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修次中篇.docx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修次中篇.docx"

Transcription

1 修次中篇 梵語云 : 跋瓦納乍瑪藏語云 : 鞏貝林巴漢語云 : 修行次第 敬禮文殊孺童尊 茲當略述隨行大乘經藏軌理眾之修行次第 此中, 欲速 證得一切種智, 具了悟者, 當勤此能得彼之眾因緣 如是, 此一切遍智, 非從無因生, 否則, 一切應於一切 時中皆生遍智故 若無觀待而生, 則無何能為阻礙, 然非一 切皆成遍智 是故, 時有生故, 所有實事, 唯觀待因 又時 而有成遍智, 非一切時 非一切處 亦非一切, 故彼必定觀 待因和緣 又彼等因緣中, 應依諸無謬 齊全者 若勤於錯謬因, 縱 經長時, 不得所欲果, 如擠角取奶般 不造諸因, 不生果報 ; 無諸種子, 不生諸苗果故 是故欲得彼果, 當依無謬眾因緣 若問 : 云何遍智果位之因緣? 答 : 似我如盲, 無法闡示 彼等, 然薄伽梵, 現證圓滿佛已, 為諸所化機所宣說, 我亦 如是述說世尊所開示 世尊告曰 : 祕密主! 遍智之智慧, 彼由悲根生, 菩提心 因生, 方便臻究竟 是故, 欲證遍智, 當學悲心 菩提心 及方便等三 若發悲心, 諸菩薩眾, 欲現前拔濟一切有情故, 定成彼誓言 去除我見已, 定將恭敬, 趣艱難行, 持續無間, 長時修習, 福慧資糧 既入彼已, 必定圓滿成就福慧資糧 若圓眾資糧, 則如垂手能得遍智般 是故, 遍智根本唯是悲 心, 故於最初, 唯應修習 正法集經 亦云 : 世尊, 菩薩 不需學眾多法 世尊, 菩薩若能善持 善達一法, 彼已掌握一 1

2 切佛法 云何一法? 即此大悲心也 以大悲心遍攝故, 諸佛世尊雖已圓滿一切自利, 依然常住直至有情界盡 所作不似聲聞, 入最寂涅槃城 觀照有情, 遠棄寂滅涅槃城, 如焰鐵屋, 諸佛世尊之無住涅槃因, 唯大悲心 於此, 當述最初入修悲心之次第 首應暫修平等捨, 於諸有情, 去除貪瞋, 修平等心 細思一切有情皆欲樂不欲苦, 無始輪迴中, 無一有情未曾百次為我親人 若此有俱胝數, 於之, 或有生貪, 或有起瞋, 故我應於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如是思已, 即從中庸著手, 亦於親敵修平等心 次於一切有情修平等心已, 再修慈心 以慈心水, 滋潤心續, 視如金地, 播悲心種, 則易順利生長 次以慈心薰習心續, 故當修習悲心 悲心是欲令苦難有情遠離一切苦之行相 三界一切有情, 皆受三苦任一折磨, 極為痛苦, 故應於一切有情修習彼心, 世尊告曰 : 如是, 凡是有情地獄之有情, 唯是長時無間沈溺於熱等各種痛苦河中 又云 : 如是, 又諸餓鬼, 多數身受無盡饑渴痛苦火煎烤, 受眾極苦 諸旁生亦是, 唯受相互吞噬 瞋怒 廝殺 傷害等眾苦 人等亦是, 感受遍求不得 相互仇恨 傷害 愛別離 怨憎會 貧困等無量苦 凡被貪等煩惱, 諸纏障蔽內心, 或種種惡見擾亂者, 彼等皆是苦因, 故如身處斷崖, 唯是極苦 縱是天眾, 亦被壞苦所惱 凡是享欲天神, 彼等恆被死歿 墮落等恐怖憂苦御心, 云何安樂? 行苦是業和煩惱之性相, 隨他轉之體性, 一一剎那壞滅之性相, 彼遍及一切眾生 是故, 見諸眾生, 身處熾燃苦焰 2

3 中, 當思 : 如我不欲苦, 餘者皆同, 言 : 嗚呼! 此等愛我有情之苦, 當如何解脫彼苦? 視如己苦, 以欲令彼離苦之悲心, 安住於三摩地亦可 於一切威儀亦可 ; 一切時中, 於一切有情應修習 ; 最初, 唯於眾親友, 觀其感受如言之種種苦而修習 次, 觀有情平等無差別已, 細思 : 一切有情唯我親人, 應於諸中庸者修習 若時, 於彼如於親友悲憫等住, 爾時應於十方有情作修習 若時, 如母見己疼愛之幼兒受苦, 感同親受, 自然流露欲拔其苦之悲心, 等視所有有情, 爾時方稱圓滿, 亦得大悲之名 修習慈心, 最初從親友修起, 欲彼得樂之行相, 依次亦應於中庸 怨敵修習 如此, 串習悲心, 漸次將自然湧現欲現前拔濟一切有情之心 如是, 串習根本悲心已, 當修習菩提心 菩提心, 行相有二 : 世俗及勝義 其中, 世俗者, 悲憫許諾, 欲現前拔濟一切有情, 思惟 : 為饒益眾生故, 願證成佛 以欲求無上正等圓滿菩提之行相, 而初發心 彼復, 如 戒品 所示儀軌, 從安住菩薩戒之智者彼處發心 如此, 既發世俗菩提心, 為發勝義菩提心故, 仍應勵力 勝義菩提心, 彼乃出世間 離諸戲論 極光明 勝義所行境 無垢 不動搖 如無風火燭, 持續不動 成就此者, 由恆時恭敬, 長期串習奢摩他與毗缽舍那之瑜伽而成辦 如 聖解深密經 云 : 慈氏! 當知凡諸聲聞 菩薩 如來之善法, 世出世間, 一切皆是止觀果 彼二能攝一切三摩地故, 諸瑜伽師, 一切時中, 定應依於止和觀 如 聖解深密經 云 : 薄伽梵言, 如我所示, 當知諸聲聞 菩薩 如來眾之三摩地諸多行相, 彼等皆為奢摩他 毗缽舍那所攝 3

4 若唯串習奢摩他, 諸瑜伽師不能斷障, 僅暫伏煩惱而已, 不生慧光明, 不能善壞隨眠, 故不善壞隨眠 是故, 聖解深密經 云 : 以靜慮伏諸煩惱, 以慧善滅諸隨眠 聖三摩地王經 亦云 : 縱然修彼三摩地, 彼不能壞計我想, 彼煩惱故極錯亂, 此勝行如修禪定 設若妙觀法無我, 分別觀彼若修習, 彼得涅槃果之因, 以餘因皆不能寂 菩薩藏 亦云 : 未聞菩薩藏法數, 未聞聖法毗奈耶, 僅以三摩地為足, 隨我慢轉墮我慢 不脫生老和病死, 哀號苦愁和諍鬥, 六道輪迴不能脫, 亦不能脫痛苦蘊 於彼如來密意說, 隨順從他而聽聞, 將從老死解脫出 是故, 欲斷諸障, 發遍淨智, 當住寂止, 而修般若 如 聖寶積經 亦云: 住戒得禪定, 得定能修慧, 以慧得淨智, 淨智戒圓滿 聖大乘修信經 亦云 : 善男子! 若不近住慧, 我不作宣說, 諸菩薩能信大乘, 能生大乘 善男子! 亦以此法門, 諸菩薩能信大乘 能生大乘 當知一切, 皆由無渙散心, 正思義法而出生 若離奢摩他, 唯以毗缽舍那, 瑜伽師之心, 渙散於諸境, 如處風中燭, 極不堅穩 以是不生極明智光芒, 故當依於似此二者 是故, 聖大涅槃經 亦云: 諸聲聞不見如來種姓, 定力強故, 慧羸弱故 菩薩眾雖見然不明, 慧力強故, 定羸弱故 如來遍照一切, 止觀相應故 以奢摩他力, 如燭不被風動搖, 諸妄念風不能動心 以毗缽舍那, 盡斷惡見垢, 餘不能乖離 如 月燈經 云 : 奢摩他力不動搖, 毗缽舍那如山般 是故, 當住彼二而行瑜伽 於彼, 或問 : 最初, 瑜伽師以何能速成就止和觀? 當漸次依止觀資糧 云何止資糧? 住隨順處 少欲 知足 斷諸雜務 尸羅清淨 斷諸貪等妄念 4

5 一 其中, 當知住隨順處, 即具足五德之處 : 無勞能得衣 二 三 食等故易得 ; 未住惡人和怨敵等故吉處 ; 是無病之地故 四 五 良地 ; 友伴具戒見解同故良友 ; 日無眾人故, 夜靜聲寂 故具善妙 云何少欲? 於法衣等, 不貪求上好 眾多 云何知足? 僅得粗劣法衣, 常感滿足 云何斷諸雜務? 斷諸買賣惡事 斷除太過親近在家和出 家眾 斷諸行醫 紫微 曆算等 云何尸羅清淨? 於二種戒, 不犯自性和遮制學處, 設若 放逸違犯, 速速追悔, 如法而行 有說聲聞戒之他勝罪不准 還淨, 然彼若具追悔心, 並有爾後不再犯之心, 又分別觀察 何心造業, 彼造作之心無自性故, 修習一切諸法無自性故, 當說其戒, 唯是清淨 從聖者未生怨王 ( 阿闍世王 ) 之追悔, 獲 淨化一事, 當能了知 故應勤修, 無彼追悔 作意思惟 : 諸貪欲等, 於今後世, 過患眾多, 應於彼等, 斷除尋思 同樣, 輪迴諸事, 不論可不可愛, 彼等皆是壞滅 法, 毫無堅實, 彼等不久, 終將與我分離, 我為何貪戀於彼? 思已修習, 斷諸尋思 云何毗缽舍那資糧? 依聖士夫 遍求多聞 如理思惟 依何聖士夫? 多聞 詞明 具悲 不厭者 云何遍求多聞? 凡是世尊所宣十二分契經, 了不了義, 皆恭敬諦聽 正如 聖解深密經 云 : 隨欲不聞聖者語, 是 毗缽舍那障礙 又云 : 毗缽舍那, 從聞思生, 是生淨見因 聖無愛子請問經 亦云 : 具聞能生慧, 具慧息煩惱 云何如理思惟? 善抉擇了義經藏和不了義經藏等 如 5

6 是, 菩薩無疑惑, 定能專一修習 ; 若不爾者, 如人趨車, 抵岔路口, 猶豫不決, 疑而不前 瑜伽師應於一切時中, 斷魚肉等, 非不相順, 應飲食定量 如此, 菩薩積聚所有止觀資糧, 以彼入修 此中, 瑜伽師正修習時, 應先完成諸事, 如廁之後, 於無聲音荊刺之悅意處, 思惟 : 我當安置一切有情於菩提心要 以欲現前拔濟一切眾生之意樂, 使大悲心現行, 五體投地, 頂禮安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已, 在前方擺設諸佛菩薩之畫像等, 盡力供養 讚頌 懺悔己罪 隨喜所有眾生福德 於極柔軟舒適墊上, 如至尊毗盧遮那佛之全跏趺坐, 或半跏趺亦可 ; 眼勿太張, 亦勿緊閉, 垂注鼻端 ; 身勿太彎, 亦勿太仰, 端身筆直, 內住正念而坐 雙肩平衡, 頭勿太高太低, 勿偏一方 ; 從鼻至臍, 垂直而住 ; 齒唇自然而住, 舌抵上牙根 ; 氣息內外出入, 勿令出聲, 亦勿粗猛, 務必使呼氣吐氣, 毫無感覺, 徐徐任運而轉 首先, 修奢摩他, 停止渙散外境已, 持續緣於內, 任運而轉, 安住具足喜悅和輕安之心性中, 即名奢摩他 安住奢摩他所緣時, 任何思擇真實, 彼即毗缽舍那 如 聖寶雲經 云 : 奢摩他乃心一境性, 毗缽舍那乃正觀察 聖解深密經 亦云 : 世尊! 云何遍求奢摩他? 善巧毗缽舍那? 佛告慈氏, 如我所說, 法假安立, 契經 應頌 記別 諷誦 自說 因緣 譬喻 本事 本生 方廣 希法 論議, 凡為菩薩眾所說者, 菩薩當諦聽 善受 讀誦嫻熟 意善思擇 極通達已, 獨處靜處, 正住於內, 善思惟法, 作意彼等, 以何等心作意, 即以彼心, 持續運行 如此而行, 多番安住, 由彼引生身輕安, 和心輕安, 即名奢摩他 如是, 菩薩遍求奢摩他, 彼得身輕安, 和心輕安已, 安住於彼, 斷除心渙散, 於彼等所思之法, 內在三摩地所行境, 彼等影像, 所知之義, 分別 6

7 尋思 勝解 如是, 於彼等三摩地所行境影像, 思擇 最極思擇 周遍尋思 周遍伺察 忍 欲 分別抉擇 觀見 通達, 即名毗缽舍那 如此, 菩薩即善巧毗缽舍那 瑜伽師欲當下成就奢摩他, 最初應於契經 應頌等, 所有經典, 導入真如 所謂 導入真如 即攝持一切, 心近住於彼 若能專一, 則能攝一切法, 於彼蘊等, 心當近住 如是, 若能專一, 心當安住所見 所聞之佛像, 如 聖三摩地王經 云 : 猶如金色佛身像, 世間怙主普莊嚴, 於彼所緣心隨轉, 稱彼菩薩根本定 心隨欲安住所緣已, 於彼心持續安住 近住彼已, 當觀此心, 是否善執所緣? 昏沈耶? 散外境耶? 於彼, 心若被昏瞶 睡眠蒙蔽, 沈沒或疑沈沒時, 當作意於喜悅事 佛像等, 或光明想 次, 沈沒息已, 務必令心極清楚見彼所緣 若時, 如天生盲 如人入暗室 或如閉目, 心不能明見所緣, 應知彼時已成沈沒 若時, 見到心馳於外境色等, 尋思彼等德故, 作意餘事, 貪戀往事, 心掉舉或疑掉舉, 爾時, 應思惟諸行無常 苦等厭離事 次, 渙散息已, 當以正念正知繩, 拴繫心象, 於所緣樹 若時, 見無沈掉, 心於所緣, 泰然而入, 彼時, 應鬆緩功用, 而修等捨, 爾時, 隨欲而坐 如是, 串習奢摩他, 身中起心輕安, 如是, 隨欲於所緣, 心能自在, 當知彼時, 業已成辦, 奢摩他矣 次當思惟 : 既已成辦奢摩他, 應修毗缽舍那 世尊之語, 一切皆是善說, 直接間接, 顯示真實, 唯入真實 若知真實, 如發光明, 能除昏暗, 遠離一切惡見網 唯奢摩他, 不成淨智, 亦不能除障黯 ; 以慧善修真實, 將成淨智 唯慧能證真實義, 唯慧能正斷障礙 是故, 思惟 : 我應安住奢摩他, 以慧遍求真實, 不唯執奢摩他而為滿足 7

8 云何真實? 勝義上, 一切實事, 唯空掉補特伽羅及法二我 又彼需以般若波羅蜜多, 方能通達, 非以餘者 如 聖解深密經 云 : 世尊! 菩薩以何波羅蜜多, 而持諸法無自性性? 觀自在! 以般若波羅蜜多持 是故, 應住奢摩他而修 慧 ( 自性性 ང བ ཉ ད, 即自性本身 ) 於彼, 瑜伽師應如是觀 : 補特伽羅除了蘊 界 處, 別無所緣, 補特伽羅亦非蘊等自性性 彼諸蘊等, 是無常和多之體性 ང བ 故 補特伽羅是常 一之體性, 此乃餘者假立, 故不許非此, 或餘說之補特伽羅 實事有, 無其餘 實事有 之相故 是故應觀 : 世間云我和我所, 此唯錯亂 又於法無我, 應如是修 : 所謂 法 者, 簡言之, 即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其中, 任何蘊 處 界, 皆是有色 ( 色法 ), 勝義上, 彼等唯除 心相 無餘 縱使彼等, 碎極微塵, 若分別審察諸極微塵支分之自性性, 定不能得支分之自性性故 是故, 無始以來, 於非真實之色等, 耽著隨轉, 如夢中所顯色等 諸愚稚者, 心中所顯色等, 似離外境, 然勝義上, 此中色等, 唯心行相, 不另外有, 應觀察之 於此思忖 : 三界唯心 並以彼通達 諸法假立, 唯心也 於彼, 分別觀察, 即名 分別思擇諸法自性性 應如是觀 勝義上, 不許心諦實, 若時, 執取虛妄之自性性, 色等相之心, 顯現種種相時, 彼豈諦實? 如是, 色等虛妄, 心亦除彼無餘, 虛妄也 如是, 色等種種相, 是非一非多之自性性 如是, 心亦除彼無餘者故, 非一非多之自性性也 是故, 心唯如幻等自性性 正如心般, 應觀所謂 諸法如幻等之自性性 如是, 以慧分別觀察心之自性性, 勝義上, 心於內不可得, 於外亦不可得, 內外皆不可得, 二俱無亦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心生時不來, 滅時亦不去, 心不可持, 不可示, 非有色 ( 非色法 ) 8

9 若問 : 不可示 不可持 非有色, 是何耶? 云何彼之自性性? 答 : 如 聖寶積經 詳云 : 迦葉! 心遍尋不得, 不得即不可得 不可得者, 彼非過去, 亦非未來, 更非現在 如是觀察, 不見心之真正開端, 亦不見真正末端, 亦不見真正中間 如是, 心無邊無中, 如此而知諸法亦無邊無中 以彼, 既曉心無邊無中, 心之自性性不可得 周遍通達心故, 亦通達彼空 通達彼故, 實不見心所立相之自性性 色等自性性 如此, 慧實不見諸法之自性性, 故不尋思所謂 色是常 無常 空 不空 有漏 無漏 生 不生 有 無 如是, 既不尋思色, 亦不尋思受想行識 若是 有法 不成立, 彼之分支亦不成立, 於彼焉須思量? 如此, 慧觀彼時, 瑜伽師於實事, 必不執勝義上實事之自性性, 爾時, 即入無分別三摩地, 亦通達諸法唯無自性性也 若未修習以慧分別思擇實事之自性性, 僅遍捨作意而修習, 彼之分別, 終不能滅, 亦不能悟無自性性, 無慧光明故 世尊告曰 : 由正妙觀察, 出生真慧火, 鑽木取火般, 焚燒分別薪 聖寶雲經 亦云: 巧知過患, 離諸戲論, 故修空性, 行持瑜伽 多習空性, 遍尋於心, 旁騖何處, 尋心喜處, 悟彼性空 觀心何耶, 悟其空也 何心能悟, 遍尋彼性, 悟彼空也 如此了悟, 即說入於, 無相瑜伽 以此, 開示先遍尋思而入無相 若僅作意遍斷, 慧不觀察實事之自性性, 則不可能入無分別, 極明示也 如是, 以慧如實正觀色等實事之自性性而修靜慮 ; 不住等而修色靜慮 ; 亦不住此世 他世而修靜慮, 彼諸色等不可得 ( 無所緣 ) 故 是故, 稱之無住靜慮 以慧分別觀察一切實事之 9

10 自性性已, 於無所緣, 而修靜慮, 稱之勝慧靜慮, 如 聖虛空藏經 和 聖寶積經 等所開示 如是, 唯有如此入於補特伽羅和法無我中, 應周遍思察無餘, 遠離尋伺 無何言詮, 專一作意, 自然趨入, 無何作行, 於真實義, 極為明了, 修習安住 既住彼中, 令心持續, 無有渙散 若時, 因貪等故, 心散於外, 爾時, 應覺察渙散, 速修不淨觀等, 止息渙散, 速令心再入真如 若時, 見心不樂於彼, 爾時, 應觀三摩地功德, 於彼修歡喜心 應見渙散過患, 不喜而止息 倘為昏瞶 睏睡所制, 運行不清, 見心沈沒, 或恐沈時, 爾時, 即應如前, 作意喜事, 速止沈沒, 再次嚴執所緣真實義 若見心眷念昔日嘻笑和玩耍, 心已高昂, 或恐掉舉時, 爾時, 即應如前, 作意無常等, 諸厭離事, 止息渙散, 次, 勵力使心於真實義, 無功用轉 若時, 離沈和掉, 平等而住, 心自然趨入真實義, 爾時, 應捨諸功用, 住平等捨 心入平等, 若起功用, 彼時心將渙散 若心已沈沒, 未起功用, 爾時因極沈故, 無毗缽舍那, 心如盲人 是故, 心若沈沒, 應起功用 心若等住, 無須功用 若時, 修習毗缽舍那, 慧極增強, 爾時, 奢摩他脆弱如風中燭, 心將動搖, 故無法明觀真實, 故於爾時應修奢摩他 若奢摩他增強, 則應修慧 若時, 兩者俱轉時, 乃至無害身心期間, 當安住不作行 然若傷及身等, 彼時應如是思惟 : 世間皆如幻 陽焰 夢境 水月 光影, 此等有情, 不解似此甚深法, 在輪迴中, 一切皆成煩惱, 故我務必了悟彼等法性, 現行大悲心和菩提心! 之後, 略事憩息, 隨即再入諸法無相三摩地中 又若心極厭 10

11 倦時, 應如前憩息 此乃入止觀雙運之道, 緣於有分別和無分別影像 如是, 瑜伽師依此次第, 以一小時 或巡夜半座或一座, 或隨欲樂, 應修真實 此乃善擇義靜慮, 聖楞伽經 中說 次, 若欲從三摩地起, 未解跏趺前, 思惟 : 此等諸法, 勝義上, 雖無自性性, 然世俗上, 仍住其相 若不如是, 業果等關係, 云何安立? 世尊亦云 : 世俗實事生, 勝義無自性 思惟 : 此等愚稚有情, 增益無自性性之諸實事為有, 心顛倒轉, 長時漂蕩, 流轉輪迴, 故我務必圓滿無上福智資糧, 次為證得一切遍智果位, 應悟彼等法性 作是念已, 徐徐解開跏趺, 並敬禮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眾, 供養 讚頌彼等已, 唸誦 普賢行願品 等廣大願文 之後, 勤修空性, 和大悲心要義, 成辦布施等, 所有福智資糧 若是如此, 彼靜慮已當下成辦具足一切相殊勝之空性, 如 聖寶積經 云 : 披戴慈鎧甲, 安住大悲處, 現前而成辦, 具一切相勝, 空性之靜慮 彼具一切勝, 空性是何耶? 不離布施 不離持戒 不離忍辱 不離精進 不離靜慮 不離智慧 不離方便 如是廣說 菩薩若欲普遍成熟一切有情, 圓滿淨土 身 眾眷屬等, 定須依於方便, 布施等善行 若不爾者, 佛說諸佛淨土等圓滿, 彼又是何果報? 是故, 具足一切相殊勝遍智之智, 彼由施等方便而圓滿, 世尊告曰 : 遍智之智, 彼以方便, 臻至究竟 是故, 菩薩亦應依施等方便, 非唯空性 聖方廣攝法經 亦云: 慈氏! 若諸菩薩, 正修六波羅蜜多, 此即圓滿菩提故, 於此, 彼諸愚者, 雖作是言 : 菩薩當唯學般若波羅蜜多, 諸餘波羅蜜多有何用? 彼等輕視諸餘波羅蜜多 無能勝! 於意云何? 我昔為歌利王時, 為救鴿故, 11

12 施己血肉, 慧豈壞耶? 慈氏白言 : 不也, 世尊 世尊告曰 : 慈氏! 我昔修習菩薩行時, 具足六波羅蜜多善根, 所集善根, 彼等豈有損害? 慈氏白言 : 不也, 世尊! 世尊告曰 : 無能勝! 汝曾於六十劫正修布施波羅蜜多 六十劫正修持戒波羅蜜多 六十劫正修忍辱波羅蜜多 六十劫正修精進波羅蜜多 六十劫正修靜慮波羅蜜多 六十劫正修慧波羅蜜多 彼諸愚者說唯以一法而成菩提, 謂以空性理 我說彼等, 諸行不淨 若離方便, 唯菩薩慧, 則如聲聞, 不能行佛事誼, 以方便利濟則能, 如 聖寶積經 云 : 迦葉! 譬如宰相, 輔佐諸王, 辦諸所需 如是, 諸菩薩慧, 善巧方便, 普遍攝持, 能辦一切佛事誼 諸菩薩道之見解有別, 外道和聲聞道之見解亦別 諸外道者之道見, 於 我 等顛倒故, 一切時中, 遠離慧道, 以是彼等不得解脫 諸聲聞眾, 離大悲故, 不具方便, 以是彼等獨入涅槃 故應承許, 諸菩薩道, 具慧方便, 以是彼等入於無住涅槃 諸菩薩道, 應許之具足慧與方便, 以彼證得無住涅槃, 以慧力不墮輪迴, 以方便力不墮涅槃故 是故, 聖迦耶山經 云: 諸菩薩道, 總攝為二, 云何二耶? 慧與方便 聖吉祥初勝經 亦云 : 般若波羅密多是母, 善巧方便是父 聖維摩詰請問經 亦云: 云何菩薩繫縛? 云何解脫? 若無方便遍執而趣三有, 是菩薩繫縛 ; 若以方便而趣三有, 則是解脫 無慧遍執而趣三有, 是菩薩繫縛 ; 以慧而趣三有是解脫 未以方便攝持之慧是繫縛 ; 以方便攝持之慧是解脫 未以慧攝持之方便是繫縛 ; 以慧攝持之方便是解脫 如是廣說 若菩薩僅依慧, 將如聲聞墮入所求涅槃, 故如繫縛, 不 12

13 能以無住涅槃而解脫 故說 : 離方便之慧, 是諸菩薩繫縛 是故, 如風依火興災難, 菩薩唯為斷除顛倒風故, 應以具足方便之慧而依空性, 勿如聲聞行 如 聖十法經 云 : 善男子! 如人受用火, 恭敬承事彼火, 視為上師, 卻暗思忖 : 我於彼火, 恭敬承事, 視為上師, 然為作畫, 雙手不欲握彼 若問何故? 彼令我身苦, 令心意憂惱故 如是菩薩, 雖思涅槃, 不般涅槃 若問何故? 彼使我退出菩提故 僅依方便, 菩薩不能超越異生地, 唯成極大繫縛 是故, 當依具慧之方便 如以咒遍攝之毒, 諸菩薩之煩惱, 若以慧遍攝力而修持, 將轉成甘露, 能予增上生果布施等, 更不待言, 聖寶積經 云: 迦葉! 如咒藥遍攝之毒, 不能致死 如是, 諸菩薩煩惱, 以慧遍攝故, 亦不墮顛倒 以是, 菩薩以方便力, 不捨輪迴, 不墮涅槃 ; 以慧力盡斷所緣, 不墮輪迴, 證得無住涅槃佛果 聖虛空藏經 亦云 : 慧知盡捨諸煩惱, 方便知不捨有情 聖解深密經 亦云 : 不向有情義, 不向諸現行, 我不說彼得, 無上圓菩提 是故, 欲證佛果, 當依智慧和方便二者 修習出世慧時, 或處根本定時, 雖未依布施等方便, 然彼加行, 和彼後所生之慧, 皆依方便而生, 故應智慧與方便二者齊入 又諸菩薩所入之智慧和方便雙運道, 即是此也 以觀照一切有情之大悲心遍攝, 依出世間道, 起時方便亦如幻師, 唯依無倒布施等, 聖無盡慧經 詳云: 云何菩薩方便? 云何現證智慧? 入根本定, 觀照有情, 心近住於, 大悲所緣, 彼即方便 故入寂靜, 和最寂靜, 彼即是慧 伏魔品 亦詳云 : 又諸菩薩, 正作加行, 以智慧知, 當下精進 以方便知, 攝諸善法 以慧了解無我 無有情 無性命 無 13

14 撫育 無補特伽羅, 以方便成熟一切有情 聖正攝諸法經 亦云: 譬如幻化師, 勤解幻化故, 彼已先了知, 不貪彼幻化 三有如幻化, 智知圓菩提, 為眾披鎧甲, 先知彼眾生 又云 : 菩薩眾唯修, 慧與方便理, 加行住輪迴, 意樂住涅槃 是故, 空性和大悲之心要, 即串習無上正等圓滿菩提遍攝之布施等方便 ; 為發勝義菩提心故, 應盡力如前恆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之加行, 聖清淨所行境經 云: 一切時處, 行有情利, 菩薩眾功德, 如教正住念, 一切時中, 串習善巧於方便 如是, 串習悲心 方便 菩提心, 此世無疑, 必成殊勝, 彼人夢中, 常見諸佛菩薩, 亦夢見餘諸吉祥夢, 諸天歡喜衛護, 一一剎那, 皆成廣大福智資糧, 能淨煩惱障和惡取趣, 一切時中, 亦多安樂和意安樂, 眾人喜愛, 身不罹病, 獲得能得心堪能殊勝, 以彼將得神通等勝德 次以神通力, 前往無量世界, 供養諸佛世尊, 聆聽妙法 臨命終時, 無疑必見諸佛菩薩 於餘生中, 出生不離諸佛菩薩處, 尤其生於尊貴家族, 無須劬勞, 圓滿福智資糧 受用富饒, 僕眷眾多, 聰明穎慧, 成熟眾生 一切生中, 能憶宿命, 如是, 無量利益, 當由餘經得知 故若恆敬悲心 方便 菩提心, 長時修習, 漸次, 心續極淨, 剎那湧現, 遍成熟故, 如鑽木取火, 修習真實義, 臻至究竟已, 以出世智, 離諸妄念網, 通達法界無戲論, 極為明了, 無垢不動, 如無風燭, 則成不動正量 現證諸法無我真如, 乃見道所攝, 能生勝義菩提心之自性性 彼既發起, 即入緣念實事邊際, 是生如來種姓中, 入於菩薩無過中, 退出一切世間眾生, 安住通達菩薩法性與法 14

15 界中, 是名證得菩薩初地 彼廣大功德, 當由 十地經 等 了知 此乃緣真如之靜慮, 聖楞伽經 中所示 此者已入菩 薩無戲論 無分別性中 信解行地, 乃隨信解力而安立, 非由造作 若生彼智, 即正趣入, 如是進入初地, 爾後所修之道, 以出世間和後得 智二者, 修習智慧及方便, 漸次修習, 斷除昔造微細所應斷 之障, 令趨薄弱故, 證得上上品殊勝功德故 遍淨諸下地, 住如來智, 入遍智海, 成辦所為義之所緣 唯有似此次第, 能遍淨心續, 聖楞伽經 亦作是說 聖解深密經 亦云 : 漸 入上上地, 心淨如純金, 直至無上正等圓滿菩提, 現前圓滿 證成佛 若入遍智海, 宛如如意寶, 長養諸有情, 具足功德聚, 昔願有果報, 成為大悲性, 任運諸方便, 無量幻化身, 造諸 眾生利, 功德皆圓滿, 成就最究竟, 盡除習氣垢, 安住有情 界, 具足證悟德, 虔信佛世尊, 所有功德源, 圓辦彼德故, 自當勤勵力 是故, 世尊告曰 : 遍智之智慧, 彼由悲根生, 菩提心因 生, 方便臻究竟 聖者遠拋嫉等垢, 眾德不厭如湖水, 分辨令持眾善說, 喜湖取乳如鵝般 是故眾智者, 意斷墮黨擾, 勝愚善妙說, 一切唯應持 宣此中觀道, 我所得諸福, 願令諸眾生, 皆證中觀道 遊方僧蓮華戒撰著 修次中篇 圓滿 天竺堪布旃迦瓦瑪及譯師僧智軍, 由梵譯藏並抉擇 1998 年最初從藏譯漢,2011 年 11 月再次校正 釋法炬 ( 喀覺 ) 恭譯 15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一一八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6/15 如 普賢行願品 云 :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母有情的數量是無量無邊, 就如虛空無邊際般, 世間也是無邊際, 住在世間中的有情也是無量無邊 所有這些如母有情都欲求安樂, 卻缺乏安樂 ; 都欲離苦, 偏偏卻要遭受一切痛苦 一方面這些如母有情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 而且次數是不可計數, 另一方面他們都欲求獲得安樂卻不得安樂,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菩薩道之修學 大綱 壹 實踐菩薩行的總綱貳 知見與發心之檢視參 修學道次第之建立肆 瑜伽菩薩戒之奉行伍 止觀決定勝之獲得陸 深入佛經藏之要訣 壹 實踐菩薩行的總綱 : 依三心廣修六度 依六度圓滿三心 以四攝成熟眾生 依三心廣修六度 : 菩薩行是非常深廣的, 可從 般若經 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萬行來說 三心, 是 :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 偉大目標 ), 大悲為上首 ( 純正動機 ), 無所得為方便 (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 雖犯戒等, 亦應就其功德思惟, 莫觀過失, 悉無差別 寶雲經云: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 諸善增長不善損減, 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 或有智解或無智解, 或具尸羅或犯尸羅, 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 於親教師亦應信樂, 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 未圓滿者悉能圓滿, 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如是知已, 便能獲得歡喜踴躍, 於諸善法應隨順行,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2

2 2 Tehillim 12:46 Psalmos "le" (I) 27:46 22:1 (II) --- --- --- --- ( 71:14-16) --- ( 71:2) --- ( 71:6) --- ( 71:18) 2 () 73 2 12 50,73-83 11 42,44-49,84-85, 87-88 1 1 48 - 顺 - - - ) 15:1-19 6:33 15:17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入中論 破 離蘊我 的探究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2 期,2007) 一 前言 在傳統上, 印度把禪修者通稱作 瑜伽師 佛教的瑜伽師修習止觀, 為的是體證究竟的真理, 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脫離生死輪回, 得到解脫 這究竟的真理稱作 真實性 瑜伽師們欲求悟入真實性, 並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先想著 : 生死輪回是以何為根本? 經由智慧的觀察, 便看見貪 瞋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皆從薩迦耶見產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inYiShi2008TC ch-P018L18-R3.doc

Microsoft Word - MinYiShi2008TC ch-P018L18-R3.doc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現觀莊嚴論明義釋十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24 發心的定義 性相和除疑部份, 已經講解完畢 發心為利他, 欲正等 菩提 二句是發心定義, 後的 彼彼如經中, 略廣門宣說 是發心的 除疑, 已引經說明 現在講發心的二十二種區分, 這是附帶解說的, 此非最重要的, 最重 要的是了解發心的體性 發心分為願心和行心二種, 願心和行心在 入行 論 和 明義釋 都有提到,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332E3420A16DA44AA4A4BDD7A16EAF7DAF75B9EAA6B3A94DA6DBA9CAA6B3AABAB1B4A A6726E65772E646F63>

<4D F736F F D D332E3420A16DA44AA4A4BDD7A16EAF7DAF75B9EAA6B3A94DA6DBA9CAA6B3AABAB1B4A A6726E65772E646F63> 入中論入中論 破真實有和自性有的探究 以幻事喻 繩蛇喻 色盤喻說明 / 林崇安 一 前言為了闡述深奧的義理, 佛法的經論上常用譬喻來解說 真實有 和 實執 自性有 和 自性執, 是探討法無我 人無我 ( 此處將補特伽羅, 簡略為人 ) 時, 所必須掌握的核心觀念 此處先依據 入中論 的 幻事喻 來說明中觀宗自續派所破的 真實有 和 實執 ; 接著以 繩蛇喻 來說明應成派所說的 唯以分別安立 和所破的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攝義 ( 三 ) 袞德林仁波切藏文講述 慈仁格西中譯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 終不毀犯諸學處 復應善思諸業果, 如理取捨乃能辦, 至尊恩師如是修, 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未獲得眾德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 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業障尤切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攝義 ( 三 ) 袞德林仁波切藏文講述 慈仁格西中譯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 終不毀犯諸學處 復應善思諸業果, 如理取捨乃能辦, 至尊恩師如是修, 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未獲得眾德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 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業障尤切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攝義 ( 三 ) 袞德林仁波切藏文講述 慈仁格西中譯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 終不毀犯諸學處 復應善思諸業果, 如理取捨乃能辦, 若未獲得眾德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 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業障尤切要, 故應恒時依四力, 以上是下士道的內容, 最主要是爭取來世暇滿的人身, 這是下士道的核心, 非常重要 針對這個人身, 須思惟死無定期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1. 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諸典 2. 淨蓮法師廣論白話譯本 3. 日常法師廣論淺釋 4. 修印法師廣論講解光碟片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 白話翻譯 ~ 上士道 ~ ( 四 )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佛法山聖德禪寺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More information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造論 法尊法師翻譯 菩提道次第廣論... 3 歸敬頌... 3 造者殊勝... 5 教授殊勝... 9 聞說軌理... 13 親近善士... 18 修習軌理... 28 暇滿... 37 道次引導... 41 念死無常... 46 三惡趣苦... 52 歸依三寶... 59 深信業果... 69 希求解脫... 87 思惟苦諦... 88 思惟集諦... 97 十二緣起...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現觀莊嚴論 大疏科文 一 序品第一 甲一 論前義 甲二 論正義 論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敬禮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正申敬禮兼明造者之志願 1 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2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為樂廣者分別廣說 論所為義 3 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非餘所能領於十法行性 4 經義住正念具慧者能見為令易解故是造論所為 全論總義 略標標能所釋般若波羅密以八事正說論體標能釋數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二屆畢業論文 大乘菩薩行之所依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高明道教授 研究生 : 釋明度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五月 大乘菩薩行之所依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之研究 釋明度 序 華嚴專宗學院自民國六十四年開始成為培養僧伽人材的一個高等學府 面對母院十六年來蓽路藍縷, 戴月披星的努力經營, 院長成公上人不辭辛勞的與諸位教授菩薩們一起為作育僧材而夙夜匪懈 十六年的時光, 好漫長的一段歲月,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 二明此處所緣者 已說如是多種所緣, 今當緣何而修止耶 答如前經說, 無有限定, 須各別緣, 以補特伽羅有差別故 尤其上品貪行者等修奢摩他時, 所緣各別決定 若不爾者, 縱或能得奢摩他相應三摩地, 然不能得實奢摩他 若不久修淨行所緣, 尚說不得正奢摩他, 況全棄捨淨行所緣 多尋思者尤應修息 若是等分補特伽羅, 或是薄塵補特伽羅, 於前所說諸所緣中, 隨意所樂作所緣處 又修次第中下二編,

More information

譯者說明 現觀莊嚴論, 為一生補處至尊彌勒怙主所造, 由無著菩薩聽受而普傳人間 ; 千餘年來, 此論廣為佛徒研習, 作無量有情利益 在西藏, 不論哪一教派, 除就廣略差別, 此論悉皆列為僧眾必學 此論即是 般若經 之義釋, 般若經 教說顯義空性次第及隱義現觀次第, 含蓋了空性大悲為體的佛法精華 ;

譯者說明 現觀莊嚴論, 為一生補處至尊彌勒怙主所造, 由無著菩薩聽受而普傳人間 ; 千餘年來, 此論廣為佛徒研習, 作無量有情利益 在西藏, 不論哪一教派, 除就廣略差別, 此論悉皆列為僧眾必學 此論即是 般若經 之義釋, 般若經 教說顯義空性次第及隱義現觀次第, 含蓋了空性大悲為體的佛法精華 ; 現觀莊嚴論 釋 顯明佛母義之燈 福稱尊者 釋法音 造 譯 1 譯者說明 現觀莊嚴論, 為一生補處至尊彌勒怙主所造, 由無著菩薩聽受而普傳人間 ; 千餘年來, 此論廣為佛徒研習, 作無量有情利益 在西藏, 不論哪一教派, 除就廣略差別, 此論悉皆列為僧眾必學 此論即是 般若經 之義釋, 般若經 教說顯義空性次第及隱義現觀次第, 含蓋了空性大悲為體的佛法精華 ; 此論即由八現觀及七十義之上主要解釋 般若經

More information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華嚴系列 釋普獻 講述 善知識的追尋 LOKEYA]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識 參 於善知識生何種心 一 與善知識同一志趣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第二十課第二十課 下面繼續學習 般若攝頌, 現在講得受般若的功德 前面介紹了獲得法身果位的功德, 今天講第二個科判, 也就是說獲得報身之功德 丑二 獲得報身之功德 : 春季好時樹葉落, 枝不久生葉花果, 誰手中得此般若, 不久獲證佛菩提 本頌以比喻的方式, 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得受此般若的殊勝功德 : 冬天過後, 在春季的大好時節中, 世間中的檀香樹 榆樹等樹木, 舊的葉子一片片地掉落在地上, 此時聰明的人就會知道,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漢譯 敬禮尊重 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現化遊戲無量土 如極難量勝者教 名稱遍揚於三地 攝二大車善傳流 圓滿道心教授藏 遍視無央佛語目 悲動方便善開顯 今勤瑜伽多寡聞 觀視佛語多片眼 故離智者歡喜道 見已釋此大車道 諸有遍執暗未覆 欲令暇身不唐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禮阿逸多及妙音

More information

P. 2 以阿犁耶識語故 作阿犁耶識語說 如來於大乘阿毘曇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一切法所依有彼諸道差及令得涅槃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彼識一切種故說為家識聰明者乘此此是經證 然復彼何故名阿犁耶識 有生法者 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 於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 說為阿犁耶識 或復眾生依彼為我故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

P. 2 以阿犁耶識語故 作阿犁耶識語說 如來於大乘阿毘曇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一切法所依有彼諸道差及令得涅槃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彼識一切種故說為家識聰明者乘此此是經證 然復彼何故名阿犁耶識 有生法者 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 於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 說為阿犁耶識 或復眾生依彼為我故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 修訂日期 : 2004/11/14 發行日期 : 2006/2/15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1, No. 159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92 [Nos. 1593, 1594; cf. Nos. 1595-159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摩訶止觀第五講 ( 中觀 息二邊分別止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臺北新店二 一五年六月十四日 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修了空觀, 又修了假觀 請問 : 空觀 假觀都修好了, 可以開悟嗎? 可以開悟嗎? 開悟了沒有?( 答 : 沒有!) 為什麼? 為什麼還不可以開悟? 因為修空觀會墮在空邊 對不對? 他就真的入涅槃去了, 反正一切因緣所生法, 自性是空的 我空 法空 眾生空,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談法相 在香港三輪佛學社講 (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45 ~ p.26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 引言 : 各宗各派, 皆有法相...2 二 法 是佛從證出教而要弟子解悟的 ; 法的種種意義, 就是 法相, 是在我們身心指出...2 三 法相的內容 : 自相 共相等 與 十如是...3 ( 一 ) 自相 共相 相攝相 相應相 因緣相 ( 果報相 成就不成就相 )...3 (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 現代漢語新譯稿 ( 一 )/ 陳智音 (Sherab Chen) 底本 : 藏文青海版 ; 參考資料 : 法尊法師漢譯本 四家和注 KA 函 菩提道次第廣論 多聞比丘修斷行者宗喀巴 - 洛桑扎巴 ( 善慧名稱 ) 著 文前歸敬 敬禮上師妙音! 法脈傳承及歸敬頌 俱胝圓滿調善所成身滿足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心釋迦尊主我恭敬頂禮 此無等導師之最勝子肩負一切如來事業擔於無量剎土化現遊戲者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現觀莊嚴論略釋細目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U3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編成段落分明的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視讀經典 ( 一 ). 華嚴十地概介 菩薩的學程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的根源 016 歡喜布施.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9 期 (pp.27-46): ( 民國 95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分別與無分別 無分別 > 分別 > 分別

More information

510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1 一 從人間佛教 的特質談起 依佛教文明之發展而觀 其創興源自於印度釋迦族之悉達多王子 眼見現實世間之眾生皆須面對的生老病死 以及與其相關涉而由之生起 之憂悲苦惱等諸多問題 因而出離王宮 追求究竟終極之了悟與超脫 歷經多年的苦修 終至證悟世間存在之真諦 並廣為世

510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1 一 從人間佛教 的特質談起 依佛教文明之發展而觀 其創興源自於印度釋迦族之悉達多王子 眼見現實世間之眾生皆須面對的生老病死 以及與其相關涉而由之生起 之憂悲苦惱等諸多問題 因而出離王宮 追求究竟終極之了悟與超脫 歷經多年的苦修 終至證悟世間存在之真諦 並廣為世 人間佛教的弘法與利生 借鏡 維摩詰經 的論析 尤惠貞 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的關懷為具體論析人間佛教實現佛教在人世間之實踐 若 藉由弘傳大乘菩薩道之代表經典的 維摩詰經 為借鏡 可以映顯出那 些法門是現世佛教之弘法利生的具體參照 同時在如此的借鏡中 是否 亦能彰顯 維摩詰經 所宣說之弘法利生法門 亦蘊含了人間性 生活 性 利他性 喜樂性 時代性與普濟性等特質 關鍵詞

More information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93 般若心經 要義的中觀學詮釋背景簡介初期大乘經典,約出現於公元前五十年至公元二百年間 其中以 般若經 最為重要,而大乘菩薩的行持,亦是以般若智慧為心要 龍樹亦有註釋 大品般若經 的作品,即鳩摩羅什所譯的 大智度論 般若心經 ( 下稱 心經 ) 不在 大般若經 內,不過很多研究指出, 心經 的經文句義,大部分出於 大般若經 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一,及 大品般若 習應品第三 心經 文字精簡,組識嚴密,內容深廣而微妙,故學者一般認同

More information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定學概說 ( 淨照法師依據 成佛之道 編制 ) 開仁修訂 2013/3/28 壹 引言 一 三增上學 :(p.199-205) 1 增上戒學: 為了修定而持戒, 叫做增上戒學 2 增上定學: 為了修發真慧而修習禪定的, 叫增上心 ( 定 ) 學 3 增上慧學: 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 叫增上慧 二 定與慧 :(p.313) 1 從修習成就來說: 定與慧, 在修習成就的聲聞 菩薩行中, 是相應不離的,

More information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金剛經第六講 一 前言 : 上個星期與大家共同研究 : 復次, 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第八品 静虑

第八品 静虑 第八品靜慮第八品靜慮 庚三 ( 修真實之靜慮 ) 分三 : 辛一 略說連接下文 ; 辛二 廣說靜慮修法 ; 辛三 教言成等持方便 辛一 ( 略說連接下文 ): 遠離諸塵緣, 思彼具功德, 盡息諸分別, 觀修菩提心 如上思維遠離身心塵緣, 安住阿蘭若的種種功德 後, 就應止息妄想分別, 觀修大乘菩提心 本品前部分內容講述了斷除靜慮違品的加行, 完成 了這些加行後, 修行人遠離塵緣安住寂靜處, 進入靜慮的正行

More information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587 No. 587 [Nos. 585, 586]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 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46\362\273\241\244K\244j\244H\304\261\270g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Microsoft Word - 2.\246\362\273\241\244K\244j\244H\304\261\270g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賣 -1- 前言代序我們這一次有這樣殊勝的因緣, 跟大家一起來學習 佛遺教三經 這三部經是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遺教經 跟 佛說四十二章經 在學習這三部經之前, 先簡單的說明學習這三部經的目的 佛法說我們凡夫的生命, 就像是一條永遠沒有止境的水流,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北 14 秋 316 班共學用僅供參考 2018/11/26 I 科判 甲一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1 造者殊勝 : P2 甲二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2 乙一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2 乙二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2 教授殊勝 : P11 乙三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乙四 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甲三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3 乙一 聽聞軌理 3 聽聞軌理 :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自在王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0 [No. 421]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0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 菩薩摩訶 薩皆是一生補處

More information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序 佛說法四十九年, 全部精義實匯歸於般若大海, 中論 為渡般若之慈航, 入中論 乃達 中論 之梯階, 總其要旨, 是在成立一切法無自性, 而建立因果緣起, 惟文義幽邃, 極難通達, 宗喀巴大師從而疏之, 顯彼密意, 全論以十波羅密配釋十地, 其前五度及後四度, 與大乘各宗無大差異, 而慧品中, 則詳辦正見, 廣為質難, 不但不共瑜伽經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迴向行法之研究 - 以 十迴向品 為中心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研究生 : 釋天悅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華嚴經 迴向行法之研究 - 以 十迴向品 為中心 釋天悅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 第一章緒論 一 研究動機目的 古人說 :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華嚴所彰顯的乃是如來的根本法輪 以毘盧遮那佛的法身為果, 以十蓮華藏的世界海為其依報化境 ; 以文殊菩薩的大智,

More information

pdf

pdf 1 3 7 25 59 73 91 107 133 155 181 197 4 5 三 個 差 別 在這個開示裡並沒有你們前所未聞的新鮮東西 都是 以前講過的 第一個是佛教和外道的差別 第二個是世間 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 第三個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這三個問題說來簡單 實際上卻並非人人都清楚了 解 但是 對一個想要修持正法的人來說 關於這三個問 題的答案 是有必要先行了解的 因為 無論平時行善或 打坐

More information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29 No. 229 [cf. No. 22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29 No. 229 [cf. No. 22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29 No. 229 [cf. No. 220(4or5) etc.]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More information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索達吉堪布譯 頂禮普賢如來! 本來怙主功德海, 智悲自性不可測, 諸佛佛子如意源, 散利樂雲尊前禮 光明法身淨佛性, 無明執故漂此有, 業及煩惱曠野中, 疲勞心性今休息 第一品暇滿難得 友等暇滿寶藏身, 六趣之中極難得, 猶如盲人獲寶藏, 當以極喜修利樂 何為閒暇與圓滿? 吾者未生三惡趣, 邊鄙邪見長壽天, 佛不出世及喑啞, 遠離一切八無暇 為人根足生中土,

More information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南無上師薈供資糧田 宗喀巴大師偈讚 釋尊大法 策源月邦 派分三幹 化各一方 錫蘭支那 爰及西藏 蓮華生後 密咒當陽 律像經教 若存若亡 末流猥雜 染風孔張 大師崛起 濁激清揚 菩提之道 次第宣鬯 下中上士 胥歸金剛 根深枝茂 德隆譽芳 此土禪淨 今亦淪荒 扶戒研理 救之不遑 唯師與我 志趣相當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sf?J?????????K?N??-????-j

sf?J?????????K?N??-????-j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 譯 0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序 佛說法四十九年, 全部精義實匯歸於般若大海, 中論 為渡般若之慈航, 入 中論 乃達 中論 之梯階, 總其要旨, 是在成立一切法無自性, 而建立因果緣 起, 惟文義幽邃, 極難通達, 宗喀巴大師從而疏之, 顯彼密意, 全論以十波羅蜜 配釋十地, 其前五度及後四度, 與大乘各宗無大差異, 而慧品中, 則詳辨正見, 廣為質難, 不但不共瑜伽經有,

More information

1 譯者說明譯者說明一 承蒙恩師尊貴的一 二任甘丹赤巴法王日宗仁波切慈悲應允,於西元二 一 年四月及次年四月,二度蒞臺講授宗喀巴大師所造的 菩提道次第略論 藉由此次因緣,末學以藏文版的 略論 作為依據,參考 廣論四家合注 至尊洛桑諾布文集(第二 三 四函) 法尊法師所譯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在恩師日宗仁波切及經教師拉然巴格西蔣巴確登細心的釋疑解惑下,進行重新翻譯 編排;並於文中附上第三世赤江仁波切所造

More information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1580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維習安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80 [cf. No. 1579]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ë 3 5 51 67 101 127 171 193 219 247 269 289 313 327 341 349 357 4 維摩詰經現代直解 出維摩詰居士的修行水準竟然是如此之高 在釋迦牟尼佛開創佛教時 並沒有把居士放在主要位置 而是把比丘放在第一位 這樣對當時的社會結構而言 是自然 又適當的事 但是到了現在 居士則變得重要了 而且釋迦牟 尼佛也曾預言居士在以後會變得重要 現在看 維摩詰經

More information

【第三十九集】前行備忘錄

【第三十九集】前行備忘錄 序 堪布 慈誠羅珠 目錄 前行備忘錄 總說要義 7 共同外前行 一 暇滿難得 23 二 壽命無常 62 三 輪迴過患 7 四 業因果 73 五 解脫利益 86 六 依止善知識 8 不共內前行 3 一 皈依 7 二 發殊勝菩提心 30 三 念修金剛薩埵 2 四 積累資糧 230 五 古薩里積資 242 六 上師瑜珈 20 往生法 277 前行備忘錄 堪布阿瓊仁波切索達吉堪布 著譯 總說要義 10 慧光集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法會聖眾第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其名曰 尊者憍陳如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葉 尊者阿難等 而為上首 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法會 聖 眾 第一 眾萬二千人俱 解 這一品經文 是說明當時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會的聽眾殊勝 法會 釋迦牟尼

More information

無緣慈悲就是 u n c o n d i t i o n a l compassion 生緣慈悲 法緣慈悲都是有條件的 conditional 只有佛才能生起無緣慈悲 無緣是指沒有對象 時間 空間的限制, 茲簡述如下 : ( 一 ) 沒有對象的限制是說, 任何眾生只要有苦難, 就去幫助他, 願意把自

無緣慈悲就是 u n c o n d i t i o n a l compassion 生緣慈悲 法緣慈悲都是有條件的 conditional 只有佛才能生起無緣慈悲 無緣是指沒有對象 時間 空間的限制, 茲簡述如下 : ( 一 ) 沒有對象的限制是說, 任何眾生只要有苦難, 就去幫助他, 願意把自 二 六年九月六日講於馬來西亞吉達 鄭振煌主講吳雅雯整理 慈悲 先自利而後利他至於慈悲, 是兩個字 慈的梵文是 Maitrya 或 maitrii, 巴利文是 Metti, 意為友情或交友之道, 原自 友 的梵文 mitra 或巴利文 mitta 我們要成為好朋友, 絕對不是我利用你 傷害你 讓你苦惱 我們要成為好朋友, 是我關懷你 支持你 幫助你 慈 的中文意思就是給予快樂, 如果給人痛苦, 立刻就變成仇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nbonian.doc

Microsoft Word - anbonian.doc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諸佛親證宣說的止觀禪法 開印比丘著 馬來西亞寂靜禪林出版 目錄 一 引言...2 二 止觀經驗...3 三 安般念入門...4 ( 一 ) 把取所緣... 6 ( 二 ) 安般念業處的殊勝... 9 ( 三 ) 空閑獨處... 10 四 安般念的修習步驟...11 ( 一 ) 止的修習... 12 數... 12 隨... 14 觸... 15 止... 16 ( 二 )

Mor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HUMATISM AS FOUND IN THE EARLY PALI NIKAYAS AND THE MAHAYANA SUTTAS

DEVELOPMENT  OF HUMATISM AS FOUND IN THE EARLY PALI NIKAYAS AND  THE MAHAYANA SUTTAS 論文摘要 TOPIC: ORIGIN AND DEVEOLPMENT OF HUMANISM AS FOUND IN THE EARLY PĀLI NIKĀYAS AND THE MAHĀYĀNA SŪTRAS 作者 : 釋覺明印度德里大學佛學博士 A. 學術貢獻學者一向關注的一個重要面向是 : 企圖從佛教的經典文獻, 基於社會 哲學和道德或宗教觀點, 探討佛法中的人道主義 1960 年代越南一行禪師,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讲义

入菩萨行讲义 入菩薩行廣釋(上)入菩薩行廣釋 寂天菩薩造頌堪布索達吉講著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無邊眾生, 請大家發無上菩提心! 今天傳講主述菩提心之 入菩薩行, 此論是一切諸佛菩薩之同行道, 修持一切安樂之因, 一切有情善聚之源 作為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佛子, 不論你是修顯宗或密宗, 這部論典極為重要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三要》

《學佛三要》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八自利與利他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八自利與利他 ( 印順導師 p.4 ~ p.54) 目次 釋貫藏敬編 09.5.6 一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 3 ( 一 ) 質疑者對於佛法, 並無惡意, 只是不能起信... 3 ( 二 ) 慈悲利他的問題... 3. 質疑... 3. 總評... 3 二 利 是什麼 是什麼... 4 ( 一 ) 利 的意義... 4 ( 二 ) 佛教的利樂

More information

大般涅槃經要義 鄭石岩撰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目錄 第一講大般涅槃經的旨趣...3 第十六講在生活中修梵行...91 第二講佛大般涅槃的莊嚴...9 第十七講佛如來常住世間...99 第三講供養功德之殊勝...15 第十八講保持純真無邪的心...105 第四講甘露法門的秘密之藏...23 第十九講實現光明高貴的美德... 111 第五講如來法性不可思議...29 第二十講認清佛性無上正法...117

More information

堪 布 慈 誠 羅 珠

堪 布 慈 誠 羅 珠 堪 布 慈 誠 羅 珠 大 圓 滿 心 性 休 息 大 車 疏 全 知 無 垢 光 尊 者 著 堪 欽 索 達 吉 譯 目錄 慧光集 53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15 第一品 暇滿難得 37 第二品 壽命無常 67 第三品 輪迴痛苦 131 第四品 業因果 205 第五品 依止善知識 245 第六品 皈依 287 第七品 四無量心 321 第八品 發菩提心 入 造 論 之 初 義 梵語 瑪哈善德紫大布占達哲德瑪哈日阿塔那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出世間讚五 複習 總結總結 問答問答 雪歌仁波切講授張福成老師翻譯譯 2011/11/10 前言 今日原訂課程 修心七義, 但因穹拉仁波切下周來台開示 修心七義, 故等穹拉仁波切課程上完, 及菩提迦耶法王開示之後, 再配合仁波切及法王之開示內容, 予以融合 複習 而 修心七義 之課程, 等菩提迦耶 時輪金剛 結束之後, 再另訂時間開課 如此安排避免大家同時上兩個同樣課程之混雜, 同時對穹拉仁波切亦較為恭敬

More information

無量繒綵敷覆其上 懸七寶鈴及諸羅網百千幡華 高座四面一切地界變為金剛七寶所成 悅眾人意平坦如掌 掃灑淨潔燒諸雜香 無量天華皆散其上 無量百千蓮華大如車輪從地踊出 皆是金色瑠璃為臺 因陀尼羅珠以為其鬘 香氣馚馥可愛柔軟供養世尊 高座四角不近不遠 有四寶樹自然而出高六十里 四維各十五里 爾時世尊坐師子座

無量繒綵敷覆其上 懸七寶鈴及諸羅網百千幡華 高座四面一切地界變為金剛七寶所成 悅眾人意平坦如掌 掃灑淨潔燒諸雜香 無量天華皆散其上 無量百千蓮華大如車輪從地踊出 皆是金色瑠璃為臺 因陀尼羅珠以為其鬘 香氣馚馥可愛柔軟供養世尊 高座四角不近不遠 有四寶樹自然而出高六十里 四維各十五里 爾時世尊坐師子座 修訂日期 : 2005/08/28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6, No. 659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掃瞄辨識 No. 659 [No. 658] 大乘寶雲經卷第一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序品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婆伽槃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從 華嚴經 十地品 面向的定義與內容... 2 三 從 十地品 來看善慧地修行的法門... 5 ( 一 ) 地前菩薩九地的修行... 6 ( 二 ) 菩薩如實知眾生種種相... 8 ( 三 ) 菩薩建立九地的境界 四 菩薩修習 四無礙智 的法門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從 華嚴經 十地品 面向的定義與內容... 2 三 從 十地品 來看善慧地修行的法門... 5 ( 一 ) 地前菩薩九地的修行... 6 ( 二 ) 菩薩如實知眾生種種相... 8 ( 三 ) 菩薩建立九地的境界 四 菩薩修習 四無礙智 的法門 華嚴經 十地品 - 善慧地修行之研究 - 釋清忍 華嚴宗研究所 摘要 華嚴經 是佛陀成道後, 於最初二七日, 在摩伽提國菩提樹下, 對十方世界的法身菩薩, 開顯正覺內容根本法輪 佛陀教導弟子, 以超凡入聖為目標, 就是要弟子用佛陀所教導的智慧, 去破除凡夫的情執, 而入於滅盡煩惱的涅槃境界 如何九地名善慧者? 為是攝大乘云 : 由得最勝無礙智與得四無礙解 無礙解智, 於諸智中最為殊勝, 智即是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Gar_Quote_Chinese.doc

Microsoft Word - Gar_Quote_Chinese.doc 噶千語錄 - 首篇 : 仁波切的問候 親愛的法友們: 我的第一則訊息是向壇城中你們每一個人致上友好的問候 - 吉祥如意 由於我們的心在生生世世之中都相連相繫, 因此我看待各位有如家人一般 我們的心生生世世彼此相繫, 是因為在修行上彼此互相關愛的緣故 慈心與悲心的叮嚀 是為了鼓勵大家不斷努力對彼此發出愛心 由於我們的心彼此相繫, 因此發出愛心就可以幫助對方 如果這世界上有更多人能夠發出愛心, 就可以有更多的和平與快樂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香讚001 開經偈002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00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004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047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048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049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050 迴向偈051 2 3 4 5 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真正的快樂 01 你快樂嗎? 目錄 0818 真正的快樂 -01 你快樂嗎? P.011 P.014 P.015 P.017 P.018 P.020 P.021 P.023 P.024 主題子題 1.1 佛教認為人生苦多樂少 1.2 ㄧ般人的快樂來自於滿足五欲的 1. 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欲樂 1.3 比欲樂更強烈的定樂 - 禪定之樂 1.4 最究竟的快樂是 解脫之樂 2.1 人生因為有苦, 所以希望追求快樂

More information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青島湛山寺沙門倓虛 譯 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 此經, 以法相譬喻為名稱 以法即無法為實體 以無著住為宗旨 以離名相為力用 以熟酥喻為教相 凡講一切經, 必先出名稱, 以假名能詮實體故 體後必先明宗旨, 以宗旨能趣實體故 宗後必須辨力用, 以力用能修因剋果, 果上行因故 用後又須判教相, 以教有權實之分故 此五重玄義, 不可不知也 所謂玄義者, 由玄門入妙理之謂也

More information

pdf

pdf 1 3 7 31 55 81 109 141 151 181 4 入 座 與 出 座 目 錄 3 金剛薩埵修法 清淨罪障之殊勝道 221 4 曼茶羅修法 積累資糧之殊勝方便 251 四 上師瑜伽 283 附 錄 1 薩迦派三十七堆曼茶羅修法 319 2 大圓滿龍欽心髓 內加行修法 327 3 前行念誦儀軌 開顯解脫道 393 4 新書預告 433 5 入 座 與 出 座 五加行的修法 主要內容分三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