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Transcription

1 安般念业処 法增比丘 安般念 (anāpānasati) 是以呼吸作为目标, 來修习定的一个法门 它的修习是将我们的心导向宁静, 直到它到达安止定 (appana samadhi) 的阶段 止, 巴利文 samatha 奢摩他, 意义是止, 依业处修止而得住心, 不再散漫, 代表心的宁静 定, 巴利文 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义为定, 等持 当心不再被烦恼占有时, 心达到心解脱, 这时心里没有丝毫的思惟, 我們才引导纯淨的心去观照世间的各种现象, 心才能通过观照而知道未修习前的愚痴和执著, 心意才会从旧的观念与邪见中解脱, 生起解脱和解脱知見 唯一趣向道 四念处 ` 念 ' 的巴利文是 Sati, 它是五根之一, 它是我们必须培养起来的五力之一, 也是七觉支之一, 也是八正道之一, 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四念处是以念为基础的训练, 它能制止不净之念, 混杂之心, 它能调御我们的行为 ( 身 口 意的行为 ), 能时时刻刻地依赖正念检讨我们的一心一意, 一言一语, 一举一动, 使心安定下来, 驯服它使心不再攀缘, 防止贪 瞋 痴等诸烦恼的生起, 以及和它连带而生的忧悲苦恼, 带给我们生命的安乐与喜悦, 并能亲身体证圣法的道与果 佛在 长部.22 大念处经 里说 : 诸比丘! 为众生之清净, 为度忧悲, 为灭苦恼, 为得真理, 为证涅盘, 唯一趣向道, 即四念处 在 相应部. 念处相应 戒住品廿二经中佛说 : 因修习多修习四念处, 故如来般涅盘后, 正法能久住 在卅三经中又说 : 若有得于此四念处者, 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 在卅四经中说 : 多修此四念处者, 则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 安般念是四念処中的身念処 修习四念处 Satipatthana 是以 Sati 正念和 Patthana 念住两个字组合成的 Sati 被译为正念, 它有记忆, 忆起, 忆持, 随念, 观察, 紧系 ( 不漂浮 ) 不忘的意义 Patthana 为连续不断地专注或投入, 即专注于四个目标 : 身体, 感受, 心意

2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修持是直接的面对着 ( 观注 ) 目标 所以觉音 (Buddhagosha) 论师这么诠释 念 : 念的特质是紧系着 ( 目标 ), 拥有不忘的功能 ; 显出保卫着和面对着目标的形态或显着之举, 即肯定正确之法门 ( 圣道 ) 或身念处等等为近因 念有如门柱, 稳系于目标 ; 它也如守门人, 因为它守卫着五官如眼 耳. 等等 在修持时, 要怎么样紧系于念呢? 这在 相应部. 念处相应 第十经中佛指示道 : 比丘! 于外不系心, 我系于心, 成就其所系处 今摄而休息, 无寻无伺, 于内有念乐, 知我心不系于外, 又知心于前后不摄取, 解脱, 为无系, 于身观身 ( 于受观受, 于心观心, 于法观法 ) 热诚, 正知, 正念, 而住于乐 于树下, 空闲处, 当静虑, 勿放逸, 勿于后追悔 于外不系心 是指心不散漫, 周游于外, 把心系于所念处 ( 身 受 心意和法 ), 这经过训练的心, 能期于将来成就专一的心, 一直的将心抓住 ( 摄住 ), 使心不胡思乱想 ( 故能休息 ), 因为只是在初期调御心念使其生起正念, 所以还未达初禅的境界, 故此没有寻没有伺 ( 因没有修定的目标 ), 但是心有正念时, 它有念乐, 热诚, 正知 (sampajano), 正念 (satima) 地住于乐, 这么的训练心, 使正念生起, 将带来大果大安乐, 将来必不追悔 正知是指心对着业処, 知道在做什么 正知 以不痴为相, 推度为味, 选择为现起 正念是指心能跟着, 不游于外 正念 是以忆念为相, 不忘失为味, 守护为现起 正智是指心有智慧, 能观照无常 苦 无我的特徵 比如一个人在走路, 正知是心知道在走路, 要去什么方向 正念是心知道走的每一步, 左脚或右脚, 路上的沟渠 车辆 行人等 正智是能观照行走是体内風与肌肉的作用, 不是我在走

3 若是心无正念, 散漫而系于外的话, 佛比喻有如猎师以黏黐来捕捉猴, 猿猴若是不愚痴, 不轻率的话, 见到黏黐就逃离 但那愚痴轻率的猴, 以手触其黐, 结果其手被黏, 这痴猴欲脱手而以第二手去触黐也被黏, 为了要挣脱二手, 以足相触也被黏, 欲脱二手与足, 以第二足去触也被黏, 欲脱二手足以口相触也被黏, 猎人因此轻易把猿猴捉走 这个比喻指无正念的人, 他们的五根 : 眼 耳 鼻 舌 身 长期驰骋于欲, 故轻易为魔 ( 猎人 ) 所攫捉 护念 世尊指出, 若要正确地修习四念处, 开发我们的心意, 应当注意心里的欲 (kama), 设法解决心中的欲念 在 杂阿含 913 经 里这么记载 : 佛告聚落主 : 是故当知, 众生种种苦生, 彼一切皆以欲为本, 欲生, 欲习 ( 狎习 ), 欲起, 欲因, 欲缘而生众苦 若都无爱念者, 则无忧苦尘劳 在 相应部. 觉支相应 第卅三烦恼 ( 一 ) 经里佛说道 : 金的随烦恼有五种 ( 铁 铜 锡 铅 银 ) ; 被此随烦恼污染时, 金则不柔软, 不堪任, 不清净, 脆而不堪正用. 心的随烦恼有五种 ( 欲贪 瞋 惛眠 掉悔 疑 ) ; 被此随烦恼污染时, 心则不柔软, 不堪任, 不清净, 脆而不能正尽诸漏 在 杂阿含 627 经 里尊者阿那律陀请示佛陀时, 佛也是一再重复的说对贪与忧的调伏 : 世尊! 若有比丘, 住于学地, 未得上进安稳涅盘而方便求, 是圣弟子当云何于正法律修习多修习? 得尽诸漏, 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阿那律 ( 陀 ): 若圣弟子住于学地, 未得上进安稳涅盘而方便求 彼于尔时, 当内身身观念住, 精勤方便, 正智正念, 调伏世间贪忧, 如是受 心 法法观念住, 精勤方便, 正智正念, 调伏世间贪忧, 如是圣弟子多修习已, 得尽诸漏, 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如何调伏对世间的贪欲呢? 我们要知道心无厌足, 所以应多观照 无常, 人 事与外物皆不久長, 就算你现在滿足了你的欲望, 心还是会起其他的欲想, 那时心还是被欲纏住, 还是不自在 因此要趕快以正确的方法对付我們心里的贪欲 对人的执著应以不淨观來断除, 若是对人的瞋恚或害念要以慈心观來调服

4 五盖 修习安般念的障碍有五盖 (nivarana): 贪欲 (kāmachanda) 瞋恚 (vyāpāda) 掉悔 (uddhacca kukkucca) 睡眠 (thina middha) 疑惑 (vicikicchā) 世尊提到要断对世间的人 事 物的贪爱, 离欲而得清净 ; 对于我们过去的人 事 物不去忆念, 对于我们未来的人 事 物不生爱乐, 对于现在的人 事 物不生染着, 善用正确的方法将它們灭除 瞋恚是指对于我们内外的人 事 物的厌恶想, 也要用正确的方法将它們灭除 睡眠 掉悔 疑惑等都一样要设法断除 这五盖会使我们的心被蒙蔽住, 不趣向涅盘, 所以我們应注意远离, 坚决修习诸善法 世尊教导我們以七种方法断除 :(1) 以正知见的来断烦恼 ;(2) 以防护自心 收摄六根来断烦恼 ;(3) 以避离险恶环境来断烦恼 ;(4) 对於所受用物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们以断烦恼 ;(5) 以忍受恶境界的苦楚来断烦恼 ;(6) 以正确方法除去心中的欲念 瞋念 痴念来断烦恼 ;(7) 以修习七觉支的正念 择法 勤 喜 輕安 定 捨离来断烦恼 ( 中阿含. 漏尽经 ) 上述的五盖贪欲治以无常观或不淨观 (asubhanussati); 瞋恚治以慈心观 (mettanussati); 掉悔以安般念对治 ; 睡眠治以光明想 ( ālokasaññā) 及念死 ( maranāussati); 疑惑以正思惟和对三宝的信心來调服 修习安般念依出入息念随顺而住的话, 则已生起的 未生起的恶法, 皆能速令平息, 有如下雨能使灰尘都能停止飞扬一般 ( 杂阿含 809 经 ) 修习正念 关于正念正智的修习, 这在 杂阿含 622 经 里提到 : 云何名比丘正智 ( 知 )? 若比丘去来威仪, 常随正智, 回顾视瞻, 屈伸俯仰, 执持衣砵, 行住坐卧, 眠觉语默 皆随正智住, 是正智 云何正念? 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 精进方便, 正智正念, 调伏世间贪忧 ; 如是受 心 法法观念住, 精进方便, 正智正念, 调伏世间贪忧, 是名比丘正念

5 正智与正念, 犹如我们的双脚一般, 缺一不可, 在任何时候与场合, 在念身, 念受, 念心与念法时, 正智都要配合正念, 精勤地系念注意, 以各种善巧方便, 用来调伏我们妄心对世间 ( 六境与五蕴 ) 的贪执与忧虑 正智是指依于正见, 对世间起正确的认知, 思惟与观察 正念则是紧系于目标 正見的生起世尊说依二因二缘 : 一是受法教化 ; 二是内思止观 ( 增一阿含 经 ) 前者靠親近善知识听闻教法, 後者靠自己下苦功修止观 修习安般念 在 杂阿含 801 经 里佛提到修习安般念的五种條件 : (1) 住于波罗提木叉, 律仪威仪行处具足, 对微细戒亦有怖畏, 受持学戒 (2) 少欲, 少事, 少务 (3) 饮食知量, 对饮食不起欲想 (4) 初夜, 中夜不着睡眠, 精勤思惟 (5) 住空闲林中, 离诸愦闹 出家二众要做到这五項应该不难, 问题是在有否正见 正念和正智 肯身体力行吗? 从南传佛法的寺院情况來看, 这些條件都在那里 北传佛法的寺院情况稍为不同, 但这些條件也在那里 在家众要得到这五个條件则一定要去寺院或禅修場所, 若家中人少或有静房那也可以進行安般念业処的修习 世尊对比丘说 : 诸比丘! 于此入出息念定, 修习, 多修 ( 习 ) 者, 则寂静, 殊妙, 无染, 乐住, 而恶不善法生, 随忽消灭 ( 相应部, 入出息相应, 毘舍离经 ) 为何世尊这么说呢? 一个禅修者能以正确的方法调服心念, 恶不善法生时, 择法对治, 而得寂静, 清淨, 远离垢染, 所以殊妙 安般念的修习在 大念处经 里世尊这么教导 : 诸比丘! 于此, 比丘住森林, 住树下, 住空闲处, 而结跏趺坐, 身正直, 思念 ( 念住 ) 现前 ( 呼吸 ) 彼正念而入息, 正念而出息, (1) 或长入息, 而知 : 我在长入息,

6 又长出息者, 知 : 我在长出息 (2) 又短入息, 知 : 我在短入息, 又短出息者, 知 : 我在短出息 (3) 修习 : 我觉知 ( 息 ) 全身而入息, 修习 : 我觉知 ( 息 ) 全身而出息 (4) 修习 : 我止 ( 平静息 ) 身行而入息, 修习 : 我止 ( 平静息 ) 身行而出息 住森林, 住树下, 住空闲处 这段经文指禅修的场所必须是安静而不吵杂的, 故此森林, 树下或空闲处是最适宜的场所 除此之外, 在家中修持的人, 还要注意不要有收音机, 电视, 杂志, 手机或电话, 小孩以及小动物如猫狗等的骚扰 结跏趺坐, 身正直 其次是行者本身的姿势, 结跏趺坐是指盘腿而坐, 不论是散盘, 单盘或双盘都可以, 坐时要正, 背部要直, 以免长久坐产生背痛, 这稳定的姿势有助于使心平静 思念 ( 念住 ) 现前 ( 呼吸 ) 这是把心安住在呼吸, 安般是止禅的法门 我们的心从无始以来常随六个根门奔驰不息, 当修安般时, 眼门 耳门 舌门与身门都已平静, 鼻门隨着自然的呼吸, 不需加以控制, 意门因为常要配合六门, 常多散漫, 故以意门观察鼻门的出入息来修习培养正念 事实上, 在未达到安止定前, 就連有禅定经驗的修行者都会被纷起的雜念牽走 正念而入息, 正念而出息 在注意出入息时, 集中正念在鼻孔或人中的部位 用出入息来使身平定以及心也平定 长入息, 知我在长入息, 长出息, 知我在长出息 这是要认识呼吸的第一步, 长呼吸会使息微细, 可以培养起定力 短入息, 知我在短入息, 短出息, 知我在短出息 这是认识呼吸的第二步, 认识到呼吸就会认识它跟身体的密切关系 知道呼吸支配身体, 知道身体是 肉身, 呼吸是 風身, 故称内身观身 修习我觉知 ( 息 ) 全身而入息, 修习我觉知 ( 息 ) 全身而出息 这是认识呼吸的第三步 这是指正念觉知呼与吸气的整个过程 修习我止 ( 平静息 ) 身行而入息, 修习我止 ( 平静息 ) 身行而出息 这是认识呼吸的第四步 它指修习出入息一段时间后, 若正念

7 不散漫, 气息会从开始时粗显有声到气息平静和微细的阶段, 修行的人只要注意呼吸就是了 佛的众多弟子中, 安般念是最常用以证果的法门 修习安般念有十六行相, 这在 [ 清净道论 ][8] 里有很详细的讨论, 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 培育安般念 ( 出入息 ) 以對付散漫心 佛陀教導罗睺罗 ( Rahula) 修習安般念的十六步驟 ([ 大罗睺罗经 ] Maha-Rahulovada Sutta, 以下括号内的是从 [ 大罗睺罗经 ] 引的 ): (1) 正念入息, 正念出息 (2) 知長息, 知短息 (3) 知入息的全部过程, 知出息的全部过程 (4) 知緩慢入息, 知緩慢出息 ( 觉知寂止身行出息, 身行入息 ) 佛强调修习安般念要有正知正念, 正知是知道, 以心观察真相 正念是不胡涂, 不散乱 以这两种心的状态来观察我们的呼吸 修习的时候不要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 放松身心来修习 因为进入定的境界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崭新的领域, 很多人怕入定之后, 不能回来了 这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无聊恐慌 修习我觉知长出息和长入息, 短出息和短入息 并修习觉知一切身出息, 身入息 寂止身行是指心安定时无有热恼, 故身心寂静, 难辨出入息 这四相是给初学者修习观身念处而说的 (5) 体验喜入息, 体验喜出息 ( 知喜 ) (6) 知念生灭入息, 知念生灭出息 ( 知乐 ) (7) 知念止息入息, 知念止息出息 ( 知心行 ) (8) 有全知觉 ( 受与想 ) 入息, 有全知觉出息 ( 知寂止心行 ) 这喜是二禅的禅支, 必须出定, 观喜的特相, 就会知它是会衰坏的, 因而心不痴, 而只知喜 乐是指身乐与心乐, 或身轻安与心轻安 心行是指觉知受 想二蕴 寂止心行是指粗的心行止息 这四相是给证得禅那的人修习观受念处, 佛陀教罗云修安般念的方法加了观受的部分 (9) 知乐入息, 知乐出息 ( 知心我将出息, 我将入息 ) (10) 知定入息, 知定出息 ( 令心喜悦 ) (11) 知心解脱入息, 知心解脱出息 ( 令心等持 ) (12) 知幻化入息, 知幻化出息 ( 令心解脱 ) 知心是指从初禅至四禅而言 令心喜悦是指依止观而生喜悦, 观后以与禅相应的喜为所缘而生喜 令心等持是指令心住于禅那 令心解脱是指在初禅令心解脱于五盖, 在二禅令心解脱于寻与伺,

8 在三禅令心解脱于喜, 在四禅令心解脱于苦与乐 ; 或者在出定观时, 以无常观令心解脱于常想, 以苦观令心解脱于乐想, 以无我观令心解脱于我想, 以厌离观令心解脱于爱想, 以离欲观令心解脱于欲想, 以灭观令心解脱于集 ( 生起 ) 想, 以舍观令心解脱于执着 这四相是给证得禅那的人修习观心念处 (13) 知欲解脫入息, 知欲解脫出息 ( 观无常 ) (14) 知滅入息, 知滅出息 ( 观离欲 ) (15) 知寂滅入息, 知寂滅出息 ( 观灭 ) (16) 最後一息的入息, 最後一息的出息 ( 观舍 ) 观无常先知常, 再观五蕴的无常, 及它们的生 灭 变 易 观离欲这里有两种, 即灭尽离欲, 指诸行的剎那坏灭, 和究竟离欲 观灭指灭欲与涅盘 观舍有遍舍与慧舍, 遍舍是对诸蕴与诸行的舍, 慧舍是见到有为的过患而作抉择的舍 这四相是给证得禅那的人修习观法念处 佛陀指出培育安般念 ( 出入息 ), 常培育安般念, 常修習安般念, 可得大果大利益 佛说过应以法及四念处为自己的归依处, 如下段经文所示 : 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 是故, 阿难! 当作自洲而自依, 当作法洲而法依, 当作不异洲, 不异依 阿难白佛 : 世尊! 云何自洲而自依? 法洲而法依? 不异洲, 不异依? 佛告阿难 : 若比丘身身观念处, 精勤方便, 正智正念, 调伏世间贪忧 ; 如是外身, 内外身 ; 受 心 法法观念处, 亦如是说 ([ 雜阿含 638 經 ]) 禅定 从这里继续修下去, 行者就能进入安止定 (Appana samadhi) 初禅具有五禅支 ( 五支禅定的要素 ), 那即是寻 (vitakka) 伺 (vicāra) 喜 (piti) 乐 (sukha) 一心 (ekaggatā); 二禅具有喜 乐 一心 ; 三禅具有乐 一心 ; 四禅具有一心, 最后再修就是舍 这是因为心识一直被净化, 越来越细的关系, 所以维持禅定的因素 ( 禅支 ) 就一直减少 佛对止的用字意义是心的安祥宁静, 心的寂止 对定的用字意义为心的宁静和统一 止与定只是不同程度的心的宁静 在 阿含经 里几乎都是这样的意义 寻是对出入息的初歩认识, 一直将心从外面拉回到出入息, 当纷乱的心念以安般来逐歩平息后, 正念就能随着出入息而心不旁鸢,

9 因此伺就生起, 伺是对安般的深一层的认织 寻和伺在有些经文翻译作觉与观 ( 不是观照 ), 寻或觉 是对出入息的正念的培育, 因为开始修止禅时, 心念纷乱, 正念不强, 常常不能对着目标 ( 出入息 ) 故此就像在 摸索 一般的修出入息 等到修了一段时间后, 正念强了, 能够跟着出入息, 那就是 伺或观 了 ; 就好像在 看顾 小孩子一样, 正念不会偏离出入息 行者也可用数息法, 即默念出入息的次数, 从一到十, 一吸一呼计为一次, 这是用來对治散漫的意念 这时心中对自己的奋斗感到喜悦欢欣, 那是喜禅支 ; 身体因为放松, 身心感到轻安, 那是乐禅支 ; 心中没有杂念, 只有正念跟着出入息, 那是一境性 ( 一心 ekaggata) 定禅支 这是修行者所认知的禅支 若是在修习出入息时出现禅相 (nimitta 勿须开眼看 ), 这禅相是因为定力而产生的, 这些亮光产生光明的禅相, 定力深时, 这禅相会从不稳定而稳定下来, 从灰 白到藍的亮光 当能够认清五禅支后, 那时可修五自在 : 即是入定自在 (samapajjana vasi), 住定自在 (adhitthana vasi), 出定自在 (vutthana vasi), 转向自在 (avajjana vasi) 和审察自在 (paccavekkhana vasi) 因为这关系到修习第二 第三与第四禅 从初禅到四禅, 诸行会渐次止息和寂灭, 这在 杂阿含 474 经 里提到 初禅正受时, 言语止息, 言语寂灭 ; 二禅正受时, 觉观止息, 觉观寂灭 ; 三禅正受时, 喜心止息, 喜心寂灭 ; 四禅正受时, 出入息止息, 出入息寂灭 故此在初禅时声音是刺 ( 会使禅定退失 ), 二禅时觉观是刺, 三禅时喜悦是刺, 四禅时出入息是刺 在四禅时出入息的止息 ( 停止 ), 修定的人是不会死的 从身口意行来看, 入定先是口行止息, 然后身行止息, 然后意行止息 ; 出定时意行先动, 然后身行, 然后口行 死随念 在 增壹阿含 卷三十五第八经中佛谈到安般念配合死想的修法 : 要善能思惟死想, 此身恶露不净, 意在出入息, 于中思惟七觉支 念此身不久当死, 诸行皆是空寂, 幻化无真, 如是于出入息中, 思惟死想, 若能如是思惟, 便能脱离老病死苦 念死 (maranānussati) 有二法, 其一是如理作意 死将来临, 命根将断, 以镇伏五盖, 生起正念而得证近行定 (Upacara samadhi) 其二是钝根者得以如下八法念死 :(1) 杀戮者追近,(2) 死之必然,

10 (3) 将己与有大名 大福 大力 大神变 大慧 辟支佛 和正等觉者比较,(4) 身为诸多虫类所共居, 死缘甚多,(5) 身命无力无主, 因须赖出入息, 四威仪平衡 冷热平衡 四大平衡 适当食物维生,(6) 寿命不定, 因时间 疾病 时刻 死处 生趣都不定, (7) 寿命不长,(8) 寿命剎那相续 如是住于不放逸, 殷勤修习断漏 死时不陷于恐惧与昏昧 南传的死随念课诵文 (Maranāussati) 当我们看到别人死亡时, 我们应作如是死随念思惟 ; 生命就像风下之灯, 随时它都会熄灭 一个享有大富贵的人亦都死去, 有一天我也将会死 凡是生下来的, 都会死去, 死魔就像斩首官一般, 等待着机会毁灭人 生命从生下来那一天起, 不曾停留过片刻, 像太阳升起后急急的走向日落 生命的现象犹如闪电 水中泡 叶上的朝露 水中痕 像死敌必定要执行杀人的任务一般 没人能躲避的了死亡 若具有大福德 大智慧与大神通的佛陀都不免于死, 何况是我? 每一刻我都在逼近死亡, 或因吃错食物 或因身内的疾病 或因外来的创伤, 一眨眼而已, 生命就结束了 观禅 在 大念处经 中世尊说 : 如是, 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 ; 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 ; 或于内外身, 观身而住 或于身, 观生法而住 ; 又于身, 观灭法而住 ; 又于身, 观生灭法而住 尚又对于智识 ( 智慧 ) 所成及忆念 ( 正念 ) 所成, 皆会 有身 ( 只是身而己, 不是我的身 ) 之思念现前 ( 建立正念 ) 彼当无所依而住, 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 比丘如是, 于身观身而住 前段经文是解释修止禅, 安般念只是止禅的四十种业处 (Kammatthana 修定法门 ) 的一种 这段经文是解释修观禅 观, 巴利文 Vipassana 毗钵舍那, 义为多方观察, 正思择与遍寻思 观照名色法 (Nāmarūpa), 这就是观照五蕴里的色 受 想 行 识蕴 修安般念到第一 二 三或四禅, 出定后就应马上修观禅, 因为此时心很纯净, 很锐利, 能观照色法及名法的生与灭 观照色法是观完呼吸身, 观呼吸身依的缘是什么? 它是依靠依处而生起, 依处有六 : 眼 耳 鼻 舌 身与心所依处

11 六依处的色法有四 : 业生色 ( 由业力生 ), 心生色 ( 由心生 ), 时节生色 ( 由热能生 ) 与食生色 ( 由消化营养生 ) 再观照诸色法的无常 苦 无我 观完就观照名法, 即受蕴 ( 三受 ) 想蕴 行蕴 ( 触与思 ) 和识蕴 ( 六识 ) 接下来观照色法的因缘如上段分析的, 名法的因有过去世的无明 爱 取 行 业五因 观照的结论是, 名色法只是缘法, 缘生缘灭之法, 因此没有我 人 众生的存在, 心中的智慧就生起 靠这样的反复的修习至证道果智为止 因此佛说 : 彼当无所依而住, 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指的是阿罗汉 故此, 修习安般能得大果 佛指的身有名身与色身 名身指名法中的受蕴 ( 三受 ) 想蕴 ( 六境想 ) 行蕴 ( 身语意行 ) 和识蕴 ( 六识 ) 色身指四大的身体, 因为修安般念, 所以再观呼吸身里的四界, 再细观三十二身分, 再细观六依处的四界, 再细观四十二身分 ( 地二十分 水十二分 火四分及风六分 ) 还要观外身, 对于自己的亲人家眷, 朋友仇人等, 凡夫因为缺乏智慧, 会生起贪爱, 瞋恨, 妒嫉, 骄慢, 邪见等烦恼, 若以同样方法观照彼等之名色, 也会明白他们也是因缘而建立, 因此也会得到同样的结论, 那即是无常 ( 变异, 组合, 坏灭之法 ), 苦和无我 知道他们也只是名色法而已, 自心才能净化 佛又重复提道, 除了观内身 外身, 还要观内外身 因为观内外身是观根与尘接触后所生的识, 这也是必须加以净化的 又说观生法, 观灭法, 还要观生灭之法, 那是指要观名色法的生, 名色法的灭, 以及同时观名色法的生灭, 那是指观我们的心识 清净道论 分析观照的次第, 此段经文就是 : ( 1) 名色分别智 (nāmarūpa vavatthānañāņa) 观照名法与色法的智慧 ( 2) 缘摄受智 (Paccayapariggahañāņa) 观照生起名法与色法诸缘的智慧 ( 3) 思惟智 (Sammasanañāņa) 观照诸行的无常 苦 无我三相的反复观照的智慧 ( 4) 生灭随观智 (Udayabbayañāņa) 观照诸名法与色法生灭的智慧 精进

12 当我们的心具有正念追随我们观注的目标时, 它必须依赖精勤力来支持正念, 这样一来, 正念能竭尽所能防止心中烦恼的生起, 而除去不善心所, 结果只剩下善心所, 故此精进力能竭止不善心所, 培育善心所, 同时也保护心, 所以精进力能帮助正念, 因此在某些地方精进也称为正断 精进的四正断是 : 第一是断除已生起的恶念, 第二是防範未生起的恶念, 第三是培养起未生的善念, 第四是修习已生起的善念 有十一种方法能培育起精进觉支 : ( 1) 思惟四恶道的怖畏 ; ( 2) 思惟精进的功德 ; ( 3) 思惟修道 ; ( 4) 恭敬钵食 ;( 指出家众 ) ( 5) 思惟七圣财 ( 信 戒 惭 愧 闻 舍 慧 ) 遗产的殊胜 ; ( 6) 思惟佛的伟大 ; ( 7) 思惟传承的殊胜 ; ( 8) 思惟诸梵行者的伟大 ; ( 9) 远离怠惰之人 ; ( 10) 与精进者相处 ; ( 11) 倾向于培育精进觉支 在 相应部 正勤相应一经的经文中世尊说 : 诸比丘! 于此有比丘, 为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不令生,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持 为对已生之恶不善法必当断,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持 为对未生之善法令生,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持 为对已生之善法令住, 不忘失, 倍修习, 广修习, 令圆满,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持 志欲 (chanda) 是指強烈的善欲, 要断烦恼, 要得道果, 要离輪迴的意愿 故此未生 (Anuppanna) 的善法令其生长, 以及已生 (Uppanna) 的善法令其巩固增长是有必要的 以安般念來说, 依出入息精进的修习 ; 於出入息不忘失, 倍修习, 广修习, 令安般念修习圆满,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修持 修习安般念到定境, 然後修习观照 道果 若持续长久深观, 就能达到以涅盘为目标的智见清净的四道智 ( magga ñāna); 须陀洹道智, 斯陀含道智, 阿那含道智与阿罗汉道

13 智 对四圣谛的苦 集 灭 道四谛的三转十二行 ( 苦谛知 当知 已知 ; 集谛灭 当灭 已灭 ; 灭谛证 当证 已证与道谛修 当修 已修 ), 而后得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与阿罗汉果 因为四道智与果 (phala) 不是一蹴可成的, 需靠精进与长期的修观才能达到, 所以佛说 : 诸比丘! 比丘如是, 于身观身而住 在 杂阿含 814 经 里世尊详细谈到修习安般念乃至漏尽 : 世尊告比丘 : 当修安那般那念, 修安那般那念, 多修习己, 身不疲极, 眼亦不患, 乐随顺观住, 乐知觉, 不染着乐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 身不疲倦, 眼亦不患, 乐随观住, 乐知觉, 不染着乐 是比丘依止聚落, 乃至观灭出息时, 如灭出息学,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 身不疲倦, 眼亦不患, 乐随观住, 乐知觉, 不染着乐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 得大果, 大福利 是比丘欲求离欲, 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 离生喜乐, 初禅具足住, 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 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欲求第二, 第三, 第四禅, 慈 悲 喜 舍, 空入处, 识入处, 无所有入处, 非想非非想入处 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 三结尽, 贪 恚 痴薄, 得斯陀含果, 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果,( 五上分结尽 ) 得无量神通力, 天耳, 他心智, 宿命智, 生死智, 漏尽智者, 如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 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 大福利 故此修安般念, 能得定, 尽诸漏, 能由初禅修到第四禅, 然后再由第四禅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修到四无色界禅, 乃至四禅八定具足 依自己观修断除三结 : 身见, 疑, 戒禁取而证初果, 再削弱贪 瞋二结而证二果, 再灭除贪 瞋二结而证三果, 然后断除五上分结的色爱 无色爱 掉悔 我慢 无明, 得诸五神通力, 修至漏尽而证阿罗汉果 入灭尽定者因为身暖还在, 寿命也未结束, 意识还在, 所以五根不会败坏 当一个修定者未入灭尽定前必需先对四无色界定修练熟习 从四色界禅定出来后先入空无边处定, 让心识知无边的虚空, 这时行者没有身念, 呼吸停止 ; 然后引导心识进入识无边处定, 这时意识所知道的是在无边的虚空里, 心识能自在逍遥地心行, 没有任阿障碍 ; 当知道那无尽虚空无边识里无有任何识知的目标时, 已是无所有处 ; 若行者的心识继续舍弃和净化时, 心识对定境 ( 也属法尘 ) 已到非有想非无想的阶段, 想是对境的识知, 这时想可算停顿, 比如一个进入沉睡的人的心识 想虽平息, 但心仍是有正知 (ñata), 正知是心识的功能之一, 而灭尽定者是想也息

14 灭知也息灭, 修灭尽定者心里确定入定时间然后把有分心 (Bhavanga 生命流 ) 切断 能修到灭尽定者一定能入涅盘 无想定者则是以强大的正念 ( 即正知 ), 使意门不起想 ( 不去识知目标或法尘 ) 而达到心定 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法门, 佛在四十五年的弘法生涯中介绍最多的一个修行法门 修定功德 : 有五种 (1) 现法乐住 阿罗汉乐于入定, 修习安止定, 所以佛说这样做于圣者之律不会损减, 有四色界定增上心, 叫现法乐居 ( 住 ) ( 中阿含. 周那問見經 ) (2) 毗钵舍那 (vipassana) 因为修习安止定是毗钵舍那 ( 观禅 ) 的近因, 故此有学人出定时以定心修观, 定能使心纯凈脱离烦恼的障碍, 对诸名色法能如实观知 在南传 大般涅槃经 里佛说 : 修戒成就, 定则有大利益 大果报 ; 修定成就, 慧则有大利益 大果报 ; 修慧成就, 心完全由欲漏 有漏 见漏 无明漏等诸漏解脱 (3) 神通成就 修习安止定是成就神通 (abhiñña) 的近因 这些神通有神变 天耳 他心通 宿命通 天眼 ( 生死智 ) 及漏尽通 (4) 生于胜有 修习禅那的人, 若得初禅, 死后能生为梵众天的伴侣, 达近行定者, 能得欲界善趣的胜有 (5) 得灭尽定 灭尽定是指受想灭定, 修定者能得灭尽定的功德, 若已得八定 ( 八等至 ), 能入灭尽定, 于七日之中无有心念, 能于现法证灭尽涅盘, 以十六观智及九次第定得灭尽定之智 现法乐住 修习安般念就是在培育七觉支的念觉支和定觉支, 定觉支要在修习安般念达到四禅 这不只是声闻者要修习出入息念, 就連已成正觉的佛陀也在空閒时修习出入息念 在 杂阿含 807 经 里世尊开示 : 世尊告诸比丘 : 我欲二月坐禅, 诸比丘勿复往来, 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 尔时, 世尊作是语已, 即二月坐禅, 无一比丘敢往来者, 唯除送食及布萨时 尔时, 世尊坐禅二月过已, 从禅觉, 於比丘僧前坐, 告诸比丘 : 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 沙门瞿昙於二月中云何坐禅? 汝应答言 : 如来二月

15 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 佛告诸比丘 : 若有正说, 圣住丶天住丶梵住丶学住丶无学住丶如来住 学人所不得当得, 不到当到, 不证当证, 无学人现法乐住者, 谓安那般那念, 此则正说 所以者何? 安那般那念者 ; 是圣住丶天住丶梵住丶乃至无学 ( 住 ) 现法乐住 圣住是指见道见圣谛者, 天住是指得初丶二丶三丶四禅者, 梵住是指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者, 学住是指学人常修习安般念者, 无学住是指证罗汉果的圣者的常住处, 如来住是指佛亦常住於安般念 这是众圣者的现法乐住处! 在 杂阿含 810 经 里世尊开示 : 佛告阿难 : 有一法, 多修习已, 乃至能令二法满足 何等为一法? 谓安那般那念, 多修习已, 能令四念处满足, 四念处满足已, 七觉分满足, 七觉分满足已, 明丶解脱满足... 身身观念住... 受受观念住... 心心观念住... 法法观念住... 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 令四念处满足... 佛告阿难 : 若比丘修念觉分, 依远离丶依无欲丶依灭丶向於舍 修念觉分已, 满足明丶解脱, 乃至修舍觉分 依远离丶依无欲丶依灭丶向於舍 如是修舍觉分已 明丶解脱满足 阿难! 是名法法相类丶法法相润 如是十三法 一法为增上, 一法为门, 次第增进, 修习满足 法增比丘, 澳洲雪梨大觉兰若,2002 年写,2006 年補 愿众生安乐! 版权所有 若欲翻印, 请先联络作者 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学习佛法 皈依三宝 佛陀中道 修习佛法 学习南传佛法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四正勤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 也叫四正精进 这里将引 相应部 和 舍利弗阿毗昙论 来详加分析 目标 在 相应部 的正勤相应里如是记载佛陀的话 : 如是比丘, 对四正勤予修习, 对四正勤予多修习者, 则趣向涅盘, 倾向涅盘, 临入涅盘 [1] 这里佛陀指明四正勤的修习会导致涅盘 佛陀在另一场合的开示也曾指出 : 比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 皆入于象之足迹, 故象足迹为最上最大 如是诸善法, 皆以不放逸 (

More information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观照想的生灭 法增比丘 我们若只是浅显的观察, 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那即是身体是我, 心也是我 若观察的更深一点, 除了确定色体是我之外, 还有我的感受 想念 造作 和意识活动 佛陀将它们归纳为色 受 想 行 识 若是不同意,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下去, 看看除了五蕴, 能再找到什么? 因为佛法是要靠自己来探究, 自己思考, 自己行道, 自己证果的 ; 没人会替我们做, 也没有神或佛菩萨会替我们做的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我 只是两个部份, 一份是身体, 一份是心 佛陀把它们拆开来, 称它们为 五蕴 [2] 这五蕴 (khanddha)

More information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法增法师指导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23 3. 五蕴法与名色法 27 4.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40 5. 定力的培育 57 6. 安般念 61 7. 四种正知的修习 71 8. 经行 77 9. 四威仪与其他姿势的观照 85 10. 三十二身分 98 11. 念身之四界

More information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破除概念的方法 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什么是概念 (pabbatti)?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我们所遇到的无非是两种法 (Dhamma), 第一个是色法 (rupa); 从天空到山河大地, 以及在这地上的一切, 动的和不动的, 见的到与见不到的, 和我们色身的色蕴, 过去, 现在, 未来, 内, 外, 粗, 细, 美, 丑, 远, 近的种种色法,

More information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归命彼世尊, 应供, 等正觉 对四谛法的三遍知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说 无慧者无定, 无定者无慧, 具足定与慧, 彼近于涅盘 ( 南传法句经 372 偈 ) 要到达涅盘就须对四谛法三转十二行, 故此佛能适 当的被称为正等正觉者 (samma-sambuddho) 在 杂阿含 464 经 中上座答阿难说 : 尊者阿难! 修习於止, 終成於观 修习观已, 亦成於止 谓圣弟子止

More information

智慧之光

智慧之光 智慧之光 帕奥尊者 Pak-Auk Sayadaw 缅甸帕奥禅师讲解 弟子合译 真正的佛法没有世人所谓的精彩 ; 深奥的佛法, 对于耽乐世俗的人来说是很沉闷 枯燥无味的 佛法向世人揭露了生死轮回的真面目 没有迷人的恋情 没有可爱的子女 没有骄人的虚名等等, 只有毫无意义 无常 苦 无我的五蕴 唯有那些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的人, 在走投无路 死路一条 ( 一条杀死贪 瞋 痴之路 ) 的情况之下, 逼不得已地研修这种佛法

More information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才能开正确的药剂给病人服用 ; 是要针炙? 要发汗? 要泻? 要吐? 或服药?

More information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自觉者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二零零三年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More information

内观禅修手册

内观禅修手册 序 内观禅修手册 本书所介绍的是南传佛教大师阿姜达磨多罗所传的内观法 苏谛南法师 ( 般那无陀比丘 ) 早年依止阿姜达磨多罗五年, 尽得精髓, 而有 内观禅修手册 的著作传出 达磨多罗内观法的特色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来体验 心基 处感受的生灭, 进而超越感受而得到解脱 愿众生安详自在内观教育编译组 1999.4 作者序 本人甚为赞叹 内观教育基金会 推展依据 大念住经 的内观禅修法 本人曾写出一本泰国达磨多罗比丘所指导的培养

More information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 三 学 善戒法师 著 - 1 -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前世的因缘 ), 因为简单的佛法劝导, 只要经过法师的点醒, 就很容易地深入我的内心并带来无穷快乐,

More information

安般念的止观技巧 法增尊者讲于上海 , 四川佛子笔录 目录修安般念有次第地做止 观来回做问答题 修安般念 当你修安般念安静的时候, 达到定的境界的时候, 至少要初禅 ( 具 有寻与伺的禅支 ), 你就可以观照 你要懂得它的方法 止了又观, 观 了又止, 你要随时随地用 32 身分任

安般念的止观技巧 法增尊者讲于上海 , 四川佛子笔录 目录修安般念有次第地做止 观来回做问答题 修安般念 当你修安般念安静的时候, 达到定的境界的时候, 至少要初禅 ( 具 有寻与伺的禅支 ), 你就可以观照 你要懂得它的方法 止了又观, 观 了又止, 你要随时随地用 32 身分任 安般念的止观技巧 法增尊者讲于上海 2015.5.23, 四川佛子笔录 目录修安般念有次第地做止 观来回做问答题 修安般念 当你修安般念安静的时候, 达到定的境界的时候, 至少要初禅 ( 具 有寻与伺的禅支 ), 你就可以观照 你要懂得它的方法 止了又观, 观 了又止, 你要随时随地用 32 身分任何一个来修定的, 也是观照的对象 修安般念时, 出入息数它五次 ; 没有杂念, 你进入长短息, 数它五次

More information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ahathera 简介 中间是缅甸帕奥西亚多 右边的是斯里兰卡的圣法长老 摄于 1997 年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斯里兰卡籍 生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 出家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ahathera 简介 中间是缅甸帕奥西亚多 右边的是斯里兰卡的圣法长老 摄于 1997 年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斯里兰卡籍 生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 出家 1999-2000 斯里兰卡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止观禅修开示 英译 : 圣喜尊者 (Ariyananda Bhikkhu) 中译 : 吉祥尊者 (Manggala Bhikkhu)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资料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ore information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世人日日求福, 而福却不至, 人但断却众恶, 福报自然临门 若再增上修慈, 慈悲於一切如母众生, 福报倍增, 功德无量, 众恶缘转减或消除, 邪魔远离, 事事如意 行善自得福报, 但会用的完 持戒修定观照自得功德, 越积越多, 乃至圆满解脱 福报指善业 (kusala) 的功德 (puñña) 所带來的善果报,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转正法轮 ( 转法轮经 无我相经 皮带束缚经 ) 禅修开示与问答 请用 Foreigs1 字型 III 转正法轮 回首页 转正法轮目录 帕奥禅师序 III 安般念简介 1 转法轮经 11 无我相经 101 五比丘 131 皮带束缚经 ( 一 ) 141 皮带束缚经 ( 二 ) 151 问答类编 239 克服障碍 239 戒学释疑 252 定学释疑 260 慧学释疑 277 学佛群疑 301 附录 32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圆觉经第廿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三十七助道品的第四品类, 是 五根 为什么称为 根 呢? 因为这五法, 就像植物的根一样, 植物都是先有种子发芽, 发芽之后, 如果根还没有生的话, 这个芽也很容易会烂坏掉 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前面虽然修四念处观, 能够使善芽萌发, 但是根还没有生, 因为根还没有生, 因此所萌的善芽也容易烂坏, 所以必须修习现在说的五法, 使善根生, 这就是为什么称为 根 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厌离 离欲 与灭尽 -- 修行的次第 --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修行从凡夫到圣人有不同的层次, 佛陀在不同的地方对 不同根性的人说不同层次的修法 归纳有以下几种 : 1. 修习厌离 离欲 与灭尽 如在 杂阿含 28 经 中佛说 : 于色生厌, 离欲, 灭尽, 不起诸漏, 心正解脱, 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先要认识三界和诸苦, 才能生厌离, 生起出离之心, 然后才去找苦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 缅甸帕奥禅师讲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帕奥禅师序帕奥禅师序 ----------------------------------------------------------------------------------------------- 3 译序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6.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6.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6) 通明禅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八月廿四日 好, 我们今天介绍 释禅波罗蜜 卷八, 通明禅, 为什么叫 通明禅 呢? 这个 通 的意思, 就是修这个法门, 一开始就三件事情通通观, 哪三件事情呢? 就是观息 观身 观心, 一开始就三个通通观, 所以称为 通 那这个 明, 就是彻底明见 毫无障碍叫做 明, 就是我们在一座当中同时观这个息 身 心, 而且彻底明白

More information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 析解与问答 缅甸帕奥禅师讲解弟子合译 目录 帕奥禅师序... III 译序... VIII 第一部分安般入门... 1 第二部分 大念处经 经文... 9 第三部分 大念处经 析解... 35 缘起... 35 总说 (Uddeso)... 36 身念处 (Kà yà satipaññhà na)... 89 受念处 (Vedanà satipaññhà na)... 193

More information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邓殿臣赵桐译 [ 题解 ] 大念处经 是巴利三藏中经藏 长部尼伽耶 的第二十二经, 又名 四念处经 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 即以修习四念住, 内观身 受 心 法, 了知 身不净 受是苦 心无常 法无我, 以对治净 乐 常 我等四颠倒想, 修得慧观 知见苦 无常 无我之三法印, 达至 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漏断尽, 述于涅槃之境 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法增比丘 攀缘四识住 贪欲的生起, 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 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 这在 杂阿含 七五二经里佛说: 佛告迦摩: 欲谓五欲功德, 何等为五? 谓眼识明色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如是, 耳 鼻 舌 身 识触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 是名为欲 然彼非欲, 于彼贪著者, 是名为欲 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 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 为何去思念它呢? 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观禅指导手册 恰宓尊者著 明慧译 2013 年 8 月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序言 易见他人过, 难见自己非 法句经 252 句这句话与禅修者密切相关 禅修者也许一直在犯同样的错误, 而全然不觉, 直到有一位锐利的 经验丰富的禅修者给他指出来才明白

More information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法的真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敬法偈 Dhamma Vandana (PALI 原文 )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 大典尊经 ], 六 ) 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 是现见 即时 来见 诱导,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定慧禅修法 The Anapanasati Sutta A Practical Guide To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and Tranquil Wisdom Meditation By the Venerable U Vimalaramsi 毗玛拉兰希 (Ven. U Vimalaramsi) 法师著林崇安编译 定慧禅修法 毗玛拉兰希法师 Venerable U Vimalaramsi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I. 安般念简介 静而且殊胜的, 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 能在邪恶不善念头 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 依据上座部佛法 (Theravada), 禅修的法门可概括地分为两大类, 即止禅与观禅 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 观禅则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 这两大类法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 相应部. 谛相应 (Sacca Samyutta) 里开示说 : 诸比丘,

More information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学佛的次第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认识苦 我们虽然遭受到苦, 但是我们却不会因此而认识苦, 所以在应用佛法时犹如隔靴抓痒, 对学佛者来说将很困难, 不能相应 就好比一个通晓经济学的未必会作生意一样 因为有了色身, 以及执著外在的色相 ; 所以才有各种的色相的事情生起 ; 产生种种的缠系 ; 错误的认为这些色身及色相是我或我所拥有的 如此的生起执著于苦或乐的感受, 并且混淤的把五蕴的色,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八圣道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 目录 ) 1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简介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8) 八念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好, 我们今天练习八念, 什么叫念呢? 念就是明记不忘, 忆念保持 就是说它时时都在你的心里, 都没有忘失过, 明记不忘 我们常常说你对一件事情念念不忘, 这个就是念的意思 而且是明记, 很明白的记忆, 很清楚的放在心里面, 然后念念不忘, 这样忆念保持, 叫做念 我们要先知道这个念的内容, 我们练习的时候就知道要怎么用功,

More information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近年来, 随着缅甸帕奥禅师 (Ven.Pa-Auk Sayadaw) 奔走于世界各地指导禅修, 使愈来愈多的华人了解到流传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的止观禅法 帕奥禅师强调禅修者应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业处 (samatha kammaññhà na), 培育定力乃至证得禅那 (jhà na), 并藉由禅那的定力来观照诸行法的无常 苦 无我, 次第地培养观智 (vipassanà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1 [ 第一篇 ] 教法片段... 4 [ 第二篇 ] 一份 法 的赠礼... 11 [ 第三篇 ] 法性... 16 [ 第四篇 ] 实相的两面... 22 [ 第五篇 ] 心的训练... 33 [ 第六篇 ] 与眼镜蛇同住... 42 [ 第七篇 ] 阅读自然之心... 45 [ 第八篇 ] 只管做它!... 58 [ 第九篇 ] 关于这颗心... 64 [ 第十篇 ] 内心的平衡... 6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模板.docx

Microsoft Word - 模板.docx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 第一章 一份 法 的赠礼 在巴蓬寺里 比丘们的双亲有时会来探访儿子 我很遗憾没有礼物可以送给这些访客 西方人已经有 许多物质上的东西 但所拥有的 法 很少 我曾到 过那里 亲见那里只用很少的能带来安稳与平静的 法 有的只是会持续让人心感到困惑与不安的事 物 西方的物质已经非常富庶 许多事物都充满官能 的引诱 色 声 香 味 触等 然而 不知 法 的人只会被它们迷惑 因此 今天我将以

More information

Visuddhimagga-samadhivaggo

Visuddhimagga-samadhivaggo 什么是定? Ko samādhī'ti? Kusalacittekaggatā samādhi. 什么是定? 善的心一境性为定 定的意思 以何义为定? 以等持之义为定 (samà dhà naññhena samà dhi) 什么称为等持呢? 心与心所平等并完全地保持 安置 (samaü sammà ca à dhà na, ñhapananti) 在一个所缘上 所以, 以该法的威力使心平等并完全地

More information

蓝山禅修开示

蓝山禅修开示 透视身心的本质 恰宓禅师 翻译 : 明慧 2013 年 7 月 前言 1998 年, 恰宓西亚多 ( 迦那卡毗旺沙 ) 在蓝山观禅中心 (BMIMC, 澳大利亚 ) 主持了一次威巴萨那 ( 古译毗婆舍那 ) 禅修营 当时的禅修开示被录了下来 此后, 由南希 吉达巴拉以及约翰将开示转录成了文字, 以便将开示以书的形式出版 约翰将这些开示放在了 BMIMC 的网站上, 并在后来对一些更正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身念处禅观修法 Vipassana Bhavana ( 选编摘要 ) 阿姜念 摩诃尼拉难陀 ACHAAN NAEB MAHANIRANONDA Bo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er 泰国布堪甲那南禅修中心 奢摩他 ( 止 ) 与毘婆奢那 ( 观 ) 修法的差别 有两种修法, 奢摩他和毘婆奢那修法 : 奢摩他修法 毘婆奢那修法 1) 真实的自性是定, 会产生平静的心态 1)

More information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三宝经 [1] (Ratana Sutta) ([ 宝经 ]-[ 小诵经 ]-[ 小部 ]-[ 南传大藏经 ]) 译者不详, 法增比丘 1999 年润饰及 2005 年注释 ) 天空或地上, 众生 [2] 来聚集, 愿众生安乐, 汝等应谛听, 如来 [3] 所说法,( 千万劫难遇 ) 天地诸神祗, 汝等应谛听, 人民日与夜, 献奉诸供品 [4], 应慈爱彼等, 精进施佑护 于此处他界, 或于诸天上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圆满自觉者 观察缘起 如何灭除痛苦佛法开示与问答 帕奥禅师开示 简体版校印说明 本次简体版的校印, 是以 观察缘起 原书为底本, 同时考虑到单独成书篇幅过少, 因此在后面添加了 如何灭除痛苦 及 佛法开示与问答汇编 两个独立篇章 依据 观察缘起 原书, 帕奥禅师的缅文开示首先由净法比丘等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二 禅定是否共外道三 出定作观或住定作观四 内观与种种观五 说一切有部 : 胜解作意能否令圣道现前六 巴利佛教 : 毗婆舍那不带任何概念七 证初果及得漏尽是否必备禅定结语

二 禅定是否共外道三 出定作观或住定作观四 内观与种种观五 说一切有部 : 胜解作意能否令圣道现前六 巴利佛教 : 毗婆舍那不带任何概念七 证初果及得漏尽是否必备禅定结语 佛教的禅修 前言壹 佛教与宗教贰 禅修一 禅修的原义 1. 禅的原义 2. 修的原义二 奢摩他 ( 止 ) 与毗婆舍那 ( 观 ) 1. 奢摩他 ( 止 ) 2. 毗婆舍那 ( 观 ) 3.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的重要性三 禅修的利益 1. 出世间利益 2. 世间利益参 禅修问题研讨一 正念就是毗婆舍那 二 禅定是否共外道三 出定作观或住定作观四 内观与种种观五 说一切有部 : 胜解作意能否令圣道现前六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六秒門略釋

六秒門略釋 六妙门略释隋智者大师述净莲法师纂释 缘起 这本 六妙门略释, 是录自天台智者大师所述 六妙门 及 释禅波罗密 的部分内容 写此书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初学止观的行者, 能有一个方便 简明的下手处 六妙门, 是天台三部止观之一, 其它两部是 释禅波罗密 及 摩诃止观 若想再进一步窥探止观的奥秘, 可详细研读此三部书, 必能于止观法门有所成就 这次能顺利出书, 还要感谢参与校对的净性 净觉 净相 净见 净行

More information

无上的布施

无上的布施 无上的布施 缅甸毛淡棉帕 有两种布施 : 一 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 二 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 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 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 (savaka) 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 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 让我们看 布施分别经 DakkhinavibhavgaSutta 中的例子: 一时, 佛陀住在释迦国 (Sakyancountry) 迦毗罗卫城 (Kapilavatthu)

More information

《聖道行跡》

《聖道行跡》 圣道行迹 法增尊者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 一. 礼赞佛陀 3 二. 如理思惟 4 三. 皈依三宝 8 四. 布施, 持戒 10 布施的果报 10 五戒的传授 14 五戒分析 16 五戒的持守 18 五戒的违犯 22 犯戒的对治 25 持戒的功德 30 五. 禅定 32 经行法 32 经行法四阶 34 经行法的观照 35 静坐的方法 41 六. 观照 44 我们对身体的错误看法

More information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法 鼓 山 的 核 心 主 軸 心 靈 環 保 目 錄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2 心 靈 環 保 6 慈 悲 沒 有 敵 人, 智 慧 不 起 煩 惱 心 靈 環 保 17 附 錄 : 心 靈 環 保 法 語 精 選 33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观察缘起 缅甸帕奥禅师讲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1 菩提资粮目录 中译序 -------------------------------------------------------------------- 3 大空经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pt00.doc

Microsoft Word - pt00.doc 中译序 这本书收集了帕奥禅师于 1999 年 4 月 6 日至 5 月 20 日期间, 在台湾月眉山灵泉禅寺由弘誓文教基金会主办的禅修营里所讲的十四场开示及五场问题回答 这些开示及问答都事先准备好, 再由禅师读出英文讲稿, 及由翻译员读出中文讲稿 当中的 大空经 分为三讲 除妄念经 分为两讲 大菩提乘 ( 一至三 ) 则分为八讲, 而最后一讲则是简短的开示 郁伽居士的八种奇妙素质 除此之外, 本书还收录了一些现场问答于

More information

不净观

不净观 不净观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南传的不净观课诵文 (Asubhānussati) 我们应当正观这身体, 是一组不圆满的名色混合物, 应正观它的不圆满的情况 (Aviññāna subha nibham, saviññāna subham imam, kāyam asubhato passam, asubham bhāvayye yatī.) 此身有三十二分不净物, 它们是四大

More information

不要越過次第要按照次第來修髮毛爪齒皮就從頭髮開始一個一個不要跳越次第一共三十二個部分不要挑我喜歡修的那個部分然後中間跳過去千萬不要做這樣的事情所以第一個所以第一個我們要注意的是按次第來修不是選擇性的一定是一個修好了再進入下一個次第不要錯亂不然你每一座一上座就想我今天要觀什麼就開始生煩惱或者是在那邊換來換去心弄得很疲勞所以我們一定要按照次第來修這是第一個要注意的

不要越過次第要按照次第來修髮毛爪齒皮就從頭髮開始一個一個不要跳越次第一共三十二個部分不要挑我喜歡修的那個部分然後中間跳過去千萬不要做這樣的事情所以第一個所以第一個我們要注意的是按次第來修不是選擇性的一定是一個修好了再進入下一個次第不要錯亂不然你每一座一上座就想我今天要觀什麼就開始生煩惱或者是在那邊換來換去心弄得很疲勞所以我們一定要按照次第來修這是第一個要注意的 不净观第四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今天介绍不净观第二组 肉 腱 骨 骨髓 肾脏, 这五个是第二组的, 我们今天练习第一个 肉 肉, 我们全身上下有六百多片的肉, 不同的部位, 肉的形状不一样, 它是红色的 我们怎么引发对 肉 的厌恶感呢? 大家到传统菜市场的话, 还可以看得到肉贩, 不管他是卖猪肉 牛肉 还是羊肉 还是什么肉, 那个摊贩上的切成一片一片的肉, 相信大家都看过 我们如果有看过 或者闻过那个已经腐烂

More information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帕奥禅师 讲述 中译序 大空经 除妄念经 大菩提乘 ( 一 ) 大菩提乘 ( 二 ) 大菩提乘 ( 三 ) 问答一 问答二 问答三 问答四 问答五 即席问答 郁伽居士的八种奇妙素质 菩提资粮目录 附录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 一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 二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 三 ) 索引 1 2 大空经 回首頁菩提资粮中译序这本书收集了帕奥禅师于 1999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1 内观基础 2006 年校译版 + 马哈希尊者著 2 内观基础 2006 年校译版 + 马哈希尊者著 目录一 英译序 / 茅塔诺二 简介三 止与观四 五蕴五 智慧与解脱六 正确的方法七 心八 为何和何时九 缘起十 执取如何生起十一 即刻观照十二 不断的修习十三 事物的分解十四 无常十五 重新发现十六 最终的安宁十七 进步十八 圣道十九 总结二十 年青的织工二一 适合根性的修法二二 布萨天女二三 圣谛二四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内观基础_gb5.doc

Microsoft Word - 内观基础_gb5.doc 内观基础 (The Fundamental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目录 壹 马哈希西亚多略传 / 明法比丘撰 贰 内观基础 / 马哈希法师着 参 内观禅修 : 基本和进阶练习 / 马哈希法师着. 林武瑞中译 肆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 ( 十六观智 ) / 马哈希法师着. 智如比丘中译 伍 习禅者报告指南 / 班迪达法师着 陆 缅甸内观禅修道场简介 / 空法师张慈田 2 壹 马哈希西亚多略传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须要有一个离心力出来所以 欲神足 就是你要离开滚滚红尘的吸引而必须有 的一个离心力 如果你没有相当的决心你是离不开欲界的吸引力的 所以不要一 看到别人精进修行就讲人家起心欲精进斯人行邪道认为这些都是有为法 都是画蛇添足 首先需要搞清楚解脱的次第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什么叫世间法和出 世间法的区别你知道的名

须要有一个离心力出来所以 欲神足 就是你要离开滚滚红尘的吸引而必须有 的一个离心力 如果你没有相当的决心你是离不开欲界的吸引力的 所以不要一 看到别人精进修行就讲人家起心欲精进斯人行邪道认为这些都是有为法 都是画蛇添足 首先需要搞清楚解脱的次第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什么叫世间法和出 世间法的区别你知道的名 25 第十八章 欲神足 正精进 第一节 不放逸者能修四禅 杂 五九四(八八 ) 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有人作世间建立彼一切皆依于地 如是比丘修习 禅法一切皆依不放逸为根本不放逸集 不放逸生 不放逸转 比丘不放逸 者能修四禅 第二节 一切善法皆依不放逸为根本 杂 五九六(八八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百草药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 如是种种善 法皆依不放逸为本 如上说 乃至涅槃 譬如水陆诸华优钵罗华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皆不放逸为根本

More information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Mahinda 2010 1 只要不增删 修改本书的任何内容 ( 例如 : 不得把 比库 改为 比丘 等 ), 则任何单位及个人皆可无须经过编译者的同意而引用 复制 翻印 流通本书 2 不得以任何商业方式流通本书 3 若您希望获得本书, 以及其他佛法资料, 请访问 中国上座部佛教 网 : www.theravada.org.cn,

More information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吉祥尊者主講 象涵記錄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己, 他要以眾生為心 有人說他嚴苛 有人說他溫柔 全看他覺得你需要什麽才能凈化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1.1 3000 1946 1981 2

1.1 3000 1946 1981 2 1 1 1.1 3000 1946 1981 2 3 1., 4 2. 5 3. Q 6 Q Q 4. 7 1. 8 2. 3. 4. 9 5. 10 6. 7. 8. 11 1.2 X 12 NANA 1.3 1.3.1 13 14 1.3.2 15 16 17 1. 2. 3. 4. 18 19 20, 1.4 1.4.1 1. 21 2. 3. 4. 5. 6. 22 7. 1.4.2 1.

More information

何来有我

何来有我 何来有我 - 佛教禅修指南 Who Is My Self? A Guide to Buddhist Meditation The Potthapada Sutta The Buddha s Words on Self and Consciousness Interpreted and Explained by Ayya Khema 艾雅柯玛讲述 果儒译 布咤婆罗经 是记载佛陀回答布咤婆罗有关自我和意识等问题的开示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色蕴的生, 住, 味, 患与离弃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对人的组成有极周详的分析, 人是由色身及精神两个部分组成的 再详细的分析是五蕴, 有色身 感受 想念 行为 及意识五个部分 五蕴, 巴利文, 蕴 khandha, 以前它是称为五阴 是指五个生命的组合体, 或五个执取的组合体,upādānakkhandha 它们是佛陀分析归纳我们的身心现象所作的结论 色,rupa,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经选要 梁国雄居士译 =========================== 2012 年 1 月 17 日第 1.3 版版权声明 原始佛经选要 一书版权, 乃属译者梁国雄居士所有 欢迎在互联网内转载, 但不得更改任何内容, 或作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牟利商业用途 译者电邮 :khl4035@yahoo.com.hk 原载网址包括 : 佛法小品 http://home.pacific.net.hk/~khl123/

More information

離苦七-首頁-簡

離苦七-首頁-簡 离苦得乐的妙法 ( 七 ) 2 道圣谛(一)引言 为何在家 出家学佛多年仍未能见法?佛弟子初皈依三宝或剃度出家时,踊跃欢喜,布施持戒,精进闻法,希望见法,早日证得涅槃,了生脱死 但多年后,却发现不仅未得涅槃,也没见法,烦恼仍然不断现起,对来世轮回生起惶恐心 从阿含经中我们发现其中缘由,值得思考!例一:佛为有信心白衣弟子说法,必先说:布施 持戒 生天 欲不净法 漏为大患 出离为要 此时闻法者心净如白布,随染师染任意色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毗耶达西法师 (Ven.Piyadassi) 目录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苦圣谛第一节苦的广说与略说一 苦的广说二 苦的略说第二节五取蕴一 色蕴二 受蕴三 想蕴四 行蕴五 识蕴六 五取蕴七 五取蕴的共相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More information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Theravàda-sàsane bhàvanà mukha) 玛欣德尊者编译 Translated & Edited by Mahinda Bhikkhu (China)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Theravàda-sàsane bhàvanà mukha) 玛欣德尊者编译 Translated & Edited by Mahinda Bhikkhu (China)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Theravàda-sàsane bhàvanà mukha) 玛欣德尊者编译 Translated & Edited by Mahinda Bhikkhu (China)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Mahinda 2010 1. 只要不增删 修改本书的任何内容 ( 例如 : 不得把 比库 改为 比丘 等 ), 及不以合订本 汇编本之类的形式流通, 则任何单位及个人皆可无须经过编译者的同意而复制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四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看 善法 轻安 什么是轻安呢? 轻安, 就是不粗重 是什么不粗重呢? 就是身 心不粗重 什么是身 心不粗重呢? 我们就要知道, 什么是身的粗重? 身的粗重, 就是指五脏六腑不调和, 气脉不通畅, 譬如说 : 我们的五脏生病了, 肝不好 心脏有问题 还是肠胃不消化 肾功能不足 等等的, 不然就是脖子酸 腰痛, 反正就是身体总是不是这边不舒服

More information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50 disk02track19 菩提分之概要, 一切之概要 51 disk02track20 一切之概要, 缘起法 52 disk02track21 缘起法 53 disk02track22 缘起法 54 disk02track23 发趣法 55 disk02track24 发趣法 56 disk02track25 发趣法 57 disk02track26 发趣法 58 disk02track2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内观实践 _马哈希法师、阿姜查等_.doc

Microsoft Word - 内观实践 _马哈希法师、阿姜查等_.doc 内观实践 ( 马哈希法师 阿姜查等 ) 馬哈希法師 阿姜查 摩訶布瓦 隆波田禪師編譯者 : 大千編輯部 目录一 实用内观练习二 内观禅修基楚三 正确的修行四 无住五 定的危险六 森林寺院内观法七 森林佛法 摘要八 内在品质的生活 摘要九 自觉手册十 後言十一 附录 一 实用内观练习 一 觉知身心现象 l. 修习内观, 是要禅修者努力去正确了解在他自身所发生的身心现象 身体现象是每个人从四周可明显觉知到的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門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門 目录 序言... I 凡例... V 圣典篇... 1 大念处经... 3 若希望经... 30 转车经... 36 大心材譬喻经... 45 八城经... 55 算术师摩嘎蓝经... 61 逐一经... 69 小业分别经... 74 无我相经... 82 燃烧经... 85 转法轮经... 88 第一三学经... 92 盐块经... 93 伍波萨他经... 100 慈爱功德经... 109 大吉祥经...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解脱心 尊者阿迦曼 Namo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解脱心 MUTTODAYA 公元 1929 年左右尊者阿迦曼在清迈为大众演说 渐进的修行系列 英译 : 佚名中译 : 曾银湖 ( 台湾 ) 一 修习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 佛陀说过, 当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时, 必然会彻底地败坏无余 ; 但是如果放入圣弟子的心中,

More information

78 入出息念 79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 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 外 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 细滑 轻盈 流动 热 冷 推动等感觉 也不要用眼睛去 看 呼吸 只是让心觉 知进出于鼻端 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在觉知呼吸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妄想很多 心仍 如果这样数息 心还是有妄想的话 就应当下定决心

78 入出息念 79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 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 外 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 细滑 轻盈 流动 热 冷 推动等感觉 也不要用眼睛去 看 呼吸 只是让心觉 知进出于鼻端 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在觉知呼吸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妄想很多 心仍 如果这样数息 心还是有妄想的话 就应当下定决心 76 第五章 入出息念 第一节 入出息念 在这里将为大家介绍三种简易可行的修行方法 让我们的心通过专注 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与智慧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 即通过专注呼吸培育定力的方法 当您回到家之后 如果没有其他的杂事 可以抽一个时间段 半个小时 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 在这个时间段里 不要看电视 不要开电 脑 把手机 电话都关掉 找个安静的地方 例如自己的房间 书房坐下来 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

More information

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

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 做个喜悦的人 念处新论 [ 台湾 ] 苟嘉陵 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念处今论 序一 念处今论 序二自序静心家园 -- 静心内在的一个小小的休息前言静心家园 -- 静心内在的一个小小的休息一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13 二 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吗?...16 三 为何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20 四 身 受 心 法 四个察觉的对象...27 五 人人皆可一试的方法...33 六 放下包袱的过程 苦 集 灭

More information

依据开示

依据开示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ã 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 阿拉汉 正自觉者 主观与期待 Expectation Derived from One s Own Point of View 雷瓦达比库 Bhikkhu Revata 著 献给维护佛陀原始教法, 令其历经世纪更迭, 保持纯正不杂的一切僧众 Dedicated to all the Sangha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九月月刊.docx

Microsoft Word - 九月月刊.docx 梅 Aug 2014 Vol. 1 Issue 7 + 1 常 的 糖尿病篇 Page 1 Ø Ø 我不需要自己, 那是 生的事情? Ø Ø Ø Ø 么 时 药 + more on 2 Lorem 梅 Aug 2014 Vol. 1 Issue 7 Ipsum 于血糖 : 我不需要自己, 那是 生的事情 2 梅 Aug 2014 Vol. 1 Issue 7 Lorem Ipsum 1) 2) 晚

More information

禪修基本須知

禪修基本須知 禅修基本须知 及专用词汇手册 巴利 - 中文 - 英文 Ven. Dhammasiri 编 台湾法雨道场印行 1 禅修基本须知及专用词汇手册 巴利 - 中文 - 英文 目录 第一章 : 修行安般念到入禅... 3 Chapter 1: Develop Mindfulness-of-Breathing to Absorption... 3 第二章 : 其它修定的法门... 6 Chapter 2: Develop

More information

版权声明 一 本书版权属休斯敦禅修中心所有, 只要不擅加增删, 欢迎任何单位或个人复制 翻印及流通, 无需征得本中心同意 二 不得以本书内容与版面设计进行任何商业牟利之行为 三 希望获得本书印刷版的出版消息及其他佛法信息者, 请点阅本中心网站 四 欢迎助印或印行本书, 亦欢迎捐助本中心各项弘法活动,

版权声明 一 本书版权属休斯敦禅修中心所有, 只要不擅加增删, 欢迎任何单位或个人复制 翻印及流通, 无需征得本中心同意 二 不得以本书内容与版面设计进行任何商业牟利之行为 三 希望获得本书印刷版的出版消息及其他佛法信息者, 请点阅本中心网站 四 欢迎助印或印行本书, 亦欢迎捐助本中心各项弘法活动, 智慧之树, 不返之流 观禅的修行与进程 慈济瓦禅师著雷叔云汤华俊译 休斯顿禅修中心主持出版 2015 年 9 月 ( 更新信息请查阅 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 1 版权声明 一 本书版权属休斯敦禅修中心所有, 只要不擅加增删, 欢迎任何单位或个人复制 翻印及流通, 无需征得本中心同意 二 不得以本书内容与版面设计进行任何商业牟利之行为 三 希望获得本书印刷版的出版消息及其他佛法信息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 \312\327\322\263.doc)

(Microsoft Word - 01 \312\327\322\263.doc)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Theravāda-sāsane bhāvanā mukha) 玛欣德尊者编译 Translated & Edited by Mahinda Bhikkhu (China) 江西佛学院印行 Mahinda 2008 1. 只要不增删 修改本书的任何内容, 及不以合订本 会编本之类的形式流通, 则任何单位及个人皆可无须经过编译者的同意而复制 翻印 流通本书 2. 不得以任何商业方式流通本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百法_5SC.doc

Microsoft Word - 百法_5SC.doc 大 乘 百 法 明 门 论 第 五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阿 弥 陀 佛! 我 们 现 在 是 心 所 有 法 的 第 四 类 心 所 有 法 的 第 四 类, 是 六 种 根 本 烦 恼 那 六 种 根 本 烦 恼 呢? 就 是 贪 瞋 痴 慢 疑 恶 见 ( 恶 见, 就 是 不 正 见 ) 为 什 么 称 这 六 种 为 根 本 烦 恼 呢? 因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禅修入门----隆波帕默尊者(著)-2.doc

Microsoft Word - 禅修入门----隆波帕默尊者(著)-2.doc 禅修入门 简单的平常的普通的称之为 ----- 法 隆波帕默尊者 ( 著 ) 瑞阳居士 ( 译 ) 隆波帕默尊者简介 隆波帕默尊者是目前泰国最具影响力的禅修大师! 隆波帕默尊者在开示之中曾经笑着说 : 当今的泰国, 很难找到既没有看过他的书, 又没有听过其讲法的音频或视频的人 译者注 1952 年出生于泰国首都曼谷市 本科及硕士学位就读于泰国第一大高等学府 朱拉隆功大学 政治系 1975 年 -2001

More information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死生智 (4) 得漏尽智 2. 依缘起的观察, 开启觉悟的智慧 3. 观察十二缘起, 开示流转及还灭的规律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无我体会的力量, 使一个人能消除自己累积的行 (sankhara)( 或业 ) 这个过程始于对无常的真实了悟, 而在累积新行为 ( 业 ) 的同时, 维持生命的能源供应消减, 时时刻刻, 日复一日 所以, 那是要用一生或更多的时间来清除自己的行 (sankhara) 或业 (kamma) 当一个人清

无我体会的力量, 使一个人能消除自己累积的行 (sankhara)( 或业 ) 这个过程始于对无常的真实了悟, 而在累积新行为 ( 业 ) 的同时, 维持生命的能源供应消减, 时时刻刻, 日复一日 所以, 那是要用一生或更多的时间来清除自己的行 (sankhara) 或业 (kamma) 当一个人清 佛法修行的要素 乌巴庆导师著 无常, 苦和无我是佛陀教义的三个基本要素 如果你真正的了解无常, 继而必当了解苦及无我为究竟的真理 要同时明了这三个要素需要时间 无常这个要素, 当然, 必须先通过体验和修行来理解 仅是阅读佛书或通过书本得来的佛学知识, 是不足以认识真正的无常, 因为缺乏经验那一面 惟有通过经验和认识自身体内无穷变化的无常实性, 才能明了佛陀所说的无常真实面目 没有佛学知识的人, 也可以增长对无常的认识,

More information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如何认识苦? 法增比丘 苦的认知 世间实在苦, 凡夫当乐处, 三宝实无价, 世人尽不知 在佛经里佛常把不知苦, 不懂生死的道理, 不知因果业报, 又不信三宝的人称作愚痴无闻凡夫 这些迷失的有情众生因为对上述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 又不求取圣道, 灭寂诸行而清净解脱, 所以对圣道 该求的不求 因为见解根本错误的关系, 为诸苦所逼恼时, 不但不知断恶修善, 积集来世福德资粮, 卻反而纵欲, 乐于追逐世间八法

More information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門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門 目录 序言... I 凡例... V 圣典篇... 1 大念处经... 3 若希望经... 30 转车经... 36 大心材譬喻经... 45 八城经... 55 算术师摩嘎蓝经... 61 逐一经... 69 小业分别经... 74 无我相经... 82 燃烧经... 85 转法轮经... 88 第一三学经... 92 盐块经... 93 伍波萨他经... 100 慈爱功德经... 109 大吉祥经...

More information

敬信三宝

敬信三宝 1 第一章敬信三宝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 三次 ) 信 信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 大智度论 里说道 : 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 就是说这个 佛经里曾记载许多在家众, 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 生起净信, 于是就礼拜佛足, 而自称从今日始归依三宝 :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并请佛听许他们成为清信男 ( 优婆塞 U p a s a k a ) 和清信女 ( 优婆夷 U p a s i k a ),

More information

英文版信息 Translated by U Htin Fatt (Maung Htin) 乌 厅发英译 Buddha 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 Mahāsi Translation Committee, Rangoon 佛教摄益协会马哈希著作翻译委员会 ( 仰光 ) Ne

英文版信息 Translated by U Htin Fatt (Maung Htin) 乌 厅发英译 Buddha 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 Mahāsi Translation Committee, Rangoon 佛教摄益协会马哈希著作翻译委员会 ( 仰光 ) Ne A Discourse on the Sīlavanta Sutta 具戒经讲记 Venerable Mahāsi Sayādaw Of Burma 缅甸马哈希尊者著 中译宋润泉 由休斯顿禅修中心翻译委员会组织翻译 2017 年 7 月 1 英文版信息 Translated by U Htin Fatt (Maung Htin) 乌 厅发英译 Buddha 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

More information

中文範本

中文範本 去尘除垢 ( 修订版 ) 帕奥禅师英语讲述 寻法比丘中译 目录 中译序... ii 第一讲如何克服五盖... 1 序言... 1 一 欲欲... 3 二 瞋恨... 16 三 昏沉与睡眠... 32 四 掉举与追悔... 40 五 疑... 44 沙门果经 摘要注释... 45 持续修行直至证悟... 51 依法而活... 56 第二讲四种明觉... 61 一 有益明觉... 62 二 适宜明觉...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