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main....1_......_.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main....1_......_.doc"

Transcription

1 建構以四聖諦為綱領的佛法知識體系 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 釋見豪 摘要 :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 從教法的功能與修學歷程而言, 可依 教 理 行 果 境 行 果 與 信 解 行 證 加以分類, 但就整個佛法的內容而言, 以 緣起說 為理論基礎的 四聖諦 是一切教法開展的總綱 所以, 本文以釋尊主要教導的兩件事 苦生與苦滅為始, 從 苦集 的流轉生死與 滅道 的還滅解脫, 來統攝一切兼併理論知見與實踐解脫的佛法 如何把圖書館 知識組織 的概念與方法運用到佛教的領域, 是此次研討會的目的 知識組織 有不同的方法, 知識聚類 是其中之一, 又稱 知識分類組織法, 以 主題概念聚類 為其方法之一 ( 註 1) 本文擬以四諦為綱領, 分四大主題 宇宙論 煩惱論 解脫論與修道論, 以此為縱軸, 並依時空發展而演變的思想 從原始佛教 部派思想到大乘佛教 為橫軸, 嘗試建構整個佛法理論與實踐的體系 關鍵詞 : 四聖諦 ; 苦 ; 集 ; 滅 ; 道 ; 宇宙 ; 緣起 ; 煩惱 ; 涅槃 ; 修道 ; 流轉 ; 還滅 壹 前言 釋迦牟尼佛主要兩大教導是 : 苦的生起與苦的止息 佛陀以 緣起法 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 ; 此生故彼生, 此滅故彼滅, 作為苦生與苦滅的原則, 以此破斥宇宙生命的生滅是由一創造者所主宰的理論 這緣起的宇宙生命問題之探討主要以 四聖諦 來揭示, 它是原始佛教教義的總綱, 也是一切佛法的中心思想, 苦 集聖諦說明流轉輪迴, 而滅 道聖諦表示還滅解 脫, 知苦 斷集 修道 證滅即是理論與實際解脫的四個歷程 ( 表 1) 因此, 不論是原始佛教的教義, 或是後來印度論師 中國祖師的論疏, 皆不離四聖諦的範疇 本文嘗試從佛法的基本教義 四聖諦來架構整個佛法的思想體系 ( 表 2 表 3 表 4 表 5), 而文章主要重點是以基本的思想概念為架構, 並說明每個 知識因子 間的點與線之關係, 但對於教義的定義與爭論點的詳細探究, 則不列入討論 38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2 貳 苦生 流轉緣起 苦 集聖諦是分別說明世間的果與因, 主要是探究宇宙與人生萬象的真實本質 苦 為何是人生價值的判斷基準? 宇宙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為何如實了解宇宙真相是生命得以解脫的依據? 一 苦聖諦 宇宙論 ( 一 ) 苦的本質與種類 苦 的意義本身並非指人真的處在一種很困苦 不幸的狀況, 而是指不安 不滿意 因為人所經驗的世界不斷地在變化, 不論苦 樂都是無常的, 任何存在的環境與條件最終是變化與不可靠的, 這就是苦的意義 由於世間的無常性與無主宰性, 宇宙萬法因此具有 苦 的本質 苦 依本質可分為三種 苦苦 壞苦與行苦, 分別由身與心所承受 原始佛教以 三法印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與 諸受是苦 來揭示生命本質的特性 透徹了解第一聖諦 苦諦, 即完全認識了生命的本質 ( 二 ) 苦的分析佛教思想依宇宙的與心理的兩個不同角度來分析 苦, 也就是 : 眾生出生 存在與死亡的可能環境, 以及眾生心理狀況的可能經驗 這是兩個不同但基本上關係密切的問題 由苦所構成的生死流轉, 都是因為對世間萬法無法如實知見 為了探求苦的真實義, 佛教對宇宙作了深層的分析 從哲學立場言, 苦諦的範圍包括宇宙的結構 ( 結構論 ) 組成的要素( 要素論 ) 萬象的產生 ( 生成論 ) 與本體論 ( 註 2) 1. 宇宙的結構佛教解釋的宇宙體系並非只有人類與畜生, 還有不同種類的神 惡魔與梵天, 而且宇宙是由很多的世界系統所構成 宇宙中一個世界成立 持續 破壞, 又轉變為另一世界之成立 持續 破壞, 其過程可分為成 住 壞 空四時期, 稱為 四劫, 就是一個世界由成到壞的時間 依據阿毗達磨, 這些眾生依 業 的決定而以 四生 四食 的方式與 四有 的過程, 輪迴於三十一個不同層次的範疇裡, 此三十一個範疇可區分為三界 欲界 色界與無色界 三界中適合有情眾生居住的地方共有九範圍, 稱 九有情居, 其中有七處是心識能存在的地方, 稱 七識住 ( 表 6) 三界原非意指空間性與客觀性的存在, 而是心理狀況的三大區分, 因此, 人可因為不同的心理狀況, 而在不同的時間經驗到不同的世界 空間的三界概念乃由於業報思想所產生 另外, 大乘佛教安立無數的佛土世界, 它們在宇宙系統的位置又有各種不同的學說 : 有在三界外的佛土, 或說佛土與三界相即同體, 或說佛土在眾生心中 ( 註 3) 中國的天台宗就將三界發展為四聖六凡的十界, 且因為 界 指的是人的心理經驗, 因此, 一個人的心可經驗到十界, 而有 十界互具 的理論 ( 註 4) 2. 宇宙的要素認識了宇宙的結構, 那麼什麼是構成有情與器世間的要素? 宇宙間的一切法如何生起? 萬法為何有種種的差異? 萬法的本體是有或無? 整個佛教思想乃從這些問題發展而出 儘管宇宙的系統含有器世間與有情世間, 但終究是個人內心經驗的分析才能洞徹苦的究竟本質 因此, 五蘊 構成有情身心的五種要素 成了一切法的開展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39

3 基礎, 也就是從人生現象到宇宙現象的分析 原始佛教以蘊 處 界三科來分析宇宙的組成要素, 把一切法的存在分類為五蘊 十二處與十八界, 後期的阿毗達磨則以五位分類來歸納一切法 ( 表 7) 不論三科或五位分類所要揭示的, 就是證明一切法皆是無常 苦與無我的現象, 而非當時印度思想家所主張的有一固定不變的實體為主體 部派佛教將構成各類現象界的要素分為五位七十五法 五位百法, 這是屬於哲學上的多元論者 ; 在發展上, 大乘佛教則將宇宙萬物的本體稱之為真如 法性 實相 佛性 如來藏 唯心 一念等, 是屬於一元論 不管是一元 二元或多元等概念, 佛教皆以 無自性 作為宇宙觀的基本態度 3. 宇宙的生起與差異為了否定神權造物說, 佛陀以獨特的 緣起說 來解釋一切法的產生, 並以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的緣起法則來說明宇宙的一切世間現象都是因果關係, 相互依存, 互為條件的 除了無為法外, 世間一切都受因果法則的支配 有部對萬法的因果關係建立了六因 四緣 五果理論, 而瑜伽派則立十因說 佛教各教宗派對探究萬法生起的原因與差異現象不同, 因而產生龐大的緣起論思想體系 (1) 業感緣起部派把萬法生起之因歸諸人之業因的招感, 以 十二因緣 來解釋有情生命流轉與還滅之因果關係, 以 業 為緣生一切的基礎 有部以四種緣起 ( 剎那 連縛 分位與遠續 ) 來解釋 十二因緣, 並建立三世二重因果說 ( 註 5) 原始佛教以主觀性心理的緣起來解釋惑 業 苦的因果業報, 所以, 業之體是思, 由思發動, 依身 語 意而造作 然無色界眾生雖有思業而無形質, 不能有身 語業之思所作, 那麼如何作業感果? 說一切有部為探究 業 存在的形式 如何作 業 與如何有異時感果等問題, 而將業分為 表業 與 無表業 表業 是可表顯於外的外觀行為, 無表業 是指業在造作者心中所留下的影響力, 在善惡業未感果報前, 業力仍然持續 有部不在意業中立 無表業, 但從佛陀的動機論立場, 心念的業似乎更為重要, 因為它是一種潛在的業力 有部主張身 語的 表業 與 無表業 皆屬於色法, 身 語業的 無表業 則將隨死亡而消失, 這如何解釋業力的相續問題? 又, 業力是以什麼形式存在? 部派依此議題產生犢子部與正量部 業體暫住說 的 不失法 成實論 的 無作業 經量部的 思種子說 與大眾部的 成就說 等 ( 註 6) 接下來的問題是, 攝持此業相續的主體是什麼? 此將於後面萬法的體性問題再討論 (2) 中道緣起中觀派否定有生 滅的極端對立, 以離此二邊說的 不生不滅 來解釋萬法的緣起 龍樹在自性空的基礎上, 提出 八不緣起 不生 不滅 不常 不斷 不一 不異 不來 不出, 來否定世俗之八種邪執, 以彰顯中道之實義 (3) 賴耶緣起瑜伽派認為一切萬法皆由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現 以 種子說 解釋業感緣起的業為業種子, 種子儲存於阿賴耶識, 待緣起現行, 一切現象是由種子與萬法的相互薰習與轉變的關係而生起, 而建立了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說 40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4 (4) 真如緣起也稱 如來藏緣起, 是指由如來藏之自性清淨心生起一切萬有之緣起論 如來藏心為無明所染而成為阿賴耶識 ( 藏識 ), 並現起萬有, 然如來藏之本性不為毀損, 因此, 有 如來藏為體, 藏識為相 之說 賴耶緣起解釋了無我的業感緣起論之主體的問題, 真如緣起解釋了賴耶緣起的產生 (5) 法界緣起又稱 無盡緣起, 華嚴從 本體即現象, 現象即本體 之理論出發, 主張萬法乃一心所造且相互融通, 以一法成一切法, 以一切法起一法, 主伴具足, 相入相即, 並存無礙而重重無盡 (6) 六大緣起論密教以地 水 火 風 空 識等六大為萬有之本體, 周遍法界, 互具互遍, 能造一切佛, 乃至一切眾生之根身器界, 即自性等四種法身, 眾生國土等三種世間, 皆為六大所生, 此乃顯示一切凡聖皆由六大所成, 皆具性德, 故可 即身成佛 4. 宇宙的本體論從探究苦之生起到苦之止息的解脫實踐立場而言, 可以了解佛陀為何認為無須對弟子們闡述 十四無記 的問題( 註 7), 因為只要修學緣起法則所建立的四聖諦, 就可以達到解脫的目的 依 十四無記 的內容可歸納出以下幾個問題 : (1) 時間是有限 無限? (2) 空間是有邊 無邊? (3) 生命輪迴的主體是什麼? (4) 涅槃體性的是有或無? 佛法講 無我 以否定自我的存在, 但又肯定業力的作用與生死的輪迴, 那麼, 什麼是輪迴 流轉與業果相續的主體? 以下是各派所立的受報 造業 輪迴與解脫的主體 : (1) 犢子部依五蘊立 補特伽羅 為輪迴 記憶與認識的主體 (2) 說有部立 世俗補特伽羅 說 (3) 經量部的 勝義補特伽羅 說, 此是現象界的 根邊蘊 與本體界的 一味蘊 和合而成 (4) 化地部的 窮生死蘊 (5) 上座部以 九心輪 中的 有分識 為生死相續的主體 (6) 大眾部提出 一心相續說 ( 或細意識 ) (7) 瑜伽派的阿賴耶識 宇宙萬法的組成由五蘊開展出十二處 十八界, 而 緣起論 解說了宇宙萬法的生起與種種差異的產生, 但是在佛法無常 無我理論的背後, 是否有一個究竟不變的 本體? 由緣起所構成蘊 處 界的法體是有或無呢? 部派阿毗達磨 印度大乘中觀 瑜伽派, 乃至中國各宗派思想, 因探究 本體存有命題 的論點而開始分歧 依不同立場, 將各家學派的主張分為以下幾個論派 ( 註 8): (1) 法有論有 我法俱有 與 我空法有 之論說 兩者同時主張宇宙萬法的法體是實有 恆常的 但有部否定我體的實有, 而犢子部認為補特伽羅為實有 有關法體空有的思想發展 : 從有部的三世實有 法體恆有, 到飲光部的過未法有體與無體的折衷說 ; 接著經量部 大眾部 法藏部主張現在的剎那有體 過未無體說 ; 說假部提出現在法有假 有實的論點 ; 說出世部以有漏法但有假名而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41

5 無實體, 唯有無漏法實有, 回應說假部 ; 而一說部主張一切法皆無實體的假名說或虛無說 ( 註 9) (2) 法空論否定主觀 我 與客觀現象諸法之法體實有, 而主張我體 法體俱空者, 稱為法空論 ( 成實學說 ) 以俗諦與真諦來解說萬法的體性, 並將客觀對象分假名有 真法有與真空三種 從俗諦說, 五蘊法體實有, 假有的 我 亦存在 ; 但從真諦言, 五蘊法體為畢竟空 (3) 有空中道論基於實體之見地, 主張現象屬空或假有, 但實體是真有者, 稱為有空中道論 ( 唯識學說 ) 唯識以三性 三無性建立有空中道論 遍計所執性是存在於依他起性的謬見上, 所以並無實體, 而依他起性的因緣假相也無實體, 只有圓成實性才是諸法的真如體性 而三無性是依三性而建立, 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等三性是從 有 的一端來說明萬有之自性, 並藉相無性 生無性 勝義無性等三無性, 從 空 的一端來詮顯諸法皆空, 說明現象雖屬空或假有, 然實體為真有, 此即 有空中道論 (4) 無相皆空論否斥相對的有空之考察, 以絕對不可得為究竟理想者, 稱為無相皆空論 ( 中觀學說 ) 中觀學派與三論宗駁斥唯識學說相對的有空思想, 而以絕對不可得之空為究極理想, 以四重真俗二諦與八不中道等遠離八種邪謬之見, 以闡明空性真理, 此即 無相皆空論 (5) 諸法實相論主張本體即現象, 唯一無二, 絕對平等之真 如理體 ( 天台學說 ) 實相論之發展, 開始於小乘之有空論, 轉而為大乘之有空中道論, 最後到達 本體即現象, 萬有皆一如 之諸法實相論, 此也是佛教宇宙論的極峰 二 集聖諦 煩惱論 緣起論 是佛教解釋萬法生起的理論之一, 佛陀以 十二緣起 分析眾生流轉生死的原因, 那麼, 在這十二支的惑 業 苦關係中, 什麼是產生苦的根源呢? 從三世二重因果來看, 無明與愛 取分別是過去與現在的煩惱, 也是感招現在的身與未來再生之苦的根源 眾生因惑, 藉由身 口 意三業造作種種業, 這些業產生影響力而成業力, 且積聚成業因, 而後招感果報 惑 業 苦的循循相續構成宇宙世間, 說明萬法何以生起與種種的差異性, 這就是苦 集諦所彰顯的迷妄世界 集諦是關於世間人生諸苦的生起及其根源的真諦, 也就是探究 眾生為何而苦? 什麼是產生苦的真理? 眾生如何製造苦? 第二聖諦主要是探究 惑 與 業 的部分 招感迷界六道輪迴的煩惱主要有兩種 : 根本惑與枝末惑 根本煩惱有六種 貪 瞋 癡 慢 疑 見, 由 見 煩惱分出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形成 十使結 前面 貪 等五者, 稱 五鈍使, 而後五種 見 煩惱, 稱 五利使 俱舍宗以執迷於四諦理之迷理惑為 見惑 ( 見道所斷之惑, 包括 : 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疑 ), 執迷於現象事物之迷事惑為 修惑 ( 修道所斷之惑, 包括 : 貪 瞋 癡 慢 )( 註 10) 唯識宗將與生具有的煩惱稱 俱生起惑 ( 即修惑 ), 因後 42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6 天邪師 邪教影響而生起的煩惱稱為 分別起惑 ( 見惑 ) 天台宗建立 三惑 見思惑 塵沙惑與無明惑 依 俱舍論, 見惑有八十八隨眠, 而修惑有十隨眠, 合稱 九十八隨眠 大乘唯識宗見惑有一百一十二, 思惑有十六, 總共有一百二十八惑 在經典中, 見 思二惑又以不同的煩惱異名, 配合種種不同的法數, 而有各種的煩惱分類 ( 表 8), 例如 : 三縛 三漏 四暴流 四軛 四取 五蓋 五上分結 五下分結 六垢 九結與十纏等等 部派佛教時, 煩惱被有系統地分類 : 俱舍論 的大煩惱地法 大不善地法 小煩惱地法與不定法等 ; 而唯識百法分為根本煩惱 隨煩惱與不定等, 這些種種的煩惱成為流轉生死的主要因素, 所謂 一切衰惱皆由無明, 所以者何? 從無明生貪等煩惱, 從煩惱起不善業, 從業受身, 受身因緣得種種衰惱, 如經中說, 謂無明所覆愛結其繫, 受諸有身 ( 註 11) 眾生因有見 思惑而造作種種業 ( 表 9), 從身心上分身 口 意業與身 口的表業 無表業, 且依 業異熟 的理論來解釋惑 業 苦的因果關係 部派惑 業 苦生死流轉的實體與無為 無漏的涅槃產生 有 與 無 之對立 中觀以二諦說的分別與戲論來批判部派 有 無 的建立, 並主張 輪迴 與 涅槃 不一不異 瑜伽派則以阿賴耶識作為輪迴相續的所依, 與轉識成智的關鍵, 而成立惑 業 苦的輪迴與清淨的涅槃 然而唯識修位的修行要經三大劫才成佛, 而後有密宗的即身成佛 如實了知自性清淨心, 今生即可成佛, 與禪宗的見性成佛之論說 由惑而造業, 由業而感招生死果報, 因此要 除苦必先要斷除煩惱, 而煩惱的斷除則要經過修道, 才能徹底解脫繫縛 所以, 如何趨向清淨的解脫道是滅道的問題 參 苦滅 還滅流轉 四諦中的苦滅包括滅諦與道諦 滅 道二諦是還滅生死的因果, 滅諦是道諦的目標與結果, 而道諦是滅諦的方法與過程 一 滅聖諦 解脫論滅諦是滅除煩惱與度脫生死之累, 證入涅槃的解脫境界 滅諦的範疇包括佛身 佛土觀 涅槃與佛性論等學說 佛教將證悟真理的聖者稱為佛陀, 而證悟前後的佛陀在身心上到底有何不同? 佛涅槃後, 佛陀的人間性與超人間性的爭論於焉產生, 於是產生佛身觀, 以區別佛陀色身與法身的不同 一個是任何人遇到佛陀時, 都可以看到的色身, 就如看到一般的比丘 ; 一個是具有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等的莊嚴妙相, 與具足十力 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等殊勝功德, 集合所有資質, 圓滿於一身的法身 因此, 佛身觀並非是後來大乘佛教的特色, 而是所有佛教思想的一個共同概念 由於大乘傾向理想的佛陀, 不同於 非大乘 注重歷史的佛陀, 因而開展出不同的佛陀觀 其中, 以佛陀入滅後的情況為問題中心, 而有佛身觀的發展 由二身發展為佛的三身 四身等, 與佛土觀的建立 佛陀觀的多元化後, 阿羅漢的果位成了部派探討的問題, 其中以阿羅漢的修行有退 無退為主要的爭論點 另外, 有關大乘立多佛, 而 非大乘 立一佛說, 可說是大乘佛教對 非大乘 佛教的批判, 或是較後期的思想,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43

7 因為一佛說的成立是建立在對佛陀的證悟與阿羅漢證悟的區別 ( 註 12) 佛國土指佛所住之處或佛教化之國土, 不僅指淨土, 也包括凡夫居住的世界, 因為眾生所居之穢土是佛教化的世界, 故亦稱佛土 部派的說一切有部主張, 佛土意指釋迦佛陀誕生之娑婆世界而言, 且佛陀在因位為菩薩時, 並未斷除煩惱, 是依惑 業招感而受生, 再經三阿僧祇劫的長期因行實踐, 於最後身成佛, 天台宗稱此為 伏惑行因 隨著佛身觀的發展, 佛身演變成真如之理體, 是為 法身, 歷史性之佛陀為 應身 化身 等, 其於菩薩因位時已斷除煩惱, 所以, 菩薩最後身的成佛不是業力所感, 而是願力所成, 天台宗稱此為 斷惑行因 因為應化身觀, 而有真佛土 應佛土之說, 並由報身說, 產生報土思想 佛陀解脫的境界為涅槃, 雜阿含經 記載: 云何為涅槃? 涅槃者, 貪欲永盡, 瞋恚永盡, 愚癡永盡, 一切諸煩惱永盡, 是名涅槃 涅槃之原意乃指滅除貪瞋癡三毒時, 當體證得涅槃的心的境界, 而非指另一超現實存在的國土 此乃佛陀主張心解脫之根本意義, 因此最早應無 有餘 與 無餘 兩種涅槃的分別 但在經典中發現, 修學到最高阿羅漢果位有兩種階段的差別 依據 雜阿含經 : 七覺分修習, 多修習, 當得二果, 得現法智有餘涅槃, 及阿那含果 ( 註 13) 若比丘, 如是修習七覺分已, 當得二種果, 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 或得阿那含果 ( 註 14) 依此而知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的分別, 兩者都是現證的, 其差異可能是在於阿羅漢修習圓滿與否 的分別 若於命終未修得圓滿者, 為表示過去所作的努力的有效性, 死後亦可漸漸完成究竟圓滿, 因此產生了涅槃的階段與快慢的差別 如 雜阿含經 : 若比丘, 修習此七覺分, 多修習已, 當得七果 何等為七? 謂現法智有餘涅槃, 及命終時, 若不爾者, 五下分結盡, 得中般涅槃 ; 若不爾者, 得生般涅槃 ; 若不爾者, 得無行般涅槃 ; 若不爾者, 得有行般涅槃 ; 若不爾者, 得上流般涅槃 ( 註 15) 由於修證階段差異的產生, 乃建立 四雙八輩, 在此四階段中, 其演變的過程, 最初可能只分 不還 與 阿羅漢, 後來才有 預流 與 不來 ( 註 16) 依據涅槃思想的發展, 宇井博士主張有三期 :( 一 ) 分別現在入不入涅槃 ;( 二 ) 現在所證的涅槃完不完全, 是現法智有餘涅槃或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 ;( 三 ) 區分生前證得的為 有餘涅槃, 與死後證得的為 無餘涅槃 ( 註 17) 原始佛教從踐行的立場, 以 諸受是否滅盡 來區分此兩種涅槃, 意即以煩惱是否仍有殘餘來判別, 而非肉體的有無 部派佛教把解脫放在三世的時間觀上, 將現實的解脫觀發展於未來的解脫觀, 因此建立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過程 另外, 有關涅槃觀的爭論是針對 佛陀涅槃後是否存在或如何存在? 涅槃是有學或無學? 以及 涅槃自體有無 的問題, 或涅槃無自體所產生虛無說等的探討 部派的涅槃觀到了大乘中觀時, 以畢竟空的諸法自性, 而主張不生不滅的空性即是涅槃, 此是中觀派二際無差別的涅槃思想 瑜伽派在有餘與無餘涅槃之外, 又立 自性清淨涅槃 與 無住處涅槃 來彰顯大乘 因智慧故, 不住生死, 44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8 因慈悲故, 不住涅槃 的精神 最後, 大般涅槃經 主張佛身常住不滅 涅槃常樂我淨 如來與般若三德, 而集大乘涅槃思想之大成 自此以 佛性 為理論而開展出眾生成佛之原因 如何成佛 可否成佛之依據的探討, 與 闡提 是否成佛的問題 唯識宗依一切有情眾生的根機, 將眾生可否成佛分成兩大類 : 定可成佛與不可成佛 定可成佛又分 : 定性聲聞 定性緣覺與定性菩薩等三類 二 道聖諦 修道論道諦解說的是如何達到苦滅而解脫入涅槃的修道方法 佛陀以摒棄苦行與縱欲兩極的中道行態度, 在如實體悟四聖諦法後而證悟 最初, 趨向苦滅真理的中道是指八正道 嚴格來說, 八正道是聖者修行的結果, 且是聖者圓滿修行所過的生活方式 就一般人而言, 人的生活方式在這八個方面若非無法如實知見事的本質, 而遠離苦的止息, 就是因如實知見事的本質, 而更接近苦的止息 所以, 一般佛法的修學方法就是漸漸將這八個與身 口 意有關的行為轉換成聖道的八個特質 部派佛教由此八正道開展出三十七道品的修道論組織 三十七道品分七科 四念處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菩提分與八正道, 每一科各有其修行體系, 眾生可依根機選擇一門去修持實踐 而後的發展中, 部派以遠離斷 常二邊為中道, 中觀以 八不 為中道, 瑜伽以 三性 為中道, 天台以 實相 為中道, 華嚴則以 法界 為中道( 註 18) 以八正道為基礎所開展出的三十七道品, 可攝入戒 定 慧三學 戒學是三學的基礎, 而定 學的修學有助於慧學的開顯, 因此, 佛法實踐的解脫之道可依此三學而分 : 戒學的持戒法門 定學與慧學的修觀 斷惑法門 定學的持戒法門可分大乘戒法與 非大乘 戒法 非大乘 戒法可將戒分為欲界的別解脫律儀 色界的靜慮律儀與無色界的無漏律儀, 後兩者是因聖者發色界定與無漏定時, 內心自然生出防非止惡的戒體 大乘戒法的受持不只在止惡與行善的自利, 還包括利他的菩薩行 因此, 般若經 與 華嚴經 以自守與令他人守十善戒為菩薩行, 瑜伽師地論 則持守兼具別解脫律儀的三聚淨戒 有關修觀法門在各種經論的記載中, 較具代表性的觀法如下 : 1. 原始佛教的四諦觀 十二因緣觀 四念處觀 五停心觀 數息觀等 2. 有關分析色 心諸法為空之觀法, 有 非大乘 的空觀 生空觀 法空觀 析空觀, 及大乘的體空觀 勝義皆空觀 3. 天台宗以空 假 中三觀為根本, 而有由假入空, 由空入中的 次第三觀 ; 一空 假 中, 則一切空 假 中的 通相三觀, 與一念心中三觀具足的 一心三觀 4. 華嚴宗的法界三觀 ( 真空絕相觀 理事無礙觀與周遍含容觀 ) 實相觀與四法界觀 5. 法相宗主張五重唯識觀, 由淺入深 由粗入細漸修唯識三性觀的五層次 6. 三論宗之八不中道觀 7. 真言宗主張五相成身觀 阿字觀 8. 淨土宗的月輪觀 水想觀 地觀 華座觀 像觀 真身觀 應身觀等十六觀門 法門的修學除了修觀外, 還要斷除煩惱, 這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45

9 個斷除煩惱的過程稱 斷惑 俱舍稱煩惱為 見惑 與 修惑, 前者是在見道位起無漏的真智, 觀四諦理而頓斷, 後者是在修道位數數修習四諦觀而漸次斷除 唯識稱煩惱為煩惱障與所知障, 並分與生俱有的 俱生起, 或是後天而生的 分別起 俱舍與唯識的修行都需要經五位 ( 註 19) 資糧位 加行位 通達位 修習位與究竟位的過程, 於中漸次在每一階位斷除每一階位應斷的煩惱, 但唯識的五位修道內容依大乘觀點而有不同 茲將俱舍 唯識與天台宗的修道歷程略述於下 : ( 一 ) 俱舍論 的修道過程說一切有部的俱舍論在修道的五階位 ( 表 10), 分賢 聖位兩階段 賢位是以有漏智而修善根, 作為入 見道 之準備的修行階位 在此階位需修三賢 四善根 ( 總稱七加行位 ) 的助行才能捨凡入聖, 於四善根位觀四諦, 每一諦各有四種行相, 合計則為十六行相, 稱為 四諦十六行相 經過七加行位的修學後, 即進入聖位, 聖位是以無漏真智現觀四諦的階位, 要經過見道位 修道位與無學位, 而證得最高果位 阿羅漢果 在見道位須斷三界八十八使的見惑, 且以無漏智觀四諦之境, 此種觀法稱為 聖諦現觀, 亦即次第觀三界之四諦 : 先緣欲界之 苦諦 而觀之, 乃生起無漏之 法忍智, 其後又生起 法智 ; 次緣色界 無色界之苦而觀之, 生起 類忍智 類智 ; 依此, 集 滅 道等三諦亦各生四智, 則現觀四諦, 共成十六種智慧, 稱 十六剎那心 其中, 以前十五心屬於見道, 稱 見道十五心, 此階位稱為 預流向, 僅最後之 第十六心屬預流果, 預流果以後之果位則屬 修道 有關四諦現觀是漸觀或頓觀, 部派有不同的看法 有部學者主張四諦漸現觀, 就是次第現前如實觀察欲 色與無色界中的四聖諦理 ; 大眾部 分別部與化地部則主張頓現觀 修道位是再修習 見道位 所證知的四諦之理, 並須斷三界九地的八十一品修惑, 每一地的修惑分九品斷之 八十一品修惑是依煩惱強弱而分, 而斷修惑的次第是從欲界的上上品開始, 經上中品 上下品, 到下下品, 再經色界的四地九品, 乃至無色界四地九品中 非非想處地 ( 有頂地 ) 的下下品 每斷一品惑, 各有無間道與解脫道 此間的修道階位有預流果 ( 第十六心道類智 ) 一來向( 斷欲界修惑的前六品的無間道 ) 一來果 ( 斷盡修惑第六品的解脫道 ) 不還向( 斷欲界修惑的前九品的無間道 ) 不還果( 斷盡修惑第六品的解脫道 ), 及阿羅漢向 ( 斷盡色界初禪天第一品到有頂地的第九品的無間道 ) 斷盡見道與修道的惑, 即達到無學道的阿羅漢果 ( 二 ) 唯識的修道過程唯識斷除煩惱的方法, 要依次伏滅分別起與俱生起二障的現行, 然後斷種子, 接著是捨習氣 在見道以前以伏分別起二障的現行為主 ; 到見道位則要斷分別起的二障種子與捨習氣 ; 而於修習位伏俱生起二障的現行 斷種子與捨習氣 ; 最後, 在金剛無間道與解脫道, 永伏俱生所知障的現行 頓斷二障種子, 永捨二障習氣後, 證得佛果而達究竟位 ( 註 20) 從初發心到斷惑 證果, 要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 大乘佛教以 位 來指菩薩初發菩提心 累積修行之功德, 以至達於佛果, 其間所歷經的菩 46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10 薩階位名稱與內容, 諸經論所說不一 華嚴宗依教義而立 五教 ( 小乘教 大乘始教 終教 頓教 圓教 ), 五教中依終教而立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與等覺等四十一位 唯識家亦採取四十一位之說 ; 菩薩瓔珞本業經 卷上立有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與妙覺等五十二位 有關唯識修道五個歷程, 在三大阿僧祇劫要修何種觀 斷分別與俱生起之煩惱與所知二障的情況, 與達到菩薩修學階位的關係, 請見表 11 唯識學說隨著二障的斷除, 將有漏的八識轉為清淨的四智, 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 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 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 到第八識則為大圓鏡智 ( 三 ) 天台宗的修道歷程天台宗將傳入中國的佛教依其教義的內容分成四類, 稱 化法四教 即藏教 通教 別教與圓教, 且認為一切存在本來具足三千諸法 從體而言, 佛與眾生平等 ; 然從修行階位而言, 佛與眾生有異, 故於圓教立菩薩六行位, 稱為 六即 理即 名字即 觀行即 相似即 分證即與究竟即 依據天台宗的判教, 藏教斷盡三界見 思二惑所得最高果位的阿羅漢果, 只相對於天台通教的七地菩薩, 別教的四住位與圓教中的四信菩薩位 有關天台四教修道五個歷程與所達的菩薩修學階位關係, 和其他大乘與 非大乘 修道歷程的比較, 請見表 12( 註 21) 相對於唯識 天台的精深理論與多生多劫的修學歷程, 華嚴頓教主張的是不立階位, 不次第修習, 頓顯真如, 直指佛性的頓悟法門 從實踐面而言, 禪宗 即身成佛 理論與淨土宗 稱名念佛 與 帶業往生 的易行道, 於中國佛教的發展上更 加源遠流長, 且為普遍大眾所信仰與踐行 肆 結語 佛法浩瀚精深, 思想的發展從印度到東南亞 中國 西藏 韓國 日本等, 形成複雜與分歧, 但是演變後的思想, 其根源大部分都可追溯到早期的佛教教義 本文嘗試以佛教基本教義 ( 四聖諦 ) 為基礎, 來架構整個佛法的體系 ; 以佛陀的兩大基本教導 ( 苦生與苦滅 ) 為生死輪轉與還滅解脫的開展 苦生部分的主題是宇宙的現象與產生, 即是探討宇宙論與煩惱論 ; 苦滅部分包括解脫論與修道論 由於佛教思想的龐大, 本文只能做基本要點的提示, 而每一要點都能開展出另一套的思想體系架構, 這是本文所無法完整且詳細提供的 本文所擬的基礎架構, 是將龐大的佛教思想作一結構性的整理, 只希望提供一個整體性的思想體系, 進而從架構中去了解每一教義在整個佛法體系中的位置, 以及教義和教義間的關係性 為便於運用知識數位化, 可從多元性的角度去建構佛教知識組織, 以提供全面性與充分性的搜尋 例如, 從佛教史著手是一下手處 ; 再者, 法數名目配上部派或宗派的發展, 或是依思想教義而建構的法數名目, 也是另一組織教義的方式 期待這些不同方式所建構的佛教與佛法的知識組織, 對佛教圖書館在資訊數位化的發展上有所幫助 附註 註 1: 蔣永福, 李景正合著, 論知識組織方法, 中國圖書館學報, 第 1 期 (2001 年 1 月 ), 頁 4-5 註 2: 方立天, 佛教哲學,( 台北 : 洪葉, 民 83), 頁 133 註 3: 同上註, 頁 166 註 4: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3: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47

11 ( 台北 : 華宇,1988 年 ), 頁 註 5: 唯識派的立場只建立二世一重因果說 註 6: 黃俊威, 華嚴 法界緣起觀 的思想探源,( 博士論文, 台灣大學, 民 82), 頁 53 註 7: 十四無記 : 世有常? 世無有常? 世間亦常亦無常? 世間非常亦非無常? 世有限? 世無限? 世間亦有限亦無限? 世間亦非有限亦非無限? 命即是身? 命異身異? 如來涅槃後存在? 如來涅槃後不存在? 如來涅槃既存在亦不存在? 如來涅槃後既不存在, 亦不不存在? 註 8: 釋睿理, 佛學概論,( 台北 : 普門文庫, 民 71), 頁 191 註 9: 同上註, 頁 206 註 10: 釋慈怡主編, 佛光大辭典,( 高雄 : 佛光, 民 83), 頁 2997 中 註 11: 成實論. 卷 9, 大正藏. 32, 頁 313 中 註 12: 常盤大定著 ; 釋印海譯, 中國佛思想史,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31: 中印佛教思想史,( 台北市 : 華宇, 民 77), 頁 208 註 13: 雜阿含經, 大正藏. 2, 頁 197 上 註 14: 同上註, 頁 196 下 ; 參閱張曼濤, 涅槃思想研究, 頁 註 15: 同註 13 註 16: 李世傑, 原始佛教的涅槃思想,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94: 原始佛教研究,( 台北市 : 大乘文化, 民 67), 頁 164 註 17: 同上註, 頁 161 註 18: 于凌波, 原始佛教基本教理的探討,( 高雄 : 妙林, 民 89), 頁 139 註 19: 攝大乘起信論 只立四位修行歷程: 勝解行位 ( 資糧位與加行位 ) 見道位 修行位與究竟位 註 20: 于凌波, 唯識學綱要,( 台北 : 東大, 民 81), 頁 235; 水野弘元著 ; 釋惠敏譯, 佛教教理研究, ( 台北 : 法鼓,2000 年 ), 頁 196; 釋演培, 成唯識論講記. 五,( 台北 : 天華, 民 78), 頁 262 註 21: 釋聖嚴, 天台心語,( 台北 : 法鼓文化,2002 年 ), 頁 395 參考書目 方立天, 佛教哲學, 台北 : 洪葉, 民 83 釋慈怡主編, 佛光大辭典, 高雄市 : 佛光, 民 78 楊惠南, 佛教思想發展史論, 台北 : 東大, 民 82 水野弘元著 ; 釋惠敏譯, 佛教教理研究, 台北 : 法鼓, 民 89 黃俊威, 華嚴 法界緣起觀 的思想探源, 博士論文, 台灣大學, 民 82 李世傑, 俱舍學綱要, 現代佛學大系. 24, 台北縣 : 彌勒, 民 李世傑, 印度佛教哲學史, 台北縣 : 中華佛教文獻編撰, 民 68 李世傑, 原始佛教的涅槃思想,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94: 原始佛教研究, 台北市 : 大乘文化, 民 67 李世傑, 佛教思想( 一 ): 在印度的開展, 台北 : 幼獅, 民 80 釋聖嚴, 天台心語, 台北 : 法鼓文化, 民 91 靜權大師, 天台宗綱要, 南投 : 蓮因寺, 民 76 鎌田茂雄著 ; 轉瑜譯, 天台思想入門, 高雄 : 佛光, 民 78 聶秀藻, 原始佛教四諦思想, 高雄 : 佛光, 民 76 劉貴傑, 李開濟合著, 佛學概論, 台北 : 空大, 民 90 蔣永福, 李景正合著, 論知識組織方法, 中國圖書館學報,1 期 ( 民 90 年 1 月 ), 頁 4-5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31: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 台北市 : 華宇, 民 77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27: 唯識思想今論, 台北市 : 大乘文化, 民 67 釋睿理, 佛學概論, 台北 : 普門文庫, 民 71 成實論. 卷 9, 大正藏. 32 常盤大定著 ; 釋印海譯, 中國佛思想史, 世界名著譯叢. 31: 中印佛教思想史, 台北市 : 華宇, 民 77 張曼濤, 涅槃思想研究, 台北市 : 大乘, 民 70 于凌波, 原始佛教基本教理的探討, 高雄市 : 妙林, 民 89 釋演培, 成唯識論講記. 五, 台北 : 天華, 民 78 木村泰賢著, 釋演培譯, 小乘佛教思想論, 台北市 : 慧日講堂, 民 79 釋日慧, 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 上 下冊, 台北 : 慧炬, 民 88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 佛教根本問題研究 ( 一 ), ( 二 ), 台北市 : 大乘文化, 民 67 舟橋一哉著, 余萬居, 業的研究, 台北市 : 法爾, 民 77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 佛教哲學思想論集 ( 一 ), ( 二 ), 台北市 : 大乘文化, 民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12 輪迴範疇與心經驗之關係專題論述 表 1: 架構總綱 苦聖諦 : 知苦 ( 宇宙論 ) 苦生 ( 苦的生起 ) 生死流轉 佛陀的兩大教導 集聖諦 : 斷集 ( 煩惱論 ) 滅聖諦 : 證滅 ( 解脫論 ) 苦滅 ( 苦的止息 ) 還滅解脫 道聖諦 : 修道 ( 修道論 ) 表 2: 苦諦 : 宇宙論 苦 : 宇宙論 苦的本質 無常 三法印 四法印 一實相印無我 苦生 苦苦 三苦性 壞 / 變易苦 苦的種類 行苦 八苦相 身苦 : 生老病死 五陰熾盛 佛 心苦 : 求不得 愛別離 怨憎會 陀 宇宙的結構 兩 器世間 組織 : 三界 十界 ( 四聖六凡界 ) 須彌山 三千大千世界 三輪 四輪 大 成壞 : 四劫 教 有情世間 生存的環境 : 九有情居 心識能存在處 : 七識住 導 心識不能存在處 第四禪天無色界第四天 出生的方式 : 四生 卵胎濕化出生的歷程 : 四有出生的法則 : 緣起法 ( 十二因緣 ) 佛國世界 於三界外 與三界相即同體 在眾生心中 宇宙的要素 心理學宇宙觀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49

13 苦滅 集 : 煩惱論滅 : 解脫論道 : 修道論 多元論 三科 : 五蘊 ( 五陰 五眾 ) 十二處 ( 十二入 ) 十八界 五位 俱舍五位七十五法 巴利四位八十二法 成實五位八十四法 大乘五蘊論五位九十二法 唯識五位百法 一元論 : 真如 法性 實相 佛性 如來藏 唯心 一念等 苦 宇宙的生異 的 因果論 分 部派 大乘瑜伽與經典 因緣 析 四緣 等無間緣 巴利 : 二十四緣 所緣緣 北傳 : 十緣 增上緣 六因 十因 : 十五依處 異熟果 五果 五果 等流果 緣起論 原則 -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士用果 意義 - 生死流轉與還滅解脫的建立 增上果 學說 業感緣起 : 惑 業 苦 離繫果 中道緣起 : 八不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 宇宙的本體 輪迴與業果相續的主體 犢子部 : 補特伽羅 說有部 : 世俗補特伽羅 經量部 : 勝義補特伽羅 化地部 : 窮生死蘊 南傳上座部 : 有分識 大眾部 : 一心相續說 瑜伽派 : 阿賴耶識 萬法本體有無的問題 法有論 我法俱有 我空法有 法空論 有空中道論 無相皆空論 諸法實相論 50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14 表 3: 集諦 : 煩惱論 苦 : 宇宙論 無明 惑 過去因 行 業 識 名色 六處 苦 現在果 觸 意義 : 起惑 造業 苦果的十二因緣說 受 三世兩重因果 苦生 愛 取 惑 現在因 有 業 來源 無明 生 愛 : 欲愛 有愛 無有愛 老死 苦 未來果 集 : 煩 煩惱的異名 結 ( 結縛 / 使 ): 三結 五分下結 五分上結 六結 七結 九結 十結 惱 與法數 蓋 : 五蓋 論 取 : 四取軛 : 四軛漏 : 三漏 四漏 六漏 七漏暴流 : 四暴流繫 : 四繫火 / 毒 : 三毒垢 : 六垢隨眠 ( 煩惱的習氣 ): 六 七 十 十二隨眠 佛 煩惱的種類 阿含經的煩惱法數 陀 煩惱的分類 兩 根本煩惱 : 三毒 ( 貪瞋癡 ) 貪瞋癡慢疑惡見 大 原始 : 六根本煩惱 十使結 五鈍使 教 五利使 導 俱舍 見惑 : 三界四諦八十八使思惑 : 三界九地八十一品 瑜伽 俱生起惑 :16 分別起惑 :112 天台 見思惑 ( 通惑 ) 塵沙惑 ( 別惑 ) 無明惑 枝末煩惱 ( 隨煩惱, 隨惑 ) 俱舍論 19 小煩惱地法 10 不定地法 2 大煩惱地法 5 大不善地法 2 唯識派 20 小隨惑 10 中隨惑 2 大隨惑 8 苦滅 滅 : 解脫論 道 : 修道論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51

15 表 4: 滅諦 : 解脫論 苦生 苦 : 宇宙論 集 : 煩惱論 滅 : 解脫論 滅除苦之果 ; 滅離煩惱與超越生死輪迴的束縛 解脫的體證者 : 佛陀 佛陀功德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十力 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 三世諸佛的建立 三乘思想的產生 阿羅漢果與佛果的關係 佛身與佛土觀 天台本 論 末法思想 原始佛教 生身 法身 一國土 - 三千大千世界 父母生身 ( 隨世間身, 應身 / 化身, 法化生身 ) 佛 法性身 ( 法性化身, 真身, 諸法實相身 ) 陀 中觀佛身 法身 兩 報身 大 應身 ( 化身, 化色身 ) 教 報身 ( 受用身, 實色身 ) 導 法身變化身 ( 化身 ) 變化土受用身 受用土 唯識佛身 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自性身 法性土解境十身 : 眾生身 國土身 業報身 染分身 華嚴十身 聲聞身 獨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智身 法身 淨分身虛空身作自身 染淨不二分身行境十身 : 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意生身 化身相好身 威勢身 福德身 法身 報身智身 法身 天台六身 法身 理法身 常寂光土 智法身 佛土 苦滅 報身 自受用身 實報土他受用身 應身 勝應身 方便有餘土劣應身 凡勝同居土 密教五身 自性法身 密嚴淨土 受用法身 自受用 十方淨土 他受用 一大日如來淨土 變化法身 等流法身 諸天修羅宮 六大法身 解脫境界 - 涅槃 52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16 道 : 修道論 涅槃觀 原始部派 有餘涅槃 聖者生身所證 ( 依身所證 ) 不還果所證, 滅五下分結阿羅漢所證為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 聖者入滅所證 ( 無依身所證 ) 阿羅漢果所證, 滅五上分結 中觀畢竟空性之涅槃 : 二際無差別 ( 生死即涅槃 ) 的涅槃思想 瑜伽圓成實性之涅槃 : 無住處的涅槃思想 四種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 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無住處涅槃 常樂寂淨涅槃 諍論點 有無餘涅槃是有學無學 有無餘涅槃是何果位所證 有無餘涅槃自體的有無 無餘涅槃是否為虛無 種姓論 : 探討成佛機會的均等與否 部派的三佛性與唯識的五性 定無佛性 ( 邪性定聚 ) 不定性 有無不定 ( 不定性聚 ): 依修不修而定 定性 定有佛性 ( 正性定聚 ) 唯識五性 定性聲聞 定性緣覺 定性菩薩 華嚴 天台與真言一性皆成 表 5: 道諦 : 修道論 佛 苦生 苦 : 宇宙論 陀 集 : 煩惱論 兩 苦滅 滅 : 解脫論 大 道 : 修道論 : 通達涅槃的修行之道 教 中道法門的發展 導 捨 有 無 極端 採離苦樂行極端的中道 捨 常見 斷見 二邊 捨 有見 無見 邊見 八正道 : 趨向涅槃的八種正確的修道方法 三十七道品 : 分七科 四念處 止觀法門 四正勤 ( 四意斷, 四正勝 ) 各種法門修學的基礎 四如意足 ( 四神足 ) 開 五根 五力 信行法門 七菩提分 ( 覺支 ) 禪定法門 合 八正道 十無學法 ( 八正道 + 正智 正解脫 ) 正定 : 修行禪定 四禪八定 三明六通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53

17 中觀的八不中道 瑜伽以三性為中道 三論宗立俗諦中道真諦中道二諦合明中道 天台的實相中道 華嚴的法界中道依三學而分的修道方式戒學 : 持戒修道法門原始部派佛教作持門 : 僧團制度的規範 - 二十犍度在家五戒戒法別解脫律儀 ( 欲界 ) 八戒沙彌戒出家沙彌尼戒戒四別止持門有漏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靜慮律儀 ( 定共戒 ): 色界的戒戒體無漏戒 : 無漏律儀 ( 道共戒 ) 戒行 : 持戒的行為戒相 : 持戒之相貌大乘戒法攝律儀戒瑜伽的三聚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般若 華嚴的十善戒梵網經的菩薩戒定 慧學修道法門修觀 斷惑法門修觀原始佛教四諦十六行相觀十二因緣觀部派修觀法門空觀生空觀法空觀析空觀大乘修觀法門遣虛存實識捨濫留純識唯識三性觀 五重唯識觀攝末歸本識六現觀隱劣顯勝識遣相證性識三論宗八不中道觀 54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18 事法界 華嚴一心法界觀 理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 : 十玄門 天台一心三觀 ( 止觀法門 ) 五相成身觀 真言宗 阿字觀 五輪觀 淨土宗的十六觀門 禪宗 北宗漸悟禪法 南宗頓悟禪法 斷惑與修道階位 部派修道五階位 資糧位 有學 加行位 見道位 : 斷見惑階段 : 須陀洹向 修道位 : 斷修惑階段 : 須陀洹果至阿羅漢向 無學 無學位 : 證阿羅漢果 唯識修道五階位 修學內容 階位 六波羅密 十住 ( 十信 ) 資糧位 修 四攝法 十行四無量 十回向三十七道品 煖位 加行位 頂位忍位 修四尋思觀 名尋 第十回向 事尋 世第一位 自性尋 差別尋 修四如實智觀 通達位 證 根本智 - 以此斷惑稱真見道 十地的初地入心 後得智 - 以此修習稱相見道 修習位 初地住心第十地 究竟位 佛果位 天台修道階位 理即 名字即 觀行即 相似即 分證即 究竟即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55

19 表 6: 宇宙三界 四劫 六道與三界 九有情居 七識住 四生 四有 四食九食 善惡道 趨生的業依次 善惡業行 三業 作意 三界心 天道 生有 本有 空 無色界 無色界心 (12) 劫 非想非非想處... 非想飛飛想處地 時 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地 無所有處識住 此 識無邊... 識無邊處地 識無邊識住 化生 天 空無邊處... 空無邊處地 空無邊識住 尚色界 色界心 (15) 存 四禪天... 捨念清淨地 色究竟天 ( 阿迦尼吒天 ) 善見天 善現天 無熱天 無煩天 無想天 廣果天 三禪天... 離喜妙樂地 風 遍淨天 身一想一識住 生有 災 無量淨天 本有 少淨天 死有 三 十 二禪天... 定生喜樂地 中有 善 善 壞 極光淨天 ( 光音天 ) 身一想異識住 道 業 劫 無量光天 水 少光天 災 初禪天... 離生喜樂地 大梵天 梵輔天 火 梵眾天 身異想一識住 災欲界... 五趣雜居地 身異想異識住 欲界心 (54) 六欲天... 身 他化自在天 ( 摩羅天 ) 極重業 化樂天 ( 樂化天 ) 近死業 業 口 業 兜率天 ( 知足天 ) 習慣業 行 ( 作意 ) 夜摩天 累積業 意 忉利天 (33 天 ) 四天王 : 東治國天 西廣目天 南增長天 北多聞天 修羅道 修羅 化 人道 人... 胎生 生 ( 東 ) 勝神洲 化生 ( 西 ) 牛貨洲 ( 南 ) 贍部洲 ( 北 ) 俱盧洲 思食 惡鬼道 惡鬼... 胎生與化生 為主 三 十 畜生道 畜生... 具四生 惡 惡 地獄道 地獄... 道 業 八熱地獄 觸食為主 段食為主 56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20 表 7: 三科與五位法 十八界 十二處 五蘊 俱舍五位七十五法 唯識五位百法 巴利八十二法 成實宗八十四法 色 四大種 (1) 色法 : 無表色 (1) 法處所攝色 四大 六根界 五根 四大種所造色 五根 (5) 五根 (5) 5 六境界 五境 五境 (5) 五境 (5) 5 意根 識 (2) 心法 : (3) 心所有法 : 受 受心所 (1) 想 想心所 (1) 思 遍 觸 六識界 大 作意 地 欲 法 慧 x x x 念 五別境 勝解 三摩地 一境性命信 勤 精進 精進 勤 有 法境 捨 行捨 中捨性 為 大 慚 法 善 愧 地 無貪 法 無瞋 不害 輕安 身 心輕安 不放逸 x 無癡喜 喜憶覺 行 觀 身 心輕快性 身 心柔軟性 身 心適業輕快性 身 心練達性 身 心端直性 正語 正業 正命 悲 隨喜 慧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57

21 大不善地法中隨煩惱無慚 無愧 大隨煩惱無明 x x 放逸 x 大懈怠 煩不信 惱昏沉 地掉舉 掉法失念不正知散亂小隨煩惱忿 覆 慳 嫉 小惱 煩害 惱恨 地諂 x 法誑 x 憍 悔 詐 羅波那 現相 激切 以利求利 單致力 喜 頻申初不調 退心 不敬肅 樂惡有不 8 4 定惡作 ( 悔 ) 法睡眠 睡 眠尋 伺 根本煩惱 6 貪 瞋 慢 憍慢疑 癡 不正見身見邊見邪見 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58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22 (4) 心不相應行法 x 非色非心法 17 得 x 非得 x x 同分 眾同分 x 無想果 無想報 x 無想處 無想定 x 滅盡定 x 命根 x 生 x 住 x 異 x x 滅 x x 名身 x 名眾 句身 x 句眾 文身 x 字眾 老 x 老死凡夫法無作 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5) 無為法 虛空 擇滅 非擇滅 不動 想受滅 真如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59

23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60 表 8: 煩惱法數一 阿含經典的煩惱法數三火欲恚愚癡三刺欲恚愚癡四刺欲恚見慢三穢染恚癡三縛貪瞋恚愚癡四縛貪欲瞋恚戒盜我見三結身見結戒盜疑結三愛欲有無有三有欲色無色三有漏欲有無明四取欲見戒我四受欲見戒我五蓋貪欲瞋恚調戲眠睡疑五上分結色愛慢無色愛無明五下分結貪欲瞋恚身見戒疑七使欲愛貪欲瞋恚見慢有愛無明疑九結愛恚見慢無明疑他取嫉慳

24 二十一穢 二十一結 貪恚 非法欲惡貪 貪 瞋纏 瞋恚 恚害 邪見 邪法 慢 大慢 慢傲 慢 增上慢 調戲 睡眠 睡眠 疑惑 惱妒 憎 疑 嫉 忌 嫉 慳 欺誑 不語 諛諂 無慚 無慚 無愧 無愧 放逸 調悔 幻姦偽諍憍 怒 二 部派的煩惱系統 ( 一 ) 根本煩惱 ( 本惑 ) 1. 俱舍論 五下分結使 五上分結使 1 尼科耶 三結使 阿含經雜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 1. 身見見見邪見見 2. 疑 疑 疑 疑 疑 3. 戒禁取見 X X X 4. 貪 貪 欲愛 貪欲 貪 5. 瞋 瞋 瞋 瞋 瞋 6. 貪色界 2 X X X X 七結使 7. 貪無色界 X X X X 8. 慢 慢 慢 慢 慢 9. 掉舉 X X X X 10. 無明 無明 無明 無明 癡 X 有愛 有愛 欲世間 X 俱舍論六 十 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 五利使 五鈍使 見惑 思惑 十隨眠 1. 另十結使 : 欲貪 瞋 慢 見 疑 戒禁取見 有貪 嫉 慳吝 無明 2. 另七結使 : 隨貪 瞋 見 疑 慢 有愛 無明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61

25 2. 唯識學 四根本煩惱 : 我癡 我見 我慢 我愛等 ( 二 ) 枝末煩惱 ( 隨惑 隨煩惱 ) 俱舍論 19 煩惱唯識 20 煩惱巴利 8 煩惱成實 22 煩惱 大不善地法 (2)... 2 中隨煩惱無慚 無愧 大煩惱地法 (5)... 8 大隨煩惱放逸... 3 懈怠不信惛沉... 3 掉舉 失念散亂不正知 5 無明不定地法 (2)... 0 惡作... 5 睡眠 睡 7 眠 小煩惱地法 (10) 小隨煩惱忿覆慳... 7 嫉... 8 惱害恨諂... 8 誑... 9 憍 10. 悔 11. 詐 12. 羅波那 13. 現相 14. 激切 15. 以利求利 16. 單致力 17. 喜 18. 頻申 19. 初不調 20. 退心 21. 不敬肅 22. 樂惡有 62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26 表 9: 業 二業三業五業三性業三業 五業果報依異熟時間分業的能力 思業 意業 意業 (1) 善業 通善業 順樂受業 表業 惡業 無記業 福業 思已業 身業 無表業 三業 樂報業 表業 屬善業 口業 無表業 惡業 (2) 不善業 四業報 五業 八業 能生業 順苦受業 非福業 南傳阿毗達磨 俱舍論 能持業 苦報業 定業 現生受業 順現業... 時報俱定 x3 能消業 ( 決定業 ) 次生受業 順生業 時定報不定 x3 (3) 無記業 後後受業 順後業... 能毀業 順不苦不樂受業 既有業 異熟決定 不動業 不定業 順不定業 報定時不定 異熟不決定 不苦不樂報業 報時俱不定 故思業不故思業引業滿業 共業不共業四變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63

27 表 10: 修道位階 一 入聖位的助行與阿羅漢果位前的修道階次 1. 助行三淨因四聖種 : 四種為生起聖道之因種, 即對衣服 飲食 臥具有歡喜知足之心, 及願修聖道之心, 以斷煩惱 喜足少欲身心遠離 2. 阿羅漢果位前的修道階次 不淨觀 貪 慈悲觀 瞋 五停心觀 緣起觀 ( 因緣觀 ) 癡 界分別觀 ( 六界觀 ) 我見 數息觀 散亂 三賢 觀身不淨 執淨 ( 順解脫分 ) 別相念住 觀受是苦 執樂觀心無常 執常觀法無我 執我 四念住 資糧位 身 不淨 總相念住 觀 受是苦 心 無常 七賢位 法 無我 煖 觀四諦修十六行相 欲界 色與無色界 所觀 四諦 能觀 十六行相 四諦十六行觀 八諦三十二行相 非常 苦 苦 空非我因 四善根 集 集 ( 順抉擇分 ) 生 加行位 緣滅 滅 靜 妙 離 道 道 如 行 出 頂 忍 世第一法 : 有漏法的最勝 64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28 七聖位 預流向 ( 見道十五心之位 ) 見道位 隨信行 斷見惑 88 使 隨法行 斷三結 預流果 ( 見道第十六心的道類智 ) 信解 見至 一來向 ( 斷欲界修惑一品至六品的無間道 ) 薄貪瞋癡 家家 三生家家天家家 二生家家人家家 一來果 ( 斷盡第六品的解脫道 ) 不還向 ( 斷第九品的無間道 ) 一間 斷五下分結 不還果 ( 斷盡第九品的解脫道 ) 生般 十八 修道位 生般 有學 ( 斷 81 品 有行般 修惑 ) 無行般 中般 七善 速般 士趣 七種 九種 非速般 不還 不還 經久 上流 全超 半超 遍歿 行無色 現般 身證 阿羅漢向 斷五上 阿羅漢果 分結 無學位 退法 ( 聲聞 ) 思法 護法 安住法 二堪達法 九無學不動法 不退法 慧解脫緣覺 : 緣覺佛 俱解脫菩薩 佛 十七賢聖品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65

29 二 見道位 修道位的所證智與所斷惑 所證智 所斷惑 苦諦苦法智忍 無間道 第一心 斷 10 惑 ( 貪瞋癡慢疑 身邊邪見戒 ) 苦法智 解脫道 第二心 集諦集法智忍 無間道 第五心 斷 7 ( 除身邊戒 ) 欲界 集法智 解脫道 第六心 滅諦滅法智忍 無間道 第九心 斷 7 ( 除身邊戒 ) 共 32 惑 滅法智 解脫道 第十心 道諦道法智忍 無間道 第十三心 斷 8 ( 除身邊 ) 見道位 預流向 八忍八智 道法智 解脫道 第十四心 聖諦現觀 苦諦苦類智忍 無間道 第三心 斷 9 ( 除瞋 ) 苦類智 解脫道 第四心 集諦集類智忍 無間道 第七心 斷 6( 除身邊戒瞋 ) 共 28 惑 須陀洹 色界 集類智 解脫道 第八心 x2=56 無色界 滅諦滅類智忍 無間道 第十一心 斷 6( 除身邊戒瞋 ) 滅類智 解脫道 第十二心 道諦道類智忍 無間道 第十五心 斷 7 ( 除身邊瞋 ) 預流果 道類智 解脫道 第十六心 總共 88 使 上上 無間道 ( 貪瞋癡慢 ) 解脫道 上 上中 無間道 解脫道 一來向 上下 無間道 解脫道 中上 無間道 薄貪瞋癡 斯陀含 七智 : 解脫道 世俗智 欲界 中 中中 無間道 法智 五趣雜居地 解脫道 九品 類智 中下 無間道 一來果 -- 苦智 解脫道 集智 下上 無間道 滅智 解脫道 不還向 道智 下 下中 無間道 解脫道 修道位 阿那含 下下 無間道 斷五下分結 不還果 解脫道 66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30 上上 無間道 解脫道 上 上中 無間道 解脫道 上下 無間道 解脫道 九品 x4=36 品 色界 中上 無間道 離生喜樂地 解脫道 初禪九品 定生喜樂地 中 中中 無間道 二禪九品 離喜妙樂地 解脫道 三禪九品 捨念清淨地 中下 無間道 四禪九品 解脫道下上 無間道 解脫道 下 下中 無間道 阿羅漢向 八智 : 解脫道 七智 + 下下 無間道 他心智 解脫道 上上 無間道 解脫道 上 上中 無間道 解脫道 無色界 上下 無間道 解脫道 空無邊處地 中上 無間道 識無邊處地 解脫道 無所有處地 中 中中 無間道 非想非非想處地 解脫道 九品 x4=36 品 中下 無間道 解脫道下上 無間道 解脫道 下 下中 無間道 解脫道 無學位 阿羅漢果 九智 : 八智 + 盡智 下下 無間道 金剛喻定 斷五上分結 十智 : 九智 + 無生智 解脫道 共 81 品 三十四心 ( 八忍八智九無礙九解脫 ) 斷結成道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67

31 表 11: 唯識修道五個歷程 斷惑情況與菩薩階位 一 修道歷程修學內容證悟內容菩薩階位 六波羅密 十住 ( 十信 ) 資糧位 四攝法 十行 ( 順解脫分 ) 四無量心 十回向 三十七道品漸伏分別起之二障現行 煖位 頂位 加行位 忍位 ( 順抉擇分 ) 四尋思觀 世第一位 四如實智觀頓伏分別之二障的現行 漸伏前六識的俱生之二障的現行 一大阿僧祇劫 無間道 : 頓斷分別的二障種子 十地之初地入心 通達位 真如的體悟 根本智 真見道解脫道 : 頓捨分別的二障習氣 ( 見道位 ) 頓伏前六識的俱生煩惱障的現行 後得智 相見道 觀非安立地 : 斷分別起的粗細二障種子 ( 三心相見道 ) 觀安立地 : 三界四諦的八忍八智 ( 十六心相見道 ) 斷三界見苦所斷 28 分別煩惱 斷見所斷分別起的 112 煩惱障 加行道 入心 無間道 二地 解脫道 勝進道 住心 初心 三地 漸伏第七識的俱生之煩惱障的現行 四地 漸伏前六識的俱生之所知障的現行 五地 六地 七地 一大阿僧祇劫 修習位 數數修習無分別智 ( 修道位 ) 永伏第七識的俱生之煩惱障的現行 八地 永伏前六識的俱生之所知障的現行 九地 漸捨前六識俱生煩惱障的習氣漸捨第七識俱生二障的習氣漸斷前六識俱生所知障的種子 或伏或起第七識俱生所知障的現行 68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32 入心十地住心永伏第七識俱生所知障的現行.. 出心 金剛無間道頓斷前六識俱生煩惱障的種子永斷前六識俱生所知障的種子頓斷第七識俱生二障的種子 究竟位 永捨前六識俱生二障的習氣.. 永捨第七識俱生二障的習氣 解脫道 二 見道位 修道位與斷惑關係 見道位 : 三心相見道 : 觀非安立諦的真如而得見道 生空智斷 : 上品粗下品細分別起煩惱障 後得智 二空智斷 : 下品細法空智斷 : 上品粗分別起所知障 十六心相見道 : 依觀所取能取, 立法類十六心 依觀下上諦境, 立法類十六心 欲界法智忍 無間道 斷 10 惑 ( 貪瞋癡慢疑身邊邪戒 ) 苦諦上二界類智忍 無間道 斷 9x2= 18 ( 除瞋 ).. 28 欲界法智 解脫道 上二界類智 解脫道 欲界法智忍 無間道.10 上二界類智忍 無間道.9x2.. 現觀忍集諦欲界法智 解脫道 28 上二界類智 解脫道 現觀智欲界法智忍 無間道..10. 上二界類智忍 無間道..9x2 滅諦欲界法智 解脫道 28 上二界類智 解脫道 欲界法智忍 無間道 10 上二界類智忍 無間道 9x2. 道諦欲界法智 解脫道 28 上二界類智 解脫道 斷三界見苦所斷 28 分別煩惱斷見所斷 112 分別煩惱修道位 : 斷 16 惑欲界 ( 貪 瞋 癡 慢 身見 邊見 ) 色界 ( 貪 癡 慢 身見 邊見 ) 無色界 ( 貪 癡 慢 身見 邊見 )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69

33 表 12: 大乘與 非大乘 修道歷程 修觀斷惑與修道階位的比較 部派佛教大乘與 非大乘 修道階位唯識宗 41 位 六種性 華嚴宗 五教之終教 41 位 三賢資糧位資糧位 十住 ( 初住含十信 ) 十行十迴向 第十回向心 習種性.. 性種性道種性 初賢 十住中賢 十行上賢 十回向 七賢 四善根 加行位 賢 加行位 須陀洹向見道位通達位十地 初地 : 入心聖種性十地 初地 : 入心 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修道位 無學位 聖 修習位 初地 : 住心出心. 第十地 : 入心住心出心 等覺性 初地 : 住心出心. 第十地 等覺 究竟位佛果妙覺性妙覺 70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34 七賢 七聖 天台宗 藏教 通教 圓教別教 52 位斷惑情況三乘十地階位六即菩薩 52 階位 但空的偏真 知無生 無伏斷 理即 未聞佛法 知因緣所生法 知幻化 名字即 已聞佛法 外凡外凡 十信三賢 初乾慧地. 初信... 到四善根 二性地第十信伏見思惑 觀行即外凡 五品 隨信隨法 信解見至身證 時解脫 不時解脫 須陀洹果.. 一來果. 不還果. 阿羅漢果 緣覺. 菩薩佛 內凡 三八人地四見地 五薄地 六離欲地 七已辦地 八支佛地 九菩薩地 十佛地 內凡 十住初住 二住. 三住. 四住. 五住.. 六住七住八住九住十住十行 初行 到第十行十回向 初 第十回向 十地 初地 到第十地等覺 妙覺 斷三界見惑 斷欲界前六品思惑斷欲界後三品與色 無色界八地的思惑斷盡見思二惑 侵除習氣伏界內知塵沙正習俱斷 斷界內與伏界外之塵沙... 斷塵沙惑 斷界外知塵沙 伏無明惑 斷無明惑 相似即 分證位 內凡 十信初信 二信三信四信 五信六信七信 八信 九信 十信十住 初住.... 到第十住十行 初行二行十回向十地 等覺 究竟即妙覺..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1 期 91 年 9 月 71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第 6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 現狀與問題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Central-Local Relation Reforms in China 林文軒 (Lin, Wen-Hsuan)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所博士生 1 摘要 關鍵詞 : 權力下放 職能轉換 地方主義 部門利益 壹 前言 1 76 吉首大學學報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89-306(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楊秀源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 向來解行並重的佛教, 目的是讓人們明理之後, 注重行持, 依理實行才能證果,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佛教主題詞表試擬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藏主 釋自正 摘要 : 本文為 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 之 佛教主題詞表座談會 引言稿 近年來由於科技進步一日千里, 網路逢勃發展, 資訊爆炸, 佛教文獻資料遽增, 對於文獻整理而言, 傳統所編製的工具已不敷使用, 因此, 希望藉由編製 佛教主題詞表, 作為整理 輔助檢索佛教文獻的利器 本文介紹佛教主題詞表的編製緣起 佛教主題詞表編製計畫 節錄佛教主題詞表試擬等內容,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D2BBD5C22020D0C4D6AEB8C5D2AA>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D2BBD5C22020D0C4D6AEB8C5D2A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 times) 禮敬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1 阿毗達摩 佛教的權威性聖典 Abhidhamma abhi = 上等的, 殊勝的, 卓越的 dhamma = 法, 究竟真實的教法 4 極精確及有系統的把佛法耍義分門別類與詮釋 它在範圍与教導方式不同與經教 5 阿毗達摩非佛說?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專 題 研 究 法 律 與 法 制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A Study on the Legal Framework of Real Estate Appraisal in China 蔣 國 基 * (Chiang, Kuo-chi) 香 港 鴻 裕 公 司 法 務 長 摘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1 2006 1999 2014 2 2026 3 2037 4 2051 3 4 2 2013 3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1 2006 1999 2014 2 2026 3 2037 4 2051 3 4 2 2013 3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3 卷 第 12 期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2 月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Elderly Empolyment in China 楊 銘 杰 (Yang, Ming-Jey)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山 與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所 博 士 候

More information

文件2

文件2 大乘唯識宗的涅槃思想 丁孝明 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摘要 本文對小乘佛教的 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二種涅槃觀和大乘佛教 成唯識論 中的四種涅槃觀, 作了一番探討 說明了佛教 緣起無我 觀與大乘唯識宗涅槃思想在義理上溝通的契機 進而盼望從 成唯識論 涅槃思想的義諦中, 去體證佛陀 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的究竟法義! 關鍵詞 : 涅槃 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 無住處涅槃 1 佛教對涅槃的定義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 ICO 智慧型微投影機 使用手冊 電話 + 8 8 6-2 - 2 7 9 0-6 3 0 8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新湖一路90號4樓 w w w. q p o i n t e k. c o m * 內容僅供參考 功能會隨系統版本有所變動 * 如有操作上的問題請洽詢經銷商 本公司或至官網 支援服務..T.I. QP Q.P.T.I. Corporation 索 引 1. 內 容 物 2. 功 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大 乘 廣 五 論 內 文 與 科 判 佛 說 五, 謂 色 受 想 行 識 云 何 色? 謂 四 大 種 及 大 種 所 造 色 四 大 云 何 四 大 種? 謂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此 復 云 何? 謂 地, 堅 性 ; 水, 濕 性 ; 火, 煖 性 ; 風, 輕 性 界 者, 能 持 自 性, 所 造 色 故 種 云 何 四 大 所 造 色? 謂 眼 耳 鼻 舌 身 色 聲 香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法 鼓 山 的 核 心 主 軸 心 靈 環 保 目 錄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2 心 靈 環 保 6 慈 悲 沒 有 敵 人, 智 慧 不 起 煩 惱 心 靈 環 保 17 附 錄 : 心 靈 環 保 法 語 精 選 33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heepwoh-cover

heepwoh-cover 2016-2017年度 enquiry@heepwoh.edu.hk PDF processed with CutePDF evaluation edition www.cutepdf.com 目 錄 一 本校辦學團體...P. 3 二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教育事工部組織架構...P. 3 三 願景 使命及核心價值...P. 3 四 辦學宗旨...P. 3 五 校徽 校訓...P. 3 六 校歌...P.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名 師 峻 堯 老 師 地 理 考 科 壹 前 言 ( 筆 者 對 於 指 定 考 科 的 界 定 ) 105 103~104 20 107 2

名 師 峻 堯 老 師 地 理 考 科 壹 前 言 ( 筆 者 對 於 指 定 考 科 的 界 定 ) 105 103~104 20 107 2 / / 105 / / 7 0 2 4 8 76 / / 7 0 2 5 2 8-1 / / 06 2619621 #311 / E-mail / periodical @ hanlin.com.tw / http://www.worldone.com.tw http://www.worldone.com.tw NO.00847 ZXCV 名 師 峻 堯 老 師 地 理 考 科 壹 前 言 ( 筆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7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壹 前 言 ( ) (2016) 3 5 1 25% 5 2 8 25 2020 (GDP) 2010 貳 任 務 目 標 與 發 展 理 念 一 任 務 目 標 2020 GDP 1 2 (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7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壹 前 言 ( ) (2016) 3 5 1 25% 5 2 8 25 2020 (GDP) 2010 貳 任 務 目 標 與 發 展 理 念 一 任 務 目 標 2020 GDP 1 2 ( 專 題 研 究 從 十 三 五 規 劃 剖 析 大 陸 經 濟 發 展 前 景 An Analysis of China 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Based on the 13 th Five-Year Plan 高 長 (Kao, Charng) 國 立 東 華 大 學 公 共 行 政 學 系 教 授 兼 系 主 任 摘 要 2020 (GDP) 2010

More information

《執行力》讀書摘要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執行力》讀書摘要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The Operation of the Mind ~~ 探索識界 ~~ 人類心靈的運作 Bhikkhuni Chang-hwa 2012-11/11 Mahayana Buddhism 大乘三系 Madhyamaka Middle Way 中觀 -- Nagarjuna 龍樹 Aryadeva 提婆 Yogacara "Consciousness-Only"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An Introduction of Wang Mon s Ideological Novel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Novels 林文軒 (Lin,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Religious study tour programme

Religious study tour programm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Master of Arts in Buddhist Studies Term 2 Alternative Saturday, 9:30am-12:30pm,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CH

CH 靜權大師述 天台宗綱要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靜權大師述 天台宗綱要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天台宗綱要目次 前言 --------------------------------------------------------------------- 15 壹 藏教 ---------------------------------------------------------------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13...14...15...16...17...17...17...17...17...18...19 30 1...19 2 30 2...19 4 30 1...20 8 30 3...21 Q&A...22...31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三乘共法 三乘 : 聲聞 緣覺 菩薩 三乘共法 : 三乘所共同必修的出世間法 以五乘共法 ( 人天善法 ) 為基礎 綱目 : 1. 發出離心和種種根性 2. 四諦十二因緣 3. 聖果 發出離心 一切行無常 行 : saṃkara (acting), 遷流 造作 造作 : 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組合而成 遷流 : 一切事物皆隨時間而變化 無常 : 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組合而成, 隨時間的推移, 每一剎那都在變化中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前言 釋道論 M9921014 轉識成智 之理論與實踐 壹 前言貳 轉識成智的必要性 ( 一 ) 何謂 識 ( 二 ) 何謂 智 參 何謂轉八識成四智 ( 一 ) 妙觀察智 ( 二 ) 平等性智 ( 三 ) 大圓鏡智 ( 四 ) 成所作智肆 四智的現起分位伍 四智之所緣境陸 唯識的 轉依 意義 ( 一 ) 能轉道 ( 二 ) 所轉依 ( 三 ) 所轉捨 1 ( 四 ) 所轉得柒 從三性論 轉依 意義 (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談 發 菩 提 心, 行 菩 薩 行, 首 先 必 須 清 楚 了 解 的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談 發 菩 提 心, 行 菩 薩 行, 首 先 必 須 清 楚 了 解 的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三 屆 畢 業 論 文 八 十 華 嚴 離 世 間 品 菩 提 心 觀 指 導 教 授 : 高 明 道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自 莊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菩薩道之修學 大綱 壹 實踐菩薩行的總綱貳 知見與發心之檢視參 修學道次第之建立肆 瑜伽菩薩戒之奉行伍 止觀決定勝之獲得陸 深入佛經藏之要訣 壹 實踐菩薩行的總綱 : 依三心廣修六度 依六度圓滿三心 以四攝成熟眾生 依三心廣修六度 : 菩薩行是非常深廣的, 可從 般若經 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萬行來說 三心, 是 :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 偉大目標 ), 大悲為上首 ( 純正動機 ), 無所得為方便 (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1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目次 壹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自序... A-2 一 撰書的初衷二 一切佛法有相依相攝的意義三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貳 第一章 歸敬三寶... A-3 一 歸依三寶的真實義二 歸依有四正行参 第二章 聞法趣入... A-4 一 聞法應離的過失二 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底限三 一切佛法內在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肆 第三章 五乘共法...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46 2011 11 467 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 7 2011 11 467 47 3 DBGameSys 48 2011 11 467 正規化資料模組 如何配置並儲存電子化資料 以 便減少資料被重覆儲存的程序 DBGameSys的主要功能模組包 學習者 審核評分模組 含 正規化資料模組 審核評分 模組 高分列表模組3大區塊 系統資料庫 在正規化資料模組的執行 高分列表模組 過程中 先要求學習者瀏覽遊戲

More information

2013~2015 保健食品產業專業人才 供需調查 2011 5 2011529 2012 2013~2015 2012 44.67% 2011 11.96% 2013~2015 ... 1... 1... 5... 10... 12... 13... 14... 19... 20... 22... 24... 12... 19... 21... 22 III IV 1... 1 2... 3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6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釋隆迅 前言 :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 聽到這一首偈頌 : 諸法因緣起, 諸法因緣滅 ;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 簡單說, 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說 : 奇哉! 奇哉!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

More information

十地障

十地障 十地障 菩薩於十地斷十障, 而證十真如 : 初地 斷異生性障, 證適行真行, 異生性障者, 此地入心中斷之所, 即見道所斷之煩惱所知二障也, 此二障為無始以來凡夫異生之性, 故云異生性 第二 地斷邪行障, 證最勝真如 邪行障者其體為俱生所知障之一分 於諸有情身為行邪之障, 故名邪行障 第三地 斷暗鈍障, 證勝法真如 闇鈍障者, 是亦俱生之所知障之一分 此障能使此地勝定與總持所發之三慧, 忘失所聞思之境,

More information

58 394 課 業 輔 導 心 理 與 教 育 測 驗 3. 4. 5. 二 教 學 方 式 1 1 講 次 主 講 老 師 講 次 主 題 講 次 主 講 老 師 講 次 主 題 1 19 2 20 3 21 4 22 5 23 6 24 7 25 8 26 9 27 10 28 11 29 1

58 394 課 業 輔 導 心 理 與 教 育 測 驗 3. 4. 5. 二 教 學 方 式 1 1 講 次 主 講 老 師 講 次 主 題 講 次 主 講 老 師 講 次 主 題 1 19 2 20 3 21 4 22 5 23 6 24 7 25 8 26 9 27 10 28 11 29 1 心 理 與 教 育 測 驗 課 業 輔 導 394 57 心 理 與 教 育 測 驗 研 讀 方 法 提 要 / 一 測 驗 的 宗 旨 與 教 學 目 標 GRE 1. 2. 58 394 課 業 輔 導 心 理 與 教 育 測 驗 3. 4. 5. 二 教 學 方 式 1 1 講 次 主 講 老 師 講 次 主 題 講 次 主 講 老 師 講 次 主 題 1 19 2 20 3 21 4 22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談法相 在香港三輪佛學社講 (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45 ~ p.26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 引言 : 各宗各派, 皆有法相...2 二 法 是佛從證出教而要弟子解悟的 ; 法的種種意義, 就是 法相, 是在我們身心指出...2 三 法相的內容 : 自相 共相等 與 十如是...3 ( 一 ) 自相 共相 相攝相 相應相 因緣相 ( 果報相 成就不成就相 )...3 (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SW cdr

SW cdr 1~2 3 4 5~6 7~8 9~10 11 12 13 14 15 16~18 16 16 17 17 18 18 18 19 19 19 20 21 22 23~26 23 24 24 25 26 27 27 27 : 110V 1 110V 110V 15A 2 3 23 24 4 ( ) 5 6 1 2 26 20 l 1 7 3 4 5 15 17 18 12 7~13 6 ~ 8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第 一 章 1 2 3 4 第 二 章 5 6 7 8 1. 2. 9 3. 4. 5. 6. 7. 8. 9. 10.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第 三 章 p 12 b / B 0.75 13 p 14 15 D = l 20 +10 16 17 p l D l D l D 3 p 4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別 知 相 是 識 受 陰, 何 所 識? 識 色, 識 聲 香 味 觸 法, 是 故 名 識 受 陰 復 以 此 識 受 陰, 是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諸 比 丘! 彼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此 色 受 陰, 作 如 是 學 : 我 今 為 現 在 色 所 食, 9 過 去 世 已 曾 為

別 知 相 是 識 受 陰, 何 所 識? 識 色, 識 聲 香 味 觸 法, 是 故 名 識 受 陰 復 以 此 識 受 陰, 是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諸 比 丘! 彼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此 色 受 陰, 作 如 是 學 : 我 今 為 現 在 色 所 食, 9 過 去 世 已 曾 為 ( 一 ) 三 世 陰 世 食 經 三 世 陰 世 食 經 1 ( 雜 阿 含 經.46 經 ) 心 的 樣 相 一 五 蘊 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佛 住 舍 衛 國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受 陰 2, 云 何 為 五? 色 受 陰, 受 想 行 識 受 陰 若 沙 門 婆 羅 門, 以 宿 命 智 自 識 種 種 宿 命, 已 識, 當 識 今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indd

printing.indd 上 帝 信 仰 與 古 代 中 國 13 基 督 教 之 景 教 在 唐 朝 傳 入 中 國 人 類 最 早 期 活 動 都 在 兩 河 流 域 一 帶 人 類 文 化 始 於 巴 比 倫 兩 河 流 域 14 圖 片 中 國 基 督 教 簡 史 挪 亞 三 子 後 裔 分 散 全 地, 中 國 人 是 閃 族 的 後 人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都 離 不 開 大 河 滋 潤 一 般 書 籍 所

More information

瑞興銀行

瑞興銀行 網 路 銀 行 基 金 服 務 系 統 - 查 詢 類 操 作 手 冊 中 華 民 國 一 零 五 年 版 第 1 頁 目 錄 文 件 導 引 說 明... 3 壹 基 金 服 務 - 查 詢 類... 1 一 我 的 基 金 ( 含 使 用 者 風 險 等 級 )... 1 1.1 更 新 損 益... 2 二 基 金 往 來 明 細 查 詢 ( 含 配 息 )... 5 2.1 基 金 單 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3_???????-Ch20140625_???

Microsoft Word - _3_???????-Ch20140625_??? 綠 河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制 訂 及 修 正 紀 錄 一 本 規 則 初 版 於 2012 年 7 月 21 日 制 訂 二 本 規 則 第 一 次 修 訂 於 2013 年 6 月 29 日 三 本 規 則 第 二 次 修 訂 於 2014 年 6 月 25 日 綠 河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第 1 條 本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主 任 導 師 一 年 級 導 師 系 學 會 導 師 二 年 級 導 師 教 育 專 業 課 26 學 分 教 師 資 格 檢 定 考 試 ( 每 年 3 月 ) 中 等 學 校 教 師 證 書 學 習 護 照 ( 實 地 實 習 研 習 服 務 時 數 心 霊 美 學 與 藝 術 人 文 活 動 )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書 教 師 甄 試 專 門 課 程 ( 任 教 類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100 青 年 作 家

100 青 年 作 家 壁 紙 文 字 / 鹼 性 人 繪 圖 / 蔣 依 芳 工 110 * 文 學 我 最 型 99 100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型 101 102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103 型 * OK 青 年 作 家 104 文 學 我 最 105 型 * 青 年 作 家 106 * 文 學 我 最 型 107 108 青 年 作 家 * 文 學 我 最 109 型 青 年 作 家 幼 獅

More information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 玄 奘 大 學 應 用 心 理 學 系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申 請 程 序 項 目 日 期 繳 交 資 料 遴 聘 指 導 教 授 一 提 論 文 題 目 及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同 意 書 需 符 合 下 列 條 件 : ( 一 ) 修 滿 超 過 一 半 的 學 分 (30 學 分 ) 或 ( 二 ) 所 有 必 修 課 已 修 過 ** 符 合 上 述 一 項 條 件 即 可 一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OODLE990201\266i\266\245\244\342\245U1000804)

(Microsoft Word - MOODLE990201\266i\266\245\244\342\245U1000804) (2011.08.04 修 訂 ) 目 錄 壹 舊 課 程 複 製 到 新 課 程 的 方 法... 1 一 將 舊 課 程 的 課 程 文 件 匯 入 新 課 程... 1 二 編 輯 新 課 程... 5 三 備 份 舊 課 程 資 料 還 原 至 新 課 程... 6 貳 元 課 程 (META COURSE) 說 明 與 應 用... 12 一 元 課 程 說 明... 12 二 利 用 元

More information

是 快 樂 當 然 也 有 多 少 苦 這 是 求 三 昧 樂 求 三 昧 樂 的 人 為 什 麼 他 不 求 欲 樂 而 要 求 三 昧 樂 呢 他 就 是 對 欲 樂 不 滿 足 感 覺 到 欲 樂 不 是 樂 所 以 放 棄 了 欲 樂 去 追 求 三 昧 樂 在 豐 子 愷 畫 的 護 生

是 快 樂 當 然 也 有 多 少 苦 這 是 求 三 昧 樂 求 三 昧 樂 的 人 為 什 麼 他 不 求 欲 樂 而 要 求 三 昧 樂 呢 他 就 是 對 欲 樂 不 滿 足 感 覺 到 欲 樂 不 是 樂 所 以 放 棄 了 欲 樂 去 追 求 三 昧 樂 在 豐 子 愷 畫 的 護 生 四 禪 八 定 1985 年 于 舊 金 山 大 覺 蓮 社 第 一 堂 課 時 間 很 快 上 個 月 十 月 五 號 金 剛 經 講 完 的 到 現 在 一 個 多 月 四 禪 八 定 是 在 講 經 的 時 候 有 兩 位 居 士 提 出 來 的 問 題 當 時 的 時 間 不 夠 用 所 以 留 待 以 後 安 排 在 現 在 來 講 這 個 問 題 甲 一 學 習 者 分 三 科 四 禪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盒 )... 5 參 題 目 3: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晶 鑽 XO 醬 禮 盒 ).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盒 )... 5 參 題 目 3: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晶 鑽 XO 醬 禮 盒 ). 行 動 電 子 商 務 管 理 師 行 動 電 子 商 務 規 劃 師 術 科 考 試 題 解 製 作 單 位 :TMCA 台 灣 行 動 商 務 運 籌 管 理 協 會 證 照 評 測 試 務 中 心 1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Erwin Schrodinger

Erwin Schrodinger 基因改造 的過去 與未來 一般報導 地球是一個充滿生命的星球 在這兒 各種生物所展現的生命跡象都有一些共通性 只是 這麼多千奇百怪的生命現象與生物個體 又具有哪些獨特的性質呢 演講人 周成功 演講人 Erwin Schrodinger 20042374 57 ATGC DNA J. D. Watson and F. Crick DNAATGC DNAATGC DNA ATGC ATGC DNA A

More information

ART_RAE16_ticket_cn_p.1

ART_RAE16_ticket_cn_p.1 1. 2. 3. 4. 基 础 部 分 - 色 彩 TM TM Premier B2C Sales to China 2014 TM OCR www.divcom.com.hk/ocrc 現 在 開 始 計 劃 訪 問 亞 洲 零 售 博 覽 的 行 程! 交 通 配 套 乘 車 路 線 : 由 機 場 乘 坐 公 共 汽 車 : A11 或 E11 到 灣 仔 (~80 分 鐘 ) 地 鐵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