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模板.docx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模板.docx"

Transcription

1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 第一章 一份 法 的赠礼 在巴蓬寺里 比丘们的双亲有时会来探访儿子 我很遗憾没有礼物可以送给这些访客 西方人已经有 许多物质上的东西 但所拥有的 法 很少 我曾到 过那里 亲见那里只用很少的能带来安稳与平静的 法 有的只是会持续让人心感到困惑与不安的事 物 西方的物质已经非常富庶 许多事物都充满官能 的引诱 色 声 香 味 触等 然而 不知 法 的人只会被它们迷惑 因此 今天我将以 法 为赠 礼 让你们从巴蓬寺与国际业林寺(Wat Pah Nanachat)带回家去 知道的 法 越少心就会经 常处于迷妄中 法 是什么 法 是能解决我们的

2 问题与困难的东西, 逐渐将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这才是所谓的 法, 且应透过日常生活加以学习, 如此当一些法尘 1 在内心生起时, 就能立即处理它 无论身在泰国或其它国家, 我们都有各种问题, 若不知如何解决, 就会一直受困于痛苦与忧伤中 能解决问题的是智慧, 要有智慧必须先开展和训练我们的心 修行的题材一点也不遥远, 就在我们的身心里 西方人和泰国人一样都有身与心, 有迷妄的身与心, 就表示是个迷妄的人 ; 而有平静的身与心, 则表示是个平静的人 事实上, 心如雨水, 在自然的状态下它是纯净的 但若滴一些绿色颜料到澄净的雨水里, 它就会变绿, 若滴黄色颜料则会变黄 心的反应也是如此, 当舒适

3 的所缘滴到心里, 心就会感到舒畅 ; 当不舒适的所缘滴进时, 它就会不愉悦 它如水一般被染色了 当澄净的水接触黄色就变黄, 接触绿色就变绿, 它经常在改变颜色 事实上, 绿色或黄色的水原是澄净而清澈的, 在自然状态下, 心也是清静无染的, 只因追逐所缘才变得困惑, 而迷失在它的情绪中 让我解释得更清楚些, 想象你正在寂静的森林中禅坐 若无风, 树叶是静止的, 风一吹就会飘动 心就如叶子般, 当接触所缘时, 它也会根据所缘而摇晃 颤动 我们知道的 法 越少, 心就越会持续追逐所缘, 感觉快乐就屈服于快乐, 感觉痛苦则屈服于痛苦, 经常处于迷妄之中! 最后, 人会变得神经质, 为什么? 因为无知, 他们只是跟着情绪走, 而不知如何照顾自己的心 当心缺乏照顾时, 就如无母亲或父亲照顾的孩子, 没人保

4 护的孤儿会非常缺乏安全感 同样地 若心缺乏照顾 若性格因缺少正思惟的锻炼而不成熟 事情就可能会 变得很麻烦 当心与法尘接触时若不以智慧处理 心就会被扰乱 我想谈的是名为 业处 (kammatthana) ②的 修心法 kamma 意指 作业 tthana 意指 处 这是佛教让心安定与平静的方法 以它来调伏心 以 调伏后的心观察身 生命只是由身与心两部分组成 身 是指肉眼 能看到的部分 而 心 则指非物质的部分 它只能 由 内在之眼 或 心眼 看到 身与心这两部分 经常处于混乱的状态中 什么是 心 它其实不是任何 东西 就世 俗的意义而言 它是能看或能感觉者 那个能感觉

5 接受与经验一切所缘者, 就名为 心 当下就有心, 当我对你们说话时, 你们的心认知到我所说的话, 声音进入耳朵, 然后知道我说了什么, 那个能经验这过程的就称为 心 此心并无任何自性或实体, 它没有任何相状, 只是经验心理活动 如此而已! 若我们教导心使之具有正见, 它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而会很自在 心是心, 法尘是法尘 ; 法尘不是心, 心也不是法尘 为清楚了解内在的心与法尘, 我们便说能接受法尘突然 啪 地闯进来的, 就是心 当心与所缘两者相互接触时, 就产生感觉, 有好 坏 冷 热各式各样的感觉 若不以智慧处理这些感觉, 心就会被扰乱

6 禅修核心 观察呼吸 禅修是种开发内心的方法 以使心成为智慧生起 的基础 其中 呼吸是身体的基础 观察呼吸的修行 方式称为 安那般那念 (anapanasati) 或 入出息 念 我们将呼吸当作心的法尘 以它为禅修的所缘 因为它是最简单的 且自古以来一直是禅修的核心 当我们坐禅时是交脚盘坐 右脚放在左脚上 右手放 在左手上 保持背部挺直 然后对自己说 现在 我要放下一切的负担与挂碍 你不想受到任何事的 干扰 暂时放下一切挂碍 现在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开始吸气与吐气 在练习入出息念时 不要刻意拉长或缩短呼吸 也不 要让它变强或变弱 只要让它正常与自然地流动 从 内心生起的正念与正知 会觉知入息与出息

7 放松时, 不要想任何事 你唯一要做的, 就只是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除此之外, 其它的事一概不管! 保持正念, 专注在吸气与吐气上, 觉知每个呼吸的初 中 后段 吸气时 : 气息是从鼻端开始 ; 中段在心脏 ; 后段则在腹部 吐气时, 刚好相反 : 气息从腹部开始 ; 中段在心脏 ; 后段则在鼻端 把注意力放在这三点上, 将可纡解一切烦恼, 什么都别想, 持续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也许其它的念头会闯进来, 而让你分心, 别理它, 持续练习, 持续觉知每个呼吸的初 中 后段 最后, 心将随时都能觉知呼吸的这三个点 当练习一段时间后, 心与身会逐渐习惯这项工作 疲倦会消失, 身体会感到轻松, 呼吸也会越来越微细 正念与正知会保护心, 并照顾它

8 让心平静 以升起智慧 如此练习 直到心平静与安定 直到 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 意指心与呼吸完全合一 不离开呼吸 心此时是无染与自在的 觉知呼吸的初 中 后段 并安住于其上 心平静下来后 接着只要将注意力锁定在鼻端的 呼吸 无须再跟着它再上下往返 呼吸进出时 只专 注于鼻端 这就名为 静心 让心放松与平静 当轻安出 现时 心就会止住 它会停在呼吸上 这就是大家熟 知的 让心平静 以便使智慧生起 这是开始 是修行的基础 无论身在何处 都应 每天练习 无论在家里 车上 躺着或坐着 都应保 持正念 正知 随时照顾自己的心

9 这就是所谓的 修心 无论在行 住 坐卧时 都应练习 而不只在打字时才练习 重点是应随时觉 知内心的状态 为了做到这点 我们应经常保持正念 正知 心是快乐或痛苦吗 它迷妄吗 它平静吗 设 法觉知内心 如此才能使它平静 心平静时 智慧就 会生起 身体是由地 火 水 风组成 以轻安的心观察禅修的主题 身体 从头顶到脚 底 然后再从脚底到头顶 如此不断地重复 将注意 力放在头发 体毛 指甲 牙齿与皮肤上 ③在此禅 法中 我们将看到整个身体都是由四界 地 火 水 风所组成 我们身体坚硬与固体的部分是由地界所组成 液 体与流动的部分是水界 进出身体的气体是风界 身 体的热能则是火界

10 当它们聚在一起就组成所谓的 人 不过, 当身体分解时, 则只剩下这四界 佛陀教导我们, 其中并无所谓的 众生, 没有 人, 没有泰国人, 没有西方人, 没有个人, 最后只用这四界 如此而已! 我们认为有个 人 或 众生, 但其实并没有这种东西 无论分解成地 火 水 风, 或组成所谓的 人, 一切都是无常 受制于苦和无我的 它们都不稳定 不确定, 且经常在变化 无时无刻是稳定的! 我们的身体是不稳定的, 不断改变与变化 头发在改变 指甲在变 牙齿在变 皮肤在变 每样东西都在改变, 无一在不变化! 心也一样不断在变化, 它并非自我或任何不变的实体, 也不是真实的 我 或 他, 虽然它可能这么想 也许它会想自杀, 也许会想到快乐或痛苦 各类的事! 它是不稳定的 若没

11 有智慧 且相信这颗心 它将会不断欺骗我们 而我 们就在苦 乐之间摆荡 心是变化的东西 身也是如此 身心整体是无常 的 是苦的来源 是无我的 这些就是佛陀所指出的 不是众生 不是个人 不是灵魂 不是我们或他们 它们只是地 火 水 风四界而已 看见无常 苦 无我 贪 瞋 痴会逐渐消失 一旦心了解这点 它就能放下 不再执着 我 是美丽的 我 是善的 我 是恶的 我 在 痛苦 我 拥有 我 这个或 我 那个等 你 会体验到一种一体的状态 因为你已了解到所有的人 基本上都相同 没有 我 只有四界而已

12 当你思惟并看见无常 苦与无我时, 就不会再执着自我 众生 我 他或她 心看见这点, 就会生起厌离, 它会看见一切事物都只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然后, 心会停止, 心就是 法 贪 瞋 痴会逐渐消逝, 最后只剩下心 纯净的心 这就称为 禅修 这份 法 的赠礼, 是给你们在每天的生活中研究与思惟的 它指出安心之道, 让心平静与不惑, 你们的身体可能在混乱中, 但心则不会 ; 世人或许会觉得迷妄, 但你们却不会 当被迷妄包围时, 你们不会迷妄, 因为心已看见, 心就是 法 这是正道 正确的道路 [ 注释 ]

13 1 法尘 : 即意根 ( 心 ) 所对之境, 为六尘 (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 之一 2 业处 (kammatthana): 直译为 作业之处 或 工作之处, 是禅修者成就止观的基楚 或修习止观的对象 清净道论 有举四十业处, 即 :( 一 ) 十遍处 ;( 二 ) 十不净 ;( 三 ) 十随念 ; ( 四 ) 四梵住 ;( 五 ) 四无色 ;( 六 ) 食厌想 ;( 七 ) 四界差别 参见 清净道论 第三 < 说取业处品 > 3 这是 身念处 十四种禅修法之一, 是将身体分成三十二部分分别作禅修的主题, 前五项即是头发 体毛 指甲 牙齿 皮肤 修持时已厌恶作意正念于身体各部分的不净, 是止业处 ; 若以四界 ( 地 火 水 风 ) 观照, 是观业处 修习止法能去处对五蕴的执着而获得解脱, 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 参见 清净道论 第八 < 说随念业处品 > 与第十一 < 说定品 >

14 ④四界是地界 火界 水界 风界 这些是色法 不可分离的主要元素 在它们的组合之下 造成小至 微粒子 大至山狱的一切色法 这四大元素因 持有 自性 故称为 界 第二章 内心的平衡 安定内心的意思是 寻找到正确的平衡 若你过 度勉强心 它会太超过 若你不够努力 它又会错失 了平衡点 通常 心不是静止的 它不时在动摇 我们必须 巩固它 让心强壮和让身体强壮不同 要让身体强壮 就得锻炼它 勉强它 要让心强壮 则得让它平静 不胡思乱想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 心从未平静 它 不曾拥有过 定 的力量 因此 我们必须在一个范 围里将它建立起来 我们禅坐 与 觉知者 同在

15 专注于呼吸 使身体轻安 若强迫呼吸变长或变短 我们就无法平衡 心也 不会变得平静 就如我们初次使用缝纫机 在实际缝 东西之前 得先练习踩机器 以使动作协调 修习入 出息念也是如此 不要在意它是长或短 弱或强 就 只是注意它 我们只是随它去 随顺自然地呼吸 当它平衡时 就可以将呼吸作为禅修的所缘 当 吸气时 气息是从鼻端开始 中间是胸部 最后则到 腹部 当吐气时 顺序则正好相反 过程中 只要注 意鼻端 胸部与腹部 注意这三点是为了让心稳固 限制心理活动 以便让正念与正知能轻易地生起 当注意力安住在这三点上时 就可以放下它们 只单独专注于气息进出的鼻端或上唇 无须再跟着呼 吸上下 而是在鼻端建立正念 注意这一点上的呼吸 进 出 进 出

16 无须特别去想些什么 只要专注于这项简单的工 作 让心活在当下 不久 心就会平静 呼吸也会越 来越微细 心与身都会变得轻安 这是禅修正确运作 的状态 持续觉知 心是否安定 坐禅时 心变得越来越微细 无论它在何种状态 都应尽量觉知它 在那里 心理活动和轻安①并存 此时有 寻 ② 它是将心带入思惟主题的举动 有 多少正念就有多少寻 然后 伺 ③会紧接着出现 围绕那主题进行思惟 各种微弱的所缘可能会不时生起 但我们的正知 是关键 无论发生什么事 我们都持续觉知它 当我 们更深入时 仍要持续觉知禅修的状态 觉知心是否 安定 因此 定与觉知两者便都现前

17 有一颗平静的心, 并不表示都没有事情发生, 所缘还是会生起 例如, 当我们说初禅时, 会说它有五禅支 4, 除了寻与伺之外, 还有 喜 5 会随着禅修主题生起, 然后是 乐 6 这四者在轻安生起时并存于心, 它们是单一的状态 (singlestate) 第五支是 一境性 7 你们可能会置疑, 在同时有其它禅支存在的情况下, 怎么可能是 一境性? 这是因为它们在轻安的基础上全都成为一体, 它们一起被称为 定 的状态 它们不是日常的心理状态, 而是禅定的要素 这五种特相, 都不会妨碍基本的轻安, 寻 不会妨碍心, 伺 喜 乐 的生起, 也同样不会妨碍心 心与这些禅支是一体的, 这是初禅

18 禅定深入时 五盖皆消失 我们无须称它为 禅那 ⑧ 初禅 二禅等 让 我们称它为 平静的心 当心越来越平静时 它就 会舍弃 寻 与 伺 只留下 喜 与 乐 心 为何要舍弃 寻 与 伺 呢 那是因为心愈来愈微 细 寻 与 伺 的活动太粗糙了 在这个阶段 心停止 寻 伺 可能生起狂喜的感受 眼泪 也许会如泉涌夺眶而出 但是 当禅定更深入时 喜 也会被舍弃 只 留下 乐 与 一境性 最后 连 乐 也不见了 心达到最微细的状态 此时 只有 舍 ⑨和 一境 性 其它一切都停止了 心安住不动 一旦心平静后 上述的情况就会发生 你们无须 对它想太多 当因缘条件成熟时 它自己就会发生 这就称为 静心的能量 在这个状态中 心不再昏

19 沉 五盖 贪欲 瞋恚 掉举 昏沉睡眠与疑 都消 失了 心安住于正念 正知 不会落入疑惑中 若心理能量不够强固 且正念微弱 所缘就会偶 尔闯入 心是平静得 但平静中好象有些浑浊 然而 它不是一般的昏沉 某些印象会显现 也许会听到一 个声音 或看到一只狗或其它东西 它不是那么清晰 不过也不是梦 这是因为五禅支已经变得不平衡与微 弱的缘故 心在这些轻安的阶段中很容易耍花招 心处于这 种状态时 意象有时会透过任何感官产生 禅修者无 法确认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我睡着了吗 不 这是 梦吗 不这不是梦 这些印象从中等的轻安中升起 若心真的平静与清晰 我们就不会对各种生起的所缘 或影像产生疑惑 不会生起 我刚才恍惚了吗 我

20 睡着了吗 我是否迷失了 等这种问题 因为它们 是内心还有疑惑的特征 我是睡着或醒着 这样的心是迷糊的 迷失 在情绪之中 犹如躲在云后的月亮 你仍可以看见月 亮 但是云让它变朦胧了 它不象已破云而出的月亮 皎洁而明亮 若心是平静的 且安住于正念 正知上 则对于 所遭遇的各种现象就不会有疑惑 心将确实地超越这 些障碍 我们将如实觉知心里生起的每一件事 不会 落入疑惑中 因为心是清晰与光明的 禅定里的心就 是如此 止与观 相辅相成 有些人发现入定很难 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趋入 法 虽然有些禅定 但不够强固 然而 这种认可透

21 过使用智能 思惟与看见事物的实相, 而达到平静, 并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这是使用智能, 而非定力 在修行中达到平静, 并不一定需要坐禅 只要你问自己 : 嗨, 那是什么? 当下便解决你的问题! 一个有智慧的人可以如此做, 也许他们无法进入深定, 但已有足够的定力可以长养智慧 之间的差别, 就入种植稻米与小麦, 人们在生计上依赖稻米更甚于小麦 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 更依赖智慧来解决问题 当看见实相时, 平静就会生起 智能与禅定的方式并不相同 有些人拥有观与较强的智慧, 但定力并不深 当他们坐禅时, 并不平静, 会想得多一点, 思惟这个与那个, 直到最后思惟苦与乐, 并看见它们的实相为止 无论行 住 坐 卧, 法 的觉悟都可能发生 他们透过观看 舍弃 了解实相与超越疑惑, 达到平静, 因为他们已亲自看见它

22 另外一种人则只拥有少许的智慧 但定力却很强 他们可以很块进入深定 但却缺乏智慧 他们捉不到 自己的烦恼 无法觉知它们 也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不论采取何种形式 我们都必须去处不正确的思 惟 只留下正见 我们必须去除迷妄 只留下平静 这两种方式殊途同归 修行的这两面 止与观 是相辅相成的 缺一不可 正念是单纯地专注 正念负责 审视 禅定中生起的各种禅支 它是 透过修行 可帮助其它禅支生起的因缘 正念是生命 当缺乏正念 或心放逸时 我们就犹如死了一般 若 无正念 我们的言行就会毫无意义 正念是单纯地专 注 它是生起正知和智慧的因 无论培养何种美德

23 若缺乏正念, 它们便是不圆满的 正念在行 住 坐 卧时照管我们, 即使不在定中, 它也一直现起 无论做什么, 都要保持警觉 如此一来, 惭愧 10 将会生起, 对于做错的事会感到惭愧 当惭愧增强时, 定力也会随之增强, 放逸就会消失 即使不坐禅, 这些禅支也会在心中现起 禅支会生起, 是因为培养正念 长养正念吧! 它有真实的利益, 能在工作的当下, 念念分明 若我们如此觉知自己, 对错自然立辨, 解脱道会变得更清楚, 一切惭愧的因消失, 智慧便会生起 我们可以将修行归纳为戒 定 慧 : 专注于自制是 戒 ; 心在那些控制之内稳固地建立起来是 定 ; 对于所从事活动, 能完整而全面地了知是 慧 修行, 简单地说, 就是戒 定 慧, 换句话说, 就是解脱道 除此之外, 别无他法

24 [ 注释 ] 1 轻安 (passaddhi): 有身 ( 心所 ) 轻安与心轻安两种, 其特别地作用是分别破除心所与 心的不安, 对治掉举与恶作, 平静心所和心的躁动 2 寻 (vitakka): 是将心投入或另它朝向所缘的心所 ; 伺 (vicara) 是保持心继续专注在所缘上 在禅修时, 寻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 伺则对治疑盖 寻如展翅起飞的鸟, 伺则如展翅于天空滑翔的鸟 寻和伺的作用强, 心可长时间安住于所缘, 达到禅定 3 参见注 2 4 五禅支 : 诸禅由称谓 禅支 的心所而分别, 通过逐一舍弃较粗的禅支, 增强定力以提升较微细的

25 禅支, 即能进入更高的禅定 初禅有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五禅支 ; 第二禅有喜 乐 一境性 ; 第三禅乐 一境性 ; 第四禅有舍 一境性 5 喜 (piti): 喜欢或对所缘有兴趣, 共有五种 : 小喜 刹那喜 继起喜 踊跃喜 遍满喜 禅定之喜是遍满喜, 生起时, 犹如水注满山洞般展至全身 喜禅支对治瞋恚盖 6 乐 (sukha): 心的乐受, 是脱离欲乐而生, 对治掉举和恶作盖 7 一境性 (ekaggata): 直译巴利语是 一 (eka) 专 (agga) 之 境 (ta) 此心所是所有禅定的必要因素, 其作用是配合其它禅支, 密切地观察所缘, 能对治贪欲盖

26 ⑧禅那(jhana) 即心完全专一的状态 通常包括 四色界禅和四无色界禅 ⑨舍(upekkha) 心所法之一 是对所有的心所 采取中立的态度 此处之 舍 为 禅舍 是对指 第三禅的最上之乐也能不生好恶 无有偏向 ⑩此惭愧是建立在因果知识的基础上 而非情绪 性的罪恶感 第三章 和谐的正道 你有多自信 有多肯定 你在自己的禅修中吗 这么问很合理 因为现在包括比丘与在家人都在教导 禅修 因此可能会让你们感到犹豫与怀疑 但你们若 有清楚的了解 就能让心平静与安定

27 你们应了解 八正道即戒 定 慧 道 不外 乎此 修行就是为了让 道 在心中生起 让呼吸自然进行 别强迫它变长或变短 坐禅时 我们被教导要闭上眼睛 别乱看东西 因为现在要直观内心 当闭上眼睛时 注意力就向内 集中 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把感觉集中在那里 将正念也放在那里 当道支①处于和谐的状态时 我 们就能如实地看见呼吸 感觉 心与法尘 这里我们 将看到 焦点 定与其它道支会在那里和谐地汇集 当你和他人同时坐禅时 想象你是在独自静坐 培养独自静坐的感觉 直到心放下一切外缘 只专注 于呼吸为止 若你一直想 这人坐在这里 那人坐 在那里 就无法安静下来 因为心不会向内集中 抛开一切 直到感觉无人坐在身旁 直到空无一物 直到不再摇摆 对周遭的事物都不感兴趣为止

28 让呼吸自然地进行 别强迫它变长或变短 只要 坐下来看着它进出 一旦心放下一切外缘 汽车的声 音或其它类似的东西就不会防碍你 色或声 没有任 何东西会防碍你 因为心不受理它们 会完全集中在 呼吸上 和谐出现时 心不再迷妄 若心是迷妄的 且无法集中在呼吸上 就深呼吸 一口气 尽可能吸进空气 然后再吐尽 如此脸做三 次 然后重新调整注意力 此时 心会变得比较平静 心暂时静下来后 不安与迷妄会再度生起 这是 很自然的情况 当这情况发生时 就再一次深呼吸 将注意力重新建立在呼吸上 只要持续如此做 当这 情况发生几次之后 你就会熟悉它 心会放下一切外 缘 正念便能稳固建立

29 心变得愈来愈微细时 呼吸也会如此 感觉将变 得愈来愈敏锐 身与心都会变轻 我们的注意力被锁 定在里面 清楚地看见入息与出息 并清楚地看见一 切法尘 在此将看见戒 定 慧一起出现 这就称为 和谐的正道 当和谐出现时 心不再迷妄而成为一体 这就称为 定 当心稳固地统一后 没有任何法尘能打扰它 在观察呼吸一段长时间后 它会变得很细微 呼 吸的觉知也会逐渐停息只剩下纯粹的觉知 现在要以 什么作为禅修的所缘呢 就以这认识 觉知无呼吸的 状态 作为所缘 无法预料的事可能会在此时发生 有些人会经验到它们 有些人则不会 若它们真的生起 我们应稳住并保持坚定的正念 有些人看到呼吸消失时会感到恐慌 怕自己会死 在

30 此, 我们应如实觉知当时的情况, 只要注意呼吸消失, 并以此作为觉知的对象 我们可以说心不动的状态, 是最稳固的定的形式 也许身体的感觉会轻到好象感觉不到一样, 会觉得有如凌空而坐 虽然这似乎很不寻常, 你应了解它每什么好担心的, 只要让心安定下来即可 当心稳固地统一后, 没有任何法尘能打扰它, 想在这状态待多久都可以 没有痛苦的感觉来打扰, 达到这个程度的定后, 可随时选择离开它 ; 但当出定后, 是很舒服地出定, 而非因对它感到厌烦或厌倦 我们出定, 是因现在已经足够, 已感到很自在, 没有任何问题了 若能发展出这种定, 则坐三十分钟或一小时, 心就那维持好几天平静与安定, 当心如此时, 是清净的

31 无论经验到什么 都能从容面对与观察 这是定的成 果 戒 定 慧各有其功能 辗转相生 戒 定 慧各有其功能 这三者就如一个循环 我们可在平静的心中看见它们全部 当心安定时 因 为智慧与定力 它就有镇定与自制 当心变得愈来愈 镇定时 就会愈微细 结果又反过来让戒更清净 当 我们的戒更清净时 这将有助于定的发展 当定稳固 地安立时 又有助于智慧的生起 戒 定 慧就如此 辗转相生 最后 正道变成一个 且随时都在运作 我们应 培植从正道产生的力量 因它能带来洞见与智慧

32 由定而来的乐 易产生执着 定能为禅修者带来许多利益或伤害 对无智慧的 人而言是伤害 但对有智慧的人则是真实的利益 因 为它能引导至观 可能对禅修者造成伤害的是 安止定 ② 具有 深刻而持久的定 这种定会带来大平静 有这种平静 的地方就有快乐 有快乐时 对那快乐的贪欲与执着 就会生起 此时 禅修者不想思惟其它事情 只想沉 湎于愉悦的感受中 当修行一段时间后 我们可能变得擅长如此 很 块就能入定 一旦我们开始注意禅修所缘时 心就那 入定 不想再出来观察任何事情 陷在那快乐中而无 法自拔 这是个危险

33 我们必须使用近行定 3 在此我们入定, 然后当心充分安定时, 就出来看外在的活动 4 以定心去看外在的活动, 将能产生智慧 这很难理解, 因为它很象一般的思考与想象 当思考存在时, 我们可能会认为心是不平静的, 但事实上这思考是发生在定中 虽然有思惟, 但它不会防碍定 提起思考, 是为了思惟它, 这不是妄想或臆测, 这思惟是从平静的心生起, 这就称为 在定中觉, 在觉中定 若它只是普通的思考与想象, 心就无法平静, 而会受到干扰 我现在说的并非一般的思考, 它是思惟 ( 观 ), 智慧就从这里出生

34 心入定而完全无知觉 即是邪定 因此 有正定与邪定 邪定是心入定 而完全无 知觉 你可以坐两个小时或一整天 但心并不知道它 到过哪里 或发生什么事 有定 但仅此而已 就如 一把使用不到的利刃 这是种受蒙蔽的定 因为缺少 觉知 禅修者可能会认为自己已达到究竟 因此无须 费心去寻找其它东西 定在这层次可能成为敌人 因 为缺少对与错的觉知 所以智慧无法生起 若是正定 无论定境多深 都一定有觉知 它充 满正念与正知 这是能生出智慧的定 人们在此不可 能会迷失 禅修者应了解这点 少了这觉知你将无法 成功 它从头到尾都必须存在 这种定才没有危险

35 正定开发出来时 慧随时可能生起 你们可能会质疑 慧如何从定生起 当正定被开 发出来时 慧随时都有机会生起 在一切姿势中 当 眼见色 耳闻声 鼻嗅香 舌尝味 身受触 或心经 验法尘时 心都完全觉知那些法尘的真实本质 不会 追逐它们 当心有智慧时 就不会捡择 无论在任何姿势 都能完全觉知乐与苦的出生 我们能放下这两者 不 会执着 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在一切姿势中都应该如 此 一切姿势 不仅指身体的姿势 同时也指心 随时都对实相具有正念 正知 当定被正确开发时 智慧就会如此生起 这是 观 对实相的觉知

36 有粗与细两种平静 来自于定的平静是粗的, 当心平静时会有快乐, 它便以这种快乐为平静 但快乐与痛苦都隶属于 有 与 生 的领域, 只要我们仍执着快乐, 就不可能从生老病死中解脱 因此, 这种的快乐不是平静, 平静也不是快乐 另一种平静, 是来自于智慧的平静 在此平静与快乐不会混淆, 我们了解智慧之心 思惟并觉知快乐与痛苦 才是平静 从智慧生起的平静, 能了解快乐与痛苦的实相 心不会执着那些状态, 它超越它们而生起, 这才是所有佛教徒修行的真实目标 [ 注释 ] 1 道支 : 即指八正道 2 安止定 (absorptionsamadhi) 即心完全专一的状态, 又称为 禅那, 包括四色界禅与四无色界

37 禅 安止定是相对于近行定(upacara Samadhi)而言 安止定的禅支强固 定心可以持续不断 而近行定是 指接近安止的定 其禅支尚未强固 定心无法长期持 续 ③参见注② ④ 外在的活动 是指所有法尘的活动 它是被 拿来和安止定的内在活动作对比 在安止定中 心不 会 出来 接触外界的法尘 第四章 心的训练 少欲知足 完全投入禅修 在阿姜曼和阿姜绍①的时代 生活比较简单 比 今天单纯许多 那时比丘们只做少数的工作与仪式 他们住在森林里 居无定所 可以完全投入禅修 今

38 日我们司空见惯的奢侈品, 对他们而言是很少见的, 他们用竹子制作茶杯与痰盂, 在家人很少来访 比丘们都能少欲知足, 自得其乐 他们生活与呼吸的, 都是禅! 比丘们就生活在如此物质匮乏的困苦环境中, 若有人染患疟疾前往求药, 老师会说 : 你不需要医药, 继续修行吧! 此外, 当时根本没有像现在这样方便的药物可用, 有的只是在森林里生长的药草与根茎 比丘们面对如此的环境, 必须有更大的耐心与毅力, 他们不会为了一些小病痛而操心 现在, 你们只要有一点小毛病, 就立刻往医院跑了! 有时你必须走十一 二公里的路去托钵, 在黎明时就启程, 也许到十或十一点才回来 你并未得到很多食物, 也许只有一些糯米饭 盐与一点辣椒, 是否有配饭的菜都无妨, 当时情况就是如此 没有人抱怨饥饿与疲惫, 他们不习惯埋怨, 只学习照顾好自己,

39 秉持耐心与毅力 在危机四伏的森林中修行 丛林里 有很多猛兽 因此 修行头陀行的森林比丘们身心都 备受煎熬 确实 当时比丘们的耐心与毅力都超乎常 人 因为环境迫使他们必须如此 今天的环境则迫使我们往相反的方向 从前人们 旅行得靠双脚 然后有了牛车 接着是汽车 渴望与 欲求愈来愈大 到了现在 若车里没有冷气 你甚至 还不想坐 若没有冷气就去不了 耐心与毅力的美德 已日益式微 禅修与修行的目标也愈来愈松散 现在 的禅修者都喜欢随着自己的想法与欲望行事 当老一 辈的人讲到从前时 就如在听神话或传奇中的故事 你只是不在意在听 因为它与你完全无关 不跟随习气 只阅读自己的心 根据从前的出家传统 身为比丘至少得与老师共 住五年 有些时日必须禁语 不说太多话 不阅读书

40 籍, 只读自己的心 以巴蓬寺为例, 现在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来出家, 我试着劝阻他们花时间读经, 因为这些人一直都在读书 他们有许多机会读书, 却少有机会读自己的心 因此, 当他们遵照泰国传统来出家两 三个月时, 我会试着请他们合上书本与手册 在出家时, 他们会拥有殊胜的机会阅读自己的心 聆听自己的心是很有趣的, 未经训练的心只会跟着自己的习气跑, 它因从未受过训练而恣意跃动 训练你的心! 佛教的禅修是与心有关的 修习你自己的心, 这非常重要 佛教是 心 的宗教, 如此而已 修习心的人, 就是佛教的修行者 我们的这颗心就住在牢笼里, 更糟的是, 那是头关在笼子里盛怒的老虎 这颗狂心若得不到它想要的, 就会制造麻烦, 你必须以禅与定训练它, 这就称为 训练心

41 修行的基础起初是持戒 戒是身 语的训练 它 可能带来冲突与迷妄 当你不让自己做想做的事时 冲突就会产生 这冲突介于智慧与烦恼之间 这就是 所谓的 带来苦灭之苦 少吃 少睡 少说 凡是过去的世俗习惯 一律 要减少 要勇于反抗它们的势力 不要只做自己喜欢 的事 或纵容自己的想法 停止这种盲从 你必须经 常对抗这种无明之流 这就称为 戒 当以戒训练 自己的心时 它会变得非常不满 且力图反抗 因它 受到限制与压抑 当这颗为所欲为的心受到阻挠时 便会开始徘徊与挣扎 对我们而言 苦 在这时便 会变得很明显 禅修之前 须先知道 苦 是什么 苦 是四圣谛中的第一谛 许多人都想摆脱它 丝毫不想拥有任何痛苦 事实上 苦能带来智慧 它

42 让我们思惟苦谛 乐很容易让人闭起眼睛与耳朵, 而无从长养耐心, 舒适与快乐会让人草率轻忽 就这两种烦恼而言, 苦是教容易被觉察的 因此为了止息苦, 就必须先讲它提出来 在知道如何禅修之前, 我们必须先知道 苦 是什么 一开始, 你必须如此训练自己的心 也许你不了解发生什么事, 或它的要点为何, 但当老师告诉你做什么时, 你就必须去做, 如此才能发展出耐心与毅力的美德 无论发生什么事, 都应承受, 因为那就是它的方式 例如, 当你开始修定时, 你想要安定与平静, 却毫无所获, 因为你从未如此修行过 你的心说 : 我将一直坐到平静为止 但平静从未生起, 此时你感到痛苦 当苦出现时, 你就起身跑开! 如此的修行, 不能称为修心, 只能说是逃避

43 以佛陀的 法 训练自己 你应该以佛陀的 法 来训练自己 取代情绪 的放纵 无论懒散或勤奋 都只是继续修行 你不认 为这是比较好的方式吗 跟随情绪的另一条路 永远 无法带你通往 法 若修行佛法 则无论心情如何 都只管继续修行 不断地修 自我放纵之道绝非佛陀 之道 若我们依自己的观点 依自己对 法 的看法 修行时 将永远无法看清对错 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 心 知道自己 因此 依循自己的教导修行是缓慢的 顺随 法 的修行才是最直接的方式 不论懒散或勤奋时都在修 行 对于时间与地点都能清楚地觉知 这就称为 修 心 若你放纵自己 依循自己的见解而修行 便会开 始胡思乱想并疑神疑鬼 你会自己想 我既没有福

44 报, 运气又不好, 已禅修了好几年, 到现在还未觉悟, 也未见法 以这种态度修行不能称为 修心, 只能称为 修习灾难 2 若你是尚未觉悟 见法的禅修者, 仍未改头换面, 那是因为你错误地修行, 并未遵循佛陀的教导 佛陀如此教导我们 : 阿难, 努力修行! 不断展开你的修行 如此一来, 你的一切疑惑 不确定都会消失 你的疑惑无法透过思考 推理 推测或讨论而消失, 也不会因无所作为而自动消失, 一切烦恼只有透过修心, 透过正确的修行才会消失 如同佛陀所说, 修心之道和世间之道正好相反, 因为它是来自清净心 未被杂染附着的清净心, 是佛陀和圣弟子们之道 若你修习 法, 就必须以自己的心礼敬 法, 而非让 法 来礼敬你 若你如此修行, 痛苦将会生

45 起 没有人能逃离苦 当你着手修行时 苦早就在那 里了 禅修者的职责 正念 摄心与知足 禅修者的职责是正念 摄心与知足 这些事会阻 止我们 阻止那些从未受过训练者的心的习气 我们 为什么要费心做这件事呢 若你不训练心 它就会继 续狂野而顺着本性走 训练那本性 让它有利于应用 是有可能的 例如树木 若只是让它们保持自然状态 我们就 永远不可能利用它们来盖房子 无法将它们做成木板 或其它可用的建材 若木匠想盖房子 他会先找树 将原木做成有用的建材 那么在短期内 就能盖出一 栋房子

46 禅修和修心与此类似 你必须取这颗未经训练的心, 就如在森林里砍取树木一般 然后, 训练它, 让它更细致 敏锐, 更能觉知它自己 每件事都处于自然状态中, 当了解它们的本质时, 就能改变它 我们可以离开它 放下它, 然后就不会再继续受苦 心的本质是, 只要它贪爱与执取, 就会衍生出不安与迷妄 一开始它可能在四处漫游, 当我们观察这不安时, 也许会认为不可能训练它, 因而感到痛苦 我们不了解心就是如此, 即使是在修行, 试图达到平静, 也会有念头与感觉在四处攀缘, 心就是如此 当一再思惟心的本质时, 便会了解心就是如此, 它不会变成其它的样子 我们将如实觉知心的方式, 那是它的本质 若清楚地了解这点, 就能从念头与感觉中脱身 我们不必一再告诉自己 : 它就是如此, 无须多此一举 心真的了解时, 就能放下一切 念头与感觉仍然存在, 但它们已不再具有影响力

47 这犹如小孩喜欢做一些会激怒人的举动 惹得我 们想责骂或打他们的屁股 我们应该了解 孩子会那 样表现是很自然的 然后放下 让他们照自己的方式 玩耍 如此一来 麻烦就解决了 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呢 因为我们接受孩子的方式 我们的看法改变 能 接受事物真实的本质 我们放下 心变得更平静 我 们拥有了正见 邪见使心混乱 正见使心平静 若我们有邪见③ 那么即使住在深邃的洞穴里 或在高耸的山顶都一样 心还是在混乱中 当拥有正 见时 心才会平静 然后没有任何疑惑需要解决 也 不会有问题产生 心就是如此 舍弃贪染之后便能放下 只要有任 何贪爱的感觉 我们都会远离它 因为我们知道那感 觉的真相 它并非特地出来惹恼我们 我们可能会作

48 如是想, 但其实它本来如是 ; 若进一步深入探究也一样, 它就是如此 若我们放下, 那么色就只是色, 声就只是声, 香就只是香, 触就只是触, 心就只是心 犹如油和水, 若将两者一起放在瓶子里, 因为本质的差异, 它们不会混合 油与水的不同, 就和智者与愚人的不同一样 佛陀和色 声 香 味 触 法一起生活, 他是个阿罗汉 觉者, 他出离这些事物, 而非染着它们 他一点一点地出离与断执, 因为他了解心是心, 想是想, 不会将这两者混在一起 心是心, 想与受是想与受, 让事物就只是它们自己吧! 让色只是色, 声只是声, 法只是法 我们为何要多此一举去贪着它们呢?

49 若能如此思考与感觉 我们就能出离 想法与感 觉是一回事 而心则是另外一回事 就如油和水虽同 在一个瓶子里 但两者却是分开的 佛陀 圣弟子们和凡夫俗子生活在一起 他们不 仅和这些人住在一起 还教导愚钝的世间凡夫如何成 为觉悟的圣者愚智者 他们能如此做因为他们知道如 何修行 知道心是怎么一回事 就如我所解释的一样 当你禅修时 不要边修边怀疑 因此 当你在禅修时 不要边修边怀疑 我们剃 度出家 并非为了逃离而迷失在愚痴中 也不是由于 怯懦或恐惧 而是为了训练自己 为了做自己的主人 若了解这点 就能依 法 而行 法 将变得 愈来愈清楚 那些了解 法 的人便能了解自己 了 解自己的人也能了解 法

50 现今, 只剩下暮气沉沉的 法 的遗物, 被公认是佛陀的教诫, 事实上, 真实的 法 无所不在, 无须逃到其它地方去寻找 你必须透过智慧 才智 善巧方便, 来代替逃避, 但不要透过无明来逃避 若你希求平静, 那么让它成为智慧的平静, 那就够了 无论何时, 我们只要见到 法, 就有了正确的方法和道路 烦恼只是烦恼, 心只是心, 无论何时我们出离, 都是立基于事物的实相之上, 它们只是我们的所缘 当在正道上时, 我们就是圆满的 ; 当圆满时, 随时都有开放与自在 佛陀说 : 听我说, 比丘们! 你们不可执着任何法 这些 法 是什么? 它们是一切事物, 无一事物不是 法, 爱与恨 乐与苦 善与恶都是 法 无论多么微不足道, 一切事物都是 法 当修行并了解 法 时, 我们就能放下, 便能遵守佛陀不执着任何 法 的教导

51 我们心里生起的一切因缘 所有内心的因缘 以 及身体的一切因缘 都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 佛陀教 导我们不要执着任何因缘 他教导弟子们 修行是为 了出离一切因缘 并非为了获得更多 解脱道 单纯放下每一法 若我们遵从佛陀的教导 那就对了 虽然是对的 但仍有麻烦 麻烦不是指那些教导 而是烦恼 烦恼 带来的误解障蔽了我们 而造成麻烦 遵循佛陀的教 导并不真的有任何麻烦 事实上 执着 佛陀的解 脱道并不会带来痛苦 因为解脱道就是单纯地 放下 每一法 究竟的佛教禅修 就是佛陀教导的 放下 别 背负任何东西到处走 要出离 若看到善的 放下 若看到正确的 放下 放下 的意思不是指无须修 行 而是必须遵循 放下 的方法修行

52 佛陀教导我们要思惟一切 法 透过思惟自己 的身与心来修道 法 不在其它任何地方 它就在 这里 不在遥远的地方 它就在我们这个身心里 因此 禅修者必须精进修行 让心更宽广 光明 让它自在与独立 做了一件善行 别一直记挂在心 要放下 戒绝了一个恶行 也要放下 佛陀教导我们 要活在当下 就在此时此地 不要让自己迷失在过去 或未来中 放下心中石头 何等自在 放下 或 以空心工作 是人们最难了解 也是最常与自己的意见相左的教法 如此说话的方式 称为 法的语言 当我们以世俗的语言来想象它时 会感到迷惑 并以为能为所欲为 它可能被如此解释 但它的真实意义更近于此 就如拿起一块沉重的石头 不久后 我们便开始感觉到它的重量 但我们不知如

53 何放下它, 因此一直忍受这个重担 若有人告诉我们抛开它, 我们会说 : 若抛开它, 我将一无所有了 当听到各种抛开它可能得到的好处时, 我们都不相信, 心里始终认为 : 若抛开它, 我将一无所有 因此, 我们必须带着那块沉重的石头, 直到精疲力竭且不胜负荷时, 才抛开它 抛开它之后, 我们顿时体会到放下的利益, 立即感到舒适与轻松, 且亲自感受到, 背着石头是多么沉重! 在放下石头前, 我们不可能知道放下的利益 因此, 若有人告诉我们放下, 一个未觉悟的人不会了解它的意义 他们会盲目地抱着石头, 拒绝放下, 直到实在抱不动了, 才不得不放下 此时, 他们亲自感受到舒适与轻松, 并知道放下的利益 不久之后, 我们可能又再次背起重担, 担现在已知道结果会如何, 因此比较容易放下了 这个了

54 解 身负重担的痛苦与放下的轻松舒适 是了解自我 的一个例子 我们的自尊 我们所依赖的自我意识 就好比那 块沉重的石头 当想到要放下我慢④时 我们会害怕 失去一切 从此一无所有 但最后真的可以放下它时 就能亲自领悟到不执着的轻松与舒适 心会骗人 不要相信它 在心的训练中 对于称赞与责备都不能执着 只 想要称赞而不想要责备 是世间道 而佛道是在适当 的时机里接受称赞和责备 例如 养育小孩最好不要 成天责骂 有些人骂过头了 智者知道何时应该责骂 何时应该称赞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 善用才智了解你的心 并善 用方便照顾它 如此你将成为善于修心的人 若心是

55 善巧的, 它就能使我们解脱痛苦 苦, 就存在我们心里, 它经常让事情变复杂, 让心变沉重 它就在这里生 灭 心之道就是如此, 有时是善念, 有时是恶念 心会骗人, 不要相信它! 应该直观心本身的因缘, 接受它们的实相, 它们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 ; 无论是善 恶或其它, 它就是如此 若你不执着这些因缘, 它们就只会是它们那样, 不多也不少 若我们执着, 就会被反咬住, 并因而受苦 具备正见就只会有平静, 定会生起, 慧也会生起 无论行 住 坐 卧, 都有平静 ; 所到之处皆平静, 无有一处不平静

56 随时随地 都可以修行 今天你们来闻法 有些你们可能已了解 有一些 则否 为了让你们更容易了解 我说了一些修定的观 念与方法 无论你们认为它是对是错 都应思惟它 我自己身为老师 也处于类似的困境中 我也是 盼望能听到 法 的开示 因为无论到哪里 我总是 为别人开示 从未有机会聆听 因此 你们真的应该 感谢能听到老师的开示 当你坐着静静聆听时 时间飞快流逝 你渴望 法 因此认真地聆听 起初 为别人说法是种乐 趣 但不久之后 乐趣就消失了 你感到无聊与厌烦 然后会想聆听

57 因此, 当你从老师那里听到开示时, 你的心深受鼓舞, 并很快就能了解 当你年老并渴望 法 时, 它的滋味尤其分外甜美 身为别人地老师, 你是他们的模范, 也是其它比丘的榜样, 乃至所有人的模范, 因此不要忘了自己, 但也不要想着自己 若这种想法生起, 立刻抛开它们 若能如此做, 你就是个了解自己的人 有千百种修习佛法的方式, 关于禅修的内容是说不完的 有许多事情可能让我们疑惑, 只要持续扫除它们, 就不会再有疑惑了! 当我们拥有如此的正见时, 无论在何处禅坐或经行, 都会有平静与自在 无论在何处禅修, 那就是你要带着正知去的地方 不要认为只用禅坐或经行才能够修定, 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 随时有觉知 正念, 随时都可以看见心与身的生灭, 不要让它扰乱你的心

58 让烦恼各自回家 心始终是空的 不断地放下 若爱生起 让它回家去 若贪生起 让它回家去 若瞋生起 也让它回家 它们住在哪里 找出来 然后护送它们回去 不要保留任何东西 若你如此修行 就会象一座空屋 或换个方式说 这是一颗 空 的心 是颗 空 的且无一切邪恶的 心 我们称它为 空心 不过它并非空无一物的 空 而是没有邪恶 充满智慧的 空 此时 无论做什 么 你都是以智慧去做 去想 去吃 那里将只会有 智慧 这是今天我供养你们的教导 它被录在录音带里 若闻法让你们的心平静 那就够了 你们无须记住什 么 有些人可能不相信这点

59 若我们让心平静下来, 然后只管聆听, 让它通过心, 且持续地思惟, 我们就会象是一台录音机 当以后我们打开它时, 一切都还在那里 不用害怕会没有东西, 只要打开你的录音机, 一切都在那里 我希望将这些教导供养给每位比丘和每个人, 你们有些人可能只懂一点泰文, 不过那并没有关系, 但愿你们能学到 法的语言, 那就够了! [ 注释 ] 1 阿姜扫 (AjahnSao) 是阿姜曼的老师 2 泰文的 paibat( 修行 ) 与 wibat( 灾难 ) 只有一字之差, 这样的文字游戏在英文翻译或中文翻译里看不出来

60 ③邪见(miccha ditthi) 即错误的见解 其特相 是错误地分析事物 如将无常 苦 无我 不净的身 心五蕴 误以为是常 乐 我 净的 ④我慢 不善心所之一 其特相是使心高举 有 傲慢的作用 以自我标榜为现状 以贪为近因 犹如 狂人 第五章 阅读自然之心 我们修行的方式包括 仔细观察事物 并弄清楚 它们 我们坚持不懈 不匆忙慌张 也不太缓慢 而 是逐步摸索 拼凑出事情的全貌来 最后 这一切回 汇归于一处 也就是让我们的修行有个目标

61 具正见的渴望 即非愚痴 对大多数人而言 刚开始修行时 动机不外乎是 欲望 因为渴望而开始修行 在此阶段 我们的渴望 是种错误方式的渴望 换句话说 它是愚痴的 是种 参杂错误理解的渴望 若渴望中没有参杂错误的理解 我们说那是有智 慧的渴望 是不愚痴的 具有正见的渴望 如此的例 子 我们说是因个人的波罗蜜① 或过去所累积的功 德 不过 这不会发生在所有人的身上 有些人不想有欲望 或想要无欲 因为他们认为 修行是指向不渴望 但若没有欲望 就无法修行 我们可以亲自去验证 佛陀和弟子们为了断除烦 恼而修行 我们必然渴望修行 并渴望断除烦恼 拥 有心的平静 没有迷妄 不过 若这渴望参杂错误的

62 理解 则它只会为我们制造更多的麻烦 若诚实地面 对它 我们真的是一无所知 或所知的是毫无结果的 因为无法适当地使用它 每个人 包括佛陀在内 都由欲望开始修行 渴 望拥有心的平静 以及渴望没有疑惑与痛苦 这两种 欲望的价值完全相同 若不了解的话 则渴望没有迷 妄与不想要痛苦都是烦恼 它们是渴望的愚行 没有 智慧的欲望 耽着欲乐或苦行 都是欲望 在修行中 我们将耽着欲乐或耽着苦行都视为欲 望 我们的导师 佛陀 就在这矛盾中与两难中被困 住了 他遵循许多修行法门 结果都跳不出这两端 至今我们还是如此 仍为这两端所苦 因而不断偏离 正道

63 不过, 我们必须这样开始, 从凡夫与烦恼之身开始, 从没有智慧的渴望和缺乏正见的欲望开始 若缺乏正见, 则两种欲望都和我们作对, 无论是渴望或不渴望, 那都是渴爱 2 若不了解这两者, 则当它们生起时, 我们将不知如何处理 我们将感到进退维谷, 而又无法停止 无论做什么, 我们都只会更渴望, 这是因为缺乏智慧, 以及还有渴爱的缘故 就在渴望与不渴望里, 我们便能了解 法 我们正在寻找的 法 就存在这里, 但我们并未看见, 反而坚持努力去停止渴望 我们想要事物成为某种特定的而非其它的样子, 或想要事物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样子, 而成为另一种样子 这两者其实是相同的, 都是两种极端的一部分 我们可能不了解, 佛陀和所有弟子们都有这种渴望 不过, 佛陀已了解渴望与不渴望都是心理活动, 瞬间出现后就消失 这些欲望随时都在进行, 若又智

64 慧 就不会认同它们 不会执着 无论是渴望或不渴 望 我们都只是如实观察 将它们视为自然的心的活 动 当仔细观察时 便能清楚地了解 法尔如是 修行如捕鱼 得逐步练习收网 所以 在此地思惟练习 将带领我们去了解 举例来说 有个渔夫在收渔网 网里有条大鱼 你们认为他在收网时的感觉如何 若担心鱼会逃脱 他会匆忙而慌乱地收网 狂拉猛扯 而不知这条大鱼 在拉扯时早已逃脱 他太过于使劲了 从前他们会这样说 教我们应小心翼翼地慢慢把 它收进来 别让它逃脱 修行就应如此 逐步感觉对 待它的方式 小心地收进来 别失去它 有时会发生 一种情况 我们不想做它 或不想看 不想知道 但 不会离开它 继续感觉它 这才是修行 若想要做

65 就去做 ; 若不想做, 也一样去做, 我们只是持续地做它 若我们热衷于修行, 信心的力量将会将能量注入所做的事情上 但在这阶段, 我们仍无智慧, 虽然充满精力, 但无法从修行中得到许多利益 我们可能会持续做一段时间, 而且会生起找不到路的感觉, 可能觉得找不到平静与安定, 或尚未做好修行的准备, 或觉得解脱道根本不可行 于是, 我们便放弃了 这时我们一定要非常小心, 必须发挥更大的耐心与毅力 就如收网捕进大鱼 我们得逐步地去感觉对待它的方式, 小心翼翼 慢慢地将它收进来 之间的搏斗并不太困难, 因此不间断地继续收网 一段时间之后, 鱼儿终于累得停止挣扎, 我们就能轻松地捉住它 通常, 它就是这样发生的, 我们得练习逐步地收网

66 除非正确修行 否则智慧不会生起 我们依此方式进行思惟 若在教法的理论层面 没有任何特殊的知识或学问 我们便根据日常生活来 思惟 使用已有的知识 从日常生活衍生的知识 对 心而言是自然的 事实上 无论是否研究它 我们原 本就具有心的实相 心就是心 无论是否学习过它 所以我们说 无论佛陀是否出世 法尔如是 一 切事物都依自己的本质而存在 这自然的情况不会改 变 也不会无端消失 它就是如此 这就是 真实法 (sacca dhamma)或实相 若我们不了解这真实法 就无法辨识它 除非我们能止住心 达到平静 否则心还是会和 从前一样 因此 导师说 只要持续做 持续修行 我们可能会想 若我不了解 如何做呢 除非正确 地修行 否则智慧不会生起

67 因此 我们说 只要持续修行 若能不间断 地修行 就会开始去想自己在做什么 而认真地思考 修行 没有事情能一蹴可几 必须持续努力 没有事情能一蹴可几 因此开始修行时 无法看 到修行的成果 犹如钻木取火的例子 开始使劲地摩 擦 他非常性急 不停地摩擦 却没有耐心 他想要 有火 但火就是不出现 他感到气馁 便暂停下来修 行 然后再开始 但进展很慢 于是他又停下来 那 时热量都消退了 因持续的时间不够久 他一再摩擦 直到筋疲力尽 便完全撒手 他不 只是疲累而已 而且愈来愈灰心 最后只得完全放弃 那里没有火 事实上 他做得并没错 只是一直 没有足够得热量来生火 火一直都在那里 只是他并 未贯彻到底

68 这种经验令禅修者在修行中感到气馁 因此不停 地从一种修行转换到另一种 对每一个人来说都相同 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立足于烦恼的基础上 佛陀也有 烦恼 但他有更多的智慧 当佛陀与啊罗汉身为凡夫 时 就和我们一样 当我们是凡夫时 就无法正确地 思考 当渴望生起时 我们没看见 当不渴望生起时 也没看见 有时我们感到激动 有时又感到满足 当 不渴望时 我们同时有满足与疑惑 当渴望时 它可 能又变成另外一种满足与困惑 一切就这样混杂在一 起 无须依文解意研究 只须思惟自己的身心 佛陀教导我们思惟身体 例如 顶上的头发 身 上的毛发 指甲 牙齿与皮肤 这都是身体 看一看 我们就往这里观察 若看不清楚身体这些事物的实相

69 就无法对其它人有任何了解 我们无法看清别人, 也无法看清自己 若确实了解与看清身体的本质, 那么对于别人的疑惑就会消除 因为每个人身与心的本质都相同, 无须检视世上所有的身体, 就知道他们和我们都一样 若具有这种了解, 负担就会减轻, 否则所做的一切, 都会演变成更沉重的负担 戒律也类似于此 当看戒律时, 会觉得很困难, 我们必须逐条遵守 研究, 逐条检视自己的修行 我们可能会想 : 哦, 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研读所有戒条复杂的字面意义, 若只是依文解意, 便可能会遽下结论, 而说若要完全持戒, 那是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事, 因为戒条实在太多了 经典告诉我们, 要以戒逐条检视自己, 并全部严格持守 ; 我们必须全部知道并彻底遵守 这种说法就

70 如同说, 要了解别人就要彻底检视每个人一样 这是非常沉重的看法,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我们只是依文解意 若只是照本宣科, 便只得照此方式去做 有些老师就是如此教导 严格遵守教本所说, 但这是办不到的 若知道如何守护自己的心, 就等同于遵守一切戒律的规定 事实上, 这种依文解意的研究态度, 对修行毫无益处, 甚至对解脱道丧失信心, 这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 若我们有智慧, 就会了解这世上的所有人其实都等同于一个人, 他们和这个人是相同的, 因此只需要研究与思惟自己的身与心即可 若能洞见与了解自己身心的本质, 就能了解所有人的身与心 如此一来, 修行会变得比较轻松

71 我们必须教导自己 无人可代劳 佛陀说 我们必须教导与指导自己 无人可以代 劳 当我们研究与了解自己存在的本质时 就能了解 一切存在的本质 每个人其实都一样 都是同一个 品 牌 都来自同一家公司 只是肤色深浅不同而已 就如同两个品牌的止痛剂 都能止痛 只是名称不同 而已 两者其实并无差别 当你逐渐熟悉后 就会发现这看事情的方式会变 得愈来愈容易 而将之称为 逐步 感觉我们的方 式 我们就是如此开始修行的 我们变得擅长此道 坚持不懈 直到了解为止 当了解生起时 就能洞见 实相 我们如此持续修行 直到对它有感觉为止 经过 一段时间后 靠着自己特殊的性向与能力 一种新的 了解会生起 我们称此为 择法 七觉支③就是这

72 样在心中生起 择法是其中之一 其它六觉知是正念 精进 喜 轻安 定与舍 若我们研究七觉支 就会知道书上的说法 但还 未看到真实的觉支 真实的觉支是由心中生起的 因 此 佛陀给我们各种不同的教导 所有的觉者都教导 离苦之道 他们教法的记录 我们称之为理论的教导 这理论源自于修行 但如今却只成了书本上的学问或 文字 正确修行 就可以见 法 真实的觉支已消失 因我们不知道它们就在我们 里面 不了解它们就在自己的心里 若它们生起 是 因修行而生起 且能带来深入 法 的洞见 这是指 我们可以将它们的生起 当作修行正确的指标 若未 正确的修行 它们就不会出现

73 若正确地修行 就可以见 法 因此 我们说 要持续修行 逐步感觉自己的方式 且不停地探究 别以为离开了这里 你还能在别处找到要找的东西 我有个资深弟子 在来此之前 曾在一家研究寺 院学习巴利文 但未学得很成功 因此心想修禅的比 丘 只要坐着就能看见并了解所有的东西 所以想来 尝试 他带着 坐禅就能翻译巴利语经典 的动机来 到巴蓬寺 这是他的修行观 于是我向他解释我们的 方法 他是完全地误解了 他原以为 只是坐着并弄 清楚一切事物是件简单的事 从修行得到的了解 能带来舍离 谈到有关 法 的了解时 学问僧和修行僧使用 的是相同的字眼 但真正从研究理论中得到的了解 和从修行中得到的 大不相同 两者看起来好象一样 但其中一个更深奥与深刻

74 从修行中得到的了解能带来舍离与断除, 直到完全舍离为止 我们在思惟中所坚持的 若贪欲与瞋怒在心中生起, 我们不会漠不关心, 或丢下它们不管, 而是正视它们, 观察它们如何生起与从何而来 接着思惟, 看看它们如何与我们对立 我们清楚地看见它们, 并了解自己是藉由相信与追逐它们, 因而陷入困境 这种了解, 除了在自己的清净心之中, 无法从其它地方获得 就因为如此, 研究理论者和修禅者才会互相误解 通常那些强调研究者会说 : 禅修的比丘只是跟随自己的想法, 缺少经教的基础 事实上,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和修行这两种方式, 完全是同一件事 它们就如手心和手背, 若伸出手, 手背看起来好象不见了, 但它只是隐藏在下面而已 当把手翻过来时,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手心上, 它哪里也没去, 只是隐藏在下面而已

75 以自然之心 为研究对象 当我们想到修行时 应牢记这点 若自认为修行 不见了 便会决定离开它去研究 希望有好的结果 但无论你研究多少 法 永远都无法了解 因为你 并非如实觉知 若确实了解 法 的真实本质 就应 能放下 此即舍离 去除贪爱 不再执着 若仍有执 着 它也会变得愈来愈少 当谈到研究时 可以如此了解它 我们的眼睛时 个研究的主题 耳朵是另一个研究的主题 每样东西 都是研究的主题 我们可能知道色是象这样或象那样 之后却变得贪爱色 且不知如何出离 我们能辨别声 音 之后却贪着它们 色 声 香 味 触 法犹如 陷阱 会让众生陷入其中 观察这些事物 是我们修行佛法的方式 当某个 感觉生起时 我们便以自己的了解去认识它 若熟悉

76 理论, 便立即转向它, 看一件事情如何象这样发生, 然后再变成那样等等 若我们并未如此学习过理论, 便观察心的自然状态, 这就是我们的 法 若我们有智慧, 就能检视这自然之心, 并且以它作为研究的对象 那是同一回事, 我们的自然之心即是理论 佛陀说, 提起任何生起的思想与感觉, 并观察它们 使用自然之心的实相作为理论, 我们依靠这个实相 若你有信心, 则无论是否研究理论都没有关系 若信仰之心带领我们增长修行, 不断地增长精进与忍辱, 则是否有研究都无关紧要 我们以正念作为修行的基础, 对于身体行 住 坐 卧的所有姿势, 都保持正念 若有正念, 就会有正知伴随生起, 两者将会一起生起, 不过, 他们生起的速度很快, 以至可能无法区别它们 但只要有正念, 就会有正知

77 生起的只是一种感觉 它没有自我 当心稳固与安定时 正念将快速与轻易地生起 这也是智慧之所在 不过 有时智慧会不足 或未在 正确地时间生起 那时或许有正念 正知 但单靠它 们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通常 若正念与正知是心的基 础 就会有智慧在场协助 不过 我们必须不断透过观禅的修行来增长智慧 这是指无论心中生起什么 都能成为正念与正知的所 缘 但必须根据无常 苦与无我去看 无常 是基础 苦 是指不满足的性质 无 我 则是说一切的所缘并非独立的实体 我们了解所 生起的只是一种感觉 它没有自我 也不是个实体 它会自行消失 如此而已 有些愚痴或无智慧的人 会错过这个机会 而无法从中获得任何利益

78 若智慧存在 则正念与正知都将与它同在 不过 在这个最处阶段 智慧可能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 正 念与正知无法捕捉到每个所缘 但是智慧会前来帮忙 它能看见有什么正念的特质 以及生起了何种感觉 或以最广义的角度来看 无论有什么正念或感觉 那 都是 法 佛陀以观禅的修习为基础 他看见正念与正知两 者都是不确定与不稳定的 任何不稳定而我们却想让 它稳定的事 都会造成痛苦 我们想要事情符合欲望 但因为事与愿违 所以会痛苦 这是染污心的影响 是缺乏智慧之心的影响 身 心只是如实呈现自己的样子 修行时 我们很容易落入希望它简单 与希望它 如己所愿的陷阱中 我们无须多深入 就能了解这种 态度 只要看这个身体 它真的曾如我们所愿吗 前

79 一刻希望它变成一个样子, 后一刻又希望它变成另一个样子, 我们真的曾有过喜欢的样子吗? 我们身与心的本质完全相同, 它只是如实地曾现它自己的样子 在修行中, 这个要点很容易被遗忘 通常, 我们只要感觉到不合意的事, 就避之唯恐不及 ; 凡是讨厌的事, 就甩掉它 我们不曾停下来想过, 喜欢与讨厌事物的方式是否正确, 只是认为不合意的事一定是错的, 而合意的事则一定是对的 这正是渴爱的根源 当我们接收到眼 耳 鼻 舌 身 意传来的刺激时, 一种喜欢或讨厌的感觉就会生起, 这显示出心是充满执着的 因此, 佛陀教导无常, 他给我们一个思惟事物的方式, 若执着某些不是恒常的事物, 就会感受到痛苦

80 这些事物没有理由符合我们的好恶, 要让事物都变成自己所想的那样, 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没有那种权力或力量 无论我们想要事情变成怎样, 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样子 象这样的欲求, 并非离苦之道 在此可以看见, 染污心了解的是一个方式, 清净心了解的则是另一个方式 例如, 当具有智慧之心接收到某些感觉时, 不会将它看成是可以执着或认同的对象, 这就是智慧之道 若缺乏智慧, 我们就只能跟随着愚痴, 愚痴就是不了解无常 苦与无我 对于喜欢的东西, 就认为是好的 对的 ; 对于不喜欢的东西, 就认为是不好的 如此, 我们不可能达到 法 智慧不可能生起

81 以观禅观察各种法尘 以止禅安定心 佛陀将观禅的修行安置在他的心中 用它来观察 各种法尘 无论心中生起什么 都如此观察 虽然我 们喜欢它 但它是不确定的 无常 且是不满足的 苦 这些经常生灭的事物不受心的摆布 它们不 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或自我 无我 并不属于我们 佛陀教导我们 要如实观察它们 这是我们在修行中 应该采取的原则 然后 我们会了解 我们不能随心所欲 好心情 与坏心情都会随时出现 它们有些是有益的 有些却 不然 若无法正确地了解这些事 就无法正确地判断 而会追逐渴爱 无尽地追求欲望 我们有时快乐 有时悲伤 这都是自然的 我们 有时高兴 有时失望 对于喜欢的事 便认为是好的 对于讨厌的事 则认为是坏的 因而离佛法愈来愈远

82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 我们无法了解或认识 法, 因而感到困惑 贪欲不断增长, 因为我们的心除了愚痴之外, 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心, 我们无须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求了解, 只要看到这些心的状态是无常 苦 无我的即可 若持续如此增长修行, 我们就可以称它为修观, 这是认识心的内涵, 我们就依此方式增长智能 我们的修止就像这样, 例如在呼吸的进出上保持正念, 作为安定心的基础或方法 藉由跟随呼吸的流动, 心逐渐稳固 安定与静止, 这种安定心的修行方式, 即称为 止禅 我们需要多做这种修行, 因为心充满许多纷扰, 它很混乱, 很难说它这样已多少年或多少世了 若我们静坐思惟, 就会看到心的许多因素并非趋向平静与安定, 反而是会带来混乱的

83 寻找适合自己的禅修主题 佛陀教导我们 必须找个适合自己特殊根性的禅 修主题 一个适合自己性行④的修行方式 例如 反 复观察身体各部分 顶上的头发 身上的毛发 指甲 牙齿与皮肤 能使我们很安定 透过这个修行 心可以变得非常平静 若思惟这 五种事物能带来定 那是因为它们是适合我们个性的 思惟所缘 若找到这种适合的方式 就可考虑以它来 修行 并利用它来对治自己的烦恼 另一个例子是念死⑤ 对于那些还有强烈贪 瞋 痴 并发现它们难以控制的人来说 以自己的死亡作 为禅修的主题 是很有用的 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贫 富或善 恶 每个人都不免一死

84 在修行念死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一种厌离的看法 会升起 修得越多 就能得到越多的定 因为它是适 合我们的修法 若这修止的方法与我们的根性不合 就无法产生厌离的看法 唯有这所缘真的适合自己 我们才能发现它会很轻易地经常在心中升起 并发现 自己时常会想到它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标看到一个实例 当在家 人带来许多盘不同的食物供养比丘时 我们遍尝每一 样 看看喜欢哪一种 当一一尝过后 就知道哪一种 最适合我们 这只是个例子 我们会吃适合自己口味 的食物 而不再理会其它几盘 入出息念 适合所有的人 入出息念是适合所有人的例子 我们试过各种不 同的修法 感觉都不是很好 但当坐下来观察呼吸时 便感觉很好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它 我们无须舍近

85 求远, 可以使用就近的事物 只要观察呼吸, 它出去又进来, 出又进 就这样看着它 持续一段时间观察呼吸的进出后, 心会慢慢地安定下来, 其它活动仍会升起, 但感觉上似乎离我们很远, 就如彼此分隔两地, 不再感到亲近 ; 我们不再有同样紧密的联系, 也或许完全没有联系 当我们对入出息念的修法有感觉时, 它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若持续这个修行, 就能累积经验, 并变得善于觉知呼吸的本质 我们会知道气息长时是怎样, 气息短时又是怎样 从另一个角度看它, 呼吸就如食物 我们不难了解, 我们全都是靠食物的帮助才能存活 若十分钟 一个小时, 甚至一天不吃一般的食物, 都没有关系, 因此这是种粗食 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若不呼吸, 就会死亡 无论坐着 走路 睡觉或清醒, 都要呼吸, 若五或十分钟不呼吸, 就会死

86 正在修入出息念的人, 应有这种了解, 来自这修法的感觉, 真的很美好 若不思惟, 则不会将呼吸视为食物, 但事实上, 我们一直都在 吃 空气 进 出 进 出 一直如此 你也会发现, 愈如此思惟, 从修行中得到的利益就愈大, 呼吸也会变得更细微, 甚至可能发生呼吸停止的情况, 看起来就如完全没有呼吸一样 实际上, 呼吸是透过皮肤的毛孔进出, 这称为 微息 完全静止时, 正常的呼吸就有可能以这种方式停止, 我们完全无须惊慌或害怕 若无呼吸, 应该怎么办? 只要觉知它 觉知没有呼吸, 这样就可以了, 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87 平静 来自心一境性 在此说的是修止的方式 是增长定的修法 此修 法已足以带领我们走完全程 或至少到达能看清楚道 路与生起净信的地步 若我们持续以此方法思惟 就 可以充满能量 这就如缸里的水 将水倒入 并保持 满水位 持续将水注入缸内 如此住在水里的昆虫就 不会死 每天精进地修行就像这样 一切都回到修行 上 我们会感到美好且平静 这平静来自我们的心一境性 不过 这心一境性 也可能很麻烦 因为我们会不希望其它心境来干扰 事实上 那些心境确实会出现 若我们思惟它们 它 们也可能成为心一境性 这就如我们看到各类的男女 对他们的感觉和对自己的父母会不相同 事实上 所 有男人和我们的父亲一样都是男性 而所有女人和母 亲一样都是女性 但我们对他们的感觉却不相同 我 们觉得自己的父母更重要 他们对我们的意义非凡

88 心一境性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们应以对父母同样 的态度去对待它 其它生起的活动 都将它看成是一 般各类的男女 我们不会停止看它们 只是认知它们 的出现 而不赋予它们和双亲相同的价值 各种感觉都无法持久 不应执着 当修止达到定时 心将变得清晰与光明 心理活 动将会减少 只有很少的法尘会生起 当这种情况发 生时 深沉的平静与快乐可能会生起 但我们可能会 贪着那快乐 因此 应该思惟那快乐是不确定的 而 不快乐则是无常的 我们会了解 各种感觉都无法持 久 不应执着 若具有智慧 就会如此看事物 会依 它们的本质了解其实相 就如拿起一条打结的绳子 若用力的方向正确 结会松脱并逐渐解开 而不会再那么紧绷 这就如了

89 解事物是无常的 以前我们觉得事物一直会是它们那 样 如此做时 就把结愈推愈紧 这种紧 便是痛苦 像这样的生活非常紧张 所以要把结稍微松开 缓和一下 我们为何要松开它 因为它太紧了 若不 执着它 就能松开它 紧张并非一种恒常的状态 我们将无常的教法作为基础 看乐与苦都是无常 的 不可靠的 绝对没有任何事物是恒常的 秉持这 种了解 我们逐渐不再相信自己的各种情绪与感觉 邪见愈来愈少 对情绪与感觉的信赖也会随之减少 这就是解结的意思 它持续松脱 贪着也将逐渐被拔 除 情绪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 当我们在自己 身与心 以及在这个世间上 看 见无常 苦与无我时 将发现内心会生起一种厌倦

90 这不是日常生活上那种让人感到什么都不想知道 看见或谈论, 或完全不想与任何人关联的厌倦 那不是真的厌倦, 它还有贪着, 我们仍未明了, 心中还有嫉妒与厌恶的感觉, 且执着于会造成痛苦的事物 佛陀所说的厌倦或厌世, 是没有喜好或厌恶的, 是由了解诸行无常而生起的 当愉快感在心中生起时, 我们了解它是不持久的 我们称这种厌倦为 厌离, 它是渴爱与贪爱的反义词 在我们看来, 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贪爱, 无论它们是否合乎我们的好恶都没有关系, 我们不会认同它们, 或赋予它们任何特殊的评价 如此修行, 就不会让事物有理由来为难我们 我们已了解情绪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 : 执着快乐与不快乐, 以及喜欢与憎恶, 只会造成痛苦 若我们仍如此执着, 就无法以冷静的态度对待事物, 这种染着会造成痛苦 诚如佛陀的教导, 凡是会造成痛苦的事物, 它本身都是苦的

91 一切事物都是 法 它无所不在 因为我们了解 佛陀教导我们要知道四件事 苦 苦的起因 苦的止息与灭苦之道 他教导我们只要知 道这四件事 当了解它们时 一旦苦生起 我们就能 认出它来 并知道它有个因 知道它不会无端出现 要解脱这个苦 就得先消灭它的因 我们为何会有痛苦与不满足感呢 我们将会了 解那是因执着各种好恶所致 并知道是因自己所造的 业而受苦 是因为妄自赋予事物价值 才会痛苦 因此 我们说 觉知苦 觉知苦的因 觉知苦 的止息 以及觉知灭苦之道 当知道苦时 就能解 结 但必须先确定是朝正确的方向用力 换句话说 必须觉知事情的实相 执着将会被根除 这便是止息 痛苦的修行

92 觉知苦, 觉知苦的因, 觉知苦的止息, 以及觉知灭苦之道 所谓的灭苦之道是 :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与正定 当我们对于这些有正确的了解时, 便会有正道 这些事将那止息痛苦, 为我们带来戒 定与慧 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这四件事, 必须想要了解, 想要看见这些事的实相 当看见这四件事时, 我们称此为 真实法 无论我们向内 向前 向左或向右看, 所见全是真实法, 只是如实地看见每件事物 对于那些已悟入法的人来说, 无论去到哪里 一切事物都是 法, 它无所不在 [ 注释 ] 1 波罗蜜 (parami): 意为 到彼岸, 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 由过去世乃至今生所累积的善业 功德等, 能成就解脱的资粮 清净道论? 说梵住品 列

93 举十种波罗蜜为 : 施 戒 出离 慧 精进 忍辱 谛 决意 慧 舍 2 渴爱 (tanha): 受制于无明的欲望 3 七觉支是指七种觉悟的因素, 或是指领会四圣谛的特定知识, 也是圣者所具有的特质 这七种因素是念 择法 精进 喜 轻安 定与舍 当这些觉支充分发展时, 便能引领行者到达捏盘 4 性行是指通过个人的自然态度与行为所显露的性格, 由于过去所造业的不同, 人的性格也因此不同 阿昆达摩诸论师将性行分成六种 : 贪行者 瞋行者 痴行者 信行者 觉行者 寻行者 如贪行者适合修持十不净与身随念等十一种业处 5 念死 (marana-sati): 十随念的修法之一, 也是修止的一种方法 修此法者当生起 死将来临 命

94 根将断 或 死 死 的如理作意 如此思惟 就能 镇伏五盖 得到近行定 勤修念死者能常不放逸 舍 弃对命的爱着 第六章 解脱之轮 研究身心现象 是为解脱痛苦 修学佛陀教导的 法 目的是为寻找离苦得乐 之道 无论我们研究身或心理现象 心或心所① 只 有达到解脱痛苦的终极目标时 才算是走对路 才是 圆满的 痛苦 自有它存在的因缘 请清楚地了解 心静止不动时 是处于清净自然 的状态 心一旦开始活跃 便成为 行 ② 心被某 物吸引时 它就变成 行 当厌恶生起时 它也变 成 行 跑来跑去的欲望 也是来自 行 若我 们的觉知未适时地跟上这些心理变化 心就会追逐它

95 们, 由于它们而成为 行 每当心活跃的那一刻, 它就变成世俗谛 因此, 佛陀教导我们, 思惟心的这些变化 每当心活跃时, 它就变成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这是一切行法的三个普遍特征 佛陀教导我们, 观察与思惟心的这些活动 这就和缘起 3 的教导一样 : 无明 是 行 生起的因缘, 行 是 识 生起的因缘, 识 是 名色 生起的因缘等, 就如同我们在经典里所学的 佛陀将每个环节都区分开来, 以方便学习 这是对实相的正确叙述, 但当这过程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时, 学者却无法跟上它们的脚步 就如从树顶摔倒地上一样, 我们对于过程中究竟折断多少树枝毫无概念 同样地, 当心突然受到法尘的攻击时, 若心喜欢它, 就会立刻变成好心情, 心并未觉知过程中的因缘

96 变化 就认为它是好的 实际发生的过程与理论的构 架一致 但同时又超越理论的界限 一切苦 痛 忧 恼 来自何处 没有东西会宣称 这是无明 这是行 这是识 这过程不会让学者有机会读出它正在发生的名目 虽 然佛陀详释了每个刹那的顺序 对我而言 它比较象 从树上掉下来 当我们摔下来时 根本没机会去衡量 已掉落几尺几寸 我们只之道 自己已砰然坠地 并 且很痛 心也是如此 当它为了某事而堕落时 我们觉知 到的只有痛苦 这一切苦 痛 忧 恼 来自何处 它 并非来自书本里的理论 我们痛苦的细节并未记载在 任何一本书里 它也不会完全符合理论 但两者是沿 着同一条路线进行

97 单靠学问无法与真实同步 因此 佛陀教导我们 要为自己培养清晰的知觉 无论生起什么 都是在这 觉知中生起 觉知时 是如实地知觉 心与心所都不 被视为我们的 最后 这些现象都会弃之如敝履 我 们不应执着 或妄自赋予它们任何意义 心只是心 法 只是 法 佛陀并未教导会让我们产生执着的心与心所的 概念 他唯一的动机 是让我们将它们视为无常 苦 与无我 然后放下 弃置一旁 当它们生起时 保持 正念与正知 心已受到条件的制约 已被训练与制约 成偏离清净觉知的状态 当它转动时 又创造出会进 一步影响心的有为法 然后象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 这过程生出善 恶与世上其它一切事物

98 佛陀教导我们, 要完全放下 不过一开始, 你必须先熟悉理论, 以便能在往后的阶段完全放下 这是个自然的过程, 心和心所就是如此 例如八正道, 当智慧正确地洞见事物时, 这正见就会带来正思惟 正语 正业等, 这都包括从那个清净觉知生起的心所在内 这觉知就如灯笼, 在暗夜中投射光线在前方的道路上 若觉知正确, 符合实相, 它就会遍布与照亮解脱道上的每一步 无论我们经验到什么, 它都是从觉知中生起 若心不存在, 觉知也不会存在, 这一切都是心的现象 就如佛陀所说, 心就只是心, 而非 众生 人 自我 或 你自己, 它既非 我们, 也非 他们 法 就只是 法, 这自然的过程不是一个自我, 不属于我们或其它任何人, 它什么也不是 任何

99 人只要经验到它 都会落入色 受 想 行 识等五 蕴之中 佛陀说 放下这一切 平静 并非解脱道的终点 禅修就如木棍 观 是木棍的一端 止 则 是另一端 若捡起它 是只有捡起一端 或两端都会 捡起来呢 当有人捡起木棍时 两端都会同时捡起 那么哪一端是 观 哪一端是 止 呢 在哪里其 中一个结束 而另一个开始呢 它们都是心 当心静 下来时 平静是从 止 开始生起 我们将心集中与 统一在定的状态 不过 若定的平静与寂静消失 痛苦就会取而代 之 为何会如此 因为由修止提供的平静 仍建立在 执着上 这执着届时会成为痛苦的因 平静并非解脱 道的终点

100 佛陀根据自己的经验了解到 这种心的平静并不 究竟 有 ④过程底下的因还未消除 轮回的因缘 仍然存在 他的修行还不圆满 为什么 因为还有苦 因此 在 止 的基础上 他开始思惟 观察与分析 缘起实相的本质 直到执着 甚至对定的执着消失为 止 止 仍只是世间法与世俗谛的一部分 执着这 种平静就是执着世俗谛 只要还有执着 就会陷入 有 与再生之中 喜好 止 的平静 仍会带来进一步的 有 与再生 一旦心的不安与激动安定下来 人们 就会执着结果的平静 我们不断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来回 因此 佛陀才要审视 有 与再生底下的因缘 只有他未彻底深入那件事并了解实相 就以平静的心 持续往更深处探索 省察为何一切事物无论平静与否

101 都会成为 有 他持续稳定地观察, 直到了解每件事的存在, 就如一团炽热的铁 当一团铁被烧得火红时, 你有可能碰触它而不被烫到吗? 它有任何部位是冷的吗? 试着摸它的顶部 侧旁或底部, 能找到任何一点是冷的吗? 不可能, 这块灼热的铁是通体火红的 我们连 止 也不能执着, 若认同那个平静, 认为有人是安定与静止的, 便会强化独立的自我或灵魂的感觉 这自我的感觉, 是世俗谛的一部分, 心想 : 我平静 我激动 我很好 我不好 我快乐 或 我不快乐, 只会让我们被困在更多的 有 与再生中, 那更痛苦 当快乐消失时, 不快乐就会取而代之 ; 当忧伤消失时, 快乐又会回来 被困在这个无尽的轮回中, 我们不断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来回

102 心没有实体 它什么也不是 在觉悟之前 佛陀认出他自己心里的这个状态 他知道只要 有 与再生的因缘未消除 他的工作就 未结束 专注于生命的缘起 他如法思惟 因为这 个而有生 因为生而有死 以及这一切来去的活动 因此 佛陀思惟这些主题 以了解关于五蕴的实相 每件身与心的事物 每件被构思与想象出来的事物 无一例外都是 行 他一旦觉悟这点 便教导我们放下它 他一旦觉 悟这点 便教导我们彻底舍弃它 他鼓励其它人也能 如实地了解 若不了解 就会痛苦 放不下这些事物 不过 一旦我们看见事物的实相 就会知道它们如何 欺骗我们 就如佛陀所说 心没有实体 他什么也 不是

103 心生来就不属于任何人, 它死时也不属于任何人 心是自由 光明显耀, 与不夹杂任何问题与争议的 问题之所以会产生, 是因心受到有为法与自我的错误概念所蒙蔽 因此, 佛陀教导要观察心, 开始时有什么? 根本一无所有 它不随有为法生起或消失, 遇到好事时不因而变好, 遇到坏事时也不因而变坏 当它洞见事物本质就是如此时, 对于自性的了解确实存在 佛陀透过智慧, 洞见一切事物都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他希望我们也能以相同的方式完全领悟 觉知者 能如实觉知, 当觉知快乐或哀伤时, 都不为所动 快乐的情感是种 生 的形式, 而悲伤的倾向则是种 死 的形式, 有生即有死, 有生必有死, 生与死都不脱这轮回的范畴 一旦禅修者的心能领悟到这点, 对于是否还有后续的 有 与再生, 便不再有任何疑惑, 无须再问任何人

104 觉知者 只是客观观察生死的过程 佛陀遍知一切有为法 因此能完全放下 放下五 蕴 觉知者 只是客观地观察整个过程 若经验到 正面的事 不会跟着它一起变成正面 只是观察并保 持觉知 若经验到负面的事 也不会随之变成负面 为何会如此 因为他的心已切断这些因缘而获得自由 他已洞见实相 导致他再次转生的因缘已不复存在 这是确定与可信赖的觉知 是真正平静的心 没 有生 老 病 死 这既非因也非果 亦不依赖因果 它独立于因果 缘起的过程之外 于是 因消失了 不再残留 有 的条件 这个 心超越生与死 快乐与悲伤 善与恶之上 你能说什 么 它难以用语言形容 所有支持的因缘都以消失 任何尝试对它的描述都只会带来执着 话语都成了心 的理论

105 心的理论性描述与它的运作都是准确的 但佛陀 了解这种知识相对而言是无用的 你理智上了解一些 东西 然后相信它 但那并无真实的利益 无法带来 心的平静 佛陀的觉知能带来放下 它将导致舍弃与 出离 因为正是心让我们涉入对或错的事 若我们是 聪明的 就涉入对的事 若是愚笨的 就涉入错的事 这样的心是世间 世尊以这世间的事物来检视这世间 在觉悟世间的实相之后 他便被称为 世间解 ⑤ 研读心所 对断除贪 瞋 痴无益 因此 回到 止 与 观 的议题上 重点是长 养我们内心的这些状态 只有当我们亲自去培养它们 时 才会知道它们的实相 我们可以去研读所有书上 关于心所的说法 但那种智力上的了解 对于实际切 断自私的贪 瞋 痴 是毫无用处的

106 我们只是研究关于贪 瞋 痴的理论, 描述这些烦恼的各种特征 : 贪的意思是这样, 瞋是指这个, 痴则是如此定义 我们只是知道它们的理论特质, 只能在那个层次上谈论 我们知道, 且自以为是聪明的, 但当这些烦恼实际呈现在心中时, 它们是否符合理论呢? 例如, 当经历讨厌的事情, 我们是否会反应它并陷入坏心情? 我们执着吗? 能放下吗? 若厌恶生起, 而我们认出它, 还会执着它吗? 或一旦我们看见它, 就能放下它吗? 若看见某些不喜欢的事物, 然后发现厌恶感一直留在心里, 我们最好回去重新学习 因为它还是不对, 修行仍不圆满 ; 当它达到圆满时, 就能放下, 请如此观察它 若希望领受这修行的果实, 就必须实际深入观察自己的心 尝试以许多个心的刹那 6 与其不同的特征, 来描述心的心理学, 在我看来, 是修行还不够深入,

107 仍有许多事需要做 若我们想要研究这些事 就要以 洞见来彻底觉知它们 若无洞见 如何能了结它们 那将会没完没了 永远无法完成研究 停止爱与恨 就能超越痛苦 因此 修习 法非常重要 当我修行时 就是 如此研究的 我不懂什么刹那或心所 只是观察觉知 的特质 若仇恨的想法生起 我问自己为什么 若喜 爱的想法生起 我也问自己为什么 就是如此做 无 论是称为想法或心所 那又如何 只要洞察这一点 直到你能消除爱与恨的感觉 以及它们完全从心里消失为止 当我们在任何环境下 都能停止爱与恨时 就能超越痛苦 接下来发生什么 事都无妨 心都能放松与自在 什么都没留下 一切 都停止了

108 要如此修行 若人们想谈很多理论 那是他们的 事 但无论如何争辩 修行总会回到我所说的这点来 当某事生起时 它 就在这里生起 无论是多或少 它 就从这里出生 当它停止时 就在这里停止 还会有 其它地方吗 佛陀称这点为 觉知者 当它如实觉 知事物的状态时 我们就能了解心的意义 它们不断地欺骗 当你研究它们时 它们同时也 在欺骗你 我们还能如何处置它们 即使你知道它们 仍会被它们所骗 就在你知道它们的地方 情况就是 如此 症结就在这里 我的意见是 佛陀并不希望我 们只知道这些事物的名称 佛陀教学的目标 是让我 们透过寻找潜在的原因 找到从这些事情解脱的方法 戒 定 慧融合为一体 我修习法 但所知不多 只知道解脱道是由戒开 始 戒是解脱道完美的开端 定的深沉平静是完美的

109 中段, 慧则是完美的结尾 虽然它们可区分为三个独特的训练层面, 但愈深入看它们时, 这三个特质就愈会融合为一, 若想持戒, 必须有智慧 我们通常建议人们, 从持守五戒开始, 开发道德标准, 如此戒才会稳固 不过, 戒的圆满需要很多智慧, 必须考虑自己的言语与行为, 并分析它们的后果, 这都是智慧的工作 为了培养戒, 必须依赖智慧 根据理论, 首先出现的是戒, 接着是定, 然后是慧 但当我检视它时, 我发现智慧是每个修行层面的基础 为了充分了解言行的后果 尤其是有害的后果 你需要智慧的指导和监督, 以详细检查因果的运作, 这将会净化我们的言行 一旦我们熟悉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 就会了解修行的位置, 接着才能断恶修善 断除恶法, 增长善法, 这就是戒 当如此做时, 心会变得愈来愈稳固与安定,

110 安定与不动的心对于我们的言行, 是没有恐惧 后悔与疑惑的, 这就是定 这个稳定 统一的心, 形成我们后续修行更强有力的能量来源, 让我们得以对经验到的色 声 香等, 进行一种深刻的思惟 一旦心安住在稳固的正念与平静上, 我们就能进一步地探究五蕴 色 受 想 行 识, 以及六尘 色 声 香味 触 法的实相 它们不断地生起, 我们则持续保持正念, 加以观察 然后, 便会知道它们的真相, 它们是根据自然法则而存在 当这了解稳定地增长时, 智慧就会生起 一旦清除了解事物的实相, 我们旧的认知就会被根除, 概念性的知识会转化成智慧 戒 定 慧就是如此融合为一体 当智慧的力量与勇气增加时, 定就会逐渐变得更稳固 定愈稳固, 戒也会更加坚固与完备 当戒圆满

111 时 它会滋养定 而定的增强也会导致慧的成熟 这 三个训练层面 环环相扣并辗转相生 它们结合在一 起 遂形成八正道 成佛之道 一旦戒 定 慧臻于顶点 道 就有力量根除 那些会染污清净心的烦恼⑦ 当贪欲生起时 或当瞋 恚与愚痴出现时 道 是唯一有能力能斩断它们轨 迹的东西 正道产生的条件 是戒 定 慧 修法的构件是四圣谛 苦 集 苦的起因 灭 苦的止息 道 灭苦之道 这条道路是由戒 定 慧的修心构架所组成 它们真正的意义不在字面 上 而在你的内心深处 戒 定 慧就是如此 它们持续地辗转前进 八 正道将会涵盖任何生起的色 声 香 味 触 法

112 不过, 若八正道的各支孱弱 怯懦, 烦恼就会占据你的心 若正道够强壮 勇敢, 它就能征服并消灭烦恼 ; 若烦恼的力量勇猛, 而正道的力量微弱, 烦恼就会战胜正道, 而征服心 若觉知的速度不够迅速敏锐, 不如经验到的色 受 想 行, 它们就会占有并压倒我们 正道与烦恼相互倾轧, 当 法 的修习在心中发展时, 这两股力量在道上的每一步都会相互较劲 犹如有两个人在内心争吵, 那是正道与烦恼在争夺心的统治权 正道指导并促进我们思惟的能力, 一旦我们能正确地思惟, 烦恼就会退却 但若我们摇摆不定, 每次烦恼重整与得势时, 它就会取代正道 这两边会持续斗争, 直到最后一方获胜, 大势底定为止

113 若我们致力于发展正道, 烦恼就会逐渐地 持续地消除 四圣谛一旦充分开发, 就会安住在我们的心里 无论痛苦的形式为何, 它总有个存在的原因, 此即第二圣谛 这原因是什么? 那就是虚弱的戒 虚弱的定与虚弱的慧 当正道无法持久时, 烦恼就会统治心 当它们统治时, 第二圣谛就开始大展身手, 并造成各种痛苦, 那些能平息痛苦的特质都消失了 正道产生的条件是戒 定 慧, 当它们的力量达到完全时, 正道就锐不可当, 将能冷静地战胜带来苦恼地贪爱与执着 烦恼被正道打败, 所以痛苦无法生起, 苦于是止息 为何正道能带来苦的止息? 因为戒 定 慧达到圆满的巅峰, 正道拥有锐不可挡的动力, 一切都汇集在这里 我认为任何如此修行的人, 都和心的理论性概念无关 若心跳脱这些概念, 就是完全可靠与确定

114 的 此时 无论我们走哪一条路 都无须太过费心 就能笔直地前进 戒 定 慧构成解脱道 想想芒果树的叶子 它们象什么 只需要检视一 片叶子便能知道 虽然有成千上万的树叶 但我们知 道它们都一样 只要看其中一片 其它的基本上都是 相同的 树干也是如此 只需要看一棵芒果树的树干 就可以知道它们全体的特征 只要看一棵树 其它的 芒果树基本上都没有差别 即时它们有千万棵 若知 道其中一棵 我便知道全部 这是佛陀的教导 戒 定 慧构成佛陀的解脱道 但 道 并非 法 的本质 道 既非它本身的终点 也不是世尊究竟 的目标 但它是内在的指南

115 例如, 你如何从曼谷旅行到巴蓬寺来, 你追求的不是道路, 而是抵达寺院, 但旅途中需要道路 你所行走的道路不是寺院, 它只是到这里的方法而已 但若你想抵达寺院, 就必须沿着路走 戒 定 慧也是如此, 我们可说它们不是 法 的本质, 而是到达那里的道路 当戒 定 慧圆熟时, 就会得到心的深刻平静, 那才是目的 一旦达到这个平静, 即时听到噪声, 心还是如如不动, 当达到这平静, 就无须做什么了 佛陀教导我们, 要彻底放下, 无论发生什么事, 都不用担心 之后, 我们真正地 毫无疑问地自知自证, 不再只是相信别人所说 佛教的基本原理是诸法皆空, 它不依赖神通力 超自然力, 或任何其它神秘 奇异的现象, 佛陀不强调它们地重要性 不过, 这种力量确实存在, 并可能

116 被开发 但这 法 的面向是虚妄的 因此佛陀不提 倡或鼓吹它 而只称赞能从痛苦中解脱的人 为了达到这点 需要训练 而完成工作所需地工 具与装备是 布施 持戒 禅定与智慧 我们必须实 践它们 并加以训练 它们共同形成一条向内的解脱 道 而智慧是第一步 若心被烦恼污染 道 就无 法成熟 但我们若能坚持并够强壮 道 就会根除 这些染污 不过 若烦恼占上风 就会压过 道 修行佛法就只是这两种力量不断地抗衡 直到抵达道 路的终点为止 它们不断地战斗 直到最后 一旦希望进入第几禅 心立即远离禅修 使用修行工具 必须承担困苦与艰巨的挑战 我 们得依赖耐心 毅力与坚忍 必须亲自去做 去体验 去了解它 不过 学者们却很容易感到困惑

117 例如, 当坐禅时, 只要心感受到一点平静, 就会开始想 : 嗯! 这一定是初禅 他们的心就是如此运作 一旦这些想法生起, 所感受到的平静就会破灭了 他们又立刻想, 这一定是第二禅 别思量与推测它, 没有任何告示牌会宣告我们正在经历哪一阶段的禅定 事实是全然不同的, 没有任何符号会如道路标志一样告诉你 : 此路通往巴蓬寺 我不如此读心, 它不会作这样的宣告 虽然一些很受敬重的学者, 对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与第四禅做了描述, 写下来的都只是外在讯息 若心真的进入这些深沉平静的状态, 它不会知道任何那些描述 它能了知, 但所知的和研究的理论不同 若有学者尝试撷取他们的理论放入禅修中, 边坐边想 : 嗯 这可能是什么? 这是初禅吗? 就在那里平静破灭了! 他们并未经验到任何实质的内涵

118 为何会如此 因为有贪欲 一旦生起渴爱 会发 生什么事 心立即远离禅修 因此 我们都必须放弃思量与测度 完全舍弃他 们 只要提起身 口 意 彻底投入禅修 观察心的 运作 但不要将经书带在身旁 否则每件事都会变得 一团糟 因为没有一件书里的事会完全吻合实相 心无法用外在的标准衡量 那些研究很多东西的人 脑袋里充满理性的知识 通常在 法 的修习上都不成功 他们陷入资讯的泥 淖中 实相是 心无法用外在的标准加以衡量 若达 到平静 只要让它处于平静即可 最微妙层次的深沉 平静确实存在 就个人而言 我并不知道很多修行的理论 在成 为比丘的三年后 对真实的禅定仍充满许多问题

119 当禅修时, 我一直尝试思考与想象它是什么, 但心却变得比先前还更掉举 散乱! 妄想增加, 我还未禅修时, 比现在还更平静 天啊! 真难, 真气人 虽然我遇到许多障碍, 但从未放弃, 只是持续地做它, 当不刻意尝试做某件事时, 心就会比较自在 当每次当我下定决心要入定时, 它就会失控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质疑: 为何会发生这种事? 之后, 我才逐渐了解, 禅修与呼吸的过程很类似 若我硬要强迫呼吸变浅 变深或不变, 是很困难的 不过, 若我们去散布, 不刻意注意呼吸时, 呼吸会造成痛苦吗? 不, 他们只会感到轻松 但当我们执意要让心平静时, 执着与贪染就悄悄进驻了 当尝试控制呼吸变浅或变深时, 它只会比先前更紧张 为什么? 因为我所用的意志力是染污的, 是有执着与贪欲地, 我并未觉知正在发生的事 所有挫折与痛苦, 都是因为我将渴爱带入禅修而引起

120 一次奇妙地禅修体验 我曾待过一间距村子约半里路的森林寺院 有天 晚上 当我练习行禅时 村民正在大肆集会庆祝 当 时一定已过了十一点 我感觉有点不寻常 从中午起 就一直感到奇怪 我的心平静 几乎没有思虑 感到 非常轻松自在 我练习行禅 直到疲累才进入茅棚打 坐 当坐下来时 几乎还来不及盘腿 不可思议地 我一心只想进入深刻平静的状态 这一切都自然地发 生 当坐定之后 我的心变得非常平静 象盘石一样 坚定 我还是可以听到村民的歌舞声 但也可以完全 关掉声音 奇怪 当我没有注意声音时 它很安静 什么也 没听到 但若我想听就可以听 丝毫不受影响 那就

121 如有两个所缘并排于心中, 但并无接触, 我可以看见心与觉知的所缘是分开与不同的, 就如痰盂和水壶 接着, 我了解到 : 当心统一在定中时, 若注意力向外, 就可听见, 但若让它住于它的空性中, 则它是完全安静的 当声音被认知时, 我能看见觉性与声音是截然不同的 我沉思 : 若它不是这样, 还会是怎样? 它就是这样, 这两个东西完全分开, 我持续如此观察, 直到了解又更深一层 : 啊! 这很重要 当现象的相续认知被切断时, 结果就是平静 先前的相续 (santati) 妄念, 转变为寂静 (santi) 之心 我持续静坐, 专精禅思, 那时的心只专注于禅修, 不管其它任何事 若我就在此时出定, 也没有丝毫减损, 因为它是完整的 我可以稍微放松, 不过绝非因为懒散 倦怠或气恼, 完全不是, 这些都不存在于心中 心中只有圆满的内在的平衡与平静 不偏不倚

122 最后, 我真的修息了一下, 但哪只是改变坐姿, 心仍继续保持不动摇 我抓过枕头, 想要小憩一会儿, 当倾身时, 心仍和先前一样平静 然后, 就在头碰到枕头之前, 心的觉知开始向内流, 我不知它要去哪里, 但它只是往内愈流愈深 它就如电流从电缆流向开关, 当碰到开关时, 我的身体发出砰然巨响爆炸开来, 那段时间的觉知非常清晰与微妙 过了那点之后, 心随即往更深处穿透, 进到完全一无所有之处 绝对没有任何外面世界的东西能深入那里, 完全没有任何东西可能到达它 在里面停留了一段世界之后, 心接着向外回流 不过, 当我说它回流时, 意思并非是我让它回流, 我只是个观察者, 只觉知与见证 心愈来愈往外出来, 直到终于恢复 正常 为止

123 当我的意识状态恢复正常时, 问题来了 : 那是什么? 答案立即出现: 这些东西自有它们发生的因缘, 你无须寻求解释 这答案能满足我的心 不久后, 心又再开始往内流, 我并未刻意引导它, 它是自动自发的 当我愈来愈向内移动时, 它又碰到那相同的开关, 这次我的身体粉碎为微尘 心再次往自己更深处穿透, 寂然无声, 甚至比第一次更微妙, 绝对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可能到达 心在此随意停留了一段时间, 然后再向外回流 那时它是顺着自己的动能, 一切都自动自发, 我并未刻意影响或引导它向内或向外流 我只是个觉知者与观察者 我的心又回到它平常的意识状态, 而我并不想知道或推测发生了什么事 当我禅修时, 心又一次向内流 这次整个宇宙都粉碎并化为微尘, 地球 大地 山岳 田野与森林 全世界 都瓦解成空界 人们消

124 失了, 所有东西都不见了, 在这第三次的场合里, 什么都不留 向内流的心, 随意停留在那里一段时间 我无法说我了解它究竟是如何停留, 很难描述发生了什么事, 我无法用任何东西来比拟, 也找不到恰当的譬喻 这次心停留的时间比以前更久, 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后, 它才从那状态出来 当我说它出来时, 并非意指我让它出来, 或是我在控制它发生, 一切都是心自动完成, 我只是个观察者 最后, 它再回到平常的意识状态 你怎么为这三次发生的事命名呢? 谁知道? 你会以什么字眼来表示它呢?

125 无须到遥远的地方寻找 只要看自己的心 我对你们所说关于心的每件事 都是顺随自然的 方式 这并非心或精神状态的理论性描述 无须那么 做 只要有信仰或信心 就能到达那里 并真的去做 它 不只是玩玩而已 你是将整个生命放在上面 当 你的修行到达我所描述的状态时 整个世界都会翻转 过来 你对实相的了解将完全不同 见解也将彻底转 化 若有人在那时看见你 可能会认为你疯了 若此 经验发生在无法完全掌握自己的人身上 他们可能真 的会发疯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已不同于从前 世上的 人会变得和以前看起来不同 不过你是唯一如此看待 的人 所有的事情都彻底改观 你的思想发生了质变 其它人想的是一回事 而你想的则是另一回事 他们

126 以一个方式思考 而你则用另一个方式思考 他们正 走下某一条路 而你则往上攀爬另一条路 你和其它 人不再相同 这种经验事情的方式不会让你堕落 它 坚持往前走 试试看吧! 若它真的如我所说 你就无须再到遥远的地方寻 找 只要看自己的心 这个心是百折不挠的 这是心 的力量 是活力与能量的泉源 心有这个潜力 这是 定的能量与强度 定 思惟与观的基础 在这点 它仍然只是从定生出的力量与清净 这 个是最高层次的定 心已达到定的顶点 它不只是刹 那定 若你在此时转换修习观禅 思惟将会是持续而 敏锐的 或可将那集中的能量使用在其它用途上 从 这点上 你可以长养神通力 施展神变 或随意使用

127 许多苦行者与隐士, 使用禅定的能量制作圣水 护身符或施咒, 这些东西在此阶段都是可能的, 且都有各自的利益 但它就如酒精的利益, 喝了之后, 会让你沉醉 这个定的层次是个休息站, 佛陀在此暂停与休息, 它形成思惟与观的基础 不过, 为了观察周遭的因缘, 无须如此深的定, 才能持续稳定地思惟因果的过程 为了做到这点, 我们专着在心的平静与清明上, 分析经验到的色 声 香 味 触 法 观察情绪与情感, 无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 快乐或痛苦的, 观察这一切 就如有人爬上芒果树, 准备摇下芒果, 而我们则站在下面等着收集 不捡烂掉的, 只收集好的芒果, 这并不累, 因为我们无须爬树, 只是待在下面捡拾果实

128 你们了解这比喻的意思吗? 一切都只是要以平静心来体会, 就能提供深刻的了解 我们不再为经验到的事物, 创造更多的诠释, 那只是画蛇添足而已 得 失 毁 誉 称 讥 苦 乐都如实地呈现, 我们是平静且有智慧的 这真的很有趣, 筛选与区分这些会变得很有趣, 其它人所说的好 坏 善 恶 彼 此 苦 乐或任何事, 都成为有益于我们的事物 已有人爬上芒果树摇树干, 好让芒果掉在我们身上, 我们只需要愉悦地安心收成 有什么好怕的呢? 是别人将芒果摇下来给我们 得 失 毁 誉 称 讥 苦 乐, 就如掉下来的芒果, 只需以平静的心检视他们, 然后我们便会知道哪些是好的或烂的 当我们开始使用禅修所长养的平静与安定, 来思惟这些事物时, 智慧就会生起 这是我所说的智慧 观, 它并非杜撰或推测出来的东西

129 若具有智慧 观 将会自然地展现 我们无须 为正在发生的事贴标签 若只有一点清晰的洞见 称 为 微弱的观 (little vipassana) 当清晰的洞见有些 增加时 称为 中等的观 (moderate vipassana) 若完全如实觉知时 则称为 究竟的观 (ultimate vipassana) 我个人比较喜欢以 慧 来代替 观 若我们经常想坐着思考并修习观禅 就会遭遇困 难 观 需要从平静与轻安入手 整个过程自然地 发生 完全自动自发 无法勉强 修行要有耐心 不要依赖高压的手段 佛陀说此过程有自己成熟的步调 达到这修行阶 段后 允许它根据我们的潜能 习性 以及过去所积 累的功德自然发展 但精进地修行 绝不停止 进步 得快或慢 并非我们所能控制 这就有如种树 树知 道它应该长多快 若我们希望它长得更快 这只是妄

130 想 ; 若希望它长得更慢, 那也是妄想 只要我们下了功夫, 结果自然会显现, 就如种树 例如想种一棵辣椒树, 我们的任务就是挖个洞埋下种子, 浇水 施肥, 并保护它免于病虫害 这是我们的工作, 事情到此为止, 接着需要靠信心 辣椒树是否能长大, 取决于它自己, 那不是我们的事 揠苗助长并非自然运行的方式, 我们的职责只是浇水与施肥, 修行也应以同样的方式让心放轻松 若我们在此觉悟, 那很好 ; 若必须等到来世, 那也无妨 我们对于 法 具有信心与正确的信念, 进步得快或慢, 取决于我们的潜能 习性, 以及至今所累积的功德, 如此修行, 让心放轻松 就如坐马车, 我们不会将车放在马前面, 或如耕田, 我们不会走在水牛前面而是后面 我的意思是, 心领先它自己 没有耐心才会想速成, 那并非正确的方式, 不要走在你的水牛前面, 必须走在水牛 后面

131 这就是我们所种的那棵辣椒树 为它浇水和施肥 它就会吸收养分 当蚂蚁或白蚁来袭时 就驱逐它们 只要如此做就够了 辣椒树自己便能长得漂亮 一旦 它漂亮地长大后 别因为认为它应该开花 就试图勉 强它开花 那不干我们的事 如此只会徒增困扰 让 它自己长大 一旦真的开花了 别要求它立即结出辣 椒 不要依赖高压的手段 那真的会造成痛苦 想清楚之后 就会了解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大家 各司其职 心知道自己的角色 有什么工作需要完成 若心不了解 就会在种下辣椒的那一天 试图勉强它 结籽 心会坚持它必须在一天内就长大 开花与结籽 以一颗自在的心 不疾不徐地修行 这就是第二圣谛 渴爱造成痛苦生起 若我们觉 知这圣谛并深思它 就会了解 在修行中试图揠苗助 长 只会徒增烦恼 那是错误的 了解它如何工作

132 我们便能放下, 让事情根据我们的潜能 习性与过去累积的功德, 去自行成熟 我们持续做自己的部分, 无须担心它可能要花多久时间 即使可能要花一百世或一千世才能觉悟, 那又如何? 无论多少世, 我们都只要持续以一颗自在的心, 不疾不徐地修行 一旦心达到入流 8 的阶段后, 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它甚至连最细微的恶行都能超越 佛陀说, 达到须陀洹的心, 已进入觉悟的法流 这些人永远不会再经历恶道, 再堕入地狱 他们的心已断除邪恶, 怎么可能再堕入地狱呢? 他们已看清造恶业的危险, 即使你试图勉强他们说坏话做坏事, 他们也不可能去做, 因此没有落入恶道或地狱的危险, 他们的心随顺法流而行 一旦在法流之中, 你就会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你了解眼前的工作, 并了解如何修行, 知道何时该紧

133 或该松 你了解自己的身与心 色与名的过程 并舍 弃应被舍弃的事物 持续断恶 无丝毫疑惑 以最大的诚意反复去做 直到禅修成为你的一部分 在我的修行生涯中 我并未试图控制一大堆事 只有一件 我训练这颗心 例如我看见一具躯体 若 被它吸引 那么就去分析它 它有个漂亮的外表 头 发 体毛 指甲 牙齿与皮肤 佛陀教导我们 要彻 底并反复地思惟身体的这几个部分 个别地观察它们 拆开它们 烧光它们 剥掉皮肤 就是如此做 专注 于这个禅修法 直到它坚定不移为止 看所有人都如此 例如当比丘与沙弥早晨入村托 钵时 看见任何人 无论事另一个比丘或村民 将他 或她都看成死尸 一具在前面踽踽而行的尸体 持续 专注在这个念头上 就是这样用功 它能带来成熟与 进步 当你看见一个年轻的迷人女郎时 观想她是具

134 行走的尸体, 身体发出腐烂的恶臭的死尸 看每个人都一样, 别让她们太靠近! 别让你的心着迷 若将别人看成是腐败与恶臭的尸体, 我可以保证, 你一定不会着迷 持续思惟, 直到看见 确定并熟练为止, 如此无论走哪一条路, 都不会迷失 将心全部放在其上, 每当你看见某个人时, 都看到尸体, 无论是男或女, 都将之视为死尸, 还有别忘了将自己也看成死尸! 事物终归于此 试着尽可能如此彻底发展你的观点, 不断训练它, 直到它逐渐成为你心的一部分 我保证, 那会非常有趣 若你确实地做它 但若只是凭藉读书所得的印象来对待它, 你就会遇到困难, 你必须实地去 做 它, 并以最大的诚意去做, 反复地做, 直到这禅修成为你的一部分 将领悟实相当作目标, 若是基于希望超越苦的动机, 你就是站在正道之上

135 持戒不严谨 无法正确修观 现在 有许多人在教导修观与其它许多禅修技巧 我会这么说 修观并不容易 我们不可能一掷中 的 若持戒不严谨 将无法顺利进行修观 你得自己 去发现 戒与律是必要的 因为若身 口 意的行为 不清净 我们的脚跟就无法站稳 无戒的禅定 就如 试图跳过解脱道的基础 小心摔死 同样地 你偶尔会听到别人说 你无须修止 跳过它 直接修观 喜欢便宜行事的懒人 才会无 须费心持戒 要知道 坚持净化你的戒是困难重重的 它不只是玩玩而已 若可以略过一切戒律的教导 将 会容易许多 不是吗 每次遇到困难 我们只要跳过 它 就可以避开 当然 我们都喜欢跳过困难的片断 不过那终究是行不通的

136 那次我遇到一位比丘, 他告诉我他是个真正的禅修者, 请求待在我这里, 并询问作息表与戒律标准 我向他解释, 在这间寺院, 我们是依律 佛陀制定的寺院规范而生活 若他想来接受我的训练, 必须放弃钱财, 以及私人拥有的衣物与医药 他告诉我, 他的修法是 : 不染着一切时俗事物 我告诉他, 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若我待在这里 他问道: 保存我所有的钱财而不染着, 金钱只是个时俗概念而已, 这样如何呢? 我说 : 当然, 没问题! 若你能吃盐巴而不觉得咸, 你就可以使用金钱而不执着 他只是在耍嘴皮子而已, 事实上是懒得遵循戒律的细节 我告诉你, 那很难 当你可以吃盐巴, 并诚实地向我保证不咸时, 我就会认真地接受你 ; 但若你告诉我不咸, 我就会给你一整袋, 让你吃下去! 要不要试试看? 它真的尝起来不咸吗? 不执着世俗事物, 不

137 只是伶牙俐齿的说法 若你想如此说 就不能待在我 这里 因此 他离开了 我们必须尝试并维持戒的修行 出家人应接受苦 行的训练 在家人则必须持守五戒 不论说或做每件 事 都有尝试达到清净 我们应尽可能培养善行 并 持续逐步地做它 渴望平静 也是一种渴爱 开始修止时 别因为试了一两次 心不平静就放 弃 那不是正确的方式 你必须长期禅修 为何要如 此长的时间呢 想一想 我们已让心迷失多久了 我 们有多少年没有修止呢 每次心命令我们遵从一条歧 路时 我们便毫不犹豫地跟着走 要安定这颗流浪的 心 让它停止与不动 几个月的禅修够吗

138 想想这点 当我们训练心随时保持平静时, 请了解, 烦恼一旦开始生起时, 心便会不平静, 会散乱会失控, 为什么? 因为有渴爱 我们不希望心思考, 不想经历任何散乱, 这也是渴爱 渴望没有 我们愈渴望不要经历某些事, 就愈邀请它们进来 我不想要这些东西, 它们为何一直跟着我? 我不希望这样, 它为何偏偏这样? 又来了! 我们渴望事情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存在, 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心 在了解与它们厮混是个错误之前, 它可能会持续很久 很久 最后, 当我们想清楚时, 便了解 : 哦! 它们是因为我的召唤才来的 渴望不要经历, 渴望平静, 渴望不要散乱与激动 这些都是渴爱, 都是炽热的铁块, 别在意它, 只要持续修行 每次我们经验一种心情或情绪, 都依据无常 苦与无我加以检视, 将它丢入这三个范畴的其中之一

139 然后反思与观察, 这些烦恼几乎都伴随着过度的 想 每次某种心情生起, 想 就会跟在后面蹒跚而来 想 与 慧 截然不同, 想 只反应并跟随心情, 它们源源不断地出现在眼前 若慧有运作, 就会让心静止 心停止不动, 只觉知与认识被经验的事物 : 当这情绪出现时, 心是这样 ; 当那情绪出现时, 它是那样 我们持续 觉知, 最后它会冒出来 : 哈! 这一切的想, 这些漫无目标的瞎扯, 这些担忧与判断, 都没有实质意义, 都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把它丢入这三个范畴的其中之一, 平息骚动, 从根斩断它 之后, 当我们坐禅时, 他还会再跑出来, 密切注意它, 盯着它看

140 无论心走向何方 都密切注意它 就如养水牛 你有农夫 一些稻作与水牛 水牛 相吃稻作 稻作是水牛喜欢吃的事物 对吗 你的心 如水牛 烦恼如稻作 觉知者则是农夫 修行佛法就 像这样 没有差别 拿它来和自己做比较 照顾水牛 时 你如何做 你会放开它 让它自由闲逛 但一直 密切注意它 若它离稻作太近 你便发出叫声 水牛 听到后就会回头 不能放纵水牛不管 若它冥顽不灵 不听警告 你就得拿根棍子狠狠地打它的背部 它就 不敢再靠近稻作 千万别睡着了 你若躺下来打盹 稻作就会成为牛的食物 修行也是如此 注意看心 觉知者 会照顾心 注意看自己内心的那些人 将那脱离魔王的陷阱 不过 这觉性也是心 那么 是谁在观察心呢 这念头让你非常困惑 心是一回事 觉知者 是另一回事 但 觉知者 是源自同样这 个心 所谓 觉知内心 是指什么意思 它遭遇心情

141 与情绪时是怎么一回事呢? 没有任何烦恼又是怎么一回事? 能觉知这些事的就是 觉知者 觉知者 敏锐地跟着心, 智慧就从这觉知出生 心是思考与陷入情绪纠缠者, 一个接一个 就如水牛 无论它走向何方, 都密切注意它, 它怎么可能乱来? 若它走向稻作, 你便发出叫声 ; 若它不听, 就拿起棍子大步走向它, 狠狠一击! 你就是如此教训渴爱 训练心也是如此, 没有差别 心经验某种情绪并执着它, 觉知者 就要负责教导它 检视心情, 看它是好的或坏的, 然后向心解释因果 缘起 当它再次执着某样东西是可爱时, 觉知者 必须再次教导心, 向它解释因果, 直到心能放开它为止, 这将为心带来平静 一旦心发现, 任何执着本质上都是痛苦的, 它就会停止 心不会再受到那些东西的干扰, 因为它一直

142 都受到严厉的鞭策 坚定地阻断心中的渴爱 挑战它 的根本 直到教导贯彻内心为止 你就是这样训练自 己的心 一切圣者 都是亲自觉知实相 从我退隐到森林中禅修开始 一直都如此修行 我训练弟子时 也要求他们如此修行 因为我希望他 们看见实相 在心无杂念的情况下看见 而非只是阅 读经典 当解脱发生时 你清楚知道 若解脱尚未发 生 则思惟事情的前因是如何地导致后果 持续思惟 直到知道 并彻底了解 一旦它被智慧洞穿 它自己便会消失 当有东西 挡在前面并卡住时 观察它 别放弃 直到放开对它 的执着为止 就在这里反复观察 我个人就是这样训 练自己 因为佛陀说你必须亲自觉知 一切圣者都是

143 亲自觉知实相的, 你必须往内心深处去发现它, 自行觉知 若相信自己, 对觉知的内容有信心, 则无论别人称赞或批评你, 你都会感到很轻松 不论别人怎么说, 你都很自在 为什么? 因为你觉知自己 若有人对你歌功颂德, 但其实你并没有那么好, 你真的会相信他们吗? 当然不会, 你只是继续修行 若有人对自己觉知的内容缺乏信心, 当受到称赞时, 他便会很快地相信, 认知会因而遭到扭曲 同样地, 当别人批评你时, 反省并检视自己, 不! 他们所说不是真的, 这指控是错误的, 我并非那样, 他们的指控无法成立 果真如此, 有需要对他们生气吗? 他们的话根本就不是真的 不过, 若我们确实如他们所指控的犯了错, 则批评就是正确的 果真如此, 你有需要对他们生气吗?

144 当你能如此思惟时 就可无往而不自得 没什么事是 错的 每件事都是 法 我就是这样修行的 心只是烦恼的帮佣 不要相信它 这是最直截了当的道路 你可以和我争辩 法 的要点 但我不会参与 我不会还嘴 只会提供一些 想法供你思考 请了佛陀的教导 放下一切 以正念 正知放下 若没有正念 正知 则放下就和乳牛与水 牛不分一样 若你未将心放进去 就没有正确地放下 你放下 是因你了解世间的真相 这才是不执着 佛陀说 在修行开始的阶段必须很用功 彻底地开发 并执着很多东西 执着 佛 执着 法 执着 僧 坚定与深入地执着 那就是佛陀所说 以诚心与耐心 执着 并紧紧地握住

145 在我自己的寻找过程中, 我几乎试过所有可能的思惟方式 我为 法 献出生命, 因为我对觉悟实相与到达那里的道路有信心 这些事情确实存在, 就如佛陀所说, 但要了解她们需要修行 正确地修行 你要将自己逼到极限, 训练 省察与从根本转变, 这些都需要勇气 你应该如何做? 训练这颗心 脑袋里的想法叫我们往一个方向, 而佛陀则告诉我们往另一个 为何需要训练? 因为心整个被烦恼层层包覆, 未受训练的心就是如此 它是不可信赖的, 别相信它 它是不善的, 我们如何能相信不清净的心呢? 因此, 佛陀警告我们, 别将信任放在染污心上 一开始, 心是烦恼的帮佣, 但当它们混在一起久了之后, 心就会整个变成烦恼本身 所有佛陀教导我们, 不要相信心

146 中道 就是放下快乐与痛苦 若我们好好检视自己的出家戒 就会了解整件事 都和训练心有关 每当我们训练心时 都会烦躁不安 当心烦躁不安时 我们便开始思惟 天啊 这个修 行太难了 它是不可能的 但佛陀并不这么想 他认为当训练引起烦恼时 那就表示我们走对路了 但我们不作是想 以为那是 代表错误的信号 就是这误解让修行显得如此艰巨 开始时 我们感到烦躁不安 因此认为走错路了 每 个人都只想要好的感觉 而不太关系它是否正确 每当逆烦恼并挑战渴爱时 当然会感到痛苦 我 们激动 沮丧 困惑 然后放弃 自认为走错路了 不过 佛陀却说我们是对的 我们正在对抗烦恼 是 它们在烦躁不安 但我们却以为是自己在烦躁不安

147 佛陀说, 是烦恼在激昂或沮丧, 每个人都相同, 这正是为何修行如此重要的原因 人们因看不清事情而失去中道, 落入纵欲与苦行的两端之中 一方面, 喜欢放纵贪欲, 为所欲为, 想舒适地坐着, 又喜欢舒适地躺着伸懒腰, 无论做什么都只求舒适, 这就是我所说的纵欲 贪着好的感觉 在这放纵的情况下, 修行怎么可能进步呢? 另一方面, 若欲乐与舒适的感觉不再, 我们就会不安, 而为此沮丧 愤怒与痛苦, 这是失去中道而落入苦行的一端 这并非平静与安定之道, 佛陀警告我们, 不可落入纵欲与苦行的任何一端 经验快乐时, 只要清楚觉知它即可 ; 经验愤怒 瞋恚与不安时, 则要了解自己并未遵从佛陀的脚步 那不是追求平静者的道路, 而是一般人的道路 内心平静的比丘不会走上那些路, 他笔直地走在中道上, 左右两边深谷分别是纵欲与苦行 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148 若你想接受出家的训练 就必须走在这条中道上 不落入苦 乐两端 放下它们 但感觉上 它们好像 在一旁伺机侵袭我们 开始时 它们从一边踢 哎唷 然后 从另一边 哎唷 我们就好像木钟里的钟 锤 在两端之间来回摆荡 中道 就是放下痛苦与快 乐 这才是正确地修行 当渴望快乐袭击我们 而我 们不去满足它时 就会感到痛苦 若不走中道 永远不可能成为圣者 实践佛陀的中道 是艰苦与深具挑战性的 事情 不外好 坏两端 若我们相信它们 就得服从它们的 命令 若我们正在对某人生气 便会马上抓起棍子攻 击他们 丝毫没有耐心 若喜爱某人 便会想从头到 脚亲吻他们 我说得对吗 这两端都偏离中道 不是 佛陀建议的作法 他的教导 是逐渐放下这些东西 那是一条带领我们走出 有 与再生的道路 是条解 脱生 老 病 死 忧 悲 苦 恼的道路

149 那些渴望 有 的人, 是对中道无知的人 他们先落入快乐的一边, 然后再整个翻转过来, 落入不满与不安的一边 他们一直再中道的两边徘徊, 在摆荡的过程中, 始终看不到这处圣地 他们无法待在没有 有 与再生的地方, 他们不喜欢那样, 因此不停留 其实, 无论他们是走出家门被狗咬, 或飞上天空被秃鹰啄食, 那都是 有 有 其实并未如我们想象中的好 人们对于从 有 与再生中解脱是无知的, 人心在这方面是盲目的, 因此一再与它擦身而过 中道是佛陀走过的道路, 是正确修行的道路, 超越 有 与再生 超越善与不善的心, 在中道里释放出来 这是平静的圣者之路, 若我们不走这条路, 则永远不可能成为圣者, 那平静永无机会展现 为什么? 因为 有 与再生, 仍有生与死

150 佛道是不生不灭 不高不低 不乐不苦 不善不 恶的 它是正直之道 是平静与安定之道 它平静地 解脱欢乐与痛苦 以及快乐与忧伤 这就是修行佛法 的方法 体验它 心就能停止 可停止发问 无须再 寻找答案 就在那里 这正是为何佛陀说 法 是 智者可以直接自知的东西 无须问任何人 自己就可 清楚地了解事物正如佛陀所说 而毫无疑惑 喜欢某物时 检视它会将我带到何处 我已告诉你们一些我如何修行的小故事 我并无 很多知识 未学很多东西 我学的是自己的心 透过 尝试错误的实验 以自然的方式学习 当喜欢某样东 西时 我就检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以及它会将我带 往何处 不可避免地 它将会造成一些痛苦 我的修 行是观察自己 随着了解与智慧的加深 我逐渐认识 自己

151 坚定地致力于修行! 若你想要修行佛法, 请试着不要想太多 若你正在修禅, 发现自己想勉强达到特定的结果, 那时最好先停止 当心安定而变平静时, 于是你心想 : 这就对了! 就是这个, 不是吗? 这时请停止, 将一切分析与理论的知识打包收起来, 别拿出来讨论或教导 那并非洞见内心的知识, 它们是不同的知识型态 当某件事的实相被看见时, 它和书写的叙述是不同的 例如写下 贪欲 这些字, 当贪欲真的淹没内心时, 书写的文字不可能传达出和事实一样的意义 愤怒 也一样, 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写这些字, 但真的发怒时, 那经验是不同的 我们还来不及读那些字, 心就被怒火给吞没了

152 若 法 未引入内心 你就并非真的知道 这点非常重要 理论的教导是准确的 但它们需 要被引入内心 必须被内化 若 法 未引入内心 你就并非真的知道与看见 我没有差别 因为我不曾 广泛地学习 但我确实做过一些足以通过某些佛学理 论考试的学习 有天 我有机会去聆听一位禅修大师的开市 当 聆听时 我心中浮现一些不敬的想法 当时我不知如何聆听一项真正的开示 无法理解 这位头陀比丘在说什么 他的教导好像是出于自己直 接的体验 他似乎是根据实相在说法 之后 我在修行中获得一些第一手的经验 亲见 那位比丘所说的实相 我了解到应如何了解 智慧也 随着那觉醒而生起 法 在我自己的心中生根 我

153 花了很长的时间 才了解到那位头陀比丘的教导 是 出自他亲眼所见 他教导的 法 是直接来自他自己的经验 而非 书本 是根据他的了解与智慧所说 当我走上这条路 时 我一一见证了他所说的每个细节 并承认他是对 的 因此 我继续往前走 把握每个修行的机会 创造未来解脱的因 尝试把握每个你可以真正修行的机会 不要在意 心是否平静 最重要的是 让修行之轮持续转动 不 断创造你未来解脱的因 若你已完成工作 便无须担 心结果 别去忧虑无法得到的结果 忧虑是不平静的 然而 若你不去做 如何有结果 你怎么可能看 见 有寻找才会有发现 一定要吃饭 肚子才会饱 周遭每件事都在欺骗我们 认出这点 即使只有

154 十次也好, 但我们却一再被相同的谎言与故事欺骗 若知道他在说谎, 那还不错, 但我们可能要经过很久之后, 才会知道这点 我们的老朋友, 一再试着用他的谎话来欺骗我们 修行佛法意指在心中持戒 习定与修慧 ; 忆念佛 法 僧三宝 ; 并彻底放弃一切世间法 我们的行为是在此世就会成熟的因缘, 因此要认真修行 即使必须坐在椅子上禅修, 我们也能集中注意力 一开始, 无须专注很多事情, 只要注意呼吸, 若喜欢可以结合呼吸在心里默念 佛 法 僧 集中注意力时, 别控制呼吸, 若呼吸变得费力或不舒服, 就表示方法不正确 只要还无法自在地呼吸, 它就会变得太浅 太深 太细或太粗 不过, 一旦呼吸放轻松, 就会发现它愉悦而舒适

155 清楚觉知每个入息与出息 将能逐渐掌握呼吸的 窍门 若作法不正确 就会失去呼吸 当出现这种情 况时 最好先暂停 重新调整正念的焦点 无论呈现何种感官经验 都当作思惟的所缘 若在禅修时 体验到心的神通现象 例如心变得 光明灿烂 或看见天上的宫殿等 都无须害怕 只要 觉知你正在经验的每件事 并持续禅修 经过一段时 间后 偶尔呼吸好像会渐渐停止呼吸的感觉似乎消失 你因而感到惊慌 别担心 没什么好怕的 只要觉知 呼吸已停止 即可 事实上 呼吸还在 只是比平 常更细微而已 它会逐渐自行恢复正常的状态 开始时 只要专注于让心安定与平静 无论是坐 在椅子上 正在开车 驾驶船只 或做任何事 你都 应娴熟于禅修 以便能随意进入平静的状态 当你坐

156 上火车, 很快就能将心带入平静的状态 这种熟练的程度, 表示你对解脱道已非常熟悉 接着你便观察, 利用定心的力量, 观察所经验到的东西, 有时是看见的, 有时是听闻 嗅 尝 触或心中想象与感觉的 无论呈现的是何种感官经验, 或喜欢与否, 都将之作为思惟的所缘 只要觉知正在经验的东西, 别投射意义或诠释到觉知的所缘上 若它是好的, 觉知它是好的 ; 若它是不好的, 也要觉知它不好 这是世间的实相, 无论善或热, 一切都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都是不可信赖的, 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贪爱或执着 若能维持这种 止 与 观 的修行, 智慧自然会生起 每件被感觉与经验的事物, 都会落入无常 苦与无我这三个坑里, 这就是观禅 心已平静, 每次心的杂染生起时, 就将它们投入那三个垃圾坑的其中

157 之一 这是 观 的本质 将每件事都丢人无常 苦 与无我里 无论是好点 坏的 可怕的或其它 都把 它抛进来 很快地 了解与洞见就会在这三个普遍的特征中 浮现 那是微弱的观 在这开始的阶段智慧仍很微弱 但试着继续保持这个修行 研究佛法和修行佛法不同 该是我们开始禅修的时候了 为了觉悟 舍弃 出离与安定而禅修 这很难用言语表达 但那就如有 人想认识我 他们就必须住在这里 在每天的接触下 我们最后都会彼此认识 我也曾是个头陀比丘 行脚参访老师 且过着独 居的生活 我并未四处为人开示 而是前往聆听当时 的佛教大师开示 我不是去教导他们 而是去聆听任

158 何 给我的建议 即使是年轻或戒腊较小的比丘想要告 诉我什么是 法 我都会耐心地聆听 不过 我很 少参与关于 法 的讨论 因牵涉倒长篇大论时 我 会看不到要点 无论接受任何教法 在他们谈到出离与放下时 我立刻就能领会 我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出离与放 下 我们不必成为经典的专家 日复一日 我们逐渐 老去 每天都在捕风捉影 却遗漏了真实的事物 修 行佛法和研究它 是截然不同的事 略过修 止 而直接修 观 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不批评任何一种禅修形式或技巧 只要我们了 解其真正的目的与意义 它们并没有错 不过 我们 自称为佛教禅修者 却不严格持戒 在我看来 是永 远无法成功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试着忽略解脱道最 重要的部分 戒 定与慧

159 有些人可能会告诉你, 不要执着修止的定 : 别费心在修止上, 直接进到修观的智慧与洞见 在我看来, 若想要略过修 止 而直接修 观, 终将发现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要摒弃卓越修行大师们的修行风格与禅修技巧, 诸如阿姜绍 阿姜曼 阿姜通拉 (AjahnTaungrut) 与阿姜优波离 (AjahnUpali) 等 若确实按照他们的方式去做, 他们教导的道路是完全可信与真实的 若追随他们的脚步, 我们就会获得真实的洞见 阿姜绍持戒精严, 他从来未说应绕过它 若这些森林传统的大师们, 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建议禅修与僧规, 基于对他们深切的敬意, 我们应该遵从其教导 若他们说做它, 我们就去做它 ; 若他们说停止, 因为它是错的, 我们就停止

160 我们出于信心而做它 带着诚意与决心去做它 我们做它 直到在自己心中见法 直到我们 就是 法而止 这是森林禅师们的教导 弟子们因而对他们 生起深刻的敬畏之心与孺幕之情 因他们是透过遵从 老师的道路 而看见老师所看见的 法 开始修行吧 你就能见到 法 试试看 照我所说的去做 若你真的去做它 就 能见到 法 成为 法 若真的着手去寻找 有 什么能阻止你呢 烦恼一定会被消除 只要用的是正 确的对策 出离 静默 知足与放弃一切我见 然后 即使他人的说法是错的 你能耐心地聆听 当其说法 是正确的 你也能耐心地听完 以此来检视自己 我 向你保证 若你去尝试 绝对是可行的 不过 学者们很少真正将 法 付诸修行 只有 少数人如此做 真遗憾 你们远道前来拜访 已很值

161 得赞叹, 它显示出内心的力量 有些寺院只鼓励研究, 比丘们不断地研究再研究, 似乎看不到终点, 且永远不斩断需要斩断的东西 他们只研究 平静 这字眼, 殊不知唯有让心不动, 才有可能真正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你们应如此研究, 才是真正有价值, 且完全不会动摇的, 它直接进入你们阅读的核心 不过, 若学者们不修禅, 他们的知识将只有很少的领悟 一旦将教法付诸修行, 所研究的东西就会变得相当清晰 因此, 开始修行吧! 开发这种领悟 试着住在森林, 并待在其间一座小茅棚里 短暂尝试这种训练亲自试试这种感受, 这将比你只是读书更有价值, 然后你就可与自己进行对话

162 在心放下与歇息的自然状态下观察它 当它从这 个不动与自然的状态 以思想与概念的形式向外扩撒 与波动时 行 的缘起过程就启动了 要非常小心并注意这缘起的过程 一旦它起动 离开自然的状态 修行就会偏离正轨 而落入纵欲与 苦行的两端 就从这里 展开内心缘起的网络 若心 境是善的 就会产生正向的缘起 若是恶的 缘起就 朝负面发展 这些都在你自己的心里发生 实地去修行 会有一条路能引导你 我告诉你们 仔细观察心如何运作是很有趣的 我可以快乐地谈论这主题一整天 当你知道心的方式 时 就会了解这过程如何运作 以及它如何被心的杂 染给洗脑 我将心看成一个点 心所是来拜访这个点 的客人 有时这人来叫门 有时那人来访问 他们都 来到访客中心

163 训练心提高警觉, 注意觉知他们 你应该如此照顾心, 每次有访客接近时, 就赶走他们 若你禁止他们进入, 他们还会有地方坐吗? 那里只有一个座位, 而你就坐在那里, 整天都耗在那个点上 这是佛陀坚定不移的觉知, 它照顾并保护心 你就坐在这里, 从你出娘胎以来, 每个曾来访的访客都会到这里 无论他们来访的频率有多高, 总是会来到这点, 就在这里 完全觉知他们, 佛陀的觉性坚定不移地在此坐镇 那些来此旅行的访客试图发挥影响力, 以各种方式动摇你的心, 当他们成功地让心卷入其议题时, 心所就会生起 无论什么议题, 不论其目标为何, 都只要忘了它 它无关紧要 只要在他们抵达时, 知道来访的人是谁即可 一旦他们来访, 将发现只有一张椅子, 只要你占住它, 他们就找不到可坐的地方 他们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就业办口袋书

就业办口袋书 3 喜欢就是喜欢 兴趣其实很简单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 兴趣是与带有某种遗传特征的天赋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每个人的兴趣所在必然不尽相同 真正的兴趣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可以进入一 种忘我的投入状态 并达到身心愉悦的一种倾向 真 正的兴趣是抽掉了功利色彩的一种本能 与天赋休戚相 关 而不能掉入将社会的功利化作为判断标准的误 区 撇开浮云 喜欢就是喜欢 才是兴趣的本真 问题二 兴趣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语 音 语 篇 语 感 语 域 林 大 津 毛 浩 然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的 英 语 热 引 发 了 大 中 小 学 英 语 教 育 整 体 规 划 问 题 在 充 分 考 虑 地 区 学 校 和 个 体 差 异 以 及 各 家 观 点 的 基 础 上 遵 循 实 事 求 是 逐 级 定 位 逐 层 分 流 因 材 施 教 的 原 则 本 研 究 所 倡 导 的 语 音 语 篇 语 感 语 域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陈 小 红 加 里 斯 奈 德 被 深 层 生 态 学 家 视 为 他 们 的 桂 冠 诗 人 他 为 全 球 生 态 运 动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本 文 旨 在 研 究 其 诗 歌 中 所 体 现 出 的 独 特 的 生 态 观 主 要 从 四 方 面 来 阐 明 斯 奈 德 对 荒 野 的 热 爱 对 文 明 的 反 思 对 印 第 安 人 生 活 的 向 往 以 及 对 理 想 的

More information

19板书

19板书 第 十九课 Instructor: Yoyo 对话 一 咱们来 术馆还没 开 门呢 á á ǎ, ě ù ǎ á é ǒ ā é 来 来晚 á ǎ ǐ á ǎ ǎ 参观 个 ǒ ī ā í ì à ā ā í è à ǔ 你真 欢 国画 ǐ ē ǐ ā ō ó à 啊 欢 鸿画 马 ì ǒ ē á ǐ ā ú ē ó à ǎ 跟你 样 很 欢 国画 ǒ ē ǐ í à ě ě ǐ ā ō ó à 从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心 类 学 概 要 04 洛 桑 堪 苏 仁 波 切 教 授 法 音 法 师 翻 译 现 在 先 复 习 一 下, 我 们 以 眼 识 为 例 作 说 明, 其 它 的 根 识 也 可 以 依 此 模 拟 一 般 言 之, 眼 识 是 总 名, 有 量 心 的 眼 识 及 非 量 心 的 眼 识 ; 以 量 心 来 讲 就 是 眼 识 的 现 量 而 非 量 心 有 三 种 -- 眼 识 为 本 质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张 生 汪 伪 投 敌 后 出 于 政 治 需 要 一 直 着 意 争 夺 国 民 党 政 治 符 号 并 加 以 运 用 为 此 它 与 重 庆 方 面 进 行 了 激 烈 的 交 锋 并 与 日 本 方 面 进 行 了 艰 苦 的 交 涉 应 该 说 汪 伪 的 努 力 是 多 方 面 的 但 由 于 重 庆 方 面 比 较 得 力 的 反 制 日 方 本 于 自 身 利 益 的 掣 肘 以 及

More information

论 华 兹 华 斯 塌 毁 的 茅 舍 的 主 题 与 叙 事 技 巧 的 统 一 李 增 王 云 在 塌 毁 的 茅 舍 一 诗 中 华 兹 华 斯 综 合 运 用 了 指 涉 主 题 的 叙 事 行 动 以 及 控 制 读 者 情 感 发 展 的 叙 事 节 奏 有 条 不 紊 地 引 导 读 者 经 历 了 心 灵 之 旅 最 终 与 叙 述 者 一 道 得 到 心 灵 的 训 诫 因 此 只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目 录 MUL U 目录 一 如何切合题意 1:!!!!!!!!!!!!!!!!! 2!!!!!!!!!!!!!!!!!! 3!!!!!!!!!!!!!!!!!! 5 2:!!!!!!!!!!!!!!!!!!!! 6,!!!!!!!!!!!! 7!!!!!!!!!!!!!!! 9 3:!!!!!!!!!!!!!!!!!!! 11!!!!!!!!!!!!!!! 12!!!!!!!!!!!!!!! 14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7章 图表反转形态.doc

Microsoft Word - 第7章 图表反转形态.doc 第 七 章 图 表 反 转 形 态 我 们 知 道 市 场 趋 势 共 有 三 种 : 上 升 趋 势 下 降 趋 势 和 横 向 整 理 市 场 的 价 格 波 动 都 是 运 行 在 这 三 种 趋 势 中, 所 有 的 走 势 都 是 这 三 种 趋 势 的 排 列 组 合 如 图 市 场 趋 势 结 构 示 意 图 7-1 所 示 市 场 趋 势 结 构 示 意 图 7-1 图 市 场 趋

More information

果 你 有 一 双 能 够 看 到 X 射 线 如 甚 至 伽 玛 射 线 的 眼 睛, 宇 宙 看 起 来 会 是 什 么 样? 你 一 定 会 为 看 到 宇 宙 中 不 断 发 生 的 最 最 激 烈 的 事 件 而 惊 叹 不 已! 但 事 实 上, 要 想 探 测 到 波 长 这 样 短

果 你 有 一 双 能 够 看 到 X 射 线 如 甚 至 伽 玛 射 线 的 眼 睛, 宇 宙 看 起 来 会 是 什 么 样? 你 一 定 会 为 看 到 宇 宙 中 不 断 发 生 的 最 最 激 烈 的 事 件 而 惊 叹 不 已! 但 事 实 上, 要 想 探 测 到 波 长 这 样 短 天 文 视 点 X 射 线 之 眼 何 锐 思 (Richard de Grijs) / 程 思 淼 何 锐 思 (Richard de Grijs) 北 京 大 学 科 维 理 天 文 与 天 体 物 理 研 究 所 (KIAA) 教 授, 国 际 天 文 学 联 合 会 天 文 发 展 办 公 室 东 亚 分 站 负 责 人 果 你 有 一 双 能 够 看 到 X 射 线 如 甚 至 伽 玛 射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1 of 9 第 一 章 1:1 论 到 从 起 初 原 有 的 生 命 之 道, 就 是 我 们 所 听 见 所 看 见, 亲 眼 看 过, 亲 手 摸 过 的 2 ( 这 生 命 已 经 显 现 出 来, 我 们 也 看 见 过, 现 在 又 作 见 证, 将 原 与 父 同 在, 且 显 现 与 我 们 那 永 远 的 生 命, 传 给 你 们 ) 3 我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1 [ 第一篇 ] 教法片段... 4 [ 第二篇 ] 一份 法 的赠礼... 11 [ 第三篇 ] 法性... 16 [ 第四篇 ] 实相的两面... 22 [ 第五篇 ] 心的训练... 33 [ 第六篇 ] 与眼镜蛇同住... 42 [ 第七篇 ] 阅读自然之心... 45 [ 第八篇 ] 只管做它!... 58 [ 第九篇 ] 关于这颗心... 64 [ 第十篇 ] 内心的平衡... 65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17,2015 3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Vol.17,Mar.2015 (, 201114) :,,,,.,.,,. : ; ; ; ; :,. 5. 4 9,.,,,,.,.Maly,. 3,.,.,,,,.,,,,.,, :,,,. 189 17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2015 3,,. 1,,.,,.,..,,,,,.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劳动保护与医疗保健 第 二 章 止标志共 23 个 劳 动 安 全 技 术 22 2 警告标志 由于三角形引人注目 故用作 警告 标志 警告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多种危险 三角的背景使用黄色 三角图形和三角内的图像均用黑色描 绘 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 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 绘成的 警告标志 就更引人注目 3 指令标志 在圆形内配上指令含义的颜色 蓝 色 并用白色绘制必须执行的图形符号 构成 指令标志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YANYUAN VOICE 本期导读 燕园组讯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永远的分配问题 为什么看重公平? 作为假设的公平 作为期望的公平 不要说应该公平 所谓公平 我眼中的猫 说 纭 卡丢了以后 : 卡奴 的悲哀 众里寻 Ta 你疯了吗? 失败恐惧吞钩现象 信任 濛濛 一眼就看见你, 水瓶 请找出右边两幅图中

More information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 # 王 奇 生 与 战 前 相 比 战 时 国 民 党 的 组 织 规 模 得 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膨 胀 和 扩 充 在 国 统 区 党 机 器 的 组 织 触 角 延 伸 到 了 县 以 下 乡 村 基 层 社 会 其 组 织 扩 张 和 渗 透 能 力 达 到 了 它 建 党 和 执 政 以 来 的 鼎 盛 然 而 由 于 国 民 党 党 机 器 长 期 以 来 所 积 淀 的 组 织 功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对 当 前 小 说 艺 术 倾 向 的 分 析 陈 晓 明 人 民 性 是 一 个 现 代 性 概 念 近 年 来 艺 术 上 趋 于 成 熟 的 一 批 作 家 倾 向 于 表 现 底 层 民 众 苦 难 的 生 活 这 使 他 们 的 作 品 具 有 现 实 主 义 的 显 著 特 征 在 对 苦 难 生 活 的 把 握 中 对 人 物 性 格 和 命 运 的 展 示 中 这 些 小 说 在 人

More information

类 似 地, 又 可 定 义 变 下 限 的 定 积 分 : ( ). 与 ψ 统 称 为 变 限 积 分. f ( ) d f ( t) dt,, 注 在 变 限 积 分 (1) 与 () 中, 不 可 再 把 积 分 变 量 写 成 的 形 式 ( 例 如 ) 以 免 与 积 分 上 下 限 的

类 似 地, 又 可 定 义 变 下 限 的 定 积 分 : ( ). 与 ψ 统 称 为 变 限 积 分. f ( ) d f ( t) dt,, 注 在 变 限 积 分 (1) 与 () 中, 不 可 再 把 积 分 变 量 写 成 的 形 式 ( 例 如 ) 以 免 与 积 分 上 下 限 的 5 ( 一 ) 微 积 分 学 基 本 定 理 当 函 数 的 可 积 性 问 题 告 一 段 落, 并 对 定 积 分 的 性 质 有 了 足 够 的 认 识 之 后, 接 着 要 来 解 决 一 个 以 前 多 次 提 到 过 的 问 题 在 定 积 分 形 式 下 证 明 连 续 函 数 必 定 存 在 原 函 数. 一 变 限 积 分 与 原 函 数 的 存 在 性 设 f 在 [,] 上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在2012年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在2012年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王 文 沧 2012 年 1 月 13 日 1 2 3 在 基 层 建 设 方 面, 在 基 础 工 作 方 面, 4 在 员 工 基 本 素 质 方 面, 首 先 是 基 层 建 设 规 范 化 其 5 次 是 基 础 工 作 精 细 化 第 三 是 基 本 功 训 练 体 系 化 6 7 一 是 领 导 干 部 要 敢 于 担 当, 勇 于 负 责 不 惹 事, 不 生 事, 也 不 能 怕 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3.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3.doc 觉 知 的 训 练 ( 三 )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讲 于 中 国 杭 州 2013/9/15 上 午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早 上 好! 昨 天 我 们 谈 到 了 觉 知, 还 有 怎 么 在 面 对 境 界 的 时 候 保 持 觉 知 因 为 我 们 这 次 的 题 目 是 如 何 在 日 常 生 活 当 中 保 持 觉 知 那 日 常 生 活 当 中, 就 是 每 天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遗情书》

《遗情书》 木 子 美 文 集 性 城 市 私 写 作 Published by EPUBCN TM GROUP Website: http://www.epubcn.com Forum: http://www.epubcn.net 阅 读 声 明 您 现 在 所 阅 读 的 这 本 电 子 图 书 由 e 类 出 版 物 制 作 出 品 本 书 版 权 归 作 者 所 有, e 类 出 版 物 只 负 责 制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反 学 校 文 化 与 阶 级 再 生 产 小 子 与 子 弟 之 比 较 周 潇 作 者 通 过 对 北 京 某 打 工 子 弟 学 校 的 田 野 调 查 后 发 现 在 农 民 工 子 弟 中 间 盛 行 着 类 似 学 做 工 中 所 描 述 的 工 人 阶 级 小 子 的 反 学 校 文 化 但 是 由 于 制 度 安 排 与 社 会 条 件 的 差 异 子 弟 与 小 子 的 反 学 校

More information

论 吉 卜 林 勇 敢 的 船 长 们 中 的 教 育 理 念 陈 兵 勇 敢 的 船 长 们 是 英 国 首 位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得 主 鲁 德 亚 德 吉 卜 林 的 一 部 教 育 小 说 通 过 主 人 公 哈 维 的 成 长 历 程 表 达 了 作 者 的 教 育 理 念 本 文 认 为 像 维 多 利 亚 时 代 晚 期 的 许 多 英 国 人 一 样 吉 卜 林 比 较 注 重

More information

Cycling in NZ130305

Cycling in NZ130305 P 1 TOPIC CYCLING IN NZ P 2 P 3 1 新西兰元 /1.5L P 4 青春没有终点, 旅途永 无穷尽! P 5 穷游 网倡导的穷游精神, 是 一种背上 行囊, 清爽上路, 简朴 行 走, 自由 心灵, 穷尽天下美景的潇洒 生活 方式 P 6 尊重当地 人, 保持开放的 心态, 享受旅途中的 一切 旅途的每 一次等待, 每 一次迷路, 说不定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P 7 不去穷游的借

More information

1859 1930 1885 27 1887 1890 1930 H 20 30 20 80 2004 12 5 H J RACHE 第二天傍晚 我们在客厅里谈论这件事 B

More information

爱 米 丽 的 同 谋 刘 玉 宇 本 文 通 过 分 析 福 克 纳 短 篇 小 说 献 给 爱 米 丽 的 玫 瑰 中 的 叙 述 手 法 揭 示 叙 述 者 在 小 说 中 的 形 象 和 地 位 叙 述 者 并 不 是 一 直 以 来 评 论 者 所 认 为 的 天 真 的 旁 观 者 社 区 代 言 人 而 是 作 者 精 心 刻 画 的 一 群 心 态 复 杂 的 谋 杀 案 同 谋 献

More information

Your Child is Myopic

Your Child is Myopic 甘 肃 小 学 生 保 护 视 力, 提 高 成 绩 项 目 视 力 健 康 知 识 培 训 中 国 科 学 院 农 业 政 策 研 究 中 心 西 北 大 学 西 北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中 山 大 学 中 山 眼 科 中 心 2012 年 10 月 各 位 老 师, 大 家 好! 首 先 感 谢 大 家 来 参 加 今 天 的 活 动 我 叫 X, 来 自 中 科 院, 这

More information

丁 健 张 华 腾 辛 亥 革 命 史 研 究 要 进 一 步 深 入 就 必 须 得 对 其 进 行 冷 思 考 循 着 这 一 思 路 本 文 拟 对 辛 亥 革 命 与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的 废 除 辛 亥 革 命 与 后 来 军 阀 割 据 的 关 系 以 及 辛 亥 革 命 结 局 的 表 述 提 出 一 些 看 法 和 见 解 本 文 认 为 辛 亥 革 命 在 废 除 封 建 君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 版 时 间 :

书 名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 版 时 间 : 誗 广 播 父 母 学 校 教 材 誗 家 长 学 校 教 材 小 学 生 四 川 省 妇 联 四 川 人 民 广 播 电 台 张 玉 仁 编 著 四 川 出 版 集 团 四 川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书 名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 版 时 间 : 江 泽 民 同 志 论 家 庭 教 育 野 人 的 一 生 要 接 受 家 庭 教 育 尧 学 校 教 育 尧 社 会 教 育 遥 良

More information

张 荣 芳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广 东 广 州 张 荣 芳 男 广 东 廉 江 人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我 们 要 打 破 以 前 学 术 界 上 的 一 切 偶 像 以 前 学 术 界 的 一 切 成 见 屏 除 我 们 要 实 地 搜 罗 材 料 到 民 众 中 寻 方 言 到 古 文 化 的 遗 址 去 发 掘 到 各 种 的 人 间 社 会 去

More information

朱 丽 明 柯 美 云 周 丽 雅 袁 耀 宗 罗 金 燕 候 晓 华 陈 旻 湖 滥 用 安 非 他 命 会 增 加 得 心 脏 病 的 风 险 据 美 国 科 技 新 闻 网 报 道 根 据 纽 约 路 透 社 报 道 一 份 新 的 研 究 显 示 青 年 及 成 年 人 若 滥 用 安 非 他 命 会 增 加 得 心 脏 病 的 风 险 美 国 德 州 大 学 西 南 医 学 中 心

More information

引言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人们都认为过时的 PC 电脑配件是积压废品, 迈克尔戴尔却低价收购改装升级后转手卖出, 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人们都认为免费聊天工具是赔本赚吆喝, 腾讯却从草根出身的 QQ 起家, 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人们都认为常旅客里程是航空公司的成本, 航空公司却通过常旅客里程销售获得超过 50% 的附加收入

More information

徐天宏:《基因天堂》.doc

徐天宏:《基因天堂》.doc - 1 - 阅 读 说 明 您 现 在 所 阅 读 的 这 本 电 子 图 书 由 E 类 出 版 物 制 作 出 品 本 书 版 权 归 作 者 所 有, E 类 出 版 物 只 负 责 制 作 发 行 工 作 在 保 证 原 书 内 容 完 整 的 情 况 下, 您 可 以 对 本 书 进 行 转 载 如 果 您 愿 意, 我 们 很 乐 意 您 在 转 载 的 时 候 写 上 我 们 网 站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刘 继 业 在 严 歌 苓 的 小 说 创 作 中 经 常 将 个 人 的 人 生 体 验 改 头 换 面 融 入 不 同 作 品 心 理 医 生 在 吗 是 其 中 一 部 最 为 重 要 的 长 篇 小 说 它 处 理 的 是 少 女 成 长 之 中 最 为 隐 秘 的 经 验 以 往 的 解 读 偏 重 于 对 作 品 进 行 一 般 的 精 神 分 析 本 文 认 为 这 部 小 说 里 的

More information

系列02(簡)

系列02(簡) 02 户 爱 质 购 户 应该 识 将 诉 户 们 个 户 们 质 个 质会 诉 该 执 让 业 团队 脉 1 产 势 势 让 练 势 时间达 识 势 预 达 势 让员 欢 课 长 势 拥 内 讲师团队 势 训练 势 备课 负担 势 业 购 风险 势 训练绩 绝对 1 训练实 没 让 们执 练 经过 们认为 组 训 过 论 业 资 创 训练 个 战这 为 们 续 设计 训 现 组 训 预 亲 担 执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102 图 4唱16 基于图像渲染的理论基础 三张拍摄图像以及它们投影到球面上生成的球面图像 拼图的圆心是相同的 而拼图是由球面图像上的弧线图像组成的 因此我 们称之为同心球拼图 如图 4唱18 所示 这些拼图中半径最大的是圆 Ck 最小的是圆 C0 设圆 Ck 的半径为 r 虚拟相机水平视域为 θ 有 r R sin θ 2 4畅11 由此可见 构造同心球拼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投影图像中的弧线图像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黑 奴 暴 动 和 黑 修 士 在 后 殖 民 语 境 中 读 麦 尔 维 尔 的 贝 尼 托 塞 莱 诺 韩 敏 中 本 文 细 读 了 麦 尔 维 尔 的 小 说 贝 尼 托 塞 莱 诺 和 它 的 真 实 原 型 并 仔 细 比 对 两 个 文 本 及 另 一 个 对 小 说 的 创 作 产 生 很 大 影 响 的 底 本 在 此 基 础 之 上 提 出 小 说 中 的 黑 人 既 是 起 义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0485035C3E6CFF2B6D4CFF3A3A8B5DAC8FDD5C220C0E0CCD8D0D4A3A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0485035C3E6CFF2B6D4CFF3A3A8B5DAC8FDD5C220C0E0CCD8D0D4A3A92E646F63> 第 三 章 PHP5 面 向 对 象 高 级 类 特 性 这 一 周 来 正 好 白 天 没 课, 赶 出 来 这 章 宝 宝 出 生 将 近 一 个 月, 快 10 斤 重 了 宝 宝 快 张 大, 你 想 编 程 么? 宝 宝 妈 说, 做 这 个 行 业 太 累 了 刀 客 羽 朋 于 石 家 庄 2006-11-23 1 目 录 3.1 static 变 量 方 法...3 3.1.1 静

More information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2 任 务 目 标 任 务 实 施 学 一 学 1.1.1 安 全 用 电 1. 安 全 用 电 的 意 义 2. 人 体 触 电 的 基 本 知 识 1 2 1mA 10 30mA 50mA 100mA 750ms 40 100Hz

2 任 务 目 标 任 务 实 施 学 一 学 1.1.1 安 全 用 电 1. 安 全 用 电 的 意 义 2. 人 体 触 电 的 基 本 知 识 1 2 1mA 10 30mA 50mA 100mA 750ms 40 100Hz 项 目 1 安 全 用 电 及 触 电 急 救 项 目 内 容 电 有 电 老 虎 之 称, 从 事 电 气 操 作 的 人 员 不 但 应 该 拥 有 一 定 的 操 作 技 能, 还 必 须 首 先 掌 握 进 行 电 气 作 业 时 的 人 身 安 全 电 气 消 防 与 触 电 急 救 常 识 本 项 目 的 主 要 内 容 有 : 安 全 用 电 常 识 节 约 用 电 的 意 义 和 措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我不知道你看了这个贴的理解有多深 我想尝试用我的角度为你导读, 希望你也用心体悟 原本的我们, 有满满的希望和能力去爱 不断去期待那个他会出现 而他未出现前, 自己还是开心的那个自己 初恋并不是那么难在一起的事情, 瓶子因为期待那个 他, 而金鱼又需要水 ( 象征追求 ) 于是, 你便给了他一个机会

我不知道你看了这个贴的理解有多深 我想尝试用我的角度为你导读, 希望你也用心体悟 原本的我们, 有满满的希望和能力去爱 不断去期待那个他会出现 而他未出现前, 自己还是开心的那个自己 初恋并不是那么难在一起的事情, 瓶子因为期待那个 他, 而金鱼又需要水 ( 象征追求 ) 于是, 你便给了他一个机会 我不知道你看了这个贴的理解有多深 我想尝试用我的角度为你导读, 希望你也用心体悟 原本的我们, 有满满的希望和能力去爱 不断去期待那个他会出现 而他未出现前, 自己还是开心的那个自己 初恋并不是那么难在一起的事情, 瓶子因为期待那个 他, 而金鱼又需要水 ( 象征追求 ) 于是, 你便给了他一个机会 ( 仿佛你救了他 ) 女人的初恋一开始时是一个十分难忘和甜蜜的事情 鱼跳进瓶子, 扑通., 瓶子的心也紧张地跳

More information

上证指数

上证指数 上 证 与 修 正 方 法 一 ( 一 ) 计 算 公 式 1. 上 证 指 数 系 列 均 采 用 派 许 加 权 综 合 价 格 指 数 公 式 计 算 2. 上 证 180 指 数 上 证 50 指 数 等 以 成 份 股 的 调 整 股 本 数 为 权 数 进 行 加 权 计 算, 计 算 公 式 为 : 报 告 期 指 数 =( 报 告 期 样 本 股 的 调 整 市 值 / 基 期 )

More information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 #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 #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马 俊 峰 在 社 会 公 正 问 题 的 大 讨 论 中 罗 尔 斯 诺 齐 克 哈 耶 克 麦 金 泰 尔 等 当 代 西 方 思 想 家 的 论 述 被 反 复 引 用 和 申 说 而 将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等 经 典 作 家 的 观 点 置 于 一 种 被 忽 视 甚 至 被 忘 却 的 状 态 形 成 这 种

More information

二 导 心 教 学 法 的 基 本 形 式

二 导 心 教 学 法 的 基 本 形 式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导 心 教 学 法 在 心 理 教 育 学 课 程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崔 景 贵 应 用 心 理 学 专 业 课 程 教 学 要 充 分 体 现 现 代 心 理 学 思 想 与 时 俱 进 锐 意 改 革 探 索 创 新 导 心 教 学 法 的 核 心 要 义 就 是 注 重 学 生 心 理 品 质 培 养 完 善 心 理 素 养 促 进 心 理 和 谐 发 展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黄 金 原 油 总 持 仓 增 长, 同 比 增 幅 分 别 为 4.2% 和 4.1% 而 铜 白 银 以 及 玉 米 则 出 现 减 持, 减 持 同 比 减 少 分 别 为 9.4%,9.4% 以 及 6.5% 大 豆, 豆 粕 结 束 连 续 4 周 总 持 仓 量 增 长, 出 现 小 幅

黄 金 原 油 总 持 仓 增 长, 同 比 增 幅 分 别 为 4.2% 和 4.1% 而 铜 白 银 以 及 玉 米 则 出 现 减 持, 减 持 同 比 减 少 分 别 为 9.4%,9.4% 以 及 6.5% 大 豆, 豆 粕 结 束 连 续 4 周 总 持 仓 量 增 长, 出 现 小 幅 小 麦 净 多 持 仓 增 加, 豆 油 豆 粕 净 多 持 仓 减 少 美 国 CFTC 持 仓 报 告 部 门 : 市 场 研 究 与 开 发 部 类 型 : 量 化 策 略 周 报 日 期 :212 年 5 月 7 日 电 话 :592-5678753 网 址 :www.jinyouqh.com 主 要 内 容 : 根 据 美 国 CFTC 公 布 的 数 据, 本 报 告 中 的 11 个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第2章 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

第2章  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 第 2 章 数 据 类 型 常 量 与 变 量 在 计 算 机 程 序 中 都 是 通 过 值 (value) 来 进 行 运 算 的, 能 够 表 示 并 操 作 值 的 类 型 为 数 据 类 型 在 本 章 里 将 会 介 绍 JavaScript 中 的 常 量 (literal) 变 量 (variable) 和 数 据 类 型 (data type) 2.1 基 本 数 据 类 型 JavaScrip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Part_I_Questionnaire_12.docx

Microsoft Word - Part_I_Questionnaire_12.docx Part_I_Questionnaire_12 IE: 你 好 IR: 你 好 贵 姓? IE:( 笑 ) 这 个 程 序 里 面 是 有 的 吧? IR: 有, 这 个 因 为 这 个 是 问 卷 IE: 啊 哦, 好 的 宋 晨, 宋 晨 IR: 好 哎 ~ 你 最 喜 欢 的 颜 色 是 什 么? IE: 以 前 喜 欢 蓝 色, 但 是 现 在 好 像 都 很 喜 欢 IR: 没 有 最 喜

More information

从 瓦 尔 登 湖 中 的 儒 学 语 录 看 梭 罗 的 儒 家 渊 源 刘 玉 宇 本 文 详 细 分 析 了 梭 罗 在 瓦 尔 登 湖 中 所 摘 引 的 儒 家 经 典 语 录 尝 试 论 证 儒 家 思 想 一 方 面 并 没 有 对 梭 罗 思 想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但 另 一 方 面 书 中 的 儒 家 经 典 语 录 也 不 像 有 些 学 者 认 为 的 那 样 与 梭 罗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 晓 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第 吕玉 琦 等 人 体 心 脏 的 三 维 超 声 成 像 期 左 心 室边界 轮廓 的 校 正 由于 采 集 幅 图 象时 探 头 位 置 及 角度 稍 有变 化 就 会 导 致 幅 图象 的 心 尖 位置 及 左 心 室 长 轴 位置 在 图象 中 不 重合 因 此 必 须 进 行轮 廓 校 正 校 正 以 第 幅 二 维超 声 心 动 图 为 标 准 对 后 续的 幅 图 象

More information

NPCR1-Lessons without pinyin.doc

NPCR1-Lessons without pinyin.doc 新 实 用 汉 语 课 本 1 无 拼 音 课 文 第 一 课 你 好 陆 雨 平 : 力 波, 你 好 力 波 : 你 好, 陆 雨 平 对 话 2. 力 波 : 林 娜, 你 好 吗? 林 娜 : 我 很 好, 你 呢? 力 波 : 也 很 好 mandarinchineseschool@gmail.com 1 第 二 课 你 忙 吗? 林 娜 : 陆 雨 平, 你 好 吗? 陆 雨 平 : 我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这 对 大 兔 都 要 繁 殖 于 是 第 个 月 就 比 第 个 月 增 加 了 对 兔 这 样 我 们 就 有 这 是 一 个 连 续 三 个 月 的 兔 子 对 数 之 间 满 足 的 关 系 式 我 们 又 注 意 到 第 个 月 和 第 个 月 都 只 有 一 对 兔 也 就 是 说!!

这 对 大 兔 都 要 繁 殖 于 是 第 个 月 就 比 第 个 月 增 加 了 对 兔 这 样 我 们 就 有 这 是 一 个 连 续 三 个 月 的 兔 子 对 数 之 间 满 足 的 关 系 式 我 们 又 注 意 到 第 个 月 和 第 个 月 都 只 有 一 对 兔 也 就 是 说!! 从 斐 波 那 契 数 列 谈 起 中 世 纪 的 意 大 利 曾 有 过 一 个 商 业 蓬 勃 发 展 的 时 期 有 一 位 和 马 可 波 罗 几 乎 同 时 代 的 著 名 数 学 家 名 叫 里 昂 纳 多 斐 波 那 契 约 约 他 曾 以 一 个 商 人 的 身 份 去 东 方 旅 行 途 中 搜 集 了 许 多 算 术 与 代 数 方 面 的 素 材 在 年 写 出 了 一 本 书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王建平 郭 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他们来到拱顶之下 车辆猛地刹 住 跳了起来

More information

修改版-操作手册.doc

修改版-操作手册.doc 职 称 信 息 系 统 升 级 指 南 须 使 用 IE9 及 其 以 上 版 本 浏 览 器 或 谷 歌 浏 览 器 登 录 www.njrs.gov.cn 南 京 市 职 称 ( 职 业 资 格 ) 工 作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2016 年 5 月 目 录 一 申 报 人 员 操 作 指 南...1 1.1 职 称 初 定 申 报...1 1.1.1 职 称 初 定 基 础 信 息 填

More information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对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运 行 基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对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运 行 基 内 部 资 料 东 北 师 范 大 教 运 行 基 本 状 态 据 报 告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务 处 2015 年 10 月 27 日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田 子 渝 武 汉 抗 战 时 期 是 国 共 第 二 次 合 作 的 最 好 时 期 在 国 共 合 作 的 基 础 上 出 现 了 抗 日 救 亡 共 御 外 侮 的 局 面 这 个 大 好 局 面 的 出 现 与 中 共 长 江 局 的 丰 功 伟 绩 是 分 不 开 的 但 长 期 以 来 由 于 有 一 个 王 明 的 右 倾 错 误 直 接 影 响 了 对 它 的 全 面 科 学 准 确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1 4 2 5 3 6 1 2 3 4 1 2 1 1 3 2 5 6 2 2 1 3 2 7 8 2 3 1 3 2 9 10 3 理想的城市形象 1 为实现理想的城市形象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1 为培养身心双方面的健康提供终身的支援 所有市民的人权都得到尊重 无论是谁都能充满活力 安居乐业的城市 推进保健 预防医疗的相关工作 推进心理健康和防止自杀对策的相关工作 措施2 健全医疗体制使市民 能够接受合适的医疗服务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黄安年 世纪中叶 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接通 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干线 它把美国经济区域连成一片 标志着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 在这一美国近代工业化历史的重大事件中 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应召参加了最艰巨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 在工程中 他们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众的聪明才智 为筑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他们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More information

关 于 乐 施 会 1976 70 / 17 94 2013 4

关 于 乐 施 会 1976 70 / 17 94 2013 4 5. 12 www.oxfam.org.cn 关 于 乐 施 会 1976 70 / 17 94 2013 4 5 12 汶 川 地 震 五 周 年 乐 施 会 工 作 报 告 目 录 02 03 04 04 10 11 16 22 28 1. 2. 3. 4. 29 32 32 36 38 39 44 1. 2. 3. 4. 5. 5 12 前 言 2008 5 12, 8, 10,, 69,227,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1 南 京 证 券 鑫 易 通 期 权 模 拟 交 易 平 台 2 期 权 概 念 期 权 是 交 易 双 方 关 于 未 来 买 卖 权 利 达 成 的 合 约 期 权 认 购 ( 看 涨 ) 期 权 认 沽 ( 看 跌 ) 期 权 买 方 ( 付 出 权 利 金 ) 卖 方 ( 收 取 权 利 金 ) 买 方 ( 付 出 权 利 金 ) 卖 方 ( 收 取 权 利 金 ) 有 权 以 行 权 价

More information

!!

!! 药学 实践 杂志 药理 年第 卷第 期 生 物 技 术 药 品 近年 来 的 发 展 杨玉 龙 任海 祥 南 京军 区 南京 总 医 院 南京 本 文 概 述 了 近 年 来 国 内 外 生 物 技 术 药 品 与 生 化 药 品 的 研 究 与 发 展 论 述 了生 物 技 术与 生 物 药 品 摘要 间 的 关 系 介 绍 了 近 代 生物 技 术 在某 些 生 物 药 品 生 产 中 的应 用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