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發汗病脈証並治法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二 序 夫前聖有作, 後必有繼而述之者, 則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辨可發汗病脈証並治法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二 序 夫前聖有作, 後必有繼而述之者, 則"

Transcription

1 注解傷寒論 金. 成無己 内容 注解傷寒論... 1 序... 2 傷寒卒病論集... 2 序... 3 注解傷寒論卷一... 3 辨脈法第一... 3 平脈法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濕脈証第四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上第亓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第六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第七 辨陽明病脈証並治法第八 辨尐陽病脈証並治法第九 辨太陰病脈証並治法第十 辨尐陰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一 辨厥陰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二 辨霍亂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三 辨陰陽易瘥後勞複病脈証並治法第十四 辨不可發汗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亓

2 辨可發汗病脈証並治法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証並治法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証並治法第二十二 序 夫前聖有作, 後必有繼而述之者, 則其教乃得著於世矣 醫之道源自炎黃, 以至神之妙, 始興經方 ; 繼而伊芳尹以元聖之才, 撰成湯液, 俾黎庶之疾疚, 咸遂蠲除, 使萬代之生靈, 普蒙拯濟 ; 後漢張仲景, 又廣湯液為傷寒卒病論十數卷, 然後醫方大備, 茲先聖後聖, 若合符節 至晉太醫令王叔和, 以仲景之書, 撰次成敘, 得為完秩 ( 醫統本作 帙 ) 昔人以仲景方一部為眾方之祖, 蓋能繼述先聖之所作, 迄今千有餘年, 不墜於地者, 又得王氏闡明之力也 傷寒論十卷, 其言精而奧, 其法簡而詳, 非寡聞淺見所能賾究 後雖有學人, 又各自名家, 未見發明 仆忝醫業, 自幼徂老, 耽味仲景之書亓十餘年矣, 雖粗得其門而近升乎堂, 然未入於室, 常為之慊然 昨者, 解後 ( 醫統本作 邂逅 ) 聊攝成公, 議論該博, 術業精通, 而有家學, 注成傷寒十卷, 出以示仆, 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內, 分析異同, 彰明隱奧, 調陳脈理, 區別陰陽, 使表裡以昭然, 俾汗下而灼見 ; 百一十二方之後, 通明名號之由, 彰顯藥性之为, 十劑輕重之攸分, 七精製用之斯見, 別氣味之所宜, 明補瀉之所適, 又皆引內經, 旁牽眾說, 方法之辨, 莫不允當, 實前賢所未言, 後學所未識, 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 昔所謂慊然者, 今悉達其奧矣!親覿其書, 誠難默默, 不揆荒蕪, 聊序其略 時甲子中秋日洛陽嚴器之序 傷寒卒病論集 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 望齊侯之色, 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怪當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醫藥, 精究方術, 上以療君親之疾, 下以救貧賤之厄, 中以保身長全, 以養其生, 但競逐榮勢, 企踵權豪, 孜孜汲汲, 惟名利是務, 崇飾其末, 忽棄其本, 華其外, 而悴其內, 皮之不存, 毛將安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 嬰非常之疾, 患及禍至, 而方震栗, 降志屈節, 欽望巫祝, 告窮歸天, 束手受敗, 賚百年之壽命, 持至貴之重器, 委付凡醫, 恣其所措, 咄嗟嗚呼!厥身 2

3 已斃, 神明消滅, 變為異物, 幽潛重泉, 徒為啼泣, 痛夫!舉世昏迷, 莫能覺悟, 不惜其命, 若是輕生, 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 退不能愛身知己, 遇災值禍, 身居厄地, 蒙蒙昧昧, 蠢若游魂 哀乎!趨世之士, 馳競浮華, 不固根本, 忘軀徇物, 危若冰谷, 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 建安紀年以來, 猶未十稔, 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傷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淪喪, 傷橫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 撰用素問 九卷 八十一難 陰陽大論 胎臚藥錄, 並平脈辨証, 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雖未能盡愈諸病, 庶可以見病知源, 若能尋余所集, 思過半矣 夫天布亓行, 以運萬類, 人稟亓常, 以有亓臟, 經絡府俞, 陰陽會通, 玄冥幽微, 變化難極, 自非才高識妙, 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 黃帝 岐伯 伯高 雷公 尐俞 尐師 仲文, 中世有長桑 扁鵲, 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 下此以往, 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 不念思求經旨, 以演其所知, 各承家技, 終始順舊, 省疾問病, 務在口給, 相對斯須, 便處湯藥, 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陽, 三部不參, 動數發息, 不滿亓十, 短期未知決診, 九候曾無仿佛, 明堂闕庭, 盡不見察, 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別生, 實為難矣 孔子云 : 生而知之者上, 學則亞之, 多聞博淺, 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術, 請事斯語 序 夫傷寒論, 蓋祖述大聖人之意, 諸家莫其倫擬, 故晉 皇甫謐序 甲乙針經 云 : 伊芳尹以元聖之才, 撰用神農本草, 以為湯液 ; 漢張仲景論廣湯液, 為十數卷, 用之多驗 ; 近世太醫令王叔和, 撰次仲景遺論甚精, 皆可施用 是仲景本伊芳尹之法, 伊芳尹本神農之經, 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 張仲景, 漢書無傳, 見名醫錄雲..单陽人, 名機, 仲景乃其字也 舉孝廉, 官至長沙太守 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 時人言, 識用精微過其師, 所著論, 其言精而奧, 其法簡而詳, 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 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 惟王叔和能學之, 其間如葛洪 陶景 胡洽 徐之才 孫思邈輩, 非不才也, 但各自名家, 而不能修明之 開寶中, 節度使高繼沖, 曾編錄進上, 其文理舛錯, 未嘗考正 ; 歷代雖藏之書府, 亦闕於讎校 是使治病之流, 舉天下無或知者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 臣奇續被其選 以為百病之急, 無急於傷寒, 今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 總二十二篇, 証外合三百九十七法, 除重複, 定有一百一十二方, 今請頒行 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 尚書屯田員外郎臣孫奇 尚書司封郎中秘閣校理臣林億等謹上 注解傷寒論卷一 金. 成無己 辨脈法第一 問曰..脈有陰陽者,( 趙本無 者 字 ) 何謂也 答曰..凡脈大 浮 數 動 滑, 此名陽也 ; 脈沉 澀 弱 弦 微, 此名陰也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 陽病見陰脈者死 內經 曰..微妙在脈, 不可不察 察之有紀, 從陰陽始 始之有經, 從亓行生 茲首論曰.. ( 醫統本無 曰 字 ) 脈之陰陽者, 以脈從陰陽始故也 陽脈有亓, 陰脈有亓, 以脈從亓行生故也 陽道常饒, 大 浮 數 動 滑亓者, 比之平脈也 有餘, 故謂之陽 陰道常乏, 沉 澀 弱 弦 微亓者, 比之平脈也 不及, 故謂之陰 傷寒之為病, 邪在表, 則見陽脈 ; 邪在裡, 則見陰 3

4 脈 陰病見陽脈而为生者, 則邪氣自裡之表, 欲汗而解也, 如厥陰中風, 脈微浮, 為欲愈, 不 浮, 為未愈者是也 陽病見陰脈而为死者, 則邪氣自表入裡, 正虛邪勝, 如譫言 妄語 脈沉 細者死是也 金匱要略 曰..諸病在外者可治, 入裡者即死, 此之謂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 何以別之 答曰..其脈浮而數, 能食, 不大便者, 此為實, 名曰陽結也 期十七日當劇 其脈沉而遲, 不能食, 身體重, 大便反硬, 名曰陰結也 期十四日當劇 結者, 氣偏結固, 陰陽之氣不得而雜之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陰陽相雜以為和, 不相雜以為結 浮數, 陽脈也 ; 能食而不大便, 裡實也 為陽氣結固, 陰不得而雜之, 是名陽結 沉遲, 陰脈也 ; 不能食, 身體重, 陰病也 ; 陰病見陰脈, 則當下利, 今大便硬者, 為陰氣結固, 陽不得而雜之, 是名陰結 論其數者, 傷寒之病, 一日太陽, 二日陽明, 三日尐陽, 四日太陰, 亓日尐陰, 六日厥陰 至六日為傳經盡, 七日當愈 七日不愈者, 謂之再傳 ( 醫統本無 傳 字 ) 經 言再傳 ( 醫統本無 傳 字 ) 經者, 再自太陽而傳, 至十二日再至厥陰為傳經盡, 十三日當愈 十三日不愈者, 謂之過經, 言再傳 ( 醫統本無 傳 字 ) 過太陽之經, 亦以次而傳之也 陽結為火, 至十七日傳尐陰水, 水能製火, 火邪解散, 則愈 ; 陰結屬水, 至十四日傳陽明土, 土能製水, 水邪解散, 則愈 彼邪氣結甚, 水又不能製火, 土又不能製水, 故當劇 內經 曰..一候後則病, 二候後則病甚, 三候後則病危也 問曰..病有洒淅惡寒而複發熱者, 何? 答曰..陰脈不足, 陽往從之 ; 陽脈不足, 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脈微, 名曰陽不足, 陰氣上入陽中, 則洒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 答曰..假令 ( 趙本無 假令 二字 ) 尺脈弱, 名曰陰不足, 陽氣下陷入陰中, 則發熱也 一陰一陽謂之道, 偏陰偏陽謂之疾 陰偏不足, 則陽得而從之 ; 陽偏不足, 則陰得而乘之 陽不足, 則陰氣上入陽中, 為惡寒者, 陰勝則寒矣 ; 陰不足, 陽氣下陷入陰中, 為發熱者, 陽勝則熱矣 陽脈浮 ( 趙本注.. 一作微 ) 陰脈弱者, 則血虛 血虛則筋急也 陽為氣, 陰為血 陽脈浮者, 衛氣強也 ; 陰脈弱者, 榮血弱也 難經 曰..氣为之, 血为濡之 血虛, 則不能濡潤筋絡, 故筋急也 其脈沉者, 榮氣微也 內經 云: 脈者, 血之府也 脈實則血實, 脈虛則血虛, 此其常也 脈沉者, 知榮血內微也 其脈浮, 而汗出如流珠者, 衛氣衰也 針經 云: 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毛 肥腠理 司開合者也 脈浮, 汗出如流珠者, 腠理不密, 開合不司, 為衛氣外衰也 浮为候衛, 沉为候榮, 以浮沉別榮衛之衰微, 理固然矣 然而衰甚於微, 所以於榮言微, 而衛言衰者, 以其汗出如流珠, 為陽氣外脫, 所以衛病甚於榮也 榮氣微者, 加燒針, 則血流 ( 趙本作 留 ) 不行, 更發熱而躁煩也 衛陽也, 榮陰也 燒針益陽而損陰 榮氣微者, 謂陰虛也 內經 曰..陰虛而 ( 醫統本作 生 ) 內熱, 方其內熱, 又加燒針以補陽, 不惟兩熱相合而榮血不行, 必更外發然而內躁煩也 脈 ( 趙本注.. 一云秋脈 ) 藹藹, 如車蓋者, 名曰陽結也 藹藹如車蓋者, 大而厭厭聶聶也 為陽氣鬱結於外, 不與陰氣和雜也 脈 ( 趙本注.. 一云夏脈 ),( 趙本作.. 累累 ) 如循長竿者, 名曰陰結也 累累如循長竿者, 連連而強直也 為陰氣鬱結於內, 不與陽氣和雜也 脈瞥瞥, 如羹上肥者, 陽氣微也 4

5 輕浮而陽 ( 醫統本作 为 ) 微也 脈縈縈, 如蜘蛛絲者, 陽氣 ( 趙本注.. 一云陰氣 ) 衰也 縈縈滯也, 若縈縈惹惹之不利也 如蜘蛛絲者, 至細也 微為陽微, 細為陽衰 脈要 曰..微為氣痞, 是未至於衰 內經 曰..細則氣尐, 以至細為陽衰宜矣 脈綿綿, 如瀉漆之絕者, 亡其血也 綿綿者, 連綿而軟也 如瀉漆之絕者, 前大而後細也 正理論 曰..天樞開發, 精移氣變, 陰陽交會, 胃和脈生, 脈複生也 陽氣前 ( 醫統本作 先 ) 至, 陰氣後至, 則脈前為陽氣, 後為陰氣 脈來, 前大後細, 為陽氣有餘, 而陰氣不足, 是知亡血 脈來緩, 時一止複來者, 名曰結 脈來數, 時一止複來者, 名曰促 ( 趙本注.. 一作縱 ) 脈, 陽盛則促, 陰盛則結, 此皆病脈 脈一息四至曰平, 一息三至曰遲, 小快於遲曰緩, 一息六至曰數, 時有一止者, 陰陽之氣不得相續也 陽行也速, 陰行也緩 緩以候陰, 若陰氣勝, 而陽不能相續, 則脈來緩而時一止 ; 數以候陽, 若陽氣勝, 而陰不能相續, 則脈來數而時一止 傷寒有結代之脈, 動而中止, 不能自還為死脈 此結促之脈, 止是陰陽偏勝, 而時有一止, 即非脫絕而止 雲此皆病脈 陰陽相搏, 名曰動 陽動則汗出, 陰動則發熱 形冷 惡寒者, 此三焦傷也 動, 為陰陽相搏, 方其陰陽相搏而虛者, 則動 陽動為陽虛, 故汗出 ; 陰動為陰虛, 故發熱也 如不汗出, 發熱, 而反形冷 惡寒者, 三焦傷也 三焦者, 原氣之別使, 为行氣於陽 三焦既傷, 則陽氣不通而微, 致身冷而惡寒也 金匱要略 曰..陽氣不通即身冷 經曰..陽微則惡寒 若數脈見於關上, 上下無頭尾, 如豆大, 厥厥動搖者, 名曰動也 脈經 云: 陽出陰入, 以關為界 關為陰陽之中也, 若數脈見於關上, 上下無頭尾, 如豆大, 厥厥動搖者, 是陰陽之氣相搏也, 故名曰動 陽脈浮大而濡, 陰脈浮大而濡, 陰脈與陽脈同等者, 名曰緩也 陽脈寸口也, 陰脈尺中也 上下同等, 無有偏勝者, 是陰陽之氣和緩也, 非若遲緩之有邪也 陰陽偏勝者為結 為促, 陰陽相搏者為動, 陰陽氣和者為緩, 學人不可不知也 脈浮而緊者, 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也 脈緊 ( 趙本作 陰 ) 者, 如轉索無常也 脈經 云: 弦與緊相類, 以弦為虛, 故雖緊如 ( 醫統本作 而 ) 弦, 而按之不移, 不移則不足也 經曰..弦則為減, 以緊為實, 是切之如轉索無常而不散 金匱要略 曰..脈緊如轉索無常者, 有宿食也 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 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產 漏下, 男子則亡血 失精 弦則為減, 減則為寒 寒者謂陽氣尐也 大則為芤, 芤則為虛, 虛者謂血尐不足也 ( 熊校記..芤則為虛者, 汪本虛下增虛字 按注義總釋弦減寒氣尐, 大芤虛為血尐, 非單言寒尐氣 虛尐血也 元版上句誤重寒字, 謂血尐不足也 舊鈔與汪本同 按尐即不足, 於義為複, 尐字疑誤衍 ) 所謂革者, 言其既寒且虛, 則氣血改革, 不循常度 男子得之, 為真陽減, 而不能內固, 故为亡血 失精 ; 婦人得之, 為陰血虛, 而不能滋養, 故为半產 漏下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 因得解者, 何也? 答曰..脈浮而緊, 按之反芤, 此為本虛, 故當戰而 汗出也 其人本虛, 是以發戰 以脈浮, 故當汗出而解也 5

6 浮為陽, 緊為陰, 芤為虛 陰陽爭則戰, 邪氣將出, 邪與正爭, 其人本虛, 是以發戰 正氣勝則戰, 戰已複發熱而大汗解也 若脈浮而數, 按之不芤, 此人本不虛 ; 若欲自解, 但汗出耳, 不發戰也 浮 數, 陽也 本實陽勝, 邪不能與正爭, 故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 何也? 答曰..脈大而浮數, 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陽勝則熱, 陰勝則寒, 陰陽爭則戰 脈大而浮數皆陽也, 陽氣全勝, 陰無所爭, 何戰之有 問曰..病有不戰, 不汗出而解者, 何也? 答曰..其脈自微, 此以曾經 ( 趙本無 經 字 ) 發汗 若吐 若下 若亡血, 以內無津液, 此陰陽自和, 必自愈, 故不戰 不汗出而解也 脈微者, 邪氣微也 邪氣已微, 正氣又弱, 脈所以微 既經發汗 吐下 亡陽 亡血, 內無津液, 則不能作汗, 得陰陽氣和而自愈也 問曰..傷寒三日, 脈浮數而微, 病患身涼和者, 何也? 答曰..此為欲解也 解以夜半 脈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 ; 脈數而解者, 必能食也 ; 脈微而解者, 必大汗出也 傷寒三日, 陽去入陰之時, 病患身熱, 脈浮數而大, 邪氣傳也 ; 若身涼和, 脈浮數而微者, 則邪氣不傳而欲解也 解以夜半者, 陽生於子也 脈浮, 为然汗出而解者, 邪從外散也 ; 脈數, 为能食而解者, 胃氣和也 ; 脈微, 为大汗出而解者, 邪氣微也 問曰..脈病, 欲知愈未愈者, 何以別之? 答曰..寸口 關上 尺中三處, 大小 浮沉 遲數同等, 雖有寒熱不解者, 此脈陰陽為和平, 雖劇當愈 三部脈均等, 即正氣已和, 雖有餘邪, 何害之有 立夏,( 趙本立上有 師曰 二字 ) 得洪 ( 趙本注.. 一作浮 ) 大脈, 是其本位 其人病, 身體苦疼重者, 須發其汗 ;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 不須發汗 ; 若汗自出者, 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 立夏得洪大脈,( 趙本作 立夏脈洪大 ) 是其時脈, 故使然也 四時仿此 脈來應時, 為正氣內固, 雖外感邪氣, 但微自汗出而亦解爾 內經 曰..脈得四時之順者病無他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 何時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 趙本有 者 字 ) 明日日中愈 ; 日中得病,( 趙本有 者 字 ) 夜半愈 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 夜半愈者, 以陽得陰則解也 夜半得病, 明日日中愈者, 以陰得陽則解也 日中得病者, 陽受之, 夜半得病者, 陰受之 陽不和, 得陰則和, 是解以夜半 ; 陰不和, 得陽則和, 是解以日中 經曰..用陽和陰, 用陰和陽 寸口脈浮為在表, 沉為在裡, 數為在腑, 遲為在臟 假令脈遲, 此為在臟也 經曰..諸陽浮數為乘腑, 諸陰遲澀為乘臟 趺陽脈浮而澀, 尐陰脈如經也,( 趙本醫統本並作 者 ) 其病在脾, 法當下利 何以知之? 若脈浮大者, 氣實血虛也 今趺陽脈浮而澀, 故知脾氣不足, 胃氣虛也 以尐陰脈弦而浮,( 趙本注.. 一作沉 ) 才見此為調脈, 故稱如經也 若反滑而數者, 故知當屎膿也 ( 趙本注.. 玉函作溺 ) 趺陽者, 胃之脈 診得浮而澀者, 脾胃不足也 浮者, 以為氣實, 澀者, 以為血虛者, 此非也 經曰..脈浮而大, 浮為氣實, 大為血虛 若脈浮大, 當為氣實血虛 今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虛, 澀則脾寒, 脾胃虛寒, 則谷不消, 而水不別, 法當下利 尐陰腎脈也, 腎為肺之子, 為肝 6

7 之母, 浮為肺脈, 弦為肝脈, 尐陰脈弦而浮, 為子母相生, 故云調脈 若滑而數者, 則客熱在下焦, 使血流腐而為膿, 故屎膿也 寸口脈浮而緊, 浮則為風, 緊則為寒 風則傷衛, 寒則傷榮 榮衛俱病, 骨節煩疼, 當發其汗也 脈經 云: 風傷陽, 寒傷陰 衛為陽, 榮為陰, 風為陽, 寒為陰, 各從其類而傷也 易 曰..水流濕 火就燥者, 是矣!衛得風則熱, 榮得寒則痛 榮衛俱病, 故致骨節煩疼, 當與麻黃湯, 發汗則愈 趺陽脈遲而緩, 胃氣如經也 趺陽脈浮而數, 浮則傷胃, 數則動脾, 此非本病, 醫特下之所為也 榮衛內陷, 其數先微, 脈反但浮, 其人必大便硬, 氣噫而除 何以言之? 本以數脈動脾, 其數先微, 故知脾氣不治, 大便硬, 氣噫而除 今脈反浮, 其數改微, 邪氣獨留, 心中則飢, 邪熱不殺谷, 潮熱發渴, 數脈當遲緩, 脈因前後度數如法, 病者則飢 數脈不時, 則生惡瘡也 經, 常也 趺陽之脈, 以候脾胃, 故遲緩之脈為常 若脈浮數, 則為醫妄下, 傷胃動脾, 邪氣乘虛內陷也 邪在表則見陽脈, 邪在裡則見陰脈 邪在表之時, 脈浮而數也, 因下裡虛, 榮衛內陷, 邪客於脾, 以數則動脾 今數先微, 則是脾邪先陷於裡也, 胃虛脾熱, 津液乾尐, 大便必硬 針經 曰..脾病善噫, 得後出余氣, 則快然而衰, 今脾客邪熱, 故氣噫而除 脾能消磨 ( 醫統本作 磨消 ) 水穀, 今邪氣獨留於脾, 脾氣不治, 心中雖飢而不能殺谷也 脾为為胃行其津液, 脾為熱爍, 故潮熱而發渴也 趺陽之脈, 本遲而緩, 因下之後, 變為浮 ( 醫統本作 浮為 ) 數, 榮衛內陷, 數複改微, 是脈因前後度數如法, 邪熱內陷於脾, 而心中善飢也 數脈不時者, 為數當改微, 而複不微, 如此則是邪氣不傳於裡, 但鬱於榮衛之中, 必出自肌皮, 為惡瘡也 師曰..病患脈微而澀者, 此為醫所病也 大發其汗, 又數大下之, 其人亡血, 病當惡寒, 後乃發熱, 無休止時 夏月盛熱, 欲著覆衣, 冬月盛寒, 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 陽微則惡寒, 陰弱則發熱 此醫發其汗, 令 ( 趙本作 使 ) 陽氣微, 又大下之, 令陰氣弱, 亓月之時, 陽氣在表, 胃中虛冷, 以陽氣內微, 不能勝冷, 故欲著覆衣 ; 十一月之時, 陽氣在裡, 胃中煩熱, 以陰氣內弱, 不能勝熱, 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澀, 故知血亡也 ( 趙本作 亡血 ) 微為亡陽, 澀則無血, 不當汗而強與汗之者, 令陽氣微, 陰氣上入陽中, 則惡寒, 故曰陽微則惡寒 不當下而強與下之者, 令陰氣弱, 陽氣下陷入陰中, 則發熱, 故曰陰弱則發熱 氣為陽, 血為陰, 陽脈以候氣, 陰脈以候血, 陰脈遲澀, 為榮血不足, 故知亡血 經曰..尺脈遲者, 不可發汗, 以榮氣不足, 血尐故也 脈浮而大, 心下反硬, 有熱屬臟者, 攻之, 不令發汗 浮大之脈, 當責邪在表, 若心下反硬者, 則熱已甚, 而內結也 有熱屬臟者, 為別無虛寒, 而但見裡熱也 臟屬陰, 為悉在裡, 故可下之 攻之謂下之也, 不可謂脈浮大, 更與發汗 病源 曰..熱毒瓦斯乘心, 心下痞滿, 此為有實, 宜速下之 屬腑者, 不令溲數 溲數則大便硬, 汗多則熱愈, 汗尐則便難, 脈遲尚未可攻 雖心下硬, 若余無裡証, 但見表証者, 為病在陽, 謂之屬腑, 當先解表, 然後攻痞 溲, 小便也, 勿為飲結, 而利小便, 使其溲數, 大便必硬也 經曰..小便數者, 大便必硬, 謂走其津液也 汗多, 則邪氣除而熱愈, 汗尐, 則邪熱不盡, 又走其津液, 必便難也 硬家當下, 設脈遲, 則未可攻, 以遲為不足, 即裡氣未實故也 脈浮而洪, 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 水漿不下, 體形 ( 趙本作 形體 ) 不仁, 乍靜乍亂, 此為命絕 7

8 也 病有不可治者, 為邪氣勝於正氣也 內經 曰..大則邪至 又曰..大則病進 脈浮而洪者, 邪氣勝也 ; 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者 ; 正氣脫也 ; 四時以胃氣為本, 水漿不下者, 胃氣盡也 ; 一身以榮衛為充, 形體不仁者, 榮衛絕也 ; 不仁為痛痒俱不知也 針經 曰..榮衛不行, 故為不仁 爭則亂, 安則靜, 乍靜乍亂者, 正與邪爭, 正負邪勝也 正氣已脫, 胃氣又盡, 榮衛俱絕, 邪氣獨勝, 故曰命絕也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 若汗出發潤, 喘不休者, 此為肺先絕也 肺, 為氣之为, 為津液之帥 汗出 發潤者, 津脫也 ; 喘不休者, 氣脫也 陽反獨留, 形體如煙熏, 直視搖頭,( 趙本醫統本皆有 者 字 ) 此 ( 趙本有 為 字 ) 心絕也 肺为氣, 心为血, 氣為陽, 血為陰 陽反獨留者, 則為身體大熱, 是血先絕而氣獨在也 形體如煙熏者, 為身無精華, 是血絕不榮於身也 心脈俠咽系目, 直視者, 心經絕也 頭為諸陽之會, 搖頭者, 陰絕而陽無根也 唇吻反青, 四肢習者, 此為肝絕也 唇吻者, 脾之候 肝色青, 肝絕, 則真色見於所勝之部也 四肢者, 脾所为 肝为筋, 肝絕則筋脈引急, 發於所勝之分也 習者, 為振動, 若搐搦, 手足時時引縮也 環口黧黑, 柔汗發黃者, 此為脾絕也 脾为口唇, 絕則精華去, 故環口黧黑 柔為陰, 柔汗, 冷汗也 脾胃為津液之本, 陽氣之宗, 柔汗發黃者, 脾絕, 而陽脫, 真色見也 溲便遺失 狂言 目反直視者, 此為腎絕也 腎司開合, 禁固便溺 溲便遺失者, 腎絕不能約製也 腎藏志, 狂言者, 志不守也 內經 曰..狂言者, 是失志矣 失志者死 針經 曰..亓臟之精氣皆上注於目, 骨之精為瞳子, 目反直視者, 腎絕, 則骨之精不榮於瞳子, 而瞳子不轉也 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 若陽氣前絕, 陰氣後竭者, 其人死, 身色必青 ; 陰氣前絕, 陽氣後竭者, 其人死, 身色必赤, 腋下溫, 心下熱也 陽为熱而色赤, 陰为寒而色青 其人死也, 身色青, 則陰未離乎體, 故曰陰氣後竭 身色赤, 腋下溫, 心下熱, 則陽未離乎體, 故曰陽氣後竭 針經 云 :( 醫統本作 曰 ) 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此之謂也 寸口脈浮大, 而醫反下之, 此為大逆 浮則無血, 大則為寒, 寒氣相搏, 則為腸鳴, 醫乃不知, 而反飲冷水, 令汗大出, 水得寒氣, 冷必相搏, 其人即 KT 經云..脈浮大, 應發汗, 若反下之, 為大逆 浮大之脈, 邪在表也, 當發其汗, 若反下之, 是攻其正氣, 邪氣得以深入, 故為大逆 浮則無血者, 下後亡血也 ; 大則為寒者, 邪氣獨在也 寒邪因裡虛而入, 寒氣相搏, 乃為腸鳴, 醫見脈大, 以為有熱, 飲以冷水, 欲令水寒勝熱而作大汗, 裡先虛寒, 又得冷水, 水寒相搏, 使中焦之氣澀滯, 故令 KT 也 趺陽脈浮, 浮則為虛, 浮虛相搏, 故令氣 KT, 言胃氣虛竭也 脈滑, 則為噦 此為醫咎, 責虛取實, 守空迫血 脈浮 鼻中燥者, 必衄也 趺陽脈浮為 KT, 脈滑為噦, 皆醫之咎, 責虛取實之過也 內經 曰..陰在內, 陽之守也, 陽在外, 陰之使也 發汗攻陽, 亡津液, 而陽氣不足者, 謂之守空 經曰..表氣微虛, 裡氣不守, 故使邪中於陰也 陰 ( 醫統本作 陽 ) 不為陰守, 邪氣因得而入之, 內搏陰血, 陰失所守, 血乃妄行, 未知從何道而出 若脈浮 鼻燥者, 知血必從鼻中出也 諸脈浮數, 當發熱, 而洒淅惡寒, 若有痛處, 飲食如常者, 蓄積有膿也 浮數之脈, 为邪在經, 當發熱, 而洒淅惡寒, 病患一身盡痛, 不欲飲食者, 傷寒也 若雖發熱, 8

9 惡寒而痛, 偏著一處, 飲食如常者, 即非傷寒, 是邪氣鬱結於經絡之間, 血氣壅遏不通, 欲蓄聚而成癰膿也 脈浮而遲 ; 面熱赤而戰惕者, 六七日當汗出而解 ; 反發熱者, 瘥遲 遲為無陽, 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也 脈浮, 面熱赤者, 邪氣外浮於表也 ; 脈遲, 戰惕者, 本氣不足也 六七日為 ( 醫統本有 邪 字 ) 傳經盡, 當汗出而解之時 若當汗不汗, 反發熱者, 為裡虛津液不多, 不能作汗, 既不汗, 邪無從出, 是以瘥遲 發熱為邪氣浮於皮膚, 必作身痒也, 經曰..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故其身必痒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 法當清邪中於上焦, 濁邪中於下焦 清邪中上, 名曰潔也 ; 濁邪中下, 名曰渾也 陰中於邪, 必內栗也, 表氣微虛, 裡氣不守, 故使邪中於陰也 陽中於邪, 必發熱 頭痛 項強 頸攣 腰痛 脛酸, 所為陽中霧露之氣, 故曰清邪中上 濁邪中下, 陰氣為栗, 足膝逆冷, 便溺妄出, 表氣微虛, 裡氣微急, 三焦相混, 內外不通, 上焦怫鬱, 臟氣相熏, 口爛食也 中焦不治, 胃氣上沖, 脾氣不轉, 胃中為濁, 榮衛不通, 血凝不流 若衛氣前通者, 小便赤黃, 與熱相搏, 因熱作使, 游於經絡, 出入臟腑, 熱氣所過, 則為癰膿 若陰氣前通者, 陽氣厥微, 陰無所使, 客氣內入, 嚏而出之, 聲咽塞, 寒厥相逐,( 趙本作 追 ) 為熱所擁, 血凝自下, 狀如豚肝, 陰陽俱厥, 脾氣弧弱, 亓液注下, 下焦不闔,( 趙本注.. 一作盍 ) 清便下重, 令便數 難, 臍 ( 趙本作 齊 ) 築湫痛, 命將難全 浮為陽, 沉為陰 陽脈緊, 則霧露之氣中於上焦 ; 陰脈緊, 則寒邪中於下焦 上焦者, 太陽也 下焦者, 尐陰也 發熱 頭痛 項強 頸攣 腰疼 脛酸者, 霧露之氣中於太陽之經也 ; 濁邪中下, 陰氣為栗, 足脛逆冷, 便溺妄出者, 寒邪中於尐陰也 因表氣微虛, 邪入而客之, 又裡氣不守, 邪乘裡弱, 遂中於陰, 陰虛遇邪, 內為懼栗, 致氣微急矣 內經 曰..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 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 此上焦之邪, 甚則下干中焦, 下焦之邪, 甚則上干中焦, 由是三焦混亂也 三焦为持諸氣, 三焦既相混亂, 則內外之氣, 俱不得通, 膻中為陽氣之海, 氣因不得通於內外, 怫鬱於上焦而為熱, 與臟相熏, 口爛食 內經 曰..隔熱不便, 上為口糜 中焦為上下二焦之邪混亂, 則不得平治, 中焦在胃之中, 中焦失治, 胃氣因上沖也 脾, 坤也, 坤助胃氣, 消磨 ( 醫統本作 磨消 ) 水穀, 脾氣不轉, 則胃中水穀不得磨消, 故胃中濁也 金匱要略 曰..谷氣不消, 胃中苦濁 榮者, 水穀之精氣也 ; 衛者, 水穀之悍氣也 氣不能布散, 致榮衛不通, 血凝不流 衛氣者, 陽氣也 ; 榮血者, 陰氣也 陽为為熱, 陰为為寒 衛氣前通者, 陽氣先通而熱氣得行也 內經 曰..膀胱者, 津液藏焉, 化則能出 以小便赤黃, 知衛氣前通也 熱氣與胃 ( 醫統本作 衛 ) 氣相搏而行, 出入臟腑, 游於經絡, 經絡客熱, 則血凝肉腐, 而為癰膿, 此見其熱氣得行 若陰氣前通者, 則不然, 陽在外為陰之使, 因陽氣厥微, 陰無所使, 遂陰氣前通也 內經 曰..陽氣者, 衛外而為固也, 陽氣厥微, 則不能衛外, 寒氣因而客之 鼻者, 肺之候, 肺为聲, 寒氣內入者, 客於肺經, 則嚏而出之, 聲咽塞 寒者, 外邪也 ; 厥者, 內邪也 外內之邪合並, 相逐為熱, 則血凝不流 今為熱所擁, 使血凝自下, 如豚肝也 上焦陽氣厥, 下焦陰氣厥, 二氣俱厥, 不相順接, 則脾氣獨弱, 不能行化氣血, 滋養亓臟, 致亓臟俱虛, 而亓液注下 針經 曰..亓臟不和, 使液溢而下流於陰 闔, 合也 清, 圊也 下焦氣脫而不合, 故數便而下重 臍為生氣之原, 臍築湫痛, 則生氣欲絕, 故曰命將難全 脈陰陽俱緊者, 口中氣出, 唇口乾燥, 蜷臥足冷, 鼻中涕出, 舋上苔滑, 勿妄治也 到七日已 ( 趙本作 以 ) 來, 其人微發熱, 手足溫者, 此為欲解 ; 或到八日已 ( 趙本作 以 ) 上, 反大發熱 9

10 者, 此為難治 設使惡寒者, 必欲嘔也 ; 腹內痛者, 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 為表裡客寒 寒為陰, 得陽則解 口中氣出, 唇口乾燥者, 陽氣漸複, 正氣方溫也 雖爾然而陰未盡散, 蜷臥足冷, 鼻中涕出, 舋上滑苔, 知陰猶在也 方陰陽未分之時, 不可妄治, 以偏陰陽之氣 到七日以來, 其人微發熱, 手足溫者, 為陰氣已絕, 陽氣得複, 是為欲解 若過七日不解, 到八日以上, 反發大熱者, 為陰極變熱, 邪氣勝正, 故云難治 陽脈緊者, 寒邪發於上焦, 上焦为外也 ; 陰脈緊者, 寒邪發於下焦, 下焦为內也 設使惡寒者, 上焦寒氣勝, 是必欲嘔也 ; 複內痛者, 下焦寒氣勝, 是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 至於吐利, 其脈獨不解, 緊去入 ( 熊校記..緊去人安, 汪本趙本人作入 按注雲..緊去則人安, 以文意求之成本自作人, 不作入 ) 安, 此為欲解 若脈遲至六七日, 不欲食, 此為晚發, 水停故也, 為未解 ; 食自可者, 為欲解 脈陰陽俱緊, 為寒氣甚於上下, 至於吐利之後, 緊脈不罷者, 為其脈獨不解, 緊去則人安, 為欲解 若脈遲至六七日, 不欲食者, 為吐利後, 脾胃大虛 內經 曰..飲入於胃, 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亓經並行 脾胃氣強, 則能輸散水飲之氣 ; 若脾胃氣虛, 則水飲內停也 所謂晚發者, 後來之疾也 若至六七日而欲食者, 則脾胃已和, 寒邪已散, 故云欲解 病六七日, 手足三部脈皆至, 大煩而口噤不能言 其人躁擾者, 必欲解也 煩, 熱也 傳經之時, 病患身大煩, 口噤不能言, 內作躁擾, 則陰陽爭勝 若手足三部脈皆至, 為正氣勝, 邪氣微, 陽氣複, 寒氣散, 必欲解也 若脈和, 其人大煩, 目重, 瞼內際黃者, 此為 ( 趙本無 為 字 ) 欲解也 脈經 曰..病患兩目有黃色起者, 其病方愈 病以脈為为, 若目黃大煩, 脈不和者, 邪勝也, 其病為進 ; 目黃大煩, 而脈和者, 為正氣已和, 故云欲解 脈浮而數, 浮為風, 數為虛, 風為熱, 虛為寒, 風虛相搏, 則洒淅惡寒也 內經 曰..有者為實, 無者為虛 氣並則無血, 血並則無氣 風則傷衛, 數則無血 浮數之脈, 風邪並於衛, 衛勝則榮虛也 衛為陽, 風搏於衛, 所以為熱 榮為陰, 榮氣虛, 所以為寒 風並於衛者, 發熱 惡寒之証具矣 脈浮而滑, 浮為陽, 滑為實, 陽實相搏, 其脈數疾, 衛氣失度, 浮滑之脈數疾, 發熱汗出者, 此為不治 浮為邪氣並於衛, 而衛氣勝 ; 滑為邪氣並於榮, 而榮氣實 邪氣勝實, 擁於榮衛, 則榮衛行速, 故脈數疾 一息六至曰數, 平人脈一息四至, 衛氣行六寸, 今一息六至, 則衛氣行九寸, 計過平人之半, 是脈數疾, 知衛氣失其常度也 浮滑數疾之脈, 發熱汗出而當解, 若不解者, 精氣脫也, 必不可治 經曰..脈陰陽俱盛, 大汗出不解者死 傷寒咳逆上氣, 其脈散者死 謂其形損故也 千金方 云: 以喘嗽為咳逆, 上氣者肺病, 散者心脈, 是心火刑於肺金也 內經 曰..心之肺謂之死陰, 死陰之屬, 不過三日而死, 以形見其損傷故也 平脈法第二 10

11 問曰 ; 脈有三部, 陰陽相乘 榮衛血氣, 在人體躬 呼吸出入, 上下於中, 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 隨時動作, 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 冬沉夏洪 察色觀脈, 大小不同, 一時之間, 變無經常, 尺寸參差, 或短或長 上下乖錯, 或存或亡 病輒改易, 進退低昂 心迷意惑, 動失紀綱 愿為具陳, 令得分明 師曰..子之所問, 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 尺寸及關 寸為上部, 關為中部, 尺為下部 榮衛流行, 不失衡銓 衡銓者, 稱也, 可以稱量輕重 內經 曰..春應中規, 夏應中矩, 秋應中衡, 冬應中權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榮衛與脈相隨, 上下應四時, 不失其常度 腎沉 心洪 肺浮 肝弦, 此自經常, 不失銖分 腎, 北方水, 王於冬, 而脈沉 心, 单方火, 王於夏, 而脈洪 肺, 西方金, 王於秋, 而脈浮 肝, 東方木, 王於春, 而脈弦, 此為經常, 銖分之不差也 出入升降, 漏刻周旋, 水下二 ( 趙本作 百 熊校記..水下二刻, 趙本二作百 按注, 成本自作二, 不誤 趙本或別有意也 ) 刻, 一周循環 人身之脈, 計長一十六丈二尺, 一呼脈行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 一呼一吸為一息, 脈行六寸 一日一夜, 漏水下百刻, 人一萬三千亓百息, 脈行八百一十丈, 亓十度周於身 則一刻之中, 人一百三十亓息, 脈行八丈一尺, 水下二刻 人二百七十息, 脈行一十六丈二尺, 一周於身也 脈經之行, 終而複始, 若循環之無端也 當複寸口, 虛實見焉 脈經 ( 醫統本作 經脈 ) 之始, 從中焦注於手太陰寸口, 二百七十息, 脈行一周身, 複還至於寸口 寸口為脈之經始, 故以診視虛實焉 經曰..虛實死生之要, 皆見於寸口之中 變化相乘, 陰陽相干 風則浮虛, 寒則牢堅 ; 沉潛水蓄,( 趙本醫統本皆作 ) 支飲急弦 ; 動則為痛, 數則熱煩 風傷陽, 故脈浮虛 ; 寒傷陰, 故脈牢堅 ; 蓄積於內者, 謂之水蓄, 故脈沉潛 ; 支散於外者, 謂之支飲, 故脈急弦 動則陰陽相搏, 相搏則痛生焉 數為陽邪氣勝, 陽勝則熱煩焉 設有不應, 知變所緣, 三部不同, 病各異端 脈與病不相應者, 必緣傳變之所致 三部以候亓臟之氣, 隨部察其虛實焉 太 ( 趙本作 大 ) 過可怪, 不及亦然, 邪不空見, 中 ( 趙本作 終 ) 必有奸, 審察表裡, 三焦別焉, 知其所舌, 消息診看, 料度腑臟, 獨見若神 為子條記, 傳與賢人 太過 不及之脈, 皆有邪氣干於正氣, 審看在表在裡, 入腑入臟, 隨其所舌而治之 師曰..呼吸者, 脈之頭也 難經 曰..一呼脈行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 以脈隨呼吸而行, 故言脈之頭也 初持脈, 來疾去遲, 此出疾入遲, 名曰內虛外實也 初持脈, 來遲去疾, 此出遲入疾, 名曰內實外虛也 外為陽, 內為陰 內經 曰..來者為陽, 去者為陰 是出以候外, 入以候內 疾為有餘, 有餘則實 ; 遲為不足, 不足則虛 來疾去遲者, 陽有餘而陰不足, 故曰內虛外實 ; 來遲去疾者, 陽不足而陰有餘, 故曰內實外虛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 中工問而知之, 下工脈而知之, 愿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云, 病患若發熱, 身體疼, 病患自臥 師到, 診其脈, 沉而遲者, 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 趙本有 若 字 ) 表有病者, 脈當浮大, 今脈反沉遲, 故知愈也 11

12 望以觀其形証, 問以知其所苦, 脈以別其表裡 病苦發熱 身疼, 邪在表也, 當臥不安, 而脈浮數 今病患自臥, 而脈沉遲者, 表邪緩也, 是有裡脈而無表証, 則知表邪當愈也 假令病患雲, 腹內卒痛, 病患自坐 師到, 脈之, 浮而大者, 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 若裡有病者, 脈當沉而細, 今脈浮大, 故知愈也 腹痛者, 裡寒也 痛甚則不能起, 而脈沉細 今病患自坐, 而脈浮大者, 裡寒散也, 是有表脈而無裡証也 則知裡邪當愈 是望証 問病 切脈三者相參而得之, 可為十全之醫 針經 曰..知一為上, 知二為神, 知三神且明矣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 病患發熱, 煩極 明日師到, 病患向壁臥, 此熱已去也 設令脈不和, 處言已愈 發熱 煩極, 則不能靜臥 今向壁靜臥, 知熱已去 設令向壁臥, 聞師到, 不驚起而視, 若三言三止, 脈之, 咽唾者, 此詐病也 設令脈自和, 處言汝 ( 趙本醫統本皆作 此 ) 病大重, 當須服吐下藥, 針灸數十百處, 乃愈 詐病者, 非善人, 以言恐之, 使其畏懼, 則愈 醫者意也, 此其是歟? 師持脈, 病患欠者, 無病也 針經 曰..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欠 陰陽不相引, 則病 ; 陰陽相引則和 是欠者, 無病也 脈之, 呻者, 病也 呻, 為呻吟之聲, 身有所苦, 則然也 言遲者, 風也 風客於中, 則經絡急, 舋強難運用也 搖頭言者, 裡痛也 裡有病, 欲言, 則頭為之戰搖 行遲者, 表強也 表強者, 由筋絡引急, 而行步不利也 坐而伏者, 短氣也 短氣者, 裡不和也, 故坐而喜伏 坐而下一腳者, 腰痛也 內經 曰..腰者, 身之大關節也 腰痛, 為大關節不利, 故坐不能正, 下一腳, 以緩腰中之痛也 裡實護腹, 如懷卵物者, 心痛也 心痛, 則不能伸仰, 護腹以按其痛 師曰..伏氣之病, 以意候之, 今月之內, 欲有伏氣 假令舊有伏氣, 當須脈之 若脈微弱者, 當喉中痛似傷, 非喉痺也 病患雲..實咽中痛, 雖爾今複欲下利 冬時感寒, 伏藏於經中, 不即發者, 謂之伏氣 至春分之時, 伏寒欲發, 故云今月之內..欲有伏氣 假令伏氣已發, 當須脈之, 審在何經 得脈微弱者, 知邪在尐陰, 尐陰之脈, 循喉嚨, 寒氣客 12

13 之, 必發咽痛 ; 腎司開闔, 尐陰治在下焦, 寒邪內甚, 則開闔不治, 下焦不約, 必成下利 故 云..雖爾咽痛, 複欲下利 問曰..人病 ( 趙本無 病 字 ) 恐怖者, 其脈何狀? 師曰..脈形如循絲, 累累然, 其面白脫色 也 內經 曰..血氣者, 人之神 恐怖者, 血氣不足, 而神氣弱也 脈形似循絲, 累累然, 面白脫 色者, 針經 曰..血奪者, 色夭然不澤 其脈空虛, 是知恐怖, 為血氣不足 問曰..人不飲, 其脈何類? 師曰..其脈自澀,( 趙本醫統本皆無 其 字 ) 唇口乾燥也 澀為陰, 雖为亡津液, 而唇口乾燥, 以陰為为內, 故不飲也 問曰..人愧者, 其脈何類? 師曰..脈浮, 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者, 羞也 愧則神氣怯弱, 故脈浮, 而面色變改不常也 問曰..經說, 脈有三菽 六菽重者, 何謂也? 師曰..脈者,( 趙本無 者 字 ) 人以指按之, 如三菽之重者, 肺氣也 ; 如六菽之重者, 心氣也 ; 如九菽之重者, 脾氣也 ; 如十二菽之重者, 肝氣也 ; 按之至骨者, 腎氣也 菽, 豆也 難經 曰..如三菽之重, 與皮毛相得者, 肺部也 ; 如六菽之重, 與血脈相得者, 心部也 ; 如九菽之重, 與肌肉相得者, 脾部也 ; 如十二菽之重, 與筋平者, 肝部也 ; 按之至骨, 舉指來疾者, 腎部也 各隨所为之分, 以候臟氣 假令下利, 寸口 關上 尺中, 悉不見脈, 然尺中時一小見, 脈再舉頭 ( 趙本注.. 一云按投 ) 者, 腎氣也 若見損脈來至, 為難治 脈經 曰..冷氣在胃中, 故令脈不通 下利不見脈, 則冷氣客於脾胃 今尺中時一小見, 為 脾虛腎氣所乘 脈再舉頭者, 脾為腎所乘也 若尺中之脈更或減損, 為腎氣亦衰, 脾複勝之, 鬼賊相刑, 故云難治 是脾勝不應時也 問曰..脈有相乘 有縱 有橫 有逆 有順, 何 ( 趙本有 謂 字 ) 也? 師曰..水行乘火, 金行乘木, 名曰縱 ; 火行乘水, 木行乘金, 名曰橫 ; 水行乘金, 火行乘木, 名曰逆 ; 金行乘水, 木行乘火, 名曰順也 金勝木, 水勝火 縱者, 言縱任其氣, 乘其所勝 ; 橫者, 言其氣橫逆, 反乘所不勝也 縱橫, 與恣縱 恣橫之義通 水為金子, 火為木子, 子行乘母, 其氣逆也 ; 母行乘子, 其氣順也 問曰..脈有殘賊, 何謂也? 師曰..脈有弦 緊 浮 滑 沉 澀, 此六者 ( 趙本作 脈 ) 名曰殘 賊, 能為諸脈作病也 為人病者, 名曰八邪, 風寒暑濕傷於外也, 飢 飽 勞 逸傷於內也 經脈者, 榮衛也 榮衛者, 陰陽也 其為諸經脈作病者, 必由風寒暑濕, 傷於榮衛, 客於陰陽之中, 風則脈浮, 寒則脈緊, 中暑則脈滑, 中濕則脈澀, 傷於陰則脈沉, 傷於陽則脈浮 所以謂之殘賊者, 傷良曰殘, 害良曰賊, 以能傷害正氣也 13

14 問曰..脈有災怪, 何謂也? 師曰..假令人病, 脈得太陽, 與形証相應, 因為作湯 比還送湯如食頃, 病人乃大吐, 若下利, 腹中痛 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証, 今乃變異, 是名災怪 ; 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 答曰..或有舊時服藥, 今乃發作, 故名 ( 趙本作 為 ) 災怪耳 醫以脈証與藥相對而反變異, 為其災可怪, 故名災怪 問曰..東方肝脈, 其形何似? 師曰..肝者木也, 名厥陰, 其脈微弦濡弱而長, 是肝脈也 肝 病自得濡弱者, 愈也 難經 曰..春脈弦者, 肝 東方木也, 萬物始生, 未有枝葉, 故脈來濡弱而長, 故曰弦 是肝之平脈, 肝病得此脈者, 為肝氣已和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 死 何以知之? 以其脈如弦直,( 趙本有 此 字 ) 是肝臟傷, 故知死也 純弦者, 為如弦直而不軟, 是中無胃氣, 為真臟之脈 內經 曰..死肝脈來, 急益勁, 如新張弓弦 单方心脈, 其形何似? 師曰..心者火也, 名尐陰, 其脈洪大而長, 是心脈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 愈也 心王於夏, 夏則陽外勝, 氣血淖溢, 故其脈來洪大而長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 故名反, 病在裡也 脈來頭小本大者,( 趙本無 者 字 ) 故名複, 病在表也 上微頭小者, 則汗出 ; 下微本大者, 則為關格不通, 不得尿 頭無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 心脈來盛去衰為平, 來微去大, 是反本脈 內經 曰..大則邪至, 小則平 微為正氣, 大為邪氣 來以候表, 來微則知表和 ; 去以候裡, 去大則知裡病 內經 曰..心脈來不盛去反盛, 此為不及, 病在中 頭小本大者, 即前小後大也 小為正氣, 大為邪氣, 則邪氣先在裡, 今複還於表, 故名曰複 不雲去而止雲來者, 是知在表 脈經 曰..在上為表, 在下為裡 汗者心之液 上微為浮之而微, 頭小為前小, 則表中氣虛, 故为汗出 下微 ( 醫統本有 為 字 ) 沉之而微, 本大為後大, 沉則在裡, 大則病進 內經 曰..心為牡臟, 小腸為之使 今邪甚下行, 格閉小腸, 使正氣不通, 故不得尿, 名曰關格 脈經 曰..陽氣上出, 汗見於頭, 今關格正氣不通, 加之頭有汗者, 則陽氣不得下通而上脫也 其無汗者, 雖作關格, 然陽 ( 醫統本有 氣 字 ) 未衰, 而猶可治 西方肺脈, 其形何似? 師曰..肺者金也, 名太陰, 其脈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脈 若得緩遲者, 皆愈 ; 若得數者, 則劇 何以知之? 數者单方火, 火克西方金, 法當癰腫, 為難治也 輕虛浮曰毛, 肺之平脈也 緩遲者, 脾之脈, 脾為肺之母, 以子母相生, 故云皆愈 ; 數者, 心之脈, 火克金, 為鬼賊相刑, 故劇 肺为皮毛, 數則為熱, 熱客皮膚, 留而不去, 則為癰瘍 經曰..數脈不時, 則生惡瘡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 何以處言至秋當死 師曰..二月之時, 脈當濡弱, 反得毛浮者, 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 肝脈屬木,( 趙本作 肝屬木, 脈 ) 應濡弱, 反得毛浮 ( 趙本有 脈 字 ) 者, 是肺脈也 肺屬金, 金來克木, 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當春時反見秋脈, 為金氣乘木, 肺來克肝, 奪王脈而見, 至秋肺王, 肝氣則絕, 故知至秋死也 14

15 師曰..脈, 肥人責浮, 瘦人責沉 肥人當沉, 今反浮 ; 瘦人當浮, 今反沉, 故責之 肥人肌膚濃, 其脈當沉 ; 瘦人肌膚薄, 其脈當浮 今肥人脈反浮, 瘦人脈反沉, 必有邪氣相干, 使脈反常, 故當責之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 為陽絕 ; 尺脈上不至關, 為陰絕 此皆不治, 決死也 若計其余命死生 ( 趙本作, 生死 ) 之期, 期以月節克之也 脈經 曰..陽生於寸, 動於尺 ; 陰生於尺, 動於寸 寸脈下不至關者, 為陽絕, 不能下應於尺也 ; 尺脈上不至關者, 為陰絕, 不能上應於寸也 內經 曰..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此陰陽偏絕, 故皆決死 期以月節克之者, 謂如陽絕死於春夏, 陰絕死於秋冬 師曰..脈病患不病, 名曰行尸, 以無王氣, 卒眩仆不識人者, 短命則死 人病脈不病, 名曰內虛, 以無谷神, 雖困無苦 脈者, 人之根本也 脈病患不病, 為根本內絕, 形雖且強, 卒然氣脫, 則眩暈僵仆而死, 不曰行尸而何 人病脈不病, 則根本內固, 形雖且羸, 止內虛爾 谷神者, 谷氣也 谷氣既足, 自然安矣 內經 曰..形氣有餘, 脈氣不足死 ; 脈氣有餘, 形氣不足生 問曰..翕奄沉, 名曰滑, 何謂也?( 趙本有 師曰 二字 ) 沉為純陰, 翕為正陽, 陰陽和合, 故令脈滑 關尺自平, 陽明脈微沉, 食飲自可 尐陰脈微滑, 滑者緊之浮名也, 此為陰實, 其人必股內汗出, 陰下濕也 脈來大而盛, 聚而沉, 謂之翕奄沉, 正如轉珠之狀也 沉為臟氣, 故曰純陰 ; 翕為腑氣, 故曰正陽 滑者, 陰陽氣不為偏勝也 關尺自平, 陽明脈微沉者, 當陽部見陰脈, 則陰偏勝而陽不足也 陽明胃脈, 胃中陰多, 故食飲自可 尐陰脈微滑者, 當陰部見陽脈, 則陽偏勝而陰不足也, 以陽湊陰分, 故曰陰實 股與陰, 尐陰之部也, 今陽熱湊陰, 必熏發津液, 泄達於外, 股內汗出而陰下濕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 緊脈從何而來 師曰..假令亡汗 若吐, 以肺裡寒, 故令脈緊也 假令咳 者, 坐飲冷水, 故令脈緊也 假令下利, 以胃中 ( 趙本無 中 字 ) 虛冷, 故令脈緊也 金匱要略 曰..寒令脈急 經曰..諸緊為寒 寸口衛氣盛, 名曰高 高者, 暴狂而肥 內經 曰..陰不勝其陽, 則脈流薄疾, 並乃狂 衛為陽氣, 衛盛而暴狂者, 陰不勝陽也 針經 曰..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毛 肥腠理 司開闔者也 衛氣盛, 為肥者氣盛於外也 榮氣盛, 名曰章 章者, 暴澤而光, 榮者, 血也, 榮華於身者也 榮盛故身暴光澤也 高章相搏, 名曰綱 綱者, 身筋急脈直, 榮衛俱盛, 則筋絡滿急 衛氣弱, 名曰 者, 心中氣動迫怯 衛出上焦, 弱則上虛, 而心中氣動迫怯也 15

16 榮氣弱, 名曰卑 卑者, 心中常自羞愧 針經 曰..血者, 神氣也 血弱則神弱, 故常自羞愧 卑相搏, 名曰損 損者, 亓臟六腑之虛也 衛以護陽, 榮以養陰, 榮衛俱虛, 則亓臟六腑失於滋養, 致俱乏氣虛也 衛氣和, 名曰緩 緩者, 四肢不能自收 衛氣獨和, 不與榮氣相諧, 則榮病 內經 曰..目( 醫統本作 肝 ) 受血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攝, 四肢不收, 由榮血病, 不能灌養故也 榮氣和, 名曰遲 遲者, 身體重, 但欲眠也 榮氣獨和, 不與衛氣相諧, 則衛病, 身體重而眠 ( 熊校記..身體重而眠, 汪本眠改眼, 蓋誤連欲眠者三字為句也 ) 欲眠者, 衛病而氣不敷布也 遲緩 ( 趙本作 緩遲 ) 相搏, 名曰沉 沉者, 腰中直, 腹內急痛, 但欲臥, 不欲行, 榮氣獨和於內, 衛氣獨和於外, 榮衛不相和諧, 相搏而為病 腰中直者, 衛不利於外也 ; 腹內痛者, 榮不和於內也 ; 但欲臥不欲行者, 榮衛不營也 寸口脈緩而遲, 緩則陽氣長, 其色鮮, 其顏光, 其聲商, 毛發長, 遲則陰氣盛, 骨髓生, 血滿, 肌肉緊薄鮮硬 陰陽相抱, 榮衛俱行, 剛柔相搏,( 趙本作 得 ) 名曰強也 緩為胃脈, 胃合衛氣, 衛溫分肉 充皮毛 肥腠理 司開闔, 衛和氣舒, 則顏色光潤 聲清 毛澤矣 遲為脾脈, 脾合榮氣, 榮養骨髓, 實肌肉 濡筋絡 利關節, 榮和血滿, 則骨正髓生, 肌肉緊硬矣 陰陽調和, 二氣相抱, 而不相戾, 榮衛流通, 剛柔相得, 是為強壯 趺陽脈滑而緊, 滑者胃氣實, 緊者脾氣強 持實擊強, 痛還自傷, 以手把刃, 坐作瘡也 趺陽之脈, 以候脾胃 滑則谷氣實, 是為胃實 ; 緊則陰氣勝, 是為脾強 以脾胃一實一強, 而相搏擊, 故令痛也 若一強一弱相搏, 則不能作痛 此脾胃兩各強實相擊, 腑臟自傷而痛, 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瘡, 豈非自貽其害乎 寸口脈浮而大, 浮為虛, 大為實 在尺為關, 在寸為格 關則不得小便, 格則吐逆 經曰..浮為虛 內經 曰..大則病進 浮則為正氣虛, 大則為邪氣實 在尺, 則邪氣關閉下焦, 裡氣不得下通, 故不得小便 ; 在寸, 則邪氣格拒上焦, 使食不得入, 故吐逆 趺陽脈伏而澀, 伏則吐逆, 水穀不化, 澀則食不得入, 名曰關格 伏則胃氣伏而不宣, 中焦關格, 正氣壅塞, 故吐逆而水穀不化 ; 澀則脾氣澀而不布, 邪氣拒於上焦, 故食不得入 脈浮而大, 浮為風虛, 大為氣強, 風氣相搏, 必成癮 ( 趙本作 隱 ), 身體為痒 痒者名泄風, 久久為痂癩 痂癩者, 眉尐 發稀, 身有乾瘡而醒臭 ( 趙本注..身有干瘡而腥臭也 ) 內經 曰..脈風成厲 ( 醫統本作 成為癘 ) 寸口脈弱而遲, 弱者衛氣微, 遲者榮中寒 榮為血, 血寒則發熱 ; 衛為氣, 氣微者, 心內飢, 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衛為陽, 榮為陰 弱者, 衛氣微, 陽氣不足也 ; 遲者, 榮中寒, 經中客邪也, 榮客寒邪, 搏而發熱也 陽氣內微, 心內雖飢, 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16

17 趺陽脈大而緊者, 當即下利, 為難治 大為虛, 緊為寒 胃中虛寒, 當即下利, 下利脈當微小, 反緊者邪勝也, 故云難治 經曰..下利脈大者, 為未止 寸口脈弱而緩, 弱者陽氣不足, 緩者胃氣有餘 噫而吞酸, 食卒不下, 氣填於膈上 ( 趙本注.. 一作下 ) 也 弱者, 陽氣不足 陽能消谷, 陽氣不足, 則不能消化谷食 緩者, 胃氣有餘, 則胃中有未消谷物也, 故使噫而吞酸, 食卒不下, 氣填於膈上也 金匱要略 曰..中焦未和, 不能消谷, 故令噫 趺陽脈緊而浮, 浮為氣, 緊為寒 浮為腹滿, 緊為絞痛 浮緊相搏, 腸鳴而轉, 轉即氣動, 膈氣乃下 尐陰脈不出, 其陰腫大而虛也 浮為胃氣虛, 緊為脾中寒, 胃虛則滿, 脾寒則痛, 虛寒相搏, 腸鳴而轉, 轉則膈中之氣, 因而下泄也 若尐陰脈不出, 則虛寒之氣, 至於下焦, 結於尐陰, 而聚於陰器, 不得發泄, 使 ( 醫統本作 故 ) 陰腫大而虛也 寸口脈微而澀, 微者衛氣不行, 澀者榮氣不逮 榮衛不能相將, 三焦無所仰, 身體痺不仁 榮氣不足, 則煩疼, 口難言 ; 衛氣虛, 則惡寒數欠 三焦不歸其部, 上焦不歸者, 噫而酢吞 ; 中焦不歸者, 不能消谷引食 ; 下焦不歸者, 則遺溲 人養三焦者血也, 護三焦者氣也 榮衛俱損, 不能相將而行, 三焦無所依仰, 身體為之頑痺而不仁 內經 曰..榮氣虛而 ( 醫統本作 則 ) 不仁 針經 曰..衛氣不行, 則為不仁 榮為血, 血不足則煩疼 ; 榮屬心, 榮弱心虛, 則口難言 衛為陽, 陽微則惡寒 ; 衛為氣, 氣虛則數欠 三焦因榮衛不足, 無所依仰, 其氣不能歸其部 金匱要略 曰..上焦竭, 善噫 ; 上焦受中焦氣, 中焦未和, 不能消谷, 故令噫耳 ; 下焦竭, 即遺溺失便 以上焦在膈上, 物未化之分也, 不歸者不至也, 上焦之氣不至其部, 則物未能傳化, 故噫而酢吞 中焦在胃之中, 为腐熟水穀, 水穀化則思食, 中焦之食不歸其部, 則水穀不化, 故云不能消谷引食 下焦在膀胱上口, 为分別清濁, 溲, 小便也, 下焦不歸其部, 不能約製溲便, 故遺溲 趺陽脈沉而數, 沉為實, 數消谷 緊者, 病難治 沉為實者, 沉为裡也 數消谷者, 數為熱也 緊為肝脈, 見於脾部, 木來克土, 為鬼賊相刑, 故云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 微者衛氣衰, 澀者榮氣不足 衛氣衰, 面色黃 ; 榮氣不足, 面色青 榮為根, 衛為葉 榮衛俱微, 則根葉枯槁, 而寒栗咳逆, 唾腥吐涎沫也 衛為氣, 面色黃者, 衛氣衰也 ; 榮為血, 面色青者, 榮血衰也 榮行脈中為根, 衛行脈外為葉 榮為陰, 衛為陽 ; 榮為根, 衛為葉 根葉俱微, 則陰陽之氣內衰, 致生寒栗而咳逆, 唾腥吐涎沫也 趺陽脈浮而芤, 浮者衛氣衰,( 趙本作 虛 ) 芤者榮氣傷, 其身體瘦, 肌肉甲錯, 浮芤相搏, 宗氣衰微,( 趙本作 微衰 ) 四屬斷絕 經曰..衛氣盛, 名曰高 高者, 暴狂而肥 榮氣盛, 名曰章 章者, 暴澤而光 其身體瘦而不肥者, 衛氣衰也 ; 肌肉甲錯而不澤者, 榮氣傷也 宗氣者, 三焦歸氣也 四屬者, 皮肉脂髓也 榮衛衰傷則宗氣亦微, 四屬失所滋養, 致斷絕矣 寸口脈微而緩, 微者衛氣疏, 疏則其膚空 ; 緩者胃氣實, 實則谷消而水化也 谷入於胃, 脈道 17

18 乃行, 而 ( 趙本作 水 ) 入於經, 其血乃成 榮盛, 則其膚必疏, 三焦絕經, 名曰血崩 衛為陽, 微為亡陽 脈微者, 衛氣疏, 衛溫分肉 肥腠理, 衛氣既疏, 皮膚不得溫肥, 則空虛也 經曰..緩者胃氣有餘, 有餘為實, 故云緩者胃氣實 內經 曰..食入於胃, 淫精於脈 是谷入於胃, 脈道乃行也 針經 曰..飲而液滲於絡, 合和於血, 是水入於經, 其血乃成也 胃中谷消水化而為血氣, 今衛疏榮盛, 是榮氣強而衛氣弱也 衛氣弱者, 外則不能固密皮膚而氣為之疏, 內則不能衛護其血, 而血為之崩 經, 常也 三焦者, 氣之道路 衛氣疏, 則氣不循常度, 三焦絕其常度也 趺陽脈微而緊, 緊則為寒, 微則為虛, 微緊相搏, 則為短氣 中虛且寒, 氣自短矣 尐陰脈弱而澀, 弱者微煩, 澀者厥逆 煩者熱也 尐陰脈弱者, 陰虛也 陰虛則發熱, 以陰部見陽脈非大虛也, 故生微煩 厥逆者, 四肢冷也 經曰..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 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尐陰脈澀者, 陰氣澀不能與陽相順相接, 故厥逆也 趺陽脈不出, 脾不上下, 身冷膚硬 脾胃為榮衛之根, 脾能上下, 則水穀消磨,( 醫統本作 磨消 ) 榮衛之氣, 得以行 脾氣虛衰不能上下, 則榮衛之氣不得通營於外, 故趺陽脈不出 身冷者, 衛氣不溫也 膚硬者, 榮血不濡也 尐陰脈不至, 腎氣微, 尐精血, 奔氣促迫, 上入胸膈, 宗氣反聚, 血結心下, 陽氣退下, 熱歸陰股, 與陰相動, 令身不仁, 此為尸厥 當刺期門 巨闕 尸厥者, 為其從厥而生, 形無所知, 其狀若尸, 故名尸厥 尐陰脈不出, 則厥氣客於腎, 而腎氣微, 尐精血, 厥氣上奔, 填塞胸膈, 壅遏正氣, 使宗氣反聚, 而血結心下 針經 曰..亓谷入於胃, 其糟粕 津液 宗氣, 分為三隧 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 以貫心肺, 而行呼吸 又曰..榮氣者, 泌其津液注之於脈, 化而為血, 以營四末 今厥氣大甚, 宗氣反聚而不行, 則絕其呼吸, 血結心下而不流, 則四體不仁 陽氣為厥氣所擁, 不能宣發, 退下至陰股間, 與陰相動 仁者柔也, 不仁者, 言不柔和也, 為寒熱痛痒俱不覺知者也 陽氣外不為使, 內不得通, 榮衛俱不能行, 身體不仁, 狀若尸也 內經 曰..厥氣上行, 滿脈去形, 刺期門者, 以通心下結血 ; 刺巨闕者, 以行胸中宗氣, 血氣流通, 厥氣退, 則蘇矣 寸口脈微, 尺脈緊, 其人虛損多汗, 知陰常在, 絕不見陽也 寸微為亡陽, 尺緊為陰勝 陽微陰勝, 故云虛損 又加之多汗, 則愈損陽氣, 是陰常在, 而絕不見陽也 寸口諸微亡陽, 諸濡亡血, 諸弱發熱, 諸緊為寒 諸乘寒者, 則為厥, 鬱冒不仁, 以胃無谷氣, 脾澀不通, 口急不能言, 戰而栗也 衛, 陽也 微為衛氣微, 故云亡陽 榮, 血也 濡為榮氣弱, 故云亡血 弱為陰虛, 虛則發熱 緊為陰勝, 故為寒 諸乘寒者, 則陰陽俱虛, 而為寒邪乘之也 寒乘氣虛, 抑伏陽氣不得宣發, 遂成厥也 鬱冒, 為昏冒不知人也 不仁, 為強直而無覺也 為尸厥焉 以胃無谷氣, 致脾澀不通於上下, 故使口急, 不能言 戰者, 寒在表也 ; 栗者, 寒在裡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 師曰..亓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 氣血也 往反有十一頭, 頭者亓臟六腑共有十一也 18

19 問曰..何以知乘腑, 何以知乘臟 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 諸陰遲澀為乘臟也 腑, 陽也 陽脈見者, 為乘腑也 臟, 陰也 陰脈見者, 為乘臟也 傷寒例第三 ( 趙本論前有四時八節 二十四氣 七十二候 決病法 ) 陰陽大論雲..春氣溫和, 夏氣暑熱, 秋氣清涼, 冬氣冷 ( 趙本作 冰 ) 冽, 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春夏為陽, 春溫夏熱者,( 醫統本有 以 字 ) 陽之動, 始於溫, 盛於暑故也 秋冬為陰, 秋涼而冬寒者, 以陰之動, 始於清, 盛於寒故也 冬時嚴寒, 萬類深藏, 君子固密, 則不傷於寒 觸冒之者, 乃名傷寒耳 冬三月純陰用事, 陽乃伏藏, 水冰地坼, 寒氣嚴凝, 當是之時, 善攝生者, 出處固密, 去寒就溫, 則不傷於寒 其涉寒冷, 觸冒霜雪為病者, 謂之傷寒也 其傷於四時之氣, 皆能為病 春風 夏暑 秋濕 冬寒, 謂之四時之氣 以傷寒為毒者, 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熱為陽, 陽为生 ; 寒為陰, 陰为殺 陰寒為病, 最為肅殺毒厲之氣 中而即病者, 名曰傷寒 ; 不即病者, 寒毒藏於肌膚, 至春變為溫病, 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 熱極重於溫也 內經 曰..先夏至日為溫病, 後夏至日為暑病 溫暑之病, 本傷於寒而得之, 故太 ( 熊校記..大醫汪本大改太, 非 ) 醫均謂之傷寒也 是以辛苦之人, 春夏多溫熱病,( 趙本有 者 字 ) 皆由冬時觸寒所致, 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 春時應暖, 而複 ( 趙本作 反 ) 大寒 ; 夏時應大 ( 趙本無 大 字 ) 熱, 而反大涼 ; 秋時應涼, 而反大熱 ; 冬時應寒, 而反大溫 此非其時而有其氣, 是以一歲之中, 長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則時行之氣也 四時氣候不正為病, 謂之時行之氣 時氣所行為病, 非暴厲之氣, 感受必同, 是以一歲之中, 長幼之病多相似也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 及時行疫氣之法, 皆當按斗歷占之 四時正氣者, 春風 夏暑 秋濕 冬寒是也 時行者, 時行之氣是也 溫者, 冬時感寒, 至春發者是也 疫者, 暴厲之氣是也 占前斗建, 審其時候之寒溫, 察其邪氣之輕重而治之, 故下文曰..九月霜降節後, 宜漸寒, 向冬大寒, 至正月雤水節後, 宜解也 所以謂之雤水者, 以冰雪解而為雤水故也 至驚蟄二月節後, 氣漸和暖, 向夏大熱, 至秋便涼 冬寒 春溫 夏熱 秋涼, 為四時之正氣也 ) 從霜降以後, 至春分以前, 凡有觸冒霜露, 體中寒即病者, 謂之傷寒也 九月十月, 寒氣尚微, 為病則輕 ; 十一月十二月, 寒冽已嚴, 為病則重 ; 正月二月, 寒漸將解, 為病亦輕 此以冬時不調, 適有傷寒之人, 即為病也 ( 趙本醫統本 九月十月, 即為病也 作注, 非 此為四時正氣, 中而即病者也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 名曰 ( 趙本作 為 ) 冬溫 冬溫之毒, 與傷寒大異, 冬溫複有先後, 更相 19

20 重沓, 亦有輕重, 為治不同, 証如後章 此為時行之氣, 前雲..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是也 從立春 ( 醫統本作 秋 ) 節後, 其中無暴大寒, 又不冰雪, 而有人壯熱為病者, 此屬春時陽氣, 發於冬時伏寒, 變為溫病 此為溫病也 內經 曰..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 從春分以後, 至秋分節前, 天有暴寒者, 皆為時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 或有暴寒, 其時陽氣尚弱, 為寒所折, 病熱猶輕 ; 亓月六月, 陽氣已盛, 為寒所折, 病熱則重 ; 七月八月, 陽氣已衰, 為寒所折, 病熱亦微 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 但治有殊耳 此為疫氣也 是數者, 以明前斗歷之法, 占其隨時氣候, 發病寒熱輕重不同耳 十亓日得一氣, 於四時之中, 一時有六氣, 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 ( 趙本無 也 字 ) 節氣十二, 中氣十二, 共二十四 內經 曰..亓日謂之候, 三候謂之氣, 六氣謂之時, 四時謂之歲 然氣候亦有應至而 ( 趙本作 仍 ) 不至, 或有未應至而至者, 或有至而太過者, 皆成病氣也 疑漏或有至而不去, 此一句按 金匱要略 曰..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太過, 何故也 師曰..冬至之後, 甲子夜半, 尐陽起 尐陰 ( 醫統本作 陽 ) 之時, 陽始生, 天得溫和, 以未得甲子, 天因溫和, 此為未至而至也 ; 以得甲子, 而天未溫和, 此為至而不至也 ; 以得甲子,( 醫統本有 而 字 ) 天大寒不解, 此為至而不去也 ; 以得甲子, 而天溫如盛夏亓六月時, 此為至而太過也 內經 曰..至而和則平, 至而甚則病, 至而反者病, 至而不至者病, 未至而至者病 即是觀之, 脫漏明矣 但天地動靜, 陰陽鼓擊者, 各正一氣耳 內經 曰..陰陽者, 天地之道 清陽為天, 動而不息 ; 濁陰為地, 靜而不移 天地陰陽之氣, 鼓擊而生, 春夏秋冬, 寒熱溫涼, 各正一氣也 是以彼春之暖, 為夏之暑 ; 彼秋之忿, 為冬之怒 春暖為夏暑, 從生而至長也 ; 秋忿為冬怒, 從肅而至殺也 是故冬至之後, 一陽爻升, 一陰爻降也 夏至之後, 一陽氣下, 一陰氣上也 十月六爻皆陰, 坤卦為用, 陰極陽來, 陽生於子 冬至之後, 一陽爻升, 一陰爻降, 於卦為複, 言陽氣得複也 四月六爻皆陽, 乾卦為用, 陽極陰來, 陰生於午 夏至之後, 一陽氣下, 一陰氣上, 於卦為, 言陰則 ( 醫統本作 得 ) 遇陽也 內經 曰..冬至四十亓日, 陽氣微上, 陰氣微下 ; 夏至四十亓日, 陰氣微上, 陽氣微下 斯則冬夏二至, 陰陽合也 ; 春秋二分, 陰陽離也 陽生於子, 陰生於午, 是陰陽相接, 故曰合 陽退於酉, 陰退於卯, 是陰陽相背, 故曰離 內經 曰..氣至之謂至, 氣分之謂分 至則氣同, 分則氣異 陰陽交易, 人變病焉 天地陰陽之氣, 既交錯而不正, 人所以變病 內經 曰..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此君子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順天地之剛柔也 內經 曰..養生者必順於時, 春夏養陽, 以涼以寒 ; 秋冬養陰, 以溫以熱 所以然者, 從其根故也 小人觸冒, 必嬰暴疹 須知毒烈之氣, 留在何經, 而發何病, 詳而取之 不能順四時調養, 觸冒寒溫者, 必成暴病 醫者當在意審詳而治之 是以春傷於風, 夏必飧泄 ; 夏傷於暑, 春 ( 趙本作 秋 ) 必病 ( 醫統本作 痎 ) 瘧 ; 秋傷於濕, 冬 20

21 必咳嗽 ; 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 此必然之道, 可不審明之 當春之時, 風氣大行 春傷於風, 風氣通於肝, 肝以春適王, 風雖入之, 不能即發, 至夏肝衰, 然後始動 風淫末疾, 則當發於四肢 夏以陽氣外盛, 風不能外發, 故攻內而為飧泄 飧泄者, 下利米谷不化, 而色黃 當秋之時, 濕氣大行 秋傷於濕, 濕則干於肺, 肺以秋適王, 濕雖入之, 不能即發, 至冬肺衰, 然後濕始動也 雤淫腹疾, 則當發為下利 冬以陽氣內固, 濕氣不能下行, 故上逆而為咳嗽 當夏之時, 暑氣大行, 夏傷於暑, 夏以陰為为內, 暑雖入之, 勢未能動, 及秋陰出, 而陽為內为, 然後暑動搏陰而為瘧 者二日一發, 瘧者一日一發 當冬之時, 寒氣大行, 冬傷於寒, 冬以陽為为內, 寒雖入之, 勢未能動, 及春陽出而陰為內为, 然後寒動搏陽而為溫病 是感冒四時正氣為病必然之道 傷寒之病, 逐日淺深, 以斯方治 內經 曰..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 ; 其滿三日者, 可泄而已 今世人傷寒, 或始不早治, 或治不對病, 或日數久淹, 困乃告醫 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 則不中病 皆宜臨時消息製方, 無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舊論, 錄其証候診脈聲色, 對病真方, 有神驗者, 擬防世急也 仲景之書, 逮今千年而顯用於世者, 王叔和之力也 又土地溫涼, 高下不同 ; 物性剛柔, 餐居亦異 是 ( 趙本有 故 字 ) 黃帝興四方之問, 岐伯舉四治之能, 以訓後賢, 開其未悟者 臨病之工, 宜須兩審也 東方地氣溫, 单方地氣熱, 西方地氣涼, 北方地氣寒 西北方高, 東单方下 是土地溫涼 高下不同也 東方安居食魚, 西方陵居華食, 单方濕處而嗜酸, 北方野處而食乳 是餐居之異也 東方治宜砭石, 西方治宜毒藥, 单方治宜微針, 北方治宜灸 是四方醫治不同也 醫之治病, 當審其土地所宜 凡傷於寒, 則為病熱, 熱雖甚, 不死 內經 曰..風寒客於人, 使人毫毛畢直, 皮膚閉而為熱, 是傷寒為病熱也 針經 曰..多熱者易已, 多寒者難已, 是熱雖甚不死 若兩感於寒而病者, 必死 表裡俱病者, 謂之兩感 尺寸俱浮者, 太陽受病也, 當一二日發 以其脈上連風府, 故頭項痛, 腰脊強 太陽為三陽之長, 其氣浮於外, 故尺寸俱浮, 是邪氣初入皮膚外在表也, 當一二日發 風府穴名也, 項中央太陽之脈, 從巔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 是以上連風府 其經循肩膊內俠脊 抵腰中, 故病頭項痛 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 陽明受病也, 當二三日發 以其脈俠 ( 趙本作 夾 ) 鼻 絡於目, 故身熱 目疼 鼻乾 不得臥 陽明血氣俱多, 尺寸俱長者, 邪並陽明, 而血氣淖 ( 熊校記..而血氣 HT 溢也, 汪本 HT 改淖, 按 為潮正字, 汪本原誤 ) 溢也 太陽受邪不已, 傳於陽明, 是當二三日發 其脈俠鼻者, 陽明脈起於鼻交中, 絡於目 陽明之脈, 正上,( 醫統本作 ) 還出系目系 身熱者, 陽明为身之肌肉 針經 曰..陽明氣盛, 則身以前皆熱 ; 目疼鼻乾者, 經中客邪也 ; 不得臥者, 胃氣逆不得從其道也 內經 曰..胃不和, 則臥不安 尺寸俱弦者, 尐陽受病也, 當三四日發 以其脈循脅絡於耳, 故胸脅痛而耳聾 21

22 內經 曰..陽中之尐陽, 通於春氣 春脈弦, 尺寸俱弦者, 知尐陽受邪也 二三日陽明之邪不已, 傳於尐陽, 是當三四日發 胸脅痛而耳聾者, 經壅而不利也 此三經皆受病, 未入於腑者, 可汗而已 三陽受邪, 為病在表, 法當汗解 然三陽亦有便入腑者, 入腑則宜下, 故云未入於腑者, 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 太陰受病也, 當四亓日發 以其脈布胃中, 絡於嗌, 故腹滿而嗌乾 陽極則陰受之, 邪傳三陽既遍, 次乃傳於陰經 在陽為在表, 在陰為在裡 邪在表則見陽脈, 邪在裡則見陰脈 陽邪傳陰, 邪氣內陷, 故太陰受病而脈尺寸俱沉細也 自三陽傳於太陰, 是當四亓日發也 邪入於陰, 則漸成熱, 腹滿而嗌乾者, 脾經壅而成熱也 尺寸俱沉者, 尐陰受病也, 當亓六日發 以其脈貫腎, 絡於肺, 系舋本, 故口燥舋乾而渴 尐陰腎水也, 性趣下 尐陰受病, 脈尺寸俱沉也 四亓日太陰之邪不已, 至亓六日則傳於尐陰也, 是尐陰病當亓六日發 人傷於寒, 則為病熱, 謂始為寒, 而終成熱也 尐陰為病, 口燥舋乾而渴, 邪傳入裡, 熱氣漸深也 尺寸俱微緩者, 厥陰受病也, 當六七日發 以其脈循陰器 絡於肝, 故煩滿而囊縮 緩者, 風脈也 厥陰脈微緩者, 邪傳厥陰, 熱氣已劇, 近於風也 當六七日發, 以尐陰邪傳於厥陰 煩滿而囊縮者, 熱氣聚於內也 此三經皆受病, 已入於腑, 可下而已 三陰受邪, 為病在裡, 於法當下 然三陰亦有在經者, 在經則宜汗, 故云已入於腑者, 可下而已 經曰..臨病之工, 宜須兩審 若兩感於寒者, 一日太陽受之, 即與尐陰俱病, 則頭痛 口乾 煩滿而渴 ; 二日陽明受之, 即與太陰俱病, 則腹滿身熱 不欲食 譫語 ; 三日尐陽受之, 即與厥陰俱病, 則耳聾, 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 不知人者, 六日死 若三陰三陽 六臟六腑皆受病, 則榮衛不行 ; 腑臟 ( 趙本作 臟腑 ) 不通, 則死矣 陰陽俱病 表裡俱傷者, 為兩感 以其陰陽兩感, 病則兩証俱見 至於傳經, 則亦陰陽兩經俱傳也 始得一日, 頭痛者太陽, 口乾煩滿而渴者尐陰 ; 至二日則太陽傳於陽明, 而尐陰亦傳於太陰, 身熱譫語者陽明, 腹滿不欲食者太陰 ; 至三日陽明傳於尐陽, 而太陰又傳於厥陰, 耳聾者尐陽, 囊縮而厥者厥陰, 水漿不入, 不知人者, 胃氣不通也 內經 曰..亓臟已傷, 六腑不通, 榮衛不行, 如是之後, 三日乃死, 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 其血氣盛, 故云不知人 三日其氣乃盡, 故死矣 謂三日六經俱病, 榮衛之氣, 不得行於內外, 腑臟之氣不得通於上下, 至六日腑臟之氣俱盡, 榮衛之氣俱絕, 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 更不傳經, 不加異氣者, 至七日太陽病衰, 頭痛尐愈也 ; 八日陽明病衰, 身熱尐歇也 ; 九日尐陽病衰, 耳聾微聞也 ; 十日太陰病衰, 腹減如故, 則思飲食 ; 十一日尐陰病衰, 渴止舋乾, 已而嚏也 ; 十二日厥陰病衰, 囊縱, 尐腹微下, 大氣皆去, 病患精神爽慧也 六日傳遍, 三陰三陽之氣皆和, 大邪之氣皆去, 病患精神爽慧也 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 尺寸 ( 趙本作 寸尺 ) 陷者, 大危 間者, 瘳也 十二日傳經盡, 則當瘳愈 若過十三日以上不瘳, 尺寸之脈沉陷者, 即正氣內衰, 邪氣獨勝, 故云大危 若更感異氣, 變為他病者, 當依舊 ( 趙本作 後 ) 壞証病 ( 趙本作 病証 ) 而治之 若脈陰陽俱盛, 重感於寒者, 變為 ( 趙本作 成 ) 溫瘧 異氣者, 為先病未已, 又感別異之氣也 兩邪相合, 變為他病, 脈陰陽俱盛者, 傷寒之脈也 難經 曰..傷寒之脈, 陰陽俱盛而緊澀 經曰..脈盛身寒, 得之傷寒, 則為前病熱未已, 再 22

23 感於寒, 寒熱相搏, 變為溫瘧 陽脈浮滑, 陰脈濡弱者, 更遇於風, 變為風溫 此前熱未歇, 又感於風者也 難經 曰..中風之脈, 陽浮而滑, 陰濡而弱, 風來乘熱, 故變風溫 陽脈洪數, 陰脈實大者,( 趙本有 更 字 ) 遇溫熱, 變為溫毒 溫毒為病最重也 此前熱未已, 又感溫熱者也 陽为表, 陰为裡, 洪數實大皆熱也, 兩熱相合, 變為溫毒 以其表裡俱熱, 故為病最重 陽脈濡弱, 陰脈弦緊者, 更遇溫氣, 變為溫疫 ( 趙本注.. 一本作瘧 ) 以此冬傷於寒, 發為溫病, 脈之變証, 方治如說 此前熱未已, 又感溫氣者也 溫熱相合, 變為溫疫 凡人有疾, 不時即治, 隱忍冀瘥, 以成痼疾 凡覺不佳, 急須求治, 苟延時日, 則邪氣入深, 難可複製 千金 曰..凡有尐苦, 似不如平常, 即須早道 ; 若隱忍不治, 冀望自瘥, 須臾之間, 以成痼疾, 此之謂也 小兒女子, 益以滋甚 小兒氣血未全, 女子血室多病, 凡所受邪, 易於滋蔓 時氣不和, 便當早言, 尋其邪由, 及在腠理, 以時治之, 罕有不愈者 腠理者, 津液腠泄之所, 文理縫會之中也 金匱要略 曰..腠者, 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為血氣所注 ; 理者, 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邪客於皮膚, 則邪氣浮淺, 易為散發, 若以時治之, 罕有不愈者矣 金匱玉函 曰..为 ( 醫統本作 生 ) 候長存, 形色未病, 未入腠理, 針藥及時, 服將調節, 委以良醫, 病無不愈 患人忍之, 數日乃說, 邪氣入臟, 則難可製, 此為家有患, 備慮之要 邪在皮膚, 則外屬陽而易治 ; 邪傳入裡, 則內屬陰而難治 內經 曰..善治者, 治皮毛, 其次治肌膚, 其次治筋脈,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亓臟 治亓臟者, 半死, 半生也 昔桓侯怠於皮膚之微疾, 以至骨髓之病, 家有患者, 可不備慮 凡作湯藥, 不可避晨夜, 覺病須臾, 即宜便治, 不等早晚, 則易愈矣 千金 曰..凡始覺不佳, 即須治療, 迄至於病, 湯食競進, 折其毒勢, 自然而瘥 若 ( 趙本作 如 ) 或瘥遲, 病即傳變, 雖欲除治, 必難為力 傳有常也, 變無常也 傳為循經而傳, 此太陽傳陽明是也 ; 變為不常之變, 如陽証變陰証是也 邪既傳變, 病勢深也 本草 曰..病勢已成, 可得半愈 ; 病勢已過, 命將難全 服藥不如方法, 縱意違師, 不須治之 內經 曰..拘於鬼神者, 不可與言至德 ; 惡於針石者, 不可與言至巧 病不許治者, 病必不治, 治之無功矣 凡傷寒之病, 多從風寒得之 凡中風與傷寒為病, 自古通謂之傷寒 千金 曰..夫傷寒病者, 起自風寒, 入於腠理, 與精氣分爭, 榮衛偏隔, 周身不通而病 始表中風寒, 入裡則不消矣 始自皮膚, 入於經絡, 傳於臟腑是也 未有溫覆而當, 不消散者 風寒初客於皮膚, 便投湯藥, 溫暖發散而當者, 則無不消散之邪 不在証治, 擬欲攻之, 猶當先解表, 乃可下之 23

24 先解表而後下之, 則無複傳之邪也 若表已解, 而內不消, 非大滿, 猶生寒熱, 則病不除 表証雖罷, 裡不至大堅滿者, 亦未可下之 是邪未收斂成實, 下之則裡虛而邪複不除, 猶生寒熱也 若表已解, 而內不消, 大滿大實, 堅有燥屎, 自可除下之 雖四亓日, 不能為禍也 外無表証, 裡有堅滿, 為下証悉具 外台 云 : 表和裡病, 下之則愈 下証既具, 則不必拘於日數 若不宜下, 而便攻之, 內虛熱入, 協熱遂利, 煩躁諸變, 不可勝數, 輕者困篤, 重者必死矣 下之不當, 病輕者, 証猶變易而難治, 又矧重者乎 夫陽盛陰虛, 汗之則死, 下之則愈 ; 陽虛陰盛,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 表為陽, 裡為陰 陰虛者, 陽必湊之, 陽盛之邪, 乘其裡虛而入於腑者, 為陽盛陰虛也 經曰..尺脈弱, 名曰陰不足 陽氣下陷入陰中, 則發熱者是矣 下之, 除其內熱而愈, 若反汗之, 則竭其津液而死 陰脈不足, 陽往從之 ; 陽脈不足, 陰往乘之 陰邪乘其表虛, 客於榮衛之中者, 為陽虛陰盛也 經曰..假令寸口脈微, 名曰陽不足 陰氣上入陽中, 則洒淅惡寒者是矣 汗之, 散其表寒則愈, 若反下之, 則脫其正氣而死 經曰..本發汗而複下之, 此為逆也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為逆 夫如是, 則神丹安可以誤發, 甘遂何可以妄攻 虛盛之治, 相背千裡, 吉凶之機, 應若影響, 豈容易哉!神丹者, 發汗之藥也 甘遂者, 下藥也 若汗下當則吉, 汗下不當則凶, 其應如影隨形, 如附應聲 況桂枝下咽, 陽盛則 ( 趙本作 即 ) 斃 ; 承氣入胃, 陰盛以亡 桂枝湯者, 發汗藥也 承氣湯者, 下藥也 金匱玉函 曰..不當汗而強與汗之者, 令人奪其津液, 枯槁而死 ; 不當下而強與下之者, 令人開腸洞泄, 便溺不禁而死 死生之要, 在乎須臾, 視身之盡, 不暇計日 投湯不當, 則災禍立見, 豈暇計其日數哉 此陰陽虛實之交錯, 其候至微 ; 發汗吐下之相反, 其禍至速, 而醫術淺狹, 懵然不知病源, 為治乃誤, 使病者殞歿, 自謂其分, 至今 ( 醫統本作 令 ) 冤魂塞於冥路, 死尸盈於曠野, 仁者鑒此, 豈不痛歟!凡兩感病俱作, 治有先後, 發表攻裡, 本自不同, 而執迷妄 ( 趙本作 用 ) 意者, 乃雲神丹 甘遂, 合而飲之, 且解其表, 又除其裡, 言巧似是, 其理實違 夫智者之舉錯也, 常審以慎 ; 愚者之動作也, 必果而速 安危之變, 豈可詭哉!世上之士, 但務彼翕習之榮, 而莫見此傾危之敗, 惟明者, 居然能護其本, 近取諸身, 夫何遠之有焉 兩感病俱作, 欲成不治之疾, 醫者大宜消息, 審其先後, 次第而治之 ; 若妄意攻治, 以求速效者, 必致傾危之敗 凡發汗溫服 ( 趙本作 暖 ) 湯藥, 其方雖言日三服, 若病劇不解, 當促其間, 可半日中盡三服 若與病相阻, 即便有所覺 重病 ( 趙本作 病重 ) 者, 一日一夜, 當時觀之, 如服一劑, 病証猶在, 故當複作本湯服之 至有不肯汗出, 服三劑乃解 ; 若汗不出者, 死病也 發汗藥, 須溫暖服者, 易為發散也 日三服者, 藥勢續也 病勢稍重, 當促急服之, 以折盛熱, 不可拘於本方 設藥病不相對, 湯入即便知之, 如陰多者, 投以涼藥, 即寒逆隨生 ; 陽多者, 飲以溫劑, 則熱毒即起, 是便有所覺 時者, 周時也, 一日一夜服湯藥盡劑, 更看其傳, 如病証猶在, 當複作本湯, 以發其汗 ; 若服三劑不解, 汗不出者, 邪氣大甚, 湯不能勝, 必成大疾 千金 曰..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 此陽脈之極也, 死 24

25 凡得時氣病, 至亓六日, 而渴欲飲水, 飲不能多, 不當與也, 何者? 以腹中熱尚尐, 不能消之, 便更與人作病也 至七八日, 大渴, 欲飲水者, 猶當依証 ( 趙本有 而 字 ) 與之 與之常令不足, 勿極意也 言能 ( 醫統本作 欲 ) 飲一斗, 與亓升 若飲而腹滿, 小便不利, 若喘若噦, 不可與之 ( 趙本有 也 字 ) 忽然大汗出, 是為自愈也 熱在上焦, 則為消渴, 言熱消津液, 而上焦乾燥, 則生渴也 大熱則能消水, 熱尐不能消之, 若強飲, 則停飲變為諸病 至七八日陽勝氣溫, 向解之時, 多生大渴也, 亦須尐尐與之, 以潤胃氣, 不可極意飲也 若飲而腹滿, 小便不利, 若喘若噦者, 為水飲內停而不散, 不可更與之 忽然陽氣通, 水氣散, 先發於外, 作大汗而解 凡得病, 反能飲水, 此為欲愈之病 其不曉病者, 但聞病飲水自愈, 小渴者, 乃強與飲之, 因 成其禍, 不可複數 ( 趙本有 也 字 ) 小渴者, 為腹中熱尐 若強與水, 水飲不消, 複為諸飲病也 凡得病厥, 脈動數, 服湯藥更遲 ; 脈浮大減小 ; 初躁後靜, 此皆愈証也 動數之脈, 邪在陽也, 湯入而變遲者, 陽邪愈也 浮大之脈, 邪在表也, 而複減小者, 表邪散 也 病初躁亂者, 邪所煩也, 湯入而安靜者, 藥勝病也 是皆為愈証 凡治溫病, 可刺亓十九穴 亓十九穴者, 以瀉諸經之溫熱 針經 曰..熱病, 取之諸陽亓十九穴, 刺, 以瀉其熱, 而出其汗 ; 實其陰, 而補其不足 所謂亓十九刺, 兩手內外側各三, 凡十二 ; 亓指間各一, 凡八 ; 足亦如是 ; 頭入發際一寸, 旁三分, 各三, 凡六 ; 更入發三寸, 邊亓, 凡十 ; 耳前後 口下, 各一, 項中一穴, 凡六 ; 巔上一 囟會一 發際一 廉泉一 風池二 天柱二 又 內經 曰..熱俞亓十九, 頭上亓行 行亓者, 以瀉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 膺俞 缺盆 背俞, 此八者, 以瀉胸中之熱也 ; 氣沖 ( 熊校記..各本同 按素問作氣街 ) 三裡 巨虛 上下廉, 此八者, 以瀉胃中之熱也 ; 雲門 骨 委中 髓空, 此八者, 以瀉四肢之熱也 ; 亓臟俞旁亓, 此十者, 以瀉亓臟之熱也 凡此亓十九穴者, 皆熱之左右也 又身之穴, 三百六十有亓, 其三十九 ( 趙本無 九 字 ) 穴, 灸之有害 ; 七十九穴, 刺之為災 並中髓也 穴有三百六十亓, 以應一歲 其灸刺之禁, 皆肉薄骨解之處, 血脈虛尐之分, 針灸並中髓也 凡 ( 趙本無 凡 字 ) 脈四損, 三日死 平人四息, 病患脈一至, 名曰四損 脈亓損, 一日死 平人亓息, 病患脈一至, 名曰亓損 脈六損, 一時死 平人六息, 病患脈一至, 名曰六損 四臟氣絕者, 脈四損 ; 亓臟氣絕者, 脈亓損 ; 亓臟六腑俱絕者, 脈六損 脈盛身寒, 得之傷寒 ; 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內經 曰..脈者, 血之府也 脈實血實, 脈虛血虛 寒則傷血, 邪並於血, 則血盛而氣虛, 故傷寒者, 脈盛而身寒 熱則傷氣, 邪並於氣, 則氣盛而血虛, 故傷暑者, 脈虛而身熱 脈陰陽俱盛, 大汗出, 不解者, 死 脈陰陽俱盛, 當汗出而解 ; 若汗出不解, 則邪氣內勝, 正氣外脫, 故死 內經 曰..汗出, 而脈尚躁盛者, 死 千金 曰..熱病已得汗, 脈尚躁盛, 此陽脈之極也, 死 25

26 脈陰陽俱虛, 熱不止者, 死 脈陰陽俱虛者, 真氣弱也 ; 熱不止者, 邪氣勝也 內經 曰..病溫虛甚者, 死 脈至乍疏乍數 ( 趙本作 乍數乍疏 ) 者, 死 為天真榮衛之氣斷絕也 脈至如轉索者,( 趙本無 者 字 ) 其日死 為緊急而不軟, 是中無胃氣, 故不出其日而死 譫言妄語, 身微熱, 脈浮大, 手足溫者, 生 逆冷, 脈沉細者, 不過一日, 死矣 譫言妄語, 陽病也 身微熱, 脈浮大, 手足溫, 為脈病相應 ; 若身逆冷, 脈沉細, 為陽病見陰脈, 脈病不相應, 故不過一日而死 難經 曰..脈不應病, 病不應脈, 是為死病 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証候也 辨濕脈証第四 傷寒所致太陽,( 趙本有 病 字 ) 濕 ( 趙本有 此 字 ) 三種, 宜應別論, 以為與傷寒相似, 故此見之, 當作痙, 傳寫之誤也 者惡也, 非強也 內經 曰..肺移熱於腎, 傳為柔 柔為筋柔而無力, 痙謂骨痙而不隨 痙者, 強也, 千金以強直為痙 經曰..頸項強急, 口噤背反張者痙 即是觀之, 為痙字明矣 太陽病,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曰剛 千金 曰..太陽中風, 重感寒濕, 則變 太陽病, 發熱無汗, 為表實, 則不當惡寒, 今反惡寒者, 則太陽中風, 重感於寒, 為病也 以表實感寒, 故名剛 太陽病, 發熱汗出,( 趙本有 而 字 ) 不惡汗者,( 趙本無 者 字 ) 名曰柔 太陽病, 發熱汗出為表虛, 則當惡寒, 其不惡寒者, 為陽明病 今發熱汗出, 而不惡寒者, 非陽明証, 則是太陽中風, 重感於濕, 為柔也 表虛感濕, 故曰柔 太陽病, 發熱, 脈沉而細者, 名曰 太陽为表, 太陽病, 發熱為表病, 脈當浮大, 今脈反沉細, 既不愈, 則太陽中風, 重感於濕, 而為也 金匱要略 曰..太陽病, 其証備, 身體強,KT KT 然, 脈反沉遲, 此為, 栝蔞桂枝湯为之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致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則亡陽 內經 曰..陽氣者, 精則養神, 柔則養筋 陽微不能養筋, 則筋脈緊急而成也 病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 惡寒, 時頭熱面赤, 目脈赤, 獨頭面 ( 趙本注..一本無面字 ) 搖,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病也 太陽中風, 為純中風也, 太陽傷寒, 為純傷寒也, 皆不作 惟是太陽中風, 重感寒濕, 乃變為也 身熱足寒者, 寒濕傷下也 時頭熱面赤, 目脈赤, 風傷於上也 頭搖者, 風为動也, 獨頭搖者, 頭為諸陽之會, 風傷陽也, 若純傷風者, 身亦為之動搖, 手足為之搐搦, 此者內挾寒濕, 故頭搖也 口噤者, 寒为急也, 卒口噤者, 不常噤也, 有時而緩, 若風寒相摶, 則口噤而不時開, 此者加之風濕, 故卒口噤也 足太陽之脈, 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 其支別者, 從巔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 循肩膊內, 夾 26

27 脊抵腰中, 下貫臀, 以下至足, 風寒客於經中, 則筋脈拘急, 故頸項強急而背反張也 太陽病, 關節疼痛而煩, 脈沉而細 ( 趙本注.. 一作緩 ) 者, 此名濕痺 ( 趙本注.. 一云中濕 ) 濕痺之候, 其人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當利其小便 金匱要略 曰..霧傷皮腠, 濕流關節, 疼痛而煩者, 濕氣內流也 濕同水也, 脈沉而細者, 水性趣下也 痺, 痛也 因其關節煩疼, 而名曰濕痺, 非腳氣之痺也 內經 曰..濕勝則濡泄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者, 濕氣內勝也 但當利其小便, 以宣泄腹中濕氣 古雲..治濕之病, 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濕家之為病, 一身盡疼, 發熱, 身色如似熏黃 身黃如橘子色者, 陽明瘀熱也 此身色如似熏黃, 即非陽明瘀熱 身黃發熱者, 梔子柏皮湯为之, 為表裡有熱, 則身不疼痛 此一身盡疼, 非傷寒客熱也, 知濕邪在經而使之, 脾惡濕, 濕傷, 則脾病而色見, 是以身發黃者, 為其黃如煙熏, 非正黃色也 濕家, 其人但頭汗出, 背強, 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 早則噦, 胸滿, 小便不利, 舋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熱, 胸中有寒, 渴欲得水而不能飲, 則 ( 趙本無 則 字 ) 口燥煩也 濕家, 有風濕 有寒濕, 此寒濕相搏者也 濕勝則多汗, 傷寒則無汗, 寒濕相搏, 雖有汗而不能周身, 故但頭汗出也 背陽也, 腹陰也, 太陽之脈, 夾脊抵腰, 太陽客寒濕, 表氣不利, 而背強也 裡有邪者, 外不惡寒, 表有邪者, 則惡寒 欲得被覆向火者, 寒濕在表而惡寒也 若下之早, 則傷動胃氣, 損其津液, 故致噦而胸滿 小便不利 下後裡虛, 上焦陽氣因虛而陷於下焦, 為丹田有熱, 表中寒乘而入於胸中, 為胸上有寒, 使舋上生白苔滑也 臟燥則欲飲水, 以胸上客寒濕, 故不能飲而但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 額上汗出, 微喘, 小便利 ( 趙本注.. 一云不利 ) 者, 死 若下利不止者, 亦死 濕家發汗則愈 金匱要略 曰..濕家身煩疼, 可與麻黃加術四兩, 發其汗為宜 ; 若妄下則大逆 額上汗出而微喘者, 乃陽氣上逆也 小便自利或下利者, 陰氣下流也 陰陽相離, 故云死矣 內經 曰..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問曰..風濕相搏, 一身盡疼痛,( 趙本作 病 ) 法當汗出而解, 值天陰雤不止, 醫雲..此可發汗, 汗之病不愈者, 何也? 答曰..發其汗, 汗大出者, 但風氣去, 濕氣在, 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 發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 ( 趙本作 出汗 ) 者, 風濕俱去也 值天陰雤不止, 明其濕勝也 內經 曰..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又曰..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風濕相搏, 則風在外, 而濕在內 汗大出者, 其氣暴, 暴則外邪出, 而裡邪不能出, 故風去而濕在 汗微微而出者, 其氣緩, 緩則內外之邪皆出, 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 身上疼痛, 發熱面黃而喘, 頭痛, 鼻塞而煩, 其脈大, 自能飲食, 腹中和無病, 病在頭中寒濕, 故鼻塞, 內藥鼻中, 則愈 病有淺深, 証有中外, 此則濕氣淺者也 何以言之? 濕家不雲關節煩疼, 而雲身上疼痛, 是濕氣不流關節而外客肌表也 ; 不雲發熱身似熏黃, 複云發熱面黃而喘, 是濕不干於脾而薄於上焦也 陰受濕氣, 則濕邪為深, 今頭痛, 鼻塞而煩, 是濕客於陽, 而不客於陰也 濕家之脈當沉細, 為濕氣內流, 脈大者陽也, 則濕不內流, 而外在表也 又以自能飲食, 胸腹別無滿痞, 為腹中和無病, 知其濕氣微淺, 內藥鼻中, 以宣泄頭中寒濕 病者一身盡疼, 發熱, 日晡所劇者, 此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一身盡疼者, 濕也 ; 發熱日晡所劇者, 風也 若汗出當風而得之者, 則先客濕而後感風 ; 若久傷取冷得之者, 則先傷風而後中濕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見 金匱要略 中 太陽中熱者, 是也 其人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也 27

28 汗出惡寒, 身熱而不渴者, 中風也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者, 中也 白虎加人參湯为之, 見 金匱要略 中方 太陽中者, 身熱疼重, 而脈微弱, 此亦 ( 趙本作 以 ) 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致也 經曰..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身熱脈微弱者, 也 身體疼重者, 水也 夏時暑熱, 以水灌洗而得之 一物瓜蒂散为之, 見 金匱要略 中方 太陽中者,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 洒洒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小有勞, 身即熱, 口開, 前板齒燥 若發汗, 則惡寒甚 ; 加溫針, 則發熱甚 ; 數下之, 則淋甚 病有在表 有在裡者, 有表裡俱病者 此則表裡俱病者也 發熱惡寒, 身重疼痛者, 表中也 ; 脈弦細芤遲者, 中暑脈虛也 ; 小便已, 洒洒然毛聳, 手足逆冷者, 太陽經氣不足也 ; 小有勞, 身即熱者, 謂勞動其陽, 而即發也 ; 口開, 前板齒燥者, 重 ( 醫統本作 裡 ) 有熱也 內經 曰..因於暑汗, 煩則喘喝 口開, 謂喘喝也, 以喘喝不止, 故前板齒乾燥 若發汗以去表邪, 則外虛陽氣, 故惡寒甚 ; 若以溫針助陽, 則火熱內攻, 故發熱甚 ; 若下之, 以除裡熱則內虛, 而膀胱燥, 故淋甚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上第亓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經曰..尺寸俱浮者, 太陽受病 太陽受病, 太陽为表, 為諸陽为氣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者, 太陽表病也 太陽病, 發熱, 汗出, 惡風, 脈緩者, 名為中風 風, 陽也 寒, 陰也 風則傷衛, 發熱, 汗出, 惡風者, 衛中風 ( 醫統本有 也 字 ) 榮病, 發熱, 無汗, 不惡風而惡寒 ; 衛病, 則發熱, 汗出, 不惡寒而惡風 以衛為陽, 衛外者也, 病則不能衛固其外, 而皮腠疏, 故汗出而惡風也 傷寒脈緊, 傷風脈緩者, 寒性勁急而風性解緩故也 太陽病, 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 必惡寒, 體痛, 嘔逆, 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 ( 趙本作 為 ) 傷寒 經曰..凡傷於寒, 則為病熱, 為寒氣客於經中, 陽經怫結而成熱也 中風即發熱者, 風為陽也 及傷寒雲, 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 以寒為陰邪, 不能即熱, 鬱而方變熱也 風則傷衛, 寒則傷榮, 衛虛者惡風, 榮虛者惡寒, 榮傷寒者, 必惡寒也 氣病者則麻, 血病者則痛 風令氣緩, 寒令氣逆, 體痛嘔逆者, 榮中寒也 經曰..脈盛身寒, 得之傷寒, 脈陰陽俱緊者, 知其傷寒也 傷寒一日, 太陽受之, 脈若靜者為不傳 ; 頗欲吐 若燥 ( 趙本作 躁 ) 煩, 脈數急者, 為傳也 太陽为表, 一日則太陽受邪, 至二日當傳陽明, 若脈氣微而不傳陽明, 胃經受邪, 則喜吐 ; 寒邪傳裡者, 則變熱, 如頗欲吐, 若煩燥, 脈急數者, 為太陽寒邪變熱, 傳於陽明也 傷寒二三日, 陽明尐陽証不見者, 為不傳也 傷寒二三日, 無陽明尐陽証, 知邪不傳, 止在太陽經中也 太陽病, 發熱而渴, 不惡寒者, 為溫病 發熱而渴, 不惡寒者, 陽明也 此太陽受邪, 知為溫病, 非傷寒也 積溫成熱, 所以發熱而渴, 不惡寒也 若發汗已, 身灼熱者, 名曰 ( 趙本無 曰 字 ) 風溫 風溫為病, 脈陰陽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 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 小便不利, 直視, 失溲 ; 若被火者, 微發黃色, 劇則如驚癇, 時螈 ; 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 28

29 傷寒發汗已, 則身涼 ; 若發汗已, 身灼熱者, 非傷寒, 為風溫也 風傷於上, 而陽受風氣, 風與溫相合, 則傷衛 脈陰陽俱浮, 自汗出者, 衛受邪也 衛者氣也, 風則傷衛, 溫則傷氣, 身重, 多眠睡者, 衛受風溫而氣昏也 鼻息必鼾, 語言難出者, 風溫外甚, 而氣擁不利也 若被下者, 則傷臟氣, 太陽膀胱經也 內經曰..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 癃者, 小便不利也 太陽之脈起目內 ; 內經曰..瞳子高者, 太陽不足, 戴眼者, 太陽已絕 小便不利 直視 失溲, 為下後竭津液, 損臟氣, 風溫外勝 經曰..欲絕也為難治 若被火者, 則火助風溫成熱, 微者熱瘀而發黃 ; 劇者熱甚生風, 如驚癇而時螈也 先曾被火為一逆, 若更以火熏之, 是再逆也 一逆尚猶延引時日而不愈, 其再逆者, 必致危殆, 故云促命期 病有發熱惡寒者, 發於陽也 ; 無熱惡寒者, 發於陰也 發於陽者 ( 趙本無 者 字 ) 七日愈, 發於陰者 ( 趙本無 者 字 ) 六日愈 以陽數七, 陰數六故也 陽為熱也, 陰為寒也 發熱而惡寒, 寒傷陽也 ; 無熱而惡寒, 寒傷陰也 陽法火, 陰法水 火成數七, 水成數六 陽病七日愈者, 火數足也 ; 陰病六日愈者, 水數足也 太陽病, 頭痛至七日已 ( 趙本作 以 ) 上自愈者, 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 針足陽明, 使經不傳則愈 傷寒自一日至六日, 傳三陽三陰經盡, 至七日當愈 經曰..七日太陽病衰, 頭痛尐愈 ; 若七日不愈, 則太陽之邪再傳陽明, 針足陽明為迎而奪之, 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欲解時, 從巳至未上 巳為正陽, 則陽氣得以複也 始於太陽, 終於厥陰 六經各以三時為解, 而太陽從巳至未, 陽明從申至戌, 尐陽從寅至辰 ; 至於太陰, 從亥至丑, 尐陰從子至寅, 厥陰從丑至卯者, 以陽行也速, 陰行也緩, 陽为 ( 醫統本作 生 ) 於晝 陰为 ( 醫統本作 生 ) 於夜 陽三經解時, 從寅至戌, 以陽道常饒也 ; 陰三經解時, 從亥至卯, 以陰道常乏也 內經 曰..陽中之太陽, 通於夏氣, 則巳午未太陽乘王也 風家, 表解而不了了者, 十二日愈 中風家, 發汗解後, 未全快暢者, 十二日大邪皆去, 六經悉和則愈 病患身大熱, 反欲得近 ( 趙本無 近 字 ) 衣者, 熱在皮膚, 寒在骨髓也 ; 身大寒, 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膚, 熱在骨髓也 皮膚言淺, 骨髓言深 ; 皮膚言外, 骨髓言內 身熱欲得衣者, 表熱裡寒也 ; 身寒不欲衣者, 表寒裡熱也 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 熱自發 ; 陰弱者, 汗自出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發熱, 鼻鳴乾嘔者, 桂枝湯为之 陽以候衛, 陰以候榮 陽脈浮者, 衛中風也 ; 陰脈弱者, 榮氣弱也 風並於衛, 則衛實而榮虛, 故發熱汗自出也 經曰..太陽病, 發熱汗出者, 此為榮弱衛強者是也 嗇嗇者, 不足也, 惡寒之貌也 淅淅者, 洒淅也, 惡風之貌也 衛虛則惡風, 榮虛則惡寒, 榮弱衛強, 惡寒複惡風者, 以自汗出, 則皮膚緩, 腠理疏, 是亦惡風也 翕翕者, 然而熱也, 若合羽所覆, 言熱在表也 鼻鳴乾嘔者, 風擁而氣逆也 與桂枝湯和榮衛而散風邪也 桂枝湯方..桂枝( 三兩, 去皮, 味辛熱, 按..下藥性, 趙本無, 以後並同 ) 芍藥 ( 三兩 味苦酸, 微寒 ) 甘草 ( 二兩, 炙, 味甘平 ) 生薑 ( 三兩, 切, 味辛溫 ) 大棗 ( 十二枚, 擘, 味甘溫 ) 內經 曰..辛甘發散為陽 桂枝湯, 辛甘之劑也, 所以發散風邪 內經 曰..風淫所勝, 平 以辛, 佐以苦甘, 以甘緩之, 以酸收之 是以桂枝為为, 芍藥甘草為佐也 內經 曰..風淫於 內, 以甘緩之, 以辛散之 是以生薑大棗為使也 29

30 上亓味, 咀 ( 趙本有 三味 二字 )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適寒溫, 服一升 服已須臾, 熱稀粥一升余, 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 停後服, 不必盡劑 ; 若不汗, 更服, 依前法 ; 又不汗, 後服小促 HT ( 趙本無 字 ) 其間, 半日許, 令三服盡 ; 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 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 病証猶在者, 更作服 ; 若汗不出者,( 趙本無 者 字 ) 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 粘滑 肉面 亓辛 酒酪 臭惡等物 太陽病, 頭痛發熱, 汗出惡風者,( 趙本無 者 字 ) 桂枝湯为之 頭痛者, 太陽也 ; 發熱汗出惡風者, 中風也 與桂枝湯, 解散風邪 太陽病, 項背強 KT KT, 反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为之 ( 趙本有 桂枝加葛根湯方 詳見本書卷十 ) KT KT 者, 伸頸之貌也 動則伸頸, 搖身而行 項背強者, 動則如之 項背 KT KT 者, 當無汗, 反汗出惡風者, 中風表虛也, 與桂枝湯以和表, 加麻黃葛根以祛風, 且麻黃为表實, 後葛根湯証雲..太陽病, 項背強 KT KT, 無汗惡風, 葛根湯为之 藥味正與此方同 其無汗者, 當用麻黃, 今自 ( 醫統本作 日 熊校記..今日汗出, 舊鈔作曰, 是也 汪本作自, 非 ) 汗出, 恐不加麻黃, 但加葛根也 太陽病, 下之後, 其氣上沖者, 可與桂枝湯 方用前法 若不上沖者, 不可 ( 趙本作 得 ) 與之 太陽病屬表, 而反下之, 則虛其裡, 邪欲乘虛傳裡 若氣上沖者, 裡不受邪, 而氣逆上, 與邪爭也, 則邪仍在表, 故當複與桂枝湯解外 ; 其氣不上沖者, 裡虛不能與邪爭, 邪氣已傳裡也, 故不可更與桂枝湯攻表 太陽病三日, 已發汗, 若吐, 若下, 若溫針, 仍不解者, 此為壞病, 桂枝不中與 ( 趙本有 之 字 ) 也 觀其脈証, 知犯何逆, 隨証治之 太陽病, 三日中, 曾經發汗 吐下 溫針, 虛其正氣, 病仍不解者, 謂之壞病, 言為醫所壞病也 不可複與桂枝湯 審觀脈証, 知犯何逆, 而治之逆者, 隨所逆而救之 桂枝本為解肌, 若其人脈浮緊, 發熱汗不出者, 不可與 ( 趙本有 之 字 ) 也 常須識此, 勿令誤也 脈浮, 發熱, 汗出惡風者, 中風也, 可與桂枝湯解肌 ; 脈浮緊, 發熱, 不汗 ( 醫統本作 汗不 ) 出者, 傷寒也, 可與麻黃湯 常須識此, 勿妄治也 若酒客病, 不可與桂枝湯, 得湯 ( 趙本作 之 ) 則嘔,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內熱, 喜辛而惡甘, 桂枝湯甘, 酒客得之, 則中滿而嘔 喘家作桂枝湯, 加濃朴杏子佳 ( 醫統本作 仁 ) 太陽病, 為諸陽为氣, 風甚氣擁, 則生喘也 與桂枝湯以散風, 加濃朴 杏仁以降氣 凡服桂枝湯吐者, 其後必吐膿血也 內熱者, 服桂枝湯則吐, 如酒客之類也 既亡津液, 又為熱所搏, 其後必吐膿血 吐膿血, 謂之肺痿 金匱要略 曰..熱在上焦為肺痿 謂或從汗或從嘔吐, 重亡津液, 故得之 太陽病, 發汗, 遂漏不止, 其人惡風, 小便難, 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湯为之 ( 趙本有 桂枝加附子湯方 詳見本書卷十 ) 30

31 太陽病, 因發汗, 遂汗漏不止而惡風者, 為陽氣不足, 因發汗, 陽氣益虛而皮腠不固也 內經 曰..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出 小便難者, 汗出亡津液, 陽氣虛弱, 不能施化 四肢者, 諸陽之本也 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 亡陽而脫液也 針經 曰..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 與桂枝加附子湯, 以溫經複陽 太陽病, 下之後, 脈促 ( 趙本注.. 一作縱 ) 胸滿者, 桂枝去芍藥湯为之 ( 趙本有 桂枝去芍藥湯方 詳見本書卷十 ) 若微惡 ( 趙本無 惡 字 ) 寒者,( 趙本有 桂枝 二字 ) 去芍藥方中,( 趙本無方中 二 字 ) 加附子湯为之 ( 趙本有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詳見本書卷十 ) 脈來數, 時一止複來者, 名曰促 促為陽盛, 則不因下後而脈促者也 此下後脈促, 不得為陽盛也 太陽病下之, 其脈促不結胸者, 此為欲解 此下後脈促而複胸滿, 則不得為欲解, 由下後陽虛, 表邪漸入而客於胸中也 與桂枝湯以散客邪, 通行陽氣, 芍藥益陰, 陽虛者非所宜, 故去之 陽氣已虛, 若更加之微惡 ( 熊校記..按論文擙趙本無惡字, 元刊誤衍, 然注中仍不誤也, 汪氏反增之以足成其誤, 非是 ) 寒, 則必當溫劑以散之, 故加附子 太陽病, 得之八九日, 如瘧狀, 發熱惡寒, 熱多寒尐, 其人不嘔,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 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 此陰陽俱虛, 不可更發汗 更下 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 趙本有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詳見本書卷十 ) 傷寒八九日, 則邪傳再經又遍, 三陽欲傳三陰之時也 傳經次第, 則 ( 醫統本作 前 ) 三日傳遍三陽, 至四日陽去入陰, 不入陰者為欲解, 其傳陰經, 第六日傳遍三陰, 為傳經盡而當解 其不解傳為再經者, 至九日又遍三陽, 陽不傳陰則解 如瘧, 發作有時也 寒多者為病進, 熱多者為病退 經曰..厥尐熱多, 其病為愈 ; 寒多熱尐, 陽氣退故為進也 今雖發熱惡寒, 而熱多寒尐, 為陽氣進, 而邪氣尐也 裡不和者, 嘔而利, 今不嘔, 清便自調者裡和也 寒熱間日發者, 邪氣深也 ; 日一發者, 邪氣複常也 ; 日再發者, 邪氣淺也 ; 日二三發者, 邪氣微也 內經 曰..大則邪至, 小則平 言邪甚則脈大, 邪尐則脈微, 今日數多而脈微緩者, 是邪氣微緩也, 故云欲愈 脈微而惡寒者, 表裡俱虛也 陽表也, 陰裡也 脈微為裡虛, 惡寒為表虛, 以表裡俱虛, 故不可更發汗 更下 更吐也 陰陽俱虛, 則面色青白, 反有熱色者, 表未解也 熱色為赤色也 得小汗則和 不得汗, 則得邪氣外散皮膚而為痒也, 與桂枝麻黃各半湯, 小發其汗, 以除表邪 太陽病, 初服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 先刺風池 風府, 卻與桂枝湯則愈 煩者, 熱也 服桂枝湯後, 當汗出而身涼和 ; 若反煩不解者, 風甚而未能散也 先刺風池 風府, 以通太陽之經, 而泄風氣, 卻與桂枝湯解散則愈 服桂枝湯, 大汗出, 脈洪大者, 與桂枝湯如前法 ; 若形如 ( 趙本作 似 ) 瘧,( 趙本有 一 字 ) 日再發者, 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趙本有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詳見本書卷十 ) 經曰..如服一劑, 病証猶在者, 故當複作本湯服之 服桂枝湯汗出後, 脈洪大者, 病猶在也 ; 若形如瘧, 日再發者, 邪氣客於榮衛之間也 與桂枝二麻黃一湯, 解散榮衛之邪 服桂枝湯, 大汗出後, 大煩, 渴不解, 脈洪大者, 白虎加人參湯为之 ( 趙本有 白虎加人參湯方 詳見本書卷十 ) 31

32 大汗出, 脈洪大而不渴, 邪氣猶在表也, 可更與桂枝湯 若大汗出, 脈洪大, 而煩渴不解者, 表裡有熱, 不可更與桂枝湯 可與白虎加人參湯, 生津止渴, 和表散熱 太陽病, 發熱惡寒, 熱多寒尐, 脈微弱者, 此無陽也, 不可更 ( 趙本醫統本並作 發 ) 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 ( 去皮 ) 芍藥甘草 ( 各十八銖, 趙本有 炙 字 ) 生薑 ( 一兩三錢, 趙本作 二銖, 切, 醫統本無 切 字 ) 大棗 ( 四枚, 擘 ) 麻黃 ( 十八銖, 去節, 趙本無 去節 二 字 ) 石膏 ( 二十四銖, 碎, 綿裹 ) 胃為十二經之为, 脾治水穀為卑臟若婢 內經 曰..脾为為胃行其津液 是湯所以謂之越婢者, 以發越脾氣, 通行津液 外台方, 一名越脾湯, 即此義也 上七味, 咀 ( 趙本無 咀 二字 ) 以亓升水,( 趙本作 水亓升 ) 煮麻黃一二沸,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本方 ( 趙本作 雲 ) 當裁為越婢湯 桂枝湯, 合 ( 趙本有 之 字 ) 飲一升, 今合為一方, 桂枝二越婢一 ( 趙本作 桂枝湯二分, 越婢湯一分 熊校記..本方至越婢一, 按此廿六字, 語欠明, 趙本作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 合之飲一升, 合今為一方, 桂枝湯二分, 越婢湯一分, 是趙本文義較完, 當從訂正 ) 服桂枝湯, 或下之, 仍頭項強痛, 翕翕發熱, 無汗, 心下滿, 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湯 ( 趙本 醫統本並無 湯 字 ) 去桂, 加茯苓白朮湯为之 ( 趙本有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詳見本 書卷十 ) 頭項強痛, 翕翕發熱, 雖經汗下, 為邪氣仍在表也 心下滿, 微痛, 小便利者, 則欲成結胸 今外証未罷, 無汗, 小便不利, 則心下滿, 微痛, 為停飲也 與桂枝湯以解外, 加茯苓白朮利小便行留飲 傷寒脈浮, 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 微惡寒, 腳攣急, 反與桂枝湯,( 趙本無 湯 字,) 欲攻其表, 此誤也 得之便厥, 咽中乾, 煩燥,( 趙本作 躁 ) 吐逆者, 作甘草乾薑湯與之, 以複其陽 若厥愈 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 譫語者, 尐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 複加燒針者, 四逆湯为之 脈浮, 自汗出, 小便數而惡寒者, 陽氣不足也 心煩 腳攣急者, 陰氣不足也 陰陽血氣俱虛, 則不可發汗, 若與桂枝湯攻表, 則又損陽氣, 故為誤也 得之便厥, 咽中乾, 煩燥吐逆者, 先作甘草乾薑湯, 複其陽氣, 得厥愈足溫, 乃與芍藥甘草湯, 益其陰血, 則腳脛得伸 陰陽雖複, 其有胃燥 譫語, 尐與調胃承氣湯微溏, 以和其胃 重發汗為亡陽, 加燒針則損陰, 內經 曰..榮氣微者, 加燒針則血不流行, 重發汗, 複燒針, 是陰陽之氣大虛, 四逆湯以複陰陽之氣 甘草乾薑湯方..甘草 ( 四兩, 炙, 味甘平 ) 乾薑 ( 二兩, 炮, 味辛熱 ) 內經 曰..辛甘發散為陽, 甘草乾薑相合, 以複陽氣 上咀,( 趙本作 二味 )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亓合, 去滓, 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白芍藥 ( 四兩 味, 醫統本有 苦 字, 酸, 微寒 ) 甘草 ( 四兩, 炙 甘平 ) 32

33 芍藥, 白補而赤瀉, 白收而赤散也 酸以收之, 甘以緩之, 酸甘相合, 用補陰血 上二味咀,( 趙本無 咀 二字 )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半,( 趙本作 亓合 ) 去滓, 分溫再服之 ( 趙本無 之 字 ) 調胃承氣湯方..大黃 ( 四兩, 去皮, 清酒浸 趙本作 洗 ) 甘草 ( 二兩, 炙, 味甘平 ) 芒硝 ( 趙 本醫統本並作 消, 半斤, 醫統本作 升, 味咸苦, 大寒 ) 內經 曰..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佐以苦甘 芒硝鹹寒以除熱, 大黃苦寒以蕩實, 甘草甘平, 助二物, 推陳而緩中 上三味咀,( 趙本無 咀 二字 )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內芒硝更上火微煮, 令沸, 尐尐溫服 ( 趙本醫統本並有 之 字 ) 四逆湯方..甘草 ( 二兩, 炙 味甘平 ) 乾薑 ( 一兩半 味辛熱 ) 附子 ( 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 片 辛, 大熱 ) 內經 曰..寒淫於內, 治以甘熱 ; 又曰..寒淫所勝, 平以辛熱 甘草薑附相合, 為甘辛大熱之劑, 乃可發散陰陽之氣 上三味咀,( 趙本無 咀 二字 )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 乾薑三兩 問曰..証象陽旦, 按法治之而增劇, 厥逆, 咽中乾, 兩脛拘急而譫語 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 兩腳當伸, 後如師言 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 浮則 ( 趙本無 則 字 ) 為風, 大則 ( 趙本無 則 字 ) 為虛, 風則生微熱, 虛則兩脛攣 病証 ( 趙本作 形 ) 象桂枝, 因加附子參其間, 增桂令汗出, 附子溫經, 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乾, 煩燥,( 趙本作 躁 ) 陽明內結, 譫語, 煩亂, 更飲甘草乾薑湯 夜半陽氣還, 兩足當熱, 脛尚微拘急, 重與芍藥甘草湯, 爾乃脛伸, 以承氣湯微溏, 則止其譫語, 故知病可愈 陽旦, 桂枝湯別名也 前証脈浮 ( 醫統本作 微 ) 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 微惡寒, 腳攣急, 與桂枝湯証相似, 是証象陽旦也 與桂枝湯而增劇, 得寸口脈浮大, 浮為風邪, 大為血虛, 即於桂枝東加附子, 溫經以補虛, 增桂令汗出以祛風 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 與甘草乾薑湯, 陽複而足溫, 更與芍藥甘草湯, 陰和而脛伸 表邪已解, 陰陽已複, 而有陽明內結, 譫語煩亂, 尐與調胃承氣湯, 微溏泄以和其胃, 則陰陽之氣皆和, 內外之邪悉去, 故知病可愈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第六 太陽病, 項背強 KT KT, 無汗, 惡風, 葛根湯为之 太陽病, 項背強 KT KT, 汗出惡風者, 中風表虛也 ; 項背強 KT KT, 無汗惡風者, 中風表實 也 表虛宜解肌, 表實宜發汗, 是以葛根湯發之也 葛根湯方..葛根 ( 四兩 ) 麻黃 ( 三兩, 去節 ) 桂 ( 趙本有 枝 字, 二兩, 去皮 ) 芍藥 ( 二兩, 切 趙本無 切 字 ) 甘草 ( 二兩, 炙 ) 生薑 ( 三兩, 切 ) 大棗 ( 十二枚, 擘 ) 本草云..輕可去實, 麻黃葛根之屬是也 此以中風表實, 故加二物於桂枝湯中也 上七味咀,( 趙本無 咀 二字 )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葛根, 減二升, 去 ( 趙本有 白 字 ) 沫, 33

34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趙本無 不須啜粥 一句 ) 餘如 桂枝法, 將息及禁忌 ( 趙本有 諸湯皆仿此 亓字 )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为之 傷寒有合病 有並病, 本太陽病不解, 並於陽明者, 謂之並病 二經俱受邪, 相合病者, 謂之合病 合病者, 邪氣甚也 太陽陽明合病者, 與太陽尐陽合病 陽明尐陽合病, 皆言必自下利者, 以邪氣並於陰, 則陰實而陽虛 ; 邪氣並於陽, 則陽實而陰虛 寒邪氣甚, 客於二陽, 二陽方外實而不为裡, 則裡氣虛, 故必下利, 與葛根湯, 以散經中甚邪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为之 邪氣外甚, 陽不为裡, 裡氣不和, 氣下而不上者, 但下利而不嘔 ; 裡氣上逆而不下者, 但嘔而不下利 與葛根湯, 以散其邪, 加半夏以下逆氣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 ( 四兩 ) 麻黃 ( 三兩, 去節, 湯泡去黃汁, 焙干稱 ) 生薑 ( 三, 趙本作二, 兩, 切 ) 甘草 ( 二兩, 炙 ) 芍藥 ( 二兩 ) 桂枝 ( 二兩, 去皮 ) 大棗 ( 十二枚, 擘 ) 半夏 ( 半斤, 趙本醫統本並作 升, 洗 ) 上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葛根 麻黃, 減二升, 去白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太陽病, 桂枝証, 醫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脈促 ( 趙本注.. 一作縱 ) 者, 表未解也 ;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連黃芩 ( 趙本作.. 黃芩黃連 ) 湯为之 經曰..不宜下, 而便攻之, 內虛熱入, 協熱遂利 桂枝証者, 邪在表也, 而反下之, 虛其腸胃, 為熱所乘, 遂利不止 邪在表則見陽脈, 邪在裡則見陰脈 下利脈微遲, 邪在裡也 促為陽盛, 雖下利而脈促者, 知表未解也 病有汗出而喘者, 為自汗出而喘也, 即邪氣外甚所致 喘而汗出者, 為因喘而汗出也, 即裡熱氣逆所致, 與葛根黃芩黃連湯, 散表邪 除裡熱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 趙本芩 連互易 ) 葛根 ( 半斤 ) 甘草 ( 二兩, 炙 味甘平 ) 黃芩 ( 二, 趙本作 三 兩 味苦寒 ) 黃連 ( 三兩 味苦 寒 ) 內經 曰..甘發散為陽 表未解者, 散以葛根 甘草之甘苦 ; 以堅裡氣弱者, 堅以黃芩 黃連 之苦 上四味, 以水八升, 先煮葛根, 減二升,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再服 太陽病, 頭痛發熱, 身疼, 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 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为之 此太陽傷寒也, 寒則傷榮, 頭痛, 身疼, 腰痛, 以至牽連骨節疼痛者, 太陽經榮血不利也 內經 曰..風寒客於人, 使人毫毛畢直 皮膚閉而為熱者, 寒在表也 風並於衛, 衛實而榮 34

35 虛者, 自汗出而惡風寒也 ; 寒並於榮, 榮實而衛虛者, 無汗而惡風也 以榮強衛弱, 故氣逆而 喘, 與麻黃湯以發其汗 麻黃湯方..麻黃 ( 三兩, 去節 味甘溫 ) 桂枝 ( 二, 醫統本作三兩, 去皮 味辛熱 ) 甘草 ( 一兩, 炙 味甘平 ) 杏仁 ( 七十個, 湯, 趙本無 湯 字, 去皮尖 味辛溫 ) 內經 曰..寒淫於內,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麻黃 甘草, 開肌發汗, 桂枝 杏人 ( 醫統本作 仁 ) 散寒下氣 上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溫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餘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與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者, 不可下, 宜麻黃湯为之 ( 趙本無 为之 二字 ) 陽受氣於胸中, 喘而胸滿者, 陽氣不宣發, 壅而逆也 心下滿 腹滿, 皆為實, 當下之 此以 為胸滿, 非裡實, 故不可下, 雖有陽明, 然與太陽合病, 為屬表, 是與麻黃湯發汗 太陽病, 十日以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 外已解也 設胸滿脅痛者, 與小柴胡湯 ( 趙本有 小柴胡湯方 詳見本書本卷 ) 脈但浮者, 與麻黃湯 十日以去, 向解之時也 脈浮細而嗜臥者, 表邪已罷也 病雖已利解之, 若脈但浮而不細者, 則邪氣但在表也, 與麻黃湯發散之 太陽中風, 脈浮緊, 發熱惡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 大青龍湯为之 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 不可服 ( 趙本有 之 字 ) 服之則厥逆, 筋惕肉, 此為逆也 ( 趙本有 大青龍湯方 亓字, 醫統本作 大青龍湯为之 ) 此中風見寒脈也 浮則為風, 風則傷衛 ; 緊則為寒, 寒則傷榮 榮衛俱病, 故發熱惡寒, 身疼痛也 風並於衛者, 為榮弱衛強 ; 寒並於榮者, 為榮強衛弱 今風寒兩傷, 則榮衛俱實, 故不汗出而煩躁也 與大青龍湯發汗, 以除榮衛風寒 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 為榮衛俱虛, 反服青龍湯, 則必亡陽, 或生厥逆, 筋惕肉, 此治之逆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 ( 六兩, 去節 味甘溫 ) 桂枝 ( 二兩, 去皮 味辛熱 ) 甘草 ( 二兩, 炙 味甘平 ) 杏人 ( 趙本 人作 仁, 四十個, 趙本作 枚, 去皮尖 味苦, 甘溫 ) 生薑 ( 三兩, 切 味辛溫 ) 大棗 ( 十二, 趙本無 二 字, 枚, 擘 味甘溫 ) 石膏如雞子大 ( 碎 味甘, 微寒 ) 辛甘均為發散 然風宜辛散, 寒宜甘發,( 醫統本有 以 字 ) 辛甘相合, 乃能發散榮衛之風寒 麻黃 甘草 石膏 杏人, 以發散榮中之寒, 桂枝 薑 棗, 以解除衛中之風 上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 溫粉撲 ( 趙本醫統本並作 粉 ) 之 一服汗者, 停後服 ( 趙本有 若複服 三字 ) 汗多亡陽, 遂 ( 趙本注.. 一作逆 ) 虛, 惡風煩躁, 不得眠也 傷寒脈浮緩,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輕時, 無尐陰証者, 大青龍湯發之 此傷寒見風脈也 傷寒者身疼, 此以風勝, 故身不疼 ; 中風者身重, 此以兼風, 故乍有輕時 ; 不發 ( 醫統本作 久 ) 厥吐利, 無尐陰裡証者, 為風寒外甚也 與大青龍湯, 以發散表中風寒 35

36 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乾嘔發熱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尐腹滿, 或喘者, 小青龍湯为之 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飲, 則水寒相搏, 肺寒氣逆, 故乾嘔發熱而咳 針經 曰..形寒飲冷則傷肺 以其兩寒相感, 中外皆傷, 故氣逆而上行, 此之謂也 與小青龍湯發汗 散水 水氣內漬, 則所傳不一, 故有或為之証, 隨証增損, 以解化之 小青龍湯方..麻黃 ( 三兩..去節 味甘溫 ) 芍藥 ( 三兩 味酸微寒 ) 亓味子 ( 半升 味酸溫 ) 乾薑 ( 三兩 味辛熱 ) 甘草 ( 三兩, 炙 味甘平 ) 桂枝 ( 三兩, 去皮 味辛熱 ) 半夏 ( 半升, 湯 趙本無 湯 字, 洗 味辛, 微溫 ) 細辛 ( 三兩 味辛溫 ) 寒邪在表, 非甘辛不能散之, 麻黃 桂枝 甘草之辛甘, 以發散表邪 水停心下而不行, 則腎氣燥, 內經 曰..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乾薑 細辛 半夏之辛, 以行水氣而潤腎 咳逆而喘, 則肺氣逆, 內經 曰..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芍藥 亓味子之酸, 以收逆氣而安肺 上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加減法..若微利者,( 趙本無 者 字 ) 去麻黃加蕘花, 如 ( 趙本有 一 字 ) 雞子大,( 趙本醫統本並無 大 字 ) 熬令赤色 下利者,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脹滿, 麻黃發其陽, 水漬入胃, 必作利 蕘花下十二水, 水去利則止 ( 趙本從 下利 以下皆無 本草云..若渴者,( 趙本無 者 字 ) 去半夏, 加栝蔞根三兩 辛燥而苦潤, 半夏辛而燥津液, 非渴者所宜, 故去之 ; 栝蔞味苦而生津液, 故加之 ( 趙本從 辛燥 以下皆無 ) 若噎者, 去麻黃, 加附子一枚, 炮 經曰..水得寒氣, 冷必相搏, 其人即 KT 加附子溫散水 寒 病患有寒, 複發汗, 胃中冷, 必吐蛔, 去麻黃惡發汗 ( 趙本從 經曰 以下皆無 ) 若小便不利, 尐腹滿,( 趙本有 者 字 ) 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水蓄下焦不行, 為小便不利, 尐腹滿, 麻黃發津液於外, 非所宜也 ; 茯苓泄蓄水於下, 加所當也 ( 趙本從 水蓄 以下皆無 ) 若喘者,( 趙本無 者 字 ) 去麻黃, 加杏人 ( 趙本作 仁 ) 半升, 去皮尖 金匱要略 曰..其人形腫, 故不內麻黃, 內杏子 以麻黃發其陽故也 喘呼形腫, 水氣標本之疾 ( 趙本從 金匱 以下皆無 ) 傷寒, 心下有水氣, 咳而微喘, 發熱不渴 服湯已渴者, 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龍湯为之 咳而微喘者, 水寒射肺也 ; 發熱不渴者, 表証未罷也 與小青龍湯發表散水 服湯已渴者, 裡氣溫, 水氣散, 為欲解也 太陽 ( 趙本有 桂枝湯方 詳見本書卷二 ) 病, 外証未解, 脈浮弱者, 當以汗解, 宜桂枝湯 脈浮弱者, 榮弱衛強也 太陽病, 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濃朴杏人湯为之 ( 趙本有 桂枝加濃朴杏子湯方 詳見本書卷十 ) 下後大喘, 則為裡氣太虛, 邪氣傳裡, 正氣將脫也 ; 下後微喘, 則為裡氣上逆, 邪不能傳裡, 猶在表也 與桂枝湯以解外, 加濃朴 杏人以下逆氣 太陽病, 外証未解者,( 趙本無 者 字 ) 不可下也, 下之為逆 欲解外者, 宜桂枝湯为之 ( 趙本無 为之 二字 ) 36

37 經曰..本發汗而複下之為逆也 若先發汗, 治不為逆 太陽病, 先發汗不解, 而複下之, 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 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 今脈浮, 故 知 ( 趙本無 知 字 ) 在外, 當須解外則愈, 宜桂枝湯为之 ( 趙本無 为之 二字 ) 經曰..柴胡湯証具, 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湯証仍在者, 複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 則其類矣 太陽病, 脈浮緊, 無汗, 發熱, 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証仍在, 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 微除, 其人發煩目瞑 劇者必衄, 衄乃解, 所以然者, 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为之 脈浮緊, 無汗, 發熱身疼痛, 太陽傷寒也, 雖至八九日而表証仍在, 亦當發其汗, 既服溫暖發散湯藥, 雖未作大汗亦微除也 煩者身熱也, 邪氣不為汗解, 鬱而變熱, 蒸於經絡, 發於肌表, 故生熱煩 肝受血而能視, 始者 ( 醫統本作 寒 ) 氣傷榮, 寒既變熱, 則血為熱搏, 肝氣不治, 故目瞑也 劇者, 熱甚於經, 迫血妄行而為衄, 得衄則熱隨血散而解 陽氣重者, 熱氣重也 與麻黃湯以解前太陽傷寒之邪也 太陽病, 脈浮緊, 發熱身無汗, 自衄者愈 風寒在經, 不得汗解, 鬱而變熱, 衄則熱隨血散, 故云自衄者愈 二陽並病, 太陽初得病時, 發其汗, 汗先出不徹, 因轉屬陽明, 續自微汗出, 不惡寒 若太陽病証不罷者, 不可下, 下之為逆, 如此可小發汗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 陽氣怫鬱在表, 當解之 熏之 ; 若發汗不徹, 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 當汗不汗, 其人躁煩, 不知痛處, 乍在腹中, 乍在四肢, 按之不可得, 其人短氣, 但坐, 以汗出不徹故也, 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澀故知也 太陽病未解, 傳並入陽明, 而太陽証未罷者, 名曰並病 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者, 為太陽証罷, 陽明証具也, 法當下之 ; 若太陽証未罷者, 為表未解, 則不可下, 當小發其汗, 先解表也 陽明之經循面, 色緣緣正赤者, 陽氣怫鬱在表也, 當解之 熏之, 以取其汗 若發汗不徹者, 不足言陽氣怫鬱, 止是當汗不汗, 陽氣不得越散, 邪無從出, 擁甚於經, 故燥 ( 醫統本作 躁 ) 煩也 邪循經行, 則痛無常處, 或在腹中, 或在四肢, 按之不可得而短氣, 但責以汗出不徹, 更發汗則愈 內經 曰..諸過者切之, 澀者, 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 是以脈澀知陽氣擁鬱而汗出不徹 脈浮數者, 法當汗出而愈 若下之, 身重心悸者, 不可發汗, 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 尺中脈微, 此裡虛, 須表裡實, 津液自和, 便自汗出愈 經曰..諸脈浮數, 當發熱而洒淅惡寒, 言邪氣在表也, 是當汗出愈 若下之, 身重心悸者, 損其津液, 虛其胃氣 若身重心悸而尺脈實者, 則下後裡虛, 邪氣乘虛傳裡也 今尺脈微, 身重心悸者, 知下後裡虛, 津液不足, 邪氣不傳裡, 但在表也 然以津液不足, 則不可發汗, 須裡氣實 津液足, 便自汗出而愈 脈浮緊者, 法當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遲者, 不可發汗 何以知之 ( 趙本無 之 字 ) 然? 以榮氣不足, 血尐故也 針經 曰..奪血者無汗 尺脈遲者, 為榮血不足, 故不可發汗 脈浮者, 病在表, 可發汗, 宜麻黃湯 浮為輕手得之, 以候皮膚之氣 內經 曰..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脈浮而數者, 可發汗, 宜麻黃湯 浮則傷衛, 數則傷榮, 榮衛受邪, 為病在表, 故當汗散 病常自汗出者, 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 外不諧, 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 ( 趙本作 諧和 ) 故爾 37

38 以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複發其汗, 榮衛和則愈, 宜桂枝湯 風則傷衛, 寒則傷榮 衛受風邪而榮不病者, 為榮氣和也 衛既客邪, 則不能與榮氣和諧, 亦不能衛護皮腠, 是以常自汗出 與桂枝湯解散風邪 調和榮衛則愈 病患臟無他病, 時發熱, 自汗出, 而不愈者, 此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 宜桂枝湯为之 ( 趙本無 为之 二字 ) 臟無他病, 裡和也 衛氣不和表病也 外台 云 : 裡和表病, 汗之則愈 所謂先其時者, 先其發熱汗出之時, 發汗則愈 傷寒脈浮緊, 不發汗, 因致衄者, 麻黃湯为之 傷寒脈浮緊, 邪在表也, 當與麻黃湯發汗 ; 若不發汗, 則邪無從出, 擁甚於經, 迫血妄行, 因致衄也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有熱者, 與承氣湯 其小便清者,( 趙本注 一云大便青 ) 知不在裡, 仍在表也, 當須發汗 ; 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 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有熱者, 故宜當下 若小便清者, 知裡無熱, 則不可下 經曰..小便數者, 大便必硬, 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況此不大便六七日, 小便清者, 不可責邪在裡, 是仍在表也, 與桂枝湯以解外 若頭疼不已, 為表不罷, 鬱甚於經, 迫血妄行, 上為衄也 傷寒發汗,( 趙本有 已 字 ) 解半日許, 複煩, 脈浮數者, 可更發汗, 宜桂枝湯为之 ( 趙本無 为之 二字 ) 煩者, 熱也 發汗身涼為已解, 至半日許, 身複熱, 脈浮數者, 邪不盡也, 可更發汗, 與桂枝湯 凡病若發汗 若吐 若下 若亡 ( 趙本有 血亡 二字 ) 津液, 陰陽自和者, 必自愈 重亡津液, 則不能作汗, 必待陰陽自和, 乃自愈矣 大下之後, 複發汗,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得小便利, 必自愈 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 不可以藥利之, 俟津液足, 小便利必自愈也 下之後, 複發汗, 必振寒脈微細 所以然者, 以內外俱虛故也 發汗則表虛而亡陽 ; 下之則裡虛而亡血, 振寒者, 陽氣微也 ; 脈微細者, 陰血弱也 下之後, 複發汗, 晝日煩躁, 不得眠, 夜而安靜, 不嘔不渴, 無表証, 脈沉微, 身無大熱者, 乾薑附子湯为之 下之虛其裡, 汗之虛其表, 既下 ( 醫統本作 裡申 ) 又汗, 則表裡俱虛 陽为於晝, 陽欲複, 虛不勝邪, 正邪交爭, 故晝日煩燥 ( 醫統本作 躁 ) 不得眠 ; 夜陰為为, 陽虛不能與之爭, 是夜則安靜 不嘔不渴者, 裡無熱也 ; 身無大熱者, 表無熱也 又無表証而脈沉微, 知陽氣大虛, 陰寒氣勝, 與乾薑附子湯, 退陰複陽 乾薑附子湯方..乾薑 ( 一兩 味辛熱 ) 附子 ( 一枚生用, 去皮, 破, 趙本作切, 八片 味辛熱 ) 內經 曰..寒淫所勝, 平以辛熱 虛寒大甚, 是以辛熱劑勝之也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頓服 發汗後, 身疼痛, 脈沉遲者,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为之 ( 趙本有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 詳見本書卷十 ) 汗後, 身疼痛, 邪氣未盡也 脈沉遲, 榮血不足也 經曰..其脈沉者, 榮氣微也 又曰..遲者, 榮氣不足, 血尐故也 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邪, 加芍藥 生薑 人參, 以益不足之血 38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短期課程 中醫概論 李宗恩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 倪海廈人級叢書 金匱要略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 ( 去皮 ), 甘草二兩 ( 炙 ), 大棗十二枚 ( 劈 ),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 切 ), 膠飴一升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內膠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一一一 : 傷寒, 陽脈濇,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 小建中湯 不差者,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EDBAA4BB4F6B449A774AD50B56FAAA2AAABBDE820B750AB5FA4A3A569B6C3AA41202E646F63>

<4D F736F F D20AEDBAA4BB4F6B449A774AD50B56FAAA2AAABBDE820B750AB5FA4A3A569B6C3AA41202E646F63> < 桂枝湯 > 富含致發炎物質感冒不 可亂服 主講者 : 廖桂聲 中西醫師廖桂聲中醫診所 www.lkscmc.com.tw < 桂枝湯 > 有其特定的煎服法, 特別在治療典型的中風表虛證時, 應遵循原著 方後注 " 要求 如服藥後 須臾 "( 約 40 餘分鐘 ) 需啜熱稀粥以助藥力, 並要 溫覆 "( 加蓋衣被 ) 以助發汗 其他還有服藥次數和時間 藥後忌口等也都有一定的要求 < 桂枝湯 > 是張仲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麻黃湯 腰痛骨節疼痛.doc

Microsoft Word - 麻黃湯 腰痛骨節疼痛.doc 麻黃湯腰痛骨節疼痛 主講者 : 廖桂聲中西醫師廖桂聲中醫診所 www.lkscmc.com.tw ( 傷寒論 -36) 太陽病. 頭痛. 發熱. 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 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 傷寒論 -37) 太陽與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者. 不可下. 宜麻黃湯. ( 傷寒論 -38) 太陽病. 十日已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 外已解也. 設胸滿脅痛者. 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者. 與麻黃湯.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感冒治症簡易圖表 ( 一 ) 發燒 腸胃型感冒上吐下瀉 有汗 無汗 女子經期感冒或忽冷忽熱 + 噁心想吐 咳嗽無咳嗽咳嗽無咳嗽 口渴黃痰黃鼻涕 怕冷口不渴白痰白鼻涕 怕冷口渴 怕冷口不渴 怕冷口渴黃痰黃鼻涕 怕冷口不渴白痰白鼻涕 怕冷口渴 怕冷口不渴 五苓散 麻杏甘石湯 桂枝湯 + 厚朴 + 杏仁 桂枝湯 + 葛根 桂枝湯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葛根湯 麻黃湯 小柴胡湯 感冒治症簡易圖表 ( 二 )

More information

頁次 :8-2 9 依 傷寒論 所述, 大承氣湯證之使用, 下列何者不適宜? 陽明病,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陽明病, 發熱, 汗多者, 急下之 陽明病, 譫語, 發潮熱, 脈滑而疾者 陽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10 依 傷寒論, 為何陽明病有得之一日, 不發熱而惡寒者, 下列

頁次 :8-2 9 依 傷寒論 所述, 大承氣湯證之使用, 下列何者不適宜? 陽明病,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陽明病, 發熱, 汗多者, 急下之 陽明病, 譫語, 發潮熱, 脈滑而疾者 陽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10 依 傷寒論, 為何陽明病有得之一日, 不發熱而惡寒者, 下列 105 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中醫師考試分階段考試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 105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法醫師 語言治療師 聽力師 牙體技術師考試試題 代號 :1102 頁次 :8-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30 分座號 : 注意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S2.1

S2.1 黃 帝 內 經 中 的 痛 症 鍼 法 香 港 大 學 中 醫 藥 學 院 李 磊 鍼 灸 是 黃 帝 內 經 時 代 臨 床 的 主 要 治 療 方 法 黃 帝 內 經 確 立 了 鍼 灸 的 基 本 理 論, 對 鍼 灸 原 則 和 施 治 方 法 都 有 著 詳 盡 的 論 述 1 本 工 作 旨 在 疏 理 黃 帝 內 經 中 鍼 灸 治 療 痛 症 的 有 關 內 容, 分 析 研 究 並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6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10 21 32 47 49 50 52 54 56 126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感 冒 治 症 簡 易 圖 表 ( 二 ) 咳 嗽 咳 嗽 ( 可 兼 有 發 燒 ) 喉 嚨 痛 喉 嚨 痛 ( 可 兼 有 發 燒 ) 有 汗 無 汗 有 汗 無 汗 黃 痰 白 痰 黃 痰 白 痰 咳 嗽 黃 痰 黃 鼻 涕 不 咳 嗽 咳 嗽 黃 痰 黃 鼻 涕 不 咳 嗽 麻 杏 甘 石

感 冒 治 症 簡 易 圖 表 ( 二 ) 咳 嗽 咳 嗽 ( 可 兼 有 發 燒 ) 喉 嚨 痛 喉 嚨 痛 ( 可 兼 有 發 燒 ) 有 汗 無 汗 有 汗 無 汗 黃 痰 白 痰 黃 痰 白 痰 咳 嗽 黃 痰 黃 鼻 涕 不 咳 嗽 咳 嗽 黃 痰 黃 鼻 涕 不 咳 嗽 麻 杏 甘 石 感 冒 治 症 簡 易 圖 表 ( 一 ) 發 發 燒 燒 腸 胃 型 感 冒 上 吐 下 瀉 有 汗 無 汗 女 子 經 期 感 冒 or 忽 冷 忽 熱 + 噁 心 咳 嗽 無 咳 嗽 咳 嗽 無 咳 嗽 黃 痰 黃 鼻 涕 白 痰 白 鼻 涕 黃 痰 黃 鼻 涕 白 痰 白 鼻 涕 五 苓 散 麻 杏 甘 石 湯 桂 枝 湯 + 厚 朴 + 杏 仁 桂 枝 湯 + 葛 根 桂 枝 湯 大 青

More information

泡 泡 治 病 前 言 : 數 風 流 人 物, 無 不 從 古 至 今, 有 很 多 名 人 就 懂 得 通 過 來 護 身 體, 比 如 寫 出 大 江 東 去, 浪 淘 盡, 千 古 風 流 人 物 豪 邁 詩 句 的 蘇 東 坡, 他 平 時 就 很 喜 歡 泡, 所 以 還 寫 出 了 主

泡 泡 治 病 前 言 : 數 風 流 人 物, 無 不 從 古 至 今, 有 很 多 名 人 就 懂 得 通 過 來 護 身 體, 比 如 寫 出 大 江 東 去, 浪 淘 盡, 千 古 風 流 人 物 豪 邁 詩 句 的 蘇 東 坡, 他 平 時 就 很 喜 歡 泡, 所 以 還 寫 出 了 主 泡 泡 治 病 前 言 : 數 風 流 人 物, 無 不 從 古 至 今, 有 很 多 名 人 就 懂 得 通 過 來 護 身 體, 比 如 寫 出 大 江 東 去, 浪 淘 盡, 千 古 風 流 人 物 豪 邁 詩 句 的 蘇 東 坡, 他 平 時 就 很 喜 歡 泡, 所 以 還 寫 出 了 主 人 勸 我 洗 足 眠, 倒 床 不 復 聞 鐘 鼓 的 生 打 油 詩 清 代 時, 在 位 60

More information

方劑學的目的 一 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關係二 研究方劑配伍規律三 研究方劑的臨床運用特點 治法 治法, 是在辨清證候, 審明病因病機之後, 有針對性地指導着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 常言 方以藥成, 方從法出, 法隨證立 若然治法與辨證不符, 組方與治法脫節, 必然治療無效, 甚至反使病情惡化 因此

方劑學的目的 一 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關係二 研究方劑配伍規律三 研究方劑的臨床運用特點 治法 治法, 是在辨清證候, 審明病因病機之後, 有針對性地指導着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 常言 方以藥成, 方從法出, 法隨證立 若然治法與辨證不符, 組方與治法脫節, 必然治療無效, 甚至反使病情惡化 因此 方劑學 掌握 (***): 1 方劑學的目的 2 治法 熟識 (**): 一 組方原則 了解 (*): 一 麻黃湯二 銀翹散三 當歸補血湯四 白虎湯 1 方劑學的目的 一 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關係二 研究方劑配伍規律三 研究方劑的臨床運用特點 治法 治法, 是在辨清證候, 審明病因病機之後, 有針對性地指導着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 常言 方以藥成, 方從法出, 法隨證立 若然治法與辨證不符, 組方與治法脫節,

More information

辨證論治的含義及 臨床應用研究

辨證論治的含義及 臨床應用研究 傷 寒 論 小 柴 胡 湯 理 論 原 意 與 臨 床 應 用 李 宇 銘 博 士 中 醫 學 院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1 敬 告 讀 者 本 講 座 所 介 紹 之 病 案 方 藥 劑 量, 與 現 代 中 醫 處 方 用 藥 習 慣 截 然 不 同, 其 中 不 少 病 案 的 藥 物 劑 量 頗 大, 必 須 熟 悉 張 仲 景 經 方 理 論 才 能 準 確

More information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诸 病 源 候 论 巢 元 方 六 二 易 学 中 医 网 提 供 千 本 中 医 易 学 电 子 书 的 在 线 阅 读 和 下 载 服 务, 本 网 为 弘 扬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振 兴 中 医 提 供 一 个 平 台, 尽 自 己 一 点 微 薄 之 力. 我 们 还 有 一 个 姊 妹 网 站, 蓄 德 网, 提 供 道 家 和 其 他 宗 教 的 书 籍, 包 含 整 部 道 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x

Microsoft Word docx 105 年第一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中醫師考試分階段考試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試題 代號 :1101 頁次 :8-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科目 : 中醫基礎醫學 ( 包括中醫醫學史 中醫基礎理論 內經 難經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30 分座號 : 注意 : 本試題為單一選擇題, 請選出一個正確或最適當的答案, 複選作答者, 該題不予計分 本科目共 8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Microsoft Word 103 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醫師中醫師考試分階段考試 中醫師 營養師 心理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 103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法醫師 語言治療師 聽力師 牙體技術師考試試題 代號 :4105 頁次 :6-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 中醫師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30

More information

2

2 與 貓 咪 一 起 享 受 幸 福 的 療 癒 時 光 石 野 孝 相 澤 瑪 娜 蔡 昌 憲 譯 著 治 癒 你, 治 癒 牠 貓 咪 經 穴 按 摩 好 舒 服 呢 梳 一 梳 轉 一 轉 拉 一 拉 ~ 按 一 按 捏 一 捏 壓 一 壓 2 3 5 6 7 88 9 10 11 12 16 17 目次 55 基本的淋巴按摩 56 何謂淋巴 58 四大淋巴結按摩 62 臉部按摩 66 前肢的穴位按摩

More information

http://www.ocf.berkeley.edu/~darvard/CMBook3.htm

http://www.ocf.berkeley.edu/~darvard/CMBook3.htm Page 1 of 117 傷 寒 論 原 文 上 編 辨 太 陽 病 脈 證 并 治 桂 枝 湯 方 桂 枝 加 葛 根 湯 方 桂 枝 加 厚 朴 杏 子 湯 方 桂 枝 加 附 子 湯 方 桂 枝 去 芍 藥 湯 方 桂 枝 去 芍 藥 加 附 子 湯 方 桂 枝 加 芍 藥 生 薑 各 一 兩 人 參 三 兩 新 加 湯 方 麻 黃 湯 方 葛 根 湯 方 葛 根 加 半 夏 湯 方 大 青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 一 章 阴 阳 五 行 阴 阳 学 说 中 医 学 五 行 学 说 第 一 节 阴 阳 学 说 一 阴 阳 的 基 本 概 念 原 始 意 义 : 日 光 的 向 背, 向 日 为 阳, 背 日 为 阴 引 申 意 : 气 候 的 寒 暖 古 代 思 想 家 的 应 用 : 自 然 界 各 种 事 物 和 现 象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对 立 的 两 个 方 面 阴 阳 的 对 立 属 性 空

More information

一. 中 藥 的 概 念 在 中 醫 藥 理 論 指 導 下, 按 照 四 氣 五 味 等 藥 性 特 點 發 揮 其 治 療 作 用 的 藥 物 是 中 醫 辨 證 論 治 過 程 中 的 一 個 重 要 環 節, 是 組 成 方 劑 以 體 現 治 法 的 基 本 要 素 以 植 物 藥 為 主

一. 中 藥 的 概 念 在 中 醫 藥 理 論 指 導 下, 按 照 四 氣 五 味 等 藥 性 特 點 發 揮 其 治 療 作 用 的 藥 物 是 中 醫 辨 證 論 治 過 程 中 的 一 個 重 要 環 節, 是 組 成 方 劑 以 體 現 治 法 的 基 本 要 素 以 植 物 藥 為 主 中 藥 學 掌 握 (***): 一 中 藥 的 定 義 二 中 藥 的 炮 製 三 中 藥 的 性 能 四 中 藥 的 分 類 熟 識 (**): 五 中 藥 的 配 伍 六 中 藥 的 起 源 及 發 展 了 解 (*): 七 常 用 中 藥 參 考 : 十 八 反 歌 及 十 九 畏 歌 思 考 題 1 一. 中 藥 的 概 念 在 中 醫 藥 理 論 指 導 下, 按 照 四 氣 五 味 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a?ae??c—… a??a?’ e??c?? a’3a—?, a°£a–? .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1.a?ae??c—… a??a?’  e??c??  a’3a—?, a°£a–? .ppt 傷寒論太陽病 1. 廖桂聲中西醫師 2. 台北市仁愛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102.03.31 pm:1-5 廖桂聲中醫診所 廖桂聲醫師製 太陽篇 01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性質陽病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表證 ( 經證 - 膀胱經 )) 三陽之表, 受邪而可寒可熱 ( 寒 / 中風, 傷寒熱 / 溫病, 風溫 ) 表虛 表實 偏熱 表郁輕症 表虛變症 中風 傷寒 溫病

More information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經 絡 與 穴 位 掌 握 (***): 一 經 絡 的 概 念 二 經 絡 系 統 的 組 成 部 份 及 其 功 用 三 任 督 二 脈 十 二 經 脈 的 常 用 穴 位 及 其 功 用 熟 悉 (**): 一 十 二 經 脈 的 命 名 規 律 二 奇 經 八 脈 的 概 念 了 解 (*): 一 十 二 經 脈 和 任 督 二 脈 的 循 行 部 位 二 十 二 經 脈 的 走 向 1 經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單 元 六 B 認 識 藥 性 引 言 中 醫 認 為 疾 病 的 發 生, 是 致 病 因 素 影 響 下, 陰 陽 失 衡, 升 降 失 調, 臟 腑 功 能 紊 亂 的 結 果 藥 物 治 病 的 作 用, 在 幫 助 身 體 抵 抗 病 邪, 達 至 陰 陽 平 衡, 回 復 臟 腑 功 能 運 用 中 藥 藥 理, 使 用 藥 物 的 偏 性, 以 偏 救 偏, 一 定 要 熟 悉 藥 物

More information

「瞑眩反應」的實證與臨床研究

「瞑眩反應」的實證與臨床研究 藥 性 歸 經 理 論 運 用 於 食 療 之 科 學 驗 證 作 者 : 國 際 學 士 院 健 康 醫 學 研 究 所 康 佳 燕 陳 炳 成 宋 世 源 壹 摘 要 : 運 用 中 醫 觀 念 養 生, 已 逐 漸 成 為 時 代 潮 流, 民 眾 對 於 中 醫 所 說 的 食 物 的 功 用 與 藥 效, 普 遍 都 能 從 營 養 學 觀 念 去 理 解 ; 但 是 看 到 食 物 藥

More information

中醫學概論 病機

中醫學概論                                           病機 病 機 中 醫 病 機 學 概 論 長 庚 紀 念 醫 院 中 醫 針 傷 科 陳 玉 昇 醫 師 概 念 : 病 機 是 指 疾 病 發 生 發 展 和 變 化 的 機 理 ( 或 基 本 規 律 ) 病 機 十 九 條 內 經 至 真 要 大 論 病 機 學 說 以 五 臟 ( 五 行 ) 為 中 心 基 本 內 容 : 邪 正 鬥 爭 ( 消 長 ) 陰 陽 ( 陽 氣 ) 失 調 氣 血 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44\244\302\345\250\276\300\371\276i\245\31531-3-2012.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244\244\302\345\250\276\300\371\276i\245\31531-3-2012.ppt) 專 題 講 座 承 蒙 東 區 尤 德 夫 人 那 打 素 醫 院 臨 床 腫 瘤 科 林 道 儀 註 冊 中 醫 借 出 講 座 資 料 香 港 防 癌 會 謹 此 致 謝 版 權 所 有 不 得 翻 印 中 醫 防 癌 養 生 篇 林 道 儀 註 册 中 醫 師 31/3/2012 什 麼 是 中 醫 養 生 之 道? 養 生 之 道 養 : 即 保 養 調 養 培 養 補 養 護 養 之 意,

More information

Slide 1

Slide 1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醫 學 院 那 打 素 護 理 學 院 流 金 頌 培 訓 計 劃 CTP001: 健 康 老 齡 化 及 代 際 關 係 之 凝 聚 非 正 規 及 家 庭 照 顧 者 訓 練 工 作 坊 ( 二 ) 四 季 養 生 篇 CTP001: 健 康 老 齡 化 及 代 際 關 係 之 凝 聚 非 正 規 及 家 庭 照 顧 者 訓 練 工 作 坊 ( 二 ) 四 季 養 生 篇

More information

99 年 度 第 一 次 全 民 健 康 保 險 中 藥 用 藥 品 項 表 總 檔 A031811 " 科 達 " 二 朮 湯 濃 縮 細 科 達 製 藥 股 份 有 限 公 利 濕 之 二 朮 湯 及 變 更 A031812 " 科 達 " 杏 蘇 飲 濃 縮 細 ( 幼 科 ) 科 達 製 藥

99 年 度 第 一 次 全 民 健 康 保 險 中 藥 用 藥 品 項 表 總 檔 A031811  科 達  二 朮 湯 濃 縮 細 科 達 製 藥 股 份 有 限 公 利 濕 之 二 朮 湯 及 變 更 A031812  科 達  杏 蘇 飲 濃 縮 細 ( 幼 科 ) 科 達 製 藥 99 年 度 第 一 次 全 民 健 康 保 險 中 藥 用 藥 品 項 表 總 檔 藥 品 代 碼 中 文 名 稱 型 製 造 廠 名 稱 單 藥 效 分 類 基 準 方 名 收 載 日 不 再 收 載 日 備 註 A028190 " 科 達 " 十 神 湯 濃 縮 科 達 製 藥 股 份 有 限 公 發 表 之 十 神 湯 A028192 " 科 達 " 防 風 通 聖 濃 縮 科 達 製 藥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 ) (: 00059) 2015 目錄 2 3 4 5 8 21 41 53 61 63 64 66 67 68 150 151 1 公司資料 公司 股 00059 0.1% 05821 0.1% 05580 0.1% 05855 0.1% 05567 0.1% 05602 業 8 32 33 86 20 2208 2888 86 20 2208 2777 業 151 14 1401 (852)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5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7 11 20 30 42 44 45 47 48 49 51 114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More information

鼻過敏

鼻過敏 臺 中 市 中 醫 師 公 會 中 醫 健 康 講 座 鼻 過 敏 的 中 醫 保 健 與 治 療 張 恆 偉 醫 師 中 國 醫 藥 大 學 附 設 醫 院 針 灸 科 時 間 :2012,01,07 地 點 : 台 中 市 文 化 中 心 B1 演 講 廰 病 例 林 先 生,33 歲, 每 天 早 上 起 來 都 會 打 噴 嚏 流 鼻 水, 直 到 中 午 天 氣 比 較 溫 暖, 症 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02.docx

Microsoft Word - 1102.docx 104 年 第 二 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中 醫 師 考 試 分 階 段 考 試 營 養 師 心 理 師 護 理 師 社 會 工 作 師 考 試 104 年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法 醫 師 語 言 治 療 師 聽 力 師 牙 體 技 術 師 考 試 試 題 代 號 :1102 頁 次 :8-1 等 別 : 高 等 考 試 類 科 :

More information

01 目錄 02 報 報 21 報 28 報 報 41 年 年報

01 目錄 02 報 報 21 報 28 報 報 41 年 年報 China Financial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 Limited 2012 01 目錄 02 報 03 04 05 18 報 21 報 28 報 35 36 37 38 39 40 報 41 年 104 2012 年報 公司資料 02 中國金融國際投資 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 Conyers Dill & Pearman Clarendon House 2 Church

More information

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08 講 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09 講 太陽病病程的時間節律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10 講 太陽中風証治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11 講 桂枝

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08 講 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09 講 太陽病病程的時間節律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10 講 太陽中風証治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11 講 桂枝 郝萬山講 傷寒論 内容 郝萬山講 傷寒論... 1 郝萬山教授... 9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01 講... 9 傷寒雜病論 的作者... 9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02 講... 15 傷寒論 成書背景和流傳... 15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03 講... 22 傷寒論 的內容和貢獻... 22 郝萬山講 傷寒論 第 04 講... 29 第 04 講 關於六經辨證的若干問題... 29 郝萬山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針灸治療頭痛301例分析

針灸治療頭痛301例分析 記 一 例 慢 性 神 經 性 膀 胱 炎 之 治 療 經 過 張 順 晶 台 北 市 立 慢 性 病 防 治 院 中 醫 科 主 治 醫 師 壹 前 言 內 經 裡 有 一 句 話 說 : 凡 善 診 者, 察 色 按 脈, 先 別 陰 陽 從 中 醫 的 觀 點 來 說, 任 何 疾 病, 在 理 論 上, 都 可 以 分 為 陰 陽 兩 種 類 型 可 是, 分 辨 屬 於 陰 證 或 陽 證

More information

Page 1 of 111 金 匱 要 略 ( 原 文 ) 臟 腑 經 絡 先 後 病 脈 證 第 一 痙 濕 暍 病 脈 證 治 第 二 栝 蔞 桂 枝 湯 葛 根 湯 大 承 氣 湯 麻 黃 加 朮 湯 麻 黃 杏 仁 薏 苡 甘 草 湯 防 己 黃 耆 湯 桂 枝 附 子 湯 白 朮 附 子 湯 甘 草 附 子 湯 白 虎 加 人 參 湯 一 物 瓜 蒂 湯 百 合 狐 惑 陰 陽 毒 病 脈

More information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基 于 多 层 次 复 杂 概 念 网 络 生 成 方 法 的 Sunshine * 图 发 现 伤 寒 论 小 便 相 关 方 证 知 识 1 1 1 1 1 2 (1.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广 州 510405;2. 燕 山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秦 皇 岛 066004) 摘 要 Sunshine 39 Sunshine - Sunshine 44

More information

(三) 中醫內科

(三) 中醫內科 ( 三 ) 中 醫 內 科 感 冒 1. 診 斷 : 感 冒 ( 風 寒 證 ) 主 證 : 惡 寒 重, 發 熱 輕, 頭 身 疼 痛, 鼻 塞, 流 涕, 苔 薄 白, 脈 浮 緊 2. 診 斷 : 感 冒 ( 風 熱 證 ) 主 證 : 發 熱 重, 惡 寒 或 惡 風, 頭 脹 痛, 咽 痛, 口 渴, 鼻 塞, 濁 涕, 苔 薄 白 微 黃, 舌 邊 尖 紅, 脈 浮 數 3. 診 斷 :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乳 癌 中 醫 多 角 度 林 道 儀 博 士 註 册 中 醫 師 14-6-2014 中 醫 角 度 看 乳 癌 中 醫 早 於 古 代, 已 有 乳 癌 的 記 載 宋 代 陳 自 明 婦 人 大 全 良 方 : 內 結 小 核, 或 如 棋 子, 不 赤 不 痛, 積 之 歲 月 漸 大, 崩 破 如 熟 石 榴, 或 內 漬 深 洞, 血 水 滴 瀝, 此 屬 肝 脾 鬱 怒, 氣 血 虧

More information

(631)中醫保健與美容 - 課業一

(631)中醫保健與美容 - 課業一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東 華 三 院 社 區 書 院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ung Wah Groupp of Hospitals Community College 中 醫 藥 及 醫 療 保 健 學 院 中 醫 保 健 與 美 容 應 用 學 習 課 程 011-01 中 醫 理 論 筆 試 ( 三 ) 答 案 學 期 考 試 日 期 考 試

More information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中 醫 基 礎 理 論 掌 握 (***): 一 中 醫 學 理 論 體 系 的 主 要 特 點 整 體 觀 念 及 辨 證 論 治 二 中 醫 哲 學 的 基 礎 精 氣 學 說 陰 陽 學 說 及 五 行 學 說 三 五 臟 六 腑 和 奇 恒 之 腑 的 特 點 和 分 別 四 五 臟 的 功 能 及 其 生 理 作 用 五 氣 的 功 能 及 其 主 要 表 現 六 六 淫 的 性 質 及

More information

陽明 經之標 中三氣 燥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故也 太陰 脾與胃為表裏 標 主外 陽明 陽明經證解 以下承接上太陽經 太陽之寒邪未盡, 勢必傳于陽明, 則治陽明, 必兼治太陽, 若全不見太陽之經症 腑症病情, 獨見陽明之經症 腑症, 則專治陽明, 方為合法 當知寒邪走入燥地, 即從燥而化為燥邪,

陽明 經之標 中三氣 燥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故也 太陰 脾與胃為表裏 標 主外 陽明 陽明經證解 以下承接上太陽經 太陽之寒邪未盡, 勢必傳于陽明, 則治陽明, 必兼治太陽, 若全不見太陽之經症 腑症病情, 獨見陽明之經症 腑症, 則專治陽明, 方為合法 當知寒邪走入燥地, 即從燥而化為燥邪, 太陽 寒 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故也 經之標 中三氣 少陰 腎與膀胱為表裏 標 主外 太陽 太陽經證解 傷風症 傷寒症 兩感症 脈浮 頭項強痛 惡寒, 發熱是也 情形 兼自汗而惡風者, 則為傷風症, 是太陽之衛分為風邪所傷也, 主以桂枝湯, 協和營衛, 驅風邪外出, 淺一層立法也, 服此方而若解則病癒 此刻節令之氣寒, 客風亦寒, 故曰風寒 寒氣即是風氣, 風氣即是寒氣 仲景以風寒冠首, 一示厥陰迴圈之意,

More information

血痹虚劳

血痹虚劳 血 痹 虚 劳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六 (Arthralgia Due to Blood and Consumptive Diseases) 卧 出 而 风 吹 之, 血 凝 于 肤 者 为 痹 内 经 血 痹 者, 由 体 虚 邪 入 于 阴 经 故 也 诸 病 源 候 论 痹 者, 闭 也, 痹 而 不 仁, 故 曰 痹 也 南 阳 活 人 书 血 痹 是 由 于 气 血 不 足, 感 受

More information

陳擎文老師教學網站

陳擎文老師教學網站 平 衡 針 灸 常 用 主 治 陳 擎 文 (1) 五 官 病 : 眼 睛 疾 病 : 腕 痛 穴 + 明 目 穴 耳 朵 疾 病 : 耳 聾 穴 鼻 子 疾 病 : 鼻 炎 穴 咽 痛 : 咽 痛 穴 + 痤 瘡 穴 牙 痛 : 牙 痛 穴 失 語 : 牙 痛 穴 ( 失 語 穴 ) 面 部 痤 瘡 : 痤 瘡 穴 顏 面 部 發 炎 ( 臉 部 皮 膚 紅 腫, 急 性 結 膜 炎 口 腔 炎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 言 一 研 究 動 機 自 中 國 歷 代 起, 一 直 都 有 相 當 多 與 本 草 相 關 的 著 作, 從 最 早 期 的 神 農 本 草 經 到 明 清 時 期 的 本 草 綱 目, 裡 面 都 記 載 了 許 多 與 生 活 息 息 相 關 的 藥 物, 這 些 藥 物 包 含

壹 前 言 一 研 究 動 機 自 中 國 歷 代 起, 一 直 都 有 相 當 多 與 本 草 相 關 的 著 作, 從 最 早 期 的 神 農 本 草 經 到 明 清 時 期 的 本 草 綱 目, 裡 面 都 記 載 了 許 多 與 生 活 息 息 相 關 的 藥 物, 這 些 藥 物 包 含 投 稿 類 別 : 健 康 / 護 理 類 篇 名 : 作 者 : 林 柏 翰 國 立 嘉 義 高 工 化 工 科 一 年 乙 班 陳 韋 丞 國 立 嘉 義 高 工 化 工 科 一 年 乙 班 黃 柏 澈 國 立 嘉 義 高 工 化 工 科 一 年 乙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郁 漳 1 壹 前 言 一 研 究 動 機 自 中 國 歷 代 起, 一 直 都 有 相 當 多 與 本 草 相 關

More information

1. 头 前 正 面 歌 1.1. 头 督 唇 任 五 中 行, 傍 足 太 颧 手 阳, 侧 上 足 少 绕 耳 手, 鼻 傍 手 明 唇 足 方 注 头 之 正 面 分 五 行 ( 音 杭 ), 其 中 行 上 嘴 唇 以 上, 属 督 脉 ; 下 嘴 唇 以 下, 属 任 脉, 此 为 中 行

1. 头 前 正 面 歌 1.1. 头 督 唇 任 五 中 行, 傍 足 太 颧 手 阳, 侧 上 足 少 绕 耳 手, 鼻 傍 手 明 唇 足 方 注 头 之 正 面 分 五 行 ( 音 杭 ), 其 中 行 上 嘴 唇 以 上, 属 督 脉 ; 下 嘴 唇 以 下, 属 任 脉, 此 为 中 行 1. 十 二 经 循 行 部 位 歌 1.1. 手 之 三 阳 手 外 头, 手 之 三 阴 胸 内 手, 足 之 三 阳 头 外 足, 足 之 三 阴 足 内 走 注 手 之 三 阳 手 外 头 者, 谓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从 手 次 指 内 侧 之 端, 上 行 手 臂 外 之 上 行 ( 音 杭 ), 至 头 鼻 孔 两 旁 也 ; 手 少 阳 三 焦 经, 从 手 四 指 外 侧 之

More information

醫學入門 卷首 明 李橚 雄例 一因病陟醫 苦無統要入門 叔和 脈訣 東垣 藥性 編注病機 醫方捷徑 醫學權輿 非不善也 然皆各臩戏帘 有所不便 傷寒論 活人書 百問歌 非不美也 然非幼讀不能戏誦 醫經國小 法全辭略 真可以入門也 而 局方 又有所朩備 且意太簡古 學人亥難了悟 是以尐瘥 將前敷書吅

醫學入門 卷首 明 李橚 雄例 一因病陟醫 苦無統要入門 叔和 脈訣 東垣 藥性 編注病機 醫方捷徑 醫學權輿 非不善也 然皆各臩戏帘 有所不便 傷寒論 活人書 百問歌 非不美也 然非幼讀不能戏誦 醫經國小 法全辭略 真可以入門也 而 局方 又有所朩備 且意太簡古 學人亥難了悟 是以尐瘥 將前敷書吅 醫學入門 (明 李橚) 序 ページ 卷一 30 經絡 30 臟腏 45 觀形察艱問証 58 診脈 60 針灸 84 卷二 102 末草引 102 卷三 195 傷寒序 195 外感 196 內傷 250 卷四 257 卷亓 313 婦人門 314 小兒門 327 外科 358 卷六 雜病 378 卷七 435 1 醫學入門 卷首 明 李橚 雄例 一因病陟醫 苦無統要入門 叔和 脈訣 東垣 藥性 編注病機

More information

A035607 正 揚 吳 茱 萸 湯 濃 縮 A035607 正 揚 吳 茱 萸 湯 濃 縮 A035608 正 揚 越 鞠 丸 濃 縮 A035608 正 揚 越 鞠 丸 濃 縮 A035610 勝 昌 柴 胡 疏 肝 湯 濃 縮 A035610 勝 昌 柴 胡 疏 肝 湯 濃 縮 A03561

A035607 正 揚 吳 茱 萸 湯 濃 縮 A035607 正 揚 吳 茱 萸 湯 濃 縮 A035608 正 揚 越 鞠 丸 濃 縮 A035608 正 揚 越 鞠 丸 濃 縮 A035610 勝 昌 柴 胡 疏 肝 湯 濃 縮 A035610 勝 昌 柴 胡 疏 肝 湯 濃 縮 A03561 附 件 五 中 藥 用 藥 品 項 表 ( 複 方 ) 修 正 草 案 條 文 對 照 表 修 正 規 定 -(103/01) 現 行 規 定 -(102/01) 說 明 藥 品 代 碼 中 文 名 稱 藥 品 代 碼 中 文 名 稱 說 明 A035498 莊 松 榮 丹 七 濃 縮 細 A035498 莊 松 榮 丹 七 濃 縮 細 ( 複 方 丹 參 片 ) ( 複 方 丹 參 片 ) A03551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7\363\265\325\244H\251R_---1.doc)

(Microsoft Word - \257\363\265\325\244H\251R_---1.doc) 自 序 提 筆 開 始 寫 這 本 書, 目 的 就 是 要 把 真 醫 理 與 有 緣 人 共 享 把 一 些 西 醫 不 合 理 的 治 療 法 一 一 點 出, 讓 各 位 做 比 較, 評 斷 何 者 為 真 別 再 辜 負 先 賢 們 辛 苦 著 書, 將 流 傳 後 世 的 醫 療 準 則 給 荒 棄 了, 換 來 了 一 些 毒 殺 切 剮 的 西 洋 醫 學 從 現 在 醫 院 越

More information

TAICHUNG HSIE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二 主訴 b. 左上眼皮下垂 左眼無法閉 合 口歪向右邊 口歪向右邊已一週以上 三 現病史 c. 味覺 聽覺無受影響 無耳後 疼痛 流淚 喝水時水從嘴 患者為 40 歲男性建築業 工作內 容大半時間須搬運建材勞力工作

TAICHUNG HSIE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二 主訴 b. 左上眼皮下垂 左眼無法閉 合 口歪向右邊 口歪向右邊已一週以上 三 現病史 c. 味覺 聽覺無受影響 無耳後 疼痛 流淚 喝水時水從嘴 患者為 40 歲男性建築業 工作內 容大半時間須搬運建材勞力工作 台中縣中醫會刊 顏面神經麻痺中醫治療 病例報告 王淑秋 1 張炯宏 2 1 台南市立醫院 中醫部 2 台中榮總 中醫科 神經麻痺在中醫屬於 面癱 口 病例有面部受涼而引起的病史 喎 口眼喎斜 吊線風 等範疇 在, 發病年齡以 20 歲 ~ 40 歲最多 中醫又名 口僻 或 面癱 俗稱 臨床上碰到的顏面神經麻痺 歪嘴症 顏面神經麻痺常見口眼喎斜 多半是周圍性 以致陽明 太 的症狀 有時也見顏面抽搐 陽之脈經氣阻滯

More information

四季養生藥膳

四季養生藥膳 四 季 養 生 藥 膳 長 庚 醫 院 中 藥 局 王 躍 龍 養 生 原 則 養 生 與 藥 膳 黃 帝 內 經 : 法 於 陰 陽 食 飲 有 節 起 居 有 常 不 妄 作 勞 為 抗 老 養 生 之 道 藥 膳 的 意 義 藉 由 藥 膳, 即 食 物 的 補 性 與 藥 物 的 偏 性 所 做 成 湯 液, 來 改 善 身 體 的 陰 陽 失 衡, 以 適 應 天 地 四 氣 ( 季 節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Zhongzhi Pharmaceutical Holdings Limited 3737 2015 目 錄 2 4 5 10 18 20 24 36 38 39 40 42 43 45 104 公司資料 Clifton House 75 Fort House P.O. Box 1350 Grand Cayman KY1-1108 Cayman Islands 3 141 2102 2103 1 22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台 灣 的 秋 天 可 能 很 少 有 秋 高 氣 爽 的 時 候 反 而 是 熱 與 乾 燥 秋 天 的 燥 熱 之 氣 易 傷 肺 以 中 醫 五 臟 養 生 觀 念 來 看 秋 季 養 肺 便 是 養 生 保 健 康 的 王 道

前 言 台 灣 的 秋 天 可 能 很 少 有 秋 高 氣 爽 的 時 候 反 而 是 熱 與 乾 燥 秋 天 的 燥 熱 之 氣 易 傷 肺 以 中 醫 五 臟 養 生 觀 念 來 看 秋 季 養 肺 便 是 養 生 保 健 康 的 王 道 愛 欣 中 醫 診 所 中 醫 師 彭 玉 如 前 言 台 灣 的 秋 天 可 能 很 少 有 秋 高 氣 爽 的 時 候 反 而 是 熱 與 乾 燥 秋 天 的 燥 熱 之 氣 易 傷 肺 以 中 醫 五 臟 養 生 觀 念 來 看 秋 季 養 肺 便 是 養 生 保 健 康 的 王 道 肺 之 定 義 我 們 都 知 道 肺 是 人 體 的 呼 吸 器 官 位 於 胸 腔 中 橫 隔 膜 之 上

More information

常見易混淆中藥材-word檔30組.doc

常見易混淆中藥材-word檔30組.doc 常 見 易 混 淆 中 藥 材 1. 黃 耆 v.s. 紅 耆 藥 名 黃 耆 紅 耆 ( 同 類 品 ) 性 味 味 苦 性 溫 味 甘 性 微 溫 功 效 益 氣 升 陽 固 表 止 汗 利 水 消 腫 托 毒 生 肌 固 表 止 汗 補 氣 利 尿 托 毒 斂 瘡 辨 識 特 徵 表 面 呈 淡 黃 棕 色, 有 豆 腥 味 表 面 呈 灰 紅 棕 色 表 面 呈 淡 黃 棕 色 表 面 呈

More information



 102 年第一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醫師中醫師考試分試考試 中醫師 營養師 心理師 醫事檢驗師 護理師 社會工作師考試 特種考試聽力師 牙體技術人員考試 102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特種考試語言治療師考試試題 代號 :4103 頁次 :8-1 等別 : 高等考試類科 : 中醫師科目 : 中醫臨床醫學 ( 包括傷寒論 ( 學 ) 溫病學 金匱要略 中醫證治學 中醫診斷學 ) 考試時間 : 1 小時

More information

Page 1 of 220 黃 帝 內 經 -- 素 問 上 古 天 真 論 篇 第 一 四 氣 調 神 大 論 篇 第 二 生 氣 通 天 論 篇 第 三 金 匱 真 言 論 篇 第 四 陰 陽 應 象 大 論 篇 第 五 陰 陽 離 合 篇 第 六 陰 陽 別 論 篇 第 七 靈 蘭 秘 典 論 篇 第 八 六 節 藏 象 論 篇 第 九 五 藏 生 成 篇 第 十 五 藏 別 論 篇 第 十

More information

經方治療疑難病症體悟 熊興江1 何慶勇2 湯艷莉2 指導:王階1 (1

經方治療疑難病症體悟 熊興江1  何慶勇2  湯艷莉2  指導:王階1 (1 經方治療疑難病症體悟熊興江 1 何慶勇 2 湯艷莉 2 指導 : 王階 1 (1.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北京 100053; 2. 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 100029) 摘要 在方証對應原則指導下, 運用四逆散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潰瘍, 桂枝加白朮附子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桃核承氣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混合痔, 發現不拘泥於現代醫學病名診斷, 有是証則用是方, 無不效如桴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中醫基礎.ppt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中醫基礎.ppt [相容模式] 台灣傳統整復發展協會 中醫基礎理論學 講師陳慶餘 中醫基礎理論學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陰陽五行學說 藏象學說 氣血津液學說 經絡學說 病因病機學說 中醫的防治原則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中醫學 : 研究人體生理 病理 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 陰陽五行學說 診治 : 辯證論治 長期醫學經驗的累積 黃帝內經 :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確立 傷寒雜病論 : 辯證論治的基礎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林麗美20121020頭痛穴位推拿-3.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林麗美20121020頭痛穴位推拿-3.ppt 課 程 大 綱 中 醫 護 理 照 護 一 概 論 : 定 義 原 因 辨 證 護 二 常 見 按 摩 法 介 紹 : 林 麗 美 20121124 長 庚 科 技 大 學 院 護 理 系 講 師 慈 濟 大 學 醫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候 選 人 南 京 中 醫 藥 大 學 中 醫 學 博 士 三 實 作 練 習 一 概 論 : 簡 介 定 義 : 醫 書 稱 腦 風 首 風 指 因 受 到

More information

Q8: 感 染 等 於 發 病 嗎? 感 染 不 等 於 發 病 肺 部 受 到 結 核 感 染 後, 免 疫 細 胞 會 試 著 將 侵 入 的 結 核 菌 吞 噬 並 將 它 們 包 圍, 缺 氧 使 得 被 層 層 包 圍 的 細 菌, 陷 入 休 眠 狀 態 80 至 90% 的 受 感 染

Q8: 感 染 等 於 發 病 嗎? 感 染 不 等 於 發 病 肺 部 受 到 結 核 感 染 後, 免 疫 細 胞 會 試 著 將 侵 入 的 結 核 菌 吞 噬 並 將 它 們 包 圍, 缺 氧 使 得 被 層 層 包 圍 的 細 菌, 陷 入 休 眠 狀 態 80 至 90% 的 受 感 染 校 園 結 核 病 防 治 常 見 25 則 Q&A Q1: 結 核 病 的 傳 染 途 徑 為 何? 主 要 由 飛 沫 及 空 氣 傳 染, 當 未 經 治 療 的 傳 染 性 肺 結 核 病 人, 咳 嗽 打 噴 嚏 唱 歌 時, 排 出 含 有 結 核 菌 的 細 小 飛 沫 到 空 氣 中, 其 它 人 吸 入 足 夠 量 的 含 菌 飛 沫 後, 細 菌 順 利 通 過 支 氣 管, 進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6\257S\274x\257g\252\254.doc)

(Microsoft Word - 016\257S\274x\257g\252\254.doc) 第 十 六 章 徵 候 症 狀 及 診 斷 欠 明 之 各 種 病 態 SYMPTOMS, SIGNS AND ILL-DEFINED CONDITIONS 第 十 六 章 徵 候 症 狀 及 診 斷 欠 明 之 各 種 病 態 2513 力 礙, 而 暈 病 能 厥 人 於 無 數 是 法 分 指 站 鐘 由 立 內 於, 恢 可 且 復 逆 意 性 最 識 的 常 喪 大 見 失 腦 的 功

More information

296 筆者認為加入時間動態的觀念才接近仲景的原意以西醫的角度觀之, 六經應該是疾病 stage 的觀念仲景 六經辨證 的理論, 是將外感病以陰陽為總綱, 從時間和空間的二維角度去分析 判斷其病位的深淺 寒熱的態勢 邪正的消長, 把握疾病發生 發展及其轉歸的 (7) 總趨勢 ( 圖 1) 六經提綱

296 筆者認為加入時間動態的觀念才接近仲景的原意以西醫的角度觀之, 六經應該是疾病 stage 的觀念仲景 六經辨證 的理論, 是將外感病以陰陽為總綱, 從時間和空間的二維角度去分析 判斷其病位的深淺 寒熱的態勢 邪正的消長, 把握疾病發生 發展及其轉歸的 (7) 總趨勢 ( 圖 1) 六經提綱 295 讀過 傷寒論 文 圖 / 周敏郎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機 ( 字仲景 ) 所撰著的第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臨床醫學經典文獻自問世之後, 幾經戰亂, 至晉時已多有散佚西晉著名醫家王叔和將之重新蒐集整理, 其中 傷寒 部分另成一冊, 名曰傷寒論 ; 雜病 部分復遭兵火, 至宋仁宗時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蠹簡中檢出 金匱玉函要略方 殘簡, 方重現於世北宋校正醫書局重為之校訂,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長 庚 第 五 十 一 期 簡 訊 華 民 國 101 年 12 月 1 日 出 刊 壬 辰 年 十 月 十 八 日 節 氣 小 雪 本 期 要 目 : 冬 令 進 補 小 提 醒 1 務 櫥 窗 1 飲 食 運 動 配 合 調 理, 甩 掉 多 餘 體 脂 肪 2 退 化 性 關 節 炎 的 療 4 僵 直 性 脊 椎 炎 的 西 觀 點 6 常 見 藥 小 常 識 8 冬 日 三 九 貼 改 善

More information

中 醫 診 斷 學 三 大 原 理 1 以 表 知 裏 / 司 外 揣 內 病 邪 在 臟 腑 時, 引 起 機 體 病 理 變 化, 出 現 病 形 ( 症 狀 體 徵 舌 象 脈 象 ) 由 於 外 在 病 形 是 臟 腑 受 邪 發 生 病 理 變 化 的 必 然 反 映, 診 斷 疾 病 時

中 醫 診 斷 學 三 大 原 理 1 以 表 知 裏 / 司 外 揣 內 病 邪 在 臟 腑 時, 引 起 機 體 病 理 變 化, 出 現 病 形 ( 症 狀 體 徵 舌 象 脈 象 ) 由 於 外 在 病 形 是 臟 腑 受 邪 發 生 病 理 變 化 的 必 然 反 映, 診 斷 疾 病 時 中 醫 診 斷 學 掌 握 (***): 1. 中 醫 診 斷 學 的 三 大 原 理 及 三 大 基 本 原 則 2. 望 診 中 望 舌 色 苔 質 及 苔 色 的 臨 床 意 義 3. 問 診 中 問 寒 熱 問 汗 問 疼 痛 問 飲 食 的 臨 床 意 義 及 病 機 4. 脈 診 中 寸 口 診 法 三 部 所 對 應 的 臟 腑 部 位 5. 脈 象 與 臟 腑 的 關 係 6. 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02.docx

Microsoft Word - 1102.docx 105 年 第 一 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中 醫 師 考 試 分 階 段 考 試 營 養 師 心 理 師 護 理 師 社 會 工 作 師 考 試 試 題 代 號 :1102 頁 次 :8-1 等 別 : 高 等 考 試 類 科 : 中 醫 師 中 醫 臨 床 醫 學 ( 包 括 傷 寒 論 ( 學 ) 溫 病 學 金 匱 要 略 中 醫 證 治 學 科 目 : 中

More information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 吐 哕 下 利 病 脉 证 治 第 十 七 (Nausea and Vomiting, Retching and Diarrhea) 概 述 呕 吐, 指 胃 失 和 降, 气 逆 于 上, 饮 食 痰 涎 等 物 自 胃 中 上 涌, 从 口 而 出 的 病 证 哕, 即 呃 逆, 是 胃 气 冲 逆 而 上, 喉 间 呃 呃 作 声, 不 能 自 制 之 病, 乃 胃 膈 气 逆 之 证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中醫臨床觀點#1皮膚炎_全文.doc

Microsoft Word - 中醫臨床觀點#1皮膚炎_全文.doc 中 醫 治 療 異 位 性 皮 膚 炎 病 例 報 告 蔡 德 豐 醫 師 台 北 市 立 聯 合 醫 院 忠 孝 院 區 中 醫 科 醫 師 異 位 性 皮 膚 炎 (atopic dermatitis) 又 稱 為 異 位 性 溼 疹 (atopic eczema), 是 一 種 慢 性 的 皮 膚 過 敏 疾 病 患 者 大 多 有 過 敏 性 體 質 的 家 族 史, 且 常 伴 隨 有 氣

More information

1

1 1. 白 花 蛇 舌 草 抗 癌 解 毒 佳 2. 猴 頭 菇 燉 北 菇 3. 鹹 檸 薏 米 湯 4. 栗 米 鬚 水 5. 甘 苦 茶 抑 制 糖 尿 消 炎 6. 栗 子 粟 米 湯 7. 白 背 木 耳 蘋 果 湯 降 脂 軟 化 血 管 8. 昆 布 海 藻 煲 黃 豆 湯 9. 草 菇 勝 瓜 蛋 花 湯 10. 黑 木 耳 煲 紅 棗 湯 11. 紅 棗 紅 糖 煮 南 瓜 12.

More information

8 高 血 壓 chapter 1

8 高 血 壓 chapter 1 8 高 血 壓 chapter 1 9 1. 2. 3. 4. 5. 6. A+ 就 這 樣 高 血 壓 患 者, 從 低 量 逐 漸 加 量, 從 單 一 藥 物 到 聯 合 用 藥 從 原 發 性 到 續 發 性 高 血 壓, 以 致 發 生 末 梢 血 管 抵 抗 力 增 加, 血 管 硬 化 現 象 ( 內 膜 透 明 病 變, 中 膜 發 生 10 高 血 壓 肥 厚 現 象 ), 尤 其

More information

消暑祛寒『食』分簡單---研究中藥材食補如何對抗寒暑

消暑祛寒『食』分簡單---研究中藥材食補如何對抗寒暑 投 稿 類 別 : 健 康 與 護 理 類 篇 名 : 消 暑 祛 寒 食 分 簡 單 --- 研 究 中 藥 材 食 補 如 何 對 抗 寒 暑 作 者 : 黃 庭 恩 文 華 高 中 二 年 十 四 班 陳 籽 吟 文 華 高 中 二 年 五 班 指 導 老 師 : 蕭 承 先 壹 前 言 一 研 究 動 機 : 八 月 的 陽 光 格 外 炙 熱, 到 處 瀰 漫 惱 人 的 熱 氣, 除 了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3030393130313820BF7DA7BFAF66AABAA4A4C2E5AA76C0F8BB50BDD5B27AA15DA46ABEC7C1BFAE79A15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3030393130313820BF7DA7BFAF66AABAA4A4C2E5AA76C0F8BB50BDD5B27AA15DA46ABEC7C1BFAE79A15E2E646F63> 糖 尿 病 的 中 醫 治 療 與 調 理 方 法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中 醫 藥 學 院 高 級 講 師 黃 賢 樟 一 糖 尿 病 的 概 述 ( 一 ) 什 麽 是 糖 尿 病 糖 尿 病 是 一 種 因 缺 乏 胰 島 素, 或 身 體 對 胰 島 素 的 反 應 減 低, 或 同 時 因 爲 這 兩 種 情 況 而 引 致 血 糖 水 準 上 升 的 慢 性 疾 病 糖 尿 病 會 增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06F776572506F696E74202D20393930353137A46AC655BDC3B1D0506172743820A57EA5CEC3C4A4F4C0B3B8D3ABE7BBF2A5CE212DB2B4A142A6D5>

<4D6963726F736F667420506F776572506F696E74202D20393930353137A46AC655BDC3B1D0506172743820A57EA5CEC3C4A4F4C0B3B8D3ABE7BBF2A5CE212DB2B4A142A6D5> 外 用 藥 水 應 該 怎 麼 用! 眼 耳 鼻 的 藥 水 正 確 使 用 方 式 台 中 醫 院 藥 劑 科 李 欣 蓉 藥 師 2010 年 5 月 17 日 大 綱 簡 介 眼 耳 鼻 的 藥 水 正 確 使 用 方 式 認 識 眼 藥 ( 水 ) 膏 近 視 青 光 眼 白 內 障 結 膜 炎 正 確 使 用 眼 藥 水 ( 膏 ) 眼 藥 水 ( 膏 ) 的 注 意 事 項 眼 藥 水

More information

1-1 各 種 包 裝 保 溫 情 形 ( 室 溫 組 ) 1-2 各 種 包 裝 保 溫 情 形 ( 風 組 ) 1-3 各 種 包 裝 保 溫 情 形 ( 噴 水 組 ) 1-4 各 種 包 裝 保 溫 情 形 ( 冰 箱 組 ) 1-5 報 紙 不 同 層 數 的 保 溫 情 形 1-6 塑

1-1 各 種 包 裝 保 溫 情 形 ( 室 溫 組 ) 1-2 各 種 包 裝 保 溫 情 形 ( 風 組 ) 1-3 各 種 包 裝 保 溫 情 形 ( 噴 水 組 ) 1-4 各 種 包 裝 保 溫 情 形 ( 冰 箱 組 ) 1-5 報 紙 不 同 層 數 的 保 溫 情 形 1-6 塑 包 包 暖 生 活 與 應 用 科 國 小 組 摘 要 (300 字 以 內 ) 今 年 冬 天 特 別 冷, 寒 流 來 襲 帶 著 強 烈 東 北 風, 夾 帶 著 低 溫 與 毛 毛 雨, 造 成 街 友 遊 民 的 死 亡, 但 有 另 一 個 奇 蹟, 登 山 走 散 的 老 翁, 靠 一 件 雨 衣 一 瓶 水 撐 過 5 度 低 溫 的 夜 晚, 所 以 我 們 進 行 一 連 串 實

More information

原始點療法 v5.01

原始點療法 v5.01 目 錄 手 法 篇 按 推 力 量 次 數 與 時 間... 2 脊 椎 兩 側 原 始 點 的 找 法... 2 原 始 點 療 法 常 用 操 作 手 法... 3 人 體 各 部 位 名 稱 示 意 圖... 4 頭 部 原 始 點... 5 頸 部 原 始 點... 6 上 背 部 原 始 點... 7 肩 胛 部 原 始 點... 8 下 背 部 原 始 點... 9 薦 椎 部 原 始

More information

1

1 心 律 不 整 衛 LOGO 項 目 定 義 分 類 症 狀 診 斷 日 常 注 意 事 項 及 運 動 定 義 心 臟 是 我 們 身 體 維 持 生 命 最 重 要 的 器 官, 當 心 臟 停 止 跳 動, 即 是 生 命 的 終 止 正 常 情 況 下, 主 宰 心 臟 跳 動 是 由 右 心 房 的 竇 房 結 (SA node) 來 控 制, 經 由 房 室 結 (AV node) 希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在 温 哥 华 如 何 正 确 养 生 唐 绍 华 1 中 医 看 病 小 知 识 介 绍 2 一, 中 医 的 理 论 基 础 体 质 区 别 生 理 阴 阳 五 行 男 女 五 行 人 五 脏 脾 肾 重 要 性 3 4 5 6 二, 生 病 的 原 因 7 8 中 医 诊 断 疾 病 的 依 据 9 脉 诊 10 11 12 13 14 生 病 的 外 因 15 16 49 度 17 哈 尔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良 方 集 錦 講 員 趙 正 睿 (0958-707202) E-Mail. crchao@pchome.com.tw 全 聯 會 中 藥 發 展 委 員 會 輔 導 常 務 理 事 藥 師 周 刊 社 長 大 新 兄 弟 藥 局 藥 師 2014/6/3 1 糖 尿 病 一 般 對 糖 尿 病 的 認 識, 就 是 中 醫 裡 的 消 渴 症 但 是 中 醫 的 消 渴 症 ( 上 中 下 消

More information

壹、

壹、 投 稿 類 別 : 生 物 類 篇 名 : 有 口 難 言 - 聲 音 沙 啞 之 探 討 作 者 : 許 茵 茵 臺 北 市 私 立 東 山 高 級 中 學 高 一 正 班 指 導 老 師 : 林 宗 穎 老 師 壹 前 言 一 研 究 動 機 及 目 的 聲 音 沙 啞 (hoarseness) 又 稱 嘎 聲 聲 嘎 嘶 啞 喉 瘖, 醫 學 上 的 定 義 為 一 種 反 應 出 與 正 常

More information

<433A5C55736572735C70656E675C4465736B746F705CB5DAB0CBBDB220D6D0D2BDD2A9C0EDC2DBB8C5D2AA2DD2A9D0D4C0EDC2DBC7B3CEF62E707074>

<433A5C55736572735C70656E675C4465736B746F705CB5DAB0CBBDB220D6D0D2BDD2A9C0EDC2DBB8C5D2AA2DD2A9D0D4C0EDC2DBC7B3CEF62E707074> 第 八 讲 彭 崇 胜 博 士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二 0 一 三 年 三 月 内 容 提 示 四 气 五 味 的 概 念 性 味 归 经 的 本 质 性 味 归 经 升 降 沉 浮 有 何 意 义? 要 求 掌 握 药 物 性 味 归 经 的 本 质 中 国 药 典 2005 年 版 p.8 人 参 Radix et Rhizoma Ginseng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微 苦, 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9603身體求救信號

Microsoft Word - 9603身體求救信號 一 心 臟 出 現 問 題 時 我 們 的 身 體 會 產 生 的 現 象 會 有 : 1. 心 臟 有 問 題 呼 吸 會 不 順 暢, 胸 口 會 悶 也 會 刺 痛, 刺 痛 的 時 間 是 短 暫 的, 一 發 作 幾 秒 鐘 就 過 了, 最 多 一 分 鐘 2. 嚴 重 了 會 從 前 胸 痛 到 後 背 膏 肓 肩 胛 的 地 方, 十 天 半 個 月 會 來 一 次, 三 五 個 月

More information

258 讀 寫 生 命 映 象 見 聞, 撰 寫 成 紅 樓 夢 其 書 曾 多 次 增 刪, 書 名 很 多, 書 內 提 及 之 書 名 有 石 頭 記 風 月 寶 鑑 情 僧 錄 及 金 陵 十 二 釵 正 文 尤 氏 聽 說, 心 中 甚 喜, 因 說 : 後 日 是 太 爺 的 壽 日,

258 讀 寫 生 命 映 象 見 聞, 撰 寫 成 紅 樓 夢 其 書 曾 多 次 增 刪, 書 名 很 多, 書 內 提 及 之 書 名 有 石 頭 記 風 月 寶 鑑 情 僧 錄 及 金 陵 十 二 釵 正 文 尤 氏 聽 說, 心 中 甚 喜, 因 說 : 後 日 是 太 爺 的 壽 日, 曹 雪 芹 張 太 醫 論 病 細 窮 源 導 讀 本 文 為 記 敘 文, 節 錄 自 紅 樓 夢 第 十 回 金 寡 婦 貪 利 權 受 辱, 張 太 醫 論 病 細 窮 源 敘 述 張 太 醫 為 秦 可 卿 切 脈 診 病 開 方 的 過 程 張 太 醫 因 人 品 學 問 佳 又 精 通 醫 術, 於 是 受 馮 紫 英 之 推 薦 及 賈 珍 之 託 至 賈 府 為 賈 蓉 之 妻 看

More in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CHINESE-WESTERN NEUROLOGY MEDICINE 至 戚 苟 合, 胎 感 其 氣 而 成, 久 服 腎 氣 湯 自 消 外 科 大 成 : 骨 瘤 屬 腎, 色 黑 皮 紫, 高 堆 如 石, 貼 骨 不 移, 治 宜 補 腎 行 瘀, 破 堅 利

THE JOURNAL OF CHINESE-WESTERN NEUROLOGY MEDICINE 至 戚 苟 合, 胎 感 其 氣 而 成, 久 服 腎 氣 湯 自 消 外 科 大 成 : 骨 瘤 屬 腎, 色 黑 皮 紫, 高 堆 如 石, 貼 骨 不 移, 治 宜 補 腎 行 瘀, 破 堅 利 第 七 卷 第 一 期 2012 年 12 月 惡 性 腫 瘤 高 血 鈣 性 骨 轉 移 鄭 淑 鎂 培 真 中 醫 診 所 前 言 惡 性 腫 瘤 的 遠 處 轉 移, 最 常 見 於 肝 和 肺, 骨 骼 是 第 三 好 發 處 每 一 種 惡 性 腫 瘤 都 可 能 轉 移 到 骨 骼, 其 中 以 乳 腺 癌 肺 癌 攝 護 腺 癌 腎 癌 膀 胱 癌 甲 狀 腺 癌 淋 巴 瘤 和 肉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養生食療與藥膳

中老年養生食療與藥膳 中 老 年 養 生 食 療 與 藥 膳 孫 淑 惠 講 師 本 章 大 綱 第 一 節 更 年 期 食 療 與 藥 膳 第 二 節 中 老 年 養 生 食 療 與 藥 膳 第 三 節 延 緩 衰 老 食 療 與 藥 膳 更 年 期 食 療 與 藥 膳 中 醫 經 典 內 經 素 問 : 七 七 任 脈 虛, 太 沖 脈 衰 少, 天 癸 竭, 地 道 不 通, 故 形 壞 而 無 子 也 即 是 闡

More information

跪1(美人魚式)

跪1(美人魚式) Yoga 瑜 珈 簡 單 做 輕 鬆 學 @ 公 廣 二 A 4980M1 王 秋 茹 4980M052 陳 振 豪 4980M062 林 凱 乾 4980M093 郭 鳳 儀 4980M105 蘇 郁 婷 目 錄 暖 身 動 作 1.2.3 站 英 雄 式 側 三 角 伸 展 式 樹 式 躺 船 式 變 化 魚 式 鱷 魚 式 變 化 坐 牛 面 式 坐 姿 象 鼻 式 雲 雀 趴 眼 鏡 蛇 式

More information

中 醫 藥 治 療 某 些 疾 病, 仍 具 相 當 優 勢 傳 統 中 醫 藥 歷 經 數 千 年 的 傳 承, 而 今 受 西 方 醫 學 的 影 響 與 衝 擊 下, 中 醫 藥 能 夠 獨 樹 一 幟, 與 西 方 醫 學 並 立 原 因 : 現 行 西 方 醫 學 治 療 仍 有 許 多

中 醫 藥 治 療 某 些 疾 病, 仍 具 相 當 優 勢 傳 統 中 醫 藥 歷 經 數 千 年 的 傳 承, 而 今 受 西 方 醫 學 的 影 響 與 衝 擊 下, 中 醫 藥 能 夠 獨 樹 一 幟, 與 西 方 醫 學 並 立 原 因 : 現 行 西 方 醫 學 治 療 仍 有 許 多 居 家 常 備 良 方 中 藥 發 展 委 員 會 輔 導 常 務 理 事 E-Mail. crchao@pchome.com.tw 1 中 醫 藥 治 療 某 些 疾 病, 仍 具 相 當 優 勢 傳 統 中 醫 藥 歷 經 數 千 年 的 傳 承, 而 今 受 西 方 醫 學 的 影 響 與 衝 擊 下, 中 醫 藥 能 夠 獨 樹 一 幟, 與 西 方 醫 學 並 立 原 因 : 現 行 西

More information

12/9 三 ( 上 午 ) 內 科 王 俊 傑 12/9 三 ( 下 午 ) 復 健 科 柳 復 威 12/10 四 ( 上 午 ) 中 醫 科 黃 智 健 12/10 四 ( 下 午 ) 家 醫 科 蘇 禕 禎 12/11 五 ( 上 午 ) 中 醫 科 張 致 仁 12/11 五 ( 下 午

12/9 三 ( 上 午 ) 內 科 王 俊 傑 12/9 三 ( 下 午 ) 復 健 科 柳 復 威 12/10 四 ( 上 午 ) 中 醫 科 黃 智 健 12/10 四 ( 下 午 ) 家 醫 科 蘇 禕 禎 12/11 五 ( 上 午 ) 中 醫 科 張 致 仁 12/11 五 ( 下 午 104 年 12 月 份 暨 大 門 診 時 間 表 日 期 星 期 科 別 門 診 醫 師 主 治 專 長 12/1 二 ( 上 午 ) 中 醫 科 黃 智 健 12/1 二 ( 下 午 ) 復 健 科 柳 復 威 12/2 三 ( 上 午 ) 內 科 王 俊 傑 12/2 三 ( 下 午 ) 復 健 科 柳 復 威 12/3 四 ( 上 午 ) 中 醫 科 黃 智 健 12/3 四 ( 下 午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06F776572506F696E74202D20C1E9BFB7A670202D2DAF6BB568A4A4C2E5BE69A5CDBFAFC0F82E707074>

<4D6963726F736F667420506F776572506F696E74202D20C1E9BFB7A670202D2DAF6BB568A4A4C2E5BE69A5CDBFAFC0F82E707074> 疼 痛 中 醫 養 生 膳 療 鍾 蕙 如 博 士 長 庚 財 團 法 人 行 政 中 心 長 庚 科 技 大 學 長 庚 大 學 電 郵 :p22128@cgmh.org.tw 授 課 大 綱 骨 傷 食 療 的 基 本 原 理 肩 頸 痠 痛 中 醫 病 因 中 醫 對 酸 痛 之 飲 食 宜 忌 肩 頸 痠 痛 藥 膳 腰 痠 痛 藥 膳 前 言 臨 床 常 見 疼 痛 的 起 源 眾 多,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BC8BE76B1DAC3C4BFAFA4B6B2D0BB50B3D0A740>

<4D F736F F D20BBC8BE76B1DAC3C4BFAFA4B6B2D0BB50B3D0A740> 投 稿 類 別 : 家 事 類 篇 名 : 銀 髮 族 藥 膳 介 紹 與 創 作 作 者 : 邱 亭 瑜 國 立 旗 美 高 中 家 政 三 孝 班 指 導 老 師 : 謝 麗 秋 壹 前 言 : 研 究 動 機 : 生 活 在 忙 碌 新 世 代 的 我 們, 健 康 飲 食 是 大 家 不 可 忽 視 的 部 分 的 人 因 為 忙 碌 而 忽 略 了 飲 食 的 重 要 性, 加 上 高 齡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海 天 中 醫 藥 通 訊 創 刊 詞 香 港 海 天 濃 縮 中 藥 有 限 公 司 創 始 人 羅 舜 海 先 生, 是 香 港 濃 縮 中 藥 開 拓 者 為 使 中 醫 藥 普 及 與 時 代 同 步, 為 實 現 他 多 年 對 中 藥 劑 型 改 革 理 想, 早 在 1990

前 言 海 天 中 醫 藥 通 訊 創 刊 詞 香 港 海 天 濃 縮 中 藥 有 限 公 司 創 始 人 羅 舜 海 先 生, 是 香 港 濃 縮 中 藥 開 拓 者 為 使 中 醫 藥 普 及 與 時 代 同 步, 為 實 現 他 多 年 對 中 藥 劑 型 改 革 理 想, 早 在 1990 香 港 海 天 濃 縮 中 藥 有 限 公 司 出 品 總 第 一 期 2012.1 前 言 海 天 中 醫 藥 通 訊 創 刊 詞 香 港 海 天 濃 縮 中 藥 有 限 公 司 創 始 人 羅 舜 海 先 生, 是 香 港 濃 縮 中 藥 開 拓 者 為 使 中 醫 藥 普 及 與 時 代 同 步, 為 實 現 他 多 年 對 中 藥 劑 型 改 革 理 想, 早 在 1990 年 四 月, 就

More information

1

1 1. 白 花 蛇 舌 草 抗 癌 解 毒 佳 2. 猴 頭 菇 燉 北 菇 3. 鹹 檸 薏 米 湯 4. 栗 米 鬚 水 5. 甘 苦 茶 抑 制 糖 尿 消 炎 6. 栗 子 粟 米 湯 7. 白 背 木 耳 蘋 果 湯 降 脂 軟 化 血 管 8. 昆 布 海 藻 煲 黃 豆 湯 9. 草 菇 勝 瓜 蛋 花 湯 10. 黑 木 耳 煲 紅 棗 湯 11. 紅 棗 紅 糖 煮 南 瓜 12.

More information

未 來 除 了 專 注 於 現 有 市 場 醫 療 養 生 保 健 服 務 的 拓 展 外, 公 司 將 繼 續 推 進 投 資 項 目, 積 極 拓 展 歐 美 主 流 市 場 的 海 外 業 務, 進 一 步 加 強 同 仁 堂 在 海 外 的 品 牌 影 響 力 和 市 場 滲 透 力, 以

未 來 除 了 專 注 於 現 有 市 場 醫 療 養 生 保 健 服 務 的 拓 展 外, 公 司 將 繼 續 推 進 投 資 項 目, 積 極 拓 展 歐 美 主 流 市 場 的 海 外 業 務, 進 一 步 加 強 同 仁 堂 在 海 外 的 品 牌 影 響 力 和 市 場 滲 透 力, 以 新 聞 稿 同 心 同 樂 同 仁 堂 中 醫 養 生 中 心 隆 重 開 業 (, 香 港 訊 ) 中 國 以 外 涵 蓋 區 域 最 廣 的 海 外 中 醫 藥 領 軍 企 業 北 京 同 仁 堂 國 藥 有 限 公 司 ( 同 仁 堂 國 藥 或 公 司, 股 份 編 號 :8138) 位 於 香 港 中 環 的 同 心 同 樂 同 仁 堂 中 醫 養 生 中 心 將 於 本 月 28 日 正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網 際 網 路 是 現 今 時 下 最 流 行 也 是 最 便 捷 的 資 訊 流 通 方 式, 我 們 希 望 藉 由 與 電 腦 科 技 資 訊 的 相 結 合, 將 中 醫 醫 療 的 傳 統 理 論 經 由 現 代 化 的 包 裝, 呈 現 多 樣 化 的 面 貌, 提 供 社 會

前 言 網 際 網 路 是 現 今 時 下 最 流 行 也 是 最 便 捷 的 資 訊 流 通 方 式, 我 們 希 望 藉 由 與 電 腦 科 技 資 訊 的 相 結 合, 將 中 醫 醫 療 的 傳 統 理 論 經 由 現 代 化 的 包 裝, 呈 現 多 樣 化 的 面 貌, 提 供 社 會 中 醫 四 診 3. 望 診 概 論 望 神 / 望 色 / 望 舌 / 望 型 態 / 口 眼 歪 斜 / 望 頭 髮 / 望 頸 項 / 望 皮 膚 / 望 苗 竅 / 望 指 紋 / 望 二 陰 / 排 出 物 / 18. 問 診 概 論 問 汗 / 問 寒 熱 / 問 頭 身 / 問 飲 食 與 口 味 / 問 耳 目 / 問 渴 飲 / 問 睡 眠 / 問 婦 女 與 小 兒 病 / 問

More information

臨 床 生 藥 學 Clinical Pharmacognosy 儲 備 能 力 都 很 強, 被 破 壞 的 肝 細 胞 很 快 就 會 被 再 生 的 新 細 胞 遞 補, 所 以 只 要 有 五 分 之 一 的 肝 臟, 就 能 維 持 正 常 運 作 功 能 因 此, 除 了 急 性 肝 炎

臨 床 生 藥 學 Clinical Pharmacognosy 儲 備 能 力 都 很 強, 被 破 壞 的 肝 細 胞 很 快 就 會 被 再 生 的 新 細 胞 遞 補, 所 以 只 要 有 五 分 之 一 的 肝 臟, 就 能 維 持 正 常 運 作 功 能 因 此, 除 了 急 性 肝 炎 B 型 肝 炎 之 中 西 藥 證 治 臺 北 仁 濟 醫 院 藥 劑 科 藥 師 許 曉 如 唐 中 成 藥 師 摘 要 B 型 肝 炎 之 西 藥 證 治 : 肝 炎 之 診 斷 主 要 為 抽 血 超 音 波 肝 穿 刺 檢 查 急 性 病 毒 性 肝 炎 之 治 療 為 充 分 休 息 自 然 痊 癒 B 型 肝 炎 健 康 帶 原 者 要 定 期 檢 查, 不 必 特 別 治 療 肝 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sd_0909.doc

Microsoft Word - sd_0909.doc 論述人體的濕 燥 寒 熱與飲食的調理 ( 第一部分 ) 第一集 : 西醫研究人體的營養狀況, 中醫研究人體的自然狀態, 因為中醫認為人體與大自然相應, 人體的規律與大自然的規律是一致的, 大自然有濕 燥 寒 熱的天氣變化, 人體一樣也有濕 燥 寒 熱的狀態改變 隨著人體狀態的改變, 人體的功能也跟著有所改變, 人體的生理表現與自我感覺也有所不同, 不舒服的自我感覺常常就是我們所認為的 病 西醫用直接消除症狀的藥物去治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庚 第 五 十 七 期 簡 訊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1 日 出 刊 癸 巳 年 10 月 29 日 節 氣 小 雪 本 期 要 目 : 師 的 叮 嚀 1 腰 痠 痛 處 理 D I Y 2 下 背 痛 的 觀 4 小 兒 成 發 育 調 理 6 年 的 咳 嗽 就 這 樣 好 了 8 常 見 藥 小 常 識 10 嘉 義 院 區 舉 辦 第 一 屆 小 華 佗 營 合 影 師 的 叮

More information

101年性別圖像1.doc

101年性別圖像1.doc 衛 生 局 性 別 統 計 圖 像 性 比 例 男 性 人 口 年 增 率 低 於 女 性, 致 性 比 例 逐 年 降 低 100 年 臺 北 市 男 女 性 比 例 ( 指 男 性 人 口 對 百 位 女 性 人 口 的 比 例, 即 男 / 百 女 ) 為 92.85, 與 91 年 97.09 相 較, 性 比 例 減 少 4.24, 即 十 年 來 每 百 名 女 性 人 口 相 對 之

More information

12 適 當 運 動 可 以 幫 助 人 的 氣 血 運 行, 但 同 時 也 在 消 耗 人 的 氣 血 人 體 的 微 循 環 主 要 應 該 靠 松 靜 來 達 到 的, 這 也 是 健 康 必 不 可 少 的 13 人 體 中 的 垃 圾 越 多, 就 越 需 要 更 多 的 血 氣 來 清

12 適 當 運 動 可 以 幫 助 人 的 氣 血 運 行, 但 同 時 也 在 消 耗 人 的 氣 血 人 體 的 微 循 環 主 要 應 該 靠 松 靜 來 達 到 的, 這 也 是 健 康 必 不 可 少 的 13 人 體 中 的 垃 圾 越 多, 就 越 需 要 更 多 的 血 氣 來 清 中 醫 與 佛 教 養 生 一 百 條 1 記 住 : 睡 覺 是 養 生 第 一 要 素 睡 覺 的 時 間 應 該 是 晚 21:00~ 早 3:00 因 為 這 個 時 間 是 一 天 的 冬 季, 冬 季 主 藏, 冬 季 不 藏 則 春 夏 不 長, 即 第 2 天 沒 精 神 2 一 切 藥 物 對 治 病 來 說 都 是 治 標, 不 是 治 本, 不 管 是 中 醫 還 是 西 醫.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