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電子報-第61期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正覺電子報-第61期"

Transcription

1

2 大乘密嚴經 卷 2 All sentient beings own merits, virtues, and the great power of sovereign independence. Even they are born in the dangerous and difficult places, yet their Alaya Consciousnesses always dwell in them to depend and rest upon. Mahayana Secret Sublime Sutra, Vol. 2

3 解脫界雖是無為界, 但卻是同具無漏有為法與無漏無為法的 如何是無漏有為法呢? 譬如阿羅漢已經斷盡思惑, 成就無漏, 實證無漏法了 ; 但他們在入滅以前, 仍然具有接觸五塵及行來去止 領受苦樂等功能, 這些都是在親證有餘涅槃的解脫功能下, 仍然繼續存在的無記法, 使阿羅漢可以繼續存在人間依止釋迦世尊, 這是第一類無漏有為法 阿羅漢們捨壽之前, 仍有意識心存在而擁有解脫的證境以及解脫道的智慧, 也具有利樂眾生同證解脫的功能, 這就是第二類無漏有為法 既有如是二類的無漏有為法, 當然是有意識可以領受解脫境界的 : 自知已不再被三界生死繫縛了 所以說阿羅漢們所證的無為也是有界的 有解脫的功能差別存在著 所以名為解脫界, 是函蓋斷界 無欲界 滅界的 阿含正義 第五輯

4 Although the liberation realm is a non-active realm, it possesses both flawless active dharmas and flawless non-active dharmas. What are the flawless active dharmas? For example, arhats have completely eliminated the delusion on attachments, attained flawlessness, and actually realized the flawless dharmas. But prior to entering remainderless nirvana, they continue to possess the functions of touching the five sense-objects, moving around or resting, experiencing and perceiving pain or comfort, and so on. These all neutral dharmas continue existing under the liberation functions, which come with personal realization of the nirvana with remainder, and they allow arhats to still survive in the human world to take refuge in Sakyamuni, the World-Honored One. These are the first category of flawless active dharmas. Before arhats pass away, with the conscious mind still existing, they can abide in liberated realization state and possess the wisdom of the Liberation-Way, and they also have the functions to benefit other sentient beings in achieving the liberation together. These are the second category of flawless active dharmas. With these two types of

5 flawless active dharmas, arhats surely have the mind-consciousness to experience the state of liberation: knowing that they themselves are no longer bound by the life-and-death of the three-realms. That is why the non-activeness realized by arhats is said to have the realm with the existence of functional distinctions on liberation namely, the liberation realm, which includes the elimination realm, non-desire realm, and extinction realm. The Correct Meanings of the Agama Sutras,Vol. 5

6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 本期目錄 1 人間佛教 ( 十一 ) 平實導師 26 中觀金鑑 ( 十 ) 孫正德老師 43 邪 囈語 ( 八 ) 陸正元老師 58 廣論之平議 ( 十九 ) 正雄居士 78 略評一西行者的眼見佛性 ( 三 ) 正慶居士 96 仍是慈悲一片 425 世紀法筵紀實 ( 二 ) 編譯組 116 邁向正覺林正淦 123 般若信箱 132 公開聲明 135 佈告欄 149 正智出版社發售書籍目錄 157 正覺贈書目錄

7 連載十一 第三章 佛法必須具足三德 講義綱要 佛法與你的緊密關聯 1.你探究哲學後有沒有成果 玄學 義學 2.哲學與佛學之關聯 宇宙萬有及生命之本源 3.你願意被誤導嗎 救護眾生與人身批評之異 4.你學佛後 學得快樂或痛苦 前途茫然 次第實證 講記 今天我們將從第三章開始講 第三章內容是 佛法 必須具足三德 其實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的瞭解佛法 但是 在講述 人間佛教 時 在說明 人間佛教 的真實義之前 我們有幾個題目必須先與大家說明一下 我們要探討的是 佛法跟你的緊密關聯 到底佛法跟你有什麼緊密的關係 因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1 頁

8 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佛法跟你沒有關係的話 那你不必 這麼辛苦 把這一世的許多時間花在修行上 針對這個部分 我提供了四個題目來跟大家探討 第一個題目要先請問大家 你探究哲學以後有沒有成 果 有很多人會想要學佛 其實是因為探究哲學的關係 也 許你們之中有人現在仍然在探究哲學 只不過聽說有這麼一 個演講 所以就來聽聽看 但是我現在要先問你 探究哲學 許多年以後 有沒有成果 而哲學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哲 學討論的本質 目的是要探討萬有的根本 宇宙萬有的根本 到底是什麼 這應該是哲學中最主要的探討部分 可是哲學所 探討的 都是在思想上面去推論 演變 並不是去實證到宇宙 萬有的根源 因此說 哲學充其量 只是一類思想 但是 哲學探討到最後 還是不得不進入到佛法中來 除 非僅以思想 玄學 為滿足 而不是以探討究竟的真相 義學 為滿足 如果真的是想要探討義學 就是要確實的證實宇宙萬 有的根源 也就是說 宇宙是從哪裡生出來的 有情生從 何來 而宇宙為什麼會壞滅 有情死往何處 這其實就是 哲學家一直在探討的 從以前蘇格拉底以來 一直都是如此 的 但他們終究無法去實證萬有的根源 終究無法瞭解 生 是從哪裡來 死 又歸結到何處去 這就是哲學家的困境 也是哲學研究的現況事實 但是 佛法並不一樣 佛法是義 學 為什麼佛法是義學呢 因為佛法是講究實證的 不單單只 是思想 生從何來 是可以實證的 死後要歸結到哪裡去 也 是可以實證的 所以佛法是義學 而不是思想 但是 我們並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2 頁

9 不因此而否定哲學 因為哲學 思想 也不錯 可以從思想上 引導人們向上 只是不究竟 畢竟它只是個 思想 在佛法 的修行之中卻不一樣 因為是可以實證的 可以使你在實際上 去證明 原來我是從何處出生的 原來我死後是歸結到哪裡 去 當你對 生從何來 死歸何處 已經實證了 對於 死 歸何處 的探討也就歸結完成了 那時你不妨再發起願心 我也要幫助所有跟我有緣的人 要讓他們和我一樣證實 這一點 那麼你就已經成為菩薩了 所以 佛法是 義 學 它是實證的 不只是一個 思想 而已 接著要來跟大家提示 哲學與佛法的關聯 哲學探討 的是宇宙萬有以及生命的本源 也就是求真的意思 只有真實 的才是究竟的善 才是三界中最完美的法 但是 生命的本源 並不是我們的覺知心 覺知心只是意識或六識全部 而以意 識為主要 覺知心是靠著我們的身根 意根 六塵 以及無 明 業種的和合 才能夠有這個意識覺知心生起及存在 所 以 意識 我們這個覺知心 不管有念或無念之時 祂都是 需要有很多的緣才有辦法存在或者出生 所以這意識不是萬 有的根源 因此 萬有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這就是佛法所要實 證的課題 而這並不是哲學的思惟所能夠弄清楚的 也不是聲 聞解脫道所能弄清楚的 是只有實證的佛法才能確實地探究 而不是作文字訓詁 經論討論所能夠得知的 所以 哲學走 到最後 探究到最後 這一世沒有辦法探究到萬有的根源 下 一世再繼續探究 這樣研究哲學無量世以後 終究得要走入佛 法中 否則沒有辦法究竟 因此說 哲學還是可以作為一個初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3 頁

10 階 探究到後來還是應該要進入到佛法中來 否則探究宇宙 萬有的根源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般的哲學家一直都在探討一個問題 上帝與撒旦存 在嗎 上帝與撒旦是不是可以證實其存在 這是哲學家一直 在探討的 因為上帝無法實證 撒旦也無法實證 全都是無法 令人一再地被不同的人共同證實其存在 可是在佛法中認為 上帝 是在的 上帝 一直與你同在 上帝 就是你 這一世生命出生的根源 也是婆羅門教所說的祖父或大梵天 大自在天 統名為造物主 但他們都不知道其實就是各人自己 的第八識如來藏 你之所以會出生在人間 是由於你自己的 上帝 跟你在一起 不是由與別人共有的 同一個大我的上 帝跟你同在一起 一神教徒祝福大眾時常常這樣說 願上帝 與你們同在 我也一樣祝福大家 但不是 願 而是說 你自己的 上帝 本來就與你同在 這個 上帝 是誰 呢 上帝 就是出生你的色身 出生你的覺知心的第八識如 來藏 祂才是真正的造物主 也是製造覺知心之真主 山河大 地也從這個造物主來 但祂不是一神教講的造物主耶和華上 帝 而是你的第八識如來藏 可是一神教說 上帝存在的當下 也有撒旦存在啊 那我們說撒旦是誰呢 就是你的六個根本煩惱 二十個隨煩 惱 這就是你自己專有的魔鬼 而這些都是你可以實證的 並 不是想像中才會有的法 所以 哲學家找不到上帝而主張說 上帝是人類創造的 但是在佛法中 你卻是可以找到自 己專有的 上帝 並且是每天都與你同在 這就是禪師講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4 頁

11 的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而這個如來藏卻是只有 佛門中的菩薩們 追隨諸佛修學才能實證的 由這裏來推究 不論是外教 或者是哲學的探討 終究還是要回到佛法中 來 只是有的人回到佛法的時間早 而有的人比較晚 即使是 一神教的上帝天神 他們在無量無數劫之後 終於瞭解了 原 來山河大地確實不是自己在以前所創造的 而是由許多 上帝 共同創造的 耶和華身中也另外有一個 上帝 原來是那個 上帝 造了自己 耶和華自己的偉大天身及覺知心 也都是 他身中的那個 上帝 幫他創造出來的 那時 就是他走向佛 法而成為菩薩的時候啦 哲學中的探討也是一樣的 所以哲學 最後的歸宿就是佛法 我說的這些話 諸位都可以先在心中打 上一個問號 無妨 不過如果有緣 將來你離開了表相佛法而 走上了實證的佛法 當你實證了自己身中的造物主 你就會 相信我今天所說的確實是絲毫無誑 完全如實 第三點我想要提示大家的是 你願意被誤導嗎 這 個問題很重要 因為後面所說的 對於第一次來聽我演講的 諸位來說 應該是有一些麻辣的 但不會很麻 也不會很 辣 剛好是你可以接受的地步 可是我先要提示諸位 你願 意被誤導嗎 我想 每一個人走向學佛的路 都希望是正 確的成佛之路 可以很快樂的走在正確的成佛之道 也期待 可以很迅速地走完這一條路 所以 當然沒有一個人願意被誤 導 在這上面 我要請大家先瞭解 救護眾生與人身批評的 差別 這個差別必須先請大家瞭解 救護眾生是因為基於眾 生被誤導 以致學佛三十年之後 仍然是渺渺茫茫 不知道學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5 頁

12 佛應該要怎麼學才正確 有心人花大錢買了一套大藏經回來 那三藏十二部要讀到什麼時候呢 而且又讀不懂 所以有許 多人學佛五十年以後 垂垂老矣 只好抱恨而終 這就是被誤 導的眾生之生動寫照 卻是很令人洩氣的事實 那你先要問自 己 我願意或不願意被誤導 我在學佛的路上是不是希望 一直都在正確的路上 都不走入岔路 先要問自己這一 點 如果能像這樣釐清了自己正確的觀念 知道法義辨正與人 身攻擊的差異性 知道我今天所講的都不是人身攻擊 而是想 要幫助諸位免於再被誤導 走向正確的道路 那麼這一場演 講 你將會聽得很歡喜 救護眾生時一定要辨正法義 否則是救不了的 這就像玄 奘菩薩說的 若不摧邪 難以顯正 正法的外表所顯示出 來的 跟相似佛法差別不是很大 所以 如果不用錯誤的法來 作詳細的對比說明 一般人是無法瞭解正法與表相佛法的差 異所在 所以才會說 如果不破斥邪說 就很難顯示正法的 不同所在 這是玄奘菩薩所說的 因此 救護眾生時 為 了想要使眾生都能正確地理解佛法 遠離岔路 就一定要拿錯 誤的法跟正確的法來做比對 這樣眾生就容易瞭解其中的差 異 就容易被救護成功了 至於 批評 是屬於人身攻擊 是對一個人的身 口 意行作評論 那才叫作批評 然而法 義辨正全然不同於批評 是都在法義上面來論議 不說個人 行為上的是非 所以法義辨正是大家都應該要接受的 因為接 受了法義辨正 就代表你將會開始遠離被誤導的情況 那麼你 在探討宇宙萬有的本源這條路上將會走得很快速 也會走得很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6 頁

13 輕鬆 所以 能接受法義辨正 正是你學習佛法進入實證佛法 階段的重要觀念與態度 因此對這二者的差異性 請大家要把 它區分開來 若是將法義辨正誤認是人身批評 一定會障礙自 己探討生命真相 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的各種實證 因 為想要實證這個生命的真相 就必須揚棄情執而追求真相 當 然就不該執著面子與師徒情分 應該不講人情而實事求是 才 有可能遠離別人的誤導而證入生命真相的境界中 我想 諸位 都是不想被誤導的人 都是追求真相的人 所以一定不會厭惡 法義辨正 因為 只有法義辨正才能使你確實理解表相佛法與 實證佛法的差異性 才能遠離以前被誤導的邪見 開始邁向親 證生命實相的智慧境界中 第四要請問大家 你學佛以後是學得痛苦呢 或是學得 快樂呢 學得痛苦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前途茫然啊 不曉 得自己到底應該要怎麼樣修行 才可以在佛法上 生命真相 的智慧有所實證 這是最難的 有好多人進了我們正覺的時 候在抱怨說 我早知道有正覺這個法 就不必像以前那樣 枉修了三十年 又痛苦 又漫長 但問題是出在哪裡呢 就是出在對於前途的茫然 不知道如何去實現親證生命真相的 目標 所以修到後來 不得不走向南傳佛法去修解脫道 解脫 道就是羅漢道 並不是佛道 那只是佛道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 而已 但是現代南北傳佛法都一樣 連最淺的解脫道法義也都 被大師們給誤導了 所以很多人走向南傳佛法多年以後 連斷 三縛結 證初果都非常困難 依舊是一法無成 又繼續努力修 了十年南傳佛法以後 最後不得不放棄而走進密宗去了 那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7 頁

14 就離佛法更遠了 這個原因就是說 不知道佛法的內涵是什 麼 更不知道佛法的次第是什麼 所以修習羅漢道十餘年以 後 最後還是放棄而走向密宗了 當他們進入密宗的那一天 就已經是離開佛法了 那麼 如果你學佛學得快樂 當你學得很快樂時就表示 說 你已經知道佛法次第實證的內容 並且你也已知道自己 在次第實證的內容上面 入門的第一步 見道的功德 已經 親證了 你也知道接下來該如何繼續前進 這樣一來 你學 佛就會學得很快樂 所以 你如果問我們正覺同修會的會員 們說 你學佛快樂嗎 他們都會告訴你 很快樂 因為有了方向 有了目標 也有次第 已經知道自己正在哪個 階段中 接著即將進入哪一個階段 並且這些階段也都是可以 實證 而不是只在理論上面說說而已 那麼請問大家 你是 不是學佛之後 想要學得痛苦呢 我想你們從來都不願意 沒有一個人願意 那如果再問說 你想不想學佛學得很快樂 呢 我想大家一定是心有戚戚焉 而且都會認同 接著我們現在假設一個前提 假設你已經確定不想要停留 在哲學的層次 想要實證生命的真相 想要了知宇宙萬有的 本源 也不願意繼續被誤導 而且你希望實證而快快樂樂地學 佛 一步一步地次第實證 不想停留在思想的階段中 我們假 設你已經處在這個狀況下 那麼我們就可以進入今天的主題 了 由於這個主題是在講 人間佛教的真實義 所以我們 先要讓大家瞭解 人間的二乘聖人所修的羅漢道 聲聞解脫 道 以及大乘菩薩所修的佛菩提道 大乘解脫道 二者的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8 頁

15 差異 如果這個差異不弄清楚 那麼學佛就會變成學羅漢 學 佛與學羅漢的差異若不弄清楚 修學佛法以後就會變成是修 學聲聞解脫道 不是修學成佛之道 事實上 解脫道不必刻意 去學 因為在佛法中已經函蓋了二乘聖人所證的解脫道 並 且這個二乘聖人所證的解脫道是可以實證的 在大乘佛法 中 而且二乘解脫的羅漢道 緣覺道 歸結到最後還是要由大 乘的菩薩來住持 否則就會中斷 這也是一個事實 所以 現 在南洋有阿羅漢沒有 答案是 沒有 因為七 八百年前的人 證阿羅漢以後就入涅槃去了 不再來人間了 導致住在人間 的解脫道聖者位階越來越低 人間的阿羅漢越來越少 證得 二 三果的人也都漸漸離開人間 真正的解脫道法義於是失傳 了 到最後 親證解脫道的人間聖者就全部消失了 這就是南 傳佛法五百餘年來的實況 早就沒有初果到四果的聖人了 然 後 將來人間會不會再有阿羅漢呢 會 由誰來使人間繼續 有阿羅漢呢 由菩薩來教導聲聞種性的人 去次第親證阿羅 漢果 所以二乘解脫道的法義若是想要弘傳不斷 歸結到最 後 仍然是要靠菩薩來護持及弘傳 這也是眼前可見的事實 講到這裡 接著當然得要講解聲聞解脫道的內容了 第一節 解脫道不能令人成佛 第一目 略說二乘聖者之解脫內涵 講義綱要 1. 略說二乘聖者之解脫內涵 斷見惑 思惑 是只斷現行 不斷習氣種子隨眠 亦不破所知障 更不能斷盡所知障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9 頁

16 2.略說大般涅槃之意涵 具足四種涅槃 方能成佛 講記 那麼我們現在進入第一節 來談 解脫道不能使人 成佛 這一節的第一目之中 我們要為大家略說 二乘聖者的解 脫內涵 是斷見惑 斷思惑 二乘聖者的所斷就是這兩個 所 證則是初果到四果與緣覺果 如果要勉強再加上一個 就是我 所執著的斷除 二乘聖人的修行分成四果與辟支佛果 我們演 講時間不夠 就不談辟支佛與聲聞果的四向 只談四果 這四 果裡面 初果所證即是斷我見 也就是斷身見 斷了身見之後 疑見跟著斷 戒禁取見也會隨著斷除 這就是斷三縛結而成 為初果人 斷我見 在佛世很稀鬆平常 但是到了末法的現在 已經 非常困難了 以前有很多人自以為已經證初果 二果 三 果 甚至有人自稱已證得第四果而成為阿羅漢 我以前也遇到 過 有人自稱阿羅漢 來找我 要我為他印證 我說 你連 我見都還沒有斷 身見具在 我怎麼能為你印證為阿羅 漢 而且我從來都不為人家印證聲聞果 雖然我也能教人取 41 證聲聞果 但是我對聲聞人沒什麼興趣 可是他們那些自稱 證果的 聖人 都落在哪裡呢 都是落在意識上頭 所以我見 根本就沒斷 全都只是凡夫啊 卻都敢僭稱是阿羅漢 諸位學佛以後 絕對不會再錯認你的色身是常住法 大家 都知道色身是變異無常的 終究會死啊 所以色身不是真實 41 編案 詳見 阿含正義 七輯所述證果的理論與觀行的法門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10 頁

17 法 色身的我是虛妄 假合的, 大家也都知道受 想 行 識是假合而有的, 卻往往只在文字上知道, 仍然和以前一樣落入識陰中, 卻自以為已經斷了身見 我見 凡夫都以五陰身為常住的自我, 這個身見之中最難斷除的就是意識心 ( 覺知心 ) 常住的身見 識陰共有六個識, 為了見色而有眼識, 為了聞聲而有耳識, 乃至為欲了知種種諸法而有意識 很多學佛人知道識陰是虛妄的, 卻又總是誤以為意識覺知心是常住的 可是, 意識被含攝在識陰中, 只是識陰六識中的一個識 ; 意識永遠都不可能是常住法, 因為每一世的意識永遠都是只有存在一世 從理上來說, 意識每天晚上睡著以後就不在了 間斷了, 間斷以後要在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生起, 一定要有仍在的心與其他的藉緣才能再度出生 再度運行, 所以意識覺知心不可能是常住法 再不然, 工作很累了, 吃過午飯 打個盹, 也睡著了, 那時候意識也間斷了 如果精神很好, 冷不防後腦勺一記悶棍打下來, 意識也間斷了 正當悶絕的時候, 醫師都說那個病人的意識不在了 ; 因為他已經沒有辦法覺知, 這表示他的意識覺知心已經不在了 由這些現象可以證明意識覺知心是會中斷的 這個意識死了以後沒有辦法到下輩子去, 最多只有到中陰的境界 ; 然後入胎了, 這一世的意識就永遠消失了 等到下一輩子有意識出現的時候, 那已經是在母胎中三 四個月以後的事了! 但是那時的意識覺知心非常的笨, 因為什麼都不懂, 連胎外的世界都還不知道, 他對世界的全部認知就是母胎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11 頁

18 中的世界 等到出生了以後, 才懂得要對外面的世界來見色 聞香等等, 可是這個意識已經是全新的意識, 是依全新的五色根 ( 也就是色身 ) 而有的 ; 而上一輩子的意識覺知心是依前世的五色根為緣而出生的, 不是依這輩子的五色根為緣而出生的 ; 所以下輩子的意識覺知心當然也不是這一世的意識, 所以每一世的意識都只能存在一世, 不能來往三世, 可見意識覺知心是會斷滅的 又譬如說 : 如果修得無想定, 進入定中時意識也斷滅了 ; 若是捨報之後出生到四禪天的無想天中, 意識也是斷滅而不存在了 ; 或者阿羅漢進入滅盡定中, 意識也是斷滅了 那麼這樣看來, 意識實在不偉大, 是在許多時候都會斷滅的 ; 這個不偉大而常常斷滅的意識, 有智慧的人為什麼要把祂誤認為是真實而常住的呢? 但這個意識正是眾生最貪愛 最執著的自我, 當眾生認定這個意識覺知心常住不壞時, 就是已經落在我見中, 正是凡夫異生 可是意識有很多種的變相, 在三界中有很多種不同狀況的意識 ; 這是末法時代的大師與學人們同樣都無法判斷的, 但是這個見解在正覺同修會中卻只是修學大乘法的基礎 能夠現前觀察意識覺知心的虛妄, 確實曉得意識是有間斷的心, 是依眾緣而生起的 ; 你已經如此確實觀察過了, 那麼你也證實意識不是常住的, 了知意識覺知心很脆弱, 確定祂沒有辦法延續到未來世去 ; 當你如此現前觀察了以後, 對於意識的心所法受想行三陰的虛妄性, 當然也能確實了知, 那麼你的我見在這時也就確實斷除了 你如果現前觀察意識覺知心確實是如此, 這就是符合斷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12 頁

19 身見的現量智慧 如果自己沒有睡眠的經驗 事實上不可能沒 有 假設自己從來不曾睡覺 所以不曾體會過自己睡著了以 後意識會斷滅 但仍然可以從比量上來看意識覺知心會不會斷 滅 譬如看別人睡著以後 意識覺知心還在不在 可以看看你 的丈夫或是你的妻子 以及你的子女 你的老父母 當他們睡 著的時候 你在旁邊輕輕跟他們說話交代事情 看看明天他 們曉不曉得你的交代 你將會發現 他們都不曉得你昨晚曾經 對他們講過什麼事情 因為他們眠熟時意識已經不在了 這就 證明意識或識陰六識在睡熟以後都是斷滅不在的了 這是從 現量觀察而比量自己意識一樣會斷滅 由此也可以瞭解意識是 虛妄的 那麼這樣子現量觀察 比量觀察完了 你也可以從至教 量 也就是從 佛陀所說的聖教量上面來印證 佛在阿含部 的經中有很多地方這麼說 眼 色因緣生眼識 耳 聲因 緣生耳識 乃至意 法因緣生意識 這很顯然是在告訴 我們 要有意根與法塵作為助緣 意識才能生起 不論是有念 的意識或者離念的意識 不論是有念的靈知或離念的靈知 都是 要以意根及法塵為助緣才能出生的 佛又說 諸所有意 識 彼一切皆意 法因緣生 換句話說 不論是什麼狀 況下的意識覺知心 譬如地獄中的意識 畜生道 鬼道 人間 天界的意識 定中或定外的意識 粗意識或細意 識 凡是意識覺知心 全部都一樣 都是要有意根及法塵 為助緣才能出生 所以才會說 諸所有意識 彼一切皆 意 法因緣生 這就是從聖教量上面來告訴我們 一切粗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13 頁

20 細意識都是虛妄的 當你能夠從聖教量去瞭解意識的本 質 當你能夠在善知識的教導下 如實瞭解各種不同狀況下 的意識都是生滅的 當你能夠從比量及從現量去觀察意識確 實是生滅的 你就知道受想行陰也是生滅的 當然就能確定五 陰自己全都不是真實而常住的 確定自己五陰只是暫時而有 不是永遠存在 這樣一來 你的我見也就斷除了 從此以 後不會再錯認五陰 十八界中的任何一陰 一界是常住的 這 就是斷身見或我見 這個部分 將來出版 阿含正義 時會寫 42 得詳細一些 這裡因為時間不夠 就不細說了 當你真的斷了我見 從此以後你將不再迷信大名聲者 當 你聽別人說到任何一位善知識時 不論他們的名氣有多大 也不論他們是否完全沒有名聲 那時你聽過他們解釋初果的 實證方法與內容時 就會知道那位大師或沒沒無聞的人有沒有 斷我見 那麼從此你就斷了兩個疑 第一個疑見 是那些善知 識們是否斷了我見 你對他們就不再有懷疑了 因為你已經 有智慧可以直接斷定對方是沒有斷我見的凡夫 或是斷定對 方確實斷了我見 知道對方最少是初果人 這就表示你對天下 善知識的疑已經斷了 你已經有智慧能判斷對方所說之聲聞初 果的見地是否正確 心中都無疑惑 這就是斷第一種疑見 第二種疑見是對於解脫道的證果是否可能 你已經可以 自行確定 這是可能的 所以對於解脫道的實證 你不再有 懷疑 這是第二種的斷疑見 若是再說有第三種疑見 譬如要 42 編案 這是 2005 年 9 月開講的內容 阿含正義 共七輯 已於 2007/8/31 全部出版完畢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14 頁

21 以什麼智慧才可以被稱為初果聖人 你已經知道 是由斷除 五陰有真實不壞我 的邪見而獲得見地 而被認定為初果 聖人 那麼 你對於解脫道上的疑結確實已經打開了 以前對 真實三寶的疑結也就跟著打開了 這樣你就斷了我見與疑見等 兩個結啦 確實是把我見斷了 疑見也斷了 那麼接著 當有人 不論他是佛門中的大師 或者是外道的大師 施設錯誤的戒禁 禁制你說 你必須要依照我的規定 每天 得泡水三個小時才可以解脫 你一聽就知道他這個戒禁是 胡亂施設的 因為泡水不能斷我見與我執 當然不得解脫 泡 到皮膚爛了也沒有作用 有人告訴你說 你要每天行善 歡 喜的行善 終其一生都不休止 快快樂樂 歡歡喜喜不斷的 行善 你就能得解脫 那你也會發覺 我的師父這樣要 求我每天行善 這個行善卻是跟斷我見無關啊 既然是跟斷 我見無關 我一生努力行善之後 最多就是死後往生欲界天 享福 怎能解脫呢 因為這與斷我見無關 當然就不可能 證得初果啊 那你就知道他所施設的那個戒禁是錯誤的 如果 有人告訴你說 你一定要修苦行 要吃最粗糙的 最難吃 的 還要每天為眾生辛苦的做事 這樣不斷地修苦行 你就 可以得解脫 那你也會觀察出來 這樣努力修苦行的結果 我見還是斷不了的 因為都是覺知心的境界 仍然落在意 識裡面 你知道這樣是無法斷我見的 當然是與解脫道的實 修無關 他要求你每天做苦行 說能得解脫 你就知道他對 你施設的戒禁是錯誤的 那些戒法與解脫的實修無關 這已經 顯示 事實上您已經斷了戒禁取見 這樣子 總共有三個會讓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15 頁

22 您繼續輪轉於欲界六道中的結 已經被您自己解開了 這就是 斷三縛結的人 就是初果人 為眾生辛苦的工作 或努力修苦行都很好 但是同時要懂 得 如何斷我見 這樣才是正確的基礎佛法修行 這就是 說 你已經能夠分辨什麼人施設給你的戒律是正確的 也知道 什麼人施設給你的戒律跟解脫道無關 知道那些戒禁都是錯 誤的 依照他的戒法努力去修苦行 是無法得解脫的 因此你 就知道那個人或那位大師的戒禁取見還沒有斷除 那麼你已 經知道 若要得解脫 是要從斷我見開始的 會阻礙自己 回墮我見 能幫助自己斷我見的戒律 才是自己所需要 的 這才是已斷戒禁取見的人 至於如何才能斷我見 你也 已經知道了 所以將來你如果為人家施設戒禁的時候 就不會 亂施設 對錯誤的戒禁已經無所取了 那表示你的戒禁取見已 經斷了 這是斷第三個結 這樣三縛結斷了 你就是初果人 啦 這是可以自己透過修學正知見 然後一步一步去現觀 去確定自己有沒有斷我見 這就是解脫道的第一步修行 也 43 就是聲聞法羅漢道的見道 證得初果 接著是要斷思惑 斷思惑的過程就是解脫道的悟後起 修 把見惑斷了以後 是有解脫道的見地了 可是性障還沒有 除掉 三界愛仍然存在 所以 見道之後要發起修道的過程 就是斷思惑 斷思惑的第一階段就是對貪 瞋 癡 三界愛 要儘量淡薄 藉著斷三縛結的見地 觀行三界境界的過失 使 43 編案 請詳 阿含正義 七輯中的細說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16 頁

23 三界愛淡薄了 那麼貪少了 瞋也少了 愚癡也減少了 那就 是薄貪 瞋 癡的境界 稱為 薄地 就是二果人 初果是 見地 二果是薄地 到了二果以後再努力修行 把我所的執著 給消除 特別是修除欲界愛 對欲界中五塵的貪愛修除了 那 麼只要你有未到地定 自然就會發起初禪 就進入三果位了 初禪並不是刻意修來的 初禪是有了未到地定以後 經由智慧 觀察而把欲界愛的性障修除了 當五欲的貪愛滅掉以後 五蓋 就消除了 初禪就會自動出現 也許正在走路時出現了 也許 正在蹲馬桶時出現了 也許你正在吃飯 也許正在課誦 或 者正在打坐 這都不一定 但它隨時可能會出現 那就是說 44 當你已經離開了欲界愛 因此初禪就自動現起了 這已證明 你的欲界貪愛確實是消失了 你真的已經離開欲界的繫縛 了 這個時候再配合你的見地 也就是初果所得的智慧 所 斷的三縛結產生的見地 再用功斷除對眾生的瞋心 那你就成 為三果人了 三果人又名 離地 已經遠離欲界五欲貪愛的境界 已 經離欲界地 所以三果人又稱為離地 由於他已經離開欲界地 了 所以在人間捨身以後將不再回來人間了 他將會生到色 界天去 若是最遲鈍的三果人 在初禪天死了以後 接著一世 又一世都是往上受生 最後成為阿羅漢而取涅槃 有的三果人 可以在死後的中陰境界中取涅槃 有的三果人歷經天上的一世 就取涅槃 也有人是一世又一世上流到無所有處天才取涅槃 44 對欲界五塵 色 聲 香 味 觸 對欲界五欲 財 色 名 食 睡 已經無欲了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17 頁

24 共通的現象就是他們都不會再回到人間或欲界天中來 所以三 果人又名 不還 但是遲鈍的三果人很容易退失 為了保證 不退 所以最好進修二禪 使得欲界愛永遠不會再現前 正因 為初禪距離欲界很近 所以三果人也有退失的 如果能夠進修 二禪 離欲界就更遠了 那麼三果的功德將永遠不會退失 這時候二禪完成了 三果堅固不退 就可以去探討五個上分 結是什麼了 這五個上分結探討清楚了 進而把它斷除了 那 就是四果人 慧解脫阿羅漢 但是慧解脫很難修 是因為 對於 很微細 很微細的我 繼續存在著 仍然有微細的 喜樂 因此就落入我慢相中 無法取證四果 必須連想要捨 五蘊十八界的這個捨心都不存在了 才有辦法取證慧解脫 果 如果這些都能捨了 五上分結都不在了 那就能實證慧 解脫 這是在短短一世之中就可以完成的 不像菩薩修行成 佛要三大阿僧祇劫 45 但是成為慧解脫以後 他只是斷三毒煩惱的現行 並未 斷除三毒的習氣種子隨眠 習氣種子還是留存在心中 所以 聲聞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聽到人家奏樂 他不知不覺就聞 歌起舞了 他對欲界五塵已經沒有貪著 可是習氣種子使然 使他不知不覺地跳起舞來 所以難陀尊者每次上座說法時 一定 會先看女眾那一邊 他不會先看男眾那邊 他也很喜歡看女人剛 起床後衣衫不整刷牙洗臉時的半裸露模樣 因為他過去很多世 以來都跟女人混在一起 他很喜歡女人 那就是他的習氣種 子啊 又譬如畢陵尚慢 也是如此 所以阿羅漢們只是斷現行 45 編案 詳細的內容請直接請閱 阿含正義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18 頁

25 不會再有三界愛的現行, 但是捨壽前仍然會有欲界愛或色界 無色界愛的習氣種子流注, 而不會進展為三界境界貪愛的現行 ; 這表示, 阿羅漢們還不曾開始斷除習氣種子的隨眠, 但卻是貨真價實的阿羅漢, 真的能在死後進入無餘涅槃中 所以解脫果的取證並不難, 難的是你有沒有那個信心, 難在你懂不懂聲聞羅漢道的修證內容 沒有被假名善知識所誤導, 也難在有沒有善知識正確地指導 其實, 解脫道的修證並不難, 如果你們想要真的瞭解, 我在這裡順便推銷我的著作, 我有一套 阿含正義 將會出版, 我已經把解脫道鉅細靡遺的寫在裡面, 將來你們好好去讀, 會得到大受用 ; 只要反覆地讀上兩年, 依照書中的說明自己去觀行, 絕對勝過你以前所修二十年的解脫道, 解脫果是確實可以實證的 那麼成為阿羅漢時能不能成佛呢? 不能! 先從事相上來說好了, 當年世尊入涅槃以後, 有哪一位阿羅漢敢站出來說他當場可以繼任佛位? 沒有! 慧解脫阿羅漢們都不敢出來繼任, 俱解脫者也不敢出來繼任, 乃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們也都不敢出來繼任佛位 為什麼呢? 因為大乘法中的菩薩, 才剛明心者所說的法, 不迴心的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們就已經聽不懂了! 可是這些明心的菩薩敢繼任佛位嗎? 也不敢! 因為上面還有眼見佛性的菩薩, 證量不是他所能知道的, 所以他也不敢 那麼見性的菩薩敢自稱成佛嗎? 也不敢, 因為上面有十行位的菩薩 十行位菩薩上面還有十迴向位, 十迴向位上面還有十地菩薩, 當然都不敢宣稱紹繼佛位 就算有人已經修到第十地了, 說法如雲如雨, 稱為法雲地的菩薩, 而祂們也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19 頁

26 不敢自稱成佛啊 因為上面還有等覺菩薩 普賢 等人 也 還有 文殊 維摩詰等妙覺菩薩 祂們也都不敢自稱成佛啊 因為被授記成佛的人是當來下生的 彌勒比丘 卻還是要等到 五億七千六百萬年以後才會來人間成佛 彌勒在佛世是現比丘 相 現在住於兜率陀天中則是天人相 如今已經是妙覺菩 薩 只有祂才能在以後先來人間成佛 也仍然不敢在 世尊圓 寂後立刻紹繼佛位 所以 再怎麼輪也輪不到阿羅漢來繼承佛 位 連菩薩都不敢繼承佛位了 阿羅漢們又聽不懂菩薩所講的 法 怎麼敢站出來紹繼佛位呢 所以他們只能稱為阿羅漢 而 這還只是從事相上來說的 唉 這一些說法好像有一點麻辣哦 不曉得聽起來是否 會有一點刺耳 如果你剛好是學南傳佛法的人 不過剛剛我已 經作過假設了 假設你是不願意被誤導的 也假設你是願 意在佛法上有所實證的 而且是想要修學佛法而不是學羅漢 道 由於這個假設的前提你們已經接受了 所以我們要給你 的是勝妙的法 包含羅漢道的佛菩提道 當然就得要說明佛 菩提道為何含攝了羅漢道 也要如實地說明羅漢道無法使人成 佛的道理 好 言歸正傳 當一個人修到成為阿羅漢以後 為何還是 無法成佛 第一 他的煩惱障所攝習氣種子隨眠還沒有修除 掉 第二 他還沒有斷除所知障 斷所知障 跟斷見惑 思惑 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斷見惑與思惑可以成為阿羅漢 所觀行 的內容都是在我們自身中 五陰 六入 十二處 十八 界 可是五陰 六入 十二處 十八界都是三界中的法 都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20 頁

27 是三界現象界中現前存在的法 諸位若有智慧時 都可以觀 察得到 但是阿羅漢所觀察到的這些現象界中的法 全都是 三界中法 不屬於實相法界 實相法界 是我們五陰十八界 的根源 五陰十八界從哪裡來的 於此不知或無法了知 就是 所知障 修證佛法而非羅漢法的人所應知道的實相 努力在 佛法中修行以後 對實相法界仍然不能了知 正因為被遮障而 無所知 就稱為所知障 譬如大家常常會反問自己 我為什麼會生在人間 我 生來人間是為了什麼 就如很多人常常在問自己 生從何 來 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又如有些小孩子也會問媽媽 我從哪裡來的 沒有學佛的媽媽就說 我生你的啊 那小孩接著問 那我什麼時候進入妳肚子裡面 媽媽聽 到這個問題時 就沒辦法回答了 佛菩提道 真正的佛法 就是要探討我們大家是從哪裡來的 生從何來 人之所以出 生總有一個根源啊 並不是單憑父母的因緣 也不是單憑業 力與無明就可以出生啊 業力與無明又是存在什麼地方 總 不可能是在虛空吧 因為虛空是無法 虛空不能收藏無明以 及業種 這些都是學佛法者應該要探討的實相法界 是學佛的 菩薩們所應該實證的 在羅漢道中是不必實證這個實相法界 的 佛陀在北傳的聲聞法四阿含中 乃至南傳的阿含 也就是 尼柯耶 裡面 以及北傳的大乘佛法 第二轉法輪 第三轉法 輪的種種經典中 都曾告訴我們 生從如來藏來 死後仍 歸如來藏 但是 這個實相法界如來藏 阿羅漢們只要信 受 佛說的真實有 常住不壞就行了 不必親證 菩薩們卻是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21 頁

28 必須親證的 因為這是大乘道 成佛之道 的入門 也就是大 乘見道時必須親證的實相心 親證了實相心如來藏以後 能夠 現觀五陰身心都是從如來藏心中生起的 就是知道實相了 這 時才可能發起般若智慧 才能現證中道觀 如來藏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 祂被稱為心 所知依 阿賴 耶識 阿含中簡稱為識 或稱為本際 實際 如 入胎識 住 胎識 在般若系的經中叫作不念心 因為祂從來不會想起任何 一法 一事 也不會憶念任何一法 一事 這個不念心又名 非心心 無心相心 菩薩心 無住心 這都是般若經中所講 的 這些般若經中所說的不同名稱的心 其實還是在講如來 藏心 在第三轉法輪的經中說 祂叫做阿賴耶識 又說祂是 異熟識 成佛的時候改了個名字叫作無垢識 通稱為如來 藏 一切有情之所以出生 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 不論是欲 界 色界或無色界中的有情 或許您是第一次來聽我說法 心 中覺得不然 心想 我的出生是我媽媽幫我生的 因為人 們最眷念的還是母親嘛 母親那麼辛苦生了我 怎麼可以把她 的功勞推翻掉 但是我請你回家以後向媽媽問一句話 問媽媽 說 媽媽 以前我入胎的時候 妳有沒有今天幫我製造一 個心臟 明天再幫我製造一個胳臂 後天再幫我製造一條 腿 有沒有 媽媽一定說 沒有 你是自然而然就生長 了 媽媽一定這樣說 所以媽媽是提供那個因緣給你 提 供那個環境與物質 由你的如來藏藉母血來出生了你的色 身 然後才藉著色身來出生了自己所有的六塵 再藉著已經 出生的色身與六塵來出生了 覺知心 然後你才算具足了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22 頁

29 才能生存於人間 所以 生從何來 答案是從如來藏來 而這個如來藏不是 三界之各種現象界中的法 這個如來藏並不是斷見惑與思惑 之時所能知道的 因為斷見惑與思惑而成為阿羅漢 是針對如 來藏所生的五陰十八界的虛妄與生滅來作觀行 從來不涉及 能出生五陰十八界的如來藏心 弄清楚了這一點 那麼諸位就 可以瞭解 佛法的實證是要從實證如來藏來下手的 以實 證如來藏作為佛法的入門 大乘見道 可是阿羅漢實證解 脫道而斷見惑與思惑時 都不必涉及這個部分 而成佛卻一定 要把親證如來藏作為第一步的實證 然後才能次第成就佛 道 由這個道理來看 諸位就可以瞭解 原來修羅漢道是無法 成佛的 因為他們所修的 與佛法入門實證所應該修的不同 因此 我們在這裡作一個結論 修證解脫道而不想實證 如來藏 不求禪宗開悟 的出家人 他是聲聞僧 雖然他也許已 經同時受了菩薩戒 但是他以聲聞戒做為主戒 把菩薩戒做 為別解脫戒 而他所修的法又是聲聞法解脫道 羅漢道 不 修大乘見道的實證如來藏心 那他的本質還是聲聞僧 但 是 他明明是菩薩的心性 為什麼修的卻是聲聞法 走的卻 是羅漢道 而他所安住的境界正是聲聞的境界呢 那個過 失其實不在他自己 而是過在善知識 因為當代的善知識沒 有真的弄懂羅漢道與佛菩提道的差別 既不懂聲聞法與佛法的 差別 更不懂羅漢道的見道是什麼地方異於佛菩提道的見 道 所以誤導了隨學的人 因此才會有當代許多的聲聞僧存 在 而這些聲聞僧其實大部分人還是具有菩薩種性的 是可以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23 頁

30 修證菩薩法的 不應該只教導他們聲聞法 同樣的道理 在家 二眾的修行也是一樣 總是把學羅漢當作學佛 用羅漢道 當作佛道來修行 當然這過失也不在學人 而是在教導的大師 們自己弄錯了 由此看來 修學解脫道不能成佛 修學佛菩提 道才能成佛 因為修學解脫道是無法破除所知障的 更無法 斷盡所知障 只有佛菩提道才能打破所知障 實證如來藏而 親證法界的實相 於是發起了般若智慧而常處於中道 當你 找到了你的如來藏 你就可以現前觀察 我的五陰十八界確 實是從如來藏中出生的 那麼 生從何來的第一個問題 你就 解決了 至於死了以後 譬如阿羅漢把五陰十八界滅盡了 永遠 不再出生於三界中了 那麼他們死後是歸結到哪裡去呢 還 是如來藏 所以 不迴心的阿羅漢們死時不再受生而成為無餘 涅槃 無餘涅槃中沒有任何一法存在 唯一存在的是如來 藏心 不再出生中陰身而不再去投胎 也不再受生於色界 無 色界 三界中永遠都不再看見他們了 永遠沒有他們的十八界 存在於未來世了 這就是無餘涅槃 所以阿羅漢死往何處呢 答案是 死往如來藏 沒有任何去處 所以 無餘涅槃其實是 滅盡十八界 使如來藏單獨存在而沒有意識存在了 全無見聞 覺知了 是絕對的寂滅而不再有生死的輪迴 所有阿羅漢們 都是知道這一點的 這在北傳 南傳的阿含諸經中都還可以找 到明文證據的 問題只是 不迴心的阿羅漢們並不曉得自己的 如來藏在哪裡啊 而這個道理 其實在北傳的四阿含中早就講 過了 並不是在大乘經中才講的 這是因為阿羅漢們在世時也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24 頁

31 與菩薩們一起聽聞世尊宣說的大乘經, 他們後來結集起來就成為四阿含中的一部分 ; 所以四阿含中對這個第八識也是大致上說過了, 並不是在大乘經典中才開始這麼說的 那麼阿羅漢既然不證法界的實相, 當然不可能打破所知障, 更無法斷盡所知障, 所以他們是無法成為菩薩的, 當然更不可能成佛 ( 待續 )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25 頁

32 連載十 三 恐懼墮於斷滅故執識蘊自性為本住法 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師為顯自己之超勝 皆就意識各自施 設異說 是故同一意識往往各創新詞而說 日新月異而皆不脫 意識範疇 今觀月稱 宗喀巴 印順之所以另立 我 自性 細意識 成為認取真我之所緣 乃是因於熏習並接受斷見論為 基礎的六識論所衍生者 何以故 彼等實質上乃執取五取蘊之 識蘊自性為常住我 於否定第八識本住法以後 恐懼因緣所生 法之五取蘊終歸無常壞滅 假如承認了我見之所緣為五取蘊 將來斷除我見之時 即不能再受用五取蘊之能取與所取 樂空 雙運之理論與行門即不能成立 又恐懼將會墮於斷滅境界而心 生恐怖 故宗喀巴如是說 見諸蘊之薩迦耶見 由於實物轉故 是緣實物之心 應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26 頁

33 非顛倒 如緣青黃等識 故斷薩迦耶見 應非令其同類 相續不生名斷 應如斷緣青黃色等之識 唯斷緣薩迦耶 見之欲貪 說名為斷也 註1 意思是說 看見五取蘊常住薩迦耶見 因為是緣於人間真 實之物而運轉的緣故 是緣於色蘊實物之心 這應不是顛倒 心 譬如緣於青黃赤白的眼等五識一般 所以說 斷除薩迦 耶見的意思 應該不是 使六識心各自同類相續的現象不再 出生 而稱為斷 應該如同斷除緣於青黃色等之眼等五識一 樣 僅斷除緣於薩迦耶見所生之欲貪 不必斷除眼等六識之 相續而生 稱為已斷薩迦耶見 宗喀巴不解何為眾生之顛倒 以為眼見色 耳聞聲乃至意 知法之法性 都是緣於人間真實存在的色蘊及六塵 不違現象 界之現量 故稱為不顛倒 認為斷除基於我見而生的外我所的 欲貪即是斷我見 不知世尊所說眾生墮於四顛倒之我見相貌 四倒者 於不淨之色蘊計著為淨 此乃不淨計淨顛倒 於所有 受皆是苦之受蘊 計著樂想 此乃於苦計樂顛倒 於依仗因緣 而起之無常法見聞覺知識蘊計為常 此乃無常計常顛倒 於取 一切法相之了知相想蘊及造作相之行蘊計著為我 此乃無我計 我顛倒 如今宗喀巴以無常之識蘊 不淨之色蘊計為常 計為 淨 又以苦而無實我之受 想 行蘊計為實我 乃是實質墮於 四顛倒之我見者 故計執受想行識為不顛倒之法 一反佛說而 如是主張 薩迦耶見若是緣於五蘊而生 二乘聖者修證解脫 註1 宗喀巴疏 法尊法師譯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卷 11 第 10 頁 成都 西部印務公司代印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27 頁

34 道斷除我見我執 應該僅是斷除由薩迦耶見而生之貪愛 而 非將識蘊我斷除 非滅盡五陰後有 非捨報入無餘涅槃後不 再有同類五陰相續而生 宗喀巴等人認為 倘若如是 則隨 著同類五陰不相續生 即成斷滅 故宗喀巴不許諸蘊 特別是 識蘊六識 為薩迦耶見所緣 改以我見相應的我所貪著作為我見 的所緣 認為只要斷除 我見所引生的我所貪著 時就是斷我 見 因此而妄計眼等根識之取境法性是不可摧破之本住法性 正墮於我見之中 但二乘聖者所證之涅槃 乃是斷除後有苦蘊 積集之因 使得同類五陰不再相續生 到達苦的邊際而無六 根 六塵 六識 識蘊六識全部滅盡而成為絕對寂滅 其所自 覺之涅槃雖是依仗因緣而得者 卻是必須依於涅槃本際如來藏 阿賴耶識 異熟識 之本來無生才能得 然而 此涅槃本際如來 藏不需依仗因緣 即已自住於不來不去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之涅槃界中 故二乘聖者捨報後五陰不再相續出生而 入無餘涅槃 不是斷滅法 尚有涅槃本際自在故 卻是古今所 有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師所否定者 墮入六識論中的應成派中觀師月稱 宗喀巴 印順等人 我見深固 具足凡夫我見而月旦世尊之涅槃法 實屬可悲而又 狂妄 天界中之色界 無色界 以五陰所有之五塵法等我所貪 愛為苦 故滅除欲界五塵之貪愛 特別是滅除男女欲貪 是離欲 的天乘之法 二乘以五陰及五陰後有之存在為苦 故以滅除眼 等根識能取境界之我為首要 隨著眼等根識不再對自己生起希 望繼續存在之作意 意根及眼等五根之後有種子亦隨之滅除 故二乘以滅五陰想而修遠離 非唯遠離一切我所 遠離眷屬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28 頁

35 遠離世間五欲 遠離塵囂 住於阿蘭若而隨佛修道 進而聞佛 教導後思慮觀察五取蘊之無常 苦 空 斷除我見及我執 乃 至自覺涅槃 自知不受後有 這是將此世五蘊全部滅除而令後 世不再出生五蘊 名為不受後有 如是正理具載於四阿含諸經 中 如今四阿含之聖教猶在 不可任由六識論的藏傳佛教應成 派中觀師曲解妄說 將一切修學解脫道與佛菩提道者所必須斷 除 而且是可現觀而知 可現觀而斷除之我見 隨意轉變成未 能斷除我見之常見外道邪見 月稱 宗喀巴不僅否定涅槃本際 如來藏阿賴耶識 異熟識 更以其狂妄之言語 轉易阿含解脫 道聖教之我見內容 蠱惑未具擇法眼之隨學者 使墮於見聞覺 知之我見中 進而接受其喇嘛教之男女欲貪至極之 無上瑜伽 雙身邪法 所作所為真可謂大不善 月稱 宗喀巴否定涅槃本際第八識之後主張 能取境界之 我 自性 是不可摧破之本住法 於是我所方可建立為薩迦 耶見之所緣 因此意識及其自性方可建立為業之所依 方得於 證涅槃 時不墮於斷滅 所以宗喀巴這麼說 以有自性所立之我及念我心取境之我 二中初者是正 理所破 後者許名言有 故非所破 此顯不破薩迦耶 見俱生所緣 然非不破彼執行相自性之我 註2 宗喀巴說 由於有依六識自性而建立之我 以及能了知 我 的心正在攝取境界 之我 兩者之中 前者乃 依自性所立 之我 是正理所破除的 後者是 能返觀自己覺知心正在取 註2 宗喀巴著 法尊法師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 20 頁 465 台北 福 智之聲出版社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29 頁

36 境的自我 由於那個自我名言上允許存在 但能攝取境界 之心非我見所應破 這是顯示應成派中觀不破除薩迦耶見同 時俱生所緣的意識等六心 但是並非不破除那些執著我所時 的種種分別過程中依自性所建立的名言我 破斥依六識自性建立 的我所境界中的能見之自性我 能聞之自性我 乃至能覺能知之自性我 所以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所說的斷我見 只斷六識自性我 常住的我見 是斷阿含所說內我所常住不壞的我見 但是不必 斷除六識心自體常住不壞的我見 他們認為 六識心中以語言 在分別六塵我所之過程中的自性之我 是斷我見時所應斷除的 惡見 但是六識心正在冷眼返觀有語言的覺知心時 那個離於 語言而能返觀的覺知心意識卻是不生滅的 不是我見所破斥的 我 然而彼等都不瞭解 覺知心有分別而起語言妄想時 當然 是識陰所攝的意識心 而同時正在返觀的無語言分別的覺知 心 其實仍是同一個分別心 仍是識陰所攝的意識心 而且只 是意識心的證自證分而已 屬於意識心的慧心所 只是意識心的 心所法 是意識心的內我所 不外於意識心 意識是識陰所攝 仍然不脫根 塵 觸三法為緣生的範圍 是故佛說意識也是我見 所破的妄心 舉凡五陰所攝的法 全都是虛妄法 都是我見所 破的範圍 不因有語言妄想或無語言妄想而有差別 也不因為 是否緣於妄想而不返觀 或者不生妄想而直接返觀 就有差 別 因為同樣都是識陰所攝的意識心 同樣都是根 塵 觸三 法為緣而出生的生滅法 同樣都是斷我見時所應破的虛妄法 具足我見者凡有所說 必然以其我見所產生之邪見為最 勝 成就戒禁取見的同時 必定生起見取見而維護其我見之根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30 頁

37 本法相 必定會以鬥諍為業而隨處破斥與其說法不同之人 因 此應成派中觀師月稱 宗喀巴 雖不許於繩計蛇之蛇 假立之 我 卻守護著能計繩為蛇 能取境之意識心我 現象界中確實存 在的識陰我 五蘊我 而其所謂能破除於色受想行等自性 建立 中觀 正理者 如中論云 我之正理 則是這樣的內容 由 遮心行境 即遮諸所說 不生亦不滅 同法性涅槃 註3 依照宗喀巴所引用 由藏文翻譯為中文之 中論 論文 他的 意思是說 其應成派之中觀正理 就像 中論 所說 由 於遮遣了意識覺知心所運行的文字言說境界 就遮止了種種 有所言說的妄想境界 這樣離言說的意識等六個根識即是不 生亦不滅 同於本住不滅法性之涅槃 以此種遮遣部分意 識心行後之能取境的意識我 作為本住不壞法 即以此惡見作 為不可摧破之正理 來破除所取之色受想行等自性所立之我 亦破除能取境界相之有念靈知意識心為我見所立之我 卻將同 屬意識而能取境的離念靈知 認為離語言妄想時即是離能取所 取 即是離分別性 而建立為無分別的本住法 依如是惡見而建立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見 稱說為中觀正 理 稱遮遣後不需語言文字而仍然能夠取境之意識我為勝義 故應成派中觀師月稱 宗喀巴等 許可以名言說之而不可摧 破 也就是說 月稱 宗喀巴等認為可以摧破之言說中我可以 成為我見之所緣 而現實中暫時存在的離言說的意識等六識則 不可摧破 不許作為我見之所緣 否則在否定第八識的大前提 註3 宗喀巴著 法尊法師譯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卷 3 台北 大千出 版社 1998 年 3 月 第 114 頁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31 頁

38 下, 即無人可證無餘涅槃而成為斷滅, 因此而創造一個離言說時不可摧破 能取境之本住法性的意識我, 以免墮於無人證涅槃之斷滅恐懼 無我恐懼中 但是離言說時能取一切境界之意識, 乃是意根 法塵相觸為緣所生之識 ; 而意根與法塵皆是所生法, 不是常住法, 依此兩法為緣所生之意識當然更不是常住法! 意識雖可經由作意而捨離語言文字之分別, 但卻遮不了其能取境了知之顯境名言 ; 也就是說取境了知時, 這個了知本身就是顯境名言, 此乃意識之識性, 任何修行人乃至諸佛都無法改變其定位與定義 意識離言說時仍能了知他人所說的名言, 而意識自身亦不能外於顯境名言而存在 ; 既然能了知言說, 亦無法脫離顯境名言, 就到達不了離言法性之涅槃本際 ; 又屬意法為緣所生的有生有滅法, 不是不生亦不滅的涅槃法性 倘若猶如宗喀巴所說, 意識乃至眼等根識之取境法性是俱生我執之所緣, 應當於每日眠熟 睡著無夢 六識暫斷沒有覺知時, 俱生我執即隨之而滅, 成為無有俱生我執之無餘涅槃狀態, 次日應當無由再醒過來, 而使人人眠熟後都進入無餘涅槃中 ; 然而世尊說, 乃至意識滅後之沒有意識現行的無想定或無想天境界, 皆是我見深固的常見外道所說涅槃, 而不是真實出離三界之解脫涅槃, 更何況是眠熟位? 當知眠熟位 無想定位 無想天中, 都仍有意根相應之俱生我執存在, 並非意識斷滅時就能使俱生我執斷滅, 故不應說意識等六識之取境法性即是俱生我執之所緣 月稱 宗喀巴等人否定第八識而墮於六識論中, 故不知此理, 不知事實上另有染污意根為俱生我執所依止 ; 不但清醒位如此, 乃至眠熟位 悶絕位 正死位 無想天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32 頁

39 中都是如此 而此亦為月稱 宗喀巴等應成派中觀師所否定 後將於第五章中專節申論辨正 又觀前舉宗喀巴所引用藏譯之 中論 與 大藏經 中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 龍樹菩薩所造 中論 有很大出 入 該段偈頌漢譯原文是這樣的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註4 乃以不生不滅實相心統攝 由其所出生之一切生滅諸法 然藏文所譯則是依藏傳佛教應成 派中觀見而曲解翻譯者 故其藏文翻譯後之內容 都與中論本 文及教證 理證不符 實相境界乃依實相心所住境界而言者 實相心所指乃是本識如來藏阿賴耶識 異熟識 運行於所執持之 諸法中時 其自身之心行本已斷於言語道 不假修行而後如 是 無始以來本自如是故 出生 顯現六塵境時本已不於六塵 之中取境了知而做分別故 此本識如來藏之離言法性 是無始 以來本即離語言道 是從來不落於所生蘊處界諸法之假說自性 中 此等不落於所生 有法 中 亦不落於 空無自性之法 相 中 才是諸法之實相 本識心體及其本來具足之清淨法性 非因五蘊出生之後修 行所作而生 乃本來無生 非因修行而淨 乃本來已淨 故無 有他法可滅之 可淨之 諸法因於本識實相心之不生不滅而得 不斷現行 似有生滅 而諸法本屬不生滅之實相心所有 故說 諸法的實相寂滅如涅槃 並不是像藏譯本把這個實相心的本來 離言自性 翻譯成是要以遮止對治法來遮止意識心差別 分別 之心行境 來遮止一切言說所說 而說為可以離於言說 是故 註4 中論 卷 3 觀法品 (CBETA, T30, no. 1564, p. 24, a3-4)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33 頁

40 藏文密續的 中論 是以自意所解而翻譯 不是依經論原意而 翻譯 違逆龍樹所說 悖離世尊原意 皆為想像所得者 非諸 法之實相 實相心 如來藏 心體之心行 從無始劫以來就是 離言法性 不是修行以後經由任何一法遮遣而得者 這樣的心 不依仗任何因緣 本來就在 因此無生亦無滅 這樣的心與其 所生諸法不一不異 諸法皆此心所生故曰不異(海不離浪) 離心 行處 斷言語道故曰不一(海非即浪) 不一不異 不常不斷 不 來不去 不生不滅 故稱中道 斯為寂滅涅槃 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以意識離開語言文字表義名言之取 境心 自己隨意轉計為斷言語道之實相心本識如來藏阿賴耶識 異熟識 將生滅法意識與眼等根識離語言文字時之能取境界 的見聞覺知性假我 推崇為不能摧破之常住法我而高談中觀 所談者皆墮常見 斷見中 都是意識思惟而墮於邪見與戲論 彼等對於識蘊諸識之緣生緣滅法相不能如實了知 乃是由於對 五取蘊不能如實了知的緣故 也是由於對識陰六識心的內我所 心所有法 不能如實了知的緣故 若究其實及依聖教 能取境 之六識心依於眼色 耳聲等有變異性與質礙性之色法自性 領 納眼觸色 耳觸聲等所生受之受自性 取眼觸色 耳觸聲等境 界相了知之想自性 於眼觸色 耳觸聲等所生思令心造作之行 自性 都屬生滅法 但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師對此視而不見 如是攝取色受想行自性而安立為我與我所 或將色受想行識自 性定義為我見之所緣 而將識陰六識自心排除於我見所緣之 外 不許為我見之所緣 正是世尊所宣說緣於五蘊所生我見之 相貌 都是因為不如實知五取蘊正確內容所致 墮於言說中之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34 頁

41 色受想行乃至識陰六識 皆是生滅無常變異之法 是苦空無我 之法 無有不生不滅之本事 固然非涅槃法性 然而遠離表義 名言 語言文字 能取境之六識心 仍然屬於五蘊所攝識蘊之法 能了知自我而取一切境界之意識我 亦同樣是生滅無常變異之 法 乃意法為緣所生之法 都沒有本事成為永遠不生不滅 言 語道斷之涅槃法性故 問 又 瑜伽師地論 中 彌勒菩薩如此闡釋識之自性 何等是識自性 答 略有六種 所謂眼識乃至意識 是識自 性差別 又識有三種 一 領受差別 二 採境差別 三 分 位差別 領受差別有三 採境差別有六 分位差別有三 如是 識蘊差別 總有十八自性 註5 略釋論意如下 問 什麼 樣的法相是識的自性 答 略說有六種 也就是依眼根了別 色塵之眼識自性 依耳根了別聲塵之耳識自性 乃至依意根 了別法塵之意識自性 這是識陰六識的六種自性差別 識的 自性差別又可分成三類 一是領受差別 二是採境差別 三 是分位差別 領受差別有三種 領受苦受之自性 領受樂受 之自性 領受不苦不樂受之自性 採境差別有六種 眼識緣 於色塵取顯色等境之自性 耳識緣於聲塵取大小聲等境之自 性 乃至意識緣於六塵取形色 表色 無表色 取樂音 噪 音 男聲 女聲 取種種六塵法中諸法塵境之自性 分位差 別有三種 隨於思善而與善心所相應之自性 隨於思惡而與 煩惱心所相應之自性 隨於不思善不思惡而墮於無記之自 性 因此 眼識乃至意識等識蘊差別總共有十八種自性 註5 大正藏第三十冊 瑜伽師地論 卷 53 第 593 頁下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35 頁

42 彌勒菩薩於論中很明白的將含攝於識蘊中之意識自性宣 說清楚了 意識離於表義名言 語言文字 時仍然能取一切境 這就是意識之採境自性 此採境自性亦名顯境名言 也就是指 意識現起時必定與之相應的五遍行心所法中 想 心所法等之 了相功能 等 就是取一切境 了 就是了別一切法 常見 外道以意識心所法能取一切境之功能作為不可摧破之我 這就 是典型具足我見所產生之常見見 號稱最勝妙的藏傳佛教應成 派中觀思想 竟與常見外道一模一樣 在阿含中 佛說 想亦 是知 六識的了知功能 不論是有語言文字的想 或是離念 靈知位的了知六塵 仍是想 都是想陰所攝之法 應成派中觀 師月稱 宗喀巴 將意識心之 想 心所法 取境自性 包 含眼識等五識之取境自性 也就是具有言語相及離念靈知等顯境 名言法相 妄想為離言語道之涅槃法性 以此實質為生滅心之 意識 等同涅槃法性中道心如來藏阿賴耶識 異熟識 抄襲 套用而攀附龍樹菩薩 提婆菩薩師資及無著菩薩等諸多論著中 之法句 假以言語粉飾而成為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之理論根 據 毒害未具正知見及擇法眼佛子之法身慧命至巨 有智之佛 子不可不重視 能受用一切法而念念不忘者 能計著有我 無我者 就是 意法為緣所生之意識 世尊已於經中處處宣說眼等根識乃至意 我說識因緣故起 識有緣則生 無 識之生滅因緣相 例如 緣則滅 識隨所緣生 即彼緣 說緣眼 色生識 生識已 說眼識 如是 耳 鼻 舌 身 緣 意 法生識 生識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36 頁

43 已 說意識 註6 故眼識乃至意識皆是因 緣所生法 識 生起之緣具足 則從因中生起 若識生起之緣不具足 則不能 從因中繼續生起而消滅 意識生起之緣者即是意根與法塵 因 者即是本識及其所含藏的意識種子 眼等六識都必須隨於所緣 具足方得生起 既是隨緣方能生起之法便是所作之法 所作之 法即是無常之法 即是生滅之法 無論假以言說或者不予言 說 皆不能去除其無常性 意識藉意根與法塵之緣而生 若在 欲界 尚需有不壞之五色根 隨意根作意方得從本識因中生 起 於眠熟無夢 無想定 無想天 滅盡定中 無意根作意之 緣故 意識即不現前 於悶絕時或因五根受損之緣故 意識暫 不現前 即是世尊所說 無緣則滅 因此 宗喀巴所說能念 了知自我之心 能取境之我 意識 一旦緣缺則必斷滅 怎 可說是不可摧破之常住我 宗喀巴所說 乃是未斷我見之具體 表徵 又意識能念 能了知自我 能取境之我 皆是斷我見者 所應捨棄者 無有真實不壞之法性故 意識心雖然隨於所緣方 得生起 然意識現前時其能取一切境之分別法性本是其識性 此識性不是常住法 乃依於無常之意識覺知心而有故 識於緣 缺時則滅 此識自性即隨識滅而不現前故 如實了知此因緣所 生法是無常 是苦 是空 故無我 了知並確認意識我非不可 毀壞之常住法 此乃斷我見者最基本之初分解脫智慧 然天竺 及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的佛護 月稱 安慧 寂天 阿底峽 宗喀巴 印順 等人卻恰恰相反 極力維護此需藉緣而生之 註6 大正藏第一冊 中阿含經 卷 54 第 201 經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37 頁

44 無常生滅心為不可摧破之我 套一句禪師所說 彼等四處撩著 狐狸尾巴漫天搖晃示於世人面前 以墮於斷常二見中 具足我 見之心而大談中觀 只能蠱惑同墮我見者 通不過世尊三乘正 法之檢驗 五取蘊中包含識蘊所攝之眼等根識及意識在內 確實無有 常恆之法性可稱為本住 真實之我 彌勒菩薩亦針對修解脫道 者緣於五蘊之無常 苦而入無我空中 教導觀行之法要 茲摘 錄並略釋如下 以救護被佛護 月稱 宗喀巴 印順 等人 誤導之應成派中觀學人 如是名為由無常行作意為先 趣入苦行 復作是 念 我於今者 唯有諸根 唯有境界 唯有從彼所生諸 受 唯有其心 唯有假名我 我所法 唯有其見 唯有 假立 此中可得 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如是唯有諸蘊可 得 於諸蘊中 無有常恒堅住主宰 或說為我或說有情 或復於此說為生者 老者 病者及以死者 或復說彼能 造諸業 能受種種果及異熟 由是諸行皆悉是空 無有 我故 如是名為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註7 彌勒菩薩於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中聲聞地 如是開示 於 一切行無常 觀行 修習 獲得決定以後 由無常行之作意 而趣入生苦等五蘊熾盛苦 接著又思惟 我現前觀察所得 者 唯有眼等諸根 唯有色等六塵境界 色蘊 唯有從眼觸 色所生受乃至意觸法所生受 受蘊 唯有能分別色塵之眼識 註7 大正藏第三十冊 瑜伽師地論 卷 34 第 470 頁下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38 頁

45 乃至分別法塵之意識等六識心 識蘊 唯有取六塵相之了知 想蘊 與思有所造作 行蘊 之假名我與我所法 此中之我 與我所 唯有從所見聞覺知之分別行相中 假立我見與我所 見乃至我知與我所知 故我與我所法唯是假立 故由現前觀 察可得者 除此以外更無過於五蘊者 亦無第六蘊可得 如 是唯有色受想行識五蘊可得 於色等五蘊中 無有常恆堅住 之主宰者可說為我或說為有情 或於諸蘊中說有我或有情為 生者 老者 病者以及死者 或者說於諸蘊中有我或有情能 造作諸業 能受種種果報及任持種子與業種而有異熟法 因 此緣故而說五蘊諸行無有作者與受者 皆是空故 無有實我 故 如是觀行思惟而領悟五蘊所行諸法無我 稱為由無我故 行於無所得而趣入空行 於諸蘊中無有常恆堅住之主宰者可說為我或說為有情 此 乃世尊於初轉法輪諸阿含中所諄諄教誨者 能如實觀行思惟五 蘊 含攝識蘊中之意識 無有實我 進而領悟五蘊所行諸法 無我 意謂無有能作與所作 能取與所取 由無我而趣入無所 得之空行 此等皆屬於五蘊空 蘊處界空乃至一切我所緣起性 空 皆非大乘勝義空 緣於五蘊或總或別而說我與我所 唯是 假名而說 於五蘊中無有實我與實法故 雖已能如實不緣於五 蘊或總或別 分別執為我而斷除分別我見 也就是不於盤繩假 計為蛇 然而仍可分別諸根 境界 六識心之自性差別 雖由 分別可得見諸法自性差別 而此等自性差別確屬無常 生滅 變異 不自在之法 進而修斷緣於五取蘊之我執 成就解脫果 緣於五取蘊斷除我見與我執所得之解脫果 都是屬於世俗諦的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39 頁

46 內涵 也就是二乘修證解脫道之內涵 仍未曾觸及勝義諦 未 曾知證勝義空性 只是解脫道中之空行者 又 純粹觀行五蘊空 蘊處界空 偏於可滅之斷滅空而否 定了本識實相心 本質即是斷滅空 無有一法得以讓修大乘觀 行者可以緣之 則不能處中而觀 不免要墮於斷與常二邊 宗 喀巴主張能念之我及能取境之我是常住之本住法 以其非色法 故說為大乘所證之空性心 但此能念我之心以及能取境之我 正是識蘊所攝之五俱意識及其了境行相 並非大乘賢聖所證空 性心第八識 故已墮在我見中 未斷我見 世尊及彌勒菩薩於 經 論中 都說諸蘊皆無常恆堅住法 若有人堅持應成派中觀 佛護 月稱 宗喀巴 印順等人之所說為正 則與世尊 彌勒 菩薩所說相違 即是指責世尊 彌勒菩薩所說之經論為邪說 凡具清淨信之佛弟子 應當認清以上彌勒菩薩所說皆契合世尊 之聖教 不應隨於應成派之六識論假名中觀 邪見中觀而妄作 評論 以免成就謗佛 謗等覺菩薩之地獄重罪 應成派中觀師月稱 宗喀巴等人強力主張 若非由內心 增上安立 於其境上就自性門有所成就 說彼為我或名自 性 以有自性所立之我 及念我心取境之我 二中初者是 正理所破 後者許名言有 故非所破 此顯不破薩迦耶見俱 生所緣 然非不破彼執行相自性之我 但他們為何要違背 佛說 菩薩說而如此強力主張 彼等所主張與堅持者 即是彌 勒菩薩所教導應以身受心法四念處觀思惟其假有而棄捨者 能 領受諸境界之眼識乃至意識心 了知諸法而於所了知之諸法起 思造作 皆是假名所說之我與我所法 並非真實常住之主宰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40 頁

47 者, 更非能造業者 非能持業者 非能給予異熟果報者, 修觀行者對於能觀行之假名我生起此無我 無所得之智慧, 才能趣入無人 無我, 成為空行者而證解脫道之空三昧 月稱 宗喀巴等倘若不承認眼識乃至意識之取境自性為識蘊之自性所攝, 則是分明主張只有四蘊或者別有第六蘊, 違背諸佛菩薩之聖教, 彼等所說即不歸屬於佛法, 弘揚其法之一切人都應去除所有佛教 佛法之名相與表相 月稱 宗喀巴等主張眼識乃至意識能取境之我為不可摧破之真我, 妄稱是本住法性, 正是二十種薩迦耶見所緣之我 他們之所以會墮於薩迦耶見中, 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一 主張意識乃是結生相續之識而以為不墮於斷見 二 以意識能取又能捨, 偽證大乘之無分別智 三 以生滅性的意識之一分, 建立為本住不壞法, 別稱為細意識我, 妄認為本住法, 反將出生六根 六塵 六識 ( 含粗細意識 ) 的如來藏 ( 阿賴耶識 ) 謗為實無, 妄稱為名詞施設之方便說 四 以意識為根本而說三有唯是意識所成, 抄掠佛法名相再加以曲解粉飾, 詭稱應成派中觀之意識境界為含攝般若與唯識之大乘法 五 主張五識自性及意識自性之取境自性不可毀壞, 故主張外境實有而墮於內我所執著之惡見中 六 主張五識自性 意識自性若暫時離開語言相時即為常住之離言法性, 故主張性空唯名而有作用不墮於無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41 頁

48 七 主張僅有六識 無有七 八二識 故認為煩惱障含攝所 知障 八 主張聲聞緣覺亦證意識微細我 細意識 才得以出離 三界 故亦證法無我 辯稱實證法無我者非唯菩薩 九 為成就其誤會後的解脫道即是佛菩提道之主張 故將成 佛之道唯一依憑的第八識本識 在自身無力實證的情況 下加以否定 十 以五識及意識自性 我 為真實常住之法性 再以五識 及意識 我 緣起故無自體性之無自性 妄攀為唯識種 智之三性 三無性 以上十點是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師之重要主張 皆以意識 取境之心為宗旨 盜取大乘般若經典中一切法以無性為自性之 名相 以及曲解龍樹菩薩論著內之般若中觀真實義而攀附之 詭辯為了義佛法 欺瞞未證實相之佛教界人士 以下將分成三 章 逐項披露上面所列舉彼之常見 斷見 無因論本質之內涵 以挽救久被誤導之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學人 待續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42 頁

49 連載八 陸正元老師 第二節 若不摧邪 難以顯正 如法論者 非是諍論 多識喇嘛說 對藏傳佛教的各派教主 善知識 進行 大肆的誣衊攻擊 造謠誣衊和歪曲密宗教義 說 密教非佛 教 是魔教 說密續都是 上師們偽造 說藏傳佛教是 印 度外道性力派 和 無因論 應成中觀派 邪教 相結合 的產物 說藏傳佛教的僧人中 沒有一個守持淨戒的人 甚至將打擊的範圍擴大到了和藏傳佛教有關係和無關係的 一切佛教教派 一切教派中的有影響的高僧大德 指名道姓 進行誣衊攻擊 此人就像一條患狂犬症的喪家之犬 瘋 狂的亂叫 亂咬人 一個小小的無名小道 三流氣功師 佛 教法盲 竟敢如此猖狂 無法無天 稱王稱霸 公然與億萬 人民的信仰 佛教作對 瘋狗咬人似地誣衊攻擊印 藏 漢佛教歷代眾多教主和高僧大德 善知識 我不知道誰給了 他這樣的權力 我藏傳佛教視師如佛 各教派歷代祖師的尊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43 頁

50 嚴神聖不可侮辱 我藏民族的神聖宗教不可侮辱 億萬人 民的神聖信仰不可侵犯 破論 p.211 p.212 略評 平實導師針對藏密喇嘛教 藏傳佛教 乃是公開舉證 說明 並且列出藏傳佛教祖師書中的說法 是有根據而且是從 法義上辨正 並非多識喇嘛所說無根據而作事相上的攻擊 時 值末法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本是常態 且各各邪師無不自 言 我才是正法 他是邪魔外道 福薄智淺眾生實難以分 辨正邪真偽 只見表相佛法十分興盛 卻不知於末法時代 善 知識更是難得值遇 只能自求多福 以至雖誠心欲求正法 卻 常聽受邪師誤導 毀謗三寶 一盲引眾盲 相偕入火塘 是最可憐憫者 聖玄奘菩薩云 若不摧邪 難以顯正 為救護佛子向 於正道 必須摧破邪說 顯示正法 方能讓佛門四眾真正瞭解 及依循 世尊正法 不可因善知識摧破邪師邪見以及邪師誤導 眾生之邪說 而生鄉愿心態 善知識乃是摧破邪說以顯示正 法 欲救拔被誤導而入邪見深坑之眾生 平實導師是這樣的善 知識 不可說此 摧邪顯正 之行是 傲慢 不善 與人諍 論 辱罵三寶 者 甚而說之為邪魔外道 因為 此種吃力 不討好之作為 有世間智慧的人都不願意做 願做的人正是菩 薩大慈悲行 乃是為了救度被誤導之佛子及誤導眾生之邪師 使之能因此而真正邁向解脫道 佛菩提道之修證 佛出世弘法 也常踵隨外道六師至各大城 作此摧邪顯正 之大慈悲行 但 佛卻說此摧邪顯正之行乃 我不與世間諍 而世間與我諍 因為如法論者即非諍論 是如理所說故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44 頁

51 未斷愛 見之外道非法論者 才是諍論者 如 阿毘達磨大毘 婆沙論 卷 49 中如是云 謂佛若遇常見外道 彼說 諸法有果無因 以無因故 自性常有 世尊告曰 汝言有果我亦說有 汝言無 因是愚癡論 世尊若遇斷見外道 彼說 諸法有因 無果 以無果故當來斷滅 世尊告曰 汝言有因我 亦說有 汝言無果是愚癡論 佛於二論各許一邊 離 斷離常而說中道 故作是說 我不與世間諍 而世間 與我諍 復次 世尊是如法論者 諸外道等是非法論 者 如法論者法爾無諍 非法論者法爾有諍 復次 佛 於世俗隨順世間 彼於勝義不隨順佛 復次 世尊善斷 二諍根故 二諍根者 謂愛及見 佛已永斷故說無諍 世間未斷故說有諍 1 外道喇嘛教諸師謗無第八識 阿賴耶識 根本因 正是 佛 所呵斥之無因愚癡論者 又說一切法畢竟空無 亦是 佛所呵 斥之無果斷滅愚癡論者 世尊為欲救度眾生 故破斥外道 顯 示正法 眾生方有真解脫道 佛菩提道可以依循 不能因破斥 邪說之語言文字表相而毀謗 世尊不慈悲 老愛與人諍論也 平實導師亦是於明心見性 親證中道實相心後 見目前表 相上佛法看似十分興盛 但觀其內涵卻幾乎全是常見 斷見之 外道邪法 而與解脫道 佛菩提道正法悖離 佛子即使依之認 真修學數十年 亦無法得個 佛法 入處 由是悲憫眾生故而 1 CBETA, T27, no. 1545, p. 255, c9-21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45 頁

52 出世弘法 但不曾如多識喇嘛等自我標榜 或是以大作廣告等 商業手法行銷 更不曾如多識喇嘛以栽贓及無根毀謗之手法指 說任何人 唯是精進寫作闡述佛法真旨 有根據地從法義上廣 作辨正 從來不曾如多識喇嘛一般專作人身攻擊 總是不斷以 清晰 有條不紊之理路顯示正法 希冀眾生能因之遠離外道邪 見 邁入佛法正道 平實導師不但將所有書籍出版之收入捐作弘 法之用 並且還經常大筆捐資護持正法 從來未曾受人錢財供養 只有無福無智如多識喇嘛者 不但無能分辨真假善知識 於勝義菩薩僧之慈悲作為亦不能了知少分 不但無法如理 客 觀 平心靜氣的閱讀 平實導師對於正真法義之開示以啟其 蒙 反而瞋心大發 不作法義辨正而在不實的人身攻擊上面作 此惡意栽贓誣衊之言 誤導視聽 造大惡業只為維護喇嘛教 與彼自身此世之利益 然此破佛正法之行 究竟於己於人有 何利益 多識喇嘛 可曾深思 平實導師摧伏外道邪說 顯揚 世尊正教之作為 純屬法 義辨正而不涉人身攻擊及名聞利養 是如法論者 即非與他人 諍 如 佛所說 我不與世間諍 而世間與我諍 故 尚望此 世利益 眷屬因此流失之諸方大師學人 切勿瞋惱 一世之名 利 眷屬如轉眼雲煙 轉瞬即逝故 應從法義實證著眼才是有 智之人故 應如 妙法蓮華經 中 佛之開示 儘速依正知見 尋覓自身中之無價寶珠 方是真實大利 長久安隱之道 反觀多識喇嘛本人於 破論 書中的言語之粗鄙 真的如 同他自己所說 此人就像一條患狂犬症的喪家之犬 瘋狂 的亂叫 亂咬人 殊不知多識喇嘛這個說法 正是貼切的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46 頁

53 自畫像 乃多識喇嘛暗藏心底的自心寫照 透過自己的狂罵而 表顯無遺 視師如佛 本是好的行為 可惜的是許多人不知道這是 有前提的 那就是 當以智為先導 藏傳佛教 眾多的信 徒卻忘記這個前提 從來不檢視上師是否有如實智 導致墮入 迷信 的立場來說 視師如佛 而非以 智信 為前提 此如多識喇嘛之類的邪師 傳達錯誤的知見廣泛誤導藏傳佛教 學人 正因為邪師的邪教導 導致眾生邪見根深柢固 難與正 法相應 以致菩薩必須入泥入水破邪顯正 實因這些被誤導的 眾生本屬無辜 因此辨正邪說與正說的差異乃是菩薩之責 利 益眾生故 非做不可 如此方能圓滿成佛願力之一分 第三節 平實導師所弘乃 唯一佛乘 第八識實 相心非僅阿賴耶識一名 2 平實導師所著之 宗通與說通 成佛之道 一書中 已 很清楚的說明 佛道與外道之差異 三乘見道之差別 大乘入 門之見地及根本 菩薩成佛之道的次第 如是法義 皆為有心 於佛法真修實證之菩薩種性佛弟子所不應錯過者 於第七章對 各宗地位亦作略判 第八章中並特別強調 佛教不應分宗立 派 應當回歸全面修證的佛法 究竟之佛教乃唯一佛乘 世尊自始至終皆依第八識實相心 而說佛法 唯於各經中用詞不同 層次不同爾 然亦是為保護 密意 不被外道探知或盜法故 是故 自佛世迄今 外道雖不 2 本書已全文上網 提供學人免費線上瀏覽 請讀者至下列網址閱讀或下載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47 頁

54 斷欲探知佛法密意 卻始終無法一窺堂奧 故喇嘛教雖一向自 稱為 祕密教 但對佛經中所描述之實相心密意及其體性 不但視而不見 讀而不解 反而如同多識喇嘛一般對證悟者及 講述正法者 不斷起瞋暴怒 不喜聽聞正法而且加以誣責 其 愚癡無智之行 只能令有識之士嘆息 而第八識於三乘佛法中有無量名 如 心 識 界 所知 依 非心心 不念心 菩薩心 無住心 無心相心 自性清淨 心 阿賴耶 異熟心 菴摩羅 無垢識 等 如 解深密經 卷 1 3 心意識相品 中開示 廣慧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 何以故 由此識於身隨逐執 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 何以故 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 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 何以故 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 集滋長故 3 亦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寶王如來性起品 中開示 佛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大般涅 槃 此菩薩摩訶薩欲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大般涅槃 者 當如是知如如般涅槃 如來大般涅槃亦復如是 如實際 如法界 如虛空界 如實性 如離欲際 如 無相際 如我性際 如一切法性際 如真實際般涅槃 如來大般涅槃亦復如是 何以故 涅槃非生滅法 若 法不生 當知不滅 去無所至 3 CBETA, T16, no. 676, p. 692, b CBETA, T09, no. 278, p. 628, b6-14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48 頁 4

55 平實導師於其著作中 處處可見對此實相心之說明 然為免讀 者錯亂不解 故常僅以一名稱呼之 又以 佛第三轉法輪諸法 為究竟說故 多稱之為阿賴耶識 如來藏 皆非多識喇嘛等 淺學者所知 今恭錄 平實導師的開示 八十華嚴 卷 30 云 譬如真如遍一切處 乃是佛 地境界 非菩薩七住明心或初地明心所得境界 恐眾生 誤會故 於卷 30 內又云 譬如真如是佛境界 雖已 提示 依然有許多人誤會 若道每一有情眾生之真心遍 一切處示現者或說為遍滿虛空者 此人不是真悟之人 此外 遍一切處是說遍在身中十二處 十八界 不是遍 十方虛空一切處 一切有情之真心本體 若未修至佛地 者 皆名為如來藏 如來藏即是八地以後之菴摩羅識或 異熟識 即是七地以前之阿賴耶識 在此阿賴耶或異熟 識如來藏中 具有成就如來法身之能變功能 故云 如 來藏中藏如來 經云 藏識佛地中 其相亦如是 在於菩薩身 是即名菩薩 佛與諸菩薩 皆是賴耶名 佛及諸佛子 已受當受記 廣大阿賴耶 而成於佛道 又云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 是諸如來清淨種性 於凡 夫位恆被雜染 菩薩證已 斷諸習氣 乃至成佛常所寶 持 故知真心即是阿賴耶識 此識斷盡一念無明而進 入第八地時改名為異熟識或菴摩羅識 成佛時名為 廣 大阿賴耶 改名為無垢識 真如 方能於十方虛空 無所障礙隨處應現 方便說為遍一切處 此阿賴耶識一 體三名 成佛時方名真如 未成佛前通稱為如來藏 住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49 頁

56 於有情身中 遍十二處十八界 名為遍一切處 非如太 虛空遍一切處 5 平實導師於 燈影 及諸多著作中 皆開示如是正理 亦造 略 說第九識與第八識並存 等之過失 一文 附錄於正德老師 學佛之心態 書中 文中亦多有開示 此處篇幅所限故不恭 錄 還請諸有智讀者請閱之 對於如來藏阿賴耶識的極深妙正理 乃至聲聞道中的不迴 心四果聖人亦不能知道 而多識喇嘛如同一般眾生處於未斷我 見的無明深坑之中 何能稍知 稍有微福者得遇經典文字 卻 又執言取義而不依佛於經中所開示之 四依法 而行 如是不 解 四依法 之意旨 更有甚者 如多識喇嘛反 佛之教誨 狡辯為佛說 偏要依語不依義 執言取意 歪曲事實 謗說 平 實導師為 把一切佛法都裝在阿賴耶口袋中的蕭道士 將 實證之菩薩誣指為道教中之道士 純屬人身攻擊 自降格調 並且違反聖教而狡辯說 唯有大乘唯識宗承認八識 破 論 p.017 然而阿賴耶識為法界實相心之正理 絕非未斷我見 的多識喇嘛之類喇嘛教外道所能知 只有像多識一類無知於增 上慧學的少聞寡慧者 才敢公然否定八識論 我們且舉經論中 諸佛菩薩之開示來證明 就知道多識喇嘛所說真是邪見 大 方廣佛華嚴經 卷 9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善男子 我復善知十八工巧種種技術 并六十二眷屬明 5 平實導師著 正法眼藏-護法集 正覺同修會 1996 年 10 月 初版 頁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50 頁

57 論 及內明等一切方法 治內煩惱 何等名為內身煩惱 有四因緣 一 謂眼根攝受色境 二 由無始取著習氣 三 由彼識自性本性 四 於色境作意希望 由此四種因 緣力故 藏識轉變 識波浪生 譬如瀑流相續不斷 善男 子 如眼識起 一切根識微塵毛孔 俱時出生亦復如是 譬如明鏡頓現眾像 諸識亦爾 或時頓現 善男子 譬如 猛風吹大海水 波浪不停 由境界風 飄靜心海 起識波 浪 相續不斷 因緣相作 不相捨離 不一不異 如水與 波 由業生相 深起繫縛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 彼阿賴耶終不自言 我生七識 七識不言 從賴耶生 但由自心執取境相分別而生 如是甚深阿賴耶識行相 微 細究竟邊際 唯諸如來 住地菩薩之所通達 愚法聲聞及 6 辟支佛 凡夫 外道 悉不能知 這裡佛說 如是甚深阿賴耶識行相 微細究竟邊際 就 是說對於如是甚深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阿賴耶識的行相 乃是 微細究竟邊際 而且 唯諸如來 住地菩薩之所通達 愚 法聲聞及辟支佛 凡夫 外道 悉不能知 實證第八識如 來藏阿賴耶識者 是大乘別教第七住位的菩薩 通達第八識如 來藏者 是初地菩薩 想要實證第八識者 必須先斷我見 否定意識覺知心為常住不壞我 反觀藏傳佛教中的所有法王 活佛 喇嘛們 都如多識喇嘛一般未斷我見 故喇嘛教藏密外 道如多識喇嘛者 當然不知道 才敢寫文字公然毀謗第八識正 法 再舉 大乘密嚴經 卷 3 8 阿賴耶微密品 6 CBETA, T10, no. 293, p. 704, b20-c8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51 頁

58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 是諸如來清淨種性 於凡夫位恒被 7 雜染 菩薩證已斷諸習氣 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因此阿賴耶識乃是諸佛成佛之後常所寶持的究竟心 改名為無 垢識 實因其為諸法實相故 三界萬法由祂所生 所顯故 而 此甚深義理 藏傳佛教中的一切喇嘛 上師 活佛等完全無知 都與多識喇嘛 一般加以公然或私下反對 因為都無法實證 而覺得難堪 在此前提之下 達賴喇嘛等藏傳佛教黃教諸師 不斷依自古以來未悟學人之偏見 說 在二轉的般若經中 8 我們發現某些教示與初轉的基本架構互相矛盾 強調佛教 各宗派間之差異 說唯有中觀應成派是最高 最究竟的法教 又說然後還要轉進密教 因為 無上瑜伽被認為是獨一無二 9 且最深厚的修行 其實達賴等密教中人完全不懂初轉法輪 的四阿含諸經法義 以致全都未能斷除我見而落入意識境界 中 更何況能懂般若中觀及唯識種智 竟然如此大膽切割佛法 成為支離破碎狀態 讓眾生眼花撩亂 無所適從 乃至誤導眾生 遠離佛教 轉入喇嘛教性力派的外道法意識境界中 永遠在六道 輪迴 不離天魔之掌控 有智佛子當要深思該如何抉擇啊 第四節 學佛應依 四依法 第一目 四依法 皆依實相心如來藏之體性而建立 7 CBETA, T16, no. 681, p. 741, c6-8 8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陳琴富譯 藏傳佛教世界 1997 年 8 月 立緒文化 p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陳琴富譯 藏傳佛教世界 1997 年 8 月 立緒文化 p.91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52 頁

59 佛法並非如外道法僅是一種想像出來的哲學思想或是 理論 而是依真實心如來藏實證之真實可修 可證之法 如聖 復次有三種法 一 彌勒菩薩在 瑜伽師地論 卷 70 中云 聞法 二 行法 三 究竟證法 又外道法是顛倒說 所有 禁戒非可現見 依止邪願修梵行故 所有等至有熱惱 非究 竟 不能趣究竟 不能出離故 共諸外道故 共諸異生故 諸佛正法與彼相違 是真善說是可現見 乃至智者自內所 10 證 故 世尊說法四十餘年 無非是指月之指 欲諸佛子真 能由聞 思 修 證而悟入佛道 而非僅是依文解義 故古德 常云 依經解義 三世佛怨 離經一字 即同魔說 因為 佛所開示之二主要道中 解脫道是依蘊處界之無 常 苦 空 無我而說 較容易經由現前觀察而瞭解 但是佛 菩提道所依止之真實心微妙甚深 連二乘阿羅漢都無法知曉 何況是凡夫外道的喇嘛教宗徒 故 世尊於經中多處提及四依 法 是欲修學大乘佛法者的重要依止 所言之依義 依智 依 了義 依法 皆是依於第八識真實心之體性而說 已得自內證 之菩薩聞之 皆能實際現前觀察與體驗 並非如同哲學一般只 是思想 其餘學人未能證之 則只能落在情思意解上而各執己 見 相互責難 如 大方等大集經 卷 29 中 世尊開示云 復次 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有四依法亦不可盡 何等為 四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 經 依法不依人 10 CBETA, T30, no. 1579, p. 687, a5-12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53 頁

60 云何依義不依語? 語者若入世法中而有所說, 義者解出世法無文字相 ; 語者若說布施調伏擁護, 義者知施戒忍入於平等 ; 語者稱說生死, 義者知生死無性 ; 語者說涅槃味, 義者知涅槃無性 ; 語者若說諸乘隨所安止, 義者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 ; 語者若說諸捨, 義者三種清淨 ; 語者說身口意受持淨戒功德威儀, 義者了身口意皆無所作, 而能護持一切淨戒 ; 語者若說忍辱斷除恚怒貢高憍慢, 義者了達諸法得無生忍 ; 語者若說勤行一切善根, 義者安住精進無有終始 ; 語者若說諸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 義者知滅盡定 ; 語者悉能聞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 義者知是慧義不可宣說 ; 語者稱說三寶無量功德, 義者三寶功德離欲法性同無為相 ; 語者說從發心至坐道場, 修集莊嚴菩提功德 ; 義者以一念慧覺一切法 舍利弗! 舉要言之, 能說八萬四千法聚是名為語, 知諸文字不可宣說是名為義 云何依智不依於識? 識者四識住處, 何等四? 色識住處 受想行識住處 ; 智者解了四識性無所住 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 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 ; 識者眼識色住, 耳鼻舌身意識法住 ; 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 了知諸法無有憶想 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別 ; 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 於諸法中無所悕求 識者行有為法 ; 智者知無為法識無所行, 無為法性無有識知 識者生住滅相, 智者無生住滅相 舍利弗! 是名依智不依於識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 了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54 頁

61 義經者不分別果 不了義經者說生死苦惱 了義經 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 不了義經者讚說種種莊嚴文字 了義經者說甚深經難持難了 不了義經者若說我人 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 種種文辭 諸法無有施者 受者 而為他說有施有受 了義經者說空無相無願無作 無生 無有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 常說無量 諸解脫門 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云何依法不依於人 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 法者解無 人見作者受者 人者 凡夫善人 信行人 法行人 八 人 須陀洹人 斯陀含人 阿那含人 阿羅漢人 辟支 佛人 菩薩人 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樂 憐愍世間 生大悲心 於人天中多所餘潤 所謂佛世尊 如是等名 佛依世諦為化眾生故作是說 若有攝取如是見者 是謂 依人 如來為化攝人見者故 說依法不依於人 是法性 者 不變 不易 無作 非作 無住 不住 一切平等 等亦平等 不平等者亦復平等 無思無緣得正決定 於 一切法無別無異 性相無礙猶如虛空 是名法性 若有 依止是法性者 終不復離一相之法 入是門者觀一切法 同一法性 是故說言依一切法不依於人 舍利弗 是名 菩薩摩訶薩四依無盡 11 上述經文處處皆已證實 是依第八識真實心之體性而說四 依法 其義理及辨正將自下章起細說 但執著惡取空 無因論 11 CBETA, T13, no. 397, p. 205, a1-c11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55 頁

62 的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外道 對大乘經義聞之不解 卻大言不 慚自謂懂得佛法 依於文字而自創與佛法無關的法義內容 反 指責真見道之菩薩不懂佛法 顛倒若此 果真是末法時代也 第二目 唯有證悟的菩薩能真依 四依法 只能以 意識思惟的佛教學者絕無法真正依止 依 大方等大集經 中所說之 義者 解出世法無文字 相 義者 知涅槃無性 義者 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 義者 了達諸法得無生忍 知諸文字不可宣說 是名為義 智者 內性寂滅外無所行 了知諸法無有憶想 智者 心無所緣 不取相貌 於諸法中無所悕求 智者 知無為法 識無所行 無為法性無有識知 智者 無生住滅相 等等 無不是在 形容第八識實相心之體性 但以其體性甚深微妙 尚未實際證 悟 未具般若智之凡愚眾生 乃至於能出三界之聲聞大阿羅漢 亦皆無法了知其真實義 唯有實證如來藏心之菩薩方能證知 如般若系經典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1 佛告舍利弗 於汝意云何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一日修智慧 心念我行道慧益一切眾生 當以一切種智 知一切法 度一切眾生 諸聲聞辟支佛智慧 為有是事 不 舍利弗言 不也 世尊 舍利弗 於汝意云 何 諸聲聞辟支佛頗有是念 我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度一切眾生 令得無餘涅槃不 舍利弗言 不 也 世尊 佛告舍利弗 以是因緣故 當知諸聲聞 辟支佛智慧 欲比菩薩摩訶薩智慧 百分不及一 千分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56 頁

63 百千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12 聲聞 辟支佛之智慧 尚且完全無法與菩薩摩訶薩相提並論 於初證悟如來藏之七住賢位菩薩前亦開不得口 何況能在已經 通達之入地菩薩面前開口說法 由聲聞 緣覺對於法界實相盲 無所知 故大乘法中名之為愚人 何況尚未證得二乘見道之世 間凡夫如多識喇嘛等藏傳佛教諸師 縱有世智辯聰 世間學 位 即使能獲得世俗人之敬重 卻完全無法臆測聲聞見道斷我 見之內涵 何況能臆測菩薩所證佛菩提道之內涵 皆因其未能 證得實相心 未具般若智慧之故 所以 多識喇嘛於書中所舉之諸多所謂學者專家之言 因 均未證悟實相心 只能如多識喇嘛一般從世俗凡夫知見來臆想 佛法內涵 評論佛法 根本不足為證 因為無論如何思惟言說 皆無法離開戲論的緣故 但因多識喇嘛文中之胡言亂語 無根 毀謗 將會遮障有緣人實證佛法 致使末學不得不加以辨正 藉此救護藏傳佛教諸多學人 乃至救護多識喇嘛 待續 12 CBETA, T08, no. 223, p. 222, a15-26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57 頁

64 廣論之平議 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廣論 之平議 正雄居士 ( 連載十九 ) 第五章 廣論 中士道之平議 廣論 說有三心: 下士道的皈依心 中士道的出離心 上士道的菩提心 前章說過, 因 廣論 否認眾生有真實存在 真實所歸的如來藏, 主張六識論, 同於常見外道, 所以密教所歸依的三寶只是表相的 意識層面的三寶, 無法深入第一義諦, 也因此中士道的所謂出離心, 最多只能在小乘法解脫道上打轉 ; 但是二乘解脫道雖然不證法界實相心, 所證卻又不是斷滅空, 需要在接受有一個法界實相心涅槃的本際下, 而去斷除蘊處界的見思惑, 滅盡五陰十八界而入無餘涅槃, 如此出離三界的實證, 才是解脫道 然宗喀巴是六識論者, 否定涅槃的本際第八識阿賴耶識, 又去執取意識心為貫通三世的根本心, 同於常見外道 ; 宗喀巴更以實證欲界最低境界的男女淫慾雙身法第四喜為宗, 不但背離出離三界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58 頁

65 的原則 甚至連欲界都無法出離 所造作的一切業行 全都 是淪墮欲界的異生法 連基本的聲聞解脫道斷我見之解脫功 德都不能沾到邊 更不能趣入大乘解脫道 因為不知 不 解 不證空性心如來藏故 這也就是說 小乘與大乘雖然都 有解脫的功德 但在解脫的智慧上終究是不同的 小乘羅漢 唯斷現行卻不知不證法界實相 故佛法中稱之為愚人 雖 聖而愚 大乘菩薩永斷二障隨眠 能漸次趣入究竟佛道 具 足了知解脫道與實相法界而實證佛菩提道 是為智者 然而 廣論 所說卻完全背離三乘菩提 墮入常見外道見解中 以意識為根本中心而求證最大的男女淫樂觸覺 宗喀巴的 廣論 中士道出離心 說是要從苦集門及十 二因緣法中思惟 從表面上看來這樣的主張也算沒錯 集種 種煩惱確實是眾苦之因 但是集煩惱的因又是什麼 又十二 因緣之首是 無明 但無明之因是什麼 緣起生滅法的無 明又是如何能夠貫穿三世而存在的 關於這些問題 廣 論 在否定根本因 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之後 卻始終 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當宗喀巴在 廣論 中主張意識是不生 滅心時 事實上卻現見意識覺知心無法去到後世 一入胎就 永滅了 後世則是另一個全新的意識 必須從頭再學習 那 麼意識顯然無法受持此世所學一切種子 又如何能夠受償此 世所造善惡業種 如此 無因而有果的邪見 違背了佛所說 的因緣法則 故 廣論 所說實為無因論的斷滅見 所以 稍有知見之學佛人如果想要依從 廣論 來修出離心 終究 會淪於害怕恐懼的 因為一旦證入無餘依涅槃 五蘊十八界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59 頁

66 盡滅 我 也消失了 根本沒有一個 我 在涅槃之中 享受 涅槃寂靜 究竟清涼 那 我 要實證涅槃作甚 麼 像這樣一世又一世努力精勤修學佛法 到頭來竟然是要 把這個辛苦修習佛法的 我 給滅掉捨掉以後 才能入無餘 涅槃 而涅槃之中卻根本沒有意識這個 我 在 那涅槃對 我 來說 根本就是一點用處都沒有 既然如此 意識 我 拋棄世欲享受 勤守戒律 辛苦學佛 到底又是為誰 辛苦為誰忙呢 學佛學到最後成了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 根 本就是甚麼都沒有 就是斷滅 就是一場空 一個學佛 人 如果純粹只是如同一般宗教 因於盲信 迷信而說是在 學佛者 姑且不論 如果是學佛已經稍微有些歲月與知見 了 經過這樣一番分析與思考 因此對解脫道 無我 涅槃 產生恐慌畏懼 甚至因而對佛法喪失信心而退轉他求者 那 也不是甚麼令人意外的事了 而若不退轉於佛法者 怕也只 好效法宗喀巴一般 為怕落入斷滅空外道中 因此又再回到 生滅蘊處界中 把十八界法中的意識界建立為常住不壞法 又退回常見中 不離薩迦耶見而緣木求魚地去求證藏傳佛教 版的 無餘依涅槃 乃至藏傳佛教版的佛地 無住涅槃 了 諷刺的是 廣論 中士道 思惟集諦 中 以意識 為 我 而使我見深厚的宗喀巴 卻又是處處教導弟子們說 應該滅除薩迦耶見(我見) 才能斷除無明 才能趣向解脫 兩 相對照之下 形同自己掌嘴 如斯自語相違 關鍵錯處正是 在於宗喀巴不僅不解小乘 無蘊處界我 的有餘 無餘涅 槃 於大乘乃至佛地 常樂我淨 等四種涅槃真意 亦且全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60 頁

67 然不解不證 才會如斯違於大小乘佛經真義 雖抄襲 瑜伽 師地論 而造 廣論 到頭來所說卻不僅相違於 世尊本 意 就連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的論意也都被他給妄臆曲解了 所以新竹鳳山寺教授 廣論 的在上位者 或者其他弘揚 廣論 的佛弟子 如果真正認同人身難得 中國難生 佛 法難聞 就應當教導四眾弟子們 縱然不修 不知 不解 不證空性如來藏 但是最起碼也應當要信受佛語 有一個如 來藏真我常住不滅 而證入無餘依涅槃所滅的是眾生我 是五蘊十八界的我 不是不生不滅 能生五蘊十八界的如來 藏真我 所以大可以放心的斷煩惱 斷意識我見 證得出離 三界生死的果報 不必擔心證入涅槃之後會一切盡成斷滅 空 甚至如果有迴小向大的機緣 說不定未來世都還有重出 世間修證成佛的一天 或許新竹鳳山寺 廣論 團體的學員 會說 我們學的是大乘法 對小乘無餘依涅槃不屑一 顧 有此菩提大願 成佛大心當然很好 值得讚嘆 但 是 諸位豈不見 壇經 之中早已明白記載 當六祖三更聽 聞 金剛經 而大悟之時 五祖隨即為他諄諄教誨 不識 本心 學法無益 本心者 一切生滅萬法出生之本源 亦 即能出生五蘊十八界之如來藏 不生不滅常住真心 祖師 告誡同於佛語 昭昭不違 俱在眼前 既然如此 諸位若是 不修 不知 不解 不證真我 如來藏 又怎能修得般若 智慧 怎能證得大乘解脫道 怎能獲得道種智 怎能行般若 波羅蜜多 怎能度一切苦厄 又怎能自稱是大乘人呢 更別 說是想要到達究竟佛地 成就一切智智了 說句老實話 如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61 頁

68 果像宗喀巴那樣否定第七 八識 只承認有六識 不論再怎 麼修行 不論修行幾大阿僧祇劫以後 仍然是無法斷除薩迦 耶見的 永遠只能當一個凡夫修行人 所修永遠唐捐其功 連聲聞涅槃都不可得 何況能證得如來藏而成為大乘真見道 菩薩 說一句世俗話 門兒都沒有 第一節 蘊處界 集是苦的因 苦是集的果 但是集的因又是什麼 是誰 造作苦 又是誰在受苦 這就要從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的 世間法 以及阿賴耶識的出世間法來瞭解 才能知道了 從 蘊處界的虛妄 聽聞思惟如實觀察 並確實依止於現觀內容 之後便可斷除我見 我見斷了就是證得聲聞初果 證初果 已 再進而斷除我執 當我執斷盡了以後 就證得二乘解脫 果 而可以出三界了 這就是決定性的聲聞 緣覺所證的解 脫果 不過 雖然二乘聖人已得解脫能出離三界 卻還是未 能證得三界萬法之本際 阿賴耶識 不知道法界的真實 相 故說二乘聖人只有解脫的智慧 雖稱慧解脫 俱解脫 然於法界真實相不知不解故 所以還是稱為愚人 大乘菩薩 不但同樣有慧解脫 同時也已證得法界真實相 就可以深入 般若 就可以如 心經 講的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 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如此漸次成就 大乘行 最後圓滿道種智 成就一切智智 才是真正的成佛 之道 新竹鳳山寺的 廣論 弘傳者 承襲藏傳佛教 廣論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62 頁

69 六識論的中觀應成派思想 喜歡畫餅充饑 天天喊著想要實 證一切智智 但是 廣論 中又否定法界實相如來藏 實證 一切智智就成為空思夢想 又執著意識心為貫通三世之因 成就常見外道思想 卻把解脫道最基本的蘊處界諸法的緣起 性空觀 從 廣論 的 中士道 中剔除 以免學員知道意 識是因緣所生法 於是上下都不知道意識的虛妄性 反而執 取五陰中的識陰為真實法 不離常見 因此對於該寺 廣 論 的修學者來說 連五蘊十八界的名相真實意涵都無法了 知 對於五蘊十八界的苦空無常無我的實證現觀 也就不用 說了 當然更不知蘊處界萬法皆是如來藏藉緣而生起的緣生 法 都是緣生緣滅其性本空的體性 所以上下全都不懂緣起 性空觀 宗喀巴否定第八識而執取意識心為真實 具足常見 外道的知見 新竹鳳山寺的 廣論 的修學者因此等於是佛 法中的文盲 又如何能證知蘊處界諸法的緣起性空觀 如此 知見淺薄 卻奢談聲聞初果 菩薩初果 不啻異想天開 第一目 五蘊 事實上 在佛法中 下士道應該是聲聞人所修的四聖 諦 八正道的解脫道 中士道應該是緣覺人所修的因緣觀解 脫道 上士道應該是菩薩所修的般若中道觀及一切種智無生 法忍 宗喀巴為了想要引人入密宗道的雙身法中 避免學人 知道意識心虛妄 故意扭曲妄設三士道 聲聞人的解脫道 中 最重要的是對於五蘊內涵的如實知 然後才能修學五蘊 的苦 集 滅 道四聖諦 八正道即是四聖諦中的苦滅道 諦 所以對於五蘊如實知 才是一切修學佛法者的首要之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63 頁

70 務, 因為聲聞道是佛法的初階 五陰又稱為五取蘊, 蘊是積聚的意思, 陰是遮覆明性的意思 人類的蘊有五種 : 謂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五種 略述如下 : 一 色蘊 : 色蘊的生出, 是由於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常住不壞猶如金剛, 所持妄想無明與地水火風四大種造色種子, 由於中陰身意根與意識的無明, 導致阿賴耶識入住母胎執持受精卵, 中陰意識隨滅不再生起, 永遠斷滅 ; 後時受精卵漸漸發展出色陰五色根以後才又出生全新的意識, 已不是前世的意識了, 所以不能記憶前世的往事 初入胎時中陰身即告斷滅, 只剩意根及阿賴耶識住於受精卵中 此時, 由於前世意識已經滅盡而不在了, 意根的了別慧又極低劣, 也沒有五色根可供阿賴耶識變現內相分六塵, 故不能發生六識在六塵中的了別作用, 是完全由阿賴耶識與意根了別受精卵的狀態, 但阿賴耶識的了別不在六塵中, 意根只能了別法塵, 故此時的了別狀態如同眠熟無夢時 此時阿賴耶識之四大種性以及所含藏七轉識的我執妄想, 遂藉母血為緣, 攝取地 水 火 風四大, 逐日增長而變生五扶塵根及五勝義根 歷經三十八週住胎期, 不斷的攝取四大而造就色身 ; 待五色根圓滿已, 識陰已能正常運作, 方由阿賴耶識發動業風, 此時胎兒頭轉向產門 ; 由於業風的驅引, 令母體子宮收縮而生出 如是由阿賴耶識四大造色種所變生的色身, 名為色蘊 由於各人阿賴耶識所含藏的妄想 四大種及業種各各不同, 導致各人身相 面貌有異, 男女有別, 同父母所生之子女互異, 乃至膚色亦有所不同 如是色蘊, 由阿賴耶識的大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64 頁

71 種性自性依所含藏的無明妄想所造 是方便所作 眾緣所 成 剎那變異而成長 而強壯 而衰老 乃至最後壞滅 皆 虛妄不實 是有生有滅之法 所以色蘊是生滅法 不能認為 是真實我 否則即是我見未斷之人 二 受蘊 在 成唯識論 卷 3 中說 受謂領納順 違 俱非境相為性 起愛為業 能起合 離 非二欲 故 受即是諸識的心所法 即一般人所謂的覺受 也就是 領受境界時 所產生的種種感受作用 外境都屬於六塵中的 境界 有順境 逆境 非順非逆境 順境中則生樂受 逆境 中則生苦受 非順非逆境則生捨受 不苦不樂受 在樂受 當中會產生想要繼續與境 合會 的需求 稱為會遇愛 不 乖離愛 在苦受當中會產生想要與境 別離 的欲求 稱為 不會愛 乖離愛 在捨受當中會對境產生 不合不離 的需 求 稱為平等愛 其中平等愛仍是處在了別而有執受的狀態 中 只是不加以強烈的了別或執受 特別是在二禪開始的等 至位平等愛定境中 很容易被誤會為涅槃境界 但其實還是 在愚癡無明煩惱的三界中 在 成唯識論 中 又從苦樂中 分出憂喜 從身說苦樂 從心說憂喜 而成苦 樂 憂 喜 捨等五受 1 又依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卷 1 說 云何建立受 蘊 謂六受身 眼觸所生受 耳觸所生受 鼻觸所生受 舌觸所生受 身觸所生受 意觸所生受 集論 又更 進一步說 受 就是六受身 六根與六塵相觸 因而產生 1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以下簡稱 集論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65 頁

72 了作用 謂之六受身 總說六受身有樂 有苦 有不苦不 樂 再細分之 當中各有樂身受 苦身受 不苦不樂身受 這是前五識的相應受 復有樂心受 苦心受 不苦不樂心 受 這是第六意識的相應受 復有樂有味受 苦有味受 不 苦不樂有味受 這是自體愛相應受 復有樂無味受 苦無味 受 不苦不樂無味受 這是自體愛不相應受 復有樂依耽嗜 受 苦依耽嗜受 不苦不樂依耽嗜受 這是欲界勝妙五欲愛 相應受 復有樂依出離受 苦依出離受 不苦不樂依出離 受 這是對欲界勝妙五欲愛的不相應受 總之 受蘊是依於 色蘊與識蘊而有 當其中之一壞滅時 受蘊即壞滅 故受蘊 是生滅法 甚為明顯 若執受樂者為我 受苦者為我 受不 苦不樂者為我 都仍是受蘊所攝 本質是虛妄無實之法 因 此不能執受蘊是我 否則 同樣的是我見未斷之人 三 想蘊 成唯識論 卷 3 說 想謂於境取像為 性 施設種種名言為業 謂要安立境分齊相 方能隨起種 種名言 安立 的意思是取像 分齊 的意思是分別 了知全部內容而無遺餘 集論 卷 1 又說 云何建立想 蘊 謂六想身 眼觸所生想 耳觸所生想 鼻觸所生想 舌觸所生想 身觸所生想 意觸所生想 想蘊 簡單的 說就是 了知 的意思 當六根對六塵由觸而生受 而我們 了知之時就是想 想之後會取所受的境相 再安立一個名稱 或言說 以方便我們認識及說明它 這也是想 這二者就是 想陰的體性 依境相可分為有相想與無相想 有相想如 顏 色 長短 音聲 形態等等 是可以具體描述的 無相想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66 頁

73 如 : 苦 樂 怨 貪等等, 是不能具體描述所感知的境界相的了知 不論有相或無相的感知, 都是由六識在內相分中辨別分析所得 當五扶塵根攝取外境相的五塵後, 阿賴耶識會立刻在五勝義根處, 變現出與外境一模一樣的五塵內相分, 這即是人類十八界中之五塵, 並在五塵上顯現出法塵 ; 意根觸法塵而生意識, 意識在內相分的法塵上分析整理五塵的細相之後, 得到了概念 ; 為了分別與形容這些概念, 就會安立種種名稱和言說來方便稱呼, 這些都是想 這個取境相的過程, 是因為前七識不能直接與外五塵境相應, 所以當五根對外境的同時, 阿賴耶識就已經現行了這些色法的種子, 由於阿賴耶識所含藏之種子不斷的自心流注, 才能在五勝義根上顯現出與外境相同的內相分境相, 讓六識去運作, 而有想蘊的生起 假使如中觀應成派之宗喀巴等人, 說無有阿賴耶識, 則這整個過程不就停掉了嗎? 連五塵都不可能生起了, 哪裡還有眼見色塵生想 耳聽聲塵生想 意觸法塵生想? 乃至他努力修習的雙身法或自身手淫的樂空雙運之淫觸相分, 都不可能生起了, 還能有他一生努力修習的樂空雙運法存在嗎? 所以說, 不依阿賴耶識而說一切法, 都是妄想 ; 可悲的是宗喀巴連這個道理都不懂, 就更別說他有什麼般若智慧 中道觀行的實證了! 又, 想蘊是由各種了知的功能聚積所成 是依於色蘊 受蘊 識蘊而有 ( 無色界中則不需依於色蘊 ), 如果其中一蘊壞滅時, 想蘊即不存在了, 故想蘊是積聚之法, 名之為蘊 想蘊既是積聚之法, 即是生滅無常之法, 本質是虛妄不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67 頁

74 實的 對於想蘊緣生緣滅的事實不能了知 因此而執著想蘊 為常住不壞之自我者 即是錯認有念靈知與離念靈知為真如 心的錯悟者 他的想蘊就稱為想陰 陰是遮蓋智慧光明的意 思 有念靈知者 譬如一般人所認取的隨時隨地清清楚楚明 明白白的了知性 離念靈知者 譬如佛門大師們所認取的無 語言時了了靈知的了知性 全都屬於想陰境界 若修行人不 能觀察想蘊的本質而被想蘊遮蔽了無我的智慧 錯認想蘊為 真實我 即是落入想陰之中 即是我見未斷者 四 行蘊 行有二種意思 念念相續謂之心行 身口意 各種造作謂之行 前者是諸識種子剎那相續之行 後者是身 口之運作以及意識 意根等思惟決斷之行 二者都屬於行 蘊 不瞭解行蘊是積聚緣生之法 就稱為行陰 集論 卷 1 說 云何建立行蘊 謂六思身 眼觸所生思 耳觸所生 思 鼻觸所生思 舌觸所生思 身觸所生思 意觸所生 思 由此思故 思作諸善 思作雜染 思作分位差別 又 即此思 除受及想 與餘心所法 心不相應行 總名行 蘊 集論 所說的行蘊就是 六思身 集論 又 說 何等為思 謂於心造作意業為體 於善 不善 無 記品中 役心為業 集論 文中的 身 就是有作用 有運作的意思 思 主要是指六根觸六塵所生起六識的 思 而 思 有決斷的意義 因有此 思 而有意根與 意識共同或各別作意的決斷 由 思 生起了造作善 惡 無記的種種業 因此 所謂 六思身 即是 眼觸色塵而生 起眼識乃至意識與意根的行為 耳觸聲塵而生起耳識乃至意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68 頁

75 識與意根的行為 鼻觸香塵而生起鼻識乃至意識與意根的行 為 舌觸味塵而生起舌識乃至意識與意根的行為 身觸觸塵 而生起身識乃至意識與意根的行為 意根觸法塵而生起意識 與意根的行為 集論 文中說明 在五十一心所法中 除 了受心所及想心所外 其他心所法再加上心不相應行 總稱 為行蘊 又文中 思作諸善 於百法中是指 信 等十一 種善心所 思作雜染 是指百法中 貪 等六種根本煩 惱 及 忿 等二十種隨煩惱 思作分位差別 是指 得 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 請參閱 百法明門論 又因八識心王各自種子念念相續的現行運作 才有色 受 想 行 識的運作 才有世出世間法的生出 這個八識 種子念念相續也是行蘊 其中第八識在三界中現行的種子流 注行為也屬於行蘊 是廣義的行蘊 這只有證悟的菩薩才 知 阿羅漢與辟支佛都不知 至於身口意三業 不論是善 惡或無記業的行為 此行為與過程 都是行蘊 乃至眠熟位 與悶絕位中 都仍然有身行與意行 二乘無學聖者也只能部 分了知 行蘊既然是由色蘊 識蘊 受蘊 想蘊和合而產生之前 後相續行為與過程 所以是念念生滅 不是常住法 所以也 是虛妄無實 不能認為是實我 否則即是我見未斷者 若是 錯認行蘊中的自我為常住法 譬如 廣論 後半部所說密宗 止觀的樂空雙運時 正在運動色身保持淫樂的最強烈 最遍 身的性高潮樂受時 由於了知樂受時的覺知心及樂受都同樣 是空無形色 就錯認為性高潮時遍身樂即是報身佛的快樂境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69 頁

76 界, 其實是落入行蘊中 具足身行與識陰意行 然而樂空雙運時的行蘊是由色蘊 識蘊 受蘊 想蘊等四蘊合成的, 這時具足五蘊虛妄法, 而密宗古今法王都不知其虛妄, 於是樂空雙運時的五蘊就成為陰蓋密宗古今所有法王的五陰, 成為永遠遮蓋了他們智慧的陰影, 因此遮止古今所有密宗法王的解脫智慧與實相智慧 由此緣故, 樂空雙運時的境界就具足五陰而不只是具足五蘊了, 當然就無法與下士道聲聞解脫道相應, 更無法與中士道的緣覺解脫道相應, 更難與上士道的大乘佛菩提道相應, 永遠成為具足異生性的凡夫 不但如此, 密宗古今一切法王由於執著樂空雙運的欲界中法, 導致連外道所共的四禪八定都無法證得, 於是永遠沈淪於欲界中 ; 捨壽後成為欲界中最貪欲的有情, 若不是往生夜叉 羅剎世界中繼續廣行貪淫, 便是因為執著密宗道而謗大乘法不究竟, 或謗大乘真正證悟的如來藏法為外道神我, 因此而下墮三惡道中 密宗的樂空雙運 大樂光明 無上瑜伽等名稱所說的男女合修雙身法, 之所以能夠廣行於當代佛教界中, 導致許多大山頭的住持和尚都修過雙身法, 或者至今仍在暗中修習著, 成就破戒大惡業, 其肇因都是緣於不知聲聞解脫道的內涵, 以致永遠不能遠離我見, 落入五蘊之中而被五蘊所遮蓋 具足五陰, 於是導致貪著於欲界法的樂空雙運境界, 永遠流轉於欲界中 大乘法中的參禪者之所以會悟錯, 亦是由於對五蘊的內涵不如實理解, 於是錯認五蘊中的覺知心 ( 放下人間煩惱時的有念靈知以及靜坐時的離念靈知 ) 為常住不壞我, 將識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70 頁

77 蘊錯認為真如 佛性 於是識蘊就成為識陰 由識陰遮蓋了 實相智慧光明 永遠處於凡夫位中 若是錯悟以後竟向大眾 宣稱或在書中宣稱開悟了 便成就大妄語業 必然下墮三惡 道中 由此證實 不如實知五蘊內涵的人 對於真正的三士 道是永遠無法實證的 宗喀巴既然執著於樂空雙運的五陰境 界 錯認為即是報身佛的境界 顯然是不如實知五蘊內涵的 凡夫異生 而密宗永遠都不想弘揚聲聞解脫道的真實義理 永遠都只援引解脫道的名相而自己胡亂解釋交差 都是緣於 解脫道的如實弘揚時必然會對密宗道產生破解的作用 了 知密宗道是具足五陰的無智慧境界 密宗道的樂空雙運法門 就不可能再繼續弘揚了 當然密宗就絕對不會誠實弘揚四阿 含諸經的真義 無法實證聲聞緣覺菩提及佛菩提的人 都是 由於對聲聞解脫道不如實知所致 而不知聲聞解脫道的最大 原因則是不知五蘊的內涵 由此可知 如實瞭解五蘊內涵 對學佛者或學羅漢 緣覺者 有多麼重要了 五 識蘊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共六 識 合稱識蘊 凡是根 塵二法相觸而現行的識 都屬於識 蘊 譬如眼根對色塵而生眼識 乃至意根對法塵而生意識 都是根 塵二法和合相觸而出生的識 都攝屬識蘊 六根中 只有意根是無色根 其餘五根是有色根 意根又稱為末那 識 了別慧極差而所緣極廣 若把祂加入識蘊中時 就稱為 廣識蘊 不同於聲聞解脫道中所說的識蘊 意根與識蘊合起 來全部七識 攝屬於 阿含經 說的 名色 的 名 大 乘法中方便說是廣義的識蘊 但受想行識所攝的 識 是指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71 頁

78 識蘊六識 因為是由根 塵二法和合相觸而出生的 識蘊是 由第八阿賴耶識所含藏的諸識種子流注而生 是藉五色根 眼 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的色蘊 依無色根的意根才能從如 來藏中出生的 有了色蘊與識蘊的存在 就有受 想 行三 蘊的出現 於是眾生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造作不斷 因此識 蘊又稱六轉識 六轉識再加上意根又稱為七轉識 都是從阿 賴耶識心體直接 間接或輾轉生出來的 全都屬於 名 所 攝 此七轉識再加上所依的阿賴耶識合稱為八識心王 是世 出世間法中最殊勝的法 是故稱為 一切最勝故 此八識於大乘法中復有心 意 識三種名義的差別 成唯識論 卷 5 說 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了別名識 是三別義 如是三義 雖通八識 而隨勝顯 第八名心 集諸法種 起諸法故 第七名意 緣藏識等恆審思量為我 等故 餘六名識 於六別境 粗動間斷 了別轉故 第 八阿賴耶識名心 集起就是集諸法種 生起諸法的意思 末 那識名意 思量的意思 恆審思量 執第八識見分為我 其 餘六識名識 是了別的意思 於六塵作粗相及細相的了別 但在初轉法輪的阿含部經中 心 意 識另有不同的意義 心是指過去 世的意識 意是指未來世的意識 識是指現前能對諸法作種種識別的意 識 不可與大乘法所說的心 意 識的意涵混淆不清 七轉識的生 起 必有所依 因緣依 增上緣依 等無間緣依 一 因緣依 又稱種子依 一切有為法的生起 必依靠 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自法種子 也就是說諸識的親因緣種子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72 頁

79 不斷的流注 才能生起諸識 若沒有第八識含藏著七識心的 親因緣種子流注出來 七識心王法就不能生起 二 增上緣依 成唯識論 卷 4 增上緣依 謂內 六處;諸心心所皆託此依 離俱有根必不轉故 故人間識 蘊的增上緣依主要是指六根 心根意根及五色根 五色根 各有勝義根及扶塵根 又增上緣依亦可稱為俱有依 就是同 時存在而成為自己所依的意思 意即若無這個所依 自己就 無法生起 若以五識為例來說 其俱有依共有四種 五色根 為同境依 第六識為分別依 第七識為染淨依 第八識為根 本依 前五識必須緣於前五色根所對的五塵境 五識才能生 起 若所緣的五塵境消失了 五識就隨之消失 所以此五色 根與五識同對五塵境取為現境故 因此五根是五識的俱有 依 又稱為同境依 即前五根與前五識緣同一境界之意 第 六意識必須幫助前五識對五塵境作粗分別 並進一步再作細 分別 這兩種分別可以同時俱起 當意識與前五識同時存在 而配合運作時 就稱為五俱意識 因此第六意識是為前五識 的分別依 第七末那識恆起我執 染污諸識種 如果能經由 意識正見的熏習而能如理的思惟 觀察 實證斷我見的功 德 進而轉棄我執 即可使諸識轉漸清淨 所以第七末那識 稱為染淨依 由染淨依可知 說服末那識從染變淨 就是我 們修行的關鍵過程了 而 廣論 否認有末那識 卻說要除 煩惱 正是虛誑語 最後是根本依 是指第八阿賴耶識 是 前七識所依的根本 所以稱為根本依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73 頁

80 三 等無間緣依 又名開導依 成唯識論 卷 4 三 等無間緣依 謂前滅意 諸心心所皆託此依 離開 導根必不起故 例如前七識種子念念流注 前念種子謝 滅 離開本位 讓出位置 引導後念種子繼於同一位置中現 起 前後相續一致 故稱為等 念念無間 中無間隔 故稱 為無間 由於等無間緣依 前七識才能起辨別分析的作用 又七轉識的性質有三種 善性 惡性及無記性 而第八 識乃是無記性 其中無記性又分為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 覆 是覆藏罪業 不願發露懺悔 亦云無明所覆而有我見與我 執 法執等 故稱有覆 無記是沒有善惡的分別 只是率性 而作 末那識是有覆藏性而具足無明的 但是祂不分別善 惡 是為有覆無記 阿賴耶識則是無覆無記 至於前六識和 合運作能起諸心行 造諸善惡業 又能分別苦樂 欣愛厭離 等 又與無明相應 是為有覆有記 由上可知 七轉識是無 常生滅法 譬如末那識 於無餘涅槃位時即告斷滅 前六識 則於悶絕 正死 眠熟 無想定 滅盡定等五位中亦必斷 滅 因此也是虛妄不實之法 如果執著識蘊等六識為真實 我 認為是常住法 即是我見未斷者 以上是對於五蘊身心的略述 至於五蘊的運作又是如 何 簡述如下 眾生之色蘊配合識蘊而由身口意造作諸業 感得苦 樂 捨三受等受蘊 再由了知苦 樂 捨三受而有 想蘊 隨著這些順心境 違心境 不順不違心境的了知而產 生想要繼續接觸 或想要遠離 或不想接觸也不想遠離的思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74 頁

81 心所, 繼之生起了身口意等遠離惡境或趣向順心境的行為, 都是行蘊 ; 乃至識蘊之識別 記憶 想像 貪求或遠離, 以及運作語文的思惟等過程, 也都屬於行蘊所攝 眾生從無始以來, 生生世世六道輪轉無一不是在行蘊中, 都是錯認五陰為真實我, 為求五陰的樂受及遠離五陰的苦受而造作無量的身口意業, 便感得六道之中無量無數而永不休止的五蘊報身 ; 由於有此五蘊報身, 於是眾生便在三界中積聚煩惱, 生生世世輪迴六道受諸苦樂 廣論 只知破煩惱得出離, 卻不知煩惱之所由是錯認五蘊身心為真實我故 ; 宗喀巴費盡心力, 抄襲祖師言論而編造這本 廣論, 耗費不少紙墨卻一無是處, 因為不知五蘊之內容與運作之過程故 ; 也不知道意識是緣生緣滅之法, 而主張意識為常住之法, 故在後半部的止觀法門大力推行男女合修的樂空雙運貪淫境界, 墮入最粗重的五陰之中 宗喀巴自己都不如實知五蘊的內容, 所以他全然未斷我見 ; 並且宗喀巴又否定實相心第八識, 故無能親證實相, 所謂自疾難救, 焉得救他! 宗喀巴自己既是未斷我見 未證實相的凡愚之輩, 又如何能幫助別人斷我見 證實相? 廣論 之修學者不知此真相, 再怎麼精進研讀 廣論, 即使能將 廣論 倒背如流, 仍然是斷不了我見的, 更別說是發起般若實相智慧了 密宗又主張 : 必須顯教法門實證完畢, 才能修學密宗 在這個大前提下, 連宗喀巴自己都沒資格修學密宗, 又怎能推廣密宗? 今時的密宗弘揚者也都是與宗喀巴一樣糊塗, 可謂自相矛盾而不能自己檢點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75 頁

82 然而五蘊的製造者 卻是眾生本有的阿賴耶識 正是宗 喀巴所否定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 前世壽終時 於捨離 舊有的色身後 由中陰身中的染污末那識與意識牽引 入新 母胎 執取受精卵為來世的自我色身 再藉由母體提供的四 大為緣 由如來藏逐漸成長五色根而漸漸具足新的五蘊身 而原本含藏在阿賴耶識內的有漏業種 繼續保存在阿賴耶識 中 除非透過修行改染為淨 否則永遠不會改變 關於上面 所說法義 不妨再舉前面已經引用過的 心經 為例再作進 一步說明 心經 開首即言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 一切苦厄 五蘊 五陰 之定 義已略說如前 然而何謂一切苦厄 五蘊與一切苦厄是甚麼 關係 為何又要說 照見五蘊皆空 便能 度一切苦厄 呢 所謂苦厄即是指眾生被苦所困不得自在 而眾生被苦所 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執著五蘊為真實我 不能照見五蘊 皆空 故七轉識與煩惱相應而無法解脫 因此眾生若要度一 切苦厄 不被苦所困而得解脫 則需先破除意根意識本具 之無明 再把含藏在阿賴耶識中的七轉識有漏業種轉變汰換 成無漏清淨法種 如此才能解脫於苦 並漸次邁向成佛之 道 所以眾生若要破除煩惱 以大乘法來說 就必須先突破 無始無明 從生滅無常的五蘊身中找出恆常的金剛心阿賴耶 識所在 找到這個不生不滅 自性清淨的涅槃本心以後 再 轉依祂的清淨性 真如性 無漏性 等諸多法性 歷緣對 境修除祂所含藏之相應七識心的諸染污習氣種子 這才是正 途 若是以二乘法來說 則只要現觀七識心都是虛妄的緣生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76 頁

83 緣滅法, 只要現觀五蘊十八界一一法全都是生滅法, 就能斷我見及我執, 便能成就小乘極果阿羅漢, 不必親證或瞭解如來藏阿賴耶識 但是這得要有一個前提, 也就是信受 阿含經 中的佛語, 知道無餘涅槃位有一個涅槃的本際, 而非斷滅空 至於如何才能找出阿賴耶識 明心? 這已是大乘人所修的佛菩提道了 對大乘人來說, 必須要先斷我見 ; 對小乘的證道者來說, 則須迴小向大轉入大乘法中, 一樣要以斷我見為基礎 ; 當這個基礎如實完成, 以及前面所說的各種因緣條件也都具備了以後, 在參究的過程中一念相應, 自然就能找到阿賴耶識心, 從此才算真正進入佛法內門修行, 成佛有望 反觀宗喀巴於 廣論 所說完全不循如此正途, 不肯斷我見 我執, 不肯承認有實相心體的存在, 專在生滅法的意識上用心, 甚至堅固地執著識陰的我所 樂空雙運的觸覺境界 ; 對於佛道的因地知見與行門完全無知, 並且狂妄地在佛地果相上捫空摸索, 盲說瞎畫, 絕非是真實學佛之人也 ( 待續 ) 正覺電子報第 61 期第 77 頁

84 連載三 再回到最前面 余西說曾請問過一西行者 什麼是自 性 後來 眼見 佛性之後才恍然有省 體究佛性 就 是體究真心的自性 這句話 余西說了也等於沒說 為什 麼 因為 自性 兩個字 可以說是眾生的 成佛之性 又叫真心 如來藏 法身 法性 也可以說是 大般涅槃經 所說眼見佛性之佛性 即禪宗重關眼見佛性的 佛性 但 也可以說是佛門凡夫與外道所墮的識陰六識的自性 余西究 竟是屬於看見哪一種自性 在關心自己道業及未來無量世的 大前提下 可得好好自己檢查 反省才是 自性 一般經論大多是指眾生第八識本有的 成佛之 性 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第 20 如如自性實 諸業 亦如是 如如無有量 一切業如是 無縛亦無解 諸業悉 清淨 如是真佛子 安住不可動 法身所攝業 隨順 眾生相 深入真實相 相亦非是相 又如 大乘理趣六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78 頁

85 波羅蜜多經 卷第 9 云何大悲 住實際故 云何大 悲 了本覺故 云何大悲 自性清淨故 云何大 悲 住正性故 云何大悲 自性不動 荷負一切故 又如 大寶積經 卷第 111 眾生本無我 念念不可得 住於平等者 應當如是觀 一切法平等 本性常空寂 眾生本緣起 一切皆 平等 善知其所行 如應為開悟 眾生若干種 了知 如幻化 內外無所取 自性常清淨 諸乘種種說 無 為性平等 導師善方便 分別說三乘 現住煩惱魔 煩惱無所有 天魔及蘊死 境界悉皆空 又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第 7 佛地論說 自性 即是初自性身 體常不變 名自性 身 成唯識言 是一切法平等實性 無性攝論第 九卷言 非假所立 故名自性 非如餘身合集成故 是所依止 故名為身 自性即身 是持業釋 法 謂差別諸功德義 性 謂本體 義之體 故名為法性 無性釋言 法性即身 故名法身 或法即是諸有為 德 此是彼體法之性故 名為法性 無性釋言 或是 諸法所依止處 成唯識言 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佛地論言 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 名為法性 是依主釋 余西又在此文的最後一段說 見性是離能取所取 不 經意之照見 正如大般涅槃了義經所說 常與無常 正覺電子報 第 61 期 第 79 頁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ash 可以做精美的網路動畫並不陌生, 但是實際上 Flash 不僅如此, 只要搭配 ActionScript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62期

正覺電子報-第62期 大 乘 密 嚴 經 卷 2 The store consciousness dwells in the body, collecting and treasuring every seed. It holds the life, warmth and consciousness pervasively like the cloud covering the mundane world. Its deed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附 件 一 公 務 員 資 歷 組 別 I. 資 歷 組 別 及 名 稱 資 歷 組 別 名 稱 1 無 需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2 中 學 會 考 證 書 第 一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的 第 二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並 具 相 當 經 驗 的 3 高 級 文 憑 及 文 憑 第 一 組 : 高 級 文 憑 第 二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59期

正覺電子報-第59期 大 乘 密 嚴 經 卷 3 The Alaya consciousness has identical situation. It is the pure seed-nature of every Tathagata and is always defiled at the stage of ordinary people. After having realized it, bodhisattvas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通 報 一 一 年 第 四 週 100 年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度 調 查 結 果 內 政 部 統 處 8 成 5 的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對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各 項 服 務 表 示 有 7 成 5 表 示 會 介 紹 他 人 使 用 有 接 受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協 助 洗 澡 協 助 換 穿 衣 服 協 助 吃 飯 協 助 起 床 站 立

More information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Social formation 144 1990 2 15 145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146 theoretical practice 147 搞 148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freelance 149 此 外, 自 由 供 稿 者 因 為 被 其 他 社 會 因 素 分 化 的 程 度 很 高, 所 以 其 共 同 利 益 之 落 差 很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篇 名 : 將 母 狗 變 性 來 解 決 流 浪 狗 問 題 之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作 者 : 王 柏 勝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柯 志 翰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蔡 其 宏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光 烈 老 師 1 壹 前 言 流 浪 狗 的 問 題 存 在 已 久,( 註 一 ) 目 前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您選對雷射了嗎 40 1917 1959 Maiman 1963 20 1983 AndersonParrish 22 2013 5 485 以往須以手術 磨皮等方法才能去除的刺青, 現在用雷射就可以輕易處理 此外, 各種皮膚血管病變 痣 疤痕, 乃至於皺紋的去除, 也可以用雷射來達成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585 590 595 600 1.5 40 4

More information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4 素人頭家圓夢 65 圓夢 桃城食在好味道 3 5 2000 9 6 5 11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8 素人頭家圓夢 69 透過臉書分享, 用美食料理和粉絲搏感情 3 好手藝 講究的製程, 這些店家習以為常 的事, 對消費者來說卻是最難得的堅持, 3 消費者在找的不就是這樣的好東西? 2000 1500 1000 8 70 素人頭家圓夢

More information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目 錄 2016 年 中 國 語 文 科 試 卷 三 聆 聽 及 綜 合 能 力 考 核 樣 本 試 卷 示 例 及 說 明 前 言 1 第 五 級 示 例 一 2 第 五 級 示 例 二 11 第 四 級 示 例 一 20 第 四 級 示 例 二 28 第 三 級 示 例 一 37 第 三 級 示 例 二 45 第 二 級 示 例 一 53 第 二 級 示 例 二 61 第 一 級 示 例 一 68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life930106

life930106 下 象 棋 暗 棋 一 象 棋 是 什 麼? 象 棋 是 中 國 老 祖 先 發 明 的, 下 象 棋 可 以 讓 頭 腦 變 聰 明, 所 以 象 棋 是 益 智 遊 戲 象 棋 的 棋 子 有 二 種 顏 色 : 黑 色 和 紅 色 請 你 數 一 數, 總 共 有 多 少 個 棋 子? - 1 - 休 閒 教 育 領 域 教 材 範 例 紅 色 的 棋 子 有 16 個 黑 色 的 棋 子 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看 骨 頭 說 故 事 骨 頸 的 大 小 與 形 狀 1 1 20 2013 9 489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2013 9 489 21 DNA 5 X B6 人 骨 與 獸 骨 的 異 同 B7 28 32 36 22 2013 9 489 B6 B2 3 5 B7 2013 9 489 23 基 於 部 分 動 物 的 移 動 性 低, 透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64期

正覺電子報-第64期 雜 阿 含 經 卷 3 What are the sensation-skandhas of the consciousness? They are the bodies of six sense-consciousnesses. What are the six? They are the eye consciousness body, and even the mind consciousness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嘉 義 市 第 三 十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猜 拳 決 勝 負 的 最 佳 策 略 探 討 科 別 : 數 學 科 組 別 : 國 小 組 關 鍵 詞 : 剪 刀 石 頭 布 黑 白 猜 編 號 : 壹 摘 要 在 玩 遊 戲 時 往 往 需 要 運 用 猜 拳 剪 刀 石 頭 布 或 黑 白 猜 來 決 勝 負 或 是 分 組, 但 人 數 一 多, 便 無 法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22 8 2005 15 Guji Guji 12 14 (Peter Pan Prize) 2013 2014 2014 2015 2014 NSO NSO& 2014 Guji Guji 20

22 8 2005 15 Guji Guji 12 14 (Peter Pan Prize) 2013 2014 2014 2015 2014 NSO NSO& 2014 Guji Guji 20 第 二 十 七 屆 信 誼 幼 兒 文 學 獎 1987 27 126 76 22 8 2005 15 Guji Guji 12 14 (Peter Pan Prize) 2013 2014 2014 2015 2014 NSO NSO& 2014 Guji Guji 20 27 70% 27 501 42% 第 二 十 七 屆 信 誼 幼 兒 文 學 獎 得 獎 作 品 / / / 圖 畫 書 創

More information

46 2011 11 467 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 7 2011 11 467 47 3 DBGameSys 48 2011 11 467 正規化資料模組 如何配置並儲存電子化資料 以 便減少資料被重覆儲存的程序 DBGameSys的主要功能模組包 學習者 審核評分模組 含 正規化資料模組 審核評分 模組 高分列表模組3大區塊 系統資料庫 在正規化資料模組的執行 高分列表模組 過程中 先要求學習者瀏覽遊戲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02 學 年 就 是 要 學 好 數 學 (JUST DO MATH) - 子 計 畫 一 : 數 學 活 動 營 數 學 奠 基 活 動 模 組 示 例 : 分 數 假 帶 互 換 _ 國 小 三 四 年 級 桌 遊 活 動 名 稱 : 分 數 心 臟 病 編 號 : ( 由 主 辦 單 位 填 寫 ) 設 計 者 : 新 竹 縣 蔡 寶 桂 老 師 壹 活 動 器 材 : 一 分 數 撲 克 牌,

More information

2

2 990027 Chinese 248 30 (02)2299-9006 (02)2299-9110 99 5 1 1 二 詩 詩 文 本 趙 幼 文 曹 植 集 校 注 一 書 2 2 3 4 2 此 處 論 點 參 見 張 淑 香,< 三 面 夏 娃 - 漢 魏 六 朝 詩 中 女 性 美 的 塑 像 >, 中 外 文 學 第 15 卷 第 10 期 ; 及 趙 彩 花,< 先 秦 到 漢 代 詩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基 金 配 息 資 訊 聯 博 境 外 基 金 2016 AA/AD/AT/BA/BD/BT 月 份 除 息 日 2016 年 01 月 01 月 28 日 01 月 29 日 2016 年 02 月 02 月 26 日 02 月 29 日 2016 年 03 月 03 月 30 日 03 月 31

基 金 配 息 資 訊 聯 博 境 外 基 金 2016 AA/AD/AT/BA/BD/BT 月 份 除 息 日 2016 年 01 月 01 月 28 日 01 月 29 日 2016 年 02 月 02 月 26 日 02 月 29 日 2016 年 03 月 03 月 30 日 03 月 31 基 金 配 息 資 訊 聯 博 基 金 歷 史 配 息 及 報 酬 率 資 訊 境 外 基 金 ( 本 基 金 有 相 當 比 重 投 資 於 非 投 資 等 級 之 高 風 險 債 券 且 配 息 來 源 可 能 為 本 金 ) ( 本 基 金 主 要 係 投 資 於 非 投 資 等 級 之 高 風 險 債 券 且 配 息 來 源 可 能 為 本 金 ) ( 基 金 之 配 息 來 源 可 能 為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ART_RAE16_ticket_cn_p.1

ART_RAE16_ticket_cn_p.1 1. 2. 3. 4. 基 础 部 分 - 色 彩 TM TM Premier B2C Sales to China 2014 TM OCR www.divcom.com.hk/ocrc 現 在 開 始 計 劃 訪 問 亞 洲 零 售 博 覽 的 行 程! 交 通 配 套 乘 車 路 線 : 由 機 場 乘 坐 公 共 汽 車 : A11 或 E11 到 灣 仔 (~80 分 鐘 ) 地 鐵 :

More information

教育實習問與答:

教育實習問與答: 問 與 答 集 一 總 則 Q1: 本 校 開 設 的 教 育 學 程 的 類 別 有 那 幾 種? A1: 本 校 開 設 的 教 育 學 程 有 中 等 學 校 師 資 類 科 教 育 學 程 ( 取 得 國 中 高 中 高 職 等 教 師 資 格 ) 國 民 小 學 師 資 類 科 教 育 學 程 取 得 國 小 教 師 資 格 ) 二 修 習 對 象 與 資 格 Q1: 在 何 種 條 件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