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電子報-第112期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正覺電子報-第112期"

Transcription

1

2 世尊!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 不自為己行四攝法, 為一切眾生故, 以不愛染心 無厭足心 無罣礙心, 攝受眾生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World-Honored One! From now on until th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I will practice the four methods of embracement not for my own benefit, but for the sake of all sentient beings. I will embrace sentient beings and lead the way with an undefiled mind, a mind free from discouragement and satisfaction, and a mind without obstruction. The Lion s Roar of Queen Srimala, the single-vehicle great expedience, the corrective and extensive Sutra [Srimaladevi Simhanada Sutra]

3 換句話說, 想要及早登地, 就得要行四攝法 ; 可是行四攝法並不是為了利益自己, 而是為了利益眾生 為一切眾生的緣故, 要用三種心來攝受眾生 ; 因為四攝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攝受眾生, 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都是為了攝受眾生, 不是為自己 勝鬘經講記 第一輯, 頁 143 In other words, in order to quickly attain the First Ground, one will need to practice the four methods of embracement; however, these four methods should not be implemented for one s own benefit, but for the sake of all sentient beings. One will need to embrace sentient beings and lead the way with three kinds of mind; the aim of these four methods giving, uttering kind words, performing good deeds, cooperating with and assisting others is to guide and help sentient beings, not to benefit oneself. A Discourse on the Srimaladevi Simhanada Sutra, Vol. 1, p. 143

4 目錄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 涅槃 ( 十四 ) 平實導師 1 般若中觀 ( 十四 ) 游正光老師 18 蒼天有眼 ( 二十七 ) 郭正益老師 34 廣論之平議 ( 七十 ) 正雄居士 51 救護佛子向正道 ( 四十八 ) 游宗明老師 71 假鋒虛焰金剛乘 ( 二十四 ) 釋正安法師 80 次法 ( 十七 ) 張善思居士 95 我的回家路 覺梁居士 110 公開聲明 118 法義辨正聲明 122 中國佛教復興訪談報導 127 佈告欄 129 正智出版社發售書籍目錄 150 正覺贈書目錄 160

5 連載十四 接著要說明受陰對求證涅槃者的障礙 是說必須已離十 八界因緣所生受 不再對境界受有絲毫愛味了 才能說是已 得涅槃道跡 雜阿含經 卷 云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涅槃道跡 云何為涅槃道 跡 謂觀察眼無常 若色 眼識 眼觸因緣生受 內 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彼亦無常 耳 鼻 舌 身 意亦復如是 是名涅槃道跡 佛說此經已 諸 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1 若是滅除六種我所貪愛的觀行 還不能把五陰 十八界自 我的愛著滅除 名為似涅槃道跡 雜阿含經 卷 說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1 大正藏 冊 2 頁 55 上 3-9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1 頁

6 世尊告諸比丘 有似趣涅槃道跡 云何為似趣涅槃道 跡 觀察眼非我 若色 眼識 眼觸因緣生受 若內 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彼亦觀察無常 耳 鼻 舌 身 意亦復如是 是名似趣涅槃道跡 佛說此 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2 分別了以上的差別以後 如何是真正的無餘涅槃 中 阿含經 卷 2 七法品 第 1 云何無餘涅槃 比丘行當如是 我者無我 亦無我所 當來無我 亦無我所 已有便斷 已斷得捨 有樂不 染 合會不著 行如是者 無上息 迹 慧之所見 而已 得證 我說彼比丘不至東方 不至西方 南方 北方 四維 上 下 便於現法中息迹滅度 我向所說七善 人所往至處及無餘涅槃者 因此故說 3 這就是說 無餘涅槃中是沒有絲毫自我存在的 所以五 陰我 十八界我的局部 連一絲一毫都不存在而得滅盡無餘 了 才能說是證得無餘涅槃 這樣的聖人死後是沒有去處的 只剩下無形無色的空性第八識如來藏獨自存在 無覺無知 迥無六塵 六識 離見聞覺知而獨存 不再於三界中現行了 這就是無餘涅槃 世尊所說三果七品善人所證的有餘涅槃 即是由這個無餘涅槃而施設成立的 第五節 證無生 2 大正藏 冊 2 頁 55 上 大正藏 冊 1 頁 427 下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2 頁

7 聲聞法解脫道所說的證無生 並非初機學人或淺學聲聞 法的佛弟子所能接受或認同的 因為聲聞法解脫道中說的證 無生 與凡夫心中所想的證無生是大相違背的 所以 羅云忍 辱經 卷 1 世尊說 佛之明法 與俗相背 俗之所珍 道 4 之所賤 清濁異流 明愚異趣 忠侫相讐 邪常嫉正 無 怪乎平實多年弘揚正真之三乘菩提以來 每常有諸凡夫大法 師私下以言語大力抵制 尤以假藏傳佛教密宗諸師為最 更 有諸師座下愚忠之信徒 大力毀謗平實所說 世尊正法 誣謗 平實為邪魔外道 坐實了 世尊經中如是預記 真正的聲聞解脫道所證無生 至少是慧解脫 都是 梵 行已立 我生已盡 不受後有 都是至少發起具足的初禪 並且是死後不再生起中陰身 已不再受生了 因此後世的五 蘊 六入 十二處 十八界等法都不再生起了 永遠不會再有 未來世的自我了 並且還要有 解脫知見 而能為人演說聲 聞法證涅槃的道理 才能稱為證無生 一般淺學解脫道之人 不論大師抑或學人 心中總是想要以識陰六識覺知心自我 入住無餘涅槃中獲得常住不滅 誤以為有如是無死境界而說 為無生 不免淪墜於外道的五現涅槃中 永遠不離死後重新 受生的窘境而不離生死輪迴 但這類愚人總是要等到死後進 入中陰身境界時 才會知道這不是真正的無生 而是誤認有 生有死之識陰境界在死後的未來可以恆存而無生 都與三乘 菩提中的證無生不相應 因此故名凡夫知見 然而那時卻已 成為畜生中陰身或餓鬼身了 若在生前有大妄語業及誤導眾 4 大正藏 冊 14 頁 769 下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3 頁

8 生大妄語之業, 則是落入地獄中才知道錯會, 卻是為時已晚 然則聲聞法解脫道中說的證無生, 究竟是何法應該永滅而說後世無生? 而說此後永離生死之苦? 簡單地說, 就是種種集已經滅盡的緣故, 因此而確認自己生前是 梵行已立, 說自己捨壽後是 我生已盡 不受後有, 而且是自己 知如真, 不待世尊授記為阿羅漢, 因此而證得聲聞解脫道所應證的二種涅槃 : 有餘 無餘 修習聲聞解脫道所能證得的涅槃總有二種 : 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 有餘涅槃的所斷, 一般而言是阿羅漢的所證, 是斷除我見 我所執 我執等煩惱以後的證境, 可以不受後有 但 阿含經 中有時從另一方面來定義有餘與無餘涅槃, 是指三果人尚有五上分結煩惱未能斷盡, 是尚有殘餘煩惱未斷, 名為有餘 ; 但已不會再返來欲界中, 必定繼續往上二界次第受生而在最後取無餘涅槃, 不再受生, 永無後有, 名為涅槃, 所以這類三果人的解脫就可以名為有餘涅槃 四果人已經斷盡上述煩惱, 捨壽時不起中陰身, 永棄三界法而不取後有, 即取無餘涅槃 ; 在世之時已無清淨行應修, 已無煩惱應斷, 其涅槃本質是煩惱永斷無餘, 即稱為無餘涅槃 這部分經文及其解說, 詳見拙著 阿含正義 及前文之引證及詳述, 於此處不再重述 以下所說者, 是阿含部一般經文中定義的有餘與無餘涅槃 佛世及佛陀入涅槃後的正法時期所有阿羅漢們, 對無餘涅槃的定義都是 梵行已立, 不受後有, 我生已盡, 沒有人像現代大法師們自稱為阿羅漢時所說的 死後有覺知心自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4 頁

9 己存在離念的境界而住在無餘涅槃中 現代大師的這種涅槃不是未來世將有 後有, 而是想要死後仍保有 現有, 要把這一世死後必將斷滅的覺知心繼續保持在中陰境界中永遠不壞, 然而必不可得 這其實只是如來示現在人間之前的常見外道們所說的涅槃, 正是外道五現涅槃中最粗淺的第一種 ; 密宗四大派法王們, 自稱成佛所證的涅槃則是行淫中專心受樂時的離念境界, 仍不外於常見外道的假涅槃, 都屬外道五種現見涅槃中的第一種 這二類人全都不離生死輪迴, 不是真正證得出離三界生死的涅槃, 當然不可能成就 我生已盡 不受後有 的後世永遠無生的涅槃實證 ; 所以現代顯密所有大師們自稱的阿羅漢果證, 正是如來示現在人間以前的外道們自稱的阿羅漢果證, 一模一樣而無差別 ( 同樣落在識陰或意識境界中, 同樣不離三界有為生死輪迴, 都是假阿羅漢 ), 不論大乘地區的中國佛教或南洋地區的小乘佛教 因為他們既未能 我生已盡 不受後有, 甚至連 梵行已立 而發起一點點初禪的證境都沒有, 本質上是所作未辦, 甚至對於什麼是所應當作也都不知, 還談什麼阿羅漢的果證? 真正的無餘涅槃是出離三界之法, 沒有絲毫自我, 也不住在三界境界中 ; 舉凡五陰 十二處 十八界 六入等法, 即使少至只剩下獨頭意識的二禪以上等至位的細意識境界, 仍然全部是三界內之法 ; 三界內之法, 不可能移到三界外的無餘涅槃中存在, 只能存在於三界內 例如離念靈知, 若未與定境相應時, 只是人間短暫的離念, 例如前念已過 後念未起之間的無定力相應的極短暫離念境界, 不離識陰六識具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5 頁

10 足的六塵境界, 是五俱意識, 都只是人間之法, 尚且到不了欲界四王天境界, 怎能奢言已經是涅槃境界? 縱使是第四禪等至位或四空定等至位的離念靈知, 也仍然是色界或無色界所攝的細意識, 只是獨頭意識境界, 仍未超出識陰範圍, 仍屬三界有, 故仍不離生死 既然都不是實證無生的境界, 都是有生滅的識陰或細意識境界, 當然都不離三界生死 ; 如是而言已證無生, 不過是癡人說夢, 並無實義 其中最怪異的是, 密宗四大教派等假藏傳佛教 ( 註 ) 說的樂空雙運 大樂光明, 是由喇嘛或男信徒, 共同或各別與女信徒上床交合的求淫樂之法 ; 不論是一人對一人樂空雙運, 或是眾多男信徒與眾多女信徒輪座雜交的樂空雙運, 即使真的可以如同宗喀巴在 密宗道次第廣論 中說的, 每年每月的每一天都抱著異性交合而不分開, 永遠保持在樂受的最高點, 自始至終都不曾分離而成就第四喜的遍身大樂時, 依舊是識陰六識的境界, 不離色陰 受陰 想陰 ( 覺知性 ) 行陰( 樂受的領受過程 ); 本質上正是世尊在四阿含諸經中說的 七識住 境界中最粗淺的第一種, 也是具足人間識陰六識而住於現前受樂自恣的境界中, 與外道現見涅槃中的第一種完全相同, 楞嚴經 中早已破斥過了 而且這是由識陰等六識住在色 受 想 行等四陰的境界中, 正是 阿含經 中所說 四識住 的外道 四種識住 凡夫境界, 連聲聞初果斷身見 斷三縛結的智慧都談不上, 更不可能觸及賢位菩薩開悟明心所證的實相境界, 竟然謊稱是遠高於釋迦如來, 自稱已證報身佛盧舍那的莊嚴報身境界, 豈不令有識之士恥笑?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6 頁

11 可悲的是 現代佛教界已經看不見有識之士了 所以在 家 出家等四眾 上從出家已久的大法師 小法師 下迄初 學的男女居士們 競相投入密宗 追求樂空雙運 大樂光明 的外道識陰境界 自稱實證解脫道或實證佛菩提道 後來終 於出現了有識之士 以悲憫之心出來為大家解說 密宗四大 派假佛教這種邪淫法 從裡到外沒有一絲一毫是佛法 與佛 教三乘菩提的修習及實證內容根本不相干 卻招來修習密宗 外道法的大法師與學人們的攻擊與嘲笑 不免要令有識之士 平實註 西藏地區只有覺囊巴一派弘揚他空見如來藏妙義 悲哀嘆息 才是真正的藏傳佛教 但在古時已被達賴五世假手薩迦與達布二派消滅 了 這是平實在定中所見的事實 然而佛法中所說的無生 是要滅盡未來世一切三界有 所以必須把五陰的自我全部滅盡的 不可能有人間五陰的自 我繼續存在 在無餘涅槃中 連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中的離 念靈知都不可以存在 何況還能容許密宗四大派主張的欲界 五陰具足而享受樂空雙運的淫觸等我所境界存在 例如 中 阿含經 卷 11 王相應品 第 6 的記載 佛告比丘 無有一色常住不變 而一向樂 恒久存者 5 無有覺 想 行 識常住不變 而一向樂 恒久存者 語譯如下 佛陀告訴比丘說 沒有一種色陰之法可以常住不變 而能夠是一向擁有快樂 並且是恆久存在的 也沒有任何 5 大正藏 冊 1 頁 496 上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7 頁

12 受 想 行 識四陰是常住不變 而能夠一向快樂 並且 是恆久存在的 世尊的意思是說 五陰所攝的一切法全都是無常敗壞之 法 無常則苦 無常則無我 不可愛樂 連五陰自身都無法 永遠常住而必敗壞 稱為死亡 而樂空雙運淫觸是攝屬五陰 的我所 又是變異不定的無常法 當然更不可能久存 涅槃 是常住不變的 是不可敗壞之法 而無餘涅槃之中亦無其他 可以敗壞之法存在 所以五蘊等無常敗壞之法 不可能存在 於常住不變的無餘涅槃中 由此證明密宗四大派男女交合樂 空雙運而假名為佛法中的無上瑜伽 只是欲界人間凡夫們的 貪淫境界 違背 梵行已立 的實修而無法到達色界初禪的 境界 更不可能超越於棄捨色法的無色界境界 當然是背捨 無生涅槃的境界了 雖然二乘聖者證得涅槃以後 捨壽時 不受後有 我生 已盡 而滅盡五蘊 入無餘涅槃 但無餘涅槃既是 常住不變 之境界 顯然不是斷滅空 必然有心常住不變 這個可以獨存 於常住不變的無餘涅槃中的法 就是 諸法本母 是能生名 色之 識 是能出生名等七識心及色陰的另一個識如來 藏 所以無餘涅槃境界 就是本識如來藏不再出生後世名色 而獨存的境界 不再有未來世的五陰出生了 這就是聲聞解脫 道中親證無生的真相 是諸證悟菩薩之所見 所知的境界 又如 中阿含經 卷 4 業相應品 第 2 復次 更有現法而得究竟 無煩無熱 常住不變 是聖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8 頁

13 所知 聖所見 云何更有 現法 而得究竟 無煩無熱 常住不變 是聖所知 聖所見 謂八支聖道 正見乃 至正定 是為八 是謂更有現法而得究竟 無煩無熱 常住不變 是聖所知 聖所見 6 語譯如下 除了這個以外 還有一個現前可以實證的法而可以究竟 生死 沒有煩燥也沒有熱惱 常住永恆而不變異 是聖弟子 們所了知 聖弟子們所親見的 什麼是還有現前可以實證的 法而可以究竟生死 沒有煩燥也沒有熱惱 常住永恆而不變 異 被聖弟子們所了知 聖弟子們所親見的呢 是說經由八 支聖道的修行 就是正見乃至正定 就是這八種的正修行 這就是我所說還有現前可以實證的法而可以究竟生死 無有 煩燥也無熱惱 常住永恆而不變異 是聖弟子們所了知 聖 弟子們所親見的法 所以八正道的修行正理 不是教人要趣向一切法空 斷 滅空 而是現法並且是常住不變 這已經證實二乘聖者所證 的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都不是斷滅空 而是常住不變並且是 盡未來際都永遠不再有後世五蘊的出生 這才是真正的無 生 盡未來際都不受後有了 這當然已經足夠證明無餘涅槃 中是沒有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六入的任何一法繼續存在 的了 又何來凡夫大師們所說的離念靈知繼續存在 阿羅漢 們如是實證 才能夠向 佛陀稟告說 我生已盡 不受後有 6 大正藏 冊 1 頁 445 上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9 頁

14 知如真 既然如此 當然不該把識陰六識覺知心 或是把 識陰所攝的粗意識 細意識轉入無餘涅槃中存在 因為一切 意識不論粗細 都是要藉根塵二法為緣才能出生的法 當意 識出生之後就是已生 不可能轉變為無生之法 既非無生之 法 就不可能存在於無生的無餘涅槃中 雜阿含經 卷 2 39 受 想 行界離貪 離貪已 於行封滯 意生觸斷 於行封滯 意生觸斷已 攀緣斷 攀緣斷已 彼識無 所住 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 不作行 不作行已 住 住已知足 知足已解脫 解脫已 於諸世間都無 所取 無所著 無所取 無所著已 自覺涅槃 我生 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我說 彼識不至東 西 南 北 四維 上 下 無所至趣 唯見法 欲入涅槃 寂滅 清涼 清淨 真實 7 語譯如下 受 想 行等三蘊的作用已經離開貪欲了 離開貪欲以 後 於身口意等行就被封住而停滯 因此意根與意識所生想 要觸知境界的作意就斷滅了 於身口意等行就被封住而停 滯 因此意根與意識所生想要觸知境界的作意斷滅以後 對 各種境界的攀緣就跟著斷除了 對境界的攀緣斷除以後 那 識陰六識對境界就不會再執著 不會繼續生長和增廣其愛著 的勢力 六識對境界愛著的勢力不生長的緣故 不再造作各 7 大正藏 冊 2 頁 9 上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10 頁

15 種身口意行 不造作身口意行以後就在不愛著的狀況下安住 不動 安住不動以後便對一切都知足 知足以後即是已經解 脫 解脫以後 於三界世間都不再有所取 全都無所愛著 不再有所取 也沒有執著以後 自己覺知不生不死的涅槃 我 未來重新再出生的事情已經窮盡 遠離欲界的清淨行已經 建立 於解脫生死上面所應該作的事情已經作完了 自己 知道不會再領受後有了 我釋迦牟尼佛就說他的識不會去 到東 西 南 北 四維 上 下 沒有任何祂會去到的處 所 這時候他只看見涅槃之法 想要入涅槃 這個境界是沒 有六塵的寂滅境界 是清涼而無熱惱的 是清淨而不染汙的 是真實而非斷滅空 雜阿含經 卷 也這麼說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 善哉 善哉 姊妹 汝於此義 當如實觀察 彼彼法緣生彼彼法 彼彼法緣滅 彼彼 生法亦復隨滅 息 沒 寂滅 清涼 真實 8 語譯如下 尊者難陀告訴諸比丘尼說 很好啊 很好啊 姊妹 們 妳們對於這個真實義應當要如實觀察 那個法及那 個法作為藉緣而出生了那個法與那個法 當那個法與那個 法的助緣消滅時 那個被生的法與那個被生的法同樣也就 跟隨著壞滅 這時候的一切三界煩惱是止息 失沒 沒有 塵而究竟寂滅 清涼而無熱惱 真實而不是斷滅空 8 大正藏 冊 2 頁 75 上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11 頁

16 但大乘佛法的實證必須論及四種涅槃 : 二乘的有餘 無餘涅槃及大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無住處涅槃 涅槃是三界外的無境界境界, 無我亦無我所, 永脫生死輪迴 ; 然而三界外無法, 是故涅槃境界中絕無一法可得 滅除三界我等一切法就稱為出三界, 稱為無餘涅槃 ; 所以不該有蘊 處 界 入等自我移到三界外存在, 否則那種 三界外 的境界就一樣具有三界中法了, 其本質就是三界中的境界, 同樣不離生死流轉, 就不是證無生 ; 等於換個空間繼續流轉生死, 其實是不離三界境界而誤以為已在三界外, 何曾有不生不死的涅槃可言? 猶如有人在人間流轉生死厭倦以後, 又不知道人間以外的欲界天一樣是受生之處, 有生則必有死 ; 由於無明而不知的緣故, 期望修行善法而在將來死後離開人間時, 可以往生在欲界天中不生不死, 譬如一貫道外道說的 天堂掛號 地獄除名, 永無生死 ; 亦如一神教外道說的 信上帝, 行善事, 生天堂, 得永生, 都只是此世死後受生於欲界天而轉生到下一世去, 仍在欲界境界中輪迴, 不離三界中的生死, 並無絲毫永生可得 ; 因為既然有生而求其永, 已生之後必然不能離開永遠不斷的死滅, 舉凡有生之法都必有死故 所以外道說的 永生, 是換個地方繼續後世的生死, 並非 無生 例如欲界天有六天, 這些天主們壽命遠比人間長, 當他們看到人類死了又生 生了又死, 看到某一個人在人間已經生死幾十次以後, 而他們仍然活得好好地, 所以他們在天上壽終之前, 往往自以為是永遠生存而不死的, 便因這個無明而自稱是永生的天神 ; 殊不知人間上去的四王天仍然有生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12 頁

17 死, 乃至向上到達欲界天的第六天, 仍然有生死 例如四王天的一天等於人間五十年, 三十天為一個月, 十二個月為一年, 天人壽命為五百歲 四王天上去的忉利天, 一天為人間一百年, 同樣以三十天為一個月, 十二個月為一年, 天人壽命為一千歲 如是往上倍加, 到達欲界天的最高層次是他化自在天, 以人間的一千六百年為天上的一天, 同樣是三十天為一個月, 十二個月為一年, 他化自在天人壽命則是一萬六千歲 欲界六天的天主 天人 天女們, 同樣都有壽命, 只是比人間長壽很多倍 ; 當他們看見人類多世生死而自己依舊健在時, 便自以為是永生不死的無死者 ; 等到五衰之相現前時, 才知道自己也會死, 依舊不離生死 ; 那時才想要修行, 為時已晚 又如色界天 無色界天壽命遠長於欲界天, 但同樣是有壽命, 壽盡命終依舊要重新受生於三界中, 繼續無盡地受生而保持不斷地死亡再重新受生, 仍然不離生死輪迴 例如色界天的初禪天人壽命為一劫, 乃至四禪天人壽命有八劫 ; 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的天人壽命為一萬劫,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的天人壽命為八萬四千劫 欲界天及色界天中的各個不同層次的天主, 壽命都比各該層次天人的壽命更長, 亦都無中夭的現象, 但仍有壽算而不是永生不死 至於諸天的天人們, 除了非想非非想天以外, 所有天人之中都會有許多人不能具足天壽而有中夭的現象, 即使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壽命都同樣八萬劫, 都沒有中夭者, 然而八萬劫後依舊要捨壽而下墮人間或三惡道中 所以一切天主 天人都同樣有壽命而不離生死, 只有長壽 短壽的差別, 都無不死而永生之天主 天人,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13 頁

18 當然都不是已離生死的涅槃境界 自然不離 世尊所說的七種 識住 以及二種 入 的境界 所謂 七識住 與 二入 如是 七識住 與 二入 的境界 請詳拙著 阿含正義 中的詳解 此處不再重述 想要出離三界生死而證無生 必須滅盡三界有 三界有 即是五蘊 六入 十二處 十八界等法 當這些自我全部滅 盡而不再出生時就是無餘涅槃 才是真正的無我 才是真正 的無生 自稱永 生 之人 其實不懂有生必有死的道理 是 不懂無生的生死中人 為求永遠脫離生死痛苦而斷盡我執 死後永遠不受後有 永遠滅盡識陰六識及意根末那識而 永遠無我 這才是二乘菩提所證的涅槃 所以 世尊說 修 智心淨 得等解脫 盡於三漏 欲漏 有漏 無明漏 已得解脫 生解脫智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9 不受後有 所以二乘涅槃的境界就是 不受後有 這個 不受後有的境界卻是經由解脫的智慧以及實證至少初禪的禪 定來達到 也就是確實瞭解欲界 色界 無色界的一切境界 都是不離生死的境界 沒有永生不死的天界 有了這種智慧 而確實瞭解唯有滅除自我才能脫離三界生死 就是二乘涅槃 的智慧 具足初禪而脫離欲界 並且有這個智慧而滅盡我所 執及我執時 死後已能不再接受後有 就不會再去受生 便 無後世的蘊處界 永斷七轉識及六入而成為無餘涅槃 不再 有後世的出生 才是真正聲聞菩提解脫道的無生 9 長阿含經 卷 2 大正藏 冊 01 頁 12 上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14 頁

19 雖然無餘涅槃中是已經滅盡五蘊 十八界的無境界境 界 但卻不是凡夫眾生所誤會的斷滅空的境界 因為 世尊已 說有餘涅槃是 寂靜 清涼 滅盡 能夠如此的原因則是滅 盡生死熱惱的緣故 導致識陰六識無所住而不再增長其重新 受生的種子 令意根隨之永滅不起 例如 雜阿含經 卷 3 64 識無所住故不增長 不增長故無所為作 無所為作故 則住 住故知足 知足故解脫 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 所取 無所取故無所著 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我生已 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比丘 我說識不住東方 南 西 北方 四維 上 下 除 欲見法 涅槃滅盡 寂靜 清涼 10 語譯如下 識陰六識由於無所住的緣故而不增長對於自我的執 著 我執不增長的緣故而對三界境界無所為 住於無作之中 無所為 無所作的緣故意等六識覺知心便安住不動了 安住 不動的緣故便於一切境界知足 於所有境界都能知足的緣故 而解脫於一切境界 解脫於一切境界的緣故便於三界一切世 間的境界都不再攝取 不攝取三界一切境界的緣故便於三界 一切境界都沒有絲毫執著 連想要住於無色界定境的執著都 滅除了 由於都沒有絲毫執著的緣故 便能夠自己覺察到涅 槃的境界 我重新受生的因緣已經滅盡 清淨行已經全部 建立 對於出離三界生死所應作的修行等事都已經作完 10 大正藏 冊 2 頁 17 上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15 頁

20 了 自己已經如實了知可以不再接受後世的三界諸有了 比丘們 我說從此以後意識等六識永遠不再安住東方 也不 再住於南 西 北方 四維上下一切世界全都不再安住 除 非行於菩薩道而想要看見真實法 這樣的涅槃是滅盡一切後 有 是遠離六根 六識 六塵的絕對寂靜 也是清涼而沒有 三界諸法的遠離熱惱的境界 既然滅盡蘊處界以後仍有 法 而可被證悟佛菩提的菩 薩們所見 卻非蘊處界等三界有 當然這個 法 不是三界 中的境界 也不是斷滅空 這才是真正的無生 無餘涅槃絕非斷滅空 因為有一個法常住不變 也就是 能夠出生名色的本識在名色滅盡以後永恆的獨自存在 所以 說聲聞阿羅漢所證的涅槃是 常住不變 因此 世尊說是 寂 靜 清涼 而且從來都說是 真實 而非斷滅空 這才是 真正的無生 才是 阿含經 中的正確說法 例如 雜阿含 經 卷 佛告婆蹉種出家 如來所見已畢 婆蹉種出家 然如 來見 謂見此苦聖諦 此苦集聖諦 此苦滅聖諦 此 苦滅道跡聖諦 作如是知 如是見已 於一切見 一 切受 一切生 一切我 我所見 我慢繫著使斷滅 寂靜 清涼 真實 如是等解脫 11 語譯如下 佛陀告訴外道出家人婆蹉種 如來對於三界生死諸法 11 大正藏 冊 2 頁 245 下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16 頁

21 所應看見的已經全部看見了 婆蹉種出家 然而如來另有 所見 是說看見了 這個是苦聖諦 這個是苦集聖諦 這 個是苦滅聖諦 這個是苦滅道修行過程的聖諦 像這樣子 了知 像這樣子看見以後 在一切所見 一切所受 一切 所生諸法上面 對於三界中一切我的見解 一切我所的見 解 一切我慢繫縛執著等結使已經斷滅 證得迥無六塵的 寂靜 遠離三界熱惱而清涼 真實 而非斷滅空 就像是這 樣遠離三界種種法的解脫 這樣子的實證者 才是聲聞解脫道中真正的證得無生 意思是說 解脫的智慧是了知 三界所有層次中的我都是有 生有滅而不真實 都是有我所執著的境界 都是源於對自我 的執著而有不同層次的熱惱 如是具足看見而了知以後 就 是滅除無明而有了解脫的智慧 也知道滅除無明所應修習的 解脫道苦滅道聖諦的八正道 於是把 我見 我所見 我慢 繫著結使 滅除 看到沒有熱惱的絕對寂靜而清涼 看見真 實而非斷滅無常的解脫境界 由此可見 二乘涅槃雖然必須 滅除蘊處界等一切三界我 但是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並非斷滅 空 才說是真實的無生 斷滅空的境界不該說為無生 而是 有一個常住不壞法不再受生於三界有之中 才能說是無生 待續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17 頁

22 連載十四 在經典中 還有一個真實例子告訴大眾 成佛後 仍然 在累積福德無有饜足 如 增壹阿含經 卷 31 開示 是時 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縫衣裳 不能得使縷通針 孔中 是時 阿那律便作是念 諸世間得道羅漢當與 我貫針 是時 世尊以天耳清淨 聞此音聲 諸世 間得道阿羅漢者當與我貫針 爾時世尊至阿那律所 而告之曰 汝持針來 吾與貫之 阿那律白佛言 向所稱說者 謂諸世間欲求其福者 與我貫針 世 尊告曰 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 如來於六法無有厭 足 云何為六 一者 施 二者 教誡 三者 忍 四者 法說 義說 五者 將護眾生 六者 求無上正 真之道 是謂 阿那律 如來於此六法無有厭足 1 概略說明如下 阿那律尊者因為眼根已壞 無法將線穿 入針孔來縫衣服 便起一念 有欲修福的得道阿羅漢 請 為我穿針 世尊以天耳清淨 聽到阿那律心之所念 走到 1 增壹阿含經 卷 31 力品 第 38 大正藏 冊 2 頁 719 上 24-中 7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18 頁

23 阿那律面前 說 我為你穿針 阿那律聽到 世尊的聲音 便向 世尊稟白 方才是請阿羅漢為我穿針 不敢勞動世 尊 世尊答 世間沒有任何一個人求福會超過我 因為 我於布施等六法無有饜足 從 佛的開示可知 菩薩成佛 後 仍然在累積福德無有饜足 身為佛弟子們聽到 佛這樣開 示 能不慚愧嗎 因此 佛弟子只要有好的福德可以累積 那怕是一點點 一滴滴 也要親身去作 千萬不要嫌少 如 是眾多的一點點 一滴滴的福德累積起來 也是很可觀 這 樣所累積起來的福德 不但是菩薩未來明心見性的福德資 糧 乃至也是菩薩未來入地的福德資糧 不是嗎 反觀二乘人 其福德 智慧遠遠不及諸佛菩薩 何以故 因為阿羅漢福德少故 往昔不勤作布施故 因此出外托鉢 的 阿羅漢有時還會托空 鉢回來 不得一日之食 如 優婆塞戒 經 卷 4 開示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 持戒多聞因緣力故 乃 至獲得阿羅漢果 雖得是果 不能遮斷飢渴等苦 若 阿羅漢難得房舍 衣服 飲食 臥具 病藥 皆由先世 不施因緣 破戒之人若樂行施 是人雖墮餓鬼畜生 常 得飽滿無所乏少 2 經中開示 有智慧的人要觀察世間持戒多聞的人 因為 持戒多聞的因緣所產生的力量 可以獲得人天果報 乃至獲 得阿羅漢果報 雖然後來得以證得阿羅漢果 還是不能免除 2 優婆塞戒經 卷 4 雜品 第 19 大正藏 冊 24 頁 1056 中 6-11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19 頁

24 飢餓口渴等苦 如果阿羅漢很難得到房舍 衣服 飲食 臥 具 以及生病所需要治療的藥物等資生之物 都是過去無量 世以來不勤行布施的緣故 破戒之人如果往世勤作布施 雖 然因為惡業因緣墮入餓鬼道 畜生道 但卻可以常常得到飽 滿而沒有匱乏 經中已經很明白開示 如果不勤作布施 阿 羅漢也會有生活困頓的時候 譬如得不到房舍 衣服 飲食 臥具等資生之物 如果往昔勤作布施 就算是墮在餓鬼道 也會是個有福鬼 或者墮在畜生道 如寵物一樣 常有資生 之物來長養莊嚴其身 因此緣故 佛門中有一首偈說得非常 好 也非常貼切 可提供給學人參考 3 修福不修慧 象身掛瓔珞 修慧不修福 羅漢應供薄 這首偈很清楚地告訴大眾 喜歡修福德而不修智慧的 人 未來因為愚癡所造作的惡業而墮入傍生大象中 但身上 卻掛著瓔珞莊嚴其身 像這樣的現象 在現在的印度 泰國 等地仍然存在 不是不存在 修智慧而不修福德的人 未來 就算成為阿羅漢 還是會有托空鉢回來的時候 免不了要挨 餓 這譬喻告訴大眾 應該像佛一樣福慧兼修 才不會有時 偏福 有時偏慧 各落一邊而無法圓滿具足 或許有人會提問 世尊不是曾經吃三個月馬麥 還不 是跟阿羅漢一樣有飢餓之果報 你又如何解釋 會提出 這個問題的人 顯然他沒有深入經典 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佛在 大寶積經 卷 108 曾開示 雖然 佛接受婆羅門應供 3 龍舒增廣淨土文 卷 9 福慧說 大正藏 冊 47 頁 280 中 6-7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20 頁

25 但是 佛知道婆羅門必捨棄最初供養 佛及僧眾之心而不供給 飲食 但是 佛為了度五百比丘 五百匹馬 還是答應婆羅門 去應供 其結果想當然耳 婆羅門必然不會供養 佛及僧眾飲 食 所以 佛與僧眾在這三個月中吃馬麥 雖然 佛示現吃馬 麥 但並不是業報所致 如經中開示 善男子 當知如來常法 雖受他請不得供給 不令請 主墮於惡道 善男子 若彼五百比丘共如來夏安居食 馬麥者 有四百比丘多見淨故生貪欲心 彼諸比丘 若食細食增益欲心 若食 麁 食心則不為貪欲所覆 彼 諸比丘過三月已 離婬欲心 證阿羅漢果 善男子 為調伏五百比丘 度五百菩薩故 如來以方便力 受三 4 月食馬麥 非是業報 是名如來方便 經中已經很清楚開示 一者 佛明知婆羅門會捨棄最初 供養 佛及僧眾之心 不供給飲食 卻仍然去婆羅門家 避免 因為施主不作供養而下墮惡道 二者 佛為了讓四百位比丘 捨棄貪心 故意示現與僧眾吃馬麥三個月 讓四百位比丘於 吃馬麥三個月後 斷婬欲貪 證阿羅漢果 三者 佛為了調 伏五百比丘及度五百位馬菩薩 在過去世已學菩薩乘 已曾供養過 去諸佛 因為親近惡知識造下惡業 墮在馬身中 以善巧方便 故 意示現吃三個月馬麥 並非業報所致 雖然 世尊示現吃三個月馬麥 但其所食馬麥的味道 為 世間未曾有的美味 如經中開示 4 大寶積經 卷 108 大正藏 冊 11 頁 606 下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21 頁

26 善男子 無有世中上妙美味而如來不得 善男子 如來 雖食草木 土塊 瓦礫 三千大千世界中 無如是味似 如來所食草木 土塊 瓦礫味者 何以故 善男子 如 來大人得味中上味相 若如來以最麁食著口中已 其所得 5 味勝天妙食 善男子 以是故知 如來所食最是勝妙 經中開示 如來三十二大人相之味中最上味相 世間的 團食 如米飯 馬麥 乃至草木 土塊 瓦礫等 一經佛口 都是最上上味 勝過世間及天上一切美食 像這樣的境界 菩薩難以想像 更何況是跟隨如來的五百位僧眾們 當然是 更難以想像了 也難怪他們會有所疑 因為這樣的緣故 佛 為開解眾僧之疑 特別拿一粒馬麥叫阿難嚐嚐 阿難嚐已 歎未曾有 如經中開示 爾時阿難心生憂惱 轉輪聖王種出家學道 如下賤人 食此馬麥 我於爾時見阿難心 見阿難心已 即與阿 難一粒麥 語阿難言 汝嘗此麥味為何如 阿難嘗已 生希有心 白佛言 世尊 我生王家 長大王家 未曾 得如是之味 阿難食此麥已 七日七夜更不飲食無飢渴 想 善男子 是故當知 是如來方便 非是業障 6 經中開示 佛以神力加持 讓阿難嚐此馬麥的味道 阿難嚐 已 歎未曾有 並說明他出生於王家 成長於王家 卻從來 沒有嚐過如此之美味 並且食後七天七夜都不會有飢餓 口 5 大寶積經 卷 108 大正藏 冊 11 頁 606 中 28-下 5 6 大寶積經 卷 108 大正藏 冊 11 頁 606 下 5-12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22 頁

27 渴之感 何以故? 佛有廣大福德來莊嚴的緣故, 乃是菩薩在因地外門行六度萬行時, 已累積了許多福德 又, 當菩薩明心證真成為七住位菩薩, 開始行內門的六度萬行, 更是累積了許多福德 如是, 依序去圓滿三賢位所應有的福德, 有了廣大的福德來莊嚴其身, 方能轉入十地行十度萬行, 更努力地培植無量無邊的福德, 乃至到了等覺地, 百劫專修福德, 不論是內財或者是外財, 統統都可布施來滿足眾生的需求 所以, 於此百劫之中, 無一時非捨身時, 無一處非捨命處, 更是累積了無量無邊不可稱計的福德 又成佛後, 依初地前所發十無盡願而廣度眾生, 其福德更是廣大無邊, 早已經不是菩薩及人天應供的阿羅漢所能了知的了 最後作個結論 : 菩薩經過三大無量劫修行, 其所培植的福德既深且廣, 不像二乘人所培植的福德既淺且狹, 所以二乘人無法想像菩薩的福德到底有多麼廣大, 這也是菩薩不可思議的地方 第十四點 : 三乘所結的緣有差異, 亦即菩薩與眾生廣結善緣, 不但既深且廣, 未來亦可以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 二乘人與眾生結的緣, 雖然也是善緣, 但是很淺, 尤其是獨覺, 較聲聞結得更少, 所以與眾生結的緣不深, 僅能成為阿羅漢或辟支佛, 無法成佛 眾所周知, 菩薩為了成就佛道, 不斷地與眾生廣結善緣, 不斷地攝受眾生, 來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 所以菩薩從初住位開始布施, 與眾生結善緣, 如是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成就佛道後, 還是本著菩薩於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 繼續廣度眾生 因此菩薩與眾生結的緣是既深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23 頁

28 且廣的善緣 這從 妙法蓮華經 卷 5 的記載可以了知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 諸善男子 今當分明宣語汝等 是諸世界 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 一塵一劫 我成佛已來 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自從 是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 亦於餘處百千萬億 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諸善男子 於是中間 我說 燃燈佛等 又復言其入於涅槃 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諸善男子 若有眾生來至我所 我以佛眼 觀其信等 諸根利鈍 隨所應度 處處自說名字不同 年紀大小 亦復現言當入涅槃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 能令眾 生發歡喜心 7 經中開示 世尊成佛以來 超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 劫 不斷地度眾生 不斷地與眾生廣結善緣 不僅常在娑婆 世界度眾生 而且也在其他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佛國世界 度化眾生 所以當他方國土恆河沙數菩薩摩訶薩欲在娑婆世 界勤加精進 護持 讀誦 書寫 供養 妙法蓮華經 時 世尊卻告訴這些菩薩摩訶薩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 一一菩薩 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 是諸人等 能於我滅後 護持 讀誦 廣說此經 8 由此可知 世尊在因地行菩薩道時 不斷地度眾生 不 7 妙法蓮華經 卷 5 如來壽量品 第 16 大正藏 冊 9 頁 42 中 22-下 5 8 妙法蓮華經 卷 5 從地踊出品 第 15 大正藏 冊 9 頁 39 下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24 頁

29 斷地與眾生結善緣, 所以才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 以及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護持釋迦世尊正法 所以菩薩在成佛之道的路途中, 應該不斷地攝受眾生, 不斷地與眾生廣結善緣, 未來才能成就自己清淨的國土 這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 與眾生廣結善緣的重要性 在佛世, 有一天, 佛陀帶了迦葉與阿難兩位尊者一同行腳, 時近中午, 天很熱, 一行人在路邊大樹下休息 佛陀看見不遠處有塊瓜田, 請阿難尊者前去化瓜讓大家解渴 阿難尊者來到瓜田, 看見田裡有一位女子在看守, 於是阿難上前向女子化緣, 希望能得到瓜來解渴 當阿難說完時, 那位女子拒絕了阿難的請求, 並惡言惡語的要阿難趕快離開 阿難回去向佛稟白後, 佛反而改叫迦葉尊者去化緣 當時迦葉在佛旁, 看到阿難化緣不成, 覺得自己也沒有多大的把握, 但是佛陀已經吩咐了, 不能不去化緣 當迦葉來到瓜田時, 那位女子一見到迦葉, 很高興地站了起來, 向尊者頂禮, 並頻頻詢問尊者從哪裡來? 要去哪裡? 是否需要食物充飢 解渴等等, 而且不待迦葉開口, 主動挑了一顆最大 最好的瓜來供養迦葉, 讓迦葉有點受寵若驚 阿難看見迦葉抱著瓜回來, 心中很納悶, 所以佛陀就為迦葉和阿難開示, 兩人過去世與這位女子所種的因緣 在無量劫以前, 阿難與迦葉同為出家人, 有一天, 兩人結伴行腳參訪 在行經的道路上, 看見一隻死貓, 由於當時是夏天, 非常悶熱, 死貓的身體發出腐臭的味道, 而且也有很多蟲蟻正在啃食死貓身上的肉 阿難當時見到死貓心生嫌惡, 立刻摀著鼻子匆忙地離開 ; 而迦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25 頁

30 葉看到死貓 非但沒有生起嫌惡的念頭 反而將貓的屍體埋 起來 並祝願牠早日得生善處 當 佛陀說完迦葉與阿難過去 生的因緣後 接著對兩位尊者開示 瓜田中的那位女子 就是過去無量劫前的那隻死貓 因為過去世阿難曾對死貓 生起嫌惡的心 所以今世遇到了這位女子 非但沒有化到 瓜還遭到女子辱罵 當時的迦葉沒有對死貓心生嫌惡 反 而歡喜地為死貓埋葬及祝願 今世有因緣遇到這位女子 這位女子不僅心生歡喜 而且不待迦葉開口 化得解渴的 瓜回來 由上可知 阿難與迦葉兩人僅僅生起一念嫌惡心 與歡喜心的不同 導致今世所得的結果大不相同 阿難非但 沒有化到瓜 反而被辱罵一番回來 迦葉不僅讓人看了滿心 歡喜 而且還化得瓜回來 這分明告訴大眾 要與眾生多多 結緣 而且是結善緣 不要結惡緣 因為與眾生結的是善緣 未來是好的而且是豐碩的結果 成佛就比較快 如果與眾生 結的是惡緣 未來將要花很多時間來改變它 也使得自己成 就佛國淨土會比較慢 此外 在 妙法蓮華經 也告訴大眾 不斷地與眾生結 善緣 不斷地度眾生 其成就佛道也比較迅速 譬如在經中 阿難被 佛授記於供養六十二億諸佛後 成為 山海慧自在通 王如來 比起其他的師兄弟都要快了很多 為什麼 一者 阿難愛護眾生 心心念念護著眾生 不斷地為眾生著想 不 斷地與眾生廣結善緣 尤其與女眾廣結善緣 所以許多女眾 看到阿難就很歡喜 願意隨之受學 二者 表示阿難往昔曾 供養無量諸佛 比其他師兄弟供養還要多很多 因此 阿難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26 頁

31 成佛的速度比其他的師兄弟快很多 僅需再經歷六十二億佛 之後就能成就佛道 此外 佛在 菩薩善戒經 卷 1 也開示 貪愛眾生的緣 故 能護持眾生 使得眾生樂於跟隨 優波離言 世尊 犯有三種 一者貪 二者瞋 三者 癡 菩薩所犯何者為重 何者為輕 佛言 優波離 若諸菩薩犯如恒河沙等貪 如是菩薩不名毀戒 若犯 一瞋因緣毀戒 是名破戒 何以故 優波離 瞋恚之 心能捨眾生 貪愛之心能護眾生 若愛眾生不名煩惱 瞋捨眾生名重煩惱 優波離 是故如來於經中說 貪 結難斷不名為重 瞋恚易斷名之為重 9 經中開示 貪愛眾生就能護眾生 所以不名煩惱也不名 犯戒 菩薩因為對眾生貪的緣故 與眾生結下善緣 菩薩所 說的話 眾生就會很歡喜聽 所以很容易接受菩薩的說法以 及願意跟隨菩薩修學 就算是到了未來無量世以後 如果有 因緣遇到 兩人的如來藏還是會感應 如同阿難與摩登伽女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一樣 都是多生多劫在一起的眷 屬 所以 結下善緣的眾生對菩薩所說的話不僅能夠言聽計 從 而且樂於修學及互相提攜 相互成為佛菩提道的法眷屬 來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 但是菩薩如果起瞋 不僅名為重煩 惱 而且是捨棄了眾生 故名為犯戒 這是菩薩與眾生結下 惡緣故 眾生不樂於見到你 更不用說會跟著你修學佛法 9 菩薩善戒經 卷 1 序品 第 1 大正藏 冊 30 頁 962 上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27 頁

32 所以對眾生起瞋的菩薩成佛時劫會比較慢 不如貪愛眾生的 菩薩成佛來得迅速 最後作個結論 菩薩寧願對眾生起貪而不可起瞋 貪能 心心護著眾生的緣故 不斷地為眾生著想 成佛也比較容易 千萬不要對眾生起瞋 而與眾生斷了法緣 成佛就會延遲許 多 這也是學人在進修佛菩提道應該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以免 在佛菩提道上曠費時日久遠 大大延遲了自己成佛之道時程 第十五點 菩薩成佛需經三大無量數劫 亦即菩薩成 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二乘成為阿羅漢 辟支佛最快一 生即可成辦 在 阿含經 卷 1 曾記載 有很多比丘聽聞 世 尊開示後 獨一靜處 或樹下 或山洞等等 專精禪思 很 快的就成為阿羅漢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 丘名劫波 來詣佛所 頭面禮足 卻住一面 白佛言 如世尊說 比丘心得善解脫 世尊 云何比丘心 得善解脫 爾時世尊告劫波曰 善哉 善哉 能問 如來心善解脫 善哉 劫波 諦聽 諦聽 善思念 之 當為汝說 劫波 當觀知諸所有色 若過去 若 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 麁 若細 若好 若 醜 若遠 若近 彼一切悉皆無常 正觀無常已 色 愛即除 色愛除已 心善解脫 如是觀受 想 行 識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 麁 若細 若好 若醜 若遠 若近 彼一切悉皆無常 正觀無常已 識愛即除 識愛除已 我說心善解脫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28 頁

33 劫波 如是 比丘心善解脫者 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所以者何 愛欲斷故 愛欲斷者 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時 劫波比丘聞佛所說 心大歡喜 禮佛而退 爾時 劫波比丘受佛教已 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 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心善解脫 成阿羅漢 10 經中開示 凡是色識受想行之五蘊 不管是過去 現在 未來 或內 或外 或粗 或細 或好 或醜 或遠 或近 都是無常變異的法 不是常住法 能夠這樣觀察五蘊虛妄 斷了五下分結之欲界愛 因而發起初禪得心善解脫 11 劫波 比丘聽聞 世尊開示 於獨一靜處 專精禪思 行於不放逸行 因此斷了五上分結 成為阿羅漢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 作已辦 不受後有 這告訴大眾 二乘利根的人 聽聞 世尊 開示 最快一世可以成為阿羅漢 然而在一世就能成為阿羅 漢者 必然是過去無量世已曾供養諸佛 種了許多善根 今 世才有可能遇到 佛 並在聽聞 佛的開示後成為阿羅漢 如 大般涅槃經後分 卷上開示 佛復告諸大眾 是須跋陀羅 已曾供養恒河沙佛 於 諸佛所深種善根 以本願力 常在尼乾外道法中 出家 修行 以方便慧誘進邪見失道眾生 令入正智 須跋 10 雜阿含經 卷 1 大正藏 冊 2 頁 4 下 20-頁 5 上 解脫道中狹義的心善解脫 是指解脫欲界五欲的繫縛 發起初禪而遠 離欲界生 是為三果人的果證 詳情請見阿含諸經所說 以及 平實導 師著 阿含正義 唯識學探源 第四輯 第七章第二節 心解脫 慧 解脫 見道與修道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29 頁

34 陀羅乘本願力 今得遇我 最後涅槃 得聞正法 既 聞正法 得羅漢果 既得果已 復入涅槃 12 經中開示 須跋陀羅本來是一位外道 時年一百二十歲 為 世 尊般涅槃前所度最後一位聲聞弟子 他往昔曾供養無量諸佛 而種善根 以本願力故 常在苦行外道中出家修行 用各種 善巧方便 引度外道弟子入於正確的佛法中 讓他們得到正 確的智慧 因此他今世得以遇到 佛 聽聞 佛的開示 成為 漏盡的阿羅漢 因為不忍心見 佛先般涅槃 所以在得到 佛 的恩准後 於 佛前以火界三昧而入無餘涅槃 這告訴大眾 要成為阿羅漢 必然是於過去的無量劫中曾供養無量諸佛 培植無量的善根福德 今世才有因緣聽聞 佛的開示證得聲聞 四果阿羅漢而得解脫 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 聲聞人曾供養無量諸佛才能成就聲聞菩提 同樣的道 理 在佛世的緣覺也是於諸佛所 培植了許多善根福德 今 世才有可能證緣覺菩提 至於獨覺 也如同聲聞 緣覺一樣 都是在無量諸佛前培植了許多善根福德 才能於無佛的時 代 自己成就獨覺菩提 如 彌勒菩薩在 瑜伽師地論 卷 34 開示 云何獨覺道 謂由三相應正了知 謂有一類安住獨覺 種姓 經於百劫值佛出世 親近承事 成熟相續 專 心求證獨覺菩提 於蘊善巧 於處善巧 於界善巧 12 大般涅槃經後分 卷上 憍陳如品餘 大正藏 冊 12 頁 900 中 25-下 1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30 頁

35 於緣起善巧 於處非處善巧 於諦善巧勤修學故 於 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 如是名為初獨覺道 復有 一類 值佛出世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如理作意 於 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根引發令起 謂 煗 頂 忍 而 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 得沙門果 復修蘊善巧 修處善巧 修界善巧 修緣起善巧 修處非處善巧 修諦善巧故 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 得沙門果 是名 第二獨覺道 復有一類 值佛出世 親近善士 聽聞 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 得沙門果 而無力能於一切 種至極究竟 畢竟離垢 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 復修蘊善巧 修處善巧 修界善巧 修緣起善巧 修 處非處善巧 修諦善巧故 依出世道於當來世 至極 究竟 畢竟離垢 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 是名 第三獨覺道 13 彌勒菩薩開示 獨覺有三類 第一類 於百劫中值遇諸 佛 親承供養而種諸善根福德 熏習蘊善巧 處善巧 界善 巧 緣起善巧 處非處善巧 諦善巧等正知見 專心求證獨 覺菩提 因此得以在未來世無佛時代證得獨覺菩提 第二類 值佛出世而親近 聽聞正法如理思惟 於四加行之煖 頂 忍 世第一法當中 僅能進行煖 頂 忍前三法 無法於世 第一法中斷結證果 後來熏習蘊善巧 處善巧 界善巧 緣 起善巧 處非處善巧 諦善巧等正知見 於後世無佛時代斷 13 瑜伽師地論 卷 34 本地分中獨覺地 第 14 大正藏 冊 30 頁 477 下 15-頁 478 上 5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31 頁

36 結證果 成為獨覺 第三類 值佛出世而親近 聽聞正法如 理思惟 因而斷結證果 但是無有能力探究到最究竟而畢竟 離垢 所以無法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熏習蘊善巧 處善巧 界善巧 緣起善巧 處非處善巧 諦善巧等正知見 依出世 道於後世無佛時代證得阿羅漢果 從 彌勒菩薩開示可知 這 三類獨覺也與聲聞 緣覺一樣 都是要值遇諸佛 並供養諸 佛而種諸善根 未來才能成就獨覺菩提 不是沒有在諸佛前 種諸善根而能獨自可以成就獨覺菩提 此外要探討的是 為什麼獨覺在無佛出世而證得獨覺菩 提 而不是在有佛之世證得 如 瑜伽師地論 卷 34 開示 云何獨覺種姓 謂由三相應正了知 一者 本性獨覺 先未證得彼菩提時 有 薄塵種姓 由此因緣 於憒鬧 處心不愛樂 於寂靜處深心愛樂 二者 本性獨覺 先未證得彼菩提時 有 薄悲種姓 由是因緣 於說正 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 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 三者 本性獨覺 先未證得彼菩提時 有中根種姓 14 是慢行類 由是因緣 深心希願無師 無敵而證菩提 彌勒菩薩開示 獨覺本性對五欲的攀緣很淡薄 薄塵種 性 對利益眾生的慈悲心也很淡薄 薄悲種性 心中有慢存 在 慢行種性 所以喜歡在寂靜處 不喜歡弘法來利益眾生 以及希望在無佛時代出現於世 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證得獨 14 瑜伽師地論 卷 34 本地分中獨覺地 第 14 大正藏 冊 30 頁 477 下 6-14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32 頁

37 覺菩提, 因為當代沒有人可與之匹敵故 從論中得到二個結論如下 : 一者 獨覺於有佛時代, 對佛的開示 : 於蘊善巧 處善巧 界善巧 緣起善巧 處非處善巧 諦善巧勤加修學的緣故, 希望於無佛時代, 用自己的力量 用自己的智慧證得菩提, 因此緣故, 出生於無佛時代獨自證得獨覺菩提 由於當世沒有人證得獨覺菩提, 只有他證得, 顯示他很有證量, 不希望別人能夠超越他, 所以當他知道即將有佛出世的時候, 就會趕快入無餘涅槃, 不再於三界出現 二者 不論是聲聞或緣覺 ( 或獨覺 ), 都是要隨佛修學及熏習等, 才能成就二乘菩提 如果往昔沒有跟隨諸佛聽聞佛的正法及種諸善根, 今世是無法成就二乘菩提, 更不是僅靠他自己的智慧及力量就可以證得二乘菩提, 所以二乘人仍然需要在諸佛所培植善根福德 聽聞佛的開示, 以及久劫熏習, 未來才有可能斷結 證果而成就二乘菩提 ( 待續 )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33 頁

38 (連載二十七) 自心出生一切如來心 的虛妄想 在這一段密續中說 這 一切如來心 是從 自心 出 生而來 然而 法界真實理是 1 真實心 佛法中說一切有情的 自心 一定是真實心 而眾生無始以來則是皆以虛妄本質的意識心當作是自 心而淪墮於我見與身見之中 如來成就真實究竟佛果 當然如來的心必然是真實而永恆常住 因為 果德真 實 的成就 不可能是以 如來心是虛妄的 作為根 本 虛妄的心而導致的果德必定不真實而無法永恆常 住 所以 如來心必然是真實心 而如來的真實心在尚 未成佛的因地就已經存在 與一切有情真實不虛妄的 自心 是同一類別 是本來存在的心而不是被出生的 因此任何一位有情從因地修行 乃至於佛地 不論其中 如何轉變 這真實心都應是同一個 佛陀說因地心與果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34 頁

39 地覺若不同 則無有是處 因此 當密教說 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 時 就 犯下兩個錯誤 第一個不能如上所辨明的道理 而誤認 眾生的自心與他將來成佛時的如來心不同 以為不生不 滅的如來心是成佛時才有而與自心是兩個心 第二個錯誤是其論述中所隱含了否定如來心的真 如性的意思 密教將如來心變成了有生的體性 以為是 成佛位時 方得出生這如來心 這說法就是墮於生 滅性而否定如來心的真實性與如如性 因為有生之法 被 出生之法 必定是由於因緣時節的變化而使本無今有的 法出現了乃至使其變異與壞滅 這就同時彰顯出它是有 滅之法 即是 有生必定有滅 之理 有變異時 就是 受到外緣的影響而無法維持如如不動的法性 因此如如 性就消失了 等到壞滅時 就不再存在了 就屬於生滅 法所攝的虛妄性 因此這真實性也消失了 所以 密教 論述 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 是嚴重地誤解佛法 2 能生與所生 在佛法中 生滅之法 一向都是虛妄不 實沒有自體而沒有 出生 任何一個法的能力 因為 生滅之法不具備 能生之性 這 能生之性 唯有存在於真實法中 這真實法即 是每位有情的自心 也是修行成佛時的如來心 離此之 外 沒有真實法可得 所以 唯有自心具備 能生之性 而能出生一切諸法 由此而可知 這真實法要遠離前述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35 頁

40 所說的 生滅性 本身就必須不具備被出生的體性 所以既然沒有被出生的時節 自然也沒有壞滅的時候 所以說真實法 無生無滅 也就是說自心 無生無 滅 如來心 無生無滅 祂的存在是法爾如是 本來 就存在的 而且永恆常住 這三界中的一切諸法則都是被出生之法 所以全數 都是生滅之法 而它們宛若真實而有其各自不同的體性 展現 這都是來自 能生之法 所賦與的 並不是這生 滅之法有其真實存在的體性 所以 密教之 一切如來 心從自心出 是嚴重誤解了法界的能生之法與被生之 法 將 能生諸法的如來心 當作是 所生之法 被出 生之法 不能了達 能生 與 所生 之理 3 非因計果與即因即果 密教之所以有如是 能生 與 所 生 的妄計 就是因為依於身見與我見而將虛妄本質的 意識心 建立為 自心 而以為 妄心 意識心 之因 可經過修行而最後出生 真心 如來心 之果 因而誤 計 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 此即是 非因計果 以 為將妄心修行後可以出生成為真心 卻不知不論如何修 行 生滅性的妄心永遠不會變成不生不滅性的真心 而 且如上所述 如來真心根本就不是被出生的心 祂自身 永無生滅性 自然也不會被任何妄心所出生 因此 密 教此說即是墮於蒸沙成飯之誤計 永遠不得道果 當知佛法正義 眾生因地的真心是因 將來成佛的 如來心是果 以真心恆遍三際而法性無有變異 這真心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36 頁

41 於因地與果地的真如法性都無有差別 即此眾生凡夫因 地的真心 就是將來成佛果地覺體之如來心 這就是 即 因即果 所以如是之佛法真的是極難思議 4 教證顯示真心智慧功德 每位有情的真心功德的真如體 性從古到今 永遠無有變異 可見教理證明 如 大方 廣佛華嚴經 說 即使一切眾生於一念之中都成就無 上正等正覺 與其不成就正覺之時來作相比 兩者相 等而無有任何一分的差異 這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眾 生因地之自心本自無生滅 人我眾生壽者等相 所成 就菩提之如來心也是本自無相 兩者皆是同一心 若 是無有諸相 則此真心本來無增無減 不因眾生因地 1 而減 不因如來果地而增 因此 真心如是體性 恆常無有變異而不假修行 即使是從無修行的凡夫 其 真心一樣清淨圓滿而無有增減 這樣才是真心 又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 如來成道時 以無障 礙的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說 奇哉 奇哉 這廣大眾生為何各各本具如來的一切智慧功德 但卻 愚癡迷惑 不知不見呢 我應當以聖道來教導大眾 讓大家都能永遠離開這些妄想執著 可於自身中也能 得見如來的廣大智慧功德 如是與佛無有差異 2 1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 如來出現品 第 37 佛子 如汝所說 設 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 與不成正覺等無有異 何以故 菩提 無相故 若無有相 則無增無減 ( 大正藏 冊 10 頁 275 中 7-9) 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 如來出現品 第 37 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37 頁

42 所以 應當信受真心從凡夫直到佛地 其智慧體性 都無有變異 不勞任何有情費心來替祂修行 一切有情 可改變妄心 七轉識 的有漏染汙性 並勘破一切無始無 明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牽涉到真心所含藏之種子體性的 改易 真心的自體卻從來不受一法 恆常不變 又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 就如同這真心體性一 樣 佛地的心也是如此 如同佛地的心一樣 眾生的 3 心也是如此 心 佛以及眾生 是三者無有差別 所以 心 佛 眾生 三無差別 這 自心 就 是成佛時的 如來心 也是眾生輪轉生死時真正的 心 三者之究竟體性毫無差別 密教之 一切如來心 從自心出 的說法 就是將 如來心 當成是本來無有 以為必須在虛妄計著的意識 自心 修行之後 才能來 出生祂 這樣的見解就是嚴重違背了 心 佛 眾生 三無差別之教理 而把 如來心 當成是有生有滅的無 常之法 這樣自然無法成就佛果 5 真心遠離見聞覺知與聞思修證 自心 真心 的體性極 眼 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 奇哉 奇哉 此諸眾生云何具有 如來智慧 愚癡迷惑 不知不見 我當教以聖道 令其永離妄想執 著 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 大正藏 冊 10 頁 272 下 25 -頁 273 上 1) 3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0 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 第 16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 ( 大正藏 冊 9 頁 465 下 28-29)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38 頁

43 難以領會 所以應當親近善知識而聞熏正理 當信善知 識開示 自心 真心 從無修行 不落在修行階位以及 種性之中 祂又無眾生之妄心的見聞覺知 不識六塵 自然也不懂 善知識 的意思 又如何尋找善知識而聞 熏正理 尚且與善知識無有交會 如何成就熏聞與思 惟 乃至修持與親證之功德 所以 密教離開如是佛法 正理 便會誤將有見聞覺知的意識心當作是自心 以為 這樣的 自心 可藉由修行而蛻變成為 如來心 這 樣 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 的妄計就會繼續墮於我見 與身見中 如 大方等大集經 卷 10 的頌文說 眾生之理體本無 有六塵之內外覺觀 這因地真心本來極清淨而無有貪染 從世間因緣而令七轉識生起諸貪欲 是故我禮拜闡釋智慧 因之如來世尊 4 所以 覺觀領納的境界是相應於六塵的境界 意識能綜 合前五識 見聞嗅嚐覺 的體性而作出甚深細的 了知 以 及判斷 然而如上經典所說 眾生的理體真心 第八識 就是 沒有前六識所擁有的六塵上的覺觀 大方等大集經 卷 13 的頌文所說 一切法界真如理 體無覺無觀無形無相 凡夫七轉識心帶著我見我執覺觀而 有人我相應之萬相諸行 法界真如並不因此動搖破壞而有 4 大方等大集經 卷 10 一切眾生無覺觀 其心本淨無有貪 從因 緣故生貪欲 是故我禮真智因 ( 大正藏 冊 13 頁 66 下 2-3)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39 頁

44 變異 如來闡釋佛真實智故我今日虔誠頂禮 5 因此 綜合上述所說 於眾生的真如心以及法界真如理 體上 從來都與六塵上的覺觀不相應 這真如心就是真心 能出生眾生以及法界 佛說這真如心本身不具備覺觀的體 性 當以佛智敘述 所生之法 的眾生與法界時 就回歸到 這 能生之法 的真心而說 眾生與法界 本自無覺無觀時 實際是說 出生眾生與法界的真心 無覺無觀 而真心祂所 出生的凡夫眾生性之七轉識心卻有種種覺觀 雖然如此 這 妄心的覺觀無法動搖真心一分 因此 真心的無覺觀性不是 藉由修行而成就的 真心的體性和妄心根本不同 兩個不是 相同的心識 又如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說 真如法性本自無作 無 6 有覺知 所以 真心遠離妄心的見聞覺知性 如是難可 思議 因此必須親近善知識來聽聞這樣的般若波羅蜜之法 才能信受瞭解經典的義理 才不會墮入密教隨手將眾生意識 心當作是真心的誤計中 關於 心 的正理 在一切眾生目前的意識心之外 確實有此實相心 心 此實相心綜貫一代 如來時教說法 於大乘經典昭然顯 5 大方等大集經 卷 13 一切法界無覺觀 凡夫觀之有相行 法界 之性不破壞 佛真實智故我禮 ( 大正藏 冊 13 頁 84 上 4-5) 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559 清淨品 第 9 法性無作 無覺知故 ( 大正藏 冊 7 頁 886)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40 頁

45 現 於小乘典籍隱喻而說 因為眾生不能親見這真心 所以 此中正理確實難以明了 此實相義理亦是很難被深深執取外 道見解的譚崔密教人所信受 密教就是不信有一個迥異於意 識心的 真心 不相信 祂本身不需修行 而能出生萬法 如是便會堅持 目前的意識心恆常不變 的身見 而以 意 識心 和 意識的種種變相以及所緣的境界 來當作是 自 心的全體 又由此 意識自心 而想像於未來可以出生 一 切如來心 如是墮於種種妄計之中 如果意識心是真心 那為何意識心會生起各種的虛妄想 真心何必會生起虛妄想 為何意識心會一直執取各種境界法 而受到各種外在境界的影響 真心何必執取境界法而受其影響 為何意識心會每晚於眠熟無夢時斷滅而消失 真心何必因為睡眠 而消失 為何意識心會於許多境界中起種種煩惱而不得自在 真心何必生起煩惱而讓自身不自在 為何意識心是諸佛所說的 虛妄 無常 不能自主的心而必須體認意識心是無我性 真心 真實永恆自在為真實我 如何可能與此虛妄無常等相應 為何佛法 要直接明白說 凡夫就是無始以來執持這意識心為我而淪墮 生死 密教對於正理如 佛地時 意識心仍然是意識心 不能 轉變成為真心 的道理不能信受 因此執取意識之靈明覺知 的功能性為究竟 思惟 意識自心 有如月亮形狀之變異 以為凡夫心染汙而不清淨 有如彎曲弦月 在修行之後 這 意識自心 轉為清淨純善而無雜念妄想 便誤計為真如心 以為這 意識自心 圓滿清淨 有如一輪滿月 這就是密教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41 頁

46 認假為真的 真如月輪觀 以及墮於 意識心為自心 的我 見之中 在佛法中 學人以意識心聞熏第一義諦 遠離斷常二種 見解 斷除我見與身見 斷除對 如來大師的疑見 斷除對佛 戒的疑惑以及不如理的非戒 如是斷除 三縛結 離開 我見 身見 疑見 戒禁取見 的纏縛 建立 四不壞信 信佛 信大乘法 信賢聖僧 信大乘戒 因此有因緣入大 乘第一義諦實證之門 後來證悟自心如來藏時 確認自心於 任何境界中都如如不動 且能出生萬法 符合經典所說的 真 如心 也符合證悟第一義諦的禪門公案所透露的 法無見聞 覺知 的真理 從而生起般若智慧 這才是佛法的修學 總結來說 如是密教之人虛妄建立此意識心是自心之 想 再依此而建立一個被自心所出生的 如來心 因而在這 兩個心 意識心的自心 和 想像中的如來心 之間糾纏不 清 如是停留在意識心的常見世界之中 心靈凍結在冰冷的 無常法之中 如何能夠真實瞭解 真如心 呢 金剛薩埵 的迂闊妄想 在這部密續中 密教開啟了 金剛薩埵 的思想而說 密 教普賢菩薩 透過 密教毘盧遮那佛 的入 三昧耶 而 現起 自說獲得了 金剛薩埵 身 在此就針對這 金剛 薩埵 來加以解析 1 菩提薩埵與金剛薩埵 佛法中說菩薩就是 Bodhisattva 菩提薩埵 菩提 就是 覺悟 薩埵 就是 有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42 頁

47 情 依照 菩提 和 薩埵 各取一個字 而稱為 菩 薩 菩薩是求取菩提的有情 也能教化其他有情成就 菩提 密教則自創了 Vajrasattva 金剛薩埵 以 金 剛 來和佛教所要成就的 菩提 來對照 這就是要以 密教之 金剛法 而將佛教的 菩提法 改朝換代 而 密教有時以 金剛薩埵 來稱呼一位 密教菩薩 作 為維護傳承金剛法的靈魂人物 又因為其手執金剛杵 有時稱為 執金剛 大執金剛 他又有一個名字 金 剛手 在密續 大日經 中 佛教的菩薩們 和 密 教的執金剛菩薩 是被安排為不同的菩薩部眾 而又自 稱密教是佛教 密教意思是分裂 同見同行的菩薩僧團 成為佛教菩薩與密教菩薩 2 密教表明佛教菩薩是不究竟的 以此處所說的 普賢 菩薩 為例 必須要於密教法會中得到 密教如來加 持 而以 菩薩自身的金剛杵 為根本 再經過 密 教毘盧遮那佛 的授與和灌頂 最後終於成就為 金剛 級菩薩 如此將 佛教菩薩 轉化為 密教金剛菩薩 所以 密續主張佛教等覺菩薩還要經過密教如來的加持 授與 才能變身為金剛等級的菩薩 因此 佛教的普 賢菩薩 還要變成 密教的金剛手菩薩 這就是明說 大日經 的 執金剛菩薩 的修行全數皆在 佛教菩 薩 之上 於菩薩階位上作虛妄建立 入三昧耶而出生十六位金剛菩薩的虛妄想 在密續的這段文字說 密教大日如來 密教毘盧遮那佛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43 頁

48 要進入一位金剛菩薩的三昧耶 然後經過一段變化 而終 於出生了這位密教菩薩 然而 這實情是 1 增制三昧耶 三昧是正定 Samadhi 又稱為三摩地 而三昧耶 Samaya 則是密教所獨有的 是其挖空心思而 構想出來的子虛烏有之法 意圖與佛法 三昧 抗衡的 新名詞 有時密教也自稱三昧耶為三摩地 所以 佛 教並沒有此三昧耶的說法 這三昧耶是密教所獨創的增 制之法 2 菩薩與無量三昧 佛教大菩薩現證無量阿僧祇三昧 這 些三昧是諸同見同行的大菩薩之共同所證 不是將某個 三昧歸屬於哪一位菩薩而以其名字來命名而別說為 某 一位菩薩的三昧 所以綜合上述以及與此處所說 譚 崔密教之 密教如來進入某位菩薩的三昧耶 的論述 純粹是虛妄想而違背佛典 3 圓成諸法 如來本自圓成諸法 最上勝妙而無過其上 隨念流注出一切諸法 直接產生功德成就諸法 不需要 假借其他方便而能隨念成就諸法 不是如密教以為的 如來需要進入三昧而才能如何 更不會進入密教所想 像的任何 三昧耶 之中 4 菩薩現身 每一位出席佛教法會的諸大菩薩會先抵達現 場 以尊重法王尊 因此無勞密教再來施設種種的 三 昧耶 而出生這些 大菩薩 這不啻是畫蛇添足 多 此一舉嗎 本來諸佛菩薩就能各自化現意生身以及無 量化眷屬 何必密教這多餘而且詭異的 三昧耶 呢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44 頁

49 佛教的菩薩變成了密教的金剛菩薩的虛妄想 這段密續說 當產生了一位 大菩薩 之後 他會被 繼續灌頂 這位 大菩薩 會被 金剛化 而成為 密教 的金剛菩薩 關於這個說法 可以先看這整理後的表格 看這部密續出生了哪些 大菩薩 和 密教金剛菩薩 唐朝不空翻譯 宋朝施護翻譯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 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的 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的 十六位菩薩 十六位菩薩 1 普賢摩訶菩提薩埵 普賢摩訶菩提薩埵 2 不空王大菩薩 不空王大菩薩 3 摩羅大菩薩 摩囉大菩薩 4 歡喜王大菩薩 極喜王大菩薩 5 虛空藏大菩薩 虛空藏大菩薩 6 大威光大菩薩 大威光大菩薩 7 寶幢大菩薩 寶幢大菩薩 8 常喜悅根大菩薩 常歡喜根大菩薩 9 觀自在大菩薩 觀自在大菩薩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45 頁

50 唐朝不空翻譯 宋朝施護翻譯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 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的 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的 十六位菩薩 十六位菩薩 10 曼殊室利大菩薩 妙吉祥大菩薩 11 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 起平等心轉法輪大菩薩 12 無言大菩薩 無言大菩薩 13 一切如來毘首羯磨大菩薩 一切如來巧業菩薩 14 難敵精進大菩薩 極難敵精進大菩薩 15 摧一切魔大菩薩 摧諸魔大菩薩 16 一切如來拳大菩薩 一切如來拳大菩薩 唐 朝 翻 譯 宋 朝 翻 譯 唐朝金剛智翻譯 轉化成為譚崔教 轉化成為譚崔教 成就的金剛菩薩 的金剛乘菩薩 的金剛乘菩薩 1 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 執金剛菩薩 2 金剛鉤召菩薩 金剛鉤菩薩 金剛鉤召菩薩 3 金剛弓菩薩 金剛弓菩薩 金剛弓菩薩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46 頁

51 唐 朝 翻 譯 宋 朝 翻 譯 唐朝金剛智翻譯 轉化成為譚崔教 轉化成為譚崔教 成就的金剛菩薩 的金剛乘菩薩 的金剛乘菩薩 4 金剛喜菩薩 金剛喜菩薩 金剛踊躍菩薩 5 金剛藏菩薩 金剛藏菩薩 金剛藏菩薩 6 金剛光菩薩 金剛光菩薩 7 金剛幢菩薩 金剛喜菩薩 金剛幢菩薩 8 金剛喜菩薩 金剛喜菩薩 金剛愛菩薩 9 金剛眼菩薩 金剛眼菩薩 金剛眼菩薩 10 金剛慧菩薩 金剛慧菩薩 金剛覺菩薩 11 金剛場菩薩 金剛場菩薩 金剛道場菩薩 12 金剛語菩薩 金剛語菩薩 金剛語言菩薩 13 金剛毘首菩薩 金剛尾濕嚩菩薩 金剛毘首菩薩 14 金剛慈友菩薩 金剛慈友菩薩 金剛友菩薩 15 金剛暴怒菩薩 金剛暴怒菩薩 金剛暴惡菩薩 16 金剛拳菩薩 金剛拳菩薩 金剛拳菩薩 金剛光明菩薩 金剛照耀菩薩 外道密教在自己憑空想像的 擬人化 世界裡 推想十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47 頁

52 六位 大菩薩 被如是出生 這些 大菩薩 被視為佛教知 名大菩薩的代表 然而他們都必須再經過密教特殊灌頂而 金 剛化 各各更名為 金剛菩薩 密教所要表達的是佛教原 有的菩薩之修行並不究竟 應該轉信密法 尋找密教金剛阿 闍黎 金剛上師 來祕密傳授密法 便可成為更上一層樓的 金 剛菩薩 於是透過這 大日經 以及 金剛頂經 所創制增 立的密教 金剛菩薩 的思想 就可堂而皇之地取代佛教的 菩薩 讓不明就裡的僧侶轉信密教 重複出生 普賢菩薩 的虛妄想 1 真實菩薩 與 化現菩薩 這部密續的法會從一開始 這 普賢大菩薩 就已經在現場 到了這個段落 密 教毘盧遮那佛 還要刻意進入 化現出普賢菩薩 的 三 昧耶 來出生另外一尊一模一樣的 普賢菩薩 硬是 要產生一位與現場的 真實菩薩 完全相同的 化身菩 薩 然而當真實菩薩已在現場時 即使要變現無量無 邊化身 只要 世尊 簡單示意 這大菩薩自身就可變 現出來 何必 世尊 親自為之 事實上 許多來到這 娑婆世界教化的大菩薩根本就是佛 是依照教化方便而 示現出菩薩身 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說 觀世音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地藏王菩薩 無 垢稱菩薩 維摩詰菩薩 一直到普賢菩薩 莫不居於 佛位 7 7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卷 1 時 有十佛剎極微等諸佛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48 頁

53 這些諸佛化現的菩薩之威德實際是與佛齊等 如 普賢菩薩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 所說 當時 善財童 子便馬上見到普賢菩薩在如來前眾會之中 端坐於寶 蓮華師子座 諸菩薩眾所共同圍遶 最為殊特 世間 一切有情無可比擬 智慧境界無量無邊 難測難思 等同三世佛 一切菩薩無能觀察 8 如是 等同三世佛 的 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觀世音菩薩 等大菩薩也是不可思議而居於 等同三世 佛 的佛位 何必居此佛位的同時 再如密教人所編纂 的情節 接受這外道的 金剛灌頂 而降格成 密教金 剛大菩薩 呢 從佛教變成密教外道 從佛變成菩薩 2 本尊相應法 為何已經有菩薩於法會現場 還要出生同 樣一位菩薩出來 這樣虛妄想的本源是因為 譚崔 本 身就有 生生不息 的意思 所以允許一模一樣的菩薩 被想像而複製出來 最著名的複製修持法就是本尊相應 法 密教人以觀想成就 普賢菩薩身 以及 普賢菩薩 各各從本國土 來至於此 為欲莊嚴鞞盧遮那 為眾會故 示菩薩 形 其名曰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曼殊室利菩薩 地藏菩薩 虛空 藏菩薩 金剛藏菩薩 無垢稱菩薩 善威德菩薩 能棄諸蓋菩薩 寶手菩薩 大慧菩薩 普賢菩薩摩訶薩等 而為上首 如是等眾 皆來集會 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80 入法界品 第 39 時 善財童子即見普賢 菩薩 在如來前眾會之中 坐寶蓮華師子之座 諸菩薩眾所共圍遶 最為殊特 世無與等 智慧境界無量無邊 難測難思 等三世佛 一切菩薩無能觀察 ( 大正藏 冊 10 頁 440 上 28-中 3)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49 頁

54 金剛化後的 金剛薩埵 ( 金剛手菩薩 ) 身 作為本尊, 終日觀想自己變成一模一樣的 普賢身 金剛薩埵身 ; 所以, 無怪乎此處有如是詭異的一模一樣的 菩薩 被變現出來 密教要學人進入性愛主題的 三昧耶, 而讓自己於 本尊相應法 中, 讓自己最後變成 普賢菩薩 和 金剛手菩薩 ( 金剛薩埵 ), 所以這裡也等同宣示要實踐其他密續所提及的 本尊相應法 密教的本尊相應法是以想陰為本質, 以手中結手印, 口中念真言, 意想和本尊合而為一, 稱為三密, 最後看到本尊來到自身面前, 自己又如同鏡子一樣, 看見自己與本尊無二無別 所以密教人於此幻境中, 以為自身成為 普賢菩薩身, 以為自身成為 密教金剛薩埵身, 便具備 普賢菩薩 與 金剛薩埵 的一切功德, 而位居於一切菩薩之上 ; 如是將妄想出來虛幻不實的幻像當作是修行究竟的真實果報身 ( 待續 )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50 頁

55 廣論之平議 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廣論 之平議 正雄居士 連載七十 廣論 447 頁說 如六十正理論云 緣生即無生 勝見真實說 其釋 中云 若見緣起諸法自性皆不可得 以依緣生者 即 如影像 無性生故 若謂既依緣生豈非是生 云何說 彼無生 若云無生則不應說是依緣生 故此非理互相 違故 噫唏嗚呼無心無耳 亦相攻難 此實令我極為 難處 若時我說依緣生法 即如影像自性無生 爾時 豈有可攻難處 其實宗喀巴根本不能瞭解聖 龍樹菩薩之 六十頌如理論 所 說論意 當知法無常 從緣生故現 緣生亦無生 此最上 實語 此是說蘊處界諸法無常生滅 是依於阿賴耶識的四 緣性所顯現的法 從緣所生蘊處界諸法本歸屬於阿賴耶識所 有 而阿賴耶識從無始以來即是無生 故說蘊處界諸法亦是 無生 蘊處界諸法功能體性亦是阿賴耶識所擁有的種子功能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51 頁

56 體性的緣故 如是佛菩薩諸經大論一再的宣說, 只有阿賴耶識無始以來即無生, 諸法說為無生必須攝歸於阿賴耶識才能說為無生 諸法若不依四緣說無生就不能說為無生, 而且無生也不是無自性生, 如前已破之 再以月稱 六十正理論釋 所舉的見鏡中影像為例, 影像的生起必有明鏡 人物 眼根等等色法, 及眼識 意識 末那識等等心法 此諸多色法及心法皆是不自在的法, 以諸法為緣生出影像, 而此諸多眾緣也都是阿賴耶識無明種 業種 法種直接 間接乃至展轉所生, 種子有功能 有變異 有作用, 所生的諸緣亦有功能作用, 如明鏡有反射光的功能, 乃至末那識有決定作主的功能性等等 以阿賴耶識為因, 以眾多他緣為緣, 生出影像並且現見影像的存在, 若棄除明鏡等他緣之一, 緣不具足即不見影像 故說眾多他緣依於阿賴耶識而說有生滅, 顯示出影像乃因緣和合的結果, 並非眾緣中某一法單獨常恆不滅的自體性 ; 但是依於現象界來說皆有其功能 有變異 有作用, 故而有影像生出 並不是如宗喀巴否定阿賴耶識而說 : 影像是緣生, 緣生即是無生, 無生即是無自性生 影像是緣生沒錯, 但是緣生的法生滅無常, 不能說無始以來即是無生, 所以緣生不是無生 又無自性是緣生法的現象, 現象虛幻不實不能生法, 所以無自性不能生法, 所以諸法不能說為無自性生 只有阿賴耶識含藏諸法種子, 有自性 有變異 有作用能生萬法, 故說阿賴耶識能生諸法 又阿賴耶識本來無生, 又有自體性, 僅能從阿賴耶識具三性三無性藉眾緣生萬法的勝義說無自性生即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52 頁

57 是無生 除此之外 所說皆是戲論 月稱論師說 噫唏嗚呼無心無耳 亦相攻難 此實令 我極為難處 若時我說依緣生法 即如影像自性無生 爾 時豈有可攻難處 宗喀巴也不必跟著月稱論師噫唏 嗚 呼 唉聲嘆氣了 要嘆氣者是我們這些有心學佛的人才是 世間怎麼會有如月稱 宗喀巴等應成派諸惡人 一再否認 契 經 所說有阿賴耶識 一再以邪法欺瞞眾生 引眾生入邪見 深坑 噫唏 嗚呼 哀哉 第六目 廣論 破有事無事俱非四句 廣論 頁說 若謂中觀諸教典中 破一切事 或破自性有無二俱二 非四句無不攝法 故以正理能破一切 此如前說事有 二種 若以自性所成之事 隨於二諦許何諦有皆當破 除 能作用事於名言中非能破除 又無事中 若於無 為許由自性所成無事 如此無事亦當破除 如是之有 事無事二俱當破 有自性之俱非亦當破除 故一切破 四句之理 皆當如是知 若未能加如此簡別而破四 句 破除有事及無事時 作是破云 俱非彼二 次又破云 亦非非二 是自許相違 雖知如是而云 無過 強抵賴者 我等不與瘋狂共諍 宗喀巴說 事有二種 一是有事 自性所成的事要破除 無自性有作用於名言中不能破 一是無事 有自性無為所 成的無事亦當破除 也就是說 有自性的有事 無事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53 頁

58 非有事非無事 悉皆應當破除 然而此話差矣 如上 廣論 文中 若套用改為宗喀巴所用語法邏輯的話 謂 若為聖龍樹 提婆菩薩中觀諸教典中 不須破一切事 或不須破自性有無二俱二非四句無不攝法 故以正理不須 破一切 因為諸法的有事 無事 或俱有事無事 或不俱有 事無事 四句皆依阿賴耶識而說 諸法離四句諸法即不可得 楞伽經 卷 4 中說 大慧 觀察覺者 謂若覺性自性相 選擇離四句不可 得 是名觀察覺 大慧 彼四句者謂離一異 俱不俱 有無非有非無 常無常 是名四句 大慧 此四句離 是名一切法 大慧 此四句觀察一切法 應當修學 語譯如下 大慧 觀察覺就是觀察覺照的智慧 若能觀 察諸法的性自性法相 而生起覺照的智慧 就了知諸法假若 離開四句即不可得 這就是觀察覺照的智慧 四句是諸法離 一異不可得 離俱不俱不可得 離有無非有非無不可得 離 常無常不可得 是名四句 大慧 如上四句離 函蓋一切 法 證悟菩薩應以四句觀察一切法 此四句應當修學 楞伽經 說要觀察諸法的性自性法相 諸法的性自性法 相乃是阿賴耶識體性的一部分 因此諸法之性自性法相 是 依阿賴耶識來作正理觀察 而生起覺照的智慧 才知道諸法 不能離開四句 又諸法由阿賴耶識所生是依他起法說為無自 性 又諸法由於世俗的遍計執說各有其自性 所以又說諸法 有其自性 因此諸法有或無自性是諸法一體的兩面 不能離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54 頁

59 阿賴耶識單說諸法有自性或無自性 宗喀巴所說要破除諸法 有自性 應是要破除遍計執性而不是法的功能自性 若要破 除諸法緣起的功能差別自性 則等同要破除諸法無自性 如 是 套其自說云 雖知如是而云無過 強抵賴者 我等不 與瘋狂共諍 但是實質上卻有所不同 因為宗喀巴等六識 論者將正法廣作邪解 菩薩們為了佛弟子的法身慧命與正法 的安危故 必定要與彼等執六識論之瘋狂者諍到底 不能有 假慈悲的鄉愿心態 不能當濫好人 否則無辜眾生法身慧命 將受害無有窮盡 如此怎能對得起 世尊祂老人家呢 再說宗喀巴要破除諸法有自性之有事 無事 俱有 俱非 四句 破了則一切法不可得 如何說呢 因一切法於現象界 是有事 不能說無事 然而一切法是由阿賴耶識直接或間接 展轉生出 所生法沒有自體性 離七識即無有一切法 七識 滅一切法即滅 故說一切法是無事 又依於因緣來說 五蘊 諸法不是本來即有 是從阿賴耶識而生 出生之後才有 但 終歸會消滅 滅後即是無法 故說非有事 然而眾生無始來 因為無明的緣故 不斷流轉生死 生生世世阿賴耶識不斷地 生出五蘊諸法 故說非無事 而五蘊諸法被出生是有事 生 滅期間皆不離自心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本體卻無有五蘊諸 事 故說為有無事;因此有事 無事 有無事 非有事非無事 悉皆依於阿賴耶識而說 離阿賴耶識不能說有有事 無事 有無事 非有事非無事 又有事 無事 有無事 非有事非無 事 函蓋中道實相一切法 離有事 無事 有無事 非有事非 無事 則無中道實相可說 一切法皆屬戲論而不可得 故此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55 頁

60 四句離 不能破 破則無法故 第七目 廣論 破自性不空 廣論 449 頁說 復次破蘊自性之體 或破其我便發智慧 了無自性或了 無我 若復破慧無自性境 是為破壞中觀正見 由破能 達諸法無性智慧境故 若許雙破有無自性 應問彼云 決定諸蘊無自性慧 其境無性如何能破 應當宣說 否認五蘊有自性 即了知五蘊無自性 否認五蘊有我 便了 知五蘊無我 由此而生智慧 這是宗喀巴說的意思 菩薩要先了知五蘊有自性與無自性 也要了知五蘊我與 五蘊無我 都是一體的兩面 是從世俗或勝義觀察角度的不 同 而說有自性或無自性 或說有我或無我 如果單說有自 性或單說無自性 或單說有我或單說無我 都是落於兩邊 是 為破壞中觀正見的人 此單說者 是因為沒有觀察五蘊的自 性相 不能生起觀察覺照的智慧 因此所觀的都是離四句 離 四句諸法便不可得 菩薩觸證阿賴耶識 觸證的當下般若智 慧頓開 般若智慧就是覺照的智慧 從此依於阿賴耶識正理而 作觀察 必定了知五蘊非有自性 非無自性都是阿賴耶識的 部分體性 同時也了知五蘊 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此句出 自 雜阿含經 五蘊會壞滅所以不是真實我 但是卻有一個不 會壞滅的真我阿賴耶識 具有五蘊的種子功能能出生五蘊與 五蘊同時同處存在 同時同處運作;被出生的五蘊壞滅了 而 阿賴耶識卻不隨同五蘊壞滅而壞滅 故依於阿賴耶識而說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56 頁

61 五蘊非有自性非無自性 五蘊非我 不異我 不相在 才是中 觀正見 而宗喀巴否認有阿賴耶識而說五蘊無自性 五蘊無 我 墮於斷滅論及無因論一邊 正是中觀應成派的邪見 又宗喀巴說 了知五蘊無自性就是無我 便發智慧 此是沒有證得空性之人的無稽之談 所謂發智慧者 必須觸證 阿賴耶識才能發實相智慧 而就算宗喀巴不偏離解脫道而說 五蘊無自性無我 只是從五蘊諸法在現象界的體性而觀察 僅屬於解脫我見的智慧 但宗喀巴的理論屬於無因的斷滅論 如此簡單地從文字表相上說無自性即是無我 仍然是帶著我 見顛倒說無我 永不能發解脫智慧 更遑論佛菩提無我智慧 所謂無我有二 即人無我與法無我 人無我者又以大小 乘觀點不同而有差異 法無我者只有證悟菩薩方得證之 有 關二無我當在本章第五節中細說 在此暫略而不詳述 但是 學人必須了知 二乘人必須以世俗諦智慧來斷除顛倒的認取 五蘊人我為真實 成為人無我 是為二乘人的初果 菩薩則 以般若智慧作觀察 除了證得二乘人的人無我外 還要細觀 八識心王及蘊處界諸法的法性 以深入般若智慧才能證得法 無我斷除法我執 因此 無我慧者乃是斷除人我 法我的顛 倒認知與執著的智慧 所以二無我是以實證智慧來成就的 因此不能墮在顛倒中說無我便能發智慧 又智慧亦有二 一是世間智 一是出世間智 世間智有 正有邪 趣向善者則正 趣向惡不善者則為邪 譬如家庭 學校 社會教育所得的智慧 名為世間智 凡夫異生日常生 活上的需求資生及養護等 是世間智 外道修學戒法 十善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57 頁

62 業 四禪八定等, 也是世間智 ; 西藏密宗的雙身修法等, 也是世間邪智 出世間智有三種 : 一切智 道種智及一切種智 一切智又有世俗智 法智 類智 苦諦智 集諦智 滅諦智 道諦智 知他心智 盡智 無生智十種, 二乘聖人有前九智, 已明心的菩薩則十智具足多分 少分乃至圓滿 ; 道種智為初地以上菩薩的智慧 ; 一切種智是佛地的智慧 菩薩明心證得阿賴耶識, 證真如得無生智, 了知阿賴耶識本來無生, 當下般若正觀現起 般若就是法界實相的智慧, 也就是菩薩觸證阿賴耶識, 觀察並了知阿賴耶識不生不滅而具足種種能生萬法自性的智慧, 此智慧有別於世間的世智辯聰, 其義深廣故直接由梵文音譯為般若 宗喀巴所說的 發智慧, 事實上他是以自己編造的 無我空慧 冒充般若智慧, 不是佛法中真正的般若智慧, 因為他否定第八識如來藏, 未證空性阿賴耶識的緣故, 般若智慧不能現起, 就指鹿為馬, 亂說一通 宗喀巴又說 : 由破能達諸法無性智慧境故 其意思是 : 破除諸法有自性, 即通達諸法無自性智慧境界 又說 : 若許雙破有無自性, 應問彼云, 決定諸蘊無自性慧, 其境無性如何能破, 應當宣說 他的這些言語也都是亂說 世間智慧是意識與末那識的心行, 意識的分別慧高, 就說此人智慧力高, 意識除了俱生種子的慧心所以外, 透過不斷的熏習分別境界相, 世間智慧力則會不斷的增長 如果破除了意識的自性, 妄想成為無分別自性的意識, 則意識智慧不能增長, 反而增長愚癡, 那就會永遠停留在嬰兒期 ( 事實上連嬰兒都不如 ), 因為已無能分別境界, 失去境界受用故 又末那識慧力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58 頁

63 本來低劣 只能依據意識之分別來作抉擇 如果破除末那識 處處作主的體性 則世間一切法無能生起 總而言之 意識 與末那識是由阿賴耶識所生 所生法沒有常恆不滅的自性 故說為無自性 但是以現象界說 意識有時時刻刻處處分別 的體性 末那識有時時刻刻處處作主的體性 故說意識與末 那識非有自性 非非有自性 而世俗智慧是依於意識與末那 識而出生 而成長 故說世俗智慧亦是非有自性及非非有自 性 因此 世俗智慧不須單破有自性 亦不須雙破有無自性 本來即是非有自性與非非有自性故 在 廣論 449 頁宗喀巴接著舉 中論 欲作證明說 若謂中論云 若少有非空 亦當有少空 若無少不 空 空亦云何有 全無不空故 無自性空亦非有 此中空不空者 謂有自性空與不空 全論前後一切皆 然 故性不空即是有性 若謂無少自性無性之空亦非 有者 更有何事尤為可笑 宗喀巴錯解 中論 的意思了 他不瞭解諸法空相中都有自 性不空的法 空性心自體雖相是空 然於空中有其非三界有 的自性 故說為非空非不空 此空性自性於一切蘊處界中顯 現 空性心不得於離蘊處界而說有空性自性可證 蘊處界諸 法更不得離空性自性而說諸法無自性 是故 中論 觀行品 若有不空法 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 何 第 13 中說 得有空法 大乘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 所不化 如果有不空法 則必有空法 如果沒有不空法 哪來有空法 因此 空性心應說非空非不空 蘊處界諸法與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59 頁

64 空性心如來藏不一不異 故說為非空非不空 非有自性非無 自性 這才是真正的中道觀 中觀並不是宗喀巴說的 全無 不空故 無自性空亦非有 又宗喀巴說 全無不空故 無自性空亦非有 以此 而建立自性空的理論 以執自性空法為緣起有 認為緣起有 即是不空 即是執自性空法為不空 然緣起有諸法有生必有 滅最後歸為無 會壞滅之無法如何言不空 再說宗喀巴的 此 中空不空者 謂有自性空與不空 全論前後一切皆然 此說必須依於阿賴耶識而說才是正確 中論 的全論都是依 阿賴耶識而如是說 宗喀巴不依阿賴耶識而說空 不空 又 以不空法為有空 乃是 中論 所說的 復見有空 者 如 是之人是為諸佛所不化的人也 廣論 449 頁說 如於苗芽執無自性時 此決定解唯於苗芽執性非有 俱不執云 其無自性為有為無 應當閉目向內觀之極 易明了 由是因緣 於無自性不可執有 為遣更執無 性為有 故以正理破有空性 縱使應理 然亦唯是更 以餘心 破除另執無性為有覺心之境 若破通達苗芽 無性智慧之境極不應理 宗喀巴以譬喻說苗芽無自性 只要閉目向內觀就明白了 此 乃回顧他於 廣論 第 420 頁所說 顯然未分苗無自性與苗 全無二者差別 於此之謬前文已破 謂宗喀巴都在世間法上 打轉 所言皆不及第一義諦 只要親證此第八識 轉依此阿 賴耶識而作現觀 也不必閉目內觀由正智即可明了 若不證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60 頁

65 此第八識 又不依此如來藏正理而觀 不論睜眼閉眼 內觀 外觀皆非正觀 於正理皆無法明了 如苗芽等乃是無生之四 大極微所成 依於共業眾生所需為因 加上眾生共業異熟業 種為緣 由共業眾生之阿賴耶識共同運作聚合四大所成 應 當了知苗芽非有自性非無自性 都是共業眾生之阿賴耶識不 可知執受的範圍 宗喀巴所說要破除苗芽有自性 本書於前 已破之謂 彼墮於常斷二邊 宗喀巴也自認苗芽自性空不妥當 故又想自圓其說而於 廣論 第 頁云 我等破除苗芽自性 便決定解自性非有 次由餘心縱 執無性是有 然所執境亦非正理所破 若許空性是有 自性 則當破除 若爾於無自性 云何能起有自性 執 謂緣苗芽無自性時 雖不執苗有自性 然能起執 苗之無性是有自性 如於無瓶 雖不執謂瓶實是有 然能執謂無瓶是實 由是若說 以無少許非自性空 故芽無性空亦無自性 是為正因 四百論釋說是破有 性之空 如云 若所說空少有自性 是則諸法亦當有 性 為顯非有 故說頌言 若無不空者 空復從何 生 如無餘所治 能治云何起 不爾若破無性之空 則無無性 若爾則當有自性體 於一切種性不可破 宗喀巴認為苗芽自性空 而自性空法是有 如同此處無瓶是事 實 無瓶之事是有 無瓶則是空無 那麼自性空法一樣是空無 是斷滅 宗喀巴可曾如理思惟過 可見宗喀巴只是在文字上作 遊戲 正是 中論 所說的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的人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61 頁

66 中論 觀業品 第 17 說 如芽等相續 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苗芽者是由種子生 如絲瓜的種子中已經有可生長為絲瓜苗 芽的內容 當空氣 陽光 水分 溫度 土壤 肥料及種子 不壞等等因緣成熟了 就能由絲瓜種子出生絲瓜苗芽 此時 種子的外形已滅 轉變成絲瓜苗芽的外形 然其絲瓜種性不 滅 為未來再生絲瓜果實與種子的因 又當絲瓜苗芽由空氣 等等諸緣而成長成熟 又由同一個絲瓜苗芽相續生長開花結 果生種子 苗芽形體即滅 轉換成種子 而其絲瓜種性不滅 為未來再生絲瓜苗芽的因 此乃是絲瓜苗芽種性自體相續 現見有變異 其實其因性不斷 離於絲瓜種子就沒有絲瓜的 苗芽與果實 故說為非斷非常 由此可知種子生苗芽開花結 果再生種子的過程皆是生滅法 沒有常恆不滅的自體性 但 是種子的內容卻能相續不斷 故能形成相續自性 所以桃種 不能生李樹 李樹不能生桃種 各有其種子與苗芽因性故 諸法業果也是同樣的道理 業果如同種子苗芽 造業的 當下 阿賴耶識已將具有善念或惡念或無記念所造作意行 口行 身行諸業種子及其異熟等流種子內容含藏在其中 當 諸緣具足圓滿時 業種子即感果報現行 而凡夫在受用果報 諸境界中仍會繼續造作業因 而再引生未來的果報 因此業 與果其實仍是第八識自體相續的 善業不會感生惡果 惡果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62 頁

67 不由善業生 業感果已業即滅謝 業造就已其與果之因性即已 在如來藏中收藏 雖見業果皆有生滅 然依於阿賴耶識而說 業因有其與果之性 果中有其業之因性 自體相續不斷 業果 各有其自性 雖然阿賴耶識依業種所生五蘊果報現行時有生 有滅 而阿賴耶識所本來具有之十八界種子功能不生不滅 能相續依業種內容再出生五蘊果報故非斷非常 宗喀巴要破 苗芽及業果有自性 否定阿賴耶識即墮斷常二邊 又怕人說無 自性是空無 當他又辯說空無是事實故實有時卻毫無意義 以兜文字圈的戲論來戲弄自己更愚弄眾生 智者皆當破之 廣論 450 頁接著又說 如迴諍論云 若即無自性 能遣無自性 遮無自性 已 即成有自性 自釋亦云 如云莫言即是遮言 如是若以無自性語遣法無性其喻應理 然此唯以無自 性語 破諸法性 若無性言即能遣除諸法無性 破無 性故諸法有性 有自性故即非是空 此說極顯 故 前引中觀論云 空亦云何有 其後又云 諸佛 說空性 為出一切見 若復見於空 說彼無可治 此說見於空者 非說凡見自性為空 是說於性空之空 執為諦實或見為實事 這只不過是宗喀巴藉著 迴諍論 之名 其實是他自問自答 欲彰顯其無因論的緣起性空邪說而已 迴諍論 的主旨 並不是要破諸法有自性成為無自性 也不是要破諸法無自性成為有自性 聖 龍樹菩薩之意趣者 從 迴諍論 的開示就可以知道 因緣所生法無自性 無自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63 頁

68 性故空 正是破斥宗喀巴的無因有緣的無自性空見 也就是 說 依般若中道義而說的諸法無自性 能破遣宗喀巴無因 論的諸法無自性 破除無因論的諸法無自性 乃成現象界 的諸法非有自性非非有自性 皆是如來藏的體性 因 此 離阿賴耶識不能說諸法自性空 離阿賴耶識不能說諸法 緣起有 故說宗喀巴無因論的諸法無自性見是落於斷滅邊 宗喀巴無因論的緣起有又落於常見邊 又宗喀巴前又說 無 瓶是事實 此處無瓶 已成無法 已是空無 空無者不能言 有事 如是以空為 有空 之有法是 語 上的有 故主張 無因論之緣起有 自性空的宗喀巴 正是諸佛所不化的人 有關 迴諍論 的內涵 將在本章第四節第五目中 再作進 一步說明 此處暫且略過 接著宗喀巴又舉佛護與月稱的應成派論調 來說明自性 空的歪理 宗喀巴說 見 廣論 450 頁 諸餘經論說 不可起空無我見 皆如前說應當了知 若不爾者 則舍利子問觀自在 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 多當云何學 答云 應正隨觀彼諸五蘊皆自性空 宗喀巴自起無自性空的空無我見 還要別人不要起空無 我見 自打嘴巴還不知道疼 焉得稱之為 大師 宗喀巴又 錯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的意思 心經 說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宗喀 巴胡亂解釋此段經文 誤會可真是大了 此 經 並不是舍利 子問觀自在菩薩 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應如何學 此 經 是 佛為舍利子開示 真心與妄心和合運作的道理 所觀自在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64 頁

69 的心即是真心 能觀的心是妄心 雙俱能 所二觀的菩薩稱為 觀自在菩薩 已證得真心的菩薩 觀察自己的真心的確是於 六塵不染 優遊自在 菩薩以此自在心為依 以甚深般若智慧 來度虛妄心到彼岸 能觀自在的菩薩依於自在真心 觀照五 蘊的虛妄 了知五蘊由真心所生 離真心則五蘊了不可得 五蘊緣起性空虛妄不實 而為實際領受苦厄者 故說能觀自 在的菩薩以甚深般若智慧來度五蘊的一切苦厄 此 經 是 講自己內心的經 故名之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廣論 451 頁說 是故一切衰損根本 即是增益自性無明 而能與彼行 相正反 拔除彼者 唯達無性或無我慧 若破此相即 破真實義見 雖非所樂然須受許 四百論云 無二寂 靜門 釋云 永盡貪愛是能證得涅槃之因 除無性見 更無少法 是能如是盡貪之因 故無自性為相無我 是無第二寂靜之門 趣涅槃城 此乃無等唯一之門 阿賴耶識有依他起 遍計執 圓成實三性自性 此三性自性 成就一切法 依他起是前六識所顯的體性 遍計執是末那識 所顯的體性 圓成實是阿賴耶識所顯的體性 總言三性自性 皆是阿賴耶識的體性 諸法三性自性不能破 破除三性自性 諸法即不能生起 學者必依次第 先證得諸法三性自性 然 後從三性自性中了知 原來諸法三性本無自性性 皆是阿賴 耶識的體性 增益自性即是無明 宗喀巴正是自己在說他自己 宗喀 巴不依阿賴耶識而說諸法無自性 就是增益自性 也就是自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65 頁

70 性見, 是由於宗喀巴否定了第八識如來藏, 當然就不可能證得阿賴耶識的三性自性 所以宗喀巴接著才會解釋說 : 拔除彼者 ( 有自性 ), 唯達無性或無我慧 宗喀巴以根塵識等為有自性, 然後要破除有自性來成為無自性, 然後就說為自性空, 這也正是增益自性見, 宗喀巴不知不解阿賴耶識三性自性, 是真正的無明者 宗喀巴說 : 拔除彼者( 有自性 ), 唯達無性或無我慧 又說 : 除無性見更無少法, 是能如是盡貪之因, 故無自性為相無我, 是無第二寂靜之門, 趣涅槃城, 此乃無等唯一之門 宗喀巴錯認無性就是無我慧, 兩者雖有關聯但不是等號 必須依於阿賴耶識才能說諸法無自性, 離阿賴耶識就不能說諸法無自性 無自性的法必是有生滅的法, 沒有常住不滅的體性, 故說為自性空, 然諸法若離阿賴耶識而說諸法自性空, 即成斷滅見 菩薩證得阿賴耶識空性, 般若智慧頓時現起, 轉依阿賴耶識而作正理觀察, 了知原來阿賴耶識體如虛空, 離六塵境界, 離見聞覺知, 不觀察自我, 是真正無我性, 故說為無我 ; 又菩薩以般若智慧作正理觀察, 了知蘊處界諸法為阿賴耶識所生, 所生之法無自性, 無自性故空, 空故五蘊不是我 十八界不是我, 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是我, 故說諸法無我 ; 這是菩薩以般若智慧作正理觀察, 而得的二種無我 二乘聖人未證空性阿賴耶識故, 般若智慧不能生起, 只能以世俗諦智慧力作四加行之觀行, 了知蘊處界諸法生滅無常, 能取與所取都是空, 而證得補特伽羅無我 由此了知無自性只是諸法的體性, 是諸法所顯示的現象, 是由般若智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66 頁

71 慧作觀察 而了知諸法的體性是無性 說為諸法無自性 而 宗喀巴沒有證得空性的緣故 他所說的無我慧最多也只是世 俗慧 雖如是說但實質上卻認取意識為常住法又落在我見 中 本質上世俗諦解脫道所得的無我慧不能觀察諸法三性之 三無性 只有菩薩的般若慧才能觀察諸法無自性 因此說無 性與無我慧 兩者有關聯 但不是等號 宗喀巴又說 只有無性見是滅除貪之因 只有無自性 是趣涅槃城唯一之門 此是大妄語 因為滅除貪煩惱是以 智慧力來滅除 貪煩惱生起之因是薩迦耶見 二乘諸聖人所 見諸法空相 是以世間法的生滅無常相 以世俗諦智慧力作 觀察 並以世俗諦智慧力斷除貪之因 薩迦耶見 繼續修 證以世俗諦智慧力再斷除五下及五上分結 成就人無我 方 能入涅槃城 菩薩未證空性之前已斷三縛結 斷已即無薩迦 耶見的問題 此後明心悟真 悟後起修 再斷除我所的煩惱 成就人無我之功德 此時菩薩已能入無餘依涅槃而不入 故 意留惑潤生 繼續行菩薩道 漸斷深細法上的執著 成就法 無我 以上說明 滅除貪煩惱 不是由諸法因緣生故無自性 之見解 無自性更不是涅槃城之門 只要菩薩觸證阿賴耶識 菩薩就已滅除顛倒所起之薩迦耶見 只要菩薩觸證阿賴耶 識 菩薩就能以實相智慧到涅槃城 在此奉勸諸方學人 如 果想要斷除薩迦耶見 想要入得涅槃城者 不必去觀諸法無 自性 因未證悟也無從觀察諸法無自性 只要按照前面所說 如 何能夠觸證阿賴耶識的方法去如實修 假以時日即能斷薩迦 耶見 即能開啟無門的成佛之門 真正地趣入涅槃城 這是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67 頁

72 唯一的門 絕無第二寂靜的門 廣論 頁說 雖亦有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然唯無我正見最勝 由 了諸法悉皆無我 一切法貪無餘永盡 豈於少法見少 可求或相可緣 故唯無我是無第二寂靜之門 是故菩 提資糧論云 無自性故空 是空取何相 遣一切相 故 智者何所願 此將經說三解脫門 與此處說唯 性空見一解脫門 斷相違失 以教理成此為解脫門 斷性之境何須更破 以證彼者即能對治二我相執 於 彼全無相執氣故 若於如此分別亦見過患 善惡分別 悉破除者 顯然欲樹支那堪布所遺教規 宗喀巴所說的無我正見 根本不能說是正見 而應該說是斷 滅論的邪見 是無因論的邪見 因為宗喀巴不承認有末那識 與阿賴耶識的緣故 眾生有我與無我 關鍵就在末那識上的 自我執著 末那識的我見 我執不斷除 就永遠證不得無我 而宗喀巴否定了有我性的末那識 又反計著受四喜之樂的意 識心是常住我 哪來無我可證 又宗喀巴否定真正無我性的 阿賴耶識 又怎能了知真正的無我 故宗喀巴所說的無我 不是真正的無我 是他自己意識的虛妄想 宗喀巴說 唯無我是無第二寂靜之門 宗喀巴猜錯 了 是 有我 才是真正的寂靜之門 因為無我是依附於有 我的法所顯現 才能說無我 我們來引用聖 彌勒菩薩在 瑜 伽師地論 卷 45 菩薩地 中的開示來說明 如云 法有二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68 頁

73 種 謂有非有 有為無為 名之為有 我及我所 名為非有 世 出世間一切法都在有為 無為二法中 以阿賴耶識總持 生出百千萬億法 都稱為有法 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源 是二乘涅槃本際 是大乘菩薩道之所依 是世出世間真正的 我 因為常住不壞故說阿賴耶識是真我 又阿賴耶識本體清 淨無為 是無我性 因此假名安立為無我 是故菩薩說為非 有 阿賴耶識是真我中顯示無我性 才是真正寂靜處 宗喀巴又說 雖亦有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然唯無我 正見最勝 又說 此將經說三解脫門 與此處說唯性空 見一解脫門 斷相違失 以教理成此為解脫門 這是宗 喀巴不懂無我與三解脫門真意 因為兩者是不能比較何者最 勝的 又此處宗喀巴本質上又否認了 經 說的三解脫門 他說只要自性空解脫門 就可以斷除二無我 如此無因論的 見解 與支那堪布的一切法空見解 並無兩樣 如此又怎能 大言不慚地不屑支那堪布的教規呢 三解脫又稱三三昧 是修止觀而建立的三摩地 此三解 脫門又由於聲聞法與菩薩法的不同而有差異 前者 聲聞法 修禪定 以意識觀察慧作觀察 了知五蘊十八界生滅無常 無常故無我空 由此建立空三昧 又諸法是空 空故無相 由此建立無相三昧 又由於諸法無相故 無所希求 而建立 無願三昧 如是建立空 無相 無願三三昧了以後 心得止息 心止息故 捨壽後不會再作意要有我而再去受生 故得解脫 是為聲聞三解脫門 後者 菩薩依於阿賴耶識修禪定 以般若 慧作觀察 正如 瑜伽師地論 卷 45 菩薩地 所說 如云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69 頁

74 於有為中, 有無願故, 可厭逆故, 當知依此建立無願三摩地 於無為中, 願涅槃故, 正樂攝故, 當知依此建立無相三摩地 於非有事, 菩薩不願亦無無願 ; 然於非有, 菩薩如實見為非有, 依此見故, 當知建立空三摩地 菩薩現觀蘊處界諸有為法中, 因為有眾多煩惱及苦受, 無量過失所染故, 因此不希願未來世再有此染汙過失, 心正安住於三摩地中, 因此無有願求, 又厭逆現法故, 而建立無願三摩地 菩薩又現觀阿賴耶識無為法中, 於一切法無分別 無戲論 無眾相, 永遠寂滅清淨, 於此寂靜涅槃, 才是真樂, 心正安住於三摩地中, 而建立無相三摩地 菩薩又現觀我及我所皆非實有, 皆為末那識虛妄執我故, 由此見解, 而建立空三摩地 菩薩於此依於奢摩他止法與毘缽舍那觀法, 以轉依如來藏之立場來修奢摩他 毘缽舍那, 而建立三種三摩地, 稱為菩薩三三昧 菩薩由此三三昧而得真實解脫, 說為菩薩三解脫門 而宗喀巴所說無我見勝於三解脫門, 是根本就不知道三解脫門的意思所作無意義之評比 ( 待續 )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70 頁

75 佛法講八識心王 這八個識除了眼 耳 鼻 舌 身 意等六個識之外 還有第七識意根 末那識 和第八識如來藏 阿賴耶識 若要講一心 則唯有這個能出生七轉識的第八識 如來藏 因為如果沒有第八識 其餘的七轉識都不會存在 所以佛法中講一心所說的一定是第八識 但是第八識極難了 知 若非 佛來人間示現八相成道 告訴大眾說人有八識 世間人是無法了知的 而且不只是人類 其他眾生也都同樣 的有這個第八識 這就是佛法所說不共外道的生命奧祕 可 是 一般人連第七識意根在哪裡都極難體會了 何況第八 識 因此 凡夫眾生總是認為我有一個心 這個心就是意 識 雖然每個人都有意識心是沒錯 但心不是只有意識心 如果把意識建立為一心論的主體 說人類唯有意識心而且是 不滅的 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種錯誤的根源就像是喇嘛教所 執著的一樣 以意識心為我 喇嘛教自古以來就是六識論 者 而在佛門中六識論就是邪見 因為六識論僅是佛法中虛 妄唯識所說的一部分 不能函蓋虛妄唯識的全部 更何況論 及真實唯識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71 頁

76 釋印順所說的建立一心論 到底是不是以意識心來建立 他的一心論 值得我們來探討 釋印順在 唯識學探源 中說 一心論的目的 在說明自作自受律 記憶的可能 被 縛者與解脫者的關係 並且依一心建立眾生 一心論 者 不像犢子系建立不同外道的真我 因為佛法是無 我的 但不能不建立一貫通前後的生命主體 於是建 立一心論 心理的活動與演變 不能機械式的把它割 裂成前後獨立的法體 從現象上看 雖然不絕的起滅 變化 而無限變化中的覺性 還是統一的 這一體的 覺性 豈不是常住嗎 這在反對者的學派看來 一心 只是變相的神我 1 釋印順認為佛法是無我的 他不知道佛法建立無我 就是要破 除學佛人以意識心為恆常不壞的我 這個我見要是不先破除 我執就會變成非常堅固難破 如是眾生就會輪轉三界生死 永 無出期 所以 佛法處處要講無我 告訴學佛人 不要把意 識心當作永恆不壞 或當作是可以貫通三世 或當作是真實 不滅的我 佛法的修學 絕對不是要我們把這個生滅的意識 心 修練成為可以貫通三世的生命主體 修練成可以攝持往世 因果的業力種子 因為這些功能都不是意識所能具有的 能 有這種不可思議功能的唯有第八識如來藏 而不是第六識 從因果律來說 六識論者所認為的自作自受 與八識論 的自作自受 並不一樣 以六識論的邏輯事實來看 善惡業 1 釋印順著 唯識學探源 正聞 台北 修訂二版 頁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72 頁

77 一定要在今生現作現報 才能叫自作自受 這個問題的癥結 在於意識只有一世 若是去到了下一世才受報 則下一世的 意識覺知心已經不同於上一世的意識覺知心了 而且這個身 體也不是同一個 如此而說自作自受 其實既不是同一個意 識心 也不是同一個身體 所以實際上已是異作異受了 因 為八識論者了知這個色身與意識心雖然都不是同一個 但是 我們的第七識與第八識卻是同一個 所以八識論者所說的因 果律才是真正的自作自受 也就是經典中開示的 假使經百 2 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的道理 潛 藏在我們第八識裡的善惡業種 不論經歷多久 只要緣具足 了 就會現行受報 結果就是自受果報 一般人讀釋印順的書如果稍加注意 就可以知道他是服 膺喇嘛教的六識論者 而六識論者所謂 這一體的覺性 到 底是什麼覺性 顯然地就是只有意識的見聞覺知性 意識只 能說是在一生的無限變化中 說祂還是統一的同一個意識 我們一生的意識雖然是一體的見聞覺知性 但此意識見聞覺 知性卻不可能常住 所謂常住即是永恆不滅 萬古如一 但 是意識不可能永恆常住而不滅 譬如意識在睡著 昏迷 被 打了麻醉藥 入無想定 入滅盡定以及死亡的時候 意識就 斷了不見了 所以意識不可能常住而不間斷 會間斷的就不 是常住法 而且死亡的時候意識也不可能不滅亡 會滅亡的 意識就不是常住法 2 大寶積經 卷 57 大正藏 冊 11 頁 335 中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73 頁

78 那麼 釋印順是贊成一心論呢 還是反對一心論 六識 論者只有一個意識心 那他當然要贊成才對呀 可是 意識 畢竟不是能夠貫通前後三世的生命主體 所以釋印順知道說 只有意識心還不夠 還要再發明一個細心 但那樣就又不是 一心論了 因此他選擇了站在反對派來看 認為一心只是變 相的神我 這樣講 或許有人會說 釋印順只是把兩派的 意見拿來討論罷了 又沒有說他贊成或反對 可是 他把 如來藏一心當作外道神我 可見他要建立一心論當然就是意 識一心 不會是如來藏一心 而且 問題在於釋印順及喇嘛 教信徒們才需要建立他們所謂的一心論 佛法中的一心是本 來存在 不是後人所建立的 佛只是把生命實相講出來 如 來藏不是 佛建立才有的 故釋印順的建立一心論並非佛法 釋印順在 攝大乘論講記 中說 又如經中常常 說 到 十二處 這十二處是攝盡一 切法的 十二處就是眼等的六內處與色等的六外處 並沒有談到六識 那怎能攝盡一切法呢 內六處不是 有意處嗎 六識身 都是攝在這意處中 六識 皆 名意處 由此看來 六識唯有一意識 是很可成立的 一意識師 引三經來證明 無著論師沒有加以批判 可見一心論的思想 至少在無著論中與多心論有同等 的地位 3 從上文可資證明釋印順所建立的一心就是意識一心 在這兒 3 釋印順著 攝大乘論講記 正聞 台北 修訂一版 頁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74 頁

79 他又以慣用的二分法把佛法分為二派 一派一心論 一派多 心論 釋印順還強拉 無著菩薩作陪來汙衊 無著菩薩 然而 佛法不但是唯一佛乘講八識心王 二乘法也同樣是要依據八 識心王 根本不存在他所謂一心 多心的差別 若要講一心 則一切法都是真心如來藏所生而非妄心 意識 真心與妄 心是同時和合運作的 釋印順卻把祂切割成二塊 然後問你 要選哪一塊 釋印順如此妄論就是在分裂佛法 佛法從來都 是完整的 唯有八識論才是佛法 當然也不可以說佛法有兩 派 一派八識論 一派六識論 所以釋印順不該妄說佛法分 為二派 一派一心論 一派多心論 如果所說的一心論只有 意識一心 而多心論也只是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 識 意識 則此二說皆非佛法 因為都是外於八識心王 都 是外道法的緣故 釋印順在他的 大乘起信論講記 中說 理性與事象 精神與物質 都含攝在一心 眾生心 裏 這是絕對的唯心論 現代的辯證法唯物論 把這 三者都依屬於物質 精神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 理性 是物質的一般法則 這是與絕對唯心論 恰好相反 把理性與事象 物質與精神 都統一於眾生心 為本 論的特色 4 只有釋印順等六識論者才會把意識當作一心 把意識當作唯 心論的一心當然是無法解釋 理性與事象 精神與物質 都 4 釋印順著 大乘起信論講記 正聞 新竹 新版 1 刷 頁 22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75 頁

80 含攝在一心 眾生心裏 釋印順想用現代的辯證法 唯 物論 把佛法的 萬法唯心 推翻 錯在把妄心 意識 當作 真心 如來藏 釋印順難道不知唯物論所能破的 唯心 正 是唯此意識一心 就是把意識建立為一心論的主體是邪見 真心如來藏則無需建立 祂法爾如是 本來就存在 學佛者 若無此正確法義的認知 則會被釋印順等六識論者所誤導 而以為佛法經論是有矛盾的 例如他在 唯識學探源 中說 說一切有系的經量部 本著有部假名相續的觀點 採 用了一心論 大眾 分別說系 卻傾向 一心是常 與 意界是常 論 與經部的一心論對立 這兩個思 想 都有它的困難 假名相續的統一 是機械的 常 一的統一 是形而上的 想像的 這兩極端 將在大 乘佛教的虛妄唯心論與真常唯心論 互張旗鼓 5 釋印順眼中的佛法是分裂的 所以會說 一心是常 意界 是常 與經部的一心對立 說是兩個思想 這兩個極端思想 變成虛妄唯心與真常唯心 互張旗鼓 所謂的 意界 若是指 稱意根 雖然祂是可以去到後世的心 但意根於阿羅漢入無 餘涅槃時必滅 故不可說是常 然而意根為何說祂是恆是 常 這是因為一方面意根若不入無餘涅槃 對生死無盡的眾 生或者不入涅槃的諸佛菩薩來說祂是永遠都存在的 然而最 主要的原因還是說祂是 依於如來藏才能存在而恆有 故 依如來藏而說祂是常是恆 但佛法的一心論不是講意根 也 5 釋印順著 唯識學探源 正聞 台北 修訂二版 頁 51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76 頁

81 不是講意識 一心是常 必定講真心才是常 妄心有生有滅 是無常 無常而又虛妄的意識要如何唯心 怎可與真常唯心 相提並論 所以 六識論是外道邪見不是佛法 釋印順要用 六識論的意識來建立一心論 肯定是外道邪見而非佛法 經部的一心講的就是如來藏真心 論部的一心講的也是 如來藏真心 唯有第八識如來藏才有常一的統一 此常一的 統一不是形而上的 想像的 祂是真實法 故又稱為真如 因為祂具有這真實而如如的體性 所以祂是真實法 真如不 是一種思想而已 而是來自於如來藏心體本質的法性 祂的 真實即是不可推翻的法義 也就是唯一真理 若用第六識 意 識心 為常論 或以第七識 意根 為常論 就是屬於行而上想 像層面的思想 當然就會與經部的第八識一心產生對立 那 二個思想都不是常一的統一 不是依於第八識如來藏就沒有 常一的統一 釋印順最大的錯誤在於他對覺性沒有搞清楚 而搞不清 楚覺性的原因在於他不相信有第八識 他把第八識無見聞覺 知的覺性 等同有見聞覺知的七轉識覺性 無見聞覺知的覺 性是第八識的本覺 有見聞覺知的覺性即是意識的知覺 由 於釋印順是六識論者 我們來看看他所謂的覺性 到底是要 講第八識或是第六識 六識論者所說的覺性一定是意識的覺 性 因為釋印順他不知道也不理解更不相信 還有一個沒有 見聞覺知性的第八識之本覺性 本覺因為沒有七轉識的見聞 覺知 所以 維摩詰經 說這個法不可見聞覺知 如來藏雖 然於六塵離見聞覺知 但卻有能了眾生心行的覺性 故稱為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77 頁

82 本覺 所以 有這個本覺的當然祂也是心 稱為第八識如來 藏 再來看看釋印順在 唯識學探源 中的說法 這一覺論者 依前後一覺的理由 成立追憶過去的可 能 它的 相用雖異 其性是一 豈不與一心論者的 此心雖有隨眠無隨眠時異 而性是一 的見解相同嗎 從它的前後覺性是一 也可看出與一心論者的同一 何況 成實論 還明說本淨的心性就是覺性 把一覺論 者 一心論者 分別論者的思想合起來研究 它是從心 識無限差別的生滅中 發見了內在統一的心性 一心論 者為什麼要建立一心 它從差別到統一 從生滅到轉 變 從現象到本體 還是為了解決嚴重而迫切的問 題 生命緣起 成實論 卷五 曾說到一心論者建 立一心的用意 又無我故 應心起業 以心是一 能 起諸業 還自受報 心死 心生 心縛 心解 本所更 用 心能憶念 故知心一 又以心是一 故能修集 又佛法無我 以心一故 名眾生相 6 釋印順等自詡為是理性的佛法研究者 完全不在佛法的 修證根本上用心 專在事相 文字上鑽研戲論 正是落在 阿 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大智度論 等等諸論中所破斥的六識 論 學者 之窠臼中 他還大言不慚沾沾自喜地評這評那 自以為高明而目空一切 而他在這裡說 心性就是覺性 這一覺論者 從它的前後覺性是一 也可看出與一心論者 的同一 一心論要建立一心的用意 本所更用 心能憶 6 釋印順著 唯識學探源 正聞 台北 修訂二版 頁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78 頁

83 念 故知心一 又以心是一 故能修集 又佛法無我 以 心一故 名眾生相 佛法中不論是經典或論典 一切所說 都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根本 而隨順因緣從不同的角度來作 觀察及說明 從來就沒有任何的矛盾或衝突 而以 學術 的方法來研究佛法的六識論凡夫 只能在經論中語言文字上 作比對研究 所能理解的當然就產生許多矛盾與衝突 而釋 印順的所說 正是以第六識的功能來解釋第八識 以為這樣 就是本所更用 其實是錯解佛法 能憶念的心是意識 能修 習的心也是意識 而第八識沒有意識的憶念 也無須修習任 何一法 祂是法爾如是 本來如此 不是修行之後才有的 這也證明釋印順所建立的一心論 都是在意識境界裡打轉 所以才有 心死 心生 心縛 心解 釋印順依六識論而說 以心一故 名眾生相 有眾生 相就有我相 人相 壽者相 所以釋印順所建立的心一就是 意識一心 然而第八識一心卻是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 相 無壽者相 所以說釋印順建立一輩子的一心 都只是在 意識心上琢磨 而意識是虛妄的 意識是會生滅的 意識再 怎麼建立都唯有一世 不能去到下一世 因此釋印順所建立 的都是虛妄的法而不見真實法 如果所建立的法唯有虛妄 法 而沒有真實法 則不能稱為佛法 因為真實佛法所說的 一定有虛妄唯識 也有真實唯識 有妄心七轉識 也有真心 如來藏 如此真妄和合運作才是正確佛法 待續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79 頁

84 連載二十四 全球佛教界的久學學人之間 目前很流行的一句話 那 就是 想要開悟 去找正覺 這是因為佛教正覺同修會 在 平實導師的帶領下 教團所弘傳的正是目前全球僅存的佛 陀正教 唯一的真實了義佛法 一切有心想要親證生命實相 解脫煩惱的學人 皆應把握此一殊勝難得的機緣參與修學 為弘揚與護持佛陀正法而貢獻心力 而為自他創造更多累積 殊勝難得的福德與智慧之因緣 如此一來 才能真正地進入 真實義佛法能令福慧具足圓滿的修行道路之中 為自己取得 今世樂 後世樂 今世解脫 後世解脫的功德立下扎實的根 基 更兼自利利他法喜無盡地邁向成佛之道 印藏密教喇嘛教重要歷史簡表 公元前 20 世紀 四吠陀 信仰興起 公元前 10 世紀 梵書 大梵信仰興起 正覺電子報 第 112 期 第 80 頁

85 公元前 7 世紀 奧義書 梵我一如思想興起 公元前 6 世紀 印度分裂為十六國 釋迦牟尼佛誕生, 示現成佛轉法輪 公元前約 485 年佛法經典大迦葉第一次結集與菩薩第二次結集 公元前 3 世紀 佛法經典第三次結集 公元前約 272 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 公元前約 260 年阿育王舉行第四次佛法經典結集 公元前約 232 年阿育王死 印度陷入混亂狀態 公元前 2 世紀 塞迦 安息 貴霜等王朝興起 新婆羅門教復興 公元前約 129 年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舉行第五次佛法經典結集 公元前 2 年公元 64 年公元 1 世紀公元 2 世紀公元 5 世紀公元 401 年公元 548 年公元 5-7 世紀 佛法經由西域傳入中國西漢哀帝朝廷 口授浮屠經 東漢和帝遣使求法, 帶回 四十二章經 馬鳴菩薩往生 龍樹菩薩 提婆菩薩往生 無著菩薩 世親菩薩往生 鳩摩羅什菩薩至長安弘法 梁武帝邀請真諦至南朝翻譯唯識經典 主要的代表人物 : 清辨 難陀 陳那 商羯羅主 安 慧 戒賢 月稱 公元 643 年 文成公主嫁與藏王松贊干布 不久, 西藏創建文字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81 頁

86 公元約 654 年公元約 650 年公元 664 年公元 7 世紀末公元 716 年公元 8 世紀 印度戒日王往生 密教 大日經 在印度出現 玄奘菩薩往生 喬荼波陀 哥文達與商羯羅三師徒促成印度教狂飆興起 那爛陀寺僧人善無畏至長安弘傳 大日經 密教 密集金剛 勝樂金剛 在印度出現 蓮花生應藏王赤松德贊之邀入藏弘傳密教 公元 779 年 公元 791 年 公元 9 世紀初 桑耶寺落成 寂護剃度第一批藏人密教僧侶 摩訶衍與蓮花戒舉行辯論 藏王熱巴巾開藏僧掌政教大權之始 建七戶養僧制 藏王達瑪下令消滅譚崔密教 公元 846 年 達瑪王被刺身亡, 西藏密教前弘期結束 公元 10 世紀末約 100 年的西藏宗教黑暗期結束 回教徒入侵印度 西藏密教後弘期開始 公元 11 世紀初 時輪經 在印度出現 公元 1040 年 阿里地區益西沃等人邀請阿底峽入藏弘傳密教, 喜金 剛 密集金剛 時輪金剛 等傳入西藏 公元 1056 年 阿底峽弟子仲敦巴創建噶當派 公元約 1056 年大素爾釋迦迥乃創建寧瑪派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82 頁

87 公元約 1060 年巴曹日稱喇嘛將月稱中觀應成見思想傳入西藏 公元 1073 年 公元 11 世紀 貢却杰波創建薩迦派 瓊波南喬創建香巴噶舉 瑪爾巴創建塔布噶舉 公元 11 世紀末衛藏藏人卓彌至印傳回 勝樂金剛 與道果法密續 公元 12 世紀初洽巴喇嘛創建藏地辯經方式, 隨後傳入薩迦派 公元 12 世紀中彌覺多吉提出覺囊派教理 公元 1246 年 公元 13 世紀 薩迦貢噶堅贊與元朝使者會面, 達成漢藏統一協議 蒙哥汗賜塔布噶舉噶瑪拔希黑帽, 成為喇嘛轉世濫觴 1203 年, 回教徒佔領超戒寺, 印度密教滅亡 公元 13 世紀末土杰尊追建立覺囊寺, 正式成立覺囊派 公元 1260 年 薩迦巴思八成為中國元朝佛教總長與藏地政教首領 公元 14 世紀初篤補巴領導覺囊派脫離薩迦派, 弘傳實義他空見 公元 1354 年 帕竹噶舉絳曲堅讚取代薩迦派掌握西藏政權 公元 1409 年起宗喀巴受帕竹政權大力支持, 開始弘傳應成派教義 公元 1426 年公元 1480 年公元 1565 年公元 1578 年公元 1579 年 後藏貴族仁蚌巴勢力與帕竹政權在西藏形成對峙 仁蚌巴勢力戰勝帕竹政權, 完全掌控前後藏勢力 後藏辛廈巴藏巴汗勢力大興, 逐漸取代仁蚌巴勢力 索朗嘉措在青海接受俺答汗贈與達賴喇嘛稱號 多羅那他坐床成為覺囊派轉世靈童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83 頁

88 公元 1603 年公元 1616 年公元 1618 年公元 1621 年公元 1622 年公元 1634 年公元 1642 年公元 1644 年公元 1653 年公元 1674 年公元 1697 年公元 1705 年公元 1706 年公元 1713 年公元 1716 年公元 1717 年公元 1720 年公元 1721 年公元 1728 年 蒙古王子雲丹嘉措在熱振寺舉行達賴四世坐床儀式 達賴四世暴斃 藏巴汗敗於格魯派與蒙古的聯軍 平措南杰打倒聯軍, 建立統治西藏的藏巴汗政權 藏巴汗政權遭受格魯派與蒙古攻擊, 喪失前藏勢力 達賴五世阿旺洛桑嘉措在哲蚌寺舉行坐床儀式 多羅那他往生 格魯派取得西藏地區政教實權 清朝順治皇帝入關 達賴五世赴京覲見順治皇帝, 受賜金印 金冊 稱號 達賴五世集團對雄天多結扎巴堅贊進行威猛誅法 噶爾丹進攻蒙古勢敗身亡 蒙古拉藏汗襲殺西藏第巴桑結嘉措, 成功阻止政變 達賴六世倉央嘉措上京途中失蹤 康熙正式冊封洛桑益悉為五世班禪額爾德尼, 賜印冊 康熙下詔承認格桑嘉措的達賴七世靈童地位 新疆准噶爾部策旺阿拉布坦攻入拉薩, 拉藏汗身亡 清軍成功驅逐策旺阿拉布坦, 收復西藏 康熙對西藏進行政治改革, 廢第巴一職改設葛倫職位 雍正為有效治藏, 再設駐藏大臣一職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84 頁

89 公元 1751 年乾隆頒布 酌定西藏善後章程, 讓西藏成立噶廈政體, 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公元 1757 年公元 1779 年公元 1791 年公元 1793 年 乾隆於西藏再設立代理攝政一職 班禪六世上京, 在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 廓爾喀侵略西藏, 遭到八世達賴與福康安聯軍擊退 乾隆頒布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 對西藏一切轉 世活佛實施金瓶掣簽 公元 1829 年 公元 1835 年 公元 1844 年 清廷下令清查西藏稅賦, 制定 鐵虎清冊 中央與地方因為稅務問題, 爆發波密戰爭 清廷對藏實施 裁禁商上積弊章程, 禁止喇嘛侵占民 房 干涉公事 關說舞弊等事 公元 1862 年 公元 1872 年 公元 1882 年 攝政熱振三世與噶倫夏禮之間發生武力鬥爭 甘丹寺僧人暗殺噶倫數位大臣, 密謀奪權, 事敗身亡 英國第一次侵略西藏, 獲簽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續 約 失去隆土山等大片土地 開放亞東為印藏通商口 免徵進口稅 公元 1899 年 公元 1903 年 公元 1904 年 十三世達賴與攝政第穆喇嘛發生政治鬥爭, 第穆敗亡 英國第二次侵略西藏 達賴十三世於拉薩淪陷前出走西藏 英國逼迫三大寺與 達賴代理人訂定 拉薩條約, 清廷不予承認 正覺電子報第 112 期第 85 頁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 20114460台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 台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 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 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1992 199212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1998 1996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7.22 34 1 6 20114460 7 8 201144604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108期

正覺電子報-第108期 世尊!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 於諸眾生不起恚心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The World-Honored One (Bhagavan)! From now till the time when I attain Buddha Bodhi, I will not generate any anger or aversion against any sentient beings. The Lion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愛上傲嬌老師目次第十七課男人的恢復力是很好的004 第十八課喝酒,是最容易喝出感情的012 第十九課男人急起來,是可以不擇手段的055 第二十課到底,他是可以被打敗的111 第二十一課結果,他才是最後的那個人143 第二十二課這個人,從來都是屬禽獸的162 尾聲好一隻占有慾強大的獸181 屈雲番外愛上甜味棉花糖183 2 古承遠番外 新黑夜裡總會有顆星199 李悠然番外 新週而復始的一天205 屈雲番外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98期

正覺電子報-第98期 雖 行 諸 法 不 生 不 滅, 而 以 相 好 莊 嚴 其 身, 是 菩 薩 行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卷 2 Although one acts in all dharmas that are neither arising nor ceasing, one can adorn one s body with auspicious marks; such is the bodhisattva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61期

正覺電子報-第61期 大乘密嚴經 卷 2 All sentient beings own merits, virtues, and the great power of sovereign independence. Even they are born in the dangerous and difficult places, yet their Alaya Consciousnesses always dwell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62期

正覺電子報-第62期 大 乘 密 嚴 經 卷 2 The store consciousness dwells in the body, collecting and treasuring every seed. It holds the life, warmth and consciousness pervasively like the cloud covering the mundane world. Its deed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 The Checklist Manifesto The.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4 5 6 clinic Harvard Vanguard Medical Associates 7 8 Li-Fraumeni syndrome 9 intensive carelife support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64期

正覺電子報-第64期 雜 阿 含 經 卷 3 What are the sensation-skandhas of the consciousness? They are the bodies of six sense-consciousnesses. What are the six? They are the eye consciousness body, and even the mind consciousness

More information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4 素人頭家圓夢 65 圓夢 桃城食在好味道 3 5 2000 9 6 5 11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8 素人頭家圓夢 69 透過臉書分享, 用美食料理和粉絲搏感情 3 好手藝 講究的製程, 這些店家習以為常 的事, 對消費者來說卻是最難得的堅持, 3 消費者在找的不就是這樣的好東西? 2000 1500 1000 8 70 素人頭家圓夢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學 生 的 共 同 筆 記 有 無 著 作 權? 學 校 任 課 教 師 上 課 時 的 授 課 演 講, 是 一 種 語 文 著 作 上 課 的 學 生 將 教 師 的 授 課 內 容, 一 字 一 句 的 抄 錄 成 筆 記, 這 是 一 種 重 製 行 為 學 生 上 課 的 目 的, 在 於 獲 得 授 課 教 師 所 傳 授 的 知 識, 而 學 生 上 課 做 筆 記, 是 一 種 習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檢定考試」試題疑義回覆表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檢定考試」試題疑義回覆表 特 殊 教 育 課 程 與 教 學 ( 身 心 障 第 7 題 維 持 原 答 案 (D) 普 通 班 導 師 與 資 源 班 老 師 依 學 生 的 程 度 設 計 出 主 題 內 容 且 難 易 相 似 的 課 程, 全 班 學 生 視 課 程 內 容 及 需 要 分 成 兩 組, 由 兩 位 老 師 分 別 進 行 教 學 這 是 屬 於 下 列 哪 一 種 合 作 教 學 模 式? (A)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都 在 內 了 那 麼 這 樣 的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的 法 住 智 這 也 是 意 地 才 能 成 就 的 這 個 意 才 能 成 就 的 辰 二 出 世 智 或 善 清 淨 出 世 間 智, 如 實 覺 知 所 知 諸 法 前 面 說 這 個 法 住 智 是 要 依 據 名 句 文

都 在 內 了 那 麼 這 樣 的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的 法 住 智 這 也 是 意 地 才 能 成 就 的 這 個 意 才 能 成 就 的 辰 二 出 世 智 或 善 清 淨 出 世 間 智, 如 實 覺 知 所 知 諸 法 前 面 說 這 個 法 住 智 是 要 依 據 名 句 文 卯 二 依 得 二 智 辨 分 二 科 辰 一 法 住 智 或 法 住 智,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或 法 住 智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或 善 清 淨 出 世 間 智 如 實 覺 知 所 知 諸 法 如 是 名 為 如 理 所 引 這 個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現 在 的 文 是 最 後 一 科 作 業 作 業 分 兩 科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自序

自序 緣 起 法 一 滴 印 順 導 師 與 佛 法 劉 松 勇 撰 民 國 102 年 ( 西 元 2013 年 ) 7 月 自 序 本 書 是 引 用 印 順 導 師 的 一 些 著 作, 稍 微 排 列 之 組 合 之, 並 且 粗 糙 地 整 理 一 下, 有 時 再 加 上 或 引 用 其 他 善 知 識 如 虛 雲 老 和 尚 太 虛 大 師 阿 姜 查 讚 念 長 老 ( 也 就 是 當 代

More information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須崎動物醫院院長 須崎恭彥 著 高慧芳 譯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五大有效營養素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6 -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1 6 6 1-1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Åé§ë¸ê­p¹º¤¬Ápºô«ü¤Þ¿Ô¸ß½Z

¶°Åé§ë¸ê­p¹º¤¬Ápºô«ü¤Þ¿Ô¸ß½Z 證 券 及 期 貨 事 務 監 察 委 員 會 集 體 投 資 計 劃 互 聯 網 指 引 ( 適 用 於 在 互 聯 網 上 宣 傳 或 銷 售 集 體 投 資 計 劃 的 人 士 的 指 引 ) 香 港 2003 年 4 月 1. 引 言 1.1 證 券 及 期 貨 事 務 監 察 委 員 會 ( 證 監 會 ) 不 時 接 獲 查 詢, 問 及 在 互 聯 網 上 宣 傳 及 銷 售 集 體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公務員事務局通告指定格式

公務員事務局通告指定格式 ( 更 新 於 2011 年 12 月 ) 檔 號 :PC/700/000/ 119 Pt. 5 香 港 政 府 總 部 公 務 員 事 務 局 通 告 第 2/2007 號 ( 注 意 : 這 是 丙 級 傳 閱 通 告, 各 常 任 秘 書 長 部 門 首 長 部 門 主 任 秘 書, 以 及 處 理 人 事 的 人 員 均 應 閱 讀 所 有 有 關 人 員 亦 應 知 悉 通 告 內 容 )

More information

CU0594.pdf

CU0594.pdf 8 SOHO 1 3 003 SOHO SOHO Coder Programmer HTML CSS PHP JavaScrip 009 LECTURE 1-1 1 048 PART 2 LECTURE 1-1 1 049 SOHO Landing Page Landing 050 PART 2 LECTURE 1-1 1 SEO SEO P.093 SEO SEO SEO SEO SEO 051

More information

設 計 一 套 評 估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之 機 制 在 認 可 制 的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品 質 保 證 機 制 之 三 個 精 神 下, 第 二 週 期 系 所 評 鑑 之 評 鑑 目 的 包 括 :( 一 ) 了 解 各 大 學 之 系 所 在 確 保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之

設 計 一 套 評 估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之 機 制 在 認 可 制 的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品 質 保 證 機 制 之 三 個 精 神 下, 第 二 週 期 系 所 評 鑑 之 評 鑑 目 的 包 括 :( 一 ) 了 解 各 大 學 之 系 所 在 確 保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之 以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品 質 保 證 為 核 心 之 第 二 週 期 系 所 評 鑑 作 業 規 範 評 鑑 雙 月 刊 2011.9 第 33 期 文 / 王 保 進 高 等 教 育 評 鑑 中 心 評 鑑 業 務 處 處 長 臺 北 市 立 教 育 大 學 教 育 行 政 與 評 鑑 研 究 所 教 授 以 確 保 提 供 學 生 一 個 優 質 學 習 環 境 為 核 心 之 第 一 週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我 說 : 你 這 個 人, 誰 嫁 給 你, 誰 倒 楣! 你 這 個 人 根 本 不 適 合 結 婚 的 他 問 : 為 什 麼? 我 說 : 你 啊! 要 求 不 合 理 他 問 : 法 師! 您 的 意 見 怎 麼 樣? 我 說 : 一 切 隨 緣, 如 以 高 標 準 選 太 太, 到 最

我 說 : 你 這 個 人, 誰 嫁 給 你, 誰 倒 楣! 你 這 個 人 根 本 不 適 合 結 婚 的 他 問 : 為 什 麼? 我 說 : 你 啊! 要 求 不 合 理 他 問 : 法 師! 您 的 意 見 怎 麼 樣? 我 說 : 一 切 隨 緣, 如 以 高 標 準 選 太 太, 到 最 禪 修 者 的 修 行 態 度 - 聖 嚴 法 師 一 沒 有 非 做 不 可 的 事 禪 修 者 跟 平 常 人 同 樣 是 人, 但 心 態 不 同 同 樣 一 樁 事, 在 平 常 人 認 為 是 非 常 的 重 要, 可 是 對 禪 修 者 來 講, 重 要 是 重 要, 卻 不 是 絕 對 的 重 要, 乃 是 平 常 的 重 要, 就 是 該 完 成 的 事, 需 要 完 成 它 ; 該

More information

點 是, 都 屬 於 國 家 管 理 制 度 中 的 一 個 組 成 部 分, 包 括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既 不 能 脫 離, 也 不 能 獨 立 於 國 家 管 理 制 度 之 外 ( 二 )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是 國 家 管 理 港 澳 事 務 和 港 澳 管 理 自 治 事

點 是, 都 屬 於 國 家 管 理 制 度 中 的 一 個 組 成 部 分, 包 括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既 不 能 脫 離, 也 不 能 獨 立 於 國 家 管 理 制 度 之 外 ( 二 )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是 國 家 管 理 港 澳 事 務 和 港 澳 管 理 自 治 事 駱 偉 建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的 共 同 的 憲 制 基 礎, 對 於 這 個 論 斷 如 何 看 待 呢? 社 會 上 有 認 同 和 支 持, 也 有 不 認 同 和 反 對 的 所 以, 必 須 加 以 理 論 的 分 析 和 論 證, 通 過 擺 事 實 講 道 理, 證 明 這 個 論 斷 的 成 立, 以 理 服 人 解 決 好 這 個 基 礎 理

More information

2 評 價 人 員 之 資 格 比 較 中 國 大 陸 於 1995 年 以 全 國 性 統 一 考 試 的 公 平 機 制 建 立 資 產 評 估 師 執 業 資 格 制 度, 其 資 產 評 估 師 評 估 標 的 即 包 含 有 形 資 產 與 無 形 資 產,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其

2 評 價 人 員 之 資 格 比 較 中 國 大 陸 於 1995 年 以 全 國 性 統 一 考 試 的 公 平 機 制 建 立 資 產 評 估 師 執 業 資 格 制 度, 其 資 產 評 估 師 評 估 標 的 即 包 含 有 形 資 產 與 無 形 資 產,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其 兩 岸 專 利 評 價 制 度 之 比 較 及 結 論 歧 異 之 建 議 作 者 : 陳 政 大 1 評 價 準 則 之 比 較 中 國 大 陸 則 是 由 財 政 部 與 中 國 資 產 評 估 協 會 先 後 制 定 並 發 佈 17 項 資 產 評 價 準 則 規 範 ; 臺 灣 由 行 政 院 金 融 監 督 管 理 委 員 會 證 券 期 貨 局 指 示 財 團 法 人 中 華 民 國

More information

以 大 地 妙 高 山 是 第 五 大 地 就 是 第 六 所 以 古 代 的 學 習 瑜 伽 師 地 論 說 這 五 下 面 應 該 有 個 六 字 五 六 蘇 迷 盧 山 及 以 大 地 應 該 這 樣 子 這 樣 就 足 這 個 數 了 一 共 是 六 樣 事 妙 高 山 和 大 地 體 堅

以 大 地 妙 高 山 是 第 五 大 地 就 是 第 六 所 以 古 代 的 學 習 瑜 伽 師 地 論 說 這 五 下 面 應 該 有 個 六 字 五 六 蘇 迷 盧 山 及 以 大 地 應 該 這 樣 子 這 樣 就 足 這 個 數 了 一 共 是 六 樣 事 妙 高 山 和 大 地 體 堅 玄 二 徵 云 何 名 為 六 所 燒 事? 云 何 名 為 六 所 燒 事 一 小 大 溝 坑 由 第 二 日 輪 之 所 枯 竭 二 小 河 大 河 由 第 三 日 輪 之 所 枯 竭 前 面 是 說 出 來 六 個 太 陽 加 原 來 的 一 個 就 是 七 個 太 陽 這 個 世 界 上 熱 遂 增 七 這 個 熱 增 加 到 這 個 程 度 的 時 候 會 出 現 什 麼 事 情 呢 就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B0AAA6D22DB1D0A87CB4FAC5E7BB50B2CEAD702E646F63>

<4D F736F F D B0AAA6D22DB1D0A87CB4FAC5E7BB50B2CEAD702E646F63> 類 科 : 教 育 行 政 技 職 教 育 行 政 科 目 : 教 育 測 驗 與 統 計 104 年 公 務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三 級 考 試 試 題 一 何 謂 標 準 化 測 驗?(5 分 ) 舉 兩 個 具 體 例 子, 對 照 說 明 標 準 化 與 非 標 準 化 測 驗 的 不 同 適 用 場 合 及 其 主 要 理 由 (15 分 ) 標 準 化 測 驗 標 準 化 測 驗 係

More information

職能基準

職能基準 專 案 管 理 專 員 基 準 基 準 代 碼 基 準 名 稱 BGM2421-002 職 類 ( 擇 一 填 寫 ) 職 業 專 案 管 理 專 員 所 屬 類 別 職 類 別 企 業 經 營 管 理 / 一 般 管 理 職 類 別 代 碼 BGM 職 業 別 組 織 及 政 策 管 理 專 業 人 員 職 業 別 代 碼 2421 行 業 別 專 業 科 學 及 技 術 服 務 業 / 企 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28-134_\244\337\275\345201206)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28-134_\244\337\275\345201206)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28/134 請 大 家 打 開 講 義 第 五 十 八 頁 : 午 二 釋 同 分 妄 見 前 一 科, 佛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CEDEB1EACCE2>

<CEDEB1EACCE2> 行 政 第 十 一 卷, 總 第 四 十 一 期,1 998N o.3,925-932 澳 門 治 安 警 員 的 甄 選 * 鮑 輝 南 ** 在 澳 門, 保 安 部 隊 (FSM) 一 直 以 來 都 致 力 於 制 訂 一 項 能 有 效 招 聘 警 務 人 員 的 甄 選 制 度 前 保 安 司 令 部 自 一 九 八 五 年 已 開 始 關 注 到 這 個 問 題, 並 企 圖 創 立

More information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樂音或噪音! 頻率與音高 6 215 2 56 44 16 25, Hz 2 2 K Hz 27.5 4,186 Hz 2196.16 47 13289.75 9397.27 77 8372.2 5587.65 4186.1 3729.31 44. 261.63 41.2 32.7 27.5 18.35 16.35 2 25 5 Hz 1 k 27.5 4,186 Hz 63 125 2 k 4 k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國中數學基本學習內容補救教材 第四冊

國中數學基本學習內容補救教材 第四冊 一 -1 單 元 一 等 差 數 列 與 等 差 級 數 主 題 一 數 列 一 生 活 中 的 數 列 範 例 1 大 樂 透 號 碼 大 樂 透 號 碼 07,,7,30,41,46 像 這 樣 將 數 字 排 成 一 列, 無 論 有 規 律 沒 規 律 或 重 複 出 現 都 叫 做 數 列 觀 念 一 點 通 : 在 數 列 中 的 每 一 個 數 字 成 為 項, 第 一 個 數 字 稱

More information

4. 根 據 教 資 會 資 助 院 校 的 資 料, 所 有 學 士 學 位 課 程 學 生 均 須 經 過 嚴 謹 全 面 的 評 核 才 獲 錄 取 院 校 會 從 多 方 面 評 核 申 請 人, 包 括 他 們 的 成 績 面 試 表 現 個 人 品 質 非 學 術 成 就 個 人 興 趣

4. 根 據 教 資 會 資 助 院 校 的 資 料, 所 有 學 士 學 位 課 程 學 生 均 須 經 過 嚴 謹 全 面 的 評 核 才 獲 錄 取 院 校 會 從 多 方 面 評 核 申 請 人, 包 括 他 們 的 成 績 面 試 表 現 個 人 品 質 非 學 術 成 就 個 人 興 趣 立 法 會 CB(4)362/13-14(03) 號 文 件 2014 年 2 月 10 日 會 議 討 論 文 件 立 法 會 教 育 事 務 委 員 會 大 學 教 育 資 助 委 員 會 資 助 學 士 學 位 及 研 究 院 研 究 課 程 的 收 生 安 排 目 的 本 文 件 旨 在 簡 介 大 學 教 育 資 助 委 員 會 ( 教 資 會 ) 資 助 學 士 學 位 及 研 究 院

More information

c38-960216p.pm

c38-960216p.pm 馮 友 蘭 新 理 學 方 法 論 批 判 胡 軍 如 果 囿 於 馮 友 蘭 接. 宋 明 理 學 來 講 新 理 學 的 思 路, 我 們 就 將 不 可 能 完 全 正 確 地 理 解 新 理 學 一 書 的 哲 學 性 質 我 認 為, 新 理 學 哲 學 性 質 的 秘 密 在 於 馮 友 蘭 是 要 經 過 維 也 納 學 派 的 經 驗 主 義 而 重 新 建 立 形 上 學 新 理

More information

《親子天下》四月改月刊記者會

《親子天下》四月改月刊記者會 親 子 天 下 新 聞 稿, 敬 請 協 助 發 佈 2012 年 3 月 29 日 發 佈, 共 8 頁 親 子 天 下 雜 誌 公 布 國 中 生 學 習 力 大 調 查 十 二 年 國 教 時 代 免 除 基 測, 會 不 會 降 低 國 中 生 學 習 動 機? 調 查 發 現 國 中 生 被 考 試 制 約 : 超 過 五 成 學 生 認 為 自 己 學 習 動 機 不 強 烈 ; 如 果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246 第 七 屆 儒 佛 會 通 暨 文 化 哲 學 僧 肇 對 動 靜 問 題 的 辨 治 < 物 不 遷 論 > 析 義 提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以 東 晉 僧 肇 肇 論 ㆒ 書 的 物 不 遷 論 為 本, 探 討 僧 肇 據 般 若 性 空 學 ㆔ 論 學 辨 治 魏 晉 玄 佛 學 有 關 動 靜 問 題 的 主 要 見 解 全 文 共 分 為 ㆔ 大 部 分 :㆒ 前 言 : 回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Panal Paper_Overview _Chi_

Microsoft Word - Panal Paper_Overview _Chi_ 2016 年 4 月 18 日 會 議 討 論 文 件 立 法 會 CB(4)844/15-16(03) 號 文 件 立 法 會 公 務 員 及 資 助 機 構 員 工 事 務 委 員 會 公 務 員 編 制 實 際 員 額 退 休 辭 職 和 年 齡 分 布 概 況 目 的 本 文 件 就 公 務 員 的 整 體 編 制 實 際 員 額 人 手 流 失 和 年 齡 分 布 情 況 提 供 最 新

More information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諮 心 組 職 涯 領 域 與 生 涯 徑 路 圖 一 職 涯 領 域 以 下 為 本 所 畢 業 生 就 業 相 關 領 域 與 簡 介 說 明, 各 類 別 修 課 事 項 之 說 明 請 參 照 頁 碼 欄 位, 並 翻 至 該 頁 詳 讀 其 說 明, 以 作 為 未 來 就 業 與 修 業 課 程 安 排 之 參 考 此 外, 同 學 在 思 索 未 來 實 習 或 工 作 之 機 構 時,

More information

但 是 我 們 初 開 始 的 人 當 然 是 分 身 息 心 這 三 個 部 分 先 要 調 身 調 息 調 身 的 時 候 譬 如 在 打 禪 七 的 時 候 打 禪 七 有 坐 然 後 又 經 行 經 行 完 了 又 坐 實 在 這 就 是 調 身 為 什 麼 要 去 跑 香 呢 就 是 調

但 是 我 們 初 開 始 的 人 當 然 是 分 身 息 心 這 三 個 部 分 先 要 調 身 調 息 調 身 的 時 候 譬 如 在 打 禪 七 的 時 候 打 禪 七 有 坐 然 後 又 經 行 經 行 完 了 又 坐 實 在 這 就 是 調 身 為 什 麼 要 去 跑 香 呢 就 是 調 靜 坐 漫 談 1995 年 于 福 嚴 佛 學 院 阿 彌 陀 佛 我 們 大 家 學 習 攝 大 乘 論 以 後 應 該 是 沒 有 事 了 但 是 現 在 又 多 出 來 一 樣 事 多 出 來 這 一 件 事 就 是 要 學 習 靜 坐 的 這 件 事 這 件 事 在 我 個 人 的 想 法 來 看 倒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這 一 件 事 應 該 是 從 出 家 那 一 天 就 學 習

More information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250 本資料僅提供醫護人員衛教使用 ............... Zytiga... Zytiga... Zytiga... 2 3 4 5 6 7 8 9 Zytiga... 10 Zytiga... 10...... 13 18 Zytiga Zytiga 2 25% 3 PSA PSA 3~4 ng/ml PSA bone scan CT scan MRI 4 5 攝護腺癌之治療 治療方面

More information

概 況 1. 報 考 資 格 有 意 申 請 報 考 四 校 聯 考 的 考 生, 必 須 具 以 下 任 一 資 格 : 完 成 中 學 六 年 級 或 相 等 程 度, 並 取 得 畢 業 資 格 現 正 就 讀 中 學 六 年 級 或 相 等 程 度 年 齡 在 二 十 五 歲 以 上, 具

概 況 1. 報 考 資 格 有 意 申 請 報 考 四 校 聯 考 的 考 生, 必 須 具 以 下 任 一 資 格 : 完 成 中 學 六 年 級 或 相 等 程 度, 並 取 得 畢 業 資 格 現 正 就 讀 中 學 六 年 級 或 相 等 程 度 年 齡 在 二 十 五 歲 以 上, 具 澳 門 四 高 校 聯 合 入 學 考 試 ( 語 言 科 及 數 學 科 ) 方 案 背 景 鑒 於 本 澳 每 所 高 等 院 校 入 學 考 試 各 有 要 求, 高 中 畢 業 生 為 了 爭 取 更 多 選 擇 大 學 的 機 會, 除 應 付 中 學 畢 業 試, 亦 參 加 不 同 院 校 的 入 學 考 試 根 據 2013 年 澳 門 教 育 暨 青 年 局 委 託 香 港 大 學

More information

98 條 所 稱 之 公 務 人 員, 至 議 長 處 理 會 務 如 有 不 當 情 事, 應 由 議 會 本 身 予 以 制 裁 (43.4.2) 3. 釋 字 第 38 號 縣 立 法 權 非 依 法 不 得 限 制 人 民 之 自 由 權 利 憲 法 第 80 條 之 規 定 旨 在 保 障

98 條 所 稱 之 公 務 人 員, 至 議 長 處 理 會 務 如 有 不 當 情 事, 應 由 議 會 本 身 予 以 制 裁 (43.4.2) 3. 釋 字 第 38 號 縣 立 法 權 非 依 法 不 得 限 制 人 民 之 自 由 權 利 憲 法 第 80 條 之 規 定 旨 在 保 障 一 司 法 院 大 法 官 會 議 解 釋 1. 釋 字 第 14 號 民 意 代 表 非 監 察 權 行 使 之 對 象 查 憲 法 與 本 問 題 有 關 之 第 97 條 第 98 條 第 99 條, 係 由 憲 法 草 案 第 102 條 第 103 條 第 104 條 而 來 第 102 條 原 稱 監 察 院 對 於 行 政 院 或 其 各 部 會 人 員 認 為 有 違 法 失 職 情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22期

正覺電子報-第22期 爾時世尊復以一切如來為眾生依怙相,為諸菩薩,說一切眾生依怙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所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普賢菩薩體性遍故;一切眾生是金剛藏,金剛藏水所灌灑故;一切眾生是正法藏,是正言詞所說性故;一切眾生是妙業藏,善巧妙業所運為故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卷一At that time, the World Honored One,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ll sentient beings

More information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e. 1 041 Case. 2 048 Part 3 & 客 廳 PREVIEW Case. 3 05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1 壹 研究動機 一般而言 傳統大三弦琴碼的擺放位置 圖 1 大約在琴鼓下方 由下往 上三分之一的地方 約 8.5 公分 但是這種擺法 學生在初學大三弦時 左手 常伴隨著指距較大 音準較難以掌握的困擾 為解決這個技巧上的問題 必須不 斷練習將手指指距撐開 並在琴桿上做記號來加以輔助 圖 1 傳統琴碼三分之一的擺放位置 8.5 公分 目前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談龍建教授 採取將琴碼位置 往上移至 五度音

More information

中華民國 第51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中華民國 第51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中 華 民 國 第 51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國 小 組 數 學 科 第 三 名 080414 輪 翻 上 陣 探 究 邏 輯 圈 之 數 字 謎 學 校 名 稱 : 臺 南 市 鹽 水 區 鹽 水 國 民 小 學 作 者 : 指 導 老 師 : 小 六 鄭 文 蓉 小 五 陳 冠 崴 何 鳳 珠 沈 冠 君 小 五 陸 品 瑄 關 鍵 詞 : 等 差 數 列 邏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 二 ) 資 格 考 試 之 方 式 : 1. 筆 試 : 圖 書 資 訊 學 檔 案 學 或 出 版 與 數 位 科 技 ( 三 科 選 考 一 科 ), 考 試 時 間 3 小 時 筆 試 分 數 以 70 分 為 及 格, 如 不 及 格, 且 修 業 年 限 尚 未 屆 滿 者, 得 於

( 二 ) 資 格 考 試 之 方 式 : 1. 筆 試 : 圖 書 資 訊 學 檔 案 學 或 出 版 與 數 位 科 技 ( 三 科 選 考 一 科 ), 考 試 時 間 3 小 時 筆 試 分 數 以 70 分 為 及 格, 如 不 及 格, 且 修 業 年 限 尚 未 屆 滿 者, 得 於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圖 書 資 訊 與 檔 案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班 修 業 要 點 98 年 10 月 9 日 98 學 年 度 第 1 學 期 第 2 次 所 務 會 議 通 過 105 年 5 月 16 日 104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所 務 會 議 修 正 通 過 (105 學 年 度 起 入 學 生 適 用 ) 一 本 要 點 係 為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文 件 的 格 式 化 本 章 重 點 文 字 的 格 式 設 定 段 落 格 式 的 處 理 使 用 定 位 點 讓 文 章 整 齊 排 列 美 化 條 列 項 目 為 文 字 及 段 落 加 上 框 線 與 網 底 複 製 文 字 與 段 落 的 格 式 設 定 文 字 的 方 向 與 亞 洲 方 式 配 置 將 段 落 首 字 放 大 調 整 英 文 字 的 大 小 寫 與 全 半 形 2 設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引 言

引 言 達 賴 喇 嘛 文 集 --3 西 藏 佛 教 的 修 行 道 引 言 在 介 紹 西 藏 佛 教 徒 所 修 持 的 佛 法 時, 我 通 常 都 會 指 出 : 我 們 所 修 持 的 佛 法, 融 合 了 小 乘 菩 薩 乘 和 密 乘 ( 包 括 大 手 印 等 ) 的 教 授 因 為 很 多 人 都 已 經 接 受 了 灌 頂 傳 法 等 等, 他 們 也 許 會 發 現 對 整 個 架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發行CB轉換辦法_1030717_.doc

Microsoft Word - 發行CB轉換辦法_1030717_.doc 振 樺 電 子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國 內 第 一 次 無 擔 保 轉 換 公 司 債 發 行 及 轉 換 辦 法 一 債 券 名 稱 振 樺 電 子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以 下 簡 稱 本 公 司 ) 國 內 第 一 次 無 擔 保 轉 換 公 司 債 ( 以 下 簡 稱 本 轉 換 公 司 債 ) 二 發 行 日 期 民 國 103 年 07 月 28 日 ( 以 下 簡 稱 發 行

More information

奇 妙 的 24 摘 要 從 撲 克 牌 中 隨 機 抽 取 4 張 牌 可 以 有 1820 種 牌 組, 在 這 1820 種 牌 組 中, 有 1362 組 可 經 由 四 則 運 算 的 方 式, 算 出 24 點, 有 458 組 無 解 快 速 求 解 的 方 法 有 相 加 法 因 數

奇 妙 的 24 摘 要 從 撲 克 牌 中 隨 機 抽 取 4 張 牌 可 以 有 1820 種 牌 組, 在 這 1820 種 牌 組 中, 有 1362 組 可 經 由 四 則 運 算 的 方 式, 算 出 24 點, 有 458 組 無 解 快 速 求 解 的 方 法 有 相 加 法 因 數 金 門 地 區 第 55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科 別 : 數 學 組 組 別 : 國 小 組 作 品 名 稱 : 奇 妙 的 24 關 鍵 詞 :24 點 四 則 運 算 ( 最 多 3 個 ) 編 號 :( 由 主 辦 單 位 填 寫 ) 奇 妙 的 24 摘 要 從 撲 克 牌 中 隨 機 抽 取 4 張 牌 可 以 有 1820 種 牌 組, 在 這 1820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