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品 静虑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第八品 静虑"

Transcription

1 第八品靜慮第八品靜慮 庚三 ( 修真實之靜慮 ) 分三 : 辛一 略說連接下文 ; 辛二 廣說靜慮修法 ; 辛三 教言成等持方便 辛一 ( 略說連接下文 ): 遠離諸塵緣, 思彼具功德, 盡息諸分別, 觀修菩提心 如上思維遠離身心塵緣, 安住阿蘭若的種種功德 後, 就應止息妄想分別, 觀修大乘菩提心 本品前部分內容講述了斷除靜慮違品的加行, 完成 了這些加行後, 修行人遠離塵緣安住寂靜處, 進入靜慮的正行 對上述斷世間 捨妄念兩大加行, 修行人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視 寂天菩薩在本品中, 沒有專門講修禪定的技巧, 而是針對凡夫的貪欲習氣, 著重從身離世間安住阿蘭若, 內心斷捨貪欲女色財利方面作了引導 如果能圓滿修持這些引導, 遠離散亂, 靜慮功德大廈的地基便堅固了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 勸發增上意樂經 中告訴過彌勒菩薩, 初發心菩薩要調伏自心, 必須遠離二十種塵緣 : 身之所有縛, 口之所有縛, 意之所有縛, 煩惱熾燃, 冤魔等等, 如果遠離了這些散亂干擾, 相續中自然會生起功德 身斷離世間羈縛, 心斷捨貪欲妄念, 這兩種功德, 皆是依止寂靜處而生起, 因此, 依止寂靜處可謂一切功德來源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應該一生中住在寂靜之處, 以前崗波巴大師教導弟子們說 : 作為一個瑜伽士, 947

2 入菩薩行廣釋(下)走破靴子不如坐破墊子 意思是修行人不應到處遊蕩, 而應依止具相上師的竅訣, 在寂靜處恆時修持, 這樣一定可以生起功德 有一次, 崗波巴大師問密勒日巴尊者 : 上師, 您為什麼總是在寂靜山中呢? 尊者回答: 雖然住在城市與寂靜處, 我的修行境界沒有絲毫差別, 但是我要讓後代修行者, 了解寂靜處的功德, 而住在城鎮裡, 並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因此我才一輩子住在山中啊! 作為後學者, 我們對尊者的苦行恩德應當以實際行動去回報 大乘修行人安住在寂靜處修持靜慮, 並非只是求自利, 而是為了生起堅固的菩提心能更好地利他 要生起菩提心, 首先就得斷除計執自我他人之類的分別妄念 這些分別計執如果不斷除, 自他平等與相換菩提心絕對不可能生起來 ; 而自他平等與自他相換的願菩提心學處不修好, 利益眾生度化眾生就變成一句空話 所以盡息分別妄執, 觀修菩提心, 是我們進入大乘佛法正道的必經之路 在藏傳佛教中, 修持菩提心利益眾生的方法有兩大傳承, 一種是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七種教授, 即知母 念恩 報恩等七種修心法 ; 另一種便是寂天菩薩在此處所敍述的自他平等與交換修法 按圖美仁波切的觀點, 這是世俗菩提心的兩種修法, 是進入勝義菩提心之門 因此希望大家對本論所闡述的竅訣高度重視, 一邊聽聞, 一邊反覆串修 如果想積累資糧, 趨入大乘解脫正道, 那麼務必請專注聽聞, 反覆誦讀! 反覆觀修! 辛二 ( 廣說靜慮修法 ) 分二 : 壬一 自他平等修法 ; 壬二 自他相換修法 948

3 第八品靜慮壬一分三 : 癸一 略說 ; 癸二 廣說 ; 癸三 攝義 癸一 ( 略說 ): 首當勤觀修, 自他本平等 ; 避苦求樂同, 護他如護己 首先應當精勤觀修, 自己和他人本來平等, 避苦求 樂是我與眾生共同的需求, 所以應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其他眾生 自他平等與自他相換法, 有前後次第 大乘修行人必須先熟練地觀修自他平等, 以此為基礎, 方可進入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法, 學集論 中說過: 自他平等熟習已, 能生堅固菩提心 有關自他平等修法的重要性, 我想用不著反覆強調, 大家想想自己在平時為什麼生不起悲心? 為什麼不能生起利益他人之心? 為什麼會對他人生嗔心 嫉妒 傲慢? 為什麼會傷害其他眾生? 這一切都是因為不能等觀自我與他人而導致 再說, 假如我們能平等地觀待一切眾生與自己, 那自己早就離苦得樂了 佛菩薩教導我們平等觀待自他, 當然不是一個籠統命令, 而是有其微妙正確的道理 作者在此提出了自他眾生本來就是平等的, 而且一切眾生都同樣地希望身心能避免痛苦, 享受快樂, 因此我們應該如同保護自己一樣保護其他眾生 這兩句很簡單, 藏地的大修行人經常引用這個教證來修煉自心, 並教導弟子, 但漢地初學者對此中推理過程可能有些不明了, 你們現在最好認真領會其內義, 以後能將這句法語廣泛弘揚, 對所有眾生都會產生極大利益! 949

4 入菩薩行廣釋(下)應平等地觀待保護其他眾生的理由, 此處從兩方面作了闡述 從勝義諦而言, 自他本平等, 自己與他人的本來體性是平等的 眾生的 我 與我自身的 我, 都是以名言施設分別假立之法, 都是從平等真如體性中以無明薰染而生起的幻覺, 如果沒有無明習氣蒙蔽, 哪會有自他分別呢? 由於無始以來串習, 眾生在平等本體上造成了自他分別 我們對自身由於這種串習成熟, 執著為 我的身體, 而對其他眾生, 由於沒有串習這種計執為 我身 的觀念, 所以不認為他們是 我 的身體 根霍仁波切在此舉了一個例子, 說如果自己對某一匹馬有 我的馬 這種計執, 當這匹馬生病時, 那自己肯定很心疼, 想方設法醫治牠 ; 但將馬賣給別人後, 無論馬生什麼病, 自己也不會心疼, 而那個買馬的人卻會因馬而心疼 眾生對自他執著也與此相同, 一般人對自身很執著, 一旦受到了違緣, 心裡馬上就會痛苦, 想盡辦法保護自己 然後對自己的親人, 如母親對兒子也特別執著, 兒子遇到了傷害, 母親會很痛心, 會盡力保護兒子, 可對其他眾生, 無論怎樣也不會關心 這個原因, 就是我與我所執在作怪, 如果眾生都斷捨了狹隘的我執分別, 了知自他眾生本來平等, 怎麼會不護他如護己呢? 不管用中觀或密法竅訣, 我們只要能淡薄自我計執分別, 那生起自他平等菩提心, 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從世俗諦而言, 一切眾生都渴望遠離痛苦, 獲得安樂 這一點, 下至我們現量可見的小爬蟲, 上至王侯, 都是相同的 我們在身體受創傷時, 會覺得特別疼, 那麼其他眾生, 如犛牛身體受傷時, 也會同樣地感受難忍 950

5 第八品靜慮的疼痛 ; 我們吃合意的食品時, 會生起悅意之感, 而犛牛在啃食青草時, 同樣也會搖頭擺尾, 特別快樂 既然如是, 那我們在避免痛苦時, 為什麼不想想那些曾做過自己父母的眾生? 我們在享受安樂時, 也為什麼不念及那些父母眾生呢? 大家只要在這些道理上多加思維, 內心就會漸漸生起等視眾生之心, 而不會抱持著那種愚昧自私, 一切都以 我 為中心的自他分別念 如果能經常想 : 我自己所希求, 亦是父母親友眾生的希求, 我自己不希望的, 亦是一切父母眾生的不欲 這樣過不了多久, 自他平等菩提心一定能生起來 癸二 ( 廣說 ) 分三 : 子一 如何修平等法 ; 子二 於彼妨難 ; 子三 如是修習之功德 子一 ( 如何修平等法 ): 手足肢雖眾, 護如身相同 ; 眾生苦樂殊, 求樂與我同 一個人的手腳等不同部位雖然眾多, 但是把它們都當成自身一部分來保護卻相同 ; 同樣, 眾生的苦樂感受雖然互異, 但是, 追求快樂的意願卻和我完全相同 眾生對自他的分別, 是在無始輪迴中串習而成的惡習, 因而對治它需要通過多種方便善巧, 方可收效 前面提出了自他本來平等, 都想避苦求樂, 所以應護他如護己, 慈悲地對待一切眾生 凡夫聽後馬上會生起懷疑 : 這是不可能辦得到的事情, 眾生有那麼多, 不要說其他道的眾生, 就說人道有情, 地球上現在有六十幾億, 分那麼多國家 民族, 而且每一個人性格意樂都不相同, 還有許多人性格很不好 相互之間有這麼大的 951

6 入菩薩行廣釋(下)差異, 要我如同愛護自身一樣去愛護他們, 根本就辦不到吧! 為了破斥這種懷疑, 作者回答說 : 將眾多有情等同自身去愛護, 這完全可以修成 因為眾生所執著我與我所, 並非有固定不變存在, 我與我所的執著範圍, 每個人都可以隨意擴大或縮小 比如我們凡夫執愛的身體, 不也是有眾多不同部位嘛, 如手 腳 頭 肩膀等, 而手又由手指 手掌 手臂組成, 手指又由指甲 關節 皮骨等組成 每一個部位實際上是由眾多不同成分組成, 而所謂的一個身體只不過是一種假立, 或說一種習氣而已 雖然這些組成部分有無數, 但在凡夫心目中, 因將這些都相同執著為自身部分, 所以能對它們平等地愛護 這其實也是一種培養起來的習慣, 既然它能培養成熟, 那麼將眾多有情如同自身一樣平等地愛護, 這種善習為什麼不能養成呢? 眾生雖然有許多, 他們因業力不同, 有些在感受安樂, 有些在感受痛苦, 各自根基意樂也千差萬別, 可是所有眾生, 有完全相同的一點, 即是都想追求快樂, 既然有這相同一點, 為什麼不能執著為同一整體而平等愛護呢? 這個推理過程大家要仔細推敲 我們把手腳等一大堆不同東西, 平等地執取愛護, 是因為自己認為這些雖然形體各異, 但它們有一個相同點, 那就是它們都屬 我 的部分, 都需要保護 自己在這些個體相異的手腳等支體上, 虛幻地建立一個 我 或說 我的身體, 因此自己能平等無異地愛護它們 而所有眾生與自己, 雖然形體各異, 也有一個相同點, 那就是 都追求安樂, 因此為何不能執著為一 952

7 第八品靜慮整體 我 而保護呢? 如果習慣地將一切眾生看成是 我 的一部分, 就如同我們看待自身的頭 鼻子等一樣, 久而久之, 這種 我 的觀念成熟時, 自己就會將一切眾生攝為一體, 平等地愛護 既然身體眾多不同部分, 可以由 我 這個觀念攝集為一體, 那麼所有眾生, 也完全可以由 我 攝集為一體, 這沒有任何理由將眾生排斥在 我 之外 大家學過中觀, 都知道一些無我的道理, 凡夫在五蘊之上所建立的 我, 詳加觀察, 到底是什麼呢? 身體不是我, 心識不是我, 我 只不過是一個概念, 一種在心相續中建立的虛幻習氣而已 這種習氣經無始以來串習, 造成了強烈的 我執, 頑固愚昧地區分自他 我們執著自身的習氣, 舉一個小例子, 大家便可明白, 比如說, 某人頭髮長得很差, 別人見了都說不好, 他馬上不高興 : 啊! 我的頭髮有什麼不好 但他理髮時, 理髮員將他的頭髮剪下來, 隨便扔在地上, 讓人踩來踩去, 這個時候, 他卻對它無所謂了 同樣, 身體上其他部位如指甲 皮膚 血液等, 這些部位在離開了自身時, 不管它們怎麼樣, 自己也不會執著, 可是當這些 無所謂 的東西湊在一塊, 執著為自身時, 那種強烈執愛卻會產生, 這些都是 我執 在起作用 無始以來, 這種習氣幹盡了壞事, 催動自己造了無數惡業受盡痛苦, 現在我們有緣了知它的真面目, 應該將它轉化過來, 替自己做點有意義的善事 應該讓它消除偏誤, 去無限地擴大, 將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它所愛護範圍之內 修習大乘佛法, 首先就得斷除狹隘 我執, 培養 953

8 入菩薩行廣釋(下)起平等利益一切眾生的善心 平等觀待自他的菩提心, 如果不能生起來, 那也就不可能進入大乘佛法之門, 因此大家對此需要認真觀修 國外有位大德寫了一本叫 點亮心靈之光 的書, 其中對自他平等菩提心廣有論述, 其內容也就是勸導修行人, 既然自己可以對本非 我 的手 腳等物, 生起平等執愛, 那麼對所有眾生, 也應該生起我執, 而平等地愛護 有關自他平等菩提心的論述, 大家最好多看多思維, 用細緻深入的智慧去串修, 如果你能從中生起一念定解, 作為初學者, 這確實比做任何形象上的善法都有價值 雖吾所受苦, 不傷他人身, 此苦亦當除, 執我難忍故 如是他諸苦, 雖不臨吾身, 彼苦仍應除, 執我難忍故 雖然自身所感受的痛苦, 不會傷及他人的身心, 但是這些痛苦我也應該解除, 因為自己執著身為我而極難忍受 同樣, 雖然別人遭受的那些痛苦, 不會轉移到我身上, 不過, 我還是應當解除它們, 因為一旦將他人的身體執為我, 我也會為之而難以忍受 上偈講述了應該將一切眾生執著為 我 而平等愛護的道理, 有些人會進一步生疑惑 : 雖然從道理上可以將別人與自己一起執著為 我, 但是實際上我受的苦, 別人體會不到, 別人受到苦, 我也體會不到 各自身心痛苦, 完全是兩碼事, 各不相干, 因此, 我怎麼能除他苦如自苦呢? 這樣沒有什麼理由嘛! 不錯, 對一般凡夫來說, 各自身心痛苦無法互相感 954

9 第八品靜慮知 自身在感受痛苦時, 比如說我病得特別厲害, 全身發燒發冷, 別人即使坐在身邊, 這些病痛一點也不會傷害他, 但我還是要想盡辦法, 吃藥打針接受治療, 解除這些病痛 其原因, 就是自己對這個身體有執著, 在日常之中, 自己反覆串習了這種執身為 我 的習氣, 因而當它生病時, 馬上就把病計執在 我 上面, 覺得 我 很難忍受 ; 而別人沒有把我的身體執著為自己, 所以他一點也不會難受 同樣道理, 別人遭受各種痛苦時, 比如說頭痛 心裡不舒服等等, 他的這一切苦受也不會落在我身上, 這一點大家也可以現量了知 就像今天早上, 我們經堂裡坐著一個帶病上課的人, 大家雖然在他身邊, 然而他的病痛, 對你們沒有任何傷害 但是, 如果我們修好了自他平等菩提心, 對他的身體生起了與自身平等地執著, 那麼當他生病時, 我們也會因此而難忍, 想盡一切辦法除去他的痛苦 這個過程中, 其關鍵就在於內心所持的觀念, 而不在於外境身體不同 入行論大疏 中也說過 : 如果以我所執來觀想一切眾生都是 我的眾生, 如是修行成熟後, 則一切眾生與現在的 我 無有差別, 對自己如何保護, 對眾生也會如是保護 修習者如果反覆串習自他平等菩提心, 對所有眾生生起如同自身般的平等之心時, 除他苦如同除己苦的善行, 也就能自然地行持 大乘佛法歷史上有無數修行人, 經反覆串習平等菩提心, 而將一切眾生觀如己身, 也如慈母對待獨子一樣, 生起了無偽大悲心 我們如果也想真正地趨入大乘, 這是必經之路, 而且只要自己如法地觀修, 同樣能 955

10 入菩薩行廣釋(下)夠成就這樣的大悲菩提心 也許有人認為, 修行人應該破除我與我所執, 怎麼能反而增加我所執, 再將一切有情執著為我所呢? 這種分別疑慮不必要, 因為此處所講的 我與我所執 是一種隨順智慧 隨順解脫的善執, 而非眾生墮輪迴之根因的無明我執 修行人如果能斷捨狹隘的無明我執, 而串習這種隨順解脫的 我執, 對一切眾生生起平等大悲, 則解脫輪迴彼岸也就在眼前了 吾應除他苦, 他苦如自苦 ; 吾當利樂他, 有情如吾身 我應該解除他人的痛苦, 因為他人之苦也是苦, 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樣 ; 我應當利樂眾生, 因為自他都是有情, 使眾生快樂就如同使自身快樂一樣 修持自他平等菩提心時, 最大障礙就是狹隘的自他分別, 這種分別根源即是我執 因此, 作者先以因明推理方式, 讓學人明白自己應該放下自私自利念頭, 而平等地除他苦 予他樂 凡夫認為他人的痛苦與自己毫不相干, 但實際上, 我們應當斷除他人的痛苦, 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什麼呢? 因為有情眾生的痛苦, 都是他們不樂意接受的苦受, 就如同我自己不願意受苦一樣 按因明推理方式, 可以這樣說 : 我應除他人苦, 因彼苦為難忍之法故, 如我所受苦 頌詞中後兩句也是如此 : 我們應當盡力饒益眾生, 因為眾生都是有情, 為什麼是有情就得饒益呢? 因為一切有情都想得到安樂, 與我自己一樣 華智仁波切也說過 : 三界眾生都願意得樂, 不願意有痛苦, 956

11 第八品靜慮但他們以愚昧無知, 不知安樂之因是十善法, 反而以惡業斷送樂因 天下眾生都與我們一樣, 想避苦求樂, 當痛苦加於身心時, 都是極難忍受的 既然自己因不想受苦而想方設法解除一切苦及苦因, 那麼對他人的痛苦及苦因, 理應也去解除, 因為都是極難受的法, 有什麼理由不去解除呢? 當得到利樂時, 自己身心快然, 而其他有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因而當我們求利樂時, 為何不去利樂他人呢? 仲巴司那尊者曾請求帕單巴桑吉尊者, 傳授一個一句即足的教授, 尊者回答說 : 汝自所欲亦他所欲, 修自他平等吧! 這些教言是大乘佛法精義所在, 如果大家在觀修時, 能生起剎那覺受 : 啊! 所有眾生都和我一樣, 都厭苦求樂, 我應當平等地對待 如是則能剎那積累巨大資糧 自與他雙方, 求樂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 何故求獨樂? 既然自己與別人兩方面, 都同樣追求快樂, 那麼自他的需求有何差別, 為何只求自己一個人的快樂呢? 上述推理, 在此繼續深入, 建立其同品 : 他人也希求安樂, 一切有情皆相同求樂故, 如我 一切眾生與自己一樣, 在追求安樂上, 完全相同, 這是可以現量成立的 按因明方式, 如果成立了同品, 因與所立完全相符, 上述立論便應理, 也就是說, 自己應該平等地希求一切眾生的安樂 有情眾生都平等地希求安樂, 這不是憑空而說的觀點, 大家可以詳細觀察, 自己是不是日夜都希求安樂 957

12 入菩薩行廣釋(下)呢? 只要是一個正常人, 回答那無疑都是肯定的 而下至螻蟻, 上至梵天, 所有六道眾生, 都嚮往著安樂, 世間的生物學家 心理學家, 作過許多研究, 對這個觀點也有共同認許, 而從內道觀點來看, 凡是有心識的生命, 就必然渴求安樂 既然自他一切眾生都有這種希望渴求, 那麼他們與我在這種需求上有什麼差別呢? 都同樣是有情的 需求安樂, 那我們在追求安樂時, 為何只想自己的 需求安樂, 而不管他人呢? 如果自己得到了一些利樂, 那種安樂感受非常好受 ; 如果他人得到了利樂, 感受也會同樣 這種 需求安樂 的願望與願望滿足的結果, 完全相同, 那我們在對待這些相同的 需求安樂 願望時, 理應平等地滿足 ( 建立 ), 不應區別對待, 從中只挑取一個人的願望去盡力滿足 其他論師在講義中也說 : 因為別人與自己的希求, 沒有任何區別, 那我為什麼只滿足自己的希求呢? 應該對這些相同的希求平等去滿足, 盡心盡力地為眾生增添快樂 自與他雙方, 惡苦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 何故唯自護? 既然自他兩方面, 都同樣不喜歡痛苦, 那麼他們和我的心理需求有何區別呢? 為什麼不愛護別人而只愛護自己呢? 眾生都不喜歡痛苦, 這一點大家也應理解, 不管什麼樣的有情, 也不管巨大或微小的痛苦, 在 不喜歡痛苦 這個心理需求上毫無區別 我們往往拼盡全力 費盡心神地保護自己, 不讓痛苦降臨, 而對其他眾生來說, 他們無疑也有這種心理, 沒有任何一個眾生願意受 958

13 第八品靜慮苦 這種 不喜歡痛苦 的心理, 不管是誰都一樣, 那麼在日常中, 我們有什麼理由只執著自己的需求, 只保護自己而不為他人解除痛苦呢? 眾生的 不喜歡痛苦 之法, 就好像一大叢樹苗, 都在為乾旱所苦, 那自己在澆水滋潤時, 沒有任何道理, 只保護其中一株, 而對其他樹苗不理不睬 要明白這些道理, 關鍵在於看破我執 凡夫在輪迴中為無明所蔽, 串習起強烈的自我偏執, 以此無法認清真相, 隨著惡習而造盡惡業 就像此處所說的道理, 一切眾生都像自己一樣不願受苦, 本來每個人都可以明白, 但是偏偏有人對此弄不清楚, 他們有時甚至認為旁生不會有痛苦, 自己可以任意殺害牠們 有時他們也會認為, 自己的 惡苦 與別人的 惡苦 不同, 因而只管自己的 惡苦, 而不管別人等等, 這些如山的邪見, 都是源於我執 如果不服用殊勝佛法甘露, 以自他平等觀調伏偏執, 在惡業深淵中自己將會越陷越深 如上所述, 我們已弄清楚了一切眾生厭離痛苦與希求安樂是相同的, 因而在成辦 離苦 與 求樂 時, 自己應平等對待 但是, 大多數凡夫還有一些迷惑 : 雖然說這些心理需求相同, 苦受相同, 但他苦屬於他相續, 我的苦屬我, 二者毫無關係, 身心不能相代嘛, 那為什麼要把屬於別人的痛苦當成自苦來斷除呢? 謂彼不傷吾, 故不護他苦 ; 後苦不害今, 何故汝防護? 如果說, 他的痛苦不會傷害到我, 所以不需要替他防護解除痛苦 ; 那麼未來的痛苦現在也不會傷害你, 你 959

14 入菩薩行廣釋(下)又何必防範它呢? 有些人辯解說 : 雖然我從意義上知道, 也理解他人 的痛苦很難受, 但他的痛苦畢竟無法傷害到我, 我一點也感受不到嘛, 那我為什麼要除他苦呢? 一般人都有這種想法吧 我們自身所遇到的痛苦, 能夠切身感受到, 因此自己必定會急切地解除, 而他相續中的苦受, 只能傷害他本人, 對我沒有什麼傷害, 既然是不能害自身的法, 那有什麼必要去防範呢? 這根本是替古人擔憂, 沒有什麼必要嘛! 針對這種分別念, 作者馬上指出了其迷亂與顛倒 : 既然如此, 你認為他相續中的痛苦現在你無法感受, 也不會受到傷害, 因而你應該不管 ; 那麼照這種觀點, 你以後將要遇到的痛苦, 現在也不應該下工夫斷除, 因為那些痛苦現在你也沒有感受到 說具體一點, 我們現在造惡業, 將來就會墮落惡趣受苦, 這種痛苦, 在現在我們肯定感受不到, 按你所說 若感受不到便不應防範斷除, 那麼我們都可以不去防範墮落惡趣的痛苦了 再說近一點, 如果可以不遣除自己現在感受不到的痛苦, 那麼世人在年輕時, 便應該不積累財產以防年老 ; 今天可以不為明天的生活操心 ; 這樣一直推理下去, 你現在也不必管下一剎那的事, 因為下一剎那即使是頭頂有大石頭砸下來, 這也是現在的你所無法感受的 所以, 凡夫這種不應護他苦的觀點不能成立, 也沒有任何道理 若謂當受苦 ; 此誠邪思維! 亡者他體故, 生者亦復然 如果說, 不防患未然, 將會使我在以後受苦 這完 960

15 第八品靜慮全是一種邪的分別念, 當下的 我 怎可能受未來之苦呢? 因為死者是今生的 我, 而轉生受苦者又是另一個生命體 有人說 : 這肯定不一樣嘛, 後世降落在自身的痛苦, 雖然自己現在感受不到, 但我還是要防範, 因為這種痛苦將來必定會讓我感受, 必然會發生在我身上 ; 而不管如何, 他人所感受的法, 無論現在 將來, 我都感受不到 作者對這種辯解, 嚴厲斥責 : 認為現在的我會受未來之苦, 這是一種邪見, 一種邪惡分別念! 因為現在的你在死後, 四大所成的身軀馬上就會消散, 而你的心相續, 也在剎那不停地變化, 根本找不到一個不變之物, 可以如同串念珠繩那樣聯繫你前後世, 到了後世轉生時, 你實際上已經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 而且從更微細之處觀察, 五蘊之軀在剎那不停地變化, 凡夫所執著的五蘊我根本不存在著不變實體, 你現在的 我 怎麼可能延續到未來受苦呢? 大家注意, 此處並非說世俗中造業者不能感受業果, 造業者與受業者不是 一人, 而是以勝義理論而言, 凡夫所執著的 我, 本來是假立的, 是一種虛妄計執, 前世與後世之間的我本來就不存在, 因此也不存在 一與異 的關係 凡夫所執著現在的 我, 與後世的 我, 是同一不變的主體, 果真如此, 那今天的 我 所感受的一切, 為什麼與昨天的 我 不同呢? 今世的 我 是人, 那生生世世的 我 也應該是人, 而且永遠也不能變化 比如說, 今天的 我 是一個年輕苦惱的眾生, 那麼這種狀態將永遠保持下去, 因為 961

16 入菩薩行廣釋(下) 我 永恆不變 這顯然無法成立, 這種所謂不變的相續 我, 無論怎麼觀察也不可能成立 入中論 中說 : 如依慈氏近密法, 由是他故非一續, 所有自相各異法, 是一相續不應理 慈氏和近密是兩個不同的人, 自相各異不能成立為同一相續, 而人的前念與後念, 自相也不同, 如果執著為同一相續, 那也不應理 同樣, 凡夫執著前世後世之間有同一相續的 我, 現在的 我 如果不為自己防護, 將來會受苦, 那也無法成立, 只不過是一種妄執 因為這種妄執邪見, 眾生所作所為處處以這種假立 我 為出發點, 我的痛苦 我的身體 我的命運 我的未來 而將其他眾生拋棄不顧 陷於這種妄執之中的眾生, 在大幻化網中說 : 如同裸體奔跑的瘋狂者, 當他精神正常後, 回憶那些瘋狂舉動, 他會非常慚愧 ; 同樣, 當我們證悟聖諦時, 對自己往昔執著不淨為淨, 以苦為樂, 無常為常, 無我執我的四種顛倒迷亂, 也會非常慚愧 我想在座的人, 現在大部分都像瘋狂者一樣, 對虛妄的自我有很大執著, 而現在聽聞修習佛法, 如同住院接受治療一樣, 用佛法妙訣疏導內心的狂亂偏執 當我們證得聖諦痊癒之後, 再回過頭看自己 : 啊, 原來我在以前確實是瘋狂顛倒的, 對那些本來沒有的我 他 身體等等, 居然有那麼大的執著, 就像是把空花當成實際存在的東西一樣, 貪執不休, 真是慚愧 大家只要努力修習, 這種境界一定會現前, 因為對治這些精神病的甘露妙藥, 已經放在各自面前, 只要按醫王的吩咐, 如法服用就可以了 希望大家都能珍惜這難得機會 962

17 第八品靜慮以人無我理論, 可以抉擇出人無我空性, 破斥凡夫 那種狹隘的我執, 這種理論比較深奧 此處,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層次觀察, 照樣也能破斥 當下的我將會承受未來之苦 的邪執 凡夫執著一個相續不變的我, 其實是完全沒有觀察而致, 如果稍加觀察, 昨天的 我, 已成了相續中的影子, 未來的 我 尚未出現, 如同未來的時間等諸法一樣, 只是一種語言名稱, 實際並沒有, 那又如何受未來之苦呢? 而自己以一種妄念, 將這些 我 串連起來, 執著為同一相續, 這種將前後都不存在的法妄執為一, 又有什麼合理性而言呢? 理應徹底打破 若謂自身苦, 應由自防護 ; 足苦非手苦, 何故手護足? 如果說, 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任何痛苦, 應當由受苦者自己去防護 ; 照這種觀點, 那麼腳的痛苦不屬於手的痛苦, 手又何必多管閒事, 忙著去保護腳呢? 以上從現今與未來是不同身體方面作了觀察, 此偈則從同一身觀察, 破斥 自身苦應由自身防護 的觀點 有些人會想 : 不管怎麼說, 各人痛苦應由自己去防護斷除, 這就像肚子餓, 只能由自己吃食物解決一樣, 與別人不相干, 我沒有什麼必要替別人解除痛苦 這也是凡夫常有的分別妄念吧, 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凡夫分別念的顛倒 : 如果各自痛苦, 應該由自己解決 ; 那麼腳痛與手無關, 而手為什麼忙不迭地保護腳呢? 這個譬喻我們在日常中都遇到過, 而且很容易懂 確實, 腳的感受與其他部位並無關係, 當腳被刺痛時, 手並不會 963

18 入菩薩行廣釋(下)感到痛苦, 而手馬上會忙著去幫助腳解除痛苦 ; 或者當冷風吹凍耳朵時, 手並無痛感, 而手還是會不顧自己受冷, 去捂住耳朵, 替它解除痛苦, 那麼這種行為怎麼解釋呢? 自己在平時的行為, 很明顯地推翻了 自身苦應由自身解決 的觀點 如果這種觀點可以成立, 應該遵循, 那麼你自身的這些行為為什麼會相違呢? 或者再推廣一點說, 如果別人的痛苦你應該不管, 那你的父母 兒女等親人遭受病苦時, 你為什麼會焦急萬分地替他們找醫生 抓藥, 忙上忙下地安慰照顧呢? 針對凡夫的這種自私分別念, 只要以身邊的實際例子去觀察, 便可立即發現其迷亂顛倒性質 自他平等是隨順實相的法, 任何與其相違的觀點, 無論怎樣也不能成立 大家可以不斷地分析自心, 找出自己不去平等觀待自他的妄計分別, 然後反問自心 : 你有什麼理由呢? 一層層去剝落分別妄執, 一定可以對自他平等生起定解, 使菩提心越來越增上 若謂此非理, 執我故如此 ; 執自他非理, 唯當極力斷 如果說, 防患於未然和以手護腳雖然不合理, 但自己已經習慣執著為我和我所, 所以會這樣做 ; 而執著自他有分別的心念也不合理, 應當盡力斷除這種輪迴根本的邪見 凡夫執著自他分別, 認為自己不應除他苦如除自苦, 上兩頌從兩方面作了破斥 一是從時間上觀察, 現在的我與未來的我不成相續, 二是從身體聚合上看, 手腳也非一體, 可是凡夫還是為未來之我而防護痛苦, 手 964

19 第八品靜慮也會為非自體之腳去解除痛苦 這與凡夫的 不應除他體之苦 完全相違, 其原因是什麼呢? 有些人回答說 : 這兩種行為雖不合理, 是因非理作意的 我執 而導致, 但是自己已養成習慣, 所以自己會執著為我而有如是行為 凡夫眾生都是如此, 把前後時間混淆在一起, 執著為一體, 把各種物體聚合也強行執為一體, 這兩種都是非理執著 儘管這些執著不合理, 眾生卻因無知, 於久遠輪迴中長期串習, 以致這些邪執越來越頑固, 導致眾多不合理的行為 在作者的破斥下, 分別妄執不得不露出了原形 : 是呀, 我的執著是非理的, 可是沒辦法, 已經養成習慣了, 不得不做這些錯事 作者又破斥 : 你既然已承認了我執不合理, 而且知道了這種錯誤串習會導致種種非理行為 ; 那麼同樣道理, 你執著自他有分別, 不應除他苦如自苦, 也是非理的, 以此而會導致墮落輪迴的痛苦結局 執著自他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本身就是一種邪見, 因為 我 本身就是一種不存在之法, 那怎麼能夠成立與之相對立的他呢? 自他區分, 實際上是非理分別而成, 因此也應努力斷除這種邪執, 否則, 這種邪見將導致無邊輪迴痛苦 如果我們從道理上斷除了我見, 初步泯滅了自他分別, 則哪會存在 你的痛苦 與 我的痛苦 之別呢? 相續與蘊聚, 假名如軍鬘 ; 本無受苦者, 誰復感彼苦? 所謂前世後世的相續和五蘊聚合, 都只是假名而已, 就像念珠和軍隊一樣 ; 既然本來就沒有受苦者, 那麼還有誰在感受痛苦呢? 965

20 入菩薩行廣釋(下)有些人會進一步生起疑念 : 雖然今世的我與後世的我, 不能執為完全不變的同一體, 但是應該存在一個相續吧, 我的相續畢竟不能與別人混為一談 ; 還有我的手腳雖然不同, 但是它們都是相續我統轄下的蘊聚, 因而雖然不同, 卻不能完全與他相續的眾生相比 這就像一條河流, 雖然是剎那不住的流動, 卻是一條相續不斷的河流, 不會成為別的河流相續 所以他人是他相續, 我是屬於自相續, 自他怎麼沒有區別, 除他苦如自苦怎會成立呢? 這個疑問在頌詞中沒有寫明, 但從意義上看是有的 相續我和蘊聚我, 是一般凡夫都有的分別計執, 而實際上, 所謂的相續和蘊聚, 只有假名, 並無實質 首先觀察相續我, 凡夫執著有 我, 在昨天 今天 現世 後世都不會變化, 是同一相續 我, 像河流一樣, 雖然流淌不息, 卻是同一條河 這種觀念只不過是一種模糊而籠統的習慣誤執, 因為世間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 凡夫執著今天的河與昨天的河是同一河流, 而昨天的河流早就流走了, 今天的河流才剛剛流過來, 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 怎麼能執著為相同呢? 同樣, 人們認為昨天的我, 也就是今天的我, 剛剛生下來的是我, 到了老年還是我, 這種所謂相續不變 我 到底是什麼呢? 仔細觀察之下, 所謂的 我 在幼年時是一個無知天真的稚童, 到了老年, 你所謂的 我 是一個垂暮老朽,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生命體, 怎麼會相同呢? 所謂維繫前後世昨日今日之相續我, 只是在沒有觀察時, 相似安立的一種假名, 而這個假名所指並無實際存 966

21 第八品靜慮在 還有凡夫執著的蘊聚也是如此 色 受 想 行 識五蘊是五個不同法, 通常人們也知道, 這是手腳, 這是心識思想等等, 它們並非一個整體, 可是在這五個不同法上面, 凡夫以習慣誤執, 認為有一個蘊聚整體, 再從蘊聚產生 我 的執著 蘊聚到底是什麼呢? 仔細去分析, 這是色蘊, 那是受蘊等等, 這些法當中並沒有一個真正叫 蘊聚 的法 這就像人們通常執著有房子一樣, 而實際去觀察, 除了磚塊 木材 門窗等一大堆材料外, 叫 房子 的東西不存在於任何地方, 只是人們在自心中強取了一個名稱, 久而久之, 就執著這種名稱有實體 相續與蘊聚都是無實質的假名, 就像 軍鬘 軍隊和念珠一樣 人們常說 那是一支軍隊, 如果具體分析, 除了一個個軍人之外, 並沒有一個叫 軍隊 的法存在 ; 念珠也是如此, 所謂的 念珠, 除了一顆顆珠子, 一根繩子等不同法之外, 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叫 念珠 的東西 但是人們由於長期串習, 把自己心相續中的概念, 強行加於外境上, 結果就以假名而造了許許多多如蘊聚 相續 軍隊 念珠等等, 其實並無實質的法 以智慧觀察, 我們的一切心念, 所見所聞所執, 全都是分別念假立施設的法, 實際中毫無實質 大智度論 中說 : 諸法如芭蕉, 一切從心生, 若知法無實, 是心亦復空 外境諸法如同無實質的芭蕉樹一樣, 都是分別心假立的法 ; 如果能了知外境諸法無實, 那麼與 967

22 入菩薩行廣釋(下)之相對成立的心法也就能斷除執著 了知蘊聚與相續的無實之後, 內心對 我 的執著, 也就會漸漸消除, 既然無有 我, 那麼所謂的痛苦 快樂等等, 這一切還有誰在感受呢? 你我等等主體法不存在, 那麼一切痛苦 快樂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區別 既無受苦者, 諸苦無分別 苦故即當除, 何需強區分? 既然沒有真實獨立自存的受苦者, 痛苦也就沒有什麼分別 所以只要是苦就應解除, 何必堅持區分自他呢? 上頌以甚深中觀正理, 觀察了凡夫眾生所執著的我, 只不過是如同軍隊 念珠一樣, 是一種名言假立法, 實際上並無實質 一切眾生的 我 既然並無實體, 那麼一切遭受痛苦的主體也就不存在什麼區別, 因為一切自他都是空性, 不存在任何差別相 雖然在名言中有自己痛苦 他人痛苦等等種種不同名稱, 而在實質上, 自他本來就是平等無二的, 在遭受痛苦時, 又有什麼區別呢? 實際上根本沒有自己痛苦與他人痛苦之別, 而且從痛苦本身而言, 也是名言安立的法, 實際上無有任何分別戲論, 這樣的法又怎麼會有自他分別呢? 痛苦的能受與所受既然本來就沒有什麼區別, 那麼我們對自他痛苦也就不應該分別對待, 只要是痛苦, 那必定是眾生不願忍受的法, 自己應平等地遣除, 沒有任何理由去強加分別 凡夫區分自他的分別念, 其根源即是無明我執, 如果能放下我執, 那就會如同 維摩詰所說經 中維摩大士所言 : 以一切眾生病, 是故我病 把一切眾生無 968

23 第八品靜慮分別地視同為自己, 以眾生之苦為自苦, 生起大乘菩薩應有的平等大悲心 如果能生起這種觀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平等菩提心, 我們才能真實地趨入大乘正道, 順利地到達解脫彼岸 不應有此諍 : 何需除他苦? 欲除悉應除, 否則自他如 如果說既無真實的受苦者與痛苦, 那何必去消除眾生的痛苦呢? 這種諍難不合理, 因為陷入愚癡妄執中的眾生仍然會被幻苦所困惑, 所以要除苦就應平等地消除, 否則也應平等保留自他的痛苦 有些人辯難 : 既然一切都是空性, 那何必消除他人的痛苦呢? 你說一切本來都是假名安立的法, 自 他 痛苦都是假名, 並無實質, 那樣也就沒有任何必要去做除遣痛苦的行為了, 而你還勸什麼當除他苦如自苦,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作者回答 : 這種諍難不合理 雖然在勝義中一切都是平等大空性, 遠離一切戲論分別, 但這是聖者的境界, 針對有分別執著的眾生來說, 這種境界尚沒有證得 眾生在輪迴中如同陷於噩夢, 雖然一切夢本來都是虛妄, 可自己沒有覺醒, 這時候一切痛苦遭遇的夢境都會給自己帶來極難忍受的苦感 如果你有苦樂分別, 那麼一切輪迴眾生也一樣, 雖然是夢幻不實的痛苦, 照樣還是不願忍受, 而且你既然知道了一切平等無二, 那為什麼還要分別執著除苦與不除苦呢? 如果你要消除自己的苦受, 那麼也要消除一切眾生的苦受, 因為這一切本來就沒有差別 ; 如果你認為除他苦不應理, 那麼對自 969

24 入菩薩行廣釋(下)己與他人應一視同仁, 保留這些幻苦 而實際上你恐怕還是很想解除自己的痛苦, 那麼對同樣有無明執著的眾生所受之苦, 你也理所當然地應該幫助他們, 使他們除去誤執, 從噩夢中解脫出來 這個過程, 就如同自他都處在噩夢之中, 雖然自己知道是夢, 但在沒有完全覺醒之前, 理應精勤於使自他醒夢的方便 有關這類辯論, 在一些對中觀教理似懂非懂的初學者之間, 會經常發生 有一些人剛剛接觸中觀空性理論, 分不清世俗與勝義, 因而常常會生疑 : 既然一切法都是空性, 那為什麼要積累資糧呢? 那何來的因果業報? 對這類問題, 如果能系統學習中觀, 那當然會毫無疑慮, 但現在漢地學佛者中間, 中觀教法基本上失傳了, 有些人沒有傳承, 只靠自己的分別念去理解, 結果鬧出很多謬誤 所以, 大家要對這些問題系統聞思, 在學習中觀時, 初學者應分清二諦, 龍樹菩薩在 中論 說過 :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這些法義在 中論 第九品中有系統闡述, 希望有志者各自努力! 子二 ( 於彼妨難 ): 悲心引眾苦, 何苦強催生? 若愍眾生苦, 自苦云何增? 悲濟眾生將為自己引來很多痛苦, 為什麼要強行激發悲心呢? 如果菩薩一心愍念眾生之苦, 那麼自己的痛苦怎麼會增加呢? 在等觀自他過程中, 修持者因其他眾生的痛苦而心生大悲, 這時自己心裡也會生起一些苦受, 比如說修行 970

25 第八品靜慮人看到惡道眾生的慘狀時, 會忍不住傷心流淚, 內心生起悲愍 這種悲心所引發的, 當然也是一種痛苦, 既然是痛苦, 那為什麼要主動使自己受這種苦呢? 自己陷身輪迴之中, 痛苦已經夠多了, 沒有必要再自尋苦惱, 苦上加苦吧! 確實, 眾生陷身於輪迴中, 日常中各種各樣苦惱誰也免不了 上至大國王, 下至販夫走卒, 各有自己不同苦惱, 有些人雖然在表面上日子過得很好, 其實他們內心煩惱很重, 在這個世界上, 沒有一點苦惱的眾生可以說絕不會有 我們陷身於重重苦惱中, 如果還要等觀眾生的苦痛, 那無疑要引生一些苦受, 就像我們有些人看見道友生病時, 馬上會哭起來, 覺得很心痛, 有些道友聽到外地受到水火戰禍等災難, 也會心情沉重 既然如此, 那自己為什麼還要主動去觀修自他平等, 引生悲苦呢? 對這類妨難疑惑, 寂天菩薩在此作答說 : 事實剛好相反, 如果菩薩一心悲愍眾生之苦, 他自己的痛苦怎麼會增加呢? 從表面上看, 觀想自他平等而生起大悲, 以此他人的痛苦也會使自己生起難忍苦受, 但這種苦受與眾生的業苦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什麼苦 如果我們真正能平等地觀待自他眾生, 生起平等大悲心, 那麼對六道眾生的痛苦必然會有些許了知, 自己必定會為解除他們的苦難而勇猛精勤, 不畏一切苦行 如 入中論 中所說 : 觀他地獄等眾苦, 了知自苦極輕微, 為斷他苦而精勤 生起了這種大悲心與精進的大乘修行人, 哪兒還會顧慮自己的痛苦是增是減呢? 有些人也許有懷疑, 但只要觀察世間有些母親對兒子那種關懷之情, 便 971

26 入菩薩行廣釋(下)可消除疑慮 一個慈愛的母親, 她為了解除兒女的痛苦時, 對自身苦痛勞累乃至生命, 都不會有任何顧慮 更何況一個真正發起了大悲心, 將一切眾生都視為唯一愛子的菩薩, 他更不會考慮自身之苦, 而且他也會清楚地知道, 自己所受的苦痛, 與地獄等惡道眾生比起來, 根本不算什麼痛苦, 甚至可以說是安樂 從另一方面而言, 以自他平等觀而引生對輪迴眾生的大悲心, 決不會為修持者帶來痛苦, 只會為修持者消除痛苦, 帶來無上安樂 修持者執著眾生的痛苦而生起難忍之心, 這種心念即是大悲心 龍樹菩薩在 大智度論 中說過 :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 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等觀自他之苦, 而生起願解除一切眾生痛苦之心, 這種心念並非煩惱, 而是屬於大悲菩提心的善法 涅槃經 中說過 : 大慈大悲名為佛性 觀無量壽經 也說過: 諸佛心者, 大慈悲是 以無緣慈, 攝諸眾生 這種屬於佛性智慧的善法, 怎麼會帶來痛苦呢? 雖然從表面上看, 自己對他人生悲心, 會因他人痛苦而生起難忍之感, 然而這種苦感, 正是遣除自他一切痛苦的正因 有些人想 : 前面不是說過 苦故即當除 嗎, 那麼這種等觀自他之苦, 為什麼不但不除卻, 反而要主動去找呢? 妙瓶 中說: 前面所說的苦, 是指對自他都無有意義的苦, 是惡業所招感的自相之苦, 而此處之苦, 實際上是大悲心 這是消除自他之苦最有力 最根本的正因, 不但不應遣除, 相反地, 要盡一切方便加強這種 苦, 使它猛烈地生長起來 因一剎那大悲心, 也能積累巨大福德資糧, 給自他帶來無盡安樂 月稱論師 972

27 第八品靜慮說過 : 悲性於佛廣大果, 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讚大悲心 大悲心在成佛修持的初中後三階段, 如同生長莊稼的種子 水肥 成熟果實受用一樣 因而若欲求證佛果, 證取無上大安樂者, 應當努力觀修自他平等, 發起勇猛的悲心 一苦若能除, 眾多他人苦, 為利自他故, 慈者樂彼苦 即使悲濟眾生會為自己帶來痛苦, 但是以一個人有限的痛苦, 如果能取代眾生無邊痛苦, 那麼為了解救自己和其他眾生, 大慈大悲的菩薩將樂於承擔這種痛苦 修行人以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將一切眾生的痛苦攝為自苦, 以此而願除遣一切眾生的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 初學者開始當然也會因此而生起一些苦受, 但是, 這種苦受畢竟有限, 無法與輪迴眾苦相比, 而它所帶來的義利, 卻無有邊際 安忍修道中的苦受, 是我們懺除罪障最有力的方法之一, 如同月稱論師所說 : 往昔所作惡業果, 既許彼苦能永盡 這種苦行能消除往昔所造的一切惡業 ; 彌勒菩薩也說過 : 若發菩提心, 大難天須救 如果發起了大悲菩提心, 諸天尊也會救護自己的苦難 不但如此, 菩薩以大悲發心代受一切眾生之苦, 以此不可思議發心力, 許多有緣眾生的痛苦, 也能得以遣除 我們在前面多次提過, 菩提心是成佛正因, 而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因, 大日經 中說: 諸佛以菩提心為正因, 大悲心為根本 自己能生起代受一切眾生之苦的悲心, 則能迅速地趨入解脫彼岸, 解除一切眾生的痛 973

28 入菩薩行廣釋(下)苦 王明菩薩經 中說 : 大悲心是一切諸佛功德之本, 也是智慧波羅蜜多之母, 諸法之祖母 因此大慈大悲的菩薩為了解除自他一切眾生的痛苦, 對此殊勝法門, 焉會不樂而趨之呢! 妙花月雖知, 國王有害意, 然為盡眾苦, 不惜殉自命 如 月燈三昧經 中說 : 妙花月菩薩雖然知道國王會殺害他, 但是為了使眾多有情獲得解脫, 他毅然前往說法, 並殉道該國 通過修習自他平等菩提心, 大乘行人會對眾生發起強烈的大悲心, 甚至不顧自身受苦, 而專志於解除眾生的無邊痛苦, 論中在此舉出了妙花月菩薩的公案為例證 有關這個公案, 在眾多講義中有兩種解釋 一種觀點認為, 此公案中, 妙花月菩薩棄自身不顧, 而盡力去解除眾生之苦, 這說明了 慈者樂彼苦 ; 另一種觀點認為, 妙花月菩薩明知自己將會受到殘害, 國王也會因此而墮落, 但這僅僅是兩個人的痛苦, 而以此有限且暫時的痛苦, 可以換來大量眾生的安樂, 這個公案所說明的是菩薩能以 一苦 除遣 眾多他人苦, 因此菩薩何樂而不為呢? 妙花月菩薩的公案出自 月燈三昧經 經中說在久遠之前, 有一位寶月蓮王如來出世, 在其教法即將隱沒之前, 那時有一個國家叫具寶王國, 國王叫勇施王 勇施王是一位稟性粗惡 秉持邪見的國王, 他對佛法不具信心, 而且將國中七千名菩薩全部驅逐出境 七千位菩薩遷移到普賢森林中, 依止妙花月菩薩精勤修習, 妙 974

29 第八品靜慮花月菩薩也經常為他們傳授佛法 這樣過了很長時間後, 妙花月菩薩在某一天, 以神通作觀察, 發現具寶國有許多眾生因緣已成熟, 如果自己去傳講佛法, 可以使他們生起等持, 證得不退果位 他將計劃告訴了普賢森林中的眷屬們, 而眷屬們都知道這種做法必須以生命為代價, 於是紛紛祈請菩薩不要去, 妙花月菩薩告訴眷屬們說 : 如果為了保全自身, 而放棄眾生利益, 那絕對不是佛弟子 然後不顧一切地來到具寶國, 在七天之中, 妙花月菩薩不進任何飲食, 白天為無量眾生宣講佛法, 使千百萬俱胝眾生生起了等持, 證得不退果位 ; 晚上菩薩不停地轉繞如來的指甲塔 勇施王發現後, 生起了極大嗔怒, 命令一位叫能樂的劊子手, 用各種凶器將菩薩的身體節節肢解, 菩薩從容地殉身該國 當時菩薩身體中流出了白色乳汁, 天空布滿彩虹, 顯出了許多瑞相, 國王見後生起極大後悔心, 他命人將菩薩的法體作塔供養, 自己在塔前經常供養懺悔 像妙花月菩薩那樣不顧自身痛苦, 而立志解救輪迴眾生的菩薩, 大家通過經論 傳記與現實生活, 也許都有一些了知 那些已得生死自在的高僧大德們, 在十年動亂中忍辱負重地生存著, 將寶貴教法遺留下來, 傳給了我們, 這就是菩薩們修持大悲心的利益 因此, 我們應斷除任何爭議 疑惑, 積極投入自他平等菩提心的修習 子三 ( 如是修習之功德 ): 如是修自心, 則樂滅他苦 ; 惡獄亦樂往, 如鵝趣蓮池 975

30 入菩薩行廣釋(下)像這樣修習等觀自他而成熟悲心的菩薩, 定會樂於消除其他眾生的痛苦, 甚至為了利樂無間地獄眾生, 菩薩也會欣然而往, 如同天鵝歡喜地趣入蓮花池一樣 如上精勤修習自他平等菩提心, 修行人能很快生起修心功德 首先, 大乘修行人如法修習自他平等心之後, 會生起 樂滅他苦 的悲心, 甚至為了解除地獄眾生的痛苦, 自己也會如同天鵝趣入蓮花池一樣, 毫不猶豫地前往地獄 對初學佛法的凡夫修行人, 這種大悲心確實是很難想像, 有些人不要說發這種善心, 在平時要生起給乞丐留下一碗飯的善心, 也做不到, 那麼自己可以想想, 這之間距離有多大呢? 但有些人不要過於自卑, 墮於自輕凌懶惰之中 雖然說現在自己生不起這樣的大悲心, 但是如果能認識到這點, 而自心能夠隨意改造, 能以恆心毅力去串習, 自心一定可以得到堪能, 生起猛烈大悲菩提心, 得到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 菩薩為大悲心所催, 精勤地利益眾生, 解除眾生的痛苦, 在此過程中, 他並沒有任何勉強或畏懼痛苦, 而是充滿著歡喜安樂, 即使是往赴無間地獄, 他也會如同天鵝趣入蓮池一般 因為外境任何痛苦, 也傷害不了心懷大悲的菩薩, 經莊嚴論 中說: 勤於利他大悲性, 入阿鼻獄甘如飴, 縱有是苦為他故, 所生諸苦何足怖? 菩薩聖眾無苦楚, 初於修慈所生苦, 心中雖起大憂懼, 證已則生大歡喜 龍樹菩薩也在 菩提心釋 中說 : 若人修悲已堅固, 愍諸眾生所受苦, 不惜棄捨妙禪悅, 欣然往赴無間獄 已證得這種殊勝功德的修行人, 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許多, 如噶當派的金厄瓦格西, 生前 976

31 第八品靜慮一直發願要到地獄中救度眾生, 可是在圓寂時, 面前顯現了清淨剎土的境界, 於是他非常失望地喊 : 不, 我要去的是地獄 願我們也能迅速證得這種功德啊! 有情若解脫, 心喜如大海 ; 此喜寧不足? 云何唯自度? 如果有情解脫了輪迴痛苦, 菩薩心中的喜悅一定會像大海一樣深廣無際 這樣的喜悅難道你還不滿足嗎? 為什麼要追求獨自寂滅解脫之樂呢? 生起了自他平等菩提心的菩薩, 會時時刻刻護念著一切有情, 如果有情獲得了解脫, 從三界火宅痛苦煎熬中擺脫出來, 他會為此生起無比的歡喜心 這種歡喜, 一般人無法想像, 也無法形容, 其深廣不可測度如同大海一般 菩薩度脫眾生的意願十分強烈, 在前面我們引用 經莊嚴論 中的教證說過, 大乘菩薩唯一所求即是利樂眾生, 如果這唯一意願得到了實現, 那麼他怎麼會不為此而高興呢? 這種快慰安樂超越了一切, 有了這種大安樂, 菩薩絕不會捨大求小, 追求個人解脫的寂滅之樂 個人解脫寂滅之樂, 與三界眾生究竟解脫大安樂無法比擬, 而執一切眾生為己的菩薩, 他能享受如此大安樂, 那怎麼會去追求渺小的個人解脫安樂呢? 入行論大疏 中也說 : 乏味解脫何足求 相對所有眾生的解脫安樂, 個人解脫之樂是乏味的, 這種乏味解脫何足希求呢? 希求個人解脫安樂, 是大乘道的障礙與歧途, 經莊嚴論 中說: 為有情故處地獄, 劇苦不傷諸佛子, 厭有求寂住小乘, 能障智者諸行善 智者雖常處地獄, 不障清淨大菩提, 二乘清涼自利益, 得樂雖妙障菩 977

32 入菩薩行廣釋(下)提 菩薩以自他平等相換菩提心修法, 極力避免自己墮入小乘險道, 一旦成就了大悲菩提心之後, 菩薩在究竟解脫菩提道上也就清除了墮入求個人寂滅的障礙, 而且也會享受到無比安樂, 這種安樂比起二乘行人的寂滅之樂, 不知要深廣多少倍 因此, 修行人為什麼要獨自追求個人解脫之樂, 而拋棄三界眾生解脫的大安樂呢? 捨大而求小, 這不是我們應有的選擇 ; 而且得到了小乘道的暫時安樂, 最終仍需迴小向大, 重新步入大乘法門修學, 那我們又何必去捨近道而走遠道呢? 修持自他平等菩提心的利益十分巨大, 以此所證得的大安樂, 也非獨自追求寂滅的修行者所能比擬, 如果大家都明白這些功德, 就可以在內心漸漸斷除唯求自利的執著, 將那些 我的修行, 我的解脫, 我的利益 等等, 漸漸泯滅在追求所有眾生解脫安樂大海之中 各自反省內心, 如果自己時刻都在為眾生利益著想, 那即是菩提心成熟的驗相! 故雖謀他利, 然無驕矜氣 一心樂利他, 不望得善報 因此, 菩薩雖然不停地為眾生謀福利, 但絕不會因此而驕矜自滿 菩薩一心一意地樂於利他, 而不夾雜任何得善報的希冀 成熟了自他平等菩提心的菩薩, 時刻圍繞著利益眾生而精勤不息, 但他自己絕不會因此驕慢自滿, 認為自己有很大功德, 而志滿意得 大家可以現量看到法王如意寶的菩薩行為, 他老人家日夜為眾生操勞, 為了度化眾生而不顧自身一切, 但他從來沒有過一絲一毫慢心, 978

33 第八品靜慮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自己有如是功德的話, 這就是菩薩的一種特徵 自他平等菩提心已成熟的菩薩, 全部心意都專注在利益眾生事業上, 他除了為眾生得安樂而歡喜外, 對自己方面沒有任何企求善報的念頭 菩提心所帶來的這些功德, 一般凡夫難以想像, 凡夫做任何事情, 都會先考慮自身利益, 如果偶爾幫助他人, 也會以此而標榜自己, 以提高自己的聲譽 而大乘修行人通過修持自他平等菩提心, 消除了一切自利自慢煩惱, 除了利益眾生外, 菩薩別無所求, 他們真正做到了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以無我精神而全體投入利益眾生的事業 這種善行, 也是一種無我智慧的體現, 而成就這種智慧的根本因即是自他平等菩提心 所以, 菩薩在一心利他的修行中, 也能自然地成就自利 入行論大疏 中說 : 普令無餘眾生現證已, 自身順帶亦得如來果 ; 情難自禁利他大悲德, 詩人妙筆唯能讚少分 一心一意沉溺在追求自利之中的修行人, 不但無法成就廣大利他功德, 而圓滿自利亦無法獲得, 對比之下, 大家對自他平等菩提心的利益, 可以明白少許吧 我們在三界輪迴中浮沉了無量無邊的時間, 雖然始終都在追求自我利益, 而結果呢? 只是無有邊際的漫漫痛苦 現在善業現前, 自己遇到了殊勝的大乘教法, 如果能依教奉行, 精勤地觀修平等菩提心, 將渺小的 我 徹底投入到利益無邊眾生的事業之中, 則自我分別妄執自然泯滅於廣大利生功德海中, 而自利事業於無求之中也會得到圓滿 上師如意寶在 勝利道歌 中說 : 若欲長久利己者, 暫時利他乃竅訣 對這些大乘佛法竅 979

34 入菩薩行廣釋(下)訣, 我們要經常思維 觀修, 以大信心祈求傳承上師們的意傳加持 關於祈求意傳加持, 請大家注意, 寧瑪巴歷代成就者, 皆是得到傳承上師意傳加持而成就 我們要成就自他平等菩提心, 也必須以清淨信心祈禱歷代傳承上師加持, 使上師密意智慧融入自心, 這樣自相續中那些我執無明黑暗, 方可被遣除, 而自他平等菩提心, 也就會如同清晨中千葉蓮花會遇燦爛日光一樣, 冉冉地盛開 癸三 ( 攝義 ): 微如言不遜, 吾亦慎防護 ; 如是於他苦, 當習悲護心 對自身痛苦即使小如他人的不遜言詞, 我也會謹慎防護以免受傷害 ; 同樣, 對於他人的任何痛苦, 我也應該平等地修習慈悲愛護之心 前面廣說了應修自他平等菩提心的道理, 也破除了種種疑慮, 闡述了修習自他平等菩提心的功德, 以此我們自然會生起修習願望 但如何具體修習自他平等菩提心呢? 此偈所說的便是應如何修習的方法 以防護自己痛苦的態度, 去修習悲護他人之心 凡夫對自身所遭受的痛苦, 非常執著, 只要有能力, 對任何痛苦都會謹慎防護, 即使這些痛苦微不足道 像一句不遜之詞, 一個黑臉, 無意之間挨擠等等, 在遇到這些時, 自己馬上會作防護, 消除苦受, 這是每一個凡夫俱生而來的習慣 華智仁波切也說過 : 凡夫於蝨子叮咬的痛苦, 都無法忍受, 會立即做防護 我們都有這種防護痛苦的習慣, 而且現在也知道了自他平等的 980

35 第八品靜慮道理, 因此在修習時, 應該將一切眾生的痛苦, 視同自身的感受, 去修習慈悲愛護之心 自己可以利用日常中的種種遭遇, 反覆地串想 : 我自己對此有如是感受, 是如此的對待痛苦, 那麼別人也肯定願意如此, 我為什麼不去同樣為他防護呢? 這是初學者最殊勝的方便法門, 也是我們可以在生生世世中修持的甚深法門 帕單巴尊者當年也是這樣教導弟子的 : 你自己想什麼, 別人也會如此, 盡力修自他平等菩提心吧 將他人的任何痛苦, 完全當作自身的苦受, 而生起悲愍防護之心, 我什麼時候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大家對照自心, 看看自己離這種境界還有多大距離, 如果覺得自己離這種境界還很遠, 那就請你務必勵力於此, 將自己的心念行為全部投入, 精勤串習 這是我們進入大乘法門, 取證解脫安樂的必經之路 希望有緣聽聞到這些正法的修行人, 不要停留在文字口頭上, 而應將這些融化在內心, 在行動上去實際修習, 每天哪怕只憶念一兩分鐘, 去幫助他人解除一兩件小困苦, 長期如此, 大悲菩提心一定可以得到成熟 藏人有俗話 一切世間事, 不斷習慣無不成, 漢地的古人也說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希求大乘安樂果者, 當如說努力! 壬二 ( 自他相換修法 ) 分二 : 癸一 以理而略說 ; 癸二 廣說修法 癸一 ( 以理而略說 ): 如親精卵聚, 本非吾自身, 串習故執取, 精卵聚為我 如是於他身, 何不執為我? 自身換他身, 是故亦無難 981

36 入菩薩行廣釋(下)就像父精母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胚, 本來不是我的身體, 但因無始以來俱生我執串習的原因, 自己錯誤地將它執取為我 同樣, 由其他精卵聚合而長成的他人身體, 為何不能觀為我呢? 以自身替代他身受苦, 按道理不應有任何困難 自他相換是在自他平等菩提心基礎上, 更進一步生起的菩提心, 其修法即是將眾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 將自己的安樂奉獻給一切有情 以自身安樂去交換他人的痛苦, 這種修法需要將自身觀為他身, 他身觀為己身 也許有些人會想 : 這不可能吧, 別人相續中的痛苦與自相續中的安樂, 怎麼可能實際交換呢? 眾生身心相續不同, 不可能相換, 這是世俗規律嘛! 這種想法不能成立, 在世俗中, 有些東西雖然不屬於自己, 但只要習慣了, 就會自然地成為自己所執著的法 比如說欲界人道眾生, 首先是一種無有形質身體的中陰心識, 投入母胎中的受精卵 這個受精卵由父精母卵交合而成, 並非自身, 但它在母胎中不斷地長大, 經七個階段成形為人身而出生長大 這個聚合體唯是父精母卵交合而成種子, 吸取母體營養而長成, 哪兒存在著屬於我的東西呢! 可是由於俱生無明的串習, 我們牢牢地執著它為 我, 執著這是 我 的身體, 我 的手腳 內臟 眼鼻等等 由於串習, 我們能將本非我的東西執著為我與我所, 既然這種習慣能串習成熟, 那麼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 將眾生執為 我, 這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所謂的 我, 本來就是一種分別念串習而成的法, 而且分別念可以隨意塑造不同法, 那我們為什麼 982

37 第八品靜慮不可以為了自他的永恆大安樂, 去修持自他相換, 將眾生執為己身, 將己身執為眾生身, 以達到代受眾苦, 予眾安樂的目的呢? 只要去主動串習, 這種相換一定能夠成就 在佛教史上, 真實成就了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行人, 有過很多 這些大修行人以短短時間內的努力觀修, 真實地達到了自他相換境界, 能以自身代受眾生痛苦, 以自身安樂施予眾生, 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成就這樣的功德呢? 既然能夠將父母所生 本非我的身體執著為 我, 而同樣將這種習慣力量, 加以理智地引導控制, 去塑造另外一種 我執, 將所有眾生執為 我, 那也理所當然能夠成功 以自身替代別人受痛苦, 這並非一般凡夫所想像那樣是天方夜譚, 也沒有非常大的困難 佛經上說 : 是故不論真或偽, 凡事若經久串習, 串習力達圓滿時, 不思亦能生是心 任何一件事, 都可以串習成為習慣, 我們每一個眾生, 不是已經將 我 與 我所 串習得爐火純青, 不思而現嗎? 那麼現在也可以去串修任何一種習慣, 只要天天修習相換, 到時自然會把一切眾生的痛苦執為自己的痛苦 我們的心非常奇妙, 它可以隨意改造, 只要給它訂個目標, 然後反覆觀修, 就一定可以達成這種目標 勝蓮經 講了一個公案, 說以前在鹿野苑有一個婆羅門女, 時常觀想自己是老虎, 後來有一天, 她果然變成了老虎, 將當地居民全部嚇跑了 龍樹菩薩有一個弟子, 也曾觀修頭上長角, 結果真的長出了一個角, 類似公案, 大家在現實生活中, 也許親眼見到過 這一切都說 983

38 入菩薩行廣釋(下)明 : 自心可以造一切 雖然自己現在無法達到自他相換的境界, 然而只要用心串習, 這也並非有不可逾越的困難 我們中的一些道友, 悲心已修得不錯, 他們見到別的眾生受苦時, 自心馬上會緊張難過, 身體也會顫抖起來 ; 有的道友在看見一些老鄉用石頭打狗時, 自己的身體也會抽搐, 有痛不可忍的感覺, 如果再進一步串習, 自他相換的境界應該是不遠了 有些人不要認為, 這種修法不那麼重要, 華智仁波切說過 : 如是自他相換菩提心者, 乃入一切大乘法之道, 所修究竟無倒心要 這是我們入大乘之唯一門, 也是究竟的法要, 如果沒有成就這種菩提心, 不可能得到什麼成就 所以, 我們應勵力祈求傳承上師加持, 在日常中, 乃至在一呼一吸之間, 也觀修自他相換, 能夠如此, 則一定可得成就! 有關前面兩頌, 各論師所作的科判不同, 在 入行論大疏 ( 智作慧論師著 ) 與遍照護論師的注釋中, 此兩頌仍釋為等觀自他的內容 ; 佛子正道 ( 賈操傑論師著 ) 妙解大海 ( 無著賢論師注 ) 中將前六句劃分為自他平等的內容, 後兩句作為自他相換的內容 ; 而威月論師與華智仁波切 根霍仁波切則將兩頌判為自他相換的內容 不管怎樣, 這些只是理解角度不同而致, 如果包括在自他相換的內容中, 這兩頌顯得更容易解釋 自身過患多, 他身功德廣 知已當修習, 愛他棄我執 自身, 是眾多禍患的淵藪, 他人是廣大功德之源, 認清這個道理後, 就應當精勤修習斷棄對自身的執愛, 984

39 第八品靜慮而慈愛他人 眾生沉溺輪迴, 飽受痛苦折磨的根本原因, 即是無明我執 由於這種罪惡的妄執, 我們執著 我 與 我所, 分別自他親怨, 以此而造下無邊貪嗔惡業 因此這種 我, 實際上是一切禍患的根源, 很多高僧大德都把它比喻成 毒根, 學集論 中說: 謂一切我愛, 第一之苦本 如果希求解脫, 必須從根本上把它鏟除 而他人, 實際上是一切功德的源泉, 在前面的內容中我們也講過, 眾生是修行人成就六度的根本助緣, 如果修行人能恭敬慈愛其他眾生, 則能迅速懺除業障, 積累巨大資糧, 生起證悟成就的功德 因此, 修行人了知自他利害關係後, 應當全力以赴地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 徹底斷捨我執, 而慈悲地為眾生拔苦予樂 這是大乘佛法中所有修行人的共道, 也是傳承上師們的一貫教導 金厄瓦格西說過 : 世間人對自我特別護惜, 但是修行人對自我應予以拋棄, 而不能與世人的行為相同 世人為了 我 在爭先恐後的墮落, 他們一切作為, 一切瑣事全部是圍繞著 我, 而修行人希求向上解脫, 所以自己應反其道而行之, 應該全部為了利益他人, 否則修行人怎麼能稱之為修行人呢? 恰卡瓦格西也說過: 自己是一切過失的來源, 他人是一切功德的來源 大家對這些教言, 如果能從內心深處生起感觸, 就一定會精勤修習 愛他棄我執 但是凡夫人都有各自不共的障緣, 首先在道理上, 有些人很難完全深入了解, 因此我們必須反覆思維觀察 大家回顧自己的日常生活, 無疑是少不了痛苦困頓, 而這些苦難的來源, 只 985

40 入菩薩行廣釋(下)要略加分析, 大家都會找到其禍首即是我執 比如說別 人指責了你的過失, 或者無意之間與你發生碰撞, 這時候如果你有 他對我不恭敬 他傷害我 等等之類我執分別, 心裡馬上就會生起嗔恨, 引生很大的痛苦 如果自己能看破 我執, 像傳承上師與歷代高僧大德那樣, 視自身如草葉, 別人即使拿凶器一塊塊砍割身肉, 也不會有任何怨恨苦受 因此, 對這種無邊禍害之源的分別妄執, 自己必須先從理論上深刻地認識其過患 慈悲護照眾生, 是一切功德之源, 這一點在第一品已有廣說, 而且大家看看歷代成就者是如何捨己愛他, 如何將自身完全投入於利生事業, 以此而得到成就, 便可明白利他的功德 雖然我們是凡夫, 但只要能從道理上反覆思維, 先明白利害關係, 自心一定可以對利他捨己的自他相換菩提心生起意樂, 趨入利他修行之中, 因為我們畢竟都厭惡輪迴眾苦, 而希求無上的安樂 癸二 ( 廣說修法 ) 分三 : 子一 總說相換法 ; 子二 分說對治區別 ; 子三 換已如何修持 子一分四 : 丑一 取受他者 ; 丑二 捨自愛 ; 丑三 自他為主之德患 ; 丑四 是故必要相換 丑一 ( 取受他者 ): 眾人皆認許, 手足是身肢 如是何不許 : 有情眾生分? 每個人都會把手腳等肢體當成為身體的一部分, 那麼為何不同樣把每一位有情, 都當成眾生的一部分而保護呢? 三界眾生的數量無有邊際, 如此多的眾生, 修行人 應全部執著為自己而取受痛苦, 有些人一想到這裡, 也 986

41 第八品靜慮許馬上被嚇壞了, 無法發起修習自他相換的信心和勇氣 因此, 作者耐心地從各個方面作引導, 使初學者消除疑慮 眾生數量雖然非常多, 但只要習慣修相換也就沒有任何困難, 比喻說每一個有情的手足等肢分雖然有很多, 然而眾生不是都已習慣於同樣執為自己的身肢嗎? 大家看看身體, 並非是一樣東西, 而是由手 腳 頭 胸 腹 五臟六腑等等, 眾多不同支分聚合而成 雖然這些肢分各不相同, 比如頭有頭的外相和結構, 足有足的外相和結構, 各自之間有很大差異, 然而人們以一種習慣觀念, 將這些不同的個體統統執為 我的身體 當手受傷時, 我們會覺得 我的身體 受傷了 ; 頭痛時, 我們會覺得 我的身體 不舒服 ; 肚子痛時, 我們也會覺得 我的身體 病了 雖然是不同部位發生了病痛, 但我們都能以 我的身體 這種分別念來感受, 以此而統統加以保護執愛 同樣, 眾生數目雖然很多, 然而都是有情, 為什麼不可以同樣地執著為 我的眾生 呢? 這種執愛以智慧方便加以引導串習, 很快就可以成熟 到時如同自己能感受到自身肢分的苦樂一樣, 嫻熟於自他相換的修行人, 也一定可以感受到每一個 我的眾生 之苦樂 於此無我軀, 串習成我所 ; 如是於他身, 何不生我覺? 因長久串習, 在無我的身軀上竟然產生了 我 的錯覺, 同樣對其他有情觀修為我所, 為什麼不能生起我的感覺呢? 從我們身體每一個部位去觀察, 不可能找到一個 987

42 入菩薩行廣釋(下) 我, 從整體去觀察, 也沒有一個 我 如果有 我, 那存在於什麼地方? 是什麼模樣? 有多大多長? 這些觀察方法, 前面也介紹過 雖然以理觀察, 身體任何時候都不存在 我, 然而眾生由於無明串習, 將這些無我的東西統統執著為 我 與 我所, 當身體支分發生病變時, 都會執著為 我痛 我病了 而加以護惜 這些都是習慣導致的結果, 假如沒有我執這種習慣執愛, 那麼當手腳這些四大所成的器官發生病變時, 如同外境木板石頭一樣, 我們哪會有什麼痛感呢? 既然自己可以對這個本非有我的身體串習成熟我的感覺, 那麼對其他眾生, 以理智引導加以觀修, 統統執為 我的眾生, 久習成性, 自然也就會生起 我 的感覺, 對他人生起 我 的執愛 那麼當他人感受痛苦時, 自己要修習自他相換, 代受他的痛苦, 解除他的痛苦, 也會如同我們感受到手腳的痛楚, 而會想盡辦法去消除苦受一樣, 毫無困難 所以, 修習自他相換 慈愛他人, 並非什麼玄奧難解的問題, 只要以理智加以引導 串習成熟, 對三界一切眾生都可以同樣生起 我 的執愛, 如同我們凡夫現在對自我執愛一樣 這種同體大悲生起時, 菩薩即以眾生苦為苦, 以眾生樂為樂, 根本不會存在凡夫那種狹隘愚昧的我執, 那時候, 菩薩怎麼不會悲護一切眾生, 循聲救苦 應求而至地滿足眾生的無害心願呢? 針對我們現在的凡夫境界, 菩薩的這種悲心確實是不可思議, 但是相信只要努力, 世上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視一切眾生如己的菩提心一定可以成就 988

43 第八品靜慮故雖謀他利, 然無驕矜氣 ; 如人自餵食, 未曾盼回報 因此菩薩雖然一心為人謀利, 卻無絲毫驕矜之氣 ; 就像自己給自己餵飯一樣, 從來不會希求回饋或善報 如上所言, 菩薩觀一切有情如自身, 最後一定可成 就自他相換菩提心, 對一切有情生起自身之感, 如同我們對手足肢分的感覺一樣 成就了這種大悲菩提心的菩薩, 他必然全力以赴, 為眾生解除困苦 謀求福利而毫無厭嫌傲慢等分別妄念, 因為菩薩在做這一切時, 完全當成了自己的本分事 自己本來就應該做的事, 無論做多少, 就像我們為了自我生存而做事一樣, 無論有多大成績, 那又有什麼可以值得驕傲呢? 經莊嚴論 中說: 修得自他平等心, 甚或愛他過己心, 則視他利重於我, 所有利他皆自利 佛子喜愛諸有情, 慈愍利心無厭悔, 等觀自他故不矜, 苦海慈航事希奇 菩薩不但不會因廣大利生事業而生驕矜傲慢等分別心, 甚至連希求回饋或善報的心念也沒有, 這也是因為菩薩串習成熟了自他平等相換菩提心, 而將一切利生事業完全當成了本分事, 如同眾生自己吃飯一樣, 哪會有希望肚子等給自己說聲謝謝或以此而得到善報的分別念呢? 圖美仁波切在 佛子行 中說 : 獲得菩提身尚捨, 何況一切身外物, 故不圖報異熟果, 慷慨布施佛子行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高僧大德, 他們利生事業非常廣大, 可是他們從來不會有貢高我慢的煩惱 在利生過程中, 高僧大德根本不會顧慮生命 名譽 地位 財產 989

44 入菩薩行廣釋(下)等等, 以自身一切投入其中, 可他們的期望絕不會是為了自己, 為了贏得某種回報 如法王經常說 : 我現在人老了, 身體很不好, 住在人世的時間也不長了, 對自己來說, 眷屬多少又有什麼關係呢? 只不過是希望你們能夠多得一點傳承上師的加持, 在最後幾年中, 希望你們能夠精進聞思修習 經常想想法王如意寶的言行身教, 對菩薩的自他相換菩提心, 一定會生起定解與希求 微如言不遜, 吾亦慎迴護 ; 如是於眾生, 當習悲護心 對微如他人不遜言詞的痛苦, 我也會謹慎小心地防範以免受傷害, 對眾生的任何痛苦, 我也應該同樣地對待, 常修慈悲和愛護 此偈與自他平等菩提心內容中的攝義偈, 詞句基本相同, 但是意義與目的卻不同 前偈是勸導我們當如自己護苦一般, 平等地觀待他人, 對他人的痛苦生起等視之心 ; 而此處所言的是我們應如保護自己一樣, 悲護他人的一切痛苦 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行人, 在修習過程中, 應如自己在平時回護任何微細痛苦一樣, 對一切眾生的大小痛苦, 一一加以慈悲地解救防護 自己利用日常中每件小事, 不斷地串習, 成熟護他如己的悲心, 這就是自他相換菩提心在日常中如何具體修習的方法 也許有人覺得這個內容很簡略, 然而法義不在言詞深淺, 而要看自己能否去如實修持 恰卡瓦格西曾問夏熱瓦格西 : 我見過 虧損失敗我取受, 利益勝利奉獻他 的法句, 不 990

45 第八品靜慮知此法深淺如何? 夏熱瓦格西回答: 尊者, 如果你不想成佛, 則此法也就沒關係, 如果想成佛, 則除此之外更無方便 恰卡瓦格西依此專一觀修六年, 徹斷了我執 如果我們也能時刻牢記本論中這個教言, 以悲心防護代受眾生在日常中的任何苦難, 從微至巨, 漸漸熏習, 不出數年, 大悲菩提心無疑也會成熟 這種修法很簡單, 卻是成就菩提的最勝方便, 因此, 如果你想真實地修行, 對此為何不勤加觀修呢? 雖然作為凡夫, 我們無法像那些登地菩薩一樣, 恆時對眾生充滿著悲護之心, 但自己首先在一天之中, 對其他眾生發一次悲護心, 肯定能做到吧 比如說早上起來時, 自己覺得很冷, 如果能想想 : 天氣真冷啊, 那些在野外棲息的動物, 肯定冷得很難忍, 但願這些父母眾生能得到如同我房子裡那樣的溫暖, 讓我替他們受冷凍吧 然後開始替牠們念經迴向 一天天漸漸堅持不懈地串習, 習慣成自然, 最後濃郁的大悲心便會恆時充滿自相續, 自己名副其實地進入大乘菩薩行列 怙主觀世音, 為除眾怖畏, 湧現大悲心, 加持自聖號 因此, 大悲怙主觀世音菩薩, 為了消除眾生畏懼大眾等不安恐慌, 慈悲地加持自己的名號, 使稱念聖號者獲得平安寧靜 已證得護他如己的菩薩, 對輪迴眾生的任何微細痛苦, 都會慈悲地予以消除 防護, 這其中最明顯的例證, 莫過於大悲怙主觀世音菩薩 菩薩甚至為了防護膽怯眾生臨眾心慌等種種不安畏懼, 而以大悲加持名號, 使稱 991

46 入菩薩行廣釋(下)念者 聞者皆能獲得平安寧靜 學集論 中引 觀音解脫經 教證云 : 以我所作一切善根平等回向, 令諸眾生離墮落怖 令諸眾生離大眾威德怖 等十八種怖畏 ; 在 入行論大疏 中也引經說 : 遭受別人譏毀之有情, 若能持誦我的名號, 我將予以加持, 使彼等不生一切苦 ; 甚至於面臨大眾也不會恐慌 有關觀世音菩薩大悲救護眾生的教證, 在 法華經 普門品 楞嚴經 中比較詳細 ; 在 華嚴經 中觀音菩薩也說過 : 若人能三稱自名號, 能除一切怖畏 現實生活中, 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的廣大靈感故事, 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不少 以觀世音菩薩的這些功德, 足可以證明大乘菩薩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 最終能真實防範消除一切眾生大大小小的痛苦, 如同我們凡夫防護自身痛苦一樣 不唯是觀世音菩薩有如此的大悲護生功德, 一切圓滿成就了大悲菩提心的佛菩薩, 也同樣具有這種功德 藏文大藏經中的 勝幢經 裡, 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比丘們說 : 諸比丘, 汝等若住樹下 山洞 蘭若 若時心生怖畏, 當憶念佛陀名號, 即可遣除一切違緣 我想這些教證對大家非常重要 如果以後在自己心裡有怖畏生起或遇到人與非人違緣, 無論何時何地, 大家都應至心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 大悲觀世音菩薩等聖號或心咒, 祈禱加持, 消除怖畏違緣, 只要能做到一心祈禱, 聖尊們的加持一定會得到 現在有些愚癡人說 : 我念了很多, 但沒有作用 注意, 這種問題關鍵在自己的信心與恆心, 聖尊們加持是無偏的 有些人因業障, 信心 恆心不夠, 因而暫時無法現前得加持之相, 這就 992

47 第八品靜慮如同久病之人在開始服藥一樣, 雖然暫時無法現前療效, 但並非藥沒有作用, 而是病情太嚴重了, 最好的藥也無法立竿見影, 馬上就消除它 我們在無始劫輪迴中積累了深厚的罪障垢穢, 這些罪障以我們現在的修行智慧, 暫時無法頓然消除, 因此不得不感受一些暫時的違緣痛苦 有些人或許因此而生疑 : 為什麼我一邊祈禱聖尊, 一邊還要感受痛苦呢? 這些人應仔細反省, 看看自己的信心 智慧 悲心到底如何 如果能以大信心勇猛祈禱上師三寶, 加持自己生起真實的大悲菩提心, 則惡業湧現之相定可得以消除 聞名昔喪膽, 因久習近故, 失彼竟寡歡, 知難應莫退 以前連聽到名稱都害怕的事, 由於長久親近串習, 現在偶一失去, 反而會覺得憂悶不樂, 所以要耐心修習, 千萬不要知難而退 有些人雖然對自他相換菩提心生起了信心, 但是作為凡夫, 仍會抱持著一些疑慮 : 修菩提心成就的功德真是了不起啊! 但像我這樣的凡夫, 要生起太困難了, 所以, 我還是早點知難而退 針對這種疑慮, 作者用此偈作了回答 在解釋此頌時, 對 聞名 一詞有兩種不同觀點, 賈操傑大師 根索曲扎仁波切等論師認為, 這是指 聽聞到怨敵之名, 是以譬喻來勸導修行人放棄對自他相換菩提心的畏懼心 聞敵名而心驚, 這是世人常遇的事情, 有些人因仇敵勢力十分強大, 自己一聽到名字都會害怕 後來因緣轉變, 與仇敵泯滅了怨仇, 雙方關係漸漸和好, 終至和 993

48 入菩薩行廣釋(下)睦相處, 變成了親友, 一旦偶爾見不到面, 心裡反而若有所失, 非常掛念 從害怕某人到時刻不願離開某人, 其轉變過程並非很困難, 只要努力創造條件, 最凶狠蠻橫的仇敵都可以變成親友, 這一點大家都見過, 或許也有過親身感受 而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也是如此, 雖然首先覺得很困難 很害怕, 但一旦串習適應之後, 自己會時刻不願離開, 所以不應覺得有困難, 就畏縮退避, 失去修習的信心與決心 帝賢論師與根霍仁波切等有另一種解釋方法, 認為此頌中的 聞名, 即是凡夫修行人最初聽到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之名 一些人聽到這種法門, 需要以自身安樂去換取他人的痛苦, 馬上會心生畏懼, 甚至膽戰心驚, 覺得自己永遠無法修成, 而實際上, 經長久觀修後, 自己會時刻不願離開這種心願, 一旦稍有失離, 反而會悶悶不樂 所以, 修行人不要認為成就自他相換菩提心難度太大, 而失去積極修習的信心, 或退失自己的發心 在座四眾弟子, 我想都應當反覆思維這個頌詞的內容 雖然作為初學者, 大家都有厭離痛苦之心, 開始學習大乘法門時, 內心阻力也很大, 但這些只是暫時困難, 如果能實修, 世上沒有學不會 適應不了的難事, 我們不是從不會走路 不會說話的嬰孩, 鍛煉成為了今天的出家人嗎? 俗話說 萬事開頭難, 只要邁出了第一步, 接下來的過程也就會順理成章地成就 我看很多人只是坐在經堂裡, 用耳朵聽完了這些就了事, 並沒有用心去想, 沒有在實際中修習, 因而自己仍然隨順輪迴惡習, 把他人看成仇敵一樣, 而強烈地執著自我, 這樣 994

49 第八品靜慮下去永遠得不到成就 修行人, 請常處卑下, 恭敬眾生, 如說奉行吧, 這樣自他相換菩提心才有可能生起 成熟 若人欲速疾, 救護自與他, 當修自他換, 勝妙秘密訣 如果有人想以迅速有效的方法, 救護自他眾生以免除一切痛苦, 那他應當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這種殊勝秘密的成佛妙訣 每個真正的大乘修行人都想盡快地救護自己與他人, 使自他迅速從輪迴苦海中解脫出來 這種大乘修行人必備的願心, 要付諸實施, 當然得靠一定方法, 雖然大乘佛法中有眾多法門, 但最為勝妙 秘密的竅訣即是自他相換菩提心法門 大乘道最為根本 深奧的法即是菩提心, 若能發起菩提心, 精進串習自他相換, 即可迅速獲得二利 華智仁波切在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中說過 : 自他相換菩提心一度於相續中能生起者, 即能淨除多劫罪障, 圓滿廣大福智資糧, 當成解脫惡趣 惡生 邪墮生處 在所有法門中, 哪有比這更殊勝呢? 然後自他相換也是秘密竅訣, 因為這種法門非小乘種性的行人所能信解, 它蘊涵著深奧法義 一般為了避免小乘行人生疑惑或恐懼, 乃至誹謗, 大乘修行人應極為保密地修持, 將它視為秘訣終生修持, 而不能隨意公開宣揚 妙瓶 中說 : 這種教言, 是修行人秘密修持的最勝要訣, 不能在別人面前炫耀, 而應當在相續中修煉 在藏傳佛教中, 自他相換法門, 原來只在少數人中間秘密傳授, 一直在恰卡瓦格西之後, 才開始廣泛弘傳 恰卡瓦格西最初見到朗日塘巴格西所作的 修心八 995

50 入菩薩行廣釋(下)頌 中, 有 虧損失敗我取受, 利益勝利奉獻他 兩句, 由此而生信心, 歷盡周折後, 在夏熱瓦格西處求得教授, 專一觀修六年而得斷除我執 這種殊勝秘密的法要, 我們現在也得到了, 若有心解除自他眾苦, 希求證得無上安樂者, 為什麼不如說觀修呢? 無論是想解除暫時的疾病等違緣, 還是希求斷除修證菩提道上的大違緣, 我想這種簡便易行人人可修的法門, 如果自己真正能恆毅地修持, 在很短時期, 自己即可得到真實地受用 但現在這種末法時代, 有很多人口裡喊求解脫, 而甘露妙藥送到嘴邊時, 真正能服取者, 卻少之又少啊! 丑二 ( 捨自愛 ): 貪著自身故, 小怖亦生畏 於此生懼身, 誰不似敵嗔? 由於貪著自己的身體, 導致我們對微小的險難也會生起畏懼痛苦 對這恐懼之源的自身, 哪個智者會不當做怨敵一樣嗔恨呢? 眾生在輪迴中, 有數不清的險難怖畏, 這一切怖畏的來源, 並非外境, 而是對自身的貪執 因為這種無始劫串習而致的顛倒迷亂習氣, 我們在遇到一些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險難時, 也會非常畏懼, 比如說對爬蟲 蝨子 小老鼠之類, 有些人一見到就會驚慌不安, 或者別人只是說一句誹謗恐嚇的話, 自己馬上就為之而惶恐不安, 臉色都會變黑 根索曲扎仁波切在注疏中說 : 因執著自身, 我們有時看見自己的影子, 都會以為魔來了 這種事件你們也許大都有過經歷, 有些人在月夜中走路時, 往往會因自己的腳步聲 影子而生起怖畏, 飽受驚 996

51 第八品靜慮嚇之苦 因為執著自身, 我們對生命 財產 名譽地位等等, 那些本來無足輕重的東西, 也產生了執愛, 為此也時常處於恐懼憂苦之中 世人為生命 名利而付出的痛苦代價, 這一點我想不用多說, 大家有目皆可睹 面對這些殘酷的事實, 我們應該反省 : 這些都是因執愛自身而導致, 自身實際上是重重憂懼 痛苦之源 無垢光尊者說過 : 一切痛苦不樂根, 此身極大煩惱源 有的佛經中甚至說 : 身體是墜入惡趣之基石 對這樣的怖畏痛苦之源, 眾生因無明愚癡, 竟然認賊為子, 貪愛不休, 以致痛苦不堪, 而真正的智者, 他能明察自身過患, 因此怎麼不會把它當成怨敵一樣嗔恨呢? 一般怨敵只能在短時間讓自己受極為有限的痛苦 ; 而自身的存在, 使眾生歷劫以來, 飽受著輪迴劇苦 自身實際上是最為陰毒的怨敵, 由於執著它而使無量眾生墮入輪迴惡趣, 使許許多多修行人無法趨入佛法正道 夏熱瓦格西說 : 修行人如果沒有把自身看成敵人, 那麼最好的上師也無法利益你 ; 什麼時候真正能認識自身才是最怨毒的敵人, 那外面一切因緣皆可成為修行助緣 如果不能了解貪執自身過患, 而徹底捨棄自我執著, 那他就自己關閉了得加持與成就之門, 永遠無法步入正道 大家對照檢驗, 如果自己尚未得到視身如仇的修行境界, 要順利地生起自他相換菩提心, 那只是空想而已 作為初學者, 當努力如教觀修, 捨棄猶如自築牢獄般的貪執自身惡習, 這是首要任務 千般需療除, 飢渴身疾者, 997

52 入菩薩行廣釋(下)捕殺魚鳥獸, 伺機劫道途 貪愛自身的人, 會千方百計地為了解除飢渴 疾病, 而不惜捕殺池魚與飛鳥走獸, 甚至埋伏於道途中伺機劫奪行人 世人因執愛自我的惡習, 對自身千方百計地保護, 為了解除自身的飢渴寒熱疾病, 不惜造作種種惡業 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 世人不顧一切, 為養活自身而當漁夫 獵人 屠夫 不斷地殘害旁生 ; 更有甚者, 為了取得錢財, 到處偷盜 搶劫, 無惡不作 在世界各地, 漁夫 獵人與屠夫, 還有行凶搶劫的罪犯, 這幾類人到處都是 ; 而為了滿足口腹之欲, 殺害旁生的人, 幾乎遍及每一個不信奉佛法的家庭 這麼多人在不停地造作惡業, 都是因為執愛自身的惡習煩惱而造成 但是人們無論生前如何護惜自身, 最終卻毫無所得, 而惡業卻會絲毫不爽地成熟, 為自己招來地獄惡趣苦果 賢愚經 中說 : 戲笑殺他命, 悲號入地獄, 臭穢與洋銅, 灌注連相續 ; 奔刀赴火焰, 擘裂碎楚毒, 億載苦萬端, 傷心不可錄 到那時身體是無法護惜的啊! 貪執自身有如是大過患, 我們既然有緣明了, 如果不頓然對治斷捨這種惡習, 無疑還會不停地因此而造惡業, 後世感受不可思議的苦痛 ; 而且不斷捨對自身的貪執, 我們也就無法生起自他平等 相換菩提心, 失去了得到解脫安樂的機會 實際上自身不但招引禍患, 還會斷滅得安樂的機緣, 因此已入正道的修行人, 他們對自身視如仇敵, 視如破衣服一樣, 絲毫不會有貪執之心 修行人捨棄了狹隘 渺小的我執後, 要生起對其他眾生 998

53 第八品靜慮的悲護之心, 就從根本上鏟除了障礙 或為求利敬, 乃至殺父母, 盜取三寶物, 以是焚無間 有些人為了財利與別人的恭敬, 甚至不惜造作殺害 父母 盜取三寶財物等極重的罪業, 以此而導致來世墮落無間地獄為烈火焚燒 因為貪執自身, 世人處處以滿足自身欲求為重, 以此不但飽受畏懼痛苦, 還會因此而造作殺害旁生 劫奪他人等惡業, 為後世帶來無窮痛苦 ; 更有甚者, 為了一些可憐的財利 名聲地位等, 在即生中造下五逆重罪, 以至於來世墮落無間, 慘遭三界最為酷毒的痛苦 世間一些愚昧貪心粗重之人, 為了得到名利甚至殺害自己的父母等親人, 這種事件自古至今都有 如未生怨王為了王權而殺父, 樂行王的兒子也為了當國王而害死父親, 這些在佛經中都有記載 而在世俗史書上, 殺害父母兄弟篡權奪位的國王比比皆是 ; 在民間為了財產地位殺害父母親人的逆徒, 更是層出不窮, 這種事你們或有耳聞或有親睹 殺父 殺母是兩條無間罪, 而其他三條無間罪為殺阿羅漢 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 這些罪業也會因貪執自身名利而造下, 如提婆達多當時為了控制僧團, 也曾造過這些無間罪 除此之外, 還有更多的愚人, 為了滿足自身欲求, 造作一些如盜取三寶財物的重罪, 這種人現在比較普遍 三寶財物分佛寶財物, 如造佛像 佛塔的資財 供品 ; 法寶財物如經書方面的資財 ; 僧寶財物如僧團所擁有的資財 盜用三寶財物, 罪業非常重 即生造作這些 999

54 入菩薩行廣釋(下)罪業者, 將來結果又會如何呢? 造五無間罪的人, 死後無間即會墮入無間地獄, 這是肯定的惡報, 而造作了盜取三寶財物等重罪者, 佛在 大集經 中曾說過 : 盜僧物者, 罪同五逆, 隨損一毫, 則望十方凡聖, 一一結罪 這樣的重罪也就難免墮落無間地獄, 而且 方等經 中華聚菩薩也說過 : 五逆四重, 我亦能救, 盜僧物者, 我所不救 若隨意享用三寶財產, 也會招致墮旁生的惡果, 如同五台山人皮鼓公案和寶光寺僧人變牛的故事那樣 假如有一個仇敵, 會為自己帶來傷害乃至死亡痛苦, 我們都會謹慎地遠離他 避開他 ; 而對那為自己帶來無間地獄之苦的自身, 我們卻貪愛不休, 時刻不願捨離 這種可悲可歎的迷亂愚癡, 自無始以來一直在殘害每一個眾生 現在既然明白了這些道理, 我想大家都能夠自立自強, 應該從這種迷亂中擺脫出來 雖然自己無法頓時斷盡這種顛倒習氣, 但每天在甘露妙法的浸潤之下, 自己那剛強難化的性格應該漸漸軟化下來, 每天也應觀修一點祈求傳承上師加持的相應法, 漸漸使自心得到加持, 由此而斷除我執生起大悲菩提心 上師如意寶昨天在傳密法時說 : 一個修行人, 如果對自己的根本上師沒有信心, 不經常祈禱, 那他即使通曉三藏十二部, 也不能得到圓滿成就, 也不一定能對眾生有利益 我想你們哪怕每天只記住一個教言, 在自相續中思維思維, 然後在日常中依教奉行, 過不了多久, 自己一定可以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修行人 有誰聰智者, 欲護供此身? 1000

55 第八品靜慮誰不視如仇? 誰不輕蔑彼? 哪個有智慧的人, 會去貪執愛護與供養這個身體呢? 哪位智者會不把它視如怨仇呢? 哪位智者會不輕視厭離它呢? 通過前面數偈的引導, 大家都明白了一些執著自身的嚴重過患, 如果是一個能明白利害得失與取捨的智者, 那麼誰還會去貪愛這種禍害之源的身體呢? 輪迴眾生將一切努力都用在自身, 如同大幻化網中所說那樣, 都是處在瘋狂境界中的癲狂者, 而有緣者從中覺醒後, 成為一個正常人, 絕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去行持那些癲狂行為 我們在聽聞佛法後, 也應努力從迷亂偏執中清醒過來, 止息貪執自身的顛倒行為 如果能成為了一個明白事理的智者, 那自己也就會自然遠離偏執, 不再為自身而造罪, 不會再去那麼賣力地守護它, 也不會再為它不擇手段地取得衣食財富等等 真實了知自身實際上是最大的禍根之後, 誰還會不把它當成仇敵而遠離呢? 就像我們如果明白了某個與自己朝夕相處的人, 原來是出賣自己使自己飽受痛苦的惡人, 那無疑會立即遠離他 在世間, 一般仇敵對人們傷害並沒有多大, 對有一定修行功德的人來說, 怨敵反而是積累忍辱功德的有力助緣 ; 可是自身卻不一樣, 它給眾生帶來的苦痛, 超過了任何世間仇敵所帶來之苦, 因此能如實明了這點的智者, 對自身的畏懼, 遠遠超過了虎狼毒蛇與一切凶敵 自己所愛護的身體, 其實際面目經揭露後, 如果是頭腦清醒者, 無疑會轉變原先珍重愛護自身的偏執, 轉而以輕蔑厭棄的態度去對待 1001

56 入菩薩行廣釋(下)很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智者, 但是處在五濁惡 世, 我們所受的世俗迷亂習氣薰染十分深厚, 只是聽聞了幾個月佛法, 就想得以徹底轉變, 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 我講法時把重點放在對治各人的習氣方面, 反覆勸請大家多觀修 多思維, 以期能從中得到真實受用, 減輕惡習, 相續中生起一點大悲心 菩提心 如果我只是在口頭上給大家說一些好話, 談一些刻意修飾過的文辭, 也許有些人很高興聽, 但最後結果呢? 就像孩童看彩虹而已, 雖然當時眼花繚亂, 歡喜雀躍, 過後卻是空無所得 我再提醒諸位, 不要只是聽完課就了事, 如果要成為合格的修行人, 請你們從實際中去串習 現在所講的自他相換菩提心, 確實是我們可以在一輩子中修習的殊勝心要妙訣, 也是趨入大乘 證悟成就之捷徑與必經之門 如果不主動修習, 大悲菩提心不會自動生起, 我執惡習也不會自動消退 因此, 希望大家從現在立刻趨入實修,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每天堅持做一件利濟他人的好事, 以串習自己的悲心 比如說對別人說一句真誠的愛語 恭敬語, 對需要幫助者作一些幫助, 對他人的痛苦修一次自他相換 每天堅持不懈, 一個月就可以積累三十次善法資糧, 一年就可以積聚三百六十次善法資糧 長此以往, 像大圓滿前行中所說的那位婆羅門修心一樣, 最終一定能夠斷盡惡心, 而恆常發善心 以前的修行人都是這樣逐漸改變習慣, 而得到成就, 相信在座諸有志者, 事畢竟可成也 丑三 ( 自他為主之德患 ): 1002

57 第八品靜慮若施何能享? 自利餓鬼道 自享何所施? 利他人天法 如果全部布施了, 自己怎麼會有享受之物呢? 這種 自私慳吝是餓鬼之道 如果自己享用完了, 拿什麼布施呢? 這種利他的善念, 是人天善道之法 前面講述了貪愛自身的過患, 為了使修行人進一步明白放棄自愛與生起利他之心的必要, 作者又開始從各方面比較自愛與愛他的利害得失 首先, 從自享與施他這兩種不同情況分析, 讓我們明白修習利他菩提心的必要 貪愛自身者往往會有慳吝自私的念頭, 比如說在遇到乞丐時, 他馬上會想 : 如果我把自己擁有的衣食財富等, 這一切可以安逸享受的東西全部布施給他人, 自己豈不是變成了貧窮之人, 那以後自己還能享受什麼呢? 如果把自己所有酥油 糌粑 大米 白菜給了他, 那我也就沒辦法吃這些食品了 所以還是留著好, 自己可以美美地享用 這種由執著自身而引起的慳吝貪執, 實際上是餓鬼之道 大家知道, 慳貪是墮落餓鬼道的主因, 佛說業報差別經 中說: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餓鬼報 三者, 意行輕惡業 ; 四者, 起於多貪 ; 八者, 愛著資生, 即便命終 一個人如果經常起上述那種吝嗇的惡分別念, 不肯施物與乞求者, 那麼他雖然還活著, 而實際已經是餓鬼了 縱然能如是日夜積聚守護資財, 人的一生最多百年而已, 這能有多少快樂呢? 而以此墮入餓鬼道, 在漫長時間裡, 要恆時感受飢渴 恐懼等劇苦 從相反方面說, 如果有人捨棄身執, 對眾生時刻懷著慈悲愛護之心, 自己有一些資財受用, 1003

58 入菩薩行廣釋(下)馬上就會布施窮苦眾生, 而放棄自己享用, 因為他會想到 : 如果自己享用了這些資財, 那用什麼去布施眾生呢? 作者對這種想法評論 : 這種利他善念, 是人天善趣安樂之法 佛說業報差別經 中說 : 若有眾生, 近善知識, 勸令行施, 便生歡喜, 堅修施業 ; 以是因緣, 生在人間, 初時富樂, 後亦富樂 修行人若以大悲菩提心, 時時心懷利益眾生的意樂, 乃至能以自身受用施予眾生, 在 菩薩藏論 中說過 : 若能行布施, 菩提不難得 這種善行的結果不僅僅是個人安樂而已, 暫時與究竟都會讓三界所有眾生得到無盡安樂 根霍仁波切在注疏中講了梵施國王的公案 以前, 在印度有一位修菩薩行的梵施國王, 他的國家被授記有十二年旱災, 於是國王集合了全國所有糧食, 平均分配給人們, 他自己也只留了每天三兩口食品 最後有一位獨覺前來乞食, 國王便將自己僅有的食品全部供養給獨覺, 而自己卻餓得氣息奄奄 以此布施功德的感召, 天降糧食雨與珍寶, 使全國的人都擺脫困境, 過上了幸福生活 慳吝不施與悲心布施的結果, 有如此大的差異, 作為修行人, 理應清楚這一點, 徹底地斷捨自愛之心, 積極投入利他的修行事業 布施是六度中最初的修法, 其實也是遍及菩薩整個修行的修法, 因為菩薩修道目的即是以自身一切利濟所有眾生 修持布施, 對我們來說極其重要, 惹瓊巴尊者有一段公案, 我覺得很能說明這一點 惹瓊巴是密勒日巴尊者的大弟子, 有一次因為有一些施主只尊敬他, 而對密勒日巴尊者不太尊敬, 以此他決意不再與尊者住在 1004

59 第八品靜慮一起, 以免再發生這種尷尬的事情 雖然尊者不開許他這樣做, 但性格倔強的惹瓊巴仍離開了上師, 到了拉薩一帶, 結果遇到了違緣, 與一個叫甸布的女人成了家 密勒日巴尊者以神通觀察到惹瓊巴的障緣, 便化現了一個乞丐到他跟前乞求布施, 惹瓊巴當時很窮, 家裡找不到可以布施的東西, 便將家中唯一值錢的一塊大松耳石施給了乞丐, 尊者當時想 : 我的兒子慈悲很大啊! 以布施松耳石的原因, 惹瓊巴與甸布發生了爭吵, 結果他生起了厭離心, 離開拉薩回到了尊者身邊 尊者剛好在灌頂, 而壇城中央擺放著那塊松耳石, 惹瓊巴見後, 對尊者生起強烈的信心, 最後終得成就 慈悲心的布施, 可以挽救自己墮落的命運, 希望大家牢記 為自而害他, 將受地獄苦 損己以利人, 一切圓滿成 如果為自利而傷害別人, 那一定會感受地獄惡趣的苦報 如果為了利益別人而不惜損失自己的一切, 那樣就會圓滿福智資糧, 得到一切成就 世間的自愛者, 免不了損人利己, 而能斷捨自愛, 修持愛他善法者, 一定會損己利人 從損人利己與損己利人所得的後果去比較, 我們便會清楚地認識到當斷自愛, 努力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 在前面已講過, 眾生因貪愛自身, 不惜造作殺害 搶劫有情等惡業, 大家看看現在那些在家人餐桌上的菜肴, 對此可能會生起很深感觸 一些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欲, 動輒殺害成百上千的生命, 造作這類惡業者, 其結果當然不會有什麼好受, 習報經 中說 : 殺生入四趣, 受苦三塗畢 而以其他 1005

60 入菩薩行廣釋(下)種種手段, 傷害他人者, 皆不離貪 嗔 妄語 惡語 偷盜等十不善業, 以嚴重的身口意惡業, 造作者無疑要在後世招感地獄惡趣痛苦 當然, 這些惡業不一定立即成熟, 在前面我們也講過順現受業與順後受業, 但是已造下的惡業如果不懺悔, 縱歷百千劫, 也不會失毀, 定會為造作者帶來苦果 這些苦果, 觀察其來源, 皆是眾生執愛自身, 以此而傷害其他有情所致, 也就是說其禍害根源是愛執自身 從相反做法來看, 修持善法者不惜以犧牲自身利益去饒益他人, 這種損己利人的善心, 是成就菩提的根本, 持之能圓滿一切福智資糧 諸佛菩薩在修道過程中, 皆是遵循這種大悲善道, 不顧自己身財善根等一切而專一於利益他人 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菩薩行時, 不但屢施自身利益眾生, 在轉生為大悲商主時, 甚至能以自身代受墮地獄痛苦的悲心而解救他人 以此損己利人的善法, 歷代大乘修行人得到了二利成就, 對我們初學者來說, 開始就要損害自己而利益他人, 有許多人可能有困難 但最少, 開始我們對那些不損害自己而能利益其他有情的善法, 應該積極地做, 比如口裡對他人說一些愛語 恭敬語, 心裡對眾生經常發善心 悲心, 在行為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法 特別是放生, 我總覺得這是人人可行, 而且功德利益很大的善法, 憨山大師說過 : 人既愛其壽, 生物愛其命, 放生合天心, 放生順佛令 這種簡便易行, 能利濟有情也不損害自身, 又能迅速圓滿二利事業的善法, 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經過分析比較, 損人利己與損己利人的過患 功 1006

61 第八品靜慮德, 大家便會昭然於目, 而這是因愛自或愛他而導致 因此, 能明了這層利害關係的人, 怎麼還會斤斤計較於那禍害之源的自身利益呢? 智者當修持損己利人之道! 欲求自高者, 卑愚墮惡趣 迴此舉薦他, 受敬上善道 那些只求自己高高在上的傲慢者, 來世一定會卑賤愚昧, 甚至墮落惡趣 如果扭轉這種自高的心態而薦舉尊敬他人, 那麼後世將在人天善趣中備受恭敬 貪愛自身者, 只會希求自己得到圓滿, 希求自己能高高在上, 將別人全部踏在腳下 ; 而能斷除我慢, 一心利益眾生的人, 他們會致力於幫助眾生得到高位等圓滿,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 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世間人因執著自身, 總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切圓滿, 能得到高位 美譽 多財 美貌 聰明多學等等, 因而一切作為, 都會圍繞著這些目標, 一旦稍有所得, 馬上就會生起自高自大傲慢煩惱, 不可一世 以傲慢煩惱惡業, 這些人無疑會招感惡報, 在上一品中我們也引教證說過 : 以慢增上故, 愚癡墮惡趣, 無暇卑劣種, 盲醜脆弱眾 傲慢者後世要感受卑賤 醜陋 愚癡 殘廢 脆弱的果報, 更甚至於要墮落惡趣 世間那些地位較高的人, 很容易造惡業, 而且地位越高, 造惡業也會越容易 藏族人有俗話說 : 接近墮地獄的人, 現在會變成高官 ; 要接近得人身者, 現在會變成狗身 總之, 因自愛而一心追求高位的愚癡傲慢者, 會為後世帶來巨大苦害 1007

62 入菩薩行廣釋(下)從反面看, 一個人如果能回轉追求自高的我執煩 惱, 將力量放在利益眾生 幫助他人獲得高位等圓滿安 樂的事業上, 這種人能以謙恭卑下的態度, 恆為眾人做 奴僕, 兢兢業業地為他人謀求圓滿, 那他們在來生一定會轉生到人天善趣, 廣受眾生的尊敬擁戴 佛說業報差別經 中說過 :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大威勢報: 一者 於諸眾生, 心無嫉妬 十者 見無威德, 不生輕賤 今生對他人能以慈悲恭敬之心對待, 對最為卑賤者, 也不生輕賤傲慢, 後世則能獲得大威權勢力, 受到眾人愛戴擁護 驕慢或謙恭會給人帶來如此截然不同的後果, 而究其源, 這完全是因為自愛或愛他而導致 因此, 有智者誰會選擇自愛驕慢墮落之道呢? 作為修行人, 都應明白這些因果關係, 而徹底捨棄自愛自高煩惱, 積極向恭敬利他的菩薩道發展 博朵瓦尊者說過 : 作為大乘修行人, 應該斷除傲慢心, 恆常處於卑下地位 現在世間上根本沒有像阿底峽尊者那樣了不起的大德, 但他對每一個眾生都一視同仁地尊敬, 甚至看到野狗時, 也不會輕視對待 上師如意寶也說過 : 作為修行人, 不應該希求地位, 不應該希求名聲, 不應該希求一切世間圓滿 在一些因果公案中, 也記載著許多人在前世高位盛名, 後世墮為承侍他人的奴僕 望大家經常看看 多思維自愛與愛他的利害得失, 以此而明白斷棄我執 修習自他菩提心的必要 為己役他者, 終遭僕役苦 勞自以利他, 當封王侯爵 1008

63 第八品靜慮為了自己安樂而役使他人者, 最終要遭受轉成僕役, 備受被奴役的苦痛 為了利益他人而不惜勞碌自己的人, 將來轉為王侯, 享有官爵權勢 自愛者為利自而役使他人, 而愛他者為利他不惜勞碌自己, 從這兩種做法的後果看, 我們也應斷除自愛, 而精勤於利他之善道 世間那些我執煩惱深重的人, 為了自身安樂, 往往不惜奴役他人, 像那些國王 富人等稍有權勢錢財者, 經常差使許多僕役, 把苦差事推給他人幹, 而自己坐享其成 這種人因執愛自身而造業, 後世一定會受到惡報, 轉生為低賤者, 飽受他人的奴役壓迫之苦 在 因果報應經 中, 對這些無欺的因果規則, 講得很清楚 在佛經中還說過, 耶輸陀羅胎懷羅睺羅時, 經受了六年的懷胎之苦, 而其原因, 是耶輸陀羅在前世為一威望長者時, 曾役使別人背過一桶水, 以此異熟果報而感召了六年懷胎之苦 對這些因果, 有些人可能不太相信, 但不管你信不信, 客觀事實便是如此 雖然凡夫對因果規律如聾如盲, 無法現知, 而聖者對這些世俗規律卻瞭如指掌 因此對智者們的教導,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 就像那些對現代電學知識一無所知的人, 不可能否認那些電學專家所說的電學規律 那些能夠一心為了他人利益, 而不惜勞碌自己的人, 他們將來的果報, 會是王侯爵位 無比的權勢和威德 大家在現實生活中, 都見過這種事例, 有一些人生性善良樂於助人, 不管做什麼事都身先士卒, 寧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讓別人減少勞累, 以此受到了眾人愛戴恭 1009

64 入菩薩行廣釋(下)敬, 在即生之中就成熟了一部分果報 在遠古時代, 民心淳樸, 人們可以自己推選君主, 而那時的君主如堯 舜 大禹等, 都是這種為利他人不惜勞碌自己的善士, 他們在現世就受到了王侯的善果, 而以此所感召的後世安樂, 無疑會更為巨大 這些都是從世間而言的例子, 如果從出世而言, 大乘修行人犧牲自己, 而精勤利濟他人, 所感召的福德善果, 那不僅僅是個人圓滿安樂, 更會為三界眾生帶來究竟安樂解脫果 我們既然有緣了知這些因果事理, 當致力斷除役他的惡行, 而專志於捨自利他的善行 要不然, 自己於千百萬劫中積累福德才得以一遇的自救良機, 如果不抓住, 豈不太可惜了! 所有世間樂, 悉從利他生 ; 一切世間苦, 咸由自利成 所有世間安樂, 都是從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 ; 所有世間上的痛苦, 都是由謀求自我利樂而形成 以上從自享或施他 損己或害他 自高或薦他 役自或役他, 四種相對情況的利害得失作分析, 說明了執愛自己或慈愛他人的過患利益, 此頌再總結而說自利與利他的功德過患 世間眾生的安樂痛苦, 按 俱舍論 所言, 有身所感受與心所感受兩種 身心安樂也可分暫時與究竟兩種, 暫時安樂包括了人天善道的種種圓滿與身心快樂, 究竟安樂指大小乘聖者的解脫安樂, 乃至最圓滿的成佛大樂 這一切安樂的根本來源, 即是利益眾生的發心和行為, 也就是慈愛利益眾生的善法, 這是無欺因果規律, 是一切世出世間智者所遵循的善道 在座諸人聽過不少因果公案, 從中可以明顯看到世間人的種 1010

65 第八品靜慮種安樂與出世聖者的圓滿福德安樂, 皆來自於利他善法, 甚至有些人以一念利他善心, 而為後世感召了巨大的安樂果 從反面來看, 世間眾生的一切身心痛苦, 從微不足道的冷熱之苦, 乃至無間地獄的劇烈痛苦, 皆來自於眾生狹隘卑劣的我執自愛, 皆是由一心謀求自利的心念行為導致 眾生這種自私自利之心如同毒樹種一樣, 由它所長出的樹根 樹幹 樹皮 樹枝 葉 花 果等等, 都會有著苦毒 大家看那些因果實例, 對此應該有很深的感觸吧, 哪怕只是一剎那肥己損他之心, 也會導致無窮痛苦 朗日塘巴格西的傳記中, 記載著他所說的重要教言 格西教誡後人說 : 我看過許多甚深教言, 從這些教言中, 了知到 我 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利己是一切痛苦的淵源, 利他是一切安樂的來源 因此在 修心八頌 中總結出我們最重要的修法 : 虧損失敗我取受, 利益勝利奉獻他 佛子行 中說過 : 諸苦由求自樂生, 圓滿正覺利他成, 是故己樂與他苦, 真實相換佛子行 上師如意寶在 忠言心之明點 中也教誡弟子 : 自欲樂生三界苦, 利他心中生善樂, 故隨人天之導師, 應發無上菩提心 類似教言, 大家去翻閱大乘經論, 隨處都有, 因為對大乘修行人來說, 這是必須明白的道理 世間任何痛苦都來自於 自愛, 任何安樂都來自於愛他, 對此大家不要只是在口頭上滑過去 如果想真實地進入大乘, 得到暫時與究竟安樂, 必須從內心對此生起刻骨銘心般的定解 為了自我, 我們都曾無數劫墮 1011

66 入菩薩行廣釋(下)落輪迴惡趣, 而自己所不執愛的眾生, 卻是一切利樂之 源, 能如實認識這個真理, 就會順利地步入大乘安樂道, 如同恰卡瓦格西所說 : 我 是一切禍患痛苦的製造者, 所以應該將一切災害苦受讓我承受 ; 而 他 是一切功德的來源, 所以應該恭敬利樂一切眾生 何需更繁敘? 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 且觀此二別! 這何需再多費口舌解說呢? 凡愚者始終追求自利, 得到的只有痛苦, 能仁一心利益眾生, 終成正覺, 只要觀此二者的差別便可明白 關於斷自愛而利他的需要, 在上已作了介紹, 這個道理其實用不著多說, 因為我們只要稍加理智觀察, 便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種做法的結果 在三界之中, 眾生自無始以來都在為自利而勞碌, 時時刻刻為了自身利樂而追逐不休, 可是其結果呢? 仍是無盡苦海輪迴 而且, 這種愛執自身的習氣, 如果不能斷除, 也就毫無安樂可得, 將永無止息地流轉在三界火宅中受煎熬 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的智者們, 他們在因地時, 也曾是凡夫眾生, 但他們發起了無上菩提心, 將一切都投入在利益眾生的事業中 不僅一生如此, 他們在生生世世, 乃至發願在輪迴不空之際, 都是如此, 不顧自己身命善根等一切, 唯一謀求眾生的利益, 從來不為自己考慮, 而其結果, 卻是得到了無上成佛大安樂 逐自利者墮落無盡苦海, 唯利他者終成無上正覺, 這兩種結局的差距無法計算, 而我們現在也清清楚楚地知道這種情況, 那還為什麼不效智者的足跡, 踏上真正的安樂大 1012

67 第八品靜慮道, 去精勤修習利他菩提心呢? 經莊嚴論 中說: 凡愚勤求自利樂, 唯得少分轉趨苦 ; 恒常勤行利他者, 二利圓滿證涅槃 凡愚者盲目地追逐利樂, 結果卻如舔食劍刃上的蜂蜜, 即使能得到少分, 痛苦卻無法想像 ; 智者勤行利他而不顧自身利樂, 結果卻是永恆大樂的究竟涅槃 這種顯而易見的事實, 在每一個人面前恆時顯露著, 我想大家不要假裝不知道, 而應面對事實, 多看多想, 經常問問自己 : 你到底願意往智者的安樂道上走, 還是願意往愚者的苦難方向墮落? 如果願意走向安樂光明大道, 那你為什麼還不斷捨自利自愛的偏執, 向諸佛菩薩們學習利他菩提心呢? 寶鬘論 中說: 由此知業果, 相應義如是, 常利益有情, 即是汝自利 ( 或譯為 : 若於因果業報理, 隨順通達堅信 已, 則應恒常利眾生, 如是行持終利己 ) 大家現在明白了其中的善惡 業報之理, 對自他與利他的結果也很清楚地看到了, 所以應該毫不猶豫地趨入利益有情的大乘菩提道, 盡自己所有力量, 實踐修習利他善法 我們有些人厭世心很強, 恨不得馬上就證悟解脫, 因而只願意坐在家裡修法, 不願出來與別人打交道, 如果你有甚深正見, 也有強烈的大悲菩提心, 可以直接修習正行利益眾生, 那也是可以的 但是, 對一般初學者來說, 如果沒有堅固的菩提心攝持, 修法只是為了求得個人解脫, 那也就沒有多大意義 這時不如在發心加行方面多下工夫, 反覆觀修自他平等 相換菩提心, 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以利他發心攝持 這樣可以迅速斷除我執煩惱, 生起無我智慧, 痛苦也就自然消融於利他功德大海之中 而此過程 1013

68 入菩薩行廣釋(下)中暫時現起一些苦受與安樂, 應如華智仁波切所說那樣 : 所有痛苦災難, 應觀為上師三寶的加持, 所有安樂不應據為己有, 而應迴向所有眾生 還有一些人, 將發菩提心當成了文字語言, 成天掛在口頭上念叨, 這樣也沒有多大意義 發菩提心是要你發乎內心, 體諸於實際行動, 如果在內心生不起利他善念, 在行動上一點利濟眾生的善行都沒有, 這種人不可能得到功德 諸大德常說 : 口頭念誦發心並不重要, 從內心真實生起善心很重要 大家可以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與高僧大德們的傳記, 他們並非念念發心儀軌就得到了成就, 而是真實地從內心生起了大悲菩提心願, 在行動上踏踏實實地將此心付諸實踐, 才得究竟成就 作為修習大乘佛法者, 我們理應追隨本師足跡, 從當下做起, 從身邊每件小事做起, 堅定地斷除自我愛執惡習, 而一步步踏向利他安樂大道 若不以自樂, 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 生死亦無樂 如果不能以自身安樂, 真實地替換別人的痛苦, 那麼不但不能成就佛果大安樂, 在生死輪迴中也不會有快樂幸福 要證得無上正覺果, 我們必須發起菩提心, 將自身安樂善根施予一切眾生, 以自身去取受 消除眾生的一切痛苦 如果在自相續中不生起這種自他相換菩提心, 那麼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 便無由證得 佛在 普賢行願品 中說過 :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 1014

69 第八品靜慮生, 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無眾生, 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對本師釋迦牟尼佛與諸菩薩聖眾所作的這些教誡, 我們後學者應如說奉行, 因為這是必然因果規律 華智仁波切也說過 : 整個大乘佛法建立在菩提心基礎上, 如果沒有生起這種利他菩提心, 則無論修何法, 皆不能成就佛果 沒有生起以自樂換他苦的利他之心, 不但不能成就佛果, 處在生死輪迴中也不會有安樂 因為三界中一切暫時的人天安樂, 皆從五戒十善而生, 而所謂善法是由造作者的發心而定 意樂若善地道亦善, 如果有寧損自己而利益他人的善心, 眾生便可得到人天中種種盛事安樂, 如同 母女同溺於恆河 的公案中所說那樣, 母女倆在為河水所淹時, 因心懷 若對方獲救, 我死也無妨 的善念, 死後立即生於梵天, 享受天界安樂 而沒有這種損己利人善念者, 縱然表面上廣行施捨等善法, 也不會得到類似大福德果, 這在許多經論中都有過闡述 作為修行人, 請大家務必詳細觀察自相續, 看看自己是否具足了以自樂換他苦的菩提心, 這是生起一切修證功德的基礎 前幾天, 上師如意寶以是否有自他相換菩提心, 講了很感人的教言 當時上師談到學院裡前一段時間往生了一個名叫華措的藏族尼姑, 大家應該都見過, 平時她經常打掃大經堂 華措臨終前患上了很厲害的病, 非常疼痛, 但她堅強地發願說 : 我現在特別特別痛, 讓天下所有眾生的痛苦一齊加於我身, 以此願減輕他們的痛苦! 在發願聲中, 她趨入了圓寂 上師如 1015

70 入菩薩行廣釋(下)意寶以玩笑方式對嘎多堪布說 : 嘎多堪布, 你看我們學院中的女眾, 她們表面上修行很不好, 而你是一個戒律大堪布, 平時修持很了不起, 但你相續中有沒有華措那樣的自他相換菩提心呢 當然, 這是上師如意寶故意問嘎多堪布, 以此而讓我們其他弟子反省自心 大家應對照華措沙彌尼的修行, 好好地想想 : 如果自己處在同樣情況下, 能否做到這樣呢? 龍樹菩薩在 菩提心釋 中說 : 未持菩提心, 永世不見佛, 輪迴利自他, 亦無其餘法 如果不修持利他菩提心, 修行人永遠無法現見諸佛成就佛果 ; 要利益輪迴中自他眾生, 除利他菩提心法外, 更無其他妙法 如果自己是想成就無上佛果的修行人, 對此應銘記於心 後世且莫論 ; 今生不為僕, 雇主不予酬, 難成現世利 暫且不論自私自利者來世果報如何 ; 在現世, 如果一個人不願委屈自己為人勞作, 雇主也不願支付酬勞給他, 這樣就連今生的小利樂也無法成辦 一個人如果執著自身, 不能利益他人, 這種做法將為今生後世帶來嚴重過患 關於對後世過患, 在此處暫且不論, 因為執愛自身實際上是世間一切痛苦的來源, 這些苦害過患無法一一付之言表, 而且那些對因果規律不信或信心不堅之人, 這種後世過患說得再多, 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因而作者在此為了讓人更容易明白自私自愛的過患, 舉了一個常見事例 在世間, 僕人應該為主人的利益與需求而工作, 不能偷懶顧惜自己 ; 而主人也 1016

71 第八品靜慮應替僕人的利樂著想, 給予他足夠的衣食酬勞, 不能吝惜自己的資財 如果雙方都不考慮對方利益, 僕人不肯賣力, 主人不體恤僕從, 那麼這種後果也就不想而知 : 主人的事業無法圓滿成辦, 僕人的衣食生活無法滿足, 兩敗俱傷, 誰也得不到好處 這種苛刻吝嗇的主人與偷懶不忠誠的雇工, 在世間經常可以見到, 而他們的結局, 也就是一團糟 因而許多世間智者, 也看出了這一點, 教導世人處處應將心比心, 以利人善行善心為高尚, 以損人利己的心念行動為羞恥 作為出世修行人, 對此理應更為清楚, 如果不能生起利益他人之心, 不修持自他相換, 就連世間蠅頭小利都無法成辦, 那麼出世解脫大事業, 怎有可能成辦呢! 利他能成樂, 否則樂盡失 ; 害他令受苦, 愚者定遭殃 利他, 能使自己成就今生後世的安樂 ; 自利, 則會失去一切圓滿安樂 ; 如果為了自利而傷害他人使他受苦, 這種愚人一定會遭受災殃 一切安樂根源是利他善法, 一切禍殃根源, 是損害他人的惡業, 這種因果報應, 人們都有過感受 經歷 一個人如果能一心利他, 則能獲得一切安樂, 因安樂之因即是利他善法, 從世間到出世間, 眾多世間善士及出世修行人, 都以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一點 如本師及諸多成就者因生生世世利他而成就, 而眾生因生生世世追求自利, 不但未成無上安樂果, 反而墮入苦海, 失去了安樂 如果我們執愛自我, 不僅無法生起利他菩提心, 圓滿證悟成就, 就連暫時安樂也無法成辦 1017

72 入菩薩行廣釋(下)如果為了自利, 不惜傷害別人, 令其他眾生受苦, 造作這種惡業的人, 無疑是極端愚昧者 賢愚經 中說 : 雖微小罪惡, 勿輕謂無害, 火星雖微小, 能燒草山積 傷害他人的惡業, 雖然看來很小, 然而它帶來的果報, 卻是於千百萬劫墮落地獄受苦 不僅在後世, 對現世來說, 有些人愚癡無知, 一心懷著損人利己的念頭, 不停地謀害別人, 他們的下場必然會悲慘至極 在現實生活中, 人們可以現量見到, 那些一向行凶作惡, 偷盜搶劫 坑蒙拐騙他人者, 最終必然作法自斃, 自食其果 這方面在世間智者中也有很好的言論, 如古人說 :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佛法中說得更細緻, 如 寶積經 中云 : 從諸善業感安樂, 得見無邊諸佛土 ; 從不善業感眾苦, 墮諸惡趣燃燒處 對這些因果, 我們既然已經了知, 理應徹底認清自利過患與利他之功德, 而努力趨入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的安樂道 丑四 ( 是故必要相換 ): 世間諸災害 怖畏及眾苦, 悉由我執生, 此魔我何用? 世間一切災害 恐怖和痛苦, 都是從我執而生, 那麼我還留著這個惡魔做什麼呢? 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 經常要遇到地水火風 猛獸惡人 非人星曜等種種災害和怖畏 ; 無論在六道中哪一道, 也免不了行苦 變苦 苦苦三大痛苦逼迫 而這一切災害 怖畏和痛苦, 究其根源皆是由我執而生 月稱菩薩在 入中論 中說 : 最初說我而執我, 次言我所 1018

73 第八品靜慮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 眾生墮入如同水車一樣輪轉不休的生死輪迴, 飽受種種無有自在的痛苦, 其根因即是人法兩種我執 其粗重明顯的痛苦, 由人我執而生, 其細微痛苦由法我執而生 因此, 無明我執實際上是帶來一切痛苦災害的大魔, 空行母瑪吉拉准卓瑪說 過 : 有礙魔與無礙魔, 喜樂魔與傲慢魔, 此亦繫屬 ( 我執 ) 慢魔中 一切令人恐懼痛苦之魔, 都是我執傲慢之魔所生, 而且 魔勇即我執, 斷執魔名斷, 若能斷除我執, 即斷一切魔鬼之名 密勒日巴尊者對山崖羅剎女也說過 : 比你更為惡劣之魔即我執, 比你更多的魔是意識, 比你變動更快的是分別 根霍仁波切在注疏中說 : 我執, 就是所謂的日扎魔, 即能摧毀三界眾生的大魔 翻開那些成就者的教言, 這類教誡比比皆是 因而對我執這種生死眾苦之根本, 對這種使自己長久陷於生死輪迴苦海的大魔, 為何還要執愛而不斷捨, 還要留著它做什麼呢? 難道自己所受苦難還不夠嗎? 作為初學者, 若能真正從內心對我執的過患生起認識, 那麼在遇到自他相換菩提心時, 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趨入, 將這種禍害根源的我執, 強力地鏟除消滅 我執未盡捨, 苦必不能除 ; 如火未拋棄, 不免受灼傷 假如不能完全捨棄自我愛執, 必然不能根除一切自他的痛苦, 就像不拋棄手中的火, 便難免受灼傷一樣 此處所言的我執, 與中觀諸論中所言的我執有所不同, 它是在薩迦耶見引起的我執基礎上, 捨棄他眾而執愛自我的愛執 一個人不能徹底放下這種愛執, 痛苦便 1019

74 入菩薩行廣釋(下)會連續不絕, 那麼也就不用說什麼根除他人的痛苦了 對此每個人都應該有體驗, 比如說我們平時對自己身體 生命 財產等等, 如果很執著, 那麼天氣冷熱 身體四大變化 小偷擾亂 這一切都要引生痛苦, 而且執著越深越多, 受的痛苦也就會越多越劇烈 乃至對自己執愛有一絲未斷, 就免不了痛苦, 因這種執愛是一切痛苦之源 作者在此將自我執愛者比喻成用手執火的人, 在火焰沒有被拋棄之前, 他無疑少不了灼燒之苦, 即使他痛得大喊大叫, 拼命掙扎, 但不放下火團, 痛苦就不會離開, 如果放開火團, 遠離了這種痛苦之源, 灼燒之苦也就不會無因無緣找上他 ; 同樣, 我執實際上是三界火宅中的毒火, 在沒有遠離這種毒火之前, 痛苦不會無因無緣停息 噶當派格西說過 : 一切痛苦的來源是 我, 所以 我 是應該遠離和拋棄的禍根 大家要仔細思維這些教言, 平時我們總覺得生活中痛苦不斷, 而對他人所遭受的違緣苦難, 一般人卻毫無苦受, 對此淺顯易見的事實, 我們都明白, 那自己為何不盡快放棄自我執愛, 而努力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呢? 故為止自害, 及滅他痛苦, 捨自盡施他, 愛他如愛己 所以為了止息我執造成的自我傷害, 也為了永遠滅除眾生的種種痛苦, 我應當將自己完全施捨給他人, 愛護眾生如同愛惜自己一樣 如上所述, 自我愛執是世間所有災害 怖畏 痛苦之源, 一個人如果不盡捨這種執愛, 就如同執火不捨, 必遭燒灼 作為有智慧的人, 在明了這些因果關係後, 1020

75 第八品靜慮為了止息痛苦, 應當立即中止自我執愛 ; 而且作為大乘修行人, 都發過願要利益一切眾生, 消除他們所有痛苦, 給予他們一切暫時與究竟安樂, 為此更應及早地斷捨我執, 努力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 將眾生視為己身而加以愛護 如果自己能深刻了知我執的過患, 與自他相換的功德, 對這種修法就會自動趨入, 如同自己在往昔不顧一切地執愛自身一樣, 此時會真誠地為了他人利樂而奮鬥不息 在此, 有些人可能有疑問 : 既然對本來不存在的自我生執愛是一切痛苦之源, 是顛倒迷亂執著, 那麼執愛眾生豈不是一樣嗎? 眾生本來也是空性嘛, 那麼執愛他們也是一種錯誤執著, 同樣是迷亂誤執, 怎麼會有不同結果呢? 不錯, 一切法本來無我, 執愛自我與執愛他人同樣都是分別執著, 但二者雖然都是分別執著, 其結果不同卻於理無違 智作慧論師解釋說 : 燈光與珠光, 誤認為寶珠, 錯覺雖無別, 實義則懸殊 其意是說一個人將燈光或珠光誤認為是寶珠, 這兩種雖然都是錯誤認識, 但其結果, 誤認燈光為寶珠者毫無所得, 而誤認珠光為寶珠者卻能循誤覺得到寶珠 同樣, 執愛自己與執愛眾生雖然都是分別執著, 但執愛自己如誤認燈光者, 空無所得, 而執愛眾生者, 如誤認珠光者, 最終卻會得到殊勝菩提心的摩尼寶 在修行大乘佛法取證無上菩提的正道中, 自他相換是必不可少的一種修法 雖然它是一種分別執著, 但它是隨順解脫之善法, 是通向無上正覺天城的寶梯, 與狹隘自我執愛有著天壤之別 這也像對諸法實有執著與對空性執著, 同樣都是心所分 1021

76 入菩薩行廣釋(下)別, 但實有執使眾生無限地流轉輪迴苦海, 而空性執著卻能引上解脫道, 為我們帶來無上解脫安樂 所以, 應該遣除疑惑, 認識視眾生如同自己的執著有著深遠意義, 應積極地投入修習 意汝定當知 : 吾已全屬他 除利有情想, 切莫更思餘 心意啊, 你一定要了知 : 我已經完全屬於他人, 因此除了利益有情外, 千萬不要再想其餘事了 我們都曾發過誓願要為利眾生而求證菩提, 也理解了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的必要, 因此自己必須從內心生起決心實踐自他相換修法 這種善心需要反覆串習, 才能在相續中深深地扎根, 時刻不忘 因此要經常反問提醒自心 : 心意啊, 你要記住, 我 已經發過誓, 將身口意 財產 善根等一切全部奉獻給眾生了, 我已經屬於別人, 因此你除了想辦法利益主人 一切有情外, 其餘再也不要想什麼利樂自我, 不然, 你就會違背誓言 背叛主人而造惡業 這是修大乘佛法者必須具足的心念, 初學者從內心精勤觀修串習這種認識, 比其他任何善法都重要 我們有些道友, 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夠, 但有些人為僧眾發心做事, 才三兩天或一兩個月就不願幹了, 成天說 自己要修法, 要修大圓滿, 修大中觀, 觀修菩提心 等等 對僧團利益不關心, 一心想著自己, 還說要修菩提心 修大中觀等, 這豈不是在說夢話或笑話嗎? 如果真正能從內心時刻認識到自己已屬於所有眾生, 而生起堅固利他之心, 那即使表面上每天都在幹著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而實際上功德卻是不 1022

77 第八品靜慮可思議, 那些無有菩提心攝受的修法如閉關 坐禪等等, 根本無法與之比擬 阿難請問經 中說過 菩薩具足一法, 能守持一切如來勝法 何為一法, 不捨一切眾生是也 從內心能做到不捨一切眾生, 即能守持如來一切勝法, 因此, 我們除此之外東想西想還有什麼必要呢? 那些一天到晚執著 : 我的善根, 我要修法, 我要坐禪, 我要 這些想法有什麼用呢? 希望有志趨入大乘正道的修行人, 能時刻牢記這點, 時刻保持利益眾生的發心, 而再也不要為自我構築輪迴鐵屋了! 不應以他眼, 成辦自利益 ; 亦莫以眼等, 邪惡待眾生 你不應再用屬於他人的眼等肢體, 成辦自己的利益, 更不能以屬於他人的眼等身肢, 造作惡業傷害眾生 我們在發菩提心時, 已發誓將自身一切奉獻給利益眾生之事業, 既然身口意一切都如是獻給了有情, 那也就不能再當成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而應視為他人所擁有的物品 此處作者以眼睛為例, 提醒修行人記住, 這些眼等身體, 已經屬於其他眾生, 因而不能蠻橫無理地用他人之物謀求自身利益 某件東西已經施給別人了, 然後又自己占用不放, 這種行為以世間規則去衡量, 也是不合理說不通的行為 在梵文本中 成辦自利益 一句原為 為自利而視, 根索曲扎仁波切說過 : 如果這樣直譯, 會更容易理解 因為此句是以眼為例, 說明大乘修行人自身的眼睛等已供施給了一切眾生, 那已經屬於他人, 我們也就不能為自利而搶占它 其他耳根 鼻根 四肢等等, 也同樣是別人的東西, 我們不能再為自 1023

78 入菩薩行廣釋(下)利而無理占用 大家都是發過菩提心的修行人, 如果不想沾染違背誓言 搶奪他人所屬物件的惡業, 對此應時刻牢記 因為自己眼等一切都屬於他人, 那樣也就不能再用來傷害眾生, 邪惡地對待眾生,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就像我們在平時不應以自身眼耳等肢分來傷害自己一樣 不損害有情, 是所有佛弟子共同遵守的戒規, 別解脫經 中說過 : 損害他眾非沙門 作為大乘佛弟子, 自身已完全屬於眾生, 如果再搶用他人身體去損害他人, 無疑更是罪上加罪 昨天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也講得很清楚 : 作為一個受居士戒以上的佛弟子, 千萬不能傷害眾生, 不然戒律又何在呢? 在梵文本中, 此頌後兩句直譯過來, 應為 不應以他手, 為自利而動, 與前兩句意義大致相同 但在所有藏文譯本中, 與如石法師所譯文句相近, 都是說不應以眼等身肢而傷害他人, 如賈操傑大師在注釋中也如是解釋 : 自之眼等, 即不應於彼違悖而行 也可能是當時藏文譯本所依的梵文本, 與現在保留下來的此論梵文本有所不同, 而造成了這種區別 故當尊有情 ; 己身所有物, 見已咸取出, 廣利諸眾生 總之, 應當尊重有情, 以有情利樂為至上, 自己所有東西, 在發現後應盡量取出布施, 廣泛地利益其他眾生 本科判內前五頌, 從兩方面解說了修自他相換的必要 首先, 因為我執是世間一切災害怖畏痛苦的根源, 1024

79 第八品靜慮若不完全捨棄, 便無法止息痛苦, 所以為了消除自他一切痛苦, 應努力捨身施他, 愛護眾生如同自己 ; 從另一方面來說, 我們必須清楚, 自己作為大乘修行人, 已發過誓願將自身一切奉獻給了眾生, 因而已屬於眾生的自身一切, 必須完全為眾生利益而服務, 不能再謀求己利而傷害有情 總結而言, 也就是我們必須全心全力地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 捨自身一切而利樂眾生 作者在此教誡說 : 應當尊有情利益為至上, 而傾自身所有來利濟眾生, 這是大乘行人修習自他相換的原則, 也是每個修行人應自始至終遵循的正道 有情是尊貴的福田, 在助成佛道作用上, 有情與佛相等, 從這方面而言, 修行人焉可不尊重有情呢? 為了斷除自他一切苦難, 圓滿成就菩提誓言, 我們應時刻牢記教言 : 尊重眾生, 時時處處以自身一切施予眾生 密勒日巴尊者也曾說過 : 應當將自己口中的食物都掏出來布施給有情 意思是自己最後活命之物也必須拿出來, 供施給眾生, 完全以眾生利益為重, 而徹底拋棄我執 自己所有物品, 不僅僅是那些有漏財產身體等物, 還包括自己所有善根功德等, 這一切也應全部迴向給所有眾生離苦得樂 學集論 中說 : 吾身及受用, 三世諸善根, 施與諸眾生 阿底峽尊者所作的一個念誦儀軌中亦說過 : 我之善心及功德, 迴向眾生願成佛 修行人能如是以利他菩提心盡施自身一切, 就會如 寶雲經 中所言 : 能圓滿施捨一切, 即能證得菩提 子二 ( 分說對治區別 ) 分二 : 丑一 略說 ; 丑二 廣說 1025

80 入菩薩行廣釋(下)丑一 ( 略說 ): 易位卑等高, 移自換為他, 以無疑慮心, 修妒競勝慢 將自己與卑下 相等及高於己者三種對象交換易 位, 然後毫無疑慮地以易位後的身分, 對易位前的自己 生起嫉妒 競爭 我慢, 藉此而對治煩惱, 修習悲護之心 我們平時看待其他眾生, 往往有三種類型 : 低下 相等與高於自己者 而且因無始習氣, 凡夫眾生總會對卑下者生傲慢, 對與自己相等者生競爭之心, 對高於自己者生嫉妒煩惱, 以此而無法平等生起悲護關懷之心 針對這三種情況, 自他相換修法也分三種方式, 即是對卑下者換修嫉妒, 對平等者換修比賽爭勝之心, 對高者換修傲慢 再詳細一點說, 即是觀想自己分別與這三種對象交換位置, 比如對那些比自己卑下者, 自己與他交換易位, 觀想自己處在他那種卑下地位, 然後對易位前的自己, 面對那個高高在上者, 仔細觀察由此而引生的嫉妒煩惱 以此換位觀察, 我們可以深刻地理解低於自己者的痛苦, 對他生起悲愍愛護之心, 藉此有力地對治自己的傲慢煩惱 當然, 以此相換而引生出來的嫉妒煩惱, 也可一併看破其顛倒可笑本質, 而徹底斷除 對那些與自己相等者或高勝者的修法, 也可以此類推, 以下將有廣說 這三種修法, 當然不是在同時觀修, 因為凡夫相續中, 嫉 爭 慢這三種惡分別念不會同時生起, 而是針對不同對境, 會生起不同惡心 當自己面對某種對境而 1026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4 素人頭家圓夢 65 圓夢 桃城食在好味道 3 5 2000 9 6 5 11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8 素人頭家圓夢 69 透過臉書分享, 用美食料理和粉絲搏感情 3 好手藝 講究的製程, 這些店家習以為常 的事, 對消費者來說卻是最難得的堅持, 3 消費者在找的不就是這樣的好東西? 2000 1500 1000 8 70 素人頭家圓夢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愛上傲嬌老師目次第十七課男人的恢復力是很好的004 第十八課喝酒,是最容易喝出感情的012 第十九課男人急起來,是可以不擇手段的055 第二十課到底,他是可以被打敗的111 第二十一課結果,他才是最後的那個人143 第二十二課這個人,從來都是屬禽獸的162 尾聲好一隻占有慾強大的獸181 屈雲番外愛上甜味棉花糖183 2 古承遠番外 新黑夜裡總會有顆星199 李悠然番外 新週而復始的一天205 屈雲番外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 The Checklist Manifesto The.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4 5 6 clinic Harvard Vanguard Medical Associates 7 8 Li-Fraumeni syndrome 9 intensive carelife support

More information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40 2014 2 494 台灣食蛇龜生存的挑戰 失落的龜樂園 20 台灣的食蛇龜 J. E. Gray 1863 R. Swinhoe J. Reeve 台灣原來還算普遍的食蛇龜, 也名列投機者高價競逐的少數物種之一, 前景令人擔憂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0.07 8.25 2 40 5 16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2014 2 494

More information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須崎動物醫院院長 須崎恭彥 著 高慧芳 譯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五大有效營養素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6 -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1 6 6 1-1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慈悲的力量 目錄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二 世界的希望在教育 9 三 奉獻他人完成自我的人生旅程 16 四 根與芽 與 心六倫 一條相同的道路 20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主持人 ( 以下稱主 ): 珍古德 ( 以下稱珍 ): 4 慈悲的力量 聖嚴法師 ( 以下稱師 ):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5 主 : 珍 : 6 慈悲的力量

More information

<B8D5C5AAA5BB2E706466>

<B8D5C5AAA5BB2E706466> 5 2 LION TEL 0136 43 2882 http://hokkaido.lion-adventure.com/ 3 3 5.5 4 5 34 35 PART 1 P110 15 15 20 27 42 PART 1 43 24 44 PART 1 45 KONG P97 50 P43 PART 2 90 30 51 52 3 4 2 3 P43 3 4 56 7 2 1 57 PART

More information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250 本資料僅提供醫護人員衛教使用 ............... Zytiga... Zytiga... Zytiga... 2 3 4 5 6 7 8 9 Zytiga... 10 Zytiga... 10...... 13 18 Zytiga Zytiga 2 25% 3 PSA PSA 3~4 ng/ml PSA bone scan CT scan MRI 4 5 攝護腺癌之治療 治療方面

More informatio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 20114460台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 台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 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 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1992 199212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1998 1996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7.22 34 1 6 20114460 7 8 201144604

More information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e. 1 041 Case. 2 048 Part 3 & 客 廳 PREVIEW Case. 3 057

More information

Hella LED 前燈 日行燈 Hella

Hella LED 前燈 日行燈 Hella 38 2012 4 472 汽車安全的人因工程 汽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但在便利的背後, 也帶來生命財產的損失 運用人因工程可以發展有效的安全對策, 減少車禍的發生與降低其嚴重性 1885 1908 1302,000 5,000 亮不亮有關係 daytime running light, DRL Hella 1977 20082011 LED 前燈 日行燈 Hella 2012 4 472 39 40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鄭燕祥教授演講座座無虛席專題追蹤電子學習電子學習如何提升 學與教 模式? 學與教博覽 2010 論壇直擊報道 整理 : 蘇家輝 2 學與教博覽 2010 於本年 7 月 15 日至 17 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其中 電子學習提升 學與教 模式 論壇邀請了多位學者 專家和官員就相關話題發表意見, 當中不乏具啟發性的觀點, 值得老師參考和細思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本章大綱 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定義人體組成的層次身體系統介紹恆定 正回饋 負回饋恆定正回饋機轉負回饋機轉解剖語言解剖學姿勢身體剖面體腔背側體腔腹側體腔腹部四象限分法與九分法四象限分法九分法 學習目標 1. 能了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定義及範圍 2. 能了解人體組成的各個階層 3. 能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 4.

本章大綱 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定義人體組成的層次身體系統介紹恆定 正回饋 負回饋恆定正回饋機轉負回饋機轉解剖語言解剖學姿勢身體剖面體腔背側體腔腹側體腔腹部四象限分法與九分法四象限分法九分法 學習目標 1. 能了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定義及範圍 2. 能了解人體組成的各個階層 3. 能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 4. 第一章 本章大綱 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定義人體組成的層次身體系統介紹恆定 正回饋 負回饋恆定正回饋機轉負回饋機轉解剖語言解剖學姿勢身體剖面體腔背側體腔腹側體腔腹部四象限分法與九分法四象限分法九分法 學習目標 1. 能了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定義及範圍 2. 能了解人體組成的各個階層 3. 能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 4. 能了解人體恆定的機轉 5. 知道人體的解剖語言 6. 能明白人體各項解剖面的定義 7. 能清楚了解人體的主要體腔及重要器官位置的敘述方式

More information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樂音或噪音! 頻率與音高 6 215 2 56 44 16 25, Hz 2 2 K Hz 27.5 4,186 Hz 2196.16 47 13289.75 9397.27 77 8372.2 5587.65 4186.1 3729.31 44. 261.63 41.2 32.7 27.5 18.35 16.35 2 25 5 Hz 1 k 27.5 4,186 Hz 63 125 2 k 4 k

More information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54 204 0 502 仿生飛行 從人類飛行器談起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UAV micro aerial vehicle, MAV 5 cm 0.5 0 log 0.5 (P V 2 ).5 2.5 2 log (b) P V 2 b b 希望製作一架微型飛機像鳥類或蝴蝶那麼小, 就得向會飛的動物學習飛行技巧了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1,000 kb 100 六方體鑽石形成 Km ,000 1,500 2, Kb 5 1, Kb a 0 a 0 = nm 4 : Steve Sque, com/ :

1,000 kb 100 六方體鑽石形成 Km ,000 1,500 2, Kb 5 1, Kb a 0 a 0 = nm 4 : Steve Sque,  com/ : 54 2014 1 493 天然鑽石的誕生 3,500 10 2012 9 10 2 Popigaikimberlite 1960 鑽石的真面目及變形 1915 W.H. Bragg W.L. Bragg X unit cell 18 8 8 6 6 4 1,000 kb 100 六方體鑽石形成 200 150 Km 50 10 1 0 500 1,000 1,500 2,000 4 50 Kb 5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百變的 廚房世界 廚藝與感官的饗宴 5 26 2014 2 494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2014 2 494 27 28 2014 2 494 食物的物理變化 5 廚房好比是一個食物實驗室, 運作時, 都在進行無數的物理與化學變化, 才能把樸實的原料食材轉為一道道令人驚嘆的美味 食物的化學變化 C 2014 2 494 29 62 65 廚房的魔術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1 壹 研究動機 一般而言 傳統大三弦琴碼的擺放位置 圖 1 大約在琴鼓下方 由下往 上三分之一的地方 約 8.5 公分 但是這種擺法 學生在初學大三弦時 左手 常伴隨著指距較大 音準較難以掌握的困擾 為解決這個技巧上的問題 必須不 斷練習將手指指距撐開 並在琴桿上做記號來加以輔助 圖 1 傳統琴碼三分之一的擺放位置 8.5 公分 目前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談龍建教授 採取將琴碼位置 往上移至 五度音

More information

CU0594.pdf

CU0594.pdf 8 SOHO 1 3 003 SOHO SOHO Coder Programmer HTML CSS PHP JavaScrip 009 LECTURE 1-1 1 048 PART 2 LECTURE 1-1 1 049 SOHO Landing Page Landing 050 PART 2 LECTURE 1-1 1 SEO SEO P.093 SEO SEO SEO SEO SEO 051

More information

防疫學苑系列 011 Handbook of Tuberculosis Contact Investigation 調查手冊 ... 2.. 7...13...15...20...20...26...29...41...43...54...62...66...72 4 5 / 6 7 8 1. 2. 3 9 1. 2. 3. 4. 10 (1) heroin smack morphine Opium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1

1 機甲戦記ドラグナー 機甲戰記龍騎兵 ( サミー (SAMMY)) 八通屋育樂事業有限公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攻略本是引至日本遊戲攻略說明, 內容僅供參考, 一切演出以官方為主, 若有任何錯誤或問題敬請告知, 我們會盡快改善, 謝謝 本書圖片取材自網路 1 2 3 從空白轉輪飛出龍騎兵, 發展戰鬥演出 4 5 6 7 8 9 轉輪排列 役構成 有效線 只有中線有效的

More information

1

1 スカイガールズ 2~ ゼロ ふたたび ~ 天翔少女 2~ 零再現 ~ ( 高砂 ) 八通屋育樂事業有限公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攻略本是引至日本遊戲攻略說明, 內容僅供參考, 一切演出以官方為主, 若有任何錯誤或問題敬請告知, 我們會盡快改善, 謝謝 本書圖片取材自網路 1 2 3 4 «SKY BIG BONUS7» 5 6 7 8 9 轉輪排列 役構成 有效線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1

1 戦国コレクション 2 戰國大亂鬥 2 (KPE) 八通屋育樂事業有限公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攻略本是引至日本遊戲攻略說明, 內容僅供參考, 一切演出以官方為主, 若有任何錯誤或問題敬請告知, 我們會盡快改善, 謝謝 本書圖片取材自網路 1 2 舞台 3 4 5 6 7 8 9 10 11 轉輪排列 役構成 有效線 只有中線有效的 1 線機 12 打擊方法 @ 通常時的打擊方法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R ( ) .5..5 2.. 2.. 2 4 5 7 7 7 7 7 8 8 8 0 0 2 4 5 5 5 7 8 8 PC 0 安全注意事項及緊急處理方法 請務必遵守 警告 發生異常或故障時 應立即停止使用 拔 下電源插頭 恐會導致冒煙 起火 觸 電 異常或故障事例 即使接上電源開關有時也不會運轉 插拔電源線時 有時通電有時不通電 運轉中 有燒焦味或異音 本體部分變形或異常發熱 請立即連絡服務站進行檢查及修理

More information

X 傳統育種技術 分子育種技術 基因改良育種

X 傳統育種技術 分子育種技術 基因改良育種 06 2015 7 511 72 92? 2010? X 傳統育種技術 1960 1980 30 60 20 分子育種技術 5 10 3 5 基因改良育種 2015 7 511 07 改良後的基因及其生產的蛋白質都需經過嚴格的動物及田間生物安全試驗才會上市, 程序就跟新藥一樣 20 基改產品禁得起考驗 12 2013 1.75 50 1 5 1996 80 2013 156 35 21 6 90 08

More information

8 3C 3C 4 1 2 3

8 3C 3C 4 1 2 3 8 3C 3C 4 1 2 3 01 05 06 08 10 11 14 17 21 25 職業性下背痛防治手冊 腰好酸噢 志明和春嬌是一 對恩愛的夫妻 我也是 我們一起 去看醫師吧 01 我的腰還是不舒服耶 職業性下背痛防治手冊 下背痛小故事 02 老婆 我幫你按摩 診斷出是腰椎椎間盤突出 必須接受物理 治療 由物理治療師教導如何做運動 並 注意正確的姿勢動作 讓病症緩解 否則 症狀持續惡化 可能需要手術

More information

Prologue

Prologue 我想把妝化好 Prologue 365 Mr. Right Good Contents Prologue 03 Chapter 1 化妝的基礎 肌膚和眼神的表現 1 14 2 16 3 & 18 4 & 22 5 24 6 26 7 28 8 30 9 32 10 33 11 34 12 36 13 38 14 40 15 42 16 43 17 46 18 Q&A 47 Chapter 2 化妝的核心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讲义

入菩萨行讲义 入菩薩行廣釋(上)入菩薩行廣釋 寂天菩薩造頌堪布索達吉講著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無邊眾生, 請大家發無上菩提心! 今天傳講主述菩提心之 入菩薩行, 此論是一切諸佛菩薩之同行道, 修持一切安樂之因, 一切有情善聚之源 作為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佛子, 不論你是修顯宗或密宗, 這部論典極為重要

More information

3C 8 3C 3C 3C

3C 8 3C 3C 3C 3C 3C 8 3C 3C 3C 3C 01 03 05 07 11 13 15 19 21 25 3C 3C ᆃ ڌ Ҙ ѣ ᕇ ሀ 媽媽呢 而且你的左眼有黃斑部出血 的情況 需要注射眼內藥物 才能緩解出血 你的視力從1.0 降到0.2囉 長時間上網 生理上也出現眼 睛 肩頸 腰酸背痛等不適情 形 心理及生活更嚴重受影響 ĉ ĉ 低頭族預防手冊 3C 很好 破第二百關了 01 ቘ Ă ᔘ ѣ โ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苦難地球 2012 黑暗勢力 POP 2010/12 POP

苦難地球 2012 黑暗勢力 POP 2010/12 POP 寧靜致遠 19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光明正大法王子 光明的密碼 POP POP POP POP POP POP POP POP 心靈經驗 POP 2010/12 苦難地球 2012 黑暗勢力 POP 2010/12 POP 釋放自己 223 75 Dark Matter 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 WIMP D a r k Energy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1. 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諸典 2. 淨蓮法師廣論白話譯本 3. 日常法師廣論淺釋 4. 修印法師廣論講解光碟片

More information

96030_catering.ai

96030_catering.ai 第45期 2009年6月 引言 體力處理操作 即人力提舉及搬運 在日常工作中是在所難免的 而不正確 的體力處理操作 容易導致肌肉筋骨勞損甚至身體受傷 2008年在飲食業 及旅遊業因提舉及搬運而受傷的意外數字佔整體約14%及20% 而業內一 些工作崗位經常涉及體力處理操作 例如 食肆的樓面和廚房員工 酒店的行李 員和房務員 領隊 導遊或司機 亦時常會協助旅客以人力提舉及搬運行李等 所以他們要緊記有關的危害控制方法和安全要點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百零五节课

第一百零五节课 第一百零五節課第一百零五節課 前文已介紹過 願菩提心 的學處, 即自他平等 自他交換 自輕他重 今天開始講 行菩提心 的學處 行菩提心一旦在相續中生起, 功德就會日日夜夜增上 如 入行論 第一品中云 : 即自彼時起, 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 量多等虛空 生起行菩提心以後, 從那時起, 即使在某些時刻你並未憶念利他, 比如睡眠或放逸時, 但善根福德仍會不斷增上, 其量無有邊際, 猶如虛空 學過 入行論

More information

1230-booklet-13-14

1230-booklet-13-14 CHUNG FUNG CHARITABLE FOUNDATION LIMITED www.chungfung.org.hk 02 03 04 中國健康工程 05 團友吳偉明更即興詠詩二首, 以誌此行 : 06 中國健康工程 07 08 中國健康工程 我們計劃在江西 貴州等貧困鄉鎮選擇適合地點 祈望有其他善長願意捐建, 多多益善 感謝所有善長, 松峰之友的捐獻與支持 各位的善心, 愛心與熱心令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More information

- ( 青少年篇 ) ( ) 40043 32 12 10 (04)2229-1661 40043 32 12 11 (04) 2229-5550 (04) 2229-5607 10041 2 2 203 (02) 2371-1406 (02) 2371-1478 lourdes@ms42.hinet.net www.lourdes.org.tw 2015 9 2 台灣露德協會 6 8 9 12 16

More information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54 2015 1 505 新興的中東呼吸症候群 冠狀病毒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忘記過去的人, 注定要重蹈覆轍 2012 4 Zarqa 13 2 2012 9 WHO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 11 MERS 9 2

More information

,400, ,400, %2.0% ,200, / / , / /

,400, ,400, %2.0% ,200, / / , / / 2011 5 31 1514,336 200820092010 201010-11 10-11 2010 200820092010 6 302010 12 31 720,000780,000760,000250,000 309,400,000 360,400,000 353,200,000 123,700,000 19 15 33435 514 2010 IELTS TOEFL 2010 12 60%

More information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4) 屬於家長的感動 回首來時路點點滴滴 ( 特生 / 禮綸爸爸 ) 81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儲存愛的能量 ~ 為 1 比 1 特教加油 ( 特生 / 承恩爸爸 ) 9 4 7 5 83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ADHD( ) 4 4 2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84 28 1 28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求學 1925 Mount Holyoke Alpha Omega Alpha 4,000 走入麻醉科領域 Dr. Allen Whipple, : changingthefac

求學 1925 Mount Holyoke Alpha Omega Alpha 4,000 走入麻醉科領域 Dr. Allen Whipple, :  changingthefac 36 2015 7 511 Apgar Score Virginia Apgar, 1909-1974 1953 http://www.nlm.nih. 家世背景 Public Domain Image) 1909 6 7 Westfield, New Jersey Helen Clarke Charles Emory Apgar 1915 W2MN gov/changingthefaceofmedicine/

More information

42Contents

42Contents 42Contents 06 12 14 22 08 10 04 5 - 5 Preface WHO 101 102 29.8 33.7 25.6 29.5 34.3 24.3WHO 2000 2004 The Global Strategy on 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WHO 9 2025 邱淑媞 103 6 4 9 2012 29.8% 7.1%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2010/03 1. 2. 3. .. . 14 * (Certification) Certification) 1. 2. 3. ( 5~15%) 4. 5. 20% 企業看證照 具加分效果 機械專業證照至今已獲得120家機械相關企業的認同與支持 企業表達認同的具體作法包含 給予獲證考生優先面試的機會 運用此認證 作為公司招募員工時確保所錄取之新 人基本能力的方式 鼓勵員工報考 提升專業能力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K-16K K23.5K K29K fl 29K44K

contents K-16K K23.5K K29K fl 29K44K 172 悠活臺南旅遊別冊 NO.17 contents 01172 12.5K-16K 04 06 08 09 16K23.5K 10 12 1423.3 23.5K29K 15 16 17 18 19 708016 062991111 226 062726988 fl jitainan@gmail.com 29K44K 22 23 24172 24 25 本期改以臺南公路小旅行帶著大家認識大臺南各區景點,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60 35 ä ü ä ü ß 單一立法 附屬立法 非行政類附屬刑法 非行政類之 特別刑法 ü ü 非行政類之附屬刑法 行政罰 非行政類刑法 ß ä 包含秩序違反法及普 通刑法 輔助刑法以 外附有行政罰處罰的 法律, 其法律效果主 要為罰鍰 行政犯 這塊領域在概念上不存 在, 究係刑事犯或行政 犯, 其歸屬問題乃本章 所欲探究者

More information

校園倫理 25 觀念作育英才, 相互愛敬 實踐因材施教, 潛移默化引導正確的人生觀增進溝通與合作明訂法令, 保障權益 自然倫理 32 觀念自然是人類共有的大身體珍惜唯一的地球 實踐少砍樹, 多種樹美化環境保護水資源重視水土保持以身作則, 帶動他人 場倫理 42 觀念良好互是職場倫理的根本 實踐互助互

校園倫理 25 觀念作育英才, 相互愛敬 實踐因材施教, 潛移默化引導正確的人生觀增進溝通與合作明訂法令, 保障權益 自然倫理 32 觀念自然是人類共有的大身體珍惜唯一的地球 實踐少砍樹, 多種樹美化環境保護水資源重視水土保持以身作則, 帶動他人 場倫理 42 觀念良好互是職場倫理的根本 實踐互助互 法鼓山的新時代倫理觀心六倫 目錄 前言 3 家庭倫理 9 觀念家庭是社會的基石 實踐多付出, 不計較舉行家庭會議提昇家庭教育善用 四它 制定家庭規約延伸家庭倫理到社區關懷 生活倫理 17 觀念和世樂群, 對生活負責資源有限, 珍惜共享 實踐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徹底做好資源回收廢棄物再利用避免製造噪音 校園倫理 25 觀念作育英才, 相互愛敬 實踐因材施教, 潛移默化引導正確的人生觀增進溝通與合作明訂法令,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NO.586 TAIPOWER 7

NO.586 TAIPOWER 7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不眠不休為台灣供電的台電人 除了埋首於忙碌的工作外 為了精進技能 創新管理 每隔一段時間就得到訓練所充電 台電訓練所 60 年來 無論軟硬體設施 課程內容 和教學型態都與時俱進 從新進到在職 超過 40 萬人次的台電人在這裡充電 透過訓 練所的核心理念和台電人接受訓練的過程 可以窺見台灣電力能夠穩定永續和創新發展 與台電的訓練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台電訓練所的所訓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Contents 前言 3 Part 1 營養篇 : 愛上你的飢餓 1 _12 2 _16 3 _22 4 _32 5 _37 6 _45 7 _53 8 _64 9 _72 10 _79 11 _96 12 _99 13 _108 Part 2 健身篇 : 想要強壯的身體 14 _118 1

目錄 Contents 前言 3 Part 1 營養篇 : 愛上你的飢餓 1 _12 2 _16 3 _22 4 _32 5 _37 6 _45 7 _53 8 _64 9 _72 10 _79 11 _96 12 _99 13 _108 Part 2 健身篇 : 想要強壯的身體 14 _118 1 The Law of Hunger, the Science of Strength, and Other Ways to Love Your Amazing Body 目錄 Contents 前言 3 Part 1 營養篇 : 愛上你的飢餓 1 _12 2 _16 3 _22 4 _32 5 _37 6 _45 7 _53 8 _64 9 _72 10 _79 11 _96 12 _99 13 _108

More information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43,1052,272 791222101452 2014719 58339347 396634355 196413164 28269 26 27 28 29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pdf

pdf 1 3 7 31 55 81 109 141 151 181 4 入 座 與 出 座 目 錄 3 金剛薩埵修法 清淨罪障之殊勝道 221 4 曼茶羅修法 積累資糧之殊勝方便 251 四 上師瑜伽 283 附 錄 1 薩迦派三十七堆曼茶羅修法 319 2 大圓滿龍欽心髓 內加行修法 327 3 前行念誦儀軌 開顯解脫道 393 4 新書預告 433 5 入 座 與 出 座 五加行的修法 主要內容分三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家具使用說明書_實體版2016.9

家具使用說明書_實體版2016.9 續上頁 居家甲醛對策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甲醛會緩慢地釋放於空氣中 因此平時就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尤其新居落成時 請盡量將窗子開到最大 以利通風透氣 由於室內溫度 溼度升高時 會大量釋放甲醛 在夏季或梅雨季節 室內經常長時間處於密閉狀態 請特別謹慎注意 此外 若屋內有數個窗戶時 建議保持至少2 扇窗的通風 收納家具用游離甲醛吸附紙/4入 160元 主成分為多孔天然礦石與紙漿 並添加具吸附 分解效果的胺基酸

More information

newsletter.indd

newsletter.indd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14 15 15 16 17 18 19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28 29 30 30 31 32 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C3C Creative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20 Calvi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327\244\337\244K\271|\272K\255n.doc)

(Microsoft Word - \255\327\244\337\244K\271|\272K\255n.doc) 修心八頌重點摘要 卻殿仁波切 2009.03.25 於經續法林開示 釋法賢整理 * 調整聞法動機 思惟為了要饒益等同虛空般無量無邊的如母眾生, 所以務必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佛果位, 以此動機而聽聞 所聽聞的法是大乘法, 是噶當派大善知識朗日塘巴撰著的 修心八偈 * 撰者及傳承及傳承簡介 所謂的修心也就是菩薩的修行, 配合取捨法而修的行持, 稱為 修心修心 菩提心的修持有兩個傳承 1. 釋尊 彌勒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3. ( 41 ) 1 ( ) ( ) ( ) 2 (a) (b) ( ) 1 2 負責人是指負責處理保險代理人的保險代理業務的人士 業務代表是指代表保險代理人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士 如保險代理人聘用上述人士 ( 例如該保險代理人是法人團體 ), 則其負責人及業務代表須向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登記 保險代理

3. ( 41 ) 1 ( ) ( ) ( ) 2 (a) (b) ( ) 1 2 負責人是指負責處理保險代理人的保險代理業務的人士 業務代表是指代表保險代理人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士 如保險代理人聘用上述人士 ( 例如該保險代理人是法人團體 ), 則其負責人及業務代表須向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登記 保險代理 CB(1)1919/04-05(05) ( ) 2. ( ) 40% 50% 3. ( 41 ) 1 ( ) ( ) ( ) 2 (a) (b) ( ) 1 2 負責人是指負責處理保險代理人的保險代理業務的人士 業務代表是指代表保險代理人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士 如保險代理人聘用上述人士 ( 例如該保險代理人是法人團體 ), 則其負責人及業務代表須向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登記 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在決定某人是否適當人選時,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讀 理 念 讀 讀 論 來 例 不 了 良 讀 讀 力 力 讀 不 力 更 力 讀 更 了 讀 略 力 讀 樂 讀 識 識 讀 理 識 力 力 了 讀 讀 勵 論 識 讀 讀 讀 立 讀 落 行 年 度 讀 讀 讀 年 度 領 讀 樂 念 識 度 良 讀 欄 讀 論 讀 度 利 讀 讀 六 勵 良 略 歷 略 歷 路 讀 利 連 讀 年 路 讀 讀 讀 理 更 讀 連 1 老 老 六 良 讀 讀 讀

More information

<B0EAA467A4CEA4BDA640AA76B27A4E6F2E31332E706466>

<B0EAA467A4CEA4BDA640AA76B27A4E6F2E31332E706466> 8 2015 2016 104 55 619 5,598 26.37 65 293 8,579 12.51 1 2 4 55 2008 1991 199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2 active ageing WHO, 2002 2015 103 150 2014 19.7 2061 9 82 65 7 ageing 65 2014 2025 2018

More information

第六章 按摩与保健 205 图 6唱 17 常用穴位示意图 三 选穴原则 穴位按摩是针对穴位进行点 按 揉 推等多种手法的刺激 引起局部出现 酸 麻 胀 痛或温热感觉 一般每天按摩 1 2 次 每次可选用 3 6 个 对 穴 位交替进行按摩 同时 穴位的选择应根据人体的体质和病情 从全身的穴位中 选出一些对某种病症有效的穴位 也称配穴 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一 一般规律 虽然全身的穴位很多 每个穴位的主治功能又有不同

More information

2015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71005 臺南市永康區南臺街 1 號 E-mail:rusen@mail.stust.edu.tw WEB:http://rusen.stust.edu.tw TEL:+886-6-2435163 FAX:+886-6-2435165 2 0 1 5 年 0 5 月 2 0 日 2015... 2... 3... 4... 6... 6... 7....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第三课

第三课 第六十八課第六十八課 下面繼續學習藏傳淨土法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 道友們應該時常有這樣的正念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 大家不要把佛法的學習看成參加氣功培訓 企業員工教育等世間法的學習, 雖然這些都是學習, 但無論從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來看, 學習佛法和學習世間法都有很大的差別 這個差別並非來自講者和聽者, 很多佛法的講者和聽者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和世間法的講者和聽者並沒有很大差別, 主要是所講之法有差別,

More information

Intellectual Reserve, Inc 2014, /15 3/15 My Path to Self-Reliance

Intellectual Reserve, Inc 2014, /15 3/15 My Path to Self-Reliance 邁向自立之路 104 15 Intellectual Reserve, Inc 2014, 2015 3/15 3/15 My Path to Self-Reliance 12378 265 ? 15 srsldsorg/videos? 2??? 29 34?? 10? 28 18 29 34 28 18 3-7 4-5 srs.lds.org/report srs.lds.org/videos 3

More information

Cycling in NZ130305

Cycling in NZ130305 P 1 TOPIC CYCLING IN NZ P 2 P 3 1 新西兰元 /1.5L P 4 青春没有终点, 旅途永 无穷尽! P 5 穷游 网倡导的穷游精神, 是 一种背上 行囊, 清爽上路, 简朴 行 走, 自由 心灵, 穷尽天下美景的潇洒 生活 方式 P 6 尊重当地 人, 保持开放的 心态, 享受旅途中的 一切 旅途的每 一次等待, 每 一次迷路, 说不定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P 7 不去穷游的借

More information

2 3 5 6 9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3 36 37 38 1 (ISBN) (reg_no) (ISBN) 2 Dreamweaver (SQL) 1.? 2.? 3.? 4.? 5.? 6.? 3 ( ) (reg_no) (ISBN) 4 10 11 5 (library) 6 (library) (library) (library)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