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ddhimagga-samadhivaggo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Visuddhimagga-samadhivaggo"

Transcription

1 什么是定? Ko samādhī'ti? Kusalacittekaggatā samādhi. 什么是定? 善的心一境性为定

2 定的意思 以何义为定? 以等持之义为定 (samà dhà naññhena samà dhi) 什么称为等持呢? 心与心所平等并完全地保持 安置 (samaü sammà ca à dhà na, ñhapananti) 在一个所缘上 所以, 以该法的威力使心平等并完全地 不散乱 不杂乱地住立在一个所缘上, 当知这即是等持 (Vm.38)

3 定的异名 定, 三摩地 samà dhi = saü ( 完全地, 正确地 ) + à dhà na ( 保持, 持有 ) 定, 等持 samà dhà na = saü ( 完全地, 正确地 ) + à dhà na ( 保持, 持有 ) 定, 等至, 三摩钵底 samà patti = saü ( 完全地, 正确地 ) + à patti (<à pajjati 已到达, 已进入 )

4 定的异名 定, 三摩呬多 samà hita = <samà dahati ( 心已集中, 已安定 ) 心一境性 cittekaggatà = citta ( 心 ) + eka ( 专一 ) + agga ( 最高, 点 ) + tà ( 状态 ) 止 samatha = paccanãkadhamme sametã'ti samatho ( 令诸敌对法止息为止 ) 禅那 jhà na = à rammaõ å panijjhà nato paccanãkajjhà nanato và jhà naü ( 专注所缘或烧毁敌对法为禅那 )

5 相 作用 现起 足处 特相 : 不散乱 (avikkhepalakkhaõ o) 作用 : 散乱的破坏 (avikkhepaviddhaü sana) 现起 : 不动摇 (avikampana) 足处 : 乐 (sukha)

6 定的分类 近行定 (upacārasamādhi) 安止定 (appanāsamādhi) 世间定 (lokiyo samādhi) 出世间定 (lokuttaro samādhi) 有喜定 无喜定 (sappītika nippītika) 乐俱定 舍俱定 (sukhasahagata upekkhāsahagata)

7 定的分类 有寻有伺 (savitakkasavicāro) 无寻唯伺 (avitakkavicāramatto) 无寻无伺 (avitakkāvicāro) 喜俱定 (pītisahagato) 乐俱定 (sukhasahagato) 舍俱定 (upekkhāsahagato) 微小定 (paritto) 广大定 (mahaggato) 无量定 (appamāõo)

8 定的分类 1. 苦行道迟通达 (dukkhāpañipado dandhābhi o) 2. 苦行道速通达 (dukkhāpañipado khippābhi o) 3. 乐行道迟通达 (sukhāpañipado dandhābhi o) 4. 乐行道速通达 (sukhāpañipado khippābhi o) 从最初的专注开始, 直到生起各各禅那的近行, 其间继续对定的修习称为行道 从近行开始直到安止, 其间转起之慧称为通达

9 定的分类 欲界定 (kāmāvacaro) 色界定 (rūpāvacaro) 无色界定 (arūpāvacaro) 无所系定 (apariyāpanno) 初禅 (pañhamaü jhānaü ) 第二禅 (dutiyaü ) 第三禅(tatiyaü ) 第四禅 (catutthaü ) 初禅 (pañhamaü jhānaü ) 第二禅 (dutiyaü ) 第三禅(tatiyaü ) 第四禅 (catutthaü ) 第五禅(pa camaü )

10 破除十种障碍 1. 住所 (āvāso) 6. 旅行 (addhāna) 2. 家族 (kula) 7. 亲族 ( à ti) 3. 利得 (lābho) 4. 学众 (gaõ o) 5. 工作 (kamma) 8. 疾病 (ābādho) 9. 读书 (gantho) 10. 神变 (iddhi)

11 亲近传授业处的善友 三类圣者 1. 正自觉者 (sammāsambuddha) 正确地 自己觉悟了一切诸法, 故为正自觉者 2. 独觉佛 (paccekabuddha) 独自的 不和他人共通的 通过单独的 自己的智慧觉悟诸谛者为独觉佛 3. 弟子 (sāvaka) 又作声闻 恭敬听闻世尊的教诫 教导为声闻

12 亲近传授业处的善友 Dukkhaü kho agà ravo viharati appatisso! 无尊敬 无受教者住于苦! (S.6.2; A.4.21) Yathābhå taü àõ āya, satthā pariyesitabbo. 为了如实智, 应寻求导师! (S.2.73)

13 亲近传授业处的善友 1. 一切处业处 (sabbatthakakammaññhāna) 2. 应用业处 (pārihāriyakammaññhāna) 能传授这两种业处者名为传授业处者

14 亲近传授业处的善友 Sakalameva hidaü, à nanda, brahmacariyaü - yadidaü kalyà õ amittatà kalyà õ asahà yatà kalyà õ asampavaï katà. 阿难, 这就是全部的梵行, 即善友 善同伴 善亲友! (S.3.18) 诸比库, 对于尚未到达而希望住于无上解缚安稳处的有学比库, 我不见有其他一种外在因素能如一种因素如此多的帮助, 诸比库, 这即是善友! 诸比库, 善友比库能舍断不善, 培育善! (It.2.7)

15 亲近传授业处的善友 正自觉者 八十大弟子之住世者 漏尽者 不来者 一来者 入流者 得禅凡夫, 三藏持者 二藏持者 一藏持者

16 亲近传授业处的善友 前面所说的漏尽者等在此乃是以自己的证得之道而说 但多闻者则因曾亲近其阿吒利学习 遍问而净化, 以其心观察 [ 与业处相关的 ] 经典及原因后, 考虑适合不适合, 犹如大象指示大道而行于密林之处一般宣说业处 (Vm.42)

17 亲近传授业处的善友 正自觉者 八十大弟子之住世者 漏尽者 不来者 一来者 入流者 得禅凡夫, 三藏持者 二藏持者 一藏持者 持诵一部并精通义注的知耻者

18 亲近传授业处的善友 Evarūpo hi tantidharo vaü sānurakkhako paveõ ãpālako ācariyo ācariyamatikova hoti, na attanomatiko hoti. Teneva porāõ akattherā ß lajjī rakkhissati! lajjī rakkhissatīû ti tikkhattuü āhaü su. 像这样的圣典持者确实是传统的保护者和传承的维护者, 只是 [ 继承 ] 阿吒利意见的阿吒利, 而不是自己的意见 因此古代的长老们再三强调 : 知耻者将保护 [ 佛教 ]! 知耻者将保护 [ 传统 ]!

19 亲近传授业处的善友 巴利三藏 (Tipañakapà ëi) 义注 (aññhakathà ) 复注 (ñãkà ) 再复注 (anuñãkà ) 阿吒利的意见 (à cariyamati) 自己的意见 (attanomati)

20 亲近传授业处的善友 阿吒利之说也因为符合经典而应接受, 而非其他 但自己的意见是最弱的, 它也只有符合经典时才能接受, 而非其他 (D.A.2.188)

21 请求业处的态度 亲近阿吒利和请求业处须知

22 请求业处的态度 亲近阿吒利和请求业处须知 把自己奉献给佛世尊与阿吒利 (buddhassa vā bhagavato ācariyassa vā attānaü niyyāteti) 具足意乐 具足胜解 (sampannajjhāsayena sampannādhimuttinā ca hutvā) 学取于相 (nimittaü gahetvā)

23 业处分别 四十种业处 业处, 巴利语 kammaññhà na 的直译, 意为工作的地方, 或心专注的所缘 十遍 十不净 十随念 四梵住 四无色 一差别和一想

24 业处分别 十遍 地遍 水遍 火遍 风遍 青遍 红遍 黄遍 白遍 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 十不净 肿胀相 青瘀相 脓烂相 断坏相 食残相 散乱相 斩斫离散相 血涂相 虫聚相 骸骨相 十随念 佛随念 法随念 僧随念 戒随念 舍随念 天随念 死随念 身至念 入出息念和寂止随念

25 业处分别 四梵住 慈 悲 喜 舍梵住 四无色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 非想非非想处定 一差别 四界差别 一想 食厌恶想

26 定分别 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以外的其余八种随念 食厌恶想 四界差别, 这十种业处为近行导入 其他的为安止导入 (Vm.47) 十种近行业处 佛随念 法随念 僧随念 戒随念 舍随念 天随念 死随念 寂止随念 四界差别 食厌恶想 三十种安止业处 十遍 十不净 身至念 入出息念 四梵住 四无色定

27 禅那分别 对于安止导入, 在此, 入出息念以及十遍属于四种禅那 ; 身至念以及十不净为初禅 ; 前面三种梵住为三种禅那, 第四梵住及四种无色属于第四禅 这是依禅那的分别 (Vm.47) 十遍 入出息念 初 二 三 四禅十不净 身至念 初禅慈 悲 喜梵住 初 二 三禅舍梵住 四无色定 第四禅

28 所缘分别 在十种随念中, 除了入出息念和身至念以外的其余八种随念, 食厌恶想 四界差别, 识无边处 非想非非想处, 这十二种为自性法所缘 十遍 十不净 入出息念和身至念这二十二种为相所缘 其余六种为不可说所缘 (Vm.47) 自性法所缘 佛随念等八随念 食厌恶想 四界差别 识无边处 非想非非想处相所缘 十遍 十不净 入出息念 身至念不可说所缘 四梵住 空无边处 无所有处

29 所缘分别 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 十遍 十不净 入出息念 身至念这二十二种为似相所缘 其他的为非似相所缘 (Vm.47) 对于禅相, 一切 [ 业 ] 处都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遍作相和取相 但只有遍 不净 身分 入出息才能获得似相 在此, 确实是通过专注似相而转起近行定和安止定 摄阿毗达摩义论 似相所缘 十遍 十不净 入出息念和身至念

30 地分别 在此, 十种不净 身至念和食厌恶想这十二种于诸天不会生起 这十二种和入出息念这十三种于梵天界不会生起 但无色有除了四无色外, 其他的都不生起 但在人界一切都可生起 (Vm.47) 欲界诸天 十遍 九随念 四梵住 四无色 四界差别色界梵天 十遍 八随念 四梵住 四无色 四界差别无色界梵天 四无色定人界 四十种业处

31 性行分别 1. 贪行者 (rāgacariyā) 2. 瞋行者 (dosacariyā) 3. 痴行者 (mohacariyā) 4. 信行者 (saddhācariyā) 5. 觉行者 (buddhicariyā) 6. 寻行者 (vitakkacariyā)

32 性行分别 因 ( 造业时 ) 性行 ( 果报 ) 贪 (lobhà ) 瞋 (dosà ) 痴 (mohà ) 无贪 (alobho) 无瞋 (adosa) 无痴 (amoha) 贪著 (luddho) 易怒 (duññho) 愚笨 (dandho) 少贪 (aluddho) 乐天不易怒 (sukhasila akkodhano) 有智慧 (pa avà )

33 性行分别 1. 贪行者 (rāgacariyā) 2. 瞋行者 (dosacariyā) 3. 痴行者 (mohacariyā) 4. 信行者 (saddhācariyā) 5. 觉行者 (buddhicariyā) 6. 寻行者 (vitakkacariyā)

34 性行分别 对贪行者, 在此乃适合十不净和身至念十一种业处, 对瞋行者是四梵住 四色遍八种, 对痴行者 寻行者则只有一种入出息念业处 ; 对信行者是前面的六随念, 对觉行者是死随念 寂止随念 四界差别和食厌恶想四种 其余诸遍 四无色则适合一切性行者 对所有诸遍, 小 [ 所缘适合 ] 寻行者, 无量 [ 适合 ] 痴行者 (Vm.47) 贪行者 十不净和身至念瞋行者 四色遍 四梵住痴行者 寻行者 入出息念信行者 六随念觉行者 死随念 寂止随念 四界差别和食厌恶想

35 性行分别 ß Rà gà dãnaü pana avikkhambhikà saddhà dãnaü và anupakà rà kusalabhà vanà nà ma natthi.û 对善的修习没有不能消除贪等, 或不能助益信等的 (Vm.47) 要断除贪爱, 应修习不净 ; 要断除瞋恚, 应修习慈心 ; 要断除寻 ( 杂念 ), 应修习入出息念 ; 要断绝我慢, 应修习无常想 (A.9.1.3) 在 中部 大教诲拉胡喇经 中, 佛陀一次教导具寿拉胡喇八种业处 四界差别 慈 悲 喜 舍 不净 无常想和入出息念

36 十八种不适合的住所 1. 大寺院 6. 有菜叶 2. 新寺院 3. 老寺院 4. 路边 5. 有泉 7. 有花 8. 有果 9. 胜地 10. 依城市

37 十八种不适合的住所 11. 依薪林 15. 边地 12. 依田园 13. 有异见之人 14. 市场 16. 国界 17. 不适合者 18. 不得善友

38 适合的住所 诸比库, 什么是五支具足的坐卧处? 在此, 诸比库, 坐卧处 [ 离托钵之村 ] 不太远 不太近, 往返相宜 ; 白天不吵杂, 夜晚无声音 无噪音 ; 无虻 蚊 风吹 日晒之触恼 ; 在该坐卧处的居住者, 获得衣 食 坐卧处 病者所需之医药不困难 ; 且在该坐卧处有多闻 通达圣典 持法 持律 持本母的长老比库居住, 时时亲近他们询问 遍问 : 尊者, 这是什么? 这是什么意思? 依这些具寿们能开显未开显者, 阐明未阐明者, 对许多有疑惑处之法能去除疑惑 诸比库, 这就是五支具足的坐卧处 (A.10.11)

39 修习分别 三种修习 : 1. 遍作修习 (parikamma-bhà vanà ) 2. 近行修习 (upacà ra-bhà vanà ) 3. 安止修习 (appanà -bhà vanà )

40 禅相分别 三种禅相 : 1. 遍作相 (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 (uggaha-nimitta) 3. 似相 (pañibhà ga-nimitta)

41 禅相分别 之前的取相和这 [ 似相 ] 的差别 : 取相知道遍的过失, 似相则如从袋子中取出的圆镜 如洗净的螺贝 如出云翳的月轮 如乌云前的白鹤般摧破取相而出, 比之显得清净百倍 千倍而呈现 (Vm.57)

42 近行定与安止定 他从生起 [ 似相 ] 开始, 乃镇伏了诸盖, 平息诸烦恼, 以近行定等持其心 有两种定 : 近行定和安止定 以两种行相等持于心 : 于近行地或获得地 其中, 近行地以舍断诸盖等持其心, 获得地则以诸支明显 [ 等持其心 ] 这两种定有不同的行相 : 于近行, 诸支不稳固 以诸支未稳固故, 如婴儿起来站立后屡屡跌倒在地 同样的, 近行生起时, 其心有时以 [ 似 ] 相为所缘, 有时落入有分 在安止时, 诸支变得稳固 以其稳固故, 如有力之人从座位站立后, 可以整天站立 同样的, 在安止定生起时, 其心一次断了有分后, 以善速行次第转起, 可持续整夜整日 (Vm.58)

43 七种适合 Āvāso gocaro bhassaü, puggalo bhojanaü utu; iriyāpathoti sattete, asappāye vivajjaye. Sappāye satta sevetha, eva hi pañipajjato; nacireneva kālena, hoti kassaci appanā. 1. 住所 (āvāso) 2. 行处 (gocaro) 3. 谈话 (bhassaü ) 5. 食物 (bhojanaü ) 6. 气候 (utu) 7. 姿势 (iriyà patho) 4. 人 (puggalo)

44 十种安止善巧 若如此行道者仍不得 [ 安止 ], 则应实行十种安止善巧 这是其方法 : 应当以十种行相欲求安止善巧 ⑴ 使事物清洁 ;⑵ 诸根平衡而行道 ;⑶ 善巧于相 ;⑷ 在应当策励心的时候, 那时就要策励心 ;⑸ 在应当抑制心的时候, 那时就要抑制心 ;⑹ 在应当愉悦心的时候, 那时就要愉悦心 ;⑺ 在应当旁观心的时候, 那时就要旁观心 ;⑻ 避开无定之人 ;⑼ 亲近有定之人 ;⑽ 志向于它 (Vm.60)

45 十种安止善巧 1. 使事物清洁 保持内外各种事物清洁卫生 内的如头发 指甲 体毛 身体 ; 外的如衣服 住所等

46 十种安止善巧 2. 诸根平衡而行道 精进根与定根信根与慧根

47 十种安止善巧 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 信于不当之事 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 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 唯有两者平等, 才能信于正当之事 (Vm.62)

48 十种安止善巧 但对于修定者来说, 即使信强也是适当的, 如此依相信 信心将证得安止 于定慧中, 对于修定者来说, 一境性强是适当的, 如此他可证得安止 对于修观者来说, 慧强是适当的, 如此他获得通达 ( 无常 苦 无我 ) 相 但两者平衡才可得安止 然而念在一切处强都是适当的 念可以保护心 [ 避免 ] 因为倾向于掉举的信 精进 慧而陷于掉举, 及因为倾向于懈怠的定而陷于懈怠 (Vm.62)

49 十种安止善巧 3. 善巧于相 (nimittakosallaü ) 1. 成作善巧 (karaõakosallaü ) 2. 修习善巧 (bhà vanà kosallaü ) 3. 守护善巧 (rakkhaõakosallaü )

50 十种安止善巧 4. 在应当策励心的时候, 那时就要策励心 修习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与喜觉支

51 十种安止善巧 有七法可导致生起择法觉支 : 询问, 事物清洁, 诸根平衡行道, 避开恶慧之人, 亲近有慧之人, 省察甚深智所行, 志向于它 (Vm.64)

52 十种安止善巧 有十一法可导致生起精进觉支 :⑴ 省思恶趣等怖畏,⑵ 见到精进能证得世间 出世间等功德, ⑶ 我应行于佛陀 独觉佛 大弟子们所行之道, 它不可能以懈怠而行 如此省思所行之道,⑷ 为施主们能得大果报而恭敬钵食,⑸ 导师是赞叹精进勤奋者, 他是不会违越 [ 精进 ] 的教导者, 对我们有许多助益, 须以恭敬行道为恭敬, 除此无他 如此省思导师的伟大, ⑹ 我应继承称为正法的伟大遗产, 它不可能以懈怠而行 如此省思遗产的伟大,⑺ 通过作意光明想 变换威仪路 实行露地 [ 住 ] 等去除昏沉睡眠,⑻ 避开懈怠之人,⑼ 亲近勤勉精进之人,⑽ 省思正勤,⑾ 志向于它 (Vm.64)

53 十种安止善巧 有十一法可导致生起喜觉支 : 佛随念 法 僧 戒 舍 天随念 寂止随念, 避开粗俗之人, 亲近柔和之人, 省思信乐的经文, 志向于它 (Vm.64)

54 十种安止善巧 5. 在应当抑制心的时候, 那时就要抑制心 修习轻安觉支 定觉支与舍觉支

55 十种安止善巧 有七法可导致生起轻安觉支 : 依靠美味的食物, 依靠舒适的气候, 依靠舒服的姿势, 中等的努力, 避开暴躁之人, 亲近身轻安之人, 志向于它 (Vm.65)

56 十种安止善巧 有十一法可导致生起定觉支 : 事物清洁, 诸根平衡行道, 有时抑制心, 有时策励心, 以信 悚惧愉悦乏味之心, 旁观正确生起之 [ 心 ], 避开无定之人, 亲近有定之人, 省察禅那与解脱, 志向于它 (Vm.65)

57 十种安止善巧 有五法可导致生起舍觉支 : 对有情中舍, 对诸行中舍, 避开对有情和诸行执著之人, 亲近对有情和诸行中舍之人, 志向于它 (Vm.65)

58 十种安止善巧 6. 在应当愉悦心的时候, 那时就要愉悦心 八种悚惧事 1. 生之苦 ; 2. 老之苦 ; 3. 病之苦 ; 4. 死之苦 ; 5. 堕落恶趣之苦 ; 6. 以过去的轮回为根基之苦 ; 7. 以未来的轮回为根基之苦 ; 8. 以现在觅食为根基之苦 随念佛 法 僧的功德

59 十种安止善巧 7. 在应当旁观心的时候, 那时就要旁观心 8. 避开无定之人 9. 亲近有定之人 10. 志向于它

60 禅那速行心路 60

61 禅那速行心路 只生起一刹那的心 1. 最初的安止 2. 世间神通 ( 第四禅心 ) 3. 四种圣道心 4. 出灭定后的果心 61

62 初禅的圣典文句 已离诸欲, 离诸不善法, 有寻 有伺, 离生喜 乐, 成就并住于初禅 已离诸欲 (vivicceva kāmehi) 离诸不善法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 有寻 (savitakkaü ) 有伺 (savicāraü ) 离生 (vivekajaü ) 喜 乐 (pītisukhaü ) 成就 (upasampajja) 并住于 (viharati) 初禅 (pañhamaü jhānaü )

63 初禅的特点 Evamanena pa caï gavippahãnaü pa caï gasamannà gataü tividhakalyà õ aü dasalakkhaõ asampannaü pañhamaü jhà naü adhigataü hoti. 如此证得了舍弃五支 具足五支 三种善 十相成就的初禅 (Vm.69)

64 初禅的特点 舍弃五支 (pa caï gavippahãnaü ) 欲贪 嗔恚 昏沉睡眠 掉举追悔 疑 具足五支 (pa caï gasamannāgataü ) 寻 伺 喜 乐 心一境性

65 初禅的特点 Jhà nan'ti vitakko vicà ro pãti sukhaü cittassekaggatà 'ti [ 初 ] 禅即是寻 伺 喜 乐 心一境性 (Vbh.569) 1. 寻 (vitakka): 把心投入似相 (pañibhà ga nimitta) 2. 伺 (vicàra): 使心继续保持於似相 3. 喜 (pãti): 喜欢似相 4. 乐 (sukha): 体验似相的快乐感受 5. 心一境性 (cittekaggatà): 心专注于似相

66 初禅的特点 他已离诸欲, 离诸不善法, 有寻 有伺, 离生喜 乐, 成就并住于初禅 他此身乃被离生之喜 乐所浸润 流遍 充满 遍布, 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生之喜 乐所遍满 大王, 犹如熟练的洗浴师或洗浴师的学徒, 在铜盆里撒了洗浴粉后, 不断洒水揉捏, 使此沐浴球内外皆 [ 被水 ] 渗透 浸透 遍满 湿润且不滴下 同样的, 大王, 比库此身乃被离生之喜 乐所浸润 流遍 充满 遍布, 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生之喜 乐所遍满 (D.2)

67 初禅的特点 三种善 (tividhakalyà õ aü ) 与十相成就 (dasalakkhaõ asampannaü ) 一 行道清净为初 (pañipadà visuddhi à di) 1. 心从其结缚中净化 2. 清净故, 心于中等的止相而行道 3. 行道故, 心跳入其处 ( 初禅 )

68 初禅的特点 三种善 (tividhakalyà õ aü ) 与十相成就 (dasalakkhaõ asampannaü ) 二 增修舍为中 (upekkhà nubrå hanà majjhe) 1. 舍置清净心 2. 舍置止行道 3. 舍置一性的现起

69 初禅的特点 三种善 (tividhakalyà õ aü ) 与十相成就 (dasalakkhaõ asampannaü ) 三 喜悦为后 (sampahaü sanà pariyosà naü ) 1. 以其处所生诸法不凌驾之义为喜悦 2. 以诸根一味之义为喜悦 3. 以到达的精进乘之义为喜悦 4. 以重复之义为喜悦

70 让禅那稳固持久的技巧 1. 应把握行相 (ākārā pariggahetabbā) 2. 净化定的结缚法 (samādhiparibandhānaü dhammānaü suvisodhana) 3. 增大遍相 (nimittavaó ó hana) 4. 多练习入定 (samāpajjanabahulena bhavitabbaü ) 5. 应练习五自在 (pa cavasã bhavitabbaü ) 70

71 五自在 1. 转向自在 : 能够在出定之后转向於禅支 2. 入定自在 : 能够在任何时刻入定 3. 决意自在 : 能够随自己意愿住定多久 4. 出定自在 : 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出定 5. 省察自在 : 能够在出定之后省察禅支 71

72 第二禅的圣典文句 寻 伺寂止, 内洁净, 心专一性, 无寻 无伺, 定生喜 乐, 成就并住于第二禅 寻 伺寂止 (vitakkavicārānaü vūpasamā) 内洁净 (ajjhattaü sampasādanaü ) 心专一性 (cetaso ekodibhāvaü ) 无寻 无伺 (avitakkaü avicāraü ) 定生 (samādhijaü ) 喜 乐 (pītisukhaü ) 成就 (upasampajja) 并住于 (viharati) 第二禅 (dutiyaü jhānaü )

73 第二禅的特点 如此证得了舍弃两支 具足三支 三种善 十相成就的第二禅 (Vm.79) 舍弃两支 (dvaï gavippahãnaü ) 寻 伺 具足三支 (tivï gasamannāgataü ) 喜 乐 心一境性 Tasmiü samaye tivaï gikaü jhà naü hoti, pãti sukhaü cittassekaggatà. Idaü vuccati dutiyaü jhà naü. 那时是三支的禅那 : 喜 乐 心一境性 这称为第二禅

74 第二禅的特点 比库寻 伺寂止, 内洁净, 心专一性, 无寻 无伺, 定生喜 乐, 成就并住于第二禅 他此身乃被定生之喜 乐所浸润 流遍 充满 遍布, 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定生之喜 乐所遍满 大王, 犹如有湖水从深泉涌出, 既没有从东方流入之水, 又没有从南方流入之水, 没有从西方流入之水, 没有从北方流入之水, 天也没有时时提供足够的雨水 但从其湖底有清凉的泉水涌出, 使该湖被清凉之水所浸润 流遍 充满 遍布, 该湖没有任何一处不被清凉之水所遍满 同样的, 大王, 比库此身乃被定生之喜 乐所浸润 流遍 充满 遍布, 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定生之喜 乐所遍满 (D.2)

75 第三禅的圣典文句 离喜并住于舍, 念与正知, 以身受乐, 正如圣者们所说的 : 舍 具念 乐住 成就并住于第三禅 离喜 (pītiyā ca virāgā) 并住于舍 (upekkhako ca viharati) 念与正知 (sato ca sampajāno) 以身受乐 (sukha ca kāyena pañisaü vedeti) 正如圣者们所说的 : 舍 具念 乐住 (yaü taü ariyā ācikkhanti upekkhako satimā sukhavihārīti) 成就并住于第三禅 (tatiyaü jhānaü upasampajja viharati)

76 第三禅的特点 如此证得了舍弃一支 具足两支 三种善 十相成就的第三禅 (Vm.82) 舍弃一支 (ekaï gavippahãnaü ) 喜 具足两支 (duvaï gasamannāgataü ) 乐 心一境性 Tasmiü samaye duvaï gikaü jhà naü hoti, sukhaü cittassekaggatà. Idaü vuccati tatiyaü jhà naü. 那时是两支的禅那 : 乐 心一境性 这称为第三禅

77 第三禅的特点 比库离喜并住于舍, 念与正知, 以身受乐, 正如圣者们所说的 舍 具念 乐住, 成就并住于第三禅 他此身乃被离喜之乐所浸润 流遍 充满 遍布, 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喜之乐所遍满 大王, 犹如在青莲花池 红莲花池或白莲花池中, 有一些青莲花 红莲花或白莲花生于水中, 长于水中, 没长出水面, 泡在水中养育, 从其顶部到根部皆被清凉之水所浸润 流遍 充满 遍布, 没有任何的青莲花 红莲花或白莲花不被清凉之水所遍满 同样的, 大王, 比库此身乃被离喜之乐所浸润 流遍 充满 遍布, 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喜之乐所遍满 (D.2)

78 第四禅的圣典文句 舍断乐与舍断苦, 先前的喜 忧已灭没, 不苦不乐, 舍念清净, 成就并住于第四禅 舍断乐 (sukhassa ca pahānā) 与舍断苦 (dukkhassa ca pahānā) 先前的喜 忧已灭没 (pubbeva somanassadomanassānaü atthaï gamā) 不苦不乐 (adukkhamasukhaü ) 舍念清净 (upekkhāsatipārisuddhiü ) 成就并住于第四禅 (catutthaü jhānaü upasampajja viharati)

79 第四禅的特点 如此证得了舍弃一支 具足两支 三种善 十相成就的第四禅 (Vm.87) 舍弃一支 (ekaï gavippahãnaü ) 乐 具足两支 (duvaï gasamannāgataü ) 舍 心一境性 Tasmiü samaye duvaï gikaü jhà naü hoti, upekkhà cittassekaggatà. Idaü vuccati catutthaü jhà naü. 那时是两支的禅那 : 舍 心一境性 这称为第四禅

80 第四禅的特点 比库舍断乐与舍断苦, 先前的喜 忧已灭没, 不苦不乐, 舍 念 清净, 成就并住于第四禅 他此身乃被清净 洁净之心所遍满而坐着, 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清净 洁净之心所遍满 大王, 犹如有人用白布披着头而坐着, 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白布所遍满 同样的, 大王, 比库此身乃被清净 洁净之心所遍满而坐着, 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清净 洁净之心所遍满 (D.2)

81 Idaü me pu aü à savakkhayà vahaü hotu. Idaü me pu aü nibbà 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 abhà gaü sabbasattà naü bhà 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 abhà 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 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 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 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 同得功德分! Sà dhu! Sà dhu! Sà dhu! 萨度! 萨度! 萨度!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近年来, 随着缅甸帕奥禅师 (Ven.Pa-Auk Sayadaw) 奔走于世界各地指导禅修, 使愈来愈多的华人了解到流传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的止观禅法 帕奥禅师强调禅修者应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业处 (samatha kammaññhà na), 培育定力乃至证得禅那 (jhà na), 并藉由禅那的定力来观照诸行法的无常 苦 无我, 次第地培养观智 (vipassanà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 目 錄 專 題 報 導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0.1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之 芻 議 ( 上 ) / 觀 淨 尊 者...1 0.2 願 正 久 住 台 灣 慶 定 長 老 往 緬 甸 隨 喜 供 養 帕 奧 禪 師 暨 禮 邀 之 紀 錄...

Content 目 錄 專 題 報 導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0.1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之 芻 議 ( 上 ) / 觀 淨 尊 者...1 0.2 願 正 久 住 台 灣 慶 定 長 老 往 緬 甸 隨 喜 供 養 帕 奧 禪 師 暨 禮 邀 之 紀 錄... Content 目 錄 專 題 報 導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0.1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之 芻 議 ( 上 ) / 觀 淨 尊 者...1 0.2 願 正 久 住 台 灣 慶 定 長 老 往 緬 甸 隨 喜 供 養 帕 奧 禪 師 暨 禮 邀 之 紀 錄... 52 0.3 大 金 塔 前 的 省 思 從 佛 教 深 植 於 緬 甸 的 盛 況 談 我 們 的

More information

Visuddhimagga-kammathana

Visuddhimagga-kammathana 十遍的修法 1. 地遍 (pathavãkasiõ a) 2. 水遍 (à pokasiõ a) 3. 火遍 (tejokasiõ a) 4. 风遍 (và yokasiõ a) 十遍的修法 5. 青遍 (nãlakasiõ a) 6. 黄遍 (pãtakasiõ a) 7. 红遍 (lohitakasiõ a) 8. 白遍 (odà takasiõ a) 9. 光明遍 (à lokakasiõ a)

More inform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More information

á ì é ò í í í à ò è á è ú á ú á ú é é á ò ì ò ì ú ì ù á à ì ì ì ò í ì à ò á ù ì à á á é ò ó ì í á ù à è ú ì à ú ò ú ó ó é à ó ú ì ì ì à ì ì è í í ú è ú í é è ù

More information

2.181% 0.005%0.002%0.005% 2,160 74,180, ,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2

2.181% 0.005%0.002%0.005% 2,160 74,180, ,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2 90,000,000 9,000,000 81,000,000 2.18 0.10 3300 1 2.181% 0.005%0.002%0.005% 2,160 74,180,000 8.24 81,000,000 2.18 13,5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2 1,000,0001,000,000 1,000,000 2,000 2.18 1% 0.005%0.002%0.005%

More information

未完成的追踪(提纲)

未完成的追踪(提纲) 87 51 1993 11.19 CHICCO 1989 1993 11 19 400 87 51 200 CHICOO 1 1993 95 1998 1999 6 97 20 5 6 14 6 8 11 18 / 45 27 5 2 2000 5 / 12 / 30 5 8 7 8 22 / 27 10 6 40 27 ( ) 1999 7 ( ) 4 X 92 95 -- 64.7% 3 25

More information

è á à ì ì ì ò à ó ù ú à ò è ù è è ò í á è ù è à ù à è á ú á í à à à é à à à é à èi ú á à à ó á ì à à á è à à á ó à á ù à à á ì ó à í à é ò ú ì à ò ì à ù ì é à í í á á è ò á á á á

More information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Mahinda 2010 1 只要不增删 修改本书的任何内容 ( 例如 : 不得把 比库 改为 比丘 等 ), 则任何单位及个人皆可无须经过编译者的同意而引用 复制 翻印 流通本书 2 不得以任何商业方式流通本书 3 若您希望获得本书, 以及其他佛法资料, 请访问 中国上座部佛教 网 : www.theravada.org.cn,

More information

( ) - 2 -

( ) - 2 - ( ) 1 = 300VA 1.5 2 = 2A 1.5 3 3mA - 1 - ( ) - 2 - 1 2 3 4 5-3 - 1) ( ) 2) 3) 4) 5) 1) F F (1) F (2) F - 4 - 192 2) 9 9 9 193 3) 6 7 8 6 A 000F 4) 4 5 E 4 5 E 1) (LED ) 2) (LED ) 3) 4) 8 1) 2) - 5 - 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WIPO_convention[ar].doc

Microsoft Word - WIPO_convention[ar].doc Š Š! "#$! %%$! & % '% $ Š Š Š #" () *"+ (),-". () "," % '% $ " / *- " 43;03943 089,-83 90 47/ 3900.9:,!745079 7,3,943 $30/,9 $94.42 43 :,8,203/0/ 43 $05902-07 #" () *"+ (),-". () "," -%,".01. %./"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JA 旅運經營學-講義-01.doc

Microsoft Word - JA 旅運經營學-講義-01.doc n dº Ájì l h k àj à Ð Ùkp 36dÁ d l ê Ì à k và ç n 6 dáiï Ù r ì } ì Ç l dà 211 kìe 212 217 n e}h ªp d ä dº~ dº dº l iï à Î p ìe s Ø û «i 21&k n ï y } Ùs ïìá d yzàìp e Õ }Ì ïá ï y Õz s Ø e û e 212 217 Î

More information

2001 6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CAI 5 4 1 2 3 5 6 7 8 9 10 11 8 12 10 1 2 1 2 3 4 5 3 4 5 6 1 1 2 3 4 5 6 7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1 2 3 4 4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1 2 3 4

More information

智慧之光

智慧之光 智慧之光 帕奥尊者 Pak-Auk Sayadaw 缅甸帕奥禅师讲解 弟子合译 真正的佛法没有世人所谓的精彩 ; 深奥的佛法, 对于耽乐世俗的人来说是很沉闷 枯燥无味的 佛法向世人揭露了生死轮回的真面目 没有迷人的恋情 没有可爱的子女 没有骄人的虚名等等, 只有毫无意义 无常 苦 无我的五蕴 唯有那些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的人, 在走投无路 死路一条 ( 一条杀死贪 瞋 痴之路 ) 的情况之下, 逼不得已地研修这种佛法

More information

芒果樹苗教誨拉胡喇經

芒果樹苗教誨拉胡喇經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那位跋嘎瓦 阿拉汉 正自觉者! 芒果树苗教诲拉胡喇经 1 107. 如是我闻 : 一時, 跋嘎瓦住在王舍城竹林喂松鼠處 那个时候, 具寿拉胡喇住在芒果树苗 [ 楼 ] 2 当时, 跋嘎瓦在傍晚从禅坐起来, 前往芒果树苗 [ 楼 ] 具寿拉胡喇之处 具寿拉胡喇看见跋嘎瓦从远处过来, 见到后准备座位和洗脚水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 : ; ; ; ; ; ;,, : ( ) : : : ( ) : : : 6 1 6 1 1 : ,,,,,,,,, :,,,,,,, ,,,,,,,,,, ;, ;,,,,,,,,, : 1. 2.,,, 3.,,,,,,,, ;,,,,, : 1.,, 2.,, ;,,,, 3.,,,,,, 4.,,, ;,,, ;,,,,,,,,,,,,,, ;,,,,,,,, : 1. :,,,

More information

,,, ( ),,,,,,,,,, :,,,,,,, :, 2

,,, ( ),,,,,,,,,, :,,,,,,, :, 2 :,,,, :,,,,,, ( 68 ), 1 ,,, ( ),,,,,,,,,, :,,,,,,, :, 2 ,, 3 ,,,,, 10 :,,,,,,,,,,,,,,,,,,, 4 ,,,,,,, 4 5 500 516,,,,, 20,,, 14,,,,,,,,, 1979, 260, 306, 3.3, ; 44, 19,, 38.2 2.2, ;,,,,,,,, ;,, 6 ,,,,,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事记.doc

Microsoft Word - 大事记.doc 大 事 记 目 录 前 言...3 1945 年...4 1946 年...4 1947 年...9 1948 年...11 1949 年...14 1950 年...18 1951 年...21 1952 年...24 1953 年...26 1954 年...28 1955 年...32 1956 年...34 1957 年...37 1958 年...40 1959 年...43 1960 年...47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13 ( ) ( (2012 ) ( ( 16 ( ( ( ( 292 ( ( (1

( ) ( ( ( ( , ) 13 ( ) ( (2012 ) ( ( 16 ( ( ( ( 292 ( ( (1 ( 155 1 ( 2014 11 2 ( 2005 29 3 ( 2012 13 4 ( 2014 12 5 ( 2014 9 6 ( 2014 9 7 ( 2014 1431 8 ( ( 2003 4 2003 54 9 ( 2008 7 ( 2013 1890 3 ( ) ( 10 2004 16 ( 2000 2433 ( 11 2014 5 12 (1990 2 20, 1990 11 )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5F1A4FBA473A6DBA662C149AE76BB50B0A8AFAAB944A440AC78A67BA976C149BEC7ABE4B751AABAB56FAE6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5F1A4FBA473A6DBA662C149AE76BB50B0A8AFAAB944A440AC78A67BA976C149BEC7ABE4B751AABAB56FAE692E646F63> 伏 牛 山 自 在 禪 師 與 馬 祖 道 一 洪 州 宗 禪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台 灣 高 苑 科 技 大 學 黃 連 忠 撰 目 錄 一 前 言 二 從 六 祖 惠 能 到 洪 州 宗 伏 牛 山 自 在 禪 師 的 傳 承 法 系 南 宗 禪 傳 法 世 系 的 六 祖 與 七 祖 之 爭 宗 密 對 洪 州 宗 禪 史 與 禪 法 的 判 釋 與 批 評 伏 牛 山 自 在 禪 師 的

More information

1 3 6 10 14 16 22 28 30, 32 35 42 46 52 62 65 68 74 81 85 89 96 101 104 110 114 122 123 127 132 135 138 144 148 151 155 157 159 160 162 164 167 175 177 183 187 189 192 194 197 200 202 204 206 208 210 213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BE1D0D0CDC D36BAC52DB9D8D3DAB1EDD5C C4EAB6C8C8ABB9FAD7A2B2E1BBE1BCC6CAA6D0D0D2B5A1B0CEE5CBC4BAECC6ECCDC5CEAFA3A8CDC5D6A7B2BFA3A9A1B1A1A2A1B0C7E0C4EACEE5CBC4BDB1D5C2A1B1A1A2A1B0D3C5D0E3B9B

<4D F736F F D20BBE1D0D0CDC D36BAC52DB9D8D3DAB1EDD5C C4EAB6C8C8ABB9FAD7A2B2E1BBE1BCC6CAA6D0D0D2B5A1B0CEE5CBC4BAECC6ECCDC5CEAFA3A8CDC5D6A7B2BFA3A9A1B1A1A2A1B0C7E0C4EACEE5CBC4BDB1D5C2A1B1A1A2A1B0D3C5D0E3B9B i k á ÀŒ» st v g Œq w iz Ÿ y ž i ŒŸ ~ v ª v ti o p c c g»â» «g»â ~ õ ŸŠ c{î o n À { Î lý ~ À Ú r È Ðƒ d Ðc í ƒ «g»â òw Š «g»â q ³ rc q É rcq rcq r x» st Û c 1 À ½ d Ð í À { ¾ È í í ž cè í Î qn È r½ Û Ò

More information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安般念业処 法增比丘 安般念 (anāpānasati) 是以呼吸作为目标, 來修习定的一个法门 它的修习是将我们的心导向宁静, 直到它到达安止定 (appana samadhi) 的阶段 止, 巴利文 samatha 奢摩他, 意义是止, 依业处修止而得住心, 不再散漫, 代表心的宁静 定, 巴利文 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义为定, 等持 当心不再被烦恼占有时, 心达到心解脱, 这时心里没有丝毫的思惟,

More information

ó ú ú ì á ò à á ì ù í ü à ò á ò á à á

More information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ahathera 简介 中间是缅甸帕奥西亚多 右边的是斯里兰卡的圣法长老 摄于 1997 年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斯里兰卡籍 生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 出家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ahathera 简介 中间是缅甸帕奥西亚多 右边的是斯里兰卡的圣法长老 摄于 1997 年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斯里兰卡籍 生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 出家 1999-2000 斯里兰卡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止观禅修开示 英译 : 圣喜尊者 (Ariyananda Bhikkhu) 中译 : 吉祥尊者 (Manggala Bhikkhu)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资料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ore information

國立嘉義高中96學年度資優班語資班成班考國文科試題

國立嘉義高中96學年度資優班語資班成班考國文科試題 國 立 嘉 義 高 中 96 學 年 度 資 優 班 語 資 班 成 班 考 國 文 科 試 題 一 選 擇 題 (70%, 每 題 2 分 ) 1. 下 列 各 詞 中 的 字, 何 者 讀 音 正 確? ( 甲 ) 抽 搐 :ㄒㄩˋ ( 乙 ) 贗 品 :ㄧㄢˋ ( 丙 ) 內 訌 :ㄏㄨㄥˋ ( 丁 ) 鞭 笞 :ㄔ ( 戊 ) 烘 焙 :ㄅㄟˋ ( 己 ) 泥 淖 :ㄓㄠˇ ( 庚 ) 猝

More information

AnnualReport11Chi12Jun.indd

AnnualReport11Chi12Jun.indd 2011 1 2 3 4 8 12 26 40 2 1 2 3 4 5 6 7 8 6 10 20 1 12 6-9 27 17 10 11 12 3-6 11 17 7 20 30 9 10 1 01 03 04 05 3 5 4 10 21 24 26 2 4 14-15 20 8 18-21 4 26 6 2 11 10 21 27-30 19 9 19-22 06 07 08 09 7 2

More information

36 80 1954 1954 4 4 92 93 1984 4 1962 27 39 67 1962 27 29 67 1 3 1986 1 3 1986 1954 1 1954 137 1954 132 133 141 155 202 51 46 46 47 42 1933 1931

More information

36 80 1954 1954 4 4 92 93 1984 4 1962 27 39 67 1962 27 29 67 1 3 1986 1 3 1986 1954 1 1954 137 1954 132 133 141 155 202 51 46 46 47 42 1933 1931

More inform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ó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More information

ó ì ì ò = 4( +5 / 3 ) 3 12.478 = 2.32 23.2 (47) 1 365 4 1 4 1 19 365 1 365 4 = 29 499 4 235 940 V M = 1 3300 182 M M á

More information

ó ì ì ò = 4( +5 / 3 ) 3 12.478 = 2.32 23.2 (47) 1 365 4 1 4 1 19 365 1 365 4 = 29 499 4 235 940 V M = 1 3300 182 M M á

More information

1 4

1 4 01 1 4 29 499 900 365 4 1 3x2 = 5y3 5y3 = 7z2 l 2x y l l = 3y z 2 l = 4z p 3 l = 5p q 4 l = 6q x 5 92 10 29 142 45 = 3927 1250 3 10 71 3 1 7 355 22 113 7 í 1 3 3 +) 1 1 3 3 1 x1y1 + x

More information

Undangan Finalis

Undangan Finalis & 1 P E M E R I N T A H P R O V I N S I J A W A T E N G A H D 1N A S p E N D I D 1K A N Jl Pe A1d N o 134 Se r r c l p 35 1530 1 F x (024) 352 00 7 ] Se r A u s t u s 20 15 No o r : o o s Ke / 0 5 \ 2

More information

五花八门宝典(一).doc

五花八门宝典(一).doc BBS...5... 11...23...26...31...46...49...54...55...57...59...62... 110... 114... 126... 132... 149 I "108" 1 2 3 4 BBS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 ( ) Kg S ( ) A ( ) K (

More information

C-062.docx

C-062.docx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國 中 教 師 有 效 教 學 深 耕 推 廣 計 畫 優 良 教 案 甄 選 比 賽 教 學 計 畫 ( 教 案 ) 設 計 主 題 名 稱 對 映 鄉 土 意, 聯 接 板 橋 情 對 聯 有 效 教 學 教 材 來 源 改 編 教 科 書 ( 康 軒 翰 林 南 一 其 他 ) 自 編 教 學 節 數 6 節 主 題 第 三 冊 第 六 課 大 明 湖 語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65F32303131B0E6D2FDD6A4B1A8B8E6B2E5D2B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65F32303131B0E6D2FDD6A4B1A8B8E6B2E5D2B3> 2011 年 版 中 国 引 证 报 告 ( 扩 刊 版 ) 中 国 科 技 术 信 息 研 究 所 北 京 万 方 据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011 年 版 中 国 引 证 报 告 ( 扩 刊 版 ) 主 任 编 委 贺 德 方 副 主 任 编 委 陈 家 昌 蒋 勇 青 郑 彦 宁 张 玉 华 宋 培 元 主 编 曾 建 勋 副 主 编 潘 云 涛 赵 捷 编 写 人 员 王 立 李 旭 林

More information

29 265 40 1822 1895 1843 1910 -- 1960 à à 1948 3 09144 12 1 90 60 70 75 60 15 2 1 35 4 40 106 43 W 24

More information

` 1 2 1 2 1 2 3 4 ǎ 342 1 2 3 1 2 3 1 1 1 2 1 2 1 2 3 4 5 6 1 3 3 4 5 1 2 3 123 1 2 3 1 3 4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1 5 1 2 3 4 5 1 2 3 4 5 ` 1 2 ` ` 3 4 5 1 2 3 4 123 ` 1

More information

2 2 NH 3 2NaCl+ CaCO 3 ==== Na 2CO 3 + CaCl 2 ö Å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建议吊单公示

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建议吊单公示 中 国 生 态 文 明 奖 先 进 个 人 公 示 序 作 为 殡 葬 行 业 持 久 性 有 机 污 染 物 研 究 学 科 带 头 人, 率 先 在 殡 葬 行 业 开 展 了 二 恶 英 减 排 和 重 金 属 汞 减 排 技 术 研 究 通 过 自 主 创 1 王 玮 民 政 部 一 零 一 研 究 所 科 室 主 任 新 和 技 术 优 化, 研 发 了 遗 体 火 化 遗 物 祭 品 焚

More information

投 入 建 设 经 费 3600 万 元, 立 项 建 设 19 个 研 究 生 公 共 实 验 课 程 教 学 平 台, 依 托 实 验 课 程 平 台 开 设 研 究 生 实 验 课 程 109 门, 系 统 训 练 并 提 升 了 研 究 生 知 识 应 用 能 力 工 程 认 知 能 力,

投 入 建 设 经 费 3600 万 元, 立 项 建 设 19 个 研 究 生 公 共 实 验 课 程 教 学 平 台, 依 托 实 验 课 程 平 台 开 设 研 究 生 实 验 课 程 109 门, 系 统 训 练 并 提 升 了 研 究 生 知 识 应 用 能 力 工 程 认 知 能 力, 五 附 件 目 录 附 件 1: 成 果 总 结 以 提 升 工 程 能 力 为 核 心 的 全 日 制 工 程 硕 士 培 养 模 式 创 新 与 实 践 为 贯 彻 落 实 国 家 关 于 建 设 人 才 强 国 和 人 力 资 源 强 国 的 战 略 部 署, 2009 年 教 育 部 进 行 研 究 生 教 育 改 革, 开 始 实 施 以 应 届 本 科 毕 业 生 为 主 体 的 全 日

More information

: ) khgit 31 ai 33 ni 33 khum 31 sa 33 sa 55!! ( ) gai 33 phgo 31 ai 33 pg 33 log 33 n 55 ga 31 n 31 gai 33 ( ) ai 33 1 gi 33 khai 31 ai 33 mau 31 mui

: ) khgit 31 ai 33 ni 33 khum 31 sa 33 sa 55!! ( ) gai 33 phgo 31 ai 33 pg 33 log 33 n 55 ga 31 n 31 gai 33 ( ) ai 33 1 gi 33 khai 31 ai 33 mau 31 mui 1998 4,,,,,,, ai 33 a 31 na 55,,,, ai 33 : ai 33 1 1. ai 33 1 :, : 4 : ) khgit 31 ai 33 ni 33 khum 31 sa 33 sa 55!! ( ) gai 33 phgo 31 ai 33 pg 33 log 33 n 55 ga 31 n 31 gai 33 ( ) ai 33 1 gi 33 khai 31

More information

Þ ìe v û Ô Ç ˆ u u Á Á ig u ì Á Õ Õ} u k ä{ ä Õ ó Á ò { Ù~ˆ éó ä½áä{ ä }à ò u Á Õz u n u Áu ò z Á ˆ u u Á g u { Á Õ h i. ð ~ h i. ~ ~ ~ d Á ³ { e

Þ ìe v û Ô Ç ˆ u u Á Á ig u ì Á Õ Õ} u k ä{ ä Õ ó Á ò { Ù~ˆ éó ä½áä{ ä }à ò u Á Õz u n u Áu ò z Á ˆ u u Á g u { Á Õ h i. ð ~ h i. ~ ~ ~ d Á ³ { e Èx j u u ˆ ì s mø ó ðy Ô Ç u Á u ò } Ì ~ d Á ³ { e z Ì u p Â~f u ä k u Á Õ }  ² d ºó ûý  hïá u Áu È ûlš¹u È Á j v ˆ u ;mø Áu ò ~ Á ³ u ä p ;mø d ó ;mø ó ûý  h ïá ó Áu È û} u È Á ì ² dº k à s Txbjo)2:95*Áu

More information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 佛 子 行 三 十 七 颂 讲 记 1 达 真 堪 布 光 明 大 圆 满 法 坛 城 为 修 持 成 佛 要 发 殊 胜 菩 提 心! 为 度 化 一 切 父 母 众 生 要 发 誓 修 持 成 佛! 为 早 日 圆 成 佛 道 要 精 进 认 真 闻 思 修 行! 今 天 在 这 里 给 大 家 简 单 地 开 示 一 下 佛 子 行 三 十 七 颂 佛 子 行 三 十 七 颂 是 土 美 仁

More information

至 尊 法 王 蒋 阳 龙 朵 加 参 尊 者 上 师 瑜 伽 皈 依 境

至 尊 法 王 蒋 阳 龙 朵 加 参 尊 者 上 师 瑜 伽 皈 依 境 至 尊 法 王 蒋 阳 龙 朵 加 参 尊 者 上 师 瑜 伽 皈 依 境 大 恩 上 师 慈 成 加 参 仁 波 切 目 录 修 法 仪 轨 3 16 24 课 前 念 诵 正 修 上 师 瑜 伽 念 诵 课 后 回 向 为 何 修 持 35 36 38 39 42 上 师 的 含 义 上 师 对 寻 求 解 脱 者 的 重 要 性 谨 慎 选 择 上 师 具 德 上 师 应 具 备 的 条 件

More information

(给多有拉姆)佛子行三十七颂1——7

(给多有拉姆)佛子行三十七颂1——7 胜 利 道 歌 天 鼓 妙 音 法 王 如 意 宝 晋 美 彭 措 造 颂 怙 主 诸 佛 智 慧 身, 文 殊 师 利 童 子 尊, 恒 住 八 瓣 莲 蕊 心, 所 言 愿 利 诸 有 情 甚 深 光 明 大 圆 满, 仅 闻 词 句 断 有 根, 六 月 修 要 得 解 脱, 唯 此 铭 刻 于 心 中 遇 此 胜 法 善 缘 众, 前 世 累 劫 积 资 果, 与 普 贤 王 同 缘 分,

More information

sp046-091.pdf

sp046-091.pdf RESTAURANT + CAFE + IZAKAYA + BAR = TOKYO GOURMET 1603~1867 48 1868~1912 49 1 1895 i ma han be kan 20 P.344-B 4-B 2-2-5 03-3841-2690 11:00~15:00 16:30~21:30~ 11:00~21:30 5 2,000~3,000 www.asakusa-imahan.co.jp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3...4...6...6...8...11...14...18...19...20...22...22...23...25...26...27...28...29...29...29 4-1 - ( ) 88 37 88 37 200121 2003 4 18 [2003]48 1.5 4-2 - ( ) 25 1 1 100032 2004 09 17 [1998]12 ( ) (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