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Transcription

1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 二明此處所緣者 已說如是多種所緣, 今當緣何而修止耶 答如前經說, 無有限定, 須各別緣, 以補特伽羅有差別故 尤其上品貪行者等修奢摩他時, 所緣各別決定 若不爾者, 縱或能得奢摩他相應三摩地, 然不能得實奢摩他 若不久修淨行所緣, 尚說不得正奢摩他, 況全棄捨淨行所緣 多尋思者尤應修息 若是等分補特伽羅, 或是薄塵補特伽羅, 於前所說諸所緣中, 隨意所樂作所緣處 又修次第中下二編, 依於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及三摩地王經, 說緣佛像修三摩地 覺賢論師說多所緣, 如云: 止略有二, 謂向內緣得及向外緣得 內緣有二, 謂緣全身及依身法, 緣身又三, 謂即緣身為天形像, 緣骨鏁等不淨行相, 緣骨杖等三昧耶相 緣依身法又有五種, 謂緣息緣細相緣空點緣光支緣喜樂 向外緣者亦有二種, 謂殊勝平庸, 殊勝又二, 謂緣佛身語 道炬論釋亦引此文 其緣佛身攝持心者 隨念諸佛故能引生無邊福德, 若佛身相明顯堅固, 可作禮拜供養發願等, 積集資糧之田及悔除防護等淨障之田, 故此所緣最為殊勝 又如三摩地王經說, 臨命終時隨念諸佛不退失等功德, 若修咒道於本尊瑜伽尤為殊勝, 有如是等眾多義利 又此勝利及思佛之法, 廣如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所明 又如修次下編所說, 定應了知, 因恐文繁, 茲不俱錄 故求所緣既能成就勝三摩地, 餘諸勝事兼能獲得, 如是乃為方便善巧 當以何等如來之像為所緣耶, 答, 如修次下編云: 諸瑜伽師, 先當如自所見所聞如來形像安住其心修奢摩他 當常思惟如來身像黃如金色, 相好莊嚴, 處眾會中, 種種方便利益有情 於佛功德發生願樂, 息滅昏沉掉擧等失, 乃至明見如住面前, 應於爾時勤修靜慮 三摩地王經云: 佛身如金色, 相好最端嚴, 菩薩應緣彼, 心轉修正定 如此所說而為所緣 此復有二, 謂由覺新起及於原有令重光顯, 後易生信又順共乘, 故於原有令相明顯 先求持心所緣處者 謂先當求一若畫若鑄極其善妙大師之像, 數數觀視善取其相, 數數修習令現於心, 或由尊長善為曉喩, 思所聞義令現意中求為所緣, 又所緣處非是現為畫鑄等相, 要令現為真佛形相 有說置像於前目覩而修, 智軍論師善為破之, 以三摩地非於根識而修, 要於意識而修 妙三摩地親所緣境, 即是意識親所緣境, 須於意境攝持心故 又如前說是緣實境之總義, 或影像故, 影像亦有粗細二分, 有說先緣粗分, 待彼堅固次緣細分, 自心亦覺粗分易現起故, 應先從粗像為所緣境 尤為要者, 如下說乃至未得如欲定時, 不可多遷異類所緣修三摩地 若換眾多異類所緣修三摩地, 反成修止最大障礙 故於修定堪資定量之瑜伽師地論及三編修

2 次等, 皆說初修定時, 依一所緣而修, 示說遷變眾多所緣 聖勇論師於修靜慮時顯此義云: 應於一所緣, 堅固其意志, 若轉多所緣, 意為煩惱擾 道炬論云: 隨於一所緣, 令意住善境 說 於一 言是指定詞, 故先應緣一所緣境, 待得止已後乃緣多 修次初編云: 若時已能攝其作意, 爾時乃能廣緣蘊處界等差別 如解深密等說瑜伽師緣十八空等, 眾多差別所緣 如是初得攝心所緣之量, 謂先次第明了攀緣一頭二臂, 身體餘分及二足相, 其後思惟身之總體 心中若能現起半分粗大支分, 縱無光明應知喜足, 於彼攝心 此中道理, 若以此許猶不為足而不持心, 欲求明顯數數攀緣, 所緣雖可略為顯了, 然非僅不得妙三摩地令心安住, 且障得定 又若所緣雖不明顯, 然於半分所緣持心, 亦能速得妙三摩地, 次令明顯其明易成, 此出智軍論師教授, 極為重要 又所緣境現顯之理, 雖有二種四句之說, 然由補特伽羅種性別故, 種種無定行相現顯有難有易, 即已現中有明不明, 此二復有堅不堅固 若修密咒天瑜伽時, 天之行相定須明顯, 乃至未能明顯之時, 須修多種明顯方便 此中佛相若極難現, 於前隨一所緣持心, 以此主要在得止故 又緣像修, 若像不現任持心者, 不能成辦所樂之義, 故須行相現而持心 又緣總身像時, 若身一分極其明顯可緣彼分, 若彼復沒仍緣總像, 若欲修黃而現為紅顯色不定, 或欲修坐而現為立形色不定, 或欲修一而現為二數量不定, 或欲修大而現為小形體不定, 則定不可隨逐而轉, 唯應於前根本所緣為所緣境 第二心於彼所緣如何安住分三, 一立無過規, 二破有過規, 三示修時量 今初 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勝, 一令心明顯具明顯分, 二專住所緣無有分別具安住分, 有於此上加樂為三, 餘有加澄共為四者 然澄淨分初殊勝攝, 不須別說 適悅行相喜樂之受, 是此所修定果, 非初靜慮未到分攝定相應中所能生起 三乘功德最勝依處第四靜慮三摩地中, 皆無身樂心樂相應而起, 故此不說 極明顯分, 雖於無色地攝少數定中亦不得生 然如莊嚴經論云: 靜慮除無色 除少獲得自在菩薩, 餘諸菩薩皆依靜慮地攝正定引發功德, 故說明顯殊勝無有過失 昏沉能障如是明顯, 掉擧能障無分別住, 沉掉二法為修淨定障中上首, 亦即此理 故若不識粗細沈掉及雖識已, 不知淨修勝三摩地破彼二軌, 況云勝觀, 即奢摩他亦難生起, 故智者求三摩地, 於此道理應當善巧 沉掉乃是修止之違緣, 違緣及破除之方法皆於下說, 故此當說修止順緣引生三摩地之理 此中三摩地者, 謂心專住所緣, 復須於所緣相續而住 此須二種方便, 一於根

3 本所緣令心不散, 二於已散未散將散不散如實了知, 初即正念次是正知 如莊嚴經論釋云: 念與正知是能安住, 一於所緣令心不散, 二心散已能正了知 若失正念忘緣而散, 於此無間棄失所緣, 故明記所緣念為根本 由此正念於所緣境住心之理, 謂如前說明觀所緣 若能現起最下行相, 令心堅持, 令心策擧, 即此而住莫新思擇 念如集論云: 云何為念, 於串習事, 心不忘為相, 不散為業 此說具足三種差別, 一所緣境之差別, 先未習境, 念則不生, 故說於串習事, 此中即令現起先所決定所緣之相 行相差別者, 謂心不忘, 即心明記其境, 此中謂不忘所緣 言不忘者, 非因他問或自思察, 僅能記憶師所教示所緣如此, 是須令心安住所緣, 相續明記無少散動, 能生散亂其念便失, 故於所緣安住心已, 須起是念已住所緣, 次不更起重新觀察, 相續將護此心勢力, 是修念心最切要處 作業差別者, 謂從所緣心不餘散, 如是調心令住所緣 如調象喩, 譬如於一堅牢樹柱, 以多堅索繫其狂象, 次調象師令如教行, 若行者善, 若不行者, 即以利鈎數數治罰而令調伏 如是心如未調之象, 以正念索縛於前說所緣堅柱, 若不住者, 以正知鈎治罰調伏漸自在轉 如中觀心論云: 意象不正行, 當以正念索, 縛所緣堅柱, 慧鈎漸調伏 修次中編亦云: 用念知索, 於所緣樹, 繫意狂象 前論說正知如鈎, 後論說如索亦不相違, 正能令心於所緣境相續住者是明記念, 正知間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緣, 謂由正知了知沉掉或將沉掉, 依此能不隨沉掉轉, 令住根本所緣事故 又如世親菩薩亦說, 念知俱能令心住所緣故, 又說依念生定及說記念如索, 正於所緣相續繫心 故修念之法即修能引三摩地之主因, 念之行相為定知相, 故修定者若無定知之相, 唯憨然而住, 心縱澄淨然無明顯定知, 有力之念定不得生, 亦未能破微細之沉, 故三摩地唯有過失 又全不住像等所緣, 唯修無分別心者, 亦須憶念住心教授, 令心於境全不分別 次則令心不流不散, 令不流散, 義同正念, 明記所緣, 故仍未出修念之規 如彼修者, 亦須修習具足定知有力之念 第二破有過規 有此邪執是所應破, 謂 若如前說策擧其心無分別住, 雖無少許沉沒之過, 掉擧增上, 現見不能相續久住, 若低其擧緩其策, 現見住心速能生起 遂謂此方便是大教授, 發大音聲唱言善緩即是善修 此是未辨沉修二法差別之論, 以無過定, 須具前說二種差別, 非唯令心無分別住一分而足 若謂於境令心昏昧可名為沉, 今無彼暗內心澄淨, 故三摩地全無過失, 此乃未辨昏沉二法差別之言, 下當廣說 故若太策擧雖能明了, 由掉增上住分難生, 若太緩慢雖有住分, 由沉增上又不明了, 其不墮入太急太緩, 緩急適中界限難得, 故極難生俱離沉掉妙三摩地 大德月云: 若精勤修生掉擧, 若捨精勤復退沒, 此界等轉極難得, 我心擾亂云何修 精勤修者謂太策擧, 策則生掉, 若捨策勵太緩慢者, 心住其內復起退沒 義謂俱離沉掉平等安住, 心於此界平等而轉實屬難得 佛靜釋云: 言精勤者, 謂於善品發起勇悍, 策勵而轉 又云: 由見掉過捨其精勤, 棄其功用心於

4 內沉 悔讚又云: 若勵力轉起掉擧, 若勵緩息生退沒, 修此中道亦難得, 我心擾亂云何修 其釋中云: 若起功用勵力運轉, 便生掉散摧壞其心, 從功用中心不得住, 若如是行即是過失 為遮此故, 緩息勵力運轉之心, 棄捨功用, 則由忘所緣等之過失, 令心退沒 故說遠離沉掉二邊, 修此中界, 平等運轉妙三摩地極屬難得, 若可太緩則無難故 又說從緩發生沉沒, 則以此理修三摩地, 顯然非理 又極緩心僅明澄分, 猶非滿足須策勵相, 如無著菩薩云: 於內住等住中, 有力勵運轉作意 此於九種住心方便, 初二心時, 作如是說 修次初編云: 除沉沒者, 當堅持所緣 修次中編云: 次息沉沒, 必須令心明見所緣 言心明見, 故非說境略明顯 是說心相極顯極堅, 修念之規此為最要 未能知此盲修之相, 謂修愈久忘念愈重, 擇法之慧日返愚鈍, 有此多過反自矜為有堅固定 若謂如前以念令心住所緣已, 爾時可否分別觀察於所緣境持未持耶, 答定須觀察 如修次中編云: 如是於隨樂所緣安住心已, 後即於此等住其心, 善等住已, 即應於心如是觀察, 為於所緣心善持耶, 為沉沒耶, 為外散耶 此非棄捨三摩地已, 如是觀察, 是住定中觀其住否根本所緣, 若未住者, 當觀隨逐沉掉何轉, 非纔住定時太短促亦非太久 是於中間時時觀照 若於前心未盡勢力, 修此觀察, 能生心力相續久住, 亦能速疾了知沉掉 然能時時憶念所緣而修者, 必須有力相續運轉正念之因, 故應修念 如聲聞地云: 云何心一境性, 謂數數隨念, 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 令心相續, 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 謂於正法聽聞受持, 從師獲得教授教誡, 以此增上, 令其定地諸相現前, 於此所緣正念流注隨轉安住 辨中邊論釋云: 言念能不忘境者, 謂能不忘住心教授意言之增語 故修正念為於所緣滅除忘念, 能滅之明記所緣者, 謂所緣意言即是數數作意所緣, 譬如恐忘所知少義, 數數憶念即難失忘 故若時時憶念所緣, 是生有力正念所須 於所緣境攝心不散而正觀察, 是生有力能覺沉掉正知方便 若謂此等皆是分別而遮止者, 應知難生有力正念正知 第三示修時量 由念令心住所緣境, 應住幾久有無定量 答西藏各派諸師皆說: 時短數多 此中因相, 有說 時短樂修中止, 則於下次愛樂修習, 若時長久則覺厭煩 有說 時久易隨沉掉增上而轉, 則極難生無過正定 聲聞地等諸大論中, 未見明說修時之量, 修次下編云: 由是次第或一正時, 或半修時, 或一修時, 乃至堪能爾時應修 此是已成奢摩他後, 修勝觀時所說時量, 初修止時想亦同此, 應如是行 若能如前修念正知, 時時憶念觀察所緣, 時雖略久亦無過失

5 然初業者, 若時長久多生忘念散亂, 爾時其心或沉或掉, 非經久時不能速知, 或雖未失念, 然亦易隨沉掉而轉, 沉掉生已不能速知 前能障生有力記念, 後能障生有力正知, 是則沉掉極難斷除 尤以忘失所緣不覺沉掉, 惡於未忘所緣不能速疾了知沉掉, 故為對治散亂失念, 修念之法極為重要 若忘念重, 正知嬴劣, 不能速疾了知沉掉則須短小, 若不忘念能速了知沉掉之時, 長亦無過 故密意云, 或一時等, 未說定時, 總以隨心所能, 故云 乃至堪能 又若身心未生疾病即應安住, 有病不應勉強而修, 無間放捨除治諸界病難乃修, 是諸智者所許, 如是修者應知亦是修時支分 第三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分二, 一有沉掉時應如何修, 二離沉掉時應如何修 初又分二, 一修習對治不知沉掉, 二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 初又分二, 一決擇沉掉之相, 二於正修時生覺沉掉正知之方便 今初 掉擧如集論云: 云何掉擧, 淨相隨轉, 貪分所攝, 心不靜照, 障止為業 此中有三, 一所緣, 可愛淨境 二行相, 心不寂靜向外流散, 是貪分中趣境愛相 三作業, 能障其心安住所緣 於內所緣令心住時, 由貪色聲等之掉擧, 於境牽心令不自在, 貪愛散亂 如悔讚云: 如緣奢摩他, 令心於彼住, 惑索令離彼, 貪繩牽趣境 問, 由餘煩惱, 從所緣境令心流散, 及於所餘善緣流散是否掉擧, 答, 掉是貪分, 由餘煩惱流散非掉, 是二十隨煩惱中散亂心所 於善緣流散隨其所應, 是善心心所, 非一切散皆是掉擧 沉者亦譯退弱, 與喪心志之退弱不同 於此沉相, 雪山聚中修靜慮者, 多於 安住不散, 相不明澄之昏昧, 許之為沉 此不應理 論說昏昧為沉之因, 二各別故 修次中編云: 此中若由昏沉睡眠所蔽, 見心沉沒或恐沉沒 解深密經云: 若由昏沉及以睡眠, 或由沉沒, 或由隨一三摩缽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 當知是名內心散動 此說由昏沉及睡眠力令心沉沒, 名內散動故 集論亦於說隨煩惱散亂之時說其沉沒, 然彼說散亂亦有善性非定染污 昏沉如集論云: 云何昏沉謂癡分攝, 心無堪能, 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為業 是癡分中身心沉重無堪能性 俱舍論云: 云何昏沉, 謂身重性及心重性, 即身無堪能性及心無堪能性 沉沒謂心於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 故雖澄淨, 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沉沒 修次中編云: 若時如盲或如有人趣入闇室或如閉目, 其心不能明見所緣, 應知爾時已成沉沒 未見餘論明說沉相 沉沒有二, 謂善與無記 昏是不善或有覆無記, 唯是癡分 諸大經論皆說除遣沉沒, 思佛像等諸可欣境及修光明相策擧其心, 故心闇境晦及心力低劣, 皆應滅除 雙具所緣明顯與策擧之力, 唯境明顯及唯心澄清非為完足 掉擧易了, 唯沉沒相諸大經論多未明說故難了知, 然極重要, 以易於彼誤為無過三摩地故, 應如修次所說從修驗上細心觀察而求認識

6 於正修時生覺沉掉正知之方便者 非唯了知沉掉便足, 須於修時能生正知, 如實了知沉沒掉擧生與未生 又須漸生有力正知, 沉掉生已須生無間能知之正知, 固不待言, 即於未生將生, 亦須正知預為覺了 修次中下編云: 見心沉沒或恐沉沒, 又云: 見心掉擧或恐掉擧, 乃至未生如斯正知, 縱自斷言, 從彼至此中無沉掉, 所修無過, 然非實爾, 以生沉掉不能知故, 有力正知未生起故 如中邊論云: 覺沉掉, 覺了沉掉須正知故 若未生正知, 凡沉掉生必無所覺, 則雖久修不覺沉掉, 必以微細沉掉耗時 正知云何生耶, 答, 前修念法, 即修正知重要一因 以若能生相續憶念, 即能破除忘境流散, 亦能遮止沉掉生已久而不覺, 故生沉掉極易覺了 又覺失念之沉掉, 與覺未失念之沉掉, 二時延促觀心極顯 故入行論密意說云: 住念護意門, 爾時生正知 辨中邊論釋云: 言正知者由念記言, 覺沉掉者, 謂安住念始有正知, 是故說云由念記言 餘一因者, 是正知不共修法, 即令心緣佛像等所取之相, 或緣能取明了等相, 次如前說於修念中, 觀察於餘散與未散, 任持其心, 即修正知極切要處 入行論云: 數數審觀察身心諸分位, 總彼彼即是守護正知相 由此能生沉掉將生了知正知 由修念法, 是遮散後所起忘念, 應善辨別 若不爾者, 雜一切心全無分別, 如今後人修習而修, 由混亂因, 三摩地果恐亦如是 故應順大論細慧觀察修驗決擇, 極為重要, 不應唯恃耐勞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 獨修精進自苦邊, 慧伴將護成大利 第二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 修習正念正知之法, 若如前說善修習已, 生起有力正念正知 由正知故, 極細沉掉皆能覺了, 必無不知沉掉之過 然彼生已, 忍受不修破除功用, 是三摩地最大過失 若心成習難生遠離沉掉之定, 故生沉掉為斷彼故, 對治不行應修作行功用之思 此中分二, 一正明其思滅沉掉法, 二明能生沉掉之因 今初 如集論云: 云何為思, 令心造作意業, 於善不善無記役心為業 如由磁石增上力故, 令鐵隨轉, 如是於善不善無記隨一能令心之心所, 是名為思 此中是說生沉掉時, 令心造作斷彼之思 為斷沉掉發動心已, 復應如何除沉掉耶 心沉沒者, 由太向內攝, 失攀緣力, 故應作意諸可欣事, 能令心意向外流散, 謂佛像等極殊妙事, 非生煩惱可欣樂法, 又可作意日月光等諸光明相 沉沒除已, 即應無間堅持所緣而修 如修次初編云: 若由昏沉睡眠所覆, 所緣不顯, 心沉沒時應修光明想, 或由作意極可欣事佛功德等, 沉沒除已仍持所緣 此不應修厭患所緣, 由厭令心向內攝故 又以觀慧思擇

7 樂思之境, 亦能除沉 攝波羅蜜多論云: 由勤修觀力, 退弱而策擧 沉沒與退弱者, 謂緣所緣力漸低劣說名沉沒, 太向內攝說名退弱, 故由策擧力及廣所緣即能除遣 中觀心論云: 退弱應寬廣, 修廣大所緣 又云: 退弱應策擧, 觀精進勝利 集學論云: 若意退弱, 應修可欣而令策擧 諸大智者同所宣說, 故除沉沒最要之對治, 謂思惟三寶, 及菩提心之勝利, 並得暇身大利等功德, 令如睡面澆以冷水頓能清醒, 此須先於功德觀擇修習已生感觸 又沉沒所依之因, 謂昏沉睡眠, 及能生昏睡之心黑闇相, 若修光明則不依彼而生沉沒, 生已滅除 聲聞地說: 威儀應經行, 善取明相數修彼相, 及念佛法僧戒捨天六中隨一, 或以所餘清淨所緣策擧其心, 或當讀誦顯示昏沉睡眠過患之經論, 或瞻方所及月星等, 或以冷水洗面 若沉微薄, 或唯少起勵心正修, 若沉濃厚或數現起, 則應暫捨修三摩地, 如其所應修諸對治, 待沉除已後乃修習 若心所取內外所緣相不明顯, 內心黑闇隨其厚薄, 若不斷除而修習者, 則其沉沒極難斷除, 故應數數修能對治諸光明相 聲聞地云: 應以光明俱心, 照了俱心, 明淨俱心, 無闇俱心, 修習止觀 汝若如是於止觀道修光明想, 設有最初勝解所緣相不分明, 光明微小, 由數修習為因緣故, 於其所緣勝解分明光明轉大 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廣大, 其後轉復極其分明光明極大 此說最初所緣分明者尚須修習, 況不分明 應取何等光明之相, 即前論云: 應從燈明, 或大火明, 或從日輪, 取光明相 如此之修光明相, 非唯限於修三摩地, 餘亦應修 掉擧者, 由貪為門, 令心追趣色聲等境, 此應作意諸可厭事, 能令心意向內攝錄, 以此息滅掉擧無間, 於先所緣應住其心 修次初編云: 若憶先時喜笑等事, 見心掉擧, 爾時應當作意思惟諸可厭事, 謂無常等由此能令掉擧息滅, 次應勵力令心仍於前所緣境無作用轉 中觀心論云: 思惟無常等, 息滅掉擧心 又云: 觀散相過患, 攝錄散亂心 集學論云: 若掉擧時, 應思無常而令息滅 故掉擧太猛或太延長, 應暫捨正修而修厭離, 極為切要 非流散時, 唯由攝錄而能安住, 若掉擧無力則由攝錄令住所緣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 若意掉擧時, 以止而遮止 經中說云: 心善安住, 瑜伽釋為掉擧對治 總之若心掉動, 應於所緣善住其心 若沉沒時於可欣境應善策擧, 如聲聞地云: 由是其心於內攝略, 若已下劣惑恐下劣, 觀見是已, 爾時隨取一種淨妙舉相, 殷勤策勵慶悅其心, 是名策心 云何持心, 謂修擧時其心掉動, 或恐掉動觀見是已, 爾時還復於內攝略其心修奢摩他, 是名持心 心掉動時, 不應作意淨可欣境, 以是向外散動因故 第二明能生沉掉之因者 本地分云: 何等沉相, 謂不守根門, 食不知量, 初夜後夜不勤修行覺寤加行, 不正知住, 是癡行性 耽著睡眠, 無巧便慧, 懈怠俱行

8 欲勤心觀, 不曾修習正奢摩他, 於奢摩他未為純善, 一向思惟奢摩他相, 其心昏闇, 於所緣境不樂攀緣 沉沒相者, 應知是說沉沒之因, 懈怠俱行者通勤心觀 又前論云: 何等掉相, 謂不守根等四如前廣說, 是貪行性不寂靜性, 無厭離心, 無巧便慧, 太擧俱行欲等如前, 不曾修擧, 於擧未善唯一向修, 由其隨一隨順掉法親里尋等動亂其心 掉擧相者, 謂掉擧因 太擧者, 謂於可欣境太執其心, 與此俱行欲等四法如前廣說 由是前說未修中間防護根門等四, 於滅沉掉極為利益, 沉掉雖微, 皆以正知正覺了已, 悉不忍受畢竟滅除 若不爾者, 名 不作行 辨中邊論說是三摩地過 故若有說微細掉擧及散亂等初時難斷, 捨而不斷 又謂彼等若無猛利恆常相續, 微劣短促不能造業故不須斷, 為斷彼故而不作行, 此皆不知修習清淨三摩地法, 詐現為知欺求定者, 以捨慈尊等所決擇修習三摩地之法故 如是滅沉掉時, 多因掉擧散亂為障先勵斷彼, 由此勵力便能止息粗顯掉散, 獲少安住 爾時應當勵防沉沒, 勵力防慎沉沒之時, 又有較前微細掉動障礙安住, 為斷彼故又應策勵, 掉退滅已住分轉增, 爾時又有沉沒現起, 故於斷沉又應勵力, 總散掉時應當錄心, 住內所緣而求住分, 住分生時勵防沉沒令心明了 此二輾轉修習無過勝三摩地, 不應唯於澄淨住分全無持力俱行明了而起希求 第二離沉掉時應如何修 如前勤修斷除微細沉沒掉舉, 則無沉掉令不平等, 其心便能平等運轉, 若功用行是修定過, 於此對治應修等捨 修次中編云: 若時見心俱無沉掉, 於所緣境心正直住, 爾時應當放緩功用, 修習等捨如欲而住 何故作行或有功用為過失耶, 此由於心掉則攝錄, 沉則策擧, 防護修習 有時沉掉俱不現起, 若仍如前防沉防掉策勵而修, 反令散亂 如修次後二編云: 心平等轉, 若仍功用, 爾時其心便當散動 故於爾時須知放緩, 此是放緩防慎作用, 非是放捨持境之力 故修等捨, 非是一切無沉掉時, 乃是摧伏沉掉力時, 若未摧伏沉掉勢力無等捨故 云何為捨, 答, 捨總有三, 一受捨二無量捨三行捨, 此是行捨 此捨自性, 如聲聞地云: 云何為捨, 謂於所緣心無染污, 心平等性, 於止觀品調柔正直任運轉性, 及調柔心有堪能性, 令心隨與任運作用 謂得此捨時修三摩地, 於無沉掉捨現前時, 當住不發太過功用 此所緣相, 如前論云: 云何捨相, 謂由所緣令心上捨及於所緣不發所有太精進 修捨之時, 亦如彼云: 云何捨時, 謂止觀品所有沉掉心已解脫 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 是依慈尊辨中邊論, 如云: 依住堪能性, 能成一切義, 由滅五過失, 勤修八斷行 懈怠忘聖言, 及沉沒掉舉, 不作行作行, 是為五過失 即所依能依, 及所因能果, 不忘其所緣, 覺了沉與掉, 為斷而作

9 行, 滅時正直轉 其依住者, 謂為除障品發勤精進, 依此而住, 於此能生心堪能性勝三摩地 此能成辦勝神通等一切義利, 是神變之足或是所依, 故說 能成一切義 云何能生此三摩地, 謂為斷除五過失故, 勤修八行從此因生 五過失者, 謂加行時懈怠為過, 於三摩地不加行故 勤修定時忘失教授是其過失, 若忘所緣心於所緣不能定故, 已住定時沉掉為過, 彼二令心無堪能故 沉掉生時不作功用是其過失, 以此不能滅二過故 離沉掉時行思是過, 修次等說沉掉二過合一為五, 若各分別是六過失 對治此等為八斷行, 對治懈怠有四, 謂信欲勤安, 對治忘念沉掉不作行作行, 如其次第謂念, 覺了沉掉之正知, 作行之思, 正住之捨, 廣說如前 此即修定第一教授, 故蓮花戒論師於三編修次及餘印度諸大論師, 於修定時皆數宣說 道炬論釋於修止時亦引宣說, 道次先覺亦皆說其粗概次第, 然見樂修定者, 猶未了知應如何修, 故廣決擇 此乃一切以念正知遠離沉掉修三摩地心一境性共同教授, 不應執此是相乘別法, 非咒所須, 無上瑜伽續中亦說是所共故 如三補止初章第二品云: 斷行俱行欲三摩地神足, 謂住遠離, 住於離欲住於滅盡, 由正斷成, 由彼欲故而正修習, 非極下劣及太高擧 於勤觀心三三摩地亦如是說, 前說正定妙堪能性, 是神變等功德所依, 猶如足故名為神足 辨中邊論釋等說成此定略有四門, 謂由猛利欲樂所得及由恆常精進所得 由觀擇境得三摩地, 名欲三摩地, 進三摩地, 觀三摩地 若心宿有三摩地種, 依彼而得心一境性, 名心三摩地 極下劣者謂太緩慢, 太高擧者謂太策勵, 義為離彼二邊而修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終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 雖犯戒等, 亦應就其功德思惟, 莫觀過失, 悉無差別 寶雲經云: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 諸善增長不善損減, 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 或有智解或無智解, 或具尸羅或犯尸羅, 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 於親教師亦應信樂, 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 未圓滿者悉能圓滿, 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如是知已, 便能獲得歡喜踴躍, 於諸善法應隨順行,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定學概說 ( 淨照法師依據 成佛之道 編制 ) 開仁修訂 2013/3/28 壹 引言 一 三增上學 :(p.199-205) 1 增上戒學: 為了修定而持戒, 叫做增上戒學 2 增上定學: 為了修發真慧而修習禪定的, 叫增上心 ( 定 ) 學 3 增上慧學: 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 叫增上慧 二 定與慧 :(p.313) 1 從修習成就來說: 定與慧, 在修習成就的聲聞 菩薩行中, 是相應不離的,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修次中篇.docx

Microsoft Word - 修次中篇.docx 修次中篇 梵語云 : 跋瓦納乍瑪藏語云 : 鞏貝林巴漢語云 : 修行次第 敬禮文殊孺童尊 茲當略述隨行大乘經藏軌理眾之修行次第 此中, 欲速 證得一切種智, 具了悟者, 當勤此能得彼之眾因緣 如是, 此一切遍智, 非從無因生, 否則, 一切應於一切 時中皆生遍智故 若無觀待而生, 則無何能為阻礙, 然非一 切皆成遍智 是故, 時有生故, 所有實事, 唯觀待因 又時 而有成遍智, 非一切時 非一切處

More information

一分一档表.xlsx

一分一档表.xlsx 600 分及以上 12 124 14 365 599 5 129 14 379 598 7 136 16 395 597 8 144 11 406 596 8 152 17 423 595 6 158 16 439 594 12 170 16 455 593 16 186 12 467 592 15 201 12 479 591 14 215 12 491 590 13 228 10 501 589

More information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造論 法尊法師翻譯 菩提道次第廣論... 3 歸敬頌... 3 造者殊勝... 5 教授殊勝... 9 聞說軌理... 13 親近善士... 18 修習軌理... 28 暇滿... 37 道次引導... 41 念死無常... 46 三惡趣苦... 52 歸依三寶... 59 深信業果... 69 希求解脫... 87 思惟苦諦... 88 思惟集諦... 97 十二緣起...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漢譯 敬禮尊重 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現化遊戲無量土 如極難量勝者教 名稱遍揚於三地 攝二大車善傳流 圓滿道心教授藏 遍視無央佛語目 悲動方便善開顯 今勤瑜伽多寡聞 觀視佛語多片眼 故離智者歡喜道 見已釋此大車道 諸有遍執暗未覆 欲令暇身不唐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禮阿逸多及妙音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菩提道次第二十三菩提道次第二十三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4/05/16 課程開示課程開示 將前行將前行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皈依發心皈依發心與後面的正行建立與後面的正行建立關係 在我們做任何修行之前, 都要先念 皈依發心文, 在念的時候, 如果沒有任何覺受產生, 並不是好現象 以皈依區分內 外道之別, 以發心區分大 小乘 所以, 我們在念誦的時候, 並不是只有以造作的意樂 動機來思惟而已 我們開始時如果以皈依發心來做,

More information

上士道(七)

上士道(七)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第九講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一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 二 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 三 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今初 修菩提心的次第當中, 第二種傳承是依寂天菩薩的教典而修 內容分三 : 第一 思惟能修自他交換的殊勝利益 及不能修自他交換的過患, 第二 如果藉由修習, 自他交換的心一定能生起, 第三 修習自他交換法的次第 首先介紹思惟能修自他交換 即不能修自他交換的利益和過失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25k-

25k- 正果法師著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一切佛經, 及闡揚佛法諸書, 無不令人趨吉避凶, 改過遷善 明三世之因果, 識本具之佛性 出生死之苦海, 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 作難遭想 淨手潔案, 主敬存誠 如面佛天, 如臨師保 則無邊利益, 自可親得 若肆無忌憚, 任意褻瀆 及固執管見, 妄生毀謗, 則罪過彌天, 苦報無盡 奉勸世人, 當遠罪求益, 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 : 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1 譯者說明譯者說明一 承蒙恩師尊貴的一 二任甘丹赤巴法王日宗仁波切慈悲應允,於西元二 一 年四月及次年四月,二度蒞臺講授宗喀巴大師所造的 菩提道次第略論 藉由此次因緣,末學以藏文版的 略論 作為依據,參考 廣論四家合注 至尊洛桑諾布文集(第二 三 四函) 法尊法師所譯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在恩師日宗仁波切及經教師拉然巴格西蔣巴確登細心的釋疑解惑下,進行重新翻譯 編排;並於文中附上第三世赤江仁波切所造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1. 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諸典 2. 淨蓮法師廣論白話譯本 3. 日常法師廣論淺釋 4. 修印法師廣論講解光碟片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 白話翻譯 ~ 上士道 ~ ( 四 )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佛法山聖德禪寺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More information

2345

2345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 科科判 己㆓ 略說修習軌理分㆓...18 庚㆒ 正明修法分㆓...18 辛㆒ 正修時應如何分㆔...18 壬㆒ 加行分七...18 癸㆒ 灑掃住處且安佈身語意像分五...19 子㆒ 住處之要求...19 子㆓ 以教 理成立須灑掃住處...20 子㆔ 與灑掃相應之觀修...20 子㆕ 灑掃之利益...21 子五 以教 理成立須安佈身語意像...22 癸㆓ 須無諂供且端正陳設分㆓...22

More information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1580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維習安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80 [cf. No. 1579]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More information

20 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成因 勃起功能障礙從原本是一個難以啟齒的不治之症, 轉變成一個容易治療的疾病, 而且成了一個攸關公共衛生的議題

20 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成因 勃起功能障礙從原本是一個難以啟齒的不治之症, 轉變成一個容易治療的疾病, 而且成了一個攸關公共衛生的議題 62 2014 3 495 一粒紅蛋 20 一粒紅蛋 想欲結髮傳子孫無疑明月遇烏雲夫婿耽誤阮青春噯唷一粒紅蛋動心悶夢想享福成雙對哪知洞房空富貴含蕊牡丹無露水噯唷一粒紅蛋引珠淚春野鴛鴦同一衾傷情目屎難得禁掛名夫妻對獨枕噯唷一粒紅蛋擾亂心愛情今生全無望較慘水虌墜落甕堅守活寡十外冬噯唷一粒紅蛋真苦痛 20 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成因 勃起功能障礙從原本是一個難以啟齒的不治之症, 轉變成一個容易治療的疾病, 而且成了一個攸關公共衛生的議題

More information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攝義 ( 三 ) 袞德林仁波切藏文講述 慈仁格西中譯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 終不毀犯諸學處 復應善思諸業果, 如理取捨乃能辦, 至尊恩師如是修, 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未獲得眾德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 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業障尤切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攝義 ( 三 ) 袞德林仁波切藏文講述 慈仁格西中譯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 終不毀犯諸學處 復應善思諸業果, 如理取捨乃能辦, 至尊恩師如是修, 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未獲得眾德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 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業障尤切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攝義 ( 三 ) 袞德林仁波切藏文講述 慈仁格西中譯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 終不毀犯諸學處 復應善思諸業果, 如理取捨乃能辦, 若未獲得眾德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 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業障尤切要, 故應恒時依四力, 以上是下士道的內容, 最主要是爭取來世暇滿的人身, 這是下士道的核心, 非常重要 針對這個人身, 須思惟死無定期

More information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正行分二 : 一 總共修法, 二 此處修法 今初 正修時應如何 的第二部分是 正行 正行 就是正式起修, 再分為, 總共修法 和 此處修法 所言修者 謂其數數於善所緣, 令心安住, 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蓋從無始, 自為心所自在, 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 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此修即是, 為令其心, 隨自自在, 堪如所欲, 住善所緣 此復若隨, 任遇所緣, 即使修者, 則於所欲, 如是次第,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宗喀巴師徒三尊 菩宗喀巴大師著提道次第略論釋迦比丘恭譯 菩提道次第略論 菩提道次 第之引導 分四 目 錄(兼科判表) 甲一 為顯其法源清淨故 開示造論者之殊勝 接表一 甲二 為令他於教授起恭敬故 乙一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殊勝 開示法之殊勝 乙二 一切經典現為教授之殊勝 乙三 易於獲得勝者意趣之殊勝 乙四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之殊勝 甲三 如何聞 說具有二種殊勝之法 接表二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E3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佛法教材系列 E3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三摩呬多等地決擇並科判 譯者 : 玄奘法師 科判 : 韓清淨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E3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E3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More information

佛恩寺禪七開示

佛恩寺禪七開示 佛恩寺禪七開示 2001/4/13 于台中佛恩寺 貴佛恩寺, 大和尚慈悲, 監院法師, 維那常在法師慈悲, 及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大家好! 阿彌陀佛 不管是出家的法師 或者是在家居士, 只要是佛教徒, 我們應該是有共同的意願, 就是涅槃為上首! 大家都應該是修學聖道的 當然這件事, 在我們佛教徒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事情 可是, 大家在佛法中的願望, 是得無上菩提 是得涅槃的, 但是涅槃的門是怎麼回事情呢?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現觀莊嚴論 大疏科文 一 序品第一 甲一 論前義 甲二 論正義 論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敬禮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正申敬禮兼明造者之志願 1 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2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為樂廣者分別廣說 論所為義 3 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非餘所能領於十法行性 4 經義住正念具慧者能見為令易解故是造論所為 全論總義 略標標能所釋般若波羅密以八事正說論體標能釋數

More information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藏文文法教材 配合佛典實例說明 林崇安編著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2004 說明 一 本書主要依據突彌桑菩札的 松居巴 ( 藏文文法三十頌 ) 中的虛字類別, 來掌握藏文的文法, 並且選取佛典的實例來說明 主要選自 瑜伽師地論. 攝異門分 二 本書共有以下十八類的虛字 : 01. 完結詞, 例如 : ro, so 02. 囉聲 (* 業聲 * 為聲 * 依聲 ), 例如 :du, na 03.* 屬聲,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北 14 秋 316 班共學用僅供參考 2018/11/26 I 科判 甲一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1 造者殊勝 : P2 甲二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2 乙一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2 乙二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2 教授殊勝 : P11 乙三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乙四 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甲三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3 乙一 聽聞軌理 3 聽聞軌理 :

More information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_行為觀察記錄紙_G2版本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_行為觀察記錄紙_G2版本 基本數學數學核心能力測驗 G2 行為觀察記錄記錄紙 學校 : 班級 : 姓名 : 日期 : 記錄者 : ~ 學生作答時, 請他 ( 她 ) 將雙手皆置於桌面 ~ 認識數字 ( 三 ): 數列 ( 共 1 頁 ) 注意事項 逐題觀察並作底下記錄, 等分測驗做完後, 每一個策略任選一題問 這一題你是怎麼算的? ( 如果只運用一種策略, 則再任選 2-3 題訪問 ) 利用學生的回答來作為 自己觀察記錄的證據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 現代漢語新譯稿 ( 一 )/ 陳智音 (Sherab Chen) 底本 : 藏文青海版 ; 參考資料 : 法尊法師漢譯本 四家和注 KA 函 菩提道次第廣論 多聞比丘修斷行者宗喀巴 - 洛桑扎巴 ( 善慧名稱 ) 著 文前歸敬 敬禮上師妙音! 法脈傳承及歸敬頌 俱胝圓滿調善所成身滿足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心釋迦尊主我恭敬頂禮 此無等導師之最勝子肩負一切如來事業擔於無量剎土化現遊戲者

More information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入中論 破 離蘊我 的探究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2 期,2007) 一 前言 在傳統上, 印度把禪修者通稱作 瑜伽師 佛教的瑜伽師修習止觀, 為的是體證究竟的真理, 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脫離生死輪回, 得到解脫 這究竟的真理稱作 真實性 瑜伽師們欲求悟入真實性, 並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先想著 : 生死輪回是以何為根本? 經由智慧的觀察, 便看見貪 瞋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皆從薩迦耶見產生

More information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北傳止觀禪修的要義 林崇安教授編著 佛法教材系列 H10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1 序 早期漢地止觀禪修的傳入和翻譯者有密切的關連, 重要 的人物如安世高 (148) 鳩摩羅什 (344-413) 瞿曇僧伽提 婆 (385 到洛陽 ) 此中, 安世高譯出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禪行法想經 等, 是漢地禪學的開端 鳩摩羅什譯出 思 惟略要法 禪祕要法經 等, 是禪學的要典 瞿曇僧伽提 婆譯出 中阿含經,

More information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從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成唯識論 對唯識三性的不同解釋看其思想發展之意義 元弼聖 一 前言在唯識教學中, 所謂三性說是指 遍計所計性 (parakapita-svabhava: 分別性 )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依他性 ) 圓成實性(parimispanna-svabhava: 真實性 ) 在此所謂 svabhava( 自性 ) 是以 parikapita paratantra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攝釋分 攝異門分 調伏事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TD4040 林崇安編 佛法教學系列藏文 D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09 1 藏文 D 瑜伽師地論 攝釋 異門 調伏 內容 : 1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p.3 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p.73 3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 TD4040 p.139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nbonian.doc

Microsoft Word - anbonian.doc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諸佛親證宣說的止觀禪法 開印比丘著 馬來西亞寂靜禪林出版 目錄 一 引言...2 二 止觀經驗...3 三 安般念入門...4 ( 一 ) 把取所緣... 6 ( 二 ) 安般念業處的殊勝... 9 ( 三 ) 空閑獨處... 10 四 安般念的修習步驟...11 ( 一 ) 止的修習... 12 數... 12 隨... 14 觸... 15 止... 16 ( 二 )

More information

講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是一切聖人所居住的地方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就是所有的聖人都到無為的那個地方去 我們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希望到那裡去 所以叫做 皈依法 但是怎麼樣去法呢 就是要有門 這個門 止就是門 觀就是門 我們從這個門就可以到第一義諦那裡去了 或者說我們可以到涅槃那裡去了 所以這是涅槃的

講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是一切聖人所居住的地方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就是所有的聖人都到無為的那個地方去 我們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希望到那裡去 所以叫做 皈依法 但是怎麼樣去法呢 就是要有門 這個門 止就是門 觀就是門 我們從這個門就可以到第一義諦那裡去了 或者說我們可以到涅槃那裡去了 所以這是涅槃的 止觀大意 1993/1994 于台北華藏講堂 壹 緒論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各位法友 我們今天在這裡共同地學習止觀法門 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 但是 在本人來說 對於佛法的學習是沒有心得的 一無所得 我只是按照經論上佛菩薩開示我們的止觀法門 為各位作簡單的介紹而已 在這裡邊也可能有多少出入的地方 我希望各位還是多讀經論做決定 這個題目是 止觀大意 講義 第一頁是把這個題目裡邊我所要介紹的 全面的寫成這樣的科目

More information

甲一 本地分乙一 略辨地名丙一 徵 云何瑜伽師地? 丙二 辨丁一 標 謂十七地 丁二 徵 何等十七? 丁三 列戊一 嗢柁南 瑜伽師地論 卷 1 1 ( 大正 30,279a3-283a20) 本地分 2 3 嗢柁南曰 : 4 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 5 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

甲一 本地分乙一 略辨地名丙一 徵 云何瑜伽師地? 丙二 辨丁一 標 謂十七地 丁二 徵 何等十七? 丁三 列戊一 嗢柁南 瑜伽師地論 卷 1 1 ( 大正 30,279a3-283a20) 本地分 2 3 嗢柁南曰 : 4 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 5 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 目錄 卷 1... 001-033 卷 2... 034-063 卷 3... 064-093 卷 4...094-115 卷 5...116-143 卷 6... 144-173 卷 7... 174-197 卷 8... 198-229 卷 9... 230-261 卷 10... 262-299 卷 11... 300-344 卷 12... 345-382 甲一 本地分乙一 略辨地名丙一 徵

More information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地動經 比對 林崇安編 ( 內觀雜誌,89 期,pp. 50-58,2013.01) 說明 : 北傳 中阿含經 和南傳 增支部 中有一些經典談到地動或地震的原因 以下比對這些經典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2a 增支部 8.69: 眾經 2b 增支部 8.70: 地震經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01) 我聞如是 : (02) 一時, 佛遊金剛國, 城名曰地 (03) 爾時,

More information

( ) (1) (2) (3) (4) 2

( ) (1) (2) (3) (4) 2 2007 11 29 1. ( ) 2. ( ) 3. 1 ( ) 1. 2. (1) (2) (3) (4) 2 1. (1) (2) 2. ( ) $20,000,000 X1 1 1 $3,000,000 X1 1 1 1,000,000 $12,000,000 $4,000,000 $5,000,000 $10 X1 1 1 $13 (1) ( ) $5,000,000 $8,000,000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初 中分二, 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今初 佛初發心, 中集資糧, 最後現證圓滿正覺, 一切皆是為利有情, 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 略有二種, 謂現前增上生, 及畢竟決定勝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 盡其所說, 一切皆悉攝入下士, 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一一八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6/15 如 普賢行願品 云 :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母有情的數量是無量無邊, 就如虛空無邊際般, 世間也是無邊際, 住在世間中的有情也是無量無邊 所有這些如母有情都欲求安樂, 卻缺乏安樂 ; 都欲離苦, 偏偏卻要遭受一切痛苦 一方面這些如母有情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 而且次數是不可計數, 另一方面他們都欲求獲得安樂卻不得安樂,

More information

廣論段落複習一

廣論段落複習一 廣論段落複習十二 共中士道 (4) 解脫正道 P187L5~P202L1 如得法師 2017/06 1 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1 過門 2 正說 1 正修意樂 1 明求解脫之心 2 發此之方便 1 過門 2 於苦集門中思惟 3 於十二緣起思惟 2 彼生起之量 3 除遣此中邪執 4 抉擇能趨解脫道性 2 彼生起之量 1 真實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樂 ( 中士道希求解脫的心 ) 之量者 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

More information

窍诀宝藏论释

窍诀宝藏论释 譯序譯 序 眾生的無上怙主全知無垢光尊者的色身雖已融入法界, 然而, 為悲憫我們這些濁世愚昧的眾生而留下了以甚深古薩里派 四心滴 廣行班智達派 七寶藏, 以及 三休息 三解脫 為主數目驚人的豐厚遺產 其中的 七寶藏 可堪為寧瑪派的璀璨明珠 無價之寶 七寶藏 中的 如意寶藏論 有頌詞與自釋, 共分二十二品, 詳細論述一切顯密乘 實相寶藏論 有頌詞與自釋, 共分四品, 分別闡述無有 自成 平等 唯一四大誓言

More information

T0209_10

T0209_10 四念住講記 妙境長老講於法雲寺佛學院 緒論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我們的佛學院準備很久了, 今日正式開課 現在, 我們學習的課程是 四念處 舊的翻譯叫做 四念處, 新的翻譯叫做 四念住 我曾經說過, 四念住是我們學習靜坐時用的, 就是, 靜坐時要學習四念住 四念住裡面, 有二個意義, 念, 慧 慧, 是觀察的意思 念, 是明記不忘的意思 念, 實在就是 止 的意思 ; 攝心不亂, 名之為念, 破除內心的散亂,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T0028_01

T0028_01 止觀大意 妙境長老講述於西元一九九三年 一九九四年, 在華藏講堂 **** 大綱 **** 甲一 釋名 甲二 方便 甲三 正修 乙一 修止 丙一 明止門不同 丁一 繫緣止 丁二 制心止 丁三 體真止 丙二 辨止深淺之相 丁一 九心住 ( 欲界定 ) 丁二 近分定 ( 未到地定 ) 丁三 初禪 丙三 驗知虛實 丁一 正明驗知虛實 戊一 擇相驗知 戊二 以法驗知 丁二 辨是魔非魔 乙二 修觀 丙一 我空觀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這個 本地分 一共是五十卷 攝決擇分 三十卷 這是八十卷 攝釋 分 才兩卷 攝異門分 也是兩卷 這是四卷 到最後一分是十六卷 那麼加 起來就是一百卷 本地分 是最多 是五十卷 披尋記 一頁 本地分 者 略說此論 總有五分 瑜伽師地論釋 云 一 本地分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 二 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

這個 本地分 一共是五十卷 攝決擇分 三十卷 這是八十卷 攝釋 分 才兩卷 攝異門分 也是兩卷 這是四卷 到最後一分是十六卷 那麼加 起來就是一百卷 本地分 是最多 是五十卷 披尋記 一頁 本地分 者 略說此論 總有五分 瑜伽師地論釋 云 一 本地分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 二 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 瑜伽師地論 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 云何瑜伽師地 謂十七地 何等十七 嗢柁南曰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瑜伽師地論 一共是分五分 一共有五分 第一分就是 本地分 第二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一共是這五分 第一分叫做 本地分 就是根本的瑜伽師地 所以叫 本地分 其餘的四分都是屬於 本地分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釋量論封面目次-3.docx

Microsoft Word - 釋量論封面目次-3.docx 根本頌 法稱論師造法尊法師譯 目次頁碼 第一品自義比量品 1~16 第二品成量品 17~29 第三品現量品 30~54 第四品他義比量品 55~67 編者說明由於本次要擔任 2015 年扎什倫布寺的法會翻譯, 所以在幾個月前, 就想如何把 釋量論 法本製作出來 末學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 找到梵藏漢的 釋量論 版本, 內容有偈頌編碼, 初步決定做為此次的法本 十月份, 有位師姐詢問這次法會要用什麼樣的版本時,

More information

中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目次 ( 中冊 ) 巳二釋第六現前地分四 85 庚一明此地訓釋與慧度增勝 85 庚二讚慧度功德 86 庚三觀甚深緣起真實分五 86 辛一立志宣說深義 86 辛二可說深義法器 88 辛三說後引發功德 90 辛四勸法器人聽聞 92 辛五宣說緣起真實分三 94 壬一聖教宣說真義之理分二 94 癸一引聖教 94 癸二明了知真實之障 95 子一明自續中觀派之實執分三

More information

53 評論, 只針對佛法修學綱目 戒 定 慧 三學之一的 禪 之內容, 及如 何修習, 作一精要介紹 論述 亦不在此作禪的種類介紹與分別, 只取傳統 1 的修學法中, 大小乘皆普遍運用之幾種如 五停心觀 二甘露門 等作 概述, 尤其對 二甘露門 中的 持息念 禪修法, 作一深入分析 期能幫 助初學者

53 評論, 只針對佛法修學綱目 戒 定 慧 三學之一的 禪 之內容, 及如 何修習, 作一精要介紹 論述 亦不在此作禪的種類介紹與分別, 只取傳統 1 的修學法中, 大小乘皆普遍運用之幾種如 五停心觀 二甘露門 等作 概述, 尤其對 二甘露門 中的 持息念 禪修法, 作一深入分析 期能幫 助初學者 52 生活與禪 生活與禪 釋玄慧 壹 前言近一 二十年來, 全球吹起一股禪風, 世界各地, 許許多多的禪修活動, 各式各樣, 應接不暇, 由此可見現代之生活多麼的需要 禪 拜資訊發達之賜, 現在的生活中想要接觸 禪, 是很容易的, 習慣使用電腦的人, 只要上網搜尋關鍵字 禪, 一連串 禪與生活 生活與禪 等等之類的網路文章, 即呈現在眼前 ; 亦或是喜愛閱讀的人, 到圖書館或是規模稍大一些的書店,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下士道 序 一 緣起 1. 2. 3. 4.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 科判的意樂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 二 主旨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 三 助緣 1. 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諸典 2. 淨蓮法師廣論白話譯本 3. 日常法師廣論淺釋 4. 修印法師廣論講解光碟片

More information

卷38

卷38 如何學習 攝大乘論 2002/10/13-14 宣講於台北醫院黃院長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 大家好! 我們佛學院的確是學習 攝大乘論 了, 這一部論是唯識宗的精義 精要之義 若是願意學習唯識的道理, 這部論一定是應該是學習的 黃院長給我出這個題目, 給我出這個題目我很歡喜, 但是恐怕講得不及格 不過我們不斷地學習, 終究有一天會及格的 介紹這個題目, 我的意思分兩大段來介紹 第一段是介紹 攝大乘論

More information

《聲聞地筆記》

《聲聞地筆記》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筆記 王厚華編輯 2014.05 版 筆記僅供參考 持續修訂中 凡有歧義 請以原論為準 意見與指教 yoga69020@gmail.com 綱要層次符號 使用 pdf 電子檔閱讀時 請打開標籤 可參閱樹狀目錄綱要 參考資料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韓清淨 聲聞地並科判 林崇安 法相辭典 朱芾煌 目錄 初瑜伽處 (卷 21)... 1 1 種性地... 1 1 種性自性... 1 2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中士道 序 一 緣起 1. 2. 3. 4.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 科判的意樂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 二 主旨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 三 助緣 1. 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諸典 2. 淨蓮法師廣論白話譯本 3. 日常法師廣論淺釋 4. 修印法師廣論講解光碟片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G2 編序 阿毗達磨 法蘊足論 是由尊者大目乾連所解說, 經由後代弟子編集而成的一本解釋佛經的重要著作, 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26 冊, 編號是 No.1537 此論選出 阿含經 中代表性的重要短篇給予解釋, 很有參考價值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是將論文重新

佛法教材系列 G2 編序 阿毗達磨 法蘊足論 是由尊者大目乾連所解說, 經由後代弟子編集而成的一本解釋佛經的重要著作, 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26 冊, 編號是 No.1537 此論選出 阿含經 中代表性的重要短篇給予解釋, 很有參考價值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是將論文重新 法蘊足論 譯者 : 玄奘法師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G2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 2003 佛法教材系列 G2 編序 阿毗達磨 法蘊足論 是由尊者大目乾連所解說, 經由後代弟子編集而成的一本解釋佛經的重要著作, 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26 冊, 編號是 No.1537 此論選出 阿含經 中代表性的重要短篇給予解釋, 很有參考價值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More information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辰二 明具有 分二科 巳一 標 又於一切色聚中, 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 又於一切色聚中 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 如世間現見乾薪等物 鑽即火生 這一科是 明具有 在 約諸種辨 裡面分兩科 第一科說 色聚種 第二科明 四大種 四大種 這一科裡面 先引經上佛說的話加以解釋 現在第二科 說在一切色聚中 都具有四大種 這一段文的大意是這樣 又於一切色聚中 前面解釋佛說的話 這底下又正式說明這件事 又於一切 的物質

More information

《佛教教理的探討》

《佛教教理的探討》 佛教教理的探討 (2008 新版 ) 林崇安教授講授 佛法教材系列 P1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新版自序 1989 年暑假, 抽空對中央大學 覺聲佛學社 的同學講述佛教的教理, 經由王厚華等同學的記錄, 在因緣聚會下, 編出 佛教教理的探討 一書, 由慧炬出版社印行, 作為大專學生的佛法通識教材 今日因緣再聚, 一方面重新校閱全書, 並使內容精緻, 一方面由厚華以 PDF 版登於網站和各界結緣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現觀莊嚴論略釋細目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U3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編成段落分明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_???:??????????? doc

Microsoft Word _???:??????????? doc 3 未生善法悉能令生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 未生起的善法, 要以精進力, 能令生起 這如潛在的財富, 生得的智力, 要努力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 4 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 對已生起的善法, 要常生歡喜心 ; 加以不斷的熏修, 能令他一天天增長廣大起來 取要言之, 能斷一切諸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 這四種正勤, 扼要的說一句, 這是能斷一切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法的精進 沒有精進,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菩薩道之修學 大綱 壹 實踐菩薩行的總綱貳 知見與發心之檢視參 修學道次第之建立肆 瑜伽菩薩戒之奉行伍 止觀決定勝之獲得陸 深入佛經藏之要訣 壹 實踐菩薩行的總綱 : 依三心廣修六度 依六度圓滿三心 以四攝成熟眾生 依三心廣修六度 : 菩薩行是非常深廣的, 可從 般若經 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萬行來說 三心, 是 :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 偉大目標 ), 大悲為上首 ( 純正動機 ), 無所得為方便 (

More information

《善說精髓》

《善說精髓》 善說精髓 ( 決定菩提道次第中所說實修之門一切善說精髓 ) 達波貢欽昂旺札巴著 江波 ( 仁欽卻札 ) 譯 ( 作者簡介 : 達波貢欽昂旺札巴, 公元十五世紀出生於達波沓地方 幼年出家, 從杰洛卓佩巴聽般若 量論 至色拉杰, 以善習大論聞名 於下密院從舉欽堅讃桑波聽 集密四家合注, 於甘丹從杰卻炯嘉措 ( 甘丹墀巴, 1534-1539) 聽怖畏 時輪等 曾任下密院法臺 復任達波扎倉第二任法臺 貢欽

More information

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 聯交所 )GEM 之特色 GEM 的定位, 乃為中小型公司提供一個上市的市場, 此等公司相比起其他在主板上市的公 司帶有較高投資風險 有意投資的人士應了解投資於該等公司的潛在風險, 並應經過審慎周詳的考慮後方作出投資決定 由於 GEM 上市公司普遍為中小型公司, 在 GE

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 聯交所 )GEM 之特色 GEM 的定位, 乃為中小型公司提供一個上市的市場, 此等公司相比起其他在主板上市的公 司帶有較高投資風險 有意投資的人士應了解投資於該等公司的潛在風險, 並應經過審慎周詳的考慮後方作出投資決定 由於 GEM 上市公司普遍為中小型公司, 在 GE 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 聯交所 )GEM 之特色 GEM 的定位, 乃為中小型公司提供一個上市的市場, 此等公司相比起其他在主板上市的公 司帶有較高投資風險 有意投資的人士應了解投資於該等公司的潛在風險, 並應經過審慎周詳的考慮後方作出投資決定 由於 GEM 上市公司普遍為中小型公司, 在 GEM 買賣的證券可能會較於主板買賣之證券承受較大的市場波動風險, 同時無法保證在 GEM 買賣的證券會有高流通量的市場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章  緒  論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碩士論文 歷緣對境自在之道 以 菩提道次第廣論 解脫煩惱為主之論析 The way of Facing the circumstances, the heart can also keep calm and comfortable An analysis to relieve the Afflicting Emotions on The Great Treatise

More information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在巴利藏還有另一部 念處 經 在 中部 第 10 經 內容大致相同 都 是在闡述四念處 而前者與後者不同之處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98期

正覺電子報-第98期 雖 行 諸 法 不 生 不 滅, 而 以 相 好 莊 嚴 其 身, 是 菩 薩 行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卷 2 Although one acts in all dharmas that are neither arising nor ceasing, one can adorn one s body with auspicious marks; such is the bodhisattva

More information

T001K_04

T001K_04 攝大乘論 Tape04.2002/9/4.Page 1 of 1 子㆓ 證成(分㆓科)丑㆒ 長行(分㆓科)寅㆒ 問復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我從頭開始說,這個所知依分,㆒共是十大章 第㆒章,就是所知依分,所知依殊勝殊勝語,它分兩大科:第㆒科,是 阿賴耶句義? 就是阿賴耶這句話的道理,從這裡加以解釋,這㆒科講完了 第㆓科,是 阿賴耶異門 就是在名言相又不同於阿賴耶,在這㆒科裡面,分成兩科,第㆒科,是 訓釋安立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2A14233A144BAEEBDD7A5BFA9C0BB50A5BFAABE205FC4C0A670A5DB5F2E646F63>

<4D F736F F D2032A14233A144BAEEBDD7A5BFA9C0BB50A5BFAABE205FC4C0A670A5DB5F2E646F63> 綜論正念與正知 一個旁通阿姜查與禪語錄角度之探討 / 釋如石 一 正念正知之重要在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廣論 中, 密護根門 正知而行 飲食知量和悎寤瑜伽, 是促使行者較易獲得止觀的四種基本資糧 ; 這是根據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 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 而說的 其中, 尤其以 正知而行 密護根門 以及此二者所需的 正念, 最能增長一切善行, 特別是在清淨律儀和迅速引生止觀方面, 因此可以說是淨化身口意之三學最重要的基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唯識學 行相 (AkAra) 之研究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陳一標 提要 行相 (AkAra) 一詞具有識中所現外境相貌的影像義, 以及心 心所的取境作用義 說一切有部認為行相是慧心所中所現的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相貌 世親在 俱舍論 中則說行相是一切心 心所緣取所緣境的類別, 也就是心 心所中所現起的青 黃等相貌 唯識學不承認外境的存在, 在心 心所當中安立見 相二分等, 以說明認識的構造 相分是所緣,

More information

意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 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 或翻彼相應 於一切時恃舉為行 或平等行與彼俱轉 了別為性 如薄伽梵說 內意處不壞外法處 現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 如是所生意識得生 意識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 依於意根與彼俱轉 緣一切共不共法為境了別為性 心所有法者 謂若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

意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 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 或翻彼相應 於一切時恃舉為行 或平等行與彼俱轉 了別為性 如薄伽梵說 內意處不壞外法處 現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 如是所生意識得生 意識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 依於意根與彼俱轉 緣一切共不共法為境了別為性 心所有法者 謂若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 修訂日期 : 2004/11/14 發行日期 : 2006/2/15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1, No. 160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602 [cf. No. 1603]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無著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攝事品第一善逝善說妙三身無畏無流證教法上乘真實牟尼子我今至誠先讚禮稽首次敬大慈尊將紹種智法王位無依世間所歸趣宣說瑜伽師地者昔我無著從彼聞今當錯綜地中要顯揚聖教慈悲故文約義周而易曉攝事淨義成善巧無常苦空與無性現觀瑜伽不思議攝勝決擇十一品一切界雜染諦依止覺分補特伽羅果諸功德九事論曰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瑜伽師地論 內的異義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一 漢藏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彌勒菩薩說,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藏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無著菩薩造, 也分成五分 二 瑜伽五分之間的異義 為了澄清 瑜伽師地論 是由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所著作, 或由無著菩薩所著編集, 一個方法是先分析瑜伽五分之間義理是否一貫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 捌 ) 附錄 一 道品之雜論 ( 一 ) 大毘婆沙論 對 三十七菩提分 之雜論 釋開仁.2011/5/20 一 三十七菩提分法有三十七菩提分法 謂四念住 四正勝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道支 世尊雖說菩提分法, 而不說有三十七種, 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 謂契經說 :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 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 如世尊說七覺支者, 何謂七覺支? 世尊告曰: 即七種菩提分法,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南無上師薈供資糧田 宗喀巴大師偈讚 釋尊大法 策源月邦 派分三幹 化各一方 錫蘭支那 爰及西藏 蓮華生後 密咒當陽 律像經教 若存若亡 末流猥雜 染風孔張 大師崛起 濁激清揚 菩提之道 次第宣鬯 下中上士 胥歸金剛 根深枝茂 德隆譽芳 此土禪淨 今亦淪荒 扶戒研理 救之不遑 唯師與我 志趣相當

More information

妄想大概是跟念佛抵消如此而已

妄想大概是跟念佛抵消如此而已 < 精進佛七開示 > 簡要目錄 一 調身 調息 調心 01 二 禪定心 29 三 智慧心 91 四 大悲心.172 < 調身 調息 調心 > 淨界法師講述 受業弟子釋心賢敬輯 (1-1) 前言平常我們念佛, 我們的念頭大都是隨著妄想而走, 所以念佛的力量, 剛好就跟這些妄想互相抵消了 ; 打佛七就不一樣, 它是 ---- 心於佛號專一安住, 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是要把佛號投入到我們內心深處, 建立一種堅定的善根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摘要本文分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指出原先的 本地分 是以阿含的義理與實踐為主軸, 後來無著菩薩編增 菩薩地 的內容, 使聲聞道與菩薩道並重 到了他編著 顯揚聖教論 時, 則以菩薩道為主軸 文中, 並從 瑜伽師地論 內部的歧義, 推測無著菩薩編著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過程 關鍵字 : 瑜伽師地論,

More information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序 佛說法四十九年, 全部精義實匯歸於般若大海, 中論 為渡般若之慈航, 入中論 乃達 中論 之梯階, 總其要旨, 是在成立一切法無自性, 而建立因果緣起, 惟文義幽邃, 極難通達, 宗喀巴大師從而疏之, 顯彼密意, 全論以十波羅密配釋十地, 其前五度及後四度, 與大乘各宗無大差異, 而慧品中, 則詳辦正見, 廣為質難, 不但不共瑜伽經有,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