 ( 無貪 瞋 痴之狀態 ) 名詞用 9. 空寂 10. 空界 空識住 空遍 空無邊處 副詞用 11. 空徒勞 p 無所有 (1) 增一阿含第 49 品第 4 經 : 觀外道異學, 如觀空瓶而無所有 ; 今察內法, 如似蜜瓶靡不甘美 今如來正法亦復如是 [6] (2) 中阿含 14. 羅云經 =M.61.RāhulovadaSutta. : 汝復見我取空水器覆著地耶? [7] (3) 佛說水沫所漂經 =S.22,95.Pheṇa. : 世尊告曰: 此沫聚若有目士, 諦觀察之 思惟 分別 空無所有 無來 無往亦不堅固 ; 此水聚沫何可依怙! [8] (4) 雜阿含 102 經 偈言 : 實空無所有, 而輕毀智者, 愚癡為利故, 當知領群特 [9] (5) 雜阿含 567 經 =S.41,7.Godatta. : 貪者( 有 ) 所有, 恚 癡者 ( 有 ) 所有 ; 無諍者是無所有 復次, 無諍者空於貪, 空於恚 癡, 空常 住, 不變易空, 非我 非我所 [10] 空 作形容詞用, 形容人 物 境界之無所有狀態 ; 如人無智, 頭腦空空 ; 如空瓶無水 ; 如泡沫只具空殼而無內容, 非如真珠有實核 ; 證涅槃之無諍者, 貪 瞋 癡一切煩惱已無所有, 無 我 我所 之見 執 為初期佛教最主要之 空義 南 北傳 佛經 中, 出現甚多與 空 (suñña) 結合之名相 ; 例如 : 空野 ( 見大正 中 ) 空地 ( 見大正 中 ) 空澤 ( 見大正.2-284

5 上 ) 空林 ( 見大正.1-69 上 大正 上 ) 空車 ( 見大正 上 ) suññâgara( 空屋, 見 S Ⅰ. p.219) suñña-geha( 空舍, 見 S Ⅰ. p.106) suñña-vimāna( 空宮, 見 D Ⅱ. p.356) suññagāma( 空村, 見 S Ⅳ. p.173) 以上所指境界內無人或禽獸等, 非指無曠野 無大地 無沼澤 無森林 乃至無車輛 ; 空井 ( 見大正.2-6 下 ) p. 127 空缽 ( 見大正 上 ), 以上所指無水 無食物等, 非指無井洞 無缽器 如是 空義 之把握, 如實觀察限定之境界內無人 物, 非無境界 乃至緣起命存之身心六處漏盡, 空欲漏 空有漏 空無明漏, 欲漏 有漏 無明漏無所有, 非無身心六處命存 被稱為 行空 (suññatā vihārena 以空性住 ) 釋尊於 中阿含 190 小空經 =M.121.Cūḷa-su=ññatā sutta. [11] 有所敘述, 為 空觀 (suññatânupassanā) 之主要方法之一 ; 擬於 續篇 詳細討論 2.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 (1) 別譯雜阿含 269 經 : 爾時, 世尊讚天曰 :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說 : 觀欲空無實, 修於念覺意 ; [12] (2) 雜阿含 265 經 =S.22,95.Pheṇa. :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 隨流聚沫, 明目士夫諦觀分別時,( 聚沫是 ) 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 ; 所以者何? 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色 比丘! 諦觀 思惟 分別,( 是 ) 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 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 是 ) 無常 苦 空 非我 ; 所以者何? 色無堅實故 [13] (3) 雜阿含 335 經 :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 諸比丘! 眼, 生時無有來處, 滅時無有去處 ; 如是, 眼不實而生, 生已盡滅, 有業報而無作者 [14] 五欲無實 五蘊無堅實 六根不實等等, 無實 不實 指無 實體 (dravya), 於聖義乃名為 空 ;[15] 空 即指無 自有 非緣起之絕對常 一 自主之我 初期佛教言 : 無我 空, 是於第一義諦而言 無實體我 實體我是空 ; 然於世俗諦是承認有 空相應 隨順緣起之相對常 一 自主之我, 亦即有 人格的 身心統合的 主體 (nāyaka), 是於世俗諦承認 有主體我 立體的觀察 (Stereoscopical view) 有情 眾生, 所言 無我故空, 即是於勝義諦否定 實體我, 而於世俗諦肯定 主體我 ; 倘若於世俗諦, p. 128 否定 主體我 即為 惡取空者 斷滅見者 [16]

6 3. 空虛 (1) 中阿含 187 經 : 色盛陰非果 空虛 不可欲 不恆有 不可倚 變易法 ; ( 覺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 [17] (2) 增一阿含第 24 品第 10 經 : 所謂空者, 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 是謂空三昧 [18] 所言 空虛 指五陰乃至一切諸法無 實體我, 無 常 恆 永住 不變易 法 4. 無 常 恆 住 不變易法 (1) 雜阿含 273 經 : 比丘於空諸行當知 當喜 當念: 空諸行, 常 恆 住 不變易法空, 無我 我所 [19] (2) 雜阿含 80 經 : 善觀色無常 磨滅 離欲之法, 如是觀察受 想 行 識無常 磨滅 離欲之法 ; 觀察彼 ( 五 ) 陰無常 磨滅 不堅固 變易法, 心樂清淨 解脫, 是名為空 [20] 諸行空 五陰空, 所說 空 皆指無 實體我 諸行 五陰 皆隨順緣起 ; 諸行無常 恆 住 不變易法, 五陰亦無常 不堅固 變易 ( 終歸 ) 磨滅之法, 故諸行 五陰皆 空 無實體我 5. 不自在 無獨存 (1) 別譯雜阿含 108,109 經 =S.6, 1,4.Bako Brahmā. : 時, 婆迦梵生於邪見 [21] 言 : 此處常 堅實 不壞, 不復往來於其生死, 若有過此不往來者, 無有是處 p. 129 佛告梵天 : 此處無常 空 不自在 [22] 無常 空 不自在 S.6,1,4. 作 : Yatrahi nāma an=iccam yeva samānaṃ 'niccan' ti vakkati, ( 實因此(無明)故, 即其無常者言 : 常也 )adhuvaṃ yeva samānaṃ'dhuvan'ti vakkati, ( 即其非恆者言 : 恆也 )asassataṃ yeva samānaṃ'sassatan'tiva=kkati, ( 即其非永住者言 : 永住也 )akevalam yeva samānaṃ' ke=valan'ti vakkati, ( 即其不獨存者將言 : 獨存也 )cavana-dhammaṃ yeva samānaṃ 'acavanadhamman'ti vakkati. ( 即其變易法者言 : 不變易法 也 ) [23] akevalaṃ( 不獨存 ) 相當於 別譯雜阿含經 所譯 往來 ( 見大正 中 )

7 (2) 小義釋 : 由二行相觀察世間空 :( 一 ) 由不自在之等觀 (avassiyapavatta-sallakkhaṇā), 又,( 二 ) 由空無行之正觀 (tuccha-sankhārasamanupassanā) [24] 實體我 如大梵天, 自以為獨存且具絕對自在義 ; 然世間無有如是自在者 小義釋 引 S.22, 59.Pañca. 3~11 : 色非有我, 若色有我者, 於色不應病苦生 ; 亦得於色 欲令如是, 不令如是! 以色無我故, 於色有病 有苦生, 亦不得於色 欲令如是, 不令如是! (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 用以證明五陰世間無我 不自在, 故 空 [25] 有情無 實體我 ; 清淨道論 證明 無我 言 : 對 生 住 老 三處之任何 ( 處 ) 皆無自在 即以此自在力是空 (Suñña ten'eva vasavattanâkārena); 又, 空 (suññato) 非主 (assāmikato) 不自在 (avasavattito) 我之反對 (attapatikkhepa=to) 故無我 (anattā) [26] 6. 無我 無人 無壽 ( 者 ) 無命 ( 者 ) 無士 無夫 (1) 別譯雜阿含 284 經 : 知身空無我, 觀名色不堅 ; 不著於名色, 從是而解脫 [27] (2) 增一阿含第 13 品第 7 經 : p. 130 一切所有皆歸於空, 無我 無人 無壽 ( 者 ) 無命( 者 ) 無士 無夫 [28] (3) 增一阿含第 35 品第 10 經 : 無我者即是空也 [29] 初期佛教處處說 無我, 亦以 空 說無我 ; 無我者即是空, 空者即是無我 然大乘佛法強調 空, 或以如實知 空 勝過如實知 無我 ; 此番說辭有待商榷! 7. 無貪 無瞋 無癡 8. 涅槃 (1) 前文 ( 二 )1. 之 所論: 無所有是空義, 空於貪 空於恚 癡 (2) 雜阿含 890 經 : 云何無為法? 謂 : 貪欲永盡 瞋恚永盡 愚癡永盡, 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 如無為, 如是 無所有 涅槃亦如是說 [30]

8 無所有 是 空 義, 無所有 是 涅槃 義, 故 空 具 涅槃 義 ; 然 涅槃 乃是佛弟子 觀空 空行 之究竟目標 目的 如 雜阿含 110 經 : 世尊覺一切法, 即以此法調伏弟子, 令得安隱 令得無畏, 調伏寂靜, 究竟涅槃 ; 世尊為涅槃故, 為弟子說法 ( 見大正.2-37 上 ) 空 = 無所有 = 涅槃 = 處於無貪 無瞋 無癡之狀態 後代論師如覺音 (Buddhaghosa) 尊者即以中性名詞 suñña( 空 ) 指 涅槃 ( 參閱 本文 一. ( 一 )1. 之 (2) ) 9. 空寂 (1) 雜阿含 1179 經 : 毘梨耶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晨朝買牛未償其價, 即日失牛, 六日不見 ; 時, 婆羅門為覓牛故, 至大林精舍 遙見世尊坐於一樹下, 儀容挺特, 諸根清淨, 其心寂默成就止觀, 其身金色光明焰照 ; 見已, 即詣其前, 而說偈言 : 云何無所求, 空寂在於此, 獨一處空閑, 而得心所樂? 爾時, 世尊說偈答言 : 若失若復得, 於我心不亂 ; 婆羅門當知, 莫謂彼如我, 心計於得失, 其心不自在! [31] (2) 雜阿含 262 經 : 一切諸行空寂 不可得 愛盡 離欲 涅槃 [32] 心空寂無所求, p. 131 無得失心 心不亂, 但心自在 ; 甚至, 心無我 我所見, 三渴愛 ( 欲愛 色愛 無色愛 ; 欲愛 有愛 無有愛 ) 滅盡, 離諸貪欲, 貪 瞋 癡永盡, 一切煩惱永盡 涅槃 10. 虛空 (1) 六界之一, 如空界 ( 見大正 下 ) 空持 ( 見大正 中 ) 空種 ( 見大正 下 ) ākāsa-dhātu( 空界, 見 D Ⅲ. p.247) (2) 七識住之一, 空處住 ( 見大正.1-52 上 ) 有諸有情從一切色想之超越 諸有對想之滅沒 種種想之不作意,( 而只作意 ): 虛空是無邊也 ( 之概念 ), 如是, 空無邊處 (ākāsânañcâyatana) 具足住 ; 此是第五識住 ( 見 D Ⅲ. p.253) (3) 八解脫之一, 住空處解脫 ( 見大正.1-52 中 ) 從一切色想之超越 諸有對想之滅沒 種種想之不作意,( 而只作意 ): 虛空是無邊也 ( 之概念 ), 如是, 空無邊處具足住 ; 此是第四解脫也 ( 見 D Ⅲ. p.262)

9 (4) 九有情居之一, 有眾生空( 無邊 ) 處住, 是 ( 第 ) 六眾生居 ( 見大正 下 ;D Ⅲ. p.263) (5) 十遍處之一, 空一切入處 ( 見大正 上 ) 空普 ( 見大正 上 ) ākāsa-kasina( 空遍, 見 D Ⅲ. p.268) 名辭之 空界, 在印度哲學體系為組成宇宙元素之一 [33]; 為超越物質之干涉, 虛空作為有情識住之行境, 或居住之境界 ; 觀察虛空遍一切處, 可作為禪那之 業處 (kammaṭṭḥāna 修定用心之手段 ), 成就初禪乃至第四禪 [34] 11. 徒然 長阿含 2. 遊行經 : 諸末羅 ( 族人 ) 來共舉床, 皆不能勝 ; 時, 阿那律 ( 尊者 ) 語諸末羅 ( 族人 ): 汝等且止! 勿空疲勞! 今者, 諸天欲來舉床 [35] 相當於 空疲勞 而作 形容詞 用之巴利語有 mogha 一字 空虛 empty, 徒然 vain, 無效 useless, 愚癡 foolish 等義 ; 同字之受格 (accusative) 則可作副詞用 空 作副詞用, 表性態 ; 憑白 白白 徒然 無效 無益 無作用等 p. 132 ( 三 ) 總結 空 字義 1. 空 主要作形容詞用, 形容 無所有 無實 空虛 : (1) 形容無 我 我所 無 常 恆 住 不變易法 無 自在 獨存者 無 我 人 壽者, 亦即指無 實體我 ; (2) 形容無 貪 瞋 癡 貪欲 瞋恚 愚癡 永盡 涅槃 ; (3) 形容限定之境界內無 人 物, 非無境界 2. 名詞用之 涅槃 空寂 空界 空識住 等等 3. 副詞用之 空疲勞, 如上已述 ( 四 ) 譯作漢字 空 之聖典 (Pāli) 語 巴利語 suñña 漢譯作 空 之外, 尚有 ritta, rittaka, tuccha, tucchaka, ākāsa, mogha 等字亦漢譯作 空 [36] 二 初期的佛法 (Ādi-/Fundamental buddhism) 空名相之 原義 以及 發展的佛法 (Developmental buddhism) [37] 空名相之 衍義 新義 及其脈絡

10 阿含經 已有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世間空 大空 第一義空, 尼柯耶 亦有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世間空 大空 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等名相 ; 為修心 為認識實相 為智見清淨 為證涅槃作種種說明 例如 : 為成就 不時 不移動心解脫 者, 應當多 行空 於空作意 (manasikaroto suññataya) ; 然欲多行空者, 彼當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 當念內空 當念外空 當念內外空 [38] 例如 : 雜阿含 230 經 =S.35,68.Samiddhi. 以六根 六境 六識 六觸 六受施設 世間,[39] 而眾生以 五陰世間 為我 我所, 或以 器世間 為我所 ; 然世間是 危脆敗壞法, p. 133 [40] 世間是 空 常 恆 不變易法空, 我 我 所空 參閱本文 二. 之 ( 五 ) 例如 : 為說明 甚深 明照 空相應 隨順緣起法, 對 空 給予 大空 第一義空 之尊稱 ; 或對次第專精禪思而成就真實 空 不顛倒之智見清淨, 心解脫三有漏, 無漏 無為之狀態, 稱謂 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雜阿含 110 經 : 世尊覺一切法, 即以此法調伏弟子, 令得安隱 令得無畏, 調伏寂靜, 究竟涅槃 ; 世尊為涅槃故, 為弟子說法 [41] 雜阿含 270 經 : 聖弟子住無我想, 心離我慢, 順得涅槃 [42] 雜阿含 23 經 指出平等慧如實觀 一切色 受 想 行 識, 一切眼 耳 鼻 舌 身 意, 一切地 水 火 風 空 識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如是知 如是見者, 於此我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無有我 我所見 我慢使繫著 如是者, 斷愛欲縛 轉去諸結 正慢無間等 究竟苦邊 [43] 增一阿含第 37 品第 10 經 : 無我者即是空 [44] 如是, 平等慧如實觀陰 處 界無我 ( 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 觀空 無 我 我所見 我慢使繫著 涅槃 是早期諸聖弟子修行之重心 ; 為解脫貪 瞋 癡 一切煩惱, 而對 空觀 之重視, 推動 空義 之開展 復次, 從 阿含經 中有關 無所有 無我 空 涅槃 之教說中, 衍繹舊義乃至開展新義, 施設種種 空類名詞, 方便 如理作意 如實觀想 法次法行, 乃至自作證 空解脫 無我 涅槃 ; 表現於後出 發展的佛法 之 南 北傳經 論 者如 : p. 134 無礙解道 [45] 舍利弗阿毘曇論 [46] 施設論 [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48] 大毘婆沙論 [49] 大智度論 [50] 雜阿毘曇心論 [51] 等等有種種空之類集 例表如下 :

11 種種空之表解 ( 一 ) 阿含經 無礙 舍利弗 施設論 摩訶般若 雜阿毘曇 解道 阿毘曇論 大毘婆 波羅蜜經 心論 沙論 大智度論 1. 內空 1. 世間空 1. 內空 1. 內空 1. 內空 1. 內空 2. 外空 2. 空空 2. 外空 2. 外空 2. 外空 2. 外空 3. 內外空 3. 行空 3. 內外 3. 內外空 3. 內外空 3. 內外空 4. 變易空 4. 空空 4. 有為空 4. 空空 4. 有為空 世間空 5. 最上空 5. 大空 5. 無為空 5. 大空 5. 無為空 一切空 6. 相空 6. 第一 6. 無始空 6. 第一義空 6. 有為無 大空 7. 鎮伏空 7. 本性空 7. 有為空 7. 無事空 第一義空 8. 彼分空 8. 無所有空 8. 無為空 8. 第一義 究竟無上 - 9. 正斷空 9. 畢竟空 9. 空空 - 清淨之空 10. 安息空 10. 無始空 11. 出離空 11. 散空 12. 內空 12. 性空 13. 外空 13. 自相空 14. 俱空 14. 諸法空 15. 同分空 15. 不可得空 16. 異分空 16. 無法空 17. 尋求空 17. 有法空 18. 攝受空 18. 無法有法空 19. 獲得空 20. 通達空 21. 一性空 22. 異性空 23. 忍空 24. 確立空 25. 深解空 26. 正知者為永斷流轉一切空性中之勝義空 ( 阿拉伯數字 p. 135 表示, 在同一 經 或 論 類集一處之 次序 ; 此 種種空 之依次分列, 表達某些意義 宜順序作觀, 乃至以 勝義空 或以 空空 等殿後, 表示究竟之空 而各 經 論 之間, 所類集之次第互有同 異, 正表示對空觀之進行 空之認識 空之現觀, 相互間因修 證之經驗而部分或同或異? 參閱 本文 二.( 七 ); 二.( 九 ) ) 以下, 先對 阿含經 固有 空之類集 以及 空之名相, 引用經典先行解說 ; 其次, 敘述 後出 經 論 所類集 空之名相 在 阿含經 之出處, 以及如何 衍繹舊義 開展新義 至於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 空之類集 有關諸問題, 請參閱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pp.110~116 宮本正尊 根本中空 pp.556~570 ( 一 ) 內空 (ajjhattā suññatā;sk.adhyātma-śūnyatā) 1. 大空經 : 若比丘欲多行空者, 彼比丘當持內心住止令一定 ; 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 當念內空 [52] 2. M.122.Mahāsuññatasuttaṃ. : Ayaṃ kho pan', Ananda, vihāro Tathāgatena abhisambhddho,( 阿難! 且說, 此住是如來所現等覺,)yadidaṃ

12 sabbanimittānaṃ amanasikārā( 即此 : 由不作意一切相,)ajjhattaṃ suññataṃ upasampajja viharituṃ.( 成就內空而住之 ) [53] 多行空 (suññatāvihārena bahulaṃ viharati) 指每日, 多以空性住而過日 ; [54] 空性住 (suññatāvihāra) 指處於無 我 我所見 亦無 我 我所 執之狀態 內空 之 內 中部註 指 idhaniyaka' jjhattaṃ attano pañcakkhandhesu nibbattanti attho.( 此乃關於自身 個人 自己之五陰所生 概念 義 ) [55]; 又, D.22.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nta= 中阿含 98. 念處經 : Iti ajjhattaṃ vā kāye kāyânupassī viharati, ( 如是, 比丘觀內身如身立念在身 ; ) [56] 關於內身 (ajjhattaṃ kāye) 之 內, 長部註 : 'Iti ajjhattaṃ vâ'ti evaṃ attano vā assāsapassāsakāye kāyânupa=ssī viharati. ( 如是或 內 云云, 實指於 自己之 p. 136 出 入息身, 成為隨觀身者而住之 ) [57] 所以 內空 或 內身 之 內 指 個人 自己 自身 ; 且 內空 乃指關於自身 個人 自己之五陰無我 我所見亦無我 我所執 六內處與 自己之五陰 相同, 指有情個人之身 心 ; 無礙解道 舍利弗阿毘曇論 雜阿毘曇心論 放光般若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皆以六內入處無我 空, 名為 內空 [58] 內空 在 空之類集 除 無礙解道 外, 其他 經 論 均列於類集之首, 表示 內空 一向作為 空觀 之始基 ; 由內而外, 推己及他, 遍觀一切無我 無我所 且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之次第類集, 各 經 論 皆一致 p. 137 ( 二 ) 外空 (bahiddhā suññatā;sk.bahirdhā-śūnyatā) 1. 中阿含 191 大空經 : 若比丘觀時則知: 念內空, 其心移動, 不趣向 近, 不得清澄, 不住 不解於內空者, 彼比丘當念外空 [59] 2. M.122.Mahāsuññatasuttaṃ : Evaṃ santam etaṃ Ānan=da, bhikkhu evam pajānāti:( 正如是時, 阿難! 斯比丘如是知 :)Ajjhattaṃ suññataṃ kho me manasikaroto ajjhattaṃ suññatāya cittaṃ na pakkhandati nappasīdati na santiṭṭhati na vimuc=catîti.( 哦! 作意內空之余, 心於內空並不雀躍 不信喜 不確立 不 ( 勝 ) 解 )Itiha tattha sampajāno hoti.( 實如是, 於此時彼是正知者 ;)Sobahiddhā suññataṃ manasikaroti; ( 彼作意外空! ) [60]

13 外空 之 外, 中部註 : Bahiddhâ ti parassa pañc=asu khandhesu. ( 所謂 外, 此乃 關於他人之五陰 所生概念義 ) [61]; 長部註 : Bahiddhā vâ'ti parassa vā assāsa=sāsakāye.( 或 外 云云, 實指於 ( 自己之外 ) 他人之 出 入息身, 成為隨觀身者而住之 ) [62] 所以 外空 指關於自身 個人 自己之 外, 他人 之五陰無 實體我 我所見, 亦無 實體我 我所執 他人 無實體我, 如前文所述, 指任何他人無 常 恆 永住 不變易法 ; 無礙解道 舍利弗阿毘曇論 雜阿毘曇心論 放光般若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皆以六外入處無我 空, 名為 外空 [63] p. 138 ( 三 ) 內外空 (ajjhattabahiddhā suññatā;sk.adhyātma-bahirdhāśūnyatā) 1. 中阿含 191 大空經 : 若比丘觀時則知: 念外空, 其心移動, 不趣向 近, 不得清澄, 不住 不解於外空者, 彼比丘當念內外空 [64] 2. M.122.Mahāsuññatasuttaṃ. : So ajjhattabahidd=hā suññataṃ manasikaroti; ( 彼作意內外空!) [65] 內外空 之 內外, 中部註 : Ajjhattabahiddhâ ti kālena ajjhattaṃ kālena bahiddhā.( 所謂 內外, 此乃 時而內 有關自身 個人 自己之五陰生我 我所之概念, 時而外 關於他人之五陰生我 我所之概念 ) [66] D.22.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nta. ajjhatta-bahiddhā vā kāye kāyânupassī viharati.( 比丘觀內外身如身立念在身 ) [67]; 參閱 長部註 : 'Ajjhattabahid=dhā vâ'ti kālena attano, kālena parassa assāsapassāsakāye. ( 或 內外 云云, 此乃指 時而於 自己, 時而於 他人 之出 入息身, 成為隨觀身者而住之 ) [68] 所以 內外空 指時而觀察自已之陰 處 界無 實體我 我所見, 亦無 實體我 我所執 ; 時而觀察他人之陰 處 界亦無 實體我 我所見, 亦無 實體我 我所執 此乃作觀時, 內空 與 外空 非同時觀察 ; 時而觀察自己無我故空, 時而觀察他人亦無我故空 然 無礙解道 以 dubhatosuñña( 俱空 ) 代替 內外空 專精禪思之過程, 可有惟觀內空, 惟觀外空, 時而觀內空 時而觀外空, 或觀內外俱空 內外雙方皆空 無礙解道 舍利弗阿毘曇論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雜阿毘曇心論 大智度論 [69] 皆以觀察六內 外入 ( 處 ) 無我故言 : 內外空 ; 相當於 一切空 p. 139

14 參閱 本文 二. 之 ( 六 ) ( 四 ) 大空 (Sk.mahā--śūnyatā) 1. 雜阿含 297 經 名謂 大空法經, 是雜阿含經中少數具有 經名 之一經 ; 其主要內容如是 : 云何為 大空法經? 所謂 :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 謂 : 緣無明行, 緣行識 乃至 純大苦聚集 緣生老死者, 若有問言 : 彼誰老死? 老死屬誰? 彼 ( 被問者 ) 則答言 : 我即老死 ; 今 ( 今 擬作 : 或 ), 老死屬我, 老死是我所 言 : 命即是身 或言 : 命異身異 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 若見言 : 命即是身 彼梵行者所無有 ; 若復見言 : 命異身異 彼 梵行者所無有 於此二邊, 心所不隨, 正向中道 賢聖 出世 如實 不顛倒 正見 謂 : 緣生老死 ; 如是,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處 名色 識 行, 緣無明故有行 若復問言 : 誰是行? 行屬誰? 乃至 所謂 : 緣無明行 諸比丘! 若無明離欲而生明,( 此等疑問 ) 彼誰老死? 老死屬誰? 者, 老死則斷 則知, 斷其根本 ; 如截多羅樹頭, 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乃至 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 ; 彼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 純大苦聚滅 是名 大空法經 [70] 本經為 中論 不一不異緣起之 經 證 以緣起之 老死 支來觀察, 非梵行者起邪見 或認為 老死 即是 我, 或不認為老死是我而認為 老死 屬 我 p. 140 是 我所 ; 亦即於 老死 具有 我 我所 之邪見 命 指 命者, 即是 我 之代名詞, 身 指會 老死 之身體 ; 如是, 我即老死 與 命即是身 以及 老死屬我 與 命異身異 惟說話之語句不同, 而意義相同 正見清淨之梵行者, 無 我即老死 或 老死是我所 之邪見 ; 亦無 命即是身 之 絕對同一 或 命異身異 之 絕對相異 等等邊見 梵行者離此 一 異 二邊, 心所不隨, 正向中道 賢聖 出世 如實 不顛倒 正見 ; 透過緣起 無常 苦 無我而把握 空 一一緣起支之觀察亦復如是 ; 如此, 離無明而生明,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乃至 純大苦聚滅 如是於十二 有輪 無 我 我所 之邪見 無 一 異 之邊見 ; 無 無明 無 無明之行 乃至 無 無明造業之異熟 苦報, 是名 大空 大空法 2. 中阿含 191 大空經 以 多行空者 內空成就遊 外空成就遊 內外空成

15 就遊 不移動成就遊, 心解脫 知五陰中我慢 (asmimana) 已滅, 稱謂 大空經 ; 亦即究竟成就內空 外空 內外空是 大空 [71] 然 舍利弗阿毘曇論 另以一切法空名為 大空 ;[72] 又,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亦有異解, 以十方空名為 大空 [73] 大智度論 保留 阿含經 原義, 亦注意到大乘經之新義, 而言 : 聲聞法中, 法空為大空 ; 如 雜阿含大空經 說 : 生因緣老死 ; 若有人言 : 是老死, 是人老死, 二俱邪見 是人老死則眾生空, 是老死是法空 摩訶衍經 說 : 十方, 十方相空 是為大空 ; 問曰 : 十方空, 何以名為大空? 答曰 : 東方無邊故, 名為大 ; 亦一切處有故, 名為大 ; 遍一切色故, 名為大 ; 常有故, 名為大 ; 益世間故, 名為大 ; 令眾生不迷悶故, 名為大 ; 如是大方能破故, 名為大空 餘空破因緣生法 作法 粗法, 易破故不名為大 ; 是方非因緣生法 非作法 微細法, p. 141 難破故名為大空 乃至 破邪見故, 名為大空 [74] 龍樹菩薩對 雜阿含經 十二有輪之 無我 是 眾生空, 無我所 是 法空, 而以 法空為大空 ; 愚見北傳 雜阿含 297 大空經 乃是指明於第一義 : 眾生空 法空為大空 ; 因無我 我所即是眾生空 法空, 亦即是一切法空, 所以是 大空 與 大空經 相當之南傳 S.12,35 經, 經 中主要內容全同 ; 然結集者命名為 Avijjāpaccayā(1), 乃指出 : 透過不一不異之緣起, 如實知 無明 ( 等十二支 ) 之緣 及如實知 滅無明 ( 等十二支 ) 之緣 為本經之重心 S.12, 35 經 不舉 眾生空 法空為大空, 與北傳有所不同 ; 然緣生十二支, 每支都是 陰, 能知一一陰皆非我 非我所, 即當知十二支緣生法皆非我 非我所, 亦當知又眾生空 法空 龍樹菩薩對 摩訶衍經 所說十方空, 何以名為大空, 廣演其義 ; 雖非牽強附會, 然惟慧根增上者方能會意是等空所以謂 大空 矣 彌勒菩薩於 瑜伽師地論, 以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 略攝為一, 而名為 大空 ; 亦即 人空 及 法空, 合稱 大空 阿含經 說明 無我 空, 是依緣起之 不一 不異, 來看 即蘊無我 離蘊無我 [75]; 彌勒菩薩以 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 是無常故 謂 法無我, 離一切緣生行, 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 謂 補特伽羅無我 ( 參閱 瑜伽師地論大正 中 ) ( 五 ) 世間空 (suñña loka) 1. 雜阿含 232 經 : 三彌離提 白佛言 : 世尊! 所謂世間空,

16 云何名為世間空? 佛告三彌離提: 眼空, 常 恆 不變易法空, 我 我 所空 ; 所以者何? 此性自爾 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彼 ( 一一 ) 亦空, 常 恆 不變易法空, 我 我 所空 ; 所以者何? 此性自爾 耳 鼻 舌 身 意 ( 空 ) 亦復如是 是名空世間 [76] 2. S.35,85.Suñña. p ~11 : Yasmā ca kho Ānanda s=uññam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阿難! 因那我或我所是空,)t=asmā'Suñño loko'ti vuccati. ( 故名 世間空 )Kiñca Ānanda suññamatteana vā attaniyena vā?( 阿難! 云何我或我所是空耶?)Cakkhuṃkho Ānanda suññaṃ attena vā attniyena vā.( 哦! 阿難! 眼以我或以我所是空 )Rūpā suññā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諸色以我或以我所是空 )Cakkhuviññāṇaṃ ( 眼識 )Ckakkhusamphasso ( 眼觸 )pe( 乃至 )Yam-p'idam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m asukhaṃ vā,( 即此意觸因緣生受 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tam pi suññaṃ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彼(一一)以我或以我所是空 ) Yasmā ca kho Ānanda suññam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又, 哦! 阿難! 因那我或我所是空,)tasmā 'Su=ñño loko'ti vuccati. ( 故名 世間空 也 ) [77] 雜阿含 230 經 以六根 六境 六識 六觸 六受, 六入處集則 ( 六 ) 觸集, 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 如是名 世間 [78] 而 S.35, 68. Samiddhi. (4) 指出 : 凡有眼等六根 有色等六境 有眼識等六識, 於眼等六識得識別法之處, 則有 loko( 世間 ) 或 lokapaññatti( 世間之施設 世間之名義 ) [79] 雜阿含 276 經 難陀尊者指明 : 六內入處無我 六外入處無我 六識身無我 六觸身無我 六受身無我 六想身無我 六思身無我 六愛身無我 ;[80] 八 六處 無我故, 世間 是空 雜阿含 567 說明由 空心三昧 觀察 世間空, 乃如實觀察 世間是無 常 住 不變易, 非我 非我所 [81] 凡夫之世間為其六根所對境, 而為彼六識所分別 ; 此世間一切法是非我 非我所, 此世間一切法以無我 無我所, 所以是空 佛陀肉眼 天眼 法眼 慧眼 佛眼所對一切世間 一切法亦是無我 無我所 空 因此, 世間是空, 而聖人有 世間空 或 空世間 之名義施設 世間 之所 空 所 無, 當然是站在第一義之立場所說, 指無 自性之可得 (attabhāvapaṭilābha), 無 常 恆 永住 不變易法 (nicca dhuva sassata avipariṇāmadhamma) ;[82] 如 淨不動道經 : 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 : 此世空, p. 143 空於神 ( 我 ) 神 ( 我 ) 所有, 空有常, 空有恆, 空長存, 空不變

17 易 [83] 所示並非如惡取空者 虛無空見 (śūnyatā dṛṣṭi) 者否定世俗諦之 依緣而起之世間 雜阿含 36 經 : 有色, 因色繫著色, 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 已生而復增長 廣大 ;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84] 凡夫如是取著五陰世間而起惑 造業 受苦 ; 然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見非我 我所, 見五陰世間空, 終於自覺涅槃,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如 雜阿含 34 經 所示 : 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見非我 我所 ; 如是觀察, 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無所取故, 無所著 ; 無所著故, 自覺涅槃 [85] 結集 雜阿含經 之大德, 將如理作意 : 五陰世間空, 安排於 雜阿含經 之首二卷 ; 六六處 ( 世間 ) 空 安置於第十一卷 然 無礙解道 之著作者, 甚為重視 世間空 之觀察, 於 空之類集, 即把 世間空 列於二十六空之首位 [86] ( 六 ) 一切空 (sabba suñña) 1. 雜阿含 319 經 = S.35,23.Sabba. : 佛告婆羅門: 一切者謂十二入處 眼 色, 耳 聲, 鼻 香, 舌 味, 身 觸, 意 法, 是名一切 若復說言 : 此非一切, 沙門瞿曇所說一切, 我今捨, 別立餘一切者, 彼但有言說, 問已, 不知, 增其疑惑 ; 所以者何? 非其境界故 [87] 2. 雜阿含 195 經 :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一切無常; 云何一切? 謂眼無常, 若色 眼識 眼觸, 若眼觸因緣生受 苦覺 樂覺 不苦不樂覺, 彼亦無常 ; 耳 鼻 舌 身 意亦復如是 如 無常經, 如是 一切 空亦如是說 [88] 六內處 六外處合為十二入處是 一切 ; 有情依六根接觸六境, 意所對境即 一切法 ; 一切無我 雜阿含 195 經 一切法無我,[89] 無我即是空 ; 所以 一切空 一切法空 p. 144 由 二.( 五 ) 世間空 所引 雜阿含 230 經 給予 世間 之定義, 與 本節 二.( 六 ) 之 1. 所引 雜阿含 319 經 給予 一切 之定義, 是初期佛教對 世間 一切 之特殊 狹義之定義, 不同於一般 ; 是以十二入處或六根對六境所緣生之識 觸 受 想 思 愛等六六法謂 一切 世間 如是, 一切 及 世間 都是有情感官所能攀緣之境界 (visaya); 一切空 即是 世間空 ; 世間空 即是 一切空 雖然 雜阿含經 有現成之 大空 名相 ( 如 本文 二.( 四 ) 大空 所示 ), 然 一切法空 在 舍利弗阿毘曇論 裡, 另外名為 大空 [90] 如

18 是, 初期的佛法名相 大空, 在發展的佛法 舍利弗阿毘曇論 裡, 不依 雜阿含 297 經 所說 十二有輪無我 無我所之邪見, 無一 異之邊見, 是大空, 亦不依 中阿含 191 大空經 所言 究竟成就內空 外空 內外空是大空, 以 一切法空名為大空 ; 然, 內外皆空 究竟無我我所 與 一切法空, 其義相同 ( 七 ) 第一義空 (paramaṭṭhasuñña;sk.paramârtha-śūnyatā; 第一最空 勝義空 ) 1. 雜阿含 335 經 名謂 第一義空經 亦是雜阿含經中少數具有 經名 之一經 ; 其主要內容如是 :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 諸比丘! 眼, 生時無有來處, 滅時無有去處 ; 如是, 眼, 不實而生, 生已盡滅, 有業報而無作者, 此陰滅已, 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 耳 鼻 舌 身 意亦如是說, 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 謂 :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 如, 無明緣行, 行緣識, 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 又復,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 如 無明滅故行滅, 行滅故識滅, 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諸 比丘! 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91] 本經為 中論 不來不去 緣起之 經 證 ; 瑜伽師地論 依本經開示 七種空 : 後際空 前際空 中際空 常空 我空 受者空 作者空 ( 見大正 中 ) 透過八不緣起, 處中如實知無常 無我, 如實見常空 我空, 為龍樹菩薩及彌勒菩薩所重視 p 增一阿含第 37 品第 7 經 與 雜阿含 335 經 相當, 世尊言 : 我今當說第一最空法, 汝等善思念之 若眼起時則起, 亦不見來處, ( 眼 ) 滅時則滅, 亦不見滅處, 除假號法 因緣法 ; 云何假號 因緣 ( 法 )? 所謂是有則有, 此生則生 ; 無明緣行 行緣識 [92] 站在世俗諦之立場, 依緣起 有業 有報, 如無明未盡, 我慢未斷, 則此陰滅已, 捨此故陰而取新陰, 有異陰相續生 [93] 此業 報於第一義並非實有, 第一義之實有 不經緣起而自有 ; 因此, 依第一義言 : 無作者, 同理當言 : 無受者 依緣而起之 業 報, 於世俗共認而附以名數, 方便溝通意思 ; 於世俗若言 : 無業報 無作業 無受報 則屬惡取空者 無因果論者 大邪見者 如實觀察緣起, 洞察 不實生 不實滅 乃至 無有來 無有去 之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 依世俗諦而通達第一義諦, 處中道而說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是故 俗數法有 ; 又,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是故 第一義法

19 空 ( 於 ) 第一義法 ( 是 ) 空, 則名為 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法 或 第一最空法 依緣起 此無故彼無 所成就之 無為法, 或依緣起 此滅故彼滅 所逮得之貪 瞋 癡滅盡 涅槃為 第一義 或 第一義法 涅槃 非我 非我所, 涅槃 無我 無我所, 涅槃 無惑 無有漏業 無苦 ; 所以 涅槃是空 舍利弗阿毘曇論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亦以第一 義 法為涅槃而言 第一義空 [94] 大智度論 依 雜阿含第一義空經 以 無實故, 名第一義空 ; 又, 依 摩訶衍經 及 阿毘達磨 以 涅槃空, 名第一義空 [95] 增一阿含第 41 品第 6 經 : 若彼比丘漏盡阿羅漢, 至於涅槃不著涅槃, 不起涅槃之想 ; 所以然者, 皆由壞婬 怒 癡之所致也 [96] 大智度論 即以此而言 : 以眾生聞涅槃名生邪見, 著涅槃音聲而作戲論 若有 若無 ; 以破著故, 說涅槃空 若人著有是著世間, 若著無則著涅槃 ; 破是凡人所著涅槃, 不破聖人所得 ; 何以故? p. 146 聖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 [97] 雜阿毘曇心論 依 阿含經 原來之說法 : 第一義空者, 謂眼起時, 無所從來,( 眼 ) 滅時, 無所至 ; 如是比說 [98] 增一阿含第 37 品第 7 經 第一義空 名為 第一最空之法, 俗數法 名為 假號法因緣法 假號因緣( 法 ) [99]; 假號 (prajnapti) 即 假名 或 施設, 施設名稱 符號, 甚至敘述一段話使人知義 凡夫往往誤以為有 名 必有 實 ; 如對 我 人 眾生 壽者 乃至 摩那 * 縛迦 主宰 作者 生者 起者 動者 說者 分別者 知者 而認為有 我 亦執 我 [100] 勝義空 為 第一義空 (paramaṭṭhsuñña) 之異譯, 無礙解道 及 舍利弗阿毘曇論 空之類集時, 將 勝義空 殿後 ; 表示如是之 空, 亦即是 涅槃 般涅槃, 其義乃最殊勝 最為第一 Paṭisambhidāmagga 更以 Sampajānassa pavattapariyādānaṃ sa=bbasuññatānaṃ paramaṭṭhasuññaṃ( 正知者為永斷流轉一切空性中之勝義空 ) 稱呼之 [101] ( 八 ) 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parisuddha paramânuttara nsuññatā) 中阿含 190. 小空經 : 阿難! 若過去諸如來 無所著 等正覺彼一切行此真實 空 不顛倒, 謂漏盡 無漏 無為 心解脫 ; 阿難! 若當來諸如來 無所著 等正覺彼一切行此真實 空 不顛倒, 謂漏盡 無漏 無為 心解脫 ; 阿難! 若今現在我如來 無所著 等正覺, 我亦行此真實 空 不顛倒, 謂漏盡 無漏 無為 心解脫 阿

20 難! 汝當如是學 : 我亦 ( 當 ) 行此真實 空 不顛倒, 謂漏盡 無漏 無為 心解脫! 是故, 阿難! 當學如是! [102] p. 147 我亦 ( 當 ) 行此真實 空 不顛倒, 謂漏盡 無漏 無為 心解脫 在 M.121.Cūḷasuññata-sutta 作 : parisuddhaṃ paramânu=ttaraṃ suññataṃ upasampajja viharissāmîti( 余當具足住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103] 如是, 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如 小空經 (Cūḷasuñ=ñatasutta) 所示, 乃指次第專精禪思而成就真實 空 不顛倒之智見清淨, 心解脫三有漏, 無漏 無為之狀態即是 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 維持如是狀態而過日, 即是 具足住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104] 以上為出現於 四部阿含經 及 Pañca-nikāyā 之種種 空之固有法說及義說, 以及 阿毘曇 乃至 大乘經 論 根據 佛法 [105] 而有之種種 空之繼承與 / 或創新空之法說 ( 命名 ) 及義說 ( 說明 ) 今, 根據 佛法 ( 狹義之佛法 : 指 阿含經 及 尼柯耶 ) 出處, 敘述後出 阿毘曇 及 大乘經 論 有何 如何創新種種 空之法說及義說 ; 如下 : ( 九 ) 空空 (suññasuñña;sk.śūnyatā-śūnyatā) 雜阿含 232 經 S.35,85.Suñña. : 眼空, 常 恆 不變易法空, 我 我 所空 ; 耳 鼻 舌 身 意亦復如是 [106] 此段經文, 於 無礙解道 祇引用六內處空, 而無引用六外處 六識身 六觸身 六受身等 ; 特別名為 空空 (suññasuñña) [107] 六六 (cha chakkāni ( 六根 六境 六識 六觸 六受 六愛) ) 法等是世間, 六六法空, 所以 世間空 ; 然六內入處空, 此是 空空, 有別於 世間空 則很難想像 無礙解道 如此命名之所以然 如六內入處是 空空, 則其他六六處, 依理同為 空空 根據 無礙解道 之論文 : Cakkhṃ suññaṃ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niccena vā dhuvenā va sasatena vā avipariṇāmadhammena vā,( 眼以我 我所 常 恆 永住或不變易法是空,) p. 148 sotaṃ suññaṃ pe ghānam suññaṃ, jivhā suññā, kayo suñño, mano suñño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niccena vā dhuvena vā sasatenavā avipariṇā=madhammena vā.( 耳空 乃至 鼻空 舌空 身空 意以我 我所 常 恆 永住或不變易法是空 ;)Idaṃ suññasuññaṃ.( 此是空空也 ) [108] 作者以眼 耳 鼻 舌

21 身 意根皆為無 我 我所 常 恆 永住及不變易法 ; 如是一一根是我空 我所空 常空 恆空 永住空 不變易法空 所以六根 空空 即是強調我 我所 常 恆 永住及不變易法等皆空 雜阿含 80 經 : 若有比丘作是說 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 而起無相 無所有 離慢知見 者, 莫作是說 ; 所以者何? 若於空未得者, 而言 我得無相 無所有 離慢知見 者, 無有是處 若有比丘作是說 我得空 三昧, 能起無相 無所有 離慢知見 者, 此則善說 ; 所以者何? 若得空已, 能起 無相 無所有 離慢知見 者, 斯有是處 [109] 如是 經 教, 舍利弗阿毘曇論 即言 : 何謂空空? 如比丘, 成就空定行, 思惟空, 知空 解空 受空 ; 以何義空? 以我空, 我所亦空, 常空 不變易空 ; 如是, 不放逸觀, 得空定 心住 正住 是名空空 [110] 空定 是 空三昧 之異譯 ; 由空三昧出定觀察 思惟空, 知空 解空 受空 知 解 受持無我 無我所 ; 亦即依 空三昧 而獲得 空解脫, 而心正住於空者, 不取著 空定 知 解 受持 空定 空三昧 為無我 無我所, 舍利弗阿毘曇論 即稱謂 空空 然而,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有異解, 謂 : 何等為空空? 一切法空, 是空亦空, 非常非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是名空空 [111] 如實知 一切法空 者, 當不執空 ; 然不如實知者, p. 149 或有誤解乃至惡取空, 為此等人以 空空 糾正之 自 舍利弗阿毘曇論 以後, 空之類集 因部派傳承之不同, 或有或無 空空 之類集 有仍然在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之後, 安排 空空 為第四項 如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大智度論 ; 或安置於末項者 如 施設論 大毘婆沙論 及 雜阿毘曇心論 等 [112] 所以然者, 如 大智度論 經釋, 言 : 空空者, 以空破內空 外空 內外空 ; 破是三空故, 名為空空 空破五受眾 ( 眾, 陰之異譯 ), 空空破空 以空滅諸煩惱病, 恐空復為患, 是故以空捨空, 是名空空 復次, 以空破十七空, 故名為空空 [113] 同理趣, 施設論 大毘婆沙論 及 雜阿毘曇心論 以 空空 殿後, 乃指明以 空空 破在此之前所列 種種空, 避免患空 正見空者, 當不執空 ; 錯會空者, 以 空空 救治 然佛世內空 外空 內外空之正見者並無 空見 ; 又漏盡者 : 至於涅槃不著涅槃, 不起涅槃之

22 想 ; 所以然者, 皆由壞婬 怒 癡之所致也 ( 見大正 中 ) 如是涅槃者見空不著空, 不需以 空空 矯正 ; 因此, 無 空空 之名詞 雜阿毘曇心論 更有他解, 謂 : 空空者, 謂有漏空於無漏空, 作空空思惟 [114] 論義難解 有漏法乃屬 此有故彼有 之緣起, 是無自性 空 ; 無漏法亦是緣起, 擇滅所成, 屬 此無故彼無 之緣起, 亦是無自性 空 於有漏法作空思惟 亦於無漏法作空思惟, 通有漏法 無漏法則作 空空 思惟 相當於狹義之有為法空 無為法空 ; 狹義之有為法乃 有漏法, 狹義之無為法乃 無漏法, 故有漏空 無漏空等於有為法空 無為法空矣 ( 十 ) 行空 (saṅkhāra-suñña) 1. S.12,2.Vibhaṅga.= 雜阿含 298 經 : 行有三種: 身行 口行 意行 [115] 2. D.33.Sangīti-suttanta.; 雜阿含 292 經 : 有 三行: 福行 非福行 不動行 ( 雜阿含經作 : 無所有行 ) [116] 3. 本文 二. 之 ( 四 ) p. 150 大空 引 雜阿含 297 經, 明十二緣起之 行支 是我 我所空 [117] 無礙解道 以 行 有三 福行 非福行 不動行 ; 福行是以 ( 無 ) 非福行及不動行故空 ; 非福行是以 ( 無 ) 福行及不動行故空 ; 不動行是以 ( 無 ) 福行及非福行故空 身行 語行 心行 過去行 未來行 現在行 等空, 亦復如是 如此名為 行空 [118] 論裁 有 一行而 空 其他二行, 可能是摹仿 D.15.Mahānidāna-sutta=nta.= 長阿含 13 大緣方便經 : 如以 受 為 我, 受有三 樂受 苦受 不苦不樂受 ; 然樂受為我, 則苦受及不苦不樂受我是空 ; 苦受為我, 則樂受及不苦不樂受我是空 ; 不苦不樂受為我, 則樂受及苦受我是空 [119] ( 十一 ) 變易空 (vipariṇāma-suñña) S.22,59.Pañca.= 雜阿含 34 經 : 比丘! 於意云何? 色為是常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 : 無常 世尊! 比丘! 若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 : 是苦 世尊! 比丘! 若無常 苦, 是變易法, 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是我 異我 相在不? 比丘白佛 : 不也, 世尊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120] 色等五陰 眼等六根 乃至 三有, 變易 變壞, 已壞終歸於空 ; 於 無礙解道 名為 變易空 [121] 無礙解道 之 變易空 相當於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及 大智度論 之 散空 [122]

23 ( 十二 ) 最上空 (aggasuñña) 1. A.10,60.Girimānanda. : Etaṃ santaṃ etaṃ paṇītam,( 斯寂靜 斯勝妙,) p. 151 yad idaṃ sabbasankhāra samatho( 即此 : 一切諸行之寂止 ) sabbupadhipaṭinissaggo( 一切取之定棄 )taṇhakkhayo( 渴愛盡 )nirodho ( 滅盡 )nibbānan ( 涅槃 )'ti [123] 2. A.7,52.Purisagati. : 指上述經句謂 atthuttariṃ padaṃ santaṃ( 最上義寂靜句 ) [124]; 或許 無礙解道 因此對一切無明行之寂止, 一切煩惱之捨棄, 滅盡一切我 我所見 我慢隨眠, 究竟涅槃, 名為 最上空 [125] 此與 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名異義同 [126] ( 十三 ) 相空 (lakkhṇa-suñña) 1. A.3,47.Saṅkhata. : Tiṇ' imāni bhikkhave sankhata=ssa saṅkhatalakkhaṇāni. ( 諸比丘! 此等是有為之三有為相 )K=atamāni tīni?( 云何三 相?) Uppādo paññāyati( 生 相 被知 )vayo paññāyati( 滅 相 被知 ) ṭhitassa aññathattaṃ paññayati.( 住之變易 相 被知 )Imāni kho bhikkhave tīṇi saṅkhatassa saṅkhatalakkhaṇānî ti.( 哦! 諸比丘! 此等是有為之三有為相也 ) [127] 2. 雜阿含 293 經 四有為相 : 有為者, 若生 若住 若異 若滅 [128] 3. 雜阿含 456 經 : 彼光界者, 緣闇可知 ; 淨界, 緣不淨故可知 [129] 4. 雜阿含 45 經 : 有意界 法界 無明界 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故, 有覺 無覺 有無覺 我勝覺 我等覺 我卑覺 我知我見覺 ; 如是知 如是見覺皆由六觸入故 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 捨離無明而生明, 不生有覺 無覺 有無覺 我 勝覺 我 等覺 我 卑覺 我知我見覺 ; 如是知 如是見已, 先所起無明觸滅, 後明觸覺起 [130] 有為法依緣而有, 由因緣 條件之和合 維持 離散有 生 住 異 ( 或作 住之異 ) 滅 等 諸相 (lakkhaṇāni) 在 生 位, 未達 住 p. 152 異 滅 位 ; 亦即 生相 是住 異 滅相空 ( 亦即於生相, 無住相 異相 滅相 ) 住相 異相 滅相 亦復如是 色等五陰 乃至老死等

24 十二有支之生 住 異 滅相皆空 黑暗之處必無光明, 反之亦然 ; 有般若者無無明, 反之亦然 如是狀態, 無礙解道 名為 相空 [131] ( 十四 ) 同分空 (sabhāgasuñña) 異分空 (visabhāgasuñña) 雜阿含 276 經 : 爾時,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 : 云何, 姊妹! 於眼內入處觀察是我 異我 相在不? 答言 : 不也 ; 尊者難陀! 於 耳 鼻 舌 身 意內入處觀察是我 異我 相在不? 答言 : 不也 ; 尊者難陀! 所以者何? 尊者難陀! 我等已曾於此法如實知 見 於六內入處觀察無我 ; 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 : 六內入處 如實 無我 六外入處如實無我 六識身如實無我 六觸 身 如實無我 六受身如實無我 六想身如實無我 六思身如實無我 六愛身如實無我 [132] 眼 耳 鼻 舌 身 意等六內處是同分,( 同為內處 內入處 ) 一一皆無我 空, 無礙解道 名為 同分空 [133] 如是, 眼等六內處, 於第一義諦每一處皆無我 空, 即是後來學者所謂 : 自空 [134] 六內處是與六外處 六識身 等異分 ( 不同分 ); 六外處 等亦復如是 於六內處, 無六外處 六識身 等, 無礙解道 名之謂 異分空 [135] 如是, 於世俗諦觀察眼等六內處無六外處 六識身 等, 可能源自 中阿含 190 小空經 而形成後來學者所謂 : 他空 [136] 又, 同分空 及 異分空 在 無礙解道 空之類集, 排行為第十五及十六, 與第十二 內空 十三 外空 十四 內外空 同屬觀察 無我 無我所 p. 153 為主, 提前一起說明 ; 第七 鎮伏空 至第十一 出要空, 第十七 尋求空 乃至第二十四 深解空 同屬 修心 發慧而離染 斷結 明空 證解脫 之論述, 一併於下節說明 : ( 十五 ) 鎮伏空 (vikkambhana-suñña) 彼分空 (tadanga-suñña) 正斷空 (samuccheda-suñña) 安息空 (paṭipassaddhi-suñña) 出要空 (nissaraṇasuñña) 尋求空 (esanā-suñña) 攝受空 (pariggahasañña) 獲得空 (paṭilabha-suñña) 通達空 (paṭivedha-suñña) 忍空 (khanti-suñña) 確立空 (adhiṭṭhāna-suñña) 深解空 (pariyogāhana-suñña) 一性空異性空 (ekatta-suñña nānatta-suñña) 1. 雜阿含 715 經 =S.46,51.Āhāra. : 何等為貪欲蓋不食? 謂不淨觀於彼思惟, 未起貪欲蓋不起, 已起貪欲蓋令斷 ; 是名貪欲蓋不食 何等為瞋恚蓋不食? 彼慈心思惟, 未生瞋恚蓋不生, 已生瞋恚蓋令

25 斷 ; 是名瞋恚蓋不食 何等為睡 ( 相應部作 : 昏沈 ) 眠蓋不食? 彼明照思惟, 未生睡 眠蓋不生, 已生睡 眠蓋令斷 ; 是名睡 眠蓋不食 何等為掉 悔蓋不食? 彼寂止思惟, 未生掉 悔蓋不生, 已生掉 悔蓋令斷 ; 是名掉 悔蓋不食 何等為疑蓋不食? 彼緣起法思惟, 未生疑蓋不生, 已生疑蓋令斷 ; 是名疑蓋不食 [137] 2. 大集法門經;D.33.Saṅgīti-suttanta. : 六種對治出離界是佛所說, 謂有苾芻作如是言 : 我修慈心解脫觀, 隨所作事皆如實知, 發起精進慈心對治, 我於瞋心而悉能盡! 為由如是慈心解脫觀故, 所有瞋心無處容受, 而但觀彼慈心現前 ; 是故, 瞋心不於是處有所生起 何以故? 由彼慈心出離因故 有苾芻作如是言 : 我修悲心解脫觀 我於害心而悉能盡! 有苾芻作如是言 : 我修喜心解脫觀 我於不喜心而悉能盡! 有苾芻作如是言 : 我修捨心解脫觀 我於欲貪之心而悉能盡! 有苾芻作如是言 : 我修無相心解脫觀 我於取相心而悉能盡! 有苾芻作如是言 : 我修決定行, 以決定法對治, 我於疑惑之心而悉能盡! 為由如是決定行故, 所有疑惑之心無處容受, 而但觀彼決定心現前 ; 是故, 疑惑之心不於是處有所生起 何以故? 由彼決定心出離因故 [138] 3. 雜阿含 474 經 =S.36,15.Santaka. : p. 154 阿難白佛言: 世尊! 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 言語止息 ; 二禪正受時, 覺 觀止息 ; 三禪正受時, 喜心止息 ; 四禪正受時, 出入息止息 ; 空入處正受時, 色想止息 ; 識入處正受時, 空入處想止息 ;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 識入處想止息 ;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 無所有入處想止息 ; 想受滅正受時, 想 受止息 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 : 於貪欲心不樂 解脫, 恚 癡心不樂 解脫 ; 是名勝止息 奇特止息 上止息 無上止息, 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139] 4. 雜阿含 821 經 =A.3,85.sikkhā. : 重於戒 戒增上, 重於定 定增上, 重於慧慧增上, 如是知 如是見 : 欲有漏心解脫 有有漏心解脫 無明有漏心解脫 解脫知見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140] 五蓋 障礙定 慧 解脫, 世俗凡夫惟於定中使五蓋不起, 所謂 鎮伏離 (vikkhambhana-viveka)[141] ; 聖出世間者於散心時亦不起五蓋, 所謂 正斷捨斷 (samucchedappahāna)[142] 九次第正受 (sam=āppatti 等至 ) 等等如上所引諸 經, 由初禪 第二禪 乃至 非想非非想處 滅受想正受 ;

26 (1) 次第鎮伏五蓋 等等障礙 ; 依出離 (= 無貪 ), 欲貪被鎮伏而空 ( 無作用 ) 乃至 依阿羅漢道, 一切煩惱被鎮伏而空 ( 無作用 ), 無礙解道 名為 鎮伏空 ;[143] (2) 次第入定而排除彼五蓋 等等障礙之成分 ; 依出離, 彼欲貪分是空 無礙解道 名為 彼分空 ;[144] (3) 次第出定作觀, 以般若正斷五蓋 等等障礙 ; 依出離, 欲貪被正斷而空 無礙解道 名為 正斷空 ;[145] (4) 次第在定時或出定作觀時, 身 心輕安無五蓋 等等障礙 ; 依出離, 欲貪被止息而空 無礙解道 名為 安息空 ;[146] (5) p. 155 次第在定時或出定作觀時, 身 心從五蓋 等等障礙出離 ; 依出離 (nekkhammena), 欲貪是已出要 (nissaṭo 已脫出 如脫出輪迴 ) 而空 無礙解道 名為 出要空 ;[147] (6) 次第在定時或出定作觀時, 心無欲貪之尋求 [148] 無礙解道 名為 尋求空 ;[149] (7) 次第在定時或出定作觀時, 心攝受定無漏學 慧無漏學, 身 心離五蓋 等等障礙 ; 攝受出離時, 欲貪是空 無礙解道 名為 攝受空 ; [150] (8) 獲得五根 [151] 出離五蓋 等等障礙 ; 獲得出離時, 欲貪是空 無礙解道 名為 獲得空 ;[152] (9) 法住者(dhammaviharin) 通達佛法, 依法奉行, 勤於內心之寂止, [153] 離五蓋 等等障礙 ; 通達出離即欲貪空 無礙解道 名為 通達空 ;[154] (10) 修習三無漏學, 斷五蓋 等等障礙 [155] 堪忍出離 等等 ; 於出離忍, 欲貪是空 無礙解道 名為 忍空 ;[156] (11) p. 156 確立慧 諦 捨 寂止,[157] 而捨離五蓋 等等障礙 ; 確立出離即欲貪空 無礙解道 名為 確立空 [158]; (12) 先所起無明觸滅, 後明觸覺起 [159] 六觸入處分明, 把握色等五陰 無常 苦 無我 空 ; 捨離五蓋 等等障礙 ; 深解出離即欲貪空 無礙解道 名為 深解空 [160]; (13) 種種 欲貪 是 異性, 出離欲貪之 出離 是 一性 ; 思惟出離一性, 使欲貪蓋空 一切煩惱是異性, 阿羅漢道是一性 ; 由思惟阿羅漢道一性, 使異性之一切煩惱空 ; 無礙解道 名為 一性空異性空 [161]

27 以上, 無礙解道 根據 佛法 所衍繹種種空之名相, 方便學者修習戒 定 慧三無漏學, 乃至正斷捨斷貪 瞋 癡, 證解脫 ( 十六 ) 有為空 (Sk.saṃskṛa-śūnyatā) 1. 增一阿含第 42 品第 3 經 : 吾先以有四事之教, 由此得作證, 亦復與四部之眾, 說此四事之教 ; 云何為四? 一切行無常, 是謂一法 ; 一切行苦, 是謂二法 ; 一切行無我, 是謂三法 ; 涅槃謂滅盡, 是謂第四法之本 [162] 2. 雜阿含 195 經 : 一切無常; 云何一切無常? 謂 : 眼無常, 若色 眼識 眼觸, 若眼觸因緣生受 苦覺 樂覺 不苦不樂覺, 彼亦無常 ; 耳 鼻 舌 身 意亦復如是 如無常經, 如是 一切 苦 空 無我, 亦如是說 [163] 3. 雜阿含 273 經 : 於一切空行, 心觀察 歡喜, 當念 於空法行 常 恆 住 不變易法, 空我 我所 如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法因緣生意識, 三事和合觸 ; 觸俱, 生受 想 思 此法無我 無常 乃至空我 我所 [164] 經 p. 157 中 一切行無我 之 一切行, 一切空 無我 之 一切 及 一切空行 之 一切行 指空相應隨順緣起之 六六法 狹義之諸有為法, 亦即是 有情世間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所以 一切行無我 一切空 無我 一切空行 即是 施設論 大毘婆沙論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雜阿毘曇心論 等所說之 有為空 [165] ( 十七 ) 無為空 (Sk.asaṃskṛta-śūnyatā) 1. 雜阿含 293 經 : 此甚深處 所謂緣起, 倍復甚深難見 所謂一切取離 愛盡 無欲 寂滅 涅槃 ; 如此二法謂 : 有為 無為 有為者, 若生 若住 若異 若滅 ; 無為者, 不生 不住 不異 不滅 [166] 2. 雜阿含 890 經 : 云何無為法? 謂 : 貪欲永盡 瞋恚永盡 愚癡永盡 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 [167] 有情因無明而生我 我所見, 於 有為法 生滅無常, 見我不可得時, 轉緣 無為法 是我 廣義之無為 如虛空無為, 所以無我 空 ; 狹義之無為 指滅盡貪 瞋 癡 一切煩惱, 無我 無我所 空 摩訶般若波羅蜜

28 經 即以 無為法 無生 住 異 滅相說 無為空 [168] 雜阿毘曇心論 以 無為法 無我而說 無為空 [169] ( 十八 ) 有為無為空 ( 畢竟空 ) 1. Dhamma-pada : Sabbe dhammā anattâ ti yadā paññaya passati;( 彼依般若觀此 : 一切法是無我也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 是時, p. 158 彼於苦厭離 ; 斯道乃 導至 清淨!) [170] 2. S.22,90.Channo. :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 ( 一切諸行是無常 ;)sabbe dhammā anattâ ti. ( 一切諸法是無我也 ) [171] 3. A.3,134.Uppāda. : Uppādā va bhikkhave Tathāgatān=aṃ anuppādā vā Tathāgatānaṃ( 諸比丘! 如來出世或如來未出世,)ṭhitâ'va sā dhātu dhammaṭṭhitatā dhammaniyāmatā( 彼界實常住, 法住性 法定性, 即此 : )sabbe dhammā anattā.( 一切諸法是無我 ) [172] 4. 增一阿含第 31 品第 4 經 : 一切法無我, 此第三法本當共思惟! [173] 一切諸法 一切法 是有情意根所對, 乃至佛五眼所對 一大法界 ; 包含一切有為法及無為法 一切法無我 即是 一切法空 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空 龍樹菩薩於 大智度論 即如是言 : 以有為空無為空破諸法令無有遺餘, 是名畢竟空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十方空 第一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更無有餘不空法, 是名畢竟空 [174] 雜阿毘曇心論 對一切法空, 說是 有為無為空 : 有為無為空 者, 謂 : 有為無為空, 作無我思惟 亦如是 [175] ( 十九 ) 無始空 (Sk.anavaragrā-śūnyatā) 無邊際空 1. S.15,1.Tiṇakaṭṭhaṃ. : Bhagavā etad avoca:( 世尊斯言 :) 'Anamataggā yaṃ bhikkhave saṃsāro pubbākoṭi na paññā-yati,( 諸比丘! 其始不可量之輪迴本際是不被認知,)avijjāniva=raṇānaṃ sattānaṃ taṇhāsaṃ yojanānam sandhāvataṃ saṃsarataṃ.( 令無明所蓋 渴愛所繫之諸有情流轉之 輪迴之!) [176] 2. 雜阿含 133 經 屬 見相應, 世尊自問自答 : 色有故, 色事起 色繫著 色見我, 令眾生無明所蓋 愛繫其首長道驅馳, 生死輪迴 生死流轉, 不知本際 ;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177] 輪迴之本際其始不可量 (ana-mata-agga)

29 p. 159 不可知,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引 施設論 而稱 無邊際空 [17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亦以法之初來處不可得謂 無始空 [179] ( 二十 ) 本性空 (Sk.prakṛti-śūnyatā) 性空 1. 雜阿含 299 經 : 佛告比丘: 緣起法者, 非我所作, 亦非餘人所作 ; 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 法界常住 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 為諸眾生分別 演說 開發 顯示 所謂 :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 謂 : 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 無明滅故行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 [180] 2. 雜阿含 232 經 : 佛告三彌離提: 眼空 常 恆 不變易法空, 我 我 所空 ; 所以者何? 此性自爾 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彼亦空 常 恆 不變易法空, 我 我 所空 ; 所以者何? 此性自爾 耳 鼻 舌 身 意亦復如是 [181] 透過緣起之此有故彼有, 有為法住, 法爾如是 ; 透過緣起之此無故彼無, 涅槃無為, 法爾如是 蓋緣起法者, 非佛所作, 亦非餘人所作, 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 法界常住故 ; 如是, 施設論 及 大毘婆沙論 說 : 本性空,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說 : 性空 [182] ( 二十一 ) 無所有空 (Sk.ākiñcanya-śūnyatā) 無所行空 無事空 1. 雜阿含 567 經 : 貪者是 有 所有, 恚 癡者是 有 所有 ; 無諍者是無所有 復次, 無諍者空於貪, 空於恚 癡, 空常 住, 不變易 法 空, 非我 非我所 [183] 2. S.41,7.Godatta. p. 160 Rāgo bhante kiñcanaṃ doso kiñcan=aṃ moho kiñcanaṃ,( 諸尊! 貪是有所有, 恚是有所有, 癡是有所有 ;)..Yāvatā kho bhante ākiñcaññā cetovimuttiyo ( 哦! 諸尊! 就無所有心解脫而言,)akuppā tāsaṃ cetovimutti aggam akkh=āyati.( 不動心解脫被稱為其等 解脫 之首 )Sā kho pana ak=uppāceto vimuttisuññā rāgena suññā dosena suññā mohena.( 復次, 彼不動心解脫以貪是空 以恚是空 以癡是空也 ) [184] 由 無色禪那 (āaruppajjhāna), 度識無邊處想達 無所有處等至 (ākincaññâyatana samāpatti), 出定作觀而成就 空於貪, 空於恚 癡, 空

30 常 住, 不變易法空, 非我 非我所 如是具足住於 無所有 無諍 ; 宜謂 無所有空 然 施設論 名為 : 無所有空 [185] 或 無所行空 [186] 是指無諍之無所有, 或另有所指, 尚無資料可斷定 ; 雜阿毘曇心論 指無彼彼物, 謂 無事空 [187] ( 二十二 ) 散空 (Sk.anavakāra-śūnyatā) 1. 雜阿含 122 經 S.23,2.Satto. : 佛告羅陀: 我說於色境界, 當散壞 消滅 ; 於受 想 行 識境界, 當散壞 消滅 [188] 龍樹菩薩引此 經 證明 散空 : 如經中說: 佛告羅陀: 此色眾破壞 散滅令無所有 ; 餘眾亦如是 是名散空 [189] 2. 雜阿含 301 經 = S.12,15.Kaccāyanagotta. : 世間集如實正知見, 若世間無者不有 ; 世間滅如實正知見, 若世間有者無有 [190] 龍樹菩薩引此 經 亦證明 散空 : 如迦旃延經說 : 觀集諦則無 無見 ; 觀滅諦則無 有見 如是種種因緣, 是名散空 [191] 有為法依緣而起, 亦依緣而滅 ; 有為法終究離散歸空 p. 161 ( 二十三 ) 自相空 (Sk.svalakṣana-śūnyatā) 1. 雜阿含 46 經 : 若可礙 可分是名色受陰 諸覺相是受受陰 諸想是想受陰 為作相是行受陰 別知相是識受陰 [192] 2. S.22,79.Sīha.(2) 'Ruppatî'ti kho bhikkhave tasmā 'rūpan'ti vuccati. ( 哦! 諸比丘! 惱壞之 云云, 因此, 色 被稱呼 ) 'Vediyantî'ti kho bhikkhave tasmā 'vedanā' ti vuccati.( 哦! 諸比丘! 感受之 云云, 因此, 受 被稱呼 ) 'Sañjānātî'ti kho bhikkhave tasmā 'sañjanā'ti vucc=ati.( 哦! 諸比丘! 想念之 云云, 因此, 想 被稱呼 ).. 'Sankhataṃ abhisankharontî'ti kho bhikkhave tasmā 'sankhā=rā'ti vuccati.( 哦! 諸比丘! 對造作眾現行之 云云, 因此, 諸行 被稱呼 ) 'Vijanāî'ti kho bhikkhave tasmā'vi=ññāṇan'ti vuccati. ( 哦! 諸比丘! 識別之 云云, 因此, 識 被稱呼 ) [193]

3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對五陰之 法相 非固有 無不變之自相, 依緣集起, 依功能命名 ; 而言 : 何等為自相空? 自相名色 壞相, 受 受相, 想 取相, 行 作相, 識 識相 ; 如是等有為 無為法各各自相空, 非常非滅故 何以故? 性自爾 是名自相空 [194] ( 二十四 ) 諸法空 (Sk.sarva-dharma-śūnyatā) 1. A.10,58.Mūla. Chandamūlakā āvuso sabbe dhammā,( 諸賢! 一切諸法是依諸欲為根本 ;) phassasamudayā sabbe dha=mmā,( 一切諸法是依諸觸集起 ;) [195] 2. 中阿含 113. 諸法本經 : 一切諸法以欲為本 以更樂 ( 更樂, 觸之異譯 ) 為和 [196] 狹義之一切諸法, 以有情之立場敘述, 無明觸及三界欲貪所展現之世間一切諸法 ; 亦即 : 五陰, 六內 外處, 十八界謂 一切諸法 如是, 一切諸法緣生 緣滅, 一切諸法空 無我 ; 是故,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言 : 何等為諸法空? p. 162 諸法名色 受 想 行 識,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眼界 色界 眼識界 乃至意界 法界 意識界 ; 是諸法, 諸法空, 非常非滅故 何以故? 性自爾 是名諸法空 [197] 如是 諸法空 與 二.( 六 ) 一切空 名異義同 ( 二十五 ) 不可得空 (Sk.anupalambha-śūnyatā) 1. 雜阿含 23 經 : 佛告羅 * 侯羅 : 當觀若所有諸色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粗 若細 若好 若醜 若遠 若近, 彼一切悉皆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 如是平等慧正觀 如是, 受 想 行 識 若過去 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如是, 羅侯羅! 比丘如是知 如是見 ; 如是知 如是見者, 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無有我 我所見 我慢使繫著 羅侯羅! 比丘若如是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無有我 我所見 我慢使繫著者, ( 此 ) 比丘是名斷愛欲 轉去諸結 正 慢 無間等 究竟苦邊 [198] 2. 雜阿含 199 經 : 佛告羅侯羅 : 當觀 諸所有眼 若過去 若近, 彼一切悉皆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 如實 平等慧 正觀 羅侯羅! 耳 鼻 舌 身 意亦復如是 羅侯羅! 如是知 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 我 我所 我慢使繫著不生 ; 羅

32 侯羅! 如是比丘 ( 超 ) 越於二 離諸相 寂滅 解脫 羅侯羅! 如是比丘斷諸愛欲 轉去諸結 究竟苦邊 [199] 3. 雜阿含 465 經 : 佛告羅侯羅: 當觀 於所有地界 若過去 若近, 彼一切悉皆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 如實知水界 火界 風界 空界 識界亦復如是 究竟苦邊 [20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何等為不可得空? 求諸法不可得, 是不可得空, 非常非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是名不可得空 [201] 陰 處 界即是狹義之諸法 龍樹菩薩即以眾 五陰 界 六界 入 六內處中, 我法 常法不可得故, 名為 不可得空 ; 又言 : ( 行者 ) 不得三毒 四流 四縛 五蓋 六愛 七使 八邪 九結 十惡, 諸弊 惡 垢 結等都不可得故, 名為不可得空 [202] p. 163 ( 二十六 ) 無法空 (Sk.abhāva-śūnyatā) ( 二十七 ) 有法空 (Sk.svabhāva-śūnyatā) ( 二十八 ) 無法有法空 (Sk.a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 雜阿含 301 經 : 佛告 * 散陀迦旃延 : 世間有二種依 若有 若無, 為取所觸 ; 取所觸故, 或依有或依無 若無此取者, 心境繫著使不取 不住 不計我 ; 苦生而生, 苦滅而滅, 於彼不疑 不惑, 不由於他而自知 是名正見 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 所以者何? 世間集如實正知見, 若世間 無 者不有 ; 世間滅如實正知見, 若世間 有 者無有 是名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 ; 所謂 :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 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 ; 無明滅故行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 [203] 阿含經 依無自性 ( 空相應 ) 緣起說 有 說 無 ; 異學乃依自性 ( 非空相應 ) 非緣起而有二種依 執 有 執 無 龍樹菩薩據此言 : 無法空者, 有人言 : 無法名法已滅 是滅無故, 名無法空 有法空者, 諸法因緣和合生, 故無有法 ; 有法無故, 名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者, 取無法有法相不可得 ; 是為無法有法空 復次, 觀無法有法空故, 名無法有法空 [204] 今將所述 種種空 表解如下 :

33 p. 164 種種空之表解 ( 二 ) p 表中, 橫向虛線相連者, 空義相同或類似 1.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 俱空 ), 此等三種空之類集, 從 中阿含 191 大空經開始, 經過 阿毘曇 乃至 大乘經 論 ( 除 無礙解道 例外 ) 皆列於類集之首三位 ; 為發趣種種 空觀 之基礎 2. 勝義空 ( 第一義空 ) 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 多數之 空空 ) 等, 列於末二位 ; 為逮得種種 空觀 之究竟成就 3. 大空 在 阿含經 阿毘曇 及 大乘經 論 名同而異義 4. 雜阿含經 及 相應部經 Saṃyutta-nikāya 皆有 世間空 一切空 第一義空 之名相 ; 然而, 大空 惟出現於 雜阿含經, 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惟出現於 尼柯耶 世間空 一切空 第一義空 大空 究竟無上清淨之空 都是 空義 之精髓 ; 出自 初期佛教 之 佛法 5. 無礙解道 注重修心 發慧 離染 證解脫而將 鎮伏空 彼分空 正斷空 安息空 出離空 內空 外空 俱空 同分空 異分空 尋求空 攝受空 獲得空 通達空 一性空 異性空 忍空 確立空 深解空 等觀空之分析 6. 無所有空 與 無事空 變易空 與 散空, 各為同義異名 7. 阿含經 之 一切空 舍利弗阿毘曇論 之 大空 與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大智度論 之 諸法空, 各為同義異名 8. 號, 內外空 有為無為空 無法有法空 諸法空等各行, 同為 一切法空 9. 號之前, (18. 空空 ) 依 大智度論 義: 以空破十七空, 故名為空空 補上 10. 說明 空空 之理由, 各 經 論 間, 互有異 同 11. 經 論 類集空之名相, 排列之次序互有異 同之處 ; 正表示 觀空 之方便, 各有部分相同亦有部分相異 各各相應於結集者 著作者 編集者之根機 性行矣 以上, 本篇論文 首先敘述代表 初期佛教 之 四部阿含經 及 Pañca nikāyā 之種種空 名相 之法說 義說 其次, 言及 部派佛教 及 大乘佛教 經 論 部分繼承 初期佛教 對空名相之法說 義說 ; 另有依 初

34 期佛教 之 經 教, 對空附加新義或創新名相, 適應時代教化亦一併略說 最後, 各 經 論 空類集之內容 次第 相互同異 以 表解 整理 初期佛教 相應阿含修多羅 詳論 無我 略言 空, 到 四部阿含 集成時, 對 空 之 記說 多處出現 ; 而 以 空 代替 無我 之演變 之證明, 以及有關 空三昧 空觀 及 其他空之教說, 當於續篇報告 本篇論文曾於本所研究員論文研討會中提出討論, 承蒙同事們熱烈討論並有所指教, 在此再次道謝! p. 166

35 The Desanā and Vibhanga of suññain Early Buddhism Yang Yu-wen Research Fellow,Chung-Hwa In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Summary Ven, Yin-shung's masterpiece "The Exploration of suñña" elucidates fluently the suñña of Āgama, Sectarian, Prajnña and even Nagarjuna. This work leads scholar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uñña and inspire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o read again the four āgamas and the five nikayas. This paper is thus resulted. Ven, Yin-shung says, "The suñña of āgama is the way of liberation which emphasizes on practice. "His enlightening view is mainly based on this opinion. He also touches on the desanā and vibhaṅga of suñña. Regar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ñña, he describes,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an Buddhism, in two chapters--the suñña of Sectarian Buddhism and the sunna of Prajnna. Thanks to these clarifications,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on the desana and vibhanga of suñña as contained in the four āgamas and the five nikayas. Firstly,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Pali nikayas and the Chinese agamas to explain the meanings of suñña. Secondly, in agamas and nikayas there are already "the separate establishment" or "classification" of "internal suñña, external suñña, internal-external suñña, worldly suñña, great suñña, ultimate truth suñña, absolute-unsurpassed-purified suñña, etc." The instructions and explanations of suñña are made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mind,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to purify one's wisdom and view, and, to realize nirvana. Therefor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term "suñña" was extended or even new term was p. 167 invented in later ages of Sectarian Buddhism and Mahāyāna Buddhism. These "extended meanings" and "invented meanings" can be clearly traced back to āgama or nikaya.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pace, this paper only deals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by referring to the sūtras and abhidharmas. In future, the author will write another paper to prove that while primitive Buddhism drew up the anguttara nikaya, " 'suñña' was used to replace 'non-self' ". As to "the correct practice of the suñña samadhi and the suñña view" and "other teachings regarding suñña " will be treated at last.

36 [1] 初期佛教 / 初期佛法 (Ādi-/Early buddhism) 指以北傳 四部阿含經 及南傳 五尼柯耶 所示之佛法 ; 避免有所諍論之 根本佛教 原始佛教 等名相 法說 (desanā) 指佛陀說法中, 開示真理 實相 修行次第者 義說 (vibhaṅga) 指佛陀說法中, 分別 解說真理 實相之內容及所施設修 證之義理 義利 因此, 由佛陀之 法說, 弟子得 法饒益 ; 由 義說, 弟子得 義饒益 ; 由 法說 義說 中有關修行之 法次法說, 弟子得 梵行饒益 參閱 : 雜阿含 298 經 見大正.2-85 上中 ; 雜阿含 404 經 見大正 中 ; 長阿含 10 十上經 見大正.1-56 上 [1]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世間空 一切法空 之 空 字, 巴利語為 suñña 梵語為 śūnya 其 語源 可能如是:suñña=śūnya <śūna= śū 之過去分詞 ; śū 有 to swell,increase 義 ; 所以在 Pāṇinin 之文法書 Ⅶ, 2, 14. śūna 之義是 swelled, swollen 腫大的 脹大的; 在 Mahā Bhārata 史詩已作 emptiness( 空虛 ) 使用, 其源流為 swollen state( 腫脹狀態 )>hollowness ( 中空 空虛 無實 ) 參閱 M.Monier-Williams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1085;col. Ⅰ. śūna ;p.1106, col. Ⅱ. śvi 參考中村元 : 空之意義 見 佛教思想 6 空 ( 上 ) pp.9~10 [2] D Ⅰ. p.17 l.-4: 指長部經卷一頁十七倒數第四行 ; D= 長部經 S= 相應部經 M= 中部經 A= 增支部經 後出同例 [3] * * 米字號, 指 Pañca nikāyā( 五部 ) 以外出現之名相 [4] 聖典 (Pāli) 語 空 之字義 參閱 The Pali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p.717 [5] 漢文 空 之字義 : ( 一 ) 漢文 空 ( 音崆ㄎㄨㄥ ) 字義產生之途徑為 形聲 及 會意 甲骨文 空 字闕 ; 鐘鼎文 空 與小篆 空 略同 小篆 空 : 從 穴 工 聲, 本義作 竅 解,( 見說文許箸 ) 乃窟竅之稱 ; 以其中虛類穴, 故從穴 又, 戴侗氏謂 : 古之居室, 始於營窟, 故工官之長, 掌邦土居四民曰 司空 工乃善營窟以居者, 故 空 從 工 聲 空 之 訓義 ( 本義 別義 ) 及 詞性( 九品詞 ) 於字典裡有 : 1. 作 名詞 用 (1) 天曰空 (2) 虛而無物之處曰空 (3) 虛無所有者曰空 ; 2. 作 動詞 用 如 使之空 ; 3. 作 形容詞 用 (1) 空無人的, 如 空村 ;(2) 空無物的, 如 空函 ;(3) 虛而不實的, 如 空論 ;(4) 妄誕的, 如 空華 ; 4. 作 副詞 用 (1) 表憑白, 如 兵不空出 ;(2) 表窮匱, 如 空居 ;(3) 表誠懇, 如 空空如也

37 ( 二 ) 漢字 空 字之 破音字 與 本音 音 崆ㄎㄨㄥ 或同義或另有別義 : 1. 音 控ㄎㄨㄥˋ 2. 音 孔ㄎㄨㄥˇ ( 參閱正中書局印行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 pp.1208~1209) [6] 見大正 上 [7] 見大正 中 ;M Ⅰ. p.414 M.61 空水器作:udakādhānaṃ rittam tucchaṃ( 空無 空虛之水盤 ) [8] 見大正 下 ;S Ⅲ. p.140ff 空無所有作 :rittakam( 空無 ) [9] 見大正.2-28 下 ; 雜阿含 102 經 Sn. 經集 1,7.(vasala 賤民 ) 領群特 [10] 見大正 上 ;S Ⅳ. p.297 無諍作 : 不動心解脫 (akuppā cet=ovimutti); 空於貪作 :suñña rāgena [11] 見大正 上中下 ;M Ⅲ. pp.104~109 [12] 見大正 下 ; 雜阿含 1270 經 作 :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 見大正 上 ) [13] 見大正.2-68 下 ~69 上 ;S Ⅲ. p.140ff 無實 (tucchakam) 無有堅固 (asāraka) [14] 見大正.2-92 下 [15] 參閱 本文 二.( 七 ) 第一義空 [16] 立體的觀察有情, 擬於 續篇 詳論 不明第一義諦而執 有我 則墮 常之邊見, 不明世俗諦而執 無我 則墮 斷之邊見 ; 此等二種邪見, 於道德上所患過失有輕 有重 如 俱舍論 所引 Kumā=ralābha 所說頌 : 觀為見所傷, 及壞諸善業 ; 故佛說正法, 如牝虎銜子 執真我為有, 則為見牙傷 ; 撥俗我為無, 便壞善業子 ( 見大正 上 ) [17] 見大正 中 [18] 見大正 中 [19] 見大正.2-72 下 [20] 大正.2-20 中

38 [21] 大梵之邪見, 梵動經 : 我於此處是梵 大梵, 我自然有, 無能造我者, 我盡知諸義典, 千世界於中自在, 最為尊貴, 能為變化, 微妙第一 ; 為眾生父, 我獨先有, 餘眾生後來, 後來眾生我所化成 [22] 見大正 中 ~413 上 [23] 見 S Ⅰ. pp.143f; 參閱大正 No.99(11950; No.100(108) [24] 見 CNd p.246 [25] 見 S Ⅲ. p.66f;cnd p.247f [26] 見 VM p.618 [27] 見大正 上 [28] 見大正 下 [29] 見大正 中 [30] 見大正 上 中 [31] 見大正 中 [32] 見大正 中 [33] 參閱中村元 : 空之意義 見 佛教思想 6 空 ( 上 ) p.35 [34] 見清淨道論 VM p.175 [35] 見大正.1-27 下 ; 相當之 D.16 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 第六誦分 14 節 並無 空疲勞 一句 [36] 參閱 ( 註 7) 及本文 一.( 二 ) 之 10. 及 11. [37] 發展的佛法 (Developmental buddhism) 指 部派佛教 之 阿毘達磨論典 及 大乘佛教 之 大乘經典 論典 所示之佛法 [38] 見 中阿含 191 大空經 =M.122.Mahā-suññatā sutta 大正 中下 ; M Ⅲ. pp.111f [39] 見大正.2-56 上中 ;S Ⅳ. pp.39f [40] 雜阿含 231 經 =S.35,82.Loka. : 危脆敗壞法名為世間 ( 見大正 中 )S Ⅳ. p.52 'Lujjhatî'ti kho bhikkhu tasma 'loko 'ti vuccatî"ti.( 哦! 比丘! 破壞之 因此, 被稱謂 : 世間也 )

39 [41] 見大正 上 [42] 見大正 上 [43] 參閱 雜阿含 23;199;465 經 見大正. 2-5 上中 ;51 上 ;118 下 ~119 上 [44] 見大正 下 [45] 見 P Ⅱ. p.177~184 [46] 見大正 上中 ; 姚秦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47] 法護譯 施設論 並非完本, 祇有 因施設 而已 ; 西藏譯 施設論 尚有 世間施設 及 業施設 今漢譯本 施設論 並無 十種空 之資料 ; 引用自 大毘婆沙論 卷 104 ( 見大正 上 ) [48] 見大正 中 ~251 上 ; 後秦鳩摩羅什譯 [49] 見大正 上 ; 唐玄奘譯 [50] 見大正 中 ~296 上 ; 後秦鳩摩羅什譯 [51] 見大正 中下 ; 宋僧伽跋摩等譯 [52] 見大正 中 [53] 見 M Ⅲ. p.111 [54] 參閱大正 上 ;M Ⅲ. p.104 [55] 見 MA Ⅳ. p.161 [56] 見 D Ⅱ. p.292; 大正 下 [57] 見 DA p.765 [58] 一. 無礙解道 : Katamaṃ ajjhattasuññaṃ? ( 云何是內空耶?)Ajjhattaṃ cakkhuṃ( 內 ( 自己 ) 之眼,)suññaṃ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niccena vā dhuvena vā sassatena vā aviparnṇmadhammena vā,( 以我 我所 常 恆 永住 不變易法是空 ;)ajjhattaṃ sot=aṃ suññaṃ pe ajjhataṃ ghāṇaṃ suññaṃ, ajjhataṃ jivhā su=ññā, ajjhataṃ kāyo suñño,( 內之耳 乃至 內之鼻 內之舌 內之身 )ajjhataqṃ mano suñño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dhuvena vā sassatena vā avipariṇāmadhammena vā( 內之意, 以我 我所 常 恆 永住 不變易法是空 )Idaṃ aj= jhattasuññaṃ.( 此是內空也 ) ( 見 Pṭs Ⅱ. p.181)

40 二.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何謂內空? 如比丘, 一切內法 若一處內法思惟空, 知空 解空 受空 ; 以何義空? 以我空, 我所亦空, 常空 不變易空 ; 如是, 不放逸觀, 得定 心住 正住 是名內空 ( 見大正 上 ) 三. 雜阿毘曇心論 : 內空者, 謂內入空, 作無我思惟 內法 內入 均指個人 自己之眼 耳 鼻 舌 身 意等 六內入 ( 見大正 中下 ) 四. 放光般若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曾對十八種空作分別, 部分與 阿含經 及 阿毘達磨論 義說相同, 部分則作新解 ( 見大正.8-23 上下及 250 中下 ) 此二經都以六內處空作為 內空 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見大正 上 : 薩迦耶見是十種空近所對治, 所以偏說 ; 十種空者, 謂 :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有為空 無為空 散壞空 本性空 無際空 勝義空 空空 又, 引 施設論 說 : 空有多種, 謂 :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無邊際空 本性空 無所行空 勝義空 空空 ; 如是十種空, 如餘處分別 ( 見大正 上 ) 論文曾言: 如是十種空, 如餘處分別 但, 二百卷之 大毘婆沙論 找不到十種空之分別; 漢譯 施設論 並非完本, 無十種空及其分別 ; 大毘婆沙論 所引用者, 可能是 施設論 之 世間施設 或 業施設 部門, 而不在 因施設 部門 很遺憾, 不能認識 施設論 之十種空之分別 [59] 見大正 下 [60] 見 M Ⅲ. p.112 [61] 見 MA Ⅳ. p.161 [62] 見 DA p.765 [63] 一. 無礙解道 : Kataṃ bahiddhāsuññaṃ? ( 云何是外空耶?)Bahiddhā rūpā suññā..pe..(( 自己以 ) 外之色, 乃至 聲 香 味 觸 )bahiddhā suññā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dhuvena vā sassatena vā avipariṇāmadhammena vā( 外之法, 以我 我所 常 恆 永住 不變易法是空 )Idaṃ bahiddhpāsuññaṃ.( 此是外空也 ) ( 見 Pts Ⅱ. p.181) 六外處指個人之外, 他人之五陰及器世間 二.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何謂外空? 如比丘, 一切外法 若一處外法思惟空, 知空 解空 受空 ; 以何義空? 以我空, 我所亦空, 常空 不變易空 ; 如是, 不放逸觀, 得定 心住 正住 是名外空 ( 見大正 上 ) 三.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何等為外空? 外法名 :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色, 色空, 非常非 ( 斷 ) 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聲, 聲空 ; 香, 香空 ; 味, 味空 ; 觸, 觸空 ; 法, 法空, 非常非 ( 斷 ) 滅故 何以故? 性自

41 爾 是名外空 ( 見大正 中 ) 四. 雜阿毘曇心論 : 外空 者, 謂外入空, 作無我思惟 ; 亦如是 ( 見大正 下 ) [64] 見大正 下 [65] 見 M Ⅲ. p.112 [66] 見 MA Ⅳ. p.161 [67] 見 DA.p.292 [68] 見 DA p.765 [69] 一. 云何是俱空耶? 內 ( 自己 ) 之眼 外之色, 我 我所 常 恆 永住 不變易法是空 ; 內之耳 外之聲 乃至 內之鼻 外之香 內之舌 外之味 內之身 外之觸 內之意 外之法, 我 我所 常 恆 永住 不變易法是空 此是俱空也 ( 見 Pṭs Ⅱ. p.181) 二.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何謂內外空? 如比丘, 一切內外法 若一處內外法思惟空, 知空 解空 受空 ; 以何義空? 以我空, 我所亦空, 常空 不變易空 ; 如是, 不放逸觀, 得定 心住 正住 是名內外空 ( 見大正 上 ) 三.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何等為內外空? 內外法名內六入 六外入 ; 內法, 內法空, 非常非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外法, 外空, 非常非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是名內外空 ( 見大正 中 ) 四. 雜阿毘曇心論 : 內外空 者, 謂內外入空, 作無我思惟 ; 亦如是 ( 見大正 下 ) [70] 見大正 下 [71] 見大正 上 ~739 中 [72]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何謂大空? 如比丘一切法思惟空, 知空 解空 受空 ; 以何義空? 以我空, 我所亦空, 常空 不變易空 ; 如是, 不放逸觀, 得定 心住 正住 是名大空 ( 見大正 上 ) [7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何等為大空? 東方, 東方空, 非常非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南 西 北方, 四維 上下, 南 西 北方, 四維 上下空, 非常非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是名大空 周遍義 無邊義為 大, 十方周遍 無邊 ; 而十方空, 故大空 ( 見大正 中 ) [74] 見大正 上中

42 [75] 見拙著 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 9-0-1~9-0-3 中華佛學學報 第二期 pp.29~31 [76] 見大正.2-56 中 [77] 見 S Ⅳ. p.54 [78] 參閱大正.2-56 上中 [79] 參閱 S Ⅳ. p.39f [80] 見大正.274- 上中下 [81] 見大正 上 [82] 參閱 S Ⅲ. p.144; 大正 下 [83] 見大正 下 [84] 見大正.2-8 中 [85] 見大正.2-7 下 [86] 見 Pṭs Ⅱ. p177 [87] 見大正.2-91 上中 ;S Ⅳ. p.15 [88] 見大正.2-50 上 [89] 同 ( 註 75) ( 乙 )pp.41~43 [90] 同註 72 [91] 見大正 下 ; 七種空 : 後際空 前際空 中際空 常空 我空 受者空 作者空 ( 見大正 中 ) [92] 大正 下 ~714 中 [93] 參閱 雜阿含 105 經 見大正 中 [94]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何謂第一義空? 第一謂涅槃 ; 如比丘, 思惟涅槃空, 知空 解空 受空 ; 以何義空? 以我空, 我所亦空, 常空 不變易空 ; 如是, 不放逸觀, 得定 心住 正住 是名第一義空 ( 見大正 上中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何等為第一義空? 第一義名涅槃 涅槃, 涅槃空, 非常非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是名涅槃空 ( 見大正 中 )

43 [95] 見大正 中下 [96] 見大正 中 [97] 見大正 下 [98] 見大正 下 [99] 見大正 下 ~714 中 [100] 參閱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 見大正 上 ); 雜阿含 306 經 ( 見大正 下 ~88 上 ) [101] 見 Pṭs Ⅱ. p.178,184 [102] 見大正 下 [103] 見 M Ⅲ. p.109 [104] 參閱 中阿含 190. 小空經 ( 見大正 上中下 ); Cūḷasuññat=asutta.) ( 見 MⅢ.p104~109) [105] 見印順導師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p.1: 流傳世間的一切佛法, 可分為 佛法 大乘佛法 秘密大乘佛法 三類 佛法 是 : 在聖典中, 還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對立 ; 在佛教史上, 是佛滅後初五百年的佛教 今狹義所指 佛法 是 : 根本佛教 佛及弟子所說之法, 由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所共同信奉的佛法 [106] 見大正 中 ; 參閱 本文 二. 之 ( 五 ) [107] 見 Pṭs Ⅱ. p.178 [108] ibid. [109] 見大正.2-20 上中 [110] 見大正 上 ; 此段 論文,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引 施設論 說 : 云何空空三摩地? 謂有苾芻思惟有漏 有取諸行皆悉是空 ; 觀此有漏 有取諸行空, 無常 恆 不變易法 我及我所 如是觀時, 無間復起心 心所法, 思惟前空觀亦復是空 ; 觀此空觀亦空, 無常 恆 不變易法 我及我所 如人積聚眾多柴木以火焚之, 手執長竿周旋斂撥, 欲令都盡 ; 既知將盡, 所執長竿亦投火中, 燒令同盡 ( 見大正 上中 ) [111] 見大正 中 [112] 參閱 二. 種種空之表解 ( 一 )

44 [113] 見大正 下 ~288 上 [114] 見大正 下 [115] 見 S Ⅱ. p.4; 大正.2-85 上 口行 = 語行, 意行 = 心行 [116] 見 D Ⅲ. p.217; 見大正 上 [117] 見大正.2-85 上 [118] 見 Pṭs Ⅱ. p.178 [119] 參閱 D Ⅱ. p.66f [120] 見大正. 2-7 下 ;S Ⅲ. p.66f [121] 見 Pṭs Ⅱ. p.178f [122] 參閱本文 二. 之 ( 二十二 ) [123] 見 A Ⅴ. p.110f; 參閱大正 No.99(262,293) 見大正.2-66 中 ;83 下 [124] 見 A Ⅳ. p.70 [125] 見 Pṭs Ⅱ. p.179 [126] 參閱本文 二. 之 ( 八 ) [127] 見 A Ⅰ. p.152; [128] 見大正.2-83 下 [129] 見大正 下 [130] 見大正.2-11 中 [131] 見 Pṭs Ⅱ. p.179 相有二, 愚相及賢相 愚相, 以賢相是空 ; 賢相, 以愚相是空也 此相空也 [132] 見大正. 2- 中下 [133] 見 Pṭs Ⅱ. p.181 [134] 參閱印順 : 妙雲集 上 中觀論頌講記 p.543; 中 中觀今論 p.75; 下 大乘是佛說論 p.186 有關 自空 與 他空 之論述

45 大毘婆沙論 : 以一切法有義故空, 約他性故 ; 有義故不空, 約自性故 ( 見大正 上 ) [135] 見 Pṭs Ⅱ. pp [136] 同 ( 註 134) [137] 見大正 下 ;S Ⅴ. p.105f [138] 見大正 上中 ;D Ⅲ. p.247f [139] 見大正 中 ;S Ⅳ. p.220f [140] 見大正 上 A Ⅰ. p.232 [141] 見 VM.pp.141f [142] 見 VM.p.696 [143] 見 Pṭs Ⅱ. p179 [144] 見 Pṭs Ⅱ. p180 [145] 見 Pṭs Ⅱ. p180 [146] 見 Pṭs Ⅱ. p180 [147] 見 Pṭs Ⅱ. p180-1 [148] 參閱 D Ⅲ. p.216 D [149] 見 Pṭs Ⅱ. p182 [150] 見 Pṭs Ⅱ. p182 [151] 參閱 S.48,11.Patilabha. : 由信如來之菩提獲得信根 由四正勤獲得精進根 由四念處獲得念根 由作捨為所緣獲得定心一境性 由智慧聖抉擇獲得生滅慧正盡苦 ( 見 S Ⅴ. p.199f); 參閱大正 No.99(646)( 見大正 中 ) [152] 見 Pṭs Ⅱ. p182 [153] 參閱 A.5,73~74.Dhammavihārī. 見 A Ⅲ. p.86ff [154] 見 Pṭs Ⅱ. p182

46 [155] 參閱 漏盡經 : 云何有漏從忍斷耶? 比丘! 精進斷惡不善修習善法故, 常有起想專心精勤, 身體皮 肉 筋 骨 血 髓皆令乾竭, 不捨精進, 要得所求乃捨精進 比丘! 復當堪忍飢渴 寒熱 蚊虻蠅蚤虱 風日所逼, 惡聲捶杖亦能忍之 ; 身遇諸病極為苦痛至命欲絕, 諸不可樂皆能堪忍 若不忍者則生煩惱 憂慼, 忍則不生煩惱 憂慼 是謂有漏從忍斷也 ( 見大正 下 ); 參閱 無礙解道 第三十二章 已解之慧是忍智 已解色等五陰 無常 苦 無我 空而能堪忍 ( 見 Pṭs Ⅰ. p.106) [156] 見 Pṭs Ⅱ. p183 [157] D.33.Sangīti-suttanta. Cattāri adhiṭṭhānāni.( 有 四確立 ; 謂: ) Pañña-adhiṭṭhānaṃ( 慧確立 )saccâdhiṭṭhānaṃ ( 諦確立 )cāgâdhiṭṭhānaṃ ( 捨確立 )upasamâdhiṭṭhānaṃ.( 寂止確立 ) ( 見 D Ⅲ. p.229) [158] 確立 無礙解道 : 確立之慧是 防止 心退轉之智 ( 見 Pṭs Ⅰ. p.108f); 確立空 見 Pṭs Ⅱ. p.183 [159] 見大正 中 [160] 深解 無礙解道 : 觸之慧是深解之智 ( 見 Pṭs Ⅰ. p.106) [161] 見 Pṭs Ⅱ. p.183; 無礙解道 大品, 智論. 第三十六章 : 異性之慧是由思 防止 退轉之智也 ( 見 Pṭs Ⅰ. p.108) [162] 見大正 上 [163] 見大正 上 [164] 見大正 下 [165] 一.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何等為有為空? 有為法名欲界 色界 無色界 欲界, 欲界空 ; 色界, 色界空 ; 無色界, 無色界空, 非常非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是名有為空 ( 見大正 中 ) 二. 雜阿毘曇心論 : 有為空 者, 謂有為法作無我思惟 ; 亦如是 ( 見大正 下 ) [166] 見大正 下 [167] 見大正 中 [16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何等為無為空? 無為法名為無生相 無住相 無滅相 無為法, 無為法空, 非常非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是為無為法 ( 見大正 中下 )

47 [169] 雜阿毘曇心論 : 無為空 者, 謂無為法空, 作無我思惟 ; 亦如是 ( 見大正 下 ) [170] 見 Dhp. v.279 [171] 見 S Ⅲ. p.133; 參閱 雜阿含 262 經 見大正.2-66 中 [172] 見 A Ⅰ. p.286 [173] 見大正 下 [174] 見大正 中下 [175] 見大正 下 [176] 見 S Ⅱ. p.178 參閱大正 No.99(940)( 見大正 中 ) [177] 見大正 下 [178] 見大正 上 ; 阿毘曇毘婆沙論 譯作 : 無始空 [17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何等為無始空? 若法初來處不可得, 非常非滅故 ; 何以故? 性自爾 是名無始空 ( 見大正 下 ) [180] 見大正 中 [181] 見大正 中 [18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五 : 何等為性空? 一切法性, 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 是性非聲聞 辟支佛所作, 非佛所作, 亦非餘人所作 ; 是性性空, 非常非滅故 何以故? 性自爾 ; 是名性空 ( 見大正 下 ) [183] 見大正 上 [184] 見 S Ⅳ. p.297 [185] 阿毘曇婆沙論 引 施設經 ( 論 ) ( 見大正 下 ) [186]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引 施設論 ( 見大正 上 ) [187] 見大正 下 [188] 見大正 上 ;S Ⅲ. p.189 [189] 見大正 上

48 [190] 見大正.2-85 下 ;S Ⅱ. p.17 [191] 見大正 上 [192] 見大正 中下 [193] 見 SⅢp.p86f [194] 見大正 下 [195] 見 A Ⅴ. p.107 [196] 見大正 下 [197] 見大正 下 [198] 見大正.2-5 上中 [199] 見大正.2-51 上 [200] 見大正 下 ~119 上 [201] 見大正 下 [202] 見大正 下 [203] 同註 (190) [204] 見大正 上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0106.doc

Microsoft Word - chbj0106.doc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第 1 期 (pp.137-152):( 民 國 76 年 ), 臺 北 :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 (1987)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 7132 壇 經 與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廣州六榕寺佛學專題公開講座 講題 : 正見佛家空義 日期 : 二 一三年四月八日 ( 一 ) 講者 : 香港佛教中觀學舍會長 及四月九日 ( 二 ) 黃家樹居士 時間 : 四月八日下午二時至四時 四月九日上午九時至十一時 本講立意 : 空 為佛法最重要的義理之一 由於世間人慣於解空為空虛 虛無 虛假等消極的意義, 因此接觸佛法, 學到空義時, 很容易便生起慣性的見解, 以空為無了 其實, 佛家的空義與世人所解,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Ⅱ ~ Ⅲ !!!!!!!!!!!!!!!!!!!!!!!!!!!!!!!!!!!!!!!!!!!!!!!!!!!!!!!!!!!!!!!!!!!!!!!!!!!!!!!!!!!!!!!!!!!!!!!!!!!!!!!!!!!!!!!!!!!!!!!!!!!!!!!!!!!!!!!!!!!!!!!!!!!!!!!!!!!!!!!!!!!!!!!!!!!!!!!!!!!!!!!!!!!!!!!!!!!!!!!!!!!!!!!!!!!!!!!!!!!!!!!!!!!!!!!!!!!!!!!!!!!!!!!!!!!!!!!!!!!!!!!!!!!!!!!!!!!!!!!!!!!!!!!!!!!!!!!!!!!!!!!!!!!!!!!!!!!!!!!!!!!!!!!!!!!!!!!!!!!!!!!!!!!!!!!!!!!!!!!!!!!!!!!!!!!!!!!!!!!!!!!!!!!!!!!!!!!!!!!!!!!!!!!!!!!!!!!!!!!!!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1 1 2 3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 46 47 ~ ~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3 Ⅲ Ⅳ !!!!!!!!!!!!!!!!!!!!!!!!!!!!!!!!!!!!!!!!!!!!!!!!!!!!!!!!!!!!!!!!!!!!!!!!!!!!!!!!!!!!!!!!!!!!!!!!!!!!!!!!!!!!!!!!!!!!!!!!!!!!!!!!!!!!!!!!!!!!!!!!!!!!!!!!!!!!!!!!!!!!!!!!!!!!!!!!!!!!!!!!!!!!!!!!!!!!!!!!!!!!!!!!!!!!!!!!!!!!!!!!!!!!!!!!!!!!!!!!!!!!!!!!!!!!!!!!!!!!!!!!!!!!!!!!!!!!!!!!!!!!!!!!!!!!!!!!!!!!!!!!!!!!!!!!!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1 2 1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p.147)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1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它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中觀今論 講義 福嚴佛學院 授課老師 : 釋厚觀 中華民國九十一學年度 (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 3 引言 ( 釋厚觀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 ICO 智慧型微投影機 使用手冊 電話 + 8 8 6-2 - 2 7 9 0-6 3 0 8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新湖一路90號4樓 w w w. q p o i n t e k. c o m * 內容僅供參考 功能會隨系統版本有所變動 * 如有操作上的問題請洽詢經銷商 本公司或至官網 支援服務..T.I. QP Q.P.T.I. Corporation 索 引 1. 內 容 物 2. 功 能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ⅠⅡ 1 2Ⅲ 1 2 Ⅳ

ⅠⅡ 1 2Ⅲ 1 2 Ⅳ ⅠⅡ 1 2Ⅲ 1 2 Ⅳ Ⅲ Ⅳ Ⅴ ~ ~ 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 Ⅰ Ⅱ Ⅲ Ⅳ !!!!!!!!!!!!!!!!!!!!!!!!!!!!!!!!!!!!!!!!!!!!!!!!!!!!! !!!!!!!!!!!!!!!!!!!!!!!!!!!!!!!!!!!!!!!!!!!!!!!!!!!!!!!!!!!!!!!!!!!! !!!!!!!!!!!!!!!!!!!!!!!!!!!!!!!!!!!!!!!!!!! !!!!!!!!!!!!!!!!!!!!!!!!!!!!!!!!!

More information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看 骨 頭 說 故 事 骨 頸 的 大 小 與 形 狀 1 1 20 2013 9 489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2013 9 489 21 DNA 5 X B6 人 骨 與 獸 骨 的 異 同 B7 28 32 36 22 2013 9 489 B6 B2 3 5 B7 2013 9 489 23 基 於 部 分 動 物 的 移 動 性 低, 透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 " # $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專 題 研 究 法 律 與 法 制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A Study on the Legal Framework of Real Estate Appraisal in China 蔣 國 基 * (Chiang, Kuo-chi) 香 港 鴻 裕 公 司 法 務 長 摘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7 291308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提 要 關 鍵 詞 : 儀 禮 鄭 玄 儀 禮 注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禮 學 訓 詁 注 釋 學 291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一 前 言 ( 一 ) 鄭 玄 朱 熹 禮 學 的 地 位 和 意 義 : 292 ( 二 ) 關 於 敖 繼 公 知 人 論 世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附 件 一 公 務 員 資 歷 組 別 I. 資 歷 組 別 及 名 稱 資 歷 組 別 名 稱 1 無 需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2 中 學 會 考 證 書 第 一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的 第 二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並 具 相 當 經 驗 的 3 高 級 文 憑 及 文 憑 第 一 組 : 高 級 文 憑 第 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2 2 3 4 5 6 7 8 2 3 4 1 1 5 6 7 8 10 1 2 1 2 11 12 1 1 13 14 1 1 15 16 1 1 1 17 2 3 18 4 19 20 21 1 1 22 1 1 23 1 1 24 25 1 2 3 1 2 3 26 1 2 1 2 27 1 1 29 30 31 ~ 32 1 1 ~ ~ ~ ~ ~ ~ 33 ~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50 2011.7 1 2 personal God 1. 殷 代 的 至 尊 人 格 神 1 9 1973 10 11 2 1998 7

50 2011.7 1 2 personal God 1. 殷 代 的 至 尊 人 格 神 1 9 1973 10 11 2 1998 7 上 帝 觀 在 中 國 文 化 上 的 流 變 楊 慶 球 引 言 ( 一 ) 殷 商 的 至 尊 上 帝 觀 17 11 19 17 50 2011.7 1 2 personal God 1. 殷 代 的 至 尊 人 格 神 1 9 1973 10 11 2 1998 7 51 3 4 5 6 7 8 2. 掌 管 大 自 然 的 上 帝 3 1957 5 4 5 11 12 6 6 7 195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國票期貨研究部日簡報1050225New

Microsoft PowerPoint - 國票期貨研究部日簡報1050225New 美 股 走 勢 - 道 瓊 指 數 美 股 週 三 開 低 隨 油 價 盤 中 走 高 而 拉 高 技 術 面 回 測 10 日 均 線 有 撐 最 終 留 下 長 下 引 線 重 回 5 日 均 線 選 擇 權 未 平 倉 量 分 布 圖 每 一 刻 度 代 表 1000 口 OI Call 履 約 價 11600 11400 11200 11000 10800 10600 10400 10200

More information

反 之, 若 連 帶 保 證 乃 保 證 人 與 主 債 務 人 間 之 連 帶, 連 帶 保 證 人 無 先 訴 抗 辯 權 ( 最 高 法 院 45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1426 號 判 決 參 照 ) 例 如 : 甲 乙 丙 三 人 共 同 保 證 A 銀 行 融 資 於 B 公 司 之

反 之, 若 連 帶 保 證 乃 保 證 人 與 主 債 務 人 間 之 連 帶, 連 帶 保 證 人 無 先 訴 抗 辯 權 ( 最 高 法 院 45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1426 號 判 決 參 照 ) 例 如 : 甲 乙 丙 三 人 共 同 保 證 A 銀 行 融 資 於 B 公 司 之 102_2 財 3B 債 各 期 末 考 試 題 ( 林 信 和 ) 註 一 : 不 參 看 法 典, 不 作 弊, 憑 自 己 的 實 力 作 答, 字 體 端 正 適 中 附 法 條 判 決 判 例 及 理 由 註 二 : 請 按 考 題 所 示 題 序 號 碼 逐 一 作 答 以 利 得 分! 請 善 用 暑 期 進 補 厚 植 根 基, 因 為 你 值 得! 一 請 教 幾 個 法 律 概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色 彩 是 人 的 視 覺 機 制 所 創 造 出 來 用 以 探 究 環 境 的 工 具, 它 不 僅 能 提 供 辨 識 的 作 用, 還 具 有 知 覺 與 文 化 上 的 意 涵, 並 能 引 發 強 烈 到 超 越 理 智 的 情 緒 反 應, 對 人 類 的 生 活 影 響 十 分 深 遠 2120 21 3 30 20109453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100 青 年 作 家

100 青 年 作 家 壁 紙 文 字 / 鹼 性 人 繪 圖 / 蔣 依 芳 工 110 * 文 學 我 最 型 99 100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型 101 102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103 型 * OK 青 年 作 家 104 文 學 我 最 105 型 * 青 年 作 家 106 * 文 學 我 最 型 107 108 青 年 作 家 * 文 學 我 最 109 型 青 年 作 家 幼 獅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 1

!!!!!!!!!!!!!!!!!!!!!!!!!!!!!!!!!!!!!!!!!!!!!!!!!!!!!!!!!!!!!!!!!!!!!!!!!!!!!!!!!!!!!!!!!!!!!!!!!!!!!!!!!!!!!!!!!!!!!!!!!!!!!!!!! 1 Ⅰ Ⅱ12Ⅲ Ⅳ ~ !!!!!!!!!!!!!!!!!!!!!!!!!!!!!!!!!!!!!!!!!!!!!!!!!!!!!!!!!!!!!!!!!!!!!!!!!!!!!!!!!!!!!!!!!!!!!!!!!!!!!!!!!!!!!!!!!!!!!!!!!!!!!!!!! 1 !!!!!!!!!!!!!!!!!!!!!!!!!!!!!!!!!!!!!!!!!!!!!!!!!!!!!!! 2

More information

參、社會 黎萬民 吳允明 華士傑

參、社會                                    黎萬民 吳允明 華士傑 大 陸 情 勢 2000 4 本 期 情 勢 整 體 而 言, 中 共 順 利 召 開 九 屆 三 次 全 國 人 大 政 協 會 議, 外 貿 與 通 貨 緊 縮 情 況 好 轉 安 排 資 金 與 政 策 出 臺, 意 圖 實 現 西 部 大 開 發 戰 略 與 俄 羅 斯 以 色 列 軍 事 科 技 合 作 與 移 轉 受 矚 目 大 陸 內 部 高 層 貪 腐 案 件 頻 仍, 壓 制 法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一六 1 ;( 二九八 ) 2 法說義說經 壹 序分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貳 正宗分一 總說 : 緣起法法說 義說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緣起法, 法說 3 義說 4 諦聽! 善思! 當為汝說 ( 一 ) 釋法說云何緣起法法說? 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 是名緣起法法說 1 會編( 中 ),p.38,n.1: 相應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05-980324.doc

Microsoft Word - 11-05-980324.doc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189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林 建 德 摘 要 : 須 深 經 中 記 載 佛 陀 教 導 外 道 須 深 何 謂 慧 解 脫, 其 中 多 次 提 到 : 不 問 汝 知 不 知, 且 自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使 後 世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Ⅳ !!!!!!!!!!!!!!!!!!!!!!!!!!!!!!!!!!!!!!!!!!!!!!!!!!!!!!!!!!!!!!!!!!!!!!!!!!!!!!!!!!!!!!!!!!!!!!!!!!!!!!!!!!!!!!!!!!!!!!!!!!!!!!!!!!!!!!!!!!!!!!!!!!!!!!!!!!!!!!!!!!!!!!!!!!!!!!!!!!!!!!!!!!!!!!!!!!!!!!!!!!!!!!!!!!!!!!!!!!!!!!!!!!!!!!!!!!!!!!!!!!!!!!!!!!!!!!!!!!!!!!!!!!!!!!!!!!!!!!!!!!!!!!!!!!!!!!!!!!!!!!!!!!!!!!!!!!!!!!!!!!!!!!!!!!!!!!!!!!!!!!!!!!!!!!!!!!!!!!!!!!!!!!!!!!!!!!!!!!!!!!!!!!!!!!!!!!!!!!!!!!!!!!!!!!!!!!!!!!!!!!!!!!!!!!!!!!!!!!!!!!!!!!!!!!!!!!!!!!!!!!!!!!!!!!!!!!!!!!!!!!!!!!!!!!!!!!!!!!!!!!!!!!!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1 2 Ⅳ1 2?

Ⅰ Ⅱ Ⅲ1 2 Ⅳ1 2? ? Ⅰ Ⅱ Ⅲ1 2 Ⅳ1 2? 1 7 1 2 7 2 8 3 3 3 3 4 4,4 4 9 5 5 5 5 6 6 6 6 8 8 8 9 9 10 10 10 10 11 11 1 11 12 12 12 12 21 13 13 13 13 14 24 14 14 25 15 15 15 15 16 16 16 17 17 18 19 19 20 20 20 21 21 22 22 22 23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東 亞 語 文 學 系 大 學 部 修 業 規 則 (104 學 年 後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 修 正 對 照 表 條 文 修 正 後 條 文 原 條 文 備 註 第 二 條 第 三 條 第 四 條 第 五 條 大 學 部 104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大 四 上 下 皆 未 選 擇 校 外 實 習 I 及 校 外 實 習 Ⅱ 者 畢 業 學 分 為 128 學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Sian L.Yen , 1980 Sian L.Yen

Sian L.Yen , 1980 Sian L.Yen 1 100871 [ ] [ ] [ ] H109.2 [ ] A [ ] 1009-1912 2009 02-0001- 13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Judgment Sentences in Chinese Version of Buddhist Texts HU Chi- rui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Key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1 2006 1999 2014 2 2026 3 2037 4 2051 3 4 2 2013 3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1 2006 1999 2014 2 2026 3 2037 4 2051 3 4 2 2013 3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3 卷 第 12 期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2 月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Elderly Empolyment in China 楊 銘 杰 (Yang, Ming-Jey)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山 與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所 博 士 候

More information

( 二 ) 道德之意向 ( 慚愧心 ) 及三種增上中道的德行, 出發於善心而表現為合理的 有益自他的行為 又以合理的善行, 淨化內心, 使內心趨向於完善 無漏 所以論到德行, 應從內心與事行兩方面去分別 (<< 佛法概論 >>p.181) 佛說 : 慚愧心 自增上, 法增上, 世間增上 即是說 :

( 二 ) 道德之意向 ( 慚愧心 ) 及三種增上中道的德行, 出發於善心而表現為合理的 有益自他的行為 又以合理的善行, 淨化內心, 使內心趨向於完善 無漏 所以論到德行, 應從內心與事行兩方面去分別 (<< 佛法概論 >>p.181) 佛說 : 慚愧心 自增上, 法增上, 世間增上 即是說 : 依阿含經及大乘三系分辨 外遇 ( 或煩惱 ) 是假的 2016.10.6 於正信佛青會一 引言 ( 本報告係以 四正勤 之精神自他共勉 ) ( 一 ) 緣起 : 某講座的主題為 先生有外遇? 練習當假 ( 暫時 ) 的看就不苦 及 從阿含經看 假的! 真的 討論會 ( 二 ) 陳履安居士託正信佛青會流通 眾生出版社 白教創巴仁波切著作之事緣 ( 筆者表示, 因為創巴仁波切在美國曾涉及數樁妨害家庭之訴訟案件,

More information

百业经白话文

百业经白话文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法 王 晋 美 彭 措 金 刚 上 师 传 讲 堪 布 索 达 吉 译 梵 文 : 嘎 玛 夏 嘎 达 (Karma Xia Gatha) 藏 文 : 勒 呷 巴 汉 文 : 百 业 经 译 序 百 业 经 是 我 等 大 师 释 迦 牟 尼 佛 宣 说 因 果 不 虚 的 一 部 甚 深 经 典 共 有 一 百 多 个 公 案, 涉 及 到 比 丘 比 丘 尼 沙 弥 沙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1010327

1010327 核 算 加 計 利 息 滯 納 金 滯 納 利 息 規 定 及 計 算 範 例 各 稅 法 對 納 稅 義 務 人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大 多 有 加 徵 滯 納 金 加 計 利 息 之 規 定, 而 逾 期 與 否, 應 以 繳 款 書 所 填 載 之 繳 納 期 間 繳 納 期 限 或 限 繳 日 期 為 準 認 定 之 各 代 收 稅 款 金 融 機 構 對 於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著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自 序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 吳 錦 發 自 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7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壹 前 言 ( ) (2016) 3 5 1 25% 5 2 8 25 2020 (GDP) 2010 貳 任 務 目 標 與 發 展 理 念 一 任 務 目 標 2020 GDP 1 2 (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7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壹 前 言 ( ) (2016) 3 5 1 25% 5 2 8 25 2020 (GDP) 2010 貳 任 務 目 標 與 發 展 理 念 一 任 務 目 標 2020 GDP 1 2 ( 專 題 研 究 從 十 三 五 規 劃 剖 析 大 陸 經 濟 發 展 前 景 An Analysis of China 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Based on the 13 th Five-Year Plan 高 長 (Kao, Charng) 國 立 東 華 大 學 公 共 行 政 學 系 教 授 兼 系 主 任 摘 要 2020 (GDP) 2010

More information

蘇 打 粉 檸 檬 酸 活 氧 漂 白 劑 讓 我 們 擦 亮 雙 眼 見 證 天 下 無 敵 的 三 劍 客 奇 蹟 吧! 09

蘇 打 粉 檸 檬 酸 活 氧 漂 白 劑 讓 我 們 擦 亮 雙 眼 見 證 天 下 無 敵 的 三 劍 客 奇 蹟 吧! 09 天 然 生 活 08 蘇 打 粉 檸 檬 酸 活 氧 漂 白 劑 讓 我 們 擦 亮 雙 眼 見 證 天 下 無 敵 的 三 劍 客 奇 蹟 吧! 09 11 100% 100% 0%0% ph ph tip 1 using 2 using 3 using 1 using 2 using 4 using 21 一 秒 讓 我 們 的 家 搖 身 一 變 成 為 天 然 空 間 的 工 具 和 清 潔

More information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104 年 6 月 17 日 修 正 證 券 商 辦 理 財 富 管 理 業 務 應 注 意 事 項 問 答 集 一 證 券 商 於 98 年 9 月 28 日 前 經 本 會 核 准 辦 理 財 富 管 理 業 務 者 ( 辦 理 顧 問 諮 詢 業 務 ), 擬 依 新 修 正 證 券 商 辦 理 財 富 管 理 業 務 應 注 意 事 項 ( 以 下 簡 稱 注 意 事 項 ) 第 2 點 第

More information

期交所規則、規例及程序

期交所規則、規例及程序 黃 金 期 貨 合 約 細 則 下 述 合 約 細 則 適 用 於 黃 金 期 貨 合 約 : 相 關 資 產 合 約 單 位 交 易 貨 幣 合 約 月 份 報 價 最 低 價 格 波 幅 立 約 成 價 立 約 價 值 持 倉 限 額 成 色 不 少 於 995 的 黃 金 100 金 衡 安 士 美 元 現 貨 月 及 下 兩 個 曆 月 集 團 行 政 總 裁 與 證 監 會 會 商 後 可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178 1 1 2 ~ 3 200 2003 137 4 5 3 4 ( ) (Fantasy) ( ) 6 5 7 6 8 8 7 8 9 10 2 2 11 3 12 4 13 6 14 8 15 10 16 11 17 14 18 19 20 21 22 reification or thematization 32 23 24 4 34 25 35 迹 26 38 39 27 28 29 4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目錄 I 目錄 目錄... I 中觀今論講義 編輯緣起... III 中觀今論 自序... 1 中觀今論 引言... 16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22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22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29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34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34 第二節 中論 為 阿含 通論考... 43 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58 第一節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More information

11 ( 22) 12 ( 22) 13 22) 14 ( 2004 62) ( 426) 15 () ( 1991 6) 16 () ( 2004 62) 17 ( 2004 62) 18 ( 1996 29) 19 ( 2004 62) 20 ( 21 2006 35) 22 ( 2004 62

11 ( 22) 12 ( 22) 13 22) 14 ( 2004 62) ( 426) 15 () ( 1991 6) 16 () ( 2004 62) 17 ( 2004 62) 18 ( 1996 29) 19 ( 2004 62) 20 ( 21 2006 35) 22 ( 2004 62 1 59 1 ( 1997 37) 2 ( 2005 22 ) ( 2006 28) 3 ( 2011 41) ( 2012 20) 4 ( 2004 62) ( 5 2000 063) ( 6 2010 15) ( 7 24) 8 ( 1997714 ) 9 ( 466) 10 ( 250 ) 3 11 ( 22) 12 ( 22) 13 22) 14 ( 2004 62) ( 426) 15 ()

More information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3 4 6 長 期 病 患 者 的 照 顧 者 很 多 時 需 要 24 小 時 全 天 候 照 顧 受 關 顧 者 這 無 疑 令 個 人 生 活 空 間 變 得 狹 窄 然 而, 故 事 中 的 受 訪 者 卻 能 把 握 時 間, 在 受 關 顧 者 上 學 後, 通 過 參 與 各 樣 義 工 活 動 充 實 自 已 ; 同 時, 亦 為 長 期 病

More information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法 律 學 系 學 士 班 基 礎 科 目 一 覽 表 101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科 目 名 稱 必 規 定 第 一 學 年 第 二 學 年 第 三 學 年 第 四 學 年 群 學 分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備 註 ( 先 修 科 目 ) 刑 法 ( 一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刑 法 ( 二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 先 修 刑 法 ( 一 ) 刑 事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indd

printing.indd 上 帝 信 仰 與 古 代 中 國 13 基 督 教 之 景 教 在 唐 朝 傳 入 中 國 人 類 最 早 期 活 動 都 在 兩 河 流 域 一 帶 人 類 文 化 始 於 巴 比 倫 兩 河 流 域 14 圖 片 中 國 基 督 教 簡 史 挪 亞 三 子 後 裔 分 散 全 地, 中 國 人 是 閃 族 的 後 人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都 離 不 開 大 河 滋 潤 一 般 書 籍 所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