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Transcription

1 1 / /7/02 p.6 line 6 八難 八難者, 八處障難也 此之八處, 雖感報苦樂有異, 而皆不得見佛, 不聞正法, 故總稱為難也 見佛聞法有障難八處也, 又名八無暇 謂修道業無閑暇也 一地獄 ; 二餓鬼 ; 三畜生 ; 四鬱單越 ( 新作北拘盧洲 ), 以樂報殊勝, 而總無苦故也 ; 五長壽天, 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之處 ; 六聾盲瘖啞 ; 七世智辨聰 ; 八佛前佛後, 二佛中間無佛法之處 ~ 佛學大辭典 藏密稱 暇滿難得 即免除八無暇 具足十圓滿, 是難得的因緣, 即應發心修行 十圓滿 : 得聞佛法的十種因緣, 即 :(1) 人中生,(2) 生於中國,(3) 諸根具足, (4) 無宿業顛倒, 易得發心,(5) 正信,(6) 佛出世,(7) 說正法,(8) 教法住世, (9) 住法隨轉,(10) 得遇善知識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p.6 line 8 有通有別 通請: 十方諸佛國土 (p.43-44) 別請: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p.44) p.7 line 3 想心都息緣慮並亡 傳通記 : 問: 想心都息 緣慮並亡 云何定中見聞境界? 答 : 誰言定中都無緣境! 但今釋斥思惟想心, 不遮三昧相應微細想心 此乃思惟之時故運作意, 取彼淨土莊嚴之相而思想之 ; 正受之時無運作意, 自然見聞淨土莊嚴 定中有微細想念, 分明取境 ; 思惟之見, 未多分明, 如風前燈, 照物不明, 故云粗見 正受之見淨境了了, 如密室燈, 照物明了, 故云了了 故三昧中觀於諸境, 每境一心 ; 雖言一心, 非不緣移一一境界 ~ 本會版 p.197 又, 本書 p.47,line 2: 因前思想漸漸微細 覺想俱亡 唯有定心 與前境合 名為正受 又, 本書 p.67,line 2: 想心漸微, 覺念頓除, 正受相應證於三昧, 真見彼境微妙之事 瑜伽師地論 卷 26: 修觀行者 受取如是影像相已 不復觀察簡擇 極簡擇 遍尋思 遍伺察 然即於此所緣影像 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 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 謂令心內住 等住 安住 近住 調伏 寂靜 最極寂靜 一趣等持 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 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 安住其念 不復觀察簡擇 極簡擇 遍尋思 遍伺察 是名無分別影像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 亦名三摩地相 亦名 三摩地所行境界 (T30,p.427,b16-25) p.7 line 6 諸師 諸師意: 思惟一句以屬散善, 正受一句名為定善 智者 觀無量壽佛經疏 卷 1: 三種淨業 散心思量名曰思惟 十六正觀說名正受

2 2016/7/02 (T37,p.191,a17-18) 淨影慧遠 觀無量壽經義疏 卷 1: 三淨業散心思量名曰思 惟 十六正觀說為正受 (T37,p.178,a19-20) p.7 line 7 華嚴經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 : 菩薩於三昧中, 思惟 分別一切音聲生 住 滅相, 善分別知生 住 滅性 ; 亦善觀察諸聞聲者, 聞好惡聲, 心無憎愛, 正念不亂, 於彼諸聲, 善取其相而不染著 知一切聲, 皆無所有, 非真實性, 無有造者, 亦無本際, 與法性等, 無有差別 是菩薩成就寂靜身 口 意行, 不復退轉 ; 安住諸禪三昧正受 悟一切法, 智慧成就, 得離一切音聲三昧, 阿僧祇三昧門以為眷屬 (T09,p.468,c15-23) 戒度 觀無量壽經義疏正觀記 卷 2: 然華嚴異名 人以檢文不獲 尚或遲疑 今謂不可就經求其異名之文 但據彼經明三昧處 而作思惟說者 即是異名 如輔觀記引華嚴十行品云 : 功德林菩薩入思惟三昧等 合論三十七卷云 : 所以名善思惟三昧者 離沈掉 定異名也 乃至云善思惟三昧者 是觀察義 審定其法 善須觀察 正念思惟 又第五卷引經云 :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 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已 乃至入定觀法 出定方說 引生正解 名善思惟 (X22,p.393,a13-21) 李通玄 新華嚴經論 卷 十行品 : 明三昧名者 何以名善思惟三昧? 三昧者 云離沈掉 定之異名 且約禪定中有四種禪 : 一愚夫所行禪 二觀察義禪 三念真如禪 四如來禪 今云善思惟三昧者 是觀察義禪 為審定其法 善須觀察 正念思惟 安立法門 為後學者而作法則故 (T36,p.845,c9-14) 元照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卷 1: 即知思惟 正受秖是請觀耳 觀前方便故曰思惟 正觀成就故名正受 但修觀之人須修福業 助成觀智故 先明三福 後出觀行 三福如寶貨 觀智如船桅 是則事理相資 福智雙運 安有修觀兀然端坐 不事師親 不持歸戒 不誦大乘耶? 故須眾善輔成正觀 單輪隻翼 何有所至哉! (T37,p.283,a21-28) p.8 line 1~7 諸師解者 參見淨影 觀無量壽經義疏 卷 1(T37,p.182,a12-c22) 阿彌陀經疏鈔 卷 4: 孤山謂大本三輩 止齊觀經六品 以三輩純明善行 不及惡人也 靈芝判三輩止對上品 故云諸說稍異 草庵 ( 道因, 觀經義疏 ) 輔正解曰 : 天台以九品同三輩者 乃約位次相同 不約行因而言 則孤山 靈芝 皆不違天台 所以然者 以天台但約位次 則輩品正同 二師唯約行因 則止 齊中上 各有所據 取義不同 故不違也 (X22,p.666,c3-9) 本會版 p / 6

3 上輩 中輩 下輩 大乘種性已上小乘從凡至聖持戒無犯大乘外凡有罪 上上品四地已上生彼即得無生忍故 2016/7/02 上中品 初二三地 生彼過一小劫得無生故 上下品 種性解行 此人過三小劫得百法明門到初地 中上品 前三果人 生彼即得阿羅漢故 中中品 中下品 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內外二凡 精持淨戒 求出離者見道已前 世俗凡夫修餘世福 求出離者 生彼七日聞法 得須陀洹 過半劫已 得羅漢故 生彼過一小劫得羅漢故 於彼大乘始學人中, 隨過輕重分為三品 未有道位, 難辨階降 p.8 line 2 無生忍 五忍 之第四 五忍 伏 信 順 無生 寂滅五忍 出仁王護國經 ( 一 ) 伏忍, 地前三賢之人 ( 種性解行位 ) 未得無漏, 煩惱未斷, 但能伏住煩惱令之不起 其中十住為下品, 十行為中品, 十迴向為上品 ( 二 ) 信忍, 地上菩薩得無漏信, 隨順不疑 其中初地為下品, 二地為中品, 三地為上品 ( 三 ) 順忍, 菩薩順菩提道, 趣向無生之果 其中四地為下品, 五地為中品, 六地為上品 ( 四 ) 無生忍, 菩薩妄惑已盡, 暸知諸法悉皆不生 其中七地為下品, 八地為中品, 九地為上品 ( 五 ) 寂滅忍, 諸惑斷盡, 清淨無為, 湛然寂滅 其中十地為下品, 佛為上品 ~ 佛光大辭典 p.8 line 3 種性 種為種子, 有發生之義 性為性分, 有不改之義 別教菩薩, 於十住 ( 習種性 ) 十行( 性種性 ) 十向( 道種性 ) 十地( 聖種性 ) 位中, 道種成就, 無有退失, 數數增進, 故名種性住 ~ 三藏法數 佛光大辭典 p.8 line 5 內凡 小乘: 內 外凡, 為見道 ( 初果須陀洹 ) 以前階位 修行佛道而未證見正理者, 稱為凡夫, 其對正理發相似智解者稱為內凡, 未發相似智解者稱為外凡 小乘以五停心 別相念處 總相念處等三賢位為外凡, 而以煖 頂 忍 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為內凡 ~ 佛光大辭典 內凡四加行 : 煖 ( 念處慧 觀修四諦十六行相 ) 頂( 四如意定 諦觀明了 ) 忍( 縮觀滅緣滅行 欲苦一行 ) 世第一( 上忍位中二剎那 一剎那盡 餘一剎那在 名上心滿 即入世第一 後一剎那盡 入見道位 ) p.8 line -6 法性生身 佛及大菩薩所受的界外化生之身 大智度論 卷 3 / 6

4 2016/7/ 轉不轉品 : 菩薩有二種: 一者 生死肉身, 二者 法性生身 得無生忍法, 斷諸煩惱 ; 捨是身後, 得法性生身 (T25,p.580,a14-16) 變易身 變即轉變, 易即改易 謂二乘 菩薩雖出三界, 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 因移果易, 是名變易身 p.8 line -6 已經二大阿僧祇劫 傳通記 : 初地已上雖是未滿二大僧祇 已入第二僧祇中故 不論滿與不滿 總言已經 ~ 本會版 p.219 p.8 line -2 如經 如大品經說 傳通記 : 經者 大品 然不直云大品經者 所引文義通他經故 鵝鴨之譬在智度論 論文釋經 故引合也 問 : 本經全無此文? 答 : 今文合集 處處散說 故似無文 ~ 本會版 p.221 大智度論 卷 38 4 往生品 : 人身罪結煩惱處所, 唯大菩薩處之, 則無染累 ; 如鵝入水, 水不令濕 如是菩薩, 一切世間法所不能著 所以者何? 佛自說因緣 : 不失六波羅蜜, 諸陀羅尼門 諸三昧門, 疾現在前 (T25,p.337,b6-10) p.9 line 4 四趣不生 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 卷 4: 須陀洹 此人名為入流 言得入聖人之流 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 離四趣生 證初果位 故 云入流也 (X24,p.691,b20-22) 四趣 : 三途加修羅 p.9 line 5 造罪不招來報 傳通記 : 雖造罪業不招來報者 初果聖者雖斷見惑 修惑猶在 雖不起邪三毒 而起正三毒 故有造罪義 雖有造罪 斷見惑故 不感惡趣果 ~ 本會版 p.224 三界九地之思惑, 又名正三毒 摩訶止觀卷六, 以思惑上之貪 瞋 癡為正三毒, 雖能潤生, 不招四趣 見惑上之貪 瞋 癡為邪三毒, 隨境生著, 能造四趣因 ~ 佛學大辭典 摩訶止觀 卷 6: 思惑 皆能潤業受三界生 初果猶七反未盡 如燈滅方盛 雖復有欲 非婦不淫 雖復有瞋 墾地不夭 雖復有愚 不計性實 道共戒力任運如是 故稱正煩惱也 不同見惑 瀾漫無方 觸境生著 (T46,p.70,a10-14) p.9 line 5 如佛說言 傳通記 : 增一阿含佛歎富樓那有此說 二乘所得, 但名解脫身, 解脫生死及縛法故 以彼無十力等殊勝法, 故不名法身 由解脫身故, 說二乘與佛平等平等 ; 由法身故, 說有差別 ~ 本會版 p.226 p.9 line 7 溺水之人 七眾溺水 北本 涅槃經 對眾生之分類譬喻, 謂 4 / 6

5 5 / /7/02 眾生有七種 該經卷三十二載, 第一人入水, 以不習浮, 故入水即溺 ; 譬如一闡提, 入生死河即沒 第二人雖沒還出, 出已還沒 ; 譬如人天乘將進而退者 第三人沒已即出, 出更不沒 ; 譬如內凡之人, 具軟 頂 忍 世第一法之四善根, 永不墮三惡道 第四人入已便沒, 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 遍觀四方 ; 譬如四果之人 第五人入已即沒, 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 住已觀方, 觀已即去 ; 譬如緣覺 第六人入已即去, 淺處則住 ; 譬如菩薩 第七人既到彼岸, 登上大山, 無復恐怖, 離諸冤賊, 受大悅樂 ; 譬如佛 ~ 佛光大辭典 p.9 line -6 舉九品返對破 傳通記 : 以經九品返對諸師九品而破之也 正引經文即舉九品 牒諸師解即是返對 以此 已下 是正破也 ~ 本會版 p.233 p.10 line 6 功用不可思議 別教初地 = 圓教初住 = 楞嚴 25 圓通 斷一分無明, 證一分法性 一心三觀任運現前, 成一心三智, 具五眼 居實報淨土, 分證常寂光淨土 證念不退, 無功用道 現身百界, 八相作佛 ~ 教觀綱宗 六根互用圓融, 情器雙超, 無無明 無根塵染汙 無結縛障礙而互用變現 周遍圓滿, 故曰圓明淨妙 不可思議 ~ 楞嚴經正脈疏 p.10 line -5 隨意往生 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 卷 7: 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者 通教三四五地菩薩 得真空寂滅樂 普入一切佛剎 隨意無礙也 (X57,p.884,a13-15) 通教三四五地菩薩 = 聲聞初 二果 ( 斷見惑 欲界前 6 品思惑 ) = 別教住位菩薩 p.11 line 1 小乘三果 阿那含: 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 未來當生於色界 ( 五淨居天 ) 無色界, 不再還來欲界受生, 故云 不還 p.12 line 5 不淨說法 傳通記 : 靈芝 ( 元照 觀經義疏 ) 云 言不淨者 假託佛法 希求利養 法聰記 ( 法聰 釋觀經記 ) 云 不淨說法者 有於四過 : 一輕心說法 不求自利 二求名利己 未為化他 三生勝負心 為求眷屬 四為求世報 隱正說邪 如此說法名為不淨 ~ 本會版 p.244 p.12 line -1 自失誤他 黃念祖 無量壽經解 : 古師謂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 若作此見, 自失誤他, 為害茲甚 疏 中復引 觀經 十則, 以證其說 茲不具錄 大師直示, 極樂九品蓮台, 均是濁世凡夫往生之位 唯因世

6 2016/7/02 間遇緣有大乘小乘之差異, 故往生後有上輩中輩之不同 但若依天台知禮大師意, 則有會通之處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卷 6: 一切善若能迴向 皆淨土因 仍一切惡若能懺願 亦淨土因 故種種善修之淺深 無非九品 其一一惡約懺功力 亦皆九品 (T37,p.229,a8-11) 若據經文 下三唯惡 中下世善 中中 中上即小乘行 上三唯大 疏則純用大乘三位判九品者 以中三品迴向大乘故 下三品人依大滅罪故 故九品行一一成大 隨一品行 若至三賢 皆上三品 若至十信 皆中三品 全未伏惑 即下三品 應知經為收機盡故 故以大小善惡分其九品 蓋約增勝高下互顯也 大師得意 乃約三位判乎九品 則何機不攝 何行不深 (T37,p.229,a18-26) p.14 line 5 別時意 隋唐時代, 法相宗 攝論宗學者, 依無著論師 攝大乘論 四意趣中之 別時意趣, 來解釋 觀經 所說之十念往生, 認為經言十念往生, 乃方便之說, 其實不是即時往生, 僅為往生之遠因 但, 道綽大師主張十念成就乃由過去有宿因, 故非別時意 ( 如 安樂集 云云 ) 善導大師主張唯願無行,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 ; 若願行具足, 則非別時意, 謂此十念有十願 十行具足之義 ( 如本書 p.14~15) 安樂集 卷 1: 佛常途說法, 皆明先因後果, 理數炳然 今此經中但說一生造罪, 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 不論過去有因 無因者, 直是世尊引接當來造惡之徒, 令其臨終捨惡歸善, 乘念往生, 是以隱其宿因 此是世尊隱始顯終, 沒因談果, 名作別時意語 何以得知? 但使十念成就, 皆有過去因, 如 涅槃經 云 : 若人過去已曾供養半恒河沙諸佛, 復經發心, 而能於惡世中聞說大乘經教, 但能不謗, 未有餘功 ; 若經供養一恒河沙諸佛, 及經發心, 然後聞大乘經教, 非直不謗, 復加愛樂 以此諸經來驗, 明知十念成就者, 皆有過因不虛 若彼過去無因者, 善知識尚不可逢遇, 何況十念而可成就也? 論云 : 以一金錢貿得千金錢, 非一日即得者 若據佛意, 欲令眾生多積善因, 便乘念往生 若望論主, 乘閉過去因, 理亦無爽 若作此解, 即上順佛經, 下合論意, 即是經 論相扶, 往生路通, 無復疑惑也 (T47,p.10,a21-b11) 四意趣 佛方便說法的四種言外之意趣, 即平等意趣 ( 對治差別障 ) 別時意趣( 對治懈怠障 ) 別義意趣( 對治輕法障 ) 補特伽羅意樂意趣 ( 對治少善喜足障 ) 6 / 6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 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于慈嚴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于慈嚴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 第一章緒論 本論文針對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八地菩薩成就無生法忍, 行 和 相 都達到無功用的層次, 亦即無作而能成就一切 前五地菩薩有相觀多, 無相觀少 ;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標題版面配置

標題版面配置 混亂世界中的純真與價值 第 0253 期 20180224 Neptune Weekly 法從何來? 精進札記 萬物用心皆是法, 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時間 空間 人與人之間, 符合自然法則, 維持生態平衡, 人人相處融洽, 個人感到自在滿意 行為舉止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就是法, 就是我們所說的如法 證嚴上人提醒我們說 : 你們用心, 天地之間, 無不都是法, 你用心聽, 一切聲音都是法, 所以請大家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請各位合掌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講次 :#217 講述日期 :06/15/2004 講者 : 高老師先祿居士轉錄者 : 學生薄海雷 卷三 ( 經文 )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 意生身分別通相, 我今當說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 (p237-1)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Date:2017/8/19 1. 本經分往生品位為上中下三輩, 三輩各有三, 則為九, 是則 觀經 中之九品也 九品各含九, 則為八十一 如是輾轉推演, 實是無量 品位雖殊, 論其能往生之主因, 莫不由於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蓋此正本經之綱宗, 往生極樂之關鍵 2. 善導大師於 觀經四帖疏 中, 說九品往生正因皆是 三心 又云 : 又看此 觀經 定善, 及三輩上下文意,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1 / 6 2016/11/19 p.95 line 7 普觀 觀無量壽佛經疏 卷 1: 普雜何異而為二耶? 普觀作自身往想 稱彼境界 一一具觀 雜觀明佛菩薩神力自在 轉變非恒 大小不定 或隨物現故名為雜 以此為別 (T37,p.193,a22-25) 元照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卷 3: 十二 十三兩觀 前觀依報第六總觀 今此普雜亦即總觀三聖 普觀則先觀自身 後見依正 雜觀則唯觀正報 大小不同 先別後總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 近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自有就喻, 或有就事, 亦有就時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412.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412.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4 期 (pp.353-359): ( 民國 90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4, (2001)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教觀綱宗 緒論 釋聖嚴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 不離如來根本智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六位行法結構中, 係屬菩薩修行的十聖位 華嚴經 中菩薩的修行階位須經歷 : 十信是外凡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位, 登地以上稱為十聖位 於成就佛果的三大阿僧祇劫中, 初地前完成一大阿僧祇劫, 初地到八地完成

摘要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 不離如來根本智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六位行法結構中, 係屬菩薩修行的十聖位 華嚴經 中菩薩的修行階位須經歷 : 十信是外凡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位, 登地以上稱為十聖位 於成就佛果的三大阿僧祇劫中, 初地前完成一大阿僧祇劫, 初地到八地完成 華嚴專宗研究所第二十屆碩士論文 菩薩 信樂行成就 之研究 以 十地品 歡喜地 為主 指導教授 : 闞正宗老師 研究生 : 釋天起 中華民國一 O 四年五月十五日 摘要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 不離如來根本智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六位行法結構中, 係屬菩薩修行的十聖位 華嚴經 中菩薩的修行階位須經歷 : 十信是外凡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位, 登地以上稱為十聖位 於成就佛果的三大阿僧祇劫中,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北朝《觀無量壽經》觀-定稿.docx

Microsoft Word - 北朝《觀無量壽經》觀-定稿.docx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八期頁 41-81( 民國一 六年 ), 新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8, pp. 41-81 (2017)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41. 北朝 觀無量壽經 觀 以僧稠小南海石窟與淨影慧遠 觀無量壽經義疏

More information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發心 安樂集 卷上 唐并州玄中寺道綽禪師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 總有十二大門 ;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近, 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 力勵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導讀 講述 审阅 : 釋淨界整理 編輯 : 釋法宗 ( 一 ) 前言 3 ( 二 ) 解釋 5 壹 解釋經題 6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6 總明 一心三觀 附表一 9 別示 所觀之境 附表二 14 貳 經文大意 20 甲一 逆緣觸動令生欣厭 20 甲二 道前基礎淨業三福 26 甲三 端身靜坐正修止觀 27 甲四 觀行轉深圓發三心 35 甲五 臨終正念成就九品 37 叁 隨文釋義 39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C. 執 行 內 容 : 依 課 程 安 排 規 定 訂 定 (2) 申 請 案 經 本 局 審 查 同 意 後 始 得 執 行 ( 內 容 變 更 時 亦 同 ), 並 於 課 程 開 始 前 告 知 學 員 本 課 程 係 由 臺 中 市 政 府 勞 工 局 輔 導 105 年 度 就 業 安

C. 執 行 內 容 : 依 課 程 安 排 規 定 訂 定 (2) 申 請 案 經 本 局 審 查 同 意 後 始 得 執 行 ( 內 容 變 更 時 亦 同 ), 並 於 課 程 開 始 前 告 知 學 員 本 課 程 係 由 臺 中 市 政 府 勞 工 局 輔 導 105 年 度 就 業 安 臺 中 市 政 府 勞 工 局 105 年 度 視 障 按 摩 師 服 務 品 質 提 昇 計 畫 一 依 據 : ( 一 ) 身 心 障 礙 者 權 益 保 障 法 第 46 條 ( 二 ) 勞 動 部 補 助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促 進 視 覺 功 能 障 礙 者 就 業 計 畫 二 源 起 為 增 強 視 障 按 摩 師 各 方 面 專 業 技 能 提 升 專 業 能 力 以 強 化 競

More information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1- 佛說無量壽經補充講表 附表一 釋 教起所因 義大悲憫念末法 為作津梁者 佛成道時 已當濁世 況今末法 正入鬥爭 轉展陵夷 後之又後 皆賴此經神力 救拔餘生 豈非至極悲心 預垂濟度 特於無量法門 出勝方便者 入道多門 本無揀擇 險夷曲直 難易攸分 則無量門中 念佛一門 最為方便 略陳有四 不值佛世 得常見佛方便 不斷惑業 得出輪迴方便 不修餘行 得波羅密方便 不經多劫 得疾解脫方便 -2- 激揚生死凡夫

More information

佛恩寺禪七開示

佛恩寺禪七開示 佛恩寺禪七開示 2001/4/13 于台中佛恩寺 貴佛恩寺, 大和尚慈悲, 監院法師, 維那常在法師慈悲, 及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大家好! 阿彌陀佛 不管是出家的法師 或者是在家居士, 只要是佛教徒, 我們應該是有共同的意願, 就是涅槃為上首! 大家都應該是修學聖道的 當然這件事, 在我們佛教徒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事情 可是, 大家在佛法中的願望, 是得無上菩提 是得涅槃的, 但是涅槃的門是怎麼回事情呢?

More information

卷38

卷38 如何學習 攝大乘論 2002/10/13-14 宣講於台北醫院黃院長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 大家好! 我們佛學院的確是學習 攝大乘論 了, 這一部論是唯識宗的精義 精要之義 若是願意學習唯識的道理, 這部論一定是應該是學習的 黃院長給我出這個題目, 給我出這個題目我很歡喜, 但是恐怕講得不及格 不過我們不斷地學習, 終究有一天會及格的 介紹這個題目, 我的意思分兩大段來介紹 第一段是介紹 攝大乘論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zt

zt 1 2 3 1 0 只 P 6 8 T P 了 Y y 8 一 T 只 0 儿 二 Y 1 6 Y 口 4 1 P P 5 : : 6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00... 29... 30... 31... 32... 33... 34... 35 7 ... 36... 37... 38...

More information

坐 公 車 好 處 多 得 獎 者 : 李 宥 萱 指 導 老 師 : 陳 淑 鈴 我 家 住 在 鄉 下, 離 市 區 有 段 距 離 每 個 禮 拜 三 和 禮 拜 六 我 都 要 到 市 區 補 習, 以 前 都 是 媽 媽 特 地 從 大 老 遠 的 地 方 開 車 回 來 載 我 這 實

坐 公 車 好 處 多 得 獎 者 : 李 宥 萱 指 導 老 師 : 陳 淑 鈴 我 家 住 在 鄉 下, 離 市 區 有 段 距 離 每 個 禮 拜 三 和 禮 拜 六 我 都 要 到 市 區 補 習, 以 前 都 是 媽 媽 特 地 從 大 老 遠 的 地 方 開 車 回 來 載 我 這 實 富 有 的 標 準 得 獎 者 : 朱 庭 萱 指 導 老 師 : 陳 怡 君 有 一 種 付 出, 如 工 蜂 般 默 默 奉 獻 自 己 的 一 生, 沒 有 怨 言 ; 有 一 種 付 出, 如 蚯 蚓 般 不 受 重 視, 沒 有 掌 聲, 卻 不 能 沒 有 ; 有 一 種 付 出, 如 落 葉 班 滋 養 大 地, 不 求 回 報, 那 就 是 無 私 的 貢 獻 一 般 人 總 是 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ain....1_......_.doc

Microsoft Word - main....1_......_.doc 建構以四聖諦為綱領的佛法知識體系 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 釋見豪 摘要 :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 從教法的功能與修學歷程而言, 可依 教 理 行 果 境 行 果 與 信 解 行 證 加以分類, 但就整個佛法的內容而言, 以 緣起說 為理論基礎的 四聖諦 是一切教法開展的總綱 所以, 本文以釋尊主要教導的兩件事 苦生與苦滅為始, 從 苦集 的流轉生死與 滅道 的還滅解脫, 來統攝一切兼併理論知見與實踐解脫的佛法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印 贈 莊 嚴 清 淨 平 等 覺 經 解 佛 說 大 乘 無 量 壽 黃 念 祖 居 士 著 二 0 一 0 年 五 月 修 訂 版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視讀經典 ( 一 ). 華嚴十地概介 菩薩的學程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的根源 016 歡喜布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續編合刊 ) 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輯 目次 自序... 1 原序... 3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 )... 4 淨空法師法語 ( 續編 )... 153 出版說明... 308 1 自序禪宗祖師慈悲心重, 不許研究經教, 恐學人執著文字, 向名言中覓般若, 徒增所知障, 乃用遣蕩工夫, 破其情執, 使心中不留一個字腳, 一旦破了黑漆桶, 則大有成就 須知義蘊淵涵之般若智慧乃是佛智,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 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甲 講述因緣一 蓮社授經, 慈光聞法二 華嚴啟信, 決擇行門 雜 三 專修專弘, 念佛三要 :1 不懷疑 2 不間斷 3 不夾 四 流通疏註, 廣結勝緣五 遵師教誨, 海外傳燈六 感得經解, 願海同證乙 前言一 此次講述參考資料 : 依黃念祖老居士註解, 及李炳南老居士提要 ( 眉注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雙 月 刊 第 16 期 民 國 104 年 9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善 導 大 師 ( 宗 祖 ) 五 祖 承 遠 大 師 六 祖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2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6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3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7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一 前言... 2 二 兩種阿惟越致菩薩... 3 三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為初地之可能... 5 ( 一 ) 論該品於 十住論 初地修行次第中之位置... 5 ( 二 ) 漸漸精進菩薩成就之五功德與 地相品 的對照 四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為八地之可能..

目次 一 前言... 2 二 兩種阿惟越致菩薩... 3 三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為初地之可能... 5 ( 一 ) 論該品於 十住論 初地修行次第中之位置... 5 ( 二 ) 漸漸精進菩薩成就之五功德與 地相品 的對照 四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為八地之可能.. 辨析 十住毘婆沙論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釋真傳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三年級 提要 : 十住毘婆沙論 為註解 十地經 之論典, 然傳譯至中國僅有初地與二地的解說 該論典不同於世親所造的 十地經論, 論的組織架構有非常多論主的想法, 不是單單解釋 十地經 據日本學者研究, 該論有多品是引用其他經論, 而不是出於 十地經 的內容 那麼整部論的次第脈絡究竟要呈顯的是什麼樣的修行道次? 本篇論文所要研究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迴向行法之研究 - 以 十迴向品 為中心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研究生 : 釋天悅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華嚴經 迴向行法之研究 - 以 十迴向品 為中心 釋天悅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 第一章緒論 一 研究動機目的 古人說 :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華嚴所彰顯的乃是如來的根本法輪 以毘盧遮那佛的法身為果, 以十蓮華藏的世界海為其依報化境 ; 以文殊菩薩的大智,

More information

妄想大概是跟念佛抵消如此而已

妄想大概是跟念佛抵消如此而已 < 精進佛七開示 > 簡要目錄 一 調身 調息 調心 01 二 禪定心 29 三 智慧心 91 四 大悲心.172 < 調身 調息 調心 > 淨界法師講述 受業弟子釋心賢敬輯 (1-1) 前言平常我們念佛, 我們的念頭大都是隨著妄想而走, 所以念佛的力量, 剛好就跟這些妄想互相抵消了 ; 打佛七就不一樣, 它是 ---- 心於佛號專一安住, 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是要把佛號投入到我們內心深處, 建立一種堅定的善根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華嚴-隆運法師-精進波羅蜜--論文

Microsoft Word - 華嚴-隆運法師-精進波羅蜜--論文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焰慧地為主 釋隆運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0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 以 華嚴經 燄慧地為主 壹 緒論 2 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2 二 研究範圍與進路 2 三 今人的研究成果 4 貳 精進波羅蜜之意涵 4 一 精進波羅蜜之定義 4 ( 一 ) 精進與波羅蜜 4 ( 二 ) 精進波羅蜜 5 二 大小乘中對於精進的詮釋 6 ( 一 ) 小乘中的 精進 之意涵及類別 7 (

More information

T031J_01

T031J_01 般舟三昧經講義 2011 年 10 月印 鄭石岩教授撰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 目次 第一講淨土宗念佛法門要義... 1 玖 結語.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講 般舟三昧經 釋義... 7 第一講念佛法門要義 1 第一講念佛法門要義 一 念佛法門的殊勝 ( 一 ) 觀佛三昧經 中佛告父王念佛, 王問 : 念佛之功, 其狀云何? 佛告父王: 如伊蘭林, 栴檀成樹, 香氣昌盛, 改變此林, 普皆香美,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民國 105 年 5 月出刊 贈閱 廣度十方眾生宗第旨雙月刊 20 期 Pure Land Buddhism May. 2016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More information

常念諸佛. 心無暫捨 為期一個半月, 由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主講的 菩提道次第略論 課程終於圓滿! 為了讓大眾與佛法締結更深的緣分, 講經最後一日, 仁波切更主法傳授皈依發心法會, 讓大眾均能同霑法益 皈依與發心是對佛 法 僧三寶充滿虔信, 並慈悲祈願一切眾生都能脫離輪迴痛苦 無論修習任何法門, 都必須以皈依發心為根本 聖嚴法師說 : 三歸( 皈 ) 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 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1)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6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我們適逢彌陀七, 所以法師設計這個禮拜跟大家介紹淨土的祖師, 由我 先跟各位介紹淨土宗的起源 形成及發展 淨土宗, 我們常常聽到又有稱為 蓮宗, 它是我們漢傳佛教的十宗之一 它的根源取於大乘佛教的淨土信仰, 在古印度的經典裡面有很多談到有關淨土的國土,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Pure Land Buddhism January. 2016 雙 月 刊 第 18 期 民 國 105 年 1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More information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聖號具足, 萬德莊嚴 佛陀十號圓滿 ( 上 ) 王家軒 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3 期 2016 年 7 月 一 前言 佛陀十號圓滿 :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 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陀的尊稱, 如 釋迦牟尼 是 別號 ( 異譯 釋迦文, 義為 能仁寂默, 能仁則大悲度生, 不住涅槃, 寂默則大智冥理, 不住生死 ; 悲智雙運, 立此嘉稱 ), 佛 是通號 ; 別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目錄 : 第一場全文視頻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mqewdvwq ( ㄧ ) 觀經在淨土法門的重要...5 ( 二 ) 觀經真正的修法...7 ( 三之一 ) 觀經的由來...9 ( 三之二 ) 觀經的由來... 10 ( 四 ) 世尊的要法... 13 ( 五 ) 認清濁世求生淨土... 15 ( 六之一 ) 學佛如何落實到家庭... 16 ( 六之二

More information

淨土文選五.indd

淨土文選五.indd 淨土文選第五輯 憨山大師示淨心居士/示念佛切要/5洗心全身靠倒.唯恐歸家不早/11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選錄/19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開示選錄/35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節錄/49聖嚴法師念佛法門四個心/79帶業消業生淨土/93智諭法師佛七講話節錄/107悟因法師悟無生/137 用功/13目8 調身 調息 調心/147 家在那裡?/154 一句彌陀作大舟/160 專致其心/166 照顧你的心/168 阿彌陀佛您在那裡?/179⑻心空及第歸/185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遵式大師/195恭送父親蓮邦安養林玉雲/217巫土老居士往生記黃泳/227蔡母李汝仔老居士往生記蔡美慧/235錄魚殺

More information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三千 更是天台智者大師晚年就其心中所行觀行 深得法華三昧 境界所倡說之 摩訶止觀 的思想精華 星雲大師於 佛教 叢書的 天台宗 中 指出百界 千如 都在我們的自心裡 常有人問 人 生從何來 死又往何處去 宇 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未來會是怎樣 我們的心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三千 更是天台智者大師晚年就其心中所行觀行 深得法華三昧 境界所倡說之 摩訶止觀 的思想精華 星雲大師於 佛教 叢書的 天台宗 中 指出百界 千如 都在我們的自心裡 常有人問 人 生從何來 死又往何處去 宇 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未來會是怎樣 我們的心 學報 藝文 第十期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妙凡法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 一 前言 天台智顗大師於 法華玄義 中說明 法華經 當知此經 唯論如來設教大綱 不委微細綱目 1 意為 法華經 不是要談 佛陀所欲教導的內容問題 這是微細綱目 而是要談佛陀教育眾生 的宗旨以及佛陀教育的基本方法等原則性的問題 這即是所謂的 如來設教大綱 2 天台九祖荊溪湛然在 止觀義例 中提到智者的思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Microsoft Word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第六十四集 ) 2009/7/27 台灣檔名 :12-47-64 諸位法師, 諸位同學, 請坐 請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經本第十二面, 倒數第二行 : 夫三歸五戒者 蓋是出苦海之津梁 趣涅槃之根本 昨天我們在這裡學習, 涅槃經 上所講的四種大樂, 寂靜樂 無苦, 從無苦開始, 無苦 寂靜 大知 不壞, 這是很能夠吸引人的 古印度有沒有這個說法? 有, 雖有這個說法,

More information

2009院訊78期

2009院訊78期 0382 56 0773 TEL(03)521-7125 FAX(03)521-7194 8350 19893/20093 / 0070222-7 56 KAO-FENG ROAD HSINCHU 30064 TAIWAN 2 学學 3 ㆒㈠一一 4 5 印印 名名 有有 名名 6 地 資資 有有優優 有有 代 社社 ㆒㈠一一 ㈤五五㈩十十 天 ㈤五五㈩十十 宗宗 ㆕㈣四四㈩十十 至 ㈩十十 ㆒㈠一一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六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五重十善之研究 - 以 十地品 離垢地為主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通是 中華民國一 年五月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More information

念佛法門專題

念佛法門專題 1念佛法門專題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 淨空法師講述講記小組恭敬整理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四日在新加坡淨宗學會開示 念佛法門專題,共計二小時 講記小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諸位同修大家好: 佛就是 作佛, 習佛的存心,心與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 南無阿彌陀佛,每個 都會念,可是結果卻不同, 能往生, 不能往生 說實話,往生的 少,不能往生的 多 即使生 2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也不相同,

More information

要知道, 矮的, 也是由高的而到了矮的 ; 長的也是由短的開始, 到了長的 無 有, 都是由無到了有, 歸根下來以後都是空的 他們不會運用佛法, 正法裏邊的空, 空三眛這個空來, 所以就把由世間法上邊看得到的 摸得到的, 作為他們的標準 這些可以比較, 可以相對比的, 都是虛妄的 任何一個東西, 一

要知道, 矮的, 也是由高的而到了矮的 ; 長的也是由短的開始, 到了長的 無 有, 都是由無到了有, 歸根下來以後都是空的 他們不會運用佛法, 正法裏邊的空, 空三眛這個空來, 所以就把由世間法上邊看得到的 摸得到的, 作為他們的標準 這些可以比較, 可以相對比的, 都是虛妄的 任何一個東西, 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 :#200 講述日期 : 02/17/2000 講解 : 高老師先祿居士轉錄者 : 學生馬慧嫣 請各位合掌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復次, 大慧! 有二種覺, 謂觀察覺, 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 大慧! 觀察覺者, 謂若覺性自性相, 選擇離四句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以行布與圓融來看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之起信 釋演惠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華嚴經 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又 大智度論 云 :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此處的信不是一般的仰信, 而是智信 而且證入一真法界的方式, 法藏認為有五門, 第一就是要有信 入法界品 其主要人物為善財童子, 以及他的啟信老師文殊菩薩, 兩者都含有信的寓意 善財童子在過去世中, 就已深種善根,

More information

若有人於淨土教法生起殷重信心, 一時願力俱足, 念力提起, 發懇切心, 恭敬虔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當下能銷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清淨深心植入八識田中成為當來成佛菩提種子, 因謹遵彌陀經教法如實虔修故, 十方諸佛悉皆護念, 彌陀乘願慈光加被, 淨土即刻蓮開一朶, 光華燦爛, 炯耀異常 百萬善門開啟

若有人於淨土教法生起殷重信心, 一時願力俱足, 念力提起, 發懇切心, 恭敬虔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當下能銷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清淨深心植入八識田中成為當來成佛菩提種子, 因謹遵彌陀經教法如實虔修故, 十方諸佛悉皆護念, 彌陀乘願慈光加被, 淨土即刻蓮開一朶, 光華燦爛, 炯耀異常 百萬善門開啟 若有人於淨土教法生起殷重信心, 一時願力俱足, 念力提起, 發懇切心, 恭敬虔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當下能銷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清淨深心植入八識田中成為當來成佛菩提種子, 因謹遵彌陀經教法如實虔修故, 十方諸佛悉皆護念, 彌陀乘願慈光加被, 淨土即刻蓮開一朶, 光華燦爛, 炯耀異常 百萬善門開啟, 念念當中六度功德同時具備, 戒定慧圓滿, 極樂淨土清淨大海眾菩薩讚嘆歡喜 因念佛故, 唯與彌陀願力相應,

More information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樂邦文類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69A No. 1969A 樂邦文類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復於諸苦趣也 指樂邦令歸依 列聖幽讚 宿耆受生者不一 載諸竺墳 燦如星陳 及後之宗焉者漸遠 率以聲色求 而不知求諸心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2)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7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今天跟大家繼續介紹淨土的發展 我們昨天提到了曇鸞法師將淨土宗有 系統的發揚起來的 我們看到屏幕上, 這個是曇鸞法師的法像, 所以今 天跟大家介紹曇鸞法師的生平 雖然在中國淨土宗裡面沒有將曇鸞 法師列為祖師, 但是他對淨土宗的形 成有非常大的關係跟影響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zt

zt (CIP) / - 12002.12 ISBN 7-80525-722-1....G4 CIP (2003) 000329 1 16 2002 12 1 195.5 2002 12 1 6175 ISBN 7-80525-722-1/G 62 640.00 / (160.00 / ) 4 ... 33... 33... 40... 48... 58... 64... 73... 81 21... 90...

More information

CH

CH 靜權大師述 天台宗綱要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靜權大師述 天台宗綱要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天台宗綱要目次 前言 --------------------------------------------------------------------- 15 壹 藏教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5 期 淨土學論集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 1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 p.1 ~ p.41( 錄自 淨土與禪 p.77 ~ p.122) 釋貫藏敬編 2013.3.4 1 (1)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五冊 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動向 讀後,p.102 ~ p.103: 二 民國四十年冬 1, 我在香港講 淨土新論, 是依虛大師所說, 淨為三乘共庇, 說明佛法中的不同淨土,

More information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釋信願編撰壹 中國淨宗祖師之成立在淨土教的歷史上 努力倡導弘揚念佛法門的主要人物 一般稱之為 淨土宗祖師 或 蓮宗祖師 從傳記所見 早期有七祖 九祖說 近代則有十二祖 十三祖說 然而 此所謂淨土宗的祖師 見於文獻的記載 乃出於宋代以後之事 最早的文獻 樂邦文類 及 佛祖統紀 雖明白記載 祖師 說的名稱 然而皆作為 蓮社 之祖 並無所謂 宗 的名稱 茲就古籍所載 關於淨土宗 即蓮社或蓮宗

More information

4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 第七地 The Avatamsaka Sutra The Ten Grounds The Seventh Ground 43 ( 第七地 ) dì qī dì 是時天眾心歡喜散寶成雲在空住 shì shí tiān zhòng xīn huān xǐ sàn bǎo c

4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 第七地 The Avatamsaka Sutra The Ten Grounds The Seventh Ground 43 ( 第七地 ) dì qī dì 是時天眾心歡喜散寶成雲在空住 shì shí tiān zhòng xīn huān xǐ sàn bǎo c Homage to The Buddha's Flower Garland Sutra of Great Expansive Teachings and The Ocean-wide Flower Garland Assembly of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ná mó dà fāng guǎng fó huá yán jīng 華嚴海會佛菩薩 hu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念佛法要 念 佛 法 要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1- 念佛法要講記 簡要科判及目錄 前言代序 3 甲一 總標念佛法要 7 乙一 明念佛超勝 7 乙二 明念佛法要 22 甲二 正示念佛方法 31 乙一 總標 31 乙二 別示 36 甲三 結示勸修 66-2 - 前言代序學人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主題是

More information

淨空法師法語(三編)

淨空法師法語(三編) 淨空法師法語 ( 三編 ) 弟子記錄淨空法師修訂 處事難, 處人更難 ; 處事待人都要做得圓滿如法, 這些就是修行 學佛的人, 心有所求最好勸人求佛菩薩, 求 人 求不到, 我們會生煩惱 求佛菩薩 相信佛菩薩, 緣成熟的時候, 佛菩薩自然會為我們安排一切 世間無論如何變, 萬變中我們要求不變, 唯一不變的就是 念佛求生淨土 時局險惡, 災難頻繁, 我們想做好事, 而好事多磨, 沒有清淨心 沒有智慧和定力,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法會聖眾第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其名曰 尊者憍陳如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葉 尊者阿難等 而為上首 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法會 聖 眾 第一 眾萬二千人俱 解 這一品經文 是說明當時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會的聽眾殊勝 法會 釋迦牟尼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即部內之別名也 然諸經立名不同 或單就法 如涅槃經 或單就人 如阿彌陀經 或單從譬 如梵網經 或人法兩題 如淨名及此經 或法喻雙舉 如法華經 或三具足 如華嚴經 所言佛者 具德之義 自覺異凡 覺他異聖 覺滿異菩薩 八音宣暢名說 此能說之人也 仁王下明所說之法 施恩布德故名為仁 統化自在故稱為王 仁王

即部內之別名也 然諸經立名不同 或單就法 如涅槃經 或單就人 如阿彌陀經 或單從譬 如梵網經 或人法兩題 如淨名及此經 或法喻雙舉 如法華經 或三具足 如華嚴經 所言佛者 具德之義 自覺異凡 覺他異聖 覺滿異菩薩 八音宣暢名說 此能說之人也 仁王下明所說之法 施恩布德故名為仁 統化自在故稱為王 仁王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3, No. 1705 No. 1705 [cf. No. 245]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序 朝請郎飛騎尉賜緋魚袋晁說之撰 陳隋間天台智者 遠稟龍樹 立一大教 九傳而至荊谿 荊谿後又九傳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異生世主」之生命實踐研究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異生世主」之生命實踐研究 華嚴經 異生世主 之生命實踐探討 以 主林神 為例 釋妙毅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所謂 生命實踐, 是對生命本然之理的力行實踐, 以及對於生命價值 意義的追尋與證成, 從 不覺 覺知生命要向上提昇, 再從 始覺 邁向 本覺 的法爾之境 華嚴經 中的 異生世主 實乃華嚴別教一乘的大菩薩, 正以往昔於因地修道的因緣不同, 故今示現同彼異生眾之生類, 意在攝取 度化彼類有情眾生 從一乘不共教的角度來說,

More information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論 為方向, 旁攝與之同期的大乘經典, 依序說明菩薩與佛之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並探討二者之異名 次第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何不但現一實之身令聖凡同見 答由機福力不同故身現有其麁妙 問如彼觀經云彼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又鼓音經所說是剎利種者 此並是何身耶 答如彼觀經者是報身 鼓音經者即是化身 問何以知之 答准淨居天身身量皆大 如來報身皆在淨居色究竟天實報淨土故報身大也 若在閻浮提示有種姓父母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

何不但現一實之身令聖凡同見 答由機福力不同故身現有其麁妙 問如彼觀經云彼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又鼓音經所說是剎利種者 此並是何身耶 答如彼觀經者是報身 鼓音經者即是化身 問何以知之 答准淨居天身身量皆大 如來報身皆在淨居色究竟天實報淨土故報身大也 若在閻浮提示有種姓父母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 阿彌陀經疏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7, No. 1757 No. 1757 [cf. No. 366]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竊聞 三寶之寶理超繫象之表 三乘之乘事涉名言之迹 原夫真際之理平等性空 赴機啟權實之門

More information

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 簡要科判及目錄前言代序 一甲一 思想傳承 一 甲二 緣起甚深 三六甲三 修學心要 五五甲四 經文要義 六三甲五 結示勸修 一六四 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 簡要科判及目錄前言代序 一甲一 思想傳承 一 甲二 緣起甚深 三六甲三 修學心要 五五甲四 經文要義 六三甲五 結示勸修 一六四 1 前言代序(一之一)前言代序學人這次要跟大家討論的主題是蕅益大師的 阿彌陀經要解 彌陀要解 在淨土宗的傳承當中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