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Transcription

1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論 為方向, 旁攝與之同期的大乘經典, 依序說明菩薩與佛之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並探討二者之異名 次第 相攝與差異, 最後再說明菩薩具足的位次 關鍵詞 : 十力 四無所畏 菩薩 佛

2 目次 壹 前言... 1 貮 力與無所畏之義及功用... 1 參 十力... 2 一 佛的十力... 2 二 菩薩的十力... 4 三 菩薩與佛之異同... 5 肆 四無所畏... 6 一 佛的四無所畏... 6 二 菩薩的四無所畏... 7 三 菩薩與佛之異同... 7 伍 十力與四無所畏的 異名 次第 相攝 差異與會通... 8 一 異名... 8 ( 一 ) 佛十力之異名... 9 ( 二 ) 菩薩十力之異名 ( 三 ) 菩薩四無所畏之異名 二 次第 ( 一 ) 十力之次第 ( 二 ) 四無所畏之次第 ( 三 ) 十力與四無所畏之次第 三 相攝與差異 ( 一 ) 相攝 ( 二 ) 差異 四 會通 ( 一 ) 憶念功德法即福德道 ( 二 ) 功德法通無漏法及有為法相 陸 菩薩得十力 四無所畏之位次 柒 結論 參考書目 表格目錄 表格 1: 大智度論 中佛與菩薩十力 四無所畏之名... 8 表格 2: 各經論佛十力之異名對照表... 9 表格 3: 各經論菩薩十力之異名對照表 表格 4: 各經論菩薩四無所畏之異名對照表 表格 5: 力與無畏之義對照表... 16

3 壹 前言 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學菩薩道, 只為求得無上正等正覺 而於佛的功德法中, 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十八不共法, 聲聞可有前十八項的少分, 但是於後十八不共法中是完全沒有的 ; 然, 於 大智度論 1 卷 中可知, 菩薩是可以得到這三十六種功德法的 在漢傳的經論中, 除了 智論 對於菩薩的功德法有所描述外, 於 自在王菩薩經 奮迅王問經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等經典中, 亦對於菩薩的功德法多有敘述 當中除了標列出功德法的名目外, 亦有標列出其異名及異說 而在三十六種功德法中, 本文只以 十力 及 四無所畏 為探討的主題 菩薩雖然亦擁有此功德法, 但是菩薩畢竟尚未圓滿, 所得的功德法多少與佛有所不同 但是不同之處在那裡? 菩薩所得的功德法名目是否與佛相同? 另外, 菩薩要修至何位次方能得此功德法呢? 基於這種種的疑問, 筆者擬以 智論 為主, 以其餘漢傳經論為輔, 利用不同的文獻比對, 對於菩薩的十力及四無所畏做一簡單梳理 本文主要為第貳至第陸個部分, 首先對於 力 及 無所畏 做一番了解 ; 再來第參 肆從各個經論探討佛及菩薩的十力 四無所畏之意義及異同 ; 第伍個部分從諸經論中了解十力 四無所畏的異名 生起次第 相攝與差異, 另外亦將十力 四無所畏, 與方便道 無漏法 有為法相做一會通 ; 最後考究菩薩得十力 四無所畏的位次 貮 力與無所畏之義及功用 在談佛與菩薩的十力與四無所畏前, 須先了解力及無所畏為何義, 又有何功用 筆者現依 智論 中所述, 略為說明 首先在卷 24 說明十力的宿命智力中問到 : 宿命通 明已如上所釋, 那什麼為 力 呢 論主答: 佛用宿命明能知己身及眾生, 在無量無邊世中的宿命因緣果報, 而能種種悉遍知無礙, 是名為 力 2 ; 而在同一卷中又說明到, 力 是能有所辦, 也就是能有所作 有所辦理之意 另於 大乘義章 中, 對於 力 亦說明到 : 行心堅固, 魔法不壞, 名之為力 3 即是說力是行心堅固所得, 且不為魔法所壞, 故有云 : 無能壞 無能勝 至於其功用, 則是以此十種力, 能令智慧增長 ; 以智慧增長故, 能破諸論議師, 能好說法, 能調伏剛強難化之眾生, 能於諸 1 以下簡稱 智論 2 大智度論 卷 24 1 序品, 大正 25,240b 大乘義章 卷 14, 大正 44,754c

4 法中自在無礙 4 對於無所畏的解釋, 在卷 25 中提到 : 具無所畏能無所疑惑, 不顧忌他人之問難, 智慧不退縮 不隱沒, 無有恐懼, 能於法中如說即作 其實於 大乘義章 中亦有說到 : 化心為怯名無畏 5 也就是度化眾生能無有畏懼 而有此無所畏能斷他人疑 滅除外道之毀謗 統率大眾 降伏魔軍度化天人 於眾中說法無有畏懼, 且能以此無所畏, 而拔除一切世所畏法, 是為無所畏之用 參 十力 一 佛的十力 這是指佛所具足的十智, 亦稱如來十力 (Daśa-tathāgata-balāni) 十神力 是如來證得實相之智, 了達一切, 無能壞, 無能勝, 故稱為力 至於十力的內容, 誠如 智論 卷 24 中所明 : 6 (1) 知是處非處智力 : 佛於內外因緣了了遍知, 能知從是因緣能生如是果報, 從是因緣不生如生果報 : 如作善業, 知其定得樂報, 此稱為知是 處 ; 如作惡業, 知其得受樂報無有是處, 此稱為 非處 而佛不同聲聞 辟支佛所知甚少, 悉能遍知 (2) 知業報智力 : 佛知眾生三世諸業報, 亦知造業處及其因緣 : 如說過去因得善因, 故能遠離不善 ; 於過去世得不善因, 則遠離善 又能知此業當得聲聞因 獨覺因或佛因 能知此業於現世受苦, 於來世感樂 ; 現世受樂, 來世感苦 ; 現世受樂, 來世亦受樂 ; 現世受苦, 來世亦受苦 以上如是等相如來皆悉遍知 (3) 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 : 對於自己及眾生的諸禪定 解脫 三昧, 大小深淺解脫因緣 即能知以何因緣令一切有情雜染, 以何因緣一切有情得令清淨 ; 亦如實了知八解脫等 (4) 知眾生上下根智力 : 佛善分別眾生根器, 知是鈍根 中根 利根 勝根 劣根 ; 亦善分別此眾生, 生起極重的貪 瞋 癡 ; 亦知此根為不善因所生 為善因所生 為不勤因所生, 又能如實了知二十二根等 ; 如來於此諸根差別相悉皆遍知 (5)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 : 所謂 欲, 即勝解下中上等眾生之所愛樂, 或是說 信喜好樂 眾生皆有其各別喜好, 如摩訶迦葉好頭陀 舍利弗好智慧 阿難好多聞, 而無量無邊的眾生中, 有的貪好名利 名聞, 有的好樂修定, 有 4 大智度論 卷 24 1 序品, 大正 25,241b 大乘義章 卷 11, 大正 44,694a17 6 十力之詳細說明, 亦可參考 大寶積經 卷 38 4 如來不思議性品, 大正 11,215c10-223b20 2

5 的好樂智慧 ; 如此種種佛悉遍知, 即隨其喜好而開示教化, 令其捨離不淨, 而增長淨 (6) 知性智力 : 所謂 性 即是界, 是積集相 眾生習欲成性, 而佛深知各個眾生深心所趣 ; 不特如此, 佛亦能如實了知一切世間種種諸界, 而依此世間所起的福行 非福行 不動行, 或是殖出離種等界, 佛悉能遍知 (7) 知一切處道智力 : 眾生因種種性故, 行善道 惡道, 依行此二道故, 往生趣向六道乃至涅槃 即如來能了知眾生種種所行, 若出離行 不出離行 ; 如行無漏行則至涅槃果, 如行有漏行則輪迴六道 ; 如是等種種行, 皆能知其品類, 是清淨或雜染 另於 智論 卷 24 中另有提到業 五別五智三昧住 第四禪 身念處 一切聖道, 亦可名為處 7 (8) 知宿命智力 : 佛知己身及眾生, 於過去一生 十生 百生, 乃至無量無邊世中, 生於何處, 是何名字 種類 飲食 形貌 壽量等 ; 亦知眾生於過去種何善根, 是佛 聲聞, 亦或是獨覺 且所知的過去是無量無數, 無有邊際 (9) 知生死智力 : 佛以清淨天眼, 觀見無量無邊諸世界眾生, 知其死此生彼之業緣, 是往生善處, 抑或是惡處 ; 亦知眾生因造三惡業, 起諸邪見, 死後墮於諸惡趣中, 造三善業, 以諸正見, 命終後往生善趣 ; 亦知無數劫中, 十方世界佛國剎土之種種相狀 而所知的未來是無有邊際, 猶如虛空般 (10) 知漏盡智力 : 諸佛及一切聲聞 辟支佛所得之漏盡是無有差別 然, 佛能如實了知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且永斷一切相續習氣 ; 而聲聞雖然永斷一切諸漏, 但唯能斷除少分習氣 ; 辟支佛能斷一切漏, 亦能斷除少分習氣, 但卻不具足大悲之心 而佛不但知自身漏盡, 亦能為一切眾生說斷諸漏法, 令其一切不復現前 此外, 於此十力中, 特別值得留意的是後三力 : 知宿命智力 知生死智力 知漏盡智力, 此三力又可稱為三明 而三明大阿羅漢亦有, 那與佛又有何別? 舉 智論 卷 24 中的宿命智力來說明 : 通 是共外道的, 且唯能知其過去之事 ; 而阿羅漢有通亦有 明, 不特能知過去事, 亦能知其業因緣 然阿羅漢宿命明, 雖能知己身及他身之宿命事, 亦知其業因緣, 但其為有限有量, 所知最多乃至八萬大劫, 再過去便無所了知 ; 而佛不但能知, 且所知無量無邊, 故從佛來說稱為 力 8 另於 智論 卷 88 中提到, 佛以此十力分別籌量眾生, 隨其根機 因緣為之說法, 令入涅槃 9 佛十力是如此殊勝, 那是以何為因, 而有此十力呢? 關於此, 筆者於 智論 並未找到相關之說明 然於 瑜伽師地論 卷 38 中載到 : 7 大智度論 卷 24 1 序品, 大正 25,240a 大智度論 卷 24 1 序品, 大正 25,240a25-b18 9 大智度論 卷 四攝品, 大正 25,683c18-684a2 3

6 如是一切明處所攝有五明處 : 一 內明處, 二 因明處, 三 聲明處, 四 醫方明處, 五 工業明處, 菩薩於此五種明處若正勤求, 則名勤求一切明處 菩薩於是內明所顯正因果相, 如實知已精勤修習, 令 (1) 處非處智力種姓, 漸得清淨, 漸得增長 云何內明論顯示已作不失 未作不得相? 謂諸有情自所作業, 雖復作已, 經多百劫, 與果功能終無失壞 亦無不作, 或復異作, 而有異熟或異果熟 菩薩於是內明所顯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 如實知已, 精勤修習, 令其 (2) 自業智力種姓, 漸得清淨, 漸得增長 10 由上可知, 菩薩由於勤求五明處, 而令 (1) 處非處智力和 (2) 自業智力之種子, 漸漸清淨 增長 至於餘八力, 在同卷中亦云 : 云何教授? 當知教授略有八種 : 謂諸菩薩或三摩地為依止故, 或於長時共彼住故, 於彼慈悲欲為教授 或由其餘諸菩薩眾, 或由如來為作教授 如是菩薩或由從他得正教授, 或由施他無倒教授, 能令所餘八力種姓, 漸得清淨, 漸得增長 謂 (3) 靜慮 解脫 等持 等至智力種姓,( 4) 諸根勝劣智力種姓,( 5) 種種勝解智力種姓,( 6) 種種界智力種姓,( 7) 遍趣行智力種姓,( 8) 宿住隨念智力種姓,( 9) 死生智力種姓,( 10) 漏盡智力種姓 11 從上說明可知, 菩薩從他得正教授, 或是由施他無倒教授, 而令餘八力之種子, 漸漸清淨 增長 二 菩薩的十力 說到十力, 直接想到就是佛的十力 (Bodhisattva-balāni), 而且是唯佛所有的功德 然於 智論 中說明十力時, 明白的說到菩薩亦有十力 ; 另外於 自在王菩薩經 奮迅王問經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首楞嚴三昧經 ( 以下簡稱楞嚴經 ) 寶雨經 卷 4 中亦皆有提到菩薩十力 12 筆者今以 智論 中所述, 來說明菩薩的十力 : 13 (1) 堅深牢固力 : 發無上菩提心, 與佛的菩提心相應, 為求薩婆若故而不退轉 (2) 不捨一切眾生力 : 以具足大慈心故, 常能不捨一切眾生 (3) 具足大悲力 : 以具足大悲心故, 捨一切世界美好嚴飾, 不須一切恭敬利養, 10 瑜伽師地論 卷 38 8 力種姓品, 大正 30,500c20-502b24 11 瑜伽師地論 卷 38 8 力種姓品, 大正 30,504b1-c8 12 有關菩薩十力另可參考 : 自在王菩薩經 卷 2( 大正 13,932c13-27), 奮迅王問經 卷 2( 大正 13,945b8-25),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卷 7( 大正 14,722b7-11),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卷 2( 大正 15,643a24-b3), 佛說寶雨經 卷 4( 大正 16,301b14-17) 13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245c27-246a13 4

7 而化益眾生 (4) 大精進力 : 信一切佛法, 且深信能出生一切佛法, 至成佛前能勤心不生懈怠 (5) 禪定力 : 有禪定者, 一切威儀舉止都非常安詳 (6) 具足智慧力 : 菩薩依中道而遠離二邊, 隨十二因緣斷除一切邪見 分別戲論 (7) 不厭生死力 : 為成就一切眾生, 長時於世間受無量生死, 勤集諸善行, 且了知信解一切世間如夢, 故於生死中無有疲厭 (8) 無生法忍力 : 觀諸法皆空, 了知無我無眾生等, 了解諸法不生不滅 ; 菩薩以知諸法實相故, 安住於無生法忍, 如此便不退墮二乘 (9) 得解脫力 : 菩薩不但能自入空 無相 無願三解脫門, 亦能觀察聲聞 辟支佛由何解脫門而得解脫 (10) 具足無礙智力 : 菩薩了解無量法門, 能隨眾生根性給契理契機的法門 三 菩薩與佛之異同 以上已依 智論 所載, 大略說明佛與菩薩的十力, 可知二者雖然皆名為十力, 但其中的內涵卻是有著很大的不同 現筆者先從佛的十力略為分別二者不同之處 其實佛的知處非處智力, 乃至知漏盡智力, 菩薩皆具有少分 ; 不同的是佛不但知, 而且是盡遍盡知, 而菩薩雖然知, 但仍是有範圍 有限量的知, 不如佛那樣的圓滿具足 而從菩薩的十力來說 : 筆者以為或許可以分為二類 : 一者為求無上佛果 二者為廣度眾生 (1) 為求無上佛果, 如 : 堅深牢固力 大精進力 禪定力 具足智慧力等, 皆是以佛果為目標, 而一步一步邁進 (2) 為廣度眾生, 如 : 不捨一切眾生力 具大悲力 不厭生死力 無生法忍力 得解脫力 具足無礙智力等, 皆是為了度化眾生, 不特與樂拔苦, 還願意為了眾生長時於此世間受無量生死 ; 並且廣學無量法門, 就是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 而能契理契機為其說法 總括而言, 佛已是無上正等正覺者, 所應斷皆已斷, 所應學皆已學, 是一切具足圓滿的 ; 因此佛的十力, 已是單純的為了化度眾生, 一切以利生為首務 至於菩薩, 不特利益眾生是他的任務, 還必須追求無上佛果, 所以菩薩的十力, 皆是偏向於圓滿此二者來說的 5

8 肆 四無所畏 一 佛的四無所畏 佛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懼畏之自信, 而勇猛安穩, 又作四無畏 此於 增壹阿含經 修行本起經 普曜經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寶女所問經 四無所畏經 等經論, 皆有提到 14 然以下筆者依 智論 卷 25 所載, 對佛的四無所畏做一簡單介紹 : 15 (1) 正知一切法無所畏 : 佛自說是一切正智人, 能遍知一切法 ; 而他人難問 : 若佛是一切智人, 應當知道提婆達多後來會背叛僧團, 那就不應度他出定 ; 或者有時佛也會托空缽, 若佛是一切智人, 應是先知道 等 16 雖然外人如此問難, 佛以正遍知一切法, 故於眾中說法無有所畏 (2) 漏盡無所畏 : 佛自說一切煩惱皆已斷盡 ; 而他人難問 : 若佛一切漏皆盡, 何 17 以還會罵提婆達多是癡人 等 雖然如是, 佛以一切漏皆盡故無有所畏 (3) 說障道法無所畏 : 佛為他說諸有漏業, 及一切煩惱 惡道報障 等能障礙修 18 道 ; 而他人問難 : 佛所說的障道法, 在吾人看來一點也不會障道 等 19 雖然外人如此問難, 佛亦無有所畏 (4) 說盡苦道無所畏 : 佛為他人說, 我所說的三聚 四聖諦 出世五根 六出性 20 七覺支 八聖道等一切無漏道能出世間, 若依我所說行是道, 則能盡諸苦 ; 而外人問難 : 依佛所說的盡苦道實不能斷苦, 如我們修學苦行, 方能真正斷苦 佛於外人如此問難亦無所畏 如來具有以上四無所畏故, 能如師子王作師子吼, 處於眾中廣說一切法無有畏懼, 度化無量無邊眾生 14 有關佛四無所畏另可參考 : 增壹阿含經 卷 等趣四諦品 ( 大正 2,645b27-c17), 增壹阿含經 卷 結禁品 ( 大正 2,776b15-777a14), 修行本起經 卷 2 5 出家品 ( 大正 3,472a22-b3), 普曜經 卷 6 19 行道禪思品 ( 大正 3,522b15-c2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卷 13 4 如來不思議品 ( 大正 11,809c16-811c6), 寶女所問經 卷 2 7 四無所畏品 ( 大正 13,462a3-b18), 佛說四無所畏經 卷 1( 大正 17,711c19-712a29) 15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241b24-c20 16 十住毘婆沙論 卷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 大正 26,74a1-79a7 17 大般涅槃經 卷 16 8 梵行品, 大正 12,459a 關於障聖道法可參考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卷 13 4 如來不思議品 ( 大正 11,810c6-26), 說到十種障聖道法 19 如有比丘言行婬欲非障道法 : 四分律 卷 17, 大正 22,682a 關於盡苦道法可參考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卷 13 4 如來不思議品 ( 大正 11,811a18-b8), 說有十種盡苦道法 6

9 二 菩薩的四無所畏 不特大智的佛陀有四無所畏, 就是菩薩修行到一定的程度, 亦能擁有四無畏 21 關於此說法在 自在王菩薩經 奮迅王問經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寶雨經 智論 大乘義章 等經論中皆有論述到 誠如 智論 卷 25 中所說 : 22 (1) 總持無所畏 : 菩薩得諸陀羅尼, 23 能遮惡不善法, 能對一切聞持皆不忘 ; 以常不忘念故, 於眾中說法無所畏 (2) 知根無所畏 : 菩薩於一切法中得解脫, 分別了知一切法之用, 亦知一切眾生之根性, 故於大眾說法無所畏 (3) 答報無所畏 : 菩薩以常離一切畏故, 心不作是念 : 若有十方來問難我者, 而我不能答 故於眾中說法無所畏 (4) 決疑無所畏 : 菩薩任憑一切人來問難, 一一皆能答覆, 斷除疑惑, 因此於眾中說法無所畏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 菩薩的四無所畏, 是偏向於為眾生說法的 ; 為了能廣度無量眾生, 廣修諸陀羅尼 ; 了知一切法用及眾生根性, 以契理契機說法 ; 對於眾生之疑, 皆能決答, 無有所畏 三 菩薩與佛之異同 如上已依 智論 中所述, 略為說明佛與菩薩之四無所畏 雖然二者皆名四無所畏, 但究竟有何不同? 筆者於此先約佛的四無所畏來說 : 佛第一無所畏是正知一切法無所畏 佛自稱 一切智人, 已證得一切種智, 而菩薩只是道種智而已 ; 故菩薩無正知一切無所畏 若論究此二智之別, 在 智論 卷 27 中說明 : 佛的一切種智, 能如實了知一切法的總相 別相 24 在同一卷中, 亦說明菩薩之道種智是於六波羅蜜, 及從初發心乃至成佛間的一切善法, 能分別思惟而修行 25 第二盡一切漏無所畏 佛自說 : 我一切漏盡 漏雖然是煩惱, 但即包括了煩惱及習氣 對佛來說一切漏習皆斷盡無餘, 當然是沒有問題的, 但菩薩就不敢如此自說了 菩薩尚在修學, 未證得無上圓滿的佛果, 有些未斷煩惱 ; 有些雖然可說一切煩惱皆斷, 但習氣卻是於佛果時方能斷除無餘的, 而此習氣從某方面對菩薩來說即是煩惱, 26 故菩薩無一切漏習無所畏 21 大智度論 卷 5 1 序品, 大正 25,99a27-b1 22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246a 於 大智度論 中說有 4 種陀羅尼 : 聞持陀羅尼 分別知陀羅尼 入音聲陀羅尼 字入門陀羅尼 大智度論 卷 5 1 序品, 大正 25,96a5-16; 大智度論 卷 28 1 序品, 大正 25,268a4-b4 24 大智度論 卷 27 1 序品, 大正 25,259a 大智度論 卷 27 1 序品, 大正 25,259b 大智度論 卷 27 1 序品, 大正 25,261c

10 第三說一切障道法無所畏, 第四說盡苦聖道無所畏 菩薩具有能持無所畏 答報無所畏 決疑無所畏, 故能於眾中說法無有畏懼, 所以相對於佛的第三 第四無所畏, 應該是具有少分 若約菩薩的四無所畏來說, 佛是一切智人, 智慧普知, 無物不盡, 對於菩薩的四無所畏, 當然是具足的, 而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誠如 智論 卷 6 亦說明到, 佛的無所畏是遍一切處的, 而菩薩的無所畏僅是於自身可知的範圍內, 若超出了此一範籌, 便有所障礙無法了知, 這也顯示了菩薩不如佛之處 27 伍 十力與四無所畏的 異名 次第 相攝 差異與會通 上文幾點所說, 主要在於辨別菩薩與佛的十力 四無所畏之義, 及不同之處 然其名稱於經論間各有不同, 是否能完全對應於 智論 中所說? 而其先後次第的排序是否有何義意? 又十力與四無所畏皆是以智為性, 那是否有所不同? 若同, 又應如何相攝? 若不同有何差別? 以上幾點筆者依於經論所述, 將略作說明 一 異名 對於十力 四無所畏以上已大略說明 然於找尋資料之過程, 筆者發現各經論所用的名稱似乎有些不同, 有些甚至是 智論 中所沒有提到的 筆者有鑑於此, 故想將 智論 與其他經論做一對照, 而本文是以 智論 為主, 故現先將佛及菩薩的十力 四無所畏之名稱, 整理如下表 : 表格 1: 大智度論 中佛與菩薩十力 四無所畏之名 十力 佛 菩薩 1 是處非處智力 堅深牢固力 2 業報智力 不捨一切眾生力 3 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 具足大悲力 4 知眾生上下根智力 大精進力 5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 禪定力 6 性智力 具足智慧力 7 一切至處道智力 不厭生死力 8 宿命智力 無生法忍力 9 生死智力 得解脫力 10 漏盡智力 具足無礙智力 四無所畏 27 大智度論 卷 6 1 序品, 大正 25,105c29-106a8 8

11 1 正知一切法無所畏 總持無所畏 2 漏盡無所畏 知根無所畏 3 說障道法無所畏 答報無所畏 4 說盡苦道無所畏 決疑無所畏 至於與其他經論異名的部分, 以下將分別說明 : ( 一 ) 佛十力之異名關於佛十力的異名, 在和 智論 大約相同時期的大乘經中, 有明確提到的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 ( 以下簡稱華嚴經 ) 大寶積經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等, 現筆者依經所述, 整理如下表 : 表格 2: 各經論佛十力之異名對照表 佛十力之異名 大智度論 28 華嚴經 29 大寶積經 30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31 1 是處非處智力 是處非處智 處非處智力 處非處智力 2 業報智力 業報垢淨智 業報智力 教示過去未來現在業因果報智力 禪定解脫三昧淨垢一切禪定解脫三昧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 3 分別智力正受垢淨起智 (7) 鉢底雜染清淨智力 (7) 發起一切禪定解脫三摩地 三摩鉢底染淨等智力 (7) 4 知眾生上下根智力 諸根智 (3) 種種根智力 (5) 了別自他根智力 (5) 5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 欲樂智 (4) 種種解智力 (4) 種種信解智力 (4) 6 性智力 性智 (5) 種種界智力 (3) 種種界智力 (4) 7 一切至處道智力 一切至處道智 (6) 一切遍行行智力 (6) 至處道智力 (6) 8 宿命智力 宿命無礙智 隨念前世宿住作證智力宿住隨念智力 9 生死智力 天眼無礙智 死生作證智力 生死智力 10 漏盡智力 三世漏盡智 漏盡作證智力 漏盡智力 括弧內數字為本來經論中的次序, 為方便對照, 筆者依於 智論 之次序而有 所調整 從上表看來, 所引的三部經與 智論 比較起來, 若從意思來說是差不多的, 只是次序上稍有不同 若從名稱來論, 華嚴經 與 智論 較為相近, 唯第四 五 六力 ( 以 智論 之次序來看 ) 之名稱較為簡略 ; 而在 大寶積經 與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中, 第五種種解智力與第六種種界智力, 此二力應稍作說明, 方知 28 大智度論 卷 24, 大正 25,235c22-236a14 2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8 11 菩薩十住品, 大正 9,445a 大寶積經 卷 38 4 如來不思議性品, 大正 11,215c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卷 7, 大正 14,722c5-11 9

12 其與本論之關係為何 筆者引 大寶積經 之解釋, 與 智論 對照如下 : 第五力 第六力 大智度論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 : 知一切眾生二種欲, 作上下根因緣, 二種欲善惡種種別異, 佛悉遍知, 故名力 32 知性智力 : 二種欲由二種性因緣故, 遍知眾生深心所趣, 故名力 34 大寶積經 種種解智力 : 云何如來種種解智力? 舍利子! 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 能如實知彼有情類, 彼數取趣非一欲解種種欲解, 如來於此能竝了知 33 種種界智力 : 云何如來種種界智力? 舍利子! 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 如實了知一切世間種種諸界 35 從二者的解釋看來, 智論 所說的第五力, 是能遍知眾生的二種欲, 即善 惡喜好 ; 大寶積經 則是說, 能了知眾生的種種欲解, 而欲便含有喜好 好樂之意 至於第六力, 在 智論 說是能了知眾生的深心所趣, 也可說是了解眾生的性向 ; 大寶積經 則說, 能了知一切世間種種諸界, 而界是界別, 三乘性有別, 故稱為界 由此可知 大寶積經 的 種種解智力 可對應於 智論 的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 ; 而 種種界智力 則可對應於 知性智力 ( 二 ) 菩薩十力之異名 至於菩薩十力的異名, 在 華嚴經 奮迅王問經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楞嚴經 等, 皆有不同之名稱 現整理如下表 : 36 表格 3: 各經論菩薩十力之異名對照表 菩薩十力之異名 大智度論 37 華嚴經 38 奮迅王問經 39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40 楞嚴經 大智度論 卷 24 1 序品, 大正 25,237a 大寶積經 卷 38 4 如來不思議性品, 大正 11,217c 大智度論 卷 24 1 序品, 大正 25,237a 大寶積經 卷 38 4 如來不思議性品, 大正 11,218b 自在王菩薩經 卷 2 大正,13,932c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245c27-246a12 3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離世間品, 大正 9,649c4-16 此十力之對應, 為參考 大乘義章 卷 14( 大正 44,754c28-755a16) 中所說 39 奮迅王問經 卷 2, 大正 13,945b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卷 7, 大正 14,22b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卷 2, 大正 15,643a23-b3 此十力之對應, 為參考 大乘義章 卷 14( 大正 44,755a16-b4) 中所說 10

13 深固力 (2) 1 堅深牢固力願力 (5) 不捨一切諸眾堅固力願力 (5) 生力 (1) 2 不捨一切眾生力 - 3 具足大悲力 - 一切世間希有之堅大悲力 (5) 事不貪樂力 (2) 一切佛法清淨信 4 大精進力 深心力 (2) 解法究竟力 (3) 增上精進不離憶 深信力 (2) 念威儀行力 (4) 5 禪定力 - 一切見行皆寂靜力 - 6 具足智慧力 直心力 (1) 滿足般若波羅蜜力 智慧力 (9) 方便力 (3) 7 不厭生死力行力 (6) 於生死中不疲倦力 方便力 (3) 無疲力 (4) 行力 (6) 8 無生法忍力 直心力 (1) 一切輪法不生忍力 9 得解脫力 乘力 (7) 解脫門力 乘力 (7) 10 具足無礙智力 慧力 (4) 慧力 (4) 知無障礙滿足力轉法輪力 (10) 轉法輪力 (10) 意樂力 (1) 神通力 (8) 神變力 (8) 菩提力 (9) 菩提力 (9) 異 信樂力 (10) 智慧力 (9) 不忘力 (3) 堅捨力 (6) 不壞力 (7) 堅受力 (8) 括弧內數字為本來經中之次序, 為方便對照, 筆者依於 智論 之次序而有所調整 ; 另外 異 的部分, 為 智論 中所沒有提到的, 故別出 從上表看來, 菩薩十力就不如佛十力那麼一致了, 不但與 智論 中名稱不同, 次序也較為不一, 有時亦同時有二力可相對應於 智論 之十力 以 華嚴經 來說, 其十力對照於 智論 之十力, 據 大乘義章 所載 : 又 華嚴 中更說十力, 與前十種有同有異 十名是何? 此十種中初直心力, 是前十中具智慧力及無生忍力 ; 第二深心, 是前十中精進之力 ; 第三方便 第六行力, 是前十中不疲厭力 ; 第四慧力 第十轉法輪力, 是前十中無礙智力 ; 第五願力, 是前十中初發心力 ; 第七乘力, 是前十中解脫之力, 以知三乘解脫法故 後十種中, 神通力 菩提力, 前十不論 ; 前 11

14 十種中, 慈悲 定力, 後十不說 42 由 大乘義章 及上表可很清楚知道, 華嚴經 所說的十力與 智論 所說的十力, 相同的部分有 : 第 力, 不同的部分則是 : 華嚴經 多了神通力 菩提力, 少了不捨一切眾生力 具大悲力及禪定力 又 大乘義章 中提到 楞嚴經 十力與 智論 十力之比對, 在 楞嚴經 中由上可知, 楞嚴經 所說的十力與 智論 所說的十力, 唯獨少了第五禪定力之外, 其他都是可以相對應 ; 另外尚多了 智論 所沒有的不忘力 堅捨力 不壞力 堅受力 其中值得特別注意的是, 楞嚴經 的 堅大悲力, 可同時對應到 智論 的 不捨一切眾生力 及 具足大悲力 ; 而 智慧力, 則的可同時對應於 具足智慧力 及 具足無礙智力 ; 又 信樂力, 可同時對應於 無生法忍力 及 得解脫力 43 而 奮迅王問經 的十力, 大部分皆可對應到, 較不一樣的是, 從經文的解釋中, 筆者認為 不捨一切諸眾生力 可對應於 智論 中的 堅深牢固力 ; 而 一切佛法清淨信解法究竟力 及 增上精進不離憶念威儀行力, 則是相對於 智論 的大精進力 這從比對二者的解釋可明顯的看出 : 大智度論 第一力發一切智心, 堅深牢固力 44 第二力具足大慈故, 不捨一切眾生力 46 信一切佛法, 具足生一切佛法及心不厭故, 大精進力 47 第四力 奮迅王問經 發起一切智心, 堅固深心大慈滿足, 不捨一切諸眾生力 (1) 45 滿足大悲之心, 一切佛法清淨信解法究竟力 (3) 48 勤心不生懈怠, 增上精進不離憶念威儀行力 (4) 49 從 奮迅王問經 來看, 發起一切智心, 可對應於 智論 第一力 ; 而以 大慈滿足, 可對應於第二力 另外從 智論 來看, 信一切佛法, 可對應至 奮迅王問經 的第三力 ; 而以 心不生厭, 可對應於第四力 至於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中, 唯列出菩薩十力之名, 並未有其解釋, 故其與 智論 之對應, 筆者便參考 華嚴經 及 楞嚴經 的方式, 而配對之 42 大乘義章 卷 14, 大正 44,54c28-755a16 43 大乘義章 卷 14, 大正 44,755a16-b4 44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245c 奮迅王問經 卷 2, 大正 13,945b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45c28 47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246a 奮迅王問經 卷 2, 大正 13,945b 奮迅王問經 卷 2, 大正 13,945b

15 ( 三 ) 菩薩四無所畏之異名佛的四無畏各經論所說大約相同, 故於此就不多做說明 而菩薩的四無所畏, 諸經論所說大同小異, 唯是名稱上的不同, 在意思上是一樣的 比較特別的是, 在 華嚴經 中列舉了菩薩十種無所畏 以下列表與 智論 做一比對 : 表格 4: 各經論菩薩四無所畏之異名對照表 菩薩四無所畏之異名 大智度論 50 華嚴經 51 1 總持無所畏 悉能聞持問答無畏 (1) 2 知根無所畏 見一切空離邪見無畏 (3) 悉能受持一切佛法無畏 (7) 安住大乘悉能示現諸乘無畏 (9) 3 答報無所畏 悉能聞持問答無畏 (1) 4 決疑無所畏 除滅眾生疑惑無畏 (2) 異 得佛威儀無畏 (4) 三業清淨離過無畏 (5) 諸天善神一切諸佛護念無畏 (6) 示現受生不為生死惑亂無畏 (8) 隨化眾生普為應現不斷菩薩願行無畏 (10) 括弧內數字為本來經中之次序, 為方便對照, 筆者依於 智論 之次序而有所 調整 ; 另外 異 的部分, 為 智論 中所沒有提到的, 故別出 由上表來看, 華嚴經 中所列出的菩薩十種無所畏, 不特名稱差異較大, 且亦有 智論 本身未提及的部分 然於其經文中並未明確列出十種無所畏的名目, 及與 智論 的對應 故筆者參考了 大乘義章, 於中很清楚列出其名, 及與四無所畏之對應 ; 可對應的有第 無所畏, 另增加了得佛威儀無畏 三業清淨離過無畏 諸天善神一切諸佛護念無畏 示現受生不為生死惑亂無畏 隨化眾生普為應現不斷菩薩願行無畏 52 而 華嚴經 中更說到 : 若菩薩能安住此法, 則能得一切諸佛無上之無所畏 53 二 次第 從前文十力及四無所畏之異名, 發現有些經論的次序不同於 智論, 故筆者 50 大智度論 卷 5 1 序品 ( 大正 25,99b1-10),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 大正 25,246a13-22) 51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離世間品, 大正 9,649c16-650b24 此十種無所畏之對應, 為參考 大乘義章 卷 14( 大正 44,755b7-21) 中所說 52 大乘義章 卷 14, 大正 44,755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離世間品, 大正 9,650b

16 以為其證得的次序是否有先後 ; 抑或是其次序安排有特殊之如意義 故以下將略為說明十力 四無所畏之次第 : ( 一 ) 十力之次第十力是以知處非處智力為先, 以知漏盡智力為末, 如此次第是否有何特別的涵意? 然遺憾的是, 有關十力之次第, 於 智論 中並未有詳細之說明 ; 但筆者發現, 在 瑜伽師地論 54 及 地持經 55 中皆有提到, 佛於初證菩提時頓得十力, 而後隨化用方一一次第現前 約 地持經 來看有三說, 可大致歸納為, 依世諦智 第一義智 緣法界智起化次第 三說如下所釋 : (1) 依世諦智起化的次第 : 先以處非處智力, 觀察世諦因果 ; 次以自業智力, 觀欲界差別果報而為說法, 令離惡修善 ; 次以禪解脫三昧正受智力, 教諸眾生以世俗道離欲 ; 爾後, 便以諸根利鈍智力 種種解智力, 乃至漏盡智力, 教化眾生依出世間道永斷諸欲 (2) 依第一義智起化的次第..先以處非處智力, 觀緣起第一義法令住智 ; 次以自業智力, 觀在家分種種業 ; 次以禪解脫三昧正受智力, 觀出家分種種業 ; 作是觀已, 便起大悲心, 為令眾生脫此苦而解脫, 以諸根利鈍智力等, 觀察眾生而為說法 (3) 依緣起法界智起化的次第..先以處非處力, 觀察緣起法界 ; 次以自業智力, 觀眾生作如業, 受如是果 ; 次以禪解脫三昧正受智力, 為受苦之眾生, 作三種示現而教授 ; 爾後, 以諸根利鈍智力等, 度脫一切眾生, 令離眾苦 瑜伽師地論 及 地持經 ( 又稱為 地持論 ), 傳說是無著菩薩記錄彌勒菩薩所述而成的 而無著菩薩是西元四 五世紀之人 ; 而本文所依 智論 之作著龍樹菩薩, 為西元二 三世紀之人 56 想當然耳, 龍樹是沒看過 地持經 的, 故其內容是否合乎龍樹本意, 是有待商榷的 但因於 智論 本身並未說明, 故筆者以為 地持經 所說或許可為參考 ( 二 ) 四無所畏之次第 四無所畏是 : 總持無所畏 知根無所畏 答報無所畏 決疑無所畏 此四無所畏的排序非如此不可嗎? 若前後有所掉換, 是否失其本意呢? 此於 智論 卷 25 中有三種說明 : 57 (1) 於第一無畏中, 向眾人顯示自身 ( 佛 ) 於一切法悉皆了知 ; 而以知一切法故得漏盡 ; 以漏盡故得知一切障道法 ; 而為了斷除此障道法, 故說盡苦道法 54 瑜伽師地論 卷 50 5 建立品, 大正 30,572b5-c28 55 菩薩地持經 卷 10 5 建立品, 大正 30,957c22-958a23 56 印順導師 印度之佛教. 附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p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245b

17 (2) 這是以譬喻來說 : 第一無所畏猶如顯示藥師所有的藥草, 第二無所畏則示一切病滅, 第三無所畏為知服藥禁忌, 第四無所畏則示有益身體而所應食者 (3) 第一無所畏中說明具一切種智 ; 第二無所畏說明已無一切漏習 ; 第三無所畏說明說法無有謬失 ; 第四無所畏說明, 一切所作已辦便得至涅槃 若從第 (1) 說來看, 四無所畏如此排序並非隨意, 而是有其目的 : 因有一故有二, 有二故有三, 有三故有四 所以, 若無初無所畏, 爾後第二 三 四無所畏便不得成 ( 三 ) 十力與四無所畏之次第 從上文可知, 十力與四無所畏自身的先後 ; 然是先有十力, 還是先有四無所畏呢? 此於 智論 卷 25 中提到, 由四無礙智莊嚴四無所畏, 而四無所畏則是莊嚴十力 而之所以能處於眾中無所畏, 是因前有十力, 後有四無礙智故 因此可知, 是先有十力, 後方有四無所畏, 乃至得有四無礙智, 以無畏故能為他說法 58 另於 大乘義章 中亦有提到本末, 於中有二說 第二說與 智論 相同, 不同的第一說, 是依於十力而起四無礙智為眾說法 ; 而以依十力故, 起 (1) 正知一切法無所畏 (2) 一切漏盡無所畏 ; 依四無礙智能說法故, 起 (3) 說障道法無所畏 (4) 說盡苦道無所畏 故可知, 第二說是以十力起前二無所畏, 以四無礙智起後二無所畏 59 三 相攝與差異 前面說到十力與四無所畏皆以智為其自性 60, 那二者間有何不同? 若同如何相攝? 不同又有何差別? ( 一 ) 相攝 首先, 先談有關於十力間的相攝, 依 智論 卷 24 中所說, 第一 知是處不是處力能總攝餘九力, 只是為了度化眾生, 而分別為九力 其實, 初力亦是總 亦是別 ; 為十力之一故是別, 以能攝餘九力而餘九力不攝他力, 故為總 61 接下來在 智論 卷 25 中, 說明到十力與四無所畏的相攝 : 即十力中有四無所畏, 而四無所畏不過是十力於四個不同之處所產生的作用 其相攝可如下表 : 62 1 總持無所畏 第一處非處力 第十漏盡力 58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246b 大乘義章 卷 11, 大正 44,694a 以智為性 :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 大正 25,242a29-b1), 大毘婆沙論 卷 31( 大 27,156c23-24) ( 大正 27,158b13-14) 61 大智度論 卷 24 1 序品 大正,25,236c20-22; 大智度論 卷 24 1 序品, 大正 25,241a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243a28-b6 15

18 力無畏 大智度論 十力與四無所畏相攝 2 知根無所畏 3 答報無所畏 4 決疑無所畏 餘八力 ( 二 ) 差異十力與四無所畏皆以智為自性, 二者間雖然可以相攝, 但既然分成十力與四無所畏二法來說明, 定是有其不同之處 63 如 智論 卷 25 中所載, 64 筆者略整理如下表云 : 表格 5: 力與無畏之義對照表 1 廣說佛諸功德 略說佛諸功德 2 能有所作 無所疑難 3 智慧集 散諸無明 4 集諸善法 滅諸不善法 5 自有智慧 無能壞者 6 智慧猛健 堪受問難 集諸智慧 智慧外用 7 譬 :(1) 轉輪聖王七寶成就 (2) 又如良醫, 善知藥方 譬 :(1) 得是七寶已, 周四天下無不降伏 (2) 合和諸藥與人 8 自利益 利益他 9 自除煩惱 除他煩惱 10 無能沮壞 不難 不退 11 自成己善 能成他善 12 巧便智 用巧智 13 一切智 一切種智 一切智 一切種智顯發 14 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顯發於外 15 遍通達法性 若有種種問難, 不復思惟, 即時能答 16 得佛眼 佛眼見已, 可度者為說法 17 得三無礙智 得應辯無礙 18 無礙智 樂說無礙智 19 一切智自在 種種譬喻 種種因緣 莊嚴語言說法 20 破魔眾 破諸外道論議師 綜合以上看來, 力可說是偏向於自利 隱於內心, 亦可說是初因 ; 而無所畏 63 力與無畏之異, 亦可參考 大毘婆沙論 卷 31( 大正 27,159a24-b13), 順正理論 卷 75( 大正 29,749a6-15) 64 大智度論 卷 25 1 序品 大正 25,242a29-b26 16

19 是偏向於利他 顯發於外, 可說是果 因此可知, 力與無所畏亦同亦異 ; 以智為自性故同, 以無所畏為力之昇華故異 四 會通 佛法是能融會貫通的, 故本文所探討的佛功德法, 在 智論 卷 26 中提到, 憶念佛的功德法是屬於福德道 ; 而在卷 59 及卷 60 中提到, 功德法是可通於有漏法及有為法相的 以下筆者略分別說明之 : ( 一 ) 憶念功德法即福德道 諸佛有二種道 : 一者福德道 ( 又稱方便道 ), 二者智慧道 諸佛皆以此二道來度化一切眾生, 觀察此眾生是何根性 適應何道, 即以何道度化之 如 智論 卷 26 中所載, 眾生聽聞佛的殊勝功德法, 從心中生起深深的恭敬信樂之心, 因此福德漸漸增長, 這可說是信行人所為 ; 若是聽聞了, 諸法為因緣和合而有, 是了無自性的, 便能捨離諸法, 無有執著, 這是智慧道, 可說是法行人所為 65 然, 佛法絕不是如此分割為二的, 因為有信無慧增長愚癡, 有慧無信則增長邪見 因此, 二者是絕不相離的 誠如 智論 中的譬喻 : 月能滋潤萬物, 日能成熟萬物 ; 而萬物正依此月 日二者得以成就, 那是缺一不可的 月好比福德道, 能增長眾生的功德 ; 日好比智慧道, 能令眾生離諸邪見, 而成熟出世解脫 ( 二 ) 功德法通無漏法及有為法相 此功德法從不同的角度來說, 可以是無漏法, 亦可是有為法相 誠如 智論 卷 60 中云 : 何等是無漏法? 所謂四念處, 乃至八聖道分, 四聖諦, 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 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 66 由上文可知, 四念處 八聖道 四聖諦, 乃至佛的十力 十八不共法等, 皆可稱為無漏法, 然何以稱為無漏法呢? 在同一卷中又載 : 般若波羅蜜, 廣說諸無漏法, 成三乘道, 入涅槃, 不復還 ; 十善道但善有漏法, 受世間無常福樂, 還復墮苦, 是故不如 無漏法 者: 三十七品 十八不共法, 乃至無量諸佛法 大智度論 卷 26 1 序品, 大正 25,255b 大智度論 卷 挍量法施品, 大正 25,481c 大智度論 卷 挍量法施品, 大正 25,483c

20 從上可知, 三十七道品 十八不共法, 乃至無量諸佛法, 之所以稱為無漏法, 是因為此法能成就三乘道, 而令眾生入於涅槃, 不再還來此三界之中故 ; 不同於十善道, 雖然是善的, 但其果報尚於人天之中, 至福德盡時, 仍須輪迴受苦, 故不得言其為無漏法 雖然此功德法可稱為 無漏法, 但若從畢竟空的角度來說, 其仍為有為法相, 如 智論 卷 59 中載, 從內空中智慧, 八聖道分中智慧, 佛十力 四無所畏 四智礙智 十八不共法中智慧, 乃至世間法中出世間法中智慧, 一切皆名有為諸法相 相反的, 若是此法無生無滅 無住無異等, 也就是說此法無有自性, 那即是無為諸法法相 68 那何以三十七道品, 乃至十八不共法稱為有為法相呢? 在同一卷中復云, 從諸法畢竟空, 一切法無自性的角度來說, 種種的智慧, 乃至佛的功德法, 仍是有相 有造作 ; 智慧與功德法皆是先無今有, 而不善等等諸法是從有還無 故功德法, 亦可是有為法相 69 陸 菩薩得十力 四無所畏之位次 有關於菩薩得十力與四無所畏的位次, 在 智論 中沒有明白的說到, 只是說明菩薩亦有十力及四無所畏 但於 自在王菩薩經 及 奮迅王問經 中卻有提及, 如 自在王菩薩經 中云 : 爾時, 自在王菩薩白佛言 : 世尊! 佛有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菩薩亦有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不? 佛告自在王: 有阿鞞跋致菩薩, 已久習行, 得無生法忍, 住第八地欲入九地, 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 如是菩薩則能具成菩薩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70 又於 奮迅王問經 云 : 爾時, 奮迅王菩薩白佛言 : 世尊! 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如是十八不共佛法, 世尊所有 如是十力, 菩薩有不? 此四無畏, 菩薩有不? 如是十八不共之法, 菩薩有不? 佛言: 皆有 奮迅王! 一切菩薩於八地中, 作業成就乃得九地 : 謂具辯才得不退忍, 攝善方便慧波羅蜜 奮迅王! 菩薩如是具足十力 四無所畏, 成就十八不共之法, 乃得九地 71 從以上二部經所述可知, 菩薩於第八地中, 具足辯才 得無生法忍 ; 且為般若波 68 大智度論 卷 校量舍利品, 大正 25,479b 大智度論 卷 校量舍利品, 大正 25,480c 自在王菩薩經 卷 2, 大正 13,932c 奮迅王問經 卷 2 大正 13,945a29-b7 18

21 羅蜜 方便力之所守護, 故能不退墮聲聞 辟支佛地 72 ; 因此具足十力 四無所 畏, 乃至成就十八不共法, 而入於第九地 換句話來說, 即菩薩於第八地時, 成就十力及四無所畏 7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譬喻品, 大正 8,331b5-7 19

22 柒 結論 綜觀以上所探討的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筆者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 ( 一 ) 菩薩與佛的十力與四無所畏只是名字相同, 但若論究其內涵卻是有著很大的不同 依筆者的看法, 佛十力是圓滿的, 故致力於度化眾生 ; 而菩薩是 上求下化 者, 所以不但要利益有情, 亦須圓滿無上佛果, 因此菩薩十力是自利及利他的 而菩薩的四無所畏是偏向於對外說法, 且限於自身所能了知的圍範 ; 若是佛的四無所畏, 第一與第二皆偏向於自稱, 第三及第四則偏向於為他人說, 而且佛無所畏的範圍是遍一切處, 也可以說是菩薩無所畏的擴展與昇華 至於以何因得十力, 在 智論 中並未明確提到, 然於 瑜伽師地論 卷 38 中云 : 以菩薩勤求五明, 而種下得處非處智力 自業智力之因 ; 以從他得正教授, 或由施他無倒教授, 而種下得餘八力之因 ( 二 ) 另外從不同的經論間, 可知十力 四無所畏之名不盡相同, 且有些經論所說並不一定能相對應於 智論 : 有些是數目不同, 有些則是同時有好幾個對應於同一力 ( 三 ) 若從次第論, 於 瑜伽師地論 地持經 中說 : 十力於初證菩提時頓得, 而後隨化用一一次第現前 至於四無所畏, 是由一至四, 一一成就, 也可以說無初無所畏, 即無後三無所畏 若論十力與四無所畏次第, 依 智論 說, 是先有十力, 而後有四無所畏 ; 而另有說是依十力起四無礙智, 而依十力起第一 二無所畏, 依四無所畏起第三 四無所畏 ( 四 ) 從相攝來說, 十力中的初力能攝餘九力 ; 而四所無畏是十力於四處所產生之用, 故十力中的第一 二力攝於第一 二無所畏, 餘八力皆攝第三 四無所畏 雖然二者可相攝但還是有不同之處 ( 五 ) 菩薩得十力 四無所畏之位次方面, 於 智論 中並未提到, 然在筆者所引的 自在王菩薩經 奮迅王問經 二部經中, 皆是說於第八地中得 佛有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十八不共法等三十六種功德法, 這是大家比較容易注意, 而卻極少人留意到, 菩薩亦能具有此三十六法 ; 因此筆者希冀透過本文之探討, 能使大家對此有較深的理解 而本文基於筆者的能力有限, 唯限定於十力與四無所畏的部分, 且因語文能力之障礙, 未能參考外文書籍, 實為一大憾事 ; 再來因所學有限, 故本文所依大多侷限於 智論, 並未將經論所說一網打盡 其實, 於佛三十六種功德法中, 尚有許多可探討之處, 除了各經論所說, 另外亦可與菩薩 聲聞間做一比較, 以釐清此中的差異 然, 因篇幅有限 力所未 20

23 逮, 故筆者盼於日後有因緣時, 能再對於此做更深入 更進一步之探討 21

24 參考書目 一 漢譯藏經 增壹阿含經 (51 卷 ),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第 2 冊,No.125 修行本起經 (2 卷 ), 後漢. 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大正藏第 3 冊, No.184 普曜經 (8 卷 ), 西晉. 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 3 冊,No.18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27 卷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 8 冊,No.223 大方廣佛華嚴經 (60 卷 ), 東晉. 佛馱跋陀羅譯, 大正藏第 9 冊,No.278 大寶積經 (120 卷 ), 唐. 菩提流支譯, 大正藏第 11 冊,No.310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40 卷 ), 宋. 法護等譯, 大正藏第 11 冊,No.316 大般涅槃經 (40 卷 ), 北涼. 曇無讖譯, 大正藏第 12 冊,No.374 寶女所問經 (4 卷 ), 西晉. 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 13 冊,No.339 自在王菩薩經 (2 卷 ), 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 13 冊,No.420 奮迅王問經 (2 卷 ), 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 13 冊,No.421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20 卷 ), 宋. 護法等譯, 大正藏第 14 冊,No.489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2 卷 ), 姚.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 15 冊,No.642 佛說寶雨經 (10 卷 ), 唐. 達摩流支譯, 大正藏第 16 冊,No.660 佛說四無所畏經 (1 卷 ), 宋. 施護譯, 大正藏第 17 冊,No.775 佛說法集名數經 (1 卷 ), 宋. 施護譯, 大正藏第 17 冊,No.764 四分律 (60 卷 ),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大正藏第 22 冊, No.1428 菩薩瓔珞本業經 (2 卷 ), 姚秦. 竺佛念譯, 大正藏第 24 冊,No.1485 大智度論 (100 卷 ), 龍樹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 25 冊,No.1509 十住毘婆沙論 (17 卷 ), 龍樹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 26 冊,No.152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200 卷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 大正藏第 27 冊,No.1545 阿毘達磨俱舍論 (30 卷 ), 世親造, 唐. 玄奘譯, 大正藏第 29 冊,No.1558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80 卷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 大正藏第 29 冊,No.1562 瑜伽師地論 (100 卷 ),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 大正藏第 30 冊,No.1579 菩薩地持經 (10 卷 ), 宋. 施護譯, 大正藏第 30 冊,No.1581 大乘義章 (20 卷 ), 隋. 慧遠撰譯, 大正藏第 44 冊,No

25 二 現代人著作 藍吉富主編 1985 翻譯名義大集( 上 ), 台北, 華宇出版社 印順法師著 1992 印度之佛教, 新竹, 正聞出版社 1994 初期大乘之起源與開展, 新竹, 正聞出版社 厚觀法師編 2008 大智度論 講義( 第四期 ), 台北, 慧日講堂 三 數位工具書 商務印書館出版公司 - 漢語大詞典 光碟 2.0 版 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佛光大辭典 光碟 第二版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光碟 Ver.2 財團法人印順佛教基金會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 光碟 Ver 印順導師 大智度論 筆記, 光碟 Ver.4.1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23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中華民國第四十七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高中組生物 ( 生命科學 ) 科 040718 光鮮外表下的神秘面紗 - 探討草莓果實生長及其生殖 學校名稱 : 國立鳳新高級中學 作者 : 高二簡溥辰 指導老師 : 王美玲 高二謝宜芬 高二歐盈佛 高二陳柏維 關鍵詞 : 草莓 (Fagaria sp. ) 果實發育 (fruit develop) 萌芽 (germination) ~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標楷體26號字)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標楷體26號字)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325-342(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一 前言 范明麗華嚴專宗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為什麼 深密解脫經 云 : 發菩提心菩薩, 狹劣心易得? 此問題引起筆者的好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一 前言... 2 二 兩種阿惟越致菩薩... 3 三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為初地之可能... 5 ( 一 ) 論該品於 十住論 初地修行次第中之位置... 5 ( 二 ) 漸漸精進菩薩成就之五功德與 地相品 的對照 四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為八地之可能..

目次 一 前言... 2 二 兩種阿惟越致菩薩... 3 三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為初地之可能... 5 ( 一 ) 論該品於 十住論 初地修行次第中之位置... 5 ( 二 ) 漸漸精進菩薩成就之五功德與 地相品 的對照 四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為八地之可能.. 辨析 十住毘婆沙論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釋真傳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三年級 提要 : 十住毘婆沙論 為註解 十地經 之論典, 然傳譯至中國僅有初地與二地的解說 該論典不同於世親所造的 十地經論, 論的組織架構有非常多論主的想法, 不是單單解釋 十地經 據日本學者研究, 該論有多品是引用其他經論, 而不是出於 十地經 的內容 那麼整部論的次第脈絡究竟要呈顯的是什麼樣的修行道次? 本篇論文所要研究的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華嚴-隆運法師-精進波羅蜜--論文

Microsoft Word - 華嚴-隆運法師-精進波羅蜜--論文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焰慧地為主 釋隆運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0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 以 華嚴經 燄慧地為主 壹 緒論 2 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2 二 研究範圍與進路 2 三 今人的研究成果 4 貳 精進波羅蜜之意涵 4 一 精進波羅蜜之定義 4 ( 一 ) 精進與波羅蜜 4 ( 二 ) 精進波羅蜜 5 二 大小乘中對於精進的詮釋 6 ( 一 ) 小乘中的 精進 之意涵及類別 7 (

More information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自在王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0 [No. 421]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0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 菩薩摩訶 薩皆是一生補處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聖號具足, 萬德莊嚴 佛陀十號圓滿 ( 上 ) 王家軒 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3 期 2016 年 7 月 一 前言 佛陀十號圓滿 :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 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陀的尊稱, 如 釋迦牟尼 是 別號 ( 異譯 釋迦文, 義為 能仁寂默, 能仁則大悲度生, 不住涅槃, 寂默則大智冥理, 不住生死 ; 悲智雙運, 立此嘉稱 ), 佛 是通號 ; 別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60 釋校量 1 法施 2 品第三十 3 八 ( 大正 25,481b14-486a22) 壹 舉 以世間善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 壹 ) 舉 以十善道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一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校量 經卷化他 ( 一 ) 正說 經卷化他 勝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釋厚觀 (2010.11.13)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從 華嚴經 十地品 面向的定義與內容... 2 三 從 十地品 來看善慧地修行的法門... 5 ( 一 ) 地前菩薩九地的修行... 6 ( 二 ) 菩薩如實知眾生種種相... 8 ( 三 ) 菩薩建立九地的境界 四 菩薩修習 四無礙智 的法門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從 華嚴經 十地品 面向的定義與內容... 2 三 從 十地品 來看善慧地修行的法門... 5 ( 一 ) 地前菩薩九地的修行... 6 ( 二 ) 菩薩如實知眾生種種相... 8 ( 三 ) 菩薩建立九地的境界 四 菩薩修習 四無礙智 的法門 華嚴經 十地品 - 善慧地修行之研究 - 釋清忍 華嚴宗研究所 摘要 華嚴經 是佛陀成道後, 於最初二七日, 在摩伽提國菩提樹下, 對十方世界的法身菩薩, 開顯正覺內容根本法輪 佛陀教導弟子, 以超凡入聖為目標, 就是要弟子用佛陀所教導的智慧, 去破除凡夫的情執, 而入於滅盡煩惱的涅槃境界 如何九地名善慧者? 為是攝大乘云 : 由得最勝無礙智與得四無礙解 無礙解智, 於諸智中最為殊勝, 智即是慧,

More information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http://www.fuyan.org.tw)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影本一份 (4) 自傳 (800 字以上, 內容須含學佛經歷 報考佛學院動機等, 請用 600 字稿紙或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Paperless Printer, Job 24

Paperless Printer, Job 24 共三乘之定慧思想研究 以人間佛教與帕奧禪法為主 171 共三乘之定慧思想研究 以人間佛教與帕奧禪法為主 釋性廣 摘要 : 筆者在參學的經歷中, 曾有幸親近緬甸的帕奧禪師, 在其座下修禪, 然亦因早年受教於印順導師恢宏思想的啟發, 以及 學尚自由, 不強人以從己 的風範感召, 故不至於如其他學習南傳法的修行人, 落入 入主出奴 的宗派意識而揚己抑他, 除了能看到帕奧禪法在漢傳佛教化區中推廣的價值, 也更肯定

More information

2 3 13 17 22 26 1 2 8 100738 +86 (10) 8508 5000 +86 (10) 8518 5111 www.kpmg.com.cn 2006 4 2002 2006 1 28% 2006 17 8 500 2006 2006 2006 7 2.5 2 1 500 500 40% 500 10 16 14 12 10 8 6 4 2 2002-2006 5.1 5.9

More information

46 2011 11 467 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 7 2011 11 467 47 3 DBGameSys 48 2011 11 467 正規化資料模組 如何配置並儲存電子化資料 以 便減少資料被重覆儲存的程序 DBGameSys的主要功能模組包 學習者 審核評分模組 含 正規化資料模組 審核評分 模組 高分列表模組3大區塊 系統資料庫 在正規化資料模組的執行 高分列表模組 過程中 先要求學習者瀏覽遊戲

More information

book.indd

book.indd 219 從人間佛教談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釋厚觀 壹 前言印順法師 (1906~2005 年 ) 早於 1941 年撰寫了有關 人間佛教 思想的第一篇文章 佛在人間, 此後陸續發表 人間佛教緒言 人間佛教要略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等多篇相關文章, 於 2001 年結集成 人間佛教論集 一書 近年來, 人間佛教 經常被提及, 而其定義及內涵常隨著各團體的宗旨及每個人的理解而展現不同風貌 印順法師認為 :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論壇 新華網 人民網

論壇 新華網 人民網 大陸國臺辦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探析 A Discussion of the Cross-Strait Youth Entrepreneurship Base Established by the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PRC 廖劍峯 (Liau, Jian-Feng) 本刊研究員 壹 前言 2014 5 11 1 2014 9 1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專 題 研 究 法 律 與 法 制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A Study on the Legal Framework of Real Estate Appraisal in China 蔣 國 基 * (Chiang, Kuo-chi) 香 港 鴻 裕 公 司 法 務 長 摘

More information

壹 淨心第一, 利他為上 ( 壹 ) 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 菩薩為何不如以二乘速滅諸苦? 十住毘婆沙論 卷 1 1 序品 ( 大正 26,20b15-c23): 問曰 : 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 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 我等何用於恒河沙等大劫, 往來生死具足十地, 不如以聲聞 辟支佛乘速滅諸苦?

壹 淨心第一, 利他為上 ( 壹 ) 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 菩薩為何不如以二乘速滅諸苦? 十住毘婆沙論 卷 1 1 序品 ( 大正 26,20b15-c23): 問曰 : 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 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 我等何用於恒河沙等大劫, 往來生死具足十地, 不如以聲聞 辟支佛乘速滅諸苦? 2014 佛法度假 生活. 修行. 龍樹論 釋開仁編,2014.7 目次 壹 淨心第一, 利他為上貳 初學菩薩未離欲, 亦未能斷慳, 如何實踐布施度參 若捨一惡人, 則為背佛恩 ; 捨一可度者, 是斷佛道根肆 菩薩諸漏未盡, 怎麼能久劫於三界中, 忍諸惡人伍 菩薩的精進, 有淺深階段陸 菩薩願得好慧, 持戒自守, 不嬈眾生柒 一心敬慎是善人相, 娑婆世界的菩薩難勝難及 難破難近捌 菩薩應具備三輪體空的無我智慧玖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溫金柯 輔仁 大學宗教所博 士 生 10462台北市中 山區北安路55號 Jinkr49@gmail.com 摘要 信 與 他 力 是宗教信仰的特 色 然 而 佛教 是否有 他 力 或 是否應該有 信與他 力 卻有被否認或貶抑的傾向 但是佛教中存在信與他 力的因素 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本 文根據以 雜阿含經 為主的原始佛教經 典 探索信與他 力在其中的存在狀態 佛教從成 立僧團伊始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八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十地品 之悲智雙運 指導教授 : 高明道老師 學生 : 陳宏怡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壹 緣起 觀察思維, 在生活與工作中是極為重要的生命課題, 接受過佛法薰陶後, 才知道我的生命意義是在追求生活智慧, 目地是看清楚 我 的真面目 在環境變遷的人 事 物裏, 觀照自己才得以更了解自己 深知這個由業而成的色身, 唯有佛法的教育, 才會更有價值, 於是在九一年七月再度回到華嚴蓮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 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于慈嚴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于慈嚴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 第一章緒論 本論文針對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八地菩薩成就無生法忍, 行 和 相 都達到無功用的層次, 亦即無作而能成就一切 前五地菩薩有相觀多, 無相觀少 ;

More information

1 成佛之道 第一章 : 歸敬三寶 ~ 第四章 : 三乘共法 / 圓波法師 目次 壹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自序... A-2 一 撰書的初衷二 一切佛法有相依相攝的意義三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貳 第一章 歸敬三寶... A-3 一 歸依三寶的真實義二 歸依有四正行参 第二章 聞法趣入... A-4 一 聞法應離的過失二 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底限三 一切佛法內在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肆 第三章 五乘共法...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SW cdr

SW cdr 1~2 3 4 5~6 7~8 9~10 11 12 13 14 15 16~18 16 16 17 17 18 18 18 19 19 19 20 21 22 23~26 23 24 24 25 26 27 27 27 : 110V 1 110V 110V 15A 2 3 23 24 4 ( ) 5 6 1 2 26 20 l 1 7 3 4 5 15 17 18 12 7~13 6 ~ 8 ~

More information

貳 肆 公司治理報告 一 組織系統 ( 一 ) 組織結構 ( 二 ) 組織系統圖 14 中華民國 98 年中華郵政年報

貳 肆 公司治理報告 一 組織系統 ( 一 ) 組織結構 ( 二 ) 組織系統圖 14 中華民國 98 年中華郵政年報 14 16 24 30 24 25 26 26 27 27 28 29 29 一 組織系統二 董事 監察人 總經理 副總經理 各部門及分支機構主管資料三 公司治理運作情形 ( 一 ) 董事會運作情形 ( 二 ) 公司治理運作情形及其與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差異情形及原因 ( 三 ) 揭露公司治理守則及相關規章之查詢方式 ( 四 ) 揭露其他足以增進對公司治理運作情形瞭解之重要資訊 ( 五 ) 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狀況

More information

行 神 精 類 行 年 年 行 立 參 理 理 理 年

行 神 精 類 行 年 年 行 立 參 理 理 理 年 行 神 精 類 行 年 年 行 立 參 理 理 理 年 ( 一 ) 計畫中文摘要 本計畫擬以 漢譯大乘佛典中神通故事的敘事研究, 為筆者繼 92 年度國科會計畫 漢譯佛典四阿含中僧人神通形象的敘事研究 93 年度 漢譯佛典廣律中僧人神通形象的敘事研究 94 年度 漢譯阿含廣律中僧人神通形象的敘事研究 的進階研究計畫 期望能做為筆者一系列循序漸進有計畫整理 勾勒 詮釋漢譯大 小乘經律中神通理論的發展變化

More information

不增不減義之探究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釋洞崧 法鼓佛教學院 碩一班

不增不減義之探究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釋洞崧 法鼓佛教學院 碩一班 不增不減義之探究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釋洞崧 法鼓佛教學院 碩一班 目次 一 前言... 2 二 不增不減 之語義... 2 一 nonā na paripūrṇ āḥ... 2 二 na hīyate na vardhate... 5 三 anutkṣ epâprakṣ epa... 6 三 不增不減 於 般若經 之意義... 7 一 約諸法實相說... 8 二 約對治門說... 12 四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印 順 文 教 基 金 會 推 廣 教 育 叢 書 1 成 佛 之 道 講 義 釋 厚 觀 目 錄 成 佛 之 道 講 義 編 輯 緣 起 ( 釋 厚 觀 ) iii 0 成 佛 之 道 印 順 導 師 自 序 1 1 第 一 章 歸 敬 三 寶 5 2 第 二 章 聞 法 趣 入 19 3 第 三 章 五 乘 共 法 35 4 第 四 章 三 乘 共 法 65 4.1 甲 發 出 離 心 修 出

More information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鄭燕祥教授演講座座無虛席專題追蹤電子學習電子學習如何提升 學與教 模式? 學與教博覽 2010 論壇直擊報道 整理 : 蘇家輝 2 學與教博覽 2010 於本年 7 月 15 日至 17 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其中 電子學習提升 學與教 模式 論壇邀請了多位學者 專家和官員就相關話題發表意見, 當中不乏具啟發性的觀點, 值得老師參考和細思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More information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當智慧財產 侵犯人權? 智慧財產與人權 Kickstarter The Matrix The Matrix Avatar Eywa 12 2013 4 484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13...14...15...16...17...17...17...17...17...18...19 30 1...19 2 30 2...19 4 30 1...20 8 30 3...21 Q&A...22...31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中觀今論 講義 福嚴佛學院 授課老師 : 釋厚觀 中華民國九十一學年度 (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 3 引言 ( 釋厚觀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An Introduction of Wang Mon s Ideological Novel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Novels 林文軒 (Lin,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2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壹 前言 (community) common 1 2 (communitarianism) (low politics) 1 中國行政評論 ( ) 10 1 ( ) 186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2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壹 前言 (community) common 1 2 (communitarianism) (low politics) 1 中國行政評論 ( ) 10 1 ( ) 186 兩岸社區發展與社區交流之研析 專題研究 兩岸社區發展與社區交流之研析 A Stud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Interaction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張峻豪 * (Chang, Chun-Hao)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摘 要 關鍵詞 : 社區 社區發展 社區交流 兩岸關係 基層民主 * 47 PROSPECT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587 No. 587 [Nos. 585, 586]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 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9 期 (pp.27-46): ( 民國 95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分別與無分別 無分別 > 分別 > 分別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視讀經典 ( 一 ). 華嚴十地概介 菩薩的學程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的根源 016 歡喜布施.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三要》

《學佛三要》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八自利與利他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八自利與利他 ( 印順導師 p.4 ~ p.54) 目次 釋貫藏敬編 09.5.6 一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 3 ( 一 ) 質疑者對於佛法, 並無惡意, 只是不能起信... 3 ( 二 ) 慈悲利他的問題... 3. 質疑... 3. 總評... 3 二 利 是什麼 是什麼... 4 ( 一 ) 利 的意義... 4 ( 二 ) 佛教的利樂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新探 ( 上 ) 王家軒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6 期 2017 年 1 月一 緣起 華嚴經 是佛門的寶藏, 廣大圓融莊嚴, 華嚴 是 開演萬行之因華, 莊嚴萬德之佛果, 以萬行交飾, 緣起集成故, 又名 雜華經 相傳是由有 第二佛陀 之稱的大乘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 從龍宮請出 依佛陀弘法度生的因緣, 自古以來有 開悟的楞嚴 成佛的法華 富貴的華嚴 的說法, 所以圭峰宗密大師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印度佛教史:序

Microsoft Word - 001印度佛教史:序 慧日佛學班. 第 5 期課程 印度佛教史 釋開仁編.2008/9/19 為何要讀 印度佛教史? 壹 印順導師 印度之佛教 ( 民國 31 年 : 西元 1942 年 ) 自序 之重點節錄 (p.1-p.7) 一 釋尊之本教在人間 二十七年 ( 西元 1938 年 ) 冬, 梁漱溟氏來山, 自述其學佛中止之機曰 : 此時 此 1 2 地 此人 吾聞而思之, 深覺不特梁氏之為然, 宋明理學之出佛歸儒,

More information

Ledderose,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ichuan 2

Ledderose,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ichuan 2 中國佛教石經 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叢書主編雷德侯 Series Editor Lothar Ledderose on behalf of Heidelberg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4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Chengd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迴向行法之研究 - 以 十迴向品 為中心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研究生 : 釋天悅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華嚴經 迴向行法之研究 - 以 十迴向品 為中心 釋天悅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 第一章緒論 一 研究動機目的 古人說 :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華嚴所彰顯的乃是如來的根本法輪 以毘盧遮那佛的法身為果, 以十蓮華藏的世界海為其依報化境 ; 以文殊菩薩的大智,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1

1 戦国コレクション 2 戰國大亂鬥 2 (KPE) 八通屋育樂事業有限公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攻略本是引至日本遊戲攻略說明, 內容僅供參考, 一切演出以官方為主, 若有任何錯誤或問題敬請告知, 我們會盡快改善, 謝謝 本書圖片取材自網路 1 2 舞台 3 4 5 6 7 8 9 10 11 轉輪排列 役構成 有效線 只有中線有效的 1 線機 12 打擊方法 @ 通常時的打擊方法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須崎動物醫院院長 須崎恭彥 著 高慧芳 譯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五大有效營養素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6 -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1 6 6 1-1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盒 )... 5 參 題 目 3: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晶 鑽 XO 醬 禮 盒 ).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盒 )... 5 參 題 目 3: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晶 鑽 XO 醬 禮 盒 ). 行 動 電 子 商 務 管 理 師 行 動 電 子 商 務 規 劃 師 術 科 考 試 題 解 製 作 單 位 :TMCA 台 灣 行 動 商 務 運 籌 管 理 協 會 證 照 評 測 試 務 中 心 1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