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法语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森林中的法语"

Transcription

1 森林中的法语 作者 : 阿姜查 [ 推荐序 ] 看, 那飘落的叶片奚淞 午后的阳光炙热, 比丘苏美多扫除林地落叶, 心里不禁焦躁起来 出家不久的他, 满怀追求开悟热忱, 来到阿姜查主持的森林寺院一巴蓬寺 待了一段时日, 他发现这裹的修行生活围绕于清理环境 挑水 打扫落叶等单调寺务上 看看, 昨天扫过的地面, 今天又满铺落叶 ; 就算今天扫干净, 明日又待如何? 我是来攻读佛学和修行的, 如今我竟在毫无目的的扫落叶 比丘苏美多怨忿地想: 我的聪明 才智, 都在这里白白耗费了! 他开始觉得一切都令人厌恶, 法师不好 比丘教育不足, 他也怨恨太阳 怨恨落叶, 讨厌一切的一切 他气恼地持竹帚哗哗刮扫地面, 激得枯叶泥尘四散纷飞 蓦地, 他发现阿姜查竟站立眼前, 什么时候走来的也不知道 苦在哪儿? 在巴蓬寺苦吗? 阿姜查裂开他那著名的, 把圆脸横切成上下两截的笑容, 向苏美多抛下一句问话 然后, 法师悠然转身 穿越林间小径走开, 留下持帚怔立的苏美多 苦吗? 刚才确实是满心烦恼啊! 比丘苏美多捉摸法师突兀的问话, 心想 : 可是, 这一打断, 刚才的苦究竟跑到哪里去了? 苦, 是什么在苦? 巴蓬寺不苦, 扫地也不算苦 那么, 制造一大堆牢骚和怨恨的又是谁? 经阿姜查一句话点醒, 比丘苏美多直下看到了自己的心 重新扫地的他, 动作减慢 两手使力也均匀了 午后的树林寂静, 沙沙的竹帚触地声, 把他带入平宁的正念观照中 落叶撇扫成堆, 而他的心, 正向那经清扫而敞露出的泥沙地, 平整 清爽, 有着脉络分明的竹帚扫痕 藉由外在事件引发的冲突和烦恼, 转化为对内在心灵活动的客观检视 : 从盲昧纠结的身心活动中, 得以正念看清当下实相, 放下烦恼与不善 : 这便是泰国巴蓬寺 阿姜查引导弟子一步步修行 契人佛法的标准模式 叙述上面故事的, 正是阿姜查早期重要的西方弟子阿姜苏美多 南传佛法僧侣在泰国, 约略可分两大流派, 一是以学习经典为主的 学问比丘 (Patiwat Bhikkhu), 一是从实修下手的 修行比丘 (Patibat Bhikkhu) 阿姜查属于后者 严守戒律 托钵行脚 日中一食 阿姜查也属于于泰国东北森林中苦行 森林僧 的传承 出身于农家的他, 虽曾研读过佛教教义及巴利经文, 却常对人拍着胸口说 : 我只读我心中的这 1

2 一本书 经过多年流浪, 他回到故乡 一处荒僻的树林落脚, 创设了巴蓬寺 随着追随弟子增多, 分院也在别处增设 阿姜查的说法与 学问僧 的引经据典大大不同, 他善用早年农家生活以及森林云游的经验, 以种种大自然动植物的生态进行譬喻, 使人了解 : 外在自然的法则, 正足以令我们契入佛陀内观心法 不脱森林僧本色, 阿姜查说法常引人去观察 树 这主题 从多次说法中, 试摘句如下 : 一棵树, 随顺自然因果原则成长 当下, 树正演说佛法, 可是我们却不能明白 如果将树引领到内心来观照, 我们将了解 : 树的诞生与我们的诞生同样依赖地 火 风等条件而生起, 期间并无差别 身体每一个部分如头发 指甲 牙齿和皮肤都会依循它的本性而改变, 就如树的每个部分都会改变一样 如果了解事物的本然, 那么我们也将了解自己 此处如果没有风, 树叶便会保持静止 然而, 当一阵风吹来, 树叶便拍打舞动起来 心, 犹如那树叶, 当它与法尘接触时, 便会随着法尘的性质而 拍打舞动 只要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愈少, 心愈会不断地追逐法尘 感到快乐时, 就屈服于快乐 ; 感到痛苦时, 就屈服于痛苦, 它总是在混乱之中 如果依照经典, 把十二因缘分析开来, 我们说 无明 缘 行, 行 缘 识 乃至于 生 缘 老死 纯大苦聚集 但事实上, 当你接触到不喜欢的东西, 马上就有苦了 心, 奇快无比地穿透十二因缘的錬环, 正如同果实由一棵树上掉下来, 在你觉悟情况以前 碰! 你已经落地了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劝戒他的弟子要观照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 这么一来, 在他们 着地 之前, 才能掌握住自己 世俗的 八风 得与失 誉与毁 称与讥 乐与苦 那八风就好像从你头上自行掉落的芒果, 运用你的专注 定力和平静去观照 去采集, 知道哪些水果是好的 哪些水果是坏的, 这就叫做智慧 内观 今天, 我们能读到森林僧阿姜查的动人开示, 全赖他弟子认真的收集 整理 而阿姜查的西方弟子 包括阿姜苏美多在内, 更把阿姜查的教法带到欧美各地, 逐渐形成许多森林寺院 是西方人认识南传佛法的重要基地 南传佛法的重要书籍基本上是以免费及自由助印的方式流通的 阿姜查的一位西方弟子 美籍的甘比罗法师在一九八八年来到台湾, 于十年前开始领导翻译一系列阿姜查的书籍 这些署名 法耘印经会 法园编译群 的书籍便默默流传开来, 得到众多学佛者的衷心喜爱 如今, 更乐见 橡树林 能出版这本经精心编辑的 森林中的法语, 使读者能在书店中邂逅阿姜查, 得 2

3 到一份惊喜 两千多年佛法在世间的开展, 犹如山间涓涓细流, 逐渐汇聚成浩阔江河 处身佛法地域的我们, 回看南传原始佛法, 自有一份直探江河源头的清洌 甘甜之感 关爱佛法的人们有福了 记得一位热爱阿姜查书籍的朋友说 : 阿姜查的书真奇妙, 放在案头, 随手翻开, 总有立刻能入眼动心的语句 仅在此地再抄录一段相关于 树 相关于 扫落叶 的阿姜查法语, 是有心修行佛法者最好的座右铭 : 我们的生命犹如成长和凋落的叶子 当我们对此有了真实体认后, 便可以每天清扫着道路, 而且在这个恒常变迁的地球上 我们的生活中, 拥有无比的喜悦 3

4 [ 推荐序 ] 在觉察中安住 杰克 康菲尔德 当第一批西方弟子于六 0 年代抵达巴蓬寺 (wat Pah Pong) 时, 阿姜查并未给予他们特殊的礼遇与照顾, 不同于泰国以往对待西方僧侣的惯例 他并未放宽寺庙的要求与训练, 而是坐在位于丛林中央之茅蓬一隅的板凳上, 盯着他们瞧 就像表匠揭开表盖, 仔细检视里面的精密仪器一样, 关切他们是否了解世间之苦与灭苦之道 然后他会笑着邀请他们聆听, 并参与共修, 如果他们够勇敢的话 在那几年, 僧团的人数还不多, 很少人听过阿姜查禅师的名字 二十五年后, 他已经成为当代最受敬重的森林禅修大师之一 于一九九三年, 在他的寺庙, 有近百万人, 和泰国国王与王后一起, 参与他的葬礼, 向他表达最后的敬意 今日, 他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 共计有上百座分支寺庙, 并且拥有许多杰出的弟子, 他们在国际上皆备受尊崇 阿姜查的智慧透过许多善巧方便, 自然流露出来, 于不经意间将弟子导向解脱 修行之初, 他强调持戒与自律 集会时, 他常援引轶事与典故, 或者提出如公案般尖锐的问题 对于世间或弟子们的妄念, 他则抱持幽默与风趣的态度 他的教学亲切活泼, 以慈悲的了解与睿智的对话为基础, 与弟子之间完全没有隔阂 虽然他的修行方式包含了道德 戒律 出离与禅定等严格的训练, 但是却不会给人压力, 自然而然将人导入智慧与解脱 他的禅定教学直指解脱, 从不拐弯抹角 他教导各种正念与禅定的传统修法时, 总是尽量不提三昧 定境或开悟等特殊经验 禅定不过是一种工具, 一种端坐检视自身的方法, 目的只是为了降伏与拓展内心 他指导学生 在觉察中安住 ( 直译为 安住在觉知者中 ), 发现内在自然的平静 他指出在禅定的基础上, 我们将更能看见实相, 即事物的 本来面目 我们将能看出生命无常与无我的本质 ; 发现苦 苦的起因与苦的止息 他认为禅定是让我们解脱束缚 停止斗争 放下执着与随遇而安的方法 每一天, 寺院都会定时课诵 工作 坐禅 行禅 止静与共修, 其间都会穿插大师非正式的指导 偶尔, 通常是在晚课后, 阿姜查会闭上眼睛, 针对寺里的比丘 尼众与其它在家信众, 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开示 这些谈话有时会持续一至五个小时, 新来的比丘称呼它们为 耐力讲座 如今保罗 布里特 (Paul Breiter), 一个阿姜查钟爱的资深弟子, 将其中的一些开示从泰语与寮语翻译出来, 介绍给西方读者 能够拥有这些教法, 真是无上的福份, 它们都是阿姜查教学的精髓 在这些晚课后的开示中, 他直截了当地将生命的实相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令你不得不正视 4

5 它 当你阅读这些章句时, 可以想象自己正身处于森林深处, 在傍晚时分, 已经经历两个小时的禅坐与和谐的唱诵 烛光摇曳生辉, 森林中的小生物逐渐安顿下来, 发出窸窣的声响, 夜间的知了也一边啼唱着 此时正是反省的好时机, 可以好好探索有关生命的觉醒与实相 如今大师正诚恳地向你诉说存在的本质, 他知道你也一样会觉醒 一切事情皆不确定, 这就是这个器世间的根本实相 他接着说 : 随顺世间实相而行, 不要在欲望中陷溺与迷失, 不要被主观的情绪 意见与计划冲昏头 他以简单的方式介绍实相 : 你并不拥有任何东西, 甚至连你的想法与身体也不属于你 ; 它们绝大多数是你无法掌控的, 你必须慈悲地观照它们, 一切事物皆受制于无常法, 而非你对它们的意愿 当你真正了解这点时, 你才能随遇而安与不动于心 在对寺里的尼众与比丘们谈话时, 阿姜查鼓励他们恪遵佛陀的教诲, 活出僧伽的尊严 他鼓舞他们坚定修行与自重, 勇往直前 此外, 他请他们省思 : 我真的将教法放在心上吗? 我愿意去除一切贪 瞋 痴, 放下并获得自在吗? 无论多么困难, 我是否能坚持修善与慈悲? 我是否平易近人, 不会骄傲与顽固? 不要将教法视为理所当然, 他接着说: 它们不只是哲学或理想而已 检视你自己, 检视你自己的心, 放弃苦与乐的纠缠, 安住在中道上, 在解脱之心上 让你身上的僧袍成为佛陀的标帜, 向世人宣说寂灭与智慧的生命实相 当他对来访的在家行者 政府官员与军官们说法时, 也是单刀直入, 不会拐弯抹角地说些奉献与培福等表面文章, 那些都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他请他们落实佛法, 实践善德与慈悲, 并且自净其意, 放下渴爱与烦恼 他认为这些才是佛法中真实的福德与功德 在开示中, 阿姜查提醒我们解脱是可能的 只要秉持善念, 不断努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觉悟, 都能达到佛陀的解脱与寂灭 请用心阅读这些教导, 慢慢咀嚼, 让它们成为你探索的灵感泉源 心灵的良药, 以及究竟解脱的导师 愿阿姜查的法语为世界注入光明, 愿它们为读者带来喜悦与觉醒 杰克 康菲尔德 (Jack Kornfield) 于心灵磐石中心 (Spirit Rock Center) 二 OOO 年 5

6 [ 英译者序 ] 教导苦与苦的止息作者 : 阿姜查 在当代泰国佛教大师中, 阿姜查对西方佛弟子的影响无人能及 他的教法之所以能如此普及, 关键在于它们的清晰与亲切, 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与佛教传承的人来说, 皆可适用 很幸运地, 其中一些开示透过翻译得以在本书中呈现出来 他的弟子们习惯昵称他为 隆波 ( 泰语 Luang Por, 即尊贵的父亲 ) 他不只依照传统的方式讲解佛法, 还广泛引用譬喻与寓言, 经常举听众熟悉的动物 树木与日常生活为例 他的态度亲切而幽默, 但是深度却绝不打折 深入浅出 或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 但却能极贴切地表达阿姜查的教学 阿姜查的资深西方弟子阿姜苏美多 (Ajahn Sumedho) 指出, 在经历过二十五年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之后, 阿姜查不但能让完全不识字的农夫了解佛法, 也能回答泰国上流人士的请益 此外, 他还能吸引并训练生性好疑的西方人, 其中有些人一待就是十年以上, 至今仍然持续过着出家的生活 修行的信念阿姜查经常鼓励人们超越自我设限 在他的寺院里, 修行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 他有时候会讲述自身的修行困境, 以及他如何面对 解决与自我策励的过程, 以砥砺弟子 : 在投入修行之前, 我问自己 : 佛陀的教法就在眼前, 适合每一个人, 但是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依教奉行, 而其它人则不能呢? 或者, 有些人只有三分钟热度, 然后很快就放弃了 ; 或者, 有些人虽未放弃, 但是却心猿意马, 无法全心投入,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此, 我下定决心 : 好! 我将尽形寿, 全心全意, 彻底遵从佛陀的教诲, 于此生达到觉悟 因为, 若不如此, 我终将在苦海中沈沦 无论需要承受多少苦难, 我都要放下万缘, 精进用功, 永不懈怠 ; 否则, 疑惑将一直纠缠着我 如此思惟 1 之后, 我便放手修行, 无论多么困难, 依然勇往直前 我将一生看成一天, 不敢懈怠 我将谨遵佛陀教诲, 依循佛法, 觉悟世间之苦 我希望觉悟, 希望看见实相, 因此我积极修行 对于弟子们的缺失, 他则抱持容忍的态度, 总是希望他们尽力去做 目标很单纯, 就是逃离恶魔 2(Mara) 的纠缠, 以免被困在三界苦海中 他并不认为这件事情可以轻易达成 如果修行这么简单, 大家早就去做了 他经常这么说 不过, 它确实是生命中唯一值得做的事 世俗生活充满忙碌 纷扰与诱惑, 人们总是无止尽地追求欢乐, 避免让自己无聊 但是一颗纷乱的心, 很容易疲累厌倦 当一个人决心投入修行时, 他就已经迈向解脱的第一步, 摆脱现存的困境 这样的过程, 刚开始或许会让人感到痛苦与挫折, 因为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气 欲念与恐 6

7 惧, 会阻碍心灵成长 阿姜查指出, 有些人将出家的生活想象成是一种解放, 但是真正出家后, 初次面对自己而无处可隐藏时, 才发觉像是卷入一场风暴中 阿姜查经常提到散漫, 即对于生活漫不经心 毫无警觉, 它总是伴随舒适而来 除非人们远离享受, 否则他们很难避免散漫 舒服的生活会麻痹内心, 他举泰国稍早的简单生活为例 : 过去, 当这个国家尚未开发时, 人们都将厕所建在屋外, 通常位于林边, 如厕时必须先走一段路 但是现在厕所都建于屋内, 都市里的人甚至将它们摆在睡觉的地方 这样的想法冲击着他, 令他觉得荒谬, 他笑着说 : 将厕所盖在卧室内, 人们认为这样会让生活更加舒适, 事实上却不尽然, 这样做只会增添人们懒惰的习惯 不过, 他的训练方式也不是一味地保守, 当他看见弟子们陷入机械化的操作时, 就会提出纠正 他对于佛法的要点绝不模棱两可 佛陀在经历过无效的苦行后, 明白解脱乃存在于内心, 身体不过是个皮囊而已, 无法觉悟 不过, 身体并不邪恶, 不会妨碍心灵的发展, 因此毋须加以折磨与虐待 过度苦行与追求感官欲乐一样, 都是偏差的行为 苦行的重点应该放在简朴与离染上, 而非自虐 他所说的 摧毁你的身体! 或 摧毁世间! 并不是字面上自杀或制造核武的意思, 而是一种禅话, 是阿姜查活泼的教学, 其目的在摧毁人们对这些事物的执着 有一晚, 一位由信众出家的新戒比丘, 前来参加雨安居, 在欢迎他的非正式闲谈中, 阿姜查寓意深远地谈到自己的回忆与观察 他提起自己的头陀 (tudong) 苦行, 他曾经以徒步的方式, 四处寻找森林与山中的隐居处, 参访明师 有时候, 我一天可以走上四十公里, 不是因为我很强壮, 而是有了精神上的动力, 即使士兵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脚程 有几天, 我托钵只能得到些许米饭, 看着吃饭时的心很有趣, 当时心里想着 : 还好这些不是盐巴! 谁能想象得到, 即使只是吃着米饭, 智能也能增长? 阿姜查不怕挑战自己修行的极限, 他视它们为宝贵的经验 他有时候会将人逼到极限, 然后令他超越 这样的方法并不好受, 但是人们却可以藉此看清心的黏着与限制, 并且认清痛苦其实是源自于心的执着与偏见 他并不鼓励绝食 禁语或与世隔离, 他说 : 我们应该睁开眼睛修行, 如果隔绝外界接触可以让人觉悟, 则盲人与聋人早就觉悟了 智慧应该在感官接触中寻获, 世间是藉由认知而超越, 而非由逃避 在规律的生活中与人互动, 日复一日, 是其寺院的生活方式 如此既可以揭露自身的习气, 又可以观察到痛苦产生的方式 他经常说 : 如果那里又热又麻烦, 那就对了, 那里就是修行的好地方 教导佛法阿姜查对弟子的指导无微不至, 但是他不会经常查探他们的进度 他请他们建立自信, 重点 7

8 在于观心, 以及对禅定过程抱持 不执着也不怀疑 的态度 他经常告诉僧众, 他能做的, 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修行的环境而已 他说 : 就像为牛儿提供牧草一样, 如果牧场里牧草鲜美, 又有围篱保护, 牛儿就可以在那里安心吃草 如果牠们是牛, 牠们就会吃 ; 如果牠们不吃, 那牠们一定不是牛, 也许是猪或狗! 他的禅定教学通常都很简单 一般来说, 他不会单独教导止与观, 正念与观几乎贯穿他的教学, 在不同的修行层次中被一再提起 此外, 诸如念死 3 与慈 4(metta) 等禅法, 他不会正式与有系统地教导, 而是把它们当成修行的基本心态 他的禅法直指人心, 令人印象深刻 一九七九年访问美国时, 他提出面对刽子手的思惟主题 : 想象你去找一位预言精准的命相师, 他告诉你 : 七天之内你一定会死 你还能睡得着吗? 你一定会放下所有事情, 日夜禅修 事实上, 我们的命运正是如此, 我们每一刻都面对着刽子手的威胁 他为听众出了一个 功课, 即每天至少思惟死亡三次 思惟教导本书的结构是遵循阿姜查常说的一段话 : 起初人们先闻法, 但是还不懂得思惟 ; 接着他开始思惟, 但是不会修行 ; 修行后, 尚未见到法的实相 ; 见法后, 则依然未能证入 除非证入法, 否则人们无法脱离苦海, 也无法完全了解自身的潜能 如今我们正站在佛教传入西方的一个里程碑上, 许多人都已经虔修佛法数十年了, 应该不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阿姜查将修行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而非只是练习或仪式而已, 目标 ( 虽然他很少提及目标或成就 ) 则不外乎解脱痛苦 那是一种清明与寂灭的状态, 从此心将不再受内外事件的影响 阅读法语时最好能将这些观念牢记在心, 因为它们是修行的根本, 会一再出现 ; 由出现的频率之高, 就可以知道它们有多么重要 阿姜查总是建议他的听众, 不要轻易相信或否定他的话, 而是应该亲自检视这些教法是否符合他们自身的经验 阿姜查主要是比丘与尼众的老师, 这些学生都已经舍离世俗的羁绊, 追求出家的生活 虽然他不认为修行一定非得出家不可, 但是他确实颂扬持净戒与简朴的好处 在寺院里生活, 遵循经典的教诫, 人们可以因此而远离世间法的戕害 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奠基于互助 互享与互敬之上 由于少欲知足, 因此毋须贪求与争执 法是用来生活的, 这样的观念充分反映在泰国的修行词汇中 如此生活数年后, 将可养成专注 自制与无私的习惯, 为行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 有时候, 阿姜查在谈论散漫或断恶的时候, 会给西方人一种道德家的印象 佛陀认为恶即害人与害己的行为, 并称散漫为灭亡之路 集中注意力于独处或与他人共处的一切生活细节, 将有助于调整心性, 为禅修奠定坚实的基础 谈论善恶可能会令人觉得厌烦 基于过去主日学校课 8

9 程的老印象 不过它仍然有其不容抹灭的价值 阿姜查不断重复道德行为的重要, 其目的在于创造一颗宽松的心, 与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 而非由于害怕恫吓与惩罚 在他的所有教学里, 伦理与道德皆有其实际的作用, 他不要人们迷信与盲从 虽然他也谈到超越善恶的必要性, 但是在一切佛教的教派中, 持戒行善, 绝对有其必要 不只是在最初的时候, 它几乎贯穿整条解脱道 有时候, 他似乎是针对泰国的人民与文化习俗而说, 例如谈到受戒 闻法 供养, 以及其它特殊的民俗传统时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西方的犹太基督宗教体系 有些做法对于体系内的人来说可能觉得理所当然, 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 就会有些格格不入了 如同佛陀的原始教导一样, 阿姜查的话语也经常一再重复 根本的法则绝对不容轻忽, 尤其是在珍贵的佛法与世俗根深柢固的思考习惯相抵触时, 更需要一再被提醒 再一次,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我们真的了解吗? 这些看似简单的观念, 我们又做到了多少? 阿姜查可以说是泰国佛教的改革者 就像佛陀一样, 他以方言教学, 挑战当时迂腐的传统 他喜欢引用狗 芒果 鸡 稻田与水牛等, 来说明他所学得的经典术语 他一向主张, 教导者必须知道哪些内容最适合听者, 并且认为, 教授佛法是帮助人们见道的善巧方便 5 此外, 他坚决反对危害泰国两大教派 6 关系的宗派主义 教导的架构虽然本书依据主题区分成数章, 但是其中的教导本身是很难如此硬性划分的, 里面的主旨时有重叠 除非教导禅法, 或对僧众解释僧规, 否则阿姜查通常不会将教学限在单一的主题上 他的教学经常回归无常 去执 持戒 中道与放松等主题 偶尔, 阿姜查会将目光放在彼岸或解脱者的经验上, 不过, 多半是为了处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或说明佛陀的主张 他以盲人推敲颜色为例, 说明佛陀对涅盘的看法 : 当时的人埋怨世尊, 怀疑他是否对涅盘所知不多, 否则为何不详加描述? 阿姜查经常引用巴利语 paccattam 来作说明, 即修行的结果只能各自体会, 无法言传,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阿姜查偶尔会谈到有关不生不灭的自性或本心的问题, 他的态度颇为保守 当他听到从英语粗略译成泰语的 心经 时表示, 此经谈论的是超越世俗名言 ( 译者按 : 名称与语言, 即世俗谛 ) 的深奥智慧,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摒弃世俗名言 ; 没有世俗名言的话, 我们如何教学 沟通或解释事情呢? 他关切的是训练过程, 而非结果 ; 重点在于帮助众生清除障碍, 以便让他们看得更清楚 我们应该尽量救治盲人的眼疾, 而非只是告诉他颜色 佛陀说 : 我只教导两件事, 即苦与苦的止息 不需要一直描述涅盘 正见不断被重复提起, 阿姜查称它为解脱道的基础, 伴随正见而来的是戒 (Sila) 八正道的第一支便是正见, 它涵盖知解与经验两个层面, 也被称为智慧 简而言之, 阿姜查认为正见即明 9

10 白因果 : 不执着事物为安稳 确定与永恒 : 视一切因缘法 ( 即世间事物 ) 皆具有苦的本质 : 并且不相信自我本体的存在 就经验层面而言, 正见意指人们不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起伏, 如实观察一切现象, 因此能够灭苦 灭苦不是一片空白, 而是一种寂静 光明与喜悦的状态 这也是多数人在阿姜查身上惊奇的发现 当我们阅读他对智慧与超越苦乐的寂灭状态的开示时, 要将这点牢记在心 显然解脱必有妙乐, 绝非世俗经验可以比拟, 那是迷惑与追求欲染的心无法想象的 虽然正见名为八正道之首, 但是在正确的修行中, 它应该是贯通其余各支 它存在于闻 思 修 见 证的每一个过程中, 并且会不断辗转增上 阐述正见的另一个方式, 是离两端的 中道, 这也是佛法中常见的主题 佛陀初转 *** 时, 即提出中道的原则, 强调修行应该避开纵欲与自虐两种极端 阿姜查对此作了广义的诠释, 包括掉举与昏沈, 以及喜悦与哀伤等都属于两端 所谓的自虐不必然是指睡钉床或鞭笞自身等无谓的苦行, 举凡非必要加诸于自身的痛苦都算, 包括内疚与压抑等 同理, 所谓的纵欲也不一定是指疲于奔命的逐欲者, 它们也可能是经验中暧昧的情绪 中道的见解能够帮助我们淡然处世, 所谓的淡然不是厌倦 冷漠或反感, 而是回避没有结果与没有意义的痛苦此外, 它也能帮助我们去除执着 透过中道, 人们可以转而寻求值得信赖与有意义的事物, 能够自制与正念地生活, 得到自在与解脱, 回到平静与喜悦的自然状态 明白因果, 了解何者应为, 何者不应为, 牵涉到佛法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戒禁取, (silabbataparamasa), 即采行错误的戒律与禁制 它是须陀洹 (sotapanna, 意译为入流, 即初果 ) 应该断除的三结之一, 其余二结分别为 疑 与 身见 结, 即烦恼, 众生由此烦恼结缚, 不能出离生死 虽然上座部 8 佛教向来以修行单纯著称, 不过在其传统形式中仍有不少的仪式 有些人便认为, 持戒或坐禅也是某种形式的仪式 但是斟酌阿姜查对 戒禁取 的诠释, 此处将它解读成执迷于仪式 仪轨, 或任何灵修的习俗 抱持 戒禁取见 者相信, 某些行为与做法本身就能带来利益, 从有益健康, 到促进禅定与觉悟不等, 完全不须了解其中的原因, 或改变以往的习惯 这些行为包括供养 参与皈依与受戒的仪式, 或遵守某些生活与禅修的规定等 阿姜查经常提到一些他早年的烦恼与错误的态度, 他举他的老师阿姜钦纳瑞 (Ajahn Kinnaree) 为例 : 仅只是坐着, 缝衣服, 他所达到的境界, 也远高于我修习好久的禅定 (samadhi, 音译为三摩地, 即三昧 ) 如果我坐一整夜, 那意味着我痛苦了一整夜 我看着他经行, 有时候他只走几步就累了, 需要坐下来休息, 但是他所获得的利益, 远甚于我走了好几个小时 阿姜查也常提到 疑, 意指一个人思虑不清, 因而偏离解脱道 它有好几种表现的方式, 其中有些非常微细, 包括对于教法 自己的能力 师长与同修, 以及修行方法等的怀疑 阿姜查一再指出, 疑 是如何障碍一个人修行, 并让人陷入世智辩聪的陷阱 至于对治的方法则是直 10

11 接观照经验, 包括疑本身的经验在内 翻译与术语 本书中经常可以看到风格与语气上的差异, 撇开译者的能力有限不谈, 有好几个原因 首先, 其中使用了两种语言 在阿姜查生活与建寺的泰国东北, 所使用的语言是依桑 (Isan) 方言, 近似寮 (Lao) 语 之后有许多人, 包括一些曾经在泰国中部学习的西方人, 都来向他学习, 于是他开始使用较多的泰语教学 寮语一般说来较为乡土化, 比较不正式, 比泰语更具亲和力 在阿姜查身上尤然, 因为那是他的母语 在对熟识的人谈话时, 他的语言较不正式且率直, 有时甚至会出现呵叱责的语气 : 在对来自泰国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谈话时, 他多半使用泰语 有时候, 在对来自曼谷的中产阶级人士谈话时, 他会使用简单的语言, 有点慢, 像个小学老师 ; 有时候, 在教导年轻的外国人时, 他像个祖父 ; 有时候, 则很轻松与幽默 他教导的对象以出家人为主, 不过对于在家人也给了不少指导 至于哪一种声音才是 真实的 阿姜查, 见过他的人没有人敢妄加论断 他是一个超级演员, 以慈悲 智慧与无尽的善巧方便, 回应外界的各种情况 面对众生, 他扮演了许多 角色 他可以和蔼可亲, 激励人心, 或令人感到害怕 : 也可以表现出圆融的幽默性格, 掌握精准的时机, 令人哑口无言, 瞬间领悟 在资深弟子早年的记忆中, 很难拼凑出阿姜查晚年给予新进弟子的印象 资深弟子们对他的描述是强硬而冷酷, 甚至有些凶猛, 是一个神秘人物, 同时也是神秘力量的掌握者 无论他是个怎样的人, 最重要的是大家都从他长年的教学中感受到大爱 那些曾经学习过佛教其它宗派, 甚至其它上座部教法的人, 可能会发现, 阿姜查所使用的佛教术语, 并不完全合乎传统的诠释 他的教学和多数泰国禅师一样, 大都是非学术性与非正式的 他并非根据经书教学, 而是运用善巧方便, 伺机点出正道的方向, 避免学生偏离修行的正轨 因此, 如果只是根据字面上的意义去解释, 就很可能会产生误解 他有时以五蕴, 即色 受 想 行 识等经典术语, 来解释心 ; 有时则只提受与想 后者也经常被拿来描述一个人基本的生命观或世界观 他经常提到 觉知者 J(the one who knows), 一个泰国佛教里常见的主题, 有时只是单纯指心本身, 即同时具有烦恼与智慧潜力的觉心 ; 有时则指已经觉醒的觉知 (awakened know-ing), 甚至佛性 (Buddha nature)( 一个上座部佛教很少触及的概念 ) 也有些从巴利语衍生出来的泰国佛教术语, 它们的意义与重要性均不若相对应于大乘的梵文术语 阿姜查经常非正式与弹性地使用这些术语, 它们在大乘中一直都有特殊的意义 泰语中经常出现源自佛教的语言, 往往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 11

12 一个典型的例子即泰语中的 tammadah, 它是从梵文 dharmata 演变而来, 原来意指一切现象之真实体性, 通常翻译成 法性, 或 法尔自然 在泰语中, 它只是作为 平常 的意思, 阿姜查经常将它与 tammachaht ( 自然 或 自然的 ) 连用 自然并不只是指物质环境而言, 所谓的 我们不应该尝试改变自然, 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拔除杂草, 或建设灌溉系统 ; 而是说我们不应该抗拒因果, 做出无谓的举动 泰语听者通常会从世俗的角度去看待自然与平常, 但是阿姜查会将它们导向 法尔自然 的解释 将巴利语翻译成泰语的过程中, 经常得使用多重解释来传达原文丰富的意涵 anicca 通常被译成 无常, 但是阿姜查经常以 存在的不确定性 来说明它 dukkha 则被翻译成 苦 或 不圆满 三法印中的第三支, 即内观无自我或本体存在的意思, 也有多种翻译, 包括 : 无我 非我, 或 无自性 等 阿姜查有时使用巴利语 anatta, 有时则使用泰语来表示, 因此, 配合上下文意, 以不同的英语加以表现, 应该较为恰当 对于某些佛教术语, 有些人习惯根据所学的传统, 使用一些特定的翻译 例如, 巴利文 kilesa ( 梵文 klesa, 烦恼 ) 在上座部文献中经常被翻译成 defilement ( 染污或杂染 ), 其本意为玷污心的原始清净者 不过, 这个译词在现代英语中难免给人说教的感觉 在藏传佛教的书籍中, 它通常被翻译成 mental afflictions ( 内心的烦恼或苦恼 ) emotional afflic-tions ( 情绪上的烦恼 ), 或 conflicting emotions ( 烦乱的情绪 ) 这些不同的词语, 传达的不外乎造成心情苦恼的因素, 不过, 他们偶尔也会使用 染污 一词 书中的泰语 寮语与巴利语, 都已经尽可能翻译成英语 尚未被翻译的则置于书末的词汇表中, 表中还包括一些比较晦涩的佛教术语 接续传承 虽然阿姜查居住在泰国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 不过从六 O 年代末后, 就不断有西方的求道者寻迹而至 他们来到他的寺里, 并且在他的指导之下, 一待就是好几年 这个 看起来像牛蛙而不像圣者的大肚和尚 9, 具有奇特的吸引力, 以及超越文化障碍与社会阶层的传道能力 长期以来, 他感动了许多心灵, 帮助许多人进步与成长 在泰国, 你会惊讶地发现, 只要阿姜查到访的地方, 无论是多么遥远的寺院, 都有人群蜂拥而至 看着许多成年人, 像小孩子一样从村里跑出来迎接他的车子, 还一边欢欣鼓舞地叫着 隆波, 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 无论身在何处, 他都是人们皈依的对象, 每一个人都能从他身上得到答案 他充满活力与喜悦的样子, 带给人们绝对的信任与安全感 12

13 今日在西方, 有许多属于其法脉的僧团, 包括一群有机会跟随阿姜查生活与学习的比丘 此外, 还有许多还俗的比丘 比丘尼, 以及在家弟子, 也都曾经向他学习过 在好几次访问的过程中, 我们被人们对他的敬爱与感激所震撼 从如此简单的陈述 : 隆波很棒, 不是吗? 或者, 他是我见过最了不起的人 也是泰国所曾出现最伟大的人 即可得知他对人们的影响有多深 不过这绝非盲目的个人崇拜 他总是小心翼翼地防止弟子们对他过度依赖, 必要时他也会让弟子尝点苦头, 以使他们跳脱出来 如同他经常强调的, 佛陀从不夸赞那些盲目信仰者, 他希望他们能透过自身的努力, 去发现实相 对阿姜查的回忆及其教学的注解, 足以写上一整本书 因此, 最好就此打住, 让教法本身自己说话吧! 13

14 [ 英译者简介 ] 保罗 布里特, 于一九四八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于一九七 0 年旅行至泰国时出家 不久之后, 他遇见阿姜查并成为他的弟子 布里特通晓泰语与依桑方言, 负责担任阿姜查指导西方学生的翻译 他保有对于阿姜查开示法语的记录, 其中有些被集结成册, 包括与杰克 康菲尔德共同出版的 宁静的森林水池 (A Still Forest Poll,Quest Books,1985), 他还翻译了一本 戒律之门 (Vinayamukha,Mahamakuta Royal Academy,1983) 阿姜查于一九七九年时访问美国, 布里特陪他旅行并担任翻译 之后他出版了一本传记, 记录了他跟随阿姜查学习的一些故事, 那本书名为 尊贵的父亲 与阿姜查共处的岁月 (Venerable Father:A Life with Ajahn Chah, 自行出版,1993; 曼谷佛法基金会,1994) 于一九七七年脱下僧袍后, 布里特回到美国继续跟随日本曹洞宗的千野禅师 (Roshi Kobun Chino Otogawa), 以及西藏佛教宁玛派的贡波. 赞丹 (Gonpo Tsedan) 修学佛法 他现在任职于美国邮局 注释 1 思惟 : 意指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将外在所得的表象 概念经由分析 综合 判断 推理等步骤的认识活动的过程 学习佛法的次第即从听闻佛法, 进而思惟法义, 明白其要旨, 随后依之进修 2 恶魔 (Mara): 指障碍佛道之恶神之总称 包括蕴魔 死魔 烦恼魔与天魔 其中蕴魔指色等五蕴, 能生种种之苦恼, 故名魔 ; 死魔则因死能断人之命根, 故名魔 ; 烦恼魔谓贪等烦恼, 能恼害身心, 故名魔 ; 天魔, 欲界第六天之魔王, 能害人之善事, 故名魔 见 智度论 五, 义林章六 3 念死 : 指人于一切时中常念其身必有死而不放逸于修道也 4 慈 : 指慈心观, 即在禅观之中向一切有情散播慈爱 ( 一 ) 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厄难 ;( 二 ) 愿他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 ;( 三 ) 愿他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 ;( 四 ) 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 5 善巧方便 : 指顺应机宜, 善良巧妙地依听者的需要开示佛法 6 泰国两大教派为 法宗派 (Thammayut), 意指奉行 法 的宗派, 重视学识与戒律 : 以及 [ 大宗派 (Mahanikai), 为重视传统 禅修与佛教常规及习俗的宗派 7 戒禁取 : 指相信与离苦不相干的信仰 宗教教训 或持某种禁戒, 为生天之因, 或涅盘之道, 如持牛戒者, 代牛耕田, 死后能生天之类, 凡执取此种见解者, 皆名戒禁取 14

15 8 上座部 : 为南传佛教之分支 在佛陀逝世百年之后, 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 开始分裂 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 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被称为根本二部, 以后又从这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 称为枝末部派 9 引自史帝芬 贝确勒 (Stephen Batchelor) 著 < 一个泰国森林传统在英国的成长 )(A Thai Forest Tradition Grows in England), 三轮 (Tricycle) 夏季号,

16 [ 中译者序 ] 证悟者, 离我们不远作者 : 阿姜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 皈敬薄伽梵 阿罗汉 正等正觉佛陀 ) 阿姜查, 一个实修实证的圣僧 世间的福田与人天的耳目 他所走的是从佛陀传承下来, 未曾间断过的清净道 解脱道或古仙人道 觉音论师在他的 清净道论 里, 开宗明义就引用世尊的话说 : 住戒有慧人, 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 彼当解此结 这无疑正是阿姜查最好的写照 : 以正见为首, 勤修戒定慧, 而解脱烦恼者 这首偈颂的精神贯穿全论, 在该论结束时, 又再次被引用 阿姜查奉行的上座部佛教, 或谓南传佛教, 以往在中国被判定为小乘教, 他们追求的是阿罗汉的解脱, 因此被某些菩萨行者批评为焦芽败种, 认为他们只知自求解脱, 而不思利他 但是这样的观点到了近代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外国学者发现巴利藏经并着手研究以后, 南传佛教有了一个新的名称, 称为 原始佛教 (Primitive Buddhism), 它被认为是最接近佛陀语言与思想者, 而大乘反倒有了 非佛说 或 非佛陀本怀 的疑义 对此我们一则以喜, 一则以忧 喜的是佛教追求解脱的精神重获重视, 忧的则是大小乘间的争端再起 阿姜查对于大乘佛法并不排斥, 至少, 他对于禅宗乃至佛性的思想, 曾多次提及与赞扬, 这在南传大师当中亦不多见, 由此也可看出他的视野与胸襟之宽宏 他认为禅宗不思善 不思恶, 向上一著的方法, 符合念住或觉知者的精神, 只是所用的语言不同而已 而觉知者, 在他看来就是佛性, 用白话来说, 就是 成佛的可能性, 是众生本具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 阿姜查其实已经为大小乘间的沟通与对话, 开启了一扇门 简单来说, 阿姜查的修行有两大特色 : 头陀行与禅定体验, 二者皆是延续大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 头陀行依 清净道论 而言共有十三支 : 粪扫衣 三衣 常乞食 次第乞食 一座食 一钵食 时后不食 阿兰若住 树下住 露地住 冢间住 随处住与常坐不卧 阿姜查的老师阿姜曼尊者对此终生奉行不渝, 由于穿着粪扫衣与不修边幅, 故而常遭村民排斥, 被称为疯子或老虎的使者, 一直到后来了解之后才受到接纳与尊重 阿姜查早年亦行头陀苦行, 后来创立巴蓬寺后, 16

17 才不再强调 这是符合佛陀精神的, 佛陀对于头陀行亦是赞叹但并不强制规定, 重点在于中道原则, 过度的苦与乐都无助于心的解脱, 不过, 适度的吃苦绝对有其必要 阿姜查终其一生都住在森林里, 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经常提醒人们不要贪图便利与享受, 将厕所建在床边真的有比较好吗? 只会让人更懒惰而已 虽然我们不见得都能住在森林里, 但是回归自然的精神绝对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镜 森林里的生活单纯而自然, 少了人为的造作, 没有妄想与贪欲的助燃, 心因此能逐渐由粗到细, 进入禅定, 得到内明与神通, 这点在阿姜查与阿姜曼等头陀行者的身上尤其明显 鉴诸近代高僧如虚云 来果与广钦等人的经验, 我们也可以得到印证 有了坚强的头陀行做后盾, 林住比丘们的禅定经验个个精彩丰富 阿姜曼出入禅定有如家常便饭, 他经常在二禅中为天人与龙王等说法, 一如大乘经典之记载 此外, 他的 他心智 尤其为人津津乐道, 弟子们的起心动念, 皆在他的觉照之下, 因此每个人都兢兢业业, 不敢放逸 阿姜查经常说 : 不要以为做坏事没有人会知道 其中一层深刻的含意就是源自于此, 阿姜曼的弟子们对此都印象深刻 虽然阿姜查很少提及神通之事, 不过从他对瑞相 (nimitta) 的谈话不难看出, 他是过来人 有一次他问阿姜宛关于 无路可走 的禅境, 阿姜宛回答那是 想 的极限, 它自己会消失 能够达到 想 的极限, 多么不简单啊! 我们的念头如雨后春笋般一直冒出, 有可能抵达极限吗? 这正如老子所说 :[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谈 损, 佛教谈 灭, 有异曲同工之妙 损或灭, 用白话来说就是放下 不执着或出离 在都市里欲望与诱惑太多了, 不像森林里那样自然与单纯, 因此不容易入定, 这是现代人需要深切体认与反省的 阿姜查的修禅方法主要有三种 : 入出息念 五支禅与念佛, 三个方法都是以正念 念住或觉知者为基础 入出息念即安那般那念或数息观, 是最普遍的禅修方式, 也是最重要的甘露法门 修行时可以将意念专注于鼻尖或腹部, 达到一定程度的安止后, 即可转而观呼吸的无常 苦与无我 五支禅是身念处的一种, 即观察身体的五个部位, 是泰国佛教的根本禅法 对此他说 : 出家进入僧团, 有许多话可以对你们说, 但是今天我不想谈太多 我将遵循从前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方式, 鼓励大家修习禅法, 尤其是关于头发 体毛 指甲 牙齿与皮肤的五支禅 只谈它们, 这看似游戏或玩笑, 但是如果仔细思量, 它们却极深奥 我们来此学禅, 而禅就是这五支 : 尊贵的头发 尊贵的指甲 它们被称为根本禅 这五支禅从出生就有, 并且一直跟着我们, 只是我们没能认出它们 因此有必要学习这五支根本禅, 以作为进入解脱道的基础 ( 参见本书第三章 ) 有一次阿姜曼的弟子因为生病而退缩, 他严厉斥责弟子 : 17

18 我不是一个摩诃( 能够阅读巴利经文者 ), 连最低的一级 ( 共有九级 ) 也不是 我所有的只是我在出家那天由戒师所教导的五个禅思主题而已, 而你似乎学得愈多就变得愈软弱, 甚至比一个没受教育的女人更软弱 ( 参见 尊者阿迦曼传 < 法的疗效 ) 一节 ) 由阿姜查与阿姜曼的话中, 可以看出, 五支禅是修行入道的根本, 是最切身的 以此为基础可以观不净, 也可以观无常, 从而生起出离心而向于舍 另外一个阿姜查常用的方法是念佛, 藉由念诵 Buddho, 唤醒内心本具的佛性或觉知者, 由此可以令心安住, 并获得佛德的庇佑 当头陀行者在荒野中遇见老虎或其它危难时, 常用此方法克服难关 大乘佛教也念佛, 不过念的是阿弥陀佛, 虽然念法不同, 不过基本精神应该是相通的 具备扎实的头陀戒行与禅定基础, 要生起解脱慧就不是难事 例如, 憍陈如只是听到佛陀解说 一切事物生起之后, 接着会转变, 最后则会消灭 当下就觉悟了 在阿姜查与阿姜曼的身上, 我们可以清楚看见涅盘或解脱真的可能在此世达成 阿姜曼就曾经预言, 未来他将有两位弟子会证得阿罗汉果, 依此观之, 阿姜查可能就是其中一位 此外, 阿姜曼还说在泰国山区曾出现许多位阿罗汉与辟支佛 这些话都是令人振奋与鼓舞的, 这些解脱者离我们并不遥远, 而且他们已经做出最好的示范 学佛或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证法 证法, 就是将自己的心变成法, 心就是戒 定 慧 解脱与解脱知见, 具足五分法身 换言之, 我们应该要活出佛法, 以法为身 阿姜查为我们铺陈了一条道路 : 闻法 思法 修法 见法 证法与传法, 环环相扣, 别具新意 透过闻 思 修, 我们才得以让法进入内心, 这应该是属于道的部份, 而见 证 传, 则是果的部份, 是解脱的境界 修道之后, 就应该证果, 这样的道才是真实的道, 而果也才是真实的果 有一次世尊在舍卫城时, 一位天子为除自身疑惑, 提出这样的问题 : 内结与外结, 人为结缚结, 瞿昙我问汝, 谁当解此结? 世尊为答此义而说偈曰 : 住戒有慧人, 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 彼当解此结 如今已经有一位勤智比丘, 阿姜查, 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 我们能不赶紧跟上吗? 18

19 [ 作者简传 ] 证入无我达寂境作者 : 阿姜查 阿姜查 波提央 (Chah Phothiyan) 于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 出生在泰国东北部乌汶省瓦林姜拉县吉靠村, 一个有十个孩子的富裕大家庭中 十三岁时离开学校, 在父母亲的允许下出家成为沙弥, 三年后还俗回家帮忙农务 然而他还是比较喜欢过修道的生活, 因此一到二十岁, 又在村落的寺院出家成为比丘, 于一九三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受比丘戒 他早年的僧侣生活较传统, 研习佛教教义 阅读泰文教典及巴利经文 第五年时, 父亲得重病而逝, 人命的脆弱和不确定的提醒, 促使他深思生命的真正目的, 厌离感开始在心中生起 于是在一九四六年, 经过六年的寺院教育, 阿姜查通过了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考试 从那时起, 他放弃学业, 开始托钵行脚, 走上另一段寻师访道的旅程 阿姜查走了四百公里抵达泰国中部, 沿途行乞于村落 睡在森林 之后追随几位寮语系统的师父修学, 过着传统的丛林苦行生活 他听说了备受推崇的阿姜曼, 渴望能见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师, 于是, 花了一段时间寻找阿姜曼, 才在一九四八年遇见阿姜曼并受到教导 : 如果看到在内心生起的每件事物, 当下便是真正修行之道 当时阿姜曼七十九岁, 翌年便逝世了 虽然阿姜查只与阿姜曼相处两天, 但他受用了阿姜曼所教授的法门 这种简洁而又直接的教法, 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改变了他修行的方法 往后几年, 阿姜查经常选择在有野兽出没的森林中修行 住在老虎和眼镜蛇成群之处, 甚至丛林坟场, 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并洞察生命的真正意义 一九五四年他受邀回故乡, 在乌汶省他出生村落旁的巴蓬 (Phong Pond) 森林里住了下来 那里热病横行 鬼魅出没, 他不顾疟疾的困境 简陋的住处以及稀少的食物, 追随他的弟子愈来愈多 巴蓬寺就是这样被建立了起来 阿姜查的教导不强调任何特别的打坐方法, 也不鼓励人们参加速成内观或密集禅修课程 他教人先观出入息以调心, 等心安住了, 继续观察身心的变化 保持生活简朴 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观察心念是他的修行要领, 以培养一种平衡的心境, 既无所执着, 也是无我的 无论是静坐或是日常的生活作息都是修行, 只要耐心观照, 智慧与祥和便会在自然的情形下产生 一九八一年, 阿姜查的健康逐渐走下坡, 但他视自己的病为所谓的 正见 : 如果它可以治愈, 就治愈 ; 如果不能, 就不能 19

20 导论 : 进入法的道路佛陀说 : 见到空性者, 死神将无迹可循 当一个觉者去世时,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只有四大元素瓦解而已, 没有个人或自我, 因此怎么会有死亡与再生呢? 只有地 水 火 风消散罢了, 死神只能追踪到这四大元素, 而找不到个人 同样地, 如果 你 始终在寻找问题的答案, 那就一直都会有问题, 因为有个 你 的缘故 当个人不存在时, 问题就不存在 没有必要寻找答案, 因为根本没有问题需要解决, 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解决 但是, 如果 你 相信自己死了, 你 就会再生 今天所说的法只适合心智成熟者, 当那些心智尚未成熟者听到没有自我, 或当他们听到包括身体在内, 没有东西是属于他们的时, 会觉得可笑 : 难道我可以将刀刺进肉里吗? 难道我可以打碎一切杯盘, 因为它们都不是属于我的? 绝非如此 只因为内心已经被扭曲, 才会有如此荒谬的想法 我们如何能让心贴近与进入法呢? 须陀洹 (sota panna, 入流者 ) 的心, 已经进入涅盘之流, 不会再退转 即使他们还有瞋念, 但是已经不会再重回痛苦与执着的轮回 ; 即使内心还有贪欲, 他们也不会退转, 因为如实认知的缘故 须陀洹已经进入并看见法, 但是尚未证入 当贪心与瞋心生起时, 他虽然知道, 却还是会受影响 因为他虽然知道并看见法, 但是还没有证入, 他的心还没能成为法 因此, 他或许已经闻法 思法 修法与见法, 但是还没能完全与法合一 所有众生皆可证入法, 那样的境界是完全清净的 笼中鸟之苦 我们都像是笼中鸟, 无论笼子里的环境有多好, 鸟儿还是不自在 牠总是不断跳跃, 希望能够获得自由 即使是被关在金笼子里的鸽子也一样, 无论受到多么优渥的待遇, 牠们还是想飞出去 一路从闻法到见法的过程, 你都还有苦的感受 除非证入法, 否则你永远无法摆脱苦, 仍将受制于各种外在因素, 包括欢乐 名声 财富与物质等 或许你拥有各种知识, 但是它们都受到世俗的污染, 无法将你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你仍然像只笼中鸟 正确的修法来自好的老师, 而他也是学自另一位老师, 传承就是这样代代传承下来的 事实上, 实相并不从属于任何人 如果只是因为尊敬老师, 所以我们就凡事都顺从他, 这并不如法 不能只是因为老师在一旁盯着, 所以我们才修行, 把它看成一项义务 ; 当他不在时, 我们就松懈 20

21 了 这就像是在工厂里, 我们是为了老板而工作, 事实上我们并不喜欢这项差事, 一切都只是为 了钱 所以我们会尽量找机会偷懒, 这是一般人工作的态度 不能一味地尊敬与顺从, 我们应该 要问问自己 : 我何时才能看见实相 指南针永指南方 佛陀的教学重点在于厘清事实, 帮助人们认识自己, 进入圣道之流 当我们看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时, 我们就见到了法与见到了佛, 从此进入圣道之流 我常说 : 见法之后, 你将无法说谎与偷窃 过去, 我们会认为说谎与做坏事, 可以不让人知道 ; 但是, 当你进入圣道之流后, 你将发现, 无论身在何处, 做坏事不让人知道是不可能的 认为可以不让人知道, 是一种无知的想法 无论是处于人群之中, 或是独自一人, 或是住在水里或天上, 做坏事而不让人知道是不可能的 当你明白这个事实, 你就入流了 尚未入流时, 你认为做坏事可以不让人知道, 但那只是欺骗自己 ; 凡是见到法者, 无论在何种情况之下, 都绝对不会欺骗与伤害他人 佛陀曾说 : 如果有人看见它就是我自己, 就是见到了法 除非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否则一切皆非佛法, 都不是佛陀的本意 看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后, 你将无法说谎与做坏事 你所有的修行都将是正确与直接的, 就像指南针一样, 永远指着南方 有了指南针, 当你进入丛林时, 永远都会晓得正确的方向 或许你以为自己正朝东走, 但是指南针却会显示其实你正向南走, 然后你便了解 : 喔! 我错了, 我以为自己正向东走 指南针永远指向正确的方向, 因此, 你可以不必再依赖自己的猜想 有了指南针, 不论身在何处, 你都有办法找到方向 我们的想法或许会引我们到别处, 但是别怕, 我们有指南针 放下猜想与感受, 因为我们晓得, 它们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 依佛陀的方式修行 人的本性似乎乐于犯错, 虽然我们并不喜欢那样的结果, 但是却沈迷于这样的行为 我们不喜欢扭曲的结果, 但是我们却喜欢错误的行为模式 这绝非正见 事情不会突然出现, 事出一定有因, 不可能有果而无因 我们希望做很少的事, 却领很多的钱 ; 我们希望不用苦修, 就能悟道 ; 我们希望不用学习, 就能拥有知识 ; 我们希望不用努力, 就能通过考试 所以我们去向隆波乞求 21

22 圣水加持,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那个水有什么作用? 我们需要的是努力工作, 精进修行, 用功读书 但是人们就是喜欢那一套 他们或许能从老和尚洒的圣水中得到一点灵感, 但是用俗谚的话来说, 那叫做连法的边也摸不到 修行一定要有因果的观念 那些在自己身上下工夫的人, 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获得解脱 就像指南针一样, 我们以为自己正向东走, 但是指南针会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 这就是法的本质, 我们称它为 真实法 (sacca dhamma), 或 实相 因此, 按照佛陀的方式修行, 绝对不会出错 因没有错, 果也不会错 无论正见或邪见, 它们都是你的修行根本 只有这两条路 不过, 当你持有邪见时, 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甚至你会认为那是正确与好的 你既然受到遮蔽, 看不见事实, 当然就会出错 贯彻简单原则 对于真实法而言, 其实不须学太多, 只须贯彻一些简单的原则而已 对象都是现成的, 我们只需要实际去修, 累积直接的经验即可 所须学习的, 只是知道要修些什么, 以及如何修 : 我们应该如此了解, 如此修行, 然后如此勇往直前 就是这样而已 对于教法而言, 诠释与教导是同一回事 我们举芒果为例, 芒果的一切阶段与特性, 例如酸甜与大小等, 都可从一颗芒果推知 ; 只要研究一颗, 就可以知道所有芒果的情况 不过, 每个人适合的禅修都不一样, 有些人需要多一点研究, 如果不研究, 他们就无法了解 当我们说有人不须做研究时, 其实他们也在研究, 他们是直接从修行中去学习 有这两种方式, 我们可以按部就班进行研究, 或者我们可以从修行的经验中去学习 错过无常 我们可以从观察事物明显的外观与实际状况, 例如头发 指甲 牙齿与皮肤等, 去了解它们本质上都是不稳定 不可信赖的与不净的 这是一种方式 如果我们加以研究, 就能严肃地看待与认识它们, 了解实相 虽然我们可能读到关于头发 指甲与皮肤等不净的文字, 却仍然觉得它们美丽, 并受到吸引, 因为我们没有看见隐含的实相 实相从未改变, 五蕴与四大不断生灭变化 情况就是如此, 它们一直都是不净 不确定 无常 苦与无我的, 这是它们的本质 我们读到 诸色无常, 诸受无常, 诸想无常, 诸行无常, 以及诸识无常 的文字, 从某个角度来说, 可以说我们已经知道了, 这确实是一种知识 但是面对实际情况时, 就无法确定了 22

23 当时间一到, 色法呈现衰颓时, 我们可能茫然无措, 什么都忘了 ; 当我们生病, 身体受到剧苦时, 我们变得沮丧, 频频怨天尤人 其实, 无常一直都在 我们透过读诵 诸色无常, 诸受无常, 所得到的知识, 在实际状况发生时受到考验, 则变得模糊不清 我们从经典文字中, 只能得到一些概念, 虽然我们的唱诵悦耳动听, 但是却可能正错过 无常 有些人尝试作身体的不净观, 以体会欲望的无常 不过, 当他们说 肝 肠 胃 时, 却想起先前曾经吃过的鸡肝 鸡肾 猪肠或任何器官, 并感到饥肠辘辘 没有下过苦功, 是不可能有深刻体会的 事实上, 实相始终完整地存在于这些事物中, 不需要刻意营造 佛陀强调禅修, 只要静下来修禅, 就可以看见实相 禅修的巴利文是 bhavana, 意思是让事物实现 : 未实现者, 令它实现 ; 未存在者, 使其存在 不要再等了 无论你身在何处, 或境遇如何, 都可以修行 趁着年轻, 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不要等老了才去做 现在大家都在想 : 等我老了, 便会开始去寺庙, 并花些时间在法上 现在我不能这么做, 还有更重要的事在等着我 因此, 修行的事就等到老年再说吧! 他们将问题留待老年时才解决 我真的不知道老年有多伟大, 你们的生活中有老人码? 他们是什么样子? 他们能跟你赛跑吗? 他们的牙齿动摇, 视力模糊, 听力也逐渐丧失, 起身与坐下时都会发出呻吟 然而当我们年轻时却想着 : 等我老了, 我就会去做 我们可能天真地认为, 到了老年我们仍然健壮, 充满精力 村里的老钦恩 (Kiem) 先生, 年轻时总是拖着一大块木板到处走, 现在则只能依靠拐杖走路 生命就是这么一回事, 请不要再持有这种荒谬的想法 趁我们还活着, 让我们多关心自己的心 凡是错误与恶的, 让我们尽量避开 ; 凡是善的, 让我们尽力去做 就是这样而已, 这些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 不需要留待老年 嘿! 你们都看过老人, 不是吗? 他们的感官退化, 行动迟缓, 难道你们不知道吗? 但是, 即使如此, 你们仍然关闭眼睛与耳朵说 : 让我先完成这项工作, 或让我先做那件事, 等到我老了, 就会上寺庙修行 你知道吗? 等你老了, 你可能坐也坐不久, 听也听不清楚, 想也想不通了 所以, 请勿拖延, 应该稳定与持续地修行 青春一去不复返, 岁月不饶人啊! 出生后就一直在变老 23

24 你可能觉得自己还年轻, 事实上, 从出生以后, 你就一直在变老 变老的过程从母亲的子宫内就开始了, 胎儿的后一刻比前一刻老, 接着婴儿便诞生了 如果没有变老, 你就不会出生, 只能停留在子宫中 之后, 你慢慢长大, 从婴儿到幼童到成人, 你愈来愈老 一旦了解这点, 当然可以说你已经老了 你不觉得老, 代表你还不了解 如果没有变老, 你就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样子 因此最好认为自己已经老了, 如此才会有修行的迫切感, 最后, 才可能解脱 你应该下定决心, 从这一刻起开始好好修行, 愈早修行, 成果就可能会愈大 现在行善, 往后就不用再承受苦果,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趁年轻时多修善行, 尽量避免造恶, 这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点 如果你认为还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事须做, 那么修行的时机永远不会到来 佛教对于行为, 要求先做到身业与口业的清净, 这就是所谓的 戒 如果能够保持身业与口业清净, 就会有平静的生活, 内心也将得以安住 这是最简单的说法 修行重点在不放逸 什么是平静呢? 如果你没有偷东西, 就不用担心被警察逮捕, 可以很轻松, 因为你知道他们要找的人不是你 如果你的心是处在这样的状态, 远离焦虑, 那么任何想法生起时, 你都能够清楚地认出它们 简单地说, 这就是戒 定 慧的进程 大家都知道, 修定需要有老师带领, 我举我自己的学习经验为例 我们得先找个老师, 为他献上香 烛与花 ; 接着, 开始唱诵, 向他行礼 祈求与祝祷 : 希望这能够在我身上生效, 希望不净的戒都能变净, 希望禅定能够在我的心中安住 之后, 我们研究经典, 并且完整念诵各个禅支 1, 包括各种不同的喜与乐等 ; 然后, 我们坐下来, 邀请禅定来住 但是它一直都没来, 我愈坐愈烦, 因为什么事也没发生 因此, 我开始想 : 唉! 这不是正确的方式, 如果你邀请戒定慧来, 它们就来, 那不是太简单了吗? 看来还是得靠自己在心地上下工夫才行 这是我启蒙的经验, 因此我抛弃了过去所学到的僵化模式 有些修行看起来很简单, 有些则很难, 但是无论难易, 都不要太在意 佛陀说重点在于不放逸, 就只是 不放逸 为什么? 因为生命是不确定的 当我们认为事情是确定的时候, 就忽略了不确定的实相 放逸即是心有所恃, 认为事物是确定的, 执着无常为常, 以及不真实为真实 注意! 它们在未来随时可能跳出来咬你一口 保持中庸之道 24

25 因此, 无论在处理真或假 善或恶 爱或憎的事物时, 都别太在意 重点在于调伏自心, 树立正见, 使它合乎正道 切莫忘失正念! 不要迭床架屋, 错上加错, 徒增困扰 如果出现挫折或沮丧, 知道它是令人不悦的即可, 不要让苦凌驾于实相之上 如果你喜欢某样事物, 切勿沈迷, 可以喜欢, 但是不要过度 俗话说 : 勿沈醉! 当你遇到不快乐的事时, 不要沈醉在沮丧中 ; 当你觉得高兴或喜悦时, 也不要沈滞于其中 我们说 勿沈醉, 意思是指不要陷入过量的事物中 应该保持中庸之道, 拥有固然好, 失去也没什么 如果过度沈迷其中, 当失去或遇到挫折时, 便会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紧握着它们不放, 便会与实相擦身而过, 忘失正念 这不是法, 也不是修行者应该做的事 过量, 将导致我们偏离中道 这样的偏离便是邪见, 是苦的起因 解说修行, 目标在于明白苦灭 ; 根据这样的认知而修行, 也只是为了灭苦 如果我们具有这样的见解, 便能知道苦与苦的起因, 以及苦灭与灭苦之道, 这即是所谓的佛教, 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不了解苦, 就很容易偏离中道, 陷入痛苦 当我们迷恋某样事物时, 往往不知节制, 不思索它是否能带来利益 : 也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没有人能阻止我们, 我们恋恋不舍钟爱的事物, 对于别人的话完全无动于衷, 没问题啦, 我向你保证! 对他来说, 只要喜欢就好, 完全没有想到日后可能厌倦的情况 ; 等他感到惊讶与挫折时, 已经太晚了 执苦为乐反被咬 因此佛陀希望我们明白 : 这是苦 苦的起因 苦灭, 以及灭苦之道 一切修行都不离这四谛, 它们是佛教的精华 法, 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说, 即苦的生起与苦的熄灭, 除此之外无它 苦生起, 然后苦熄灭 我们为什么会受苦, 在轮回 (samsara) 或缘起的世间中迷失? 因为我们不知道事物的实相 ; 我们不知道苦 因此, 我们执苦为乐, 到头来却被反咬一口 例如, 一位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眼镜蛇, 觉得牠很可怜, 心想 : 我们应该对众生慈悲, 给它们一些慰藉 他不知道牠的实相, 不知道这是一个会引发剧苦的生命 因此他将牠抱起来, 温柔地靠在自己身上 当这只蛇感到温暖舒适时, 牠咬了他 这件事情虽然出自于善意, 但是却缺乏智慧 这是一个会致命的东西, 你应该了解这点 这个情况就像我们不了解苦 苦的起因 苦的止息, 以及灭苦之道一样 一切苦与不圆满皆有其原因, 因若消失, 苦便止息 一切法, 无论喜欢与否, 皆由因所生 知道这四项 苦 苦的起因 苦灭与灭苦之道 是我们唯一需要的 一切事物皆不离四谛, 除此之外, 我们不需要其他法 25

26 修行要有清楚的觉知 与外界接触的入口, 接收讯息的器官, 包括眼 耳 鼻 舌 身 意等六根 当意根清楚觉知经验为苦时, 它自然会放开, 事实上, 放开的速度会很快 因此修行中的你, 应该清楚地觉知 觉知, 在你的修行中, 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许多学术研究, 对于这点都有详细地阐述 你们有些人深信经 (sutra) 与论 (abhid-hamma) 的研究, 它们对心作了广泛的讨论, 而你们也都掌握了其中的要义 这应该是一件好事, 但是你们可能只迷恋于讨论, 却忽略了其中真实的含意, 只会说食数宝而已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算术 有些人需要按部就班学习, 只有循序渐进, 他们才有办法学会算术 但是有些人则不需要, 他们天生就擅长数字, 因此不需要学习加减乘除, 他们有自己的思惟法则, 可以直接推算出答案, 正确度与辛苦学习运算法的人一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殊途而同归 你可以说具有直观能力的人, 没有经过标准的学习管道, 因此是 非正统 的, 但是他们却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丝毫无差 他们的知识也同样清晰与有用 万法存乎一心 你的修行可以不需要很多研究, 但是依然能觉知得很好 辟支佛 (pacceka buddha), 或称 独觉, 无师自通, 便是很好的例子 他们不会教导别人, 但是指导自己却绰绰有余 ; 他们只能自知作证, 而无法对别人解释 他们已经达到寂灭与光明的境界, 但是却不会教人, 就像哑巴一样 哑巴会做梦, 在梦中他看见田野 山峦与动物, 但是当他醒来时, 却无法对别人述说 如果常人梦见蛇, 他会告诉别人他所看见的蛇 ; 如果他梦见牛, 他会描述所看见的牛 辟支佛就像哑巴一样, 梦见东西却无法说明, 不过, 他们确实已经没有贪 瞋 痴, 并且跳脱生死轮回了 他们已经抛弃身上的负担, 轻松自在 哑巴和常人一样会做梦, 并且拥有同样的知识与经验, 差别只在于表达而已 就知识而言, 他们是平等的 万法皆存乎一心, 佛陀希望我们向内寻找, 找出实相 心才是实相之所在 出现肮脏的东西时, 有人只会试着躲避, 事实上, 重点是如何清除它 当你搓洗它时, 你将在先前肮脏的地方, 看见干净 但是有些人看见污点, 却只会逃避, 认为干净只存在于别的地方 干净与肮脏是混在一起的, 迷惑的众生与觉者, 以及觉与不觉, 一样是混在一起的 当我们能把它们分开时, 我们才能看清楚 26

27 秉持正见修行 检视佛陀的一生, 就知道他从来不走捷径 他已经做到了, 我们却还遥遥无期 我们的内心刚开始接触事物时, 觉得喜欢, 但是最后往往演变成感伤, 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不喜欢的事物, 我们可以完全不理睬, 却没有丝毫感伤, 为什么? 这很平常, 一件发生在我们周遭再平常不过的事, 因为我们已经偏离中道 让我们一起秉持正见修行, 不再退转 就像水滴进入水流一样, 让心倾向趣入于法 若能如此共住, 则将鲜少有问题发生 如果我们的心都能趣入于法, 彼此之间就能保持和谐, 无论别人对我们说什么, 我们都不会像常人一样做出反应 我们应该彼此忠实, 没有忌妒与摩擦, 这是心趣入于法者的行事方式 这些人从哪里来呢? 来自心尚未转向者, 或称之为 粗人 具德的觉者, 原本也是粗人, 他们同样是人类, 关键在于心是否趣入于法 传统上以四种德行来描述僧伽, 或 真实修行的团体 我即以此四德总结我们的修行 : 善行道者 质直行者 如理行者, 以及和敬行者 2 注释 1 四禅定共计十八支 : 初禅有觉 观 喜 乐 一心等五支 ; 第二禅有内净 喜 乐 一心等四支 ; 第三禅有舍, 念 慧 ( 智 ) 乐 一心等五支; 第四禅有不苦不乐 舍 念 一心等四支 2 杂阿含 第 550 经云 : 圣弟子念于僧法: 善向 正向 直向 等向, 修随顺行 善向即 supatipanna( 善行道者 ), 正向即 ujupatipanna( 质直行者 ), 直向即 nayapatipanna( 如理行者 ), 等向即 samicipatipanna( 和敬行者 ) 当个人不存在时, 问题就不存在 没有必要寻找答案, 因为根本没有问题需要解决, 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解决 众生皆可证入法, 那样的境界是完全清净的 当我们看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时, 我们就见到了法与见到了佛, 从此进入圣道之流 放下猜想与感受, 因为我们晓得, 它们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 对于真实法而言, 其实不须学太多, 只须贯彻些简单的原则而已 实相从未改变, 五蕴与四大不断生灭变化 事实上, 实相始终完整地存在于这些事物中, 不需要刻意营造 27

28 趁着年轻, 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不要等老了才去做 你应该下定决心, 从这一刻起开始好好修行, 愈早修行, 成果就可能会愈大 有些修行看起来很简单, 有些则很难, 但是无论难易, 都不要太在意 佛陀说重点在于不放逸, 就只是 不放逸 无论在处理真或假 善或恶 爱或憎的事物时, 都别太在意 重点在于调伏自心, 树立正见, 使它合乎于正道 因此佛陀希望我们明白 : 这是苦 苦的起因 苦灭, 以及灭苦之道 觉知, 在你的修行中, 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你的修行可以不需要很多研究, 但是依然能觉知得很好 让我们一起秉持正见修行, 不再退转 就像水滴进入水流一样, 让心倾向趣入于法 28

29 第一章闻法作者 : 阿姜查 教导法时, 需要不断重复, 直到人们真的了解为止 这很平常, 是为了让重点被理解的必要做法 佛陀的话被称为 善语, 因为它善良 如法并充满意义, 能引导人心到达实相 当心灵真的接触到它时, 人们便会懂得自制, 去除贪 瞋 痴三毒, 以免伤害自己与他人 但是有些人听了之后, 却斥为无稽之谈, 因为那不符合他们的观念与习惯 事实上, 符合众生内心的话不一定好 我们的观念有对有错, 皆不确定 ; 但是善语则是端正 直接与确定的 善语非关高下, 它只是佛陀的语言, 目的是为了减少众生的烦恼与痛苦 善语不会迎合众生的喜好, 有的人说 : 不符合我的话, 就不是善语, 也不可能是法 但是, 一致的不一定好, 不一致的也不一定坏, 不能混为一谈 听者习惯性的好恶, 只是先入为主的看法与偏见 如果我们希望所有事情都称心如意, 那无异是缘木求鱼 我们不想做讨厌的事, 只想做喜欢的事, 从不考虑它所可能带来的苦患 有毒的食物或许香甜诱人, 却可能会致命 佛陀与其弟子的语言都是善的, 都是法 但是如果方法不当, 不能让法直达内心, 则一般人听到时, 可能就无法轻易理解, 修行起来也有困难 语言与法每一种语言都是帮助我们理解的工具, 语言就只是语言 如果有人对我说了一句英语, 我完全听不懂, 即使它现在很流行, 对我来说, 依然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 无论我们住在哪里, 让语言成为帮助我们明辨是非的工具, 这样的语言才有用, 才是法 闻法的目的, 是为了让心能够见法与证法, 而不只是增长知识或记忆 它应该有助于我们追随佛陀的脚步, 根据他的教导修行 即使目前无法觉悟, 我们仍应该有效地使用与思惟语言 这其实没那么难 例如, 佛陀说惛沈与散乱皆非善法, 听闻之后, 当你发觉它们即将在心中生起时 ( 那是迟早的事 ), 你应该认出它们并如实觉知 如此, 你就能将散乱转为精进 惛沈一定从内心生起, 当它出现时, 对抗 降伏与转化它, 让它成为修法的因 闻法的目的是为了证入法, 让法在心中生起 ; 若它尚未生起, 我们就要努力令它生起 修行并不困难, 我们只需要让心如此专注与运作即可 你应该努力让心证入法, 而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不要让知识停留在你的脑中或嘴边, 让身口意三门都能如法运作 法是什么? 闻法是为了知道如何修法与证法, 而法究竟是什么? 这个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法, 世间并不存 29

30 在不是法的事物 我们眼中所见到的形形色色无不是法, 一切存在都是法 法的其中一个意义是自然, 它只是照本来的样子呈现, 没有人可以塑造或改变 现象的本质即是法, 这是指物质, 即色法而言 佛陀说见法 入法, 意即如实观看一切事物 包括世间与物质等外在现象, 以及感受与思想等内在现象, 全都是法 法可以区分成两大范畴 : 可以被眼睛与其他感官认识的物体, 以及无法像这样被认识的心 一切事物皆离不开身与心 但是这个法, 不能根据我们的意愿而生出, 而是由因缘所决定, 然后它会变化, 最后则会分解与消失 法的力量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 没有人可以改变 自然法尔如是, 根据因缘而生灭 我们所追求的法 戒律与教导, 是帮助我们了解的工具 教导是语言, 法并不存在于语言中 语言是一条道路, 为人们指出方向, 引导心去认识与了解法 因此教导本身并不是法 我们用耳朵听, 用舌头说, 但是那都不究竟 这些语言与观念都不是法本身, 如果它们真的是法, 它们应该能超越一切事物独立存在 因此觉悟法, 只是努力开发智慧, 以便如实看见事物的本质, 而非妄加改变或破坏 因缘所生法举身体为例, 它是由因缘所生 当它出生时, 有一个特定的力量或法则, 支撑着它的存在, 完全不受任何人指使 出生时, 我们很小, 然后逐渐长大与变老, 身体会自然地变化 无论任何人怎么说 怎么想, 或怎么希望, 它还是会随着时间而成长与变异, 哭泣 抱怨或要求都没用 它随着因缘而出生与发展, 最后则瓦解, 不听从任何人的希望或命令 这便是生命的本质, 由不变异的 ( 缘起 ) 法则现行著 ; 佛陀教导我们深观此点, 这非常重要 皮肤 牙齿 头发或其他部位, 你能从其中看到什么? 无常 它们的出生并非依靠外力, 而是根据先前所造的业因与业缘 一旦出生后, 就逐步迈向死亡 成 住 异 灭的过程, 不须任何人认可或协助, 它自然会发生 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可以主宰它们 这就是色身, 它会自然变化与死亡, 这就是 实相法 (sabhavadhamma, 或译自性法 )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之下, 我们都不可能与它争辩, 或对它说 : 嗨! 听我说, 注意我的要求, 不要变老, 照着我的话去做 自然原本就是如此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 我们既不是这些事物, 也不是它们的主人 如果我们没有清楚觉知实相, 反而还被迷惑, 这就称为妄法 我们视这些事物为自我或我的, 因此而区分自己与他人, 这就是无明 无明生起时, 造作之行也将随之而起 我们在事物中挣扎, 希望能够控制它们, 因此患得与患失, 落入好恶的陷阱中 我喜欢这个, 请给我多一点 ; 我讨厌那个, 请将它移开 ; 这个应该像这样, 那个应该像那样 这些都是颠倒妄想 你就像是试图侵占他人的屋宅与田地者, 取走不属于你的东西 欲望的堆砌永无止境, 你不知道它们来自 30

31 何处, 或会将你引向何方 远离颠倒妄想可以被讲述与听闻的法, 都不是真正的法 它们只是指出重点的语言, 以使你能进入与看见 说话以帮助人们了解, 是一种 方便, 或是教学的方式 如果只有语言, 像鹦鹉学话一般, 而没有真正地看见, 则完全没有益处 如果你能善用语言, 使自己看见实相, 了解只有因缘而无自我, 那才是佛陀传法的本意 没有见法, 就会有苦 如果你真的看见了, 就不会再有渴爱, 也不会再为世间的事物而欢笑或流泪 从小我们就无休止地哭泣与欢笑, 颠倒妄想, 无有了时 我们总是想得到不属于我们的东西, 总是贪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一直生活在无法满足的苦中 如果闻法之后, 能够进而让心见法与如法, 你就能解脱苦 应该了解, 一切事物都不是你所能控制与改变的, 法尔如是, 自然生灭 无论研究或修行, 你应该了解佛陀并未教导人们去改变自然, 而是希望我们依据事实, 如实观察 如果你希望改变外在事物, 那并不如法, 也违背自然, 那只是人们希望创造与操控的恶习 如果你不能如实观看事物, 就无法修行苦 集 灭 道等四谛 诸行无常佛陀从来不曾要求闻法者与修行者改变自然, 只教导他们觉知与随顺自然 觉知 诸行 (sankhara) 无常的实相即是智慧, 我们须清楚觉知, 一切 行 为皆具有生灭的本质 否定生灭无常, 即为邪见, 是无明的知见, 无法灭苦 持邪见者将一直在生死中轮回, 不得解脱 就像昆虫在水桶边缘爬行一样, 牠们拼命移动, 却哪里也去不了, 只能一直绕圈 愚痴凡夫的想法也是一样, 没有止境, 也无法解决, 陷入窠臼之中 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往前走了很远, 却不知仍在原地打转, 一直回到同样的地方 我们没能跳出内心的轮回, 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洞见, 误将妄念当成智慧, 因此无法看清身边的事物 这不是法, 在法中, 我们可以透过佛陀的话语, 产生洞见 真实的智慧即是明白法尔如是, 毋须造作, 只须放下 如实观察事物原本自然, 毋须增添或删减, 但是我们却经常看不顺眼, 认为它们不是太大就是太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妄想 这都是凡愚的欲贪在作祟, 其愚蠢与无聊的程度, 就像有人与树扭打一样 因此, 佛陀建议我们, 要以法为基础, 如实观察 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 皆自有其存在的因缘, 如果能如实觉知, 则无论它们如何生灭, 我们皆可不动于心 无论身体发生什么事, 我们都不会受到影响, 因为我们了解,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成, 无法强求 唯有如此, 我们的心才得以安住, 并保持平和 佛陀要求我们将念头安住在身 受 心 法上, 没有什么事物需要造作或解决, 只须如实观察即可 31

32 身体经历生 老 病 死, 片刻也不得安稳 了解这个事实即是法 法尔如是, 无可改变 破坏或解决 当你了解这点, 就不再需要语言, 也将没有负担 如果你能够如实观察, 对于正在做的事就可以保持正念, 无论身在何处, 都只是观因缘生灭, 法尔如是 你究竟想找什么? 又为何沮丧与哭泣? 你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你想拥有或成为什么? 你凭什么说长论短? 到头来, 你能对自然说什么? 这就是轮回的事实, 就是这么一回事 当你了解这个深奥的事实, 你就会得到平安与解脱, 不再有忧伤与冲突 我 与 我所 观察因缘的生灭与变异, 即名为学法 你应该于听闻之后, 在生活中加以落实 如果内心仍有渴爱, 就不是真的见法 ; 如果仍有瞋恨与烦忧, 也是因为尚未通达法义, 内心依然被遮蔽, 不得自由 只有挺身对抗, 才可能解决问题 一切问题都肇因于 我 与 我所 的信念 当你如此相信时, 当 我 与 我所 的想法生起时, 自私与各种麻烦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一位旅客抵达旅馆后, 先向柜台询价, 并告知停留时间 但是, 他住了一阵子之后, 却开始认为这里就是他的家, 而忘了要离开 当旅馆经理请他退房时, 他拒绝搬出, 并说 : 这里就是我的家, 我为什么要搬走? 于是, 他们之间起了冲突与争执 当我们开始认为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的时, 我们就和那位不肯退房的旅客一样 我们对于暂住的地方有了错误的想法, 并且发现自己一直处于冲突的情况中 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子女成天吵架, 或同村的村民相处不来, 或同一个国家的居民彼此对立, 都是因为执着 我 与 我所 的缘故 法的实相因此佛陀劝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身体, 从其中看出法的实相, 而不需要进行改变与破坏 我们说 : 一个看见 行 (sankara, 造作与迁流之意 ), 并且放下执着的人, 具有快乐 心与身, 皆是无常之 行, 不是我或我的 因此, 那些看见 行 的人, 皆很平静 他们了解身心皆非自我, 只是变动不居的现象 一切存在的事物, 都只是 行 没有生命或个人, 没有一个会快乐或痛苦的人, 一切都只是 行 痛苦与快乐都是自找的 如果你像这样看见 行, 你就看见法 没有一个实体可以被称为自我 本体或个人, 没有人在喜悦 受苦 生气或爱恋, 也没有人死 事物只是存在与迁流变化而已, 这就是 行 行者的见法即是如此 如果你也能如此看, 即名为功德 一切功德皆源自于见法, 这亦是寂灭之所在 如果你因为见解不清, 而尝试去调整或改变法, 就会引来苦 例如呼吸, 它是持续吸进与呼出空气, 不能间断, 身体赖此维生 它是滋养, 就像食物一样, 进入身体, 产生支持 空气进进 32

33 出出, 行 才得以存活 如果只进不出, 或只出不进, 就有麻烦了 但是, 出生以后, 我们就不想变老, 也不想死 ; 相聚之后, 我们就不想分离 ; 拥有之后, 我们就不想失去 只是进而不想出, 违背自然, 因此我们才会感到痛苦 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 因缘具足, 果便随之而生 谁创造这些? 它只是自然的法则, 没有人创造它 它随着因缘, 自然生灭 这就是法 法师们的教导, 都只是方便的语言, 不是真实的法本身, 它是引导人们悟入实相的道路 我们却自以为拥有法 了解法, 甚至以为自己就是法 果真如此, 我们就不应该还有贪瞋痴 如果我们真的看见或悟入法, 就不应该还有这三毒 因此, 我们只不过是苦的奴隶, 片刻也不得休息 如果我们真的见法, 烦恼就应该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无踪 最深奥的法也只是如此, 再简单不过 戒法清净有一套行为准则, 人们靠着它彼此自制与体谅 这是一套无诤之法, 称之为 戒法 1(siladhamma), 是清净的行为之道 它是维系大众和乐所需的法 ; 不过, 若未达解脱, 这样的乐也只是另一个苦的起点 有戒法一定比没有好, 不过, 这样的乐, 终究还是会走向苦 单靠它无法让我们超越 创造超越的因缘, 是另外一回事, 需要靠定与慧 涅盘寂灭因此当你闻法时, 不要只是听而已, 要将它放在心里, 并付诸实行 让它成为达到涅盘 无死以及寂灭的因缘 身为佛教徒, 我们需要学习这些, 一点一滴地学, 并且透过禅定加以落实 虽然心中仍有贪瞋痴, 我们仍要保持觉知, 知道它们是我们的敌人, 同时也知道法 啊! 它们何时才能被断除呢? 应该透过修行, 一步一步加以断除 而非透过睡觉 修持戒与法的过程, 虽然仍有贪着, 但是只要清楚知道它们存在即可 如果心里有苦, 尽量不要让它扩大, 应该限制它并保持正念 当你看管牛只时, 牠们可能会走进田里, 因此须加以控制 牠们可能会偷吃一些稻米, 只要不吃太多就无关紧要 牠们只能吃一点点, 因为有你在看着 如果你整天都在睡觉, 牠们就可能将作物吃光, 因此你可不能大意 我们研究与修行的目的, 都是为了见法 ; 当心见法时, 我们就能熄灭苦 无须质疑修行的目的, 因为我们拥有完整的眼睛 耳朵与双足 睁开眼睛, 我们就可以看见, 不需要等待, 或盲目摸索 我们不是聋子, 当我们听见时, 就可以进行思惟 领行觉醒, 我们便可以提前出发, 无须等待那些还在沈睡者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不安 迷惑与缺失的险境 佛陀教导我们, 知道之后就应该赶快 33

34 离开, 而不是留下来陪那些愚痴者一起等待 如果你的双腿走得动, 就赶紧走, 不要等那些执迷不悟的跛脚者 为什么? 因为必须逐步远离敌境, 直到你确定自己已经自由与安全为止 换言之, 应该逐步开发善德与知识, 直到断恶为止 你一点一滴所种下的善因, 也将成为其他人的解脱之因 快快觉醒吧! 莫停莫待种在同一个水池里的莲华, 不会同时盛开 可能有一些开了, 有一些还在水里, 另外一些则在水面上 你必须量力而为, 如果随便停下来等待, 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被鱼与鸟龟吃掉 火焰即将烧到你的屋子时, 你不能视若无睹, 或者稍事休息 你必须赶紧抱起财物, 向外逃命 贪瞋痴之火 *** 迫就像这样 死亡一直紧跟在后, 没有一天停止 至少, 我们应该降低生死轮回的次数 我们行善与修行时, 口里念着 : 愿它成为了悟涅盘的因 我们应该如何创造涅盘的因呢? 禅定是最基本的 你不能只是坐在这里听讲, 那无法成为涅盘的因 开始时你聆听, 接着你必须思惟其中的意义 必须舍弃的事物, 就舍弃吧! 这个家伙还不了解 我不确定他所修行的方式 不要自以为是, 拿别人当退缩的藉口 如果老虎就在后面追赶, 你还会想等别人吗? 危机就在你的眼前! 获得法益涅盘不是一个你可以停留或到达的地方, 或者换个方式来说, 既没有到达, 也没有停留 那里没有前进 后退或停止 当你进入并看见法时, 果报自然会现前, 毋须索求 见法, 并得到你的法益, 接着, 即使你尚未到达菩提道的终点, 也将不会再有疑惑 这对有心学法的人来说颇为重要 除了导师的法之外, 没有其它事物可以让我们和谐相处, 并且超越苦的经验, 得到寂灭之乐 法比任何你在家里能找到的东西都要好, 家里的事物通常只会带来麻烦, 难得带给我们平静 在家庭与财务的领域中, 只有会令我们烦忧与受伤的事物 法比它们有价值多了 如果置身于家庭事务中, 我们一定要有法, 不能没有它 少了法, 它们就会不完整 不要轻忽, 真的深入思惟法之后, 我们就会知道它的价值 家庭事务始终存在, 但是我们见法之后, 就不会再执着于它们 虽然生活中仍有忙碌与纠葛, 但是我们知道它们的本质, 便不会再执以为真 就像与小孩相处, 他们常说 : 妈! 看这个 爸! 我想要那个 嗨! 看看我 父母亲于是对他说 : 喔! 当然, 好! 但是却不会将它放在心上 你回答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快乐与安全, 但是你的心并不会受到影响, 因为你有完全不同的思惟模式 因此, 你可以善尽家庭与世俗的义务, 做你应该做的事, 却不会随波逐流 你的目标是寂灭与离染, 而非屈从与纠缠 这就是名为圆满的成就与受用, 即使拥有资产, 你也能如实觉知, 知道如何使用与驾驭它们 34

35 闻思修如果你能如此修行, 就能知道法的真实价值 不过, 一定要透过听闻 思惟与修行的过程 如果你认为事物是真实的, 便会衍生苦与恐惧 你会害怕即将发生的事, 到处皆令你怵目惊心 其实, 你只是害怕自己 只要一动念, 恐惧便接踵而来 它欺骗你, 创造幻象来误导你 对于如此惊惶的人, 无论他们进入屋内或森林, 都很容易遭到鬼魂的惊吓, 即使只是老鼠爬过, 也会被当成鬼魂的声音而吓破胆 他们动辄感到害怕, 其实这都只是意识设下的陷阱 迷失于假像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 经常想哭, 你责怪他人 : 这个人不关心我, 那个人老是找我麻烦 经常抱着这样的心态 其实没有人做什么, 而是你, 制造了那样的假像 你自己创造了那样的假像, 然后迷失于其中, 最后再以悲欢收场 当你快乐时, 你同样创造了一个假像 无论悲欢或快乐, 都是你自己在导演 这很棒, 这真的很棒! 此时你已经忘记自己, 在欢笑声中迷失了 心拣择某件事令你感到恐惧 : 另外一件事则令你憎恶, 因此你讨厌它 ; 接着, 你爱上另一件事物, 你为它疯狂与流泪, 没完没了 你就这样反复不断, 制造假像 这一幕又一幕不断在人们身上重演, 其实根本什么事也没发生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欢笑或哭泣, 事物本身并不值得我们爱恋或憎恶, 而是你自己的心在作祟 因此佛陀说要专注于当下的心, 在关键点上纠正你的心 法是真实的, 它是确定的实相, 但是, 我们却不真实 我们只会本能地做出反应, 或者欢笑与哭泣, 或者爱恋与憎恶 事物被说成非善即恶, 我们不自觉地在后面拼命追逐 因为我们相信自我本体的存在, 并且认为事物是属于我所有 这就是被无明染污的邪见 因此, 你不应该把任何事物 健康或生病的身体 兴奋或沮丧的心情 看得太真实, 这样做只会害了你自己 佛陀说当快乐来临时, 不要太相信它, 它不是让你欢笑或哭泣的对象, 它不是真实的 因缘聚合, 所以它发生了 根本没有什么事, 只是我们的执着, 让它变成那个样子 由于没有见到法, 所以我们才会一直将不真实的事物看成真实 不过, 当我们说事物不真实时, 有人或许会抗议, 那是否什么也不用做了 其实, 它不是被动与消极的观念, 只是不走极端, 以及不过度相信事物真实而已 ; 反之, 它是以中庸之道看待事情 当事物还没有转坏, 或者当身体还没有生病时, 好好照顾它们, 如此才能做最有效的利用 当事物转坏时, 你只是平静地放下它 不会无端陷入哀伤的情境中 我们总是习惯将身心看成自我, 称它们为 我 或 我的 但是当我们陷入这样的执着时, 我们已经远离法, 唯一的结果就是再继续受苦 你们应该了解, 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让心见法与证法 见法之后, 即使你还有瞋恨的坏习惯, 35

36 纵令它发作起来, 能量也会减小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在贪欲上, 这都是由于正确修心的结果, 它会让你变得更敏锐 法尔如是, 你不需要去改变或调整它 不要尝试去解决已经完成的事, 而是应该去解决还不圆满的事 你应该尝试刨平一个凹凸不平的木块, 而不是只会坐在那里哭泣 如果这个木块已经很光滑, 你就根本不需要再去刨它 与其调整法来适应你, 不如调整你自己去适应法 法即实相法即实相 心触及实相时, 感觉无大无小, 无苦无乐, 唯有寂灭 即使仍有思想, 心也能保持平静 倘若接触外境, 则感觉恰到好处, 无一物可以增减 见法时, 心的特征即是如此, 与法相印 就像房间里只有一张椅子, 你就坐在那里, 当其它人来时, 已经无处可坐 心就像这样 烦恼可能进来, 但是因为心里已经有法, 它们找不到地方坐下, 因此只能黯然离开 如果你有正念正知, 当贪瞋痴的恶习因为感官接触或心灵活动而生起时, 它们将无法在心里安坐 那里只有一个座位, 已经被正念占住了, 因此恶习便无法坐下, 它们将会离开房间 它们不能令你离开法 正道与烦恼在内心激战, 如果没有人在那里坐镇, 烦恼就会抢先坐下, 成为主人 这表示你没有清明的心, 不了解法, 因此才会让烦恼有机可乘, 苦难也将永无停止的一天 掌握正道正道与烦恼就像这样彼此抗衡, 如果充分掌握正道, 当心中浮现事物时, 我们便能见法 这多么让人振奋啊! 然而陷入烦恼的人, 在这一点上往往容易退缩 此处只有心与境, 如果心不受境的愚弄, 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境是境, 心是心 闻法之后, 接着便是让内心通达 当法进入心后, 就不会再有问题 正道即是以如此的禅修方式斩断烦恼 如果没有人当家作主, 不请自来的客人就会大摇大摆地进驻, 他们会下来, 大吃大喝, 搞得一团糟 这是你希望的结果吗? 因为你不了解法, 不知道对与错 善与恶, 并且不认识心境接触与反应的方式, 才会让他们喧宾夺主, 作威作福 情况不错时, 你感觉欢喜 ; 但是当情况不好时, 你就沮丧与哭泣, 这就和屋内无主的情况一样, 只能随着外境团团转 这就是不了解法的缘故 因此你必须如法修行, 让法进入心里 所以我们才要在朔 望与其他节日闻法 无论在何时何地, 都要专注于此 当感官对象生起时, 要谨记它们是它们, 心是心, 将二者分开, 否则你将无法认出它们 追随你自以为是的观点, 会将你带向痛苦 它们都是不圆满的, 无法令你满足, 才会造成痛苦 心已经被境所污染, 无法明辨事实, 因此请为你自己准备好正念与正知 我们说举手投足之间, 你都应该在心里保持觉知, 即念佛 (Buddho) 佛即 觉知者, 念念 36

37 相续, 念念分明 当境生起时, 你清楚觉知它的存在, 如此不但可以解决问题, 还可以彰显实相, 这就是念佛的功德 让 觉知者 持续生起, 是修念佛的目的 如此, 即可名为闻法而解果, 知法而起修 你应该先见法与修法, 最后内心才能与法合一, 如此方可名为悟道与见道 这就是佛陀证果的教学之道 注释 1 戒法 : 为佛陀所施设戒律之法, 有五戒, 八戒, 十戒, 具足戒等 善语非关高下, 它只是佛陀的语言, 目的是为了减少众生的烦恼与痛苦 闻法的目的, 是为了让心能够见法与证法, 而不只是增长知识或记忆 语言是一条道路, 为人们指出方向, 引导心去认识与了解法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 我们既不是这些事物, 也不是它们的主人 没有见法, 就会有苦 如果你真的看见了, 就不会再有渴爱, 也不会再为世间的事物而欢笑或流泪 佛陀从来不曾要求闻法者与修行者改变自然, 只教导觉知与随顺自然 没有什么事物需要造作或解决, 只须如实观察即可 当 我 与 我所 的想法生起时, 自私与各种麻烦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身心皆非自我, 只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现象 如果我们真的见法, 烦恼就应该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无踪 最深奥的法也只是如此, 再简单不过 如果心里有苦, 尽量不要让它扩大, 应该限制它并保持正念 你一点一滴所种下的善因, 也将成为其他人的解脱之因 快快觉醒吧! 当你进入并看见法时, 果报自然会现前, 毋须索求 你可以善尽家庭与世俗的义务, 做你应该做的事, 却不会随波逐流 无论悲欢或快乐, 都是自己在导演 当快乐来临时, 不要太相信它, 它不是让你欢笑或哭泣的对象, 它不是真实的 心就像这样 烦恼可能进来, 但是因为心里已经有法, 它们找不到地方坐下, 因此只能黯然离开 如果充分掌握正道, 当心中浮现事物时, 我们便能够见法 37

38 第二章思法作者 : 阿姜查 现在法我们修行佛法, 是因为我们看出高贵宝藏的价值, 那是内在的财富 我们以前贪爱物质的财富, 但是如今我们希望把它换成内在财富 这种财富没有四大元素的灾祸, 如火灾或水患, 也不用担心盗贼, 那是他们找不到的东西 没有任何外在威胁可以动摇心的喜悦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功德 供养与布施是这种喜悦的来源之一, 因为我们可以藉此克服贪心与悭吝 无论修行何种法, 包括布施 持戒 禅定或慈悲, 佛陀说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即追求寂灭 因此 现在法 (paccupanna dhamma), 亦即当下之实相, 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修习各种被称为法的行为, 例如供养寺院以赞助佛教, 不过, 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实质意义为何 只是追求福报并无益于 佛陀教法 (Buddhasasana, 或译 佛教 ) 的提升, 我们需要分辨福报与善巧方便的不同 福报本身缺乏智慧, 而没有智慧就无法解脱痛苦 没有善巧方便的福报, 就像背负重物却不知如何放下一样, 它最后只会将我们压垮 善巧方便知道何时应该放下, 二者共同撑起 佛陀教法 我们藉由闻法以增进善巧与喜悦, 然后再藉着正思惟来造福自己与他人 我们应该学习放下, 因为执着只会带来苦 苦 (dukkha), 生命无所不在的缺撼, 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你知道它的因吗? 苦就存在于当下, 我们毋须回顾过去 万法皆有其因, 它们不会无端冒出 只有无知才会造成痛苦 一颗大石头重吗? 如果我们从上面走过去就不重,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将它举起来, 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苦恼瞬间生起, 非内心本有因此如果我们对生 老 贫 富等现象无知的话, 则它们皆是苦 佛陀说我们应该了解苦 集 灭 道等四谛 如果了解的话, 就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痛苦的了 有些人说苦是内心根深柢固的一部分, 因此将永远存在 我今天才和一些人谈到这一点, 我试着解释苦非内心本有, 而是于当下生起的 当你感到厌恶时, 当下就体验到苦 举柠檬为例, 如果你不去碰它, 它会酸吗? 怎么样才会有酸味呢? 当柠檬接触到舌头时, 才会感觉酸 如果你没有经验过它, 它就等于不存在 唯有当舌头接触到它的当下, 它才生起, 接着才有厌恶与苦恼 这些苦恼不是内心本有, 而是瞬间生起的 当心达到寂灭时, 便是解脱道的终点, 这是佛陀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觉悟的目标 但是在抵达终点之前, 我们必须先知道如何修行, 以便达到平和的心境 我们的心所以无法平静下来, 是因为它们不了解真实法 心仍然未经调伏与不可信赖, 缺乏如实觉知事物的智慧, 所以无法看见真理或 实相法 (sabhava-dhamma, 或译 自性法 ) Sabhava 意指 像那样存在, 或 依照本 38

39 来的样子存在 无论佛陀是否出世, 万法依然存在, 它们不会变成另外的样子 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往涅盘一般都是从正见学起, 接着是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与正定 虽说有八支, 然而, 它们都是构成一条道路的实际要素 当见解正确, 就会有正确的思惟, 接着语言与其他各支也都能步上正道 心如果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 则所行进的道路必然不会偏差, 将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往涅盘 佛陀告诉我们要放下 当愉悦的经验出现时, 他说只要觉知愉悦即可 ; 当痛苦出现时, 也只要觉知痛苦 没有一个人在经验愉悦与痛苦 这些事都是前因所衍生的后果, 如果我们修行正确, 将找不到任何拥有者 佛陀说只有乐或苦 没有自我 个人或本体 这是正见, 没有拥有苦乐等情况的自我或主人 感觉只是感觉, 哪里有个我? 我们经常说我的脚 我的手 我的朋友, 一直都有一个我在 但是根据佛法而言, 那是没有认清自我 了解这些都不是自我, 才是认清自我 你只是看见而不去碰它, 就像你看见一条毒蛇, 只要不去捉牠, 就不会被咬 那仍然是一条蛇, 但是牠的毒液却与你无关 因此佛陀说要认清自我, 这种说法不只难以听闻, 并且难以理解 世俗的规范或教导, 在佛陀清明的心看来, 都是颠倒的 ; 而觉者的教导, 在世俗人的心看来, 也是难以接受的 当世人觉得他们是善恶经验的主人, 而经历着苦与乐时, 他们其实都正受到无常的眷顾 因为一切事物皆不断在变化, 执着它们只会造成更多的苦 事物来来去去, 不断变化, 你只能在喜与悲的两端之间, 疲于奔命 不安源自于邪见, 它让你起非份之想 你终究难逃苦乐的轮回, 它们也将持续压迫你 感觉就只是感觉, 乐就只是乐, 苦就只是苦, 没有苦乐的人, 这就是正见, 佛陀希望我们如此思惟 如此思惟一段时间之后, 心即可慢慢尝到法味, 看清正在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验到的乐是怎么一回事? 而苦又是什么? 它们是稳定与恒常的事物吗? 它们有多么确定? 好好检视这些我们先前经验过的事物 我们享受过的快乐 它结束了吗? 我们曾经不快乐吗? 它一直存在吗? 当我们慢慢了解现象的本质, 不再那么执着时, 心便得以平静下来, 因为我们不再渴望拥有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享受生活, 并目利用我们所持有的物品 厨具与家具等, 虽然它们并非真正属于我们所有 我们使用它们, 但是清楚觉知它们并非属于我们所有 我们可以轻松自在地使用它们, 而毋须受制于它们 我们在深广与超越的知识基础上使用它们, 如果我们不能站在这些事物之上, 就会被它们压在下面, 以渴爱的心背负起它们, 声称 : 这是我的 自甘受役于它们 这样的邪见只会把我们引向痛苦, 因为事物永远不可能如我们所愿 39

40 无常的本质为什么事物会毁坏? 因为它们存在 了解它们终将毁坏, 当它们真的毁坏时, 你便不致于太过悲伤 如果杯子不是我的, 彼此之间没有关系, 则它是否毁坏就与我无关 你的房子里有许多器皿, 因此你最好如此思惟, 不过, 你还是必须教导你的孩子们要好好照顾它们 如果你只是说 : 它不是我们的 最后你可能连吃饭的盘子都没有 了解是一回事, 说话则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你教小孩子成人的观念, 可能没有人要洗盘子了 活在这个世上, 有许多必须做的事, 但是我们应随时放下, 保持内心平静, 没有苦恼 如此我们才能轻松地做事, 这便是正命 即使面临艰难的工作, 也不会有问题 远离生灭法佛陀希望我们远离生灭法, 但是我们却渴望出生 我们希望获得什么? 我们还不了解其中的利害, 没有看到佛陀所见到的实相 他指出几种我见, 包括 我比他人好 我和他人一样, 以及 我不如他人 无论何种见解, 都有一个我, 都是不正确的 如果没有这些我见, 就没有障碍 人们想要快乐与财富等事物, 他们只想享福, 想获得眼前的利益, 而不愿意好好追求精神上的进步 算术中有加 减 乘 除, 而他们只想要加法与乘法, 这是多么自私与荒谬的想法 人们在修习解脱道时, 可能仍然会生病或有其他问题, 于是他们就怀疑 : 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 修行的功德在那里? 但是这根本无关功德 积累功德的目的, 不是为了让一只猫变成一只狗 你无法改变 行 (sankhara) 的本质, 它原本就是不可靠的 无论发生什么事, 你都毋须太过担忧与沮丧 我们所称的善巧或增上, 超越世智辩聪的层次, 它需要福慧双运才可得 福就像生肉, 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腐坏, 智慧则像盐巴, 能够加以保存, 或者你也可以将它放在冰箱里! 有此一说, 智慧像闪电, 渴爱 (tanha) 则像河流 因此, 佛陀建议, 无论行动 饮食或观看, 都不要让渴爱喧宾夺主 活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污染, 清楚觉知这个世间, 不要让心被渴爱所淹没 换言之, 要放下 跳脱生死轮回佛陀的教导, 是为了帮助众生跳脱生死轮回, 但是心智低劣的我们却无法认同 当我们听到佛法说没有任何东西属于我们时, 我们便开始害怕失去, 它只会让我们更不舒服 事实上, 我们可以承认它们, 认为世间的事物是属于我们所有, 但是那只是世俗的真理, 而非解脱的层次 我们需要学习生活中各种约定俗成的事物, 例如, 我们的名字 我们出生时, 并没有带名字来, 直到出世之后, 才被命名, 没有任何旧名字被替换 它原本是一片空白 在空 40

41 白处, 你可以放进任何东西 人们出生时便是一片空白, 然后被冠上一个名字, 为其存在定位 因此, 我们可以称某人为张三 李四或任何一个名字, 这是世俗大众所共许的 他们并非真实的张三或李四, 而是一个假名罢了, 没有实质的意义 事实上, 根本没有一个实体存在, 有的只是一堆因缘的聚合 但是, 如果我们希望张三前来, 我们必须呼唤 : 张三! 如果我们想要叫李四, 我们就必须使用这个众所共许的名称 它们有益于彼此的沟通与运作, 仅此而已 无我之思出生之后, 事物便消逝, 消逝之后, 事物又再出生, 一切因缘法皆如此生灭不已 看清楚事实后, 我们就会了解, 佛陀所教导的确实是真理 当我们明白这个实相后, 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我们痛苦, 或剥削我们 明白 没有自我 与 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所有, 将能令我们比以往更自在, 我们将更能轻松自如地处事与生活 有些人这样想后, 就失去了做事情的欲望, 因为他们无法获得属于他们的东西, 所以提不起劲 事实上, 只有那些拥有欲太强的人才会受到打击 我们最好只为了做事而做事, 时时刻刻谨记 没有自我 与 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所有, 好好调伏自己的心, 使其能放下 无论工作或行动, 都经常提醒自己放下与不执着, 以符合实相 这就是正见与正思惟 我们了解世俗的真理就只是世俗的真理, 并且明白事物如何生出, 以及往后命名的种种 佛陀说一切名称都是空虚不实的, 他在教导目迦逻伽 (Mogharaja, 意译为痴王 ) 婆罗门时, 说 : 目迦逻伽! 你应该观世间空虚不实 这些话足以令一个凡夫丧失信心 观世间空虚不实, 死神就无法追踪你, 他将看不到你 佛陀如此教导他的弟子 存在于空性说这个世间空虚不实, 可能会让你误以为世上没有东西 当我们看钵或痰盂时, 这些东西确实存在, 不能说它们不存在, 但是它们是存在于空性之中 它们存在, 但自性是空的 我们依惯例称某样东西为痰盂, 那只是创造出来的名称, 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它为罐子 事实上, 就名称的角度来看, 它们是空的 但是我们却会习惯性地加以执着, 而误认为真实 有两个人, 一个比较聪明, 另一个比较笨 后者到市场买东西, 他不确定那是什么 糊里糊涂买了一个夜壶回家 他将它当作饭锅, 并且觉得很好用, 他不知道别人都怎么使用 聪明人前来看见这个情况, 感到惊讶与不解 : 这个人在做什么? 真恶心, 竟然拿夜壶来做饭锅 一个被称作笨人, 另一个是所谓的聪明人, 为什么后者会感到憎恶呢? 那个壶是新的, 从来没有被当作夜壶使用过, 所以很干净, 为什么会对它感到恶心呢? 这是因为观念上的执着, 这样的执着会引来厌恶与瞋恨 嗨! 看看这个白痴, 竟然拿夜壶来盛饭 这两个人, 究竟谁才愚蠢呢? 41

42 其实, 夜壶本身什么也不是, 它不过是个普通的容器, 是我们将它命名为夜壶, 之后如果有人拿它来盛饭 汤或咖喱, 别人就会觉得恶心 这些负面的情绪代表什么意义呢? 这只是因为执着于名称, 习惯上大家都说 : 这是一个夜壶 它并非绝对与不可变更的夜壶实体, 它的用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想法与意愿 如果它很干净, 便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用途 性空唯名如果我们能如此认清事实 : 所有事物都是性空唯名的存在, 我们并非它们的主人 我们就可以自在地使用餐盘 夜壶与一般锅子, 没有任何罣碍 这些事物自己没有名字, 我们可以赋予各种名称, 只要运作方便即可 因此才说语言是一回事, 心则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其他人称某物为痰盂, 我们也可以随着他们这样说 : 如果他们称某物为夜壶, 我们也可以照着做 换言之, 我们可以调整自己, 以顺应这个世间, 随顺世间生活 佛陀与他的弟子们生活在一个大社会中, 他们与各式各样的人一起生活, 或善或恶, 或智或愚,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他们都能适应得很好, 因为他们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道理 当你这样了解时, 心便很舒坦, 很平静, 不再执着, 这是正见的自然结果 你知道何者为世俗的惯例, 何者为解脱, 心不再受到扰动 放下负担, 轻松自在 法即现存的因缘佛陀希望我们修法, 但是什么是 修法 呢? 法是一切事物, 是眼睛所见到的色, 耳朵所听到的声, 这些都是法, 因为法即现存的因缘 一旦有生, 必定有灭, 我们不需要对它们期望过高, 它们原本就是如此 我们应该内观这个实相, 在身心之中看出它来, 而不须向外寻找 身与心的成份皆不稳定, 亦无法持久, 它们缺乏固定不变的实体, 佛陀建议我们不要把它们视为真实, 你怎么能将缺乏实质的事物视为真实呢? 一直处于生灭变易状态的事物, 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呢? 唯一真实的是, 它们的无实体性 佛陀希望我们看清这个实相, 即事物皆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缺乏如此的洞见并执着于事物, 唯一的结果就是受苦 唯有正观并放下, 才有可能带来解脱 为什么真实修行的人值得尊敬? 因为他们皆已见佛 当他们坐在那里时, 佛陀就好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无论行走 站立或倒卧都一样, 片刻不离 他们在心里亲自见证, 因此由衷恭敬佛 法 僧, 佛陀的教法亦得以因此而维持兴隆 它不可能遗失, 因为它存在于心中 无论身处何处, 他们都可以听到佛陀的教法 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观念时, 非常不解 我前往聆听阿姜曼 1(Ajahn Mun) 开示, 他说 : 你! 独自修行, 聆听佛法 当你坐在树下时, 聆听佛陀开示 ; 当你走路时, 聆听佛法 ; 连你睡觉时, 也要聆听佛法 我当时怎么想也想不通, 因为它无法藉由思惟测度而被理解, 只能由清净心加 42

43 以印证 我无法正确思惟这些话, 因为其中谈到的是真实见法的经验 不过它并非遥不可及, 因为法是无所不在的 我们认为佛陀很久以前就入涅盘了, 不过事实上, 见到法的人就见到了佛 这并不容易了解 当你见佛时, 你见到了法 ; 当你见到佛与法时, 你就见到了僧 它们都存在于心中 不过, 洞见不只是玩弄文字而已, 否则, 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言论 : 佛陀就在我的心中 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荒腔走板, 完全不照佛陀的指示去做 觉知法的是心, 觉知的人则是佛 佛陀教导法, 他已经觉悟法, 不过法并不会随着他的涅盘而消失 假设你是一位老师, 你不会生下来就是老师, 你是透过学习而增长见闻, 并从教学之中累积经验 如此辛勤工作一段时间之后, 有一天你会退休并去世 虽然你死了, 但是, 老师不会死, 因为让你成为老师的美德并未消失 同理, 让一个人成佛的实相, 或究竟法. 并不会消失 因此我们可以说有两个佛陀, 肉体的与心灵的 佛陀说 : 阿难! 善加修行, 充实自己, 你一定能在佛陀的教法中证果 凡是见到法的人即见到我, 见到我的人即见到法 法就是佛, 佛就是法我们听到这样的话, 却无法真正理解, 对于 法就是佛, 佛就是法 的观念, 感到困惑 不过, 事实就是如此 开始时, 没有佛, 当他觉悟法, 即被称为佛 成佛之前, 他是悉达多. 乔达摩王子 我们也是一样, 被称为乔或爱莉丝或某某王子 但是, 若能觉悟法, 我们也是佛, 与他无异 由此可知, 佛陀依然活着 佛在哪里? 我们的一切行为皆存在着实相 我们认为做坏事没关系, 反正没有人看见 小心! 佛在看 佛陀仍然持续在协助我们行走正道, 只是我们没有看见, 不知道而已 行者们对于善恶没有疑惑, 他们正在见证自己的行为 ; 可是我们却以为自己做坏事, 没有人会看见 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都在看 无论我们在哪里, 或者做什么, 都无所遁形, 那称为业 (kamma) 行为的实相一直都存在, 佛陀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在教导 如果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修行并觉悟实相, 他们就能转变成佛, 成为传法者 所以说佛陀依然存在, 你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 但是有些人却感到挫折, 他们说 : 老兄! 如果佛陀还在, 我早就成功了, 我现在已经开悟了 不过, 他确实在此, 在修行的正道或善恶的准则上 人身难得佛陀称人为 特殊的有情, 是能够觉悟法的众生 举例来说, 我们具有动物所缺乏的思考能力, 经由够格的教师训练后, 我们就可以修行并了悟实相 比起其他众生, 我们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43

44 经典上说 人身难得, 这有点难以理解 我们心想 : 怎么会? 经常都有人出生, 甚至一次就生两个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真正的人是什么 我们环顾四周, 看见许多人, 无德之人是其中一个类型 这些粗鄙之人, 只是另一种动物而已, 徒具人的名称 初来到这个世间时, 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道如何修行, 也不知道人类存在的真实价值 长大后, 我们跟随父母师长学习, 逐渐发展美德, 并成为完整的人 这时我们才可以说人已经出生 人类的潜能优于动物, 我有时会举一只睡在稻谷堆上的狗为例 当这只狗饥饿时, 牠必须出去寻找食物, 无论那个稻谷堆有多大, 牠完全无法受用 因为狗无法将稻谷去壳, 然后烹煮 牠可能四处游走, 却一无所获, 不得已只好重回稻谷堆上 牠躺在那里, 饥肠辘辘, 最后可能就饿死在稻谷堆上 所以说人类具有较佳的潜能, 它可能被使用在善或恶的用途上 一个恶人, 一种我们称为畜生的人, 可能会摧毁一个国家, 但是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一只狗会摧毁一个国家 从另一方面来说, 一个对法有兴趣并且认真修行的人, 将可能完成令众生难以思议的事 五戒之助其实, 修行善法并不容易 它虽正确, 不过做起来却有困难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五戒 我们在一切时中都应该遵守五戒, 它们是查验一个人是否够格为人的标准 这五戒包括 : 一 禁止杀害任何生命, 并且应该对他们慈悲 ; 二 不偷盗, 尊重他人的权利 ; 三 了解正当的性关系, 并且知所节制 ; 四 说实话 ; 五 杜绝麻醉品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守, 这个世界将可以减少许多麻烦 即使尚未觉悟, 也可以减少冲突, 进入真正人的世界 戒律虽然不多, 不过持守者, 将可获得许多福报 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未来, 因为我们未曾对他人造成伤害, 死亡来临时, 我们不会懊悔 因此, 学习五戒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以 修福 的方式学佛也很好, 虽然这仅是一棵树的表皮与枝叶而已, 不过依然很好 树都需要树皮, 不是吗? 当你供养或参与法会时, 是以出于相信因果的善念去做, 而非贪染之心 当你回家后, 别人问你 : 你到寺庙去, 有得到什么功德吗? 你可以对他们详加解释功德所在, 这是一种 善巧方便 (upaya), 教导也是一种方便 应该知道, 这是世俗谛 真实的法是眼睛看不到, 耳朵听不到的 当一个老师在教导学生时, 她举 A 先生有这些钱为例 如实上, 没有 A 先生这个人, 她用粉笔在黑板上创造了这个人, 它是 A 先生吗? 是的, 是一个假设, 一个名称, 但是他无法四处奔跑或行动 为了学习, 我们可以谈论这个 A 先生, 但是他无法起身移动 这就是 善巧方便 没有 A 先生, 我们只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 A 来什表这个人 44

45 有正念正知即可修行只要具有正念正知, 我们就可以修行 有些人会想, 我没有时间修禅, 我必须做生意 嘿! 当你做生意时, 要呼吸吗? 只要有时间呼吸, 你就有时间修行 禅定无他, 警醒与觉察而已 所谓做生意也可修禅定, 不知者会以为是在市场里闭目静坐 觉察意指觉知当下正在做的事, 你今天说话 行动或思考时有出错吗? 如果你有正念, 就应该知道 所以不要以为修行一定得剃度出家, 住在寺里 无论从事商务 家务 写作或任何事, 都可以修行, 它就和呼吸一样 不需要刻意拨出时间来做 即使睡觉也要呼吸, 为什么? 呼吸是生存所必需 事实上, 呼吸是极细致的滋养, 我们不能两分钟没有它 我们可以两个小时或两周没有精致的佳肴, 但是我们可以多久没有呼吸呢? 因此佛陀要我们观察呼吸, 进与出, 配合反复念佛 身体各部位都需要它, 它是最重要的食物 当你静观时, 你就了解它对于你是多么可贵, 更甚于钱财 黄金与钻石 如果它只出不进, 你的生命就完了 ; 如果它只进不出, 你也一样会死 由观察呼吸, 进而观生命无常, 是念死的禅修 只要明白这个事实 如果呼吸只进不出, 或只出不进, 你的生命就完了 如此就足以改变你的心 这个明白会让你开始觉醒, 你的外表会改变, 你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 你会害怕造恶, 并对坏事生起羞耻心, 你将不再随着贪爱或瞋恨而冲动行事 正念会自然增强, 智慧也会及时生起, 教导你许多事物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保持正念, 智慧就会生起 它很简单,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 当你躺下时, 可以集中注意力直到睡着 这真的很简单, 它会让心平静下来, 无论你是出家人或在家人 禅定是帮助我们超越痛苦的良方, 藉由它我们可以明辨是非 ;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行, 就无法看清楚 无论做什么, 都要明明白白 这便是佛陀对弟子们生活的要求 猎人的陷阱身体有可能不会疼痛 发烧与生病吗? 我们众生都被恶魔 (Mara) 的陷阱困住了 当我们被陷阱困住之后, 恶魔就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 他可以折磨我们的眼睛 直朵 四肢, 或身体的任何一处 这就和人们为动物设下陷阱一样, 挖掘一个窟窿, 或用饵钩, 引诱牠们进来 当鸟儿来食饵, 被逮住时, 牠能怎么做? 牠的脖子已经被掐住了, 还能去哪里? 牠想飞却飞不开, 即使拼命挣扎也没用 然后拥有这个陷阱的猎人抵达, 看见被困在陷阱里的鸟儿, 就和他所计划的一样 他抓起鸟儿, 如果牠想反抗, 或想攻击他, 他可以轻易就扭断它的颈子 ; 如果牠想飞, 他就会折断牠的翅膀 : 如果牠想逃跑, 他会折断它的双脚 陷阱的主人如今主宰一切, 这只鸟儿无论 45

46 如何都逃不开他的掌握 我们也一样被困在陷阱里 佛陀看见了, 并且明白真相 他原本是一位王子, 享有一切荣华富贵, 当他看见世间的苦后, 他舍弃了一切 他清楚看出世间的本质, 了解其危险性, 因此义无反顾地放下与离开 人一出生之后, 便陷于其中, 他看见自己像鸟儿一样被困在陷阱里 索套环绕着他的颈项, 他看出其中的危险, 因此放弃一切, 孑然一身地离开 觉悟之后, 他指出此点, 让我们思惟, 在不确定的领域中, 何者有害, 何者有益 他不愿自己沦落, 也不愿被陷阱困住, 他选择出离, 让自己全身而退 在见法与觉悟之后, 他教导我们觉知这些事物 观察这出人生戏码虽然他解释了世间的谬误与危险, 但是人们仍然被无明障蔽, 无法看见 心是如此厚重与顽固, 并且还不断在累积痛苦与欲望 在这出人生的戏码中,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 不难看出世间的业与苦 如经中所说 : 生即是苦 生在这个世间, 你苦吗? 出生之后, 我们具有双手 双脚 眼睛与耳朵, 它们都昭示了苦的存在 我们必须设法活下去, 为了一家的前途而打拼 在接触外界的过程中, 我们频频陷入困境 除了自己的头痛与忧虑之外, 我们还要担心孩子的未来, 以及财产的问题 出生之后, 我们随时可能遭受变故 耳朵可能变聋, 眼睛可能变瞎, 四肢或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受伤 我们无法优悠自在, 因为我们都被困在陷阱中, 那是猎人设下的陷阱 那位猎人如今握有主宰权, 我们成了他的猎物 他可以照顾我们, 也可以打烂我们的嘴, 或折断我们的翅膀 这个陷阱的主人, 就是身魔 (khanda-mara), 或译 蕴魔 与烦恼魔 (kilesa-mara) 在这里, 许多人不想了解法, 只想逃避 他们不往正道着手, 只想捡便宜, 结果当然只有 苦 它肇因于渴爱, 渴望拥有, 而不愿活在当下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 观察自身, 以达到离染与觉醒的目标 了解一切都是因缘法, 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人或自我 就像我们种田时, 装设稻草人, 以防稻谷成熟时, 小鸟会来偷吃作物 我们收集稻草与稻秆, 扎成人形, 并为他穿上裤子与衬衫, 小鸟看了就会害怕, 不敢来偷吃 稻草人成为我们的帮手, 从此之后, 稻子有机会成熟, 我们也可以收割了 但是其实它不过是稻草与稻秆扎成的假人, 一旦我们收成之后, 就可以将它弃置在田里, 那里正是它的来处 我们就像稻草人一样, 当意识离开身体之后, 就什么也不是 与稻草扎成的假人没有两样 稻草人哪里也去不了, 最后只会被弃置在田里 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活动, 可以到处行走, 对于事业与旅游, 充满憧憬 我们想走就走, 想留就留, 可以恣意唱歌 跳舞与玩乐 用一句俗话说, 我们现在只是在等死 收成的时间一到, 稻 46

47 作收割完后, 稻米被打包运走, 而稻草人则被丢弃在田里 走到终点, 就得放下当收成的日子来临时, 我们就得离开 只有不知道事物始末者, 才会随事浮沈, 被耍得团团转 当他生病时, 希望自己没病 ; 当他变老时, 希望自己没老 ; 当他快死时, 又希望自己不会死 但是法尔如是, 它们原本就是生灭不已, 无法改变 由于不了解自然的法则, 因此才会希望事物稳定而持久 这是我, 那是她 每件事都从 我 与 我所有 的角度去看待, 而没有考虑到法 重点是, 走到终点时, 每个人都得放下 无论名 闻 利 养, 或一切苦乐经验, 都无法从世间带走, 它们都是虚妄的世间成就 我们人与受困在龙中的鸟或水族箱里的鱼一样, 命运操纵在主人的手里, 随时会被取走 主人随时可以杀死被囚禁的奴隶 这就是轮回之苦, 求出无门, 除非他能了解法, 如实认识这个世间 看看法, 不要看太远, 如果看太远, 你将看不见 如果你对法有疑惑, 就看看自己, 看看这个身体和这个心, 它们可靠吗? 你凭什么把它们当作自己? 它们的本质为何? 它们稳定吗? 能持续多久? 身与心都是因缘所聚合, 并无不变的实体 自然的法则我们的头发会变白, 牙齿会动摇与脱落, 耳朵会失聪, 视力会失明, 皮肤则会干皱,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主宰它们 它们有自己的发展因缘, 不听从任何人的指示 就像一条向南流的河流 2, 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它的流向, 可能吗? 当然只会自讨没趣 泰国的河水原本流向南方, 而我们希望它转向北方, 有人办到过吗? 是河水错, 还是我们错了? 这只是自找麻烦而已 自然就是如此, 事物皆遵循各自的轨道前进, 无论我们怎么强迫它, 它还是会照着既定的路线前进 我们无法改变它, 即使想动手脚, 也是无能为力, 不是吗? 因此, 佛陀希望我们闻法后, 深入思惟, 如实观察河流的实相 如果它向南流, 就让它继续流, 不要作无谓的抗争 一个智者站在河边, 看着它向南流, 会欣然接受, 因为法尔如是, 彼此之间没有矛盾与冲突 逝水如斯, 奔流向南, 这是自然之法 人生也是一样, 人生中一定有老 病与死 从出生开始, 中间变老, 未了则消逝 能够如此思惟并看见实相者, 将可维持平静与自在 行 的智慧佛陀教导我们 行 (sankhara) 的智慧 水即是 行, 川流不息 ; 这个我们以为属于我们所有的身体, 其中的四大元素, 也是不停变换 生命从子宫出生之后, 就一直向前流 从小孩, 到成年, 再到老年 川流不息 逝者如斯, 法尔如是 47

48 我们应该了解, 这个身体不是一个实体 个人或自我, 它只是因缘的聚合 无论为它哭泣或欢笑, 或是有人想阻挠它, 它还是这样 它不会想讨好任何人, 佛陀希望我们看清这点 它是无常与不稳定的, 由于不了解它的本质, 才会造成苦 这个身体只是地 水 火 风的组合, 不是一个实体 个人或自我 它最后会消逝, 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如果我们想要修法, 并过如法的生活, 就应该看看自然 你们有注意过树吗? 有大 小 高 矮等不同的树 当干季来临时, 它们的叶子就会掉落 ; 当雨季来临时, 树叶又会再长出来 ; 当倒下的时刻来临时, 它们就会倒下 ; 当生长的时刻来临时, 它们又会再度生长 ; 当解散的时刻来临时, 它们就会解散 我们也是一样 那是 行 的本质 我们出生 变老与倒下, 接着再次出生, 就像树与叶子一样 没有差别 森林里有美丽的树与丑陋的树 ; 有些弯曲多节, 有些笔直高大 ; 有些树有木髓, 有些则无 人也一样, 有好人与坏人, 还有谄曲的人与端正的人, 这也是自然 就树木的情况而言, 它们存在的因缘为何呢? 是土壤与水分滋养它们, 让它们成长与开花 ; 就人类而言, 则是业 业即行为, 它让我们强壮或衰弱, 并影响我们的智慧高低 树随季节 热 寒 湿等 而生出, 人类则随业 他们的行为 而出生 做好事, 事情就会变好 ; 做坏事, 则只会带来痛苦 美好的行为让生命更美好, 丑陋的行为则只会让生命更丑陋 这个存在的实相就称为业 举例来说, 今天你为什么会来这里? 你来寻找某种特别的业 你希望找到平静 喜悦与自在 持戒 修禅与闻法, 是根本的因, 是创造善业的根源 闻法后的觉悟闻法之后, 还需要觉悟 有大觉悟, 就会有大成果 ; 如果只有小觉悟, 就只有小成果 很少的正见, 就会有很多的痛苦 ; 如果具足正见, 痛苦就会止息, 内心将能获得平静 你们今日来此, 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滋养 应该藉由内观来训练心, 这就名为修法 经由身念处, 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 不需要向外寻找 当我们真的清楚看见时, 就能保持客观与离欲, 会厌弃世间 虽然过程中会有一点恐惧, 不过慈悲的心念会将它抚平 因此佛陀要我们洞见生 老 病 死的实相, 如实观察, 这就是法 如实观察就是修法如果我们能如实观察, 就可以名为修法 我们将了解一切人类并无不同, 无论是来自哪个村庄 省分或国家 如果我们真的生起洞见, 就看不到差别 每个人都一样, 开始出生, 中间变化, 最后则消逝 因此佛陀希望我们思惟戒与法, 了解 他们和我们一样, 我们也和他们一样 如此, 就会有了解与体谅, 因为我们都一样是生 老 病 死的亲戚, 我们都是一家人 如果我们 48

49 了解这一点, 内心就会生起人饥己饥的感受 当我们深入思惟这个身体时, 就知道大家都一样 : 别人的小孩就和我们的小孩一样, 别人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一样 ; 我们自己的存在和别人一样, 别人也和我们一样 如果能够如此洞察, 就能终结伤害 嫉妒 冲突与侵略 这样的洞察即是正见, 具足正见, 即解脱道 有正风, 就有正思惟 正业 正命 正语 正精进与正定 经由正见, 进入解脱道后, 便会有正确的连锁反应 能够这样做, 无论在哪里, 都是在修法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自己, 而非遥想天堂 大地 山顶 云朵或天空 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如果我们能了解自己, 执着与渴爱就会减少, 这都是洞见的力量 没有洞见, 烦恼不会减少, 我们也无法平静 修行人应该知道行为的后果, 不能盲目地修行 他应该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是做对或做错, 以及后果会如何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 他的修行不可能有成果 他可能只是人云亦云, 盲目跟随团体运作, 人家叫他做什么, 他就做什么, 完全没有任何洞见 佛陀希望我们明辨是非, 清楚觉知当下发生的事 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能觉悟, 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洞见与觉知, 以后也不会有 现在, 就要看见 身体的本质仔细观察身体, 直到离欲为止 我们将了解, 我们就和笼中鸟或水族箱里的鱼一样, 猎人或主人随时都可能将我们带走, 或摧毁我们的四肢 感官与器官 我们的身体随时都可能瓦解, 它的本质就是如此 我们无法阻止它发生, 它也不会听从我们的命令 为什么? 因为它们不是真实的, 它们并非真的属于我们所有, 没有一样东西值得信任 它们并非真的是, 或一定是我们的脚 我们的手, 我们的眼睛或我们的耳朵 那是世俗的说法, 只是假名罢了, 不能说成是我们的 仔细思惟这些事物, 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是色 受 想 行 识的积聚 你可以称它们为 五蕴 色法与名法, 或 身与心, 这都是就它们的本质而言 你就应该了解, 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佛陀说 : 比丘! 正观内心者将能逃脱死魔的陷阱 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心吗? 它叫我们哭, 我们就哭 ; 它叫我们笑, 我们就笑 ; 当它渴望某样东西时, 我们就紧追不舍 这些事情并不难理解, 心应该不难教才对, 但是人们却不愿意教它 如果它生气, 马上降伏它 拿起棍子, 它就会听话, 但是我们却不愿意像这样训练自己 如果的要训练自己, 你怎么可能睡成那样? 睡觉时, 并不是糊里糊涂掉入梦乡 每天训练自己, 当头碰到枕头时, 记得观察吸气与吐气, 并且思惟 : 真好 今夜我还能呼吸! 每天这样告诉自己 你不需要反复唱诵与念诵, 只要问自己 : 我还在呼吸吗? 当你早上醒来时, 马上想到 : 嘿! 我还活着 到了夜晚, 你再一次问自己 : 躺 49

50 下去后, 我还能再起来吗? 小憩片刻后便警醒 当你再度感到疲倦时, 再一次问自己同样的话 你每天都必须这样做, 只要像这样精进, 总有一天你会看见 你会看见自我与他人的实相, 以及什么是世俗的惯例与假名 你会了解它们的真实意义 之后, 原本重的会变轻, 长的会变短, 困难的会变简单, 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但是你必须精进, 才可能办得到, 如果你惛沈懈怠, 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用心向内看向外看, 你将看不见实相 我们早已具足一切, 因此毋须外求 出生之后, 一切事实俱在, 只需用心观察 事物出现时, 我们马上看出它们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我们看见这个, 并且认出我们就像这样, 其他人也都像这样 这是思惟法的第一步,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就可以抵达终点 这是一条终结生死的道路 只要用心, 我们就会知道 就像在田里工作, 只要看太阳, 我们就知道, 何时是收工回家的时候 工作时, 我们需要知道时机 只要经常保持专注, 我们就会知道, 上工或收工的时间到了吗? 如果仔细观察, 我们一定能看见并知道 同理, 只要持续观察身与心, 我们也一样会知道 它以前曾经像这样吗? 它现在如何? 它像个小孩吗? 如果我们像这样思惟与观察, 心就会自然转向 心情会转为平淡, 在烦恼的生活中, 它会感到安静 持续这样的思惟, 将能令心转向 ; 如果心不转向, 我们就见不到法 创造解脱的因事出必有因, 我们精进修行, 就是在创造解脱的因 例如, 一对经历过爱情与争吵的夫妻, 当其中一人死亡时, 就只剩下孤单的另一半 原本恩爱的一对, 如今只剩下一个人, 那个人很可能会向寺庙求助 就像一个人生病时, 他很快就会想到要找医师 ; 如果没有生病, 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像这样发生的事情就称为因, 人们的情感运作也类似于此 如果我们的生活既安逸又舒适, 就不会想到这些事, 心也不可能会转向 同理, 修行时也必须生起出离心, 不过我们往往做不到 我们去听开示, 尊贵的教师使用各种方法教导我们, 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看清楚 头发像什么? 牙齿 皮肤与指甲的实相为何? 瞧, 它们像以前一样鲜嫩吗? 它们有变老吗? 和以前有差别吗? 佛陀告诉我们, 思惟自己的身体 向内观察, 就像它染上病痛了一样, 专注地看 此时, 你只会想赶快找医师来治疗它, 你很自然会想到医师与药方 这很自然 如果高烧与疼痛持续不退, 这会变成你唯一关心的事 但是先前, 在你生病以前, 你根本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 如果有人叫你去找医师, 你还会嗤之以鼻呢! 现在, 因出现了 50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就业办口袋书

就业办口袋书 3 喜欢就是喜欢 兴趣其实很简单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 兴趣是与带有某种遗传特征的天赋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每个人的兴趣所在必然不尽相同 真正的兴趣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可以进入一 种忘我的投入状态 并达到身心愉悦的一种倾向 真 正的兴趣是抽掉了功利色彩的一种本能 与天赋休戚相 关 而不能掉入将社会的功利化作为判断标准的误 区 撇开浮云 喜欢就是喜欢 才是兴趣的本真 问题二 兴趣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第 期 总第 期 年 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孙 蓝 陈纪梁 邢鸿飞 刘海清 万洪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系 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在当今多元社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英语语言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去寻求更好的教学法 而是要探索一套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且与学生学习体验相一致的教与学的策略 为此 有必要构建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李培林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广州市 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 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

More information

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温晓虹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讨 论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 输入的语言素材必须被学习者所接收 即使接收了的内容也并不会自动进入中介语的体系 而是需要进一步对输入语言进行 分解 归类等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处理 在语言 内化 的基础上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才能 够不断地得到重新组合 趋于目的语 另外 学习者在语言输出前和输出时需要调节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Cycling in NZ130305

Cycling in NZ130305 P 1 TOPIC CYCLING IN NZ P 2 P 3 1 新西兰元 /1.5L P 4 青春没有终点, 旅途永 无穷尽! P 5 穷游 网倡导的穷游精神, 是 一种背上 行囊, 清爽上路, 简朴 行 走, 自由 心灵, 穷尽天下美景的潇洒 生活 方式 P 6 尊重当地 人, 保持开放的 心态, 享受旅途中的 一切 旅途的每 一次等待, 每 一次迷路, 说不定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P 7 不去穷游的借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YANYUAN VOICE 本期导读 燕园组讯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永远的分配问题 为什么看重公平? 作为假设的公平 作为期望的公平 不要说应该公平 所谓公平 我眼中的猫 说 纭 卡丢了以后 : 卡奴 的悲哀 众里寻 Ta 你疯了吗? 失败恐惧吞钩现象 信任 濛濛 一眼就看见你, 水瓶 请找出右边两幅图中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引言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人们都认为过时的 PC 电脑配件是积压废品, 迈克尔戴尔却低价收购改装升级后转手卖出, 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人们都认为免费聊天工具是赔本赚吆喝, 腾讯却从草根出身的 QQ 起家, 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人们都认为常旅客里程是航空公司的成本, 航空公司却通过常旅客里程销售获得超过 50% 的附加收入

More information

国度、权柄、荣耀

国度、权柄、荣耀 第八课 教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03 课程大纲对成长的回应 : 提摩太书和提多书对逼迫的回应 : 彼得前书对犹太教的回应 : 希伯来书课文目的学完本课后, 你应该能够 : 陈述新约所展现给我们的, 保罗最后几年的生活以及提摩太和提多的事工 描述保罗在提摩太书和提多书中所阐述的牧养事工的观念与目标 认识彼得前书中有关苦难与基督徒生活的教训 阐述希伯来书中有关基督教与犹太教关系的真理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1859 1930 1885 27 1887 1890 1930 H 20 30 20 80 2004 12 5 H J RACHE 第二天傍晚 我们在客厅里谈论这件事 B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目 录 MUL U 目录 一 如何切合题意 1:!!!!!!!!!!!!!!!!! 2!!!!!!!!!!!!!!!!!! 3!!!!!!!!!!!!!!!!!! 5 2:!!!!!!!!!!!!!!!!!!!! 6,!!!!!!!!!!!! 7!!!!!!!!!!!!!!! 9 3:!!!!!!!!!!!!!!!!!!! 11!!!!!!!!!!!!!!! 12!!!!!!!!!!!!!!! 14

More information

19板书

19板书 第 十九课 Instructor: Yoyo 对话 一 咱们来 术馆还没 开 门呢 á á ǎ, ě ù ǎ á é ǒ ā é 来 来晚 á ǎ ǐ á ǎ ǎ 参观 个 ǒ ī ā í ì à ā ā í è à ǔ 你真 欢 国画 ǐ ē ǐ ā ō ó à 啊 欢 鸿画 马 ì ǒ ē á ǐ ā ú ē ó à ǎ 跟你 样 很 欢 国画 ǒ ē ǐ í à ě ě ǐ ā ō ó à 从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1 4 2 5 3 6 1 2 3 4 1 2 1 1 3 2 5 6 2 2 1 3 2 7 8 2 3 1 3 2 9 10 3 理想的城市形象 1 为实现理想的城市形象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1 为培养身心双方面的健康提供终身的支援 所有市民的人权都得到尊重 无论是谁都能充满活力 安居乐业的城市 推进保健 预防医疗的相关工作 推进心理健康和防止自杀对策的相关工作 措施2 健全医疗体制使市民 能够接受合适的医疗服务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外交 年第 期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白云真 中国外交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应属当下中国外交新的转型的必要内涵和关键环节 外交制度的合理建构有助于促进中国外交健康且持续的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公民身份和国家 认同有效且理性的塑造 为此 笔者将尝试运用国家 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诠释与理解中国外交 制度的创建 发展及其创新 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与审视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进程 从而能够更好 地为当下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提供某些重要的思考或启示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汉语译著中的西洋姓名问题 近百年的西学汉语著作中存在着大量名不从主人 名不副实的虚幻洋名 姓名颠倒 把复姓当全名 胡乱选择姓名简称等错误在词条 索引 著者目录中经常出现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各行各业早晚都要与国际惯例接轨 为了提高西学水平 有必要引进西洋姓名学 姓氏是象征血缘遗传的家庭伦理标志 是风俗嬗变的化石 姓名演变与民族文化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折射传统特色 正确理解和著录西洋姓名 对提高西学和外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More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王建平 郭 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他们来到拱顶之下 车辆猛地刹 住 跳了起来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1, :,,, ;,,,, (, ),,,,, 1,,, (,, )

,,,,,,, ;,, ;, ;, (, / ),, ;,,.,,,,,,,,,,,,,,,,, ;,,,,,,, 1, :,,, ;,,,, (, ),,,,, 1,,, (,, ) 刘世定 内容提要 : 本文在嵌入性视角的引导下, 进入关系合同理论领域 对关系合同的 分析, 以威廉姆森的合同治理结构理论作为基点 在分析了他的理论脉络和隐含假 设后, 本文提出了三个假定, 即约前关系导入 多元关系属性 对关系属性的有限控 制 在新的假设下, 首先讨论了合同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之间不同的对应关系, 并特别探讨了两者间的结构性摩擦 继而, 在关系合同的研究中引入了委托 - 代理关系,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国别与地区 冯 梁 英美两国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 但自近代以来 英美两国的关系既不友好也不特殊 甚至还是对手 英美 特殊关系 的形成 与两国在世界 上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并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 的产物 英美 特殊关系 得以延续 主要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而非单纯的文化因素 英国从 特殊关系 中得益匪浅 特别在欧洲事务上获得了仅次于 美苏的影响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 两国关系并无特殊可言

More information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年第 期 第 期 秦立彦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北京 布莱特 哈特 华人形象 美国西部 世纪美国作家布莱特 哈特在很多作品中都写到在美国西部的中国人 这些中国人形象复杂多样 彼此 交织 对进行单一道德评价的形象研究提出一种矫正 包括诗歌 小说 戏剧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秦立彦 男 黑龙江人 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学士 英语系硕士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文学博士 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教师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17,2015 3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Vol.17,Mar.2015 (, 201114) :,,,,.,.,,. : ; ; ; ; :,. 5. 4 9,.,,,,.,.Maly,. 3,.,.,,,,.,,,,.,, :,,,. 189 17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2015 3,,. 1,,.,,.,..,,,,,.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柳向阳 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 潘 沃伦的诗歌创作 柳向阳 在 世纪美国作家中 罗伯特 潘 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 但沃伦文学生涯的核心成就是在诗歌领域 在六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 沃伦有意识地将 奥古斯丁时间观引入诗歌创作 一方面借鉴奥古斯丁时间的结构特征 通过探索时间向度的变化 展示生命的历程和自我的发现 另一方面挖掘奥古斯丁时间的生命和诗学内涵 通过 对时间的体验 将时间的心灵和生命的属性赋予诗歌中的人和物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汪庆华 陈永贵亲属诉吴思 北京青年报一案涉及了我国名誉权制度的诸多方面 该 案为思考公共人物与非公共人物的区分 死者的名誉权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等问题提供 了新的契机 考虑到媒体管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消的现状 在名誉权问题上 应该放弃对言论自由与名誉权进行平衡的流行主张 如果从完善名誉侵权的基本要件入手 也就是说 从非 常技术性的角度入手 建立相对完善的名誉权体系 那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司法的恣意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º» ¼ º» ¼ 曾宪义 马小红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传统法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法治的绊脚石而受到责难 这种旷日持久的责难形成了种种偏见 比如在中西法的比较中习惯以西方法的理 论 模式为标准来割裂传统法的有机组成 在论述传统法内容时局限于刑 而基本 排斥了最具特色的 礼 过分强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 所具有的特殊性 因此 在批判传统法的同时 我们需要反省对传统法的态度 反 省研究中所持的标准 反省研究的方法

More information

YIJIA GUI 2014 7 12 15 18 JOHN ENSLE 2014 35 成年后, 我所做的主要领导与道德决定都建立在当年在福吉谷军事学院和大学所受的训练上 在学校, 我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 学会对他人负责, 同时也促使我将此生奉献给可敬的海上事业 这些特质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GEORGE H. STERNS 1991 WES MOORE 1996 成功的配方是 热情加上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 在将多神教的 女神 索菲亚 圣灵 圣母 大地母亲 俄罗斯祖国 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 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 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 神秘和深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 世纪俄罗斯文学对 永恒女性 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 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俄罗斯文学 女性崇拜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王跃生 依据抽样调查资料和阶级成分档案资料 冀南农村的分家行为与传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三四十年代的华北农村仍是传统色彩浓厚的社会 尽管合爨共财受到推崇 但在实际生活中要保持大家庭状态并非易事 兄弟婚后分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差异只是从结婚到分家的间隔有长短之别 中国家庭财产的平均继承制度和观念不断侵蚀着大家庭的存在基础 当然在不同阶层中 家庭分合的力量是有差异的 贫穷阶层缺少维系大家庭的物质基础 各自谋生成为主流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杨夏鸣 安全区 和 大屠杀 是出现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一对似乎矛盾的词语 本文认为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是由于南京 安全区 的功能发生了错位 即 安全区某些未定或是次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超过主要的功能 其原因是日军拒绝承认 安全区 安全区 的建立系个人行为 并非国际政治学意义上的 国际组织 对主权国家不具约束力 因而 安全区 被赋予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当局的意愿 南京安全区功能错位原因

More information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5-1- katugomi2015_c 1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2 2 14.3.3 1:55:18 PM -3-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3 3 14.3.3 1:55:19 PM 塑料容器包装 塑料标识的收集日 每周一次 星期 所谓 塑料制容器包装 ( 塑料标识 ) 厖 指的是装入或包裹商品并附有

More information

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谜 斯蒂德曼声称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来计算价值 则在联合生产中 就会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出现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现象 这是不正确的 其原因是 斯蒂德曼在确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时 根据的是自然时间 而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实际上 如果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则即使是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 也不可能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更谈不上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十一月月刊.docx

Microsoft Word - 十一月月刊.docx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 1 孕前准, 需不需要? 2 3 Page 1 4 + more on 2 Lorem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Ipsum 2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Lorem Ipsum (continued) 3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Lorem Ipsum Etiam

More information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 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 居区 浙江村 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 指出 : 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劳动力 的流动, 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 经营者的流动 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 并 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 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第八章 全球最大门户网站 雅虎 201 图 8 2 雅虎历年美国和美国以外地区收入比例情况 4畅 雅虎的品牌塑造 1996 年冬天 人们估计互联网上总共已经有了 9000 万个网页 这几乎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总页数相等 据研究 每天还有 17 万个新网页出现在因特网上 世界各地的电脑拥有者把各种各样的信 息制作成文字发送到网上 这些信息五花八门 包括公司 个人甚至 还有宠物的秘密生活等 搜索引擎的功能就是帮人们在茫茫的网中寻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 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 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 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More information

器之 间 向一致时为正 相反时则为负 ③大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 流 单个电荷的定向移动同样形成电流 3 电势与电势差 1 陈述概念 电场中某点处 电荷的电势能 E p 与电荷量 q Ep 的比值叫做该点处的电势 表达式为 V 电场中两点之间的 q 电势之差叫做电势差 表达式为 UAB V A VB 2 理解概念 电势差是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之差 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 评冯金华 价值转形 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 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 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 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冯金华 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 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 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九月月刊.docx

Microsoft Word - 九月月刊.docx 梅 Aug 2014 Vol. 1 Issue 7 + 1 常 的 糖尿病篇 Page 1 Ø Ø 我不需要自己, 那是 生的事情? Ø Ø Ø Ø 么 时 药 + more on 2 Lorem 梅 Aug 2014 Vol. 1 Issue 7 Ipsum 于血糖 : 我不需要自己, 那是 生的事情 2 梅 Aug 2014 Vol. 1 Issue 7 Lorem Ipsum 1) 2) 晚

More information

文字作品二等奖 M

文字作品二等奖 M 为国开利甲 两弹裂长空 记 201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程开甲院士 经济日报社 佘惠敏 1918 年出生的程开 甲 在他 96 岁高龄时获 得 了 国 家 最 高 科 技 奖 这个奖 源于半个世纪 前新中国爆响的第一颗 原子弹 源于他为国奉 献的耿耿丹心 源于他 开拓进取的赫赫功勋 顽童的自尊 从那天起 我看到了 中国的希望 在文风繁盛的江苏 省吴江市出生成长的程 经济日报 第 7 版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汪朝光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 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 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锦成说33期 (电子)

锦成说33期 (电子) 2016 年 09 月刊 总第 33 期? 就业数据如何反馈人才培养质量 DT 时代, 就业指导中心需向数据服务中心转变 CONTENTS 33 期 卷首 P.01 专题 就业数据的价值及深度应用 就业质量年报的发布可谓近几年高等学校的一件大事, 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类院校, 每年都要就本校的就业质量向主管部门和社会来一次汇 报和巡礼 一串串 一行行 亮眼 的数字背后, 你能看出什么? 你能解读出什么值得思考和认真总结的问题?

More information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黄安年 世纪中叶 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接通 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干线 它把美国经济区域连成一片 标志着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 在这一美国近代工业化历史的重大事件中 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应召参加了最艰巨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 在工程中 他们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众的聪明才智 为筑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他们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马 艳 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理论假定 新的释义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们将马克思经典 成反比 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 即假定在科技进 步的条件下 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 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 并假设劳动主观 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 那么 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 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李文英 近代日本教育的快速发展 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日本走了一条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 捷径 日本的成功为落后国家的发展 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勇于和善于学习外国的教育经验 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适时调整相应的学习方针 建立健全留学制度 等等 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教训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More information

http://www.klrs999.cn/bj.htm 内容简介 本书是韩国国民最喜爱的 KBS 医学健康栏目 生老病死的秘密 的图书版 是 韩国的 健康教科书 该节目由大韩医生协会推荐的各科最著名的主治医师 15 人 构成的咨询团做后盾 采访世界各地最有名望的专家 本书对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的各种有关健康的问题都做了科学的解释 你会发现按照书中的独特的自然保健 法 吃饭 睡眠 行走 沐浴 每时每刻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愈力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韩国首家齿科医疗机构 延世大学齿科医院带您体验最佳的齿科保健体系 2

韩国首家齿科医疗机构 延世大学齿科医院带您体验最佳的齿科保健体系 2 延世大学齿科医院 The First and the Best 韩国首家齿科医疗机构 延世大学齿科医院带您体验最佳的齿科保健体系 2 组织图 4 通过数据化系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齿科医疗服务网络 用户至上的个性化医疗信息系统 services network 6 精湛医师造就品牌齿科医院 专业医疗人员 The Second Edition and the Korea Edition of Patient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英汉语心理词库联想反应的具体性 效应对比研究 张 萍 本研究探讨具体性效应对一语 汉语和英语 和二语 英语 心理词库联想反应的影响 依据 的认知语法理论 本文从空间概念和感官体验两个角度首次对不同词性的具体性进行定义 并用量表验证所选词的具体性程度 研究表明 具体性效应没有改变一语心理词库语义联结的特质 但对二语心理词库有一定影响 其具体词的语义 非语义反应比差远高于抽象词的语义 非语义反应比差 且抽象词的横组合反应明显示弱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要说 08 年最成功的高清机, 非三合一 F1/F2 莫属 它集中了国内不同的高清接收需求, 整合了当时能想到的各种功能, 为欣赏高清奥运, 满足高端发烧人士, 做出了贡献 F1/F2 的成功, 说明不依赖进口, 我们也有能力打造顶级的高清机, 并且更适合国内的使用习惯 不过, 即使 F1/F2 的终极版, 也不兼容 ABS-S 或 ISDB-S, 没有网络功能, 不能 USB 录像等等, 有一定的局限性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