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的出离与修断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欲的出离与修断"

Transcription

1 欲的出离与修断 法增比丘 攀缘四识住 贪欲的生起, 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 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 这在 杂阿含 七五二经里佛说: 佛告迦摩: 欲谓五欲功德, 何等为五? 谓眼识明色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如是, 耳 鼻 舌 身 识触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 是名为欲 然彼非欲, 于彼贪著者, 是名为欲 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 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 为何去思念它呢? 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人的心生起欲的过程, 佛在 杂阿含 六十四经中解释的很清楚, 那就是心 ( 识 ) 在接触到境时连续发生的四个心意的路程 ( 四识住 ): 那就是 : 识住 攀缘 爱乐增进 广大生长 佛告比丘,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 于无畏处而生恐畏,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 何等为四? 谓色识住, 色攀缘, 色爱乐增进, 广大生长 于受 想 行 识住,( 受想行识 ) 攀缘, 爱乐增进, 广大生长 比丘, 识于此处, 若来若去若住, 若起若灭,(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 若作是说, 更有异法, 识若来若去若住, 若起若灭, 若 (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者 但有言说, 问已不知, 增益生痴, 以非境界 所以者何? 比丘离色界贪已, 于色意生缚亦断, 于色意生缚断已, 攀缘亦断, 识不复住, 无复 (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 受想行界离贪已, 于受 想 行 意生缚亦断 受 想 行 意生缚断已, 攀缘亦断, 识无所住, 无复 (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 识无所住故不增长, 不增长故无所为作, 无所为作故则住, 住故知足, 知足故解脱, 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 无所取故无所著, 无所著故自觉涅盘 五蕴的每一蕴都会发生识住,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清它发生的过程, 解除心对色相的爱缚, 对受想行识的爱缚, 那时识就无所住, 无所攀缘, 无可爱乐增进, 无能广大生长

2 者 : 下经佛指出不要生欲, 莫着于欲, 和不住于欲, 无论是过去, 未来或现在 世尊告曰: 强耆 ( 尊者卢夷强耆 ), 谛听善思念之, 我当为汝广说其义 尊者卢夷强耆白曰 : 唯然, 当受教听 佛言 慎莫念过去, 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 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 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 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 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 ( 不思念 ) 彼, 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 昼夜无懈怠, 是故常当说, 跋地罗帝偈 (Bhaddekaratta) 强耆, 云何比丘念过去耶? 若比丘乐过去色, 欲着住, 乐过去觉 ( 受 ) 想 行 识, 欲着住 如是比丘念过去也 强耆, 云何比丘不念过去? 若比丘不乐过去色, 不欲不着不住, 不乐过去觉 ( 受 ) 想 行 识, 不欲不着不住, 如是比丘不念过去 强耆, 云何比丘愿未来耶? 若比丘乐未来色, 欲着住, 乐未来觉 ( 受 ) 想 行 识, 欲着住 如是比丘愿未来也 强耆, 云何比丘不愿未来? 若比丘不乐未来色, 不欲不着不住, 不乐未来觉 ( 受 ) 想 行 识, 不欲不着不住, 如是比丘不愿未来 强耆, 云何比丘受现在法? 若比丘乐现在色, 欲着住, 乐现在觉 ( 受 ) 想 行 识, 欲着住 如是比丘受现在法 强耆, 云何比丘不受现在法? 若比丘不乐现在色, 不欲不着不住, 不乐现在觉 ( 受 ) 想 行 识, 不欲不着不住, 如是比丘不受现在法 ( 中阿含 释中禅室尊经 ) 在 如是语 Itivuttaka 经里, 下面列举数则耽欲的害处, 佛言 : 贪婪有情, 依贪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贪,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痴之有情, 依痴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痴,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他无一法, 有覆群生, 日夜流转, 如为痴 ( 无明 ) 覆, 然如舍痴, 破除闇聚, 更不流转, 亦无他因 爱为第二, 长夜流转 生此生彼, 不超轮回, 知此轮回, 知此灾祸, 爱之生时, 无执爱心, 比丘游行

3 人若不冷静思惟观察, 常会着于欲, 因为长久熏习的结果, 已经习以为常, 丝毫不觉得欲的害处, 并且会贪得而不厌, 以致害了自己 欲的过患 欲有什么过患呢? 为欲思念辛劳是过患 ; 为欲所驱, 广为敛财是过患, 敛财已恐财富为子所败是过患 ; 又恐失财于水火, 失财于贼等, 以至心乱是过患 ; 又缘于欲, 与他人斗争, 乃至国与国战, 杀死众多人是过患 这在 增壹阿含 21.9 经 中有详细说明 在 中阿含经 阿梨吒经 ( 大正藏 1 册, p763b) 里记载 : 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梨, 生如是恶见, 我知世尊如是说法, 行欲 ( 指淫欲 ) 者无障碍 诸比丘訶阿梨吒曰 : 汝莫作是说, 莫诬谤世尊, 诬谤世尊者不善, 世尊亦不如是说, 阿梨吒! 欲有障碍, 世尊无量方便说欲有障碍 阿梨吒! 汝可速捨此恶见也 世尊叹曰 : 善哉! 善哉! 诸比丘, 汝等知我如是说法 所以者何? 我亦如是说, 欲有障碍, 我说欲有障碍 欲如骨锁! 我说欲如骨锁 欲如肉臠! 我说欲如肉臠 欲如把炬! 我说欲如把炬 欲如火坑! 我说欲如火坑 欲如毒蛇! 我说欲如毒蛇 欲如梦! 我说欲如梦 欲如假借! 我说欲如假借 欲如树果! 我说欲如树果 譬若如人, 欲得捉蛇, 便行求蛇, 彼求蛇时, 行野林间, 见极大蛇, 便前以手捉其腰中, 蛇迴举头, 或蜇手足及餘支节, 彼人所為求取捉蛇, 不得此义, 但受极苦, 唐自疲劳, 所以者何? 以不善解取蛇法故, 如是或有痴人, 颠倒受解义及文也, 彼因自颠倒受解故, 如是如是知彼法 世尊把欲形容成障碍, 骨锁, 肉臠, 把炬, 火坑, 毒蛇, 梦, 假借, 树果等等, 因为都是短暂的快乐 在 [ 杂阿含 1260 经 ] 里佛说 过去世时, 有一猫狸, 飢渴羸瘦, 於孔穴中伺求鼠子, 若鼠子出, 当取食之 有时鼠子出穴游戏, 时, 彼猫狸疾取吞之, 鼠子身小, 生入腹中, 入腹中已, 食其内藏, 食内藏时, 猫狸迷闷, 东西狂走, 空宅礞间, 不知何止, 遂至於死 比丘! 有愚痴人依聚落住, 晨朝著衣持钵, 入村乞食, 不善护身, 不守根门, 心不繫念, 见诸女人, 起不正思惟, 而取色相, 发贪欲心 贪欲发已, 欲火炽燃, 烧其身心, 烧身心已, 驰心狂逸, 不乐精舍, 不乐空闲, 不乐树下, 为恶不善心, 侵食内法, 捨戒退减 此愚痴人长夜常得不饶益苦, 是故, 比丘! 当如是学, 善护其身, 守诸根门, 繫心正念

4 还有的是, 欲将使我们长久轮回, 不得出离, 这个苦头就大了 三界与三恶 道将是我们长久涉留之处, 与生老病死结不了之缘 一切的修道, 持戒, 禅定, 修慧等等, 都是为了竭止欲, 佛陀曾说过 贪欲的止息就是涅槃 這贪欲是广义的对三界里一切的爱执, 由此可见欲的严重性 佛陀並不是要我们不吃不睡, 甚或不工作谋生, 基本的生存所需, 若合法求取, 那是没有大碍的, 但世人贪求不厌, 有了还要多, 好的还要更好, 纵欲不竭, 要死时还不捨得, 因此终要回來继续受苦 欲的出离与修断 在 一切都在燃烧经 Āditta Pariyaya Sutta 里佛为事火的三位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徒众这么说 : 比丘们! 一切都在燃烧! 是什么在燃烧呢? 眼在燃烧 色相在燃烧 眼识在燃烧 眼触在燃烧 眼触生受, 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在燃烧 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 瞋恚 愚痴 生 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而点燃起来 比丘们应如是观, 圣弟子于眼生厌 于色相生厌 于眼识生厌 眼触生厌 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 耳 声 ; 鼻 香 ; 舌 味 ; 身 触 ; 意 法 意识 意触 意触生受, 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 生厌故远离,, 远离故解脱, 解脱故自知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自知不受后有 他们听完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知道这一切都在燃烧, 若能断欲念, 则一切连带而来的不善心所亦得断, 那么燃烧之火就熄灭了 诸贤, 念欲恶, 恶念欲亦恶 彼断念欲, 亦断恶念欲 如是, 恚 怨 结 悭 痴 欺诳 谀谄 无惭 无愧 慢 最上慢 贡高 放逸 豪贵 憎诤 诸贤, 贪亦恶, 着亦恶 ; 彼断贪亦断着 诸贤, 是谓中道, 能得心住, 得定, 得乐 顺法次法, 得通, 得觉, 亦得涅盘 ( 中阿含, 八十八经, 求法经 ) 每一位行者对 欲 都得下一番苦功去认知它 无论它是普通的欲念或是为了生存而起的欲念, 断了欲念心才能安宁 ; 恶欲更非要断除它不可 只要下决心去观察心, 经过一段时间都能分辨心里的欲念 我们每一天从早到晚心里所生之念大

5 部分是跟欲有关, 而且都是为了要满足这个身体的需要而生起的, 我们简直就是欲念的奴隶, 为了它生起恶欲伤害别人, 造作诸恶业, 将来要尝受苦果 我们应当常正观色 受 想 行 识无常 ; 见 [ 杂阿含经 1 经 ] 如是我闻 : 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当观色无常, 如是观者, 则为正观 ; 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 想 行 识无常, 如是观者, 则为正观 ; 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 心解脱者, 若欲自证, 则能自证 :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如观无常, 苦, 空, 非我, 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于色 受 想 行 识正思惟 ; 见 [ 杂阿含经 2 经 ] 如是我闻 : 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于色当正思惟, 观色无常如实知 所以者何? 比丘于色正思惟, 观色无常如实知者, 于色欲贪断,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受 想 行 识, 当正思惟, 观识无常如实知 所以者何? 于识正思惟, 观识无常者, 则于识欲贪断,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心解脱者, 若欲自证, 则能自证 :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於于色 受 想 行 识正知 明 断 离欲 ( 贪 ), 心才能解脱 ; 见 [ 杂阿含经 4 经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于色不知 不明 不断 不离欲( 贪 ), 心不解脱者, 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 想 行 识, 不知 不明 不断 不离欲贪, 心不解脱者, 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比丘! 于色若知 若明 ( 若断 ) 若离欲贪, 心解脱者, 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 想 行, 识, 若知 若明 若断 若离欲贪, 心解脱者, 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不于色 受 想 行 识爱喜 ; 见 [ 杂阿含经 7 经 ] 如是我闻 : 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于色爱喜者, 则于苦爱喜 ; 于苦爱喜者, 则于苦不得解脱 如是受 想 行 识爱喜者, 则爱喜苦 ; 爱喜苦者, 则于苦不得解脱 诸比丘! 于色不爱喜者, 则不喜于苦 ; 不喜于苦者, 则于苦得解脱 如是受 想 行 识不爱喜者, 则不喜于苦 ; 不喜于苦者, 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从过去 现在 未來 内 外 粗 细 美 醜 远 近等这十一种情况來观照色 受 想 行 识的无常 苦 无我

6 在 [ 杂阿含经 9 经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色无常, 无常即苦, 苦即非我, 非我者亦非我所 ; 如是观者, 名真实正观 如是受 想 行 识无常, 无常即苦, 苦即非我, 非我亦非我所 ; 如是观者, 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 厌于色, 厌受 想 行 识 厌故不乐, 不乐故得解脱, 解脱者真实智生 :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此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从因缘來观照色 受 想 行 识的无常 苦 无我 见 [ 杂阿含经 11 经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比尊告诸比丘 : 色无常, 若因 若缘生诸色者, 彼亦无常 ; 无常因 无常缘所生诸色, 云何有常! 如是受 想 行 识无常, 若因 若缘生诸识者, 彼亦无常, 无常因 无常缘所生诸识, 云何有常! 如是诸比丘! 色无常, 受 想 行 识无常, 无常者则是苦, 苦者则非我, 非我者则非我所 圣弟子如是观者, 厌于色, 厌于受 想 行 识 厌者不乐, 不乐则解脱, 解脱知见 :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从味 ( 作用 ) 患( 害处 ) 离( 捨离 ) 來观照色 受 想 行 识 ; 于色 受 想 行 识味 患 离以智慧如实见 见 [ 杂阿含经 14 经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我昔于色味, 有求 有行, 若于色味随顺觉, 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 如是于受 想 行 识味, 有求 有行, 若于受 想 行 识味随顺觉, 则于 ( 受 想 行 ) 识味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 我于色患, 有求 有行, 若于色患随顺觉, 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 如是受 想 行 识患, 有求 有行, 若于识患随顺觉, 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 我于色离, 有求 有行, 若于色 ( 离 ) 随顺觉, 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 如是受 想 行 识离, 有求 有行, 若于受 想 行 识离随顺觉, 则于受 想 行 识离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 我于五受阴, 不如实知味是味, 患是患, 离是离者, 我于诸天 若魔 若梵, 沙门 婆罗门, 天 人众中, 不脱 不离 不出, 永住颠倒, 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 我以如实知五受阴, 味是味, 患是患, 离是离, 我于诸天 若魔 若梵, 沙门 婆罗门, 天 人众中, 以脱 以离 以出, 永不住颠倒, 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世尊对梵行者马干地亚 (Magandiya) 说 : 通过我自己亲身体会了解, 我知道欲的生, 欲的灭, 欲的乐着, 欲的过患, 从而生起对欲乐的出离, 我舍离对欲乐的渴爱, 我心住于无贪爱, 我住于内心的平静 我见到别的众生不能解脱于对欲乐

7 之贪爱, 为欲乐之贪欲所吞没, 我不羡慕他们 ( 的享乐 ), 我也不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 为何如此呢? 马干地亚! 因为我知道有一个比这欲乐的欣喜, 比这凡夫的不净之境, 更为快乐的境界, 超越梵行的喜悦 因此我住于它, 我的心再也不会羡慕那下劣的, 更不用说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 ( 中部 1) 远离贪爱之境 从上述 [ 杂阿含经 14 经 ] 所举的方法, 即是要知道味, 欲的生起的作用, 对所喜爱境因触之后的生起不如理作意, 识住之后, 再攀缘, 生起众多不善念 若能当下以戒抓住心意, 思惟耽欲的过患和害处, 即能离生欲之境, 若不能, 那就再造业而要受苦了 从因缘法來看, 因为无明, 所以产生行, 因为触所生的乐受, 所以生起贪爱心, 因为贪爱的缘故所以生起执取, 对色及对受的执取 追求欲的众多不善念生起后, 最重要的是要对治不善念, 恶不善法起于恶念, 恶念的消灭是根治的办法, 在 寻相经 (Vitakka Santhana Sutta) 里谈到五种消除恶念, 以对治不净念头的方法 :( 同 中阿含. 增上心经 ) ( 一 ) 以善念替代恶念 ---- 培养起善念, 以善念对付恶念, 采取替代的方法, 这需要有很好的正念基础, 能在恶念一生时就发现它, 并以有效能克制的善念来替代它 ( 二 ) 思惟恶念的过患与害处 ---- 从毁戒, 破戒, 犯戒与业果方面考虑恶念的危害, 并考虑到轮回与恶道的痛苦 ( 三 ) 忘却恶念 ---- 以忘却的方式不去理会恶念, 这就如同 杂阿含 六四经谈到的四识住的念如何停住的症结所在, 若完全不睬它, 识不住, 不攀缘, 不爱乐, 不增进广大生长, 恶念就完全没有机会得到营养而增进广大生长 ( 四 ) 缓慢恶念的作用 ---- 观察恶念生起的因缘, 它的形态或方式, 它的作用以及它影响的程度 如此观察的结果就会缓慢恶念的作用, 并进而用正确的方法消灭或放弃它 ( 五 ) 击败恶念 以坚强不移的意志, 控制住恶念, 抓住心压迫并击败恶念, 就像以强大的军队, 击败来侵的敌人一般

8 在诸念迹 如此修习的结果, 心便得自在, 那时欲念则念, 不念则不念, 随意诸念, 自 在 杂阿含 282 经 中, 佛在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 谈到修习诸根在接触到境时应采取的态度 ; 佛告阿难, 谛听! 善思! 当为汝说 (1) 缘眼 色 生眼识, 见可意 ( 喜爱 ) 色, 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2) 眼 色缘 生眼识, 不可意 ( 不喜爱 ) 故, 修如来不厌离 ( 不讨厌 ) 正念正智 (3) 眼 色缘 生眼识, 可意不可意, 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4) 眼 色缘 生眼识, 不可意可意, 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5) 眼 色缘 生眼识, 可意 不可意 可不可意 ( 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 ), 欲修如来厌 不厌 俱离舍 ( 都舍弃 ) 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难, 若有于此五句, 心善调伏, 善关闭, 善守护, 善摄持, 善修习, 是则于眼 色 无上修根, 耳 鼻 舌 身 意 法亦如是说 阿难, 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所以根触境时, 喜欢的要远离 ; 讨厌的不要逃避 ; 中性的 ( 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 ) 要舍弃 声闻弟子要惭耻厌恶对境所生的可意, 不可意, 可不可意的心, 生起了就要用法灭尽它, 舍弃它, 这是圣人修根的方法 在 [ 中阿含 ] 的 [ 漏尽经 ] 里佛陀教导七种断烦恼的方法如下 : (1) 有漏从见断 : 由於正知正见的缘故才能断烦恼 遇到善友善知识, 听闻圣法律等正法, 思惟如何实践正法, 如实的知苦 苦之因 苦之灭 苦灭的方法 断除我见 疑 ( 佛法僧三宝 ) 和对戒律与道法的戒禁取三结 并且断除常见 ( 有一个恒常不变的 我 的见解 ) 与断见( 死了就没了的见解 ), 消除对三世的疑虑, 如 : 我有过去世吗? 我无过去世吗? 我有来世吗? 我无来世吗等? 自疑我是谁呢? 众生那儿来呢? 有灵魂吗? 无灵魂吗等等的邪见? (2) 有漏从护断 : 由於防护 收摄自己的六根来断除烦恼 当我们的六个根门对着外头的六境 ( 色相 声音 香气 味道 身触之境 法 ) 时, 能对心加以防护, 修持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3) 有漏从离断 : 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 远离恶象 恶马 恶牛 恶狗 毒蛇等 ; 远离恶道 深坑 沟涧 深泉 山岩等 ; 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 恶友

9 恶外道 恶邻居 恶居住处 若与恶伴党相处, 不坏也学坏, 对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4) 有漏从用断 : 当穿用衣服时, 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 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 不是为了妆扮身体, 只是为了防止蚊虫 风雨 寒热的缘故, 及为了遮羞 当受用饮食时, 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 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 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 只为身体能够长期健康, 去除烦恼忧愁, 旧病痊愈, 新病不生, 而为了修习清净梵行 当使用房舍 床褥 卧具时, 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 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 不是为了装饰身体, 只是为了身体疲倦时, 得以用它休息及静坐 当服用汤药时, 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 不为此而自生骄傲 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 只为去除病恼, 而能保住命根 (5) 有漏从忍断 : 由於忍受苦楚来断除烦恼, 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 修习善法 遇到有恶境磨练时, 如饥渴 寒热 蚊蝇 蚤虱 风日所逼, 恶人的恶声 捶杖 拳头所辱, 乃至身遇诸病, 极为苦痛, 乃至命欲断绝时, 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 若不能忍受, 烦恼忧愁就会生起, 若能忍受苦恼, 烦恼不会生起 (6) 有漏从除断 : 由除去 断除 舍离来断烦恼 当烦恼生起时, 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 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 断除烦恼之因与缘, 就不会再受烦恼来困扰我们的心了 并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攀取外缘外境 ; 因此靠思惟无常 苦 无我三法印的法则, 来断除根本的攀缘和执取 ( 四取 : 欲取 见取 戒禁取 我语取 ), 除去心中对外境所生的贪欲 瞋恚 愚痴等烦恼, 使忧恼不生 (7) 有漏从思惟断 : 由修习培养七种觉悟的因素来断除烦恼 依远离 依无欲 依趋向於寂灭为主要的原则修习七觉支 修习四念处来培养念觉支 修习决择善恶法来培养择法觉支 修习精进断恶修善来培养精进觉支 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喜悦觉支 修习四禅定来培养轻安觉支 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定觉支 修习观照来培养舍觉支, 依远离 依无欲 依趋向於寂灭, 灭尽诸烦恼结使, 而达到涅盘解脱的境界 总结 依上面所引的经文思惟应知 ; 欲的生起是从触开始, 当根门触境时它对我们身心产生乐受, 心中认知它是乐受是想, 想后有思, 思后生爱, 意念对爱反复思念, 不肯舍离 是故佛说 : 欲从思想生

10 它的生起过程是 : 触 受 想 思 爱 因此要修习到无欲是 : 知欲 离欲 灭欲 断欲 无欲 先得了解欲如何生? 常观察它, 知道它是源于对境的接触之后, 才修远离这些生欲之境, 以免受引诱再生欲念 若心数数忆念于它, 就要用正确的方法灭除欲 ; 这包括远离生欲的境, 修不净观, 无常观, 思惟欲的过患, 思念佛与罗汉的庄严与清净, 思惟恶道的苦, 死, 自己的修行时间不多, 同时要对圣道常常向往, 出离之心才能修好 要常用攀缘四识住的道理 ; 一次成功灭欲之后, 将来触境时欲还会再攀缘生起, 那时还得再做灭欲的工作, 直到该欲于未来不再生起, 这才算是断欲 这只是断我们心里的一种欲而已, 我们六个根门对可爱境的欲是很多的, 要踏实的修, 修到无欲的成果叫做 心解脱, 是心对欲不再思念, 如实地知道它会带来苦而放下它, 免得被它烧着了 在 杂阿含 22 经 中佛言 : 爱欲断者, 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又在 杂阿含 28 经 中佛说 : 于色生厌, 离欲, 灭尽, 不起诸漏, 心正解脱, 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这是断欲的成果 能够做到这种地歩确是要花许多时间与精神, 所以要培养身念处 受念处 心念处和法念处的念力, 要用四正勤, 要知五根, 培养五力, 才能成就四神足, 要能修成无欲, 真要有欲愿成佛的如意足心愿, 勤如意足, 澈底的知道自己的心的心神足, 能成就心神足还要靠正思惟的观如意足, 故达到心解脱那真是有大神力了 法增比丘, 澳洲雪梨 dhammavaro@hotmail.com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学习佛法 皈依三宝 佛陀中道 修习佛法 学习南传佛法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观照想的生灭 法增比丘 我们若只是浅显的观察, 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那即是身体是我, 心也是我 若观察的更深一点, 除了确定色体是我之外, 还有我的感受 想念 造作 和意识活动 佛陀将它们归纳为色 受 想 行 识 若是不同意,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下去, 看看除了五蕴, 能再找到什么? 因为佛法是要靠自己来探究, 自己思考, 自己行道, 自己证果的 ; 没人会替我们做, 也没有神或佛菩萨会替我们做的

More information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厌离 离欲 与灭尽 -- 修行的次第 --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修行从凡夫到圣人有不同的层次, 佛陀在不同的地方对 不同根性的人说不同层次的修法 归纳有以下几种 : 1. 修习厌离 离欲 与灭尽 如在 杂阿含 28 经 中佛说 : 于色生厌, 离欲, 灭尽, 不起诸漏, 心正解脱, 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先要认识三界和诸苦, 才能生厌离, 生起出离之心, 然后才去找苦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破除概念的方法 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什么是概念 (pabbatti)?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我们所遇到的无非是两种法 (Dhamma), 第一个是色法 (rupa); 从天空到山河大地, 以及在这地上的一切, 动的和不动的, 见的到与见不到的, 和我们色身的色蕴, 过去, 现在, 未来, 内, 外, 粗, 细, 美, 丑, 远, 近的种种色法,

More information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才能开正确的药剂给病人服用 ; 是要针炙? 要发汗? 要泻? 要吐? 或服药?

More information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如何认识苦? 法增比丘 苦的认知 世间实在苦, 凡夫当乐处, 三宝实无价, 世人尽不知 在佛经里佛常把不知苦, 不懂生死的道理, 不知因果业报, 又不信三宝的人称作愚痴无闻凡夫 这些迷失的有情众生因为对上述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 又不求取圣道, 灭寂诸行而清净解脱, 所以对圣道 该求的不求 因为见解根本错误的关系, 为诸苦所逼恼时, 不但不知断恶修善, 积集来世福德资粮, 卻反而纵欲, 乐于追逐世间八法

More information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四正勤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 也叫四正精进 这里将引 相应部 和 舍利弗阿毗昙论 来详加分析 目标 在 相应部 的正勤相应里如是记载佛陀的话 : 如是比丘, 对四正勤予修习, 对四正勤予多修习者, 则趣向涅盘, 倾向涅盘, 临入涅盘 [1] 这里佛陀指明四正勤的修习会导致涅盘 佛陀在另一场合的开示也曾指出 : 比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 皆入于象之足迹, 故象足迹为最上最大 如是诸善法, 皆以不放逸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圆觉经第廿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三十七助道品的第四品类, 是 五根 为什么称为 根 呢? 因为这五法, 就像植物的根一样, 植物都是先有种子发芽, 发芽之后, 如果根还没有生的话, 这个芽也很容易会烂坏掉 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前面虽然修四念处观, 能够使善芽萌发, 但是根还没有生, 因为根还没有生, 因此所萌的善芽也容易烂坏, 所以必须修习现在说的五法, 使善根生, 这就是为什么称为 根 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色蕴的生, 住, 味, 患与离弃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对人的组成有极周详的分析, 人是由色身及精神两个部分组成的 再详细的分析是五蕴, 有色身 感受 想念 行为 及意识五个部分 五蕴, 巴利文, 蕴 khandha, 以前它是称为五阴 是指五个生命的组合体, 或五个执取的组合体,upādānakkhandha 它们是佛陀分析归纳我们的身心现象所作的结论 色,rupa,

More information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自觉者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二零零三年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More information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安般念业処 法增比丘 安般念 (anāpānasati) 是以呼吸作为目标, 來修习定的一个法门 它的修习是将我们的心导向宁静, 直到它到达安止定 (appana samadhi) 的阶段 止, 巴利文 samatha 奢摩他, 意义是止, 依业处修止而得住心, 不再散漫, 代表心的宁静 定, 巴利文 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义为定, 等持 当心不再被烦恼占有时, 心达到心解脱, 这时心里没有丝毫的思惟,

More information

敬信三宝

敬信三宝 1 第一章敬信三宝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 三次 ) 信 信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 大智度论 里说道 : 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 就是说这个 佛经里曾记载许多在家众, 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 生起净信, 于是就礼拜佛足, 而自称从今日始归依三宝 :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并请佛听许他们成为清信男 ( 优婆塞 U p a s a k a ) 和清信女 ( 优婆夷 U p a s i k a ),

More information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学佛的次第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认识苦 我们虽然遭受到苦, 但是我们却不会因此而认识苦, 所以在应用佛法时犹如隔靴抓痒, 对学佛者来说将很困难, 不能相应 就好比一个通晓经济学的未必会作生意一样 因为有了色身, 以及执著外在的色相 ; 所以才有各种的色相的事情生起 ; 产生种种的缠系 ; 错误的认为这些色身及色相是我或我所拥有的 如此的生起执著于苦或乐的感受, 并且混淤的把五蕴的色,

More information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邓殿臣赵桐译 [ 题解 ] 大念处经 是巴利三藏中经藏 长部尼伽耶 的第二十二经, 又名 四念处经 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 即以修习四念住, 内观身 受 心 法, 了知 身不净 受是苦 心无常 法无我, 以对治净 乐 常 我等四颠倒想, 修得慧观 知见苦 无常 无我之三法印, 达至 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漏断尽, 述于涅槃之境 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心 类 学 概 要 04 洛 桑 堪 苏 仁 波 切 教 授 法 音 法 师 翻 译 现 在 先 复 习 一 下, 我 们 以 眼 识 为 例 作 说 明, 其 它 的 根 识 也 可 以 依 此 模 拟 一 般 言 之, 眼 识 是 总 名, 有 量 心 的 眼 识 及 非 量 心 的 眼 识 ; 以 量 心 来 讲 就 是 眼 识 的 现 量 而 非 量 心 有 三 种 -- 眼 识 为 本 质

More information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我 只是两个部份, 一份是身体, 一份是心 佛陀把它们拆开来, 称它们为 五蕴 [2] 这五蕴 (khanddha)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经选要 梁国雄居士译 =========================== 2012 年 1 月 17 日第 1.3 版版权声明 原始佛经选要 一书版权, 乃属译者梁国雄居士所有 欢迎在互联网内转载, 但不得更改任何内容, 或作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牟利商业用途 译者电邮 :khl4035@yahoo.com.hk 原载网址包括 : 佛法小品 http://home.pacific.net.hk/~khl123/

More information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法的真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敬法偈 Dhamma Vandana (PALI 原文 )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 大典尊经 ], 六 ) 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 是现见 即时 来见 诱导,

More information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陈 小 红 加 里 斯 奈 德 被 深 层 生 态 学 家 视 为 他 们 的 桂 冠 诗 人 他 为 全 球 生 态 运 动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本 文 旨 在 研 究 其 诗 歌 中 所 体 现 出 的 独 特 的 生 态 观 主 要 从 四 方 面 来 阐 明 斯 奈 德 对 荒 野 的 热 爱 对 文 明 的 反 思 对 印 第 安 人 生 活 的 向 往 以 及 对 理 想 的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文档 1

文档 1 2005 3 100 2005 10 20 100 100 2003 9 30 266,303,262.93 100 941,105,695.50 532,672,384.52 1 2 100 100 100 90% 100 50% 100 100 2005 8 21 "75% 100 + 25% " 2005 8 22 100 95%+ 5% 3 75% + 25% 2005 7 1 2005 9

More information

《聖道行跡》

《聖道行跡》 圣道行迹 法增尊者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 一. 礼赞佛陀 3 二. 如理思惟 4 三. 皈依三宝 8 四. 布施, 持戒 10 布施的果报 10 五戒的传授 14 五戒分析 16 五戒的持守 18 五戒的违犯 22 犯戒的对治 25 持戒的功德 30 五. 禅定 32 经行法 32 经行法四阶 34 经行法的观照 35 静坐的方法 41 六. 观照 44 我们对身体的错误看法

More information

離苦七-首頁-簡

離苦七-首頁-簡 离苦得乐的妙法 ( 七 ) 2 道圣谛(一)引言 为何在家 出家学佛多年仍未能见法?佛弟子初皈依三宝或剃度出家时,踊跃欢喜,布施持戒,精进闻法,希望见法,早日证得涅槃,了生脱死 但多年后,却发现不仅未得涅槃,也没见法,烦恼仍然不断现起,对来世轮回生起惶恐心 从阿含经中我们发现其中缘由,值得思考!例一:佛为有信心白衣弟子说法,必先说:布施 持戒 生天 欲不净法 漏为大患 出离为要 此时闻法者心净如白布,随染师染任意色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世人日日求福, 而福却不至, 人但断却众恶, 福报自然临门 若再增上修慈, 慈悲於一切如母众生, 福报倍增, 功德无量, 众恶缘转减或消除, 邪魔远离, 事事如意 行善自得福报, 但会用的完 持戒修定观照自得功德, 越积越多, 乃至圆满解脱 福报指善业 (kusala) 的功德 (puñña) 所带來的善果报,

More information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归命彼世尊, 应供, 等正觉 对四谛法的三遍知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说 无慧者无定, 无定者无慧, 具足定与慧, 彼近于涅盘 ( 南传法句经 372 偈 ) 要到达涅盘就须对四谛法三转十二行, 故此佛能适 当的被称为正等正觉者 (samma-sambuddho) 在 杂阿含 464 经 中上座答阿难说 : 尊者阿难! 修习於止, 終成於观 修习观已, 亦成於止 谓圣弟子止

More information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法增法师指导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23 3. 五蕴法与名色法 27 4.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40 5. 定力的培育 57 6. 安般念 61 7. 四种正知的修习 71 8. 经行 77 9. 四威仪与其他姿势的观照 85 10. 三十二身分 98 11. 念身之四界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 缅甸帕奥禅师讲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帕奥禅师序帕奥禅师序 ----------------------------------------------------------------------------------------------- 3 译序 --------------------------------------------------------------------------------------------------------

More information

事师五十颂释

事师五十颂释 俱 舍 论 世 亲 菩 萨 第 一 分 别 界 品 所 有 一 切 有 为 法, 亦 分 色 等 之 五 蕴 彼 等 亦 称 时 言 依, 以 及 出 离 与 有 基 如 是 有 漏 法 亦 称, 近 取 之 蕴 及 有 诤, 痛 苦 及 集 与 世 间, 见 处 以 及 三 有 也 所 谓 之 色 即 五 根, 五 境 以 及 无 表 色 彼 等 均 是 识 所 依, 眼 等 诸 根 清 净 色

More information

直剎那变化 但是我们偏偏一直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 去找一个 真 我 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自性 所以印老就把这些解析出来 你如果没有 深入的法义闻思基础 很容易落入 真常唯心 那跟佛陀所讲的 无我 法印背 道而驰也不知道 因为这很深 大家要慢慢地去体会 慢慢地深入就可以体证到 如果真的能够体悟

直剎那变化 但是我们偏偏一直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 去找一个 真 我 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自性 所以印老就把这些解析出来 你如果没有 深入的法义闻思基础 很容易落入 真常唯心 那跟佛陀所讲的 无我 法印背 道而驰也不知道 因为这很深 大家要慢慢地去体会 慢慢地深入就可以体证到 如果真的能够体悟 20 第十三章 三法印 大家都很认真 有的是空着肚子来听课 不错 真的要有这种精神 要有求法 之心 要有玄奘大师为法粉身碎骨而在所不惜的魄力 决心 如果你能够有这种决 心 魄力的话 成功就很快 今天 当然因缘是很好 中鼎有这样的地方 我们来 中鼎这里上课 大家可以听 但是今天是你们在这边 然后我过来上 如果你是真 的为解脱而来的话 那就没有距离 你真的为解脱的话 我们是超越时空的 也许 有一天不管我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 析解与问答 缅甸帕奥禅师讲解弟子合译 目录 帕奥禅师序... III 译序... VIII 第一部分安般入门... 1 第二部分 大念处经 经文... 9 第三部分 大念处经 析解... 35 缘起... 35 总说 (Uddeso)... 36 身念处 (Kà yà satipaññhà na)... 89 受念处 (Vedanà satipaññhà na)... 193

More information

网 球 / 排 球 1 教 师 硕 士 四 级 男 性 诊 断 教 研 室 1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本 科 阶 段 为 临 床 医 学 专 业, 男 士 温 病 教 研 室 2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中 医 专 业 中 医 诊 断 教 研 室 诊 断 学 / 中 医 诊

网 球 / 排 球 1 教 师 硕 士 四 级 男 性 诊 断 教 研 室 1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本 科 阶 段 为 临 床 医 学 专 业, 男 士 温 病 教 研 室 2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中 医 专 业 中 医 诊 断 教 研 室 诊 断 学 / 中 医 诊 校 本 部 工 程 项 目 管 理 或 土 木 工 程 医 学 类 / 计 算 机 / 图 书 馆 专 业 1 专 技 硕 士 以 上 六 级 1 专 技 硕 士 以 上 六 级 1 年 以 上 工 程 造 价 管 理 或 现 场 施 工 管 理 经 验 的 ( 限 男 性 ) 中 医 药 类 专 业 1 编 辑 博 士 六 级 医 学 或 生 物 学 专 业 医 学 或 生 物 学 专 业 2 实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对 当 前 小 说 艺 术 倾 向 的 分 析 陈 晓 明 人 民 性 是 一 个 现 代 性 概 念 近 年 来 艺 术 上 趋 于 成 熟 的 一 批 作 家 倾 向 于 表 现 底 层 民 众 苦 难 的 生 活 这 使 他 们 的 作 品 具 有 现 实 主 义 的 显 著 特 征 在 对 苦 难 生 活 的 把 握 中 对 人 物 性 格 和 命 运 的 展 示 中 这 些 小 说 在 人

More information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1 of 9 第 一 章 1:1 论 到 从 起 初 原 有 的 生 命 之 道, 就 是 我 们 所 听 见 所 看 见, 亲 眼 看 过, 亲 手 摸 过 的 2 ( 这 生 命 已 经 显 现 出 来, 我 们 也 看 见 过, 现 在 又 作 见 证, 将 原 与 父 同 在, 且 显 现 与 我 们 那 永 远 的 生 命, 传 给 你 们 ) 3 我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序...2 第 一 节 : 简 介 百 法...5 一 叙 缘 起...5 三 著 者 世 亲 菩 萨...6 四 释 题...6 五 总 释...9 第 二 节 心 法...13 第 三 节 心 所 有 法...17 第 四 节 色 法...40 第 五 节 心 不 相 应 行 法...42 第 六 节 无 为 法...50 第 七 节 无 我...55 序 一 九 九 二 年 四 月, 我 笔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4] ( 十恶业 - 邪见 2 十业道与轮回的关系 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说离邪见, 才有真实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 不是真实的智慧, 也许是世间的聪明才智, 也许是一些邪知邪见, 像其它的宗教, 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外道, 他们也有所谓的言论, 也有他们理论的基础, 或者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他们也觉得那个是智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净心法要

净心法要 甘 露 文 库 9 净 心 法 要 益 西 彭 措 堪 布 讲 授 净 心 法 要 1 净 心 引 导 9 净 心 法 要 讲 记 科 判 19 净 心 法 要 讲 记 21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科 判 95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97 思 考 题 267 净 心 引 导 净 心 法 要 别 别 观 修 之 轮 净 心 法 要 1 净 心 法 要 别 别 观 修 之 轮 全 知 麦 彭 仁 波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3.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3.doc 觉 知 的 训 练 ( 三 )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讲 于 中 国 杭 州 2013/9/15 上 午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早 上 好! 昨 天 我 们 谈 到 了 觉 知, 还 有 怎 么 在 面 对 境 界 的 时 候 保 持 觉 知 因 为 我 们 这 次 的 题 目 是 如 何 在 日 常 生 活 当 中 保 持 觉 知 那 日 常 生 活 当 中, 就 是 每 天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7F0CAB9B1C8C7F02DC8CBC0E0CAD6B2E12E747874>

<4D F736F F D20B7F0CAB9B1C8C7F02DC8CBC0E0CAD6B2E12E747874> 人类手册 从身心的学习认识佛教 佛使比丘 第一章 佛教的精神特色 ( 佛教指出 什么是什么 ) 第二章 三法印 ( 宇宙的本然性质 ) 第三章 四执取 ( 执取的驱使力 ) 第四章 三增上学 ( 修习的次第 ) 第五章 五蕴 ( 人类到底粘缚着什么?) 第六章 自然止观法门 ( 随缘开悟之道 ) 第七章 形式止观法门 ( 技术开悟之道 ) 第八章 圣者和熄灭烦恼 ( 逐渐地脱离世间 ) 第九章 佛教与人类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起诵仪 香赞 ( 一遍 )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八圣道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 目录 ) 1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简介 ----------------------------------------

More information

2 任 务 目 标 任 务 实 施 学 一 学 1.1.1 安 全 用 电 1. 安 全 用 电 的 意 义 2. 人 体 触 电 的 基 本 知 识 1 2 1mA 10 30mA 50mA 100mA 750ms 40 100Hz

2 任 务 目 标 任 务 实 施 学 一 学 1.1.1 安 全 用 电 1. 安 全 用 电 的 意 义 2. 人 体 触 电 的 基 本 知 识 1 2 1mA 10 30mA 50mA 100mA 750ms 40 100Hz 项 目 1 安 全 用 电 及 触 电 急 救 项 目 内 容 电 有 电 老 虎 之 称, 从 事 电 气 操 作 的 人 员 不 但 应 该 拥 有 一 定 的 操 作 技 能, 还 必 须 首 先 掌 握 进 行 电 气 作 业 时 的 人 身 安 全 电 气 消 防 与 触 电 急 救 常 识 本 项 目 的 主 要 内 容 有 : 安 全 用 电 常 识 节 约 用 电 的 意 义 和 措

More information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吉祥尊者主講 象涵記錄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己, 他要以眾生為心 有人說他嚴苛 有人說他溫柔 全看他覺得你需要什麽才能凈化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身念处禅观修法 Vipassana Bhavana ( 选编摘要 ) 阿姜念 摩诃尼拉难陀 ACHAAN NAEB MAHANIRANONDA Bo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er 泰国布堪甲那南禅修中心 奢摩他 ( 止 ) 与毘婆奢那 ( 观 ) 修法的差别 有两种修法, 奢摩他和毘婆奢那修法 : 奢摩他修法 毘婆奢那修法 1) 真实的自性是定, 会产生平静的心态 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SC.doc

Microsoft Word - 08SC.doc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 第九十页 ) 好, 九十页开始 什么是 触? 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生 触 如果当下我们已经触境了, 已经取境了, 我们昨天讲嘛, 只要你一取境的话就进入 受, 除非我们可以保持现量境, 可是第六识一起分别心的话, 我们就由分别进入变异, 由现量进入比量, 马上感受就生起 那我们看, 什么叫 受 呢? ( 第九十一页 ) 九十一页, 五遍行的第三个是 受 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百法_5SC.doc

Microsoft Word - 百法_5SC.doc 大 乘 百 法 明 门 论 第 五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阿 弥 陀 佛! 我 们 现 在 是 心 所 有 法 的 第 四 类 心 所 有 法 的 第 四 类, 是 六 种 根 本 烦 恼 那 六 种 根 本 烦 恼 呢? 就 是 贪 瞋 痴 慢 疑 恶 见 ( 恶 见, 就 是 不 正 见 ) 为 什 么 称 这 六 种 为 根 本 烦 恼 呢? 因

More information

韩 晗 遥 远 的 大 陆 共 同 的 命 运

韩 晗 遥 远 的 大 陆 共 同 的 命 运 菲 律 宾 与 西 属 美 洲 独 立 运 动 中 的 两 位 何 塞 遥 远 的 距 离 使 人 们 很 难 把 分 别 位 于 太 平 洋 两 岸 的 美 洲 大 陆 与 亚 洲 的 菲 律 宾 联 系 在 一 起 菲 律 宾 在 西 属 殖 民 地 历 史 研 究 中 逐 渐 被 淡 漠 但 菲 律 宾 与 西 属 美 洲 殖 民 地 遭 受 殖 民 统 治 的 历 史 及 菲 律 宾 人 民

More information

,2003. 11 (CIP) /. - : ISBN 7-5364 - 5381-7... -.R657.1 CIP (2003) 102797 3 61 0012 880mm1230m m 1/ 32 10. 5 242 1 2003 11 2003 11 1-2 000 35.00 IS BN

,2003. 11 (CIP) /. - : ISBN 7-5364 - 5381-7... -.R657.1 CIP (2003) 102797 3 61 0012 880mm1230m m 1/ 32 10. 5 242 1 2003 11 2003 11 1-2 000 35.00 IS BN ,2003. 11 (CIP) /. - : ISBN 7-5364 - 5381-7... -.R657.1 CIP (2003) 102797 3 61 0012 880mm1230m m 1/ 32 10. 5 242 1 2003 11 2003 11 1-2 000 35.00 IS BN 7-5364 - 5381-7,, : 3 : 61001 2 : 866710 39 86672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 \312\327\322\263.doc)

(Microsoft Word - 01 \312\327\322\263.doc)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Theravāda-sāsane bhāvanā mukha) 玛欣德尊者编译 Translated & Edited by Mahinda Bhikkhu (China) 江西佛学院印行 Mahinda 2008 1. 只要不增删 修改本书的任何内容, 及不以合订本 会编本之类的形式流通, 则任何单位及个人皆可无须经过编译者的同意而复制 翻印 流通本书 2. 不得以任何商业方式流通本书

More information

每一部經的開端,都一定有六個內容,稱為「六成就」

每一部經的開端,都一定有六個內容,稱為「六成就」 大智度论第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六成就之 1 ( 卷一 ~ 二 ) 每一部经的开端, 都一定有六个内容, 称为 六成就 一 信成就 如是 表示自己的印顺信受 二 闻成就 我闻 我 ( 阿难 ) 自己是这样听到的 三 时成就 一时 说法的时间 四 主成就 佛 说法的人 五 处成就 在耆阇崛山等 说法的地方 六 众成就 与大比丘众等 当时共同听闻的大众 为什么要具备这六件事呢? 1 为了证明此经并不是捏造的

More information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增益福德的方法 礼敬世尊, 阿罗汉,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福德的意义 (Puñña) 佛陀说 : 福德是福德业, 是幸福 如意 喜乐 可亲 愉悦的别语 ( 如是语 22) 福德业是善业, 善的行为 在佛经里常提到的是十善业 : 不杀, 不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不贪, 不嗔, 不痴 善业引生世间的利益, 譬如好的重生 财富 美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2.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2.doc 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 前五识颂 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三月八日 喇嘛! 法师! 各位师兄! 晚上好! 我们今天介绍第一首偈颂的后面两句, 就是 :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那这两句就是说明前五识它所相应的心所 前五识和哪一些心所相应呢? 在五十一个心所里面, 前五识相应的有三十四个 第一个相应的是 五徧行 五徧行就是作意 触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04 回归你自己的属地 08 轮回的过患 中部 50 经 12 根修習經 中部 152 經 14 无畏经 18 世间八风 增支部 8:6 22 从黑暗到光明 增支部 刹那至刹那的修行 32 七种圣财 增支部 7:7 36 生死何差! 38 让人厌倦的欲望 40 缘起 46 你是

目录 04 回归你自己的属地 08 轮回的过患 中部 50 经 12 根修習經 中部 152 經 14 无畏经 18 世间八风 增支部 8:6 22 从黑暗到光明 增支部 刹那至刹那的修行 32 七种圣财 增支部 7:7 36 生死何差! 38 让人厌倦的欲望 40 缘起 46 你是 善戒法师 佛法精粹选集 ( 二 ) 诸比丘 正是由于不了知 不彻见四圣谛 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 徘徊 目录 04 回归你自己的属地 08 轮回的过患 中部 50 经 12 根修習經 中部 152 經 14 无畏经 18 世间八风 增支部 8:6 22 从黑暗到光明 增支部 4.85 26 刹那至刹那的修行 32 七种圣财 增支部 7:7 36 生死何差! 38 让人厌倦的欲望 40 缘起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47期-簡體

正法之光~第47期-簡體 原始佛教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 觉后 2447 年 2015年 11 12月合刊 第 47 期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复归缘 起之 道二十 六载 三阶 念佛归 于实 相念 佛 大马法 友齐 心济尼 泊尔 佛陀 原说广 传中 华人 心 在待人接物上有多少因为 习以为常 造成的问题 若能将 舍弃常想 放在心上 调整对 待身边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亲人好友的态度

More information

我们早课它提醒我们五执取蕴——色执取蕴、受执取蕴、想执取蕴、行执取蕴、识执取蕴

我们早课它提醒我们五执取蕴——色执取蕴、受执取蕴、想执取蕴、行执取蕴、识执取蕴 破解五执取蕴 七处善三种观义 法增尊者讲于徐州佛恩禅寺, 妙莲笔录 我们的早课 ( 的经文里 ) 它提醒我们五执取蕴 色执取蕴 受执取蕴 想执取蕴 行执取蕴 识执取蕴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执取的 你自己要仔细观察它啦 不管是善的恶的, 我们做事情, 都是五执取蕴 那你会想这样的话, 那我什么都不做那不就是解脱了? 实际上也是这样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用做那我们不用吃了? 对吗? 所以我们也是还是要做, 还是要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缘起 二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人 自我 我们 他们 可成为受苦的人 灭苦的人, 或在轮回中流转的人 三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乐, 只有 苦 和 苦的止息, 因为 乐 是常见的所依 因 乐 易引生常见, 而 苦 易引生断见, 所以缘起中不谈 乐 除非用在日常用语的解说上, 才把不苦

缘起 二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人 自我 我们 他们 可成为受苦的人 灭苦的人, 或在轮回中流转的人 三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乐, 只有 苦 和 苦的止息, 因为 乐 是常见的所依 因 乐 易引生常见, 而 苦 易引生断见, 所以缘起中不谈 乐 除非用在日常用语的解说上, 才把不苦 真实的缘起法 法增尊者编 目录 缘起的原则佛陀真实的教法缘起的目的是正见 缘起法是属于胜义谛, 所以必须以法的语言来解说 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 里所提的三世轮回的缘起是错误的, 它误导了学佛者超过 1000 年 我们必须要以佛陀讲的 噶拉玛经 (Kalama suttam) 和 大般涅槃经 (Maha parinibbana suttam) 中所说 四大教法 的原则去找寻正确的缘起教法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34期-簡體

正法之光~第34期-簡體 原始佛教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覺後 2445 年 2013 年 8 9 月合刊 第 34 期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雨安居禅修营 学习原始佛法禅观道次第 修行是否有所进步 不在于学习多少法门 而在于所学的内容与道次第是否正确与完整 唯有亲 身实践 才能检验所学的佛法 并得到真实的受用 怎样知道有所受用 则在于是否有所改变进步 (1)看待自己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 自隐的神;;

第一篇 自隐的神;; 第 一 篇 自 隐 的 神 以 赛 亚 书 四 十 五 章 十 五 至 十 六 节 : 救 主 以 色 列 的 神 阿, 你 实 在 是 自 隐 的 神! 凡 制 造 偶 像 的, 都 必 抱 愧 蒙 羞, 都 要 一 同 归 于 惭 愧 我 们 都 知 道, 圣 经 题 到 神 有 许 多 不 同 的 名 称 神 就 是 藉 着 这 许 多 不 同 的 名 称, 把 他 自 己 启 示 给 我 们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毗耶达西法师 (Ven.Piyadassi) 目录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苦圣谛第一节苦的广说与略说一 苦的广说二 苦的略说第二节五取蕴一 色蕴二 受蕴三 想蕴四 行蕴五 识蕴六 五取蕴七 五取蕴的共相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More information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死生智 (4) 得漏尽智 2. 依缘起的观察, 开启觉悟的智慧 3. 观察十二缘起, 开示流转及还灭的规律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解脱心 尊者阿迦曼 Namo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解脱心 MUTTODAYA 公元 1929 年左右尊者阿迦曼在清迈为大众演说 渐进的修行系列 英译 : 佚名中译 : 曾银湖 ( 台湾 ) 一 修习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 佛陀说过, 当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时, 必然会彻底地败坏无余 ; 但是如果放入圣弟子的心中,

More information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第一章走进佛教 2500 多年前的一个凌晨, 明星现于天上, 在一棵菩提树下, 有人忽然发出了一声赞叹 : 奇哉! 奇哉!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这个人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自这天以后, 释迦牟尼就四处传播他在菩提树下静悟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等道理 释迦牟尼, 姓乔达摩, 名悉达多 ( 公元前 566 年 ~ 公元前 486 年 )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 ( 今尼泊尔境内 )

More information

《阿含经故事选》

《阿含经故事选》 阿含经故事选 ( 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 庄春江 阿含经故事选 庄春江编着 1.1 版 目次 : 序 ( 吕胜强 ) / 自序第一篇佛 --------------------------------------------------------------------------------------------------- 7 001.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002. 佛陀的修学历程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论 华 兹 华 斯 塌 毁 的 茅 舍 的 主 题 与 叙 事 技 巧 的 统 一 李 增 王 云 在 塌 毁 的 茅 舍 一 诗 中 华 兹 华 斯 综 合 运 用 了 指 涉 主 题 的 叙 事 行 动 以 及 控 制 读 者 情 感 发 展 的 叙 事 节 奏 有 条 不 紊 地 引 导 读 者 经 历 了 心 灵 之 旅 最 终 与 叙 述 者 一 道 得 到 心 灵 的 训 诫 因 此 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四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看 善法 轻安 什么是轻安呢? 轻安, 就是不粗重 是什么不粗重呢? 就是身 心不粗重 什么是身 心不粗重呢? 我们就要知道, 什么是身的粗重? 身的粗重, 就是指五脏六腑不调和, 气脉不通畅, 譬如说 : 我们的五脏生病了, 肝不好 心脏有问题 还是肠胃不消化 肾功能不足 等等的, 不然就是脖子酸 腰痛, 反正就是身体总是不是这边不舒服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张 生 汪 伪 投 敌 后 出 于 政 治 需 要 一 直 着 意 争 夺 国 民 党 政 治 符 号 并 加 以 运 用 为 此 它 与 重 庆 方 面 进 行 了 激 烈 的 交 锋 并 与 日 本 方 面 进 行 了 艰 苦 的 交 涉 应 该 说 汪 伪 的 努 力 是 多 方 面 的 但 由 于 重 庆 方 面 比 较 得 力 的 反 制 日 方 本 于 自 身 利 益 的 掣 肘 以 及

More information

! # 墨 染 其 外 朱 画 其 内

! # 墨 染 其 外 朱 画 其 内 张 飞 龙 漆 器 的 发 明 是 人 类 迈 向 文 明 门 槛 的 历 史 见 证 在 器 物 上 髹 漆 就 具 有 了 装 饰 意 味 无 论 是 史 前 的 朱 漆 木 碗 还 是 夏 商 周 时 期 意 象 神 秘 的 纹 饰 无 论 是 战 国 时 期 的 奇 异 浪 漫 神 话 传 说 还 是 秦 汉 时 期 流 动 飞 扬 的 线 条 无 论 是 隋 唐 时 期 的 人 文 自 然

More information

L&F 22 Cover.indd

L&F 22 Cover.indd LIFE AND FAITH 22 目 录 I Commit My Faith in Jesus Salvation of the Cross Jesus My Journey to the Faith in Jesus In Christ, Life is so Beautiful How My Parents are Saved while Visiting in the USA Seek, and

More information

须要有一个离心力出来所以 欲神足 就是你要离开滚滚红尘的吸引而必须有 的一个离心力 如果你没有相当的决心你是离不开欲界的吸引力的 所以不要一 看到别人精进修行就讲人家起心欲精进斯人行邪道认为这些都是有为法 都是画蛇添足 首先需要搞清楚解脱的次第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什么叫世间法和出 世间法的区别你知道的名

须要有一个离心力出来所以 欲神足 就是你要离开滚滚红尘的吸引而必须有 的一个离心力 如果你没有相当的决心你是离不开欲界的吸引力的 所以不要一 看到别人精进修行就讲人家起心欲精进斯人行邪道认为这些都是有为法 都是画蛇添足 首先需要搞清楚解脱的次第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什么叫世间法和出 世间法的区别你知道的名 25 第十八章 欲神足 正精进 第一节 不放逸者能修四禅 杂 五九四(八八 ) 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有人作世间建立彼一切皆依于地 如是比丘修习 禅法一切皆依不放逸为根本不放逸集 不放逸生 不放逸转 比丘不放逸 者能修四禅 第二节 一切善法皆依不放逸为根本 杂 五九六(八八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百草药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 如是种种善 法皆依不放逸为本 如上说 乃至涅槃 譬如水陆诸华优钵罗华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皆不放逸为根本

More information

内观禅修手册

内观禅修手册 序 内观禅修手册 本书所介绍的是南传佛教大师阿姜达磨多罗所传的内观法 苏谛南法师 ( 般那无陀比丘 ) 早年依止阿姜达磨多罗五年, 尽得精髓, 而有 内观禅修手册 的著作传出 达磨多罗内观法的特色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来体验 心基 处感受的生灭, 进而超越感受而得到解脱 愿众生安详自在内观教育编译组 1999.4 作者序 本人甚为赞叹 内观教育基金会 推展依据 大念住经 的内观禅修法 本人曾写出一本泰国达磨多罗比丘所指导的培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8) 八念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好, 我们今天练习八念, 什么叫念呢? 念就是明记不忘, 忆念保持 就是说它时时都在你的心里, 都没有忘失过, 明记不忘 我们常常说你对一件事情念念不忘, 这个就是念的意思 而且是明记, 很明白的记忆, 很清楚的放在心里面, 然后念念不忘, 这样忆念保持, 叫做念 我们要先知道这个念的内容, 我们练习的时候就知道要怎么用功,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 年 第 期!!!!!!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 年 第 期!!!!!! 作 为 抗 战 文 化 的 史 学 及 其 历 史 贡 献 田 亮 作 为 抗 战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抗 战 时 期 的 中 国 史 学 受 爱 国 主 义 民 族 主 义 思 潮 的 强 烈 影 响 在 培 育 国 民 的 民 族 意 识 弘 扬 民 族 抗 战 精 神 等 方 面 为 民 族 抗 战 事 业 做 出 了 杰 出 贡 献 尽 管 受 到 客 观 条 件 的 限 制

More information

2006年顺德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

2006年顺德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 2014 年 顺 德 区 高 中 阶 段 学 校 考 试 提 前 批 第 一 批 第 二 批 学 校 录 取 根 据 佛 山 市 办 提 供 的 考 生 数 据, 现 将 我 区 2014 年 高 中 阶 段 学 校 考 试 提 前 批 第 一 批 第 二 批 学 校 的 录 取 公 布 如 下 : 一 顺 德 一 中 录 取 分 第 1 志 愿, 总 分 585, 综 合 表 现 评 价 A, 考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六期(簡體)

正法之光~第六期(簡體) 原始佛教會 Sammā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覺後 2442 年 2010 年 12 月 8 日 第 6 期 創刊於 2010 年 7 月 5 日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正法流佈 中道僧團檳城中道禪林成立了! 马来西亚槟城中道禅林的成立仪式 过程虽然简单 意义却非常深远 这象征着 佛陀正法在槟城奠基 从此 中道僧团将在槟城开教弘法 为槟城地区的人们带来亲近

More information

作 为 生 产 者 式 文 本 的 女 性 主 义 通 俗 小 说 梅 丽 本 文 借 鉴 文 化 研 究 理 论 家 约 翰 费 斯 克 的 生 产 者 式 文 本 这 一 概 念 考 察 女 性 主 义 通 俗 小 说 的 文 本 特 征 写 作 策 略 和 微 观 政 治 意 义 女 性 主 义 通 俗 小 说 通 过 对 传 统 通 俗 小 说 的 挪 用 和 戏 仿 传 播 女 性 主 义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正 念 之 道 大 念 处 经 析 解 与 问 答 ( 请 用 foreigs1 字 型 ) 缅 甸 帕 奥 禅 师 讲 解 弟 子 合 译 目 录 帕 奥 禅 师 序 III 译 序 VII 安 般 入 门 1 大 念 处 经 经 文 7 大 念 处 经 析 解 33 总 说 34 身 念 处 89 安 般 念 89 四 威 仪 118 正 知 132 向 前 进 与 返 回 时 的 正 知 132

More information

三 若 干 问 题 的 研 究 有 所 深 化 一 关 于 清 末 新 政 与 预 备 立 宪

三 若 干 问 题 的 研 究 有 所 深 化 一 关 于 清 末 新 政 与 预 备 立 宪 严 昌 洪 一 研 究 成 果 丰 硕 二 研 究 面 有 所 扩 展 三 若 干 问 题 的 研 究 有 所 深 化 一 关 于 清 末 新 政 与 预 备 立 宪 二 关 于 革 命 思 潮 和 革 命 运 动 四 关 于 民 国 初 年 政 局 三 关 于 辛 亥 时 期 的 思 想 文 化 五 关 于 辛 亥 革 命 与 早 期 现 代 化 六 关 于 辛 亥 革 命 历 史 结 局 的 再

More information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三宝经 [1] (Ratana Sutta) ([ 宝经 ]-[ 小诵经 ]-[ 小部 ]-[ 南传大藏经 ]) 译者不详, 法增比丘 1999 年润饰及 2005 年注释 ) 天空或地上, 众生 [2] 来聚集, 愿众生安乐, 汝等应谛听, 如来 [3] 所说法,( 千万劫难遇 ) 天地诸神祗, 汝等应谛听, 人民日与夜, 献奉诸供品 [4], 应慈爱彼等, 精进施佑护 于此处他界, 或于诸天上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2012 12 19 1974 22 1979 第 一 节 宴 会 知 识 概 述 一 宴 会 基 础 知 识 ( 一 ) 宴 会 的 含 义 1. 2

2012 12 19 1974 22 1979 第 一 节 宴 会 知 识 概 述 一 宴 会 基 础 知 识 ( 一 ) 宴 会 的 含 义 1. 2 第 一 章 宴 会 概 述 学 习 目 标 1. 2. 3. 4. 1. 导 入 案 例 2. 案 例 1-1 第 一 夫 人 与 宴 会 a! a 2012 12 19 1974 22 1979 第 一 节 宴 会 知 识 概 述 一 宴 会 基 础 知 识 ( 一 ) 宴 会 的 含 义 1. 2 2. a 3. 1-1 表 1-1 宴 会 与 筵 席 的 区 别 区 别 宴 会 筵 席 a 3

More information

“百日筑基”活动

“百日筑基”活动 百日筑基 活动 修善行积功德练禅定功夫 www.yidumen.com 杨宁 2012/2/16 百日筑基 活动 修善行积功德练禅定功夫 在我们的一生中, 可能有无数的一百天, 是否有一个一百天是你收获最大, 记忆最深刻, 对你的生命最有意义的? 常言说, 不管学习这个世界的任何知识, 每天坚持一定的时间, 连续一百天, 可能会很有心得, 或小有成绩 所以, 我们也选择一百天来学习放松 入定 开启智慧的修证

More information

: /. :, 2005. 7 ISBN 7-80211 - 149-8........., J. P. ( 1905 1980) -. K835. 655. 1 CIP ( 2005 ) 066492 : : : 22 ( 100035) : ( 010) 66560272 ( ) ( 010)

: /. :, 2005. 7 ISBN 7-80211 - 149-8........., J. P. ( 1905 1980) -. K835. 655. 1 CIP ( 2005 ) 066492 : : : 22 ( 100035) : ( 010) 66560272 ( ) ( 010) : /. :, 2005. 7 ISBN 7-80211 - 149-8........., J. P. ( 1905 1980) -. K835. 655. 1 CIP ( 2005 ) 066492 : : : 22 ( 100035) : ( 010) 66560272 ( ) ( 010) 66560273 66560299( ) h t t p: www. cctpbook. com E

More information

复件 白话佛法.indd

复件 白话佛法.indd 白 话 佛 法 的 文 章, 都 是 我 们 的 师 父 卢 军 宏 台 长, 在 澳 洲 东 方 华 语 电 台 观 音 堂 讲 述 并 开 示 弟 子 后, 根 据 录 音 和 文 字 记 录 加 以 整 理 的 师 父 用 生 活 的 语 言 来 讲 解 高 深 的 佛 法, 既 从 人 生 的 哲 理 上 来 解 释, 又 用 日 常 生 活 中 浅 显 的 例 子, 在 白 话 佛 法 中,

More information

我 内 心 凄 怆 令 人 困 盹 的 麻 木 刺 痛 我 的 感 官 如 同 饮 过 毒 渖 又 似 刚 刚 把 迷 魂 汤 吞 服 朝 着 忘 河 下 沉 这 里 耄 耄 老 者 几 丝 白 发 在 颤 动 青 春 少 年 目 光 苍 白 消 瘦 而 死 亡 哪 怕 稍 加 思 索 也 充 满

我 内 心 凄 怆 令 人 困 盹 的 麻 木 刺 痛 我 的 感 官 如 同 饮 过 毒 渖 又 似 刚 刚 把 迷 魂 汤 吞 服 朝 着 忘 河 下 沉 这 里 耄 耄 老 者 几 丝 白 发 在 颤 动 青 春 少 年 目 光 苍 白 消 瘦 而 死 亡 哪 怕 稍 加 思 索 也 充 满 济 慈 诗 歌 艺 术 风 格 散 论 刘 新 民 迎 来 欢 乐 迎 来 悲 酸 忘 河 边 的 草 赫 尔 墨 斯 的 翎 来 吧 今 天 来 吧 明 天 我 真 心 把 你 们 欢 迎 我 爱 在 和 风 丽 日 中 寻 觅 悲 哀 的 面 颜 在 电 闪 雷 鸣 中 倾 听 欢 乐 和 笑 声 美 与 丑 我 都 喜 欢 我 内 心 凄 怆 令 人 困 盹 的 麻 木 刺 痛 我 的 感 官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