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Transcription

1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續編合刊 ) 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輯 目次 自序... 1 原序... 3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 )... 4 淨空法師法語 ( 續編 ) 出版說明

2 自序禪宗祖師慈悲心重, 不許研究經教, 恐學人執著文字, 向名言中覓般若, 徒增所知障, 乃用遣蕩工夫, 破其情執, 使心中不留一個字腳, 一旦破了黑漆桶, 則大有成就 須知義蘊淵涵之般若智慧乃是佛智, 我們須先問問自己有無一聞千悟之根性, 能否將狂心說息就息 如其不能, 最好先從教理入手 經教如地圖, 是指導我們趨向於成佛之路 然而佛法無人說, 雖智不能解, 欲學佛必須常常參加講經法會, 以精誠篤敬之心, 聽法師講解經論中高深義理, 在八識田中融會而薰習之, 天長日久, 心中覺得明亮些, 腦筋也清楚些, 名聞利養更看得淡些 如此學佛在無形中已經先得到莫大利益, 這是在下的親身體驗, 謹奉獻於諸位讀者參考 若再能以念佛之淨念驅除世俗之妄念, 持之以恆, 把久遠以來埋在心中之微細俱生我執慢慢的消掉, 乃是直指向上工夫, 一念真心, 頓超十地, 切莫小看了也 淨空法師對於佛學造詣極深, 講經說法, 辯才無礙, 乃不辭辛勞, 弘法三十餘年, 信眾徧海隅 我參加他的講席, 先後幾達二十年, 曾聽過他的 華嚴經 楞嚴經 彌陀經疏鈔 江著 金剛經講義 百法明門論 等等 尤其在我退休後大約有七八年之久, 幾乎天天與會, 從未缺席 擇其精要, 隨時筆錄, 按期寄交菩提樹雜誌發表, 於一九七七年印有單行本, 名為 聽經札記, 其後陸續刊出者復有十數萬字, 均影印保存 茲有趙佛重居士提議補充再版, 並易名為 淨空法師法語, 實深契下懷 若復有人, 讀此法語, 起殷重心, 依其中三五條為立身進修之本, 也是其多生來之福德善根, 必能脫離娑婆之苦, 這是我們的心願 又 法語 中如有錯誤, 是我作記錄的過失, 願承擔一切罪罰 但是我也不能怕負責任而不弘法, 所以甚盼海內外大德慈悲, 如發現 法語 中有任何不妥, 務請來函指正並開示修改之詞, 以便於將來三版時予以更正, 免得我長期墮在野狐之身 是為序 1

3 承恩弟子劉承符一九九 0 年三月一日草 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時年八十四 2

4 原序法師講經, 甚為希有難得, 學人躬逢盛會, 自六十年五月退休後, 幾乎日日參加 自知天資遲鈍, 聽後即忘, 得益有限, 故於參加講筵時, 隨聽隨記, 日久成集, 以一部份用 聽經札記 為題, 送各佛教雜誌發表, 使讀者咸能同霑法益 聆師開示, 摘其精華, 記錄片段, 點點滴滴, 均依師言, 與錄音等 蓋學人煩惱未斷, 我執未除, 不敢摻揉己見, 恐斷人慧命 聞法以後, 對教理之精微, 與實踐之功效, 已略有知解, 進而對世間事物之看法以及為人處世, 多有改觀 念及凡我同胞, 假如均能接觸佛法, 於淨化人心必有莫大幫助 佛法難聞, 參加聽經者, 以台北市人口論, 不及萬分之一, 向隅者多, 其緣慳者乃生活環境不許可, 倘閱及此篇, 亦同樣能得到法喜 法會所講之經典有 八十華嚴 四十華嚴 楞嚴經 彌陀經疏鈔 圓覺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 大乘起信論 江味農 金剛經講義 等, 名目雖多, 而法乳一味, 中邊皆甜 此篇之每一條均各具獨立之義趣, 果能任揀三五條契機之言, 奉行不渝, 一生受用不盡 教內大德徐槐生居士, 主持每月印經放生諸善舉, 已有十餘年之歷史, 承其垂青倡印拙作 聽經札記, 普施結緣, 甚合學人本意 願此冊之印行, 能有一二人讀後生信, 因而悟解妙理, 斷惑證真, 當生成就者, 我此一生亦算並未空過 願以此功德迴向七世父母, 迴向眾生, 迴向實際 是為序 民國六十六年丁巳仲秋學人劉承符序時年七十一 3

5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 ) 佛滅度後, 佛的弟子將佛所說的法記錄下來, 即是經典 吾人欲看經典, 須先要把心定下來, 然後再恭恭敬敬的讀, 方能得到實益 佛開示我們依法不依人, 無論何人名氣多大, 學問多大, 如其所講的話, 不合乎佛法的道理, 即視同魔說, 不必聽他 經典最重流通, 依教奉行方可稱為護持佛法 ; 不能依教奉行, 與佛菩薩不相應, 得不到受用 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事與物太多了, 不能因為沒有看見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薩訓誡我們不妄語, 不妄語為學佛起碼的五戒之一, 佛菩薩還能打妄語嗎? 所以我們要依聖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經典 我們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與畜生道, 其餘天 修羅 地獄 鬼道均看不見, 看不到不能說沒有, 依聖言量, 我們知道尚有四道 一切經典, 是佛證得的諸法實相, 用言語流露出來的 眾生的言語, 是由情識內生出來的, 是由分別心生出來的 ; 世間一切典籍均是由情識中生出來的, 如以治學方法研究佛經, 永遠得不到利益 故研究佛法要以無分別智去研究 法身無相, 法身徧一切處, 如如不動, 沒有形相 ; 佛隨類現身, 為度眾生 佛的化身無量無邊, 佛的真身無在無不在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 修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是大定, 心中有定就是在道 修淨土, 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 ; 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 即離了道 阿彌陀佛即是信號, 心中無即失了航線 今生富貴人是前生修來的 ; 若今生不樂善好施, 福報享盡, 來生就要受苦 窮人造業機會少, 富人造業機會多, 富人天天吃館子 圖享受, 殺生必多, 故富人死後墮落三惡道的機會亦多 修福的時候, 如存心貪圖福報, 就不清淨, 結果只能得人天福報, 這種修福謂之三世怨 例如前生修人天福報, 今生享受人天福報, 福報享盡, 到 4

6 第三世必受苦報 所以修福報要迴向作為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 不要求人天福報 菩提是所求的佛果,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小乘人有分別心, 菩薩是無揀別的, 有求必應 摩訶薩謂之大, 大須具備四個條件 : 第一願大, 求成佛 第二行大, 要修持, 以行填願, 自利利他, 破迷開悟, 利他是幫助他人破迷開悟 第三時大, 三大阿僧祇劫不退轉 第四德大, 道德高尚, 具足一切功德 諸波羅密悉已圓滿, 係就修行上讚歎 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有廣大的事業, 佛的事業是盡虛空徧法界, 凡夫能力作不到, 而心要發大願 度一切眾生, 下手處先要虛心, 勿自滿, 滿招損, 謙受益, 能接受一切法, 一切為了別人, 才能救度苦難眾生, 此是佛法的基本精神 修行人世間事儘量少管, 佛門中事也少管, 不要有是非人我, 一心念佛, 有空時間就看經, 與佛菩薩交往談天, 豈不甚好? 定成就, 一切都成就 其他定有出入, 幾天或幾十天均可能, 出定後仍散漫 ; 念佛行住坐臥皆在定, 是楞嚴大定, 沒有出入, 可得到清淨, 故曰具足清淨 念佛就是止觀 止一切境界, 都要放下, 息一切妄念, 就是定 觀是幫助止, 觀一個法門 持六字洪名, 清清楚楚就是止觀, 就是靜慮, 就是參禪 初學要有一個清淨地方, 不被外界環境所牽走 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 所謂因緣生萬法 因緣所生之法即非真實法, 要離開妄, 才能得到真實 ; 在任何環境之內要不動心, 不動心是智慧 翻譯佛經有五失三不易 : ( 甲 ) 五失 : 一 梵文文法倒置 5

7 二 梵文重質不重文, 注重道理, 翻譯後須潤文 三 梵文經典太繁, 反覆說, 重疊說, 中國人喜簡單 四 梵文經典用相對說, 看似同一問題而答不同, 當時為利當機者, 乃應機說法 五 經文後所附之附文, 均已刪去 ( 乙 ) 三不易 : 一 佛的智慧功德究竟圓滿, 對一切萬法無不清楚, 非凡夫所了解 二 佛說法有時節因緣, 古人利根多, 有的一聞即悟 ; 今人鈍根多, 聞而不悟 尤其末法時期, 現在人的智慧更不如從前, 佛所說法, 由於今人業重, 難於接受 三 阿難尊者集經時, 有五百大阿羅漢參加作證明, 聽其所言, 咸加認可 可見經典是佛說, 真實不虛 佛的身口意與眾生不同 : 佛已證法身, 可以隨時隨地現色身, 隨一切眾生之緣現百千萬億身, 在九法界度眾生, 神通亦不可思議 至於口業, 佛的音聲非近非遠, 盡虛空徧法界, 音聲同時在一句話中能說一切法門, 一切眾生都能聽得懂 佛的意業, 等覺菩薩亦不懂得, 佛有感必應, 一切不著, 絕無私心, 此之謂廣大秘密之境 三昧即是定, 三昧稱之為門, 門有通達之意, 此門通達真如本性, 如要明心見性必須修定, 一心不亂就是楞嚴大定 同事為四攝法之一, 欲度眾生必須同其所好, 他好打麻將, 要同他一道打麻將, 借機說法, 謂之同事 欲求福報, 必修供養 對上說是供養, 平等說是布施 若不接受供養亦不可, 即眾生要結緣, 接受之後再轉供十方或布施眾生便可 道場神從其所依所守而得名 道場並非僅指護持佛的道場, 如家庭的佛堂亦是道場, 只要是修菩提道的人在那裏都是道場 如真信佛, 6

8 在一切處所均吉利, 因有道場神為其外護 修行人一切都要捨, 修菩提道的人如果集聚財寶, 到臨終時即有牽罣, 為往生之障礙 學佛沒有密訣, 印祖說 惟誠與敬 誠是不欺, 心中不著一物, 心中有一點東西即不能謂之誠 心中空空洞洞, 一切放下, 一切不執著, 逆來順受, 未來的事情也不攀緣 寂靜是大定之前方便 無論修那一門, 心地清淨是最要緊的, 若六根攀緣六塵, 絕得不到清淨, 必須以至誠心修才行, 至誠才能與佛菩薩感應 學佛多年, 煩惱不斷, 功夫不見增長, 是對於佛法恭敬心不夠 恭敬者非燒香叩頭而已, 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 心裏有雜念即不恭敬 古德求什麼得什麼, 即是恭敬 ; 恭敬能起感應道交 凡夫修行要先修人乘, 先要作一個好人, 人修好了才能保持人身 只憑有口無心的念幾聲佛號生不到極樂世界, 必須修定, 還需要修四無量心 凡夫與聖人不同, 聖人觀性, 凡夫觀相, 凡夫處處見, 處處著 攀緣是一切苦的根本 人到無求品自高, 求人苦惱就來了 學佛的人有一份道糧就夠了, 要想成就必須捨棄一切 修行不要怕時間長, 不可怕受苦 法門須廣修, 為四弘誓願之一, 不廣修法門塵沙惑不能破 眾生習氣重, 貪愛染著, 六道輪轉, 唯有佛才是真正皈依處, 離貪愛染著則為淨功德 善惡種子不失壞, 有惡種子應儘量持戒, 不令其增長 若求人天福報, 惡的種子遇緣就起現行 ; 要到轉識成智時善惡種子才能消滅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 善惡種子就不起現行 佛開示淨土法門, 對於眾生的恩德可謂至高至大 無量無邊 佛不度無緣之人, 不可曲解, 以為佛有分別心 ; 是說緣尚未成熟 7

9 之意, 俟將來法緣成熟時再來度他 諸法義為一切法之義, 佛法與世法之區別為一智一迷, 或一執著一不執著 一念不生為正智正見, 如念佛, 在二六時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在心中, 謂之正見 如念妄想則為邪念, 一動念即非正見 求財要積德, 生活享受從布施而來, 前生不布施, 今生即無福 如僅修布施來生可享人天福報 ; 現在多少富貴人, 今生只圖享受不修福, 來生一定墮惡道 不懂福報, 修人天福報亦不容易, 不修五戒十善可能來生到鬼道或畜生道中 ; 六度中之前五度均為修福 不聞佛名是最苦之事 ; 聞佛名號, 將來不幸墮地獄受苦, 亦可因此一聲佛的名號而起現行, 尚有解脫之望 煩惱愈想離愈離不開, 必須心地清淨 凡夫若心清淨即感覺寂寞, 如何能滅除煩惱? 佛智無等倫, 佛之大智大圓鏡內現出十法界眾生心, 佛看到的最清楚 福田一定要由三寶方面去種 末法時期種福田較為困難, 魔子魔孫現出家人相, 混在三寶中來, 眾生以魔當作佛子, 常走入邪道 故在末法時代, 要多讀大乘經典, 開智慧, 才能分別邪正 一切放下, 一聲佛號念到一心不亂, 即可往生極樂世界, 在此亂世更應速求出離 ; 一切放下即是大徹大悟, 執著決定出不了三界, 捨的利益太大了 不動心, 如如不動, 心不動就像大海一樣, 萬德總歸, 一切魔王均不敢動 入法界三昧門即入法界定, 一心念佛即入法界定, 行住坐臥均在定, 有出入的不叫定, 如得定即與佛心相同, 一切經典均能了解 恐怖之心不安之心佛常見之, 流轉生死為大苦, 必大恐怖, 要皈依 8

10 三寶, 三寶可開解脫之道, 可無恐怖 讀經時, 要想我們的行為是否與經中所說的一樣, 如不相合, 快改, 此之謂入佛知見 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等於種種藥方, 法不應機, 斷人慧命, 等於吃錯了藥, 故一定要拜有道德學問的好老師 ; 若找不到, 只有念佛法門, 死心蹋地的念去, 一定有成就 一切如來道, 修行要一門深入, 否則一生有多少時光, 結果一事無成 一毛所集諸功德, 能放無量光明, 故一毛之功德亦大 護法行者不惜生命護持佛法, 對於教理有研究是對於教理的護法, 必須通達佛法的人才能維護佛法永住世間, 依法修行使眾生生信仰之心, 方能使其信佛 學佛人若貪欲多必然妨礙道心, 錢多會使道心不堅, 因有牽罣必發生障礙 對一切眾生生恭敬心, 即是對未來諸佛的供養 跏趺坐是雙盤腿, 穩如泰山, 身心不動是道業基礎, 打坐時還打妄想, 魔王在旁邊看笑話 諸有是指三界六道, 要成佛必在五欲六塵三界六道裏修 ; 自己修成之後才能度化眾生, 令眾生依教奉行, 得到佛法的利益 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 佛說種種法無非破眾生的執著 破執著必須放下, 只要有堅定心, 最多三年即可到華藏世界, 真要想去就一心念佛 高僧傳 中念三年往生者甚多, 利根一天即能成就, 鈍根七天亦可成就, 但須一心不亂, 經上不會騙我們, 我們不能去就是心放不下 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可到華藏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 我們的娑婆世界也在第十三層 我們的世界是眾生業力所現, 眾苦充滿 ; 佛的世界是佛的功德所成, 佛的世界是 9

11 我們的老家, 家中如此好尚不肯回去, 流浪在外, 真是愚癡 波羅密多是到彼岸義, 必須具備七個條件 : 一 安住在大慈大悲平等菩薩心 二 依止大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三 慈悲一切眾生, 有悲憫之心 四 盡心盡力去行菩薩道, 無絲毫慳貪之心 五 善巧方便布施, 三輪體空, 不著相, 若著相而施即非度 六 回向菩提, 希望成佛道以化度眾生 七 清淨心布施, 施後無悔 以上是以布施為例, 其餘各度均如此 布施之義即是不貪, 百法中為十一善法之一 布施之相甚多, 約言之, 即財施 法施 無畏施三種 一切冤家對頭不可恨他, 他是來成就我們忍辱度的 對於天然災害要忍受, 對於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 要知萬法皆空, 對事理因果都能了解, 謂之無生法忍 般若對治人我法我, 人我法我俱空, 空亦不能執著, 一切法門均須以般若作觀照, 有般若才能成就無漏法門, 前五度如盲人, 般若如眼睛, 可令我們到彼岸 大地震動是佛以神力使之震動, 我們不能覺察 佛的一舉一動均有原因, 大地震動之用意有五 : 一 使魔王折服 二 說法之前要震動, 使聽眾意志集中, 使放逸者能聚精會神的去聽 三 使菩薩來聽法 四 使快要解脫者得成就 五 希望眾生有所祈請 佛的名號略釋 : 一 正徧知 正確見解謂之正知, 無不知曉謂之徧知, 以根本智了解眾生 二 世間解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能了解, 世間解是後得智 三 善逝 好去也, 不到三界亦不到小乘, 直往菩提 四 無上士 從前稱之為士大夫, 又稱為知識分子, 在智識分子中稱為無上, 沒有超過他的 五 調御丈夫 調理駕御之意 六 天人師 一切諸力悉已成, 人天均須聽佛的教化 七 應供 應該接受人天廣大的供養 八 兩足尊 福足慧足, 為人天所尊重者 10

12 在佛法中言, 魔並非青眼獠牙, 是折磨意, 原為磨字, 梁武帝改為魔字 降魔用定 一切行門, 布施列為第一 眾生慳貪是大煩惱, 那有貪名貪利的阿羅漢, 那有貪名貪利的菩薩? 能見到佛是大福報, 現雖未遇佛, 而在末法時期尚能見到佛像, 亦屬不幸中之大幸, 靠一聲佛號即可成就 凡夫的知見是愛見, 有愛見不能出三界, 不能了生死 你同他好, 來生就與他成眷屬 ; 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開智慧, 有了智慧才可以斷愛 學佛數十年以為自己不錯, 一讀大經大論覺得自己非常可憐, 大經大論是學佛的根基 拾得放牛到國清寺門前, 被寺中僧眾干預, 拾得即指牛說 : 這些牛都是從前寺中的法師 於是一一呼名, 牛隻即一一應聲而出 凡夫的毛病即名與利, 發心時很好, 稍有名氣, 為四眾所供養, 即生貢高我慢之心 往生極樂世界, 除本師阿彌陀佛外, 並可親近諸佛如來, 此係四地菩薩的境界 如肯老實念佛生到極樂世界, 等於四地菩薩的地位 我們修淨土法門已經是如此佔了便宜, 卻不肯死心蹋地的念佛, 還要取巧還要再貪便宜, 實在是自暴自棄 境界現前, 千萬不要隨他轉, 要不著相, 反妄歸真 小部經論說得太簡單, 並且不完全 ; 大經經文長, 說得透徹, 必須在大經大論上下功夫 不論世出世間, 願為最要 願是志願, 華嚴經 當機上首普賢菩薩有大行大願, 是十大願王 已入普賢廣大願, 是已經如同普賢的大願 對於佛菩薩的教誨至誠深信 依教奉行謂之信 唯有敬信才能發菩提心, 唯有發菩提心才能成無上道, 發菩提心之後要學菩薩行, 以 11

13 菩薩行作為我們的榜樣 六度, 後後勝前前 布施必須要捨得 放得下, 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是自己的, 也沒有一樣可以留戀的, 自然而生的才是無住生心, 若住一切法即不住般若波羅密 魔有內魔外魔, 內魔最害人, 自己的煩惱就是內魔, 就怕內魔與外魔勾結, 名聞利養都是魔 一切言詞海, 佛所說法具是一切眾生所有言詞, 語言沒有隔閡 一切十方諸佛說法, 是使眾生離煩惱 得菩提 佛之神通自在, 亦是眾生之本能, 我們不能現前, 因佛無執著, 我們有執著 如何打破執著? 一切境界不動心即可 佛不隨境界轉 三昧即大定, 定才是真心, 心定下來才與佛相應 ; 妄心是動的, 不能與佛相應 諸佛冥冥中對我們加被, 加被的條件是至誠恭敬 常存敬畏之心才能得到利益 十大願王是把無量無邊的願歸納為十條, 若擴充之無有限量 觀照是功夫, 分別是情識 既然是分別, 經中所說的境界我們不能了解 日常行住坐臥, 處處要起覺照, 心不要隨境界轉 照是真明了, 境界現前不動心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 大定的定體即平等性, 心不平想入定無有是處, 心不平修定絕不會成功 後後勝前前, 忍辱度不能修, 禪定絕不會成功, 有分別就不平等 不念佛還好, 愈念念頭愈多 不要怕! 繼續念, 慢慢的念頭就會息滅了, 千萬不要不念 章嘉大師說, 求佛菩薩求不到的時候是業障所障礙 業障可以消除, 如不退轉必能如願 若修三年五載無感應, 以為佛菩薩不靈, 即退了道心, 必致失誤 ; 不要因一點小小挫折即退道心 佛菩薩念念之中均在加被眾生, 若發大心, 佛菩薩不加被, 天龍八部也會來維護 12

14 眾生業力不等, 所現國土就有淨穢不同 直心 深心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 所以經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佛菩薩無非利益一切眾生, 在三寶面前供一朵花, 供一盞燈, 即為生佛國之因 ; 但並非今生今世即生佛國, 不過有此種子而已 寫經 造佛像 造塔 至誠恭敬生歡喜心, 均為生佛國之因 皈依三寶, 守清淨戒, 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精進不退, 這都是淨業, 有淨業方與阿彌陀佛相應 對佛所說法依教奉行是真皈依, 真皈依有三十六位天神保護 若不依教奉行, 稱之為冒牌佛弟子 修十波羅密主要是對治煩惱, 如六度中之布施治慳貪 貪是一切煩惱中之根本煩惱, 一切壞事均由貪字而來 ;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佛說不虛, 必依佛說, 佛菩薩要是靠不住, 人更靠不住 ( 淨法師出家六年, 將自己所有, 布施得乾乾淨淨, 後來真有感應 ) 冤家惡人加害於我, 不能起怨恨之心 我現在學菩薩, 還能有報復心嗎? 法如是即 法爾如是, 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 勸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 勸百人念佛就是菩薩, 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果報是從修行來的 果就是證, 修學佛法的步驟是信解行證 修行人多, 證果者少, 就是進進退退, 不能精進 八地菩薩是不動地, 才無退轉, 七地以下都是進進退退 學佛人有的欲消除罪障, 有的欲修定功, 有的欲念佛求往生, 無非均為自己求解脫而未有救度一切眾生之心 如真能如四弘誓願的發心, 才可以與毘盧遮那佛相應, 要有廣大心量才與一乘圓教相應 華嚴 是主經, 其餘均是眷屬經, 所以有五乘的說法, 有八萬四千法門的修法, 真實法是一乘圓教, 歷代祖師認定 華嚴經 是圓教大 13

15 法 常樂我淨真實善略釋 : 一 常, 不變義, 永遠是這個樣子 二 樂, 安穩也, 身心皆得安穩 三 我, 自在義 四 淨, 一切不染, 不但煩惱不染, 連聲聞緣覺都不染 五 真, 離妄也, 離一切相 六 實, 不假也, 不是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 七 善, 恆順一切眾生, 成就一切眾生 十方一切諸佛均如此 從前不管學大小乘均由四念處修起, 即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四念處也有藏 通 別 圓 修淨土法門果然能老實念佛, 四聖諦均在一句佛號之中 心與善惡業均不相應, 才可以往生 念佛求往生不要說再等幾年, 再等幾年就來不及了 果能對四諦法 ( 苦 集 滅 道 ) 有深切的了解, 一定可以放下了 如果說已經看破而仍然放不下, 實在未看破, 所謂知難行易, 真實不虛 人生有八苦 ; 遭遇最悲慘的環境, 果能一生受盡就解脫了, 也不算苦 ; 地獄之苦更甚 果真下了地獄, 經過很長的時間把它受完, 就得到了解脫, 也還算有期限, 並不太可怕 ; 最可怕的是輪迴之苦, 沒有完, 永無止境, 起惑造業受報, 六道輪迴頭出頭沒, 才是真正可怕的苦呢! 十二因緣中之愛 取 有三個東西最壞, 其餘九個有的是果, 有的是過去的因, 只有接受, 無法變更, 真正能下手轉變的只有這三個東西 : 一 愛, 貪染五欲等事 二 取, 於諸境生取著心 三 有, 作有漏因, 招未來之果 近有某法師得中風, 昏迷不省七日, 終告不治 他生前心地良善, 未出家時即喜作一切功德, 出家後更是眾善奉行 ; 但有一點放不下, 即擬多儲蓄一點錢, 自己蓋個茅蓬, 安心修行 不料所願未達, 即行辭世 臨終未能一心不亂, 往生當無把握, 來生富貴可以逆料, 惜哉! 佛說人命呼吸間, 我們絕不可等待事業有所成就再修行, 時 14

16 間已不許可, 必須現在立刻一切放下, 專心念佛 此位法師是對我們現身說法 經云 : 眾生無有生, 是見眾生與真如理體無二, 無生法忍是初住菩薩破無明見法身, 忍是認可之意, 忍亦作定解, 有安住之意 初住菩薩位子不簡單, 是多生多劫修的, 修淨土的人當生即可帶業往生, 花開見佛悟無生, 與初住菩薩地位相等, 比阿羅漢高的太多了, 修淨土能得到這樣的便宜, 使人難以相信, 所以 彌陀經 上說 :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人生短暫, 一晃就過, 如真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最有福報之人, 若欲往生必須求解, 除非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不要求解, 否則必須聽經, 以免盲修瞎練, 一定要懂理, 否則不能成就 七聖財 : 一 信 : 指真如本性, 相信自己能成佛, 真心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 二 戒 : 戒是防非止惡 三 聞 : 博學多聞, 能開智慧, 有智慧才能斷煩惱 破無明 四 捨 : 看破還要放下,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身心自在, 無牽無掛 五 慧 : 佛的知見, 不會有錯 六 慚 : 自己善根的力量, 不敢作錯事 七 愧 : 怕輿論責備, 作事對得起父母, 對得起他人 施無傲心, 即布施時無傲慢心, 把對象看作佛菩薩, 則心與佛同, 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布施有因同果不同者, 即是心不同, 一個是傲慢心, 一個是恭敬心 往生是彈指間事, 一剎那間, 如有貪戀, 則不能往生變為中陰身, 作了中陰身即無往生之望, 密宗雖有中陰身救度法, 但太無把握 以深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 以散亂心念佛得福報而已, 必須有恆心 ; 一曝十寒, 無濟於事 念念相繼, 風吹不動, 雨打不透, 六度都不要, 那有惡業可作 有道就有魔, 內魔比外魔厲害, 財色名食睡貪瞋痴慢疑是內魔 15

17 永明延壽大師是彌陀化身, 指示禪淨雙修是對禪人說的, 並非對修淨土人說的 當唐宋時代參禪人多, 念佛人少, 如對禪家說, 勸其改修淨土, 恐怕他們誤會認為看不起他們, 他們未必能接受, 故勸其禪淨雙修, 實不得已也 生活環境發現種種不順心的時候, 才能發勇猛精進心, 希望離開這個娑婆世界, 往生淨土, 這對修行人而言, 也是一種增上緣 ; 而如果環境好, 有財力, 則可以作功德, 行布施, 救濟人, 護持佛法 故無論環境好與壞, 都是學佛的增上緣 欲報父母恩亦得先往生極樂世界, 到那時就有天眼通, 可以看到過去父母現在在那一道中, 再去救度他們, 不生極樂世界沒有辦法 往生極樂世界之後, 其地位可與大菩薩相比, 一剎那頃遊行無量世界 所以現在要死心蹋地的老實念佛, 不但世緣要放下, 佛法的緣也要放下, 其他的經典不要念了, 要專修淨土, 歷代祖師均如此說, 賓主要分清, 念佛是主行 財色名食睡謂之五蓋, 蓋覆我們的智慧, 但食睡二者不能或缺 虛雲年譜 中載師有一次入定二十餘日, 不吃不喝, 可見禪定中的滋味非凡夫所能了解, 入定非睡覺, 禪定能滋養精神 凡夫為什麼離不開食睡? 是身為形役, 心被身轉 修行人身體隨著心轉, 身體聽心的話 心的營養須要禪定 身體像一部機器, 心要靜, 身要動 ; 用功時求一心不亂, 是要心靜 ; 坐久了, 起來經行, 拜佛若干拜, 是要身動 世人顛倒, 心動身不動 ; 日常生活需要人侍候, 自己身子不動, 但是心一天到晚打妄想 佛所說法都是藥方, 病好了, 藥方也不要了, 所以世間法要捨, 出世間法也要捨 可作世間事, 莫存世間意 要想成就, 就要一切放下 世間事還是要作, 並且要認真去作, 但心不要落印象 佛法是活的, 本無定法, 原理原則不變, 度化眾生的技術方法隨時變化 16

18 殺生為十惡之首, 其果報有三類 : 一 異熟果, 此為最重, 謂果報異時成熟 昔作殺生之因, 其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 待異時因緣成熟, 即感受三惡道之果報 二 等流果, 此較輕 謂從善因生善果, 從惡因生惡果, 果性似因性而流出 雖種殺生之因, 而幸未墮三途, 轉世為人, 必感多病短命之報 三 增上果, 此最輕, 依增上緣而生者 謂前生種有殺生之因, 今生精神萎靡, 面無光彩, 由於殺害生命之所感招 煩惱重的人障礙多 煩惱中以瞋恚最重, 所謂 火燒功德林 火指瞋毒而言 ; 凡夫由散亂心, 經過常久的修持才養成的定心, 很不容易, 但是一念瞋心起, 一切功夫都完了, 定力也就跟著失去了 所以在六度中, 禪定之前是忍辱, 修忍辱度遇到再大的侮辱也不能發脾氣 若就六道輪迴上說, 無明最重, 有無明即起惑, 起惑便生我執, 有我執便生愛取有, 此是生死根本 要學佛, 這兩個冤家 - 無明及愛 - 必須克服 斷無明, 斷愛取, 否則不能出三界, 不能生西方 慈悲不含有愛在內,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 換言之, 即由純理智生出來的, 而愛是由感情裏發出來的, 佛是無緣大慈, 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大慈, 情愛不斷, 生死不了 學佛可以使人了生死 出六道輪迴, 此是最大利益之事 而一般人尚有不願學佛者, 其故安在? 有很多道德高尚 學問造詣甚深之人, 就是不肯學佛, 此種人自以為見解比佛還高明, 對佛所說之法尚有欲批評檢討之處, 此之謂世智辯聰, 為人生八難之一, 實為最可憐憫者 已入佛門之修行人, 有的很快即有成就, 有的久無成就, 其不能成就之原因即是我見 我慢 我愛之煩惱有以致之 我愛慢是第七識, 即人我執 法我執 例如修禪定已修到三果, 自以為已證三果頗有自滿之意, 此即犯了我愛慢之病 如羅漢有此念頭, 認為我已經證 17

19 到羅漢, 頗為自得, 其實他還未證到羅漢 行善事得福報 福報如人身影, 寸步不離 ; 惡報亦如是 地藏經 中說罪福之因果報應至為詳盡, 必須深信不疑 不信因果者是福薄之人, 殊為可憫 行善事身心安穩, 快樂自在 心若不安, 縱然有財富, 亦是坐臥不寧, 痛苦萬端 修行人遇到任何境界現前要不執著, 執著即遇魔障 例如打佛七, 有人很精進, 見到佛像發光, 聞到異香, 此係極粗的境界, 若真遇到實在沒有說的必要 念佛念得好, 三聖全來, 不必動心 ; 西方極樂世界現前, 也不必歡喜 心中一動歡喜心, 就不清淨 什麼境界現前, 不理他, 你的功夫又進了一步 ; 一沾染, 就是魔 欲開智慧須先捨, 捨分別心 捨妄念, 捨得乾乾淨淨才自在, 有一絲毫障礙即不得清淨 清淨是福報, 清淨生智慧, 否則無論如何修均屬人天有漏福報 天人享福快樂, 歌舞昇平, 不樂於修道 ; 三惡道太苦, 無暇修行 人間苦多樂少, 最易起修, 容易解脫, 今生如不能成就, 實在辜負了自己 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 我們修淨土法門是照佛之遺訓, 修其他法不易成就 多欲是修道人的大障礙, 生活方式愈簡單愈好 佛說修道之人只接受四事供養, 即飲食 衣服 臥具 醫藥, 除此之外, 其他均不要 眾生為了培福, 要供養法師金錢財物亦不能拒絕, 接受之後應作為莊嚴道場 救濟貧苦 賑災 以及其他利益有情之舉 人要知足, 知足者富, 少欲知足是修道的前方便, 修行人遇到魔障即因有貪心 少欲知足, 心才能定下來, 心要不淨如何能得定 世間人前世行善乃聞得阿彌陀佛名號, 是多生多劫來的善根 目前人類有四十億, 有幾人能聞到佛法 ; 聞法之中, 又有幾人聞到淨土法門 ; 其有能聞而起修者, 更是少之又少 我們今日能有機緣聞到淨土法門, 聞而起修, 應當為自己深自慶幸 人身難得已得, 佛法 18

20 難聞已聞, 若不於今生度脫此身, 更待何時? 毛髮悚然淚即出者, 表示感動之深, 須達多長者第一次聞到佛名即毛髮悚然 修淨土者都是過去世曾經修過淨土法門, 否則不會一聞即信 華嚴經 云 : 寧在諸惡趣, 恒得聞佛名, 不欲生善道, 暫時不聞佛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發菩提心之人而言, 聞佛名號之後即能一心念佛, 執持名號, 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善男子善女人 聞到佛名, 對於淨土法門有清淨信心, 信願行三資糧具足, 現在即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 修淨土者以阿彌陀佛為所緣的名號 古德開示念佛要念 阿彌陀佛 四字 ; 有稱六字名號者, 加 南無 二字, 即恭敬歸依禮拜之意 昔蓮池大師說 : 教他人念應念六字, 而大師自己則念四字 何以故? 大師說 : 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的求生淨土, 表示決心 四字比六字方便簡單, 容易念到一心 教人念可念六字, 因其未必有決心, 先令其種植善根, 此祖師教人之苦心也 我們發菩提心應當選擇一位大菩薩作為我們的導師, 文殊 普賢 觀音 勢至 地藏, 任何一位均好, 即以他作模範, 念念中向他學習, 把自己的心與行照菩薩的心與行一樣 他在等覺, 我們在初發心, 舉心動念都要向他學 經典即是學習的教科書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 法法平等, 無有高下, 一門修成, 其餘門門皆通 ; 如不選擇一位作榜樣, 則茫茫大海, 無所適從 無量無邊佛法歸納之不外四攝六度, 六度萬行皆是助道法, 助道很重要, 無助道, 正道無從下手 發菩提心之後須有事修, 六度屬事修 理可頓悟, 事須漸修, 凡夫自無始來習氣薰習的太深了, 如不下對治的功夫, 如何能斷除習氣? 以慳貪為例, 三界六道中找不出一個沒有貪心的, 用布施治貪, 本性中並無慳貪, 慳貪是習氣, 六度均為對治習氣的 19

21 金剛經 只說一個布施, 布施即捨, 把得的心捨掉, 捨掉之後才能恢復本來面目 布施是一切佛法的總綱, 一切佛菩薩的正行 古德說五欲六塵捨不掉就離不開欲界, 當然不能生色界天, 因為色界天沒有五欲六塵 ; 不捨掉世間法就不能得到佛法, 到最高的境界連佛也要捨掉,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行與解相輔相成, 必須行解相應 捨之一字萬不可看輕, 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教人放下, 若能看得破放得下, 佛也無話可說了 殺業最重, 凡是動物均愛惜其生命, 沒有不貪生怕死的 一隻羊把牠殺了, 牠的力量不足以抵抗人的機巧, 只有接受被殺之苦, 但是這一怨毒始終未了, 遲早一定要報復, 所以殺生必得短命多病的報應 佛經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豈可害其命食其肉 出家人必須把心放在道上, 心不在道, 必在煩惱之中 從前出家人日中一食 樹下一宿, 可以專心辦道, 現在要靠信徒供養, 拉攏信徒, 道業難成 應向古人學習, 不與信徒往來, 莫愁道糧 受苦是消業障的, 凡夫多生多劫的業障太深了, 果能吃十年八年的苦頭就吃完了, 還算是業障輕的 二六時中念念均有佛號謂之執持, 斷掉即為失念 失念時雖無妄想, 但墮在無記性中, 亦屬煩惱 ; 若再起煩惱, 則問題更多 故在行住坐臥中, 心裏要存有佛號 使用念珠原為記數, 手中持著念珠可隨時提高警覺以防失念 念佛人要研究教理, 以求開悟 不可完全等著生西後再求開悟 如能在娑婆世界儘量的精進求開悟, 則生西的品位亦高, 而且見佛的時間也可以提早 每一道中均具有十法界, 修六度萬行是人中之菩薩, 受持五戒是人中之人, 修十善是人中之天人, 造十惡是人中之惡道眾生 自己是那一界的人, 自己心裏應當有數 貪瞋痴慢心重的人, 今生雖享受榮華富貴, 而死後之悲慘, 是在意料之中 20

22 捨諸世間法, 才能生到如來家 對五欲六塵尚貪戀不捨, 即是尚未發菩提心 ; 大乘佛法是對世間一塵不染 迷的時候就是世間法, 悟了之後就是佛法, 離世覓菩提, 猶如覓兔角, 佛法即是對於一切世間萬法不起分別心, 一舉一動樣樣如法而不起分別 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 因世間果報容易使人墮落 大修行人一念錯誤轉世為大富貴人, 因而又造業, 必招致三世怨, 故古德有大成就者對世間福報均無貪戀之心 行菩薩道不遠離五欲六塵, 如何能入道? 學佛之人對於聖教應當了解, 而且還要記得 境界現前必須依佛教教義的方法以對治之, 記不得焉能對治 經云 : 住於深定, 不沉不舉 沉是昏沉 打瞌睡 ; 舉是掉舉, 愈想靜, 妄念愈多, 心不寧靜 所以必須定慧等持 定多於慧易昏沉, 慧多於定易掉舉, 均非所宜 ; 欲求等持, 惟有不放逸才能做到 世人拜佛, 其目的不過求名利 求福慧 但行之數年毫無效果, 反而境遇愈蹇, 便以為佛菩薩不靈, 乃灰心放棄學佛之願 - 此實最可憐憫之人 要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了生死是世間最大的事, 尚可求而得之, 何況其他! 果能發大心, 與佛菩薩之心願相合, 自然蒙佛加被, 有願必成 修行不易成就, 均由於過份愛惜自己的身命, 對於精進就要打很大的折扣 法門無量無邊, 修任何法門都要受相當的苦才行, 如不肯吃苦, 道業難以成就 不惜身命並非故意糟蹋身體, 人生就像演戲一般, 必須認真去演, 應做的事要做得好做得像, 放棄責任也不成 行菩薩道的人應常常發願無有間斷, 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常發大願,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如常發大願即不會懈怠, 願為行之先導, 所以大願必須常常發 法印, 法指萬法, 印是印證 證明 官府中均有印信, 佛亦有法印, 大乘一法印即實相, 小乘三法印即無常 無我 涅槃 凡符合 21

23 這三個意思的是小乘經典, 佛又說五法印即無常 無我 苦 空 寂滅 無論修行發願均不能違背法印, 凡是與法印相合的即是佛法, 不合的是魔說 承事善友, 恒不捨離 善友包括老師 同學 道友,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即承事善友, 無善友不能成就 求學太重要了, 活到老學到老, 行菩薩道生生世世都要求學, 成了佛才算畢業 參禪完全靠自力, 不開悟沒有成就, 一生不開悟者甚多 悟是理上悟, 悟了之後還要修, 理可頓悟, 事須漸修, 修是修無始以來的煩惱與習氣 念佛則不同, 念佛可以帶業往生, 乃方便中之方便 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 像法時期禪定成就, 末法時期念佛成就 現值末法, 以念佛法門最為契機, 若違反佛之訓示, 恐勞而無功 凡夫對於身體太重視, 唯恐委屈了它, 恐怕累著它, 不能精進之原因在此 古大德念佛念到筋疲力盡還要念下去, 身體毀滅都可以, 佛號決不間斷, 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 若稍為顧惜自己的身體, 還要多活幾年, 佛號就念不下去了, 稍存此種思想, 就去不了極樂世界 大小乘經論中, 講聞思修三慧學之處甚多 佛法在行, 而行先要求解, 聞慧尤為重要 一歷耳根, 永為道種 有人說聽經聽過就忘, 記不著, 故不願聽 ; 須知聞慧重薰習, 博學多聞才能一門深入 以世間法說, 古文佳作若熟讀之, 百讀不厭, 趣味無窮 ; 古文尚且如此, 何況佛經! 古大德講一部經, 有一生講一二百遍者, 愈講愈能發揮其精義, 此古德留下之典型值得學習 有謂 : 佛法如此好, 有何方便法門速得成就? 祖師開示說 : 看得破 放得下 六字而已 必須先從布施下手 要捨, 不捨娑婆世界之苦, 如何能生極樂世界? 研究教理開智慧很有限, 必須由行持上開智慧 小乘由戒定開智慧, 戒是捨惡業, 定是捨散亂 佛法無一而非捨, 布施捨貪, 忍辱捨瞋, 般若捨愚痴 六度布施列為第一, 十度 22

24 ( 六度加方便 願 力 智 ) 布施復為第一, 四攝法布施亦為第一 真正有道之人都很清貧, 居住山洞, 心中自在 古人云 道不遠人, 人自遠之, 求功名富貴, 用多少心機, 人家給不給還有問題 ; 而修道是自己的事, 操之在我, 不必外求, 比求功名富貴更容易, 何樂而不為? 經云 : 柔和忍辱, 無有窮盡 一念瞋心起, 百萬障門開, 能忍一分, 便有一分成就 遇到一切苦難侮辱, 正是消滅自己業障的好機緣, 天下沒有不能忍的事情 中國人講氣節, 所謂 士可殺不可辱, 古人譯經用辱字有深意 : 辱都可以忍, 何況其他! 古德教學, 常用種種方法測驗學人有無忍耐之心 六祖到五祖門庭求教, 乃令隨眾作務, 在碓坊舂米, 經過八個多月 設六祖無忍耐心, 豈不老早離去? 有念即不正, 無念方為正念 ; 無念不易做到, 以一念止萬念 修淨土法門以心安住在佛號上, 久而久之即得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即是定 事一心與理一心各有千差萬別, 定力之差別很多 六度中將禪定放在第五亦有深意, 不到此時心放不下 精進在前, 精進是把各種法門都學過了, 然後才可放下心 念佛就是修止觀, 念佛放下萬緣即是止, 放下萬緣再提起一聲佛號, 清清楚楚即是觀 小乘國家之三藏是四阿含 比丘戒 只供釋迦牟尼佛, 但修小乘佛法亦並不容易, 要斷見思惑才能修到須陀洹初果 念佛能帶業往生, 比修小乘容易太多了 諸同修應深自慶幸, 生於大乘佛教國家, 幸聞佛法, 復遇講大乘經論道場, 應各自努力, 莫失機緣 菩薩道非常遙遠, 如有一念厭倦之心即不能滿菩提願 ; 菩薩永遠沒有休息, 身體如同機器一樣, 用壞了再換一部 大莊嚴 指清淨莊嚴, 非物質上的莊嚴, 是心地清淨, 一塵不染 例如佛堂不在建築得富麗堂皇, 在乎同修們的心地清淨, 如佛堂內 23

25 每個同修均入念佛三昧, 則佛堂建築雖簡陋, 亦是一個大莊嚴的道場 佛經不是一律都講成佛之道, 佛是應機說法 有一類眾生不想成佛, 不願行菩薩道, 因為太長遠太艱苦, 只求自己了生脫死, 所以佛對他說小乘法 ; 又有一類眾生只求人天享受, 佛即說人天道 故佛經中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 其原因在此 菩薩修六度萬行, 利益一切有情, 心中沒有自己 事事要做但不著相, 看似很難, 其實比世間法之求名求利還容易, 世間名利用盡心思未必能求到, 行菩薩道心中一塵不染, 五欲絲毫不貪沾, 連功德都不著, 是行之在我, 說到做到, 自己能夠控制 離五欲六塵不能行菩薩道 ; 此身是利益眾生的工具, 隨緣而不攀緣 取而不捨是凡夫, 捨而不取是小乘 修行要善巧方便, 有一絲毫貪著, 道就入不進去 菩薩道易行, 十方諸佛菩薩都來護持, 難的是私心放不下 若真心在道, 福德自然, 故俗云 : 只怕沒有道, 不怕沒有廟 持名念佛, 不必觀想, 如要觀想亦未嘗不可, 須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號之中, 名必有相, 先有相而後有名, 名相皆不離一心,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相與心有密切之關係, 一句名號功德無量無邊 即心是佛, 何必持名念佛? 此乃學佛人之邪知邪見 所謂 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是理, 不可執理廢事 眾生迷惑顛倒, 不攀緣佛即攀緣六道, 念頭是剎那不停的, 與其攀緣俗念, 不如攀緣淨念 煩惱未斷, 生死未了, 很想成佛, 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緣, 豈可輕視持名念佛法門? 修行人首先須具備生活上必具的條件, 約有五事 : 一 衣食具足, 二 持戒清淨, 三 清淨處所, 四 息一切外緣, 五 親近善知識 上求下化 成就眾生是佛菩薩的宏願, 我們若發與佛菩薩同樣的願, 24

26 佛菩薩必加被 ; 若行為再與佛菩薩一樣, 我們就是現在住在世間的佛菩薩 經中所講的廣大行願是教我們照作的, 並不是佛菩薩自抬身價, 希望大家恭維的 煩惱皆由貪瞋痴而來, 不離貪瞋痴, 聖道上無分 貪分為五類 : 一 內貪 對於自己身體起種種欲望, 希望身體健康長壽, 精神飽滿, 對身體過分愛惜 不知身是一部機器, 如捨不得用, 養尊處優, 過若干年仍然壞掉 ; 必須使其發揮最高的效能作為我修道的工具, 方有成就 二 淫欲 經中列為根本戒之一 想了生死 成無上道, 必須斷淫欲 ; 如不斷, 修得再好只能生六欲天之他化自在天, 仍在輪迴 三 境界欲, 追求精神物質上的享受 四 對五欲六塵的貪愛, 六根貪六塵, 吃講究色香味等等 五 身見 我執 以上五種, 那一種都不容易斷 不斷即不能離開欲界 ; 若能少欲知足, 身心即能自在 人到無求品自高 於一念中, 入諸三昧 心若不定, 身語均談不上莊嚴 行住坐臥均在定中 禪家之定有出有入, 出定心即亂 ; 念佛看似淺近, 與最高一著的楞嚴大定相應, 只要心裏有佛號, 即在楞嚴大定中 佛在世時只有眾會, 即講經說法之所在, 聽經之後各自修行 中國自佛法東來以後並無叢林制度, 唐以後古德鑑於修行人疏懶成性, 必須共修, 於是馬祖建叢林, 百丈立清規, 以防止個人修行之放逸 往生極樂世界是活著的時候去的, 不是死了之後去的, 死後就作不了主 現前不能開智慧, 爾後即不能往生, 學佛是白學了, 未免冤枉 過去人能往生, 主要是世俗之事放得下, 一切不操心, 事情來了就辦, 辦完就了, 過去不想, 未來亦不想 修淨土用此種心情去修, 一句有一句的用處 ; 以此方法勸化他人, 送他成佛, 將來他要度多少眾生! 一個人能接受佛的教訓, 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 印光祖師說能夠死心塌地的念阿彌陀佛, 求生極樂世界, 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25

27 是第一等聰明人 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 所以今世修行人應以修淨土為正行 一心不亂 言執持之極也, 是 阿彌陀經 全經之旨 一心不亂是功夫話, 念佛人所求者在此, 雖不易而必須有此目標, 只要誠心誠意求, 仍可求到 學佛之目的, 即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人要有信心, 品位高下在乎功夫之深淺 家鄉原來是在極樂國土, 此娑婆世界實無可留連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 口念不關重要, 心中要常念, 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 相續不斷 初學通常要用念珠, 每晨念三串珠, 念三聲佛號撥一珠, 一直念下去, 絕不中斷 ; 以後再五句撥一珠, 或十句撥一珠 在念佛時任何閑事都不要管, 行也念, 坐也念, 句句分明, 不清淨場所及睡時不必出聲, 心中仍念, 久而久之, 即得念佛三昧 六道皆惡道, 諸難指三途八難, 最主要的聞不到佛法, 佛法是眾生得度的機緣, 可以了生死出三界, 不出三界就免不了仍墮落在三途八難之中, 欲離此難先求生淨土, 能生淨土即可遠離惡道 佛法太難了, 學小乘也要先做到無我, 談何容易! 若想成佛, 就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設佛不說淨土法門, 吾人對於佛法只有徒生仰慕之心, 不過種種善根而已, 很難達到究竟的目的 佛大慈悲開示淨土法門, 可以帶業往生, 當生就能成就 但不可誤解, 以為造業之人念佛均可往生 祖師說 隨緣消舊業, 切莫造新殃, 是指學佛之後要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不可再造新業 在日常生活當中, 平常只以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念在心中, 無論遇到什麼境界現前, 即以一句聖號對付之, 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要思量, 老老實實守著一句阿彌陀佛名號, 此一句聖號與一切法均不相應, 自與六道均不相應, 故可脫離六道, 超出輪迴 學佛要正助雙修, 助修包括的範圍非常廣泛, 學者往往將之看輕 凡夫迷惑造業, 無始以來所造惡業無量無邊, 雖有正修, 而多生多 26

28 劫來所造的惡業會來障道, 助修是先要把這些障礙去掉 助修以六度為主, 六度以布施為主, 只要修布施波羅密即有無量的利益 大乘菩薩亦修四諦法 佛說世間人是苦, 有三苦 八苦 無量苦, 離苦之後才能得到安穩 欲想得受用, 必須捨棄世間五欲六塵 名聞利養 是非人我 不攀緣, 放下一切, 老實依教奉行, 自然得到安穩 修行人為圖清淨好用功, 常有閉關之舉, 其實古來大德閉關是已有修證, 宗門教下均有成就, 不需再有明師指導, 為自己加行, 才有資格閉關 講經弘法之人, 不作營生事業, 須由大眾信徒供養, 儘量安定其生活, 使其不必顧慮到生活問題, 專心說法 ; 故集大眾的力量建立道場 供養法師功德甚大, 若能回向法界, 其福不可為喻 每一眾生從無始以來, 住於生死, 受盡苦惱, 輪迴世間, 是可恥的事 修行固然是苦事, 而苦盡甜來, 並不是做不到的 ; 若做不到, 佛就不說了 有信有解必可往生, 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 最鈍者七天亦能往生, 千萬不可看輕自己 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受苦, 比菩薩修六度萬行之苦大的多, 修行之苦有限度, 六道輪迴無限度, 學佛吃苦, 吃了有好處, 生死輪迴之苦是白受的 能忍是一切事業成功之根本, 能忍才能精進 念佛精進, 參禪精進, 世間事業同樣要精進, 不過結果不同 有人對打麻將精進, 將來只有往三途方面去, 殊為可惜 古來大德沒有一個不是拿一天當十天用的, 人生光陰有限, 若不精進, 習氣很難斷 講經說法不但佛法要通, 世間法也要通 佛法略分十宗, 每宗均有其淵博的內容 ; 世間法包羅萬象, 最大的圖書館亦不過收藏一部份書籍 何年何月才能將內外典籍搞通? 所以古來大德欲求通達世出世法, 惟有以至誠感通為要訣, 求佛菩薩神力加被, 如此修法才能成就 ; 若靠自己研究, 絕無成功之望 27

29 正念即是禪定, 亦稱三昧, 亦稱正定,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靜是寂, 慮是照, 心無散亂即得正定, 心不隨境界轉即是禪定 此非易事 ; 學佛欲有成就, 捨此無他法 淨土法門, 三根普被, 利鈍全收, 方便之方便, 但離開禪定還是不成, 一心不亂為淨土法門之要件, 不得一心即不能成就 光陰太可貴了, 不要以為我現在年歲還不算太大, 將來環境許可再好好念佛, 須知世間事與我了生死毫不相干 自己要認真去作, 一天當十天用, 一年當十年用, 時間不多 世間名聞利養只有害處, 沒有好處 修淨業念佛 誦經 拜佛都是必需的 : 讀經求解, 拜佛求懺悔消業障, 念佛求一心, 只要正念成就, 智慧就開了 心外求法謂之外道, 摧伏外道先由本身作起, 二六時中隨時覺察 四魔中之前三魔均屬自己份上, 只有天魔是外邊的 六道有情眾生對自己看法不同, 對環境看法亦不同, 隨心的境界而轉 所以人必須要求學, 求開智慧 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佛是大智大覺, 我們接受佛的教育之後, 對於宇宙人生比較清楚深入, 使我們的觀念與佛的觀念漸漸相近, 才能得益 如想證入佛的境界, 心不散亂是為第一 證入必須有定功, 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心不動 八萬四千法門那一門都離不開禪定, 離定即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經云 : 修菩薩行心不散動, 於大乘門皆得圓滿 佛法說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世間人認為以一個人的聰明智慧可以得到一點小便宜, 此純係愚痴錯誤的觀念 假如前生沒有種這一點善根, 今生無論如何求都求不到的 一飲一啄, 莫非前定, 用盡了心思所得來的還是命中註定的, 聰明智慧高強而潦倒一生者所在多有, 不從因地上修行而想得果報, 無有是處 大富貴大福德是由布施而來, 依正莊嚴是由修六度而來 持戒之人必須少欲知足 貪欲少, 修般若才不會出毛病 ; 若貪欲多, 便易曲解佛法, 以為作壞事若不著相亦不落因果, 生大邪見, 自己 28

30 受害無窮 故修福之人必深信因果, 方不致偏於斷滅相 學般若應行布施, 布施即捨, 持戒能捨世間之欲, 修福能捨自己財產與精神, 正合般若道理 學佛者無論行住坐臥均須求三寶加被, 修任何法門均應如此 講經時須將平日知見拋開, 求三寶加被 ; 念佛時須心中一無所有, 拋卻平日知見, 專心一句佛號, 求阿彌陀佛加被 經中常說承佛威神力故如何如何, 此並非有所依賴, 倘不如此, 有一我見存在, 將自己靈性障住, 無有是處 凡夫對於境界未能了達深悉, 以致放不下, 迷在裏面, 被境界牽著走 ; 一落在分別上即造業, 隨業流轉, 不能出苦 了達境界, 對事事物物樣樣清楚, 看得真切, 如在夢中自己知是夢境, 苦樂不覺, 心中清淨不染, 自然不受境界的感受 人生數十年光陰, 所遭遇的事事物物那一樣是真的, 何嘗不能當作夢想? 交善友有七事應作 : 一 友遭逆境不棄, 二 貧賤不輕視, 三 密事相告, 四 友有過不宣, 有善表揚, 五 難作能作, 六 難與能與, 七 難忍能忍 佛於一切法均通達是 解自在, 於一切法不染是 行自在, 行解均自在 佛為何示現菩薩相? 其用意是大慈大悲 菩薩有示範作用, 在世間同學道友中間就有佛菩薩應化, 倘發菩提心, 佛菩薩均會為他示現, 其示現的方法非常巧妙 佛菩薩入定出定不可思議, 無論依報正報一切無礙, 存心求佛感應處處均可遇到 凡是令你覺悟的, 或者遇到一句話, 一種暗示, 一種靈感, 因而恍然大悟的都是佛菩薩的神力示現 不但有情, 無情亦可示現, 翠竹黃花無非般若, 故曰 : 佛力不思議, 一切皆能現 美國恒由法師由舊金山金山寺至西雅圖一千里的長途, 學虛雲和尚用三步一拜的虔誠方式, 自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六日開始 行至中途, 發現親手縫補的長褲就一點一點的裂開, 無法收拾, 且並未帶一條備用褲 他對同行禮拜的恒具 29

31 法師說 : 我該怎麼辦? 如果再頂禮幾次, 就要露體站在這裏了 繼續拜不是被警察拘捕, 就是被路人嘲笑, 二者均屬難堪 他決定不折返金山寺, 繼續緩緩前進, 默求佛陀慈悲加被 他向恒具說完這些話後, 剛走了幾步, 忽然注意到前面大路當中有樣東西在微風吹動下輕拍著 當進前拾起來一看, 竟是一條長褲, 除了舊一點外, 大小正合適 經此感應, 恒具 恒由兩位法師誓願一生從事堅苦卓絕的佛學修持 六趣眾生無量無邊, 佛以神力常隨不捨 佛的智慧神通不可思議, 但佛不度無緣之人 ; 無緣之人不接受佛的教誨, 在其本身方面有障礙 有人不欲生天, 以為高不可攀, 來生仍欲作人, 佛即教其持五戒 ; 其實五戒亦是無上菩提的基礎 佛度化眾生均用善法, 善法均是為了成就眾生 若用嚴厲手段對待眾生而使其改過遷善者亦屬善法, 父母教誡子女, 態度雖惡劣而仍屬善法, 誠如經中所說 : 悉以善法方便攝取, 令其修習清淨之業 世間的善人是一個地方的福田, 他可以感化一個地區的民眾, 使其棄惡向善, 故善人是國家之寶 羅漢 辟支佛均是人間的福田, 而佛則是最上的福田 種因必得果報, 布施是種福田, 財 法 無畏無論那種布施, 只要清淨均可得無量福 布施是破慳貪的, 佛教我門修布施之用意是在破煩惱, 因為慳貪是主要的煩惱 古德說 : 佛法無他, 只有一布施 通常說修六度, 修一個布施即可圓攝六度 佛的相好光明莊嚴, 凝光如滿月, 曩劫因修忍 滿月 言其絲毫無欠缺 佛在過去世中修忍辱波羅密, 相好是修忍辱的果報, 正報莊嚴以忍為主, 依報莊嚴以布施為主 如在忍辱上用功, 入道不難, 忍辱能感動人 教化人 無緣無故的受冤枉之事甚多, 能忍實對自己有利益 念佛功夫雖未至念而無念, 但能行願真切, 仗彌陀悲願力, 亦蒙佛接引, 往生極樂 到了極樂世界即不退轉 ; 不退是初住地位, 念佛 30

32 一生即可辦到, 若修他法須經久遠劫數 此方便之方便, 今幸聞此法, 豈可交臂失之? 經云 : 智身無所著, 遠離於身相 智身指佛而言, 佛絕無執著, 一切不染著 我們對過去的事不要回憶, 對未來的事亦不要想像, 現在的事事物物也不要染著, 則三世均斷了, 三世斷則無輪迴 讀經一二句, 若能體會實行, 一生受用不盡 極樂世界是淨業修成的, 生到極樂世界即相好光明, 一到極樂世界即開端, 有進無退, 當生成就 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 唯佛與佛方能了知其真相, 所以 阿彌陀經 中說 :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 當知我於五濁惡世, 行此難事,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 是為甚難 普通俗人讀了 阿彌陀經 即能相信真實有一個極樂世界, 乃是他多生的福德善根因緣所致, 也是有來歷的人 學佛之人決不能離開佛菩薩, 離開就要退轉 現在佛已不在世間, 經中開示, 如能每日讀誦大乘經典, 即能常常啟發清淨信心, 故學佛之人每日誦經實有必要 世間上的事, 生活過得去就算了, 不必費太多的精神消耗在五欲六塵上 修供養是明心見性的方法, 證菩提的適當法門 但一有所求, 即與供養布施之義相違, 即變為人天有漏的福報 佛的大涅槃謂之無住涅槃, 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行於生死中是大悲心, 佛菩薩住在六道之中, 與凡夫一樣 大乘學人接受佛的開示要作菩薩, 其願力心力超過業力, 即可轉變境界, 由現在起就是乘願再來的菩薩 來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薩, 大菩薩照顧小菩薩, 小菩薩有隔陰之迷, 經大菩薩一點破, 恍然大悟, 其願力再超過業力, 又是一個再來的人 轉凡入聖就在此時, 不要等來生 不著有為即不執著, 不著無為是什麼都要做, 如此才能入菩薩道 有為法包括甚廣, 百法明門論 中前九十四條均屬有為法 世間五 31

33 欲六塵之樂決定是虛妄的, 凡夫迷在其中, 不覺知, 有大智慧才能照破 一切有為法均無自性, 有用無體, 徹底虛妄 恭敬者, 虔誠也, 即一心皈命之意 蓋三業以意業為主, 攝心歸一, 不向外馳, 謂之恭敬 若但理髮洗澡, 華服盛裝, 而妄想紛飛, 不能謂之恭敬 合掌頂禮, 表身業虔誠 稱念聖號, 讚揚功德, 表口業清淨 心中一塵不染, 表意業恭敬 百千萬劫難遇到佛, 聞到佛名字都很難 佛在世時在舍衛國弘法, 還有三分之一的民眾不聞佛名 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 現值末法時期, 等法運完了要再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佛降生才有佛法, 在這個期間眾生如何能得度? 我們能有機緣遇到大乘佛法, 務自珍惜, 多多勸人念佛, 親近佛法 口頭勸, 文字勸, 以此因緣, 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 佛出興於世, 對於眾生的恩德太大了 經典中至高無上的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 得度的因緣, 佛若不說, 我們再聰明想一輩子也想不出來 人身本來是為受報而來, 是為酬業而來, 被業力牽著走, 太苦了, 我們必須發菩提心, 使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 我活著是為了度一切眾生, 不為我自己, 心量展開, 即得自在 娑婆世界眾苦充滿, 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如僅以欣厭心求往生, 恐難達到願望, 必須發菩提心, 蓮池大師在 彌陀經疏鈔 中說下品下生也要發菩提心 到極樂世界是留學, 等學成之後再回來度眾生, 再來是願力不是業力, 所以求生西方不是逃避, 不是圖享受, 而是為度生 經云 : 寧代諸眾生, 永受輪迴苦, 終不捨如來, 而求於少樂 寧惡道多劫, 受苦聞佛名, 不願生善道, 暫時不聞佛 寧地獄多劫, 受苦常見佛, 不願離三塗, 生無佛法處 回向太妙了, 小小一點善事如用回向, 可以發展到盡虛空徧法界 凡夫心量太小了, 常常修而心量仍是拓不開 粗心大意, 聽經時融會貫通, 出了講堂全忘了, 實在說經本下課時才用得上 在日常生 32

34 活當中, 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 雖以一文布施, 其功德亦無量 相隨心轉, 六塵均是相, 如燒一炷香, 回向法界, 則徧法界均香, 莫小看呀! 十大願王中的稱讚如來, 一切佛之名號以及一切善法無一不是稱讚如來 華嚴經 境界實在廣大, 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場 心 願 行與佛相應即真是菩薩應世, 與佛相應即是與法相應 名聞利養真害死人, 稍一沾染即與法性背道而馳 學佛必須有清淨信心才算入門 清淨信是對於三寶全誠懇信, 絕不為境界所動搖 信而不能深解, 無法得益, 不解其義則不能行, 對於大乘經典要深入體會 在歷史上, 頓悟的人只有六祖一人 修大乘法應在五欲六塵中修, 在根塵相接時用寂照的功夫 寂是心如如不動, 照是境界歷歷分明, 心若不能寂照, 住在深山中也是枉然 走小乘路對不起佛菩薩, 研究經教隨文入觀, 能入進去即是佛的境界, 入要修行, 般若經 中所教的修學方法是不執著 有出家人不肯講經, 他以為自己沒有修證 沒有福德接引信徒, 無資格講經 其實我們只要根據古人註疏解釋, 知多少講多少, 既可弘法利生, 復可使自己速得成就 華嚴經 是經中之王, 其餘經均是眷屬經 十大願王又是 華嚴經 的樞紐, 其第一條即是禮敬諸佛, 可見其重要性 世間人不依十大願王立身行事, 而日日營求名聞利養, 被其奴役指使而不自覺, 誠屬迷惑顛倒 須知能捨盡一切即能得到一切, 凡夫不敢如此作, 因其疑關打不破 菩提心是清淨心, 一點妄念都沒有 如想這一生成就, 就得把自己身心生死得失利害一齊拋開, 有如此清淨心, 自己本有的福與智才無有邊際 善人被人欺是一時的, 惡人作惡得便宜亦是一時的, 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因為被人輕賤毀謗, 亦可重報輕受 世間事那一件值得重視, 那一件事能夠了生死? 如此一想就容易放下了 33

35 學佛之人, 看到無量無邊法門, 不知從何處學起 ; 殊不知法門雖多, 如想一時通達也無困難, 學東西不要在枝葉上尋求 經云 : 譬如良沃田, 所種必滋長, 如是淨心地, 出生諸佛法 一切佛法全是由淨心地生出來的, 心地不清淨如何能有成就? 佛法與世間法不同, 世間法一切通達很難, 尤其現在的人被煩惱所蓋, 只能學一門 ; 學佛若有成就, 真能通達如來真實義 隨便修一法, 就賅一切法, 此是一多無礙的境界 如布施攝六度, 六度攝萬法, 用一布施即可總持, 布施攝一切法門 唯有捨, 智慧才能現前, 肯捨就成了 經中處處開示, 祖師也時常勸勉, 有幾人肯做? 捨不是捨財一種, 六種根本煩惱要捨, 二十種隨煩惱要捨 ; 最要緊的是捨脾氣, 不要有個性, 莫同俗見 世間萬事皆是相對而有, 虛幻不實 修行人不在世間一切對待事理名相上認真, 心中存有漸漸擺脫之意, 勿令間斷 復於此際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 一心專念, 亦不分別誰是念 誰是佛, 但會念即是佛, 佛外無念, 上與十方如來心心相印, 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 念到念而無念, 無念而念, 此種念法與實相相應, 與一真法界相應, 與心淨土淨之義相應 果能如此, 何愁不往生? 住的地方認作是自己的家, 就被圈住了, 應當作旅館, 住一天算一天, 就自在了 在家人如此, 出家人更要作此想, 如以為那個廟是我的就糟了! 自己如果有一個住處就不能徧法界現身, 現有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處所 一切相重在受用, 不在所有權, 有主權就受主權的約束 買一輛小包車要有存車的地方, 保養修理, 還要洗車 擦車 上油 繳各種稅捐, 辦理保險, 種種手續麻煩極了 ; 若要雇司機開車, 還要替他安排宿舍, 問題更多, 等於替車服務, 被它拖累 不如坐計程車, 招手即來, 付錢即去, 不必煩心, 我用它, 不讓它用我, 豈不自在?( 在臺灣是如此, 但在美國又不同, 美國計程車少且貴, 如無自備車寸步難行 ) 住公家配的房子, 住一天算一天, 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費, 也不要納房捐, 我活著的時候用它, 34

36 死後誰住都行, 豈不自在, 何必買房子為兒女置產業? 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 他如果有福報, 他還能看得上這所公寓嗎? 一般人混混沌沌, 不知不覺, 迷惑顛倒, 醉生夢死 父母未生前在何處, 將來到那裏去, 沒有想過, 也不去想, 想到的是如何賺錢, 升官發財, 爭名奪利, 成家立業 為此短短數十年的生命, 勞碌奔波, 造諸眾惡 此種種作為, 皆是趨向於煩惱的道路 唯有一條安樂的道路, 即是菩提之路, 此是正路 正路是心地清淨, 一塵不染, 不著相, 此康莊大道, 無盡的智慧 無盡的福德均在其中 可惜世人愚昧無知, 不聞佛法, 無得救之機緣, 實在是冤枉極了 二乘人雖亦修六度萬行, 但未忘記自己, 還有一個我在, 我要度眾生, 有能有所 權教菩薩以前皆是以意識心修的 ; 大乘菩薩是用真心修的, 用真如本性修的, 不要為自己設想, 生為一切眾生而生, 死為一切眾生而死 有大智慧才能捨己為人, 一動念頭障礙就來了 戒是修行基礎, 以其作用能捨舊染之污 持戒即是心能於戒忍可安住, 忍可安住即心定不動, 就是定 必其一心忍可於所觀之法而後慧生, 故曰定生慧 然亦必具有遣執破我之慧乃能得安住不動之定 發菩提心應離一切相 菩提者, 覺 平等 慈悲義 若著相則其心非覺 非平等 非無緣慈 非同體悲, 雖曰發心, 其所發者不能稱為菩提心 故離一切相才能發菩提心 學佛先要守五戒, 把人道修好, 起碼要能維持人身 ; 人道修不好, 小乘佛法無資格 切莫輕視外道, 有的外道對於經論甚為通達 佛門中亦有對於教理研究甚深, 十分通達, 而中間差了一點, 差之毫厘, 謬以千里 修行從根本上求, 要走成佛的道路 華嚴經 是佛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 要想入佛境界, 第一步先從因緣果報上說起, 不然教理再通達, 恐流於狂慧, 反而不如老太婆深信因果, 一心念佛來得踏實 四禪八定定功有時間性, 時間到, 定功即失去了, 失去以後必墮落, 35

37 四空天均墮三塗 不修真實定, 用了苦功夫最後還是墮落, 又何必當初? 真實定是行住坐臥均在定中, 如不理解即近於盲修瞎練 信解行證決不可缺少 念佛法門之淨念相繼即是修楞嚴大定, 六根不攀緣六塵即是都攝六根 ; 依天臺家言, 都攝六根即止, 淨念相繼即觀 人我是非未離, 妄想不斷, 修不成功 無礙法光明, 指放任的辯才, 如現在所說的稱性發揮, 對教理圓融才有此能力 講經時發揮透徹, 聽的人自然心開意解 但初學講經的人即求儘量發揮必致失敗, 應按步就班學規矩, 先求依文解義, 不要說錯, 至少講過二十部三十部經以後再自己發揮經義 五種怖畏 : 一 三惡道的怖畏, 不讀佛經不知三惡道之苦 ; 二 惡名, 如受他人之毀謗 污辱 諷刺令生煩惱 ; 三 大眾威德, 如初上講臺之人見聽眾不敢講話 ; 四 死的怖畏 ; 五 不活, 如遇大災難或生大病 起念即妄, 真如本性中並無念故 凡夫染念不停, 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 治其住塵之念 蓋念佛之念, 無非真如之本體, 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 真如是清淨心, 佛念是清淨念, 同是清淨, 得以相應, 所以念佛之念, 綿綿密密, 能至念而無念, 故曰勝方便 在娑婆世界修行, 比在極樂世界修行效果大 ; 有這樣優良的環境, 我們還是每天悠悠蕩蕩, 不知精進修持, 殊覺慚愧 無量壽經 云 : 正心正意, 齋戒清淨, 一日一夜, 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思益經 云 : 若人於淨國, 持戒滿一劫, 此土須臾間, 行慈為最勝 淨土多億劫, 受持法解說, 於此娑婆界, 從旦至食勝 我見喜樂國, 及見安樂土, 此中無苦惱, 亦無苦惱名, 於彼作功德, 未足以為奇 ; 於此煩惱處, 能忍不可事, 亦教他此法, 其福為最勝 寶積經 文殊師利授記會 云 : 北方常莊嚴世界娑羅起王佛言, 東北方有世界名妙莊嚴忍, 彼現有佛號大自在王, 其土眾生, 皆悉具足, 一向安樂 乃至若有眾生, 於彼國土, 億百千歲修諸梵行, 不如於此娑 36

38 婆世界一彈指頃, 於諸眾生起慈悲心, 所獲功德, 尚多於彼, 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佛無妄語, 我們果然能夠在此五欲六塵眾苦充滿的娑婆世界, 放下一切, 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 因而超出三界, 不再六道輪迴, 豈不是太幸運了嗎? 古德云 : 執性廢修, 如貧士拾豪家之卷 ; 著事迷理, 類童蒙讀古聖之書 蓋童蒙讀書, 雖不明理, 果能熟讀, 天長日久, 自能融會貫通, 仍有悟解之望 ; 如愚夫愚婦只知念佛, 不研經教, 但能至誠懇切, 老實念佛, 念至一心不亂, 必能往生 聰明人談玄說理, 自以為深通經教, 高談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 以致佛亦不念, 三寶亦不拜, 不誠不敬而欲求解脫, 實無可能 所以著事迷理遠勝於執性廢修 蓋愚人但重事相, 發乎至誠, 能有成就, 比之聰明人只尚空談者, 大有天淵之別 念佛法門本為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 若僅為自了, 以欣厭心情希求, 則最上乘大法竟變為小乘, 只能下品往生, 多劫不能花開見佛, 因與佛之悲願相違 ; 若不稱性起修, 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夠資格, 只能生到疑城, 經長時間方能生安養, 豈不可惜? 所以學佛先要開智慧, 多讀大經大論, 體會經論中之真實義理, 並非研究佛經文學及其詞藻, 必須屏除外緣, 收攝身心, 令心攝在一處而不馳散, 乃能起觀 菩薩對眾生, 如日普照一切, 不求恩報, 完全是施捨, 決不要權利 ; 眾生有惡悉能容受, 終不以此而捨誓願 修忍辱是學菩薩的容量, 地獄眾生亦要以平等心慈悲心看待他們 學佛是自己學佛, 不必看人家學佛的精進程度如何, 人家學與不學與自己毫不相干 以修十善言, 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 只有自己造口業, 對於自己毫無好處 如果機緣成熟, 一說即能改過遷善, 不妨倒予以規勸, 否則還是不要管人家的閑事比較好 我們如果有慧眼, 在在處處皆是佛菩薩 現在佛已經不在世間, 但是佛的經典仍留在世間, 如能親近供養, 心無疲厭, 如見佛一樣 37

39 看經典如遠遊學子獲讀父母家書, 字字均是金玉良言, 依之而行, 此之謂親近供養 現在學佛的人, 多數不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 總要想先買一所公寓, 有個安定的住處, 生活求其舒適, 飲食要求營養, 收入總嫌不夠 ; 生活過得富裕快樂, 有空閒的時候, 研究佛法, 念佛念經拜佛, 聽聽經, 跑跑道場, 吃吃素齋 此不過表面上冒充佛子, 論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幾年, 享享清福, 並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有此種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 永在六道輪迴 要知學佛要下決心, 一心求生, 不必顧慮自己的生活, 只要心在道上, 自有護法龍天護持, 不虞生活無著 如果心不在道上, 每天為自己生活打算, 則護法神也就樂得的休息一番便了 還有同修, 總想找一個清淨地方去修行 ; 須知掩關潛修固然有功效, 但也是修行人的險著 古人說 : 不悟道不住山, 不破參不閉關 若是修行程度不夠, 而妄想入山清修, 恐怕修不好還會招魔, 出大毛病 每一部佛經均分為三分 : 一為序分, 二為正宗分, 三為流通分 序分中多舉出幾位上首菩薩, 其名字每部經不同, 但用意至深 上首多半是佛的大弟子 金剛經 以須菩提為上首, 因須菩提解空第一, 金剛經 講般若智慧, 以須菩提為當機者 彌陀經 以舍利弗為上首, 舍利弗智慧第一, 彌陀經 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 乃釋迦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非有大智慧不能領悟 楞嚴經 序分中舉出六位上首 : 舍利弗智慧第一 ; 目犍連神通第一, 神通表大用, 又表大悲 ; 拘絺羅辯才無礙, 答問第一 ; 富樓那說法第一 ; 須菩提 優波尼沙陀均為解空第一, 優波尼對於分析空頗有深解 明白此六位上首之修學造詣, 即可知 楞嚴經 全部之內容 華嚴經 所說的是佛的境界, 楞嚴經 所說的是入佛境界的方法 古人說開慧的 楞嚴, 信不誣也 三輪體空平常多舉布施為例, 無能施所施之境界 能施即能施之心與能施的我, 所施即所施之物與所施對方接受的人 其實作任何佛 38

40 事救護一切眾生, 均應三輪體空, 否則與本性不相應 離相非常難, 離相即見性 世間好人甚多, 所作好事亦甚多, 但均屬有漏的福德, 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懂得離相, 不著相, 即有般若智慧在內 成佛之事不難, 難在自己不發心去作 斷煩惱 了生死 證菩提與外面人不相干, 外面人只有增上緣 幫助我們成佛的因緣, 有順逆二種, 如不肯發心, 縱遇順增上緣也是枉然 果真依教奉行, 二三年即能見效 學佛是但求諸己, 佛學是內學 能真正帶業往生還算不錯, 但是我們的目標不能訂得太低, 取法乎上, 僅得乎中 學佛的障礙就是多生多劫來的業障, 能夠時時懺悔業障, 掃除成佛道路上的妨礙, 自然速得成就 我們的業障還不算重, 重的人遇不到佛法, 更遇不到 華嚴經 講座 有此機緣, 我們即應如經中所說 : 長養一切善根, 捨離一切生死流轉 佛法千言萬語, 總歸一句是 看破 放下 此四字作起來不容易, 但有一方便法, 即是布施, 布施即捨離生死流轉 每人均願了生死, 而每人均抓得牢牢的, 此是執著不肯放下, 與佛法背道而馳 ; 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 連身體也要布施給眾生 大乘佛法是即世間而離世間, 正放下的時候也是正提起的時候 把身體留在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的, 以五欲六塵作佛事, 我見 沒有了, 那裏還有疲厭? 那一個受苦? 身都放下了, 何況身外之物! 佛法說 法喜充滿, 即是自在之意,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今生即能做到 一發心即是初發心的菩薩, 不能謙虛, 直下承當 ; 如說不敢當, 佛即大失望 但菩薩不住菩薩相, 若著相即不清淨, 不清淨即不能見性 菩薩行無量無邊, 華嚴 將六度開為十度, 十度是同時修的, 行布不礙圓融, 圓融不礙行布 華嚴 具行布 圓融二門, 皆能通入法界 : 一行布門 行者行列, 布者分布 經中廣說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之四十一個法門, 由淺至深, 行列次第分布, 故曰行布門 二圓融門 經中又說法界之理, 圓融無礙, 於前之四十一位隨舉一位, 而賅攝諸位, 謂之圓融門, 如說 初發心時, 便 39

41 成正覺 是也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以修的, 我們都可以修 學佛應將佛所說義趣徹底明瞭, 使心中了了, 然後修行, 遇一切境界時乃能歷事練心 在行住坐臥 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當中, 時時將所領悟之義趣存養心中, 使經義與我心融成一片, 如此便是觀照便是薰習, 不一定要打坐參禪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佛法不壞世間相, 如世間講倫常,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佛法所說的更徹底 更圓滿 佛法是即世間而離世間, 若壞世間相, 性也沒有了 所謂 善超諸有, 是在生死中即超越生死 世間有很多人發心以財 法 身布施, 可惜未聞正法, 更未聞到大乘了義經, 乃與本性不相應, 實在可惜 有的人煩惱障重 所知障輕, 尚有聞法的機緣 有的人煩惱障輕, 而所知障重, 即無聞法的機緣 ; 縱有機緣而聽經也坐不住, 雖有善心作大慈善家, 而所得的是有漏的福報 純而不雜謂之精 精進是沒有條件的, 有條件即不能與本性相應, 有條件容易退轉 例如學佛為求財富 求平安 求兒女上進, 希望達不到就要退心了 必須發菩提心, 發菩薩願, 沒有任何要求及附帶條件, 只是為了饒益眾生, 為了度眾生, 求諸功德法 禮敬諸佛是滅我慢的方法, 我慢是俱生的煩惱, 若不除之, 修行即有障礙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心淨則土淨, 心中有慢即不清淨 考察自己的傲慢心有無減少, 並不太困難, 以前總覺得自己比旁人高一等, 學佛之後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 即是有進步 供養十方三世諸佛, 指過去佛 現在佛 未來佛 未來佛包括一切眾生, 因為眾生將來皆得成佛 有人在廟中供養法師非常虔誠恭敬, 而回家後對於父母視若路人 ; 佛門中焉有不忠不孝之人? 父母有生育之恩, 師長有教誨之恩, 父母師長之恩不肯報答, 而對於佛菩薩 法師恭敬供養, 也是虛偽的, 恐另有目的, 是要不得的 學佛以家 40

42 庭為起點, 以供養父母 家庭和睦孝順為基礎, 然後推而廣之, 供養社會大眾, 以及戒殺放生 放生是供養畜生, 畜生迷得最深 墮得最重, 我們對於畜生要有憐憫心 法供養 : 法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世間法包羅萬象 ; 不可吝法, 吝法得愚痴報, 願一切眾生個個都比我好, 文化水準提高, 人人都有智慧, 把娑婆世界變成淨土, 否則眾生迷惑顛倒, 社會不安, 天下大亂, 我自己也要連帶受苦 談到出世法, 供養是使眾生離苦得樂, 遇到人即勸其念佛, 給他種一個念佛種子, 將來他總會遇緣而起現行的 業障是與生俱來的, 人人皆有 ; 如無業障, 是佛菩薩再來 業障重可以懺悔, 懺分事懺與理懺 : 事懺要發露懺悔 業造作之後一定有果報, 發露的意思是使惡業作增上緣, 不要藏在裏面, 發洩出來, 使人知道, 能早日了結 事懺力量薄, 不能消滅惡業的種子 理懺要修定, 是見性 見了性才能轉業, 轉阿賴耶成根本智 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 即是理懺的境界 佛經的用途, 是為了印證自己的知見與佛的知見是否相符? 五祖以前以 楞伽經 作印證, 五祖以後以 金剛經 作印證 在行的階段, 學人可以用之 ; 初學之人, 只能以佛經當作一面鏡子用, 修正自己的毛病 三寶以法寶為中心, 僧雖為人天師, 但佛說 依法不依人, 依經與論修正自己的知見, 依戒律修正自己的行持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若求不到是有業障, 必須懺悔業障 念佛一聲, 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必須信真願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才成 功夫成片定能帶業往生, 至少要願力超過業力, 若能超過即是乘願再來, 生死自在 ; 有一絲毫罣礙就作不到 學般若是為生實相, 生實相就是明心見性 如何可生? 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可見信心清淨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說讀書變化氣質 ; 學佛學了幾年還是老樣子, 學佛有何用? 所謂生實相, 是圓初住的地位, 41

43 我們雖然不能達到此種境界, 但是不能離開此重心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 知道此種理論的並不多 ; 不到此程度說了此種深奧的道理, 眾生無法接受, 說也白說 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得上, 即能轉凡入聖, 即能了生死 出三界 了生死在佛法中不是講空話, 而是確能做到的 有老同修念 金剛經 三十年, 但知念經有功德, 而貢高我慢之心不減當年, 如此居心念經能說心清淨嗎? 佛法中最要緊的一條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 其餘斷煩惱 學無量法門, 以及求無上道, 均是為了度眾生 作一切事必須與佛菩薩本願相應, 度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與經中所說救護眾生不著眾生相的道理同 小乘人真能離三界六道, 但是執空, 仍有折磨, 清淨心不能現前 ; 空有兩邊都不著才清淨 大乘法是發大心, 大而化之, 為一切眾生服務 活著就是為了眾生, 不要想到自己, 我執自然而破, 一有自己的念頭即是凡夫 初發心的菩薩即是圓初住的菩薩, 地位雖然高, 果真是大乘種性的凡夫, 有救護一切眾生之悲願, 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可以 一開始就可以修學這個法門 寂是如如不動, 照是了了分明, 如此處世即不會錯誤 六塵只是作佛事自度度他的增上緣, 絕不可以任何一根認為是我所有的, 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會用, 用久成習慣, 即能見到諸相非相 即 與 離 是同時的, 生與死也是同時的, 佛菩薩無有生滅, 凡夫亦無生滅, 生滅是我們的一念錯覺, 此理不深入經典不明其究竟 所以經不可不讀, 費三年五載的功夫研究大經亦值得, 可得大自在 深入佛法之後, 不取相是應該的, 為了生清淨心要不取相, 著相取相是清淨心的障礙 世間人均想求福慧, 而求不到, 因為不懂得如何求法 佛家說求福慧在佛門中求, 其實並不是到廟裏燒香拜佛 而破迷開悟就是入佛門 ; 讀誦大乘經典, 明達其意義, 接受佛的教訓, 即等於親近佛菩薩 常常聽經, 親近師友善知識是外緣 ; 善根福德是內緣 內緣若不肯修, 縱遇外緣亦是枉然 修內緣者, 須發四弘誓願, 修六度萬 42

44 行 凡夫遇有災難, 講求逃避 ; 菩薩則不然, 愈有災難愈是要救濟眾生 如虛雲老和尚, 勝利後本來已到香港, 可以安居清修, 為了救度大陸同胞, 又返回大陸, 致遭厄難, 即其一例 求福求慧均是為了度眾 ; 自己如果福薄, 想度眾生都找不到道場 培福必須布施, 三種布施即是福慧雙修 眾生肯接受即去弘法, 菩薩所到之處一定令眾生生歡喜心 如果眾生討厭菩薩, 不接受菩薩的教化, 菩薩就要馬上離開 ; 但是眾生遭遇了厄難, 肯回心轉意 改過遷善, 歡迎三寶, 菩薩再來 菩薩對於度生事並不著急, 著急即生煩惱, 生煩惱, 心即不清淨 求生淨土要信心清淨, 對於娑婆世界還牽罣不斷即去不了 世間衣食住行 名聞利養, 以及一切享受, 都不可攀緣 未學佛時不知道放下, 以致流轉生死苦海, 經無量劫, 受了無數的折磨 ; 現在學佛多年, 知道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脫離苦海, 而今對世間事仍然放不下, 這就很難埋怨旁人了 千經萬論就是令人求清淨心, 即無分別智, 是真正的智慧 ; 即是 照見五蘊皆空 之 照, 一動分別心即照不了 心地染污即照不見, 心放不下即是染污 念佛一心不亂即是信心清淨, 一天念十萬聲而仍有煩惱, 是培福報, 不可能往生 佛法難聞, 既聞大乘了義經典, 乃過去世已種莫大的善根 有此好的基礎, 必須求展布一番, 當生即能成就 善財童子以薄地凡夫參學精進, 在文殊菩薩會下發菩提心 開根本智, 努力不懈, 得有成就, 是我們的最好榜樣, 他能做我們也能做 空如來藏 很難講 最難講的是空, 佛法中之空不等於無, 空不是斷滅, 不是沒有, 空是有的, 萬法因緣生均是空的 無始以來以虛為實, 果然一聞佛說即能改變過來, 即證了圓初住的果位 我們聽說, 此番道理明白, 而境界現前, 轉不過來 聽經要銷歸自性, 43

45 談何容易! 轉境界即是修行, 行與解相應 善財童子聽法, 聽了之後立時轉變, 果位即進一級 ; 心中真是一絲毫成見都沒有, 才能轉境界 一切諸佛的教法要遵守護持 護持最要緊的是護持自己的法, 自己的法護不住即不能護持佛法 護持自己的法是護持戒定慧, 護戒是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護定是清淨心 何為自利? 蓋大廟, 香火盛, 四事供養無缺, 此是自害而非自利 斷煩惱, 證菩提, 不求名聞利養是自利 古來出家人自稱為貧僧, 現在有大福報的出家人已經離開了正道 利他亦如是, 應在道業上利他, 幫助他成無上道 修行人幸勿錯會自利利他的真實義 有人說 : 佛經中有一部份含有甚深的哲學思想, 可以作為學術研究 ; 還有一部份帶有迷信色彩 例如所說的華藏世界, 以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巍峨玄妙, 如烏托邦, 都不是實有的 因為佛是絕頂聰明的人, 這是他想出來的理想國, 令人嚮往, 引人入勝, 亦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方法 存有此種邪見之人, 實在不懂佛法, 以凡夫的知見揣測佛的知見, 無有是處 佛所說的都是佛的現量境界, 佛眼可以觀到無量無邊微塵世界, 其所說的境界是親眼看到的 凡夫肉眼的能見度, 實在太小太近了 只要心在道上, 諸佛菩薩之光明時時加被 常親近善知識, 與諸佛菩薩同共止住 諸佛菩薩住在大悲性空, 念一切智, 心無暫捨 佛法以智慧為主, 終極的目標是慧, 欲求慧必須修定 念念與一切智相應, 即無分別智 由本性中透出來的智慧光明, 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大慈大悲修六度萬行, 但不著相, 即與智相應 經云 : 於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 淨心尊重 恭敬供養一切諸佛, 恒不退轉, 無有休息 一切如來滅度之後, 所有舍利悉已如是恭敬供養, 為令一切眾生生淨信故 自己生死未了沒有關係, 先要度眾生成佛 恭敬供養就是廣度眾生, 使人看到我們對佛如此恭敬供 44

46 養, 想必是佛確實有使人恭敬供養之價值 ; 引人入道, 此為接引眾生入門之善巧方便 要給眾生廣大的法緣 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生死輪迴, 如何脫苦? 不學佛決定不能脫苦 如恭敬供養諸佛, 即是間接的使眾生脫離苦海 經云 : 無有執著, 離諸心想 ; 無有依止, 永無所依 凡夫大病是處處執著, 以致一切善根福德變為有漏的福德 如此則來生福報必然有的, 但是否能保持人身就不敢保險 常言道 : 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保持人身要五戒清淨, 仁義禮智信作得圓滿, 如未能做到則三途有份 ; 而三途的因緣太容易了! 貪心重的必入鬼道 鬼亦有若干種, 有多財鬼 少財鬼 無財鬼, 總之均非善道 世間事是非不明, 理路不清, 必入畜生道 瞋恨心重的必入地獄道 如安世高之同學, 前生為三藏法師, 明經好施, 只緣瞋恚心重, 墮為蟒身, 在亭湖廟中為神 掌握往來船舶行旅安危生殺之權, 極有靈驗 香火鼎盛, 遠近咸來供養, 故其福報很大 幸遇安世高度之, 了脫畜身 足見明經好施, 心不清淨, 仍須墮落 如以有漏功德, 來世作大富貴人, 富貴學道難, 復有隔陰之迷, 盡情享受, 反而造了一身罪業, 轉世必墮三途 所以學佛在事相上不能執著, 心想也不能執著, 誰都不依靠, 依靠自己用功 遠離於我及我所, 將我執破盡, 妄想心不要執著, 身更不能執著 ; 唯識學中之八識均是有為法, 都是假的, 如夢幻泡影, 學佛人須三復斯言 學佛人對 高僧傳 與 居士傳 不可不讀 古來學人進德修業有了基礎再出去參學, 否則不辨是非邪正即易於招魔 參學在佛法中是必經的過程, 但是不能專向一位老師學一輩子, 如此也是著了魔 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東西, 我們認不出來, 楞嚴經 中五十種陰魔其所表現的道行, 幾可亂真 佛法有個密訣, 即一切境界現前如如不動, 捨己為人, 犧牲自己亦在所不惜 ; 但是不能捨棄菩提心, 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業 別教的初住未能證得法身, 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 圓頓根性的人 45

47 不多, 金剛經 所講的信心清淨即是圓頓根性 圓頓根性的人是老實敦厚的人, 佛怎麼說他就怎麼做, 以清淨心看經看古人註解, 沒有支支節節的閑岔, 所以他悟得很快 世間人的聰明才智是分別心生出來的, 是迷惑顛倒 ; 所以不分別是智慧 無分別不是糊裏糊塗的, 是樣樣清楚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 如恒河沙, 佛早知道, 所以指示幾個大綱, 如說小乘三法印, 大乘一法印及四依法, 我們只要掌握到幾個綱領即不會走錯路 佛經卷帙浩繁, 義理豐富, 號稱難學, 但有一個綱領, 即 : 修一切善, 離一切相 自行化他是同時的, 但有輕重之分, 在未花開見佛時重在自行, 見性以後重在化他 昔日叢林中之住持職事均係菩薩再來, 我們如欲作住持, 自己先問問是否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否則一生時光短促, 恐怕誤了自己前途 正在作的時候, 心地一塵不染 ; 若不用心, 又與法性不相應, 實在難了 佛悟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 到處奔波, 托鉢乞食, 忙得不亦樂乎 ; 而佛的行住坐臥均在定中, 稱之為楞嚴大定 事實上 離 即 同時, 生死與涅槃 煩惱與菩提亦是同時的, 其中一是覺 一是迷 佛以色身作為度化眾生之工具 ; 在凡夫分上色身是五陰魔, 被折磨得受苦 覺悟了轉識成智, 在佛謂之四智, 在凡夫謂之八識 動是向外攀緣, 不動是不攀緣, 心中乾乾淨淨, 曉得萬法皆空 ; 凡夫幹了一件事念念不忘, 在八識田中留有痕跡, 作為生死根苗 離相就是智, 不離相就是識, 用功由此下手, 方能體會入微 身是四大五蘊, 無我, 若執有我, 死了也作守屍鬼 身心世界要一切放下 ; 佛制定日中一食, 樹下一宿, 不使住第二晚, 恐怕行者貪戀這塊地方風景好, 牽罣不斷 現代人講享受, 自己住的起居間均是套房, 裝修得豪華舒適, 貪愛不捨, 在生前以為很得意, 死後可能變一個老鼠蟑螂貓狗之屬, 守在這個房間, 留戀不肯離去 學佛的人愛護佛經也不要貪著, 假若持有一本古代手抄本佛經, 價值連城, 甚為希有難得, 把持翻閱, 不忍釋手, 死了之後可能變為一個 46

48 蠹魚藏在書中 我們要利用此五蘊色身為一切眾生服務, 對任何事物不要貪戀, 把一切環境當作旅館, 活一天, 作一天, 假戲要真做, 一切不執著, 故經云 : 住於無量善巧回向, 永出一切諸有回向, 修行諸行不住於相善巧回向 菩薩即如此修 五欲六塵能鍛鍊你的心, 它就是菩薩, 如被它牽著走, 它就是魔 經云 : 在於諸有, 心無動亂 對境不顛倒, 三業即清淨 有了三界的業因, 必受三界的果報, 證到初果的人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 因為見惑斷了思惑未斷, 有此思惑之因必受果報 凡夫對三界諸有處處貪著, 故不能出三界 經云 : 了一切法, 悉隨心現 一切萬法全是自己心裏變現出來的, 若真明了, 修行必上道 心地清淨即現淨土, 知此道理, 不怨天不尤人 ; 好境界壞境界全是心裏變現出來的 境界與種子互相薰習, 愈迷愈深, 前途愈走愈黑暗 ; 如今聽到佛法, 乃不幸中之大幸, 比一般社會人士為境界所轉而不自知者聊勝一籌, 覺悟了即有轉境界的機緣 用功要緊, 光陰切莫空過 經云 : 菩薩諸行, 一切如影 菩薩修行不著相, 五十一個位子皆是影像, 佛說五十一個位子是隨順眾生說的, 如 金剛經 上說 : 須菩提! 於意云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如果有一位等覺菩薩, 他說他已證了等覺菩薩, 他仍是凡夫而不是等覺菩薩 如念佛人心裏總想我何時才能得到一心不亂, 這是打閑岔 所以說必須老實念佛, 心裏有閑岔就不老實 中國古時教學方法甚為善巧, 令學生在幼年時代培植根基, 幼年記憶力強, 十歲左右使其先讀四書五經, 不必求解, 讀得滾瓜爛熟, 記在心裏, 一旦開解即能貫通, 此之謂求根本智 學佛亦如是, 讀經先不求解, 一字一字的讀下去, 日久功深, 就可以開悟 先求根 47

49 本智, 然後才有後得智 一切大乘經典都離不開實相, 無實相即非大乘 見到如來是見性, 而不是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如來相 性是空的, 一執著就麻煩了 學佛必須記住大原則, 佛法即是破執著, 無有定法可說, 真空不空, 妙有非有 古德說無相無不相, 一切法門均如此, 絕無例外 世出世間一切法均如此看即能見性, 見性即成佛 說無相是講的體, 性體是空寂的, 但可以隨緣現相 ; 無不相即是有相, 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即是無不相, 即是幻有 凡夫把假相當作真實, 謂之執著, 而真如本性本來無相, 凡夫迷著故有生死輪迴 體是空寂的, 相是緣生的 佛說法與世人日常生活經驗完全相反, 所以一般人不能接受, 但其所說的確是萬古不變的真理, 佛不說我們那裏曉得 凡夫聞到佛法要掬誠信受, 一面求解, 一面遵行, 千萬不要等完全研究明白之後再來實行, 恐時不我予, 一生空過 消業要心境都看空了, 好壞均不執著, 保持平靜心才能消舊業, 環境好天天享受也是造業, 環境壞怨天尤人也是造業, 不讀大經大論焉能懂得 四緣 : 一親因緣, 又譯為因緣 謂六根為因, 六塵為緣, 如眼根對色塵時, 識即隨生, 餘根亦然, 是名因緣, 亦即阿賴耶識中之種子 每一眾生均有十法界之種子, 各各具足, 取什麼緣即得什麼果, 若取成佛的緣, 今生必定成佛, 主宰命運的在我們自己手中 二等無間緣, 又名次第緣 謂心心所法, 次第無間, 相繼而起, 相續不斷 三所緣緣, 又名為緣緣, 是心裏攀緣之對象, 不能間斷, 是自己本身的力量 四增上緣, 謂六根能照境發識, 有增上力用, 諸法生時, 不生障礙, 名增上緣 以念佛而言, 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是親因緣 ; 二六時中綿綿不斷是等無間緣 ; 很想往生, 念茲在茲是所緣緣 ; 一切道場及善知識是增上緣 般若 是根本智, 方便 以後的四項是後得智, 看經是求根本智 48

50 的方法之一 整個精神全放在經上, 字字分明, 不要求解, 忽然懂得了即是悟 此種悟不能生歡喜心, 生歡喜心即有障礙 看經須用極靜的心去看, 看經是修定的, 後得智是用, 方便成就一切事業 佛法講智不是死板板的, 是活活潑潑的, 什麼環境均能配合 例如河流是彎彎曲曲的, 隨順其彎曲可以到達目的地 ; 心地要直, 行事要委曲婉轉 禮就是彎彎曲曲的, 所以稱之為曲禮 ; 佛應化到人世間, 亦是委曲 大慈大悲教化我們, 而我們還不接受 ; 眾生剛強難化亦得有忍耐心, 所以說 智慧周旋常徧轉, 什麼環境都自在 經中說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念念都是想成就一切眾生 ; 但看看佛菩薩度眾生似乎並不積極, 看不到有什麼勇猛精進之相 須知機緣未成熟, 佛來也無用, 佛法講契機, 不契機有害而無益 佛度眾生決不失去時節因緣, 一個人將要成熟的時候佛即現身, 淨土聖賢錄 往生傳 等書籍不可不看 有謂 : 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方法, 最好是學禪, 智慧高的應學向上一著 此話害人不淺, 現在學佛的人有幾人有圓頓根性的? 縱然有, 而在臺灣遇不到破三關的大禪師, 無師承, 只有盲修瞎練, 恐入歧途 有一居士學禪多年, 對於一千七百則公案研究推敲, 大部份均能領悟, 而只有三四條不大明白 一日請示印光大師, 大師答言 : 此一千七百則公案中有一條不懂, 其餘全不懂 ; 若有一條能懂, 則一千七百全懂 此居士聽後, 只好放棄學禪而老實念佛 凡是往聽大乘經典的人, 前生都是學佛的 ; 若能歡喜信受, 更是不僅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學佛必須親近善知識, 歷代出家在家大德均有師承, 坐在家中靠閉門研究而學通的, 尚無其例 連釋迦牟尼佛都要到外面參學, 九十六種外道都學過了, 而後悟證真如本性 佛法是為度眾生的, 要圓融不是呆板的, 若是一成不變, 自度還可以, 不能度他, 此菩薩法與二乘法有許多不相同之處 唐朝道宣律 49

51 師戒律精嚴, 住在山上, 很有道行, 每天都由天人來供飯 有一天窺基大師來看他, 兩人談了很久, 窺基是不拘小節的, 道宣對窺基並不太重視, 談後窺基即辭別下山, 但這一日天人未來送供 次日道宣問天人昨天何以不來, 天人說昨天我來了, 有大乘菩薩在山上, 天龍八部太多了, 我沒有機會上來, 故沒有送, 請原諒 可見大乘菩薩外表要隨順眾生, 表面形跡並不太重要 心中一念不生即可以禮敬十方一切諸佛, 心中無妄念即是恭敬, 學佛無他, 二六時中保持清淨心而已 心要平要靜, 自然會生觀照作用, 此是學佛的總綱, 不如此就會走冤枉路 親近善知識, 要找心地清淨的及清涼自在的人, 向他學習 如果這位善知識一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 是社會上的大忙人, 熱惱逼人, 千萬不要親近他 本來面目即是本性, 眾生無始以來迷了, 流轉六道, 認為是自然的 當然的, 久已忘卻了本性 有人以為祖師都是再來人, 我們凡夫焉能比得了, 此種自暴自棄的想法, 實已違佛之本懷 成就大事業均是老實人, 有小聰明小智慧所謂世智辯聰的人, 不會有成就的, 因其心不老實 老實人妄念少, 老師教做什麼, 就做什麼, 絕不懷疑分辯, 出餿主意 看起來呆頭呆腦好像傻瓜似的, 這種人是真正的法器, 古來大德選弟子 傳授衣鉢就選這種人 有人說老實念佛就夠了, 不必讀誦經典 研究教義, 或參加講經法會 須知 老實 二字談何容易, 念佛的義趣一毫不明, 焉能老實? 十六觀經 上說: 求生淨土應讀誦大乘, 明第一義 印光法師是淨土宗祖師, 主張念佛, 他所列念佛人應讀的經典包括淨土三經 金剛 法華 楞嚴 在內, 有五六十種之多, 並非只念佛號而不看經 還有一部份學者, 專門研究佛經, 手不釋卷, 博學多聞, 但從來不曾燒一柱香, 頂一次禮, 對三寶不加恭敬 其實這種人所了解的是似是而非, 自誤誤人 因為他不信, 所以談不上解與行, 如果他真正了解的話, 自然會感戴佛恩, 五體投地, 不惜犧牲性命, 為法忘軀 如須菩提聞 金剛經 後,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歎為第 50

52 一希有功德, 是真正了解經的真實義才會如此 末法時期法弱魔強, 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魔已混進佛門 凡是心外求法的均是魔, 五欲六塵是魔, 障礙我們明心見性的是魔, 修有漏果報的是魔, 修四禪八定的也是魔 人人都愛魔, 電影院排長龍, 場場客滿 ; 一家人圍攏來看電視, 耽誤正業 而參加法會聽 華嚴經 的人, 以台北市說, 每十萬人中最多只有三 四人 現在學佛的人, 變為魔眷屬或變為外道者甚多, 自己不覺得而已 一切眾生流轉六道, 其原因即是第八識中之根本無明 ; 有了無明, 原有的光明失掉了 無始以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無明怎樣起來的, 何時起來的, 什麼原因起來的, 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不是三言兩語能交代清楚的 無明本身沒有體, 是假的, 是虛妄的, 而其作用則了不起, 無明的根本即是真如本性, 無明有生滅, 而真如是不生滅的 前五識依根立名, 接受境界的作用, 屬於了別, 不是分別, 第六識是分別, 六根接觸六塵, 現行薰習種子 阿賴耶識中之種子無形相而確實存在, 凡夫無法認識, 但佛菩薩看得清楚, 是有跡象的 攀緣心指第六識, 攀即攀緣, 指能緣的心, 下邊緣字是所緣的境界, 能所接觸時即能分別是第六識 眾生以第六識當作真心, 其實他是妄本, 幫助第七識執著, 以四大假合之身當作自己, 六塵緣影當作真心 果能接受佛的教訓, 捨妄求真, 轉識成智, 就成功了 對於事對於理一切明達, 而後觀一切法知萬法因緣生 金剛經 云 :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用此種觀念修一切善業, 不執著, 不污染, 即得 不壞意 此不壞意是指不能加以破壞的, 如名聞利養 生死以及有漏事業等等都是可以破壞的, 這些東西全不要, 還破壞什麼? 惟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壞意 故經云 : 菩薩已得不壞意, 修行一切諸善業 供養佛應以最上最好的供品, 表示至誠懇切之心 對上是供養, 對 51

53 眾生是布施, 布施是破慳貪的 布施供養應盡心盡力, 但決不勉強, 沒有財力, 隨喜亦是一樣有功德, 何況念佛不花一文錢, 念到一心不亂是真供養 故經云 : 專心想念於諸佛, 一切世間大明燈, 十方所有諸如來, 靡不現前如目覩 學佛必須發大心, 萬萬不可有倚賴心, 要有獨立的精神, 靠人靠不住, 英雄豪傑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境中起來的 佛所說的歸依三寶, 依靠三寶, 是教眾生依照佛的教訓, 自行起修, 不是依賴佛菩薩賜與什麼 古來大德有修有證者, 並非每人均作大廟住持, 有仍然住山清修, 等待時節因緣者 作住持也要有福報, 有能力領導同修, 沒有福報的人無法調御大眾 如欲度生而使其輕慢毀謗, 造無間業, 反而不慈悲 蓋作一住持責任甚大, 必須傳道授業, 領眾修行, 宏法利生 ; 如作不到, 即有虧職責, 罪過彌天 瑜伽師地論 中謂善知識應俱備八個條件: 一 品德俱優, 二 多聞, 三 證有果位, 四 大慈大悲, 五 無畏, 六 堪忍, 七 不厭不疲, 八 具足辯才 若不具備以上八條, 謂之似善知識 用下列十種方法教導眾生者, 謂之善知識 : 一 勸發菩提心, 二 增長善根, 凡能聞到佛法者均係夙有善根, 令其增長, 三 勸修六度萬行, 四 一切境界能得解脫自在, 五 成就一切眾生, 六 能得辯才無礙, 七 不著世間法, 八 於一切劫修行無厭, 九 安住在普賢行上, 十 令入一切佛智, 入佛知見 真善知識是一 能辨別善惡因果 ; 二 厭棄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 而勤求涅槃 ; 三 有大悲心, 修六度萬行 ; 四 修一切善, 離一切相 ; 五 無障礙修學普賢行門 世間成就與出世間的成就, 實質上不相同 世間法考取大專聯考, 有的可以在學校混四年, 拿到一張文憑 ; 學佛不能混, 破一分無明才能見一分本性 證一分法身 去無明是自己的功夫, 並不簡單 52

54 心清淨即是離相, 能執所執全是空的 ; 對此理相信, 而境界現前自己仍無把握 古來祖師大德深解義趣, 自然可以轉境界, 我們作不到, 唯有常常讀誦大乘經典 念一遍即提高一次警覺, 常常薰習, 天天念即天天覺, 不怕念起, 只怕覺遲 ; 在行的方面, 再加以持戒修福念佛 以此為入門, 轉凡成聖並非今生作不到的事, 要看行人之志願如何耳! 涅槃梵語譯為圓寂, 圓是圓滿, 寂是寂滅 圓滿對真本而說, 寂滅對妄本而說 所謂妄本即無始生死根本, 凡夫迷而不覺, 吃了大虧 涅槃亦有三種說法 : 一 有餘涅槃 證得涅槃之後還有身體在, 如佛在世時, 有已證阿羅漢而身體尚存在者屬之 涅槃不生不滅義, 證得之後, 身仍在人間 二 無餘涅槃 身體不要了, 不要再到人間來了 可見是在活著的時候證得的 ; 不但涅槃如此, 往生亦如此 三性淨涅槃, 即本來自性清淨之本體 依文字起觀照 佛的一切經典, 全是由真性理體中流露出來的, 全屬般若, 不懂般若即無法學大乘 觀照就是般若現前, 真性菩提可能透露出來少分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不是為自了, 原為度眾生, 方與彌陀本願相合 修淨土法門正為滿此大願, 若僅僅念佛求生, 恐品位不高, 不能滿願 眾生心淨則見佛, 佛無時無處不現身 ; 聞法亦如是, 如以清淨心看經, 其義如泉湧 見解行持不同於世俗, 一動感情即起障礙, 如想得自在, 無其他路可走, 只有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 此是過來人的經驗談 人生在世, 短短幾十年, 有何意義? 如僅為了衣食利祿, 則人生毫無價值可言 爭名奪利必須心毒手辣, 造諸眾罪, 來生更受苦報, 人無智慧必走此路 貪心斷了即了生死, 依 金剛經 說身命尚可布施, 還貪什麼? 自殺的人太可惜, 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 為何不 53

55 犧牲一切, 為眾生做點事, 把這一生的精神體力供獻給社會國家, 服務人群 先從身見上轉, 轉為妙觀察智 一切萬法如夢幻泡影, 得無歡喜心, 失無婉惜心, 無得失之心即了生死, 無得失之心即大自在, 現在就幹, 即與佛菩薩一樣 菩薩自度度他, 自他平等, 不如此修, 與本性不相應 正覺是覺悟覺察絕對正確, 凡夫迷而不覺, 小乘羅漢及辟支佛均為正覺, 以正法自覺謂之正覺 小乘人不平等, 自度而不發心度人, 是被動的度生, 不求他, 他不度 ; 菩薩為不請之友 度生本來不易, 眾生不肯接受還要找麻煩 大乘佛法開頭難, 從初發心到初住難走, 初住以上的境界, 愈走愈容易 ; 小乘則反是 以念佛法門而言, 得到理一心不亂, 可以到圓初住以上境界 平常把人我是非利害丟得乾乾淨淨, 即能得一心 ; 如仍然有人我是非, 不但理一心得不到, 事一心也得不到 功是修行的功夫, 德是本性的德能 ; 功是戒定, 德是智慧, 三世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梁武帝以國家財力蓋四百八十所寺廟, 度數十萬出家人,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修功是斷煩惱塵沙無明, 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現前, 能了生死 出三界 證菩提的是功德 功德內包括福德, 福德內無功德, 福中無慧, 慧中有福 ; 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 有為是福德, 無為是功德 一門深入, 有三四年功夫即可成就 每部經論均有其深奧的道理, 趣味無窮, 其他法門亦應了解, 不博不能深入, 但用力須專, 這一生道業如有成就, 這一生才不空過 佛法重學, 學以求解, 解後能行 佛法與世間學問不同是在行, 必須行解相應, 才算是功夫 行有行的綱領 ; 有的學佛數十年, 性格習氣絲毫未變, 每天也念佛也拜佛, 而貪瞋痴絲毫沒有放下, 遇到煩惱即發脾氣, 佛法的利益得不到 學佛要掌握 信心清淨 為綱領, 世間事樣樣清楚, 魔法不染, 正法亦不染, 才是真正佛弟子,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見實相即是見性, 見性即見佛 所以學佛不在外表, 亦不在形式 54

56 四悉檀 : 一 世界悉檀 眾生心裏喜歡什麼就給他什麼, 令眾生生歡喜心, 怨家對頭也要令其生歡喜心 二 為人悉檀 隨時隨地令一切眾生生起善心, 令其斷惡修善 三 對治悉檀 對治眾生之煩惱, 此須自己先有根底, 故四弘誓願中之 法門無量誓願學 應先做到 四第一義悉檀 用種種善巧方便, 教導眾生修了義法 三寶分大小乘 : 一 小乘三寶 : 丈六金身是佛寶, 阿含經 是法寶, 四果羅漢是僧寶 二 大乘三寶 : 圓滿報身毘盧遮那是佛寶, 方等般若是法寶, 三賢十聖是僧寶 學佛最好的條件是 : 一 生在有佛法的地方, 二 家庭富足, 三 父母信佛, 四 端正相好, 五 有宿慧根, 六 一聞千悟, 七 志願堅固, 八 不染世法, 九 記憶力強 禪定, 梵語禪那, 譯為靜慮 禪定含有三義 : 一 安住, 眾生在三界六道受流轉之苦, 有定才有安身立命之處 二 引發, 引發智慧神通 得定者有智慧與神通, 佛菩薩之神通無量無邊, 一切眾生也個個具足, 但沒有定功表現不出來 菩薩有五十二個等級, 是以定功為區別, 禪定是修學佛法的總樞紐 念僧 : 僧是出家人, 沒有證到果位的是凡夫僧, 證到果位的是聖賢僧 念僧是想念他們, 想他們就要學他們 修行要有榜樣, 常念諸大菩薩就要學諸菩薩的行為, 以菩薩作模範 大乘佛法是處在五欲六塵之中而不染, 與眾生同事 ( 四攝法之一 ) 而隨時隨地提高警覺, 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不厭三界六道 大智慧人得無分別智, 了達世間的真相, 如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 色是物質, 受想行識是心, 世界上萬事萬法不外色與心, 即物質與精神, 物質是空的, 精神更是空的 怎樣成就真見? 必須將有見無見均去掉 有見是凡夫, 無見是二乘, 有所取都是錯的, 不著不取是解脫 事事清清楚楚, 事事不分別, 阿賴耶識就不落印象, 無印象就沒有三世果報 我們學菩薩學不到 55

57 家, 學少分亦好, 看不破, 看淡一點也好 現在人心散亂不易成就, 應以性之所近, 研究一部經典, 幸勿貪多 研經的標準最低限度要講十遍, 講一遍比看十遍還有用 利根者一經通, 一切經通 離所知障 離煩惱障, 才能自利利他, 得到真正的解脫 凡夫二障絲毫未離, 自己度不了, 焉能度人? 自度尚比較容易, 言及度他, 對剛強難化眾生要有極端忍耐心, 絕無休息, 不疲不厭 ; 所以大乘經典對小乘人不契機, 若無菩薩種性, 決不能接受大乘教義與聽大乘佛法 出世間法亦不能執著, 佛無定法 醫生治病沒有一定的藥方, 看病下藥 ; 佛是醫治眾生病的, 病好了即不必再吃藥了 凡夫著有, 二乘著空 ; 凡夫著生死, 二乘著涅槃, 均非究竟 不論修何種法門, 戒定慧是基礎, 不能得定, 縱得慧亦是狂慧, 定中無慧亦是邪定 修行需有境界, 託境起修, 才有下手處 金剛經 說不住六塵, 而 彌陀經 全說極樂世界之六塵, 看似相反, 其實不然 凡夫起心動念不離六塵, 念佛法門在改變眾生之心, 脫離五濁惡世之六塵即不著有, 觀想極樂世界之六塵即不著空 佛法治心重在轉變心理狀態, 使眾生轉向佛境之六塵, 即可脫離世間之六塵, 二邊不著之下手方法在此 學佛的因緣若未成熟, 先勸他研究經典, 俟其道理了解, 自然能發心, 實際上未必能得到受用, 歸依才能得到受用, 歸依是起碼的修行 歸是回頭義, 未歸依前心向外面, 六根趣向於六塵, 六塵屬邪外, 要反邪歸正 依是依靠, 一切法中佛法是正, 歸正之後, 身口意一切造作念頭, 都要依靠佛的教訓 今日作一件事想想佛會許可否? 此係修行的起點, 是永離生死 超凡入聖的菩提大道 六道中以地獄眾生最苦, 地藏菩薩尚在地獄中度脫眾生, 何況其餘 56

58 道! 欲想成佛必先度眾生 ; 要了解眾生的心理與行為, 應先修自己的心與行 如捨棄自己的心行不修, 而專在經教研究, 無有是處 經云 : 寧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名, 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讀此文後即知聞佛名號甚為希有難得 地獄是最苦的, 情願在地獄受苦, 為了聞佛名號 ; 如不聞佛名, 即受無量樂也不接受 可見佛的名號比無量樂還要寶貴, 因為聞佛名號可以了生死出輪迴 經中常有 受持 二字 : 受是領納, 是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 比解更進一層 ; 持是拳拳服膺, 一刻不放鬆之意, 比受字又進一層 度眾生, 只要使其聞一聲佛號, 即已令其種下一個種子, 將來因緣成熟會進入佛門 一合相是一個假相, 身體為四大五蘊集合而成的一個一合相, 不是真相, 眾緣和合而無自性 ; 離諸和合相, 是名無上覺 圓者, 圓滿周備, 無欠無餘 覺者, 虛明靈照, 絕思絕慮, 無有分別 圓覺者, 即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性 此心為眾生所本具, 但以妄想煩惱蓋覆, 迷而不覺, 故曰眾生 ; 眾生若能一心清淨, 一塵不染, 覺照本性, 則與佛無異 蓋佛者覺也, 一念覺一念是佛, 念念覺念念是佛 念就是妄想, 時刻不停, 眾生從無始以來就是如此, 只能將他轉換過來歸到淨念上, 久久自然歸於無念 用功必須修至無念才能證性, 方為究竟 止是禪定, 觀是般若, 修止必須同時修觀 若是一心專修禪定, 修久了, 不會馬上得到智慧, 行者心理漸漸的消沉下去, 容易打瞌睡, 起了懈怠心, 什麼都不肯作, 消極而不行善法, 如此則失自利 其次, 修止修得好, 亦限於獨善其身的地步, 因而遠離大悲, 不度眾生, 亦失利他 故馬鳴菩薩說 : 若人唯修於止, 則心沉沒, 或起懈怠, 不樂眾善, 遠離大悲, 是故修觀 57

59 佛的心不動, 佛在九法界中隨類化身, 變化一切眾生而心得自在 以世間法說, 作大事的人肚量大 有涵養 ; 若是性情暴躁, 遇到一點小的不如意即發脾氣, 是福薄之相, 亦是短命之相, 遇到這種人應當原諒他 佛所說各種法門均為成佛之道, 法法平等無有高下, 看那一種對我們的根機, 合乎根性者良 同時多學幾種法門是可以的, 但修行必須一門深入, 不能改變, 不能動搖 如同時修兩個法門, 等於腳踏兩隻船, 危險殊甚, 無法到達彼岸 念根者, 念茲在茲, 念念現前之謂 修淨土人, 對淨土三經所述境界念念不忘, 心對於淨土非常熟悉, 放下萬緣, 六字洪名念茲在茲, 才能得到一心不亂 佛法的綱領是 :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前兩句是世間法, 後兩句是出世間法 心裏沒有壞的念頭只能說是善, 心中沒有念頭, 意才淨 淨是一切無著, 心中不動念頭就生智慧 佛開示我們不要著言語文字相, 聽而無聽, 無聽而聽, 說而無說, 無說而說 佛說法四十九年, 佛經傳入中國的尚不及梵文佛典之一半, 卷帙浩繁, 佛自己說沒有說了一個字 經云 : 意淨光明者, 所行無染著 即此意也 要想度一切眾生, 還會對眾生生瞋恚心嗎? 學佛不僅僅是在講堂上聽講經說法, 在佛堂裏念佛禮拜而已, 學佛是入世的, 要在三界六道度眾生, 在五欲六塵之中, 隨緣不變, 一塵不染, 這種地方才是我們修學的道場 經云 : 不動離二邊 不動是正念, 正念即無念, 是大菩薩的境界, 凡夫應當把標準降低 把念頭安住在佛法上, 總比安住在世法上強的多 空有二邊均非中道 : 凡夫著有, 出不了三界六道 ; 小乘著涅槃偏於空, 過猶不及 念一聲阿彌陀佛, 既不著三界六道, 亦不著涅槃, 是大乘的境界 58

60 九法界眾生謂之眾生, 世間或稱有情世間 世間有為之法, 其含義有四 : 一 生 - 無而忽有 - 如父母之生育子女, 本來無有, 忽而生育 二 住 - 有而暫住 - 人生下來活在世上數十年, 是暫時的住在世間 三 異 - 前後變易 - 由初生到衰老, 歷數十年, 隨時變易, 無有停頓 四 滅 - 有後歸無 - 最後歸於死亡消滅 所以 起信論 上說 : 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 無得久停, 須臾變壞 每人都有一個過去, 東奔西走, 過了數十年, 回想一下, 恍然如夢 ; 現在的事事物物似乎是真有的, 但這些事事物物終久會變壞也是無常的, 而且剎那發生變化, 迅如電光, 一閃即滅 ; 未來的境界, 想像是錦繡前程, 似乎能得到實際的東西, 然而猶如煙雲, 捉摸不定 所以 起信論 上說 : 應觀過去所念諸法, 恍惚如夢 ; 應觀現在所念諸法, 猶如電光 ; 應觀未來所念諸法, 猶如浮雲, 忽爾而起 凡是血肉之身均不乾淨, 小乘佛教有九不淨觀之說 即以選世界小姐而言, 各國佳麗均係代表人物, 真有沉魚落雁之容, 然而除去一張表皮外, 身內只有血肉筋骨, 污穢充滿, 死後不到三天即惡臭充鼻 所以 起信論 說 : 應觀世間一切有身, 悉皆不淨, 種種穢污, 無一可樂 正念是無念, 有念就不正, 念佛念到無念而念是實相念佛, 楞嚴經 上大勢至菩薩之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此淨念即正念, 才是入於如來的大涅槃道 經云 : 一切眾生有生滅 生滅有二義: 一剎那生滅 : 隨時都在變化, 現在講經一小時半, 聽經前的我與聽經後的我就不一樣 二一期生滅 : 如人之一生, 由出生經少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至衰老而死 59

61 佛在經中常常說, 貪愛是根本煩惱, 形容愛欲如人落海, 不易逃出, 有五種障礙 : 一水深 : 形容貪愛無厭, 沒有止境 二波浪大 : 形容流轉生死, 六道輪迴 三一片漆黑 : 形容無明煩惱, 遮障光明 四有大魚吃人 : 形容陷入網罟, 無法掙脫 五心中著急 : 形容患得患失, 憂悲苦惱 五欲是財 色 名 食 睡, 地獄五條根, 為什麼要貪著五欲? 就是放逸, 放逸是隨便 馬虎 無所謂 不認真 不在乎 不放逸必然精進, 守身如執玉, 全部精神貫注 不明五欲之真相而貪著, 將受無窮的痛苦 故必須奉行佛教, 常常攝心, 即能自淨其意 故經云 : 世間放逸著五欲, 不實分別受眾苦, 奉行佛教常攝心, 誓度於斯是其行 佛對凡夫宣揚佛法, 便只能嚐到一點法味而已 因凡夫煩惱太重, 業障太深 ; 尤其一生的壽命太短, 縱然能活到一百歲, 也斷不了多生習氣, 何況塵沙惑 佛到娑婆世界不過是來招生的, 極樂世界才是正式的學校 華嚴經 到最後普賢十大願王還是導歸極樂, 所以學佛不能不重視修淨土法門 把布施放在六度的第一位頗有深義, 想入佛的境界 想了生死, 必須行布施 六度圓滿就成佛, 沒有一點貪心, 布施度就圓滿了 經云 : 歇即菩提 難在歇字, 內心裏沒有一點妄念, 於世無求, 與人無爭, 人家要佔便宜, 我們就認吃虧, 只要有人同我爭, 我就趕快讓, 在世界上無所求, 活一天就為佛作一天工作, 對外不攀緣, 對於生死都沒有留戀, 能做到這樣, 身心就得到大自在 信根發生力量, 深信諦理, 轉更增長 一疑惑不能動搖 例如現在禪與密都很流行, 我們能夠不三心二意, 還是老實念佛 二信心堅固 一切邪魔外道不能擾亂, 一切障礙病苦均能遠離, 換言之, 如受魔外之侵害, 還是信心不夠堅強 三信心能破煩惱 一切見 思 無明 塵沙均能破之, 內不為煩惱所動, 外不為魔外所侵, 以這種 60

62 精神修淨土法門必能往生 言信根者, 五根中以信為主, 佛所說世出世法 一真法界 西方極樂世界 因果報應 六道輪迴 種種法門, 我們要深信不疑 例如因果報應一項, 如不相信, 不但往生無望, 且將墮於三惡道 禪定不是很容易修的, 必須要有很高的智慧 有人在初學佛時對禪宗很有興趣, 老修行人開示說, 你若有惠能的智慧才可以學禪, 必須一聞千悟才有資格 世間禪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天, 但八萬大劫之後還要墮落下來, 爬得高, 摔得重, 一下子到了阿鼻地獄 何以故? 他自己以為證入涅槃, 入佛境界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犯大妄語, 其罪還小 ; 而以他的錯誤知見教化眾生, 誤人子弟, 引人入於不究竟的地位, 出不了三界, 其罪甚大! 修淨土法門欲求一心不亂必須修定, 行住坐臥均在定中是楞嚴大定, 沒有出定入定, 比一般禪定又高一層 精進與苦行不同 世間外道重視修苦行者甚多, 有的佛弟子見了也很羨慕 出家人日中一食, 樹下一宿 ; 外道比此更苦 僅修苦行並非究竟之道, 成不了正果, 用第六意識修, 要修到羅漢也很不容易, 大多數都修到魔王外道 故必須要正精進, 不修無益的苦行 邪命有五種 : 一無道作有道 二誇耀自己的功德, 貪求名聞利養 三迎合信徒心理, 違背經教, 占卜吉凶 四高聲顯威, 希求人之恭敬 五述說某某供養若干, 希求他人仿效 此五種均謂之邪命 果能斷盡希求名聞利養之心, 則此五種均不存在 蓮池大師與同修拜山, 參訪某一大德, 叩請開示 大德曰 : 你弘法利生, 不要為了名聞利養 大眾聽了下山回去之後, 都在暗笑說 : 這一兩句普通開示誰不會講, 何勞我們千里拜山? 咸表失望 而蓮池聞後, 至誠接受, 終身信守不渝, 後來成為一代祖師 我們為什麼要生到這個世界來? 佛說我們來是受果報的, 因為多生來所造的業必須要受果報, 因業而來, 不得不來 還有一種人到這 61

63 個世界, 是為了教化眾生而來 所以這個世界如同一個大監獄, 裏面只有兩種人, 一種是犯人, 一種是管監獄的教導師 因緣所生法是因緣和合而成, 如房子是鋼筋 水泥 磚頭 瓦塊堆砌而成, 除去這些材料那有一所房子? 一切法均如此, 我們身體是四大五陰和合而有, 除去四大五陰沒有一個我存在, 諸法從緣生, 均無自性, 當體即空 發大心是發菩提心,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華嚴經 光明覺品 就是教人發大心 不發菩提心不但道業不能成就, 聽經也不易了解 ; 若發菩提心當下就是菩薩, 菩薩心與經中意旨相合, 自然大經大論都容易懂了, 學地藏菩薩就是地藏菩薩, 學普賢菩薩就是普賢菩薩 地藏經 是佛門的孝經, 佛說在家能孝養父母, 比供養三賢十聖的功德還要大 佛在涅槃之前, 上忉利天為母說法, 是盡孝道且示不忘本之意 所以學佛的人沒有不孝順父母的, 真能行孝的人, 佛菩薩以及梵天帝釋 天龍八部均降臨到他家裏呵護保佑 ; 若拜佛而不孝父母, 佛菩薩必定遠離, 拜佛也得不到絲毫利益 內息妄念, 外息攀緣, 一切放下, 淨心念佛, 三五天內即可往生 佛出現於世, 即為此一大事因緣而來 尤其在末法時期, 五濁惡世, 必須作此功夫 此一功夫有成就, 願走就走, 要多住上幾年亦可, 不是留戀這個世界, 而是要多勸幾個人往生 所以念佛求生淨土, 必須認真, 不可放逸 佛法與世間法不同, 佛法要有定功才能深入了解 讀佛經心要靜下來, 一心一意的看下去, 與佛心心相印, 不要起分別 看古德著述應一看就懂, 如不懂, 研究還是不懂, 在此種情況之下, 須求佛菩薩加被 第一 要發菩提心,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參訪知識, 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我已經發菩提心 第二 至誠懇切, 誠心誠意, 一念不生, 有了感應, 自然通達 心中要一點雜念妄想都沒有, 以至誠之心恭敬禮拜華嚴三聖, 兩三百拜之後必有感應道交 62

64 四念處通大小乘, 通一切法門, 是學佛的基礎 佛將欲涅槃時, 阿難問佛 : 佛圓寂後依誰而住? 佛答 : 依四念處住 所以, 若不依四念處, 所修行的一切法門, 均不是佛法 觀身不淨 不淨有五種 : 一 種子不淨, 父精母血作為自己根身的種子 二 住處不淨, 住母胎時多有不淨 三 自體不淨, 身體為四大假合所成 四 外相不淨, 九孔流溢 五 究竟不淨, 死後數小時即變壞 知自身種種不淨, 實無可留戀, 即不會執著 或謂有此身可作修行的工具, 所謂借假修真 ; 請不要誤會, 此 假 字非指身體而言, 係指佛法而言, 差之毫厘, 謬以千里 其實身體用不著擔心, 有一定之業報, 只有多作善事, 在修持上用功夫, 才能保持身心康泰 觀受是苦, 受是領納 領受之意 一切受, 歸納之有五 : 身的苦 樂, 心的憂 喜, 以及身心無苦樂之捨受 苦 憂屬苦苦 ; 喜 樂屬壞苦 ; 捨是暫時的, 屬行苦 三界均苦, 若欲離苦得樂, 除轉識成智外, 別無辦法 ; 如辦不到, 只有念佛求往生 觀心無常, 第六意識心念念不停, 不用功時不覺得, 初念佛的人愈覺妄念多, 停不住 一念不生是真心, 動即是妄心, 首先要把心栓住, 若栓不住不能了生死, 不能出三界, 更不能往生淨土 觀法無我, 法指一切萬法, 我是四大五陰的假合, 四大五陰就是法, 一切法空無自性, 要常常作如是觀, 才能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 眾生有四種顛倒, 認為身體是乾淨的, 享受是快樂的, 心是常住的, 我是實有的, 既有此顛倒思想, 所以處處放不下 對治之法, 即用四念處幫助, 將身心放下 靜裏乾坤大, 寂寞的境界比熱鬧的場合要快樂得多 動就有範圍 有大小 若是在定中, 即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 人命呼吸間, 必須愛惜光陰, 努力精進, 內無妄念, 外不攀緣, 絕不想明年如何如何, 63

65 計畫一個好的遠景 福報是前生修的,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果能以妄想而得到什麼, 那也就不叫妄想了 四正勤 : 善有兩條, 惡有兩條 : 一已生善法, 令其增長 二未生善法, 令其速生 三已生惡法, 令其斷滅 四未生惡法, 令其勿生 在五濁惡世中種種障礙太多, 確實不易修行, 但自己若有主宰, 有清淨信心, 有大決心, 求佛菩薩加被, 就有成就之可能, 一切魔王外道威脅利誘, 均無所施其技 修行不管修什麼法門, 不外止觀二字 一切放下謂之止 僅僅修止, 將來只能生無想天, 天福享盡, 還要墮落 想自己所想的念頭謂之觀, 心要很細 宋朝以後眾生根機淺薄, 祖師們才教行者參話頭 參話頭若不能大徹大悟, 不能了生死 ; 而念佛可以帶業往生, 此是淨優於禪之處 小乘人也度眾生, 但是要度有緣的, 與他有特殊關係的, 或者求他他才度, 他的心量窄 ; 菩薩不同, 菩薩有度一切眾生的大願, 所以四弘誓願中有一項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 二小時都在動腦筋, 貪著世事, 這就是業 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 ; 要勤勞不息的進修, 不取不著, 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所謂 外道所有三昧, 皆不離見 愛 我慢之心, 是指外道的修行方法亦可以得到三昧, 但是這種三昧謂之外道三昧, 非真三昧 見屬於心想, 心理上的見解, 是個名詞 愛, 對世間的事物有貪愛之心, 不能離開 慢, 是恃我高舉 宋仁宗時有大覺禪師, 頗有道行, 有一天, 皇帝派內侍, 持最名貴的龍腦鉢一具, 賜予禪師, 師當著內侍即把龍腦鉢燒掉, 並對內侍說 : 請你回去報告皇帝, 我們出家人重在修道, 不貪愛世間事物 這樣修道才可得真三昧 八識田中有十法界的種子, 但種子大小不一樣, 種子多寡也不一樣, 習慣念佛的, 喜歡念佛的, 是念佛的種子力量大 我們今生既有機 64

66 緣親近大乘佛法, 即應把握時機, 不使空過, 要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鄉, 現在在娑婆世界不過是客居而已 心理轉變, 環境也就跟著轉變, 我們如果真有這樣的心願, 雖然處在五濁惡世, 也就感覺非常自在 凡夫的五陰是業報, 人身就是為酬業而來, 前生造的業, 這一生要受果報 既知是受報, 對現前環境應泰然處之, 逆來順受, 要心甘情願的承受, 且不能再造新業 所以佛給我們開示念佛法門, 念佛與六道均不相應, 僅與極樂世界相應 內不受六根的控制, 外不為六塵境界所轉, 才能得到自在 寂是放下萬緣, 照是對萬緣清清楚楚, 金剛經 上教我們一個很淺顯的修行方法, 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果能常常依照此法觀察, 對於一切法即不執著 世界上沒有一樁事情值得我們留戀的 經云 : 發起大悲心, 救護諸眾生, 永出人天眾, 如是業應作 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 眾生有苦難, 去救度他, 不過救其一時之急, 是善心與善行而非菩提心 ; 度其出六道輪迴, 了生死, 才算是發大悲心 學佛不能自暴自棄 我們發菩提心, 時時刻刻存心度化眾生, 那麼當下就是菩薩, 護法龍天都會在四周保護 菩提心增長了, 煩惱自然就會減少 ; 煩惱減少, 自然得到清涼自在 我們可以試驗一下, 只要有七天的功夫, 必會得到清涼自在, 時間再長當然更好 如來可以隨類現身, 到那一道即與那一道的眾生一樣 這是如來境界, 凡夫無法測知, 但佛無妄語, 我們要相信, 要誠懇的相信才能得到信的成就 再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有比丘 有女人 有國王, 種類繁多, 均是法身大士所變現, 這種境界也是凡夫測不透的 ; 在 華嚴經 上所說的種種神, 以及天龍八部, 說得最多也最清楚, 這都是如來境界 我們的境界是穿衣吃飯 拉屎撒尿, 與如來境界 65

67 截然不同 認為經上所說也許是神話, 那就錯了 ; 我們若不相信, 學佛就有障礙 發菩提心之後, 其心柔和, 捨於憍慢, 不為他人所惱 憍慢二字真害人不淺, 自己覺得了不起, 我的學問比你們高, 我的地位也比你們高, 我的智慧更比你們高, 你們要恭維我 要服侍我 要捧著我 ; 結果人人見了又厭又嫌又怕, 最好遠遠的離開這位先生 捨於憍慢是說先變化氣質, 先離我相, 能不憍慢才不為人所惱 吾人多生多劫以來, 所造眾罪無量無邊 即如現在, 為人處世不走正道, 為人鉤心鬥角, 人我是非, 都是罪過 ; 又如為官有權有勢時, 為了私人利益而損害國家與民眾, 亦是罪過 ; 平日大魚大肉殺害眾生, 更是罪過 現在學佛, 知道已往所作均是過錯, 深自憂悔, 但憂悔亦不能消滅罪愆,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只有等著受報 必須發菩提心, 發四弘誓願, 不論將來上天堂 下地獄 墮惡鬼, 均不在乎, 只要抱定發菩提心永不退轉, 還有挽回的餘地, 還有出苦的日子 馬鳴菩薩說 : 若得三昧, 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外緣 指四面的環境, 一切音聲 如車聲 飛機聲等, 皆足以破壞我們的定功, 所以小乘人要住在山林水邊才容易修道 古語云 : 大隱在市, 小隱在山 十字街頭都可以打坐參禪, 這是有深一層功夫的人說的 能 即能力或謂本能, 經中常說萬德萬能, 佛有 我們也有, 有能力才能擔當一切事業 例如弘法, 不要認為是難事, 不要害怕, 只要發菩提心, 目的在利益眾生, 與十方諸佛之心相同, 必能感應道交, 蒙佛加被, 不可思議 古來大德法師講經, 往往於登講座說法之時, 不知那裏來的力量, 盡情發揮, 有如泉湧 事後聽者呈獻筆記, 法師自己都覺得說了這麼許多論議, 實在不可思議 修觀時要 : 一 觀無常苦, 二 觀三世如幻, 三 觀身不淨, 四 66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愛上傲嬌老師目次第十七課男人的恢復力是很好的004 第十八課喝酒,是最容易喝出感情的012 第十九課男人急起來,是可以不擇手段的055 第二十課到底,他是可以被打敗的111 第二十一課結果,他才是最後的那個人143 第二十二課這個人,從來都是屬禽獸的162 尾聲好一隻占有慾強大的獸181 屈雲番外愛上甜味棉花糖183 2 古承遠番外 新黑夜裡總會有顆星199 李悠然番外 新週而復始的一天205 屈雲番外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慈悲的力量 目錄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二 世界的希望在教育 9 三 奉獻他人完成自我的人生旅程 16 四 根與芽 與 心六倫 一條相同的道路 20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主持人 ( 以下稱主 ): 珍古德 ( 以下稱珍 ): 4 慈悲的力量 聖嚴法師 ( 以下稱師 ):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5 主 : 珍 : 6 慈悲的力量

More information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54 204 0 502 仿生飛行 從人類飛行器談起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UAV micro aerial vehicle, MAV 5 cm 0.5 0 log 0.5 (P V 2 ).5 2.5 2 log (b) P V 2 b b 希望製作一架微型飛機像鳥類或蝴蝶那麼小, 就得向會飛的動物學習飛行技巧了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ore informatio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 20114460台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 台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 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 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1992 199212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1998 1996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7.22 34 1 6 20114460 7 8 201144604

More information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C o n t e n t s 002 004 005 Part 1 概 念 NO.1 012 概 念 NO.2 014 概 念 NO.3 018 概 念 NO.4 024 概 念 NO.5 030 概 念 NO.6 033 概 念 NO.7 035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e. 1 041 Case. 2 048 Part 3 & 客 廳 PREVIEW Case. 3 057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 The Checklist Manifesto The.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4 5 6 clinic Harvard Vanguard Medical Associates 7 8 Li-Fraumeni syndrome 9 intensive carelife support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K 0.9K 05 () 0.9K 3.2K K 9.8K K 20.6K K 28.9K K 41K

contents K 0.9K 05 () 0.9K 3.2K K 9.8K K 20.6K K 28.9K K 41K contents 01 20 0K 0.9K 05 () 0.9K 3.2K 06 07 3.2K 9.8K 08 09 10 9.8K 20.6K 11 12 13 14 15 70801 6 06 299 1111 16 17 20.6K 28.9K 18 19 20 308 28.9K 41K 21 22 23 41K 52.5K 24 25 22 6 06 272 6988 fl jintainan@gmail.com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B8D5C5AAA5BB2E706466>

<B8D5C5AAA5BB2E706466> 5 2 LION TEL 0136 43 2882 http://hokkaido.lion-adventure.com/ 3 3 5.5 4 5 34 35 PART 1 P110 15 15 20 27 42 PART 1 43 24 44 PART 1 45 KONG P97 50 P43 PART 2 90 30 51 52 3 4 2 3 P43 3 4 56 7 2 1 57 PART

More information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4 素人頭家圓夢 65 圓夢 桃城食在好味道 3 5 2000 9 6 5 11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8 素人頭家圓夢 69 透過臉書分享, 用美食料理和粉絲搏感情 3 好手藝 講究的製程, 這些店家習以為常 的事, 對消費者來說卻是最難得的堅持, 3 消費者在找的不就是這樣的好東西? 2000 1500 1000 8 70 素人頭家圓夢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鄭燕祥教授演講座座無虛席專題追蹤電子學習電子學習如何提升 學與教 模式? 學與教博覽 2010 論壇直擊報道 整理 : 蘇家輝 2 學與教博覽 2010 於本年 7 月 15 日至 17 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其中 電子學習提升 學與教 模式 論壇邀請了多位學者 專家和官員就相關話題發表意見, 當中不乏具啟發性的觀點, 值得老師參考和細思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青少年家庭教育手冊父母版 The Power of Yet Youtube TED The Power of Yet Dr. Carol Dweck 04 / 05 ...52...04 PART 1... 08 PART 2...12 PART 3...14...14!...22...26 SOP...32...38...44...51 PART1 PART1 1. 2. Family Life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高雄市光華國民中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一年級

高雄市光華國民中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一年級 05 三年級彈性課程教學計畫表 高雄市立壽山國民中學 05 學年度第 2 學期三年級 彈性課程 補救英語 教學計畫 壹 各單元教學目標 ( 一 ) 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 ( 二 ) 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 ( 三 ) 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之認識 貳 各單元內涵分析 週次 2/3-2/9 日期單元名稱對應之能力指標節數評量方式 L Martin and Henry 2 2/20-2/26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40 2014 2 494 台灣食蛇龜生存的挑戰 失落的龜樂園 20 台灣的食蛇龜 J. E. Gray 1863 R. Swinhoe J. Reeve 台灣原來還算普遍的食蛇龜, 也名列投機者高價競逐的少數物種之一, 前景令人擔憂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0.07 8.25 2 40 5 16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2014 2 494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NO.69

NO.69 No 69 101/11 November 封面故事 冬天來了 政風室為您補正氣 NATIONAL IMMIGRATION AGENCY CIVIL SERVICE ETHICS OFFICE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一塵不染克己奉公, 一絲不苟勤於政務, 一生為民樂在其中 出處 : 寧波市人民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廉政文化廉政格言警句 金馬影展 資料來源 http://www.goldenhorse.org.tw/ui/index.php

More information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須崎動物醫院院長 須崎恭彥 著 高慧芳 譯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五大有效營養素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6 -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1 6 6 1-1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3. ( 41 ) 1 ( ) ( ) ( ) 2 (a) (b) ( ) 1 2 負責人是指負責處理保險代理人的保險代理業務的人士 業務代表是指代表保險代理人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士 如保險代理人聘用上述人士 ( 例如該保險代理人是法人團體 ), 則其負責人及業務代表須向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登記 保險代理

3. ( 41 ) 1 ( ) ( ) ( ) 2 (a) (b) ( ) 1 2 負責人是指負責處理保險代理人的保險代理業務的人士 業務代表是指代表保險代理人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士 如保險代理人聘用上述人士 ( 例如該保險代理人是法人團體 ), 則其負責人及業務代表須向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登記 保險代理 CB(1)1919/04-05(05) ( ) 2. ( ) 40% 50% 3. ( 41 ) 1 ( ) ( ) ( ) 2 (a) (b) ( ) 1 2 負責人是指負責處理保險代理人的保險代理業務的人士 業務代表是指代表保險代理人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士 如保險代理人聘用上述人士 ( 例如該保險代理人是法人團體 ), 則其負責人及業務代表須向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登記 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在決定某人是否適當人選時,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1 壹 研究動機 一般而言 傳統大三弦琴碼的擺放位置 圖 1 大約在琴鼓下方 由下往 上三分之一的地方 約 8.5 公分 但是這種擺法 學生在初學大三弦時 左手 常伴隨著指距較大 音準較難以掌握的困擾 為解決這個技巧上的問題 必須不 斷練習將手指指距撐開 並在琴桿上做記號來加以輔助 圖 1 傳統琴碼三分之一的擺放位置 8.5 公分 目前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談龍建教授 採取將琴碼位置 往上移至 五度音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北 年 度 領 參 II 北 III 陸 錄 參 錄 IV V 1 2 3 4 參 錄 5 6 參 錄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 2 1 2 28 29 (三) 教學方法 躍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第一個板塊 教科書教學採用單元整體教學的思 路 教授一個主題單元時 可以把教學過程分成幾個模塊 自學模塊 字詞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95年語文競賽題庫彙整

95年語文競賽題庫彙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仰般敎學生認識客家文化 个精神 檢討教學个方法 19 捱對客家桐花節个看法與展望 台北縣成立客家文化園區个意義 个看法 捱所知个客家文化節介意義 新住民對客家庄个影響 捱對推展客家美食个展望 捱對後生人追求名牌个看法 捱對卡奴个看法 客家電視台个時代意義 捱對超額教師个看法 个看法 捱對無障礙空間个看法 个客語環境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CU0594.pdf

CU0594.pdf 8 SOHO 1 3 003 SOHO SOHO Coder Programmer HTML CSS PHP JavaScrip 009 LECTURE 1-1 1 048 PART 2 LECTURE 1-1 1 049 SOHO Landing Page Landing 050 PART 2 LECTURE 1-1 1 SEO SEO P.093 SEO SEO SEO SEO SEO 051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60 35 ä ü ä ü ß 單一立法 附屬立法 非行政類附屬刑法 非行政類之 特別刑法 ü ü 非行政類之附屬刑法 行政罰 非行政類刑法 ß ä 包含秩序違反法及普 通刑法 輔助刑法以 外附有行政罰處罰的 法律, 其法律效果主 要為罰鍰 行政犯 這塊領域在概念上不存 在, 究係刑事犯或行政 犯, 其歸屬問題乃本章 所欲探究者

More information

淨空法師 講述 戒律的精神是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 是小乘戒 眾善奉行 是菩薩 戒 一切戒律都不外乎這兩句 序 無量壽經 乃是淨宗法門之根本所依 經中詳明 西方淨土依正主伴 種種殊勝微妙不思議之莊嚴 阿彌陀 佛因地發願修行 勇猛精進 專志莊嚴淨土之因果 以及 勸令十方世界 一切眾生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求生淨 土 理事雙彰之妙旨 令有緣者慕西方極樂世界之嚴淨光麗 形色殊妙 進 而發趣道心

More information

2 二 會計用語之修正 : 三 財務報表之修正 IFRS 1

2 二 會計用語之修正 : 三 財務報表之修正 IFRS 1 會計焦點報 business.lungteng.com.tw 29 期 發 行 人 李枝昌 責任編輯 張瑩馨 羅正堯 出 刊 月 民國 104 年 4 月 發 行 所 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 248 新北市五股區五權七路 1 號 電 話 (02)2298-2933 傳 真 (02)2298-9766 會計 我國會計項目之修正及一致化 蕭麗娟老師 經濟 不能不知道的 紅色供應鏈 龍騰商管教研小組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4) 屬於家長的感動 回首來時路點點滴滴 ( 特生 / 禮綸爸爸 ) 81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儲存愛的能量 ~ 為 1 比 1 特教加油 ( 特生 / 承恩爸爸 ) 9 4 7 5 83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ADHD( ) 4 4 2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84 28 1 28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樂音或噪音! 頻率與音高 6 215 2 56 44 16 25, Hz 2 2 K Hz 27.5 4,186 Hz 2196.16 47 13289.75 9397.27 77 8372.2 5587.65 4186.1 3729.31 44. 261.63 41.2 32.7 27.5 18.35 16.35 2 25 5 Hz 1 k 27.5 4,186 Hz 63 125 2 k 4 k

More information

學佛答問(三)

學佛答問(三) 學佛淨空法師講述團法人答華藏淨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問宗學會印贈社(三) 序大覺世尊出現於世,為眾生講經說法,幫助眾生斷疑生信,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從經典中可以發現,大多數佛經都是由佛的弟子提出疑問,請教釋迦牟尼佛解答 由此觀之,學生有疑問請老師解答,消除疑惑,進一步解決生活中遭遇到的困難,乃是學佛很重要的過程 今有華藏講記組整理上淨下空老和尚為人解答學佛問題,從錄音帶抄錄成文字稿,整理後擬印成書本流通,並提供書展,供養大眾,請末學作序,謹以略言數句,以塞其責

More information

42Contents

42Contents 42Contents 06 12 14 22 08 10 04 5 - 5 Preface WHO 101 102 29.8 33.7 25.6 29.5 34.3 24.3WHO 2000 2004 The Global Strategy on 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WHO 9 2025 邱淑媞 103 6 4 9 2012 29.8% 7.1%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雙 月 刊 第 16 期 民 國 104 年 9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善 導 大 師 ( 宗 祖 ) 五 祖 承 遠 大 師 六 祖

More information

,400, ,400, %2.0% ,200, / / , / /

,400, ,400, %2.0% ,200, / / , / / 2011 5 31 1514,336 200820092010 201010-11 10-11 2010 200820092010 6 302010 12 31 720,000780,000760,000250,000 309,400,000 360,400,000 353,200,000 123,700,000 19 15 33435 514 2010 IELTS TOEFL 2010 12 6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Zhongzhi Pharmaceutical Holdings Limited 3737 2015 目 錄 2 4 5 10 18 20 24 36 38 39 40 42 43 45 104 公司資料 Clifton House 75 Fort House P.O. Box 1350 Grand Cayman KY1-1108 Cayman Islands 3 141 2102 2103 1 22

More information

2

2 2 了 綠 什 (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how to d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4 環境教育只是環保署的事 環保署是環境教育法的中央主管機關 但所有部會均為 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在環境教育法生效之前 執行與推廣環境教育最力者包 括教育部 農委會 內政部等 5 , (IUCN, 1977) (, 1977) 7 (UNDESD)

More information

求學 1925 Mount Holyoke Alpha Omega Alpha 4,000 走入麻醉科領域 Dr. Allen Whipple, : changingthefac

求學 1925 Mount Holyoke Alpha Omega Alpha 4,000 走入麻醉科領域 Dr. Allen Whipple, :  changingthefac 36 2015 7 511 Apgar Score Virginia Apgar, 1909-1974 1953 http://www.nlm.nih. 家世背景 Public Domain Image) 1909 6 7 Westfield, New Jersey Helen Clarke Charles Emory Apgar 1915 W2MN gov/changingthefaceofmedicin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54 2015 1 505 新興的中東呼吸症候群 冠狀病毒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忘記過去的人, 注定要重蹈覆轍 2012 4 Zarqa 13 2 2012 9 WHO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 11 MERS 9 2

More information

1230-booklet-13-14

1230-booklet-13-14 CHUNG FUNG CHARITABLE FOUNDATION LIMITED www.chungfung.org.hk 02 03 04 中國健康工程 05 團友吳偉明更即興詠詩二首, 以誌此行 : 06 中國健康工程 07 08 中國健康工程 我們計劃在江西 貴州等貧困鄉鎮選擇適合地點 祈望有其他善長願意捐建, 多多益善 感謝所有善長, 松峰之友的捐獻與支持 各位的善心, 愛心與熱心令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More information

X 傳統育種技術 分子育種技術 基因改良育種

X 傳統育種技術 分子育種技術 基因改良育種 06 2015 7 511 72 92? 2010? X 傳統育種技術 1960 1980 30 60 20 分子育種技術 5 10 3 5 基因改良育種 2015 7 511 07 改良後的基因及其生產的蛋白質都需經過嚴格的動物及田間生物安全試驗才會上市, 程序就跟新藥一樣 20 基改產品禁得起考驗 12 2013 1.75 50 1 5 1996 80 2013 156 35 21 6 90 08

More information

2015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71005 臺南市永康區南臺街 1 號 E-mail:rusen@mail.stust.edu.tw WEB:http://rusen.stust.edu.tw TEL:+886-6-2435163 FAX:+886-6-2435165 2 0 1 5 年 0 5 月 2 0 日 2015... 2... 3... 4... 6... 6... 7....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讀 理 念 讀 讀 論 來 例 不 了 良 讀 讀 力 力 讀 不 力 更 力 讀 更 了 讀 略 力 讀 樂 讀 識 識 讀 理 識 力 力 了 讀 讀 勵 論 識 讀 讀 讀 立 讀 落 行 年 度 讀 讀 讀 年 度 領 讀 樂 念 識 度 良 讀 欄 讀 論 讀 度 利 讀 讀 六 勵 良 略 歷 略 歷 路 讀 利 連 讀 年 路 讀 讀 讀 理 更 讀 連 1 老 老 六 良 讀 讀 讀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頁 ~0( 民國九十六年 ), 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 pp. ~0 (00)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0-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試析 以續法與彭紹升為例 劉貴傑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提要 華嚴宗特重義理思辨, 淨土宗強調念佛實修,

More information

苦難地球 2012 黑暗勢力 POP 2010/12 POP

苦難地球 2012 黑暗勢力 POP 2010/12 POP 寧靜致遠 19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光明正大法王子 光明的密碼 POP POP POP POP POP POP POP POP 心靈經驗 POP 2010/12 苦難地球 2012 黑暗勢力 POP 2010/12 POP 釋放自己 223 75 Dark Matter 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 WIMP D a r k Energy

More information

96030_catering.ai

96030_catering.ai 第45期 2009年6月 引言 體力處理操作 即人力提舉及搬運 在日常工作中是在所難免的 而不正確 的體力處理操作 容易導致肌肉筋骨勞損甚至身體受傷 2008年在飲食業 及旅遊業因提舉及搬運而受傷的意外數字佔整體約14%及20% 而業內一 些工作崗位經常涉及體力處理操作 例如 食肆的樓面和廚房員工 酒店的行李 員和房務員 領隊 導遊或司機 亦時常會協助旅客以人力提舉及搬運行李等 所以他們要緊記有關的危害控制方法和安全要點

More information

聽 母 親 說 話 散 文 讀 本 4 美 麗 的 陷 阱 002

聽 母 親 說 話 散 文 讀 本 4 美 麗 的 陷 阱 002 蔡逸君 作者介紹 蔡逸君 1966 出生於彰化小 農村 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後 當過電影場記 副導演與編劇 跨足寫 作 劇場等不同領域 為一多棲的創作 人 三十歲開始文學創作 2004年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 離開 聯 合文學 雜誌編輯工作 做一位專職作家 專心做兩件事 走路與 寫字 發表文章於報刊專欄 出版有小說 童顏 笑彈祕笈 鯨少年 我 城 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 中央日報 文學獎短篇小說第

More information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請各位合掌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講次 :#217 講述日期 :06/15/2004 講者 : 高老師先祿居士轉錄者 : 學生薄海雷 卷三 ( 經文 )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 意生身分別通相, 我今當說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 (p237-1)

More information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43,1052,272 791222101452 2014719 58339347 396634355 196413164 28269 26 27 28 29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2014 年度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目錄 1 4 2 5 3 7 3.1 7 3.2 8 3.3 8 4 9 4.1 9 4.2 2014 10 4.3 11 5 16 5.1 16 5.2 18 5.3 20 5.4 21 6 22 6.1 22 6.2 23 6.3 24 6.4 25 6.5 26 6.6 27 6.7 27 6.8 27 7 28 7.1 28 7.2 29 7.3 30 7.4

More information

2013 03 1 02 1.1 03 1.2 03 1.3 03 1.4 03 2 04 3 06 3.1 07 3.2 09 3.3 11 3.4 14 4 16 4.1 18 4.2 21 5 24 5.1 26 5.2 27 5.3 29 5.4 32 5.5 33 6 34 6.1 35

2013 03 1 02 1.1 03 1.2 03 1.3 03 1.4 03 2 04 3 06 3.1 07 3.2 09 3.3 11 3.4 14 4 16 4.1 18 4.2 21 5 24 5.1 26 5.2 27 5.3 29 5.4 32 5.5 33 6 34 6.1 35 02 2013 2013 企 業 社 會 責 任 報 告 2013 03 1 02 1.1 03 1.2 03 1.3 03 1.4 03 2 04 3 06 3.1 07 3.2 09 3.3 11 3.4 14 4 16 4.1 18 4.2 21 5 24 5.1 26 5.2 27 5.3 29 5.4 32 5.5 33 6 34 6.1 35 6.2 38 7 2013 42 02 2013

More information

24 24. Special Issue 名 人 講 堂 專 題 研 究 表3 新加坡政府對銷售給不同屬性投資人的對沖基金管理指引 25 焦 點 視 界 27 26 市 場 掃 描 證 交 集 錦 資料來源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網站 25 機構投資人定義 (1)依銀行法設立的銀行 (2)商業銀行 (3)財務公司 (4)保險公司 (5)信託公司

More information

2008.3

2008.3 26 2 0 0 8. 3 2 公 民 意 識 與 社 會 責 任 的 學 習 與 實 踐 6 社 區 婦 女 子 職 教 育 的 課 題 14 媽 媽 向 前 走 16 回 首 與 目 送 18 分 享 同 理 心 課 堂 筆 記 21 向 國 際 取 經 24 原 鄉 時 尚 新 思 維 27 培 育 成 長 與 永 續 發 展 29 心 靈 最 深 的 觸 動 31 送 給 父 親 的 感 恩

More information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百變的 廚房世界 廚藝與感官的饗宴 5 26 2014 2 494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2014 2 494 27 28 2014 2 494 食物的物理變化 5 廚房好比是一個食物實驗室, 運作時, 都在進行無數的物理與化學變化, 才能把樸實的原料食材轉為一道道令人驚嘆的美味 食物的化學變化 C 2014 2 494 29 62 65 廚房的魔術秀

More information

- ( 青少年篇 ) ( ) 40043 32 12 10 (04)2229-1661 40043 32 12 11 (04) 2229-5550 (04) 2229-5607 10041 2 2 203 (02) 2371-1406 (02) 2371-1478 lourdes@ms42.hinet.net www.lourdes.org.tw 2015 9 2 台灣露德協會 6 8 9 12 16

More information

近代科學家發現念力的秘密‧能使我們心想事成‧化解災難

近代科學家發現念力的秘密‧能使我們心想事成‧化解災難 念力淨空法師講述能使弟子張麗玉整理我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們心想事難成印贈化解災 念力能使我們心想事成 化解災難3近代科學家發現念力的秘密 能使我們心想事成 化解災難淨空法師(摘錄自 淨土大經解 及 科註 弟子張麗玉整理)(二 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美國修.藍博士到我這裡來訪問,這就是非常著名夏威夷土著治療方法的一個老師,我看到他的資料,他治好一千多人,都是重病 最出名的是他在夏威夷那個時候,有一個神經病院,病患有三十多個人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6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10 21 32 47 49 50 52 54 56 126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More information

國立東華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東華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劉漢初先生 南宋詞人心中之理想都城 研究生 陳宜伶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撰 103 105 115 123 125 127 129 1 1 618-907 206-8 1 code 2 2 3 4 2 3 4 3 960-1278 1127-1278 5 6 5 6 7 8 4 10 1276-1292 Mangi Faghfour 11 9

More information

2010/03 1. 2. 3. .. . 14 * (Certification) Certification) 1. 2. 3. ( 5~15%) 4. 5. 20% 企業看證照 具加分效果 機械專業證照至今已獲得120家機械相關企業的認同與支持 企業表達認同的具體作法包含 給予獲證考生優先面試的機會 運用此認證 作為公司招募員工時確保所錄取之新 人基本能力的方式 鼓勵員工報考 提升專業能力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 ) (: 00059) 2015 目錄 2 3 4 5 8 21 41 53 61 63 64 66 67 68 150 151 1 公司資料 公司 股 00059 0.1% 05821 0.1% 05580 0.1% 05855 0.1% 05567 0.1% 05602 業 8 32 33 86 20 2208 2888 86 20 2208 2777 業 151 14 1401 (852)

More information

1

1 機甲戦記ドラグナー 機甲戰記龍騎兵 ( サミー (SAMMY)) 八通屋育樂事業有限公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攻略本是引至日本遊戲攻略說明, 內容僅供參考, 一切演出以官方為主, 若有任何錯誤或問題敬請告知, 我們會盡快改善, 謝謝 本書圖片取材自網路 1 2 3 從空白轉輪飛出龍騎兵, 發展戰鬥演出 4 5 6 7 8 9 轉輪排列 役構成 有效線 只有中線有效的

More information

黄 佛 法 無 多 子 黃 蘗 山 斷 際 禪 師 語 錄 目 錄 前言 上冊 傳心法要 原文 6 16 黃蘗山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34 黃蘗山 其來有自 34 法要緣起 裴休請益斷際禪師 37 無形相則無蹤跡 46 唯此一心即是佛 51 祖師禪的正知見 56 眾生與佛從緣起空上說無有差別 60 不著於相的修行 65 六度萬行 不假修添 66 遇緣即施 空而能現 69 佛教理論的演進 91 理行圓融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