鈥㈠簭鈥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鈥㈠簭鈥"

Transcription

1 佛学入门

2 序 1 序 佛学入门 本 佛学入门 的内容取自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所编著之 佛学入门手册 与 太虚大师丛书 及净空大师 认识佛教 中之部份内容, 加上李炳南菩萨所编著之 佛学十四讲 及方伦菩萨所编之 佛学教本 中之部份资料, 再加以重新整编 打字排版, 经邱淑真居士细心的校对, 字体清晰, 容易明了, 希望能帮助初学者学习佛法 敬此谢忱 本书的内容, 从第一章至第八章是说明佛教的缘起 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劝勉发菩提心, 勤修无上佛道及用功修行的纲领 第十三章至第三十二章是讲述佛教的教理 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六章是说明佛法的演化及传入中国的因缘 第三十七章至第四十一章是讲述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是觉悟的人生, 非消极 逃避 迷信的宗教信仰 第四十二章是介绍与本书有关之简易法相名词及佛教常识 以上的分类, 希望能协助初学佛者认识佛教, 正确的入佛法之门, 更盼一切有情, 同发菩提心, 共证无上道 序于 佛陀教育基金会董事简丰文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3 目次 2 目次佛学入门 一 释迦牟尼佛简史 (001) 二 释尊八相示现 (018) 三 佛陀的族姓简释 (021) 四 佛陀的圣号释译 (025) 五 印度佛教圣地 (026) 六 佛历与佛旗 (029) 七 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 (031) 八 构成佛教三要素简表 (033) 九 吾人应有之警觉 (034) 十 三归依 (038) 十一 佛法总纲 (040) 十二 佛法大意 (042) 十三 缘起的人生宇宙 (044) 十四 业力的因果律 (047) 十五 因缘与果报 (049) 十六 宇宙有情概况 (053) 十七 宇宙器界概况 (067) 十八 方便五乘佛法 (074) 十九 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079) 二十 略述八关斋戒 (088) 二十一 六根本烦恼 (091) 二十二 声闻乘简释 (096) 二十三 四圣谛简释 (098) 二十四 三十七道品简表 (104) 二十五 略释四念处 (109) 二十六 实践八正道 (113) 二十七 五蕴浅说 (117) 二十八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120) 二十九 菩萨乘及六度 (127) 三十 四无量心 (133) 三十一 四摄法与四弘誓愿 (136) 三十二 佛教基本教理 (140) 三十三 佛经的四次结集 (154) 三十四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158) 三十五 佛法传入中国 (165) 三十六 佛门分宗的理由 (168)

4 目次 3 三十七 佛教徒的类型 (171) 三十八 教团生活的准则 (173) 三十九 佛教服务的人生观 (176) 四十 学佛的目的与任务 (178) 四十一 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 (182) 四十二 法相名词及佛教常识 (194)

5 释迦牟尼佛简史 1 一 释迦牟尼佛简史 从第一章至第八章是说明佛教的缘起 一 释迦太子诞生 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 他的父亲名叫净饭, 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 非常英明仁慈, 母亲摩耶夫人, 是拘利国的公主, 为人十分贤慧 她四十五岁的时候, 怀孕太子, 已满足了十个月, 便在归宁途中, 距离国都约五英里的蓝毗尼园, 诞生了太子 太子能周行七步, 脚踏之处, 现出七朵莲花 ; 且举目四顾,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自言自语 :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传说当时天上飘落香花, 还有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父母晚年得子, 喜出望外 当太子回宫后, 全国举行欢庆, 有阿私陀修士来访, 说太子相貌庄严, 预言将来可做统一全世界的 转轮圣王, 或博学的 一切智者 佛陀 父王对他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 所以特请著名的婆罗门教徒, 替他取个名字, 叫做 悉达多, 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注 ⒈ 阿私陀 为信奉婆罗门教之修士, 当悉达多太子未降生前, 彼在禅定境界中现出天女预备为太子降生时散花之瑞相 ⒉ 转轮圣王 为世界第一有福之人 有四种福报 一 大富 珍宝 财物 田宅等众多, 为天下第一 二 形貌庄严端正, 具三十二相 三 身体健康无病, 安稳快乐 四 寿命长远, 为天下第一 转轮圣王出现时, 天下太平, 人民安乐, 没有天灾人祸 此乃由过去生中, 多修福业, 而不修出世慧业, 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 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二 幼年及少年时代 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 母亲就去世了 姨母摩诃波波提, 为净饭王继后, 抚养太子 她把太子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 使太子仍旧在幸福舒适中生活长大 七岁时, 太子开始读书 净饭王聘请名师教他学习梵文, 由浅入深的研读五明和四吠陀 聪明的太子, 闻一知十, 没几年 ( 十二岁时 ) 便博通了一切学问 后来又学兵法和武术, 也都很快就精练了 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会中, 他表演了优越的体力角斗, 和超人的射箭武艺 : 诸王子中最好的, 只能一箭射穿三鼓, 太子却能一箭连穿七鼓 十六岁时, 父亲就令他结婚, 娶的是邻国公主耶输陀罗 后来生下一个名叫罗睺罗的儿子 当罗睺罗出生时, 太子叹气道 : 罗睺罗有般奴 意思是镣铐锁住了父亲的颈项 净饭王很爱太子, 希望他继承王位, 所以特别为他筑了 寒 暑

6 释迦牟尼佛简史 2 温 三时宫殿, 挑选许多宫人美女服侍他, 让他过著快乐的生活, 但是悉达多太子对这世间的富贵 快乐, 却不感到兴趣 注 ⒈ 五明 :1 语文学的声明 2 工艺学的工巧明 3 医药学的医方明 4 论理学的因明 5 宗教学的内明 ⒉ 四吠陀 :( 吠陀梵文 VEDA, 是明智的意思 ) 1 梨俱吠陀 宗教的赞歌 2 沙磨吠陀 祭祀仪式的颂文 3 夜柔吠陀 祭祀仪式的歌词 4 阿婆吠陀 俗世相传的咒术 三 出家 悉达多太子, 是个王子, 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阶级的不平等待遇, 十分不满意 他常想著 : 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 难道他们不是人吗? 有什么办法, 使他们过著自由平等的生活? 有一次, 悉达多太子随著父王, 到田野去游玩 看见农夫在耕田, 上身没有穿衣服, 在猛烈的阳光下晒著, 全身是泥浆, 大汗直流, 气喘不息 耕牛颈上勒著绳子, 皮破血流, 还要受农夫的鞭打 犁过的泥土, 翻出许多小虫, 鸟雀飞来争著啄食 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 觉得为了求生存, 贫民是多么痛苦! 而生命的互相争斗残杀, 更是一幕大悲剧! 他便在大树下静静的想著 : 应该怎样去救济他们, 让大家过著合理的生活? 太子想得出神, 几乎忘记了回宫 后来他出游四城, 遇见老人 病人 死人的痛苦情形, 又看到出家修士的快乐神情, 因此左右思维, 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老病死的痛苦, 且一切众生为了求自己的生存, 更做出种种罪恶, 甚至不惜互相残杀, 造成种种悲剧, 结果还是向著老 病 死亡的路上走, 这悲惨的生命界, 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 应如何去解脱痛苦呢? 这些问题, 使太子不能安住于王宫, 享受尊荣与富乐, 终于在二十九岁那年的一个月圆光辉夜里, 下了最大的决心, 抛弃了王位 财富, 和父母妻子, 只带著侍从车匿, 骑著犍陟白马, 偷偷的离开了王宫, 越过了阿那玛河, 到深山旷野去追求痛苦的解脱与人生的真理 注 ⒈ 印度的四阶级 :1 婆罗门,2 刹帝利,3 吠舍,4 首陀罗 ⒉ 阿那玛河 (RIVER ANOMA) 是一条小河, 经过二千多年泥沙的积聚, 现在如不下雨, 已没有河水 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时经过这河流, 沿著河岸前走, 又越过这河水南下访道 四 修行的经过

7 释迦牟尼佛简史 3 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 在阿那玛河畔, 自己剃掉头发, 披起袈裟, 叫车匿带了冠服白马回宫, 车匿哭泣, 白马悲鸣, 舍不得离开太子 净饭王看见车匿回来了, 却看不见太子同来, 悲痛万分, 立刻派遣大臣去追他回来 但是太子出家的意志, 非常坚决, 对来追的大臣说 : 我如果不觉悟真理 ( 成佛 ), 誓不回宫 国王无法, 只得选了亲族中的五个青年, 去跟随太子修行 太子向旷野前行, 进入跋伽仙苦行林, 看见那些苦行者, 为求生天, 而修种种苦行, 觉得不是正道, 立即要离开 苦行者见他的道志异常, 告诉他到恒河南面的苦行林, 去寻找名师, 定可达到愿望 于是他向南而行, 越过恒河南岸, 到了摩竭陀国, 就在王舍城中乞食, 之后, 走向班达岩去 频婆娑罗王知道了, 特到班达岩去访问太子, 要请他进宫去, 供养一切饮食, 并要让给他王位, 和赠送给他半个国土和财物, 劝他还俗 太子因修道意志坚定, 不愿接受, 频婆娑罗王非常敬佩, 对太子说 : 你如果成佛, 不要忘记度我 太子说 : 大王, 我一定能如你的心愿 于是他向王告辞, 朝著苦行林的路径, 再去寻找名师了 太子同五侍从向追求真理的征途前进, 访问了当时著名的宗教师阿罗逻迦兰, 和郁陀迦罗摩弗 ; 可是他们的学说都不圆满, 不能满足太子的希望, 便离开他们, 向他处寻访 太子在尼连禅河近处的宇奴唯拉村 (URUVELA) 修苦行, 过了六年极其刻苦的生活, 日食麻麦, 身体消瘦, 四肢无力 后来自知过份的刻苦, 并不能获得真理, 便放弃了苦行, 接受牧羊女苏耶妲 (SUJATA) 乳糜的供养, 恢复了身体的健康 随从的五个人, 以为他失了道念, 就不再跟从他了 于是太子到尼连禅河去洗澡, 把六年来的污秽洗掉, 并下定决心要追求最圆满的真理 五 成道 释迦太子自己一个人, 渡过尼连禅河, 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 时有割草童子, 先在一棵菩提树下, 用草铺了一个座位, 太子即在所铺草座上面静坐 他发出坚强的誓愿 : 我不成正觉, 誓不起此座 ( 佛经称此座为金刚座 ) 过了第七日深夜, 传说当这时候, 太子在禅定中现出魔境扰乱, 即摩王波旬, 派遣魔女来诱惑他, 发动魔兵魔将来威吓他 ; 太子意志坚定, 始终不被他所动摇, 结果魔王被降伏了 这传说, 是说明了太子内心中克服情欲与威势的心理过程 降魔后, 把精神全力集中起来, 运用最高的智慧, 去思考大地众生的问题 终于在三十五岁那年 ( 公元前五八八年 ) 夜半, 看见明星出现, 豁然觉悟一切真理, 完成了无上正觉 从此世人就尊称他为佛陀, 圣号就是释迦牟尼佛 佛陀所觉悟的真理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缘起的理法, 宇宙人生是从缘起而有的, 万法是由因缘和合共依存 例如我们的躯体是由父母生育为缘, 而生命是自己带来的业力为因, 我们是自己过去所做的无明烦恼业力, 所以招感这个身体果报, 有了果报身体的生, 那么老 病 死, 就不能避免, 所以

8 释迦牟尼佛简史 4 要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只有修道断除根本烦恼的 无明 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 : 奇哉, 奇哉, 大地众生, 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执著, 不能证得 这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皆可成佛, 而不能成佛的原因, 是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 故佛陀的成道, 是了悟缘起, 断除无明, 慧光焕发, 佛性显现, 内心清净, 燃起了真理光芒, 照耀人间 六 说法济度众生的工作 佛陀成道后, 就开始说法济度众生的工作 最初, 到鹿野苑教化陈如等五人, 他们听佛说四谛法得道后, 就成为五比丘 这是教史上最早的僧伽 又有波罗奈国, 俱梨迦长者的儿子耶舍, 和五十个同伴, 一齐来跟佛出家 俱梨迦长者及夫人也来皈依佛陀, 成为最早的优婆塞和优婆夷 接著, 佛陀独自到迦耶山上, 度化三迦叶兄弟, 三迦叶是拜火教的领袖, 大哥名优楼频那迦叶, 有五百徒众, 二弟名伽耶迦叶, 有二百五十徒众, 三弟名那提迦叶, 也有二百五十徒众, 合共一千个徒众集体来出家, 大大提高了佛陀的声望 佛陀带了三迦叶兄弟, 和徒众千人, 到摩竭陀国去, 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 虔诚皈依, 并且建筑了竹林精舍, 献给佛陀与比丘们, 这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 也是佛陀在古印度南方说法的根据地 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 王舍城内的著名异教徒, 舍利弗和目犍连, 也因崇拜佛陀所说的缘起真理, 联合他们的徒众二百人, 跟佛出家 舍利弗智慧第一, 目犍连神通第一, 成为佛陀转法轮的助手 不久, 有摩竭陀国大富长者的儿子摩诃迦叶, 来皈依佛陀, 成为头陀第一, 后来佛陀涅槃, 他就承受了佛陀的遗钵 须达多长者, 皈依佛陀, 在萨罗国舍卫城建筑园精舍, 献给佛陀作为说法道场, 这寺院的规模比竹林精舍更为宏大 是佛陀在北方说法的根据地 萨罗的国王波斯匿和皇后末利夫人, 也都来皈依佛陀, 成为忠诚护法的佛教徒 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年, 回祖国探望年老的父亲 姨母波波提, 和阿难陀等几个堂弟及罗睺罗, 也信佛, 后来都出了家 当净饭王高龄九十三岁那一年, 已是病重垂危, 佛陀特再回国为父王临终说法, 送终扶棺, 布施财物, 表示孝敬 佛陀是大众的安慰者与救护者, 他把一切人, 都当作自己的父母儿女一样爱护, 替生病的比丘洗涤脓血, 替瞎眼比丘穿针缝补 释迦族和拘利族争水, 他不辞劳苦, 特地远道去替他们调解 毗舍离疫症流行, 佛陀不怕传染, 特别进城去安慰病人, 教化病人, 并且指导他们, 国家应有民主的政治方法 佛陀以慈悲无畏的态度, 深入民间, 去传播中道的真理, 凡是同他接触过的, 听他说法过的, 无不深受感化, 而衷心地信仰 佛陀的信徒, 从国王 后妃 大臣, 以至贫民 乞丐 奴隶, 应有尽有, 遍布社会的每一阶层, 这是他提倡慈悲平等, 济度众生的伟大表现 注

9 释迦牟尼佛简史 5 ⒈ 优婆塞 近事男, 即在家受五戒男居士 ⒉ 优波夷 近事女, 即在家受五戒女居士 ⒊ 头陀 即苦行 ⒋ 耶舍皈依佛陀的因缘 耶舍是迦尸城俱梨迦长者儿子, 他过著富乐的生活, 但因沉迷酒色, 困扰不安 在一次的豪华宴会散席后, 他已喝醉, 回室就寝, 半夜做了恶梦, 惊醒后, 走出室外, 看见他私爱的舞女同一音乐师正在戏弄, 因此怒火燃烧, 神经错乱, 便离开家庭, 一路盲目狂奔, 直到黎明, 走近鹿野苑河边, 遇佛叫苦, 得佛陀的法音施慰, 才恢复精神安定 由此因缘, 他及父母均皈依佛陀 不久, 耶舍出家, 其朋友五十人亦来随佛出家 ⒌ 佛陀度化三迦叶兄弟 佛陀到伽耶山先度化优楼频那迦叶 此山上有一火龙窟, 龙常害人, 诸外道不敢近龙, 佛却向优楼频那迦叶借宿龙窟, 于翌日往视, 见佛已将火龙降伏, 遂敬信皈投佛前, 与其五百徒众皆闻法证果 于是将外道所用之物, 弃于江中, 逐流而下 伽耶 那提住江之下游, 见而惊异, 恐其兄为人所害, 率弟子往探, 因亦见佛闻法出家 其徒众各有二百五十人亦出家 ⒍ 佛陀度化频婆娑罗王 佛陀带三迦叶兄弟及其徒众千人往摩竭陀国, 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他, 与其后韦提夫人及文武官员均皈依佛陀, 佛陀特为他们说五法 : 1 布施 分配自己所有的财物作为自利利他, 尤其施舍功德能得福报, 获富贵 2 持戒 要修持身 口 意三业清净 3 果报 说明布施 持戒的功德能生天 4 恶因 说明贪欲作恶, 不能脱苦 5 修行 要修戒定慧三学, 才能达到离苦得乐 ⒎ 舍利弗与目犍连 舍利 华言鹭, 弗 言子, 因其母眼似鹭, 故被称为舍利弗, 或舍利子, 亦称为身子 初为外道, 于途中见马胜比丘, 闻因缘法理, 便约其好友目犍连跟佛出家 舍利弗与目犍连为佛门二大弟子, 先佛入灭 ⒏ 摩诃迦叶 摩诃华译 大, 亦称大迦叶 为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有金光, 映蔽余光使不现, 故亦名大饮光 未出家时, 家境富裕, 因宿世善根, 早发愿修道, 虽其父母为彼娶美女为妻, 却与妻同约为名义夫妇, 于竹林精舍闻佛说法, 佛陀为其皈依后, 修持头陀苦行, 成为头陀第一 后佛于灵山会上, 拈花示众, 大迦叶领会佛意而微笑, 受佛正法眼藏, 传佛心印, 为禅宗初祖 ⒐ 须达多长者 是波斯匿王的大臣, 他乐善好施, 慈济贫穷孤寡的人, 又被称为给孤独长者 当他到王舍城访友时, 特地去拜见佛陀, 请佛到舍卫城去宣讲佛法, 特向陀太子购花园, 建筑园精舍供养佛陀为说法道场 因陀太子赠送花园内的树木, 故园精舍又名树给孤独园 ⒑ 波斯匿王皈依佛陀 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 知道他的太子陀把首都舍卫城的花园卖给须达多长者, 建筑园精舍供养佛陀, 早已对佛陀仰慕 有一天带领百官大臣到精舍来拜见佛陀, 波斯匿王说 : 听说你是一位大觉悟的佛陀, 故特来拜见 但我觉得有许多修道者, 长年在深山丛林中修行, 直到衰老之年, 尚不能觉悟, 你是这么年轻, 怎能得到正觉呢? 佛陀回答 : 世界上有四事不可轻视 即 : 1 年幼的王子 是将来统治国家的大王 2 初生的小龙 是未来的大龙 3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4 年青的僧侣 只要心能清净, 守护道业, 弘法利生, 不论老幼贵贱, 都能得到正觉 故以上四事, 实不可轻视 佛陀又向波斯匿王宣说佛性平等, 人人只要修善断恶, 转迷为悟, 皆可成佛 王听后, 非常信服, 便皈依佛陀, 成为佛教忠诚的大护法 ⒒ 佛陀回国诸王子出家 阿难陀 提婆达多 阿那律 跋提 婆娑诸王子跟佛出家 佛陀的亲弟难陀, 儿子罗睺罗也先后跟佛出家 ⒓ 阿难陀 华译庆喜, 相貌庄严, 记忆力很强, 侍佛二十五年, 多闻第一

10 释迦牟尼佛简史 6 七 涅槃 ( 圆寂 ) 佛陀说法四十五年, 席不暇暖地奔走, 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 到了八十岁那年, 从摩竭陀国到毗舍离, 在毗舍离的大林精舍, 作最后一次的教诲 这时, 佛陀身体染了疾病, 已自知将在三个月内涅槃 又渐渐向前走, 经过每一村落, 便利用休息时间, 向村民说法 在波婆村接受金工 ( 金属铁匠 ) 名纯陀的最后供养 病势加重, 于是复步行到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罗双树林, 佛陀就选择在娑罗双树间之处, 作他入灭的地方 佛陀在阿难陀铺好的僧伽梨 ( 大衣 ) 上, 右胁卧下时, 已经疲倦不堪 当时一位外道名叫须跋陀罗 (SUBHADRA) 的来求见时, 佛陀又抖擞精神向他说法, 成为最后度化的弟子 随侍佛陀的阿难陀等见佛病势沉重, 十分难过, 佛对阿难陀等说 : 别难过, 信任自己, 紧握真理明灯, 在真理中求解脱 阿难陀三次请佛住世, 佛陀回答 : 万法自性仍归于灭, 人人有生必有死, 我的肉体怎能永存呢? 我这段生命, 必须循著自然法性而归于寂灭 阿难陀和阿那律 罗睺罗等听了, 不禁流泪! 于是众弟子公推阿难陀请问佛陀四个问题 : 1. 佛陀住世时, 我们依佛陀为师, 佛陀涅槃后, 我们依谁为师? 2. 佛陀住世时, 我们依佛陀安住, 佛陀涅槃后, 我们依什么安住? 3. 佛陀住世时, 恶性的比丘有佛陀调伏, 佛陀涅槃后, 恶性的比丘, 如何调伏? 4. 佛陀住世时, 佛陀的言教, 大家易生信解, 佛陀涅槃后, 经典的结集, 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说 : 我答覆你们的四个问题, 你们好好记著 : 1 我涅槃后, 应依戒律为师 ; 2 我涅槃后, 应依四念处安住 ; 3 我涅槃后, 恶性比丘, 应 默摈 ( 不与之往来谈话 ) 置之 ; 4 我涅槃后, 一切经典首句应安 如是我闻 等证信的句子 阿难陀和众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泪, 佛陀像慈母般的安慰他们说 : 你们不用悲伤, 我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 只要你们依照著去实行, 就是我的法身永远在人间了! 又说 : 一切众生均有佛性, 皆当作佛 ; 断善根的阐提也可成佛 就在这年 ( 公元前五四三年 ) 的五月月圆夜半, 从容安静的涅槃了 拘尸那拉国国王和佛陀众弟子们, 用最隆重的礼节, 为佛陀举行了火葬 佛的舍利由八国国王请去建塔供奉 这种舍利塔, 一直到现在, 还留在人间 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 永远为人们仰慕与崇拜 注 ⒈ 梵语涅槃, 华译圆寂, 即圆满一切智德, 寂灭一切惑业 ⒉ 梵语舍利, 华译灵骨, 或坚固子, 是修戒定慧的功德结晶而成的 八 最圆满的真理 佛陀将他所觉悟的道理, 说了出来, 指示我们怎样做人, 与怎样由做人

11 释迦牟尼佛简史 7 而成佛的方法, 这就叫做 佛法 佛陀成道以后, 到涅槃以前, 一直宣说佛法 从鹿野苑对五比丘的最初说法, 到拘尸那拉对须跋陀罗的最后说法, 从三十五岁到八十岁, 整整的说了四十五年的佛法 佛陀说的这些教法, 在他涅槃的那年 ( 即佛涅槃后的九十天 ) 由五百大阿罗汉, 公推摩诃迦叶为首席, 在王舍城外, 灵鹫山七叶岩集会编辑起来 ; 先由持戒优波离诵出律藏, 次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 诵出经藏 经过大众的印可, 完成了第一次的结集 后来, 又经过几次的集会整理, 并且翻译成各种文字, 传播到世界各国去 我国翻译的佛经, 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总名大藏经, 在世界文化上, 是极有价值的文献 佛法的内容, 说明了宇宙的真相, 人生的意义, 和道德的轨则 佛法之目的, 在教我们怎样去止恶行善, 转迷为悟, 离苦得乐, 舍己利人 佛法实是世界上最圆满的真理, 是人生所最需要的学问 人人能去研修佛法, 弘扬佛法, 将可转娑婆为极乐

12 释尊八相示现 8 二 释尊八相示现 佛学入门 八相示现是佛陀一代的史迹, 简述于下 : 一 降兜率 先住于兜率陀天内院, 欲降生人间, 先观五项合宜之机, 即时间 地点 国家, 家庭及父母, 然后下降人间 二 托胎 乘六牙白象, 象口含白莲花, 降入母胎 三 出生 公元前六二三年五月月圆日, 在蓝毗尼园, 从摩耶夫人右胁出生 四 出家 年二十九岁, 观世间无常, 欲追求宇宙人生真理, 解脱生死痛苦, 离开王宫, 入山修道 五 降魔 在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 修六年苦行后, 到伽耶山附近的大菩提树下, 金刚宝座上, 降伏魔军 六 成道 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圆日, 夜睹明星, 豁然悟道, 时年卅五岁 ( 成道地即现在印度的菩提迦耶 ) 七 转法轮 成道后四十五年间说法度生 八 入涅槃 世寿八十, 在拘尸那拉城娑罗双树间, 示入涅槃 因果经中关于佛陀宿世传说 : 在过去无量劫前, 燃灯佛住世时, 有一位善慧仙人, 归依于佛, 并买得五茎莲华, 以供养佛 时燃灯佛为善慧仙人授记说 : 将来成佛, 号释迦牟尼 有一天, 善慧仙人见燃灯佛来, 因地浊湿, 善慧便将己身所穿的鹿皮衣, 铺在地上, 又将头上的头发, 再铺上去, 待佛走过 于是燃灯佛更授记善慧说 : 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 度诸众生 善慧便出家修菩萨行 从此又经过了若干时劫, 迦叶佛时, 善慧菩萨功行圆满, 命终生兜率天 按 : 兜率天乃是欲界的空居天 此天有内外两院 ; 外院乃是享福的天人居住, 快乐无穷, 内院乃是位登补处, 将欲继承佛位的菩萨住的 菩萨修功圆满, 尽此一生, 便可成佛, 因此又名为一生补处 善慧菩萨已登补处, 在此天中, 为诸天众, 演说妙法 嗣因观诸众生的根性已熟, 时机已至, 便下生人间, 成就佛道 当菩萨从兜率天, 下降人间时, 诸天侍从, 放大光明, 菩萨乘六牙白象, 象口含白莲花, 威神巍巍, 于明星出现时, 降入母胎, 应现于世 这便是八相中的一二两相的故事

13 佛陀的族性简释 9 三 佛陀的族姓简释 佛学入门 释迦牟尼佛的家族姓, 种族姓, 四种姓, 及所属的民族分别略释 : 一 悉达多乔达摩,( 巴利文 SIDDHATTHA GOTAMA, 梵文 SIDDHARTHA GAUTAMA) 悉达多是释迦牟尼佛幼时的名字, 译意是 吉祥 及 一切功德成就 乔达摩是佛陀家族的姓, 可简称乔达摩, 就是悉达多太子的姓 也有把 GOTAMA 译为瞿昙 二 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 BUDDHA) 佛成道后的圣号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这是以释迦种族为姓, 不用家族的乔达摩为姓 故说 释迦 是佛的姓, 牟尼 是佛的名 三 释迦牟尼是属于古印度四种姓 ( 或称四姓, 即四阶级 ) 的第二阶级刹帝利王族 四 如以世界民族之分布来说, 当公元前二千多年时, 雅利安族侵入印度, 征服了印度原始民族达拉维甸人, 到定居后所建立的国家, 是属于雅利安民族, 故释迦牟尼佛是属于雅利安民族 五 古印度的四姓 ( 四阶级 ) 最高贵的阶级是僧侣, 称为婆罗门, 他们的任务是讲授经典, 专司祭祀, 享有特权 第二阶级是贵族和国王, 称为刹帝利, 他们的任务是治理国事, 也有特权 第三阶级是工商业者, 称为吠舍, 他们的任务是耕种田地, 经营工商业, 没有特权 最下贱的阶级是奴隶和仆役, 称为首陀罗, 他们的任务是以上三个阶级的服役, 可说连做人的权利都没有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 证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皆可成佛, 提倡慈悲平等, 故当时能折服婆罗门教徒, 来皈依佛教

14 注 1 释迦牟尼佛的父系 佛陀的族性简释 10 (其妃为阿释迦之妹)师子颊王(迦毗罗卫国)斛白饭甘露饭王饭净饭大王王王2 释迦牟尼佛的母系跋婆阿摩阿提那诃阿婆提娑妹 律男达难多释迦王拘利族天臂城王其妃为师子颊王之难陀悉达多摩诃波波提夫人 悉达多养母 摩耶夫人 悉达多母 善觉大王耶输陀罗 罗罗生母 提婆达多

15 佛陀的圣号释译 11 四 佛陀的圣号释译 佛学入门 悉达多乔达摩太子成道后, 圣号称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是佛的姓, 译义 能仁, 牟尼是佛的名, 译义 寂默 能仁是表徵佛陀有慈悲救世, 牺牲无我利他的德行 ; 寂默是说佛陀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表徵他的智慧高深最胜, 有自利的功能 佛 : 梵语称为佛陀耶 (BUDDHA), 意思是觉者, 是先知先觉的圣者 这觉者有三义 : 一 自觉, 二 觉他, 三 觉行圆满 故佛陀是三觉圆满, 万德具足的大圣人

16 印度佛教圣地说明 : 印度佛教圣地 12 五 印度佛教圣地 佛学入门 一 释迦牟尼佛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二 蓝毗尼园是佛陀的诞生地 三 菩提迦耶是佛陀的成道地 四 波罗奈国的鹿野苑, 是佛陀初转法轮地 佛陀对陈如等说四谛法, 在教史上称这次所说的法, 叫做转法轮经 (PRAVARTA SUTRA) 陈如等五人闻佛说法悟道, 是教史上最初的五比丘, 亦即有僧伽的开始 五 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 在王舍城建筑竹林精舍, 供佛说法道场 是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 六 舍卫城是萨罗国的都城 须达多长者在此建立园精舍, 供佛说法道场, 是教史上第二座大寺院 七 拘尸那拉城即拘尸那拉国的都城, 是佛陀的涅槃地 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娑罗双树间涅槃, 拘尸那拉国的国王摩罗斯 (THE KING OF THE MALLAS OF KUSINARA) 及高僧料理佛陀的遗体, 在城东举行焚化 八 佛涅槃后, 由五百大阿罗汉, 公推摩诃迦叶为上首, 在王舍城外, 灵鹫山七叶岩, 举行第一次结集 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经藏, 持戒第一的优波离, 诵出律藏 九 现在印度佛教四圣地的建筑纪念物 : 1 蓝毗尼园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 2 菩提迦耶有金刚大塔 ( 又称大菩提塔 ) 3 鹿野苑有转法轮塔 4 拘尸那拉城有涅槃塔

17 佛历与佛旗 13 六

18 佛历与佛旗 14 佛历与佛旗 佛学入门 世界佛教友谊会于公元一九五零年, 在锡兰哥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 讨论关于佛陀降生 成道, 涅槃年代, 及出家 成道 涅槃年岁史实 因为南传与北传佛教所记载的, 各有差异, 故作共同规定如下 : 一 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的五月月圆日 ; 二 佛陀出家时是二十九岁, 成道时是三十五岁 ; 即公元前五八八年, 五月月圆日夜睹明星悟道 三 佛陀说法四十五年, 八十岁涅槃, 即公元前五四三年, 五月月圆日夜半入灭 四 佛历是由佛陀涅槃时计算起 佛历计算的方法 : 即将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减去佛寿八十岁, 即得五四三为佛涅槃年数 ( 佛涅槃于公元前五四三年 ), 再将五四三年加今年公元一九七二年, 即得二五一五年 但到今年佛诞起, 应增加一年, 故今年一九七二年佛诞后的佛历是二五一六年 计算佛历方法, 依此类推 如计算佛陀降生到现在有多少年? 应将佛降生时在公元前六二三年, 再加今年公元一九七二年, 即得二五九五年, 但到今年庆祝佛诞日, 再加一年, 已有二五九六年 又在这次会议, 讨论关于佛教旗帜的规定 : 即根据佛陀成道时, 圣体放出六种色光, 来制成佛旗 :1 蓝色,2 黄色,3 红色,4 白色,5 橙色,6 前五色混合色 如图 : 佛教旗帜图 蓝 黄 红 白 橙 橙白红黄 蓝

19 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 15 七 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 佛学入门 卫塞 (Wesak) 是古代印度五月的一个名叫 卫塞迦 (Vaisakha) 的单称 佛教徒指 卫塞 不是指哪一个月, 是指一天, 是神圣五月月圆日的那一天 ( 农历四月十五日 ), 所以卫塞是月圆日的意思 当公元一九六七年九月, 世界佛教友谊会在泰国的曼谷举行理事会议, 议决原订的卫塞节, 改为 佛陀日 (Buddha Day) 公元一九六八年四月世友会在大马吉隆坡及槟城举行第九届大会, 复决通过卫塞节改为 佛陀日 ( 如习惯用卫塞节仍可沿用 ), 如是佛陀日乃示佛陀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的智慧光辉, 照耀全球, 发扬慈悲平等教义, 倡导世界和平, 其意义更明达切合了 大多数的假日或圣节, 只纪念某一事, 有时候是某人诞辰, 或一国的独立日, 或战胜纪功日, 卫塞节或佛陀日, 不仅纪念一事, 而是三件事, 佛陀一生中三大事 降生 成道 涅槃的一代史迹纪念日 因佛陀降生 成道 涅槃, 都在阳历五月月圆日 (The Full Moon Of May) 也称三期同一庆 但有人称做 花节, 因佛在蓝毗尼园出世, 传说那时天上散下许多香花 ; 涅槃时天上也散花 这天我们常在佛像前供花或香水佳果等, 无论供什么礼物, 只是表示对佛的恭敬爱慕罢了 至于佛教团体组织庆祝卫塞委员会, 特别用花车游行, 悬挂佛教旗帜, 这一切无非是吸引大家对这节日的注意, 还有布施诵经等都是促使佛教徒行善修德, 勿忘圣教 无论怎样繁忙的佛教徒对庆祝佛诞, 参加游行等从不放过, 而且快乐的 虔诚的参加, 这是内心热诚的透露, 很自然的表现 在中国是以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佛诞生之日, 而近年以来也有顺应时势改用阳历四月八日者

20 构成佛教三要素简表 16 八 构成佛教三要素简表 佛学入门佛教三要素三 教徒二 教理一 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戒 优婆夷 在家学佛女居士 优婆塞 在家学佛男居士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之僧伽 沙弥 未受具足戒之出家男众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之女尼 沙弥尼 未受比丘尼戒之出家女众 式叉摩那 学法女 须学法二年始受五戒 人乘 十善业 天乘 四圣谛 声闻乘 六度法门 菩萨乘 十二因缘 缘觉乘 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中主要圣道 三法印及一实相印 小乘诸行无常 诸一实相印 即诸法缘起性空 法无我 涅槃寂静三法印 大乘

21 吾人应有之警觉 17 九 吾人应有之警觉 从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劝发菩提心, 勤修无上佛道及修行纲领 一 世法无常 先言环境 : 统观三界之内, 整个世间, 不论大小精粗, 皆随成 住 坏 空, 不停变化 ; 由无而有是 成, 成至饱和是 住, 随著变坏是 坏, 坏至于无是 空 一般房屋器皿, 固然是要成住坏空 ; 就是山岳 溟海, 照样也要成住坏空 故沧海数变桑田, 桑田亦数变沧海 ; 可见万法无常, 决无一物, 可为依靠 又, 一切有情世间, 不论贫贱富贵, 亦必依生 住 异 灭, 不断循环 ; 投胎而出是 生, 渐长而壮是 住, 老病衰残是 异, 寿命终了是 灭 其仆妾乞丐之流, 固然要生住异灭, 即王公豪富之辈, 也要生住异灭 既死, 则或天堂 或地狱 或马腹 或驴胎, 莫不随业受生矣, 是故有六道轮回, 无尽无休 古人云 : 生死事大, 岂不痛哉! 是之谓也 二 人身难得 次言本身 : 吾人今得人身, 此事因缘, 甚是宝贵 ; 盖欲出三界, 而了生死, 必假闻道, 修行断证 而六道中, 其他五道, 皆难修证 譬如天道, 耽著乐境, 每忽解脱, 不思修行 ; 若阿修罗, 则宿习多嗔, 与道相背, 不肯修行 ; 饿鬼众生, 则饥火中烧, 呼号求食, 犹恐不及, 不得修行 ; 而畜生道, 愚痴昏昧, 但知食睡, 不识修行 ; 至于地狱, 众苦交煎, 受罪无间, 更是不能修行 唯有人道, 虽亦有苦, 而道转亲切, 易启觉悟 ; 且尚存小安, 得获办道, 而至证果 故古德曰 : 整心虑, 趣菩提, 唯人道为能耳 然欲得人身, 却非易事 良以众生投胎之时, 赖耶本识 ( 俗称灵魂 ) 昏迷倒惑, 循业受生, 只见男女交会因缘, 而不识其善恶好歹 其中投生人道之数, 仅得一二 ; 投生余道之数, 恐不止百千万亿 故昔释迦佛说涅槃经, 即谓迦叶言 : 得人身者, 如爪上土 ( 印度称手为爪 ); 失人身者, 如大地土 是故, 若舍此人身, 想再投生为人, 则如高山顶上, 胡乱垂线, 而能正穿针孔 ; 亦如大海上浮木, 浮木上有一孔洞, 盲龟伸头, 恰入孔洞, 其机缘之数, 固甚寥寥 且一旦投生余道, 不论天鬼地狱, 寿数皆甚久远 ; 即畜生道, 寿数虽较短促, 却恐辗转多生 如昔舍利弗, 园中所见蚁子, 已历七佛, 至今九十一劫, 仍受蚁身, 不得解脱 故经云 : 一失人身, 万劫难复 思之可畏! 三 佛法难闻 再言佛法 : 吾人所闻佛法, 此为真正之宝 盖世间金银财物, 只能济身,

22 吾人应有之警觉 18 不能济心, 固不可为宝 ; 诸宗教哲学, 虽能济心, 徒增分别, 不得解脱, 亦不可为宝 唯有佛法, 能破迷启悟, 开发真性智慧 ; 令离苦得乐, 究竟了脱生死, 故名为宝也 然佛法难闻, 闻则须具善根因缘 若生于边地, 无人弘扬, 则根本不遇 ; 或所遇非真, 尤其末法, 邪说横行, 其中旁门邪道, 泾渭分明, 尚易分别 ; 更有附佛法外道, 鱼目混珠, 则难辨识 ; 或虽遇正法, 却不能解 ; 经云 : 佛法无人说, 虽慧不能解 又或解而不信, 信为道元, 既无信根, 道无入处 故皆不可称为闻 必所遇正真, 且能解能信, 愿乐欲行, 乃可称为闻 四 四马警喻 呜呼! 无常迅速, 一气不来便成隔世 ; 生死海深, 一堕三途万劫难复 吾人何幸而得人身, 又何幸而获闻正法 ; 然则, 吾人应当如何努力耶? 杂阿含经喻世间有四等马 : 其第一等, 以顾见鞭影, 遂知驱驰, 而不待鞭之加身 ; 其第二等, 亦只要鞭轻著毛尾, 则知驱驰 ; 若第三等, 则须待鞭杖小侵, 方知驱驰 ; 至于第四等, 则必待铁锥刺骨伤身, 方肯著路 盖警觉有利钝, 致马分良莠也 古人云 : 见到他人死, 我心热如火 ; 不是热他人, 看看轮到我 此其学佛者之良马乎? 诸行无常, 不可悠悠终日 古德有偈云 :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愿大家发起心来 修

23 三皈依 19 十 三皈依 佛学入门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的 皈 字是反黑为白, 转染成净, 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 ; 依 字是依靠的意思 普通皈依二字简释为依靠 救度 恭敬等义 如把三皈依浅白地说 : 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 皈依法是我依靠教义求得真理, 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导, 正信佛教 换句话说, 皈依了三宝可得救度, 好像大海中的航船, 需要有指南针, 迷路的小孩重归慈母怀抱, 便可获得天伦的温暖与慰藉 皈依三宝是进入佛教的初步仪式, 表示正式做一个佛弟子 要知道一个忠实的佛弟子, 是要实行佛陀的教理 佛陀在世时告诉门下弟子说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这话是佛教精要的教义, 只要依教奉行, 恶事不作, 善事多做, 心地一定会快乐 大家记著 : 佛陀是正觉的示范, 为我们的大导师 ; 教理是指示人生正道, 消灭烦恼与痛苦清凉药剂 ; 僧伽是绍隆佛法, 代表佛陀转法轮, 引导众生入佛智的比丘 大家要时念三宝的功德, 即念念不忘至尊导师 ( 佛陀 ), 生活指南的佛法, 代表至尊的僧伽, 使自己的思想纯正, 心地不染, 行为善良 ; 同时更要努力利他的工作, 表现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 完成美满快乐的佛化生活

24 佛法总纲 20 十一佛法总纲 佛学入门 佛陀法药, 广说虽有八万四千, 简约之则不外三大纲领, 曰戒 定 慧, 此名三无漏学 ; 以能断烦恼, 能了生死, 故称无漏 ( 漏喻烦恼 ) 这可说是佛法的本体, 若离此三, 则非真正佛法 一 戒即戒律 譬如家有家规, 国有国法 修学佛法, 则需持佛戒律, 这是学佛的根本 因为持戒, 才能防非止恶, 清净三业 三藏经典中, 律藏属于戒学, 故曰 律规三业, 规范三业, 非戒而何 然戒有禁止与勒令, 禁止是消极的去恶, 勒令是积极的为善, 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二 定即禅定 禅是梵语 禅那 省称, 定是梵语 三昧 译名 禅定要义, 在于息虑静缘, 内须不打妄想, 外要不乱攀缘,( 外不取相, 内不动心 ), 这却是入道的枢纽 三藏经典中, 经藏属于定学, 故曰 经诠一心, 一心即是定 若能入定, 自可引发本性的功德 ; 譬如盆水, 扰动则混浊不清, 静寂则光明映照, 众生的心水亦然, 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三 慧即智慧 智是决断, 慧是简择 这是学佛最终目的, 开发智慧, 就能去惑证理, 所谓破诸烦恼, 证真实理 三藏经典中, 论藏属于慧学, 故曰 论辨邪正, 辨析邪正, 最能开发智慧 然智有实智 权智, 达真实理是实智, 用之权巧摄众是权智, 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权智 须知, 三学有其次第, 必先持戒而后有定, 若能入定自然开慧 故楞严经云 : 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25 佛法大意 21 十二 佛法大意 佛学入门 整个佛陀教法, 若要论其大意, 则亦可以三句括尽, 曰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所谓 诸恶莫作, 是说凡妨害众生, 事无大小, 皆不可去干 ; 而 众善奉行, 则是说凡利益众生, 事无大小, 皆当为之 这两句合起来, 也就是戒学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 至于 自净其意 一句, 则是要使意业清净无染 ( 修清净心 ); 而禅定正是清净意业的功夫, 智慧却是清净意业的效果 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 恰可互相配合 涅槃经云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可见这是一切诸佛通行的教化 传记中有载 : 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 请问佛法大意, 师即答以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香山笑谓 : 若此二句, 三岁孩童也能道得 师遂喝云 : 三岁孩童虽能道得, 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 这段公案, 对于学佛之人, 实在可堪玩味!

26 缘起的人生宇宙 22 十三 缘起的人生宇宙 从第十三章至第三十二章是讲述佛教的教理 佛陀在菩提树下, 夜睹明星, 证悟一切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 没有一件事物能够例外 ; 所以 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 缘起性空, 性空缘起, 就成为一条永久不变的定律 ; 佛就叫这定律为 缘起 缘起的人生宇宙, 是一个处处关连的关系之网 如像花园里的一棵树, 要靠种子水分土壤种种因缘, 才能够生起存在, 这叫 缘起 其实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 因缘, 本身还是要靠别的因缘 ; 因缘又要靠因缘, 这样推广开去, 可以牵涉到一切万有 反过来说, 这棵树可以培植风景, 长大后木材可以砍来做家器, 而家器又可以供人应用 ; 由因缘所生的树, 又可以做别的东西的因缘, 推广开来说, 物物相助, 又可以关涉一切万有 万物助长于一物, 一物又可以关连到万物, 宇宙万有, 就是这么样一个互相关连的关系之网 又如一个人的生存, 小时要靠父母的养育, 长大了要受学校的教育, 还要靠朋友的帮助 ; 衣食住一切生活物资, 要靠农人 工人 商人的供给 ; 生存的保障, 要靠国家的组织, 军警的卫护 必须要有这种种的 因缘, 一个人才能够生存 同时, 一个人也必然的要尽他的智识能力, 去替社会做事, 给别人作 因缘 你种田, 我织布, 他盖房屋给人住 ;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 社会是群众分工合作的组合, 它的相依共存缘起关系, 是更明白的 所以, 人生社会也是这么样的一个互相关连的缘起之网 万有都是缘起相关的, 宇宙间没有一件事物, 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单独存在 ; 社会上也没有一个人, 可以离开其他的人而单独存在的 个人既需要社会群众的助力才能够生存, 必然也就应该贡献自己的能力给社会群众, 去帮助别人的生存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一切来自群众, 一切还归贡献给群众 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 而忘记了我所依存的社会群众 而应该将个人融化在社会群众中, 去为社会群众服务谋福利, 明白缘起的道理, 才能真正的 无我为人, 互助合作

27 业力的因果律 23 十四 业力的因果律 佛学入门 业 这个字, 巴利文叫迦马 (Kamma), 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 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 出自身口意的, 都可以叫做业 一般人所说的, 一切善或恶的行为, 都可以构成业 换句话说, 业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 即一切意志力的动作反应, 或结果 迦马 (Kamma) 另一意义也可解释为因果 业 既是意志力的反应, 那么, 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恶诸业, 这些业的种子, 都藏在阿赖耶识中, 种子遇缘会现行的, 到现行时果报分明, 一定善因得善果, 恶因得恶果, 即所谓业力不灭的因果律 杂阿含经说 : 依所播下的种子, 你便由此收到同样的果子 ; 作善的人收到善的, 作恶的人收到恶的 ; 播出来的是什么种子, 你便尝到什么果子 上面说的正是业力的因果律, 是人人自作自受, 谁也不能代替 你有了这个结果, 就是那个因种而来 好比种子生出了果子, 果子就是从那种子而来 这正是因果不昧, 果一定是从因中的种子, 开花结成的 佛陀教人信业力, 信因果, 依业力的因果律说业报有三时业 :( 一 ) 顺现受业, 即现生造业, 而现生就受果报 ( 二 ) 顺次受业, 即现生造业, 而次生受果报 ( 三 ) 顺后受业, 即现生造业, 而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这就是从过现未三世, 说明因果是不会消灭的 如是因得如是果,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就是业力因果律的定理, 谁也不能逃避 只有把握著纯正的意志力, 使行为纯善, 有慈爱 容忍 宽恕 不争 不执的美德, 向利他的善业去努力, 幸福的花果, 就从人人自己的心田中培植的

28 因缘与果报 24 十五 因缘与果报 佛学入门 因缘生万法, 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 由于因缘, 而说果报 因是事物的本源, 缘是一种助力, 果报是后来的结局 由因得果, 全是缘的力量助成, 所以缘对于因的关系之重要, 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缘, 是指一切事物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 佛教把这些关系加以研究分析, 可以心 色二法分别论之 心法依四缘生起 : 一 因缘, 亦名亲因缘, 即自心中业识的种子, 彼为成熟心法之主因, 故名亲因缘 二 无间缘, 亦名等无间缘, 即众生攀缘的心 前念 后念接续不断, 故名无间缘 三 所缘缘, 指众生心念所攀缘的对象, 经云 : 心本不生, 因境有, 故一切外境皆为所缘之缘 四 增上缘, 除前三种缘外, 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 皆名增上缘 此四缘生法, 譬如会抽烟的人, 想抽烟是出于自心中习气的种子, 即是亲因缘 ; 抽烟的欲念不断即是无间缘 ; 得遇见了香烟即是所缘缘 ; 烟瘾大发即是增上缘 ; 此四缘成熟了抽烟的行为 色法依二缘生起 : 一 亲因缘, 比如一粒椰种具有能生椰树为因, 是最有亲切的关系名亲因缘 二 增上缘, 比如肥沃的泥土以及阳光 空气 温度 水份等等帮助椰种发育长大的助力, 名增上缘 世间一切诸法的生起都离不了这四缘的关系 果报的 果 研究起来, 也可分成现果 来果 后果的三种 所做的善恶之因, 在现在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现果 ; 在来生成熟的, 叫做来果 ; 在后后多生成熟的, 叫做后果 这是从三世的时间上, 说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长和成功的必然性, 有如是因, 招如是果, 其间关系虽极复杂, 而是有条不紊, 毫厘无差的 同时果报所以有现生成熟的, 有来生成熟的, 有后生成熟的, 其原因约有二种 : 一是因的力量有迟早, 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种在地下, 瓜种当年生成可结瓜果, 而桃核出生, 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 ; 二是缘的力量有强弱, 如四缘并进, 条件具备, 成熟自然早些, 否则助缘只有一种两种, 力不充足, 或因土壤不良, 或因阳光不够, 空气缺乏, 那末这瓜或桃的成熟, 自然又要延迟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缘果报的定理, 就怀疑因果倘是可靠的, 如何眼见世间许多做善的好人, 不得好死, 或受苦报? 而那些做恶的坏人, 反而晨夕享乐, 过著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 这道理凭三世因果的眼光看来, 是很简单的, 即好人今受苦报, 因他过去所种的恶因, 今已缘熟, 须先受苦果 ; 而今生虽然做好, 善因薄弱, 善缘未熟, 要待来生, 才受好果 反之, 恶人做恶反得好报, 亦是这个道理, 因他前生种的好因已熟, 先享福报, 今生所造的恶因, 业缘未熟, 苦报还在来生, 任他怎样也逃不了的 因果到头终有报, 只争来早与来迟, 这话是值得我们玩味的 因果的定律还有两个要点 : 一是因果不会消灭, 除非你不做因, 如果做了, 不论好恶, 种子永留识中, 不会坏灭, 遇缘便起现行, 招受果报, 如果做了恶因, 要想不受恶报, 那是没有办法的 ; 要想有办法, 唯有修习佛法, 断尽三界烦恼, 获得出世圣果, 方可免除轮回受报的痛苦 二是善恶不相抵

29 因缘与果报 25 销, 已种恶因, 分受其报, 不可以为再做点好事, 就可把这应得之罪抵销去 须知佛 天理无私, 不受贿赂, 不过多做善事, 多增善缘, 使恶报由重转轻, 所谓 重报轻受, 这是有可能的 ; 同时由于善缘增多, 恶缘渐减, 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办法 可见欲从好的因缘, 得到好的果报, 人生在世, 多做善事, 还是极为需要的

30 宇宙有情概况 26 十六 宇宙有情概况 佛学入门 在介绍方便五乘佛法前, 吾人须先认识因缘所生法之宇宙有情众生之正报身心及依报世界概况, 了知三界无安宅, 故修学佛法, 来出离三界, 了生死大患

31 宇宙有情概况 27 二 互相轮回图 : 人苦厄类受无色界四层寿五百岁起此间五十年为一日计算向上一层寿命按此间计算递增色界四禅欲界六层空死堕三禅三灾 火 水 风 三苦 八苦等身 寿 享 等各星球互异欲界五衰 衣垢 花萎 身臭 腋汗 厌座 天类受苦厄火坑坚冰刀山剑树碾汤镬沸屎合山等多繁难述苦厄一 六道状况畜生修罗胎生 卵生 湿生 化生 形 寿 享 千差万别苦役 充食 人杀 互啖天人鬼畜各随其类类受苦厄类受苦厄地狱饿鬼 多 少 无财 寿五百岁此间一月为一日计恐怖饥渴类受根本无间近边孤独类受苦厄

32 宇宙有情概况 28 三善道喻头出鬼三恶道喻头没1 天道禅定, 已无男女饮食之欲, 犹带身形楼阁诸色 ; 其中前三禅各三天, 第四禅修罗刀途天狱火途血途人畜佛说世间, 共有两种 :( 一 ) 是有情世间, 指动物环境 ;( 二 ) 是器世间, 指植物矿物环境 先介绍有情世间 : 广义而言, 一切众生, 除佛以外, 声闻 缘觉 菩萨圣人, 亦属有情 ; 狭义而言, 但指六道的凡夫, 今即专约此义, 以圣人境界, 吾等凡夫不能亲得受用, 故非环境范围 一 六道状况 佛陀概括世间一切有情, 归为六大种类, 有 : 天 人 阿修罗 畜生 饿鬼 地狱, 这即是 六道 世上固有许多生物学家, 对于动物, 亦有其不同的分类法, 却因受到个人智慧学问的限制, 总不及佛陀的圆满周到 这因佛陀不但能见凡夫肉眼之所见 ( 如人畜二道, 而畜道凡夫亦只见其少分 ), 且亦能见凡夫肉眼之所不见 ( 如天 修罗 鬼 地狱四道 ) 学佛之人, 以相信圣言量为依归, 固不可因我之不见, 遂谓为虚诞无有 六道众生的状况, 千差万别, 一一细说, 不胜繁杂, 今为略举二端, 藉知大概 1 是 类受, 类指正报身心的种类, 受指依报世界的享受 其中依报, 诸多种类, 单举寿长, 以推余福 2 是 苦厄, 苦是痛苦, 厄是灾厄 六道果报, 固然有别, 总之不离观受是苦 天, 是天然自然, 享乐殊胜 身形殊胜之义 ; 此道众生, 居六道之首, 威德特尊, 神用自在, 故名为天 约 类受 言 : 共分三界, 即欲界 色界 无色界 ( 亦名空界 ); 自下而上, 计二十八层天 其中欲界六层, 亦如人间, 有男女饮食之欲 ; 其第二层名忉利天, 居须弥山顶, 自有三十三天 ( 此三十三天, 约横面言 ), 即山顶四角, 各有八天, 中为帝释天主, 世俗所尊玉皇上帝, 即指此言 ; 而第六层, 则名他化自在天, 却是魔王波旬所居 又 色界有四禅十八层天, 皆有

33 宇宙有情概况 29 有九天 又 无色界有四层天, 入四空定, 已无形相, 只存神识 天上各种享受, 皆殊胜于人间 ; 如食曰天厨妙味, 共一器食, 随福差别 ; 衣曰天衣无缝, 不似人间, 千缝百补 至于寿命, 亦长人间甚多 : 如第一层四王天, 寿五百岁, 却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计算 向上一层, 按此间倍倍增加 ; 如第二层忉利天, 寿一千岁, 却以人间百年为一日计 ; 乃至第六层他化自在天, 寿万六千岁, 而以人间千六百年为一日计 如是递增, 至非想非非想天, 则寿八万大劫 这因前生造上品十善因缘, 方得如此殊胜果报 约 苦厄 : 欲界天有五衰, 寿将尽时, 自然头上花萎 腋下汗出 衣裳垢染 身体臭秽 不乐本座, 是名五衰 五衰现时, 知必当死, 愁忧恐怖, 苦等地狱 又 色界天有三灾, 初为火灾, 劫火兴时, 初禅以下, 尽化灰烬 ; 二为水灾, 劫水起时, 二禅以下, 皆遭淹没 ; 三为风灾, 大风所吹, 三禅以下, 乃至微尘, 皆无余在 呜呼! 所住器界尚不能存, 何况寄居众生, 安能永在? 甚至四禅天人, 虽具深禅定, 一旦命终, 即不乐入禅, 风触吹身, 唯除眼识, 余皆有苦 又 无色界四天, 虽无下面二界粗苦, 仍有如疮 ( 空无边处天 ) 如痈 ( 识无边处天 ) 如病 ( 无所有处天 ) 如箭入体 ( 非非想处天 ) 等微细苦 ; 且寿命尽时, 定力遂失, 知当死堕, 譬如高山忽坠深涧, 生大恐怖 2 人道 人, 梵语摩赊, 翻为意, 以此道众生作一切事, 皆先意起 法苑云 : 人者, 忍也, 于世违顺, 人能安忍 约 类受 言 : 人道分布于四大星球之上, 身形寿享, 皆不相同 如东弗婆提, 寿二百五十岁 ; 南阎浮提, 寿一百岁 ; 西瞿尼, 寿五百岁 ; 北郁单越, 寿一千岁 即以南阎浮提 ( 亦即吾人所居地球 ) 而言, 五大洲上所居人种, 发肤颜色 风俗习惯, 乃至土地资源, 亦多悬殊 然书经云 : 惟人为万物之灵 ; 礼亦云 : 人者, 天地之心, 五行之端 盖以人易近道, 最能止息妄心, 堪能修行而言 此因前生行中品十善, 感此道身 约 苦厄 言 : 三苦八苦等 3 阿修罗道 阿修罗, 此翻无端正, 又翻无酒, 或云非天 以此道众生男丑女端, 故名无端正 又因遍采名花, 酝于大海, 欲成香醪 ; 但以鱼龙业力, 其味不变, 故云无酒 因多嗔多忌, 虽有天福, 而无天德, 故名非天 约 类受 言 : 此道众生, 分别摄属天 人 畜 鬼四道, 故楞严经云 : 三界中有四种修罗, 若于鬼道, 以护法力, 乘通入空, 此从卵生, 鬼趣所摄 若于天中, 降德贬坠, 其所卜居, 邻于日月, 此从胎生, 人趣所摄 有阿修罗王, 执持世界, 力洞无畏, 能与梵王及天帝释 四天争权, 此阿修罗, 因变化有, 天趣所摄 别有一分下劣修罗, 生大海心, 沉水穴口, 旦游虚空, 暮归水宿, 此阿修罗, 因湿气有, 畜生摄属 既是分属四道, 身形寿享等, 亦随其类, 多有不同 总由因中, 虽行五常 ( 君臣, 父子, 夫妇, 兄弟, 朋友 ), 却怀忌慢之心, 所谓行下品十善, 而感此道身 约 苦厄 言 : 各随其类, 受苦不同 即以天趣修罗而言, 除一般苦外, 又因常好与帝释斗, 或断肢节, 或破其身, 或复致死 ; 若伤心断节, 续还如故 ; 若断其首, 即便殒没 其他三趣修罗, 其苦更多 4 畜生道

34 宇宙有情概况 30 畜生, 梵语底栗车, 亦云傍生, 以其形傍 ( 身多横住 ), 行为亦傍 ( 心多不正 ), 故云傍生 约 类受 言 : 此道众生, 包含甚广, 举凡飞禽走兽, 羽毛鳞介, 或四足多足, 有足无足, 水陆空行, 皆摄属之 就其出生, 分为四大类 : ⑴ 胎生, 例如牛马等, 在母胎中, 含藏而出 ⑵ 卵生, 例如鹅鸟孔雀, 依壳孵生 ⑶ 湿生, 例如蛤虫飞蛾, 藉湿秽暖气而生 ⑷ 化生, 如龙等, 无而忽有, 唯依业力, 变化而生 若论寿命, 有朝生而暮死, 有春夏生而秋冬死, 乃至经千百岁而后死者, 千差万别 ; 而其身形享受, 亦多悬殊不等 约 苦厄 言 : 或苦役 或充食 或人杀 或互啖, 其苦无穷 近代西方学者有言 : 弱肉强食 物竞天择, 可谓说中畜生道实况 总因前生愚痴贪欲, 作下品五逆十恶, 感此道身 5 饿鬼道 饿鬼, 梵语音译为黎多 薜荔多 闭戾多 俾礼多 卑利多 弥荔多 即鬼道 鬼趣 饿鬼道 又鬼者畏也, 饿云饥饿, 此道众生, 多受饥饿怖畏, 故名饿鬼 约 类受 言 : 分三类九种,⑴ 无财鬼, 以无福德, 不得食故 ;⑵ 少财鬼, 少得饮食故 ;⑶ 多财鬼, 多得饮食故 无财鬼又分三 :a 焰口鬼, 火焰炎炽, 常从口出 ; 故纵得饮食, 亦化灰烬 昔目连尊者母, 即堕此身 b 针咽鬼, 腹大如山, 咽如针孔 c 臭口鬼, 口中腐臭, 自受恶报 少财鬼亦分三种 :a 针毛鬼, 毛利如针, 行便自刺 b 臭毛鬼, 毛利而臭, 自拔受苦 c 大瘿鬼, 咽垂大瘿, 自抉啖脓 须知, 谓少财鬼少得饮食, 非真如人间净妙食, 苟得厕坑粪秽, 已似山珍海味了 多财鬼分三种 :a 得弃鬼, 常得祭祀, 所弃食故 ;b 得失鬼, 常得巷陌, 所遗食故 ;c 势力鬼, 具威德势力, 常得人间祭祀 譬如人间所供城隍 土地 王爷, 乃至一般神, 均属此类 诸类饿鬼, 居遍诸趣, 随所生处, 而受其形, 或居海渚, 或在山林 ; 或似人形, 或似兽形, 亦自差别 其寿有五百岁, 却以人间一月为一日计 约 苦厄 言 : 以业力因缘, 不闻浆水之名, 所见清水, 皆成脓血, 不得饮食, 饥渴难当 ; 且常为刀杖驱逼, 故恐怖非常 此皆前世谄诳心意, 造作中品十恶, 感此道身 6 地狱道 地狱, 梵语泥黎, 翻为苦具 ; 乃造恶众生, 受苦器具 ; 又因居处地下, 故名地狱 约 类受 言 : 共有三类 ⑴ 根本地狱, 即八寒八热地狱 ;⑵ 近边地狱, 即十六游增地狱 ;⑶ 孤独地狱, 即山间 水中 旷野三处地狱 其形体寿命, 受苦轻重, 随各差别 其中以阿鼻地狱受罪最剧 总由造作上品五逆十恶, 感此道身 阿鼻, 译名无间, 为八大根本地狱之一, 具五种无间故 ⑴ 者趣果无间, 终此身已, 直堕于彼, 不经中阴故 ;⑵ 者受无间, 受苦无间断, 中无乐故 ; ⑶ 者时无间, 决定一劫 ( 指中劫 ), 相续不断故 ;⑷ 者命无间, 一劫之中, 寿命不绝 ; 纵经剥割烹煮, 肢体糜烂, 然以行业因缘, 冷风吹活, 无间断故 ;

35 宇宙有情概况 31 ⑸ 者形无间, 地狱纵广八万由旬, 众生身形亦八万由旬, 中无少间, 一人多人, 皆遍满故 若论寿命, 以八热而言, 初等活地狱, 寿同四王天五百岁, 而以四王天五百岁为一日计, 其一昼夜相当人间九百多万岁 ; 二黑绳地狱, 寿同忉利天一千岁, 而以忉利一千岁为一日计, 其一昼夜相当人间三千六百多万岁 如是随六欲天递增, 乃至阿鼻, 寿一中劫 其苦寿如此, 能不畏哉? 约 苦厄 言 : 或火坑 或坚冰 或刀山 或剑树 或碾 或汤镬 或沸屎 或合山等诸多苦具, 繁多难述 以沸屎言 : 在一大热沸屎河中, 驱令入中, 内有利嘴蛆虫, 或从鼻孔入, 则脚底出 ; 或从足下入, 则口中出, 既脏且臭, 热恼加刺, 苦何以堪? 二 互相轮回 上面六大种类有情众生, 所以名 六道 者, 道犹路也, 是能通义 ; 谓六道中众生, 轮转四生 ( 胎生 卵生 湿生 化生 ), 循环三界, 互相通达, 故名为道 这即一般常称的 六道轮回 轮回的情形, 各随业力, 或人变鬼 或升天 古人说 : 钻马腹, 入驴胎, 涂炭曾经几度回, 或时天帝殿前过, 或向阎君锅里来 哪有定算? 昔忉利天上帝, 尚且不免要入陶家变驴 ( 如法句譬喻经 ), 何况其下的凡夫? 关于六道轮回的道理, 在释典中, 以十二因缘说得最为明白 ; 若儒书中, 易经云 : 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等, 亦可知其少分 至于六道轮回的事实, 但具天眼 宿命二通者, 于一一众生自何道来? 往何道去? 自可了了悉见 ; 若是未具二通, 只要广览诸史, 亦不难获多实证 惟其既不研经, 又未读史, 且不信圣言量者, 方一味怀疑排斥 此六道中, 天 人 修罗三道, 以因中多为善故, 果报亦胜, 名三善道 ; 鬼 畜 地狱三道, 以因中多为恶故, 果报则劣, 名三恶道 其三恶道, 又称三途, 途含二义 : 一是途炭, 取残害义, 此中众生, 多受残害 ; 二是途道, 取所趣义, 为造恶众生, 所趣向处 1 刀途, 即饿鬼道, 常为刀杖, 所驱逼故 ;2 血途, 即畜生道, 必经流血而死故 ;3 火途, 即地狱道, 上下四方, 一片火海故 又, 六道的凡夫, 或升三善道, 或堕三恶道, 经上喻曰 头出头没 ; 谓整个三界六道, 就如一大苦海, 海中业浪, 翻腾汹涌, 前浪刚把吾人打出海面, 哪知一口鲜气尚未吸足, 后浪随来, 又将吾人打沉海底 如此, 有时头出, 有时头没, 总是离不开这一大苦海, 这就是吾人的有情环境啊!

36 宇宙器界概况 32 十七 宇宙器界概况 佛学入门 器界, 即指有情众生所依持之国土, 和所资用之器物而言, 或名器世间, 或名器世界 不论国土和器物, 据实言之, 都是有情各自之一切种识之所变所缘 然有情之种类繁多, 且境界悬殊, 故所变缘之器界, 自是多式多样 ; 例如人类所见之江河, 饿鬼则见为猛火粪秽, 天人则见为金银琉璃, 而鱼虾则视同烟雾空气 即就人类一道而言, 虽以众同分 ( 同类之性 ) 故, 业果相似, 所见略同 ; 而随著时地俗情学说之异, 其说法亦多不同 所以, 古来讲佛学者于此每多诤论, 亦最易致人生疑 其实, 佛陀说法, 旨在令诸有情明了本体之实相, 而实相不可诠说, 唯随顺各类有情机感作各种方便导归, 故有随自意语, 随他意语, 随自他意语等 若知佛陀 四悉檀 之施设, 则二千年前在印度之随他意语, 与二千年后之俗情学说, 有不相符处, 自是意料中事, 则一切诤论疑惑, 自然冰释 且今日公认之俗情学说, 亦非即确立不移之真理 ; 设使佛陀更来示现, 当又是另一番之随他意语 要之, 佛陀不论何时何地对何类众生之随他意语, 皆为导引众生悟入实相之方便, 此即佛法之微妙殊胜处 然则, 学佛者只要一味以 圣言量 作依归, 深信不疑, 而不妨于今日之俗情学说, 作适当之调整会通, 自然于 世界悉檀 得欢喜之益, 于 各各为人悉檀 得生善之益, 于 对治悉檀 得破惑之益, 于 第一义悉檀 得悟入实相之益, 而毋须兴疑经 改经之妄动, 造谤佛 谤法之逆罪也 今乃本此原则, 略述佛陀对人间所说之器界

37 宇宙器界概况 33 二 一 器界范围组织略说娑婆三界环周直竖环周直竖大千世界 合一千中千世界上至四禅 中千世界 合一千小千世界上至三禅 小千世界 合一千小世界上至二禅 顶 无色界四 已无形相只有神识 中 色界十八 无欲有禅具身器形 初 欲界六天 有饮食及男女之欲 如是环周各有无量大千系世界一个大千系为若干世界所集成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一个世界有二十八层天一小世界 大洲四 中洲八 小洲数百 上至初禅 火宅一佛土三界一 器界范围 大略言之, 约直竖说 : 一个 世界 ( 指大千系世界 ), 有二十八层天, 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 约环周言, 一个 大千系 世界, 为若干小世界所集成, 如是环周各有无量 大千系 世界 例如吾人所居之大千系世界, 名曰 娑婆 ( 或译索诃, 是堪忍义, 此土众生, 堪忍三毒烦恼, 不忍出离故名 ) 本来方无定位, 姑且以人类俗情, 依太阳 地球之关系, 假设东 西 南 北之 四方,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之 四维, 和上 下, 共为十方 而如娑婆世界者, 十方各有无量之世界, 且一一各有其名 如东方有阿佛世界, 西方有阿弥陀佛世界, 南方有宝胜佛世界, 北方有成就佛世界等 根据华严经世界品所示 : 有 世界种 名普照十方炽然光明 : 分二十重, 其中第十三重最中央之世界即吾人所居之娑婆, 即有十三佛刹尘数世界围绕 ; 而如此二十重佛刹之 世界种 者, 十方又各有微尘数世界围绕 其中一一世界, 或净或秽, 或大或小, 或优或劣, 固非一概 ; 而虚空中之器界无量无边, 重重无尽, 则可断言 此由今日天文学之发达, 推知 太阳系 银河系, 乃至 星群 之无尽, 更可相互发明 若有不同者, 则后者大部分尚为依推理所作之假定, 而前者乃是佛陀依一切种智亲证之现量耳 今为进一步明了世界组织之概况, 乃就近取譬, 即以娑婆世界为例, 本诸经论所说, 作一略引

38 宇宙器界概况 34 二 娑婆三界组织略说 先约直竖言 : 二十八层计分三界 : 初为 欲界 有六层天, 依次为 : 四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 时分天 ) 兜率天 ( 知足天 )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据经上言, 四王天居须弥山腰, 忉利天居须弥山顶, 五趣杂居众生则居须弥山下诸星球上, 而总为欲界范围 此界众生, 皆有男女 饮食之欲 ; 世间书上亦云 食 色, 性也, 故名欲界 中为 色界, 包括四禅十八层天, 即初禅三天 : 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二禅三天 :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净天 三禅三天 : 少净天 遍净天 无量净天 四禅九天 :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想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此范围众生, 具诸禅定, 虽有身 器形色, 由业果化生, 无有男女阴阳性别, 但以禅悦滋养身心, 已无男女饮食之欲, 故名色界 顶为 无色界, 包括四层天, 曰空无边处天 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此范围众生, 依四空定, 不但无男女饮食之欲, 亦无业果所生身 器诸形色 ( 只有定果色 ), 故名无色界 须知, 前二界有形器, 无色界无形器, 无形器者即如虚空, 遍于前二界中, 统为娑婆三界 此之三界, 即为六道凡夫所居, 生死流转, 秽恶充满, 故法华经喻为火宅, 为不安稳处也 次约环周言 : 一苏迷卢系, 即以须弥山为中心, 山外围绕有七重金山, 七重香水海, 四围有一大铁围山 ; 其中有四大部洲 ( 东胜神洲, 西牛货洲, 南瞻部洲 北俱卢洲 ), 并八中洲 数百小洲等集合而成 若以今日俗情学说会通, 经论所称部洲, 实指虚空中之星球而言, 而吾人所居之南瞻部洲, 亦即指地球而言 ( 约地球言, 四周是海, 中间是陆地, 甚符 洲 字之义 ) 而俱舍论上所说苏迷卢系, 亦如今之所称 太阳系 而所谓七重金山, 似即指星球运转之轨道言 ( 以地球人, 见日星等, 皆仰望而见, 仰望之中, 似从下而至上, 轮轨层积, 故喻之山 ): 七重香水海, 又似即指轨道与轨道间之空气以太言 而此苏迷卢系, 乃为日之光热摄力所及, 亦即为忉利天管辖范围 过此以往, 则非日之光热摄力所及, 已非地居天, 而属空居天矣 由忉利天而外, 器界范围乃层层倍高倍广增加 ; 譬如倍高倍广有夜摩天器界, 乃至倍高倍广有初禅天之器界 ; 如是上上倍增, 至大梵天遂为 一小世界 之范围 而合一千小世界, 复倍倍高广, 上至二禅天, 名 小千世界 而合一千小千世界, 复倍倍高广, 上至三禅天, 名 中千世界 又合一千中千世界, 复倍倍高广, 上至四禅天, 名 大千世界 因一大千世界, 是积小千 中千 大千等三千而成, 故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 此即为色究竟天之大自在天之领土, 亦为一佛教化之域, 故名一佛土 统计应有十亿太阳, 即有十亿苏迷卢系也 今之娑婆, 即释迦牟尼佛教化之世界, 而在华藏世界中, 仅为一世界种中之一世界, 二十重中, 居于第十三重也

39 方便五乘佛法 35 十八 方便五乘佛法 佛学入门 一 契机施度 佛陀教典, 称为契经, 不但要上契如来之理, 而且要下契众生之机 古德云 : 说法不契机, 等于闲言语 故契机与否, 尤为要紧 众生根机, 由宿生栽培之浅深不同, 致今生修学之利钝乃异 其钝根者, 心思昏昧, 有闻亦多不解 ; 且眼光浅近, 只图当前利害 ; 故惟可为说 世间法, 先作方便接引 ; 若与上等法, 将无法接受, 所谓中人以下, 不可与语上也 其利根者, 心思敏捷, 或闻一以知十 ; 且眼光远大, 兼顾过去未来因果, 则须为说 出世间法, 直令究竟度脱 ; 若与下等法, 则必不满其意, 所谓中人以上, 可与语上也 如是应病与药, 契机施度, 故或种 ( 令种善根 ) 或熟 ( 令善根成熟 ) 或脱 ( 令究竟解脱 ), 一一皆无空过者也 二 世间法 人 天二乘 世间法, 包括人天二乘 即对钝根中之钝根者, 为说人乘 ; 对钝利根者, 为说天乘 乘者, 本是运载之具, 如舟车等, 今喻指一切佛法, 佛法能运载凡夫到圣地, 故亦名乘 人乘者, 譬如校制中幼学之低班, 只讲究最基础做人之条件 因彼但知求现世之福报, 如长寿富贵康宁等, 故即为说做人道理, 教以受持 五戒, 站住人格, 将来可保不失人身 天乘者, 譬如校制中幼学之高班, 兼论升天之方法 因彼希图胜妙天福, 如自然衣食, 珍宝宫殿等, 故即为说升天道理, 教以实行 十善, 并世间禅定 ( 四禅八定 ), 将来遂可依其行善禅定之浅深, 而趋升高下诸天 须知 : 在三藏教典中, 凡说持戒布施禅定 ( 四禅八定 ) 之法, 即为人天乘摄, 此乃佛陀权为钝根者, 免堕三途而设, 故不出三界, 非真正解脱 甚至升到非想非非想天, 寿命虽长达八万大劫, 命终仍复轮回 故永嘉大师证道歌云 : 著相布施升天福, 譬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故此只是生灭世间之偷安小果, 不可误为究竟法门 三 出世间法 声闻 缘觉 菩萨三乘 出世间法, 则指超出三界 永离生死之究竟学问 此又分三 : 1 声闻乘 ;2 缘觉乘 ;3 菩萨乘 即对小乘根性者, 说声闻乘, 对中乘根性者, 说缘觉乘, 对大乘根性者, 说菩萨乘 1 声闻乘者, 譬如校制之小学 ; 因闻佛之声教, 明了苦空无常的道理,

40 方便五乘佛法 36 修 四谛 法, 断见思惑, 而证阿罗汉果, 故曰声闻乘 见思惑者, 三界内生死根本, 分见惑与思惑 ( 见目录二十一之六根本烦恼 ) 阿罗汉者, 声闻乘之极果, 含有三义 :⑴ 杀贼义, 破身口诸恶, 杀尽见思烦恼贼 ;⑵ 应供义, 断惑道高, 堪受人天供养 ;⑶ 无生义, 永入涅槃, 不复分段生死 须知声闻之人, 但期出苦, 为自了汉, 无化他志, 故为小乘 2 缘觉乘者, 譬如校制之中学 ; 此人根性稍利, 禀佛 十二因缘 教法, 修道觉悟, 断见思惑, 更侵习气, 而证辟支佛果, 故曰缘觉乘 辟支佛, 即译曰缘觉, 已如上所说 ; 又曰独觉, 以生无佛之世, 无从闻法, 因宿世修学力故, 观飞花落叶, 而独自悟道者, 故称独觉 习气者, 谓烦恼之习惯气分, 如器中臭物, 物虽除而臭气尚在 故涅槃经云 : 声闻缘觉有烦恼习气, 谓我衣 我钵, 此即见惑之习气 ; 而大智度论中所引 舍利弗之嗔 毕陵伽之慢 难陀之贪, 则是思惑之习气 须知, 缘觉之人, 虽不益物, 犹能导利部属, 故为中乘 3 菩萨乘者, 譬如校制之大学 ; 此人根性大利, 从初发心, 即具广大誓愿, 修行 六度万行, 普度众生, 经三大阿僧劫, 证成佛果, 故为大乘 菩萨者, 具云菩提萨, 译名觉有情, 以能自觉, 又能觉悟一切有情也 当知, 佛法名有五乘, 或三乘 ( 声闻 缘觉 菩萨 ), 或二乘 ( 大乘 小乘 ), 皆是佛陀方便施设, 其实但一佛乘耳, 故法华经云 :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皆堪成佛 ; 然以根性不等, 不得已曲为说二说三为五, 而无非作究竟成佛之梯航 所以释尊四十五年说法, 其中番番调停, 次次陶铸, 待到法华会上, 众生机熟, 即为开权显实, 会三归一, 然后一一法皆成佛法 吾人研习佛学, 固当洞悉佛陀之真实用意, 亦须明白佛陀之方便办法 下面乃依五乘次第, 分别详述其修行法门

41 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37 十九 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佛学入门 五乘佛法中, 人天二乘虽属世法, 却为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础 ; 譬如今日幼教, 固未正式入学, 已为所有大中小学教育的根本, 故先为说 五戒 人乘佛法和 十善 天乘佛法 五戒54321 不不不不不饮妄邪偷杀酒语淫盗生

42 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38 十善业道意三善业戒口四善业戒身三善业戒不痴 不愚痴无明 不嗔 不嗔恚无忍 不贪 不贪爱五欲 不绮语 不花言巧语 不恶口 不咒诅恶言 不两舌 不搬弄是非 不妄语 不欺骗诳说 不邪淫 不淫欲乱伦 不偷盗 不偷盗财物 不杀生 不杀害物命 五戒及十善业道 人天乘正法 佛教分为五乘教法 : 人乘, 天乘, 声闻乘, 缘觉乘, 菩萨乘 但佛法是以人天乘, 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 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阶 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间, 当以人类为中心, 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 : 首为五戒, 谓之人乘正法, 能受持五戒的, 可保人身不失 ( 不堕恶道轮回 ) 再由五戒扩大, 即十善业道, 谓之天乘, 能修十善到达上品的, 来生可享受天福 所谓五戒 : 一 不杀生, 二 不偷盗, 三 不邪淫, 四 不妄语, 五 不饮酒 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 其内容的意思, 无多大差别 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 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 因此可以说, 开五戒第四的不妄语为 : 不恶口 不两舌 不妄言 不绮语的四戒 ; 开第五不饮酒戒为 : 不贪 不嗔 不痴 五戒展开来就是一 不杀生, 二 不偷盗, 三 不邪淫, 四 不恶口, 五 不两舌, 六 不妄语, 七 不绮语, 八 不贪, 九 不嗔, 十 不痴 便是十善戒法, 或称十善业道 现在将十善业道略述于下 : 一 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 生是生命, 不杀害众生之生命, 名为不杀生 即对一切众生, 应一视同仁, 勿残杀加害 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 提倡慈悲救世, 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 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 指示众生皆有佛性, 故不能杀 而孟子也曾说 : 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 他不言佛性, 也是出于仁爱, 而怜愍被杀害的众生 由此看来, 能慈心于仁, 无杀害生灵, 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 争斗仇恨的事, 便可消灭, 天下岂不太平? 二 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 盗谓强劫豪夺 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 叫做不偷盗 因为一切事物, 主权转移, 必依正义, 不与取而取, 非分取而取, 无功而取, 都是偷盗的行为 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 利,

43 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39 致利于合宜叫做 义 知利己而须利人, 即利人为利己叫做 义利 人人行义利, 节俭日用, 奉养父母, 维持家庭生活, 乐其天伦, 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 则无偷盗之事发生, 社会既可安宁, 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 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即依正式结合之夫妻外, 不得行淫 若非己妻, 苟合淫欲, 即名邪淫 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 叫做不邪淫, 也就是贞良守礼 亦即组织家庭之后, 夫妇须相敬如宾, 不有其他淫乱行为, 便能和睦相处, 成为美满家庭 四 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 以言诈人, 喜说谎话, 是说不是, 不是说是, 叫做妄语 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 不说虚伪诳骗的话 如能远离妄语, 便能做到诚实不欺, 则父母 兄弟 亲属 朋友, 以及人事的接触, 彼此都能互相信任, 实为得乐之道 五 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 不离间他人感情 世人不修口业, 常有两舌之患 : 所谓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 两舌灾祸, 可导致无风生浪, 是非烦恼, 扰乱身心, 甚至动武伤人, 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 苟能远离两舌, 说正直话, 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 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 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 常人多患恶口骂人, 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 是为大恶口 经云 : 犯恶口者, 当受畜生果报 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可积德成善, 为人敬爱 七 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 即花言巧语, 轻浮无礼, 说不正经的话, 导人生诸邪念, 或出言戏弄, 胡乱开口, 以为取乐, 都叫做绮语 说此绮语者, 不惟无益自己, 且能加害他人, 业报所在, 死堕恶道, 生而为人, 永遭轻贱 故要说合于礼仪, 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 便叫做不绮语 如能远离绮语, 则心正言顺, 彬彬有礼, 庄严威仪, 也必为人敬仰 八 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 叫做 悭, 他人的财物, 但欲归我, 叫做 贪 悭贪的人追求财 色 名 食 睡五欲, 莫知所止, 便会造出种种罪业, 故要远离悭贪, 不悭吝自己的财物, 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 把谋生得宜的钱财, 用以奉养父母, 教育子女, 家庭费用外, 对于贫病孤苦者, 能给与同情慈济, 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 即是慈心舍施, 经云 : 能舍施者, 可得富贵 但不可有贪, 佛陀说 贪多业亦多, 取少业亦少, 万般苦恼事, 除贪一时了 人生因贪而受苦, 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 以对治悭贪 九 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 埋恨于心, 发怒于形 甚至脾气爆发, 可导致杀害灾祸 常人说 : 火烧功德林, 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 嗔恚之火一发, 动怒于人, 以至动武打斗, 发生种种不幸, 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 便被它烧到乾净 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 即所谓 忍字上面一把刀, 为人不忍祸自招, 能忍得住片时刀, 过后方知忍为高 中国山东地方, 从前出了一位张公, 百忍成金, 以忍获福 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 以远离嗔恚过患, 是名不嗔恚, 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十 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 迷昧, 没有智慧, 对事理无所明了, 不能辨别是非, 不信因果法则, 固执邪见, 无正见正信, 胡作乱为 如能多闻正理 ( 佛法 ), 增进智慧, 便可导入正见, 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 佛经说, 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 使令远离邪见, 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是为身三善业 不妄语, 不两舌, 不恶

44 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40 口, 不绮语, 是为口四善业 不悭贪, 不嗔恚, 不愚痴, 是为意三善业 意即是心, 因此心有无明烦恼存在, 故称为意 阿难陀曾问释尊, 身 口 意三业, 何者为重? 佛回答 : 意业为首, 次口业, 再次为身业 因为意业清净, 身口举动言说, 便能端正, 所作所为都会向善的 阿含经有偈云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由此可知净意正心, 是最重要的 佛说人生造业的原动力, 乃出于各人的心识 故各人皆可从自己的内心去改造 身语意是 业 的发动处, 要使身语意时时存善去恶, 即能造成善业, 自利利人 反之, 身语意存恶作恶, 则可造出十恶业来, 必危害人群社会, 受治之以法 是人生的造业, 乃自作自受, 亦即佛教的业力因果定律 太虚大师说 :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这话是说依止佛陀的真理, 修习智德, 培养健全的人格, 才是学佛的真义 人天乘正法, 便是健全人格, 使人达到完美品德的教法, 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业道, 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恶行, 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 以达到建立人间净土, 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之目的, 也才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佛教 注 ⒈ 百忍成金 山东张公五世同居, 百忍家道兴 据说他发愿, 在他的一生中, 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 忍过了九十九次以后, 第一百次时是他的孙子娶妻那一天, 突然来了个道人, 要试验他是否真有忍辱工夫, 便向他要这个新娘子, 先与自己做一夜夫妻 这一件事使张公很感为难, 但他宽大一想, 我什么侮辱都忍受过了, 这最后一次忍辱有什么不能呢? 于是劝其孙儿, 完成他的百忍大愿, 忍辱一下 后来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 跳个不休, 嘴里不住的说 : 看得破, 跳得过 跳到天亮, 忽然倒在地上死了, 新娘骇叫起来, 待众人来看时, 已变成了一个金人, 由此致富 故说张公百忍成金 山东那个地方, 到现在还有一座巍峨的 百忍堂 纪他忍辱的德行 ⒉ 十善业与十恶业, 各分三品, 按其品级上下而成轮回六道 : 即行上品十善者升天, 中品为人, 下品成修罗 行上品十恶者入地狱, 中品为饿鬼, 下品成畜生 故六道众生, 皆由吾人身口意三业所造作, 吾人举心动念, 时刻应谨慎三业, 勿令造恶, 而勤修善行 ⒊ 五欲 : 即财 色 名 食 睡之五欲, 起于贪求之心, 名为贪欲 但欲有法欲 世欲之别, 法欲是追求佛法的真理, 世欲是乐著世间的五欲, 身为佛教徒的, 宁可有法欲, 不可贪世欲

45 略述八关斋戒 41 二十 略述八关斋戒 佛学入门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又名八戒斋 十善戒经说 : 八戒斋者, 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 为在家人制出家法 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 使其能随分随力, 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 八关斋戒是由五戒, 再加上三戒, 即是八戒 : 一 不杀生戒 戒经所载 : 上至诸佛圣人, 师僧父母, 下至飞蠕动, 微细昆虫, 只要有生命的, 都不可杀害 杀害的方法, 有自己亲自拿刀 枪等杀器, 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 或指使他人去杀害, 又有看到他人去伤害物命, 内心生起欢喜的, 都是违犯杀生的戒法 因此, 禁止杀害众生的恶行, 名为不杀生戒 二 不偷盗戒 戒律所制, 上自金银贵重物品, 下至一针一草, 不可不与而取, 不论是佛教寺院的三宝用物, 或家庭中的用物, 或无理的强夺, 或偷窃, 或诈取等等, 都是犯偷盗戒 能远离偷盗的过患, 不偷窃强夺, 名为不偷盗戒 三 不淫戒 即完全禁止淫欲, 此戒与出家戒同, 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 故经云 : 为在家人制出家法, 是为不淫戒 四 不妄语戒 即禁止说谎话, 摄口四善业戒 五 不饮酒戒 即禁止饮酒 因酒醉时, 神志昏昧, 会做出杀盗淫妄等糊涂的事 六 不涂脂粉 香水, 不戴花, 不穿华丽服装, 不观玩歌舞伎乐 即面上不涂脂粉, 不将香水涂身, 也不可带花环金饰之类, 应穿纯色衣服 ( 通常是灰色的衣服, 出家者穿出家服, 不在此例 ) 不要往观歌舞伎乐 ( 包括电视歌舞节目 ), 或到娱乐场所去 七 不睡卧高大床褥 不可睡卧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八 不非时食戒 不是吃饭的时间, 不可吃饭, 即过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 前七项是属于戒法, 第八项是属于斋法, 故总名八戒斋 这八戒斋, 是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 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46 六根本烦恼 42 二十一 六根本烦恼 佛学入门 声闻乘是以断烦恼 ( 见思二惑 ) 而成就阿罗汉果, 故介绍声闻乘前, 必须先认识什么是六根本烦恼 烦恼即迷惑, 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 受种种的痛苦 这痛苦的来源, 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 现略说明于下 : 一 贪 是贪爱 贪恋 贪著 对于五欲过分追求, 或不义的窃取, 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 悭吝不舍, 不肯惠施于人 只为私欲, 损害他人, 贪之为害, 罪业深重, 经云 : 死堕饿鬼, 受饥渴报 二 嗔 是嗔恚 对违逆不顺之境, 不能忍受, 生起忿怒, 或横起暴恶, 损害他人, 或饥渴寒热到来, 无涵养心, 而生嗔恨 华严经云 : 一念嗔心起, 八万障门开 嗔恚之恼害, 死堕地狱, 受身相丑陋报 三 痴 是愚痴迷昧, 智慧闭塞, 是非不辨, 事理不明, 谤无因果, 起诸邪见, 名为愚痴 因愚痴而妄生贪求, 求之不得, 则成嗔恚, 故愚痴为三毒 ( 贪 嗔 痴 ) 总根, 能造伤天害理之事, 死堕畜生中, 受人宰割 四 慢 是我慢贡高, 骄傲自大, 看不起人, 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 或超过自己的, 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 都表现轻慢态度, 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五 疑 疑是怀疑不信 对佛教真理, 善恶业力, 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 都不能诚信无疑, 杜塞善门, 滋生邪见, 造出是非恶业 以上贪 嗔 痴 慢 疑五烦恼, 是心著垢染, 系缚不脱, 谓之思惑, 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 其性质迟钝, 难以制服, 尤其无明惑不易断灭, 故称为五钝使 六 不正见, 由思惟不正, 产生错误的知见, 有五不正见, 即是 : ( 一 ) 萨迦耶见 华译身见, 或我见 因执此身以为有 我, 其实此身是五蕴 ( 色 受 想 行 识名五蕴 ) 四大 ( 地 水 火 风名四大 )

47 六根本烦恼 43 恼烦本根六65 疑 狐疑猜忌 4 慢 骄慢高举 3 痴 愚痴无明 2 嗔 嗔恚无忍 1 贪 贪爱五欲 不正见5 戒禁取见 执持不正戒 非因计因4 见取见 执持成见 非果计果 3 邪见 谤无因果 坏诸善事 2 边见 执取常断二见 1 身见 萨迦耶见 执取五蕴根身 使利五使钝五使十

48 六根本烦恼 44 和合之身, 本来是无常败坏之物, 而无知执之为 一, 为 常, 为 遍, 为 主宰 的实我存在, 即是萨迦耶见 ( 二 ) 边见 又名边执见 边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 即谓所得的知见鄙陋, 有所偏蔽, 执常执断, 各落一边 执常的知见, 以 常 为恒常不变, 人死仍旧为人, 牛死仍旧为牛, 贫穷永远是贫穷, 富贵永远是富贵 执断的知见, 以人死一灭永灭, 无有生死轮回升沉之事, 则作恶何畏? 无善恶因果可论 ( 三 ) 邪见 不正的知见, 不信正法, 拨无因果, 毁谤圣贤, 坏诸善事 ( 四 ) 见取见 见即指前说的 我见 边见 邪见 取是取著不舍, 乃对前说三不正见, 执以为实 又这见亦名 非果计果, 即是自己还没有亲证圣果, 而妄执已得到圣果的错觉 ( 五 ) 戒禁取见 戒是戒止杀盗淫妄之类, 禁是禁绝饮酒 赌博 吸鸦片烟等嗜好 持戒和守禁, 本来是好的, 为什么反说不正见? 这因为过患在一个 取 字 取是执著, 即妄自执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为最殊胜 如印度, 有一种外道, 他们持牛戒, 或持狗戒, 便食草食粪, 或作投岩 投水 赴火 卧荆等种种苦行, 本非出世正因, 而执著修此类苦行之因, 是获得最上的涅槃妙果, 故又名 非因计因 以上五种不正见, 是知见上的迷惑, 称为见惑 是因为邪师 邪见 邪思维等, 而生起不正见 如闻正法, 于见道中, 即能顿断恶见, 因为易断恶见之故, 称为五利使 佛经有说, 舍利弗本为外道弟子, 因遇马胜比丘, 听到佛教因缘法门, 即弃邪归正 亲闻佛陀说法之后, 七日遍通佛法, 证三果罗汉, 再经十五日的修持, 断十惑证阿罗汉果 十惑即贪 嗔 痴 慢 疑及五不正见, 也称十使, 谓能使令众生迷妄沉沦苦海 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 故为烦恼的根本, 有情生死流转的苦因 注 ⒈ 贪 嗔 痴 慢 疑是属思惑, 五不正见是属见惑, 断见思二惑便证阿罗汉果 ⒉ 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说 : 诸法因缘生, 亦从因缘灭, 我师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49 声闻乘简释 45 二十二 声闻乘简释 佛学入门 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 因为陈如等五人, 由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所以另起个别名叫做 声闻 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 总称为 声闻乘 乘 是载运的意义 即是把众生从迷岸运至悟岸的工具, 这工具乃指教法 故乘是譬喻而指教法 此即指四圣谛的理法, 由闻四圣谛可到达 ( 运载 ) 悟道之彼岸 声闻乘的果位 声闻乘修习四谛法而证悟的果位有四 : 一 初果 须陀洹 ( 预流 ) 二 二果 斯陀含 ( 一来 ) 三 三果 阿那含 ( 不还 ) 四 四果 阿罗汉 ( 无生 ) 注 ⒈ 声闻功夫最浅的第一果位, 梵语叫做须陀洹, 华译 预流, 即预入圣流 ( 进入圣果之位 ) ⒉ 二果梵语斯陀含, 华译叫做 一来, 意思即修到此果位, 死后生到天上去, 做一世天上的人, 再生到我们这世界来一次, 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⒊ 三果梵语阿那含, 华译 无还, 即是修到此果位, 不来人间受生死, 称为 无还 ⒋ 阿罗汉是声闻乘中最高果位 梵语阿罗汉有三义 : 1 杀贼 破烦恼之贼 2 无生 解脱生死, 不受后有 3 应供 应受天上人间供养

50 四圣谛简释 46 二十三 四圣谛简释 灭谛 悟的果 即乐果 佛学入门道谛 悟的因 即乐因 四圣谛集谛 迷的因 即苦因 苦谛 迷的果 即苦果 出世间的因果世间的因果

51 四圣谛简释 47 佛成道后, 初转法轮, 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 (Sarnath), 为阿若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 四圣谛的 圣 字, 是解作 正 的意思 谛是真理, 即是表明苦 集 灭 道的四谛法, 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 一 苦谛 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人生有生老病死, 人人免不了的痛苦 还有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 五阴炽盛苦, 都是苦的果报 二 集谛 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 因, 去造种种的不善业, 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 故 苦 以 集 为因 三 灭谛 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 即是烦恼灭除, 获得无生 ( 解脱生死 ) 的真理 四 道谛 道就是正道, 道有多种, 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 就会得到最胜智慧 ( 般若 ), 修善断恶, 解脱生死痛苦 集 为 苦 的根本, 此二谛又为流转于世间的因果 ; 知苦而断集, 断集以离苦, 为声闻乘厌离世间的观行 灭 为 道 的收获, 此二谛即为超出世间的因果 ; 求证灭而修道, 由修道以证灭, 是为声闻乘修证涅槃的行果 声闻乘证得涅槃果, 即断集谛所集起之烦恼见思二惑, 此见思二惑具含有十使 :1 贪,2 嗔,3 痴,4 慢,5 疑,6 身见,7 边见,8 邪见,9 见取见,10 戒禁取见 断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学, 以破我执, 证得我空真如, 而解脱生死 当时佛以三转四圣谛开示陈如等五人, 令彼等悟道 现将三转四圣谛列表于下 :

52 四圣谛简释 48 转四圣谛道灭集苦谛谛谛谛 乐乐苦苦因果因果三转次转初转三转次转初转三转次转初转三转次转初转 注 ⒈ 五阴炽盛苦 身心欲求如火之炽盛, 故苦 ⒉ 转法轮 佛说法, 叫做转法轮 轮的意义 :1 如碾米之轮, 能碾破糠秕, 喻佛法能破五住烦恼 2 如舟车的轮, 能通行抵达于目的地, 喻佛法能通达四德涅槃 ( 常 乐 我 净叫做四德涅槃 ) 转的意思, 谓诸众生能所改转, 即转迷为悟, 转染为净, 转凡成圣 故法轮依第一解作证 此是道 我已修劝修 此是道 汝应修示相 此是道 可修性作证 此是灭 我已证劝修 此是灭 汝应证示相 此是灭 可证性, 使众生借以破五住烦恼作证 此是集 我已断劝修 此是集 汝应断示相 此是集 招感性作证 此是苦 我已知劝修 此是苦 你应知, 示相 此是苦 逼迫性依第二解, 使众生由闻佛法喻如舟车可运载到达四德涅槃之岸 ⒊ 五住烦恼 1 三界见惑,2 欲界思惑,3 色界思惑,4 无色界思惑,5 无明惑 ⒋ 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间迷妄的因果, 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证悟的因果 苦谛是迷惑的苦果, 集谛的主力为贪嗔痴诸迷惑是苦因 灭谛是消灭烦恼轮法二十转三称又, 证涅槃果, 道谛是修道的正因 ⒌ 佛初转法轮说四圣谛三转十二法轮, 教史上称此次说法为转法轮经 ⒍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 是佛教有僧伽的开始 也是有具足三宝的开始 ( 最初的具足三宝 : 佛宝是释迦牟尼佛, 法宝是四谛法, 僧宝是五比丘 ) ⒎ 五比丘的译名根据巴利文与华译对照如下 : 1 KONDANNA( 音译空达 ) 华译陈如 2 VAPPA( 音译瓦伯 ) 华译婆沙波或伐钵 3 BHADDIYA( 音译里雅 ) 华译跋提或婆提和跋陀罗 4 MAHANAMA( 音译马哈那嘛 ) 华译摩诃男或摩诃那摩 5 ASSAJI( 音译阿沙据 ) 华译阿说示或阿湿波恃和阿舍波又译马胜比丘 三

53 三十七道品简表 49 二十四 三十七道品简表 佛学入门 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 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 叫做三十七道品, 亦称三十七菩提分法 二 四正勤一 四念处D 已生善令增长C 未生善令生起B 未生恶令不生A 已生恶令断灭D 法念处 观法无我C 心念处 观心无常B 受念处 观受是苦A 身念处 观身不净重修精进重修智慧

54 五 五力四 五根三 四神足 E 慧力D 定力C 念力B 进力A 信力E 慧根D 定根三十七道品简表 50 重修禅定C 念根B 进根A 信根四如意足 此五慧力能入圣道此五慧根能生圣道D 观神足C 心神足B 勤神足A 欲神足

55 正三十七道品简表 51 A 择法菩提分七 八正道 七觉支 六 七菩提分正正正正正G 行舍菩提分F 定E 念D 轻安菩提分C 喜B 精进菩提分正精进 一心专精 不间断地向善的方面去努力 又名正勤 正思惟 思四谛理 断灭恶的欲念 生起正当的欲念 又名正欲 定 身心清净 入无漏定 念 忆念正道 精进正业 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命 以正业维持生命 不做不道德的职业 来玷污圣洁的生命 业 常摄身善业戒 努力做自己正当的行业 语 常摄口善业戒 说出和善真诚的言语 见 见四谛理 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走向正道 菩提分菩提分菩提分修此七觉支 由凡夫从迷而入悟 由未觉而成觉

56 三十七道品简表 52 注 ⒈ 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 以慧观的力量, 把心念常住于道法中, 使之正而不邪 ⒉ 四正勤即是精进勤劳, 修习四种道法, 以策励身口意, 断恶生善, 最为殊胜, 亦称四正胜 此时智慧力已增多, 但禅定力较薄弱 ⒊ 四神足即是用四种定力摄心, 使定慧均等, 神力充沛, 所愿皆得 欲神足是希慕欲乐, 勤神足是精进无间, 心神足是一心正念 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⒋ 五根五力, 依程度深浅立名, 如信根增长, 破诸邪信, 得名信力, 故五根为生圣道的根本, 五力为增长圣道的主力 佛经说 : 能生善法, 故名为根 能破恶法, 故名为力 ⒌ 五根 :1 信根, 于诸法谛理, 信忍乐欲 2 进根, 信诸善法理, 倍策精进 3 念根, 追念正道, 不忘正法 4 定根, 摄心正道, 相应不散 5 慧根, 以观照慧, 抉择分明, 思惟真理 ⒍ 五力 :1 信力, 信根增上, 故能破疑障 2 进力, 进根增上, 故能破懈怠 3 念力, 念根增上, 故能破昏忘 4 定力, 定根增上, 故能破散乱 5 慧力, 慧根增上, 故能破愚昧 又五根五力以信为始, 慧为终, 显示信心是以智慧为主 ⒎ 七菩提分说明如下 : 1 择法菩提分 以智慧择法之真伪 2 精进菩提分 以勇猛心, 力行正法 3 喜菩提分 心得善法, 而生欢喜 4 轻安菩提分 除去身心粗重烦恼, 而得轻安 5 念菩提分 明记定慧, 使其均等 6 定菩提分 心唯一境, 而不散乱 7 行舍菩提分 舍诸谬妄, 更行进益 ⒏ 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 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 正因前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时未觉, 后修八正道时已觉, 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 是由迷而悟, 由未觉而觉, 故独得觉名 ⒐ 八正道以正见为首, 即以正见为最重要, 因为有了正见, 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就能破谬妄偏差的俗知俗见, 悟入正道 ⒑ 有漏 有烦恼, 亦称有为 ⒒ 无漏 清净无烦恼, 亦称无为

57 略释四念处 53 二十五 略释四念处 佛学入门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 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 : 我入灭后, 你等比丘, 应依四念处安住 在广大的佛法中, 为何佛只说安住于四念处? 这是因众生有四种颠倒妄见 :1 缘身执净,2 缘受执乐,3 缘心即常,4 缘法执我 如果不将此四颠倒妄见消除, 则烦恼重重, 随俗流转 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 首要的道品, 即是对治此四颠倒妄见的四念处 何谓四念处? 简述如下 : 一 身念处 观身不净 : 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 对治 缘身执净 的颠倒妄见 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乾净? 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 当你满身大汗时, 便会觉得臭气难堪, 何况唾涕便溺等, 皆是不净 当人死后, 大家更怕看死人 人到死后, 尸体腐烂, 遍体生蛆, 穿筋啮骨, 最后成为白骨一堆, 这个身体的生存, 实在不净 故能观身不净, 则贪爱渴想, 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 自可消除, 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二 受念处 观受是苦 : 是以观苦之慧力, 对治 缘受执乐 的颠倒妄见 受乃领纳为义, 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 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 所领纳的不论是苦 乐 舍的感觉, 在无常的法理看来, 苦受固然是苦, 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 仍是逃不了苦 舍是舍受, 即不苦不乐的感觉 因众生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 内有意念中的诸想不断, 到底也是苦 ( 即行苦 ) 故人生是苦, 这世界充满著苦 苦既是由 受 而有, 那么, 知苦而不贪欲乐, 就不为境界所转移, 则 缘受执乐 的错见, 便不能存在了 三 心念处 观心无常 : 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 对治 缘心执常 的颠倒妄见 心 是生命的本质, 同时是众生的中心, 但心不是固定独存物, 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 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 即是五蕴 ( 色 受 想 行 识 ) 世界, 五蕴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 会坏灭的, 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 不过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 绝无实体可捉取 ; 而且心的现象, 是念念生灭 刹那不住 怎么可执它为常? 由此观心无常之慧力, 能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的过患 四 法念处 观法无我 : 以观法无我之慧力, 对治 缘法执我 的颠倒妄见 宇宙万法, 都是因缘互相依存, 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四大 ( 地 水 火 风 ) 组合的躯体, 一旦四大不调, 五蕴离散, 生命便死亡 佛说五蕴的我是 假我, 不可执为真我 但众生无知, 于无我法中, 妄执有我, 这种妄执叫做 我见, 有了我见, 则有种种偏执烦恼, 便不能接受正法 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便要以 观法无我 之慧力, 消除 缘法执我 的错误 修四念处观时, 如上述将各分开作观, 叫做别相念处 如修四念处观时, 每作一观, 并作其余三观, 叫做总相念处 例如观法无我时, 并观此身不净, 是苦, 是无常, 或并观身 受 心, 皆是无我 观身不净时, 并观此身是苦, 无常, 无我, 或并观受 心 法, 亦皆不净, 余类推

58 略释四念处 54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 修此四念处, 重在智慧, 以慧为体, 慧之力能使 : 身 受 心 法四种观想, 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 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 已经趣向真实智慧, 此后由于更加精进因缘, 智慧力则越增多, 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 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 注 ⒈ 道谛的三十七道品, 了生死苦即四念处 ; 而其离贪爱中持戒生定, 即四正勤 四如意足 ; 由定开发无漏真慧, 即五根 五力 七觉支 ; 从无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满足, 即八正道

59 实践八正道 55 二十六 实践八正道 佛学入门 向来说 : 大乘重于般若, 小乘重于正见, 因为大乘能随于般若而行, 可得到解脱, 小乘能依正见而行, 也可得到解脱 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 八正道 八正道首为正见, 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 有了正见, 就不会盲修瞎行, 徒劳无功 说到八正道, 非仅限于小乘人修的, 因为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 : 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 将可成为善人君子, 依出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 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 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 名为阿罗汉 八正道第一是 正见 : 即正确的知见, 由闻四谛理, 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是苦 空 无常, 是无一法能独立存在, 也无一法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而明了这短促人生, 要保持纯洁善良, 不纵我役物, 随流恶染, 速把偏执的思想, 改正过来, 步入正见 印顺法师的佛学概论说 : 正见, 最先是闻慧, 即对因果 事理 四谛 三法印等, 从听闻正法, 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 理解佛法, 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 可知正见是要多闻佛法, 根据佛法的真理, 分别邪正, 信善恶因果, 三世业报等法理 不论任何佛教徒, 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断邪, 培养正确的知见, 这是进德修善的根本 八正道第二是正思惟 : 又译为正欲 正志等名词 正思惟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 由理想而实现行动, 是要深密思考, 所谓三思而后行 为什么又名正欲? 因欲有善不善, 不善欲是私心, 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 ; 善欲是大公无私 ( 离六根本烦恼 ) 的欲, 即是正欲 换句话说, 正欲是正当欲望的理想, 凡人应该有此正欲理想, 依著目标去做 唯事先须正确思考, 精密计划, 立定意向, 才能实践理想, 做到成功 至于正思惟又名正志, 如经所云 : 正志是分别 自决 意解 数计 立意 这是说明正志的意思 也即正思惟 正欲 正志是异名而同一义为纯正的思想 凡能实践正思惟的, 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恶业, 免陷于烦恼苦缚 八正道第三是正语 : 即言语要端正 言语是心声, 由内心而表现于外 内心不正, 则妄语 两舌 恶口 绮语, 便如刀剑刺入心胸, 令人难堪, 弄出祸患 要实践正语, 便须戒止口四恶业, 说话真诚, 纯洁有礼, 言辞合于事理 八正道第四是正业 : 即身口意三业清净, 远离杀生 邪淫 偷盗等一切邪妄, 梵行清净 八正道第五是正命 : 即是保持圣洁的生命, 要以正当的工作 事业来养活此生命 不可经营非道德性的工作或获取不如法之利益来维持生活, 使生命被染污不净 这也是说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八正道第六是正精进 : 即是离恶向善, 勇猛精进的努力, 叫做正精进 不论修哪一正道, 都是要精进, 如果不精进, 就如逆水行舟, 不进反退 故必须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进毅力, 制止一切恶行, 进修一切善行 八正道第七是正念 : 即不生邪念, 忆念正道 遗教经说 : 若念力坚强,

60 实践八正道 56 虽入五欲贼中, 不为所害, 譬如著铠入阵, 则无所畏 就是说正念要坚固, 才能抵抗外境物欲的诱惑, 倘然在五欲混浊的环境中, 仍不为它所染污 正念是要精进修持, 方不使思想上有不正念头 八正道第八是正定 : 即一心专注, 不向外驰散, 到达入无漏定, 便可解脱自在 故小乘人摄心为戒, 由戒生定, 从定发慧, 以达到证悟无生果位, 是要在八正道最后的正定上用功 佛陀开示实践的八正道, 已具有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增进, 如正语 正业 正命, 就是戒学 ; 正念 正定, 就是定学 ; 正见 正思惟, 就是慧学 ; 而以正精进为策励戒定慧三学的完成 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 要求解脱, 必须循著此八正道实践力行 至于在家佛徒, 如能实践八正道, 也可以净化自己, 推进而净化社会, 使大众行正道, 成为善的 安乐的 幸福的人生社会!

61 五蕴浅说 57 二十七 五蕴浅说 佛学入门 一 五蕴 即色 受 想 行 识五个蕴叫做五蕴, 蕴 是 积聚 义 又名 五阴, 阴 是 障蔽 义, 能阴覆真如法性, 起诸烦恼 现把五个蕴的意义说明于下 : 1 色 即物质, 变碍为义, 是地 水 火 风四大种所造 2 受 领纳为义, 包括苦 乐 舍三受 3 想 取像构想为义, 于善恶憎爱等境界, 取种种相, 作种种想 4 行 意念中迁流不息, 起诸造作为义 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 5 识 了别为义, 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二 四大作用性与色法 四大的地性坚硬, 水性潮湿, 火性温暖, 风性流动 色法中的根身与器界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 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 汗液唾涕 脓血便利, 是属水大, 热度温暖是属火大, 呼吸气息, 是属风大 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 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三 四大与根身 四大是地 水 火 风 根身是我们的身体 佛说四大是构成根身的元素, 即是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 如果一个人因四大不调, 生起大病而死亡, 则根身已坏, 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 故佛经说 : 四大本空 四 五蕴与根身 根身的总和不出色 受 想 行 识的五蕴, 由这五蕴互相关系的结合, 才聚成了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假相, 到了这些关系的助缘散灭, 身体也就坏了, 故佛经又说 : 五蕴非有 五 佛经说 : 四大本空, 五蕴非有, 缘聚则合, 缘散则离 这就是说 五蕴根身 是缘生性空, 不可对这 五蕴根身 起诸执著, 烦恼自缚, 就有业报, 因为造业的是由这 五蕴根身 注 ⒈ 五蕴中的色蕴是属于物质的叫做色法 受 想 行 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的叫做心法 ⒉ 器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总称

62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58 二十八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佛学入门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 常被称为二乘 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 而缘觉乘, 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 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 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 换句话说, 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 一切众生界, 乃至自然界, 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 阿含经说 :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 故个人与社会, 精神与物质, 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 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 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 无明 为过去烦恼的总称, 是无知, 或愚痴, 或迷暗的意思 由此无明妄动, 众生轮转世间, 是生死的根本 二 行 是 行为 或 造作 义, 即依过去无明烦恼, 发动身口意三业, 有时作善的行业, 有时作恶的行业, 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 这 行 和上面的 无明, 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 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63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59 未来二支果现在三支因现在五支果过去二支因⒓⒒⒑⒐⒏⒎⒍⒌⒋⒊⒉⒈生有取爱受触识行老死六入名色无明苦 报业 业障 障 惑 烦恼障 三 识 入胎之心识, 由过去感业动力, 使阿赖耶识受果报, 遇缘托胎, 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 名色 名是心识, 属于精神, 色是父母精血, 属于物质, 故名色, 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 亦即胎相之初成, 未具六根 五 六入 为六根完具位, 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 眼 耳 鼻 舌 身 意的六根, 亦渐次具足 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 虽成六根的模型, 对外界的感觉, 只有稍微些感入, 作用没有完备, 故称为 六入, 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 触 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 生起感觉, 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 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 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 其接触外境, 只起简单的知觉, 不能分别孰是孰非, 孰苦孰乐, 也没有憎爱的分别, 一切举动很天真, 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 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 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 受 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 : 指苦 乐 舍三受 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 ( 六岁至十二岁 ), 乃至青年时期 ( 十三岁至廿三岁 ) 的时候, 心识逐渐发达, 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 起居饮食 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 遇顺境则感受快乐, 遇逆境则感受痛苦, 尤其是青年时期, 对爱憎的感受, 特为显明 这就叫做 受的阶段 八 爱 以染著贪爱为义, 由受而来, 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 如青年时期, 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 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 执著在心, 追逐不已, 不肯放松 ; 有的越出轨则, 未婚先有孕, 故在这 爱的阶段, 尤其青年男女, 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十二因缘

64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60 九 取 是执取为义, 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 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 强烈执取, 据为己有, 方满自己的欲望 于是三业不净, 造出恶业, 以业系身, 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 这都是由 爱 取 而来 十 有 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 谓由爱著驰取不已, 现世又多造恶业, 而构成潜在业力, 感后有之报 十一 生 即未来受生, 由于自身潜在业力, 再去投胎受生, 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 老死 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 必然又要老死, 因果循环, 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 因未来既有老死, 则生老病死 忧悲苦恼等苦, 而与之俱来 而 生 和 老死 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 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 是通于过去 现在 未来的三世, 由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老死, 不断流转, 叫做流转门 而这流转门的因果 : 从过去 无明 和 行 的二支因, 缘起现在世的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的五支果 又从现在世 爱 取 有 的三支因, 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 所谓人生, 就是这样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循环不已, 叫做轮回, 根本不外 惑 和 业 为因, 造成生死的苦果 释迦牟尼佛的悟道, 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 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 以 无明 为生死流转根本, 如修道断无明, 除爱取, 就可解脱生死, 故从十二因缘的 还灭门 来说 : 无明灭, 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乃至来世的生 老死亦灭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 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 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 从苦谛上悟入, 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 故较声闻乘为深 缘觉由集谛之无明, 观十二因缘之缘起, 无须听法, 即依自力得觉悟, 又称为独觉, 即是辟支佛 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 或辟支佛乘, 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 称为中乘, 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注 ⒈ 依教育心理学将人生的分期如下 : 1 婴儿期 生后满一年之间 2 幼儿期 一岁至五岁之间 3 儿童期 六岁至十二岁之间 4 青年期 十三岁至廿三岁之间 5 壮年期 廿四岁至四十七岁之间 6 老年期 四十七岁以后为老年期 ⒉ 阿赖耶识 即是心的主体, 人死后, 阿赖耶识, 脱离躯体, 叫做中阴身, 等待有适合父母之缘, 再去投胎的心识, 就是阿赖耶识 ⒊ 十二因缘与四谛法 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 灭道二谛为十二因缘之还灭门 ⒋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之 有, 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间一切所有 支即支分, 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 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 亦即生死流转之因缘

65 菩萨乘及六度 61 二十九 菩萨乘及六度 佛学入门 菩萨, 印度话原称菩提萨 (BODHISATTA), 菩提是觉义, 萨是有情, 即众生 ; 简译觉有情, 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 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 而且要令一切众生, 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 同时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觉悟, 立志成佛为目标 ( 如简要的说 : 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 自觉, 觉他, 上求佛果, 下化众生 ) 菩萨所修的法门 : 是六波罗蜜, 又称六度, 即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另列简表如下 :

66 菩萨乘及六度 62 6般若5禅定4精进3忍辱2持戒1布施法生意口身修断法生饶摄律无法财益空空精精善畏有仪施施施一切智智智智定定定求化精进进进无生法忍忍忍情法戒戒戒度度度度度度愚散懈嗔毁悭在大乘菩萨修万行中痴乱怠, 六度是其中主要修习的法门恚犯贪, 六度的原名是 六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 华译是 到彼岸 ; 因修行者乘著大行之船, 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 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 因此, 六波罗蜜亦名 六度 六波罗蜜 : 一 檀那波罗蜜, 华言 布施度, 是度悭贪的 二 尸罗波罗蜜, 华言 持戒度, 是度毁犯的 三 羼提波罗蜜, 华言 忍辱度, 是度嗔恚的 四 毗离耶波罗蜜, 华言 精进度, 是度懈怠的 五 禅那波罗蜜, 华言 思维修度, 是度散乱的 六 般若波罗蜜, 华言 智慧度, 是度愚痴的 这六度分有 事六度 和 理六度 亦即是 事修 和 理修 两种 什么叫做事修和理修呢? 事修和理修是著相与不著相而言的 事修即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 便是著相而修了, 这样叫做 事修, 是修世间善法, 可得世间善报, 是不能出世间的 理修是指所做所为的善法, 以 三轮体空 作观, 不著于 人 我 法相, 是名为 理修, 这是出世间的 无相修的善法, 能够了生死, 证涅槃的 这个 理修 也可以说是 真修 因菩萨行者修此六度能以观照的功夫,( 三轮体空 ) 能所俱遣故, 而达至波罗蜜之究竟境界 ; 否则只能够称之为修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慧等法而已, 不能称度, 将来只不过是得到人天有漏的福报, 就不能到得涅槃的彼岸了 三轮体空者, 单就布施言之 ; 能施者, 所受者, 以及所施之物, 谓之 三轮 ; 行施后, 此三轮相, 不存于心, 名叫做三轮体空 此三轮体空, 亦是六度法门简表

67 菩萨乘及六度 63 因以 观照 的功夫, 观到三者的 本性 的性质皆无所得, 所以会达到三轮体空的无相之境, 得到无限的功德 这六度皆是有 三轮 的, 然修六度行者, 应当要知道 三轮 原是空的, 不著于法相, 乃合于 般若 因此, 行者所修六度, 不执著 人 我 法相, 才可算是波罗蜜, 始能得到彼岸 这便是 理六度 了 若执著 人 我 法相 而修, 将来只是得到人天的福报, 终究是不能超出三界的 所以永嘉大师有一首证道歌说得好 : 布施持戒生天福, 有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这就是指执著 三轮 相修行而言的, 属于 事六度 了, 虽然有功德, 能生天享福, 但福尽势衰, 犹如箭堕, 还要轮回生死的 注 六度包括法名简释于下 : ⒈ 财施 : 以钱财资助慈善事业或贫苦疾病众生 ⒉ 法施 : 以佛陀真理, 劝人修善断恶, 离苦得乐 ⒊ 无畏施 : 牺牲自己的一切, 去帮助一切众生出离怖畏与痛苦 ⒋ 持戒的 持 字即执持义 戒 就是戒止杀 盗 淫 妄诸恶和禁止喝酒 赌博 吸鸦片及有毒质麻醉物等 ⒌ 律仪戒 : 是行 住 坐 卧时, 一一都遵守佛所立的规律, 而不犯身口七支的一切恶法 ⒍ 摄善法戒 : 菩萨克己修善, 并以善法利益人群, 摄受人群 ⒎ 饶益有情戒 : 广修众善, 利益众生 ⒏ 生忍 : 即忍受别人的怨恨 诽谤 恶骂 加害, 不生嗔恚心 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 ⒐ 法忍 : 风吹 雨打 饥饿 寒冷 炎热等事, 都能安然忍受 ⒑ 无生法忍 : 是对于圣教所说的苦 空 无常 无我的真理, 能坚心信仰而不著相 ⒒ 精进 : 即向上努力, 志坚不退 ⒓ 断精进 : 是勤断一切恶 ⒔ 修精进 : 是勤修一切善 ⒕ 求化精进 : 是努力上求佛果, 下化众生 ⒖ 禅定 : 梵语禅那, 是思惟静虑的意义 因为静能生 定, 虑能生 慧 ⒗ 身定 : 反观自身, 使不犯过 ⒘ 口定 : 寂然静默, 不谈是非 ⒙ 意定 : 摄心正念, 清净无染 ⒚ 般若 : 梵语, 义译智慧, 由于正心 修身 行善 断恶, 内心发出来的觉照智慧 ⒛ 生空智 : 观一切众生, 都无实在的体性 21.. 法空智 : 观一切法, 都从因缘生 22. 一切智智 : 即佛能遍知 世间 和 出世间 一切事理的正智 23 六度是圆满福慧双修, 如布施 持戒 忍辱是修福, 禅定 般若是修慧, 精进是策励六度

68 四无量心 64 三十 四无量心 佛学入门 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 : 就是慈 悲 喜 舍四种无量心 怎样叫做无量呢? 无量是没有边际, 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 当修习这慈 悲 喜 舍四无量心的时候, 对每一个人, 甚至整个国家, 整个世界的众生, 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 都希望他们能够得到离苦得乐, 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 所以名为无量 再分释于下 : 一 慈无量心 : 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 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 忘掉别人的痛苦, 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 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 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 都要得到快乐, 还要脚踏实地, 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 即是无量的 慈, 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 二 悲无量心 : 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 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 不顾别人的痛苦, 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 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 却忘记自己的痛苦, 所谓 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 为的是拔人之苦, 即是无量的 悲, 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 喜无量心 : 喜是欢喜, 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 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 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 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 而生欢喜心, 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 且有一部份的人, 还存著幸灾乐祸的心理, 见人快乐, 心里则闷闷不乐, 见人受难, 心里则暗暗欢喜 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 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 就是冤家敌人, 能有欢乐的事, 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四 舍无量心 : 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 为善虽可乐, 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 故应舍弃 又无论做任何善事, 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 则心量广阔, 慈悲济度无量众生, 心不存著, 正似一泽秋水如镜, 月穿无痕, 故称舍无量心 昔佛在世时, 曾授提婆达多盐汤, 因提婆达多好酥腻食物, 头痛腹满, 受大苦恼, 不堪忍受, 呻吟称念 : 南无佛, 南无佛! 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 听到此音声, 即生慈心, 以神通力至其住所, 手摩提婆达多头腹, 授与盐汤, 令其服饮, 得到病愈 而提婆达多叛佛害佛, 佛不记冤而救之, 以慈使其乐, 以悲拔其苦, 以其病痊而喜, 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 即是大慈 大悲 大喜 大舍的四无量心 佛所成就的四无量心, 不与三乘人共成就, 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 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 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 能大舍心无住著, 运心平等, 普利众生

69 四摄法与四弘誓愿 65 三十一 四摄法与四弘誓愿 佛学入门 梵语菩萨, 华言 觉有情, 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 因他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 : 上求佛道是自利, 下化众生属利他, 须修习四摄的法门及具四弘誓愿, 同时内必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 才能表里合一 四无量心已述于前, 现述四摄的法门, 而四弘誓愿亦略述于后 一 布施摄 : 有财施 法施 无畏施 即在经济上 学识上 精神上帮助他人, 叫做布施, 你要摄化他人, 必须自有方法 你将财力 学力 体力帮助他人, 对方受了你的恩惠, 对你自然发生好感, 信仰你所说的话, 听从你的指挥 就是不大合情理的话, 他都会迁就, 何况你说的是合情理的正法 人是感情的动物, 帮助他人是最能联络感情的 有了感情, 做事就顺利, 举办义务教育, 以及福利社会的慈善事业, 都是属于布施摄众生的法子 发菩萨心学佛的人, 于此不可不注意及之 二 爱语摄 : 就是用极和爱的话与人谈论, 使人听之入神, 引之入胜, 和爱的话, 可以包括三种 : ( 一 ) 慰喻语, 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灾难, 受到恐怖, 绝不可幸灾乐祸, 须要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去劝勉他, 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虽然没有多大的力量帮忙他, 但这温柔的言语, 同情的态度, 也可以使他感激你, 和你发生好的感情 ( 二 ) 庆悦语, 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 就是坏人也有好的地方 凡有好地方, 我们都应该赞叹他 鼓励他 激发他, 使之欢喜, 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 就是坏的人, 也会因此走上好的途径 ( 三 ) 胜益语, 是使听了你的话, 可以辗转增胜增益 如得少为足的人, 你可以勉励他, 使他再进一步地求胜 能布施的引之再持戒 ; 学小乘的开导他再学大乘 这些话, 都属于胜而益善的 有时不但以柔语劝勉, 亦可以硬语呵责, 使之感悟, 励精图治, 只要态度诚恳, 都可以摄化他, 使他能接受你好意的教导 三 利行摄 : 是自己做的事情, 使人得到好处, 便是有利于行 父母教养子女, 注意子女的身心利益, 自能获得子女的孝顺 ; 老师教导学生, 如处处为学生的利益著想, 也必能得到学生的信仰 ; 长官能顾到部下的利益, 也会得到部下的拥戴 ; 菩萨能随顺众生, 为众生的利益做诸善事, 自然也会得到众生的感荷, 而来服从他的化导 从前欧洲有个特长于养野兽的人, 整天与狮虎为伍, 野兽也不害他 有人问他的缘故, 为何不被狮虎所伤? 他说 : 这有什么奇怪, 你待它好, 没有伤害它的意思, 它自然也会服从你的指导, 不会伤害你了 野蛮的兽群, 亦可以感化服从, 何况说是人类? 所以菩萨要摄化众生, 就不可不注意利行的工作 四 同事摄 : 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去共同做事, 共同担任工作, 共同生活, 共同甘苦 譬如说 : 你没有过商人生活, 你说的话商人未必都懂, 都接受 ;

70 四摄法与四弘誓愿 66 你没有过农夫生活, 你说的话, 农夫也未必都懂, 都信受 所以菩萨为了方便度人, 示现与各阶层的人物共同生活, 共同任事, 潜移默化, 得到成功 观音大士三十二应身, 地藏大士和弥勒大士的化身千百亿, 都是菩萨示现和众生同事的模样 这四个法子, 实是摄受人 领导人的最根本最好的方法 ; 就是世间人事, 也不能违反这种原则 我们能以此来宏扬佛法, 摄化众生, 一定很容易见效 自己虽然修行佛法, 或教化人, 而说的话不能感动别人, 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 原因何在呢? 一定是自己没有学到这四种方法, 或虽学而没有做得好 这是自己可以考验得出来的 又菩萨初发心时, 必须缘四圣谛, 发四弘誓愿, 以广心量, 以明趣向 第一 缘苦谛 ; 对于六道有情, 受无量苦, 发 众生无边誓愿度 之愿 第二 缘集谛, 对于无始以来, 所积集的烦恼, 发 烦恼无尽誓愿断 之愿 第三 缘道谛, 对于修道途程中的种种法门, 发法 门无量誓愿学 之愿 第四 缘灭谛, 对于清净寂灭的涅槃极果, 发 佛道无上誓愿成 之愿 凡是修菩萨道的, 皆依此四弘誓愿, 为自利利他的启导

71 佛教基本教理 67 三十二 佛教基本教理 佛学入门 一 三印法 佛教中心教理, 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佛为钝根的小乘人, 多说三法印, 为利根的大乘人, 多说一实相印,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乃是因机宜的不同, 故作浅深略广的说法 所谓 印 即 印定 义 佛法真理, 可以依 三法印, 或 一实相印 衡量, 印证一切佛法 ; 凡是合于此等法印的, 即可以判断是佛法了 现将小乘三法印略释于下 : 1 诸行无常 : 此法印中的 行, 是造作变坏义 即世间一切有为法, 皆是生 住 异 灭四相, 演变相续, 故是无常, 不得永恒常住 现可从两种道理来说明 : ( 一 ) 三世迁流不住, 所以无常 ; ( 二 ) 诸法因缘生, 所以无常 何谓三世迁流? 即过去 现在 未来叫做三世 迁流是指时间上, 最短的名为 刹那, 或 一念, 因一切法, 在时间上, 是刹那不住, 念念生灭, 现在的即生即灭, 过去的已灭, 未来的未生, 故谓三世迁流是相续变灭, 是无常的 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 到呱呱出世, 即由幼而长成, 以至衰老而死亡, 又再去投胎, 成为来世的人, 以后又是死死生生, 生生死死, 如此的三世迁流不住, 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 又众生的生死, 叫做分段生死, 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 未成佛果, 有此两种生死, 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 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 即是从 刹那不住 念念生灭 的变异而死亡 阿含经云 : 积聚终销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当离, 有生无不死 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而要感受生死的痛苦 再从器物来说, 一切器物从成立的一刹那, 也是新新不住, 不停变异, 以至于坏灭, 都是无常的现象 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 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 因缘离散则消灭, 故因缘法是生灭法, 以有生即有变, 有变即有灭, 前灭后生的嬗替, 可知因缘所生法是无常的, 但非断灭, 而是有其因果定律的 佛陀从三世的迁流, 与因缘法中的观察, 看出一切有为法, 是迁流演变的必然性, 故建立 诸行无常 印, 趣入空义的深理, 使学佛者, 不贪恋五欲, 空去烦恼, 向善行善 2 诸法无我 : 佛陀从万物在空间彼此的相关上来观察, 一切有为法, 既是因缘和合的, 离开因缘, 便即散灭 ; 而人身是五蕴四大积聚的, 生命是无常的, 不过数十寒暑的假相, 暂有还归于灭, 而说诸法无我 佛陀说诸法无我的意旨, 是因为一切有情 ( 众生 ) 执著妄见 ; 以为我是有自主体的, 也即是有自性的我, 统宰用的我, 由此妄执有 我, 叫做 我

72 佛教基本教理 68 见 我见有二 : 在有情上起执的, 名 人我见, 在法上起执的, 名 法我见 也名 我执 和 法执 因有此二妄执, 就起贪嗔痴等烦恼, 造恶损人, 肆无忌惮, 使社会不安, 陷入争斗现象, 失去人生社会和睦相处的幸福 佛陀为二乘人说诸法无我, 就是要破二见, 即从缘起理法, 说明世间无常存不坏的色法, 而人生的生死流转既是缘起的, 现世此躯体, 又是五蕴四大的和合, 离开五蕴, 即归于无, 故五蕴根身的我是 假我, 空无自性的, 哪里有自主体的我? 如果说有自主体的我, 必须具有常的 一的 固定不变的 自由自在的四个含义, 但事实我们的身体, 是五蕴和合而成的, 是无常的 非一的 能变坏的, 而且身为苦聚, 哪里有自由自在? 因此就建立诸法无我的法印 小乘人听了诸法无我印的道理, 破人我见, 证我空真如 3 涅槃寂静 : 涅槃即四谛中的灭谛 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大乘涅槃, 是圆满寂静 ( 德无不圆, 障无不寂 ), 也简称圆寂 狭义的二乘涅槃, 是择灭义, 即以圣智之决择而断灭烦恼业生 择灭即解脱生死流转, 而常住寂静, 故称涅槃寂静 二乘人证我空真如, 尚有所知障 ( 法执 ) 未断, 故有所执, 仅能证小乘涅槃 唯佛断我法二执, 证无住大涅槃 因佛福智圆满, 大悲般若常相辅翼, 以般若故不住世间, 以大悲故, 亦不住出世间, 称为无住涅槃 由此可知小乘的涅槃, 与佛果的涅槃不同 但因涅的境界是常寂安静的, 通称为涅槃寂静 上述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三法印中之 无常 无我 法印是印定世间有为法是生灭法, 涅槃寂静印, 是印定出世间无为法是寂灭法 依次序先说无常, 因无常故苦, 苦故不得自在, 不得自在故即说无我 无我即是由因缘生灭法示出空的理性 乃知无常无我, 即能趣于解脱, 到达涅槃寂静的境域 而诸法无我印, 即是贯通有为法的无常, 与无为法 ( 不生灭 ) 的涅槃, 可以把三法印统一为同一理性 那么, 为何又要分为三法印呢? 这是从人的根性领悟及实践不同上而分立的 : 如有些人从无常门而悟入, 即成 空解脱, 从无我门而悟入的, 即成 无愿解脱, 从涅槃寂灭而悟入的, 即成 无相解脱 这样悟入三解脱的境界, 就可于同一涅槃理性, 而分成三法印了 总而言之, 三法印是印定宇宙人生是 无常 苦 空 无我, 教人积极背离五欲, 修善行善, 趣入解脱的安乐大道 二 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 出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以为二乘法, 是诸行无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 大乘法是 一实相印 之所印定 实相是指诸法的真实相, 诸法是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法, 就诸法本来之真实相如何, 即了知其如何, 说明其如何, 此乃佛平等大觉之所知境, 其余有情, 以其心量有限, 其所知境, 不能圆满 初发心菩萨, 虽未能证知诸法实相, 而能依佛之智觉察, 亦可通达诸法实相, 其实三法印即一实相印, 以皆明诸法因缘生, 无自性, 依一实相之三方面分别解释, 即三法印, 究其根源, 即贯通为一实相印 唯与三法印不同的是 : ( 一 ) 遍一切法即毕竟空 ;

科目编号:02

科目编号:02 科目编号 :04 31.08.2014 马来西亚佛学考试委员会主办第四十一届马来西亚佛学考试 ( 二零一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 初级 ( 1 ½ 小时 ) 请仔细阅读下列各细则 (1) 与考生必须严格遵守监考员的命令 (2) 考试进行中, 不得交谈, 或做任何有作弊嫌疑的举动 (3) 未得监考员的通知以前, 不得翻阅试题 (4) 七十五题全部作答, 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5) 答案请填写在分发的纸上 (6)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王跃生 依据抽样调查资料和阶级成分档案资料 冀南农村的分家行为与传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三四十年代的华北农村仍是传统色彩浓厚的社会 尽管合爨共财受到推崇 但在实际生活中要保持大家庭状态并非易事 兄弟婚后分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差异只是从结婚到分家的间隔有长短之别 中国家庭财产的平均继承制度和观念不断侵蚀着大家庭的存在基础 当然在不同阶层中 家庭分合的力量是有差异的 贫穷阶层缺少维系大家庭的物质基础 各自谋生成为主流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圆觉经第廿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三十七助道品的第四品类, 是 五根 为什么称为 根 呢? 因为这五法, 就像植物的根一样, 植物都是先有种子发芽, 发芽之后, 如果根还没有生的话, 这个芽也很容易会烂坏掉 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前面虽然修四念处观, 能够使善芽萌发, 但是根还没有生, 因为根还没有生, 因此所萌的善芽也容易烂坏, 所以必须修习现在说的五法, 使善根生, 这就是为什么称为 根 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第一章走进佛教 2500 多年前的一个凌晨, 明星现于天上, 在一棵菩提树下, 有人忽然发出了一声赞叹 : 奇哉! 奇哉!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这个人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自这天以后, 释迦牟尼就四处传播他在菩提树下静悟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等道理 释迦牟尼, 姓乔达摩, 名悉达多 ( 公元前 566 年 ~ 公元前 486 年 )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 ( 今尼泊尔境内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国培计划 项目实施工作 简 报 主办 :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3 年 11 月 24 日 第 4 期 国培计划 (2013) 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班 卷首语 在这里, 我们曾一起聆听专家讲座, 共同经历破冰之旅 在这里, 我们曾一起参观考察, 相互讨论交流 在这里, 我们曾畅所欲言, 尽情联欢 没有地域的阻隔, 没有年龄的界限 我们相遇在天津师大 学员如火的热情, 专家深邃的思想

More information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要说 08 年最成功的高清机, 非三合一 F1/F2 莫属 它集中了国内不同的高清接收需求, 整合了当时能想到的各种功能, 为欣赏高清奥运, 满足高端发烧人士, 做出了贡献 F1/F2 的成功, 说明不依赖进口, 我们也有能力打造顶级的高清机, 并且更适合国内的使用习惯 不过, 即使 F1/F2 的终极版, 也不兼容 ABS-S 或 ISDB-S, 没有网络功能, 不能 USB 录像等等, 有一定的局限性

More information

劳动保护与医疗保健 第 二 章 止标志共 23 个 劳 动 安 全 技 术 22 2 警告标志 由于三角形引人注目 故用作 警告 标志 警告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多种危险 三角的背景使用黄色 三角图形和三角内的图像均用黑色描 绘 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 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 绘成的 警告标志 就更引人注目 3 指令标志 在圆形内配上指令含义的颜色 蓝 色 并用白色绘制必须执行的图形符号 构成 指令标志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玉市教函 2010 132 号 签发人 : 杨希初 各县 ( 市 区 ) 教育局, 市直各有关学校 : 现将自治区教育厅 关于表彰 2010 年度全区优秀学生 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的决定 ( 桂教 2010 6 号 ) 转发给你们, 请你们及时在校内公布获得表彰的学生名单, 以资鼓励 希望受到表彰的个人和班集体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再接再厉, 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希望广大学生以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为榜样,

More information

佛学基础 顾问 : 仁虚法师审委 : 王翰缘 林琬绯出版 : 光明山普觉禅寺 弘法部 普觉出版社地址 :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电话 : (65) 电邮

佛学基础 顾问 : 仁虚法师审委 : 王翰缘 林琬绯出版 : 光明山普觉禅寺 弘法部 普觉出版社地址 :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电话 : (65) 电邮 佛陀是人间的觉者 明白了人生的真相 证悟了宇宙最高的真理 本着伟大的慈悲精神向众生弘扬佛法 希望众生都能从佛法中找到解除痛苦的方法 走向光明快乐的大道 佛学 佛学基础 顾问 : 仁虚法师审委 : 王翰缘 林琬绯出版 : 光明山普觉禅寺 弘法部 普觉出版社地址 :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4] ( 十恶业 - 邪见 2 十业道与轮回的关系 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说离邪见, 才有真实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 不是真实的智慧, 也许是世间的聪明才智, 也许是一些邪知邪见, 像其它的宗教, 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外道, 他们也有所谓的言论, 也有他们理论的基础, 或者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他们也觉得那个是智慧,

More information

上課大綱

上課大綱 大智度论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缘起 佛为什么要讲大般若经? 一 为了广说大乘菩萨行 二 为了让修念佛三昧的菩萨能得到利益 三 佛接受劝请说法, 因此说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 四 为了证明佛是一切智人 五 宣示诸法实相, 以断除一切众生的疑问 六 为了断除邪恶人贡高我慢的心 七 为了让人信受佛法 八 为了使众生欢喜 九 佛是大医王, 采集各种法药给众生服用 十 为了要断除某些人的想法 (

More information

论钱锺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 # # 年 第 页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论钱锺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 # # 年 第 页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许 苏 民! # # 钱锺书 年 第 页 下引钱锺书文献仅标年份和页码 # # #! # 黑格尔 年 第 页 # % & # 同上 第 页! # 同上 年 第 页 编号 论钱锺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 # # 年 第 页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 # # #! # # # # # # # # # # # 同上 第 页 # # #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 在将多神教的 女神 索菲亚 圣灵 圣母 大地母亲 俄罗斯祖国 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 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 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 神秘和深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 世纪俄罗斯文学对 永恒女性 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 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俄罗斯文学 女性崇拜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Peter Brook, The Open Door, (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Inc., 1995), pp.49. 127 128 129 1994 2004 829 130 131 图 12 2004 132 图 13 九鲤洞的扶乩手为大爷伯开光和命名 第三 戏台上的服装和道具的清净 由陈善德长者清净目连戏表演使用的 所有道具和服装 重要的道具包括地狱门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目 录 MUL U 目录 一 如何切合题意 1:!!!!!!!!!!!!!!!!! 2!!!!!!!!!!!!!!!!!! 3!!!!!!!!!!!!!!!!!! 5 2:!!!!!!!!!!!!!!!!!!!! 6,!!!!!!!!!!!! 7!!!!!!!!!!!!!!! 9 3:!!!!!!!!!!!!!!!!!!! 11!!!!!!!!!!!!!!! 12!!!!!!!!!!!!!!! 14

More information

谢清果 老子 道法自然 的养生智慧刍议

谢清果 老子 道法自然 的养生智慧刍议 道法自然 是老子提出的养生命题 老子认为养生有 道 养生之道就体现在 法 自然 上 养生不但要因顺身体的自然 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天时地利 从而展示了老子养生的科学价值 老子 道法自然 养生 谢清果 老子 道法自然 的养生智慧刍议 谢清果 老子 道法自然 的养生智慧刍议 谢清果 老子 / 道法自然 0 的养生智慧刍议 王伟 王恒 浅析老子的 / 养生思想 0 法制与社会 章安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

More information

曲周县 2018 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成绩及拟进入面试人员名单 考场考号报考科目笔试成绩是否进入面试 第一考场 01 初中语文 67 是 第一考场 02 初中语文 0 第一考场 03 初中语文 63 是 第一考场 04 初中语文 63 是 第一考场 05 初中语文 58 第一考场 06 初中语文

曲周县 2018 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成绩及拟进入面试人员名单 考场考号报考科目笔试成绩是否进入面试 第一考场 01 初中语文 67 是 第一考场 02 初中语文 0 第一考场 03 初中语文 63 是 第一考场 04 初中语文 63 是 第一考场 05 初中语文 58 第一考场 06 初中语文 曲周县 2018 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成绩及拟进入面试人员名单 考场考号报考科目笔试成绩是否进入面试 第一考场 01 初中语文 67 是 第一考场 02 初中语文 0 第一考场 03 初中语文 63 是 第一考场 04 初中语文 63 是 第一考场 05 初中语文 58 第一考场 06 初中语文 72 是 第一考场 07 初中语文 70 是 第一考场 08 初中语文 76 是 第一考场 09 初中语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七年三月十日 好, 我们昨天讲到 般若, 般若是本来灵知照了 在因中它属于慧心所, 果上属于择灭无为, 所以它达到的无为的境界属于择灭 为什么呢? 因为慧心所是有所拣择 分辨的智慧, 所以它是抉择的无为, 所以它是择灭无为 所以般若它是属于无漏 清净的智慧 那今天我们继续介绍 波罗蜜多 波罗 是梵语,

More information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圣严法师 提要 戒律是为了净化人类的身心而设, 是为了净化人间的社会而设 是以人间的善良风俗人情及合理的国家规章法令, 为佛陀制戒的参考基础, 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见作引导, 便成了有小有大 能略能广 可浅可深, 可以适应任何时空环境的生活准则 当你认识了戒律的功能, 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 你便不会拘泥于枝末小节, 应著重于人类之身 心 语言三种行为的净化 : 清净 精进 俭朴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诞生 7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童年 11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青年时期 15 第 课 四种景象 ➊ 衰老 ➋ 病痛 19 第 课 四种景象 ➌ 死亡 ➍ 出家 25 第 课 太子出家 30 第 课 追求真理 六年的苦行 37 第 课 追求真理 魔罗的诱惑 42 第 课 证悟

目录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诞生 7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童年 11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青年时期 15 第 课 四种景象 ➊ 衰老 ➋ 病痛 19 第 课 四种景象 ➌ 死亡 ➍ 出家 25 第 课 太子出家 30 第 课 追求真理 六年的苦行 37 第 课 追求真理 魔罗的诱惑 42 第 课 证悟 佛陀传记 佛学课本 在佛学知识中学佛义理在日常生活中行佛所行 目录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诞生 7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童年 11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青年时期 15 第 课 四种景象 ➊ 衰老 ➋ 病痛 19 第 课 四种景象 ➌ 死亡 ➍ 出家 25 第 课 太子出家 30 第 课 追求真理 六年的苦行 37 第 课 追求真理 魔罗的诱惑 42 第 课 证悟真理 菩提伽耶 46 第 课 缘起人生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 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俄克拉何马大学现代语言 文学及语言学系 美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俄克拉何马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 世界文学是美国初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种美国中学的世界文 学教科书共选录中国文学作品 篇 包括先秦典籍 中古诗词 现当代作品 民间故事 美国华裔 文学等 教科书对中国文学评价很高 在选录时 重视中国文学中能够反映普世价值的作品 教材或以主题编目 或以区域和时代划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doc

Microsoft Word - ????(?)_?.doc 生天之论 ( 二 ) 21 生天之论(二)一 如何能够往生天上?在阿含经中祇树给孤独园的布施者 给孤独长者,他告诉别人,在他家里命终的人,都可以生到天上 这些话在舍卫国流传着,佛陀也听到这个说法 有一次,给孤独长者到精舍礼佛,佛陀问他: 你是否有说过,在你家命终的人,都可以往生天上? 长者回答: 是的!世尊 佛陀说: 是如来印证吗? 没有!世尊没有向我印证过 是阿罗汉 或是有修有证的人告诉你的吗?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6.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6.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6) 通明禅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八月廿四日 好, 我们今天介绍 释禅波罗蜜 卷八, 通明禅, 为什么叫 通明禅 呢? 这个 通 的意思, 就是修这个法门, 一开始就三件事情通通观, 哪三件事情呢? 就是观息 观身 观心, 一开始就三个通通观, 所以称为 通 那这个 明, 就是彻底明见 毫无障碍叫做 明, 就是我们在一座当中同时观这个息 身 心, 而且彻底明白

More information

哲学研究 年第 期,,,, ;,,,,,,, :, ( 包括较满意 ), % %,,. %,?. %,,,,,,,. %, ;,,, %,. %. % %,,, ;, ;,,, :,,,,,,,,,, ;,,,,,,,. %,,

哲学研究 年第 期,,,, ;,,,,,,, :, ( 包括较满意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伦理和谐状况报告 樊 浩,,,,, :,, ; ( 区 ),,, %,,, ( 区 ),, %,, ;,,,,, ;,,,,,,,,, * ( 编号 ZD ) ( 编号 KSW ) :, ;, ;, ;, ;, ;, ;, ;, :, ;, ;, :, 哲学研究 年第 期,,,, ;,,,,,,, :, ( 包括较满意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四 结说 三 佛教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二 佛教对心的认识 一 佛教心理治疗的原理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为丰富 佛教有南传 汉传

More information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 % &% & # #! # # # # # # #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 % &% & # #! # # # # # # # 黄 茂 曾瑞炎 年抗日战争爆发 日军企图摧毁中国教育事业 对高等教育机关狂轰乱炸 使中国高等教育蒙受了巨大损失 为保存中国教育实力 国民政府教育部作出内迁的决策 据此 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也对医学高校的内迁作了规划 并以这次内迁为契机 对西南 西北及华中地区的医学教育加以了重视 随着国府的迁都重庆 四川成为了抗战后方重地 为此 有不少高校迁往了四川 其中医学高校就有 所 这些医学高校在四川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的医学教育事业

More information

2015 002 024 004 026 005 027 011 028 021 043 023 048 James William Beeke Howard Robert Balloch Peter Humphrey Owen Peter Humphrey Owen Peter Humphrey Owen Howard Robert Balloch Peter Humphrey Owen 中 Maples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Akitiara Corporation Sdn Bhd 1 & 3, Jalan TPP 1/3, Taman Industri Puchong, Batu 12, Puchong, Selangor D.E. Tel: ; Fax:

Akitiara Corporation Sdn Bhd 1 & 3, Jalan TPP 1/3, Taman Industri Puchong, Batu 12, Puchong, Selangor D.E. Tel: ; Fax: 1 Akitiara Corporation Sdn Bhd 1 & 3, Jalan TPP 1/3, Taman Industri Puchong, Batu 12, 47160 Puchong, Selangor D.E. Tel: 603-8061 9988; Fax: 603-8061 9933 Email: akitiara@po.jaring.my Website: www.akitiara.com

More information

1 4 2 5 3 6 1 2 3 4 1 2 1 1 3 2 5 6 2 2 1 3 2 7 8 2 3 1 3 2 9 10 3 理想的城市形象 1 为实现理想的城市形象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1 为培养身心双方面的健康提供终身的支援 所有市民的人权都得到尊重 无论是谁都能充满活力 安居乐业的城市 推进保健 预防医疗的相关工作 推进心理健康和防止自杀对策的相关工作 措施2 健全医疗体制使市民 能够接受合适的医疗服务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佛一生讲经说法 49 年, 其中说小乘 阿含经 12 年, 说大乘方等经 8 年, 说诸部 般若经 22 年, 最后又说 妙法莲华经 及 大般涅槃经 8 年, 于此亦可见, 佛差不多用了他一生讲经说法一半的时间, 来宣讲般若系的经典, 般若经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不想而知 尤其这一部 般若心经, 它具

佛一生讲经说法 49 年, 其中说小乘 阿含经 12 年, 说大乘方等经 8 年, 说诸部 般若经 22 年, 最后又说 妙法莲华经 及 大般涅槃经 8 年, 于此亦可见, 佛差不多用了他一生讲经说法一半的时间, 来宣讲般若系的经典, 般若经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不想而知 尤其这一部 般若心经, 它具 陈义孝居士演述 前言 ( 一 ) 心经与佛法的关系 心经 为佛教般若系的经典, 而般若为出生诸佛之母, 亦是一切经典的根源 大般若经 说 : 般若波罗蜜, 能生诸佛 大智度论 说 : 般若能生诸佛, 摄持菩萨, 佛法即般若 又说 :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 诸佛以法为师, 法者, 即是般若波罗蜜 本经亦说 :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是可知, 般若与佛法的关系, 至为密切!

More information

我是谁?十二因缘

我是谁?十二因缘 我是谁? 十二因缘 我是谁? 一般人执著精卵而成的身体是我, 不知道自己作为第三者参与了 请参考 : 破灶堕和尚 入母胎的情形 死亡时,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相继死亡 而末那识 阿赖耶识离开身体 所谓 万般带不去, 惟有业随身 对应下表 :1 2 上图 : 一般人死后会进入中阴状态 ( 注 : 念佛人直接往生净土, 而极恶之人直接入地狱 都不经过中阴状态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More information

每一部經的開端,都一定有六個內容,稱為「六成就」

每一部經的開端,都一定有六個內容,稱為「六成就」 大智度论第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六成就之 1 ( 卷一 ~ 二 ) 每一部经的开端, 都一定有六个内容, 称为 六成就 一 信成就 如是 表示自己的印顺信受 二 闻成就 我闻 我 ( 阿难 ) 自己是这样听到的 三 时成就 一时 说法的时间 四 主成就 佛 说法的人 五 处成就 在耆阇崛山等 说法的地方 六 众成就 与大比丘众等 当时共同听闻的大众 为什么要具备这六件事呢? 1 为了证明此经并不是捏造的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8) 八念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好, 我们今天练习八念, 什么叫念呢? 念就是明记不忘, 忆念保持 就是说它时时都在你的心里, 都没有忘失过, 明记不忘 我们常常说你对一件事情念念不忘, 这个就是念的意思 而且是明记, 很明白的记忆, 很清楚的放在心里面, 然后念念不忘, 这样忆念保持, 叫做念 我们要先知道这个念的内容, 我们练习的时候就知道要怎么用功,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三十一 唯识学概要 208 你要改造业力, 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面, 我们看丙五 : 究竟位 唯识学把整个凡夫到成佛, 把他的修行分成五个阶位 : 就是资粮位 加行位 通达位 修习位乃至于最后的究竟位 我们从前面的阶位我们可以知道, 当我们踏入了修行的菩萨道, 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两种力量的作用 : 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生死业力的冲击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2013. 1. 以成都市为例 由于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具有弱可获得性的特征, 导致我国城市社区福利发展受制约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看, 解决这种弱可获得性的途径, 一是明确国家是社会福利 制度的责任主体, 政府应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 整合社区已有资源 ; 二是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 使它们成为社区福利服务的提供者输送者 ; 三是大力发展社区福利的 软 件, 即社区福利服务队伍建设 城市社区

More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王建平 郭 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他们来到拱顶之下 车辆猛地刹 住 跳了起来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郭洪茂 满铁是日本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产物 铁路在满铁经营中始终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 满铁铁路运输业务不断膨胀 铁路工人数量也迅速增大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 尤其七七事变以后 满铁铁路运输日益紧张 劳动力供求矛盾也不断加剧 铁路劳动力严重不足 从业员素质下降 铁路事故增多 战时经济日趋窘迫 在这种形势下 满铁庞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体系赖以运转和经营的广大铁路工人 一方面在自身素质不断恶化条件下肩负着日益沉重的运输劳务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2006 2006 2006 3800 2005 300 8.6% 2005 268 289 5-1 2000 1000 2006 1600 2000 40.0% 2006 42.1% 19991300 2003 1570 2006 R&D 150.2 2005 13.7 10.1% R&D 122

2006 2006 2006 3800 2005 300 8.6% 2005 268 289 5-1 2000 1000 2006 1600 2000 40.0% 2006 42.1% 19991300 2003 1570 2006 R&D 150.2 2005 13.7 10.1% R&D 122 77 2006 2006 2006 3800 2005 300 8.6% 2005 268 289 5-1 2000 1000 2006 1600 2000 40.0% 2006 42.1% 19991300 2003 1570 2006 R&D 150.2 2005 13.7 10.1% R&D 122.4 9.4 %2000 2006 R&D R&D 62.9%R&D 76.1% 80% 5-2

More information

山西医科大学 2017 级英语 学年第三学期周教学进度表 学院 系 ( 部 ): 外语系年级 / 专业 :2017 级英语 ( 医学英语 ) 班级 : (2) 人数 :64 人实习分组 :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理论课 实验

山西医科大学 2017 级英语 学年第三学期周教学进度表 学院 系 ( 部 ): 外语系年级 / 专业 :2017 级英语 ( 医学英语 ) 班级 : (2) 人数 :64 人实习分组 :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理论课 实验 山西医科大学 2017 级英语 2018-2019 学年第三学期周教学进度表 学院 系 ( 部 ): 外语系年级 / 专业 :2017 级英语 ( 医学英语 ) 班级 :151701-151702(2) 人数 :64 人实习分组 :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理论课 实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26 8.27 9.2

More information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死生智 (4) 得漏尽智 2. 依缘起的观察, 开启觉悟的智慧 3. 观察十二缘起, 开示流转及还灭的规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4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 念恩 报恩 既然发起 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愿, 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 一个来修, 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最后的菩提心 第一个, 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 没有对象的差别, 之后呢, 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 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也愿意担起这个重担, 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 ),, :1 : : ( ), 2 :, 3 : ( ), 4 : 5 : :, 6 :,,,,,,,,, :,,,.....,,,, 1, ;2,

( ),, :1 : : ( ), 2 :, 3 : ( ), 4 : 5 : :, 6 :,,,,,,,,, :,,,.....,,,, 1, ;2, 张 翼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作了社会学意义的探索和研究 认为家族主义与以家庭为最小生产单位的农业劳作方式, 家庭人口再生产对男婴的需 求与国家人口再生产对出生人数的限定, 以及妇女经济地位的相对低下等, 是造成出 生性别比升值的基本社会动因 指出, 在影响人口再生产的三只手 国家 家庭和市场中, 惟有借助于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手段, 才能使失衡的出生性别比在短期内渐次 回落 作者 :

More information

引言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人们都认为过时的 PC 电脑配件是积压废品, 迈克尔戴尔却低价收购改装升级后转手卖出, 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人们都认为免费聊天工具是赔本赚吆喝, 腾讯却从草根出身的 QQ 起家, 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人们都认为常旅客里程是航空公司的成本, 航空公司却通过常旅客里程销售获得超过 50% 的附加收入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