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Transcription

1 归命彼世尊, 应供, 等正觉 对四谛法的三遍知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说 无慧者无定, 无定者无慧, 具足定与慧, 彼近于涅盘 ( 南传法句经 372 偈 ) 要到达涅盘就须对四谛法三转十二行, 故此佛能适 当的被称为正等正觉者 (samma-sambuddho) 在 杂阿含 464 经 中上座答阿难说 : 尊者阿难! 修习於止, 終成於观 修习观已, 亦成於止 谓圣弟子止 观俱修, 得诸解脫界 一个行者先得修习定的业处, 而後修习观照 ; 或者选择先修习观照, 而後达到定境, 这是个人的选择 但要达到解脫界, 则需要定与慧兼修的 一切身心的现象,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未來, 内, 外, 粗, 细, 美, 丑, 远, 近 ; 都是在不停地生灭, 没有一刻是固定的 观照者在作了数千数万次的观照後, 如实地知道这些身心现象的无常 (anicca) 和不实, 实在是不园滿, 是屬於苦 (dukkha), 没有一絲毫可以称为是 我 或 我的, 而了知身心现象的无我 (anatta), 这种观智称为三法印智 (Sammasana ñāņa)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们只是一系列不停地生灭的五蕴现象 我们所认知的人, 男人, 女人, 老人, 小孩, 都只是短暂的因缘和合法的时空变化, 没有一刻的常住性 因此就不是真实的 若是真实的, 佛说我们就能要它这样就这样, 要它那样就那样,( 相应部, 无我相经 SN. III, 22) 乃至要它永生, 不老, 不病, 与不死, 但还没有一个人做得到 所以我们面对着这许许多多的现象, 必须时时刻刻的如理作意 (yoniso manasikāra), 才能超越概念, 生起直觉智 ( 胜智, 证智 abhiññā) 所以当我们见到男人, 女人, 老人, 小孩时, 应只是如理作意它们是五蕴现象或名色法 防碍我们开悟的原因 是什么障碍住我们的心念去认识无常呢? 佛陀解释一切现象, 一切依著 因缘而生起者, 不论它会留在世上多久的时间, 最终还是要消失的 因此凡是

2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cam khayatthena) 身心只是一组不停地在生灭的物理与心理现象 这些现象的无常 苦 无我的三种特性在佛法上叫做三法印 但是我们常被身心现象的连续性所迷惑, 不能觉察到身心现象的生灭与坏灭, 不过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得太快, 以致我们无法体会到心理与身体状态的生起与消灭, 因此我们误以为心理与身体的状态是不变的, 连续的 是什么障碍住我们的心念去认识苦呢?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注意身体姿势的变化, 若是我们冷静的去观察身体, 我们将会察觉身体里的地水火风的变化, 变化就是苦 我们也没有冷静的去观察心理状态的变化, 心态的生灭快得我们误以为它是恒常的 这些身心变化的苦是不停地在压迫我们, 但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个事实, 错误的见解立即生起, 因此我们才会以为这身体, 生命 心理状态是美好的, 会带来快乐的, 我们对快乐的境界的贪求立即随之生起, 而去造业, 但快乐的境界很快的过去, 以致我们得再去追求另一个快乐的境界, 我们被自心这样逼迫着, 但我们不曾觉察到这些行法的可畏而苦的相 (dukkham bhayatthena), 因而继续造恶业, 轮回再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苦 是什么原因障碍我们无法证取无我呢? 我们的身体与心理状态是一个紧密结合的综合体, 因为不能观察它们的无我, 无实质, 无主宰者 (anattā asārakatthena), 我们常误以为身体与心理状态自己的, 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而对五蕴 ( 色 受 想 行 识 ) 生起是美好的概念, 五蕴的生灭非常的迅速, 因此佛陀才教导我们有次第的去观照五蕴, 经过长期的观照, 我们才能体会五蕴的无常, 苦和无我 我们应以无常随观断常想 了解有为法的无常, 经常修习的结果, 就会 生起诸法实无实相, 而以 无相解脱门, 证得道果 我们应以苦随观断乐想 了解有为法的苦, 经常修习的结果, 就会生起 对诸造作的厌倦, 而以 无愿解脱门, 证得道果 我们应以无我随观或空随观断我想 了解诸法的空性, 经常修习的结果, 就会生起对诸法的空性的智慧, 而以 空解脱门, 证得道果

3 五蕴法 五蕴 : 色 (rupa), 受 (vedana), 想 (saññā), 行 (sankhara), 识 (viññānam) 这些是愚痴无闻凡夫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个体的五部份 色蕴里有二十八种色, 这一切都是色蕴 与八十一种世间心共生的受是受蕴 与这些心相应的 想 是想蕴 行蕴是除了 受 与 想 之外的五十心所 八十九心是识蕴 我们当知色蕴是 色, 四非色蕴是 名 或者也可以简单地把四大种及所造色确定为 色, 意处及法处的一部分的名法确定为 名 对五蕴的正确认识是培育起名色分别智的必经道路 众人所执着的身体只是二十八种色法的组合而已, 包括了四大种的元素色 五净色 ( 五根门 ) 四境色 二性根色 心所依处色 命根色 食素( 食色 ) 的十八种完成色 ; 以及十种不完成色, 包括了限制色 ( 空界 ) 二表色 三变化色及四相色, 这一切全是色蕴 没有一个人, 或漂亮的女人, 心才会放下执取 同样的道理, 欲界的有情从天神到阿修罗, 到饿鬼, 畜生及地狱里的众生, 他们所执着的身体只是色法而已, 它们只是属于概念 不能如实的了解色法, 我们久远以来一直执取自己的身体是我, 我所有, 以及执取自他的身体是真实的, 如是由内而向外执取, 就产生贪欲, 瞋恚, 痴与邪见等烦恼而造作众恶业, 结果为业所驱使在六道里轮回不能解脱 一切色是 有缘 的, 它是业生 心生 时节生和食生的, 也即它是由业 心 时节 与食四法而等起 业生色 (kamma samuţţhāna rūpa) 有八不离色 八根色 心色与空界十八种 心生色 (citta samuţţhāna rūpa) 有八不离色 五变化色 声音与空界十五种 时节生色 (utu samuţţhāna rūpa) 有八不离色 色轻快性 色柔软性 色适业性 声音与空界十三种 食生色 (āhāra samuţţhāna rūpa) 有八不离色 色轻快性 色柔软性 色适业性与空界十二种 有情众生依胎生 卵生 湿生和化生的方式, 从结生的那一刻开始 ; 胎卵生有情的色相续流依业生从结生那一刻开始 ; 心生从第二个心识剎那开始 ; 时节生的从结生心住时开始 ; 食生的从食素传到时开始 ; 有如油灯或河水之流似的不断相续, 直到生命结束 在死亡时, 在死亡心的第十七个心识剎那住时开始, 业生色不再生起, 业生色, 心生色与食生色会存在至死亡然后灭尽, 之后尸体内只有时节生色的色相续流 一切诸受可分别为二 :(1) 身受 (2) 心受 圣者可有身受, 但无心受 ( 见 杂阿含 470 经 ) 诸受也可分别为三 :(1) 乐受 (sukha);(2) 苦受

4 (dukkha);(3) 中性受 (upekkhā) 诸受也可分别为五:(1) 身乐受 (sukha, kāyikā sukhā vedanā);(2) 身苦受 (dukkha, kāyikā dukkhā vedanā);(3) 心乐受 (somanassa, cetasikā sukhā vedanā);(4) 心苦受 (domanassa, cetasikā dukkhā vedanā);(5) 中性受 (upekkhā, adukkha-m-asukhā vedanā) 受的生起是身心接触外境而起, 受蕴的生起依五个过去因, 即无明 爱 取 行与业 受的灭是离所接触外境, 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 受也灭尽 诸想可分别为三 :(1) 善 (kusala);(2) 不善 (akusala);(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 (5) 触想 ;(6) 法想 想的生是当根门触境后意门所起的认识与思 (cetanā) 从阿毗达磨论的分析, 想的过去因也是无明 爱 取 业与行 它的现在因是触 目标 依处与相应名法 想也同样与受 行 识互为因果 比如想蕴是因, 则受 行 识蕴是果 ; 或受 想 行蕴是因, 识蕴是果 在 增支部 IV.189 经 里佛言 : 比丘! 此世间为 " 想 " 所引导, 此世间为 " 想 " 所牵 " 想 " 生之后, 此世间为 " 想 " 所支配而行 由此可见 见漏 的严重性, 这世间的一切都被 " 想 " 所支配控制着 想的灭是当境消失时或转去新的境时, 想就灭了 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 想也灭尽 诸行可分别为三 :(1) 身行 (kāya);(2) 口行 (vacī);(3) 意行 (mano) 诸行也可分别为六 :(1) 依色起行 ;(2) 依声起行 ;(3) 依香起行 ;(4) 依味起行 ; (5) 依触起行 ;(6) 依法起行 诸行也可分别为五十 :(1) 善 (sobhanacetasika)----- 有二十五 : 即是信 念 惭 愧 无贪 无瞋 无痴 中舍性 身轻安 心轻安 身轻快 心轻快 身柔软 心柔软 身适业 心适业 身练达 心练达 身正直 心正直 悲 随喜 正语 正业 正命 (2) 不善 (akusalacetasika)----- 有十四 : 即是痴 无惭 无愧 掉举 贪 邪见 慢 瞋 嫉 悭 恶作 昏沉 睡眠 疑 (3) 无记 (aññasamānā) 有十一 : 即是触 思 定 命 作意 寻 伺 胜解 喜 精进 欲 行的产生是根门 ( 五门及意门 ) 触境所生的造作 ( 造业 ), 它的发生是几 种不同的东西 ( 根 境 及意 ) 组合而生起的 行的灭尽唯有在阿罗汉果才能完 成

5 诸识可分别为六 :(1) 眼识 (cakkhu-viññāna);(2) 耳识 (sota-viññāna); (3) 鼻识 (ghana-viññāna);(4) 舌识 (jivha-viññāna);(5) 身识 (kaya-viññāna) (6) 意识 (mano-viññāna) 诸识可分别为八十九心, 若加上修行者的心而有更细的一百廿一心 : (1) 欲界心 (kāmāvacaracitta): 欲是指 ( 一 ) 能欲, 即渴望享受欲乐 ; ( 二 ) 所欲, 指境, 包括颜色 声音 气味 味道 触觉五欲对象 欲地是欲生存地, 有十一界, 即四恶道, 人间与六欲天 共有五十四心 ( 善心 )(24), 不善心 (12), 无因心 (18) (2) 色界心 (rūpāvacaracitta): 这是指与色地相关的心, 或与色界禅相关的禅那 (jhāna) 心 色界禅是以专注于色法目标而得的, 比如安般念 ( 呼吸 ), 或白遍, 或地遍等, 依这些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是色界心 共有十五心 色界善心 (5), 色界果报心 (vipāka cittāni)(5), 色界唯作心 (kiriyā cittāni)(5) (3) 无色界心 (arūpāvacaracitta): 这是与无色地相关的心, 或与无色界禅相关的禅那心 无色界禅是以专注于无色法目标而得的, 比如无边虚空等, 依这些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是无色界心 共有十二心 无色界善心 (4), 无色界果报心 (4), 无色界唯作心 (4) (4) 出世间心 (lokuttaracitta): 上面的三种是世间心 世间是指情世间 (sattaloka), 器 ( 物质 ) 世间 (okāsaloka) 和行法世间 (samkhāraloka)( 指名色法, 或五蕴 ); 超越这些有为的法界的心, 以涅盘为对象的是出世间心 共有八心 若依寻 伺 喜 乐 舍心各分四道与四果就有四十心 道心 (4 或 20), 果心 (4 或 20) 识蕴生起的现在因是 名色, 名是指与识相应的受 想 行三蕴 ; 色是指依处色及目标 ( 内色与外色 ) 识蕴的灭是离所接触之境或触境不动心, 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 识也灭尽 在 相应部. 犍度篇. 第二无常品 世尊说 : 识是无常, 以识所生起之因 缘亦是无常, 诸比丘! 依无常之因 缘所生起之识, 如何是有常耶? 相应部. 犍度篇. 第三重担品 世尊说 : 若识之灭 息 没者, 则苦灭 病息 老死没 烦恼的生起是非常迅速的, 这是因为我们的六个根门一直是开着的, 每 一天外头有千千万万的六尘或六境接触这六个根门, 我们的心一直在起起落落,

6 有时喜, 有时忧, 有时愁, 有时嗔恨, 有时贪著, 有时又痴的可笑 这种种心 态佛陀在 长部 22, 大念处经 里把它们归纳为触 受 想 思 爱 寻 伺 三学 为了要永断投生到四恶道的危机, 修行的人, 在现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时代, 应努力于证悟须陀洹果 (sotāpanna), 致力于使未稳定的 (aniyāma) 戒 定 慧的修持, 令其稳定 (niyāma), 然而只有证到阿罗汉果 (arahant) 的圣者才会有稳定的戒 定 慧的修持 从八正道来说, 修习正语 正业与正命以致圆满证悟须陀洹果 正语 (sammā-vācā) 的实践在家众在于不妄语 (Musāvādā virati), 不恶口 (Pharusavācā virati), 不两舌 (Pisunavācā virati), 不绮语 (Samphappalāpa virati) 出家众保持神圣的沉默, 除了问法解答 正业 (sammā-kammanta) 的实践在家众在于不杀 (Pānātipāta virati), 不盗 (Adinnādāna virati), 不邪淫 (Kāmesumicchācārā virati) 出家众守持波罗提木叉 (Patimokkha), 八正行 正念正知于诸触, 诸念, 与诸识 正命 (sammājíva) 的实践对在家人在于不邪命 (Duccarita micchājiva virati), 不做伤害他人的职业, 包括贩卖人口, 烟酒, 毒品, 睹博, 毒药, 武器, 饲养生畜, 贩卖鱼肉, 经营妓院, 走私逃税等非法行业 对出家人要求不对在家人献花果讨好 (Anesana micchājiva virati), 不显现神通 (Kuhanadi micchājiva virati), 不说吉凶星象梦兆 (Tiracchāna vijja micchājiva virati) 这犹如 大智度论卷三 所说的 (1) 下口食, 又作下邪, 係以和合汤药 种谷 植树等不淨方式活命者 (2) 仰口食, 又作仰邪, 由观视星宿 日月 风雨 雷电 霹雳等作为生計者 (3) 方口食, 又作方邪, 由曲媚豪势 通使四方, 巧言多求而得以活命者 (4) 维口食, 又作四维口食 维邪, 以学习种种咒术, 卜算吉凶等不淨方式活命者 初学者应致力于持好戒 正定的实践是四色界定 (rupa jhana) 与四无色界定 (arupa jhana) 善巧于六法 : 入定自在, 住定自在, 出定自在, 欲定自在, 熟悉定境, 熟悉应用 ( 增支部 6.24 ) 这八定或九出世间定 1, 若要修习的好, 必须证到阿那含果 (anagamin), 而只有阿罗汉果才有稳定的定力 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贪 瞋 邪精进 邪念等不善根, 若贪与瞋根消除后, 它们甚至在梦里都不会生起 这种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时代才有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我们要争取时间与修定的机会, 培育正念, 正定, 并以正精进贯穿他们 正念的实践是四念处, 身身观念处 (Kāy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m), 受受观念处 (Vedan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m), 心心观念处 (Citt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m), 法法观念处 (Dhamm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m) ( 长部

7 22, 大念处经 ) 正精进的实践是四正勤, 恶未生不令生 (Anuppannānam akusalānam dhammānam anuppādāya vāyāmo), 恶已生令断 (Uppannānam akusalānam dhammānam pahānāya vāyāmo), 善未生令生 (Uppannānam kusalānam dhammānam uppādāya vāyāmo), 善已生令增长 (Uppannānam kusalānam dhammānam bhiyyo bhāvāya vāyāmo) 智慧的修持能够彻底的消灭我见 ( 萨迦耶见 sakkaya ditthi) 以及每一蛛丝马迹的邪见, 邪思惟, 恶业与邪命等 正见 (Sammāditthi) 的实践有世间正见, 在于知业的运作, 知十恶业, 知四食, 知十事 (Dasavatthuka Sammāditthi ), 正见的出世间正见在于知四圣谛, 于圣谛三转十二行 正知正见于名色法的无常苦与无我, 故得舍弃四食 对业果的正确认识, 以及对欲界的世间智慧, 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后, 都具有对业果的正见, 正法的认识 ( 如四圣谛法 ), 与修法的宿世智, 所以我们要以正精进来策励自己去修行 正思维 (sammāsankappa) 的实践在于正思出离欲和苦 (Nekkhamma sankappa ), 正思无怨, 于众生生起慈心 (abyapada sankappa ), 正思无害, 于众生生起悲心 (avihimsa sankappa ) 故得舍弃为噉众生肉而杀生, 在家众不为饮食而杀生, 出家众随缘托钵维生 在 相应部 2.2 里佛陀说: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灭 如此灭了整堆苦 当我们不再对触六境时生想, 生起贪爱, 就不会去执取, 无执取就不造业, 没有业就不会轮回, 生 老 病 死 愁 悲 苦 忧 恼就灭了 八正道与戒定慧学的关系如下表 戒学定学慧学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 戒学 :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定学 : 正精进, 正念, 正定慧学 : 正见, 正思惟, 正精进 戒定慧学与七清净, 十六观智等的关系如下表

8 三学七清净 十六观智 三遍知 三知阶 一 思惟 ( 余漏 ) 智 一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慧 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一道非道智见清净度疑清净见清净 果智道智种姓智随顺智行舍智审察随观智欲解脱智厌离随观智过患随观智怖畏现起智坏灭随观智生灭随观智三相思惟智缘摄受智名色分别智 一一一断遍知审察遍知或度遍知知遍知 证智一一一一作智 定心清净业处 近行定 谛智 安止定 戒戒清净四种戒 观照的要点是必须很澈底的去观照诸名色法, 並且顺序从观照色法做起 色法须从内外远近等十一种情况, 观照它是无常 苦 无我 然後转去观照名法, 观照名法须先确定名法的种类, 如受 想 行 识四蕴, 诸烦恼结使等, 然後观照它们生起的因缘, 配合十八隨观与十六观智, 观照它们是无常 苦 无我 三法印是现象普遍的特性 ; 即无常, 苦, 无我 观照无常, 对色法来说, 不论过去 未来或现在, 内 外 粗 细 劣 胜 远 近等的十一种情况, 都要观照一切色都是无常 ; 然后观照它们皆是不圆滿, 是苦 ; 再观照它们是无我 然后再观照其它的受 想 行 识等五蕴法

9 每个人虽有不同的习性, 但是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 苦, 无我是一致和 必需做的, 最后视观照的深度, 而入不同的解脱门 每个人的行舍智可由三相 随观而转起三解脱门 三种遍知 ( 世間 Lokiya & 出世間 Lokuttara pariñña) 表源自马来西亚沙巴州寂静禅林 (Santavana) 我们对这些四圣谛法必须遍知, 遍断, 遍证, 遍修方能出离三界 故佛说他要是对四谛没有进行三转十二行彻底的断除一切结缚的话, 他不能称为正遍知, 和正等正觉者 这里所讨论的三种遍知都是道智的作用, 知遍知也叫做随觉智 (anubodha ñana), 度遍知与断遍知也叫做通达智 (pativedha ñana) 佛对阿难说 阿難! 勿作如是言 阿难! 此缘起法甚深远, 有深远相 阿难! 因不觉 不徹见此法, 此有情类, 如丝縷纏结, 如腫物所蔽, 如文叉草 波罗波草 ( 之乱杂 ), 故不得出离惡生 恶趣 地狱之轮回 大因緣經 Maha Nidana Sutta 这里佛说明了明瞭缘起的重要性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品指出 : 遍知有三种, 断与证... 遍知有三种 : 即 ( 一 ) 知遍知,( 二 ) 度遍知,( 三 ) 断遍知的三种遍知... 断如遍知,

10 亦有三种 : 即 ( 一 ) 伏断,( 二 ) 彼分断,( 三 ) 正断... 虽然 证 是分为世间证及出世间证的两种, 但于出世间证有 见 与 修 之别, 故有三种... ( 一 ) 我是初禅的获得者及自在者, 我已证得初禅, 像这样与初禅等的接触, 是 世间证... ( 二 ) 于初道的剎那见涅盘为 见证 ( 三 ) 于其余诸道的剎那 ( 证涅盘 ) 为 修证... 修习有二种, 即世间修习及出世间修习的二种 此中 :( 一 ) 世间的戒定慧的生起及以它们而相续其习惯, 为 世间修习 ( 二 ) 出世间的 ( 戒定慧的 ) 生起及以它们而相续其习惯, 为 出世间修习 在此两种之中, 这里是出世间修习的意思 因此四种 ( 道 ) 智生起出世间的戒等, 由于对它们是俱生缘等之性故, 并以它们而 ( 瑜伽者 ) 相续其习惯之故, 所以只是出世间修习为此 ( 道智 ) 的作用 如是 : 于现观之时所说的遍知等的作用, 此等一切都应依它们的自性而知 (1) 知遍知 (ñata-pariñña), 是知道名色法的相的智慧与通达名色法 (Namarupa pariccheda ñāņa) 与其缘 ( 缘攝受智 Paccaya pariggaha ñāņa) 的智慧 五蕴法就是这个我们要瞭解的名色法, 五蕴法即是苦谛 觉音在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品指出 : 诸比丘! 一切当知道 诸比丘! 什么是一切当知道? 诸比丘! 即眼是当知道等等, 是名 知遍知 知解名色与缘是它的 ( 知遍知 ) 不共 ( 独特 ) 之地 眼等十八界是当知道, 因为这些就是世间的一切 2 初修的人容易偏定而生起十种观的染 3, 所以必须审察破除这些杂染, 破除之后就能生起道的智见, 知道这道是正道 圣道是以 所缘通达 (arammanappativedha) 即透彻地认知所缘或透彻的认知无為涅盘界 圣道能彻底断除遮蔽瞭知四圣谛的痴 (moha), 由於它已断除了遮蔽瞭知四圣谛的痴, 因此它也成就了知见四圣谛的功用, 这功用成就 (kicca siddhi) 知见四圣谛叫做 无痴通达 (asammoha pativedha) 所以圣道以 所缘通达 证悟了灭谛 (nirodha sacca), 而以 无痴通达 证悟了苦谛 集谛与道谛 由於圣道已成就知见苦谛与集谛的十二因缘支 ( 亦作缘起支 ), 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 (vatta) 的因缘结构, 及它们之间因缘的关系, 通过透彻明瞭四圣谛才能有效地将缘起逆向, 所以它也被称為 知遍知 只有亲自以世间遍知与出世间遍知明瞭十二因缘之后, 才可说是已证得了随觉智 (anubodha ñana) 及通达智 (pativedha ñana), 我们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缘起法在谈到无明与行时, 它同时包括爱 取与有在内 同样地, 在谈到爱 取与有时, 它同时包括无明与行在内 在谈到生与老死时,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等五果也已包括在内 如此而有过去五因 ( 无明 行 爱 取 有 ), 现在五果 (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 现在五因 ( 无明 行 爱 取 有 ), 未来五果 (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 即是 : 生 老死 ) 二十法 这二十法带来的三因果连结是 :( 一 ) 过去因 ( 行 ) 与现在果 ( 识 ) 的因果连结 ; ( 二 ) 现在果 ( 受 ) 与现在因 ( 爱 ) 的果因连结 ;( 三 ) 现在因 ( 有 ) 与未来果 ( 生 ) 的因果连结 我们必须要认识它们的三种轮转 :( 一 ) 无明 爱与取属于烦恼轮转 ;( 二 ) 业有与行的生存一部份属于业轮转 ;( 三 ) 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属于果报轮转 烦恼轮转引生了业轮转, 业轮转引生了果报轮转, 果报轮转又再引生另一个烦恼轮转 但是断除无明与爱这二根, 轮回即会断灭 正念加強之後, 带來正定 ; 因为正念与正定的关係, 当我们面对境尘时, 当下生起正知, 那就是知道现象是色法或名法 ( 名色分辨智 Namarupa

11 pariccheda ñāņa), 名色法的生灭变化, 它们出现的因缘, 以及它们消失的因缘, 它们是不园滿, 是苦的, 无有常存不坏的自性 因此正念有如明灯, 正知有如明灯下看到的真相 观照的方法是不加以思惟的正知 (sampajañña) 这些现象的 生起 与 消灭 正知是指心对着所缘, 知道在做什么 正知 是以不痴为相, 推度为味, 选择为现起 这就是 知遍知 根据 长部注疏 (Nidanavagga Atthakatha,2,p.88) 的解释, 我们 (1) 应分开辨别名色法 ( 即五蕴 )( 名色分别智 ) 及 (2) 应辨别名色法 ( 五蕴 ) 的因果关係 ( 缘摄受智 ) 这两者的修习并非只是认知它们一次就能成就, 而是要在重复许多次修习辨别之后才能成就, 因此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是 随觉智 (anubodha ñana) 这二智被称為知遍知的原因, 是因為它们辨明与分别应知与作為观禅目标 ( 所缘 ) 的行法 (sankhara dhamma) 以 随觉智 去明瞭即是 随觉知, 这是 知遍知 亲自透彻地明了十二因缘支的无常性 苦性及无我性, 直到证悟道果是 通达知 (pativedha ñana 以度遍知与断遍知去明瞭 ) 若人不能以随觉知与通达知如实知见十二因缘, 那麼他将无法脱离生死轮回, 只有在他亲自知见它们后, 他才能够脱离生死轮回 (2) 审察遍知或度遍知 (tirana pariñña), 是以三相思惟 (Sammasana ñāna) 与观照名色法生灭的智慧 (Udayabbaya ñāna) 4 审察一切法而得审察遍知或度遍知, 这是七清净的道非道智 ; 道非道智见清净除了思惟三相之外, 还要修生灭随观智 观照者具足如理作意 (yoniso-manasikāra), 当看到一个物体时, 他以心识辨别之後, 马上就观照它是色境的 生起, 这在佛法上叫做如理作意, 接着道智 (magga cittā) 就会生起 这种瞭知名色法的生灭现象的智慧, 就是度遍知 这里才是真正的观照或毗婆舍那的范畴 觉音在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品指出 : 诸比丘! 一切当遍知 诸比丘! 什么是一切当遍知? 诸比丘! 即眼是当遍知等等, 是名 度遍知 因为这是由审度 无常 苦 无我 而转起的, 所以从 ( 色 ) 聚的思惟而至于随顺智, 是它的 ( 度遍知 ) 不共之地 八支圣道能彻底断除遮蔽认知苦谛与集谛之无常性 苦性及无我性的愚痴, 因此它的功用即是审察和确定作为苦谛与集谛的行法 (sankhara dhamma, 即是指名 色 因与果 ) 之无常性 苦性及无我性, 所以圣道也称為度遍知 业处的修习以眼门來说, 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 当下就要以正念面对这色境, 並念住它, 观照它的 生起 ; 当该物体移离或消失之後, 当下就要以正思惟这色境, 並念住它, 观照它的 消灭 与 坏灭 同样的, 当耳根面对声境, 鼻根面对香境, 舌根面对味境, 身根面对触境, 意根面对法境, 也要如此地观照, 这样的修习才能观照到现象的无常性 佛陀说 : 若人活百年, 不见生灭法, 不如活一日, 得解生灭法 南传法句经 113 偈 说的就是这个生灭智 (Udayabbaya ñāna) 关于集谛在 分別论 (Abhidhamma Vibhavga ) 里佛陀教导五种集谛 : (1) 渴爱 (tanha) 是集谛 ;(2) 一切烦恼 ( 包括渴愛 ) 都是集谛 ;(3) 一 切不善法都是集谛 ;(4) 一切不善法, 以及作为漏 (asava) 之所缘和能夠导

12 致生死轮转的无贪 无瞋 无痴三善因都是集谛 (5) 一切作为漏之所缘和能 夠导致生死轮转的恶法及善法都是集谛 在 增支部三集 (Anguttara Tika Nipata) 里有提到一切缘起支都是集谛 简单的说集谛就是爱 (3) 断遍知 (Pahāna pariñña) 是从坏灭智 (Bhanga ñāna) 开始, 接着是怖畏现起智 (Bhanya ñāna), 过患随观智 (Ādinava ñāna), 厌离随观智 (Nibbidā ñāna), 欲解脱智 (Muñcitukamyatā ñāna), 审察随观智 (Paţisankhā ñāna), 行舍智 (Sankhārupekkā ñāna), 随顺智 (Anuloma ñāna), 种姓智 (Gotrabhūcittā), 一直到道智 (magga cittā); 舍离断除常 乐 我 喜 贪 集 取等的七随观 5 的烦恼 这些都是世间遍知的修习 断遍知才是 道 的真正名称 断遍知是行道知见清净和十八随观 6 的修习范围 观修者只见到名色法迅速坏灭的过程, 断遍知可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两方面 觉音在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品里指出 : 任何被舍断之法, 即为遍舍, 并且因为这样的方法而转起的 : 由无常随观而断常想等, 故名 断遍知 从坏随观而至于道智是它的地 在这里, 此 ( 断遍知 ) 是 ( 遍知之 ) 意 或者因为知 ( 遍知 ) 与度遍知是帮助于彼 ( 断遍知 ) 之义, 及因为舍断了任何法, 必然是知与度知的, 是故当知依于此法而三种遍知都是道智的作用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品指出 : 断如遍知, 亦有三种 : 即 ( 一 ) 伏断, ( 二 ) 彼分断,( 三 ) 正断 虽然 证 是分为世间证及出世间证的两种, 但于出世间证有 见 与 修 之别, 故有三种... ( 一 ) 我是初禅的获得者及自在者, 我已证得初禅, 像这样与初禅等的接触, 是 世间证... ( 二 ) 于初道的剎那见涅盘为 见证 ( 三 ) 于其余诸道的剎那 ( 证涅盘 ) 为 修证... 修习有二种, 即世间修习及出世间修习的二种 此中 : ( 一 ) 世间的戒定慧的生起及以它们而相续其习惯, 为 世间修习 ( 二 ) 出世间的 ( 戒定慧的 ) 生起及以它们而相续其习惯, 为 出世间修习 在此两种之中, 这里是出世间修习的意思 因此四种 ( 道 ) 智生起出世间的戒等, 对它们是俱生缘的作用, 修习者以它们而相续其习惯, 所以只有出世间修习是这道智的作用 觉音在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品指出 : 以彼等世间定而伏五盖等的敌对法, 如投水瓮于长着水草的水中而压一部分的水草, 是名 伏断 但圣典中对于诸盖的镇伏只说 : 诸盖的伏断, 是由修初禅者 ; 当知是明瞭故这样说 因为诸盖在禅的前分或后分是不能迅速压伏于心的 ; 只是寻等 ( 被压伏 ) 于安止 ( 根本定 ) 的剎那 ; 所以诸盖的镇伏是明瞭的 在这阶段, 观修者已经能很熟练的观照所缘的名色法的生灭, 但是能观照这些现象的坏灭, 一个行者仍会执著于能观照的心是永恒的 ; 所以观修者必须一起观照 所缘的灭去 与 能观之心的灭去, 当他见到种种有为法坏灭时, 才能断除潜伏 (anusenti) 的随眠烦恼 (anusaya), 比如有贪 我慢 邪见 我见 无明等 观修者看到所缘的名色法与能观之心接踵而灭后, 他能深切的认知一切有为法的无常 苦 与无我, 才能舍离于名色的行法 这时他才能解脱于无始以来的邪见, 生起证智 (abhiññā) 觉音在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品指出 : 如在夜分, 由燃灯而去暗, 如是以彼观的部分的对治的智支, 而断彼等应断之法, 是名 彼分断 即先以

13 分析名色而断有身见, 以执取于缘而断无因及不等因的疑垢, 以 ( 色 ) 聚的思惟而断我及我所的聚合执, 以分别道与非道而断于非道作道想, 以见生起而舍断见, 以见衰灭而断常见, 以现起怖畏而断于有怖畏起无怖畏想, 以见过患而断享乐之想, 以厌离随观而断乐想, 以欲脱而断不欲脱, 以审察而断不审察, 以舍而断不舍, 以随顺而舍违逆于谛之执 或于十八大观中 :(1) 以无常随观断常想,(2) 以苦随观断乐想,(3) 以无我随观断我想,(4) 以厌恶随观断喜,(5) 以离贪随观断贪,(6) 以灭随观断集,(7) 以舍遣随观断过患, (8) 以灭尽随观断坚厚想,(9) 以衰灭随观断造作,(10) 以变易随观断恒想,(11) 以无相随观断相,(12) 以无愿随观断愿,(13) 以空随观断住着, (14) 以增上慧法观断坚实住者,(15) 以如实智见断痴昧住着,(16) 以过患随观断执著,(17) 以审察随观断不审察,(18) 以还灭断结著 此亦为 彼分断 觉音在 清净道论 ( 第二十一章 ) 指出 : 如何是审察所缘的所谓坏随观之慧为观智? 即是以色为所缘的心的生起而破坏 他随观彼审察所缘的心的破坏 随观又是怎样的随观? 即随观这是无常而非常 随观这是苦而非乐 随观这是无我而非我 是厌离而非欢喜, 离贪而非染贪, 灭而非集, 舍而非取 (1) 随观无常而断常想 (2) 随观是苦而断乐想 (3) 随观无我断我想 (4) 随观厌离断欢喜 (5) 随观离贪断贪 (6) 随观灭断集 (7) 随观舍断取 以受为所缘 以想为所缘 以行为所缘 以识为所缘 以眼为所缘 乃至以老死为所缘的心的生起而破坏 舍断取 所以尊者觉音指出不只随观所缘, 还随观 审察所缘的心的破坏, 亦即是能观之心的坏灭 觉音在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品中继续说 : (8) 灭尽随观, 即是 依分离厚想及灭尽之义为无常, 这样而见灭尽者的智, 并以此智而断厚想... (9) 衰灭随观, 即如这样说 : 依 ( 现在 ) 所缘而确定 ( 过去未来 ) 两者为一, 于灭胜解, 是 衰灭随观 以现前所见的及以推理而见诸行的坏灭, 即于那称为坏灭之灭而胜解, 以此 ( 衰灭随观 ) 而断造作 因为若观 为什么要造作彼等像这样的衰灭法 之人的心, 是不会倾向于造作的... (10) 变易随观, 是超越了依色七法等的区分, 而见一些其它各异变相的转起 ; 或者以老与死二相而见生起的变易 以此 ( 变易随观 ) 而断恒想... (11) 无相随观 即无常随观 以此而断常相...(12) 无愿随观 即苦随观 以此而断乐愿与乐求... (13) 空随观 即无我随观 以此而断有我的住著...(14) 增上慧法观, 即如这样说 : 审察所缘, 于坏随观, 及空现起, 得增上慧 这便是知色等所缘及见此所缘 ( 的坏 ) 与彼所缘之心的坏, 并以 诸行必坏, 诸行有死, 更无他物 这样的坏灭方法而了解 ( 诸行的 ) 空性所转起的观 ; 因为此观是作增上慧及诸法的观, 故名 增上慧法观 以此观而善见无实常及无实我, 故断坚实住著...(15) 如实智见, 即把握缘与名色 以此而断由于 我于过去是否存在 等 ( 的疑惑 ) 及 世间是从自在天所生 等 ( 的邪见 ) 所转起的痴昧住著...(16) 过患随观, 是由怖畏而现起及见一切有中的过患的智 以此不见有任何可以执著之物, 故断执著... (17) 审察随观 是解脱的方便的审察智 以此而断不审察...(18) 还灭随观, 即行舍智及随顺智 这是指此时他 ( 瑜伽者 ) 的心从一切诸行退缩沉没及还转而说的, 如在倾斜的荷叶上的滴水相似 以此而断结著 即是断欲结等的烦恼住者及烦恼的转起之义 当知这是 彼分断 的详说 在这一段尊者称它为 增上慧法观 : 这便是知色等所缘及见此所缘 ( 的坏 ) 与彼所缘之心的坏, 并以 诸行必坏, 诸行有死, 更无他物 这样的坏灭方法而了解 ( 诸行的 ) 空性所转起的观 ; 因为此观是作增上慧及诸法的观, 故名 增上慧法观

14 觉音在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品中继续说 : 其次如以雷电之击树, 因以道智而断结等诸法不再转起, 这样的断为 正断 有关于此的说法 : 这是修习至于灭的出世间之道者的正断 于上面的三种断中, 这里, 是正断的意思 然而这瑜伽者于前分的镇伏断及彼分断, 是为了助此 ( 正断 ) 之义, 故依此法, 当知这三种断都是道智的作用, 正如杀了敌王而取其王位的人, 则他在 ( 即位 ) 以前的一切行为, 亦都说是王的行为了 以度遍知与断遍知去明瞭是 通达知 (pativedha ñana), 这观智被称為断遍知, 断遍知就是圣道 因此以 度遍知 与 断遍知 透彻地明瞭苦谛的名色法 ( 五蕴法 ), 以及集谛的十二缘起 ( 主要是爱 ), 直到证悟道果是 通达知 因此觉音在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品中结论说 : 出世间的 ( 戒定慧的 ) 生起及以它们而相续其习惯, 为 出世间修习 在此两种之中, 这里是出世间修习的意思 因此四种 ( 道 ) 智生起出世间的戒等, 由于对它们是俱生缘等之性故, 并以它们而 ( 瑜伽者 ) 相续其习惯之故, 所以只是出世间修习为此 ( 道智 ) 的作用 如是 : 于现观之时所说的遍知等的作用, 此等一切都应依它们的自性而知 结论 在 中阿含. 分别圣谛经 ( 谛分别经 MN141Sacca Vibhanga Sutta ) 里 佛说 此是正行说法 谓四圣谛广摄 ( 包含广泛 ), 广观 ( 从广角來看 ), 分别 ( 从差別看 ), 发露 ( 把隱秘的说出來 ), 开仰 ( 开示令人敬信 ), 施设 ( 举例 ), 显示, 趣向 ( 引导走向涅盘 ) 在 ( 相应部. 卷三 ) 佛说 : 诸比丘! 何为苦? 理应说即是执著五蕴 佛又说 : 五蕴是负担, 放下是快乐 在 五阴譬喻经 里佛陀比喻色如泡沫聚, 因为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 受如水泡, 因有暂时之苦乐故 想如阳焰, 因为日出而热故 行如芭蕉之干, 因为无真实心髓故 识如幻, 因为变幻欺诈故 依上述的十一法即过去 现在 未来 内 外 粗 细 好 丑 远 近来思惟, 如实地观察五蕴, 以离于五蕴之摆布 通过对五蕴法依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 苦 ( 五蕴法 ), 苦当知, 苦已知 ; 苦集 ( 爱 ), 苦集当断, 苦集已断 ; 苦灭 ( 爱的舍弃 ), 苦灭当证, 苦灭已证 ; 苦灭道 ( 八支圣道 ), 苦灭道当修, 苦灭道已修 遍知一切行法, 这样我们才能澈底的认知一切有为法的无常 苦 与无我, 才能脱离长远的轮回 祝各位法喜充满, 早日成就道果 参考资料 : (1) 清净道论, 觉音尊者著

15 (2)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阿褥楼陀尊者著 (3) 解脱道上, 班智达尊者著 (4) 智慧之光, 帕奥尊者著 注释 : 1 九出世间定, 四色界定 四无色定和灭尽定 2 十八界是六根, 六所缘, 六识 佛曾说 : 云何为世间? 谓六内入处, 云何六? 眼内入处, 耳 鼻 舌 身 意内入处 ( 杂阿含 233 经 ) 3 初修观者会生起这十种观的染而被误导 这十种染是 (1) 光明 (2) 智 (3) 喜 (4) 轻安 (5) 乐 (6) 胜解 (7) 策励 (8) 现起 (9) 舍 (10) 欲 对于这十种染 : 行者由观而见到光明, 并误以此光明为圣道及圣果, 这种光明染乃是因为得定而生起的 ; 智是观智锐利能迅速分辨名色法 ; 喜是观的五喜, 即小喜 剎那喜 继起喜 踊跃喜及遍满喜 ; 轻安是观的轻安 身心轻安 轻快 柔软 适业 明净与正直 ; 乐是观的乐, 流贯全身胜妙之乐 ; 胜解是信, 与观相应, 信乐极强 ; 策励是精进, 与观相应善励的精进 ; 现起即念, 与观相应, 善现善住善安立于审观之处, 忆念不动 ; 舍即观舍与转向舍, 对诸行中立而有力的观舍, 并于意门生起转向舍 ; 欲是观的欲, 即执着于观的光明, 及其余九种的任何一种而起邪执乃至生起我慢 执着于我的光明是见执, 执着可爱的光明生起是慢执, 执着于享受光明是爱执, 如此可细分为三十种染 对治它们的方法是观它们是无常 有为 缘生 灭尽法 衰灭法 离贪法 灭法, 有生灭逼恼苦 非是我 非是我的 非我自己 就能破除这些染而走上正道 4 三相是无常 苦 无我, 以三相观察诸名色 无常于色来说, 不论过去 未来或现在, 内 外 粗 细 劣 胜 远 近的十一种情况, 确定一切色都是无常, 然后观察 ; 确定它们是苦 ; 再观察确定它们是无我 然后再观察确定其它的受 想 行 识等五蕴法 5 七随观 : 以无常随观断常想, 苦随观断乐想, 无我随观断我想, 厌离随观断喜想, 离贪随观断贪想, 灭随观断集想, 舍遣随观断取想 6 十八随观 --- 修十八随观能有效的断除世间的诸想 : (1) 修无常随观者断常想, (2) 修苦随观者断乐想, (3) 修无我随观者断我想 (4) 修厌离随观者断欢喜想, (5) 修离贪随观者断贪, (6) 修灭随观者断集, (7) 修舍随观者断取, (8) 修灭随观断坚厚想, (9) 修衰灭随观者断增盛, (10) 修变易随观者断恒常想, (11) 修无相随观者断相, (12) 修无愿随观者断愿, (13) 修空随观者断执著, (14) 修增上慧法观者断执取为实的执著,

16 (15) 修如实智见者断痴昧的住著, (16) 修过患随观者断执著, (17) 修省察随观者断不省察, (18) 修还灭随观断结缚执著 法增比丘 14/2/2011 于马来西亚 Sabah Kudat 佛教会, 增修于澳洲 Buddhist Vihara of Queensland 4/3/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学习佛法 皈依三宝 学习南传佛法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我 只是两个部份, 一份是身体, 一份是心 佛陀把它们拆开来, 称它们为 五蕴 [2] 这五蕴 (khanddha)

More information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观照想的生灭 法增比丘 我们若只是浅显的观察, 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那即是身体是我, 心也是我 若观察的更深一点, 除了确定色体是我之外, 还有我的感受 想念 造作 和意识活动 佛陀将它们归纳为色 受 想 行 识 若是不同意,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下去, 看看除了五蕴, 能再找到什么? 因为佛法是要靠自己来探究, 自己思考, 自己行道, 自己证果的 ; 没人会替我们做, 也没有神或佛菩萨会替我们做的

More information

Access to the Breath

Access to the Breath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 asambuddhassa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大念處經析解 在這次禪修營當中 我要為大家詳細地解說 大念處 經 這部經是佛陀住在 俱盧國 Kuru 的 劍磨瑟曇城 Kammasadhamma 時所開示的 據說 在劍磨瑟曇城 裡沒有適合世尊居住的處所 但在城外則有一處水源充 足 風景宜人的大樹林 世尊就住在那個樹林裡 並且以

More information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色蕴的生, 住, 味, 患与离弃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对人的组成有极周详的分析, 人是由色身及精神两个部分组成的 再详细的分析是五蕴, 有色身 感受 想念 行为 及意识五个部分 五蕴, 巴利文, 蕴 khandha, 以前它是称为五阴 是指五个生命的组合体, 或五个执取的组合体,upādānakkhandha 它们是佛陀分析归纳我们的身心现象所作的结论 色,rupa,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453A5CD6C7BBDBD6AECAF75CD0C2BDA8CEC4BCFEBCD05C323031344A756C7931715C323031344A756C7954755CB7E2C3E6BACDB0E6C8A8C9F9C3F72E646F63>

<453A5CD6C7BBDBD6AECAF75CD0C2BDA8CEC4BCFEBCD05C323031344A756C7931715C323031344A756C7954755CB7E2C3E6BACDB0E6C8A8C9F9C3F72E646F63> 智 慧 之 树, 不 返 之 流 观 禅 的 修 行 与 进 程 慈 济 瓦 禅 师 著 雷 叔 云 汤 华 俊 译 休 斯 顿 禅 修 中 心 主 持 出 版 2014 年 9 月 ( 更 新 信 息 请 查 阅 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 版 权 声 明 一 本 书 版 权 属 休 斯 敦 禅 修 中 心 所 有, 只 要 不 擅 加 增 删, 欢 迎 任 何 单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转正法轮 ( 转法轮经 无我相经 皮带束缚经 ) 禅修开示与问答 请用 Foreigs1 字型 III 转正法轮 回首页 转正法轮目录 帕奥禅师序 III 安般念简介 1 转法轮经 11 无我相经 101 五比丘 131 皮带束缚经 ( 一 ) 141 皮带束缚经 ( 二 ) 151 问答类编 239 克服障碍 239 戒学释疑 252 定学释疑 260 慧学释疑 277 学佛群疑 301 附录 323

More information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破除概念的方法 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什么是概念 (pabbatti)?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我们所遇到的无非是两种法 (Dhamma), 第一个是色法 (rupa); 从天空到山河大地, 以及在这地上的一切, 动的和不动的, 见的到与见不到的, 和我们色身的色蕴, 过去, 现在, 未来, 内, 外, 粗, 细, 美, 丑, 远, 近的种种色法,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圆满自觉者 观察缘起 如何灭除痛苦佛法开示与问答 帕奥禅师开示 简体版校印说明 本次简体版的校印, 是以 观察缘起 原书为底本, 同时考虑到单独成书篇幅过少, 因此在后面添加了 如何灭除痛苦 及 佛法开示与问答汇编 两个独立篇章 依据 观察缘起 原书, 帕奥禅师的缅文开示首先由净法比丘等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disk01track18 so now we go on with the chart 我们现在来看图表 after hasituppāda you find kamavacara sobhana kusala sense-sphere wholesome 生笑心之后, 你们找到欲界善心 so s

disk01track18 so now we go on with the chart 我们现在来看图表 after hasituppāda you find kamavacara sobhana kusala sense-sphere wholesome 生笑心之后, 你们找到欲界善心 so s 18 disk01track18 复习前三章, 心路过程之概要 19 disk01track19 心路过程 20 disk01track20 解读 清净道论 一段, 问答 21 disk01track21 禅那与观智的关系 22 disk01track22 禅那与观智 ; 问答 23 disk01track23 复习前三章 24 disk01track24 眼门心路过程 25 disk01track25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毗耶达西法师 (Ven.Piyadassi) 目录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苦圣谛第一节苦的广说与略说一 苦的广说二 苦的略说第二节五取蕴一 色蕴二 受蕴三 想蕴四 行蕴五 识蕴六 五取蕴七 五取蕴的共相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More information

《聖道行跡》

《聖道行跡》 圣道行迹 法增尊者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 一. 礼赞佛陀 3 二. 如理思惟 4 三. 皈依三宝 8 四. 布施, 持戒 10 布施的果报 10 五戒的传授 14 五戒分析 16 五戒的持守 18 五戒的违犯 22 犯戒的对治 25 持戒的功德 30 五. 禅定 32 经行法 32 经行法四阶 34 经行法的观照 35 静坐的方法 41 六. 观照 44 我们对身体的错误看法

More information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7期(《空之探究》)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7期(《空之探究》)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 第 7 期 ( 空 之 探 究 ) 第 一 章 阿 含 空 與 解 脫 道 第 二 節 泛 說 解 脫 道 (p.11~p.19) 釋 厚 觀 (2004.3.17) 一 空 空 性 與 解 脫 道 不 相 離 (p.11) 空 (s/u^nya, sun~n~a) 與 空 性 (s/u^nyata^,sun~n~ata^), 是 佛 法 解 脫 道 的 心 要, 與 解

More information

百业经白话文

百业经白话文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法 王 晋 美 彭 措 金 刚 上 师 传 讲 堪 布 索 达 吉 译 梵 文 : 嘎 玛 夏 嘎 达 (Karma Xia Gatha) 藏 文 : 勒 呷 巴 汉 文 : 百 业 经 译 序 百 业 经 是 我 等 大 师 释 迦 牟 尼 佛 宣 说 因 果 不 虚 的 一 部 甚 深 经 典 共 有 一 百 多 个 公 案, 涉 及 到 比 丘 比 丘 尼 沙 弥 沙

More information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50 disk02track19 菩提分之概要, 一切之概要 51 disk02track20 一切之概要, 缘起法 52 disk02track21 缘起法 53 disk02track22 缘起法 54 disk02track23 发趣法 55 disk02track24 发趣法 56 disk02track25 发趣法 57 disk02track26 发趣法 58 disk02track27

More information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安般念业処 法增比丘 安般念 (anāpānasati) 是以呼吸作为目标, 來修习定的一个法门 它的修习是将我们的心导向宁静, 直到它到达安止定 (appana samadhi) 的阶段 止, 巴利文 samatha 奢摩他, 意义是止, 依业处修止而得住心, 不再散漫, 代表心的宁静 定, 巴利文 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义为定, 等持 当心不再被烦恼占有时, 心达到心解脱, 这时心里没有丝毫的思惟,

More information

转正法轮

转正法轮 去 尘 除 垢 转 正 法 轮 ( 转 法 轮 经 无 我 相 经 皮 带 束 缚 经 ) 禅 修 开 示 与 问 答 寻 法 比 丘 中 译 缅 甸 帕 奥 禅 师 讲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1 帕 奥 禅 师 序 转 正 法 轮 目 录 帕 奥 禅 师 序 -----------------------------------------------------------------------------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身念处禅观修法 Vipassana Bhavana ( 选编摘要 ) 阿姜念 摩诃尼拉难陀 ACHAAN NAEB MAHANIRANONDA Bo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er 泰国布堪甲那南禅修中心 奢摩他 ( 止 ) 与毘婆奢那 ( 观 ) 修法的差别 有两种修法, 奢摩他和毘婆奢那修法 : 奢摩他修法 毘婆奢那修法 1) 真实的自性是定, 会产生平静的心态 1)

More information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三宝经 [1] (Ratana Sutta) ([ 宝经 ]-[ 小诵经 ]-[ 小部 ]-[ 南传大藏经 ]) 译者不详, 法增比丘 1999 年润饰及 2005 年注释 ) 天空或地上, 众生 [2] 来聚集, 愿众生安乐, 汝等应谛听, 如来 [3] 所说法,( 千万劫难遇 ) 天地诸神祗, 汝等应谛听, 人民日与夜, 献奉诸供品 [4], 应慈爱彼等, 精进施佑护 于此处他界, 或于诸天上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Dhamma Venerable Nyanatiloka The Word of the Buddha DIgha NikAya Majjhima NikAya Samyutta NikAya AGguttara NikAya Dhammapada Visuddhi magga NANamoli Kabbala dukkha kilesas

More information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才能开正确的药剂给病人服用 ; 是要针炙? 要发汗? 要泻? 要吐? 或服药?

More information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自觉者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二零零三年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More information

无我体会的力量, 使一个人能消除自己累积的行 (sankhara)( 或业 ) 这个过程始于对无常的真实了悟, 而在累积新行为 ( 业 ) 的同时, 维持生命的能源供应消减, 时时刻刻, 日复一日 所以, 那是要用一生或更多的时间来清除自己的行 (sankhara) 或业 (kamma) 当一个人清

无我体会的力量, 使一个人能消除自己累积的行 (sankhara)( 或业 ) 这个过程始于对无常的真实了悟, 而在累积新行为 ( 业 ) 的同时, 维持生命的能源供应消减, 时时刻刻, 日复一日 所以, 那是要用一生或更多的时间来清除自己的行 (sankhara) 或业 (kamma) 当一个人清 佛法修行的要素 乌巴庆导师著 无常, 苦和无我是佛陀教义的三个基本要素 如果你真正的了解无常, 继而必当了解苦及无我为究竟的真理 要同时明了这三个要素需要时间 无常这个要素, 当然, 必须先通过体验和修行来理解 仅是阅读佛书或通过书本得来的佛学知识, 是不足以认识真正的无常, 因为缺乏经验那一面 惟有通过经验和认识自身体内无穷变化的无常实性, 才能明了佛陀所说的无常真实面目 没有佛学知识的人, 也可以增长对无常的认识,

More information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法增法师指导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23 3. 五蕴法与名色法 27 4.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40 5. 定力的培育 57 6. 安般念 61 7. 四种正知的修习 71 8. 经行 77 9. 四威仪与其他姿势的观照 85 10. 三十二身分 98 11. 念身之四界

More information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 三 学 善戒法师 著 - 1 -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前世的因缘 ), 因为简单的佛法劝导, 只要经过法师的点醒, 就很容易地深入我的内心并带来无穷快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圆觉经第廿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三十七助道品的第四品类, 是 五根 为什么称为 根 呢? 因为这五法, 就像植物的根一样, 植物都是先有种子发芽, 发芽之后, 如果根还没有生的话, 这个芽也很容易会烂坏掉 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前面虽然修四念处观, 能够使善芽萌发, 但是根还没有生, 因为根还没有生, 因此所萌的善芽也容易烂坏, 所以必须修习现在说的五法, 使善根生, 这就是为什么称为 根 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1.1 3000 1946 1981 2

1.1 3000 1946 1981 2 1 1 1.1 3000 1946 1981 2 3 1., 4 2. 5 3. Q 6 Q Q 4. 7 1. 8 2. 3. 4. 9 5. 10 6. 7. 8. 11 1.2 X 12 NANA 1.3 1.3.1 13 14 1.3.2 15 16 17 1. 2. 3. 4. 18 19 20, 1.4 1.4.1 1. 21 2. 3. 4. 5. 6. 22 7. 1.4.2 1.

More information

英文版信息 Translated by U Htin Fatt (Maung Htin) 乌 厅发英译 Buddha 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 Mahāsi Translation Committee, Rangoon 佛教摄益协会马哈希著作翻译委员会 ( 仰光 ) Ne

英文版信息 Translated by U Htin Fatt (Maung Htin) 乌 厅发英译 Buddha 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 Mahāsi Translation Committee, Rangoon 佛教摄益协会马哈希著作翻译委员会 ( 仰光 ) Ne A Discourse on the Sīlavanta Sutta 具戒经讲记 Venerable Mahāsi Sayādaw Of Burma 缅甸马哈希尊者著 中译宋润泉 由休斯顿禅修中心翻译委员会组织翻译 2017 年 7 月 1 英文版信息 Translated by U Htin Fatt (Maung Htin) 乌 厅发英译 Buddha 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D2BBD5C22020D0C4D6AEB8C5D2AA>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D2BBD5C22020D0C4D6AEB8C5D2A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 times) 禮敬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1 阿毗達摩 佛教的權威性聖典 Abhidhamma abhi = 上等的, 殊勝的, 卓越的 dhamma = 法, 究竟真實的教法 4 極精確及有系統的把佛法耍義分門別類與詮釋 它在範圍与教導方式不同與經教 5 阿毗達摩非佛說?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2

未命名-2 2 3 4 5 18 6 7 8 1,430 28 15 24 9 1 0 1 1 1 2 85% 260 1 3 1 4 1 5 15 29 1 6 1 7 200 6 1 8 75% 21 1 9 2006 2 0 2 1 2020 2 2 360 2 3 360 2006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3 0 3 1 3 2 3 3 3 4 3 5 3 2 3 6 3 7 3

More information

Policy Agenda

Policy Agenda ( ) 2 3 4 5 6 7 8 16 9 1 0 6 8% 7 0% 260 1 1 1 2 1 3 1 4 3 6 0 2 0 0 6 1 5 1 5 1 9 1 6 1 7 75% 1 8 2 1 1 9 2 0 2 0 2 0 2 1 2 0 00 1 0 00 15 24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3 0 3 1 2 3 2 3 3 3 3 4 3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八圣道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 目录 ) 1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简介 ----------------------------------------

More information

给 第 十 一 次 版 的

给 第 十 一 次 版 的 觉者之言 的原版是以德文撰写 原文是依据佛教巴利文经藏中世尊的语言, 择其精华, 再依次序有系统化地把它编辑成书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初学者的入门指南, 虽其原本的主要宗旨是要给有佛学基础的读者清楚地看出在多部经文的结构中都包含着真正简明的 四圣谛, 就是 : 苦圣谛 苦之集圣谛 苦之灭圣谛及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从这本书中就可看出佛陀的教理都是朝向一个最终的目标, 那就是 : 脱离痛苦 为此, 在第一次出版的德文版中印有摘自

More information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1 内观基础 2006 年校译版 + 马哈希尊者著 2 内观基础 2006 年校译版 + 马哈希尊者著 目录一 英译序 / 茅塔诺二 简介三 止与观四 五蕴五 智慧与解脱六 正确的方法七 心八 为何和何时九 缘起十 执取如何生起十一 即刻观照十二 不断的修习十三 事物的分解十四 无常十五 重新发现十六 最终的安宁十七 进步十八 圣道十九 总结二十 年青的织工二一 适合根性的修法二二 布萨天女二三 圣谛二四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04 回归你自己的属地 08 轮回的过患 中部 50 经 12 根修習經 中部 152 經 14 无畏经 18 世间八风 增支部 8:6 22 从黑暗到光明 增支部 刹那至刹那的修行 32 七种圣财 增支部 7:7 36 生死何差! 38 让人厌倦的欲望 40 缘起 46 你是

目录 04 回归你自己的属地 08 轮回的过患 中部 50 经 12 根修習經 中部 152 經 14 无畏经 18 世间八风 增支部 8:6 22 从黑暗到光明 增支部 刹那至刹那的修行 32 七种圣财 增支部 7:7 36 生死何差! 38 让人厌倦的欲望 40 缘起 46 你是 善戒法师 佛法精粹选集 ( 二 ) 诸比丘 正是由于不了知 不彻见四圣谛 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 徘徊 目录 04 回归你自己的属地 08 轮回的过患 中部 50 经 12 根修習經 中部 152 經 14 无畏经 18 世间八风 增支部 8:6 22 从黑暗到光明 增支部 4.85 26 刹那至刹那的修行 32 七种圣财 增支部 7:7 36 生死何差! 38 让人厌倦的欲望 40 缘起

More information

基 于 实 践 的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研 究

基 于 实 践 的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研 究 姜 爱 林 年 以 来 中 国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取 得 了 一 定 成 绩 但 也 存 在 许 多 问 题 与 不 足 现 实 的 选 择 是 必 须 在 遵 循 立 法 的 指 导 思 想 和 坚 持 立 法 的 基 本 原 则 的 基 础 上 根 据 立 法 依 据 尽 快 制 定 符 合 本 地 特 色 的 防 治 条 例 立 法 的 总 思 路 是 转 变 观 念 正 视 现 实

More information

论 华 兹 华 斯 塌 毁 的 茅 舍 的 主 题 与 叙 事 技 巧 的 统 一 李 增 王 云 在 塌 毁 的 茅 舍 一 诗 中 华 兹 华 斯 综 合 运 用 了 指 涉 主 题 的 叙 事 行 动 以 及 控 制 读 者 情 感 发 展 的 叙 事 节 奏 有 条 不 紊 地 引 导 读 者 经 历 了 心 灵 之 旅 最 终 与 叙 述 者 一 道 得 到 心 灵 的 训 诫 因 此 只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观禅指导手册 恰宓尊者著 明慧译 2013 年 8 月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序言 易见他人过, 难见自己非 法句经 252 句这句话与禅修者密切相关 禅修者也许一直在犯同样的错误, 而全然不觉, 直到有一位锐利的 经验丰富的禅修者给他指出来才明白

More information

无上的布施

无上的布施 无上的布施 缅甸毛淡棉帕 有两种布施 : 一 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 二 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 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 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 (savaka) 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 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 让我们看 布施分别经 DakkhinavibhavgaSutta 中的例子: 一时, 佛陀住在释迦国 (Sakyancountry) 迦毗罗卫城 (Kapilavatthu)

More information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1 of 9 第 一 章 1:1 论 到 从 起 初 原 有 的 生 命 之 道, 就 是 我 们 所 听 见 所 看 见, 亲 眼 看 过, 亲 手 摸 过 的 2 ( 这 生 命 已 经 显 现 出 来, 我 们 也 看 见 过, 现 在 又 作 见 证, 将 原 与 父 同 在, 且 显 现 与 我 们 那 永 远 的 生 命, 传 给 你 们 ) 3 我

More information

蓝山禅修开示

蓝山禅修开示 透视身心的本质 恰宓禅师 翻译 : 明慧 2013 年 7 月 前言 1998 年, 恰宓西亚多 ( 迦那卡毗旺沙 ) 在蓝山观禅中心 (BMIMC, 澳大利亚 ) 主持了一次威巴萨那 ( 古译毗婆舍那 ) 禅修营 当时的禅修开示被录了下来 此后, 由南希 吉达巴拉以及约翰将开示转录成了文字, 以便将开示以书的形式出版 约翰将这些开示放在了 BMIMC 的网站上, 并在后来对一些更正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

More information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厌离 离欲 与灭尽 -- 修行的次第 --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修行从凡夫到圣人有不同的层次, 佛陀在不同的地方对 不同根性的人说不同层次的修法 归纳有以下几种 : 1. 修习厌离 离欲 与灭尽 如在 杂阿含 28 经 中佛说 : 于色生厌, 离欲, 灭尽, 不起诸漏, 心正解脱, 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先要认识三界和诸苦, 才能生厌离, 生起出离之心, 然后才去找苦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I. 安般念简介 静而且殊胜的, 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 能在邪恶不善念头 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 依据上座部佛法 (Theravada), 禅修的法门可概括地分为两大类, 即止禅与观禅 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 观禅则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 这两大类法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 相应部. 谛相应 (Sacca Samyutta) 里开示说 : 诸比丘,

More information

智慧之光

智慧之光 智慧之光 帕奥尊者 Pak-Auk Sayadaw 缅甸帕奥禅师讲解 弟子合译 真正的佛法没有世人所谓的精彩 ; 深奥的佛法, 对于耽乐世俗的人来说是很沉闷 枯燥无味的 佛法向世人揭露了生死轮回的真面目 没有迷人的恋情 没有可爱的子女 没有骄人的虚名等等, 只有毫无意义 无常 苦 无我的五蕴 唯有那些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的人, 在走投无路 死路一条 ( 一条杀死贪 瞋 痴之路 ) 的情况之下, 逼不得已地研修这种佛法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善戒法师 Sayalay Susīlā 1963 年生于马来西亚 彭亨 获槟城理科大学大众传播媒介学士 大学时已开始 禅修 1991 年 法师在马来西亚槟城佛教禅修中心披剃出家 披剃后六个月 法师便前往缅甸 在著名的阿咤利 ācariya 班迪达西亚多 Sayadaw U Paṇḍita 指导之 下 精进密集修禅近三年 1994 年 法师依止著名的缅甸 阿咤利 帕奥西亚多 Pa-Auk Tawya

More information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陈 小 红 加 里 斯 奈 德 被 深 层 生 态 学 家 视 为 他 们 的 桂 冠 诗 人 他 为 全 球 生 态 运 动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本 文 旨 在 研 究 其 诗 歌 中 所 体 现 出 的 独 特 的 生 态 观 主 要 从 四 方 面 来 阐 明 斯 奈 德 对 荒 野 的 热 爱 对 文 明 的 反 思 对 印 第 安 人 生 活 的 向 往 以 及 对 理 想 的

More information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法增比丘 攀缘四识住 贪欲的生起, 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 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 这在 杂阿含 七五二经里佛说: 佛告迦摩: 欲谓五欲功德, 何等为五? 谓眼识明色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如是, 耳 鼻 舌 身 识触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 是名为欲 然彼非欲, 于彼贪著者, 是名为欲 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 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 为何去思念它呢? 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More information

序 顯如法師 (1949.6~1998.11.) 俗名江宏裕 出生於台 灣 嘉義市 父親是中醫師 他生性好讀書 謹言慎行 孤 僻 孝順 法師在高中畢業後不久 即禮當時台北 慧日講堂住持 印海法師(今駐錫美國 加州 洛杉磯 法印寺)為師出家 退役後 考上政治大學哲學系 因不滿所學課程 遂輟學 1979

序 顯如法師 (1949.6~1998.11.) 俗名江宏裕 出生於台 灣 嘉義市 父親是中醫師 他生性好讀書 謹言慎行 孤 僻 孝順 法師在高中畢業後不久 即禮當時台北 慧日講堂住持 印海法師(今駐錫美國 加州 洛杉磯 法印寺)為師出家 退役後 考上政治大學哲學系 因不滿所學課程 遂輟學 1979 顯 如 法 師 文 集 顯 如 法 師 與 明 法 比 丘 相 知 甚 深, 是 別 具 慧 眼 的 佛 門 龍 象, 可 惜 英 年 早 逝 讀 了 法 師 的 文 集, 有 破 迷 起 悟, 破 邪 顯 正 的 欣 喜, 也 非 常 佩 服 法 師 在 學 問 上 所 下 的 功 夫 想 要 一 窺 根 本 佛 法 的 讀 者, 此 書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好 書 1 序 顯如法師 (1949.6~1998.11.)

More information

2 目 次 目次...2 致谢词...3 作者序...4 发趣法 (PAṬṬHĀNA) 简介...6 基本阿毗达摩...10 因缘 迷魅 ( 所缘 ) 缘...32 增上缘...38 别类增上缘 : 迷魅增上缘 无间缘...47 其他五种缘包含于此缘中 俱生缘..

2 目 次 目次...2 致谢词...3 作者序...4 发趣法 (PAṬṬHĀNA) 简介...6 基本阿毗达摩...10 因缘 迷魅 ( 所缘 ) 缘...32 增上缘...38 别类增上缘 : 迷魅增上缘 无间缘...47 其他五种缘包含于此缘中 俱生缘.. 1 发趣法轻松谈 二十四缘入门 赖明 2010 2 目 次 目次...2 致谢词...3 作者序...4 发趣法 (PAṬṬHĀNA) 简介...6 基本阿毗达摩...10 因缘... 25 迷魅 ( 所缘 ) 缘...32 增上缘...38 别类增上缘 : 迷魅增上缘... 45 无间缘...47 其他五种缘包含于此缘中... 55 俱生缘...56 相互缘...61 依止缘...62 亲依止缘...63

More information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近年来, 随着缅甸帕奥禅师 (Ven.Pa-Auk Sayadaw) 奔走于世界各地指导禅修, 使愈来愈多的华人了解到流传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的止观禅法 帕奥禅师强调禅修者应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业处 (samatha kammaññhà na), 培育定力乃至证得禅那 (jhà na), 并藉由禅那的定力来观照诸行法的无常 苦 无我, 次第地培养观智 (vipassanà

More information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Mahinda 2010 1 只要不增删 修改本书的任何内容 ( 例如 : 不得把 比库 改为 比丘 等 ), 则任何单位及个人皆可无须经过编译者的同意而引用 复制 翻印 流通本书 2 不得以任何商业方式流通本书 3 若您希望获得本书, 以及其他佛法资料, 请访问 中国上座部佛教 网 : www.theravada.org.cn,

More information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如何认识苦? 法增比丘 苦的认知 世间实在苦, 凡夫当乐处, 三宝实无价, 世人尽不知 在佛经里佛常把不知苦, 不懂生死的道理, 不知因果业报, 又不信三宝的人称作愚痴无闻凡夫 这些迷失的有情众生因为对上述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 又不求取圣道, 灭寂诸行而清净解脱, 所以对圣道 该求的不求 因为见解根本错误的关系, 为诸苦所逼恼时, 不但不知断恶修善, 积集来世福德资粮, 卻反而纵欲, 乐于追逐世间八法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禪修基本須知

禪修基本須知 禅修基本须知 及专用词汇手册 巴利 - 中文 - 英文 Ven. Dhammasiri 编 台湾法雨道场印行 1 禅修基本须知及专用词汇手册 巴利 - 中文 - 英文 目录 第一章 : 修行安般念到入禅... 3 Chapter 1: Develop Mindfulness-of-Breathing to Absorption... 3 第二章 : 其它修定的法门... 6 Chapter 2: Develop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内观基础_gb5.doc

Microsoft Word - 内观基础_gb5.doc 内观基础 (The Fundamental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目录 壹 马哈希西亚多略传 / 明法比丘撰 贰 内观基础 / 马哈希法师着 参 内观禅修 : 基本和进阶练习 / 马哈希法师着. 林武瑞中译 肆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 ( 十六观智 ) / 马哈希法师着. 智如比丘中译 伍 习禅者报告指南 / 班迪达法师着 陆 缅甸内观禅修道场简介 / 空法师张慈田 2 壹 马哈希西亚多略传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内观实践 _马哈希法师、阿姜查等_.doc

Microsoft Word - 内观实践 _马哈希法师、阿姜查等_.doc 内观实践 ( 马哈希法师 阿姜查等 ) 馬哈希法師 阿姜查 摩訶布瓦 隆波田禪師編譯者 : 大千編輯部 目录一 实用内观练习二 内观禅修基楚三 正确的修行四 无住五 定的危险六 森林寺院内观法七 森林佛法 摘要八 内在品质的生活 摘要九 自觉手册十 後言十一 附录 一 实用内观练习 一 觉知身心现象 l. 修习内观, 是要禅修者努力去正确了解在他自身所发生的身心现象 身体现象是每个人从四周可明显觉知到的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内观禅修手册

内观禅修手册 序 内观禅修手册 本书所介绍的是南传佛教大师阿姜达磨多罗所传的内观法 苏谛南法师 ( 般那无陀比丘 ) 早年依止阿姜达磨多罗五年, 尽得精髓, 而有 内观禅修手册 的著作传出 达磨多罗内观法的特色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来体验 心基 处感受的生灭, 进而超越感受而得到解脱 愿众生安详自在内观教育编译组 1999.4 作者序 本人甚为赞叹 内观教育基金会 推展依据 大念住经 的内观禅修法 本人曾写出一本泰国达磨多罗比丘所指导的培养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邓殿臣赵桐译 [ 题解 ] 大念处经 是巴利三藏中经藏 长部尼伽耶 的第二十二经, 又名 四念处经 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 即以修习四念住, 内观身 受 心 法, 了知 身不净 受是苦 心无常 法无我, 以对治净 乐 常 我等四颠倒想, 修得慧观 知见苦 无常 无我之三法印, 达至 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漏断尽, 述于涅槃之境 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吉祥尊者主講 象涵記錄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己, 他要以眾生為心 有人說他嚴苛 有人說他溫柔 全看他覺得你需要什麽才能凈化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36期

正法之光~第36期 原 始 佛 教 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 陀 正 覺 後 2445 年 2013 年 11 12 月 合 刊 36 第 期 原 始 佛 法 人 間 佛 教 正 法 寶 船 在 廣 西 貴 港 揚 帆 原 始 佛 教 從 福 建 福 興 復 興 正 覺 與 宗 教 是 不 同 的 道 路 方 法, 各 有 不 同 的 準 則 來 處 理 人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向 智 尊 者 作 品 选 集 Ven. Nyanaponika Thera 舍 断 今 生 与 来 世 古 老 的 自 由 之 歌 ------------------------------------------- 2 舍 断 今 生 来 世, 如 蛇 蜕 旧 皮 -------------------------- 6 破 除 渴 爱 我 慢 贪 欲 --------------------------------11

More information

我是谁?十二因缘

我是谁?十二因缘 我是谁? 十二因缘 我是谁? 一般人执著精卵而成的身体是我, 不知道自己作为第三者参与了 请参考 : 破灶堕和尚 入母胎的情形 死亡时,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相继死亡 而末那识 阿赖耶识离开身体 所谓 万般带不去, 惟有业随身 对应下表 :1 2 上图 : 一般人死后会进入中阴状态 ( 注 : 念佛人直接往生净土, 而极恶之人直接入地狱 都不经过中阴状态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More information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观察缘起 缅甸帕奥禅师讲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1 菩提资粮目录 中译序 -------------------------------------------------------------------- 3 大空经 --------------------------------------------------------------------

More information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ahathera 简介 中间是缅甸帕奥西亚多 右边的是斯里兰卡的圣法长老 摄于 1997 年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斯里兰卡籍 生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 出家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ahathera 简介 中间是缅甸帕奥西亚多 右边的是斯里兰卡的圣法长老 摄于 1997 年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斯里兰卡籍 生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 出家 1999-2000 斯里兰卡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止观禅修开示 英译 : 圣喜尊者 (Ariyananda Bhikkhu) 中译 : 吉祥尊者 (Manggala Bhikkhu)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资料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pt00.doc

Microsoft Word - pt00.doc 中译序 这本书收集了帕奥禅师于 1999 年 4 月 6 日至 5 月 20 日期间, 在台湾月眉山灵泉禅寺由弘誓文教基金会主办的禅修营里所讲的十四场开示及五场问题回答 这些开示及问答都事先准备好, 再由禅师读出英文讲稿, 及由翻译员读出中文讲稿 当中的 大空经 分为三讲 除妄念经 分为两讲 大菩提乘 ( 一至三 ) 则分为八讲, 而最后一讲则是简短的开示 郁伽居士的八种奇妙素质 除此之外, 本书还收录了一些现场问答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2.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2.doc 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 前五识颂 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三月八日 喇嘛! 法师! 各位师兄! 晚上好! 我们今天介绍第一首偈颂的后面两句, 就是 :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那这两句就是说明前五识它所相应的心所 前五识和哪一些心所相应呢? 在五十一个心所里面, 前五识相应的有三十四个 第一个相应的是 五徧行 五徧行就是作意 触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離苦七-首頁-簡

離苦七-首頁-簡 离苦得乐的妙法 ( 七 ) 2 道圣谛(一)引言 为何在家 出家学佛多年仍未能见法?佛弟子初皈依三宝或剃度出家时,踊跃欢喜,布施持戒,精进闻法,希望见法,早日证得涅槃,了生脱死 但多年后,却发现不仅未得涅槃,也没见法,烦恼仍然不断现起,对来世轮回生起惶恐心 从阿含经中我们发现其中缘由,值得思考!例一:佛为有信心白衣弟子说法,必先说:布施 持戒 生天 欲不净法 漏为大患 出离为要 此时闻法者心净如白布,随染师染任意色

More information

事师五十颂释

事师五十颂释 俱 舍 论 世 亲 菩 萨 第 一 分 别 界 品 所 有 一 切 有 为 法, 亦 分 色 等 之 五 蕴 彼 等 亦 称 时 言 依, 以 及 出 离 与 有 基 如 是 有 漏 法 亦 称, 近 取 之 蕴 及 有 诤, 痛 苦 及 集 与 世 间, 见 处 以 及 三 有 也 所 谓 之 色 即 五 根, 五 境 以 及 无 表 色 彼 等 均 是 识 所 依, 眼 等 诸 根 清 净 色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4] ( 十恶业 - 邪见 2 十业道与轮回的关系 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说离邪见, 才有真实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 不是真实的智慧, 也许是世间的聪明才智, 也许是一些邪知邪见, 像其它的宗教, 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外道, 他们也有所谓的言论, 也有他们理论的基础, 或者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他们也觉得那个是智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前 言 學 習, 可 以 為 個 創 造 未 來 ; 教 育, 能 夠 為 社 會 開 拓 明 對 個 而 言, 教 育 可 以 幫 助 每 個 發 展 潛 能 建 構 知 識 及 提 升 個 素 質 ; 它 賦 予 每 個 掌 握 前 途 和 開 拓 未 來 的 能 力 對 社 會 而 言, 教 育 不 單 可 以 培 育 才, 而 且 具 有 ㆒ 個 更 深 層 的 意 義, 它 給 予 社 會

More information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帕奥禅师 讲述 中译序 大空经 除妄念经 大菩提乘 ( 一 ) 大菩提乘 ( 二 ) 大菩提乘 ( 三 ) 问答一 问答二 问答三 问答四 问答五 即席问答 郁伽居士的八种奇妙素质 菩提资粮目录 附录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 一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 二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 三 ) 索引 1 2 大空经 回首頁菩提资粮中译序这本书收集了帕奥禅师于 1999

More information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異 3. 太醫以王命聚之 中的 以 字與下列哪一項的 以 意思相同 A. 以齧人 B. 而吾以捕蛇獨存

More information

nb.PDF

nb.PDF 3 4 5 7 8 9..10..15..16..19..52 -3,402,247-699,783-1,611,620 1,790,627 : - - -7,493 - -1,687 2,863 1,176 2,863 - -148,617 - - 12,131 51,325 - -12,131-2,165 14-2,157 8-3,393,968-794,198-1,620,094 1,781,367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第三章 第 三 章 :2017 年 行 政 長 官 產 生 辦 法 - 可 考 慮 的 議 題 行 政 長 官 的 憲 制 及 法 律 地 位 3.01 基 本 法 第 四 十 三 條 規 定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首 長, 代 表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依 照 本 法 的 規 定 對 中 央 人

More information

bnbqw.PDF

bnbqw.PD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1 2 16 1608 100004 1 ( 2003 2002 6 30 12 31 7 2,768,544 3,140,926 8 29,054,561 40,313,774 9 11,815,996 10,566,353 11 10,007,641 9,052,657 12 4,344,69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建 築 物 無 障 礙 設 施 設 計 規 範 內 政 部 97 年 4 年 10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2190 號 令 訂 定, 自 97 年 7 月 1 日 生 效 內 政 部 97 年 12 年 19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9360 號 令 修 正 內 政 部 101 年 11 年 16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1010810415 號 令 修 正 目 錄 第 一

More information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I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生 和 专 业 结 构 改 进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及 时 回 应 社 会 关 切 的 一 项

More information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1...1...4...15...18...19...24...26...31...35...39...48...57...60...62...66...68...72 I ...73...88...91...92... 100... 104... 144... 146... 146... 147... 148... 148... 148... 149... 149... 150... 151...

More information

疾病诊治实务(一)

疾病诊治实务(一) ...1...4...5...8...13...14...15...18...18...19...22...25...26...27...29...30...32...35 I ...38...42...43...45...48...51...53...56...59...60...60...61...63...65...67...69...72...74...77...80...82...84 II

More information

名人养生.doc

名人养生.doc I...1...3...4...6... 11...14...18...22...26...29...31...38...45...49...56...57...59...61...67 ...72...73...75...77...80...83...85...91...92...93...95...96...97... 103... 107... 109... 110... 112... 11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嘉 義 地 區 客 家 禮 俗 研 究 第 一 章 前 言 嘉 義 地 區 的 客 家 族 群 約 略 可 分 為 福 佬 客 詔 安 客 與 北 部 客 等 三 種 類 別, 其 分 佈 區 域 以 海 線 地 區 平 原 地 形 沿 山 地 區 為 主 有 相 當 多 的 北 部 客 家 人, 是 二 次 大 戰 末 期 和 戰 後 初 期 才 移 民 嘉 義, 是 什 麼 因 素 令 許 多

More information

05301930

05301930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法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河 川 砂 石 法 規 範 之 探 討 - 以 採 取 土 石 及 挖 掘 河 川 認 定 基 準 為 主 指 導 教 授 : 盧 映 潔 博 士 研 究 生 : 王 瑞 德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五 月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3 第 三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1...2...3...4...5...6...8...9... 11 - -...13...15...17...18...20...22...23...25...26...28 I II...30...32...34...35...38...40...42...44...46...47...48...50...52...53 X...55...56...57...58...60...61...63...65

More information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4, 197823 2916.3%29 335, 23 29.5% 23 29 16.3% 14 35 33,535 14 135 13 125 1,292 1,3 1,38 1,314 1,321 1,328 1,335 3 25 2 15 1 5 1. 1.1 13,582 15,988 1.4 18,322 11.6 11.9 21,192 24,953 3,67 9. 8.7 12 1 8

More information

海淀区、房山区(四)

海淀区、房山区(四) ...1...1...2...7...8...9... 11... 15... 17... 17... 18... 19... 20... 21... 23... 25... 28... 31... 32 I ... 35... 36... 37... 39... 42... 43... 48... 53... 54... 58... 63... 64... 65... 66... 68... 71...

More information

穨ecr1_c.PDF

穨ecr1_c.PDF i ii iii iv 1 2 3 4 5 5555522 6664422 77722 6 7 8 9 10 11 22266 12833 1894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14 2.15 2.18 26 27 28 29 30 31 2.16 2.18 5.23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穨2005_-c.PDF

穨2005_-c.PDF 2005 10 1 1 1 2 2 3 5 4 6 2 7 3 11 4 1 13 2 13 3 14 4 14 5 15 6 16 7 16 8 17 9 18 10 18 2005 10 1 1. 1.1 2 1.2 / / 1.3 69(2) 70(2) 1.4 1.5 1.6 2005 10 1 2. 2.1 2.2 485 20(8) (a) (i) (ii) (iii) (iv) 571

More information

北京理工大学.doc

北京理工大学.doc ( )...1...6...8...10...20...22...24...28...30...32...40 I ...53...55...61 ( )...62...71...74 ( )...77...81...84...86...88...89...91...92...96...99... 110...111... 112 II ... 113... 114... 115... 116...

More information

尲㐵.⸮⸮⸮⸮⸮

尲㐵.⸮⸮⸮⸮⸮ I...1...2...3...4...5...6...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 II...27...28...28...29...30...31...32...34...35...36...37...38...39...39...40...41...43...43...44...45...46...47...48...48...49...50

More information

东城区(下)

东城区(下) ...1...1...2...3...9...9... 12... 12... 17... 17... 18... 19... 20... 29... 31... 37... 41... 70... 73 I ... 74... 78... 78... 79... 80... 85... 86... 88... 90... 90... 90... 92... 93... 95... 95... 96...

More information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 ) ...1...1...3...10... 11...12...15...17...18...19...20...22...23...24...26...27...28...30...31...32 I ...36...38...40...41...42...44...45...47...48...49...50...51...52...53...55...58...59...60...61...62...66...67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