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Transcription

1 自在王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0 [No. 421]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0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 菩薩摩訶 薩皆是一生補處 其名曰彌勒菩薩 得大勢菩薩 師子意菩薩 師子相菩薩 大相菩 薩如是上首一萬人俱 爾時世尊 大眾圍繞恭敬為發大乘意眾生演說經典 爾時眾中 有菩薩 名自在王 從坐而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白佛言 世尊 欲有所問 若蒙聽許乃敢發言 佛告自在王 諸有所問佛無不聽 隨意所問 當為汝說令汝得解 自在王菩薩 得蒙聽許喜悅無量 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薩摩訶薩 於大乘法中得 自在行 而能為人演說此法 以自在力 摧伏諸魔增上慢者 及諸外道有所見得諸貪 著者 令住大乘具足大願成就戒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自在王菩薩 善哉 善哉 汝能問佛是義當為汝說 一心諦聽善思念之 諸菩薩云何能令眾生得住大乘 具足大願成就戒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自在王菩薩受教而聽 佛告自在王 菩 薩摩訶薩有四自在法 以是法故 能自在行令諸眾生得住大乘 何等四 一者戒自在 二者神通自在 三者智自在 四者慧自在 戒自在者 菩薩摩訶薩行具足戒 不毀不 缺不穿不濁 不有所得不悔不訶不有熱惱 智所稱讚隨順道戒 教眾生戒 護法戒 歡悅戒 不依生處戒 住定戒 隨慧戒 信解深法戒 不退神通戒 空無相無作戒 寂滅戒 攝佛法戒 說佛法戒 不捨一切眾生戒 慈護戒 大悲根本戒 信淨戒 不 轉儀式戒 頭陀細行戒 隨順福田戒 畢竟淨戒 不斷佛種戒 護法種戒 示聖眾戒 安住菩提心戒 助六波羅蜜戒 修四念處戒 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戒 能生一切助菩提法戒 自在王 若菩薩摩訶薩能持如是戒 戒則具足所 願皆得 若菩薩持如是淨戒者 三千大千世界劫盡燒時 願欲滅火 言火當滅火即為 滅 欲令三千大千世界皆變為水 欲令三千大千世界普雨眾華 欲令三千大千世界皆 為珍寶 欲令如恒河沙世界諸須彌山合為一山 欲令如恒河沙世界大海合為一海 即 皆如意無不成者 持戒力故所願皆得 所為神力無不稱意 菩薩安立如是戒中 得如 是自在力 持淨戒故深願畢成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自在王 乃往古世過無量阿 僧祇劫 有佛名淨明光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 尊 爾時有菩薩比丘 名金剛齊 得持戒力 行淨戒故常在閑處林中經行 欲具佛法 故修習正行 修正行已作如是念 不得一切法是則名戒 不貪一切法是則名戒 滅一 切結是則名戒 觀身如鏡中像是則名戒 於諸言辭如呼聲響是則名戒 觀心相如幻是 P. 1

2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名戒 不貪利養是則名戒 於諸法空心不驚畏 壞離諸相蠲除諸願是則名戒 心無所念是則名戒 不自高不輕彼是則名戒 不著諸入是則名戒 不起五欲是則名戒 了知諸陰同於法陰是則名戒 了知諸性同於法性是則名戒 樂無諍訟是則名戒 於善法中不捨勤行是則名戒 知一切法必寂滅相而以身證是則名戒 自在王 金剛齊比丘 如是安住於戒 修習聖法正念無倒 時有魔子名曰障礙 見金剛齊比丘如是持戒 修習聖法正念無倒 與八萬四千諸魔及其眷屬 貫鉀持兵來到其所 自隱其身觀是比丘心在何行 千歲隨逐乃至不見一念心散可得惱壞 於是魔子及與眷屬現其魔身 執持刀鉾在比丘前 欲以相怖 比丘見魔大眾兵仗欲以相怖 作是誓言 若我戒淨習於聖法正行不倒 以是緣故 魔眾兵仗皆當變成青黃赤白雜色蓮華 須曼那華 婆梨師華 奇妙名華以為瓔珞 是時魔子與其眷屬 形色儀法皆如我身 自在王 金剛齊比丘說是語時 魔眾兵仗即皆變成妙色之華 殊妙香潔以為瓔珞 一切諸魔皆自見身 如此比丘剃除鬚髮著染袈裟 魔子見比丘現大神力 怪未曾有發希有心 與其眷屬俱禮其足 作如是言 汝得何法乃有是力 比丘言 此力不從有所得生 亦不依於身口意及一切法生 是力不以住相故生 以無住處故魔言比丘 我於千歲求汝心行不能知處 比丘言 汝若以恒河沙劫求之 亦不能得 何以故 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 汝寧能得幻化人心所行處不 答言 幻化之人尚無有心 況心行處 比丘言 如來說一切法空皆如幻化 此中亦無心無思魔言 若不得心不得思 云何有來去有言說 比丘言 幻人去來言說 我去來言說亦如是 魔言 汝以是進行住於持戒 修習聖法為何所趣比丘言 趣無所趣 魔言 云何趣無所趣 比丘言 是中無先去 無今去 無當去 無所趣者 即是無作脫門 汝問 以是進行安於戒修習聖法 何所趣者 我不趣色生 不趣色滅 不趣色住 不趣受想行識滅 不趣受想行識住 於一切法 亦不趣生 亦不趣滅 亦不趣住 是名正趣 魔子 正趣者 名不取色不取受想行識 無所見法是我所趣 我所趣者 不取色不取受想行識 我所趣者是諸聖所趣 魔言比丘 於是法中云何有趣 比丘言 諸凡夫法及諸佛法 同是一法無二無別 學法阿羅漢法 辟支佛法佛法 同是一切法無二無別 若過去法 若未來法 若現在法 同是一法無二無別 無出無生以等相故 不捨如是諸法等相者 欲以是法示眾生故而為說法 如是趣者名為正趣 魔子 夫正趣者 不趣欲界 不趣色界 不趣無色界 住等法者 於法實相不動不退 是名正趣 如如趣 一切法趣亦如是 如法性趣 一切法趣亦如是 如實際趣 一切法趣亦如是求 如是趣者 亦不念不著諸趣 是名正趣 魔子語金剛齊比丘 汝以是正行為得何法 答言 我以是正行得離諸法分別 以是無念無分別故具足等相 汝問得何法者 是正行中無有得相 無增上慢 以是正行於法無 P. 2

3 所得 正行者即是無行義 魔子問金剛齊比丘 汝以此戒當得何法 答言 我以此戒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小法不可得故 魔子言 云何得菩提 比丘言 色等則是得菩提 受想行識等則是得菩提 一切法等則是得菩提 魔子言 如是菩提於何處求 比丘言 當於我見性中求 魔子言 云何而求 比丘言 求時不起菩提見 魔言 比丘汝師是誰 誰所教誨辯乃如是 比丘言 不壞我見性而得菩提是則我師 不在垢不在淨是則我師 若識不在有為不在無為 是則我師 若不從他聞於諸法 不住不捨能度諸流 是則我師 若遍知一切法而不至一切法 是則我師 若一切所說音聲言辭 於不可說諸法相中 而不動轉 是則我師 若一切法不生不起不出 而能轉聖法輪是則我師 不住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是則我師 若一切法不生故生 是則我師 若一切法不滅故滅 是則我師 我隨如是師教故辯如是 魔子言 如來以何而轉法輪 答言 如來於色不轉不還 色如 色法 色空 色無相 色無作 色滅 色離 色無生 色相 色性 亦不轉不還 受想行識不轉不還 識如 識法 識空 識無相 識無作 識滅 識離 識無生 識相 識性 亦不轉不還 如來以是一切法不轉故 轉於法輪 如是法輪若轉若不轉 於無量法性終不出過若能解此轉法輪者 是人則能轉於法輪 爾時魔子及其眷屬 皆為金剛齊比丘 作弟子 發是言 我從今日歸依於師 比丘言 汝莫歸依我 當歸依淨明光王佛 我所說者是佛所教 魔子言 可共詣佛 時金剛齊比丘 與魔子及八萬四千魔眾 俱詣淨明光王佛所 頭面禮佛足 合掌恭敬在一面立 淨明光王佛 因其淨戒及聖法行 為說如是法 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自在王 彼時金剛齊比丘豈異人乎 汝身是也 障礙魔子者 持地菩薩是 自在王 是名菩薩摩訶薩戒自在 菩薩得是戒自在者 能示眾生不思議願力 教化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能自降魔怨 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自在王 何謂菩薩摩訶薩神通自在 謂天眼 天耳 他心智 宿命智 如意足 自在王 何謂菩薩天眼自在也 若菩薩眼根 不為牆壁山林須彌鐵圍 世界中間之所障礙 是名天眼自在 菩薩以是無礙眼根 見十方無量阿僧祇佛土 為一佛土 何以故 空相無別異故 而諸佛土彼此雖別而不合不異 又見諸佛大眾圍遶皆為一佛 以法性不壞相故 以見一佛淨故見一切佛淨 以一切佛淨故見自身淨 自身淨故見一切法淨 於自身淨諸淨之中不生二相 又見諸佛弟子 不異見佛淨 菩薩以見弟子正見見佛 以見佛正見見弟子 又菩薩於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 所有眾生 若地獄若畜生若餓鬼 若人若天 除無色界 即以天眼 悉皆能見生死所趣善惡之處 又知眾生行業及報 菩薩雖見眾生不取眾生相 何以故 信無我際故 雖見行業及報 而知一切法無業無報 菩薩以是天眼 見一切色皆無色相 信一切法無所有故 知諸形色皆是虛妄 本來不生故 是名菩薩天眼 菩薩得是天眼智力故 隨所能見 或見有數色 或見無數色 或無所不見 菩薩雖在百千萬種眾生之中 而能入於禪定背捨三昧 乃至不見有一眾生 何以故 菩薩達諸法無我如故 是菩薩於色界諸天淨妙形前 為現其身令諸天子見 而是菩薩亦見諸天身 菩薩又能令諸天見其身 而諸天不自見 P. 3

4 身 或令諸天自見其身 而不見菩薩身 自在王 是名菩薩天眼自在自在王 何謂菩薩摩訶薩天耳自在 若菩薩得是天耳 於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 所有諸聲 天聲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聲 悉皆得聞 聞是聲時於諸聲中無所分別信一切聲是不可說相 又聞是聲 不生我相眾生相及音聲相達一切聲本來不可說相 信知是聲無有住時 菩薩耳性耳識性無有礙故 聞是聲時解其實義者 一切聲不可說是滅相故 以是實義 而依於義不依於聲 一切法無生相故 又聞十方無量阿僧祇現在諸佛之所說法 而無有礙 如所聞能持 持已不忘 何以故 菩薩乃至無有一句不知而滅 菩薩有所問法 若有漏若無漏 若有為若無為 若世法若出世法 若善若不善 若有罪若無罪 若聲聞乘 若辟支佛乘 若佛乘 能令是法入一性味 謂離自性雖有所問不著六塵 雖復聞法不住諸相 菩薩貴法 依法不依非法 何等為法 法名離染 法名無相 法名無為 法名無歸處 法名無生無起無得 法名無比 於是法中以相分別 取捨戲論是名非法 自在王 菩薩依於義不依語 不離語入義心聽法 云何名入義心 不墮空義見 無相義見 無作義見 是名入義心 菩薩以是入義心聽法依於義 是義不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又自在王 菩薩若能如是聽諸佛法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了義經者 一切諸經皆是了義 以依義故 一切法不可說故 菩薩如是名為依了義經 若人於一切經 不能如是依義 是名不了義 何故名不了 是人不了義故 行塵垢道常為所牽 為誰所牽 為聲所牽 了義者不隨於聲 何以故 其義不可說故 菩薩知一切法離諸邊非了相 自在王 依如是義趣法者 一切諸經皆是了義 不如是依者 一切諸經皆是不了義 又自在王 菩薩於諸佛所聽受法時 依於智不依識 何以故 菩薩知識虛妄如幻離相 無性無色無形無對不可識 如是知識相即名為智不名為識 菩薩依智故不隨識 知他識亦不是識 是故不著識如 故說智如 自在王 依智菩薩不住於識 能知他說而為說法 又自在王 菩薩說法時 雖說眾生名 而依於法不依眾生 何以故 若於我法中實有眾生者 終無淨無解 是故自在王 一切法畢竟無我無眾生 如來以世法故說有眾生 諸法實無眾生 是故菩薩依於法不依眾生 法者即是法性義 法性者是不生性義 不生者是畢竟不起不作義 義者是不可說義 何以故 以語說法法不在語中 是故以語示義 有所示說皆非語非說 有所分別有所說者即非佛法 無分別無所說即是佛法 是故言無說是佛法 若人欲入佛法應如是入 而以語說眾生 若說法不應生見 若有二者不名佛語 無二無分別即是佛語 若有言聲即非佛法 若有論說亦非佛法 若無言聲亦無論說是名佛法是故自在王 若菩薩入佛法中 則得如是天耳 以一切聲 隨諸法實相行 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自在王 是名菩薩天耳自在自在王 何謂菩薩摩訶薩他心智自在 若菩薩得他心智自在者 以己心知他心 所至之處為眾說法先觀眾心 知是眾生有何深心 何行何因何相 隨而為說 菩薩自心淨故 入一切眾生心淨 自在王 譬如明鏡照諸形色 相貌長短大小麁細隨其本形皆有像現 不增不減鏡無分別 以明淨故能示諸像 菩薩亦如是 以自心淨法性照明 P. 4

5 故 眾生所起心心數法 皆能得知而無所礙 若是眾中有多欲者 能知其心 亦見離欲相 何以故 心相非染故 若眾中有多恚多癡 有能知其心 亦見離恚離癡相 何以故 心相非恚非癡故 若眾中有樂聲聞乘者 知其行道法性不作小 若眾中有樂辟支佛道者 知其行道法性不作中 若眾中有樂大乘者 知其行道法性不作大 菩薩隨知眾生心性 而為說法 不取心相 雖知諸乘而為說法 不壞法性 不壞法性故不壞一切性 而知眾生所行 菩薩自以心觀他心 自心他心無違無順 亦知眾生心相續生 又知心性即是法性 自在王 是名菩薩他心智自在 以是自在故 於天上人中無不知識 自在王何謂菩薩摩訶薩宿命智自在 若菩薩得宿命智自在 以念力強故 定根利故 憶本所生自身他身恒沙劫事 而為他說 我於彼處如是種類姓名壽命 受如是苦樂 又知眾生宿世所種善根 有因力者 有緣力者 是人有聲聞因 是人有辟支佛因 是人有大乘因 知其先世所因 如是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菩薩得是宿命智故 自知本生於諸佛所種諸善根 若先世有善根 而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今當以是善根迴向菩薩 雖知宿命亦知先世法無有來者 不見法從先世至後世 亦不見今世至先世 知一切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又念先際不生先見 亦不生後際中見邊見 知一切法無邊無中 菩薩雖念眾生宿命 亦知先際色離相 知先際受想行識離相 先際五陰離相 即是後際五陰離相 後際離相 即是現在離相 菩薩知先際一切法性空 知現在一切法性空 知後際一切法性空自在王 菩薩如是知宿命時善根增長 先世罪業因緣滅盡 何以故 菩薩達一切法相無新無故 成如是智已 信解一切有為法皆空如夢 自在王 譬如夢中見生死苦樂 菩薩信解一切有為法亦如是 如是信解者 往來生死心不疲倦 於眾生中而生悲心 於一切法生假作相 菩薩作是念 如我若干千萬億劫生死往來 皆虛妄無所有 一切眾生亦如是 生死往來虛妄不實 實名不起四大 四大是虛妄法 自在王 菩薩見宿命時 諸有為法皆是虛妄 何以故 菩薩念先世轉輪王樂 皆悉無常變異之相 念帝釋樂 亦皆無常變異之相 亦見諸佛嚴淨世界 聲聞眾嚴淨 菩薩眾嚴淨 所用諸物嚴淨 亦念諸佛色身具足而轉法輪 皆悉無常變異之相 如是念時於有為法無所貪惜 何以故 菩薩作是念 如是淨土諸佛色身無常滅盡況我所著 即入無我無我所法中 依於無常變異之相 作如是念 諸有為法皆悉無常 眾生於此而生常想 即於眾生生大悲心 於一切法生放捨想 自在王 是為菩薩宿命智自在 菩薩得是自在 信一切法無常 而為成眾生故受身 為不受故受 為不取故取 但為教化一切眾生故 自在王 何謂菩薩摩訶薩如意足自在 若菩薩心自在故 從聖相生如意足欲力進力斷行信解力 菩薩得是信解如意足 非作非起 若欲普至恒沙世界 一念之頃皆能得至 彼諸眾生皆見其來 而自於先本處不動彼見說法 而於此處說法不絕自在王 是名菩薩如意足自在 菩薩以是如意足自在力 若有眾生應以如意足度者 以如意足度之 若諸天人著常相者 示其劫燒 是諸眾生見三千大千世界普皆燒盡 而是世界無所損減 若有眾生慢心自大 則作執金剛神 執火焰金剛杵而以示之 令生恐畏除其慢心自歸禮敬 若有眾生樂轉輪王形者 以轉輪王 P. 5

6 身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樂釋提桓因形者 以釋提桓因身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樂梵天王形者 以梵天王身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樂魔王形者 以魔王身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樂見佛身者 則現佛身而為說法 菩薩或為眾生住於空中結跏趺坐 身放光明而為說法 或有眾生樂嚴淨世界者 則為莊嚴三千大千世界 懸繒幡蓋竪諸幢幡 以寶羅網遍覆其上 燒諸名香作眾伎樂 然後說法 或為眾生現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海水 青紅赤白種種蓮華遍覆其上 於其水中現師子坐 身處其上而為說法 或為眾生自現其身 坐須彌山頂而為說法聲至梵天 或為眾生不現其身 但以音聲而為說法 或為眾生現乾闥婆身 以眾樂音而為說法 或為眾生現龍王身 起雲雷震放大電光 又霔大雨而為說法 或有眾生飢渴逼切 則與天食身得充滿 具足悅樂而為說法 若有地獄眾生苦惱逼迫 而以神力滅地獄火 以天精氣令其毛孔皆得安樂而為說法 若有盲者如意神力以天眼與 令得開明而為說法 若有聾者如意神力與其耳根 令得聞聲而為說法 若有種種病 自以神力令其除愈而為說法 若有犯罪送至死處 如意神力化人代之 令得免罪心得安樂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 刖足斬手刓截耳鼻形殘醜陋 常自愧恥而心退沒 如意神力皆令完具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 在於胎中藏血屎尿不淨之處 如意神力化作寶臺樓閣 令處其中 亦成意識而為說法 若其始生諸根未成 如意神力令其具足 堪任聽受而為說法 自在王 是名菩薩成如意足 以如是等種種不思議神力 而為說法 菩薩如意神力故 為度奉事日月眾生 以三千大千世界置其右掌遠擲他方無量世界 令諸人眾皆見其去 而此世界本處不動 又以恒河沙世界 入一毛孔舉至梵天 擲置他方無量世界 令諸眾生無去來想 若恒河沙無量世界劫盡火燒 能一吹令滅 或以兩手障蔽日月 身出光明照諸世界而為說法 自在王 是菩薩或坐諸佛前 若欲供養佛 以一掬華如須彌山散佛身上 華至半身 又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草木皆成為炬 遍滿世界火落如雨 自在王 是菩薩隨諸眾生所貴形色 皆悉為現 若釋若梵若聲聞形 若辟支佛形 是名菩薩神通自在 謂天眼見無礙故 得天耳聞無障故 得他心智達一切心心心法故 證宿命智憶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故 得如意足於一切形色隨意示現故 自在王 神通自在者 能以一切佛事示諸眾生 亦能了達分別眾生諸根利鈍 能以聲聞乘度眾生 辟支佛乘度眾生 大乘度眾生故 於生死中眾所知識 成眾生故眾所知識 於善法中出家行道故眾所知識 以方便力故眾所知識 檀波羅蜜迴向故眾所知識 尸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毘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迴向故眾所知識 降伏諸魔令種善根故 名為神通自在 又自在王 菩薩得是神通自在故 色身之力名聞稱讚家姓財物眷屬人民 普皆殊勝眾所知識 是故名為神通自在 又自在王 菩薩得是神通自在故眾所知識 謂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緊那羅迦樓羅摩睺羅伽人非人 帝釋梵王諸護世者 諸佛正遍知者 皆所知識 是故說名多識 自在王 菩薩以是神通不退本誓 而能示現一切眾事 P. 6

7 自在王 何謂菩薩摩訶薩智自在 謂陰智 性智 入智 因緣智 諦智 自在王 何謂陰智 色前際空 後際空 中亦空 受想行識前際空 後際空 中亦空 五陰畢竟空 是名陰智 自在王 何謂性智 地性是法性 水性是法性 火性是法性 風性是法性 何以故 四性入於法性皆為一性 謂之空性 空性法性同一無性 此中無地性無水性 無火性無風性 何以故 不壞性是法性 無二性是法性 無生性是法性 無垢性是法性 無淨性是法性 如法性壽性眾生性 生死性涅槃性亦如是 如涅槃性欲性色性無色性有為性無為性亦如是 如是性智不隨他得 是名性智 自在王 何謂入智 眼從本來 不生不起無有作者 耳鼻舌身意從本已來 不生不起無有作者 自在王 眼無有主 是中無有見者 耳無有主 是中無有聽者 鼻無有主 是中無有嗅者 舌無有主 是中無有甞者 身無有主 是中無有覺者 意無有主 是中無有識者 自在王 眼性不能見色 耳性不能聽聲 鼻性不能嗅香 舌性不能知味 身性不能覺觸 意性不能識法 何以故 眼無所作與草木土石無異 耳鼻舌身意亦無所作 與草木土石無異 自在王 眼不染不離 耳鼻舌身意不染不離 何以故 眼從本來是離相 耳鼻舌身意從本已來是離相 自在王 若能如是知一切入則能離欲 是名入智 自在王 菩薩如是知諸陰性入不生不起 以畢竟滅 滅已而受生退沒 雖受陰性入 而不捨陰性入智 是名智自在 謂知陰性入 知陰性入相 而能不捨 現於三界而不住諸結 示有生滅而不生不滅 是名智自在 自在王 何謂緣智 無明緣行 無明不作是念我起行 行緣識 行不作是念我起識 識緣名色 識不作是念我起名色 名色緣六入 名色不作是念我起六入 六入緣觸 六入不作是念我起觸 觸緣受 觸不作是念我起受 受緣愛 受不作是念我起愛愛緣取 愛不作是念我起取 取緣有 取不作是念我起有 有緣生 有不作是念我起生 生緣老死 生不作是念我起老死 老死緣憂悲苦惱 老死不作是念 我起憂悲苦惱 自在王 若菩薩能如是觀十二緣者 不墮諸見若斷見若常見 菩薩作是念 法屬眾緣 推求眾緣則不可得 即於十二緣而得真智 何謂真智 知十二緣生法同於無生 無生同空無相無作 空無相無作同眾緣生法 如來所用等得一切法 是法同十二緣生法 十二緣生法無有法生 是故說應見十二緣生無生 十二緣無生智即是十二緣生智 自在王明無明無二 知如是者則知緣 生法行非行無二 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識非識無二 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名色非名色無二 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六入非六入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觸非觸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受非受無二 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愛非愛無二 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取非取無二 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有非有無二 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生非生無二 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老死非老死無二 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 從緣生者無有是處 從緣生則是無我 則是空也 從緣生者則是無來無去 從緣生者則非真實 從緣生者則無一相 從緣生者則無所行 如是知者是名緣生智 見緣法者不見無明 不見行 不見識 不見名色 不見六入 不見觸 不見受 不見愛 不見取 不見有 不見生 不見老死 若不見如是法者 是名見緣生法 若見緣生法是名見法 P. 7

8 云何見法見離染法 云何離染行者 於一切法離染見故名為離染 是故說見離染法 云何為見不為增不為減 如是見如不動不著 如是見如不壞法性 亦不見合 如與法性不壞不合 如是見者不毀實際 如是見者亦不見 非以肉眼見 非以天眼見 非以慧眼見 何以故 肉眼無無作故不見 天眼作起相故不見無為法 慧眼無分別相 無分別故不見 自在王 若菩薩能如是見一切法 則能見佛 不以色故見 不以受想行識故見 不以諸相故見 不以法故見 不以戒故見 不以定慧解脫知見故見 不以過去故見 不以未來現在故見 如是見者是名見佛自在王菩薩白佛言 世尊頗有所緣 菩薩見如是諸法 而能見佛耶 佛言有 何以故 色是盡相 性無生故 能見色如是 是名見如來 受想行色是盡相 性無生故 能見識如是 是名見如來 戒是無為無作無起相 能見戒如是 是名見如來 定慧解脫知見等亦如是 是名見如來 自在王 我於過去燃燈佛時 得見佛淨 我於爾時 見緣生法故見法 以見法故見如來 自在王言 於燃燈佛已前 云何見諸佛 佛言 以色身相見故見 不以不二法身見故見 今為汝說 我從初發心未曾見佛何以故 不以色相見故 名為見佛 是故自在王 若菩薩欲得見佛應如我見燃燈佛 以諸法一相故 云何一相 如我身燃燈佛身亦如是 如燃燈佛身 亦如是 一身故以不二不別入一法相 是名見緣生法 以見緣生法名為見法 以見法故名為見佛 若菩薩能於一切念中 證滅而不實滅 生死不可得 而以方便智故示是名菩薩智自在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P. 8

9 自在王菩薩經卷下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自在王 何謂菩薩摩訶薩諦智 求聲聞者 以諦法證聲聞解脫 菩薩得此諦而不證解脫 是名自在 求辟支佛者 以諦法證辟支佛解脫 菩薩得此諦而不證解脫 是名自在 諦智者 苦諦虛妄知見 云何知見苦虛妄不實得時故為苦 以倒故有 若菩薩知苦無生無起 是名知見苦諦 云何斷集諸法隨集斷 云何為集集平等故斷亦如是 無所從來故集無所去故斷 是名諸法性 是中無有實法 生已當斷 隨所愛使故有集 若斷愛使是名斷集 云何苦滅諦 畢竟滅苦集而無法可壞故 是名苦滅 一切諸緣相滅故一切法如是滅相 於此中不生不滅名為滅諦 云何道諦 隨以何道求一切法不得 若善若不善 若有漏若無漏 若有為若無為 是名道諦 是道平等不分別一切法故 是道寂滅離諸結熱故 是道安樂離一切憂惱故 是道無漏一切漏盡故 是道一切有所得者所不能行 正行禪定者易修行故 是道諸佛所不捨 是道無相斷一切相故以如是道不墮於二 是名道諦 若菩薩以如是門知四諦者 是名諦智 若菩薩先以四諦 為求聲聞辟支佛者說 於此乘中亦無所貪 是名諦智自在 又自在王 菩薩知聲聞乘不於中住 知辟支佛乘不於中住 知佛乘不於中住 是名諦智自在 又自在王 若以一心知一切眾生心 以一心性知一切心性 而於心智不作二行 是名智自在 又有智自在 知見過去世無礙 心不至過去世 知見未來世無礙 心不至未來世 知見現在世無礙 心不至現在世 不於過去未來現在世而生戲論 又有智自在 知一切有為法盡滅 而不盡諸善根 知法無生而以攝法攝集眾生 是名智自在 又不從他知一切法畢竟滅相 以是智力而自不滅教化眾生 是名智自在 自在王 菩薩於此 若欲得智自在力而自在者 應隨智行不隨意行 云何意行 所有意業皆是意行 所有識業皆是意行所有心業皆是意行 所有著心起諸善根皆是意行 墮見行施 墮相持戒 依我行忍皆是意行 我是菩薩則是意行 我發菩提亦是意行 我不斷佛種 不斷法種 不斷僧種 亦是意行 我為利眾生故發心亦是意行 我當度未度者 解未解者 安未安者 滅未滅者皆是意行 我是施主 我是持戒 我是行忍 我是行進 我是行定 我是行智皆是意行 我是行慈者 行悲者 行喜者 行捨者皆是意行 我是少欲知足離行者 不雜行者 頭陀行者 阿蘭若者 細行者 如是分別皆是意行 我是空行者 我是無相行者 我是無作行者 如是分別皆是意行 我是諦語者 實語者 如說行者皆是意行 我是過諸魔業離四魔者 我斷一切見得忍 如是分別皆是意行 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度眾生 當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 如是分別皆是意行 自在王 云何菩薩智業 隨無心意識行處 是名智業 菩薩常作智業不起意業 云何菩薩智業 菩薩智業有二種 何等二 一者成眾生 二者受持正法 云何成眾生 菩薩隨以所知能成眾生 云何受持正法 若不受一切法 是名受持正法 若受持色 非受持正法 受持受想行識 非受持正法 若受諸入諸性 非受持正法 若受善不善法 非受持正法 若受罪不罪 有漏無漏 有為無為 世法出世法 非受持正法 若受施 P. 9

10 相 非受持正法 若受戒忍進定智 非受持正法 何以故 所可取緣皆是非法非善 非受持正法 何以故 如來所得法是法無相無礙 若取緣相非受持正法 如是菩薩業中智 是名智業 以如是智而作智業 不盡於智是名智自在自在王 何謂菩薩摩訶薩慧自在 菩薩得慧自在 能知諸法解釋章句得四無礙智力故 謂義無礙智 法無礙智 辭無礙智 樂說無礙智 云何義無礙智 若菩薩於諸語中 依義不依語 義者於一切法正智 云何正智 謂不可說義是 此義在語中更無異聲 從本已來離諸相故 是名為義 不應離語依於義 語中等相即是義 能如是知 名義無礙智 又達一切法義 亦名義無礙智 云何法無礙智 菩薩依於法不依非法 依於法者不見非法 何以故 知一切法離相但有名故 又法無礙者 雖說三乘不壞法性 何以故 法性是一性 謂無相是 菩薩以語說法 即知語同響相 有所說法信解皆同法性 於智於語而無所礙是名法無礙智 云何辭無礙智 知諸天言辭 知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言辭 知帝釋梵天王護世者言辭 知一言二言多言略言廣言 男言女言 非男言非女言 過去言未來言現在言 隨以方便言辭令其得解 自以淨妙言辭 亦不輕毀他語 何以故 知一切法無有言辭 菩薩作是念 以言辭說法令其得解 是法於言辭中不可得 言辭於法中亦不可得 從本已來無有言辭 若有言辭 不應以善言辭說不善法 是故當知 言辭能示善惡 又辭無礙者 即以眾生言辭而使行法 何以故 法不行法 能如是行一切法 以言辭說此行使彼得解 是名辭無礙智 云何樂說無礙智 若菩薩於一切文字皆能樂說 於一切音聲亦能樂說 一切名字亦能樂說 是名樂說 云何為樂 菩薩若說法時 樂法樂實樂諦 若信樂修多羅者 為說修多羅 信樂岐夜 伽陀 弊迦蘭奈 謳陀那 禰陀那 阿波陀那 伊提郁多伽 闍陀伽 裴佛略 阿浮陀達摩者 皆為說之 信樂過去者為說本事 一切眾生所樂諸根 皆隨所樂而為說法 樂信根者因信根為說法 樂進根者因進根為說法 樂念根者因念根為說法 樂定根者因定根為說法 樂慧根者因慧根為說法 如是諸根皆因而為說法 婬欲多者分別有二萬一千 佛知有八萬四千根 如來因此諸根皆能樂說 菩薩次能樂說 瞋恚多者分別有二萬一千 佛知有八萬四千根 如來因此諸根皆能樂說 菩薩次能樂說 愚癡多者分別有二萬一千 佛知有八萬四千根 如來因此諸根 皆能樂說菩薩次能樂說 雜分者分別有二萬一千 佛知有八萬四千根 如來因此諸根皆能樂說 菩薩次能樂說 自在王 是名樂說無礙智 於此義無閡法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皆以慧為本 慧所住處 慧之所攝菩薩以慧力故用四自在及餘自在皆得自在世尊 慧以何為本 為住何處 何處所攝 自在王慧以多聞為本 住多聞處 多聞所攝 世尊 多聞以何為本 為住何處 何處所攝 自在王 多聞以善知識為本 住善知識處善知識所攝 世尊 善知識以何為本 為住何處 何處所攝 自在王 善知識以敬心為本 住於敬心 敬心所攝 世尊 敬心以何為本 為住何處 何處所攝 自在王 敬心以深心為本 住於深心 深心所攝 世尊 深心以何為本 為住何處何處所攝 自在王 深心以質直為本 住於質直 質直所攝 世尊 質直以 P. 10

11 何為本 為住何處 何處所攝 自在王 質直以大悲為本 住於大悲 大悲所攝 世尊 大悲以何為本 為住何處 何處所攝 自在王 大悲以眾生為本 住於眾生 眾生所攝 何以故 自在王 菩薩為度一切眾生 生大悲心 生一切智心 是名菩薩慧自在 又慧自在菩薩 以慧自在故因一法門 若一劫若減一劫 種種異辭廣說諸法 於實相中無所違失 菩薩或欲不現其身為眾生說法 或從身毛孔演出法音 隨眾生所行而為說法 菩薩或欲現其身為眾生說法 一切外道論師不能窮盡 又外道仙人所作 若曼哆邏呪術經 韋陀若語論 若鉢追 若諸神通 若諸智門 若日月五星經 若夢經 若地動經 若陀魔陀咒術 若鳥語經 若鳥獸經 若龍乾闥婆夜叉入身經 若王相經 若豐樂飢饉相經 若諸遑遊戲經 如是世界經書智慧 伎藝文章算數色相 音樂歌舞箜篌箏笛 如音曲折菩薩轉身 自然在心皆能通了 以慧力故皆能得知皆能示現 皆能達知 菩薩雖知如是方術 不惱眾生 亦不以是為淨妙道 自在王 慧自在菩薩 與百千萬諸梵王 共住共坐 自現其身與共語論 亦不著梵王光明德相 而諸梵王迎送菩薩生尊敬心 如是皆於一切天宮 現自在力而亦不著 但生無常苦空無我想 依無生法依度一切眾生之心 自在王 是名菩薩慧自在 又自在王 慧自在菩薩 如魔所有天宮 復令殊勝自現其身 勝魔所有百千萬倍 令諸魔等生渴愛心生貪著心 以此自嚴破魔慢心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後說法 自在王 慧是菩薩遍行法 若施若受若以施迴向 而於此處必應用慧 若自持戒教他持戒 以持戒迴向 而於此處亦應用慧 若修行忍若教他忍 以忍迴向 而於此處亦應用慧 若自行進教他行進 以進迴向 而於此處亦應用慧 若自行禪若教他禪 以禪迴向 而於此處亦應用慧 若讀諸經若為他說法 若如所聞以慧正念 一切行立坐臥 一切儀法 一切捨心 皆應用慧慧力菩薩 則是一切善法力者慧增上菩薩 於一切法得增上自在 慧自在菩薩 於一切法能自在行 執慧力菩薩 知佛能拒魔軍 有慧菩薩自在隨行諸法而不用力 如人仰射其箭還時不須弓力 菩薩亦如是 以慧力故遣自在智入諸善法 坐道場時得是智力 以是力故以右手動十方世界 破大魔軍得佛十力 以是十力一切天人無能伏者 自在王 是戒自在 神通自在 智自在 慧自在 若人不種善根 不能得聞如斯經典 自在王 若人得聞是經心歡悅者 當知是人得四自在 以是自在現自在力 何以故 自在王 是諸自在 一切聲聞辟支佛之所無有 爾時自在王菩薩 聞佛所說心大喜悅 合掌禮敬瞻仰尊願目不暫捨 作如是言 世尊 佛今以是四自在力 一切眾生亦當得是四自在力 佛以神力 使自在王菩薩以種種好色香華滿其衣裓 以散佛上及諸菩薩 蒙華散者皆成金色 三十二相以嚴其身 空中百千萬億諸天 同聲嘆言 若有眾生信受如是四自在力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是諸眾生以佛莊嚴而以自嚴 何以故 是四自在皆隨一切智心 世尊若佛本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是諸眾生 云何得聞如是不可思議諸自在經 諸天子歎已 佛告自在王菩薩 我念過世 於燃燈佛前 第七十佛號普淨光王如來 亦廣說此四自在法 時有菩薩名智行足 亦以此法問佛 佛說此法時 八千菩薩得此四自在及無生法忍 三萬二 P. 11

12 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自在王 我於爾時 初聞此四自在 聞已受持 至燃燈佛時乃得具足 是故自在王 若於今世若我滅後 有人一心求佛道者 受持是經 當知是人疾得無生法忍 說此自在王經時 三萬二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諸天子供奉佛故 作百千伎樂雨於天華 以佛神力從眾伎樂出如是音若有眾生聞此自在王經 信解受持 當知是人諸根明利 樂於佛法其智廣博 為善知識所護 深種善根 於諸眾生行大悲道爾時自在王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佛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菩薩亦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不 佛告自在王 有阿鞞跋致菩薩 已久習行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欲入九地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 如是菩薩則能具成菩薩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自在王 云何菩薩十力 為薩婆若故 發深堅心力具慈心故 不捨一切眾生力 不求一切利養故 捨一切世界飾好故 具大悲力 信一切佛法故 能成是法故 心不退沒故 具大進力 行念安慧故 不壞儀法故 住不動定力離二邊故 順緣生法故 斷一切見不別戲論故 具般若波羅蜜力成眾生故 受無量生死故 習善德無厭足故 信解有為法如夢故 於生死中無疲倦力 觀諸法相故 無我無人無眾生故 信解不生不起法故 信樂無生法論故 無生法忍力入空無相無作法故 觀諸脫門故 得聲聞辟支佛乘解知見故 得脫門力 於深法中不隨他智故 觀一切眾生心所行故 具無礙智力 自在王 是名菩薩十力 自在王 何謂菩薩四無所畏 得陀羅尼故 一切所聞能持故 常不忘念故 於大眾中說法無所畏 隨一切眾生所信解 而為說法如隨病合藥 知見一切眾生諸根 隨應說法 於大眾中而無所畏 是菩薩眾中說法無所疑難 無有東方南方西方北方 有來問我我不能答 乃至無有微畏之相 恣於眾生之所問難 隨問為答而無所畏 善能斷疑故 於大眾中說法而無所畏 自在王 是名菩薩四無所畏 自在王 何謂菩薩十八不共法 菩薩從生已來 自能行施無有教言 汝當行施樂行捨心 若魔作佛形來語之言 汝行於施當墮地獄 菩薩若生慳悔之心無有是處 樂捨一切分布施與 以是行施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求果報利益眾生故 是為菩薩初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自能持戒無有教者 雖不值佛而亦不從他人受戒 善能護持一切諸戒常樂持戒 謂雖在家如戒所說盡能奉持 若其出家戒經所說 不須教導皆能履行 乃至不為壽命諸緣而捨於戒 所持諸戒皆順菩提 為斷眾生破戒法故 是為菩薩二不共法 自在王 若貧窮下賤及旃陀羅工巧之人 瞋恚加惡苦言罵辱節節支解 菩薩爾時其心不動 於此眾生慈心普潤 有力能報而不加害 但依於法 我以佛法緣故忍受此苦 亦願是人心得善淨發大莊嚴 是為菩薩三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雖遭急難猶故進行 不懈不息而終不生退沒之心 若見聲聞入於涅槃 見世苦惱而於聲聞滅度法中心不貪樂 若見辟支佛滅度 又見生死苦惱 於辟支佛涅槃法中心不貪樂 若見諸佛已成大利 佛法具足入於涅槃 自見其身未得具足六波羅蜜及諸佛法 於此法中心亦不沒而勤行進 我當於此大乘涅槃而取滅度 是為菩薩四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若作轉輪王 若作帝釋 若作魔王 百千侍女作天伎樂 具受欲樂 而於禪定及無量心 P. 12

13 皆現在前 常樂捨離憒閙之處 於生死中生大恐畏想 於五欲中生大不淨想 於五陰中生怨讐想 於四大中生毒蛇想 於諸入中生空聚想 於己眷屬生怨賊想 於宮宅侍女中如在死尸間想 但求行法 但求見佛 但念欲度一切眾生 於伎樂之聲出禪定法音 或時魔障其聲 先世善根力故而於空中 得聞佛音法音僧音 聞此音已棄捨世界自在之樂 出家入林 是為菩薩五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於世禪定之中不生堅想 以智分別離於諸見 依法依義 此不共法乃至夢中不生我見不生法見 菩薩不為諸結見纏所使 離諸疑悔 乃至惡魔不能障蔽令其疑悔離於正法 菩薩為成眾生故 或破儀法而於其中無有疑悔 自在王 是為菩薩六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從生已來自得身淨 離於殺生不以手足刀杖瓦石有所惱害 常捨刀杖 資生豐足無所乏少 一把之草不與不取 珍寶滿地不生貪心 飢窮死困不以邪命而自活也 常修梵行至於心想 不念五欲離諸欲惱 不以五欲之緣而行非法 以智為首成善身業 是為菩薩七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淨於口業真語實語 言行相應不自欺身 不誑諸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菩薩不行兩舌 眷屬親愛終始不離 菩薩不行惡口 常行愛語軟語和柔語 不惡語不麁語 有理語安樂語 先意語和悅語 菩薩於諸惡口麁言侵剋苦語 人不喜聞 自惱惱他 如是諸語終不出口 菩薩不為無義語 有則言有 無則言無 深心淨故口業皆淨 自在王 菩薩得此不共法故 世世所生 常得如是隨法語口 能以是語 不淨之人令其得淨 已淨人者令起禮敬供奉之心 以是深心不共法故 得實語口 諸有所說皆實無虛 是為菩薩八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己心自在得自在行 不貪他物 不恚惱眾生行於正見 於菩薩心無等等心終不忘失 菩薩常離一切諂曲不直之心 晝夜常行善淨慈心 是為菩薩九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所生之處 一切經書呪術醫方算數 為最為上 不須師教自能知之皆悉了達 亦於世法出世法中 得不隨他慧 又不承望聽採他語 常為諸天世人之所瞻仰 有所言說皆悉隨學 是為菩薩十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或為眾生療治諸病 不求利養以大悲為首 療治病時發心願言 當令眾生得出世法滅諸苦惱令至涅槃 是為菩薩十一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不求不願轉輪王位釋梵天王之處 而自得之 何以故 菩薩不為身色端嚴故行道 不為世界眷屬榮位名聞稱讚故行道 如是之福不求而得 是為菩薩十二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住尊貴處長壽諸天 曾見佛者常來擁護 如是勸發應作是行 行是業者能至菩提 是則退法是則進法 如是行者 諸根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諸天神常以如是隨宜勸發 令不違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為菩薩十三不共法 自在王 若有凶暴瞋恚惡人 見此菩薩身口心業 不能加惡心得善淨 若或有人惱此菩薩忍受不報 令其心淨得住於法 若有眾生侵害菩薩 不令以此墮於惡道 何以故 菩薩本來已得具足不共善淨之願 若有眾生以身口意侵害惱我 令不以此墮於惡道 菩薩淨持戒故隨願皆得 是為菩薩十四不共法 自在王 或有眾生慳貪不信 不見業行 不依果報 不識佛法僧 於諸沙門婆羅門 心不善淨不能敬禮 聽受其語心不尊重 不生希有之想 是諸眾生見此菩薩身口意行儀法語論 心即得淨禮敬隨順 便生 P. 13

14 尊重希有之心 何以故 菩薩得不共法故 是為菩薩十五不共法 自在王 若一切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諸仙大人婆羅門等世之大師見此菩薩生師尊想 於此諸人名稱最勝 又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仙人婆羅門等世界之師 詣此菩薩曲躬禮敬供給使令 諸師弟子亦皆禮敬尊重迎送心念知勝 得是信心 是為菩薩十六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所在國界聚落城邑 能修善法離不善法 能化眾生護正法者 而生其中得正見 父母所生之處 常為師長禮敬尊重 國界之中眾生命終無墮惡道 何以故 菩薩以善法攝眾生令行福故 命終之後皆生人天 是為菩薩十七不共法 自在王 菩薩隨順一切助道之法 諸明神通皆具足故 一切諸魔不能得便 是為菩薩十八不共法 自在王 何故名為不共法 菩薩隨順一切佛法故 諸聲聞辟支佛初發意者之所無有 而況凡夫爾時自在王菩薩白佛言 希有世尊 世尊今者 與諸菩薩大智法明無量法光 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若有菩薩得聞此經不樂餘經 若人聞此經受持讀誦 已為受持一切佛法 若人受持此經已為他人說 則為能以佛之正法以成眾生 若人正習此經 則為正習一切佛法 若人於此經中得忍名為順忍 若人於此經中如所說行 則為隨順一切法行 世尊 若有菩薩不離此經 當知是人已得諸明神通為坐道場 佛告自在王 如汝所說 若人不離此經 當知是人得諸明神通為坐道場 自在王 過去然燈佛前 威德佛 提沙佛 弗沙佛 光明佛前有佛 號天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佛世界嚴淨豐樂天人充滿 其土平正琉璃為地 閻浮檀金以為蓮華遍覆其土 柔軟細滑譬如天衣 是時世人身色長短資生所有園林池觀 皆如兜率天上 所須飲食應念即至與天無異 唯有名別 其三千世界佛為法王 是故其佛號為天王 如轉輪王坐於正座 以法化民無不承順 天王如來亦復如是 坐師子法座為一切天人演說於法 大眾坐處東西八萬四千由旬 南北亦爾八萬四千由旬 天王如來說法之時 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其諸天人盡敬尊重讚歎 行無上法以為法供 其土眾生無有樂下法者 唯樂佛法 無有聲聞辟支佛名 況發心行者 唯有菩薩以為眷屬 無有女人亦不聞有婬欲之名 皆於蓮華結加趺坐自然化生唯樂三法 何等為三 一者樂憙見佛 二者樂憙聞法 三者樂觀於法好喜離行 其諸人眾修習經法常不放逸 福慧具足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命終生天 謂到他佛土 若有菩薩命欲終時 上昇於空高七多羅樹 唱大音言 我於此土今當退沒 時眾坐菩薩聞此聲已 皆共集會試其法忍 作如是言 何等法退 何等法生 時是菩薩於大眾中而作是言 此中無法若退若生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知一切法無退無生 何以故 色不退不生 受想行識不退不生 更無異法必定可得 若我若眾生若壽命 退者生者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知一切法皆空無相 空無相法不退不生 諸法離際 不作際不起際無生際 佛以為證 如是諸際亦不退不生 退名眾緣離 生名眾緣合 而是諸緣亦不退不生 是菩薩於大眾中說是法已 然後乃退 其身滅已無灰無烟 即生他方現在佛前 是天王佛及諸菩薩 不著袈裟皆著自生淨妙天衣 亦無結惑 世人調順皆得無生法忍 不為眾生廣說諸法 而諸眾生其根明利小發即悟 若天王佛 為諸菩薩演說 P. 14

15 法時 其諸天人普皆能知 或得法忍 或得陀羅尼 或得樂說無礙 或得諸三昧 自在王 是天王佛其大名聞普流十方 於一切天人之中 廣說此四自在經 七萬二千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時有菩薩名曰淨光 不得受記 作如是念 今諸菩薩得受記者 持戒儀式 行道念慧 方便神力 陀羅尼三昧 不勝於我 以何緣故 今得受記 而我不得 時天王佛 知其心念 告淨光言 善男子 於未來世當有佛出 號曰然燈 彼佛當與汝受記 時淨光菩薩 聞佛語已心大喜悅 上昇於空作如是言 若然燈佛 過恒沙劫而後乃出 當知我已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何以故 諸佛所言皆無虛妄 諸佛皆是真實語者 自在王 於意云何 彼時淨光菩薩 豈異人乎 則我身是 我從是來得值光明佛 我從彼佛得聞是法 聞已受持得光印三昧 從是已後復值弗沙佛 我從彼佛得聞是法 聞已受持得眾明三昧 從是已後復值提沙佛 得聞是法 聞已受持得照明三昧 從是已後復值威德佛 我從彼佛得聞是法 聞已受持得順法忍 從是已後復值然燈佛 我從彼佛得無生法忍 證此四自在 謂戒自在 神通自在 智自在 慧自在 自在王 以是緣故 若於今世若我滅後 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乘者 得聞是經聞已受持 當知是等皆疾得為菩提真智 得此四自在能轉法輪 於佛無上正法之中當得慧光 說是經時 萬六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萬二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百千萬諸天喜而唱言 在在處處有說是經 當知此中則為是佛 若有眾生得聞此經 當知此人善根深厚 爾時慧命阿難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 此經名為四自在神力 當奉持之 佛說此已 自在王菩薩及阿難一切天人 聞佛所說歡喜受持自在王菩薩經卷下 P. 1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60 釋校量 1 法施 2 品第三十 3 八 ( 大正 25,481b14-486a22) 壹 舉 以世間善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 壹 ) 舉 以十善道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一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校量 經卷化他 ( 一 ) 正說 經卷化他 勝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釋厚觀 (2010.11.13)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香讚001 開經偈002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00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004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047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048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049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050 迴向偈051 2 3 4 5 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More information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2 No. 2084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1, No. 2084 蓋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者

More information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續傳燈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1, No. 2077 No. 2077 續傳燈錄卷第一目錄 大鑑下第十世 汝州首山念禪師法嗣一十六人 汾陽善昭禪師 葉縣歸省禪師 神鼎洪諲禪師 谷隱蘊聰禪師 廣慧元璉禪師 三交智嵩禪師

More information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寺 沙 門 玄 奘 上 表 記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2119 寺 沙 門 玄 奘 上 表 記 進 經 論 等 表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2, No. 2119 沙 門

More information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摩 尼 教 下 部 讚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 No. 2140 摩 尼 教 下 部 讚 完 成 日 期 : 2001/04/01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4, No. 2140 思 一 里 思 咄 鳥 嚧 詵 伊 鳥 嚧

More information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續高僧傳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0, No. 2060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060 續高僧傳序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原夫至道無言 非言何以範世 言惟引行 即行而成立言 是以布五位以擢聖賢

More information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國清百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6, No. 1934 No. 1934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初隱天台 所止之峰舊名佛隴 詢訪土人云 遊其 山者多見佛像 故相傳因而成稱 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

More information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97 No. 1997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耿延禧撰 佛以一音 而演說法 故一切法 同此一音 三世諸佛此一音 六代祖師此一音

More information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大 樹 緊 那 羅 王 所 問 經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625 [No. 624]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大 樹 緊 那 羅 王 所 問 經 卷 第 一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15, No.

More information

觀 者 察 義 觀 察 此 誡 與 佛 法 相 應 不 相 應 及 障 道 過 患 名 字 句 偈 審 諦 思 量 如 實 解 心 得 誡 本 意 又 能 隨 順 止 觀 二 門 此 二 法 者 定 始 慧 初 生 長 一 切 禪 支 道 品 故 名 觀 法 者 即 此 誡 文 首 軸 次 第 慇

觀 者 察 義 觀 察 此 誡 與 佛 法 相 應 不 相 應 及 障 道 過 患 名 字 句 偈 審 諦 思 量 如 實 解 心 得 誡 本 意 又 能 隨 順 止 觀 二 門 此 二 法 者 定 始 慧 初 生 長 一 切 禪 支 道 品 故 名 觀 法 者 即 此 誡 文 首 軸 次 第 慇 淨 心 戒 觀 法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1893 淨 心 誡 觀 法 序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5, No. 1893 餘 杭 郡 沙 門 釋 元 照 述 太 近 至

More information

誐 底 ( 丁 以 反 下 同 ) 誐 訶 寧 ( 引 一 切 眾 生 所 求 成 就 ) 誐 誐 曩 尾 戍 ( 引 ) 達 寧 ( 一 切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薩 嚩 播 ( 引 ) 跛 尾 戍 ( 引 ) 達 寧 ( 引 無 佛 世 界 一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 引

誐 底 ( 丁 以 反 下 同 ) 誐 訶 寧 ( 引 一 切 眾 生 所 求 成 就 ) 誐 誐 曩 尾 戍 ( 引 ) 達 寧 ( 一 切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薩 嚩 播 ( 引 ) 跛 尾 戍 ( 引 ) 達 寧 ( 引 無 佛 世 界 一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 引 金 剛 頂 瑜 伽 最 勝 祕 密 成 佛 隨 求 即 得 神 變 加 持 成 就 陀 羅 尼 儀 軌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0, No. 1155 No.

More information

十 六 特 勝 初 門 第 十 九 通 明 觀 初 門 第 二 十 ( 亦 名 通 明 禪 ) 卷 中 之 上 九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一 八 念 初 門 第 二 十 二 十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三 八 背 捨 初 門 第 二 十 四 八 勝 處 初 門 第 二 十 五 十 一 切 處 初

十 六 特 勝 初 門 第 十 九 通 明 觀 初 門 第 二 十 ( 亦 名 通 明 禪 ) 卷 中 之 上 九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一 八 念 初 門 第 二 十 二 十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三 八 背 捨 初 門 第 二 十 四 八 勝 處 初 門 第 二 十 五 十 一 切 處 初 法 界 次 第 初 門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2 No. 1925 法 界 次 第 初 門 總 序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6, No. 1925 天 台 山 修 禪 寺 沙 門 釋

More information

今日山河大地草木叢林 與覺上座同時成道 一音說法 還相證明麼 良久云 相逢 會有知音知 何必清風動天地 陳謝罷復舉 僧問曹山 佛未出世時如何 山云 曹 山不如 僧云 出世後如何 山云 不如曹山 師云佛與曹山一出一沒 可謂拈頭作 尾 拈尾作頭 子細看來 是他曹山終是不出世 覺上座今日不是顛敗家風 且要

今日山河大地草木叢林 與覺上座同時成道 一音說法 還相證明麼 良久云 相逢 會有知音知 何必清風動天地 陳謝罷復舉 僧問曹山 佛未出世時如何 山云 曹 山不如 僧云 出世後如何 山云 不如曹山 師云佛與曹山一出一沒 可謂拈頭作 尾 拈尾作頭 子細看來 是他曹山終是不出世 覺上座今日不是顛敗家風 且要 宏智禪師廣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8, No. 2001 No. 2001 天童覺和尚語錄序 余頑愚拙疎無所可用 獨於世味淡薄 人我相輕 若可學佛者 以故自幼喜從僧 遊 間遇本色道人 雖未言而意已親 殆若磁石鐵之冥契

More information

唵 ( 引 ) 播 那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波 囉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烏 那 野 摩 細 嚩 那 摩 細 迺 ( 引 ) 囉 摩 細 桉 多 里 馱 ( 二 合 ) 曩 摩 細 娑 嚩 ( 二 合 引 ) 賀 怛 儞 也 ( 二 合 ) 他 ( 引

唵 ( 引 ) 播 那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波 囉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烏 那 野 摩 細 嚩 那 摩 細 迺 ( 引 ) 囉 摩 細 桉 多 里 馱 ( 二 合 ) 曩 摩 細 娑 嚩 ( 二 合 引 ) 賀 怛 儞 也 ( 二 合 ) 他 ( 引 佛 說 大 摩 里 支 菩 薩 經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1257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佛 說 大 摩 里 支 菩 薩 經 卷 第 一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1, No. 1257 西 天

More information

悟 之 事 也 余 問 所 從 來 有 一 天 人 來 禮 敬 敘 暄 涼 已 曰 弟 子 性 王 名 璠 是 大 吳 之 蘭 臺 臣 也 會 師 初 達 建 業 孫 主 即 未 許 之 令 感 希 有 之 瑞 為 立 非 常 之 廟 于 時 天 地 神 祇 咸 加 靈 被 於 三 七 日 遂 感

悟 之 事 也 余 問 所 從 來 有 一 天 人 來 禮 敬 敘 暄 涼 已 曰 弟 子 性 王 名 璠 是 大 吳 之 蘭 臺 臣 也 會 師 初 達 建 業 孫 主 即 未 許 之 令 感 希 有 之 瑞 為 立 非 常 之 廟 于 時 天 地 神 祇 咸 加 靈 被 於 三 七 日 遂 感 律 相 感 通 傳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1898 重 刻 律 相 感 通 傳 序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5, No. 1898 唐 終 南 山 澂 照 大 師 兼 通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587 No. 587 [Nos. 585, 586]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 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THE DIAMOND OF PERFECT WISDOM SUTR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Translated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January 2009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Tripitaka Master Kumarajiva, 5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prior

More information

無有三 險路既息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道品可以泥洹 非羅漢之名 六度可以至佛 非樹王之謂 斬木之喻 木存故尺寸可漸 無生之證 生盡故其照必頓 案三乘名教 皆以生盡照息 去有入空 以此為道 不得取像於形器也 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 若所證實異 豈曰無相 若入照必同 寧曰有漸 非漸

無有三 險路既息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道品可以泥洹 非羅漢之名 六度可以至佛 非樹王之謂 斬木之喻 木存故尺寸可漸 無生之證 生盡故其照必頓 案三乘名教 皆以生盡照息 去有入空 以此為道 不得取像於形器也 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 若所證實異 豈曰無相 若入照必同 寧曰有漸 非漸 無量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276 無量義經序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76 蕭齊荊州隱士劉虬作 無量義經者 取其無相一灋 廣生眾教 含義不貲 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業 而轉 一極正覺任機而通 流轉起滅者

More information

尋得旨之匠, 起自支安 支公之論無生, 以七住為道慧陰足, 十住則群方與能 在迹斯異, 語照則一 安公之辯異觀, 三乘者, 始簣之日稱 ; 定慧者, 終成之實錄 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 入解則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 大難既夷, 乃無有三 ; 險路既息, 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尋得旨之匠, 起自支安 支公之論無生, 以七住為道慧陰足, 十住則群方與能 在迹斯異, 語照則一 安公之辯異觀, 三乘者, 始簣之日稱 ; 定慧者, 終成之實錄 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 入解則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 大難既夷, 乃無有三 ; 險路既息, 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76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輸入, 曾國豐大德輸入,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76 無量義經序蕭齊荊州隱士劉虬作無量義經者, 取其無相一灋, 廣生眾教, 含義不貲,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青島湛山寺沙門倓虛 譯 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 此經, 以法相譬喻為名稱 以法即無法為實體 以無著住為宗旨 以離名相為力用 以熟酥喻為教相 凡講一切經, 必先出名稱, 以假名能詮實體故 體後必先明宗旨, 以宗旨能趣實體故 宗後必須辨力用, 以力用能修因剋果, 果上行因故 用後又須判教相, 以教有權實之分故 此五重玄義, 不可不知也 所謂玄義者, 由玄門入妙理之謂也

More information

妙法蓮華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No. 262 [Nos. 263, 264] 御製

妙法蓮華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No. 262 [Nos. 263, 264] 御製 妙法蓮華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62 No. 262 [Nos. 263, 264] 御製大乘妙法蓮華經序 昔如來於耆闍崛山中 與大阿羅漢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無量等眾 演說大乘真經 名無量義 是時天雨寶華布濩充滿

More information

清淨 善轉法輪降伏魔怨 不為八法之所污染 得無所畏智辯無滯 心無怯弱猶如師子 意行清淨如明淵池 深廣如海能出眾寶 猶如須彌處於大海 如日盛明照於一切 如月盛滿悉令清淨 雨大法雨如彼龍王 處眾高顯如大梵天 無量弟子悉皆調順 無量釋梵四天王等 瞻仰觀佛心無高下 能令大眾溫光如日眾寶莊嚴 爾時世尊身色熙怡

清淨 善轉法輪降伏魔怨 不為八法之所污染 得無所畏智辯無滯 心無怯弱猶如師子 意行清淨如明淵池 深廣如海能出眾寶 猶如須彌處於大海 如日盛明照於一切 如月盛滿悉令清淨 雨大法雨如彼龍王 處眾高顯如大梵天 無量弟子悉皆調順 無量釋梵四天王等 瞻仰觀佛心無高下 能令大眾溫光如日眾寶莊嚴 爾時世尊身色熙怡 寶雲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658 [No. 659] 寶雲經卷第一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6, No. 658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伽耶山頂 與大比丘僧七萬人俱 所作已辦捨諸重擔其心自 在 盡諸有結正見解脫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寤夢犯欲無差別也 佛言 於意云何 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 答言 如是 佛言 於意云何 如夢諸法是真實耶 答言 不也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寤夢二心俱真實耶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非真實是有法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無所有法為有生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 不也世尊 佛

寤夢犯欲無差別也 佛言 於意云何 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 答言 如是 佛言 於意云何 如夢諸法是真實耶 答言 不也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寤夢二心俱真實耶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非真實是有法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無所有法為有生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 不也世尊 佛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4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伽耶山基金會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494 佛說淨業障經失譯人名今附秦錄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菩薩摩訶薩三萬二千

More information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5, No. 485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No. 485-A 金剛經如是解自述金剛者 性喻也 性無形似 落言即非 天竺先生不得已而有言 於是名之以般若 名之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輳 如川東之 凡八年間 環講法華 金光明涅槃 淨名大小部帙 繼晷待且 慈霔 洋洋 續因慈母年邁 思念報親之恩 遂謝事歸寧 廬于祖墳 曰藏雲 居雖叢爾躡 屩尤多 假道問津 盈諸戶外 仍造西方三聖像設廣以化人 其母後有微疾 師就臥 床 夜講心經 念彌陀佛 佛放金光 母及四方 無不瞻覩 殊祥既[乇-一+北

輳 如川東之 凡八年間 環講法華 金光明涅槃 淨名大小部帙 繼晷待且 慈霔 洋洋 續因慈母年邁 思念報親之恩 遂謝事歸寧 廬于祖墳 曰藏雲 居雖叢爾躡 屩尤多 假道問津 盈諸戶外 仍造西方三聖像設廣以化人 其母後有微疾 師就臥 床 夜講心經 念彌陀佛 佛放金光 母及四方 無不瞻覩 殊祥既[乇-一+北 修訂日期: 2006/01/05 發行日期: 2006/2/15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4, No. 2131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131 翻譯名義序 宋唯心居士荊谿周敦義述 余閱大藏 嘗有意效崇文總目 撮取諸經要義 以為內典總目 見諸經中每用梵 語 必搜檢經教

More information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卷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論原畢) 雜著(六篇) P. 2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卷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論原畢) 雜著(六篇) P. 2 修訂日期: 2009/04/23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2, No. 2115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115 鐔津文集目錄 卷首 行業記(此即序) (陳舜俞撰) 卷一 輔教篇上 原教 勸書(并序共四篇) 卷二 輔教篇中 廣原教(并序共二十六篇)

More information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2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台灣某大德提供 No. 1624-A洪覺範林間錄序 臨川 謝逸 撰 洪覺範得自在三昧於 雲菴老人 故能游戲翰墨場中 呻吟謦欬皆成文章 每與林間勝士抵掌清談

More information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1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蔡寧君大德輸入 禪苑蒙求目錄 卷上(千八百四十二則一百八十六人) 釋迦七步 達磨九年 靈山密付 少室單傳 青原與斧 南岳磨磚 大雄創寺 百丈開田 溈仰體用

More information

車駕郊迎 延居別殿 遂問聖諦 機語不契 至十九日 潛往江北(傳燈云 祖以丁未普 通八年至韶州 時刺史蕭昂具禮迎接 表奏 據明教禪禪正宗記乃曰 祖以庚子普通元年至韶州 刺史蕭勵迎接 具奏 蓋蕭昂不曾刺韶州 勵乃昂之子也 以南北史驗之 則當以正宗記為是) 先是誌公修高座寺 謂寺主靈觀曰 當有大乘菩薩自西

車駕郊迎 延居別殿 遂問聖諦 機語不契 至十九日 潛往江北(傳燈云 祖以丁未普 通八年至韶州 時刺史蕭昂具禮迎接 表奏 據明教禪禪正宗記乃曰 祖以庚子普通元年至韶州 刺史蕭勵迎接 具奏 蓋蕭昂不曾刺韶州 勵乃昂之子也 以南北史驗之 則當以正宗記為是) 先是誌公修高座寺 謂寺主靈觀曰 當有大乘菩薩自西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9, No. 155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台灣某大德提供 No. 1559 嘉泰普燈錄卷第一 平江府報恩光孝禪寺(臣) 僧 (正受) 編 紀佛祖 傳燈曰 如來將化 預命摩訶迦葉云 吾以清淨法眼 涅槃妙心

More information

唐丞蘇朗 唐邑令李虗 唐吳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孫明 唐推司楊旬 唐孫翁 唐宋參軍 唐節度張齊丘 唐府掾陸康成 唐張國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別駕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節度吳少陽 唐強伯達 唐司空嚴綬 唐吳可久 唐邢行立 唐趙安 唐倪勤 唐兖州軍將 唐牙將甯勉 唐張政

唐丞蘇朗 唐邑令李虗 唐吳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孫明 唐推司楊旬 唐孫翁 唐宋參軍 唐節度張齊丘 唐府掾陸康成 唐張國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別駕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節度吳少陽 唐強伯達 唐司空嚴綬 唐吳可久 唐邢行立 唐趙安 唐倪勤 唐兖州軍將 唐牙將甯勉 唐張政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3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釋智宣法師輸入 金剛經持驗目錄 上卷魏博士盧景裕 梁釋琰法師 隋趙文若 隋寺丞趙文昌 隋博士徐孝克 隋書生荀氏 隋邑令睦彥通 隋參軍杜之亮 隋宋國公蕭瑀

More information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7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78 依楞嚴究竟事懺卷上 凡熏修楞嚴究竟懺法 不須別作佛事 不必申奏表牒 不用金銀錢袱 不動鐃鈸 雲鑼 但當延名僧善士

More information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3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35-A無異禪師語錄序 大光明中 無物不有 無物不空 真俗二諦 於中影現 一點靈明 溷入知見 一念瞥起 認為安身立命之處

More information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9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95-A序 夫水懺隨聞錄者 乃晝中禪師註釋也 昔悟達國師患人面之瘡 若不感諾迦尊者 現澗泉之水 焉能不復為冤 始知因緣會遇

More information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5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5-A 無 門 老 子 早 修 杜 多 行

More information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9, No. 135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59-A應庵和尚語錄序 道不可以言傳 不可以情解 不可以識識 夫如是則應庵語錄 將何用哉 自昔 古尊宿 未甞有無言者 如以黃葉止小兒啼

More information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3, No. 123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236-A 重 編 曹 洞 五 位 序 傳 付

More information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0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0-A 金 陵 保 寧 禪 院 勇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No. 1369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6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靈 隱 大 川 濟 禪 師 語 錄 目

More information

No. 1601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No. 1601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86, No. 1601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601-A 序 昔 世 尊 以 正 法 眼 藏

More information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No. 1347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47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長 靈 和 尚 語 錄 東 京 天 寧

More information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59, No. 1043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043 看 命 一 掌 金 唐 一 行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58, No. 1032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032-A 華 嚴 原 人 論 解 序 長 安

More information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05, No. 22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229-A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行

More information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23, No. 44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446 七 俱 胝 佛 母 所 說 準 提 陀 羅

More information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2, No. 1192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192-A 清 珠 集 序 執 塗 之 人 而

More information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42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42-A旅泊菴稿序 天地一逆旅也 日月往來 山河流峙 逆旅中之世界也 二乘禪寂 四生升沉 逆旅中之眾生也 三世諸如來 歷代諸祖師

More information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7, No. 130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08-A序 徑石滴乳者 山鐸在公所編 道脈淵源之書也 書垂成而在公脫去 其得法門人 石源雲公 取而錄成之 以彰先人之用

More information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01, No. 017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7 佛 說 長 壽 滅 罪 護 諸 童 子 陀

More information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39, No. 70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709-A序 夫毗尼是正法之壽命者 蓋由戒淨僧真 性遮之業而無染覆 道弘德備 權實之 教而克闡揚 自行利他 越苦海而登彼岸 紹先啟後

More information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1449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1449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73, No. 144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449-A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More information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5, No. 1281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281-A 上諭 佛祖之道 指悟自心為本 是此說者 名為正知正見 用之以利人接物 令人直達心源 方得稱佛祖兒孫 所言外道魔道者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0, No. 1805 No. 1805 [cf. Nos. 1428, 1804]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上(并序) 大宋餘杭沙門釋元照撰 出家之士稟戒為體聚法居身 行必據體而修

More information

一 章 是 利 他 行 又 前 四 章 是 聖 默 然 後 一 章 是 聖 說 法 如 此 等 種 種 分 別 料 簡 今 顯 譬 中 當 分 明 包 富 如 囊 中 有 寶 不 探 示 人 人 無 知 者 此 皆 為 分 明 中 作 譬 也 囊 中 有 寶 為 總 三 字 作 譬 探 以 示 人

一 章 是 利 他 行 又 前 四 章 是 聖 默 然 後 一 章 是 聖 說 法 如 此 等 種 種 分 別 料 簡 今 顯 譬 中 當 分 明 包 富 如 囊 中 有 寶 不 探 示 人 人 無 知 者 此 皆 為 分 明 中 作 譬 也 囊 中 有 寶 為 總 三 字 作 譬 探 以 示 人 金 光 明 經 玄 義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9, No. 1783 No. 1783 [cf. Nos. 663, 1784] 金 光 明 經 玄 義

More information

言 三乘者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 時二菩薩白佛言 諸佛說法皆不等耶 佛言 諸佛說法皆悉平等 時二菩薩白佛言 云何平等 佛言一切諸佛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是故平等 時二菩薩白佛言 何故釋迦文佛說三乘法 佛言 娑婆世界眾生 心樂小法不堪大乘 諸佛如來以方便力說三乘法 釋迦文佛出五濁世彼諸眾生不能堪受大

言 三乘者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 時二菩薩白佛言 諸佛說法皆不等耶 佛言 諸佛說法皆悉平等 時二菩薩白佛言 云何平等 佛言一切諸佛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是故平等 時二菩薩白佛言 何故釋迦文佛說三乘法 佛言 娑婆世界眾生 心樂小法不堪大乘 諸佛如來以方便力說三乘法 釋迦文佛出五濁世彼諸眾生不能堪受大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68 No. 268 [Nos. 266, 267]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獨園精舍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 ( 宋言時稱 ) 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故 身心踊悅離苦得猗 具足稱意第一安樂 當於世尊右脇臥時 三千大千世界於中所有須彌山王 鐵圍山大鐵圍山 目真隣陀山 香山雪山及諸黑山大地大海一切皆悉六種震動 所謂動踊起震吼覺 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風輪皆不鼓動 一切眾生於剎那頃 捨諸作業得猗而住 離於睡眠心無散亂 欲作皆息默然無聲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龍夜

故 身心踊悅離苦得猗 具足稱意第一安樂 當於世尊右脇臥時 三千大千世界於中所有須彌山王 鐵圍山大鐵圍山 目真隣陀山 香山雪山及諸黑山大地大海一切皆悉六種震動 所謂動踊起震吼覺 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風輪皆不鼓動 一切眾生於剎那頃 捨諸作業得猗而住 離於睡眠心無散亂 欲作皆息默然無聲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龍夜 大悲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380 大悲經卷第一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80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 供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梵天品第一 如是我聞

More information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論 為方向, 旁攝與之同期的大乘經典, 依序說明菩薩與佛之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並探討二者之異名 次第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SB10 佛藏經描仿.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SB10 佛藏經描仿.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全集彙編緣起 1 全集彙編緣起本苑開山第一代住持,上智下諭昌圓和尚,於民國八十九年農曆十一月十四日圓寂,化緣雖盡(住世七十七歲,僧臘三十二年),但所遺留的著作,其法味幽遠,依然化導十方有緣 和尚於民國七十一年(五十九歲)開始從事撰述,謂之 建無形的大殿 ;並於第二年成立發行組,處理著作流通事宜 從七十二年四月出版第一本 思益梵天所問經尋繹,至八十七年五月出版 側聞散記 第四集為止,將近十五年間,出版五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P. 2 皆從釋迦如來諸毛孔入 釋迦如來所教化者 皆從彼佛身諸毛孔入 現如是已 當爾之時 於彼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勝分 從坐而起進止庠序 容貌端嚴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而說偈言佛世甚希有為眾故顯現此事未曾有覆蔽一切魔迭共相觀面唱言希有事我等何故來出言我破壞我等輩可憐唯首骸骨消我等既羸瘦枯老復失樂無

P. 2 皆從釋迦如來諸毛孔入 釋迦如來所教化者 皆從彼佛身諸毛孔入 現如是已 當爾之時 於彼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勝分 從坐而起進止庠序 容貌端嚴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而說偈言佛世甚希有為眾故顯現此事未曾有覆蔽一切魔迭共相觀面唱言希有事我等何故來出言我破壞我等輩可憐唯首骸骨消我等既羸瘦枯老復失樂無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834 [No. 833]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834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在伽耶城 成道未久 與諸比丘一切眾俱 其中或有得於

More information

子 能問如來如是妙義 欲得教化無量萬億那由他眾生令種善根 欲得顯現蓮華尊界種種莊嚴 善男子 我今當說 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 善受攝持 寶日光明菩薩一心歡喜受教而聽 爾時世尊告寶日光明 善男子 東南方去此一億百千佛土 有佛世界名曰蓮華 以種種莊嚴而挍餝之 散諸名華香氣遍熏寶樹莊嚴種種寶山紺琉璃地 無量菩

子 能問如來如是妙義 欲得教化無量萬億那由他眾生令種善根 欲得顯現蓮華尊界種種莊嚴 善男子 我今當說 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 善受攝持 寶日光明菩薩一心歡喜受教而聽 爾時世尊告寶日光明 善男子 東南方去此一億百千佛土 有佛世界名曰蓮華 以種種莊嚴而挍餝之 散諸名華香氣遍熏寶樹莊嚴種種寶山紺琉璃地 無量菩 悲華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157 悲華經卷第一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 No. 157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 與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俱 皆阿羅漢諸漏 已盡無復煩惱 一切自在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法華經 與 改變的力量 講師 : 果慨法師 功課作了沒? 我的佛國世界記述佛名 國名 國土的情形 時代名 佛的壽命的長短 正法與像法的時期 學佛, 是為了遇見自己, 不是為了遇見佛 本來面目 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 : 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 :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 :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憤怒 憂慮 悲觀和沮喪. 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25K-CH

25K-CH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妙法蓮華經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妙法蓮華經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妙法蓮華經 2 參考大正藏第 46 冊第 956 禮法華經儀式 ( 頁之 禮法華經儀式 校刊 ) 香讚 ㄖㄨㄛ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三稱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三寶三拜,

More information

無量繒綵敷覆其上 懸七寶鈴及諸羅網百千幡華 高座四面一切地界變為金剛七寶所成 悅眾人意平坦如掌 掃灑淨潔燒諸雜香 無量天華皆散其上 無量百千蓮華大如車輪從地踊出 皆是金色瑠璃為臺 因陀尼羅珠以為其鬘 香氣馚馥可愛柔軟供養世尊 高座四角不近不遠 有四寶樹自然而出高六十里 四維各十五里 爾時世尊坐師子座

無量繒綵敷覆其上 懸七寶鈴及諸羅網百千幡華 高座四面一切地界變為金剛七寶所成 悅眾人意平坦如掌 掃灑淨潔燒諸雜香 無量天華皆散其上 無量百千蓮華大如車輪從地踊出 皆是金色瑠璃為臺 因陀尼羅珠以為其鬘 香氣馚馥可愛柔軟供養世尊 高座四角不近不遠 有四寶樹自然而出高六十里 四維各十五里 爾時世尊坐師子座 修訂日期 : 2005/08/28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6, No. 659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掃瞄辨識 No. 659 [No. 658] 大乘寶雲經卷第一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序品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婆伽槃

More information

智慧 不得具足如真實香 然彼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真香具足 奢利弗 見是義故 善家子善家女所有善根 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 我說彼等由善友滿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 歡喜愛者 教彼勤行令歡喜愛 何以故 奢利弗 我昔亦由善友攝故 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 如有一人欲取珍寶 更第二人亦

智慧 不得具足如真實香 然彼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真香具足 奢利弗 見是義故 善家子善家女所有善根 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 我說彼等由善友滿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 歡喜愛者 教彼勤行令歡喜愛 何以故 奢利弗 我昔亦由善友攝故 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 如有一人欲取珍寶 更第二人亦 大集譬喻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2 大集譬喻王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2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命者奢利弗 從座而起 一肩優多羅僧伽作已 右膝著地合掌白 言 大德世尊 我欲少問 願佛聽許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從 華嚴經 十地品 面向的定義與內容... 2 三 從 十地品 來看善慧地修行的法門... 5 ( 一 ) 地前菩薩九地的修行... 6 ( 二 ) 菩薩如實知眾生種種相... 8 ( 三 ) 菩薩建立九地的境界 四 菩薩修習 四無礙智 的法門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從 華嚴經 十地品 面向的定義與內容... 2 三 從 十地品 來看善慧地修行的法門... 5 ( 一 ) 地前菩薩九地的修行... 6 ( 二 ) 菩薩如實知眾生種種相... 8 ( 三 ) 菩薩建立九地的境界 四 菩薩修習 四無礙智 的法門 華嚴經 十地品 - 善慧地修行之研究 - 釋清忍 華嚴宗研究所 摘要 華嚴經 是佛陀成道後, 於最初二七日, 在摩伽提國菩提樹下, 對十方世界的法身菩薩, 開顯正覺內容根本法輪 佛陀教導弟子, 以超凡入聖為目標, 就是要弟子用佛陀所教導的智慧, 去破除凡夫的情執, 而入於滅盡煩惱的涅槃境界 如何九地名善慧者? 為是攝大乘云 : 由得最勝無礙智與得四無礙解 無礙解智, 於諸智中最為殊勝, 智即是慧,

More information

P. 2 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作大光明現世間一切暗冥皆照耀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雖復生於三界中斷除一切顛倒行若有眾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煩惱等諸障及餘一切不善法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三界諸結使隨所造作為魔攝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若能調伏於無明一切愛網悉能斷若有眾生樂

P. 2 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作大光明現世間一切暗冥皆照耀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雖復生於三界中斷除一切顛倒行若有眾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煩惱等諸障及餘一切不善法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三界諸結使隨所造作為魔攝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若能調伏於無明一切愛網悉能斷若有眾生樂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838 [No. 837] 完成日期 : 2002/11/04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卷上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838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

More information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聖號具足, 萬德莊嚴 佛陀十號圓滿 ( 上 ) 王家軒 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3 期 2016 年 7 月 一 前言 佛陀十號圓滿 :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 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陀的尊稱, 如 釋迦牟尼 是 別號 ( 異譯 釋迦文, 義為 能仁寂默, 能仁則大悲度生, 不住涅槃, 寂默則大智冥理, 不住生死 ; 悲智雙運, 立此嘉稱 ), 佛 是通號 ; 別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