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

Transcription

1 1

2

3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目次 壹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自序... A-2 一 撰書的初衷二 一切佛法有相依相攝的意義三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貳 第一章 歸敬三寶... A-3 一 歸依三寶的真實義二 歸依有四正行参 第二章 聞法趣入... A-4 一 聞法應離的過失二 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底限三 一切佛法內在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肆 第三章 五乘共法... A-5 一 增上生心雖是人天法, 亦有別於其他宗教之意義二 五乘共法須從正見與正命入手三 正見 ( 一 ) 四類世間正見 ( 二 ) 善惡趣的果報差別 ( 三 ) 抉擇依人身而引入佛道的福業 ( 四 ) 師子覺生在外院的故事, 是別有用心者的故意傳說伍 第四章 三乘共法... A-12 一 出世法, 與修出世法的人 ( 一 ) 出世與出離 ( 二 ) 發出離心的人, 要認識自己及尊重別人二 佛說解脫道, 四諦與緣起 ( 一 ) 世間因果 1 苦集二諦 2 緣起事相 ( 二 ) 出世間因果 1 滅諦的滅有兩個義項 2 道諦是修學佛法的心要三 解脫果 ( 一 ) 種熟脫 ( 二 ) 四果斷惑之略說與廣說 ( 三 ) 解脫的聖者 ( 四 ) 辟支佛與阿羅漢, 地位相同 A-1

4 第一章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三乘共法 壹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自序 ( 釋圓波 ) 一 撰書的初衷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a2): 佛法的多彩多姿, 適化無方, 凡不能統攝總貫, 不能始終條理, 都會犯上偏取部分而棄全體的過失 這種家風, 使佛教走上空疏貧乏的末運! 2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a3): 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 所以以 五乘共法, 三乘共法, 大乘不共法, 統攝一切佛法, 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 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 以 共下士道, 共中士道, 上士道, 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 恰好相合 所以對 : 福德資糧, 則人天具攝 ; 智慧資糧, 則聲緣相協 ; 律及經論, 皆所依止 ; 僅取一分, 不成菩提 的全體佛教, 虛大師給以非常的讚仰 這樣的圓滿佛教, 應該是值得積極弘揚的佛教 3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a4-p.a5): 依據虛大師的開示, 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 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 寫一部簡要的 成佛之道, 綜貫一切佛法, 而歸於一乘 二 一切佛法有相依相攝的意義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56): 太虛大師稱下士法為五乘共法, 中士法為三乘共法 ;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稱下士法為共下士道, 中士法為共中士道 這一 共 字, 就是漢藏智者不謀而合的正見, 也就是相依相攝的標幟 2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56): 說到 不共, 也就有此二義 : 一 是人 天 聲聞 緣覺乘中所沒有的 二 在佛菩薩的心行中, 統攝一切功德, 無不成為大乘的特法 如 般若經 的 摩訶衍品, 總一切功德而名為大乘 這好像鳥類的高飛, 高入須彌, 咸同金色 一樣 這是如來出世說法的本懷, 所以在五乘及三乘共法以後, 要敘說這成佛的不共法門 3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 學佛, 就是向佛學習 我們以佛為理想, 以佛為師範, 不斷的向佛學習, 如達到了與佛平等, 那就是成佛了 發心學佛, 應該修習成佛的法門, 遵循成佛的正道 成佛的法門 正道, 就是 成佛之道 A-2

5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三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 1 妙法蓮華經 卷 1 2 方便品 ( 大正 9,7b18-22): 舍利弗! 我今亦復如是, 知諸眾生有種種欲, 深心所著, 隨其本性, 以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方便力而為說法 舍利弗!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 一切種智故 2 妙法蓮華經 卷 3 5 藥草喻品 ( 大正 9,19a22-b6): 迦葉! 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 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於一切法, 以智方便而演說之, 其所說法, 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 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 通達無礙 ;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迦葉!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種類若干, 名色各異 密雲彌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小根小莖 小枝小葉, 中根中莖 中枝中葉, 大根大莖 大枝大葉, 諸樹大小, 隨上中下各有所受 一雲所雨, 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菓敷實 雖一地所生, 一雨所潤, 而諸草木, 各有差別 貳 第一章 歸敬三寶 一 歸依三寶的真實義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 三寶, 是佛法的總綱 歸敬三寶, 是進入佛門的初基 所以發心學佛, 首先要歸依三寶 2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32- p.33): 從能歸依者說, 歸依是立定信願, 懇求三寶的攝受救濟 從所歸依的三寶說, 不思議的功德威力, 加持受歸依的, 引攝眾生, 邁向至善的境地 3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33- p.34): 歸依的深義, 是歸向自己 ( 自心, 自性 ): 自己有佛性, 自己能成佛 ; 自己身心的當體, 就是正法涅槃 ; 自己依法修持, 自身與僧伽為一體 佛法僧三寶, 都不離自身, 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顯現的 從表面看來, 歸依是信賴他力的攝受加持 ; 而從深處看, 這只是增上緣, 而實是激發自己身心, 願其實現 所以說 : 若人自己歸命 命是身心的總和, 歸命是奉獻身命於三寶 能依自力, 自己依止自己而修正法, 而不是阿難那樣的, 以為 恃佛威神, 無勞我修, 那麼是人也就能契合於歸依的真實義了 4 佛法概論 (p.195): 從歸依的對象說, 法是真理, 佛與僧是真理的體現者 但從歸依的心情說, 只是敬慕於理想的自己, 即悲智和諧而實現真理的自在者 所以學者能自覺自證, 三寶即從自己身心中實現, 自己又成為後學者的歸依處了 A-3

6 5 成佛之道 ( 增註本 ) (p.111): 歸依是志向三寶的信願, 受五戒是歸向三寶的實行 歸依而不受持五戒, 只可 說假名優婆塞, 假名優婆夷, 實只是假名歸依而已 二 歸依有四正行 瑜伽師地論 卷 64( 大正 30,653a5-9): 當知歸依有四正行 : 一 親近善士, 二 聽聞正法, 三 如理作意, 四 法隨法行, 若有成就此四正行, 乃名歸依 當知復有四種正行 : 一 諸根不掉, 二 受學學處, 三 悲愍有情, 四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參 第二章 聞法趣入 一 聞法應離的過失 1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卷 1( 大正 24,530b18-22): 次明勸至心聽 言諸大德等者, 別解脫經說時欲至, 若不敬仰法水不霑故, 勸攝心勿生散亂 言諦聽者, 總遣用心 言善思念之者, 別明三義, 欲明三類聽人 ; 喻之三器, 謂仰全淨堪貯用故, 若覆 漏穢不堪受物, 如次應知 2 瑜伽師地論 卷 20( 大正 30,389a15-18): 正聞法, 略有四種 : 一 遠離憍傲, 二 遠離輕蔑, 三 遠離怯弱, 四 遠離散亂 遠離如是四種過失而聽法者, 名正聞法 二 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底限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43- p.44): 涅槃經 說 四依 四種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 : 初依人, 雖沒有斷煩惱, 證實性, 但已能通達佛性義十六分之一 1 2 諸經要集 卷 2( 大正 54,14a17-b6): 又 涅槃經 云 : 若有於四恒佛所發心, 然後乃能於惡世中, 不謗是典, 乃至書寫經卷, 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 若有於五恒佛所發心, 乃至於惡世中, 為人廣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 3 大乘義章 卷 17( 大正 44,812b5-13): 第六人者, 四恒佛所發菩提心, 於惡世中愛樂大乘, 受持讀誦為他演說, 十六分中解一分義 解何等義? 如 涅槃 說, 謂解佛性如來常住 云何十六? 大涅槃 中, 隨義淺深如來分判為十六分, 此第六人始得一分 此前六人同在善趣, 齊是四依弟子所攝 第七人者, 名為凡夫具煩惱性, 五恒佛所發菩提心, 於惡世中能說大乘, 十六分中解八分義, 此在種性解行位中 1 大般涅槃經 卷 6 8 四依品 ( 大正 12,639a17-b19) A-4

7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三 一切佛法內在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54- p.55): 佛法, 雖有下 中 上法的分別, 但從究竟的意義 一切無非成佛之道的立場來說, 這不是獨立的, 不相關的, 而有著相依相攝的內在關係 歸極為一大 隨機五三異 一大乘法 ( 上 ) 三乘共法 ( 中 ) 五乘共法 ( 下 )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攝下 肆 第三章 五乘共法 一 增上生心雖是人天法, 亦有別於其他宗教之意義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63): 發增上生心, 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門, 是佛法中的下士道 佛法並沒有說, 求生人間天上, 非歸依三寶, 修佛教的人天乘不可 可是, 如歸依三寶而修五乘共法, 不但更為穩當, 而且已進入佛乘的大門 只要向上勝進, 就可直入出世法了 反之, 如信其他宗教, 雖也能生人生天, 但沒有在三寶中積集善緣, 或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固執 ( 宗教的成見 ) 2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80): 五戒與八戒, 本是聲聞的在家弟子戒 以出離心來修學, 為了脫生死而受持, 就是出世的戒法 不過, 如以增上生心, 為了求得現生與後世的安樂而受持, 就成為人天乘法 二 五乘共法須從正見與正命入手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64): 佛弟子修學五乘共法, 要從那裏入手呢? 在學佛的理解方面, 應該先修於正見 在學佛的行為方面, 先要能夠修習正命 三 正見 ( 一 ) 四類世間正見 正見有善有惡 (p.67-p.68) 正見有業有報 (p.69-p.74) 正見有前生, 有後世 (p.74-p.80) 正見有凡夫, 有聖人 (p.80-p.82) A-5

8 1 善與不善之標準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67- p.68): 從自己的內心說 善 : 心淨無貪 無瞋 無癡, 慚 愧, 信, 精進不善 : 不淨貪 瞋 癡 無慚 無愧 不信 放逸 從見於事行的對 善 : 有利於他 應作 : 損己利他 他影響來說 不善 : 有損於他 不應作 : 損他利己 (2) 佛法概論 (p.181- p.186): 關於道德的心理因素, 如道德的根源, 是 無貪 無瞋 無癡, 已 約略說過 今再論道德的意向, 道德的努力, 道德的純潔 慚與愧, 可說 是道德意向 德行的實踐, 由於自我的私欲, 環境的壓力, 知識的不 充分, 想充分實現出來, 並不容易, 這需要最大努力的 這種推行德行的 努力, 經中稱為精進與不放逸 對於佛 法 僧三寶的 信 心, 在 德行中, 有著重要的意義 以此為善的, 可見佛法的德行, 對於真理 是怎樣的尊重! 德行的心理因素, 此外還有, 但以上面所說的八法為最 要 A 道德的根源 B 道德的意向 C 道德的努力 D 道德的純潔 2 一切業都不決定 無貪 無瞋 無癡慚 愧精進 不放逸信 (1) 成佛之道 ( 增註本 ) (p.72): 依古德說 : 一切業, 都是不決定的 換言之, 一切業都有改善可能性 的 所以只要能痛下決心, 什麼惡業, 都有化重為輕, 或不定受的希望 (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 69( 大正 27,359b20-26): 譬喻者說 : 中有可轉, 以一切業皆可轉故 彼說 所造五無間業, 尚 可移轉, 況中有業? 若無間業不可轉者, 應無有能出過有頂 ; 有頂善業最 為勝故 既許有能過有頂者, 故無間業亦可移轉 阿毘達磨諸論師言 : 中有於界 於趣 於處, 皆不可轉, 感中有業極猛利 故 (3)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 114( 大正 27,593b9-22): 問 : 諸順現法受業, 定於現法受耶? 順生 順後為問亦爾? 譬喻者說 : 此不決定, 以一切業皆可轉故, 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 問 : 若爾, 云何說名順現法受業等耶? 彼作是說 : 諸順現法受業不定於現法中受異熟果, 若受者定於現法非餘, 故名順現法受業 ; 順生 順後所說亦爾 彼說 : 一切業皆可轉, 乃至 無間業亦可轉, 若無間業不可轉者, 應無有能越第一有, 然有能越第一有 者, 是故無間業亦應可轉 A-6

9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阿毘達磨諸論師言 : 諸順現法受業, 決定於現法中受異熟果, 故名順現法受業, 順生 順後所說亦爾 ; 是故若問何故名順現法受業, 乃至順後次受業, 應以此答 3 鹽喻經 修身 之定義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72): 鹽喻經 說 : 犯了重大惡業的, 只要有足夠的時間, 痛下決心, 修身, 修戒, 修心 ( 修定 ), 修慧, 重業是可以輕受或不定受的 2 (2) 瑜伽師地論 卷 89 ( 大正 30,804b15-27): 四者 守護諸根門故, 善修其身, 為欲修習增上戒學 五者 修習增上戒已, 為欲修習增上心學 六者 修習增上心已, 為欲修習增上慧學 七者 修習增上慧已, 為斷諸漏 八者 猛利意樂修習 九者 長時修習 十者 無量門對治修習 (3) 阿毘曇甘露味論 卷 2 15 四諦品 ( 大正 28,978c28-979a7): 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是法不受一切惡報, 或少少受報, 或今世或後世少受報 云何修身? 種種觀無常等 云何修戒? 持戒不犯常守護 云何修心? 除惡覺觀, 行善覺觀 云何修慧? 種種分別善法, 增益智慧 (4)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 123( 大正 27,641c27-642a5): 云何修身? 答 : 若於身已離貪 欲 潤 喜 渴 ;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 彼於此道已修 已安 (5) 成實論 卷 2 15 讚論品 ( 大正 32,249c2-5): 若人修集身 戒 心 慧, 雖多為惡, 不墮惡道 修身者, 以聞慧修身 受 心 法, 以修身故, 漸次能生戒 定 慧品, 能滅諸業, 滅諸業故, 生死亦滅 4 臨命終時的憶念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77): 生前沒有重善大惡, 也不曾造作習慣性的善惡業, 到臨命終時, 恍恍惚惚, 大有不知何往的情形 對這種人, 臨命終時的憶念, 非常重要 2 佛法概論 (p.99): 中含 鹽喻經 說 : 即使是重大惡業, 如有足夠懺悔的時間 壽長, 能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重業即輕受而成為不定業 這如以多量的鹽, 投入長江大河, 並不覺得鹹苦一樣 反之, 如故意作惡, 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懺悔, 不能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那就一定受報 這如鹽雖不多而投於杯水中, 結果是鹹苦不堪 所以不必為既成的惡業擔心, 儘可從善業的修習中去對治惡業 惟有不知懺悔, 不知作善業, 這才真正的決定了, 成為定業難逃 A-7

10 (2) 大智度論 卷 24( 大正 25,238b12-27): 是業能與種種身, 如工畫師作種種像 若人以正行業, 則與好報 ; 若以邪 行業, 則與惡報 如人事王, 隨事得報 如是等分別諸業相果報 復次, 如 分別業經 中, 佛告阿難 : 行惡人好處生, 行善人惡處生 阿 難言 : 是事云何? 佛言 : 惡人今世罪業未熟, 宿世善業已熟, 以是因緣故, 今雖為惡而生好處 或臨死時, 善心心數法生, 是因緣故, 亦生好處 行 善人生惡處者, 今世善未熟, 過世惡已熟, 以是因緣故, 今雖為善而生惡 處 或臨死時, 不善心心數法生, 是因緣故, 亦生惡處 問曰 : 熟 不熟義可爾, 臨死時少許時心, 云何能勝終身行力? 答曰 : 是心雖時頃少, 而心力猛利, 如火如毒, 雖少能成大事 是垂死時, 心決定猛健故, 勝百歲行力 行惡之人, 生好處行善之人, 生惡處 ( 二 ) 善惡趣的果報差別 1 生善惡趣之因 善不善根 1. 今世罪業未熟, 宿世善業已熟 2. 臨死時, 善心心所法生 ( 雖時少頃, 而心力猛利, 勝百歲行力 ) 1. 今世善業未熟, 宿世惡業已熟 2. 臨死時, 惡心心所法生 ( 雖時少頃, 而心力猛利, 勝百歲行力 ) (1) 雜阿含.1049 經 卷 37( 大正 2,274b23-29):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殺生有三種, 謂從貪生故 從恚生故 從癡生, 乃至邪見亦三種, 從貪生 從恚生 從癡生 離殺生亦有三種, 不貪生 不恚生 不癡生, 乃至離邪見亦三種, 不貪生 不恚生 不癡生 (2) 瑜伽師地論 卷 94( 大正 30,834b20-21): 一 惡趣因, 謂諸不善及不善根 二 善趣因, 謂一切善及諸善根 (3) 十住毘婆沙論 卷 分別二地業道品 ( 大正 26,98a4-11): 七業亦業道, 三業道非業 殺生 劫盜 邪婬 妄語 兩舌 惡口 散亂語七 : 是業, 即業道 貪取 瞋惱 邪見 : 是業道, 非業 ( 若 ) 此三事相應思, 是業 問曰 : 前七事何故亦是業, 亦是業道? 答曰 : 習行是七事轉增故, 至地獄 畜生 餓鬼, 以是故名為業道 ; 是七 能作, 故名業 三是業道, 非業者 : 是不善業根本, 以是故名三業道, 非 業 善中亦如是, 2 在五趣中, 人是升沉之樞紐 翻譯名義集 卷 2( 大正 54,1081a25-b4): 天界著樂, 四趣沈苦, 故此五道, 非成佛器, 由是諸佛唯出人間 如 智論 云 : 若菩薩行般若者, 從初發心, 終不墮三惡道, 常作轉輪聖王, 多生欲界 何以故? 以無色界無色故不可教化, 色界中多味著禪定樂無厭惡心 A-8

11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故, 亦不生欲天妙五欲多, 故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攝眾生等 故 論 誡曰 : 三惡道眾生, 不得修道業 既得此人身, 當勉自利益 覽此集者, 宜警覺焉 3 具正見者, 面對順逆境之態度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96- p.97): 依善惡業而招感的苦樂報, 不是永久的, 是隨著業力的限量而終盡的 ; 這是非常重要的見地 如能切實信解, 那麼 : 如遭逢苦痛逆境, 不會失望悲觀, 因為知道這是惡業所招感, 而惡業的力量有限, 苦果終於要過去的 ( 就是淪墜地獄, 也是會超脫的 ), 何必為苦痛而擾亂自己, 應該努力修善, 以求得當來的福樂 如遭逢喜樂順境, 也不會得意忘形, 驕奢放逸, 因為知道這是善業的果報 ; 善業力是有限量的, 福樂也是不久要過去的 ( 生非想非非想天, 還是不免墮落 ), 怎麼可因喜樂而放逸 所以, 依於深信業果的正見, 厭苦而求樂, 那不要管現況怎樣, 而但知修善宜積極 能確立這不問現況如何, 但知努力行善的人生觀, 才是得到了佛法的正見 4 十善業 (1) 十善業乃德行的根本 A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15): 戒福業中, 再說德行根本的十善業 B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 p.1194): 四分律 及 根本有部律 說: 釋尊成道以來, 十二年中是無事僧, 比丘沒有非法違犯的 ; 十二年以後, 才因比丘們的違犯而制立學處 ( 戒 ) 善見律毘婆沙 說: 佛成道二十年以後, 才制立學處 開始結戒的時間, 雖所說略有出入, 但都以為 : 佛教早期的比丘受具足, 是還沒有學處的 梵網經 所說的小戒等, 與八正道中的正業 正語 正命相當, 是佛初轉法輪, 說四諦時的戒法 四種清淨 十善與正命, 可通於釋尊出家修行以來的戒法 十善是世間 印度舊有的道德項目, 佛引用為世間與出世間, 在家與出家, 一切善戒的根本 (2) 十善業道, 通生人天, 及成就三乘聖果 十住毘婆沙論 卷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 ( 大正 26,99b11-18): 問曰 : 是十善業道, 但是生人 天因緣, 更有餘利益耶? 答曰 : 有 所有聲聞乘, 辟支佛 大乘, 皆以十善道, 而為大利益 凡出生死因緣, 唯有三乘 : 聲聞 辟支佛 大乘 是三乘皆以十善道為大利益 何以故? 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聲聞地, 亦能令至辟支佛地, 亦能令人至於佛地 A-9

12 5 三福業之特質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02): 凡布施要有二大條件 : 一 以捨 : 自己對於該項物資, 要有捨心 犧牲心 如被人借去而不能歸還 ; 或遺失了 ; 或勉強給予而沒有捨心, 心痛不已, 這都不能說是布施 二 以利 : 布施給人 ( 或畜生等 ), 要使人得到利益 (2)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08): 克制自己的情欲而持戒, 不是別的, 就是自通之法, 本於慈悲而自願持戒的 這真是現 ( 世 ) 樂後亦樂的法行! (3)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18): 這個罪惡的現實人間, 有兩大癥結, 非修定不能對治 一 欲樂 二 散亂 正行 外 積極利他 布施 內 消極克己 持戒 自淨其意 修定 ( 及慧 ) (4) 華雨集第二冊 (p.34-p.35): 佛出人間, 為眾生說法, 是依人間的正行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而引向 內淨其意 的定慧熏修, 正行是與解脫道相應的 6 修定成就之相貌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21- p.122): 定有種種階段, 由淺入深, 即平常所說的四禪八定 現在作一部分的說明 一 約分別來說 漸離於分別 深入初禪, 還是心有分別 ( 不易緣, 不易解 ); 還有粗分別的尋 ( 考慮 ), 細分別的伺, 所以叫有尋有伺三摩地 二 約情緒來說 苦樂次第盡 在這欲界, 有從生理而引發的苦受, 從心理引起的憂受 一到初禪, 從欲樂煩動而來的憂苦, 不會再起了 那時, 由於出離欲樂而生起喜樂 : 喜是內心的喜悅, 樂是 ( 身心的 ) 輕安 約分別來說 漸離於分別 約情緒來說 苦樂次第盡 尋 伺 喜 樂 天親菩薩造, 窺基註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卷下 ( 大正 44,50a8-9): 或曰 : 散亂 掉舉何別? 曰 : 散亂令心易緣, 掉舉令心易解 曇曠撰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 ( 大正 85,1084a24-25): 彼令易解, 此令易緣者 : 解謂行解, 行解轉易 緣謂所緣, 所緣改變 A-10

13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2) 覺音著. 葉均譯 清淨道論 第四 說地遍品 ( 底本 p.147): 尋令心專注所緣, 而伺繼續思惟, 由於尋伺心不散亂而成就加行, 由於加行的成就而生喜的喜悅以及樂的增長 由於這些專注, 繼續, 喜悅, 增長的助益一境性, 則使與其他的相應法俱的此心, 得於同一所緣中保持平等正直 是故當知尋 伺 喜 樂 心一境性的五支生起, 名為五支具備 7 四無量心之修習方法 (1) 空之探究 (p.24): 四無量遍緣無量有情, 所以是 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 或依定而起慈等觀想, 或依慈等觀想而成定 (2) 大智度論 卷 20 1 序品 ( 大正 25,209c21-28): 行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 先作願 : 願諸眾生受種種樂 取受樂人相, 攝心入禪, 是相漸漸增廣, 即見眾生皆受樂 譬如鑽火, 先以軟草 乾牛屎, 火勢轉大, 能燒大濕木 慈三昧亦如是, 初生慈願時, 唯及諸親族 知識 ; 慈心轉廣, 怨親同等, 皆見得樂, 是慈禪定增長成就故 悲 喜 捨心亦如是 ( 三 ) 抉擇依人身而引入佛道的福業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 ): 有戒行, 就能生在人間 ; 即使貧窮, 也不一定障礙學佛 如有戒而能修布施, 能得人中廣大福業, 那更好了 同樣的, 如有戒而沒有定, 不失人身, 有戒而深修定法, 反而會上生長壽天, 成為學佛的大障礙 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 應以戒行為主, 就是重視人間的道德, 健全人格 在這戒行的基礎上, 應隨分隨力來布施 如想修定法, 應修四無量定, 因為這與利益眾生的出世大乘法, 有著密接相通的地方 ( 四 ) 師子覺生在外院的故事, 是別有用心者的故意傳說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30): 師子覺生在外院的故事, 凡弘傳彌勒法門的, 真諦 玄奘三藏, 以及無著 世親的傳記中, 都沒有此種記載, 這只是別有用心者的故意傳說而已 2 隋. 智顗 淨土十疑論 卷 1( 大正 47,79c12-23): 聞西國傳云 : 有三菩薩 : 一名無著 二名世親 三名師子覺 此三人契志, 同生兜率, 願見彌勒 若先亡者, 得見彌勒, 誓來相報 師子覺前亡, 一去數年不來 後世親無常臨終之時, 無著語云 : 汝見彌勒, 即來相報! 世親去已, 三年始來 無著問曰 : 何意如許多時始來? 世親報云: 至彼天中, 聽彌勒菩薩一坐說法, 旋繞, 即來相報 為彼天日長故, 此處已經三年 又問 : 師子覺今在何處? 世親報云: 師子覺為受天樂, 五欲自娛, 在外 A-11

14 眷屬 從去已來, 總不見彌勒 諸小菩薩, 生彼尚著五欲, 何況凡夫? 為 此願生西方, 定得不退, 不求生兜率也 伍 第四章 三乘共法 一 出世法, 與修出世法的人 ( 一 ) 出世與出離 1 出世間法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33): 三乘共法, 是出世間法, 是建立在五乘共法的基石上的 如不備人天功德, 沈淪在三惡道中, 當然不能發心了脫生死 即使現生人間, 如作惡多端, 無慚無愧, 害人害世, 喪失了人性 ; 連做一平常人都不成, 還會發心了生死嗎? (2)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06): 什麼叫出世? 就是超過和勝出一般世間 ( 凡夫 ) 的意思 或是悟解真理的正見, 或是離煩惱的無漏正見, 都叫出世正見 2 出離心( 順解脫分善根 )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35): 沒有這種出離心, 一切修行, 一切功德, 都只是世間法 有了出離心, 那一切功德, 就被出離心所攝導, 成為解脫生死的因素, 稱為 順解脫分善 這就是說 : 這種善根, 已成為隨順趨向解脫的因素了 出離心是出世法的根本, 口口聲聲說了生死的學佛同人, 應反省自己, 看看自己有沒有這種心情 (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 7( 大正 27,35b4-8): 問 : 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 答 : 若有增上意樂, 欣求涅槃, 厭背生死者, 隨起少分施 戒 聞善, 即能決定種此善根 若無增上意樂, 欣求涅槃, 厭背生死者, 雖起多分施 戒 聞善, 而亦不能種此善根 (3)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 176( 大正 27,885b24-c5): 若諸有情或但惠施一摶之食, 或唯受持一日夜戒, 或乃至誦四句伽他, 或須臾間修定加行而能種殖順解脫分善根 由此後時, 雖因煩惱造作種種身語意惡行, 或作無間業, 或復斷滅一切善根, 乃至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 墮無間獄受種種苦, 而得名為住涅槃岸, 以彼必得般涅槃故 此中有喻, 如釣魚人以食為餌, 置於鉤上, 著深水中 有魚吞之, 彼魚爾時雖復遊戲, 或入穴中, 當知已名在彼人手, 不久定當至岸上故 A-12

15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 二 ) 發出離心的人, 要認識自己及尊重別人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42- p.143): 發出離心的, 有聲聞, 緣覺, 菩薩 ; 在家的, 出家的 ; 獨住的, 人間住的 ; 信行人, 法行人 雖然有這種種不同的根性, 表現的風格不同, 只要他真能發起出離心, 就同樣的能修出離行, 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 學佛是有不同根性, 不同風格的, 所以應尊重別人, 更應該認識自己 二 佛說解脫道, 四諦與緣起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 ): 佛說的法門, 雖然是隨機說法, 無量無邊, 但歸結起來, 所說的解脫道, 不外乎四諦與緣起法門 離開了這, 是沒有出世佛法的 苦 集二諦 : 世間因果 滅 道二諦 : 出世因果 聖諦 苦諦 : 苦 ( 八苦 ; 蘊 處 界 ) 集諦 : 惑 業 緣起 有支緣起 ( 事相 ) 聖諦 滅諦 : 涅槃道諦 : 八正道 ; 三學 ; 三十七道品 緣起 流轉律與還滅律 ( 理性 ) ( 一 ) 世間因果 1 苦集二諦 (1) 修出世法者, 應首先深切解了苦聚的事實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53- p.154): 眾生成就的身心自體, 經上每說 : 得蘊, 得界, 得處, 這是眾生苦聚的一切 有了這, 就有了生命 ( 約通俗說 ), 也就有了苦迫 世間眾生在生死六道中受苦, 苦因苦果的無限延續, 更沒有別的, 唯是這蘊, 界, 處而已 在佛說苦聚的開示中, 一 指出了這是徹底的苦迫性 : 真實是苦, 不可令樂 如不給以徹底的修治, 是沒有任何希望的 二 指出了苦聚的事實, 眾生才能從 靈性, 真我 的神教迷妄中解脫出來, 才有解脫自在的可能 修學出世的聖法, 這是必要而首先應該深切解了的 (2) 苦集相鉤纏, 死生永相續 A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54): 業力的招感苦果, 煩惱是主要的力量 煩惱對於業, 有二種力量 一 發業力 : 二 潤生力 B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57): 眾生, 隨著不同的業, 招感生死果報, 一生又一生的延續下去, 常在五趣中流轉 由於這是煩惱所引發的, 煩惱所滋潤的, 所以無論業是怎樣的善, 高尚到什麼地步, 終究不出於三界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A-13

16 C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64): 由於我我所見的執取, 才生起自我 ( 常恒自在的 ) 的錯覺 由於我我所見攝取的緣故, 就會造成向心力, 而凝聚成一個個的自體 但這是從業力招感的, 而業力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經過多少時間 ( 一期的壽命 ) 就業盡而死亡了 ( 也有因為福盡及橫死的 ) 但我我所見為本的煩惱, 還在發揮他的統攝凝聚力, 這才又引發另一業系, 展開一新的生命 眾生就是這樣的死生, 生死, 永遠的相續下去, 成為流轉生死, 茫無了期的現象 (3) 三界煩惱的分類 A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61): 煩惱的三大分類 貪瞋癡, 可說是專約欲界, 尤其是約人類而說 如在色界與無色界, 瞋恚就不會生起了 所以, 佛在統攝一切眾生所有的諸煩惱中, 又另有 見 愛 慢 無明 四煩惱的分類 B 佛法概論 (p.118- p.119): 上座系的學者, 以三不善根為欲界粗重的不善, 於是乎別立三無記根或四無記根, 其實無記根不是經文所說的 四無記根的無明, 為隱微的蒙昧心, 從不同的性能來分別 : 我見即癡分, 我愛即貪分, 我慢 自恃凌他即瞋分 於隱微蒙昧的覺了中, 有此我見, 我愛, 我慢, 成為有情識的 極深細的本質 這實為三不善根的內容, 不過解說不同 此不善根為一切不善心所的根源 ; 隱微蒙昧雖不是嚴重的惡心, 但到底是不清淨的 這相反的善根, 即無貪 無瞋 無癡, 也是希微而難以明確覺了的 即在一般有情的不善心中, 善根也隱微的潛行於心的深處 如經中說 : 如是補特伽羅, 善法隱沒, 惡法出現, 有隨俱行善根未斷 ( 順正理論卷一八引經 ) 從此三善根而顯現流行, 即一般心相應的無貪 無瞋 無癡 如擴充發展到極高明處, 無癡即般若, 無瞋即大 ( 慈 ) 悲, 無貪即三昧 三昧即定心 ; 定學或稱心學, 而經說 離貪故心得解脫 無貪為心性明淨而不受染著, 解脫自在, 才是大定的極致 2 緣起事相 (1) 緣起支數之融通 A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65- p.166): 佛說緣起, 因隨機不同, 所以有不同的開示 十二支說, 只是說得更完備些, 成為佛教緣起說的典型而已 如說集與苦, 也是緣起 或說三支 : 煩惱, 業, 苦 或說五支, 或者說十支, 或說十二支, B 唯識學探源 (p.23- p.25): 五支 十支 十二支, 是由簡略而到詳細 好像簡略的沒有說得完美, 而詳細的不但完備, 而且還能夠包含簡略 只要比較對照一下, 就很容易生起這樣的見解 A-14

17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Ⅰ 逐物流轉 老病死 生 有 取 愛 五支說 Ⅱ 觸境繫心 愛 受 觸 六入 名色 十支說 Ⅲ 生命依待 名色 識 Ⅳ 死生本源 識 行 無明 十二支說 其實不然 詳細的並沒有增加, 簡略的也並無欠缺 像五支, 在形式上, 好像有些欠缺 ; 但體察它的意義, 還是具足十支的, 如 雜阿含 ( 卷一 二 二八三經 ) 說 : 若於結所繫法 ( 二八五 二八六經, 作 於所取法, 都是指十二處說的 ), 隨生味著, 顧念心縛則愛生 ; 愛緣取 在五支以前, 說到 結所繫法 ; 這結所繫法, 就是內六入, 與外六入 ( 見 雜阿含 卷九 二七九經 ) 又說到 隨生味著, 這味著就是受 說 到 顧念心縛, 這心就是識 這樣看來, 五支與十支, 豈不是同其內容 而沒有什麼增減嗎? 十支與十二支, 也不過三世兩重因果, 與二世一重 因果的差別 緣起觀的目的, 在說明前生和後生, 因果相續的關係 ; 至 於三世 二世, 倒並不重要 雖然說生死的根源在無明, 其實無明早就含攝在十支中的觸支裡 觸有 種種的觸, 而緣起中所說的是無明觸 因無明相應的觸, 所以對所取的 境界不能了知 ; 不了知無常 苦 空 非我, 不了知三寶 四諦, 不了 知善惡業果, 所以起了味著 ( 受 ); 因味著才生愛 生取 十支說中的識 名色 六入, 是構成認識的條件, 觸才是認識的開始 這認識有著根本 的錯誤, 因以引起了觸境繫心的緣起 也就因為這點, 十支說談到還滅 的時候, 每不從識滅則名色滅說起, 卻從觸滅則受滅開始 經裡所說的 觸緣受, 指以無明觸為認識的開始說的, 不是說有觸就必然的生受 生 愛 不然, 佛教應該和外道一樣, 把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作為解脫 因 為一有認識, 就成為生死流轉的主因呀! (2) 愛緣繫的 愛, 與十二支中的 行 支, 可以相攝 A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68): 無明, 愛, 識, 與十二支中的無明, 行, 識, 是可以相通的 B 唯識學探源 (p.25- p.27): 再把惑 業 苦的開 合 隱 顯, 總說一下 : 十支說的無明, 隱在觸支裡, 並不是以愛支 取支為無明的 十二支說的無明, 雖說可總攝過去世的一切煩惱, 但建立無明的本意, 主要在指出生死根本的迷昧無知 : 愛取不是無明所攝, 卻是攝在行支裡 上面曾經說過 : 有支, 不必把它看成業因, 業是攝在愛取裡 ; 這是以愛 取支攝業 行支是身 口 意, 或罪 福 不動, 愛 取就攝在行支裡, 這是以業攝愛取 行支可以含攝愛 取, 有經論作證 像 雜阿含經 ( 卷一二 二九四經 ) 說 : 愚癡無聞凡夫, 無明覆, 愛緣繫, 得此識身 內有此識身, 外有名色, 此 A-15

18 二因緣生觸 此六觸入所觸, 愚癡無聞凡夫, 苦樂受覺因起種種 彼無明不斷, 愛緣不盡, 身壞命終, 還復受身 無明覆, 愛緣繫, 得此識身, 這在 阿含經 是隨處可以見到的 這就是無明 行 識三支的次第 行是 愛緣繫, 只要比較對照一下, 自然可以明白 又像 雜阿含經 ( 卷一三 三 七經 ) 說 : 諸業愛無明, 因積他世陰 這與無明所覆, 文義上非常接近 俱舍論 卷二, 也曾引過這個經文, 但它是約業 愛差別的觀點來解說 像成實論主的意見,( 表 ) 業的體性是思, 思只是愛分, 不過約習因方面叫它煩惱, 從報因方面叫做業 經典裡, 往往依起愛必定有業, 造業必定由愛而互相含攝著 四諦的單說愛是集諦, 理由也就在此 又像 殺害於父母 的父母, 是密說無明與愛為後有之因 法蘊足論, 也還說行支是 愛俱思 這都可證明原始佛教的愛與業, 是可以相攝的 後代論師, 偏重在形式上的惑業分別, 只說愛取是惑, 不知業也攝在愛 取裡, 反而把有限定在業的意義上 以為行只是業, 不知它總攝著愛 取, 反而說愛 取支是無明所攝 望於過去的無明行, 而說觸受是現果, 不知觸受正是逐物流轉的前提, 無明正隱在觸支裡 自從十二支的三惑 二業 七苦說判定以來, 釋尊開合無礙的本義, 早就很難說的了 (3)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形成人體的形態 A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70): 在十二緣起支中, 著重在識緣名色 應解說為 : 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後, 還是肉團的階段 從此名色而進一步的開展, 就生起眼, 耳, 鼻, 舌, 加上身, 意, 有了六處的差別, 這已到了形成人體形態的階段 B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 23( 大正 27,119a5-10): 云何識? 謂續生心及彼助伴 云何名色? 謂結生已, 未起眼等四種 眼耳鼻舌 色根 六處未滿中間五位, 謂羯剌藍, 頞部曇, 閉尸, 鍵南, 缽羅奢佉, 是名色位 云何六處? 謂已起四色根, 六處已滿即缽羅奢佉位, 眼等諸根未能與觸作所依止, 是六處位 ( 二 ) 出世間因果 1 滅諦的滅有兩個義項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173): 滅有兩個意義 : 一 是滅除 ; 二 是寂滅 滅除了苦痛的根源, 才能解脫生死苦, 實現涅槃的寂滅 A-16

19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2 道諦是修學佛法的心要 成佛之道 ( 增註本 ) (p.175): 苦痛的原因 ( 集 ) 消除了, 生死大苦也就從此結束, 得到了涅槃的大解脫 但 無始以來, 苦與集是不斷的延續, 如不修對治道, 是不會自動結束的 所以要 說到道諦, 道才是佛弟子修學的心要, 如生病而請醫生, 主要是為了服藥一樣 (1) 三學 A 三學是出離生死的道體 成佛之道 ( 增註本 ) (p.176): 論到出離生死的道體, 並無差別, 總不出於 三學 ( 學是學習, 不是學 問 ) 三學, 應稱為 三增上學, 就是增上戒學, 增上心 ( 定 ) 學, 增上 慧學 增上, 是有力的, 能為他所因依的意思 因為三學有相依相因的關 係, 是求解脫者必不可缺的學程 決沒有不修戒而能成就定, 不修定而能 成就慧, 不修慧而能得解脫的道理 B 戒學 ( 戒學清淨, 切勿疏忽日常生活 ) (A) 成佛之道 ( 增註本 ) (p.198- p.199): 密護根門, 飲食知量, 覺寤瑜伽, 正知而住, 知足, 遠離, 都是能淨 尸羅的 ; 能這樣去行, 戒學一定會如法清淨 所以佛制戒律, 不 但嚴持性戒, 並且涉及日常生活, 團體軌則, 舉止威儀 將一切生活 納入於如法的軌範, 犯戒的因緣自然就少了 ; 犯戒的因緣現前, 也就 能立刻警覺防護了 這樣, 自然能做到戒法清淨 所以說到戒學, 切 勿輕視這些飲食等日常生活, 以為無關緊要才是! 這樣的戒學清淨, 也就是定學的方便 這是修定所必備的基礎, 也可 說是修定的準備工作 經上說 : 戒淨便得無 ( 熱惱追 ) 悔 ; 無悔故歡 ; 歡故生喜 ; 由心喜故, 身得輕安 ; 身輕安故, 便受勝樂 ; 樂故心定 3 這因為, 持戒清淨的, 一定心安理得, 自然能隨順趣入定學 如從日 常生活的如法來說 : 不會貪求滋味, 飲食過量 ; 不會貪著睡眠, 終日 昏昏的 ; 隨時能防護根門, 正知所行, 這都就是去除定障 (B) 無著本. 世親釋 六門教授習定論 卷 1( 大正 31,775c27-776a6): 若求戒淨有四種因 : 一 善護諸根, 二 飲食知量, 三 初夜後夜能 自警覺與定相應, 四 於四威儀中正念而住 何故善護諸根等令戒清 淨? 由正行於境與所依相扶, 善事勤修能除於過, 初因即是於所行境 行清淨故 二 於所依身共相扶順, 於受飲食離多少故 三 於善事 發起精勤故 四 能除過失, 進止威儀善用心故 由此四因戒得清淨, 如是應知 3 中阿含 42 何義經 卷 10( 大正 1,485b-15): 因持戒便得不悔, 因不悔便得歡悅, 因歡悅便得喜, 因喜便得止, 因止便得樂, 因樂便得定 阿難! 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 知如真 ; 因見如實 知如真, 便得厭 ; 因厭便得無欲 ; 因無欲便得解脫 ; 因解脫便知解脫,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A-17

20 C 定學 (A) 光明想之種類 a 瑜伽師地論 卷 28( 大正 30,437a11-14): 當知此中有四光明 : 一 法光明, 二 義光明, 三 奢摩他光明, 四 毘鉢舍那光明 依此四種光明增上立光明想 b 瑜伽師地論 卷 11( 大正 30,330a25-b7): 明有三種 : 一 治暗光明, 二 法光明, 三 依身光明 治暗光明, 復有三種 : 一 在夜分, 謂星月等 二 在晝分, 謂日光明 三 在俱分, 謂火珠等 法光明者 : 謂如有一, 隨其所受所思所觸, 觀察諸法 ; 或復修習隨念佛等 依身光明者 : 謂諸有情自然身光 當知初明, 治三種暗 : 一者 夜暗, 二者 雲暗, 三者 障暗, 謂窟宅等 法明能治三種黑暗 : 由不如實知諸法故, 於去 來 今, 多生疑惑 於佛法等, 亦復如是 此中無明及疑, 俱名黑暗 又證觀察, 能治惛沈睡眠黑暗, 以能顯了諸法性故 (B) 度門 與 停心 的意義 大乘義章 卷 12( 大正 44,697c9-16): 名字是何? 一 不淨觀, 二 慈悲觀, 三 因緣觀, 四 界分別觀, 五 安那般那觀 此五, 經中名五度門, 亦曰停心 言度門者, 度是出離至到之義, 修此五觀能出貪等五種煩惱到涅槃處, 故名為度 ; 又斷煩惱度離生死亦名為度 通人趣入, 因之為門 言停心者, 停是息止安住之義, 息離貪等制意住於不淨等法, 故曰停心 (2) 八正道 A 出離心貫徹於八正道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27): 從無常的正見中, 引發正思, 就 向於厭 眾生對於自我及世界是熱戀著的 ; 正思的向於厭, 就是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 而對於名利, 權勢, 恩怨等放得下 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 所以厭於世間, 卻勇於為善, 勇於求真, 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 什麼也懶得做 從無我的正思中, 向於離欲 於五欲及性欲, 能不致染著 如聽到美妙的歌聲, 聽來未始不好聽, 可是秋風過耳, 不曾動情, 歌聲終了, 也不再憶戀 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樣, 毫無礙著 從涅槃寂靜的正思中, 向於滅 心向涅槃而行道, 一切以此為目標 A-18

21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這三者, 表示了內心的從世間而向解脫, 也就是真正的出離心 出離心, 貫徹了解脫道 八正道的始終 不過正見著重於知厭, 知離欲, 知滅而已 以下六支, 都是向此而修習的 B 正見緣起 (A)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07- p.214): 十二緣起說,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這不過是煩惱起業, 業感苦果的說明 ; 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 並非神造而已 就是部分的分別法相的佛學者, 也每每如此 如真的這樣, 這不過是緣起的世間正見, 怎麼能解脫生死呢? 只要是眾生, 是生死, 就超不過這十二支的序列 所以十二支是生死的因果序列, 有著必然性與普遍性的 從因果的不同事實, 而悟解到一切眾生共同的必然理性, 堅定的信解, 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 但還要再深入, 徹悟更深的真義 這樣的深刻觀察起來, 盡世間的一切事事物物, 盡一切眾生的生死死生, 無非是成立於這樣的原理 : 因 ( 有 ) 存在所以果存在, 因 ( 生 ) 現起所以果現起 一切都是依於因緣的, 也就是離不了因緣的, 離了因緣是不能存在的 依這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的定律而觀察起來, 什麼都不是自有的, 永有的, 一切世間, 一切生死, 無論是前後的, 同時的, 都無非是展轉相關的, 相依相待的存在 展轉相關的, 相依相待的存在, 才能成為因果 所以, 從佛悟證的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的因果定律, 就能正見因果的深義, 而不是庸俗的因果觀了! 一切法是緣起的假名 假法 假我, 是如幻的, 是無常 空 無我的 而無明 我癡 我見 我慢 我愛等一切煩惱, 卻迷蒙了真相, 把一切法 眾生, 看作真實的 ; 想像為有一永恒自在的我 一切從自我中心去活動, 於是到處執著, 造善惡業而流轉了 如正觀緣起, 通達是無常 無我的, 那自我中心的妄執, 失去了對象, 煩惱也就不起了 ( 煩惱也是緣起的生滅 ), 生死也就解脫了 佛所以這樣說 : 無常想者, 能建立無我想 聖弟子住無我想, 心離我慢, 順得涅槃 (B)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19): 三學的增上慧學 甚深般若, 八正道的正見, 都是緣起的中道觀 所以佛弟子能不著常我, 不落斷常, 一異, 有無的執見, 破無明而了脫生死 正見流轉還滅的緣起法, 是依因而起, 依因而滅的正見 但這不是空洞的因果觀, 有空觀, 而是無明緣行等的依緣而有, 無明滅就行滅等的依緣而無 因果相依的必然性, 從中道的立場, 如幻假有緣起觀中, 正確的體見他, 深入到離惑證真的聖境 A-19

22 (C) 中觀今論 (p.60- p.63): 唯有在緣能起果中, 把握緣起相關的因待性, 才能深入緣起, 以及悟入緣起法性的空寂 例如推究如何而有觸 感覺, 即知依於六入 引發心理作用的生理機構而有的 ; 六入對於觸, 有著此有彼可有, 此無彼必無的必然關係, 即成因果 例如觸是依於六入而有而生的, 那麼, 觸即不離六入, 沒有觸的獨存性 一旦作為因緣的六入, 起了變化或失壞了, 觸也不能不跟著變化及失壞 這即是說 : 凡是依緣而起的, 此生起與存在的即必然要歸於滅無 佛說 得法住智 ; 經說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都是說明緣起序列的必然性 但依中觀義來說 : 緣起的序列必然性, 決非離事說理, 在緣能起果的作用中, 現出此必然的理則 生死相續, 似乎依照此理則而發展, 佛也不過發見此因果事中的理則而已 彼此因待, 前後必然, 世間的因果幻網, 似乎有跡可尋, 而自性空寂, 因果幻網即當體絕待, 了無蹤跡 所以說 : 緣起是 宛然有而畢竟空, 畢竟空而宛然有 C 正見四諦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19- p.220): 四諦, 也是因果的 : 苦由集而生, 滅依道而證, 這是世間與出世間兩重因果 觀察的對象, 還是現實苦迫的人生 從苦而觀到集 ( 如從老死而觀到愛取為緣, 到無明為緣一樣 ), 然後覺了到集滅則苦滅的滅諦 ( 如知道無明滅則行滅 老死滅一樣 ) 但怎能斷集而證滅呢? 這就是修道了 道是證滅的因, 也是達成集苦滅的對治 這樣, 知四諦與知緣起, 並非是不相關的 ( 十二緣起也可以作四諦觀, 如老死, 老死集, 老死滅, 滅老死之道, 經中說為四十四智 ) 所以緣起正見, 也即是知四諦慧 不過在說明上, 緣起法門著重於豎的系列說明, 四諦著重於橫的分類而已 D 四諦現觀 以佛法研究佛法 (p.112-p.113): 在這四諦的開示中, 也有兩方面的敘述 一 經中一致說到, 如實知四諦, 四諦是應思惟, 應如實知, 應現證的 : 這是從所邊說 二 如 雜阿含 轉法輪經 ( 卷一五 ) 說 : 四諦是應了知, 應現證的 但又說 : 知苦, 斷集, 證滅, 修道 這是說, 在修道的實踐中, 知苦, 斷集而證於寂滅, 可見這是從能邊說 苦與集 苦由集起, 由集起苦, 就是純大苦聚集, 為緣而起的緣起法 苦集滅, 就是純大苦聚滅, 也就是 愛盡 無欲 的寂滅涅槃 在聖道的實踐中, 不但悟見苦集滅, A-20

23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而也是知苦 ( 緣起故無常 苦 無我我所 ), 斷集 ( 離愛 ), 證入於寂滅 知斷證修的四諦說, 是以聖道的修習, 而敘述其斷證的 這二類不同的方便敘說, 實為後代部派中, 漸悟四諦, 與頓悟滅諦的異義的根源 E 中道正見的程序: 先得法住, 後得涅槃 (A)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24): 在中道的正見中, 有著一定的程序, 主要是 : 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佛為深摩說 : 不問汝知不知, 且自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這是怎樣的肯定, 必然! (B) 以佛法研究佛法 (p.96- p.97): 四諦, 是概括的分類, 更可以統攝在兩大理性以下, 即緣起法與聖道法 聖道, 即八正道, 是佛法的宗要 有聖道的篤行, 才可以體證真理而實現解脫的自由 ; 佛法也就依聖道的篤行而久住人間 正道的最初是正見, 正見所見的, 即是事理的真實 正道的最後是正定, 正定所證入的, 即究竟的歸宿 涅槃 佛法以正道為中心, 統攝真諦與解脫, 明白可見 然聖道, 是古仙人之道, 所以不僅是實踐, 而且是實踐的理性 以正見為眼目, 以純潔的行為 ( 語 業 命 ) 為基礎, 為解脫所必經的正軌 確見此本然必然而普遍的理則, 所以肯定的說 : 得八正道者, 得初沙門, 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 ( 果 ) 除此已, 於外道無沙門 ( 雜阿含卷三五 九七九經 ) 緣起法, 是從事理的真相統攝一切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即世間法 ( 苦與集 ) 的存在與生起, 一切都是依於因緣, 依因緣的存在而存在 緣起法所開示的因果法則, 如 增一阿含經 六重品 ( 卷三 ) 說 : 如鑽木求火, 以前有對, 然後火生 ; 火亦不從木出, 亦不離木, 皆由因緣合會然後有火 所以, 果必待因而後生 ; 果雖不離因, 也不就是因 依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的定律, 建立意欲為本的世間因果 十二緣起的因果相續, 是流轉門 然流轉的緣起法, 不是個別的因果事相, 是在無限複雜的因果幻網中, 洞見因果的必然系列 個別的因果事相, 名為緣生法 因果事相中, 看出他必然的系列, 即有情流轉的必然階段 ; 因果事相, 總不出此必然的理則 此緣起法與緣生法, 如 雜阿含 ( 卷一二 ) 二九六經說 凡能悟入此因果必然的理則, 名為得法住智 緣起法, 是依因託緣的存在 凡是依因緣的和合而有而生的, 也必然依因緣的離散而無與滅 ; 這本是緣起法含蓄著的矛盾律 所以翻過來說 :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雜染苦迫的消散, 稱為還滅門 滅, 即是涅槃的寂滅 此緣起 A-21

24 法的生起, 是有為法 ; 緣起法的寂滅, 是無為法 有為與無為, 如 雜阿含 ( 卷一二 二九三經 ) 說 能悟入無為寂滅的, 名為得涅槃智 (C) 以佛法研究佛法 (p.109): 相應部 ( 六. 一 ) 說 : 世尊獨處禪思, 作如是念 : 我所證得甚深之法, 難見難悟, 寂靜微妙, 超尋思境, 深妙智者乃能知之 眾生樂阿賴耶, 喜阿賴耶, 欣阿賴耶 ; 眾生以樂阿賴耶 喜阿賴耶 欣阿賴耶故, 是理難見, 所謂緣起 倍復難見, 所謂一切諸行止滅, 諸依捨離, 愛盡, 離欲, 滅, 涅槃 這在漢譯 雜阿含經 ( 卷一二 ), 即分明的稱為有為與無為, 如說 : 此甚深處, 所謂緣起 倍復甚深難見, 所謂一切取離, 愛盡, 無欲, 寂滅, 涅槃 如此二法, 謂有為無為 難見與倍復難見, 是先後的次第悟入, 這就是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 雜阿含經卷一四 ) 了 F 八正道的內容概述 (A)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29): 正業, 正語, 正命, 如雙足, 足是能向前進的 不但要有兩隻腳, 還是要無病的, 能走的 正見與正思, 如眼目, 眼目能明見道路 不但有眼目, 而且要是目無眚翳, 見得正確 不論要到什麼地方, 一定要認清目的地, 認識道路, 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進 有了這兩方面的相互助成, 才能達到目的地 這說明了, 出世的解脫法門 ( 世間善道也如此 ), 非先有正確的見解, 清淨的行為不可 (B)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30): 正勤是通於三學, 有普遍策發推動的力量, 就是一切離惡行善的努力 (C)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30- p.231): 所修的念, 不是念別的, 就是從正見, 正思惟得來的正念 這是與慧相應的, 向於涅槃的正念 正念修習成就, 能得正定 這不是一般的定, 是與念慧相應的, 向涅槃的勝定, 所以叫正定, 定慧齊修, 末了, 依正定而起現證緣起寂滅性的無漏慧, 也就是涅槃智 出世的無漏慧成就, 就斷煩惱, 證真理, 了生死而得解脫 G 三學與八正道, 不離聞思修證的次第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31- p.232): 在這三學 八正道的敘述中, 似乎有不同的次第 三學 : 是戒而定, 定而慧 ; 八正道 : 是慧而戒, 戒而定 其實, 道次是一樣的 因為, 慧學不但是首先的, 也是究竟的, 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 : 正見是聞慧 ; 正思惟是思慧 ; 思惟發起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 A-22

25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正精進遍通一切, 特別是依著精進而去修正念, 正定, 是定學 定與慧是相應的, 就是修慧 等到從定而發無漏慧, 是現證慧, 真實的慧學, 從此而得解脫 佛說的解脫道, 三學與八正道一樣 : 不離聞思修及現證慧的次第, 也就是依戒而定, 依定而慧, 依慧得解脫的次第 三學與八正道的一致性, 試列表如下 : 正見 聞慧位正思 正語 正業 正命 思慧位 戒增上學修慧位 定增上學正勤 正念 正定慧增上學現證慧位 得解脫 (3) 三十七道品 A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32): 佛說道諦, 總是說八正道支 但散在各處經中, 佛說的修道項目, 更有種種道品 道品, 是道類, 是將修道的項目, 組成一類一類的 經中將道品, 總集為三十七道品, 分七大類 :( 一 ) 四念處;( 二 ) 四正勤;( 三 ) 四神足 ;( 四 ) 五根;( 五 ) 五力;( 六 ) 七覺支;( 七 ) 八正道支 B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33- p.234): 將一切道品總合起來, 解脫道的主要項目, 不外乎十類 : 一 信 信根, 信力 二 勤 四正勤, 勤根, 勤力, 精進覺支, 正精進 三 念 念根, 念力, 念覺支, 正念 四 定 四神足, 定根, 定力, 定覺支, 正定 五 慧 四念處, 慧根, 慧力, 擇法覺支, 正見 六 尋思 正思惟 七 戒 正語, 正業, 正命 八 喜 喜覺支 九 捨 捨覺支 十 輕安 輕安覺支 道的主要項目, 雖有此十種 但正見成就, 就能得信成就 而喜, 捨, 輕安, 不外乎定中的功德 所以八正道的敘述, 是最圓滿的 ; 而三學是最簡要的 C 大智度論 卷 19 1 序品 ( 大正 25,198b8-13): 是三十七品, 十法為根本 何等十? 信 戒 思惟 精進 念 定 慧 除 喜 捨 信者, 信根 信力 ; 戒者, 正語 正業 正命 ; 精進者, 四正懃 精進根 精進力 精進覺 正精進 ; 念者, 念根 念力 念覺 正念 ; 定者, 四如意足 定根 定力 定覺 正定 ; 慧者, 四念處 慧根 慧力 擇法覺 正見 A-23

26 三 解脫果 ( 一 ) 種熟脫 1 成佛之道 ( 增註本 ) (p.236): 不問聲聞, 緣覺, 菩薩, 通泛的論起來, 每一聖者, 在解脫道的修行中, 都 是經歷了 種熟脫 三階段的 2 阿毘曇毘婆沙論 卷 14 3 人品 ( 大正 28,101b17-18): 佛法之中, 速得解脫者 : 一 身中種解脫分善根, 二 身中成熟, 三 身中 得解脫 3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 23 6 分別賢聖品 ( 大正 29,121a9-14): 論曰 : 順決擇分今生起者, 必前生起順解脫分, 諸有創殖順解脫分, 極速三 生方得解脫 謂初生起順解脫分, 第二生起順決擇分, 第三生入聖, 乃至得 解脫 譬如下種 苗成 結實三位不同 ; 身入法性 成熟 解脫三位亦爾 ( 二 ) 四果斷惑之略說與廣說 大智度論 卷 遍學品 ( 大正 25,662b19-23): 智 名學人八智, 無學或九 或十 斷 名斷十種結使, 所謂上 下分十結 須陀洹 斯陀含, 略說斷三結, 廣說斷八十八結 ; 阿那含, 略說斷五下分結, 廣說斷九十二 4 阿羅漢, 略說三漏盡, 廣說斷一切煩惱 ( 三 ) 解脫的聖者 1 心解脫 慧解脫 成佛之道 ( 增註本 ) (p.245- p.246): 要知道, 定與慧, 都有煩惱障蔽他, 所以不能現起 ; 如能現起, 就從這些障礙 而得解脫 經中時常說到 : 離貪欲者, 心 ( 定 ) 解脫, 離無明者, 慧解脫 這是說 : 依慧力的證入法性, 無明等障得解脫 以定的寂靜力, 使貪愛等障解 脫 如世間的外道們, 也能離欲界煩惱 ( 欲愛等 ) 得初禪, 離初禪煩惱得二禪 離四禪煩惱 ( 色界煩惱 色愛等盡 ), 得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 離無所有 處煩惱, 得非想非非想定, 但不能離非非想處煩惱, 所以不脫生死 在佛弟子的修證上, 如約少分說, 都可說有這定與慧的解脫, 如依未到定或七 依定而發無漏慧的, 斷見道所斷惑, 都可說有此二義 但如約全分來說, 就大 大不同 如修到阿羅漢的, 以慧力斷盡無明為本 我見為本的一切煩惱, 那 是不消說的, 大家都是一樣的 如依定力的修得自在來說, 就不同 如依未到定或初禪而得阿羅漢的, 就於初 禪或二禪以上的定障, 不得解脫 即使能得四禪八定, 也還不能徹底解脫定障 4 見惑八十八, 加 欲貪 瞋 癡 慢 四惑 A-24

27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2 俱解脫 慧解脫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46): 如能得滅盡定的阿羅漢, 無論是慧是定, 都得到了究竟解脫 約得到定慧的全分離障說, 稱為俱解脫阿羅漢 如慧證究竟而不能徹底解脫定障, 就稱為慧解脫阿羅漢 生死苦果, 依慧證法性而得解脫, 所以定力不得究竟, 也沒有關係 1 僅有未到定 ( 全分慧解脫 ) 慧解脫 2 具有四禪八定( 少分慧解脫 ) 俱解脫滅盡定 ( 徹底解脫定障 ) 3 聲聞 辟支佛 佛於解脫中的差別 (1) 十住毘婆沙論 卷 1 1 序品 ( 大正 26,20b9-15): 問曰 : 聲聞 辟支佛 佛, 俱到彼岸, 於解脫中有差別不? 答曰 : 是事應當分別 於諸煩惱得解脫是中無差別, 因是解脫入無餘涅槃, 是中亦無差別, 無有相故 但諸佛甚深禪定障解脫 一切法障解脫 於諸聲聞 辟支佛有差別, 非說所盡, 亦不可以譬喻為比 (2) 十住毘婆沙論 卷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 ( 大正 26, 83a24-b3): 無礙解脫者, 解脫有三種 : 一者 於煩惱障礙解脫 二者 於定障礙解脫 三者 於一切法障礙解脫 是中得慧解脫阿羅漢, 得離煩惱障礙解脫 共 ( 俱 ) 解脫阿羅漢及辟支佛, 得離煩惱障礙解脫 得離諸禪定障礙解脫 唯有諸佛具三解脫, 所謂煩惱障礙解脫 諸禪定障礙解脫 一切法障礙解脫, 總是三種解脫故, 佛名無礙解脫 4 神通 明的差別 (1) 成佛之道( 增註本 ) (p.246- p.247): 俱解脫阿羅漢, 不消說是能得六通及三明功德的 其他的阿羅漢, 凡能得四根本禪的, 都能修發三明 六通 六通的前五通, 是通於外道的, 但三明是阿羅漢 ( 三乘無學 ) 所專有的 三明是 : 天眼明, 宿命明, 漏盡明 這就是天眼, 宿命, 漏盡三通, 但在阿羅漢身上, 徹底究竟, 所以又稱為明 天眼明是能知未來的 ; 宿命明是能知過去的 漏盡明以外, 特別說這二通為明, 就是對於三世業果明了的重視 (2)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大正 25,71c15-22): 問曰 : 神通 明有何等異? 答曰 : 直知過去宿命事, 是名通 ; 知過去因緣行業, 是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 是名通 ; 知行因緣, 際會不失, 是名明 直盡結使, 不知更生不生, 是名通 ; 若知漏盡, 更不復生, 是名明 是三明, 大阿羅漢 大辟支佛所得 A-25

28 問曰 : 若爾者, 與佛有何等異? 答曰 : 彼雖得三明, 明不滿足, 佛悉滿足, 是為異 (3) 厚觀法師及溫宗堃的歸納 : A 三明阿羅漢 : 具根本定, 有神通, 不一定具有滅盡定 B 俱解脫阿羅漢 : 一定具有滅盡定, 但可能有禪定而沒有引發神通 C 慧解脫阿羅漢 : 可能是未到定的 全分慧解脫, 也可能是具有四禪八 定 ( 但不具滅盡定 ) 的 少分慧解脫 D 天眼明 宿命明一定要具有根本禪定才能引發 E 如果依未到定得全分慧解脫, 於未來成就根本定時, 再修習神通時才 引發天眼明及宿命明 F 在巴利, 因為 天眼通 與 天眼明 並無差別 通與明無別的資料, 如 清淨道論 (p.202): 三明當知如 怖駭經 中所說 ; 八明, 即如 阿摩晝經 中所說的觀智及意所成神變加以六神通為八 5 ( 四 ) 辟支佛與阿羅漢, 地位相同 1 成佛之道 ( 增註本 ) (p.250): 證得辟支佛果的, 與聲聞乘的阿羅漢果, 地位相同 所以, 辟支佛與聲聞, 常合說為二乘 如與發菩提心的大乘相對論, 就叫做小乘 6 2 大智度論 卷 28 1 序品 ( 大正 25,266c6-15): 聲聞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 但時節 利根 福德有差別 時名, 佛不在世, 亦無佛法, 以少因緣, 出家得道, 名辟支佛 利根名異, 法相是同, 但智慧 深入, 得辟支佛道 福德名有相, 或一相二相, 乃至三十一相 若先佛法中 得聖法, 法滅後成阿羅漢, 名為辟支佛, 身無有相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 行, 久者乃至百劫行 ; 如聲聞疾者三世, 久者六十劫 5 漢譯則參考 大毘婆沙論 卷 102( 大正 27,527c-530c), 順正理論 卷 76( 大正 29,754a-b) 6 (1) 空之探究 (p.150): 傳統者指新興的大乘為非佛說, 大乘者稱 阿含 等為小乘, 尖銳的對立, 能不說是佛法的可悲現象嗎! 從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場來說, 傳統佛教 部派佛教與大乘行人, 都有些偏頗了! (2) 印度佛教思想史 (p.179-p.180): 傳承 佛法 的部派佛教, 經中多稱之為聲聞乘 ; 聲聞, 是從 多聞聖弟子, 聞佛聲教而來的名詞 由於部分傳統的部派, 否定大乘是佛說, 大乘者也就反斥 佛法 為小乘, 含有輕蔑 貶抑的意義 後期大乘 論師, 弘揚不共聲聞, 佛法 本來所沒有( 或恰好相反 ) 的佛法, 在互相論諍中, 更多用 小乘 一詞 這是情緒化的對抗名詞, 不如稱為聲聞乘的來得好些! A-26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p.147)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1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它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成佛之道 序 ~ 第三章 圓融 / 2014.1.19 成佛之道 序 (p.a3-a4) 壹 本書的意趣 (p.a3) 成佛之道 作者印順法師. 浙江省海寧縣人.(1906~2005) 出版 1954 年於善導寺初編 ~1960 年於善光寺脫稿出版, 歷經六年依據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的 菩提道次 自已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意趣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 一 佛法的多樣性 貳 不能統貫條理佛法, 會落入雜亂與偏向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叢書①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叢書① 目錄 3 第三章 五乘共法 35 i ii 成佛之道講義 編者 : 釋厚觀 Chapter 3 第三章 五乘共法 ( 釋厚觀,2004.11.1) 一 (p.63) 五乘 :1 人乘, 2 天乘, 3 聲聞乘, 4 緣覺乘, 5 菩薩乘 ( 佛乘 ) 五乘共法 ( 下士道 ): 發增上生心, 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門, 作為出世聖法的根基 二 (p.64) 總敘正修 正信歸依者, 應修於正見, 及修於正命,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三乘共法 三乘 : 聲聞 緣覺 菩薩 三乘共法 : 三乘所共同必修的出世間法 以五乘共法 ( 人天善法 ) 為基礎 綱目 : 1. 發出離心和種種根性 2. 四諦十二因緣 3. 聖果 發出離心 一切行無常 行 : saṃkara (acting), 遷流 造作 造作 : 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組合而成 遷流 : 一切事物皆隨時間而變化 無常 : 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組合而成, 隨時間的推移, 每一剎那都在變化中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印 順 文 教 基 金 會 推 廣 教 育 叢 書 1 成 佛 之 道 講 義 釋 厚 觀 目 錄 成 佛 之 道 講 義 編 輯 緣 起 ( 釋 厚 觀 ) iii 0 成 佛 之 道 印 順 導 師 自 序 1 1 第 一 章 歸 敬 三 寶 5 2 第 二 章 聞 法 趣 入 19 3 第 三 章 五 乘 共 法 35 4 第 四 章 三 乘 共 法 65 4.1 甲 發 出 離 心 修 出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1 1 2 3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 46 47 ~ ~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3 Ⅲ Ⅳ !!!!!!!!!!!!!!!!!!!!!!!!!!!!!!!!!!!!!!!!!!!!!!!!!!!!!!!!!!!!!!!!!!!!!!!!!!!!!!!!!!!!!!!!!!!!!!!!!!!!!!!!!!!!!!!!!!!!!!!!!!!!!!!!!!!!!!!!!!!!!!!!!!!!!!!!!!!!!!!!!!!!!!!!!!!!!!!!!!!!!!!!!!!!!!!!!!!!!!!!!!!!!!!!!!!!!!!!!!!!!!!!!!!!!!!!!!!!!!!!!!!!!!!!!!!!!!!!!!!!!!!!!!!!!!!!!!!!!!!!!!!!!!!!!!!!!!!!!!!!!!!!!!!!!!!!!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1 2 1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 捌 ) 附錄 一 道品之雜論 ( 一 ) 大毘婆沙論 對 三十七菩提分 之雜論 釋開仁.2011/5/20 一 三十七菩提分法有三十七菩提分法 謂四念住 四正勝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道支 世尊雖說菩提分法, 而不說有三十七種, 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 謂契經說 :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 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 如世尊說七覺支者, 何謂七覺支? 世尊告曰: 即七種菩提分法,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慈悲的力量 目錄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二 世界的希望在教育 9 三 奉獻他人完成自我的人生旅程 16 四 根與芽 與 心六倫 一條相同的道路 20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主持人 ( 以下稱主 ): 珍古德 ( 以下稱珍 ): 4 慈悲的力量 聖嚴法師 ( 以下稱師 ):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5 主 : 珍 : 6 慈悲的力量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 Ⅰ Ⅱ Ⅲ Ⅳ !!!!!!!!!!!!!!!!!!!!!!!!!!!!!!!!!!!!!!!!!!!!!!!!!!!!! !!!!!!!!!!!!!!!!!!!!!!!!!!!!!!!!!!!!!!!!!!!!!!!!!!!!!!!!!!!!!!!!!!!! !!!!!!!!!!!!!!!!!!!!!!!!!!!!!!!!!!!!!!!!!!! !!!!!!!!!!!!!!!!!!!!!!!!!!!!!!!!!

More information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54 204 0 502 仿生飛行 從人類飛行器談起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UAV micro aerial vehicle, MAV 5 cm 0.5 0 log 0.5 (P V 2 ).5 2.5 2 log (b) P V 2 b b 希望製作一架微型飛機像鳥類或蝴蝶那麼小, 就得向會飛的動物學習飛行技巧了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 " # $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298 法說義說經 一六 1 ;( 二九八 ) 2 法說義說經 壹 序分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貳 正宗分一 總說 : 緣起法法說 義說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緣起法, 法說 3 義說 4 諦聽! 善思! 當為汝說 ( 一 ) 釋法說云何緣起法法說? 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 是名緣起法法說 1 會編( 中 ),p.38,n.1: 相應部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大 乘 廣 五 論 內 文 與 科 判 佛 說 五, 謂 色 受 想 行 識 云 何 色? 謂 四 大 種 及 大 種 所 造 色 四 大 云 何 四 大 種? 謂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此 復 云 何? 謂 地, 堅 性 ; 水, 濕 性 ; 火, 煖 性 ; 風, 輕 性 界 者, 能 持 自 性, 所 造 色 故 種 云 何 四 大 所 造 色? 謂 眼 耳 鼻 舌 身 色 聲 香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2 2 3 4 5 6 7 8 2 3 4 1 1 5 6 7 8 10 1 2 1 2 11 12 1 1 13 14 1 1 15 16 1 1 1 17 2 3 18 4 19 20 21 1 1 22 1 1 23 1 1 24 25 1 2 3 1 2 3 26 1 2 1 2 27 1 1 29 30 31 ~ 32 1 1 ~ ~ ~ ~ ~ ~ 33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4 素人頭家圓夢 65 圓夢 桃城食在好味道 3 5 2000 9 6 5 11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8 素人頭家圓夢 69 透過臉書分享, 用美食料理和粉絲搏感情 3 好手藝 講究的製程, 這些店家習以為常 的事, 對消費者來說卻是最難得的堅持, 3 消費者在找的不就是這樣的好東西? 2000 1500 1000 8 70 素人頭家圓夢

More informatio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 20114460台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 台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 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 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1992 199212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1998 1996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7.22 34 1 6 20114460 7 8 201144604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3第十一章 緣起法ok.doc

Microsoft Word - 013第十一章  緣起法ok.doc 慧日佛學班. 第 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十一章緣起法 釋開仁編.2010/3/19 第一節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他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More information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須崎動物醫院院長 須崎恭彥 著 高慧芳 譯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五大有效營養素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6 -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1 6 6 1-1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當智慧財產 侵犯人權? 智慧財產與人權 Kickstarter The Matrix The Matrix Avatar Eywa 12 2013 4 484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05藥草喻品

05藥草喻品 藥草喻品第五 章旨大意 : 以藥草為喻, 說明啟用三乘教法之緣由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 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 通達無礙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這一品其實比較簡單 前面是摩訶迦葉講了 窮子喻 之後, 故佛回應說 : 如來的教化, 就如既知每一種藥都有它的特性和效用, 也診出每個眾生都有不同的病 ; 因此才能應病與藥, 藥到病除 密雲彌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Ⅱ ~ Ⅲ !!!!!!!!!!!!!!!!!!!!!!!!!!!!!!!!!!!!!!!!!!!!!!!!!!!!!!!!!!!!!!!!!!!!!!!!!!!!!!!!!!!!!!!!!!!!!!!!!!!!!!!!!!!!!!!!!!!!!!!!!!!!!!!!!!!!!!!!!!!!!!!!!!!!!!!!!!!!!!!!!!!!!!!!!!!!!!!!!!!!!!!!!!!!!!!!!!!!!!!!!!!!!!!!!!!!!!!!!!!!!!!!!!!!!!!!!!!!!!!!!!!!!!!!!!!!!!!!!!!!!!!!!!!!!!!!!!!!!!!!!!!!!!!!!!!!!!!!!!!!!!!!!!!!!!!!!!!!!!!!!!!!!!!!!!!!!!!!!!!!!!!!!!!!!!!!!!!!!!!!!!!!!!!!!!!!!!!!!!!!!!!!!!!!!!!!!!!!!!!!!!!!!!!!!!!!!!!!!!!!!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論緣起與解脫 ---- 印順復歸釋尊本懷之探索提要 眾生不瞭解 緣起 的寂滅本相, 卻反為 緣起 的幻相所惑亂, 顛倒地以為世間是真實的 常住的 不變的 獨存的, 不是緣起的 這個反於緣起的執著就是 無明, 就是輪迴眾生生死的根本 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 佛法的智慧就是 佛說緣起 佛教導聲聞等二乘人由 緣起 開展成 三法印, 印定實相的佛法 但是有誤以涅槃為終點而停滯不前遺忘眾生 ; 也有轉入 法實有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 第七章 關於有情流轉的業力 第七章 關於有情流轉的業力 第一節 行業的發見與價值 一 業與行 (p.91-p.93) ( 一 ) 業的發見與價值 (p.91-p.92) 1 佛世時多不以業來詮釋生死流轉的動力 (1) 業與生死流轉存有關係有情的流轉生死, 與業有深切的關係 (2) 業的梵語語義業的梵語為 羯磨 (*karma), 本為 作事 的意思 ; 如僧團中關於僧事的處理, 都稱為羯磨 1 (3)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1 2 Ⅳ1 2?

Ⅰ Ⅱ Ⅲ1 2 Ⅳ1 2? ? Ⅰ Ⅱ Ⅲ1 2 Ⅳ1 2? 1 7 1 2 7 2 8 3 3 3 3 4 4,4 4 9 5 5 5 5 6 6 6 6 8 8 8 9 9 10 10 10 10 11 11 1 11 12 12 12 12 21 13 13 13 13 14 24 14 14 25 15 15 15 15 16 16 16 17 17 18 19 19 20 20 20 21 21 22 22 22 23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名 師 峻 堯 老 師 地 理 考 科 壹 前 言 ( 筆 者 對 於 指 定 考 科 的 界 定 ) 105 103~104 20 107 2

名 師 峻 堯 老 師 地 理 考 科 壹 前 言 ( 筆 者 對 於 指 定 考 科 的 界 定 ) 105 103~104 20 107 2 / / 105 / / 7 0 2 4 8 76 / / 7 0 2 5 2 8-1 / / 06 2619621 #311 / E-mail / periodical @ hanlin.com.tw / http://www.worldone.com.tw http://www.worldone.com.tw NO.00847 ZXCV 名 師 峻 堯 老 師 地 理 考 科 壹 前 言 ( 筆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菩薩道之修學 大綱 壹 實踐菩薩行的總綱貳 知見與發心之檢視參 修學道次第之建立肆 瑜伽菩薩戒之奉行伍 止觀決定勝之獲得陸 深入佛經藏之要訣 壹 實踐菩薩行的總綱 : 依三心廣修六度 依六度圓滿三心 以四攝成熟眾生 依三心廣修六度 : 菩薩行是非常深廣的, 可從 般若經 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萬行來說 三心, 是 :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 偉大目標 ), 大悲為上首 ( 純正動機 ), 無所得為方便 (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2013~2015 保健食品產業專業人才 供需調查 2011 5 2011529 2012 2013~2015 2012 44.67% 2011 11.96% 2013~2015 ... 1... 1... 5... 10... 12... 13... 14... 19... 20... 22... 24... 12... 19... 21... 22 III IV 1... 1 2... 3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7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壹 前 言 ( ) (2016) 3 5 1 25% 5 2 8 25 2020 (GDP) 2010 貳 任 務 目 標 與 發 展 理 念 一 任 務 目 標 2020 GDP 1 2 (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7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壹 前 言 ( ) (2016) 3 5 1 25% 5 2 8 25 2020 (GDP) 2010 貳 任 務 目 標 與 發 展 理 念 一 任 務 目 標 2020 GDP 1 2 ( 專 題 研 究 從 十 三 五 規 劃 剖 析 大 陸 經 濟 發 展 前 景 An Analysis of China 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Based on the 13 th Five-Year Plan 高 長 (Kao, Charng) 國 立 東 華 大 學 公 共 行 政 學 系 教 授 兼 系 主 任 摘 要 2020 (GDP) 2010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 1 2 1 2 1 2 3 4 1 2 ~ 1 2 3 4 5 6 7 Ⅳ 1 2 3 4 5 1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文考科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發行人 陳炳亨 出 版 民國一 一年九月 總召集 周耀琨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 蔣海燕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主 編 陳俊龍 電 話 (06)2619621 #314 校 對 游振姍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 宋易儒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中道佛學會 22 2) 認識作用的源泉 : 由意生識 眼識 眼 色 耳識 耳 聲 五俱意識 鼻識 鼻 香 意識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 觸 獨頭意識 意識 法 * 根是生義, 如樹依根而發枝葉 ; 六根能發識, 所以稱根 * 平常說 : 依眼根生眼識, 依意根生意識, 這還是大概的解說 * 精密說

中道佛學會 22 2) 認識作用的源泉 : 由意生識 眼識 眼 色 耳識 耳 聲 五俱意識 鼻識 鼻 香 意識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 觸 獨頭意識 意識 法 * 根是生義, 如樹依根而發枝葉 ; 六根能發識, 所以稱根 * 平常說 : 依眼根生眼識, 依意根生意識, 這還是大概的解說 * 精密說 中道佛學會 21 第八章佛法的心理觀 佛教對 心 的理論發展 心意識 識意心 前五識 第六識意心 前五識第六識意心 第一節心意識 1 意 ( 末那 manas) 末那 : 意 思量認識的中樞 Manas: mind ( 泛指一切的心理作用 ),intellect, intelligence, understand, perception, sense, conscience. 1) 身心交感的中樞

More information

文件2

文件2 大乘唯識宗的涅槃思想 丁孝明 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摘要 本文對小乘佛教的 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二種涅槃觀和大乘佛教 成唯識論 中的四種涅槃觀, 作了一番探討 說明了佛教 緣起無我 觀與大乘唯識宗涅槃思想在義理上溝通的契機 進而盼望從 成唯識論 涅槃思想的義諦中, 去體證佛陀 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的究竟法義! 關鍵詞 : 涅槃 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 無住處涅槃 1 佛教對涅槃的定義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1 2 Ⅲ Ⅳ

Ⅰ Ⅱ 1 2 Ⅲ Ⅳ Ⅰ Ⅱ 1 2 Ⅲ Ⅳ 1 2 3 4 2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20 1 ~ 21 1 22 1 23 1 24 1 25 1 26 1 27 1 28 1 29 1 30 1 ~ 31 1 32 1 33 1 34 1 35 ~ 1 36 1 37 1 38 1 39 1 40 1 41 ~ 1 42 1 43 1 44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7 291308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提 要 關 鍵 詞 : 儀 禮 鄭 玄 儀 禮 注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禮 學 訓 詁 注 釋 學 291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一 前 言 ( 一 ) 鄭 玄 朱 熹 禮 學 的 地 位 和 意 義 : 292 ( 二 ) 關 於 敖 繼 公 知 人 論 世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2011-论文选集-2.cdr

2011-论文选集-2.cd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ash 可以做精美的網路動畫並不陌生, 但是實際上 Flash 不僅如此, 只要搭配 ActionScript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2

2 2 Tehillim 12:46 Psalmos "le" (I) 27:46 22:1 (II) --- --- --- --- ( 71:14-16) --- ( 71:2) --- ( 71:6) --- ( 71:18) 2 () 73 2 12 50,73-83 11 42,44-49,84-85, 87-88 1 1 48 - 顺 - - - ) 15:1-19 6:33 15:17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 !!!!!!!!!!!!!!!!!!!!!!!!!!!!!!!!!!!!!!!!!!!!!!!!!!!!!!!!!!!!!!!!!!!!!!!!!!!!!!!!!!!!!!!!!!!!!!!!!!!!!!!!!!!!!!!!!!!!!!!!!!!!!!!!!!!!!!!!!!!!!!!!!!!!!!!!!!!!!!!!!!!!!!!!!!!!!!!!!!!!!!!!!!!!!!!!!!!!!!!!!!!!!!!!!!!!!!!!!!!!!!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