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下急溫 諸方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傷寒總論 傷寒秘要脈証指法 ( 與瑣言大略同 ) 論浮脈形法主病 論中脈形狀指法主病 論沉脈形狀指法主病 辯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論風傷衛氣寒傷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急下急溫 諸方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傷寒總論 傷寒秘要脈証指法 ( 與瑣言大略同 ) 論浮脈形法主病 論中脈形狀指法主病 論沉脈形狀指法主病 辯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論風傷衛氣寒傷"

Transcription

1 傷寒六書 陶節庵 内容 傷寒六書... 1 序 傷寒瑣言序 傷寒瑣言卷之一 辯張仲景傷寒論 治傷寒用藥大略 傷寒言証不言病 厥分寒熱辯 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辯 結胸解 傷寒寒熱論 論傷寒少陰病發熱而反用藥不同 論傷寒兩感 傷寒合病並病論 傷寒變溫熱病論 溫病辯 雜病諸病方法 ( 前引 ) 陰証 傷暑

2 急下急溫 諸方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傷寒總論 傷寒秘要脈証指法 ( 與瑣言大略同 ) 論浮脈形法主病 論中脈形狀指法主病 論沉脈形狀指法主病 辯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論風傷衛氣寒傷榮血辯 用藥寒溫辯 正傷寒及溫暑暴寒勞力感冒時疫治各不同論 兩感傷寒誤治論 ( 與瑣言同 ) 傷寒合病並病論 傷寒少陰証似太陽太陽脈似少陰為反用藥不同論 傷寒陰陽寒熱二厥辯 傷寒結胸痞滿辯 ( 詳見瑣言中 ) 傷寒伏陰脈大論用藥之誤 傷寒伏脈辯 傷寒言証不言病論 ( 詳見瑣言中 )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論 ( 詳見瑣言中 ) 急下急溫論 ( 與瑣言互看 ) 傷寒標本論 治傷寒看証法則 傷寒表裡見証治例活法

3 三陰無傳經論 發熱 頭痛 項強 惡寒 惡風 背惡寒 寒熱 潮熱 似瘧 無汗 自汗 頭汗 手足汗 盜汗 煩熱 煩躁 懊憹 身體痛 拘急 咳嗽 喘 氣逆 短氣 口乾

4 渴 胸脅滿 結胸 痞 腹滿 腹痛 小腹滿 嘔吐 乾嘔 噦 咳逆 下利 熱入血室 四逆 不大便 譫語 鄭聲 小便不通 小便難 小便自利 舌苔 臟結 咽痛 頭眩 鼻衄

5 吐血 心悸 發黃 發斑 發狂 肉瞤筋惕 怫郁 瘥後昏沉 勞複食複 動氣 傷寒霍亂 不仁 陰陽易 不眠 多眠 狐惑 百合 蛔厥 傷風見寒傷寒見風 螈 風溫 濕溫 風濕中濕 溫毒中

6 戰栗 殺車槌法卷之三 劫病法 製藥法 解藥法 煎藥法 秘用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 傷寒一提金 一提金啟蒙 一提金六經証治捷法 一提金脈要 一提金貫珠數 傷寒証脈藥截江網 傷寒 傷寒標本論治 論傷寒正治逆治反攻寒熱辯 論傷寒用藥法則 傷寒統論受病之由 傷寒無陰証辯 論傷寒難拘日數辯 傷寒陽厥陰厥辯 看傷寒識証內外須知 論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誤 論傷寒六經變正法 論傷寒見証識病法

7 論傷寒有証見之必死法 論婦人傷寒與男子不同治法 論妊婦傷寒又與前証有易法 論產後傷寒與胎前有別法 明理續論序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傷寒三陰三陽脈証論 陰陽虛實用藥寒溫辯 六經用藥格法 陰陽虛盛用藥寒溫辯 三陰三陽脈証 汗下溫正法 傷風見寒傷寒見風脈証 三陽合病 太陽陽明並病 春溫變熱 風溫濕溫 風濕中濕 溫毒中 發熱 頭痛 項強 惡風 惡寒 背惡寒

8 寒熱 潮熱 似瘧 無汗 自汗 頭汗 手足汗 盜汗 煩熱 煩躁 懊憹 身痛 四肢拘急 咳嗽 喘 氣逆 短氣 口乾 渴 陽毒 胸脅滿痛 結胸 痞 腹滿 腹痛

9 小腹滿 嘔吐 乾嘔 咳逆噦 下利 便膿血 四逆 厥逆 不大便 譫語 ( 鄭聲附 ) 小便不利 ( 小便難附 ) 小便自利 ( 小便數遺溺附 ) 舌上白苔 ( 臟結附 ) 咽痛 頭眩 鼻衄 吐血 心悸 發黃 發狂 筋惕肉瞤 多眠汗下 ( 附霍亂 ) 陰陽易陰陽交 怫郁 螈

10 戰栗 時行兩感 不得眠 發斑 動氣 蛔厥狐惑 百合病 不仁 霍亂 瘥後昏沉 傷寒四証類玄 ( 出 指掌圖 ) 序 嘗聞治身猶治兵 治兵者, 必精孫吳之韜略, 然後能偵虛實, 諳奇正, 而施攻守之方, 治身者, 必洞岐黃之奧旨, 然後能察寒熱, 知標本, 而施調劑之法 如舍昔人之著述而談醫, 猶舍孫吳之兵法而賈勇也, 鮮有濟矣 予觀昔人之著, 惟傷寒最詳 但說愈詳, 而施之者愈溷 經候何以傳變, 陰陽何以運遞, 愚者暗於臨証, 智者逞於創奇 不知張仲景 郭白雲諸君盡生平之力, 而筆之於書, 豈無所見 惟執一說而不究大全, 斯妙義當前而莫睹矣 予少好醫道, 嘗嘆疾之有傷寒, 猶兵之有侵軼也, 呼吸存亡, 瞬息生死 因博求古今傷寒書, 得陶氏節六集, 如所云明理論 家秘 瑣言與殺車槌 一提金 截江網者 鑿乎通天地, 和陰陽, 調血脈, 分營衛, 即虛邪賊風, 防之有法, 臨証施之, 毫發不爽 誠回生之精義, 仁壽之妙道也 故梓之以廣其傳焉 時萬歷壬子歲夏月朔日太醫院學生李存濟題 傷寒瑣言序 10

11 醫之為道, 何道也? 曰..君子之道也 苟非存心有恆者, 可輕議哉!何則? 夫藥之性, 能生人亦能殺人 蓋操之不得其要, 則反生為殺矣 惟君子則然, 心不苟, 故其為業必精 及其臨病, 必詳以審, 故能化悲痛為歡忻 小人之性忍以貪, 貪則惟利是圖, 忍則輕忽視人命 逮及臨病, 則夸以略, 不察病之虛實, 輒投瞑眩之藥, 不殺人也幾希 吾固為君子之道也 予晚年得子, 方逾弱冠, 柔軟多病, 習懶不能自強, 必非能受此道者 日夜痛心, 懼夫吾歿之後, 有病委之庸醫, 足可以傷生滅性 孟子云..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有子多病, 不傳以濟生之道, 一旦夭扎, 祖宗之祀事絕矣, 豈為人父之道哉!某今年七十有七, 衰邁殊甚, 桑榆之日, 豈能久照 日夜用心, 以輯成 傷寒明理續編, 論法雖略備, 非有師承口訣, 不能融會貫通於心 又著 瑣言 一卷, 文雖鄙俚, 然言簡意到 其中包括仲景不傳之妙, 皆世所未嘗聞見, 剖露肺肝以罄其蘊奧, 實升高之梯階 當寶之如珠玉, 潛心玩繹搜索, 以盡厥旨 有疑輒問, 不可因循, 務期日進高遠 司馬溫公曰, 達則為良相, 不達則為良醫, 豈非君子之道乎? 汝宜服膺此訓, 敬慎而行之, 他日倘能以斯道濟人, 亦君子也 若存心不古, 以吾言為妄謬, 反以斯道殺人, 負吾之用心, 非吾之子也 正統十年乙丑中元日余杭節道人陶華書 傷寒瑣言卷之一 辯張仲景傷寒論 客有過予而問之曰..甚矣, 傷寒之深奧, 桂枝 麻黃二湯之難用也, 服之而愈者, 才一二 ; 不愈而變重者, 嘗八九 仲景立法之大賢也, 何其方之難憑, 有如此哉!今人畏而不用, 以參蘇飲 和解散等平和之劑而代之, 然亦未見其妙也 子盍與我言之 予曰..吁, 難言也, 請以經語証之 經曰..冬氣嚴寒, 萬類潛藏, 君子固密, 則不傷於寒 觸冒之者, 乃名傷寒耳 其傷於四時皆能為病, 以傷寒為毒者, 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 名曰傷寒 ; 不即病者, 其寒毒藏於肌膚, 至春變為溫病, 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 熱極重於溫也 以此言之, 傷寒者, 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 桂枝 麻黃二湯, 為當時之傷寒設, 與過時之溫暑者, 有何預焉? 夫受病之原則同, 亦可均謂之傷寒 所發之時既異, 治之則不可混也 請略陳之 夫春溫 夏熱 秋涼 冬寒者, 四時之正氣也, 以成生長收藏之用 風亦因四時之氣, 而成溫涼寒熱也 若氣候嚴寒, 風亦凜冽 天道和煦, 風亦溫暖 冬時坎水用事, 天令閉藏, 水冰地凍, 風與寒相因, 而成殺厲之氣 人觸冒之, 腠理郁塞, 乃有惡風惡寒之証 其餘時月, 則無此証也 仲景固知傷寒乃冬時殺厲之氣所成, 非比他病可緩, 故其為言特詳於此書而略於雜病也 倘能因名以求其實, 則思過半矣 11

12 不幸此書傳世久遠, 遺帙頗多 晉太醫令王叔和得於散亡之余, 詮次流傳, 其功博矣 惜乎以己論混經, 未免穿鑿附會 成無己氏因之, 順文注釋, 並無缺疑正誤之言, 以致將冬時傷寒之方, 通解溫暑, 遺禍至今而未已也 溫暑必別有方, 今皆失而無征也 我朝宋景濂學士嘗嘆 傷寒論 非全書, 得其旨哉!蓋傷寒之國中人, 必先入表 表者何? 即足太陽寒水之經 此經行身之後, 自頭貫脊, 乃有頭疼脊強, 惡寒之証 在他經, 則無此証矣 況此經乃一身之綱維, 為諸陽之主氣, 猶四通八達之衢, 治之一差, 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 故宜此二湯發散表中寒邪, 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 若以此湯通治春溫夏熱之病, 則誤之甚矣 曰..傷寒發於冬時, 已聞命矣 邪之在表, 為太陽經也 一經而有二藥之分又何耶? 曰..在經雖一, 然則有榮衛之分焉 寒則傷榮, 証乃惡寒發熱而無汗, 脈浮緊 蓋浮為在表, 緊為傷寒, 有寒則見, 無寒則不見也 當用麻黃湯輕揚之劑發而去之, 寒邪退而汗出表和而愈矣 曰..緊脈固為矣 脈之緩者, 亦用桂枝湯又何耶? 曰..風則傷衛, 衛傷則自汗 緣太陽受風, 不能衛護, 腠理疏而汗泄, 所以脈見浮緩也 脈雖浮緩, 其受寒則一, 故亦宜桂枝辛溫之藥解散寒邪, 腠理閉而汗止表和而愈 又有榮衛俱傷者, 二湯又難用也, 故複設大青龍湯 然此藥難用, 非庸俗得而識也 曰..溫暑既無方法, 治之則將奈何? 脈証與傷寒有何分別? 曰..溫暑雖殊, 亦冬時感受寒邪而不即散, 在人身中伏藏, 歷二三時之久, 天道大變, 寒化為熱 人在氣交之中, 亦隨天地之氣而化 觀仲景以即病之傷寒與溫暑時令為之名, 豈無異哉!治之之方, 亦必隨時以用辛涼苦寒矣 安得概用冬時治寒辛溫之方乎? 今無其方者, 蓋散亡之也 經既稱變為溫, 變為熱, 則已改易冬時之寒為溫熱矣, 方亦不容不隨時改更也 夫溫病欲出, 值天時和煦, 自內達表, 脈反見於右關不浮緊而微數 曰, 惡寒否乎? 曰..傷寒自冬月風寒而成, 外則有惡寒惡風之証 既名為溫, 則無此証矣 曰..然則子之言何所據乎? 曰..據乎經耳 經曰..太陽病, 發熱 不惡寒而渴者, 溫病也 不惡寒則病非因外來, 渴則明其自內達表 曰..春夏之病, 亦有頭疼惡寒 脈浮緊者何也? 曰..此非冬時所受之寒, 乃冒非時暴寒之氣耳 或溫暑將發, 又受暴寒, 雖有惡寒脈浮之証, 未若冬時之甚也, 宜辛涼之藥通其內外而解之, 斷不可用桂枝之劑矣 曰..溫熱與傷寒治之不同, 既聞命矣 敢問傷寒之在三陽則為熱邪, 既傳三陰則為陰証矣, 法以熱治, 固其宜也 三陰篇以四逆散涼藥以治四逆, 大承氣湯以治少陰, 其故又何耶? 嗚呼, 此蓋叔和以殘缺之經作全書詮次, 將傳經陰証與直中陰經之陰証混同立論, 所以遺禍至今而未已也 姑略陳之 蓋風寒之國中人也無常, 或入於陰, 或入於陽, 皆無定體, 非但始太陽終厥陰也 或自太陽始, 日傳一經, 六日至厥陰, 邪氣衰不傳而愈者, 亦有不罷再傳者, 或有間經而傳者, 或有傳二三經而止者, 或有終始只在一經者, 或有越經而傳者, 或有初入太陽, 不作郁熱便入少陰而成真陰証者, 或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証者, 緣經無明文, 後人有妄治之失 若夫自三陽傳次三陰之陰証, 外雖有厥逆, 內則熱邪耳 若不發熱, 四肢便厥冷而惡寒者, 此 12

13 則直中陰經之寒証也 自叔和立說之混, 使後人蒙害者伙矣 夫太陽受邪, 行盡三陽氣分, 傳次三陰血分, 則熱入深矣 熱入既深, 表雖厥冷, 真熱邪也 經云..亢則害, 承乃製 熱極反兼寒化也 若先熱後厥者, 傳經之陰証也 經云..厥深熱亦深, 厥微熱亦微是也 故宜四逆散 承氣湯, 看微甚而治之 如其初病便厥, 但寒無熱, 此則直中陰經之寒証也, 急宜四逆輩以溫之 經云..發熱惡寒者, 發於陽也 ; 無熱惡寒者, 發於陰也 尚何疑哉!又有日傳二經為兩感者, 傳經未終而斃矣 病有標本, 治有逆從, 豈可概論之乎? 曰..陰証之不同, 已聞命矣 嘗讀劉守真書云..傷寒無陰証, 人傷於寒則為熱病, 熱病乃汗病也 造化汗液, 皆陽氣也 遍考 內經 靈樞 諸篇, 並無寒証, 乃雜病也, 叔和誤入之耳 守真高明之士, 亦私淑仲景者, 而議論之異又何耶? 曰..雖守真之明達, 蓋亦因 傷寒論 以桂枝 麻黃湯通治寒暑之誤而有是說 故叮嚀云..天道溫熱之時, 用桂枝湯必加涼藥於其中, 免致黃生斑出之患 若知此湯自與冬時即病之傷寒設, 不與過時之溫暑設, 則無此論矣 觀其晚年悟道, 著 病機氣宜保命集, 其中羌活湯辛涼之藥, 以治非時傷寒, 其妙如神, 足可補仲景之遺亡, 何其高哉!夫 內經 言傷寒即為熱病而無寒者, 語其常也 仲景之論有寒有熱者, 言其變也 合常與變而無遺者也 所謂道並行而不悖, 而反相為用也 此其所以為醫家萬世之準繩標的也歟 客唯而退, 遂請著其說於上云 治傷寒用藥大略 凡証有頭疼惡寒, 皆是傷寒, 無則皆否也, 何則? 蓋傷寒則惡寒, 傷食則惡食, 理固然也, 但在冬時惡寒為甚 蓋冬時為正傷寒, 天氣嚴凝, 風寒猛烈, 觸冒之者, 惡寒殊甚 其餘時月, 雖有惡寒亦微, 未若冬時之惡寒為甚也 雖四時皆有傷寒, 治之不可一概論也 冬時氣寒, 腠理微密, 非辛甘溫不可, 故以桂枝等湯以治之 然風與寒常相因 寒則傷榮, 惡寒頭痛, 脈浮緊而無汗, 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 得汗即愈 風則傷衛, 頭痛惡風, 脈浮緩而自汗, 則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邪, 汗止即愈 經云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 若夫榮衛俱傷, 又非此二湯所以治也, 須大青龍湯 然此湯大峻, 又非庸俗所可擬也 予亦有代之者 蓋冬時為正傷寒, 天氣嚴凝, 風寒猛烈, 觸冒之者, 必宜用辛溫散之 其非冬時亦有惡寒頭疼之証, 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 和之則愈矣 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溫之藥通治之, 則殺人多矣 曰..辛涼者何? 羌活沖和湯是也 兼能代大青龍湯, 為至穩 嗚呼, 一方可代三方, 危險之藥如坦夷, 其神乎? 但庸俗輩所未知也 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 在乎半表半裡, 肌肉之間, 脈亦不浮不沉 外証在陽明, 則有目疼鼻乾, 不得眠之証, 脈似洪而長, 以葛根湯 解肌湯 升麻湯之類治之 在少陽, 則胸脅痛而耳聾, 脈見弦數, 以小柴胡東加減而和之 ( 本方有加減法 ) 此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治 余嘗以小柴胡東加葛根 芍藥治少陽陽明合病如拾芥, 但不使世俗知此奇妙耳 過此不已, 則傳陽明之本 為入裡 13

14 大便作實, 其外証悉罷, 謂無頭痛惡寒也 脈見沉實不浮, 譫語惡寒, 六七日不大便, 口燥咽乾而渴, 輕則大柴胡湯, 重則三乙承氣湯選用 或曰..邪既入裡而作實, 無非大黃苦寒之藥除下之, 何其用方之雜也? 余曰..傳來非一, 治之乃殊耳 病有三焦俱傷者, 則痞 滿 燥 實俱全矣, 則宜大承氣湯, 濃朴苦寒以去痞, 枳實苦寒以泄滿, 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 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 病斯愈矣 邪在中焦, 則有燥 實 堅三証, 故用調胃承氣湯, 以甘草和中, 芒硝潤燥, 大黃泄實, 不用枳實 濃朴以傷上焦虛無氤氳輕清之元氣, 調胃之名, 於此立矣 上焦受傷, 則為痞 實, 用小承氣湯, 枳實 濃朴除痞, 大黃以泄實, 去芒硝則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 謂不伐其根也 若夫大柴胡湯, 則有表邪尚未除而裡証又急, 不得不下, 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 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 不宜用此 三陽之邪在裡為患, 春 夏 秋有不頭痛惡寒而反渴者, 此則溫病也 暑病亦然, 比之溫病, 猶加熱也, 治宜加減小柴胡湯 蓋此湯春可治溫, 夏宜治暑, 秋能潤肺 又宜升麻葛根湯 解肌湯 敗毒散 中暑而渴者, 小柴胡石膏湯 人參白虎湯, 看渴微甚而用之, 無不效 經曰..發熱不惡寒而渴者, 溫病也 若夫陰証, 則別有法, 不在此例矣 傷寒言証不言病 夫傷寒言証不言病者, 厥有旨哉!証之一字, 有明証 見証 對証之義存焉 如婦以証奸, 贓以証盜, 刃以証殺, 不容辭而無所逃其情矣 且人之心 肝 脾 肺 腎在人身中, 藏而不見者 若夫口 鼻 舌 耳 目則露而共見者也, 五臟受病, 人焉能知之? 蓋有諸中, 必形諸外 肝有病則目不能視, 心有病則舌不能言, 脾有病則口不知味, 肺有病則鼻不聞香, 腎有病則耳不聽聲, 以此言之, 則証亦親切矣 況風寒之中人, 受之必有經絡部分, 一或傷之, 本經之証見矣 更能以脈參之, 庶無差忒矣 吾故曰傷寒言証耳 如太陽傷寒, 為表之表, 其經行身之後, 從頭下至足, 則頭項痛, 腰脊強之証見於項背也 惡寒証亦在表 蓋傷寒惡寒, 傷風惡風 太陽為寒水之經, 凡見惡寒便為在表, 最為的當 傳至陽明之經, 則不惡寒, 便不宜發表 如有一毫頭痛惡寒, 尚在太陽, 便是表証未罷, 不可攻裡 故戒曰..發表不開, 不可攻裡 此事不明, 殺人至速 又曰..凡嘔者, 不可下 經曰..嘔多, 雖有陽明証, 不可攻, 攻之為逆 心下硬者, 不可下 切宜仔細 陽明經為表之裡, 其經行身之前, 夾鼻絡於目, 故目痛, 鼻乾不眠 少陽經行身之側, 為半表半裡, 始於目銳, 循脅絡於耳, 交於膻中兩乳正中, 故胸脅痛而耳聾 此三經病之易見, 蓋如此便當診脈以參之 若太陽經則有二証, 一為傷寒, 一為傷風 脈浮緊, 惡寒無汗, 為傷寒 脈浮為在表, 緊為有寒 表受寒邪而未入裡, 宜麻黃湯辛甘溫之劑以發之 ( 冬用正藥, 三時用羌活湯 ) 此皆有惡寒頭痛, 為在太陽之表, 尚未傳入裡, 通宜發而散之 若在陽明則脈微洪而長, 按之皮膚之下, 肌肉之間, 此非表非裡而為在經 或渴, 用葛根湯以解肌 少陽經則脈弦數, 不浮不沉, 在乎半表半裡之間, 14

15 宜小柴胡湯以和之 ( 有加減法 ) 此二經者, 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 中之下即肌肉之下, 筋骨之間也 脈按之沉數有力, 則為熱入陽明之本, 宜大柴胡湯 三承氣湯, 看燥結微甚而下之 前之所云惡寒頭痛俱通治 脈不浮而沉實有力, 此為表証罷而裡証具, 宜泄去其胃中實熱而愈矣 若老弱產虛, 或帶表証必須下者, 皆用大柴胡湯 脈若沉遲, 微弱無力, 則又為陰証也, 宜溫而不宜下也, 謹之 厥分寒熱辯 或曰..人之手足, 乃胃土之末, 凡脾胃有熱, 手足必熱, 脾胃有寒, 手足必冷, 理之常也 惟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 厥微熱亦微之論, 何邪? 曰..胃寒則手足冷, 胃熱則手足熱, 此病之常也 若夫極則變, 不可以常道拘也 蓋亢則害, 承乃製 火氣亢極, 反兼水化, 故有此象耳 陰陽反複, 病之逆從, 未可以常理論也 凡經言厥逆, 厥冷, 厥寒, 手足寒冷等, 皆變文耳, 不可以論輕重 若言四肢則有異也, 亦未可純為寒証 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 則為真寒無疑矣, 急用薑 附等藥溫之, 少緩則難療矣 謂其寒上過乎肘, 下過乎膝, 非內有真寒達於四肢而何? 然更當與脈並所兼之証參之, 庶乎其無誤也 凡看傷寒, 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 必須以脈兼証參之, 方知端的 如手足厥逆, 兼之以腹痛腹滿, 泄利清白, 小便亦清, 口不渴, 惡寒戰栗, 面如刀刮, 皆寒証也 若腹痛後重, 泄利稠粘, 小便赤澀, 渴而好飲, 皆熱証也 宜詳審之 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 夫傷寒治之得其綱領, 不難也 若求之多岐, 則支離破碎而難矣 何謂也? 脈証與理而已 予嘗以浮 中 沉三脈詳而治之, 無所遁其情也 既云傷寒, 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也 其入則有淺深次第, 自表達裡, 以此推之而不難也 若夫風寒之初入, 必先太陽寒水之經, 此經本寒標熱, 便有惡風惡寒, 頭疼脊強之証 寒郁皮毛, 是為表証 若在他經, 則無此証矣 脈若浮緊, 無汗, 為傷寒, 以麻黃湯發之, 得汗為解 浮緩, 有汗, 為傷風, 用桂枝湯散邪, 止汗為解 若無頭痛惡寒, 脈又不浮, 此為表証罷而在中 中者何? 表裡之間也, 乃陽明少陽之分, 脈不浮不沉, 在乎肌肉之間, 謂皮膚之下也 然亦有二焉 若微洪而長, 即陽明脈也, 外証目痛, 鼻乾不得眠, 用葛根湯以解肌 ; 脈弦而數, 少陽脈也, 其証胸脅痛而耳聾, 如見此証此脈, 以小柴胡湯和之 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 過此則邪入裡為熱實, 脈不浮而沉, 沉則以指按至筋骨之間方是 若脈來沉實有力, 外証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 譫語大渴, 六七日不大便, 明其熱入裡而腸胃燥實也, 輕則大柴胡湯下之, 重則三承氣湯選用, 大便通而熱愈矣 15

16 若脈來沉遲無力, 此為陰証, 便當看外証如何, 輕則理中湯, 重則薑附 四逆湯以溫之 今將浮 中 沉三脈列圖於後, 可熟玩之 傷寒以脈大 浮 數 動 滑為陽, 沉 澀 弱 弦 微為陰 然脈理精深, 初學未能識察 予謂傷寒之中人, 由淺入深, 先自皮膚肌肉, 次入腸胃筋骨, 以浮 中 沉三脈候之, 似乎無所遁乎其情矣 列為三圖, 圖下就注証治之法, 則陰陽表裡易見, 使因脈以知証, 緣証以明治, 以此達彼, 由粗入精, 亦可以為初學之階梯也 欲究其至極, 必須潛心熟玩仲景之書, 庶幾可以入道矣 浮 浮, 初排指於皮膚之上, 輕手按之便得, 曰浮 此為寒邪初入足太陽經, 病在表之標, 可發而去之 雖然, 治之則有二焉..寒傷榮則無汗惡寒, 用麻黃湯 ; 風傷衛則有汗惡風, 用桂枝湯 一通一塞, 不可同也 浮緊有力, 無汗惡寒, 頭痛項背強, 發熱, 此為傷寒在表, 宜發散, 冬時 用麻黃湯, 余三時皆用羌活沖和湯 有渴, 加石膏 知母 ; 無渴, 不用 加 浮緩無力, 有汗惡風, 頭疼項強, 發熱, 此為傷風在表, 冬時用桂枝湯, 余三時皆用加減沖和湯 腹痛, 小建中湯 ; 痛甚, 桂枝加大黃湯 中 中, 按至皮膚之下, 肌肉之間, 略重按之乃得, 謂之半表半裡証也 然 亦有二焉, 蓋少陽陽明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長而有力, 此為陽明証, 有頭疼眼眶痛, 鼻乾不得眠, 發熱無汗, 葛根 湯 解肌湯 若渴而有汗不解, 或經汗過不解而渴, 白虎湯, 或加人參 ; 無汗不渴, 並不可服, 則為大忌 弦而數, 此為少陽經, 其証胸脅痛而耳聾, 或往來寒熱而嘔, 俱用小柴 胡湯 ( 有加減法 ) 若兩經合病, 則脈弦而長, 此東加葛根 芍藥 沉 沉, 重手按至肌肉之下, 筋骨之間方得, 此為沉脈 亦有二焉, 陰陽寒 熱在沉脈中分 若沉而有力, 則為陽, 為熱 ; 沉而無力, 則為陰, 為寒 也 16

17 沉數有力, 則為陽明之本, 表解熱入於裡, 惡寒頭痛悉除, 反覺惡熱, 欲揭衣被, 揚手擲足, 譫語狂躁, 口燥咽乾, 五六日不大便, 輕則大柴 胡湯, 重則三承氣湯選用 沉遲無力, 為寒, 外証無熱, 不渴, 反怕風寒, 或面上惡寒甚如刀刮, 或 腹滿脹痛, 泄利, 小便清白, 或大小腹痛, 皆為陰証, 輕則理中湯, 重則 四逆薑附湯 傷寒至沉脈方分陰陽, 仔細體認, 下藥不可造次, 倘有差失, 咎將歸己 凡診脈須分三部九候, 每部必先浮診三候, 輕輕手在皮膚之上, 候脈來三動是也 中診三候, 沉診三候, 三而三之而成九候 然後知病之淺深表裡, 以為處治之標的, 豈可忽略於脈而欲求病之所在乎? 明脈識証, 辯名定經, 得乎心而應乎手, 如此而治, 有枉死者, 吾不信也 若脈証不明, 處方無法, 狂妄行醫, 視人命如草芥, 他日不受天殃, 吾亦不信也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辯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者, 俗醫之謬論也, 豈有是哉!人稟天地之氣以生, 請以天地間可証者言之 盈天地至大而營運者, 莫如元氣與水 且以有形論之, 則江河湖海, 溪澗溝澮, 以為行水瀦水之道焉 人之充滿一身, 無非血氣, 亦有十二經脈, 大小絡脈, 血海, 以為行血停血之隧道 風行水動, 氣行血流, 皆自然之理也 夫人之氣, 自平旦會於膻中, 朝行手太陰肺經, 以次分布諸經, 行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在人則行三百六十五骨節, 明日寅時複會於手太陰也 血亦隨氣流布營運不息, 榮衛一身腠理, 司開闔, 維持綱紀, 以為一身動靜, 云為之主 所以一脈愆和則百脈皆病, 理固然而不得不然也 彼云傳足不傳手者, 何所據乎? 請備言其所由 蓋傷寒者, 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也 冬乃坎水用事, 其氣嚴寒凜冽, 水冰地凍, 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 觸冒之者, 則二經受病 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司春令, 而亦受傷, 何也? 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 正當十二月中, 至春分後方行溫令, 故風寒亦能傷之 足陽明太陰, 中土也, 與冬時無預而亦傷之, 何也? 紫陽朱子曰..土無定位, 無成名, 無專氣, 寄旺於四季, 能終始萬物, 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 況表邪傳裡, 必歸於脾胃而成燥糞, 用承氣湯以除去之, 胃氣和矣 手之六經, 主於夏秋, 故不傷之 足之六經, 蓋受傷之分境界也 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 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 況風寒之中人, 先入榮衛, 晝夜循環, 無所不至, 豈間斷於手經哉!經云..兩感於寒者, 六日死 若三陰三陽, 五臟六腑皆受病, 榮衛不行, 臟腑不通, 則死矣, 豈虛言哉!嘗觀 此事難知 曰..傷寒至五六日間, 漸變神昏不語, 或睡中獨語一二句, 目赤唇焦, 舌乾不飲水, 稀粥與之則咽, 不與則不思, 六脈 17

18 沉數而不洪, 心下不痞, 腹中不滿, 大小便如常, 或傳之十日以來, 形如醉人, 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 然未知自何經而來 答曰..本太陽傷風, 風為陽邪, 陽邪傷衛, 陰血自燥, 熱蓄膀胱, 壬病逆於丙, 丙丁兄妹, 由是傳心, 心火自上而逼肺, 所以神昏也, 梔子黃芩黃連湯 若在丙者, 導赤散 在丁者, 瀉心湯 若脈浮沉俱有力者, 是丙丁中俱有熱也, 可導赤 瀉心各半服之宜矣 此膀胱傳丙, 足傳手經也 又謂之腑傳臟也, 下又傳上也, 表傳裡也 壬傳丁者, 乃坎傳離也, 名曰經傳 氣逆而喘者, 非肺經乎? 如謂不然, 何仲景桂枝 麻黃二湯乃心肺藥也, 請試思之 結胸解 結胸之証, 嘗見俗醫不問曾下與未下, 但見心胸滿悶, 便與枳桔湯, 便呼為結胸, 蓋本朱奉議之說也 有頻頻與之, 反成真結胸者 殊不知結胸乃下早而成, 未曾下者, 非結胸也 乃表邪傳至胸中, 未入於腑, 証雖滿悶, 尚為在表, 正屬少陽部分, 為半表半裡之間, 只消小柴胡加枳殼以治 如未效, 則以本方對小陷胸湯, 一服豁然, 其妙如神 秘之, 不與俗人言之耳 若因下早而成者, 方用陷胸湯丸, 分淺深從緩而治之, 不宜太峻, 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 若過下則傷元氣也, 慎之 嘗讀仲景 傷寒論 結胸條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 熱入因作結胸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 因作痞滿 所以成結胸者, 以下太早故也 及成氏注釋曰..發熱惡寒者, 發於陽也 無熱惡寒者, 發於陰也 再三熟玩, 不能不致疑於其間 蓋無熱惡寒者, 寒邪直中陰經之真寒証也, 非陽經傳至陰經之病也 若誤下之, 不死則危矣, 豈可以瀉心湯寒熱相參之藥治之而愈乎? 豈反輕如結胸者乎? 詳此恐言榮衛陰陽也 風屬陽, 陽邪傷衛, 頭疼發熱, 微盜汗出, 反惡風者, 當服桂枝湯止汗散邪 醫者不達而下之, 衛氣重傷, 胸中結硬 經又云..結胸証, 脈浮大者, 不可下, 下之即死 結胸証悉具而煩躁者, 亦死 蓋衛出上焦, 清道受傷, 不為不重也, 故用陷胸湯峻利之藥以下之 寒為陰, 陰邪傷榮, 當以麻黃湯發表 誤下之而成痞滿, 宜瀉心湯以理痞 蓋榮出中焦, 黃連能瀉心下之痞 邪下於膈, 不犯清道, 則元氣不傷, 故輕於結胸耳 若陰經自中之寒, 以瀉心湯理之而愈者, 則吾不信也 夫以藥驗証, 愚見如此, 然未敢以為必當, 候明哲証之 傷寒寒熱論 趙嗣真曰.. 明理論 云, 往來寒熱者, 邪正之分爭也 邪氣之入者, 正氣不與之爭, 則但熱而無寒 若邪正分爭, 於是寒熱作也 蓋以寒邪為陰, 熱邪為陽 裡分為陰, 表分為陽 邪之客於表也, 為寒邪與陽爭, 則為寒矣 邪之入於裡也, 為熱邪與陰爭, 則為熱矣 若邪在半表半裡之間, 外與陽爭而為寒, 內與陰爭而為熱, 表裡之不拘, 內外之無定 由是寒熱且往且來, 日有至於三五發, 甚者十數發也 若以陰陽二氣相勝, 18

19 陽不足則先寒後熱, 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此則論雜病陰陽二氣自相乘勝然也, 非可以語傷寒 斯論為精切, 深合仲景之意 蓋不惟釋疑, 活人書而已也 又按..河間言惡寒為寒在表, 或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 寒在骨髓者, 皆誤也 而 活人書 亦以此為表裡言之 故趙氏曰..詳仲景論, 只分皮膚骨髓而不曰表裡者, 蓋以皮 脈 肉 筋 骨五者, 素問 以為五臟之合, 主於外而充於身者也 惟曰臟曰腑, 方可言表裡 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 外部浮淺之分 ; 骨髓即皮膚之下, 內部深沉之分, 與經絡屬表, 臟腑屬裡之例不同 況仲景出此例証於太陽篇首, 其為表証明矣 是知虛弱素寒之人, 感邪發熱, 熱邪浮淺, 不勝沉寒, 故外怯而欲得近衣, 此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 藥用辛溫 至於壯盛素熱之人, 或酒客輩, 感邪之初, 寒未變熱, 陰邪閉其伏熱, 陰凝於外, 熱蓄於內, 故內煩而不得近衣, 此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 藥用溫涼必矣 一發之余, 表解裡和, 此仲景不言之妙 若以皮膚為表, 骨髓為裡, 則麻黃湯証骨節疼痛, 其可名為有表, 複為有裡之証耶? 然仲景 傷寒 一書, 人但知為方家之祖, 而未解作秦漢文字觀, 故於大經大法之意反有疑似 而後世賴其餘澤者, 往往類輯傷寒方論, 其間失其本義及穿鑿者亦有之, 矧以雜病為論, 但引其例者乎? 論傷寒少陰病發熱而反用藥不同 趙嗣真曰..詳仲景發汗湯劑, 各輕重不同 如麻黃湯 桂枝湯 青龍 各半 越婢等湯, 各有差等 至於少陰發汗二湯, 雖同用麻黃 附子, 亦有加減輕重之別 故以加細辛為重, 加甘草為輕, 辛散甘緩之義也 其第一証以少陰本無熱, 今發熱, 故曰反也 其發熱, 為邪在表而當汗, 又兼脈沉屬陰而當溫, 故以附子溫經, 麻黃散寒, 而熱須汗解, 故加細辛, 是汗劑之重者 第二証既無裡寒之可溫, 又無裡熱之可下, 求其所以用麻黃 附子之義, 則是脈亦沉, 方可名曰少陰病, 身亦發熱, 方可行發表藥 又得之二三日, 病尚淺, 比之前証亦稍輕, 故不重言脈証而但曰微發汗, 所以去細辛, 加甘草, 是汗劑之輕者 使脈不沉, 身不熱, 又無他証, 是無病患也, 又何藥焉? 仲景本分作兩証, 以別汗劑之輕重 活人書 卻與第二証中除去無証兩字, 改作嘗見 少陰熱無陽証者, 如經云心中煩不得眠, 或咽瘡聲不出者, 或咳而嘔渴, 或口燥咽乾, 或腹脹不大便, 數証皆是也, 夫豈麻黃附子甘草湯發汗劑所可治耶 抑又有聞焉, 麻黃附子細辛湯為治少陰病之脈沉, 反發熱者用也, 而仲景又有四逆湯治太陽病之發熱, 反脈沉者, 均為之反也 仲景云..病發熱頭痛, 脈反沉, 若不瘥, 身體疼痛者, 當救其裡, 宜四逆湯 此証出太陽篇 又云..少陰病, 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 此証出少陰篇 切詳太陽病, 發熱頭痛, 法當脈浮, 今反沉 ; 少陰脈沉, 法當無熱, 今反熱, 仲景於此兩証各言反者, 謂反常也 蓋太陽病脈似少陰, 少陰病証似太陽, 所以謂之反, 而治之當異也 今深究其旨, 均是脈沉發熱, 以其有頭痛, 故謂太陽病 陽証當浮脈, 今反不 19

20 能浮者, 以裡虛久寒, 正氣衰微所致 又身體疼痛, 故宜救裡, 使正氣內強, 逼邪外出, 而乾薑 生附子亦能出汗而解 假使裡不虛寒, 則當見脈浮, 而正屬太陽麻黃証也 均是脈沉發熱, 以其無頭疼, 故名少陰病 陰病當無熱, 今反熱, 寒邪在表, 未傳在裡, 但皮膚腠理郁閉為熱, 如在裡無熱, 故用麻黃 細辛以發表間之熱, 附子以溫少陰之經 假使寒邪入裡, 則外必無熱, 當見吐痢厥逆等証, 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証也 由此觀之, 表邪浮淺, 發熱之反猶輕, 正氣衰微, 脈沉之反為重 此四逆為劑, 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又可見熟附配麻黃, 發中有補, 生附配乾薑, 補中有發, 仲景之旨微矣 嗟夫, 常病用常法, 夫誰不知 設有証變者, 或脈變者, 往往疑似參差, 夫欲以常法例治之, 惑矣 如仲景所論太陽少陰兩証, 脈沉發熱雖同, 而受病與用藥自別 此實証治之奇異, 醫法之玄微, 故並及之耳 論傷寒兩感 趙嗣真曰..仲景論兩感為必死之証, 而複以治有先後發表攻裡之說繼之者, 蓋不忍坐視而欲覬其萬一之可活也 活人書 云宜先救裡以四逆湯, 後救表以桂枝湯 殊不知仲景云太陽與少陰俱病, 則頭疼, 為太陽邪盛於表 ; 口乾而渴, 為少陰邪盛於裡也 陽明與太陰俱病, 則身熱譫語, 為陽明邪盛於表 ; 不欲食, 腹滿, 為太陰邪盛於裡也 少陽與厥陰俱病, 則耳聾, 為少陽邪盛於表 ; 囊縮, 為厥陰邪盛於裡也 三陽之頭疼, 身熱, 耳聾, 救表也, 不可汗乎? 三陰之腹滿, 咽乾口渴, 囊縮而厥, 救裡也, 不可下乎? 活人書 引下利, 身疼痛虛寒救裡之例, 而欲施於煩渴, 腹滿, 譫語, 囊縮熱實之証, 然乎? 否乎? 蓋仲景所謂發表者, 葛根麻黃湯是也 所謂救裡者, 調胃承氣湯是也 活人書 卻謂救裡則是四逆, 救表則是桂枝 今以救為攻, 豈不相悖? 若用四逆湯, 是以火濟火, 而腹滿, 囊縮等証何由而除? 臟腑何由而通? 榮衛何由而行? 六日死者, 可立而待也 吁, 兩感病故為不治之証矣, 然用藥之法, 助正除邪之理, 學人不可素無一定之法於胸中也 傷寒合病並病論 趙嗣真曰..愚嘗疑合病 並病之難明也久矣, 因始釋之 合病者, 二陽經或三陽經同受病, 病之不傳者也 並病者, 一陽經先病, 又過一經, 病之傳者也 且如太陽陽明並病一証, 若並而未盡, 是傳未過, 尚有表証, 仲景所謂太陽証不罷, 面色赤, 陽氣怫郁在表, 不得發越, 煩躁短氣是也, 猶當汗之, 麻黃桂枝各半湯 若並之已盡, 是為傳過, 仲景所謂太陽証罷, 潮熱, 手足汗出, 大便硬而譫語者是也, 法當下之, 以承氣湯 是知傳則入腑, 不傳則不入腑 所以仲景論太陽陽明合病, 只出三証如前, 於太陽陽明並病, 則言其有傳變如此也 又三陽互相合病, 皆自下利, 仲景太陽陽明合病, 則主於葛根湯 ; 太陽少陽合病, 主以黃 20

21 芩湯 ; 少陽陽明合病, 主以承氣湯 至於太陽少陽並病, 其証頭項強痛, 目眩, 如結胸, 心下痞硬, 當刺大椎 肺俞 肝俞, 不可汗下 太陽陽明並病, 已見上論 但三陽合病, 仲景無背強惡寒語句 雖別有 口燥渴, 心煩, 背微惡寒者, 乃屬太陽証而非三陽合病也 三陽若與三 陰合病, 即是兩感, 所以三陰無合病例也 傷寒變溫熱病論 趙嗣真曰..按仲景論, 謂冬月冒寒, 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 因春溫氣所變則為熱 夫變者, 改易之義也 至此則伏寒各隨春夏之氣改變為溫, 為熱 既變之後, 不得複言其為寒也 所以仲景云溫病不惡寒者, 其理可見矣 活人書 發於溫病曰陽熱未盛, 為寒所製 豈有伏寒既已變而為溫, 尚可言寒能製其陽熱邪? 又於熱病曰陽熱已盛, 寒不能製 亦不當複言其為寒也 蓋是春夏陽熱已變, 其伏寒即非有寒能製其陽熱爾 外有寒邪能折陽熱者, 乃是時行寒疾, 仲景所謂春分以後, 秋分節前, 天有暴寒, 為時行寒疾是也 三月四月, 其時陽氣尚弱, 為寒所折, 病熱則輕 五月六月, 陽氣已盛, 為寒所折, 病熱則重 七月八月, 陽氣已衰, 為寒所折, 病熱亦微 是知時行寒疾與溫熱二病, 所論陽氣盛衰, 時月則同 至於論暴寒之寒, 與伏寒已變之寒, 自是相違 名不正則言不順矣 仲景又云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 但治有殊耳, 要在辯其病源 寒 熱 溫三者之殊, 則用藥之冷熱判然矣 趙氏為 活人書 釋疑曰.. 活人書 之可疑者甚多, 仲景論亦有可疑者 如白虎湯, 仲景既云表不解者不可與之, 白虎加人參湯証, 一曰惡風, 一曰惡寒, 豈非表不解而複用白虎何耶? 蓋惡風曰微, 則但見於背而不至甚於惡寒 ; 曰時時, 則時或乍寒而不常, 是表証已輕, 非若前証脈浮緊, 發熱無汗全不解者 此則加之大熱大渴, 所以用白虎而無疑也 又曰..仲景論太陽病, 得之八九日, 如瘧狀, 發熱惡寒, 熱多寒少, 其人不嘔,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 為欲愈 ; 若脈微而惡寒者, 此陰陽俱虛, 不可更發汗, 更下, 更吐也 ; 面色反有赤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其身必痒,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仲景之意, 蓋以得病之八九日, 如瘧狀, 發熱惡寒, 熱多寒少十六字為自初至今之証, 下文乃是以後擬病防變之辭, 當分三截看 若其人不嘔,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 脈浮緩, 為欲愈 此一節, 乃表和無病 而脈微者, 邪氣微緩也, 陰陽同等, 脈証皆向安之兆, 可不待汗而欲自愈 若脈微而惡寒者, 此陰陽俱虛, 不可更汗, 更下, 更吐之 此一節, 宜溫之 若面色反有赤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其身必痒,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此一節, 必待汗而愈也 活人書 不詳文意, 卻將其人不嘔, 清便欲自可九字本是愈之証, 反以他証各半湯汗之 又將不可汗 吐 下証及各半湯証語句, 並脫略而不言 取此証而用彼藥, 汗其所不當汗, 何也? 若是, 可見仲景文法多如此, 學人必須反複詳玩, 熟觀其意, 其例自見, 則治不差 故趙氏嗣真 21

22 曰..仲景之書, 一字不同, 則治隔霄壤 讀之者可不於片言只字以求其 意歟 溫病辯 問曰..傷寒溫病何以脈辯? 答曰..溫病於冬時感寒所得也, 至春變為溫病耳 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 其証尚在而不除者, 亦溫病也 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 不知何經之動, 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如太陽証, 頭疼惡寒, 汗下後過經不愈, 診得尺寸俱浮者, 太陽病溫也 如身熱目疼, 汗下後過經不愈, 診得尺寸俱長者, 陽明病溫也 如胸脅痛, 汗下後過經不愈, 診得尺寸俱弦者, 少陽病溫也 如腹滿嗌乾, 診得尺寸俱沉細, 過經不愈, 太陰病溫也 如口燥舌乾而渴, 診得尺寸俱沉, 過經不愈者, 少陰溫病也 如煩滿囊縮, 診得尺寸俱微緩, 過經不愈者, 厥陰病溫也 是故隨其經而取之, 隨其証而治之 如發斑, 乃溫毒也 治溫大抵不宜發汗, 過時而發, 不在表也 已經汗下, 亦不在表也 經曰..不惡寒而反渴者, 溫病也 明其熱自內達外, 無表証明矣 凡看傷寒, 且要識各經中死証 死脈親切, 須一一理會過, 免致臨病疑惑 但見死証, 便以脈參之, 如果有疑, 切莫下藥 雖至親浼, 亦不可治, 倘有差失, 咎將歸於己矣 雜病諸病方法 ( 前引 ) 死生脈候 陽病熱証不退, 反似陰脈, 凶 汗後熱退, 陰脈, 瘥 陰陽諸証, 脈平, 吉 傷寒咳逆上氣, 脈散者, 凶 脈浮而滑, 身汗如油, 喘息不休, 水漿不入, 身體不仁, 乍靜乍喘者, 死 汗出發潤, 喘不休者, 肺先絕也 陽反獨留, 體如煙熏, 直視搖頭, 心先絕也 唇吻反青, 四肢汗出, 肝先絕也 環口黧黑, 虛汗發黃, 脾先絕也 三部緊盛, 大汗出不解者, 死 陰陽尺寸俱虛, 熱不止者, 死 身熱喘粗, 見陽脈而燥者, 死 汗後微熱不解, 未可言死, 如轉索者, 即日死也 譫語微熱, 脈浮大, 手足溫, 欲汗出, 脈暴出者, 死也 陰衰欲絕而陽暴獨勝, 則脈出, 一日陰氣先絕, 陽氣後竭, 死 逆冷, 脈沉細者, 一日死 死証雖多, 至於危極處, 無過死也 凡看傷寒, 初學後生, 不可輕易治之, 治其病之可曉者, 缺其不可曉者 胸中証不明白, 有一毫疑惑, 不可強治, 故君子不強其所不能 若不量力, 私於親故, 或見利而動, 輕易玩弄, 視人命如草芥, 非君子之用心也 謹而敬慎, 毋怠毋忽 22

23 初得傷寒一二日, 頭痛惡寒皆除, 便覺胸中連臍腹注悶疼痛, 脈沉有力, 坐臥不安, 上氣喘促, 不候他証, 便可用下藥 若頭項強痛, 惡寒發熱, 每日如此, 不可以日數多少, 病尚在太陽經, 正宜發汗, 要在隨所見者, 表裡而治之, 不必拘於日數也 若煩渴欲飲水, 由內水消竭, 欲得外水自救耳 大渴欲飲一升, 只與一半, 常令不足, 不可過飲 若過飲水, 重則為水結之証, 射於肺為喘, 為咳 ; 留於胃為嗌, 為噦 ; 溢於脾為腫 ; 蓄於下焦為癃, 皆飲水之過也 病若經十餘日以上, 有下証者, 只宜大柴胡湯, 恐承氣太峻 蓋傷寒過經則正氣多虛故也 病七八日, 未得汗, 大便閉, 發黃生斑, 譫語而渴, 越婢桃仁湯主之 病八九日, 已經汗下, 脈尚洪數, 兩目如火, 五心煩熱, 狂叫欲走, 三黃 石膏湯主之 病五六日, 但頭汗出, 身無汗, 際頸而還, 小便自利, 渴飲水漿, 此瘀血 証也, 宜犀角地黃湯 桃仁承氣湯 看上下虛實, 用犀角地黃湯治上, 桃仁承氣湯治中, 抵當湯 丸治下也 病六七日, 別無刑克証候, 忽然冒昧不知人事, 六脈俱靜, 或至無脈, 此欲汗, 勿攻之 如久旱將雨, 六合陰晦, 雨後庶物皆蘇, 換陽之吉兆 也 夫今人治傷寒一二日間, 不問屬虛屬實, 便用桂枝湯之類以汗之 三五日後, 不問在表在裡, 便以承氣湯之類以下之, 多致內外俱虛, 諸變蜂起 大抵病患虛實表裡不同, 所以邪之傳變有異, 豈可以日數為準 蓋有即傳者, 有傳一二經而止者, 有始終只在一經者, 不必拘始太陽終厥陰也 傷寒無出於仲景書, 但文字深奧, 非淺學可仿佛 況其殘缺頗多, 晉人作全書詮次, 其中不可曉處, 十有四五 苟未能統之有宗, 會之有元, 未易窺測, 臨病之際不能無惑 必須破的而後用, 又恐病危有所不逮, 既不可不救, 又不可失之苟且 今備此數事, 以備緩急之用, 非博雅通醫之所尚 ( 以上略引東垣先生引舉 ) 陰証 初病無熱, 便四肢厥冷, 或胸腹中滿, 或嘔吐, 腹滿痛, 下利, 脈細無力, 此自陰經受寒, 即真陰証, 非從陽經傳來, 便宜溫之, 不宜少緩 經 云..發熱惡寒者, 發於陽也 無熱惡寒者, 發於陰也 治宜四逆湯 凡腹滿腹痛, 皆是陰証, 只有微甚不同, 治難一概 腹痛不大便, 桂枝 芍藥湯 23

24 腹痛甚, 桂枝大黃湯 若自利腹痛, 小便清白, 便當溫, 理中 四逆, 看 微甚用 輕者五積散, 重者四逆湯 無脈者, 通脈四逆湯, 使陰退而陽複也 陰毒病手足指甲皆青, 脈沉細而急者, 四逆湯 ; 無脈者, 通脈四逆湯 陰 毒甘草湯, 臍中蔥熨, 氣海 關元著艾, 可灸二三百壯, 仍用溫和補氣 之藥通其內外, 以複陽氣 若俱不效, 死証也 凡傷寒, 陰証難看 凡看傷寒, 惟陰証最難識 自然陰証, 人皆可曉, 及至反常則不能矣 如身不發熱, 手足厥冷, 好靜沉默, 不渴, 泄利腹痛, 脈沉細, 人共知為陰証矣 至於發熱面赤, 煩躁不安, 揭去衣被, 飲冷脈大, 人皆不識, 認作陽証, 誤投寒藥, 死者多矣 必須憑脈下藥, 至為切當 不問浮沉大小, 但指下無力, 按至筋骨全無力者, 必有伏陰, 不可與涼劑, 急與五積散一服, 通解表裡之寒, 隨手而愈 但更有沉寒之甚, 須用薑 附以退之, 秘之勿泄 脈雖洪大, 按之無力者, 重按全無, 便是陰証 凡治傷寒, 尺脈弱而無力者, 切忌汗下, 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陽毒傷寒, 服藥不效, 斑爛皮膚, 手足皮俱脫, 身如涂朱, 眼珠如火, 燥渴欲死, 脈 洪大而有力, 昏不知人, 宜三黃石膏湯主之 凡看傷寒, 須問病患有何疼痛處, 所苦所欲, 飲食大便, 並服過何藥 問有吐蛔者, 雖有大熱, 忌下涼藥, 犯之必死 蓋胃中有寒, 則蛔上入膈, 大凶之兆, 急用炮乾薑理中東加烏梅二個煎服 蛔安, 卻以小柴胡湯退熱 蓋蛔性聞酸則靜, 見苦則安故也 凡看傷寒, 有口沃白沫, 或唾多流冷涎, 俱是有寒, 吳茱萸湯 理中 真 武湯之類, 看輕重用, 切忌涼藥 雜病亦然 或用甘溫藥補元氣, 四君 子東加附子一片 血虛, 用仲景八味丸 傷暑 傷暑與傷寒俱有熱, 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 蓋寒傷形, 熱傷氣 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 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 此為異耳 經云..脈盛身寒, 得之傷寒 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治宜小柴胡湯, 渴加知母 石膏, 或人參白虎湯 ; 天久淫雨, 濕令大行, 蒼朮白虎湯 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 清暑益氣湯治之 急下急溫 凡言急下, 蓋病熱已迫, 將有變也, 非若他病, 尚可少緩 如少陰屬腎水, 主口燥咽乾而渴, 乃熱邪內炎, 腎水將絕, 故當急下以救將絕之水 如腹脹不大便, 土勝水也, 亦當急下 陽明屬土, 汗多熱盛, 急下以存 24

25 津液 腹滿痛以為土實, 急當下之 熱病目不明, 熱不已者, 死 目睛不 明, 腎水已竭, 不能照物, 則已危矣, 須急下之 少陰急溫有二証, 內寒 已甚, 陽和之氣欲絕, 宜急溫之無疑也 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乾, 急下之, 大承氣湯 少陰病, 自利欲絕, 青色, 心下必痛, 口燥咽乾, 急下之, 大承氣湯 少陰病, 六七日, 腹脹不大便, 急下之, 大承氣湯 陽明病, 發熱汗多, 胃汁乾, 急下之, 大承氣湯 ; 汗出不解, 腹滿痛, 急 下之, 大承氣湯 少陰病, 脈沉微, 急溫之, 四逆湯 諸方 羌活沖和湯治太陽無汗, 發熱頭痛, 惡寒脊強, 脈浮緊 又治非冬時天 有暴寒中人, 亦頭痛, 惡寒發熱, 通宜此湯治之 ( 以代麻黃湯用, 太陽 經之神藥也 ) 羌活 ( 錢半 ) 防風 ( 一錢 ) 蒼朮 ( 錢半 ) 黃芩 ( 一錢 ) 川芎 ( 一錢 ) 白芷 ( 一錢 ) 甘草 ( 一錢 ) 生地黃 ( 一錢 ) 細辛 ( 五分, 不可多 ) 上水二鐘, 煎至八分, 熱服, 溫被蓋覆取微汗 濕土司天, 加蒼朮一錢半 ; 天久淫雨, 亦加 如渴, 加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 ; 不渴, 不加 太陽傷風, 有汗, 脈浮緩 羌活 ( 一錢 ) 防風 ( 一錢半 ) 白朮 ( 一錢半 ) 黃芩 ( 一錢 ) 白芷 ( 一錢 ) 甘草 ( 一錢 ) 生地黃 ( 錢半 ) 川芎 ( 五分 ) 上如前煎法 若一服汗還未止, 加黃耆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 仍未止, 以小柴胡加桂枝 芍藥各一錢 葛根湯治太陽病, 項背強急, 無汗惡風, 脈帶弦浮而發熱 又治太陽與 陽明合病, 必自利, 此湯並主之 葛根 ( 一錢 ) 甘草 ( 二錢 ) 麻黃 ( 二錢, 去節, 湯泡二次 ) 上水二鐘, 薑四片, 棗二枚, 煎服, 微覆取汗 解肌湯治瘟病天行, 頭痛壯熱, 春感青邪, 發熱而渴, 不惡寒 25

26 葛根 ( 二錢 ) 桂枝 ( 二錢 ) 黃芩 ( 一錢 ) 芍藥 ( 一錢 ) 麻黃 ( 一錢五分 ) 甘草 ( 一錢 ) 上水二鐘, 棗二枚, 煎服 如不解, 再取汗 獨活散治傷風 溫熱等病 羌活獨活枳殼防風黃芩麻黃 ( 湯泡二次 ) 人參甘菊花甘草 ( 炙 ) 茯苓蔓荊子細辛 ( 各一錢 ) 石膏 ( 二錢 ) 上水二鐘, 生薑三片, 薄荷五葉, 同前煎法 敗毒散治傷風, 溫疫, 風濕, 頭目昏眩, 四肢疼痛, 憎寒壯熱, 項強, 目 睛疼, 尋常風眩拘急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人參甘草 上各等分, 水二鐘, 如常煎服 六神通解散 麻黃 ( 二兩 ) 甘草 ( 一兩五錢 ) 黃芩 ( 二兩 ) 石膏 ( 二兩 ) 滑石 ( 二兩 ) 蒼朮 ( 四兩 ) 治時行, 三日前, 加蔥白 香豉, 煎服而汗之, 立效 中病即止, 不可盡 劑 小柴胡湯治太陽病, 十日已去, 脈細而嗜臥, 外雖已解, 設胸滿痛, 與服之 ; 若脈浮者, 麻黃湯 傷寒五六日, 中風, 來往寒熱, 胸脅苦痛, 默默不欲食, 心煩喜嘔, 或煩而不嘔,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脅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熱者, 此湯主之 血氣弱, 腠理開, 邪氣因入, 與正氣相搏, 結於胸下, 邪正分爭, 往來寒熱, 休作有時, 默默不欲食, 臟腑相連, 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 致使嘔也, 此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 渴者, 屬陽明, 以法治之 傷寒五六日, 身熱惡風, 頭項強, 脅下滿, 手足溫而渴者, 此湯主之 傷寒, 陽脈澀, 陰脈弦, 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 此湯主之 太陽病, 過經十餘日, 發汗 吐 下後四五日, 陽証仍在者, 先與小柴胡湯 ; 嘔不止, 心下郁, 微煩者, 為未解也, 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婦人中風七八日, 續得寒熱, 發作有時, 經水適斷者, 此為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 致使如瘧狀, 此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 頭汗出, 微惡寒, 手足冷, 心下滿, 不欲食, 大便硬, 脈細者, 為陽微結, 必有表, 複有裡 ; 脈沉, 亦裡也 汗出為陽微, 假令仍純陰結, 不得複有外証, 悉入在裡 此為半在表, 半在裡也 脈雖沉緊, 不得為少陰病 所以然者, 陰不得有汗也, 今頭汗出, 故知非少陰也, 可與服此湯 設不了, 得尿而解 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 柴胡湯証具 26

27 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証在者, 複與小柴胡湯 雖下之, 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卻發熱, 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腹痛者, 此為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氣, 柴胡不中與之, 宜半夏瀉心湯 ( 以上屬太陽經 ) 陽明病, 發潮熱, 大便溏, 小便自可, 胸脅不利者, 與此湯服之 陽明病, 脅下硬滿, 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苔者, 可與服之, 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氣因和, 然汗出而解 陽明中風, 脈弦浮大而短氣, 腹部滿, 脅下及心痛, 久按之, 氣不通, 鼻乾不得臥, 一身及目悉黃, 小便難, 有潮熱, 時時噦, 身前後腫, 刺之少瘥, 外不解, 病過十日, 脈續浮者, 此湯主之 ( 以上屬陽明經 ) 太陽病不解, 轉入少陽, 脅下滿, 乾嘔不能食, 往來寒熱, 尚未吐下, 脈沉緊者, 此湯主之 若已吐下後, 發汗溫針, 譫語, 小柴胡湯証罷, 此為壞証, 知犯何逆, 以法治之 ( 以上屬少陽經 ) 嘔而發熱, 宜服此湯 傷寒已後更發熱, 此湯主之 若脈浮者, 以汗解之 ( 屬陽易瘥後勞複脈証 ) 黃芩 ( 一兩半 若腹中痛, 去芩, 加芍藥一兩半 ;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 去芩, 加茯苓一兩 ) 人參 ( 一兩半 若不渴, 外有微熱者, 去參, 加桂枝一兩半, 溫覆得微汗, 愈 ; 若咳嗽者, 去參, 加五味子一兩五分 ) 大棗 ( 六枚, 若脅下痞硬, 去棗, 加牡蠣二兩或一兩 ) 半夏 ( 一兩, 湯泡 若胸煩不嘔者, 去半夏 人參, 加栝蔞實一枚, 用四分之一 ) 柴胡 ( 四兩, 去蘆 ) 甘草 ( 一兩半 ) 上每服七八錢, 生薑四片, 棗三枚, 水一鐘, 煎服 升麻湯治傷寒中風, 頭痛, 憎寒壯熱, 肢體疼痛, 發熱惡寒, 鼻中乾不 得臥 兼治寒暄不時, 人多疾疫, 乍寒脫著, 及暴熱之頃, 忽然變寒, 身 體疼痛, 頭重如石 升麻甘草芍藥葛根 ( 各等分 ) 上每服七八錢, 煎如常法 若老人, 去芍藥, 加柴胡 茯苓 人參各一 錢 五積散治陰經傷冷, 脾胃不和, 感冒寒邪 茯苓 ( 四兩 ) 肉桂人參川芎 ( 各二兩 ) 濃朴半夏芍藥當歸麻黃乾薑 ( 各三兩 ) 甘草 ( 二兩 ) 枳殼 ( 五兩, 炒 ) 桔梗 ( 十二兩 ) 陳皮 ( 八兩 ) 蒼朮 ( 二十四兩 ) 白芷 ( 四兩 ) 上十六味, 除枳殼 肉桂 陳皮外, 其餘並一處, 生搗為粗末, 用酒拌勻, 晒乾, 分作六分, 大鍋內文 武火炒, 令黃色, 不得焦, 攤冷, 入枳殼 肉桂 陳皮一處和勻, 每服五 錢, 水二鐘, 薑三片, 煎一鐘服 27

28 三黃石膏湯有傷寒發熱, 脈大, 如滑數, 表裡皆實, 陽盛怫郁 醫者不 達, 已發其汗, 病勢不退, 又複下之, 大便遂頻, 小便不利, 五心煩熱, 兩目如火, 鼻乾面赤, 舌燥齒黃, 大渴, 過經已成壞証 亦有錯治諸溫而成此証者 又八九日, 已經汗下, 脈洪數, 身體壯熱, 拘急沉重, 欲治其內, 由表未解 ; 欲發其表, 則裡証又急, 趑趄不能措手, 待斃而已 殊不知熱在三焦, 閉澀經絡, 津液枯涸, 榮衛不通, 遂成此証耳 石膏 ( 兩半 ) 黃芩黃連黃柏 ( 各七錢 ) 豉 ( 二合 ) 麻黃 ( 五分 ) 梔子 ( 三十個 ) 上每服一兩, 水二鐘, 煎服 未中病再服, 其效如神 傷寒已經汗 吐 下誤治後三焦生熱, 脈複洪數, 譫語不休, 晝夜喘息, 鼻加衄血, 病勢不解, 身目俱黃, 狂叫欲走, 三黃石膏湯主之 陽毒傷寒, 皮膚斑爛, 身如凝血, 兩目如火, 十指皮俱脫, 煩渴, 躁急不 寧, 庸醫不識, 莫能措手, 命在須臾, 三黃石膏湯主之 婦人血風証, 因崩漏大脫血, 或前後去血, 因而涸燥, 其熱未除, 循衣 摸床, 撮空閉目, 不省人事, 揚手擲足, 搖動不寧, 錯語失神, 脈弦浮而 虛, 內有燥熱之極, 氣粗鼻乾而不潤, 上下運燥, 此為難治 宜服.. 生地黃黃連湯治男子去血多者有此証, 其妙不可勝言也 川芎生地黃川歸 ( 各七錢 ) 赤芍藥梔子黃芩黃連 ( 各三錢 ) 防風 ( 一兩 ) 上每服五錢, 水煎, 清飲, 徐徐呷之 脈實, 可再加大黃下之 大承氣湯, 氣藥也, 自外而之內者用之 生地黃黃連湯, 血藥也, 自內而之外者用之 氣血合病, 循衣摸空, 治同 自氣而之血, 血而複之氣者, 大承氣湯下之 自血而之氣, 氣而複之血者, 生地黃黃連湯主之 二者俱不大便 此是承氣湯對子, 又與三黃石膏湯相表裡, 是皆三焦胞絡虛火之用也 病既危急, 只得以此湯降血中之火耳 不但婦人用之, 男子去血過多而有此証者, 皆宜服之, 無不效 予故表而出之 傷寒脈浮, 當汗, 麻黃湯 若脈在筋骨之間, 半表半裡, 當和解, 小柴胡湯 ; 在筋骨之間, 當下, 承氣湯 若又在筋骨之下, 謂之陰証矣, 其法理中, 當用附子之類 傷寒頭略痛, 發熱, 耳聾脅痛, 或往來寒熱如瘧, 此方治之, 名.. 和解散 28

29 柴胡 ( 二錢 ) 黃芩 ( 一錢 ) 人參 ( 一錢 ) 半夏 ( 一錢 ) 甘草 ( 一錢 ) 上水二鐘, 生薑三片, 棗子二枚, 煎八分, 不拘時服 如嘔逆, 加薑九片, 陳皮一錢 如頭痛惡寒, 加羌活 防風各一錢 寒熱間作, 加桂枝等藥各一錢 夏月中暑, 發熱頭痛, 加黃連一錢 春天溫病時行, 加生地黃 川升麻一錢 瘧疾, 或先寒後熱, 先熱後寒, 加川常山 尖檳榔半錢, 各要未發時煎服 傷寒, 惡寒, 頭項強, 發熱, 前方沖和湯內去細辛 蒼朮, 加白朮二錢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傷寒總論 治傷寒業擅專門, 誠為重寄 論死生易如反掌, 利莫苟圖 雜証緩可取方, 傷寒專在活法 原傷寒有 活人書 明理論 指掌圖 傷寒論 其中有論缺方者, 有方失論者, 有脈無証者, 有証無法者, 非仲景之全書 緣其歷年已久, 遺失頗多 王叔和以斷簡殘篇而補方造論, 成無己順文注釋而集成全書, 所以遺禍至今而未已也 較今庸俗治傷寒一二日, 不問屬虛屬實, 而便用麻黃 桂枝之類汗之 ; 三四日, 不問在經在腑, 而便用柴胡之類和之 ; 五六日, 不問在表在裡, 而便用承氣之類下之, 以致內外俱虛, 變証蜂起 大抵病患表裡虛實不同, 邪之傳變有異, 豈可以日數為準 蓋風寒國中人無常, 或入於陰, 或入於陽, 事無定體, 非但始太陽終厥陰論也 或有自太陽始, 日傳一經, 六日傳至厥陰, 邪氣衰不傳而愈者, 或有不罷再傳者, 或有即傳者, 或有間經而傳者, 或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 或有始終只在一經者, 或有越經而傳者, 或有初入太陽不作郁熱, 便入少陰而成真陰証者, 或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証者, 或有証變者, 或有脈變者, 或有取証不取脈者, 或有取脈不取証者, 緣經無明文, 後人有妄治之失 況前人立法之差, 使後人蒙害者多矣 夫麻黃 桂枝二湯, 仲景立治冬時正傷寒之方, 今人通治非時暴寒溫暑之誤 又將傳經陰証與直中陰經之陰証混同立論, 豈為善乎 暴寒溫暑必有別方, 直中傳陰必有活法, 今皆忘失而無征也 古人之書, 引領後進, 書不盡意, 意不盡言, 說其大概, 雖博古而通今, 皆在得其傳受, 須活潑潑地 且活法者, 如珠走盤, 但見太陽証者, 宜直攻太陽, 但見少陰, 直攻少陰, 此活法也 仲景又云..日數雖多, 但有表証而脈浮者, 尤宜汗之 日數雖少, 但有裡証而脈沉者, 尤宜下之 此先賢之確論也 切不可執定一二日發表, 三四日和解, 五六日方下 此庸醫執死法也 務俾審脈驗証, 辯名定經, 一一親切無疑, 方可下手 真知其為表邪而汗之, 真知其為裡邪而下之, 真知其為直中而溫之 如此而汗, 如彼而下, 又如彼而溫, 桂枝 承氣授之不差, 薑附 理中發而必當 投劑少差, 死証立見, 可不深思而熟慮哉!仲景取方立論甚嚴, 曰可溫, 曰可汗, 曰少與, 曰急下 與夫先溫其裡, 乃攻其表 ; 先解其表, 乃攻其裡 得其 29

30 綱領者, 不難也 如附應聲, 如影隨形, 見病者則目識心通, 見醫人則接談無慮 不得其傳者, 實難也 見病者舉手無措, 見醫人則汗顏緘默 此猶繡麒麟耳, 正謂名節虛隆而實德則病矣 嗟夫, 常病用常法, 誰人不知 設有感冒非時暴寒而誤認作正傷寒者, 有勞力感寒而誤認作真傷寒者, 有雜証類傷風而誤認作傷寒治者, 有直中陰經真寒証而誤認作傳經之熱証者, 有溫熱病而誤認作正傷寒治者, 有暑証而誤認作傷寒治者, 有如狂而認作發狂者, 有血証發黃而誤認濕熱發黃者, 有蚊跡而認作發斑者, 有動陰血而認作鼻衄者, 有譫語而認作狂言者, 有獨語而認作鄭聲者, 有女勞複而認作陰陽易者, 有短氣而認作發喘者, 有痞滿而認作結胸者, 有心下硬痛, 下利純清水而俗呼為漏底者, 有噦而誤認乾嘔者, 有並病而認作合病者, 有正陽明腑病而認作陽明經病者, 有太陽証無脈而便認死証者, 有裡惡寒而認作表惡寒者, 有表熱而誤作裡熱者, 有陰發躁而認作陽証者, 有少陰病發熱而認作太陽証者, 有標本全不曉者, 此幾件終世不相認者, 比比然乎 胸中若不証脈講明, 論方得法, 但同庸俗, 一概妄治, 此殺人不用刃耳 非惟救人功大, 亦且陰騭匪輕 吾老矣, 傷寒專科, 實得仲景先師厥旨, 雖無萬全之功, 十中可生八九 曾著有書, 不能盡心刻骨, 因今老邁, 後恐繼業者不得其傳, 有玷名行, 遂將一生所蓄肺腑語句, 並家秘不傳之妙, 及一提金 殺車槌法, 逐一語錄於後 論注証而証注脈, 脈注法而法注方 再三叮嚀吾後子孫, 不必集閑方而睹別論, 別繁亂而莫知其源 必須熟記, 久則自然精貫 不與庸醫伍, 不使時醫笑可也 爾宜珍藏受授, 謹之慎之, 毋怠毋忽, 故戒 傷寒秘要脈証指法 ( 與瑣言大略同 ) 傷寒治法, 得其綱領者, 如拾芥 若求之多岐, 則支離破碎, 如涉海問 津矣 蓋脈証與理而已 傷寒之脈, 以浮 大 動 數 滑為陽, 沉 澀 弱 弦 微為陰 然脈理精深, 今人何能到此田地耶 夫脈者, 非血非氣, 乃營行之道路, 實先天後天之大造, 無所窮盡 叔和脈云指下難明者, 真言也 今人夸誕通曉者, 但能言而不能行也 吾老專以浮 中 沉三脈候而治之, 察其陰陽表裡, 虛實寒熱, 如見其肺肝然, 無所逃其情矣 既云傷寒, 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 其入則有淺深次第, 自表達裡, 先入皮膚肌肉, 次入筋骨腸胃, 以此推之而不難也 原風寒初入, 或先太陽寒水之經, 此經本寒標熱, 便有惡風惡寒, 頭疼發熱 蓋寒郁皮毛, 是為表証 若在他經, 則無此証矣 脈若浮緊, 無汗, 為傷寒, 用麻黃湯發之, 得汗為解 脈若浮緩, 有汗, 為傷風, 用桂枝湯以散邪, 汗止為解 若無頭疼惡寒, 脈又不浮, 此為表証罷而在中 中者, 即半表半裡之間也, 乃陽明少陽之分, 脈又不浮不沉, 在乎肌骨之間, 謂皮膚之下 然則有二焉..若微洪而長, 陽明脈也, 外証則目痛鼻乾, 不眠, 用葛根以解肌 ; 脈弦而數, 少陽脈也, 其証胸脅痛而耳聾, 寒熱, 嘔而口苦, 如見 30

31 此証此脈, 便以小柴胡和之 蓋陽明少陽二經, 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過此邪入裡為熱實, 脈不浮而沉, 沉則按之筋骨之間方是 若是脈來沉實有力, 外証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 譫語大渴, 或潮熱自汗, 或揚手擲足, 揭去衣被, 五六日不大便, 明其熱入裡而腸胃燥實也, 輕則大柴胡湯, 重則三承氣湯選用, 大便通而熱愈矣 若脈來沉遲無力, 此為直中陰經真寒証之陰脈, 其証無頭痛, 無身熱, 初起怕寒, 手足厥冷, 或戰栗蜷臥, 不渴, 兼之腹痛, 嘔吐泄瀉, 或口出涎沫, 面如刀刮者, 乃陰經自中之寒, 不從陽經傳入, 故不在傳經熱証治例, 更當看外証如何, 輕則理中湯, 重則薑附四逆以溫之 其中緊要關節, 吾再表而出之 太陽者, 陽証之表 陽明者, 陽証之裡 少陽者, 二陽三陰之間 太陰 少陰 厥陰又居於裡, 總而謂之陰証 然三陰俱是沉脈, 妙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 有力者, 為陽, 為實, 為熱 ; 無力者, 為陰, 為虛, 為寒, 最為切當 其三陽經証, 前論已云, 不再多錄 夫三陰傳經熱証, 脈雖開明, 論尤未詳, 重加訂証 如腹滿咽乾, 屬太陰 ; 舌乾口燥, 屬少陰 ; 煩滿囊縮, 屬厥陰 此三者, 俱是陽經傳入陰經之熱証 脈見沉實有力, 急當攻裡, 下之 如其下後利不止, 身疼痛, 脈反沉細無力, 又當救裡, 溫之 此權變之法也 三陰傳經熱証, 與其三陰直中寒証, 脈雖沉, 而有力無力所別, 証有異而治各不同, 是其大法也歟 前云正陽明病, 本經風盛氣實, 脈亦沉實有力者, 因邪熱傳入胃腑而有燥屎 此一節, 指腑病屬裡而言也, 實証治之奇功, 指法之玄妙 秘之, 不與俗人言之耳 今將浮 中 沉三脈列為三圖, 圖下就注証治之法, 使因脈以知証, 緣証以明治, 以此達彼, 猶粗入精, 亦可以為後人之宗也 論浮脈形法主病 浮, 初排指於皮膚之上, 輕手按之便得, 曰浮 此為寒邪初入太陽陽經, 病在表之標, 可發而去之 雖然, 治之則有二焉..寒傷榮則無汗惡寒, 用麻黃湯 ; 風傷衛則自汗惡風, 用桂枝湯 一通一塞, 不可同也 浮緊有力, 無汗惡寒, 頭項痛, 腰脊強, 發熱, 此為傷寒在表, 宜發散, 冬時麻黃湯, 春 夏 秋皆用羌活沖和湯 浮緩, 有汗惡風, 頭項痛, 腰脊強, 發熱, 此為傷風在表, 冬時用桂枝湯, 余三時用加減沖和湯 腹痛, 小建中湯 ; 痛甚者, 桂枝大黃湯 論中脈形狀指法主病 中, 按至皮膚之下, 肌骨之間, 略重按之乃得, 謂之半表半裡証也 然 亦有二焉, 蓋陽明少陽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31

32 長而有力, 即微洪脈也, 此為陽明在經, 其証微有頭疼眼眶痛, 鼻乾不得眠, 發熱無汗, 用葛根解肌湯 若渴而有汗不解, 或經汗過渴不解者, 用白虎東加人參 無渴, 不可服此藥, 為大忌 弦而數, 此為少陽經脈, 其証胸脅痛而耳聾, 寒熱, 嘔而口苦, 俱用小柴胡湯 ( 本方自有加減法 ) 或兩經合病, 則脈弦而長, 此東加葛根 芍藥 緣膽無出入, 有三禁, 只宜和解表裡 論沉脈形狀指法主病 沉, 重手按至肌肉之下, 筋骨之間, 此為沉脈 亦有二焉, 陰陽寒熱在沉脈中分, 無人知此, 實秘訣耶 沉數有力, 則為陽明之本, 表証解而熱入於裡, 惡寒頭疼悉除, 反覺怕熱, 欲揭衣被, 揚手擲足, 譫語狂妄, 燥渴, 或潮熱自汗, 五六日不大便, 輕則大柴胡湯, 重則三承氣選用 沉遲無力, 為寒, 外証無頭疼, 無身熱, 不渴, 初起怕寒, 厥冷蜷臥, 兼 或腹痛吐瀉, 或戰栗, 面如刀刮, 或口吐白沫冷涎, 皆是陰經自中真寒 証, 輕則理中湯, 重則薑附四逆湯溫之 傷寒至沉脈方分陰陽, 仔細體認, 下藥不可造次, 倘有差失, 咎將歸己 凡診脈須分三部九候, 每部必先浮診三候, 輕手於皮膚之上, 候三動也 中診三候, 略重指於皮膚之下, 肌肉之上, 候三動也 沉診三候, 重手於肌肉之下, 筋骨之上, 候三動也 三三而成九候 然後知病之淺深表裡, 以為處治之標的, 豈可忽略於脈而欲求病之所在乎? 切脈謂之巧, 得心應指, 自然神效, 有枉死者, 此吾所不信也 若不明脈識証, 狂妄行醫, 視人命如草芥, 他日若不受天殃, 吾亦不信也 辯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夫脈浮當汗, 脈沉當下, 固其宜也 其脈雖浮亦有可下者, 謂邪熱入腑, 大便難也 大便不難, 豈敢下乎? 其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謂少陰病, 身 有熱也 假若身不發熱, 豈敢汗乎? 此取証不取脈也 論風傷衛氣寒傷榮血辯 蓋風則傷衛氣, 寒則傷榮血者, 緣氣本屬陽, 風屬陽, 陽則從陽, 故傷衛氣 陽主開泄, 皆令自汗, 故用桂枝湯辛甘溫之劑以實表 血本屬陰, 寒屬陰, 陰則從陰, 故傷榮血 陰主閉藏, 皆令無汗, 故用麻黃湯輕揚之劑以發表 正所謂水流濕而火就燥, 云從龍而風從虎, 各從其類者是也 用藥寒溫辯 夫發表之藥用溫, 攻裡之藥用寒, 溫裡之藥用熱者, 表既有邪, 則為陽 虛陰盛, 溫之, 乃所以為陽, 陽有所助而長, 則陰邪所由以消, 故用辛 32

33 甘溫之劑 發散為陽, 此指發表之藥用溫者明矣 裡既有邪, 則為陰虛陽盛, 寒之, 乃所以助陰而抑陽, 陽受其抑則微, 而真陰所由以長, 故用酸苦之劑 瀉涌為陰, 此指攻裡之藥用寒者明矣 陰經自受寒邪, 則為臟病, 主陽不足而陰有餘, 故用辛熱之劑以助陽抑陰, 此指溫經之藥用熱者明矣 表有邪不汗之, 其邪何從而去? 裡有邪不下之, 其邪何從而出? 臟有寒不溫之, 其寒何從而除? 此三者, 所謂用藥寒溫辯也 正傷寒及溫暑暴寒勞力感冒時疫治各不同論 夫傷寒二字, 蓋冬時天氣嚴寒, 以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 人觸犯之, 即時病者, 為正傷寒, 乃有惡寒, 頭疼發熱之証, 故用麻黃 桂枝發散表中寒邪, 自然熱退身涼, 有何變証? 如或頭疼惡寒表証皆除, 而反見譫語怕熱, 燥渴大便閉者, 以法下之, 大便通而熱愈, 有何怪証? 其餘春 夏 秋三時, 雖有惡寒身熱, 頭疼, 亦微, 即為感冒非時暴寒之輕, 非比冬時氣正傷寒為重也 如冬感寒不即病, 伏藏於肌膚, 至春夏時, 其伏寒各隨時氣改變為溫, 為熱者, 因溫暑將發, 又受暴寒, 故春變為溫病 既變之後, 不得複言其為寒矣 所以仲景有云發熱, 不惡寒而渴者, 其理可見溫病也 暑病亦然, 比之溫病, 尤加熱也 不惡寒則病非外來, 渴則明其熱自內達表, 無表証明矣 治溫暑大抵不宜發汗, 過時而發不在表也 其伏寒至夏, 又感暴寒, 變為暑病 暑病者, 即熱病也, 取夏火當權而言暑字 緣其溫暑二証, 從冬時伏寒所化, 總曰傷寒, 所發之時既異, 治之不可混也 若言四時俱是正傷寒者, 非也 此三者, 皆用辛涼之劑以解之 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通治之, 定殺人矣 辛涼者, 羌活沖和湯是也 兼能代大青龍湯, 治傷寒見風, 傷風見寒, 為至穩 一方可代三方, 危險之藥如坦夷, 其神乎哉!世俗皆所未知也 若表解而裡証具者, 亦以法下之無惑 又傷寒汗下後過經不愈者, 亦溫病也 已經汗下, 亦不在表也, 隨病製宜 凡有辛苦勞役之人, 有患頭疼, 惡寒身熱, 加之骨腿酸疼, 微渴自汗, 脈雖浮大而無力, 此為勞力感寒, 用補中益氣兼辛溫之劑為良 經云溫能除大熱, 正此謂也 若當和解者, 即以小柴胡加減和之 下証見者, 即以本方加大黃微利之, 切勿過用猛烈, 其害非細 若初病無身熱, 無頭疼, 便就怕寒厥冷, 腹痛, 嘔吐泄瀉, 脈來沉遲無力, 此為直中寒証, 宜溫之而不宜汗下也 疫癘者, 皆時行不正之氣, 老幼傳染相同者是也 緣人不近穢氣, 免傷真氣 若近穢氣, 有傷真氣, 故病相傳染 正如牆壁固, 賊人不敢入, 正氣盛, 邪氣不敢侵 正氣既虛, 邪得乘機而入, 與前溫暑治又不同 表証見者, 人參敗毒散 半表半裡証者, 小柴胡 裡証具者, 大柴胡下之 無以脈診, 以平為期 與其瘧痢等証, 亦時疫也, 照常法例治之 兩感傷寒誤治論 ( 與瑣言同 ) 33

34 傷寒兩感者, 陰陽雙傳也, 雖為必死之証, 猶有可救之理 蓋用藥先後, 發表攻裡, 本自不同 活人書 先救裡以四逆湯, 後攻表以桂枝湯 殊不知仲景云..太陽與少陰病, 頭疼惡寒, 邪在表 ; 口乾而渴, 邪在裡 陽明與太陰病, 身熱目痛, 邪在表 ; 不欲食, 腹滿, 邪在裡 少陽與厥陰病, 耳聾脅痛, 寒熱而嘔, 邪在表 ; 煩滿囊縮, 邪在裡 三陽之頭痛, 身熱, 耳聾脅痛, 惡寒而嘔, 在表者, 已自不可下之 其三陰之腹滿, 口渴, 囊縮譫語, 在裡者, 可不下乎? 活人書 引下利身疼痛, 虛寒救裡之例, 而欲施治於煩滿囊縮, 實熱之証, 可乎? 蓋仲景所謂發表者, 葛根 麻黃是也 攻裡者, 調胃承氣是也 活人書 卻謂救裡則是四逆, 攻表則是桂枝 今以救為攻, 豈不相悖? 若用四逆, 是火濟火, 而腹滿, 囊縮等証何由而除? 臟腑何由而通? 榮衛何由而行? 故死者, 可立而待也 學人豈可執一定之法於胸中乎? 傷寒合病並病論 合病並病, 世所難明, 若非得其精專, 焉能識此証哉!合病者, 兩經或三經齊病不傳者, 為合病 並病者, 一經先病未盡, 又過一經之傳者, 為並病 若並而未盡, 是傳未過, 尚有表証, 法當汗之 若並之已盡, 是為傳過, 法當下之 是知傳則入腑, 不傳不入腑, 言其有傳受如此也 三陽互相合病, 皆自下利, 太陽陽明合病, 主葛根湯 ; 太陽少陽合病, 主黃芩湯 ; 少陽陽明合病, 主承氣湯 三陽合病無表証者, 俱可下 但三陽經合病, 仲景無背惡寒語句 雖則有口燥渴, 心煩, 背微惡寒者, 乃屬太陽証而非三陽合病也 三陽若與三陰合病, 即是兩感, 所以三陰無合並例也 傷寒少陰証似太陽太陽脈似少陰為反用藥不同論 蓋太陽病脈似少陰, 少陰病証似太陽, 所以謂之反, 而治當異也 今深究其旨, 均自脈沉發熱, 以其有頭疼, 故為太陽病, 脈當浮, 今反脈不浮而沉者, 以裡虛久寒, 正氣衰微所致 今身體疼痛, 故宜救裡, 使正氣內強, 逼邪外出, 而乾薑 生附亦能出汗而解 假使裡不虛寒, 則見脈浮, 而正屬太陽麻黃証也 均自脈沉發熱, 以其無頭疼, 故名少陰病, 當無熱, 今反寒邪在表, 但皮膚郁閉而為熱, 而在裡無熱, 故用麻黃 細辛以發表間之熱, 附子以溫少陰之經 假使寒邪在裡, 則外必無熱, 當見吐利厥逆等証, 而屬正少陰四逆湯証也 以此觀之, 表邪浮淺, 發熱之反尤輕, 正氣衰微, 脈沉之反為重 此四逆為劑, 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可見熟附配麻黃, 發中有補 ; 生附配乾薑, 補中有發 所謂太陽少陰, 脈沉發熱雖同, 而受病有無頭疼與用藥自別, 故並言之耳 若誤治之, 其死必矣 傷寒陰陽寒熱二厥辯 34

35 陰陽二厥, 治之一差, 死証立判 夫陽厥者, 先自三陽經氣分, 因感寒邪, 起於頭疼發熱, 惡寒, 已後傳進三陽血分, 變出四肢厥冷, 乍溫, 大便燥實, 譫語發渴, 揚手擲足, 不惡寒反怕熱, 脈沉有力, 此見傳經熱証, 謂之陽厥 陽極發厥者, 即陽証似陰, 外雖有厥冷, 內有熱邪耳 蓋因大便結實, 失下, 使血氣不通, 故手足乍冷乍溫也 如火煉金, 熱極金反化水 水寒極而成冰, 反能載物 厥微熱亦微, 四逆散 ; 厥深熱亦深, 大承氣 正謂亢則害其物, 承乃製其極也 若醫人不識, 疑是陰厥, 複進熱藥, 如抱薪救火矣 夫陰厥者, 因三陰經血分自受寒邪, 初病無身熱, 無頭疼, 就便惡寒, 四肢厥冷, 直至臂脛以上, 過乎肘膝不溫, 引衣蜷臥, 不渴, 兼或腹痛吐瀉, 或戰栗, 面如刀刮, 口吐涎沫, 脈沉遲無力 此為陰經直中真陰寒証, 不從陽經傳入, 謂之陰厥也, 輕則理中湯, 重則四逆湯溫之, 勿令誤也 傷寒結胸痞滿辯 ( 詳見瑣言中 ) 傷寒結胸者, 今人不分曾下與未下, 便呼為結胸, 便與枳桔湯, 反成真結胸者有之 殊不知乃因下早而成, 未經下者, 非結胸也, 乃表邪傳至胸中, 未入於腑者, 雖滿悶, 尚為在表, 正屬少陽部分, 只消小柴胡加枳 桔以治其悶 如未效, 則以本方對小陷胸湯, 一服豁然, 其妙如神 秘之, 莫與俗人言之耳 若因下早而成者, 方可用陷胸湯, 分淺深從緩而治之, 不宜太峻, 此乃清道至高之分, 若過下之, 則傷元氣也 太陽証, 發熱惡寒, 頭疼無汗, 此寒傷榮血, 當服麻黃湯發散 醫者不達而誤下之, 榮血重傷而成痞滿 太陽証, 頭疼惡寒, 發熱自汗, 此風傷衛氣, 當服桂枝湯散邪實表 醫者不達而誤下之, 衛氣重傷而成結胸 蓋言榮衛, 陰陽也 若言寒熱陰陽証者, 則誤之甚矣 治法又錄於後條 傷寒伏陰脈大論用藥之誤 夫病身不熱, 頭不疼, 初起怕寒, 四肢厥冷, 腹痛嘔吐, 泄瀉, 蜷臥, 沉默不渴, 脈來沉遲無力, 人皆共知為陰証必矣 至於發熱面赤, 煩躁, 揭去衣被, 脈大, 人皆不識, 認作陽証, 誤投寒藥, 死者多矣 殊不知陰証不分熱與不熱, 須憑脈下藥, 至為切當 不問脈之浮沉大小, 但指下無力, 重按全無, 便是伏陰, 不可與涼藥, 服之必死, 急與五積散一服, 通解表裡之寒, 隨手而愈 若內有沉寒, 必須薑 附以溫之, 切忌發泄 脈雖洪大, 按之無力, 重按全無者, 陰脈也 若將伏陰之証而誤作熱証, 用涼藥治之, 則渴愈盛而燥愈急, 豈得生乎? 此取脈不取証也 傷寒伏脈辯 夫頭疼發熱, 惡寒, 或一手無脈, 兩手全無者, 庸俗以為陽証得陰脈, 便呼為死証不治 殊不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 便為陰伏, 故脈伏必有邪汗也, 當攻之 又有傷寒病至六七日以來, 別無刑克証候, 或昏沉冒昧, 不知人事, 六脈俱靜, 或至無脈, 此欲正汗也, 勿攻之 此二者, 便如久 35

36 旱將雨, 六合陰晦, 雨後庶物皆蘇, 換陽之吉兆 正所謂欲雨則天郁熱, 晴霽天乃反涼, 理可見也 當攻者, 發汗, 冬用麻黃湯, 三時用羌活沖 和湯 勿攻者, 止汗, 五味子湯 各有治法, 當謹記之 傷寒言証不言病論 ( 詳見瑣言中 ) 言証不言病者, 深有理哉!夫証之一字, 有明証 見証 對証之義存 且如婦証奸而贓証盜, 刃証殺而病對証, 不得辭而無逃其情矣 人之心 肝 脾 肺 腎, 藏而不見, 若夫耳 目 口 鼻 舌, 則露而共見者也 五臟受病, 人焉知之? 蓋有諸中, 必形諸外 肝病則目不能視, 心病舌不能言, 脾病口不知味, 肺病則鼻不聞香臭, 腎病則耳不聽聲, 以此言之, 其証最親切矣 其太陽經受病, 証出頭疼身熱, 惡寒 一或傷之, 本經之証見矣 將此首經論之, 餘經不言可知, 吾故曰傷寒言証不言病耳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論 ( 詳見瑣言中 ) 傳足不傳手者, 此庸俗之謬論也, 豈有是哉!人之充滿一身, 無非血氣所養, 晝夜循環, 營運不息, 豈有只行足而不行手乎? 況風寒之中人, 先入榮衛, 吾故明其所由 蓋傷寒者, 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 冬乃坎水用事, 其氣嚴凝凜冽, 水冰地凍, 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 觸冒之者, 則二經受病 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施春令, 而亦受傷者, 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 正當十二月, 至春分後方行溫令, 故風寒亦能傷之 足陽明太陰, 中土也, 與冬時無預而亦受傷者, 土無定位, 無成名, 無專氣, 寄旺於四時, 終始於萬物, 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 況表邪傳裡, 必歸於胃而為燥屎, 用承氣湯下之, 胃氣和矣 手之六經, 主於夏秋, 故不傷也 足之六經, 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 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 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 設或不傳, 氣逆作喘, 何經而來? 如謂不然, 仲景設有桂枝 麻黃, 乃肺經藥也, 豈虛言哉? 急下急溫論 ( 與瑣言互看 ) 急下, 急溫者, 蓋病勢危篤, 將有變也, 非若常病可緩 如少陰口燥舌 乾而渴, 因邪熱內消, 腎水將絕, 固當急下, 以救腎家將絕之水 少陰 病, 自利純清水, 心下硬痛, 口燥渴者, 急下之 少陰病, 腹脹硬痛, 或繞臍痛, 不大便, 土勝水也, 急下之 陽明汗多熱盛, 恐胃汁乾, 急下以存津液 陽明病, 腹滿痛, 為土實, 急下之 熱病目不明, 熱不止者, 多死 目睛不明, 腎水已竭, 不能照物, 則已危矣, 急宜下之 五者俱大承氣湯 少陰急溫有二証..內寒已盛, 陽和之氣欲絕, 急溫之 ; 少陰膈上有寒飲, 乾嘔, 不可吐, 急溫之, 四逆湯 此急救之功也 36

37 傷寒標本論 夫傷寒標本不明, 如瞽者夜行, 無路可見也 原標者, 病之稍末 ; 本者, 病之根本 先受病為本, 次受病為標 標本相傳, 先以治其急者, 此良法也 假如先起頭痛惡寒, 就為本, 已後發熱, 就為標, 此受病之標本也 將此一件推之, 余皆仿此 又脈之標本者, 假如浮沉為本, 虛實為標, 此脈之標本也 治傷寒看証法則 凡看傷寒, 先觀兩目, 或赤或黃 赤為陽毒, 六脈洪大有力, 燥渴者, 輕則三黃石膏湯, 重則大承氣 黃為疸証, 如小水不利, 或赤, 兼小腹脹滿, 不痛, 渴而大便實, 脈來沉實有力者, 為濕熱發黃, 輕則茵陳五苓散, 重則茵陳湯, 分利小水, 清白為愈, 黃自退矣 劫法開在殺車槌方前 次看口舌有無苔狀 如見滑白色者, 邪未入裡, 屬半表半裡証, 宜小柴胡和解 舌上黃苔者, 胃腑有邪熱也, 宜下之, 調胃承氣湯 大便燥實, 脈沉有力而大渴者, 方可下 便不實, 脈不沉, 微渴者, 未可下, 尤宜小柴胡湯 舌上黑苔生芒刺者, 是腎水克於心火, 十有九死, 急用大承氣下之無疑矣, 此邪熱已極也 劫法開在殺車槌方前 已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 有無痛處 若按之當心下硬痛, 手不可近, 燥渴譫語, 大便實, 脈來沉實有力, 為結胸証, 急用大陷胸東加枳 桔下之, 量元氣虛實, 宜從緩治 若按心胸雖滿悶, 不痛, 尚為在表, 未入乎腑, 乃邪氣填乎胸中, 只消小柴胡加枳 桔以治其悶 如未效, 本方對小陷胸一服, 如神 若按之當心下脹滿而不痛者, 宜瀉心東加枳 桔, 是痞滿也 以手按之小腹若痛, 而小水自利, 大便黑, 兼或身黃, 譫妄燥渴, 脈沉實者, 為蓄血, 桃仁承氣, 下盡黑物則愈 若按之小腹脹滿, 不硬痛, 小水不利, 即溺澀也, 五苓散加減利之 不可大利, 恐耗竭津液也 若按小腹繞臍硬痛, 渴而小水短赤, 大便實者, 有燥屎也, 大承氣下之 劫法備開殺車槌方前 再後問其大小便通利若何, 有何痛處, 及服過何藥, 方知端的 務使一 一明白, 証脈相對, 庶得下藥無差 凡看傷寒, 若見吐蛔者, 雖有大熱, 忌下涼藥, 犯之必死 蓋胃中有寒, 則蛔上膈, 大凶之兆, 人皆未知, 急用炮乾薑理中湯一服, 加烏梅二個, 花椒十粒, 服後待蛔定, 卻以小柴胡退熱 蓋蛔聞酸則靜, 見苦則安矣 凡治傷寒, 若煩渴欲飲水者, 因內水消竭, 欲得外水自救, 大渴欲飲一升, 正可與一碗, 常令不足, 不可太過 若恣飲過量, 使水停心下, 則為水結胸等証 射於肺為喘, 為咳 ; 留於胃為噎, 為噦 ; 溢於皮膚為腫 ; 蓄於下焦為癃 ; 滲於腸間則為利下, 皆飲水多之過也 又不可不與, 又不可強與 經云..若還不飲非其治, 強飲須教別病生 正此謂也 37

38 凡治傷寒, 若經十餘日以上, 尚有表証宜汗者, 與羌活沖和湯微汗之 十餘日, 若有裡証宜下者, 可與大柴胡湯下之 蓋傷寒過經, 正氣多虛, 恐麻黃 承氣太峻, 誤用麻黃令人亡陽, 誤用承氣令人不禁, 故有此戒 若表証尚未除, 而裡証又急, 不得不下者, 只得以大柴胡通表裡而緩治之 又老弱又血氣兩虛之人, 有下証者, 亦用大柴胡下之, 不傷元氣 如其 年壯力盛者, 不在禁例, 從病製宜 凡治傷寒, 尺脈弱而無力者, 切忌汗下 ; 寸脈弱而無力者, 切忌發吐, 俱 宜小柴胡和之 凡治傷寒, 若汗下後不可便用參 耆大補, 宜小柴胡加減和之 若大補, 使邪氣得補而熱愈盛, 複變生他証矣 所謂治傷寒無補法也 如曾經汗下後果是虛弱之甚, 脈見無力者, 方可用甘溫之劑補之, 此為良法 其勞力感寒之証, 不在禁補之例, 看消息用之 凡治傷暑, 與傷寒俱有熱, 若誤治之, 害矣 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 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 此為不同治 經云..脈盛身寒, 得之傷寒 ; 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治宜小柴胡東加石膏 知母, 或人參白虎湯 天久淫雨, 濕令大行, 蒼朮白虎湯 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 用清暑益氣湯治之 傷寒表裡見証治例活法 凡治傷寒, 若見頭痛, 惡寒發熱, 腰項脊強, 脈浮者, 即是表証, 不拘日 數多少, 便用解表藥無疑 凡治傷寒, 若見耳聾, 脅痛寒熱, 嘔而口苦, 脈見弦數者, 即是半表半 裡証, 不拘日數多少, 便用和解藥無疑 凡治傷寒, 若頭疼惡寒悉除, 及見怕熱, 燥渴譫語, 揭去衣被, 揚手擲足, 發狂斑黃, 或潮熱自汗, 大便不通, 小水短赤, 或胸中連臍腹注悶疼痛, 脈沉有力, 或上氣喘促, 即是傳裡熱証, 不拘日數多少, 便用通利下藥無疑 凡治傷寒, 若見初病起無頭疼, 無身熱, 就便怕寒, 四肢厥冷, 或腹痛吐瀉, 或口吐白沫, 或流冷涎, 或戰栗, 面如刀刮, 引衣蜷臥, 不渴, 脈來沉遲無力, 即是直中陰經真寒証, 急用熱藥溫之無疑 要在隨所見証表裡而治之, 切莫亂投湯劑, 不可拘於日數 若非深得仲景之意, 豈能至此耶? 三陰無傳經論 38

39 凡傷寒, 邪熱自三陽傳至三陰臟腑, 入裡為盡, 無所複傳, 故言無傳經 也 如再傳者, 足傳手經也 發熱 翕翕發熱為表熱, 是風寒客於皮膚, 怫郁於外, 表熱而裡不熱也 無汗, 脈浮緊, 宜發表 ; 有汗, 脈浮緩, 宜解肌 蒸蒸發熱者, 為裡熱, 是陽邪入陷於陰中, 裡熱而表不熱也 脈沉實而渴者, 宜下之 若表熱未罷, 邪氣傳裡, 裡未作實, 則表裡俱熱, 脈必弦數, 宜和解 少陰脈沉, 反發熱者, 是未離於表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如發熱煩渴, 小便赤, 脈浮大者, 此為表裡俱見, 五苓散利之 其陰陽俱虛, 熱不止者, 汗下後複大熱, 脈躁亂者, 下利熱不止者, 皆死也 頭痛 頭痛者, 寒邪入足太陽經, 上攻於頭, 此表証也 頭痛, 脈浮緊, 無汗惡寒, 可發汗 頭痛, 脈浮緩, 有汗惡寒, 宜解肌, 照前時令用藥 陽明病, 不惡寒反惡熱, 五六日不大便, 胃實燥渴, 熱氣上攻於頭目, 脈實者, 調胃承氣下之 少陽頭痛者, 小柴胡和之 濕家鼻塞頭痛者, 瓜蒂散搐鼻, 黃水出即愈 痰涎頭痛, 胸滿寒熱者, 瓜蒂散吐之 厥陰乾嘔吐涎沫, 頭痛者, 吳茱萸湯主之 三陽雖有頭疼, 不若太陽專主也 三陰無頭痛, 惟厥陰有頭痛者, 是脈系絡於頂巔也 若痛連於胸, 手足俱青, 為真頭痛, 必死矣 項強 項強者, 太陽感邪, 表証也 無汗, 脈浮緊, 宜發汗, 葛根湯 ; 有汗, 脈浮 緩, 宜解肌, 桂枝湯 結胸項強, 大陷胸湯 寒濕項強, 則成, 例載後 條 惡寒 惡寒者, 乃寒邪客於榮衛, 則洒淅惡寒 維一切屬表, 尚在腑, 陰陽所分 若發熱惡寒, 兼之頭疼脊強, 脈浮緊者, 邪入太陽, 表証也, 宜汗之, 照時令用藥 若無熱惡寒, 體倦, 脈沉遲無力者, 寒邪入足少陰, 裡証也, 宜溫之, 四逆湯 經云..發熱惡寒, 發於陽 無熱惡寒, 發於陰 或有下証悉具而微惡寒者, 大柴胡下之 其少陰病, 惡寒而蜷, 手足厥冷, 煩躁, 脈不至者, 死也 惡風 惡風者, 風邪傷衛, 腠理不密, 由是惡風, 悉屬於陽, 非比惡寒, 乃有陰陽之別者 有汗惡風, 脈浮緩者, 當解肌, 隨時用藥 惡風發熱, 兼喘者, 羌活沖和湯 若發汗太過, 衛虛亡陽, 遂漏不止, 惡風, 脈浮者, 桂枝東 39

40 加朮 附 惡風, 小便難, 四肢拘急, 難以屈伸者, 同上 若風濕惡風, 不欲去衣, 骨節痛,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 汗後七八日不解, 表裡俱熱, 時時惡風, 大渴, 舌乾燥而煩者, 人參白虎湯主之 背惡寒 背惡寒者, 陽氣不足 陽氣不足者, 陰氣盛 陰氣盛者, 口中和, 附子湯 陽氣內陷者, 口乾燥, 白虎湯 二者俱背惡寒, 宜審治之 寒熱 往來寒熱者, 陰陽相勝, 邪正分爭也, 屬少陽半表半裡証 蓋陽不足, 則陰邪出表而與之爭, 故陰勝而為寒 陰不足, 則陽邪入裡而與之爭, 故陽勝而為熱 邪居表多, 則多寒 邪居裡多, 則多熱 邪在半表半裡, 則寒熱相半, 乍往乍來而間作也 小柴胡專主往來寒熱, 寒多者, 加桂 ; 熱多者, 加大黃, 是其大法也 太陽証, 八九日, 如瘧狀, 一日二三度發, 不嘔, 清便, 脈浮緩者, 為自愈 ; 不浮緩, 為未愈, 柴胡桂薑湯 病至十餘日, 熱結在裡, 大渴, 大便實, 往來寒熱, 大柴胡湯 若往來寒熱, 胸脅滿而不痛者, 半表半裡証, 未入乎腑, 小柴胡加枳 桔 婦人中風, 七八日, 續得寒熱, 發作有時, 經水適斷, 為熱入血室, 亦用小柴胡治之 潮熱 潮熱者, 屬正陽明胃腑, 旺於未申, 一日一發, 日晡而作, 如潮水之有信也, 專主胃中實熱, 燥糞使然, 宜下之 如熱不潮, 大便不實而脈浮, 表証尚在者, 未可與承氣湯 ; 候大便硬而燥渴, 與夫自汗譫語, 潮熱者, 急當下之無疑矣 似瘧 似瘧者, 一名瘧狀, 作止有時, 非若寒熱往來之無定也 太陽証, 似瘧, 脈浮洪, 桂枝湯 ; 不嘔, 清便, 一日二三發, 屬厥陰, 脈浮緩, 囊不縮, 為自愈 ; 如脈不浮, 及面赤色有熱者, 以其不能得小汗, 身必痒, 用桂麻各半湯 陽明似瘧, 煩熱汗出, 日晡發熱, 脈浮, 桂枝湯 ; 脈實者, 承氣湯 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 如瘧者, 小柴胡湯 ; 熱多寒少, 尺脈遲者, 建中湯 ; 候尺脈不遲, 小柴胡和之 濕瘧脈和平, 身無寒但熱, 骨節煩疼, 時嘔, 白虎東加桂 ; 渴者, 小柴胡加栝蔞根湯 治各有異也 無汗 無汗者, 寒邪中經, 腠理固密, 津液內滲而無汗也 風 暑 濕皆令有汗, 惟寒邪獨不汗出 太陽証, 無汗者, 冬用麻黃湯, 春秋羌活沖和湯, 夏月神朮湯 項背強几几 無汗者, 葛根湯 陽明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 脈 40

41 弱無力, 難作汗者, 血虛也, 黃耆建中加朮附湯 剛無汗, 自有本條 若 夫當汗之証, 與麻黃湯二三劑, 汗不出者, 此為難治矣 自汗 自汗者, 衛為邪干, 不能固密, 腠理疏而汗出, 為有表裡虛實之分 若惡風寒, 自汗出者, 皆因太陽表証未解, 冬用桂枝湯, 余月加減沖和湯 若汗後惡風寒, 皆為表虛, 汗不止, 黃耆建中湯 與夫太陽証, 發汗, 遂漏不止, 為亡陽, 朮附湯 若自汗出, 不惡風寒, 則為表証罷而裡証實也, 承氣湯下之 若小便自利, 汗出者, 津液少也, 急下之 汗出而渴, 小便難者, 五苓散利之 後或汗出如油, 貫珠不流, 喘而不休者, 衛氣絕矣, 皆不治也 頭汗 頭汗者, 邪搏諸陽之者, 則汗見於頭, 至頸而還也 若遍身自汗出, 謂之熱越 今熱不得越而陽氣上騰, 津液上湊, 故汗出於頭 夫裡虛不可下, 內涸不可汗, 既頭有汗, 不可再汗也 其或實熱在內, 小便利而大便黑, 為蓄血, 頭汗出者, 輕則犀角地黃湯, 重則桃仁承氣湯選用 熱入血室, 有半表裡証, 頭汗出者, 小柴胡湯 發黃, 頭汗出, 小便難, 渴引水漿者, 濕也, 輕則茵陳五苓散, 重則茵陳大黃湯 水結胸, 心下怔忡, 滿而微熱, 頭汗, 與其誤下濕家, 額上汗出而喘, 小便難, 大便利者, 亦陽脫也 手足汗 手足汗者, 手足乃諸陽之本, 熱聚於胃腑, 則津液旁達於四肢也 蘊熱, 則燥屎譫語, 手足汗出者, 大承氣湯下之 挾寒, 則水穀不分, 手足汗 出者, 理中湯溫之 是有承氣理中之不同也 盜汗 盜汗者, 睡中則出而醒則止矣 緣邪在半表半裡, 故知膽有熱也, 專主 小柴胡為當矣 煩熱 煩熱者, 不經汗 吐 下則為煩熱, 與發熱有異也 經曰..病患煩熱, 汗出則解 如未作膈實, 但當和解微熱而已 若心下滿而煩, 則有吐下之殊也 先煩而悸者, 為實 ; 先悸而煩者, 為虛 虛謂心中欲嘔 欲吐之貌 陽明病, 心煩喜嘔, 壯熱往來, 心下悸, 小便不利, 小柴胡加茯苓湯 發汗後解, 半日許脈浮數者, 可更發汗, 桂枝湯 汗後晝煩夜靜, 不嘔渴, 無表証, 脈微沉, 乾薑附子湯 大汗後六七日不大便, 煩而不解, 腹滿 41

42 痛者, 有燥屎也, 大承氣湯下之 止汗, 下後心下痞滿, 氣上沖頭, 身振 搖而煩者, 茯苓白朮湯為要也 煩躁 煩為擾亂而煩, 躁為憤怒而躁, 謂先煩漸生躁也 有陰陽虛寒之別 心熱則煩, 陽實陰虛, 腎熱則躁, 陰實陽虛 煩為熱輕, 躁為熱重 所謂煩躁者, 先發煩而漸至躁 所謂躁煩者, 先發躁而複發煩也 太陽中風, 不得汗, 煩躁者, 此邪在表而煩躁也, 羌活沖和湯 大便不通, 六七日, 繞臍痛, 煩躁發作有時而渴者, 此為燥屎, 乃邪氣在裡而煩躁也, 大承氣湯 太陽不得汗, 醫以火劫取汗, 火熱入胃, 此劫令煩躁也, 小柴胡加牡蠣湯 陽微發汗, 躁不眠, 與大下後複發汗, 晝日不得眠, 至夜安靜, 身無熱, 乾薑附子湯 汗下後病不解, 煩躁者, 茯苓四逆湯 俱謂陽虛煩躁也 又有不煩便作躁悶者, 此為陰盛拒陽也, 欲於泥水井中臥, 飲水不得入 口者是也, 四逆湯 其結胸煩躁悉具, 及吐利四逆而煩躁, 下利厥逆而 煩躁, 惡寒蜷臥, 脈不出而煩躁, 皆為不治也 懊憹 懊憹者, 郁悶不舒之貌 蓋表証誤下, 正氣內虛, 陽邪內陷於心胸之間, 重則為結胸也 邪在心胸, 則宜吐 熱結胃腑, 則宜下 發汗 吐 下後虛煩不得眠, 懊憹者, 與夫短氣煩躁, 心下渴, 胸中懊憹者, 用梔子豉湯 陽明病, 下後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 承氣湯下之 陽明無汗, 小便不利, 心懊憹者, 必發黃, 茵陳湯利之 舌上白苔, 飢不食, 虛煩不眠, 頭汗出, 懊者, 梔子豉湯也 身體痛 身體痛者, 雖曰太陽表邪未解, 又有溫經發汗不同 如發熱惡寒, 頭疼身體痛, 脈浮緊者, 表未解也, 冬月麻黃湯, 余月羌活沖和湯汗之 或下利脈沉, 身痛如被杖者, 為陰寒証, 宜四逆湯溫之 發汗後身痛, 脈沉遲, 桂枝芍藥人參湯 下利煩滿, 身疼痛, 先溫其裡, 四逆湯, 後攻其表, 桂枝湯 一身盡痛, 發熱面黃, 七八日, 熱結在裡, 有瘀血也, 桃仁承氣湯下之 如身重痛者, 屬陽明, 有風也, 葛根湯主治之 拘急 拘急者, 手足不能自如, 屈伸不便, 如蜷臥惡風之貌 四肢諸陽之本, 因發汗亡陽, 陽虛而有此証 自汗, 脈浮, 小便數, 心煩惡寒, 足攣拳急, 芍藥甘草湯 太陽病, 發汗, 遂漏不止, 惡風, 小便難, 拘急者, 桂枝加附子湯 吐利後汗出發熱, 惡寒拘急, 手足厥冷者, 四逆湯溫之也 42

43 咳嗽 咳者, 俗呼為嗽, 肺為邪氣逆不下, 有肺寒而咳, 有停飲而咳, 有半表半裡而咳, 各治不同 太陽病, 身熱咳嗽, 乾嘔, 微喘而利, 小青龍湯 身涼咳嗽, 乾嘔而利, 心下滿引脅痛, 十棗湯 四肢重痛, 腹疼下利, 咳嗽, 或嘔, 真武湯 少陰病, 咳嗽四逆, 腹痛下利, 或悸, 四逆散加五味子 乾薑 少陽病, 往來寒熱, 胸滿痛, 滿而咳, 小柴胡湯 咳而嘔滿喘急, 大半夏湯也 喘 喘者, 有邪在表而喘, 有邪在裡而喘, 有水氣而喘 在表者, 心腹濡而不堅, 外証無汗, 法當汗之 在裡者, 心腹脹滿, 外証有汗, 法當下之 水氣喘者, 心下怔忡, 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 太陽陽明合病, 脈促, 有汗而喘者, 葛根黃芩湯治之 經云..喘而汗出, 宜利之 汗不出而喘, 宜發之 其或直視譫語, 汗出如油, 喘而不休, 死証也 氣逆 氣逆者, 氣自腹中時逆上沖也 因太陽病下之, 表邪乘虛傳裡, 裡不受邪, 則氣逆上行而邪在表也, 當汗之, 桂枝湯 ; 不上沖者, 勿與之 厥陰客熱上沖, 此熱在裡而氣上也, 大柴胡湯下之 病緩虛羸少氣, 氣逆上沖欲吐者, 竹葉石膏湯 有動氣, 因發汗而氣上, 李根湯 二者皆正氣虛而邪氣逆也 短氣 短氣者, 呼吸不相接續也 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 邪在裡而為實, 宜下之, 承氣湯 心腹濡滿而短氣者, 邪在表而為虛也, 宜解之, 桂枝湯 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短氣者, 小半夏湯 風濕相搏,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邪氣在表, 甘草附子湯 太陽証, 誤下之, 短氣, 懊憹煩躁, 為結胸者, 大陷胸湯治也 口乾 口乾者, 邪熱聚胃, 消耗津液, 故少陰証, 口燥咽乾, 急下之 口乾漱水不欲咽者, 若見表証, 鼻衄, 為邪熱在經 緣陽明血氣俱多, 經中熱甚, 迫血妄行, 犀角地黃湯 口乾, 身大熱, 背惡寒者, 人參白虎湯 若無表証, 加之胸腹滿, 如狂者, 又為蓄血証, 桃仁承氣湯 少陽口乾, 小柴胡和之也 渴 43

44 渴者, 裡有熱也, 津液為熱所耗 傷寒傳至厥陰為消渴者, 謂飲水多而小便少, 乃熱能消水也 脈浮而渴, 屬太陽, 小青龍去半夏, 加天花粉 有汗而渴, 屬陽明, 人參白虎湯 ; 便實者, 宜當下之 脈沉而渴, 屬少陰, 大承氣湯 至於厥陰, 又熱之極矣, 俱當下之無疑矣 太陽無汗喜渴, 忌白虎, 宜小柴胡湯 陽明汗多而渴, 戒五苓, 宜竹葉石膏湯 先嘔後渴, 此為欲解, 當與水解 先渴後嘔, 為水停心下, 赤茯苓湯 小便不利而渴, 五苓散 發黃頭汗出, 小水不利而渴者, 茵陳五苓散 中暑脈虛, 身熱而渴者, 白虎湯為要也 胸脅滿 胸滿者, 膈間氣塞滿悶也, 非心下滿 脅滿者, 脅肋下脹滿也, 非腹中滿 蓋表邪傳裡, 必先胸以至心腹入胃, 是以胸滿多帶表証, 宜微汗 惟脅滿多帶半表半裡, 小柴胡加枳 桔和之 胸中痰實者, 涌之 如胸中結實, 燥渴, 大便秘者, 下之, 大陷胸湯可也 結胸 結胸者, 蓋太陽証, 自汗, 當服桂枝湯而誤用承氣下之而成結胸 不按自痛, 連臍腹邊, 手不可近者, 大結胸, 大陷胸湯 按之方痛, 心下硬, 小結胸, 小陷胸湯 懊憹煩渴, 心下痛者, 熱結胸, 少與大陷胸湯 懊憹滿悶, 身無熱者, 寒結胸, 三物白湯 心下怔怔, 頭汗出, 無大熱, 為水結胸, 小半夏茯苓湯 若未經下者, 非結胸也, 屬半表半裡証, 宜小柴胡枳 桔以和之 已經下者, 為結胸也 結胸, 脈浮大者, 未可下, 猶帶表証 若結胸証, 煩躁悉具者, 必死矣 痞 痞者, 因太陽証當服麻黃湯而誤用承氣下之, 而成痞滿 此因虛邪留滯, 若欲下之, 必待表証罷而後可, 宜小柴胡加枳桔湯 若惡寒汗出, 痞滿者, 附子瀉心湯 服後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表未解, 心下妨悶者, 曰支結, 柴胡桂枝湯 表未解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 心下痞硬, 為表裡俱病, 桂枝人參湯為當也 腹滿 腹滿者, 邪入太陰脾土也 當痛, 為裡實, 須下之, 承氣湯 ; 時減者, 為裡虛, 當溫之, 理中湯 若表解內不消, 非大滿, 猶生寒熱, 亦未可下, 是邪全未入腑 若大滿大實, 堅有燥屎, 雖日數少, 亦當下之, 謂邪已入腑也 太陽証, 誤下, 因時腹滿而痛, 桂枝加芍藥湯 ; 痛甚者, 桂枝加大黃湯 陽明病, 發熱腹滿, 微喘口乾, 不大便, 小柴胡湯 ; 噦而小便難, 加茯苓 44

45 三陽合病, 腹滿, 身重難轉側, 譫語, 口中不仁, 小柴胡湯 太陰腹滿, 吐, 食不下, 枳實理中湯 少陰咽乾腹滿, 不大便, 急下之, 大承氣湯 下利腹滿, 身痛, 先溫其裡, 四逆湯, 後解其表, 桂枝湯 汗後腹滿, 當溫, 濃朴半夏生薑人參湯 吐 後腹滿, 少與調胃承氣湯 下後腹滿, 梔子豉湯 腹滿大抵陽熱為邪, 則腹滿而咽乾 陰寒為邪, 則腹滿而吐利, 食不下 若曾經吐 汗 下後腹滿者, 治各不同也 腹痛 腹痛者, 緣邪氣與正氣相搏, 則為腹痛 如陽邪傳裡而痛者, 其痛不常, 當以辛溫之劑和之, 小建中湯 陰寒在內而腹痛者, 則痛無休時, 嘗欲作利也, 以熱劑溫之, 附子理中湯 有燥屎宿食而痛者, 則煩而不大便, 腹滿而硬痛也, 大承氣下之 少陰下利清穀, 脈欲絕, 腹痛者, 通脈四逆湯 ; 兼小便不利者, 真武湯 實痛而關脈實者, 桂枝大黃湯 經云諸痛為實, 則痛隨利減之法也 小腹滿 小腹滿者, 臍下滿也 若胸滿, 心下滿, 腹中滿, 皆為邪氣而非物 今小腹滿, 則為有物而非氣 若小便利者, 則為蓄血之形 小便不利, 此乃溺澀之証 滲利之劑, 宜分兩途 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小腹急滿結痛者, 桃仁承氣湯, 下盡黑物則愈 太陰身黃, 脈沉, 小腹滿, 小水不利者, 五苓散利之, 小便清白為愈 病患素有痞氣, 連在臍旁, 痛引入陰筋者, 名臟結, 死也 嘔吐 嘔者, 聲物俱有而旋出 吐者, 無聲有物而頓出 有聲無物, 為乾嘔也 較之輕重, 則嘔甚於吐矣 蓋表邪傳裡, 裡氣上逆, 則為嘔也 大抵邪在半表半裡, 則多嘔, 及裡熱而嘔者, 俱用小柴胡湯 故經云..嘔多, 雖有陽明証, 不可攻, 攻之為逆 若太陽少陽合病而嘔者, 黃芩加半夏湯 太陽陽明合病, 當自利, 若不利而嘔者, 葛根半夏湯 三陽發熱而嘔, 俱用小柴胡湯 先嘔後渴, 此為欲解, 當與水解 先渴後嘔, 為水停心下, 赤茯苓湯 若陽明証, 發熱汗出, 心煩痞硬, 下利嘔吐, 大柴胡湯 若胃冷, 脈沉遲, 不食, 小便利者, 半夏理中湯加薑汁 利而見厥逆者, 難治, 以其虛寒之甚也 乾嘔 乾嘔者, 空嘔而無物出也 大抵熱在胃脘, 與穀氣並, 熱氣上熏, 心下 痞結, 則有此証 太陽汗出乾嘔, 桂枝湯, 主自汗也 少陰下利乾嘔, 薑 45

46 附湯, 主下利也 厥陰吐涎沫乾嘔, 吳茱萸湯, 主涎沫也 邪去嘔自止 又有水氣二証..太陽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身熱乾嘔者, 微喘或自利, 小青龍湯 ; 不發熱只惡寒, 脅痛, 咳而利, 乾嘔者, 亦水氣也, 十棗湯 膈上有寒飲, 乾嘔者, 屬少陰, 四逆湯也 噦 噦即乾嘔之甚者, 非比乾嘔, 則有聲濁惡而長, 皆有聲而無物也 蓋因胃氣本虛, 因汗下太過, 或恣飲冷水, 水寒相搏, 虛逆而成也 又有熱氣擁郁, 上下不得通而噦者, 輕則和解疏利, 重則溫散 噦而腹滿, 大便不利, 先用半夏生薑湯, 次用小承氣 ; 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 噦不止者, 乾薑橘皮湯 溫病有熱, 暴飲冷水作噦, 茅根干葛湯 噦家, 若不尿而噦者, 則病篤矣 咳逆 咳逆者, 俗謂吃忒是也, 才發聲於咽喉則遽止, 軋然連續數聲, 然而短 促不長, 古謂之噦, 非也 噦與乾嘔無異, 但其聲濁惡而長, 比之吃忒, 大有徑庭矣 若將吃忒紊為噦與咳逆, 誤人多矣 若便實, 脈本有力者, 少與承氣湯微利之 因當下失下, 熱氣入胸干肺 故耳 若便軟, 脈來無力, 瀉心湯 因胃氣而沖逆故耳 脈微者, 難也 下利 下利者, 傷寒下利多屬於熱 熱邪傳裡, 裡虛協熱, 亦為下利 三陽下利身熱, 太陰下利手足溫, 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 此其大概耳 夫自利清穀, 不渴, 小便色白, 微寒, 厥冷惡寒, 脈沉遲無力, 此皆寒証也 若渴欲飲水, 溺色如常, 泄下黃赤, 發熱後重, 此皆熱証也 寒者, 理中 四逆湯 ; 熱者, 小柴胡 豬苓湯 寒因直中陰經, 熱因風邪入胃, 水來傷土, 故令暴下 或溫或攻, 或固下焦, 或利小便, 隨証施治, 但不宜發汗耳 若汗之, 便邪氣內攻, 複泄其津液, 胃氣轉虛, 必成脹滿也 太陽陽明合病, 下利, 葛根湯 太陽少陰合病, 下利乾嘔, 脈實者, 承氣湯 太陽表未解, 數下之, 遂協熱利, 心下痞者, 桂枝人參湯 太陰自利, 不渴, 與夫厥逆, 無脈而利者, 四逆湯 少陰咽痛, 下利, 胸滿心煩者, 豬膚甘桔湯 渴而自利純清水, 心下硬痛, 口乾燥者, 此不可溫, 急用大承氣湯下之無疑矣 傷寒, 續得下利清穀, 身疼痛者, 急當救裡, 四逆湯 ; 清便自調, 急當救表, 桂枝湯 下利譫語, 脈沉有力, 為有燥屎, 急當下之, 大承氣湯 腸鳴腹痛, 下利, 脈沉遲無力, 急當溫之, 小建中湯 寒毒下利而戴陽者, 下虛也, 附子理中湯 若夫下利譫語, 目直視, 下利厥冷, 躁不眠, 下利發熱, 厥而自汗, 下利厥冷, 無脈, 灸之不溫, 脈不至者, 下利一日十數行, 脈反實者, 皆為不治也 46

47 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者, 沖脈為血之海, 即血室也 男女均有此血氣, 亦均有此沖脈 得熱血必妄行, 在男子則為下血譫語, 因邪熱傳入正陽明腑 ; 在婦人則為寒熱似瘧, 邪乃隨經而入, 皆為熱入血室 太陽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 愈 ; 不愈, 用桂枝湯 陽明下血譫語, 胸滿如結胸, 夜則如見鬼, 此為熱入血室, 小柴胡湯 下焦蓄血, 其人如狂, 小腹急結, 小便自利, 大便黑, 與夫下利, 無表裡証, 脈數不解, 消穀易飢, 多日不大便, 此為瘀血, 桃仁承氣湯 少陰病, 下利膿血, 或腹滿, 下如魚腦者, 桃花湯主之 四逆 四逆者, 手足厥冷不溫, 謂之四逆 邪在表, 則手足熱 邪在半表裡, 則手足溫 至於邪傳少陰, 則手足冷逆也 然自熱而致溫, 由溫而致厥, 乃傳經之邪, 輕則四逆散, 重則承氣湯下之 若初起得病便厥者, 輕則理中湯, 重則四逆湯溫之 此為陰經受邪, 乃陽不足而陰有餘也 若或惡寒厥逆, 蜷臥煩躁, 吐利而脈不至者, 皆惡候也 不大便 不大便者, 因發汗, 利小便過多, 耗損津液, 以致腸胃乾燥 蓋邪熱傳入正陽明, 裡証最多, 惟見發渴譫語, 脈實, 狂妄, 潮熱自汗, 小水赤, 或心腹脹滿硬痛, 急用三承氣湯, 選而下之, 大便通而熱愈矣 倘脈浮, 表証尚在, 或帶嘔者, 知邪未全入腑, 尤在半表裡間, 尚用小柴胡和之 候大便硬實, 不得不下者, 只得以大柴胡下之 若陽明汗多, 或已經發汗, 利小便而大便不通者, 此津液枯竭, 宜蜜導通之 譫語 譫語者, 經云..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故實則譫語, 虛則鄭聲 胃中實熱, 上乘於心, 心為熱冒, 則神識昏迷, 妄有所見而言也, 輕則睡中呢喃, 重則不睡亦語 有譫語者, 有獨語者, 有語言不休者, 有言亂者, 此數者, 見其熱之輕重也 大抵熱入於胃, 水涸糞燥, 必發譫語, 為實也 有被火劫取汗而譫語者, 有亡陽譫語者, 有下利清穀, 不渴, 譫語者, 此為虛也 或脈來沉實, 洪數有力, 大便不通, 小水赤, 燥渴, 譫語狂妄, 腹中脹滿硬痛, 或潮熱自汗, 或下利純清水, 心腹硬痛者, 皆裡証, 邪熱燥屎也, 俱大承氣下之 下後利不止, 與夫喘滿氣逆而上奔, 自利氣脫而下奪, 皆為逆也 其三陽合病, 脈實, 身重難轉, 口中不仁, 面垢遺尿, 白虎湯 或大便結, 大熱乾嘔, 錯語呻吟不眠, 犀角解毒湯 初得病無熱, 狂言, 煩躁不安, 精采不與人相當, 與五苓散三錢, 以新汲水探 47

48 吐 ; 一法用桂苓湯 狂言, 漱水不欲咽, 大便黑, 小水不利, 身黃脹滿, 此因當下失下, 是瘀血譫語, 桃仁承氣, 下盡黑物則愈 婦人經水適來適斷, 續得寒熱, 此為熱入血室譫語, 小柴胡湯 陽明証, 喜忘, 如狂者, 亦瘀血也, 照前桃仁承氣, 下盡黑物則愈矣 鄭聲 鄭聲者, 如鄭衛之音, 謂不正也 蓋汗下後, 若病久本音失而正氣虛, 則語散不知高下, 乃精氣奪之候 其脈微細, 大小便自利, 小柴胡湯 也 小便不通 小便不利者, 邪氣聚於下焦, 結而不散, 甚則小腹硬滿而痛, 此小便不通也 大抵有所不利者, 行之, 取其滲利也 若引飲過多, 下焦多熱, 或中濕發黃, 水飲停滯, 皆以利小便為先 惟汗後亡津液, 胃中乾, 與陽明汗多者, 則以利小便為戒 設或小水不利, 而見頭汗出者, 乃陽脫關格之病篤矣 引飲過多, 小便不利, 下焦蓄熱, 浮者, 五苓散 ; 沉脈, 豬苓湯 太陽病, 身黃, 脈沉, 小腹硬, 小水不利者, 知無血也, 與陽明無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憹者, 必發黃, 茵陳五苓散, 黃自退而小便清矣 小便難 小便難者, 陰虛也, 陽必湊之, 由膀胱受熱, 故小便赤澀而不能流利也 又有雖不大便五六日, 而小便少者, 但初硬後溏不定, 或硬攻之, 必溏 候小便多, 屎定硬, 方可攻之 乃胃中水穀少, 便雖通而不多, 如豬苓湯可也 小便自利 小便自利者, 為津液偏滲, 大便必硬, 宜藥下之 太陰當發身黃, 其小便自利者, 則濕熱內泄, 不能發黃 惟血証, 小腹急而如狂, 小水自利者, 腎與膀胱虛而不能約製水液, 桃仁承氣下之 若自汗, 小便數者, 雖有表証, 不可用桂枝, 謂其走津液也 若誤服之得厥者, 以甘草乾薑為治也 舌苔 舌上白苔者, 以丹田有熱, 胸中有寒, 謂其寒邪初傳入裡也, 小柴胡湯 舌乃心之苗, 色應南方火, 邪在表, 則未生苔 邪入裡, 津液結搏, 則舌上生苔而滑 熱氣漸深, 其舌苔燥而澀 熱聚於胃, 其苔為之黃矣, 宜承氣湯下之 若舌上黑色苔者, 則熱已深, 病勢已篤 經曰..熱病, 口中乾, 舌黑者, 乃腎水刑於心火也 脈浮, 陰陽俱緊, 口中氣出, 舌中乾燥, 蜷臥足冷, 鼻中涕出, 舌上滑苔, 勿妄治也 到七八日以來, 微發熱, 48

49 手足溫者, 此為欲解也 及或大發熱者, 難治 設有惡寒者, 小柴胡加 乾薑服之 臟結 臟結者, 臟氣閉結而不複流布也 外証如結胸狀, 但欲食, 腹滿如故, 下利, 舌上白苔者為異 其脈寸浮關沉緊, 痛引陰筋, 臍腹脹痛者, 難 治也 咽痛 咽喉不利而痛, 或成瘡, 不納穀食, 皆邪熱毒瓦斯上沖而痛, 甘桔苦酒 湯 咽喉不利, 吐膿血, 手足厥冷不止者, 難治, 升麻六物湯主之 頭眩 頭眩者, 少陽半表裡之間, 表邪傳裡, 表中陽虛, 故頭眩 又有汗下後而眩冒者, 亦陽虛所致 少陰下利止, 時頭眩, 時時自冒, 此虛極而脫也 太陽病, 若下之, 因複發汗, 以此表裡俱虛, 其人必冒, 冒家汗自出而愈 陽明病, 頭眩, 不惡寒, 能食而飲, 茯苓白朮甘草生薑湯 少陽証, 目眩, 小柴胡湯 太陽病, 發汗後汗出不解, 心下悸, 頭眩, 身瞤筋惕, 振擗地者, 真武湯 吐 汗 下後虛而脈沉數, 心下痞, 脅痛, 氣沖咽喉不得息, 身振搖, 筋肉惕, 久則成痿, 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是也 鼻衄 鼻衄者, 經絡熱盛, 迫血妄行於鼻者, 為衄也 是雖熱盛, 邪猶在經, 然亦不可發汗 經曰以桂枝 麻黃治衄, 非治衄也, 乃欲散經中邪氣耳 其衄血固欲解, 若衄不止而頭面汗出, 其身無汗, 及發熱, 汗不至足者, 難治 太陽証, 衄血, 及服桂枝湯後致衄者, 為欲解, 犀角地黃湯 無汗而衄, 脈浮緊, 再與麻黃湯 有汗而衄, 脈浮緩, 再與桂枝湯 節曰..此二者, 蓋為脈浮而設也 若衄而成流者, 不須服藥, 少刻自解 若點滴不成流者, 必用服藥無疑 經曰..奪血者無汗, 奪汗者無血 俗人以血為紅汗, 厥有旨哉!衄家不可大汗, 汗之必額上陷, 脈緊, 目直視不能, 不眠, 芍藥地黃湯 陽明漱水不欲咽, 犀角地黃湯 衄而煩渴欲水, 水入即吐, 先服五苓散, 次服竹葉石膏湯 若少陰但厥無汗, 強發之, 必動其血, 或從口 鼻 耳 目中出, 名下厥上竭, 為難治, 當歸四逆湯是也 吐血 吐血者, 諸陽受熱, 其邪在表, 當汗不汗, 致使熱毒入臟, 積蓄於內, 遂成吐血 凡見眼閉目紅, 神昏語短, 眩冒迷忘, 煩躁漱水, 驚狂譫語, 鼻衄唾紅, 背冷足寒, 四肢厥逆, 胸腹急滿, 大便黑, 小便數, 皆瘀血証也 49

50 雖有多般, 不必悉具, 但見一二, 便作血証主張 初得此証, 急宜治之 服桂枝湯吐者, 其後必吐膿血, 犀角地黃湯 血熱者, 黃連阿膠湯也 心悸 心悸者, 築築然動, 怔怔忡忡, 不能自安是也 有氣虛, 有停飲 其氣虛者, 陽氣內弱, 心中空虛而為悸 又有汗下後正氣虛而亦悸, 與氣虛而悸又甚, 皆須定治其氣也 其停飲者, 由飲水過多, 水停心下, 心火惡水, 不能自安, 雖有餘邪, 必先治悸與水也 如小便利而悸者, 茯苓桂枝白朮湯 小便少者, 必裡急, 豬苓湯為要也 發黃 發黃者, 濕熱交並, 民多病癉者, 單陽而無陰也 太陰脾土, 濕熱所蒸, 色見於外, 必發黃 濕氣勝, 則如熏黃而晦 熱氣勝, 則如橘黃而明 傷寒發黃, 熱勢已極, 且與蓄血大抵相類 但小便不利, 大便實者, 為發黃, 輕則五苓散, 重則茵陳湯 小便不利, 大便黑者, 為蓄血, 輕則犀角地黃湯, 重則桃仁承氣湯 濕家為病, 一身盡痛, 發熱, 身如熏黃, 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 小便自利, 無黃者, 朮附湯 ; 身煩疼者, 麻黃東加蒼朮 若夫形如煙煤, 搖頭直視, 環口黎黑, 舉體發黃者, 此皆真臟絕也 發斑 發斑者, 大熱則傷血, 熱不散, 裡實表虛, 熱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 輕則如疹子, 甚則如錦紋 或本屬陽, 誤投熱藥, 或當汗不汗, 當下不下, 或汗下未解, 皆能致此 有兩証..一曰溫毒, 即冬時觸寒, 至春而發, 汗下不解, 邪氣不散, 故發斑也 ; 一曰熱病, 即冬時溫暖, 感乖厲氣, 遇春暄熱而發也 慎不可發汗, 若汗之, 重令開泄, 更增斑爛也 然而斑之方萌, 與蚊跡相類 發斑多見於胸腹, 蚊跡只見於手足 陽脈洪大, 病患昏憒, 先紅後赤者, 斑也 脈不洪大, 病患自靜, 先紅後黃者, 蚊跡也 其或大便自利, 或短氣, 燥屎不通, 黑斑如果實者, 盧醫不能施其巧矣 凡汗下不解, 足冷耳聾, 煩悶咳嘔, 便是發斑之候 溫毒發斑, 咳而心悶, 下利嘔吐, 下部並口有瘡者, 黃連橘皮湯 陽毒, 斑如錦紋, 面赤咽痛, 脈洪大, 不知人者, 三黃石膏湯 ; 便實燥渴者, 調胃承氣下之 發斑通用升麻犀角湯 ; 熱多者, 玄參升麻黃連一物湯治也 發狂 發狂者, 重陽而狂, 熱毒所深, 並入於心, 遂使神不寧志不定 始得少臥不飢, 譫語妄笑 ; 甚則登高而歌, 棄衣而走, 逾垣上屋, 罵詈不避親疏, 皆獨陽亢盛, 不大下之, 何能止也? 若因當汗不汗, 瘀熱在裡, 下焦蓄血如狂者, 小便必自利, 大便黑, 雖時如狂, 未至於狂耳, 須桃仁承氣下之 重陽即陽毒, 脈洪大, 面赤咽痛, 潮熱, 發斑如錦紋, 或下利黃赤, 50

51 陽毒升麻湯 ; 不效者, 三黃石膏湯 ; 大便實者, 調胃承氣湯下之 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而血下者, 愈 若外不解, 與桂枝湯 外已解, 但小腹急結, 與夫脈沉, 身黃, 唇燥漱水, 小水自利者, 亦是血証, 如狂輕則犀角地黃湯, 重則桃仁承氣下之 若狂言直視, 便溺自遺, 與汗後大熱, 脈躁, 狂言, 不能食, 此為慮也 肉瞤筋惕 肉瞤筋惕者, 非常常有之 陽氣者, 精則養神, 柔則養筋 發汗過多, 津液涸少, 陽氣偏枯, 筋肉失所養, 故惕惕然動, 瞤然跳也, 非溫經助陽之藥, 何有愈乎? 故設真武湯以救之 因汗 吐 下後表裡俱虛, 有此証者, 逆之甚也 怫郁 怫郁者, 乃陽氣蒸越, 形於頭面體膚之間, 聚而不散也 其証有分別..如大便硬而氣短燥渴者, 實也, 大柴胡 ; 汗下後有此証, 飲水而噦者, 胃虛也, 桂枝人參東加茯苓 初得病, 發汗不徹, 並於陽明, 續自微汗出, 面色赤者, 陽氣怫郁也, 解肌湯 ; 或汗不徹, 其脈浮緊者, 與麻黃湯 ; 或小便不利, 時有微熱, 大便乍難, 怫郁不得臥, 此有燥屎作實也, 承氣湯下之是也 瘥後昏沉 瘥後昏沉, 或半月以來, 或十餘日終不惺惺, 錯語少神, 或寒熱似瘧, 或潮熱, 此因發汗不盡, 餘熱在心包絡間故也, 知母麻黃湯微汗之 若 胃口有熱, 虛煩而嘔者, 竹葉石膏東加生薑治也 勞複食複 病新瘥後, 因勞動再發, 為勞複 緣其血氣未平, 餘熱未盡, 一或勞之, 熱氣遂還於經絡而複發也, 小柴胡東加減治之 表者, 汗之 ; 裡者, 下之 病新瘥後而多食複發者, 為食複 緣土虛不能勝穀氣, 如水浸牆壁, 水退土尚未堅, 合其損穀則愈, 輕則消化, 重則吐下 如關脈實, 大熱燥渴, 譫語, 腹痛大便實, 急下之, 不可緩也 動氣 動氣者, 臟氣不調, 築築然跳動, 隨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也 其人先有痞氣, 而後感於傷寒 醫人不知患有痞積在內, 妄施汗 下 吐法, 致動其氣, 故曰動氣 凡汗 吐 下, 豈可輕舉之乎!可見傷寒所以看外証為當者, 蓋不在脈之可見, 必待問証之可得 又有真氣內虛, 水結不散, 氣與之搏, 即發奔豚, 以其走動沖突如奔豚, 皆不宜汗下, 通用理中去白朮, 加桂 緣白朮燥腎閉氣, 故去之 ; 桂能泄奔豚, 故加之 51

52 然而獨不言當臍有動氣者 脾為中州, 以行津液, 妄施汗下, 必先動脾 氣, 是以不言而喻也 左右上下, 尚不宜汗下, 何況中州之氣, 豈敢輕 動之乎! 傷寒霍亂 霍亂者, 上吐下利, 揮霍擾亂也, 乃邪氣飲食所傷 邪在中焦, 既吐且利 邪在上焦, 吐而不利 邪在下焦, 利而不吐 俱用正氣散加半夏 生薑汁治之 如吐利不止者, 理中湯 如其上下不通, 腹痛甚而頭疼發熱者, 桂枝大黃湯 此為乾霍亂, 死者多因其所傷之邪不得出, 擁塞正氣, 陰陽隔絕, 先用吐法也 不仁 不仁者, 謂不柔和, 痛痒不知, 針火不知是也 諸虛乘寒, 為郁冒不仁 血氣虛弱, 不能周流於一身, 於是正氣為邪氣所伏, 故肢體頑麻不仁, 厥如死尸, 用桂麻各半湯 ; 不愈者, 補中益氣湯入薑汁 設或身體如油汗不休, 喘而直視, 水漿不入者, 此為命絕也 陰陽易 陰陽易者, 如換易之易, 以其邪毒之氣而交相易換也 男子病新瘥, 婦人與之交, 動淫欲而反得病者, 婦人病新瘥, 男子與之交, 動淫欲而反得病者, 其候身重氣乏, 小便絞痛, 頭不能舉, 足不能移, 四肢拘急, 百節解散, 眼中生花, 熱氣沖胸 在男子則陰腫, 入小腹攻刺 ; 在婦人則裡急連腰, 胯重引腹內痛 若手足攣拳, 其脈離經者, 皆不治也 其不因易而自病複發, 為之女勞複, 通用逍遙散之加減治也 不眠 不得眠者, 陽盛陰虛, 則晝夜不得眠 蓋夜以陰為主, 陰氣盛, 則目閉而臥安 若為陽所勝, 故終夜煩擾而不得寧, 所謂陰虛則與夜爭也 汗出鼻乾, 不得臥者, 邪在表, 干葛解肌湯 若胃有燥屎, 大熱錯語, 及大汗, 胃中乾, 不得眠者, 邪在裡也, 用大承氣下之 胃不和則臥不安, 故宜徹熱和胃也 若汗下後虛煩不得眠, 梔子豉湯 咳而嘔, 心煩悶不眠者, 水氣也, 豬苓湯 下後複熱, 晝日煩躁, 夜則安靜, 無大熱者, 乾薑附子湯 吐下後心中懊憹不眠者, 梔子豉湯 陽勝陰, 狂言不眠, 亂夢, 心煩乏氣者, 酸棗湯 陰勝陽, 則驚悸昏沉, 大熱乾嘔, 錯語呻吟, 不眠者, 犀角地黃湯治之 汗出, 脈虛不眠者, 小建中湯主也 多眠 夫衛氣者, 晝則行陽, 夜則行陰 行陽則寤, 行陰則寐 陽氣虛, 陰氣盛, 則目瞑, 故多眠, 乃邪傳於陰而不在陽也 昏昏閉目者, 陰自闔也 默 52

53 默不言者, 陰至靜也 太陽病十餘日, 脈浮細, 嗜臥者, 外已解, 神將複也 設胸滿脅痛, 鼻乾, 不得汗, 嗜眠者, 風熱內攻, 不干乎表, 故熱氣伏於裡, 則喜睡 不得汗者, 小柴胡湯 脈浮者, 羌活沖和湯, 冬用麻黃湯 少陰病, 但欲寐, 尺寸俱沉細者, 四逆湯 少陰病, 欲吐不吐, 欲嘔不嘔, 心煩多寐, 五六日, 自利而渴, 小便白者, 四逆湯 ; 若複煩熱不得臥者, 不治 三陽合病, 欲眠, 目合則汗, 譫語者, 則有熱也, 小柴胡湯 其胃熱者, 亦臥也, 犀角解毒湯 風溫 狐惑亦有此証, 開在後條 狐惑 狐惑者, 猶豫不決, 進退之義也 有濕, 皆蟲証 腹中有熱, 食入無多, 腸胃空虛, 三蟲求食而食人五臟 其候四肢沉重, 惡聞食氣, 默默欲眠, 目閉, 舌白齒晦, 面目間赤 白 黑色變易無常 蟲食下部為狐, 下唇有瘡, 其咽乾 蟲食臟為惑, 其聲啞 二者通用黃連犀角地黃東加桃仁, 越人望而畏之 厥陰消渴, 氣上沖心, 飢不欲食, 食即吐蛔 既曰胃寒, 複有消渴 蓋熱在上焦, 而中下焦則但寒而無熱 又有大便實証, 並用理中東加大黃, 蜜少許, 微利之 百合 百合者, 百脈一宗, 舉皆受病, 所謂無複經絡傳次也 大病虛勞之後, 臟腑不平, 變成此証 似寒無寒, 似熱無熱, 欲食不食, 欲坐不坐, 欲行不行, 口苦便赤, 藥入即吐利, 其脈微數, 每尿則頭痛者, 六十日愈 ; 不頭痛, 但淅然惡寒者, 四十日愈 若尿快然, 頭眩者, 二十日愈 俱用百合知母地黃湯也 蛔厥 蛔厥者, 厥陰病患素有寒, 妄發其汗, 或汗後身熱, 又複汗之, 以致胃 中虛冷, 飢不能食, 食即吐蛔, 乍靜乍煩, 蛔或上或止 蛔聞食即出也, 治法在前 傷風見寒傷寒見風 熱盛而煩, 手足自溫, 脈浮而緊, 此傷風見寒也 不煩少熱, 四肢微厥, 脈浮而緩, 此傷寒見風也 二者為榮衛俱病, 法雖用大青龍湯, 此湯峻險, 不可輕用, 須風寒俱盛, 又加煩躁, 方可與之, 不若羌活沖和湯為神藥也 者, 先太陽中風, 重感於寒, 無汗為剛痙 ; 中風, 重感於濕, 有汗為柔痙 俱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 惡寒, 頭面赤, 目脈赤, 獨頭搖, 卒口噤, 背反張, 手足攣搐, 皆痙病也 傷風頭痛, 常自汗出而嘔, 若汗之, 必發 53

54 痙 大發濕家汗, 亦作痙 新瘥血虛, 汗出當風, 亦成痙 若脈沉而遲, 或緊, 或散於指外者, 皆死証也 有汗, 加減沖和湯 ; 無汗者, 羌活沖和 湯 ; 口噤切牙者, 大承氣湯下之 螈 螈者, 則急而縮, 則緩而伸 熱則生風, 風主乎動, 故筋脈相引而伸 縮 傷寒至此証, 可謂死矣, 能以去風滌熱之劑, 間有生者, 是其幸也 治法病同 風溫 風溫, 尺寸俱浮, 素傷於風, 因時傷熱, 風與熱搏, 即為風溫 其外証四肢不收, 身熱自汗, 頭疼喘息, 發渴昏睡, 或體重不仁 慎不可汗, 汗之則譫語躁擾, 目亂無睛光, 病在少陰 厥陰二經, 葳蕤湯 小柴胡選用 未醒者, 柴胡桂枝湯 發汗複身灼熱, 知母葛根湯 ; 渴者, 栝蔞根湯 脈浮身重, 防己湯 誤汗風溫, 防己黃耆湯也 濕溫 濕溫, 寸濡而弱, 尺小而急, 素傷於濕, 因時中暑, 濕與熱搏, 即為濕溫 其狀胸腹滿, 目痛, 壯熱妄言, 自汗, 兩脛疼, 倦怠惡寒 若發其汗, 使人不能言, 耳聾, 不知痛處, 其身青, 面色變, 是醫殺人耳 濕溫在太陰, 蒼朮白虎東加桂 濕氣勝, 一身盡痛, 發熱身黃, 小便不利, 大便盡快, 五苓散加茵陳 臟虛自利, 附子理中湯也 風濕中濕 風濕, 脈沉, 先傷濕而後傷風也 其証肢體腫痛, 不能轉側, 額上微汗, 惡寒不欲去衣, 大便難, 小便利, 熱至日晡而劇, 治法但微解肌 若正發汗, 則風去濕在, 非徒無益, 而又害之, 羌活沖和湯 咽渴, 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外不熱, 內不渴, 小便利, 朮附湯 緩弱昏迷, 腹滿身重, 自汗失音, 下利不禁, 白虎東加白朮, 去甘草 身腫痛, 微喘惡風, 杏仁湯 熱而煩渴者, 小柴胡加天花粉 若誤下之, 小便必不利, 五苓散 中濕, 小便不利, 一身盡痛, 身黃, 大便快, 茵陳五苓散 大小便俱利, 無黃者, 朮附湯 身痛鼻塞, 小建中東加黃芩也 溫毒中 溫毒者, 冬月感寒毒異氣, 至春始發也 表証未罷, 毒瓦斯未散, 故有發斑之候 心下煩悶, 嘔吐咳嗽, 後必下利, 寸脈洪數, 尺脈實大, 為病則重, 以陽氣盛故耳, 通用玄參升麻湯也 中暑, 脈虛而伏, 身熱面垢, 自汗煩躁, 大渴毛聳, 背惡寒, 昏倦身不痛, 與傷寒諸証大不同矣 內 54

太陽病中篇 18 太陽病, 項背強几几, 無汗惡風, 葛根湯主之 19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20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21 太陽病, 桂枝證, 醫反下之, 利遂不止,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22 太陽病, 頭痛發熱, 身疼腰

太陽病中篇 18 太陽病, 項背強几几, 無汗惡風, 葛根湯主之 19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20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21 太陽病, 桂枝證, 醫反下之, 利遂不止,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22 太陽病, 頭痛發熱, 身疼腰 傷寒論解說條文 太陽病上篇 1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 而惡寒 2 太陽病, 發熱汗出, 惡風, 脈緩者, 名為中風 3 太陽病, 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 必惡寒, 體痛, 嘔逆, 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傷寒 4 太陽中風, 脈陽浮而陰弱,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爾熱, 鼻鳴, 乾嘔者, 桂枝湯主之 5 太陽病, 頭痛發熱, 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主之 6 太陽病, 項背強几几, 反汗出,

More information

上熱下寒證 結火逆證 欲愈辨證 太陽病類似證 附備考原文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陽明病綱要 陽明病本證 陽明病兼變證 陽明病辨證 附 : 備考原文 辨少陽病脈證

上熱下寒證 結火逆證 欲愈辨證 太陽病類似證 附備考原文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陽明病綱要 陽明病本證 陽明病兼變證 陽明病辨證 附 : 備考原文 辨少陽病脈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内容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1... 4 太陽病綱要... 4 太陽病本證... 4 中風表虛證... 5 傷寒表實證... 5 表鬱輕證... 6 太陽病兼變證... 7 變證治則... 7 辨虛實... 7 辨寒熱真假... 7 辨汗下先後... 7 熱證... 7 虛寒證... 8 陰陽兩虛證... 8 蓄水證... 9 蓄血證... 9 結胸證... 9 臟結證... 10

More information

Introducton Reference Book Defniton of Classic Formulas About Shang Han Lun Case Studies Test Case

Introducton Reference Book Defniton of Classic Formulas About Shang Han Lun Case Studies Test Case Understand TCM Classic Formulas by Case Studies Chao-Cheng Yeh, Ph.D., L.Ac. 2017/10/28 Introducton Reference Book Defniton of Classic Formulas About Shang Han Lun Case Studies Test Case Reference Book

More information

亡陽 腸垢溏 發黃 發狂 發斑 筋惕肉 風溫 濕溫 風濕 中濕 溫病熱病 陽毒 陰毒 發汗 戰振栗 合病 並

亡陽 腸垢溏 發黃 發狂 發斑 筋惕肉 風溫 濕溫 風濕 中濕 溫病熱病 陽毒 陰毒 發汗 戰振栗 合病 並 傷寒捷訣 内容 傷寒捷訣... 1 序... 5 總論... 5 傷寒總訣治法... 6 太陽經傷寒... 6 太陽經傷風... 6 陽明經分在經在腑... 7 陽明經經病... 7 陽明經腑病... 7 少陽經主中宜和解... 8 三陰經分傳經直中... 8 太陰經傳經熱症... 8 太陰經直中寒症... 8 少陰經傳熱症... 8 少陰經直中寒症... 9 厥陰經傳經熱症... 9 厥陰經直中寒症...

More information

煩熱 虛煩 煩躁 懊 舌上苔 衄血 噦 咳 喘 嘔吐 悸 渴 振 戰栗 四逆 厥 鄭聲 譫語..

煩熱 虛煩 煩躁 懊 舌上苔 衄血 噦 咳 喘 嘔吐 悸 渴 振 戰栗 四逆 厥 鄭聲 譫語.. 傷寒明理論 金. 成無己著 内容 傷寒明理論... 1 序... 4 發熱... 4 惡寒... 5 惡風... 5 寒熱... 6 潮熱... 6 自汗... 7 盜汗... 7 頭汗... 7 手足汗... 8 無汗... 8 頭痛... 9 項強... 9 頭眩... 10 胸脅滿... 10 心下滿... 10 腹滿... 11 少腹滿... 12 1 煩熱... 12 虛煩... 12 煩躁...

More information

傷寒論宋本條文

傷寒論宋本條文 76 發汗後, 水藥不得入口, 爲逆 ; 若更發汗, 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復顛倒, 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 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 若嘔者, 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 擘香豉四合, 綿裹 右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梔子得二升半, 內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爲二服, 溫進一服 得吐者, 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 擘甘草二兩,

More information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短期課程 中醫概論 李宗恩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 倪海廈人級叢書 金匱要略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 ( 去皮 ), 甘草二兩 ( 炙 ), 大棗十二枚 ( 劈 ),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 切 ), 膠飴一升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內膠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一一一 : 傷寒, 陽脈濇,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 小建中湯 不差者,

More information

第六編(附件2)_藥品明細表_107年

第六編(附件2)_藥品明細表_107年 附件五中藥用藥品項表 ( 複方 ) 通則 : 本表係一 七年一月份之給付品項, 如有異動, 以保險人最新公告為主 藥品代碼 中文名稱 A002564 勝昌 白虎加人參湯濃縮散 A002575 勝昌 葛根湯濃縮顆粒 A002576 勝昌 五苓散濃縮顆粒 A002578 勝昌 小承氣湯濃縮散 A002895 勝昌 葛根湯濃縮錠 A002897 勝昌 桂枝湯濃縮錠 A002898 勝昌 清咽利膈湯濃縮顆粒

More information

A 復旦 清胃散濃縮散 濃縮散劑 復旦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 清熱瀉火之 清胃散 A 復旦 濃縮銀翹散 濃縮粉劑 復旦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復興廠 表裡之劑 銀翹散 A 復旦 濃縮安中散 濃縮粉劑 復

A 復旦 清胃散濃縮散 濃縮散劑 復旦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 清熱瀉火之 清胃散 A 復旦 濃縮銀翹散 濃縮粉劑 復旦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復興廠 表裡之劑 銀翹散 A 復旦 濃縮安中散 濃縮粉劑 復 藥品代碼 中文名稱 劑型 製造廠名稱 效能名稱 基準方名 發證日期 有效期間 收載日 不再收載日 備註 A028196 科達 龍膽瀉肝湯濃縮散 濃縮散劑 科達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清熱瀉火之 龍膽瀉肝湯 19970624 20140703 20160801 註銷 A057094 信宏 女科柏子仁丸濃縮細粒 濃縮顆粒劑 信宏科技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經產之劑 女科柏子仁 20130806 20180806 20160801

More information

60 張仲景經方用藥一味差異影響治病範疇之研究 第 5 版教材 傷寒論講義 及 金匱要略講義 中所編列之條文為主, 探討其方劑間僅相差一味藥之異的處方內涵與思維, 茲闡論如下以為 讀經典做臨床 之資耳 材料與方法 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採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於 2004/03/01 由李培生主編, 劉渡

60 張仲景經方用藥一味差異影響治病範疇之研究 第 5 版教材 傷寒論講義 及 金匱要略講義 中所編列之條文為主, 探討其方劑間僅相差一味藥之異的處方內涵與思維, 茲闡論如下以為 讀經典做臨床 之資耳 材料與方法 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採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於 2004/03/01 由李培生主編, 劉渡 J Chin Med 25(1): 59-72, 2014 DOI: 10.3966/101764462014062501004 59 張仲景經方用藥一味差異影響治病範疇之研究 1, *,# 2,# 1,3 1,3 4 4 2,4,5, * 1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系, 高雄, 台灣 2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 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 台南, 台灣 3 長庚大學中醫系, 桃園, 台灣 4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Shanghanlun傷寒論_zhaokaimei_total.docx

Microsoft Word - Shanghanlun傷寒論_zhaokaimei_total.docx 1 Shanghanlun 傷寒論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hinese sources: - Ming 明 edition by Zhao Kaimei 趙開美, from 仲景全書 - Song 宋 edition by Cheng Wuji 成無己, - Jin 晉 edition by Wang Shuhe 王叔和. Proofed and corrected by

More information

辨可發汗病脈証並治法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二 序 夫前聖有作, 後必有繼而述之者, 則

辨可發汗病脈証並治法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二 序 夫前聖有作, 後必有繼而述之者, 則 注解傷寒論 金. 成無己 内容 注解傷寒論... 1 序... 2 傷寒卒病論集... 2 序... 3 注解傷寒論卷一... 3 辨脈法第一... 3 平脈法第二... 10 傷寒例第三... 19 辨濕脈証第四... 26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上第亓... 28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第六... 33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第七... 50 辨陽明病脈証並治法第八... 61 辨尐陽病脈証並治法第九...

More information

傷寒論痞證的研究

傷寒論痞證的研究 傷寒論痞證剖析 陳榮洲中國醫藥大學 傷寒論痞證 五個瀉心湯方 半夏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 生薑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依醫宗金鑒條文歸類編次 黃連湯方 五苓散方 旋覆代赭石湯方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近代學者研究 臨床研究文章發表 多以傷寒論痞證為胃腸疾病 其中, 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均列有半夏瀉心湯痞證條文, 近代學者之注解, 均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半夏瀉心湯條文之病因病機混同一說 韓春生 符思等學者

More information

kpc-e6-f-r.xls

kpc-e6-f-r.xls 1400 Ai Fu Nuan Gong Wan 艾附暖宮丸 39.60 77.22 26.50 1340 An Zhong San 安 中 散 17.60 34.32 15.50 36.50 14.26 0110A Ba Wei Dai Xia Fang 八味帶下方 21.46 41.84 17.50 42.50 16.26 0110B Ba Wei Dai Xia Fang (w/o Da Huang)

More information

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說明 A """ 明通 "" 麻杏甘石湯濃縮 A """ 明通 "" 麻杏甘石湯濃縮 " " A """ 明通 "" 代赭旋覆湯濃縮 A """ 明通 "" 代赭旋覆湯濃縮 " " A 明通 人參養榮湯濃縮

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說明 A  明通  麻杏甘石湯濃縮 A  明通  麻杏甘石湯濃縮   A  明通  代赭旋覆湯濃縮 A  明通  代赭旋覆湯濃縮   A 明通 人參養榮湯濃縮 附件五中藥用藥品項表 ( 複方 ) 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 修正規定 -(105/01) 現行規定 -(104/01) 說明 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說明 A002564 勝昌 白虎加人參湯濃 A002564 勝昌 白虎加人參湯濃 縮 縮 A002575 勝昌 葛根湯濃縮顆 A002575 勝昌 葛根湯濃縮顆 A002576 勝昌 五苓濃縮顆 A002576 勝昌 五苓濃縮顆 A002578 勝昌

More information

[8-3] : 危亦林得效方, 曰, 四時瘟疫, 當用香 蘇散. [8-4] : 龔信醫鑑, 曰, 傷寒頭痛, 身疼, 不分表 裏證, 當用藿香正氣散. 第 8 章少陰人腎受熱表熱病論 [8-1] : 張仲景傷寒論, 曰, 發熱, 惡寒, 脈浮者, 屬表, 卽太陽證也. [8-2] : 太陽傷風,

[8-3] : 危亦林得效方, 曰, 四時瘟疫, 當用香 蘇散. [8-4] : 龔信醫鑑, 曰, 傷寒頭痛, 身疼, 不分表 裏證, 當用藿香正氣散. 第 8 章少陰人腎受熱表熱病論 [8-1] : 張仲景傷寒論, 曰, 發熱, 惡寒, 脈浮者, 屬表, 卽太陽證也. [8-2] : 太陽傷風, Abstract [8-3] : 危亦林得效方, 曰, 四時瘟疫, 當用香 蘇散. [8-4] : 龔信醫鑑, 曰, 傷寒頭痛, 身疼, 不分表 裏證, 當用藿香正氣散. 第 8 章少陰人腎受熱表熱病論 [8-1] : 張仲景傷寒論, 曰, 發熱, 惡寒, 脈浮者, 屬表, 卽太陽證也. [8-2] : 太陽傷風, 脈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 熱自 發, 陰弱者, 汗自出,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發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陽明 經之標 中三氣 燥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故也 太陰 脾與胃為表裏 標 主外 陽明 陽明經證解 以下承接上太陽經 太陽之寒邪未盡, 勢必傳于陽明, 則治陽明, 必兼治太陽, 若全不見太陽之經症 腑症病情, 獨見陽明之經症 腑症, 則專治陽明, 方為合法 當知寒邪走入燥地, 即從燥而化為燥邪,

陽明 經之標 中三氣 燥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故也 太陰 脾與胃為表裏 標 主外 陽明 陽明經證解 以下承接上太陽經 太陽之寒邪未盡, 勢必傳于陽明, 則治陽明, 必兼治太陽, 若全不見太陽之經症 腑症病情, 獨見陽明之經症 腑症, 則專治陽明, 方為合法 當知寒邪走入燥地, 即從燥而化為燥邪, 太陽 寒 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故也 經之標 中三氣 少陰 腎與膀胱為表裏 標 主外 太陽 太陽經證解 傷風症 傷寒症 兩感症 脈浮 頭項強痛 惡寒, 發熱是也 情形 兼自汗而惡風者, 則為傷風症, 是太陽之衛分為風邪所傷也, 主以桂枝湯, 協和營衛, 驅風邪外出, 淺一層立法也, 服此方而若解則病癒 此刻節令之氣寒, 客風亦寒, 故曰風寒 寒氣即是風氣, 風氣即是寒氣 仲景以風寒冠首, 一示厥陰迴圈之意,

More information

A 勝昌 補陽還五湯濃縮散 A """ 仙豐 "" 黃耆五物湯濃縮散 " A """ 仙豐 "" 補陽還五湯濃縮散 " A 勝昌 槐花散濃縮散 A """ 仙豐 "" 生化湯濃縮散 " A 天明 身痛逐瘀湯濃縮細粒 A03577

A 勝昌 補陽還五湯濃縮散 A  仙豐  黃耆五物湯濃縮散  A  仙豐  補陽還五湯濃縮散  A 勝昌 槐花散濃縮散 A  仙豐  生化湯濃縮散  A 天明 身痛逐瘀湯濃縮細粒 A03577 附件五中藥用藥品項表 ( 複方 ) 修正 藥品代碼 修正規定 -(104/01/01) A035498 莊松榮 丹七散濃縮細粒( 複方丹參片 ) A035512 """ 仙豐 "" 蠲痺湯濃縮散 " A035513 """ 仙豐 "" 三痺湯濃縮散 " A035522 養生堂 麥門冬湯濃縮顆粒 A035523 養生堂 清燥救肺湯濃縮顆粒 A035525 養生堂 清肺湯濃縮顆粒 A035526 養生堂

More information

烊化 (A) 22 對川烏 草烏 附子等一些有毒烈性質的藥物宜?(A) 先煎 (B) 後下 (C) 包煎 (D) 另煎 (E) 烊化 (A) 23 宜打碎先煎?(A) 代赭石 (B) 車前子 (C) 人參 (D) 阿膠 (E) 薄荷 (D) 24 宜烊化?(A) 代赭石 (B) 車前子 (C) 人參

烊化 (A) 22 對川烏 草烏 附子等一些有毒烈性質的藥物宜?(A) 先煎 (B) 後下 (C) 包煎 (D) 另煎 (E) 烊化 (A) 23 宜打碎先煎?(A) 代赭石 (B) 車前子 (C) 人參 (D) 阿膠 (E) 薄荷 (D) 24 宜烊化?(A) 代赭石 (B) 車前子 (C) 人參 (C) (B) (E) (C) (E) (E) (B) (A) (B) 方劑學 125 題 1 醫方集解 的作者是?(A) 吳儀洛 (B) 張仲景 (C) 汪昂 (D) 陳修園 (E) 張秉成 2 著 備急千金要方 一書的醫家是?(A) 葛洪 (B) 孫思邈 (C) 張仲景 (D) 吳昆 (E) 張景岳 3 不屬於 八法 的是?(A) 下 和 (B) 消 補 (C) 溫 清 (D) 汗 吐 (E)

More information

療禁忌 表實表虛裏虛表裏俱虛禁攻下禁大汗禁火攻 濕家, 身煩疼, 可與麻黃加朮湯, 發其汗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者一身盡疼, 發熱, 日晡所劇者, 名 風濕 此傷於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風濕, 脈浮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耆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療禁忌 表實表虛裏虛表裏俱虛禁攻下禁大汗禁火攻 濕家, 身煩疼, 可與麻黃加朮湯, 發其汗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者一身盡疼, 發熱, 日晡所劇者, 名 風濕 此傷於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風濕, 脈浮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耆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金匱要略表解 痙濕暍脈并第二 痙 痙 成因狀脈象法 太陽, 發汗太多, 因致痙 夫風, 下之則痙, 復發汗, 必拘急 瘡家, 雖身疼痛, 不可發汗, 汗出則痙 者, 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 惡寒, 時頭熱, 面赤目赤, 獨頭動搖,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痙也 剛痙柔痙太陽,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曰剛痙 之分太陽, 發熱汗出, 而不惡寒, 名曰柔痙 夫痙脈, 按之緊如弦, 直上下行 脈經云 :

More information

SHL_Shaoyin

SHL_Shaoyin SHAOYIN 1 SHAOYIN 281 Quand le Shaoyin fait les maladies, le pouls est imperceptible et 7in (ténu, wei xi 微細 ) et on désire dormir (somnolence). 少陰之為病, 脈微細, 但欲寐也 shǎo yīn zhī wèi bìng,mài wēi xì,dàn yù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A169C1BFB871A16AA4A4C2E5AF66B27ABEC FA4A4C2E5A57EB750AF66AF66BEF7C160BDD75F E30332E BACDBAE65BCD2A6A15D>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A169C1BFB871A16AA4A4C2E5AF66B27ABEC FA4A4C2E5A57EB750AF66AF66BEF7C160BDD75F E30332E BACDBAE65BCD2A6A15D> 中醫病理學 中醫外感病病機總論 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蔡嘉一 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 1 曾經看過中醫的, 或是使用過健保中醫門診, 不管是吃中藥或是使用針灸 中醫傷科等醫療方式經驗的請舉手? 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 2 大家好!- 我的簡介 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醫學博士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台灣中醫病理學醫學會秘書長

More information

頁次 :8-2 9 依 傷寒論 所述, 大承氣湯證之使用, 下列何者不適宜? 陽明病,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陽明病, 發熱, 汗多者, 急下之 陽明病, 譫語, 發潮熱, 脈滑而疾者 陽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10 依 傷寒論, 為何陽明病有得之一日, 不發熱而惡寒者, 下列

頁次 :8-2 9 依 傷寒論 所述, 大承氣湯證之使用, 下列何者不適宜? 陽明病,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陽明病, 發熱, 汗多者, 急下之 陽明病, 譫語, 發潮熱, 脈滑而疾者 陽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10 依 傷寒論, 為何陽明病有得之一日, 不發熱而惡寒者, 下列 105 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中醫師考試分階段考試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 105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法醫師 語言治療師 聽力師 牙體技術師考試試題 代號 :1102 頁次 :8-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30 分座號 : 注意

More information

欬嗽上氣 奔豚氣病脈并第八 奔豚氣病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并第九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并第十 腹滿 寒疝 宿食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并第十二 驚悸 吐衄.

欬嗽上氣 奔豚氣病脈并第八 奔豚氣病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并第九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并第十 腹滿 寒疝 宿食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并第十二 驚悸 吐衄. 金匱要略表解 内容 金匱要略表解... 1 痙濕暍病脈并第二... 3 痙病... 3 濕病... 4 暍病... 5 百合病狐惑陰陽毒病脈并第三... 5 百合病... 5 狐惑病... 6 陰陽毒... 6 瘧病脈并第四... 7 瘧病... 7 中風歷節病脈并第五... 7 中風... 7 歷節病... 7 血痹虛勞病脈第六... 8 血痺... 8 虛勞病... 8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第七...

More information

<AAABC0C9BEE3B27AAAED2E786C73>

<AAABC0C9BEE3B27AAAED2E786C73> 1 8A00003015 千年健 100g 100 g bot 2 8A00003018 山葡萄 100g 100 g bot 3 8A00003019 三七 100g 100 g bot 4 8A00004017 五倍子 100g 100 g bot 5 8A00004023 太子參 100G 100 g bot 6 8A00006007 地榆 ( 黑 ) 100g 100 g bot 7 8A00006011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感冒治症簡易圖表 ( 一 ) 發燒 腸胃型感冒上吐下瀉 有汗 無汗 女子經期感冒或忽冷忽熱 + 噁心想吐 咳嗽無咳嗽咳嗽無咳嗽 口渴黃痰黃鼻涕 怕冷口不渴白痰白鼻涕 怕冷口渴 怕冷口不渴 怕冷口渴黃痰黃鼻涕 怕冷口不渴白痰白鼻涕 怕冷口渴 怕冷口不渴 五苓散 麻杏甘石湯 桂枝湯 + 厚朴 + 杏仁 桂枝湯 + 葛根 桂枝湯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葛根湯 麻黃湯 小柴胡湯 感冒治症簡易圖表 ( 二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a?ae??c—… a??a?’ e??c?? a’3a—?, a°£a–? .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1.a?ae??c—… a??a?’  e??c??  a’3a—?, a°£a–? .ppt 傷寒論太陽病 1. 廖桂聲中西醫師 2. 台北市仁愛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102.03.31 pm:1-5 廖桂聲中醫診所 廖桂聲醫師製 太陽篇 01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性質陽病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表證 ( 經證 - 膀胱經 )) 三陽之表, 受邪而可寒可熱 ( 寒 / 中風, 傷寒熱 / 溫病, 風溫 ) 表虛 表實 偏熱 表郁輕症 表虛變症 中風 傷寒 溫病

More information

龜鹿二仙膏 補火丸 唐鄭相國方 二至丸 扶桑丸 參苓白朮散 炒香散 玉屏風散 四君子湯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補肺

龜鹿二仙膏 補火丸 唐鄭相國方 二至丸 扶桑丸 參苓白朮散 炒香散 玉屏風散 四君子湯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補肺 醫方集解 清汪昂 内容 醫方集解... 1 自序... 19 凡例... 20 醫方集解補養之劑第一... 21 六味地黃丸... 22 七寶美髯丹... 24 還少丹... 24 黑地黃丸... 25 虎潛丸... 25 天真丸... 25 三才封髓丹... 26 大造丸... 26 補天丸... 26 人參固本丸... 27 參乳丸... 27 天王補心丹... 27 孔聖枕中丹... 28 大補陰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Microsoft Word 103 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醫師中醫師考試分階段考試 中醫師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 103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法醫師 語言治療師 聽力師 牙體技術師考試試題 代號 :4105 頁次 :6-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中醫師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30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EDBAA4BB4F6AA76C0F8A7B3AE57A447A451A44BB667A5A8B2D3AD4DAF66AC72B750AC56AF66A8D2B3F8A7692DA5BBA4E52E646F63>

<4D F736F F D20AEDBAA4BB4F6AA76C0F8A7B3AE57A447A451A44BB667A5A8B2D3AD4DAF66AC72B750AC56AF66A8D2B3F8A7692DA5BBA4E52E646F63> 桂枝湯治療妊娠二十八週巨細胞病毒感染病例報告 廖祥琳 a 陳建霖 b 許堯欽 c 羅綸謙 d 楊中賢 a a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b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院區中醫科 c 奇美醫院中醫部, d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 中文摘要 妊娠 週的 歲女性患者, 於 00 年 月 1 日因反覆高燒不退診斷為肺炎而入院 入院後先以廣效性抗生素治療 天, 但高燒仍反覆發作, 抽血檢查發現為巨細胞病毒感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武將傷寒論注合集 ( 至少陰一半 ) 生 / 病理學結合部分為紅字 20141118 孫宗鼎 開傷寒之方, 貴在藥理 歸經 辨証 脈理, 時想仲景開方藥物以不超 10 味藥 有時忖之, 未達其意, 慚愧, 故下方以一個處方加減, 方是仲景之意 昔日跟傷寒老師學習, 有言日后可能已無前人之德也, 甚表認同 誤治之法, 層出不窮, 我輩亦將淪陷矣 不知要增若干業障, 我亦要警惕之 假借仲景之名, 行非仲景之法,

More information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証治第十九 金匱要略方論卷下 卷下婦人妊娠病脈証並治第二十 卷下婦人產後病脈証治第二十一 卷下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雜療方第二十三 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 果實菜谷禁忌並治第二十五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証治第十九 金匱要略方論卷下 卷下婦人妊娠病脈証並治第二十 卷下婦人產後病脈証治第二十一 卷下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雜療方第二十三 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 果實菜谷禁忌並治第二十五 金匱要略方論 漢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1 漢張仲景...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証第一... 2 痙濕病脈証第二... 3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証治第三... 6 瘧病脈証並治第四... 8 中風歷節病脈証並治第五... 9 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第六... 1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証治第七... 13 奔豚氣病脈証治第八... 15 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証治第九... 16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証治第十...

More information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基 于 多 层 次 复 杂 概 念 网 络 生 成 方 法 的 Sunshine * 图 发 现 伤 寒 论 小 便 相 关 方 证 知 识 1 1 1 1 1 2 (1.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广 州 510405;2. 燕 山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秦 皇 岛 066004) 摘 要 Sunshine 39 Sunshine - Sunshine 44

More information

SHL_Jueyin

SHL_Jueyin JUEYIN 1 JUEYIN 326 Quand le Jueyin cause la maladie, il y a diabète (xiao ke 消渴 ), remontée des souf;les qui viennent heurter le Cœur, douleur et chaleur dans le Cœur, faim sans désir de manger et quand

More information

幈 幈 讝 1) 讝 ( 섬 ) 병에걸리거나꿈속에서헛소리를하는것이다. 한편, 譫은병에걸려서헛소리를하는것으로, 2 글자는다르지만뜻은같다. 따라서이를譫으로번역하였다. 2) 䭇 ( 열 ) 噎 ( 일, 목매임 ) 의異體字이다. 氣結이食道를막아서음식물을삼키기힘든證이다. 3) 謦 ( 경 ) 說文解字 言部 에서는 기침이다 고하였다. 4) 啘 ( 완 ) 乾嘔를말한다.

More information

經方治療疑難病症體悟 熊興江1 何慶勇2 湯艷莉2 指導:王階1 (1

經方治療疑難病症體悟 熊興江1  何慶勇2  湯艷莉2  指導:王階1 (1 經方治療疑難病症體悟熊興江 1 何慶勇 2 湯艷莉 2 指導 : 王階 1 (1.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北京 100053; 2. 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 100029) 摘要 在方証對應原則指導下, 運用四逆散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潰瘍, 桂枝加白朮附子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桃核承氣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混合痔, 發現不拘泥於現代醫學病名診斷, 有是証則用是方, 無不效如桴鼓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方劑學的目的 一 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關係二 研究方劑配伍規律三 研究方劑的臨床運用特點 治法 治法, 是在辨清證候, 審明病因病機之後, 有針對性地指導着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 常言 方以藥成, 方從法出, 法隨證立 若然治法與辨證不符, 組方與治法脫節, 必然治療無效, 甚至反使病情惡化 因此

方劑學的目的 一 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關係二 研究方劑配伍規律三 研究方劑的臨床運用特點 治法 治法, 是在辨清證候, 審明病因病機之後, 有針對性地指導着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 常言 方以藥成, 方從法出, 法隨證立 若然治法與辨證不符, 組方與治法脫節, 必然治療無效, 甚至反使病情惡化 因此 方劑學 掌握 (***): 1 方劑學的目的 2 治法 熟識 (**): 一 組方原則 了解 (*): 一 麻黃湯二 銀翹散三 當歸補血湯四 白虎湯 1 方劑學的目的 一 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關係二 研究方劑配伍規律三 研究方劑的臨床運用特點 治法 治法, 是在辨清證候, 審明病因病機之後, 有針對性地指導着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 常言 方以藥成, 方從法出, 法隨證立 若然治法與辨證不符, 組方與治法脫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麻黃湯 腰痛骨節疼痛.doc

Microsoft Word - 麻黃湯 腰痛骨節疼痛.doc 麻黃湯腰痛骨節疼痛 主講者 : 廖桂聲中西醫師廖桂聲中醫診所 www.lkscmc.com.tw ( 傷寒論 -36) 太陽病. 頭痛. 發熱. 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 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 傷寒論 -37) 太陽與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者. 不可下. 宜麻黃湯. ( 傷寒論 -38) 太陽病. 十日已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 外已解也. 設胸滿脅痛者. 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者. 與麻黃湯.

More information

告 連建閔獸醫三陳亭竹醫學二魏鈺潔醫學二黃飛揚醫學二何逸雲物理二李文馨人類二盧冠中人類二姜浩華生科二賴婕縈護理一 目錄 2 台大傳醫社中醫經典文獻及學理研究讀書會成果報告 緣起 為了增強台大傳統醫學研究社之學術性, 讓幹部及社員以討論為主 文獻為輔, 藉由閱讀如黃帝內經 傷寒論 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典籍, 培植 社員及幹部中醫藥及中華傳統文化之內涵, 傳醫社第三十六屆的社長連建閔在和幹部們多次的討論 籌畫下,

More information

概不選錄 仲景傷寒 論前人印定眼目 自陳無擇而外 鮮所發明 陶節庵雖著傷寒六書 參吅後賢之治法 盡更仲景之方名 究朩嘗有片言隻字 發揮仲景一證一方者 又變前法 不復分經論治仲景之書 奧渺難窮 節庵之書 顯淺易讀 世人奉為蓍蔡 故識見愈卑猥也近世如方中行?嘉言 程郊倩輩 各注傷寒論辨 雖有偏駁 朩能盡

概不選錄 仲景傷寒 論前人印定眼目 自陳無擇而外 鮮所發明 陶節庵雖著傷寒六書 參吅後賢之治法 盡更仲景之方名 究朩嘗有片言隻字 發揮仲景一證一方者 又變前法 不復分經論治仲景之書 奧渺難窮 節庵之書 顯淺易讀 世人奉為蓍蔡 故識見愈卑猥也近世如方中行?嘉言 程郊倩輩 各注傷寒論辨 雖有偏駁 朩能盡 醫方集解 清 汪昂 自序 孔子曰 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已 夫仁為心性之學 尚不可以無方 況於百家眾藝 可以無方而能善此乎 諸藝之中 醫為尤重 以其為人之司命 而聖人之所以必慎者也竊嘗思之 凡病必有症 症者 証也 有斯病必 形斯候者也証必有脈 脈者 臟腑經絡 寒熱虛實所由分也有與証相符者 有與証不相符者 必參驗之 而後 可施治者也 察脈辨証 而方立焉方者 一定不可易之名有是病者 必为是藥 非可移游彼此

More information

7 付, 每日 1 次水煎外洗 2013 年 11 月 19 日二診 : 訴用藥後外陰 肛周潰瘍好轉, 口腔內潰瘍均在愈合期, 睡眠可, 胃脹好轉, 大便稍成形,1-2 次 / 天, 小便調 仍有頭暈 疲乏 咽乾的情況, 症狀較前減輕 舌淡紅, 苔薄白, 稍膩, 脈細弦 守上方, 加石斛 15g,

7 付, 每日 1 次水煎外洗 2013 年 11 月 19 日二診 : 訴用藥後外陰 肛周潰瘍好轉, 口腔內潰瘍均在愈合期, 睡眠可, 胃脹好轉, 大便稍成形,1-2 次 / 天, 小便調 仍有頭暈 疲乏 咽乾的情況, 症狀較前減輕 舌淡紅, 苔薄白, 稍膩, 脈細弦 守上方, 加石斛 15g, 周世印教授臨證經方應用經驗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Zhou Shiyin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lassical formulae 王雪梅 * 指導 : 周世印 WANG Xuemei, ZHOU Shiyin ( 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 ) Email: xuemeiwxm@163.com 13838003979 周世印 (1936-),

More information

胃脘痛辨證論治 201 腸, 傳導糟粕於大腸 從生理的角度, 通降是胃最根本的生理特點 (3) 從病理上 - 許多原因均可導致胃脘疼痛, 如寒邪客胃, 則氣機受阻, 收引而痛 ; 暴飲多食, 則食穀停滯, 不通而痛 ; 肝氣鬱滯, 則橫逆犯胃而痛 ; 若素嗜辛辣, 則損胃陰, 使胃失濡潤而痛 ; 偏

胃脘痛辨證論治 201 腸, 傳導糟粕於大腸 從生理的角度, 通降是胃最根本的生理特點 (3) 從病理上 - 許多原因均可導致胃脘疼痛, 如寒邪客胃, 則氣機受阻, 收引而痛 ; 暴飲多食, 則食穀停滯, 不通而痛 ; 肝氣鬱滯, 則橫逆犯胃而痛 ; 若素嗜辛辣, 則損胃陰, 使胃失濡潤而痛 ; 偏 200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2007:13(3) 胃脘痛辨證論治 江裕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 摘要 胃脘痛又稱胃痛, 係以胃脘部 ( 心窩處 ) 經常發生疼痛為主要症狀 肝主情志, 與壓力息息相關, 故 肝氣犯胃 是胃脘痛最常見的病機, 情緒因素是導致胃脘痛的主要病因之一, 放鬆 減壓 精神調攝很重要 脊椎筋骨錯縫, 亦可能導致胃脘痛, 故平時鍛鍊身體筋骨, 俾利骨架的自然平衡發展, 亦不容忽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102 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醫師中醫師考試分試考試 中醫師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 特種考試聽力師 牙體技術人員考試 102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法醫師 語言治療師 聽力師 牙體技術師考試試題 代號 :4103 頁次 :6-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中醫師 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More information

藥方 藥方 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二十二痼冷門 痼冷門 敘論 敘論 敘論 脈候 治法 治法 治法 藥方 藥方 藥方 古今

藥方 藥方 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二十二痼冷門 痼冷門 敘論 敘論 敘論 脈候 治法 治法 治法 藥方 藥方 藥方 古今 古今醫統大全 21-30 内容 古今醫統大全 21-30... 1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二十一積熱門... 11 積熱門... 11 敘論... 11 敘論... 13 敘論... 13 敘論... 13 敘論... 13 脈候... 14 治法... 14 治法... 14 治法... 15 治法... 15 治法... 15 藥方... 15 藥方... 18 藥方... 18 藥方... 18 藥方...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病至陽明階段, 病邪有向裏發展的趨勢, 機體的反應表現著異常亢奮, 形成了熱性病的極峰期 此時病人表證已罷, 裏熱卻非常熾盛, 病人出現了身體壯熱 自汗出, 不怕冷反怕熱 脈象洪大有力等證狀 陽明病有經證和腑證的分別 經證有大熱大渴 脈洪大 自汗出 口渴 心煩等證狀 ; 腑證有腹滿 便閉 潮熱, 手足濈然汗出等證狀 而可以提供一個關於陽明病的現象 而陽明病其本質有三大特點 : 1 陽明之為病, 胃家實是也

More information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股份代號 598 Stock Code : 598 注入新能 量 明 確 新方 向 2015 Interim Report 2015 中 期 報 告 中期報告 R O F A Y NE W D T I L A T I V IR E C New Ti Interim Report on 2015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2 3 4 5 7 9 10 38 49 50 公司資料 公司 公司 SINOTRANS

More information

中醫解剖學-- 經絡概論與正經

中醫解剖學-- 經絡概論與正經 在這堂課裡, 我要學會 中醫 解剖學 經絡 系統 在這堂課裡, 我要學會 什麼是 經絡? 經絡 的起源與其生理意涵 經絡系統的分類 分布 生理作用 臨床應用基準 經絡系統中的十二正經之循行分布 組織器官連屬與可能病候, 及其相屬之經別 大絡 經筋與皮部的分布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什麼是經絡? 什麼是經絡? 圖片來源 : http://emuseap.nmns.edu. tw/resourcexml/09000001/

More information

鄧序 i 編寫說明 ii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2 第二章 方劑學發展簡史 2 先秦時期 3 兩漢時期 3 魏晉南北朝時期 4 隋唐時期 4 第五節 宋金元時期 5 第六節 明清時期 7 第七節 近代時期 7 第三章 方劑與治法 10 治法概述 10 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11 常用治法 12 方劑組成的

鄧序 i 編寫說明 ii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2 第二章 方劑學發展簡史 2 先秦時期 3 兩漢時期 3 魏晉南北朝時期 4 隋唐時期 4 第五節 宋金元時期 5 第六節 明清時期 7 第七節 近代時期 7 第三章 方劑與治法 10 治法概述 10 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11 常用治法 12 方劑組成的 鄧序 i 編寫說明 ii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2 第二章 方劑學發展簡史 2 先秦時期 3 兩漢時期 3 魏晉南北朝時期 4 隋唐時期 4 第五節 宋金元時期 5 第六節 明清時期 7 第七節 近代時期 7 第三章 方劑與治法 10 治法概述 10 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11 常用治法 12 方劑組成的基本結構 21 方劑組成的變化 22 第六章 劑型 24 第七章 方劑的應用 28 方劑臨床運用的通則

More information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証治第十三 卷五 水氣病脈証並治第十四 卷六 黃癉病脈証並治第十五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証第十六 卷七 嘔吐噦下利病脈証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証並治第十八 跌蹶手指臂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証治第十三 卷五 水氣病脈証並治第十四 卷六 黃癉病脈証並治第十五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証第十六 卷七 嘔吐噦下利病脈証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証並治第十八 跌蹶手指臂 金匱要略淺注 漢陳修園 内容 金匱要略淺注... 1 漢陳修園... 1 敘言... 2 卷一... 3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証第一... 3 痙濕病脈証第二... 8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証治第三... 14 瘧病脈証並治第四... 18 中風歷節病脈証並治第五... 20 卷二... 27 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第六... 27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証治第七... 33 附方... 36 卷三... 37

More information

面, 不可勝數, 但是, 天 地 陰 陽的關係, 不是靠數理推演來斷定的, 而是靠 象 來確定 這就回答了三陰三陽的劃分是屬於天 地 陰 陽的範疇, 是以象來劃定的 在上述文獻中, 需要重視幾個問題, 一是 : 天為陽, 地為陰, 日為陽, 月為陰,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 一年有 日

面, 不可勝數, 但是, 天 地 陰 陽的關係, 不是靠數理推演來斷定的, 而是靠 象 來確定 這就回答了三陰三陽的劃分是屬於天 地 陰 陽的範疇, 是以象來劃定的 在上述文獻中, 需要重視幾個問題, 一是 : 天為陽, 地為陰, 日為陽, 月為陰,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 一年有 日 三陰三陽的天文曆法溯源及應用 On the origi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Yin and Three-Yang astronomical calendar 莫飛智 MO Feizhi (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會長廣州中醫藥大學香港校友會成員中醫學博士 ) [ 摘要 ] 目的探討三陰三陽的來源 方法根據 內經 對三陰三陽的論述, 結合古代天文曆法, 探討三陰三陽與天文曆法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296 筆者認為加入時間動態的觀念才接近仲景的原意以西醫的角度觀之, 六經應該是疾病 stage 的觀念仲景 六經辨證 的理論, 是將外感病以陰陽為總綱, 從時間和空間的二維角度去分析 判斷其病位的深淺 寒熱的態勢 邪正的消長, 把握疾病發生 發展及其轉歸的 (7) 總趨勢 ( 圖 1) 六經提綱

296 筆者認為加入時間動態的觀念才接近仲景的原意以西醫的角度觀之, 六經應該是疾病 stage 的觀念仲景 六經辨證 的理論, 是將外感病以陰陽為總綱, 從時間和空間的二維角度去分析 判斷其病位的深淺 寒熱的態勢 邪正的消長, 把握疾病發生 發展及其轉歸的 (7) 總趨勢 ( 圖 1) 六經提綱 295 讀過 傷寒論 文 圖 / 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機 ( 字仲景 ) 所撰著的第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臨床醫學經典文獻自問世之後, 幾經戰亂, 至晉時已多有散佚西晉著名醫家王叔和將之重新蒐集整理, 其中 傷寒 部分另成一冊, 名曰傷寒論 ; 雜病 部分復遭兵火, 至宋仁宗時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蠹簡中檢出 金匱玉函要略方 殘簡, 方重現於世北宋校正醫書局重為之校訂,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傷寒論傷寒論 煩躁與狂證之研究 The investigation of dysphoria and manic syndromes of Shang-Han-Lun 指導教授 : 陳淼和醫師 黃國清博士 研究生 : 高宗成 中華民國九十八九十八年六月 謝誌 兩年的碩士學業能順利完成, 要感謝的人太多 論文指導老師陳淼和醫師所教授的 傷寒論, 解開我多年的疑惑, 研讀其所編著的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武將傷寒論注太陽篇合集 新醫宗金鑑之武將傷寒論注 ( 總綱 ) 陳 : 中醫與西醫學對於疾病認識與治療方法完全不同, 西醫重視客觀存在因素, 疾病發生事由於細菌病毒等因素所行形成, 中醫學相反強調主觀內在因素,< 正存於內邪不可干 > 六經病期抗病功能不足或受抑制所引起之綜合併症稱六經病 太陽經病, 是由末梢白細胞和血小板不足或受抑制所致 ; 陽明經病, 是由網內細胞功能不足或受抑制所至 ; 少陽經病,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TAICHUNG HSIE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二 主訴 b. 左上眼皮下垂 左眼無法閉 合 口歪向右邊 口歪向右邊已一週以上 三 現病史 c. 味覺 聽覺無受影響 無耳後 疼痛 流淚 喝水時水從嘴 患者為 40 歲男性建築業 工作內 容大半時間須搬運建材勞力工作

TAICHUNG HSIE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二 主訴 b. 左上眼皮下垂 左眼無法閉 合 口歪向右邊 口歪向右邊已一週以上 三 現病史 c. 味覺 聽覺無受影響 無耳後 疼痛 流淚 喝水時水從嘴 患者為 40 歲男性建築業 工作內 容大半時間須搬運建材勞力工作 台中縣中醫會刊 顏面神經麻痺中醫治療 病例報告 王淑秋 1 張炯宏 2 1 台南市立醫院 中醫部 2 台中榮總 中醫科 神經麻痺在中醫屬於 面癱 口 病例有面部受涼而引起的病史 喎 口眼喎斜 吊線風 等範疇 在, 發病年齡以 20 歲 ~ 40 歲最多 中醫又名 口僻 或 面癱 俗稱 臨床上碰到的顏面神經麻痺 歪嘴症 顏面神經麻痺常見口眼喎斜 多半是周圍性 以致陽明 太 的症狀 有時也見顏面抽搐 陽之脈經氣阻滯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EDBAA4BB4F6B449A774AD50B56FAAA2AAABBDE820B750AB5FA4A3A569B6C3AA41202E646F63>

<4D F736F F D20AEDBAA4BB4F6B449A774AD50B56FAAA2AAABBDE820B750AB5FA4A3A569B6C3AA41202E646F63> < 桂枝湯 > 富含致發炎物質感冒不 可亂服 主講者 : 廖桂聲 中西醫師廖桂聲中醫診所 www.lkscmc.com.tw < 桂枝湯 > 有其特定的煎服法, 特別在治療典型的中風表虛證時, 應遵循原著 方後注 " 要求 如服藥後 須臾 "( 約 40 餘分鐘 ) 需啜熱稀粥以助藥力, 並要 溫覆 "( 加蓋衣被 ) 以助發汗 其他還有服藥次數和時間 藥後忌口等也都有一定的要求 < 桂枝湯 > 是張仲景

More information

QualiHerb Traditional Formula List

QualiHerb Traditional Formula List 20527 An Zhong San Amomi & Fennel Formula 安中散 20285 Ba Li San Musk & Catechu Fm. 八厘散 * 20211 Ba Wei Dai Xia Fang DangGui & Eight Herb Fm. 八味帶下方 20210 Ba Wei Di Huang Wan Rehmannia Eight Fm. 八味地黃丸 20208

More in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第 25 卷第 2 期臨床生藥學 表面黃色至深黃綠色, 略滋潤, 微顯光 澤, 有蜜糖香氣, 味微甜 四 品質鑑別 以條粗, 外色青黃, 不脫節, 折斷 時有粉末射出, 中有硃砂點 ( 髓部含色素 塊 ), 無根無泥味苦澀者為佳, 如條幹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第 25 卷第 2 期臨床生藥學 表面黃色至深黃綠色, 略滋潤, 微顯光 澤, 有蜜糖香氣, 味微甜 四 品質鑑別 以條粗, 外色青黃, 不脫節, 折斷 時有粉末射出, 中有硃砂點 ( 髓部含色素 塊 ), 無根無泥味苦澀者為佳, 如條幹 麻黃與含麻黃方劑治療鼻病之臨床應用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王芬郁 賴建璋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盧政男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藥師李炳鈺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楊榮季 壹 前言麻黃在中醫藥中的應用雖然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根據古書的記載 : 麻黃具有發汗, 平喘的功效, 例如麻黃湯或麻黃附辛湯, 都是古代醫書傷寒論所記載著名的方劑 麻黃是一味常用中藥, 臨床應用較廣, 明朝李時珍

More information

123

123 明陰陽之理 配養生湯茶 薛郭慕瑩女士 2019.3.4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 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 而陰 陽二氣的相互作用, 促成事物發生并推動事 物發展和變化 在中醫學的應用 :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 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用於疾病的診斷 用於疾病的防治 結構上半身為陽, 下半身為陰體表為陽, 體內為陰 生理 陽 : 溫熙作用陰 : 滋潤作用 病理 六淫 風邪 暑邪 燥邪

More information



 102 年第一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醫師中醫師考試分試考試 中醫師 營養師 心理師 醫事檢驗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 特種考試聽力師 牙體技術人員考試 102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特種考試語言治療師考試試題 代號 :4103 頁次 :8-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Microsoft Word 103 年第一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醫師中醫師考試分階段考試 中醫師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試題 代號 :4105 頁次 :8-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中醫師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30 分座號 : 注意 : 本試題為單一選擇題, 請選出一個正確或最適當的答案, 複選作答者,

More information

El Camino Food Therapy Usage.ppt

El Camino Food Therapy Usage.ppt 回顧之前的講課 How to apply TCM Food Therapy 中醫食療的應用 中醫的根本是中國哲學與臨床實踐 中醫的五藏不是實際的器官而是五行的代表 和諧與動態平衡是中醫治療的目標 Review of previous le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medical system based o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es

More information

全民健康保險中藥用藥品項表九十九年第二次勘誤補遺品項集 - 序號藥品代碼中文名稱劑型製造廠名稱單效能分類基準方名收載日不再收載備註 19 A " 明通 " 益氣聰明湯濃縮顆粒 益氣聰明湯 20 A " 明通 " 荊防敗毒散濃縮顆粒 荊防敗毒散 21 A " 明通

全民健康保險中藥用藥品項表九十九年第二次勘誤補遺品項集 - 序號藥品代碼中文名稱劑型製造廠名稱單效能分類基準方名收載日不再收載備註 19 A  明通  益氣聰明湯濃縮顆粒 益氣聰明湯 20 A  明通  荊防敗毒散濃縮顆粒 荊防敗毒散 21 A  明通 全民健康保險中藥用藥品項表九十九年第二次勘誤補遺品項集 - 序號藥品代碼中文名稱劑型製造廠名稱單效能分類基準方名收載日不再收載備註 1 A004088 " 明通 " 葛根湯濃縮散 葛根湯 2 A009820 " 明通 " 疏經活血湯濃縮細粒 疏經活血湯 3 A009837 " 明通 " 加味逍遙散濃縮顆粒 加味逍遙散 4 A012030 " 明通 " 六味地黃丸濃縮細粒 六味地黃丸 5 A01452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傷寒論中的健康照護之探討.doc

Microsoft Word - 傷寒論中的健康照護之探討.doc 傷寒論 中健康照護概念之探討 2 蘇靖媛 2,3 顧武軍 1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臨床基礎理論博士 3 輔英科技大學 護理系科講師 1 中文摘 要 (Abstract) 傷寒論 是我國傳統醫學極為推崇的一本醫書, 已經流傳將近一千八百年內文以及方後註中記載詳實明確, 除了中國傳統醫學的理 法 方 藥以及治療後的觀察重點和照護理念, 敘述清楚, 記載詳盡 若以現代護理健康照護的觀念來分析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4531A175AA60B74EA44FAFCAA5A2B94CB0CAAF67A176A4A4C2E5A56AC479ACE3A8735FB4BFBAF6B5D85F5F702E D F2E646F63>

<4D F736F F D204531A175AA60B74EA44FAFCAA5A2B94CB0CAAF67A176A4A4C2E5A56AC479ACE3A8735FB4BFBAF6B5D85F5F702E D F2E646F63>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中醫古籍研究 153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中醫古籍研究 曾綺華 署立台東醫院中醫科 摘要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近十年來逐漸被西方醫學所重視, 用藥則以中樞神經刺激劑為主, 然而因為有食慾不振及睡眠障礙的副作用, 讓病患及家長會因此而卻步 我們在中醫門診發現過動兒除了注意力差, 專注力不足外, 多數的孩子 (80% 左右 ) 有怕熱 便秘 手心流汗及坐不住的現象, 並且多數合併有鼻子過敏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中醫治療流感的科研實證總論 張保亭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 香港中醫專科發展論壇暨中醫防治流感論壇 2017 年 1 月 14 日 概論 歷史經驗 循証醫學 科研實證 体外實驗研究 動物實驗研究 臨床研究 其他中醫手段 總結 流感 流感的發生並不是現代才有的事 在古代或名為 傷寒, 瘟疫, 或 時行疫病 等 不斷地在民間發生, 故留下了許多有效的治療方藥及治病法則 東漢醫聖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

More information

痰 喘 哮 痢 禁口痢 泄瀉 脾泄 霍亂 乾霍亂 嘔吐 惡心 翻胃 傷食 痞 噯氣 吞酸 嘈雜

痰 喘 哮 痢 禁口痢 泄瀉 脾泄 霍亂 乾霍亂 嘔吐 惡心 翻胃 傷食 痞 噯氣 吞酸 嘈雜 金匱鉤玄 元朱震亨 内容 金匱鉤玄... 1 元朱震亨... 1 卷第一... 13 中風... 13 六郁... 13 癩... 14 寒... 14 傷寒... 15 暑... 15 注夏... 15 暑風... 15 濕... 15 內傷... 16 火... 16 傷風... 16 發斑... 16 疹... 16 溫病... 16 瘧... 17 咳嗽... 17 1 痰... 18 喘...

More information

2

2 與 貓 咪 一 起 享 受 幸 福 的 療 癒 時 光 石 野 孝 相 澤 瑪 娜 蔡 昌 憲 譯 著 治 癒 你, 治 癒 牠 貓 咪 經 穴 按 摩 好 舒 服 呢 梳 一 梳 轉 一 轉 拉 一 拉 ~ 按 一 按 捏 一 捏 壓 一 壓 2 3 5 6 7 88 9 10 11 12 16 17 目次 55 基本的淋巴按摩 56 何謂淋巴 58 四大淋巴結按摩 62 臉部按摩 66 前肢的穴位按摩

More information

溫裡藥的介紹 工品, 入藥用其子根 性味歸經 辛 甘, 熱 有毒 歸心 腎 脾經 藥理 強心 升壓 抗發炎 鎮痛 功效主治 回陽救逆 散寒溫經 祛風濕止痛, 強心補腎壯陽 引藥配方 用法用量 5 分 -3 錢, 煎服, 宜先煎半至一小時, 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 生品一般只供外用 毒副作用 / 禁忌 附

溫裡藥的介紹 工品, 入藥用其子根 性味歸經 辛 甘, 熱 有毒 歸心 腎 脾經 藥理 強心 升壓 抗發炎 鎮痛 功效主治 回陽救逆 散寒溫經 祛風濕止痛, 強心補腎壯陽 引藥配方 用法用量 5 分 -3 錢, 煎服, 宜先煎半至一小時, 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 生品一般只供外用 毒副作用 / 禁忌 附 溫裡藥的介紹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陳蕙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楊榮季 摘要根據中藥藥理分類, 凡以溫裡祛寒為主, 具溫裡助陽 散寒通脈, 能除臟腑經絡寒邪, 用於治療 寒 在 裡 的藥物, 稱為溫裡藥 單方常見的有附子 肉桂 乾薑 吳茱萸, 而複方則有四逆湯等 使用上, 不論外來或內生之寒, 皆根據寒者熱之治法, 唯需多加留意病人體質 辨清真假寒熱, 並佐以合理配伍使用, 以避免毒副反應產生,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Before we start... 噓 呵 呼 呬 吹 嘻

Before we start... 噓 呵 呼 呬 吹 嘻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短期課程 中醫概論 李宗恩 Before we start... 噓 呵 呼 呬 吹 嘻 氣?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地球的外星人, 你會如何研究 人類? Observation Correlations Modeling Clinical feedbacks Refi nement 時間 空間 現象 能量的傳輸 物質的變化 溫度 速度 時間 壓力 陰陽 表裡 虛實 寒熱 看得到的器官

More information

從經絡關係看疾病的產生與治療的方法

從經絡關係看疾病的產生與治療的方法 從經絡關係看疾病的產生 The origin of illness from the viewpoint of meridians system ( 從 PHCS 經絡儀為觀察經絡的表裡關係 六經關係與陰陽關係 ) (Using PHCS to observe "the exteriorr and interior relationship", "the relationshiop of six mai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x

Microsoft Word docx 105 年第一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中醫師考試分階段考試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試題 代號 :1101 頁次 :8-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科目 : 中醫基礎醫學 ( 包括中醫醫學史 中醫基礎理論 內經 難經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30 分座號 : 注意 : 本試題為單一選擇題, 請選出一個正確或最適當的答案, 複選作答者, 該題不予計分 本科目共 8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中醫基礎.ppt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中醫基礎.ppt [相容模式] 台灣傳統整復發展協會 中醫基礎理論學 講師陳慶餘 中醫基礎理論學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陰陽五行學說 藏象學說 氣血津液學說 經絡學說 病因病機學說 中醫的防治原則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中醫學 : 研究人體生理 病理 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 陰陽五行學說 診治 : 辯證論治 長期醫學經驗的累積 黃帝內經 :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確立 傷寒雜病論 : 辯證論治的基礎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8D1AAEDBEAFA142C26DA455BEAFA142AEF8ADB9BEAF A7B9A6A82E >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8D1AAEDBEAFA142C26DA455BEAFA142AEF8ADB9BEAF A7B9A6A82E > 解表劑 瀉下劑 消導化積劑 解表劑 治法與方劑 靈樞 本臟論 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 司開闔者也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故善治者, 治皮毛, 其次治肌膚, 其次治筋脈,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 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 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于六腑, 地之濕氣, 感則害皮肉筋脈 治法與方劑 素問 三部九侯論 岐伯曰 :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調其氣之虛實,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6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10 21 32 47 49 50 52 54 56 126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97 年第一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醫事人員 ( 不含牙醫師 助產師 職能治療師 ) 中醫師 心理師 營養師 獸醫佐考試暨醫師考試分試考試試題 代號 :3112 頁次 :8-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 考試時間 :1 小時 30 分座號 : 注意 : 本試題為單一選擇題, 請選出一個正確或最適當的答案,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pcd.doc

Microsoft Word - cpcd.doc 成方 補養之劑 : 凡以補養藥為主組成, 具有滋養 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 用以治療各種虛證的方劑 適應範圍 : 人體虛損不足諸證, 類別很多, 歸納起來則有氣虛 血虛, 陰虛 陽虛四類, 因此運用補養劑也分為補氣 補血 補陰 補陽四種 臟腑虛損諸證, 可以各按臟腑所虛的不同, 分別使用上述不同補法 發表之劑 : 凡以解表藥為主組成, 具有發汗 清熱 解肌 透疹 宣肺 平喘 止咳等作用, 可以治療表証的方劑

More information

辨證論治的含義及 臨床應用研究

辨證論治的含義及 臨床應用研究 傷 寒 論 小 柴 胡 湯 理 論 原 意 與 臨 床 應 用 李 宇 銘 博 士 中 醫 學 院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1 敬 告 讀 者 本 講 座 所 介 紹 之 病 案 方 藥 劑 量, 與 現 代 中 醫 處 方 用 藥 習 慣 截 然 不 同, 其 中 不 少 病 案 的 藥 物 劑 量 頗 大, 必 須 熟 悉 張 仲 景 經 方 理 論 才 能 準 確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A169C1BFB871A16AA4A4C2E5A4E8C3C4BEC D FB7C5F9D8BEAFA142B8C9AF71BEAFA142BCEDC0EABEAF5F E30342E32352D30352E3032>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A169C1BFB871A16AA4A4C2E5A4E8C3C4BEC D FB7C5F9D8BEAFA142B8C9AF71BEAFA142BCEDC0EABEAF5F E30342E32352D30352E3032> 溫裏劑 補益劑 潤燥劑 溫裏劑 治法與方劑 靈樞 本臟論 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 司開闔者也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故善治者, 治皮毛, 其次治肌膚, 其次治筋脈,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 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 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於六腑, 地之濕氣, 感則害皮肉筋脈 治法與方劑 素問 三部九侯論 岐伯曰 :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調其氣之虛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02.docx

Microsoft Word - 1102.docx 104 年 第 二 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中 醫 師 考 試 分 階 段 考 試 營 養 師 心 理 師 護 理 師 社 會 工 作 師 考 試 104 年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法 醫 師 語 言 治 療 師 聽 力 師 牙 體 技 術 師 考 試 試 題 代 號 :1102 頁 次 :8-1 等 別 : 高 等 考 試 類 科 :

More information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2 3-4 5-6 7-10 11-12 13-31 32-40 41-42 43 44-45 46 47-48 49-132 133 134 公司資料 02 年 公司 44 9 C D MUFG Fund Services (Bermuda) Limited The Belvedere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1D5AEF8BBBBB4B2A1D6AC4FAA76C0F8A878AAA220A878C0F9AABAAF65AF66AABAA4E8C3C42E646F63>

<4D F736F F D20A1D5AEF8BBBBB4B2A1D6AC4FAA76C0F8A878AAA220A878C0F9AABAAF65AF66AABAA4E8C3C42E646F63> < 消遙散 > 是治療肝炎肝癌的疾 病的方藥 主講者 : 廖桂聲 中西醫師廖桂聲中醫診所 www.lkscmc.com.tw 神奇的肝膽排石法 -- 經驗分享 : 每天喝 1000cc 的蘋果汁喝 6 天感覺很好. 第六天中午後開始禁食, 晚間 6 點喝第一次 250cc 瀉塩 ( 硫酸鎂 ) 水, 8 點再喝第二次瀉塩水,10 點喝 (125cc 橄欖油混合 200cc 葡萄柚汁 ), 靜靜右邊側躺入睡,

More information

中西結合神經醫學雜誌第九卷第一期 2016 年 12 月 治療以清熱養陰為主 ; 糖尿病晚期併發症階段, 以補氣養血, 清熱化瘀為主 貳 糖尿病的病因病理 依據臨床觀察, 糖尿病系多重病因的複雜性疾病, 身體的五臟 六腑 肌肉 血管 神經 骨髓, 如肝臟 肺臟 腎臟 大腸 肌肉 血管 循環 內分泌

中西結合神經醫學雜誌第九卷第一期 2016 年 12 月 治療以清熱養陰為主 ; 糖尿病晚期併發症階段, 以補氣養血, 清熱化瘀為主 貳 糖尿病的病因病理 依據臨床觀察, 糖尿病系多重病因的複雜性疾病, 身體的五臟 六腑 肌肉 血管 神經 骨髓, 如肝臟 肺臟 腎臟 大腸 肌肉 血管 循環 內分泌 中西結合神經醫學雜誌 THE JOURNAL OF CHINESE-WESTERN NEUROLOGY MEDICINE 糖尿病中醫論治新思維 鄭淑鎂 培真中醫診所 摘要 傳統中醫, 將糖尿病前期歸屬於 脾癉 ; 將糖尿病的發病期歸屬 消渴 ; 將糖尿病晚期併發症階段歸屬於 消癉 臨床觀察, 身體的五臟 六腑 肌肉 血管 神經 骨髓 內分泌 腦等組織與器官功能損傷變異, 都可能誘發高血糖 第二型糖尿病核心的病理生理學缺陷,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如何應 用到小動物疾病上 1. 廖桂聲中西醫師獸醫師 2. 台北市仁愛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W2 pm:1-4 1 針灸見效癱瘓幼犬重新站立 中央社 2012 年 3 月 25 日下午 2:57 (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 25 日電 ) 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為幫助癱瘓的流浪犬貓, 最近與針灸獸醫師合作, 成功讓 1 隻癱瘓幼犬重新站起來 動物救援小組志工倪京台說, 最近有 1 隻從高雄路竹救回的癱瘓幼犬,

More information

全民健康保險中藥用藥品項表 100 年度第一次勘誤補遺品項 - 單 藥材名 收載日 不再收載 備註 28 A0376 " 德山 " 白果濃縮膠囊 29 A " 德山 " 秦艽濃縮細粒 30 A " 德山 " 菊花濃縮細粒 31 A " 德山 " 懷牛膝濃縮細粒 3

全民健康保險中藥用藥品項表 100 年度第一次勘誤補遺品項 - 單 藥材名 收載日 不再收載 備註 28 A0376  德山  白果濃縮膠囊 29 A  德山  秦艽濃縮細粒 30 A  德山  菊花濃縮細粒 31 A  德山  懷牛膝濃縮細粒 3 全民健康保險中藥用藥品項表 100 年度第一次勘誤補遺品項 - 單 藥材名 收載日 不再收載 備註 1 A035903 " 科達 " 丹參濃縮細粒 2 A035916 " 科達 " 天花粉濃縮細粒 3 A041703 " 科達 " 骨碎補濃縮細粒 4 A041704 " 科達 " 紫菀濃縮細粒 5 A044982 " 科達 " 大棗濃縮細粒 6 A043287 萬國 龍膽草濃縮細粒 7 A047452

More information

Troisyin_Troisyang_Textes_Notions

Troisyin_Troisyang_Textes_Notions 3 yin - 3 yang 1 JUE YIN - SHAO YIN - TAI YIN - SHAOYANG - TAI YANG - YANGMING Le caractère tai 太 est fait à partir du caractère da qui signi3ie grand, vaste, immense, important, noble, et qui représente,

More information

(三) 中醫內科

(三) 中醫內科 ( 三 ) 中 醫 內 科 感 冒 1. 診 斷 : 感 冒 ( 風 寒 證 ) 主 證 : 惡 寒 重, 發 熱 輕, 頭 身 疼 痛, 鼻 塞, 流 涕, 苔 薄 白, 脈 浮 緊 2. 診 斷 : 感 冒 ( 風 熱 證 ) 主 證 : 發 熱 重, 惡 寒 或 惡 風, 頭 脹 痛, 咽 痛, 口 渴, 鼻 塞, 濁 涕, 苔 薄 白 微 黃, 舌 邊 尖 紅, 脈 浮 數 3. 診 斷 :

More information

病患仍複視 肢體無力 四肢拘攣 四肢僵硬 因此開始給予高劑量 Madopar 以緩解四肢僵硬 101 年 6 月 Tc-99m Trodat scan 顯示 moderate dopaminergic neuron dysfunction in bilateral putamens 102 年 3

病患仍複視 肢體無力 四肢拘攣 四肢僵硬 因此開始給予高劑量 Madopar 以緩解四肢僵硬 101 年 6 月 Tc-99m Trodat scan 顯示 moderate dopaminergic neuron dysfunction in bilateral putamens 102 年 3 報告醫師 : 瞿瑞瑩指導醫師 : 劉佳祐 一 基本資料病歷號碼 : 姓名 : 李 00 年齡 : 57 歲性別 : 女職業 : 婚姻 : 居住地 : 住院時間 :104/12 月 -105/2 月問診時間 :105/1 月主治醫師 : 劉佳祐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住院病例報告主題 : 續發性巴金森氏症 二 主訴頭搖手抖 行走時步態不穩, 希望能改善自主行走功能及吞嚥能力 三 現病史這位

More information

SHL_Yangming

SHL_Yangming Shanghanlun - Yangming traduc1ons 1 MALADIES DU YANGMING 168 Atteinte par le froid où si après vomi3ication et/ou purgation au bout de 7 à 8 jours on n'est pas délivré (du mal), alors la chaleur fait des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52DA4A3A977B342B8A1B568A4A7A4A4C2E5AA76C0F8AF66AED75FB169A86AB9C55F2E646F63>

<4D F736F F D20352DA4A3A977B342B8A1B568A4A7A4A4C2E5AA76C0F8AF66AED75FB169A86AB9C55F2E646F63> 不定處腹痛之中醫治療病案 51 不定處腹痛之中醫治療病案 張甫嘉 鍾靜怡 徐維偵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摘要 不定處腹痛在中醫辨證上多屬肝鬱氣滯之狀況, 但臨床表現上仍需與實質器官病變的問題作鑑別診斷, 以免延誤病機 本病案患者在經過西醫診斷及多次內視鏡檢查, 發現無實質器官病變, 且服用西醫抗焦慮藥無改善, 遂尋求中醫幫助 經辨證論治後, 認為此患者為肝鬱氣滯導致脾胃失和, 兼有外邪入裏損傷脾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x

Microsoft Word docx 104 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中醫師考試分階段考試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 104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法醫師 語言治療師 聽力師 牙體技術師考試試題 代號 :2102 頁次 :8-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中醫內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兒科學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30 分座號 : 注意 : 本試題為單一選擇題,

More information

篇吊:

篇吊: 投稿類別 : 健康 / 護理類 篇名 : 中藥的養生保健之道 作者 : 許育瑄新北市立清水高中 107 班 指導老師 : 吳蕎安老師 壹 前言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現代人的飲食大魚大肉少蔬果, 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 亦沒有規律的運動, 再加上外食族吃的高油高鈉, 豐富的物質生活往往導致慢性疾病上身, 像是高血壓 糖尿病, 更嚴重可能招致癌症而死亡最近幾年來, 大家開始推崇最自然最原始的養生之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人參養榮湯.doc

Microsoft Word - 6-人參養榮湯.doc 138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2011:17(2) 人參養榮湯的文獻回顧 林高士 1 陳光偉 2 陳金順 1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 2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 3 三軍總醫院腎臟內科 3 摘要 人參養榮湯為氣血雙補之劑, 日本人對其推崇有至, 近因慢性病日益增多, 使用上機會增多, 故將文獻整理以饗同好 關鍵詞 : 人參養榮湯 補養氣血劑 貧血 男子不育症 腹膜透析 本文 醫方集解中將其歸於補益劑亦歸入補血劑中,

More information

____

____ ! ~ 1 ~ ~ 2 ~ () 25,920 72 25920/3607218 25920/24 601872 18 09/22/2016 ~ 3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6 (1 2008317Florida 2495% 1722 ~ 7 ~ 2 ~ 8 ~ 10818072

More information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課程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課程 JT 叔叔 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課程 1 麻黃於方劑中的數學原則 本文為 JT 叔叔投稿於香港 MM 雜誌之舊文 麻黃, 所謂 標熱本寒 之藥也, 其形中空如管, 能從骨 從血脈中把陽氣發出來驅散寒邪, 能祛邪, 但人會虛 張仲景書中的藥的走法, 有 與皮表平行 的藥, 有 與皮表垂直 的藥, 代表性藥味, 例如麻黃是垂直皮表發汗的, 柴胡是平行的 ( 走少陽區 ), 二藥王不見王 在柴胡劑中, 枳實可用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