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証治第十三 卷五 水氣病脈証並治第十四 卷六 黃癉病脈証並治第十五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証第十六 卷七 嘔吐噦下利病脈証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証並治第十八 跌蹶手指臂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証治第十三 卷五 水氣病脈証並治第十四 卷六 黃癉病脈証並治第十五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証第十六 卷七 嘔吐噦下利病脈証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証並治第十八 跌蹶手指臂"

Transcription

1 金匱要略淺注 漢陳修園 内容 金匱要略淺注... 1 漢陳修園... 1 敘言... 2 卷一... 3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証第一... 3 痙濕病脈証第二... 8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証治第三 瘧病脈証並治第四 中風歷節病脈証並治第五 卷二 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証治第七 附方 卷三 奔氣病証治第八 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証並治第九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証治第十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証並治第十一 卷四 痰飲咳嗽病脈証治第十二

2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証治第十三 卷五 水氣病脈証並治第十四 卷六 黃癉病脈証並治第十五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証第十六 卷七 嘔吐噦下利病脈証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証並治第十八 跌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病脈証治第十九 卷八 婦人妊娠病脈証治第二十 婦人產後病脈証治第二十一 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卷九 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卷十 雜療方第二十三 禽獸蟲魚禁忌並治第二十四 果實菜谷禁忌並治第二十五 敘言 余奉諱裡居 每嬰疾 偶檢方書 茫無涯 因嘆前賢如坡公沈存中輩 皆明於醫理 用以濟世利 物 其不效者 特格物未至耳 吳航陳修園先生 精岐黃術 以名孝廉宰畿輔 晚歸裡中 與先大 夫結真率會 余嘗撰杖侍坐 聆其談醫 洞然有見垣一方之眼 竊謂近世業醫者 無能出其右也 2

3 今先生捐館數年矣 令嗣靈石傳其業 世咸推重焉 先生生前所刊醫書若乾種 已傳海內 今複讀其金匱要略淺注一十卷 明顯通達如諸掌 雖王叔和之闡內經 不是過也 靈石又遵庭訓為金匱歌括六卷 取韻語之便於記誦 附以行世 猶先生志也 昔范文正公有言不為良相 則為良醫 先生在官在鄉 用其術活人 歲以千百計 況著書以闡前人之旨 為業醫者之 其功豈淺鮮哉 靈石以序見委 余固不知醫 然竊願為醫者講明其理 庶有以濟世利物 而勿誤人於生死之交也 是為序 道光十年歲次庚寅仲春望後愚侄林則徐拜撰 卷一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証第一 問曰 : 上工治未病, 何也? 師曰 :( 病不外邪正虛實, 邪氣盛則實, 正氣奪則虛 是邪正統於虛實中也 ) 夫 ( 上工 ) 治未病者, 見肝 ( 邪 ) 之 ( 為實 ) 病, 知 ( 已病之 ) 肝 ( 必 ) 傳 ( 未病之 ) 脾, 當先實脾,( 若春之三月, 夏之六月, 秋之九月, 冬之十二月 ) 四季脾王, 不受邪, 即勿補之,( 所以然者, 臟病惟虛者受之, 而實則不受 臟邪惟實則能傳, 而虛則不傳也 ) 中工不曉 ( 邪實則 ) 相傳, 見肝之病, 不解 ( 先 ) 實 ( 未病之 ) 脾, 惟治 ( 其 ) 肝 ( 不防其傳 ) 也 夫肝 ( 虛 ) 之病, 補 ( 其本臟之體, 則 ) 用酸,( 經云 : 木生酸, 酸生肝, 遂其曲直之性也 補之猶恐不及, 則用助 ) 助 ( 其陽必 ) 用焦 ( 熱之藥, 使心旺而氣感於肝也 助其陰必以 ) 苦 ( 用苦寒之藥 養心液之不足, 泄君火之有餘, 則木得其養矣 助之猶恐不足, 則用益 )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益稼穡作甘, 則用培土升木之法, 其法悉備於烏梅丸之中也 若中工不解 誤以 )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三句為克製之治, 然則肝虛正治之法, 當從於何處求之, 以下十二句, 是述中工之誤, 以為補 ) 脾能傷腎, 腎氣微弱, 則水不行, 水不行則心火氣盛, 則傷肺, 肺被傷, 則金氣不行, 金氣不行, 則肝氣盛, 則肝自愈,( 以 ) 此 ( 為 ) 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 然則上工治 ) 肝虛 ( 之病 ) 則用此 ( 酸甘焦苦之藥 按調補助益之妙 ) 法 ( 若治肝 ) 實 ( 之病 ) 則不在 ( 治肝虛之例可 ) 用之, 經曰 ( 無 ) 虛虛,( 無 ) 實實, 補不足, 損有餘, 是其義也 余臟準此,( 余臟, 他臟也 實者防其傳, 先治其未病之臟, 虛者補其虛, 求本臟之體用, 遵經旨而治之, 則得矣 ) 此論五行之理, 以次而傳, 別中上二工之治, 學人當審其虛實, 而分其治法焉 按肝陰臟, 論標本, 挾心包之火, 論表裡, 含少陽之氣, 故惡燥而複喜暖, 治之之法, 補用酸者, 肝屬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補本臟之體, 順曲直之性也 助用焦苦者, 焦藥性溫入心, 俾心氣旺而感於肝也 如木得陽春之氣, 則欣欣向榮矣 過暖則為熱, 如盛夏溽暑薰蒸, 枝垂葉萎, 故必佐以苦寒之藥, 入心以清其火, 養液以維其陽, 陰長陽潛, 木得遂其條達之性矣 肝苦急, 與甘味以緩之, 為調肝補土之義也 以下脾能傷腎十二句, 是述中工誤認克製之說, 以為治肝補脾之要妙, 故複申之曰肝虛則用此法, 此字指調補助益而言 又曰實則不在用之, 言實者當防其傳, 不在補虛之例, 此仲師虛實並舉之旨, 以明正治之法也 又引經而証之曰 虛虛實實, 補不足, 損有餘, 是其義也 漢文古奧, 注家往往多誤 男 ( 元犀 ) 按 肝與膽同居, 體陰而用陽, 藉膽火以為用, 故內經不從標本, 而從中見, 金匱助用焦苦 俱入心而亦主火為用, 其義一也 實者降其火, 用其用, 虛者補其火, 助其用, 別其用之不同也 知肝傳脾者, 肝屬厥陰巽木, 脾屬太陰坤土, 以陰傳陰, 侮其所勝之義也 3

4 本節先君小注中, 突出烏梅丸一句, 取厥陰全體之治, 於群書無字中會出, 是文家化境也 按厥陰 篇, 消渴 氣上撞心 心中疼熱 飢而不欲食 食則吐蛔 下之利不止, 以及便血 吐膿 煩嘔 厥 熱等症, 立烏梅丸一方, 降逆止利, 順接陰陽法, 破陰行陽 為傳轉法, 借以調肝實脾, 以明體用之妙也 夫以體用言之, 方用烏梅酸平, 入肝納氣補其體, 當歸苦溫, 入肝養血而通經, 俾氣血調而木得遂矣 人參甘寒, 益脾中之陰, 乾薑苦溫, 補脾中之陽, 令陰陽和則脾健, 而邪不能侵矣 黃連黃柏, 苦寒入心降火, 降炎上之火, 以溫下寒, 此為用其用也 蜀椒桂枝, 焦辛入心, 補陽氣, 散寒水, 令心君旺而下交於腎, 此為助其用也 妙在細辛之辛香交通上下, 領諸藥環轉周身, 調氣血, 通絡脈, 以運其樞, 附子入腎, 鎮浮陽, 暖水臟, 以固其根, 味備酸甘焦苦, 性兼調補助益, 統厥陰體用而並治之, 則土木無忤矣 中工不曉此理, 以補土製水, 縱火刑金, 則是治一臟而殃及四臟, 惡在肝虛之治法哉 夫人稟五常,( 日在五氣之中, 而實 ) 因風氣而生長,( 風即氣, 氣即風, 所謂人在風中而不見風是也 ) 風氣雖能生萬物, 亦能害萬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臟 ( 得和風, 則 ) 元真通暢,( 其呼吸出入間, 徐疾有度, 上下得宜 ) 人即安和,( 否則一失其和, 則為 ) 客氣邪風, 中人多死,( 然風有輕重, 病有淺深, 雖 ) 千般難 ( 總計 ) 不越三條, 一者 ( 中虛人 ) 經絡受邪入臟腑, 為內所因也 二者 中實人, 臟腑不受, 惟外體四肢九竅, 血脈相傳, 壅塞不通, 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 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非由中外虛實感召其邪, 是為不內外因也 ) 以此詳之, 病由 ( 以此三條而 ) 都盡, 若人能養慎, 不令邪風干忤經絡, 適中經絡, 未流傳臟腑, 即 ( 以發汗和解之法 ) 醫治之,( 則內因之病可免也 ) 四肢才覺重滯, 即導引吐納, 針灸膏摩, 勿令九竅閉塞,( 則外因之病可解也 ) 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 房室勿令竭乏 ( 此不內外之因可免也 凡 ) 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 各適其宜 ) 不遣形體有衰 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 是 ( 一身之空隙 )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理者, 是 ( 合 ) 皮膚臟腑 ( 內外井然不紊 ) 之文理也 此以風氣二字, 提出全書之大主腦也 上節論肝病按虛實體用之治法, 為開宗第一義, 可知獨重者在此, 此節即暢發之, 風氣二字宜串講, 切不可泥舊注以八風六氣板之也 六氣之害人, 在風尤為親切, 但五氣有損無益, 風則生長因之 內經云 : 風生木, 木生肝 又云 : 神在天為風 又云 : 大氣舉之, 佛經以風輸主持天地, 人得風氣以生 日在風中而不見風, 鼻息出入, 頃刻離風即死, 可知人之所以生者, 風也 推而言之 木無風, 則無以遂其條達之情, 火無風, 則無以遂其炎上之性, 金無風, 則無以成其堅勁之體, 水無風則潮不上, 土無風則植不蕃, 書中切切以風為訓, 意者和風一布, 到處皆春矣 所患者, 風失其和, 即為客氣邪風, 所以特立三因救治之法, 考後賢陳無擇三因方, 以六淫邪氣所觸, 病從外來者為外因, 五臟情志所感, 病從內生者為內因, 飲食房室, 跌撲金刃所傷, 不從邪氣情志所生者, 為不內外因, 而不知仲景以客氣邪風為主 故不以外感內傷為內外, 而以經絡臟腑為內外也 問曰 : 病患有氣色見於面部, 願聞其說 師曰 :( 鼻者明堂也 明堂光澤則無病 若 ) 鼻頭色青,( 為木郁克土, 故 ) 腹中痛,( 又 ) 苦冷者 ( 為亡陽主 ) 死, 鼻頭色微黑者,( 為脾負而腎氣勝之, 為 ) 有水氣, 色黃者,( 脾病而生飲, 為 ) 胸上有寒, 色白者,( 經云 : 白為寒 又云 : 血脫者色白, 若非寒即為 ) 亡血也 設 ( 色見 ) 微赤,( 而 ) 非 ( 夏月火 4

5 令, 而見秋月金旺之 ) 時者死,( 再驗之於目, 目雖肝之開竅, 而實五臟之精華也 ) 其目 ( 直視 ) 正圓 ( 不轉 ) 者痙,( 屬陰絕陽強, 為 ) 不治 又 ( 目 ) 色青為 ( 血凝泣而不流, 故主 ) 痛,( 目 ) 色黑為勞, ( 勞則傷腎是也 ) 色赤為風,( 風為陽邪也 目 ) 色黃者便難,( 脾病則不運也 目 ) 色鮮明者有留飲, ( 經云 : 水病患目下有臥蠶, 面目鮮澤也 ) 此言醫家之望法也 通面周身, 俱有色可察, 仲景獨取之鼻與目者, 示以簡要也 師曰 :( 聞聲之法, 內經言之甚詳, 然握其大要, 亦不過上中下三者而已 ) 病患 ( 常則 ) 語聲寂然, ( 少陰主靜之象也 猝則 ) 喜驚呼者,( 厥陰肝木, 在志為驚, 在聲為呼, 病在肝腎, 為 ) 骨節間病, ( 此聞聲而知其為下焦病也 聲雖有五臟之分, 而皆振響於肺金, 而轉運於心苗, 心苗者舌也 今 ) 語聲喑喑然不徹者,( 為 ) 心膈間病 ( 內經謂中盛臟滿, 氣勝傷恐者, 聲如從室中言, 是中氣之濕也 此聞聲而知其為中焦病 ) 語聲啾啾然細而 ( 仍 ) 長者,( 為 ) 頭中病,( 此聞聲而知其為上焦病也 ) 此言醫家聞法也 大要在此, 學人由此一隅而三反可矣 師曰 :( 聞聲辨及呼吸, 微矣 然合呼吸而辨之, 不如分辨其呼之若此又若彼, 吸之若此又若彼, 微而又微矣 茲先就其呼之多而不與吸並言者, 征其息 ) 息 ( 出不順 至於 ) 搖肩者,( 為 ) 心 ( 胸 ) 中 ( 邪氣實 ) 堅, 息 ( 出 ) 引胸中上氣者,( 為肺氣不降而作 ) 咳息,( 出時有痰沫阻遏, 不容氣返之勢, 而 ) 張口短氣者 ( 為 ) 肺痿吐沫 此節合下節, 言聞法之最細者, 先於呼吸出入之氣, 而辨其病之在上在下, 為實為虛也 徐忠可曰, 此節三者全於呼而認其病之在心肺也 然竟不言呼而曰息者 蓋出氣雖大, 中無小還, 不能大呼, 故揭出搖肩息引張口六字, 而病之在呼者宛然, 然不得但言呼也 師曰 :( 再言其吸, 若病患 ) 吸 ( 氣不得下行 ) 而 ( 輕 ) 微 ( 急 ) 數,( 審其腹滿便硬, 阻之於中, 其吸氣止到中焦而即返 ) 其病在中焦實也 當下之 ( 令實去氣通 ) 即愈,( 若中焦實而元氣 ) 虛者 ( 不下之則無以泄其實, 而機緘息, 竟下之則益以伐其根, 而生氣亡, 法為 ) 不治,( 且可由中焦推之上下, 虛 ) 在上焦者,( 心肺之陽 不能下交於陰, 心肺道近, 故 ) 其吸促,( 虛 ) 在下焦者,( 肝腎之陰, 不能上交於陽, 肝腎道遠, 故 ) 其吸遠,( 吸為收攝元氣之主, 促與遠皆元氣虧也 ) 此 ( 雖與中焦實而元氣虛之不治者有間, 而究虛在真元 ) 皆 ( 為 ) 難治, 呼吸 ( 之間, 周身筋脈 ) 動搖振振者,( 則為形氣不能相保, 無論上中下虛實, 皆 ) 不治 上節言息, 息兼呼吸而言, 偏重在呼也 此節不言呼而專言吸 又於吸中而分上中下虛實之辨, 徐 忠可謂為聞法之最細, 信哉 師曰 :( 兩手寸關尺, 統名寸口 ) 寸口脈動者,( 弦洪毛石緩五脈 ) 因其 ( 合於春夏秋冬四季之 ) 王時而動,( 其色亦應之 ) 假令肝王 ( 於春, 其脈當弦而 ) 色 ( 當 ) 青,( 推之 ) 四時各隨其色,( 所謂春脈弦而色青, 夏脈洪而色赤, 秋脈毛而色白 冬脈石而色黑, 四季脈緩而色黃是也 若 ) 肝 ( 王於春, 其 ) 色 ( 當 ) 青而反色白,( 脈當弦而反浮澀 ) 非其時色脈, 皆當病 此言醫道貴因時而察其脈色也 脈色應時為無病, 若色反時, 病也 脈反時, 亦病也 色反脈, 脈反色, 亦病也 推而言之, 症與脈相合者順, 相生者吉, 相反者, 治之無不費力也 問曰 : 有 ( 時 ) 未至而 ( 氣 ) 至, 有 ( 時已 ) 至而 ( 氣 ) 不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太過, 何謂也? 5

6 師曰 :( 十一月 ) 冬至之後,( 值 ) 甲子 ( 日 ) 夜半,( 為 ) 少陽 ( 所自 ) 起,( 至於正月中雨水, 為 ) 少陽 ( 方起而出地 ),( 少 ) 陽 ( 王而萬物 ) 始生, 天得溫和,( 此天氣之常也 今 ) 以未得甲子,( 而 ) 天 ( 氣 ) 因 ( 先 ) 溫和, 此為 ( 時 ) 未至而 ( 氣先 ) 至也 以 ( 已 ) 得甲子, 而天 ( 氣猶 ) 未溫和, 為 ( 時已 ) 至而 ( 氣 ) 不至也 以 ( 已 ) 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 此為 ( 時已 ) 至而 ( 應去而 ) 不去也 以 ( 已 ) 得甲子, 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 此為 ( 時已 ) 至而 ( 至之 ) 太過也 ( 由此推之, 冬至後值甲子日起, 少陽六十日, 陽明六十日, 太陽六十日, 太陰六十日, 少陰六十日, 厥陰王各六十日, 六六三十六, 而歲功成 人在氣交之中, 有因時而順應者, 有反時而衰旺者, 有即因非時異氣而致病者, 醫者可不一一而知其由來乎!) 此一節論天氣而不及醫, 然隨時製宜之道, 在其中也 尤在涇云 : 上之至, 謂時至 下之至, 謂氣至 蓋時有常數而不移, 氣無定刻而或遷也 冬至之後甲子, 謂冬至後六十日也 蓋古造歷者, 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歷元, 依此推之, 則冬至後六十日 當複得甲子, 而氣盈朔虛, 每歲遞遷, 於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 當以冬至後六十日花甲一周, 正為雨水之候為正, 雨水者, 冰雪解散而為雨水, 天氣溫和之始也 云少陽起者 陽方起而出地, 陽始生者, 陽始盛而生物, 非冬至一陽初生之謂也 竊嘗論之矣 夏至一陰生, 而後有小暑大暑, 冬至一陽生, 而後有小寒大寒, 非陰生而反熱, 陽生而反寒也 天地之道, 否不極則不泰, 陰陽之氣, 剝不極則不複, 夏至六陽盡於地上, 而後一陰生於地下, 是陰生之時, 正陽極之時也 冬至六陰盡於地上, 而後一陽生於地下, 是陽生之時, 正陰極之時也 陽極而大熱, 陰極而大寒, 自然之道也, 則所謂陽始生 天得溫和者, 其不得與冬至陽生同論也審矣 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溫, 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溫, 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或如盛夏五六月時, 則氣之有盈有縮 為候之或後或先, 而人在氣交之中者, 往往因之而病, 惟至人為能與時消息而無忤耳 師曰 : 病患脈浮者在 ( 關 ) 前,( 以關前為陽 ) 其病在表, 浮者在 ( 關 ) 後,( 以關後為陰 ) 其病在裡,( 然關後雖為裡之部位, 而浮卻非裡証之正脈, 不過為表之裡, 而非裡之裡, 故其病不在腹中少腹, 而為 ) 腰痛背強,( 膝脛 ) 不能行,( 然形傷不去, 窮必及氣, 此關後脈浮, 可以 ) 必 ( 其 ) 短氣而 ( 為此証之 ) 極也 浮脈原主表, 此於浮脈中分出表裡, 欲人知浮脈之變也 推之沉脈原主裡, 亦可於沉脈中分出表裡, 遲脈原主寒, 數脈原主熱, 更無不可於遲數中分出寒熱也, 是亦望乎一隅而三反之 問曰 : 經云 : 厥陽獨行, 何謂也? 師曰 :( 陰陽偕行者, 順也 ) 此為有陽無陰, 故稱厥陽,( 厥者逆也 陰陽獨行, 逆而不順之謂也 ) 此舉厥陽為問答, 以見陰陽之不可偏也 內經云 :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神乃絕, 陰陽之道大矣哉, 尤在涇云 : 厥陽獨行者, 孤陽之氣, 厥而上行, 陽失陰則越, 猶夫無妻則蕩也 千金方云 : 陰脈且解, 血散不通, 正陽遂厥, 陰不往從, 此即厥陽獨行之旨歟 問曰 :( 兩手 ) 寸脈 ( 乃心肺之部位, 不見其浮, 但見 ) 沉大而 ( 且 ) 滑, 沉則為實,( 謂血之實也 ) 滑 則為氣,( 謂氣之實也 ) 實 ( 與 ) 氣 ( 並兩實 ) 相搏, 血氣入臟即死, 入腑即愈, 此 ( 名 ) 為卒厥,( 以 臟腑分其生死 ) 何謂也? 師曰 :( 臟如寶藏之藏, 義取深藏, 實邪一入而不出, 故 ) 唇口青身冷, 為入臟, 即死,( 腑如外府之府, 本司出納, 實邪可入而可出 ) 如身和汗自出, 為入腑, 即愈 此言邪氣盛則實之生死也 尤在涇云 : 實謂血實, 氣謂氣實, 實氣相搏者, 血與氣並而俱實也 五臟者, 藏而不瀉, 血氣入之, 卒不得還, 神去機息, 則唇青身冷而死 六腑者, 傳而不藏, 血氣入之, 乍滿乍瀉, 氣還血行, 則身和汗出而愈 經云 : 血之與氣, 並走於上, 則為大厥, 厥則暴死, 氣複返則生, 不返則死, 是也 6

7 問曰 :( 邪氣盛則實, 正氣奪則虛, 如脈大而滑, 實邪之強有力, 臟固不能當其猛矣 今卒厥, 病脈 不大而小, 不滑而澀, 盡脫去大且滑之象, 因而別之曰 ) 脈脫 ( 是脫換之脫, 非脫散之脫, 但脈既脫 換, 虛實懸殊, 入臟入腑, 吉凶亦宜更易, 而仍守 ) 入臟即死, 入腑即愈 ( 之說 ) 何謂也? 師曰 :( 斯說也 大旨以出陽為淺, 傳陰為深 ) 非為 ( 卒厥 ) 一病,( 凡 ) 百病 ( 入臟入腑 ) 皆然, 譬如浸淫瘡, 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蓋以口屬陰, 四肢屬陽, 陰陽分屬臟腑, 臟腑二字 隱而難測, 以裡外二字該之, 淺而易曉, 吾特為丁寧曰, 凡 ) 病在外者可治, 入裡者即死 此言正氣奪則虛之生死也 按此因卒厥而推言百病, 脈脫二字, 諸家俱誤解 李瑋西云 : 病在外二 句, 概指諸病而言, 即上百病皆然之意, 入裡者死, 如痺氣入腹, 腳氣沖心之類 問曰 : 陽病十八, 何謂也? 師曰 :( 三陽之氣, 主軀殼之外, 如 ) 頭痛, 項腰脊臂腳掣痛,( 六者雖兼 上下, 卻以其在軀殼之外, 故謂之陽病, 病在外者, 有營病衛病營衛兼病之殊, 是一病而有三也 三而六之, 故合為十八病也 又問曰 ) 陰病十八, 何謂也? 師曰 :( 三陰之氣, 主軀殼之裡, 如 ) 咳 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 九者雖兼臟腑, 以其在軀殼之裡, 故謂之陰病, 病在裡有或虛或實之異, 是一病而有二也 九而二之, 故合為十八病也 然三陰三陽, 六氣之傳變無形也 五臟六腑, 臟腑之病証有形也 臟腑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 又各有氣分血分氣血並受之三端, 六而三之, 則為十八 ) 五臟病各有十八, 合 ( 而計之共 ) 為九十病, 人又有六 ( 腑之病, 視腑稍 ) 微 微有十八病, 合 ( 而計之共 ) 為一百八病,( 其數各井然而不紊, 至於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 名為 ) 五勞,( 大飽傷脾, 大怒氣逆傷肝 強力舉重坐濕地傷腎, 形寒飲冷傷肺, 憂愁思慮傷心, 風雨寒暑傷形, 大怒恐懼不節傷志, 名為 ) 七傷,( 氣極血極筋骨極肌極精極, 名為 ) 六極, 婦人 ( 十二瘕九痛七害五傷三因, 共計 ) 三十六病, ( 非六氣外淫所致, 均 ) 不在其中,( 學人自當分別而論也 雖然, 以上所言陰陽臟腑各証, 皆就人身之受邪者, 分其名目, 猶未就邪氣之分屬 而究其所以然也 大抵輕 ) 清 ( 之 ) 邪居上,( 重 ) 濁 ( 之 ) 邪居下,( 從天得者 為 ) 大邪中表,( 從人得者, 為 ) 小邪中裡, 飪之邪從口入者,( 為 ) 宿食也 五邪中人,( 以類相從 ) 各有法度, 風 ( 為陽類而 ) 中於 ( 午 ) 前, 寒 ( 為陰類而 ) 中於暮, 濕 ( 重濁而 ) 傷於下, 霧 ( 輕清而 ) 傷於上,( 再驗之一身 ) 風 ( 為陽邪 ) 令脈 ( 緩而 ) 浮, 寒 ( 為陰邪 ) 令脈 ( 緊而 ) 急, 霧 ( 邪輕清而 ) 傷皮腠, 濕 ( 邪重濁而 ) 流關節 ( 宿 ) 食 ( 止 ) 傷脾胃,( 而不及經絡腠理 ) 極寒 ( 之時, 令陽內伏而不固外, 病多 ) 傷經, 極熱 ( 之時, 令陽浮於外, 而暑熱並之, 汗出則絡傷, 病多 ) 傷絡,( 合而言之, 無非以類相從之理也 ) 此一節由陰陽臟腑五邪之分合異同, 經氣時候原委, 以及所當然者如彼, 所以然者如此, 欲學人體認於文字之外, 則得矣 附錄千金婦人三十六病, 以備參考, 十二瘕者 謂所下之物, 一如青泥, 二如青血, 三如紫汁, 四如赤皮, 五如膿痂, 六如豆汁, 七如葵羹, 八如凝血, 九如青血似水, 十如米汁, 十一如月浣, 十二如經度不應期也 九痛者, 一陰中痛傷, 二陰中淋痛, 三小便即痛, 四寒冷痛, 五月水來腹痛, 六氣滿注痛, 七汗出陰如蟲嚙痛, 八脅下痛, 九腰痛, 七害者, 一害食, 二害氣, 三害冷, 四害勞, 五害房, 六害娠, 七害睡, 五傷者, 一孔痛, 二中寒熱痛, 三小腸急牢痛, 四臟不仁, 五子門不正, 三因者, 一月水閉塞不通, 二絕產乳, 三羸瘦不生肌肉 又康熙字典字注云 : 讀與馨同, 吳醫唐立三云, 飪為烹調生熟之節, 則飪句, 為香可口過食之而停滯也 7

8 問曰 : 病有急當救裡救表者, 何謂也? 師曰 : 病 ( 為 ) 醫 ( 者誤 ) 下之, 續得下利清穀不止,( 裡証甚急, 而 ) 身體疼痛者,( 表証亦不可緩, 二者相權 ) 急當 ( 先 ) 救 ( 其下利清穀之 ) 裡,( 姑且 ) 後 ( 其表之 ) 身 ( 體 ) 疼痛,( 若服藥後 ) 清便自調 ( 而身仍痛 ) 者, 急當救表也 此言証有表裡之殊, 治有緩急之異也 傷寒論中最詳, 不必多贅 夫病 ( 者, 有平時之 ) 痼疾,( 而 ) 加以 ( 一時之 ) 卒病,( 卒者易攻, 痼者難拔 審其先後 ) 當先治其卒病, 後乃治其痼疾也 前言病有表裡之不同, 治者權緩急而分其先後, 此言病有新舊之不同, 治者審難易而分其先後也 師曰 : 五腑病各有所得者愈,( 有得之情志相勝者, 如怒傷肝, 得悲而愈, 悲勝怒之類, 有得之時日者, 如病在肝, 愈於夏, 喜得子氣, 製其勝我之類, 有得之飲食者 肝色青, 宜食甘, 心色赤, 宜食酸, 肺色白, 宜食苦, 脾色黃, 宜食酸, 腎色黑, 宜食辛是也 有得之自得其位者, 肝病愈於丙丁, 起於甲乙, 心病愈於戊己, 起於丙丁, 脾病愈於庚辛, 起於戊己, 肺病愈於壬癸, 起於庚辛, 腎病愈於甲乙, 起於壬癸是也 ) 五臟病各有所惡,( 心惡熱, 肺惡寒, 肝惡風, 脾惡濕, 腎惡燥是也 而且 ) 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 何以謂之不喜, 與其各有得者相反皆是, 不僅以所惡為不喜也 姑即所不喜者, 舉一端而言之 ) 病有素不應食, 而反暴思之,( 是臟氣為邪氣所變, 而食之轉助病氣 ) 必發熱也 ( 若傷寒証渴欲飲水少與之法, 不在此例也 ) 此一節言病以臟氣為本也 五臟病以有所得而愈者, 謂得其所宜, 足以安臟氣而卻病氣也 各有所惡, 各隨其所不喜為病者, 謂失其所宜, 適以忤臟氣而助病邪也 所得所惡所不喜, 著一所字, 所包者廣 夫諸病在臟,( 法宜攻下, 而陽明入腑則不傳, 腑猶臟治也 若果實在腸胃, 雖十日不更衣, 無所苦, 謂不宜急下也 而惟陽明少陰中, 有急下之証, 夫曰急下, 似當直攻而無疑矣 然攻之一法, 最為元妙, 若 ) 欲攻之, 當隨其所 ( 同中 ) 得 ( 其所獨 ) 而攻之,( 陽明中得其急下三証, 一曰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一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 一曰發汗不解腹滿痛者, 此急防其悍氣盛而陰絕也 少陰中得其急下三証, 一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口燥舌乾者, 一曰少陰病自利清水, 色純青, 心下必痛, 口乾燥者 一曰少陰病六七日, 腹脹不大便者, 此急防其火不戢將自焚也 ) 如 ( 所得者不在可攻之例, 第見其 ) 渴者,( 即論中所云, 少陰病, 下利六七日, 咳而嘔渴, 心煩不得眠者是也 陽明病, 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是也 二証均 ) 與豬苓湯,( 寓育陰於利水之中, 則熱從小便去, 而渴亦止, 此與攻下法相表裡也 ) 餘皆仿此 此一節言邪之在臟者宜攻, 而攻法之神妙者, 在於隨其所得四字, 徐忠可順文敷衍 絕無發明, 尤在涇以水血痰食, 添出蛇足, 二君皆未得言中之旨 痙濕病脈証第二 ( 痙之為言, 強也 其証頸項強急, 頭熱足寒, 目赤頭搖, 口噤背反 詳於下文, 初起不外太陽 ) 太陽病 ( 病在標陽, 則 ) 發熱 ( 邪在膚表, 則膚表實而 ) 無汗,( 既在標陽, 不宜惡寒, 而 ) 反惡寒者, ( 本亦病也 以其表實 ) 名曰剛痙 太陽病 ( 病在標陽, 則 ) 發熱 ( 邪在肌腠, 則肌腠實, 而膚表反虛, 故 ) 汗出 ( 標病而本不病, 故但發熱 ) 而不惡寒,( 以其表虛 ) 名曰柔痙 此言太陽病有剛柔二痙, 推原痙之所自始, 為辨痙之法, 非痙家之本証也 剛痙脈宜緊弦, 柔痙脈宜浮弦, 仲景未言, 可以悟出 充至切, 諸去聲, 惡也 痙 其頸切, 音敬, 風強病也 舊本以痙為, 傳寫之誤也 今改正之, 其病皆由血枯津少, 不能養筋所 8

9 致, 燥之為病也 然內經謂諸痙強直, 皆屬於濕, 何其相反若是乎! 而不知濕為六淫之一, 若中於 太陰, 則從陰化為寒濕, 其病流於關節而為痺, 若中於陽明, 則從陽化為濕熱, 熱甚而陽明燥化之 氣愈烈 其病爍筋強直而為痙, 是言濕者, 言其未成痙之前, 言燥者, 言其將成痙之際也 經又云 : 赫曦之紀上羽, 其病痙, 言熱為寒抑, 無汗之痙也 又云 : 肺移熱於腎, 傳為柔痙 言濕蒸為熱, 有汗之痙也 千金謂溫病熱入腎中則為痙, 小兒癇熱盛亦為痙, 聖經賢訓可據, 其為亡陰筋燥無疑 ( 然而太陽底面, 即是少陰, 入臟即死, 入腑即愈, 首篇言之詳矣 茲 ) 太陽病發 ( 於標陽, 無有不 ) 熱, ( 發熱則脈不宜沉細矣 今反 ) 脈沉而細者,( 是証見太陽, 脈見少陰, 而背項強直等証並見 ) 名 ( 之 ) 曰痙, 為難治 此一節言太陽之裡為少陰, 痙病在少陰, 最重之証也 故於辨其剛柔之後, 特筆以提撕, 欲人之知所重也 ( 病在太陽, 未必遽成痙也 而太陽之接壤, 即是陽明, 太陽之裡面, 即是少陰 陽明少陰, 兩關津液, 津液傷則筋失所養而成痙, 此痙病之由也 今 ) 太陽病發汗太多 ( 津液外脫, 則少陰傷, 陽明亦燥, 筋失所養 ) 因致痙, 夫風病 ( 不知用桂枝湯解之, 而以下藥 ) 下之,( 下多則亡陰, 陰亡陽無所製 ) 則 ( 灼筋而成 ) 痙,( 若下後 ) 複發 ( 其 ) 汗,( 汗多則亡陽 經云 : 陽氣者, 精則養神, 柔則養筋, 今下而複汗, 身 ) 必拘急, 瘡家 ( 膿血出多, 津液將涸 ) 雖身疼痛,( 表証未淨, 亦 ) 不可發汗, 汗出則 ( 津液愈竭, 筋失所養而成 ) 痙 此推致痙之由, 從太陽而推到陽明少陰, 言汗下瘡家, 三者致痙, 皆由脫液傷津 皆兼此二經而言也 婦人產後亡血過多, 因而成痙, 亦可以此說括之 ( 痙有本証, 可以備言其形狀, 亦有誤治之變証變脈, 可以略陳其大概, 今請先言其本証 經云 : 因於風者, 上先受之, 故 ) 病 ( 痙 ) 者 ( 上而 ) 身熱,( 未及於下, 故下而 ) 足寒,( 風傷太陽之經, 故 ) 頸項強急,( 風傷太陽之氣, 故通身 ) 惡寒,( 陽氣上行於頭面, 故 ) 時頭熱面赤,( 太陽之脈, 起於目內, 風熱傷於經脈, 故 ) 目赤 ( 頭項皆強急而不能動 ) 獨頭 ( 呈風象而 ) 動搖,( 強急則筋不舒, 而牙關緊閉, 且風客會厭, 而語言不出, 所以 ), 卒 ( 然 ) 口噤, 背反張者,( 風邪入於經輸也 此 ) 痙病 ( 本証之形狀 ) 也 若 ( 不知其為痙, 而誤 ) 發其汗者,( 汗之沾濡衣被則為濕, 濕之陸續不干而生寒 ) 寒濕相得, 其表 ( 因汗而 ) 益虛,( 虛甚 ) 即惡寒甚,( 蓋痙之未成, 太陽原有惡寒之証, 而痙之既成, 陽邪用事, 熱甚灼筋, 何至惡寒之甚, 此為誤治而一變也 ) 發其汗已,( 不獨証之一變, 而 ) 其 ( 強直之 ) 脈 ( 亦變屈曲 ) 如蛇 此論痙家之本証, 而並及於誤治之變証變脈也 ( 脈如蛇, 陰之象也 君子正有履霜堅冰至之憂, 乃 ) 暴 ( 然見其 ) 腹脹大者,( 遂轉憂而為喜, 冀其 ) 為欲解,( 即首篇入腑即愈之義, 況脹為有形之實証, 大承氣湯即對病之良方矣 乃診其 ) 脈如故,( 仍是如蛇之象, 而 ) 反 ( 加 ) 伏弦者 ( 此為變而又變之 ) 痙 此一節承上節汗後變証變脈外 又變一脈証也 師不出方, 余於傷寒論發汗後腹脹條, 悟出濃朴 生薑甘草人參半夏湯, 俟其脹稍愈, 再以法治之 ( 痙家之本証, 既已備言, 即變証變脈, 亦複明 示矣 痙家之本脈何如 ) 夫痙 ( 為勁急強直之病, 其 ) 脈 ( 亦勁急強直 ) 按之緊如弦,( 謂其自寸至尺 ) 直上下行 ( 與督病 之脈相似, 但督浮而此沉耳 ) 此一節補出痙病之本脈也 自病者身熱足寒至此三節, 合作一大節讀 9

10 痙 ( 為太陽中風之 ) 病 ( 風為陽邪, 誤用燒針, 則為逆, 若見 ) 有灸瘡,( 則風火交煽, 真陰立亡 ) 難治 此一即言痙病誤灸之難治也 師不出方, 傷寒論火逆諸方, 亦恐其過溫, 余用風引湯減去桂 枝乾薑一半, 研末煮服, 往往獲效 太陽病 ( 頭項強痛, 發熱惡風, 自汗, 論所謂桂枝証也 ) 其証備,( 但 ) 身體強 然,( 為風邪入於經輸 內經云 : 邪入於輸, 腰脊乃強是也 然經輸之病, 脈應浮數, 今按其 ) 脈反沉遲,( 蓋沉為痙之本脈, 遲為津液不足, 營衛之行不利, 雖痙証尚未全備, 而痙脈先已見端 ) 此 ( 不為傷寒而 ) 為痙 ( 以 ) 栝蔞桂枝湯主之 此一節為痙病之將成未成者, 出其方也 然細按方法, 必是中風自汗之變証, 柔痙用此, 剛痙用葛根湯 栝蔞桂枝湯方栝蔞根 ( 三兩 ) 桂枝 ( 三兩 ) 芍藥 ( 三兩 ) 甘草 ( 二兩 ) 生薑 ( 三兩 ) 大棗 ( 十二枚 ) 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微汗, 汗不出, 食頃啜熱粥發之 太陽病,( 頭項強痛, 發熱惡寒等証悉備, 表實既已 ) 無汗, 而 ( 邪氣不得外達 ) 小便反少,( 邪氣又 不得下行, 正不勝邪, 其 ) 氣 ( 遂逆 ) 上 ( 而 ) 沖胸, 口噤不得語,( 面赤頭搖項背強直, 勢所必至, 此 ) 欲作剛痙,( 以 ) 葛根湯主之 此一節為剛痙之將成未成者, 出其方也 究為太陽之治法, 非痙証之正治法 葛根湯方葛根 ( 四兩 ) 麻黃 ( 三兩去節 ) 桂枝 ( 二兩 ) 甘草 ( 二兩炙 ) 芍藥 ( 二兩 ) 生薑 ( 三兩 ) 大棗 ( 十二枚 ) 上七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 去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痙 ( 之 ) 為病,( 至於入裡, 而 ) 胸滿 ( 氣閉而 ) 口噤, 臥不著席,( 反張甚也 筋為熱灼, 下為 ) 腳攣急, ( 上 ) 必 ( 牙關緊而 ) 齒,( 此或為少陰火亢, 或為陽明燥化, 救焚在此頃刻, 起死即在此須臾 ) 可 與大承氣湯,( 以急下之, 為下其熱以救陰, 非下其便以寬脹 ) 此一節為痙之既成, 出一救治之正方, 大旨在瀉陽明之燥氣, 而救其津液, 清少陰之熱氣, 而複其元陰, 大有起死回生之神妙, 或問凡曰可與, 則猶有相酌之意, 豈因大承氣之過峻而云然乎! 而不知此証, 舍大承氣並無他法, 猶恐服大承氣之後, 重証猶未盡除, 還當審其緩急, 而商其再服與否, 此際全憑醫家之定識定力也 或一下之後, 病勢已減, 審系陽明, 以白虎加人參湯滋陽明之燥, 審系少陰, 以黃連阿膠湯救少陰之陰 二湯可以頻服, 服後又以竹葉石膏湯收功, 抑或以三湯用於大承氣之前, 全要心靈手敏, 此仲師 可與二字言外之意也 男 ( 元犀 ) 稟按 竹葉石膏湯去粳米之逗留熱氣, 並以竹瀝半杯易竹葉, 可 從古法而變通之 大承氣湯方大黃 ( 四兩酒冼 ) 濃朴 ( 半斤去皮 ) 枳實 ( 五枚炙 ) 芒硝 ( 三合 ) 上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枳朴取五升, 去滓, 內大黃, 煮二升, 去滓, 內芒硝, 更 上火微一兩沸, 分溫再服, 得下餘勿服 10

11 ( 濕者六淫之一也 亦如中風傷寒自太陽始, 但風寒之太陽病, 病在肌表, 濕之 ) 太陽病 ( 病在關節, 關者機關之室, 真氣之所過也 節者骨節之交, 神氣之所游行出入者也 今病濕, 則神真之氣, 為濕邪所傷, 故 ) 關節疼痛而煩,( 濕為陰邪, 故 ) 脈沉而細者,( 濕不在外而在內 ) 此名中濕, 亦名濕痺,( 痺之為言閉也 ) 濕痺之候,( 閉氣不化, 則 ) 小便不利,( 閉濕於內, 則 ) 大便反快,( 治者 ) 但當利其小便,( 則濕從小便而去矣 ) 此言濕流關節之病也 然濕者六氣之一也 但一氣中猶有分別, 霧露之氣, 為濕中之清, 傷人皆中 於上, 雨水之濕, 為濕中之濁, 傷人皆中於下, 亦稱太陽者, 病由營衛而入, 營衛皆屬太陽也 此 條論地氣之濕, 乃濕之濁者, 故曰但當利其小便, 若霧露之邪, 當以微似汗解之 濕家之為病,( 濕盛於外者, 陽必鬱於內, 濕盛於外, 則 ) 一身盡疼,( 陽鬱於內則 ) 發熱,( 濕熱鬱 於肌肉之間, 則 ) 身色如 ( 煙之 ) 熏黃 ( 而帶黑 ) 也 上節言濕邪痺於內, 而不能化熱, 此節言濕邪鬱於內而發於外, 化熱而為黃也 濕家,( 病在太陽, 太陽之脈, 上額交巔, 夾脊背而行於兩旁, 霧露之濕, 清邪中上, 著太陽, 陽氣聚而不行, 故 ) 其人 ( 他處無汗 ) 但頭汗出,( 濕邪滯礙, 而其經輸不利, 故 ) 背強,( 濕為陰邪, 陰氣盛於表, 故 ) 欲得被覆 ( 而喜 ) 向火,( 病尚在表 ) 若下之 ( 太 ) 早, 則 ( 寒濕之邪陷於胃, 而為 ) 噦,( 胃病則上下二焦亦病 上焦之氣不降, 則氣道壅塞, 而 ) 或胸滿,( 下焦之氣不升, 則氣化不行, 而 ) 小便不利, 舌上如苔者,( 乃濕滑而白, 似苔而非苔也 總由寒濕之邪, 陷於胸膈, 命門之陽 郁在下焦 ) 以丹田有熱, 胸上有寒,( 八個字為不易勘語, 丹田有熱, 故 ) 渴欲得飲 ( 胸上有寒, 故欲飲 ) 而不能飲, 則 ( 其 ) 口燥 ( 似喜水而又惡水, 其懊憹不可明言之意, 則為 ) 煩也 此言清邪中上, 病在上而誤下之, 其變証有如此之多也 ( 濕家誤下, 變証既如此之多, 若不明言其死証, 恐醫者猶執迷不悟也 ) 濕家 ( 誤 ) 下之,( 頭汗已後而 ) 額上汗出,( 以陽明之脈交額中, 此陽明之氣脫絕, 而真液上泄也 且見 ) 微喘,( 以太陽之氣, 與肺相合, 而主皮毛, 此太陽之氣絕, 而真氣上脫也 且見 ) 小便利者,( 以少陽三焦, 司決瀆而出水道, 此少陽之氣絕, 而陰津下注也 三陽氣絕, 上下離脫, 故 ) 死, 若下利不止者,( 中土敗而地氣陷, 不必三陽氣絕, 而 ) 亦 ( 主 ) 死 此承上若下之三字, 而備言誤下之死証, 而為醫者大加警覺也 ( 濕又別其為風濕者, 不可不知, 風為陽, 濕為陰, 內有濕而外感於風, 則為 ) 風濕 ( 不和而兩 ) 相搏, ( 以致 ) 一身盡疼痛,( 若陰陽和, 則雨露降 ) 法當 ( 微似 ) 汗 ( 自 ) 出而解,( 然陽之汗, 以天之雨名之 ) 值天陰雨不止, 醫 ( 者不知所以然之理, 竟 ) 云此可發 ( 其 ) 汗, 汗之病 ( 猶 ) 不愈者, 何也? 蓋 ( 汗者, 所以利陰陽也 若 ) 發其汗, 汗大出者,( 風為陽邪 ) 但風氣 ( 從大汗而 ) 去,( 大汗而陽衰, 陽衰則陰轉盛, 而陰 ) 濕 ( 之邪 ) 氣 ( 仍 ) 在, 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 發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則陰陽兩不相負, 而 ) 風濕俱去也 此於濕証中別出風濕之病, 明其治法, 而不遽出其方者, 即引而不發之妙也 蓋 宇是答辭, 周秦多用此筆法 11

12 ( 濕又別其為寒濕者, 亦不可不知, 霧露之濕為清邪, 自上受之 ) 濕家病, 身 ( 雖 ) 疼 ( 而無一身皆 疼, 不過疼在身之上半, 而 ) 發熱,( 止見 ) 面黃 ( 而身色不似熏黃, 肺司氣而主皮毛, 濕襲於皮毛, 故氣不順 ) 而喘,( 陰証無頭痛, 濕未入陰, 故 ) 頭痛 ( 濕襲皮毛 內壅肺氣, 故 ) 鼻塞 ( 濕氣彌淪, 攝亂心主 ) 而 ( 發 ) 煩,( 濕邪止在上焦, 未嘗犯裡, 故 ) 其脈大,( 不 犯胃氣 ) 自能飲食 ( 能飲食則 ) 腹中 ( 尚 ) 和 ( 而 ) 無病,( 其 ) 病在頭中寒濕, 故鼻塞,( 病淺不必 深求, 止 ) 內 ( 辛香之 ) 藥 ( 於 ) 鼻中,( 宣泄頭中之寒濕 ) 則愈 此於濕証中 又別出寒濕之病, 寒濕不止霧露之清邪, 而舉一邪傷高表者, 以為隅, 則邪傷通身者, 包在言外, 舉一外法通其空竅者以為隅, 則內服調其經絡臟腑者, 包在言外, 下節諸方, 按脈証而 求其絲絲入扣, 則得矣 ( 前言中濕, 但當利其小便者, 以濕之在內言之也 若 ) 濕家 ( 之表証, 其 ) 身煩疼,( 而不發黃, 可 知未鬱於內而為熱也 且無小便不利, 可知未入於裡而為痺也 表則宜汗, 而不宜大汗, 斟酌其適 ) 可 ( 者, 當 ) 與麻黃加朮湯, 發其 ( 微似 ) 汗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致火氣逼汗過多而變証也 況又有濕與熱合致衄增黃之慮乎!) 此為濕之屬表 無汗者, 出一至當不易之方也 喻氏謂麻黃得朮, 雖發汗而不至多汗 朮得麻黃, 行裡濕而並可行 表濕, 止此一味加入, 所謂方外之神方, 法中之良法也 麻黃加朮湯方麻黃 ( 三兩去節 ) 桂枝 ( 二兩 ) 甘草 ( 一兩炙 ) 白朮 ( 四兩 ) 杏仁 ( 七十個去皮尖 ) 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溫服八合, 覆取微汗 ( 風濕之証, 前既詳言, 猶未言其致此風濕之因也 ) 病者 ( 風濕相搏 ) 一身盡疼,( 其 ) 發熱,( 每在於申酉戌之 ) 日晡所劇者,( 以陽明旺於申酉戌, 當其旺時, 邪正相搏, 則增也 ) 此名風濕,( 然所以致 ) 此 ( 風濕之 ) 病 ( 乃 ) 傷於汗出當風,( 汗隨風複入皮腠, 而為風濕也 ) 或久傷取冷 ( 亦 ) 所 ( 以 ) 致 ( 此風濕 ) 也 ( 致風濕者以此, 而所以致寒濕, 亦可類推矣 )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此又為風濕無汗者而出其方也 寒濕亦可用之, 上節麻黃加朮湯為大劑, 此方為小劑, 亦隨其証 之微甚而擇用之, 亦隨其証之上下, 而取親上親下之理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麻黃 ( 半兩 ) 杏仁 ( 十個去皮尖 ) 薏苡 ( 半兩 ) 甘草 ( 一兩炙 ) 上銼麻豆大, 每服四錢匕, 水一盞半煎八分, 去滓溫服, 有微汗, 避風 風濕 ( 之病 ), 脈浮,( 為風 ) 身重,( 為濕, 若見此脈此証, 汗不出而惡風者 為實邪, 大劑有麻黃加朮湯, 小劑有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可用, 若 ) 汗出惡風者,( 為虛邪, 以 ) 防 己黃耆湯主之 此為風濕証汗自出者出其方也 合上二方, 即傷寒論麻黃湯大青龍湯桂枝湯之意乎 錢天來云 : 病因汗出當風, 夫汗出則腠理開, 當風則風乘腠理矣 風邪既入, 汗不得出, 以離經之汗液, 既不得外出皮毛 又不能內返經絡, 留於肌腠而為濕, 此即人身汗液之濕也 其或暑汗當出之時, 傷於納涼太過, 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 留著肌腠而致病 12

13 與汗出當風無異也 按金匱以痙濕三証合篇, 痙証兼濕, 証亦兼濕, 濕証最重 必須如此活看方得 防己黃耆湯方防己 ( 一兩 ) 甘草 ( 半兩炙 ) 白朮 ( 七錢半 ) 黃耆 ( 一兩一分 ) 上銼麻豆大, 每抄五錢匕, 生薑四片, 大棗一枚, 水盞半煎八分, 去滓溫服, 喘者 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 加芍藥三分, 氣上沖者, 加桂枝三分, 下有陳寒者, 加細辛三分, 服後 當如蟲行皮中, 從腰下如冰, 後坐被上 又以一被繞腰以下, 溫令微汗瘥 傷寒 ( 至於 ) 八九日,( 九日值少陽主氣之期, 宜從少陽之樞而外出矣 乃不解 而複感 ) 風濕 ( 合而 ) 相搏,( 寒邪拘束, 故 ) 身體疼 ( 風邪煽火, 故心 ) 煩,( 濕邪沉著, 故 ) 不能自轉側,( 邪未入裡, 故 ) 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 浮虛則為風, 澀則為濕也 此風多於濕之証, 以 ) 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 ( 脾受濕傷, 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則 ) 大便堅 ( 大便愈堅, 則 ) 小便 ( 愈覺其 ) 自利者,( 脾受傷, 而津液不能還入胃中故也 即於前方 ) 去桂 ( 枝 ) 加白朮湯主之,( 濕若去, 則風無所戀而自解矣 ) 此又於傷寒不愈, 合風濕為病而出二方也 上方治風多於濕, 下方治濕多於風 桂枝附子湯方桂枝 ( 四兩 ) 附子 ( 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 生薑 ( 三兩切 ) 甘草 ( 二兩炙 ) 大棗 ( 十二枚擘 )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白朮 ( 四兩 ) 附子 ( 三枚炮去皮 ) 甘草 ( 二兩炙 ) 生薑 ( 三兩 ) 大棗 ( 十二枚 ) 上五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一服覺身痺, 半日許再服, 三服都盡, 其人如冒狀, 勿怪, 即是朮附並走皮中, 逐水氣, 未得除故耳,( 凡方中有如蟲行狀, 如醉狀, 如冒狀者, 皆藥勢將行使然也 ) ( 傷寒合風濕而病, 上既詳言之矣 若其病較劇者, 用藥亦須較緩, 今 ) 風濕相搏 ( 業已深入, 其 ) 骨節疼煩掣痛, 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此風寒濕三氣之邪, 阻遏正氣, 不令宣通之象也 )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榮氣衛氣三焦之氣俱病, 總由於坎中元陽之氣失職也 務使陽回氣暖, 而經脈柔和, 陰氣得煦, 而水泉流動矣 以 ) 甘草附子湯主之 此承上節, 言風濕相搏, 在外者利在速去, 深入者妙在緩攻, 師恐前方附子三枚過多, 其性猛急, 筋節未必驟開, 風濕未必遽去, 徒使大汗出而邪不盡耳, 故減去一枚, 並去薑棗, 而以甘草為君者, 欲其緩也 甘草附子湯方甘草 ( 二兩炙 ) 附子 ( 二枚炮去皮 ) 白朮 ( 二兩 ) 桂枝 ( 四兩 )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則解, 能食 汗出複煩者, 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 宜服六七合為妙 ( 者暑也 暑亦六淫之一, 故先傷太陽 ) 太陽中,( 病標本之氣, 故 ) 發熱惡寒,( 病所過之經, 故 ) 身重而疼痛,( 熱傷氣, 故 ) 其脈弦細芤遲,( 膀胱者, 毫毛其應, 故 ) 小便已洒洒然毛聳,( 陽氣虛, 13

14 不能榮於四肢, 故 ) 手足逆冷, 小有勞, 身即熱,( 氣虛不能自支也 ) 口前開, 板齒燥,( 以勞而動陽熱, 陰液不能上滋也 此表裡經脈俱虛, 不可汗下溫針, 倘 ) 若 ( 誤認為傷寒, 而 ) 發其汗, 則其 ( 表虛而 ) 惡寒甚,( 若因其寒甚, 而 ) 加溫針, 則 ( 經脈虛而 ) 發熱甚,( 若因其發熱甚, 而 ) 數下之, ( 裡虛而津液傷 ) 則淋甚 此言中暑之証, 從經脈表裡俱病處, 繪出虛証模樣, 意者, 寒則傷形, 責其實, 熱則傷氣, 責其虛 也 汗下火皆為所戒, 而治法從可知矣 太陽中熱者, 是也 ( 暑干肌表, 而氣虛微, 所以 ) 汗出,( 太陽以寒為本, 所以 ) 惡寒,( 暑熱之邪, 內合太陽之標熱, 所以 ) 身熱而渴,( 以 )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言中暑而不兼濕之証治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知母 ( 六兩 ) 石膏 ( 一斤碎綿裹 ) 甘草 ( 二兩炙 ) 粳米 ( 六合 ) 人參 ( 三兩 ) 上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太陽中, 身熱疼重, 而脈微弱, 此以夏月 ( 因暑熱而複 ) 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蒂湯主之, ( 推之夏月陽虛陰伏, 凡畏熱貪涼, 皆可以傷冷水例之, 病在陰經, 即為陰証, 豈可一以清涼治暑 哉 ) 此言暑合濕邪為患, 而出其方治也 後人用五苓散, 大順散, 小半夏加伏苓湯, 十味香薷飲, 白虎 加蒼朮湯, 皆推展其法而兼治濕也 瓜蒂湯方瓜蒂 ( 二七個 ) 上銼, 以水一升, 煮取五合, 去滓, 頓服 暑者, 夏令炎熱之氣也 有伏病, 有正病, 有變病, 何謂伏病 經云 : 凡病傷寒而成熱者, 先夏至為 病溫, 後夏至為病暑, 是病伏於冬時, 愈郁而愈熱, 與溫病同例也 何謂正病 經云 : 熱氣大來, 火之勝也 又云 : 火熱受邪, 心病生焉, 言夏時酷暑炎熱 人感之而為暑病, 病在心也 白虎加人參湯, 是其正治歟, 何謂變病, 元人謂靜而得之為中暑, 處於高廈涼室, 畏熱貪涼而成病, 其惡寒與傷寒同, 而發熱較重以別之, 心煩以別之, 脈虛以別之, 此病在人事, 不在天時, 故謂之變也 然而更有深義焉, 暑必挾濕, 是暑陽而濕陰也 夏月伏陰在內, 是暑熱而陰寒也 讀者當得其言外之旨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証治第三 論曰 百合病者,( 分為 ) 百脈 ( 合為 ) 一宗,( 無經絡可別 ) 悉致其病也 ( 第見其証 ) 意欲食,( 而 ) 複不能食,( 口欲言, 而又不言而 ) 常默默, 欲臥 ( 而又躁而 ) 不能臥, 欲行 ( 而又懶而 ) 不能行, 欲飲 食, 或有美時, 或有不用, 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口苦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以上諸証, 全是恍惚去來不可為憑之象, 惟憑之於脈與溺, 確知其為熱 ) 其脈微數,( 數則主熱也 溺出膀胱, 膀胱為太陽之腑, 其脈上至巔頂, 溺時頭痛者, 太陽乍虛, 而熱氣乘之也 今 ) 每溺時 ( 而 ) 14

15 頭 ( 每 ) 痛者,( 乃熱氣之甚者, 必 ) 六十日 ( 之久, 月再周而陰氣複, 陰氣複而陽邪平, 然後 ) 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 淅淅然者 ( 則病稍淺矣 大約 ) 四十日 ( 可 ) 愈, 若溺 ( 時 ) 快然, 但頭眩者,( 則更淺矣 不過 ) 二十日 ( 可 ) 愈, 其 ( 百合 ) 証 ( 多於傷寒大病後見之 ) 或未病而預見,( 熱氣先動也 ) 或病四五日而出, 或病二十 日, 或一月後見者,( 遺熱不去也 ) 各隨証治之 此詳言百合病之証脈也 此証多見於傷寒大病前後, 或為汗吐下失法而變, 或平素多思不斷, 情志不遂, 或偶觸驚疑, 猝臨異遇, 以致行住坐臥飲食等, 皆若不能自主之勢, 此病最多, 而醫者不識耳 程雲來云 : 頭者諸陽之首, 溺則陽氣下施, 頭必為之搖動, 曷不以老人小兒觀之 小兒元氣未足, 腦髓不滿, 溺將出, 頭為之搖, 此陽氣不充故耳, 老人血氣衰, 肌肉澀 腦髓清, 故溺出時不能射遠, 將完必濕衣, 而頭亦為之動者, 此陽氣已衰, 不能施射故耳, 由此觀之, 溺出頭之痛與不痛, 可以觀邪之淺與深矣 故百合病溺出頭痛者, 言邪舍深而陽氣衰也 內衰則入於臟腑, 上則牽連腦髓, 是以六十日愈, 若溺出頭不痛淅淅然者, 淅淅如水洒淅皮毛, 外舍於皮膚肌肉, 尚未入臟腑之內, 但陽氣微耳, 是以四十日愈, 若溺出快然, 但頭眩者, 言邪猶淺, 快則陰陽和暢, 營衛通利 臟腑不受邪, 外不淅淅然, 則陽氣尚是完固, 但頭眩者, 是邪在陽分, 陽實則不為邪所牽, 故頭不 疼而眩, 是以二十日愈也 其說亦通 百合病,( 見於 ) 發汗 ( 之 ) 後者,( 以其不應汗而汗之, 以致津液衰少者, 以 ) 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百合 ( 七枚 ) 知母 ( 三兩 )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別以泉水二升, 煎 知母, 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百合病,( 見於 ) 下之後者,( 以其不應下而下之, 以致熱入於下也 以 ) 百合滑石代赭湯主之 百合滑石代赭湯方百合 ( 七枚擘 ) 滑石 ( 三兩碎綿裹 ) 代赭石 ( 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 別以泉水二升, 煎滑石代赭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 服 百合病,( 見於 ) 吐之後者,( 以其不應吐而吐之, 以致內傷臟陰也 以 ) 百合雞子湯主之 百合雞子湯方百合 ( 七枚擘 ) 雞子黃 ( 一枚 )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 內雞子黃攪勻, 煎五分, 溫服 百合病, 不經吐下發汗, 病形如初者,( 即所謂未病預見是也 此因熱氣先動 以 ) 百合地黃湯主之,( 然亦有太陽病久久不愈, 始終在太陽經者, 亦用此湯 ) 15

16 百合地黃湯方百合 ( 七枚擘 ) 生地黃汁 ( 一升 )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 內地黃汁,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中病勿更服, 大便當如漆 百合病, 一月不解, 變成渴者,( 熱壅皮毛, 皮毛為肺之合也 以 ) 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百合一升, 以水一斗, 漬之一宿, 以洗身, 洗已食煮餅, 勿以咸豉也 百合病,( 洗後而 ) 渴不瘥者,( 內熱盛而津傷也 以 ) 栝蔞牡蠣散主之 栝蔞牡蠣散方栝蔞根牡蠣 ( 等分 ) 上為細末,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百合病,(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原病無熱, 今 ) 變發熱者,( 其內熱可知也 以 ) 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 ( 一兩炙 ) 滑石 ( 三兩 ) 上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當微利者, 止服, 熱則除 百合病見於陰者, 以陽法救之,( 即內經用陽和陰之道也 ) 見於陽者, 以陰法救之,( 即內經用陰 和陽之道也 若 ) 見陽 ( 之病而 ) 攻 ( 其 ) 陰,( 則並傷其陰矣 乃 ) 複發其汗,( 是重傷其陽也 ) 此為 逆, 見陰 ( 之病 ) 攻 ( 其 ) 陽,( 則並傷其陽矣 ) 乃複下之,( 是重竭其陰也 ) 此亦為逆 程扶生云 : 前治皆用陰和陽法也 此複補以用陽和陰, 故仲景用思, 最為精密 狐惑之為病,( 蟲病也 ) 狀如傷寒, 默默欲眠, 目不得閉, 臥起不安,( 何其如此之躁, 實因蟲擾之為害也 蟲 ) 蝕於喉為惑, 蝕於陰為狐,( 而口 ) 不欲飲食, 惡聞食臭,( 蟲聞食臭而動, 動則令煩心有如此者, 而且蟲大動則交亂於胃中, 胃主面目 ) 其面目 ( 之 ) 乍赤乍黑乍白,( 亦隨蟲之聚散而變易 ) 蝕於上部, 則 ( 喉傷而 ) 聲 ( 自 ) 嗄,( 以 ) 甘草瀉心湯主之, 蝕於下部, 則 ( 邪傷厥陰, 厥陰為陰之盡, 其病自下而沖上, 故 ) 咽乾,( 以 ) 苦參湯洗之, 蝕於肛者,( 以 ) 雄黃熏之,( 熏洗二法, 皆就其近治之也 ) 此言狐惑之病証治法也 傷寒論烏梅丸, 亦可消息用之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 ( 四兩炙 ) 黃芩乾薑人參 ( 各三兩 ) 半夏 ( 半升 ) 黃連 ( 一兩 ) 大棗 ( 十二枚 ) 上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苦參湯方苦參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 去滓熏洗, 日三 雄黃熏法雄黃一味為末, 筒瓦二枚合之燒, 向肛熏之 病者脈數無熱, 微煩, 默默但欲臥, 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鳩眼, 七八日 目四黑, 若能食者, 膿已成也 赤豆當歸散主之 16

17 尤在涇云 : 脈數微煩, 默默但欲臥, 熱盛於裡也 無熱汗出, 病不在表也 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 肝臟血中之熱, 隨經上注於目也 經熱如此, 臟熱可知, 其為蓄熱不去 將成癰腫無疑, 至七八日, 目四黑, 赤色極而變黑, 則癰尤甚矣 夫肝與胃, 互為勝負者也 肝方有熱, 勢必以其熱侵及於胃, 而肝既成癰, 胃即以其熱並之於肝, 故曰 若能食者, 知膿已成也 且膿成則毒化, 毒化則不特胃和, 而肝亦和矣 赤豆當歸, 乃排膿血除濕熱之良劑也 又曰 此一條, 注家有目為狐惑病者, 有目為陰陽毒者, 要之亦是濕熱蘊毒之病, 其不腐而為蟲者, 則積而為癰, 不發於身面者, 則發於腸臟, 亦病機自然之勢也 仲景意謂與狐惑陰陽毒同源而異流者, 故特論列於此歟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 ( 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 當歸 ( 十分 ) 上二味, 杵為散, 漿水服方寸匕, 日三服 ( 陰陽二毒, 是感非常災癘之氣, 從口鼻而下入咽喉, 致死甚速, 試以陽毒言之 ) 陽毒之為病, ( 為異氣中人之陽也 ) 面赤斑斑如錦紋, 咽喉痛, 吐膿血, 五日 ( 經氣未遍, 故尚 ) 可 ( 救 ) 治,( 五日之外, 五臟相傳俱受邪, 至 ) 七日 ( 陰陽經氣已周而再行, 則 ) 不可治, 升麻鱉甲湯主之 ( 異氣適中人之陰, 則為陰毒 ) 陰毒之為病, 面目青, 身痛如被杖, 咽喉痛, 五日 ( 經氣未遍, 尚 ) 可 ( 救 ) 治,( 至 ) 七日 ( 陰陽經氣已周而再行, 則 ) 不可治, 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此言陰陽二毒, 治之不可姑緩也 仲師所論陰毒陽毒, 言天地之癘氣, 中人之陽氣陰氣, 非陰寒極 陽熱極之謂也 蓋天地災癘之氣, 便為毒瓦斯, 人之血氣, 晝行於陽, 夜行於陰, 癘氣之毒, 值人 身行陽之度而中人, 則為陽毒, 面者諸陽之會, 陽毒上干陽位 故面赤斑斑如錦紋, 陽毒上迫胸膈, 故吐膿血, 以陽氣法天, 本乎天者親上也 值人身行陰之度而中人, 則為陰毒, 邪入於陰, 則血凝泣, 血不上榮於面, 而面目青, 血不環周於一身, 而身痛如被杖, 以陰氣主靜, 凝而不流之象也 夫陰陽二毒, 皆從口鼻而下入咽喉, 咽喉者, 陰陽之要會也 感非時之癘氣, 則真氣出入之道路, 不無妨礙, 故二毒俱有咽喉痛之証, 要之異氣中人, 毒流最猛, 五日經氣未遍, 尚可速治, 若至七日 陰陽經氣已周, 而作再經, 則不可治矣 方用升麻鱉甲湯以解之, 升麻, 本經云 : 氣味甘平苦, 微寒無毒, 主解百毒, 辟瘟疫邪氣, 入口皆吐出, 中惡腹痛, 時氣毒癘, 諸毒喉痛口瘡云云, 君以升麻者, 以能排氣分, 解百毒, 能吐能升, 俾邪從口鼻入者, 仍從口鼻而出, 鱉甲氣味酸平無毒, 佐當歸而入肝, 肝藏血, 血為邪氣所凝, 鱉甲稟堅剛之性 當歸具辛香之氣, 直入厥陰, 而通氣血, 使邪毒之侵於營衛者, 得此二味而並解, 甘草氣味甘平, 解百毒, 甘能入脾, 使中土健旺, 逐邪以外出, 妙在使以蜀椒辛溫, 雄黃苦寒, 稟純陽之色, 領諸 藥以解陽毒, 其陰毒去雄黃蜀椒者, 以邪毒不在陽分, 不若當歸鱉甲, 直入陰分之為得也 升麻鱉甲湯方升麻當歸甘草 ( 各二兩 ) 蜀椒 ( 炒去汗一兩 ) 鱉甲 ( 手指大一片炙 ) 雄黃 ( 半兩研 ) 上六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老小再服取汗, 陰毒去雄黃蜀椒, 肘後千金方, 陽毒用升 麻湯, 無鱉甲, 有桂, 陰毒用甘草湯, 無雄黃 17

18 瘧病脈証並治第四 師曰 :( 瘧者, 寒熱往來之有定候也 雖有三陽三陰之異, 而其舍總不外乎半表半裡之間, 少陽主 乎半表半裡, 其脈必弦, 今為之提其大綱曰 ) 瘧脈自弦,( 而弦中之兼見者 ) 弦數者多熱, 弦 遲者多寒 ( 一隅可以三反也 至於因証施治 ) 弦小緊者,( 以其小而知其在裡, 可 ) 下之 ( 而 ) 瘥, 弦遲者, ( 多寒無有疑義, 即 ) 可溫之, 弦緊 ( 而不小 ) 者,( 知其在表而不在裡 ) 可 ( 以 ) 發汗針灸也 ( 弦而 ) 浮大者,( 知其邪在高分 ) 可 ( 以 ) 吐 ( 而越 ) 之, 弦數者 ( 多熱, 治則宜清, 而熱極生風, 當知其為 ) 風發也 ( 若以上因脈施治諸法, 治之而猶不止, 更當 ) 以飲食消息止之,( 即難經所謂損其脾者, 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之旨也 ) 此言瘧証不離少陽, 以弦脈為主, 隨其兼見者而施治也 末一句言治之不愈, 求之脾胃, 是為久瘧 虛瘧者, 立一大法也 徐忠可尤在涇諸家之解俱誤 男 ( 元犀 ) 按 素問瘧論, 言之甚詳, 大約邪氣與衛氣並居, 合則病作, 離則病休 一日發者, 正氣不虛, 易愈, 間日與三日, 正氣虛, 內薄於陰, 難愈, 仲景以內經之旨深遠, 難與中人以下說法, 另尋出陰陽出入大沖要處, 獨取少陽為主, 以補內經未言之旨, 並示後人握要之圖, 開口即云瘧脈自弦 看一自字, 大有深意, 見瘧証雖各不同, 而少陽脈之真面目, 自不可掩 病瘧, 以月 ( 計之 ) 一日 ( 一 ) 發, 當十五日愈,( 以五日為一候, 三候為一氣, 一氣十五日也 人受氣於天, 天氣更則人身之氣亦更, 更氣旺則不受邪而愈也 ) 設不瘥 當月盡解,( 是又更一旺氣也 ) 如其 ( 更二氣而 ) 不瘥, 當云何? 師曰 : 此 ( 瘧邪不衰, 與氣血痰飲 ) 結為瘕, 名曰瘧母, 當急治之, 宜鱉甲煎丸 此言瘧邪因人正氣之衰旺, 以為消長也 上節以飲食消息止之, 為治久瘧之正法 若有瘧母, 先急除其有形之瘕, 再培其無形之元氣, 醫者切不可言小心, 釀成姑息養奸之禍, 如景岳方之何人飲休瘧飲追瘧飲, 皆調停兩可, 走江湖之套技 鱉甲煎丸方鱉甲 ( 十二分炙 ) 烏扇 ( 三分燒即射干 ) 黃芩 ( 三分 ) 柴胡 ( 六分 ) 鼠婦 ( 三分熬 ) 乾薑大黃桂枝石韋 ( 去毛 ) 濃朴紫葳 ( 即凌霄 ) 半夏阿膠芍藥牡丹蟲 ( 各五分 ) 葶藶人參 ( 各一分 ) 瞿麥 ( 二分 ) 蜂窠 ( 四分炙 ) 赤硝 ( 十二分 ) 蜣螂 ( 六分熬 ) 桃仁 ( 二分 ) 上二十三味為末, 取灶下灰一斗, 清酒一斛五升, 浸灰, 俟酒盡一半, 著鱉甲於中 煮令泛爛如膠漆, 絞取汁, 內諸藥煎為丸, 如梧子大, 空心服七丸, 日三服, 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 又有海藻三分, 大戟一分, 無鼠婦赤硝二味, 師曰 : 陰氣孤絕, 陽氣獨發,( 陽獨發, 氣為火蝕, 火無水濟 ) 則熱而少氣煩冤 ( 陰孤絕, 無以 濡外, 無以守中, 則 ) 手足熱而欲嘔, 名曰癉瘧, 若 ( 欲知其 ) 但熱不寒 ( 之所以然 ) 者,( 須知其 ) 邪 氣內藏於心, 外舍分肉之間, 令人消爍肌肉,( 肌肉為陰, 陽極則陰消也 ) 按內經所論之癉瘧, 撮其大略, 以肺素有熱, 而偶受風寒, 內藏於心, 外舍分肉 表則寒而裡則熱, 緣陰氣內虛, 不能與陽相爭, 故但熱而不作寒也 師不出方, 余比例而用白虎加桂枝湯, 以白虎清心救肺, 以除裡熱, 加桂枝調和營衛, 以驅外邪, 誠一方而兩扼其要也 即先熱後寒, 名為熱瘧, 亦以白虎清其先, 桂枝卻其後, 極為對証, 此法外之法也 然此節與內經稍異, 師又略節經文, 18

19 不言及外感風寒, 以陰氣孤絕, 陽氣獨發二句為主, 方內有桂枝 又未中的, 師早已熟審矣 若明薛立齋張景岳趙養葵, 用六味地黃湯及玉女煎之說, 反致滯邪生熱而增劇, 俗傳瘧痢三方, 為害更速, 師於此等重証而不出方者, 欲人尋繹而自得也 傷寒論自序云, 若能尋余所集, 思過半矣 此物此志也 男 ( 元犀 ) 按 下節白虎加桂枝湯, 是內經所言之癉瘧, 非師所云 : 雲癉瘧之治也 師未出方, 似可借用竹葉石膏湯之類, 而梨汁甘蔗汁, 亦可以佐之 ( 又有 ) 溫瘧者,( 冬不藏精, 則水虧而火盛, 火盛於內, 外為寒氣所格而不出, 則火氣內鬱, 日盛 一日, 至春令感溫氣而發, 夏令感熱氣而發, 是病在伏氣, 與乍感不同, 故 ) 其脈如平,( 但此病當憑証而不憑脈, 難經云 : 溫病之脈, 行在諸經, 不知何經之病 即此意也 ) 身無寒, 但熱, 骨節煩疼, 時嘔,( 為熱從腎出, 外舍其合, 而上並於陽明也 ) 以白虎 加桂枝湯主之,( 蓋於大涼肺胃之中, 加一辛溫之品, 因其勢而利導之也 ) 此言溫瘧與內經不同, 而其義則相表裡也 然余謂仲師書, 讀其正面, 須知其對面 須知其反面, 須知其旁面, 則順逆分合, 如織錦回文, 字字扣得著, 上節言癉瘧, 單主陰絕陽發, 以補經文之未盡, 至於經文所云, 肺熱加以外感, 為癉瘧之正証, 亦包括在內, 均一癉瘧, 不無毫厘千裡之判, 此所以不率爾而出方也 至此節論溫瘧 又與內經不同, 意者伏氣外出之証, 其始也 熱為寒郁而內藏, 其發也 寒因熱盛而俯首, 究竟釀此猖狂之熱禍 皆緣寒邪之格外為禍端, 以白虎清其熱勢, 加桂枝追其所由來, 可謂面面周到, 且所云無寒但熱疼嘔之証, 俱是內經癉瘧之正証, 師於此補敘其正証, 補出其正方, 文法錯綜變化, 非細心人不能體會, 雖然, 篇首有弦數者風發一句, 傷寒論有風溫一証, 於此可以悟開大覺路, 即可以普濟無量蒼生矣 白虎加桂枝湯方知母 ( 六兩 ) 石膏 ( 一斤 ) 甘草 ( 二兩炙 ) 粳米 ( 二合 ) 桂枝 ( 三兩 ) 上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湯成,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 瘧 ( 少熱 ) 多寒者,( 非真寒也 緣無形之寒氣, 挾有形之痰飲, 伏於心間, 陽氣不能外透於肌表, 故多寒, 甚則有寒無熱, 心為牡臟, 因 ) 名 ( 之 ) 曰牡瘧,( 以 ) 蜀漆散主之 ( 驅其心胸結伏之痰飲, 則內陷之邪, 亦轉旋而外出 ) 此言牡瘧証也 方中云雲母無真, 未能速效, 且此方原是宣通心陽, 使氣行於肌表, 則不至偏陰用事, 卻不專在於涌吐也 故不注明吐之一字, 余借用桂枝去芍藥, 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如神 蜀漆散方蜀漆 ( 燒去腥 ) 雲母 ( 燒二日夜 ) 龍骨 ( 等分 ) 上三味, 杵為散, 未發前, 以漿水服半錢匕 附外台秘要三方 牡蠣湯 治牡瘧 19

20 牡蠣麻黃 ( 各四兩 ) 甘草 ( 二兩 ) 蜀漆 ( 三兩 ) 上四味, 以水八升, 先煮蜀漆麻黃, 去上沫, 得六升, 內諸藥,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若吐則勿更 服 尤在涇云 : 此系宋孫奇等所附 蓋亦蜀漆散之意, 而外攻之力較猛矣 趙氏云 : 牡蠣軟堅消結, 麻 黃非獨散寒, 且可發越陽氣, 使通於外, 結散陽通, 其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治瘧病發渴者, 亦治勞瘧 柴胡 ( 八兩 ) 人參黃芩甘草 ( 各三兩 ) 栝蔞根 ( 四兩 ) 生薑 ( 三兩 ) 大棗 ( 十二枚 ) 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徐忠可云 : 瘧邪在半表半裡之間, 入與陰爭則寒, 出於陽爭則熱, 此少陽之象也, 是謂少陽而兼他 經之証則有之, 謂他經而全不涉少陽, 則不成其為瘧矣 所以小柴胡為少陽主方, 渴易半夏加栝 蔞根, 亦治少陽成法也 攻補兼施, 故亦主勞瘧 柴胡桂薑湯 治瘧寒多微有熱, 或但寒不熱, 服一劑如神 柴胡 ( 半斤 ) 桂枝 ( 三兩 ) 乾薑 ( 三兩 ) 栝蔞根 ( 四兩 ) 黃芩 ( 三兩 ) 甘草 ( 二兩炙 ) 牡蠣 ( 二兩 )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 初服微煩, 複服汗出便愈 趙氏曰 : 此與牡瘧相類而實非, 牡瘧邪客心下, 此風寒濕痺於肌表, 肌表既痺, 陽氣不得通於外, 遂郁伏於榮血之中, 陽氣化熱, 血滯成瘀, 著於其處, 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及之則病作, 其邪之入營者, 既無外出之勢, 而營之素痺者, 亦不出而與陽爭, 故少熱或無熱也, 是用柴胡為君, 發其郁伏之陽, 黃芩為佐, 清其半裡之熱, 桂枝乾薑 所以通肌表之痺, 栝蔞根牡蠣, 除留熱, 消瘀血, 甘草, 和諸藥調陰陽也 得汗則痺邪散, 瘀熱行, 而病愈矣 中風歷節病脈証並治第五 ( 中風之病, 內經論之甚詳, 而讀者每苦不得其要, 且多與痺合論, 同中之異, 更不可以不辨 ) 夫風之為病,( 中人徹於上下, 故 ) 當半身不遂, 或 ( 著於一處 ) 但臂不遂者, 此 ( 不為風而 ) 為痺, ( 此風與痺之大分別也 然風從虛入, 熱從風發, 故診其 ) 脈 ( 虛為 ) 微而 ( 熱為 ) 數,( 可以一言定之曰 ) 中風 ( 既成之証 ) 使然,( 若未中之前, 國中之頃, 則不盡然也 ) 此一節先辨風與痺之殊, 後之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八字, 提出中風之大綱, 如大海行舟, 茫茫無際, 中按羅經, 以定子午, 則所向自無差錯 余注之曰 : 風從虛入, 指陽虛而言也 陽字指太陽而言, 太陽虛, 則不能衛外而為固, 故脈微, 余又注之曰, 熱從風發, 以其人素有內熱, 而風中之, 風為陽邪, 內熱外風, 風火交煽, 故脈數, 學人當知此八個字, 是大慈大悲菩薩, 立於雲端指示, 以下止有四方, 首方則為國中時邪未侵心者, 示一堵塞法, 次方為既中後邪已入心為癱癇者, 示一下熱法, 三方為邪已入心, 病如狂狀者, 示一表裡兼治法, 四方為風攻於頭而不去, 示一外治法, 細 20

21 繹方意, 無非著眼於少陰, 少陰兼手足而言, 寒從水化而歸於下, 以足少陰為主, 風從火化而歸於上, 以手少陰為主, 知其真証, 便得真方 學人當於引而不發之中, 得其躍如之妙 ( 雖然, 風從虛入, 虛則脈微, 熱從風發, 熱則脈數, 此為風証之既成, 從少陰而化熱者言之也 若論其初, 風不挾寒, 則為和風, 唯其挾寒, 則傷人甚速, 始傷皆由營衛, 心營肺衛, 必以寸口為憑, 若中風而偏於寒者 ) 寸口脈浮而緊, 緊則為寒, 浮則為虛, 寒虛相搏, 邪在皮膚,( 正不足而邪乘之也 氣行脈外, 血行脈中, 浮而有餘者, 必沉而不足, 故以 ) 浮者 ( 斷為 ) 血虛,( 血虛則無以充皮膚而養絡, 故 ) 絡脈空虛,( 又無以循常度以御邪, 故 ) 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 邪氣 ( 所傷, 則筋脈不用而 ) 反緩, ( 無邪之處, 則其 ) 正氣 ( 獨治而 ) 即急, 正氣引邪,( 其口目 ) 僻不遂,( 左者邪反在右, 右者邪反在左, 不可不知也 雖然, 或左或右, 則有邪正緩急之殊, 而為表為裡 亦有經絡臟腑之別, 若 ) 邪在於絡,( 絡邪病表, 故 ) 肌膚不仁, 邪在於經,( 經邪病裡 ) 即 ( 筋骨 ) 重 ( 滯而 ) 不勝, 邪入於腑,( 則胃腑燥熱, 其支脈絡心, 大妨神氣之出入 ) 即不識人, 邪入於臟, ( 心腎二臟, 俱連舌本, 臟氣厥而不至舌下, 故 ) 舌即難言,( 且廉泉亦開 ) 口 ( 必 ) 吐涎 此為初病中風之偏於寒者, 而詳其証之遞深也 師未出方, 徐忠可云 : 節下侯氏黑散即次之, 疑系此証之方, 然余謂四肢煩重, 心中寒甚者為的劑, 若風火交煽, 喻嘉言取用驅風至寶膏甚妙, 方用防風二兩半白朮一兩半芍藥二兩半芒硝五錢生石膏一兩滑石三兩當歸二兩半黃芩一兩甘草二兩大黃五錢連翹五錢川芎三兩半麻黃五錢天麻一兩山梔子五錢荊芥五錢黃柏五錢桔梗一兩薄荷五錢熟地黃一兩羌活一兩人參一兩全蠍五錢細辛五錢黃連五錢獨活一兩, 共二十六味為末, 煉蜜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 細嚼, 茶酒任下, 臨臥服, 但此方醫者病患, 或疑其散, 或疑其攻, 或疑其雜, 往往不肯服而死 蓋有命焉, 不可強也 呂純陽大丸更效 又按 風中經絡與腑者, 可用驅風至寶膏, 若入臟, 最防迸入於心, 宜用侯氏黑散 於驅補之中, 行其堵截之法, 至於風引湯, 按法用之, 無往不利 侯氏黑散 治大風, 四肢煩重, 心中惡寒不足者,( 外台治風癲此方主補虛以熄其風 ) 菊花 ( 四十分 ) 白朮防風 ( 各十分 ) 桔梗 ( 八分 ) 黃芩 ( 五分 ) 細辛乾薑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牡蠣礬石桂枝 ( 各三分 ) 上十四味, 杵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一服, 初服二十日, 溫酒調服, 禁一切魚肉大蒜, 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 即藥積腹中不下也 熱食即下矣 冷食自能助藥力 徐忠可云 : 此為中風家挾寒而未變熱者治法之準則也 謂風從外入, 挾寒作勢, 此為大風, 証見四肢煩重, 豈非四肢為諸陽之本, 為邪所痺, 而陽氣不運乎! 然但見於四肢, 不猶愈體重不勝乎! 証又見心中惡寒不足, 豈非漸欲凌心乎! 然燥熱猶未乘心, 不猶愈於不識人乎! 故侯氏黑散用參苓歸芎, 補其氣血為君, 菊花白朮牡蠣, 養肝脾腎為臣, 而加防風桂枝, 以行痺著之氣, 細辛乾薑, 以驅內伏之寒, 兼桔梗黃芩, 以開提肺熱為佐, 礬石所至, 除濕解毒, 收澀心氣, 酒力營運周身為使, 庶舊風盡出, 新風不受, 且必為散, 酒服至六十日止 又常冷食, 使藥積腹中不下 蓋邪漸侵心, 不惡熱而惡寒, 其由陰寒可知, 若胸中之陽不治, 風必不出,( 太陽之氣, 行於胸中, 徐氏此注, 精細之至 ) 故先以藥填塞胸中之空竅, 壯其中氣, 而邪不內入, 勢必外消, 此即內經所謂塞其空竅, 是為良工之理, 若專治其表裡, 風邪非不外出, 而重門洞開, 出而複入, 勢將莫御耳 21

22 男 ( 元犀 ) 按 徐氏煞此九個字, 真閱歷有得之言, 不可順口讀去 喻嘉言云 : 方中取用礬石以固澀諸藥, 使之積留不散, 以漸填空竅, 必服之日久 風自以漸而息, 所以初服二十日, 不得不用溫酒調下, 以開其痺著, 以後則禁諸熱食 惟宜冷食, 如此再四十日, 則藥積腹中不下, 而空竅塞矣 空竅填則舊風盡出, 新風不受矣 蓋礬惟得冷即止, 得熱即行, 故囑云熱食即下矣 冷食有能助藥力, 抑何用意之微耶 愚按 風家挾寒, 雖未變熱, 而風為陽邪, 其變甚速, 觀此方除熱之品, 與祛寒之品並用, 可見也 高明如尤在涇, 尚有疑義, 甚矣讀書之難也 余每用此方, 病家惑於人言而不敢服, 輒致重証莫救, 不得已遵喻嘉言法, 用驅風至寶膏, 或借用後卷婦人門竹葉湯, 一日兩服多效, 然亦有不得不用此散者, 亦必預製以送, 不明告其方, 以杜庸俗人之論說也 ( 又有中風而偏於風者, 亦辨其脈於寸口 ) 寸口脈遲而緩, 遲 ( 者, 行之不及 不及 ) 則為寒, 緩 ( 者, 至而無力, 無力 ) 則為虛, 營 ( 行脈中, 沉而見 ) 緩則為亡血, 衛 ( 行脈外, 浮而見 ) 緩則為中風,( 然營衛俱在膚表與肌腠, 尚未中經也 若 ) 邪氣中經 ( 營衛氣弱, 津血凝滯 ) 則身癢而癮疹,( 若 ) 心氣不足, 邪氣入中, 則 ( 邪混胸中, 阻遏正氣, 為 ) 胸滿而短氣 此為中風之偏於風者, 而詳其証之遞深也 風為陽邪, 其脈主緩, 師未出方, 徐忠可云 : 此節下即 以風引湯次之, 疑系此証之方, 余甚服其識, 然與驅風至寶膏互服亦妙 此節以遲脈出緩脈, 言遲則為寒者, 以扇動之氣雖寒, 而自人受之, 則為陽邪 故分疏營衛二句, 單承緩而不言遲, 則可知其所獨重矣 風引湯 除熱癱癇,( 此方主清熱以除其風 ) 大黃乾薑 ( 愚按應減半用 ) 龍骨 ( 各四兩 ) 桂枝甘草牡蠣 ( 各二兩愚按此品應加倍 ) 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 各六兩 ) 上十二味杵, 粗篩, 以韋囊盛之, 取三指撮, 井花水三升, 煮三沸, 溫服一升, 治大人風引, 小兒驚癇瘈瘲, 日數發, 醫所不療, 除熱方, 巢氏云 : 腳氣宜風引湯 徐忠可云 : 風邪內迸, 則火熱內生, 五臟亢甚, 迸歸入心, 故以桂甘龍牡, 通陽氣安心腎, 為君, 然 厥陰風木, 與少陽相火同居, 火發必風生, 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 故脾氣不行, 聚液成痰, 流注四末, 因成癱瘓, 故用大黃以蕩滌風火濕熱之邪, 為臣 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 為反佐 又取滑石石膏, 清金以伐其木, 赤白石脂 濃土以除其濕, 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 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 為使, 故大人小兒風引驚癇, 皆主之, 何後世以為石藥過多而不用, 反用腦麝以散真氣, 花蛇以增惡毒耶 愚按 用前方而尚恐其不及者, 宜黃連阿膠湯, 從少陰之本以救之, 餘熱不除, 虛羸少氣, 近於痿 証者, 以竹葉石膏湯清補之, 二方如神 按喻嘉言云 : 本文有正氣引邪, 僻不遂等語, 故立方即以風引名之 22

23 ( 更有 ) 防己地黃湯, 治 ( 風迸入心, 風乘火勢, 火藉風威, 其 ) 病如狂狀, 妄行 獨語不休,( 熱迸於 內, 而外反 ) 無熱,( 浮為風之本脈, 而風火交煽 ) 其脈 ( 益 ) 浮, 此亦風迸入心之治法也 徐靈胎 云 : 此方他藥輕而生地獨重, 乃治血中之風也 此等法最宜細玩, 愚按 金匱書寥寥數語, 讀者疑其未備, 然而所包者廣也 中風以少陰為主, 此節言風迸手少陰之証, 出其方治, 曰病如狂狀, 妄行, 獨語不休者 蓋以手少陰心火也 陽邪迸之, 則風乘火勢, 火借風威, 其見証無非動象, 曰無熱者, 熱歸於內, 外反無熱, 即傷寒論桂枝二越婢一湯証, 外無大熱之例也 曰其脈浮者, 風火屬陽之本象也 然有正面, 即有對面, 手足少陰, 可一而二之, 實二而一之者也 考之唐宋後各家之論中風, 曰昏迷不醒等証, 其不為狂狀可知也 曰猝倒口噤等証, 其不為妄行獨語可知也 曰面如朱, 可知寒盛於下, 格陽於上, 不能無熱也 曰冷汗不止, 可知其四肢厥逆, 不止無熱也 曰脈脫, 曰無脈 又將何以言浮乎! 蓋以足少陰腎水也 陰邪迸之, 則寒水相遭, 寒冰徹骨, 其見証無非靜象, 方書用三生飲一兩, 薛立齋又加人參一兩者 蓋指此也 若痰涎如涌, 三因白散可用, 真陽上脫, 氣喘痰鳴, 黑錫丹可用 凡此皆為四逆証之例, 究非中風之本証, 其証散見於傷寒論中, 金匱辟之於中風門外 所以示立法之純也 防己地黃湯方防己甘草 ( 各一分 ) 桂枝防風 ( 各三分 ) 上四味, 以酒一杯漬之, 絞取汁, 生地黃二斤, 咀蒸之, 如斗米飯久, 以銅器盛藥汁, 更絞地黃汁, 和分再服,( 按, 此方表裡兼治, 後人驅風至寶膏方, 從此方悟出 ) 頭風摩散方大附子 ( 一枚 ) 鹽 ( 等分 ) 上二味為散, 沐了, 以方寸匕摩疾上, 令藥力行 此言偏頭風之治法也 附子辛熱以劫之, 鹽之鹹寒以清之, 內服恐助其火, 火動而風愈乘其勢矣 茲用外摩之法, 法捷而無他弊, 且軀殼之病, 內經多用外法, 如馬膏桑鉤, 及熨法皆是, 今人不講 久矣 愚按 中風, 大証也 內經與風痺風懿等証並論, 讀者莫得其要, 後世主火主氣主血主痰主虛, 紛紛不一, 而且以真中類中分門, 張景岳又以非風另立一門, 而中風究系何病, 究用何方, 茫然無據, 每致患者十難救一, 今讀金匱此論, 以風字專指八方之風 中字從外入內, 如矢之射人一般, 病從太陽而起, 在外在腑者為淺, 在內在臟者為深, 迸於少陰者為較重, 何等明亮, 何等直捷, 何等精粹, 間有言之未盡者, 余於小注總注, 遵先生之大旨而補之, 庶無駁而不純, 偏而不舉之憾, 其云邪在於絡二句, 言絡邪病表, 在六經之表也 其云邪在於經二句, 言經邪病裡, 在六經之裡也 其云邪入於腑, 即不識人二句, 腑指陽明之胃腑也 其云邪入於臟, 舌即難言二句, 臟指少陰之臟也 均以風引湯為主, 余又以驅風至寶膏佐之, 本卷附方, 亦可消息而借用之, 但不可令喧客奪主耳, 而第一方侯氏黑散, 為逐風填竅之神劑, 凡中風証初患未經變熱者宜之 病後尤賴以收功, 免致再患, 為終身之廢疾, 金匱論只七節, 方只四首, 其實論外有論, 方外有方, 所貴讀者之善悟也 江西喻嘉言喜讀仲景書, 著醫門法律, 全錄金匱原文, 而參以時說, 以致奪朱亂雅, 其中有彼善於此者, 如資壽解語湯, 治中風脾緩, 舌強不語, 半身不遂等症, 方用防風炮附子天麻酸棗仁各一錢, 肉桂羚羊角各八分, 羌活甘草各五分, 水煎, 入竹瀝二匙, 薑汁一滴服 又 23

24 於此方去羌活, 加熟地黃枸杞子菊花胡麻仁天門冬, 治腎虛風入不語, 以少陰脈縈舌本也 又補錄地黃飲子方, 治舌喑不能言 足廢不能用, 以腎虛氣厥不至舌下, 方用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白茯苓石菖蒲遠志肉桂麥冬各五分, 加生薑五片, 棗二枚, 薄荷五葉, 水一杯半, 煎八分服, 嘉言引此數方, 大與金匱所論相反, 後人遵其法而多誤, 醫學梯階, 譏其駁雜 信不誣也 余在直隸供職, 著金匱淺注, 此一証稿經三易, 忽於防己地黃湯証, 從對面反面處會悟, 遂不禁拍案大呼曰, 風為陽邪, 爛熟語, 大有精義, 他若陰邪為病, 如三生飲三因白散黑錫丹等法, 當辟之於中風門外, 即如加味六君子湯, 嘉言注云 : 治四肢不舉, 屬於脾土虛者, 須用此以治其本, 不可加入風藥, 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各一錢, 麥門冬三錢, 薑三片, 棗二枚, 水二杯煎六分, 加竹瀝一小盞溫服, 口渴者, 去半夏, 加葳蕤石膏, 虛甚不熱者, 加附子, 此亦主虛而立論, 或為善後調理之法則可, 若中風時, 藉此湯培元氣以勝邪, 亦何異於閉門而追寇哉 ( 病有遞歷關節而為痛者, 名曰歷節, 大抵由於肝腎先虛, 而心陽複郁而起, 診其兩手寸關尺之 ) 寸口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 弱即為肝,( 脈象如此, 肝腎之虛可知也 然人身之汗, 由於心液所化, 今 ) 汗出入 ( 浴 ) 水中,( 雖有形之水, 不能直入, 而無形之寒氣, 從汗孔而內侵 ) 如水傷心,( 蓋心火也 水水也 外水內火, 郁為濕熱, 則病成 ) 歷節 ( 而 ) 黃汗 ( 亦時 ) 出,( 然此非中風不遂者比 ) 故 ( 但 ) 曰歷節 此言歷節之病, 明其病因, 大抵寒郁其熱, 究其病源, 大抵虛致邪聚也 然汗出入水四字, 言寒熱互搏, 不過於最易見者示其端, 惟善讀易者, 可以悟其理也 尤在涇云 : 此証若非肝腎先虛, 則雖得水氣, 未必便入筋骨, 非水濕內侵, 則肝腎雖虛, 未必便成歷節, 仲景明其委而先溯其源, 以為歷節多從虛得之也 又云 : 後水氣篇中云, 黃汗之病,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 合觀二條, 知歷節黃汗, 為同源異流之病, 其瘀郁上焦者, 則為黃汗, 其並傷筋骨者, 則為歷節也 ( 亦有濕熱在內, 因風而成歷節者, 難以一言括其病由, 惟以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八個字, 淺淺言之, 人可共曉, 然致之則有三, 一曰在胃, 胃脈取之趺陽, 若 ) 趺陽脈浮而滑,( 滑本主實, 今診其脈 ) 滑則 ( 知其 ) 穀氣 ( 之 ) 實,( 然則谷何以不行而實 豈非酒濕先傷之乎! 浮為陽象, 今診其脈 ) 浮則 ( 知其胃熱而 ) 汗自出,( 然則胃何以致熱, 豈非風搏其濕而化熱乎! 一曰在腎, 腎脈取之太溪, 亦謂之少陰脈, 若 ) 少陰脈浮而弱, 弱則血不足, 浮則為風, 風血相搏, 即疼痛如掣,( 然則風何以得至於少陰, 豈非因酒濕挾風乘之乎! 一曰肥盛之人, 若肥 ) 盛 ( 之 ) 人 ( 其 ) 脈 ( 不滑而為 ) 澀小,( 便知因濕阻滯而 ) 短氣,( 因風作使而 ) 自汗出 ( 風濕相搏, 則 ) 歷節疼不可屈伸,( 然則肥人多濕, 其脈宜滑, 今何以反見澀小 豈非酒濕困之乎! 且汗出之後, 其痛宜從汗而解, 今何以汗出而疼不可忍, 豈非濕而挾風乎! 三 証不同, 而因濕熱而受風則一, 可以一言斷之曰 ) 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此節 節中分三段, 皆言飲酒汗出當風, 而成歷節也 飲酒主濕熱而言, 凡濕熱內盛之人, 皆以飲 酒例之, 與上節汗出入水, 俱宜活看, 上節拈出水字為例, 以陰邪郁其內熱者, 視諸此也 此節拈 出風字為例, 以陽邪搏其濕熱者, 視諸此也 24

25 ( 上言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等, 尚未出方, 茲更申言其虛極之証, 而補其方 ) 諸肢節 疼痛,( 歷節之証既成也 ) 身體羸,( 其虛証一望便見, 而且 ) 腳腫如脫,( 氣絕於下 ) 頭眩短氣, ( 氣虛於上 ) 溫溫欲吐,( 氣逆於中, 此三焦氣血兩虛, 以 )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言肝腎俱虛, 虛極而營衛三焦亦因之而俱病也 徐忠可云 : 桂枝行陽, 知芍養陰 方中藥品頗多, 獨挈此三味以名方者, 以此証陰陽俱痺也 又云 : 欲製其寒, 則上之鬱熱已甚, 欲 治其熱, 則下之肝腎已痺, 故桂芍知附, 寒熱辛苦並用而各當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桂枝 ( 四兩 ) 芍藥 ( 三兩 ) 甘草麻黃附子 ( 各二兩 ) 白朮知母防風 ( 各四兩 ) 生薑 ( 五兩 ) 上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 上言因虛而病歷節, 既出其方治矣 而所以致虛之由, 未言也 蓋致虛之由, 不止一端, 因虛而病, 不止歷節一証, 茲請更詳其病由, 兼別其疑似, 如飲食間 ) 味 ( 過 ) 酸則 ( 病肝而 ) 傷筋, 筋傷則 ( 不收持而 ) 緩, 名曰泄,( 過 ) 咸則 ( 病腎而 ) 傷骨, 骨傷則 ( 不能立而 ) 痿, 名曰枯, 枯泄相搏, 名曰斷泄,( 斷泄者 ) 營氣 ( 涸流而 ) 不通,( 營不通則 ) 衛不獨行, 營衛俱微,( 蓋營衛者, 水穀之氣, 三焦受氣於水穀, 而四肢秉氣於三焦, 故營衛征, 則 ) 三焦 ( 氣乏, 而 ) 無所御, 四屬 ( 失養而 ) 斷絕 ( 由是精微不化於上, 而 ) 身體羸瘦,( 陰濁全注於下, 他處瘦小, 而 ) 獨足腫大,( 而且 ) 黃汗出, 脛 ( 常 ) 冷,( 此肝腎雖虛, 不由於濕當風所致, 不成歷節, 絕無發熱之証也 ) 假令發熱, 便為歷節 也 此承上節肝腎俱虛証, 而究其致虛之由, 而推展言之 又以因虛成病, 不發熱者為勞傷, 而發熱者 為歷節, 虛同而証則不同也 徐忠可云 : 歷節與黃汗最難辨, 觀仲景兩言 假令發熱便為歷節, 似歷節有熱, 而黃汗無熱, 然仲景敘黃汗 又每曰身熱, 則知黃汗亦可有熱, 總無不熱之歷節耳, 若黃汗由汗出入水中浴, 歷節亦有由汗出入水而水傷心, 故黃汗汗黃, 歷節或亦汗黃, 則知歷節之汗亦有不黃, 總無汗不黃之黃汗耳, 若歷節言肢節疼, 言疼痛如掣, 黃汗不言疼痛, 則知肢節痛, 歷節所獨也 若黃汗言渴, 言四肢頭面腫, 言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言胸中窒不能食, 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 而歷節但有足腫黃汗, 則知以上証, 皆黃汗所獨也 若是者何也? 黃汗歷節, 皆是濕鬱成熱 逡巡不已, 但歷節之濕, 邪流關節, 黃汗之濕, 邪聚膈間, 故黃汗無肢節痛, 而歷節少上焦証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 疼痛,( 上既言其証, 今可補其方, 以 ) 烏頭湯主之 尤在涇云 : 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 徐忠可云 : 病歷節, 括足腫發熱言, 承上文也 按足腫而膝脛 不冷, 似可加黃柏知母 烏頭湯方 亦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25

26 麻黃芍藥黃甘草 ( 各三兩炙 ) 烏頭 ( 五枚咀以蜜三升煎服一升即無烏頭大附子亦可 ) 上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納蜜煎中, 更煎之, 服七合, 不知, 盡服之 礬石湯 治腳氣沖心 礬石 ( 二兩 ) 上一味, 以漿水一斗五升, 煎三五沸, 浸腳良, 此腳氣外治之方也 前云疼痛不可屈伸, 以烏頭湯主之, 至於沖心重証, 似難以外法幸功, 然沖心是腎水挾腳氣以凌心, 而礬能卻水, 兼能護心, 所以為妙, 想必以烏頭湯內服後 又以此湯外浸也 附方 ( 考岐伯謂中風有四, 一曰偏枯, 半身不遂, 二曰風痱, 於身無所痛, 四肢不收, 三曰風懿, 奄忽不 知人, 四曰風痺, 諸痺類風狀, 風懿, 即該中風卒倒內, 金匱不重舉 )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 身體不能自收持, 口不能言, 冒昧不知痛處, 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桂枝甘草乾薑石膏當歸人參 ( 各三兩 ) 杏仁 ( 四十粒 ) 川芎 ( 一兩五錢 ) 上九味, 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 溫服一升, 當小汗, 薄覆脊憑幾坐, 汗出則愈, 不汗更服, 無所禁, 勿當風, 並治但伏不得臥, 咳逆上氣, 面目浮腫 徐忠可云 : 痱者, 痺之別名也 因營衛素虛, 風入而痺之, 故外之營衛痺, 而身體不能自收持, 或拘急不得轉側, 內之營衛痺, 而口不能言, 冒昧不知痛處, 因從外感來, 故以麻黃湯行其營衛, 乾薑石膏調其寒熱, 而加芎歸參草以養其虛, 必得小汗者, 使邪仍從表出也 若但伏不得臥, 咳逆上氣, 面目浮腫, 此風入而痺其胸膈之氣, 使肺氣不得通行, 獨逆而上攻面目, 故亦主之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 手足拘急, 百節疼痛, 煩熱心亂, 惡寒, 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 ( 五分 ) 獨活 ( 四分 ) 細辛黃 ( 各二分 ) 黃芩 ( 三分 )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一服小汗出, 二服大汗出, 心熱加大黃二分, 腹滿加枳 實一枚, 氣逆加人參三分, 悸加牡蠣三分, 渴加栝蔞根三分, 先有寒 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云 : 此風入營衛肢節之間, 擾亂既久, 因而邪襲腎府, 手足拘急, 陽不運也 百節疼痛, 陰不通也 煩熱心亂, 熱收於心也 惡寒經日, 不欲飲食, 腎家受邪, 不能交心關胃也 故以麻黃通陽開痺, 而合黃以走肌肉, 合黃芩以清邪熱, 獨活細辛專攻腎邪為主, 而心熱腹滿氣逆悸渴, 及先有寒, 各立加法, 為邪入內者治法之準繩也 近效朮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 苦極, 不知食味, 暖肌補中, 益精氣 白朮 ( 一兩 ) 附子 ( 一枚半炮去皮 ) 甘草 ( 一兩炙 ) 上三味銼, 每五錢匕, 薑五片, 棗一枚, 水盞半, 煎七分, 去滓溫服 26

27 按喻嘉言云 : 經謂內奪而厥, 則為風痱, 仲景見成方中, 有治外感風邪, 兼治內傷不足者, 有合經意, 取其三方, 以示法程, 一則曰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營衛素虛而風入者, 再則曰千金三黃湯, 治虛熱內熾而風入者, 三則曰近效朮附湯, 治風已入臟, 脾腎兩虛, 兼諸痺類風狀者, 學人當會仲景意, 而於淺深寒熱之間, 以三隅反矣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 少腹不仁 乾地黃 ( 八兩 ) 山茱萸山藥 ( 各四兩 ) 澤瀉茯苓牡丹皮 ( 各三兩 ) 附子 ( 一枚 ) 桂枝 ( 一兩 ) 上八味末之, 煉蜜丸梧子大, 酒下十五丸, 日再服,( 按宜服三錢 ) 按 漢之一兩, 今之三錢零, 此方附子用一枚, 計今之法馬, 重應一兩, 此方地黃應用二兩六錢六 分, 山藥山茱萸應用一兩三錢三分, 澤瀉茯苓丹皮應用一兩, 桂枝應用三錢三分, 附子一枚應用 一兩, 今人分兩多誤, 今特核正, 如若多用, 照此遞加 千金越婢加朮湯 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 腠理開, 汗大泄, 厲風氣, 下焦腳弱 麻黃 ( 六兩 ) 石膏 ( 半斤 ) 生薑 ( 二兩 ) 甘草 ( 二兩 ) 白朮 ( 四兩 ) 大棗 ( 十五枚 )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惡風加附子一枚,( 炮 ) 卷二 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第六 問曰 : 血痺之病, 從何得之, 師曰 : 夫尊榮 ( 之 ) 人,( 形樂而志苦, 志苦故 ) 骨弱,( 形樂故 ) 肌膚盛, ( 然骨弱則不能耐勞, 肌膚盛則氣不固, 若 ) 重困疲勞 ( 則 ) 汗出,( 汗後愈疲而嗜 ) 臥 ( 臥中 ) 不時動搖, 加被微風, 遂得 ( 而乾 ) 之,( 風與血相搏, 是為血痺 ) 但以 ( 血痺人兩手寸關尺六部 ) 脈 ( 本 ) 自微澀,( 一見脈微, 則知其陽之不足, 一見脈澀, 則知其陰之多阻, 而其邪入之處 ) 在 ( 於 ) 寸口,( 以左寸之心主營, 右寸之肺主衛也 今診其 ) 關上 ( 之寸口 ) 小緊,( 緊為邪征 又合各部之微澀, 可知陽傷, 而邪因以阻其陰, 必得氣通, 而血方可循其度 ) 宜針引陽氣, 令脈和緊去則愈 此言血痺之症, 由於質虛勞倦, 列於虛勞之上, 與他痺須當分別也 血痺 ( 症脈之通體 ) 陰陽俱微,( 前言微澀, 今言微而不言澀, 以澀即在微中也 ) 寸口 ( 脈在 ) 關上 ( 者亦 ) 微, 尺中小緊,( 前言緊在關上之寸口, 今言緊在尺中, 非前後矛盾也 邪自營衛而入, 故緊止見於寸口, 既入之後, 邪搏於陰而不去, 故緊又見於尺中也 ) 外証身體不仁,( 雖 ) 如風痺 ( 之 ) 狀,( 其實非風, 以 ) 黃桂枝五物湯主之,( 經云 : 陰陽形氣俱不足者, 勿刺以針, 而調以甘藥, 茲方和營之滯, 助衛之行, 甘藥中亦寓針引陽氣之意也 ) 此節與上節合看, 其義始備, 其方即桂枝湯, 妙在以易草, 倍用生薑也 27

28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 ( 三兩 ) 芍藥 ( 三兩 ) 桂枝 ( 三兩 ) 生薑 ( 六兩 ) 大棗 ( 十二枚 )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 虛勞病, 其機一見於脈, 即當早治 ) 夫男子平人脈大 ( 為七情色欲過度, 內損腎精, 勢將 ) 為勞, 脈極虛 ( 為飢飽勞役過度, 內損脾氣 ) 亦為勞,( 病者須當治之於早也 ) 此以大虛二脈, 提出虛勞之大綱, 意者腎精損則真水不能配火, 故脈大, 脾氣損則穀氣不能內充, 故脈虛, 二脈俱曰為者, 言其勢之將成也 難經云 : 損其脾者, 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 損其腎者, 益 其精, 未雨綢繆, 其在斯乎! ( 虛勞病, 見於脈者, 尚隱而難窺, 而征之於色, 則顯而易見 ) 男子面色 ( 無澤而淺 ) 薄者, 主 ( 氣不布精而口 ) 渴及 ( 失血過多而 ) 亡血, 卒 ( 然之頃, 或氣不順而 ) 喘 ( 心不寧而 ) 悸,( 更診其脈, 若 ) 脈 ( 之 ) 浮 ( 於外 ) 者,( 便知其 ) 裡 ( 之 ) 虛也 ( 甚則為真陰失守, 孤陽無根, 氣散於外, 精奪於內之急証, 可不畏哉 ) 此言望色而得其虛 又當參之於脈, 而定其真虛與否也 男子 ( 勞而傷陽, 陽氣不足, 其 ) 脈虛沉弦, ( 不關外邪, 其身 ) 無寒熱,( 但病 ) 短氣裡急, 小便不利, 面色白,( 為陽傷之易見者, 人可共知, 而上虛則眩, 當隨 ) 時 ( 自見其 ) 目瞑,( 陽虛陰必走, 有時 ) 兼 ( 見為鼻 ) 衄,( 丹田氣海關元等穴, 俱在少腹, 元陽傷則 ) 少腹滿, 此為勞 ( 而傷陽 ) 使之然 勞 ( 而傷陰 ) 之為病,( 陰病而虛, 虛陽愈熾 ) 其脈浮大, 手足煩, 春夏 ( 木火炎盛之際, 氣浮於外, 則裡愈虛而 ) 劇, 秋冬 ( 金水相生之候, 氣斂於內, 則不外擾而 ) 瘥,( 陰虛而陽必蕩, 故 ) 陰寒精自出,( 精枯而骨漸痿, 故 ) 削不能行,( 此為勞而傷陰使之然 ) 男子 ( 精氣交虧, 氣虧而 ) 脈浮弱 ( 精虧 ) 而 ( 脈 ) 澀, 為 ( 得天之稟不足, 當 ) 無子, ( 蓋其人之 ) 精氣 ( 定是 ) 清冷 此三節首言勞而傷陽, 是承第一節脈極虛為勞句來, 次言勞而傷陰, 是承第一節脈大為勞句來, 三言精氣俱虧, 本於賦稟, 是承第二節脈浮裡虛也二句來, 然陰陽有互根之理, 天定勝人, 人定亦可勝天, 此中調燮補救之道, 良醫功同良相, 若熟江湖, 經走富貴門者, 恃有八仙長壽丸六八味丸左右歸丸人參養榮湯補中益氣湯金水六君煎百花膏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等之捷徑, 不必與言及此也 ( 以上各証, 雖有陰陽之殊, 而總不外乎一虛, 於虛中求一真面目, 當知有精氣神三寶, 於精氣神 中求一真救治, 則惟有桂枝龍骨牡蠣湯一方, 謂為失精家之主方, 而以上陰陽互見之証, 亦在其 中, 亦且精氣神之為病, 千變萬化, 無不總括其中 ) 夫 ( 腎主閉藏, 肝主疏泄 ) 失精家,( 過於疏泄, 故 ) 少腹弦急,( 前陰為宗筋之所聚, 氣隨精而過泄, 故 ) 陰頭 ( 無氣而自 ) 寒,( 肝開竅於目, 黑水神光屬腎, 肝腎虛故 ) 目眩,( 腎之華在變, 肝藏血, 發者血之餘, 肝腎虛故 ) 髮落,( 以上諸症, 征之於脈 ) 脈極虛芤遲,( 遲 ) 為清穀,( 芤為 ) 亡血,( 虛為 ) 失精,( 然失精家脈複不一, 苟 ) 脈得諸芤, 動微緊, 男子 ( 為陰虛不得陽之固攝而 ) 失精, 女子 ( 為陰虛不得陽之剛正而 ) 夢交, 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是湯也 伊芳聖闡陰陽造化之微, 與小建中等方相表裡, 用得其法, 則頭頭是道矣 ) 28

29 此為陰虛者出其方也 其方看似失精夢交之專方, 而實為以上諸証之總方也 時醫止知桂枝為表藥, 龍牡為澀藥, 妄測高深, 皆不讀神農本草經之過也 自夫失精家至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止, 隱承第一節脈大為勞意, 言虛陽盛而真陰虛者, 故以脈之浮大邊為主, 而間有沉弦微緊者, 仍露出陽衰之象 蓋以陰根於陽, 陰病極則並傷其陽也 故其方以桂枝湯調陰陽, 加龍骨牡蠣, 以專滋其陰, 可知陰虛中又有陰陽之分也 故小注中多以陰陽分析 又按短劇云 : 虛弱浮熱汗出者, 此方除桂枝, 加白薇附子各三分, 名曰二加龍骨湯 蓋以桂性升發, 非陰虛火亢者所宜, 況此証之汗, 因虛陽鼓之而外溢, 必得白薇之苦寒瀉火, 即是養陰, 附子之辛熱導火, 亦是養陰, 功同腎氣丸, 但腎氣丸金匱中五見, 皆從利小便中而治各証, 不若此方之泛應曲當也 究之偏於陰虛者宜此, 否則原方及小建中等方, 陰陽並理, 面面周到, 可謂入神,( 唐王燾外台秘要, 多用仲師短劇方 )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 ( 各三兩 ) 甘草 ( 二兩炙 ) 龍骨牡蠣 ( 各三兩 ) 大棗 ( 十二枚 )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男 ( 元犀 ) 按 龍者, 天地之神也 龍骨者, 龍之所脫也 海者, 水之所歸也 牡蠣者, 海氣之所結也 古聖人用此二味, 絕大議論, 今人以固澀止脫四字盡之, 何其淺也 天雄散方 天雄 ( 三兩炮 ) 白朮 ( 八兩 ) 桂枝 ( 六兩 ) 龍骨 ( 三兩 ) 上四味, 杵為散, 酒服半錢匕, 日三服, 不知, 稍增之,( 按, 天雄藥鋪無真, 當以大附子代之 ) 尤在涇云 : 此疑亦後人所附, 為補陽攝陰之用也 男 ( 元犀 ) 按 尤注未確, 先君移於八味腎氣丸方之後, 而詳注之, 可謂發前人所未發 男子平人, 脈虛弱細微者,( 元陽不足也 陽不足則不能衛外而為固, 且陽病而陰不能自長, 陰亦不足, 故不能自守, 而 ) 善盜汗也 人年五六十,( 陽氣就衰, 脈不宜大, 而 ) 其病脈 ( 反 ) 大者,( 非真陽之有餘, 乃虛陽之上亢 ) 痺挾 ( 脊 ) 背 ( 之左右兩 ) 行, ( 為太陽之經道, 太陽為諸陽主氣, 陽氣虛則痺而不行也 ) 若 ( 陽氣以勞而外張, 外張則寒動於中, 而為 ) 腸鳴,( 火熱以勞而上逆, 上逆則與痰相搏, 而生於腋下為 ) 馬刀,( 生於頸旁為 ) 俠癭者, 皆為勞得之, 脈沉小遲,( 三者相並, 是陽氣全虛, 故 ) 名脫氣,( 氣脫則軀乃空殼 ) 其人疾行, 則 ( 氣竭而 ) 喘喝,( 陽虛則寒, 寒盛於外, 則 ) 手足逆寒,( 寒盛於中, 則為 ) 腹滿, 甚則溏泄, 食不消化也 脈 ( 輕按 ) 弦而 ( 重按 ) 大, 弦則為 ( 陽微而遞 ) 減, 大則為 ( 外盛而中 ) 芤, 減則 ( 陽不自振 ) 為 ( 諸 ) 寒, 芤則 ( 陰不守中 ) 為 ( 中 ) 虛, 虛寒相搏, 此名為革,( 革脈不易明, 以弦減芤虛二脈形容之, 則不易明者明矣 見此脈者 ) 婦人則 ( 不能安胎而 ) 半產 ( 不能調經而 ) 漏下, 男子 ( 不能統血 ) 則亡血 ( 不能藏精, 則 ) 失精, 自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起, 至亡血失精止, 隱承第一節脈極虛亦為勞意, 分四小節 言虛陰盛而真陽衰者, 故以脈之沉緊弦細邊為主, 而間有芤大者, 仍現出陰虛之象 蓋以陽根於 陰, 陽病極則並傷其陰也 小注中以陰陽分疏, 即此故也 下一節約其大要以出方, 再下一節, 從 前方而推進一步, 再下一節, 以陰陽之總根在下, 舉一少腹, 一小便, 以示一隅之舉也 ( 陽虛之証, 前論頗詳, 茲再約其大要, 而出其方治 ) 虛勞 ( 病如元陽之氣不能內充精血, 則營枯而虛, 為 ) 裡急 ( 為 ) 悸 ( 為 ) 衄,( 為 ) 腹中痛,( 為 ) 夢失精,( 如元陽之氣不能外充四肢口咽, 則氣虛而燥, 為 ) 四肢疼,( 為 ) 手足煩熱, 為咽乾口燥,( 內經云 : 勞者溫之 又云 : 調以甘味, 以 ) 小建中湯主之 29

30 此為陽虛者出其方也 然小建中湯調其陰陽, 和其營衛, 建其中氣, 其用甚廣, 附錄尤注於後, 尤在涇云 : 此和陰陽調營衛之法也 夫人生之道, 曰陰曰陽, 陰陽和平, 百疾不生 若陽病不能與陰和, 則陰以其寒獨行, 為裡急, 為腹中痛, 而實非陰之盛也 陰病不能與陽和, 則陽以其熱獨行, 為手足煩熱, 為咽乾口燥, 而實非陽之熾也 昧者以寒攻熱, 以熱攻寒, 寒熱內賊, 其病益甚, 惟以酸甘辛藥, 和合成劑, 調之使和, 則陽就於陰, 而寒以溫, 陰就於陽, 而熱以和, 醫之所以貴識其大要也 豈徒云寒可治熱, 熱可治寒而已哉, 或問和陰陽調營衛是矣 而必以建中者何也? 曰 中者脾胃也 營衛生成於水穀, 而水穀轉輸於脾胃, 故中氣立, 則營衛流行, 而不失其和 又中者, 四運之軸, 而陰陽之機也 故中氣立, 則陰陽相循, 如環無端, 而不極於偏, 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 酸得甘助而生陰, 陰陽相生, 中氣自立, 是故求陰陽之和, 必於中氣, 求中氣之立者, 必以建中也 徐忠可云 : 勞字從火, 未有勞症而不發熱者也 又勞字從力, 以火能蝕氣, 未有勞症而力不疲者也 人身中不過陰陽血氣四字, 氣熱則陽盛, 血熱則陰盛, 然非真盛也 真盛則為氣血方剛, 而壯健無病矣 惟陰不能與陽和, 陽不能與陰和, 故變生以上數節所列之証, 陰陽中更有陰陽之分, 寒熱互見, 醫者當如堪輿家按羅經以定子午, 則各向之宜忌, 以及兼針之可否, 無不可按法而行矣 至於亡血失精, 陰虛陽虛皆有之者, 陰極能生熱也 故見脈在浮大邊, 即當知陰不能維陽, 腎為陰之主務, 交其心腎而精血自足, 見脈在細小邊, 即當知陽不能勝陰, 脾為陽之主, 即補其中氣, 而三陽自泰, 故仲景特拈此二大扇, 以為後人治虛勞之準, 至陰虛熱極而燥, 此虛勞之壞証也 朱奉議創出滋陰一法, 授庸醫以耽延時日依阿附和之術, 大失治虛勞正法, 後人見滋陰亦有愈者, 乃用參不用參, 聚訟不已, 豈知仲景以行陽固陰為主, 而補中安腎, 分別用之, 不專恃參, 不專滋陰, 為恢恢游刃也哉 按陽虛陰虛, 古人亦有是說, 而朱紫之最混者, 薛立齋倡之, 張景岳和之, 至於今止知多寒者可施 朮薑附等為陽虛, 多熱者可施地冬歸芍等為陰虛, 而斯道掃地盡矣 余於前注, 亦以陰虛陽虛分析, 然而裡急腹中痛, 四肢疼, 手足煩熱, 脾虛也 悸, 心虛也 衄, 肝虛也 ( 男元犀按, 血從清道出為鼻衄, 從濁道出為吐血, 下溢為便血, 統屬於衝任督之脈為病, 以衝任督之脈, 皆麗於肝也 ) 失精, 腎虛也 咽乾口燥, 肺虛也 五臟皆屬於陰, 故謂為陰虛之病, 然內經云 : 脾為陰中之至陰 又云 : 陰病治陽, 故必先以溫藥建其脾土, 而五臟皆循環而受益, 謂為陽虛 蓋以陰之失陽而虛也 ( 男元犀按, 此注又從前注深一層立論, 陰虛陽虛分解, 猶是為中人以下說法 ) 小建中湯方 桂枝 ( 三兩 ) 甘草 ( 二兩 ) 芍藥 ( 六兩 ) 生薑 ( 三兩 ) 飴糖 ( 一升 ) 大棗 ( 十二枚 )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內膠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虛勞裡 ( 虛脈 ) 急 ( 以及眩悸喘渴失精亡血腹痛 ) 諸 ( 証之 ) 不足,( 相因而至, 以 ) 黃耆建中湯主之 此一節即前節之証, 前節之方, 而推展言之也 尤在涇云 : 裡急者, 裡虛脈急, 腹中當引痛也 諸不足者, 陰陽諸脈並俱不足, 而眩悸喘渴失精亡 血等症, 相因而至也 急者, 緩之必以甘, 不足者, 補之必以溫, 而充虛塞空, 則黃耆尤有專長也 黃耆建中湯方即小建中湯內加黃一兩半, 餘依上法, 氣短胸滿者加生薑, 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 及療肺虛損不足, 補氣加半夏二兩,( 按氣短何以不加人參, 胸滿何以不加橘皮 而俱加生薑乎! 腹滿加茯 30

31 苓, 以茯苓不根不苗, 得氣化而生, 以氣化者氣化, 猶為思議可及, 而去棗者, 恐棗之甘能壅滿乎! 何以飴糖甘草之大甘, 而不去乎! 又何以療及肺虛損不足乎! 補氣加半夏, 更為匪彝所思, 今之醫師, 請各陳其所見 ) 虛勞腰痛,( 為腎氣虛而不行 ) 小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為膀胱之氣, 虛而不化, 以 ) 八味腎氣丸主之 此補言下焦之証治也 八味腎氣丸為溫腎化氣之良方, 若小便多者, 大為禁劑, 自王太仆著元和經, 極贊其功, 然用者頗少, 至薛立齋以之統治百病, 趙養葵之醫貫, 奉為神丹, 李士材張景岳因之, 以治本一說, 文其模糊兩可之術, 誤人不少 又按 金匱於桂枝龍骨牡蠣湯後, 突出天雄散一方, 與前後文不相連貫, 論中並無一言及之, 以致各注家疑為後人所附, 而不知此方絕大議論, 方中白朮為補脾聖藥, 最得土旺生金, 水源不竭, 納穀者昌, 精生於穀之義, 且又得桂枝化太陽之水腑, 天雄溫少陰之水臟, 水哉水哉, 其體本靜, 而川流不息者, 氣之動, 火之用也 更佐以龍骨者 蓋以龍屬陽, 而宅於水, 同氣相求, 可以斂納散漫之火而歸根, 以成陰陽平秘之道, 金匱於虛勞証, 窮到陰陽之總根, 而歸之於腎 曰腰痛, 曰小腹拘急, 曰小便不利, 略拈數証, 以為一隅之舉, 恐八味腎氣丸之力量不及 又立此 方, 誠為煉石補天手段, 其証治方旨, 俱未發明者, 即內經禁方之意, 重其道而不輕泄也歟 八味腎氣丸方 ( 見婦人雜病 ) 虛勞諸不足, 風氣百疾, 薯蕷丸主之 此方虛勞內外, 皆見不足, 不止上節所謂裡急諸不足也 不足者補之, 前有建中黃耆建中等法 又合之桂枝加龍牡等法, 似無剩義, 然諸方補虛則有餘, 去風則不足, 凡人初患傷風, 往往不以為意, 久則邪氣漸微, 亦或自愈, 第恐既愈之後, 餘邪未淨, 與正氣混為一家, 或偶有發熱, 偶有盜汗, 偶有咳嗽等証, 婦人經產之後, 尤易招風, 凡此皆為虛勞之根蒂, 治者不可著意補虛 又不可著意去風, 若補散兼用, 亦駁雜而滋弊 惟此丸探其氣味化合所以然之妙, 故取效如神 薯蕷丸方薯蕷 ( 三十分 ) 人參 ( 七分 ) 白朮 ( 六分 ) 茯苓 ( 五分 ) 甘草 ( 二十分 ) 當歸 ( 十分 ) 芍藥 ( 六分 ) 白蘞 ( 二分 ) 芎 ( 六分 ) 麥冬 ( 六分 ) 阿膠 ( 七分 ) 乾薑 ( 三分 ) 大棗 ( 百枚為膏 ) 桔梗 ( 五分 ) 杏仁 ( 六分 ) 桂枝 ( 十分 ) 防風 ( 六分 ) 神曲 ( 十分 ) 柴胡 ( 五分 ) 豆黃卷 ( 十分 ) 乾地黃 ( 十分 ) 上二十一味, 末之, 煉蜜為丸, 如彈子大, 空腹酒服一丸, 一百丸為劑 ( 又有一種心火熾盛, 實由肝鬱而成, 木能生火, 火盛則肝魂不安, 此虛勞兼見之症, 亦虛勞常有 之症, 故特為之分別曰 ) 虛勞, 虛煩不得眠,( 以 ) 酸棗仁湯主之 此以挾火不得眠者, 另作一節, 上承風氣, 下起瘀血, 如 製義之小過渡法, 行文之變換如此 酸棗仁湯方 酸棗仁 ( 二升 ) 甘草 ( 一兩 ) 知母茯苓 ( 各二兩 ) 芎 ( 一兩 )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酸棗仁得六升,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31

32 ( 氣血肉骨筋勞傷, 名為五勞 ) 五勞虛極,( 一身 ) 羸瘦, 腹滿, 不能飲食,( 傷在脾胃故也 原其受傷之因, 或 ) 食傷, 憂傷, 飲傷, 房室傷, 飢傷, 勞傷, 以致經絡營衛氣傷,( 勞熱煎熬 ) 內有乾血, 肌膚 ( 不潤, 如鱗 ) 甲 ( 之交 ) 錯,( 目得血而能視, 血乾則 ) 兩目黯黑,( 凡裡急由於乾血者, 以法 ) 緩 ( 其 ) 中 ( 虛羸由於乾血者, 以法 ) 補 ( 其 ) 虛,( 其法維何 ) 大黃蟲丸主之 尤在涇云 : 虛勞証, 有挾外邪者, 如上所謂風氣百疾是也 有挾瘀郁者, 則此所謂五勞諸傷, 內有 乾血者是也 夫風氣不去, 則足以賊正氣, 而生長不榮, 乾血不去, 則足以留新血, 而滲灌不周, 故去之不可不早也 此方潤以濡其乾, 蟲以動其瘀, 通以去其閉, 而仍以地黃芍藥甘草和其虛 攻血而不專主於血, 一如薯蕷丸之去風, 而不著意於風也 喻氏曰 此世俗所稱乾血勞之良治也 血瘀於內, 手足脈相失者宜之, 兼入瓊玉膏補潤之劑, 尤妙 大黃蟲丸方大黃 ( 十分蒸 ) 黃芩 ( 二兩 ) 甘草 ( 三兩 ) 桃仁 ( 一升 ) 杏仁 ( 一升 ) 芍藥 ( 四兩 ) 乾地黃 ( 十兩 ) 干漆 ( 一兩 ) 虻蟲 ( 一升 ) 水蛭 ( 百枚 ) 蠐螬 ( 百枚 ) 蟲 ( 半升 ) 上十二味, 末之, 煉蜜和丸, 小豆大, 酒服五丸, 日三服,( 按蟲取其蠕動吸血 今藥鋪不備, 闕之亦可, 惟虻蟲水蛭, 必不可缺, 醫者必預蓄於平日, 否則倉卒難覓矣 干漆宜炒至煙盡, 或以川三七代之 ) 愚按 金匱治虛勞証, 通篇分兩截看, 上半篇言病之自內而出, 以陰陽二証為兩扇 間有陰陽二証之互見者, 為陰陽互根之道, 論中用筆神妙, 須當細心體會, 村學師談製義, 謂為羅紋體, 而漢文早已備其法耳, 下半篇言病之自外而來, 以風氣百疾, 勞傷血瘀二証, 分為兩扇 蓋以風氣不去, 則正氣日衰, 瘀血不去, 則新血不生, 久則致成勞証, 風氣固自外而來, 而血瘀証, 雖在於內, 而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 名為五勞, 大飽傷脾, 大怒氣逆傷肝, 強力舉重, 坐濕地, 傷腎 形寒飲冷傷肺, 憂愁思慮傷心, 風雨寒暑傷形, 大怒, 恐懼不節, 傷志, 名為七傷, 金匱止云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飽傷勞傷六者, 詳略稍異, 而大旨則同 蓋以勞與傷, 皆由外及內, 以致內有乾血, 外形甲錯等証, 此上下截四扇, 為勞証之大綱也 中間以虛煩不得眠証, 另敘作一小頓, 行文變換, 非大作家不能領會, 至於附方千金翼, 補入先生炙甘草湯一方, 為熱極而燥者, 指出救陰滋養之中, 必用薑桂大辛以鼓其氣, 氣之所至, 水亦至焉, 肘後方, 補入先生獺肝散一方 為冷極成勞者, 指出陰邪依附之患, 必得獺肝應月而增減, 正陰得位, 而陰邪化焉 此二証, 時醫一目為百日勞, 一目為勞瘵病, 萬死中猶尋出一線生路, 古聖賢濟人無已之心, 數千年來, 無一人發揮得出, 誠一大可恨事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湯 治虛勞不足, 汗出而悶, 脈結悸, 行動如常, 不出百日, 危急者, 十一日死 甘草 ( 四兩炙 ) 桂枝生薑 ( 各三兩 ) 麥冬 ( 半升 ) 麻仁 ( 半升 ) 人參阿膠 ( 各二兩 ) 大棗 ( 三十枚 ) 生地黃 ( 一斤 ) 上九味, 以酒七升, 水八升, 先煮八味取三升, 去滓, 內膠消盡, 溫服一升, 日三服 32

33 肘後獺肝散 治冷勞 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 炙乾末之, 水服方寸匕, 日三服,( 按獺肉性寒, 肝獨溫, 所以此治冷勞 ) 徐忠可云 : 勞無不熱, 而獨言冷者, 陰寒之氣, 與邪為類, 故邪挾寒入肝, 而搏其魂氣, 使少陽無 權, 生生氣絕, 故無不死 又邪氣依正氣而為病, 藥力不易及, 故難愈 獺者, 陰獸也 其肝獨應月而增減, 是得太陰之正, 肝與肝為類, 故以此治冷勞, 邪遇正而化也 獺肉皆寒, 惟肝性獨溫, 故尤宜冷勞 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總屬陰邪, 須以正陽化之耳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証治第七 問曰 : 熱在上焦者,( 因熱病咳 ) 因咳 ( 而 ) 為肺痿, 肺痿之病, 從何得之? 師曰 : 或從汗出,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 小便利數, 或從便難 又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 肺虛且 熱 ) 故得之 曰 : 寸口脈數,( 數則為熱, 熱宜口乾, 乃 )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 :( 肺病則津液不能布化, 停貯胸中, 得熱煎熬, 變為涎沫, 侵肺作咳, 唾之不已, 故乾者自乾, 唾者自唾, 愈唾愈乾, 所以成 ) 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 ( 不吐濁唾涎沫, 而火熱之毒上攻, 但 ) 辟辟 ( 作空響而發 ) 燥, 咳 ( 聲上下觸動其癰 ) 即胸中隱隱 ( 作 ) 痛, 脈反滑數, 此為肺癰, 咳唾膿血,( 肺癰之所以別乎肺痿如此 然二証皆屬於熱, 故其脈皆數, 須知 ) 脈數 ( 而 ) 虛者為肺痿,( 脈 ) 數 ( 而 ) 實者為肺癰,( 實即滑也 此肺痿肺癰之辨也 ) 此言肺痿肺癰, 一出於熱, 但有虛實之分, 痿者, 萎也 如草木之萎而不榮, 為津涸而肺焦也 癰者, 壅也 如土之壅而不通, 為熱聚而肺潰也 肺痿,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 肺癰, 則口中辟辟燥, 二証似當以此分別, 然此下肺癰條, 亦云其人咳, 咽燥不渴, 多唾濁涎, 則肺痿肺癰二証多同, 惟胸中痛, 脈數滑, 唾膿血, 則肺癰所獨也 然又有可疑者 此言肺癰脈滑, 滑者實也 下條又言脈微而數, 何其相反乃爾乎! 而不知滑數者 已成而邪盛, 微數者, 初起而火伏, 二說相為表裡也 問曰 :( 肺癰之 ) 病 ( 必 ) 咳逆,( 方其未見癰時而 ) 脈之, 何以知此為肺癰, 當有膿血,( 往往於既 ) 吐 之 ( 後 ) 則死, 其脈何類? 師曰 :( 肺癰既成則數滑, 當其未成之初, 第見 ) 寸口脈微而數,( 蓋風脈多浮, 而此為熱伏於肺, 風一入則留戀於內, 其形不顯, 微者顯之對也 故 ) 微則為風,( 熱為病根, 其 ) 數 ( 脈 ) 則為 ( 見出本來之 ) 熱, 微 ( 為風, 風性散渙 ) 則汗出, 數 ( 為熱, 內熱而外 ) 則 ( 反 ) 惡寒, 風中於衛, 呼氣不入, ( 氣得風而浮, 利出而難入也 ) 熱過於營, 吸而不出,( 血得熱而壅, 氣亦為之不伸也, 是 ) 風傷 ( 衛尚屬 ) 皮毛,( 從衛過營, 則 ) 熱傷血脈,( 夫皮毛者, 肺之合也 ) 風 ( 從衛入營, 而 ) 舍於肺, 其人則咳,( 肺熱而壅, 故 ) 口乾喘滿,( 熱在血中, 故 ) 咽燥不渴,( 熱逼肺中之津液而上行, 故 ) 多唾濁沫,( 熱盛於裡, 而反格寒於外, 故 ) 時時振寒,( 由是 ) 熱之所過, 血為之凝滯, 蓄結 ( 肺葉之間, 而為 ) 癰膿, 吐如米粥, 始萌 ( 尚亦 ) 可救,( 至浸淫不已, 肺腐 ) 膿成則死 此原肺癰之由, 為風熱蓄結不解也 ( 上氣証, 有正氣奪與邪氣實之不同, 如 ) 上氣, 面浮腫,( 搖 ) 肩 ( 出 ) 息,( 氣但升而無降矣 又按 ) 其脈浮大,( 是元陽之根已拔 ) 不治又加下利,( 則陽脫於上, 陰脫於下, 陰陽離 33

34 決, 其証 ) 尤甚, 上氣喘而躁者,( 其喘為風之扇, 躁為風之煩 ) 此為肺脹,( 其逆上之涎沫, 將 ) 欲 ( 乘風勢而 ) 作風水,( 但令 ) 發其汗 ( 風從汗解 ) 則 ( 水無風戰, 自然就下而 ) 愈 此另提出上氣, 分二小節, 因別虛實以定生死也 前人謂肺癰由風, 風性上行而上氣 其實不必拘泥, 肺痿肺癰, 咳嗽上氣, 師合為一篇, 大有深意, 合之可也 分之亦可也 肺 ( 不用而 ) 痿,( 其飲食游溢之精氣, 不能散布諸經, 而但上溢於口, 則時 ) 吐涎沫,( 且邪氣之來順 ) 而不咳者,( 痿則冥頑而不靈也 ) 其人 ( 以涎沫多, 而 ) 不 ( 覺其 ) 渴,( 未溺時 ) 必 ( 自 ) 遺尿,( 溺時 ) 小便 ( 短而頻 ) 數, 所以然者, 以上 ( 焦氣 ) 虛不能製 ( 約 ) 下 ( 焦之陰水 ) 故也 此為肺中冷,( 蓋肺痿皆由於熱, 何以忽言其冷, 然冷與寒迥別, 謂得氣則熱, 不得氣則冷, 即時俗冷淡冷落之說也 肺為氣主, 氣虛不能自持於上, 則頭 ) 必眩,( 氣虛不能統攝於中, 則口 ) 多涎唾,( 宜 ) 甘草乾薑湯以溫之,( 經云 : 肺喜溫而惡寒 又云 : 肺喜潤而惡燥, 可知溫則潤, 寒則燥之理也 且此方辛甘合而化陽, 大補肺氣, 氣之所至, 津亦至焉, 若草木之得雨露, 而痿者挺矣 ) 若服 ( 此 ) 湯 ( 而反 ) 渴者, 屬消渴,( 又當按法而治之, 不在此例也 ) 此申言肺痿証多由肺冷, 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諸家於冷字錯認為寒, 故注解皆誤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 ( 四兩炙 ) 乾薑 ( 二兩炮 ) 上咀,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溫再服 ( 上氣有咳與不咳之分, 不咳者止是風邪上逆, 咳者內有水氣, 外有風邪也 若 ) 咳而上氣,( 水與 氣相觸, 聲在 ) 喉中 ( 連連不絕, 作 ) 水雞聲,( 以 ) 射乾麻黃湯主之 此言咳而上氣, 而出一散邪下 水之方也 徐忠可云 : 凡咳之上氣者, 皆有邪也 其喉中水雞聲, 乃痰為火所吸不得下, 然火乃風所生, 水從風戰而作聲耳, 夫水為潤下之物, 何以逆上作聲, 余見近來拔火罐者, 以火入瓶, 罨人患處, 立將內寒吸起甚力, 始悟火性上行, 火聚於上, 氣吸於下, 勢不容己, 上氣水聲, 亦是此理, 此非瀉肺邪, 何以愈之, 故治此以射乾為上, 白前次之, 能開結下水也 射乾麻黃湯方射乾 ( 三兩 ) 麻黃生薑 ( 各四兩 ) 細辛紫菀款冬花 ( 各三兩 ) 大棗 ( 七枚 ) 半夏 ( 半升 ) 五味子 ( 半升 ) 上九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麻黃兩沸,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再服 咳逆上氣, 時時吐 ( 痰而膠 ) 濁, 但坐不得眠,( 視水雞聲而更甚, 急宜開其壅閉 滌其污垢, 以 ) 皂 莢丸主之 此承上節而言咳而吐濁, 坐而不眠之劇証, 而出一權宜暫用之方也 皂莢丸方 皂莢 ( 八兩刮去皮酥炙 ) 上一味末之, 蜜丸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服三丸, 日三, 夜一服 ( 上氣不咳, 上既言之矣 咳而上氣, 亦言之而頗詳矣 更有但咳而不上氣, 病雖未甚, 而在表在 裡, 不可以不辨, 若 ) 咳而脈浮者,( 為風寒病之在外也 風寒宜表散, 以 ) 濃朴麻黃湯主之, 咳而 34

35 脈沉者,( 為痰飲病之裡也 痰飲宜蕩滌, 以 ) 澤漆湯主之 此言咳而不上氣者, 不詳見証, 但以脈 之浮沉, 而異其治也 徐忠可曰 咳而脈浮, 則表邪居多, 但此非在經之表, 乃邪在肺家氣分之表也 故於小青龍去桂芍草三味, 而加濃朴以下氣, 石膏以清熱, 小麥以輯心火而安胃, 若咳而脈沉, 則裡邪居多, 但此非在腹之裡, 乃邪在肺家榮分之裡也 故君澤漆降肺氣, 補腎氣, 以充腑氣, 且邪在榮, 澤漆兼能調榮也 紫菀能保肺, 白前能開結, 桂枝能行陽散邪, 故以為佐, 若餘藥, 即小柴胡去柴胡大棗, 和解其上氣而已,( 按, 澤漆壯腎陰充腑氣, 非用之破血行水也 ) 濃朴麻黃湯方濃朴 ( 五兩 ) 麻黃 ( 四兩 ) 石膏 ( 如雞子大 ) 杏仁 ( 半升 ) 半夏 ( 半升 ) 乾薑細辛 ( 各二兩 ) 小麥 ( 一升 ) 五味 ( 半升 ) 上九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小麥熟, 去滓, 納諸藥,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澤漆湯方半夏 ( 半升 ) 紫參 ( 一本作紫菀 ) 生薑白前 ( 各五兩 ) 甘草黃芩人參桂枝 ( 各三兩 ) 澤漆 ( 三升中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 上九味, 咀, 內澤漆湯中, 煮取五升, 溫服五合, 至夜盡 ( 上氣不咳, 上言正為邪奪者不治, 邪盛而正不虛者, 宜發汗矣 然此特為外邪而言也 更有虛火 爍金, 與風邪挾飲而上逆者, 絕不相類, 當另分其名曰火逆 ) 火逆上氣,( 無咳逆吐痰水雞聲等 証, 但覺 ) 咽喉 ( 若有物相礙, 而 ) 不 ( 爽 ) 利,( 法宜 ) 止逆下氣 ( 以 ) 麥門冬湯主之 此言火逆証而出其方也 此証絕無外邪, 亦無咳嗽, 故用人參, 否則人參必不可姑試也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 ( 七升 ) 半夏 ( 一升 ) 人參甘草 ( 各二兩 ) 粳米 ( 三合 ) 大棗 ( 十二枚 ) 上六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溫服一升, 日三, 夜一服 肺癰,( 在將成未成之初, 邪氣盡壅於肺 ) 喘不得臥,( 以 ) 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此言肺癰始萌, 病勢漸進, 當以此方 乘其未集而擊之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 ( 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 大棗 ( 十二枚 ) 上先以水三升, 煮棗取二升, 去棗, 內葶藶, 煮取一升, 頓服 ( 肺癰已成, 上已詳言其証矣 今且撮舉其要, 而出其方 ) 咳而胸滿, 振寒, 脈數咽乾不渴, 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米粥者,( 此 ) 為肺癰,( 但肺癰未成膿, 實邪也 故以葶藶之逐邪主之, 今既成膿, 則為虛邪, 當以 ) 桔梗湯 ( 之解肺毒排癰膿 ) 主之, 尤在涇云 : 此條見証, 具如前第二條所云, 乃肺癰之的証也 此病為風熱所壅, 故以桔梗開之, 熱聚則成毒, 故以甘草解之, 而甘倍於苦, 其力似乎太緩, 意者癰膿已成, 正傷毒潰之時, 有非峻劑所可排擊者, 故藥不嫌輕耳 35

36 桔梗湯方 桔梗 ( 一兩 ) 甘草 ( 二兩 ) 上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則吐膿血也 ( 咳而上氣, 上既詳其証矣 又有外邪內飲, 填塞肺中而為脹者, 自當另看 ) 咳而上氣, 此 ( 病何以 知其 ) 為肺脹,( 蓋以 ) 其人 ( 大 ) 喘, 目 ( 突 ) 如脫 ( 之 ) 狀,( 診其 ) 脈浮 ( 則知其風邪, 若浮而且 ) 大者, ( 則知其風火挾水飲而乘於肺, 以 )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此詳肺脹証, 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越婢加半夏湯方麻黃 ( 六兩 ) 石膏 ( 半斤 ) 生薑 ( 三兩 ) 大棗 ( 十二枚 ) 甘草 ( 二兩 ) 半夏 ( 半升 )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肺脹, 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 心下有水,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心下有水, 咳而上氣, 以小青龍湯為的劑, 然煩躁則挾有熱邪, 故加石膏, 參用大青龍之例, 寒溫 並進, 兩不相礙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麻黃芍藥桂枝細辛乾薑 ( 各三兩 ) 甘草 ( 三兩 ) 五味半夏 ( 各半升 ) 石膏 ( 二兩, 按, 宜生用, 研末加倍, 用之方效 ) 上九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強人服一升, 羸者減之, 日三服, 小兒服四合 附方 外台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 心中溫溫液液者,( 方見虛勞 ) 千金甘草湯 甘草一味, 以水三升, 煮減半, 分溫三服 千金生薑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 咽燥而渴 生薑 ( 五兩 ) 人參 ( 三兩 ) 甘草 ( 四兩 ) 大棗 ( 十五枚 )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生薑 ( 各三兩 ) 甘草 ( 二兩 ) 大棗 ( 十二枚 ) 皂莢 ( 一枚去皮子炙焦 ) 上五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36

37 尤在涇云 : 以上諸方, 俱用辛甘溫藥, 以肺既枯痿, 非濕劑可滋者, 必生氣行氣 以致其津 蓋津 生於氣, 氣至則津亦至也 又方下俱云吐涎沫多不止, 則非無津液也 乃有津液而不能收攝分布 也 故非辛甘溫藥不可, 加皂莢者, 兼有濁痰也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滿, 振寒, 脈數咽乾不渴, 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米粥者, 為肺癰 桔梗貝母 ( 各三兩 ) 巴豆 ( 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 上三味為散, 強人飲服半錢匕, 羸者減之, 病在膈上者吐膿, 在膈下者瀉出, 若下多不止, 飲冷水 一杯則定 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 胸中甲錯, 是為肺癰 葦莖 ( 二升 ) 薏苡仁 ( 半升 ) 桃仁 ( 五十枚 ) 瓜瓣 ( 半升 ) 上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葦莖得五升, 去滓, 內諸藥, 煮取二升, 服一升, 再服當吐如膿 尤在涇云 : 此方具下熱散結通瘀之力, 而重不傷峻, 緩不傷懈, 可以補桔梗湯桔梗白散二方之偏, 亦良法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 胸滿脹, 一身面目浮腫, 鼻塞清涕出, 不聞香臭酸辛, 咳逆上氣, 喘鳴迫塞, ( 方見上, 三日一劑, 可至三四劑, 先服小青龍湯一劑, 乃進 ) 尤在涇云 : 此方原治肺癰喘不得臥, 此兼面目浮腫, 鼻塞清涕, 則肺有表邪宜散 故先服小青龍一劑乃進, 又云 : 肺癰諸方, 其於治效, 各有專長, 如葶藶大棗, 用治癰之始萌而未成者, 所謂乘其未集而擊之也 其葦莖湯, 則因其亂而逐之者耳, 桔梗湯, 剿撫兼行, 而意在於撫, 洵為王者之師, 桔梗白散, 則搗堅之銳師也 比而觀之, 審而行之, 庶幾各當而無誤矣 卷三 奔氣病証治第八 師曰 :(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心不可病 心 ) 病 ( 則非輕 ) 有 ( 心病 而腎之水氣凌之, 則為 ) 奔豚 有 ( 心病 而胃之燥土 從少陰之火化 而生內癰, 則為 ) 吐膿 有 ( 心病 而肝之風木 乘少陰之熱氣而煽動, 則為 ) 驚怖 有 ( 心病 而腎之陰水 不交於離火而既濟, 則為 ) 火邪 此四部病 皆從驚發得之 ( 蓋以驚則傷心 凡心傷而致病者皆是 然心既傷矣 因驚而謂之驚 可也 非驚亦謂之驚 無不可也 ) 此一節 為奔豚証之開端 類及吐膿等証 四部同出一源 概以驚字括之 蓋言皆心病也 師不明 言心病 而言驚發者 原為中人以上告語 後之注家 或附會其說 或闕疑以待 恐斯道日晦 吾 不得不急起而明之 37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短期課程 中醫概論 李宗恩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 倪海廈人級叢書 金匱要略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 ( 去皮 ), 甘草二兩 ( 炙 ), 大棗十二枚 ( 劈 ),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 切 ), 膠飴一升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內膠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一一一 : 傷寒, 陽脈濇,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 小建中湯 不差者,

More information

Jingui Yaolue chap. 1

Jingui Yaolue chap. 1 1 JINGUI YAOLÜE CH.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Zàng fu jīng luò xiān hòu bìng mài zhèng dì yī 問曰 : 上工治未病, 何也? 師曰 : 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wèn yuē:shàng gōng zhì wèi bìng,hé yě?shī yuē :fū zhì wèi bìng zhě,jiàn gān zhī bìng, 知肝傳脾,

More information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証治第十九 金匱要略方論卷下 卷下婦人妊娠病脈証並治第二十 卷下婦人產後病脈証治第二十一 卷下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雜療方第二十三 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 果實菜谷禁忌並治第二十五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証治第十九 金匱要略方論卷下 卷下婦人妊娠病脈証並治第二十 卷下婦人產後病脈証治第二十一 卷下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雜療方第二十三 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 果實菜谷禁忌並治第二十五 金匱要略方論 漢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1 漢張仲景...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証第一... 2 痙濕病脈証第二... 3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証治第三... 6 瘧病脈証並治第四... 8 中風歷節病脈証並治第五... 9 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第六... 1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証治第七... 13 奔豚氣病脈証治第八... 15 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証治第九... 16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証治第十...

More information

太陽病中篇 18 太陽病, 項背強几几, 無汗惡風, 葛根湯主之 19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20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21 太陽病, 桂枝證, 醫反下之, 利遂不止,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22 太陽病, 頭痛發熱, 身疼腰

太陽病中篇 18 太陽病, 項背強几几, 無汗惡風, 葛根湯主之 19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20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21 太陽病, 桂枝證, 醫反下之, 利遂不止,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22 太陽病, 頭痛發熱, 身疼腰 傷寒論解說條文 太陽病上篇 1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 而惡寒 2 太陽病, 發熱汗出, 惡風, 脈緩者, 名為中風 3 太陽病, 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 必惡寒, 體痛, 嘔逆, 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傷寒 4 太陽中風, 脈陽浮而陰弱,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爾熱, 鼻鳴, 乾嘔者, 桂枝湯主之 5 太陽病, 頭痛發熱, 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主之 6 太陽病, 項背強几几, 反汗出,

More information

傷寒論宋本條文

傷寒論宋本條文 76 發汗後, 水藥不得入口, 爲逆 ; 若更發汗, 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復顛倒, 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 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 若嘔者, 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 擘香豉四合, 綿裹 右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梔子得二升半, 內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爲二服, 溫進一服 得吐者, 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 擘甘草二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JinGuiYaoLue_Final.doc

Microsoft Word - JinGuiYaoLue_Final.doc Preface Introduction Textual History The Author Zhāng Zhòng Jǐng Description and Outline of the Text Weights and Measures Conclusion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1 一 1 Bowels and Viscera, and Channels and

More information

欬嗽上氣 奔豚氣病脈并第八 奔豚氣病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并第九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并第十 腹滿 寒疝 宿食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并第十二 驚悸 吐衄.

欬嗽上氣 奔豚氣病脈并第八 奔豚氣病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并第九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并第十 腹滿 寒疝 宿食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并第十二 驚悸 吐衄. 金匱要略表解 内容 金匱要略表解... 1 痙濕暍病脈并第二... 3 痙病... 3 濕病... 4 暍病... 5 百合病狐惑陰陽毒病脈并第三... 5 百合病... 5 狐惑病... 6 陰陽毒... 6 瘧病脈并第四... 7 瘧病... 7 中風歷節病脈并第五... 7 中風... 7 歷節病... 7 血痹虛勞病脈第六... 8 血痺... 8 虛勞病... 8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第七...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療禁忌 表實表虛裏虛表裏俱虛禁攻下禁大汗禁火攻 濕家, 身煩疼, 可與麻黃加朮湯, 發其汗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者一身盡疼, 發熱, 日晡所劇者, 名 風濕 此傷於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風濕, 脈浮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耆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療禁忌 表實表虛裏虛表裏俱虛禁攻下禁大汗禁火攻 濕家, 身煩疼, 可與麻黃加朮湯, 發其汗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者一身盡疼, 發熱, 日晡所劇者, 名 風濕 此傷於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風濕, 脈浮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耆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金匱要略表解 痙濕暍脈并第二 痙 痙 成因狀脈象法 太陽, 發汗太多, 因致痙 夫風, 下之則痙, 復發汗, 必拘急 瘡家, 雖身疼痛, 不可發汗, 汗出則痙 者, 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 惡寒, 時頭熱, 面赤目赤, 獨頭動搖,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痙也 剛痙柔痙太陽,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曰剛痙 之分太陽, 發熱汗出, 而不惡寒, 名曰柔痙 夫痙脈, 按之緊如弦, 直上下行 脈經云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Shanghanlun傷寒論_zhaokaimei_total.docx

Microsoft Word - Shanghanlun傷寒論_zhaokaimei_total.docx 1 Shanghanlun 傷寒論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hinese sources: - Ming 明 edition by Zhao Kaimei 趙開美, from 仲景全書 - Song 宋 edition by Cheng Wuji 成無己, - Jin 晉 edition by Wang Shuhe 王叔和. Proofed and corrected by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上熱下寒證 結火逆證 欲愈辨證 太陽病類似證 附備考原文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陽明病綱要 陽明病本證 陽明病兼變證 陽明病辨證 附 : 備考原文 辨少陽病脈證

上熱下寒證 結火逆證 欲愈辨證 太陽病類似證 附備考原文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陽明病綱要 陽明病本證 陽明病兼變證 陽明病辨證 附 : 備考原文 辨少陽病脈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内容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1... 4 太陽病綱要... 4 太陽病本證... 4 中風表虛證... 5 傷寒表實證... 5 表鬱輕證... 6 太陽病兼變證... 7 變證治則... 7 辨虛實... 7 辨寒熱真假... 7 辨汗下先後... 7 熱證... 7 虛寒證... 8 陰陽兩虛證... 8 蓄水證... 9 蓄血證... 9 結胸證... 9 臟結證... 10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kpc-e6-f-r.xls

kpc-e6-f-r.xls 1400 Ai Fu Nuan Gong Wan 艾附暖宮丸 39.60 77.22 26.50 1340 An Zhong San 安 中 散 17.60 34.32 15.50 36.50 14.26 0110A Ba Wei Dai Xia Fang 八味帶下方 21.46 41.84 17.50 42.50 16.26 0110B Ba Wei Dai Xia Fang (w/o Da Huang)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A169C1BFB871A16AA4A4C2E5AF66B27ABEC FA4A4C2E5A57EB750AF66AF66BEF7C160BDD75F E30332E BACDBAE65BCD2A6A15D>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A169C1BFB871A16AA4A4C2E5AF66B27ABEC FA4A4C2E5A57EB750AF66AF66BEF7C160BDD75F E30332E BACDBAE65BCD2A6A15D> 中醫病理學 中醫外感病病機總論 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蔡嘉一 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 1 曾經看過中醫的, 或是使用過健保中醫門診, 不管是吃中藥或是使用針灸 中醫傷科等醫療方式經驗的請舉手? 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 2 大家好!- 我的簡介 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醫學博士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台灣中醫病理學醫學會秘書長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感冒治症簡易圖表 ( 一 ) 發燒 腸胃型感冒上吐下瀉 有汗 無汗 女子經期感冒或忽冷忽熱 + 噁心想吐 咳嗽無咳嗽咳嗽無咳嗽 口渴黃痰黃鼻涕 怕冷口不渴白痰白鼻涕 怕冷口渴 怕冷口不渴 怕冷口渴黃痰黃鼻涕 怕冷口不渴白痰白鼻涕 怕冷口渴 怕冷口不渴 五苓散 麻杏甘石湯 桂枝湯 + 厚朴 + 杏仁 桂枝湯 + 葛根 桂枝湯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葛根湯 麻黃湯 小柴胡湯 感冒治症簡易圖表 ( 二 )

More information

60 張仲景經方用藥一味差異影響治病範疇之研究 第 5 版教材 傷寒論講義 及 金匱要略講義 中所編列之條文為主, 探討其方劑間僅相差一味藥之異的處方內涵與思維, 茲闡論如下以為 讀經典做臨床 之資耳 材料與方法 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採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於 2004/03/01 由李培生主編, 劉渡

60 張仲景經方用藥一味差異影響治病範疇之研究 第 5 版教材 傷寒論講義 及 金匱要略講義 中所編列之條文為主, 探討其方劑間僅相差一味藥之異的處方內涵與思維, 茲闡論如下以為 讀經典做臨床 之資耳 材料與方法 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採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於 2004/03/01 由李培生主編, 劉渡 J Chin Med 25(1): 59-72, 2014 DOI: 10.3966/101764462014062501004 59 張仲景經方用藥一味差異影響治病範疇之研究 1, *,# 2,# 1,3 1,3 4 4 2,4,5, * 1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系, 高雄, 台灣 2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 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 台南, 台灣 3 長庚大學中醫系, 桃園, 台灣 4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

More information

第六編(附件2)_藥品明細表_107年

第六編(附件2)_藥品明細表_107年 附件五中藥用藥品項表 ( 複方 ) 通則 : 本表係一 七年一月份之給付品項, 如有異動, 以保險人最新公告為主 藥品代碼 中文名稱 A002564 勝昌 白虎加人參湯濃縮散 A002575 勝昌 葛根湯濃縮顆粒 A002576 勝昌 五苓散濃縮顆粒 A002578 勝昌 小承氣湯濃縮散 A002895 勝昌 葛根湯濃縮錠 A002897 勝昌 桂枝湯濃縮錠 A002898 勝昌 清咽利膈湯濃縮顆粒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辨可發汗病脈証並治法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二 序 夫前聖有作, 後必有繼而述之者, 則

辨可發汗病脈証並治法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二 序 夫前聖有作, 後必有繼而述之者, 則 注解傷寒論 金. 成無己 内容 注解傷寒論... 1 序... 2 傷寒卒病論集... 2 序... 3 注解傷寒論卷一... 3 辨脈法第一... 3 平脈法第二... 10 傷寒例第三... 19 辨濕脈証第四... 26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上第亓... 28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第六... 33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第七... 50 辨陽明病脈証並治法第八... 61 辨尐陽病脈証並治法第九...

More information

El Camino Food Therapy Usage.ppt

El Camino Food Therapy Usage.ppt 回顧之前的講課 How to apply TCM Food Therapy 中醫食療的應用 中醫的根本是中國哲學與臨床實踐 中醫的五藏不是實際的器官而是五行的代表 和諧與動態平衡是中醫治療的目標 Review of previous le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medical system based o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es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Introducton Reference Book Defniton of Classic Formulas About Shang Han Lun Case Studies Test Case

Introducton Reference Book Defniton of Classic Formulas About Shang Han Lun Case Studies Test Case Understand TCM Classic Formulas by Case Studies Chao-Cheng Yeh, Ph.D., L.Ac. 2017/10/28 Introducton Reference Book Defniton of Classic Formulas About Shang Han Lun Case Studies Test Case Reference Book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绪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绪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On Pulse Syndrome Complex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Disease of Viscera,Bowels,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脏腑经络, 言发病部位的深浅, 先后病, 指发病次序的先后 本篇重要学术思想 治未病 的思想 ; 重视正气的思想 ; 标本缓急 的思想 一 发病 病因病机及预防 ( 一 )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中醫學概論 病機

中醫學概論                                           病機 病 機 中 醫 病 機 學 概 論 長 庚 紀 念 醫 院 中 醫 針 傷 科 陳 玉 昇 醫 師 概 念 : 病 機 是 指 疾 病 發 生 發 展 和 變 化 的 機 理 ( 或 基 本 規 律 ) 病 機 十 九 條 內 經 至 真 要 大 論 病 機 學 說 以 五 臟 ( 五 行 ) 為 中 心 基 本 內 容 : 邪 正 鬥 爭 ( 消 長 ) 陰 陽 ( 陽 氣 ) 失 調 氣 血 津

More information

煩熱 虛煩 煩躁 懊 舌上苔 衄血 噦 咳 喘 嘔吐 悸 渴 振 戰栗 四逆 厥 鄭聲 譫語..

煩熱 虛煩 煩躁 懊 舌上苔 衄血 噦 咳 喘 嘔吐 悸 渴 振 戰栗 四逆 厥 鄭聲 譫語.. 傷寒明理論 金. 成無己著 内容 傷寒明理論... 1 序... 4 發熱... 4 惡寒... 5 惡風... 5 寒熱... 6 潮熱... 6 自汗... 7 盜汗... 7 頭汗... 7 手足汗... 8 無汗... 8 頭痛... 9 項強... 9 頭眩... 10 胸脅滿... 10 心下滿... 10 腹滿... 11 少腹滿... 12 1 煩熱... 12 虛煩... 12 煩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Microsoft Word 103 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醫師中醫師考試分階段考試 中醫師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 103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法醫師 語言治療師 聽力師 牙體技術師考試試題 代號 :4105 頁次 :6-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中醫師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30

More information

http://www.ocf.berkeley.edu/~darvard/CMBook3.htm

http://www.ocf.berkeley.edu/~darvard/CMBook3.htm Page 1 of 117 傷 寒 論 原 文 上 編 辨 太 陽 病 脈 證 并 治 桂 枝 湯 方 桂 枝 加 葛 根 湯 方 桂 枝 加 厚 朴 杏 子 湯 方 桂 枝 加 附 子 湯 方 桂 枝 去 芍 藥 湯 方 桂 枝 去 芍 藥 加 附 子 湯 方 桂 枝 加 芍 藥 生 薑 各 一 兩 人 參 三 兩 新 加 湯 方 麻 黃 湯 方 葛 根 湯 方 葛 根 加 半 夏 湯 方 大 青

More information

S2.1

S2.1 黃 帝 內 經 中 的 痛 症 鍼 法 香 港 大 學 中 醫 藥 學 院 李 磊 鍼 灸 是 黃 帝 內 經 時 代 臨 床 的 主 要 治 療 方 法 黃 帝 內 經 確 立 了 鍼 灸 的 基 本 理 論, 對 鍼 灸 原 則 和 施 治 方 法 都 有 著 詳 盡 的 論 述 1 本 工 作 旨 在 疏 理 黃 帝 內 經 中 鍼 灸 治 療 痛 症 的 有 關 內 容, 分 析 研 究 並

More information

頁次 :8-2 9 依 傷寒論 所述, 大承氣湯證之使用, 下列何者不適宜? 陽明病,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陽明病, 發熱, 汗多者, 急下之 陽明病, 譫語, 發潮熱, 脈滑而疾者 陽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10 依 傷寒論, 為何陽明病有得之一日, 不發熱而惡寒者, 下列

頁次 :8-2 9 依 傷寒論 所述, 大承氣湯證之使用, 下列何者不適宜? 陽明病,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陽明病, 發熱, 汗多者, 急下之 陽明病, 譫語, 發潮熱, 脈滑而疾者 陽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10 依 傷寒論, 為何陽明病有得之一日, 不發熱而惡寒者, 下列 105 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中醫師考試分階段考試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 105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法醫師 語言治療師 聽力師 牙體技術師考試試題 代號 :1102 頁次 :8-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30 分座號 : 注意

More information

烊化 (A) 22 對川烏 草烏 附子等一些有毒烈性質的藥物宜?(A) 先煎 (B) 後下 (C) 包煎 (D) 另煎 (E) 烊化 (A) 23 宜打碎先煎?(A) 代赭石 (B) 車前子 (C) 人參 (D) 阿膠 (E) 薄荷 (D) 24 宜烊化?(A) 代赭石 (B) 車前子 (C) 人參

烊化 (A) 22 對川烏 草烏 附子等一些有毒烈性質的藥物宜?(A) 先煎 (B) 後下 (C) 包煎 (D) 另煎 (E) 烊化 (A) 23 宜打碎先煎?(A) 代赭石 (B) 車前子 (C) 人參 (D) 阿膠 (E) 薄荷 (D) 24 宜烊化?(A) 代赭石 (B) 車前子 (C) 人參 (C) (B) (E) (C) (E) (E) (B) (A) (B) 方劑學 125 題 1 醫方集解 的作者是?(A) 吳儀洛 (B) 張仲景 (C) 汪昂 (D) 陳修園 (E) 張秉成 2 著 備急千金要方 一書的醫家是?(A) 葛洪 (B) 孫思邈 (C) 張仲景 (D) 吳昆 (E) 張景岳 3 不屬於 八法 的是?(A) 下 和 (B) 消 補 (C) 溫 清 (D) 汗 吐 (E)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A 復旦 清胃散濃縮散 濃縮散劑 復旦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 清熱瀉火之 清胃散 A 復旦 濃縮銀翹散 濃縮粉劑 復旦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復興廠 表裡之劑 銀翹散 A 復旦 濃縮安中散 濃縮粉劑 復

A 復旦 清胃散濃縮散 濃縮散劑 復旦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 清熱瀉火之 清胃散 A 復旦 濃縮銀翹散 濃縮粉劑 復旦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復興廠 表裡之劑 銀翹散 A 復旦 濃縮安中散 濃縮粉劑 復 藥品代碼 中文名稱 劑型 製造廠名稱 效能名稱 基準方名 發證日期 有效期間 收載日 不再收載日 備註 A028196 科達 龍膽瀉肝湯濃縮散 濃縮散劑 科達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清熱瀉火之 龍膽瀉肝湯 19970624 20140703 20160801 註銷 A057094 信宏 女科柏子仁丸濃縮細粒 濃縮顆粒劑 信宏科技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經產之劑 女科柏子仁 20130806 20180806 20160801

More information

頁 1 / 8 法 規 名 稱 : 公 務 人 員 俸 給 法 修 正 時 間 :97.1.16 第 一 條 ( 本 法 內 容 ) 公 務 人 員 之 俸 給, 依 本 法 行 之 第 二 條 ( 名 詞 定 義 ) 本 法 所 用 名 詞 意 義 如 下 : 一 本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人 員 依 法 應 領 取 之 基 本 給 與 二 年 功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高 於 本 俸

More information

辨證論治的含義及 臨床應用研究

辨證論治的含義及 臨床應用研究 傷 寒 論 小 柴 胡 湯 理 論 原 意 與 臨 床 應 用 李 宇 銘 博 士 中 醫 學 院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1 敬 告 讀 者 本 講 座 所 介 紹 之 病 案 方 藥 劑 量, 與 現 代 中 醫 處 方 用 藥 習 慣 截 然 不 同, 其 中 不 少 病 案 的 藥 物 劑 量 頗 大, 必 須 熟 悉 張 仲 景 經 方 理 論 才 能 準 確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總 統 令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月 9 日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1 0 2 0 0 0 00811 號 茲 修 正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第 六 條 之 一 至 第 九 條 條 文, 公 布 之 總 統 馬 英 九 行 政 院 院 長 陳 冲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修 正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1010327

1010327 核 算 加 計 利 息 滯 納 金 滯 納 利 息 規 定 及 計 算 範 例 各 稅 法 對 納 稅 義 務 人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大 多 有 加 徵 滯 納 金 加 計 利 息 之 規 定, 而 逾 期 與 否, 應 以 繳 款 書 所 填 載 之 繳 納 期 間 繳 納 期 限 或 限 繳 日 期 為 準 認 定 之 各 代 收 稅 款 金 融 機 構 對 於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More information

1公告[1].rtf

1公告[1].rtf 內 政 部 公 告 發 文 日 期 :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30 日 發 文 字 號 : 台 內 役 字 第 1010830457 號 附 件 : 主 旨 : 預 告 修 正 免 役 禁 役 緩 徵 緩 召 實 施 辦 法 依 據 : 行 政 程 序 法 第 151 條 第 2 項 及 第 154 條 第 1 項 公 告 事 項 : 一 修 正 機 關 : 行 政 院 二 修 正 依

More information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HQ / HQCN / HQC / HS Series ISO 9001 Certified WALRUS PUMP CO., LTD WALRUS HQ / HQCN / HQC / HS HQ / HQCN HQ / HQCN HQCN 入 口 壓 力 需 小 於 啟 動 壓 力 抽 深 6m 環 境 溫 度 +4º ~ +40º 40º :+4º ~ +40º :+4º ~ +40º +4º

More information

Page 1 of 111 金 匱 要 略 ( 原 文 ) 臟 腑 經 絡 先 後 病 脈 證 第 一 痙 濕 暍 病 脈 證 治 第 二 栝 蔞 桂 枝 湯 葛 根 湯 大 承 氣 湯 麻 黃 加 朮 湯 麻 黃 杏 仁 薏 苡 甘 草 湯 防 己 黃 耆 湯 桂 枝 附 子 湯 白 朮 附 子 湯 甘 草 附 子 湯 白 虎 加 人 參 湯 一 物 瓜 蒂 湯 百 合 狐 惑 陰 陽 毒 病 脈

More information

长 安 侠 少 每 至 春 时 结 朋 联 党 各 置 矮 马 饰 以 锦 鞯 金 铃 并 辔 于 花 树 下 往 来 使 仆 人 执 酒 皿 而 随 之 遇 好 酒 则 驻 马 而 饮

长 安 侠 少 每 至 春 时 结 朋 联 党 各 置 矮 马 饰 以 锦 鞯 金 铃 并 辔 于 花 树 下 往 来 使 仆 人 执 酒 皿 而 随 之 遇 好 酒 则 驻 马 而 饮 李 白 咏 侠 诗 述 论 侯 长 生 唐 代 是 中 国 诗 歌 的 鼎 盛 时 期 诗 歌 的 思 想 内 容 得 到 了 极 大 的 丰 富 和 发 展 咏 侠 诗 在 唐 朝 也 成 为 众 多 诗 人 表 述 心 志 的 另 一 种 方 式 李 白 不 仅 有 任 侠 的 经 历 而 且 创 作 了 大 量 的 咏 侠 诗 通 过 对 这 些 诗 歌 的 分 析 对 于 理 解 李 白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A 勝昌 補陽還五湯濃縮散 A """ 仙豐 "" 黃耆五物湯濃縮散 " A """ 仙豐 "" 補陽還五湯濃縮散 " A 勝昌 槐花散濃縮散 A """ 仙豐 "" 生化湯濃縮散 " A 天明 身痛逐瘀湯濃縮細粒 A03577

A 勝昌 補陽還五湯濃縮散 A  仙豐  黃耆五物湯濃縮散  A  仙豐  補陽還五湯濃縮散  A 勝昌 槐花散濃縮散 A  仙豐  生化湯濃縮散  A 天明 身痛逐瘀湯濃縮細粒 A03577 附件五中藥用藥品項表 ( 複方 ) 修正 藥品代碼 修正規定 -(104/01/01) A035498 莊松榮 丹七散濃縮細粒( 複方丹參片 ) A035512 """ 仙豐 "" 蠲痺湯濃縮散 " A035513 """ 仙豐 "" 三痺湯濃縮散 " A035522 養生堂 麥門冬湯濃縮顆粒 A035523 養生堂 清燥救肺湯濃縮顆粒 A035525 養生堂 清肺湯濃縮顆粒 A035526 養生堂

More information

陽明 經之標 中三氣 燥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故也 太陰 脾與胃為表裏 標 主外 陽明 陽明經證解 以下承接上太陽經 太陽之寒邪未盡, 勢必傳于陽明, 則治陽明, 必兼治太陽, 若全不見太陽之經症 腑症病情, 獨見陽明之經症 腑症, 則專治陽明, 方為合法 當知寒邪走入燥地, 即從燥而化為燥邪,

陽明 經之標 中三氣 燥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故也 太陰 脾與胃為表裏 標 主外 陽明 陽明經證解 以下承接上太陽經 太陽之寒邪未盡, 勢必傳于陽明, 則治陽明, 必兼治太陽, 若全不見太陽之經症 腑症病情, 獨見陽明之經症 腑症, 則專治陽明, 方為合法 當知寒邪走入燥地, 即從燥而化為燥邪, 太陽 寒 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故也 經之標 中三氣 少陰 腎與膀胱為表裏 標 主外 太陽 太陽經證解 傷風症 傷寒症 兩感症 脈浮 頭項強痛 惡寒, 發熱是也 情形 兼自汗而惡風者, 則為傷風症, 是太陽之衛分為風邪所傷也, 主以桂枝湯, 協和營衛, 驅風邪外出, 淺一層立法也, 服此方而若解則病癒 此刻節令之氣寒, 客風亦寒, 故曰風寒 寒氣即是風氣, 風氣即是寒氣 仲景以風寒冠首, 一示厥陰迴圈之意,

More information

101年性別圖像1.doc

101年性別圖像1.doc 衛 生 局 性 別 統 計 圖 像 性 比 例 男 性 人 口 年 增 率 低 於 女 性, 致 性 比 例 逐 年 降 低 100 年 臺 北 市 男 女 性 比 例 ( 指 男 性 人 口 對 百 位 女 性 人 口 的 比 例, 即 男 / 百 女 ) 為 92.85, 與 91 年 97.09 相 較, 性 比 例 減 少 4.24, 即 十 年 來 每 百 名 女 性 人 口 相 對 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Before we start... 噓 呵 呼 呬 吹 嘻

Before we start... 噓 呵 呼 呬 吹 嘻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短期課程 中醫概論 李宗恩 Before we start... 噓 呵 呼 呬 吹 嘻 氣?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地球的外星人, 你會如何研究 人類? Observation Correlations Modeling Clinical feedbacks Refi nement 時間 空間 現象 能量的傳輸 物質的變化 溫度 速度 時間 壓力 陰陽 表裡 虛實 寒熱 看得到的器官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indd

printing.indd 上 帝 信 仰 與 古 代 中 國 13 基 督 教 之 景 教 在 唐 朝 傳 入 中 國 人 類 最 早 期 活 動 都 在 兩 河 流 域 一 帶 人 類 文 化 始 於 巴 比 倫 兩 河 流 域 14 圖 片 中 國 基 督 教 簡 史 挪 亞 三 子 後 裔 分 散 全 地, 中 國 人 是 閃 族 的 後 人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都 離 不 開 大 河 滋 潤 一 般 書 籍 所

More information

托 兒 所 及 幼 稚 園 改 制 幼 兒 園 辦 法 條 文 說 明 第 一 條 本 辦 法 依 幼 兒 教 育 及 照 顧 法 ( 以 下 簡 稱 本 法 ) 第 五 十 五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第 二 條 本 法 施 行 前 之 公 立 托 兒 所 幼 稚 園 或 經 政 府

托 兒 所 及 幼 稚 園 改 制 幼 兒 園 辦 法 條 文 說 明 第 一 條 本 辦 法 依 幼 兒 教 育 及 照 顧 法 ( 以 下 簡 稱 本 法 ) 第 五 十 五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第 二 條 本 法 施 行 前 之 公 立 托 兒 所 幼 稚 園 或 經 政 府 托 兒 所 及 幼 稚 園 改 制 幼 兒 園 辦 法 總 說 明 幼 兒 教 育 及 照 顧 法 ( 以 下 簡 稱 本 法 ) 業 於 一 百 年 六 月 二 十 九 日 制 定 公 布, 並 自 一 百 零 一 年 一 月 一 日 施 行, 依 本 法 第 五 十 五 條 規 定 : ( 第 一 項 ) 本 法 施 行 前 之 公 立 托 兒 所 幼 稚 園 或 經 政 府 許 可 設 立 核

More information

<AAABC0C9BEE3B27AAAED2E786C73>

<AAABC0C9BEE3B27AAAED2E786C73> 1 8A00003015 千年健 100g 100 g bot 2 8A00003018 山葡萄 100g 100 g bot 3 8A00003019 三七 100g 100 g bot 4 8A00004017 五倍子 100g 100 g bot 5 8A00004023 太子參 100G 100 g bot 6 8A00006007 地榆 ( 黑 ) 100g 100 g bot 7 8A00006011

More information

反 之, 若 連 帶 保 證 乃 保 證 人 與 主 債 務 人 間 之 連 帶, 連 帶 保 證 人 無 先 訴 抗 辯 權 ( 最 高 法 院 45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1426 號 判 決 參 照 ) 例 如 : 甲 乙 丙 三 人 共 同 保 證 A 銀 行 融 資 於 B 公 司 之

反 之, 若 連 帶 保 證 乃 保 證 人 與 主 債 務 人 間 之 連 帶, 連 帶 保 證 人 無 先 訴 抗 辯 權 ( 最 高 法 院 45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1426 號 判 決 參 照 ) 例 如 : 甲 乙 丙 三 人 共 同 保 證 A 銀 行 融 資 於 B 公 司 之 102_2 財 3B 債 各 期 末 考 試 題 ( 林 信 和 ) 註 一 : 不 參 看 法 典, 不 作 弊, 憑 自 己 的 實 力 作 答, 字 體 端 正 適 中 附 法 條 判 決 判 例 及 理 由 註 二 : 請 按 考 題 所 示 題 序 號 碼 逐 一 作 答 以 利 得 分! 請 善 用 暑 期 進 補 厚 植 根 基, 因 為 你 值 得! 一 請 教 幾 個 法 律 概

More information

龜鹿二仙膏 補火丸 唐鄭相國方 二至丸 扶桑丸 參苓白朮散 炒香散 玉屏風散 四君子湯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補肺

龜鹿二仙膏 補火丸 唐鄭相國方 二至丸 扶桑丸 參苓白朮散 炒香散 玉屏風散 四君子湯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補肺 醫方集解 清汪昂 内容 醫方集解... 1 自序... 19 凡例... 20 醫方集解補養之劑第一... 21 六味地黃丸... 22 七寶美髯丹... 24 還少丹... 24 黑地黃丸... 25 虎潛丸... 25 天真丸... 25 三才封髓丹... 26 大造丸... 26 補天丸... 26 人參固本丸... 27 參乳丸... 27 天王補心丹... 27 孔聖枕中丹... 28 大補陰丸...

More information

急下急溫 諸方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傷寒總論 傷寒秘要脈証指法 ( 與瑣言大略同 ) 論浮脈形法主病 論中脈形狀指法主病 論沉脈形狀指法主病 辯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論風傷衛氣寒傷

急下急溫 諸方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傷寒總論 傷寒秘要脈証指法 ( 與瑣言大略同 ) 論浮脈形法主病 論中脈形狀指法主病 論沉脈形狀指法主病 辯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論風傷衛氣寒傷 傷寒六書 陶節庵 内容 傷寒六書... 1 序... 10 傷寒瑣言序... 10 傷寒瑣言卷之一... 11 辯張仲景傷寒論... 11 治傷寒用藥大略... 13 傷寒言証不言病... 14 厥分寒熱辯... 15 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 15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辯... 17 結胸解... 18 傷寒寒熱論... 18 論傷寒少陰病發熱而反用藥不同... 19 論傷寒兩感... 20 傷寒合病並病論...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三) 中醫內科

(三) 中醫內科 ( 三 ) 中 醫 內 科 感 冒 1. 診 斷 : 感 冒 ( 風 寒 證 ) 主 證 : 惡 寒 重, 發 熱 輕, 頭 身 疼 痛, 鼻 塞, 流 涕, 苔 薄 白, 脈 浮 緊 2. 診 斷 : 感 冒 ( 風 熱 證 ) 主 證 : 發 熱 重, 惡 寒 或 惡 風, 頭 脹 痛, 咽 痛, 口 渴, 鼻 塞, 濁 涕, 苔 薄 白 微 黃, 舌 邊 尖 紅, 脈 浮 數 3. 診 斷 :

More information

方劑學的目的 一 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關係二 研究方劑配伍規律三 研究方劑的臨床運用特點 治法 治法, 是在辨清證候, 審明病因病機之後, 有針對性地指導着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 常言 方以藥成, 方從法出, 法隨證立 若然治法與辨證不符, 組方與治法脫節, 必然治療無效, 甚至反使病情惡化 因此

方劑學的目的 一 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關係二 研究方劑配伍規律三 研究方劑的臨床運用特點 治法 治法, 是在辨清證候, 審明病因病機之後, 有針對性地指導着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 常言 方以藥成, 方從法出, 法隨證立 若然治法與辨證不符, 組方與治法脫節, 必然治療無效, 甚至反使病情惡化 因此 方劑學 掌握 (***): 1 方劑學的目的 2 治法 熟識 (**): 一 組方原則 了解 (*): 一 麻黃湯二 銀翹散三 當歸補血湯四 白虎湯 1 方劑學的目的 一 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關係二 研究方劑配伍規律三 研究方劑的臨床運用特點 治法 治法, 是在辨清證候, 審明病因病機之後, 有針對性地指導着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 常言 方以藥成, 方從法出, 法隨證立 若然治法與辨證不符, 組方與治法脫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附錄.doc

Microsoft Word - 附錄.doc i 附 錄 診 宗 三 昧 師 傳 三 十 二 則 張 璐 或 問 診 切 之 法 何 者 為 宗 答 曰 診 切 之 法 心 空 為 宗 得 其 旨 言 下 可 了 不 得 其 旨 雖 遍 讀 五 車 轉 增 障 礙 只 如 日 月 豈 不 淨 耶 而 盲 者 不 見 是 盲 者 過 非 日 月 咎 客 云 : 若 爾 則 古 人 歷 陳 某 脈 某 病 鑿 鑿 諸 例 將 有 適 於 用 乎 無

More information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Bulbus lilii Syndrome, Huhuo and YinyangDu ) 百合病 是由于热病之后, 余热未尽, 或情志不遂, 五志化火所致 其主要症状为精神恍惚不定, 饮食行动失调, 以及口苦, 小便赤, 脉微数等 ; 狐惑 系由湿热虫毒为患 主要症状为咽 眼及前后二阴溃烂 其中咽喉部蚀烂称之为惑 ; 前后二阴部溃烂称之为狐 ; 阴阳毒 是由感染疫毒起病,

More information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通 報 一 一 年 第 四 週 100 年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度 調 查 結 果 內 政 部 統 處 8 成 5 的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對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各 項 服 務 表 示 有 7 成 5 表 示 會 介 紹 他 人 使 用 有 接 受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協 助 洗 澡 協 助 換 穿 衣 服 協 助 吃 飯 協 助 起 床 站 立

More information

藥方 藥方 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二十二痼冷門 痼冷門 敘論 敘論 敘論 脈候 治法 治法 治法 藥方 藥方 藥方 古今

藥方 藥方 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二十二痼冷門 痼冷門 敘論 敘論 敘論 脈候 治法 治法 治法 藥方 藥方 藥方 古今 古今醫統大全 21-30 内容 古今醫統大全 21-30... 1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二十一積熱門... 11 積熱門... 11 敘論... 11 敘論... 13 敘論... 13 敘論... 13 敘論... 13 脈候... 14 治法... 14 治法... 14 治法... 15 治法... 15 治法... 15 藥方... 15 藥方... 18 藥方... 18 藥方... 18 藥方...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中醫天地 SEP 早期 延遲期 ( 放療後 2-4 個月 ) 2-3 晚期 ( 放療後約 90 天 ): 不可逆 1-3 頭面部放療初期常見副作用與中醫治則 祕 頭面部放療不只是傷氣陰 23

中醫天地 SEP 早期 延遲期 ( 放療後 2-4 個月 ) 2-3 晚期 ( 放療後約 90 天 ): 不可逆 1-3 頭面部放療初期常見副作用與中醫治則 祕 頭面部放療不只是傷氣陰 23 中醫幫幫忙緩解頭面部放療的後遺症 文. 圖 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李嘉菱 頭面部放射線的適應症 可能影響放療後遺症的因素 5 放療各階段的後遺症及症狀急性期 ( 放療過程中 ) 22 中醫天地 SEP. 2013 早期 延遲期 ( 放療後 2-4 個月 ) 2-3 晚期 ( 放療後約 90 天 ): 不可逆 1-3 頭面部放療初期常見副作用與中醫治則 祕 頭面部放療不只是傷氣陰 23 從 RTOG 分級看中醫證型進展與策略

More information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第 一 章 1 2 3 4 第 二 章 5 6 7 8 1. 2. 9 3. 4. 5. 6. 7. 8. 9. 10.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第 三 章 p 12 b / B 0.75 13 p 14 15 D = l 20 +10 16 17 p l D l D l D 3 p 4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ore information

1DEn

1DEn 浮 潛 Skin Diving 基 本 浮 潛 裝 備 基 本 裝 備 Mask 面 鏡 Snorkel 呼 吸 管 Fins 蛙 鞋 Belt 配 重 帶 Weight 配 重 Suit 潛 水 衣 Gloves 手 套 Boots/Socks 潛 水 靴 / 襪 基 本 裝 備 面 鏡 呼 吸 管 蛙 鞋 配 重 帶 配 重 潛 水 衣 手 套 潛 水 靴 / 襪 使 用 選 擇 型 式 材 質

More information

am730 2014-02-21 Newspaper A08 新 聞 本 地 社 區 配 套 少 公 眾 認 識 低 寒 流 奪 命 較 沙 士 高 兩 倍 本 港 今 年 過 了 一 個 極 寒 冷 的 2 月, 由 上 月 起 曾 錄 得 連 續 24 日 的 平 均 氣 溫 低 至 攝 氏 1

am730 2014-02-21 Newspaper A08 新 聞 本 地 社 區 配 套 少 公 眾 認 識 低 寒 流 奪 命 較 沙 士 高 兩 倍 本 港 今 年 過 了 一 個 極 寒 冷 的 2 月, 由 上 月 起 曾 錄 得 連 續 24 日 的 平 均 氣 溫 低 至 攝 氏 1 Total number of document(s): 5 Apple Daily 2014-02-21 Newspaper A14 港 聞 每 降 1 死 亡 人 數 增 3% 寒 流 持 續 料 殺 數 百 人 本 報 訊 近 期 寒 流 不 時 回 歸, 中 文 大 學 與 牛 津 大 學 合 作 的 CCOUC 災 害 與 人 道 救 援 研 究 所, 根 據 以 往 研 究, 發 現 當

More information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生 態 環 境 產 生 很 嚴 重 的 傷 害, 為 確 保 農 業 的 永 續 發 展 與 安 全

More information

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說明 A """ 明通 "" 麻杏甘石湯濃縮 A """ 明通 "" 麻杏甘石湯濃縮 " " A """ 明通 "" 代赭旋覆湯濃縮 A """ 明通 "" 代赭旋覆湯濃縮 " " A 明通 人參養榮湯濃縮

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說明 A  明通  麻杏甘石湯濃縮 A  明通  麻杏甘石湯濃縮   A  明通  代赭旋覆湯濃縮 A  明通  代赭旋覆湯濃縮   A 明通 人參養榮湯濃縮 附件五中藥用藥品項表 ( 複方 ) 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 修正規定 -(105/01) 現行規定 -(104/01) 說明 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藥品代碼中文名稱說明 A002564 勝昌 白虎加人參湯濃 A002564 勝昌 白虎加人參湯濃 縮 縮 A002575 勝昌 葛根湯濃縮顆 A002575 勝昌 葛根湯濃縮顆 A002576 勝昌 五苓濃縮顆 A002576 勝昌 五苓濃縮顆 A002578 勝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02.docx

Microsoft Word - 1102.docx 104 年 第 二 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中 醫 師 考 試 分 階 段 考 試 營 養 師 心 理 師 護 理 師 社 會 工 作 師 考 試 104 年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法 醫 師 語 言 治 療 師 聽 力 師 牙 體 技 術 師 考 試 試 題 代 號 :1102 頁 次 :8-1 等 別 : 高 等 考 試 類 科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3 4 6 長 期 病 患 者 的 照 顧 者 很 多 時 需 要 24 小 時 全 天 候 照 顧 受 關 顧 者 這 無 疑 令 個 人 生 活 空 間 變 得 狹 窄 然 而, 故 事 中 的 受 訪 者 卻 能 把 握 時 間, 在 受 關 顧 者 上 學 後, 通 過 參 與 各 樣 義 工 活 動 充 實 自 已 ; 同 時, 亦 為 長 期 病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 五 章 實 證 結 果 第 一 節 敘 述 統 計 表 11 表 12 分 別 為 男 女 癌 症,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樣 本 之 基 本 特 性 此 為 罹 癌 前 一 年 度 樣 本 特 性 由 於 我 們 以 罹 癌 前 一 年 有 在 就 業, 即 投 保 類 別 符 合 全 民 健 康 保 險 法 中 所 規 定 之 第 一 類 被 保 險 人, 且 年 齡 介 於 35 至

More information

附 件 一 2016 年 醫 生 註 冊 ( 修 訂 ) 條 例 草 案 委 員 會 審 議 階 段 由 食 物 及 衞 生 局 局 長 動 議 的 修 正 案 條 次 4 刪 去 該 條 而 建 議 修 正 案 4. 修 訂 第 3 條 ( 醫 務 委 員 會 的 設 立 及 組 成 ) (1)

附 件 一 2016 年 醫 生 註 冊 ( 修 訂 ) 條 例 草 案 委 員 會 審 議 階 段 由 食 物 及 衞 生 局 局 長 動 議 的 修 正 案 條 次 4 刪 去 該 條 而 建 議 修 正 案 4. 修 訂 第 3 條 ( 醫 務 委 員 會 的 設 立 及 組 成 ) (1) 立 法 會 CB(2)1651/15-16(01) 號 文 件 2016 年 醫 生 註 冊 ( 修 訂 ) 條 例 草 案 政 府 擬 議 的 委 員 會 審 議 階 段 修 正 案 (2016 年 6 月 2 日 的 版 本 ) 政 府 擬 議 的 委 員 會 審 議 階 段 修 正 案 的 文 本 及 有 關 醫 生 註 冊 條 例 條 文 的 標 示 版 本 分 別 載 於 附 件 一 及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75A740AEC9B6A1A5F0B0B2BB50AFCAB6D4B3E6B16920323030382D30392D323620B3D2A7BDBD54A977AAA9A5BB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75A740AEC9B6A1A5F0B0B2BB50AFCAB6D4B3E6B16920323030382D30392D323620B3D2A7BDBD54A977AAA9A5BB2E646F63> 勞 動 關 係 法 第 7/2008 號 法 律 工 作 時 間 休 假 與 缺 勤 勞 動 關 係 法 的 應 用 範 圍 勞 動 關 係 法 原 則 上 適 用 於 各 行 各 業, 但 不 適 用 於 下 列 情 況 : 賦 予 公 共 行 政 當 局 工 作 人 員 身 份 的 公 職 僱 傭 關 係 ; 與 配 偶 或 處 於 事 實 婚 狀 況 的 人 ( 同 居 滿 兩 年 ), 或

More information

life930106

life930106 下 象 棋 暗 棋 一 象 棋 是 什 麼? 象 棋 是 中 國 老 祖 先 發 明 的, 下 象 棋 可 以 讓 頭 腦 變 聰 明, 所 以 象 棋 是 益 智 遊 戲 象 棋 的 棋 子 有 二 種 顏 色 : 黑 色 和 紅 色 請 你 數 一 數, 總 共 有 多 少 個 棋 子? - 1 - 休 閒 教 育 領 域 教 材 範 例 紅 色 的 棋 子 有 16 個 黑 色 的 棋 子 也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一 系 統 登 入... 2 ( 一 ) 系 統 登 入 畫 面... 2 ( 二 ) 首 次 登 入 請 先 註 冊... 3 ( 三 ) 忘 記 單 位 帳 號... 8 ( 四 ) 忘 記 密 碼... 10 ( 五 ) 健 保 卡 更 換... 12 ( 六 ) 重 寄 確 認 信.

目 錄 一 系 統 登 入... 2 ( 一 ) 系 統 登 入 畫 面... 2 ( 二 ) 首 次 登 入 請 先 註 冊... 3 ( 三 ) 忘 記 單 位 帳 號... 8 ( 四 ) 忘 記 密 碼... 10 ( 五 ) 健 保 卡 更 換... 12 ( 六 ) 重 寄 確 認 信. 補 充 保 險 費 網 路 明 細 申 報 及 列 印 繳 款 書 系 統 操 作 手 冊 衛 生 福 利 部 中 央 健 康 保 險 署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04 月 目 錄 一 系 統 登 入... 2 ( 一 ) 系 統 登 入 畫 面... 2 ( 二 ) 首 次 登 入 請 先 註 冊... 3 ( 三 ) 忘 記 單 位 帳 號... 8 ( 四 ) 忘 記 密 碼... 10

More information

虛擬交易所97年GVE3簡易版.doc

虛擬交易所97年GVE3簡易版.doc 目 錄 一 台 灣 上 市 / 上 櫃 股 票...2 二 台 灣 期 貨...4 三 台 灣 選 擇 權...5 四 台 灣 上 市 / 櫃 權 證...7 五 投 組 清 單...8 六 現 金 帳 戶 轉 移...9 七 掛 單 追 蹤... 11 八 歷 史 交 易 記 錄...13 九 投 組 分 析...15 十 新 舊 版 本 差 異...16 1 一 台 灣 上 市 / 上 櫃 股

More information

2 ( 1 - (2 - (3-2

2 ( 1 - (2 - (3-2 1... 2... 2... 2... 3... 3... 3... 4... 5 1... 5 2... 6 3... 6 4... 6 5... 6... 7... 12 1... 12 2... 14 3... 14 4... 16 (1 1 99... 16 (2 2 107... 17 (3 3... 18 (4... 19 (5... 19 (6... 20 (7... 20 (8...

More information

7 付, 每日 1 次水煎外洗 2013 年 11 月 19 日二診 : 訴用藥後外陰 肛周潰瘍好轉, 口腔內潰瘍均在愈合期, 睡眠可, 胃脹好轉, 大便稍成形,1-2 次 / 天, 小便調 仍有頭暈 疲乏 咽乾的情況, 症狀較前減輕 舌淡紅, 苔薄白, 稍膩, 脈細弦 守上方, 加石斛 15g,

7 付, 每日 1 次水煎外洗 2013 年 11 月 19 日二診 : 訴用藥後外陰 肛周潰瘍好轉, 口腔內潰瘍均在愈合期, 睡眠可, 胃脹好轉, 大便稍成形,1-2 次 / 天, 小便調 仍有頭暈 疲乏 咽乾的情況, 症狀較前減輕 舌淡紅, 苔薄白, 稍膩, 脈細弦 守上方, 加石斛 15g, 周世印教授臨證經方應用經驗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Zhou Shiyin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lassical formulae 王雪梅 * 指導 : 周世印 WANG Xuemei, ZHOU Shiyin ( 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 ) Email: xuemeiwxm@163.com 13838003979 周世印 (1936-),

More information

Q8: 感 染 等 於 發 病 嗎? 感 染 不 等 於 發 病 肺 部 受 到 結 核 感 染 後, 免 疫 細 胞 會 試 著 將 侵 入 的 結 核 菌 吞 噬 並 將 它 們 包 圍, 缺 氧 使 得 被 層 層 包 圍 的 細 菌, 陷 入 休 眠 狀 態 80 至 90% 的 受 感 染

Q8: 感 染 等 於 發 病 嗎? 感 染 不 等 於 發 病 肺 部 受 到 結 核 感 染 後, 免 疫 細 胞 會 試 著 將 侵 入 的 結 核 菌 吞 噬 並 將 它 們 包 圍, 缺 氧 使 得 被 層 層 包 圍 的 細 菌, 陷 入 休 眠 狀 態 80 至 90% 的 受 感 染 校 園 結 核 病 防 治 常 見 25 則 Q&A Q1: 結 核 病 的 傳 染 途 徑 為 何? 主 要 由 飛 沫 及 空 氣 傳 染, 當 未 經 治 療 的 傳 染 性 肺 結 核 病 人, 咳 嗽 打 噴 嚏 唱 歌 時, 排 出 含 有 結 核 菌 的 細 小 飛 沫 到 空 氣 中, 其 它 人 吸 入 足 夠 量 的 含 菌 飛 沫 後, 細 菌 順 利 通 過 支 氣 管, 進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篇 考 績 察 事 條 例 有 關 額 外 給 與 考 績 獎 金 之 規 定 待 遇 俸 給 現 行 俸 給 及 各 項 加 給 危 勞 降 齡 退 休 具 有 危 險 及 勞 力 等 特 殊 性 質 職 務 降 低 退 休 年 齡 規 定 察 陞 遷 資 積 計 分 察 局 內 部 請 調 或 陞 職, 資 積 計 分 作 業 察 定 期 請 調 作 業 基 層 定 期 請 調 及 特 殊 困

More information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生 態 環 境 產 生 很 嚴 重 的 傷 害, 為 確 保 農 業 的 永 續 發 展 與 安 全

More information

高 雄 市 政 府 頒 發 台 塑 公 司 儲 運 處 海 汙 防 治 優 良 感 謝 狀 #29 #30 李 永 得 副 市 長 ( 中 ) 與 海 洋 局 孫 志 鵬 局 長 ( 左 一 ) 在 6 月 12 日 於 市 政 會 議 上 頒 發 感 謝 狀 給 海 洋 團 隊 成 員, 本 公

高 雄 市 政 府 頒 發 台 塑 公 司 儲 運 處 海 汙 防 治 優 良 感 謝 狀 #29 #30 李 永 得 副 市 長 ( 中 ) 與 海 洋 局 孫 志 鵬 局 長 ( 左 一 ) 在 6 月 12 日 於 市 政 會 議 上 頒 發 感 謝 狀 給 海 洋 團 隊 成 員, 本 公 企 業 動 態 台 塑 園 地 得 獎 與 榮 耀 台 塑 林 園 廠 榮 獲 100 年 度 勞 工 安 全 衛 生 優 良 單 位 五 星 獎 (98 99 100 ) 100 101 7 3 54 高 雄 市 政 府 頒 發 台 塑 公 司 儲 運 處 海 汙 防 治 優 良 感 謝 狀 #29 #30 李 永 得 副 市 長 ( 中 ) 與 海 洋 局 孫 志 鵬 局 長 ( 左 一 ) 在

More information

伸展操動作圖示與說明

伸展操動作圖示與說明 伸 展 操 動 作 圖 示 與 說 明 一 頸 部 伸 展 ( 向 前 ) ( 一 ) 伸 展 肌 肉 部 位 頸 部 1 頸 夾 肌 2 頭 夾 肌 3 枕 肌 1 採 站 立 姿 勢 2 將 頭 向 前 下 垂 3 雙 手 合 併 抱 頭 輕 微 下 壓 97 製 103.6.4 製 初 學 者 或 中 年 人 以 上 者 不 宜 以 雙 手 下 壓, 應 以 頭 部 自 然 前 垂 方 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人參養榮湯.doc

Microsoft Word - 6-人參養榮湯.doc 138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2011:17(2) 人參養榮湯的文獻回顧 林高士 1 陳光偉 2 陳金順 1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 2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 3 三軍總醫院腎臟內科 3 摘要 人參養榮湯為氣血雙補之劑, 日本人對其推崇有至, 近因慢性病日益增多, 使用上機會增多, 故將文獻整理以饗同好 關鍵詞 : 人參養榮湯 補養氣血劑 貧血 男子不育症 腹膜透析 本文 醫方集解中將其歸於補益劑亦歸入補血劑中,

More information

8 高 血 壓 chapter 1

8 高 血 壓 chapter 1 8 高 血 壓 chapter 1 9 1. 2. 3. 4. 5. 6. A+ 就 這 樣 高 血 壓 患 者, 從 低 量 逐 漸 加 量, 從 單 一 藥 物 到 聯 合 用 藥 從 原 發 性 到 續 發 性 高 血 壓, 以 致 發 生 末 梢 血 管 抵 抗 力 增 加, 血 管 硬 化 現 象 ( 內 膜 透 明 病 變, 中 膜 發 生 10 高 血 壓 肥 厚 現 象 ), 尤 其

More information

一 商 品 面 交 易 人 最 常 詢 問 之 問 題 與 解 答 一 覽 表 項 次 問 題 解 答 1 何 謂 美 元 兌 人 民 幣 匯 率 期 貨? 如 何 進 行 買 賣 ( 看 升 人 民 幣, 該 買 進 或 賣 出 期 貨 )? 2 小 型 美 元 兌 人 民 幣 期 貨 (RTF)

一 商 品 面 交 易 人 最 常 詢 問 之 問 題 與 解 答 一 覽 表 項 次 問 題 解 答 1 何 謂 美 元 兌 人 民 幣 匯 率 期 貨? 如 何 進 行 買 賣 ( 看 升 人 民 幣, 該 買 進 或 賣 出 期 貨 )? 2 小 型 美 元 兌 人 民 幣 期 貨 (RTF) 臺 灣 期 貨 交 易 所 小 型 美 元 兌 人 民 幣 匯 率 期 貨 及 美 元 兌 人 民 幣 匯 率 期 貨 交 易 人 最 常 詢 問 之 問 題 及 解 答 (104 年 7 月 8 日 更 新 版 ) 一 商 品 面 1 二 交 易 面 5 三 結 算 面 7 0 一 商 品 面 交 易 人 最 常 詢 問 之 問 題 與 解 答 一 覽 表 項 次 問 題 解 答 1 何 謂 美

More information

Bacillus botulinus 80 Clostridium botulinum Clostridium botulinum 1 1920 Herman Sommer botulinum toxin 2 開 始 用 於 治 療 1954 Vernon Brooks Alan Scott 197

Bacillus botulinus 80 Clostridium botulinum Clostridium botulinum 1 1920 Herman Sommer botulinum toxin 2 開 始 用 於 治 療 1954 Vernon Brooks Alan Scott 197 肉 毒 桿 菌 素 的 發 展 Paracelsus, 1493-1541 食 物 中 毒 的 出 現 9 19 1802 7 Justinus Kerner, 1786-1862 1821 毒 素 的 發 現 80 34 3 Emile Pierre Van Ermengem, 1851-1922 1895 38 2013 5 485 Bacillus botulinus 80 Clostridium

More information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經 絡 與 穴 位 掌 握 (***): 一 經 絡 的 概 念 二 經 絡 系 統 的 組 成 部 份 及 其 功 用 三 任 督 二 脈 十 二 經 脈 的 常 用 穴 位 及 其 功 用 熟 悉 (**): 一 十 二 經 脈 的 命 名 規 律 二 奇 經 八 脈 的 概 念 了 解 (*): 一 十 二 經 脈 和 任 督 二 脈 的 循 行 部 位 二 十 二 經 脈 的 走 向 1 經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