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Transcription

1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六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五重十善之研究 - 以 十地品 離垢地為主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通是 中華民國一 年五月

2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華嚴經疏 說 相 即是 性, 人中有 法 之 性, 此 法性 至大無外, 至小無內, 通用無礙, 能夠融攝一切理事, 此法性經之旨趣為 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 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無礙法界之法門, 為不思議境, 因為佛德難思, 一一圓融之故, 而能解 行此不思議法之者, 正是十地菩薩 十地品 說法處是 華嚴經 七處九會中之不動菩提場處, 第六應他化自在天宮會, 獨一品經, 位登十聖, 明十地住 地有生成之義, 表示無漏聖智, 能生菩薩行成佛果德 又聖者, 正也, 賢是善義, 地上所行是地前之賢善德果 ( 十善自性 ) 十地, 是寄三乘顯一乘之菩薩智地, 斷十種智障證十種真如 三乘是寄世間聞 思 修, 出世間戒 定 慧, 顯聲聞 緣覺 菩薩為一如來智慧德性之三分, 如來智慧由六位行布 圓融而顯, 至十地正覺智慧真性, 具足行十善道 ( 行十善道是針對攝報果作轉輪聖王者所說, 若就法王而言是受佛職志, 廣佈法雨, 廣度眾生, 救護一切眾生, 離三界苦, 得涅槃究竟樂 ) 第二離垢地依出世間道之出世心, 離犯戒 慳貪之微細垢而成就性戒, 得增上戒住 此地菩薩淨修三業, 正行十善, 如火鍊金, 斷邪行障, 證最勝真如, 成就戒度波羅蜜 邪行障有兩種業愚 : 一是所知障俱生起微細誤犯之能起業愚 ( 因 ), 二是由能起業所起悟犯三業之種種業趣愚 ( 果 ) 五重十善之五教義 : 一 業 : 智儼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1 中說 業 依三乘而立, 立三乘最主要的是要接引根熟的迴心聲聞 三業 : 身 口 意三業有善 不善及無記 ; 有漏 無漏 ; 有為 無為, 因為 業即如 業的體性分表 無表, 或說作與無作 二 五重 : 業的體性義, 小 始 終 頓 圓五教不同, 所以有五重分別 : 小教說身業作, 以可見有對色為體 ; 口業作, 以不可見有對色為體 ; 身口二業之無作, 以不可見無對色為體 心業作, 以心為體, 無作非色非心為體, 非色非心 始教 1 1 十地是智地, 十地菩薩能隨智證地, 入不思議境界, 故亦稱不思議菩薩 III

3 以聲所即為業性, 所以無可分別 ; 終教的業性就是真如 ; 頓教說業性即是不可思議 ; 圓教業性義, 以 融 得自在 十善 : 順理是善 人天戒善, 聲聞無量諦善, 緣覺平等真善, 菩薩無量善, 佛純善, 五乘十善因為教義 觀行 智慧勝劣及所證不同而有 漏 無漏 有為無為 等究竟不究竟五重差別 五重十善所蘊含的業性緣起 : 因果業報 一心十法界 四聖六凡 其理念為 : 一 法性 業性是一性無性, 是清淨根本智, 二 清淨智慧為行業之體性, 二 業性之體與吾人心性為一平等真性, 三 真性體用即是業, 行業由緣現成, 四 菩薩的本業是淨自行利他益, 廣度眾生, 五 教化眾生, 眾生以十事為善, 亦以十事為惡, 故以善法對治惡行, 六 善法是能對治, 惡行是所對治 七 菩薩以善惡法教化眾生, 是順化逆化之方便慧, 是以出世無分別心不離世間而平等救護眾生的大悲行 八 由是廣度眾生之行業因緣, 得以淨化依生滅門所起之染患, 九 由究竟清淨染患, 得一切種清淨, 十 一切種清淨, 證一切智智, 具足行十善道於十地 第二地以業即因, 報即果, 說十不善業為墮三惡道之因, 而十善則是能生人天之良因, 成佛之正因 若以智慧修習十善則能能得自乘 聲聞 緣覺 菩薩乃至佛乘 五重十善之差別 : 佛十善,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一切種清淨, 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 菩薩十善, 修治清淨, 心大 量大 願大, 不捨眾生, 具足悲愍, 方便所攝, 希求諸佛大智, 淨治菩薩諸地, 淨修一切諸度, 成菩薩廣大行 ; 緣覺十善, 觀有限境界, 隨順平等自然以化身度眾, 不說法, 少大悲, 少方便 ; 聲聞十善, 從他聞教, 闕大悲心 無方便 獨善其身 五重十善是三業十心十行的展轉增上 增廣, 所以十善法門是無盡行, 是一乘的無量智慧行, 是菩薩道的清淨正行, 是普門教化, 是平等實際行有不斷的人間正行道, 故謂之善業道 - 道即是行因 行十度之因 本文以直接引述方式呈現研究過程與成果, 期以如來一乘之立場闡明五重十善的蘊含意義及行布與圓融之具體修行內容, 希能達到忠實述明 即凡心見佛心 之研究目的 在此想要強調的一點是 : 佛之理性 雖然共通於 眾生之性理, 但這是就 理如真空無性 及 眾生緣生無性 非一異而言 無分別, 識智雖同一空性, 但行用不同, 業果殊別, 佛 IV

4 與 眾生 的 觀行 智慧 福德 正依 在經驗的事實上是絕對不能 等量齊觀 的! 聖與凡 在 行 證 上是有無量差別的! 如 華嚴經探玄記 卷 2: 多劫修因, 因能順果故云佛具十力, 大般涅槃經 卷 11 中說發心菩薩當學五種行 : 一者聖行, 二者梵行, 三者天行, 四者嬰兒行, 五者病行,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說如來智慧光明乃由學行種種及無量阿僧祇之萬行, 具足無量事等無量因緣, 而成就 十身如來 換言之, 華嚴經 說 一念成佛, 是指當下一念的本性覺真, 而 萬德莊嚴 的 圓滿報身佛 則是以此 一念覺性為本 具足行 無量的一念佛 之無量行, 累積無量的功德因緣而成就之正依實報土 是知福德智慧是長時無間斷隨理事持, 無量行真履實所累積的經驗事實, 非是 心想即成 的一蹴可幾, 雖說如此, 無量行果也並非離開現前一念心行而遠成, 而是念念即因是果, 即果是因, 因果互攝互入, 展轉圓滿成熟 故, 心開覺華, 十善雖微, 普緣眾生, 隨理事持, 離垢清淨, 即是行佛因果, 普賢圓行 關鍵字 : 戒波羅密因果智慧正行性淨十善 V

5 華嚴經 五重十善之研究 以 十地品 離垢地為主 第一章 緒論 華嚴經 是法界經 2, 法界就事義而言有十門 3, 毘盧遮那佛古德稱為盧舍那, 譯為三業滿 淨滿, 或是廣博嚴淨 4 毘盧遮那佛所住持之光明廣博的如來道場是由無數的方便力, 無量清淨業力, 無量福智, 無量眾的善知識所莊嚴 5 眾善知識不出二十類 6 能入法界的是順福修德, 具解脫善根, 堪為道器, 本性覺真, 智慧鑑照的不思議菩薩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 下簡稱 經疏 ) 入法界位 7 的菩薩皆圓具五種行相 : 一 高行, 二 2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入法界品 : 三顯所說法: 名普照等者, 智用宏舒, 故云普照 所照深廣稱為法界, 即入法界經也,CBETA, T35, no. 1735, p. 919, c27-29 法界教義: 法藏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1: 別教一乘, 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 在菩提樹下, 猶如日出先照高山, 於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十十法門, 主伴具足圓通自在, 該於九世十世盡因陀羅微細境界 即於此時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門, 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事, 並同時顯現! 何以故? 卷舒自在故! 舒則該於九世, 卷則在於一時, 此卷即舒舒又即卷, 何以故? 同一緣起故, 無二相故 經本云 : 於一塵中, 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 又云 : 於一念中, 即八相成道, 乃至涅槃流通舍利等, 廣如經說 是故依此普聞 一切佛法並於第二七日, 一時前後說, 前後一時說, 如世間印法 讀文則句義前後, 印之則同時顯現, 同時前後理不相違,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CBETA, T45, no. 1866, p. 482, b19-c5 3 華嚴法界玄鏡 卷 1: 深法界, 諸佛眾生之心體也, 曠包如空湛寂常住強稱為大 故經云 : 法性遍在一切處,CBETA, T45, no. 1883, p. 672, a28-b1 4 華嚴經探玄記 卷 3 2 盧舍那佛品 : 盧舍那者古來譯或云三業滿, 或云淨滿, 或云廣博嚴淨 今更勘梵本具言毘盧遮那, 盧舍那者此翻名光明照 毘者此云遍, 是謂光明遍照也,CBETA, T35, no. 1733, p. 146, c10-13 天台菩薩戒疏 卷 1: 三惑頓盡故名為淨, 萬德俱圓故稱為滿, 滿淨之智自覺覺他故名為佛,CBETA, T40, no. 1812, p. 580, c4-6 5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2 1 世主妙嚴品 : 爾時, 如來道場眾海, 悉已雲集 ; 無邊品類, 周匝遍滿 ; 形色部從, 各各差別 ; 隨所來方, 親近世尊, 一心瞻仰 此諸眾會, 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 摧重障山, 見佛無礙 如是皆以毘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 於劫海中修菩薩行, 以四攝事而曾攝受 ; 一一佛所種善根時, 皆已善攝種種方便, 教化成熟, 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 種無量善, 獲眾大福, 悉已入於方便願海 ; 所行之行, 具足清淨 ; 於出離道, 已能善出 ; 常見於佛, 分明照了 ; 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 得於諸佛解脫之門遊戲神通,CBETA, T10, no. 279, p. 5, b24-c6 6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入法界品 : 知識雖多不出二十類 一菩薩 二比丘 三尼 四優婆塞 五優婆夷 六童男 七童女 八天 九天女 十外道 十一婆羅門 十二長者 十三先生 十四醫人 十五船師 十六國王 十七仙人 十八佛母 十九佛妃 二十諸神,CBETA, T35, no. 1735, p. 918, b28-c3 7 紫柏尊者全集 卷 4: 一 念不生謂之理法界: 一念既生謂之事法界 ; 未生不礙已生, 已生不礙未生, 謂之事理無礙法界 ; 如拈來便用, 不涉情解, 當處現成, 不可以理求之, 亦不可以事盡之, 權謂之事事無礙法界 行者能信此, 解此, 行此, 證此, 總謂之四分也,CBETA, X73, no. 1

6 大行, 三 勝行, 四 深行, 五 廣行 8, 所通達的境界是事事 無礙 9 吾人若能信自心清淨 10, 得證真如之際時, 即現一總法界 則能推知一切眾生皆是如來藏 12, 隨順佛教, 善用自心 13, 離過成德, 勝進三業 14, 廣集福德 15, 圓滿本具的如來性德 16, 光顯無邊 智慧! 以智慧為前導, 就普門境界 17 11, 起普賢萬行, 修己利濟世人 1452, p. 174, c4-8 // Z 2:31, p. 349, b11-15 // R126, p. 697, 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入法界品,CBETA, T35, no. 1735, p. 918, b 紫柏尊者全集 卷 4: 如拈來便用, 不涉情解, 當處現成, 不可以理求之, 亦不可以事盡之, 權謂之事事無礙法界, CBETA, X73, no. 1452, p. 174, c4-8 // Z 2:31, p. 349, b11-15 // R126, p. 697, 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0 普賢三昧品 : 佛性則具七義: 一真, 二實, 三善, 四常, 五樂, 六我, 七者清淨 生佛之性本末不殊 佛平等性即如來藏, 是故但入如來藏身, 即是已入佛平等性, 此為第一契合佛性門也,CBETA, T35, no. 1735, p. 570, b26-c1 11 華嚴法界玄鏡 卷 1: 大者體大也, 則深法界, 諸佛眾生之心體也, 曠包如空湛寂常住強稱為大 故經云 : 法性遍在一切處, 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 即大義也 ; 方廣者, 相用周遍即體之相, 相德之法無邊即相之用, 業用廣而無盡, 三無障礙舉一全收, 聖智所緣為所證之法界也,CBETA, T45, no. 1883, p. 672, a28-b5 12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入法界品 : 一切眾生皆如來藏, 普賢菩薩自體遍故,CBETA, T35, no. 1735, p. 918,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4 淨行品 : 若諸菩薩善用其心, 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 於諸佛法, 心無所礙, 住去 來 今諸佛之道 ; 隨眾生住, 恒不捨離 ; 如諸法相, 悉能通達 ; 斷一切惡, 具足眾善 ; 當如普賢, 色像第一, 一切行願皆得具足 ; 於一切法, 無不自在, 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CBETA, T10, no. 279, p. 69, c25-p. 70, a2 14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4 淨行品,CBETA, T10, no. 279, p. 69,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2 1 世主妙嚴品 : 此諸眾會, 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 摧重障山, 見佛無礙 如是皆以毘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 於劫海中修菩薩行, 以四攝事而曾攝受 ; 一一佛所種善根時, 皆已善攝種種方便, 教化成熟, 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 種無量善, 獲眾大福, 悉已入於方便願海 ; 所行之行, 具足清淨 ; 於出離道, 已能善出 ; 常見於佛, 分明照了 ; 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 得於諸佛解脫之門遊戲神通,CBETA, T10, no. 279, p. 5, b26-c6 16 如來性即是一切智慧果德, 智慧的光明面可從幾個角度來看 : 一 就信仰而言 : 即是佛身 佛土 佛剎的萬德莊嚴 ; 二 就法而言, 即體 相 用的無盡妙用 ; 三 就解脫而言 : 即是戒 定 慧中道妙用 ; 四 就菩薩道而言 : 即是攝律儀 攝善法 普遍饒益一切眾生, 功德圓滿 ; 五 就聖位而言 : 即是毗盧遮那 ( 果德 ) 文殊( 智慧 ) 及普賢 ( 行願 ) 的圓融境界 ; 六 就人的本位而言 : 即是身 口 意三業的清淨妙行 ; 七 就人的修行而言 : 即是動機 行為和結果的究竟圓滿 ; 八 就覺行而言 : 即是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 九 就過程而言 : 即是信 解 行的功成證覺 ; 十 就一心而言 : 即是知 情 意的和諧圓融 簡言之, 即一個人德性的智慧行, 在時空萬緣的交會下, 能開展無限的光明, 一切成就, 一切滿足, 一切圓融, 圓融是因為福智圓滿 一切光明是智者清淨的智慧眼中所照見的世界 : 從理性的真實角度看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無非佛法身 ; 從知性的世俗真相來看一切眾生, 則有無量的業果差別 ( 華嚴經探玄記 卷 2: 理智觀眾生即佛法身, 量智照十方眾生業果故名也 CBETA, T35, no. 1733, p. 144, b18-19) 佛身業用即是法界總相, 總在一心 解脫者淨眼所見的世界是重重無盡的境界, 是隨念即起的無限關係網絡, 一切的關係就像因陀羅境界般, 相互輝映, 相互緣成無礙 無礙是因為智慧清淨 華嚴經 中處處開顯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的法界無盡緣起, 在在處處, 心心念念莫不是希望迷茫流轉的苦海眾生, 迴心轉念, 認可自己本具的如來性德, 善用自己的光明智慧寶藏, 安住身心, 安穩世界 17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 世主妙嚴品 : 是諸菩薩所行清淨廣大如海, 得智慧光照普門法, 隨 2

7 如來十身, 佛十八不共法不離三業 業的廣大智用 20 由海印三昧 21 18, 華嚴經 是佛十身 行布門即是由十信位 淨行品 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發起 22, 經過十住 23 十行 十無盡藏及十迴向位, 於十地中二 19 三 頓現而演之根本法輪, 顯一真法界, 體性相用, 智德理事, 心行因果同時, 利生無盡之大悲願行 凡 夫如何信己如佛無二, 能由在纏法身達到三業究竟清淨無過失的 清淨法身, 具足十善道行? 華嚴經 由普賢行願及文殊智悲互 為主伴為導為首, 以寄顯與直顯兩門為主, 無量法門為伴, 開演 此證道過程 寄顯門中寄十信三賢十地及妙等覺六位, 一依教相 行布門立次第漸修之行 位及果說明不同階位之菩薩行, 二依圓融理性, 以一成即攝一切位方式, 說明主伴相屬, 互攝互入, 戒 定 慧因果自體, 遍緣周行之普賢圓行 順諸佛, 所行無礙 ; 能入一切辯才法海, 得不思議解脫法門, 住於如來普門之地 ; 已得一切陀羅尼門, 悉能容受一切法海, 善住三世平等智地 ; 已得深信, 廣大喜樂, 無邊福聚, 極善清淨 ; 虛空法界靡不觀察, 十方世界一切國土, 所有佛興, 咸勤供養,CBETA, T10, no. 279, p. 23, a 見附錄一 19 華嚴五十要問答 卷 1: 華嚴經說: 一無著佛, 二願佛, 三業報佛, 四持佛, 五涅槃佛, 六法界佛, 七心佛, 八三昧佛, 九性佛, 十如意佛,CBETA, T45, no. 1869, p. 519, b 印順法師 汎論中國佛教制度 中說 : 佛法宏傳於人天而成為佛教時, 正法就流布為 法 ( 經 ) 與毗尼 ( 律 ) 兩大類, 這二者, 有他相對的特殊性能 大概的說這是智的與業的 ; 義理與制度的 ; 個人與團體的 ; 契真與通俗的 ; 實質的與儀式的 ; 行善的與息惡的 這些相對的差別 有相應的 相依相成的關係 p1 筆者按: 發展一切智業, 善惡是最初基礎 必有和善清白的業, 方有究竟清淨的智慧 21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4 賢首品,CBETA, T10, no. 279, p. 7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4 淨行品 : 佛子! 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 語 意業? 云何得不害身 語 意業? 云何得不可毀身 語 意業? 云何得不可壞身 語 意業? 云何得不退轉身 語 意業? 云何得不可動身 語 意業? 云何得殊勝身 語 意業? 云何得清淨身 語 意業? 云何得無染身 語 意業? 云何得智為先導身 語 意業?,CBETA, T10, no. 279, p. 69,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住品 : 云何為菩薩治地住? 此菩薩於諸眾生發十種心 何者為十? 所謂 : 利益心 大悲心 安樂心 安住心 憐愍心 攝受心 守護心 同己心 師心 導師心 是為十 佛子! 此菩薩應勸學十法 何者為十? 所謂 : 誦習多聞 虛閑寂靜 近善知識 發言和悅 語必知時 心無怯怖 了達於義 如法修行 遠離愚迷 安住不動 何以故? 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 ; 有所聞法, 即自開解, 不由他教故,CBETA, T10, no. 279, p. 84,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9 十行品 : 一切眾生, 於長夜中, 想念五欲, 趣向五欲, 貪著五欲 ; 其心決定耽染沈溺, 隨其流轉, 不得自在 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 一切眾生住無上戒 ; 住淨戒已, 於一切智, 心無退轉,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入於無餘涅槃,CBETA, T10, no. 279, p. 103, b26-c2 25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無盡藏品 :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 過去 未來 現在諸佛, 已說 當說 今說 何等為十? 所謂 : 信藏 戒藏 慚藏 愧藏 聞藏 施藏 慧藏 念藏 持藏 辯藏, 是為十,CBETA, T10, no. 279, p. 111, a28-b3 26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23 十迴向品 : 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二者不壞迴向, 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 四者至一切處迴向, 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 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七者 [4] 等隨順一切眾 [5] 生迴向, 八者真如相迴向, 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 CBETA, T10, no. 279, p. 124, c2-8 3

8 地正行, 具足於十地終, 成就佛之十力及四無畏 27 圓融門是不 歷諸位, 一行一切行, 一位滿即攝一切位, 行行位位中都有普賢因果, 自體遍行, 頓悟圓成, 如澄觀 華嚴法界玄鏡 卷 1: 華者因大, 普賢行願自體遍故 寄顯行布六位地前與地上的差別在於前是依教道用心成菩薩十善, 證善成行, 行得理體, 理即智道 29, 後是證理真如, 直心成佛善, 依智道行十度, 即是十善道, 十善道是十地菩薩廣集無量佛功德成佛果位的莊嚴法門 十善業道經 中說因為十善以六度, 四無量心, 四攝 念處 正勤 神足 五根 力 正道 30 觀 方便莊嚴之原故, 因此能速得成滿有為 無為樂 換言之十善以十度 四攝等互為主伴, 貫攝萬行, 則能具足十善道, 成就十佛法身, 受佛職志 離垢地 經文中說 : 十善業道, 是人 天乃至有頂處的受生因 雖以智慧修習, 但因心狹劣, 怖三界, 闕大悲, 從他聞聲而解了, 所以成聲聞乘 雖修治清淨, 不從他教, 自覺悟, 但因大悲方便不具足, 悟解甚深因緣法, 故成獨覺乘 而修治清淨, 心廣無量, 具足悲愍, 方便所攝, 發生大願, 不捨眾生, 希求諸佛大智, 淨治菩薩諸地, 淨修一切諸度, 成菩薩廣大行, 即是菩薩乘 佛十善則是一切種清淨, 乃至證十力 四無畏, 一切佛法 31 皆得成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9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206, a24-b1 28 華嚴法界玄鏡 卷 1,CBETA, T45, no. 1883, p. 672, b 大乘成業論 卷 1: 如是十業道中, 初三業道許身業攝, 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 如何思業而得彼名, 由此思業能動其身, 令行殺盜及邪行故 思力動身令有所作即名思作, 如世間說狂賊燒村薪草熟飯, 思復云何得名業道? 思有造作故名為業, 復與善趣惡趣為道, 通生彼故得業道名, CBETA, T31, no. 1609, p. 785, c28-p. 786, a5 眾生以十事為善為惡造作業行, 趣惡趣善, 復以善趣惡趣為道通生果報, 所以稱為業道 菩薩通觀十善業道, 是以性淨寂用之真智行道, 依佛十善為度為行, 起大悲心, 以文殊智及普賢行救護一切苦難眾生, 成熟眾生, 莊嚴佛國淨土 時時處處迴自萬行至於眾生 菩提及實際, 念念發趣行道淨自眾生心體, 普淨一切法界, 具足清淨功德, 成滿行業, 得一切智, 所以是十善智道 換言之, 菩薩十善道, 是指菩薩依止自性清淨之佛智, 行普淨離垢法, 廣救護眾生, 濟度一切眾生, 成熟眾生, 莊嚴佛國, 表現於身 口 意三業, 以智為導之十種根本性善的功能益利之行徑 簡言之, 即以十事善為智為道, 攝一切萬行, 學行種種 無量菩薩行, 廣積集一切利生功德, 嚴土熟生, 證成佛果 稱 智 與 道, 是指清淨一切過 習, 證得真如, 具足清淨之無分別智與真如行 而真如行之事法以佈施為首, 捨一切得施與眾生而離相無著為順理之清淨行 30 十善業道經 卷 1,CBETA, T15, no. 600, p. 159,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85, c3-13 4

9 華嚴宗二祖智儼之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3 中解釋 五乘十善之義為 : 善義順理, 理法甚深, 因觀智隨行漸深, 福亦 漸細, 深淺不同, 故有五重 32, 五重即是一 人天十善, 二 聲 聞十善, 三 緣覺十善, 四 菩薩十善, 五 佛十善 十地品 第二地經文又說 : 是故我今等行十善, 應令一切具足清淨 ; 如 是方便, 菩薩當學 33, 可知十善是菩薩學處, 而 學處, 指 的正是 戒, 菩薩所行之學處, 即是菩薩戒 可知十善是菩薩戒 經中又說 :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頂天禪定樂, 獨覺 聲聞 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34 澄觀 華嚴經疏 卷 35 十地品 中解釋道 : 觀十善具諸法門 由此可知十善確是入一 35 切法門之佛道 十善的五重行相, 得位 果報, 智慧功用差別及證得佛十身自在到具足行十善道的顯法次第, 正是 華嚴經 十地品 的修道內容 十善 如何能經由人聞思善法, 依智慧修, 開展成為廣大的菩薩道行, 得究竟無過失的清淨三業, 具足行十善道, 受佛職志, 廣利人天, 是修因契果生解分, 差別因果中的差別因行位所說明之修行證覺的歷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澄觀法師在 華嚴經疏鈔 中引大智度論說 : 十善, 是眾戒之本 36 今人妙因法師在其 妙因律師律學集 中說: 我們日常所作的善良行為, 是否都是戒, 答案是否定的 只有律儀所攝的 善作 名戒 ; 其餘的十善業, 但能稱善, 不能稱戒 因為戒有兩種意義 : 一 有本來的要期誓願 受戒時的願心 二 遍該有情 無情境上的護戒的善良思想 言論 行為, 這樣的作出 止惡 作善 的行為, 才是戒善 其餘的善事, 沒有這兩個條件的不能算做 戒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3,CBETA, T45, no. 1870, p. 565, b 同上註 34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 :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頂天禪定樂, 獨覺聲聞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CBETA, T10, no. 279, p. 187, 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十地品,CBETA, T35, no. 1735, p. 774, c 澄觀法師 新修華嚴經書鈔 p30 台北: 華嚴蓮社 37 妙因律師 妙因律師律學集 p119 台北: 佛陀教育基金會 此是就戒體而言, 戒體是指發心受戒時, 領受戒法於思想上 內心裡, 生起一種防非止惡, 任運生善的功能, 以此領納於心之戒願而依法奉行的一切作為就可稱為戒善, 若無領受的發心, 就是一般的善, 這樣的善是無記的, 容易忘失的 此處無記是相對於正念決定之善而說的散心雜善 十善是戒, 即是指依菩提願而來 5

10 此處指出 嚴淨毗尼 是善的前行, 菩提心 願行 則是 善 的體性; 印順法師說 : 止惡是善, 心浄是善 38 可知善惡與染淨都是心的一體兩面, 主要的作用皆在於 心 ; 華嚴經. 浄行品 文殊的一百四十一願, 強調 善用其心, 澄觀 經疏 解釋道 : 心即是文殊心, 心無濁亂, 是曰清淨, 普賢行故 可見 善 即善巧方便之智慧, 善心 即是智慧清淨之普賢行性 華嚴經 所說的 十善 蘊含止惡 清淨 菩提心 願行 及文殊智解和普賢行性之妙德, 十善 是菩薩智道的品類法門 華嚴經. 世主妙嚴品 中說 : 佛, 三世所行, 眾福大海, 悉已清凈, 而恆示生諸佛國土 40 39, 可見佛也是依循清淨善業不間 斷而行, 所以福智圓滿, 萬德莊嚴, 如 華嚴經. 十地品 二地經文中說佛十善是 一切種清淨, 具足十力四無畏, 乃至得一切佛法 可知十善的究竟義是指 覺者的十種智力 十種如來性德, 能起一切佛法, 能對治一切惡, 並具有淨化 一切種識 的功用, 因此吾人若能依 善 而行, 隨行深證理性, 最終必能轉識成智, 得十種佛智力用 若能以自覺的菩提心, 不斷的止惡修善, 廣行教化利他之行, 當下正是自己淨化身心, 成就一切智的過程 利他即是自利, 自他是一時成就, 十善是最具體可行的方法, 成就佛之十善道, 就是生而為人, 而福智圓滿的過程 善,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 善義順理, 理法甚深故有五重, 不等惡業 不善從麁相別諸思生故, 但有一種, 無五重別 此十善業, 由附觀智, 智既漸深, 福亦漸細, 41 故不同也 點出體用義 觀解行持 智慧及福田的關係 理法 德用 觀行 智慧及福報都是菩薩下化眾生所必備的善根條件 華嚴經 自十信位之 淨行品 始即開演三業十善的修行, 到 十地品 中總以十善業道, 別以十事因果詳細解說眾生行業果報, 及菩薩三聚淨戒 十地是聖道位, 聖道有四種甚微 觀行 依止 清淨 功德, 為聖者自證之法界, 第二地寄世間, 以善道開演菩薩法, 38 印順法師 : 從自己的內心說: 心 浄是善的, 如或不浄就是不善 心起清浄的因素就是善 如無貪 無嗔 無癡 慚 愧, 使心安定清浄的信心, 實現止惡行善的精進 都是浄的 成 佛之道 p67-68 新竹 : 正聞出版社 3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5 淨行品,CBETA, T35, no. 1735, p. 613,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冊 p3 台北: 華嚴蓮社 41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3,CBETA, T45, no. 1870, p. 565, b9-15 6

11 這之中必然含有甚深的如來德用, 為深入了解此中道理, 故以此地為研究範圍 選擇五重十善為研究內容是因為 : 善 是一切世間普遍認可稱許的道德 善 是倫理軌則, 以人為本, 符合人性, 通於真如 ; 善 是福德宮殿, 是救護眾生的出世 德能 ; 善法 融通二諦, 順世而出世, 能順福修德 ( 由空性慧集度生方便慧 ), 決定一實性無相 ( 融通空有 ), 智慧解脫 ( 究竟實相 ), 成就佛道 ( 實相無相, 只是平常三業十善 ), 自利利人, 善盡本分, 窮心盡性, 究竟安穩世間爾 法爾! 本文以 華嚴經 五重十善為研究題目, 試圖闡明華嚴十善義理, 包括 : 十善如何與十度 四攝 四無量心 念 五根等, 相攝圓融, 開展五乘修行 ; 從觀行角度來看善 戒 法如何相互交涉, 如何鍊行 鍊淨, 達到善清淨 善圓滿, 獲得究竟的智慧清淨, 得佛福智 並經由研究內容的闡述, 期能顯出 華嚴經 所開顯的十善義理與一般世間所認為的良善道德有何差異? 十善的成佛根據為何? 十善菩薩表現於外的三業風範又會是如何 ; 初學者如何以人的立場, 凡夫的情識認知, 正解十善的菩薩精神, 廣行 深行十善, 漸次成熟佛智 ; 如何以圓熟的智慧為前導, 在人間修行菩薩道, 達到說明十善業道是當今救護一切眾生的契理契機之法門的目的! 7

1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研究方法主要依據 八十華嚴經, 對照 六十華嚴 及相 關的眷屬經 42, 找出十善在不同的譯本中會有那些同異, 釐清十 善的真正意涵及修行重點 之後查考諸經論理解十善的原始意義及其思想根源 而後再查律學, 確定 法 跟 律 戒律 跟 儀制 的分別; 善 跟 戒, 具足戒 與 菩薩戒 的關鍵區別, 在家戒 與 出家戒 之同異何在 最後則是參考祖師大德的注疏, 及今高僧大德之專書 論文, 確定 十善 之華嚴義, 與其之所以是五乘共基, 如圓教義能直超成佛之殊勝處, 以此掌握菩薩道精神, 進而理解 華嚴經 的十善義 戒義之解行脈絡, 及實踐次第 研究方法主要是比對經文, 參考祖師大德的注疏, 及今高僧大德之專書 論文, 理解法義, 依據理解確定 十善 之華嚴義, 與其之所以有五重, 如圓教義能直超成佛之殊勝處, 以此掌握菩薩道精神, 進而理解 華嚴經 的十善義 戒義之解行脈絡, 及實踐次第, 重新詮釋 研究的範圍主要是 八十華嚴經 十地品 離垢地, 主要的依據文獻是 八十華嚴經 四祖澄觀 華嚴經疏鈔 二祖智儼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參考資料為 華嚴五十要問答 實叉難陀譯 十善業道經 大乘入楞伽經 馬鳴菩薩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 另外三祖法藏 華嚴探玄記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及世親菩薩造之 十地經論 攝大乘論釋 十地經 之別譯本及華嚴眷屬經是為普遍了解第二離垢地經義之參考 另外則是因為 華嚴經 由龍樹菩薩所頌出, 因此為求思想之融貫也同時詳細閱讀龍樹之 十住毘婆娑論 及 大智論 等 42 參考附錄三 : 五重十善五經之比較 8

13 第三節文獻回顧 華嚴經 十地品 離垢地 菩薩主修戒行, 以十善業道為菩薩三聚淨戒之攝善法門, 為修行一切智之普賢因行, 以廣說十惡果報教化眾生, 令眾生止惡行善 所以此節文獻回顧之文獻蒐集主要以十善之論述為主 為求保留作者原意, 因此採取摘錄重點的方式, 擇要說明 一 專書論著 華嚴思想 中談到十善戒歸納重點有: 一 十善戒是華嚴的基本戒 二 三聚浄戒是華嚴戒學的特色 三 十善戒是真俗一貫立場的大乘戒 作者說 : 華嚴經 十無盡藏品 說明十種戒藏, 最後的清浄戒是指 十善道 ; 十善戒乃是華嚴的基本戒 離世間品 的十種清浄戒, 也由最初的身清浄, 口清浄, 心清浄三類表示十善 最詳細說十善的是 十地品 中的離垢地 離垢地的 離垢 由於守戒而能達成 戒是指以三聚浄戒型態所說的 十善道 結論是 : 三聚浄戒是華嚴的特色 本書作者認為 : 華嚴戒的特色在於利他的性格 如 離世間品 十種戒第三 饒益 觀察一切眾生戒 或 十無盡藏品 十種戒藏第一 饒益戒 等, 是表示 : 使眾生安樂, 饒益眾生為修行根本之決意的 但結論是: 不作惡並不定是困難, 但積極作善是不容易的 我們在相對的世界中, 對一人有利, 但對他人成為不利益之場合很多 人家說 一利一害, 在我們的世界, 要實現 絕對的善 很困難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印順法師的重點, 主要有 : 第一點 戒依中國文字而釋有幾種說法 :1 儆戒無虞( 書大禹謨 ); 2 戒慎恐懼( 大學 ),3 必敬必戒( 孟子 ),4 戒之在 色 鬥 得 戒的梵語義譯主要是 : 一 學 śiksā, sikkhā 即種種的應當學的學法, 都應 學 ; 學處 śiksāpada, 主要是具足戒 upasajpad ā 等 學處 學 被譯為 戒, 所以佛法的三增上學 戒 定 慧 也被譯為三戒 無上戒戒 無上意戒 無上智戒 三戒的施設主要是因為 律化 了的戒條過於繁瑣, 令人怯步, 所以修正依賴規制約束的傳統方式, 而以重視啟發樂於修習的增上學而說戒 二 戒 śīla 或 sīla( 尸羅 ) 的原義是性善 他引 大智度論 好行善道, 不自放逸, 是名尸羅 或受戒行善, 或不 9

14 受戒行善都名尸羅, 又引 菩提資量論 說尸羅是 習近, 是體相, 也是本性義, 如世間有樂戒, 有苦戒, 如不斷的這樣行, 就會 習以成性, 所以說是 本性 不斷的行善, 成為善的習性, 就是尸羅 尸羅是善的習性, 是戒的體相, 是人與生俱有的善性 自動止惡防非的戒善, 但是要依外緣助力才能顯發 第二點 : 十善與三學 八正道是互通的, 八正道是出離解脫的正道, 是出世的無漏功德 所以談十善不能忽略三清浄, 四種清浄的原始意義 二 十善是有佛無佛出世, 凡聖共持的大乘戒 三 十善是人天善法, 是聖法, 是無漏法, 聖道, 應現証 法師強調 : 戒學的三階段是 : 戒成就 -> 四清淨 -> 戒具足 此三階段是對戒的不同敘述, 而又都是出家者的戒 其不同點在於 : 一 戒成就是守護波羅提木叉 prātimoksa, pātimokkha 受學學處 二 戒具足是遠離身 語七不善業, 具足正語 正業 正命之聖法正道 身語七善是 聖戒 三 四清淨是身行清淨, 語行清淨 意行清淨三清淨加上命行清淨, 三清淨又叫三妙行, 就是十善 所謂清淨就是究竟離身三 口四及意三之十惡 法師說 : 十善淨戒是尸羅的正體, 是戒的通相, 其他的一切戒善, 是依此而隨機施設 如 大智度論 : 十善為總戒相 說十善道, 則攝一切戒 聖嚴法師 十善業道是菩薩的共軌論 認為十善法的內容, 雖僅是三業十事 身三 口四 意三十數, 可是所涵蓋的層面卻有極大彈性, 能廣攝一切戒, 也能僅指十善戒, 並且 在凡則凡 在聖則聖 遇小即小 遇大即大, 內外道同轍 僧俗眾共軌, 世出世間 有佛無佛, 都能適用, 又是容易實踐的道德軌範 十善法具有無限的包容性和伸縮性, 所以也是極富彈性的菩薩戒法 歸納其重點 : 一 十善是世間 出世間的五乘共法, 行十善而有智慧, 亦是解脫法, 若不離我執, 仍是世間法 十善與八正道可同名之為正事及正道 二 五戒是十善的根本, 十善又是八正道的根本 三 十善是世間善業道, 也是出世間的無漏道 四 十善是依據五戒四波羅夷而做適應性的調整 五 十善是將消極的善法提升為積極的菩薩法 六 十善是凡聖同歸 大小兼備的菩薩戒法, 所以十善是菩薩道的共軌 筆者認為 善 之一字有無量義, 是法界體 相 用, 是如來教, 是普字法門, 其用 其教即是十佛法身 10

15 賢度法師 華嚴學專題研究 p19 至 49 以 戒波羅密 為主題, 依信 住 行 無盡 向 地之六階位, 逐位列明戒度行法並詳細論述, 其開頭提到 : 菩薩戒度之內容可大分為: 攝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若此三聚淨戒受持圓滿, 則可稱為戒波羅密 又說 : 攝善法戒, 即是菩薩所應修學的十波羅密多等善法學處 此可作為澄觀所說 十善是眾戒之本 的說明 另有寂天的 入菩薩行論 中說菩薩所成辦的六波羅密是菩薩的十善業, 而宗喀巴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則是將十善道列為五乘共法之下士道, 印順法師之 成佛之道 認為人天十善為五乘共法, 而大乘不共法之菩薩十善法則是六度四攝 二 期刊論文 華嚴戒學之研究 作者為洪普萍 作者主要研究華嚴戒學, 將十善戒列於第三章 華嚴經 的四種十戒之第二節詳細討論之 文中強調 : 十善戒的重要意義在於 性自遠離 即 - 要期離, 方便離, 自體離, 如此才能 契窮實性, 另外, 在煩惱的離繫上, 身業有三種離, 因離 對治離 果行離, 口業有對治離和果行離, 意業為一對治離 總說 : 十善通於三聚浄戒 十善戒與華嚴諸戒的異同分別是 : 一 與十藏戒 : 階位完全不同, 十藏戒是從十行欲入聖位的資糧, 十善則是已入聖位的戒行 二 與十浄戒 : 十浄戒與十善戒是名相差別, 義則相通, 但十浄戒的階位較為殊勝 結論中說 : 菩提心是一切戒的根本, 十善是人間佛教最理想的戒行, 因為 仰止唯佛陀, 完就在人格, 人圓佛即成, 是名真現實 華嚴經 十地品 離垢地戒度之研究, 作者慈汶法師 研究論文共分八章, 以離垢與戒度之角度, 詳細談論戒行 戒相及持戒因果勝益 十善的詳細說明主要在第五章之 離垢地戒度的內容結構, 包括 : 菩薩止持十善戒的原因及內容, 離垢地止持十善戒的內容, 攝善法戒的特色是五重十善, 攝眾生戒的因果觀及攝生行 攝眾生行主要有兩個重點 : 第一是果報為攝生的方便 果報有正報及餘報, 正報是指總相報, 餘報是指習氣果, 即三惡道未報盡的餘報, 菩薩深明業報因果, 所以能自遠離一切惡因, 成就性善, 並以此善惡因果之道教化眾生, 令離惡因 惡行, 免受惡果, 能廣攝受眾生離苦得樂之主因正是菩薩之大悲心 文中作者直接以三聚淨戒說明十善戒, 主要是就離垢地及戒 11

16 度內容及結構詳細剖析, 並詳談十善戒持犯的因緣果報之總別相, 最後則是與其他經論戒度之比較 五重十善雖有提及但僅限於泛論, 未深入探討 智儼的人天教判與現代的人生佛教, 作者李治華先生 此文是其 智儼思想研究 之博士論文第五章 < 智儼的判教 > 之第六節 論文中以一 人天正善教 二 人天超脫教 三 人天教的十種層級 四 人天教的判教範圍 五 智儼的人天教說之特色五項論點, 深入探討人天乘之來籠去脈 五教如何接引人天教 判攝人天教的立場 原則為何? 並依據自身研究心得, 創見人天教的十種層級 : 如下表 : 圖表 1 人天 ( 通六道 ) 教層級 真締 1 教外邪善教邪善 ( 虛誑妄語 不成正果 ) 2 人天正善教正善 ( 成人天正果 ) (1) 教外正善教 (2) 人天因果教五教接人天教之人天超脫教 4 小接人天正善教正善即有滅 始具人天方便真實性正善因果尚非佛教真實說法始為佛真實說法 5 始接人天正善教正善即空, 厭欣乃初導入空之方便 6 終接人天正善教正善即性有 ( 如宗密 原人論 之會通本末 ) 7 終教接教外邪善邪善即性有 ( 如三階教邪正俱得真正 ) 8 頓接人天教一切不可說 9 圓接人天正善教正善即無盡法界 ( 如 華嚴經 十地品 之前三地 太虛大師之人生佛教 ) 10 圓接人天邪善教邪善 ( 邪惡 ) 即無盡法界如一乘位示現的六道因果, 亦如善財童子參訪投火外道 暴君 淫女 其主要重點 : 一 人天教的多層義涵, 能提供寬闊的視界, 具有多元的發展時代意義, 所以應該廣納包容, 共存共榮 二 判教可採教內判教及廣義判教 可有十種立場 :1 教內判教, 保持聖教的純一,2 應開出人天超脫教,3 以人乘法為基礎, 4 可開出佛說人天因果教,5 可擴及能導向佛教的人天正善教,6 應列出並否定 迷真異執教 的外道邪說 7 應會通外道乃至邪說 8 應擴及外道乃至邪說,9 擴及六道厭離教, 10 教即是一切 以此攝化一切人天 12

17 結論是 : 智儼的人天教有幾個特點 : 一 統攝諸說同時含納人天正善教及人天超脫教, 二 秉持判教 區分同別 原則界別 排除人天邪善教, 後以真性融通攝收邪眾, 三 注重人天教及六道的方便地位, 並加以融通 接引 攝收, 四 會通教外 顯 教外非邪, 導引出人天教蘊含的多層豐富法義, 所提供之廣大和諧的願景, 具有彌足珍貴的參考價值 筆者的看法是 : 多元包容 其實正是今日目前的時代趨勢, 現今時代所強調的正是世界無界 只是 當今世界也正不斷發生許多的重大災難及事件風暴, 若從正報與依報的成壞互為隱顯的關係而言, 吾人不禁要反省 : 這之間是否存在著某些 因果 關係? 世間一切施作是否真正的符合順理事持之真 善因果? 世界萬類有情及人們的身心是否真正得到安頓? 世界是否真能無亂 無諍 ( 無爭 )? 世間的 苦難 是否真正能夠得到救護? 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巨像光影中, 一個無形心念, 一個隨意的小動作, 都可能在瞬間發展為驚人的無數事件, 對個人 社會 國家甚至世界, 造成偌大的影響, 而這些後果, 或者立即一時遍布, 或者若干年後, 乃至經歷無數世, 最後都會回應到造作者自身及其身處的世界! 人們如何掌握自己的心行? 是否能夠回頭審視自身的一言一行對他人 對社會環境 對世界所造成的影響為何? 三業 十善 43, 如何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發揮其離苦得樂之究竟 義利, 應是值得大家深入反省與探討的人生課題 綜上所述 : 智儼的人天教判與現代的人生佛教 詳細論述五教接引人天教所開展之十種層級, 顯示華嚴廣大圓融之和諧境界 ; 華嚴思想 就清淨及菩薩戒立場析論十善戒, 華嚴戒的特色在於利他的性格, 認為三聚淨戒是華嚴戒的特色, 筆者認為這是大乘菩薩戒的共同特色, 華嚴戒的特色是舉一塵即是無量 戒 44 以 十善 為總 45, 以十度波羅蜜為基本解脫之十十法門, 43 對自我 他人乃至一切有情世間的眾生, 器世間無情的眾生, 正覺世間之法理軌則, 真正的做到無害 不害! 44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8 華藏世界品 : 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CBETA, T10, no. 279, p. 39, b28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卷 1: 恒沙戒品圓三聚而緣收, 塵數嚴科具六位而緣攝, 既如因陀羅網同而不同, 似薩婆若海, 異而非異, 等摩尼之雨寶濟洽梨元 譬瓔珞以嚴身功成妙覺, 故五位菩薩莫不賴此因圓, 世如來無不由此果滿, 為道場之直路, 是種覺之良規,CBETA, T40, no. 1813, p. 602, b5-10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2: 一乘教應因陀羅微細行故,CBETA, T45, no. 1870, p. 551, a8-9 又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1: 一一塵中, 皆具足法界一切差別事, 因陀羅微細成就, 隨一事起皆悉如是,CBETA, T45, no. 1866, p. 484, b18-20 行事鈔資持記 隨戒釋相篇十四 : 戒義, 類通法界 因明正義 : 戒者, 性也, 性通善惡 圓教之戒, 以 善種 為戒體, 攝一切法界境為戒, 故說無量戒 妙因律師 妙因律師律學集 中說 : 善, 則是法體 ; 種, 是譬喻, 是塵沙戒法, 收納在本藏識裡, 續起隨行, 行能牽引來果 澄觀 華 13

18 離垢 清淨 無礙的無盡戒 46 結論中又說 : 在人我世界的 利害關係 中不容易實踐 絕對的善, 筆者以為這應是以人天立場而言之十善, 因為聲聞是智慧修十善, 絕對自利, 修慧的絕對自利指的是自身嚴格守持聲聞戒律, 達到究竟無毀 無犯, 不害眾生命, 所以換句話說 : 絕對的自利就是絕對的利他 47 ; 緣覺是深觀因緣了達平等法性的十善, 平等十善了達一切緣生無性, 得無願 無作 空三昧無障礙智慧現前, 因此徹底的知見世間的虛幻, 眾生的無明苦, 而大悲心更轉增上, 不捨眾生, 故以神通積 極度化眾生 48 ; 菩薩十善則是從根本的菩提發心時, 便是絕對無 我而一切皆捨的方便利他 佛十善十力 四無畏 十法身, 有大威德 大智慧 大神通種種變化, 能普覆一切眾生, 具足行十善道, 所以與世間及眾生之間, 更絕對不會有利害關係的衝突問題存在, 眾生即是十佛法身, 眾生即是十身妙用, 一大法界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十善業道是菩薩的共軌論 則皆以法義的深淺角度來論說十善, 兼顧有漏 無漏, 有為 無為之戒法體性, 詳論十善內含蘊藉的菩薩精神及修持原則, 於法義作深入探討, 屬於直線的豎的研究進路, 道出智慧的深淺差別功用, 未明顯提及五重名相, 華嚴學專題研究 是就戒波羅 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 10: 戒善, 是圓教戒善 事事無礙故,CBETA, T36, no. 1736, p. 70, c 楞嚴經 言: 攝心為戒, 亦即一切戒以心為本 紫柏尊者全集 卷 4: 活人之身固仁矣! 尤莫若活人之心, 為不可思議也 活人之身以藥, 活人之心以法 ; 藥則有無難必, 法則自心即是, CBETA, X73, no. 1452, p. 175, a1-3 // Z 2:31, p. 349, c14-16 // R126, p. 698, a14-16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 中說 : 信 放逸 輕安 捨 慚 愧 二根 ( 無貪 瞋 ) 不害及勤, 為十大地善法, 唯遍善心 俱舍論記 卷 4 分別根品 : 恒善心有故名為大,CBETA, T41, no. 1821, p. 75, a8 淨行品 智首問文殊三業十事 十具足 十慧 十力及十善巧, 文殊總答 善用心, 以一心十善總攝一百四十一願 46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2: 毘尼大藏要分有二: 一 逆順種類不同, 二 隨受緣別, 初種類不同者 : 謂十十不同, 如華嚴經說,CBETA, T45, no. 1870, p. 550, c17-19 華嚴經 地中第四地前皆以十心為主, 攝十十法門為普賢行, 十十 善法品類不同, 攝善無量故成波羅蜜戒 總而言之, 十善是華嚴的基本戒也是總綱,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35 十地品 : 十 46 善具諸法門 華嚴經 中世出世法都是由十善所攝, 如法藏在解釋 十行品 離癡亂行之 不斷正法, 不斷善根 時, 即以修善不歇為釋 十善 是佛與眾生, 世間與出世間的 圓融點, 是福智的不一不二, 華嚴經 中所指的善正是圓熟的智慧, 如 淨行品 之 善用其心, 十地品 之 善慧 及 法界品 之 善財, 佛的十號之一 善逝, 都是智慧的表徵, 而能善用 46 智慧者, 必定也都是具足福德之者, 此福德智慧周遍含容, 即眾生, 即菩提, 即實際 47 毘尼母經 卷 1: 何故名受具足? 智慧人受具足已不犯, 所求成就故言受具, 能成就義名為受具, 以是義故, 成就眾善名為受具 復次能專心持戒, 故言受具, 能使成沙門義, 故名受具, 能使人成就意淨法故, 名為受具, 能成就寂滅法故名受具,CBETA, T24, no. 1463, p. 801, a25-b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十地品 : 二堪能者: 有自在力性善持戒, 煩惱魔事不能動轉, 難持能持故, 所以鵝珠草繫盡命無違,CBETA, T35, no. 1735, p. 771, b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卷 1: 言別解脫者, 由依別解脫經如說修行, 於下下等九品諸惑, 漸次斷除永不退故, 於諸煩惱而得解脫, 名別解脫 又見修煩惱其類多, 於別別品而能捨離, 名別解脫, 由惑漂沒三界有情, 為此先應勤求解脫,CBETA, T24, no. 1458, p. 525, a

19 密之實踐作一完整之論述及重點結論, 未提及十善名相, 但實則戒波羅密即是十善業道行布與圓融之整體內容 以上共同的特點是精準的掌握戒法教義品類及實踐精神, 但法界觀點的無盡心戒義, 廣大圓融無礙的佛善境界則未見論及 華嚴戒學之研究 是就 華嚴經 中之戒學作一全面的論述, 將十善視為人間戒行, 而 離垢地戒度之研究 以五重十善為攝善法戒的特色, 而作概略性的論述 15

20 第二章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中的地位 華嚴經 共三十九品八十卷經, 澄觀 新譯佛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以 七處九會 49 為題略解 華嚴經 50, 於 華嚴經疏 中就四菩提分證及五周因果詳解華嚴義理 51 四分就 文 而言, 五周就 義 而說, 五周因果的前後鉤鎖關係說明信 解 行 證, 普賢因果果因相互緣成, 無盡緣起的法界義理 一 七處表法勝 :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卷 1: 表示法勝門者 託此勝處表示法勝 如 地論云 : 此法勝故, 在勝處說 等 從麁至細總有三重 : 一此樹下得菩提故不起此說, 明表所說 如所得故, 非逐異機有改動故, 鹿園說等 二 託圓融蓮華藏界, 表示所說圓滿殊勝性開敷故 三 託此重重帝網之處, 表示所說亦重重無盡, 如不思議解脫等 二 九會表示說法會別 : 九會即通 前三重, 麁細融容俱無礙故, 赴機說法會別有九, 七處九會之會名 地點及表法如下表 : 會次 地點 表法 一 摩竭提國 ( 不害國 ) 菩提場樹王下 表佛果無盡德, 故託得果之處, 用以表示 二 摩竭提國普光法堂 表說信行普周蔭初機 註 : 西域相傳此堂去菩提樹東南二三里許在尼連禪河曲內諸龍為佛所作 如來於中放相 輪光遍照十方無邊世界, 是故名此為普光堂 三 須彌山頂帝釋宮中妙勝殿 此所說十住不退窮至山頂, 超過凡小寄此勝殿 註 : 須彌者正云蘇迷盧此云妙高, 四寶所成故名為妙, 挺出眾山故亦名高 四 夜摩天宮寶莊嚴殿 表十行隨時進修勝德絞飾故託茲殿 五 兜率陀天宮一切寶莊嚴殿 表回向世間位滿成喜足行, 攝德多門寄一切寶 註 : 兜率此云喜足 殿 六 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 表十地所證真如非自所作 又表因圓窮欲界 頂 證智摩尼出阿含光故寄斯殿 七 重普光法堂 表此所說六位之法依前信等圓攝周盡 是故重 會於此處也 八 重普光法堂 表此所說二千行法亦依前信等圓攝周盡 是故 重會於此處也 九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重閣講堂 表所顯法界法門當體希奇功用濟物 用依體起 似閣重成仍託斯處也,CBETA, T36, no. 1738, p. 712, a2-b5 50 參考附錄一 51 參見附表二 52 華嚴經 的修行歷程有幾種說明: 依文義分一 四分 是就修學的次第而言信 解 行 證 二 五周 所信因果周 差別因果周 平等因果周 成行因果周 證入因果周 周是因圓 果滿, 華嚴經 所顯的佛境界是一真法界, 是無所不包 無所不容的圓滿因果領域 五周順序 譬如初學者信圓滿境界隨順悟入, 而知因果差別, 依差別因修滿差別果, 證平等覺, 入圓行證圓 果, 是普賢行因滿果的修行周次, 如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4 1 世主妙嚴品 : 此經一 部有五周因果, 即為五分 : 初會中一周因果, 謂先顯舍那果德, 後遮那一品, 明彼本因名所信因 果 二 從第二會至第七會中隨好品, 名差別因果, 謂二十六品辯因, 後三品明果, 亦名生解因 果 三 普賢行品辯因, 出現品明果, 即明平等因果, 非差別顯故, 亦名出現因果 四 第八會 初明五位因, 後明八相果, 名出世因果, 亦名成行因果 五 第九會中, 初明佛果大用, 後顯菩 薩起用修因, 名證入因果, 因果二門俱證入, 故各分因異果亦為十也,CBETA, T35, no. 1735, p. 527, b21-c2 依修道分: 六位 : 即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及十地, 等妙覺, 位由行而得 三業十善的因圓果滿, 初興信心於舉果勸樂生信分 - 所信因果周 - 華嚴經 前六品; 能信於修 因契果生解分之十信心位 ; 修治於十住位 ; 自行於十行位 ; 受持於十無盡藏 ; 迴向於十迴向位 ; 具足於十地位 十地位前是依教而修的教證賢善, 十地位是行證之聖善 賢善以自分為行, 聖善 16

21 十地法門是七處九會中的第六會說法, 說法處在他化天宮 十地法門是毗盧遮那佛隨順眾機而開演的十智法門, 毗盧遮那佛放眉間毫光表示不住道, 以普光明智為法界體 十地法門是通因徹果的法門, 以根本無分別智為地體, 修十十差別普門善法, 得一切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 :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十地究竟修行成就, 得一切智 53 第一節 在四分五周中之修行分位 華嚴經 的大綱不出文義, 文義是能詮文教, 義是所詮的義理 四分是依文而分, 五周是以義而論 四分五周的大概內容 : 一 舉果勸樂生信分 所信因果周 : 教起因緣 世主妙嚴品 等至 毗盧遮那品 共六品經, 闡明三世間的圓滿, 以六成就說明主伴具足人法無礙的事事法界 ; 如來在寂滅道場加被普賢, 入一切毗盧藏身三昧, 觀五海說十智演如來依正法門, 顯示廣大的佛境界, 勸進信樂起解 二 修因契果生解分 差別因果周 平等因果周 如來名號品 等至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共二十九品, 說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及十地種種法門, 令依法起解, 進修種種因行, 具足十佛身, 得定 通 忍 數 壽及菩薩住是差別因果周 普賢行品 及 如來出現品 二品是平等因果周, 由菩薩住處發起普賢平等圓行, 至得如來等果, 性起萬法, 演如來教, 示種種普賢行如來法門 三 托法進修分 成行因果周, 離世間品 單一品, 說明成行因果, 是依解成行, 托六位德果, 修六位果行而成二千普法行門 四 依人證入分 證入因果周 : 入法界品 說明證入的因果, 分本會和末會, 以善財五十三參為主軸開演如何證入法界行門 十地品 共有十地, 此位修行, 依法生解, 得證發心, 見道入位, 修說法利他之菩薩行 若從直顯門而言是以佛十智為體, 菩薩十度波羅蜜為用, 以十勝法為眷屬, 證十佛法身, 具足 以教他勝進為足 華嚴經 十地品 之十善業道說明 : 三業十善是無量福德智慧的修集之始, 是法身圓滿的因與果 修行, 自利利他, 從清淨圓滿三業十善, 從本身做起 聖由凡淨, 佛由人作 53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80, a29-b1 17

22 十智力, 成菩提十德, 顯十佛身廣大業用 從寄顯門而言, 寄五乘二乘三乘一乘於十地 54, 寄 十度 為理行, 修十度功用行, 成戒 定 慧三學位, 而以善 道 諦 緣 度之理為所觀對象, 修凡夫大行 聖道行及菩薩行, 具足行十善道於十地, 在 華嚴經 中屬菩薩地, 所修法門皆屬善法品類 依四分五周而言, 十地位, 於菩提分中屬修因契果生解分 55, 差別因果周, 即諸位差 別令修令證分 未入地令得淨心, 已入者令得十力 嚴經隨疏演義鈔 中說: 菩薩十地, 初地為總, 九地為別, 以菩薩本業功德為依, 由行佛智而成十地, 住持一切佛智功德 就十地而言 因果 : 第一 十地以證智為果分, 方便寄法等並為因分 此有二義 : 一 以修證相對則方便造修為因分, 息修契實為果分 二 以詮表相對, 則以寄法顯地為因分, 真實證智為 法藏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 又稱 華嚴五教章 ) 卷 1 以十門詳說華嚴宗教義 乘教等等宗義 : 今將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 : 建立一乘第一, 教義攝益第二, 古今立教第三, 分教開宗第四, 乘教開合第五, 起教前後第六, 決擇其意第七, 施設異相第八, 所詮差別第九, 義理分齊第十,CBETA, T45, no. 1866, p. 477, a 會名問答四分 初會四十問當會答盡 舉果勸樂生信分 二會初四十問至第七會末答盡, 隨說隨問修因契果生解分 八會初起二百句問當會答盡託法進修成行分九會初六十句問如來自入師子頻申三昧, 頓證法界分現相答名頓證法界分善財求法別問別答歷位漸證分 56 品名世主妙嚴品現相 普賢三昧 世界成就 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 四聖諦及光明覺品問明品下至十地品末共十七品十定品下至隨好品末共九品經普賢行品及如來現相品離世間品法界品中前分爾時文殊下 覺分因緣分佛果無涯大用分往因證成分大用應機普周分諸位差別令修分差別因圓果滿分普行因成現果分因果超絕世間分大眾頓證法界分一人歷位漸證分 18

23 果分 第二 就究竟佛果而說, 對普賢因, 說義通一部, 即此證智冥同果海為果分, 地相之因同普賢因便為因分 又說 : 十, 是一周因果, 由初地行因至十地果滿為一周 十地是菩薩本行地, 菩薩行能一 出因生果, 二 能成滿因分, 住佛果位 ; 三 相應 57 不退, 不退即不動 ; 四 能持自他初地至十地之一切功德 十地是一切智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 : 此是菩薩摩訶薩向菩提最上道, 亦是清淨法光明門 58, 所謂 : 分別演說菩薩諸地 佛子! 此處不可思議, 所謂諸菩薩隨證智 華嚴經疏 解釋修因契果生解分 : 謂修五位之圓因, 成十身之滿果, 令諸菩薩解此相故, 即生修因契果之解 五周因果 59 差別平等不同, 是以修生通而顯修生差別平等解故 十地所顯差別修之行相是 :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 : 緣念一切佛法故 ( 歡喜地 ), 修習分別無漏法故 ( 離垢地 ), 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 ( 發光地 ), 善入決定智門故 ( 燄地 ), 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 ( 難勝地 ), 得無礙辯才光明故 ( 現前地 ), 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 57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 52 十地品,CBETA, T36, no. 1736, p. 407, 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十地品 : 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 名 : 菩薩力焰明, 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遍, 三惡道苦皆得休息 ; 又照一切如來眾會, 顯現諸佛不思議力 ; 又照十方一切世界, 一切諸佛所加說法菩薩之身 ; 作是事已, 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 時, 十方諸佛悉亦如是, 從眉間出清淨光明, 其光名號 眷屬 作業悉同於此, 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眾, 并金剛藏菩薩身 師子座已, 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 時, 光臺中, 以諸佛威神力故而,CBETA, T10, no. 279, p. 180, b21-c2 5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2 如來初現品,CBETA, T35, no. 1735, p. 588, 筆者的解讀 : 修 : 是解如來德, 行如來性 ; 五位 : 是信 住 行 向 地 ; 圓 : 是不離心本 ( 即如來性德 ), 菩提因是十度行 ; 成 : 成就具足 ; 十身 : 十佛身 ; 滿 : 無明惑斷, 清淨滿德 成佛由見聞佛法聖教開始, 生如理作意之心行, 解行自所聞法, 而斷無明惑根, 見本自清淨無染之如來性德, 顯無邊智慧光明 境 行 果 教 理 觸 作意 受 想 思, 見聞 信 解 行 證, 五位 : 信 住 行 向 地, 菩提當行之際, 行因滿果一心具足 差別是生滅法相, 平等是一性無二相 信解時見相差別, 證時見性無二, 知道無二是行差別相之所得 所以差別因平等果, 是行因圓果的不同過程罷! 心行平等而生其心, 即是如來性起隨緣利生, 全體即一的無功用自在普賢行 若更清楚的說 : 其實五位圓修因果, 是吾人覺了現前一念心, 見心信心 -> 住心觀察 修治 -> 行心饒益 -> 迴 ( 取相 ) 心向 ( 實性 ) 三處證覺 -> 入實智慧, 依智慧覺了法界無生, 平等無性無相 再發都無所得的悲智行願利益一切眾生, 普淨一切世界的過程 從教義而言, 即是由無明眾生義入小 ( 小教 ) 見法相 ( 始教相宗 ) 覺相性空 ( 空宗 ), 頓悟真性 ( 終教真如 ), 證一念無心境界後 ( 頓教無說 ), 圓 ( 圓教 ) 起一切法, 至一切處饒益無量世界, 無量眾生的過程 呈現這證覺過程的一切教說, 正是三藏十二部, 三藏十二部教說經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的整理判攝, 即歸納統整為五種教義, 見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一乘教義是指依性海果分不可說, 因分可說的原理, 以 因 及 攝 兩門, 判攝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一代說教 修生 : 攝大乘論釋 卷 6: 於佛法界能正作證, 樹自相續自在現前故名為生, CBETA, T31, no. 1598, p. 416, b10-11 總而言之, 證心識如來行性的差別, 就知理性平等, 就能明了五教教義的差別, 也即能五眼圓明, 五位圓修 19

24 ( 遠行地 ), 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 ( 不動地 ), 成熟一切眾生界故 ( 善慧地 ), 能遍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 法雲地 ) 60 十地法門差別善巧法, 所發揮的功能, 是一即一切, 整體全行的 圓明體用, 是普法即入現用都無差別的一時緣起 : 十地品 : 汝 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 所謂 : 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 ( 歡喜地 ), 淨自善根故 ( 離垢地 ), 普淨法界故 ( 發光地 ), 普攝眾生故 ( 燄地 ), 深入法身 智身故 ( 難勝地 ), 受一切佛灌頂故 ( 現前地 ), 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 ( 遠行地 ), 超一切世間道故 ( 不動地 ), 清淨出世善根故 ( 善慧地 ), 滿足一切智智故 ( 法雲地 ) 若以始教說十地因果差別修則是唯識因果的證識如成一切智清淨, 無性 攝大乘論釋 卷 1: 彼因果修差別者, 謂即唯識性之因果, 數習此故說名為修, 分分不同故名差別, 彼入因果修差別性即是十地 63 始教是三乘菩薩位, 三乘菩薩悟入唯識性時, 隨即悟入所知相, 入歡喜地, 通達法界性, 得一切有情 菩薩及佛平等心性, 即是見道 菩薩修六度證唯識理, 由入唯識性證得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殊勝果分的六種波羅蜜多, 即是唯識性因果差別修 換言之, 六度波羅蜜多行即是修唯識因, 證唯識果即是六波羅蜜圓滿, 清清增上意樂現前, 此就三乘十地而說 法界 : 界 是法之因性 類別, 從始教觀點來看因性類別是法自相, 唯識所現, 聞思時見相不同, 修時知相性空, 即入唯 60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79,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 CBETA, T10, no. 279, p. 179, a28-b3 62 華嚴宗三祖著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 簡稱五教章 ) 將釋迦牟尼佛的一代言教依就所詮的深淺義理劃分能詮的教相為五類 : 一 小教 愚法小教, 二 始教 相始教 空始教, 三 終教 漸教, 四 頓教 頓教, 五 圓教 別教一乘 小教主要的教義是 逐機設教, 揀邪正, 辨聖凡, 分欣厭, 析因果 如四阿含等經 ; 大乘始教 : 為從小乘出而始入大乘根器未熟所說的教法, 為大乘初門, 一 以唯識法相為相始教 唯識三經十一論等經典, 主要說明法相生滅事法, 專阿賴耶識緣起教義 二 以般若空為空始教 主要是般若經系列之經典, 顯明一切皆空的義理, 說一切法畢竟空 三 大乘終教 主要經典是 楞伽經 及 密嚴經 等, 論是 起信論 寶性論 等, 主張定性二乘 無性闡提都能成佛, 是大乘極說 四 頓教 攝禪宗, 不立一切法, 說一念不生, 見性成佛 五 圓教 華嚴經 法華經, 一是別教, 一是同教, 華嚴別教說 圓滿具足, 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 立四法界說普賢因果緣起境界, 如帝網重重, 主伴具足為圓教義 五教相 : 前三教是漸熟教, 頓是頓教, 四教對圓而說, 都是偏 華嚴圓教是 無方大用, 是 十方圓明 的佛境界 63 攝大乘論釋 卷 1,CBETA, T31, no. 1598, p. 381, b

25 識性 菩提當行之際, 行因滿果一心具足 六度 64 差別是生滅法 相, 平等是一性無二相 信解時見行相差別, 解行時知行性同, 證時相性無二平等, 知道無二是行差別相之所得, 即所謂修差別 因得平等果, 故知差別與平等乃是行之因果, 是智慧逐漸 65 成熟 的不同階段! 澄觀 華嚴法界玄鏡 卷 1 中說 : 法界, 諸佛眾生 之心體也 66 華嚴經疏 說: 自性清淨心, 是為總相, 即 法 性因相, 始教空宗 大乘入楞伽經 卷 2 集一切法品 : 菴羅果漸熟非頓, 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漸淨非頓 熟故圓現 : 67 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而無分別, 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現流 頓現一切無相境界而無分別 ; 如日月輪一時遍照一切色像, 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過習 頓為示現不可思議諸佛如來智慧境界 68 如來的清淨智慧是諸佛修治淨化自心現識瀑流的無量 過 習 所頓現的光明性, 智慧光明開顯時, 如明鏡高顯, 一切法爾! 是故所謂圓修五位因果, 即是了知因果與性相都是法的一體兩面, 69 是法界體性顯用, 理性隨智行深淺, 而顯於事法善巧的差別相 行時修生次第宛然, 證時顯性平等一如, 如實圓解, 即能通達修顯因果無二, 全是一行普賢境界的緣起因分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1: 一乘教義分齊 : 一 性海果分, 是不可說義 不與教相應故, 則十佛自境界也 二 緣起因分, 則普賢境界也, 不一是分相門, 不異是該攝門 70 普賢境界行證無量事法善巧差別相, 由此可見智慧的深淺, 理性的隨緣萬化, 行性的交參自在, 一真如性攝一切法, 一即一切 ; 一切法依一真如而現, 一切即一 四分 : 信 解 行 證四 64 六度是三乘所修之波羅蜜, 一乘為十度波羅蜜 65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1: 所謂漸頓, 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 階位次第因果相承從微至著, 通名為漸,CBETA, T45, no. 1866, p. 481, b 華嚴法界玄鏡 卷 1,CBETA, T45, no. 1883, p. 672, a 大乘入楞伽經 卷 2 集一切法品,CBETA, T16, no. 672, p. 596, a 大乘入楞伽經 卷 2 集一切法品,CBETA, T16, no. 672, p. 596, 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26 十迴向品 : 以性融相 謂以性隨相性不差而位歷然, 以性融相相不壞而常相即故, 一一位中, 具一切位, 非但融因亦常融果, 融果之因方是真因,CBETA, T35, no. 1735, p. 697, c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1,CBETA, T45, no. 1866, p. 477, a13-p. 480, a4 21

26 智菩提因分, 五周 : 五位五周五分法身果海 菩提法身是經由一 一行法與一切行法次第展轉, 集無量因緣 修無量事行而顯現的 十身佛境界 十地品 與四分五周七處九會, 三十九品經之分證菩提的 過程關係如下表 : 詳細品名及卷數見附錄二 舉果勸樂生信分 修因契果生解分 托法進修分 依人證入分 圖表 1 八十華嚴經 隨本會分科表 : 所信因果周 差別因果周 平等因果周成行因果周證入因果周 71 初會世等六品舉果令信分未信令信九第二會 如等六品 能信成德分 已信令解 第三會 昇等六品 初賢十住分 已解令住 第四會 夜等四品 中賢十行分 已住令行 第五會 兜等三品 上賢十向分 行令迴向 第六會 十地品 聖位十地分 已向令證 第七會 十定等九 因圓果滿分 成等正覺 品 第八會 離世間品 普賢大行分 普賢行位 第九會 入法界品 行成證入分 依人成證 善財下 善友教證分 入法界 會為本共九分末會從善財下共五十五分主伴無盡科 : 一一會一一品一一法, 皆結通十方, 如此間說十方虛空法界一切世界, 乃至一切塵中皆如是說, 此結主經也 又彼一一會等, 皆有他方塵數菩薩來證法, 此結伴也, 即主伴相與周遍法界 法藏 入楞伽心玄義 72 中說 : 差別行平等果, 是指十度次第修, 一念具萬行, 修及念無礙雙現, 修及念行契真而俱盡, 一行即俱萬行, 無礙圓明 至於位別則是 : 未證真如的賢聖因果位別, 都是比量證知, 從十信開始, 依十解 十行 十迴向 十地階降, 從微至著, 從淺至深, 次第相成方至究竟 華嚴五位相收, 十信滿心即具後四位, 其餘四位因為緣起相 由, 事隨理融之故, 亦是各攝諸位 而十地的因果行位差別則如 空中鳥跡, 因為依根本智及後得智 寂用無礙, 動靜雙融, 二 智現前 就理融事, 同理無二 之故, 而此二智隨真性一味而泯 相, 所以華嚴別圓因果行位總為一法, 無礙俱現, 位而非位, 非 位而位, 是同一圓明之無礙法 故四分五周十地之修差別因證差 別果, 是就教相行布的次第而言, 就理性圓融而言 ( 如表主伴無 盡科所說 ), 則時處無定, 一念中即能頓證入於法界, 隨發菩提心證覺圓滿 這說明十地法門, 若能勝解法界性, 則亦可頓入法界, 入平等性修一行一切行的法界行 71 見圖表一 72 入楞伽心玄義 卷 1, CBETA, T39, no. 1790, p. 432, b3-p. 433, b20 22

27 第三節 在修因契果之斷證修道位 73 一個世間福德智慧成就, 正依報圓滿的人, 必定擁有其之所以能夠達到此種境界的種種方法, 與成就的過人經驗可以分享世人 佛, 戒定慧具足, 萬德莊嚴, 世出世功德圓滿, 其所開演的覺悟境界更是廣大無邊際, 佛的教法之所以難能可貴是因為其內含的一切義理證解都是 圓覺無害 同體共和 自他一如 的周遍含容, 遍容 是一際無限, 但不失 人 法 因 果 自住自性, 法住法位 華嚴經 是佛無始劫來修行的總成果, 佛所開演的 華嚴經 含總了世間 出世間 出出世間的一切智慧法門 行法 果德, 華嚴經 的境界 修行方法有種種的法門 義門及行門可入 住 出, 同證法界無生的清淨法身 一 修道階位的建立 華嚴宗的修道階位有同教及別教之不同論述, 同教中的修道論是小 始 終 頓及圓之五教階位 小乘教的修道分別是方便位 見道位 修道位及究竟位 始教之修道分別是為接引小乘人迴入大乘所說的法教之 迴心教 及為直受大乘法門所說的 直心教 迴心教 立方便 見道 修道及無學四位及終教十地 乾慧地 性地 八人地 見地 薄地 離欲地 已辦地 辟支地 菩薩地及佛地 ; 直進教 有五十二位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及等覺 妙覺 華嚴別教說明修道階位的方式有三種 : 一 以寄顯門及直顯門表示行位 : 寄顯門 立階位差別, 直顯門主張一即一切位, 所以不立 二 以果報說明行位 : 以善財的三生 見聞生 解 行生及證入生之成佛而說行位報果 無二 四分五周因果, 從法界無生 74 三 直接以行說明位果 : 主 要是自行與勝行兩種 第一項之寄顯門是指寄十信三賢位次顯圓教行位, 此中兩門即是行布與圓融 行布是由淺而深, 圓融不論次第差別, 得一位切便攝得一切位, 行位相攝, 位位相即, 因果 75, 照見一切法性, 於如來道場 開展, 見種種性 種種相, 而能成佛的可能性 凡夫性 聲聞 73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CBETA, T45, no. 1866, p. 488, a24-p. 491, c18 74 加註 75 印順法師 : 佛為一般根性, 大抵從無常 無我次第引入涅槃 但為利根如迦旃延等, 即直示中 道, 不落兩邊 聲聞弟子多依一般次第門, 所以在聲聞乘中多說三法印 大乘本是少數利根者, 在 23

28 性 緣覺性 如來性乃至一闡提性之眾生, 便是在前經後經, 前行後行的彼此互為因果, 相互助成的阿僧祇劫時空中, 無量展轉, 無量因緣中或頓成或漸次成熟根行, 成佛法器, 因為一切眾生本有如來智慧德性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 如來出現品 : 奇哉! 奇哉! 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 愚癡迷惑, 不知不見? 我當教以聖道, 令其永離妄想執著, 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 令離妄想 ; 離妄想已, 證得如來無量智慧, 利益 安樂一切眾生 76 大地一切眾生, 其實都有跟佛一樣清淨的如來智慧, 能夠如實的依緣現成一切法, 成就一切事, 但是因為妄想執著的陰影遮住其光明性, 所以顯發不出其力用, 所以覺者發願 教彼眾生修習聖道, 令離妄想執著 見證自身與佛無異的如來廣大智慧 十地是 智地, 所行即是聖道法門, 十善是聖道之始終 77 二 總說斷障與證真 攝大乘論本 卷 3 中說 : 法界中有十種不染污無明, 為對治此所治障, 所以安立十地 78 十種無明對聲聞而言, 非染污, 對菩薩而言是染污 十種無明就是十地所斷障 地智斷證, 寄位修行是十地法門的特色, 十地每一地所對治者皆有二愚二障, 即 智障 和 業愚, 這兩種障會障礙十地智慧的證得 澄觀 華嚴經疏 卷 31 中說 : 十地的宗趣一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為宗, 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為趣 二是斷證圓融為宗, 為成佛果為趣 十 地是智地, 修十勝行,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79, 離垢地修持戒勝 行, 斷邪行障, 證最勝真如, 了解聖道修行階位的目的無他, 一是作為自行依止思擇善法和驗證的憑藉, 二是教化眾生的方便 十地斷證, 見下圖 : 悟得無生法忍, 即一般聲聞以為究竟了的境界, 不以為究竟, 還要悲願利他 從無生的深悟出發, 所以徹見三法印的一貫性, 惟是同一空性的義相, 這才弘揚真空, 說一切皆空是究竟了義 76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 如來出現品,CBETA, T10, no. 279, p. 272, c23-p. 273, a3 77 初地十願本始, 二地修始至十地具足行十善道 78 攝大乘論本 卷 3,CBETA, T31, no. 1594, p. 145, c 參考附錄一 24

29 法雲 善慧 不動 遠行 現前 難勝 燄慧 發光 離垢 歡喜 地名 智行力行願行方便般若禪定精進忍辱持戒佈施所修 於欲持諸行他行相法障無行障細中障利中未得自在相現行中不作加障粗槃行障微乘障暗細障下相現行般若涅煩惱現鈍行障邪障異生性障所斷 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智自在真如 不增減真如 法無別真如 無染淨真如 類無別真如 無攝受真如 勝流真如 最勝真如 遍行真如 所證 十地證智, 隨疏演義鈔 卷 52 十地品 : 十向為賢終, 入地親證十如故名聖位 賢是教道, 地是證道, 證賢位三心 直心 深心 大悲心三菩提心, 此三心, 三賢位別增, 十地中齊證 地上世間下 中 上品十善聞熏習種子皆是法身種子, 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 非阿賴耶識所攝, 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 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 已能對治諸險惡趣, 已作一切有漏惡業根壞對治 又能隨順奉事一切諸佛菩薩, 雖是世 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 真如的實行當位菩薩外, 尚有從地前來未證真智的信行菩薩, 以及現前當來初聞初發心的初業菩薩, 雖然未證真如, 但是因為發菩提心誓證菩提, 發心純善, 白淨無染, 所以聞法熏習思修皆入清淨法界, 為法身種子, 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 出世間心種子性 根據澄觀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的說法, 從唯識修道的六位而言 : 初地入住前是加行位, 滿時入地屬見道位, 住滿以上屬修道攝, 金剛心中有二剎那, 無間道位屬等覺位 見道又叫通達位, 菩薩無漏之智了證真如故名通達 見道有兩種 : 一 真見道體離虛妄親能證理實能斷障故名為真 又真者是理, 見者是智 證真之智名真見道 二 相見道相者類似之義, 真見道後而起於此, 行解安模倣像真見所有功能, 不能證理及斷於障類似於真故名相見 修道位, 是指修習, 此位菩薩更進修無分別智, 斷所餘之障, 所以稱為修習 真相二見道位菩薩, 剋性出體, 根本及後得無漏二智為其體性, 但修習位的菩薩則都是以有為 無 80 意思是 : 地上菩薩除了已證 80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 52 十地品,CBETA, T36, no. 1736, p. 406, a

30 為諸功德法以為自體 法, 法體無漏, 出世間道品, 能生佛果 三 小結 81, 所以十地所證的十種真如, 是不思議佛 地前是教證, 地上證道, 證道即是出世智行, 證心涉境, 所 以稱為行地, 屬證發心位, 十地所證者正是地前三心之教, 是將證離欲之實際 實際即是證如, 亦即無心不礙後得智而起真性之用 無心是指離心意識, 用是指起真性用 真性用是事理存泯非即非離, 因他受用而有所作, 非自事, 自他相作皆自在 入地凡聖隔絕, 能集無量聖道功德, 生一切功德因果, 因為十地所修是 82 一切智智的法門, 所以能集一切智慧功德 修集佛功德 是菩薩行十善漸成深廣, 終至成就無量佛果的菩薩 集, 換言之, 即是菩薩廣大戒之攝善法行 明朝智旭著 四十二章經解 卷 1 中說證道無心是 : 識自心源圓成本具, 達佛中諦深理, 一中一切中, 無空無假而不中, 悟如來藏離即 離非, 是即 非即義, 名無為法 此無為法, 本自有之, 非屬新生, 故內無所得, 惟一真心 ; 心外無法, 故外無所求 ; 知法如筏故, 心不繫道 ; 已斷惑種故, 亦不結業 ; 證無分別根本實智故, 無念 ; 證不思議後得權智, 故無作 ; 稱性之修, 修即無修, 故非修 ; 全性作證, 證無別證, 故非證 83 吾人心源, 即是如來藏, 如來藏無可名狀既離即 離非, 又是即 非即義, 為本具之無為法, 此 法 依 真如 而起, 澄觀 經 84 疏 中說 : 法應如是藏識變起, 又說 在纏名如來藏, 出障名真如, 法實非法 唯一真心, 離心無法, 故知心外無法, 所以外求不得! 若能無心隨緣, 即證後得權智, 能顯無方大用, 自他受用, 凡夫不能證得即在於 妄想 顛倒 執著, 簡言之 : 即難於 無心 無求 無分別, 而應用時卻又不能掌握法空性如, 無作即真的原則, 不善 隨緣 入理 出離 而繫道結業, 所以不能稱性全修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 1: 智慧觀照, 內外明徹, 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 即本解脫 ; 若得解脫, 即是般若 81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CBETA, T36, no. 1738, p. 709, c14),cbeta, X37, no. 670, p. 668, b13-20 // Z 1:59, p. 42, b13-c2 // R59, p. 83, b13-p. 84, a2 82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十地品,CBETA, T35, no. 1735, p. 735, a6 83 四十二章經解,CBETA, X37, no. 670, p. 668, b13-20 // Z 1:59, p. 42, b13-c2 // R59, p. 83, b13-p. 84, a2 84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2,CBETA,T35,no.1735,p0575b23. 26

31 三昧, 即是無念 ; 何名無念? 若見一切法, 心不染著, 是為無念 85 十地是離心意識雜染的清淨智慧, 以智道廣行教化一切眾生, 廣集一切佛法功德的智慧地 第三節在寄顯圓融門中之行位 華嚴經 十地品 初地經文中說 : 菩薩若能發大菩提心, 求佛智, 得佛果, 廣救護一切眾生等, 如是剛發心之時, 即得超凡夫地, 入菩薩位, 生如來家, 眾人無能說其種族過失, 離世間趣, 入出世道, 得菩薩法, 住菩薩處, 入三世平等, 於如來種中 決定當得無上菩提, 以不動相應住歡喜地 86 一 就普賢因果而說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 52 十地品 : 就因果而言, 整部的 華嚴經 都是以究竟佛果相對於普賢行因而說, 所以十地的修行就因果而說, 即證智冥同果海, 是果分, 地相之因同普賢因, 地相便是因分, 十地是佛果海因分 十地中以十海比喻佛智, 以十山十德比喻菩薩的十行十德, 說此如山之十行及如牟尼寶珠之十德, 皆因佛十智而成就, 佛的十智即是具足行十善道之功德圓滿, 其廣大的內在因果即是圓融無礙的普賢行德 十地是菩薩地, 普賢因分 從普賢行因來說十地, 澄觀 華嚴經疏 中說 : 地上猶有已信未證的信行菩薩, 是指發心但還沒有證智的地前菩薩, 或是地上聞法初發心的初業菩薩 華嚴經疏 卷 16 賢首品 : 夫行不虛設必有其德, 既解行圓妙必勝德難思 信門中成普賢行德, 而自在莊嚴, 無方大用建立眾生, 通貫始終該攝諸位 起圓融信行成位德用 信滿菩提心殊勝功德, 廣具五位因行盡故 生死誓證菩提, 萬德攸依 87 十信初時以誓證菩提的願期心, 為普賢行德的憑藉, 至滿信心證菩提性時即攝五位因行盡, 信位發心滿菩提心是五位的修行根本, 所以 信願菩提心 是普賢廣大行的最初入門 華嚴經疏 十住品 : 85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 1,CBETA, T48, no. 2008, p. 351,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81, 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6 賢首品,CBETA, T35, no. 1735, p. 618, a

32 慧住於理得位不退, 故名為住 始入空界, 住空性位故名為住, 住義多種寄圓說十 十住各攝多門善巧 心詣於法故名入, 一切三昧皆有三相, 入住出 即照之寂為入, 即寂之照為出, 入已未起故名為住 普賢行依信滿得位, 以慧得不退, 住空性住, 攝得善巧, 由善巧方便而能自在的入 出 住於一切法 華嚴經疏 十行品 : 隨緣順理造修名行, 數越塵沙寄圓辨十 三學中定心增 入菩薩善思惟三眛 巧順事理揀擇無礙 無心成事名善思惟 行體難思, 行即深心所修行海 深等法界廣齊虛空 即理之事行, 同事法界之無量, 等虛空之無邊 ; 即事之理, 行同理法界之寂寥, 等虛空之絕相 能令一行攝一切行 一位攝一切位, 純雜無礙故 88 普賢行體難思, 菩薩入善思維三昧巧順事理, 行法界虛空之無邊行, 能令一行攝一切行, 一位攝一切位, 純雜無礙 華嚴經疏 卷 26 十迴向品 : 轉自萬行趣向三處 迴向眾生 迴向菩提 迴向實際 以無邊行海, 順無盡大願成就普賢法界德用 89 菩薩修普行, 從十信發心滿, 經十住位 十行位到十迴向位成就普賢法界德用之時, 能清楚的了解 看見整個華嚴法界普賢因果稱性周行的全體相貌, 因此懂得普遍攝入之圓融道理, 至入十地斷障證真, 得實無分別智時, 即能融通二諦性相, 入一真性海 迴向位所見只是似相未真, 未真實到位, 到位是入地後, 地地斷障證真, 實證普賢智慧, 得十佛身 以下將 華嚴經疏 十迴 90 向品 所作之說明, 列表如下 : 圖表 2 88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22 十行品,CBETA, T35, no. 1735, p. 660, a17-b4. 8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26 十迴向品,CBETA, T35, no. 1735, p. 694, c8-p. 695, a6 90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30 十迴向品,CBETA, T35, no. 1735, p. 724, c24-p. 725, a5 28

33 位 寄位 成相 賢位 十信 最初發心, 同佛見理, 行法供養 十住 生諸佛前, 解心見法 十行 如說行 十迴向 同善友見, 十無盡行 ; 觸境無違, 證已入法者, 令得入地 聖位 初地 證如理, 得教光, 成施行 普賢位 二地不慮誤犯故無所畏, 愛語偏多故能說法 三地習諸禪定求多聞故 四地觀道品 五地難勝具神通 六地現前深般若 七地謂方便偏多故, 雖善修空無相, 而慈悲不捨眾生, 故云平等大悲 八地諸佛勸起利他大心, 無間現前常悅豫, 得無生忍真生家故 九地善知稠林能調伏故 四十無礙辯善說法故 十地得入劫智入微塵世界等, 廣利樂故, 能受如來大法雨故 一 一切境中得無礙見, 覺法本源無根本故二 得無二住, 斷二障故 三 住真實際等如來故 四 得寂滅忍無戲論故 果滿, 三德 : 金剛智而為能斷 ( 無間道 )-> 離二礙以為所斷 ( 無間道 )-> 證成出現智周法界 ( 解脫道 ) 十地品 初地經文 : 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 不壞不雜, 攝諸波羅蜜, 淨治諸地, 總相 別相 同相 異相 成相 壞相, 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 教化一切, 令其受行, 心得增長 ;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91 經疏 卷 34: 圓融即稱性, 約自行方便而言, 以六相圓融, 即是巧相集成, 一具一切仍不壞相, 故名方便 92 經疏 ( 普賢三昧品 ): 三昧境界名為普賢 普賢即三昧, 入三昧自性無染含 93 果法 圓融來自迴向位菩薩所成就的普賢法界德用 普賢法界德用乃真性如虛空, 理事無礙, 周遍含容, 清淨無染, 已分具佛性妙德之廣大業用 經疏 中說: 普賢的普義是 即普能別, 謂得名雖千差萬別 教相施設行布門, 但所依皆是行德 性德圓融門, 所以 普賢 的自體義就是 性周遍, 隨緣成德, 而歷位行德中之普賢義是 曲濟無遺, 隣極亞聖, 行滿得體之當位普賢義則是 德周法界, 至順調善, 佛後的普賢義是 果無不窮, 不捨 91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81, c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34 十地品,CBETA, T35, no. 1735, p. 763, 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0 普賢三昧品,CBETA, T35, no. 1735, p. 569, c20-p. 570, a18 29

34 因門 又說 : 位中普賢是悲智雙運, 佛後普賢是智海已滿, 故運即智之悲, 寂而常用窮未來際 普賢義若就融攝而言正是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一切法皆是菩薩一心所乘之普賢行願, 菩薩一心所乘之普賢行願即是隨機應現, 隨緣任用, 普利益一切眾生之一切法 總而言之 : 就是無處不賢名曰普賢, 亦即行行位位都有普賢行 普賢德 強調普賢行, 為的是希望聞法者能夠知道 : 自身就有如來藏性能行普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5 世主妙嚴品 : 言普賢者, 體性周遍曰普, 隨緣成德曰賢, 此約自體 ; 又曲濟無遺曰普, 隣極亞聖曰賢, 此約諸位普賢 ; 又德周法界曰普, 至順調善曰賢, 此約當位普賢 ; 又果無不窮曰普, 不捨因門曰賢, 此約佛後普賢 ; 位中普賢悲智雙運, 佛後普賢智海已滿, 而運即智之悲, 寂而常用窮未來際 ; 又一即一切曰普, 一切即一曰賢, 此約融攝 所以先列者為上首故, 法門主故, 法界體故, 一切菩薩無不乘故, 無一如來非此成故, 令諸聞者見自身中 如來藏性行普行故 94 華嚴教義以修五位之圓因, 成十身之滿果, 以修生而顯修信 解 行 證 95 以 如來藏身三昧 為普賢行體, 以善思維三昧入法界性, 行無邊的理事深行 如來藏性行普行 是凡夫位菩薩雖未斷煩惱但不失如來性, 能以信解法界同體無二的平等心普遍利益自他, 德體一性, 名別行同, 無一非普賢行, 無一非如來性, 能行的主要功用即是為障所纏的如來理性與行性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1 十地品 : 佛性有二 : 一理性, 二行性 此二地前為障所纏, 如金在鑛, 一大僧祇懃修資糧, 及加行力發本行性, 生得初地初無流智及顯理性, 一遍滿義如金出鑛 此中信等是行性所發初無流法, 又如彼金新出沙鑛更須火練令其清淨, 地法亦爾 初一剎那所生無漏唯行性力, 第二念去更重新熏增益轉盛 96 地前普賢行是一大阿僧祇修資糧位的階段, 至十迴向位終加行位 97 時顯發行性, 入初地生無漏行性力而顯發理性, 理性是證義全 94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5 世主妙嚴品,CBETA, T35, no. 1735, p. 535, 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2 如來初現品, CBETA, T35, no. 1735, p. 588, 96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1 十地品 : 佛性有二: 一理性, 二行性 此二地前為障所纏, 如金在鑛, 一大僧祇懃修資糧, 及加行力發本行性, 生得初地初無流智及顯理性, 一遍滿義如金出鑛 此中信等是行性所發初無流法, 又如彼金新出沙鑛更須火練令其清淨, 地法亦爾 初一剎那所生無漏唯行性力, 第二念去更重新熏增益轉盛,CBETA, T35, no. 1733, p. 314, b 華嚴經 是十義相乘, 十事展轉次第相生, 無盡旋轉而昇的無盡世界 30

35 遍, 滿心法界, 如金出沙鑛, 雖具金色, 尚存沙質, 更須藉火鍊 淨, 所以十地十度全是鍊淨鍊行的十十差別善法門 二 就位行而說 華嚴經 以普賢行為一經始末的根本行, 普賢稱性的廣大 行至托法進修分之 離世間品 始得正位 98, 在此普賢大行之前, 都是解行位之普賢行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1 中說 : 一 乘圓教, 由義自在總別相成, 所以無前後始終淺深之差別, 只要不退心即得普賢法, 十信滿心後即是其位, 信滿位後至地前的普賢位行是解行法, 得解行義, 依自分而勝進 證得解行普賢位是在十地位中, 依十地證如義會普法, 依普法行因果滿得平等果, 證圓融理性是在修因契果生解分之平等周, 即 普賢行品 及 如來出現品 所明 離世間品 即是稱性的普賢大行 如文 : 若依一乘圓通之教, 由義自在總別相成, 故無前後始終淺深近遠等別, 但不退已後, 即明得彼普賢之法 約熟教比之, 即十信滿心已去, 即是其位, 其普賢位中, 對彼解行法及彼得義, 唯有自分勝進 兩義不同 若證得普賢位, 在六相方便十地位中, 何以故? 依十地證義會普法故 99 十地行, 世間出世間, 信行 解行, 在家 出家所行皆可為普賢行 換言之 : 只要發菩提心, 誓願成佛, 依此願行, 將心量等齊虛空, 遍及到一切事理上, 去做成佛應該做的事 100, 則任何人皆能隨願造修順入普賢行, 無論是何門修行, 只要其動機是基於眾生平等的利他心, 能泯除人我的對立, 能為自己 為他人 社會 國家乃至世界, 帶來一絲絲的究竟利益, 一毛一毫的究竟安樂, 皆可為普賢行, 值得稱許! 而離欲惡, 盡除煩惱習性, 及是否能以真智稱性全修, 其為隨信佛境, 歷緣造修後, 得著真正的法喜, 離了五蘊世間的情識分別, 開展法性智慧, 得真實德果 98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4 世主妙嚴品,CBETA, T35, no. 1735, p. 528, b2 99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1,CBETA, T45, no. 1870, p. 537, c11-p. 538, a1 ) 100 佛說維摩詰經 卷 2 菩薩行品 : 佛言 或有佛土以光明作佛事, 或有佛土以菩薩作佛事, 有以如來色相名號現作佛事, 有以衣食苑園棚閣而作佛事, 有以示現神通變化而作佛事, 有以虛靜空無寂寞為作佛事, 而使達士得入律行 ; 有以影嚮夢幻水月野馬曉喻文說而作佛事 ; 有以清淨無身無得無言無取而為眾人作佛事 ; 若此阿難, 不有是義及諸所有, 亦不為人作佛事也 以此四魔八十四垢, 百千種人為之疲勞, 是故諸佛為作佛事故, 此阿難名為佛法 隨所行入之法門, 菩薩得入此門者, 若得一切好大佛土不以喜悅, 得不好土而亦不避, 其近如來即益起敬 妙哉一切佛法, CBETA, T14, no. 474, p. 533, b

36 智行的意樂後, 在無可言喻的極歡喜中, 進一步思擇 發願 決定, 以戒定慧及十度勝進廣行, 入地修道斷障證真的普賢勝行 總言之, 圓融之普賢行可以分為地前未斷障前的賢位普賢行, 地中斷十障證真如的聖位普賢行, 以及普賢位的稱性而修的普賢大行 地前賢位普賢行是依信發心, 地中聖位普賢行是解行發心, 普賢位之普賢行是證發心 十地是聖位普賢行, 解行發心修因契果之差別因果, 居於斷障證真, 轉凡成聖的關鍵地位 第四節 在寄顯次第門中之行位 十地證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33 中說 : 正證之相有二義 : 一 地體玄妙不可直彰, 寄法顯示即是其相, 如十善 禪支 道品 諸諦等, 二 因滿入處即是正證 101, 十地菩薩正證十智, 所以能攝萬行, 普賢萬行都是十地所攝行 一 寄行於地十地有種種行, 寄十度顯修十地行, 見下表 : 由上往下看, 第一層地名 : 蘊含十智之德, 十地所證智慧有三種德 : 證德 阿含德及不住道, 是十地之德 證德是離相證淨之德, 阿含德是證教道之德, 不住道是真道之德 102 第二層寄位行: 十地各寄十度中之一度, 依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方便 願 力及智次第安立 第三層向右橫看, 初地願行至十地受位行, 地地不同 就寄乘而言 : 一 二 三地寄世間人天乘, 四 五 六 七寄出世三乘, 八地以上出出世間一乘 103 如表所示 : 10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33 十地品,CBETA, T35, no. 1735, p. 754, b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2: 佛起布德垂化攝生, 諸宗分齊不同 : 若依小乘, 實佛報身, 生在王宮, 臨菩提樹成佛, 攝生化用及德, 皆在其中 若依三乘, 法身無方充遍法性, 報身成就在色究竟處, 化身示現在菩提樹, 化用及德皆悉不離, 此之三位 若一乘義, 所有功德, 皆不離二種十佛 : 一 行境十佛, 謂無著佛等, 如離世間品說 二 解境十佛, 謂第八地三世間中佛身眾生身等, 具如彼說,CBETA, T45, no. 1870, p. 559, c25-p. 560, a4 103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31,CBETA, T35, no. 1735, p. 735, b

37 圖表 3 地名歡喜離垢發光燄慧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 寄行施戒忍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約修 願行 戒行 禪行 道品 行 諦行 緣生行 菩提分行 淨土行 說法行 受位行 修成信樂行戒行定行慧行 ( 二乘慧 ) 慧行 ( 一乘慧 ) 寄位世間聲聞緣覺三乘一乘菩薩菩薩寄法人天乘出世間 三乘出出世間 一乘 二 三 四 八 十, 通圓融與行布, 五 六 七為行布, 初地雙非 表中十分明白的顯示十地是依十度施設的次第法門 : 表格中寄行 ( 法 ) 修 ( 法 ) 修成行( 法 ) 寄位( 法 ) 寄法( 法 ) 是五重縱向的修行關係 若論法位, 則有世間位 聲聞位 緣覺位 三乘菩薩位及一乘菩薩位五重廣狹不同之關係 見表格第五層 : 104 世間乘 聲聞乘 緣覺乘 三乘菩薩及一乘菩薩五位 第六層人天乘, 出世間三乘及出出世間乘 至此可知十地的修行結構 重點及相互之間的重重關係 表格由上往下, 由左向右 : 寄施 戒 忍度為人天乘的理法 ; 寄精進 禪定 般若及方便度為三乘理法 ; 寄願 力及智度為一乘理法 五乘善法, 一至三地世間人天乘修願 戒及定行為其事行, 以施 戒及忍波羅蜜為其進修大乘所依的理行 ; 四 五 六地二乘, 為出世間聲聞 緣覺乘, 分別修道品行 諦行 緣生行得增上慧行, 以精進 禪定及般若波羅蜜為其勝進大乘的理行 ; 七地菩薩乘, 修菩提分行, 方便般若波羅蜜為其進入一乘地之理行 ; 八 九 十地修淨土行 說法行及受位行, 寄願 力及智為正覺之理行, 得一乘慧行 五乘所修法為世間凡夫法 三乘聖道法及一乘佛法 世間法是人天所乘, 聖道法是聲聞 緣覺及菩薩三乘, 一乘法是佛乘 即 : 一 人天 = 世間, 所顯之如來藏性德為歡喜 離垢 發光 ( 聞思智慧 ), 所依能度之善理為佈施 持戒 忍辱 ; 修願行 戒行 禪行 ; 成信樂行 戒行 定行 就果法施設因行而言寄世間位, 人天乘 104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1 五乘義有三種分類 : 第一類 : 一 人天, 二 聲聞緣覺, 三 始 終 漸教共為三乘, 四 頓教獨一, 五 一乘獨一, 總為五乘 第二種分類 : 人為一, 天為一, 聲聞為一, 緣覺為一, 大乘為一, 共五乘 第三種分類 : 天一梵一聲聞一緣覺一如來一, 會彼五乘, 成無分別離相一乘 104,CBETA, T45, no. 1870, p. 537, b7-p. 539, a1 33

38 二 三乘 = 出世間 = 聲聞 緣覺 聲聞佛 ( 菩薩 ), 所顯之如來藏性德為燄慧 ( 修道智慧 ) 難勝 現前 ( 空性智慧 ), 所依能度之善理為精進 禪定 般若 ; 修道品行 諦行 緣生行 ; 成慧行 ( 二乘或三乘 ) 寄出世間位, 聲聞乘 緣覺乘及菩薩乘 ( 權教 ) 三 三乘一乘 = 出世間與出出世間的交界 = 遠行菩薩, 所顯如來藏性德為遠行 ( 遠三界行 ), 所依能度之善理為方便 ( 由前六地修行而得之一切佛法, 方便 : 是指實修實證而得的真如理法, 就究竟法性而說方便, 說如來權智 ) 修菩提分行; 成慧行 ( 三乘一乘慧 ) 寄出世間位, 菩薩乘 四 一乘 = 出出世間 = 一乘菩薩, 所顯如來藏性德為不動 善慧 法雲, 所依能度之善理為 ( 悲 ) 願 ( 行 ) 力 ( 大 ) 智, 修淨土行 說法行及受位行 ; 成慧行 ( 一乘慧 ) 寄出出世間, 一乘菩薩 五 一心法界 105 : 十地品 第七地經文: 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 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 106 第八地經文: 積集廣大善根資糧, 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 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 107 知眾生身 國土身 業報身 聲聞身 獨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 知如來身有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相好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 身 法身 智身 108 第九地 : 菩薩住第九地, 得如是善巧 105 華嚴發菩提心章 卷 1: 圓融具德門 然上法門並同大緣起無障礙圓明自在 亦有十義 一諸門融合圓明頓現具足一功 二隨舉一門亦具一切 三隨舉一義亦具一切 四隨舉一句亦具一切 五以此圓融俱總相 是故融攝一切 六俱是別相 莫不皆是所攝一切 七俱是同相能所攝義齊均故 八俱是異相 義各別不離故 九俱是成相 緣起義門正立俱現故 十俱是壞相 緣起無作同一味故 然此具德門中一法法爾性具善惡 故經曰 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於中而說法 於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作 於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 如斯並是實事非變化作 是法性實德法爾如此也 如上之義去情深思可知 然此十門同時相應為一緣起 就初門中有十義圓融 隨一各具餘一切義 如初門既爾餘理法隱顯等九門亦然 但隨門異耳 是故一一門中各有十百千等 思之可見. 又此上法義中各有解行境 會意思之 此則略辨理事圓融 若能熟思便法理現前 則華嚴義旨由此少聞耳 (CBETA, T45, no. 1878, p. 655, c17-p. 656, a9 106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 : 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 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 入無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CBETA, T10, no. 279, p. 196, b17-1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 : 此菩薩作是念: 如是無量如來境界, 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 我悉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CBETA, T10, no. 279, p. 196,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99,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8 十地品 : 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 住於平等 此菩薩知眾生身 國土身 業報身 聲聞身 獨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 知如來身有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相好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身 法身 智身,,CBETA, T10, no. 279, p. 200, a19-b7 34

39 無礙智, 得如來妙法藏 109 第十地經文: 安住如是智慧, 諸佛世尊復更為說三世智 法界差別智 遍一切世界智 照一切世界智 慈念一切眾生智, 舉要言之, 乃至為說得一切智智 110, 如來出現品 : 菩薩摩訶薩知如來出現, 則知無量 ; 知成就無量行故, 則知廣大 無二 ; 知平等觀察為 無為故, 則知一切眾生皆得饒益, 本願迴向自在滿足故 111 法藏 華嚴遊心法界記 卷 1: 趣一乘而並鶩, 是知隨機攝教闢諸經於心端, 順理圓通總萬途於智海, 海吞眾瀆味竟無差, 心流五乘意終無異 112 澄觀 華嚴法界玄鏡 卷 1: 法界, 諸佛眾生之心體 以十度因成十身果, 無行不備, 無德不圓 113 三聖圓融觀門 卷 1: 攝智屬理, 唯一心法界故, 舉一全收 理智 不離心, 心 佛 眾生無差別故, 若於心能了, 則念念因圓, 念念果滿 即一之異, 不礙外觀 若與此觀相應則觸目對境, 常見三聖及十方諸菩薩, 一即一切故, 心境無二故 依此修行一生不剋, 三 聖必圓矣 114 一心法界 : 是 諸佛眾生之心體 十佛身 十如來身, 此一心佛法界就直顯而說 : 十佛身依正果報是由行十度理事善法之萬行而成就 十度是行因, 十身是行果, 五乘十善是三業十身次第圓熟的五個階段 就教義而言是具德圓融與智行教相的差別施設 ; 就寄顯而言 : 五乘十善是佛為適應於五種根器的眾生而隨機逐教之方便說 就吾人而言, 是智慧展現於 口 意三業十種善行功能的不同力用, 此力用隨順佛的教法而修, 即能勝進五乘佛門, 乃至不歷餘乘直入一乘 二 寄法於行 10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8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203, a26-b4 110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208,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如來出現品 : 菩薩摩訶薩知如來出現, 則知無量 ; 知成就無量行故, 則知廣大 ; 知周遍十方故, 則知無來去 ; 知離生住滅故, 則知無行 無所行 ; 知離心 意 識故, 則知無身 ; 知如虛空故, 則知平等 ; 知一切眾生皆無我故, 則知無盡 ; 知遍一切剎無有盡故, 則知無退 ; 知盡後際無斷絕故, 則知無壞 ; 知如來智無有對故, 則知無二 ; 知平等觀察為 無為故, 則知一切眾生皆得饒益, 本願迴向自在滿足故,CBETA, T10, no. 279, p. 265, 112 華嚴遊心法界記 卷 1,CBETA, T45, no. 1877, p. 642, c 華嚴法界玄鏡 卷 1,CBETA, T45, no. 1883, p. 672, a28-b8 114 三聖圓融觀門 卷 1,CBETA, T45, no. 1882, p. 671, c14-p. 672, a5 35

40 二地經文中說 : 十善業道, 是人 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 上品十善業道, 以智慧修習 從他聞聲而解了故, 成聲聞乘 悟 解甚深因緣法故, 成獨覺乘 淨治菩薩諸地故, 淨修一切諸度 故, 成菩薩廣大行 一切種清淨故, 乃至證十力 四無畏故, 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115 第十地經文: 受王職位, 墮在灌頂剎利王數, 即能具足行十善道 116 澄觀 華嚴經疏 卷 35: 觀五重善法, 於上上清淨佛善起增上心, 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淨行故 117, 又說 十善具諸法門 118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1 說 : 此地是菩薩十善 若約寄言亦攝凡位 119 初地經文中說: 此十地善法是菩薩轉離凡夫境界, 永斷惡趣, 生佛境界, 入菩薩平等性, 120 遠離一切佈畏的差別法門 十十的差別善法, 就普賢行因而言 : 是菩薩十善的眷屬法門, 菩薩十善攝凡位十善, 亦攝佛十善 十地的十十差別善巧法門 : 地名十心十法 歡喜地 離垢地 發光地 燄地 利益心 柔軟心 隨順心 寂靜心 調伏心 寂滅心 謙下心 潤澤心 不動心 不濁心 自利自行 : 直心 柔軟心 堪能心 調伏心 寂靜心 純善心 不雜心 無顧戀心 廣心 大心化他勝行 : 利益心 安樂心 慈心 悲心 憐愍心 攝受心 守護心 自己心 師心 大師心清淨心 安住心 厭捨心 離貪心 不退心 堅固心 明盛心 勇猛心 廣心 大心 十願 : 住此歡喜地, 成就如是大誓願 如是大勇猛 如是大作用 十無盡句 : 眾生界 世界 虛空界 法界 涅槃界 佛出現界 如來智界 心所緣界 佛智所入境界界 世間轉法轉智轉界 十清淨 : 成就十種淨諸地法, 所謂 : 信 悲 慈 捨 無有疲厭 知諸經論 善解世法 慚愧堅固力 供養諸佛 依教修行 十善業道自行化他 十如實觀 : 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 眾生無依無救無量苦 修 : 四厭行及四禪八定 121 觀十法明門 : 道行 : 三十七道品 115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5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85,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9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206, 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35 十地品,CBETA, T35, no. 1735, p. 774, c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35 十地品,CBETA, T35, no. 1735, p. 774, c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1 十地品,CBETA, T35, no. 1733, p. 319,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81,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7 十地品 : 觀察眾生界 觀察法界 觀察世界 觀察虛空界 觀察識界 觀察欲界 觀察色界 觀察無色界 觀察廣心信解界 觀察大心信解界,CBETA, T10, no. 279, p. 189, c

41 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 122 起十平等清淨心 觀十諦智 : 以信解智力知, 非以究竟智力知 123 觀行 : 觀察十平等法觀十甚深緣起法 : 十種逆觀及十種相觀 124 修 : 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行 : 十種妙行 125 攝 : 一切法 ; 無 : 無功用行 ; 入 : 法流門 ; 起 : 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 觀 : 觀一切智智所行境起 : 起智明, 教化眾生 善慧地自行 : 修習如來智慧 ; 入如來祕密法, 觀察不思議大智性, 淨諸陀羅尼三昧門, 具廣大神通 ; 入 : 差別世界, 修力 無畏 不共法, 隨諸佛轉法輪, 不捨大悲本願力 勝行 : 一 教化調伏 : 了知眾生諸行差別, 教化調伏, 令得解脫 二 說法行 : 能演說聲聞乘法 獨覺乘法 菩薩乘法 如來地法 ; 一切行處, 智隨行故, 能隨眾生根 性 欲 解 所行有異 諸聚差別, 亦隨受生 煩惱 眠 縛 諸業習氣而為說法, 令生信解, 增益智慧, 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三 具法師行 : 善能守護如來法藏, 以無量善巧智, 起四無礙辯, 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 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 無暫捨離 法雲地一 得一切種 一切智智受職位 二 入受職地 : 具足行十善道 三 安受攝持大法明 大法照 大法雨 巧慧 澄觀 華嚴經疏 卷 53 離世間品 中說 : 三聚中決定善 126, 卷 35 十地品 依戒波羅蜜說十善三聚攝行 : 三聚淨 戒 : 一 律儀淨攝治地住, 通於止作, 因離果離是律儀止行, 對 12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 : 當觀察十平等法 何等為十? 所謂 : 一切法無相故平等, 無體故平等, 無生故平等, 無 [4] 成故平等, 本來清淨故平等, 無戲論故平等, 無取捨故平等, 寂靜故平等, 如幻 如夢 如影 如響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如焰 如化故平等, 有 無不二故平等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 隨順無違, 得入第六現前地, 得明利隨順忍, 未得無生法忍,CBETA, T10, no. 279, p. 19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7 十地品 : 一切法無相故平等, 無體故平等, 無生故平等, 無成故平等, 本來清淨故平等, 無戲論故平等, 無取捨故平等, 寂靜故平等, 如幻 如夢 如影 如響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如焰 如化故平等, 有 無不二故平等, CBETA, T10, no. 279, p. 19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7 十地品 : 雖善修空 無相 無願三昧, 而慈悲不捨眾生, 雖得諸佛平等法, 而樂常供養佛 ; 雖入觀空智門, 而勤集福德 ; 雖遠離三界, 而莊嚴三界 ; 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 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 瞋 癡煩惱焰 ; 雖知諸法如幻 如夢 如影 如響 如焰 如化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自性無二, 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 ; 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 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 ; 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 而以相好莊嚴其身 ; 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 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 ; 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 而隨眾生意解分別, 以種種相 種種時 種種劫數而修諸行, CBETA, T10, no. 279, p. 196,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 : 大願力所攝, 如來力所加, 自善力所持, 常念如來力 無所畏 不共佛法, 善清淨深心思覺, 能成就福德智慧, 大慈大悲不捨眾生, 入無量智道, 入一切法, 本來無生 無起 無相 無成 無壞 無盡 無轉 無性為性, 初 中 後際皆悉平等, 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 離一切心 意 識分別想, 無所取著猶如虛空, 入一切法如虛空性, 是名 : 得無生法忍,CBETA, T10, no. 279, p. 199, 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53 離世間品,CBETA, T35, no. 1735, p. 902, c7 37

42 治離則是作行, 舉作 善 助 ( 對治 ) 止 惡 說為律儀, 即菩 薩應離一切惡, 並以求佛十智, 饒益一切眾生為發心, 依此心願 實行利他之善以對治但求自利之過習 二 攝善法戒, 約善行, 無所不行, 以止 惡 助 ( 修治 ) 作 善 說為攝善, 故知律儀 戒是就離過而言律儀, 攝善法戒是就順理能益而言攝善 菩薩以 自修攝善法正行及令他修攝善法之行, 廣攝二利之善及悲智之 善, 以所攝成善迴施饒益眾生, 即攝眾生戒, 攝眾生以愛語說法 教化, 化顛倒眾生 有求眾生, 梵行求眾生及同法小乘眾生 菩 薩十善以此三聚淨戒攝一切善, 廣修治及積集無量功德, 無量 行, 成廣大行, 至於一切種智清淨, 得佛十力十八不共及四無畏, 乃至一切佛法 離垢地 菩薩以十善業道為正行, 攝一切善法, 一切諸行, 以隨順善理, 全事受持為清淨現識及種子的離垢法 門, 普淨法界, 普攝眾生, 深入智 法身至於滿足一切智智 三 行相差別 就直顯門而言十地是菩薩地, 所修的菩薩行是十度, 十地是 依十度次第而施設的善法門, 依十度修十智, 至第七地時過染淨 界, 全功用行, 得一切佛法, 第八地報熟無功用, 得十身佛 十 自在, 純淨無染的境界, 經佛勸 127 向佛思齊起行說法, 第九地實 知一切眾生正報根 性 欲等, 依報業等一切法, 得四無礙辯, 說法利生 第十地十智十德, 具足行十善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 : 汝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 所謂 : 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 淨自善根故, 普淨法界故, 普攝眾生故, 深入法身 智身故, 受一切佛灌頂故, 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 超一切世間道故, 清淨出世善根故, 滿足一切智智故 128 十地的差別善巧在離垢門而言主要在於發揮究竟離垢清淨的作 129 用, 並且以此法門普攝一切眾生, 超越一切世間道, 清淨出世善根, 滿足一切智智 : 最初是承受加持得如來智明, 由淨自善根做起, 亦即離煩惱欲垢, 斷煩惱障, 再則是清淨所知的法界 127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 : 我等所有十力 無畏 十八不共諸佛之法, 汝今未 得, 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 勿復放捨於此忍門,CBETA, T10, no. 279, p. 199,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79, a27-b3 129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 方廣離垢法, 圓滿解脫輪,CBETA, T35, no. 1733, p. 107, a8 38

43 斷所知障 煩惱與所知二障斷淨, 自行圓滿, 智慧現前, 即能以 普法攝受及教化一切眾生, 依此勝行深觀眾生法界的緣起理則, 即得深入法身 智身, 受持一切佛灌頂法, 得切世間最高大威勢 身, 能超一切世間道, 得清淨無為的出世善根, 滿淨具足一切種 智智慧 所修的差別善行即是 :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 品 : 緣念一切佛法故, 修習分別無漏法故, 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 善入決定智門故, 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 得無礙辯才光明故, 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 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 成熟一切眾生界故, 能遍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130 初地總持一切佛法, 二地思擇無漏法門進而修行, 三地觀察大乘智慧, 起善巧大乘行, 四地依智慧道而行, 五地隨順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 六地得無礙辯才智慧, 七地住大辯才地善決定, 八地總持菩薩心而不忘失, 九地積極成熟一切眾生界, 十地因成熟一切眾生智而決定開悟, 成就無功用行 七地經文中說七地修滿菩提分法, 一切佛法皆得現前, 成就一切善法的功用, 十地的善法功用分別是 :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7 十地品 : 佛子! 菩薩於初地中, 緣一切佛法願求故, 滿足菩提分法 ; 第二地離心垢故, 第三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 第四地入道故, 第五地順世所作故, 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 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 皆亦滿足菩提分法 何以故? 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 成就智功用分 以此力故, 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 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131 菩薩十地成就智慧功用行, 達任運自在的無功用行, 由初地緣一切佛法願求菩提開始, 初地菩提分滿 ; 第二地 : 以十種直心, 以十善業道修攝律儀 攝善法及攝眾生之菩薩戒行, 所以能離一切貪慳破戒心垢 ; 第三地 : 得十種深心, 修四禪八定及離一切欲惡之四厭行, 得善法光明 ; 第四地依十法明門, 修三十七道品行, 入真實道 ; 第五地 : 以十平等心修十諦行, 難行能行, 順世間所作 ; 第六地 : 以十平等法, 觀緣生滅, 入甚深緣起法 ; 第七地 : 依方便慧實踐十妙行, 於一念中起一切佛法 ; 第八地 : 由七地方便獲願力自在, 得證十自在 ; 第九地 : 因八地證十佛身, 了一切 130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79,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7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96, c

44 煩惱行 諸業 諸根 諸欲 諸性等差別相 ; 第十地 : 明無量數三昧 照十方世界光明 神通智慧解脫, 以十地比喻大海十相, 發菩提心之十德即是牟尼寶珠 四 寄顯慧行十地修行應該確實明瞭的十件事 : 一 善知諸地障對治, 二 善知地成壞, 三 善知地相果, 四 善知地得修, 五 善知地法清淨, 六 善知地地轉行, 七 善知地地處 非處, 八 善知地地殊勝智, 九 善知地地不退轉, 十 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 轉入如來地 132 十地以十十的無盡法門自行勝進, 在無量法門重 重無盡, 展轉相攝互入的功用中, 以寄三慧 三無漏學 三十七道品 四諦 十二因緣 六度 十度及一心之觀行顯一乘之勝慧 ( 一 ) 聞思修與戒定慧人天乘位之 信樂行, 戒行 忍行, 是初地至三地修世間有漏三慧聞 思 修而成就 入第四地修道品行, 開展深行即入 慧行, 增上戒 定 慧是修道品而成就之三無漏學, 是出世間的修行位, 世間出世間是由三無漏學而決定為 無為法界之差別, 是凡夫與聖位的分際點 ( 二 ) 三十七道品 四諦與十二因緣二乘佛果的修行 : 三十七道品法門是聲聞的前行方便, 四諦法門是聲聞乘所觀修的法, 修成證四果, 阿羅漢是聲聞的極果 ; 十二因緣是緣覺所觀修的法, 修成證辟支佛, 二乘佛果位是證三 法 無常 無我 涅槃三法印, 一實相理, 而成佛性體 ( 三 ) 六度 三乘菩薩位所修證的菩提分行 : 三乘菩薩是修六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自覺覺他的菩提行 三乘是指 : 聲聞 緣覺 菩薩, 出世間三乘, 所證佛果位是三身佛 ( 四 ) 十度表佛智體用, 即一乘菩薩之理行, 初地菩薩智佈施為首, 二地菩薩智離垢以戒, 三地菩薩智忍辱清淨, 四地菩薩智精進進善, 五地菩薩智禪定, 難行能行, 六地菩薩智般若現前, 七地菩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83, b 大乘入楞伽經 卷 4 無常品 : 大慧! 覺二無我, 除二種障, 離二種死, 斷二煩惱, 是佛體性 大慧! 聲聞. 緣覺得此法已, 亦名為佛, 我以是義但說一乘,CBETA, T16, no. 672, p. 608, a

45 薩智方便超勝, 八地菩薩智願度利生, 九地菩薩智力說度眾, 十 地菩薩智廣興教化, 顯示十度的利他普行漸廣漸深 十地的十度法界事行, 就自行因果而言, 是十度修成之位 果, 就勝進而言是十度的加功用行, 也是觀行, 越往上地表示十 度行的事用功行越後地越加純淨成熟 : 初地信樂行, 二地戒行, 三定禪行, 四地道品行, 五地四諦行, 六地緣生行, 七地菩提分 行, 八地淨土行, 九地說法行, 十地受位行 ( 五 ) 一心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卷 1: 即事即心, 三賢於斯而果滿 134, 大乘入楞伽經 卷 1 集一切法品 : 以此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最上法 135, 華嚴經 卷 13: 若於一切智, 發生迴向心, 見心無所生, 當獲大名稱 136, 卷 17 梵行品 :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137, 卷 54 離世間品 : 菩薩摩訶薩知三界唯心 三世唯心, 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 138, 卷 淨行品 : 佛子! 若諸菩薩善用其心, 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139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 1: 善知識, 心量廣大, 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 應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 ; 去來自由, 心體無滯, 即是般若 善知識, 一切般若智, 皆從自性而生, 不從外入, 莫錯用意, 名為真性自用 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 140 大乘入楞伽經 卷 2 集一切法品 說: 菩薩摩訶薩若能觀察一切法是自心所現, 遠離生 住 滅見, 善知外法無性, 專求自證聖智, 即具足四種法則能成就大修行 141 是知成菩薩大行由觀心證心為普賢萬行之基, 心即是能廣集善法的佛法器, 心即萬法, 能現諸法體性妙用 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 說十地是: 菩薩摩訶薩向菩提最上道, 亦是清淨法光明門 此處不可思議, 所謂諸菩薩隨證智 142 又說十地法門是由 : 三昧法, 本願所起, 善淨深心, 善淨智輪, 善積集助道, 善修治所作, 念其無 134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卷 1: 即事即心, 三賢於斯而果滿,CBETA, T40, no. 1820, p. 844, c 大乘入楞伽經 卷 1 集一切法品,CBETA, T16, no. 672, p. 59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3 光明覺品,CBETA, T10, no. 279, p. 62,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7 梵行品,CBETA, T10, no. 279, p. 89,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4 離世間品,CBETA, T10, no. 279, p. 288,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4 淨行品,CBETA, T10, no. 279, p. 69, c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 1,CBETA, T48, no. 2008, p. 350, b 大乘入楞伽經 卷 2 集一切法品,CBETA, T16, no. 672, p. 599,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4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79, b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 不離如來根本智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六位行法結構中, 係屬菩薩修行的十聖位 華嚴經 中菩薩的修行階位須經歷 : 十信是外凡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位, 登地以上稱為十聖位 於成就佛果的三大阿僧祇劫中, 初地前完成一大阿僧祇劫, 初地到八地完成

摘要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 不離如來根本智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六位行法結構中, 係屬菩薩修行的十聖位 華嚴經 中菩薩的修行階位須經歷 : 十信是外凡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位, 登地以上稱為十聖位 於成就佛果的三大阿僧祇劫中, 初地前完成一大阿僧祇劫, 初地到八地完成 華嚴專宗研究所第二十屆碩士論文 菩薩 信樂行成就 之研究 以 十地品 歡喜地 為主 指導教授 : 闞正宗老師 研究生 : 釋天起 中華民國一 O 四年五月十五日 摘要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 不離如來根本智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六位行法結構中, 係屬菩薩修行的十聖位 華嚴經 中菩薩的修行階位須經歷 : 十信是外凡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位, 登地以上稱為十聖位 於成就佛果的三大阿僧祇劫中,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華嚴-隆運法師-精進波羅蜜--論文

Microsoft Word - 華嚴-隆運法師-精進波羅蜜--論文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焰慧地為主 釋隆運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0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 以 華嚴經 燄慧地為主 壹 緒論 2 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2 二 研究範圍與進路 2 三 今人的研究成果 4 貳 精進波羅蜜之意涵 4 一 精進波羅蜜之定義 4 ( 一 ) 精進與波羅蜜 4 ( 二 ) 精進波羅蜜 5 二 大小乘中對於精進的詮釋 6 ( 一 ) 小乘中的 精進 之意涵及類別 7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 淨行之道探研 以 淨行品 為核心 提要 : 本文就淨行與十身業中所論及的信解行關係, 相對於的七處九會中一會的 舉果勸樂生信分 和 所信因果周, 於菩提埸由普賢菩薩為會主, 毘盧遮那佛放齒光眉間光, 入毘盧藏身三昧定, 說如來依正法門 後於第二會初會普光明殿中, 世尊放二足輪光, 文殊菩薩為

華嚴經 淨行之道探研 以 淨行品 為核心 提要 : 本文就淨行與十身業中所論及的信解行關係, 相對於的七處九會中一會的 舉果勸樂生信分 和 所信因果周, 於菩提埸由普賢菩薩為會主, 毘盧遮那佛放齒光眉間光, 入毘盧藏身三昧定, 說如來依正法門 後於第二會初會普光明殿中, 世尊放二足輪光, 文殊菩薩為 華嚴專宗研究所第十九屆碩士論文 畢業論文題目 : 華嚴經 淨行之道探研 以 淨行品 為核心 指導教授 : 李治華老師 研究生 : 鍾小英 中華民國一 三年八月一日 華嚴經 淨行之道探研 以 淨行品 為核心 提要 : 本文就淨行與十身業中所論及的信解行關係, 相對於的七處九會中一會的 舉果勸樂生信分 和 所信因果周, 於菩提埸由普賢菩薩為會主, 毘盧遮那佛放齒光眉間光, 入毘盧藏身三昧定, 說如來依正法門

More information

T051F_01

T051F_01 維 摩 詰 經 節 要 1.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卷 1 1 佛 國 品 : 眾 生 之 類 是 菩 薩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隨 所 化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所 調 伏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入 佛 智 慧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起 菩 薩 根 而 取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取 於 淨 國, 皆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北 年 度 領 參 II 北 III 陸 錄 參 錄 IV V 1 2 3 4 參 錄 5 6 參 錄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 2 1 2 28 29 (三) 教學方法 躍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第一個板塊 教科書教學採用單元整體教學的思 路 教授一個主題單元時 可以把教學過程分成幾個模塊 自學模塊 字詞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1 1

第一章 §1 1 期 中 综 合 测 试 题 本 卷 分 为 第 Ⅰ 卷 ( 选 择 题 ) 和 第 Ⅱ 卷 ( 非 选 择 题 ), 满 分 100 分, 时 间 90 分 钟 第 Ⅰ 卷 ( 选 择 题 共 48 分 ) 一 选 择 题 ( 在 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只 有 一 项 是 最 符 合 题 意 的 本 大 题 共 24 小 题, 每 小 题 2 分, 共 48 分 ) 1. 阅 读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本章大綱 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定義人體組成的層次身體系統介紹恆定 正回饋 負回饋恆定正回饋機轉負回饋機轉解剖語言解剖學姿勢身體剖面體腔背側體腔腹側體腔腹部四象限分法與九分法四象限分法九分法 學習目標 1. 能了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定義及範圍 2. 能了解人體組成的各個階層 3. 能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 4.

本章大綱 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定義人體組成的層次身體系統介紹恆定 正回饋 負回饋恆定正回饋機轉負回饋機轉解剖語言解剖學姿勢身體剖面體腔背側體腔腹側體腔腹部四象限分法與九分法四象限分法九分法 學習目標 1. 能了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定義及範圍 2. 能了解人體組成的各個階層 3. 能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 4. 第一章 本章大綱 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定義人體組成的層次身體系統介紹恆定 正回饋 負回饋恆定正回饋機轉負回饋機轉解剖語言解剖學姿勢身體剖面體腔背側體腔腹側體腔腹部四象限分法與九分法四象限分法九分法 學習目標 1. 能了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定義及範圍 2. 能了解人體組成的各個階層 3. 能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 4. 能了解人體恆定的機轉 5. 知道人體的解剖語言 6. 能明白人體各項解剖面的定義 7. 能清楚了解人體的主要體腔及重要器官位置的敘述方式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國立東華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東華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劉漢初先生 南宋詞人心中之理想都城 研究生 陳宜伶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撰 103 105 115 123 125 127 129 1 1 618-907 206-8 1 code 2 2 3 4 2 3 4 3 960-1278 1127-1278 5 6 5 6 7 8 4 10 1276-1292 Mangi Faghfour 11 9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 以智儼 法藏為主 陳英善撰 提要 阿賴耶識, 乃是唯識學的核心思想, 以阿賴耶識作為生死流轉之所依, 且涅槃之證得亦不離阿賴耶識 在唯識相關的經論典籍中, 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較著重於生滅事法 妄染的角度來詮釋阿賴耶識, 而對阿賴耶識本身亦含有真淨的成分, 則以較曖昧的方式表達之 有關阿賴耶識是染? 淨? 染淨和合? 非染非淨? 在佛教諸經論中, 皆有論及 之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請各位合掌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講次 :#217 講述日期 :06/15/2004 講者 : 高老師先祿居士轉錄者 : 學生薄海雷 卷三 ( 經文 )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 意生身分別通相, 我今當說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 (p237-1)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28-134_\244\337\275\345201206)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28-134_\244\337\275\345201206)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28/134 請 大 家 打 開 講 義 第 五 十 八 頁 : 午 二 釋 同 分 妄 見 前 一 科, 佛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辛 寂 法 師 突 然 遇 見 我, 說 : 我 現 在 實 在 頗 為 慚 愧, 特 地 向 你 懺 悔 我 聞 聽 此 言 一 時 驚 惶 不 知 所 措, 只 好 怔 怔 地 盯 住 他 辛 寂 法 師 又 真 誠 地 說 : 世 尊 在 世 之 日, 有 大 居 士 維 摩 助 佛 教 化

辛 寂 法 師 突 然 遇 見 我, 說 : 我 現 在 實 在 頗 為 慚 愧, 特 地 向 你 懺 悔 我 聞 聽 此 言 一 時 驚 惶 不 知 所 措, 只 好 怔 怔 地 盯 住 他 辛 寂 法 師 又 真 誠 地 說 : 世 尊 在 世 之 日, 有 大 居 士 維 摩 助 佛 教 化 三 世 多 杰 羌 佛 說 僧 俗 辯 經 分 類 : 第 三 世 多 杰 羌 佛 說 法 2008/05/21 09:20 論 文 正 誤 一 提 起 我 的 論 文, 有 些 人 就 會 產 生 許 多 說 法 有 說 是 天 書, 需 要 破 析, 有 說 是 談 禪 理, 處 處 潛 伏 禪 機, 還 有 的 說 是 儒 道 莊 老 哲 學, 不 見 現 代 科 學 這 些 說 法 都 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7-28.doc

Microsoft Word - 17-28.doc 法 華 經 的 心 靈 環 保.17 17. 法 華 經 的 心 靈 環 保 以 安 樂 行 品 為 中 心 釋 常 源 第 二 屆 法 鼓 山 僧 伽 大 學 佛 學 系 目 次 一 前 言 二 法 華 經 的 安 樂 行 品 ( 一 ) 四 安 樂 行 的 定 義 ( 二 ) 四 安 樂 行 的 大 意 三 三 無 漏 學 與 安 樂 行 之 關 係 ( 一 ) 以 戒 安 身 即 是 安 樂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9-2

9-2 第九章遺傳 第一節孟德爾的遺傳 豌豆 9-1 9-2 立人高中專用生物教材遺傳 9- 1 1 1 1 1 1 = 2 2 2 1 2 9- 9-5 立人高中專用生物教材遺傳 9-6 立人高中專用生物教材遺傳 9-7 立人高中專用生物教材遺傳 第二節半顯性與複對偶基因遺傳 ( 1 1 1 1 2 2 2 2 1 2 1 ( 9-8 立人高中專用生物教材遺傳 ( 9-9 立人高中專用生物教材遺傳 第三節二項式定理與多基因遺傳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慈悲的力量 目錄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二 世界的希望在教育 9 三 奉獻他人完成自我的人生旅程 16 四 根與芽 與 心六倫 一條相同的道路 20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主持人 ( 以下稱主 ): 珍古德 ( 以下稱珍 ): 4 慈悲的力量 聖嚴法師 ( 以下稱師 ):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5 主 : 珍 : 6 慈悲的力量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 華 嚴 專 宗 研 究 所 第 十 九 屆 碩 士 論 文 華 嚴 經 異 生 世 主 之 生 命 實 踐 研 究 以 主 林 神 為 主 指 導 教 授 : 陳 英 善 老 師 研 究 生 : 釋 天 承 中 華 民 國 一 三 年 六 月 三 十 日 摘 要 所 謂 生 命 實 踐, 是 對 生 命 本 然 之 理 的 力 行 實 踐, 以 及 對 於 生 命 價 值 意 義 的 追 尋 與 證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中「信位」行法之內含及特色

《華嚴經》中「信位」行法之內含及特色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十 一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經 十 信 法 門 之 探 究 指 導 教 授 : 蔡 伯 郎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果 錚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六 月 華 嚴 經 十 信 法 門 之 探 究 釋 果 錚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十 一 屆 提 要 本 文 以 華 嚴 經 中 信 位 之 六 品 經 文, 來 探 究 其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座談會 貳 選拔情況 一 選拔要求

座談會 貳 選拔情況 一 選拔要求 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選拔與結構分析 An Analysis of Member Screening and Structure of the 18 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吳仁傑 (Wu, Jen-Je) 中共研究雜誌社研究員 壹 引言 3 4 2012 11 8 14 205 171 25 9 7 5 1 1 人民日報 2012 11 15 2 40 座談會 貳 選拔情況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第七章行政工作 7.1 預算 法律依據 預算收入 94

第七章行政工作 7.1 預算 法律依據 預算收入 94 第七章行政工作 93 第七章行政工作 7.1 預算 7.1.1 法律依據 7.1.2 預算收入 94 五 2006 年收入管理 圖表二十六 2006 年收入結構 7.1.3 預算支出 95 圖表二十七 2006 年支出管理 96 圖表二十八 2006 年實際支出結構 圖表二十九 2006 年預算支出與實際支出對比 97 7.2 人員 圖表三十 1999 2006 年人員數目比較表 98 附件行政申訴範疇立案調查個案撮要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2013~2015 保健食品產業專業人才 供需調查 2011 5 2011529 2012 2013~2015 2012 44.67% 2011 11.96% 2013~2015 ... 1... 1... 5... 10... 12... 13... 14... 19... 20... 22... 24... 12... 19... 21... 22 III IV 1... 1 2... 3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71A175A440A4DFA176B8D5BDD7A4D1A578AFAAAE76A8EEC462AABABAEBAFABA1D0A548A16DAA6BB5D8A454AC4EC462BBF6A16EACB0A8D22DA454AED5ADD7A5BF>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71A175A440A4DFA176B8D5BDD7A4D1A578AFAAAE76A8EEC462AABABAEBAFABA1D0A548A16DAA6BB5D8A454AC4EC462BBF6A16EACB0A8D22DA454AED5ADD7A5BF>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頁 93-154( 民 國 一 二 年 ), 新 北 :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4, pp. 93-154 (2013)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93. 從 一 心 試

More information

Paperless Printer, Job 24

Paperless Printer, Job 24 共三乘之定慧思想研究 以人間佛教與帕奧禪法為主 171 共三乘之定慧思想研究 以人間佛教與帕奧禪法為主 釋性廣 摘要 : 筆者在參學的經歷中, 曾有幸親近緬甸的帕奧禪師, 在其座下修禪, 然亦因早年受教於印順導師恢宏思想的啟發, 以及 學尚自由, 不強人以從己 的風範感召, 故不至於如其他學習南傳法的修行人, 落入 入主出奴 的宗派意識而揚己抑他, 除了能看到帕奧禪法在漢傳佛教化區中推廣的價值, 也更肯定

More information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43,1052,272 791222101452 2014719 58339347 396634355 196413164 28269 26 27 28 29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1

1 中華民國第四十五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國小組生活與應用科學科 080814 香蕉新樂園 南投縣國姓鄉北山國民小學 作者姓名 : 小五戴岑桓 小五謝豐駿 小五湯楷琳小五陳韻婷 小五陳韻惠 小五羅燮琳 指導老師 : 李彥屏 羅育勝 1 C 2 C -1 1. 10 2. 1. 2. 3. 4. 5. 6. 7. 8. 9. 3 10. 11. 12. 13. -2-1 1. 10 2. 3. -2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e. 1 041 Case. 2 048 Part 3 & 客 廳 PREVIEW Case. 3 057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082012 newsletter.indd

082012 newsletter.indd 1 3 5 6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17 17 18 20 21 22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2 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24 424 24 25 26 27 28 29 30 填色比賽 ආ г 聖 經問 答 遊戲 1. 信心之父

More information

要知道, 矮的, 也是由高的而到了矮的 ; 長的也是由短的開始, 到了長的 無 有, 都是由無到了有, 歸根下來以後都是空的 他們不會運用佛法, 正法裏邊的空, 空三眛這個空來, 所以就把由世間法上邊看得到的 摸得到的, 作為他們的標準 這些可以比較, 可以相對比的, 都是虛妄的 任何一個東西, 一

要知道, 矮的, 也是由高的而到了矮的 ; 長的也是由短的開始, 到了長的 無 有, 都是由無到了有, 歸根下來以後都是空的 他們不會運用佛法, 正法裏邊的空, 空三眛這個空來, 所以就把由世間法上邊看得到的 摸得到的, 作為他們的標準 這些可以比較, 可以相對比的, 都是虛妄的 任何一個東西, 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 :#200 講述日期 : 02/17/2000 講解 : 高老師先祿居士轉錄者 : 學生馬慧嫣 請各位合掌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復次, 大慧! 有二種覺, 謂觀察覺, 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 大慧! 觀察覺者, 謂若覺性自性相, 選擇離四句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93-158.doc

Microsoft Word - 93-158.doc 法 鼓 山 默 照 禪 教 學 的 觀 念 與 方 法 之 研 究.93 93. 法 鼓 山 默 照 禪 教 學 的 觀 念 與 方 法 之 研 究 釋 常 慶 第 四 屆 法 鼓 山 僧 伽 大 學 佛 學 系 目 次 一 前 言 二 默 照 禪 的 觀 念 ( 一 ) 諸 宗 要 義 之 教 法 整 合 ( 二 ) 諸 經 疏 要 義 之 教 法 整 合 三 默 照 禪 的 方 法 ( 一 )

More information

Palmer & Yu 2013 地方道教論文集PRE-PUB

Palmer & Yu 2013 地方道教論文集PRE-PUB Title 廣東省英德市黃花鎮醮儀紀實 Author(s) Palmer, DA; Yu, WT Citation 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香港, 2011 年 4 月 21-23 日. In 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3, p. 469-502 Issued Date 2013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205323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1 ( 叄 ) 四 正 勤 釋 開 仁.2011/3/13 目 次 : 一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二 修 四 意 斷, 即 住 不 放 逸 之 地, 使 諸 善 法 而 得 長 大 三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 一 ) 內 正 思 惟,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 二 ) 外 善 知 識,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四 四 正 懃 有 二 種 五 四 正 勤 即 正 精 進 六 止 惡

More information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鄭燕祥教授演講座座無虛席專題追蹤電子學習電子學習如何提升 學與教 模式? 學與教博覽 2010 論壇直擊報道 整理 : 蘇家輝 2 學與教博覽 2010 於本年 7 月 15 日至 17 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其中 電子學習提升 學與教 模式 論壇邀請了多位學者 專家和官員就相關話題發表意見, 當中不乏具啟發性的觀點, 值得老師參考和細思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More information

1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目次 壹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自序... A-2 一 撰書的初衷二 一切佛法有相依相攝的意義三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貳 第一章 歸敬三寶... A-3 一 歸依三寶的真實義二 歸依有四正行参 第二章 聞法趣入... A-4 一 聞法應離的過失二 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底限三 一切佛法內在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肆 第三章 五乘共法...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無 量 清 淨 平 等 施 五 濁 眾 生 咸 作 佛 斷 彼 一 切 顛 倒 想 猶 如 以 水 投 海 中 濕 性 混 合 無 不 同 雖 有 聖 智 難 分 別 人 人 皆 為 無 量 壽 稽 首 瞻 禮 即 西 方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宋 西 域 三 藏 畺 良 耶 舍 譯 如

無 量 清 淨 平 等 施 五 濁 眾 生 咸 作 佛 斷 彼 一 切 顛 倒 想 猶 如 以 水 投 海 中 濕 性 混 合 無 不 同 雖 有 聖 智 難 分 別 人 人 皆 為 無 量 壽 稽 首 瞻 禮 即 西 方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宋 西 域 三 藏 畺 良 耶 舍 譯 如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2 No. 365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12, No. 36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More information

經 論 部 分 的 學 習, 並 獲 得 大 乘 佛 學 教 育 的 最 高 等 學 位 拉 然 巴 成 為 拉 然 巴 格 西 後, 仁 波 切 前 往 那 時 剛 在 南 印 度 卡 納 塔 喀 省 胡 蘇 爾 (Hunsur Karnataka) 復 校 的 下 密 院 學 習 了 數 年,

經 論 部 分 的 學 習, 並 獲 得 大 乘 佛 學 教 育 的 最 高 等 學 位 拉 然 巴 成 為 拉 然 巴 格 西 後, 仁 波 切 前 往 那 時 剛 在 南 印 度 卡 納 塔 喀 省 胡 蘇 爾 (Hunsur Karnataka) 復 校 的 下 密 院 學 習 了 數 年, 二 一 年 菩 提 道 次 第 略 論 講 座 問 與 答 日 如 宗 性 仁 法 波 師 切 中 講 譯 述 編 按 二 一 年 四 月 十 八 日 至 五 月 三 十 日, 慧 炬 佛 學 會 假 劍 潭 海 外 青 年 活 動 中 心, 邀 請 第 一 二 任 甘 丹 赤 巴 日 宗 仁 波 切, 講 解 藏 傳 佛 教 格 魯 派 祖 師 宗 喀 巴 大 師, 濃 縮 三 藏 十 二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本 文 分 析 歸 納 勇 猛 一 詞 的 意 含 為 : 勇 敢 強 健 堅 毅 剛 決 堅 固 無 所 怯 劣 有 大 勢 力 不 退 無 畏 自 在 精 進 在 比 對 數 段 由 Vaidya 所 校 現 存 尼 泊 爾 之 梵 本 Gaṇḍavyūhasūtra 與 漢 譯 華 嚴

摘 要 本 文 分 析 歸 納 勇 猛 一 詞 的 意 含 為 : 勇 敢 強 健 堅 毅 剛 決 堅 固 無 所 怯 劣 有 大 勢 力 不 退 無 畏 自 在 精 進 在 比 對 數 段 由 Vaidya 所 校 現 存 尼 泊 爾 之 梵 本 Gaṇḍavyūhasūtra 與 漢 譯 華 嚴 華 嚴 經 四 十 卷 本 中 的 勇 猛 菩 薩 行 兼 參 八 十 卷 本 離 世 間 品 張 文 玲 國 立 故 宮 博 物 院 副 研 究 員 法 鼓 佛 學 學 報 第 12 期 頁 85-143( 民 國 102 年 ), 新 北 市 : 法 鼓 佛 教 學 院 Dharma Drum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no. 12, pp. 85-143 (2013)

More information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華嚴系列 釋普獻 講述 善知識的追尋 LOKEYA]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識 參 於善知識生何種心 一 與善知識同一志趣

More information

表二 105 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閱讀與聽力答對題數對應整體能力等級加標示對照表 閱讀答 對題數 聽力答對題數 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

表二 105 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閱讀與聽力答對題數對應整體能力等級加標示對照表 閱讀答 對題數 聽力答對題數 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待加強 表一 105 年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 社會科與自然科能力等級加標示與答對題數對照表 國文社會自然 A++ 46-48 60-63 51-54 A+ 42-48 44-45 54-63 58-59 46-54 49-50 A 42-43 54-57 46-48 B++ 37-41 45-53 37-45 B+ 20-41 31-36 24-53 38-44 20-45 30-36 B 20-30 24-37

More information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4 素人頭家圓夢 65 圓夢 桃城食在好味道 3 5 2000 9 6 5 11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8 素人頭家圓夢 69 透過臉書分享, 用美食料理和粉絲搏感情 3 好手藝 講究的製程, 這些店家習以為常 的事, 對消費者來說卻是最難得的堅持, 3 消費者在找的不就是這樣的好東西? 2000 1500 1000 8 70 素人頭家圓夢

More information

The floor-to-floor height of each residential property on the 5th 12th, 15th 23rd, 25th & 26th Floor is 3.040m. The internal areas of the residential

The floor-to-floor height of each residential property on the 5th 12th, 15th 23rd, 25th & 26th Floor is 3.040m. The internal areas of the residential FLAT ROOF = 平台 U.P. ABOVE = Utility Platform Above 上層工作平台覆蓋部分 The floor-to-floor height of each residential property on the 3rd Floor is 3.040m. The internal areas of the residential properties on the

More information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頁 ~0( 民國九十六年 ), 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 pp. ~0 (00)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0-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試析 以續法與彭紹升為例 劉貴傑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提要 華嚴宗特重義理思辨, 淨土宗強調念佛實修,

More information

2

2 2 了 綠 什 (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how to d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4 環境教育只是環保署的事 環保署是環境教育法的中央主管機關 但所有部會均為 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在環境教育法生效之前 執行與推廣環境教育最力者包 括教育部 農委會 內政部等 5 , (IUCN, 1977) (, 1977) 7 (UNDESD)

More information

引 言

引 言 達 賴 喇 嘛 文 集 --3 西 藏 佛 教 的 修 行 道 引 言 在 介 紹 西 藏 佛 教 徒 所 修 持 的 佛 法 時, 我 通 常 都 會 指 出 : 我 們 所 修 持 的 佛 法, 融 合 了 小 乘 菩 薩 乘 和 密 乘 ( 包 括 大 手 印 等 ) 的 教 授 因 為 很 多 人 都 已 經 接 受 了 灌 頂 傳 法 等 等, 他 們 也 許 會 發 現 對 整 個 架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1 壹 研究動機 一般而言 傳統大三弦琴碼的擺放位置 圖 1 大約在琴鼓下方 由下往 上三分之一的地方 約 8.5 公分 但是這種擺法 學生在初學大三弦時 左手 常伴隨著指距較大 音準較難以掌握的困擾 為解決這個技巧上的問題 必須不 斷練習將手指指距撐開 並在琴桿上做記號來加以輔助 圖 1 傳統琴碼三分之一的擺放位置 8.5 公分 目前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談龍建教授 採取將琴碼位置 往上移至 五度音

More information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09 目 錄 88 佛 陀 說 法 只 為 了 一 個 目 的, 就 是 要 啟 發 我 們 內 心 的 覺 悟! 佛 陀 隨 時 等 待, 你 準 備 好 就 可 以 開 示 悟 入 佛 的 知 見 了 古 代 法 師 的 判 教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09 目 錄 88 佛 陀 說 法 只 為 了 一 個 目 的, 就 是 要 啟 發 我 們 內 心 的 覺 悟! 佛 陀 隨 時 等 待, 你 準 備 好 就 可 以 開 示 悟 入 佛 的 知 見 了 古 代 法 師 的 判 教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09 目 錄 88 佛 陀 說 法 只 為 了 一 個 目 的, 就 是 要 啟 發 我 們 內 心 的 覺 悟!... 1 89 佛 陀 隨 時 等 待, 你 準 備 好 就 可 以 開 示 悟 入 佛 的 知 見 了... 16 90 古 代 法 師 的 判 教, 到 底 哪 裡 出 了 差 錯, 必 須 要 智 者 大 師 重 新 判 教?19 91 成 佛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2014 年度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目錄 1 4 2 5 3 7 3.1 7 3.2 8 3.3 8 4 9 4.1 9 4.2 2014 10 4.3 11 5 16 5.1 16 5.2 18 5.3 20 5.4 21 6 22 6.1 22 6.2 23 6.3 24 6.4 25 6.5 26 6.6 27 6.7 27 6.8 27 7 28 7.1 28 7.2 29 7.3 30 7.4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