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2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文件2"

Transcription

1 大乘唯識宗的涅槃思想 丁孝明 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摘要 本文對小乘佛教的 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二種涅槃觀和大乘佛教 成唯識論 中的四種涅槃觀, 作了一番探討 說明了佛教 緣起無我 觀與大乘唯識宗涅槃思想在義理上溝通的契機 進而盼望從 成唯識論 涅槃思想的義諦中, 去體證佛陀 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的究竟法義! 關鍵詞 : 涅槃 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 無住處涅槃 1

2 佛教對涅槃的定義 涅槃 原是梵語 Nirvāṇa 的音譯, 又作泥日 泥洹 涅槃那 涅魯槃那 抳縛南等, 涅槃的巴利文 Nibbana 是由字根 ni 和 vana 組成,ni 是否定分詞 ;vana 是波浪或貪欲的意思, 原意就是捨棄欲望之意 1 含有否定 消散 超越的意思, 也有自由 安樂 舒適的意義 指不再苦受和輪迴, 不再有生 老 病 死的意 境 涅槃 本有許多異名 2 3, 如舊譯譯作滅 4 寂滅 5 滅度 6 寂 無為 無動 無生, 與最常見的擇滅 離繫 解脫 真諦 彼岸 不生 實相 真如 法身等 詞, 涅槃 一詞雖有多義, 但從涅槃巴利文 Nibbana 的原意捨棄欲望來說, 原 始佛教的 涅槃 定義, 正如 雜阿含經 中所說 : 貪欲永盡, 瞋恚永盡, 愚 癡永盡, 一切煩惱永盡 7 此又稱作 擇滅, 即通過智慧的揀擇力使煩惱止 滅而得解脫 故小乘佛教認為涅槃首在破除貪瞋癡, 斷滅一切煩惱 唯識宗的 成唯識論 1 見那蘭陀長老, 阿毘達磨手冊, 頁 317; 哲學概要, 頁 法蘊足論 舉了四十三種 否定 意來詮釋涅槃, 如 無為 無邊 無漏 無生 無住 無作 無滅 無起 無染 等四十三種說法; 又舉了五十種 肯定 意來詮釋涅槃, 如 真實 彼岸 微妙 寂靜 恆在 安穩 勝義 至善 稀有 等解釋, 見 法蘊足論 卷六,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頁 481 中 ; 而 四諦論 更舉了六十六種 否定 意來詮釋涅槃, 如 無壞 無失 無等 無礙 無求 無上 無量 無憂 等六十六種解釋; 另舉了四十六種 肯定 意來詮釋涅槃, 如 解脫 超絕 唯一 圓滿 清淨 最上 真諦 真如 態度 等四十六種解法, 見 四諦論 卷三, 大正藏 第三十二冊, 頁 390 下 3 新譯則譯為 圓寂, 玄奘法師認為寂滅 滅度 解脫等譯, 不過僅約斷德而言, 言斷滅生死煩惱 若譯作 圓寂 則統明智 斷二德 圓是圓滿一切智德, 寂是寂滅一切惑業 ; 又譯作滅度, 滅是滅見思 塵沙 無明三種惑 ; 度是度分段生死 變異生死兩種生死 略釋 : 即德無不 圓, 患無不 寂 詳說 : 即福慧二嚴做到圓滿無缺 ( 圓 ), 三惑煩惱徹底清除, 二種生死完全度脫 ( 寂 ), 永遠不再被煩惱生死所困擾 圓約進善方面言 ( 成就一切福德 ); 寂約滅惡方面言 ( 斷惑滅苦 ) 4 滅 ( 術語 ) 有三種, 一涅槃, 譯為滅涅槃之體無為寂滅, 故名滅 大乘義章 二曰 : 涅槃, 無為恬泊, 名滅 見 佛陀大辭典 ( 下 ), 台北 : 佛陀教育基金會, 頁 寂滅, 寂謂理性 寂 靜, 滅謂煩惱 滅 除 亦可說, 證得 寂 靜之體性, 自然煩惱 滅 除 ; 煩惱滅除, 自然證得寂靜體性 見 佛陀大辭典 ( 下 ), 台北 : 佛陀教育基金會, 頁 滅度, 即 滅 除煩惱, 度 脫生死的意思 見 佛陀大辭典 ( 下 ), 台北 : 佛陀教育基金會, 頁 涅槃者, 貪欲永盡, 瞋恚永盡, 愚癡永盡, 一切諸煩惱永盡, 是名涅槃 見 雜阿含經 卷 18, 大正藏 第二冊, 頁 126 中 2

3 唯識宗是大乘佛學中最具哲學理論的宗派 解深密經 說 : 由明萬法唯 識妙理, 諸識所緣, 唯識所現故 有為 無為, 一切諸法約歸一識, 名為唯識宗 8 此宗雖有多名, 今依通稱, 名以 唯識 而無著 ( 約 360~460) 論師是印度唯 識宗的開創者, 初造 攝大乘論, 明唯識之理, 後成為唯識系 無著的著作很 多, 時有 千部論主 之稱 其弟世親 ( 約 380~480) 論師既為 攝大乘論 造釋, 復造 唯識三十頌, 建立 識變因果 的真理 世親之後, 佛滅一千一百年頃, 難陀 護法等十大論師 9, 各為 唯識三十頌 造釋論 其中又以護法之論釋為 一宗之正義 後又得護法之門人戒賢論師繼起造論, 本宗教義乃大完具 而唐玄 奘三藏大師則是中國唯識宗的開創者, 10 依戒賢論師受學 瑜伽師地論, 復從 勝軍居士學 唯識抉擇論 及 莊嚴經論, 並參學於龍智 眾稱等論師, 人稱 玄奘為 大遍覺 又得護法之 成唯識論 草本及 五蘊論釋 於玄鑒居士 兼通大乘 小乘 空宗 有宗, 更通達因聲明 11 玄奘大師曾把十大論師各造的 唯識三十頌 釋論攜回中國, 欲各別翻譯, 後以弟子窺基之請, 以護法的釋論 為主依, 糅合十家之說, 綜合而成 成唯識論 十卷, 12 為本宗樹立綱維, 成為 本宗要典 玄奘大師在 成唯識論 中, 引用了 華嚴經 解深密經 如 來出現功德莊嚴 大乘阿毗達磨 楞伽 密嚴 等六經, 及 瑜伽 師地論 顯揚 莊嚴 集量 攝大乘 十地 分別喻 伽 觀所緣緣 二十唯識 辨中邊 雜集 等十一論, 以明宇 宙一切萬有, 都是識所顯現, 後來學者, 遂以此六經十一論為本宗所依的經論 8 此依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文所立 且約法相, 則有五法事理五種唯識等 9 此際瑜伽行學派的理論已成為大乘佛教的主流, 研究者極多, 世親寂後的百餘年間, 許多學者競為三十頌作釋論, 其中最著名者十位, 後世稱為十大論師 十大論師的名字是護法 難陀 親勝 火辨 德慧 安慧 淨月 勝友 勝子 智月等人 10 南北朝時, 真諦三藏及菩提留支, 對法相經論雖有翻譯, 但未竟全功 11 指因明 ( 論理學 ) 聲明( 語言文字學 ) 12 唐高宗顯慶四年, 玄奘譯 成唯識論, 原擬將十大論師的釋論各別全譯, 並命窺基 神昉 嘉尚 普光四人, 分別擔任檢文 筆受 纂義工作, 數日之後, 窺基請求退出, 奘師因問其故, 窺基言 : 群聖製作, 各馳譽於五天, 雖文具傳於貝葉, 而義不備於一本, 情見各異, 稟者無依, 請錯綜群言, 以為一本 奘師乃禮遣三賢, 窺基獨任筆受, 譯出 成唯識論 十卷, 故此十卷雄文, 雖稱揉譯, 不諦新造 3

4 故宗奉唯識者, 常有 六經十一論 之說 六經中以 解深密經 為主; 十一論中以 瑜伽師地論 為主 而就中又以玄奘 窺基二師所糅合護法等十家言之 成唯識論 為綜綱 玄奘大師之後, 唯識之學, 由其高徒窺基法師紹述之, 作 成唯識論述記 二十卷盡發其奧蘊 成唯識論 中的四種涅槃 大乘唯識宗在 成唯識論 中主張大乘的涅槃觀有四種涅槃, 即 : 一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 謂一切事物之本來相, 即是真如寂滅之理體 二 有餘依涅槃 : 煩惱障雖滅, 然尚餘五陰之身而為所依 三 無餘依涅槃 : 煩惱斷盡, 所餘五陰之身亦滅, 失去一切有為法之所依, 自然歸於滅盡, 眾苦永寂 四 無住處涅槃 : 即不住於生死 不住於涅槃之大乘菩薩涅槃 菩薩以大悲憐愍有情, 故不住涅槃 ; 又以般若濟度有情, 故不住生死, 由此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利樂有情, 窮未來 際, 用而常寂, 故稱涅槃 13 除了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的概念取自小乘涅 槃說外,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無住處涅槃, 都是唯識宗首次提出的概念, 體現了大乘佛教不離世間得涅槃的思想 其中共二乘的是 有餘依涅槃 和 無餘依涅槃, 而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雖取自小乘佛教, 但已經被唯識宗解脫理論吸收和改造, 其含義已經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有餘依 無餘依涅槃 而唯有至佛地才有的則是 無住處涅槃, 這是大乘所修證的四種涅槃觀 就這四種涅槃的關係來看, 唯識宗顯然是以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為核心, 有餘 無餘依涅槃和無住處涅槃則是依真如離障施設的果位涅槃, 其體性與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不一不二 13 成唯識論 卷十, 佛藏要籍選刊 第 9 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965 頁 4

5 成唯識論 中的這四種涅槃觀, 其中的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是共二乘的,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和無住處涅槃則是不共二乘的, 是小乘佛教二乘人所不知道的不可思議解脫 何以故? 聲聞乘的阿羅漢只知人無我, 雖去我執, 但仍有法執 ; 緣覺乘的辟支佛雖兼具人無我和法無我的認識, 能去我 法二執, 但所證得的人無我和法無我只是蘊處界緣起性空的涅槃觀, 未得法眼淨, 不知真如本性自性清淨, 更不見空性如來藏 妄認虛空為真如, 不知虛空仍屬所知 而大乘唯識宗則以真如離障來施設涅槃之名, 並依此來解釋小乘二乘人的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成唯識論 說 : 有餘依涅槃: 謂即真如出煩惱障, 雖有微苦所依未滅, 而障永寂, 故名涅槃 ; 無餘依涅槃, 謂即真如出生死苦, 煩惱既盡, 餘依亦滅, 眾苦永寂, 故名涅槃 14 唯識宗對這兩種涅槃的理解, 執持了小乘二乘人兩種涅槃概念的基本含義, 即把斷煩惱已盡但所依未滅稱作 有餘依涅槃 ; 把所依亦滅, 眾苦永寂稱作 無餘依涅槃 但聲聞乘阿羅漢雖斷煩惱障, 卻仍具定性執著, 因為聲聞乘入解脫道的修行, 是從行 住 坐 臥當中去如實地觀察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是無常 苦 空 無我, 如實了知色身非我 非我所, 色身是無常 空 ; 如實的了知見聞覺知的心 -- 識蘊 -- 是無常 空, 是變異法 ; 如實了知受 想 行蘊是藉色蘊與識蘊六識和合運作而生起的, 由此聲聞乘入解脫道斷了我見 我見斷了之後, 再把對自我的執著修除掉, 就成為阿羅漢聖者, 成為斷我執的聖者 由於三界的貪愛斷盡了, 捨壽時就不再受生入胎, 蘊處界就全部消失不見了, 這就叫作 無餘依涅槃, 簡稱 無餘涅槃, 這正是聲聞乘解脫果的修證完成 一旦阿羅漢的三界煩惱斷盡, 捨壽時可以出離三界, 但在他尚未捨壽之前, 在他入無餘依涅槃之前, 他仍然要受寒風 熱苦 饑餓 痛癢 色受想識蘊的行苦等等, 可是對他而言, 這已不是大苦, 所以名為 微苦所依 因為還有這種輕微的苦作為在人間的所依, 所以叫作 有餘依涅槃, 簡稱 有餘涅槃 捨壽時若能把十八界捨盡了, 這些苦也就捨了, 於是就入無餘依涅槃, 14 成唯識論 卷十, 佛藏要籍選刊 第 9 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965 頁 5

6 這就是聲聞乘所證得的解脫, 故只斷煩惱障 ; 而緣覺乘辟支佛雖斷所知障, 但仍具定性執著 緣覺辟支佛也同樣具有二乘之解脫果 -- 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 但他和聲聞乘最大的差異就在於, 聲聞乘是依佛而聞 而修 而證, 而緣覺乘是依自觀察思維, 於五蘊 十八界中作十二因緣觀, 觀察 此起故彼起, 此滅故彼滅 世間一切諸法皆是緣起緣滅, 體性是空, 實證三界諸法皆是緣起性空, 不但斷盡我執, 也同時斷盡法執 緣覺乘以現觀緣起性空及十二因緣而得辟支佛果, 捨壽時自然能入無餘依涅槃 但二乘人都由於無明障惑未破, 不能成佛 因此唯識宗進一步要求, 需得法眼淨, 破無明障惑, 證知本性自性清淨涅槃, 才算是得大涅槃 因此唯識宗進一步將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理解為真如性寂理出煩惱障的顯現狀態, 即 : 真如出煩惱障, 若苦依尚存, 則為有餘依涅槃 ; 若苦依永盡, 則為無餘依涅槃 這就是說, 所謂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都是指真如理離煩惱障所顯現的狀態, 其體性即真如本性自性清淨涅槃, 都可稱作依真如理涅槃 如 成唯識論 卷十說 : 謂有二乘深樂圓寂得生空觀, 親證真如, 永滅感生煩惱障, 盡顯依真理有 餘涅槃 彼能感生煩惱盡故, 後有異熟無由更生, 現苦所依任運滅位, 餘 有為法既無所依, 與彼苦仍同時頓捨, 顯依真理無餘涅槃 15 意即, 真理即真如理, 其性本寂, 即是自性清淨涅槃 真如理在不同情況下顯現, 即成不同稱謂的涅槃 小乘聖者雖斷煩惱然尚有苦依, 如受寒風 熱苦 饑餓 痛癢 色受想識蘊的行苦等的 微苦所依, 由於證真如理顯則稱 有餘涅槃 ; 若苦依亦滅, 一切有為法隨之皆滅, 此時證真如理顯則稱 無餘涅槃 這說明, 小乘佛教的解脫也是以真如自性清淨本體為依, 以證真如本體為得涅槃, 故不論是有餘涅槃還是無餘涅槃, 都是斷障所顯真如, 其體性都是真如依離障而施設之 15 成唯識論 卷十, 佛藏要籍選刊 第 9 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965 頁 6

7 涅槃名 這也就是說, 唯識宗認為小乘聖者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一切的虛無, 因為真如理體自性清淨遍在常住, 作為個體的修證者, 雖然入無餘涅槃, 但本有的清淨涅槃體性卻常住不滅 小乘聖者阿羅漢入無餘涅槃, 只意味著超脫了一切生死, 而離相湛然 寂滅安樂於真如清淨法界 故 成唯識論 說 : 此位 ( 按指無餘涅槃 ) 唯有清淨真如, 離相湛然, 寂滅安樂 16 瑜伽師地論 亦言: 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 於此界中般涅槃已, 不得墮於天龍藥叉 17 這表明了, 小乘聖者的最終解脫, 並不是斷滅一切的虛無, 也不是假名, 而是實有自性的證成 故大 小乘涅槃雖有異, 但由於大 小乘共同具有大乘體極之理, 即真如自性清淨之理, 所以所得涅槃實際上都是指稱證得自性清淨本體而獲得的真如顯現狀態 誠如 成唯識論 卷十所說 : 此雖本來自性清淨, 而由客塵令不顯, 真聖道生斷彼障故, 令其相顯, 名得涅槃 此依真如離障施設, 體即是清淨法界 18 由此可知, 唯識宗所說大 小乘涅槃, 實際上都具有體性上的相同之處 成唯識論 明確闡明, 真如離障而施設涅槃, 大 小乘都是如此 唯識宗 成唯識論 把諸法真如理體稱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故說 體即是清淨法界, 而所謂真如離障施設涅槃, 其實就是指真如自性清淨體的如實如理的顯現狀態 因此唯識宗以真如離障施設小乘佛教的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 顯然是依唯識宗 成唯識論 的理論所作的創造性的闡釋, 此一理論特色, 實不同於傳統意義上小乘佛教的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 真正大乘的解脫果是要兼具人無我和法無我, 且所證得的人無我是蘊處界緣起性空和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是雙具蘊處界空相與如來藏空性的 故說二乘法和大乘法最大的不同點, 就在於解脫道 16 成唯識論 卷十, 佛藏要籍選刊 第 9 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965 頁 17 瑜伽師地論 卷八十, 佛藏要籍選刊 第 9 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546 頁 18 成唯識論 卷十, 佛藏要籍選刊 第 9 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965 頁 7

8 和佛菩提道的不同 因為二乘人, 不論是聲聞阿羅漢所證, 或者緣覺辟支佛所證, 他們所證的都是屬於解脫道, 而非佛菩提道, 二乘人雖也覺悟法性, 但他們覺悟的是蘊處界法, 也就是五蘊的 -- 蘊 十二處的 -- 處 十八界的 -- 界, 都是自性空 無自性, 都是生滅法, 都是藉緣生起而必定會壞滅 ; 他們覺悟的是蘊處界緣起性空的法相, 他們只知道蘊處界等法生滅之緣, 但卻不知蘊處界等法生滅之真實因, 也不明白法界中的真實相 單單只依緣起性空不能顯示諸法的真實相, 因為緣起性空是依蘊處界而有的, 而蘊處界則是依如來藏而有的, 所以緣起性空其實仍是輾轉依於如來藏而建立起的, 所以不是真實相 二乘人只懂蘊處界空相, 只懂得斷我見與我執, 對實相不懂, 所以不懂佛菩提, 故並不牽涉到法界實相般若智 但是大乘菩提則不只是要學解脫道, 也同時要以法界實相般若智證見法界實相如來藏自性清淨, 現觀萬法都以如來藏自性為體 都是從如來藏中直接 間接 輾轉顯現的, 這就是佛菩提道與二乘解脫道最大的不同之處 因此, 大乘菩薩修證成佛之道時, 二乘聖人所證的蘊處界空相智也會伴隨著佛菩提的證量般若智而出現, 所以菩薩也懂得二乘解脫智, 而二乘聖人卻不懂菩薩修證的佛菩提, 菩薩依緣起性空證得法界實相般若智, 故不著於蘊處界空相智這是三乘菩提最大的差異所在 所以, 能夠覺悟蘊處界等法緣起性空的法性, 仍不能稱之為實義菩薩, 還需要覺悟法界實相般若智才能稱之為實義菩薩, 對一切法性全部具足了知, 究竟無餘, 具足圓滿了才能稱之為佛 8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58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上 ) 試論星雲大師涅槃觀 翁翠苓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中文摘要 本文是筆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 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涅槃寂靜 後之心得 經由研讀大師的著作 希企透過大師的言論 引領筆者真實理解 大師論述涅槃寂靜之義理 企圖了解其論述所引述之中

58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上 ) 試論星雲大師涅槃觀 翁翠苓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中文摘要 本文是筆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 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涅槃寂靜 後之心得 經由研讀大師的著作 希企透過大師的言論 引領筆者真實理解 大師論述涅槃寂靜之義理 企圖了解其論述所引述之中 58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上 ) 試論星雲大師涅槃觀 翁翠苓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中文摘要 本文是筆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 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涅槃寂靜 後之心得 經由研讀大師的著作 希企透過大師的言論 引領筆者真實理解 大師論述涅槃寂靜之義理 企圖了解其論述所引述之中觀 唯識 天台 禪 宗等宗派教理 在漢傳佛教脈絡下 對大師涅槃思想觀及人間佛教行誼之影 響 筆者本文進行方式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210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中, 關於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More information

,,, ( ),,,,,,,,,, :,,,,,,, :, 2

,,, ( ),,,,,,,,,, :,,,,,,, :, 2 :,,,, :,,,,,, ( 68 ), 1 ,,, ( ),,,,,,,,,, :,,,,,,, :, 2 ,, 3 ,,,,, 10 :,,,,,,,,,,,,,,,,,,, 4 ,,,,,,, 4 5 500 516,,,,, 20,,, 14,,,,,,,,, 1979, 260, 306, 3.3, ; 44, 19,, 38.2 2.2, ;,,,,,,,, ;,, 6 ,,,,, ;,,,,,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從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成唯識論 對唯識三性的不同解釋看其思想發展之意義 元弼聖 一 前言在唯識教學中, 所謂三性說是指 遍計所計性 (parakapita-svabhava: 分別性 )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依他性 ) 圓成實性(parimispanna-svabhava: 真實性 ) 在此所謂 svabhava( 自性 ) 是以 parikapita paratantra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22期

正覺電子報-第22期 爾時世尊復以一切如來為眾生依怙相,為諸菩薩,說一切眾生依怙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所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普賢菩薩體性遍故;一切眾生是金剛藏,金剛藏水所灌灑故;一切眾生是正法藏,是正言詞所說性故;一切眾生是妙業藏,善巧妙業所運為故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卷一At that time, the World Honored One,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ll sentient beings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61期

正覺電子報-第61期 大乘密嚴經 卷 2 All sentient beings own merits, virtues, and the great power of sovereign independence. Even they are born in the dangerous and difficult places, yet their Alaya Consciousnesses always dwell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62期

正覺電子報-第62期 大 乘 密 嚴 經 卷 2 The store consciousness dwells in the body, collecting and treasuring every seed. It holds the life, warmth and consciousness pervasively like the cloud covering the mundane world. Its deeds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大乘三系的商榷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25 ~ p.13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論前泛說...2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2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2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2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0305.doc

Microsoft Word - chbj0305.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3 期 (pp. 83-116) : ( 民國 79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3, (1990)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 7132 乘 問 提要 曇曠巴宙輯校 此作品為唐代曇曠大師所撰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98期

正覺電子報-第98期 雖 行 諸 法 不 生 不 滅, 而 以 相 好 莊 嚴 其 身, 是 菩 薩 行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卷 2 Although one acts in all dharmas that are neither arising nor ceasing, one can adorn one s body with auspicious marks; such is the bodhisattva

More information

目錄佛學講話第一講五乘佛法的判攝一解題 一二五乘佛法的由來 四三五乘佛法的判攝 六四結語 十四參考資料一:佛教非宗教非哲學 十九參考資料二: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四一第二講世界觀一解題 六四二佛教世界觀的建立 六五三佛教對宇宙起源的看法 六七四有情世間 六七五器世間 七一六華藏世界 七六七結語 七七

目錄佛學講話第一講五乘佛法的判攝一解題 一二五乘佛法的由來 四三五乘佛法的判攝 六四結語 十四參考資料一:佛教非宗教非哲學 十九參考資料二: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四一第二講世界觀一解題 六四二佛教世界觀的建立 六五三佛教對宇宙起源的看法 六七四有情世間 六七五器世間 七一六華藏世界 七六七結語 七七 序 王聯章君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他讀中學時已經瀏覽佛書 在香 港大學修業期間 逢星期日從我聽講唯識 畢業後一方面服務於銀行 界 一方面在能仁哲學研究所 專治佛家哲學 而尤着重於世親的業 論 他的碩士論文 成業論之研究 識者認為足以登那爛 慈恩之 堂奧 近兩年又從我研習般若與現觀莊嚴 其博士論文亦以此為範 圍 年來各佛學社團和各宗學會請他講學的絡繹不絕 乃徇學人之 請 將演講的錄音寫成文字 刪除繁重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論緣起與解脫 ---- 印順復歸釋尊本懷之探索提要 眾生不瞭解 緣起 的寂滅本相, 卻反為 緣起 的幻相所惑亂, 顛倒地以為世間是真實的 常住的 不變的 獨存的, 不是緣起的 這個反於緣起的執著就是 無明, 就是輪迴眾生生死的根本 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 佛法的智慧就是 佛說緣起 佛教導聲聞等二乘人由 緣起 開展成 三法印, 印定實相的佛法 但是有誤以涅槃為終點而停滯不前遺忘眾生 ; 也有轉入 法實有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112期

正覺電子報-第112期 112 2015.05.01 世尊!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 不自為己行四攝法, 為一切眾生故, 以不愛染心 無厭足心 無罣礙心, 攝受眾生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World-Honored One! From now on until th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I will practice the four methods of embracement not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

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 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 作者 : 萧登福 作者单位 : 台中技术学院 刊名 : 宗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 : RELIGIOUS STUDIES 年, 卷 ( 期 ): 2002,(2) 引用次数 : 0 次 参考文献 (7 条 ) 1. 李颐之. 郭庆藩 庄子集释 引 2. 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 一书 1990 3. 引书 的抄写年代 1990(10) 4. 大正藏 5. 大正藏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

????????????? 新世紀宗教研究 第 5 卷第 2 期 2006 年 12 月 建構佛教心理學的新典範 唯識學八識學說的現代省思 陳玉璽 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摘要本文前半部論述佛教早期唯識學的洞見, 包括開展三性義理和唯識中道觀的論述 後半部以原始佛教緣起觀和現代意識研究為參照點, 重新省思和探討唯識宗的八識學說, 主要論題包括末那識的分別作用 阿賴耶識的多元功能 本體與現象的辯證關係等 本文特別論證阿賴耶識內涵的歷史演變如何引致義理詮釋上的混淆,

More information

唯識學概要科判表

唯識學概要科判表 一唯識學概要目錄甲一 法脈源流 ---------------------------------------------------------------------------------------------------------------------------------------------- 2 乙一 法門緣起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ain....1_......_.doc

Microsoft Word - main....1_......_.doc 建構以四聖諦為綱領的佛法知識體系 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 釋見豪 摘要 :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 從教法的功能與修學歷程而言, 可依 教 理 行 果 境 行 果 與 信 解 行 證 加以分類, 但就整個佛法的內容而言, 以 緣起說 為理論基礎的 四聖諦 是一切教法開展的總綱 所以, 本文以釋尊主要教導的兩件事 苦生與苦滅為始, 從 苦集 的流轉生死與 滅道 的還滅解脫, 來統攝一切兼併理論知見與實踐解脫的佛法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攝釋分 攝異門分 調伏事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TD4040 林崇安編 佛法教學系列藏文 D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09 1 藏文 D 瑜伽師地論 攝釋 異門 調伏 內容 : 1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p.3 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p.73 3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 TD4040 p.139

More information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6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釋隆迅 前言 :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 聽到這一首偈頌 : 諸法因緣起, 諸法因緣滅 ;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 簡單說, 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說 : 奇哉! 奇哉!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89-306(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楊秀源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 向來解行並重的佛教, 目的是讓人們明理之後, 注重行持, 依理實行才能證果,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90期

正覺電子報-第90期 布施是道場, 不望報故 ; 持戒是道場, 得願具故 ; 忍辱是道場, 於諸眾生心無礙故 ; 精進是道場, 不懈退故 ; 禪定是道場, 心調柔故 ; 智慧是道場, 現見諸法故 維摩詰所說經 卷 1 Giving is the bodhimanda (the way towards Buddhahood), because of expecting no reward. Keeping the precepts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探討《楞伽經》中阿羅漢迴心思想與如來藏及唯識等的關係

探討《楞伽經》中阿羅漢迴心思想與如來藏及唯識等的關係 楞伽經 中阿羅漢迴心思想之探源 釋道玄圓光佛學研究所二年級 提要 原始佛教時期, 阿羅漢普遍被視為已達到圓滿解脫的境界 但在大乘佛法興起時代, 對阿羅漢涅槃已視為不究竟, 因此漸漸形成聲聞 辟支佛 菩薩三乘的存在 在大乘經典中對阿羅漢已證入無餘涅槃, 是否能夠迴心向大各有不同的看法, 而立足於迴心的理由亦有差異 本論文將追溯早期大乘經典, 在歷史傳承中, 對已證涅槃的阿羅漢, 其迴心思想演變的脈胳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64期

正覺電子報-第64期 雜 阿 含 經 卷 3 What are the sensation-skandhas of the consciousness? They are the bodies of six sense-consciousnesses. What are the six? They are the eye consciousness body, and even the mind consciousness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瑜伽師地論 內的異義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一 漢藏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彌勒菩薩說,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藏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無著菩薩造, 也分成五分 二 瑜伽五分之間的異義 為了澄清 瑜伽師地論 是由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所著作, 或由無著菩薩所著編集, 一個方法是先分析瑜伽五分之間義理是否一貫

More information

Palmer & Yu 2013 地方道教論文集PRE-PUB

Palmer & Yu 2013 地方道教論文集PRE-PUB Title 廣東省英德市黃花鎮醮儀紀實 Author(s) Palmer, DA; Yu, WT Citation 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香港, 2011 年 4 月 21-23 日. In 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3, p. 469-502 Issued Date 2013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205323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2009年3月1日 第30卷第1期 香港浸信教會家訊 屬於全體會友的家訊 馨風 創刊至今已30年 你可曾見證 她 的面世與改變 又或 許伴著你成長 她 可曾幫助你認識教會的人和事 當中的 生命故事 也曾給你激 勵和提醒 展望未來 我們仍朝著創刊的目標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讓 馨 風 成為每位讀者的祝福 我們更需要您的參與和支持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唯識辭典下冊

唯識辭典下冊 自序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自序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是一部初學唯識者手邊備用的工具書 唯識學 在佛學領域中 一向稱為難治之學 它名相繁瑣 辭意艱深 古人稱此 學 文如鉤鎖 義若連環 字包千訓 辭含萬象 由此可知這是一 門 甚深最甚深 微細最微細 難通達極難通達 的學問 但相對的 它也是一門結構嚴謹 條理分明的理論 佛學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詞 都 見之於唯識學中 果然能通達了唯識學 則再讀其他經典 名相問題既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佛教主題詞表試擬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藏主 釋自正 摘要 : 本文為 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 之 佛教主題詞表座談會 引言稿 近年來由於科技進步一日千里, 網路逢勃發展, 資訊爆炸, 佛教文獻資料遽增, 對於文獻整理而言, 傳統所編製的工具已不敷使用, 因此, 希望藉由編製 佛教主題詞表, 作為整理 輔助檢索佛教文獻的利器 本文介紹佛教主題詞表的編製緣起 佛教主題詞表編製計畫 節錄佛教主題詞表試擬等內容,

More information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167 176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167 176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通往幸福的嚮導 印順法師 佛法是救世之光 選讀 釋圓悟編 2016 年 7 月 目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1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1 貳 佛學的兩大特色... 9 第二篇 適切的理論與方法... 16 參 法印經 略說... 16 肆 中道之佛教... 26 第三篇 修行的指標與景仰... 36 伍 修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 36 陸 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 41 壹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p.147)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1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它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More information

Paperless Printer, Job 24

Paperless Printer, Job 24 共三乘之定慧思想研究 以人間佛教與帕奧禪法為主 171 共三乘之定慧思想研究 以人間佛教與帕奧禪法為主 釋性廣 摘要 : 筆者在參學的經歷中, 曾有幸親近緬甸的帕奧禪師, 在其座下修禪, 然亦因早年受教於印順導師恢宏思想的啟發, 以及 學尚自由, 不強人以從己 的風範感召, 故不至於如其他學習南傳法的修行人, 落入 入主出奴 的宗派意識而揚己抑他, 除了能看到帕奧禪法在漢傳佛教化區中推廣的價值, 也更肯定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108期

正覺電子報-第108期 世尊!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 於諸眾生不起恚心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The World-Honored One (Bhagavan)! From now till the time when I attain Buddha Bodhi, I will not generate any anger or aversion against any sentient beings. The Lion

More information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 ICO 智慧型微投影機 使用手冊 電話 + 8 8 6-2 - 2 7 9 0-6 3 0 8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新湖一路90號4樓 w w w. q p o i n t e k. c o m * 內容僅供參考 功能會隨系統版本有所變動 * 如有操作上的問題請洽詢經銷商 本公司或至官網 支援服務..T.I. QP Q.P.T.I. Corporation 索 引 1. 內 容 物 2. 功 能

More information

°ê¬ì·|¼Æ¦ì³Õª«À]­pµe¶i«×³ø§i

°ê¬ì·|¼Æ¦ì³Õª«À]­pµe¶i«×³ø§i 數位博物館計畫 : 玄奘西域行 由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主持, 共含 文獻 圖像 史 資料之組織與研究 互動式資訊視覺化設計與研究 數位博物館 知識庫系統之研發 ㆔個子計畫 分別由 華佛學研究所 國立藝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 心 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執行 The World of Xuanzang and the Silk Road applying XML, TEI and DC in the

More information

51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上 )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李萬進 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 中文摘要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 世界性的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的教義與教 理 由此開啟了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之意志 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性的 三大宗教之一 在超越性方面具

51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上 )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李萬進 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 中文摘要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 世界性的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的教義與教 理 由此開啟了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之意志 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性的 三大宗教之一 在超越性方面具 51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上 )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李萬進 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 中文摘要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 世界性的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的教義與教 理 由此開啟了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之意志 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性的 三大宗教之一 在超越性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隨著二十世紀以來逐 漸成為一個主流的人間佛教之潮流 在超越性方面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之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緣起 慧日講堂於 2016 年 9 月 2 日至 11 月 25 日舉辦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班, 這一期的主題為 人間佛教, 構想來自住持宏印長老希望大家用心研讀印順導師著作中具有特見之單篇文章 以此為緣, 選了三篇主題涉及 人間佛教 和 大乘入世精神 為主的長篇文章, 秉持導師所言 : 大乘是佛法, 我有堅決的信仰 ( 華雨香雲 p.245) 來學習 ; 並於課程最後一天介紹導師的自傳 平凡的一生,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56期

正覺電子報-第56期 大寶積經 卷 77 Purna said to the Buddha: The World-Honored One, for what sins had I committed, I regressed from the aspiration for Anuttara-samyak-sambodhi in an eon? The Buddha said: Purna, because you had

More information

有關《印順法師年譜》的一些問題

有關《印順法師年譜》的一些問題 印順法師的阿含觀 報告人 : 侯坤宏時間 :2018 年 11 月 10 日下午地點 :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1 印順法師 2 印順法師 3 講說大綱 壹 前言 貳 印順法師阿含經研究成果介紹 ( 相關出版品 ) 參 阿含經 和 中觀論 瑜伽論 等之關係 肆 印順法師 阿含觀 的特色 伍 結語 4 壹 前言 一 感謝邀請 宏印法師推薦 二 為什麼要談 印順法師的阿含觀? 佛滅一百年以後, 佛教才開始顯著的分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目錄 I 目錄 目錄... I 中觀今論講義 編輯緣起... III 中觀今論 自序... 1 中觀今論 引言... 16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22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22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29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34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34 第二節 中論 為 阿含 通論考... 43 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58 第一節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第一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 唯識學 行相 (AkAra) 之研究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 陳一標 2003.10.05 提要 : 行相 (AkAra) 一詞具有識中所現外境相貌的影像義, 以及心 心所的取境作用義 說一切有部認為行相是慧心所中所現的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相貌 世親在 俱舍論 中則說行相是一切心 心所緣取所緣境的類別, 也就是心 心所中所現起的青 黃等相貌 唯識學不承認外境的存在, 在心

More information

szj1.s92

szj1.s92 (1404 1949) : 作 者 : 出版社 : 出版 : 1 ( ),,,,,,,,,,,,,,,,,,,, ( 1404-1949 ),,,,, 1990, 2,,,, ( 1404-1949),,, (1404-1949 ) 1404 1860 460, 1860 1949 90,,,, ( ),,,,,,,, 1860 1949,,,,,,,,,, ( ), 3 :,,,,,,,,,,,,,,,!

More information

會訊 11年第一季

會訊 11年第一季 2010 年 12 月 20 日, 昭 慧 法 師 與 性 廣 法 師 出 席 完 2010 年 馬 來 西 亞 國 際 佛 教 論 壇 後, 特 意 轉 機 來 港 探 望 慧 瑩 法 師 2010 年 11 月 6 7 日, 耀 行 法 師 在 妙 華 演 講 2010 年 12 月 4 日, 邱 敏 捷 教 授 在 妙 華 講 述 2010 年 12 月 4 5 日, 傳 道 法 師 在 妙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书名 : 作 者 : 出版社 : 出版 :

书名 : 作 者 : 出版社 : 出版 : 书名 : 作 者 : 出版社 : 出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More information

书名 : 作 者 : 出版社 : 出版 :

书名 : 作 者 : 出版社 : 出版 : 书名 : 作 者 : 出版社 : 出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More information

书名 : 作 者 : 出版社 : 出版 :

书名 : 作 者 : 出版社 : 出版 : 书名 : 作 者 : 出版社 : 出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More information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生命的價值 目錄 生命的價值 2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 4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 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18 墮胎是不尊重個體的生存權 28 栽培自我, 展現生命之光 40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More information

正 覺 學 報

正 覺 學 報 佛學研究與歷史想像 以阿含部諸經略評呂凱文 從兩類 央掘魔羅經 探討聲聞經大乘化的詮釋學策略 佛學研究與歷史想像 以阿含部諸經略評呂凱文 從兩類 央掘魔羅經 探討聲聞經大乘化的詮釋學策略 高惠齡 蔡禮政 正覺佛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正覺佛學研究院研究員輔仁大學統計系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摘要 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歷史上而創建佛教, 是一項歷史事實 然而, 這樣的歷史事實具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則是少有人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0405.doc

Microsoft Word - chbj0405.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4 期 (pp.169-199):( 民國 80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4, (1991)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 7132 關於緣起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銓釋學考察 傅偉勳天普大學教授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02?j???s??????-???R???q

02?j???s??????-???R???q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 補充講義 ( 二 )-- p.2~11 釋道一編講 09-21-2012 一 色 的語義 ( 一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卷 1 1 三法品 ( 大正 31,663a27-b4): ( 二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卷 1 1 三法品 ( 大正 31,695b22-29): 1 ( 三 ) 五事毘婆沙論 卷 1 1 分別色品 ( 大正 28,989c19-22): 2 ( 四 ) 阿毘達磨俱舍論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中觀今論 講義 福嚴佛學院 授課老師 : 釋厚觀 中華民國九十一學年度 (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 3 引言 ( 釋厚觀

More informatio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 20114460台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 台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 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 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1992 199212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1998 1996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7.22 34 1 6 20114460 7 8 201144604

More information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金剛經第六講 一 前言 : 上個星期與大家共同研究 : 復次, 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More information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93 般若心經 要義的中觀學詮釋背景簡介初期大乘經典,約出現於公元前五十年至公元二百年間 其中以 般若經 最為重要,而大乘菩薩的行持,亦是以般若智慧為心要 龍樹亦有註釋 大品般若經 的作品,即鳩摩羅什所譯的 大智度論 般若心經 ( 下稱 心經 ) 不在 大般若經 內,不過很多研究指出, 心經 的經文句義,大部分出於 大般若經 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一,及 大品般若 習應品第三 心經 文字精簡,組識嚴密,內容深廣而微妙,故學者一般認同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黄 佛 法 無 多 子 黃 蘗 山 斷 際 禪 師 語 錄 目 錄 前言 上冊 傳心法要 原文 6 16 黃蘗山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34 黃蘗山 其來有自 34 法要緣起 裴休請益斷際禪師 37 無形相則無蹤跡 46 唯此一心即是佛 51 祖師禪的正知見 56 眾生與佛從緣起空上說無有差別 60 不著於相的修行 65 六度萬行 不假修添 66 遇緣即施 空而能現 69 佛教理論的演進 91 理行圓融

More information

參 性空學探源 p.60 ~ p.72: 我無法有 的真義 一 從阿含看, 我無法有 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 二 命與身 我與世間 我與一切法, 都是以 有情為中心 說到一切 19 三 無常相續 的假名我, 是有 ; 在因果相續之外 加執的我, 則無 19 四 我我所見, 是自

參 性空學探源 p.60 ~ p.72: 我無法有 的真義 一 從阿含看, 我無法有 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 二 命與身 我與世間 我與一切法, 都是以 有情為中心 說到一切 19 三 無常相續 的假名我, 是有 ; 在因果相續之外 加執的我, 則無 19 四 我我所見, 是自 般若經講記 補充講義 : 我執與法執 ( 我空與法空 ) 釋貫藏敬編 2012/1/21 目次 1 壹 中觀論頌講記 p.313 ~ p.322... 2 一 上一頌半 : 觀所觀境空 破我我所... 2 ( 一 ) 破我... 2 1. 俱生自我感, 為一切我見的根源... 3 2. 我無法有 的教意: 沒有人我 ( 我 ), 即沒有法我 ( 我所 ). 4 3. 若計有我, 一切皆於五受陰計有我...

More information

1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目次 壹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自序... A-2 一 撰書的初衷二 一切佛法有相依相攝的意義三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貳 第一章 歸敬三寶... A-3 一 歸依三寶的真實義二 歸依有四正行参 第二章 聞法趣入... A-4 一 聞法應離的過失二 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底限三 一切佛法內在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肆 第三章 五乘共法...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前言 釋道論 M9921014 轉識成智 之理論與實踐 壹 前言貳 轉識成智的必要性 ( 一 ) 何謂 識 ( 二 ) 何謂 智 參 何謂轉八識成四智 ( 一 ) 妙觀察智 ( 二 ) 平等性智 ( 三 ) 大圓鏡智 ( 四 ) 成所作智肆 四智的現起分位伍 四智之所緣境陸 唯識的 轉依 意義 ( 一 ) 能轉道 ( 二 ) 所轉依 ( 三 ) 所轉捨 1 ( 四 ) 所轉得柒 從三性論 轉依 意義 (

More information

普門普自 公案拈提集錦在1著 門自在 平實導師

普門普自 公案拈提集錦在1著 門自在 平實導師 普門普自 公案拈提集錦在1著 門自在 平實導師 普門自在2 發發 發 願願 願 文文 文 願我修學大乘理 不遇聲聞緣覺師 願我得遇菩薩僧 受學大乘第一義 不久見道證真如 隨度重關見佛性 隨我導師入宗門 親證三乘人無我 願具妙慧勇摧邪 救護佛子向正道 普入大乘第一義 受學究竟微妙理 願隨導師學種智 通達初地法無我 修除性障起聖性 發十無盡大願王 願我依佛微妙慧 善修菩薩十度行 無生法忍增上修 地地轉進無障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出世間讚五 複習 總結總結 問答問答 雪歌仁波切講授張福成老師翻譯譯 2011/11/10 前言 今日原訂課程 修心七義, 但因穹拉仁波切下周來台開示 修心七義, 故等穹拉仁波切課程上完, 及菩提迦耶法王開示之後, 再配合仁波切及法王之開示內容, 予以融合 複習 而 修心七義 之課程, 等菩提迦耶 時輪金剛 結束之後, 再另訂時間開課 如此安排避免大家同時上兩個同樣課程之混雜, 同時對穹拉仁波切亦較為恭敬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133期

正覺電子報-第133期 有二法難可了知 : 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 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 如此二法, 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 諸餘聲聞唯信佛語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There are two subjects that are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the mind that is inherently pure and the fact that this [same] mind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三十一 唯识学概要 208 你要改造业力, 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面, 我们看丙五 : 究竟位 唯识学把整个凡夫到成佛, 把他的修行分成五个阶位 : 就是资粮位 加行位 通达位 修习位乃至于最后的究竟位 我们从前面的阶位我们可以知道, 当我们踏入了修行的菩萨道, 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两种力量的作用 : 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生死业力的冲击

More information

1

1 1 () () 2 () () 1987 1988 () () 2010 來 理 3 () () () () () 4 () ( ) ( ) 來 理 () 1 5 高中生對手搖杯飲料之成癮度探討 高中生對手搖杯飲料之成癮度探討 以東港海事為例 價格便 宜 14% 離家近 12% 特色茶 飲 店面 19% 設計 3% 品牌 10% 促銷活 動 8% 品質 14% 碳酸 咖啡 6% 2% 服 務 態 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談法相 在香港三輪佛學社講 (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45 ~ p.26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 引言 : 各宗各派, 皆有法相...2 二 法 是佛從證出教而要弟子解悟的 ; 法的種種意義, 就是 法相, 是在我們身心指出...2 三 法相的內容 : 自相 共相等 與 十如是...3 ( 一 ) 自相 共相 相攝相 相應相 因緣相 ( 果報相 成就不成就相 )...3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1 ( 發菩提心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了中士道 大家都知道中士道是解脫道, 解脫就是解脫三界, 從六道當中跳出輪迴 修完解脫道, 是不是我們的修行就結束了呢? 因為很多人覺得說娑婆世界太苦, 我發誓不要再來了, 因為太辛苦, 所以像這一類的發心, 他可能就是修完解脫道, 他的修行就到此為止, 就不願意再繼續 可是, 佛陀祂教導我們中士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台灣新竹二 一四年一月十二日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介紹 心經 這個緣起其實它醞釀了很久, 因為這一 二十年以來, 都有很多人希望能夠聽心經, 但是我都一直拖延 拖延 拖延 拖延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的唯識還沒有上完, 覺知的訓練也還沒有訓練好 所以我們知道心經整個就是講空的, 般若空性的道理, 那如果沒有這些之前的基礎的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廣州六榕寺佛學專題公開講座 講題 : 正見佛家空義 日期 : 二 一三年四月八日 ( 一 ) 講者 : 香港佛教中觀學舍會長 及四月九日 ( 二 ) 黃家樹居士 時間 : 四月八日下午二時至四時 四月九日上午九時至十一時 本講立意 : 空 為佛法最重要的義理之一 由於世間人慣於解空為空虛 虛無 虛假等消極的意義, 因此接觸佛法, 學到空義時, 很容易便生起慣性的見解, 以空為無了 其實, 佛家的空義與世人所解,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