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Transcription

1

2 阿毗达摩讲要 ( 中集 ) 玛欣德尊者讲述 Mahinda Bhikkhu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3 Mahinda 只要不增删 修改本书的任何内容 ( 例如 : 不得把 比库 改为 比丘 等 ), 则任何单位及个人皆可无须经过编译者的同意而引用 复制 翻印 流通本书 2 不得以任何商业方式流通本书 3 若您希望获得本书, 以及其他佛法资料, 请访问 中国上座部佛教 网 : 或 佛陀的古道 网 : 4 若您希望印行本书, 请联系 dhammavihari@theravada.org.cn, 我们将为您提供最新的版本 免费赠阅欢迎翻印 版本 :1.5

4 目录 目录 目录... 1 序言... I 凡例... IV 第十一讲欲界心... 1 一 心... 1 二 十二不善心... 8 三 八大欲界善心 四 八大欲界果报心 五 八大欲界唯作心 六 十八无因心 第十二讲色界心 一 色界心的定义 二 如何证得色界禅那 三 初禅的五禅支 四 五自在 五 第二禅至第五禅 六 色界果报心 七 色界唯作心

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第十三讲 无色界心 一 无色界心的定义 二 如何证得无色定 三 无色界果报心 四 无色界唯作心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一 出世间心的定义 二 入流道果 三 一来道果 四 不来道果 五 阿拉汉道果 六 心的分类 七 心的十四种作用 第十五讲 五门心路 一 五种定律 二 六个六 三 五门心路 第十六讲 微小速行心路 一 意门心路的分类 二 意门心路的规律 三 随起意门心路

6 目录 四 独立意门心路 五 意门心路生起之因 六 所缘对心路的影响 七 所缘与果报心的关系 八 作意与速行的关系 第十七讲 安止速行心路 一 广大速行心路 二 禅修的陷阱 三 广大速行心路的诸心 四 出世间速行心路 五 安止速行之前的欲界心 六 欲界结生心 七 依有情分别诸心 八 依三界分别诸心 第十八讲 有情世间 一 三种世间 二 地狱 三 畜生 四 鬼 五 阿苏罗 六 人 七 六欲天

7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八 色界十六地 九 无色界四地 十 广大果报心 第十九讲 空间世间 一 轮围世界 二 世界周期 三 世界之初 四 社会的形成 五 世界为火所坏 六 世界为水所坏 七 世界为风所坏 第二十讲 行世间 一 依一切的分析法 二 依烦恼的分析法 三 依菩提分的分析法 问答汇编

8 序言 许多学佛的朋友一听到 阿毗达摩 几个字, 很可能的反应是感到深奥难懂 高深莫测, 而更多的人则对 阿毗达摩 繁琐复杂的名相望洋兴叹 然而, 在缅甸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 阿毗达摩 却是佛学的入门课程 在寺院, 僧人们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教导沙马内拉以及村民们, 在社会上也有开办阿毗达摩课程和学习阿毗达摩的风气 另外, 华人佛教徒往往认为经典是浅显易懂的, 而阿毗达摩却是深奥繁琐的 但根据南传上座部的传统, 如果不懂得阿毗达摩, 对经典的理解是肤浅 浮泛的, 对经典的阐释更可能是信口开河 自我作古 阿毗达摩 的意思是殊胜的法 上等的法, 但这并不等于说 阿毗达摩 所讲的法比佛陀在经藏里讲的法更殊胜 更上等, 而是说 阿毗达摩 是用一种严密 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和组织诸法 法还是法, 只不过 阿毗达摩 对诸法进行归纳 统合而已 在这里想说明一下 : 阿毗达摩 并不难学! 学习 阿毗达摩 不应该被一些名相所吓到 要学好 阿毗达摩, 窍门是弄懂那些名词 名词弄懂了, 其他的都好懂 如果弄不懂, 或者有一两个名词不清楚, 有点误解, 问题就来了 我们并不要求读者死记硬背每一个名相, 理解是更重要的! I

9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当然, 只是学习 理解还不够, 还要学而致用, 要运用在生活上, 运用在工作上 阿毗达摩能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培养如理作意, 如何避免作恶, 如何培养善心 更重要的是, 阿毗达摩是一门解脱之学, 学习阿毗达摩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禅修, 特别是在修行维巴沙那的阶段 阿毗达摩是特详于分析名色法的, 而观智的所缘 所观照的目标就是名色法 在修维巴沙那时, 要根据阿毗达摩的教导去辨识色法, 辨识心法 心所法, 要观照心路是如何运作, 善心 不善心是如何生起, 这些名色法的本质又如何 当观照名色法的观智成熟时, 就能够断除烦恼 证悟涅槃 如果离开了阿毗达摩的理论指导, 观智的所缘将变成无的放矢, 修观也只是在盲修瞎练 所以, 学习和掌握阿毗达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断烦恼, 为了灭诸苦 此 阿毗达摩讲要 系列共分为上 中 下三集, 分别是根据笔者在 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 (PAMC) 所作的三期 阿毗达摩讲座 录音整理而成的 上集 讨论的主要是概念法 色法和心所法 ; 中集 讨论的是心法 心路和世间 ; 下集 讨论的是业 离心路 缘起 涅槃和止观 整个课程紧扣着佛陀所开示的教法核心 四圣谛 展开 其中, 色法 心所法 心法 心路侧重于苦圣谛, 业 离心路 缘起侧重于苦集圣谛, 涅槃是苦灭圣谛, 而止观则是导至苦灭之道圣谛 II

10 序言 在此, 感谢 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 举办这一系列的讲座, 感谢马来西亚 Upekkhànanda Bhikkhu 负责录音工作, 感谢台湾的王宝昭 吕妙香 李纯雅 林惠娟 张珍倪 许玉头 许丽惠 郭明鑫 陈品廷 黄秀香 杨在城等居士将录音誊写成文, 广州的老沙 周爱华 冯文涛, 北京的郭弢等居士负责文字整理 校对工作, 感谢中国大陆近年来参加 帕奥止观禅修营 的禅修者们以及中国上座部佛教弟子们印行流通本书 同时, 本讲座也参考了 Bodhi Bhikkhu 英编 寻法比丘中译的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一书, 于此一并致谢 因为本书是由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故带有较浓厚的口语色彩, 重复之处也较多, 敬请读者多多原谅! 另外,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 本书若有不足之处, 望诸大德方家不吝赐正! 最后, 笔者谨将此书献给他尊敬的戒师 缅甸帕奥西亚多, 并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他的父母亲 诸位师长 同梵行者 所有热爱正法的人, 以及一切有情, 希望大家随喜的功德, 能成为早日证悟涅槃的助缘!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 萨度! 萨度! 玛欣德比库 (Mahinda Bhikkhu) 序于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 III

11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凡例 1 本书所引用的巴利语经典以及经典故事, 皆直接译自巴利语三藏圣典 (Pàëi) 及其义注 (aññhakathà) 其中直译的经文用 中宋 字体标示 2 本书所采用的巴利语底本为缅甸第六次结集的罗马字体 CD 版 (Chaññha Saïgàyana CD (version 3), 简称 CSCD) 3 书中对有些巴利语人名 地名等专有名词, 将根据巴利语的实际读音而采用音译法 在这些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时, 有些也在其后附上罗马体巴利原文 4 为了方便读者对读巴利原典, 书中在引述的经文之后往往附有巴利语原典的出处 对于经藏, 这些序号为经号 ; 对于律藏和论典, 这些序号是第六次结集的缅文版巴利三藏 (CSCD) 的章节序号 ( 见下表 ) 5 本书所附的巴利原典出处, 多数使用缩略语 其缩略语所对应的原典兹举例如下 : Mv. = Mahàvagga D. = Dãgha-nikàya M. = Majjhima-nikàya S. = Saüyutta-nikàya A. = Aïguttara-nikàya Dp. = Dhammapada Sn. = Suttanipàta 律藏 大品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法句经集 IV

12 Ps. = Patisambhida-magga Dhs. = Dhammasaïgaõã Pp. = Puggalapa atti Dhs.A. = Dhammasaïgaõãaññhakathà Vm. = Visuddhi-magga Pd. = Paramatthadãpanã A.8.20 Vm.75 = Visuddhi-magga, CSCD. No.75 无碍解道法集人施设法集义注清净之道胜义解疏增支部第 8 集第 20 经清净之道缅文版第 75 节 V

13

14 第十一讲欲界心 根据阿毗达摩, 有四种究竟法 (paramattha-dhamma), 即 :1 心(citta);2 心所(cetasika);3 色法(råpa);4 涅槃 (nibbàna)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色法和心所法这两种究竟法, 从现在开始将一起来学习另一种究竟法 心 心法包括心的定义 心的特点 心的分类和心路 其中, 心的分类将依欲界心 色界心 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四个部分来学习 ; 心路则将依五门心路 微小速行心路和安止速行心路三部分来学习 一 心 第一 心的定义心, 巴利语 citta citta 源于巴利语字根 cit, 意思是认知或者识知 诸义注师用三种方法解释 心 : 1. ârammaõaü cintetã'ti cittaü( 认知所缘故为心 ) àrammaõa 是所缘, 即心的目标 对象 cinteti 是认 1

1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知 识知 心作为造作者, 以能够识知所缘 认知对象, 故称为心 2. Etena cintentã'ti cittaü( 以此而认知故为心 ) 通过它来认知所缘, 称为心 心作为工具, 使诸心所通过心来识知对象 3. Cintanamattaü cittaü( 只是认知故为心 ) 心只是纯粹认知所缘的过程 以上三种解释散见于各义注和复注 在这些定义中, 第三种最贴切 最准确 也就是说, 除了纯粹认知所缘的过程之外, 并不存在所谓的 造作者 或 工具 的实体存在 假如认为心是造作者或工具, 则容易让某些人执取心为 我, 落入 心是主人 心有实体 的邪见 心的特点是认知所缘 作用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 譬如一家公司的最高领导是总裁或者董事长 同样地, 在一组名法里, 心是前导 现起为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 不会中断 近因是名与色 名即心理现象, 包括诸心所 ; 色即物质现象 佛陀有时候会用 心 (citta) 来表达能认知所缘之法, 有时用 意 (mano) 有时用 心意 (mànasaü) 有时用 识 (vi āõa) 来表达 虽然用词不同, 但是含义却是一样的 心 是指认知, 识 是指识别 识知, 意 也是指识知 2

16 第十一讲欲界心 第二 心的特点每一种色法都有其特相 作用 现起和近因, 每一种心所也是如此, 但心法就不一样 所有的心法都只是一种究竟法, 它们都拥有共同的自性 特点 识知所缘 名法一共有五十三种, 其中一种是心, 剩下五十二种是心所 虽然心由于心所的不同组合而有很多不同的名称, 但是它们的特点 现起都一样, 所以只是一种究竟法 在学习心法时, 我们不用再去理会心的其他特相 现起 近因, 只需知道它们都是一种究竟法就行了 心纯粹只是识知所缘的过程 换言之, 心纯粹只是认知目标的过程而已, 并没有所谓的我 灵魂或主宰 除了佛陀教法以外的其他宗教, 几乎都承认有灵魂的存在 关于灵魂, 各种宗教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但基本上认为它是能够了解 认知 有体验 有感受的 他们认为灵魂上天国能享受快乐, 下地狱会受苦 有些宗教, 例如印度教认为有 梵我 大我 至上我, 同时还有 小我 大我 是指宇宙的本体, 小我 是指众生 人的灵魂 有些人又认为有个主宰者 : 我想要做什么, 我能够记起小时候是怎么样的, 我记起一年前做过什么, 我记起昨天做过什么 他们认为 : 如果没有主宰 实体, 怎么能够想起过去 拥有经验呢? 因此, 很多人只看到心的相续性, 而没有看到心的生灭, 看不到心的无常性 他们错误地认为心是永恒的, 心是轮回的主体, 于是执著心是我, 3

17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心是肉体的主宰 印度教有个比喻 : 灵魂犹如主人, 身体犹如衣服或者屋子, 衣服穿破了可以换新的, 屋子坏了可以搬新家, 但是主人还是这个人 但是根据佛陀的教法, 心刹那刹那生灭, 无一刹那停留 因为心有认知能力, 能抓取曾经体验过的过去所缘作为意门心路的目标, 作为认知的对象, 所以表现为回忆 经验 因为人们有回忆 经验, 于是错误地认为心是一个连续的体验者, 或者是恒常的主宰 但是, 过去心早已灭去, 现在心正在坏灭, 未来心也将坏灭,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常住真心 灵魂 主宰 心只是单纯地认知所缘而已 同样地, 心不会单独生起, 心的生起必定伴随着若干心所一起生起, 共同执行朝向所缘的作用 就好像一家公司不会只有一个老总完成所有的工作, 一个国家也不会只有一个国王而没有其他臣民 同样地, 心认知所缘, 必定伴随着相应的心所一起工作 例如 看到 一样东西, 心 认知它, 想 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受 是体验这个东西的感受, 一境性 持续把心维持在目标上, 名命根 维持心的生命, 作意 把心导向这个目标 当一个心生起的时候, 必定伴随着若干心所一起生起, 而且它们同生同灭 心生, 心所一起生 ; 心灭, 心所一起灭 心所的作用是辅助心认知所缘 认知对象 很多人认为身体有生老病死, 但心是主宰 是灵魂, 4

18 第十一讲欲界心 有心识才能投生 然而, 佛陀在 相应部 中说过 : 诸比库, 宁愿无知的凡夫执取此四大种之身为我, 也不要认为心 [ 是我 ] 那是什么原因呢? 诸比库, 看此四大种之身或许能住立一年, 住立两年, 住立三年 住立十年, 住立二十年, 住立三十年, 住立四十年, 住立五十年, 住立一百年, 甚至住立超过 [ 一百年 ] 诸比库, 对这个被称为心 意 识者, 它日夜异生异灭 诸比库, 犹如猿猴在森林 树丛中行走时抓着树枝, 放开那枝后抓住另一枝, 放开那枝后抓住另一枝 同样地, 诸比库, 对这个被称为心 意 识者, 它日夜异生异灭 (S.2.61) 在前面讲到色法的生灭时, 曾举了打电话的例子来说明 : 当我们在这里打电话时, 美国那边可以立刻收到, 这是色法的生灭速度, 但是心比色法生灭得更快 根据阿毗达摩, 心的生灭速度比色法还要快十七倍 也即是说 : 一个色法从生到灭这一段期间, 名法 ( 心 ) 已经生灭了十七次 即使色法生灭的速度再快, 也不够心生灭的速度快 如果执著生灭无常的心为 我, 认为是主宰 灵魂, 这叫做 我见 或者 邪见 一眨眼或一弹指间, 已经有数万亿个心识刹那生灭过去, 所以心的生灭极其快速 刹那 (khaõa) 是极短的时间, 一个刹那只有一个心识生灭 同时, 当一个心生起时, 它只能识知一个所缘, 一个心不能同时识知很多所缘 可能有人会问 : 现在我坐在这里, 既能看屏幕, 又 5

19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能听您讲课, 还能感觉坐在这里 又或者说, 大家坐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 眼睛看着屏幕, 耳朵听着声音, 口中吃着零食, 身体享受着空调, 所有这些似乎同时在发生, 怎么可以说一个心只能识知一个目标呢? 这不是有矛盾吗? 没有矛盾! 当我们看的时候, 是眼门心路在起作用 同样, 当听 嗅 尝 触的时候亦然, 只是相应的根识在起作用 由于心的生灭速度实在太快了, 彼此不断地交替生起, 感觉上似乎很多事情都同时发生, 其实是心在很快速地运作, 所以感觉可以同时看 听 嗅 尝 触 阿毗达摩把所有这些现象定义到最精准 最小的单位, 一个心只能识知一个目标 例如, 眼识只能识知 ( 看 ) 颜色, 耳识只能听声音, 鼻识只能嗅气味, 舌识只能尝味道, 身识只能感觉身体内外的碰触 耳识不能看, 只能听 ; 眼识不能听, 不能尝, 只能看 有些人批评佛教是唯心主义, 误解佛教认为心可以离开物质而独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佛教, 有物质存在的生命世界称为五蕴世间,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五蕴世间 在五蕴世间里, 所有的心识都必须依靠色法生起, 不存在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心 在五蕴世间, 心的产生和存在至少必须依靠一种色法, 有时是两种, 甚至三种 眼睛看的是颜色, 颜色是物质 ; 耳朵听的是声音, 声音也是物质 ; 乃至想一个人 想自己的家 想自己的车 这些都是物质现象 心的所缘通常都是色法 ( 有时也可以是名 6

20 第十一讲欲界心 法 ) 同时, 如果没有光明, 即使有眼睛也不能看, 如果没有适当的空间, 即使有耳朵也不能听 光明 空间也都是物质现象 另外, 如果没有眼睛就不能看, 没有耳朵就不能听, 没有身体就不能感触 如果没有心所依处, 同样不能想东西 眼净色 耳净色 身净色 心所依处等都是色法, 所有心的依处都是色法 因为在五蕴世间里, 一切心都必须依靠相应的依处, 依处就是心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 佛陀把一切心分为六识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和意识 这六识都有其物质基础 眼识依眼净色而生起, 耳识依耳净色而生起, 鼻识依鼻净色而生起, 舌识依舌净色而生起, 身识依身净色而生起, 意识依心所依处而生起 在五蕴世间中, 色法和名法, 或精神和物质是相辅相成的, 并没有完全脱离于物质现象之外的所谓灵魂或意识 第三 心的分类讲了心的特点之后, 接着讲心的分类 心依其本性分为四类 : 一 不善心 (akusala citta); 二 善心 (kusala citta); 三 果报心 (vipàka citta), 又称异熟心 ; 四 唯作心 (kiriya citta) 7

21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这四类心当中, 不善心和善心能够造业 不善心造的是不善业, 善心造的是善业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等属于果报心 果报心本身并不造业, 它们纯粹只是体验由过去所造之业带来的结果 但是, 在体验好或不好的果报之后, 心又对这些所缘进行加工和分析, 然后产生执著或排斥, 于是又开始造作新的业 还有一种是唯作心, 分为两类 : 1 佛陀等阿拉汉圣者的世间速行心; 2 转向心, 把心流转向所缘的心 有两种转向心 : 一 五门转向心, 二 意门转向心 由于果报心和唯作心从业的角度上来说既非善也非不善, 因此称为 无记 (abyàkata) byàkata 的意思是记说 解说 解答 abyàkata 是不能明确地说 既不能说果报心到底是善心还是不善心, 也不能说唯作心到底是善心还是不善心, 因此称为 无记 二 十二不善心 这一类心在精神上是不健全的, 在道德上是应受谴责的, 它们会带来苦的 不善的果报, 称为不善心 (akusalacitta) 不善心可以依照 根 来分类 根 (måla) 是指能 8

22 第十一讲欲界心 使与它相应的名法稳固地住立的心所, 又称为 因 (hetu) 这里所说的因并非原因的因, 而是指决定心的品德的六种心所 : 无贪 (alobha) 无嗔 (adosa) 无痴(amoha), 贪 (lobha) 嗔 (dosa) 痴(moha) 其中, 无贪 无嗔和无痴三种为美因, 无贪 无嗔是通一切美心的心所, 无痴又称慧根 智或慧, 这三种是美因的心所 贪 嗔 痴三种为不善根, 只要某一类心有其中的任何一种, 这类心就是不善心 我们先讲心所, 再讲心, 就是因为心所是区分心的主要原则, 掌握了心所之后, 再来了解心就容易得多了 我们也可以将不善心理解为恶心 不好的心 依其根 ( 因 ) 可以分为三类 : 贪根心 嗔根心和痴根心 不善心一共有十二种 : 八种贪根心 ; 两种嗔根心 ; 两种痴根心 一 八贪根心含有 贪 (lobha) 心所的心称为 贪根心 (lobhamålacittàni) 在这一类心中, 贪心所是主要之根 只要某种心拥有贪心所, 整个心的性质就变成不善 为什么呢? 因为贪心所在这组名法中能起最显著的作用, 就像一杯水中只要滴一滴墨水下去, 这杯水就会变黑 同样地, 在一类名法中, 无论它有多少心所 例如有些贪根名法有二十个心所, 许多心所并没有好坏之分 但只要有贪心所的存在, 整个名法就变成贪根名法, 变成不善心 9

23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贪根心有八种, 分别是 : 1) 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 2) 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 3)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 4) 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 5)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 6) 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 7)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 8) 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是不是感觉有点复杂呢? 不要紧, 现在来讲如何区别这些心 这些心不外乎有三种区别方法, 一旦掌握它们的区别方法就佷好理解 三种区别方法是 : 一 无行 或 有行, 例如 1) 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 和 2) 悦俱邪见相应有行心 ; 二 邪见相应 或 邪见不相应, 例如 1) 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 和 3)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 ; 三 悦俱 或 舍俱, 例如前面四种和后面四种只是换了第一个字 贪根心由此组合为八种 10 贪根心的三项分别 : 第一 悦俱或舍俱 欢喜地做还是中舍地做 悦俱

24 第十一讲欲界心 是 somanassasahagata, 舍俱是 upekkhàsahagata 这里的 悦 跟 舍 是指受心所 如果是乐受, 这种心就称为悦俱 ; 如果是舍受, 这种心就称为舍俱 这里的 俱 (sahagata) 直译为 一起去 俱行, 意思是 伴随 也即是说, 心伴随着快乐的感受, 还是伴随着中舍的感受 一个人欢喜地生起贪, 还是中舍地生起贪, 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欢喜地生起贪, 此时受是乐受, 称为悦俱 如果感受平平地生起贪, 此时受是舍受, 称为舍俱 有些人可能会问 : 只有喜欢才会贪啊, 为什么感受平平也会贪呢? 举个例子 : 如果你刚买了一辆新车, 你会不会很喜欢这辆新车呢? 此时你对这辆新车的贪爱和执著就伴随着乐受 但如果你每天都开着这辆车, 还会不会执著这辆车呢? 会! 但是已经不再像刚买的时候那样每天都欢喜地开着吧! 又譬如你看见一件时髦的新衣服时, 很欢喜地买下, 然后欢喜地穿上, 你对这件衣服的贪爱就伴随着喜悦 但是穿久了以后就不会再像刚买来的时候那么欢喜了, 虽说还是会贪著这件衣服 再举一个明显的例子 : 大家回想在谈恋爱的时候, 面对你们的男 ( 女 ) 朋友, 那时的感受是怎样? 跟现在已经成为你们的丈夫 ( 妻子 ), 每天都看到的感受还一样么? 有没有贪爱心? 有! 这是我的丈夫 ( 妻子 )! 但是还会不 11

2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会每天都喜欢地看着他 ( 她 ) 呢? 少吵点架已经算不错了! 所以说, 贪心有时伴随着乐受, 有时伴随着舍受 这是依感受把贪根心分为 悦俱 和 舍俱 第二 邪见相应或邪见不相应 是否带着邪见 如果生起贪心的同时, 认为这是 我的, 或者相信这样东西是永恒的, 是可以获得快乐的, 这时生起的贪心夹杂着邪见 夹杂着邪见的贪根心所造的不善业会更重 有些时候纯粹只是喜欢, 并不一定会想到这是我的, 或者认为是永恒的, 这时所生的贪根心就不带有邪见 对于凡夫来说, 在享受欲乐的时候经常会生起邪见相应的贪根心 因为对于一般人, 特别是没有修行的人, 他们很难接受 无我 他们也许会说: 没有我 没有人, 这是不可能的! 这明明是你, 明明是我, 为什么说无我呢? 因为没有透视五蕴法, 没有透视无常 苦 无我的真相, 所以坚信有你 我 他, 有男人 女人 丈夫 妻子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如果坚信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 就是邪见 还有一种邪见是不相信业果法则, 即在生起贪心时不信业果法则 例如一个人偷拿别人的东西, 认为不拿白不拿, 这时不仅生起贪心, 而且认为 不拿白不拿 就是一种邪见 或者做坏事的时候, 认为 不做白不做, 谁叫你那么傻! 这也是邪见 12

26 第十一讲欲界心 有时虽然也知道业果法则, 但由于没办法控制习气, 贪心仍然生起, 这时也有可能没有邪见相应 有些佛弟子也知道做了某些事情不好, 但是由于被烦恼所控制, 还是做了坏事, 此时生起的贪是邪见不相应 初果入流圣者和二果一来圣者也还会生起贪心, 如果他们是在家人的话, 还会有家庭生活, 可能还会喜欢吃某种食物 不过, 他们在生起贪心的时候没有邪见 为什么呢? 因为在初道时已经断除了邪见 在座各位有没有受五戒呢? 我曾经听到有些人劝别人不要受五戒 : 你不要受五戒喔! 你受五戒之后, 若犯了戒会多一项戒罪喔! 果真如此吗? 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且看 弥林达问 (Milindapa ha) 中希腊王弥林达 (Milinda) 和阿拉汉龙军尊者 (Nàgasena) 的一段问答 : 龙军尊者, 明知而作恶者与无知而作恶者, 何者的罪恶更重呢? 龙军尊者回答说 : 大王, 无知而作恶者, 他的罪恶更重 弥林达王不解地说 : 龙军尊者, 难道我的王子或王大臣因无知而作恶, 我要给他双倍的处罚吗? 龙军尊者反问弥林达王 : 大王, 你认为如何, 假如有块被烧得炽热 灼热 火红的铁球, 一个有感觉者去拿与一个无感觉者去拿, 哪一个被烧伤得更重? 13

27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尊者, 那个无感觉者去拿, 他被烧伤得更重 同样地, 大王, 无知而作恶者, 他的罪恶更重! 在这段问答中, 烧得火红的铁球表示恶行, 知道恶行而做就会有惭愧心, 所以不会继续做下去 但是不知道是恶行, 或者并不认为是恶行, 甚至拥有邪见, 认为 不做白不做, 在做时不会有惭愧心, 甚至还会继续做 在生起不善心时, 邪见相应心所造作的恶业比邪见不相应心更重! 因为他并不以恶行为恶行, 或者不相信业果, 不做是自己吃亏, 做了就是赚到 这是一种邪见 第三 无行或有行 主动还是被动 这里的 行 (saïkhàrika) 是鼓励 怂恿的意思 在面对所缘时一见到就自动喜欢, 一见钟情, 这时生起的贪心为 无行, 即不用经过其他人怂恿 鼓励, 或者自己没有刻意让它生起的贪心 反之, 有行 即受到他人的怂恿 如何区别 无行 和 有行 呢? 例如大家去商业中心逛街, 看到一件漂亮 时髦的衣服, 很高兴地把它买下来, 这时生起的贪是无行的, 因为你看到了就喜欢 如果你去逛街, 随便走进一家时装店, 只是想看看里面衣服的款式, 并没有购买的意图 这时售货员走过来, 拿着一件衣服说 : 看, 你的身材这么好, 这件衣服就像为你度身定做的一般 如果你穿上这件衣服一定会更加亮 14

28 第十一讲欲界心 丽动人! 你被她说得心里美滋滋 飘飘然的, 于是很高兴地买了这件衣服 这时你对这件衣服的贪爱就是有行 因为当初你也许只是认为这是一件好看的衣服, 但受人鼓动后, 你也觉得自己穿这件衣服会变得更漂亮, 于是高兴地买了这件衣服, 这时的贪心就属于有行 图表 1: 八种贪根心 受 是否与邪见相应 无行或有行 1 悦俱 邪见相应 无行 2 有行 3 邪见不相应 无行 4 有行 5 舍俱 邪见相应 无行 6 有行 7 邪见不相应 无行 8 有行 注 : = 同上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八种贪根心 : 一 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 一个人不思业果地享受食物, 吃得很开心 因为高兴地享受食物, 故为悦俱 ; 因为不思业果, 所以是邪见 ; 没有人劝说他好吃或不好吃, 他自己主动吃, 这是无行 15

29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二 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 一个人被同伴说服之后, 不思业果地 愉快地观看电影 很高兴地看是悦俱 ; 不思业果是邪见相应 ; 被人说服, 所以是有行 三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 有个女士很欢喜地穿上新衣服, 但知道执著新衣服会令贪心生起 她很高兴地穿新衣服, 所以是悦俱 ; 由于知道执著衣服会生起贪, 是邪见不相应 四 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 有个女孩知道业果法则, 但她在同伴的邀请下, 愉快地听流行歌曲 她高兴地欣赏音乐, 这是悦俱 ; 知道业果法则, 是邪见不相应 ; 因为受同伴劝说, 所以是有行 五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 有个男孩稍有执著地吃只是加了盐的白饭, 但是没感觉到喜悦, 也不思业果 吃的只是加盐的白饭并不会高兴地吃, 所以是舍俱 ; 但是他不思业果, 所以是邪见相应 ; 自己主动吃, 所以是无行 六 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 有个女孩子有件新衣服, 在母亲说那件衣服很漂亮之后, 她才懂得欣赏它, 但是并没有感到喜悦, 也没有对业果有认知 由于她的母亲说这件衣服漂亮, 所以是有行 ; 她并没有感到喜悦, 这是舍俱 ; 她没有思维业果法则, 这是邪见相应 七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 在思维业果法则之后, 有个人感受平平地喝咖啡, 但还是去品尝咖啡的味道 由于思惟业果法则, 所以是邪见不相应 ; 他是自己主动地喝 16

30 第十一讲欲界心 咖啡, 所以是无行 ; 感受平平, 这是舍俱 八 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 有位女士知道业果法则, 但是在女推销员的怂恿之下, 不情愿地买了一件新衣服 由于是不情愿, 所以是舍俱 ; 由于知道业果法则, 所以是邪见不相应 ; 由于这件衣服是在别人的劝说 怂恿下买的, 所以是有行 区分这八种贪根心的原则是 :1) 受是悦俱还是舍俱 ; 2) 有邪见还是没有邪见 ;3) 有没有被怂恿 所以, 八种贪根心还是由心所决定的 : 四种悦俱和四种舍俱决定在 受 心所 邪见相应或邪见不相应决定在 邪见 心所 有行或无行决定在 睡眠和昏沉 两个心所 如果是无行的话, 就没有昏沉及睡眠这两个心所 ; 如果是有行, 就有昏沉及睡眠这两个心所 大家对于心所有一定了解之后, 再来理解心就很容易 接着再讲依心所组合的三类贪根心 : 1) 贪心 邪见不相应心 这类贪心也可以叫做纯贪心, 因为它没有夹杂着邪见 2) 傲慢 邪见不相应心 傲慢也属于一种贪心, 这种心和邪见不相应 傲慢和邪见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心路里 3) 邪见 邪见相应心 17

31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在八种贪根心里, 有四种邪见相应心, 即这类贪心伴随着邪见 四种邪见不相应心又可以分为两类 :1 纯粹只是贪爱 ;2 不仅有贪, 还有傲慢 傲慢是自以为是, 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这也属于贪根心 二 二嗔根心第二类不善心是嗔根心 (dosamålacittàni) 由于这一类不善心里拥有嗔心所 (dosa), 所以称为嗔根心 嗔根心只有两种 : 1) 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心 ; 2) 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心 这两种心的差别只在于无行或有行 ( 主动或被动 ), 即主动地排斥所缘, 或被动地排斥所缘 举个例子 : 如果一个人和你闹矛盾, 你一见到他就讨厌 厌恶他, 这时生起的嗔心就是无行 如果有人经常在你耳边说某某人不好, 使你也开始讨厌那个人, 这就是有行 嗔根心与贪根心的不同之处在于 : 嗔根心不会和邪见一起生起, 虽然邪见可以鼓动一个人生起嗔恨, 但是根据阿毗达摩, 邪见并不会和嗔恚在同一个心里生起, 它们只能在不同的时候生起 举例说 : 某人憎恨他的爱人对他不忠 认为实有他的爱人存在, 这是邪见, 属于舍俱贪根心 憎恨属于忧俱嗔恚心, 它们并不会发生在同一心路中 因此, 邪见心所不会出现在嗔根心里 18

32 第十一讲欲界心 同时, 所有的嗔根心只伴随着一种感受 忧受, 故称为忧俱 (domanassasahagata), 它们不像贪根心有两种受 乐受与舍受 忧受, 巴利语 domanassa do 源自 du, 是坏的 不好的意思 ;manas 是心意 不好的心意为 domanassa, 勉强译为 忧 嗔根心虽然根据无行和有行只分为两种, 但实际上嗔根心所包含的范围很广, 而非只有生气 发怒的心才叫做嗔根心 嗔恚相应, 巴利语 pañighasampayutta,pañigha 是对抗 厌恶 排斥,sampayutta 是相应 凡对抗 排斥所缘的不善心皆属于嗔根心 嗔根心既包括极强程度的暴怒 生气, 也包括微细程度的害怕 烦躁 忧愁 焦虑 紧张 不耐烦 担心等 对于嗔根心, 忧俱与嗔恚的关系是 : 1 它们必定一起生起, 只要是嗔心, 其受必定是忧受 同样地, 只要感受是忧受, 生起的必定是嗔根心 2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 忧受在五蕴里属于受蕴, 而嗔恚在五蕴里属于行蕴 带有破坏性的心所是嗔恚, 而作为忧受, 它只是对所缘的不悦体验而已 图表 2: 两种嗔根心 受 嗔恚相应 无行或有行 1 忧俱 嗔恚相应 无行 2 有行 19

33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依照心所的组合, 嗔根心又可以分为四类 : 1) 嗔恚 ; 2) 妒嫉 ; 3) 悭吝 ; 4) 追悔 这四类心都属于嗔根心 这种分类是由其相应的心所决定的 在学习五十二种心所的时候, 称为 嗔因 的心所就有这四个 生气 烦躁 担忧 紧张 害怕, 这属于嗔恚心 妒嫉是看到别人有成就, 自己的心酸溜溜的 ; 或者看到别人对待他人很好, 心里感到酸溜溜的 ; 或者自己喜欢的人和其他人要好, 例如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打电话或者说笑, 感到酸溜溜的, 这些都属于妒嫉 这时你的心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所以妒嫉也是嗔根心 看到有人想分享你的东西, 对此感到讨厌, 不喜欢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 这是悭吝 追悔, 也即是懊恼 后悔, 后悔必定是不好的, 因为会恨自己 : 哎! 我刚才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说? 我刚才为什么不这样做? 为什么不那样说? 追悔有两类 : 一类是对应该做而没有做感到后悔, 另一类是对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感到后悔, 这时生起的心会排斥所缘 这是依照心所来区分的 这四种心所都属于嗔因心所 一种心拥有嗔恚心所, 这种心必定是嗔根心 ; 如果拥 20

34 第十一讲欲界心 有妒嫉心所, 它也是嗔根心 ; 对于悭吝 追悔也是如此 在嗔根心中, 如果有嗔恚心所, 其他三种心所不一定会生起 但是, 妒嫉的时候必定会有嗔恚心所, 悭吝的时候也会有嗔恚心所, 追悔的时候也会有嗔恚心所 不过, 在妒嫉的时候, 悭吝和追悔不会生起 ; 在悭吝的时候, 妒嫉和追悔不会生起 ; 在追悔的时候, 妒嫉和悭吝不会生起 只要妒嫉 悭吝 追悔这三种心所的任何一种生起的时候, 必然会伴随着嗔恚心所一起生起 所以, 只要一种心拥有嗔恚心所, 它就属于嗔根心 嗔根心与贪根心最大的区别在于 : 贪根心是心趋向所缘, 想要黏着所缘 获得所缘 ; 而嗔根心则是心背向所缘 排斥所缘 也就是对所缘的反应, 想要拥有 占有所缘是 贪 ; 心排斥 抗拒 厌恶所缘是 嗔 三 二痴根心第三类不善心是两种痴根心 (mohamålacittàni) 在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中, 有一种叫 痴, 痴心所在十二种不善心里都有 也即是说, 贪根心和嗔根心里都有痴心所 但是, 在痴根心里并没有贪心所和嗔心所 虽然愚痴会导致贪和嗔生起, 但是在贪根心和嗔根心中, 是贪或嗔心所在起主导作用, 痴心所的作用是次要的 有两种痴根心 : 1) 舍俱疑相应一心 ; 21

3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2) 舍俱掉举相应一心 由于这两种不善心只有痴心所作为唯一的根, 因此称为痴根心 痴根心必定是舍受, 即不会有乐受, 也不会有忧受 即使面对可爱所缘 ( 好的对象 ), 如果生起的是痴根心, 也无法体验所缘为可爱 同样地, 痴根心也不会体验不可爱所缘为可厌, 因此忧受也不会生起 在这两种痴根心里, 第一种是疑相应心 疑, 巴利语 vicikicchà, 有两种意思 : 1 Vicinanto etàya kicchati. 思虑由此困惑 ; 2 Na sakkoti sanniññhànaü kàtunti. 无法作出决定 这两种解释都显示了 疑 是指由于显著的愚痴而导致困惑 疑惑或犹豫不决 这里的疑是特别针对宗教而言的, 对于佛 法 僧, 对于业果法则方面的怀疑, 而不是对日常生活中所碰到事情时所产生的疑问 例如 : 这棵是什么树? 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 你叫什么名字? 今年多大了? 等等, 或者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请教老师 : 老师, 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 问这些问题并不是痴根心 这里的疑是指对于佛陀 禅修 因果等的怀疑 犹豫不决或不相信 第二种痴根心是掉举相应心 掉举 (uddhacca) 是指心的散乱 不平静 掉举心所属于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所以 22

36 第十一讲欲界心 在贪根心和嗔根心里都有掉举心所 然而在这一种心里, 由于并没有贪心所和嗔心所, 只有掉举心所, 因此称为舍俱掉举相应心 发呆 胡思乱想时生起的就是这种心 例如现在大家坐在这里, 虽然眼睛盯着屏幕或者盯着我, 但心却没办法集中, 跑去想其他东西, 这时生起的是掉举相应心 对于修行而言, 掉举也是五盖之一 不过, 掉举与贪心和嗔心又有区别 例如一个人坐在禅座上, 心里却想着 : 我肚子饿了, 等会儿起座后要去卖东西吃 这时生起的是贪心, 不是掉举心 或者想 : 那两个家伙老是在外头说话, 吵死了, 真讨厌! 这是嗔心 如果坐在那里发呆, 做白日梦, 妄想纷飞, 没办法集中精神, 则是掉举 在十二种不善心 ( 八种贪根心 两种嗔根心 两种疑根心 ) 当中, 假如前面十一种不善心所造的不善业在临终时成熟, 它可以使我们下一世投生到恶趣 但是, 唯有掉举相应心所造的不善业是最轻的, 轻到不足以在临终时成熟而导致堕落到恶趣 虽然很多人都经常发呆或是胡思乱想, 但由于这种心所造的业是相对轻微的, 因此不会带来结生, 不能成为令生业, 但还是有可能在生命期间成熟, 从而带给我们某些不善的果报 苦报 另外, 这两种痴根心也没有无行和有行的区别 因为这两种心本身缺乏足够的敏锐力, 所以不能分为有行或无行 即使有些人刻意怂恿, 也不能说这些心是有行心 23

37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图表 3: 两种痴根心 受 相应 1 舍俱 掉举相应 2 疑相应 十二种不善心都属于欲界心, 或者说只要是不善心, 必定属于欲界 这些心是下劣的, 因为它们在精神上是不健全的, 在道德上是应受谴责的, 且其造下的业力可以在未来招感苦报, 所以称为不善心 (akusalacitta) 我们所说的烦恼, 都离不开这些不善心, 而这些心的生起也必定伴随着不善心所一起生起 依心可以把不善心分为十二种, 依心所则有十四种 也即是说, 这些心包含了使其变得下劣 低劣 不善的心所, 并依这些心所的不同组合, 构成不同种类的不善心 因此, 我们学习阿毗达摩, 就是把这些看似复杂多样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系统地整理出来, 使之更容易理解 学习阿毗达摩也要学以致用, 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十二种不善心是我们的老朋友, 在生活中经常发生, 对有些人来说甚至形影不离 当你喜欢某种人 事 物时, 若感受愉悦, 这是悦俱 ; 如果感受平平, 这是舍俱 如果你执著对象, 认为它是我的, 这是邪见相应 ; 反之则是邪见不相应 当你生气 发怒的时候, 要觉知此时生起了嗔心, 这 24

38 第十一讲欲界心 嗔心是自己主动地生起, 还是受别人怂恿的, 你就可以分辨出生起的是哪一种心 对于痴根心也是如此, 怀疑到底有没有过去世 未来世, 这是疑相应 如果在发呆 胡思乱想, 这是掉举心 这十二种不善心在座都有体验吧, 是不是感觉很亲切呢? 因此, 阿毗达摩并非玄乎其玄, 它是很实在的, 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心, 认识这个世间, 并最终导向解脱 断除烦恼 对于身心现象, 阿毗达摩称为名色法 名法是心理现象 精神现象或意识现象 色法是物质现象 名法又分为心和心所, 认知对象的过程称为心, 辅助心认知对象的心理活动称为心所, 心所是伴随着心一起运作的 心依其本性分为四种 : 不善心 善心 果报心 唯作心 不善心是指在道德上不健全 会带来不善果报的心 善心是指在道德上健全 能够带来乐报的心 果报心是指体验由成熟之业所带来的果报的心 唯作心纯粹只是做, 即不会产生业的种子, 也不能体验果报的心 唯作心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一切众生都有的转向心, 另一种是唯有阿拉汉圣者才会生起的唯作心 不善心依三种不善根分为三类 在五十二心所当中, 有六种心所称为根 : 三种美因 ( 无贪 无嗔 无痴 ) 和三种不善因 ( 贪 嗔 痴 ) 无论我们的烦恼如何千变万化, 25

39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都离不开这三类不善心 贪根心 嗔根心 痴根心 贪根心有八种, 依三项原则分别 : 一 感受是快乐还是感受平平 ; 二 是否有邪见 ; 三 是主动还是被动 嗔根心的表现形式很多 : 烦躁 担心 忧愁 忧郁 害怕 紧张 生气 愤怒 仇恨等等, 区别只在于强度的不同 嗔根心必定和忧受相应 嗔心又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依心所上来分, 又有嗔恚 嫉妒 悭吝和追悔四种 痴根心只有两种 : 一种是疑相应, 另一种是掉举相应 因为不善心都是低劣的, 所以只属于欲界心 三 八大欲界善心 欲界善心 (kàmàvacara-kusalacittàni) 也有八种, 与八种贪根心有点类似, 不过善心的素质与不善心的素质截然相反 这八种欲界善心分别是 : 1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2 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3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4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5 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6 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7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8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26

40 第十一讲欲界心 这八种善心仍然可以用三种方法来区分 : 第一 悦俱或舍俱 欢喜地生起还是中舍地生起 当心没有受到贪嗔痴污染的时候, 生起的是善心 依其感受有两种 :1 乐受,2 感受平平的舍受 当我们做善事时, 例如布施 供僧, 有时候会很欢喜 开心地做, 但有时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只是中舍地做 对于持戒也是如此, 每当想到自己持戒清净, 心中感到欢喜, 但有时要面对外面太多的诱惑, 又会觉得持戒真的很难, 因此在省思时较难生起对持戒的欢喜感受, 这是舍受 第二 智相应或智不相应 是否拥有智慧 智慧有不同的层次, 从最基本的对佛 法 僧三宝有信心, 进而相信因果 业果法则, 相信造善行会带来善的果报, 这是业果智 在持戒时需要智慧, 禅修时也需要智慧 修观时, 观照名色法 诸行法为无常 苦 无我, 这是更殊胜的智慧 观智 (vipassanà āõa) 当然, 最高的智慧是出世间智, 即道智和果智 除了出世间智以外, 观智是欲界最殊胜的智 例如 : 在布施时, 观照没有所谓布施者, 也没有受布施的人, 同时, 所布施的物品也是无常 苦 无我的 这里的 没有 并不是 空无 的意思, 而是其本质是无常 苦 无我的 一生即灭为 无常, 一直受生灭的逼迫为 苦, 没有实质 没有灵魂 没有主宰故 无我 27

41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当然, 对于还未修到观智的禅修者或者普通人来说, 相信所做的善行可以带来善的结果, 这已经足够了 或者当你所供养的对象是增上的所缘, 例如佛陀 僧团, 那时只要伴随着恭敬心, 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 也很可能会有智的生起 假如内心糊里糊涂, 或是遵循风俗 赶赶潮流,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甚至不知是善还是不善, 这时生起的心是没有智慧的 例如, 许多人去寺庙里烧香拜佛, 求平安 求保佑 求财 求学业, 虽然夹杂着贪求之心, 但还是属于善行 不过这种善行没有智慧, 比较低劣 第三 无行或有行 主动还是被动 例如大家现在来听阿毗达摩课, 有机会学习佛法, 有些人是主动来的, 但有些人可能是被别人劝说才来的, 这种情况就是被动 所以, 欢喜地做, 或感受平平地做 ; 有智慧地做, 或没智慧地做 ; 是主动地做, 或被动地做, 这是八种善心的区别 28

42 图表 4: 八大善心 第十一讲欲界心 受 是否与智相应 无行或有行 1 悦俱 智相应 无行 2 有行 3 智不相应 无行 4 有行 5 舍俱 智相应 无行 6 有行 7 智不相应 无行 8 有行 我们用八个例子来说明这八种善心 : 一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 一位拥有业果智的女人自动且欢喜地去佛塔供鲜花 欢喜地做是悦俱 ; 对业果有信心是智相应 ; 主动供花给佛塔是无行 二 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 有一位拥有业果智的少女被同伴说服之后, 欢喜地前往聆听佛法开示 对业果有信心, 欢喜地聆听佛法, 是悦俱智相应 ; 由于她是被同伴说服才去听, 因此是被动的, 这时生起的是有行心 三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 有一位不懂业报的男孩自动且欢喜地布施钱给乞丐 欢喜地布施是悦俱 他不知道布施 帮助穷人这种行为能带来好的果报, 不明白业果法则, 是智不相应 ; 但他是主动的, 所以是无行 29

43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四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 有一位不懂业报的男孩, 在校长的促请之下欢喜地捐了一百块钱 欢喜地捐钱, 这是悦俱 ; 但是他并不懂得业果法则, 这是智不相应 ; 由于校长下命令要捐钱, 他才捐钱, 这是有行心 五 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 有个女孩感受平平地扫地, 但知道扫地是善业 六 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 有个男孩在一位比库的暗示下中舍地砍柴 虽然知道是善事, 但他并不是欢喜地做, 这是舍俱 ; 知道帮寺院做服务是善事, 这是智相应 ; 由于他是在比库的暗示之下才去做, 所以是有行的 七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有个不懂业果智的女人主动地阅读佛书, 但是不明其理 感受平平, 是舍俱 ; 她不明其意, 也不懂业果智, 是智不相应 ; 但她是主动地去看佛书, 这是无行心 八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 有个女孩在母亲的要求之下, 无喜且不思业果地帮母亲洗衣服 没有感到高兴, 这是舍俱 ; 没有思惟业果法则, 是智不相应 ; 在母亲的要求下才做, 这是有行心 是不是做善事时一定要先思维业果法则才会有智相应呢? 并不是! 只要我们做事时相信这种善业 善行能够带来善的果报, 这就是业果智 了解业果智并不是要我们斤斤计较, 斤斤计较反而可能是贪求心 我们只需相信业果法则 因果规律就足够了, 而不是说我现在布施了多少 30

44 第十一讲欲界心 钱, 以后要一定拿回多少的回报, 假如这样会变成功利主义, 你的布施已经被动机所污染, 是夹杂了贪爱的布施 做善业时相信业果法则, 相信我做了这件善事, 生起的是善心, 造的是善业因, 当这种业因在因缘成熟时能带来善的果报, 这就足够了 在做布施 持戒 服务等的时候, 相信业果法则, 相信通过布施 持戒 服务等能带来好的结果, 知道这些是应该做的事情, 这是一种智慧 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中,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 从事什么职业, 只要有机会来到寺院 亲近僧众, 就应当习惯受持五戒 在受戒时表白说 :ßsikkhàpadaü samàdiyàmi.û 意思是 : 我受持这学处, 我接受这种训练规范 假如后来因为做不到而犯戒了, 那么你的戒行就被你的过失行为破坏了 如果想重新受戒的话, 应该重新受持皈戒, 此时你的戒又成立了 因此大家有机会应当多多持戒, 即使一时做不到很好, 也不应该放弃受戒持戒的机会 佛陀在世时, 王舍城有个猎人靠猎鹿为生 他有位朋友是佛弟子, 出于悲悯而经常劝阻他 : 你不要再造恶业了, 不要因此堕落恶趣 假如你希望死后快乐, 要自制不杀生 但是这个猎人不听, 他的朋友仍然锲而不舍地劝阻, 最后使他勉强答应在夜晚远离杀生, 受持功德 不过, 白天他仍然扛着弓箭去打猎 后来, 这个猎人死后投生为 31

4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王舍城附近的天宫鬼 (vemànikapeta) 拥有天眼的那拉达长老 (Nàradatthera) 看见这只奇怪的鬼 : 白天遭受着各种刑具的杀戮与折磨, 并被无数条大狗追逐 围绕着撕咬, 把他的全身只吃剩一堆骨头 但一到夜晚, 这只鬼便具足五欲功德, 被天子 天女们围绕服侍着, 享受着各种欲乐 长老觉得很奇怪, 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由那个猎人投生的 由于猎人白天杀生的恶报, 他遭受各种痛苦, 又由于晚上持戒的功德, 他享受殊胜的欲乐 这故事记载于 鬼故事 猎鹿鬼的故事 (Migaluddakapetavatthu)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即使生起短暂的善心, 也是有功德的 所以, 我们要好好地持戒! 四 八大欲界果报心 讲了八种欲界善心之后, 接着讲八种欲界果报心 (kàmàvacara-vipàkacittàni) 善心有八种, 与善心相应的果报心也有八种, 它们是欲界善心的果报 这些心称为 有因心, 以区别后面将会讲到的无因心 有因心里可能有无贪 无嗔两种美因, 也可能有无贪 无嗔 无痴三种美因 这八种果报心与欲界善心一一对应, 它们是 : 1. 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 2. 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 3.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 32

46 第十一讲欲界心 4.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 5. 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 6. 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 7.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 8.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这些心只是果报, 并不会造业, 它是过去所造的善业带来的果报, 在体验这些果报时, 生起的就是果报心 相信在座每一位的结生心 ( 入胎那一刹那的心, 即生命的第一个心 ) 和有分心一定是这八种心的其中一种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因为我们能够投生为人, 是由于过去生曾经造了善业 人是善趣, 想要投生到善趣需要善业, 只有善业在前生临终时成熟, 今生才可以投生为人, 导致投生为人的心即是善果报心 有些人是无因结生的 为什么说在座没有无因者呢? 因为无因结生的人比较容易辨认出来, 例如天生瞎眼 耳聋或哑巴, 天生小儿麻痹 缺手短脚, 先天弱智 ( 智障 ) 先天性疯狂, 或是两性人, 这一类人都是无因结生者 在一期生命当中, 结生心 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同一类心, 不会改变 例如某人过去生曾经造了善业 : 拿着袈裟到寺院供咖提那 (kañhina), 在造此善业时是欢喜 主动的, 并且相信业果法则, 这种心叫做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他在前一世临终时, 想起供咖提那衣这种善行, 或者这种善业将要成熟了, 于是供咖提那衣的影像即浮现于意门, 33

47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那时其心即缘取供养袈裟时的影像为所缘, 然后死去 因为供养咖提那衣时生起的是 悦俱智相应无行善心, 所以临死速行心 ( 生命的最后一个心路心 ) 也是 悦俱智相应无行善心, 紧接着今生投生为人的结生心即是 悦俱智相应无行果报心 所以, 在今生只要没有心路发生的时候, 生起的有分心都是这一类 悦俱智相应无行果报心 也就是说: 在没有看听嗅尝触想, 以及熟睡无梦时, 生起的心就是这类 悦俱智相应无行果报心 同理, 如果造的是二因善业, 例如在前一世所造的一种智不相应善业成熟而投生为人的话, 今生的结生心就是二因, 没有 无痴 心所, 称为 二因结生 这一类影响一生的果报心, 我们在后面讲到业果法则 死亡与投生之间的规律时会更详细地讨论 五 八大欲界唯作心 唯作 (kriyà) 的意思是只是作, 英文为 function 我们在经典里可以看到, 佛陀也要托钵, 接受信徒的供养, 以及为弟子们说法等等, 佛陀生起的这些心就是 唯作心 欲界唯作心 (kriyàcittàni) 一共有八种, 它们与八种欲界善心也是一一对应的, 分别是 : 1.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 2. 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 34

48 第十一讲欲界心 3.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 4.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 5. 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 6. 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 7.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 8.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这八种心唯有佛陀 独觉佛与断尽一切烦恼的圣弟子才能够生起, 一般人是不可能体验这些心的 阿拉汉圣者所生起的世间速行心都是唯作心 佛陀与一切阿拉汉圣者都不会再造任何的业 只要造了业, 就会留下称为 业力 (kammasatti) 的潜在影响力, 一旦遇到因缘成熟, 业因就能带来果报 同时, 心还必须获得烦恼直接或间接的资助才能造业 阿拉汉圣者已经断尽一切烦恼, 即使他们也像平常人一样生活, 也要托钵 吃饭 大小便, 也会听法 说法, 也会持戒 禅修, 也会布施, 把所得到的必需品供养僧团或其他比库等, 但是他们不会再造业 凡夫和有学圣者在造作这些行为时是善业, 因为还会留下业的痕迹 阿拉汉圣者同样会造作这些行为, 但是不会留下业的种子 正如 法句 93 偈和 长老偈 92 偈中这样说 : ßYassàsavà parikkhãõà, àhàre ca anissito; su ato animitto ca, vimokkho yassa gocaro; àkàse va sakuntànaü padaü tassa durannayaü.û 35

49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彼漏已尽, 不依于食 ; 空与无相, 彼解脱境 ; 如鸟飞空, 踪迹难知 犹如天空中飞过的鸟儿不留下任何的痕迹, 同样地, 阿拉汉圣者所做的这些行为纯粹只是造作而已, 不会留下任何业的痕迹 无论是凡夫 有学圣者还是阿拉汉圣者, 都会造作以上这些行为 不过, 由于凡夫还没有断除烦恼, 而有学圣者只断除了部份烦恼, 特别是还没有断除无明 ( 痴 ), 因此, 他们所生起的速行心还有可能受到烦恼的污染 只要还有烦恼, 速行心里的思心所就还会造业, 并留下业的痕迹 正如一个人走过沙地会留下脚印, 又如脏脚走过白布会留下脚印, 有了烦恼就会留下业的影响力, 即业力或业因 当业因遇到适当的条件 ( 缘 ) 即会成熟, 从而带来相应的果报 佛陀 独觉佛和阿拉汉皆称为漏尽者 (khãõàsava), 即已经断尽一切烦恼的人 漏尽者都会经过两个阶段的般涅槃 : 有余依般涅槃和无余依般涅槃 这些圣者们虽然已经断尽一切烦恼, 但是在还残留有五蕴身期间, 称为有余依般涅槃 余依 (upàdisesa) 是还残留着这一堆五蕴, 般涅槃 (parinibbàna) 是完全灭尽, 即烦恼的完全灭尽 当这些圣者的生命走到终点, 死后五蕴不会再重组, 不用再受生了, 此时称为 无余依般涅槃, 即五蕴的完全灭尽 36

50 第十一讲欲界心 例如, 佛陀 35 岁在菩提树下证悟正自觉者时, 即称为 有余依般涅槃 他那时虽然已经断尽一切烦恼, 但是还有这一堆五蕴, 因此, 这个躯壳还要承受过去所造之业的果报, 还要遭受身体的痛苦 当佛陀 80 岁在古西那拉城的沙喇双树下般涅槃时, 即称为 无余依般涅槃 阿拉汉圣者断尽烦恼之后, 并不等于说就不吃人间烟火了, 就连佛陀也还需要托钵进食以维持色身, 还要说法教导众生 在表面行为上他们和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他们都是出家人, 时时保持正念, 而且不会生起善和不善心, 也不会再造善和不善业 因为一切不善心都称为烦恼, 既然没有烦恼就没有不善心, 所以阿拉汉圣者不会生起不善心 阿拉汉圣者也不会生起善心, 虽然他们生起的心与善心相像, 但这种心不能称为善心, 因为善心和造业有关连 阿拉汉圣者已经不会再造业了, 所以这些心是唯作心 已经学习了欲界的善心 有因果报心和唯作心, 这些心都依乐受或者舍受 有没有智及主动或被动而分为八种, 即 : 八种善心 八种果报心和八种唯作心, 这二十四种心称为美心 (sobhanacittàni) sobhana 是好的 美的, 庄严的 光辉的 纯净的意思 因为这些心的本质是好的, 所以称为美心 美心的涵义比善心要广泛得多, 既包括善心, 也包括大果报心 大唯作心, 还包括色界心 无色界 37

51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心和出世间心 图表 5: 欲界二十四美心 八大善心 八大果报心 八大唯作心 1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2 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3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4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5 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6 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7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8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注 : = 同左 我们也可以在这三组心前面加一个 大 字 例如, 八种欲界善心可以称为 大善心 (mahàkusalacittàni) 为什么称为 大 呢? 因为这些心的名法数目比较多, 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心有八种, 所以称为大 还有八种欲界有因果报心称为 大果报心 (mahàvipàkacittàni); 八种欲界唯作心称为 大唯作心 (mahàkiriyacittàni) 这二十四种心统称 欲界美心 38

52 第十一讲欲界心 六 十八无因心 第一 有因心和无因心心依 因 可以分为两类 :1 有因心,2 无因心 这里的 因 (hetu) 是 根 (måla) 的意思 一共有六种 因 : 无贪 无嗔 无痴以及贪 嗔 痴 这六种因都是心所 其中, 无贪 无嗔 无痴称为三美因, 贪 嗔 痴称为三不善根或不善因 只要一种心拥有其中任何一种因, 就称为 有因心 前面讲过的那些心都属于有因心, 包括不善心也是 反之, 若一种心中没有这六种因的任何一种, 则称为 无因心 贪心为什么称为贪根心呢? 因为拥有贪心所 拥有嗔心所的心就称为嗔根心 贪根心必定同时拥有贪 痴两种心所, 它们是不会分开的 嗔根心也必定同时拥有嗔 痴两种心所 有些心只有痴心所, 而没有贪和嗔心所, 称为 痴根心 因此, 贪根心 嗔根心和痴根心都是有因心 八大善心 八大果报心和八大唯作心都是有因心, 因为它们都是美心 一切美心都是有因心, 它们都有无贪 无嗔这两种遍一切美心心所 另外, 智相应心还有称为 智 的无痴心所 无贪 无嗔和无痴三种心所称为三美因, 拥有这三种心所的心称为 三因心 而智不相应心因为没有无痴心所, 所以称为 二因心 这里的 因 特指刚才讲到的那六种心所 由于这些 39

53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心所能使相应的心与心所变得稳定坚固, 所以称为 因 当知这里的 无因心 既不是说这些心的生起与存在没有原因, 也不是无因见 (ahetuka diññhi) 的 无因, 而是指这些心里并不存在那六种心所 二者用词虽然一样, 但意义完全不同 无因心 (ahetuka-cittàni) 一共有十八种 : 七种不善果报心 八种善果报心和三种唯作心 第二 七不善果报心此处的不善并非指业, 而是指果报 不善果报心并不会造业, 它们属于无记 体验过去造作的不善业所带来的苦报之心, 称为 不善果报心 体验过去造作的善业所带来的善报之心, 称为 善果报心 因此, 这里的善与不善并非依业而说, 而是依果报来说的, 故称为果报心 不善果报心有七种, 分别是 : 1. 眼识 ( 与捨俱行 ) 2. 耳识 ( 与捨俱行 ) 3. 鼻识 ( 与捨俱行 ) 4. 舌识 ( 与捨俱行 ) 5. 身识 ( 与苦俱行 ) 6. 领受 ( 与捨俱行 ) 7. 推度 ( 与捨俱行 ) 40

54 第十一讲欲界心 经典中通常把心识分为六识 :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和意识 意识的范围很广, 善心 不善心是意识, 八大果报心 八大唯作心等也是意识 除了意识之外, 眼 耳 鼻 舌 身识称为五识 识 就是心, 因为它能认知 识别对象, 所以称为识 其中, 眼识依靠眼净色生起, 其作用是直接与立刻识知 ( 看 ) 颜色 其余四种识 (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 都能够缘取各自的目标 我们平时所说的 用眼睛看, 其实并不是眼睛在执行看的作用 因为只有眼识 ( 名法 ) 才能看颜色, 色法不能看, 无法识知目标 虽然眼睛只是一堆色法, 但是也不能说离开眼睛另有眼识, 没有眼睛也不能看 眼睛 是个笼统的概念, 在阿毗达摩里, 有时它专指眼净色 ; 眼净色是色法, 并不能看, 但能接受外在颜色的撞击 有时候眼睛也指眼处门的五十四种色法, 它们包括了业生色 心生色 时节生色和食生色 同理, 耳识执行听声音的作用, 鼻识嗅气味, 舌识尝味道, 身识触触觉 如果这五识所识知的是不好的目标 不喜欢的对象, 称为 不可爱所缘 (aniññha àrammaõa) 例如看到肮脏 丑陋 恐怖的东西, 听到被人家咒骂, 闻到恶臭 腥臭, 尝到酸苦的味道, 或身体遭受病痛 头痛 腹痛 被刀割伤 被火烫伤等等 这些人们普遍都不喜欢的人 事 物 41

5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即是不可爱所缘 由于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一直都在生命期间不断地成熟, 于是每天都会体验到各种好的 不好的所缘 我们不可能每天都看到美丽的事物, 听到悦耳的声音, 吃到美味的食物, 身体也不可能每天都健康舒服 无病无痛 当眼 耳 鼻 舌 身体验到这些不可爱所缘时, 所生起的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就是不善果报心 在这五识中, 眼识只是单纯地看颜色, 并不会对颜色进行加工, 进一步加工是之后生起的意门心路的作用 其他四种识也是如此 当眼净色受到颜色撞击时能生起眼识 由于颜色对眼净色的撞击力比较弱, 所以其受是舍受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之受都是舍受 但对于身识来说, 触所缘对身净色的撞击力比较强, 所以受也较强烈 例如腰酸背痛, 这些感受很直接, 是 苦受 苦受分为两种:1 嗔心中的忧受(domanassa vedanà), 2 身识的苦受(dukkha vedanà) 一切众生, 哪怕是佛陀和诸阿拉汉, 只要有身识就有身受 佛陀在度最后一个雨安居时患了严重的背痛, 其时他虽然还有身体的苦受, 但心已无忧受了 另一种不善果报心是领受 以眼门心路为例 : 当颜色撞击到眼净色与有分时, 首先生起了五门转向心, 令心转向该颜色 ; 随之生起看该颜色的眼识 ; 眼识灭去后, 生起领受心 (sampañicchana), 领受眼识刚看过的目标, 领受心 42

56 第十一讲欲界心 也是果报心 ; 当领受心灭去后, 紧接着生起的是推度心 (santiraõa); 推度心也是无因果报心, 作用是推度或检查刚被眼识和领受心识知的目标 领受心与推度心只会出现在五门心路, 属于无因果报心 由于领受的所缘是不可爱的, 即难看的颜色 难听的声音 难闻的气味 难吃的味道 身体的痛苦, 所以生起的领受心与推度心也都是不善果报心 须知所有的不善果报心都是无因心 也即是说, 并不存在 有因 的不善果报心 因为不善果报心里不可能存在无贪 无嗔 无痴三种美因, 同时也不可能存在贪 嗔 痴三种不善因 一旦拥有不善因, 它们就能造不善业了 但果报心只是体验, 不能造业 因为在一切不善果报心里都没有这六种称为 因 的心所, 所以, 不善果报心必定是无因心 第三 八善果报无因心除了七种不善果报心外, 还有八种善果报无因心 分别是 : 1. 眼识 ( 与捨俱行 ) 2. 耳识 ( 与捨俱行 ) 3. 鼻识 ( 与捨俱行 ) 4. 舌识 ( 与捨俱行 ) 5. 身识 ( 与乐俱行 ) 43

57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6. 领受 ( 与捨俱行 ) 7. 推度 ( 与悦俱行 ) 8. 推度 ( 与捨俱行 ) 我们除了会看到丑陋的 难看的对象, 有时也会看到好看的对象 缤纷的色彩 如画的风景 美丽的人等, 这些令我们感到舒服 愉悦的对象称为 可爱所缘 (iññha àrammaõa); 除了听到难听的声音, 有时也会听到悦耳的声音 听到清晨的鸟鸣 美妙的音乐等声音的耳识是善果报心 ; 闻到花香 食物香时的鼻识是善果报心 ; 品尝美味可口食物的舌识也是善果报心 ; 身识也是一样, 坐在柔软的沙发上 躺在舒适的床上, 或者温度适宜, 受人爱抚 按摩, 此时的身识是善果报心 因为眼睛看的 耳朵听的 鼻子嗅的 舌头尝的 身体触的都是可爱所缘, 这是善的果报, 能体验可爱所缘的心即是善果报心 又由于眼 耳 鼻 舌等净色接受外界对象的撞击比较弱, 所以伴随着生起的感受是舍受 但触所缘对身净色的撞击力是强的, 身识伴随着生起的是舒服的感觉, 属于乐受 善果报领受心与不善果报领受心的作用是一样的, 只是体验的所缘性质不同而已 领受心之后是推度心, 推度心依照受可分为悦俱和舍俱两种, 而不善果报推度心只是舍俱 八善果报无因心与七不善果报心的区别只在于接触的所缘性质不同 有时会遇到特别可爱 可意的所缘, 例如遇见佛陀 拜大金塔等, 由于所缘对心的冲击力强, 生 44

58 第十一讲欲界心 起的推度心就是悦俱 若平时见到熟识的朋友, 或司空见惯的事物, 生起的推度心则是舍俱 其他七种善果报无因心和七种不善果报心的名字和作用都相同, 只是所体验的对象性质不同, 一者是体验可爱所缘, 一者是体验不可爱所缘 图表 6: 十五无因果报心 七不善果报心 八善果报无因心 1 舍俱 眼识 舍俱 眼识 2 舍俱 耳识 舍俱 耳识 3 舍俱 鼻识 舍俱 鼻识 4 舍俱 舌识 舍俱 舌识 5 苦俱 身识 乐俱 身识 6 舍俱 领受 舍俱 领受 7 舍俱 推度 舍俱 推度 8 悦俱 推度 我们身处这个世间, 每天所遇到的事物不可能都是好的, 也不可能都是不好的 一个人福报的好与不好, 和果报有很大关系 在贫穷落后的国家, 很多人住的屋子都只是简陋的茅棚, 蚊子 苍蝇很多, 吃的也是粗茶淡饭, 因为他们的福报不好 ; 但是在座各位居住在新加坡, 有漂亮的城市建筑 整齐的城市规划 美味食物触手可及, 这些 45

59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都是在座的善果报 所以,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对象好坏与福报有关 : 善的果报称为福报 ; 不善的果报称为苦报 而体验种种福报与苦报的心, 就是这些果报心 第四 三无因唯作心无因唯作心有三种 : 一 五门转向心 ( 舍俱 ) 当对象撞击到五种根门之时, 在相应的五识生起之前, 有一种称为 五门转向 的心先生起, 其作用是使心转向于目标 这种心并不执行看 听 嗅 尝 触的作用, 只是纯粹转向目标, 以便使五种识随之生起 心的生灭速度极快, 一生起即灭去 光说看东西, 就涉及很复杂的心路, 只不过其生灭速度太快, 以致我们以为它们同时生起而已 当颜色撞击眼净色和有分时, 先生起一个把心流转向所缘的转向心, 在转向心之后才接着生起一连串的心路心 这里的转向心是在五识生起之前的心, 它能使心流转向目标, 称为 五门转向心 二 意门转向心 ( 舍俱 ) 与五门转向心的作用相同, 都是转向, 把心流拉向目标 当我们在没有看 听 嗅 触 尝的时候, 还是会想东想西, 此所谓的想, 即属于意门心 例如坐在这里想昨天的事情, 此时就生起一个将心流转向于曾经体验过的事情之心, 这种心称为 意门转向 46

60 第十一讲欲界心 心 五门转向心与意门转向心都是舍俱 意门转向心能生起于五门心路和意门心路, 在这两种心路中, 它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在五门心路中, 它被称为 确定心, 在推度心之后 速行心之前生起, 作用是确定或鉴别五识之一刚识知的目标 在意门心路中, 它被称为 意门转向心, 作用是把心流转向于意门心的目标 三 阿拉汉生笑心 ( 悦俱 ) 佛陀与阿拉汉都会发笑 经典中叙述, 佛陀看到欲界一些很可笑的目标时也会笑, 阿难尊者看到佛陀微笑, 知道世尊不会无故而笑, 于是恭请佛陀说法 佛陀和阿拉汉圣者看到欲界众生的一些愚痴相便会笑, 不过这种笑不是取笑 不是讥笑, 而是可笑 当看到欲界众生由于不善业带来一些奇怪的果报, 例如有些鬼类眼睛像铜球, 或嘴巴长得很大, 或喉咙像一根小针管, 或肚子像大水缸等千奇百怪的模样时, 阿拉汉们有时候会笑, 这种笑属于无因心 佛陀与阿拉汉圣者执行笑的心有五种, 其中一种是 无因生笑心, 另外四种是 悦俱唯作心 而凡夫的笑是由八种心执行的, 其中四种是悦俱善心, 另外四种是悦俱贪根心, 它们都是乐受 当你们在看娱乐节目时发笑, 多数属于悦俱贪根心 哭则是由两种忧俱嗔根心执行的 流眼泪有时不一定是嗔, 不一定是忧俱, 欢喜也会流眼泪 例如感动 激动而流泪, 这时是悦俱 但是因悲伤 忧愁 委屈或痛失亲 47

61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友而流泪就属于忧俱 ; 只要是忧俱, 就是嗔根心 所以,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阿毗达摩来分析人的表情, 分析平时生起的心, 要学以致用 十八无因心是 : 七不善果报心 八善果报心 三唯作心 由于这十八心既不包含贪 嗔 痴三种不善因, 也不包含无贪 无嗔 无痴三种美因, 所以称为 无因心 除了这十八种无因心之外, 其他的心都是有因心 如此, 欲界心共五十四种 : 十二不善心 ( 八贪根心 二嗔根心 二痴根心 ); 二十四美心 ( 八欲界善心 八欲界有因果报心 八欲界唯作心 ); 十八无因心 ( 七不善果报心 八善果报无因心 三无因唯作心 ) 这些心大部份都生起于欲界众生, 虽然色界 无色界梵天人也有可能生起其中某些心, 但是由于这些心所属之地 ( 性质 ) 是欲界, 所以称为 欲界心 这五十四欲界心各有其名字, 看起来似乎比心所还复杂, 但只要掌握其规律, 即变得简单易记 例如 : 不善心有贪 嗔 痴三类, 其中, 八贪根心的区别只在于受是悦俱还是舍俱 是否与邪见相应 无行还是有行 对于欲界善心也是如此 : 受是悦俱还是舍俱 是否与智相应 无行还是有行 只要掌握这三种区别方法, 就可记住欲界的二十四个善心 果报心和唯作心 在十八无因心中, 除了一 48

62 第十一讲欲界心 个悦俱推度心, 其余的善果报心与不善果报心名字都一样, 只是体验可爱的对象为善果报心, 体验不可爱的对象为不善果报心 图表 7: 五十四欲界心 性质 种类 数量 贪根心 8 十二不善心 嗔根心 2 痴根心 2 大善心 8 二十四美心 大果报心 8 大唯作心 8 不善果报心 7 十八无因心 善果报无因心 8 无因唯作心 3 心可依本性分为四类 : 不善心 善心 果报心 唯作心 心又可依界分为四类 : 欲界心 (kàmàvacara-citta) 色界心 (råpàvacara-citta) 无色界心(aråpàvacara-citta) 出世间心 (lokuttara-citta) 五十四欲界心当中, 除了八大唯作心与阿拉汉生笑心是普通人无法体验到之外, 其余的心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 换言之, 只要一个人还是无禅那的凡夫, 他所生起的心都是欲界心 49

63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50

64 第十二讲色界心 一 色界心的定义 接下来我们讲超越欲界的心 首先是色界心 (råpàvacara-citta) råpa 是色, 色法的色,avacara 是界,citta 是心 色界心包括一切 活动于 或属于色界的心 生命界可以分为三界 : 欲界 (kàmàvacara) 色界 (råpàvacara) 和无色界 (aråpàvacara) 欲界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 欲界众生可分为五大类 : 地狱 饿鬼 畜生 人和天, 若再加上阿苏罗则为六类 其中, 地狱 鬼 畜生称为恶趣, 若加上阿苏罗则成为四恶道 ; 人与天属于欲界善趣 这些众生生活在欲界 (kàmàvacara bhåmi), 他们经常生起的心即是欲界心 若有人证得了色界禅那而投生到色界天, 即成为色界梵天人 (brahma), 他们的生存界称为色界 欲界的色法是粗劣的, 而色界的色法则是微细的 即使欲界天人的色身很漂亮, 但遇到色界梵天人时也相形见拙 长部 人中公牛经 (Janavasabha suttaü) 中提到 : 有一次常童子梵天 (Brahmà Sanaïkumàro) 参加三十三天众的聚会, 先须变成 51

6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粗劣之身呈现, 如果以原来的梵天身出现的话, 三十三天人将无法看见 即使以欲界天的粗劣身显现, 也比其他欲界天人更加光明辉耀 (D.18) 尽管色界梵天人的色身极光辉 晃耀 微细, 但仍属于色法 投生色界必须证得禅那, 禅那是通过修定而达到的 梵天人经常生起禅那心, 欲界有情也可以通过修定而生起这些心 例如禅修者通过专注入出息而证得禅那, 在进入禅那时, 所生起的心即属于色界善心 色界善心可被凡夫和有学圣者所体验 当然, 在欲界地唯有人和天人才有可能证得禅那, 地狱众生 鬼和畜生都不能证得禅那, 因为只有三因结生者才能证得禅那 当一个人证得禅那并且维持至临终不退失, 他的下一生将能随其所愿而投生到与其所证禅那相应的梵天界 假如你有能力证得第四禅, 而且希望下一生投生到第四禅天, 如此保持此禅那至临终时都不退失, 死后即能投生到第四禅的广果天 色界心依善心 果报心和唯作心分为三类, 共有十五心 其中, 色界善心依五种禅那而分为五种, 人 天人 梵天人入禅时生起之心即是 色界善心 当人或天人投生到梵天界时, 其结生心即是色界果报心, 因为这是由修习禅那的善业所带来的果报, 使他投生为清净 光明 晃耀 宁静与寿命极长的梵天人 佛陀及阿拉汉圣者在生命期间入禅时生起之心属于 52

66 第十二讲色界心 唯作心 漏尽圣者与凡夫和有学圣者入禅的性质不同, 凡夫与有学圣者入禅时生起的是善心, 而佛陀与阿拉汉圣者入禅时生起的只是唯作心 因为阿拉汉圣者已断尽色爱, 断尽了任何能导致投生的烦恼, 所以不会再因入禅而造业和投生到色界天 二 如何证得色界禅那 为什么称为色界禅那呢? 因为这类禅那必须通过专注基于色法产生的概念而证得, 故属于色界 禅那, 巴利语 jhàna 的音译, 梵文是 dhyàna 清净之道 这样解释 : 1. ârammaõ'åpanijjhànato jhànaü. 专注所缘故为禅那 àramma 是所缘 对象 ;upanijjhàna 是注视 专注 专注所缘, 称为 jhàna 2. Paccanãkajhàpanato jhànaü. 烧尽敌对法故为禅那 (Vm.75) paccanãka 是敌对, 即禅那的敌对法 和禅那敌对的是 五盖 : 欲贪 (kàmacchanda) 嗔恚(vyàpàda) 昏沉睡眠 (thãna-middha) 掉举追悔(uddhacca-kukkucca) 及疑 (vicikicchà) 盖 即障碍 只要具有五盖的其中之一, 心就无法平静, 不能专注目标 因为这些盖能障碍培育定 53

67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力 培育智慧, 故称为 盖 又由于这些烦恼与心的平静 专注对立, 故称为 敌对法 paccanãka jhàpana 是烧, 其动词形式是 jhàpeti 以烧尽敌对法, 故称为 jhàna 因此, 禅那有两种意思 : 一 专注所缘, 二 烧尽敌对法 如果不通过专注所缘则不可能证得禅那 ; 如果不去除五盖, 也不可能证得禅那 一种依获得法来解释, 另外一种依排除法来解释, 这两种都解释得很好 如果想证得色界禅那, 假如通过专注心念或其他究竟法都无法达成的, 唯有专注基于色法所产生的概念才能证得 以修习入出息念 (ànàpànassati) 为例子, 这种禅修业处须通过专注呼吸本身, 当呼吸变成禅相后, 由专注禅相而证得禅那, 禅相是概念法而非究竟法 因此, 专注呼吸时, 不应该注意呼吸的轻柔 细滑 流动 暖 凉等, 因为这些属于地 水 火 风四界 ; 也不应该注意皮肤的触觉, 而只应注意呼吸本身, 呼吸的本身即是概念法 虽然呼吸属于我们身体里风界最明显的部分, 但却不应该注意风 ; 如果注意风, 将会注意到它的推动, 那就成了修四界差别, 而非修入出息念 同时, 也不要把心投入到呼吸里去观察究竟法或注意其生灭 因此, 清净之道 教导不应注意入出息的自性相与共相 自性相包括柔软 轻盈等, 这些属于地界的特相, 流动 黏结属于水界, 冷 暖属于火界, 推动 支持属于风界, 我们不应该专注这些自性相 共相即 无常 苦 无我, 也不应注意 应把呼吸当成一个 54

68 第十二讲色界心 整体, 只是专注这个概念 当心很专注时, 呼吸会变得愈来愈细 当心更专注 定力提升时, 会发现呼吸变成光, 此时称为 取相 (uggaha nimitta) 当心持续地专注取相, 它会愈来愈明亮 愈来愈晃耀, 此时称为 似相 (pañibhàga nimitta) 把心投入似相, 即可证得入出息念的禅那 专注呼吸时, 呼吸是概念, 当呼吸变成禅相, 禅相也是概念 因为禅相由心想而生, 唯有专注这种概念法才能证得禅那 假如一会儿专注呼吸, 一会儿观心念, 则无法证得禅那 为什么修入出息念能证得禅那, 而修四界差别无法证得禅那呢? 因为修四界所取的对象是自性法 ( 究竟法 ), 所以只能达到欲界近行定 又如修不净, 通过专注自身的三十二身分也可以证得禅那, 因为身体的部分 ( 头发 身毛 指甲 牙齿 皮肤 ) 都是概念法 专注 kesà( 头发 ), lomà( 身毛 ), nakhà( 指甲 ), dantà( 牙齿 ), taco( 皮肤 ), maüsaü( 肉 ) 等概念法可以证得初禅 因为身体属于色法, 专注基于身体三十二个部分所产生的概念, 即可以证得初禅 通过专注外在的尸体来修不净也可以证得初禅 如果取一切众生为对象, 向他们散播慈爱 : 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危难 ; 愿一切众生远离精神的痛苦 ; 愿一切众生远离身体的痛苦 ; 愿一切众生快乐安稳! 因为四无量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 一切有情, 这些都是概念法, 因此修慈心可以证到第三禅, 修悲心 喜心同样可以证到第 55

69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三禅, 修舍心则直接证得第四禅 如果以究竟法为目标, 例如观照色法, 分析至只见到地 水 火 风等究竟法时, 则没有所谓的人 男人 女人等这些概念 又例如观照心念, 一时观照善心, 一时观照不善心, 也不能够证得禅那 为什么呢? 因为心极快速地生灭 如果专注快速生灭的对象, 心将不能持续地专注, 因为目标不停地变化 犹如看着一只猴子跳来跳去, 眼睛也会追随着它 如此, 专注的对象一直在变化, 心也将无法持续专注 所以说专注共相也无法证得禅那 因为色界禅那必须通过专注基于色法产生的概念而证得, 所以这些定力也属于色界 三 初禅的五禅支 色界善心有五种, 这五种是通过专注特定的目标而生起的 为什么是五种呢? 在经教法里通常提到四种禅那 : 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和第四禅 不过, 佛陀也经常提到有三种定 : 有寻有伺定 (savitakkasavicàro samàdhi) 无寻唯伺定 (avitakkavicàramatto samàdhi) 和 无寻无伺定 (avitakka-avicàro samàdhi) 其中, 有寻有伺定 属于初禅, 而 无寻无伺定 包括经教法第二禅以上的所有禅那, 为了不遗漏 无寻唯伺定, 因此, 阿毗达摩把色界禅那分为五种 56

70 第十二讲色界心 图表 8: 禅那的分类 三种禅那 经教四禅那 论教五禅那 1 有寻有伺定 初禅 初禅 2 无寻唯伺定第二禅第二禅 3 第三禅 4 无寻无伺定 第三禅 第四禅 5 第四禅 第五禅 五种色界善心是 : 1. 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初禅善心 ; 2.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 ; 3. 喜 乐 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 ; 4. 乐 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 ; 5. 捨 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 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五种心所称为禅支 俱 是伴随着一起 换言之, 初禅善心必定伴随着这五禅支, 因此称为 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初禅善心 (vitakkavicàra-pãti-sukh'ekaggatà-sahitaü pañhamajjhànakusalacittaü) 初禅的五禅支是 : 一 寻 (vitakka) 把心投入似相 (pañibhàga nimitta) 57

71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寻也有思维 思考之义, 我们平时思考问题 逻辑推理等, 都是寻心所在起主要作用 然而在禅那心中, 寻是指把心投入似相的心所 正如国王的亲信有能力带村民进入皇宫, 同样地, 寻心所也能将心投入到目标 对于修禅定来说, 寻 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 二 伺 (vicàra) 使心继续保持于似相 把心投入似相之后, 心继续专注于目标 在禅那中, 伺 的特别作用是对治疑盖 寻 和 伺 的区别是 : 寻是令心投入目标, 伺是继续维持目标 清净之道 用几个比喻来解释 : 当一只鸟准备起飞时, 它先拍一拍翅膀, 然后在空中翱翔 ; 拍翅膀的时候如同 寻, 在空中翱翔的时候如同 伺 又犹如敲钟, 当钟椎撞击到钟时, 发出 当 的声响, 钟椎敲到钟如同 寻, 余音回响如同 伺 又如一只蜜蜂, 冲向花朵的时候如同 寻, 当它到达花朵后在上面盘旋如同 伺 三 喜 (pãti) 喜欢似相 pãti 源于动词 pãõayati, 是使喜悦的意思, 在这里是指喜欢对象, 对所缘有兴趣 清净之道 把 喜 分为五个不同层次 : 小喜 (khuddikàpãti) 能够让人身毛竖立, 即一个人高兴的时候身毛竖立 ; 58

72 第十二讲色界心 刹那喜 (khaõikàpãti) 如同闪电一般的喜悦 ; 继起喜 (okkantikàpãti) 如海浪拍打海滩一样, 一阵一阵的欢喜 ; 踊跃喜 (ubbegàpãti) 当一个人很高兴时可以使身体跳起来 ; 遍满喜 (pharaõàpãti) 犹如洪水注满整个山洞一般的喜悦 禅那心中的喜禅支是指 遍满喜, 因为禅修者对禅那的体验是喜遍满全身 正如佛陀在 沙门果经 中比喻说, 就好像一个熟练的洗浴师在铜盆里撒了洗浴粉后, 不断洒水揉捏, 使这个沐浴球内外皆被水渗透 浸透 遍满 湿润且不滴下 同样地, 当一个人证得初禅的时候, 能体验到喜好像遍满全身每一个细胞一样 这种喜称为遍满喜, 即喜遍满了整个身心 (D.2) 四 乐 (sukha) 体验似相的快乐感受 这里的乐在心所里属于受心所 (vedanà), 即乐受或悦受 我们前面讲到有三种受 : 苦受 乐受 不苦不乐受 也讲到五种受 : 苦受 (dukkha vedanà) 忧受(domanassa vedanà) 乐受(sukha vedanà) 悦受(somanassa vedanà) 和舍受 (upekkhà vedanà) 禅支的受是哪种受呢? 在三种受当中是乐受, 在五种受当中是悦受 这里的受是指心受, 而不是身受 当我们的身识体验到善果报时, 生起的受是 59

73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乐受, 属于身受, 但是这里的乐受是指心的乐受 虽然喜和乐经常伴随着生起, 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 : 在五蕴当中, 喜属于行蕴, 而乐属于受蕴 ; 喜属于六杂心所之一, 乐受则属于遍一切心的心所 喜与乐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但是又有所不同 在欲界心里, 只要有喜必定有乐, 只要有乐必定有喜 但在色界心中, 喜与乐可以分离, 因为喜较粗, 乐更细 清净之道 这样比喻喜与乐的关系: 一个人在沙漠中长途跋涉, 烈日当空, 但水却喝完了, 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绿洲, 那时他的心感到很兴奋, 赶快跑向绿洲, 在绿洲中尽情地喝水, 尽情地洗浴, 然后躺在树阴下睡觉, 享受着绿洲和水的快乐 看到绿洲时的兴奋比喻喜, 享受水和树阴时的愉悦比喻乐 五 一境性 (ekaggatà) 心专注似相 eka 是 一, agga 是一点,tà 是状态,ekaggatà 是心处于专注一个所缘的状态 所谓 定 (samàdhi), 就是一境性心所 一境性可以镇伏欲贪, 作用是紧密地专注目标, 这是禅那的特征 一切心中都有一境性心所, 它是七遍一切心心所 ( 触 受 想 思 一境性 名命根 作意 ) 之一 欲界心中的一境性是很弱的, 因为欲界心持续专注一个所缘最多只能维持七个心识刹那, 时间极短 要持续专注目标, 只能继续生起其他的心路 但是, 禅那心中的一 60

74 第十二讲色界心 境性是很强的, 因为在所有的禅那心中, 一境性只是专注一个所缘, 而且禅那心可以持续生起无数次, 被称为安止速行 这些在以后讲心路的时候还会详细讲解 这五禅支其实都是名法和所缘 ( 似相 ) 的关系 : 寻是心投入似相, 伺是心持续地保持在似相上, 喜是心喜欢似相, 乐是心体验似相的快乐, 一境性是心专注似相 所以, 禅支 只是名法对似相的作用而已! 将来大家有机会证得禅那的时候, 记住这五种作用是很有帮助的 因为要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证得禅那, 必须查到禅支, 否则连自己证得禅那都糊里糊涂 如果能够在 有分 处查到这五禅支, 你就会有体验, 可以把它们描述出来 五禅支巴利语叫做 pa ca jhànaïga,jhànaïga 是由 jhàna+aïga 构成,jhàna 是禅那,aïga 是成份 正如五根手指和手掌构成了 手 ; 同样地, 所谓的 禅支 是指禅那的组成部分, 整体称为 初禅, 个别分开来叫做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 它们都是心所, 若要再细分, 初禅是 1 心 + 33 心所, 这些留待以后再详说 由于这五禅支整体称为 初禅, 所以同时具有这五禅支的心称为 初禅善心 61

7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四 五自在 当一个人有能力查到五禅支之后, 还必须继续修习五自在 (pa cavasã) 五自在对修习每一种禅那都是必须的 五自在分别是 : 一 转向自在 (àvajjanavasã) 能够在出定之后转向于禅支 ; 二 入定自在 (samàpajjanavasã) 能够在任何时刻入定 ; 三 决意自在 (adhiññhànavasã) 能够随自己意愿住定多久 ; 四 出定自在 (vuññhànavasã) 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出定 ; 五 省察自在 (paccavekkhaõavasã) 能够在出定之后省察禅支 禅修者在刚练习入禅时, 先不应急着去查有分和查禅支, 而应该练习让心持续专注禅相一段很长时间, 等到可以专注三 四个小时之后, 再练习查有分 查到有分之后, 在有分处查禅支 查到五禅支之后, 他应该练习禅那的五自在 如何练习禅那的五自在呢? 他应当决意 : 让我进入初禅三个小时, 下了这个决意之后, 专注鼻头一带的呼吸, 禅相出现后, 即把心投进似相 有的禅修者可能还不 62

76 第十二讲色界心 够善巧, 要专注好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 呼吸才能变成禅相, 这就不能叫做入定自在 ; 只有当他想要入定时就很快可以入定, 才能叫做 入定自在 入定之后他的心即能稳固地专注禅相维持三个小时, 等他突然生起一个心念 : 时间到了, 然后把心转向到 有分 之处检查禅支, 这叫做 转向自在 他可以在 有分 处迅速地查到五禅支, 叫做 省察自在 查完五禅支之后出定, 这时正好和他所预设的时间一致 例如他决意要坐到五点钟, 当他出定时正好是五点钟, 这叫做 决意自在 唯有练习了初禅五自在之后, 才练习第二禅 有了第二禅五自在之后, 再练习第三禅 第四禅, 这样禅那才会稳固 这是修习禅那五自在的方法 五 第二禅至第五禅 论教法依色界善心把色界禅那分为五种, 而经教法的划分又稍有不同, 通常把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初禅善心称为初禅 ; 喜 乐 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称为第二禅 ; 乐 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称为第三禅 ; 舍 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称为第四禅 这是色界的四种禅那 63

77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因为有些禅修者在舍禅支时是逐个逐个舍, 比如先舍寻, 再舍伺, 所以成为五禅 但是经教法的教导是寻和伺一起舍, 在帕奥禅林的禅修教学实践也是如此 因此, 我们平时所讲的第二禅等于论教法五种禅那中的第三禅 当禅修者有能力证得初禅之后, 若想要继续证得第二禅, 应当先学习查有分和查初禅的五禅支, 查到禅支之后, 再练习初禅的五自在 为什么要查禅支呢? 有些禅修者在查禅支时遇到一些问题, 就生气地说 : 我是来体验内心平静的, 现在您给我这么多功课, 禅修变成一种任务! 然而, 如果禅修者不会查禅支, 当他想要上第二禅的时候, 如何透过去除禅支上第二禅呢? 因为证得第二禅 第三禅等更上一层的禅那是通过去除粗的禅支而证得的 我们现在依论教法来讲如何证得第二禅 : 当他练习了初禅的五自在之后, 再进入初禅约一个小时 从初禅出定之后, 在有分之处查五禅支 查到五禅支之后省思 : 由于初禅接近敌对的五盖, 而且还有粗的寻禅支, 所以其禅支弱 ( 寻是让心投入禅相, 是一种动态强的心所, 所以较粗 伺是心保持在似相上, 相对较细 ), 它不如第二禅那么寂静 殊胜 于是他决意去除寻禅支进入第二禅, 然后通过专注似相, 他将能证得有伺 喜 乐 一境性的第二禅 对于第三禅和第四禅也是一样, 都是通过去除更粗的 64

78 第十二讲色界心 禅支而证得的 ( 第五禅通过平静乐禅支而证得 ) 在这五种禅支当中, 寻是最粗的, 第二粗是伺, 第三粗是喜, 第四粗是乐, 但不能把心一境性都舍掉了 当禅修者证得第二禅之后, 应当练习第二禅的五自在, 练习纯熟之后, 应当尝试修更上的禅那 有能力进入第二禅, 就应当修习第三禅 如何证入第三禅呢? 先入初禅, 再入第二禅, 进入第二禅一个小时出定之后, 再查伺 喜 乐 一境性这四个禅支 于是他省察 : 由于第二禅接近敌对的寻, 而且还有粗的伺禅支, 所以禅支也弱, 它不如第三禅那么寂静 于是他抱着对第三禅的希求而再把心投入似相, 将能成就第三禅 当他成就第三禅之后, 应当练习第三禅的五自在, 然后再上第四禅 成就第四禅和练习五自在之后, 再成就第五禅 这是简单地讲述如何培育五种色界善心的方法 图表 9: 五禅那与五禅支的关系 禅那 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 1 初禅 2 第二禅 3 第三禅 4 第四禅 5 第五禅 舍 65

79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六 色界果报心 通过专注特定的 基于色法形成的概念所生起的定心, 称为色界善心 如果一个拥有禅那的人 天人或者梵天人, 只要他在临终时还有能力进入禅那, 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投生到自己喜欢的梵天界 其时他只要进入某一种曾经证得的禅那, 在其下一生就能投生到与该禅那相符的梵天界 如果他在临终时进入初禅, 下一生将能投生到初禅梵天 ; 如果进入第二禅或第三禅, 下一生将投生到第二禅梵天 ; 如果进入第四禅, 下一生将投生到第三禅梵天 ; 如果进入第五禅 ( 这里指论教法的第五禅, 即经教法的第四禅 ), 他将投生到第四禅梵天 当他投生到色界梵天的时候, 其结生心和有分心就是果报心 色界果报心也有五种, 分别与所证得的禅那善心一一相应 善心是造业之心, 果报心是体验业的果报之心 这五种色界果报心分别是 : 1. 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初禅果报心 ; 2.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第二禅果报心 ; 3. 喜 乐 一境性俱第三禅果报心 ; 4. 乐 一境性俱第四禅果报心 ; 5. 舍 一境性俱第五禅果报心 66

80 第十二讲色界心 这五种果报心不会发生在心路中 当人或梵天人入禅的时候, 这些果报心是不会生起的, 它们只会生起于色界梵天人的离心路, 即结生心 有分心和死心 也即是说, 有情投生到色界梵天的心 结生心 就是色界果报心, 因为投生到梵天界属于果报, 是由于禅那善业带来的果报, 所以结生心不是善心而是果报心 同时, 一个梵天人在一生当中只能生起其中的一种果报心, 五种果报心不可能在生命期间同时生起 如果一个人证得禅那, 前面的五种色界善心在他的一生当中都可以体验到, 一旦他投生到梵天界, 那一生当中就只能生起与投生时相应的果报心 因为结生心已经决定他投生为哪一界的梵天人 这五种色界果报心不是欲界众生能够体验到的, 也不是无色界众生能够体验到的, 这些心甚至不会生起于梵天人的心路, 只会出现在他们的离心路, 执行得禅者投生到梵天界的结生作用, 以及梵天人的有分心和死心 投生到初禅梵天的所有梵天人都是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初禅果报心, 无论初禅天梵天人有多少千万亿位, 都是这一种心 ; 第二禅天梵天人有第二 第三禅两种果报心 ; 第三禅天梵天人是第四禅果报心 ; 第四禅天有六种梵天人是第五禅果报心, 凡夫和初果 二果圣者可以投生到广果天, 三果圣者可以投生到净居天 ( 分为五层 : 无烦天 无热天 善现天 善见天和色究竟天 ), 他们的结生心都是舍 一境性俱第五禅果报心 67

81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七 色界唯作心 除了以上五种果报心之外, 还有五种色界唯作心 色界唯作心和色界善心一样, 都是一个人在生命期间可以体验到的, 只不过这五种唯作心只有佛陀和阿拉汉圣者才能体验到 凡夫 欲界天人 梵天人和初果圣者 二果圣者 三果圣者入禅定时生起的只是善心, 唯有佛陀和阿拉汉圣者在没有般涅槃之前进入禅那时生起的心才是色界唯作心 佛陀也会进入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第五禅, 入禅那时生起的心就是色界唯作心 这五种色界唯作心分别是 : 1. 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 ; 2.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 ; 3. 喜 乐 一境性俱第三禅唯作心 ; 4. 乐 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 ; 5. 舍 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 可以这样来区别善心 果报心与唯作心 : 善心是一般禅修者可以体验到的心, 既可以在欲界发生, 也可以在色界发生 色界果报心只会发生在色界, 欲界有情和无色界梵天人都不可能有这种心 色界唯作心可以发生在欲界, 也可以发生在色界, 但是只有断除烦恼的漏尽者才能够体验到, 一般的凡夫和有学圣者则无法体验 68

82 图表 10: 色界十五心 第十二讲色界心 善心 果报心唯作心 1 寻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初禅心 2 伺 喜 乐 一境性俱第二禅心 3 喜 乐 一境性俱第三禅心 4 乐 一境性俱第四禅心 5 舍 一境性俱第五禅心 69

83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70

84 第十三讲 无色界心 一 无色界心的定义 无色界心可以分为四种 : 1. 空无边处心 ; 2. 识无边处心 ; 3. 无所有处心 ; 4. 非想非非想处心 也可以分为三类 : 善心 果报心 唯作心 为什么称为无色界呢? 一 想要证得无色定, 必须专注非色法, 无论专注概念法还是心法都可以, 总之必须远离一切色法, 更准确地说是通过超越色法而证得 二 投生到无色界的所有有情 ( 梵天人 ) 没有任何色法, 只有心和心所, 因此佛陀把无色界梵天人称为 四蕴有 因为无色界梵天人没有色法, 只有受 想 行 识这四名蕴, 所以叫 无色 (aråpa) 我们所处的世间称为 五蕴世间, 因为拥有色 受 想 行 识五蕴 想要达到无色定必须先修习遍业处 佛陀教导了十种遍业处 (kasiõa), 称为十遍 : 地遍 水遍 火遍 风遍 71

8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青遍 黄遍 红遍 白遍 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 在这十遍中, 前面九种是进入无色定的基础禅那 换言之, 如果想进入无色定, 就要通过遍禅而进入 修入出息念达到的禅那不能直接增修进入无色定, 唯有通过这九遍才可以 二 如何证得无色定 第一 如何证得空无边处定想要证得空无边处定的禅修者, 先要修习十遍, 例如地遍, 他可以先做地遍的遍相 有两种方法 : 一种是无禅那者的方法, 另一种是有禅那者的方法 我们在这里讲有禅那者证得地遍的方法 : 先找一块像黎明颜色的地面, 这块地面必须平坦, 没有凹凸不平, 没有树叶 树枝等粗的所缘 他看着那块地面, 作意为 地, 即通过眼睛取相 ; 取相之后回到自己的座位, 依次地进入根本业处 ( 例如入出息念 ) 的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 从第四禅出定之后, 决意用经由禅那培育出来的光去照见刚才所看到的那块地面, 地的相将清晰地出现在他的意门, 此时他不应去作意地的颜色 坚硬 质材等, 只是对地的概念数数作意 地 地 地, 或者用巴利语 pañhavã, pañhavã, pañhavã 来作意 由于其心一直专注在 地 上, 这块粗的地相逐渐变得清澈 光滑 当地的遍相稳固之后, 再把地的遍相慢慢 72

86 第十三讲无色界心 扩大, 扩大到遍一切处, 这个叫做 kasiõa kasiõa 的意思是 遍一切处 这时他将发现整个世间都是一片地, 他把心投入到 地 的遍相中, 从而证得初禅 当他证得初禅之后, 检查禅支, 然后再次第证得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并练习它们的五自在 想要证得无色定者, 应思惟色法的过患 : 由于有了色法, 才会出现施加棍棒 施加刀枪 纷争 争辩 争斗等现象 ; 有了色法, 才会遭受头痛 牙痛 喉咙痛 肩膀痛 腰痛 肚子痛等数千种病苦, 但在无色界中却没有这一切过患 为了超越色法, 禅修者先修习地遍至第四禅, 出定后思惟该禅那的过患 : 此第四禅是以我所厌恶的色法为所缘, 且接近敌对的第三禅, 它不如空无边处那么寂静 于是他抱着想要超越一切色法而证得无色定之心, 对空无边处定加行 作意 努力 如何从地遍第四禅转到无色定呢? 由于地遍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的所缘都是遍一切处的地, 于是他作意地遍中的空间, 正如我们看到皮肤是一整块, 但如果仔细看, 会发现皮肤上还有很多毛孔 同样地, 此时他作意地遍相里的空间, 并把空间慢慢扩大, 扩大到最后地遍遍相不见了, 剩下的是原来地遍所占有的那一整片空间, 这些空间已经没有地 没有色法的概念, 剩下的只是无边的虚空 他作意 无边的虚空 无边的虚空 或者 虚空无边 73

87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虚空无边, 如是持续专注无边的虚空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 三个小时 四个小时乃至更久, 他将能成就空无边处定 这里的 空 是 虚空, 无边 是没有边际 当禅修者证得空无边处定的时候, 他生起的心就是空无边处善心 (àkàsàna càyatana-kusalacittaü) 如果禅修者想要证得更高的无色定, 他应为证得识无边处定而努力 第二 如何证得识无边处定想要证得识无边处定的禅修者, 先次第进入地遍的四种禅那和空无边处定, 从空无边处定出定之后如此省察 : 由于空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第四禅, 它不如识无边处定那么寂静 殊胜 于是对识无边处定加行 努力 他不再注意无边的虚空, 转为专注空无边处定的禅心, 作意 识无边 识无边 或者 无边的识 无边的识, 如此成就识无边处定 他所专注的空无边处定心就是此处的识 心识, 由于此心识遍一切处, 所以称为 识无边处定 当禅修者进入识无边处定的时候, 所生起的心就称为 识无边处善心 (vi àõa càyatana-kusalacittaü) 证得识无边处定之后, 还有更殊胜的定, 那就是无所有处定 74

88 第十三讲无色界心 第三 如何证得无所有处定禅修者依次进入遍业处的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再进入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 从识无边处定出定之后, 他省思识无边处定的过患 : 由于识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空无边处定, 它不如无所有处定那么殊胜 寂静 于是他转而专注空无边处定心的 没有 (natthi) 没有 空无 (su aü) 空无 或 远离 (vivittaü) 远离, 从而成就无所有处定 入空无边处定的时候, 只是专注无边的虚空 ; 入识无边处定的时候, 专注遍满无边虚空的心识 ; 入无所有处定的时候, 反而作意这种心识的不存在, 所以叫做 无所有处定 当他进入无所有处定的时候, 生起的心就称为 无所有处善心 (àkinca àyatana-kusalacittaü) 当他证得了无所有处定之后, 还有更高的定, 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定 (nevasa à-nasa àyatana) 第四 如何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禅修者依次进入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 从无所有处定出定之后, 他省思无所有处定的过患, 以及生起对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希求 他转而专注无所有处定的定心 这很寂静 这很殊胜 (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 他通过专注无所有处定心的微妙 寂静 殊胜, 所证入的定即是 非想非 75

89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非想处定 为什么称为 非想非非想 呢? 因为此时他的想已变得极其细微, 若说已经断除了想, 但还是有想 ; 若说有想, 又好像没有, 所以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 在 清净之道 中如此表述 非想非非想 : 有位长老对他的弟子说 : 把那个油筒拿过来 弟子说 : 油筒里有油 长老说 : 那就把油倒出来吧 弟子却说 : 油倒不出来, 只是油筒里黏着有点油 同样地, 于此定中说有想, 但又好像没有想 ; 说没有想, 但又好像有想 非想非非想处定就是这种情况 非想非非想处定中的心想已经微细到既不能说有, 也不能说没有的微妙境界 在所有世间心中, 唯有佛陀才能够清楚地辨识这种心中的名法, 连智慧第一的沙利子 (Sàriputta) 尊者也没办法辨识, 因为这种心实在太微细了 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时候, 他生起的心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善心 (nevasa à-nasa àyatana-kusalacittaü) 76 图表 11: 无色界心 定心 所缘 超越 1 空无边处定心 无边的虚空 遍相的概念 2 识无边处定心 空无边处定心 空无边处 3 无所有处定心 空无边处心的空无空无边处定心 4 非想非非想处定心 无所有处定心 空无的概念

90 三 无色界果报心 第十三讲无色界心 禅修者成就了无色定, 并且在临终时还有能力进入无色定, 下一生将能够投生到与其定力相符的梵天界 当他投生到空无边处梵天的时候, 他的结生心 ( 果报心 ) 就属于空无边处果报心 同样, 当一个有情投生到识无边处梵天时, 他的结生心 ( 果报心 ) 就是识无边处果报心, 对于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梵天也是如此 因此, 无色界果报心有四种 : 1. 空无边处果报心 ; 2. 识无边处果报心 ; 3. 无所有处果报心 ; 4. 非想非非想处果报心 这四种心都属于离心路心, 只生起为结生心 有分心和死心, 它们不能出现于心路中 同时, 一个梵天人一生当中只能体验到其中的一种果报心 在没有佛陀教法的时期, 也有人有能力证得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 非想非非想处定, 外道也可以成就这些禅定, 并非佛陀的教法中所独有的 例如, 我们的菩萨在其最后一生出家之后, 曾跟随阿腊拉 咖喇马 (âëàra Kàlàma) 和伍达咖 拉马子 (Udaka 77

91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Ràmaputta) 两位禅定大师学习, 分别证得了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也就是说, 在佛陀出世之前, 古印度已经有些隐士和苦行僧有能力证得这些定, 他们认为这些禅定就是解脱 不过, 佛教认为禅定只是一种工具, 还必须培育智慧, 通过慧才能解脱, 只是修定不能解脱, 但修定是重要的环节 在没有佛陀教法的时期, 如果一位苦行僧或隐士证得八定, 在他们死的时候没有选择, 必定投生到与其所证得的最高之定相应的梵天界 经集 大品 那喇咖经 中记载, 当我们的菩萨刚出生时, 阿西答 (Asita) 仙人在日间住处看到很多三十三天人身穿洁净的衣服, 兴高采烈地向沙咖天帝 (Sakka devànaminda) 祝贺 他好奇地问道 : 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以前和阿苏罗打仗, 打败了阿苏罗都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兴, 你们为什么欢呼高兴? 他们回答说 : 无与伦比的至宝菩萨为了人世间的利益, 已经降生在释迦村的伦比尼地方, 所以我们非常高兴 当他听到菩萨降生的消息, 立刻到释迦国咖毕喇瓦土城 (Kapilavatthu) 见净饭王 他看到菩萨具足三十二大人相 八十种好, 于是预言说 : 这是无上者, 是两足 ( 人 ) 中的最上者! 说到这里, 他却老泪纵横 净饭王担心自己的儿子是 78

92 第十三讲无色界心 否将遇不测, 老仙人说 : 这位王子并不会遇到灾祸, 他将证得最高的正觉, 见到究竟清净, 转动法轮, 怜悯众人 ; 他的梵行将广为传扬! 但我在这世上的寿命不长了, 在此期间就会死去, 不能听到这位无比的先导者之法, 为此我感到伤心难过 (Sn.3.11) 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将在菩萨成佛之前结束, 然后投生到无色界梵天, 无法选择 因为在佛陀教法以外的时期,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证得禅那, 他死后必定投生到与其所证得的最高定相应的梵天界, 例如证得初禅, 死后必定会投生到初禅梵天 投生到色界梵天还好, 如果投生到无色界, 则是 八难 之一 因为无色界梵天人没有眼睛 没有耳朵, 不能亲近佛陀, 不能听闻佛法 79

93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如果凡夫投生到无色界天, 那么, 在其漫长的无色梵天生命期间都是凡夫 例如, 空无边处天的寿命有二万大劫, 即太阳和地球产生又毁灭二万次, 识无边处天的寿命有四万大劫, 无所有处天的寿命有六万大劫, 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有八万四千大劫, 多么漫长的时间啊! 在这么漫长的生命期间里, 他们没有机会见到佛陀, 没有机会听闻佛陀说法 为什么他们没得选择呢? 因为禅那善业是极重的善业, 这种极重善业强到没有其他任何业力可以与其抗争, 因此, 在他们临终时这些果报必定会成熟 投生到色界梵天并不是 八难, 经典常提到很多梵天人都会来听闻佛陀说法 例如佛陀证正觉之后所讲的第一部经 转法轮经 (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ü) 是对五位比库说的 当他讲完这部经之后, 人间只有安雅 衮丹雅 (A à Koõóa a) 一个人证得了初果 但是, 来自一万个轮围世界的很多天人和梵天人在听闻佛陀说法时, 都证得了不同的果位 不过没有无色界梵天人, 因为他们没有色法, 所以没有眼睛看 没有耳朵听, 根本不知道佛陀说法 没有相应的色法就不能生起相应的识, 没有眼净色, 眼识不能生起 ; 没有耳净色, 耳识不能生起 无色界梵天人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 心只是处于极寂静 宁静 殊胜的状态, 这样度过漫长的天寿 80

94 第十三讲无色界心 作为佛陀的弟子, 我们不但有可能证得色界与无色界禅那, 而且还可以选择投生到哪一界 为什么呢? 因为佛陀的弟子了解缘起 (pañiccasamuppàda), 而修定的外道和苦行僧们不懂得缘起, 所以他们不懂投生的法则, 只是依照其定力来投生 但是佛陀教导了缘起法, 我们知道造了业, 还必须要有愿 烦恼, 有了业与烦恼才能导致投生 我们可以造很强的善业, 例如有些禅修者已经拥有了色界禅那或者无色界禅那, 他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再投生到人间, 也可以发愿投生到色界梵天 由于我们了解佛陀教导的缘起法则, 知道投生不仅只是依靠业或依靠定力, 所以, 我们可以把握未来的投生地 这是佛陀教法的威力! 当然, 只是依靠发愿也不行, 不要认为只需发大愿心, 就可以随意投生到哪里去 希望投生的愿心属于烦恼, 这种愿心里同时具有无明 爱 取 (avijjà, taõhà, upàdàna) 要有倾向于投生到某界的愿 ( 无明 爱 取 ), 再造作与之相应的善业, 如此才可以投生到那里 所以, 对于拥有八定的佛弟子来说, 只要他愿意, 可以选择投生到色界的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或第四禅梵天, 也可以选择投生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或非想非非想处梵天 这是佛弟子与修定外道的区别 同时, 只要拥有正见, 佛陀的弟子就不会把禅定当成解脱 除了独觉佛以外, 佛弟子唯有在佛陀教法的指导下才能证悟涅槃 独觉佛也要了解缘起才能自觉, 只是他们 81

9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不会把法宣说出来 对于外道而言, 他们虽然追求解脱, 但却不了解缘起, 自以为证得微妙 殊胜的定境就是涅槃 就是解脱, 所以, 修定外道错执禅定为涅槃, 其本身就是一种外道见 四 无色界唯作心 无色界唯作心有四种 : 1. 空无边处唯作心 ; 2. 识无边处唯作心 ; 3. 无所有处唯作心 ; 4. 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 这四种唯作心和善心一样, 只不过这些唯作心只发生在漏尽者的心流中 因为有情培养了空无边处善心 识无边处善心 无所有处善心及非想非非想处善心, 这些善心还能带来果报, 但是唯作心不能带来果报, 只是做而已 看过 大般涅槃经 (Mahàparinibbàna suttaü) 的人就知道, 佛陀在临般涅槃的时候, 先进入初禅, 从初禅出定之后依次进入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 非想非非想处定和想受灭定 ; 从想受灭定出定之后, 又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无所有处定 识无边处定 空无边处定 第四禅 第三禅 第二禅 初禅 ; 从初禅出定之后, 又再进入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82

96 第十三讲无色界心 从第四禅出定后, 世尊即般涅槃 佛陀进入的四种色界禅 那和四种无色定, 生起的都是唯作心! 图表 12: 无色界十二心 善心 果报心 唯作心 1 空无边处心 2 识无边处心 3 无所有处心 4 非想非非想处心 因此, 色界心可以分为十五种 : 五种善心 五种果报心和五种唯作心 无色界心可以分为十二种 : 四种善心 四种果报心和四种唯作心 这二十七种心 (12+15=27) 统称为 广大心 (mahaggata cittàni) 所谓 广大, 意即殊胜的 超越的 高尚的意思 广大心 是指禅定心, 禅定心是色界心和无色界心, 即包括了色界 无色界的善心 果报心和唯作心 我们讲了广大心, 即色界心和无色界心 在这些心当中, 对于已证得禅那的人, 可以体验到其中的善心, 而对于没有禅那的人来说, 则无法体验到这些心 我们已经学习了二十七广大心 : 十五色界心和十二无色界心 色界心和无色界心各分为三组, 分别是善心 果 83

97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报心和唯作心 色界善心依禅支分为五种, 即拥有五禅支的称为初禅心 ; 拥有四个禅支的称为第二禅心 ; 拥有三个禅支的称为第三禅心 ; 拥有两个禅支的称为第四禅心和第五禅心 第四禅心与第五禅心的区别在于受 : 第四禅心的受是 乐受, 第五禅心的受是 舍受 对于果报心和唯作心也是如此 无色界心依所缘 ( 心的目标 ) 分为四种, 即 : 空无边处心的对象是无边的虚空, 所以称为 空无边 ; 识无边处心的对象是遍满无边虚空的心识, 所以称为 识无边 ; 无所有处心的对象是空无边处定心的不存在, 所以称为 无所有 ; 第四种无色界心极其微细, 微细到既不能说有想, 也不能说没有想, 所以称为 非想非非想处心 这四种心也各依善心 果报心 唯作心而有十二种 这二十七广大心有别于欲界心 : 在一个心路中, 欲界速行心最多生起七次, 然后落入有分 ; 但是, 广大速行心可以连续生起无数次 这些内容在讲到心路的时候再来学习 84

98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一 出世间心的定义 前面三讲的主要内容是世间心, 这一讲将学习新的内容 出世间心 (lokuttara-citta) 诸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世间法是指因缘造作 有生灭相之法 世间法是修观 (vipassanà) 时观智观照的对象, 因为世间法的本质皆是无常 苦 无我的 那什么是出世间法呢? 第一 何谓出世间出世间, 巴利语 lokuttara, 由 loka( 世间 )+ uttara ( 超越 ) 组成, 即超越五取蕴世间之义 什么是 世间 呢? 清净之道 提到有三种世间: 1. 空间世间 (okàsaloka), 即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 有须弥山 四大洲 日月等, 由这些物质所构成的世间称为 空间世间 或 虚空世间, 即平时所说的 世界 2. 有情世间 (sattaloka), 分为地狱 畜生 鬼 人 欲界天 色界天 无色界天的有情世间 3. 行世间 (saïkhàraloka), 即名色 三受 四食 五取 85

99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蕴 六内处 七识住 八世间法 九有情居 十二处 十八界等诸行法的世间 这里的 世间 是指 行世间, 出世间即超越诸行法 超越五取蕴世间 有九种出世间法, 其中八种是出世间心, 属于有为法 (saïkhata-dhamma), 另外一种是涅槃 (nibbàna), 属于无为法 (asaïkhata-dhamma) 世间心的所缘可以是名法, 可以是色法, 也可以是概念法, 例如看到东西 听到声音 尝到味道 身体感触, 或想东想西 回顾过去 计划未来等等 然而, 所有出世间心只缘取一个目标 涅槃 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分为四个层次, 每个层次皆有两个阶段, 即道心与果心, 故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 其中, 道心 (maggacitta) 能断除或者减弱烦恼, 属于善心 ; 果心 (phalacitta) 是体验由道心带来的解脱, 属果报心 第二 出世间心的生起为什么要学佛 修行呢? 为了断除烦恼! 如何才能断除烦恼? 唯有次第地修习戒 定 慧, 特别是在修慧时, 通过观照世间法的无常 苦 无我来培育观智 (vipassanà āõa), 观智就是慧 (pa à) 禅修者在修观时, 即使修到高阶段的观智, 例如行舍智, 还是属于世间智 为什么呢? 只要道心 果心还没有 86

100 第十四讲出世间心 生起, 仍然属于世间心的范畴 要如何培育出世间心呢? 出世间心的近因是高级观智 当观智成熟时, 就能生起出世间心 当禅修者不断地观照诸行法的无常相 苦相和无我相, 一时观照名法 一时观照色法, 一时观照内在的名色法 一时观照外在的名色法, 一时观五蕴 一时观十二处 一时观十八界 一时观缘起, 一时观照无常相 一时观照苦相 一时观照无我相 禅修者如此依经论的教导不断地观照诸行法, 当他的观智成熟时, 将会生起一个道心, 就在道心生起的刹那, 相应的烦恼即能被断除了 断烦恼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只需一个心识刹那而已 仅仅是一个心识刹那的时间, 就成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人 之前还是凡夫, 自从第一个道心生起之后, 就成了圣者, 不再是凡夫了 在道心生起的刹那即彻底地断除了相应的烦恼, 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体验由道心带来之解脱的果心 道心是出世间善心, 果心是出世间果报心 我们在礼赞法时, 如此念诵 : ßSvàkkhàto bhagavatà dhammo, sandiññhiko, akà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ü veditabbo vi åhã'ti.û 其中,akàliko 的意思是 无时的 当禅修者的观智 巴拉密 (pàramã) 成熟时, 一旦道心生起, 随即产生果心, 不需要等待很久, 称为 akàliko, 即不假时日 无需等待 87

101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时间的 世间因果则不同, 现在种了善因, 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带来善果 ; 现在造了恶业, 不会一下子遭受恶报, 也许要过很久以后才会受报 由于恶报不是立竿见影的, 所以愚痴人喜欢造恶 世间业因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结果, 然而, 一旦出世间善心生起, 紧接着下一个心识刹那就是出世间果报心, 这称为 akàliko 无时的 道心缘取的对象是涅槃, 果心缘取的对象也是涅槃 我们说 证悟涅槃, 就是由道心和果心执行的, 因为出世间心能完全投入称为寂静界 (santadhātu) 的涅槃 第三 八出世间心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并非一下子完成的, 正如佛陀在 增支部 第八集 伍波萨他经 (Uposatha suttaü) 中说 : 犹如大海逐渐向下, 逐渐倾斜, 逐渐深入, 而不会忽然陡峭 同样地, 诸比库, 于此法 律中次第而学 次第而作 次第行道, 而不会顿然了知通达 (A.8.20) 所有烦恼并非一下子能够被断除, 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修行与证悟 修行者从凡夫到成为断尽一切烦恼的圣者, 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 入流 一来 不来和阿拉汉 这四个阶段的每一阶段皆分为道心和果心两种, 即四种圣道心和四种圣果心, 一共为八种出世间心 四种圣道心, 或作出世间善心 : 1. 入流道心 (sotàpatti-maggacitta); 88

102 2. 一来道心 (sakadàgàmi-maggacitta); 3. 不来道心 (anàgàmi-maggacitta); 4. 阿拉汉道心 (arahatta-maggacitta) 第十四讲出世间心 四种圣果心, 或作出世间果报心 : 1. 入流果心 (sotàpanna-phalacitta); 2. 一来果心 (sakadàgàmi-phalacitta); 3. 不来果心 (anàgàmi-phalacitta); 4. 阿拉汉果心 (arahatta-phalacitta) 这四种果心只能在相应的圣者心中生起, 凡夫是不能生起这些心的 如果初果圣者想要取涅槃为目标而入果定 (phalasamàpatti) 的时候, 生起的即是 入流果心 ; 二果一来圣者入果定的时候, 生起的是一来果心 ; 三果不来圣者入果定的时候, 生起的是不来果心 ; 四果阿拉汉圣者入果定的时候, 生起的是阿拉汉果心 初果圣者不能生起一来 不来及阿拉汉果心, 而阿拉汉圣者也不会再生起更低的果心 圣者是否时刻都常在定中 生起出世间果心呢? 不是! 唯有在入果定的时候才会生起果心 就如一个有禅那的人, 也不是一切时都在定中, 唯有决意把心投入禅相时才能入定 同样地, 圣者也不是一切时都常在果定中, 只有当他决意取涅槃为目标, 把心投入涅槃时才入果定 圣者平时也要吃喝撒拉睡, 这时生起的都是世间心, 89

103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对于有学圣者是善心, 偶尔也会生起不善心 ; 对于阿拉汉 圣者则是唯作心, 唯作心也是世间心! 二 入流道果 第一 入流之定义入流, 巴利语 sotàpanna 的直译, 又作至流 汉传佛教依梵语 srotàpanna 音译作须陀洹 sota, 意为流 河流 ; àpanna, 意为已进入 已到达 已进入圣流故为入流, 或已到达圣流故为至流 入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 必定流向般涅槃 增支部 第十集 注中如此说 : ß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û 入流者, 为已进入圣道之流 从圣果位而言, 巴利语 sotàpanna 意即已经进入圣流 从圣道位而言, 巴利语为 sotàpatti,sota( 流 )+ àpatti( 进入, 到达 ), 也译作入流 在巴利圣典中通常作 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ñipanna, 直译作 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 或 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 第二 入流道断除的三种烦恼入流道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 ( 烦恼 ): 有身见 戒禁取和疑 其中, 有身见和戒禁取属于邪见, 在不善心所的 90

104 第十四讲出世间心 部分已经讲过了 1 有身见(sakkàya-diññhi) 执著五蕴或身心, 认为有实在的自我 灵魂, 或者大我 真我 本体, 这些邪见称为 有身见 2 戒禁取(sãlabbata-paràmàsa) 执取于遵守特定的行为 禁戒 仪式, 认为可以带来解脱 导向清净 例如通过持牛戒 狗戒 鸡戒, 或者通过苦行 祭祀 念咒等种种错误的修行方法, 认为可以达到解脱 证悟涅槃, 这些错误的修行方法统称为 戒禁取 3 疑(vicikicchà) 这里的疑并非指学习 生活上有不明白处的疑问, 而是对信仰 宗教方面的怀疑 不相信 法集 指出有八种疑: 疑师 疑法 疑僧 疑学 疑前际 疑后际 疑前后际 疑缘起法 疑师是怀疑导师 佛陀 ; 疑法是怀疑佛陀的教法 ; 疑僧是不相信僧的证量 ; 疑学是怀疑不信修习戒 定 慧能够证悟涅槃 ; 疑前际是怀疑过去世 ; 疑后际是怀疑未来世 ; 疑前后际是既不相信前世, 又不相信后世 ; 疑缘起法 缘生法是怀疑 不信因果法则 当禅修者在证悟初道 入流道的时候, 这三种最粗的烦恼即被完全断除 一名初果圣者还有邪见吗? 还会相信有灵魂 有大我 本体吗? 不可能! 因为他们已经观照内外名色法都是无常 苦 无我的, 怎么还可能执著有我呢?! 91

105 阿毗达摩讲要 ( 中 ) 第三 四种坚定净信初果圣者通过修习戒 定 慧而证悟涅槃, 他们不可能再相信那些错误的修行方法, 不会再去实施苦行, 拔自己的头发 伤残自己的肢体 在太阳下曝晒 在水里浸泡等等 初果圣者也不可能相信祭祀 持咒 火供之类的仪式能带来解脱 他们对佛 法 僧三宝拥有坚定的 毫不动摇的信心 (aveccappasàda 也作不坏净 avecca 是坚定的 绝对的,pasàda 是净信 信心 ) 初果圣者皆具足四法 : 对佛陀具足坚定的净信心 ; 对法具足坚定的净信心 ; 对僧具足坚定的净信心 同时, 他也具足圣者所喜爱之戒 (ariyakanta sīla) 如果他们是在家居士, 则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故意违犯五戒 92 第四 七圣财初果圣者拥有七圣财 (sattavidha-ariyadhanàni): 1. 信 (saddhà), 对佛法僧三宝坚定的信心 ; 2. 戒 (sãla), 如果是在家人的话, 他的五戒持得很清净, 就算生命受到威胁, 也不会故意违犯 ; 3. 闻 (suta), 对佛法之多闻 ; 4. 舍 (càga), 慷慨地布施 ; 5. 惭 (hiri); 厌恶作恶 ; 6. 愧 (ottappa), 害怕作恶 ; 7. 慧 (pa à), 证悟四圣谛的智慧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D2BBD5C22020D0C4D6AEB8C5D2AA>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D2BBD5C22020D0C4D6AEB8C5D2A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 times) 禮敬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1 阿毗達摩 佛教的權威性聖典 Abhidhamma abhi = 上等的, 殊勝的, 卓越的 dhamma = 法, 究竟真實的教法 4 極精確及有系統的把佛法耍義分門別類與詮釋 它在範圍与教導方式不同與經教 5 阿毗達摩非佛說?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disk01track18 so now we go on with the chart 我们现在来看图表 after hasituppāda you find kamavacara sobhana kusala sense-sphere wholesome 生笑心之后, 你们找到欲界善心 so s

disk01track18 so now we go on with the chart 我们现在来看图表 after hasituppāda you find kamavacara sobhana kusala sense-sphere wholesome 生笑心之后, 你们找到欲界善心 so s 18 disk01track18 复习前三章, 心路过程之概要 19 disk01track19 心路过程 20 disk01track20 解读 清净道论 一段, 问答 21 disk01track21 禅那与观智的关系 22 disk01track22 禅那与观智 ; 问答 23 disk01track23 复习前三章 24 disk01track24 眼门心路过程 25 disk01track25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就业办口袋书

就业办口袋书 3 喜欢就是喜欢 兴趣其实很简单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 兴趣是与带有某种遗传特征的天赋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每个人的兴趣所在必然不尽相同 真正的兴趣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可以进入一 种忘我的投入状态 并达到身心愉悦的一种倾向 真 正的兴趣是抽掉了功利色彩的一种本能 与天赋休戚相 关 而不能掉入将社会的功利化作为判断标准的误 区 撇开浮云 喜欢就是喜欢 才是兴趣的本真 问题二 兴趣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5-1- katugomi2015_c 1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2 2 14.3.3 1:55:18 PM -3-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3 3 14.3.3 1:55:19 PM 塑料容器包装 塑料标识的收集日 每周一次 星期 所谓 塑料制容器包装 ( 塑料标识 ) 厖 指的是装入或包裹商品并附有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1859 1930 1885 27 1887 1890 1930 H 20 30 20 80 2004 12 5 H J RACHE 第二天傍晚 我们在客厅里谈论这件事 B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厨房小知识(四)

厨房小知识(四) I...1...2...3...4...4...5...6...6...7...9...10... 11...12...12...13...14...15...16...17...18...18...19...22...22 II...23...24...25...26...27...27...28...29...29...30...31...31?...32...32...33?...33...34...34...35...36...36...37...37...38...38...40

More information

妇女更年期保健.doc

妇女更年期保健.doc ...1...2...3...5...6...7 40...8... 11...13...14...16...17...19...20...21...26...29...30...32 I ...34...35...37...41...46...50...51...52...53...54...55...58...64...65 X...67...68...70...70...74...76...78...79

More information

小儿传染病防治(上)

小儿传染病防治(上) ...1...2...3...5...7...7...9... 11...13...14...15...16...32...34...34...36...37...39 I ...39...40...41...42...43...48...50...54...56...57...59...59...60...61...63...65...66...66...68...68...70...70 II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430333234B875B9B5A448ADFBBADEB27AA740B77EA4E2A5555FA95EAED6A641ADD75F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430333234B875B9B5A448ADFBBADEB27AA740B77EA4E2A5555FA95EAED6A641ADD75F2E646F63> 聘 僱 人 員 管 理 作 業 參 考 手 冊 行 政 院 人 事 行 政 總 處 編 印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序 人 事 是 政 通 人 和 的 關 鍵 是 百 事 俱 興 的 基 礎, 也 是 追 求 卓 越 的 張 本 唯 有 人 事 健 全, 業 務 才 能 順 利 推 動, 政 府 施 政 自 然 績 效 斐 然 本 總 處 做 為 行 政 院 人 事 政 策 幕 僚 機

More information

女性青春期保健(下).doc

女性青春期保健(下).doc ...1...4...10... 11...13...14...15...17...18...19...20...21...22...23...24...26...27...30...31 I ...32...33...36...37...38...40...41...43...44...45...46...47...50...51...51...53...54...55...56...58...59

More information

避孕知识(下).doc

避孕知识(下).doc ...1...3...6...13...13...14...15...16...17...17...18...19...19...20...20...23...24...24...25 I ...25...26...26...27...28...28...29...30...30...31...32...34...35 11...36...37...38...40...42...43...44...44...46

More information

孕妇饮食调养(下).doc

孕妇饮食调养(下).doc ...1...2...5...9 7...9...14...15...16...18...22...23...24...25...27...29...31...32...34 I ...35...36...37...39...40...40...42...44...46...48...51...52...53...53...54...55...56...56...58...61...64 II ...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80...83...85...87...88

More information

禽畜饲料配制技术(一).doc

禽畜饲料配制技术(一).doc ( ) ...1...1...4...5...6...7...8...9...10... 11...13...14...17...18...21...23...24...26 I ...28 70...30...33...35...36...37...39...40...41...49...50...52...53...54...56...58...59...60...67...68...70...71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一).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一).doc ...1...2...4...6...8...9...10...12...14...15...17...18...20...22...23...25...27...29 I ...30...32...35...38...40...42...43...45...46...48...52...55...56...59...62...63...66...67...69...71...74 II ...76...78...79...81...84...86...87...88...89...90...91...93...96...99...

More information

i

i i ii iii iv v vi 1 2 3 4 5 (b) (a) (b) (c) = 100% (a) 6 7 (b) (a) (b) (c) = 100% (a) 2 456 329 13% 12 120 7.1 0.0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More information

怎样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七).doc

怎样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七).doc ...1...2...2...4...5 7 8...6...7...9 1 3... 11...12...14...15...16...17...18...19...20...21...22 I II...23...24...26 1 3...27...29...31...31...33...33...35...35...37...39...41...43...44...45 3 4...47...48...49...51...52

More information

i

i i ii iii iv v vi 1 g j 2 3 4 ==== ==== ==== 5 ==== ======= 6 ==== ======= 7 ==== ==== ==== 8 [(d) = (a) (b)] [(e) = (c) (b)] 9 ===== ===== ===== =====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 ] 18 19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議

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議 附 件 B 有 关 政 策 局 推 行 或 正 在 策 划 的 纾 缓 及 预 防 贫 穷 措 施 下 文 载 述 有 关 政 策 局 / 部 门 为 加 强 纾 缓 及 预 防 贫 穷 的 工 作, 以 及 为 配 合 委 员 会 工 作, 在 过 去 十 一 个 月 公 布 及 正 在 策 划 的 新 政 策 和 措 施 生 福 利 及 食 物 局 (i) 综 合 儿 童 发 展 服 务 2.

More information

马太亨利完整圣经注释—雅歌

马太亨利完整圣经注释—雅歌 第 1 页 目 录 雅 歌 简 介... 2 雅 歌 第 一 章... 2 雅 歌 第 二 章... 10 雅 歌 第 三 章... 16 雅 歌 第 四 章... 20 雅 歌 第 五 章... 25 雅 歌 第 六 章... 32 雅 歌 第 七 章... 36 雅 歌 第 八 章... 39 第 2 页 雅 歌 简 介 我 们 坚 信 圣 经 都 是 神 所 默 示 的 ( 提 摩 太 后 书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2-2\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Microsoft Word - 1012-2\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國 立 屏 北 高 級 中 學 10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校 務 會 議 紀 錄 壹 會 議 名 稱 :10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校 務 會 議 貳 時 間 :102 年 6 月 28 日 ( 星 期 五 ) 下 午 13 時 10 分 參 地 點 : 本 校 圖 書 館 四 樓 視 聽 會 議 室 肆 出 列 席 人 員 : 詳 如 簽 到 簿 伍 主

More information

器之 间 向一致时为正 相反时则为负 ③大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 流 单个电荷的定向移动同样形成电流 3 电势与电势差 1 陈述概念 电场中某点处 电荷的电势能 E p 与电荷量 q Ep 的比值叫做该点处的电势 表达式为 V 电场中两点之间的 q 电势之差叫做电势差 表达式为 UAB V A VB 2 理解概念 电势差是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之差 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More information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近年来, 随着缅甸帕奥禅师 (Ven.Pa-Auk Sayadaw) 奔走于世界各地指导禅修, 使愈来愈多的华人了解到流传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的止观禅法 帕奥禅师强调禅修者应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业处 (samatha kammaññhà na), 培育定力乃至证得禅那 (jhà na), 并藉由禅那的定力来观照诸行法的无常 苦 无我, 次第地培养观智 (vipassanà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 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天主教永年高級中學綜合高中課程手冊目錄

天主教永年高級中學綜合高中課程手冊目錄 天 主 教 永 年 高 級 中 學 綜 合 高 中 課 程 手 冊 目 錄 壹 學 校 背 景. 貳 教 育 理 念 與 教 育 目 標. 3 一 規 劃 理 念...3 二 教 育 目 標...3 參 畢 業 要 求. 5 一 總 學 分 數...5 二 必 選 修 學 分 數...5 三 必 須 參 加 活 動...9 四 成 績 評 量 方 式...9 肆 課 程 概 述.. 9 一 課 程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杨夏鸣 安全区 和 大屠杀 是出现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一对似乎矛盾的词语 本文认为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是由于南京 安全区 的功能发生了错位 即 安全区某些未定或是次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超过主要的功能 其原因是日军拒绝承认 安全区 安全区 的建立系个人行为 并非国际政治学意义上的 国际组织 对主权国家不具约束力 因而 安全区 被赋予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当局的意愿 南京安全区功能错位原因

More information

阿毗达摩讲要(下)

阿毗达摩讲要(下) 目录 序言... I 凡例... IV 第 21 讲业... 1 一 四类结生... 2 二 十九种结生心... 2 三 什么是业... 6 四 业的定律... 8 五 业的分类... 12 第 22 讲业的运作 ( 一 )... 17 一 依产生的作用... 17 第一, 令生业... 17 第二, 支持业... 17 第三, 阻碍业... 18 第四, 毁坏业... 19 二 依成熟的顺序...

More information

19板书

19板书 第 十九课 Instructor: Yoyo 对话 一 咱们来 术馆还没 开 门呢 á á ǎ, ě ù ǎ á é ǒ ā é 来 来晚 á ǎ ǐ á ǎ ǎ 参观 个 ǒ ī ā í ì à ā ā í è à ǔ 你真 欢 国画 ǐ ē ǐ ā ō ó à 啊 欢 鸿画 马 ì ǒ ē á ǐ ā ú ē ó à ǎ 跟你 样 很 欢 国画 ǒ ē ǐ í à ě ě ǐ ā ō ó à 从

More information

http://www.klrs999.cn/bj.htm 内容简介 本书是韩国国民最喜爱的 KBS 医学健康栏目 生老病死的秘密 的图书版 是 韩国的 健康教科书 该节目由大韩医生协会推荐的各科最著名的主治医师 15 人 构成的咨询团做后盾 采访世界各地最有名望的专家 本书对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的各种有关健康的问题都做了科学的解释 你会发现按照书中的独特的自然保健 法 吃饭 睡眠 行走 沐浴 每时每刻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愈力

More information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 三 学 善戒法师 著 - 1 -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前世的因缘 ), 因为简单的佛法劝导, 只要经过法师的点醒, 就很容易地深入我的内心并带来无穷快乐,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4FACFEBC8A5B3FDB7B3C4D5C2F02E646F63>

<4D F736F F D20C4FACFEBC8A5B3FDB7B3C4D5C2F02E646F63> 您想去除烦恼吗? 玛欣德尊者 2008 年 3 月 22 日在广州骏驭公司的开示 今天, 很高兴能在这里跟诸位一起探讨佛法 刚才看了大家准备的问题 大家都把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从这些问题的内容来看, 都不外乎是关于如何去除烦恼 如何克服负面心理等的问题 这也说明了大家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佛教的核心 去除烦恼 而不是关于求神拜佛 佛菩萨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无关的问题 关于去除烦恼, 我想在这里先跟大家探讨一下心理健康的问题

More information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ahathera 简介 中间是缅甸帕奥西亚多 右边的是斯里兰卡的圣法长老 摄于 1997 年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斯里兰卡籍 生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 出家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ahathera 简介 中间是缅甸帕奥西亚多 右边的是斯里兰卡的圣法长老 摄于 1997 年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斯里兰卡籍 生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 出家 1999-2000 斯里兰卡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止观禅修开示 英译 : 圣喜尊者 (Ariyananda Bhikkhu) 中译 : 吉祥尊者 (Manggala Bhikkhu)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圣法大长老 资料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阿毗達摩講要(上)

阿毗達摩講要(上) 目录 序一 I 序二 V 第一讲序论 1 一 佛教与三藏 1 二 第一次圣典结集 3 三 上座部 5 四 第二次结集 7 五 第三次结集 10 六 上座部佛教向南传播 11 七 巴利语的来源 13 八 印度佛教一千五百年 17 九 北传佛教 18 十 正法五千年 21 十一 律藏 25 十二 经藏 26 十三 论藏 28 十四 论藏的来源 30 第二讲阿毗达摩概说 35 一 两种谛与两种教法 36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50 disk02track19 菩提分之概要, 一切之概要 51 disk02track20 一切之概要, 缘起法 52 disk02track21 缘起法 53 disk02track22 缘起法 54 disk02track23 发趣法 55 disk02track24 发趣法 56 disk02track25 发趣法 57 disk02track26 发趣法 58 disk02track27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00 1 3 4 5 15 28 58 69 92 104 106 2 40 200 5 8:00 8:50 8:50 9:40 9:40 10:30 10:30 10:50 10:50 11:40 11:40 12:30 / 200 3 66 2:15 Henrietta C. Mears J. Vernon MacGee John Balchin 4 66 40 1600 39 5 12 5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Chi)_.indb

(Chi)_.indb 1,000,000 4,000,000 1,000,000 10,000,000 30,000,000 V-1 1,000,000 2,000,000 20,000,00010,000,0005,000,000 3,000,000 30 20% 35% 20%30% V-2 1) 2)3) 171 10,000,00050% 35% 171 V-3 30 V-4 50,000100,000 1) 2)

More information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2389 30 1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a) (b) (c) (d) (e) 3 (i) (ii) (iii) (iv) (v) (vi) (vii) 4 (1) (2) (3) (4) (5) 400,000 (a) 400,000300,000 100,000 5 (b) 30% (i)(ii) 200,000 400,000 400,000 30,000,000

More information

30 CD NEW /CD A B 3 Louis Alexander 9 1-8 1 6 1 VCD :78 :36 1 1 2 3 4 5 6 3 7 8 4 1 2 3 GRE 710 710 PETS 20 7 cus What did we do? What can we do? What we plan to do? Ending cus What did we do?

More information

穨_2_.PDF

穨_2_.PDF 6 7.... 9.. 11.. 12... 14.. 15.... 3 .. 17 18.. 20... 25... 27... 29 30.. 4 31 32 34-35 36-38 39 40 5 6 : 1. 2. 1. 55 (2) 2. : 2.1 2.2 2.3 3. 4. ( ) 5. 6. ( ) 7. ( ) 8. ( ) 9. ( ) 10. 7 ( ) 1. 2. 3. 4.

More information

女性减肥健身(四).doc

女性减肥健身(四).doc ...1...2...3...4...6...7...8...10... 11...14...16...17...23...25...26...28...30...30 I ...31 10...33...36...39...40...42...44...47...49...53...53 TOP10...55...58...61...64...65...66...68...69...72...7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113

113 B B (a) (b) 2015 10 31 2012 122013 10 112 113 B 2.1 B 2.3 3 B 2.3 B 13 114 6 30 2013 2014 2015..... 4,642,356 16,760,656 24,411,458..... 56,269 60,865 61,749..... (1,974,812) (5,947,585) (9,172,310).....

More information

国防常识

国防常识 ...1...14...14...18...19...26...28...30...31 97...40...40...41...42 ()...43...43...44...44...45...46 I ...47...47...48...49...49...52...53...54...54...55...57...58...59...61...62...62...64...66...68...69...72

More information

智慧之光

智慧之光 智慧之光 帕奥尊者 Pak-Auk Sayadaw 缅甸帕奥禅师讲解 弟子合译 真正的佛法没有世人所谓的精彩 ; 深奥的佛法, 对于耽乐世俗的人来说是很沉闷 枯燥无味的 佛法向世人揭露了生死轮回的真面目 没有迷人的恋情 没有可爱的子女 没有骄人的虚名等等, 只有毫无意义 无常 苦 无我的五蕴 唯有那些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的人, 在走投无路 死路一条 ( 一条杀死贪 瞋 痴之路 ) 的情况之下, 逼不得已地研修这种佛法

More information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李培林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广州市 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 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建 築 物 無 障 礙 設 施 設 計 規 範 內 政 部 97 年 4 年 10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2190 號 令 訂 定, 自 97 年 7 月 1 日 生 效 內 政 部 97 年 12 年 19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9360 號 令 修 正 內 政 部 101 年 11 年 16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1010810415 號 令 修 正 目 錄 第 一

More information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I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生 和 专 业 结 构 改 进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及 时 回 应 社 会 关 切 的 一 项

More information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1...1...4...15...18...19...24...26...31...35...39...48...57...60...62...66...68...72 I ...73...88...91...92... 100... 104... 144... 146... 146... 147... 148... 148... 148... 149... 149... 150... 151...

More information

疾病诊治实务(一)

疾病诊治实务(一) ...1...4...5...8...13...14...15...18...18...19...22...25...26...27...29...30...32...35 I ...38...42...43...45...48...51...53...56...59...60...60...61...63...65...67...69...72...74...77...80...82...84 II

More information

名人养生.doc

名人养生.doc I...1...3...4...6... 11...14...18...22...26...29...31...38...45...49...56...57...59...61...67 ...72...73...75...77...80...83...85...91...92...93...95...96...97... 103... 107... 109... 110... 112... 11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嘉 義 地 區 客 家 禮 俗 研 究 第 一 章 前 言 嘉 義 地 區 的 客 家 族 群 約 略 可 分 為 福 佬 客 詔 安 客 與 北 部 客 等 三 種 類 別, 其 分 佈 區 域 以 海 線 地 區 平 原 地 形 沿 山 地 區 為 主 有 相 當 多 的 北 部 客 家 人, 是 二 次 大 戰 末 期 和 戰 後 初 期 才 移 民 嘉 義, 是 什 麼 因 素 令 許 多

More information

05301930

05301930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法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河 川 砂 石 法 規 範 之 探 討 - 以 採 取 土 石 及 挖 掘 河 川 認 定 基 準 為 主 指 導 教 授 : 盧 映 潔 博 士 研 究 生 : 王 瑞 德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五 月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3 第 三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1...2...3...4...5...6...8...9... 11 - -...13...15...17...18...20...22...23...25...26...28 I II...30...32...34...35...38...40...42...44...46...47...48...50...52...53 X...55...56...57...58...60...61...63...65

More information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4, 197823 2916.3%29 335, 23 29.5% 23 29 16.3% 14 35 33,535 14 135 13 125 1,292 1,3 1,38 1,314 1,321 1,328 1,335 3 25 2 15 1 5 1. 1.1 13,582 15,988 1.4 18,322 11.6 11.9 21,192 24,953 3,67 9. 8.7 12 1 8

More information

海淀区、房山区(四)

海淀区、房山区(四) ...1...1...2...7...8...9... 11... 15... 17... 17... 18... 19... 20... 21... 23... 25... 28... 31... 32 I ... 35... 36... 37... 39... 42... 43... 48... 53... 54... 58... 63... 64... 65... 66... 68... 71...

More information

穨ecr1_c.PDF

穨ecr1_c.PDF i ii iii iv 1 2 3 4 5 5555522 6664422 77722 6 7 8 9 10 11 22266 12833 1894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14 2.15 2.18 26 27 28 29 30 31 2.16 2.18 5.23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穨2005_-c.PDF

穨2005_-c.PDF 2005 10 1 1 1 2 2 3 5 4 6 2 7 3 11 4 1 13 2 13 3 14 4 14 5 15 6 16 7 16 8 17 9 18 10 18 2005 10 1 1. 1.1 2 1.2 / / 1.3 69(2) 70(2) 1.4 1.5 1.6 2005 10 1 2. 2.1 2.2 485 20(8) (a) (i) (ii) (iii) (iv) 571

More information

北京理工大学.doc

北京理工大学.doc ( )...1...6...8...10...20...22...24...28...30...32...40 I ...53...55...61 ( )...62...71...74 ( )...77...81...84...86...88...89...91...92...96...99... 110...111... 112 II ... 113... 114... 115... 116...

More information

尲㐵.⸮⸮⸮⸮⸮

尲㐵.⸮⸮⸮⸮⸮ I...1...2...3...4...5...6...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 II...27...28...28...29...30...31...32...34...35...36...37...38...39...39...40...41...43...43...44...45...46...47...48...48...49...50

More information

东城区(下)

东城区(下) ...1...1...2...3...9...9... 12... 12... 17... 17... 18... 19... 20... 29... 31... 37... 41... 70... 73 I ... 74... 78... 78... 79... 80... 85... 86... 88... 90... 90... 90... 92... 93... 95... 95... 96...

More information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 ) ...1...1...3...10... 11...12...15...17...18...19...20...22...23...24...26...27...28...30...31...32 I ...36...38...40...41...42...44...45...47...48...49...50...51...52...53...55...58...59...60...61...62...66...67

More information

物质结构_二_.doc

物质结构_二_.doc I...1...3...6...8 --... 11 --...12 --...13 --...15 --...16 --...18 --...19 --...20 --...22 --...24 --...25 --...26 --...28 --...30 --...32 --...34 --...35 --...37 --...38...40 II...41...44...46...47...48...49...51...52...55...58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華 嚴 一 真 法 界 思 想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王 俊 彥 研 究 生 : 許 瑞 菁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2 月 自 序 在 佛 教 經 典 中 最 初 接 觸 的 是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此 經 乃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的 精 華 版 綱 要 版 為 了 瞭 解 經 義, 深 知 宇 宙 運

More information

水力发电(九)

水力发电(九) ...1...17...20...26...27...30...33...34...36...37...44...47...49...58...77...79...90...96...107 I ...114...115...132...134...137...138...139...140...142...142...144...146...146...146...148...148...149...149...150...151...151...152

More information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1...5...26...27...43...44...48...50...52...54...55...57...60...61...62...63...65...67...68 I ...69...70...71...75...77...78...82...84...95...98...99... 101... 103... 107... 108... 109... 110...111...

More information

景观植物(一)

景观植物(一) ...1...5...6...8... 11...13...15...18...21...23...26...29...43...51 5...53...58...62...63...65 I ...67...70...72...74...76...77...78...80...81...84...85...87...88...90...92...94...97... 109... 113... 115...

More information