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业如何净化呢? 它是依靠对圣道的信心, 加上自己的努力,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奉持禁戒 并能够懂的对所作的恶业如法忏悔, 依四正勤修持, 恶未生不令生, 恶已生令断, 善未生令生, 善已生令长 烦恼千变万化, 难以觉察, 因为烦恼的关系, 我们才造恶业 ; 佛陀把烦恼分类成许多种 : ( 一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恶业如何净化呢? 它是依靠对圣道的信心, 加上自己的努力,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奉持禁戒 并能够懂的对所作的恶业如法忏悔, 依四正勤修持, 恶未生不令生, 恶已生令断, 善未生令生, 善已生令长 烦恼千变万化, 难以觉察, 因为烦恼的关系, 我们才造恶业 ; 佛陀把烦恼分类成许多种 : ( 一"

Transcription

1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 圣道的特征 1. 恶业的净化 2. 四双八辈 3. 道果的证悟与四沙门果的根预流果的根一来果的根不还果的根阿罗汉果的根断除烦恼的过程 4. 寂静涅槃圣道的力量 佛说 : 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 然, 须跋! 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 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 大涅槃经 ) 这正道即是圣道, 也即是八支圣道 (Ariya atthāngika magga) 佛又说 : 诸道八支胜, 诸谛四句胜, 诸法离欲胜, 两足具眼胜 这八正道是外道所没有的, 只有在佛的圣道才有 ( 南传法句经新译, 二七三偈 ) 佛又说 : 若人皈依佛, 皈依法与僧, 依于正知见, 得见四真谛 苦谛苦集谛, 苦灭谛道谛 灭苦八正道, 导至苦寂灭 只有在圣道上的行者才得见四圣谛, 才能灭尽众苦 这圣道有些什么的特殊性质呢? 圣道的特征 这圣道有以下的特征 : 1. 恶业的净化 2. 四双八辈的出现 3. 道果的证悟 4. 寂静涅槃 1. 恶业的净化 1

2 恶业如何净化呢? 它是依靠对圣道的信心, 加上自己的努力,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奉持禁戒 并能够懂的对所作的恶业如法忏悔, 依四正勤修持, 恶未生不令生, 恶已生令断, 善未生令生, 善已生令长 烦恼千变万化, 难以觉察, 因为烦恼的关系, 我们才造恶业 ; 佛陀把烦恼分类成许多种 : ( 一 ) 漏 (āsava)--- 欲漏, 有漏, 邪见漏和无明漏四种漏 漏是指脓疮所流出的脓 欲漏是对欲乐之贪, 有漏是对存在或生命之贪, 邪见漏属邪见, 无明漏属痴 ( 二 ) 暴流 (oghā)--- 同上, 有欲暴流, 有暴流, 邪见暴流及无明暴流四种 ( 三 ) 身系 (Kāya ganthā)--- 有贪婪之身系, 瞋恨之身系, 执着仪式 ( 戒禁 ) 之身系, 及武断地执取 只有这才是真实的 之身系 ( 四 ) 取 (Upādānā)--- 欲取, 邪见取, 戒禁取和我论取 对欲乐的强烈渴爱是欲取, 任何道德上的邪见是邪见取, 戒禁取是执取实行仪式或修苦行及其它种种戒禁能导致解脱, 我论取是执着身见, 或五蕴的任何一个是 我 或 我所有 ( 五 ) 盖 (Nīvarana)--- 指贪欲盖, 瞋恚盖, 昏沉睡眠盖, 掉举恶作盖, 疑盖和无明盖 前五盖是证禅那的障碍, 无明盖是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碍 ( 六 ) 随眠 ( 潜在倾向 Anusaya)--- 欲贪随眠, 有贪随眠, 瞋恚随眠, 我慢随眠, 邪见随眠, 疑随眠和无明随眠 ( 七 ) 结 (Samyojanāni)--- 欲贪结 色贪结 无色贪结 瞋恚结 我慢结 邪见结 戒禁取结 疑结 掉举结 无明结 这些结把众有情结缚在生死轮回中 ( 八 ) 烦恼 (Kilesa)--- 贪 瞋 痴 慢 邪见 疑 昏沉 掉举 无惭 无愧十种烦恼, 它们使有情内心污染 以上的这些烦恼要配合修习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 和正念觉支来断除 在 沙门果经 里 (41-63) 佛说 : 居士或居士子, 或其他族姓子, 听闻如来之教法 ; 听闻此法已, 对如来得信仰, 而彼如是熟虑 : 在家多障碍 尘道, 出家之生活是自由自在 住在家者, 不容易一向修圆满清净如螺细光耀之梵行 然, 即令我剃除须发, 着袈娑衣, 出家而为无家者 而后, 彼舍弃财产及亲族, 剃除须发, 着袈娑衣, 出家而为无家者 如是出家, 依波罗提木叉之禁戒, 持戒而住, 精勤于正行, 见小罪亦恐怖, 受学处而修学 具足清净之身业语业, 过清净生活, 戒具足, 守护诸根门, 圆满具足正念正智 大王! 如何为比丘戒具足耶? 大王! 于此有比丘, 舍杀生, 离杀生, 不用刃 杖, 有羞耻之念, 充足慈悲心, 怜愍利益一切生物 友善而住 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2

3 舍不与取, 离不与取, 取所与物, 期望所与, 无何等之盗心, 自清净而住 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舍非梵行而修梵行, 离染污浊, 离淫欲法 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沙门瞿昙舍妄语 离妄语, 语真实 不外真实, 诚实可信赖, 不欺世间, 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舍两舌, 离两舌, 不此处闻往彼处告以离间此等诸人, 亦不彼处闻来此处告以离间此等之诸人 如是和合离间者, 亲密者更令亲密, 爱和合 好和合 喜和合 持和合 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舍恶口, 离恶口, 凡语无过失 乐耳 悦意 感铭 众人所爱 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舍绮语, 离绮语, 语适时, 语真实, 语法, 语义, 语律仪, 语应明确 有段落 适义 可铭记于心 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离采伐诸种之植物, 日中一食, 夜不食, 离非时食 ; 远离观剧 歌谣 舞 乐之娱乐 ; 离持华鬘 香料 涂香之化装 ; 离使用高床 大床 ; 远离受蓄金银 ; 远离受生谷物 ; 远离受生肉 ; 远离受妇人 少女 ; 远离受男 女之奴仆 ; 远离受牝牡之山羊 ; 远离受鸡 猪 ; 远离受象 牛牝牡之马 ; 远离受耕田荒地 ; 远离差使 仲介所为之事 ; 远离买卖 ; 远离欺瞒秤 升 尺之计量 ; 远离贿赂 诈欺 虚伪之邪行 ; 远离伤害 杀戮 捕缚 劫夺 窃盗, 强盗 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专心住于采伐诸种植 树木, 例如从根生 从干生 从节生 从芽生 第五为从种子生者 远离如是诸种植 树木之采伐 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专心住于享乐积蓄物, 例如食物之积蓄 饮物之积蓄 乘具之积蓄 衣服之积蓄 卧具之积蓄 香类之积蓄 财物之积蓄等 远离如是享乐积蓄物 此为比丘戒之一分 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专心住于观听娱乐 例如观剧 歌谣 舞乐 表演 古谭 手铃 鸣钵 铜锣 摩术奇境 贱人之竹棒戏 象 马 水牛 牡牛 山牛 山羊 牡羊 鸡鹑之斗技 棒击 拳斗 角力 模拟战 利兵 配兵 阅兵等之娱乐 远离如是等巡回演艺之娱乐物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专心耽住于赌博之放逸处 例如八目棋 十目棋 无盘棋 踢石 掷骰 棒打 占手痕 抛球 叶笛 锄戏 倒立 风车戏 升戏 车戏 弓戏 字戏 测意戏 模拟残伤戏等 远离如是等之赌博放逸处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专心住于享用高广大床等 例如过大之床座 兽形之脚台 覆以长羊毛之织物 有文彩之白毡 绣花图绘之床垫 于两边有垂缘 单侧有垂缘 镂缀宝石 绢布之被盖 大毛毡 象覆 马挂 车衣 羚羊皮 迦达利鹿皮之殊胜敷物 宝盖 上下之红枕等 远离享用如是等之高广大床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3

4 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专心住于装饰之放逸处 例如涂身 按摩 沐浴 镜 眼涂色料 华蔓 涂香 脸粉 面油 手环 发饰 手杖 药袋 刀剑 盖伞 彩履 头巾 宝珠 拂尘 白衣 长袖等 远离如是等任何装饰之放逸处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专心住于无益徒劳之论 例如王论 盗贼论 大臣论 军兵论 恐怖论 战争论 食物论 饮料论 衣服论 卧具论 华鬘论 香料论 亲族论 乘具论 村里论 乡镇论 都市论 国土论 妇女论 英雄论 路边论 井边风传论 祖先论 种性论, 世界起源论 海洋起源论 如是有无之论争 远离如是等无益徒劳之论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专心住于诤论 例如 汝不知此法 律 我如此法 律, 汝如何如此法 律耶? 汝是耶行者, 我是正行者, 我言前后相应, 汝言不相应 汝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 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 汝无细虑而自言返复 汝之立论, 堕于负处 为解汝负说而寻思, 若能者即自解! 远离如是等任何诤论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专心住于差使者 传信之行作 例如国王 大臣 刹帝利 婆罗门 居士 童子令 : 汝来此处 往彼处, 汝来持此 持此往彼 远离如是任何使者 传信之行为 此亦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而于欺瞒 饶谀骗诈 远离如是饶谀骗诈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彼等依无益徒劳之横明 ( 畜生 ) 而过邪命生活 例如占卜手足之相 占前兆吉凶 占梦 占体全身相 占鼠所咬 火护摩 杓子护摩 谷皮护摩 糠护摩 米护摩 熟酥护摩 油护摩 口护摩 血护摩 肢节明 宅地明 刹帝利明 湿婆明 鬼神明 地明 蛇明 毒药明 蝎明 鼠明 鸟明 鸦明 命数豫言, 防箭咒 解兽声法等 远离如是等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彼等依无益徒劳之横明而过邪命生活 例如占珠相 杖相 衣服相 剑相 矢相 弓相 武器相 妇人相 丈夫相 童子相 童女相 象相 马相 水牛相 牡牛相 山羊相 羊相 鸡相 鹑相 蜥蜴相 耳环相 龟甲相 兽相等 远离如是无益徒劳之横明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彼等以占无益徒劳之横明以过邪命生活 例如占 王应进车 王不应进车 内部诸王当迫进 外部诸王当退却 外部诸王当迫进 内部诸王将退却 内部诸王当胜利 外部诸王将败退 外部诸王当胜利 内部诸王将败退 此人当胜利 此人将败退 远离如是等无益徒劳之横明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4

5 又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彼等以占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 例如占 : 应有月蚀 应有日蚀 应有星蚀 日月应行正道 诸星宿应行正道 诸星宿应行非道, 流星应损落 应有天火 应有地震 天鼓将鸣 应有日月星宿之升沉明暗 如是之果报, 应有月蚀 乃至 如是之果报, 应有日月星宿之升沉明暗 远离如是无益徒劳之横明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彼等以占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 例如占 : 应有多雨 应无雨 应有丰收 应无收获 应来太平 应无恐怖 应有疫病 应有健康 并占记号 计算吉凶数 作诗 顺世论争 远离如是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其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彼等以占无益徒劳之构明过邪命生活 例如占 : 娶 嫁 和睦分裂 贷入 贷出 以咒术令开运 遇祸 堕胎 哑口 不能言 举手不下 耳聋 问镜 问童女 问天神 拜太阳 奉祭大梵天 口吐火 奉请吉祥天等 远离如是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门 婆罗门, 受食信施而生活 彼等以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 例如许愿 还愿 对地基作咒 得精力有子 失精力无子 相宅地 对宅地撒祭物 ; 漱口 沐浴 供牺牲 吐药 下剂 上吐 下泻 头痛药 点耳 洗眼 灌鼻 眼药 药油 ; 眼科医 外科医 小儿科医 与根本药 草药 泻药等 远离如是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 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大王! 此比丘如是戒具足者, 无论于何处, 由戒之护持故, 皆不见怖畏 大王! 恰如一灌顶之刹帝利制伏怨敌, 无论于何处, 皆不见怖畏 比丘而戒具足者, 由戒之护持故, 无论于何处, 皆不见怖畏 具足此圣戒蕴, 彼之内心, 感受无垢纯净安乐 大王! 如是比丘乃戒具足 佛继续说 : 防护诸根门, 具足正念 正智, 知足, 以上是对戒学的修持 2. 四双八辈 四双八辈是谁呢? 他们是 :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良好的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直接的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正确的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适当的依教奉行, 修习清净梵行 ; 他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TTHAPURISAPUGGALĀ),( 向须沱洹, 须沱洹 初果. 向斯沱含, 斯沱含 二果, 向阿那含, 阿那含 三果, 向阿罗汉, 阿罗汉 四果 ) 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 应当虔诚礼敬, 应当热忱欢迎, 应当布施供养, 应当合什敬礼, 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 南传佛法朝暮课诵 ) 5

6 佛在 大涅槃经 里对须跋 (Subhadda) 说 : 须跋! 于任何法 律中, 无八支圣道者, 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 无第二之沙门果 无第三之沙门果 亦无第四之沙门果 须跋! 于任何法 律中, 有八支圣道者, 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 有第二之沙门果 有第三之沙门果 亦有第四之沙门果 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 然, 须跋! 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 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因此这四双八辈是佛圣道的圣者 3. 道果的证悟与四沙门果的根 道果的修证依什么呢? 它依三学或八正道,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戒学有正语, 正业, 正命 ; 定学有正念, 正定 ; 慧学有正见, 正思惟 ; 正精进贯通三学 佛道修行圣者须断除三结 ( 八十八使 ), 证得预流果 ; 随著烦恼的渐次減少, 而后得二果 ( 一来果 ) 三果 ( 不还果 ) 乃至阿罗汉果 從预流果到阿罗汉果, 一般上称为四沙门果 他们都得园满培育发展以下的根 预流果的根 在 阿毘达磨發智论 卷第十五说 : 几根得預流果? 答 : 九 是那九根呢? 即是 :1. 信根 2. 勤根 3. 念根 4. 定根 5. 慧根 6. 舍受根 7. 未知当知根 8. 已知根 ( 出世间的四谛法 )9. 意根 ( 不还果同 ) 預流果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九根 預流果和阿罗汉果必须由出世间道而得, 不能由世间道而得 但是一来果和不还果可以由世间道和出世间道而得, 即是依世间道远离大部分的贪欲之后, 再依出世间道而得一来果和不还果 一来果的根 在 阿毘达磨發智论 卷第十五说 : 几根得一來果? 答 : 若倍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九 若從預流果得一來果者, 世俗道七, 无漏道八 是那九根呢? 即是 :1. 信根 2. 勤根 3. 念根 4. 定根 5. 慧根 6. 舍受根 7. 未知当知根 8. 已知根 ( 出世间的四谛法 )9. 意根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 即是 :1. 信根 2. 勤根 3. 念根 4. 定根 5. 慧根 6. 舍受根 7. 意根 6

7 无漏道八根是那些呢? 即是 :1. 信根 2. 勤根 3. 念根 4. 定根 5. 慧根 6. 舍受根 7. 意根 8. 已知根 ( 出世间的四谛法 ) 一來果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些根 不还果的根 在 阿毘达磨發智论 卷第十五说 : 几根得不还果? 答 : 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九 若从一來果, 得不还果者 世俗道七 无漏道八 是那九根呢? 即是 :1. 信根 2. 勤根 3. 念根 4. 定根 5. 慧根 6. 舍受根 7. 未知当知根 8. 已知根 ( 出世间的四谛法 )9. 意根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 即是 :1. 信根 2. 勤根 3. 念根 4. 定根 5. 慧根 6. 舍受根 7. 意根 无漏道八根是那些呢? 即是 :1. 信根 2. 勤根 3. 念根 4. 定根 5. 慧根 6. 舍受根 7. 意根 8. 已知根 ( 出世间的四谛法 ) 不还果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些根 阿罗汉果的根 在 阿毘达磨發智论 卷第十五说 : 几根得阿罗汉果? 答 : 十一 是那十一根呢? 即是 :1. 信根 2. 勤根 3. 念根 4. 定根 5. 慧根 6. 乐受根 7. 喜受根 8. 舍受根 9. 未知当知根 10. 已知根 11. 意根 阿罗汉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十一根 断除烦恼的过程 佛说 : 对可爱可喜的目标, 数数不如理作意, 是使未生的贪欲生起之因, 也是使生起的贪欲增长及增强之因 ( 相应部 觉支相应 ) 在 大念处经 里佛说 : 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 知 : 我于内贪欲存在 ; 于内贪欲不存在者, 知 : 于我内贪欲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 知已生之贪欲灭尽, 又知已灭尽之贪欲, 于未来不再生起 我们的习气非常坚韧, 要得下一翻苦功才能断除, 因此佛说要知未生之贪欲生起, 对已断除的烦恼, 除了要知道已生之贪欲灭尽, 还要知道已灭尽之贪欲, 于未来不再生起 这才是真正的断除了 在 杂阿含 22 经 中佛言 : 爱欲断者, 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至少可证得三 7

8 果 又在 杂阿含 28 经 中佛说 : 于色生厌, 离欲, 灭尽, 不起诸漏, 心正解脱, 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这是断欲的成果, 法的保护, 法的成就 在 沙门果经 里佛说 : 具足此圣戒蕴 圣诸根之防护 圣正念正智 望之满足, 选住空闲处 树下 山岳 峡谷 岩窟 薮林 露地 冢间 槁堆 彼乞食而归, 食已而结跏趺坐 端身安住, 现起深正念 彼对世间, 舍弃贪欲 无贪欲心而住, 由离贪欲令心净化 舍弃害心及嗔恚, 不害心而住, 利益慈愍一切生物有类, 由离害心及嗔恚令心净化 舍弃惛沈及睡眠, 脱离惛沈 睡眠而住, 光明想而正念正智, 由离惛沈 睡眠令心净化 舍弃掉举及恶作, 心轻而住, 内心寂静, 由离掉举 恶作令心净化 舍弃疑, 脱离疑而住, 于净法无有疑, 由离疑令心净化 佛继续说 : 舍离此等之五盖, 以观自己犹如负债者 如疾病者 如囚狱者 如遇奴隶之境 旷野之路者 大王 ( 阿阇世王 )! 然, 比丘舍离此等之五盖, 以观察 ( 自己 ), 犹如无负债 无疾病 出狱 自由 安稳者 观察自己, 舍离彼五盖者, 而生欢喜, 生欢喜者而身经安 ; 身经安者而觉乐, 觉乐者而心得三昧 彼离诸欲 离不善法 ; 有寻有伺 由离生喜乐, 达初禅而住 彼由离生喜乐, 以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 ; 以由离生喜 乐, 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 犹如浴室之熟练助浴者, 或其弟子, 撒洗粉于铜盆, 注入水滴而混合, 洗粉润湿, 由润湿而溶化, 其内外具润湿而周偏不遗漏 大王! 比丘如是由离生喜乐, 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 ; 以由离生喜乐, 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 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大王! 更有比丘, 以灭寻伺, 内心安静 心为专一, 无寻无伺, 由定生喜乐, 达第二禅而住 彼以由定生喜乐, 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 ; 以由定生喜乐, 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 犹如有深池涌出水, 于此水池, 无东方之流入口, 无西方之流入口, 无北方之流入口, 无南方之流入口, 两天神时时与骤雨, 而且, 由此深池涌流泠水, 以泠水充满盈溢 周偏流润此深池 ; 无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 大王! 比丘如是以由定生喜乐, 充满盈溢 周偏流润其身 ; 以由定生喜乐, 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 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大王! 更有比丘, 离喜而住舍, 正念正智, 以身感受乐 诸圣者言 : 以舍而正念乐住 达第三禅而住 彼无喜乐, 充满盈溢 周偏流润其身 ; 无喜乐, 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 犹如于青莲池 红莲池 白莲池中, 有青莲 红莲 白莲生于水中 长于水中 浸于水中, 吸引水底之营养, 由顶上至根, 受冷水所充满 盈溢 周偏之流润, 冷水无不普洽青莲 红莲 白莲 大王! 比丘如是以喜乐, 充满盈溢 周偏流润其身 : 以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 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大王! 更有比丘! 舍乐离苦, 前所感受之悦 忧具灭, 不苦不乐, 成为舍念清净, 达第四禅而住 彼以纯净心, 偏满其身而坐, 其纯净之心, 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 犹如有人, 从头至足, 被覆白净之衣而生, 其白净衣, 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 8

9 王! 比丘以如是纯净之心, 偏满其身而坐! 以纯净之心, 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 此亦沙门修行现世果报, 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智见 彼如次知 : 我此身是由色所成 四大种所成 父母之所生, 饭粥所长养者, 是无常 破坏 粉碎 断绝 坏灭之法 我之识与此相关连 依此而存在者 大王! 犹如琉璃宝珠, 美丽而玉质优异, 为八面之结合体, 善磨精制而光耀, 清澄无独, 具足一切美相, 浓青色 或浓黄色 或赤色 或纯白色 或淡黄色, 以通此等之质色, 具眼者以此置于手中而善观察 : 知 此琉璃宝珠, 美丽而玉质优异, 为八面之结合体, 善磨精制而光耀 清澄无浊 具足一切美相, 浓青色 或浓黄色 或赤色 或纯白色 或淡黄色, 以通此等之质色 大王!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倾注于智见 而彼如次知 : 我此身是由色所成 四大所成 父母所生 饭粥所长养者, 是无常 破坏 粉碎 断绝 坏灭之法 又我之识与此相关连 依此而存在 大王! 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 而且彼由其色身, 化作意所成, 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异其自己之身 大王! 犹如有人, 由文奢草, 取拔其茎, 彼思惟 : 此是文奢草, 此是茎 文奢革与茎是相异 但由文奢草取拔草茎 大王! 犹如有人, 由鞘拔取刀, 彼思惟 : 此是刀, 此是鞘 刀与鞘是相异 但刀由鞘拔取也 大王! 犹如有人, 蛇由蛇皮蜕出, 彼思惟 : 此是蛇 此是蛇皮也 蛇与蛇皮是相异 但蛇由蛇皮薄出也 大王!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 而且彼由其色身, 化作意所成, 而有一切 ( 大 ) 肢小肢及不异其自己之身 大王! 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种种神通, 而彼证得种种神通 一身而化为多身, 多身而合为一身, 或现身 或隐身 ; 通过壁 透过墙, 穿过山无有障碍, 犹如于空中 ; 出没于大地, 犹如于水 ; 行于水上不沈, 犹如于地上 ; 趺坐 经行于空中, 犹如有翼之鸟 ; 有如是大威德, 能以手扪摸日月, 以身到达梵天界 大王! 犹如熟练之陶师或其弟子, 能整泥土, 任其所欲, 完成制作种种容器 大王! 犹如熟练之象牙师或其弟子, 能整列象牙, 任其所欲, 完成制作种种象牙之雕刻物 大王! 犹如熟练之雕金匠或其弟子, 能整雕黄金, 任其所欲, 完成制作种种容具 大王!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种种之神通, 而彼证得种种之神通 一身而化为多身, 多身而合为一身, 或现身 或隐身 ; 通过壁 透过墙 穿过山无有障碍, 犹如于空中 ; 出没大地, 犹如于水 ; 行于水上不沈, 犹如于地上 ; 趺坐 经行于空中, 犹 9

10 如有翼之鸟 ; 有如是神力 大威力, 以手能扪摸日月, 以身到达梵天界 大王! 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 而彼清净超越人间耳界, 以天耳界, 闻人天两界远近双方之音声 大王! 犹如有人行于道路, 彼得听大鼓声 小鼓声 螺贝 腰鼓 铜锣之声, 而思惟 : 彼是大鼓声 小鼓声, 彼是螺贝 腰鼓 铜锣之声! 大王!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天耳界 而以清净超越人间耳界, 以天耳界, 听闻人天两界及双方远近之声 大王! 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他心智 而以自己之心, 彻见其他众生及他人之心 如次证知之 : 证知有贪欲心, 为有贪欲心 证知离贪欲心, 为离贪欲心 证知有嗔恚心, 为有嗔恚心 证知离嗔恚心, 为离嗔恚心 证知有愚痴心, 为有愚痴心 证知离愚痴心, 为离愚痴心 证知是统一心, 为是统一心 证知是散乱心, 为是散乱心 证知是广大心, 为是广大心 证知非广大心, 为非广大心 证知是有上心, 为是有上心 证知是无上心, 为是无上心 证知是有定心, 为是有定心 证知是无定心, 为是无定心 证知是解脱心, 为是解脱心 证知非解脱心, 为非解脱心 大王! 犹如好装饰之男女, 或家有青年男女, 于洁白清澄之镜或水钵, 细观自己所反映之颜貌 若挂耳环时, 如挂耳环, 不挂耳环时, 知不挂耳环 大王! 确实如是, 心寂静 清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他心智 而以自己之心, 彻见其他众生及他人之心 如次证知之 : 证知有贪欲心, 为有贪欲心 证知离贪欲心, 为离贪欲心 证知有嗔恚心, 为有嗔恚心 10

11 证知离嗔恚心, 为离嗔恚心 证知有愚痴心, 为有愚痴心 证知离愚痴心, 为离愚痴心 证知是统一心, 为是统一心 证知是散乱心, 为是散乱心 证知是广大心, 为是广大心 证知非广大心, 为非广大心 证知是有上心, 为是有上心 证知是无上心, 为是无上心 证知是有定心, 为是有定心 证知是无定心, 为是无定心 证知是解脱心, 为是解脱心 证知非解脱心, 为非解脱心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宿住随念智, 而随念彼于宿世之种种住处, 犹如一生 二生 三生 四生 五生 十生 二十生 三十生 四十生 五十生 百生 千生 十万生 几坏劫 几成劫 几成坏劫 : 于彼处, 我有如是名 生于如是种族 如是阶级 取如是食 享受如是苦乐 有如是寿量 我由其处死而生于他处, 于此我有如是名 生如是种族 如是之阶级 取如是食 享受如是苦乐 有如是寿量 而我由彼处殁, 生来此处 具如是形相 境遇, 随念种种宿世之住处 大王! 犹如有人, 从己之村落到其他之村落, 又从其村落往其他之村落, 又由此村落, 回来自己之村落, 其时, 彼自随念 : 我由此村落到某村落, 于彼如是住 如是坐 如是语 默 我由此村落, 往其他之村落, 于彼如是住 如是坐 如是语 默 而我由其村落, 回来自己之村落 大王! 实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宿住随念智 而彼随念于宿世种种住处, 犹如一生 二生 三生 四生 五生 十生 二十生 三十生 四十生 五十生 百生 千生 十万生 几坏劫 几成劫 几成坏劫 : 于彼处, 我有如是名 生如是种族 如是之阶级 取如是食 享受如是苦乐 有如是寿量 我由其处殁, 生其他之处 ; 于彼, 我有如是名 生如是种族 如是之阶级 取如是食 享受如是苦乐 有如是寿量 而又由彼处殁, 生来此处 具如是形相 境遇, 随念种种宿世之住处 大王! 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生死智 而彼以超越人界之天眼, 观察众生, 见众生之死而又生 ; 证如众生应其所为之业, 而有贵贱 美丑 幸福 不幸福 即 : 诸贤! 此等众生具身 语 意之恶业, 诽谤圣者, 以怀邪见, 得邪见业 ; 彼等于身坏死后, 生于恶生 恶趣 地狱 诸贤! 此等众生具身 语 意之善业, 不诽谤圣者, 以怀正见, 得正见业 ; 彼等身坏死后, 生于善趣 天界 如是, 彼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 观察众生, 见众生死而又生 ; 证如众生应其所为之业, 而有贵贱 美丑 幸福 不幸福 大王! 犹如有眼者, 立于四衢街道中之高楼, 见诸众人出入 11

12 某家, 又往来于车道 人道, 或生于四衢街道之中 彼思念 : 此等诸众人出入其家, 往来于车道 人道, 或生于四衢街道之中 大王!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生死智 而彼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 观察众生, 见众生死而又生 ; 证如众生应其所为之业, 而有贵贱 美丑 幸福 不幸福 大王! 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漏尽智 而彼如实证知 : 此是苦, 如实证知 : 此是苦之集, 如实证知 : 此是苦之灭, 如实证知 : 此是到达苦灭之道 如实证知 : 此是漏之灭, 如实证知 : 此是到达漏灭之道 如是知 如是见故, 其心解脱欲漏 解脱有漏 解脱无明漏, 而 于解脱, 解脱 之智慧生, 证如 : 生已尽 梵行已修 应作已作 更不再生 大王! 犹如有峡谷, 无染污而澄明 净洁之水池, 有眼者立其岸, 见牡蛎之壳 砂石 砾 及群鱼之或动 或止, 彼思念 : 此水池, 实是澄明, 清净而无染污 ; 于此, 有牡蛎之壳 砂石 砾 及群鱼之或动 或止 大王! 如是心寂静 纯净, 无烦恼 远离随烦恼, 柔软 恒常活动, 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 比丘之心, 倾注于漏尽智, 而彼如实证知 : 此是苦, 如实证知 : 此是苦之集, 如实证知 : 此是苦之灭, 如实证知 : 此是到达苦灭之道 如实证知 : 此是漏, 如实证知 : 此是漏之集, 如实证知 : 此是漏之灭, 如实证知 : 此是到达漏灭之道 如是知, 如是见故, 其心解脱欲漏 解脱有漏 解脱无明漏, 而 于解脱, 解脱 之智慧生, 证知 : 生已尽 梵行已修 应作已作 更不再生 大王! 此实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大王!: 此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其他绝无有比此更殊胜之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以上是定的修持, 乃至于慧如实证知 4. 寂静涅槃 业的净化就能达到业的止息, 就不会产生恶业或多余的业, 涅槃是寂静, 无为, 清净, 善 它是四究竟法之一 ( 其它是二十八色法 五十二心所与八十九心 ), 它是无为法 它是出世间, 熄灭了世间三毒或三垢之火, 渴爱的熄灭 人们总是被渴爱所纠缠着, 还未达到出世间, 还陷在生死的轮回苦海里, 因此是不会明白涅槃的 涅槃是一个行者彻底的熄灭渴爱, 解脱一切的系缚, 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它是完全的出世间, 是无为的不死界, 寂静涅槃 圣道的力量 圣道的力量来自那里呢? 它来自圣者对三宝的信心, 烦恼的断除, 恶业的净化, 以及培育以上的善根 五力是由五根的增长所生的力量, 它维持修行, 加强并成就道业而达到解脱 一个行者若有贪, 或嗔, 或痴, 他的善根不会巩固, 不会有足够的力量 在修道的进度上, 将会障碍重重 12

13 佛说 : 诸比丘, 有五力, 何等为五? 信力, 精进力, 念力, 定力, 慧力 ( 龙藏. 杂阿含 卷二十六, 一零六页 ) 又说 : 何等为信力? 于如来所起信心, 深入坚固, 诸天 魔 梵 沙门 婆罗门 及余同法, 所不能坏, 是名信力 何等为精进力, 谓四正断 何等为念力? 谓四念处如上说 何等为定力? 谓四禅如上说 ( 龙藏. 杂阿含 卷二十六, 一一三页 ) 佛说 : 声闻 ( 成就 ) 五种学力, 如来成就十种智力 ( 杂阿含 685 经 ) 因此我们都要具足这些力量 在 相应部 4.22 里记载尊者三弥提遇到魔王的故事 : 尊者三弥提, 不放逸 虔诚 精进而住 复次, 尊者三弥提于独坐静观 作如是思念 : 我师乃应供者 正等觉者, 我实得大利益! 我于善说之律与法出家, 我实得大利益 我同梵行者, 诸善人之持戒者, 我实得大利益 复次, 恶魔波旬知尊者三弥提心之所念, 来诣尊者三弥提住处, 于尊者三弥提之不远处, 作大恐怖声, 宛如大地破裂 时, 尊者三弥提, 知此乃恶魔波旬, 以偈语恶魔波旬曰 : 我依于信仰, 由家而出家正念与智慧, 于我眼目醒我心乃澄静, 若随所意欲将为何状态, 令我无恐怖 时, 恶魔波旬苦恼以 : 三弥提比丘已知我 萎身隐没于其处 这就是信力的力量 佛说 : 愚者虽终生, 与智者亲近, 仍不悟法味, 如匙不知味 ( 南传法句经新译 ) 佛又说 : 犹如大海只有一味, 即是咸味 ; 他的圣弟子在他的法中也只有一味, 即是解脱味 这只有靠行圣道才能到达 在 增支部 3.32 里佛说 : 这, 比丘们! 这真实是寂静, 这是最高的, 这是诸行的止息, 诸界生的舍弃, 贪爱的渐次息灭, 出离, 灭尽 在 律藏 的 附随 (12.2) 里佛说 : 戒是为了防护, 防护是为了免于后悔, 免于后悔是为了喜悦, 喜悦是为了轻安, 轻安是为了心静, 心静是为了心乐, 心乐是为了心定, 心定是为了正知见, 正知见是为了厌离, 厌离是为了不爱染, 不爱染是为了解脱, 解脱是为了解脱知见, 解脱知见是为了完全无取无系缚 以何者为达业灭尽之道? 此乃八支圣道 : 即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是, 诸比丘! 此者称为达业灭尽之道 ( 相应部 第五新旧品 ) 要达到业灭尽之道, 那即是苦的灭尽之道, 这只有八支圣道 依修习止观, 观照生灭的业, 只是因缘连系的精神 ( 心理, 或名法 ) 与物质 ( 物理, 或色法 ) 的现象, 佛说在这圣道上, 并无造业者与受报者, 只有业在运作而已 法增比丘, 佛宝寺, 澳大利亚,30/1/2009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 请先联络作者 请勿删改 13

14 上座部华人佛教学会 中华南传佛友协会 学习佛法 皈依三宝 佛陀中道 修习佛法 南传佛法论坛 14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三宝经 [1] (Ratana Sutta) ([ 宝经 ]-[ 小诵经 ]-[ 小部 ]-[ 南传大藏经 ]) 译者不详, 法增比丘 1999 年润饰及 2005 年注释 ) 天空或地上, 众生 [2] 来聚集, 愿众生安乐, 汝等应谛听, 如来 [3] 所说法,( 千万劫难遇 ) 天地诸神祗, 汝等应谛听, 人民日与夜, 献奉诸供品 [4], 应慈爱彼等, 精进施佑护 于此处他界, 或于诸天上

More information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才能开正确的药剂给病人服用 ; 是要针炙? 要发汗? 要泻? 要吐? 或服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圆觉经第廿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三十七助道品的第四品类, 是 五根 为什么称为 根 呢? 因为这五法, 就像植物的根一样, 植物都是先有种子发芽, 发芽之后, 如果根还没有生的话, 这个芽也很容易会烂坏掉 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前面虽然修四念处观, 能够使善芽萌发, 但是根还没有生, 因为根还没有生, 因此所萌的善芽也容易烂坏, 所以必须修习现在说的五法, 使善根生, 这就是为什么称为 根 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自觉者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二零零三年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More information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邓殿臣赵桐译 [ 题解 ] 大念处经 是巴利三藏中经藏 长部尼伽耶 的第二十二经, 又名 四念处经 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 即以修习四念住, 内观身 受 心 法, 了知 身不净 受是苦 心无常 法无我, 以对治净 乐 常 我等四颠倒想, 修得慧观 知见苦 无常 无我之三法印, 达至 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漏断尽, 述于涅槃之境 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破除概念的方法 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什么是概念 (pabbatti)?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我们所遇到的无非是两种法 (Dhamma), 第一个是色法 (rupa); 从天空到山河大地, 以及在这地上的一切, 动的和不动的, 见的到与见不到的, 和我们色身的色蕴, 过去, 现在, 未来, 内, 外, 粗, 细, 美, 丑, 远, 近的种种色法,

More information

《聖道行跡》

《聖道行跡》 圣道行迹 法增尊者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 一. 礼赞佛陀 3 二. 如理思惟 4 三. 皈依三宝 8 四. 布施, 持戒 10 布施的果报 10 五戒的传授 14 五戒分析 16 五戒的持守 18 五戒的违犯 22 犯戒的对治 25 持戒的功德 30 五. 禅定 32 经行法 32 经行法四阶 34 经行法的观照 35 静坐的方法 41 六. 观照 44 我们对身体的错误看法

More information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厌离 离欲 与灭尽 -- 修行的次第 --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修行从凡夫到圣人有不同的层次, 佛陀在不同的地方对 不同根性的人说不同层次的修法 归纳有以下几种 : 1. 修习厌离 离欲 与灭尽 如在 杂阿含 28 经 中佛说 : 于色生厌, 离欲, 灭尽, 不起诸漏, 心正解脱, 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先要认识三界和诸苦, 才能生厌离, 生起出离之心, 然后才去找苦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沙门果经

沙门果经 沙门果经 Saamannaphala sutta Digha-nikaya-1- Siilakkhandhavagga-2- Saamannaphala sutta 南传. 巴利文. 大藏经. 经藏. 长部. 第二经 群臣之言 1.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 (Ràjagaha) 耆婆王子育 (Javaka Komàrabhacca) 的芒果园, 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众在一起 那时, 正值十五日布萨,

More information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归命彼世尊, 应供, 等正觉 对四谛法的三遍知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说 无慧者无定, 无定者无慧, 具足定与慧, 彼近于涅盘 ( 南传法句经 372 偈 ) 要到达涅盘就须对四谛法三转十二行, 故此佛能适 当的被称为正等正觉者 (samma-sambuddho) 在 杂阿含 464 经 中上座答阿难说 : 尊者阿难! 修习於止, 終成於观 修习观已, 亦成於止 谓圣弟子止

More information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我 只是两个部份, 一份是身体, 一份是心 佛陀把它们拆开来, 称它们为 五蕴 [2] 这五蕴 (khanddha)

More information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安般念业処 法增比丘 安般念 (anāpānasati) 是以呼吸作为目标, 來修习定的一个法门 它的修习是将我们的心导向宁静, 直到它到达安止定 (appana samadhi) 的阶段 止, 巴利文 samatha 奢摩他, 意义是止, 依业处修止而得住心, 不再散漫, 代表心的宁静 定, 巴利文 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义为定, 等持 当心不再被烦恼占有时, 心达到心解脱, 这时心里没有丝毫的思惟,

More information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观照想的生灭 法增比丘 我们若只是浅显的观察, 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那即是身体是我, 心也是我 若观察的更深一点, 除了确定色体是我之外, 还有我的感受 想念 造作 和意识活动 佛陀将它们归纳为色 受 想 行 识 若是不同意,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下去, 看看除了五蕴, 能再找到什么? 因为佛法是要靠自己来探究, 自己思考, 自己行道, 自己证果的 ; 没人会替我们做, 也没有神或佛菩萨会替我们做的

More information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法增比丘 攀缘四识住 贪欲的生起, 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 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 这在 杂阿含 七五二经里佛说: 佛告迦摩: 欲谓五欲功德, 何等为五? 谓眼识明色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如是, 耳 鼻 舌 身 识触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 是名为欲 然彼非欲, 于彼贪著者, 是名为欲 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 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 为何去思念它呢? 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More information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学佛的次第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认识苦 我们虽然遭受到苦, 但是我们却不会因此而认识苦, 所以在应用佛法时犹如隔靴抓痒, 对学佛者来说将很困难, 不能相应 就好比一个通晓经济学的未必会作生意一样 因为有了色身, 以及执著外在的色相 ; 所以才有各种的色相的事情生起 ; 产生种种的缠系 ; 错误的认为这些色身及色相是我或我所拥有的 如此的生起执著于苦或乐的感受, 并且混淤的把五蕴的色,

More information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世人日日求福, 而福却不至, 人但断却众恶, 福报自然临门 若再增上修慈, 慈悲於一切如母众生, 福报倍增, 功德无量, 众恶缘转减或消除, 邪魔远离, 事事如意 行善自得福报, 但会用的完 持戒修定观照自得功德, 越积越多, 乃至圆满解脱 福报指善业 (kusala) 的功德 (puñña) 所带來的善果报,

More information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法增法师指导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23 3. 五蕴法与名色法 27 4.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40 5. 定力的培育 57 6. 安般念 61 7. 四种正知的修习 71 8. 经行 77 9. 四威仪与其他姿势的观照 85 10. 三十二身分 98 11. 念身之四界

More information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四正勤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 也叫四正精进 这里将引 相应部 和 舍利弗阿毗昙论 来详加分析 目标 在 相应部 的正勤相应里如是记载佛陀的话 : 如是比丘, 对四正勤予修习, 对四正勤予多修习者, 则趣向涅盘, 倾向涅盘, 临入涅盘 [1] 这里佛陀指明四正勤的修习会导致涅盘 佛陀在另一场合的开示也曾指出 : 比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 皆入于象之足迹, 故象足迹为最上最大 如是诸善法, 皆以不放逸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四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看 善法 轻安 什么是轻安呢? 轻安, 就是不粗重 是什么不粗重呢? 就是身 心不粗重 什么是身 心不粗重呢? 我们就要知道, 什么是身的粗重? 身的粗重, 就是指五脏六腑不调和, 气脉不通畅, 譬如说 : 我们的五脏生病了, 肝不好 心脏有问题 还是肠胃不消化 肾功能不足 等等的, 不然就是脖子酸 腰痛, 反正就是身体总是不是这边不舒服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经选要 梁国雄居士译 =========================== 2012 年 1 月 17 日第 1.3 版版权声明 原始佛经选要 一书版权, 乃属译者梁国雄居士所有 欢迎在互联网内转载, 但不得更改任何内容, 或作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牟利商业用途 译者电邮 :khl4035@yahoo.com.hk 原载网址包括 : 佛法小品 http://home.pacific.net.hk/~khl123/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毗耶达西法师 (Ven.Piyadassi) 目录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苦圣谛第一节苦的广说与略说一 苦的广说二 苦的略说第二节五取蕴一 色蕴二 受蕴三 想蕴四 行蕴五 识蕴六 五取蕴七 五取蕴的共相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敬信三宝

敬信三宝 1 第一章敬信三宝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 三次 ) 信 信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 大智度论 里说道 : 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 就是说这个 佛经里曾记载许多在家众, 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 生起净信, 于是就礼拜佛足, 而自称从今日始归依三宝 :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并请佛听许他们成为清信男 ( 优婆塞 U p a s a k a ) 和清信女 ( 优婆夷 U p a s i k a ),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反思经史关系 从 启攻益 说起 李存山 本文论析上博简 二 中容成氏! 关于 启攻益 汤攻桀 以及上古帝王世系的记载与经 史相异 并且探讨了容成氏! 子羔! 和郭店竹简唐虞之道! 具有相同的思想倾向 其 禅而不传 或 至于禹而德衰 的思想当属于 孔孟之间 的儒家之学 在燕国发生了 让国 事件而孟子的思想更集中在 王霸之辨 时 唐虞之道! 等篇的 帝 王之辨 就不合时宜了 史 受到 经 的影响 经 史都存在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八圣道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 目录 ) 1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简介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转正法轮 ( 转法轮经 无我相经 皮带束缚经 ) 禅修开示与问答 请用 Foreigs1 字型 III 转正法轮 回首页 转正法轮目录 帕奥禅师序 III 安般念简介 1 转法轮经 11 无我相经 101 五比丘 131 皮带束缚经 ( 一 ) 141 皮带束缚经 ( 二 ) 151 问答类编 239 克服障碍 239 戒学释疑 252 定学释疑 260 慧学释疑 277 学佛群疑 301 附录 323

More information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如何认识苦? 法增比丘 苦的认知 世间实在苦, 凡夫当乐处, 三宝实无价, 世人尽不知 在佛经里佛常把不知苦, 不懂生死的道理, 不知因果业报, 又不信三宝的人称作愚痴无闻凡夫 这些迷失的有情众生因为对上述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 又不求取圣道, 灭寂诸行而清净解脱, 所以对圣道 该求的不求 因为见解根本错误的关系, 为诸苦所逼恼时, 不但不知断恶修善, 积集来世福德资粮, 卻反而纵欲, 乐于追逐世间八法

More information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色蕴的生, 住, 味, 患与离弃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对人的组成有极周详的分析, 人是由色身及精神两个部分组成的 再详细的分析是五蕴, 有色身 感受 想念 行为 及意识五个部分 五蕴, 巴利文, 蕴 khandha, 以前它是称为五阴 是指五个生命的组合体, 或五个执取的组合体,upādānakkhandha 它们是佛陀分析归纳我们的身心现象所作的结论 色,rupa,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 缅甸帕奥禅师讲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帕奥禅师序帕奥禅师序 ----------------------------------------------------------------------------------------------- 3 译序 --------------------------------------------------------------------------------------------------------

More information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吉祥尊者主講 象涵記錄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己, 他要以眾生為心 有人說他嚴苛 有人說他溫柔 全看他覺得你需要什麽才能凈化

More information

给 第 十 一 次 版 的

给 第 十 一 次 版 的 觉者之言 的原版是以德文撰写 原文是依据佛教巴利文经藏中世尊的语言, 择其精华, 再依次序有系统化地把它编辑成书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初学者的入门指南, 虽其原本的主要宗旨是要给有佛学基础的读者清楚地看出在多部经文的结构中都包含着真正简明的 四圣谛, 就是 : 苦圣谛 苦之集圣谛 苦之灭圣谛及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从这本书中就可看出佛陀的教理都是朝向一个最终的目标, 那就是 : 脱离痛苦 为此, 在第一次出版的德文版中印有摘自

More information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法的真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敬法偈 Dhamma Vandana (PALI 原文 )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 大典尊经 ], 六 ) 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 是现见 即时 来见 诱导,

More information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死生智 (4) 得漏尽智 2. 依缘起的观察, 开启觉悟的智慧 3. 观察十二缘起, 开示流转及还灭的规律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 析解与问答 缅甸帕奥禅师讲解弟子合译 目录 帕奥禅师序... III 译序... VIII 第一部分安般入门... 1 第二部分 大念处经 经文... 9 第三部分 大念处经 析解... 35 缘起... 35 总说 (Uddeso)... 36 身念处 (Kà yà satipaññhà na)... 89 受念处 (Vedanà satipaññhà na)... 19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 \312\327\322\263.doc)

(Microsoft Word - 01 \312\327\322\263.doc)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Theravāda-sāsane bhāvanā mukha) 玛欣德尊者编译 Translated & Edited by Mahinda Bhikkhu (China) 江西佛学院印行 Mahinda 2008 1. 只要不增删 修改本书的任何内容, 及不以合订本 会编本之类的形式流通, 则任何单位及个人皆可无须经过编译者的同意而复制 翻印 流通本书 2. 不得以任何商业方式流通本书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7F0CAB9B1C8C7F02DC8CBC0E0CAD6B2E12E747874>

<4D F736F F D20B7F0CAB9B1C8C7F02DC8CBC0E0CAD6B2E12E747874> 人类手册 从身心的学习认识佛教 佛使比丘 第一章 佛教的精神特色 ( 佛教指出 什么是什么 ) 第二章 三法印 ( 宇宙的本然性质 ) 第三章 四执取 ( 执取的驱使力 ) 第四章 三增上学 ( 修习的次第 ) 第五章 五蕴 ( 人类到底粘缚着什么?) 第六章 自然止观法门 ( 随缘开悟之道 ) 第七章 形式止观法门 ( 技术开悟之道 ) 第八章 圣者和熄灭烦恼 ( 逐渐地脱离世间 ) 第九章 佛教与人类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7D4CED2CCBDCBF7B5C4C2C3B3CCA3A8BCF2CCE5A3A9D5FDCEC4D3A1CBA2C5C5B0E62DB6A8B8E E646F6378>

<4D F736F F D20D7D4CED2CCBDCBF7B5C4C2C3B3CCA3A8BCF2CCE5A3A9D5FDCEC4D3A1CBA2C5C5B0E62DB6A8B8E E646F6378> 礼敬彼世尊 阿拉汉 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ã sambuddhassa 自我探索的旅程 @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雷瓦达比库 Bhikkhu Revata ( 简体版 :2017 年 5 月 ) 免费赠阅 只要不擅自更改或曲解作者之教义, 则无须经过作者之同意而重印本书 Dedicated to all the Sangha

More information

慈爱的修习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瞋恚生起的原因对治瞋恚的方法一. 常正思惟二. 修慈心观 (i) 慈梵住 : 对自己散发慈爱对别人散发慈爱可爱者无关者怨敌者 (ii) 平等慈 (iii) 遍满慈三. 亲近善知识四. 讨论灭瞋的方法佛陀

慈爱的修习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瞋恚生起的原因对治瞋恚的方法一. 常正思惟二. 修慈心观 (i) 慈梵住 : 对自己散发慈爱对别人散发慈爱可爱者无关者怨敌者 (ii) 平等慈 (iii) 遍满慈三. 亲近善知识四. 讨论灭瞋的方法佛陀 慈爱的修习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瞋恚生起的原因对治瞋恚的方法一. 常正思惟二. 修慈心观 (i) 慈梵住 : 对自己散发慈爱对别人散发慈爱可爱者无关者怨敌者 (ii) 平等慈 (iii) 遍满慈三. 亲近善知识四. 讨论灭瞋的方法佛陀修习慈心禅修习慈爱的功德精进修慈 我们常常发脾气, 生起瞋心, 在生气的当儿, 总是理直气壮的指责他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2.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2.doc 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 前五识颂 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三月八日 喇嘛! 法师! 各位师兄! 晚上好! 我们今天介绍第一首偈颂的后面两句, 就是 :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那这两句就是说明前五识它所相应的心所 前五识和哪一些心所相应呢? 在五十一个心所里面, 前五识相应的有三十四个 第一个相应的是 五徧行 五徧行就是作意 触

More information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四 结说 三 佛教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二 佛教对心的认识 一 佛教心理治疗的原理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为丰富 佛教有南传 汉传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身念处禅观修法 Vipassana Bhavana ( 选编摘要 ) 阿姜念 摩诃尼拉难陀 ACHAAN NAEB MAHANIRANONDA Bo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er 泰国布堪甲那南禅修中心 奢摩他 ( 止 ) 与毘婆奢那 ( 观 ) 修法的差别 有两种修法, 奢摩他和毘婆奢那修法 : 奢摩他修法 毘婆奢那修法 1) 真实的自性是定, 会产生平静的心态 1)

More information

離苦七-首頁-簡

離苦七-首頁-簡 离苦得乐的妙法 ( 七 ) 2 道圣谛(一)引言 为何在家 出家学佛多年仍未能见法?佛弟子初皈依三宝或剃度出家时,踊跃欢喜,布施持戒,精进闻法,希望见法,早日证得涅槃,了生脱死 但多年后,却发现不仅未得涅槃,也没见法,烦恼仍然不断现起,对来世轮回生起惶恐心 从阿含经中我们发现其中缘由,值得思考!例一:佛为有信心白衣弟子说法,必先说:布施 持戒 生天 欲不净法 漏为大患 出离为要 此时闻法者心净如白布,随染师染任意色

More information

芒果樹苗教誨拉胡喇經

芒果樹苗教誨拉胡喇經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那位跋嘎瓦 阿拉汉 正自觉者! 芒果树苗教诲拉胡喇经 1 107. 如是我闻 : 一時, 跋嘎瓦住在王舍城竹林喂松鼠處 那个时候, 具寿拉胡喇住在芒果树苗 [ 楼 ] 2 当时, 跋嘎瓦在傍晚从禅坐起来, 前往芒果树苗 [ 楼 ] 具寿拉胡喇之处 具寿拉胡喇看见跋嘎瓦从远处过来, 见到后准备座位和洗脚水

More information

何来有我

何来有我 何来有我 - 佛教禅修指南 Who Is My Self? A Guide to Buddhist Meditation The Potthapada Sutta The Buddha s Words on Self and Consciousness Interpreted and Explained by Ayya Khema 艾雅柯玛讲述 果儒译 布咤婆罗经 是记载佛陀回答布咤婆罗有关自我和意识等问题的开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I. 安般念简介 静而且殊胜的, 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 能在邪恶不善念头 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 依据上座部佛法 (Theravada), 禅修的法门可概括地分为两大类, 即止禅与观禅 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 观禅则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 这两大类法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 相应部. 谛相应 (Sacca Samyutta) 里开示说 : 诸比丘,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4CFB4ABB7F0BDCCBBF9B1BEBDCCD2E52E646F63>

<4D F736F F D20C4CFB4ABB7F0BDCCBBF9B1BEBDCCD2E52E646F63> 法音文库 斯 毗耶达西方之译-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 著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I 目 录 译者的话...1 原 序...3 第一章 佛陀...5 第二章 佛教的观点...15 第三章 佛教的中心思想 ( 四真谛 )...31 第一真谛 苦...35 第四章 第二真谛 集...50 第五章 第三真谛 灭...65 第六章 八正道的三部分...76 第七章 第四真谛 道...87 正见...87 第八章 正思惟...104

More information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門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門 目录 序言... I 凡例... V 圣典篇... 1 大念处经... 3 若希望经... 30 转车经... 36 大心材譬喻经... 45 八城经... 55 算术师摩嘎蓝经... 61 逐一经... 69 小业分别经... 74 无我相经... 82 燃烧经... 85 转法轮经... 88 第一三学经... 92 盐块经... 93 伍波萨他经... 100 慈爱功德经... 109 大吉祥经...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第一章走进佛教 2500 多年前的一个凌晨, 明星现于天上, 在一棵菩提树下, 有人忽然发出了一声赞叹 : 奇哉! 奇哉!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这个人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自这天以后, 释迦牟尼就四处传播他在菩提树下静悟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等道理 释迦牟尼, 姓乔达摩, 名悉达多 ( 公元前 566 年 ~ 公元前 486 年 )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 ( 今尼泊尔境内 )

More information

觉悟之路

觉悟之路 觉悟之路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斯里兰卡 Sri Lanka 那烂陀长老 (Narada Mahathera)/ 著 学愚法师 / 译 译者序和前言 ---------------------------------------------------------------------------------------- 3 第一章太子出家 ----------------------------------------------------------------------------------

More information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增益福德的方法 礼敬世尊, 阿罗汉,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福德的意义 (Puñña) 佛陀说 : 福德是福德业, 是幸福 如意 喜乐 可亲 愉悦的别语 ( 如是语 22) 福德业是善业, 善的行为 在佛经里常提到的是十善业 : 不杀, 不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不贪, 不嗔, 不痴 善业引生世间的利益, 譬如好的重生 财富 美貌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解脱心 尊者阿迦曼 Namo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解脱心 MUTTODAYA 公元 1929 年左右尊者阿迦曼在清迈为大众演说 渐进的修行系列 英译 : 佚名中译 : 曾银湖 ( 台湾 ) 一 修习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 佛陀说过, 当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时, 必然会彻底地败坏无余 ; 但是如果放入圣弟子的心中,

More information

无上的布施

无上的布施 无上的布施 缅甸毛淡棉帕 有两种布施 : 一 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 二 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 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 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 (savaka) 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 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 让我们看 布施分别经 DakkhinavibhavgaSutta 中的例子: 一时, 佛陀住在释迦国 (Sakyancountry) 迦毗罗卫城 (Kapilavatthu)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liutesheng_07.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liutesheng_07.doc 十六特胜与四禅八定的比较第七讲十六触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今天先介绍什么是十六触 地大, 有四个 如果我们在定中感觉身体的重量很重, 身体很重, 这个是地大的第一个现象 ; 或者是感觉身体往下沉, 一直往下沉 一直往下沉 一直往下沉, 这也是地大 ; 第三个是感觉很坚硬, 坚固或者是坚硬, 你觉得身体非常的坚硬, 或者是坚固的这种感觉也是地大的感觉 ; 还有, 就是滞涩, 滑 涩是相对的, 滑,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译者序和前言 第一章 太子出家

目录 译者序和前言 第一章 太子出家 觉悟之路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2009 年 9 月 30 日文字重新校对 ) 斯里兰卡 那烂陀长老 (Narada Mahathera)/ 著 学愚法师 / 译 1 目录 译者序和前言 ----------------------------------------------------------------------------------------

More information

佛陀的启示

佛陀的启示 佛陀的启示 What the Buddha Taught 罗睺罗 化普乐 (Dr. Ven. Walpola Rahula, 907- ) 著 顾法严译 慧炬出版社版权所有 佛陀传略...2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4 第二章 四圣谛...23 第三章 第二圣谛 : 集谛 苦之生起...38 第四章 第三圣谛 : 灭谛 苦的止息...45 第五章 第四圣谛 : 道谛...56 第六章 无我论...63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Theravàda-sàsane bhàvanà mukha) 玛欣德尊者编译 Translated & Edited by Mahinda Bhikkhu (China)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Theravàda-sàsane bhàvanà mukha) 玛欣德尊者编译 Translated & Edited by Mahinda Bhikkhu (China)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Theravàda-sàsane bhàvanà mukha) 玛欣德尊者编译 Translated & Edited by Mahinda Bhikkhu (China)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Mahinda 2010 1. 只要不增删 修改本书的任何内容 ( 例如 : 不得把 比库 改为 比丘 等 ), 及不以合订本 汇编本之类的形式流通, 则任何单位及个人皆可无须经过编译者的同意而复制

More information

须要有一个离心力出来所以 欲神足 就是你要离开滚滚红尘的吸引而必须有 的一个离心力 如果你没有相当的决心你是离不开欲界的吸引力的 所以不要一 看到别人精进修行就讲人家起心欲精进斯人行邪道认为这些都是有为法 都是画蛇添足 首先需要搞清楚解脱的次第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什么叫世间法和出 世间法的区别你知道的名

须要有一个离心力出来所以 欲神足 就是你要离开滚滚红尘的吸引而必须有 的一个离心力 如果你没有相当的决心你是离不开欲界的吸引力的 所以不要一 看到别人精进修行就讲人家起心欲精进斯人行邪道认为这些都是有为法 都是画蛇添足 首先需要搞清楚解脱的次第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什么叫世间法和出 世间法的区别你知道的名 25 第十八章 欲神足 正精进 第一节 不放逸者能修四禅 杂 五九四(八八 ) 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有人作世间建立彼一切皆依于地 如是比丘修习 禅法一切皆依不放逸为根本不放逸集 不放逸生 不放逸转 比丘不放逸 者能修四禅 第二节 一切善法皆依不放逸为根本 杂 五九六(八八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百草药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 如是种种善 法皆依不放逸为本 如上说 乃至涅槃 譬如水陆诸华优钵罗华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皆不放逸为根本

More information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本文转自 : 显密文库, 详细出处请参考 :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8864 少善根因缘得生妙喜世界 德诚居士整理诸佛剎土是具足无量福德及愿力所成就的, 不但清净庄严, 也没有任何烦恼病痛, 但因众生福德智慧薄浅而无法得见, 不过诸佛菩萨悲悯众生轮回六道 流浪生死却无所依怙, 因此经上佛陀介绍十方均有佛国净土, 待众生修持善根发愿回向往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pt00.doc

Microsoft Word - pt00.doc 中译序 这本书收集了帕奥禅师于 1999 年 4 月 6 日至 5 月 20 日期间, 在台湾月眉山灵泉禅寺由弘誓文教基金会主办的禅修营里所讲的十四场开示及五场问题回答 这些开示及问答都事先准备好, 再由禅师读出英文讲稿, 及由翻译员读出中文讲稿 当中的 大空经 分为三讲 除妄念经 分为两讲 大菩提乘 ( 一至三 ) 则分为八讲, 而最后一讲则是简短的开示 郁伽居士的八种奇妙素质 除此之外, 本书还收录了一些现场问答于

More information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目录 作者自序 以佛法之光开显众生的智慧本性 1 第一篇 第一章 明理篇 1 基础佛理 1 什么叫做佛法 /1 从佛法的教育中得到健康与和平 /8 学佛的重要性 /13 什么叫做学佛修行 /21 修行上最根本的问题 /25 是心即佛 /31 苦集灭道 /34 善恶标准与行善断恶的方法 /41 以皈依来转折自己的人生 /51 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及如何选择 依止上师 /59 第二章 基础修行 66 解脱

More information

释金刚法经梁略释 3

释金刚法经梁略释 3 释金刚法经梁略释 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简称 金刚经 由后秦的鸠摩罗什大师最初所译出,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分之为三十二品并为每品取名 北魏菩提流支 南朝陈真谛 隋朝达摩笈多 唐朝的玄奘和义净诸大师先后都为此经做出翻译, 但鸠摩罗什大师的版本是最为普及的 金刚经 是一部强调解脱智慧的经典, 一般对于修行次第不明了的学佛者是不太容易契入此经的修行理路 有鉴于此, 敝人除对 金刚经 原文白话翻译和分析之余,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句经新译 ( 附北传法句经法救撰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 ) 法增比丘译 (Dhammavaro Bhikkhu) 第四版 南传法句经新译 ( 附北传法句经法救撰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 ) 译者 : 法增比丘手机 :+61488684021 出版者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洲佛宝寺 Publisher: Buddharatana Monastery of Australia Inc. 572, Lot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观察缘起 缅甸帕奥禅师讲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1 菩提资粮目录 中译序 -------------------------------------------------------------------- 3 大空经 --------------------------------------------------------------------

More information

佛陀法语 佛经文选 每日一则 原著 达弥卡法师 S. Dhammika 译者 赖南锦 出版 新加坡佛教曼荼罗学会 567A Balestier Road, Singapore 329884 印刷 Superskill Graphics Pte Ltd Blk 1001 Jalan Bukit Mer

佛陀法语 佛经文选 每日一则 原著 达弥卡法师 S. Dhammika 译者 赖南锦 出版 新加坡佛教曼荼罗学会 567A Balestier Road, Singapore 329884 印刷 Superskill Graphics Pte Ltd Blk 1001 Jalan Bukit Mer 佛陀法语 佛经文选 每日一则 译自 2011 年版的 Words of The Buddha 达弥卡法师著 赖南锦译 新加坡佛教曼荼罗学会出版 佛陀法语 佛经文选 每日一则 原著 达弥卡法师 S. Dhammika 译者 赖南锦 出版 新加坡佛教曼荼罗学会 567A Balestier Road, Singapore 329884 印刷 Superskill Graphics Pte Ltd Blk

More information

四十八頁

四十八頁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二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4] ( 十恶业 - 欲邪行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今天介绍 邪行 欲邪行, 就是邪淫的意思 什么样的情况之下犯邪淫呢? 就是除了合法的夫妻之外, 其它任何的性关系都属于邪淫, 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 唯一会引发争论的, 就是在一种情况之下没有犯, 很奇怪, 那个就是 : 为什么去找娼妓 给钱, 这样子不算邪淫? 如果没有给钱算邪淫, 给了钱就不算邪淫,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帕奥禅师 讲述 中译序 大空经 除妄念经 大菩提乘 ( 一 ) 大菩提乘 ( 二 ) 大菩提乘 ( 三 ) 问答一 问答二 问答三 问答四 问答五 即席问答 郁伽居士的八种奇妙素质 菩提资粮目录 附录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 一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 二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 三 ) 索引 1 2 大空经 回首頁菩提资粮中译序这本书收集了帕奥禅师于 1999

More information

亲友书略释

亲友书略释 亲友书略释 龙树菩萨 造颂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索达吉堪布 释讲 顶礼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传承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释题名 亲友书 是龙树菩萨为他的亲友 乐 行国王传讲的教言 龙树菩萨与乐行国王的故事 详见 普贤上师言教 因 果不虚 因为当时他们没有碰面 所以此论是用书信来 传授 以此而名为

More information

中文範本

中文範本 去尘除垢 ( 修订版 ) 帕奥禅师英语讲述 寻法比丘中译 目录 中译序... ii 第一讲如何克服五盖... 1 序言... 1 一 欲欲... 3 二 瞋恨... 16 三 昏沉与睡眠... 32 四 掉举与追悔... 40 五 疑... 44 沙门果经 摘要注释... 45 持续修行直至证悟... 51 依法而活... 56 第二讲四种明觉... 61 一 有益明觉... 62 二 适宜明觉...

More information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50 disk02track19 菩提分之概要, 一切之概要 51 disk02track20 一切之概要, 缘起法 52 disk02track21 缘起法 53 disk02track22 缘起法 54 disk02track23 发趣法 55 disk02track24 发趣法 56 disk02track25 发趣法 57 disk02track26 发趣法 58 disk02track27

More information

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

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 做个喜悦的人 念处新论 [ 台湾 ] 苟嘉陵 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念处今论 序一 念处今论 序二自序静心家园 -- 静心内在的一个小小的休息前言静心家园 -- 静心内在的一个小小的休息一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13 二 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吗?...16 三 为何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20 四 身 受 心 法 四个察觉的对象...27 五 人人皆可一试的方法...33 六 放下包袱的过程 苦 集 灭

More information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圣严法师 提要 戒律是为了净化人类的身心而设, 是为了净化人间的社会而设 是以人间的善良风俗人情及合理的国家规章法令, 为佛陀制戒的参考基础, 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见作引导, 便成了有小有大 能略能广 可浅可深, 可以适应任何时空环境的生活准则 当你认识了戒律的功能, 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 你便不会拘泥于枝末小节, 应著重于人类之身 心 语言三种行为的净化 : 清净 精进 俭朴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观禅指导手册 恰宓尊者著 明慧译 2013 年 8 月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序言 易见他人过, 难见自己非 法句经 252 句这句话与禅修者密切相关 禅修者也许一直在犯同样的错误, 而全然不觉, 直到有一位锐利的 经验丰富的禅修者给他指出来才明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 三 学 善戒法师 著 - 1 -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前世的因缘 ), 因为简单的佛法劝导, 只要经过法师的点醒, 就很容易地深入我的内心并带来无穷快乐,

More information

俱舍问答目目 录 序文问答题... 3 第一品 分别界品 第二品 分别根品 第三品 分别世间品 第四品 分别业品 第五品 分别随眠品 第六品 分别圣道品 第七品 分别智品 第八品 分别定品 录

俱舍问答目目 录 序文问答题... 3 第一品 分别界品 第二品 分别根品 第三品 分别世间品 第四品 分别业品 第五品 分别随眠品 第六品 分别圣道品 第七品 分别智品 第八品 分别定品 录 索达吉堪布拟问 前 言 按照 2003 年制定的讲解五部大论的计划, 鄙人于 2003 年下半年至 2004 年上半年, 完成了 俱舍论释 部分的翻译及讲解任务 在讲解期间, 为了使自己与诸位佛友能够提纲挈领 打开思路, 以便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益, 我竭力从记忆库中挖掘出自己当年学习 俱舍论 的心得体会, 并尽己所能地查阅了藏汉有关 俱舍论 方面的大量资料 由于这些资料来源较广, 内容也较为零散,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四十二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8] ( 分别业的轻重 3)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继续说明 为什么业特别重大 的原因 第二个, 是 所依门 的缘故 依它所依的内容, 而有轻重的差别 第一个所依的是什么呢? 就是你是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还是你是没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所谓 善巧 的意思, 就是你虽然造恶业, 但是你可以不堕恶趣, 这个很好噢! 那不善巧的修行人呢, 虽然造很小的恶业,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家居择善处 [7], 往昔修善业 [8], 决心行正道 [9], 此为最吉祥 广学 [10] 善工巧 [11], 戒学具律仪 [12], 真实柔和语 [13], 此为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 [14], 护养妻 [15] 与子, 正命 [16] 维生计, 此为最吉祥 布施 [17] 修十善 [18], 扶

家居择善处 [7], 往昔修善业 [8], 决心行正道 [9], 此为最吉祥 广学 [10] 善工巧 [11], 戒学具律仪 [12], 真实柔和语 [13], 此为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 [14], 护养妻 [15] 与子, 正命 [16] 维生计, 此为最吉祥 布施 [17] 修十善 [18], 扶 吉祥经 (Mangala Sutta) ([ 小部 ]-[ 小诵经 ]-[ 南传大藏经 ], 法增 2005 年译及注释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1] 祗树给孤独园 [2], 于深夜时, 有一金光四射天神, 莅临佛所, 遍照祗园, 行近佛前, 顶礼佛足, 立于一边, 以偈而问佛 [3]: 诸天与世人, 企求诸善德, 思维吉祥 [4] 义, 祈佛为示知 尔时佛慈愍, 天神与人众, 开示胜吉祥,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1 [ 第一篇 ] 教法片段... 4 [ 第二篇 ] 一份 法 的赠礼... 11 [ 第三篇 ] 法性... 16 [ 第四篇 ] 实相的两面... 22 [ 第五篇 ] 心的训练... 33 [ 第六篇 ] 与眼镜蛇同住... 42 [ 第七篇 ] 阅读自然之心... 45 [ 第八篇 ] 只管做它!... 58 [ 第九篇 ] 关于这颗心... 64 [ 第十篇 ] 内心的平衡... 65

More information

内观禅修手册

内观禅修手册 序 内观禅修手册 本书所介绍的是南传佛教大师阿姜达磨多罗所传的内观法 苏谛南法师 ( 般那无陀比丘 ) 早年依止阿姜达磨多罗五年, 尽得精髓, 而有 内观禅修手册 的著作传出 达磨多罗内观法的特色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来体验 心基 处感受的生灭, 进而超越感受而得到解脱 愿众生安详自在内观教育编译组 1999.4 作者序 本人甚为赞叹 内观教育基金会 推展依据 大念住经 的内观禅修法 本人曾写出一本泰国达磨多罗比丘所指导的培养

More information

玛欣德尊者 Ven.Mahinda 1971 年生于中国广东省, 俗姓林 1986 年皈依佛教 1990 年开始研究原始佛教及 阿含经 1999 年得遇应邀来华的当代闻名的缅甸禅修大师 -- 帕奥西亚多 (Pa-Auk Tawya Sayadaw), 开始修习入出息念业处 2002 年于缅甸帕奥禅林

玛欣德尊者 Ven.Mahinda 1971 年生于中国广东省, 俗姓林 1986 年皈依佛教 1990 年开始研究原始佛教及 阿含经 1999 年得遇应邀来华的当代闻名的缅甸禅修大师 -- 帕奥西亚多 (Pa-Auk Tawya Sayadaw), 开始修习入出息念业处 2002 年于缅甸帕奥禅林 本书献给希望去除烦恼的人们 玛欣德尊者译著云南省佛教协会等印行 玛欣德尊者 Ven.Mahinda 1971 年生于中国广东省, 俗姓林 1986 年皈依佛教 1990 年开始研究原始佛教及 阿含经 1999 年得遇应邀来华的当代闻名的缅甸禅修大师 -- 帕奥西亚多 (Pa-Auk Tawya Sayadaw), 开始修习入出息念业处 2002 年于缅甸帕奥禅林达上成为比库后, 在戒师帕奥西亚多的指导下修习止观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34期-簡體

正法之光~第34期-簡體 原始佛教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覺後 2445 年 2013 年 8 9 月合刊 第 34 期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雨安居禅修营 学习原始佛法禅观道次第 修行是否有所进步 不在于学习多少法门 而在于所学的内容与道次第是否正确与完整 唯有亲 身实践 才能检验所学的佛法 并得到真实的受用 怎样知道有所受用 则在于是否有所改变进步 (1)看待自己

More information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 非正式文稿, 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 第 11 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再一 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是为了让修学佛法的佛弟子趋入到甚深的境界, 是一 个次第引导修法的殊胜论典 要趋入到最殊胜的境界是什么呢?

More information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門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門 目录 序言... I 凡例... V 圣典篇... 1 大念处经... 3 若希望经... 30 转车经... 36 大心材譬喻经... 45 八城经... 55 算术师摩嘎蓝经... 61 逐一经... 69 小业分别经... 74 无我相经... 82 燃烧经... 85 转法轮经... 88 第一三学经... 92 盐块经... 93 伍波萨他经... 100 慈爱功德经... 109 大吉祥经...

More information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ahathera 简介 中间是缅甸帕奥西亚多 右边的是斯里兰卡的圣法长老 摄于 1997 年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斯里兰卡籍 生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 出家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ahathera 简介 中间是缅甸帕奥西亚多 右边的是斯里兰卡的圣法长老 摄于 1997 年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斯里兰卡籍 生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 出家 1999-2000 斯里兰卡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止观禅修开示 英译 : 圣喜尊者 (Ariyananda Bhikkhu) 中译 : 吉祥尊者 (Manggala Bhikkhu)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资料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ore information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1 内观基础 2006 年校译版 + 马哈希尊者著 2 内观基础 2006 年校译版 + 马哈希尊者著 目录一 英译序 / 茅塔诺二 简介三 止与观四 五蕴五 智慧与解脱六 正确的方法七 心八 为何和何时九 缘起十 执取如何生起十一 即刻观照十二 不断的修习十三 事物的分解十四 无常十五 重新发现十六 最终的安宁十七 进步十八 圣道十九 总结二十 年青的织工二一 适合根性的修法二二 布萨天女二三 圣谛二四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论高校薪酬制度改革与人才强校战略 三 实施薪酬制度改革的效果 分配制度的改革就是在提高广大职工收入水平的基础上 重点要提高拔 尖人才的工资性收入及各种福利待遇 自从实施薪酬制度改革以来 我校职 工的工资性收入普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薪酬改革方案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 持和欢迎 根据我们的调查 自 1999 年薪酬制度改革以来我校职工的工资性 收入增长了近 3畅 5 倍 具体增长情况见下图 1 图 1 1999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