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

Transcription

1 菩提道次第广论 ( 四 ) 中士道 导读 广论的中士道, 是修解脱轮回之道, 内容共分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发起想要解脱三界轮回的心 ; 第二部分是检查出离心是否真正生起 ; 第三部分是除去对厌离心所有的分别执着 ; 第四部分是说明趋入解脱道的条件和方法 以下是根据这四个部分的次第, 作简单的介绍 : 礼敬弥勒菩萨 本论道前基础的 归敬颂 礼敬文殊菩萨, 代表智的传承 ; 此处礼敬弥勒菩萨, 代表悲的传承, 说明本论悲智圆满 引言 修下士道成就, 虽得人天胜位, 但仍未跳出轮回之苦, 若贪着善趣就是安乐, 终究会再堕恶趣, 惟有对三界生起出离心, 欲求解脱, 才是究竟 而且不求自我解脱, 也无法生起不忍见众生尚在三界苦海漂流的菩提心 所以中士道修出离心 四圣谛 十二因缘观, 也是为了引入上士道的发愿度众, 不能不生起希求解脱的心 Ⅰ 正修意乐一 何谓希求解脱之心 不再受生死轮回之束缚叫解脱 烦恼和造业, 是使我们生死相续的二大力量, 我们所要努力的是修一切对治法, 使烦恼不生, 不再相续造业, 就切断轮回的因缘, 解脱了 二 如何发起希求解脱之心 从观轮回生死所有的过患, 了知三界中唯有苦, 没有乐, 就会生起从苦中解脱的心 方法有二 : 一是思惟苦集二谛 ; 一是思惟十二缘起 分别说明如下 : 1 思惟苦集二谛 ( 一 ) 苦谛 (1) 苦谛之意义 四圣谛苦集灭道中, 集谛是因, 苦谛是果, 此处不先说集谛, 反说苦谛, 因为有情众生若不知三界轮回中只有苦, 没有乐, 如何会想到除去带来苦的因呢? 所以, 佛先宣说三界种种苦相, 使众生发起解脱生死的心 (2) 正修苦谛 1 思惟生死总苦 八苦 指生 老 病 死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五取蕴等八种苦 八苦中以生苦和五取蕴苦最为重要, 生苦的部分, 入胎经详云住胎 出生之苦, 读之马上生起厌离心 因为论及不净观, 所以师父特别节录不净观的四种思惟对治的修法, 供学者修学 五取蕴苦非常深细, 但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轮回之因, 宜好好思惟修证, 证到无我了, 不再执五蕴为我, 就解脱轮回苦了 中士道导读 I

2 六苦 包括无定过患 ( 生死流转, 每一世的关系完全由业力支配 ); 无饱足过换 ( 一念贪, 永无饱足, 永堕轮回 ); 数数舍身过患 ( 数世死亡后堆积的白骨, 高如须弥 ); 数数结生过患 ( 轮回太久不知厌离, 继续受生 ); 数数高下过患 ( 受生在六道中, 善趣恶趣高下不定 ); 无伴过患 ( 死时万般带不走, 唯有业随身 ) 三苦 即坏苦 ( 乐受的坏灭之苦 ); 苦苦 ( 轮回的本质已经是苦, 再加上随时生烦恼, 是苦上加苦 ); 行苦 ( 是行蕴的作用, 相续不断的推动轮回 ) 这三苦都包括和烦恼相应的心法 心所有法 2 思惟生死别苦 三恶趣苦 请看广论 ( 二 ) 下士道 的三恶趣苦 人苦 八苦中除去 五取蕴苦, 其它的七苦都是人道的苦 五取蕴苦是三界都有 ; 而三恶趣苦在人道中也可见, 如奴隶 饥民便是 非天苦 指阿修罗道的苦, 阿修罗虽有天的福报, 但瞋心太重, 常处身心热恼之苦 ; 虽有智慧, 但不能体证四圣谛, 无法开悟 天苦 天道苦分欲界天的苦 : 初死时的五衰相和死后必堕下处之苦, 以及与非天战斗时肢体破裂截断或死亡的苦 ; 还有色界 无色界二界天人之苦 : 当他们的禅定力尽时, 烦恼即起, 又堕轮回, 所以仍然有生死不得自在之苦 ( 二 ) 集谛 (1) 烦恼之产生 集谛是苦的因, 众生有烦恼才会造业, 造业才会轮回受苦, 所以探讨轮回之因, 就要先解决烦恼这个问题, 烦恼是什么? 它是如何产生的? 以下分别叙述 : 1 烦恼之总相与别相 凡是使我们的心相续处在不安的状态的那个法, 就叫烦恼, 这是总相 别相是十烦恼 : 贪 瞋 慢 无明 疑 坏聚见 ( 萨迦耶见 ) 边执见 ( 边见 ) 见取见 戒禁取见 邪见等 若欲详细了解烦恼的问题, 请参阅百法明门论 2 烦恼之生起次第 唯识学中有二派不同的说法 : 或说无明, 或说萨迦耶见是烦恼的根本, 道理皆通, 重点在知道烦恼的根源, 而能因此去除烦恼 3 烦恼产生之因 原因有六 : 烦恼的种子遇缘而现行 ; 顺逆境引发不同的烦恼 ; 恶友的引诱而生贪着世间法 ; 听闻邪法而生烦恼 ; 串习力的作用增长烦恼 ; 非理作意而有烦恼 4 烦恼之过患 烦恼是损害我们修行最大的怨敌 ; 不但这一 中士道导读 II

3 世伤己伤人, 还受大师和护法圣者的呵责, 丧失一切利益, 下世或者生生世世都会堕在八难等处 烦恼使我们退失善法, 永远无法证得寂静 涅盘 (2) 烦恼造业之理 1 业的种类 思业 就是自己的心在随境而转之后, 所相应的善 不善及无记的心所意业, 此中并介绍善 不善及无记业各别造成何种果报的差别 身 语业 表现在身体和言语上的业 2 业形成之因 业是造成轮回的原因, 也是决定投生善恶趣的力量, 这股引生后有的的业力, 是凡夫才有 ; 已见空性证无我的圣者, 纵然还在六道受生, 但不会再造新的引业 此段除分别凡夫与圣者的引业不同外, 并说明资粮道和加行道上的修行人, 虽造善业, 还是属于集谛所摄的原因 (3) 死亡与投生之理 1 死缘 死的因缘有 : 寿尽而死 ; 福尽而死 ; 非时死 ( 横死 ) 2 死心 死时的心念有三种 : 善心死 平日串习善法, 临终心中生起信等善念 不善心死 造恶业多的人, 临终时曾造恶业的情境或地狱饿鬼道的景象现前 无记心死 生前行善和不善, 没有明显的善不善业, 临终又无人提醒, 便呈无记心 3 神识离身之理 神识是最初托胎和最后舍身的地方, 论中没有细说此理, 因此师父特别加入一段临终四大分散的次第, 以及神识离身时的状况, 以便学者进一步了解 4 中阴身之理 神识离身的那一剎那, 就是中阴身的开始, 它形成的原因有二 : 一是临终对 我爱 的执着, 二是善不善业已经熏成, 随业投生 此处对中阴身的形成与义理, 有细密的解说, 破除了一般人的误解 5 投生之理 包含中阴身入胎的次第 ; 入何种姓 ; 投生何道等的内容 2 思惟十二缘起 ( 一 ) 十二缘起每一支分之别 这十二支是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论中各各分别介绍清楚 ( 二 ) 十二缘起支分大略涵摄之内容 共分四个部分 : 能引支 ( 包括无明 行 识三支 ); 所引支 ( 包括名色 六处 触 受四支 ); 能生支 ( 包括爱 取 有三支 ); 所生支 ( 包括生 老死二支 ) 中士道导读 III

4 ( 三 ) 十二缘起几世圆满 说明十二缘起包含了几世的因果关系, 读之便能了解, 如果不想受轮回三界之苦, 就必须思惟其道理, 才能真正从生死中还灭 ( 四 ) 十二缘起涵摄之义理 此中引述各经论中的例证, 说明十二缘起的道理, 是让修行人从无明中觉醒, 进而熏习成佛的微妙习气的最殊胜的方法 Ⅱ 出离心生起之心量思惟苦集二谛和十二缘起之后, 究竟能生起多少心量的出离心, 全看想要逃离三界火宅 想要寂灭 证得涅盘的心有多迫切 大乘行人都知道, 真实的出离心是真实的菩提心的根本 Ⅲ 修出离心宜排除之错谬分别说明小乘 大乘及密乘行者, 修习出离心的差异性 小乘者堕在寂静 ; 大乘菩萨非常厌离三有, 但为摄受众生, 因悲愿力而在三界中受生 ; 密乘行人也具备厌患生死的条件, 以趣入究竟无我的真实义 Ⅳ 趋入解脱道的条件与方法从前面思惟到此, 已知三界中的安乐盛事, 都是水中月影, 虚幻不实, 终究是苦 而怖畏此苦, 只有生起出离心, 断除生死, 不再轮回, 但是要如何修习, 才能正确无误的趋入解脱道呢? 以下就二方面来讨论 : 一 应具何身 首先要具备 暇满人身, 可参阅 道前基础 的内容 而在暇满的人身中, 出家的修行又胜过在家者的方便与殊胜, 这里引七童女因缘论, 介绍出家修行人的善妙, 说明发愿出家, 精勤持戒, 易于圆满功德, 离解脱道更近 二 应修之道 应学戒 定 慧三学, 以证得寂静 调伏 清净的涅盘位 此处先就三学的内容作详细的说明, 但因本册是为中士道学人而说, 故只先强调戒学的重要, 并引经据典的反复阐述 ; 定慧二学, 则在上士道中再作进一步的介绍 这个部分, 师父为方便学者修学调伏烦恼, 去除无明遮障, 特别将十二缘起观 慈心观 不净观的修行法门完整的介绍出来, 希望学人精勤修证, 断除烦恼, 解脱轮回 这样也是中士道的圆满 中士道导读 IV

5 中士道 目录 礼敬弥勒菩萨 p.1 引文 p.1 Ⅰ 正修意乐 p.3 一 何谓希求解脱之心 p.3 二 如何发起希求解脱之心 p.4 1 思惟苦集二谛 p.4 ( 一 ) 苦谛 p.5 (1) 苦谛之意义 p.5 (2) 正修苦谛 p.7 1 思惟生死总苦 p.7 八苦 p.7 六苦 p.23 三苦 p.31 2 思惟生死别苦 p.35 三恶趣苦 p.35 人苦 p.35 非天苦 p.36 天苦 p.36 ( 二 ) 集谛 p.39 (1) 烦恼之产生 p.39 1 烦恼之总相与别相 p.40 2 烦恼之生起次第 p.42 3 烦恼产生之因 p.44 4 烦恼之过患 p.44 (2) 烦恼造业之理 p.46 1 业的种类 p.46 思业 p.47 身 语业 p.47 2 业形成之因 p.48 (3) 死亡与投生之理 p.52 1 死缘 p.52 2 死心 p.53 善心死 p.53 不善心死 p.53 中士道目录 一

6 无记心死 p.55 3 神识离身之理 p.55 4 中阴身之理 p.56 5 投生之理 p.60 2 思惟十二缘起 p.63 ( 一 ) 十二缘起每一支分之别 p.63 ( 二 ) 十二缘起支分大略涵摄之内容 p.68 ( 三 ) 十二缘起几世圆满 p.73 ( 四 ) 十二缘起涵摄之义理 p.76 Ⅱ 出离心生起之心量 p.77 Ⅲ 修出离心宜排除之错谬分别 p.79 Ⅳ 趋入解脱道之条件与方法 p.82 一 应具何事 p.85 二 应修之道 p.90 附录 1 缘起观修法 p 慈心观修法 p 不净观修法 p.108 中士道目录 二

7 菩提道次第广论 ( 四 ) 中士道 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净莲法师白话注释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前面道前基础 归敬颂 的一开始, 就礼敬文殊菩萨, 代表的是 智 传承 ; 这里礼敬弥勒菩萨, 代表的是 悲 的传承 这两种传承, 说明了本论的圆满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里, 能令其心厌舍现世, 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 励力断恶修善, 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 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 厌舍生死一切事已, 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 故于此中, 须修中士之意乐 所谓虽得人天胜位, 然仍未能出于行苦, 若即于此执为乐性, 实为颠倒 故于真实全无安乐, 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 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 现于险崖暂为休息 入行论云 : 数数来善趣, 数受诸安乐, 死后堕恶趣, 常受极大苦 弟子书中亦云 : 诸常转入生死轮, 而于暂憩思为乐, 彼定无主渐百返, 漂流等非等诸趣 故于善趣亦当厌患, 犹如恶趣 四百论云 : 诸智畏善趣, 等同奈洛迦, 不畏三有者, 此中徧皆无 摄功德宝中亦云 : 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 弟子书中亦云 : 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 如是如是痴闇极重厚, 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 如是如是痴闇极微薄 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 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 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 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此说从无始来, 执着三有盛事为乐, 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治此者, 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 若不修习便增痴贪, 转诸有轮, 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里, 能令其心厌舍现世, 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 励力断恶修善, 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思惟三恶趣苦, 能使我们的心不再贪着这一世, 希望来世能得善趣之身, 如何达到这个希求呢? 就是修归依三宝 以及业果的道理, 尽力地断十恶业 行十善业, 就能得人 天之身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 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 厌舍生死一切事已, 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 故于此中, 须修中士之意乐 但是, 只获得人 天善趣之身是不够的, 还要进一步发起希求解脱的意乐 从共下士希求善趣的意乐, 到共中士希求解脱的意乐, 为的是能 中士道希求解脱 1

8 够厌离生死, 获得声闻 缘觉的果位 然而, 这样自我解脱, 是否就足够了呢? 由于不忍见到还有众生在三界的苦海中漂流, 因此发起想要救度他们的菩提心 所以修共下士, 以及共中士的目的, 是为了要引入上士道 如果自己都不想解脱, 又如何发起要帮助众生解脱的心呢? 因此必须先修习共中士希求解脱的意乐 所谓虽得人天胜位, 然仍未能出于行苦, 若即于此执为乐性, 实为颠倒 故于真实全无安乐, 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 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 现于险崖暂为休息 如何生起中士希求解脱的意乐呢? 应当经常这样来思惟 : 虽然得到人 天善趣, 但是还不能脱离三界的苦, 若是认为善趣就是安乐的, 就已经足够了, 是颠倒想 为什么呢? 因为只要还在三界中轮回, 就没有真正的安乐可言, 虽然生在善趣, 仍然可以继续造恶而堕恶趣, 这就好比置身于悬崖旁边, 迟早一定会堕下悬崖, 现在只是暂时在崖边休息一下而已 入行论云 : 数数来善趣, 数受诸安乐, 死后堕恶趣, 常受极大苦 入行论中说 : 虽然不断地投生善趣, 暂时得到种种的安乐, 但是也经常由于造下恶业, 而堕落恶趣, 恒常领受种种的大苦 因此, 只要还在三界轮回, 都是不究竟的 弟子书中亦云 : 诸常转入生死轮, 而于暂憩思为乐, 彼定无主渐百返, 漂流等非等诸趣 故于善趣亦当厌患, 犹如恶趣 弟子书中也说 : 我们经常在生死轮中轮转, 不要把人 天善趣, 暂时在崖边的休息, 当作是安乐, 终究会因为恶业再堕三恶道的, 在没有解脱轮回之前, 一定是在善趣 恶趣之间, 丝毫不能自在作主的 上下漂流千百回 所以, 不要把暂时的善趣, 当作安乐, 应该生起希望解脱的心, 把善趣当作是恶趣一样的厌恶 四百论云 : 诸智畏善趣, 等同奈洛迦, 不畏三有者, 此中徧皆无 四百论中说 : 有智慧的修行人, 都视善趣如恶趣一般的怖畏 厌离 因此, 在智者当中, 没有不怖畏三界, 而急于想脱离的 摄功德宝中亦云 : 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 摄功德宝中也说 : 对三界还有一念贪着的, 就恒常在三界当中流转 弟子书中亦云 : 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 如是如是痴闇极重厚, 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 如是如是痴闇极微薄 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 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 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 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弟子书中也说 : 如果对于生死轮回起安乐想, 是愚痴性极重的人 ; 若是对于三界流转起苦想, 就是愚痴性微薄的人 前者对于此乐想继续串习增长, 于是贪欲的火焰, 便燃烧得更炽热 ; 后者对于此苦想不断地串习增长, 因此贪欲的火焰, 便渐渐地熄灭 此说从无始来, 执着三有盛事为乐, 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治此者, 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 若不修习便增痴贪, 转诸有轮, 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从无量劫以来, 众生就是执着三界轮回, 以 中士道希求解脱 2

9 为安乐, 才会继续增长串习对三界的贪, 这种贪爱, 只有思惟苦谛, 才能真正的对治 若是修习对三界的苦性, 就能对治以为有乐的颠倒想, 而破除无明愚痴, 增长智能 ; 如果不能够修习苦想, 便会使贪爱 愚痴继续的增加, 而不断地轮回生死 因此, 思惟 修习三界的过患, 使生起厌离心, 欲求解脱, 非常的重要 ( 除了对 乐 的颠倒以外, 还有不净以为清净的 净倒, 可修习 观身不净 对治 ; 至于无常以为常的 常倒, 可修习 观心无常 对治 ; 另外无我以为我的 我倒, 可修习 观法无我 对治 对于 乐倒, 也可修习 观受是苦 对治 以上是所谓 四念处 的修法 )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 : 一 正修意乐, 二 彼生起之量, 三 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 决择能趣解脱道性 初中分二 : 一 明求解脱之心, 二 发此之方便 今初 中士道修行的内容, 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是正修意乐, 就是发起想要解脱的心 ; 第二是彼生起之量, 就是检查出离心是否真的生起 ; 第三是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就是除去对 厌离心 错误的分别与执着 ; 第四是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是说明如何趣入解脱道的条件与方法 首先介绍正修意乐 先说明什么叫做希求解脱的心, 再进一步解释, 如何生起解脱之心的方法 言解脱者, 为脱诸缚 此复业及烦恼, 谓于生死是能系缚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 若依界判, 欲界等三 以趣分别, 谓天趣等或五或六 依生处门, 谓胎等四, 即于其中结蕴相续, 是系缚之体性 故从此脱, 即名解脱, 欲求得此, 即是希求解脱之心 又此解脱, 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 以诸生法, 于第二时定不安住, 不待修习能治等缘, 则不须励力, 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故若未生对治, 当于未来结生相续 由其发起对治力故, 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言解脱者, 为脱诸缚 此复业及烦恼, 谓于生死是能系缚 什么叫做 解脱 呢? 就是从种种的系缚中挣脱出来, 又是什么将我们系缚在生死轮回中呢? 是 业 和 烦恼, 将我们牢牢的系缚在生死中不得解脱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 若依界判, 欲界等三 以趣分别, 谓天趣等或五或六 依生处门, 谓胎等四, 即于其中结蕴相续, 是系缚之体性 由于 业 和 烦恼 这两种力量的相互增长, 使我们在三界 六道当中 ( 或五道, 把阿修罗道归到天道这一类, 所以剩下五道 ), 不断的依卵 胎 湿 化这四种出生的方式, 使前后生死相续, 这就是系缚的意思 故从此脱, 即名解脱, 欲求得此, 即是希求解脱之心 所以, 从这个系缚中挣脱出来, 就叫 解脱 想要从这个系缚中解脱出来的心, 就是希 中士道希求解脱 3

10 求解脱之心 又此解脱, 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 以诸生法, 于第二时定不安住, 不待修习能治等缘, 则不须励力, 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故若未生对治, 当于未来结生相续 由其发起对治力故, 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而这个解脱, 并不是等烦恼和业已经形成了, 再去断除它 因为只要是因缘所生法, 有缘就一定会生, 生后也不会永远存在, 依然随因缘不断地生灭 所以等它形成了, 就一定会在三界中受生, 这时再来想办法对治, 已经来不及了 因此, 我们要努力的是, 如何让烦恼和业不生起, 修一切的对治法使它不生, 只要能不生, 未来的结生便不再相续, 就能切断轮回, 永远解脱了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 由于渴逼, 见非爱相 如是欲得, 诸取蕴苦寂灭解脱, 亦由观见, 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 于彼发起欲舍之心, 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四百论云 : 谁于此无厌, 彼岂敬寂静, 如贪着自家, 难出此三有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 了解什么是希求解脱的心以后, 应该如何发起希望解脱的心呢?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 由于渴逼, 见非爱相 如是欲得, 诸取蕴苦寂灭解脱, 亦由观见, 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 于彼发起欲舍之心, 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譬如想要止息由渴而引起的苦, 一定是先领受过由渴逼所引发的苦, 才会急于想脱离这样的苦 同样的, 若是想要从五取蕴苦当中求得寂灭 解脱, 也是要先观见由五取蕴苦所生的所有过患, 才会急于想从五取蕴所生的苦当中解脱出来 所以, 如果没有修习轮回三界的过患, 就无法体会轮回的苦, 当然就不会想舍离三界, 也不会急于想灭苦了 四百论云 : 谁于此无厌, 彼岂敬寂静, 如贪着自家, 难出此三有 四百论中说 : 如果对三界没有生起厌离心, 就不会想要证得熄灭一切烦恼 痛苦的涅盘 就如还贪着三界种种安乐的人, 是难以从三界当中解脱的 希求解脱方便分二 : 一 由于苦集门中思惟, 二 由于十二缘起思惟 初中分二 : 一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初中分二 : 一 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正修苦谛 今初 帮助发起希望解脱的心, 有两种方法 : 一是由思惟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 二是思惟十二缘起的道理 在第一类的方法中, 分为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以及思惟集谛流转次第两方面来说明 在第一方面, 再分为显示四谛先说苦谛的意趣, 和正修苦谛两者阐述 中士道希求解脱 4

11 首先介绍显示四谛先说苦谛的意趣 集谛为因, 苦谛是彼之果, 故集是先, 果应是后 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 诸苾刍此是苦圣谛, 此是集圣谛耶 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 以有至大修持扼要, 故无过失 此复云何, 为诸所化, 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 根本断绝, 彼于解脱云何能导, 以诸所化无明闇覆, 于诸苦性生死圆满, 执为安乐, 颠倒所诳 如四百论云 : 此大苦海中, 悉无诸边岸, 愚人沉此中, 云何不生畏 先须为说此实是苦, 非有安乐, 说多苦相令起厌离, 是故于初先说苦谛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 则于苦海欲求脱离, 便见其苦必须灭除 此复了知, 未止其因苦终不灭, 便念其因复为何等, 由此始能了知集谛, 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次知生死众苦, 皆由有漏业生, 其业复由烦恼发起, 烦恼根本是为我执, 便知集谛 若见我执亦能止灭, 誓愿现证灭苦之灭, 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 即于解脱发生希求, 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答云无过, 尔时虽有欲解脱心, 欣得寂灭众苦之灭, 然犹未明众苦之因, 未见其因定能遮止, 故于解脱, 不能定执为所应得, 定当证灭 如是若执定当证灭, 定当解脱, 便念何为趣解脱道, 趣向道谛, 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 : 如病应知断病因, 当得乐住应依药, 苦因彼灭如是道, 应知应断应证修 如是四谛, 大小乘中皆数宣说, 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 生死还灭诸扼要处 故修解脱极为切要, 亦是修行大嗢柁南, 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 厌舍生死, 则求解脱亦唯虚言, 随其所作悉成集谛 若未思集, 善知惑业生死根本, 犹如射箭未见鹄的, 是即断截正道扼要, 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 劳而无果 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 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 故欲求解脱, 亦唯增上慢耳 集谛为因, 苦谛是彼之果, 故集是先, 果应是后 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 诸苾刍此是苦圣谛, 此是集圣谛耶 佛在宣说四谛的时候, 为什么先说苦谛, 后说集谛? 由于集谛是苦的因, 众生因为有烦恼, 才会造业, 造了业, 才会感受苦果 ; 所以集谛是因, 苦谛是果 ; 集谛在先, 苦谛在后 佛为什么不顺着这个因果 先后的次第, 来介绍四圣谛, 而这样宣说 : 诸位比丘! 三界的有情世间是苦圣谛, 烦恼 业力是集圣谛, 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 以有至大修持扼要, 故无过失 佛违反因果次第而宣说四圣谛, 是因为这样的次第, 乃修习四圣谛最大的方便, 最能契合四圣谛的要义, 所以并没有任何的过失 此复云何, 为诸所化, 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 根本断绝, 彼于解脱云何能导, 以诸所化无明闇覆, 于诸苦性生死圆满, 执为安乐, 颠倒所诳 因为, 想要度化众生的修行人, 如果自己对生死都还没有发起希求解脱的心, 又怎能引导众生发起希求解脱的心? 如果自己还被无 中士道思惟苦谛 5

12 明愚痴所盖覆, 对于世间的种种圆满, 仍然倒执为乐, 被它欺诳, 不知三界中只有苦性的话, 又怎能引导众生, 离开无明的黑暗, 不再被世间所欺诳, 不再执苦为乐? 如四百论云 : 此大苦海中, 悉无诸边岸, 愚人沉此中, 云何不生畏 先须为说此实是苦, 非有安乐, 说多苦相令起厌离, 是故于初先说苦谛 如四百论中说 : 这个三界的苦海, 渺茫没有边际, 愚痴的众生, 沉没在其中, 却没有丝毫的怖畏 因此, 必须对这些愚痴的众生, 说明三界轮回中, 只有苦, 没有真正的安乐, 以令生起厌离三界的心, 所以才会在四圣谛当中, 先说苦谛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 则于苦海欲求脱离, 便见其苦必须灭除 此复了知, 未止其因苦终不灭, 便念其因复为何等, 由此始能了知集谛, 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在思惟了三界种种的苦相之后, 觉察自己正堕在这无边的苦海当中, 因此希望能从这三界的苦海中脱离, 也只有真正出离三界, 才能毕竟除苦 但是, 这苦因是如何产生的呢? 是因为烦恼造业, 才生出苦果, 若是这苦因不除, 是不可能不生出三界的苦果来的, 所以进一步就应该了解, 什么是烦恼的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集谛必须在苦谛之后才宣说的理由 次知生死众苦, 皆由有漏业生, 其业复由烦恼发起, 烦恼根本是为我执, 便知集谛 若见我执亦能止灭, 誓愿现证灭苦之灭, 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由于了知三界生死中所有的苦, 都是业报来的, 业又因为烦恼才造的, 而烦恼的根本是我执, 这是集谛当中所说的内容 除非断除我执, 才能不生烦恼, 没有烦恼, 就不会造业而领受苦果 所以, 希望能在这一世, 去除我执, 现证涅盘, 彻底地灭苦, 因此佛在宣说集谛之后, 接着宣说灭谛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 即于解脱发生希求, 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答云无过, 尔时虽有欲解脱心, 欣得寂灭众苦之灭, 然犹未明众苦之因, 未见其因定能遮止, 故于解脱, 不能定执为所应得, 定当证灭 在开示了苦谛之后, 就发起了希求解脱的心, 所以在宣说苦谛之后, 就应该直接说灭谛, 这样不是更能快速地证灭了吗? 回答是 : 佛说的次第, 并没有任何的过失 在了知苦谛的内容之后, 虽然生起了欲灭众苦 希求解脱的心, 但是对于生苦的原因, 并不能充分明了 若是不知道生苦的原因, 又如何断苦呢? 无法断苦, 就没有所谓的涅盘可证, 更没有所谓的解脱了 如是若执定当证灭, 定当解脱, 便念何为趣解脱道, 趣向道谛, 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所以, 应当先知道生苦的原因, 才确定能断苦证灭, 达到解脱, 确定能证得涅盘, 才进一步寻求证得涅盘的方法, 因此道谛最后宣说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 : 如病应知断病因, 当得乐住应依药, 苦因彼灭如是道, 应知应断应证修 这样的道理, 在相续本母中也同样的宣说 : 就像生病时, 应该先知道病因, 要想病愈就必须依病情来服药 同样的, 想要知道苦 苦因 灭苦, 和灭苦的方法, 就应该知道三界只有苦的苦谛, 中士道思惟苦谛 6

13 应断烦恼的集谛, 应证涅盘的灭谛, 和证得灭谛的修法 道谛 如是四谛, 大小乘中皆数宣说, 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 生死还灭诸扼要处 故修解脱极为切要, 亦是修行大嗢柁南, 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四谛的内容, 在大小乘中, 佛都经常宣说, 由于它总摄了生死流转的原因, 和生死还灭的方法, 所以是修习解脱道最重要的内容, 也是修行的总纲, 因此, 必须依这样的次第来引导学者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 厌舍生死, 则求解脱亦唯虚言, 随其所作悉成集谛 若未思集, 善知惑业生死根本, 犹如射箭未见鹄的, 是即断截正道扼要, 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 劳而无果 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 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 故欲求解脱, 亦唯增上慢耳 如果没有真实思惟苦谛, 厌离生死, 而说想求得解脱, 都只是空话, 终其一生所做的都成为轮回之因的集谛 若是没有思惟集谛的内容, 知道生烦恼造业的根本原因在我执, 就好像射箭的人, 没有看见目标一样 因此, 不能朝着断我执这个目标的修行, 就等于是截断了解脱的正道 如果再妄执其它无法解脱的方法以为究竟, 是徒劳而无果 所以, 未能了知解脱道应断的是苦 集二谛, 就不可能明了断苦的寂灭 和寂灭的方法了, 说要解脱, 也只是增上慢而已 以上说明修习解脱道, 必须依四谛的内容, 而四谛的内容, 又以苦谛为首先思惟的项目, 所以接下来介绍苦谛的种类 第二正修苦分二 : 一 思惟生死总苦, 二 思惟别苦 初中分三 : 一 思惟八苦, 二 思惟六苦, 三 思惟三苦 今初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第二是正修苦谛的内容 分为思惟生死总苦 以及思惟别苦两部分 思惟生死总苦, 再分为思惟八苦 思惟六苦 和思惟三苦来说明 首先介绍思惟八苦的内容 如亲友书云 : 仁和应厌于生死, 欲乏死病及老等, 无量众苦出生处 应如是修 此中修习厌生死者, 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 苦者, 谓已显说欲乏等四 等字摄四, 共为八种 此八种苦, 是薄伽梵于多经中, 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如亲友书云 : 仁和应厌于生死, 欲乏死病及老等, 无量众苦出生处 应如是修 如亲友书中说 : 菩萨应该厌患生死, 思惟生死中缺乏快乐, 是老 病 死等无量众苦的出生处 应当这样来修习 此中修习厌生死者, 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 苦者, 谓已显说欲乏等四 等字摄四, 共为八种 此八种苦, 是薄伽梵于多经中, 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如何修习厌患生死? 就是思惟生死是一切众苦的根源 只要还在三界中流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7

14 转生死, 就有种种的苦 这里所指的苦, 是指生 老 病 死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以及五取蕴等八种苦 这八种苦, 是佛在许多经典中, 一再宣说的, 为的是让众生明白苦谛的内容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 如共下时所说共法, 此亦应取 诸不共之修事, 若有慧力, 如下所写皆当善修 若慧劣弱, 可暂舍置所引教文, 唯当修习应时义体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 然除应修诸所缘外, 余善不善无记等上, 悉不应散 当于所缘遮心掉等, 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 当令其识极为明净, 渐次修习 入行论云 : 虽长夜修行, 念诵苦行等, 若心散乱修, 佛说无义利 此说一切散乱善行, 其果微少 又修信大乘经云 : 善男子由此异门, 说诸菩萨, 随其所有信解大乘, 大乘出生, 当知一切, 皆是由其不散乱心, 正思法义之所出生 此中不散乱心者, 谓除善所缘, 不向余散, 法及义者谓文及义, 正思惟者, 谓以观慧观察思择, 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 皆须此二 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 皆须二事, 一 除善所缘心不余散, 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 二 善观察善所缘境, 如所有性尽所有性, 毘钵舍那或其随顺 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 : 慈氏, 若诸声闻, 或诸菩萨, 或诸如来, 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 当知皆是此奢摩他, 毘钵舍那所得之果 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 则三乘一切功德, 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 如共下时所说共法, 此亦应取 诸不共之修事, 若有慧力, 如下所写皆当善修 若慧劣弱, 可暂舍置所引教文, 唯当修习应时义体 在修共中士道一切内容的时候, 前面下士道中所说共法的部分, 也应该要同时来修, 因为下士是中士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 再加修下士不共的部分 如果智慧具足, 就可以按照下面所说的内容, 好好的思惟 修习 ; 若是慧力不足, 就把以下所引经教的内容, 暂时搁置一旁, 先思惟 修习眼前相应的部分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 然除应修诸所缘外, 余善不善无记等上, 悉不应散 当于所缘遮心掉等, 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 当令其识极为明净, 渐次修习 以下所说的内容, 虽然是属于思惟修, 但是仍然必须专心在所缘境上, 就是除了正在思惟的部分以外, 心不攀缘其它的善法 不善法和无记法上 ( 不属于善或者不善的, 称为无记 ) 心专注在所缘境上, 尽量避免散乱 掉举 ( 细的散乱称为掉举 ) 或者昏沈 睡眠等情况发生, 要让心识保持在非常清明的状态, 依照所应思惟的项目, 渐次修习 入行论云 : 虽长夜修行, 念诵苦行等, 若心散乱修, 佛说无义利 此说一切散乱善行, 其果微少 入行论中说 : 虽然日夜精进地修一切的念诵 苦行等善法, 如果是散乱心来修, 佛说没有任何的利益 这是说, 由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8

15 散乱心来修的一切善行, 它的功德 果报都很小 又修信大乘经云 : 善男子由此异门, 说诸菩萨, 随其所有信解大乘, 大乘出生, 当知一切, 皆是由其不散乱心, 正思法义之所出生 另外, 修信大乘经中说 : 善男子! 善于修习大乘各种不同法门的菩萨, 之所以能以净信心来信解大乘 成就大乘, 都是从不散乱, 正思惟佛法的义理而来的 此中不散乱心者, 谓除善所缘, 不向余散, 法及义者谓文及义, 正思惟者, 谓以观慧观察思择, 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 皆须此二 不散乱心 的意思, 是说除了所缘的善法以外, 不攀缘其它 法 和 义, 是指佛法的义理 法, 是能诠之文 ; 义, 是所诠之义 这里是包括一切大乘经典中的文义 正思惟 的意思, 是以观慧, 不断地观察 思择 由以上的这段话, 可以明白显示, 不论修习任何的功德 善法, 都需要不散乱心 和正思惟法义两者 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 皆须二事, 一 除善所缘心不余散, 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 二 善观察善所缘境, 如所有性尽所有性, 毘钵舍那或其随顺 所以说, 要引发三乘的一切功德, 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一个是 止, 就是除了安住善所缘当中之外, 心不攀缘其它, 这样专一的住在定中, 或和定相应的法门中 ; 另一个是 观, 就是善于观察 思惟一切的善所缘境, 这样才能生出根本智和后得智, 或和慧相应的观慧 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 : 慈氏, 若诸声闻, 或诸菩萨, 或诸如来, 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 当知皆是此奢摩他, 毘钵舍那所得之果 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 则三乘一切功德, 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这个道理, 也如解深密经中所说 : 弥勒菩萨! 所有声闻 菩萨 和佛的世间 出世间的善法, 都是修习止 观所得的结果 所以, 如果没有真实的止 观, 以及和止 观相应的定 慧, 一定无法成就三乘一切的功德 如是八苦之中, 初思惟生苦分五 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 谓诸有情那洛迦中, 及诸一向唯苦饿鬼, 并诸胎生卵生, 如是四类, 于初生时, 便有无量猛利苦受, 随逐而生 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 谓三界一切诸行, 为烦恼品粗重所随, 无堪能性, 不自在转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 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 总之由有生住增长, 烦恼种子随逐流转, 故无堪能安住善事, 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 谓于三界既受生已, 由此因缘, 便能增长老病死等, 无边众苦 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 谓于生死既受生已, 便于贪境瞋境痴境发生三毒, 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静, 不安乐住, 谓诸烦恼, 由种种门逼恼身心 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 谓一切生最后边际, 咸不出死此非所爱, 此复能令唯受众苦 故应思惟如是生时, 众苦俱生, 粗重俱生, 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 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如是八苦之中, 初思惟生苦分五 在 思惟八苦 之中, 最初思惟的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9

16 是 生苦 的部分, 共分五方面介绍 : 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 谓诸有情那洛迦中, 及诸一向唯苦饿鬼, 并诸胎生卵生, 如是四类, 于初生时, 便有无量猛利苦受, 随逐而生 第一是出生时, 便受无量众苦 寒冷地狱的众生从冰中出生, 烧热地狱的众生从火中出生, 饿鬼道的众生从饥渴中出生, 胎生的众生有产门逼窄等苦, 卵生的众生成卵时苦 出卵时苦, 须受两重的痛苦 所以, 无论是卵生 胎生 湿生 还是化生, 初生时, 都有无量猛利的苦受, 随着出生而来 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 谓三界一切诸行, 为烦恼品粗重所随, 无堪能性, 不自在转 第二是只要出生, 烦恼便随着而来 一旦在三界中受生, 身 口 意三业, 总是和烦恼相应, 自己的身心完全不能作主, 不能自在 粗重, 是烦恼的异名 三界的众生, 在出生时就带着过去所有的烦恼习气, 这些烦恼习气的种子, 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当中, 和我们一同受生, 所以在现生中的种种行为, 包括起心动念 说话 做事, 这一切的身口意三业, 都是由这些烦恼习气的种子, 而生出种种的现行来, 实际上我们身心是完全不能作主的, 只能随着烦恼习气转, 是无法自在的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 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 总之由有生住增长, 烦恼种子随逐流转, 故无堪能安住善事, 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三界一切众生的种种行为, 只是随着不同烦恼的种类而转 烦恼的种类, 一般分为十根本烦恼,( 贪 瞋 痴 慢 疑 萨迦耶见 边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邪见 ) 和二十随烦恼 ( 忿 恨 恼 嫉 害 谄 诳 悭 覆 憍 无惭 无愧 放逸 懈怠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掉举 昏沈 不信 ) 总而言之, 我们的身心只能随着这些烦恼造业, 烦恼习气的种子不断生起, 遇缘起种种的身口意现行, 这些现行又回熏到第八阿赖耶识, 成为未来烦恼习气的种子, 这样的种子生现行, 现行熏种子, 不断在串习增长烦恼习气的种子, 所以这些烦恼习气的力量愈来愈强, 使得我们的身心完全无法自在作主, 心想行善, 却无法行善, 心想止恶, 却反而为恶, 全然不能止恶修善, 也不能随自己的心意自在而转 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 谓于三界既受生已, 由此因缘, 便能增长老病死等, 无边众苦 第三是既然出生, 就有老 病 死等众苦 在三界受生以后, 由于有了生命, 所以伴随生命而来的衰老 病痛 死亡等苦便接踵而至 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 谓于生死既受生已, 便于贪境瞋境痴境发生三毒, 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静, 不安乐住, 谓诸烦恼, 由种种门逼恼身心 第四是身心烦恼, 所以是苦 既然受生, 便于乐境生贪, 苦境生瞋, 不苦不乐境生痴, 这贪瞋痴三毒, 以种种不同的方式逼恼身心, 使身心苦恼, 无法安乐, 所以出生便是烦恼不断, 受苦不断 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 谓一切生最后边际, 咸不出死此非所爱, 此复能令唯受众苦 第五是不能随自己的意愿不死, 所以是苦 有了生命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10

17 就一定会死亡, 生命的最后边际就是死亡, 尽管妳是多么的不愿, 也不能逃避不死, 只有抛下财产 地位, 割舍亲友, 满怀悲苦的离开 故应思惟如是生时, 众苦俱生, 粗重俱生, 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 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综合前面五项, 我们应当思惟, 由于出生, 所引发无量无边的苦, 不论是出生时的苦, 还是身心无法自在的苦, 老病死等苦, 身心受烦恼逼迫的苦, 或是最后死亡的苦, 这些都是由生所引发的众苦 特住胎时受何苦者 如弟子书云 : 极猛臭秽极逼切, 最狭黑闇徧蔽覆, 住胎犹入那洛迦, 身屈备受极重苦 此诸文义, 如入胎经云 : 无量不净, 周徧充满, 多千虫类之所依处, 具足最极臭秽二门, 具足非一骨鏁穴孔, 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 生藏之下熟藏之上, 面向脊骨背对腹皮, 于日月中, 出诸血相以之资养, 母食食时, 以二齿鬘细嚼吞下, 其所吞食, 下以口秽津涎浸烂, 上为脑膜之所缠裹, 犹如变吐 所有食味, 从母腹中入自脐孔, 而为资长, 渐成羯罗蓝, 頞部陀, 闭尸健南, 手足微动, 体相渐现 手足面等胎衣缠裹, 犹如粪秽, 生臭变臭猛暴黑闇, 不净坑中上下游转, 以诸苦酸粗咸辣淡, 犹如火炭 食味所触, 犹如苍蝇, 以不净汁而为资养 如坠不净, 臭秽炽然, 淤泥之中命根非坚 又母身内所有火力, 煎炙徧炙极徧煎炙, 烧热徧热极徧烧热, 烧然徧然极徧烧然, 受诸猛利粗恶难忍, 非所悦意即大苦受 如如其母转动, 徧动极徧转动, 如是如是如被五缚, 亦如投掷煻煨坑中, 受诸猛利粗恶难忍, 非所悦意, 难以为喻, 极大苦受 如是其母, 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干太冷太热, 咸淡苦酸及太甘辛, 若行欲行, 若太急走, 若跳若倒, 若住火前, 或蹲居坐, 亦说于胎起大痛苦 生脏上压 熟藏下刺, 如被五缚插之尖标 从胎产时及产出时, 所有众苦, 亦如弟子书云 : 此渐如硬压油具, 压迫其次方得生, 然未尔时即舍命, 唯是受苦业力强, 住不净中颠倒身, 湿烂裹胎极臭秽, 猛逼切痛如溃疮, 犹如变吐宿念舍 此诸文义, 如入胎经云 : 次彼渐生一切肢节, 从其粪厕腐烂滴坠, 不净暴恶生臭变臭, 黑闇可怖, 粪尿熏粘臭气垢秽, 血水常流, 疮门之中, 由其先业异熟生风, 吹足向上令头向下, 两手缩屈被二骨轮, 逼迫徧迫周徧逼迫, 由诸粗猛难忍非悦, 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 犹如初疮, 难可触着, 身一切根悉皆楚痛, 极秽胎垢徧粘其身, 由干渴故, 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 住此迫迮难忍苦处 此由因缘增上, 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 始得产出 生已无间, 被外风触如割涂灰, 手衣触时如利剑割, 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 又说如牛剥皮, 被虫所食, 及如癞人徧身溃烂, 加诸鞭挞极受楚切 又产已无间, 取怀抱等及寒热触, 亦当受诸粗猛难忍, 非悦意苦 八苦之中, 特于此初即于最后, 须殷重修 故如前说, 当以观慧数数观察, 而善修习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11

18 特住胎时受何苦者 如弟子书云 : 极猛臭秽极逼切, 最狭黑闇徧蔽覆, 住胎犹入那洛迦, 身屈备受极重苦 这里特别将住胎时所受的苦, 从弟子书和入胎经中引述出来, 以增加对生苦的体会, 应多多思惟修习 如弟子书中所说 : 住胎时, 就如身入地狱, 处在臭气污秽当中, 身体弯曲挤压在一个狭小黑暗的空间内, 受尽了种种的苦 此诸文义, 如入胎经云 : 无量不净, 周徧充满, 多千虫类之所依处, 具足最极臭秽二门, 具足非一骨鏁穴孔, 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 生藏之下熟藏之上, 面向脊骨背对腹皮, 以上所说的道理, 也如入胎经中所说 : 住胎时, 周身徧满无量的不净, 就如堕在粪厕屎坑中, 不但臭秽, 而且黑暗, 有无量多千种虫居住在内, 臭汁常流, 精血腐烂, 非常厌恶 母亲的身体, 是由骨骼 血 肉 筋 脉 肪 膏 脑 膜 骨髓等共同组成, 再以薄皮覆盖在这个恶业的身疮上, 内外都流着不净 胎儿就是被挤压在这堆不净物当中, 上有生藏 (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 下有熟藏 (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 若是男胎, 在母右胁蹲居而坐, 两手掩面, 面向母脊骨背对腹皮 ; 若是女胎, 则在母左胁蹲居而坐, 两手掩面, 面向母腹皮背对脊骨 于日月中, 出诸血相以之资养, 母食食时, 以二齿鬘细嚼吞下, 其所吞食, 下以口秽津涎浸烂, 上为脑膜之所缠裹, 犹如变吐 所有食味, 从母腹中入自脐孔, 而为资长, 渐成羯罗蓝, 頞部陀, 闭尸健南, 手足微动, 体相渐现 手足面等胎衣缠裹, 犹如粪秽, 生臭变臭猛暴黑闇, 不净坑中上下游转, 以诸苦酸粗咸辣淡, 犹如火炭 胎儿是由脐带提供营养来成长的 母亲先将食物, 用两排牙齿咬碎, 和舌头上所流出的唾液一起搅拌, 这样细细地咀嚼, 然后咽下, 食物进入胃肠后, 加入胆汁 痰 脓 血等四种分泌物, 把食物混杂成各种颜色, 看起来就像吐泻出来的东西一样, 令人非常地厌恶 这些食物经过消化后转变为营养, 由母亲的脐带输送给胎儿, 于是渐渐形成了 羯罗蓝 ( 这是父精母血最初和合时所凝结成的, 形状类似粥汁或酪浆, 是受生第一个七日, 所呈现的相貌 ) 頞部陀 ( 这是第二个七日所形成的样子, 有如浓稠的奶酪或凝固的酥油 ) 闭尸 ( 这是第三个七日所形成的样貌, 形状像铁筷或蚯蚓 ) 和 健南 ( 这是第四个七日所形成的状态, 肉团坚厚, 就像鞋楥或温石 ) 就这样经过三十八个七日, 胎儿逐渐形成 手 脚 脸等紧紧地被缠裹在胎衣之内, 如置身臭秽 黑暗的不净坑内, 在里面上下游转 种种酸 咸 苦 辣等滋味, 由脐带进入体内时, 就像在吃火炭 食味所触, 犹如苍蝇, 以不净汁而为资养 如坠不净, 臭秽炽然, 淤泥之中命根非坚 接触这些汁液时, 像苍蝇啜饮不净粘液来资养生命 不但身体如同坠到一个臭秽不堪的污泥中, 命根也微弱得像风中的残烛, 一点也不坚实 又母身内所有火力, 煎炙徧炙极徧煎炙, 烧热徧热极徧烧热, 烧然徧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12

19 然极徧烧然, 受诸猛利粗恶难忍, 非所悦意即大苦受 母亲体内所发出的热力, 使胎儿像置身在热地狱中, 受着各种煎炙 烧热 徧燃的痛苦, 猛烈得难以忍受 如如其母转动, 徧动极徧转动, 如是如是如被五缚, 亦如投掷煻煨坑中, 受诸猛利粗恶难忍, 非所悦意, 难以为喻, 极大苦受 母亲身体转动时, 胎儿也在里面跟着转动 有时感觉像是被五花大绑, 有时又像是丢进了煻煨地狱中, 所受种种猛烈的苦, 实在难以言喻 如是其母, 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干太冷太热, 咸淡苦酸及太甘辛, 苦行欲行, 若太急走, 若跳若倒, 若住火前, 或蹲居坐, 亦说于胎起大痛苦 生脏上压 熟藏下刺, 如被五缚插之尖标 母亲所受用的饮食, 无论是太多 太少 还是太油 太干 ; 太冷 太热 太咸 太淡 或者是太苦 太酸 太甜 太辣, 都会引起胎儿强烈的痛苦 母亲走得太久 走得太急 或跳 或躺 或蹲 或坐 或站火前, 这种种的情况, 也都会让胎儿感到很大的痛苦 生藏压在上面, 熟藏顶在下面, 就像手 脚都被绑了以后, 再插在尖的标杆上 从胎产时及产出时, 所有众苦, 亦如弟子书云 : 此渐如硬压油具, 压迫其次方得生, 然未尔时即舍命, 唯是受苦业力强, 住不净中颠倒身, 湿烂裹胎极臭秽, 猛逼切痛如溃疮, 犹如变吐宿念舍 关于出胎和生产时所受的众苦, 弟子书中也曾描述 : 胎儿出生时, 经过狭长 黑暗的产道, 就像用榨油的工具, 硬把他压迫 推挤出来, 有的还没有等到出生就已经断命了, 只有业力强的胎儿, 能经得起这样的挤压, 在不净的子宫中反转其身, 头朝下脚往上, 和着胎衣 羊水等湿烂的臭秽物一同产下 出生时所受猛烈 逼迫的切身之痛, 如挤压着溃烂的毒疮, 这时极为臭秽的胎儿, 正如同隔夜所吐泻出来的东西, 真想马上把它丢弃 此诸文义, 如入胎经云 : 次彼渐生一切肢节, 从其粪厕腐烂滴坠, 不净暴恶生臭变臭, 黑闇可怖, 粪尿熏粘臭气垢秽, 血水常流, 疮门之中, 由其先业异熟生风, 吹足向上令头向下, 两手缩屈被二骨轮, 逼迫徧迫周徧逼迫, 由诸粗猛难忍非悦, 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 犹如初疮, 难可触着, 身一切根悉皆楚痛, 极秽胎垢徧粘其身, 由干渴故, 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 住此迫迮难忍苦处 此由因缘增上, 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 始得产出 以上所说的文义, 在入胎经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 经过了三十八个七日以后, 胎儿的身体逐渐长成, 就像置身在恶臭的粪厕当中, 滴落下来的全都是腐烂的不净物, 不但其间狭窄 黑暗 恐怖, 全身还沾满了粪 尿 脓 血等垢秽 胎儿经由业力的风气, 将足吹向上头向下, 两手缩屈, 从母亲的骨盘当中被压挤出来, 这时所受的苦, 简直无法形容, 最难以忍受的苦, 莫过于全身上下已被挤压得全部青瘀, 就像刚刚长成的脓疮, 轻轻一碰触便痛不可当, 一切的身根也充满痛苦 还有因为干渴的缘故, 嘴唇 喉咙, 以及心脏都非常干燥 以上这些就是胎儿出生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13

20 时所受的苦 这中间还需要配合种种宿世的业力 果报等增上缘, 才能这般艰辛地将胎儿产出 生已无间, 被外风触如割涂灰, 手衣触时如利剑割, 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 又说如牛剥皮, 被虫所食, 及如癞人徧身溃烂, 加诸鞭挞极受楚切 又产已无间, 取怀抱等及寒热触, 亦当受诸粗猛难忍, 非悦意苦 产下以后, 全身毛孔接触到外界的风, 就像皮肉被割开后, 再涂上泥灰般的痛楚, 皮肤被手或衣服碰触时, 也如被利剑切割, 痛不可触 也有一些被形容为如牛剥皮 诸虫啃食 以及全身溃烂的痲疯病人, 再加上鞭打等苦 除此以外, 在怀抱胎儿 和寒热等触身时, 也都会受到相当大的痛苦 八苦之中, 特于此初即于最后, 须殷重修 故如前说, 当以观慧数数观察, 而善修习 在八苦当中, 以最初的生苦 和最后的五取蕴苦最为重要, 所以应当依照前面所说的内容, 不断地以观察慧 善巧的思惟 观察 修习 在住胎时所受的苦当中, 因为论及 不净观 的部分, 所以特别节录 不净观 的修法, 以供参考 一 依成胎 住胎 出生 以及死亡等项目, 来思惟不净 : (1) 种子不净 : 成胎是由父精 母血 和中阴身业识的种子, 三缘和合而成, 而这三缘都属不净所生 先是父母以妄想邪念风, 吹淫欲火, 加上自身宿世所造种种不净的业习, 因此遇到这种不净缘时, 业识的种子便入于父精母血中而成胎 (2) 生处不净 : 指住胎时的不净 胎儿在母体内, 是被挤压在大肠 小肠 腹 脊 肋骨 屎尿 水泡等不净物中, 如此怀胎八个月到九个月的期间, 就像置身于黑暗 狭窄 恐怖的屎坑中 (3) 自相不净 : 是指出生后, 身体的九孔常流出不净 眼有眼屎 耳有耳屎 鼻有鼻涕 口有唾液 便道常出屎尿等 全身的毛孔也汗流不净 (4) 自性不净 : 是说身体的本身就是不净的 从头到脚, 只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的组合, 四边用薄皮把它包裹起来, 尽管每天洗得干干净净, 再穿上漂亮的衣服装饰, 吃最好的饮食佳肴, 也终究是不净的 (5) 究竟不净 : 是指身体坏死时, 也是不净的 如果投入火中, 则化为灰烬 ; 若是放置水漂, 则变为胀烂 ; 倘若掩埋土中, 则被蛆虫啃食而归为尘壤 所以, 无论以何种方式死亡, 最后的尸体都是不净的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14

21 二 依身内三十六物的污秽不净, 思惟以对治内身贪 : (1) 外相十二 : 发 毛 指甲 牙齿 眼屎 泪 涎 唾 屎 尿 垢 汗 (2) 身器十二 : 皮 肤 血 肉 筋 脉 骨 髓 肪 膏 脑 膜 (3) 内含十二 : 肝 胆 肠 胃 脾 肾 心 肺 生藏 熟藏 赤痰 白痰 三 依外九想的污秽不净, 思惟以对治外身贪 : (1) 胀想 : 观想人死后, 尸体渐渐膨胀, 肿胀如皮囊 (2) 坏想 : 膨胀后慢慢萎缩, 皮肉开始烂坏, 四之破碎, 五脏恶露 (3) 血涂想 : 血流涂地, 点污恶秽 (4) 脓烂想 : 肉烂脓流, 臭气转增 (5) 青瘀想 : 脓血清尽, 瘀黑青臭 (6) 噉想 : 蛆虫啃食, 决裂残缺 (7) 散想 : 筋断骨离, 头足交横 (8) 骨想 : 皮肉已尽, 但见白骨 (9) 烧想 : 焚烧死尸, 骨裂烟臭 这九想能除去对人的七种贪着 : (1) 贪着色 : 如果对于青 黄 赤 白等种种颜色贪着的, 可以用血涂想 青瘀想 脓烂想来去除 (2) 贪着容貌 : 若是对于细肤纤纸 凤眼樱口等容貌贪着的, 可以用胀想 坏想 噉想 散想来去除 (3) 贪着威仪 : 对于威仪进止 坐 起 行 住 礼拜 俯仰 扬眉等姿态贪着的, 可以用死想来去除 (4) 贪着言语 : 对于音声 言辞方面容易动心的, 也是用死想来去除 (5) 贪着妙触 : 对于柔肤软肌 热时身凉 寒时体温等身触特别贪着的, 可以用骨想 烧想来去除 (6) 贪着人相 : 对于男女相特别执着的, 可以用噉想 散想 骨想来去除 (7) 贪着人爱 : 贪着爱恋的对象, 可以用噉想 散想 骨想来去除 经常修习九想, 能对治四颠倒中, 对于 不净 起 净 的颠倒 以九想剖析身相的结果, 发现此身充满不净, 于是愚痴颠倒的痴心转薄 ; 痴心转薄, 对身体所引发的种种贪爱也跟着转薄 ; 贪欲转薄, 由贪身而引生的瞋心也薄, 所以修习九想, 能同时对治贪瞋痴三毒的烦恼 思惟老苦分五 盛色衰退者, 谓腰曲如弓, 头白如艾, 额如砧板, 皱纹充满, 由如是等, 衰其容貌令成非爱 气力衰退者, 谓于坐时, 如袋断索, 起如拔树, 语言迟钝, 行步缓慢等 诸根衰退者, 谓眼等不能明见色等, 重忘念等, 减念力等 受用境界衰退者, 谓受饮食等, 极难消化, 又无堪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15

22 能受诸欲尘 寿量衰退苦者, 谓寿多灭尽, 速趣于死 应当数数思惟此等, 广大游戏经中亦云 : 由老令老坏少壮, 犹如大树被雷击, 由老令耄朽屋畏, 能仁快说老出离 诸男女众由老枯, 如猛风摧娑罗林, 老夺精进及勇势, 譬如士夫陷淤泥 老令妙色成丑陋, 老夺威德夺势力, 老夺安乐作毁訾, 老夺光泽而令死 慬哦瓦云 : 死苦虽重, 而时短促, 此老最重 迦玛瓦云 : 老渐渐至, 故稍可忍, 若一时顿至, 实无能忍之方便 思惟老苦分五 在 思惟八苦 当中, 第二思惟的是 老苦 的部分, 共分五方面介绍 : 盛色衰退者, 谓腰曲如弓, 头白如艾, 额如砧板, 皱纹充满, 由如是等, 衰其容貌令成非爱 第一是少壮时的盛色衰退, 所以是苦 人到老年, 腰弯如弓箭, 发白如艾绒, 额头如砧板, 充满了皱纹, 这些衰退的容貌, 实在非常的不可爱 气力衰退者, 谓于坐时, 如袋断索, 起如拔树, 语言迟钝, 行步缓慢等 第二是气力衰退不如从前, 所以是苦 坐的时候, 像袋子断了绳索, 重坠于地 站起的时候, 又像从地上拔起一棵树般的吃力 讲话变得迟钝, 行动也愈来愈缓慢 诸根衰退者, 谓眼等不能明见色等, 重忘念等, 减念力等 第三是六根衰退, 功能不显, 所以是苦 眼花 耳聋 舌常无味 心多忘念, 记忆力减退等 受用境界衰退者, 谓受饮食等, 极难消化, 又无堪能受诸欲尘 第四是色 声 香 味 触等境界, 无法受用, 所以是苦 眼无法受色, 耳无法享受声, 鼻无法享受香 胃口不好, 饮食难消化等 寿量衰退苦者, 谓寿多灭尽, 速趣于死 第五是寿命不断减少, 逐渐逼近死亡, 所以是苦 寿量愈减愈少, 很快就会趣向死亡, 心中充满惊恐和怖畏 应当数数思惟此等, 广大游戏经中亦云 : 由老令老坏少壮, 犹如大树被雷击, 由老令耄朽屋畏, 能仁快说老出离 诸男女众由老枯, 如猛风摧娑罗林, 老夺精进及勇势, 譬如士夫陷淤泥 老令妙色成丑陋, 老夺威德夺势力, 老夺安乐作毁訾, 老夺光泽而令死 应当经常思惟以上所说老苦的内容 广大游戏经中也说 : 年老, 使少壮时的盛色 气力衰坏, 就像一棵大树, 不幸被雷电击中 ; 年老, 使诸根不堪受用, 就像居住在一间腐朽的老屋, 时时怖畏有倾塌的危机, 因此佛说应多思惟老苦, 尽速出离 一切男女枯老的情况, 就像猛风吹断了娑罗林 ( 此树很脆弱, 猛风一吹便折断 ) 年老夺去了精进 勇猛的势力, 就像士夫被陷在淤泥当中, 动弹不得 ; 年老使容貌变得丑陋, 也夺走往日的威德与风采 ; 年老摧毁了安乐, 成为众人嗤笑的对象, 也夺走了生命的光彩, 而终究走向死亡 慬哦瓦云 : 死苦虽重, 而时短促, 此老最重 慬哦瓦说 : 死苦虽然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16

23 势猛, 但时间短促, 所以苦短 ; 老苦的势弱, 时间却很长, 因此比死苦的痛苦还要重 迦玛瓦云 : 老渐渐至, 故稍可忍, 若一时顿至, 实无能忍之方便 迦玛瓦说 : 衰老是慢慢来的, 不容易被人察觉, 所以还可以忍受, 如果是像死一样的突然来到, 那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 思惟病苦分五 身性变坏者, 谓身肉销瘦, 皮肤干枯等 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 谓身中水等诸界, 分不平均增减错乱, 身生逼恼, 心起忧痛而度昼夜 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 谓若有云, 诸可意境于病有损, 虽欲享受而不自在, 如是诸威仪道, 亦多不能随欲 诸非可意境界受用, 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 谓诸非悦饮食药等, 须强饮用, 如是火炙及刀割等, 诸粗苦事, 皆须习近 速离命根者, 谓见病难治, 便生痛苦, 当于此等审细思惟 广大游戏经云 : 多百种病及病苦, 如人逐鹿逼众生, 当观老病坏众生, 惟愿速说苦出离 譬如冬季大风雪, 草木林药夺光荣, 如是病夺众生荣, 衰损诸根及色力 令尽财谷及大藏, 病常轻蔑诸众生, 作诸损恼瞋诸爱, 周徧炎热如空日 思惟病苦分五 在 思惟八苦 当中, 第三思惟的是 病苦 的部分, 共分五方面介绍 : 身性变坏者, 谓身肉销瘦, 皮肤干枯等 第一是身体变坏, 所以是苦 如病到身肉消瘦, 皮肤干枯等 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 谓身中水等诸界, 分不平均增减错乱, 身生逼恼, 心起忧痛而度昼夜 第二是身体增长忧苦, 心多住忧苦 由于体内的地 水 火 风四大不调, 增减 轻重错乱, 所以身受逼迫, 身体的不适, 影响心情, 使昼夜长时都在忧恼中度过 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 谓若有云, 诸可意境于病有损, 虽欲享受而不自在, 如是诸威仪道, 亦多不能随欲 第三是不能随欲自在享受, 所以是苦 凡是对病情有损害的事情都不能做, 加上行动不便等, 使行 住 坐 卧, 都不能如愿 诸非可意境界受用, 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 谓诸非悦饮食药等, 须强饮用, 如是火炙及刀割等, 诸粗苦事, 皆须习近 第四是虽非自己所愿, 却必须勉强受用 由于疾病, 不喜欢的饮食药物等, 必须勉强使用, 加上火烧 针刺 刀割等猛利的苦, 也必须忍受 速离命根者, 谓见病难治, 便生痛苦, 当于此等审细思惟 第五是由于疾病无法治愈, 很快就会丧命, 所以是苦 看到疾病很难治疗, 医药无效, 便引起很大的痛苦 对于以上五种病苦, 应当审细的思惟 广大游戏经云 : 多百种病及病苦, 如人逐鹿逼众生, 当观老病坏众生, 惟愿速说苦出离 譬如冬季大风雪, 草木林药夺光荣, 如是病夺众生荣,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17

24 衰损诸根及色力 令尽财谷及大藏, 病常轻蔑诸众生, 作诸损恼瞋诸爱, 周徧炎热如空日 广大游戏经中说 : 由地 水 火 风四大所生成的病有四百四十种, 这种种病苦的逼迫, 就好像人在追逐鹿时般的紧追不舍, 应当观察老 病是如何摧坏众生的, 希望快快从这些苦中出离 就像冬季里的大风雪, 使草木枯黄, 树林 药草也为之变色 同样的, 疾病夺走了众生的光彩, 使诸根 色力逐渐衰损 疾病耗尽了家产及财富, 还时常引起身心的热恼, 就像烈日当空, 没有一处是不感炎热的 思惟死苦分五 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 舍离圆满可爱亲族, 舍离圆满可爱朋翼, 舍离圆满可爱身体, 死时当受猛利忧苦, 乃至意未厌此诸苦, 当数思惟 前四为苦之理者, 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广大游戏经亦云 : 若死若没死没时, 永离亲爱诸众生, 不还非可重会遇, 如树落叶同逝水 死令王者无自在, 死劫犹如水漂木, 独去无伴无二人, 自业具果无自在 死擒多百诸含灵, 如海鲸吞诸众生, 犹龙金翅象遇狮, 同草木聚遭猛火 思惟死苦分五 在 思惟八苦 当中, 第四思惟的是 死苦 的部分, 共分五方面介绍 : 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 舍离圆满可爱亲族, 舍离圆满可爱朋翼, 舍离圆满可爱身体, 死时当受猛利忧苦, 乃至意未厌此诸苦, 当数思惟 前四为苦之理者, 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第一是死的时候必须舍离可爱的财位 ; 第二是再亲爱的眷属也带不走 ; 第三是广大的朋翼必须分离 ; 第四是自己最爱着的身体也必须舍弃 ; 第五是临死时, 四大分散的身苦, 和心中恐惧 怖畏的苦, 见到前面四者都将舍离, 于是生起猛利的忧苦 对于这些死苦的内容, 应当多多思惟, 一直到心中真实生起厌离为止 广大游戏经亦云 : 若死若没死没时, 永离亲爱诸众生, 不还非可重会遇, 如树落叶同逝水 死令王者无自在, 死劫犹如水漂木, 独去无伴无二人, 自业具果无自在 死擒多百诸含灵, 如海鲸吞诸众生, 犹龙金翅象遇狮, 同草木聚遭猛火 广大游戏经中也说 : 死的时候, 必须永远离开亲爱的眷属等, 不可能再归来重逢, 就像掉落的树叶, 或是逝去的江河水, 不可能再回头 死如王者只有独自一人前往, 无人作伴 ; 死如水上的漂木, 无法自在作主, 只有任凭业力流转六道 死带走了一切众生的生命, 如同海鲸吞食众生 金翅鸟吞食龙 狮子吞食象 草木遭遇猛火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 谓如遇怨敌, 便生忧苦, 畏其制罚, 怖畏恶名, 遭非赞颂, 畏苦恼死, 违正法故, 畏惧死后, 堕诸恶趣, 当思此等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 在 思惟八苦 当中, 第五思惟的是 怨憎会苦 的部分, 共分五方面介绍 :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18

25 谓如遇怨敌, 便生忧苦, 畏其制罚, 怖畏恶名, 遭非赞颂, 畏苦恼死, 违正法故, 畏惧死后, 堕诸恶趣, 当思此等 怨憎会 的 会 字, 是指 遇到 害怕遇到怨恨或讨厌的人 事 物, 都称为 怨憎会 因此而引发的忧恼, 称为 怨憎会苦 第一是害怕遇到怨敌, 所引生身心的忧苦 第二是害怕遭受制裁或处罚, 如怕他人伤害或报复等 第三是害怕坏的名声, 如遭人毁谤等 第四是害怕苦恼而死, 如遭到九种横死等 ( 九种横死是 : 延误医药而死 ; 枪毙 坐牢死的 ; 耽淫 嗜酒死的 ; 火烧死的 ; 水溺毙的 ; 恶兽咬死的 ; 堕山崖死的 ; 毒药毒死的 ; 饥渴而死的 ) 第五是怖畏死后会堕恶趣 应当好好思惟怨憎会所带来的苦, 尽早出离这些怖畏的苦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 谓若舍离最爱亲等, 由此令心发生忧戚, 语生愁叹, 身生扰恼, 念彼功德, 思恋因缘令意热恼, 应受用等有所缺乏, 当思此等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 在 思惟八苦 当中, 第六思惟的是 爱别离苦 的部分, 共分五方面介绍 : 谓若舍离最爱亲等, 由此令心发生忧戚, 语生愁叹, 身生扰恼, 念彼功德, 思恋因缘令意热恼, 应受用等有所缺乏, 当思此等 爱别离苦, 是指对于自己所贪爱的人 事 物, 必须舍离所引发的忧苦 第一是舍离最至爱的亲族 朋翼时, 心中所发生的忧慽 第二是由此而发出的愁叹之词 第三是由此而引发身上的扰恼 第四是因为思恋逼迫, 所引发意念上的热恼 第五是应该受用的资生用具, 有所缺乏时, 所引生的苦 应当多多思惟爱别离所引发的苦, 及早脱离贪爱的束缚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 如爱别离, 求不得者, 谓务农业秋实不成, 及营商贾未获利等, 由于所欲励力追求而未得故, 灰心忧苦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 在 思惟八苦 当中, 第七思惟的是 求不得苦 的部分, 共分五方面介绍 : 如爱别离, 求不得者, 谓务农业秋实不成, 及营商贾未获利等, 由于所欲励力追求而未得故, 灰心忧苦 这个苦和爱别离苦相同, 都是和 贪 相应, 而发生的苦 如辛勤耕作, 却收成不好 ; 或是苦心经营买卖, 却无法获利等等 凡是经由努力追求, 却不能获得结果, 因此心灰意冷所引发的忧苦, 都属于此类 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 谓是当成众苦之器, 及依已成众苦之器, 是苦苦器, 是坏苦器, 是行苦器 于此诸苦当数思惟 其中初者, 谓依受此取蕴, 能引来生以后众苦 第二谓依已成之蕴, 为老病等之所依止 第三第四, 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 第五谓初成取蕴, 即便生为行苦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19

26 自性, 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 是行苦故, 于三苦时此当详说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 未能发起真实厌离, 则其真实求解脱心, 无发生处 于诸有情流转生死, 亦无方便能起大悲, 故随转趣大小何乘, 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发生此者, 亦随当从无垢圣语, 如量解释, 先正寻求清净了解 次须长时观择修习, 引发其心猛利变动 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 宣说八苦, 所有密意, 如圣无着极善决择而为宣释 如博朶瓦云 : 于六趣中, 随生何趣, 其后发生病痛死等, 众苦恼者, 是病者病, 是死者死, 非彼不应, 忽尔而起 是生死相, 或生死性, 住生死时, 必不能越 我等于此, 若起厌离, 须断其生, 此须断因 当于前说, 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 如是思惟 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 在 思惟八苦 当中, 最后一个思惟的是 五取蕴苦 的部分, 也分为五方面介绍 : 五取蕴苦, 是执取 五蕴 为我, 所产生的苦 什么是 五蕴 呢? 就是色 受 想 行 识 色, 是指色法 所谓的 物质世界 在百法明门论当中, 把色法分为眼 耳 鼻 舌 身 色 声 香 味 触 法这十一个内容 即眼 耳 鼻 舌 身五根, 相对色 声 香 味 触五尘, 再加上五根面对五尘时, 落谢在第六意识里的影子 法尘 这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现象, 也无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 听到的 尝到的 闻到的 身体感受到的, 和留在意识当中的种种影像 这些都属于色法 受, 就是感受 在五根面对五尘时, 加上意识的作用, 这三缘和合而产生的种种感受, 有苦受 乐受 和不苦不乐受 ( 舍受 ) 三种 因为它是前五根接触五尘后, 所产生的感受, 所以属于 前五识 的作用 想, 就是起心动念 在五根面对五尘时, 认识外境后, 所产生的妄想心, 就是 想 因为在分辨外境时, 所用的是 分别了知, 所以 想 是属于第六识的作用 行, 是 思 的作用 就是你没有去想, 它一直在你心里面, 因为它是内缘的, 所以比较不容易被察觉 这个 思 的作用属于 第七识, 是 我执 的根本, 我们为什么会以为有一个 我 的存在呢? 就是第七识的作用, 它内执有一个 我, 念念不停 识, 是一切善 恶 无记的种子所依 指的是 第八识 的作用 第八识含藏无量劫的种子在内, 无论我们曾经轮回了多少世, 过去所有的种子, 全部都含藏在这第八识当中 这些种子一旦遇到外缘, 便生起现行, 而现行的种子, 又回熏到第八识, 成为未来的种子 以上所说, 受 想 行 识这四蕴, 指的是 精神世界 的范围, 也就是前五识 第六识 第七识 第八识, 这八个识的 心法 的内容 加上属于 色法 的色蕴, 便说明了一切有情身 心的活动, 离不开 五蕴 的范畴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20

27 这五蕴的作用, 完全是因缘所生, 是 无我 的 譬如, 由五根等构成的 色蕴 之身, 是假合的, 属物质世界的现象, 是 无我 的 由受 想 行 识四蕴, 所构成的心识活动, 也只是一连串因缘所生的作用, 并没有 我 的存在 先是五根面对五尘等 色蕴 的作用, 加入了 前五识 的功能 和第六识的 分别了知, 便产生了种种的感受 ( 受蕴 ) 以及妄想心 ( 想蕴 ) 第七识马上起了执取, 恒审思量 有个 我 在喜欢 不喜欢 ( 行蕴 ), 而这一切活动的过程, 都只是第八识的种子, 遇外缘所起的现行而已 ( 识蕴 ), 并没有一个 我 在主宰, 在发号施令 因此, 五蕴 本身是一连串, 由因缘所生的身 心活动而已, 并不会产生苦的, 只是我们执取这身 心的作用, 以为是 我, 所以苦便产生了 我们执取色身 ( 色蕴 ) 是我, 于是便为它的生 老 病 死而苦 我们同时执取心识的活动 ( 受 想 行 识四蕴 ) 是我, 以为我在感受, 我在思想, 我在分别喜欢 不喜欢, 所以便苦了 这个由于执取 五蕴 为我, 而产生的苦, 就是 五取蕴苦 众生由于无明愚痴, 才会起颠倒想, 以为 五蕴 是我, 不但因此而受苦, 还由于执取 五蕴 为我, 而轮回不断 因此, 在思惟 五取蕴苦 时, 应该详细地观察它的内容 因为它非常地深细, 不容易被察觉, 不像前面所说的七苦, 比较粗猛, 很容易就能察觉到 但是在八苦当中, 它却是最重要的, 主要的原因是, 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生命的轮回 谓是当成众苦之器, 及依已成众苦之器, 是苦苦器, 是坏苦器, 是行苦器 于此诸苦当数思惟 关于五取蕴苦的五种内容, 第一是我们的身心 ( 五蕴 ), 就好比是一只装苦的器皿, 将来只要还在轮回当中, 便继续仍是盛一切痛苦的器皿 第二是以这一世来说, 已经成为盛苦的器皿 第三 第四 第五是说明盛苦的内容 意指这个五蕴之身, 是装满苦苦 坏苦和行苦的器皿 对于以上所说五种取蕴苦, 应当多加思惟 其中初者, 谓依受此取蕴, 能引来生以后众苦 第一种苦是说, 倘若还在六道之中轮回, 将来受生的仍是五取蕴, 因五取蕴所生的苦, 也随逐而至 第二谓依已成之蕴, 为老病等之所依止 第二种苦是说, 这一期的生命, 既然已经受生, 五蕴之身, 就成了老 病等所依止的苦器 第三第四, 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 有了第一类, 由受生而有的五取蕴苦 ; 以及第二类, 五蕴之身成为老 病 死所依的五取蕴苦, 便有了第三和第四类的五取蕴苦 因为一旦有了五蕴之身, 由身 心所引发的烦恼, 就成了苦苦和坏苦 由八苦所引生的苦受, 是苦苦的内容, 由乐受的衰坏, 所引生的苦, 是坏苦的内容 第五谓初成取蕴, 即便生为行苦自性, 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 是行苦故, 于三苦时此当详说 第五类行苦, 是指行蕴的苦 什么是行蕴呢? 就是推动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力量, 这股力量是过去由烦恼造业, 所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21

28 形成的 业力, 是这股业力主宰着轮回, 我们是完全无法自在作主的, 只要还在六道之中流转 这股 行 的动能, 就会一直让我们在三界中受生, 不断地受苦, 这就是行蕴的苦 有关苦苦 坏苦 行苦的内容, 在介绍 三苦 时, 还会详细地说明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 未能发起真实厌离, 则其真实求解脱心, 无发生处 在八苦当中, 五取蕴苦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呢? 因为它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轮回的原因 我们思惟八苦的内容, 不只是要了解苦谛的内容, 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受苦的原因 追究其原因发现, 只要行蕴不断, 就有生 老 病 死等痛苦的产生, 使我们受苦不断 轮回不断 但是, 如何切断行蕴的作用, 不再轮回 受苦呢? 那就需要好好的思惟五取蕴的内容了 若是能够了解 五蕴 本空, 所有身 心的作用, 只是因缘所生, 并没有 我 的存在, 只要证到 无我, 便不再会因为 我执, 起种种烦恼, 因烦恼而造业, 因业力而轮回了 如果我们对于为什么轮回生死的原因, 不能好好的体会, 也不想真正断除五取蕴的因, 就无法真实地发起求解脱的心 于诸有情流转生死, 亦无方便能起大悲, 若是我们本身对于苦谛的内容, 没有好好的思惟, 也不想要赶快脱离苦 出离三界的话, 就是看到众生还在生死当中流转, 也无法生起想要帮助众生, 赶快从苦中出离的大悲心 故随转趣大小何乘, 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所以, 无论是小乘想自求解脱的出离心, 还是大乘想帮助众生解脱的大悲心, 都是以思惟 苦谛 为根本 发生此者, 亦随当从无垢圣语, 如量解释, 先正寻求清净了解 次须长时观择修习, 引发其心猛利变动 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 宣说八苦, 所有密意, 如圣无着极善决择而为宣释 如果想生起小乘的出离心, 以及大乘的大悲心, 就应当对于佛以上所说的清净圣教, 先有了正确的了解之后, 再进一步的观察 思择 修习, 经过长时间的熏修, 一直到真实地生起出离心为止 这就是佛宣说八苦, 希望众生能藉由思惟苦谛, 了解所有生死过患, 以求发起解脱之心的所有密意, 也是无着菩萨, 经由善巧分别后, 决定为众生宣说 解释的所有内容 如博朶瓦云 : 于六趣中, 随生何趣, 其后发生病痛死等, 众苦恼者, 是病者病, 是死者死, 非彼不应, 忽尔而起 是生死相, 或生死性, 住生死时, 必不能越 我等于此, 若起厌离, 须断其生, 此须断因 当于前说, 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 如是思惟 博朶瓦说 : 六道当中, 不论生在那一道, 一旦受生, 接下来的就一定是老 病 死, 一切的痛苦, 就随着受生, 不断地发生 这些苦恼不是突然发生的, 是随着 生 而来的, 是一切众生的生死相, 只要还在轮回, 就无法超越 所以, 如果对于这个轮回之苦, 真实地生起厌离, 想解脱生死, 就必须断除 生 如何不 生? 又必须先截断 生 的因 因此, 应该多多思惟前面所说生 老 病 死等八苦 中士道思惟苦谛八苦 22

29 的内容, 尤其是 生苦 所造成的所有过患, 以及 行苦 与轮回的关系, 以求早日出离 第二思惟六苦者 亲友书释宣说七苦, 其最后者是别过患, 故于此中当思六种 其中无定过患者, 谓于生死流转之时, 父母等亲, 于他生中转为怨敌, 诸怨敌等转成亲属, 如是父转为子, 子转为父 母转为妻, 妻转为母等 唯是次第展转流转, 是故全无可凭信处 亲友书云 : 父转为子母为妻, 怨仇众生转为亲, 及其返此而死殁, 故于生死全无定 即现法中亦复展转, 互为亲怨 如妙臂经云 : 有时怨敌转为亲, 亲爱如是亦为怨, 如是一类为中庸, 即诸中庸复为怨 如是亦复为亲爱, 具慧了知终莫贪, 于亲当止爱分别, 于心善法安乐住 如是修习, 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瞋, 观生死法, 任何全无安心之处, 应起厌离 第二思惟六苦者 思惟生死总苦 当中, 第二部分是 思惟六苦 亲友书释宣说七苦, 其最后者是别过患, 故于此中当思六种 在亲友书释当中, 提到的是七种苦, 其中最后的一项, 本论将它归在别苦当中, 所以这里应当思惟的是六种苦 其中无定过患者, 第一种苦, 是思惟没有决定的过患 谓于生死流转之时, 父母等亲, 于他生中转为怨敌, 诸怨敌等转成亲属, 如是父转为子, 子转为父 母转为妻, 妻转为母等 唯是次第展转流转, 是故全无可凭信处 没有决定, 是说在六道生死中流转, 每一世的关系是没有一定的 由于轮回中, 完全是由业力来支配, 所以这一世是父母等亲人的关系, 也许他生来世却转为怨敌, 曾经是怨敌, 也可能转为最亲爱的眷属, 就这样父转为子, 子转为父, 母转为妻, 妻转为母等等, 生生世世, 怨亲憎爱随转不定, 完全没有一个流转的次第可以遵循 亲友书云 : 父转为子母为妻, 怨仇众生转为亲, 及其返此而死殁, 故于生死全无定 亲友书中说 : 生死轮回当中, 父转为子, 母转为妻, 怨仇转为亲属, 亲属又转为怨敌 因此, 这个由业力所支配的生死, 是完全没有一定的 即现法中亦复展转, 互为亲怨 如妙臂经云 : 有时怨敌转为亲, 亲爱如是亦为怨, 如是一类为中庸, 即诸中庸复为怨 如是亦复为亲爱, 具慧了知终莫贪, 于亲当止爱分别, 于心善法安乐住 即使在这一世当中, 也有亲人转为怨敌的, 关系也是没有一定 如妙臂经中说 : 有时候是怨敌转为亲人, 有时又是亲人转为怨敌, 另外还有一类, 非亲非怨属于中庸的, 有时也会转为怨敌 或转为亲人 具有智慧的修行人, 应当知晓怨 亲 中庸, 这三者的关系, 是没有一定的 所以, 对于暂时的怨敌关系不产生瞋恚, 对于亲属关系, 不产生贪爱, 对于非亲非怨的中庸关系, 不产生愚痴 如此打破这一切对象的分别, 才能不引发自己的贪 瞋 痴, 而将心 中士道思惟苦谛六苦 23

30 安住在善法的喜乐当中 如是修习, 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瞋, 观生死法, 任何全无安心之处, 应起厌离 若是这样来修习, 在生死轮回中没有决定的过患, 就能打破由于亲 怨对象的分别, 而产生的贪 瞋 ; 如此返观生死当中, 展转不定的关系, 深切体会它实在没有一处是坚实 稳定 可靠的, 这样就能真正生起厌离三界的心 无饱足过患者 如云 : 一一曾饮诸乳汁, 过于四海于今后, 随异生性流转者, 尚须多饮过于彼 谓当思惟, 一一有情, 饮母奶酪昔饮几许, 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 此是略喻, 更当思惟生死之中, 盛事苦事, 无所未经, 令心厌离 无饱足过患者 第二种苦, 是思惟没有饱足的过患 没有饱足, 是形容我们的欲望, 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也是因为这一念的贪, 让我们生生世世, 一直在轮回中流转 如云 : 一一曾饮诸乳汁, 过于四海于今后, 随异生性流转者, 尚须多饮过于彼 如释中所说 : 将我们每一世受生时, 所饮母亲乳汁的量, 加起来可以多过四大海水, 若是今后仍然还在六道中轮回, 所饮母亲乳汁的量, 恐怕就要超过这个量了 谓当思惟, 一一有情, 饮母奶酪昔饮几许, 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 此是略喻, 更当思惟生死之中, 盛事苦事, 无所未经, 令心厌离 这段话的意思, 是说每一位众生, 在过去生中, 曾经饮过的母乳, 可比四大海水, 若是不学习如何解脱的方法, 仍然继续漂流在生死当中, 将要饮用的母乳, 可能就会超过四大海水了 这虽然只是个比喻, 最主要的目的, 还是希望能够经由这样的思惟, 真实地生起出离的心 反观过去生死当中, 经历了多少盛事 苦事, 而如今也只似梦幻一场, 但是由盛事所引发的贪, 和苦事所引发的瞋, 却使我们不断地轮回 因此, 希望今后不再贪着三界中种种的盛事, 而令心厌离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 然三有乐, 任受几多, 非但无饱, 后后转复增长贪爱, 由此常夜驰骋生死, 经无量劫, 受诸至极难忍大苦, 然其安乐不及一分 如亲友书云 : 如诸癞人为虫痒, 为安乐故虽近火, 然不能息应了知, 贪着诸欲亦如是 摄波罗蜜多论云 : 获得此安乐, 犹如一日享, 多累仍不足, 重疾莫过此 弟子书亦云 : 岂有百返未经趣, 岂有昔未多受乐, 未得吉祥如白拂, 岂有是事反增贪 岂有昔未多经苦, 众生无欲能饱满, 无有情腹未曾卧, 然何生死不离贪 应如是思 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 如云 : 数于地狱中, 所饮诸烊铜, 虽大海中水, 非有尔许量 生诸犬豕中, 所食诸不净, 其量极超过, 须弥山王量 又于生死中, 由离诸亲友, 中士道思惟苦谛六苦 24

31 所泣诸泪滴, 非海能为器 由互相斗诤, 积所截头首, 如是高耸量, 出过梵世间 为虫极饥虚, 所噉诸土粪, 于大乳海中, 充满极高盛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 : 汝应忆念为诸欲, 徒耗诸身前边际, 今求菩提具禁戒, 由禁于此摧诸欲 汝应忆念为诸欲, 徒耗诸身前边际, 未能承事恒沙佛, 未从佛闻如是语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 悉皆欺诳, 领受无量无义大苦 如前唐捐无量色身, 皆当忆念, 若后仍不策励勤修, 更当如是, 思惟此理, 令起厌离 慬哦瓦云 : 觉敦巴从无始来, 曾受何身, 然皆未修大乘正法, 犹如今日, 故须策励 又如桑朴瓦云 : 此生死中须多仰覆, 此于心中实觉不安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 须勤思惟, 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 然三有乐, 任受几多, 非但无饱, 后后转复增长贪爱, 由此常夜驰骋生死, 经无量劫, 受诸至极难忍大苦, 然其安乐不及一分 若是认为追求快乐, 能让我们心满意足, 是还没有认清快乐其实是烦恼 痛苦的根源 所谓三界的快乐, 不论我们过去曾经享受过多少, 永远都不可能有满足的一天, 实际上做的, 只是继续在串习 增长我们的贪爱而已, 由于这永不停息的贪爱, 使我们经无量劫, 一直驰骋在生死轮回当中, 受尽了无量大苦, 所谓短暂的安乐却不到一分 如亲友书云 : 如诸癞人为虫痒, 为安乐故虽近火, 然不能息应了知, 贪着诸欲亦如是 如亲友书中所说 : 就像患了痲疯的病人一样, 为了要止身上的痒, 就靠近火, 暂时的舒适, 感觉好像可以止痒, 却不能真正止痒 我们的贪欲也是一样, 为了除苦, 我们追寻种种的快乐, 那知非但苦不能除, 反而引发更大的苦, 不但使我们的贪欲增长, 更使生死轮回不断 摄波罗蜜多论云 : 获得此安乐, 犹如一日享, 多累仍不足, 重疾莫过此 摄波罗蜜多论说 : 为了获得三界中的安乐, 就好像只有一日般这么短暂的享受, 费尽了千辛万苦去追求却还不满足, 最严重的病莫过于此 弟子书亦云 : 岂有百返未经趣, 岂有昔未多受乐, 未得吉祥如白拂, 岂有是事反增贪 岂有昔未多经苦, 众生无欲能饱满, 无有情腹未曾卧, 然何生死不离贪 应如是思 弟子书中也说 : 我们不断在这六道中受生, 何止百次之多, 我们也一直都在追寻这个快乐 但是, 那有什么快乐可言? 非但没有真正的快乐, 反而只是在增长我们的贪而已 我们轮回了这么久, 也吃过种种的苦, 为什么还不知停息, 仍然无止尽地追求欲望呢? 我们不断地在母亲的肚子里受胎, 又为什么不能早日了脱生死, 早日远离使我们轮回的贪爱呢? 应该经常这样思惟 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 如云 : 数于地狱中, 所饮诸烊铜, 虽大海中水, 非有尔许量 生诸犬豕中, 所食诸不净, 其量极超过, 须弥山王量 又于生死中, 由离诸亲友, 所泣诸泪滴, 非海能为器 由互相斗诤, 积所截头首, 如是高耸量, 出过梵世间 为虫极饥虚, 所噉诸土粪, 于大乳海中, 充满极高盛 也应该如除忧经中所说, 多多思惟以求尽速出离 中士道思惟苦谛六苦 25

32 经中这样说 : 我们过去生中, 投生在地狱中时, 所饮的烊铜水, 即使是大海水, 也无法度量 生于猪犬畜生道中, 所食种种不净物的量, 也超过须弥山王 又在人道中, 为了爱别离苦, 所流下的泪滴, 远比大海水还要深 生为阿修罗道时, 和天道争鬪被砍下来的头, 可以从欲界天, 一直堆到色界天 身为饿鬼道时, 因为极度饥饿, 所吞下的不净粪土, 足以拿来填海, 还绰绰有余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 : 汝应忆念为诸欲, 徒耗诸身前边际, 今求菩提具禁戒, 由禁于此摧诸欲 汝应忆念为诸欲, 徒耗诸身前边际, 未能承事恒沙佛, 未从佛闻如是语 这样不知满足的的过患, 又如华严经中所说 : 我们应该了解贪欲的过患, 就是让我们不断在六道中轮转, 现在应该赶紧从迷梦当中觉醒过来, 勤修戒 定 慧, 息灭贪 瞋 痴等烦恼 尤其是以种种的戒律, 来摧破贪欲 我们会生生世世这样轮转, 白白耗费生命, 就是因为过去没有能够承事诸佛, 没有累积功德的缘故, 所以无法好好学佛 修行 也由于没有听闻佛宣说苦谛的内容, 因此一直没有出离的机会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 悉皆欺诳, 领受无量无义大苦 如前唐捐无量色身, 皆当忆念, 若后仍不策励勤修, 更当如是, 思惟此理, 令起厌离 如今, 已经知道所有三界中的盛事, 都是欺诳我们的, 只会引发更多的贪欲, 带来更多的痛苦而已 就像前面所说, 我们白白浪费无量的色身, 在六道中不断地受生, 若是今后仍然不思惟苦谛, 不精勤修习解脱道, 将继续在生死中轮转, 所以应该多多思惟不知满足的过患, 以求及早厌离 慬哦瓦云 : 觉敦巴从无始来, 曾受何身, 然皆未修大乘正法, 犹如今日, 故须策励 慬哦瓦说 : 阿底峡尊者曾经告诫敦巴尊者说, 我们从无始以来, 不断地在六道中受生, 都是因为不能修习大乘解脱道的缘故, 所以从今以后, 应当策励自己, 精勤地思惟 修习 又如桑朴瓦云 : 此生死中须多仰覆, 此于心中实觉不安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 须勤思惟, 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又如桑朴瓦说 : 这一生当中, 应该反复地思惟不知满足过患等苦谛的内容, 一直到食难下咽, 寝食难安枕的地步 若是没有办法到达寝食难安的状况, 就表示还没有真实地生起厌离心, 必须精勤地多加思惟 纵然已经生起这样的心, 也应当继续不断地修习 数数舍身过患者 如云 : 一一身体诸骨聚, 超过几多须弥峰 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 若不烂坏, 多于须弥 数数舍身过患者 第三种苦, 是思惟数数舍身的过患 如云 : 一一身体诸骨聚, 超过几多须弥峰 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 若不烂坏, 多于须弥 如释中所说 : 我们在每一世所舍弃的身体, 若是把它堆积起来, 恐怕要超过须弥山的山峰 这就是说, 我们在每一生当中, 中士道思惟苦谛六苦 26

33 所受生的白骨, 若是不烂坏的话, 堆起来一定比须弥山还要高 数数结生过患者 如云 : 虽将地丸如柏子, 数母边际未能尽 昔诸先觉解释此义, 谓一有情为母之量, 此非正义 即此释中引经文云 : 诸苾刍, 譬如有人, 从此大地执取诸丸, 量如柏子, 作是数云, 此是我母, 此是我母之母, 而下其丸, 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 然诸人母辗转非尔 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转次第, 此论亦说母边际故 此成厌患因之理者, 如四百论云 : 若时虽一果, 初因非可见, 见一亦增多, 尔时何不畏 其释亦云 : 此显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 令极难行生死大野, 常应厌患, 随顺于此, 当如理修 如此当知 数数结生过患者 第四种苦, 是思惟数数结生的过患 如云 : 虽将地丸如柏子, 数母边际未能尽 昔诸先觉解释此义, 谓一有情为母之量, 此非正义 如释中所说 : 若是将大地做为地丸, 像数柏子一样, 一颗一颗来数的话, 可以数得完, 但是如果要数过去使我们受生母亲的量, 却是数不完的 过去有些先觉们, 把这个比喻为每一众生受生母亲的量, 并不能完全说明经中的义理 即此释中引经文云 : 诸苾刍, 譬如有人, 从此大地执取诸丸, 量如柏子, 做是数云, 此是我母, 此是我母之母, 而下其丸, 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 然诸人母辗转非尔 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转次第, 此论亦说母边际故 亲友书释中引经文说 : 诸比丘! 譬如有人将大地土制为地丸, 像数柏子一样的来数, 说这是我的母亲, 然后放下一丸, 再说这是我母亲的母亲, 再放下一丸, 诸比丘! 这些大地泥土所做的地丸, 很快可以被数完, 但是这些展转为人母的量, 却还不能数完 这是说明自己的母亲, 和母亲的母亲 等展转为母次第的量, 没有穷尽的时候 此成厌患因之理者, 如四百论云 : 若时虽一果, 初因非可见, 见一亦增多, 尔时何不畏 由以上的比喻, 可以知道我们轮回的时间已经太久了, 不断受生的数量, 也难以计较, 若是还不知厌离生死, 便仍然要继续受生 如四百论中所说 : 如果一颗柏子代表一生, 开始还不觉得可怕, 但是当它不断地增多, 乃至无量的话, 那时就难免不心生恐惧了 其释亦云 : 此显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 令极难行生死大野, 常应厌患, 随顺于此, 当如理修 如此当知 释中也说 : 我们数数结生的量, 就像浓稠的森林, 相续绵延不断, 实在很难把它数清楚 行在这个难行的生死大旷野当中, 是应当要经常生起厌患的心, 不断思惟数数结生的过患, 以求出离 数数高下过患者 如云 : 既成百施世应供, 业增上故复堕地, 既满转轮圣王已, 复于生死为奴婢 天趣天女乳腰柔, 长受安乐妙触已, 后堕地狱 中士道思惟苦谛六苦 27

34 铁轮中, 当受粗磨割裂触 长时安住须弥顶, 安足陷下受安乐, 后游煻煨尸泥中, 当念众苦极难忍 天女随逐受欢喜, 游戏端妙欢喜园, 后当住止剑叶林, 获割耳鼻刖手足 天女殊妙如金莲, 共同游泳徐流池, 后堕地狱当趣入, 难忍灰水无极河 虽得天界大欲乐, 及诸梵天离欲乐, 后堕无间为火薪, 忍受众苦无间绝 得为日月自身光, 照耀一切诸世间, 后往极黑阴闇处, 自手伸舒亦莫覩 磨等三铁轮者, 如其次第, 谓于众合黑绳烧热三中而有 天女随逐者, 谓为天女之所依附 天界欲乐者, 谓忉利以上欲天所有 日月光者, 是如世间共许而说, 未分能依及所依处, 若分别说, 乃是彼二宫殿之光 此等为喻, 当思一切从高堕下所有道理, 厌患三有, 以其三有一切盛事, 最后边际, 衰所摄故 此如调伏阿笈摩云 : 积集皆销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 有命咸归死 数数高下过患者 第五种苦, 是思惟数数高下的过患 这是说明在六道中受生, 善趣 恶趣, 胜劣高下, 并没有一定的道理 如云 : 既成百施世应供, 业增上故复堕地, 如释中所说 : 即使已经修证到 世应供 的果位,( 这里的 世应供, 是指阿罗汉的果位 阿罗汉是 断我执 的圣者, 是一切世间众生应该供养的对象, 藉此成就布施的功德, 所以称为 世应供 ) 将来也会因为过去恶业的缘故, 而堕地狱 ( 阿罗汉在证果时, 先入 灭受想定, 以定慧力暂时伏断烦恼, 使 我执 不现行, 而入 涅盘 但是过去所造善 恶业的种子, 还伏藏在第八识当中没有感果, 所以在涅盘的时间尽了以后, 若是过去还有地狱的恶业未报, 也仍然必须堕到地狱中去受报 ) 既满转轮圣王已, 复于生死为奴婢 同样的, 即使身为人道当中最高的转轮圣王, 也会因为福报享尽了, 而于他世, 生为最低贱的奴婢 天趣天女乳腰柔, 长受安乐妙触已, 后堕地狱铁轮中, 当受粗磨割裂触 也许前世还在天界当中, 享受着天女们种种安乐的妙触 ; 后世接着就堕到铁轮地狱当中, 遭受种种粗磨 割裂等身触的苦 长时安住须弥顶, 安足陷下受安乐, 后游煻煨尸泥中, 当念众苦极难忍 有时前世还在欲界天的须弥山顶, 双脚踩着软绵绵的草地 ;( 欲界天的地非常地柔软, 脚才轻轻一踏就整个陷下去 ) 后世马上就堕到煻煨地狱当中, 踩着各种动物的尸体 应当经常忆念 思惟三恶趣种种难忍的大苦, 以求出离 天女随逐受欢喜, 游戏端妙欢喜园, 后当住止剑叶林, 获割耳鼻刖手足 或者, 前世还有天女围绕身边, 在妙园林中欢喜地嬉戏, 转眼间却生于近边地狱的剑叶林中, 将整个身体 耳 鼻 手 足, 割得遍体鳞伤 天女殊妙如金莲, 共同游泳徐流池, 后堕地狱当趣入, 难忍灰水无极河 前世受善报时, 还和天女们共同沐浴在天池的八功德水当中 ( 八功德水 : 一 澄净 ( 澄明净洁 ): 不同此土昏扰污浊 二 清冷 ( 清湛凉冷 ): 中士道思惟苦谛六苦 28

35 不同此土冬冻暑热 三 甘美 ( 甘甜美妙 ): 不同此土咸淡臭劣 四 轻软 ( 轻扬柔软 ): 不同此土凝滞沉重 五 润泽 ( 光润滑泽 ): 不同此土腐褪枯涩 六 安和 ( 安静顺和 ): 不同此土凶流暴恶 七 除饥渴 ( 非唯止渴亦能疗饥 ): 不同此土饱胀增病 八 长养善根 ( 增长养育诸善根 ): 不同此土损害没溺 ); 之后就因恶业的缘故, 堕在近边地狱的无极河当中, 忍受着难忍的热石灰水 虽得天界大欲乐, 及诸梵天离欲乐, 后堕无间为火薪, 忍受众苦无间绝 虽然暂时能在欲界天享受五欲之乐, 或者在色界天享受禅定之乐, 但是终非究竟, 等到福报享尽了之后, 仍然要堕到无间地狱当中, 受种种的火烧, 受无量无边的苦 得为日月自身光, 照耀一切诸世间, 后往极黑阴闇处, 自手伸舒亦莫覩 在欲界天有日 月光的照耀, 色界天的天人, 身上也会发光 ; 可是一旦堕到黑暗地狱 或者没有光明的地方, 就是伸手也不见五指 磨等三铁轮者, 如其次第, 谓于众合黑绳烧热三中而有 前面所说粗磨 割裂和身触等三种铁轮, 依它的次序, 是指众合地狱 黑绳地狱以及烧热地狱当中所受的苦 天女随逐者, 谓为天女之所依附 天女随逐的意思, 是很多天女围绕 陪伴着他 天界欲乐者, 谓忉利以上欲天所有 天界欲乐, 是指欲界第二天 忉利天以上的诸天, 所享受的五欲之乐 日月光者, 是如世间共许而说, 未分能依及所依处, 若分别说, 乃是彼二宫殿之光 日月光, 是指世间的日 月之光而说, 这是大家所共知的, 不另外指出它能照 ( 日 月 ) 所照 ( 日 月所照的宫殿 ) 的内容, 如果要分别来说的话, 就是指被日 月照耀的宫殿, 所发出的光明 此等为喻, 当思一切从高堕下所有道理, 厌患三有, 以其三有一切盛事, 最后边际, 衰所摄故 此如调伏阿笈摩云 : 积集皆销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 有命咸归死 以上所说的这些比喻, 就是要告诉我们 数数高下的过患 应当多多思惟其中的道理, 以生起厌恶三界的心 由于三界中一切的盛事, 到最后终究是要衰败的, 所以不要以为三界中还有安乐可寻! 应该及早出离 正如调伏阿笈摩中所说 : 凡是暂时由因缘所积集的一切盛事, 最后一定会因为缘灭而消散 ; 由于善业所感的善趣, 也会因为恶业成熟而堕至恶趣 ; 一切由因缘展现眼前的相聚, 也总有别离的一天 ; 在三界当中, 一旦受生, 就一定会面临死亡 所以, 应当多念死无常, 苦等内容, 以求出离 无伴过患者 如云 : 若能了知如是过, 愿取三福灯光明, 烛自当趣虽日月, 难破无边黑闇中 了知过者, 谓当了知如前所说, 须如是死, 愿取福光 三种福者, 谓三门善事, 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 无边黑闇者, 谓无明 中士道思惟苦谛六苦 29

36 黑闇 无伴而趣者, 如入行论云 : 独生此一身, 俱生诸骨肉, 坏时尚各散, 何况余亲友, 生时独自生, 死时还独死, 他不取苦分, 何须作障亲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 谓于生死中, 无保信处 受彼安乐, 终无饱期 无始而转 初中有四, 一 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 谓身数数舍, 二 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者, 谓无决定, 三 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 谓高下变易, 四 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 谓无伴而往,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 展转受生不见边际, 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无伴过患者 第六种苦, 是思惟无伴的过患 就是思惟死的时候, 没有任何人能够作伴 如云 : 若能了知如是过, 愿取三福灯光明, 烛自当趣虽日月, 难破无边黑闇中 如释中所说 : 如果能够知道死时无人陪伴的过患, 就应该带着身 口 意三门的善业走, 以善业的光明投生善趣 ; 若是生前行的是十恶业, 就是日 月的光明, 也难以破除地狱的黑暗, 终究只有堕在无边黑暗的世界当中 了知过者, 谓当了知如前所说, 须如是死, 愿取福光 其中 了知过患 的意思, 是说应当了知前面所说, 死的时候, 没有任何人能够陪着你一起走的过患 所谓 万般带不走, 唯有业随身 你生前所有的财物 亲人都带不走, 只有曾经造下的善 恶业跟着你一起走 既然如此, 宁愿带着福业的光明一起离开, 也不让丝毫的罪业随身 三种福者, 谓三门善事, 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 三种福, 是指身 口 意三门所造下的善事, 如布施 持戒 忍辱等功德善业 无边黑闇者, 谓无明黑闇 无边黑闇, 是指无明的黑暗 无伴而趣者, 如入行论云 : 独生此一身, 俱生诸骨肉, 坏时尚各散, 何况余亲友, 生时独自生, 死时还独死, 他不取苦分, 何须作障亲 无伴而前往他世 的意思, 如入行论中说 : 死的时候, 我们自身的骨肉, 都将各自分散, 一点也带不走, 何况是我们身外的这些亲友呢? 生的时候独自生, 死的时候也必须独自死 既然知道亲友都带不走, 何不在生前就放下对他们的贪着, 以免在死时, 因为难以割舍, 而障碍了临终的往生等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 谓于生死中, 无保信处 受彼安乐, 终无饱期 无始而转 以上六苦, 也可以总摄三点来说 : 第一, 在生死轮回当中, 没有一件事是可以保证不变的 ; 第二, 对于一切的安乐, 也因为贪得无厌 不知饱足, 而不断轮回 ; 第三, 众生展转受生的数量, 是没有边际的 初中有四, 一 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 谓身数数舍, 二 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者, 谓无决定, 三 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 谓高下变易, 四 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 谓无伴而往, 第一 于生死中, 无保信处, 又分四点说明 : 一是指我们在轮回中, 数数舍身 受生, 所以这个身是毫无保障 不 中士道思惟苦谛六苦 30

37 可信赖的 ; 二是指亲人 还是怨敌, 也没有一定 ; 因此是指损害 还是利益他们, 实在很难保证 ; 三是指有时高胜 ( 善趣的安乐 ), 有时低劣 ( 恶趣的苦 ), 时常变异, 所以对于一切圆满的盛事, 也是不可保证的 ; 四是指死时无人陪伴前往, 因此对于共处的亲友眷属们, 是无法保信的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 展转受生不见边际, 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前面第三点的 无始而转, 是说明众生不断地相续受生, 数量没有穷尽 以上总摄为三点的内容, 也应当多加思惟 第三修三苦者 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 若于其上洒以冷水, 似为安乐, 于生死中所有乐受, 若坏灭时, 还起众苦, 故名坏苦 此复非唯其受, 即此相应, 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 皆是坏苦 又如热痈逼切, 触热水等变异触时, 起极楚痛 如是当知苦受, 随纔生起, 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譬如肾痛, 此复如前, 非唯其受 又如热痈, 俱未触会二触之时, 有漏舍受, 为诸粗重之所随逐, 故名行苦 此亦如前, 非唯其受, 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 故名为苦, 及为能发后烦恼种, 所随逐故, 名为徧行粗重所随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 若起苦受瞋恚增长, 苦乐俱非随粗重身, 则于无常执为常等, 愚痴增长,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 瞋于现法起忧戚等, 于后法中感恶趣苦, 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故于乐受, 应观为苦灭除贪欲 于诸苦受, 应作是思, 此蕴即是众苦因缘, 苦从此生, 犹如毒箭, 灭除瞋恚 于诸舍受, 应观无常销灭为性, 灭除愚痴 不于三受为三毒因, 此如瑜伽师地及摄决择意趣而说 如负重担, 随其重担当负几久, 便有尔许不乐, 取蕴重担亦尔, 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 故为行苦 既有此已, 虽于现在苦受未生, 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 故此行苦, 徧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 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第三修三苦者 思惟生死总苦 当中, 第三部分是 思惟三苦 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 若于其上洒以冷水, 似为安乐, 于生死中所有乐受, 若坏灭时, 还起众苦, 故名坏苦 此复非唯其受, 即此相应, 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 皆是坏苦 第一是坏苦 譬如化脓发热的毒疮, 如果在上面洒些冷水, 会觉得舒服些, 但这是疼痛的减轻, 并不是真正的安乐 同样的, 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 暂时所呈现的乐受, 都只是痛苦的减轻, 而不是真正的安乐 众生愚痴无明, 以为有快乐可以追求, 所以当这些乐受坏灭时, 便引发种种的苦恼, 这就是 坏苦 这个坏苦, 不仅仅是指乐受的坏灭而已, 还包括和烦恼相应的心法 ( 指八识 ) 心所有法 ( 共五十一个心所 ), 都属于坏苦的范围 ( 和烦恼相应的, 本质都是苦 ) 又如热痈逼切, 触热水等变异触时, 起极楚痛 如是当知苦受, 随纔生起, 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譬如肾痛, 此复如前, 非唯其受 第 中士道思惟苦谛三苦 31

38 二是苦苦 譬如红肿热痛的毒疮, 已经疼痛难当, 如果再加上热水的浇淋, 必定痛上加痛 众生在轮回当中的苦受也是如此 在三界的轮回当中, 本质已经是苦, 再加上随时会触恼身心的苦, 无异是苦上加苦, 所以称为 苦苦 这个苦苦, 也不只是指苦受而已, 还包含了一切与烦恼相应的心法 心所有法在内 又如热痈, 俱未触会二触之时, 有漏舍受, 为诸粗重之所随逐, 故名行苦 此亦如前, 非唯其受, 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 故名为苦, 及为能发后烦恼种, 所随逐故, 名为徧行粗重所随 第三是行苦 譬如红肿的毒疮, 在没有洒上冷水或热水刺激它之前, 并没有强烈的乐受或苦受生起, 这时候是和舍受相应 ( 舍受是指不苦不乐受 ) 以这个比喻来说明, 三界中行苦的作用, 并不像坏苦和苦苦生起时, 有强烈的苦 乐受, 但由于它是和烦恼相应, 所以基本上还是苦的 这个行苦, 也和前面二苦一样, 不仅仅是指感受而已, 它包含了一切与烦恼相应的心法和心所有法在内 行苦的产生, 是因为过去业力的种子, 遇缘而引发现前的烦恼, 因烦恼而产生种种苦, 由于不能忍受现前的苦, 因此又产生烦恼, 而造下种种的业, 这些随烦恼而生起的现行, 回熏到第八识当中, 成为未来引发烦恼的种子 就这样由 ( 过去的 ) 种子, 生 ( 现在的 ) 现行, 又由 ( 现在的 ) 现行, 生 ( 未来的 ) 种子, 如此相续不断地推动轮回, 这股推动轮回的力量 ( 业力 ), 就是 行蕴 的作用, 这其中和烦恼相应的苦, 都属于 行蕴苦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 若起苦受瞋恚增长, 苦乐俱非随粗重身, 则于无常执为常等, 愚痴增长, 由以上三苦所引发的三受, 使众生的三毒增长 乐受增长贪欲, 苦受增长瞋恚, 舍受增长愚痴, 以致于执着 无常 苦 无我 的五蕴, 为 常 乐 我 的身心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 瞋于现法起忧戚等, 于后法中感恶趣苦, 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如此增长贪欲的结果, 即种下了将来在六道中受生的因, 而从此受苦不断 ; 增长瞋恚的结果, 不但引发现世身心的忧恼, 更种下了后世堕恶趣的因, 而感得无量大苦 ; 增长愚痴的结果, 使轮回的 行苦 不断, 由贪 瞋所引发的 坏苦 苦苦 也跟着紧追不舍 故于乐受, 应观为苦灭除贪欲 于诸苦受, 应作是思, 此蕴即是众苦因缘, 苦从此生, 犹如毒箭, 灭除瞋恚 于诸舍受, 应观无常销灭为性, 灭除愚痴 那么, 在三受生起时, 应该如何防止三毒的继续串习 增长呢? 在乐受生起的时候, 就思惟三界当中, 并没有真正的安乐, 它的本质都是苦的, 这样就可以灭除想追求乐受的贪欲 在苦受生起的时候, 就思惟一切的苦受, 都是由于执取 五蕴为我 来的, 以为有一个 我 在受苦, 因此才会引发恚恼 所以, 应该尽早证到 无我 来灭除瞋恚, 就像必须立刻将毒箭拔除一样 在舍受生起的时候, 应该修习 无常观, 思惟 一切因缘所生, 无自性空 的道理, 以灭除愚痴 中士道思惟苦谛三苦 32

39 不于三受为三毒因, 此如瑜伽师地及摄决择意趣而说 这样一来, 就可以不因三受的生起, 而串习 增长三毒的因了 以上的内容, 和瑜伽师地论中的摄决择分里所说的义理相同 如负重担, 随其重担当负几久, 便有尔许不乐, 取蕴重担亦尔, 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 故为行苦 既有此已, 虽于现在苦受未生, 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 故此行苦, 徧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 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在三苦当中, 以行苦最为重要 其中的道理, 就像背负重担一样, 想挑负多少的重担, 就必须承受多少重担的苦 我们对于五蕴的执取 ( 执五蕴为我 ), 也是相同, 有多少的执取, 就会引生多少的苦 由于执取, 才引发烦恼, 由烦恼而造业, 因业力而轮回, 因轮回而受苦, 所以才称为 行苦 ( 由行蕴所引发的苦 ) 虽然这股推动轮回的力量, 本身好像没有强烈的苦受, 可是它却是引发众苦的来源, 也是轮回的根本 因为一旦轮回, 就有了三界中一切的苦, 所以它是一切苦的根本 有了行苦, 才有苦苦和坏苦, 因此它也是其余二苦的根本 由以上可以得知, 行苦和轮回的相互关系, 以及行苦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想要除苦, 想要切断轮回的因, 就必须经常思惟行苦的内容, 多修厌离三界的心, 若是不能断除对 五取蕴 的执着, 就无法真正切断轮回, 也无法彻底灭除苦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 多是于苦, 渐息灭位妄起乐觉, 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 譬如太走为苦, 略为住息遂生乐觉 现见此是先生大苦, 渐息灭时乐渐次起, 故非性乐 若太久坐, 仍复如前, 生众苦故 若是性乐之因者, 应如苦因, 随其习近, 其苦渐增, 如是习近行住坐卧, 饮食日阴等, 亦应随其几久习近, 便有尔许安乐渐起 现见太久唯生苦故 如是亦如入胎经云 : 难陀, 行住坐卧诸威仪中, 应当了知别别是苦 诸静虑师, 应观彼彼威仪自性, 若行度日, 不住不坐不卧, 彼则于行, 唯别受苦 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 非悦意性 非于其行, 起安乐想 余三威仪亦如是说 : 难陀, 然由彼彼威仪之苦, 暂间断故, 遂于余余新生众苦, 妄起乐想 难陀, 生唯苦生, 灭唯苦灭, 生唯行生, 灭唯行灭 四百论亦云 : 如安乐增长, 现见反成苦, 如是苦增长, 然非可转乐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 多是于苦, 渐息灭位妄起乐觉, 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 由于众生无明 愚痴, 才会对 苦 起颠倒见, 以为有 乐 可以追求 那里知道眼前这个只会增长我们贪的 乐受, 只是 苦受 的逐渐减少 息灭时, 所生起的妄觉, 并不是不用先灭除苦, 就能显现出乐的自性 就是说, 并没有一个本来叫做 快乐 的东西, 它的暂时呈现, 一定要等到痛苦逐渐减轻 消灭后, 才能显现出来 譬如太走为苦, 略为住息遂生乐觉 现见此是先生大苦, 渐息灭时乐 中士道思惟苦谛三苦 33

40 渐次起, 故非性乐 譬如走得太久, 一定精疲力尽, 劳累不堪, 觉得很苦, 这时如果坐下来, 稍作休息, 就会觉得身体舒适 快乐无比 可见这时候的 乐受, 是原先的 苦受 渐渐获得纾解以后, 而慢慢生起的, 并不是坐下来休息这件事, 本身是快乐的 若太久坐, 仍复如前, 生众苦故 如果 坐下来 这件事是快乐的, 那应该愈坐愈快乐才对, 可是坐久了, 又会像前面走太久一样, 产生腰酸背痛, 四肢麻痹等种种痛苦 若是性乐之因者, 应如苦因, 随其习近, 其苦渐增, 如是习近行住坐卧, 饮食日阴等, 亦应随其几久习近, 便有尔许安乐渐起 现见太久唯生苦故 若是有一样东西, 它的本质是快乐的, 就应该像痛苦一样, 会随着不断地接触, 愈来愈苦 如果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所从事的行 住 坐 卧各种姿势 ; 或者我们所贪着的各种饮食 ; 以及寒冷 炎热等气候变化, 会使我们感到愉快的话, 那应该是愈做愈快乐才对 可是我们观察的结果, 却是任何一件事, 只要做久了, 都会产生痛苦 而且更重要的体会是, 我们必须不断地改变姿势, 是为了要除去前一个姿势的苦 ; 我们每天饮食, 是为了除口渴 饥饿的苦 ; 我们随着气候穿衣 脱衣, 也是为了除寒冷 炎热的苦 是无明 愚痴使我们误以为, 每天不断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饮食等, 是为了满足自己快乐的需求, 那里知道这样只会不停地增长我们的贪欲, 继续种下轮回的种子而已 因此, 若是想去除这种颠倒见, 就要经常思惟 修习苦谛的内容, 不断地醒自己, 从事生活当中的每一件事, 只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 除苦 如是亦如入胎经云 : 难陀, 行住坐卧诸威仪中, 应当了知别别是苦 诸静虑师, 应观彼彼威仪自性, 若行度日, 不住不坐不卧, 彼则于行, 唯别受苦 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 非悦意性 非于其行, 起安乐想 在入胎经中也提到这样的修法 : 难陀! 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来思惟苦 行的当下 住的当下 坐的当下 卧的当下, 各别各别去体会每一个行 住 坐 卧的当下都是苦的 在禅修时, 应观察这四种威仪的本质, 是苦? 还是乐? 如果终日行走, 不住 不坐 也不卧, 那一定是身体疲乏 四肢浮肿, 苦不堪言 因此, 对于行这个威仪的本质, 就能了知它是纯苦的, 没有丝毫的安乐可言, 而且它的苦, 是猛烈 难忍的 如此一来, 对于行, 就不会产生任何安适 喜悦的念头 余三威仪亦如是说 : 难陀, 然由彼彼威仪之苦, 暂间断故, 遂于余余新生众苦, 妄起乐想 难陀, 生唯苦生, 灭唯苦灭, 生唯行生, 灭唯行灭 其余的住 坐 卧三威仪, 也是同样的思惟 : 难陀! 是由于行的苦暂时间断, 才会对于其余的住 坐 卧, 妄起安乐想 如走了太久以后, 暂时停下 坐下 或者躺下, 会觉得很愉快, 这是因为行的苦暂时间断, 才会误认为住 坐 卧是快乐的 其实只是苦的息灭, 并没有乐的生起 ; 是行的止息, 也没有住 坐 卧的生起 因此, 难陀! 生, 只是苦的生 ; 灭, 只 中士道思惟苦谛三苦 34

41 是苦的灭 生, 只是行的生 ; 灭, 只是行的灭 ( 只有苦的生灭, 而没有乐的生灭 : 只有行的生灭, 并没有住 坐 卧的生灭 ) 四百论亦云 : 如安乐增长, 现见反成苦, 如是苦增长, 然非可转乐 四百论中也说 : 如果行的本质是快乐的, 它应当随着久行而增长, 但是现在反而成为苦了, 而且苦一直在增长, 可见它是无法转成乐的 第二思惟别苦有六, 三恶趣苦已如前说 人苦者, 谓饥渴寒热, 不可意触, 追求劳苦, 复有生老病死等七, 如前当知 又如资粮论云 : 恶趣苦无余, 人中亦现有, 苦逼等地狱, 贫如琰魔世 此中旁生苦, 强力于羸弱, 制罚及损害, 相续如暴流 有因贫乏起, 余从不足生, 追求难忍苦, 一切谋略杀 四百论云 : 胜者为意苦, 庸流从身生, 二苦日日中, 能坏此世间 第二思惟别苦有六, 正修苦谛 当中, 分为 思惟生死总苦, 以及 思惟别苦 两个部分 思惟生死总苦 已经介绍完毕, 接下来说明 思惟别苦 的内容 思惟别苦, 就是分别思惟六道的苦 三恶趣苦已如前说 有关三恶趣苦, 在 下士道 的部分, 已经介绍过了 人苦者, 谓饥渴寒热, 不可意触, 追求劳苦, 复有生老病死等七, 如前当知 人道的苦, 有饥 渴 寒 热等身苦, 还有求不得等心苦, 再加上生 老 病 死等苦, 一共有七种苦 就是前面所介绍的八苦当中, 除去五取蕴苦的部分 为什么不把五取蕴苦也并入人道的苦当中呢? 那是因为前七种苦, 要依人身才有, 所以归在人道的苦中, 而五取蕴苦, 属于三界都有, 不单只是人道才有, 因此不能只纳入人道苦中 又如资粮论云 : 恶趣苦无余, 人中亦现有, 苦逼等地狱, 贫如琰魔世 此中旁生苦, 强力于羸弱, 制罚及损害, 相续如暴流 有因贫乏起, 余从不足生, 追求难忍苦, 一切谋略杀 另外, 资粮论中说 : 至于三恶趣的苦, 在人道中也有 有时为苦所逼时, 就好像下了地狱一样 ; 也有时穷得像饿鬼道的鬼王一样 ; 那些强有力而欺负弱小的, 或者遭受压迫和损害的, 就像畜生道中所受的苦一样 人道中的苦, 更是如暴流水一般, 没有剎那的停留 贫穷的人, 纵然苦不堪言, 富贵的人, 却因为不知满足, 而苦苦谋划 经营, 贪欲横流, 更是苦上加苦 四百论云 : 胜者为意苦, 庸流从身生, 二苦日日中, 能坏此世间 四百论中说 : 优秀的人是劳其心, 平庸之辈则是劳其身, 不论是劳心 还是劳身, 这两种苦每一天都在摧残我们的身心, 这就是人道苦 非天苦者 如亲友书云 : 诸非天中意苦重, 由其性瞋天德故, 此等由其 中士道思惟苦谛别苦 35

42 趣性障, 具慧不能见圣谛 此由不忍, 嫉天富乐, 令意热恼, 由此因缘, 与天斗诤, 受割裂等伤身众苦 此等虽具智慧, 然由异熟障故, 于彼身中不堪见谛 念住经说此为旁生, 瑜伽师地论说为天趣 非天苦者 非天苦, 是指阿修罗道的苦 如亲友书云 : 诸非天中意苦重, 由其性瞋天德故, 此等由其趣性障, 具慧不能见圣谛 非天的苦, 如亲友书中所说 : 由于瞋心大, 嫉妒心强, 因此心常处于热恼之中, 虽然具有智慧, 却不能体证四圣谛, 无法见道 开悟 此由不忍, 嫉天富乐, 令意热恼, 由此因缘, 与天斗诤, 受割裂等伤身众苦 此等虽具智慧, 然由异熟障故, 于彼身中不堪见谛 非天因为嫉妒天人的富饶, 心常处在热恼当中, 又因瞋心大, 常与天人战斗, 但多失败, 而遭受种种截身割裂的苦, 因此愈发增长忿恚 羞恼等苦 由于长期处在这种身 心的忧苦中, 所以虽然具有智慧, 却因为身 心果报的障碍, 而不能体证四圣谛, 也无法开悟 解脱 念住经说此为旁生, 瑜伽师地论说为天趣 在念住经当中, 将非天归在畜生道 ; 在瑜伽师地论当中, 把非天归在天道 如此, 六趣或六道, 成了五趣或五道 非天的名称由来, 是因为阿修罗有天的福报, 所以称为天 但却没有天的功德, 那是由于瞋心大 嫉妒心强的缘故, 因此称为非天 思惟天苦分二 : 一 欲天三苦 二 上二界粗重苦 今初 思惟六道别苦 当中, 最后是 思惟天道苦 天道苦, 分为欲界天的三苦 ; 和色界 无色界天的行苦 首先介绍欲界天的三种苦 初死堕苦中有二, 死殁苦者, 如云 : 诸天趣乐虽极大, 然其死苦大于彼, 如是思已诸智者, 莫爱有尽天趣乐 谓较昔受天欲生乐, 将临殁时, 五死相现, 所起痛苦, 极重于彼 五死相者, 即如彼云 : 身色变为不可爱, 不乐本座, 华鬘萎, 衣服垢染, 身出汗, 是于先时所不出 天趣报死五死相, 起于住天界诸天, 等同地上诸人中, 传报当死诸死相 堕下处苦者, 如云 : 从天世间死殁已, 设若全无少余善, 彼无自在往旁生, 饿鬼地狱随一处 悚栗苦者, 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 诸薄福天子, 见已惶怖, 由此因缘受大忧苦 斫裂杀害苦者, 谓天与非天斗诤之时, 受断支节破裂, 其身及杀害苦, 若断其头, 即便殒殁, 伤身断节, 续还如故 驱摈者, 谓诸具足强力诸天, 纔一发愤, 诸劣天子, 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又如资粮论云 : 所有受欲天, 彼亦无乐心, 遭欲贪炽然, 内火而烧煮 若诸心散乱, 彼岂有安乐, 非于无散心, 剎那能自在 散逸扰乱性, 终不能寂 中士道思惟苦谛别苦 36

43 灭, 等同有薪火, 徧受大风吹 又云 : 如病愈未久, 食所不宜食 初死堕苦中有二, 第一种苦, 是死殁苦 以及堕下处苦 死殁苦者, 如云 : 诸天趣乐虽极大, 然其死苦大于彼, 如是思已诸智者, 莫爱有尽天趣乐 谓较昔受天欲生乐, 将临殁时, 五死相现, 所起痛苦, 极重于彼 关于死殁苦, 经中说 : 生在欲界天, 每天享受着五欲之乐, 这种快乐虽然很大, 但是比起死亡时的痛苦, 却远超过天乐 因此, 有智慧的修行人, 就不会想要死后生天享受福报了 生在欲界天时纵然快乐, 但是等到将面临死亡, 尤其是五衰相现所引起的痛苦, 更比生前的快乐大上好几倍 五死相者, 即如彼云 : 身色变为不可爱, 不乐本座, 华鬘萎, 衣服垢染, 身出汗, 是于先时所不出 天趣报死五死相, 起于住天界诸天, 等同地上诸人中, 传报当死诸死相 所谓五衰相现, 正如经中所说 : 死亡前的七天开始, 就有五种衰相出现, 以预示将死亡以及堕落 首先, 身色变得不可爱 就是身上的光逐渐退去 欲界天的天人都有身光, 不论白天还是晚上, 身上都能放光, 因此他们的白昼和黑夜是以花的开合来分, 而不是以日 月来分的 等到自己的身光慢慢减弱, 就知道死期将至 第二, 是不乐本座 这时气命将绝, 坐卧不安 第三, 是花鬘萎 就是头上的花冠开始凋萎 第四, 是衣服开始染上尘垢 第五, 是身体首次出汗发臭 当这五种衰相出现时, 天人之间就会相互传递消息, 就像人世间传达死亡的消息一样 这时, 原来和他们共享天道之乐的天女, 也因为厌恶这些衰相而远远地跑开, 只留下他一人来面对死亡的悲痛 而这七天之长, 相当于人间的七百年, 也就是说他必须独自度过最后漫长而孤寂的日子, 没有人能给予任何的援助或鼓励, 可见天人所受的坏苦相当的长, 因此就显得死苦更加强烈了 再加上他们大多能预见将来, 见到自己来世必堕恶趣, 更是悲从中来 堕下处苦者, 如云 : 从天世间死殁已, 设若全无少余善, 彼无自在往旁生, 饿鬼地狱随一处 因此, 堕下处苦, 如经中说 : 从天道死后, 如果没有一点善业留下, 就一定会堕在地狱 畜生 饿鬼, 这三恶道的任何一处 这是由于善业所感的福报, 已经在天道中享受完了, 剩下的大多是恶业还没有受报, 所以在天道死后, 大多堕在恶道当中, 天人可以预见自己将堕恶趣, 却是一点也没有办法改变, 所以才悲伤不已 悚栗苦者, 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 诸薄福天子, 见已惶怖, 由此因缘受大忧苦 第二种苦, 是恐惧 害怕的苦 诸天的福报, 是由过去所积善业来的, 善业多的福报就大, 善业少的福报就小 这些福薄的天子, 见到福大的上妙五欲天子出生时, 都会产生惊惶 恐怖的心, 而且畏惧受其凌逼, 因而生起大忧苦 斫裂杀害苦者, 为天与非天斗诤之时, 受断支节破裂, 其身及杀害苦, 中士道思惟苦谛别苦 37

44 若断其头, 即便殒殁, 伤身断节, 续还如故 第三种苦, 是砍截 破裂 残害, 以及驱摈的苦 在天与非天战斗的时候, 经常受到断截四肢 身体破裂 以及杀害等苦, 若是头被截断, 就会死亡, 如果是身体受伤 或四肢断裂, 便能渐渐复原 驱摈者, 谓诸具足强力诸天, 纔一发愤, 诸劣天子, 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至于驱摈, 是指那些势力强大的天子, 经常凌虐那些弱小的天子, 只要一发怒, 就会将这些弱小的天子, 赶出他们的宫殿, 强行霸占宫殿以及眷属 又如资粮论云 : 所有受欲天, 彼亦无乐心, 遭欲贪炽然, 内火而烧煮 若诸心散乱, 彼岂有安乐, 非于无散心, 剎那能自在 散逸扰乱性, 终不能寂灭, 等同有薪火, 徧受大风吹 又云 : 如病愈未久, 食所不宜食 另外, 资粮论中也谈到欲界天的苦 如论中说 : 所有的欲界天,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安乐可言, 因为强烈的贪欲之火, 在心中焚烧, 没有片刻的安宁, 因此心常放逸 散乱, 无法修定 难得自在 这种散乱 放逸 掉动的欲界天本质, 始终扰乱着心, 无法寂静, 就像木材着了火, 再加上大风吹, 只有更助长火势, 愈烧愈旺 论中又说 : 也像大病初愈, 又进不适宜的饮食, 只会使旧病复发, 难以痊愈 以上这两种比喻, 是说明生在欲界天, 只有贪欲愈来愈炽盛, 因此始终难得寂静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 虽无此诸苦, 然烦恼随逐, 有诸障碍, 于死于住悉无自在, 故彼亦由粗重为苦 又如资粮论云 : 色无色诸天, 超越于苦苦, 以定乐为性, 住劫不倾动, 然非毕竟脱, 从彼仍当堕, 似已得超越, 恶趣苦暴流, 虽励不久住, 等同空飞鸟, 如童力射箭, 堕落为边际 如久然诸灯, 剎那剎那坏, 诸行变坏苦, 仍当极侵恼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 虽无此诸苦, 然烦恼随逐, 有诸障碍, 于死于住悉无自在, 故彼亦由粗重为苦 接下来介绍色界 无色界这上二界的苦 这二界的苦, 虽然没有前面所说五道中的苦苦和坏苦, 但是由于烦恼的种子还在, 仍然会随着业力轮转三界 每当定力尽时, 烦恼即起, 仍受堕落 这种于生死不能自在的行蕴苦, 就是上二界最主要的苦 又如资粮论云 : 色无色诸天, 超越于苦苦, 以定乐为性, 住劫不倾动, 然非毕竟脱, 从彼仍当堕, 似已得超越, 恶趣苦暴流, 虽励不久住, 等同空飞鸟, 如童力射箭, 堕落为边际 如久然诸灯, 剎那剎那坏, 诸行变坏苦, 仍当极侵恼 又如资粮论中所说 : 色界与无色界诸天, 已经超越了苦苦与坏苦, 这是由于他们大多住于禅定当中的缘故 尽管他们住于禅定当中的时间, 可以超过一劫以上,( 如以无色界的四空定来说, 空无边处定是两万劫 识无边处定是四万劫 无所有处定是六万劫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八万劫 ) 但是并非真正的涅盘 解脱 所以住劫的时间一到, 出定以后, 中士道思惟苦谛别苦 38

45 仍然要堕落, 继续轮回在三界当中 这种必须轮转三界行蕴的力量, 就像暴流水, 纵使用尽了全力, 也无法使它剎那间停留 ; 也像空中的飞鸟, 不可能永远飞翔, 飞累了一定会落地休息 ; 也如童子奋力射箭, 箭出后不久, 也终究要堕于地上 这种每一剎那生命都在减少的情况, 就如同正在燃烧的灯焰, 每一剎那都在变坏 减少 上三界的苦, 就是这种诸行无常 变坏, 丝毫无法自在作主的行蕴苦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 总别诸苦, 厌患生死意欲出离, 便当观察其因, 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 总别诸苦, 厌患生死意欲出离, 便当观察其因, 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以上是思惟六道 ( 或称五趣, 将阿修罗列入天道 或畜生道中 ) 的总苦, 以及别苦 所得到的结论是, 只要还在三界六道中轮回, 本质上都是苦的, 所谓的快乐, 只是痛苦减轻时, 所呈现出的妄想 妄见, 是根本不存在的 既然三界中只有苦, 没有快乐, 就希望能够出离三界, 也只有厌患生死 跳出轮回, 才能真正除苦 但是如何跳出三界 彻底除苦呢? 想要除苦, 就必须先了解苦的因, 苦的因来自烦恼, 有烦恼才会造业, 有了业力, 才会投生六道, 受各种不同的苦 因此, 烦恼是因, 苦是果, 想要不得苦果, 必须先除去苦因 ( 烦恼 ) 因此, 什么是烦恼? 它是如何生起的? 它又是如何造业而推动轮回的? 这些都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课题 所以, 接下来我们思惟集谛的内容, 以寻求流转生死的答案 第二 : 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 : 一 烦恼发生之理, 二 彼集业之理, 三 死没及结生之理 今初 于苦集门中思惟的第二部分, 是思惟集谛, 以了解流转生死的次第 内容分三 : 第一是烦恼发生的道理 ; 第二是因烦恼而造业的理由 ; 第三是死亡以及如何投生的情况 首先介绍烦恼发生的道理 成办生死之因, 虽俱须惑业, 然以烦恼而为上首 若无烦恼, 虽有宿业超诸量数, 然如种子, 若无润泽及其土等, 定不发芽 如是诸业缺俱有缘, 亦定不能发苦芽故 又若有烦恼, 纵无宿业, 无间新集, 取后有故 如是亦如释量论云 : 超度诸有爱, 非余业能引, 灭尽俱有故 又云 : 若有爱, 仍当出生故 是故开示烦恼对治极为重要, 此复赖于先知烦恼, 故于烦恼, 应当善巧 成办生死之因, 虽俱须惑业, 然以烦恼而为上首 轮回的原因, 虽然 中士道思惟集谛 39

46 必须具备烦恼和业等因素, 但是最重要的, 还是在于烦恼 若无烦恼, 虽有宿业超诸量数, 然如种子, 若无润泽及其土等, 定不发芽 如是诸业缺俱有缘, 亦定不能发苦芽故 如果已经断除烦恼, 即使还有数不清的旧业没有受报, 也一定不会感果 就像一粒种子, 若是缺乏水 土等的润泽及滋养, 必定不会发芽 同样的, 业力的种子, 如果失去了感果的因缘 ( 烦恼 ), 也一定不能发出轮回六道的苦芽 ( 如阿罗汉断除烦恼后, 虽然还有宿业未报, 也能入涅盘, 暂时不受轮回后有 ) 又若有烦恼, 纵无宿业, 无间新集, 取后有故 但是, 反过来说, 如果还有烦恼, 就算你已经没有旧业, 也很快能再新造, 而取轮回后有 如是亦如释量论云 : 超度诸有爱, 非余业能引, 灭尽俱有故 这样的道理, 就像释量论中所说 : 想要出离三界, 使旧有的业不能感果, 唯一的途径就是灭尽一切的烦恼 又云 : 若有爱, 仍当出生故 又说 : 如果还有烦恼的话, 就一定会在六道中受生 是故开示烦恼对治极为重要, 此复赖于先知烦恼, 故于烦恼, 应当善巧 因此, 如何对治烦恼, 就成为修行最主要的课题 但是在了解如何对治烦恼之前, 首先必须认识烦恼发生的原因, 才能进一步探讨对治烦恼的方法 此中分四 : 一 正明烦恼, 二 如何生起之次第, 三 烦恼之因, 四 烦恼过患 今初 烦恼发生的道理, 主要分四点来说明 : 第一 什么是烦恼? 第二 烦恼生起的次第, 第三 发生烦恼的原因, 第四 烦恼的过患 首先介绍什么是烦恼? 烦恼总相者 如集论云 : 若有法生, 即便生起极不静相, 由彼生故令心相续, 极不静起, 是烦恼相 谓若何生, 令心相续, 极不寂静 烦恼总相者 烦恼的总相是什么? 如集论云 : 若有法生, 即便生起极不静相, 由彼生故令心相续, 极不静起, 是烦恼相 谓若何生, 令心相续, 极不寂静 如集论中说 : 凡是一法的生起, 能使我们的心, 相续处在极端不寂静的状态, 这就是烦恼的总相 因此, 所谓的烦恼就是使我们的心, 相续处在非常不安静状态的那个法 各别相中有十烦恼 贪者, 谓缘内外可意净境, 随逐耽着, 如油着布难以洗除, 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 瞋者, 谓缘诸有情及苦苦 中士道思惟集谛 40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6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6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中士道 希求解脱 1 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 思惟苦谛 13 思惟集谛 139 十二缘起 253 附录 成唯识论 二十种随烦恼 324 思考题 329 中士道 希求解脱 中士道 希求解脱 辛二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 一 连接文 壬一 连接文分三 一 敬礼句 二 真实义 二 须修中士意乐 1 三 摄义 三 对于轮回圆 满不修厌离则无解脱 故应勤修 癸一 敬礼句 敬礼 胜尊 具大悲者 足 此处宗大师敬礼的目的

More information

不淨觀

不淨觀 不净观第十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三十二不净物的部分已经练习完了, 我们现在要加其它不净观的部分 首先是五种的不净, 就是从我们成胎 住胎 出生 一直到死亡, 这整个过程, 也是充满不净的 第一个, 是种子不净 这个是指我们受生的时候, 是不净的 我们为什么会成胎呢? 就是父精 母血, 然后加上我们中阴身业识的种子, 三缘和合而成胎的, 可是, 这三缘都是不净的 首先父母, 他们是以妄想邪念风,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六十五讲 [ 中士道 15] ( 不净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介绍烦恼怎么对治 如果发觉自己贪烦恼比较重的话, 就要多多修习 不净观 来对治 不净观, 又分对自己的贪爱, 怎么来修不净观 ; 对别人的贪爱, 怎么来对治, 怎么来修不净观 对自己贪爱怎么修? 对别人贪爱怎么修? 它有差别的 如果是对自己贪爱的话, 要修三十二身分 还有五种不净,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15 ( 不净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介绍烦恼怎么对治 如果发觉自己贪烦恼比较重的话, 就要多多修习 不净观 来对治 不净观, 又分对自己的贪爱, 怎么来修不净观? 对别人的贪爱, 怎么来对治? 怎么来修不净观? 对自己贪爱怎么修? 对别人贪爱怎么修? 它有差别的 如果是对自己贪爱的话, 要修三十二身分 还有五种不净, 它有两种方法是对治自身的贪着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SC.doc

Microsoft Word - 08SC.doc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 第九十页 ) 好, 九十页开始 什么是 触? 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生 触 如果当下我们已经触境了, 已经取境了, 我们昨天讲嘛, 只要你一取境的话就进入 受, 除非我们可以保持现量境, 可是第六识一起分别心的话, 我们就由分别进入变异, 由现量进入比量, 马上感受就生起 那我们看, 什么叫 受 呢? ( 第九十一页 ) 九十一页, 五遍行的第三个是 受 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ChengWeiShiLun_04.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ChengWeiShiLun_04.doc 成唯识论第四讲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今天从五十九页开始讲, 介绍 分别我执 这个 分别我执 为什么叫做 分别 呢? 它是由第六意识分别而来的 所以, 只要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的话它就能断, 初品的, 就是下品的妙观察智, 就是断见惑 一切由分别而起的错误的知见都能够断除了 所以, 这个 分别我执 呢, 也是在这个时候可以断除, 就是见道位 那它是怎么生起的? 它不是与生俱来, 俱生我执是与生俱来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1 1 2 3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 46 47 ~ ~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3 Ⅲ Ⅳ !!!!!!!!!!!!!!!!!!!!!!!!!!!!!!!!!!!!!!!!!!!!!!!!!!!!!!!!!!!!!!!!!!!!!!!!!!!!!!!!!!!!!!!!!!!!!!!!!!!!!!!!!!!!!!!!!!!!!!!!!!!!!!!!!!!!!!!!!!!!!!!!!!!!!!!!!!!!!!!!!!!!!!!!!!!!!!!!!!!!!!!!!!!!!!!!!!!!!!!!!!!!!!!!!!!!!!!!!!!!!!!!!!!!!!!!!!!!!!!!!!!!!!!!!!!!!!!!!!!!!!!!!!!!!!!!!!!!!!!!!!!!!!!!!!!!!!!!!!!!!!!!!!!!!!!!!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1 2 1

More information

上士道(七)

上士道(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九讲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一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 二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 三 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 今初 修菩提心的次第当中, 第二种传承是依寂天菩萨的教典而修 内容分三 : 第一 思惟能修自他交换的殊胜利益 及不能修自他交换的过患, 第二 如果藉由修习, 自他交换的心一定能生起, 第三 修习自他交换法的次第 首先介绍思惟能修自他交换 即不能修自他交换的利益和过失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4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 念恩 报恩 既然发起 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愿, 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 一个来修, 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最后的菩提心 第一个, 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 没有对象的差别, 之后呢, 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 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也愿意担起这个重担, 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网 球 / 排 球 1 教 师 硕 士 四 级 男 性 诊 断 教 研 室 1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本 科 阶 段 为 临 床 医 学 专 业, 男 士 温 病 教 研 室 2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中 医 专 业 中 医 诊 断 教 研 室 诊 断 学 / 中 医 诊

网 球 / 排 球 1 教 师 硕 士 四 级 男 性 诊 断 教 研 室 1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本 科 阶 段 为 临 床 医 学 专 业, 男 士 温 病 教 研 室 2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中 医 专 业 中 医 诊 断 教 研 室 诊 断 学 / 中 医 诊 校 本 部 工 程 项 目 管 理 或 土 木 工 程 医 学 类 / 计 算 机 / 图 书 馆 专 业 1 专 技 硕 士 以 上 六 级 1 专 技 硕 士 以 上 六 级 1 年 以 上 工 程 造 价 管 理 或 现 场 施 工 管 理 经 验 的 ( 限 男 性 ) 中 医 药 类 专 业 1 编 辑 博 士 六 级 医 学 或 生 物 学 专 业 医 学 或 生 物 学 专 业 2 实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3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3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3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明白了六因一果的内容之后, 就可以开始正式起修了 首先, 我们就是要修对一切有情有平等心, 这是我们前面说到, 要做对一切有情有大悲心, 除非我们没有对象的差别 对一切有情, 都是平等的对待, 那你才可能对一切有情都生起大悲心 如果有差别待遇, 有对象的差别, 我们就不可能普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5__07_.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5__07_.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5) 十六特胜 7 ( 七 受乐 ; 六种情绪与六道轮回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我们今天介绍十六特胜第七个 受乐 这个乐是从脑发的, 然后慢慢遍及全身, 所以这个时候的感受, 就是全身的细胞都舒服到极点, 只能这样子形容 那这个乐是从喜来的, 喜是欢喜踊跃, 好像我们刚刚得到一件宝物, 这只是形容, 那非常的欢喜, 心中非常的欢喜 那等这一阵子欢喜过了之后,

More information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5-1- katugomi2015_c 1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2 2 14.3.3 1:55:18 PM -3-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3 3 14.3.3 1:55:19 PM 塑料容器包装 塑料标识的收集日 每周一次 星期 所谓 塑料制容器包装 ( 塑料标识 ) 厖 指的是装入或包裹商品并附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8) 八念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好, 我们今天练习八念, 什么叫念呢? 念就是明记不忘, 忆念保持 就是说它时时都在你的心里, 都没有忘失过, 明记不忘 我们常常说你对一件事情念念不忘, 这个就是念的意思 而且是明记, 很明白的记忆, 很清楚的放在心里面, 然后念念不忘, 这样忆念保持, 叫做念 我们要先知道这个念的内容, 我们练习的时候就知道要怎么用功,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4] ( 十恶业 - 邪见 2 十业道与轮回的关系 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说离邪见, 才有真实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 不是真实的智慧, 也许是世间的聪明才智, 也许是一些邪知邪见, 像其它的宗教, 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外道, 他们也有所谓的言论, 也有他们理论的基础, 或者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他们也觉得那个是智慧,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 Ⅰ Ⅱ Ⅲ Ⅳ !!!!!!!!!!!!!!!!!!!!!!!!!!!!!!!!!!!!!!!!!!!!!!!!!!!!! !!!!!!!!!!!!!!!!!!!!!!!!!!!!!!!!!!!!!!!!!!!!!!!!!!!!!!!!!!!!!!!!!!!! !!!!!!!!!!!!!!!!!!!!!!!!!!!!!!!!!!!!!!!!!!! !!!!!!!!!!!!!!!!!!!!!!!!!!!!!!!!!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 " # $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 第七识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各位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 就称为平等性智, 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 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观一切法平等, 所以称为平等性智 意思就是说, 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

More information

引言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人们都认为过时的 PC 电脑配件是积压废品, 迈克尔戴尔却低价收购改装升级后转手卖出, 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人们都认为免费聊天工具是赔本赚吆喝, 腾讯却从草根出身的 QQ 起家, 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人们都认为常旅客里程是航空公司的成本, 航空公司却通过常旅客里程销售获得超过 50% 的附加收入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百法_2SC.doc

Microsoft Word - 百法_2SC.doc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介绍有为法的第二个, 是心所有法 为什么在心法之后, 介绍心所有法呢? 因为有为法还有其它的, 还有色法 不相应行法, 为什么在心法之后, 要介绍心所有法呢? 因为心法是主, 心所有法是伴, 有主必有伴, 伴不离主, 所以心法就好比国王, 心所有法好比臣子, 臣子永远陪伴在国王的身边, 一个是主, 一个是伴 我们昨天介绍心法,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More information

净心法要

净心法要 甘 露 文 库 9 净 心 法 要 益 西 彭 措 堪 布 讲 授 净 心 法 要 1 净 心 引 导 9 净 心 法 要 讲 记 科 判 19 净 心 法 要 讲 记 21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科 判 95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97 思 考 题 267 净 心 引 导 净 心 法 要 别 别 观 修 之 轮 净 心 法 要 1 净 心 法 要 别 别 观 修 之 轮 全 知 麦 彭 仁 波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1.doc 觉知的训练 ( 一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中国杭州 2013/9/14 上午 各位师兄! 早上好! 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今天来学佛修行? 有想过为什么吗? 有没有答案? 你们有答案的可以讲, 为什么来学佛修行? 为了要解脱嘛, 是不是? 为了想开悟成佛嘛, 自己解脱之后帮助众生解脱, 自己开悟成佛之后帮助众生成佛, 是不是这样? 这标准答案,Bingo! 所以呢既然都是这样的目标,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道 前 基 础 道 次 引 导 1 下 士 道 念 死 无 常 45 三 恶 趣 苦 139 皈 依 三 宝 215 由 依 何 事 为 皈 依 因 216 由 依 彼 故 所 皈 之 境 219 由 何 道 理 而 正 皈 依 233 既 皈 依 已 所 学 次 第 ( 见 讲 记 四 ) 思 考 题 287 道 前 基 础 道 次 引 导 道前基础 道次引导 1 下面开始宣说 以暇满人身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2 2 3 4 5 6 7 8 2 3 4 1 1 5 6 7 8 10 1 2 1 2 11 12 1 1 13 14 1 1 15 16 1 1 1 17 2 3 18 4 19 20 21 1 1 22 1 1 23 1 1 24 25 1 2 3 1 2 3 26 1 2 1 2 27 1 1 29 30 31 ~ 32 1 1 ~ ~ ~ ~ ~ ~ 33 ~

More information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今后当死之一念, 虽尽人皆有 ( 知 ), 然以于日日中, 每念今日不死, 今日又不死, 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 若不作意于彼对治, 而为如是心所障蔽,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 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 专务于求此世乐 除此世苦之方便 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 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 然以趣重今世之故, 任作何善, 其力定然薄弱, 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

More information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2013 年 1 月 23 日 的 立 法 會 會 議 葛 珮 帆 議 員 就 幫 助 中 產 動 議 的 議 案 ( 經 單 仲 偕 議 員 及 莫 乃 光 議 員 修 正 ) 進 度 報 告 在 2013 年 1 月 23 日 的 立 法 會 會 議 上, 由 葛 珮 帆 議 員 就 幫 助 中 產 動 議 的 議 案, 經 單 仲 偕 議 員 及 莫 乃 光 議 員 修 正 後 獲 得 通 過

More information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a) (b) (c) (d) (e) 207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17.29 17.29 13.16A(1) 13.18 (a) (b) 13.16A (b) 12 (a) 209 13.19 (a) 13.16A 12 13.18(1) 13.18(4) 155 17.43(1) (4) (b) 13.19 17.43 17.29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哲 學 與 生 命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研 究 研 究 生 : 何 貞 宜 指 導 教 授 : 陳 章 錫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六 日 誌 謝 論 文 得 以 完 成, 最 重 要 的, 是 要 感 謝 我 的 指 導 教 授 陳 章 錫 博 士, 老 師 總 是 不 辭 辛 勞 仔 細 閱 讀 我 的 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3.1 -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Microsoft Word - 3.3.1 -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光 明 英 來 學 校 ( 中 國 文 學 之 旅 --- 散 文 小 說 教 學 ) 一 年 級 : 成 語 ( 主 題 : 勤 學 ) 節 數 : 六 教 節 ( 每 課 題 一 教 節 ) 課 題 : 守 株 待 兔 半 途 而 廢 愚 公 移 山 鐵 杵 磨 針 孟 母 三 遷 教 學 目 的 : 1. 透 過 活 動, 學 生 能 說 出 成 語 背 後 的 含 意 2. 學 生 能 指

More information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1 12,403 2,892 264,553 19,517 238,008 10,132 989 36 9,869 2,218 250 122 ( 126 108 1,563 278 159 260 478 35,563 1,073 74 190,283 104,352 140,658 20,349 16,733 21,607 (21,607) 58,689 303,699 339,262 339,262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993 79 2010 9 80 180,000 (a) (b) 81 20031,230 2009 10,610 43 2003 2009 1,200 1,000 924 1,061 800 717 600 530 440 400 333 200 123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500 2003 15,238 2009 31,4532003 200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单 元 ( 一 ) 儿 童 文 学 理 论 内 容 提 要 : 本 单 元 共 分 成 三 个 小 课 目, 即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儿 童 文 学 创 作 和 儿 童 文 学 的 鉴 赏 与 阅 读 指 导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内 容 包 括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含 义 儿 童 文 学 读 者 儿 童 文 学 与 儿 童 年 龄 特 征 和 儿 童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bnbqw.PDF

bnbqw.PD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1 2 16 1608 100004 1 ( 2003 2002 6 30 12 31 7 2,768,544 3,140,926 8 29,054,561 40,313,774 9 11,815,996 10,566,353 11 10,007,641 9,052,657 12 4,344,697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第三章 第 三 章 :2017 年 行 政 長 官 產 生 辦 法 - 可 考 慮 的 議 題 行 政 長 官 的 憲 制 及 法 律 地 位 3.01 基 本 法 第 四 十 三 條 規 定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首 長, 代 表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依 照 本 法 的 規 定 對 中 央 人

More information

nb.PDF

nb.PDF 3 4 5 7 8 9..10..15..16..19..52 -3,402,247-699,783-1,611,620 1,790,627 : - - -7,493 - -1,687 2,863 1,176 2,863 - -148,617 - - 12,131 51,325 - -12,131-2,165 14-2,157 8-3,393,968-794,198-1,620,094 1,781,36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建 築 物 無 障 礙 設 施 設 計 規 範 內 政 部 97 年 4 年 10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2190 號 令 訂 定, 自 97 年 7 月 1 日 生 效 內 政 部 97 年 12 年 19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9360 號 令 修 正 內 政 部 101 年 11 年 16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1010810415 號 令 修 正 目 錄 第 一

More information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I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生 和 专 业 结 构 改 进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及 时 回 应 社 会 关 切 的 一 项

More information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1...1...4...15...18...19...24...26...31...35...39...48...57...60...62...66...68...72 I ...73...88...91...92... 100... 104... 144... 146... 146... 147... 148... 148... 148... 149... 149... 150... 151...

More information

疾病诊治实务(一)

疾病诊治实务(一) ...1...4...5...8...13...14...15...18...18...19...22...25...26...27...29...30...32...35 I ...38...42...43...45...48...51...53...56...59...60...60...61...63...65...67...69...72...74...77...80...82...84 II

More information

名人养生.doc

名人养生.doc I...1...3...4...6... 11...14...18...22...26...29...31...38...45...49...56...57...59...61...67 ...72...73...75...77...80...83...85...91...92...93...95...96...97... 103... 107... 109... 110... 112... 11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嘉 義 地 區 客 家 禮 俗 研 究 第 一 章 前 言 嘉 義 地 區 的 客 家 族 群 約 略 可 分 為 福 佬 客 詔 安 客 與 北 部 客 等 三 種 類 別, 其 分 佈 區 域 以 海 線 地 區 平 原 地 形 沿 山 地 區 為 主 有 相 當 多 的 北 部 客 家 人, 是 二 次 大 戰 末 期 和 戰 後 初 期 才 移 民 嘉 義, 是 什 麼 因 素 令 許 多

More information

05301930

05301930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法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河 川 砂 石 法 規 範 之 探 討 - 以 採 取 土 石 及 挖 掘 河 川 認 定 基 準 為 主 指 導 教 授 : 盧 映 潔 博 士 研 究 生 : 王 瑞 德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五 月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3 第 三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1...2...3...4...5...6...8...9... 11 - -...13...15...17...18...20...22...23...25...26...28 I II...30...32...34...35...38...40...42...44...46...47...48...50...52...53 X...55...56...57...58...60...61...63...65

More information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4, 197823 2916.3%29 335, 23 29.5% 23 29 16.3% 14 35 33,535 14 135 13 125 1,292 1,3 1,38 1,314 1,321 1,328 1,335 3 25 2 15 1 5 1. 1.1 13,582 15,988 1.4 18,322 11.6 11.9 21,192 24,953 3,67 9. 8.7 12 1 8

More information

海淀区、房山区(四)

海淀区、房山区(四) ...1...1...2...7...8...9... 11... 15... 17... 17... 18... 19... 20... 21... 23... 25... 28... 31... 32 I ... 35... 36... 37... 39... 42... 43... 48... 53... 54... 58... 63... 64... 65... 66... 68... 71...

More information

穨ecr1_c.PDF

穨ecr1_c.PDF i ii iii iv 1 2 3 4 5 5555522 6664422 77722 6 7 8 9 10 11 22266 12833 1894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14 2.15 2.18 26 27 28 29 30 31 2.16 2.18 5.23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穨2005_-c.PDF

穨2005_-c.PDF 2005 10 1 1 1 2 2 3 5 4 6 2 7 3 11 4 1 13 2 13 3 14 4 14 5 15 6 16 7 16 8 17 9 18 10 18 2005 10 1 1. 1.1 2 1.2 / / 1.3 69(2) 70(2) 1.4 1.5 1.6 2005 10 1 2. 2.1 2.2 485 20(8) (a) (i) (ii) (iii) (iv) 571

More information

北京理工大学.doc

北京理工大学.doc ( )...1...6...8...10...20...22...24...28...30...32...40 I ...53...55...61 ( )...62...71...74 ( )...77...81...84...86...88...89...91...92...96...99... 110...111... 112 II ... 113... 114... 115... 116...

More information

尲㐵.⸮⸮⸮⸮⸮

尲㐵.⸮⸮⸮⸮⸮ I...1...2...3...4...5...6...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 II...27...28...28...29...30...31...32...34...35...36...37...38...39...39...40...41...43...43...44...45...46...47...48...48...49...50

More information

东城区(下)

东城区(下) ...1...1...2...3...9...9... 12... 12... 17... 17... 18... 19... 20... 29... 31... 37... 41... 70... 73 I ... 74... 78... 78... 79... 80... 85... 86... 88... 90... 90... 90... 92... 93... 95... 95... 96...

More information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 ) ...1...1...3...10... 11...12...15...17...18...19...20...22...23...24...26...27...28...30...31...32 I ...36...38...40...41...42...44...45...47...48...49...50...51...52...53...55...58...59...60...61...62...66...67

More information

物质结构_二_.doc

物质结构_二_.doc I...1...3...6...8 --... 11 --...12 --...13 --...15 --...16 --...18 --...19 --...20 --...22 --...24 --...25 --...26 --...28 --...30 --...32 --...34 --...35 --...37 --...38...40 II...41...44...46...47...48...49...51...52...55...58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華 嚴 一 真 法 界 思 想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王 俊 彥 研 究 生 : 許 瑞 菁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2 月 自 序 在 佛 教 經 典 中 最 初 接 觸 的 是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此 經 乃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的 精 華 版 綱 要 版 為 了 瞭 解 經 義, 深 知 宇 宙 運

More information

水力发电(九)

水力发电(九) ...1...17...20...26...27...30...33...34...36...37...44...47...49...58...77...79...90...96...107 I ...114...115...132...134...137...138...139...140...142...142...144...146...146...146...148...148...149...149...150...151...151...152

More information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1...5...26...27...43...44...48...50...52...54...55...57...60...61...62...63...65...67...68 I ...69...70...71...75...77...78...82...84...95...98...99... 101... 103... 107... 108... 109... 110...111...

More information

景观植物(一)

景观植物(一) ...1...5...6...8... 11...13...15...18...21...23...26...29...43...51 5...53...58...62...63...65 I ...67...70...72...74...76...77...78...80...81...84...85...87...88...90...92...94...97... 109... 113... 11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教 学 管 理 文 件 汇 编 目 录 教 育 法 规 和 指 导 性 文 件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高 等 教 育 法 1 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师 法 8 3.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学 生 管 理 规 定 12 4. 高 等 学 校 学 生 行 为 准 则 18 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学 位 条 例 19 6. 高 等 学 校 教 学 管 理 要 点

More information

园林植物卷(三).doc

园林植物卷(三).doc I II III I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84k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More information

厨房小知识_一_

厨房小知识_一_ ... 1... 1... 2... 3... 3... 5... 6... 7... 7... 8... 10...11... 12... 13... 15... 17... 18... 19... 19... 20... 23... 24... 24 ... 26... 26... 29... 30... 31... 32... 33... 34... 37... 38... 40... 41...

More information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1...16...20...22...31...32...34...37...38...40...44...46...54...58...59...60...61 I ...62...63...70...77...79...81...84...90...93...95...95...97... 100... 102... 104... 105... 106... 107... 109... 113

More information

1................................... 1................................... 2......................................... 3......................................... 4.............................. 5.........................................

More information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 I... 1...1...8... 9... 9...9...11...13...16...19...22...25...28...33...36...39...42 II...46...48...51...55...58...62... 67...67...70...73...76...79...83...86...89...92...96...99... 102... 105... 108...

More information

厨房小知识(五)

厨房小知识(五) I...1...2...3...4...5...6 ()...7 ()...9...10...10... 11...12...13...14...15...15...16...18...19...20...20...21...21 II...24...27...28...29...29...31...32...33...34...35...36...38...38...39...40...40...41...42...42...43...44...44...47...48...50...50

More information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 I ..................................................... II .......................................... III ... 2003......... IV ,

More information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 1... 4... 8... 8... 9... 9...11... 13... 15... 20... 23... 30... 31... 36... 39... 40... 43 I ... 47... 52... 57... 60 1... 65 2... 71 (3)... 78... 81... 87... 89... 91... 94... 95... 97 ( )... 100...

More information

华东师范大学.doc

华东师范大学.doc ...1...3...4...5...6...7 ( )...9 ( )...10...16...19...21...22...23...27...27...31...31 I II...33...34 ( )...36 () ( )...44 () ( ) ( )...49 ( )...54...56...60 ( )...64...70...81...89 2004...95...97...99...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I...1...1...4...4...6...6...13...24...29...44...44...45...46...47...48...50...50...56...60...64...68...73...73...85...92...99...105...113...121...127 ...127...131...135...142...145...148 II III IV 1 2

More information

乳业竞争_一_

乳业竞争_一_ ...1...7...10... 11...14...17...18...19...21...23...25...26...28 50...30...31 48...31 3000...34...35...37 I ...40...44...45...48...50...51...55...56...58...58...60 ()...62 ()...66...71...72...72...73...76...77

More information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 I ......... 2003....................................... II III............................................................ IV..............................................................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1...1...3...5...6...8...8...15...16...19 21...21...24...25...26...29...30...33...36...38...41...41 ( )...41...42...48...48...57...57...63...67...67...67...67...71...74 I ...76...76...79...81...82...82...83...83...83...84...84...85...85...85

More information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 I ................................... II ........................... 2001......... III IV......................................... ........................

More information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1...6...8 2004... 11...15 2003...16...20...29...32...34...38...39...42...43...44...48 I ...53...58...61...63...71...75...77...79...83...91...94...95...98... 100... 102... 102... 105... 106... 107...

More information

胎儿健康成长.doc

胎儿健康成长.doc ...1...2...5...6...7...8...9... 11...13...15...16...17...19...22...22...23...24...25 I II...26...27...30...31...32...33...36...38...38...39...40...43...44...46...46...47...48...50...52...54...55...59 ...62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