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Transcription

1

2 目錄 I 目錄 目錄... I 中觀今論講義 編輯緣起... III 中觀今論 自序... 1 中觀今論 引言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第二節 中論 為 阿含 通論考 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一節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第二節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 第三節 三法印之橫豎無礙 第四節 緣起之綜貫性 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論 第一節 中觀與中論 第二節 因明與中觀 第三節 聞量 比量 現量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一節 緣起 第二節 自性 第三節 空 第四節 緣起自性空 第六章 八不 第一節 八事四對之解說 第二節 不

3 II 中觀今論 講義 第七章 有 時 空 動 第一節 有 物 體 法 第二節 時間 第三節 空間 第四節 行 變動 運動 第五節 無言之秘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性 相 第三節 體 作 力 第四節 因 緣 果 報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 太過 不及 中道 第二節 即 離 中道 第十章 談二諦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二諦之安立 第三節 二諦之抉擇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第二節 緣起空有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

4 中觀今論講義 編輯緣起 III 中觀今論講義 編輯緣起 ( 釋厚觀 ) 中觀今論 是印順導師( 以下簡稱 導師 ) 於民國 36 年 (1947 年 ) 在雪竇寺編纂 太虛大師全書 時, 對續明法師 楊星森居士等人講說, 並於民國 39 年 (1950 年 ) 彙整出版 導師說, 中觀今論 是以 中論 為本, 以 大智度論 為助, 闡揚中觀思想與實踐的著作 龍樹菩薩的作品很多, 主要分成兩類 : 一 深觀, 最重要的代表作是 中論 ; 二 菩薩廣大行, 主要有 大智度論 十住毘婆沙論 要把這深觀與廣行兩類論典綜合起來, 才成為完整的龍樹學 我在慧日講堂及福嚴推廣教育班講了 7 年的 大智度論 後, 接著講深觀的 中觀今論, 體悟更加深刻 中國佛教長久以來受真常唯心思想的影響很深, 加上 中論 義理艱深, 不容易看得懂, 即使想要研究, 也不容易 雖然有三論宗吉藏大師的 中觀論疏 註解 中論, 但他受北方地論宗 南方攝論宗的影響不小, 還融合了真常唯心的思想, 已經不是單純的中觀了 而導師依 大智度論 等般若 中觀的經論來解說 中論, 更契合 中論 原意 ; 且用現代的語體寫出來, 為現代研究中觀的讀者帶來莫大的便利 如果想要深入中觀, 中觀今論 是一部很重要的參考書 ; 另外還有 中觀論頌講記 性空學探源 般若經講記 空之探究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 ) 等相關著作, 也非常值得參考 導師在 中觀今論 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觀念, 值得我們深入思惟 體會, 而導師寫作用詞一向精鍊, 幾乎每個地方都是重點, 在此僅略舉幾項, 提供大家參考 一 中觀學值得稱頌的精義 : 導師歸納中觀學值得稱頌的精義有幾點 :( 一 ) 大小共貫,( 二 ) 真俗無礙,( 三 ) 悲智圓融,( 四 ) 空有融會 導師特別留意大乘與聲聞之間的貫通, 聲聞的正常道多說無常 無我, 大乘則從空門入, 多說不生不滅 ; 但無我與空並非性質有什麼不同, 生滅與不生滅其實是一, 說有廣略, 詳見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5 IV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講義 編輯緣起 二 立名 中論 的理由 : 龍樹闡揚一切法空, 但其論著為什麼不稱為 空論, 卻稱作 中論 呢? 原來, 龍樹菩薩主張 : 緣起 空 中道是同一的, 而更以不落兩邊的中道為宗極 這代表中道有很重要的意義, 所以導師在第一章就先談 中道的內容 與 中道的意義 ( 一 ) 中道的內容 : 包含 行的中道 與 理的中道 1 行的中道: 不苦不樂的中道, 即是以 智 為本的八正道 不偏於樂行 不偏於苦行, 也不是折中, 而是從正見為本的實踐中, 不落於情本的苦樂二邊 2 理的中道: 正觀緣起, 離於二邊的八不中道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去 雖然有行的中道與理的中道, 但是這只是相對的區分而已, 事實上, 行的中道 要以正見為先導, 所以在理上體悟正確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 體悟 理的中道, 是要斷除煩惱, 除了利益自己, 也要利益他人, 所以悟理之外, 也要實踐自利利他的正行, 行與理相依相待, 不可或缺 ( 二 ) 中道的意義 : 一 中實, 即是如實 實相 ; 二 中正, 即圓滿正確 龍樹的中道論可用二句話來說明 : 宗歸一實, 教申二諦 宗 就是體證, 教 就是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以教化眾生 1 宗歸一實 : 中實 要體證實相, 必須把握兩個重點 :(1) 不取著名相, 不要落入語言種種的戲論 ;(2) 不落於對待 常斷 一異 能所的對待 2 教申二諦 : 中正 因為實相是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一般凡夫不瞭解實相, 所以佛陀從證出教, 依世俗諦與勝義諦為眾生說法, 希望眾生能綜貫性相 空有, 進而體悟中道 三 龍樹只談 八不 的理由及其次第 : 龍樹以八不 (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去 ) 來否定眾生一切的執著 眾生的執著很多, 為什麼只有取這 四對八不? 為什麼依這樣的次第來說八不? 導師的解說非常善巧, 生滅 常斷 一異 來去 分別與 法體 時間 空間 運動 有關 所以, 即使只有 四對八不, 其實幾乎已

6 中觀今論講義 編輯緣起 V 經包含了一切法, 龍樹以這 八不 就可以破除一切的執著 雖然在解說上有 法體 時間 空間 運動 之次第, 但是在理上是不可分割的, 不是說先有時間, 再有空間 因此是 說有次第, 理非前後, 如順世間的意見說, 不妨說有 生滅 常斷 一異 來去 這樣的次第 關於此論題, 詳見第六章 八不 及第七章 有 時 空 動 四 二諦空有 : 中論 說 :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即是勝義諦, 就是聖者特勝的無漏無分別智所覺證的境界 凡夫的情執只知有世俗, 而不知有勝義 ; 聖者則通達勝義, 而又善巧世俗 勝義諦又分成 狹義的勝義諦 和 廣義的勝義諦 狹諦的勝義諦 就是 空性 ; 廣義的勝義諦 包含 空性 及 如幻緣生 一提到 勝義諦, 我們或許會聯想到聖者體悟的空性, 但其實聖者體悟的境界不只是 空性 而已, 也能通達 一切緣起如幻假名有 因此, 導師在第八章特別討論到 中觀之諸法實相, 舉 法華經 所說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說明聖者體悟的實相不只是空而已, 還包括性 相 體 力 作 因 緣 果 報 本末究竟等 所以我們修學中觀時, 不能只偏重於 性空, 也應通達 因 緣 果 報 等 緣起如幻有 才行 另外, 導師引 般若經 菩薩不共中道妙觀, 說明菩薩 體悟畢竟空寂, 而不礙緣起有, 能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這才是不共二乘的緣起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出自 維摩經, 僧肇 注維摩詰經 說得好 : 有為雖偽, 捨之則大業不成 ; 無為雖實, 住之則慧心不明 不盡有為 : 這裡所說的 有為 是指一切有為的善法, 菩薩不離大慈, 不捨大悲, 深發一切智心, 教化眾生, 終不厭倦, 心無放逸, 不失眾善 若菩薩捨棄這些有為善法, 成佛的大業就不能成就 不住無為 : 菩薩雖修學空 無相 無願三解脫門, 但不像二乘那樣急著入涅槃 無為雖然是真實, 但是不能住著, 若住著便慧心不明了

7 VI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講義 編輯緣起 五 悟入空性的前方便 : 龍樹所說的 空 不是指 什麼都沒有, 而是依 緣起無自性 來談 空 我, 或者 自性 有三個定義 :( 一 ) 實在性 主宰性,( 二 ) 不變性,( 三 ) 獨一性 諸法由眾因緣和合而起, 否定了實在性 不變性 獨一性, 這樣的緣起無自性, 我們稱它為 空, 並非是斷滅的空無 因此, 要悟入空性, 必先信解因果, 具備 空有無礙的正見, 並以戒行為基礎, 才能契入空性, 而又不廢福德與智慧的種種事行 如 大智度論 卷 18 說 : 觀真空人, 先有無量布施 持戒 禪定, 其心柔軟, 諸結使薄, 然後得真空 ; 邪見中無此事, 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 無智人聞空解脫門, 不行諸功德, 但欲得空, 是為邪見, 斷諸善根 ( 大正 25, 194a15-25) 悟入空性的前方便, 三乘共通的解脫道要以三增上學 ( 增上戒學 增上定學 增上慧學 ) 為資糧 ; 大乘不共的菩提道則需要以三心 (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大悲為上首, 無所得空慧為方便 ) 來修六度 六 關於 聲聞道與菩薩道 漸修與頓悟 : 本書不只是談深觀, 也談到廣大的菩薩行 ; 談如何修行時, 也探討到頓悟與漸修的問題, 詳見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聲聞的正常道 : 直接觀無我 無我所, 重要的是把握諸法共相, 特別是三法印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悟入涅槃寂靜 大乘的菩薩道 : 從漸修到頓悟, 再從頓悟到圓修 如無著菩薩金剛杵的譬喻 首尾粗, 中間狹 菩薩發心開始修學的時候, 親近善知識 聽聞正法 信解因果 廣觀世間一切法空, 並以慈悲心作利他事 大乘的不共慧, 約事相方面, 除生死世間的因緣果報 身心現象, 還有菩薩行為 佛果功德等等, 都是它的觀境 勝解世間一切法空之後, 還要收攝到無我 無我所, 真實獲證徹悟空性, 才又起方便 後得智, 廣觀無邊境相, 又廣度眾生, 嚴淨佛土 七 空宗與有宗 : 空宗除了講空也講有, 有宗除了講有也講空, 既然空宗 有空都講有, 都講空, 為什麼會有空宗 有宗的不同呢?

8 中觀今論講義 編輯緣起 VII 導師很明確地指出空宗 有空的不同, 應注意兩點 : ( 一 ) 歸宿點不同 : 以一切法畢竟空為究竟了義的, 才是空宗 ; 如果認為一切法空是不了義, 主張一部分空, 還有一部分不空, 那就是有宗了 在因果依存的現象論上, 假必依實 是有宗;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是空宗 關於這個問題, 詳見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 ( 二 ) 觀空的方法不同 : 凡主張 他空 以 此法是空, 餘法不空 為立論原則, 就是主張空者不有 有者不空的, 雖說空而歸結到有, 是有宗 如 中阿含 小空經 所說, 鹿子母講堂裡面沒有牛 羊, 依沒有牛 羊說空, 但鹿子母講堂本身並沒有空, 這是 他空 凡主張 自空 以 此法有故, 此法即空 為立論原則, 就是有而即空, 空而即有的, 雖說有而歸結到空, 是空宗 在法的當體說它無自性, 是空, 這是 自空 由於方法的不同, 導致結果也不一樣, 因此正確的方法非常重要 或許有人認為, 用西洋的邏輯或因明就可以體悟中道的實相, 導師明確地說 不行, 詳見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論 導師這本 中觀今論 雖然是在闡揚中觀 解說 中論 要義, 但也常常比對印度 中國 西藏等宗義 ; 在大乘三系方面, 也經常比對性空唯名與虛妄唯識 真常唯心的不同, 彰顯中觀的殊勝 ; 此外, 還常舉 阿含 與部派論書, 比對大小乘之間的差異 ; 談到時間觀 空間觀時, 更提到外道乃至現代科學的看法 如此種種, 可見導師學問的淵博 而導師則提醒我們 : 學問不厭廣博, 而觀行要扼其關要 ( 中觀論頌講記,p.312) 筆者從 2013 年 9 月起至 2014 年 12 月止, 於福嚴推廣教育班講授 中觀今論 課程, 為了講授的方便, 除了增補 中觀今論 科判之外, 並考察加註許多經論的出處, 因而編輯了這本 中觀今論講義 疏漏 錯誤之處在所難免, 還望各位大德不吝指正! 有心研究的讀者們, 也可搭配我講授的 中觀今論 MP3 研讀, 相關檔案可到慧日講堂影音網站 ( 下載 2014 年 12 月 8 日, 於福嚴佛學院

9

10 中觀今論 自序 1 中觀今論 自序 (pp.1-10) 釋厚觀 ( ) 1 壹 印順法師與 空宗 的因緣及 中觀今論 的寫成 (pp.1-3) ( 壹 ) 印順法師雖同情空宗, 但不屬於空宗的任何學派 (p.1) 在師友中, 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論或空宗的 我曾在 為性空者辨 2 中說到 : 我不能屬於空宗的任何學派, 但對於空宗的根本大義, 確有廣泛的同情! ( 貳 ) 印順法師與空宗的因緣 (p.1) 一 研讀的第一部佛典即是 中論 (p.1) 空宗 聖龍樹的論典, 對我可說是有緣的 早在民國十六年 (22 歲 ), 我開始閱讀佛典的時候, 第一部即是 中論 中論 的內容, 我什麼都不明白, 但一種莫名其妙的愛好, 使我趨向佛法, 終於出了家 3 1 (1)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6: 中 是正確真實, 離顛倒戲論而不落空有的二邊 觀體是智慧, 觀用是觀察 體悟 以智慧去觀察一切諸法的真實, 不觀有無顛倒的 知諸法實相慧, 名為 中觀 (2) 萬金川, 中觀思想講錄,p.28: 不論是 Mādhyamika( 中觀學派 ) 或 Madhyamaka( 中觀 ), 就其字面來說, 並沒有 觀 的意思在內 因為這兩個語詞都是由表示 中 之義的形容詞 madhya, 加上 ma( 形容詞的最高級 ) 這個詞綴而成 因此, 在字面上最直接的翻譯, 當是 the most middle( 最中的或至中 ) 事實上, 言 中, 必然涉及 觀, 也就是說 : 在我們洞察全體之際, 中 方有其成立之可能 2 參見 海潮音 第 24 卷, 第 3 期, 民國 32 年,pp 參見印順法師, 華雨集 ( 第五冊 ),pp.4-5: 十四年 ( 二十歲 ), 我讀到馮夢楨的 莊子 序 : 然則莊文 郭注, 其佛法之先驅耶, 而引起了探究佛法的動機 出家前的我, 生活圈子極小, 不知佛法到底是什麼 探求佛法, 只能到附近幾處小廟中去求, 得到了 金剛經石 ( 成金 ) 注, 龍舒淨土文, 人天眼目 殘本等 前二部, 讀了有點了解, 卻覺得意義並不相同 讀了 人天眼目, 只知禪宗有五家宗派而已 無意中, 在商務印書館的目錄中, 發現有佛書, 於是購到了 成唯識論學記, 相宗綱要 三論宗綱要 因 三論宗綱要 而知道三論, 設法購得 中論 與 三論玄義 ; 其後又求到了嘉祥的三論疏 我沒有良好的國文基礎, 卻修學這精深的法門, 艱苦是可想而知的! 記得初讀 中論 ( 青目注本 ), 可說完全不了解 然而, 不了解所以更愛好, 只怪自己的學力不足, 佛法是那樣的高深, 使我嚮往不已!

11 2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 自序 二 對於空宗的新體認 (p.1) 出家後, 曾一度留意唯識, 但不久即回歸空宗 嘉祥的三論宗 抗戰開始, 我西遊四川, 接觸到西藏傳的空宗 那時, 我對於佛法的理解, 發生重大的變革 4 5, 不再以玄談為滿足, 而從 6 初期聖典中, 領略到佛法的精神 由於這一番思想的改變, 對於空宗, 也得到一番新的體認, 加深了我對於空宗的讚仰 ( 叁 ) 空義 之講說與寫作(pp.1-3) 三十一 三十二年 (37 歲 38 歲 ), 時斷時續的講說 中論, 由演培筆記, 整理成 中論講記 的初稿 關於初期 阿含 毘曇 聖典的空觀, 曾作廣泛的考察 三十三年秋 (39 歲 ), 為妙欽 續明等說, 由妙欽記出 這可以名為 性空學探源, 與我另一作品 唯識學探源 同一性質 經這一番考察, 對於性空的理解, 增明不少, 確信性空為佛法的根本教義 三十五年春 (41 歲 ), 曾以 性空導論 為題, 開講於漢藏教理院 原擬定分 性空的發展史略 性空的方法論 性空的實踐 三編 但為了怱促 7 的東歸, 連 性空的發展史略 部分, 都沒有完成, 這是非常可惜的 三十六年冬 (42 歲 ), 在雪竇寺編纂 太虛大師全書, 應海潮音社的稿約, 8 決以 中觀今論 為題, 隨講隨刊 ; 聽眾能聽懂的, 僅有續明與星森二人 我本想寫 ( 或講 ) 一 性空思想史, 上編為阿含之空 阿毘曇之空 ; 中編為性空大乘經之空 中觀論之空 ; 下編為真常者之空 唯識者之空 中觀者之空 共為七章 性空學探源, 即初編約十萬字 後五章, 非五 六十萬字不可 變革 :1. 改變, 改革 ( 漢語大詞典 ( 五 ),p.529) 玄談 :2. 泛指脫離實際的空論 4. 佛教語 對佛教義理的闡述 ( 漢語大詞典 ( 二 ), p.322) 領略 :1. 領會, 理解 ( 漢語大詞典 ( 十二 ),p.283) 怱促 ( 匆促 ): 匆忙, 倉促 ( 漢語大詞典 ( 二 ),p.180) 案 : 星森 即楊星森, 參見印順法師, 平凡的一生 ( 重訂本 ),p.155: 三十六年 ( 四十二歲 ): 正月, 在武院, 寫了 僧裝改革評議 初夏, 到奉化雪竇寺, 與續明 楊星森等, 編纂 太虛大師全書 編纂期間, 為續明等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講記 ), 又講 中觀今論, 都由續明筆記

12 中觀今論 自序 3 處在這社會極度動亂的時代, 學友時常勸我, 要我略談中觀正義, 所以先摘取 中觀論之空 而講為 中觀今論 但體裁不同, 不免簡略得多了! ( 肆 ) 中觀今論 以 中論 為本, 大智度論 為助, 出入諸家而自成體系 (p.3) 中觀今論 並不代表空宗的某一派, 是以龍樹 中論 為本, 大智度論 9 為助, 出入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體系 本論完成於社會變動日急的今日, 回想 中論 與我的因緣, 二十多年來給 10 我的法喜, 不覺分外的歡喜! 貳 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 11 (pp.3-10) 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 莫過於 大小共貫 真俗無礙 ( 壹 ) 大小共貫 (pp.3-5) 一 三乘共空, 同觀無我無我所而得解脫, 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 (p.3) 龍樹論以為 : 有情的生死, 以無明為根源, 自性見為戲論的根本 12 9 (1) 出入 :10. 謂涉獵廣博, 融會貫通 ( 漢語大詞典 ( 二 ),p.474) (2) 諸家 :2. 各個學派, 亦指研究某一方面學問的各個專家 ( 漢語大詞典 ( 十一 ),p.270) 10 分外 :2. 格外, 特別 ( 漢語大詞典 ( 二 ),p.568) 11 (1) 案 : 印順法師於 中觀今論 自序 (p.3) 說 : 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 莫過於 大小共貫 真俗無礙 此處雖僅說到 大小共貫 ( 序 pp.3-5) 真俗無礙 ( 理事無礙 )( 序 pp.5-7), 但從 自序 整體內容看來, 或許可以再加上 悲智圓融 ( 序 pp.7-8) 與 空有融會 ( 序 p.9) (2) 案 : 印順法師於 中觀論頌講記 (pp.17-35) 提到 中論 之特色 : 一 有空無礙, 二 大小並暢, 三 立破善巧 此處之 有空無礙 大小並暢, 分別與 中觀今論 所說之 空有融會 大小共貫 相合 12 (1) 大智度論 卷 實際品 ( 大正 25,697a5-20): 若無明因緣更求其本, 則無窮, 即墮邊見, 失涅槃道, 是故不應求 若更求, 則墮戲論, 非是佛法 菩薩欲斷無明故, 求無明體相, 求時即入畢竟空 何以故? 佛經說無明相 : 內法不知, 外法不知, 內外法不知 菩薩以內空觀內法, 內法即空 ; 以外空觀外法, 外法即空 ; 以內外空觀內外法, 內外法即空 如是一切是無明相 ; 如先品, 德女經 中破無明廣說 復次, 菩薩求無明體, 即時是明, 所謂諸法實相名為實際 觀諸法如幻如化, 眾生顛倒因緣故, 起諸煩惱, 作惡罪業, 輪轉五道, 受生死苦 譬如蠶出絲自裹縛, 入沸湯火炙 ; 凡夫眾生亦如是, 初生時未有諸煩惱, 後自生貪欲 瞋恚等諸煩惱, 是煩惱因緣故, 覆真智慧, 轉身受地獄火燒湯煮 德女經,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6 1 序品 ( 大正 25,101c-102a), 梵志女首意經 ( 大正 14,939c-940a) (2) 大智度論 卷 無盡方便品 ( 大正 25,622a29-b10):

13 4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 自序 解脫生死的三乘聖者, 體悟同一的法性空寂, 同觀無我無我所而得悟 13 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 14 三解脫門同緣實相 15 賢聖以法眼分別諸法, 老 病 死, 心厭, 欲出世間 求老 死因緣由生故, 是生由諸煩惱業因緣 何以故? 無煩惱人則不生, 是故知煩惱為生因 煩惱因緣是無明, 無明故, 應捨而取, 應取而捨 何者應捨? 老 病諸苦, 因緣煩惱應捨, 以少顛倒樂因緣故而取 持戒 禪定 智慧, 諸善根本, 是涅槃樂因緣, 是事應取而捨 是中無有知者 見者 作者 何以故? 是法無定相, 但從虛誑因緣相續生 行者知是虛誑不實, 則不生戲論 13 (1) 中論 卷 4 18 觀法品 ( 大正 30,23c20-25): 若我是五陰, 我即為生滅 ;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2)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p : 我, 不過是依五蘊和合而有的假我, 如探求他的實體, 一一蘊中是不可得的 外道要執有實我, 那麼, 如 我是五陰, 那所說的 我, 應該與五陰一樣是 生滅 的 我 如 異 於 五陰, 我與陰分離獨在, 即不能以 五陰 的 相 用去說明 不以五陰為我的相, 那我就不是物質的, 也不是精神的, 非見聞覺知的 ; 那所說的離蘊我, 究竟是什麼呢? 我不就是五陰, 破即蘊的我 ; 我不異於五陰, 破離蘊的我 我所見依我見而存在, 無有我 的自性可得, 我所也就沒有了 所以說 : 何得有我所? 這是從我空而達到法空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即指此實相般若的現覺 得 到這 無我智, 才真是能如 實觀 法實相的 能 得 這 無我智 的, 是人 最 為希有! 他已超凡入聖, 不再是一般的凡夫了 (3)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312: 學問不厭廣博, 而觀行要扼其關要 ; 所以本品 ( 觀法品 ) 正論觀法, 如不見有我, 也就沒有我所法, 正見一切諸法的本來空寂性了 從破我下手, 顯示諸法的真實, 為三乘學者共由的解脫門 明我空, 不但是聲聞 ; 說法空, 也不但是菩薩 一切法性空, 卻要從我空入手, 此是本論 ( 中論 ) 如實體見釋尊教意的特色 14 (1) 大智度論 卷 22 1 序品 ( 大正 25,222b27-c6): 問曰 : 摩訶衍中說 諸法不生不滅, 一相, 所謂無相, 此中云何說 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 二法云何不相違? 答曰 : 觀無常, 即是觀空因緣 ; 如觀色念念無常, 即知為空 ; 過去色滅壞, 不可見故, 無色相 ; 未來色不生, 無作無用, 不可見故, 無色相 ; 現在色亦無住, 不可見 不可分別知故無色相 無色相即是空, 空即是無生無滅 ; 無生無滅及生滅, 其實是一, 說有廣略 (2) 大智度論 卷 22 1 序品 ( 大正 25,223b3-12): 問曰 : 佛說聲聞法有四種實, 摩訶衍中有一實, 今何以故說三實?

14 中觀今論 自序 5 這樣的三乘共空, 對於從來的大小相諍, 可得一合理的論斷 二 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之諍論 (pp.3-4) 聲聞三藏與摩訶衍 大乘, 一向被諍論著 一分聲聞學者, 以 阿含經 等三藏為佛說, 斥大乘為非佛說 ; 現在流行於錫蘭 暹羅 16 緬甸的佛教, 還是如此 一分大乘學者, 自以為不共二乘, 斥聲聞為小乘, 指 阿含經 為小乘經, 以為大乘別有法源 答曰 : 佛說三種實法印, 廣說則四種, 略說則一種 無常即是苦諦 集諦 道諦 ; 說無我則一切法 ; 說寂滅涅槃, 即是盡諦 復次, 有為法無常, 念念生滅故, 皆屬因緣, 無有自在, 無有自在故無我 無常 無我 無相故心不著, 無相不著故, 即是寂滅涅槃 以是故, 摩訶衍法中, 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 一相, 所謂無相, 無相即寂滅涅槃 (3) 詳見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 第 3 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pp 如 中觀今論,p.32 云 : 諸法生滅不住, 即是無自性, 無自性即無生無滅, 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的, 這即是不生不滅的緣起 這是通過了生滅的現象, 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生滅, 並非彼此不同 依此去了解佛說的三法印, 無常等即是空義, 三印即是一印 15 大智度論 卷 20 1 序品 ( 大正 25,207c4-20): 是三解脫門, 摩訶衍中是一法, 以行因緣故, 說有三種 觀諸法空, 是名空 ; 於空中不可取相, 是時空轉名無相 ; 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 是時無相轉名無作 譬如城有三門, 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 若入則從一門 諸法實相是涅槃城, 城有三門, 空 無相 無作 若人入空門, 不得是空, 亦不取相, 是人直入, 事辦故, 不須二門 若入是空門, 取相得是空, 於是人不得為門, 通塗更塞 若除空相, 是時從無相門入 若於無相相心著, 生戲論, 是時除取無相相, 入無作門 阿毘曇義中 : 是空解脫門, 緣苦諦, 攝五眾 ; 無相解脫門, 緣一法, 所謂數緣盡 ; 無作解脫門, 緣三諦, 攝五眾 摩訶衍義中, 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 以是三解脫門, 觀世間即是涅槃 何以故? 涅槃空 無相 無作, 世間亦如是 16 暹羅 : 泰國的舊名 舊分暹與羅斛兩國, 十四世紀中葉兩國合併, 稱暹羅 ( 漢語大詞典 ( 十 ),p.1186 )

15 6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 自序 如唯識學者, 在 愛非愛緣起 外, 別立大乘不共的 自性緣起 17 ; 以為菩薩所證法性空, 是聲聞所不能證的 中國的臺 賢 18 禪 淨, 在大乘法中, 還自以為勝他一層, 何況乎小乘! 這樣, 對大小的同源異流, 由於宗派的偏見, 再也不能正確的把握! 17 (1) 攝大乘論 卷上 2 所知依分 ( 大正 31,134c28-135a5): 又若略說有二緣起, 一者分別自性緣起, 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 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 是名分別自性緣起, 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 復有十二支緣起, 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 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另參見 攝大乘論釋 卷 2( 大正 31,328c) (2) 印順法師, 攝大乘論講記,pp.86-88: 一 分別自性緣起 : 為什麼會有一切事物這樣的現象? 要知其所以然, 必須探研它的原因, 從它的原因上, 就可以 分別 它差別現象的所以然 自性, 就是一一法不同的自體 阿賴耶識 為諸法的因緣性, 依止 賴耶中各各不同的諸法因性的存在, 所以有種種 諸法生起 假若說宇宙間唯有一法為因, 那就無法說明這現實種種法的差別現象 阿賴耶不這樣, 它在無始以來, 就受種種諸法的熏習, 所以能為種種法自性現起的緣性 它能 為緣性, 所以 能分別, 就是能現起各各不同的 種種自性 二 分別愛非愛緣起 : 自體, 就是名色所構成的生命體 這名色的自體, 在 善趣惡趣 之中, 可以分為可 愛 的和 非愛 的 可愛的就是由善業所感得的善趣自體 ; 不可愛的, 就是由惡業所感得的惡趣自體 分別說明這種種差別自體的原因, 就是 十二支緣起, 所以十二緣起 名分別愛非愛緣起 因十二有支緣起的業感差別, 所以有三界五趣四生的種種差別自體不同 平常多把分別自性緣起叫做賴耶緣起, 十二支緣起叫做業感緣起 實際不然, 這二種緣起, 在唯識學上, 都是建立在賴耶識中的 不過, 一在名言熏習上說, 一在有支熏習上說 一切法皆依賴耶, 就在這阿賴耶上建立二種緣起的差別 雖有二種緣起, 但它們是統一的, 不是對立的 (3) 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266: 攝大乘論 分緣起為二類: 分別愛非愛緣起, 是 佛法 常談的十二緣起 在生死中, 或生人 天善趣, 受可愛的身心自體 或生地獄等惡趣, 受不可愛的身心自體 所以有善報惡報的分別, 是以十二支緣起為緣性的, 這就是一般所說 ( 共三乘 ) 的 業感緣起 但在生死五趣等中, 起或善或惡的種種心心所法, 種種色法, 一切法是各各差別而有自性的 為什麼能生起別別自性的一切法? 這由於阿賴耶識所攝藏的一切種子, 也是無邊差別的, 所以能為別別自性法生起的緣性, 也就名為分別自性緣起 分別自性緣起, 是大乘不共的, 大乘瑜伽者所要成立的緣起 ( 重在種子生起一切 ) 18 臺 : 天台宗 賢 : 賢首宗, 即華嚴宗

16 中觀今論 自序 7 三 龍樹論的會通 (p.4) ( 一 ) 無我與空, 並非性質有何不同 ; 生滅與不生滅, 其實是一 (p.4) 今依龍樹論說 : 三藏確是多說無我的, 但無我與空, 並非性質有什麼不同 19 大乘從空門入, 多說不生不滅, 但生滅與不生滅, 其實是一 20 ( 二 ) 同源異流 : 重事相 與 重理性 學者間之對立(p.4) 緣起性空 的佛法真義, 啟示了佛教思想發展的實相 釋尊本是多說無常無我的, 但依於緣起的無常無我, 即體見緣起空寂的 這所以緣起甚深, 而緣起的寂滅性更甚深 ; 這所以緣起被稱為 空相應緣起 21, 被讚為 法性 法住 法界 (1) 大智度論 卷 26 1 序品 ( 大正 25,253c28-254a17): 佛法有二種空 : 一者 眾生空, 二者 法空 說無我, 示眾生空 ; 說無有我所法, 示法空 復次, 不大利根眾生, 為說無我 ; 利根深智眾生, 說諸法本末空 何以故? 若無我則捨諸法, 如說偈 : 若了知無我, 有如是人者, 聞有法不喜, 無法亦不憂! 說我者, 一切法所依止處 ; 若說無我者, 一切法無所依止 復次, 佛法二種說 : 若了了說, 則言一切諸法空 ; 若方便說, 則言無我 是二種說法, 皆入般若波羅蜜相中 以是故, 佛經中說, 趣涅槃道, 皆同一向, 無有異道 (2) 大智度論 卷 31 1 序品 ( 大正 25,295a16-20): 三藏中, 多說無常 苦 空 無我, 不多說一切法空 復次, 眾生雖聞佛說無常 苦 空 無我, 而戲論諸法, 為是人故說諸法空, 若無我亦無我所 ; 若無我無我所, 是即入空義 20 大智度論 卷 22 1 序品 ( 大正 25,222c1-6), 參見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 pp (1) 雜阿含經 卷 12(293 經 )( 大正 2,83c1-22):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 世尊告異比丘 : 我已度疑, 離於猶豫, 拔邪見刺, 不復退轉 心無所著故, 何處有我? 為彼比丘說法, 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所謂有是事故是事有, 是事有故是事起, 所謂緣無明行, 緣行識, 緣識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 緣六入處觸, 緣觸受, 緣受愛, 緣愛取, 緣取有, 緣有生, 緣生老死 憂悲惱苦,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是說法, 而彼比丘猶有疑惑 猶豫 先不得得想, 不獲獲想, 不證證想 ; 今聞法已, 心生憂苦 悔恨 朦沒 障礙 所以者何? 此甚深處, 所謂緣起 ; 倍復甚深難見, 所謂一切取離 愛盡 無欲 寂滅 涅槃 如此二法, 謂有為 無為 有為者, 若生 若住 若異 若滅 ; 無為者, 不生 不住 不異 不滅 : 是名比丘諸行苦 寂滅涅槃 : 因集故苦集, 因滅故苦滅, 斷諸逕路, 滅於相續,

17 8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 自序 一分學者重視事相, 偏執生滅無常與無我 ; 一分學者特別重視理性, 發揮不生不滅的性空, 這才互不相諒而尖銳的對立起來 他們同源而異流, 應該是共同的教源, 有此不即不離的相對性, 由於偏重發展而弄到對立 ( 三 ) 舉 初期大乘經 證成三乘聖者成立於同一的理證 法性空寂 (p.4) 本來, 初期的大乘經, 如 : 十地經 以悟無生法忍為同於二乘的; 23 般若經 以無生法忍能攝二乘智斷的, 24 以先尼的因信得解來證明大乘 相續滅, 是名苦邊 比丘! 彼何所滅? 謂有餘苦 彼若滅 止 清涼 息 沒, 所謂一切取滅 愛盡 無欲 寂滅 涅槃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2) 參見印順法師, 雜阿含經論會編 ( 中 ),pp (1) 法蘊足論 卷 11 引經 ( 大正 26,505a16-22): 苾芻當知! 生緣老死,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如是緣起, 法住 法界, 一切如來自然通達, 等覺 宣說 施設 建立 分別 開示, 令其顯了 ; 謂生緣老死, 如是乃至無明緣行, 應知亦爾 此中所有法性 法定 法理 法趣, 是真是實, 是諦是如, 非妄非虛, 非倒非異, 是名緣起 (2) 參見 雜阿含經 卷 12(296 經 )( 大正 2,84b12-26), 空之探究 p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 ( 大正 9,564b15-c14): 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 入不動地, 名為深行菩薩 菩薩住是地, 諸勤方便身口意行, 皆悉息滅, 住大遠離, 如人夢中欲渡深水, 發大精進, 施大方便, 未渡之間, 忽然便覺, 諸方便事, 皆悉放捨 菩薩亦如是, 從初已來, 發大精進, 廣修道行, 至不動地, 一切皆捨, 不行二心, 諸所憶想, 不復現前 又諸佛為現其身, 住在諸地法流水中, 與如來智慧為作因緣, 諸佛皆作是言 :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得是第一忍, 順一切佛法 善男子! 我有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汝今未得為得, 是故勤加精進, 亦莫捨此忍門 善男子! 汝雖得此第一甚深寂滅解脫 ; 一切凡夫離寂滅法, 常為煩惱覺觀所害, 汝當愍此一切眾生 又善男子! 汝應念本所願, 欲利益眾生, 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 又善男子! 一切法性, 一切法相, 有佛無佛, 常住不異, 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為佛, 聲聞 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 24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成辦品 ( 大正 8,328b22-24): 是信行 法行人 八人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辟支佛, 若智若斷, 即是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 (2) 大智度論 卷 大事起品 ( 大正 25,555a19-24): 菩薩法忍是大乘初門 聲聞 辟支佛雖終成, 尚不及菩薩初入道門, 何況成佛 問曰 : 聲聞 辟支佛法是小乘 ; 菩薩是大乘 云何言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忍?

18 中觀今論 自序 9 的現觀 ; 25 金剛經 以 若以色見我 頌明佛身等, 26 都確認三乘聖者成立於同一的理證 法性空寂, 哪裏如執小執大者所說? 四 龍樹抉擇 阿含經 義, 引導學者復歸釋尊本義 (p.5) 所以 中論 的抉擇 阿含經 義, 27 大智度論 的引佛為長爪梵志說法 28 眾義經 29 偈等來明第一義諦, 30 不是呵斥聲聞, 不是偏讚大乘, 是 答曰 : 所緣同, 如 法性 實際亦同 ; 利鈍智慧為異 ; 又有無量功德, 及大悲心守護故勝 25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3 9 集散品 : 如是先尼梵志, 不取相住信行中 用性空智, 入諸法相中, 不受色, 不受受 想 行 識 何以故? 諸法自相空故, 不可得受 先尼梵志此中心得信解於一切智, 以是故, 梵志信諸法實相, 一切法不可得故 如是信解已, 無法可受, 諸法無相 無憶念故 是梵志於諸法亦無所得, 無取 無捨, 取 捨不可得故 是梵志亦不念智慧, 諸法相無念故 世尊! 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此彼岸不度故 ( 大正 8,236a11-b11) (2) 大智度論 卷 42 9 集散品 ( 大正 25,368c21-25): 是經論議, 先尼信者, 信佛能令我得道, 是名初信 然後聞佛破吾我, 從本已來, 常自無我, 無我故諸法無所屬 如幻 如夢, 虛誑不實, 不可得取, 得是信力已, 入諸法實相, 不受色是如去, 乃至識是如去 26 姚秦 鳩摩羅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大正 8,752a17-18):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27 參見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第 4 章, 第 2 節 中論 與 阿含經,pp ; 中觀今論, 第 2 章, 第 2 節 中論 為 阿含 通論考,pp (1) 大智度論 卷 1 1 序品 ( 大正 25,61b18-62a28): 欲令長爪梵志等大論議師, 於佛法中生信故, 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長爪梵志見佛, 問訊訖, 一面坐 作是念 : 一切論可破, 一切語可壞, 一切執可轉, 是中何者是諸法實相? 何者是第一義? 何者性? 何者相? 不顛倒? 如是思惟, 譬如大海水中, 欲盡其涯底, 求之既久, 不得一法實可以入心者 彼以何論議道而得我姊子? 作是思惟已, 而語佛言 : 瞿曇! 我一切法不受 佛問長爪 : 汝一切法不受, 是見受不? 答佛言 : 瞿曇! 一切法不受, 是見亦不受 佛語梵志 : 汝不受一切法, 是見亦不受, 則無所受, 與眾人無異, 何用自高而生憍慢? 如是, 長爪梵志不能得答, 自知墮負處, 即於佛一切智中起恭敬, 生信心, 自思惟 : 我墮負處, 世尊不彰我負, 不言是非, 不以為意 ; 佛心柔濡, 第一清淨 ; 一切語論處滅, 得大甚深法, 是可恭敬處, 心淨第一

19 10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 自序 引導學者復歸於釋尊本義的運動 唯有從這樣的思想中, 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來, 能指斥那些畸形發展而遺失釋尊本義的亂說! 中觀學能抉擇釋尊教義的真相, 能有助於佛教思想發展史的理解, 這是怎樣的值得我們尊重! ( 貳 ) 真俗無礙 ( 理事無礙 )(pp.5-7) 一 佛法非偏於理性, 非偏於出世, 而是真俗無礙, 生死即涅槃, 世間即出世間 (p.5) 如果有人說 佛法偏於理性, 偏於出世 那佛弟子會一致的出來否認, 因 佛說法斷其邪見故, 即於坐處得遠塵離垢, 諸法中得法眼淨 時舍利弗聞是語, 得阿羅漢, 是長爪梵志出家作沙門, 得大力阿羅漢 若長爪梵志不聞般若波羅蜜氣分, 離四句第一義相應法, 小信尚不得, 何況得出家道果! 佛欲導引如是等大論議師利根人故, 說是 般若波羅蜜經 (2) 另參見 雜阿含經 卷 34(969 經 )( 大正 2,249a29-250a12), 別譯雜阿含經 卷 11(203 經 )( 大正 2,249a4-b27), 增壹阿含經 卷 六重品 (10 經 )( 大正 2,715a28-717b8), 撰集百緣經 卷 諸緣品 (99 經 ) 長瓜梵志緣 ( 大正 4,255a16-256b14) 瓜 = 爪 宋 * 元 * 明 *,= 抓 聖 * ( 大正 4,255d,n.5) 29 參見 Lamotte(1944,p.39, n. 2): 此 眾義經, 在巴利文作 Aṭṭhakavagga, 係原始佛教中相當古老之典籍 在巴利文,Aṭṭhakavagga 意為 八品, 共有十六經, 列為 經集 之第四品, 而 經集 又為 小部 之第五部, 且是經藏之第四 ( 案 : 似應為第五 ) 部分, 即最後一部分, 即是 小部 ; 在漢譯佛典中, 支謙於西元 223 ~253 年間所譯之 義足經 ( 大正 4,174b8-189c23) 即為本經之漢譯 本經常為漢譯佛典所引用, 可惜名稱極不一致 ( 漢譯出處略 ) 30 大智度論 卷 1 1 序品 ( 大正 25,60c13-61b9): 如 眾義經 中所說偈 : 各各自依見, 戲論起諍競 ; 若能知彼非, 是為知正見 不肯受他法, 是名愚癡人 ; 作是論議者, 真是愚癡人 若依自是見, 而生諸戲論 ; 若此是淨智, 無非淨智者 此三偈中, 佛說第一義悉檀相 所謂世間眾生自依見 自依法 自依論議, 而生諍競 戲論即諍競本, 戲論依諸見生 如說偈言 : 有受法故有諸論, 若無有受何所論 有受無受諸見等, 是人於此悉已除 行者能如實知此者, 於一切法 一切戲論, 不受不著, 不見是實, 不共諍競, 能知佛法甘露味 ; 若不爾者, 則謗法 問曰 : 若諸見皆有過失, 第一義悉檀何者是? 答曰 : 過一切語言道, 心行處滅, 遍無所依, 不示諸法 諸法實相無初 無中 無後, 不盡 不壞, 是名第一義悉檀 31 指斥 :2. 指摘, 斥責 ( 漢語大詞典 ( 六 ),p.575) 32 畸形 :2. 借指社會現象等的反常狀態 ( 漢語大詞典 ( 七 ),p.1383)

20 中觀今論 自序 11 為佛法是真俗無礙的 真俗無礙, 是生死即涅槃 世間即出世的 33 獨善的 隱遁的, 甚至不樂功德 不想說法的學者, 沈醉於自淨其心的涅槃, 忽略自他和樂 依正莊嚴的一切 在他們, 世間與出世間, 是那樣的隔別 34! 35 釋尊的正覺內容, 受到苦行厭離時機的歪曲 ; 一分學者起來貶斥它, 揭示佛法真俗無礙的正義 二 真俗無礙 的正義 (pp.5-6) ( 一 ) 從解與行兩方面說 : 即俗契真, 真不礙俗 (p.5) 真俗無礙, 可從解 行兩方面說 : 1 解: 即俗而恒真, 又真而不礙俗 (p.5) 解, 即俗事與真理, 是怎樣的即俗而恒真, 又真而不礙俗 2 行: 依福智事行而悟入真性, 契入真性而不廢福智事行 (p.6) 行, 即事行與理證, 怎樣的依世間福智事行的進修而能悟入真性, 契入真性而能不廢世間的福智事行 無論是理論 實踐, 都要貫徹真俗而不相礙 ( 二 ) 依中觀者說 : 依即空的緣起有, 安立世間事相 ; 依即有的緣起空, 顯示出世 (p.6) 依中觀者說 : 緣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的, 極無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 所以, 依即空的緣起有, 安立世間事相 ; 也依即有的緣起空, 顯示出世 得這真俗相依的無礙解, 才能起真俗相成的無礙行 所以菩薩入世利生, 門門都是解脫門 ( 三 ) 依緣起統貫真俗, 不偏於事相, 亦不偏於理性 (p.6) 緣起法是 處中之說, 不偏於事, 不偏於理 ; 事相差別而不礙理性平等, 36 理性一如而不礙事相差別 隱遁 :1. 隱居遠避塵世 ( 漢語大詞典 ( 十一 ),p.1127) 隔別 :2. 猶隔離 ( 漢語大詞典 ( 十一 ),p.1088) 時機 : 時宜 ( 漢語大詞典 ( 五 ),p.706) 一如 :2. 佛家語 不二曰一, 不異曰如, 不二不異, 謂之 一如, 即真如之理, 猶言 永恒真理 或本體 ( 漢語大詞典 ( 一 ),p.34)

21 12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 自序 在同一的緣起法中, 成立事相與理性, 而能不將差別去說理, 不將平等去說事, 這才能恰合事理的樣子而如實知 一般自以為真俗無礙的學者, 不知 處中之說, 談心說性, 每不免偏於 相即 偏於 理同 這或者忽略事行, 或者執理廢事, 或者破壞事相的差別性 時空的局限性, 落入破壞緣起事 是非 善惡 因果等的大混沌 37! 自以為無礙, 而不知早是一邊 不知緣起法, 不能從緣起中去統貫真俗, 這也難怪要不偏於事即偏於理了! 三 相對的緣起相 絕對的緣起性, 不即不離, 能開顯事理的無礙 (pp.6-7) 近來有人 好像是牟宗三說 : 辯證法但於本體論有用 這只是說得一 40 邊, 與唯物論者的辯證法偏於事相一樣 須知緣起法近於辯證法, 但這是處中而貫徹事理的 從正而反而綜合的過程, 即順於世俗假名的緣起法, 開展生滅 ( 變 ) 的和合 相續的相對界 即反而正而超越 ( 反的雙遮 ) 的開顯, 即順於勝義性空的緣起法, 契合無生的無常 無我的絕對界 相對的緣起相 絕對的緣起性, 不即不離, 相依相成而不相奪 41, 這真是能開顯事理的無礙 37 混沌 :3. 模糊, 不分明 ( 漢語大詞典 ( 五 ),p.1375) 38 牟宗三 :(1909~1995) 山東棲霞人 字離中 歷任華西 中央 金陵 浙江 臺灣師範 東海等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哲學教授 氏不僅長於中國儒釋道三家哲學, 對於黑格爾 康德等西方哲學亦有獨到見解 主要著作有認識心之批判 才性與玄理 心體與性體 佛性與般若等 ( 佛光大辭典 ( 三 ),p.2477) 39 辯證法 : 關於普遍聯繫和發展的哲學學說 源出希臘文 dialego, 含義是進行談話 進行論戰 後指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其特點是認為事物處在不斷運動 變化和發展之中, 這是由於事物內部的矛盾鬥爭所引起的 辯證法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 : 古代樸素的辯證法, 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 漢語大詞典 ( 十一 ),p.514) 40 (1) 唯物論 : 即唯物主義 ( 漢語大詞典 ( 三 ),p.387) (2) 唯物主義 : 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 同唯心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 認為世界按它的本質來說是物質的, 是在人的意識之外, 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 物質是第一性的, 意識是物質存在的反映, 是第二性的 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 漢語大詞典 ( 三 ),p.387) 41 奪 :1. 強取 6. 喪失, 失去 8. 猶亂 ( 漢語大詞典 ( 二 ),p.1560)

22 中觀今論 自序 13 如法則而偏於事相或偏於理性, 或事理各有一套, 這那裏能理會得事理的真相! 對於這, 中觀能抉擇釋尊的中道, 達到完成, 使我們相信得這真是一切智者的正覺! ( 叁 ) 悲智圓融 42 (pp.7-8) 一 總標 : 智慧與慈悲, 為佛法的宗本, 同基於緣起的正覺 (p.7) 智慧與慈悲, 為佛法的宗本, 而同基於緣起的正覺 二 別釋 (pp.7-8) ( 一 ) 從智慧 ( 真 ) 說 (pp.7-8) 一切是緣起的存在, 展轉相依, 剎那流變, 即是無我的緣起 無我, 即否定實在性及所含攝得的不變性與獨存性 宇宙的一切, 沒有這樣的存在, 所以否認創造神, 也應該否定絕對理性或絕對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實在自體 唯神 唯我 唯理 唯心, 這些, 都根源於錯覺 自性見的不同構想, 本質並沒有差別 緣起無我 ( 空 ) 的中觀, 徹底否定這些, 這才悟了一切是相對的 依存的 流變的存在 相對的存在 假有, 為人類所能經驗到的, 極無自性而宛然現前的不能想像有什麼實體, 但也不能抹煞這現實的一切 ( 二 ) 從德行 ( 善 ) 說 (p.8) 緣起是無我的, 人生為身心依存的相續流, 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眾 佛法不否認相對的個性, 而一般強烈的自我實在感 含攝得不變 獨存 主宰 即神我論者的自由意志, 是根本錯誤, 是思想與行為的罪惡根源 否定這樣的自我中心的主宰欲, 才能體貼得有情的同體平等, 於一切行為中, 消極的不害他, 積極的救護他 參見印順法師, 佛法是救世之光 慈悲與智慧的融合,pp 緣起無我的中觀 : (1) 否定了實在性 : 一切是相對的存在 (2) 否定了不變性 : 一切是流變的存在 (3) 否定了獨有性 : 一切是依存的存在 宛然 :2. 真切貌, 清晰貌 ( 漢語大詞典 ( 三 ),p.1402)

23 14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 自序 自私本質的神我論者, 沒有為他的德行, 什麼都不過為了自己 唯有無我, 才有慈悲 ; 從身心相依 自他共存 物我互資的緣起正覺中, 涌出無我的真情 三 小結 (p.8) 真智慧與真慈悲, 即緣起正覺的內容 ( 肆 ) 空有融會 45 (pp.9-10) 一 八不緣起, 觀性空不礙緣起, 即緣起而觀性空 (p.9) 緣起性空, 本於生滅的不有不無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出 生滅的因果諸行, 是性空的緣起, 緣起的性空 46 二 一切從緣有, 一切畢竟空 (p.9) 這在一般有情, 是不能正確理解的, 一般總是倒覺為自性實有, 或由實有而假有的 所以佛說一切從緣有, 一切畢竟空, 就有人大驚小怪起來 甚至佛法中, 也有有宗起來, 與空宗對立, 反指責空宗為不了義 為惡取空 三 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處, 在於認識論以及論理方式的不同 (p.9) 有宗與空宗, 有他認識論的根本不同處, 47 所以對於兩宗認識的方法論, 中 參見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 第 11 章 中道之實踐, 第 2 節 緣起空有, pp 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pp : 體悟中道, 要先有緣起空有無礙的正觀 但於緣起正觀的修習, 從來的佛教界, 有兩大類 :( 一 ) 阿含經 等, 要先於緣起因果, 生死還滅的道理, 有了深刻的信解, 然後從緣起相有而觀察性空 如經說 : 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 二 ) 大乘佛法以本性空為門, 所以發心即觀八不, 如禪宗有先悟本來的主張 大乘佛法的發心即觀八不, 觀諸法本不生, 依中觀者說, 性空要於生死輪迴 緣起因果中去了解, 要從即空的緣起中去觀察即緣起的空, 決非離緣起而談不生 若於緣起沒有深刻的了解, 悟解空性是不可能的, 也必是不正確的, 會發生極大的流弊 佛法的正常道, 應先於緣起的因果善惡得善巧, 再依緣起而觀空 ; 或先觀性空不礙緣起, 即緣起而觀性空 總之, 不依世俗諦, 不得第一義 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 第 4 章 中道之方法論, 第 2 節 因明與中觀,pp.48-49: 空宗與有宗所諍的, 主要為對於空的論法不同 空宗說 : 一切法是本性空的 ; 因為一切法的自性本空, 所以一切法是緣起有的 空中無色 而 色即是空, 所以空與有不相礙, 一切空而可能建立一切因果 罪福, 以及凡聖的流轉和還滅

24 中觀今論 自序 15 觀今論 特別的給以指出來 48 中國學者一向是調和空有的, 但必須對這一根本不同, 經一番深刻的考察, 不能再泛泛的和會下去 如根本問題不解決, 一切似是而非的和會, 終歸於徒然 四 融會空有不是融會空宗與有宗, 而是從 即空而有 即有而空 的中觀中融會空有 (p.9) 我是同情空宗的, 但也主張融會空有 不過所融會的空有, 不是空宗與有宗, 是從即空而有 即有而空的中觀中, 使真妄 事理 性相 空有 平等與差別等, 能得到相依而不相礙的總貫 本論末後幾章 51, 即著重於此 我覺得和會空有, 空宗是最能負起這個責任的 即有而空, 即空而有, 這是怎樣的融通無礙! 在這根本的特見中, 一切學派的契機契理的教說, 無不可以一以貫之 52, 這有待於中觀者的不斷努力! 三十八年五月二日, 在廈門南普陀寺大覺講社校讀畢, 附序 這點, 中觀以外的學者, 都難以承認 他們以為空是空的, 即不是有的 ; 有是有的, 即不是空的 聽說 一切皆空, 就以為是毀壞一切的惡見, 以為一切因果 罪福, 甚麼都不能有了, 所以至少非有些不空的纔對 依這種認識而開展的思想, 不但外道 小乘, 就是大乘的唯識學 有宗, 也不免如此 因之, 對於經中的 一切皆空, 不是根本的反對它, 就給以非本義的修正 : 空是不了義的, 這是依某種意義說的, 其實某些某些是不空的 總之, 他們勢必尋出一些不空的作根基, 才能建立他們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建立他們的流轉論與還滅論 空有二宗的諍論不已, 根本即淵源於此種認識以及論理方式的不同 所以假如說 : 中觀的論理方法, 處處合於唯識家的因明, 那簡直是大外行! 參見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 第 4 章 中道之方法論,pp 泛泛 ( 同 汎汎 ):6. 浮淺, 尋常 ( 漢語大詞典 ( 五 ),p.928) 和會 :3. 謂會合 折衷 ( 漢語大詞典 ( 三 ),p.274) 參見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 第 9 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 10 章 談二諦, 第 11 章 中道之實踐, 第 12 章 空宗與有宗 一以貫之 :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貫穿在一切事物中 後亦泛指一種思想或理論貫通始終 ( 漢語大詞典 ( 一 ),p.20)

25 16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 引言 中觀今論 引言 (pp.1-4) 釋厚觀 ( ) 壹 空 緣起 中道 名字雖異, 內容相同 (pp.1-3) ( 壹 ) 舉 迴諍論 總標 空 緣起 中道 為一義 (p.1) 佛說空緣起, 中道為一義 ; 敬禮佛世尊, 無比最勝說! ( 迴諍論 ) 1 ( 貳 ) 別釋 緣起 自性 空 假名 中道 2 (pp.1-3) 一 緣起 (p.1) 世間的一切事物, 都是在相依相緣的關係下存在的 ; 相依相緣的存在與生起, 稱為 緣起 二 自性 (p.1) ( 一 ) 緣起即無自性 (p.1) 凡是緣起的, 沒有不是受著種種關係的局限與決定 ; 受種種關係條件而決定其形態與作用的緣起法, 即不能不是無自性的 ( 二 ) 自性之意義 : 自有 自成 自體存在 (p.1) 自性, 即自有或自成, 有自體存在或自己規定自己的意思 現在說一 1 (1) 龍樹菩薩造,[ 後魏 ] 毘目智仙共瞿曇流支譯, 迴諍論 ( 大正 32,15a26-27; 23a21-22): 空自體 因緣, 三一中道說, 我歸命禮彼, 無上大智慧 (2) 宗喀巴大師著, 法尊法師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 17, 台北 : 福智之聲出版社,1995 年 3 月修訂版,p.414: 迴諍論 云: 若誰有此空, 彼有一切義, 若誰無空性, 彼一切非有 諸說空緣起, 中道為一義, 無等第一語, 敬禮如是佛 (3) 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第 4 章, 第 3 節 中論 之中心思想,p.217: 迴諍論, 列舉了空 緣起 中道三名, 而表示為同一內容 這兩部龍樹論, 都表示了空與緣起的關係 說得更完備的, 如 中論 卷四 ( 大正三, 三三中 ) 說 :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4) 中論 卷 4 24 觀四諦品 ( 大正 30,33b11-14):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2 詳見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pp

26 中觀今論 引言 17 切都是關係的存在, 是依緣所起法, 這與自性 自有 自成 自體存在的含義, 恰好相反 3 三 空 (pp.1-2) ( 一 ) 緣起即無自性, 名之為 空, 故緣起即空 (pp.1-2) 所以凡是緣起的, 即是無自性的 ; 無自性的, 即名之為 空 緣起即空, 是中觀大乘最基本而最扼要的論題 自性, 為人類普遍成見的根本錯亂 ; 空, 即是超脫了這自性的倒亂錯覺, 現覺到一切真相 ( 二 ) 空是畢竟空, 連空相也不復存在 (p.2) 所以空是畢竟空, 是超越有無而離一切戲論的空寂, 即空相也不復存在, 這不是常人所認為與不空相待的空 四 假名 (p.2) 然而, 既稱之為空, 在言說上即落於相待, 也還是假名安立的 空的言外之意, 在超越一切分別戲論而內證於寂滅 這唯證相應的境地, 如何可以言說? 所以說之為空, 乃為了度脫眾生, 不 4 得已即眾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 用以洗盪一切, 使達於 蕭然無寄 5 的正覺 大智度論 曾這樣說: 為可度眾生故, 說是畢竟空相 6 中論 青 3 參見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第 4 章, 第 6 節 空性 無自性空,p.244: 自性 (svabhāva), 是 自有 自成的, 與眾緣和合而有, 恰好相反 所以, 凡是眾緣有的, 就沒有自性 ; 如說法有自性, 那就不從緣生了 一切是依因緣而有的, 所以一切是無自性的 ; 一切無自性, 也就一切法無不是空了 進一步說, 由於一切法無自性空, 所以一切依因緣而成立,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 中論 卷 4, 大正 30,33a) 顯示了龍樹學的特色 4 洗盪 :1. 滌除, 去除 ( 漢語大詞典 ( 五 ),p.1157) 5 (1) 蕭然 :2. 空寂, 蕭條 ( 漢語大詞典 ( 九 ),p.581) (2) 無寄 : 沒有著落, 無所寄託 ( 漢語大詞典 ( 七 ),p.134) (3) 隋 吉藏撰, 淨名玄論 卷 3: 今若能愚智雙棄, 凡聖兩捨, 即是蕭然無寄, 名為解脫 ( 大正 38,874c4-5) 6 大智度論 卷 74( 大正 25,581b29-c7): 此中說離是二邊說中道, 所謂諸法因緣和合生, 是和合法, 無有一定法故空 何以故? 因緣生法無自性, 無自性故即是畢竟空 是畢竟空, 從本以來空, 非佛所作, 亦非餘人所作, 諸佛為可度眾生故, 說是畢竟空相 是空是一切諸法實體, 不因內外有 ; 是空相有種種名字, 所謂無相 無作 寂滅 離 涅槃等

27 18 中觀今論 講義 中觀今論 引言 目釋也說 空亦復空 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 7 五 中道 p.2 一 空即是中道 p.2 緣起無自性而即空 如標月指 豁8破有無二邊的戲論分別而寂滅 所以 空即是 中道 二 從空無自性中洞達緣起 就是正見了中道 p.2 中道依空而開顯 空依緣起而成立 依緣起無自性明空 無自性即是緣起 從空無自性中洞達緣起 就是正見了緣起的中道 叁 小結 緣起 空 中道異名同義 都是用以顯明事物的本性 pp.2-3 所以 緣起 空 中道 在佛的巧便說明上 雖有三語的不同 而三者的內 容 都不外用以顯明事物的本性 聖龍樹在 迴諍論 中 既明白地說到三者的同一 在 中論 也說 眾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9 觀四諦品 緣起 空 中道的同一 為信解佛法所應當先有的正確認識 中論 卷 4 24 觀四諦品 青目釋 大正 30 33b15-18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何以故 眾緣具足和合而物生 是物屬眾因緣故無自 性 無自性故空 空亦復空 但為引眾生故以假名說 豁 ㄏㄨㄛ 2.割破 裂開 漢語大詞典 十 p 姚秦 鳩摩羅什譯 中論 卷 4 24 觀四諦品 第 18 頌 大正 30 33b11-12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2 梵文 yaḥ pratītyasamutpādaḥ śūnyatāṃ tāṃ pracakṣmahe /[503-10] sā prajñaptir upādāya pratipat saiva madhyamā // [503-11] Poussin: Mūlamadhyamakakārikās Mādhyamikasūtras) de Nāgārjuna. avec la Prasannapadā Commentaire de Candrakīrti, Bibliotheca Buddhica Ⅳ. St. Petersbourg, reprint. Tokyo 名著普及會 萬金川 中觀思想講錄 p.144 從梵文原詩頌的的語法結構來看 假名 與 中道 這兩個概念並不是直 指 緣起 而是就 空性 來說的 在什公的漢譯裡 我們似乎只能看到 眾因緣生法 這個主語 而 空 假 中 三者是用來論謂此一主語的 但從梵文的語法結構來看 假 中 兩者所論謂的乃是 空性 而非 眾 因緣生法 因此整首詩頌字面上的意思是說 空性 是我們用來描述 緣 起法 的 而 空性 乃是 假名 也是 中道

28 中觀今論 引言 19 中觀學, 就是對此佛陀根本教法, 予以深入而嚴密的闡發者 龍樹深刻的把握了這個, 窺見了佛陀自覺以及為眾生說法的根本心髓 ; 唯有這, 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說 貳 中論 八不緣起 (p.3) 龍樹在 中論 ( 觀因緣品 ) 中, 標揭八不 即中即空的緣起說 :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10 依於八不的緣起, 即能滅除世間的一切戲論而歸於寂滅, 這是佛法的究極心要 所以說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 吐露他對於佛陀敬仰讚歎的深意 叁 中論 雖發揚一切皆空, 但龍樹卻不稱此為 空論 而名之為 中論 (p.3) 龍樹學, 當然是發揚一切皆空的, 但他的論典, 即以他的代表作 中論 來說, 不名此為空而名之為中, 可知龍樹揭示緣起 空 中道的同一, 而更以不落兩邊的中道為宗極 11 在 中論 裏, 每品都稱之為觀, 如 觀因緣品 12 乃至 觀邪見品 等 觀就是觀察, 正確的觀察緣起 空 中道, 從論證的觀察到體證的現觀 13 所以後來都稱龍樹學系為中觀派或中觀宗, 稱中觀的學者為中觀師 10 (1) 中論 卷 1 1 觀因緣品 ( 大正 30,1c8-11) (2) 萬金川, 中觀思想講錄,p.75: 圓滿的覺悟者宣說 緣起, 是不生 不滅 不常 不斷 不一 不異 不來 不去 戲論止息而寂靜安穩的, 我向這位說法中的至尊行禮致敬 11 宗極 :1. 至高無上 2. 引申指至理, 根源 ( 漢語大詞典 ( 三 ),p.1356) 12 觀因緣品第一 之梵文為 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 其中的 parīkṣā 有 觀察 思擇 考察 等意 13 (1) 水野弘元著, 惠敏法師譯, 佛教教理研究,pp 現觀的原文是 abhisamaya, 它是由 abhisam-i 所成, 動詞是 abhisameti, 名詞是 abhisamaya 根據 P.T.S. 的 巴利辭典, 此語的意思是 完全地理解 洞見 了解 實解 明確地理解 徹見 等, 此語的複合語, 在巴利語中有 dhamma-abhisamaya ( 法現觀 ) aṭṭḥa-abhisamaya ( 義現觀 ) sacca-abhisamaya ( 諦現觀 ) catusacca-abhisamaya ( 四諦現觀 ) ariya-saccānam abhisamaya ( 諸聖諦之現觀 ) 等 根據前述之複合語, 現觀的內容包括法 ( 真理 ) 義 四諦等, 表示正確地 理論性地正確理解, 徹見社會人生的真理 意義 現觀一詞是玄奘的新譯, 漢譯阿含經中則是舊譯 無間等 無間等之譯語, 或許是無間 (abhi) 等 (samaya) (2)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309: 現觀是超越能所的認識關係而冥證的直觀 ; 近於一般人所說的神秘經驗

29 20 中觀今論 講義 : 中觀今論 引言 肆 中觀學對中國 日本 西藏的影響 (p.4) ( 壹 ) 中國 (p.4) 龍樹的中觀學, 在西元五百年初, 由鳩摩羅什三藏傳來中國 在中國舊有佛教和適應時地思潮的發展中, 在長江以南曾有過相當的弘揚 其中可看作中觀的正統者, 就是三論宗 此外, 天臺宗也是根據緣起即空 即假 即中的要義, 發揮它獨到的圓宗 龍樹系的中觀學, 給予中國佛法的影響, 非常普遍深刻 ; 即使不屬於中觀的學者, 也多表示崇敬, 或依附於龍樹的教門 ( 貳 ) 日本 (p.4) 14 因此, 傳入日本, 即有龍樹為 八宗共祖 的傳說 ( 叁 ) 西藏 (p.4) 在西藏, 也傳有中觀學, 是西元八百年代由印度傳入的 據說 : 藏傳的中觀學, 有佛護 月稱的 應成派, 和靜命 15 清辨的 自續派 16 傳入西藏的時候, 雖各有因緣, 然經過長期的流傳, 佛護 月稱的應成系已取得了中觀正統的權威 伍 經由藏 漢 梵各譯本的相互參證, 正確圓滿地發揚中觀的特質 (p.4) 藏傳的中觀教典, 近來始有部分的翻譯為漢文 同時, 由於 中論 梵本的發現, 日人曾從文義的考訂中, 獲得許多新的理 17 解 中觀的特質, 將來在藏傳 漢傳和梵本的相互參證中, 必將更為正確圓滿的發揚起來 中國所傳之大乘八宗派 : 律宗 三論宗 淨土宗 禪宗 天台宗 華嚴宗 法相宗 密宗 日本佛教界所傳, 即華嚴 法相 三論 成實 俱舍 律等南都 ( 奈良 ) 六宗, 以及天台 真言之北京 ( 平安 ) 二宗 ( 佛光大辭典 ( 一 ),p.285) 案 : 靜命 即 寂護 參見如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376: 勉強說綜合中觀與瑜伽的, 是寂護, 或譯靜命 (Śāntirakṣita) 系 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363: 世俗, 有覆障的意義 緣起如幻, 而在眾生 ( 無明覆障 ) 心境, 現起諦實相, 如來也就隨世俗而稱之為 ( 世俗 ) 諦 在聖者的心境, 緣起如幻, 可說 唯世俗 而不再是 諦 了 中論 青目釋也說 : 一切法性空, 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 於世間是實 從破他的方法中, 發見清辨所說的因緣生法, 世俗諦是自相有的, 應 自立量 以破他, 所以稱為 自續 或 自立量派 (Svātantrika) 佛護與月稱, 隨他所說而難破, 所以稱為 應成 或 隨應破派 (Prāsaṅgika) 這是有關勝義的觀察與二諦安立的 參證 : 參考驗證 ( 漢語大詞典 ( 二 ),p.850)

30 中觀今論 引言 21 附錄 : 中觀派之系譜, 參見平川彰, インド佛教史 ( 下卷 ), 春秋社,p.220 ( 莊崑木譯, 印度佛教史, 商周出版,2004 年 12 月二版一刷,p.397) 竜樹 (Nāgārjuna) 提婆 (Āryadeva) 羅睺羅 (Rāhulabhadra) 自續派( 自立量派 ) 應成派( 隨應破派 ) 清辨 (Bhāvaviveka) 約西元 觀誓 (Avalokitavrata) 700 吉祥護 (Śrīgupta) 智藏 (Jñānagarbha) 中觀瑜伽行派 寂護 (Śāntirakṣita) 蓮華戒 (Kamalaśīla) 佛護 (Buddhapālita) 月稱 (Candrakīrti) 650 寂天 (Śāntideva) 智生慧 (Prajñākaramati) 阿底峽 (Atīśa) 解脫軍 (Vimuktisena) 師子賢 (Haribhadra) 800 寶寂 (Ratnākaraśānti) 1000 勝敵 (Jitāri) 1000 方便 父續, 聖者父子流

31 22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pp.5-9) 釋厚觀 ( ) 壹 不苦不樂, 以智為本的中道 : 八正道 1 (pp.5-7) ( 壹 ) 不苦不樂的中道即八正道 (pp.5-6) 一 道 是人生進步 淨化以及完成的實踐 (p.5) 佛法, 是對於人生向上發展以至完成的一種實踐 眾生 ( 以人為本, 可稱為人生 ) 無始以來, 生死死生, 生生不已的存在, 是人生現實不過 迫切不過的根本問題, 也唯是佛法才能徹底處理的問題 佛法對於人生 生生不已的存在, 開示它的真相, 使我們從人生實相的正見中, 知道我們應如何增進此人生 淨化此人生, 超越一般的人生, 達到更圓滿 更完成的地步 這一佛法的核心 人生進步 淨化以及完成的實踐, 佛典裏稱之為道 二 中道 之根本義 : 八正道 (pp.5-6) 釋尊在波羅奈的鹿野苑中, 初為五比丘轉法輪, 即提示以 中 為道的特質 如 轉法輪經 ( 巴利文本 ) 說 : 在此諸欲中耽於欲樂者, 乃下劣凡夫, 為非聖無意義之事 雖然, 以自身所求之苦為苦, 亦為非聖無意義之事也 離此二邊之中道, 方依於如來而能證悟, 此即開眼 開知, 至於寂靜 悟證 正覺 涅槃之道 比丘! 於何名為依於如來所悟之中道? 即此八支之聖道也 2 1 八正道 :(1) 正見,(2) 正思惟,(3) 正語,(4) 正業,(5) 正命,(6) 正精進, (7) 正念,(8) 正定 2 (1) 參見巴利本 SN ,vol. V, pp ; 日譯南傳大藏經 相應部 第 12 諦相應, 第 2 轉法輪品, 第 16 卷下,pp ; 漢譯南傳大藏經 相應部 ( 六 ), 第 18 冊,pp ; 銅鍱律 ( 大品 ) 日譯南傳大藏經, 第 3 卷,pp (2) 轉法輪經, 參見漢譯 雜阿含經 卷 15(379 經 ) 轉法輪經 ( 大正 2, 103c-104a), 但此處沒有與 離苦樂二邊 對應的文句 (3) 參見 中阿含經 卷 43(169 經 ) 拘樓瘦無諍經 : 莫求欲樂 極下賤業, 為凡夫行 ; 亦莫求自身苦行, 至苦非聖行, 無義相應者, 因此故說 離此二邊, 則有中道, 成眼成智, 自在成定, 趣智 趣覺 趣涅槃者, 此何因說? 有聖道八支 : 正見, 乃至正定, 是謂為八 離此二邊, 則有中道, 成眼成智,

32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23 3 佛在開宗明義的最初說法, 標揭此不苦不樂的中道 ; 中道即八支聖道, 這是中道的根本義 ( 貳 ) 抉擇正確的 中道 (pp.6-7) 一 錯誤的中道 : 重情意 (p.6) ( 一 ) 一般人以為不縱欲 不苦行, 即是 中 (p.6) 這何以稱之為中? 有以為佛法之所謂中, 是不流於極端的縱欲, 也不流於過甚的苦行, 在此苦樂之間求取折中的態度 ( 二 ) 印順法師的評論 (p.6) 1 總標: 縱我的樂行 與 克己的苦行, 都是 以情為本 的人生觀 (p.6) 但這是斷章取義, 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為中道 要知道 : 一般人的人生觀, 即人生歷程的路向, 不是縱我的樂行, 就是克己的苦行 研考這二端的動機, 都是建立於情意的, 即是情本的人生觀 情本的法門 世人感覺偏於縱我的樂行不可通時, 於是就轉向到專尚克己的苦行 人生的行為, 都不過在這兩極端以及彼此移轉的過程中 2 別釋(p.6) (1) 縱我的樂行 (p.6) 不曉得縱我的樂行, 如火上加油 ; 私我的無限擴張, 必然是社會沒法改善, 自己沒法得到解脫 (2) 克己的苦行 (p.6) 或者見到此路不通, 於是轉向苦行 不知苦行是以石壓草的辦法 ; 苦行的折服情欲, 是不能成功的 4 叔本華的悲觀, 甚至以自殺為自我解脫的一法, 即是以情意為本的結 3 4 自在成定, 趣智 趣覺 趣涅槃者, 因此故說 ( 大正 1,701c11-17) (4) 另參見 增壹阿含經 卷 勸請品 (2 經 )( 大正 2,593b24-c10); 五分律 卷 15( 大正 15,104b8-c24) 標揭 : 顯明 ( 漢語大詞典 ( 四 ),p.1266) 參見 中國大百科全書 ( 哲學 Ⅱ), 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 pp : 叔本華,A.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叔本華深受柏拉圖 康德和佛教的影響, 企圖把三者的思想融合起來 他認為,

33 24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論 二 正確究竟的中道 : 以智為本 (pp.6-7) ( 一 ) 佛法的特質 : 不苦不樂 以智為本的人生觀 (pp.6-7) 依釋尊, 縱我的樂行和克己的苦行, 二者都根源於情識的妄執 釋尊否定了二者, 提供一種究竟徹底的中道行, 這就是以智為本的新人生觀 自我以及世間, 唯有以智為前導, 才可以改造人生, 完成人生的理想 因此, 不苦不樂的 智本的新人生觀, 是佛法唯一的特質 ( 二 ) 以智為本的中道行, 包括了初發心乃至究竟圓滿的一切過程 (p.7) 佛說離此二邊向中道, 中道即八正道 八正道的主導者, 即是正見 一切身心的行為, 都是以正見為眼目的 阿含經 以正見為諸行的先導, 5 般若經 以般若為萬行的先導 6 所以不苦不樂的中道行, 不是折中, 而是從正見為本的實踐中, 不落於情本的苦樂二邊 由此, 佛法是以 以智化情 以智導行 為原則的 以智為本的中道行, 包括了最初發心乃至向上達到究竟圓滿的一切過程 貳 正觀緣起, 離於二邊之中道 (pp.7-9) ( 壹 ) 不有不無之中道 (pp.7-8) 正見為導的中道, 即是從正見人生的實相中, 增進 淨化此人生, 以及解脫 完成 正見人生的實相, 佛在處處經中, 也即說之為中道或中法 如 雜阿含經 ( 大正藏編號 262 經 ) 說 : 康德所說的 物自體 就是意志, 人受盲目的求生意志的支配, 不斷追求, 始終得不到滿足, 因而產生苦惱和煩悶 解脫之道, 一是佛教的涅槃, 二是哲學和道德, 三是藝術 因此, 藝術在叔本華的哲學中佔有突出的地位 他也非常重視悲劇, 這是因為悲劇所寫的是人生的可怕方面 悲劇的目的不在於改變人生的不幸, 而在於把人生的不幸揭示出來, 使人認識到人生是一場惡夢, 無可留戀, 因而斷念 (resignation) 斷念是對於生存意志的拒絕或否定 這反映了叔本華美學的悲觀主義傾向 ( 作者 : 蔣孔陽 ) 5 雜阿含經 卷 28(748 經 ): 世尊告諸比丘 : 如日出前相, 謂明相初光 如是比丘正盡苦邊, 究竟苦邊前相者, 所謂正見 彼正見者, 能起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 大正 2,198 b6-9) 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照明品 : 譬如生盲人若百 若千 若百千, 而無前導, 不能趣道入城 憍尸迦! 五波羅蜜亦如是, 離般若波羅蜜, 如盲無導不能趣道, 不能得一切智 憍尸迦! 若五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將導, 是時五波羅蜜名為有眼, 般若波羅蜜將導, 得波羅蜜名字 ( 大正 8,302b26-c3)

34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25 世人顛倒, 依於二邊, 若有 若無 迦旃延!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 則不生世間無見 ; 如實正觀世間滅, 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 如來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7 此是釋尊開示 正見 的教授, 說明世人不依於有則依於無, 佛離有無二邊而說中道法 然所謂離有離無的中道, 不是折中於有無而說亦有亦無或半有半無的 釋迦所說者, 為緣起法 ; 依於緣起的正見, 能得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 ( 貳 ) 不一不異之中道 (p.8) 釋迦所說中道, 還有不一不異的中道, 如 雜阿含 (297 經 ) 說 : 若見言命即是身, 彼梵行者所無有 ; 若復見言命異身異, 8 梵行者所無有 於此二 7 雜阿含經 卷 10(262 經 )( 大正 2,66c25-67a9): 阿難語闡陀言 : 我親從佛聞, 教摩訶迦旃延言 : 世人顛倒, 依於二邊, 若有 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 心便計著 迦旃延! 若不受, 不取, 不住, 不計於我, 此苦生時生 滅時滅 迦旃延! 於此不疑 不惑, 不由於他而能自如, 是名正見如來所說 所以者何? 迦旃延!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 則不生世間無見 ; 如實正觀世間滅, 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 如來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 : 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謂緣無明有行, 乃至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 闡陀比丘遠塵 離垢, 得法眼淨 8 (1) 印順法師, 如來藏之研究,pp.42-43: 釋尊為了破除神學及一般人的迷執, 所以宣說 無我 依釋尊的正觀, 種種的 我 說, 不外乎 命異身異, 命即是身 的二根本見 身是身心和合的自身, 命是我的別名 命異身異, 以為我與身心不同, 我是身心以外的另一實體 身體死了, 身外的我還是存在的, 流轉於生死中, 這是常見 命即是身, 以為我不離身心, 身死而我也就沒有了, 這是近於唯物論的, 是斷見 (2) 參見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pp.84-85: 大空經 所說, 是否定 老死 ( 等 ) 是我, 老死屬我 的邪見, 與 命即是身, 命異身異 的二邊邪見相同, 而說十二緣起的中道正見 命即是身 我即老死 ( 以身為我 ) 命異身異 老死屬我 ( 以身為我所 ) 命 (jīva) 是一般信仰的生命自體, 也就是我 (ātman) 的別名 身是身體 ( 肉體 ), 這裡引申為生死流轉 ( 十二支, 也可約五陰, 六處說 ) 的身心綜合體 假如說 : 我即老死 ( 生 有等 ), 那是以身為自我 命即是身 了 假如說 : 老死屬於我, 那是以身為不是我 命異身異 了 身是屬於我的, 我所有的, 所以命是我而身是我所 (mama-kāra) 這一則經文, 相應部 因緣相應 中, 也是有的, 但沒有 大空經 的名稱 那末, 有部所誦的 雜

35 26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邊, 心所不隨, 正向中道 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 謂緣生老死, 緣無明故有行 9 ( 叁 ) 不常不斷之中道 (p.8) 還有不常不斷的中道 10, 如 雜阿含 (300 經 ) 說 : 自作自覺( 受 ), 則墮常見 ; 他作他覺, 則墮斷見 義說 法說 11, 離此二邊, 處於中道而說法, 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12 阿含經, 特地稱之為 大空經, 到底意義何在? 瑜伽論 解說為: 一切無我, 無有差別, 總名為空, 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 補特伽羅無我者, 謂離一切緣生行外, 別有實我不可得故 法無我者, 謂即一切緣生諸行, 性非實我, 是無常故 如是二種略攝為一, 彼處說此名為大空 依 瑜伽論 說 : 補特伽羅無我與法無我, 總名為大空 補特伽羅無我, 是 命異身異 的, 身外的實我不可得 法無我是 命即是身 的, 即身的實我不可得, 這二種無我, 也可說是二種空, 所以總名為大空 所說的法無我, 與 一切法空 說不同, 只是法不是實我, 還是 法有我無 說 不過, 有的就解說 大空 為我法皆空了 9 雜阿含經 卷 12(297 經 )( 大正 2,84c20-25): 云何為大空法經? 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 緣行識, 乃至純大苦聚集 緣生老死者, 若有問言 : 彼誰老死? 老死屬誰? 彼則答言 : 我即老死 ; 今老死屬我, 老死是我所 言命即是身, 或言命異身異, 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 若見言命即是身, 彼梵行者所無有 ; 若復見言命異身異, 梵行者所無有 於此二邊, 心所不隨, 正向中道, 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 謂緣生老死 如是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處 名色 識 行, 緣無明故有行 諸比丘! 若無明離欲而生明, 彼誰老死, 老死屬誰者, 老死則斷, 則知斷其根本, 如截多羅樹頭, 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若比丘! 無明離欲而生明, 彼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 是名大空法經 10 另參見 雜阿含經 卷 34(961 經 )( 大正 2,245b) 11 另參見印順法師, 以佛法研究佛法,p.115: 法說, 義說 法是如實知見的緣起支, 義是緣起支的別別解說 與此相當的 相應部 ( 一二 一 二 ), 雖作 法說 分別說, 然據四無礙解的法無礙解 義無礙解 ; 及四依的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而說, 法為聖道所現見的, 義是所含內容的分別, 是非常恰當的 法與義的這一對說, 是重於開示解說的 ( 教法 ) 12 (1) 雜阿含經 卷 12(300 經 )( 大正 2,85c10-15): 佛告婆羅門 : 自作自覺 ( 受 ), 則墮常見 ; 他作他覺, 則墮斷見 義說 法說, 離此二邊, 處於中道而說法, 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 (2) 印順法師, 佛法概論,p.92: 印度舊有的 業 說, 無論為傳統的一元論, 新起的二元論, 總是與 我

36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27 叁 行的中道 與 理的中道, 兩者相依相待而不可缺 (pp.8-9) 不一不異 不常不斷, 與不有不無一樣, 都是依於緣起而開顯的不落二邊的中道 正見緣起的中道, 為釋迦本教的宗要 不苦不樂是 行的中道, 不有不無等是 理的中道 13, 這僅是相對的區分而已 實則行的中道裡, 以正見為先導, 即包含有悟理的正見中道 ; 唯有如此, 才能不落苦樂兩邊的情本論 同時, 悟理即是正行的項目 ; 正見緣起, 貫徹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 兩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 依於正見緣起, 能離斷常 有無等二邊的戲論, 發為人生的實踐, 自然是不落苦樂二邊的中道 肆 空相應緣起的中道 (p.9) 還有, 釋尊的開示緣起, 緣起的所以是中道, 即不能忽略緣起的空相應性, 這在經中多有說到 如 雜阿含 (293 經 ) 說 : 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14 相結合的 或以業為自我所幻現的 自作, 或以業為我以外的動作 他作, 都相信由於業而創闢一新的環境 身心 世界, 我 即幽囚於其中 釋尊的正覺, 即根本否定此我, 所以非自作, 非他作, 即依中道的緣起, 說明此生死的流轉 13 (1) 參見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第 4 章, 第 7 節 中道 中論與中觀, pp : 中道, 是佛法也是佛弟子遵循的唯一原則 一切行為, 一切知見, 最正確而又最恰當的, 就是中道, 中是不落於二邊 偏邪 極端的 以行來說 : 拘樓瘦無諍經 說 : 耽著庸俗的欲樂是一邊, 無義利的自苦行是一邊, 離此二邊, 則有中道, 中道是八聖道 這一原則, 應用於知見的, 就是 處中說法 的緣起, 緣起法不落二邊 一與異, 斷與常, 有與無的 正確而恰當的中道, 不是折中, 不是模稜兩可, 更不是兩極端的調和, 而是出離種種執見, 息滅一切戲論的 (2) 印順法師, 性空學探源,pp.22-23: 中道, 本形容中正不偏 阿含經 中, 就 行為實踐 上說的, 是離苦樂二邊的不苦不樂的中道行 ( 八正道 ) 在 事理 上說的, 即緣起法 14 (1) 雜阿含經 卷 12(293 經 )( 大正 2,83c2-20): 爾時 世尊告異比丘 : 我已度疑, 離於猶豫, 拔邪見刺, 不復退轉 心無所著故, 何處有我? 為彼比丘說法, 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所謂有是故是事有, 是事有故是事起, 所謂緣無明行, 緣行識, 緣識

37 28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緣起是與空相應的, 空的獨到大用, 即洗盡一切戲論執見 緣起與空相應, 所以能即緣起而正見不落兩邊的中道 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 緣六入處觸, 緣觸受, 緣受愛, 緣愛取, 緣取有, 緣有生, 緣生老死 憂悲惱苦,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是說法, 而彼比丘猶有疑惑 猶豫 先不得得想, 不獲獲想, 不證證想 ; 今聞法已, 心生憂苦 悔恨 朦沒 障礙 所以者何? 此甚深處, 所謂緣起 ; 倍復甚深難見, 所謂一切取離 愛盡 無欲 寂滅 涅槃 如此二法, 謂有為 無為 有為者, 若生 若住 若異 若滅 ; 無為者, 不生 不住 不異 不滅 : 是名比丘諸行苦 寂滅涅槃 因集故苦集, 因滅故苦滅, 斷諸逕路, 滅於相續, 相續滅, 是名苦邊 比丘! 彼何所滅? 謂有餘苦 彼若滅 止 清涼 息 沒, 所謂一切取滅 愛盡 無欲 寂滅 涅槃 ( 參見印順法師, 雜阿含經論會編 ( 中 ),pp.25-26) (2)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41: 一切法性是空的 ; 因為是空的, 所以無常 常恆不變易法空, 無我 我我所空 法性自空, 只因為一切法是緣起的, 所以說 : 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 依空相應緣起, 觀無常 無我而趣入涅槃 ( 觀無常入無願解脫門 ; 觀無我入空解脫門 ; 向涅槃入無相解脫門 ), 是釋尊立教的心要 (3) 印順法師, 佛法是救世之光,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pp : 經上說 : 空相應緣起 依中觀者說, 這是沒有自性的, 與空相應的緣起法 依因緣而有, 所以沒有孤立的獨存 ( 一 ) 性 依因緣而起滅變異, 所以沒有永恆的不變異 ( 常 ) 性 非一 ( 也就不是異 ), 非常 ( 也就不是斷 ) 的因緣有, 是非實有 ( 也就非實無 ) 性的 這樣的因緣生法, 從沒有自性說, 名為空, 是勝義空, 順於勝義的 ( 現證的勝義, 是不能安立的 ), 雖然空無自性, 而緣起法相, 卻在因緣關係下顯現 這是 唯名唯表唯假施設 的世俗有 古人簡略的稱為 : 畢竟空而宛然有, 宛然有而畢竟空 如幻 化 陽燄一樣, 說是真實的嗎, 深求起來, 卻沒有一些真實性可得 說沒有嗎, 卻是可見可聞, 分明顯現 在世間施設中, 因果分明, 絲毫不亂 所以空而不礙因緣有, 有而不礙自性空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進一步說, 正因為是因緣有的, 所以是性空的 ; 如不是因緣有, 也就不是性空了 反之, 因為一切性空, 所以才依因緣而有 ; 如不是性空, 是實有自性的, 那就是實有性, 是一是常, 也不會待因緣而有了 這樣, 不但依因緣有而顯示性空, 也就依空義而能成立一切法 這樣的因緣有與無自性空, 相依相成, 相即而無礙 如有而不是空的, 就是實 ( 執 ) 有 ; 空而不能有的, 就是撥無因果現實的邪空 遠離這樣的二邊妄執, 空有無礙, 才是中道的正觀

38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29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pp.9-12) 釋厚觀 ( ) 壹 中道 之意義 : 中實與中正 (pp.9-10) ( 壹 ) 略標 : 中的本義有二 中實與中正 (p.9) 中道, 當然是不落二邊 但不落二邊 中道所含的意義, 還應該解說 中 的本義, 可約為二種 : 一 中實, 二 中正 1 ( 貳 ) 別釋 (pp.9-10) 一 中實 : 依正見而起的正觀 (pp.9-10) 一 中實 : 中即如實, 在正見的體悟實踐中, 一切法的本相如何 應該如何, 即還他如何 這是徹底的 究竟的, 所以僧叡說 以中為名者, 照其實也 2 ( 中論 序 ) 二 中正 : 不偏不倚的緣起法 (p.10) 二 中正 : 中即圓正 ; 不偏這邊, 也不偏於那邊, 恰得其中 如佛說中道, 依緣起法而顯示 1 案 : 灰底小字為編者依文義所加 2 (1) 僧叡, 中論 序 ( 大正 30,1a4-7): 中論 有五百偈, 龍樹菩薩之所造也 以中為名者, 照其實也 ; 以論為稱者, 盡其言也 實非名不悟, 故寄 中 以宣之 ; 言非釋不盡, 故假 論 以明之 (2) 隋 吉藏撰, 三論玄義 卷 1( 大正 45,14a24-b2): 叡師 中論 序 云 : 以中為名者, 照其實也 照謂顯也, 立於中名, 為欲顯諸法實故, 云照其實也 所言 正 者, 華嚴 云: 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 一切趣非趣, 悉皆寂滅相 此之正法即是中道, 離偏曰 中, 對邪名 正 肇公 物不遷論 云 : 正觀論 曰 : 觀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 故知 中 以 正 為義也 (3) 後秦 僧肇作, 肇論 物不遷論第一 ( 大正 45,151a20-27): 道行 云: 諸法本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中觀 云 : 觀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 斯皆即動而求靜, 以知物不遷, 明矣 夫人之所謂動者, 以昔物不至今, 故曰動而非靜 我之所謂靜者, 亦以昔物不至今, 故曰靜而非動 動而非靜, 以其不來 ; 靜而非動 以其不去 然則所造未嘗異, 所見未嘗同 逆之所謂塞, 順之所謂通 苟得其道, 復何滯哉!

39 30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這緣起法, 是事事物物內在的根本法則 在無量無邊極其複雜的現象中, 把握這普遍而必然的法則, 3 才能正確 恰當的開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 中即是正, 所以肇公稱 中觀論 為 正觀論, 4 中道即是八正道 ( 叁 ) 中實與中正相依相成 (p.10) 此中實與中正, 是相依相成的 : 中實, 所以是中正的 ; 中正, 所以是中實的, 這可總以 恰到好處 去形容它 貳 龍樹菩薩所闡揚的中道 5 (pp.10-12) ( 壹 ) 略標 : 龍樹對中道的解說, 不出於中實與中正 (p.10) 龍樹發揚緣起 空 中道的深義, 以 中 為宗而造論 他嚴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場, 對於中道的解說, 也不出於中實與中正 ( 貳 ) 釋 中實 與 中正 (pp.10-12) 一 中實 : 不取著名相 不落於對待 (p.10) ( 一 ) 總標 : 中實的寂滅 不取著名相, 不落於對待 (p.10) 中實, 本以正觀緣起性而遠離戲論的寂滅為主 這中實的寂滅, 從實踐的意義去說, 即是不著於名相, 不落於對待 ( 二 ) 別釋 (pp.10-12) 1 不取著名相 (pp.10-11) 一 不取著名相 : 這如 大智度論 卷 6 說 :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此語亦不受, 如是名中道 6 中道, 不但是非有非無, 更進一步的說 此語亦不受 受, 即新譯的取 凡稱之為有 為無 為非有非無, 都不過名言的概念 3 印順法師, 佛法概論,p.148: 愚癡的凡夫, 對於世間的一切, 覺得紛雜而沒有頭緒, 佛陀卻能在這複雜紛繁中, 悟到一遍通而必然的法則 觀察到有情在無限生死延續中的必然過程, 知道一切有情莫不如此, 於是就在不離這一切現象中, 得到必然的理則, 這即是緣起法 4 (1) 隋 吉藏撰, 三論玄義 ( 大正 45,14a29-b2): 肇公 物不遷論 云 : 正觀論 曰: 觀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 故知 中 以 正 為義也 (2) 參見 隋 吉藏撰, 大乘玄論 卷 2( 大正 45,30c16-18): 問 : 釋論中指 正觀論 者, 何必是 中論 耶? 答 : 中論 觀法品 云正觀論之稱, 故知 中論 是 正觀論 也 5 龍樹之中道思想, 參見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第 4 章, 第 7 節 中道 中論與中觀,pp 大智度論 卷 6( 大正 25,105a9-10)

40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31 非有非無, 本表示觀心的不落有無戲論, 如以為是非有非無, 這不能恰合中實的本意 所以必須即此 非非 的名相, 也不再取著 2 不落於對待 (p.11) 二 不落於對待 : 我們所認識的 所言說的, 都是相對的 凡是相對的, 即不契於如實絕待的中道 如 大智度論 卷 43 說到種種的二邊, 都結論說 :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名般若 7 這裏所說的種種二邊, 如常無常 見無見等, 都是二邊 ; 進而至於能行能證的人 菩薩 佛是一邊, 所行 所證的法 六度 大菩提是一邊 ; 甚至般若是一邊, 非般若是一邊, 要離此二邊行中道 這不落對待的中道, 即入不二法門, 是順於勝義, 依觀心的體悟說 二 中正 : 綜貫 性相 及 空有 (pp.11-12) ( 一 ) 緣起 空 中道, 都是 中正 (p.11) 關於中正的意義, 龍樹也有很好的發揮 依佛陀所正覺的, 為眾生所巧便言說的, 在佛陀, 都是圓滿而中正的 如緣起是中正的, 空也是中正的, 至於中道, 那更是中正了 ( 二 ) 綜貫性相 空有之中道 (pp.11-12) 1 綜貫 畢竟空 與 緣起有 (pp.11-12) 但世俗言說的施設, 不免片面性的缺陷 8, 所以古德說 理圓言偏 9 7 大智度論 卷 43( 大正 25,370a21-b9): 般若波羅蜜者, 是一切諸法實相, 不可破, 不可壞, 若有佛 若無佛, 常住諸法相 法位, 非佛 非辟支佛 非菩薩 非聲聞 非天人所作, 何況其餘小眾生? 復次, 常是一邊, 斷滅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為般若波羅蜜 又復常 無常, 苦 樂, 空 實, 我 無我等亦如是 色法是一邊, 無色法是一邊, 可見法 不可見法, 有對 無對, 有為 無為, 有漏 無漏, 世間 出世間等諸二法亦如是 復次, 無明是一邊, 無明盡是一邊 ; 乃至老死是一邊, 老死盡是一邊 ; 諸法有是一邊, 諸法無是一邊 ;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為般若波羅蜜 菩薩是一邊, 六波羅蜜是一邊 ; 佛是一邊, 菩提是一邊 ;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為般若波羅蜜 略說內六情是一邊, 外六塵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名般若波羅蜜 此般若波羅蜜是一邊, 此非般若波羅蜜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名般若波羅蜜 8 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第 4 章, 第 7 節 中道 中論與中觀,p.259: 引人轉迷向覺, 依世俗諦說法 : 緣起無自性故空, 空故依緣起有 中道說, 能善立一切法, 遠離一切見, 可說是非常善巧的教說! 不過世俗的名言是 二, 是

41 32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眾生對於佛的教法, 不能圓見佛法的中道, 聞思或修行, 在任何方面有所偏重, 就會失卻中道 如 大智度論 卷 80 說 : 若人但觀畢竟空, 多墮斷滅邊 ; 若觀有, 多墮常邊 離是二邊故說十二因緣空 離二邊故, 假名為中道 10 畢竟空與緣起有 11, 那裏會墮於一邊? 這因為學者有所偏重的流弊 世諦流布 12, 什麼都有弊的, 所以特說明緣起與空寂不偏的中道 即空的緣起, 不落於斷邊 ; 即緣起的性空, 不落於常邊 2 抉發 阿含 般若 的深意 : 緣起即空的中道 (p.12) 緣起與空, 印度佛教確曾有過偏重的發展 13 到極端, 如方廣道人偏空, 是墮於斷滅邊 ; 薩婆多部偏於一切法有, 即墮於常邊 為了挽救這種偏病, 所以龍樹探 阿含 及 般若 的本意, 特明此緣 起即空的中道, 以拯拔那 心有所著 的偏失者, 使之返歸於釋迦的中道 學者不能巧得佛法的實義, 多落於二邊, 所以特稱此綜貫性相 空有的為中道 沒有決定性的 ; 名義內在的相對性, 在適應眾生, 隨時隨地而流行中, 不免會引起異議, 那也是世間常法 依第一義諦, 空, 無生等, 只是一個符號, 並不等於第一義 如空以離諸見為用, 著空也就不是中了, 所以說 : 空亦復空, 空亦不可得 而且, 在緣起即空的觀行中, 要隨時善巧的適得其中 9 參見 宋 師會述,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 卷 1( 大正 33,556a19-24): 然彼欲學者捨詮而求旨也, 今之疏者, 乃謂妙空真覺理圓言偏畢竟不可說相故 疏主曰 : 渺渺玄猷名言罕尋其際, 茫茫素範相見靡究其源, 是則即言忘言即相忘相, 非謂滌除萬物, 相塞視聽, 寂寥虛豁, 然後為真者也 10 大智度論 卷 80: 若人但觀畢竟空, 多墮斷滅邊 ; 若觀有, 多墮常邊, 離是二邊故說十二因緣空 何以故? 若法從因緣和合生, 是法無有定性 ; 若法無定性, 即是畢竟空寂滅相, 離二邊故, 假名為中道 ( 大正 25,622a10-14) 11 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第 4 章, 第 7 節 中道 中論與中觀,pp : 般若經 說: 一切法是假名, 通達自性空寂, 這就是二諦說 中論 依緣起立論 : 緣起法即空性, 顯第一義 ; 緣起即假名, 明世俗諦 這樣的假有即性空, 性空 ( 也是依假名說 ) 不礙假有, 就是緣起離二邊的中道 12 流布 :1. 流傳散布 2. 流露, 表達 ( 漢語大詞典 ( 五 ),p.1259) 13 大智度論 卷 1 1 序品 ( 大正 25,61a28-b1):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 : 一切法不生不滅, 空無所有,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14 拯 ( ㄓㄥˇ) 拔 : 從困境中拯救或解脫 ( 漢語大詞典 ( 六 ),p.594) 15 返歸 : 回轉, 返回 ( 漢語大詞典 ( 十 ),p.743)

42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33 ( 叁 ) 龍樹的中道論 : 宗歸一實, 教申二諦 (p.12) 16 龍樹的中道論, 不外乎不著名相與對待 ( 宗歸一實 ), 綜貫性相及空有 17 ( 教申二諦 ) 中觀大乘的特色, 實即是根本教義完滿的開展 16 參見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 第 8 章, 第 2 節 性 相,pp ) 17 參見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 第 11 章, 第 2 節 緣起空有,pp ) 18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 3 3 一切佛語心品 ( 大正 16,503a19-b1): 佛告大慧 : 三世如來, 有二種法通, 謂說通及自宗通 說通者, 謂隨眾生心之所應, 為說種種眾具契經 是名說通 自宗通者, 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 謂不墮一異 俱不俱品, 超度一切心 意 意識 自覺聖境界, 離因成見相, 一切外道 聲聞 緣覺墮二邊者, 所不能知 我說是名自宗通法 大慧! 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 汝及餘菩薩摩訶薩, 應當修學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謂我二種通, 宗通及言說, 說者授童蒙, 宗為修行者 (2) 印順法師, 我之宗教觀,p.3: 宗 ( 證 ) 與教, 出於 楞伽經 等, 意義是不同的 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證悟, 名為宗 ; 佛因教化眾生而說法, 名為教 我們如依佛所說的教去實行, 也能達到佛那樣的證入 ( 宗 ) 所以, 宗是直覺的特殊經驗, 教是用文字表達的 依此, 凡重於了解的, 稱為教 ; 重於行證的, 名為宗 這樣的宗教定義, 不但合於佛教, 其他的宗教, 也可以符合 19 中實 : 不取著名相 不落於對待 ( 宗 歸一實) 龍樹的中道論 中正 : 綜貫 性相 及 空有 ( 教 申二諦)

43 34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壹 龍樹及其當時的佛教背景 (pp.13-14) ( 壹 ) 略說龍樹的出生年代與修學 (p.13)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pp.13-17) 釋厚觀 ( ) 約在西元一百五十至二百五十年間, 龍樹出現於印度的佛教界 1 他本是印度南方的學者, 長養於大乘佛教的環境中 據傳記上說 : 他出家後, 曾到北方的雪山等處修學 2 這個環境, 造成他綜貫南北 空有思想的特質, 成就了他的偉大! ( 貳 ) 龍樹當時的佛教背景 (p.13) 龍樹以前, 一味的佛教, 向東南方發展的是大眾 ( 又分別說 ) 系, 向西北方開展的是上座系 拘泥 3 而保守的上座系, 被呵斥為小乘 ; 活潑而進取的大 1 參見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p : 羅什譯出的 龍樹菩薩傳 說 : 去此世以來, 至今始過百歲 羅什二十歲以前, 在西域學得龍樹的大乘法門 20 歲以後, 住在龜茲 前秦建元 18 年 ( 西元 382), 羅什離龜茲而到了姑臧, 住了 19 年, 才到長安 可見 龍樹傳 的成立, 一定在西元 382 年以前 那時, 龍樹已去世百零年了, 所以推定為 : 龍樹約生於西元 年, 這也是很長壽了! 2 姚秦 鳩摩羅什譯, 龍樹菩薩傳 ( 大正 50,184a19-b28): 龍樹菩薩者, 出南天竺梵志種也, 天聰奇悟事不再告 在乳餔之中, 聞諸梵志誦四圍陀典各四萬偈, 偈有三十二字, 皆諷其文而領其義 弱冠馳名, 獨步諸國, 天文地理圖緯祕讖, 及諸道術無不悉綜 常入王宮, 宮中美人皆被侵淩, 百餘日後宮中人有懷姙者, 懅以白王庶免罪咎 王大不悅, 此何不祥為怪乃爾, 召諸智臣以謀此事 有舊老者言 : 凡如此事應有二種: 或是鬼魅, 或是方術 可以細土置諸門中, 令有司守之斷諸行者, 若是術人, 其跡自現, 可以兵除 ; 若是鬼魅, 入而無跡, 可以術滅 即勅門者備法試之, 見四人跡驟以聞王 王將力士數百人入宮, 悉閉諸門, 令諸力士揮刀空斬, 三人即死, 唯有龍樹斂身屏氣依王頭側, 王頭側七尺, 刀所不至 是時始悟欲為苦本, 眾禍之根, 敗德危身, 皆由此起, 即自誓曰 : 我若得脫, 當詣沙門受出家法 既出入山, 詣一佛塔出家受戒, 九十日中誦三藏盡, 更求異經, 都無得處 ; 遂入雪山, 山中有塔, 塔中有一老比丘, 以摩訶衍經典與之 誦受愛樂, 雖知實義, 未得通利, 周遊諸國, 更求餘經, 於閻浮提中遍求不得, 外道論師沙門義宗咸皆摧伏 3 拘泥 :1. 固執而不知變通 ( 漢語大詞典 ( 六 ),p.483)

44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35 眾系, 漸漸的開拓出大乘佛教 南北 大小, 尖銳的對立著 南空北有, 各趨一極 北方已完成極端實有的 大毘婆沙論 ; 南方的偏重理性者, 於因果緣起的事相, 也不免忽略 這種偏頗 4 的發展, 決非佛教之福 ( 叁 ) 龍樹以大乘性空為本, 綜合南北 空有 性相 大小的佛教, 再建立佛教的中道 (pp.13-14) 龍樹出世時, 佛教正傾向於從分化而進入交流與綜合的新機運, 於是綜合南北 空有 性相 大小的佛教, 再建佛教的中道 ; 但他是以大乘性空為根本的 貳 龍樹之著作 (pp.14-15) ( 壹 ) 龍樹論典的兩大類型 (p.14) 一 總標 : 龍樹論主要分為深觀論 廣行論二類 (p.14) 龍樹造的論典, 中國內地以及西藏, 譯傳的很多 主要的部分, 可分為兩類 : 一 深觀論, 二 廣行論 二 別述 (p.14) ( 一 ) 深觀論 : 以探求諸法實相為中心 (p.14) 深觀, 如 中論 十二門論 等, 以探究諸法的實相為中心, 為迷悟的關鍵所在, 所以名之為深觀 ( 二 ) 廣行論 : 以菩薩的廣大行果為主 (p.14) 廣行, 如 大智度論 十住毘婆沙論 菩提資糧論 等, 這是以菩薩的廣大行果為主的 ( 貳 ) 深觀 與 廣行 (pp.14-15) 一 先以廣行為基礎, 再深入究極徹證的深觀 (p.14) 這兩類, 有的以為 : 菩薩行包含歸依 布施 持戒等行法, 佛陀自證化他的果德主要為引發信願以及積集福智的資糧 資糧具足了, 成為可能解脫的根機, 這再側重於慧行的深觀 這即是說先以廣大行的資糧為基礎, 再進而深入究極徹證的深觀 二 三乘共學般若深觀, 唯廣行才不共於二乘 (p.14) 但另有人說 : 般若為三乘之母, 三乘學者都依此深觀而證悟與解脫的 ; 廣大行才是大乘不共於小乘的特色 4 偏頗 : 偏向一方 ; 不公平, 不公正 ( 漢語大詞典 ( 一 ),p.1570)

45 36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三 如實說 : 廣行不共二乘 ; 深觀雖共三乘, 但在大乘中是徹始徹終且唯佛方能究竟 (pp.14-15) 如實的說 : 聲聞 緣覺 菩薩的中道行, 都以出世的正見為主導的 依正見而後有信解, 依正見而後能修行趣證, 就是悟證了以後, 也還是不能離此正見的攝導 故深觀雖共於三乘, 在大乘中, 仍是徹始徹終的, 唯佛所究竟的 5 本文, 即是關於深觀的論述 ( 叁 ) 龍樹造的深觀論典 6 (pp.15-16) 一 龍樹菩薩傳 所傳及 十二門論 引證的深觀論 (p.15) ( 一 ) 無畏論 中論 十二門論 七十空性論 (p.15) 1 無畏論 關於龍樹深觀的論典, 羅什三藏所傳, 有長達十萬頌的 無畏論 5 (1) 參見印順法師, 學佛三要,pp : 聲聞者重於自我身心的觀察, 對外境似不大注意, 祇要證知身心無我無我所, 就可得到解脫 大乘則不然, 龍樹所開示的中觀修道次第, 最後雖仍以觀察無我無我所而得解脫, 但在前些階段, 菩薩卻要廣觀一切法空 大乘不共慧, 約事相方面, 除生死世間的因緣果報 身心現象, 還有菩薩行為 佛果功德等等, 都是它的觀境 以此世俗觀慧的信解, 再加以法無我性 法空性的勝義觀慧 依聞思修的不斷修習轉進, 最後乃可證入諸法空性 真勝義諦 修學大乘慧, 貴在能夠就事即理, 從俗入真, 不使事理脫節 真俗隔礙, 所以究竟圓滿的大乘觀慧, 必達理事圓融 真實平等無礙的最高境界 然在初學者, 即不能如此, 因為圓融無礙, 不是眾生的 初學的心境 印度諸大聖者所開導的修道次第, 絕無一入門即觀事事無礙 法法圓融的, 而是由信解因果緣起 菩薩行願 佛果功德下手, 然後由事入理 從俗證真, 體悟諸法空性, 離諸戲論, 畢竟寂滅 此後乃能即理融事, 從真出俗, 漸達理性與事相 真諦與俗諦的統一 無著喻這修證過程, 如金剛杵, 首尾粗大而中間狹小 最初發心修學, 觀境廣大, 法門無量 ; 及至將悟證時, 唯一真如, 無絲毫自性相可得, 所謂 無二寂靜之門 ; 唯此一門 這一階段, 離一切相, 道極狹隘 ; 要透過此門, 真實獲證徹悟空性, 才又起方便 後得智, 廣觀無邊境相, 起種種行 漸入漸深, 到達即事即理, 即俗即真, 圓融無礙之佛境 (2) 無著造,[ 隋 ] 達磨笈多譯, 金剛般若論 : 又如畫金剛形, 初後闊, 中則狹 如是般若波羅蜜中狹者, 謂淨心地 ; 初後闊者, 謂信行地 如來地 ( 大正 25,759a17-19) (3) 無著造,[ 隋 ] 達摩岌多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 大正 25,767b22-24) 6 參見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p

46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37 2 中論 五百頌的 中論, 即出於 無畏論 中 7 3 十二門論 羅什除譯有青目釋的 中論 外, 還有 十二門論, 也是龍樹造的 ; 這部論, 可以說是 中論 的入門書 4 七十空性論 十二門論 引證過 七十空性論 ; 七十空性論 近由法尊依藏本譯出, 確乎是龍樹的作品 ( 二 ) 無畏論 是否為龍樹所作, 有異說 (pp.15-16) 考西藏所傳, 也有 無畏論, 但這是 中論 的注解, 與什公譯的青目釋論相近 有人說是龍樹作的 ; 也有人說不是龍樹作的, 因為論中引證到龍樹弟子提婆的 四百論 但傳說龍樹的年壽極高, 也可能有轉引提婆論的事情 然這與西元五世紀初傳來中國的古說, 說 無畏論 有十萬頌, 中論 出在其中, 8 仍未能完全相合 這也許藏傳的 中論無畏注, 即為青目或某論師摘集龍樹 無畏論 意而注釋 中論 的, 多分根據 無畏論, 因此也名為 無畏, 如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9 但這究不過一種推測而已, 不能作為定論 7 (1) 姚秦 鳩摩羅什譯, 龍樹菩薩傳 卷 1: 龍言 : 如我宮中所有經典, 諸處此比復不可數, 龍樹既得諸經一相深入無生, 二忍具足, 龍還送出於南天竺, 大弘佛法摧伏外道, 廣明摩訶衍, 作 優波提舍 十萬偈, 又作 莊嚴佛道論 五千偈, 大慈方便論 五千偈, 中論 五百偈, 令摩訶衍教大行於天竺, 又造 無畏論 十萬偈, 中論 出其中 ( 大正 50,184c14-21) (2) 隋 吉藏撰, 十二門論疏 卷 1: 龍樹自有三論 : 初造 無畏論 十萬偈 ; 次從 無畏論 撰其要義五百偈, 名為 中論 十二門 有二釋 : 一云 : 同 中論, 從 無畏 出 二云 : 就 中論 內擇其精玄為 十二門 ( 大正 42,177b22-25) 8 (1) 姚秦 鳩摩羅什譯, 龍樹菩薩傳 ( 大正 50,184c14-21) (2) 唐 惠沼述, 成唯識論了義燈 卷 1: 龍猛菩薩造 大智度論 釋 大品般若, 造 無畏論 滿十萬頌 ; 中論 出於 無畏部 中, 有五百偈 ; 十二門論 等 ( 大正 43,659c10-12) 9 唐 道掖撰,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卷 1( 大正 85,440a12-501b3)

47 38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有人依 中論出在其中, 推想 無畏論 為編集的叢書, 如真諦所傳 無相論 10 的性質, 也無法確定 二 西藏傳說 五正理聚 認為皆是龍樹所造 (pp.16-17) ( 一 ) 略標 五正理聚 (p.16) 關於龍樹的深觀論, 西藏有 諸中論 之稱 凡抉擇勝義空性的, 都可以名為 中論, 中論不是一部的別名 平常流行的 中論, 名為 根本中 根本論與支論, 總有五正理聚 11 : 即一 根本中論, 二 迴諍論, 三 七十空性論, 四 六十如理論, 五 大乘二十論 這五部論, 為印度後期中觀師所依據的, 認為都是龍樹造的 ( 二 ) 別述 (pp.16-17) 1 中論 及其釋論 12 (p.16) 10 顯識論 : 梵名 Vidyānirdeśa-śāstra 全一卷 陳 真諦譯 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內容闡明三界唯識之義 初說識有顯識 分別識等二種, 次舉一切三界唯識等論旨 本論論題下有 從 無相論 出 之語, 而同為真諦所譯之 轉識論 論題下亦有此語 又除高麗大藏經外, 於宋 元 明三種版本中之本論卷首皆有 顯識品 三字, 準此, 推測本論係闡釋 無相論 中顯識品之作, 然因 無相論 於漢譯中並無譯本, 故亦無法確知作者究係何人 ( 佛光大辭典 ( 七 ),p.6926) 11 (1) 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p : 西元七 八世紀, 佛法傳入西藏 ; 在藏文的譯本中, 有眾多的龍樹作品 除傳說的秘密部外, 主要的是 五正理聚, 顯示甚深義的五部論 一 根本中論頌 二 六十頌如理論 : 我國趙宋施護曾譯出龍樹的本頌 三 七十空性論 ( 頌及釋 ): 近代法尊依藏文譯成漢文 四 迴諍論 : 後魏毘目智仙與瞿曇流支, 曾譯出偈與釋 五 廣破經 後二部, 是破斥印度的正理派的 (2) 另參見萬金川, 中觀思想講錄,p.49: 在龍樹著作裡被歸成 深觀 一類的, 其中最為核心的一部稱為 根本中 中論 ; 另外, 其他性質類似的書籍被稱為 諸中論, 是 根本中 的 支分論, 包括 : 七十空性論 用七十首詩頌來說空性的道理 ; 六十如理論 用六十首詩頌來說明緣起 ; 迴諍論 龍樹答覆印度傳統的正理學派或有部等論敵的批判 ; 廣破論 龍樹針對正理學派的理論展開辯破 基本上, 這五部論書的思維方式是一致的, 其他如漢譯的 大乘二十論, 也被署名是龍樹所作, 但今天很多學者認為其中有很多唯識思想, 若此書為龍樹所作, 那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文本應該不是它的原樣吧! 12 參見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p.3-4: 本論的釋者, 舊傳有七十餘家 近據西藏的傳說, 共有八部 : 一 無畏論, 有說是龍樹自己作的 其實不是, 這可從論中引用提婆的話上看出來 二 依 無

48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39 在中國, 根本中論 都隨釋論譯出, (1) 青目釋 (p.16) 有什公譯的 青目釋 中論 四卷, (2) 清辨釋 (p.16) 唐波羅頗密多羅譯的清辨釋 般若燈論 一五卷,( 另有藏譯 ) (3) 安慧釋 (p.16) 宋惟淨譯的安慧釋 中觀釋論 一八卷 (4) 龍樹釋 (p.16) 漢文所沒有的, 藏方有傳為龍樹釋的 無畏注,( 藏譯 ) (5) 佛護注 (p.16) 佛護的 中論注,( 藏譯 ) (6) 月稱注 (p.16) 月稱的 明句論 ( 梵本 藏譯 ) 2 七十空性論 (p.16) 七十空性論, 最近依藏文譯出 3 迴諍論 (p.16) 迴諍論, 中國的譯本, 是元魏毘目智仙譯的 13 4 六十如理論 大乘二十論 大乘破有論 : 有 唯識 的傾向 (pp.16-17) 六十如理論 與 大乘二十論, 趙宋時施護所譯 施護所譯的龍樹論, 非早期的中觀學者所知, 而且有 唯識 的傾向 畏論 而作的, 有佛護的 論釋 三 依佛護論而作的, 有月稱的 顯句論 四 清辨論師的 般若燈論 五 安慧的 釋論 六 提婆薩摩 (Devaśarman) 的 釋論 七 古拏室利 (Guṇaśrī) 的 釋論 八 古拏末底 (Guṇamati) 的 釋論 前四論是中觀家的正統思想, 後四論是唯識學者對 中觀論 的別解 我國譯出的 中論 釋, 主要是什公所譯的青目 論釋, 這與西藏傳的 無畏論 相近 文義簡要, 可說是最早出的釋論 還有唐 明知識 ( 案 : 波羅頗蜜多羅 ) 譯的清辨的 般若燈論, 宋 施護譯的安慧的 中觀釋論, 都可以參考 無著的 順中論, 略敘 中論 的大意 真諦譯過羅睺羅跋陀羅的釋論, 既沒有譯全, 譯出的部分, 也早已散失了! 13 迴諍論 亦存有梵本 藏譯本

49 40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1) 大乘二十論 (p.16) 如 大乘二十論 的末二頌說 : 此一切唯心, 安立幻化相 若滅於心輪, 即滅一切法 14 (2) 六十如理論 (pp.16-17) 六十如理論 三十四頌說: 宣說大種等, 皆是識所攝 15 (3) 大乘破有論 (p.17) 又施護譯的 大乘破有論 說 : 由此心為因, 即有身生 16 印度後期有隨瑜伽行的中觀師, 即引 六十如理論 頌, 此下更為解說 大乘二十頌論 卷 1( 大正 30,256b29-256c5): 若分別有生, 眾生不如理, 於生死法中, 起常樂我想, 此一切唯心, 安立幻化相, 作善不善業, 感善不善生, 若滅於心輪, 即滅一切法, 是諸法無我, 諸法悉清淨 15 (1) 六十如理論 ( 大正 30,255b4-5): 大種等及識, 所說皆平等, 彼智現證時, 無妄無分別 (2) 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p : 寂護是自立量派, 在世俗自相有中, 取 唯識 說, 所以不同於清辨, 而被稱為 隨瑜伽行 寂護在世俗諦中, 成立唯識似外境現 ; 進觀勝義, 那是心也無自性了 如 中觀莊嚴論 說 : 由依止唯心, 當知無外事 ; 次由依此理, 當知心無我 這是比較容易會通 後期大乘 的 唯心 說 寂護以為 : 世俗唯識而勝義皆空, 也是龍樹的意見, 如 中觀莊嚴論 引 ( 六十頌如理論 ) 文說 : 此中皆無生, 亦皆無有滅, 故知生滅法, 當知唯是識 宣說大種等, 皆是識所攝, 彼離智所見, 豈非皆顛倒! (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卷 3, 漢院刊,pp.19-20) 這樣, 世俗唯心, 勝義心空, 瑜伽行與中觀的綜合, 是龍樹的本意 不過這二頌, 在宋施護所譯 六十頌如理論, 文意並不是這樣的 宋施護所譯 六十頌如理論, 此二頌作 : 若生法滅法, 二俱不可得, 正智所觀察, 從無明緣生 ( 大正 30,254c); 大種等及識, 所說皆平等, 彼智現證時, 無妄無分別 ( 大正 30,255b) 16 大乘破有論 : 世間無實從分別起, 此分別故分別心生, 由此心為因, 即有身生, 是故有身行於世間 ( 大正 30,254a16-18) 17 (1) 參見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 第 11 章 第 2 節 緣起空有,p.241: 六十如理論 說: 宣說大種等, 皆是識所攝 大乘二十頌論 也說 : 此一切唯心, 安立幻化相, 若滅於心輪, 即滅一切法 這在後期唯心佛教的潮流中, 中觀者也常提示此義, 每為一般唯心論者所附會 然在中觀者的正見中, 推尋此項思想的來源, 本出於 長阿含 的 堅固經 (2) 長阿含經 卷 16(24 經 ) 堅固經 ( 大正 1,101b15-102c23)

50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41 叁 提婆及其著作 18 (p.17) ( 壹 ) 提婆論師是弘傳龍樹中觀的正統者 (p.17) 漢藏一致的傳說 : 傳龍樹中觀的正統者, 是錫蘭的提婆論師 ( 貳 ) 提婆之著作 : 四百論 百論 百字論 (p.17) 提婆的主要作品, 名 四百論 ; 奘譯的 廣百論 19, 即此論後八品的護 20 法 釋論 什公所譯的 百論, 婆藪開士釋, 也即是此論的略本 此外, 還有 百字論 21 ( 叁 ) 提婆論以 百 為名之意義 (p.17) 一 以 百 為名, 不僅是表示數目, 也是側重於破邪 (p.17) 提婆論以 百 為名, 不僅是數目的 古人解說為 無邪不摧, 無正不顯, 即完備的意義 ; 月稱從語言學的見地, 解說為 遮遣分別邪執 ; 22 提婆論確是側重破邪的 18 參見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 4 章 第 3 節 提婆的 百 論 (pp ) 19 (1) 聖天菩薩造, 唐 玄奘譯, 廣百論本 (1 卷 )( 大正 30,182a21-187a1) (2) 聖天菩薩本, 護法菩薩釋, 唐 玄奘譯, 大乘廣百論釋論 (10 卷 )( 大正 30,187a7-250b2) 20 一切經音義 卷 16: 開士( 梵語菩薩者也, 謂以法開道之士, 故名開士也 ) ( 大正 54,407a13) 21 提婆菩薩造, 後魏 菩提流支譯, 百字論 (1 卷 )( 大正 30,250b6-252c25) 22 參見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p : 提婆的著作有 : 一 百論, 以百偈得名 鳩摩羅什 (Kumārajīva) 譯, 不是全譯而是有所略的 提婆的本論, 名為 修妒路 [ 經 ], 論釋是婆藪開士造的 有以為婆藪就是世親 (Vasubanbhu), 然在年代上是不可能的 二 四百觀論, 西藏本作 瑜伽行地四百論, 四百偈 唐玄奘所譯 大乘廣百論釋論,10 卷, 是 四百論 的後二百偈, 及瑜伽學者護法 (Dharmapāla) 的注釋 三 百字論, 元魏菩提流志 (Bodhiruci) 譯, 一卷 提婆本論僅百字, 就是論 末偈頌中, 一切法是一, 如是法無異! 等如夢無異, 相亦無有體, 其餘論釋, 不知是誰造的 此論在西藏, 說是龍樹造的 提婆所造的論, 都以 百 為名 這固然由於百字 百偈 四百偈的論偈數目, 然在梵文中, 百是 śataka, 字根 śat 有破壞的意義, 實表示了破斥摧壞一切異說的宗趣 一切法是一, 大正藏 作 一切法無一 ( 大正 30,252c14) 相亦無有體, 大正藏 作 相亦無有異 ( 大正 30,252c23); 宋 元 明 宮 本皆作 體 異 = 體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30,252d, n.7)

51 42 中觀今論 講義 :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二 青目釋 中論 以八不廣破一切, 可能是受提婆之影響 (p.17) 其後, 青目釋 中論 的八不說 : 法雖無量, 略說八事, 則為總破一切法 23 以 中論 的八不, 偏重於廣破一切, 也許是受有提婆論的影響 龍樹的 中論, 固然能遮破一切戲論, 但 中論 的正意, 決非以摧破一切為能, 反而是為了成立一切法, 顯示釋迦的緣起中道 23 中論 卷 1 1 觀因緣品 ( 青目釋 )( 大正 30,1c8-14):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以此二偈讚佛, 則已略說第一義 問曰 : 諸法無量, 何故但以此八事破? 答曰 : 法雖無量, 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

52 第二節 中論 為 阿含 通論考 43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第二節 中論 為 阿含 通論考 (pp.17-24) 釋厚觀 ( ) 壹 中論 是 阿含經 的通論 (pp.17-23) ( 壹 ) 龍樹從緣起性空的正見中, 掘發 阿含經 的真義 (p.18) 探求龍樹緣起 空 中道的深義, 主要的當然在 中論 中論 的中道說, 1 我有一根本的理解 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邃廣博的理論, 從緣起性空的正見中, 掘發 阿含經 的真義 這是說 : 緣起 空 中道, 固然為一般大乘學者所弘揚, 但這不是離了 阿含經 而獨有的, 這實是 阿含經 的本意, 不過一般取相的小乘學者沒有悟解罷了 所以, 中論 是 阿含經 的通論, 是通論 阿含經 的根本思想, 抉擇 阿含經 的本意所在 ( 貳 ) 從三方面說明 中論 是 阿含經 的通論 (pp.18-19) 這種說法, 不要以為希奇, 可從三方面去加以說明 : 一 從引證的聖典來說明 (pp.18-19) ( 一 ) 中論 所引證的佛說都出於 阿含經 (pp.18-19) 一 中論 所引證的佛說, 都出於 阿含經 觀本際品 (p.18) 11 觀本際品 說 大聖之所說, 本際不可得 3, 這出於 雜阿含經 卷 10(266 經等 ) 說 : 無始生死 長夜輪迴, 不知苦之本際 4 生死無始的教說, 龍樹引歸 何故而戲論, 謂有生老死 5 的空義 1 深邃 : 精深, 深奧 ( 漢語大詞典 ( 五 ),p.1433) 2 參見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pp (1) 中論 卷 2 11 觀本際品 : 大聖之所說, 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 亦復無有終 ( 大正 30,16a8-9) (2) 參見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209: 釋尊在經上說 : 眾生無始以來, 生死本際不可得 什麼叫本際? 為什麼不可得? 本際是本元邊際的意思, 是時間上的最初邊, 是元始 眾生的生死流, 只見他奔放不已, 求他元初是從何而來的, 卻找不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中觀今論 講義 福嚴佛學院 授課老師 : 釋厚觀 中華民國九十一學年度 (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 3 引言 ( 釋厚觀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一 緣起的定義 (p.147-p.149) ( 一 ) 略說緣起染淨的判攝 (p.147) 1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因緣有雜染的 清淨的, 雜染的因緣, 即緣起法 1 緣起法的定義,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它的內容, 是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論緣起與解脫 ---- 印順復歸釋尊本懷之探索提要 眾生不瞭解 緣起 的寂滅本相, 卻反為 緣起 的幻相所惑亂, 顛倒地以為世間是真實的 常住的 不變的 獨存的, 不是緣起的 這個反於緣起的執著就是 無明, 就是輪迴眾生生死的根本 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 佛法的智慧就是 佛說緣起 佛教導聲聞等二乘人由 緣起 開展成 三法印, 印定實相的佛法 但是有誤以涅槃為終點而停滯不前遺忘眾生 ; 也有轉入 法實有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大國 是怎樣 崛起 的? 馬克思對經濟學的革命 002 金箍棒 與 緊箍咒 : 債務驅動的暴力 010 人 如何成為 世界貨幣 026 文明的辯證法 049 反對 資本主義 不等於反對 資本 066 社會主義與金融 085 第二章古典經濟學的 扯淡 批判 與 扯淡 122 市場經濟的起源 125 信用 : 貨幣化的道德 140 銀行券 : 債務貨幣 157 怎樣讀懂 資本論 167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conjuncture 446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vs vs vs 448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449 平等分享塑造性偏好的權力 450 多元主義 : 自由派 vs 人民民主 451 self-legitimizing 更精確地說, 如 452 果某個團體就地共同決定的反宰制實踐, 沒有遭到其他人民主體 (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An Introduction of Wang Mon s Ideological Novel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Novels 林文軒 (Lin,

More information

有關《印順法師年譜》的一些問題

有關《印順法師年譜》的一些問題 印順法師的阿含觀 報告人 : 侯坤宏時間 :2018 年 11 月 10 日下午地點 :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1 印順法師 2 印順法師 3 講說大綱 壹 前言 貳 印順法師阿含經研究成果介紹 ( 相關出版品 ) 參 阿含經 和 中觀論 瑜伽論 等之關係 肆 印順法師 阿含觀 的特色 伍 結語 4 壹 前言 一 感謝邀請 宏印法師推薦 二 為什麼要談 印順法師的阿含觀? 佛滅一百年以後, 佛教才開始顯著的分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專 題 研 究 法 律 與 法 制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A Study on the Legal Framework of Real Estate Appraisal in China 蔣 國 基 * (Chiang, Kuo-chi) 香 港 鴻 裕 公 司 法 務 長 摘

More information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93 般若心經 要義的中觀學詮釋背景簡介初期大乘經典,約出現於公元前五十年至公元二百年間 其中以 般若經 最為重要,而大乘菩薩的行持,亦是以般若智慧為心要 龍樹亦有註釋 大品般若經 的作品,即鳩摩羅什所譯的 大智度論 般若心經 ( 下稱 心經 ) 不在 大般若經 內,不過很多研究指出, 心經 的經文句義,大部分出於 大般若經 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一,及 大品般若 習應品第三 心經 文字精簡,組識嚴密,內容深廣而微妙,故學者一般認同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 ) (: 00059) 2015 目錄 2 3 4 5 8 21 41 53 61 63 64 66 67 68 150 151 1 公司資料 公司 股 00059 0.1% 05821 0.1% 05580 0.1% 05855 0.1% 05567 0.1% 05602 業 8 32 33 86 20 2208 2888 86 20 2208 2777 業 151 14 1401 (852)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5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7 11 20 30 42 44 45 47 48 49 51 114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大乘三系的商榷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25 ~ p.13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論前泛說...2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2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2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2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2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 二 ) 道德之意向 ( 慚愧心 ) 及三種增上中道的德行, 出發於善心而表現為合理的 有益自他的行為 又以合理的善行, 淨化內心, 使內心趨向於完善 無漏 所以論到德行, 應從內心與事行兩方面去分別 (<< 佛法概論 >>p.181) 佛說 : 慚愧心 自增上, 法增上, 世間增上 即是說 :

( 二 ) 道德之意向 ( 慚愧心 ) 及三種增上中道的德行, 出發於善心而表現為合理的 有益自他的行為 又以合理的善行, 淨化內心, 使內心趨向於完善 無漏 所以論到德行, 應從內心與事行兩方面去分別 (<< 佛法概論 >>p.181) 佛說 : 慚愧心 自增上, 法增上, 世間增上 即是說 : 依阿含經及大乘三系分辨 外遇 ( 或煩惱 ) 是假的 2016.10.6 於正信佛青會一 引言 ( 本報告係以 四正勤 之精神自他共勉 ) ( 一 ) 緣起 : 某講座的主題為 先生有外遇? 練習當假 ( 暫時 ) 的看就不苦 及 從阿含經看 假的! 真的 討論會 ( 二 ) 陳履安居士託正信佛青會流通 眾生出版社 白教創巴仁波切著作之事緣 ( 筆者表示, 因為創巴仁波切在美國曾涉及數樁妨害家庭之訴訟案件,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ZX 102 國 文 科 大 甲 高 中 朱 碧 霞 老 師 壹 前 言 102 99.07.29 1. 2. 3. 4. 99 101 38 2 76 1 24 102 1. 20 2. 6 18 1 貳 試 題 分 析 99 101 102 一 選 擇 題 1 99~101 年 試 卷 架 構

ZX 102 國 文 科 大 甲 高 中 朱 碧 霞 老 師 壹 前 言 102 99.07.29 1. 2. 3. 4. 99 101 38 2 76 1 24 102 1. 20 2. 6 18 1 貳 試 題 分 析 99 101 102 一 選 擇 題 1 99~101 年 試 卷 架 構 102 四技二專 統一入學測驗 大甲高中 朱碧霞 老師 共同科目 國文 發行人 陳炳亨 總召集 周耀琨 總編輯 蔣海燕 主 編 陳俊龍 校 對 黃筱閔 美 編 林靖雨.本書內容同步刊載於翰林我的網 出 版 民國一 二年一月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電 話 (06)2619621#314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More information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第 6 章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1. 2.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二 內部指令 CHAPTER 6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內文教學區 1 行政法概要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文考科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發行人 陳炳亨 出 版 民國一 一年九月 總召集 周耀琨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 蔣海燕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主 編 陳俊龍 電 話 (06)2619621 #314 校 對 游振姍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 宋易儒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2389 30 1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a) (b) (c) (d) (e) 3 (i) (ii) (iii) (iv) (v) (vi) (vii) 4 (1) (2) (3) (4) (5) 400,000 (a) 400,000300,000 100,000 5 (b) 30% (i)(ii) 200,000 400,000 400,000 30,000,000

More information

(Chi)_.indb

(Chi)_.indb 1,000,000 4,000,000 1,000,000 10,000,000 30,000,000 V-1 1,000,000 2,000,000 20,000,00010,000,0005,000,000 3,000,000 30 20% 35% 20%30% V-2 1) 2)3) 171 10,000,00050% 35% 171 V-3 30 V-4 50,000100,000 1) 2)

More information

穨_2_.PDF

穨_2_.PDF 6 7.... 9.. 11.. 12... 14.. 15.... 3 .. 17 18.. 20... 25... 27... 29 30.. 4 31 32 34-35 36-38 39 40 5 6 : 1. 2. 1. 55 (2) 2. : 2.1 2.2 2.3 3. 4. ( ) 5. 6. ( ) 7. ( ) 8. ( ) 9. ( ) 10. 7 ( ) 1. 2. 3. 4.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凡發生過的必留下痕跡 同位素分析的考古應用? 如何考古 06 2013 9 489 經由人骨中碳和氮同位素的分析, 提供考古學家另一個探討古代攝食系統的途徑 另外, 可以藉由鍶同位素分析了解人群的來源與遷移過程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13 15 13 12 15 14 13 15 13 12 15 13 15 13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2013 9 489 07 δ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參 性空學探源 p.60 ~ p.72: 我無法有 的真義 一 從阿含看, 我無法有 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 二 命與身 我與世間 我與一切法, 都是以 有情為中心 說到一切 19 三 無常相續 的假名我, 是有 ; 在因果相續之外 加執的我, 則無 19 四 我我所見, 是自

參 性空學探源 p.60 ~ p.72: 我無法有 的真義 一 從阿含看, 我無法有 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 二 命與身 我與世間 我與一切法, 都是以 有情為中心 說到一切 19 三 無常相續 的假名我, 是有 ; 在因果相續之外 加執的我, 則無 19 四 我我所見, 是自 般若經講記 補充講義 : 我執與法執 ( 我空與法空 ) 釋貫藏敬編 2012/1/21 目次 1 壹 中觀論頌講記 p.313 ~ p.322... 2 一 上一頌半 : 觀所觀境空 破我我所... 2 ( 一 ) 破我... 2 1. 俱生自我感, 為一切我見的根源... 3 2. 我無法有 的教意: 沒有人我 ( 我 ), 即沒有法我 ( 我所 ). 4 3. 若計有我, 一切皆於五受陰計有我...

More information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2 3-4 5-6 7-10 11-12 13-31 32-40 41-42 43 44-45 46 47-48 49-132 133 134 公司資料 02 年 公司 44 9 C D MUFG Fund Services (Bermuda) Limited The Belvedere

More information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股份代號 598 Stock Code : 598 注入新能 量 明 確 新方 向 2015 Interim Report 2015 中 期 報 告 中期報告 R O F A Y NE W D T I L A T I V IR E C New Ti Interim Report on 2015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2 3 4 5 7 9 10 38 49 50 公司資料 公司 公司 SINOTRANS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69-8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百回本 西遊記 之 敘事矛盾 孫悟空到底贏了誰的 瞌睡蟲 提要 關鍵字 : 西遊記 敘事矛盾 瞌睡蟲 天王 69 百回本 西遊記 之 敘事矛盾 孫悟空到底贏了誰的 瞌睡蟲 一 引言 兩種不同形態之 瞌睡蟲 70 二 兩種異說與兩種假設 71 72 73 74 75 76 三 內證上的思索 77 78 79 四 由完美之作看敘事矛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5_2015.09.26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Microsoft Word - 095_2015.09.26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釋 厚 觀 (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2015.9.26) 各 位 法 師 各 位 居 士, 大 家 好! 今 天 跟 大 家 分 享 一 則 佛 典 故 事, 這 故 事 出 自 法 句 譬 喻 經, 在 大 正 藏 第 4 冊 595 頁 中 欄 到 596 頁 上 欄 過 去, 佛 在 舍 衛 國 祇 園 精 舍 時, 有 四 位 新 學 比 丘 一 起 來 到 㮈 樹 下 坐 禪 修

More information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第 6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 現狀與問題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Central-Local Relation Reforms in China 林文軒 (Lin, Wen-Hsuan)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所博士生 1 摘要 關鍵詞 : 權力下放 職能轉換 地方主義 部門利益 壹 前言 1 76 吉首大學學報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4 素人頭家圓夢 65 圓夢 桃城食在好味道 3 5 2000 9 6 5 11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8 素人頭家圓夢 69 透過臉書分享, 用美食料理和粉絲搏感情 3 好手藝 講究的製程, 這些店家習以為常 的事, 對消費者來說卻是最難得的堅持, 3 消費者在找的不就是這樣的好東西? 2000 1500 1000 8 70 素人頭家圓夢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2BA7EC4B6A16DA4A4BDD7A16EB8CCAABAB9EFA4CFBB79B5FCAA52B1B4A8E4ABE4BAFBB27AB8F4BD73BFE8AA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32BA7EC4B6A16DA4A4BDD7A16EB8CCAABAB9EFA4CFBB79B5FCAA52B1B4A8E4ABE4BAFBB27AB8F4BD73BFE8AAA92E646F63> 臺大佛學研究 第十五期 民 97 年 6 月, 臺北 : 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頁 45-84 從漢譯漢譯 中論中論 的對反詞的對反詞組 析探其思維理路 林建德 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中論 的思維方式是個引人注目的課題, 本文即以 中論 裡的對反語詞 生滅 常斷 一異 來去 世間涅槃 世俗諦勝義諦等作為討論的線索, 探究 中論 如何面對與運 本論文修改自筆者的博士論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2-2\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Microsoft Word - 1012-2\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國 立 屏 北 高 級 中 學 10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校 務 會 議 紀 錄 壹 會 議 名 稱 :10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校 務 會 議 貳 時 間 :102 年 6 月 28 日 ( 星 期 五 ) 下 午 13 時 10 分 參 地 點 : 本 校 圖 書 館 四 樓 視 聽 會 議 室 肆 出 列 席 人 員 : 詳 如 簽 到 簿 伍 主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13...14...15...16...17...17...17...17...17...18...19 30 1...19 2 30 2...19 4 30 1...20 8 30 3...21 Q&A...22...31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此年報以環保紙印刷

此年報以環保紙印刷 鄭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鄭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BANK OF ZHENGZHOU CO., LTD. BANK OF ZHENGZHOU CO., LTD. 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A joint stock company incorporat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imited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第 2 頁 (a) 擔 任 機 場 擴 建 統 籌 辦 總 監 的 首 席 政 府 工 程 師 職 位 第 3 點 ) ; (b) 擔 任 ( 機 場 擴 建 統 籌 辦 ) 的 首 長 級 丙 級 政 務 官 職 位 ; 以 及 (c) 擔 任 總 助 理 ( 機 場 擴 建 統 籌 辦 ) 的

第 2 頁 (a) 擔 任 機 場 擴 建 統 籌 辦 總 監 的 首 席 政 府 工 程 師 職 位 第 3 點 ) ; (b) 擔 任 ( 機 場 擴 建 統 籌 辦 ) 的 首 長 級 丙 級 政 務 官 職 位 ; 以 及 (c) 擔 任 總 助 理 ( 機 場 擴 建 統 籌 辦 ) 的 財 務 委 員 會 人 事 編 制 小 組 委 員 會 討 論 文 件 2015 年 11 月 4 日 總 目 158- 政 府 總 部 : 運 輸 及 房 屋 局 ( 運 輸 科 ) 分 目 000 運 作 開 支 請 各 委 員 向 財 務 委 員 會 提 出 下 述 建 議, 即 由 財 務 委 員 會 批 准 當 日 起, 在 運 輸 及 房 屋 局 運 輸 科 機 場 擴 建 工 程 統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cgn

cgn 3654 ( 571 ) 88(4) 2014 3 31 10766 10778 2014 3 31 ( ) 2 21 ( ) 2014 3 31 10768 10778 6 9 1. ( ) 2. 3. 4. 5. 2014 6 3 ( ) 10768 10778 ( ) 2014 3 31 ( 622 ) 11 80 2014 3 31 2014 6 3 10 8 2014 3 31 ( ) 2014

More information

2 二 會計用語之修正 : 三 財務報表之修正 IFRS 1

2 二 會計用語之修正 : 三 財務報表之修正 IFRS 1 會計焦點報 business.lungteng.com.tw 29 期 發 行 人 李枝昌 責任編輯 張瑩馨 羅正堯 出 刊 月 民國 104 年 4 月 發 行 所 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 248 新北市五股區五權七路 1 號 電 話 (02)2298-2933 傳 真 (02)2298-9766 會計 我國會計項目之修正及一致化 蕭麗娟老師 經濟 不能不知道的 紅色供應鏈 龍騰商管教研小組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