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开示录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金刚经》开示录"

Transcription

1 释量论 成量品法称论师造索达吉堪布译量即无欺识 起功用不欺, 名起亦如是, 显示所欲故 说者能为境, 何义心中明, 彼名乃量性 非具境性因, 取已所取故, 世俗不承许 识是正量性, 缘所取舍事, 彼者为主故 以有境相异, 识证有别故, 彼有此有故 由自知自体, 依名言为量, 论能遣愚痴 明未知义尔 证知自体已, 知总相得之 意谓于自相, 不知而知故 观察自相故 具彼佛为量 为遣非生者, 而说成量性 故待彼能立, 是量实合理 常性量非有, 证知有实量, 所知无常性, 彼无常性故 次第产生者, 由常生非理, 不容观待故, 缘非能利故, 无常亦无量 住行形差异, 能起作用等, 许成喻不成, 抑是怀疑处 随有无所造, 形等极成立, 由彼比量者, 其是合理性 证实异事等, 名同无别故, 比量非应理, 如灰物推火 非尔则陶师, 造瓶等泥形, 故蚁穴亦成, 由彼所造作 随行所立故, 果总亦能证, 而说相属者, 异故他体过, 许是果等同 唯见于种别, 成立之名总, 证成非应理, 犹如语言等, 是够故为牛 欲说依他故, 诸名于何者, 并非悉皆无, 有彼若成义, 一切成一切 依此而分析, 淡黄派等许, 无常等之故, 亦成无心等, 剥皮则死故, 承许为具心 事体若不成, 此理若成立, 纵彼不成立, 差别非能害, 如声依虚空 名虽不成立, 事成则成立, 如鸱枭派前, 佛教徒宣说, 体等作能立 当知彼错等, 纵唯名无谬, 1

2 能立亦有咎, 由事证事故 如行故证牛, 具手故证象, 此名之所诠, 共称非欲说 若何事是因, 彼何时非因, 何故许彼因, 不许非为因 与刃药等联, 黑者伤及愈, 无关之木块, 何不执为因? 自性无差异, 造作亦非理, 常无消逝故, 功能亦难悟 何有则何有, 此外若执因, 一切因无尽 生芽土水等, 自性尽变已, 是因善作彼, 见其差异故 谓如境根聚, 无别是识因, 如是此是非, 彼亦有别故 各自皆无力, 自性无别故, 聚亦无能力, 是故差异成 故各无何力, 聚有德彼等, 是因非自在, 此等无别故 有者则声称 : 量即知隐事, 彼能立亦无, 勤行者非有 不知于所说, 疑虑有误者, 为令勤彼说, 寻觅有智者, 故察堪当彼, 所修之智慧 此晓昆虫数, 我等无所需, 彻知取舍性, 及其方法者, 许彼为正量, 而非知一切 见远否皆可, 见求真理是 设见远为量, 当来依鹫鹰 能立修悲中 谓心依身故, 修习不成立 非理破依故 有情受生时, 呼吸根及识, 非不待自类, 唯由身体生, 极其过分故 见具结生力, 彼何具何无, 何后无结生? 何处不产生, 湿生等众生, 地等分毫无, 故悉种子性 故根等不待, 自类是大种, 如一者尽成, 皆无别成故 诸根一一损, 意识非有损 见此若改变, 彼等亦变异, 故识住所依, 即识依于彼, 是诸根之因, 故根由识起 具如此能引, 后亦成如是 彼之识利故, 说意依于身 设若根无有, 非识彼亦无 如此互为因, 是故互为果 由非次第者, 不生次第者, 无别待亦无 身次第成识, 彼亦显次第, 前前刹那者, 一一刹那中, 2

3 是前无彼因, 是故一切时, 可见或有因 末心与他心, 结生有何违? 何故许罗汉, 彼心无结生? 岂非已跟随, 量不成义宗? 若彼离因故, 何故不说彼? 如识成取故 具根非生心, 生识用异故, 亦非一切生 无心故非他 一因故并存, 如根如色味 由境而改变 恒随彼因故, 何益彼为因, 是故说此依, 生故称为因 有时于心续, 能利亦容有, 如火于瓶等, 非唯此即灭 身若安住时, 心应无消失 彼有方有之, 驾驭故彼生, 非呼吸生彼, 风排及引生, 无勤何因致? 彼等盛衰中, 当得增与减, 彼等亦应同 心是因不同, 住引业余者, 亦许是因故 若如灯心等, 患违身非因 死致诸患退, 彼时复成活 设谓火灭时, 薪变不复还, 彼即无复返 非尔有疗法 不复生有者, 致有者变化, 有者复返故, 如火于薪金 初微亦非返, 造可复返变, 亦复出现, 如金之硬性 说毫不可医, 能转难得故, 抑寿已尽故, 唯患无不治 死毒等返故, 或彼咬已除, 亦离变因故, 彼何不复活? 近取无变异, 不变近取果, 如泥无变异, 不变瓶子等 何事无变异, 转变何事彼, 彼近取非理, 如黄野黄牛, 身心亦如是 彼因俱有缘, 生果即并存, 如火红铜液 有无依无故, 非是若谓有, 所住即所依 于此所依无 住者外非他 是他彼之因, 彼于事作何? 应成无毁灭 许彼灭因致, 彼亦同过失 住因亦作何? 设遇灭因前, 所依令安住, 灭即法尔有, 于此无害故, 住因起何用? 若谓如水等, 所依此亦同 诸事一刹那, 灭故事相续, 如此生之因, 故彼是所依 否则不合理 障碍流失故, 3

4 水等之所依, 无行德总业, 如何需所依? 依此破会合, 会合者之因, 种类等亦住, 所依无故遮 若事依他灭, 彼住因作何? 纵彼无他灭, 住因皆无力 有依悉具住, 诸生皆有依, 是故一切事, 有时亦不灭 若是自灭性, 令彼住他何? 设非自灭性, 令其住他何? 身体无增减, 以心行差别, 慧等增及减, 此非灯光等, 存诸所依中 由彼此亦胜, 非无利于心 有时贪欲等, 依强等而增, 乃由苦乐生 彼亦调适等, 内义近中生 依此即是说, 身等失念等, 内义别中生, 识致改变故 如心别有者, 闻虎见血等, 而现昏迷等 由此可决定, 随从何行心, 无彼则不生, 故心依于心 犹如依于心, 听闻等功用, 心中尔时明, 无有相异故, 身亦应具德 于我具贪故 有情非他引, 欲得乐离苦, 受生于劣处 痛苦颠倒心, 生爱而束缚, 生因若彼无, 其即不投生 若未见去来 根不明不见, 如目不明者, 不见轻微烟 纵有体微故, 有于有无碍, 如水如金汞, 非未见故无 手等动皆动, 相违之二事, 一中不容故, 应成余异体 一覆一切覆, 抑或未覆时, 覆者亦应见 一由染料变, 皆变或不变, 知故一聚无 谓多则如前, 无有差异故, 极微故非知 不成无差异, 有别是根境, 是故非微尘 依此亦遮破, 无有能障等 汞与金混合, 热石等何见? 根等各无力, 如何能证知? 谓由具法生, 此过亦等同 若谓金与汞, 由具方得见 依无见何知? 味具色等违 若近命名许 识成各相异 譬如谓长串, 具彼自体说, 与其异体者, 具数及业等, 体不现识前 名识随异事, 分别假立义, 4

5 犹如功德等, 已灭及未生 若许此假立, 何故而承许? 彼于一切事, 何不依彼许? 若非皆假立, 异别故谓主 何外他体无, 互异即无义 非具余义因, 白等具数等, 名称非异名 若彼亦他义, 德实成无别 虽非他事物, 以反体分异, 如外非实体 说事之诸名, 具足数目等, 相异而宣说, 他法作特指 欲知唯彼者, 不引诸其余, 有谓指之具, 能诠似异法, 诠一义一切, 引故谓指具, 即诠有法名 除色等力别, 彼等相同果, 非因予遣除, 即用瓶之名, 故瓶非谓色, 一体之名称, 是诠类聚别 彼总或分支, 谓瓶之色等, 能表彼力异 此说余亦尔 一切若是因, 离一支亦非 纵各具能力, 同时生多体 相同多体故, 呼吸非决定 纵一然多明, 彼因恒存故 若非多之因, 渐非无别故 一息取多境, 故彼生不定 若一识知多, 彼成同时性, 无违故次第, 缘取亦不成, 无有差别故 若执非自类, 时息多刹那, 即是心之因, 则无次第因 彼岂具次第? 前自类是因, 则初应不生, 彼之因非有, 出息异有境 有亦定多性, 故心同时生 气息行弱等, 缺一则不生, 如何有即因 识亦应有别 何非依何别, 而别非其果 识功能定故, 一是一之因, 以识著他境, 无力不取余 若身顿生识, 后定同类生 身体之能力, 何故而消失? 谓身灭非依, 故心独自住 为彼因得转, 心续安住因, 不成其分支 此生之五处, 生余身之因 破彼分支事, 是因不可得, 非定已详说 根等亦有余 可见前前根, 自类之能力 见变故生他, 亦皆得成立 若彼由身生, 如前过亦同 谓由心中生, 5

6 余身成此生, 由离因之故, 末心有结生 许能立有余 谓修纵超胜, 如跳及水温 并非越自性 已修若反复, 亦将侍勤作 所依不稳固, 超胜不能增 自性非同彼 益彼诸功用, 于后之超胜, 成办力无故 非恒所依住 别增非性故 何时已造作, 复不观待勤, 他勤将胜进 修悲等生, 自然得进展, 如火等燃柴, 水银及金等 是故彼等生, 体性生功德 勤作令后后, 愈来愈超胜 若由前同类, 种子得增长, 悲心等串习, 其量住何处? 跳跃非如是, 其因力勤习, 功能确定故, 跳跃决定性 初非如后跳, 身有违品故 力渐除违品, 自力现前住 悲由自种生 设自种子果, 违品妨害无, 心即成彼性 如是修前前, 心法之慈悲, 离贪智慧等, 即余明之本 依修成悲性, 如离贪贪厌 具悲为灭苦, 勤修诸方便 方便生彼因, 不现讲彼难 依教理观察, 痛苦之特性, 了知痛苦因, 无常等自性 何故成如此? 因住果不灭 为除彼之因, 观察其违品 了悟因体故, 彼对治亦定 我执我所执, 有为行境者, 贪执即是因, 能害见无我, 彼二是相违 众相多方便, 长时修习中, 彼过及功德, 亦成极明性 心亦明显故, 因习已断除 佛陀行他利, 胜麟角喻等 为彼故修法, 承许是导师 证成初生故, 此二说为因 断因具三德, 即是善逝性 非苦所依故, 即善彼由见, 无我或修行 生过即兴起, 称为复退转, 已断我见种, 是不退转性 彼谛异体性 身语意之染, 无恼及无病, 说道不明余, 修故无余断 有谓言说等, 故非尽过患 此逆疑故谬 6

7 有因故因治, 修习灭尽故, 由知因自性, 彼智亦成立 常性或无法, 或法不知故, 何故妄断言, 诸过不能灭? 有因故依修, 因治灭尽故, 由因自性知, 知彼亦成立 救者见道说, 无果非妄说, 具悲故诸为, 行持他利故 为此是正量 或救说四谛 苦即流转蕴 串习贪等明, 见故非自然, 无因生违故 错非风等法 谓性合无过 为何亦不见, 彼法外他法? 一切贪成同, 故非一切法 谓如色无过, 设彼差别者, 诸业增上无, 彼辩亦等同 若亦许贪等, 自性是诸法, 无不具力性, 果别由何致? 诸过纵有别, 无有差异故 非不成立性, 一切变变故, 亦非一切生 若因已增长, 则果不应减, 如热贪等变, 是由苦乐生 若由不等生, 痛苦不生贪 请说由何生? 由调和精增, 从中生贪欲 见不调亦贪, 余调亦非尔, 精尽漏血尔, 不定一女精, 非于一尤贪 色等亦分支, 非尔皆不定 不定皆会生 不执德亦尔 设执德是支, 一切成执德, 因无差异故 何时具贪欲, 如是不成嗔, 彼二体异故, 不见此固定 自许贪心等, 依赖于同类, 习气差别转, 是故无彼过 此破大种法, 所依亦遮故 非白等依土 所依名因义 或与自所依, 无别存是依, 否则非合理 设谓醉等力, 如是有差异 力非事外境, 彼亦将毁灭 所依齐全住, 能依非毁灭, 设谓与彼同 非尔知现异, 大种心异故 乃至身变前, 意体成相同 分别随境转, 此是何原由? 何时不待身, 有识成有者, 习气苏醒因, 故有生有者 非识非识因, 是故亦成立 设许一切事, 具生识力故 草等尖百象 先前未曾见, 7

8 说有除数论, 有惭谁力言? 百次分析因, 何体成显现, 其体先不现, 彼果如何存? 前无而生中, 贪等成不定 若不离大性, 故皆具贪等 一切贪成同 若大种别致 诸大无生异, 然此异所依, 有增有减性, 有彼成无彼 若贪等虽异, 因同性不失 本性同因故, 一切成贪同 同性生牛识, 或于此地等, 众生等差异, 有者次第无 热次第有别, 然无无热火, 如是此亦尔 非尔以热外, 火已遮破故 何法余有德, 具差别次第, 彼等彼差别, 有断如白等 如色等不定, 彼与大无别 设谓与之同, 非尔贪心等, 应成俱生故 执相有境故, 境亦非依据 同类因离故, 贪等不一定, 或因接近故, 诸识常时生 彼者偶尔得, 故是无常性 过患所依故, 因主故亦苦 非我非加持 非因非加持 常岂是能生? 故一非异时, 产生多体法 他因纵聚合, 却未生果故, 比量推他因, 彼非常法有 乃暂时性故, 证实苦具因, 无因不待他, 故成恒有无 有者极声称, 犹如荆棘等, 锐等无有因, 此等成无因 此有彼亦生, 此变彼亦变, 称此是彼因, 此于彼亦有 触是色因故, 是见之理由 诸常法已破, 非由自在等, 无有能力故 故欲有是因, 众人境差异, 持受得彼意 彼者即有欲, 众生欲离苦, 得乐而流转 彼许欲坏爱 贪我因中生, 非乐作乐想, 流转一切处, 故爱是有依 离贪生未见, 乃诸论师说 无身贪未见, 故贪由身生 许因故承许, 近取已遮破 若随此理许, 自己害自许 设谓见贪生, 故与生俱起 同类生前成 无明是有因, 未说唯说爱, 能引相续故, 等无间缘故, 8

9 业亦非业有, 不定有彼故 彼非永恒性, 障因等有故 轮回故无解 非尔许不成 执我未灭除, 彼将受折磨, 尔时苦增益, 不住自性中 为摧解脱者, 纵无增益勤 许离贪者住, 悲或由业感, 引中不退转 超越有爱业, 非能引其余, 俱有缘尽故 知苦无相违, 前行趋入者, 实法悲悯生, 非与有情系 非彼本性法, 增益自他贪 仅知苦相续, 即将生悲心 痴乃过之本, 彼亦执有情, 彼无则非由, 过因中起嗔, 故许悲无过 并非无解脱, 昔行灭尽已, 不结生余故 行力若未尽, 彼住无过患 悲心微弱故, 亦无住大勤 彼者大悲心, 于他前安住 离坏聚见故, 初道无有有 俱生未断故, 若断岂有有? 若欲愿安乐, 欲求不受苦, 凡是思我心, 俱生有情见, 不见所谓我, 毫亦不执我 于我无爱恋, 不以求乐转 生苦因即缚, 常法何有彼? 不生苦因解, 常法何有彼? 不可说无常, 彼非任何因, 于不可说者, 缚解皆非有 自性无坏灭, 智者谓常性, 故舍此惭见, 说彼为常有 修已说道转 设谓虽转依, 如道过复起 非尔无力故 识取境之法, 如何有取彼, 有之本性者, 亦是此能生 自性此此中, 依他缘误解, 消除观待缘, 不稳如蛇识 心性为光明, 诸垢客尘性, 故前无能力 转依彼本性, 尔后无能力 纵有力有害, 能生核心事, 非具长存力, 犹如湿地火 无害真实义, 于自性颠倒, 勤作亦不退, 识持彼法故 我执同一因, 因与果事故, 贪嗔彼此间, 他体亦非害 慈等痴无违, 故非尽除过 诸过之根本 彼即坏聚见 明知违品故, 心所缘取故 倒缘说无明, 9

10 故余不合理 相违于此说 空见相违故, 与彼性诸过, 相违极成立 众生法性故, 非尽如色等 非尔不成故 若与对治系, 消除亦见故 过灭如固体 非有复次生, 彼本性无系, 如灰不定故 现见有我者, 于彼常执我 由执爱安乐, 由爱障诸过 视德而爱恋, 我所取成彼, 是故于我贪, 尔时彼流转 有我则知他, 自他中执嗔, 此等尽相系, 而生诸过失 决定贪我者, 不离贪我所, 无过亦非有, 离贪我之因 设若贪有过, 彼中成如何? 对境未摈除, 不能断除彼 断除与功过, 相系贪嗔等, 不见彼等境, 内非由外相 非由德起贪, 是由见境德 无不齐全因, 其果何能遮? 见贪有何过? 若谓苦所依 于此非离贪, 见我所如我 如若彼无有, 我非痛苦因 彼亦与之同 如此二无过, 故二非离贪 如蛇所咬肢, 观苦而断除 摧毁我所心, 除此相反非 根等执著为, 受用之所依, 自心凭何除? 彼离贪何有? 如离身发等, 意起之心生, 于他生耽著, 一切之现量 会合等相属, 将生我所心, 相属住性故, 已见然不除 纵无会合等, 饶益一切具 生苦故如指, 不起我所心 彼非始终苦, 多如有毒食 由贪殊胜乐, 于违彼离贪, 由爱殊胜乐, 方舍些微乐 无思由贪我, 随得而运用, 如见未得女, 与旁生行淫 承许有我者, 如何许我灭? 领受及名言, 功德所依灭, 何许是耽著? 著性非如是 一切时我执, 令我贪坚固, 彼耽我所种, 安住分位时 纵勤依德分, 取受而能障, 于我所离贪, 亦能障彼过 若于我离贪, 今无离贪者, 彼何舍弃我? 修苦成无义 彼等观痛苦, 10

11 唯知是苦性, 彼先已现量, 虽尔无离贪 设若依彼过, 刹那除彼心, 然彼非离贪, 如欲于余女 若有取舍别, 一者所生贪, 随他生起时, 诸贪之种子 无过有境贪, 能成亦无过, 众生亦仅此, 今于何离贪? 贪彼亦有过 彼于我等同 见德生耽著, 由见过毁灭, 根等非如是, 愚等亦见故, 有过亦具故, 纵知具功德, 于他无有故, 及于过去等 是故我所心, 非由见德致, 故非见非德, 而断我所心 本无功德者, 增益贪亦见, 修彼因无害, 于彼岂有害? 殊胜求其余, 具生灭心故, 后士亦了知, 我与根等异 故非视一贪, 凡是贪我者, 自贪缘内支 以今苦厌离, 此嗔非离贪, 尔时亦有贪, 方觅其余故 嗔具苦因故, 彼唯尔时住, 彼灭则复依, 本身之自性 断应取舍故, 一切皆平等, 檀香与斧同, 称之为离贪 念及行苦已, 方说观修苦, 我之彼缘生, 乃无我见依, 依空见解脱, 修余即为彼, 说无常知苦, 依苦悟无我 非离贪有爱, 依止所为事, 非从惑业解, 此称流转者 若不许我所, 亦无享受者, 具造受用相, 此我尔时无 故欲解脱者, 根除无始来, 同类因种子, 所生坏聚见 教是此事因, 未见众人前, 说教能解脱, 亦非皆能悦 种等成立轨, 非令士不生, 涂麻油火烧, 我亦应解脱 先重后轻故 非已灭除罪, 此之重成无, 无体罪非重 颠倒识彼生, 爱思所牵引, 投生恶处众, 故彼断不往 唯由彼生故, 彼等能受生 彼等思本业, 故生思无失 趋知依即作, 彼由不见生 未见灭不趋, 是故行非思 有无随从故, 现见成作用, 即由思能力, 而非依余者 11

12 具彼之彼等, 为何不流转? 若彼成无用 灌顶等无间, 彼依识执取, 散灭皆成无 彼时无心故, 不生诸垢心, 结生能力无 活亦成无能, 对治与自品, 若增减增故, 过心自类种, 灌顶不能除 常不观待故, 相违次第生 作不作同性, 作者亦相违 业果亦成一, 彼等与彼异, 失毁作受者, 常力亦不成 他忆受等过, 皆非能妨害, 有亦无忆故, 领受生忆念 于四谛固常, 乐我我所等, 非真十六相, 增益而爱恋 与彼相违义, 了悟真相者, 善修即正见, 能摧爱随行 业身纵安住, 然一无有故, 三因生非有, 如无种子芽 非断业及身, 无有对治故, 无力故有爱, 亦再生起故 若为尽二勤 尽业疲无义 见种种果故, 比量推诸业, 能力各相异, 依苦行烦恼, 一法不能尽 有者生彼果, 变小非异类, 领受果报者 若依苦行力, 功能亦合尽 则成惑分断, 无惑断一切 苦行许异惑, 或谓烦恼性 彼即业果故, 此非合力等 许摧生过故, 能灭一切过, 能令业不生, 如何失已作? 非由业生过, 造过反非尔 无有邪分别, 乐亦不起贪 救护知真如, 稳固及无余, 殊胜智慧成, 逝即证义故, 胜外有无学 为他利行智, 彼者为导师 由彼即慈悲, 他利前利成, 不舍事业故 依悲说善妙, 依智说真谛, 具能立说彼, 亦具正加行, 是故成量性 彼事赞导师, 为证依彼经, 成立是正量 未遮比量故, 少生之本性, 一切即灭法, 于此等多处, 见此论式故 无不生相因, 12

13 - 13 -

差别成决断, 正因不见故 若余量害者, 非不见而无, 如是于余因, 容有余量害 不见故, 所触见不具, 无误 由处等差别, 物能力各异, 见一而谓余, 定有则非理 我 地有知等, 非能立为无, 岂唯不可得, 是因无能立? 故由彼系属, 自性遮自性, 或由其因法, 于果无误故 不尔遮一法, 云何余亦遮

差别成决断, 正因不见故 若余量害者, 非不见而无, 如是于余因, 容有余量害 不见故, 所触见不具, 无误 由处等差别, 物能力各异, 见一而谓余, 定有则非理 我 地有知等, 非能立为无, 岂唯不可得, 是因无能立? 故由彼系属, 自性遮自性, 或由其因法, 于果无误故 不尔遮一法, 云何余亦遮 释量论颂 法称论师著 敬礼圣鬘殊室利童子 敬礼于具足, 除灭分别网, 甚深广大身, 遍放普贤光 众生多著庸俗论, 由其无有般若力, 非但不求诸善说, 反由嫉妒起嗔恚 故我无意谓此论, 真能利益于他人, 然心长乐习善说, 故于此论生欢喜 宗法彼分遍, 是因彼唯三 无不生定故 似因谓所余 因法所有性, 若无则不生, 此果是正因 若与唯有性, 系属体亦尔 若诸量不转, 于无而不转, 为果是正因 观待于差别,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5FDBFC6CFB5CEE5C2DBB0E0BDCCB2C4A3A A3A9B5DACEE5D1A7C6DA2E646F63>

<4D F736F F D20D5FDBFC6CFB5CEE5C2DBB0E0BDCCB2C4A3A A3A9B5DACEE5D1A7C6DA2E646F63> 目 录 释量论 成量品广释 上...1 第一课...2 第二课...22 第三课...42 第四课...64 第五课...82 第六课...101 第七课...125 第八课...148 第九课...163 第十课...182 第十一课...196 第十二课...212 第十三课...230 第十四课...246 第十五课...264 第十六课...281 第十七课...295 第十八课...30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上士道(七)

上士道(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九讲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一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 二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 三 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 今初 修菩提心的次第当中, 第二种传承是依寂天菩萨的教典而修 内容分三 : 第一 思惟能修自他交换的殊胜利益 及不能修自他交换的过患, 第二 如果藉由修习, 自他交换的心一定能生起, 第三 修习自他交换法的次第 首先介绍思惟能修自他交换 即不能修自他交换的利益和过失

More information

我还是做有利自己的事, 菩萨您是知道这种情况的, 可是您都不来加持, 我还有什么办法 文殊菩萨就答应 : 在你还没登地前, 我会随时照顾你, 所以文殊菩萨就如真人般显现, 当 他的师长指导他 于是陈那菩萨就在山洞中完成 集量论 自从佛涅槃后, 佛法一直衰落, 直到龙树菩萨 无著菩萨等二圣六庄严出世的

我还是做有利自己的事, 菩萨您是知道这种情况的, 可是您都不来加持, 我还有什么办法 文殊菩萨就答应 : 在你还没登地前, 我会随时照顾你, 所以文殊菩萨就如真人般显现, 当 他的师长指导他 于是陈那菩萨就在山洞中完成 集量论 自从佛涅槃后, 佛法一直衰落, 直到龙树菩萨 无著菩萨等二圣六庄严出世的 释量论 成量品 略讲 法称论师造 僧成大师释 法尊法师译 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释量论 简介 一 量论的起源 佛陀时代有大五明 小五明, 因明属于一般学术, 是内外道共通的 一直到陈那菩萨以量论用来描述佛法后, 佛教才有了与外道不共的量论 在这之前, 有一些部派使用类似 现量 比量 等的名词, 使我们怀疑这可能是 现量 比量 来源的线索, 但是它们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所以基本上会说陈那菩萨是量论方面的祖师,

More information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弥勒五论 一 辨法法性论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辨法法性论颂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颂 弥勒菩萨造 法尊法师译 梵语云 : 达磨达磨大布别嘎嘎热嘎 藏语云 : 秋秋尼南巴结巴策累俄雪巴 汉语云 : 辨法法性论 顶礼怙主慈氏! 由知何永断,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1BFC0EDB1A6B2D8C2DBCACD342E646F63>

<4D F736F F D20C1BFC0EDB1A6B2D8C2DBCACD342E646F63> 目目录量理宝藏论释 目录 第八十三节课...344 第八十四节课...363 量理宝藏论 思考题...400 第六十三节课... 1 第六十四节课...16 第六十五节课...31 第六十六节课...47 第六十七节课...59 第六十八节课...73 第六十九节课...92 第七十节课... 107 第七十一节课... 126 第七十二节课... 145 第七十三节课... 164 第七十四节课...

More information

般若文库11 入中论自释讲记(上)(未定稿)

般若文库11 入中论自释讲记(上)(未定稿) 般若文库 入中论自释讲记 ( 一 ) 智圆法师 讲授 入中论自释讲记 ( 一 ) 1 入中论自释讲记 月称论师造智圆法师讲授今天开讲 入中论自释 所谓的 入中, 所入是 中, 就是指离一切边的大空性, 也就是中观宗, 或者龙树菩萨 中论 的所诠义, 或者根本慧所证的真实义 如何 入 呢? 由深 广两门来入 广, 是指本论略说的凡夫地的三法, 圣者有学地 ( 一至十地 ) 以及佛果地 深, 就是本论宣说第六地菩萨所证真实义的时候,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1BFC0EDB1A6B2D8C2DBCACD322E646F63>

<4D F736F F D20C1BFC0EDB1A6B2D8C2DBCACD322E646F63> 目 录 第四十二节课... 467 量理宝藏论 思考题... 488 量理宝藏论释 目 目 录 录 第二十二节课... 1 第二十三节课...25 第二十四节课...51 第二十五节课...74 第二十六节课... 103 第二十七节课... 122 第二十八节课... 149 第二十九节课... 174 第三十节课... 197 第三十一节课... 224 第三十二节课... 247 第三十三节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 第七识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各位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 就称为平等性智, 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 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观一切法平等, 所以称为平等性智 意思就是说, 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釋量論封面目次-3.docx

Microsoft Word - 釋量論封面目次-3.docx 根本頌 法稱論師造法尊法師譯 目次頁碼 第一品自義比量品 1~16 第二品成量品 17~29 第三品現量品 30~54 第四品他義比量品 55~67 編者說明由於本次要擔任 2015 年扎什倫布寺的法會翻譯, 所以在幾個月前, 就想如何把 釋量論 法本製作出來 末學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 找到梵藏漢的 釋量論 版本, 內容有偈頌編碼, 初步決定做為此次的法本 十月份, 有位師姐詢問這次法會要用什麼樣的版本時,

More information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入菩萨行论 第 135 节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再次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如果真正想要进入菩萨行, 成就利益众生的佛道, 必须要学习 像 入菩萨行论 这样殊胜的论典和窍诀, 此论中佛菩萨告诉我们 怎样通过不断的学习 串修, 将自己相续当中的我爱执和自私自利 的分别念改造成殊胜的利他心 菩提心 入行论 一共有十品,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 静虑 前面我们再再地提到, 静虑是将相续中世俗菩提心在不退的基础上

More information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界限 : 唯大乘加行道暖位中有 顶加行八法总表 一 暖顶加行 ( 之顶加行 :2 ) 获得证成顶加行其十二种行任何一之顺抉择分, 是为第一加行道暖位顶加行 标出经中十二随一后, 表大乘第一顺决择分, 是暖顶加行之 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是至顶加行所有十二 极为熟习故, 于睡梦之际亦见一切法如梦等 2 对声闻等地不生欢喜心 3 见如来等 4 观见佛陀之神通变化 5 生起宣说正法之心 先见地狱等众生随念于自己之佛土断除恶趣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 177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全论有十品, 前 面九品的次第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 已生令不退 辗转令增长 第一 二 三品, 是没有生起菩提心让它生起的窍诀 ; 第四 五 六品, 是生起之后, 怎么样不退失 ; 第七

More information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邓殿臣赵桐译 [ 题解 ] 大念处经 是巴利三藏中经藏 长部尼伽耶 的第二十二经, 又名 四念处经 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 即以修习四念住, 内观身 受 心 法, 了知 身不净 受是苦 心无常 法无我, 以对治净 乐 常 我等四颠倒想, 修得慧观 知见苦 无常 无我之三法印, 达至 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漏断尽, 述于涅槃之境 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定解宝灯论 第 14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定解宝灯论 辛三 以喻说明此理 : 倘若了知假立我, 灭除我执已足矣 如虽未知绳无有, 而见无蛇断蛇执 1 / 21 此处主要以比喻的方式解释不需要打破细微刹那和微尘的意 义 倘若了知假立我, 灭除我执已足矣,

More information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谈谈闻思修 1 谈谈闻思修 一 修的内容由闻思决定, 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很多人认为 闻思时才需要观察, 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 不必观察, 这样自然便会认为 : 不闻思照样能修, 或者闻思只是研究或为实修提供证据 这种想法若不遮破, 则始终不会重视闻思 以下破除这种观点 : 实修时必定有个所缘境, 有个所修的内容, 若不经过闻思, 是不可能了知这一内容 就连炒菜这样的小事也要先听别人讲解怎么炒,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年第 期 ( 总第 期 ),,,,,, : 人非社会则不能生活, 而社会生活则非有一定秩序不能进行 ; 任何一时一地之社会必有其 所为组织构造者, 形诸于外而成其一种法制 礼俗, 是即其社会秩序也 1,,,, 2,,,,,,,,,,,,,,,,,,,,, 5 (), (), 6,,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年第 期 ( 总第 期 ),,,,,, : 人非社会则不能生活, 而社会生活则非有一定秩序不能进行 ; 任何一时一地之社会必有其 所为组织构造者, 形诸于外而成其一种法制 礼俗, 是即其社会秩序也 1,,,, 2,,,,,,,,,,,,,,,,,,,,, 5 (), (), 6,, : 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一 许章润 [ ] 梁漱溟虽然未对 法 或者 法律 做出过学院式的定义, 但其思想中却自有关于此术语的理念预设与预期 他的 法 的概念蕴含着广泛的历史文化内涵, 具体体现在 秩序的制度化 公众意见 生活方式的表达 合理的人世规则 以及 法律作为文化之一部分的秉性 这五方面 [ ] 梁漱溟法概念文化,??,??,?,,,,,,,,,,,,,,,,, 1,, 2,, 1,,, :,,,

More information

说法前课诵 目次 1. 释迦佛赞 1 2. 释迦心咒 2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 4. 回向偈 2 5. 短曼达供养文 & 皈依发心 3 6. 般若经礼赞文 4 7. 现观庄严论礼赞偈 4 8. 中观根本慧论礼赞偈 5 9. 释量论礼赞偈 佛教无派别弘扬愿文 十七班智达祈

说法前课诵 目次 1. 释迦佛赞 1 2. 释迦心咒 2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 4. 回向偈 2 5. 短曼达供养文 & 皈依发心 3 6. 般若经礼赞文 4 7. 现观庄严论礼赞偈 4 8. 中观根本慧论礼赞偈 5 9. 释量论礼赞偈 佛教无派别弘扬愿文 十七班智达祈 2017 年华人联合请法团 入中论 月称菩萨造论法尊法师译 台湾国际藏传法脉总会恭制 说法前课诵 目次 1. 释迦佛赞 1 2. 释迦心咒 2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 4. 回向偈 2 5. 短曼达供养文 & 皈依发心 3 6. 般若经礼赞文 4 7. 现观庄严论礼赞偈 4 8. 中观根本慧论礼赞偈 5 9. 释量论礼赞偈 5 10. 佛教无派别弘扬愿文 6 11. 十七班智达祈请文 8 12.

More information

般若文库18 中观总义

般若文库18 中观总义 中观总义 1 抉择二无我 101 思考题 105 中观总义 1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中观源流佛涅槃后, 龙树菩萨出世, 以自力撰造中观理聚论, 抉择佛陀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意, 从此开创了甚深中观见派 随后, 有圣天菩萨撰著 中观四百论, 开显中论的修行次第 再往后, 秉持龙树传承的佛护论师创中观应成派, 清辨论师创中观自续派, 自续派的传持者有智藏 静命 莲花戒, 及其追随者的诸多印藏智者成就者,

More information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目 录 弥 勒 菩 萨 / 造 麦 彭 仁 波 切 / 著 索 达 吉 堪 布 / 翻 译 科 判...1 颂...7 胜 甘 露 喜 宴... 28 ( 1~10, 初 稿 版 )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More information

净心法要

净心法要 甘 露 文 库 9 净 心 法 要 益 西 彭 措 堪 布 讲 授 净 心 法 要 1 净 心 引 导 9 净 心 法 要 讲 记 科 判 19 净 心 法 要 讲 记 21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科 判 95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97 思 考 题 267 净 心 引 导 净 心 法 要 别 别 观 修 之 轮 净 心 法 要 1 净 心 法 要 别 别 观 修 之 轮 全 知 麦 彭 仁 波

More information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丁一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三 :...92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丁一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三 :...92 本册总目录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1 中观庄严论颂... 9 中观庄严论释...17 七十空性论略释... 366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十册定稿_176-201_.doc

Microsoft Word - 第十册定稿_176-201_.doc 目 录 第 十 品 回 向 第 一 百 九 十 一 节 课...268 无 从 选 择 关 于 爱 心 工 程 的 一 席 对 话... 1 第 一 百 九 十 二 节 课...285 第 一 百 九 十 三 节 课...305 第 一 百 九 十 四 节 课...321 第 九 品 智 慧 第 一 百 九 十 五 节 课...336 第 一 百 九 十 六 节 课...353 第 一 百 七 十

More information

  自 序

  自  序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 第一篇释归敬颂释难破执标宗归识彰能变体 ) 于凌波居士讲授佛光山丛林学院. 台中慈明佛学研究所佛学讲义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序 序第一章归敬颂与造释愿由第二章释难破执. 破实我第三章释难破执. 破实法第四章释难破执. 破余乘第五章释难破执. 释外妨难第六章彰能变体 成唯识论, 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基本论典 我国的唯识宗, 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 佛典上说, 释迦世尊灭度九百年顷,

More information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观照想的生灭 法增比丘 我们若只是浅显的观察, 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那即是身体是我, 心也是我 若观察的更深一点, 除了确定色体是我之外, 还有我的感受 想念 造作 和意识活动 佛陀将它们归纳为色 受 想 行 识 若是不同意,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下去, 看看除了五蕴, 能再找到什么? 因为佛法是要靠自己来探究, 自己思考, 自己行道, 自己证果的 ; 没人会替我们做, 也没有神或佛菩萨会替我们做的

More information

细说“执著”

细说“执著” 第十五届菩提静修营专题讲座 是什么困住了你? 透视 执著 戒幢佛学研究所 廖乐根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二 执著的过患与危害 三 执著的对象与种类 四 执著的基本反应模式 五 执著的深层原因分析 六 如何放下执著 七 略说 远离四种执著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1 执著 (zhuo) 与执着 2 执著的基本内涵 3 与执著有关的心理 1 执著 与 执着 著 (zhuó) 是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6D0B9DBD3EBBFD5A3A8BDB2D2E5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D6D0B9DBD3EBBFD5A3A8BDB2D2E5A3A92E646F6378> 1. 龙树 1 龙树菩萨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大正藏 第 2047 号 ) 龙树菩萨者, 出南天竺梵志种也 天聪奇悟事不再告, 在乳餔之中, 闻诸梵志诵四围陀典各四万偈, 偈有三十二字, 皆讽其文而领其义 弱冠驰名独步诸国, 天文地理图纬秘谶, 及诸道术无不悉综 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 相与议曰 : 天下理义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 吾等尽之矣 复欲何以自娱? 骋情极欲最是一生之乐, 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由得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九册定稿_153-175_.doc

Microsoft Word - 第九册定稿_153-175_.doc 第 九 品 智 慧 目 录 第 一 百 七 十 三 节 课...342 第 一 百 七 十 四 节 课...359 第 一 百 七 十 五 节 课...378 第 一 百 五 十 三 节 课... 1 第 九 品 思 考 题...394 第 一 百 五 十 四 节 课... 21 第 一 百 五 十 五 节 课... 37 第 一 百 五 十 六 节 课... 53 念 佛 功 德... 411 第

More information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自我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在此世间, 今生来世都承受痛苦, 沉溺在漫无边际的苦海之中, 而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五毒烦恼, 除此之外, 就再也不存在能危害我们今生和来世的敌人了 在显宗或密宗, 我们依靠具德上师的殊胜窍诀, 观察烦恼的本性时, 烦恼自然而然就会灭尽 这种令所有的烦恼自然得到解脱的修法, 就是最殊胜的方法 我们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相续, 而不要只注重表面的行为 如果心相续中的五毒烦恼丝毫未减弱,

More information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弥勒五论文库系列 3 内部学习资料 尚未定稿请勿翻印 目录 颂 释 日光鬘 颂 弥勒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辨相品第一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 颂 1 / 194 弥勒五论文库系列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8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8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上士道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 见讲记七 ) 修菩提心次第七因果 ( 修悲 ~ 发菩提心 ) 1 自他相换 84 发起之量 132 仪轨受法 135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209 附录一 :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 一百一十苦文 284 二 : 华严经 净行品 287 三 : 华严经 法界品 菩提心之比喻 294 思考题 317 上士道 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修 菩 提 心 次 第 上士道 菩提心次第

More information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他空承许狮吼论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他空承许狮吼论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大乘无上续论 ( 二 ) 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2. 他空承许狮吼论... 31 3.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如来藏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堪布益西彭措译 南无格魏 ( 顶礼上师 ) 本来无垢此心性, 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 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意的精要, 也是一切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唯识二十颂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三年三月十三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 唯识二十颂 很多学佛的人听到 唯识 就很害怕, 因为唯识是所有佛教里面名相最多的, 我们前面念过 百法 八识规矩颂, 已经知道有一些名相很难了解 那我们过去学习有关于唯识的内容, 还是算是很少很少的, 就大部分都还没有介绍到, 所以我们如果要继续学习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1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上 ) 第一品暇满难得 第二品寿命无常 第三品轮回痛苦 第四品业因果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第六品皈依 第七品四无量心 第八品发菩提心..

目录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1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上 ) 第一品暇满难得 第二品寿命无常 第三品轮回痛苦 第四品业因果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第六品皈依 第七品四无量心 第八品发菩提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 ( 上 ) 目录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1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上 )... 51 第一品暇满难得... 59 第二品寿命无常... 79 第三品轮回痛苦... 108 第四品业因果... 166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237 第六品皈依... 272 第七品四无量心... 310 第八品发菩提心... 339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102 图 4唱16 基于图像渲染的理论基础 三张拍摄图像以及它们投影到球面上生成的球面图像 拼图的圆心是相同的 而拼图是由球面图像上的弧线图像组成的 因此我 们称之为同心球拼图 如图 4唱18 所示 这些拼图中半径最大的是圆 Ck 最小的是圆 C0 设圆 Ck 的半径为 r 虚拟相机水平视域为 θ 有 r R sin θ 2 4畅11 由此可见 构造同心球拼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投影图像中的弧线图像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郭洪茂 满铁是日本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产物 铁路在满铁经营中始终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 满铁铁路运输业务不断膨胀 铁路工人数量也迅速增大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 尤其七七事变以后 满铁铁路运输日益紧张 劳动力供求矛盾也不断加剧 铁路劳动力严重不足 从业员素质下降 铁路事故增多 战时经济日趋窘迫 在这种形势下 满铁庞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体系赖以运转和经营的广大铁路工人 一方面在自身素质不断恶化条件下肩负着日益沉重的运输劳务

More information

窍诀宝藏论释

窍诀宝藏论释 窍诀宝藏论译序 译 序 众生的无上怙主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色身虽已融入法界, 然而, 为悲悯我们这些浊世愚昧的众生而留下了以甚深古萨里派 四心滴 广行班智达派 七宝藏 以及 三休息 三解脱 为主数目惊人的丰厚遗产 其中的七宝藏可堪为宁玛派的璀璨明珠 无价之宝 七宝藏 中的 如意宝藏论 有颂词与自释, 共分二十二品, 详细论述一切显密乘 实相宝藏论 有颂词与自释, 共分四品, 分别阐述无有 自成 平等 唯一四大誓言

More information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弥勒五论 二 辨中边论颂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辨中边论颂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 弥勒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辨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实即此修分位虚妄分别有此中唯有空故说一切法有无及有故识生变似义此境实非有虚妄分别性非实有全无 及修诸对治得果无上乘于此二都无于彼亦有此非空非不空是则契中道有情我及了境无故识无由此义得成许灭解脱故 弥勒五论二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4] ( 十恶业 - 邪见 2 十业道与轮回的关系 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说离邪见, 才有真实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 不是真实的智慧, 也许是世间的聪明才智, 也许是一些邪知邪见, 像其它的宗教, 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外道, 他们也有所谓的言论, 也有他们理论的基础, 或者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他们也觉得那个是智慧,

More information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 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正在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等等

More information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SanShiSong_0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SanShiSong_08.doc 唯识三十颂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四年九月十八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昨天我们大略的把第七识介绍了一遍, 那我们今天再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更深入的探讨第七末那识, 因为它跟我们的修行息息相关, 所以一定要弄清楚, 比较好修行 好, 那我们看偈颂 :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其次第二能变这个识的名称叫做末那 末那是什么意思呢?

More information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 非正式文稿, 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 第 11 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再一 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是为了让修学佛法的佛弟子趋入到甚深的境界, 是一 个次第引导修法的殊胜论典 要趋入到最殊胜的境界是什么呢?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 成佛的核武器 主持人 : 修行人彻底破除我执后, 就能彻底脱离轮回了 但这与成佛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所以接下来成利彭措师将为我们讲演, 在实相中能帮助我们破除所知障, 成就圆满佛果的法无我 彭措师是在去年由上师仁波切亲自剃度出家的 他在苏州念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吃素 念佛, 并且常去印光大师的道场灵岩寺拜佛, 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年来, 他一直精进地闻思和修行佛法, 并且担任了普贤学堂的辅导员

More information

2 第五十九课 16 第六十课 32 第六十一课 43 第六十二课 54 第六十三课 65 第六十四课 71 第六十五课 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4 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6 一 大乘教法的殊胜...6 二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10 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18 一 七因果修法...

2 第五十九课 16 第六十课 32 第六十一课 43 第六十二课 54 第六十三课 65 第六十四课 71 第六十五课 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4 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6 一 大乘教法的殊胜...6 二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10 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18 一 七因果修法... 全三册 2 第五十九课 16 第六十课 32 第六十一课 43 第六十二课 54 第六十三课 65 第六十四课 71 第六十五课 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4 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6 一 大乘教法的殊胜...6 二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10 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18 一 七因果修法...18 1. 大悲为大乘根本...21 1 大悲在大乘修行初期的重要...21 2 大悲在大乘修行中期的重要...22

More information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经常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

More information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41 他空承许狮吼论 291 他空承许狮吼论讲记 313 思考题 429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 堪布益西彭措 南无格 著 译 魏 顶礼上师 本来无垢之心性 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 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 意的精要 也是一切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

More information

译 序 众 生 的 无 上 怙 主 全 知 无 垢 光 尊 者 的 色 身 虽 已 融 入 法 界, 然 而, 为 悲 悯 我 们 这 些 浊 世 愚 昧 的 众 生 而 留 下 了 以 甚 深 古 萨 里 派 四 心 滴 广 行 班 智 达 派 七 宝 藏, 以 及 三 休 息 三 解 脱 为 主

译 序 众 生 的 无 上 怙 主 全 知 无 垢 光 尊 者 的 色 身 虽 已 融 入 法 界, 然 而, 为 悲 悯 我 们 这 些 浊 世 愚 昧 的 众 生 而 留 下 了 以 甚 深 古 萨 里 派 四 心 滴 广 行 班 智 达 派 七 宝 藏, 以 及 三 休 息 三 解 脱 为 主 索 达 吉 堪 布 著 译 序 众 生 的 无 上 怙 主 全 知 无 垢 光 尊 者 的 色 身 虽 已 融 入 法 界, 然 而, 为 悲 悯 我 们 这 些 浊 世 愚 昧 的 众 生 而 留 下 了 以 甚 深 古 萨 里 派 四 心 滴 广 行 班 智 达 派 七 宝 藏, 以 及 三 休 息 三 解 脱 为 主 数 目 惊 人 的 丰 厚 遗 产 其 中 的 七 宝 藏 可 堪 为 宁

More information

菩提大道 第二卷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菩提大道 第二卷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今后当死之一念, 虽尽人皆有 ( 知 ), 然以于日日中, 每念今日不死, 今日又不死, 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 若不作意于彼对治, 而为如是心所障蔽,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 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 专务于求此世乐 除此世苦之方便 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 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 然以趣重今世之故, 任作何善, 其力定然薄弱, 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

More information

的赞叹 歌颂, 听到赞颂便很高兴, 尤其有很多人众口一词地赞颂 自己, 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就更强烈 此处用 毛竖心欢喜 表示, 因为 我们的汗毛会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竖立起来, 如在恐怖 害怕 或者信心增长 ( 如见到上师或听闻到空性 ) 非常高兴的时候 此 处是自己很欢喜而导致汗毛竖立, 说明听到

的赞叹 歌颂, 听到赞颂便很高兴, 尤其有很多人众口一词地赞颂 自己, 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就更强烈 此处用 毛竖心欢喜 表示, 因为 我们的汗毛会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竖立起来, 如在恐怖 害怕 或者信心增长 ( 如见到上师或听闻到空性 ) 非常高兴的时候 此 处是自己很欢喜而导致汗毛竖立, 说明听到 入菩萨行论 第 144 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 入菩萨行论 现在学习到 寅三 修我慢 从字面上看, 修我慢 好像是 修持 我慢 的意思, 上师在讲记中讲得很清楚, 这是通过我慢来进行修持 断除我慢 的方法 结合总科判的意思, 其实就是和高者换修傲慢, 体会高者相续当中我慢的状态, 然后再在自他相换的过程中, 把这 种我慢的烦恼让自己来承受, 而让众生安住在殊胜菩提心的状态中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个颂词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直剎那变化 但是我们偏偏一直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 去找一个 真 我 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自性 所以印老就把这些解析出来 你如果没有 深入的法义闻思基础 很容易落入 真常唯心 那跟佛陀所讲的 无我 法印背 道而驰也不知道 因为这很深 大家要慢慢地去体会 慢慢地深入就可以体证到 如果真的能够体悟

直剎那变化 但是我们偏偏一直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 去找一个 真 我 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自性 所以印老就把这些解析出来 你如果没有 深入的法义闻思基础 很容易落入 真常唯心 那跟佛陀所讲的 无我 法印背 道而驰也不知道 因为这很深 大家要慢慢地去体会 慢慢地深入就可以体证到 如果真的能够体悟 20 第十三章 三法印 大家都很认真 有的是空着肚子来听课 不错 真的要有这种精神 要有求法 之心 要有玄奘大师为法粉身碎骨而在所不惜的魄力 决心 如果你能够有这种决 心 魄力的话 成功就很快 今天 当然因缘是很好 中鼎有这样的地方 我们来 中鼎这里上课 大家可以听 但是今天是你们在这边 然后我过来上 如果你是真 的为解脱而来的话 那就没有距离 你真的为解脱的话 我们是超越时空的 也许 有一天不管我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目录 作者自序 以佛法之光开显众生的智慧本性 1 第一篇 第一章 明理篇 1 基础佛理 1 什么叫做佛法 /1 从佛法的教育中得到健康与和平 /8 学佛的重要性 /13 什么叫做学佛修行 /21 修行上最根本的问题 /25 是心即佛 /31 苦集灭道 /34 善恶标准与行善断恶的方法 /41 以皈依来转折自己的人生 /51 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及如何选择 依止上师 /59 第二章 基础修行 66 解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4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 念恩 报恩 既然发起 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愿, 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 一个来修, 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最后的菩提心 第一个, 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 没有对象的差别, 之后呢, 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 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也愿意担起这个重担, 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

More information

加行实修:引导六 菩提心的修法 3悲无量心

加行实修:引导六 菩提心的修法 3悲无量心 加行实修 : 引导六菩提心的修法 3 悲无量心 前行准备 首先做好座前准备, 然后开始做身语意的调整 一 身的要点, 毗卢七法 (1) 双足金刚跏趺坐, 刚开始如果做不到, 一般的席地盘腿而坐也可以 (2) 双手结定印 : 手掌朝上, 左手在下, 右手在上, 双手交叠, 拇指相抵, 放于脐下 (3) 脊背挺直 (4) 两臂自然下垂, 保持放松 舒展的姿势, 不要用力夹起来 (5) 颈部稍稍向前倾,

More information

1 1 十二家唐诗 卷, 著录于 西谛书目 卷四, 其中王 杨 卢 骆 杜审言 宋之问 陈子昂各 卷, 沈 期 卷 孟浩然 卷 王维 卷 高适 卷 岑参 卷, 与 唐十二家诗集 所录选主相同, 只有王维诗入选卷数不同 189

1 1 十二家唐诗 卷, 著录于 西谛书目 卷四, 其中王 杨 卢 骆 杜审言 宋之问 陈子昂各 卷, 沈 期 卷 孟浩然 卷 王维 卷 高适 卷 岑参 卷, 与 唐十二家诗集 所录选主相同, 只有王维诗入选卷数不同 189 薛宝生 (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成都 ) - - 薛宝生 ( ~), 男,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88 1 1 十二家唐诗 卷, 著录于 西谛书目 卷四, 其中王 杨 卢 骆 杜审言 宋之问 陈子昂各 卷, 沈 期 卷 孟浩然 卷 王维 卷 高适 卷 岑参 卷, 与 唐十二家诗集 所录选主相同, 只有王维诗入选卷数不同 189 190 1 1 朱熹 诗集传序 云 : 诗者,

More information

材料导报 研究篇 年 月 下 第 卷第 期 种球的制备 单步溶胀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洗脱处理 种子溶胀聚合机理 种球用量的影响

材料导报 研究篇 年 月 下 第 卷第 期 种球的制备 单步溶胀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洗脱处理 种子溶胀聚合机理 种球用量的影响 水相中 组氨酸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表征及其识别性能研究 李思平等 李思平 徐伟箭 较佳工艺条件下 在水性体系中选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 分别以组氨酸 甲基丙烯酸 或丙烯酸胺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为模板分子 功能单体和交联剂 合成了 组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研究了形貌 粒径及其分布以及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别以 激光粒度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表征功能单体与交联剂之间的共聚情况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ChengWeiShiLun_04.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ChengWeiShiLun_04.doc 成唯识论第四讲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今天从五十九页开始讲, 介绍 分别我执 这个 分别我执 为什么叫做 分别 呢? 它是由第六意识分别而来的 所以, 只要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的话它就能断, 初品的, 就是下品的妙观察智, 就是断见惑 一切由分别而起的错误的知见都能够断除了 所以, 这个 分别我执 呢, 也是在这个时候可以断除, 就是见道位 那它是怎么生起的? 它不是与生俱来, 俱生我执是与生俱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1.doc 觉知的训练 ( 一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中国杭州 2013/9/14 上午 各位师兄! 早上好! 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今天来学佛修行? 有想过为什么吗? 有没有答案? 你们有答案的可以讲, 为什么来学佛修行? 为了要解脱嘛, 是不是? 为了想开悟成佛嘛, 自己解脱之后帮助众生解脱, 自己开悟成佛之后帮助众生成佛, 是不是这样? 这标准答案,Bingo! 所以呢既然都是这样的目标,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归命彼世尊, 应供, 等正觉 对四谛法的三遍知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说 无慧者无定, 无定者无慧, 具足定与慧, 彼近于涅盘 ( 南传法句经 372 偈 ) 要到达涅盘就须对四谛法三转十二行, 故此佛能适 当的被称为正等正觉者 (samma-sambuddho) 在 杂阿含 464 经 中上座答阿难说 : 尊者阿难! 修习於止, 終成於观 修习观已, 亦成於止 谓圣弟子止

More information

过程当中, 虽然想要获得快乐, 不想受苦, 但是我们的所思和所行, 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 对于 业因果, 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 学习这个颂词, 也是为了部分打破 这方面的愚痴 利他能成乐, 这也是一种规律, 如果我们利益他人, 当时我 们的发心是利他的, 这样一种起因

过程当中, 虽然想要获得快乐, 不想受苦, 但是我们的所思和所行, 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 对于 业因果, 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 学习这个颂词, 也是为了部分打破 这方面的愚痴 利他能成乐, 这也是一种规律, 如果我们利益他人, 当时我 们的发心是利他的, 这样一种起因 入菩萨行论 第 140 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入行论 这个科判当中, 讲到了不自他相换的一些过患, 前面说了未见 的过患, 也说了可见的过患 下面是讲摄义, 对前面的内容做一个 归摄 丑三 摄义 : 利他能成乐, 否则乐尽失, 害他令受苦, 愚者定遭殃 如果我们能够利益他人, 一定因此能够获得快乐, 否则如果不 利益他人, 我们的快乐, 就完全会失坏 害他令受苦, 如果我们以 害心去伤害别人, 令对方受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SC.doc

Microsoft Word - 08SC.doc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 第九十页 ) 好, 九十页开始 什么是 触? 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生 触 如果当下我们已经触境了, 已经取境了, 我们昨天讲嘛, 只要你一取境的话就进入 受, 除非我们可以保持现量境, 可是第六识一起分别心的话, 我们就由分别进入变异, 由现量进入比量, 马上感受就生起 那我们看, 什么叫 受 呢? ( 第九十一页 ) 九十一页, 五遍行的第三个是 受 受,

More information

无我体会的力量, 使一个人能消除自己累积的行 (sankhara)( 或业 ) 这个过程始于对无常的真实了悟, 而在累积新行为 ( 业 ) 的同时, 维持生命的能源供应消减, 时时刻刻, 日复一日 所以, 那是要用一生或更多的时间来清除自己的行 (sankhara) 或业 (kamma) 当一个人清

无我体会的力量, 使一个人能消除自己累积的行 (sankhara)( 或业 ) 这个过程始于对无常的真实了悟, 而在累积新行为 ( 业 ) 的同时, 维持生命的能源供应消减, 时时刻刻, 日复一日 所以, 那是要用一生或更多的时间来清除自己的行 (sankhara) 或业 (kamma) 当一个人清 佛法修行的要素 乌巴庆导师著 无常, 苦和无我是佛陀教义的三个基本要素 如果你真正的了解无常, 继而必当了解苦及无我为究竟的真理 要同时明了这三个要素需要时间 无常这个要素, 当然, 必须先通过体验和修行来理解 仅是阅读佛书或通过书本得来的佛学知识, 是不足以认识真正的无常, 因为缺乏经验那一面 惟有通过经验和认识自身体内无穷变化的无常实性, 才能明了佛陀所说的无常真实面目 没有佛学知识的人, 也可以增长对无常的认识,

More information

我是谁?十二因缘

我是谁?十二因缘 我是谁? 十二因缘 我是谁? 一般人执著精卵而成的身体是我, 不知道自己作为第三者参与了 请参考 : 破灶堕和尚 入母胎的情形 死亡时,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相继死亡 而末那识 阿赖耶识离开身体 所谓 万般带不去, 惟有业随身 对应下表 :1 2 上图 : 一般人死后会进入中阴状态 ( 注 : 念佛人直接往生净土, 而极恶之人直接入地狱 都不经过中阴状态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More information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十三讲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 : 一 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 二 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今初 已受者, 守护不令失坏, 第二部分是修学于他世也不离发菩提心之因 内容分二 : 一 断除能失坏的四种黑法 ; 二 受持不失坏的四种白法 首先介绍断除能失坏的四种黑法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 于余生中忘失发心, 或不现行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 或能现行,

More information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三主要道颂 宗喀巴大师敬礼诸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 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路, 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 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

More information

教言汇集目目录 赞戒论... 3 佛子行 胜利道歌 菩萨宝鬘论 三主要道论 修心八颂 三十忠告论 自我教言 二规教言论 君规教言论 第一品不放逸 第二品观察智者 第三品

教言汇集目目录 赞戒论... 3 佛子行 胜利道歌 菩萨宝鬘论 三主要道论 修心八颂 三十忠告论 自我教言 二规教言论 君规教言论 第一品不放逸 第二品观察智者 第三品 索达吉堪布 译 教言汇集目目录 赞戒论... 3 佛子行... 10 胜利道歌... 15 菩萨宝鬘论... 17 三主要道论... 20 修心八颂... 22 三十忠告论... 24 自我教言... 28 二规教言论... 31 君规教言论... 49 第一品不放逸... 49 第二品观察智者... 53 第三品观察行为... 58 第四品观察语言... 63 第五品观察眷属... 68 第六品观察作法...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10.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10.doc 唯识二十颂第十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3 年 11 月 13 日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还是继续唯识二十颂 目前是讲到第十五颂 释外人现量证境之难, 第十五颂是解释外人以现量来证明外境是实有的问难 这里的 外人, 就是指小乘的正量部 还有萨婆多部 萨婆多部我们前面讲过, 也是说一切有部的部分 那现在有正量部和萨婆多部的学者, 提出了问难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道 前 基 础 道 次 引 导 1 下 士 道 念 死 无 常 45 三 恶 趣 苦 139 皈 依 三 宝 215 由 依 何 事 为 皈 依 因 216 由 依 彼 故 所 皈 之 境 219 由 何 道 理 而 正 皈 依 233 既 皈 依 已 所 学 次 第 ( 见 讲 记 四 ) 思 考 题 287 道 前 基 础 道 次 引 导 道前基础 道次引导 1 下面开始宣说 以暇满人身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

More information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我 只是两个部份, 一份是身体, 一份是心 佛陀把它们拆开来, 称它们为 五蕴 [2] 这五蕴 (khanddha)

More information

上师人生开示录 不离 法王晋美彭措口述索达吉堪布编译 2

上师人生开示录 不离 法王晋美彭措口述索达吉堪布编译 2 1 上师人生开示录 不离 法王晋美彭措口述索达吉堪布编译 2 རང གས མ ཤ ར 莫舍己道 གཞན ས མས མ ད གས 勿扰他心 3 愿你未来路上有这盏不灭的明灯 上师法王如意宝离开我们已整十年 在上师身边的那段日子, 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 也是迄今最奢侈的记忆 他无论到哪个国家, 面对哪个民族的人群, 无论是讲甚深的佛法, 还是普世的道理, 都会让人受益良多 有人说 : 法王虽然尊贵,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法增比丘 攀缘四识住 贪欲的生起, 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 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 这在 杂阿含 七五二经里佛说: 佛告迦摩: 欲谓五欲功德, 何等为五? 谓眼识明色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如是, 耳 鼻 舌 身 识触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 是名为欲 然彼非欲, 于彼贪著者, 是名为欲 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 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 为何去思念它呢? 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八 唯识学概要 53 什么叫种子呢?( 一 ) 我们看庚二 暂时潜伏 在佛教的教理当中, 每一个教理都有它的因缘观 因缘观是整个佛教的共识, 不管你什么宗派, 你所开显的道理都必须跟无我的真理相应 也就是说, 所有的生命都必须假借因缘才能够创造出来, 没有例外的 所以因缘观是所有宗派大小乘的共识 当然每一个人从因缘的角度来解释, 就各有不同 唯识学的因缘观, 它是偏重在杂染这一块, 偏重在有漏这一块,

More information

窍诀宝藏海前前言 当今世纪, 经济与科学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生产力及生活水准空前超胜, 信息资讯迅速膨胀, 人们普遍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在此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内心的烦恼与痛苦却日渐深重, 精神极为空虚颓废, 追根究底, 乃是由于对一切福乐和智慧之源 心灵缺乏认知所致 而认识和改造内心世界

窍诀宝藏海前前言 当今世纪, 经济与科学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生产力及生活水准空前超胜, 信息资讯迅速膨胀, 人们普遍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在此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内心的烦恼与痛苦却日渐深重, 精神极为空虚颓废, 追根究底, 乃是由于对一切福乐和智慧之源 心灵缺乏认知所致 而认识和改造内心世界 法王晋美彭措传讲索达吉堪布口译 窍诀宝藏海前前言 当今世纪, 经济与科学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生产力及生活水准空前超胜, 信息资讯迅速膨胀, 人们普遍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在此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内心的烦恼与痛苦却日渐深重, 精神极为空虚颓废, 追根究底, 乃是由于对一切福乐和智慧之源 心灵缺乏认知所致 而认识和改造内心世界最具特色 可调伏众生烦恼 获得究竟解脱最强有力的手段唯有佛法 千部论主世亲菩萨云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十一 唯识学概要 71 果报你不能选择, 但是因地你是可以选择的!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面, 我们讲到庚二识变理论 那么我们这一大科, 主要是研究唯识学的因缘观 唯识学在解读人生, 它把人生分成两块 : 一个是果报的受用, 一个是业力的造作 也就是说我们一生当中, 我们只做了两件事情 : 第一个你在受用果报, 你活在快乐跟痛苦的感受当中, 这是第一件事情,

More information

王左右的贴身侍卫一般 而善 不善心所的作用, 则与忠臣或奸臣相仿佛 当意识与善心所 ( 无贪 无嗔 无痴 惭 愧等 ) 相应, 便产生善 ( 道德 ) 的行为 ; 与不善心所 ( 贪 嗔 痴 无惭 无愧 自私 放逸等 ) 相应, 便产生不善 ( 罪恶 ) 的行为 认识心理的各种因素, 我们才能进行有

王左右的贴身侍卫一般 而善 不善心所的作用, 则与忠臣或奸臣相仿佛 当意识与善心所 ( 无贪 无嗔 无痴 惭 愧等 ) 相应, 便产生善 ( 道德 ) 的行为 ; 与不善心所 ( 贪 嗔 痴 无惭 无愧 自私 放逸等 ) 相应, 便产生不善 ( 罪恶 ) 的行为 认识心理的各种因素, 我们才能进行有 心, 人生的导演 济群法师 在人生舞台上, 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起先, 是父母的孩子 ; 后来, 又成为孩子的父母 与此同时, 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分 社会身分 事实上, 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剧中, 我们有着演不完的角色 即使眼前这个角色命终, 不过下场片刻, 又会换上另一副面目登台 戏中, 多数都是敬业的演员, 以至入戏太深, 完全沉溺在角色中, 以为这是人生全部 于是乎, 忙得想不起

More information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我们继续学习 未护正知之过患, 分别宣讲没有护持正知 没有 护持正念的过患 此科判的重点是没有护持正知而引发的过患 第二 ( 未护正知之过患 ) 分二 : 一 失毁智慧 ; 二 失毁戒 律 第一 失毁智慧 : 心无正知者,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不复住正念 无正知 实际上是烦恼的状态, 如果心没有正知或者失坏了正知, 就会具足烦恼 具足烦恼会引发什么过患? 颂词中说 :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More information

加行实修:引导一 睱满难得 2特法圆满

加行实修:引导一 睱满难得 2特法圆满 加行实修 : 引导一睱满难得 2 特法圆满 实修引导 一 睱满难得 (2) 特法圆满 前行准备 首先做好座前准备, 然后开始做身语意的调整 一 身的要点 (1) 双足金刚跏趺坐, 刚开始如果做不到, 一般的席地盘腿而坐也可以 (2) 双手结定印 : 手掌朝上, 左手在下, 右手在上, 双手交叠, 拇指相抵, 放于脐下 (3) 脊背挺直 (4) 两臂自然下垂, 保持放松 舒展的姿势, 不要用力夹起来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73课李鸿0-15分钟

《入菩萨行论》73课李鸿0-15分钟 第七十三课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 教导我们 : 怎样打破相续中自私自利的作意 生起利他心 生起菩提心 这部论典汇集了这方面的殊胜窍诀和关要, 如果认真学习, 它对改变我们无始以来相续中固有的自私自利的作意有很大作用, 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 殊胜的助缘, 能帮助我们生起与实相和究竟佛道相应的利他菩提心 我们学习 入菩萨行论 观修 入菩萨行论 观修菩提心, 其实就是为了我们以后能像佛陀

More information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死生智 (4) 得漏尽智 2. 依缘起的观察, 开启觉悟的智慧 3. 观察十二缘起, 开示流转及还灭的规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2章 遺傳.doc

Microsoft Word - 第2章  遺傳.doc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2 1 4 1 8 1 16 1-64

More information

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谜 斯蒂德曼声称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来计算价值 则在联合生产中 就会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出现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现象 这是不正确的 其原因是 斯蒂德曼在确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时 根据的是自然时间 而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实际上 如果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则即使是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 也不可能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更谈不上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

More information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菩提道次第 实修理路 2004 年 5 月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道次第 是一部实修性很强的论著, 不仅为我们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以简明的修学套路, 将理论一一落实于实修 本论在 略示修法 部分, 以依止法为例, 为我们示范了修习任何法门必须具备的四个步骤, 即加行 正行 结行与未修中间 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便是围绕着这一纲领展开 一 加行 修法的共同基础 加行, 也称为前行, 即正式修法前应作的准备

More information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前 言 般若波罗蜜多, 是一切佛法宝藏中最无上 最甚深的精髓, 它是佛陀真正的法身舍利, 三世如来无不依之而成就正等菩提 如经云 : 过去未来十方佛, 道皆般若非余者 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学密宗 藏传还是汉传, 只要是大乘佛教, 必会对般若的殊胜性略知一二 佛陀曾教诫阿难道 : 即使你把我所讲的法都忘失了, 般若的只言片语也绝不能忘, 当以对如来知恩报恩之心, 受持此般若 切莫失毁 这一点理应铭记于心!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E3C8F4CEC4BFE23134A1AAA1AAD6D0B9DBCBC4B0D9C2DBBDB2BCC7A3A8D2BBA3A9D3A1CAE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0E3C8F4CEC4BFE23134A1AAA1AAD6D0B9DBCBC4B0D9C2DBBDB2BCC7A3A8D2BBA3A9D3A1CAE92E646F63> 般若文库 14 中观四百论讲记 ( 一 ) 智圆法师 讲授 目录 中观四百论科判 1 中观四百论讲记 7 破常执品第一 24 破乐执品第二 158 破净执品第三 231 破我执品第四 299 中观四百论句义释 龙树密意庄严明方便名言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的次第 明方便生胜义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 断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 证所取清净分之方便的瑜伽 ( 菩萨行品 5) 断所断杂染分之方便的瑜伽 方便生甚深分闻器净理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6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6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中士道 希求解脱 1 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 思惟苦谛 13 思惟集谛 139 十二缘起 253 附录 成唯识论 二十种随烦恼 324 思考题 329 中士道 希求解脱 中士道 希求解脱 辛二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 一 连接文 壬一 连接文分三 一 敬礼句 二 真实义 二 须修中士意乐 1 三 摄义 三 对于轮回圆 满不修厌离则无解脱 故应勤修 癸一 敬礼句 敬礼 胜尊 具大悲者 足 此处宗大师敬礼的目的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起诵仪 香赞

More information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前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前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11 1. 前三步 14 2. 第四步 21 3. 第五步 22 4. 第六步 23 5. 第七步 25 6.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28 1.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2. 观察修的教理依据 33 3. 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 37 4. 观察修在 道次第 中的运用 39 四 八步骤三种禅修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