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Transcription

1 法的真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敬法偈 Dhamma Vandana (PALI 原文 )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 大典尊经 ], 六 ) 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 是现见 即时 来见 诱导, 有智者应自知 [ 杂阿含 931 经 ]: 佛对释子摩诃男言 : 复次 圣弟子念于法事, 世尊法 律, 现法能离生死炽然, 不待时节, 通达现法, 缘自觉知 圣弟子如是念法者, 不起贪欲 瞋恚 愚痴 乃至念法所熏, 升进涅盘 这是指随法行能得涅盘 ( 崇圣寺 [ 佛教朝暮课诵 ] 法增法师译 )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 须经学习和奉行 ( 现见 ), 亲自体会和自见 ( 即时 ), 是可奉行, 可得成果 ( 来见 ), 超越时间与空间, 请来亲自查看 ( 诱导 ),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 ( 有智者应自知 ) ([ 随念法经 ] 法尊法师译 ) 正法者, 谓 : 善说梵行 初善 中善 后善 义妙 文巧 纯一 圆满 清净 鲜白 佛 薄伽梵, 善说法律 正得, 无病, 时无间断 极善安立, 见者不空, 智者各别内证 法律善显, 决定出离, 趣大菩提 无有违逆, 成就和顺 ; 具足依止, 断流转道 ([ 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 预流相应十八经 )

2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的教法或九种出世间法的功德应当随念 法的六个特征 1.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 ( 善说, 佛善解 ) 2.Sanditthiko 须经学习和奉行 ( 现见, 自见, 自觉 ) 3.Akāliko 亲自体会和自见 ( 即时, 无时的, 不待时节, 实时效应, 时无间断 ) 4.Ehipassiko 是可奉行, 可得成果 ( 来见, 可寻思, 极善安立 ) 5.Opanāyiko 超越时间与空间, 请来亲自查看 ( 诱导 )( 引导的, 导引涅盘, 见者不空 ) 6.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 ( 智者各自证知的, 智者自明 ) 解释 : 一 善说 (svakkhato), 佛陀说的法, 初善 中善 后善, 善美的 不颠倒的 趣入解脱的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善说 ), 这是指佛陀把他所觉悟的道理用各种善巧方便法门, 详尽的解说给不同根器的人听 词义具足, 教示梵行, 清净高尚, 了解经义, 配合修行, 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为 世尊之法, 有如一盏光芒明亮的灯, 如此的分为道及果, 超越世间, 指导走向解脱圣道之正确方向 如来现于此世, 远离尘垢, 自悟圆满正觉, 开示出离三界的正道 是熄灭烦恼, 趋向究竟涅盘的工具, 善逝如此的宣说圆满的教理 ([ 佛教朝暮课诵 ])

3 在 ([ 增一阿含经 ] ( 卷 11) 三宝品第二十一, 一 ) 里佛说 : 有三自归之德, 云何为三? 所谓归佛第一之德 归法第二之德 归僧第三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法者? 所谓诸法, 有漏, 无漏, 有为, 无为, 无欲, 无染, 灭尽, 涅槃 然涅槃法於诸法中, 最尊, 最上, 无能及者 由牛得乳, 由乳得酪, 由酪得酥, 由酥得醍醐 然复醍醐於中, 最尊, 最上, 无能及者, 此亦如是 所谓诸法, 有漏, 无漏, 有為, 无為, 无欲, 无染, 灭尽, 涅槃 然涅槃法, 於诸法中, 最尊, 最上, 无能及者, 诸有众生承事法者, 是谓承事第一之德, 以获第一之德, 便受天上, 人中之福, 此名第一之德 佛陀把他所觉悟之法, 一切与修道有关的都无保留的说出, 让所有有善根的有缘者, 各各随听得解 这法是世上最上的, 无能及者 二 自见 (sanditthiko 亲见 现见 ), 因为证得这出世间法, 所以信者可亲自见证, 证得之后, 以省察智自己亲见到, 故为 自见 (SA. 1.20;I,43.) 佛陀不打妄语, 这法是现见或自见, 佛是经过自觉之后才说的, 但我们须经过学习和奉行 (Sanditthiko) 它才会亲见 为什么呢? 首先要有信心, 信能超越疑惑, 相信说法者所说的道理, 并能信受皈依, 严守戒条, 降伏我慢, 增长功德, 成就菩提, 这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苦与乐我们都能现见或自见, 为求断除苦, 我们才有必要奉行佛法以求灭苦 这法我们必须理解, 从法师所说或深入经文求解 比如在 [ 增一阿含经 ]( 卷第三十三, 等法品,1) 所指出 : 云何比丘知法? 於是, 比丘知法, 所谓契经, 祇夜, 偈, 因緣, 比喻, 本末, 广演, 方等, 未曾有, 广普, 授決, 生經 若有比丘不知法者, 不知十二部经, 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 名为知法 如是, 比丘解了於法 云何比丘解了於义? 於是, 比丘知如來机趣, 解了深义, 无所疑难 若有比丘不解了义者, 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知深义故, 名為解义也 如是, 比丘能分別义

4 经文所载的佛法分为十二种 : 契经 ( 修多罗, 长行 Sutta), 祇夜 ( 重诵 Geyya), 偈 ( 伽陀, 孤起 Gātha), 因緣 ( 尼陀那 Nidāna), 比喻 ( 阿婆陀那 Avadāna), 本末 ( 伊帝曰多伽, 本事 Itivuttaka), 广演 ( 优波提舍, 论义 Upadesa), 方等 ( 毗富罗, 方广 Vaipulya), 未曾有 ( 阿浮达磨, 稀法 Abbhūtadhamma), 广普 ( 优陀那, 自説 Udāna), 授決 ( 和伽罗那, 受记 Veyyā-karana), 本生经 ( 闍多伽 Jātaka) 等 我们已聆听了此法, 故知生是苦, 衰老是苦, 死是苦, 忧 悲 苦恼与失望是苦, 怨憎相会是苦, 爱别离是苦, 求不得是苦 ; 简言之 : 五执取蕴是苦 ([ 佛教朝暮课诵 ]) 这些我们必须理解 为使追随者肯定通晓这五蕴, 世尊住世时, 常如是教诲追随者, 于追随者间, 世尊常对他们如是教诲, 提醒与强调 : 色是无常, 受是无常, 想是无常, 行是无常, 识是无常, 色是无我, 受是无我, 想是无我, 行是无我, 识是无我, 一切因缘法无常, 一切法无我 我们全体, 为生老病死 忧悲苦恼失望之所支配困扰着, 为苦所困, 为苦所障, 怎么做才能知悉此苦聚之完全止息? ([ 佛教朝暮课诵 ]) 这些我们必须理解 三 无时 (akaliko), 关于自己的给予 果 是没有时间 ( 的间隔 ), 亦即是立刻, 实时效应, 就这样无时间 ( 的间隔 ), 所以叫做 无时 ) (SA. 1.20;I,43.) 而法又是不待时节的, 无时的, 要靠亲自体会到法的意义和自己亲见 (Akāliko), 不能靠别人, 为什么呢? 因为苦在我们这边, 不在别人那边 若人以佛法僧为皈依, 由于正确的智慧, 得见于四圣谛 那即是见到苦, 苦生起的原因, 苦的熄灭及导致苦熄灭的八支圣道 这才是最安稳的皈依处, 这才是无上的皈依处, 像这样皈依的人, 能解脱一切苦 生命不是永恒的, 死亡才是永恒的 我们将会死, 那是肯定的, 生命的结局即是死亡 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 不能保持不变的, 我们的死亡才是不变的 实在的啊! 这个身体, 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 一旦没有了识, 即被抛弃了, 将埋在泥堆下, 就像朽木一般, 没有任何的用处了 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 生起了必将灭去, 有了也会消失的 当一切的 行 完全止息, 寂灭才是最快乐的 ([ 佛教朝暮课诵 ])

5 四 来见 (ehipassiko), 证道是存在的, 不是空虚的, 值得邀请人一起来见证 然后佛陀对我们肯定的说 : 这是可奉行, 可得成果的 (Ehip assiko), 可寻思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己本身已经实践过, 他已经走过这条路, 所以他是过来人, 是觉者 我们试试一下, 走向前来, 看看一下, 就能知道, 所以是来见 你若不试, 就不能见到 五 返照 (opanayiko;opaneyyiko), 这无常之火已烧到自己的衣 头啦, 怎可置之不理, 观照一下就可以知道它的严重性 (Vism.217;Nd 2A.CS:pg.84;cf. SA.1.20/I,43) 然后佛陀鼓励我们说 : 请来亲自查看 (Opanāyiko), 导引涅盘, 见者不空的 查什么? 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门, 善恶的业都给它查清楚 一切的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也都给它查清楚 诸法是有漏或无漏, 是有为或无为, 查清楚以后, 我们才会向内返照 六 智者可各自证知 (paccattam veditabbo vibbuhi), 行者修道 得果 证灭皆是自知自证 反复观照的结果, 智者就能各自证果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从凡夫到圣人, 从入流到须陀洹, 从向二果到斯陀含, 从向三果到阿那含, 从向四果到阿罗汉, 智者自明 为什么能证果呢? 因为他能看到有漏有为的过患, 并知道法是不虚的, 法是救护, 法是宝 因而依信, 依持戒, 依守护六根, 依修习定力, 依观照, 依圆满修习四念处修习厌离 离欲 与灭尽, 趋向无漏, 无欲, 无染, 无为, 灭尽, 直取涅盘 如在 [ 杂阿含 28 经 ] 中佛说 : 于色生厌, 离欲, 灭尽, 不起诸漏, 心正解脱, 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先要认识三界的过患和诸多的苦痛, 才能对它们生厌离, 生起出离之心, 然后才去找苦的原因, 修习离欲和断除欲望, 最后净除对五蕴的执著, 亲证涅盘 [ 大毗婆沙论 ( 卷 5) ] 里指出 : 如赡部洲, 有五大河 : 一名殑伽 Ganga 二名阎母那 Yamu na 三名萨落瑜 Sarabhu 四名阿氏罗筏底 Aciravati 五名莫醯 Mahi 如是五河, 随顺大海 趣向大海 临入大海, 中间无能回转, 彼流还

6 至本处, 或往余处, 彼决定能流入大海 世第一法, 亦复如是, 随顺谛 趣向谛 临入谛, 彼此中间, 无容得起不相似心, 令不得入圣谛现观 所以通过修习佛法, 随顺圣道, 趣向圣道, 临入圣道, 中间无能回转, 彼流回到本处, 或往他处, 彼流决定能流入圣道 这是世上第一法, 也是如是, 随顺圣谛 趣向圣谛 临入圣谛, 彼此中间, 无容得起不相似心, 令不得入圣谛现观 自皈于法 在 [ 长阿含经 ] ( 卷 2, 大正藏 1 册, 15b) 里佛对阿难说的 : 阿难! 当自熾燃, 熾燃於法, 勿他熾燃! 当自归依, 归依於法, 勿他归依! 云何自熾燃, 熾燃於法, 勿他熾燃? 当自归依, 归依於法, 勿他归依 阿难! 于此, 比丘当以身观察身, 精勤自觉不怠, 深思而住, 排除此世界之贪欲 忧悲 ; 对受, 以受观察受, 精勤自觉不怠, 深思而住, 排除此世界之贪欲 忧悲 ; 对心, 以心观察心, 精勤自觉不怠, 深思而住, 排除此世界之贪欲 忧悲 ; 对于法, 以法观察法, 精勤自觉不怠, 深思而住, 排除此世界之贪欲 忧悲 如是, 阿难! 当自作洲, 自作归依, 勿归依他人 ; 以法为洲, 法为归依而住, 勿归依他人 阿难! 于现在或我灭后, 若有人自作洲, 自作归依, 不归依他人 ; 以法为洲, 以法为归依, 不归依他人者, 阿难! 彼等于我比丘众中, 将在最高境地, 必定乐于修学 ([ 大涅盘经 ]) 我们当常精勤, 炽燃于法, 归依于法, 忆念不忘, 除世贪忧 法的内容 法的内容简单的说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 苦谛 集谛 灭谛 和道谛 详细的说是三十七道品 : 四念处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和八正道 四圣谛是苦圣谛, 苦集圣谛, 苦灭圣谛, 苦灭道圣谛 圣是如实, 并非不如实, 是真实不虚之义 在 [ 相应部. 谛相应 6.6 经 ] 里佛说 诸比丘! 于过去世 ( 于未来世, 于现在世 ), 沙门 婆罗门如实现等

7 觉之所宣说, 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 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 苦圣谛 苦集圣谛 苦灭圣谛 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 诸比丘! 此是苦, 应勉励! 此是苦集, 应勉励! 此是苦灭, 应勉励! 此是顺苦灭之道, 应勉励! 在 [ 中阿含. 分别圣谛经 ]( [ 谛分别经 MN141Sacca Vibhanga Sutta]) 里佛说 此是正行说法 谓四圣谛广摄 ( 包含广泛 ), 广观 ( 从广角來看 ), 分别 ( 从差別看 ), 发露 ( 把隱秘的说出來 ), 开仰 ( 开示令人敬信 ), 施设 ( 举例 ), 显示, 趣向 ( 引导走向 ) 为什么四圣谛是真理呢? 因为佛所宣示的是宇宙的真相, 他把一切物质与心灵的现象都清清楚楚的解说出来 为人天一切众生广泛教示, 广泛显示此四圣谛, 从各项差別来解说, 把隱秘的说出來, 开示令人生起敬信, 举例说明, 显示给听众明白, 引导众生趣向涅盘 是那四个真理呢? 这就是苦的真理, 苦因的真理, 苦灭的真理, 苦灭道的真理 它们是圣人所通达的真理 三十七道品或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诸佛所共同教导的共法, 是所有法的总和 佛殷懃地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互相学习, 如同水乳一般, 和同敬顺, 直至证果 在 [ 长阿含. 游行经 ] 卷二中佛说 : 尔时世尊即诣讲堂, 就座而坐 告诸比丘, 汝等当知, 我以此法, 自身作证, 成最正觉 谓四念处 四意断 四神足 四禅 五根 五力 七觉意 贤圣八道 汝等宜当于此法中, 和同敬顺, 勿生诤讼 同一师受, 同一水乳 于我法中, 宜勤受学, 共相炽然 ( 勤奋有兴致地 ), 共相娱乐 若我们能做到佛教导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那我们都有望于现世证得果位, 正法又能久住 这在 般泥洹经 卷上中佛说 : 是故当以正心行法 唯行法者, 能现世得休 ( 证罗汉果 ), 现世得安, 宜善取持, 谛受讽诵, 静意思惟, 然则我清净法, 可得久住, 可以愍度世间众苦, 道利绥宁诸天人民 比丘当知, 何等为法? 谓是四志惟 四意端 四神足 四禅行 五根 五力 七觉 八道谛 如受行可得解脱, 令法不衰 由此可见三十七菩提分法的重要性 法的比喻

8 世尊把法比喻为道路, 古仙人道, 古仙人道迹 这记录在 [ 杂阿含 287 经 ] 里 他也把法比喻为光明, 这记录在 [ 相应部 ] 谛相应里 佛是众生疼苦的良医, 法是良医所开的良药 ( 见 [ 杂何含 389 经 ]) 佛也把法比喻是洲与島屿, 佛陀教阿难以自己为洲以自己为島屿, 勿他炽燃, 勿他归依 ; 见 [ 相应部. 大篇 4.5] 法也是纯净的黄金, 见 [ 中部 ]7,[ 布喻经 ]) 法又是鎧甲或堡壘, 见 [ 胜幡经 Dhajagga Sutta] 法也是船筏, 烦恼是四暴流的大海 : 欲暴流 有暴流 见暴流 无明暴流 ; 我们的靠船筏度过这充满四暴流的大海, 见 [ 相应部 ] 法也是镜子, 靠它照见自己的善恶之业, 见 [ 芒果园罗睺罗经 ] (Ambalatthika Rahulovada Sutta) 里佛对罗睺罗说的 法也是不死的甘露, 唯有吃了这甘露才得不死, 见 [ 相应部 ] 无为相应 法也是不燃烧, 对五蕴六入六尘六识不随其燃烧, 这在 [ 杂阿含 1244 经 ] 里 法也是指五蕴名色法或我们整体的身心现象的真实相, 让我们见到了真实相后, 不再受骗与它 法的成就 ([ 增一阿含经 ] ( 卷 1) 十念品第二, 二 ) 世尊告诸比丘 :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法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当修行念法, 常念于法, 善修行之, 便成神通, 若修十遍定的业处, 要是修到八定 ( 八胜处或八除入, 八解脱, 色及无色界定 ), 会得到一种或多种神通 这些神通变化虽然很吸引人, 若一个行者未调服欲贪 ( 瞋恚 ), 未离欲贪 ( 瞋恚 ), 未超越欲贪 ( 瞋恚 ), 不可能得胜知胜见 ( 即无色见 ), 亦不可能得以上的胜处 若能成就戒 定 与慧, 自当获得沙门果, 自证涅盘 ([ 相应部, 道相应 ]( 三四 ) 第四, 到彼岸, 四 )

9 世尊如是说已, 如是说之善逝师, 更说曰 : ( 一 ) 于人中到彼岸者少, 余之众生, 唯奔走于此岸 ( 二 ) 于正说之法, 行如法者, 到达彼岸, 超越甚难超越, 死之境界 ( 三 ) 贤者弃黑法, 应修白法 离在家到出家, 难得, 乐而向远离处 ( 四 ) 希求喜悦 断诸欲 无所有, 贤者去心垢而净己 ( 五 ) 于菩提分正心善修, 以欣, 无取, 弃执着, 有光辉之漏尽者, 于现世般涅槃 黑法是十恶业 : 即杀生 偷盗 邪淫 妄语 恶口 两舌 绮语 贪 嗔 痴 白法是十善业 : 即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不贪 不嗔 不痴 ([ 增一阿含经 ], 卷第三十三, 等法品,1) 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 於現法中受乐无穷 欲得尽漏, 便能获之 云何为七法? 於是, 比丘知法, 知义, 知时, 又能自知, 复能知足, 亦复知入众中, 观察众人, 是谓七法 (1) 云何比丘知法? 於是, 比丘知法, 所谓契经, 祇夜, 偈, 因緣, 比喻, 本末, 广演, 方等, 未曾有, 广普, 授決, 生經 若有比丘不知法者, 不知十二部经, 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 名为知法 如是, 比丘解了於法 (2) 云何比丘解了於义? 於是, 比丘知如來机趣, 解了深义, 无所疑难 若有比丘不解了义者, 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知深义故, 名為解义也 如是, 比丘能分別义 (3) 云何比丘知其时宜? 於是, 比丘知其时节, 可修观時便修观 可修止時便修止, 可默知默, 可行知行, 可诵知诵, 可授前人便授前人, 可语知语 若有比丘不知此者, 不知止观進止之宜, 此非比丘 若復比丘知其时节, 不失時宜, 此名為随其方宜 如是, 比丘知其时宜 (4) 云何比丘自能修己? 於是, 比丘能自知己, 我今有此見闻念知, 有如是智慧, 行步进止, 恒随正法 若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

10 出入行來, 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自修己进止之宜, 此名為自修己行, 是谓比丘能自知己 (5) 云何比丘自知止足? 於是, 比丘能自筹量睡眠, 觉寤, 坐臥, 经行, 进止之宜, 皆能知止足 若有比丘不能知是者, 則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解了此故, 名为知足 如是, 比丘名为知足 (6) 云何比丘知入大众? 於是, 比丘分別大众, 此是剎利种, 此是婆罗门众, 此是長者众, 此是沙门众, 我当以此法, 宜則适彼众中, 可语可默 皆悉知之 若有比丘不知入众, 此非比丘, 以其比丘知入大众故, 名为知入众也 是谓比丘知入大众也 (7) 云何比丘知众人根元? 比丘当知, 有二人, 云何为二? 彼或有一人, 欲往至园中亲覲比丘, 彼第二人不喜至彼观见比丘, 彼人欲至园中亲覲比丘者, 此人最为上 比丘, 复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一人虽至比丘所, 然不问其宜, 彼第二人亦不往至寺中见比丘 彼至寺人最为第一 比丘, 复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一人至比丘所问讯时宜, 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问讯时宜 彼人至寺者, 最尊第一, 出彼人上 比丘, 复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一人至比丘所, 至心听法, 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 不至心听法 彼至心听法者, 於彼人最为第一 比丘, 复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有一人能观察法, 受持讽诵, 彼第二人, 不能受持讽诵 彼人受持讽诵者, 於此人上最為第一 比丘, 复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有一人, 闻法解其义 彼第二人, 闻法不解其义 彼人闻法解义者, 於此人最尊第一 比丘, 复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有一人闻法, 法成就 彼第二人不闻法, 法不成就 彼人法, 法成就者, 於此人第一 比丘, 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 彼一人闻法能堪忍修行, 分別护持正法 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 彼能修行法者, 於此诸人最尊第一, 犹如牛有酪, 由酪有酥, 由酥有醍醐, 最為第一, 无能及者, 此亦

11 如是 若有人能修行者, 此人最为第一, 无能及者 是谓比丘观察人根 若有人不了此者, 则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闻法分別其义者, 此为最上, 如是比丘观察人根 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 於现法中快乐无为, 意欲断漏, 亦无有疑. 是故, 比丘, 当求方便, 成此七法, 如是, 比丘, 当作是学 前面三步是观察自己, 后面四步是观察他人 能看他人时, 已是达到四神足的第四步 ( 欲神足 勤神足 心神足 观神足 ) 法的利益 ([ 增一阿含经 ], 卷第四十八, 礼三宝品 2) 世尊告诸比丘 : 若善男子, 善女人欲行礼法, 当念十一事, 然后礼法 云何名为十一?(1) 有慢当除慢 (2) 夫正法者, 於欲而除渴愛想 (3) 夫正法者, 於欲而除欲 (4) 夫正法能断生死淵流 (5) 夫行正法, 获平等法 (6) 然此正法断诸恶趣 (7 ) 寻此正法得至善处 (8) 夫正法者, 能断愛网 (9) 行正法者, 從有至无 (10) 行正法者, 明靡不照 (11) 夫正法者, 至涅槃界 若善男子, 善女人欲行礼法, 当思惟此十一法, 然后便获福无量 長夜之中, 受福无限 如是, 比丘! 当作是学 因此我们当自熾燃, 熾燃於法, 勿他熾燃! 当自归依, 归依於法, 勿他归依! 法増比丘, 澳洲佛宝寺,2010 年 4 月 29 日 dhammavaro@hotmail.com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学习佛法 皈依三宝 佛陀中道 修习佛法 学习南传佛法 学习南传佛法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如何认识苦? 法增比丘 苦的认知 世间实在苦, 凡夫当乐处, 三宝实无价, 世人尽不知 在佛经里佛常把不知苦, 不懂生死的道理, 不知因果业报, 又不信三宝的人称作愚痴无闻凡夫 这些迷失的有情众生因为对上述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 又不求取圣道, 灭寂诸行而清净解脱, 所以对圣道 该求的不求 因为见解根本错误的关系, 为诸苦所逼恼时, 不但不知断恶修善, 积集来世福德资粮, 卻反而纵欲, 乐于追逐世间八法

More information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四正勤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 也叫四正精进 这里将引 相应部 和 舍利弗阿毗昙论 来详加分析 目标 在 相应部 的正勤相应里如是记载佛陀的话 : 如是比丘, 对四正勤予修习, 对四正勤予多修习者, 则趣向涅盘, 倾向涅盘, 临入涅盘 [1] 这里佛陀指明四正勤的修习会导致涅盘 佛陀在另一场合的开示也曾指出 : 比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 皆入于象之足迹, 故象足迹为最上最大 如是诸善法, 皆以不放逸 (

More information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厌离 离欲 与灭尽 -- 修行的次第 --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修行从凡夫到圣人有不同的层次, 佛陀在不同的地方对 不同根性的人说不同层次的修法 归纳有以下几种 : 1. 修习厌离 离欲 与灭尽 如在 杂阿含 28 经 中佛说 : 于色生厌, 离欲, 灭尽, 不起诸漏, 心正解脱, 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先要认识三界和诸苦, 才能生厌离, 生起出离之心, 然后才去找苦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TISARATANA VANDANA Salutation To The Triple Gems 禮敬三寶 求授三皈八戒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More information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观照想的生灭 法增比丘 我们若只是浅显的观察, 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那即是身体是我, 心也是我 若观察的更深一点, 除了确定色体是我之外, 还有我的感受 想念 造作 和意识活动 佛陀将它们归纳为色 受 想 行 识 若是不同意,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下去, 看看除了五蕴, 能再找到什么? 因为佛法是要靠自己来探究, 自己思考, 自己行道, 自己证果的 ; 没人会替我们做, 也没有神或佛菩萨会替我们做的

More information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法增比丘 攀缘四识住 贪欲的生起, 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 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 这在 杂阿含 七五二经里佛说: 佛告迦摩: 欲谓五欲功德, 何等为五? 谓眼识明色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如是, 耳 鼻 舌 身 识触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 是名为欲 然彼非欲, 于彼贪著者, 是名为欲 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 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 为何去思念它呢? 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More information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破除概念的方法 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什么是概念 (pabbatti)?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我们所遇到的无非是两种法 (Dhamma), 第一个是色法 (rupa); 从天空到山河大地, 以及在这地上的一切, 动的和不动的, 见的到与见不到的, 和我们色身的色蕴, 过去, 现在, 未来, 内, 外, 粗, 细, 美, 丑, 远, 近的种种色法,

More information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学佛的次第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认识苦 我们虽然遭受到苦, 但是我们却不会因此而认识苦, 所以在应用佛法时犹如隔靴抓痒, 对学佛者来说将很困难, 不能相应 就好比一个通晓经济学的未必会作生意一样 因为有了色身, 以及执著外在的色相 ; 所以才有各种的色相的事情生起 ; 产生种种的缠系 ; 错误的认为这些色身及色相是我或我所拥有的 如此的生起执著于苦或乐的感受, 并且混淤的把五蕴的色,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Dhamma Venerable Nyanatiloka The Word of the Buddha DIgha NikAya Majjhima NikAya Samyutta NikAya AGguttara NikAya Dhammapada Visuddhi magga NANamoli Kabbala dukkha kilesas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安般念业処 法增比丘 安般念 (anāpānasati) 是以呼吸作为目标, 來修习定的一个法门 它的修习是将我们的心导向宁静, 直到它到达安止定 (appana samadhi) 的阶段 止, 巴利文 samatha 奢摩他, 意义是止, 依业处修止而得住心, 不再散漫, 代表心的宁静 定, 巴利文 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义为定, 等持 当心不再被烦恼占有时, 心达到心解脱, 这时心里没有丝毫的思惟,

More information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三宝经 [1] (Ratana Sutta) ([ 宝经 ]-[ 小诵经 ]-[ 小部 ]-[ 南传大藏经 ]) 译者不详, 法增比丘 1999 年润饰及 2005 年注释 ) 天空或地上, 众生 [2] 来聚集, 愿众生安乐, 汝等应谛听, 如来 [3] 所说法,( 千万劫难遇 ) 天地诸神祗, 汝等应谛听, 人民日与夜, 献奉诸供品 [4], 应慈爱彼等, 精进施佑护 于此处他界, 或于诸天上

More information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邓殿臣赵桐译 [ 题解 ] 大念处经 是巴利三藏中经藏 长部尼伽耶 的第二十二经, 又名 四念处经 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 即以修习四念住, 内观身 受 心 法, 了知 身不净 受是苦 心无常 法无我, 以对治净 乐 常 我等四颠倒想, 修得慧观 知见苦 无常 无我之三法印, 达至 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漏断尽, 述于涅槃之境 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2. 禁 止 母 乳 代 用 品 之 促 銷 活 動, 以 及 不 得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認 證 說 明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並 在 婦 產 科 門 診 兒 科 門 診 產

2. 禁 止 母 乳 代 用 品 之 促 銷 活 動, 以 及 不 得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認 證 說 明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並 在 婦 產 科 門 診 兒 科 門 診 產 104 年 母 嬰 親 善 醫 療 院 所 認 證 基 準 及 評 分 說 明 ( 調 整 對 照 表 ) 認 證 說 明 措 施 一 : 明 訂 及 公 告 明 確 的 支 持 哺 餵 母 乳 政 策 (8 分 ) ( 一 ) 醫 療 院 所 成 立 母 嬰 親 善 推 動 委 員 會, 由 副 院 長 級 以 上 人 員 擔 任 主 任 委 員, 並 定 期 召 開 會 議, 評 估 醫 療 院

More information

014315 市 立 永 平 高 中 無 填 報 無 填 報 (02)22319670 014322 市 立 樹 林 高 中 已 填 報 已 填 報 (02)86852011 014326 市 立 明 德 高 中 已 填 報 (02)26723302 014332 市 立 秀 峰 高 中 已 填 報

014315 市 立 永 平 高 中 無 填 報 無 填 報 (02)22319670 014322 市 立 樹 林 高 中 已 填 報 已 填 報 (02)86852011 014326 市 立 明 德 高 中 已 填 報 (02)26723302 014332 市 立 秀 峰 高 中 已 填 報 加 總 - 人 數 每 位 填 報 人 只 能 填 一 種 學 制 欄 標 籤 列 標 籤 高 級 中 學 進 修 學 校 010301 國 立 華 僑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無 填 報 已 填 報 (02)29684131 011301 私 立 淡 江 高 中 無 填 報 已 填 報 (02)26203850 011302 私 立 康 橋 高 中 已 填 報 (02)22166000 011306

More information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自觉者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二零零三年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才能开正确的药剂给病人服用 ; 是要针炙? 要发汗? 要泻? 要吐? 或服药?

More information

《聖道行跡》

《聖道行跡》 圣道行迹 法增尊者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 一. 礼赞佛陀 3 二. 如理思惟 4 三. 皈依三宝 8 四. 布施, 持戒 10 布施的果报 10 五戒的传授 14 五戒分析 16 五戒的持守 18 五戒的违犯 22 犯戒的对治 25 持戒的功德 30 五. 禅定 32 经行法 32 经行法四阶 34 经行法的观照 35 静坐的方法 41 六. 观照 44 我们对身体的错误看法

More information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色蕴的生, 住, 味, 患与离弃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对人的组成有极周详的分析, 人是由色身及精神两个部分组成的 再详细的分析是五蕴, 有色身 感受 想念 行为 及意识五个部分 五蕴, 巴利文, 蕴 khandha, 以前它是称为五阴 是指五个生命的组合体, 或五个执取的组合体,upādānakkhandha 它们是佛陀分析归纳我们的身心现象所作的结论 色,rupa,

More information

敬信三宝

敬信三宝 1 第一章敬信三宝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 三次 ) 信 信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 大智度论 里说道 : 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 就是说这个 佛经里曾记载许多在家众, 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 生起净信, 于是就礼拜佛足, 而自称从今日始归依三宝 :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并请佛听许他们成为清信男 ( 优婆塞 U p a s a k a ) 和清信女 ( 优婆夷 U p a s i k a ),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36期

正法之光~第36期 原 始 佛 教 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 陀 正 覺 後 2445 年 2013 年 11 12 月 合 刊 36 第 期 原 始 佛 法 人 間 佛 教 正 法 寶 船 在 廣 西 貴 港 揚 帆 原 始 佛 教 從 福 建 福 興 復 興 正 覺 與 宗 教 是 不 同 的 道 路 方 法, 各 有 不 同 的 準 則 來 處 理 人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世人日日求福, 而福却不至, 人但断却众恶, 福报自然临门 若再增上修慈, 慈悲於一切如母众生, 福报倍增, 功德无量, 众恶缘转减或消除, 邪魔远离, 事事如意 行善自得福报, 但会用的完 持戒修定观照自得功德, 越积越多, 乃至圆满解脱 福报指善业 (kusala) 的功德 (puñña) 所带來的善果报,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转正法轮 ( 转法轮经 无我相经 皮带束缚经 ) 禅修开示与问答 请用 Foreigs1 字型 III 转正法轮 回首页 转正法轮目录 帕奥禅师序 III 安般念简介 1 转法轮经 11 无我相经 101 五比丘 131 皮带束缚经 ( 一 ) 141 皮带束缚经 ( 二 ) 151 问答类编 239 克服障碍 239 戒学释疑 252 定学释疑 260 慧学释疑 277 学佛群疑 301 附录 32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圆觉经第廿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三十七助道品的第四品类, 是 五根 为什么称为 根 呢? 因为这五法, 就像植物的根一样, 植物都是先有种子发芽, 发芽之后, 如果根还没有生的话, 这个芽也很容易会烂坏掉 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前面虽然修四念处观, 能够使善芽萌发, 但是根还没有生, 因为根还没有生, 因此所萌的善芽也容易烂坏, 所以必须修习现在说的五法, 使善根生, 这就是为什么称为 根 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归命彼世尊, 应供, 等正觉 对四谛法的三遍知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佛说 无慧者无定, 无定者无慧, 具足定与慧, 彼近于涅盘 ( 南传法句经 372 偈 ) 要到达涅盘就须对四谛法三转十二行, 故此佛能适 当的被称为正等正觉者 (samma-sambuddho) 在 杂阿含 464 经 中上座答阿难说 : 尊者阿难! 修习於止, 終成於观 修习观已, 亦成於止 谓圣弟子止

More information

无上的布施

无上的布施 无上的布施 缅甸毛淡棉帕 有两种布施 : 一 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 二 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 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 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 (savaka) 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 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 让我们看 布施分别经 DakkhinavibhavgaSutta 中的例子: 一时, 佛陀住在释迦国 (Sakyancountry) 迦毗罗卫城 (Kapilavatthu)

More information

prayer2015slides

prayer2015slides Cultivation Vandanâ Homage Namô Tassa Bhagavatô Arahatô Sammâ- Sambuddhassa (3x) Homage to the Triple Gems Homage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Exalted One, the Fully Enlightened One. Ti-Sarana The Three

More information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法增法师指导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23 3. 五蕴法与名色法 27 4.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40 5. 定力的培育 57 6. 安般念 61 7. 四种正知的修习 71 8. 经行 77 9. 四威仪与其他姿势的观照 85 10. 三十二身分 98 11. 念身之四界

More information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我 只是两个部份, 一份是身体, 一份是心 佛陀把它们拆开来, 称它们为 五蕴 [2] 这五蕴 (khanddha)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

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 做个喜悦的人 念处新论 [ 台湾 ] 苟嘉陵 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念处今论 序一 念处今论 序二自序静心家园 -- 静心内在的一个小小的休息前言静心家园 -- 静心内在的一个小小的休息一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13 二 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吗?...16 三 为何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20 四 身 受 心 法 四个察觉的对象...27 五 人人皆可一试的方法...33 六 放下包袱的过程 苦 集 灭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起诵仪 香赞 ( 一遍 )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More information

须要有一个离心力出来所以 欲神足 就是你要离开滚滚红尘的吸引而必须有 的一个离心力 如果你没有相当的决心你是离不开欲界的吸引力的 所以不要一 看到别人精进修行就讲人家起心欲精进斯人行邪道认为这些都是有为法 都是画蛇添足 首先需要搞清楚解脱的次第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什么叫世间法和出 世间法的区别你知道的名

须要有一个离心力出来所以 欲神足 就是你要离开滚滚红尘的吸引而必须有 的一个离心力 如果你没有相当的决心你是离不开欲界的吸引力的 所以不要一 看到别人精进修行就讲人家起心欲精进斯人行邪道认为这些都是有为法 都是画蛇添足 首先需要搞清楚解脱的次第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什么叫世间法和出 世间法的区别你知道的名 25 第十八章 欲神足 正精进 第一节 不放逸者能修四禅 杂 五九四(八八 ) 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有人作世间建立彼一切皆依于地 如是比丘修习 禅法一切皆依不放逸为根本不放逸集 不放逸生 不放逸转 比丘不放逸 者能修四禅 第二节 一切善法皆依不放逸为根本 杂 五九六(八八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百草药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 如是种种善 法皆依不放逸为本 如上说 乃至涅槃 譬如水陆诸华优钵罗华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皆不放逸为根本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4CFB4ABB7F0BDCCBBF9B1BEBDCCD2E52E646F63>

<4D F736F F D20C4CFB4ABB7F0BDCCBBF9B1BEBDCCD2E52E646F63> 法音文库 斯 毗耶达西方之译-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 著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I 目 录 译者的话...1 原 序...3 第一章 佛陀...5 第二章 佛教的观点...15 第三章 佛教的中心思想 ( 四真谛 )...31 第一真谛 苦...35 第四章 第二真谛 集...50 第五章 第三真谛 灭...65 第六章 八正道的三部分...76 第七章 第四真谛 道...87 正见...87 第八章 正思惟...104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六期(簡體)

正法之光~第六期(簡體) 原始佛教會 Sammā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覺後 2442 年 2010 年 12 月 8 日 第 6 期 創刊於 2010 年 7 月 5 日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正法流佈 中道僧團檳城中道禪林成立了! 马来西亚槟城中道禅林的成立仪式 过程虽然简单 意义却非常深远 这象征着 佛陀正法在槟城奠基 从此 中道僧团将在槟城开教弘法 为槟城地区的人们带来亲近

More information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死生智 (4) 得漏尽智 2. 依缘起的观察, 开启觉悟的智慧 3. 观察十二缘起, 开示流转及还灭的规律

More information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大智度论第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六成就之 2 ( 卷二 ~ 三 ) 四 主成就 ( 说法的人 ) 佛有十个名号 : 1 婆伽婆 2 如来 3 阿罗汉 4 正徧知 5 明行足 6 善逝 7 世间解 8 无上士 9 调御丈夫 10 天人师 五 处成就 ( 说法的地方 )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各位法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现在还在六成就的部分 前面已经介绍过 如是我闻 一时 这三个成就,

More information

内观禅修手册

内观禅修手册 序 内观禅修手册 本书所介绍的是南传佛教大师阿姜达磨多罗所传的内观法 苏谛南法师 ( 般那无陀比丘 ) 早年依止阿姜达磨多罗五年, 尽得精髓, 而有 内观禅修手册 的著作传出 达磨多罗内观法的特色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来体验 心基 处感受的生灭, 进而超越感受而得到解脱 愿众生安详自在内观教育编译组 1999.4 作者序 本人甚为赞叹 内观教育基金会 推展依据 大念住经 的内观禅修法 本人曾写出一本泰国达磨多罗比丘所指导的培养

More information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第一章走进佛教 2500 多年前的一个凌晨, 明星现于天上, 在一棵菩提树下, 有人忽然发出了一声赞叹 : 奇哉! 奇哉!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这个人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自这天以后, 释迦牟尼就四处传播他在菩提树下静悟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等道理 释迦牟尼, 姓乔达摩, 名悉达多 ( 公元前 566 年 ~ 公元前 486 年 )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 ( 今尼泊尔境内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I. 安般念简介 静而且殊胜的, 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 能在邪恶不善念头 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 依据上座部佛法 (Theravada), 禅修的法门可概括地分为两大类, 即止禅与观禅 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 观禅则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 这两大类法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 相应部. 谛相应 (Sacca Samyutta) 里开示说 : 诸比丘,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7F0CAB9B1C8C7F02DC8CBC0E0CAD6B2E12E747874>

<4D F736F F D20B7F0CAB9B1C8C7F02DC8CBC0E0CAD6B2E12E747874> 人类手册 从身心的学习认识佛教 佛使比丘 第一章 佛教的精神特色 ( 佛教指出 什么是什么 ) 第二章 三法印 ( 宇宙的本然性质 ) 第三章 四执取 ( 执取的驱使力 ) 第四章 三增上学 ( 修习的次第 ) 第五章 五蕴 ( 人类到底粘缚着什么?) 第六章 自然止观法门 ( 随缘开悟之道 ) 第七章 形式止观法门 ( 技术开悟之道 ) 第八章 圣者和熄灭烦恼 ( 逐渐地脱离世间 ) 第九章 佛教与人类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解脱心 尊者阿迦曼 Namo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解脱心 MUTTODAYA 公元 1929 年左右尊者阿迦曼在清迈为大众演说 渐进的修行系列 英译 : 佚名中译 : 曾银湖 ( 台湾 ) 一 修习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 佛陀说过, 当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时, 必然会彻底地败坏无余 ; 但是如果放入圣弟子的心中,

More information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吉祥尊者主講 象涵記錄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己, 他要以眾生為心 有人說他嚴苛 有人說他溫柔 全看他覺得你需要什麽才能凈化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起诵仪 香赞

More information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1 内观基础 2006 年校译版 + 马哈希尊者著 2 内观基础 2006 年校译版 + 马哈希尊者著 目录一 英译序 / 茅塔诺二 简介三 止与观四 五蕴五 智慧与解脱六 正确的方法七 心八 为何和何时九 缘起十 执取如何生起十一 即刻观照十二 不断的修习十三 事物的分解十四 无常十五 重新发现十六 最终的安宁十七 进步十八 圣道十九 总结二十 年青的织工二一 适合根性的修法二二 布萨天女二三 圣谛二四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有时我们又会把大海再做一个更大的解析, 法界包含 空 与现象界的一切, 大海是代表整个无边无际的宇宙本体空 ; 波浪是代表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 包括一 切动物 植物, 包括六道中的一切众生, 包括所有的日月星辰 山河大地 每个 波浪都是一个缘起的现象 我们现在再把现象界的一切缩小到每个人, 这个波浪

有时我们又会把大海再做一个更大的解析, 法界包含 空 与现象界的一切, 大海是代表整个无边无际的宇宙本体空 ; 波浪是代表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 包括一 切动物 植物, 包括六道中的一切众生, 包括所有的日月星辰 山河大地 每个 波浪都是一个缘起的现象 我们现在再把现象界的一切缩小到每个人, 这个波浪 43 第三十六章 知足 感恩 大慈大 悲 当你经过整个解脱道的闻 思 修 证 到后来真正有所体证之后 你就会很 知足 很感恩 而且会如实地展现出真正的大慈大悲 第一节 融入空海 断生死流 杂 三四七(三四八)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如来成就十种力 得四无畏 知先佛住处 能转 梵轮 于大众中震狮子吼言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谓缘无明行 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 纯大苦聚灭 诸比丘 此是真实教法显现 断生 死流

More information

恶业如何净化呢? 它是依靠对圣道的信心, 加上自己的努力,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奉持禁戒 并能够懂的对所作的恶业如法忏悔, 依四正勤修持, 恶未生不令生, 恶已生令断, 善未生令生, 善已生令长 烦恼千变万化, 难以觉察, 因为烦恼的关系, 我们才造恶业 ; 佛陀把烦恼分类成许多种 : ( 一

恶业如何净化呢? 它是依靠对圣道的信心, 加上自己的努力,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奉持禁戒 并能够懂的对所作的恶业如法忏悔, 依四正勤修持, 恶未生不令生, 恶已生令断, 善未生令生, 善已生令长 烦恼千变万化, 难以觉察, 因为烦恼的关系, 我们才造恶业 ; 佛陀把烦恼分类成许多种 : ( 一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 圣道的特征 1. 恶业的净化 2. 四双八辈 3. 道果的证悟与四沙门果的根预流果的根一来果的根不还果的根阿罗汉果的根断除烦恼的过程 4. 寂静涅槃圣道的力量 佛说 : 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 然, 须跋! 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 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 大涅槃经 ) 这正道即是圣道, 也即是八支圣道

More information

一 人本思想为基础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这一事实说明, 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 宗教信仰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 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 传统宗教不仅作为信仰存在, 更是道德建立的基石 欧美地区依基督教建立其道德规范, 阿拉伯地区依伊斯兰教建立其道德规范, 而印度 中国

一 人本思想为基础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这一事实说明, 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 宗教信仰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 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 传统宗教不仅作为信仰存在, 更是道德建立的基石 欧美地区依基督教建立其道德规范, 阿拉伯地区依伊斯兰教建立其道德规范, 而印度 中国 建立合理的当代道德规范 济群法师 当今社会面临着信仰危机, 更面临着道德危机 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伦理道德 淳朴的民风民俗及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正在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 物质文明的发展虽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方便,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始料未及的社会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进行反思, 不能正确认识到道德重建的必要性, 那么, 人类社会业已出现的各种危机必将愈演愈烈 近年来, 国家提出的 以德治国

More information

增壹阿含经

增壹阿含经 增壹阿含经 符秦建元二十一年 (385 年 ) 据兜怯勒国沙门昙摩难提译 增壹阿含经 目录 增壹阿含经第 1-5 卷增壹阿含经第 6-10 卷增壹阿含经第 11-15 卷增壹阿含经第 16-20 卷增壹阿含经第 21-25 卷增壹阿含经第 26-30 卷增壹阿含经第 31-35 卷增壹阿含经第 36-40 卷增壹阿含经第 41-45 卷增壹阿含经第 46-50 卷 2 增壹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0F\252\371\252G\270g\301\277\270q-0524.docx)

(Microsoft Word - \250F\252\371\252G\270g\301\277\270q-0524.docx) 目 錄 序 言... I 沙 門 果 經... 1 沙 門 果 經 講 義... 51 第 一 講 經 文 背 景... 51 第 二 講 國 王 見 佛... 83 第 三 講 六 師 諸 見... 131 第 四 講 出 家 功 德... 167 第 五 講 具 足 戒 行... 199 第 六 講 定 慧 四 緣... 239 第 七 講 捨 離 五 蓋... 265 第 八 講 成 就 初

More information

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

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 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 作者 : 萧登福 作者单位 : 台中技术学院 刊名 : 宗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 : RELIGIOUS STUDIES 年, 卷 ( 期 ): 2002,(2) 引用次数 : 0 次 参考文献 (7 条 ) 1. 李颐之. 郭庆藩 庄子集释 引 2. 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 一书 1990 3. 引书 的抄写年代 1990(10) 4. 大正藏 5. 大正藏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觉悟之路

觉悟之路 觉悟之路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斯里兰卡 Sri Lanka 那烂陀长老 (Narada Mahathera)/ 著 学愚法师 / 译 译者序和前言 ---------------------------------------------------------------------------------------- 3 第一章太子出家 ----------------------------------------------------------------------------------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34期-簡體

正法之光~第34期-簡體 原始佛教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覺後 2445 年 2013 年 8 9 月合刊 第 34 期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雨安居禅修营 学习原始佛法禅观道次第 修行是否有所进步 不在于学习多少法门 而在于所学的内容与道次第是否正确与完整 唯有亲 身实践 才能检验所学的佛法 并得到真实的受用 怎样知道有所受用 则在于是否有所改变进步 (1)看待自己

More information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50 disk02track19 菩提分之概要, 一切之概要 51 disk02track20 一切之概要, 缘起法 52 disk02track21 缘起法 53 disk02track22 缘起法 54 disk02track23 发趣法 55 disk02track24 发趣法 56 disk02track25 发趣法 57 disk02track26 发趣法 58 disk02track27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圆满自觉者 观察缘起 如何灭除痛苦佛法开示与问答 帕奥禅师开示 简体版校印说明 本次简体版的校印, 是以 观察缘起 原书为底本, 同时考虑到单独成书篇幅过少, 因此在后面添加了 如何灭除痛苦 及 佛法开示与问答汇编 两个独立篇章 依据 观察缘起 原书, 帕奥禅师的缅文开示首先由净法比丘等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離苦七-首頁-簡

離苦七-首頁-簡 离苦得乐的妙法 ( 七 ) 2 道圣谛(一)引言 为何在家 出家学佛多年仍未能见法?佛弟子初皈依三宝或剃度出家时,踊跃欢喜,布施持戒,精进闻法,希望见法,早日证得涅槃,了生脱死 但多年后,却发现不仅未得涅槃,也没见法,烦恼仍然不断现起,对来世轮回生起惶恐心 从阿含经中我们发现其中缘由,值得思考!例一:佛为有信心白衣弟子说法,必先说:布施 持戒 生天 欲不净法 漏为大患 出离为要 此时闻法者心净如白布,随染师染任意色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1 [ 第一篇 ] 教法片段... 4 [ 第二篇 ] 一份 法 的赠礼... 11 [ 第三篇 ] 法性... 16 [ 第四篇 ] 实相的两面... 22 [ 第五篇 ] 心的训练... 33 [ 第六篇 ] 与眼镜蛇同住... 42 [ 第七篇 ] 阅读自然之心... 45 [ 第八篇 ] 只管做它!... 58 [ 第九篇 ] 关于这颗心... 64 [ 第十篇 ] 内心的平衡... 65

More information

<AA6BA8A3A4BAA4E52E706466>

<AA6BA8A3A4BAA4E52E706466> Satipah na Kandy BPS, the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HananSiegmund Feniger Königsberg Nyanatiloka Island Hermitage Nyanaponika Dehra Dun Mahasi Sayadaw Pali Text Society Udawattakele German Oriental

More information

直剎那变化 但是我们偏偏一直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 去找一个 真 我 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自性 所以印老就把这些解析出来 你如果没有 深入的法义闻思基础 很容易落入 真常唯心 那跟佛陀所讲的 无我 法印背 道而驰也不知道 因为这很深 大家要慢慢地去体会 慢慢地深入就可以体证到 如果真的能够体悟

直剎那变化 但是我们偏偏一直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 去找一个 真 我 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自性 所以印老就把这些解析出来 你如果没有 深入的法义闻思基础 很容易落入 真常唯心 那跟佛陀所讲的 无我 法印背 道而驰也不知道 因为这很深 大家要慢慢地去体会 慢慢地深入就可以体证到 如果真的能够体悟 20 第十三章 三法印 大家都很认真 有的是空着肚子来听课 不错 真的要有这种精神 要有求法 之心 要有玄奘大师为法粉身碎骨而在所不惜的魄力 决心 如果你能够有这种决 心 魄力的话 成功就很快 今天 当然因缘是很好 中鼎有这样的地方 我们来 中鼎这里上课 大家可以听 但是今天是你们在这边 然后我过来上 如果你是真 的为解脱而来的话 那就没有距离 你真的为解脱的话 我们是超越时空的 也许 有一天不管我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译者序和前言 第一章 太子出家

目录 译者序和前言 第一章 太子出家 觉悟之路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2009 年 9 月 30 日文字重新校对 ) 斯里兰卡 那烂陀长老 (Narada Mahathera)/ 著 学愚法师 / 译 1 目录 译者序和前言 ----------------------------------------------------------------------------------------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毗耶达西法师 (Ven.Piyadassi) 目录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苦圣谛第一节苦的广说与略说一 苦的广说二 苦的略说第二节五取蕴一 色蕴二 受蕴三 想蕴四 行蕴五 识蕴六 五取蕴七 五取蕴的共相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48期-簡體

正法之光~第48期-簡體 原始佛教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覺後 2448 年 2016 年 1 2 月合刊 第 48 期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正念 正智正向当前解脱 北海传禅法开演人间佛教 三阶念佛得成就实相念佛 圣佛弥陀禅显示弥陀真法 原始佛教不是一种 教派 而是一种生命的内容与方向 是 正觉于苦 度苦 的内容 是 自度苦 助人度苦 的人生方向 禅修不是要去发现新大陆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观禅指导手册 恰宓尊者著 明慧译 2013 年 8 月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序言 易见他人过, 难见自己非 法句经 252 句这句话与禅修者密切相关 禅修者也许一直在犯同样的错误, 而全然不觉, 直到有一位锐利的 经验丰富的禅修者给他指出来才明白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經選要》 原始佛经选要 梁国雄居士译 =========================== 2012 年 1 月 17 日第 1.3 版版权声明 原始佛经选要 一书版权, 乃属译者梁国雄居士所有 欢迎在互联网内转载, 但不得更改任何内容, 或作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牟利商业用途 译者电邮 :khl4035@yahoo.com.hk 原载网址包括 : 佛法小品 http://home.pacific.net.hk/~khl123/

More information

http://www.klrs999.cn/bj.htm 内容简介 本书是韩国国民最喜爱的 KBS 医学健康栏目 生老病死的秘密 的图书版 是 韩国的 健康教科书 该节目由大韩医生协会推荐的各科最著名的主治医师 15 人 构成的咨询团做后盾 采访世界各地最有名望的专家 本书对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的各种有关健康的问题都做了科学的解释 你会发现按照书中的独特的自然保健 法 吃饭 睡眠 行走 沐浴 每时每刻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愈力

More information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More information

佛陀的启示

佛陀的启示 佛陀的启示 What the Buddha Taught 罗睺罗 化普乐 (Dr. Ven. Walpola Rahula, 907- ) 著 顾法严译 慧炬出版社版权所有 佛陀传略...2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4 第二章 四圣谛...23 第三章 第二圣谛 : 集谛 苦之生起...38 第四章 第三圣谛 : 灭谛 苦的止息...45 第五章 第四圣谛 : 道谛...56 第六章 无我论...63

More information

APPROACH THE BUDDHA TELLING YOU THE TRUE BUDDHA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佛陀 佛陀与佛法 ( 上 ) 那兰陀著学愚译 主 办 :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广化寺地址 :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鸦儿胡同 31 号广化寺邮编 :100009 网址 :www.bjfj.net 联系电话 :010-64005081 编委主任 : 怡学编委成员 : 怡学 胡雪峰 圣凯 温金玉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身念处禅观修法 Vipassana Bhavana ( 选编摘要 ) 阿姜念 摩诃尼拉难陀 ACHAAN NAEB MAHANIRANONDA Bo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er 泰国布堪甲那南禅修中心 奢摩他 ( 止 ) 与毘婆奢那 ( 观 ) 修法的差别 有两种修法, 奢摩他和毘婆奢那修法 : 奢摩他修法 毘婆奢那修法 1) 真实的自性是定, 会产生平静的心态 1)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八圣道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 目录 ) 1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简介 ----------------------------------------

More information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增益福德的方法 礼敬世尊, 阿罗汉,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福德的意义 (Puñña) 佛陀说 : 福德是福德业, 是幸福 如意 喜乐 可亲 愉悦的别语 ( 如是语 22) 福德业是善业, 善的行为 在佛经里常提到的是十善业 : 不杀, 不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不贪, 不嗔, 不痴 善业引生世间的利益, 譬如好的重生 财富 美貌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不净观

不净观 不净观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南传的不净观课诵文 (Asubhānussati) 我们应当正观这身体, 是一组不圆满的名色混合物, 应正观它的不圆满的情况 (Aviññāna subha nibham, saviññāna subham imam, kāyam asubhato passam, asubham bhāvayye yatī.) 此身有三十二分不净物, 它们是四大

More information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目录 作者自序 以佛法之光开显众生的智慧本性 1 第一篇 第一章 明理篇 1 基础佛理 1 什么叫做佛法 /1 从佛法的教育中得到健康与和平 /8 学佛的重要性 /13 什么叫做学佛修行 /21 修行上最根本的问题 /25 是心即佛 /31 苦集灭道 /34 善恶标准与行善断恶的方法 /41 以皈依来转折自己的人生 /51 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及如何选择 依止上师 /59 第二章 基础修行 66 解脱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 净土真 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作者 : 忻平 作者单位 : 相似文献 (1 条 ) 1. 期刊论文秦永章.Qin Yongzhang 近代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东 西本愿寺派与中国西藏地 方政权及藏传佛教界的接触 - 世界民族 2007(2) 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这个亚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步西方列强之后尘, 开始向外开疆拓土, 近邻中国便成为日本军国 主义者蚕食的对象.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Sea level China Overseas 里 1 1 1 11 1 1 11 1 1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1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More information

森林中的法语

森林中的法语 森林中的法语 作者 : 阿姜查 [ 推荐序 ] 看, 那飘落的叶片奚淞 午后的阳光炙热, 比丘苏美多扫除林地落叶, 心里不禁焦躁起来 出家不久的他, 满怀追求开悟热忱, 来到阿姜查主持的森林寺院一巴蓬寺 待了一段时日, 他发现这裹的修行生活围绕于清理环境 挑水 打扫落叶等单调寺务上 看看, 昨天扫过的地面, 今天又满铺落叶 ; 就算今天扫干净, 明日又待如何? 我是来攻读佛学和修行的, 如今我竟在毫无目的的扫落叶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47期-簡體

正法之光~第47期-簡體 原始佛教會 Sad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 觉后 2447 年 2015年 11 12月合刊 第 47 期 原始佛法 人間佛教 复归缘 起之 道二十 六载 三阶 念佛归 于实 相念 佛 大马法 友齐 心济尼 泊尔 佛陀 原说广 传中 华人 心 在待人接物上有多少因为 习以为常 造成的问题 若能将 舍弃常想 放在心上 调整对 待身边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亲人好友的态度

More information

鈥㈠簭鈥

鈥㈠簭鈥 http://www.puvilla.com 佛学入门 序 1 序 佛学入门 本 佛学入门 的内容取自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所编著之 佛学入门手册 与 太虚大师丛书 及净空大师 认识佛教 中之部份内容, 加上李炳南菩萨所编著之 佛学十四讲 及方伦菩萨所编之 佛学教本 中之部份资料, 再加以重新整编 打字排版, 经邱淑真居士细心的校对, 字体清晰, 容易明了, 希望能帮助初学者学习佛法 敬此谢忱 本书的内容,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國慶問卷09簡報 _2_.doc

Microsoft Word - 國慶問卷09簡報 _2_.doc 國 慶 活 動 及 國 情 教 育 教 師 問 卷 調 查 簡 報 ( 二 零 零 九 年 十 一 月 十 日 ) 適 逢 今 年 為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六 十 周 年, 為 了 瞭 解 現 時 本 港 學 校 在 國 慶 期 間 進 行 慶 祝 活 動 的 情 況 和 教 師 對 國 情 教 育 的 看 法, 本 會 於 零 九 年 十 月 展 開 是 次 問 卷 調 查, 此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正法之光~第四期(簡體)

正法之光~第四期(簡體) 原始佛教會 Sammādhammadīpa ORIGINAL BUDDHISM SOCIETY 佛陀正覺後 2442 年 2010 年 10 月 8 日 4 第期創刊於 2010 年 7 月 5 日 原始佛法 正法流佈 美國原始佛教會成立了! 人間佛教 离贪之道就是八正道 :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和正定 精勤修习八正道, 就可以开发智慧, 正向菩提, 最后获得涅盘之乐

More information

归依问答录

归依问答录 甘露文库 5 归依问答录 益西彭措法师 讲述 目 录 一 修学佛法有没有捷径? 1 二 如何解释三宝中 宝 的含义? 1 三 请静思五分钟, 追问自己因为哪些原因导致必须要归依佛宝? 如何才是真正对佛宝的归依? 5 四 归依佛宝后, 为什么又要归依法宝? 你能至少说出法宝的五个功德吗? 6 五 什么是僧宝, 为什么要归依僧宝? 你是如何归依僧宝的? 8 六 为什么只有佛才能做一切有情的导师? 9 七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