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Transcription

1 弥勒五论 一 辨法法性论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2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3 辨法法性论颂

4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颂 弥勒菩萨造 法尊法师译 梵语云 : 达磨达磨大布别嘎嘎热嘎 藏语云 : 秋秋尼南巴结巴策累俄雪巴 汉语云 : 辨法法性论 顶礼怙主慈氏! 由知何永断, 有余所应证, 欲辨彼等相, 故我造此论 当知此一切, 略摄为二种, 由法与法性, 尽摄一切故 其中法所立, 即是说生死, 法性所安立, 即三乘涅槃 此中法相者, 谓虚妄分别, 现二及名言 实无而现故,

5 弥勒五论一 /2 以是为虚妄 ; 彼一切无义, 惟计故分别 复此法性相, 无能取所取, 能诠所诠别, 即是真如性 无而现故乱, 即是杂染因, 如现幻象等, 有不现亦尔 若无及现中, 任随一非有, 则乱与不乱, 染净皆非理 此二非即一, 亦复非别异, 以彼有无事, 有别无别故 由六相悟入, 诸法为无上, 谓相与成立, 及非一非异, 所依共不共, 悟入能所取, 现似而非有 其中相成立, 及非一非异, 如略标中说 诸于何流转, 说彼为所依? 谓情界器界

6 辨法法性论颂 /3 器界即为共, 如共同所了 ; 有情界有共, 复有诸不共 托胎生名言, 摄受与治罚, 饶益及违害, 功德并过失, 由更互增上, 互为因故共 依及诸了别, 苦乐业死生, 系缚与解脱, 彼九不共故, 名不共所依 共现外所取, 实即能取识, 以离其内识, 外境义非有, 是共同性故 于余不共识, 为所取等义, 谓他心等法, 等引非等引, 诸能取识前, 更互非境故 于非等引时, 自分别现故 ; 于诸等引前, 三摩地行境, 现彼影像故 以所取若无,

7 弥勒五论一 /4 亦无似能取, 由此亦成立, 无似能所取 然由无始来, 等起而成立, 二取悉非有, 亦善成立故 由六相悟入, 法性为无上, 谓相与依处, 抉择及触证, 随念并悟入, 到达彼自性 相如略标说 ; 处谓一切法, 及一切经等 ; 其中抉择者, 谓依大乘经, 如理作意摄, 一切加行道 ; 触为得正见, 故以真见道, 现前得真如, 所以亲领受 ; 随念谓修道, 为除诸垢故, 于前所见义, 菩提分所摄 ; 悟达彼自性, 谓真如无垢, 一切唯真如, 显现彼即是, 转依圆满成

8 辨法法性论颂 /5 由十相悟入, 转依为无上 : 入性物数取, 别所为依住, 作意及加行, 过患并功德 其悟入自性, 谓客尘诸垢, 及与真如性, 不现及现义, 即无垢真如 悟入物体者, 谓共器界识, 真如性转依 ; 及契经法界, 真如性转依 ; 并诸非所共, 有情界内识, 真如性转依, 悟入数取趣, 初二谓诸佛, 及诸菩萨众, 真如性转依 ; 后亦通声闻, 及诸独觉者 悟入差别者, 谓诸佛菩萨, 严净土差别, 及得智法身, 报身并化身, 能普见教授, 自在成差别

9 弥勒五论一 /6 悟入所为者, 谓宿愿差别, 宣说大乘法, 即所缘差别, 十地加行别 悟入所依住, 谓由六种相, 入无分别智, 即悟入所缘, 离相正加行, 性相与胜利, 及悟入遍知 当知有四相, 初悟入所缘, 谓于大乘法, 说胜解决定, 及圆满资粮 第二能悟入, 离相亦四种, 谓由离所治, 能治及真如, 并能证智相 此四如次第, 即所永远离, 粗中与微细, 及常随逐相 悟入正加行, 亦有四种相, 谓有得加行, 及无得加行,

10 辨法法性论颂 /7 有得无得行, 无得有得行 悟入于性相, 当知由三种, 谓由住法性, 依住无二取, 离言法性故 ; 第二由无现, 二取及言说, 根境识器世, 悉皆不见故, 此是此即明, 无所观无表, 无住无所现, 无了无依处, 无分别智相, 如经所宣说 ; 由现一切法, 见如虚空故, 及一切诸行, 见如幻等故 悟入胜利四 : 得圆满法身, 得无上安乐, 得知见自在, 得说法自在 悟入遍知者, 当知有四相, 谓对治遍知, 及自相遍知, 诸差别遍知, 五作业遍知

11 弥勒五论一 /8 其对治遍知, 谓无分别智, 对治五妄执, 即妄执有法, 数取趣变坏, 异及损减性 自相遍知者, 远离不作意, 超寻伺寂静, 自性执息念, 五种为自相 差别遍知者, 谓不分别性, 及非少分性, 无住与毕竟, 并其无上相, 是五种差别 最后业遍知, 谓离诸分别 ; 给无上安乐 ; 令远离烦恼, 无所知二障 ; 其后所得智, 而能正悟入, 一切所知相 ; 严净诸佛土, 成熟诸有情, 并能令生起, 一切相智性 五种业差别 悟入作意者, 谓若诸菩萨,

12 辨法法性论颂 /9 发心欲悟入, 无分别智者, 当作如是意 : 由不知真如, 起虚妄分别, 名曰一切种, 为现二取因, 依此起异识, 故彼因及果, 虽现而实无, 彼现法性隐, 彼没法性现, 若如是作意, 菩萨即能入, 无分别正智 从缘知唯识, 观识不得境 ; 由境无得故, 亦不得唯识 ; 由此无得故, 入二取无别 ; 二别无所得, 即无分别智, 无境无所得, 以是一切相, 无得所显故 加行悟入地, 于四相当知 : 由胜解加行, 于胜解行地, 是顺抉择位 ; 各别证加行, 即于初地中, 是触真实位 ;

13 弥勒五论一 /10 由修习加行, 于未净六地, 及三清净地, 是为随念位 ; 由究竟加行, 任运佛事业, 相续不断故, 此即是达到, 彼智体性位 悟入过患者, 谓若无转依, 有四种过患 : 无断惑依过, 无修道依过, 无诸涅槃者, 施设依处过, 三菩提差别, 施设无依过 当知彼相违, 四相入功德 于无而现有, 喻如梦幻等, 转依则喻如, 虚空金水等

14 辨法法性论科判

15

16 辨法法性论科判名义译礼正论末义造论支分真实论义略说广说以能表之喻摄义认定自性宣说各自体相彼等成立之理观察二者一体异体有法之体相法性之体相广说有法广说法性总标分别解说前三已说宣说所依共不共后三此处宣说悟入无有能所二取之义共同略说广说各义宣说共宣说不共宣说无外境所取成立唯识宗义由彼悟入无有能所二取之义不存在内识外异体的所取对以不定发难的解释总标其义广说相依处抉择触证随念悟达认定究竟转依之自性广说其差别法略说广说悟入转依之自性悟入转依之有事悟入转依之数取趣悟入转依之殊胜差别悟入殊胜转依之所为悟入转依之依处或所依悟入转依之作意悟入转依之加行悟入无转依之过失悟入转依之功德略说广说 见表 2 表 1

17 表 2 略说 悟入转依之 依处或所依 广说 悟入所缘悟入离执著相悟入正加行悟入体相悟入无分别智之胜利悟入有关无分别智方面的了知之理 略说 广说 无误了知能作对治无误了知无分别智之自相无误了知差别 无误了知作业

18 辨析智慧光明 辨法法性论释

19

20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益西彭措堪布译 无分别智金刚王, 极为摧毁二取山, 获不思议智慧身, 释迦导师前顶礼 护持深广之法藏, 佛子文殊师利尊, 补处自在弥勒尊, 于其足宝稽首礼 开显无上大乘藏, 一切法中精华者, 无分别智甚深义, 大论之义今解释 圣佛子无著修持至尊弥勒十二年得见尊颜, 此后, 弥勒携其至兜率天, 为其宣说了善解佛陀一切经典密意的五论 二庄严 二辨及 宝性论 对此五论, 有智者承许为一大论 1 又有智者说 : 五论中有些宣说究竟三乘为了义, 有些宣说唯有一 1 其根据是 现观庄严论 仅有顶礼句, 宝性论 仅有回向句, 其余 三者中既无顶礼句, 亦无回向句

21 弥勒五论一 /18 乘为了义等, 诸论究竟的宣说义有差别故, 不应安立为一大论 如是破斥之后, 其自宗安立善解各经密意的注释, 即承许前后二论为中观论, 中间三论为诠释唯识观点之论 2 此外, 有些承许唯有 大乘庄严经论 是唯识论, 其余四者是中观论 ; 有些承许 现观庄严论 是中观论, 其余四者是唯识论 ; 又有承许五论都安住唯识密意 ; 有些承许五论安住中观密意等, 虽然众说不一, 但实际上, 现观庄严论 是第二转法轮般若波罗蜜多的密意释, 宝性论 是第三转法轮宣说了义如来藏诸经的密意释, 对此无有诤辩而成立, 而且以二论承许究竟一种性及一乘, 在中观义中密意相同 ; 大乘庄严经论 则是将前二论所说经典之外的大部分经部义汇集于一处的大疏, 在该论中宣说了种性与乘不决定是一种等, 大多数主要明显在解释唯识经典的密意 ; 二辨 论则宣说了大乘总的广大和甚深之义 虽然彼等论中也广说了三自性及不成立外境之理, 但仅以这一点不一定成立唯一是唯识论典, 因为安立中观密意引 2 前后二论为 现观庄严论 宝性论, 中间三论为 大乘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 辨法法性论

22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9 用此等法义并不相违 例如 楞伽经 中说 : 五法三自性, 及于八种识, 二种无我义, 摄尽诸大乘 即以此等法语宣说了摄尽一切大乘的法要, 在 开显般若母意趣经 的 弥勒请问 中也宣说了三自性等法语,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 在 二辨 论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如唯识宗所承许的 二取空之识是实有 等不可不承认的字句与理论, 因此说其 无偏袒而诠释了一切乘佛经的密意 不仅毫无过失, 而且二论原本也是如此的 因此, 辨中边论 是阐述三乘广大道相的论典, 辨法法性论 则同于二谛双运瑜伽行中观之理, 是抉择一切甚深经部所说精华无分别智之论, 故而极其深奥 所以 ( 当年印度本土 ) 辨法法性论 和 宝性论 二者极为保密, 因此后来曾一度在印度境内不见有二论的流通本, 是阿达梅芝巴大师发现一座佛塔的裂缝处发光, 探寻而取得 辨法法性论 和 宝性论 之后, 才重新广弘于世 因此, 雅玛译师胜幢狮子边译 辨法法性论 边校对时, 班智达一张张交付予他并叮嘱道 : 切莫散失, 应严谨密护, 此论若失传, 即如同至尊慈氏于赡部洲圆寂 如是郑

23 弥勒五论一 /20 重地再三嘱咐 辨法法性论 是宣说见之秘密的甚深义故, 诸大乘学者都需要如此而了达见, 因此该论以中观或唯识的观点解释均无不可 譬如, 虽然中观和唯识的论师们以各自自宗观点解释般若经部, 但般若经部的究竟密意实际住于大中观 同样, 虽然有人承许此论为唯识论典, 并相应自己的智慧力作如此的解说, 这也不相违, 但论中明显开示的是大乘究竟深义的无分别智, 故被称为一切甚深经部的总疏 由于世俗有法的承许同于唯识 胜义法性的承许同于中观, 该论的究竟密意安住于中观中, 并以中观 唯识圆融的方式宣说了大乘见解的关要, 若能了知此理而如是解说者, 方究竟说到了此殊胜大论的密意 全论分四 : 一 名义 二 译礼 三 正论 四 末义 甲一 名义 梵语云 : 达磨达磨大布别嘎嘎热嘎 藏语云 : 秋秋尼南巴结巴策累俄雪巴 汉语云 : 辨法法性论

24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21 达磨 意为法, 达磨大 意为法性, 布别嘎 意为辨, 嘎热嘎 意为颂 本论无误显示了有法轮回和法性涅槃二者如实存在的自性, 并且对其辨别, 故名辨法法性论 甲二 译礼顶礼怙主慈氏! 首先对造论者 已成一切众生之怙主 依大慈功德由菩萨位乃至成佛之间不舍慈氏名号 现今住于兜率内院 一生补处的慈氏大菩萨, 译师于译前三门恭敬顶礼 甲三 正论分二 : 一 造论支分 二 真实论义 乙一 造论支分由知何永断, 有余所应证, 欲辨彼等相, 故我造此论 了知之后永断何者呢? 即是轮回 此外须现量现前的法是何者呢? 即是涅槃 由此, 诸士夫所应了知并作取舍的有事唯一归摄于此二者中 是故, 对于如实存在的轮涅之相, 欲以无颠倒的方式无误

25 弥勒五论一 /22 辨别, 圣者弥勒我依靠智悲双运撰造此大论 乙二 真实论义分三 : 一 略说 二 广说 三 以 能表之喻摄义 丙一 略说分四 : 一 认定自性 二 宣说各自体相 三 彼等成立之理 四 观察二者一体异体 丁一 认定自性当知此一切, 略摄为二种, 由法与法性, 尽摄一切故 其中法所立, 即是说生死, 法性所安立, 即三乘涅槃 当知经典所诠的一切义可略摄为二种 何等二种? 即所谓的有法与法性二者 以这二者摄尽一切所知之处故, 若能善加抉择有法与法性, 则自然对于经典所诠的一切义都不会愚昧 这里, 二者中的有法所安立的是具有二取显现的轮回, 也就是, 欲求小乘解脱及大乘一切种智者, 所应了知的迷乱现相的自性以及所应断除的根本, 这一切法仅仅是此有法的缘故 法性所安立的是三乘涅槃, 也就是, 依靠对如何显现的轮回都现见人

26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23 我与法我无实有自性之力而获得转依的涅槃, 原因 是 : 真实悟入实相故, 实相与现相无有不同 因此, 真实中所应了知及如是现前者, 仅仅是此法性而已 性之体相 丁二 宣说各自体相分二 : 一 有法之体相 二 法 戊一 有法之体相此中法相者, 谓虚妄分别, 现二及名言 实无而现故, 以是为虚妄 ; 彼一切无义, 惟计故分别 以上所说有法轮回的体相, 即是具有能取所取显现, 以及随此显现执著此等彼等并以种种名言假立 譬如画师如法描绘图案, 画面上图案虽无高低, 却好似有高低显现, 如是, 所显现的能取 所取二者如显现那样实际中不成立, 因此如毛发等的显现并非真实, 唯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心, 境无的同时心前显现故 所以, 二取显现虽然心识前有, 但实际中并非真实有, 由此可知, 依于彼二取显现后, 内意识执著此等彼等, 并为其安立种种名相, 然而彼

27 弥勒五论一 /24 等的所诠义何时何处也不可能真实存在, 实际仅仅是以自己的虚妄分别心假立, 因此一切有法唯一成立是虚妄分别心 总之, 宣说了二取显现及执著二取这一切法仅仅是遍计 无自性而显现 戊二 法性之体相复此法性相, 无能取所取, 能诠所诠别, 即是真如性 复次, 法性之体相, 与上面相反, 无有能取所取显现以及于彼执著后以所诠能诠的名言无法简别的无分别各别自证所证之境 真如本性 丁三 彼等成立之理无而现故乱, 即是杂染因, 如现幻象等, 有不现亦尔 若无及现中, 任随一非有, 则乱与不乱, 染净皆非理 实际无有而显现 合理者, 即实际中如是无有而显现故, 迷乱显现如同眼翳者前显现的毛发,

28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25 彼即是产生一切杂染之因, 因为是依靠显现二取之后, 生起对二取的执著, 又依此执著出生种种习气 譬如以木块等物与咒力无而显现幻象等, 以及梦中显现美女等, 如是, 二取法也是无而显现, 并且以此力致使实相中本有的二无我义在凡夫前无显现故 由如上所说故, 成立轮回与涅槃及系缚与解脱皆成合理, 否则皆不合理 换言之, 倘若不是 实际无有 与 无而显现 双聚而缺少其一, 则有所谓的迷乱 无迷乱二者及杂染 清净二者应成不合理, 因为 : 倘若并非实际中无有, 而如二取显现般有而存在, 那么安立如是执持为迷乱或颠倒则不合理, 如此, 由无有能遣除迷乱的方便故, 应成涅槃也恒时无有 ; 倘若如实际无有般显现也无有, 则谁也不可能具有二取的迷乱, 如此应成杂染轮回无基, 轮回无基故, 与其相反的所谓清净涅槃也无有, 如同无有兔角也就无有断除兔角一样 因此, 无 与 现 双聚故, 依于对无有之事执著为有的迷乱, 可以有杂染轮回 ; 依靠对实际无有之事如是了知无有后, 以无迷乱之道可以有获得涅槃

29 弥勒五论一 /26 丁四 观察二者一体异体此二非即一, 亦复非别异, 以彼有无事, 有别无别故 所谓的轮涅或者有法与法性二者, 既非一体性, 也非异体性 为什么呢? 因为法性 自性清净涅槃为实相中本有, 而有法 轮回一切二取显现在实相中无有如显现那样, 具有这一差别故, 名言中二者并非一体 另一方面, 若一者无有, 则另一者也无有, 或者, 在真实中, 法性除了只是以有法彼等不成立而安立外并没有别的, 因此, 有者法性和无者有法的差别除了只是观待而分开取舍之外, 实际意义中丝毫不成立有别别体的实有自性, 由此应知二者亦非别别体 丙二 广说分二 : 一 广说有法 丁一 广说有法分二 : 一 总标 二 广说法性 二 分别解说 戊一 总标 由六相悟入, 诸法为无上, 谓相与成立, 及非一非异, 所依共不共, 悟入能所取, 现似而非有

30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27 由六相以闻思方式悟入彼等诸法, 是对彼等有法的无上抉择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欲悟入所断轮回法的体性, 以此六相能很容易无余彻底地抉择 由哪六相悟入呢? 即悟入轮回法的体相如何存在, 悟入轮回体相如是成立之理, 悟入有法与法性非一体非异体, 悟入轮回所依中的共, 悟入轮回所依中的不共, 悟入无有能取所取显现之义 以如是六相能悟入轮回之相 戊二 分别解说分二 : 一 前三已说二 后三此处宣说己一 前三已说其中相成立, 及非一非异, 如略标中说 在悟入六相中, 体相 成立 非一体异体三者应当按上文略说时所说而了知 己二 后三此处宣说分二 : 一 宣说所依共不共二 悟入无有能所二取之义 说各义 庚一 宣说所依共不共分二 : 一 共同略说 二 广

31 弥勒五论一 /28 辛一 共同略说诸于何流转, 说彼为所依? 谓情界器界 器界即为共, 如共同所了, 有情界有共, 复有诸不共 诸有情界于器世界以转生方式数数流转轮回时, 所谓有情与器的二种世间, 即是彼流转的所依, 因为在能依有情界与所依器世界二者之外, 丝毫不见有其它的流转所依故 共与不共如何呢? 器世界是苏醒共同习气诸有情前的似共同显现, 从如是所了或所知的角度安立所谓的共同所依 有情界所摄的法中, 有些成为共同, 有些也成为不共 辛二 广说各义分二 : 一 宣说共 二 宣说不共 壬一 宣说共托胎生名言, 摄受与治罚, 饶益及违害, 功德并过失, 由更互增上, 互为因故共 如何安立有情界所摄法中的共同呢? 例如托胎

32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29 生, 身语名言之能表, 以此人摄受彼人, 以此人治罚彼人, 作饶益与作损害, 依靠他人生起听闻等功德及生起贪欲等过失, 生起显现彼等之识需要众生互相作增上缘, 由互为因故, 这些称为共同 生为共同相者, 如以自业为因 父精母血为俱有缘的共同因而成就果的胎生身体 名言共同, 如以一人身口能表的推动, 使另一人转入见 说等 摄受共同, 即一人对另一人以法或世间物摄受而帮助 治罚共同, 即一人令二人或多人之间以互相诤论 搏斗等方式而治罚 饶益共同, 即将他人从怖畏中救度等 损害共同, 即对他人作打骂等损害 功德共同, 即依靠听闻等产生功德 过失共同, 即对他人传播恶见或令他人生起贪欲等, 使其沾染过失 由上可知, 是从 他人为增上缘 自相续的法为主因而成立共同一个果 的角度安立所谓的共同 虽然名言中彼等因缘聚会, 则会产生彼等之果, 但

33 弥勒五论一 /30 事实上, 颂中所说的 增上因, 除识之外并没有单独所缘缘的外境义 同理, 显现似器世界等, 也是除内识的相分外无有其他故, 也宣说了共同外境义不成立 壬二 宣说不共依及诸了别, 苦乐业死生, 系缚与解脱, 彼九不共故, 名不共所依 依即阿赖耶识, 诸了别即七识聚, 此外, 补特伽罗各自感受的痛苦与安乐, 以造作思心所所积累的业, 死亡, 取别别的三有中生, 于轮回中系缚, 从轮回中解脱, 如是九种是属于各自相续中的不共法故, 每位补特伽罗相续中的经验无法与其他有情成为相同, 故称此九法为有情界不共所依 庚二 悟入无有能所二取之义分二 : 一 宣说无外境 所取成立唯识宗义 二 由彼悟入无有能所二取之义 辛一 宣说无外境所取成立唯识宗义分二 : 一 不存 在内识外异体的所取 二 对以不定发难的解释

34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31 壬一 不存在内识外异体的所取共现外所取, 实即能取识, 以离其内识, 外境义非有, 是共同性故 特别执著外境的有情是怎样想的呢? 他们认为 : 共同所见的山等是微尘体性, 这些无可否认是有的, 因此心外的境真实存在 驳斥 : 并非如此! 外境所取共同前显现的山等 ( 有法 ), 不存在内识外异体的外境微尘体性, 诸多苏醒相同习气者的内能取识显现外境义的彼彼相故, 犹如梦境之色 因此, 除识之外无有其他外境义, 因为所谓 共同所见外境义 是不同相续的诸众生前共同的显现, 故除了在各自相续的能取识上成立之外, 并没有异体存在 其根据如何理解呢? 因为主张成立外境的理由是所谓的共同所见, 然而, 彼共同外境义只是以各自众生前的所现相同而安立的, 实际上, 显现彼等只是众生各自别别相续的显现, 何时也不可能成为共同 ; 在这显现分之外, 所谓的共同外境义是此法 何时也以理显示不了, 因为心前有显现才可安立有

35 弥勒五论一 /32 所缘境, 心前无显现则无有能衡量的正量故, 如是安立不合理 因此, 如果能对所谓的共同所见善加观察, 则安立共同的根据是以别别相续的显现相同而安立的, 虽然显现彼者是相同的, 但它的因不必要决定成立是同一个外境义, 譬如观众的眼识被幻师的咒力染污, 在众人眼前出现共同显现 如是, 苏醒相同习气的诸有情前, 乃至未灭尽习气的功能之间, 虽然共同显现器世界等, 但生起共同显现的同一因在外境义中实不存在, 犹如对同一水, 不同业力的六道众生有不同现见般, 应知唯是自己的心自现而已 壬二 对以不定发难的解释于余不共识, 为所取等义, 谓他心等法, 等引非等引, 诸能取识前, 更互非境故 于非等引时, 自分别现故 ; 于诸等引前, 三摩地行境, 现彼影像故

36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33 难 : 虽然 所有一切现象是在心前显现 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但如果以这一根据安立一切显现与心一体, 以及无有能传显现的外境义, 则不成立 为何这样说呢? 譬如虽然甲的心相, 具有他心通的乙能现量了知, 但不能以此成立无有如外境般的甲相续心识, 以及甲的心相显现与自心一体 释 : 除器世界等的似共同显现外, 了知其余不共所取识的义或境 他相续的心与心所等者, 对此, 虽然以咒或禅定等的能力可了知他心如何, 但在未入定及入定时的能取识前, 该识与他相续的心并不是互相成为直接所缘境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未入定安住时, 实际只是自己的分别心显现与他心相同之相 ; 而入定时, 是在三摩地的行境中如同了知过去 未来之相般显现其人心识的影像, 即仅仅极度呈现与他心相同之相故 因此, 心缘所缘之后生起彼相 和 生起与心自己一体的觉受体性 这二者在了知所境方面具有差别, 如同瑜伽士缘凡夫心可了知其苦乐, 但不必与其同等领受 难 : 如是如同他人心识般, 外境义也不是直接觉知, 而是显现影像故觉知, 这又有何相违呢?

37 弥勒五论一 /34 释 : 是以内相续习气苏醒的力量, 由识自己好似外境的义那样显现, 否则, 纵然有外境义也不显现, 犹如饿鬼之水 空无边处之色 ; 相反, 若内习气已明显苏醒, 则不需要单独有外境义, 犹如饿鬼前显现脓血 空无边处众生前显现虚空周遍 由此可知, 一切显现唯一是从自心出生, 并非心由显现产生 如是, 他相续并非以他心所生, 承许不了一人涅槃则一切皆如是涅槃故 难 : 那么, 对于如来, 一切诸法皆成现量故, 不论佛前显现何者, 都与佛的智慧是一体, 如此, 佛与众生的心相续岂不成为一体? 释 : 就佛而言, 没有佛自己与众生是异体相续之想, 是具有如真如般转依的智慧故, 佛的智慧和其他一切诸法不能以一体 异体等的方式而比量 如 中论 云 : 无生亦无灭, 法性同涅槃 辛二 由彼悟入无有能所二取之义以所取若无, 亦无似能取, 由此亦成立, 无似能所取 然由无始来, 等起而成立, 二取悉非有, 亦善成立故

38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35 如是如果成立 所取显现以自性而成为能取识外无有, 则也成立了能取显现无有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能取必须观待所取而成立, 单独的能取何时也不成立故 如是 远离所取能取二者的一切相而无有所境能境的纯一觉智自性光明不可言说 与二我空的圆成实真如性无二一味, 对此唯识宗也需要证悟, 何况中观宗 就唯识观点而言, 彼自性中圆满十六空性义, 也就是, 外内等二取法任何也不可思维和言说, 故承许远离戏论的法界, 然而它是将不可言说之识的自性安立为实有的宗派, 故仅剩下这一微细实执, 若以理破斥彼者后, 承许无二取的自证心识也是与无实有空性双运的自心本来清净的光明, 即是真实的中观 因此, 大乘中观和唯识二者除了在 是否断除对自证识的微细执著 这一点上具有差别外, 其它入定 出定的修行方面都几乎相同, 以这一原因, 印度圣境中的诸班智达与成就者在实修大乘法时将中观 唯识二派看成一样 如上所述, 了知无有能取所取之相, 由此于彼等义一缘专注而入定后, 现量入于无有能取所取二

39 弥勒五论一 /36 相的境界, 则将会现量见无二的法性 若想 : 无二取的法性义本来存在或本有而不现前, 反倒生起二取错乱, 这是不合理的 驳斥 : 并无不合理处 因为从无始相续而来的二取显现习气能覆盖真如本性, 与心的自性光明并存, 其等起或苏醒或成熟而成立故, 是从彼因出生迷乱而轮回 若想 : 二取习气无始以来已俱生存在故, 是否现在也无法遣除呢? 答 : 不然! 一切二取皆不成立 极善成立故, 若能如是了知而修行, 彼无二取的本性将会现量现前 以上宣说了成立 悟入无有能所二取 之理 丁二 广说法性分二 : 一 总标 二 其义广说 戊一 总标 由六相悟入, 法性为无上, 谓相与依处, 抉择及触证, 随念并悟入, 到达彼自性 以六相悟入法性是对法性无上的抉择, 因为若通达此六相, 将会很容易无余彻底地通达清净法

40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37 由哪六相悟入呢? 即悟入 : 法性之相 ; 成为现前法性之依处或根本, 或者以何者为所缘而现前法性, 即是依处 ; 对法性抉择 ; 对法性义现量触证 ; 又复数数随念彼者 ; 悟入到达法性自性之究竟, 或悟入圆成实究竟 由了知以上六相而悟入 戊二 其义广说分六 : 一 相二 依处三 抉择 四 触证五 随念六 悟达 己一 相相如略标说 ; 何为法性清净之相? 即如上文略标时所说, 真如法性远离一切能取所取 能诠所诠, 应如是了知 己二 依处处谓一切法, 及一切经等 ; 轮涅所摄一切法的所诠义及三藏十二部所摄一切经的能诠句等, 承许为清净的依处 为何如是承许呢? 因为通过抉择诸法在名言中取舍等的法相及胜义中无缘, 由此获得涅槃, 以及对于经典以闻思趣入, 由此将对修道之理不愚昧故

41 弥勒五论一 /38 己三 抉择 其中抉择者, 谓依大乘经, 如理作意摄, 一切加行道 ; 所谓抉择, 即依照大乘经典密意之义如理作意所摄的一切加行 为何称为抉择? 因为在资粮 加行道中依照经典之义以三慧的方式如理作意, 由此对法性义有个抉择或认识, 故称抉择 己四 触证触为得正见, 故以真见道, 现前得真如, 所以亲领受 ; 所谓触证, 即为了由能境智慧眼获得超越世间的正见, 以见道并非总相而是以入定中现量的方式现前见道所断障垢清净的真如, 并于出定位中以正见亲领受 己五 随念 随念谓修道, 为除诸垢故, 于前所见义, 菩提分所摄 ;

42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39 所谓随念, 即对于前面见道位以各别自证智现量证悟的法性义, 又复在修道中数数随念而证悟三十七菩提分所摄的一切道品 此修道是为了断除修道所断诸垢而修 己六 悟达分二 : 一 认定究竟转依之自性 说其差别法 二 广 庚一 认定究竟转依之自性悟达彼自性, 谓真如无垢, 一切唯真如, 显现彼即是, 转依圆满成 于诸法的实相真如自性悟入到达, 即是于真如无客尘障垢位, 实相现相完全无二一味, 而一切诸法唯一是显现真如 此复彼时即是转依究竟成就, 虽然一般的转依从一地时就有, 但于究竟地处则是转依究竟成就 庚二 广说其差别法分二 : 一 略说 二 广说 辛一 略说 由十相悟入, 转依为无上 :

43 弥勒五论一 /40 入性物数取, 别所为依住, 作意及加行, 过患并功德 由十相对于转依了知而以修行方式悟入转依, 乃为无上, 因为由十相如实通达转依之义, 进而依之修行, 由此获得究竟之果 何为十相? 即转依之体性或自性, 转依之有事或物, 转依之数取趣, 转依之殊胜差别, 殊胜转依之所为, 转依之依处或所依, 转依之作意, 转依之加行, 无有转依之过失, 转依之功德 以如是十相悟入转依 辛二 广说分十 : 一 悟入转依之自性二 悟入转依之有事三 悟入转依之数取趣四 悟入转依之殊胜差别五 悟入殊胜转依之所为六 悟入转依之依处或所依七 悟入转依之作意八 悟入转依之加行九 悟入无转依之过失十 悟入转依之功德 壬一 悟入转依之自性其悟入自性, 谓客尘诸垢, 及与真如性, 不现及现义, 即无垢真如

44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41 所谓悟入转依的体性或自性, 即客尘诸垢不现 真如现前之义, 法性真如远离客尘障垢, 也即是法 性无垢自己的自性如实显现了 壬二 悟入转依之有事悟入物体者, 谓共器界识, 真如性转依 ; 及契经法界, 真如性转依 ; 并诸非所共, 有情界内识, 真如性转依 当知此处归纳为三种而显示悟入转依之有事, 即 : 似共同显现的器世界识或相分真如性转依, 显现能诠句名词文的一切契经法界的真如性转依, 以不共各自相续所摄的有情界心与心所一切识聚的真如性转依 此复, 除法界真如之外无有毫许法存在, 由此, 转依时于无漏法界中具足等同尽有法一切相之边际的不可思议转依功德 此处, 共器 间接还包括一切身转依获得无边无中的真如周遍的法身, 以及以契经为例由语言所摄的一切所作转依获得圣法妙音恒时相续不断无有穷尽的功德自在的报身, 以心所

45 弥勒五论一 /42 3 摄的阿赖耶及依于它的七识转依获得具有五智的 化身 或者应这样看, 依次有显现刹土清净与身清 净 教诫佛法 以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显示一切所 知相的三种差别而已 对此, 色与语言所摄的法于未转依时可共同显 现, 心则是不共 ; 转依时一切诸法唯一显现真如, 此外, 无有异体及不清净, 因此是以自现纯一清净 为特征而显现, 然而, 观待未转依的众生, 在其心 前, 此真如现出导师 圣法等的别别之相 壬三 悟入转依之数取趣悟入数取趣, 初二谓诸佛, 及诸菩萨众, 真如性转依, 后亦通声闻, 及诸独觉者 悟入转依的数取趣为 : 前二颂中所说的转依, 初二者唯是诸佛菩萨境界中的真如性转依, 因为以三身而言, 法身是佛自己的所见境, 报身是诸菩萨的所见境, 自在成就刹土清净与身清净 显示无量圣法等为诸佛菩萨具有, 非声闻所有 后者内识转 3 五智 : 成所作智 妙观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圆镜智 法界体性智

46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43 依, 为何是佛菩萨与诸声闻独觉共有的境界呢? 从三身角度而言, 诸声闻独觉也能见具有一切相智的化身, 或者就彼等阿赖耶上的第七识末那识的转依而言, 声闻独觉具有第三种转依的部分 由此应知, 后一转依为四圣所共, 然而, 声闻独觉在心的转依方面尚未圆满 壬四 悟入转依之殊胜差别悟入差别者, 谓诸佛菩萨, 严净土差别, 及得智法身, 报身并化身, 能普见教授, 自在成差别 悟入转依之殊胜差别, 即诸佛菩萨的转依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依靠圆满证悟二无我的无分别智力获得究竟转依故 此义如何理解呢? 一切一切的法皆显现为转依或圆觉或涅槃的自性故, 尽虚空界的刹土清净的差别, 以及获得法报化三身, 依次于一切所知智见清净, 以深而广的稀有大乘之法作教诫, 由无障碍而获得神通等力故, 获得于利他义如欲自在, 由此等殊胜差别成立超胜声闻独觉

47 弥勒五论一 /44 壬五 悟入殊胜转依之所为悟入所为者, 谓宿愿差别, 宣说大乘法, 即所缘差别, 十地加行别 悟入殊胜转依的所为或者所须之因, 其差别有 : 为成就大菩提果, 发起殊胜大愿如菩萨十大愿等的宿愿差别 ; 以宣说大乘道果的深广一切经等为所缘, 可于一切所知二谛断除增益的差别 ; 为了成就究竟断证, 于十地中辗转升入上上的殊胜加行的差别 如是应当以这三种根据抉择超胜声缘道的究竟转依之因, 即是所为的差别 壬六 悟入转依之依处或所依分二 : 一 略说二 广说癸一 略说悟入所依住, 谓由六种相, 入无分别智, 即悟入所缘, 离相正加行, 性相与胜利, 及悟入遍知 悟入究竟转依的依处或根本或所依, 即是入无

48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45 分别智 为何这样说呢? 为了使本来清净的实相真如义现前, 并对其自性获得自在, 唯一必须依靠如实证悟它的无分别智, 此外何时也不获得故, 此无分别智是获得转依之依处故 那么, 无分别智应如何理解呢? 对于彼相的无误抉择应以六相悟入 何等六相? 即悟入生起无分别智的所缘, 悟入远离无分别智的违品相, 悟入能于相续中生起此智的真实加行, 悟入智慧的作用或者如何存在的境界的体性之相, 悟入依于此智所生的利益, 悟入了知无分别智其自性为如何 癸二 广说分六 : 一 悟入所缘二 悟入离执著相三 悟入正加行四 悟入体相五 悟入无分别智之胜利六 悟入有关无分别智方面的了知之理 子一 悟入所缘当知有四相, 初悟入所缘, 谓于大乘法, 说胜解决定, 及圆满资粮 当知悟入所缘有四相, 即必须以显示大乘深广义之法为所缘, 也就是, 依止大乘阿阇黎后应当无

49 弥勒五论一 /46 颠倒谛听教授, 应对大乘法生起胜解信, 于大乘法 4 义由四种道理产生无疑惑的定解, 依照定解所决定 之义以如理作意的方式圆满资粮 由这四者能产生 无分别智 四者中缺少一者, 则不会如理如量生起 无分别智 教诫应如是行持 子二 悟入离执著相第二能悟入, 离相亦四种, 谓由离所治, 能治及真如, 并能证智相 此四如次第, 即所永远离, 粗中与微细, 及常随逐相 第二 悟入离相也有四种, 即远离以下四相 : 耽著贪等违品相, 耽著不净观等能断对治相, 耽著所缘真如之相, 耽著能境的证悟或修道之果如正见 4 四种道理 :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页云 : 道理者 : 当知四种 一者 观待道理 二者 作用道理 三者 证成道理 四者 法尔道理 观待道理者, 谓若因 若缘 能生诸行, 及起随说, 如是名为观待道理 作用道理者, 谓若因 若缘 能得诸法, 或能成办, 或复生已, 作诸业用, 如是名为作用道理 证成道理者, 谓若因 若缘, 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 令正觉悟, 如是名为证成道理 法尔道理者, 谓如来出世 若不出世, 法性安住法住法界, 是名法尔道理

50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47 十力等证法之相 这四相是智慧违品的分别识, 远离彼等则能获得智慧清净 以远离四相依次而永离粗 中 微细及常随逐相, 如佛于 无分别总持经 中所说般, 粗重之因的贪等诸杂染法易于了知 容易出离故, 缘违品的耽著相是粗品, 首先断除 ; 将能治违品的不净观等视为功德故, 是中品耽著相, 其次断除 ; 真如为一切所断的无上对治, 也是所证中的殊胜故, 缘真如的执著相是微细分别念, 难以遣除, 故于前者后断除 ; 对证法的执著相最后遣除, 因为在地道修行过程中不离欲得上上证悟的微细希求心, 故名常随逐相, 也就是乃至未成熟三清净地的无分别智自在之间, 微细分别相始终会在相续中随逐 子三 悟入正加行悟入正加行, 亦有四种相, 谓有得加行, 及无得加行, 有得无得行, 无得有得行 悟入正加行也有四相, 其中, 于一切法缘唯识, 入有得加行 ; 依于唯识, 不得所取, 是无得加行 ;

51 弥勒五论一 /48 依于 得缘所取 或能取也无得故, 称为有得无得加行 ; 依于二取何处无得而唯得真如故, 称为无得有得加行 应知, 依照此四种加行修持而生起无分别智 于此, 无外境之理最容易了达, 了达无能取较其更难等, 应知需要依此等次第在相续中渐次生起, 如同所说的获得煖位明得定等 5 子四 悟入体相悟入于性相, 当知由三种, 谓由住法性, 依住无二取, 离言法性故 ; 第二由无现, 二取及言说, 根境识器世, 悉皆不见故, 此是此即明, 无所观无表, 无住无所现, 无了无依处, 无分别智相, 如经所宣说 ; 由现一切法, 见如虚空故, 及一切诸行, 见如幻等故 5 指加行道四定 煖位明得定 顶位明增定 忍位真如一分定 世第 一法位无间定

52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49 当知由三种悟入体相, 即 : 安住法性自性的体相 安住无显现的体相 安住有显现的体相 初者, 由安住诸法法性真如, 从而能所二取或二谛以心无分别并且以语言或相何者也无宣说的法性极为安住故 此复, 其究竟者唯以证悟二谛无二一味的佛智能如实现见, 学道中也有一分相同境界 二者, 由已获得无显现的无分别智, 从而于无分别根识前能所二取的显现, 于彼二取显现执著此者彼者之后以分别意识按如何显现此者彼者般而言说, 即以内的言说或者以意识分别能所二取, 眼等内根, 色等外境义, 眼识等内识, 以及器世界共同显现 所有这一切都隐没而无有故, 显现以彼等无法简别的一味真如, 称此为 空性中二取隐没 是故, 由上述六种义依次说明 : 根识等无所观, 无有语言表示, 无有生识所依, 无有所境显现, 无有能境了别识, 无有共同器世界依处, 由此宣说了无分别智的体相 此为如来经中所说, 此处亦如是 经中如何宣说呢? 大宝积经 迦叶请问 中云 : 迦叶, 所谓常是一边, 无常是一边, 二边之中观是无所观 无所表 无所依 无所现 无了别 无

53 弥勒五论一 /50 依处 迦叶, 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6 如是, 我与无我 轮回与涅槃 有与无等都如是对应后, 都同样说 : 二边的中观即是无所观等 是故, 超越彼等显现自性的无现智慧自性光明如同虚空, 称为无现的无分别智 彼自身的自性是超越分别心的智慧, 因为没有包括在有为 无为等的任何界中, 因此于彼自性无有以彼等显现偏堕, 尔时与法性无二自明 从如所有智的角度恒时不动此境界的同时, 以尽所有智产生平等而无错乱地见一切显现, 可成立无违双运 为何如此呢? 譬如从法性真如中一切诸法一味平等未动的同时, 唯现一切有法而已, 这二者无有相违 同样, 见法性的智慧自现中, 虽然显现不灭而现, 但从无有彼彼所缘的角度圆满具足上述经中所说的 6 汉译为 : 复次迦叶, 真实观者, 观地种非常亦非无常, 观水火风种非常亦非无常, 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所以者何? 以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 常无常是中, 无色无形无明无知, 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 我无我是中, 无色无形无明无知, 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复次迦叶, 若心有实是为一边, 若心非实是为一边, 若无心识亦无心数法, 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如是善法不善法 世法出世法 有罪法无罪法 有漏法无漏法 有为法无为法乃至有垢法无垢法亦复如是, 离於二边, 而不可受亦不可说, 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复次迦叶, 有是一边无是一边, 有无中间, 无色无形无明无知, 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54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51 无现之义, 超越凡夫二取等自性故 这是极重要的甚深之义, 故在此处插叙 三者, 从有显现的角度如何宣说呢? 入定中显现诸法一味平等法尔无缘, 如同虚空中央般, 现平等性故 ; 以如是入定的后得智, 是诸行无论何种显现, 纵然一切无余现, 自性不成立, 犹如梦幻 阳焰等显现故 圆证出定入定无二的究竟境界唯一在佛地现前, 而分证境界于学道圣者地也会生起, 相似者, 密宗道于相续中生起喻智慧时也具有, 具有殊胜方便故 根据此理, 需要了达佛地以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见之相, 及学道中入定有现与无现无违的关要 此点极为重要, 故在此稍作插叙 子五 悟入无分别智之胜利悟入胜利四 : 得圆满法身, 得无上安乐, 得知见自在, 得说法自在 由四相悟入无分别智之胜利, 即 : 以无分别智远离二障而获得转依究竟的法身, 超越迁变不坚固

55 弥勒五论一 /52 的有漏安乐及其习气而获得无漏恒时不变的无上大安乐, 于如所有尽所有所摄的一切所知无颠倒知见清净任运自成获得自在, 获得于无边所化相应种种根机无勤宣说种种法门深广之相的自在 如是成就究竟断证功德之因, 即是无分别智, 因此就其殊胜利益宣说以上四相 子六 悟入有关无分别智方面的了知之理分二 : 一 略说 二 广说 丑一 略说 悟入遍知者, 当知有四相, 谓对治遍知, 及自相遍知, 诸差别遍知, 五作业遍知 应知由四相悟入有关无分别智方面的了知之理, 即 : 能作五种违品对治的遍知, 远离五种无分别歧途方式的自相遍知, 超胜小乘的五种差别法的遍知, 无分别智五种作业的遍知 丑二 广说分四 : 一 无误了知能作对治 二 无误了 知无分别智之自相三 无误了知差别四 无误了知作业

56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53 寅一 无误了知能作对治其对治遍知, 谓无分别智, 对治五妄执, 即妄执有法, 数取趣变坏, 异及损减性 何为对治遍知? 无分别智以远离增益损减的方式真实悟入二谛无二实相的真如, 由此将无余遣除一切边执恶见, 具体为五种妄执 : 有色等法的执著 有数取趣的执著 一切有事从前至后有变坏的生灭的执著 有法与法性是异体的执著, 以及仅显现诸法名言中亦无有的损减执著 因为实际无有或者并非如此成立, 然而以愚痴心执著法 我 生灭 异体 损减等相的缘故, 彼等入于不真实, 故名妄执 上述无的执著及颠倒的执著五种妄执的对治力, 即是无分别智的自性, 因此若有无分别智则相续中不会生起颠倒见 以上述四种增益 一种损减为代表的一切恶见 寅二 无误了知无分别智之自相自相遍知者, 远离不作意, 超寻伺寂静, 自性执息念, 五种为自相

57 弥勒五论一 /54 了知无分别智之相, 应当以远离五种歧途的方式而宣说 为何如此呢? 虽然无分别智不见任何所缘相, 也不执著任何法, 以智慧唯一见诸法的真如本性, 但这一实际境界在凡夫分别心前如同盲人前的色法般, 无法从肯定方面一时显示 虽然无分别智的自性是何者也不分别, 但它是无误证悟法性无有任何戏论所缘义之后, 与法性相应而自然不执著任何法, 并不是什么也不知或者控制心识不起等的无分别, 因此此处仅仅以远离五种无分别歧途的方式显示圣者无分别智 所谓的五种歧途是哪些呢? 即仅仅不生起对于世间名言戏论以音义互相混合的作意并非无分别智, 因为譬如初生婴儿及牛犊等的相续中也无如是分别, 但不说其为无分别智 虽然将来在婴儿相续中会产生音义相合, 但现在并没有将二者直接结合而观察思维的能力, 仅由这一侧面为例就能成立上述之理 只是超越具有粗细相的寻伺也不能成立是圣者无分别智, 如二禅之上的分别识 单单分别念寂静也不是圣者无分别智的境界, 譬如处于沉睡 昏厥 麻醉, 或者安住灭定等分位时 无分别的自

58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55 性义也不属圣者无分别智, 譬如色等境 眼等根均为无分别的微尘体性, 但彼等并非无分别智 执著什么也不想分别的息念也不是圣者无分别智, 因为其实际已经落入以念念显现的方式此者彼者的息念执著或者鲜明的执著中, 其自性本身就是执著相, 故不成为圣者无分别智 以远离五种无分别歧途的方式宣说了圣者无分别智的自相 因此, 如果不执著任何边及一切戏论而能对无缘实相胜义远离一切疑网并显露各别自证的光明, 当知即是真实的无分别智 寅三 无误了知差别差别遍知者, 谓不分别性, 及非少分性, 无住与毕竟, 并其无上相, 是五种差别 所谓差别遍知, 即是 : 于轮涅取舍不分别 ; 断证非少分而是圆满 ; 不住轮涅任何边 ; 由法身是常恒性, 为利他乃至轮回未空之间安住, 故是毕竟 ; 无有一法超出其上故, 是一切法中最殊胜无上者 此等是超胜声闻独觉的五种差别相, 声闻独觉于轮

59 弥勒五论一 /56 涅分别等故, 不具有上述五种差别相 寅四 无误了知作业最后业遍知, 谓离诸分别 ; 给无上安乐 ; 令远离烦恼, 无所知二障 ; 其后所得智, 而能正悟入, 一切所知相 ; 严净诸佛土, 成熟诸有情, 并能令生起, 一切相智性 五种业差别 四种遍知中的最后者 遍知无分别智之作业, 即是遍知五果 : 远离分别念现行者, 断除引生彼者之因故, 是士用果 ; 给予无上的自性无漏安乐者, 无颠倒证悟诸法并成就究竟恒时之安乐故, 是增上果 ; 能令烦恼障 所知障远离者, 断除一切随眠及习气故, 是离系果 ; 无分别智后得于诸法自相无倒通达的智慧无碍入于见所知一切相, 是等流果 ; 能严净诸佛土 成熟诸有情 不仅自相续生起并令众生生起一切相智法故, 此三者算一, 是异熟果 如是五种为无分别智作业的差别

60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57 壬七 悟入转依之作意悟入作意者, 谓若诸菩萨, 发心欲悟入, 无分别智者, 当作如是意 : 由不知真如, 起虚妄分别, 名曰一切种, 为现二取因, 依此起异识, 故彼因及果, 虽现而实无, 彼现法性隐, 彼没法性现, 若如是作意, 菩萨即能入, 无分别正智 从缘知唯识, 观识不得境 ; 由境无得故, 亦不得唯识 ; 由此无得故, 入二取无别 ; 二别无所得, 即无分别智, 无境无所得, 以是一切相, 无得所显故 悟入转依的作意如何呢? 欲如理悟入彼所依无分别智者, 即发心欲如理悟入无分别智的诸菩萨, 应当如是作意 : 由不了知诸法的实相真如故, 虽非真实而于迷乱分别心前有虚妄二取显现的一切诸法的一切种者 阿赖耶识 7, 彼者即是无而显现二取 7 又名一切种

61 弥勒五论一 /58 之因, 以无始以来串习而成的习气在心相续中显现 8 种种法, 犹如梦般 依于此阿赖耶识的转识为别别 之相, 也就是生起了显现能持别别各自境的识 ( 异 字有些版本为 相续 ) 由虚妄分别心无而现故, 因 阿赖耶 果七识及其境的以能所二取所摄的彼等诸 法, 虽在迷乱前显现而实际无有, 如阳焰等, 唯是 自己的虚妄分别心 能所二取显现故, 法性不现 ; 能所二取不现故, 法性显现, 即以此虚妄分别心之 力令诸有情转生轮回而不见法性, 如是了知并如理 作意, 即是菩萨最初悟入无分别智之理 原因是 : 以虚妄分别心显现轮回, 此外无有任何其它因故, 以这一方法抉择杂染方面最为关要, 再无更殊胜者 ; 再者, 二取显现并非如是成立故, 了知唯一是虚妄 分别心后, 远离于彼执彼, 即悟入无分别智, 因此 清净方面所修的道之关要也以此极为殊胜故 如是心缘上述之义作意而串习, 从而缘一切法 了知仅仅是心或唯识而已, 由此入于诸外境义所取 不得 ; 由如是所境义无得, 从而于彼境执彼彼的能 8 转识 : 直接向外照了各自对境而不反身向内之识, 如眼识等

62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59 取识也不得 ; 由如是能取识无得, 从而不得二取的任何法, 能悟入无二取的真如不可言思的甚深义 如是, 能取所取二者所摄的差别法任何也无得, 对此称为无分别智 即于彼无有丝毫所缘之境, 也无有任何能境所得, 以一切能取 所取 有 无等相丝毫不得而安立无分别智故, 将成分别心所摄的法纵然极微细也无根据安立 壬八 悟入转依之加行加行悟入地, 于四相当知 : 由胜解加行, 于胜解行地, 是顺抉择位 ; 各别证加行, 即于初地中, 是触真实位 ; 由修习加行, 于未净六地, 及三清净地, 是为随念位 ; 由究竟加行, 任运佛事业, 相续不断故, 此即是达到 彼智体性位 由实修无分别智或于彼精勤的加行悟入各自诸地道之地或依处, 当知有如下四相 :

63 弥勒五论一 /60 虽然未现量证悟法性义, 但依于闻思修三慧以胜解的方式修习无分别智加行而悟入胜解行地, 此时安住顺抉择分加行道位 于法性胜义并非总相而是依于各别自证智加行悟入初地, 此时安住现量触证真如本性位 通过对已证悟的法性数数修习的加行悟入修道九地, 即二至七地间的未净六地安住尚现行有相分位, 及清净现行相的八地等三地, 如是后九地为随念位 由究竟加行悟入无勤任运的佛果事业, 乃至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之间相续不断而转入故, 由此究竟加行达到二障断除的法性自性究竟位, 也就是与法界无二的无变智慧 壬九 悟入无转依之过失悟入过患者, 谓若无转依, 有四种过患 : 无断惑依过, 无修道依过, 无诸涅槃者, 施设依处过, 三菩提差别, 施设无依过

64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61 悟入无转依的过失如何呢? 即了知若无转依则有四种过失 : 无有诸烦恼已断后不复入于相续之依处的过失, 无有对治道入于相续之依处的过失, 无有诸涅槃者施设依处的过失, 无有声闻 独觉 大乘三菩提果差别之施设依处的过失 当知有如是四过 此复若广说其了知的关要, 首先, 如果无有以道遣除所断并获得证悟的转依, 则有无有已断烦恼不复入于相续之依处的过失 譬如已断见道所断者的相续中不会再生起所断烦恼, 彼菩萨的相续已获得转依故, 于彼无机会再生起已断烦恼, 否则若心的相续未获转依, 则一次断障后仍将如前般在相续中生起 依此类推, 乃至佛地之间都应如是了知 因为在补特伽罗的相续未获得转依时, 成为彼彼所断法仍会生起的依处, 相反, 获得转依时成为彼彼所断法不入的依处, 即是由于有转依的缘故 问 : 譬如种子被火烧毁, 只是彼所断种子被彻底断除不复再生而已, 如是, 虽无转依又有何相违呢? 答 : 虽然是断除所断种子, 但这也是以某相续

65 弥勒五论一 /62 简别之后才安立的, 不简别而安立则不合理, 因为唯一在某相续中已生起了对治智慧时, 才可说其相续断除了有漏法, 否则连断除种子的法相也不可能了知故 如是, 如果何人相续中断除了所断种子, 则他与以往相比, 决定有个转依的差别, 正是以这转依使相续中不生烦恼, 并非相续断尽之后无有依处而不生烦恼 因此应当了知, 有些相续产生有漏 有些不产生有漏完全是由是否获得转依所导致的, 如同无眼翳者前无机会显现毛发般 其次, 若无转依, 则决定有无法安立遣除所断之对治道入于相续之依处的过失 理由是 : 对补特伽罗安立此是见道者 彼是二地菩萨等, 作为入上上道之依处的相续差别完全是下下道的转依, 因为若无前前转依, 则无法生起后后, 譬如种子未转成胚芽时, 如何能生起后后位的茎叶花果? 如是, 对彼彼转依也可安立有彼彼道的名称与意义, 如同对佛地说为无学道般 再者, 若无转依, 则有无有涅槃者施设依处的过失 譬如以有漏蕴的相续为施设处, 可安立其为转生轮回者, 如是以转依无漏者为施设处, 可安立

66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63 其为获得涅槃者 相反, 若无转依, 只是对识等五蕴的相续, 则对其安立涅槃者的施设处毕竟无有, 仍然与前无有转依时一样 ; 此外, 在小乘声闻独觉自己所承许的道中, 也应成无余界中涅槃的诸补特伽罗无有施设涅槃之处的过失, 因为无有转依而安立如是名称, 应成如说兔角般的无事之名故 若想 : 于彼无有依处有何不合理呢? 因为仅仅是以前蕴灭尽而安立涅槃, 如同疾病消除则说无病 破斥 : 如果决定先前的蕴相续已断尽而不复生起, 则彼者即是彼之转依, 所以实际已成为有转依 所谓某补特伽罗获得涅槃而不再入于轮回, 其依处与施设处二者即是此转依, 谁也无法说其无有, 如果你承许无有此转依, 则 蕴的相续断灭及不复生起 也应成无有, 其依处和施设处二者无有故 如果按大乘道说, 虽然证入有漏蕴灭尽的法界中涅槃, 但实际上不必多说, 这无漏身智相续不断的涅槃即是转依的体性 而且, 所谓三乘不同的三种菩提果的差别, 也唯一是根据不同转依而安立的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唯一以障垢的部分清净及一切清净的差别须要安

67 弥勒五论一 /64 立如是诸果的差别, 如果无转依, 则应成无有三菩提此等彼等差别的施设处的过失 无余法界中涅槃时三菩提差别的施设处无有故, 由此应成宣说彼等断证功德的大小等如同谈论石女的女儿美不美丽般毫无意义 昔日印度和西藏的论述中未曾对上述内容详细阐述, 对于此处的广说, 具慧者应心生欢喜 壬十 悟入转依之功德当知彼相违, 四相入功德 当知, 与上述无有转依的四种过失相反, 悟入转依的功德也有四相 虽然某相续并未间断, 但与以前相比有转依体性的缘故, 具有烦恼断后毕竟不入的依处 修道的依处 诸涅槃者的施设依处及三乘解脱三菩提差别的施设依处 如是转依的智慧即是解脱的菩提及涅槃的施设依处 无量功德的来源 乃至虚空未尽之间对于一切众生如欲成办无量暂时究竟利益的殊胜依处 如是了知此理后, 有缘者应趣入转依的修行

68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65 丙三 以能表之喻摄义于无而现有, 喻如梦幻等, 转依则喻如, 虚空金水等 上述有法和法性的意义, 最后以比喻显示而归摄要义 : 仅仅以虚妄分别心显现的轮回诸法, 即是所谓的无之法, 由于无自性而显现, 在迷乱识前, 轮回诸法无而现有, 将其比喻为如梦 幻 水月等现而无自性般 ; 若如真如般转依, 能表的比喻则是自性清净的虚空 纯金 净水 离云之日等 虽然实相中一切诸法本来无有二取等垢而安住, 但由迷乱障蔽实相而在现相中似有不清净显现时, 称为未转依 ; 若彼障垢以证道之力遣除后, 实相现相完全相同时, 即获得究竟转依 若说 : 由于未转依位与转依位异体的迁变故, 不可能是法性本来清净的自性, 难道不成有迁变吗? 驳斥 : 无迁变! 此义如何呢? 譬如虚空自性清净, 忽尔被云雾等遮蔽, 以及忽尔黄金蒙垢 清水

69 弥勒五论一 /66 着尘 日轮被云等遮蔽, 然而, 于彼彼的自性没有以彼彼染污, 应知只需远离云雾 客尘等, 便会现前自性, 这并非前无后有的新生, 仅是远离客尘而显露 如是, 以远离客尘障垢之力获得转依, 也仅是自性清净光明先被客尘障覆而不显现, 后以修道力令其显露而已 应当如是了知 甲四 末义跋 : 辨法法性论弥勒菩萨撰造圆满 译跋 : 克什米尔阿阇黎摩诃支那及雅玛译师比丘胜幢狮子译梵为藏 虽然 邓噶目录 9 等中未曾说是前译时期所译, 但有些史书中也有弥勒五论为前译时所译的说法, 因为当时正值菩提萨埵 莲花生大士等诸多班智达住世, 且印度一切教法尚未失坏, 故毋庸置疑应属前译时期的译作 依于补处菩萨殊胜慧, 如理宣说佛陀密意论, 善释佛子路径此善根, 祈愿无垢佛法十方兴 无分别智辽阔之海洋, 无量圣法宝珠之来源, 9 邓噶目录 : 藏王色纳勒劲云时所编藏文佛经目录, 藏于邓噶宫中

70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67 群生与我欢喜同入此, 祈愿究竟圆熟净三德 火牛年于噶脱寺经江拉活佛仁波切劝请, 后又有诸求义者劝请, 而且自己对此大论具有信解心, 由诸多因缘, 后于木马年在大噶脱寺传讲 现观庄严论 时的三日间, 麦彭降央南迦撰著圆满 茫嘎朗!( 愿吉祥!) 2003 年弥勒圣诞译于喇荣 2008 年 9 月修订

71

72 辨法法性论长行

73

74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 弥勒菩萨造 法尊法师译 由知何永断, 有余所应证, 欲辨彼等相, 故我造此论 此等一切, 二类所摄, 谓法与法性 法表生死, 法性表三乘涅槃 如所显现二及名言虚妄分别, 是为法相 无而现者, 是为虚妄 ; 分别者, 谓于一切无义, 唯计度耳 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差别之真如, 是为法性相 无而显现故错乱, 是杂染之因, 如现幻象等, 不见有亦尔 无与现中随缺一种, 则错乱 不错乱 杂染 清净皆不随转 二者非一非异, 以有无有别及无别故 由六种相通达法为无上, 谓相 成立

75 弥勒五论一 /72 非一异 所依共 不共 悟入显现能取所取而无实事 相及成立 非一异者, 如略标说 诸于何流转, 彼为所依? 谓有情及器世间 器世间如共所了, 有情世间有共不共 胎生 名言 摄受 治罚 功德 过失, 互为因故, 更互增上, 故名为共 依 了 业 乐 苦 死 生 缚 脱, 由不共故, 名为不共 共现似外所取者, 即能取识, 离识无别义, 以共故 不共他心等识为所取者, 其等引非等引识亦互非等境, 以于非等引前, 现自分别故 ; 于等引三摩地行境中, 亦现彼影像故 若现似所取非有, 则现似能取亦成立非有, 故善成立能取所取现而非有, 无始等起善成立故, 二取非有亦善成立 由六种相通达法性是为无上, 谓相 依处 抉择 触证 随念 悟达彼自性 相如略标说 ; 依处谓一切法与契经等十二分教一切句身 ; 抉择谓依大乘经如理作意所摄一切加行道 ; 触证谓为得正见故, 以见道现量加

76 辨法法性论长行 /73 行亲证, 领受真如 ; 随念谓如触证为除彼垢之菩提分所摄一切修道 ; 悟达彼自性谓无垢真如, 于一切种唯真如现, 此即转依圆成实 由十种相通达转依是为无上, 谓通达自性 物 补特伽罗 差别 所为 所依 作意 加行 过患 胜利 通达自性, 谓无垢真如, 不现客尘, 唯现真如 通达物, 谓共器识真如转依, 契经法界真如转依, 不共有情界识真如转依 通达补特伽罗, 谓初二真如转依是佛菩萨者, 后亦是声闻独觉者 通达差别, 谓诸佛菩萨有严净土差别, 法身 受用身差别, 获得化身差别, 以得普见 教授 自在有差别故 通达所为, 谓宿愿差别, 说大乘法所缘差别, 于十地中加行差别故 通达所依, 谓由六相通达无分别智故 由六相通达者, 谓由所缘故 由离相故 由正加行故 由相故 由胜利故 由遍知故 由四相通达所缘, 谓说大乘法, 于彼胜

77 弥勒五论一 /74 解 决定 圆满资粮故 由四相通达离相, 谓由离所治品 能治品 真如 智法相故, 如其次第, 此即显示永离粗 中 细 长随转相 通达正加行亦有四相, 谓由有得加行 由无得加行 由有得无得加行 由无得有得加行 通达性相亦有三相, 谓住法性故, 由善安住无二取离言说之法性故 ; 无显现故, 以二取 言说 根 境 识 器世间不显现故, 此显彼相如经所说无观 无示 无住 无现 无了 无依, 是无分别智 ; 显现故, 由见一切法如虚空故, 见一切行如幻等故 通达胜利有四相, 谓得圆满法身故, 得无上乐住故, 得见说自在故 通达遍知亦有四相, 谓对治遍知故, 自相遍知故, 差别遍知故, 业遍知故 其对治遍知, 谓无分别智是五种无执之对治, 谓执著法 人 变坏 异 损减 自相遍知, 谓不作意 超寻伺 寂静 自性义 取相, 离

78 辨法法性论长行 /75 彼五事是此自相 差别遍知, 谓由无分别 非一分性 无住性 毕竟性 无上, 五相差别故 业遍知谓远离诸分别, 给无上安乐, 令离烦恼所知二障, 其后得智悟入一切所知相, 严净佛土 成熟有情 给一切相智, 五种业差别 通达作意者, 如云 : 菩萨欲证无分别智, 当如是作意 : 由无始时来不知真如, 虚妄分别一切种子, 是现似不实二取之因 ; 于彼能依亦异 其因及果, 虽现似有而非真实 ; 由如是现, 法性不现 ; 由彼不现, 法性则现 菩萨如是如理作意, 便能通达无分别智 由如是缘, 便达缘唯识 ; 由缘唯识便能通达一切义无得 ; 由一切义无得, 便能通达唯识亦无所得 ; 由彼无得, 便能通达缘二无别 ; 其二俱无得, 即无分别智 ; 此无境无得, 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 加行通达有四种相, 谓胜解行地, 由胜解加行故, 是抉择位 ; 于初地中由各别内证

79 弥勒五论一 /76 加行故, 是触证位 ; 未净六地中由善修习加行故, 清净三地中亦尔, 是随念位 ; 于佛地中由究竟加行故, 佛事任运无间故, 是到达自性位 通达过患谓若无转依有四种过, 谓无不起烦恼所依之过, 无发起道所依之过, 无般涅槃补特伽罗安立名言所依之过, 无安立三种菩提差别名言所依之过 与彼相违有转依, 应知是四种胜利 当知彼等实相, 如实通达转依 无法显现, 如梦幻等, 转依之喻, 如虚空金水等

80 辨法法性论释

81

82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释 世亲论师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 梵语云 : 达磨达磨大布别嘎支得藏语云 : 秋秋尼南巴结巴哲瓦汉语云 : 辨法法性论释译礼 : 顶礼不败出有坏! 不败慈尊知世间, 如言执实乃迷道, 摄集经教造此论, 合掌礼敬我上师 从诸师闻受此法, 其论句简义甚深, 尽己所能于每句, 稍许解释而造论 由知何永断, 有余所应证, 欲辨彼等相, 故我造此论 由知何永断, 有余所应证 者, 即分别宣说具杂染相的有法与具清净相的圆满转依所显的法性 欲辨彼等相 者, 其义并非于异体之境辨别 最后一句易解

83 弥勒五论一 /80 此等一切, 二类所摄, 谓法与法性 前颂说 欲辨彼等相, 为何只辨有法和法性而不辨其他? 或者, 是否此二者已摄尽了一切法? 答 : 并非在诸所诠法中只取此二法宣说 那是什么呢? 因为佛所安立的蕴界处等任何法均已统摄于此二类中 何以故? 为有法与法性所摄故, 蕴界处等若归纳, 即是此有法与法性二者 论中 此等, 代指所有教法, 一切 指此等教法的意义, 此外的法或者为此所摄或者不存在故 法表生死, 法性表三乘涅槃 如是已宣说无差别后, 若问 : 何者为何所摄? 此提问者必定不知此处只是由轮回和涅槃分别而已, 因此论中说 法安立生死, 其中, 法具有杂染故, 即是自性轮回, 如论中说 法安立 此外, 法性安立三乘涅槃 者, 涅槃是三乘所证故, 说为三乘涅槃 ; 是三乘亦是涅槃故, 说为三乘涅槃 此中法性, 由具有转依之相, 故说其所摄涅槃是由法性所安立

84 辨法法性论释 /81 如所显现二及名言虚妄分别, 是为法相 无而现者, 是为虚妄 ; 分别者, 谓于一切无义, 唯计度耳 生死和涅槃如是以有法与法性安立, 然尚未说明彼等体相故, 若问 : 如何是这尚未了知的有法的体相? 为宣说其相, 论云 : 如所显现二及名言虚妄分别, 是为法相 如所显现二及名言 者, 即显现二取及名言, 此中, 所取能取的有事 色与眼等, 是 显现二 ; 依此二取起种种名言, 是 名言 ; 由假立自性及差别施设的所依体性故, 是 虚妄分别 是为法相, 即此有法的体相已无倒无余宣说究竟 此处, 虚妄的释词, 即论中说 无而现者, 是为虚妄 何以故? 此法非实有故 分别的释词为 分别者, 谓于一切无义, 唯计度耳 于一切无义 者, 即如显现般的自性全然不成立故 ; 唯计度 者, 唯有错乱显现故 有法体相已宣说究竟 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差别之真如, 是为法性相 法性体相, 即 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差别之真

85 弥勒五论一 /82 如, 是为法性相 意即 : 无有能取所取的差别, 及无有能诠所诠的差别, 乃是真如, 也就是法性的体相 无差别者, 依次离二性 离言说故, 法性中无有差别, 即说此为无差别 若说此是所取 彼是能取, 或者此是所诠 彼是能诠, 如是二取和能诠 所诠实有, 则成了有差别 然而真如中本来无有彼等故, 是为无差别之真如 是为法性相, 即法性之相已无倒无余宣说究竟 上来所说有法的体相为 : 无而显现故错乱, 是杂染之因, 如现幻象等, 不见有亦尔 无与现中随缺一种, 则错乱 不错乱 杂染 清净皆不随转 无而显现故错乱, 是杂染之因 者, 由于本无所有而显现, 故是无而显现 应知, 无而显现故, 彼者唯一是错乱, 由此也是杂染之因, 执著错乱后将会产生三种杂染故 若问 : 何者是无而显现呢? 答 : 如现幻象等 即如幻师所变的大象 珍宝 谷物等, 并非如显现那样存在, 如是, 现而非真实的虚妄分别也是无而

86 辨法法性论释 /83 显现的 此外, 不见有亦尔 者, 即本有的二无我不显现故, 也是错乱 比如垒成人形的石垛和似人的影像, 前者有而不现, 后者无而显现, 即是错乱的体相 此是于世间所见的错乱之相 若疑 : 为何不承许 无 和 现 中的一者为无呢? 论中说 : 无与现中随缺一种, 则错乱 不错乱 杂染 清净皆不随转 倘若仅有 无 而没有 现, 则由无显现故, 不成立是错乱, 无 本住于无性 无错乱故 ; 若不成立错乱, 则不错乱也不成立, 不错乱是以错乱为前提故 ; 由此应成杂染无有, 杂染以错乱为因故 ; 再者, 若无错乱, 则清净也不成立, 清净是以杂染为前提故 因此, 若不成立此, 则无勤任运亦当解脱, 但这显然与现量相违 或者, 如果承许仅有 现 而没有 无, 则由不成立 无有 故, 不成为错乱, 显现的体性于真实中成立 非错乱故 若无错乱, 如前所说, 其余也不成立, 由此, 士夫修行的功用成为无意义故, 与理相违 实际上, 即便按世间常识, 也会对别别

87 弥勒五论一 /84 成立的石垛和人影安立错乱之名 有法之相 如所显现二及名言 及法性之 相 无差别之真如 宣说究竟 已说有法与法性之相, 今问 : 有法与法性应承许为一体, 还是异体? 答 : 二者非一非异, 以有无有别及无别故 二者 指有法与法性, 不承许其为一体性及异体性 何以故? 有与无二者有别及无别故 首先, 不承许有法与法性二者是一体 为何这样说呢? 由有和无具有差别而说故 法性是有 有法是无故, 二者具有有与无的差别, 如何能承许为一体? 再说二者非异, 何以故? 有与无二者无别体故 如何无别体呢? 法性仅仅是以无有此有法而安立故, 即以无有所取等的差别而安立故 如是 有法与法性非一非异 宣说究竟 由六种相通达法为无上, 谓相 成立 非一异 所 依共 不共 悟入显现能取所取而无实事 相及成立 非 一异者, 如略标说

88 辨法法性论释 /85 既然如是非为异体, 若问 : 如何通达此有法, 或者如何方成善通达? 为此, 论中说 : 由六种相通达法为无上, 即由以下六相宣说, 谓相 成立 非一异 所依共 不共 悟入显现能取所取而无实事 其中, 相 成立 非一异如略标说, 即应知此三者如略标时所说, 为体相 成立与非一非异性 体相者, 如所显现二及名言虚妄分别, 是为法相 ; 成立者, 无与现中随缺一种, 则错乱 不错乱 杂染 清净皆不随转 ; 非一异者, 二者非一非异, 有与无有别及无别故 诸于何流转, 彼为所依? 谓有情及器世间 器世间 如共所了, 有情世间有共不共 胎生 名言 摄受 治罚 10 功德 过失, 互为因故, 更互增上, 故名为共 所依者, 论中说 : 诸于何流转, 彼为所依? 谓 有情及器世间 即流转者有情和流转处是有法的所 依, 能依及所依体性的有事分别是有情世间和器世 间 此中, 器世间如共所了, 诸有情各自的相续 中均生起显现彼者之识故 ; 另一者为有情世间, 论 10 颂本中还有饶益 违害二法

89 弥勒五论一 /86 中说 : 有情世间有共不共, 胎生 名言 摄受 治 罚 功德 过失, 互为因故, 更互增上, 故名为共 所谓共同, 胎生 名言 摄受 治罚 功德 过失 是别别相续诸所有者, 更互生起显现此等之识, 由 增上性互为因故, 称为 有情界共同 本来只说 互 为因故 即可, 但又强调说增上缘 11, 应知其必要是 12 为了遣除以所缘缘为因 再者, 如何为不共呢? 答 : 依 了 业 乐 苦 死 生 缚 脱, 由不共故, 名为不共 此中, 依 即阿赖耶识, 由彼所现的诸了别习气依止于彼故, 了别 即转识 13, 业 即善 不善及无记, 其余应依论文了知 此中 依 等, 因为是非色身 是别别所知故, 并非别别相续中更互显现识的生起之因故, 称为有情界不共 11 增上缘 : 四缘之一, 对于生果能增强势力, 如眼等五根对于生起自果眼等五识能增加效力, 名增上缘 12 所缘缘 : 四缘之一, 能使心识生成境相, 谓缘声 色等外境而后生起心识, 名所缘缘 13 转识 : 直接向外照了各自对境而不反身向内之识, 如眼识等

90 辨法法性论释 /87 问 : 以身语业的能表为因, 会互相生起显现它的了别, 为什么不归属在上述的 名言共同 中? 答 : 虽然身语能表可归属于名言共同中, 但此处 业的了别 并非如此, 即是由以它而知道善不善性的业之自性而显示的, 如是显彼之了别, 并非相互生起显彼了别之因, 因此身语业的了别唯一是不共 共现似外所取者, 即能取识, 离识无别义, 以共故 欲悟入无有所取能取显现, 须先悟入所取显现无有, 论中说 : 共现似外所取者, 即能取识, 离识无别义, 以共故 何以故? 显现器世间的了别唯是各自相续中生起能取了别故, 若要安立能取了别, 除此正显现器世间的识之外, 无有单独的能取了别 其实, 此人的能取了别并非彼人的境界, 为何如此呢? 因为所谓 共同器世间的了别, 实际唯是各自相续中生起显现彼相的了别故, 各自的了别互不相同, 无法成为他相续的境界, 因此没有所谓的共同义 有情界共同的所取了别也由此而遣除

91 弥勒五论一 /88 不共他心等识为所取者, 其等引非等引识亦互非等境, 以于非等引前, 现自分别故 ; 于等引三摩地行境中, 亦现彼影像故 论中说 : 不共他心等识为所取者, 其等引非等引识亦互非等境 何以故? 以于非等引前, 现自分别故 即于非等引时, 唯一由自己的分别心显现所取而成为自了别境, 故他心等并非自识的所境 此外, 于等引三摩地行境中, 亦现彼影像故 何故呢? 等引中的了别所起的境相实际也只是定境行相, 由此了知他心非境 既然如此, 由自了别性也是境界故, 除自识之外无有成为外境义 由此无故, 所取显现也无有 若现似所取非有, 则现似能取亦成立非有, 故善成立能取所取现而非有, 无始等起善成立故, 二取非有亦善成立 论中说 : 若现似所取非有, 则现似能取亦成立非有, 故善成立能取所取现而非有 何以故? 以 无始等起 善成立故 何者不认识真如无而显现二取, 即是颠倒因, 也即是无始等起, 是故成就无始等起

92 辨法法性论释 /89 由善成立故, 即无有所取能取显现, 以二种颠倒非真实故, 由此也无有二取显现 从何处了知呢? 论中说 二取非有亦善成立 故 当知, 二取非有 也由见到生起和二取相反的识而能了知 何者如是了知, 即是于有法无上悟入 上文已说悟入有法, 今当解说法性之悟入 由六种相通达法性是为无上, 谓相 依处 抉择 触证 随念 悟达彼自性 相如略标说 ; 依处谓一切法与契经等十二分教一切句身 ; 抉择谓依大乘经如理作意所摄一切加行道 ; 触证谓为得正见故, 以见道现量加行亲证, 领受真如 ; 随念谓如触证为除彼垢之菩提分所摄一切修道 ; 悟达彼自性谓无垢真如, 于一切种唯真如现, 此即转依圆成实 论中说 由六种相通达法性为无上, 即由以下六相宣说, 谓相 依处 抉择 触证 随念 悟达彼自性 具体为 : 体相 : 论中说 : 相如略标说 即无能取所取 能诠所诠差别的真如是法性的体相 依处 : 论中说 : 依处谓一切法与契经等十二分

93 弥勒五论一 /90 教一切句身 一切法 指色等, 十二分 指契经 应颂等, 由此二者说为依处, 是约杂染及清净所摄而言 抉择 : 论中说 : 抉择谓大乘经如理作意所摄一切加行道 所谓 一切, 即闻思修所安立, 依此而作抉择故 触证 : 论中说 : 触证谓为得正见故, 以见道现量加行亲证, 领受真如 所谓触证, 也可说亲证领受, 亲证领受 即亲证并领受 此领受应如何安立呢? 以现量道理 何为现量? 即从领受真如的角度而言 随念此触证之义故, 论云 : 随念谓如触证为除彼垢之菩提分所摄一切修道 此中, 由见道无间的修道, 即是所谓的 随念 通达此已证得之道而随念故, 能令彼现前 又此目的何在? 为除彼垢, 即由修真如故, 为断除应断之余垢 随念无间为悟达彼自性故, 显示此者, 论云 : 悟达彼自性谓无垢真如, 于一切种唯真如现, 此即转依圆成实, 意即, 由修道断尽所余障垢故, 真如离垢时, 由究竟道于一切种唯一显现真如, 由远

94 辨法法性论释 /91 离一切垢故, 成为唯一真如的体性故, 如是唯此为境, 即是 悟达彼自性 此即是成立究竟转依, 由彼悟达本性故 从见道等时已具有转依, 唯此为究竟, 一切垢染无余尽断故 由十种相通达转依是为无上, 谓通达自性 物 补特伽罗 差别 所为 所依 作意 加行 过患 胜利 若问 : 如何通达转依, 且如何方成为无上通达? 论中说 : 由十种相通达转依是为无上 即依十相宣说, 谓通达自性 物 补特伽罗 差别 所为 所依 作意 加行 过患 胜利 通达自性, 谓无垢真如, 不现客尘, 唯现真如 其中, 初者通达自性, 谓无垢真如, 不现客尘, 唯现真如 意为 : 客尘不现而显现者唯有真如, 真如已成为无垢, 此即转依之自性 何人如是遍知, 即是于自性无上通达 通达物, 谓共器识真如转依, 契经法界真如转依, 不共有情界识真如转依

95 弥勒五论一 /92 通达物者, 论中说 : 通达物, 谓共器识真如转依, 契经法界真如转依, 不共有情界识真如转依 转依之物, 即三种真如转依, 是依 ( 身语意 ) 的差别, 也是依果的差别, 即由显现 教诫 遍示现果不同故 通达补特伽罗, 谓初二真如转依是佛菩萨者, 后亦是声闻独觉者 通达补特伽罗者, 论中说 : 通达补特伽罗, 谓初二真如转依是佛菩萨者, 后亦是声闻独觉者 其中, 通达补特伽罗, 谓初二真如转依是佛菩萨者, 非余者所得, 由不共故 ; 后亦是声闻独觉者, 也是诸佛菩萨所得故, 说为共同 通达差别, 谓诸佛菩萨有严净土差别, 法身 受用身差别, 获得化身差别, 以得普见 教授 自在有差别故 通达差别者, 论中说 : 通达差别, 谓诸佛菩萨有严净土差别 意即, 庄严净土唯诸佛菩萨具有, 非声闻众所有, 由此可显示高下故 论中又说 : 法身 受用身差别, 获得化身差别,

96 辨法法性论释 /93 以得普见 教授 自在有差别故 其中, 得普见有差别者, 当知依于一切所知种类得现于前 ; 得教授有差别者, 由宣说诸多甚深 广大稀有法门, 不可思议故 ; 得自在有差别者, 由获得成办有情事业的无碍神通等不可思议功德故 当知此等如其次第来自所得法身 受用身与变化身 通达所为, 谓宿愿差别, 说大乘法所缘差别, 于十地中加行差别故 通达所为者, 论中说 : 通达所为, 谓宿愿差别, 说大乘法所缘差别, 于十地中加行差别故 即以三种所为差别故, 菩萨转依超胜声缘 三种差别中, 愿差别是依宿愿的差别, 即依菩提愿 ; 所缘差别是依大乘教中所缘的差别, 即依靠缘共不共的一切法及彼等的真如 ; 加行差别是依十地中加行的差别, 即对于为断诸障所修的对治作加行故 通达所依, 谓由六相通达无分别智故 由六相通达 者, 谓由所缘故 由离相故 由正加行故 由相故 由胜 利故 由遍知故

97 弥勒五论一 /94 转依之所依即是无分别智, 以此所依而获转依故 如何悟入此转依之所依? 论中说 : 通达所依, 谓由六相通达无分别智故 由六相通达者, 谓由所缘故 由离相故 由正加行故 由相故 由胜利故 由遍知故 由四相通达所缘, 谓说大乘法, 于彼胜解 决定 圆满资粮故 此中, 通达所缘者, 论中说 : 由四相通达所缘, 谓说大乘法, 于彼胜解 决定 圆满资粮故 即无分别智的所缘为说大乘法 于彼胜解 决定及圆满资粮 因为如果缺少任何一者, 即不能生起无分别智故, 以此显示一切所缘之悟入 由四相通达离相, 谓由离所治品 能治品 真如 智法相故, 如其次第, 此即显示永离粗 中 细 长随转相 通达离相者, 论中说 : 由四相通达离相, 谓由离所治品 能治品 真如 智法相故 此中, 离所治品相, 即离贪欲等相 ; 离能治品相, 即离不净观等相 ; 离真如相, 即离 此是真如 的作意执著相 ;

98 辨法法性论释 /95 离智法相, 即离由诸地修行所证之得相 论中又说 : 如其次第, 此即显示永离粗 中 细 长随转相 此中, 所治品相是粗重 ( 恶取处 ) 之因, 且易了知故, 是为粗相 ; 能治品相是彼者的能对治故, 是为中相 ; 真如相为细相, 是此外一切法的能对治故 ; 智法相是修道之果故, 当知其为长时随逐 通达正加行亦有四相, 谓由有得加行 由无得加行 由有得无得加行 由无得有得加行 通达正加行者, 论中说 : 通达正加行亦有四相, 谓由有得加行 由无得加行 由有得无得加行 由无得有得加行 此中, 有得加行是唯识可得加行 ; 无得加行, 即无境可得 ; 有得无得加行, 即若外境无有, 此唯识亦不可得, 无有所了别境故, 能了别识亦无有 ; 无得有得加行, 即由二取不可得故, 无二取可得 通达性相亦有三相, 谓住法性故, 由善安住无二取 离言说之法性故 ; 无显现故, 以二取 言说 根 境 识 器世间不显现故, 此显彼相如经所说无观 无示 无住

99 弥勒五论一 /96 无现 无了 无依, 是无分别智 ; 显现故, 由见一切法如虚空故, 见一切行如幻等故 通达性相者, 即由三相 : 一 住法性故, 由善安住无二取 离言说之法性故, 如实见彼者故 二 无显现故, 以二取 言说 根 境 识 器世间不显现故 意为 : 二取 言说 根 境 识 器世间的显现皆成无有, 此即是无分别智 若问 : 既然如此, 此义显示何者呢? 论中说 : 此显彼相如经所说无观 无示 无住 无现 无了 无依, 是无分别智 此中, 以于能取所取中能所二分别无有故, 说为无观 ; 以由言说不能显示故, 说为无示 ; 以不住于眼根等故, 说为无住 ; 以非为所境故, 说为无现, 无色等境显现故 ; 以非为了别故, 说为无了 ; 以非是所依事故, 说为无依 三 显现故, 由见一切法如虚空故, 意即一切能境相尽舍离故 ; 由见一切行如幻等故, 意即了知彼显现无有实体 说 等, 即指如阳焰 梦等 通达胜利有四相, 谓得圆满法身故, 得无上乐住故,

100 辨法法性论释 /97 得见说自在故 通达胜利者, 论中说 : 通达胜利有四相 即 得圆满法身 者, 以转依故 ; 得无上乐住 者, 断有漏安乐及究竟转为彼体性 ( 无上安乐的体性 ) 故 ; 得见自在 者, 证得如所有与尽所有智故 ; 得说自在 者, 如其所应, 显示诸法门故 由无分别智是能证此四功德之因, 故说此智四种功德 通达遍知亦有四相, 谓对治遍知故, 自相遍知故, 差别遍知故, 业遍知故 其对治遍知, 谓无分别智是五种无执之对治, 谓执著法 人 变坏 异 损减 此中对治遍知者, 论中说 : 其对治遍知, 谓无分别智是五种妄执之对治, 谓执著法 人 变坏 异 损减 依论中所说, 五种妄执的对治即是无分别智, 如是了知, 即是对治遍知 五种妄执为 : 本无所有之法执, 本无所有之人执, 此二者是妄执胜义中有 ; 本无所有之变化执, 即执诸法有生灭 ; 本无所有之异体执, 即执有法与法性异体 ; 本无所有之损减执, 即对法与补特伽罗之假有也作损减

101 弥勒五论一 /98 自相遍知, 谓不作意 超寻伺 寂静 自性义 取相, 离彼五事是此自相 首先, 此无分别智者, 由无作意分别而成立无分别自性不应道理, 因为若不作意分别即为无分别智, 则婴儿 愚夫等智也应成无分别智 何以故? 彼等于彼分位亦不分别故 若以超越寻伺为自性也不应理, 因为若以超越寻伺为自性, 则修习证入第二禅等住等引者也应成无分别智 若以寂静分别为自性也不应理, 因为若寂静分别即是无分别智, 则沉睡 麻醉 昏厥等时也应成无分别智 何以故? 彼等于彼时位不分别故 若由自性为无分别者, 则色等境也应成无分别智 何以故? 彼等也无动作故, 不分别 若以执取无分别之相为此智也不应理, 因为若是作意 如是为无分别 这即是无分别, 则并未生起此智, 分别且言说无分别的作意实际只是以分别为行相故 是故应知, 无分别智之自相远离这五种行相

102 辨法法性论释 /99 差别遍知, 谓由无分别 非一分性 无住性 毕竟性 无上, 五相差别故 此无分别智以五种差别较声闻独觉为最胜故 其中, 声闻独觉分别涅槃的功德和生死的过患, 故其智体有分别 ; 而且, 是一分性, 仅缘四圣谛之共相故 ; 也是有住性, 住涅槃故 ; 也非毕竟性, 入无余依涅槃断灭故, 如 筏喻经 所说 ; 也是有上性, 有佛智超出其上故 与彼等相相反, 由五种差别, 诸佛菩萨的智慧最为超胜, 即由无分别性, 不分别涅槃与生死 功德与过患故 ; 非一分性, 如一切所知自相与共相, 能为境界故 ; 无住性, 不取涅槃 不舍生死故 ; 毕竟性, 法身常住于无余依涅槃时相续不断故 ; 无上性, 无有超胜此者故 业遍知, 谓远离诸分别, 给无上安乐, 令离烦恼所知二障, 其后得智悟入一切所知相, 严净佛土 成熟有情 给一切相智, 五种业差别 此处意为, 由此智能作五种业 : 能令远离一切分别现行, 遮止等起故 ; 能成办无上安乐, 证悟所

103 弥勒五论一 /100 知如所有 尽所有, 而成办一切最超越的无倒毕竟安乐故 ; 能远离烦恼 所知二障, 正断绝随眠及习气故 ; 而且, 由无分别后得 自相能境智 能悟入一切所知种类 ; 遍严净佛土, 遍成熟有情, 亦能给予一切相智 通达作意者, 如云 : 菩萨欲证无分别智, 当如是作意 : 由无始时来不知真如, 虚妄分别一切种子, 是现似不实二取之因 ; 于彼能依亦异 其因及果, 虽现似有而非真实 ; 由如是现, 法性不现 ; 由彼不现, 法性则现 菩萨如是如理作意, 便能通达无分别智 由如是缘, 便达缘唯识 ; 由缘唯识便能通达一切义无得 ; 由一切义无得, 便能通达唯识亦无所得 ; 由彼无得, 便能通达缘二无别 ; 其二俱无得, 即无分别智 ; 此无境无得, 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 论中说 : 通达作意者, 如云 : 菩萨欲证无分别智, 当如是作意 今依次显示 : 由无始时来虚妄分别一切种子 者, 即阿赖耶识所摄 是现似不实二取之因 者, 即彼由耽执二取之习气所摄故

104 辨法法性论释 /101 于彼能依亦异 者, 当知即是转识 ( 前七识 ) 不知真如 ( 故 ) 者, 即由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所致, 故 即无明为颠倒之因故 其因及果虽现似有而非真实 者, 即此虚妄分别虽恒时于识前显现, 而唯一是非实有 复次, 由如是现, 法性不现 者, 即真如不显现 由彼不现, 法性则现 者, 即由彼虚妄分别无有所安立故 菩萨如理作意, 便能通达无分别智 者, 即加行道所摄 由如是缘 者, 即虚妄分别虽显现, 而无所境可得等 便达缘唯识 者, 即由唯识显现二取故 由缘唯识, 便能通达一切义无得 者, 由识显现义而外境无所有故 由一切义无得, 便能通达唯识亦无所得 者, 以了别自身不能成立了别性故, 所了别若无有, 则能了别也无法成立 由彼无得 者, 即由能取所取无得

105 弥勒五论一 /102 便能通达缘二无别 者, 以二取无有, 则二取无差别 能所自性既不可得, 则知二取的差别亦不可得, 若有二取, 则其差别自当可知故 其二俱无得 者, 即能取 所取无所得 即无分别智 者, 是显示所诠义 意即, 如是欲通达无分别智的菩萨如是作意, 此作意即是通达无分别智 如是上文所说已在此处显示其义 此无境 者, 为遣除如眼等的所境, 因为虽然实际不可得, 但也可有境界故 无得 者, 宣说色等境无所得, 是一切相无得所安立故 已说通达智慧之相 今若问 : 菩萨应如何加行? 以下便说获得智慧之加行 加行通达有四种相, 谓胜解行地, 由胜解加行故, 是抉择位 ; 于初地中由各别内证加行故, 是触证位 ; 未净六地中由善修习加行故, 清净三地中亦尔, 是随念位 ; 于佛地中由究竟加行故, 佛事任运无间故, 是到达自性位 论中说 : 加行通达有四种相 此中, 胜解行地, 由胜解加行故, 如前所说, 是抉择位 于初地中

106 辨法法性论释 /103 由各别内证加行故, 是于见道位现证法界故, 如前所说, 为触证位 未净六地中由善修习加行故, 即二地等, 其未遍清净, 仍执著行相故 ; 清净三地中亦尔, 即八地等, 由彼遍清净, 且无行相执著故, 以其任运能入对治道故, 此 ( 二至十地 ) 如前所说, 为随念位 于佛地中由究竟加行故, 佛事任运无间故, 若已成就无间相续佛陀事业, 则称其为已获究竟加行成就, 如前所说, 为到达自性位 若到达彼自性, 即成为彼无分别智的自性, 故与圆满转依的智慧成为一味 通达过患, 谓若无转依有四种过, 谓无不起烦恼所依之过, 无发起道所依之过, 无般涅槃补特伽罗安立名言所依之过, 无安立三种菩提差别名言所依之过 论中说 : 通达过患, 谓若无转依有四种过 无不起烦恼所依之过者, 意为 : 若无转依, 由无转依故, 无有烦恼不复生起的依处, 由此如何能住于法性而令烦恼不复生起? 因此, 如起烦恼必须有所依, 故不起烦恼也必须有依处 如是若说无有不起烦恼的依处, 即成过失

107 弥勒五论一 /104 复次, 同理, 以有漏识有依处, 则其对治也必须有依处 因此,( 若无转依应成 ) 无有发起道所依的过失 又譬如, 以有漏蕴为施设处可安立其为转生轮回者, 如是, 于涅槃者也必须有安立其的所依事 暂且承许其所依事为心不应道理, 对治和所断是生灭同时故, 不许二种相违之法同一依处故, 如同不许冷暖二触同一依处 由无余依涅槃时无有安立名言的所依故, 因此, 如同以蕴安立般涅槃者, 必然无有其所依事一样, 应成无有安立般涅槃者名言之依处的过失 最后一种是无有安立三种菩提差别名言依处的过失 与彼相违有转依, 应知是四种胜利 当知彼等实相, 如实通达转依 因此, 有无基之有事的转依 论中说 : 与彼相违有转依, 应知是四种胜利 当知彼等实相, 如实通达转依 如是, 通达转依当知为十种

108 辨法法性论释 /105 已说虚妄分别现而无有, 此处当说能令信受之譬喻 无法显现, 如梦幻等 ; 转依之喻, 如虚空金水等 论中说 : 无法显现, 如梦幻等 即如幻事 梦等, 虽可得而非有, 如是有法显现也唯是无有, 等 字表示如阳焰 乾达婆城等, 亦如回响 水月等 由十种通达转依为无上 宣说完毕 问 : 这里转依时, 由成为异法的缘故, 为何不成为转依具有迁变性呢? 答 : 虽然承许转依, 但不承许有迁变法 这一意义以比喻宣说, 即是转依的比喻, 如虚空 金 水等 譬如, 虚空唯一自性清净, 仅仅是由忽尔雾气使清净不能显现, 如果消除雾气, 即现前清净, 因此不是依于远离雾等而新生清净, 并非由不清净变为清净故 虽然不是新生净性, 但由远离不现之因, 也可得本有的清净 由极清净可得故, 也并非承许虚空是有变异的法 同样, 黄金唯是纯一之性, 仅仅以暂时污垢覆盖而不显现, 依于远离暂时污垢, 即可显现其本来之性, 因此并非新生纯净 又, 水唯住于澄湛之性, 以杂泥沙故, 本有的澄湛之性唯

109 弥勒五论一 /106 一成为不可现, 若去除泥沙, 即可得现, 而现湛性只是由水中无泥沙而现, 并非另有新生之法 由湛性本具, 不可认为水有变异性 如是未转依时, 此自性本然光明清净也不是前所无有, 然而, 以忽尔客尘障碍其现前的缘故, 未能显露, 如不净 非纯 非澄湛性, 由远离彼等障碍, 即得显露 应知此处仅仅是依转依显露法性而已, 并不是无有者新生 以客尘实际无有故, 由法性所安立的转依乃是恒常 论中以黄金 净水比喻此义, 仅仅是就其性而比喻, 并非观待其他品质, 唯一依此相同之处 而虚空喻则显示一切 说 等 者, 意即对于其它喻例也可依此类知, 如衣等离垢故成清净之性等 辨法法性论释阿阇黎世亲撰著圆满 克什米尔班智达玛哈扎纳与译师洛丹希 译梵为藏 2003 年藏历 4 月 25 日译于喇荣 2008 年 9 月修订

110 辨法法性论讲记

111

112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辨法法性论讲记 弥勒菩萨造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顶礼上师三宝! 为利益无边众生发无上菩提心! 今天开始学习弥勒五论之一的 辨法法性论, 首先简略说明弥勒五论的来源 当年无著菩萨立志弘扬甚深广大的大乘佛法, 他对弥勒圣尊具有不共的信心, 因此前往云南鸡足山住山观修弥勒本尊, 希望能见到圣尊得到窍诀 按照誓愿, 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苦修了十二年, 最终业障清净, 得见本尊金颜 弥勒菩萨以神通力把他带到兜率天宫, 而且传授他弥勒五论 无著菩萨返回人间, 就开始弘扬这五部论典 弥勒菩萨是佛所授记的一生补处 十地大菩萨, 对于一切佛经的密意都通达无碍, 为了住持佛法 利益无量有情, 他撰造五部论典, 无误诠释一切佛

113 弥勒五论一 /110 经的密意 我们今天学习弥勒五论, 因缘殊胜, 意义很大, 因为学好了这五部论典, 就能通达一切佛经的密意, 让自己的智慧得到很大增长, 或者说, 可以由此生起大乘正见, 直趣大乘道的修行 因此我们应当生欢喜心 作稀有之想, 很认真地来完成这部论典的学习 弥勒五论, 就是 现观庄严论 大乘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 辨法法性论 和 宝性论 对于这五部论典, 各宗各派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智者认为五论是一部大论, 根据是 : 现观庄严论 只有顶礼句, 宝性论 只有回向句, 其余三部论既无顶礼句也无回向句, 因此 现观庄严论 是开头部分, 宝性论 是最后部分, 其余三论是中间部分 有些智者说 : 这五部论不应是一部论, 因为如果是一部论, 密意应当一致, 但五部论究竟宣说的意义是有差别的, 比如 大乘庄严经论 宣说究竟三乘是了义, 宝性论 等宣说究竟一乘为了义, 应当承许 现观庄严论 和 宝性论 是中观论典, 其余三论是解释唯识宗义的论典 有的讲只有 大乘庄严经论

114 辨法法性论讲记 /111 是唯识论典, 其余都是中观论典 ; 有的认为 现观 庄严论 讲述了 般若经 当中有关修行次第的现 观法, 因此是中观论典, 其余都是唯识论典 ; 有些 偏重唯识, 把五论都判为唯识论典 ; 有些偏于中观, 承许五论都是中观密意 ; 西藏还有论师按照大手印 的观点作解释 总之, 印度和西藏论师有种种不同 的解释方法 那么宁玛派自宗是如何解释这五论的 密意呢? 我们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来树立自 宗的无垢观点 自宗讲 : 现观庄严论 是开显第二转法轮般若波罗蜜 多密意的注释, 弥勒菩萨在该论中说 : 般若波罗蜜..., 以八事正说.. 就是以八事无颠倒地宣说一切般若波罗蜜多经典的所诠义, 因此对这一点无可诤论 宝性论 是开显第三转法轮宣说如来藏的众 多了义佛经密意的注释 该论说 : 如是依于正教理, 为令自心纯一净, 具信善圆之智者, 亦为摄彼宣说 此 弥勒菩萨说自己依靠佛的正教撰造 宝性论, 正教 是指第三转法轮中宣说如来藏的了义佛经 无著菩萨在 宝性论释 中也如是解释 我们对照 经论, 能明显看出 宝性论 的内容都是在解释或

115 弥勒五论一 /112 者归纳第三转法轮中了义经的涵义, 比如 如来藏 经 胜鬘经 不增不减经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 经 法华经 等的意义在 宝性论 中都有相应的 解释或归纳 因此承许 宝性论 是第三转法轮中 了义经的注释也没有任何诤论 现观庄严论 和 宝性论 中都承许究竟一 种性和究竟一乘 现观庄严论 中说 : 法界无差 别, 种性不应异... 意思是, 由法界一味无差别的缘故, 有情的种性不应有差别, 即承许究竟的种性是 一种 宝性论 宣说一切有情皆具无为法的自性住 种性, 依靠这一种性决定成佛, 而且论中以正理成 立说 : 佛陀法身能现故, 真如无有差别故, 具种性 故诸有情..., 恒时具有如来藏... 论中以三种理成立一切有情都具有圆具法身功德的如来藏, 所以是承许 究竟的种性唯有一种, 即佛性 该论又说 : 犹如地 藏及果树, 当知佛性有二种, 无始自性住种性, 真 实纳受胜种性 承许依此.. 二种性.., 获得.. 如来三. 种身., 依于初者得初身, 依于次者得后二 明显说到依于 二种性获得法报化三身, 可见承许究竟的乘唯是一 佛乘

116 辨法法性论讲记 /113 大乘庄严经论 是把 现观庄严论 和 宝性论 所讲述经典之外的大部分大乘经义摄集在一起的大疏, 里面有了义经的法义, 也有不了义经的法义 论中讲解了大乘的皈依 种性 二利 真实性和证悟真实性的修行次第, 大乘的神通 自成熟和他成熟 大菩提的功德 事业等等, 也讲到信心 求法 弘法 教授 六度 四摄 供养 依止善知识 修习四无量心 三十七菩提分 佛菩萨功德等等, 摄尽了大乘广大修行之义, 堪称大乘法要的总汇, 内容极其丰富 无著菩萨在 菩萨地 中说 : 若讲闻此论, 一定能获得等同讲闻一切大乘法的功德 所以这部论典的功德很大 总体看 大乘庄严经论, 主要在解释唯识经典的密意, 比如论中说 : 一向行恶行, 普断诸白法, 无有解脱分, 善少亦无因, 即不仅讲到暂时不具有种性者, 还说到毕竟不具种性的阐提, 因此是承许究竟的种性不是一种 又比如说到 : 法无我解脱, 同故性别故, 得二意变化, 究竟说一乘, 这是随顺不了义经把究竟一乘解释为具有八种密意的不了义, 属于究竟三乘的观点 但这些都不是弥勒菩萨

117 弥勒五论一 /114 的究竟观点,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论中所说 一 切无别故, 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 名为如来藏 和 宝性论 意义一致, 是承许究竟一种性和究竟 一乘 虽然这部论典大多数内容都明显在解释唯识 经典的密意, 但也有一些内容是阐释中观的意义, 比如 真实品 中讲述了法无我 总之, 因为该论 圆满抉择了法无我, 又宣说了众生都具有心的自性 清净光明, 此外无佛性等, 所以其究竟密意与 宝 性论 相同 二辨的密意 : 自宗认为这两部论并没有偏于唯 识或中观, 实际上是分别讲解大乘的广大义和甚深 义 ( 辨中边论 讲大乘总的广大义 辨法法性论 讲大 乘总的甚深义 ) 很多宗派都把二辨判定为唯识论典, 14 根据是论中讲了三自性和不成立外境的道理 ( 破外 境义, 安立唯识 ), 但这是不一定的, 因为不能以讲解 了三自性和不成立外境就判断为唯识论典, 安立中 观的密意也可以运用这些法义 比如讲述内的细中 观的修法窍诀时, 完全是按三自性来抉择不成立外 境 万法唯心的大般若正见 中观宗和唯识宗共同 14 三自性 : 遍计所执自性 依他起自性 圆成实自性

118 辨法法性论讲记 /115 承许的 楞伽经 也说 : 五法三自性, 及于八种识, 二种无我义, 摄尽诸大乘... 即明显讲到以五法 三自性等统摄了一切大乘的深广之义 还有 开显般 若母意趣经 弥勒请问 中讲了三自性的名词, 月 称论师的 入中论自释 中按照中观自宗解释了三 自性, 在八部 大幻化网 中也讲到名言的现相都 是唯识, 不成立外境, 但这些都不是唯识论典 另 外, 不但唯识论师世亲和陈那撰造了 入三自性论, 龙树菩萨也著有 入三自性论 这些都说明不能仅 仅以出现三自性的名词和不成立外境的义理就判定 是唯识论典, 况且, 二辨论中并没有 二取空的识 决定是实有 等的字句和理论 因此自宗认为弥勒 五论是无偏袒而解释了一切乘佛经的密意 辨中边论 主要讲述广大道的关要, 该论前 六品分别辨相 辨障 辨真实 辨修对治 辨分位 辨果, 这是通说三乘的广大道相, 第七品 辨无上 品 由正行无上 所缘无上 修证无上, 显示无上 大乘的广大道相 所以 辨中边论 是一部通说三 乘广大道相 别说大乘广大道相的论典 辨法法性论 重点讲述大乘的甚深义, 其密

119 弥勒五论一 /116 意极似二谛双运的瑜伽行中观之理 这部论典在世. 俗有法方面承许万法唯识..., 都是虚妄分别的自现, 在胜义法性方面和中观相同..., 因此其究竟密意安住于中观中, 而且, 是以中观 唯识圆融的方式讲述 大乘见解的关要 对于 辨法法性论, 有人以中观的观点解释, 有人以唯识的观点解释, 这也不能说有相违 比如 有些论师以唯识的观点解释 般若经, 像世亲论师 和陈那论师都曾经对照 般若经 和 现观庄严论, 按照唯识的观点作解释, 但必须了知 般若经 的 究竟密意安住于大中观 同样, 虽然可以按纯唯识 的观点解释 辨法法性论, 但本论讲解法性时, 明 显是开示大乘究竟甚深义的无分别智, 其究竟密意 是在中观上 所以 辨法法性论 和二谛双运瑜伽 行中观之理相同, 是抉择一切甚深经典所说精华 无分别智的殊胜论典 从深度上讲, 弥勒五论以 宝性论 和 辨法 法性论 最为深奥 当年在印度这二论都极为珍贵, 属于保密不轻传的法, 曾经有一段时间不见有二论 的流通法本, 后来阿达 梅芝巴大师发现一座佛塔

120 辨法法性论讲记 /117 的裂缝处发光, 从发光的地方找到二论的法本之后, 才重新广弘世间 译师胜幢狮子翻译 辨法法性论 时, 边译边和班智达校对 班智达把经文一张张交付给他, 而且嘱咐说 : 万勿丢失, 你应当善加保护 这部论失传就等于至尊弥勒在南赡部洲圆寂 这样郑重地再三交代 可见这部大论虽然文字少, 却是弥勒菩萨教授的精华 我们短期内闻思此论有很大的意义和功德 全论分四 : 一 名义二 译礼三 正论四 末义甲一 名义梵语云 : 达磨达磨大布别嘎嘎热嘎藏语云 : 秋秋尼南巴结巴策累俄雪巴汉语云 : 辨法法性论辨字从能辨 所辨和辨三方面理解 : 能辨是无误了知的智慧 所辨是有法和法性 一般有法是指有为法, 法性是指无为法, 但本论有法是指轮回, 法性是指三乘涅槃 所以本论有法的范围比有为法狭, 应当是

121 弥勒五论一 /118 指有漏法 ; 法性的范围比无为法宽, 应当是指无漏法 在无漏法中也包含部分有为法, 比如有学道的境界等 辨, 有辨明和辨别两层意思 辨明, 就是对轮回和涅槃真实存在的体性, 不加一分增益和损减, 无误地以文字作显示 比如, 轮回本为虚假, 如果说实有, 就是颠倒说, 不叫辨明 ; 如实认定轮回的虚假性, 才是辨明 辨别, 就是把轮回和涅槃的体相 差别及关系分析清楚 弥勒菩萨以无误了知轮涅的智慧辨明和辨别有法轮回与法性涅槃的论典, 叫做辨法法性论 这是按照意义取的论名 甲二 译礼顶礼怙主慈氏! 从顶礼者 顶礼境 顶礼之必要三方面作解释 : 顶礼者是把本论由梵文翻译为藏文的译师 比丘胜幢狮子 顶礼境是怙主慈氏 梵语弥勒, 义为慈氏 为什么称为慈氏呢? 因为这位菩萨从最初发菩提心开

122 辨法法性论讲记 /119 始一直到成佛之间, 不共具有大慈功德, 所以在菩萨位称为慈氏菩萨, 在成佛时称为慈氏佛 他位补释迦牟尼佛, 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五佛, 当来示现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教主, 现在成为一切众生的依处, 所以尊称为怙主 译师顶礼有三种必要 : 一 为致敬意, 因为本论是弥勒菩萨由智悲双运而撰造的, 对于无量众生有作大救护的恩德, 对这样无上的功德田和恩德田, 翻译之前应当身口意恭恭敬敬地礼拜 ; 二 为了获得弥勒菩萨的加持, 让翻译符合弥勒菩萨的本意 ; 三 为了遣除翻译中的违缘, 增上顺缘等 甲三 正论分二 : 一 造论支分 二 真实论义 作者首先申明造论的目的是辨明有法和法性, 之后真实辨别有法和法性, 所以正论分为造论支分 和真实论义两部分 乙一 造论支分 由知何永断, 有余所应证, 欲辨彼等相, 故我造此论

123 弥勒五论一 /120 何 指有法轮回 余 指法性涅槃 彼等 指有法和法性 由了知何者而应当永断呢? 由了知有法轮回而应当永断, 即了知有法仅仅是虚妄分别而应当从根永断 其余何者应当现证呢? 轮回之外的涅槃应当现证, 即无二取的法性应当现证 因此, 众生所应断除和所应证悟的法都统摄在有法和法性 ( 轮回和涅槃 ) 中 如果不了知有法和法性的体相, 不认识应断和应证在哪里, 也就不能脱离生死 获得涅槃 所以为了使众生遣除杂染 显现清净, 弥勒菩萨说 : 欲辨彼等相, 故我造此论 为何造此论呢? 欲辨明有法和法性的体相故 如何造论呢? 以智慧和大悲双运而撰造 造论有何必要呢? 为了让众生悟入有法和法性, 远离杂染获得清净, 所以弥勒菩萨以智悲双运撰造这部大论 换一角度解释前两句 : 这里 知 字很重要 为什么重要呢? 因为 知 有很妙的作用, 具体为 :( 一 ) 了知有法轮回的体相, 会发起出离心 ;( 二 ) 了知有法的现基, 能从根本上断除轮回 ;( 三 ) 了知法性的体相, 会希求涅槃 ;( 四 )

124 辨法法性论讲记 /121 了知转依的来源, 能如理修证法性 相反则是 不知何永断, 有何所证果? 比如一棵树, 一断永断的地方就是树根, 如果不了知根本而只在枝叶上用功, 这在方法上不彻底, 不可能做到一断永断 所以, 即使剪除了千枝万叶, 也仍然会复生 就像这样, 不了知轮回显现的虚妄性, 就不会真实出离 ; 不了知轮回显现的现基, 想求解脱也不知道从根本上下手 比如很多外道都希求离苦得乐, 但不了知苦的根源是虚妄分别, 所以他们的苦行都成了徒劳无义的盲修 另外, 有些人认为灭除自己的身体可以解脱, 但死后仍然随业轮转 ; 有些人认为压制念头可以解脱, 实际上, 最多只转生无色界, 并没有断除轮回的根源, 不可能获得涅槃 所以, 众生所应了知并作取舍的有事, 唯一是有法和法性二者 弥勒菩萨以大智慧极清楚这一点, 又以大慈悲不舍弃众生, 所以发心欲辨明这两大主题, 以此造论因缘让有缘者对于有法和法性由听闻而了知, 由了知而取舍, 由取舍而断障, 由断障而获得转依

125 弥勒五论一 /122 乙二 真实论义分三 : 一 略说二 广说三 以能表之喻摄义丙一 略说分四 : 一 认定自性二 宣说各自体相三 彼等成立之理四 观察二者一体异体弥勒五论有一种统一的大海波浪似的开演方式, 就是首先确立中心论体 设计好全论架构, 然后对每一支分逐层开演, 由此充分发挥出中心论体的意义, 这种情形就像波浪从大海的中央发起, 一层层地推演广大 本论也不例外, 首先确定论体是由有法和法性两部分组成, 然后略说二者的自性和体相, 再以理成立, 再观察二者的关系 这样总说有法和法性之后, 又分别广说, 首先以六相悟入有法, 展开对器情的共与不共广作抉择, 由此能让人清楚地认识轮回有法的体相 抉择有法之后, 进而由六相悟入法性 ; 在六相的悟达这一相中, 又着重广说由十相悟入转依 ; 在悟入转依的十相中, 悟入转依的依处 无分别智最为关键, 所以又由六相悟入无分别智, 这样辗转而深入到大乘究竟深义的无分别智中 以上大概介绍了全论架构, 可以从中了解弥勒

126 辨法法性论讲记 /123 菩萨的说法是何等善巧 下面开始略说有法和法性 : 丁一 认定自性 当知此一切, 略摄为二种, 由法与法性, 尽摄一切故 其中法所立, 即是说生死, 法性所安立, 即三乘涅槃 问 : 为什么在如海的佛法中只辨有法和法性而 不辨其他呢? 答 : 当知此一切, 略摄为二种 应知一切佛 法的所诠义, 略摄而言, 就是有法和法性二种 何 以故? 由法与法性, 尽摄一切故 因为有法和法 性摄尽了一切教法的所诠义 因此, 辨别有法和法 性不是在一切法中只取两个法辨明, 而是把一切法 统摄在两个法中辨明 这样就知道, 辨明有法和法 性等于辨明一切法 ; 若通达本论的所诠义, 则对一 切经的意义都不会愚昧 问 : 你说以有法和法性摄尽了一切佛法的所诠 义, 不知这有法和法性说的是什么? 答 : 其中法. 所立, 即是说生死.., 法性.. 所安立,

127 弥勒五论一 /124 即三乘涅槃.. 所以有法和法性安立的是生死和涅槃 我们知道, 每个名词都有它所表达的特定涵义, 比如 : 以 人 安立知言解义者 ; 以 圣者 安立 超越生死者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名词表达的意 义也有不同, 如果不能确认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意 义, 就会造成很多理解上的混乱和错误 同样, 很 多佛教词语在不同经论中也被赋予不同意义, 本论 的 有法 和 法性 就是一例, 必须善加辨别认 定 这里, 有法所安立的是生死, 即具有二取显现 的轮回 ; 法性所安立的是三乘涅槃 弥勒菩萨是想 辨明轮回和涅槃是什么, 这是佛教最大的问题, 一 切佛法的意义都可以归摄其中 所以, 学习本论必 须认定有法和法性的自性, 这是本论的核心 下面 根据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来认定 一 认定有法的自性 辨析智慧光明 中说: 二者中的有法所安立的是具有二取显现的轮回, 也就是, 欲求小乘解脱及大乘一切种智者, 所应了知的迷乱现相的自性以及所应断除的根本, 这一切法仅仅是此有法的缘故

128 辨法法性论讲记 /125 这段话指明了有法所安立的是具有二取显现的 轮回生死, 包括迷乱的现相和现基 ( 显现的根本或根 源 ) 因此想真实通达有法的自性, 就必须认识迷乱.. 现相的自性... 和现基.. ( 一 ) 以比喻说明比如梦境中看见山河大地, 听到音乐之声, 或者与亲人聚会, 对怨敌生嗔等, 当时似乎有所取的色法 声音, 也有能取的眼 耳 实际上, 这些二取显现并不是真实存在, 唯一是迷乱的体性 像这样, 轮回中的一切二取显现都是迷乱现相, 属于有法范畴 其次, 梦境中显现种种根 境 识, 这些现象的根源何在呢? 根源就是梦心, 这是所有梦境的现基 像这样, 虚妄分别心是显现迷乱现相的根本 ( 现基 ), 也属于有法范畴 以梦的比喻抉择迷乱现相和现基,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有法的体相 ( 二 ) 结合四谛而解释 迷乱现相的自性是苦, 其现基是集 佛当年说 :

129 弥勒五论一 /126 此是苦, 汝应知 放在这里解释, 就是不论希求小乘解脱或者大乘一切种智, 都应当明白 : 眼前所见 所闻 所感知, 能见 能闻 能感知等等, 只要有能有所, 都决定是迷乱现相的自性, 如同空花 水月那样, 唯一是虚假的法 虽然实相中毫无存在, 但无中还见有, 这就是不自在的苦 在没有生起智慧的对治力之前, 不想显现仍然显现, 就像大梦不醒, 不想梦也无奈, 这就是苦 知道眼前样样是迷乱, 才会真实求出离 想求小乘解脱的人要知道我和我所不真实, 唯一是迷乱现相的自性 比如凡夫人落在我和我所的戏论执著中, 一回家就说 : 我到家了 有没有我的家和回到家的我呢? 实际上, 我 也找不到 我的家 也找不到, 我 和 我的家 都同样是迷乱现相的自性 在这之上, 寻求大乘一切种智, 要进一步认识微尘和刹那的细二取, 乃至能证所证 能觉所觉 能空所空等等, 都是迷乱现相的自性 为什么是迷乱呢? 因为实际没有二取却显现二取, 所以是错乱 由此才知道迷乱现相是苦的自性 再讲现基 圣者所见的集谛 佛陀说 : 此是

130 辨法法性论讲记 /127 集, 汝应断 一切根境识是由谁显现的呢? 唯一是 虚妄分别心, 迷乱显现的根源就是它, 也叫依他起 识 一切种 现基 三界作者 狂心 凡心, 是求 解脱者所应断除的集 所以本论说 : 由不知真如, 起虚妄分别, 名曰一切种, 为现二取因 辨中边 论 也说 :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意思是, 由虚妄分别产生似乎有的色等外境义, 似乎有的具 六根有情, 似乎有的我, 似乎有的六识 因此, 迷 乱现相的现基是虚妄分别, 也叫非理作意, 轮回万 法都是依靠它而安立的 入中论 说 : 有情世界 器世界, 种种差别由心立 宝性论 也说 : 如是 一切蕴界处, 住于业及烦恼中, 此等行业及烦恼, 住于非理作意中... 以上讲解了有法所安立的是具有二取显现的轮 回, 除了这二取显现和现基之外, 再没有别的轮回 所以 定解宝灯论 说 : 除此二取迷现外, 无他所 谓之轮回 ( 三 ) 与五法三自性对应 配五法 : 名和相是迷乱现相自性, 分别是现基

131 弥勒五论一 /128 配三自性 : 迷乱显现自性是遍计所执自性, 现基是依他起自性 弥勒菩萨用 有法 这个词很妙, 有 就是 梦里明明有六趣 的有, 如果 心经 里的 无 都改成 有, 就是凡夫境界 : 有色, 有受想行识 ; 有眼耳鼻舌身意 ; 有眼界乃至有意识界 ; 有无明亦有无明尽, 乃至有老死亦有老死尽 ; 有苦集灭道 ; 有智亦有得 这就是分别心前林林总总的有 实际无有而现有, 这就是轮回 应当这样认识有法的体相 二 认定法性的自性 辨析智慧光明 中说: 法性所安立的是三乘涅槃, 也就是, 依靠对如何显现的轮回都现见人我与法我无实有自性之力而获得转依的涅槃, 原因是 : 真实悟入实相故, 实相与现相无有不同 因此, 真实中所应了知及如是现前者, 仅仅是此法性而已 这一段是讲述以法性安立声闻乘 缘觉乘和大乘的涅槃 而且, 三乘涅槃都是以见法性的智慧力而获得, 由法性的一分或全分现前而安立, 所以说, 法性安立的是三乘涅槃

132 辨法法性论讲记 /129 ( 一 ) 以比喻说明比如朗朗晴空, 患眼翳的人见到很多鬼影, 眼翳消除后, 他见到凡是现鬼影的地方都本无鬼影可得, 由见无鬼影的力量去除了鬼影, 现出清净的境界, 所现的境界也就是真实境界 朗朗晴空比喻实相, 鬼影比喻人我和法我的现相, 现见无鬼影比喻现见无人我 无法我, 鬼影隐没 显现清净境界比喻获得转依涅槃 因为真实悟入了实相, 现前的就是实相 法性 所以, 由修行而现前的三乘涅槃唯一是以法性安立的 ( 二 ) 按大小乘的观点抉择以小乘来说, 依靠对如何显现的轮回都见到没有人我和我所, 缘我和我所的执著随之而解脱, 由此粗二取隐没, 现前人我空真如, 便是小乘获得一分转依涅槃, 属于第七识末那识的转依 入中论 说 : 由无作者则无业, 故离我时无我所, 若见我我所皆空, 诸瑜伽师得解脱 所以, 小乘人在真实中所应了知和如是现前的就是人无我法性 大乘除了现见人我无自性之外, 还现见法我无

133 弥勒五论一 /130 自性, 由所缘不得, 能缘随之而消除, 这样二取客尘不显现 无二取的法性现前, 就是获得转依 本论说 : 悟达彼自性, 谓真如无垢, 一切唯真如, 显现彼即是, 转依圆满成 又说 : 由境无得故, 亦不得唯识 ; 由此无得故, 入二取无别 ; 二别无所得, 即无分别智 所以, 大乘菩萨在真实中所应了知及如是现前的唯一是二我空真如, 或者说离二取的法性 ( 三 ) 结合四谛而解释佛说 : 此是道, 汝应修 即无二取的法性应当以修行了知, 了知法性是道谛自性 佛又说 : 此是灭, 汝应证 即应现前无二取的法性, 法性现前即是灭谛自性 证得灭谛则获得涅槃, 分证为声缘涅槃, 圆证为大乘涅槃 所以, 法性所安立的是三乘涅槃, 除了法性之外, 再没有别的涅槃 如 ( 四 ) 与五法三自性对应 配五法 : 了知法性是正智, 所现前的法性是真

134 辨法法性论讲记 /131 配三自性 : 了知法性是无倒圆成实, 现前的法性是无变圆成实 由以上认定有法和法性的自性, 确定了所应辨明的对象, 但对有法和法性的体相还没有获得清晰的认识, 就像它在远处看不清面目一样, 所以下面开始揭示有法和法性的体相 : 性之体相 丁二 宣说各自体相分二 : 一 有法之体相 二 法 戊一 有法之体相此中法相者, 谓虚妄分别, 现二及名言 实无而现故, 以是为虚妄 ; 彼一切无义, 惟计故分别 有法的体相是 现二 及 名言 现二及名言又都是 虚妄分别 为什么是虚妄分别呢? 实无而现故, 以是为虚妄 ; 彼一切无义, 惟计故分别 现二 : 现别别的能取和所取 比如显现柱子和见柱子的眼识, 柱子是所取的色相, 眼识是能取, 眼识外有所取的柱子, 柱子外有能取的眼识, 这就

135 弥勒五论一 /132 是现二 名言 : 心缘二取显现安立种种名言 比如假立这是眼识 那是柱子, 这是耳识 那是声音等等, 对于一切二取显现安立种种能诠, 就是名言 为什么现二和名言是虚妄分别呢? 举例来说, 比如我看见一块布, 布是所取, 见布的眼识是能取, 这样别别的所取和能取是否在真实中存在呢? 可以观察, 把布分成一百小块, 每一小块又分成很多根线, 每根线再分成许许多多的微尘, 最后布会消失在虚空中, 所以布是实际没有的 没有布, 有没有取布的眼识呢? 实际也没有 所以, 所见的布和见布的眼识都本来没有, 二取现相是实际无有而显现的, 因此说 : 实无而现故, 以是为虚妄 再看名言, 我们的意识执著布和眼识, 对于能取安立 眼识 的名言, 对于所取安立 布 的名言, 这些名言的所诠义在哪里呢? 眼识 和 布 的所诠义何时何处也不存在, 都只是以自己的分别心遍计的法 所以说 : 彼一切无义, 惟计故分别 由此, 现二和名言成立是虚妄分别 以梦喻抉择 :

136 辨法法性论讲记 /133 比如梦中看见一条蛇, 见到蛇时惊恐万分, 这是梦中的二取显现 实际上, 既没有蛇, 也没有见蛇的眼识, 这样实际无有而显现的二取, 只是虚假的相 梦中说 那是花蛇 我见了花蛇, 花蛇 和 见花蛇 的所诠义何时何处也没有, 这些名言唯一是以梦心假立的 这样以理观察, 可通达都是虚妄的显现 以上讲述了有法的体相是现二和名言, 二者又唯一成立是虚妄分别, 因此说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三界无别法, 但是一心作 应当这样理解有法的体相 戊二 法性之体相复此法性相, 无能取所取, 能诠所诠别, 即是真如性 与有法的体相相反, 法性的体相是没有能取所取显现, 也没有能诠所诠的差别, 即是无分别各别自证所证的真如本性 这里, 法性是无二取显现, 有法是有二取显现, 正好相反 ; 而且, 法性是无分别各别自证所证的真

137 弥勒五论一 /134 如本性, 有法是虚妄分别心所遍计的实际无有的法, 也是相反 再者, 如果说这是所取 那是能取, 这是所诠 那是能诠, 这样的二取和能诠所诠真实存在, 那就成了有差别, 但是, 真如中本来没有这样的能取所取 能诠所诠, 所以是无差别 这里, 弥勒菩萨通过和有法对比, 由遮诠讲解了法性的体相 丁三 彼等成立之理无而现故乱, 即是杂染因, 如现幻象等, 有不现亦尔 若无及现中, 任随一非有, 则乱与不乱, 染净皆非理 这一段是要成立何者呢? 即成立杂染和清净, 或者有法轮回和法性涅槃 有何种能成立的根据呢? 无而现故, 就是以 实际无有 和 显现 双聚可成立杂染和清净 杂染如何理解呢? 杂染是有漏法的总称, 包括善性 恶性和无记性 只说一个染字, 烦恼仅限于恶性, 而说 杂染, 就和善性 无记性相通, 有漏的善和无记与烦恼相杂故 下面讲解由 有而现 成立杂染和清净的道理 :

138 辨法法性论讲记 /135 无而现故乱, 即是杂染因 : 以实际无有而显现故, 成立是迷乱, 比如虚空中没有毛发的同时, 却在眼前显现毛发的相, 这就是迷乱 ( 错乱 ) 进一步, 由迷乱则引生杂染, 比如, 本来没有我而显现我 本来没有他而显现他, 以这种错乱, 当别人骂自己时, 就会执著能骂和所骂而生起嗔心并且还骂, 而且有这一恶口的造作, 将来就会领受苦报, 这就是显现二取之后耽著二取, 由耽著二取而引发烦恼杂染 业杂染和生杂染 既然有杂染, 也就成立遣除杂染的清净 如现幻象等 : 这是无而现的比喻, 比如当石块和咒语等因缘和合时, 以迷乱力显现实际没有的大象, 这个大象实际没有还显现, 当然是迷乱或错乱 等 字表示还有其它比喻, 比如梦中美女也是实际无有而显现的 和比喻相同, 二取法都是无而显现, 所以一概是迷乱的体性 后一句 有不现亦尔, 这是换一个角度抉择, 就是由本有而不显现的缘故, 也成立是迷乱 无而显现 和 有而不现 是一件事的两方面, 在 无而显现 的同时, 也就造成 有而不现 比如垒成

139 弥勒五论一 /136 人形的石堆和人形影像, 石堆有而不现和人像无而显现都是迷乱 同样, 在轮回阶段, 有法是无而显现, 法性是有而不现 比如黄昏天暗时, 远处的花绳显现为蛇的形象, 显现本无的蛇相是迷乱, 不显现本有的花绳也是迷乱 大乘庄严经论 说 : 暗故不见有, 亦复不有见 意思是, 众生以无明黑暗不见本有的法性, 反而见本无的假法 又说 : 覆实见不实, 应知是凡夫 意思是, 以二取习气覆盖了本来清净的真实法性, 反而显现非真实的二取轮回, 这就是凡夫境界 大乘庄严经论 这些话的涵义和这里所说一致 第二颂 若无及现中, 任随一非有, 则乱与不乱, 染净皆非理 : 这是从反面成立 无而显现 我们观察, 如果 实际无有 和 显现 缺少一方面, 则成为实有而现或者实无而不现 如果实有而现, 则是 实有现有, 并不是迷乱 ; 而没有迷乱, 也就没有不迷乱, 所以涅槃也恒时没有 如果实无而不现, 则是 实无现无, 也不是迷乱 或者, 以毕竟无有二取的缘故, 轮回是像兔角那样的无事法, 这样, 断除轮回获得涅槃也像断除兔角那样不存在

140 辨法法性论讲记 /137 所以 实有而现 和 无而不现 都不对, 只有 无而显现 才合理 总之, 由于 无 和 现 两方面会聚, 依靠对无有的事执著为有的迷乱, 可以成立轮回 ; 依靠对实际无有的事如实地了知无有之后, 以无迷乱的道可以成立获得涅槃 丁四 观察二者一体异体此二非即一, 亦复非别异, 以彼有无事, 有别无别故 一 正面以三相理论显示颂义有法所立能立有法和法性非一体有事与无事有别故有法和法性非他体有事与无事无别故第一 : 法性 自性清净涅槃是实相中本有的法, 所以是有事 ; 有法 轮回二取显现是实相中没有的法, 所以是无事 有 和 无 有差别, 所以名言中不是一体 第二 : 有法与法性不是别别体, 有者法性和无者有法没有别别体的缘故

141 弥勒五论一 /138 为何二者没有别别体呢? 下面以两个根据解释 : ( 一 ) 因为离开法性没有有法, 离开有法没有法性, 就像离水无冰 离冰无水一样 宝性论 说 : 此等非理作意者, 住于心之清净中 即非理作意并不是离开心的自性清净而独立存在, 不过是以障碍的方式安住在心的自性清净中 同样, 有法二取显现并不是远离法性而独自存在, 不过是以迷乱的方式安住在离二取的法性中 ( 二 ) 比如对正显现的二取境界, 我们说 : 在这个二取境界上面本来没有二取, 本来远离能诠名言, 这就是法性 又比如对正在显现的梦境说 : 实际中没有这些梦现, 这就是梦的实相 全知麦彭仁波切解释 : 在真实中, 法性除了只是以有法彼等不成立而安立外并没有别的, 因此, 有者法性和无者有法的差别除了只是观待而分开取舍之外, 实际意义中丝毫不成立有别别体的实有自性, 由此应知二者亦非别别体 那么, 什么是有者法性和无者有法的差别呢? 即观待分别心的现相而说实际无有的有法, 观待分别心的实相而说实际有的法性, 除了在一个分别心上观待实相和现相而分

142 辨法法性论讲记 /139 开取舍之外, 真实义中本来没有二者别别体的实有 自性 所以, 有法和法性并不是别别两体的法 二 根据 解深密经 从反面成立 解深密经 说: 世俗与胜义, 远离一异性, 若执一异体, 均入于非理 意思是, 如果承许世俗有法和胜义法性是一体或异体, 都会有四种过失 ( 一 ) 承许有法和法性一体应成四种过失 1 在凡夫心识前周遍显现二取, 由此他的心前也应当周遍显现法性, 应成凡夫不必要修行而自然成佛 2 就像依靠对二取有法执著而产生三种杂染, 依靠法性不成立清净涅槃, 反而产生杂染 3 就像法性没有种种分类, 有法也没有种种分类, 无法分别长 短 方 圆等 4 就像凡夫不必要寻求也能现见世俗有法, 胜义法性不必要求证也能随意现见 ( 以上依 解深密经 说 ) 另外, 如果法性是有法, 由有法是以分别心假

143 弥勒五论一 /140 立, 应成法性是以分别心假立 ; 由有法可以思议, 应成法性可以思议 ; 由有法实无而现, 是迷乱法, 应成法性实无而现, 是迷乱法 ; 由有法生灭, 应成法性也是生灭 ; 由有法有分类, 应成法性有分类 相反, 如果有法是法性, 由法性是各别自证境, 应成有法是各别自证境 ; 由法性不可思议, 应成有法不可思议 ; 由法性非迷乱, 应成有法非迷乱 ; 由法性无生灭, 应成有法无生灭 ; 由法性一味无差别, 应成有法一味无差别等等, 有众多的过失 ( 二 ) 承许有法和法性异体也应成四种过失 1 虽然证悟胜义法性, 但因为世俗有法不在其中, 所以仍然得不到涅槃 2 由有法和法性是别别体的缘故, 法性不是有法的法性, 比如宝瓶不是柱子的法性 3 由有法和法性是别别体的缘故, 实际中有法无二取并不是胜义法性, 比如由宝瓶不成立并不决定柱子不成立 4 由有法和法性是别别体的缘故, 证悟法性而获得涅槃时, 还另外有世俗有法, 还会引生烦恼,

144 辨法法性论讲记 /141 应成烦恼和菩提在一个相续中并存 但 大乘庄严经论 说 : 解脱唯迷尽 即唯一消尽了迷乱叫做解脱, 如果迷乱和解脱并存, 显然和这一教证相违 所以不必要承许有法和法性是一体或者异体 虽然实相法性从未远离, 但这和现相中有迷乱显现也不相违, 而且, 正因为实相和现相不同, 才可以成立迷乱有情以及有情入道后断除障碍 现前法性 获得涅槃 所以 定解宝灯论 说 : 是故一切境有境, 自性本来即清净, 然为客尘所障故, 应当精勤净垢染 丙二 广说分二 : 一 广说有法 丁一 广说有法分二 : 一 总标 二 广说法性 二 分别解说 戊一 总标由六相悟入, 诸法为无上, 谓相与成立, 及非一非异, 所依共不共, 悟入能所取, 现似而非有 问 : 怎样才能善巧悟入有法轮回的意义? 论中说 : 由六相悟入, 诸法为无上 ( 诸法 :

145 弥勒五论一 /142 指有法轮回 ) 通过对六相听闻并思维而悟入有法, 是对有法的无上抉择, 也就是最好的方法 所谓 悟入, 悟 是指对六相中的每一相反复观察, 最终断除疑惑而产生解悟 ; 入 就是内心能深入到法义当中, 配合有法来说, 就是对于一切轮回的显现, 心里真正认识它的本质 能透过现相认识本质, 就是入了义 辨中边论 讲闻思修三慧的作用 :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其中, 思慧的作用就是能使心入于法义 因此听闻之后要按六相如理思维, 闻思到量就会悟入有法的体相 由哪六相悟入呢? 谓相与成立, 及非一非异, 所依共不共, 悟入能所取, 现似而非有 六相为 : 轮回法的体相如何存在 ; 轮回体相如何成立 ; 有法和法性非一体 非异体 ; 轮回所依中的共 ; 轮回所依中的不共 ; 悟入无有能取所取显现 戊二 分别解说分三 : 一 前三已说二 后三此处宣说己一 前三已说其中相成立, 及非一非异, 如略标中说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定解宝灯论 第 14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定解宝灯论 辛三 以喻说明此理 : 倘若了知假立我, 灭除我执已足矣 如虽未知绳无有, 而见无蛇断蛇执 1 / 21 此处主要以比喻的方式解释不需要打破细微刹那和微尘的意 义 倘若了知假立我, 灭除我执已足矣,

More information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弥勒五论 二 辨中边论颂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辨中边论颂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 弥勒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辨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实即此修分位虚妄分别有此中唯有空故说一切法有无及有故识生变似义此境实非有虚妄分别性非实有全无 及修诸对治得果无上乘于此二都无于彼亦有此非空非不空是则契中道有情我及了境无故识无由此义得成许灭解脱故 弥勒五论二

More information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41 他空承许狮吼论 291 他空承许狮吼论讲记 313 思考题 429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 堪布益西彭措 南无格 著 译 魏 顶礼上师 本来无垢之心性 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 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 意的精要 也是一切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弥勒五论文库系列 3 内部学习资料 尚未定稿请勿翻印 目录 颂 释 日光鬘 颂 弥勒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辨相品第一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 颂 1 / 194 弥勒五论文库系列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More information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他空承许狮吼论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他空承许狮吼论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大乘无上续论 ( 二 ) 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2. 他空承许狮吼论... 31 3.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如来藏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堪布益西彭措译 南无格魏 ( 顶礼上师 ) 本来无垢此心性, 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 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意的精要, 也是一切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

More information

弥勒文库9 宝性论讲记一(未定稿)

弥勒文库9  宝性论讲记一(未定稿) 尚未定稿请勿翻印弥勒文库 9 妙吉祥印经处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一弥勒菩萨 / 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 / 科判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目录 缘起品 第一如来藏品法界遍满一切总标略说能遍者其义广说摄义并启下义依启下义以喻宣说所说义以信心了知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一 讲 记 关于大乘无上续论的来源首先分三层来讲 : 佛经的来源 菩萨论典的来源 弥勒五论的来源 以此便能了知 大乘无上乘续论 的来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 第七识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各位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 就称为平等性智, 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 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观一切法平等, 所以称为平等性智 意思就是说, 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 与唯识思想 济群法师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经十一论, 解深密经 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 许多核心理论都渊源于此, 所以说, 解深密经 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 解深密经 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两种: 一 广本, 有十万颂 ; 二 略本, 有一千五百颂 ( 见圆测 解深密经疏 卷二 ) 汉地但传略本, 先后有四译 : 一 刘宋元嘉年中, 求那跋陀罗 ( 功德贤 ) 在润州江宁

More information

弥勒文库10 宝性论讲记(二)

弥勒文库10 宝性论讲记(二) 尚未定稿请勿翻印弥勒文库 10 妙吉祥印经处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二弥勒菩萨 / 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 / 科判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目录 第一如来藏品认定所证的空性以彼等宣说之必要 第二菩提品 第三功德品 第四事业品 第五校量功德品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如 来 藏 品 己七 认定所证的空性 此无任何所遮遣 亦无纤毫所安立 真实正观真实性 真实见已即解脱 这一偈颂的内容非常殊胜 所讲的是大乘圣者菩萨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 177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全论有十品, 前 面九品的次第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 已生令不退 辗转令增长 第一 二 三品, 是没有生起菩提心让它生起的窍诀 ; 第四 五 六品, 是生起之后, 怎么样不退失 ; 第七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开启智慧, 或者说通过思维来产生定解, 趣入法义的殊胜引导 不 管是相应于闻, 还是思和修, 都会对我们的修行产生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文殊菩萨化现的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大海当中 流露出来的殊胜金刚句 不管我们能不能听得懂, 金刚句本身的加持力非常大, 如果能 够和金刚句结缘也有很大的利益和

开启智慧, 或者说通过思维来产生定解, 趣入法义的殊胜引导 不 管是相应于闻, 还是思和修, 都会对我们的修行产生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文殊菩萨化现的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大海当中 流露出来的殊胜金刚句 不管我们能不能听得懂, 金刚句本身的加持力非常大, 如果能 够和金刚句结缘也有很大的利益和 解义慧剑 第 1-2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解义慧剑 解义慧剑 是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一部殊胜论典, 上师曾经 讲过麦彭仁波切以宝剑的名称造的不止 解义慧剑, 还有其他的 论典, 比如相应于闻慧 思慧 修慧造的 智慧宝剑论 解义慧剑 这部论是相应于思慧的,

More information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 成佛的核武器 主持人 : 修行人彻底破除我执后, 就能彻底脱离轮回了 但这与成佛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所以接下来成利彭措师将为我们讲演, 在实相中能帮助我们破除所知障, 成就圆满佛果的法无我 彭措师是在去年由上师仁波切亲自剃度出家的 他在苏州念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吃素 念佛, 并且常去印光大师的道场灵岩寺拜佛, 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年来, 他一直精进地闻思和修行佛法, 并且担任了普贤学堂的辅导员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丁一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三 :...92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丁一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三 :...92 本册总目录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1 中观庄严论颂... 9 中观庄严论释...17 七十空性论略释... 366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More information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目 录 弥 勒 菩 萨 / 造 麦 彭 仁 波 切 / 著 索 达 吉 堪 布 / 翻 译 科 判...1 颂...7 胜 甘 露 喜 宴... 28 ( 1~10, 初 稿 版 )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More information

般若文库18 中观总义

般若文库18 中观总义 中观总义 1 抉择二无我 101 思考题 105 中观总义 1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中观源流佛涅槃后, 龙树菩萨出世, 以自力撰造中观理聚论, 抉择佛陀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意, 从此开创了甚深中观见派 随后, 有圣天菩萨撰著 中观四百论, 开显中论的修行次第 再往后, 秉持龙树传承的佛护论师创中观应成派, 清辨论师创中观自续派, 自续派的传持者有智藏 静命 莲花戒, 及其追随者的诸多印藏智者成就者,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九册定稿_153-175_.doc

Microsoft Word - 第九册定稿_153-175_.doc 第 九 品 智 慧 目 录 第 一 百 七 十 三 节 课...342 第 一 百 七 十 四 节 课...359 第 一 百 七 十 五 节 课...378 第 一 百 五 十 三 节 课... 1 第 九 品 思 考 题...394 第 一 百 五 十 四 节 课... 21 第 一 百 五 十 五 节 课... 37 第 一 百 五 十 六 节 课... 53 念 佛 功 德... 411 第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唯识二十颂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三年三月十三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 唯识二十颂 很多学佛的人听到 唯识 就很害怕, 因为唯识是所有佛教里面名相最多的, 我们前面念过 百法 八识规矩颂, 已经知道有一些名相很难了解 那我们过去学习有关于唯识的内容, 还是算是很少很少的, 就大部分都还没有介绍到, 所以我们如果要继续学习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音频名称 : 般若心经 中的菩萨广大行与甚深见 20141113 般若心经 中的菩萨广大行与甚深见 夏坝仁波切讲于昆明宝华寺 阿弥陀佛! 今天, 受我们国家的恩德, 中国佛教协会的恩德, 以及云南省和我们宝华寺的恩德, 在此共飨法义, 实乃非常殊胜 所以, 我在此受中国佛教协会的委托, 在这里宣讲如来正法, 深感欢喜! 宣讲正法者, 依照那烂陀寺的宗规有三种 : 一者, 法师之语清净 ; 二者, 听众之意清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SanShiSong_0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SanShiSong_08.doc 唯识三十颂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四年九月十八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昨天我们大略的把第七识介绍了一遍, 那我们今天再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更深入的探讨第七末那识, 因为它跟我们的修行息息相关, 所以一定要弄清楚, 比较好修行 好, 那我们看偈颂 :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其次第二能变这个识的名称叫做末那 末那是什么意思呢?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目目录目录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1 般若摄颂浅释第一课... 19 第一品 : 第二课... 36 第三课... 57 第四课... 72 第五课... 86 第六课... 104 第七课... 126 第二品 : 第八课... 146 第九课... 166 第十课... 186 第十一课... 205 第十二课... 227 第十三课... 248 录第十四课...267 第十五课...285

More information

prayer2015slides

prayer2015slides Cultivation Vandanâ Homage Namô Tassa Bhagavatô Arahatô Sammâ- Sambuddhassa (3x) Homage to the Triple Gems Homage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Exalted One, the Fully Enlightened One. Ti-Sarana The Three

More information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 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

More information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界限 : 唯大乘加行道暖位中有 顶加行八法总表 一 暖顶加行 ( 之顶加行 :2 ) 获得证成顶加行其十二种行任何一之顺抉择分, 是为第一加行道暖位顶加行 标出经中十二随一后, 表大乘第一顺决择分, 是暖顶加行之 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是至顶加行所有十二 极为熟习故, 于睡梦之际亦见一切法如梦等 2 对声闻等地不生欢喜心 3 见如来等 4 观见佛陀之神通变化 5 生起宣说正法之心 先见地狱等众生随念于自己之佛土断除恶趣

More information

唯识研究 编委会 主 编 释光泉 本期执行主编 傅新毅编委 周贵华 胡晓光 释刚晓 释慧仁释慧观 吴学国 姚治华 傅新毅特邀编委 倪梁康 林镇国 横山 一 佐久间秀范助理编辑 释香象 卢迎春 卢坚 赖文 负责机构 杭州佛学院 唯识学研究室

唯识研究 编委会 主 编 释光泉 本期执行主编 傅新毅编委 周贵华 胡晓光 释刚晓 释慧仁释慧观 吴学国 姚治华 傅新毅特邀编委 倪梁康 林镇国 横山 一 佐久间秀范助理编辑 释香象 卢迎春 卢坚 赖文 负责机构 杭州佛学院 唯识学研究室 图书在版编目 数据 唯识研究 第 辑 杭州佛学院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唯 杭 唯识宗 研究 "! 中国版本图书馆 数据核字 第! 号 出版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喻 苗 责任校对 王雪梅 责任印制 王炳图 出 版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 号 邮编 网 址 # $% &&&'%&' 中文域名 中国社科网!"! 发行部 "! 门市部 "" 经 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 刷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细说“执著”

细说“执著” 第十五届菩提静修营专题讲座 是什么困住了你? 透视 执著 戒幢佛学研究所 廖乐根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二 执著的过患与危害 三 执著的对象与种类 四 执著的基本反应模式 五 执著的深层原因分析 六 如何放下执著 七 略说 远离四种执著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1 执著 (zhuo) 与执着 2 执著的基本内涵 3 与执著有关的心理 1 执著 与 执着 著 (zhuó) 是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

!! 梁 运 文 霍 震 刘 凯 本 文 利 用 奥 尔 多 中 心 的 调 查 数 据 从 三 个 方 面 对 我 国 城 乡 居 民 财 产 分 布 状 况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实 证 分 析 首 先 刻 画 了 我 国 城 乡 居 民 财 产 分 布 的 总 体 统 计 特 征 然 后 从 财 产 构 成 出 发 对 我 国 城 乡 居 民 财 产 分 布 进 行 了 结 构 分 解 最 后 通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益西措嘉修法 如意宝珠讲记 1 降加持者 : 啥本处供养诸资具如施点铁成金术为成清净幻变网以大智慧降加持阿唯夏雅频 降加持 就是对自己处所里的这些供品聚, 像点铁成金般成为清净的幻变网, 用大智慧来降加持 这里要清楚在何处降加持 如何降加持 以何者降加持 一 在何处降加持 : 就在我们处所所陈设的这些供品聚上面降加持, 比如水 香 花 灯等 二 如何降加降 : 呈现供养时, 不应当再认为这些是轮回错乱的现相,

More information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云丹法师现观听课记录 现观听课记录 2016.6.8( 星期三 ) 原创 2016-06-08 北塔云丹现观庄严论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 依 心要庄严疏 讲解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五根 五根在 集论 中称为 现观方便道 这里的 方便 (prayoga, sbyor ba) 是 加行 的别译 五根 五力是谛现观的加行, 故称 现观方便道 根 (indriya, dbang po) 训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三十一 唯识学概要 208 你要改造业力, 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面, 我们看丙五 : 究竟位 唯识学把整个凡夫到成佛, 把他的修行分成五个阶位 : 就是资粮位 加行位 通达位 修习位乃至于最后的究竟位 我们从前面的阶位我们可以知道, 当我们踏入了修行的菩萨道, 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两种力量的作用 : 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生死业力的冲击

More information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 评冯金华 价值转形 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 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 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 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冯金华 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 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 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汪庆华 陈永贵亲属诉吴思 北京青年报一案涉及了我国名誉权制度的诸多方面 该 案为思考公共人物与非公共人物的区分 死者的名誉权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等问题提供 了新的契机 考虑到媒体管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消的现状 在名誉权问题上 应该放弃对言论自由与名誉权进行平衡的流行主张 如果从完善名誉侵权的基本要件入手 也就是说 从非 常技术性的角度入手 建立相对完善的名誉权体系 那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司法的恣意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6D0B9DBD3EBBFD5A3A8BDB2D2E5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D6D0B9DBD3EBBFD5A3A8BDB2D2E5A3A92E646F6378> 1. 龙树 1 龙树菩萨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大正藏 第 2047 号 ) 龙树菩萨者, 出南天竺梵志种也 天聪奇悟事不再告, 在乳餔之中, 闻诸梵志诵四围陀典各四万偈, 偈有三十二字, 皆讽其文而领其义 弱冠驰名独步诸国, 天文地理图纬秘谶, 及诸道术无不悉综 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 相与议曰 : 天下理义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 吾等尽之矣 复欲何以自娱? 骋情极欲最是一生之乐, 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由得之,

More information

《辨中边论》探微•专著

《辨中边论》探微•专著 辨中边论 探微 济群法师 辨中边论 探微... 1 前言... 4 绪论... 7 一 作者... 7 1. 弥勒... 7 2. 世亲... 10 二 翻译和注释... 11 三 本论的组织和结构... 12 四 解释题目... 12 辨相品第一... 14 初归敬颂... 15 甲一 总标... 15 甲二 虚妄分别相... 16 乙一 有无中道相... 16 乙二 自相... 20 乙三 摄相...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 修学要领 2004 年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 都是从发心开始的 学佛的要领, 也在于如何用心 所谓修行, 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 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 所有的修行方法, 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 如果不善于用心, 即使遍学三藏 广修道场 接引无量众生学佛, 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 甚至可以说, 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1BFC0EDB1A6B2D8C2DBCACD322E646F63>

<4D F736F F D20C1BFC0EDB1A6B2D8C2DBCACD322E646F63> 目 录 第四十二节课... 467 量理宝藏论 思考题... 488 量理宝藏论释 目 目 录 录 第二十二节课... 1 第二十三节课...25 第二十四节课...51 第二十五节课...74 第二十六节课... 103 第二十七节课... 122 第二十八节课... 149 第二十九节课... 174 第三十节课... 197 第三十一节课... 224 第三十二节课... 247 第三十三节课...

More information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1 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上师仁波切随堂开示 上师仁波切在宣讲 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时, 就般若法门的重要性以及学修方法等多个方面作了精彩的开示, 兹录以成文, 并附以标题, 以使广大同修, 共沾法益, 共同推进闻思修事业, 使正法长住世间 净水如意宝 讲的就是修行般若的境界 入行论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讲得非常殊胜, 非常精彩, 比如现在正在讲的抉择四念住的修习要义这部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7.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7.doc 唯识二十颂第七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3 年 8 月 28 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还是唯识二十颂, 接前面说的, 唯识学家他在解释佛说十二处密义之后呢, 那问难者又提出问题说, 你是怎么知道佛是依你所说的秘密义趣, 说了色身香味触 眼耳鼻舌身这十处? 难道佛他的意思不是说除了心识之外, 离开心识之外, 另外有色身香味触等等外境的真实存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十册定稿_176-201_.doc

Microsoft Word - 第十册定稿_176-201_.doc 目 录 第 十 品 回 向 第 一 百 九 十 一 节 课...268 无 从 选 择 关 于 爱 心 工 程 的 一 席 对 话... 1 第 一 百 九 十 二 节 课...285 第 一 百 九 十 三 节 课...305 第 一 百 九 十 四 节 课...321 第 九 品 智 慧 第 一 百 九 十 五 节 课...336 第 一 百 九 十 六 节 课...353 第 一 百 七 十

More information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第 1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 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开始学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所造的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这是一个祈祷文, 也是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 前面学习 窍诀金钥 的时候, 讲到了大乘的皈依 菩提心特别殊胜 今天我们要 学习佛法当中, 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修法,

More information

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温晓虹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讨 论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 输入的语言素材必须被学习者所接收 即使接收了的内容也并不会自动进入中介语的体系 而是需要进一步对输入语言进行 分解 归类等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处理 在语言 内化 的基础上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才能 够不断地得到重新组合 趋于目的语 另外 学习者在语言输出前和输出时需要调节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 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正在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等等

More information

般若文库11 入中论自释讲记(上)(未定稿)

般若文库11 入中论自释讲记(上)(未定稿) 般若文库 入中论自释讲记 ( 一 ) 智圆法师 讲授 入中论自释讲记 ( 一 ) 1 入中论自释讲记 月称论师造智圆法师讲授今天开讲 入中论自释 所谓的 入中, 所入是 中, 就是指离一切边的大空性, 也就是中观宗, 或者龙树菩萨 中论 的所诠义, 或者根本慧所证的真实义 如何 入 呢? 由深 广两门来入 广, 是指本论略说的凡夫地的三法, 圣者有学地 ( 一至十地 ) 以及佛果地 深, 就是本论宣说第六地菩萨所证真实义的时候,

More information

张 荣 芳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广 东 广 州 张 荣 芳 男 广 东 廉 江 人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我 们 要 打 破 以 前 学 术 界 上 的 一 切 偶 像 以 前 学 术 界 的 一 切 成 见 屏 除 我 们 要 实 地 搜 罗 材 料 到 民 众 中 寻 方 言 到 古 文 化 的 遗 址 去 发 掘 到 各 种 的 人 间 社 会 去

More information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20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20 益西措嘉修法 如意宝珠讲记 1 以诵此咒七十万, 勇士空行必来聚, 如量念诵措嘉心咒七十万遍, 勇士和空行将无自在地集聚在行者身边 这是心咒的召感力所致, 缘起一旦达成时, 自然现在心前 所谓 无自在 是指法尔的力量, 并非勇士空行还有什么不自在 就像河水清净时, 天月无自在地在水中现出月影那样 生诸觉证暖乐炽, 普得加持及悉地, 来世无疑将行至, 空行众会行列中 再者, 以念诵的缘起力得到措嘉佛母等的加被,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 91 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论师所造的 入菩萨行 论 这部论典是阐释如何引发和生起菩提心的专著, 是极为殊胜 的窍诀 大乘佛法的殊胜精华是菩提心, 它不仅是大乘的入门和核心, 也是究竟证悟的境界 菩提心, 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入 菩萨行论 中第一到八品, 包括第十品, 都可归摄在世俗菩提心中, 胜义菩提心主要通过第九品进行阐释 世俗 胜义菩提心的体相, 以及怎样才能生起世俗

More information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经常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

More information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自我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在此世间, 今生来世都承受痛苦, 沉溺在漫无边际的苦海之中, 而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五毒烦恼, 除此之外, 就再也不存在能危害我们今生和来世的敌人了 在显宗或密宗, 我们依靠具德上师的殊胜窍诀, 观察烦恼的本性时, 烦恼自然而然就会灭尽 这种令所有的烦恼自然得到解脱的修法, 就是最殊胜的方法 我们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相续, 而不要只注重表面的行为 如果心相续中的五毒烦恼丝毫未减弱,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1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1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1 引言 7 名义 8 道前基础 皈敬颂 31 造者殊胜 48 教授殊胜 80 听闻轨理 122 说法轨理 159 完结轨理 173 亲近善士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宣说依止之根据 179 正式宣说依止轨理 182 摄义 ( 见讲记二 )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思考题 283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1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谈谈闻思修 1 谈谈闻思修 一 修的内容由闻思决定, 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很多人认为 闻思时才需要观察, 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 不必观察, 这样自然便会认为 : 不闻思照样能修, 或者闻思只是研究或为实修提供证据 这种想法若不遮破, 则始终不会重视闻思 以下破除这种观点 : 实修时必定有个所缘境, 有个所修的内容, 若不经过闻思, 是不可能了知这一内容 就连炒菜这样的小事也要先听别人讲解怎么炒,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7.docx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7.docx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七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七年十一月八日 我们上次讲到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接下来 舍利子, 舍利是梵语, 是一种鸟的名称, 这种鸟叫做鹙鹭或者是春莺, 那鹙跟鹭不一样, 鹙 鹭是两种, 都是水鸟 那鹙牠形状长得有点像鹤, 大家都看过, 鹤就是那个颈子长长的 嘴巴扁扁的 眼睛红红的,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张 生 汪 伪 投 敌 后 出 于 政 治 需 要 一 直 着 意 争 夺 国 民 党 政 治 符 号 并 加 以 运 用 为 此 它 与 重 庆 方 面 进 行 了 激 烈 的 交 锋 并 与 日 本 方 面 进 行 了 艰 苦 的 交 涉 应 该 说 汪 伪 的 努 力 是 多 方 面 的 但 由 于 重 庆 方 面 比 较 得 力 的 反 制 日 方 本 于 自 身 利 益 的 掣 肘 以 及

More information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菩提道次第 实修理路 2004 年 5 月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道次第 是一部实修性很强的论著, 不仅为我们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以简明的修学套路, 将理论一一落实于实修 本论在 略示修法 部分, 以依止法为例, 为我们示范了修习任何法门必须具备的四个步骤, 即加行 正行 结行与未修中间 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便是围绕着这一纲领展开 一 加行 修法的共同基础 加行, 也称为前行, 即正式修法前应作的准备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22E646F63>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22E646F63> 目目录目录 般若摄颂浅释第四品 : 第二十课... 1 第二十一课... 24 第二十二课... 47 第二十三课... 66 第二十四课... 85 第二十五课... 106 第二十六课... 124 第二十七课... 147 第二十八课... 169 第二十九课... 191 第三十课... 210 第三十一课... 230 第三十二课... 253 第三十三课... 275 第三十四课...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徐天宏:《基因天堂》.doc

徐天宏:《基因天堂》.doc - 1 - 阅 读 说 明 您 现 在 所 阅 读 的 这 本 电 子 图 书 由 E 类 出 版 物 制 作 出 品 本 书 版 权 归 作 者 所 有, E 类 出 版 物 只 负 责 制 作 发 行 工 作 在 保 证 原 书 内 容 完 整 的 情 况 下, 您 可 以 对 本 书 进 行 转 载 如 果 您 愿 意, 我 们 很 乐 意 您 在 转 载 的 时 候 写 上 我 们 网 站

More information

对 当 前 小 说 艺 术 倾 向 的 分 析 陈 晓 明 人 民 性 是 一 个 现 代 性 概 念 近 年 来 艺 术 上 趋 于 成 熟 的 一 批 作 家 倾 向 于 表 现 底 层 民 众 苦 难 的 生 活 这 使 他 们 的 作 品 具 有 现 实 主 义 的 显 著 特 征 在 对 苦 难 生 活 的 把 握 中 对 人 物 性 格 和 命 运 的 展 示 中 这 些 小 说 在 人

More information

( 三 ) 索达吉堪布译讲

( 三 ) 索达吉堪布译讲 目目录目 录 第六 七 八品 : 第五十六课...314 般若摄颂浅释第五品 : 第四十一课... 1 第四十二课... 22 第四十三课... 42 第四十四课... 64 第四十五课... 86 第四十六课... 107 第四十七课... 129 第四十八课... 150 第四十九课... 165 第五十课... 186 第五十一课... 206 第五十二课... 228 第五十三课... 250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类 似 地, 又 可 定 义 变 下 限 的 定 积 分 : ( ). 与 ψ 统 称 为 变 限 积 分. f ( ) d f ( t) dt,, 注 在 变 限 积 分 (1) 与 () 中, 不 可 再 把 积 分 变 量 写 成 的 形 式 ( 例 如 ) 以 免 与 积 分 上 下 限 的

类 似 地, 又 可 定 义 变 下 限 的 定 积 分 : ( ). 与 ψ 统 称 为 变 限 积 分. f ( ) d f ( t) dt,, 注 在 变 限 积 分 (1) 与 () 中, 不 可 再 把 积 分 变 量 写 成 的 形 式 ( 例 如 ) 以 免 与 积 分 上 下 限 的 5 ( 一 ) 微 积 分 学 基 本 定 理 当 函 数 的 可 积 性 问 题 告 一 段 落, 并 对 定 积 分 的 性 质 有 了 足 够 的 认 识 之 后, 接 着 要 来 解 决 一 个 以 前 多 次 提 到 过 的 问 题 在 定 积 分 形 式 下 证 明 连 续 函 数 必 定 存 在 原 函 数. 一 变 限 积 分 与 原 函 数 的 存 在 性 设 f 在 [,] 上

More information

立 场 反 思 教 育 学 与 哲 学 和 科 学 的 对 话 杨 小 微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教 育 学 是 在 与 哲 学 等 相 关 学 科 的 对 话 中 成 长 起 来 的 它 先 后 经 历 了 亲 哲 学 和 亲 科 学 阶 段 而 今 正 在 走 向 事 理 知 识 时 期 对 话 使 教 育 学 从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自 然 科 学 及 系 统 方 法 论 人 本

More information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前 言 般若波罗蜜多, 是一切佛法宝藏中最无上 最甚深的精髓, 它是佛陀真正的法身舍利, 三世如来无不依之而成就正等菩提 如经云 : 过去未来十方佛, 道皆般若非余者 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学密宗 藏传还是汉传, 只要是大乘佛教, 必会对般若的殊胜性略知一二 佛陀曾教诫阿难道 : 即使你把我所讲的法都忘失了, 般若的只言片语也绝不能忘, 当以对如来知恩报恩之心, 受持此般若 切莫失毁 这一点理应铭记于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ChengWeiShiLun_04.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ChengWeiShiLun_04.doc 成唯识论第四讲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今天从五十九页开始讲, 介绍 分别我执 这个 分别我执 为什么叫做 分别 呢? 它是由第六意识分别而来的 所以, 只要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的话它就能断, 初品的, 就是下品的妙观察智, 就是断见惑 一切由分别而起的错误的知见都能够断除了 所以, 这个 分别我执 呢, 也是在这个时候可以断除, 就是见道位 那它是怎么生起的? 它不是与生俱来, 俱生我执是与生俱来

More information

近年来中共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李庆刚 中共党史 重大事件 研究新进展 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 一直是党史学界教学与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近年 来 党史学界围绕若干重大历史问题 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 或有新材料发现 或有 新观点提出 或有不同观点交锋 总体看来 对于诸多事件的看法 争论多于共识 这给研究者 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和路径 鹍对此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 八年抗战 鹍指出 七七

More information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入菩萨行论 第 135 节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再次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如果真正想要进入菩萨行, 成就利益众生的佛道, 必须要学习 像 入菩萨行论 这样殊胜的论典和窍诀, 此论中佛菩萨告诉我们 怎样通过不断的学习 串修, 将自己相续当中的我爱执和自私自利 的分别念改造成殊胜的利他心 菩提心 入行论 一共有十品,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 静虑 前面我们再再地提到, 静虑是将相续中世俗菩提心在不退的基础上

More information

上证指数

上证指数 上 证 与 修 正 方 法 一 ( 一 ) 计 算 公 式 1. 上 证 指 数 系 列 均 采 用 派 许 加 权 综 合 价 格 指 数 公 式 计 算 2. 上 证 180 指 数 上 证 50 指 数 等 以 成 份 股 的 调 整 股 本 数 为 权 数 进 行 加 权 计 算, 计 算 公 式 为 : 报 告 期 指 数 =( 报 告 期 样 本 股 的 调 整 市 值 / 基 期 )

More information

净心法要

净心法要 甘 露 文 库 9 净 心 法 要 益 西 彭 措 堪 布 讲 授 净 心 法 要 1 净 心 引 导 9 净 心 法 要 讲 记 科 判 19 净 心 法 要 讲 记 21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科 判 95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97 思 考 题 267 净 心 引 导 净 心 法 要 别 别 观 修 之 轮 净 心 法 要 1 净 心 法 要 别 别 观 修 之 轮 全 知 麦 彭 仁 波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